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重大创新团队

仪器信息网重大创新团队专题为您整合重大创新团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重大创新团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重大创新团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重大创新团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重大创新团队话题讨论。

重大创新团队相关的论坛

  • 首都科技创新券,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的福音

    创新、创业将变得更加简单,首都科技创新券的出现将为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丰富、优质的实验室资源和宝贵的资金支持,解决在创新研发活动中面临的资源短缺和资金不足两大瓶颈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 [【最新播报】] 教育部公布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名单

    教育部日前发布通知,公布了2011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入选名单。全文如下: 经所在高校推荐、专家通讯评审和现场答辩,并经公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1年度入选团队已经确定,现予公布,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11年度入选创新团队资助期限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资助经费一般为300万元。“985工程”学校入选团队的资助经费由本校从“985工程”经费中安排;其他中央高校入选团队资助经费由教育部资助二分之一,所在高校匹配二分之一;地方高校入选团队资助经费由教育部资助二分之一,高校主管部门匹配二分之一。教育部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年度拨付,匹配经费不应晚于资助期第二年到位。 二、有关高等学校应按照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教人〔2004〕4号)的有关规定做好后续管理工作,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3个月内组织建设论证并报送创新团队研究计划,按时报送年度进展报告;同时大力支持创新团队的工作,协助解决团队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附件: 201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入选名单、资助金额和资助期限 序号 带头人 研究方向 单位 资助期限 资助金额 IRT1101 张正竹 茶树次生代谢与茶叶质量安全 安徽农业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02 高毅勤 化学生物学方法研究生物化学过程 北京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03 栗占国 风湿病的发病机制、免疫诊断及治疗 北京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04 王建祥 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力学 北京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05 张强 载体给药系统的分子药剂学研究 北京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06 姜勇 低维功能材料 北京科技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07 孙克宁 电化学关键技术与化学电源 北京理工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08 李小雁 土壤水文与土壤侵蚀 北京师范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09 张强 生物启发式计算理论及其应用 大连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10 郭旭 结构优化的理论、方法及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11 孙颖浩 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 第二军医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12 陈景元 特殊环境健康危害与医学防护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13 李乐伟 计算电磁学及其微波工程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14 穆钢 复杂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分析与控制 东北电力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15 陈建新 医学光电信息技术 福建师范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16 杨黄浩 食品安全分析检测与传感技术 福州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17 金国新 功能导向分子自组装结构与材料 复旦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18 钦伦秀 肝癌转移复发的机理与防治策略 复旦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19 卢小玲 原发性肝癌生物靶向诊治研究 广西医科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20 黎湘 空间攻防信息处理技术 国防科技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21 吕志伟 激光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22 刘连新 肝胆肿瘤发病机理、治疗及耐药的研究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23 罗素兰 热带特色海洋药物芋螺毒素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海南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24 李正平 新型抗肿瘤活性分子的发现 河北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25 刘汉龙 坝堤工程安全与减灾 河海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26 杜祖亮 特种高能效能源材料 河南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27 黄国和 区域能源与环境系统优化 华北电力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28 刘明耀 G蛋白偶联受体在生理病理中的功能及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29 彭俊彪 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 华南理工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30 李亮 脉冲强磁场科学与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31 宁琴 炎性损伤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与分子靶向干预 华中科技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32 崔田 超高压诱导的典型凝聚态物质的新奇特性 吉林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33 杨永广 移植免疫 吉林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34 图力古尔 重要菌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35 堵国成 生态纺织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 江南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36 任军 种猪遗传改良 江西农业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37 王锐 多肽药物 兰州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38 翟宏斌 天然产物合成化学 兰州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39 王起才 西北干寒地区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 兰州交通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40 李有堂 有色冶金成套装备及信息集成技术 兰州理工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41 洪葵 遗传性心血管病与猝死关联的遗传基础与防治研究 南昌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42 高天明 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新策略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43 陈健 新型信息电磁材料与器件 南京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44 陈镜明 碳循环陆气协同遥感 南京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45 尤建功 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南京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46 沈晓冬 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应用 南京工业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47 李旭辉 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48 汪联辉 有机与生物光电子学 南京邮电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49 张书圣 生化分析创新团队 青岛科技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50 陈士林 中药资源学 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51 胡事民 网络海量可视媒体职能处理 清华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52 黄霞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 清华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53 薛澜 转型期中国公共政策体系改革研究 清华大学 2012-2014年 150万元 IRT1154 姚强 煤炭利用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基础科学技术问题研究 清华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55 郝玉金 主要落叶果树高产优质生物学与种质创新 山东农业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56 张献明 磁性材料 山西师范大学 2012-2014年 300万元 IRT1157 房静远 表观遗传修饰与信号传导在胃肠癌发生和预防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 2012-2014年

  • 【分享】能见度仪器重大创新:首次实现拍摄功能

    【分享】能见度仪器重大创新:首次实现拍摄功能

    [size=3][b] 能见度仪器重大创新:首次实现拍摄功能[/b][/size]见:[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show/news/20101021/049427.shtml][size=2][b]http://www.instrument.com.cn/show/news/20101021/049427.shtml[/b][/size][/url][size=2]能见度仪器只能为用户提供能见度数据,不能实现相应时间段的拍摄.经过赛克玛公司工程师不断努力,终于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现在Belfort能见度能同时为用户提供能见度数据和清晰的图片。这样能见度不再只是枯燥的数据,还能通过清晰的图片生动地显示当时环境能见度情况.[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10/201010221058_252940_1622024_3.jpg[/img][/size]

  • 【建设新闻】中国西部已建成4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重大科技创新"领军者"

    [color=#ff57ac]中国西部已建成4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重大科技创新"领军者" [/color]来源:新华网 记者24日从科技部获悉,截至目前中国西部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4个(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8个,成为西部重大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发展的“领军者”和“孵化器”。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叶玉江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为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中国有关部门从1984年起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着眼于国家需求,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重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目前,全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14个(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94个)。 叶玉江介绍说,1985年国家批准在兰州大学建设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更名为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西部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年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国家加大对西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10年来共批准建设了24个,并在安排经费时对西部实验室予以倾斜支持,例如2009年安排西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46064万元,占实验室专项经费总额的17%。 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已经成为西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些实验室成为同领域国内外公认的学术中心。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基地建设处副处长王静介绍说,如设在西安的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黄土与东亚古季风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够同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和科学家开展强强联合。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研究领域位居世界前列。

  • 南开团队创新化药获临床试验许可

    3月25日,由南开大学药学院团队自主研发的化药1类新药CP0119片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获准用于治疗结肠慢传输的临床试验。该项目是南开大学作为申报单位的第二项获得临床批件的新药项目,团队曾在2017年获批了南开大学首个新药临床批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结肠慢传输发病率达7.3%~20.39%,且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损害患者身心健康,而且可能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现有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基础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认知治疗,经过4-8周的基础治疗无效可选用药物治疗。但目前现有的治疗手段与治疗效果存在局限性,可选用的治疗方法常常不能令人满意,结肠慢传输的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因此,研发一种高效低毒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align=center][img=,600,598]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f56ec165-88cb-40a1-854c-0c4d27555528.jpg[/img][/align][align=center]CP0119靶向Transgelin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的作用机制[/align]基于此,南开大学药学院院长领衔成立了CP0119创新药物研发团队,项目负责人为周红刚、孙涛和杨光教授。据项目负责人介绍,CP0119是一种新型小分子胶转蛋白(Transgelin)激动剂,Transgelin是钙调蛋白家族中的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相对分子量为22 kDa,主要分布于平滑肌细胞中。同时,CP0119能够激动肠道平滑肌细胞上的Transgelin,促进G激动蛋白(G-actin)向F激动蛋白(F-actin)的聚集,增加肠平滑肌细胞中应力纤维束的形成,进而增强细胞收缩能力,促进肠道蠕动,最终达到改善结肠慢传输的效果。目前没有以Transgelin为靶点治疗便秘的同类药物上市,CP0119的成功开发属于全新靶点的化药1类创新药物。项目骨干艾笑羽副教授和谷小婷老师主要负责推动项目的临床前研究工作。该项目历时4年完成了原料药的中试放大、制剂开发、系统化药理和药代研究以及标准化临床前GLP安全性评价,充分证明了CP0119质量可控、安全有效。因此,CP0119的开发有望成为结肠慢传输患者的新治疗选择,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成果还得到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王邦茂主任等临床专家的高度评价。CP0119项目的研发由南开大学药学院和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全重)的创新药物研发团队承担,也是与华润医药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和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合作的重要成果,是践行产学研和全重共建单位之间合作的实例。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鼓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大背景下,CP0119片临床试验的成功获批,不仅进一步助力南开大学创新药物研发能力,同时也对培养我校创新药学人才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来源:南开大学][align=right][/align]

  • 政府大笔资金投入走自主创新

    2011年12月21日,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闭幕,李克强副总理在会上明确提出要统筹协调推进转型、发展和环保的关系,将扩大内需与发展环保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环保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领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关键之一在于坚持自主创新和机制创新。 [b]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b] 环保产业是联系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选择。 环保产业是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的物质基础。“十二五”期间,要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减排8%,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均减排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7%、能耗下降16%,部分地区还将实施重金属限排,都对环保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环保产业是促进经济内生增长与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据统计,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并对钢铁、机械等基础行业发展产生8—10倍放大效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正在编制的《现代环境服务业发展规划》将对鼓励第三方环境服务发展作出部署,预计到2015年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规模,2020年规模可达5万亿元。 环保产业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被确定为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议题之一。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为重点的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提振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在环境清洁技术研发上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有望在绿色发展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发展潜力,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需求和全球环保市场竞争的前沿,推动环保产业由要素驱动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b]二、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环保产业发展形势[/b] 当前全球环保市场保持年均7.5%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球环保市场总值达1.6万亿美元。欧美等国家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牢牢占据了环保产业全球市场的主导权,控制了90%以上全球市场份额。随着全球绿色发展的兴起,欧美等国家环境保护重心已转向“预防与修复”为主,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已从解决环境问题的需求调整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双需求。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扶植政策和引导性投入,更多侧重于支持新能源、清洁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致力于产业链整体竞争,推动绿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使环保产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回顾全球环保市场发展历程,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首先,环保产业具有时代特征,不同时期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是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目前环保产业正从以公益性为主过渡到经济属性为主,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次,产业发展要符合国情要求,要具备清晰的产业发展路线图,统筹政策、资金、技术、市场、公众意识等驱动因素是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第三,环保产业升级转型取决于创新驱动,加快环境技术与信息、生物、制造等高新技术的融合,促进多领域团队创新与协同创新,将引领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的提前爆发。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特别警惕发达国家“苹果手机效应”的影响。发达国家经常利用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决策,然后像在全球推广苹果手机一样,利用其掌握的核心技术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攫取更大的利润。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基本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再创新的道路。“十五”以来,环保产业规模保持在20%以上增速,2010年产业规模已达1万亿元,环保企业3.5万家,安排从业人员300多万人。按照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的讲话要求,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必须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环境高新技术研发与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模式由单纯规模扩张、低端数量竞争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统筹传统环保产业与新能源、环境清洁技术、生态修复等新兴领域发展,科学把握环保产业内涵,加快现代环保产业体系发展,提高环保产业对全过程污染控制与产业升级转型的支持能力;三是培育以创新型环保企业、环保产业集群、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等为核心的环保产业发展主体,引导环保企业按市场规律优化重组,增强产业创新链竞争力,全面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加快产业规模化发展;四是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发展具有较好基础和竞争力传统产业领域,在全球竞争中提升我国传统环保产业的战斗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积极开拓全球新兴环保市场。 [b]三、科技创新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b] 自主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我国环保产品已达到3000多个品种,在城市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等方面已具备成套设备研制与工程建设能力,部分新技术领域已处于产业爆发性增长的前期,某些单项技术研发居于世界前列。同时,国内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环保企业快速发展,环保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在环保装备研制及产业发展方面。自“十五”以来,通过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连续3个五年的支持,自主研制的225—500吨/日垃圾焚烧炉排炉实现系列化、成套化,并成为国家垃圾焚烧处理规划推荐的主流装备,处理效率、二次污染控制及自动控制系统优于国际同类产品。自主研制的电除尘器是我国参与国际环保市场竞争最具实力的环保产品,行业发展集中度高,产业链上的重大设备、自动控制、振打装置等关键环节全部实现国产化,不仅可满足国内需要,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水处理技术与装备水平持续提升,5—5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常规水处理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主要常规设备已实现出口。通过“九五”以来持续支持,自主研制的聚合氯化铝净水剂及其复合系列产品,占据国内聚合氯化铝净水剂产量50%以上,成为国内饮用水行业净水剂的主要供应商。 在环境清洁技术、环境物联网技术等新兴环保产业领域。环境清洁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对于行业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自主研发的清洁制革技术已在全行业推广300余家企业,对于皮革行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苎麻清洁生产技术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及污染排放,将环洞庭湖区域苎麻行业的环保风险大幅降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得到快速应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多物种生物传感器,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双向数据传输功能的智能环境感知节点,形成年千台以上产业化能力。总体上,我国环保产业新兴领域技术储备与产业潜力形势喜人,但受到本领域核心技术和环境科学问题研究进展的限制,新兴产业领域自主创新的征途才刚刚起步。 [b]四、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任务[/b]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环境领域提出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按照规划纲要部署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十二五”期间环境科技工作需要把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领域,促进多领域协同创新与共同创新,催生新兴环境技术的产业化,实现环保产业体系从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延伸到具有减少污染和受损环境修复等效应的领域,构建和完善现代环保产业体系,从而为实现“支撑节能减排、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惠及百姓民生”环境科技发展目标提供物质基础。 新形势下,提高环境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应突出“五个注重”:一是注重基础研究,把握全球环保产业竞争前移态势,加强重大生态环境科学问题研究,力争重大原始技术创新突破,获取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格局的有力条件;二是注重促进多学科、科学与技术融合,推动重大需求导向下的多领域共同创新与协调创新,抢占全球环保市场技术发展前沿;三是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统筹管理、科研、工程、产业等创新人才培养,发展国家战略导向型科技创新团队,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四是注重科技产业化工程,推动技术创新与金融政策及市场模式的融合,缩短技术产业化的市场培育期,快速形成生产力;五是注重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筑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平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高技术转化服务能力。 结合“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安排,实现上述环境科技发展任务,在科技工作管理中应在“六个需要”方面下工夫:一是需要深入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科技顶层设计,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将环境科技重大任务聚焦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重大决策与环保产业关键领域;二是需要完善科技创新评估机制,健全科技立项—后评估—持续支持的综合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费效益;三是需要集中科技资源,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优化环保产业体系布局,实施环境技术创新重点工程;四是需要创新思维模式,构筑开发共享创新平台,引导新理论、新思想与环境保护的融合及再创新,构筑高新技术与环境保护的桥梁;五是需要加强创新环境建设,构筑创新基地,提高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六是需要发挥军民科技融合作用,发挥国防科工业在装备、信息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环境保护与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与环保工程精细化水平。 (马燕合 黄圣彪) (作者单位: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 【转帖】黄伯云、张立同:创新英雄

    黄伯云、张立同:创新英雄黄伯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副校长 张立同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2005年3月,黄伯云、张立同因各自在新材料科学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荣获连续六年无人问鼎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他们研究开发的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将使国防工业生产、民用工业生产对材料的选用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同时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从去年初春起,黄伯云、张立同这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就因获得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而被各式媒体热烈地宣传。他们的儒雅形象,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辉耀闪烁在社会大众面前。 得奖,对于黄伯云和张立同固然是一个秋天的收获,尽管他们愿意有更多的人一起来分享成功的喜悦,尽管他们的科研成果对材料产业的革命性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尽管他们的人格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黄伯云和张立同还是分别带着科研团队淡出了社会大众的视线,在冬雪尚未积覆之前,就又回到了宁静校园的深处,默默准备着下一次可能更加艰苦的科研行军。 在黄伯云、张立同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手中接过一等奖奖励证书之前,曾有6年,这个奖项无人能够问津。一方面,说明这个代表国家实力的奖项的评审制度异常严格,宁缺毋滥。另一方面,也说明夺取这个技术发明一等奖确实具有相当难度:不但要有技术创新,而且要将创新的技术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对整个行业产生重大推动。透过这样的评奖要求,我们会发现,黄伯云和张立同这两位工程院院士,在走过那一段至少花费他们十年以上时光的科技创新之路后,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在实验室里做文章的大学教授,而是名副其实地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团队的领军人物。 自然科学研究,特别是工程类的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性很强。如果仅仅把研究目标定在得个什么“大奖”之上,这会使得科学研究有流入“庸俗”之嫌。而真正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的科学家,他们一辈子从事科学研究,总是以自己的创新思想能够转变成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现实成果为自豪。作为炎黄子孙的优秀代表,作为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学科带头人,黄伯云、张立同的科研目标,应该说是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新材料科学是重要桩基之一。分别在中南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任教的黄伯云和张立同都是材料科学家。2004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评选揭晓,两位材料科学家独领风骚,可能是一种巧合,但这种巧合又充分体现了科学界对新材料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 黄伯云和张立同分别从事着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零部件制备技术、工艺装备的研究。黄伯云研究的炭/炭复合材料、张立同研究的陶瓷基复合材料,都属于世界级的尖端课题,能够解决这些难题的国家堪称凤毛麟角。 黄伯云主持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涉及高性能炭/炭刹车材料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新的先进技术及装置实现了炭刹车副的工业化生产,突破了以前因炭/炭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副只有美、英、法三国能生产而形成的国际市场垄断和严密的技术封锁,使中国飞机解决了“上得了天而下不了地”的问题,其材料还比世界上同类产品在强度和耐磨性方面都有提高,成本也降低了不少。确保了我国数百架进口大型干线飞机炭/炭刹车材料国产化和国家航空战略安全。 张立同主持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整体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材料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而打破了国际高技术封锁,走出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国际前沿性材料的道路,对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都将发挥重大作用。此项目研制的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是国际上公认的反映一个国家先进航空航天器制造能力的新型热结构材料,可以满足航空航天器向高速度、高精度、高搭载和长寿命发展的需求。 对黄伯云和张立同研究的新材料投射关注目光的,还有更多的产业界人士。 在我国,材料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GDP的1/7左右,追求技术和手段的创新,追求材料的低成本、高效能和高附加值,始终是企业发展的目标。 从保护环境的角度上看,传统材料的生产过程是造成环境污染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钢铁和水泥的生产对水就有严重污染。开发新型材料,将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从降低成本的角度看,飞机制造技术的提升,有2/3的项目要靠解决材料问题来改进,而汽车制造成本的50%则消耗在材料方面。汽车生产要轻量化,就必须发展强度高、承重性能佳的新材料。生产技术上得到广泛推广的新材料,往往具有成本低的特点,一旦用于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其产品往往又会产生极高的附加值。 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需要在诸多方面历经考验的艰苦过程。为了提升国家科技和产业实力,使重要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央政府对科学家们将技术发明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寄予殷切希望。在过去的6年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空缺,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对整个行业产生重大推动这三项条件不能全部符合是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新材料开发,很多项目仅是在实验室的研究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但在产业化方面与国外差距很大。一方面,由于技术开发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配套,使新材料开发出来便存入了“资料库”,“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产业界又急需新材料使自己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但因为与科研单位的研究脱节,使得“求贤无门”。而事实上,据统计,我国在材料科研方面,发表的文章仅次于美国,国防上所用的材料几乎全部立足于国内。 最特殊的事物往往也最具普遍意义。黄伯云和张立同在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其首先的用途是国防工业,但是,正如发明了半导体才有今天的信息时代那样,新材料的广泛推广,屡屡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世界各发达国家,军工高新技术一旦在民用工业得到普遍应用,都会使民用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甚至产业结构发生大幅度的飞跃。 黄伯云和张立同的创新技术成果,其价值首先在国防与国家战略安全方面得到了体现,然而,黄伯云、张立同研究开发出来的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无疑将在广泛的用途上促进以新材料取代传统材料,使国防工业生产、民用工业生产对材料的选用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对航天、化学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促进材料产业更加有效地朝着低成本、低消耗、可持续、具有高附加值的方向前进。黄伯云和张立同的科研成果,既是自主创新的典范,又是推动经济发展从片面追求总量增长转变为发展先进生产力,使产业结构在质的方面得到改变的新动力。他们的贡献,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 黄伯云简历 黄伯云,1945年出生,湖南省南县人。1980年留学美国,在衣阿华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6至1988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88年偕家眷回到母校中南大学。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第一个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学习回国的留学人员。现任国家863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粉末冶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立同简历 张立同,著名航空材料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38年出生于重庆,1956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任教于西北工业大学。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航空部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1992年获国防光华科技基金,1993年被评为部级“优秀研究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杂志

  • 【资料】优秀科技论文的五要素之一:创新性

    [font=宋体]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代发现D 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毕竟,意义重大的论文或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关注。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font]

  • 提升环境监测创新能力的新机遇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环保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的通知(发改办高技378号)精神,为满足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环保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的突出问题,以及污染防治成套技术、装备和材料的重大需求,按照坚持问题导向、防治结合、全过程控制和协同治理的原则,围绕先进环境监测、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修复等环节建设布局相关创新平台,加强重大技术装备及产品的研发和工程化,以提升环保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推进我国环保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未来2-3年,建成一批环保领域的创新平台,为环保领域相关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和服务。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着力点,通过建立和完善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平台,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促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动力支撑。  国家将投资建设一批涉及环境监测创新的专业实验室,可申请的内容和重点如下:  1、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针对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仪器性能不稳定、可靠性不高等问题,建设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支撑开展污染源细颗粒物(PM2.5)、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氨、重金属(汞等)等连续监测、现场快速监测,大气环境质量多参数多污染物连续监测,石化、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多参数连续监测与预警,车载、机载和星载等监测,PM2.5、VOCs化学成分快速检测、非CO2温室气体排放连续监测等关键共性技术、设备的研发、集成与工程化,提高我国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水平。申请单位需具备大气环境污染监测装备研发和可靠性试验能力。  2、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针对我国先进水环境污染监测仪器稳定性不高、寿命短的问题,建设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支撑开展水中多种重金属监测、水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监测、生物毒素监测、水质毒性监测、生物监测及多目标物同步监测,新一代多参数水质和污染源连续监测装备物联化、便携应急监测、连续监测系统远程控制等技术、设备的研发和工程化,提升我国水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水平。申请单位需具备开展水环境污染监测技术、设备研发和可靠性试验能力。  2、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针对我国湖泊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较严重、治理技术装备工程化水平低的问题,建设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开展湖泊外源污染强化控制、城镇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滨岸生态治理与修复重建、污染底泥治理及原位修复、蓝藻控制,蓝藻水华预警及应急处置、营养盐调控、水力调控等技术、材料、工艺与装备的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提高我国湖泊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装备水平。申请单位需具备开展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整体解决方案、关键技术、材料、装备研发与工程化试验能力。  3、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针对我国农田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的问题,建设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开展农田土壤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快速检测、污染源识别、风险评估、农艺调控、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原位钝化/固定/生物阻隔、生态修复等技术、药剂、设备的研发和工程化,保障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申请单位需具有开展规模化农田污染防控修复方案、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能力。  4、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针对我国石油、化工、冶炼、矿山等污染场地对人居环境和生态安全影响日益突出的问题,建设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开展污染场地及地下水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强化气相抽提(SVE)、热脱附、等离子体修复、化学淋洗、氧化/还原处理、重金属固化稳定化、重金属电动分离、生物修复、地下水空气注入/多相抽提/渗透反应墙、采样测试、污染监控等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的研发和工程化,提升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装备水平。申请单位需具有开展典型行业(工业园区)污染场地修复整体解决方案、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工程化试验能力。  要求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4号)、《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3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的要求,组织开展项目申请报告编制和申报工作。主管部门应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好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写和备案工作,并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同一法人单位可选择其中1个实验室方向进行申报;同一主管部门对同一实验室方向,择优选择1个项目单位申报。为构建创新网络,申报单位需承诺,若通过评审成为以上环境保护领域创新平台的承担单位,将参与构建创新网络,以加强创新平台之间的协同,并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协助开展相关工作。项目申报方案需充分体现产学研用等单位的紧密结合,并进行实质性合作共建,联合开展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主管部门在2016年4月1日前,将审查合格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一式2份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以往环境监测的能力建设,大都是环保系统自身计划安排的,如今国家层面发了声音,那各省也许会跟进,建设省(市)级的环境监测专项创新技术实验室,如果是这样,将会为提升各级环境监测的能力带来新机遇。

  • 2024年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点发布

    [color=#000000]近日,湖北省科技厅正式发布《2024年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列出了5个方面、21项重点建设任务,加快将武汉科创中心建设成为“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创新增长极,为全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color][color=#000000]根据《要点》,今年武汉科创中心将从建设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培育光谷科创大走廊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多层次高水平开放合作网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等五大方面发力。[/color][color=#000000]其中,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要点》提出,重点建设[b]高质量实验室体系[/b]、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b]持续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建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b]。启动湖北实验室效能提升工程,积极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做优做强[b]光谷国际医学创新中心[/b]。[/color][color=#000000]围绕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要点》提出,重点巩固扩大武汉科创中心基础研究优势、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启动实施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项目,推进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湾区数字技术创新中心。[/color][color=#000000]围绕培育光谷科创大走廊世界级产业集群,《要点》提出,重点实施“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以新型工业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未来产业发展引领区、推动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运行,推动科创企业“量质齐升”。其中,实施“世界光谷”建设十大举措,打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领域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世界光谷”建设全面起势。[/color][color=#000000]围绕构建多层次高水平开放合作网络,《要点》提出,强化都市圈创新协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科技支撑长江大保护,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成渝、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创新网络对接融合,推动形成承东启西、双向互济的创新合作格局。[/color][color=#000000]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要点》提出,加快打造人才高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争创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的湖北路径。办好2024东湖论坛,打造全国性国际化“科普+科创”论坛品牌。[/color][来源:湖北省科技厅][align=right][/align]

  • 联邦制药内蒙加力自主创新研究提升内蒙等基地研发能力

    联邦制药内蒙加力自主创新研究提升内蒙等基地研发能力 联邦制药内蒙作为国内知名上市制药企业,联邦制药集团为了增强产品在国内及国际上的竞争力,联邦制药于2002年成立了生物研究所。研究所主要由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开发平台和多肽表位疫苗研究开发平台两大部分组成,是联邦制药设立的治疗及预防用生物技术药物的专业研发机构。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联邦制药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在治疗重大疾病、疑难病症药物等方面都实现了重要的突破。 联邦制药内蒙联邦制药内蒙据了解,联邦制药生物研究所目前拥有共有医药专业技术人员34人,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10人,博士2人,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8人。为适应现代化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需求,生物研究所还配备了先进科研仪器及与之相配套的软件设施。硬件方面,如美国CS多肽合成仪、瑞士Amersham飞行质谱仪、美国MD酶标仪、德国Eppendorf PCR仪、美国Varian制备液相色谱仪、德国LYOVAC冷冻干燥机、日本Shimadzu气相色谱仪,以及氨基酸分析仪等先进的实验设备、分析测试仪器;软件信息化方面,在Medline、Ensemble、Pharmaprojects、万方数据、维普数据、中国医药数字图书馆、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等国内外专业行业信息提供商开设账户,打造所内数字化信息平台,加上每年订阅的十余种专业期刊,为研发工作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文献来源。 联邦制药内蒙联邦制药内蒙目前,生物研究所以研究开发治疗重大疾病、疑难病症药物为主,坚持自主研究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研发战略,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生物医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共同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慢性乙型肝炎、肿瘤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 联邦制药内蒙联邦制药生物研究所现有生物技术药物在研项目8个,其中创新1类治疗用生物制品项目3项,7类和10类各2项,11类1项;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授权6项,另有数个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当中。因临床应用价值及潜在经济、社会效益巨大,并将对相关领域治疗用药研究开发产生较大促进作用,多个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市级各类政府财政重点引导支持项目,争取国家科研经费资助1000多万元。其中,“新型治疗性表位疫苗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于2005年被列为广东省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基因工程治疗糖尿病药物生产技术改造”项目于2007年被列为广东省省级财政支持技术改造项目。联邦制药内蒙 联邦制药生物研究所将继续坚持以自主创新研究开发为主,技术引进与合作开发并重,创新研究平台建设与项目研发相结合的研究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现有软硬件条件,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提高整体研究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糖尿病治疗用药、中枢神经系统治疗用药、抗病毒用药及肿瘤治疗用药等重大疾病、疑难病症治疗及预防用药物的研究开发。联邦制药内蒙

  • 引入管理创新的几个原则

    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台词“听了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似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我觉得其最现实的意义就是——我们又明白了一个道理,可是却依然保持原来的步速、方向。还有一个意义是我们又多了一个可以“兜售”的学问,尤其是向那些还没有看过此电影的人。事实上,这或许是人生的一个切面,而又何尝不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概述”呢?自从“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以来,各种管理方法、手段、工具层出不穷,有不少企业不断的引进这些管理方法、手段、工具,甚至有企业将想到的、听到的、看到的管理方法都试个遍……遗憾的是,很多企业依然问题重重,入不得“优秀企业”之列。毋庸置疑的是,有些管理创新能让企业质变,攀上业绩高峰,如六西格玛和精益生产就曾在提升质量、削减成本方面发挥了巨大效力。但引入新理念也有风险,如果企业运营未达到一定水准,看似最有用的管理实践也会失灵。某个管理理念的价值在哪里,它将把企业引向何处?答案通常无法一望即知。对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企业,实验精神能带来巨大回报;但盲目追随潮流可能使企业自毁长城。我们认为,评估和引入管理创新时,企业可以参考以下原则。一、谋定后动。听闻其他企业管理创新试验后(尤其是道听途说,或“大师”的点石成金),不要急着行动。即使只是局部借鉴新理念,最好也先等上一段时间再做决定,这就好像我们尽量不要买最新款的电子设备一样(因为它往往技术不稳定,漏洞百出)。创新成功与否需要时间来检验,而喧嚣太多会随时间退去,所以等待几乎总是上策。一项创新或多或少有值得借鉴之处,对新思路既不能迷信,也不要全盘否定。二、寻根问底。如果你考虑引入某项创新,首先要对新理念寻根问底。把握管理理念的本质需要超凡的洞察力,管理者却因受限于经验和认知习惯,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说,海底捞的经营模式很多餐馆都去学,但人家明确告诉你——你学不会,事实证明你的确也学不会,很多学习海底捞的企业始终达到不海底捞的管理效果,因为它往往忽略了海底捞管理体系的核心:对员工解决问题能力的充分信任。再比如,谷歌给员工20%自由时间用于创新的政策引起了模仿热潮(谷歌现已增加了限制条件,防止创新项目过于分散)。“20%”规定看似简单易行,很多企业管理者希望借此激发突破性创新,但结果通常令人失望。管理层态度是一个重要因素:谷歌高层至少一开始对这项新政满怀热情,而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支持力度不足。此外,谷歌技术精英云集,习惯开放性探究,没达到相同境界的程序员只会对“自由思考”感到茫然。因此,大多数企业往往等不到创新项目出成果就终止了“20%”政策。三、找到前提。一项管理创新可能仅以一到两项假设为前提。比如,很多企业试图引进“阿米巴”管理模式,前提是要有完善、细致的基础财务数据;再比如允许员工在家工作,前提是员工会更投入、高效。管理者需要分析假设成立的可能性。四、注重结果。接下来要全面分析已经发起创新的企业(学习对象)是否达成目标。首先,验证理论假设。比如,阿米巴管理是否真实提高了所有参与者的工作积极性?这项新举措有何副作用?询问该公司员工:管理者是否有隐性对抗行为?进一步思考:民主选择小组组长是否对整个阿米巴的管理有好处?有没有更合适的方法?尽量客观地考虑:你的企业与目前已经发起创新的企业有何异同?你的企业对激进创新理念接受度有多高?现行组织结构、体系等对是否对创新构成重大阻碍。五、勇于实验。进行以上四步的分析后如果发现问题,甚至感觉不对,都请不要冒险。仔细思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求稳比求快更为重要。但如果你充分调查后仍对新理念充满兴趣,那么不妨一试,并明确实验的假设、方法和预期结果。比如,“我们预期,阿米巴管理的结果,会在一定时间内充分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收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合格率”。然后收集数据,验证实验是否给你的企业带来价值。据我的观察,企业有时候很容易被管理的一些新概念、新思想所魅惑,尤其是领导者在听过某位“专家”、“大师”的激情演说后,常常把引入创新的前景想象得过于美好。事实上,成功实施管理创新的企业往往经历过多年艰苦努力、不断尝试、改进,才将理念转化为现实;将成功经验移植到你的企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同时,相信一点,企业管理者的目标与媒体或学者截然不同:追逐时尚毫无意义;管理者须在舆论喧嚣中抓住新概念的实质,跟随真正的趋势。有些管理实践早已过时,但背后的理念基石依然坚不可摧。同样,就如我们都知道很多大道理一样,企业常常也是引进了太多的管理工具。很多存在的问题不是管理不够,而是管理过度。而每一个管理工具事实上都做得不到位、半桶水,看似都做过了,实则没有一项取得满意的效果。最后,无论计划引入何种管理创新,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首先要正确认识自身。有自知之明的企业对管理新思想、理念更有判断力,能有效筹划和实施变革,并更具学习能力:即使某项实验最终被认为不成功,它也能促使企业反思现行模式,优化现有管理流程。——王荣增

  • 【转帖】程津培:创新当自主 为人当自强

    程津培:创新当自主 为人当自强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的自主创新观              走上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的岗位之前,留美归来的程津培的身份是南开大学副校长。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带领研究小组从事“离子基键能”和“一氧化氮键能”的研究,并且是该领域国际上最有影响的研究小组之一。他曾简单直观地将“键”形容为两个小球中间的“拉链”,要想把小球分开,就要用力扯断拉链,而需要的力的大小就是键能。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力的表现正如博奕双方在综合实力上的较量。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正确的战略战术,也需要实力、信心,更需要毅力。在程津培看来,科技创新能力就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对于国家制定的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程津培有着自己的理解:“我理解为发展中的里程碑,是一种宣言,也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中的一个亮点。”    《孙子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庙算”就是战略运筹,“庙算胜”就是说在战前要做出胜人一筹的决策。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中国面对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一个重大战略的制定,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的选择,并不会毫无争议地形成,“自主创新”之路的选择同样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举世瞩目。2004年,我国GDP增长达到9.5%,总值超过了15.98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5%,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欧盟。有专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待开发的国内市场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因此,未来20~30年,我们仍然可以延续市场换技术这样一种过去20 年来采用的主打战略,来支撑中国经济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发展。    2003年,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下,科技部开始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并为此专门组织了一个2000多人的庞大队伍,包括专家、学者、经济界、企业界人士、各个部门的管理专家等。在《规划》的战略研究中,对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到底是主要依靠自主创新,还是继续依赖引进技术,走市场换技术的路线颇有争论。经济学界、企业界,甚至行业部门的一些同志认为,现阶段投入研发,成本太高,对中国来说不适合。这种观点在科技界内部也有反映,而且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一直延续至今。    对此,程津培的态度十分鲜明,他坚信,中国和平发展的命运必须由自己来把握,中国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依靠持续的技术进步才能形成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最终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采访时,程津培算了这样一笔帐:“2003年,我国总计支付专利费350亿美元,大大超过当年全国研发投入的总和。我们卖给国外的销售商一台DVD,32美元,成本18美元。还有13美元是付人家专利费,剩下的1美元才是我们中国人赚的。其他像电视、手机、mp3等白色家电都是类似情况。德国大众公司仅在中国生产它全世界轿车产量中的14%,但它80%的全球利润却是从中国拿去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在为它偿付研发的费用,而技术能力的沉淀却不在我国……”    近年来,一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的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轿车的国产品牌仅占市场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    事实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目前全世界有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来自于发达国家,他们凭着科技优势以及建立在这种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使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的高度垄断,从而获得大量的超额利润。    有人曾对比了当初韩国政府制定的“产业技术创新5年规划”和同时期的中国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发现两国在发展领域有70%的内容相同,但同“途”殊“归”。如今,原本在汽车、半导体、高速铁路、核电等重大科技领域比我们晚起步10年的韩国,现在却在这些领域全面领先了中国将近10年,韩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目前已经跻身全球前5强。    程津培坦言:“要素拉动型经济也是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但是我们头脑中必须十分清楚的是,必须靠自主创新,使我们传统的产业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长为制造业的主流。目前,我们许多产业技术仍然主要是靠从国外引进,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达50%,而美国还不到10%,日本仅为5%。我国要想实现中央提出的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就必须使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降到30%以下。而且创新型国家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都高于70%,但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所以,我们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 湖南:2024年大力实施创新提升行动

    [color=#000000]3月25日,2024年湖南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在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湖南将[b]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建设湘江科学城、“4+4科创工程”、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五大标志性工程为总揽,大力实施创新提升行动。[/b][/color][color=#000000]2023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下,科技系统重点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积极实施科技“五大标志性工程”和“4+4科创工程”,全省[b]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4.2%[/b],[/color][color=#000000][b]突破1100亿元,[/b][/color][color=#000000][b]研发投入强度达2.41%[/b][/color][color=#000000],排名由全国第12位跃居第9位。[b]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增长70%,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000亿元,增长50%。[/b][/color][color=#000000]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湖南科技系统主要目标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b]增长12%以上[/b],突破关键核心技术[/color][color=#000000][b]100项以上[/b][/color][color=#00000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color][color=#000000][b]增长10%左右[/b][/color][color=#000000],净增高新技术企业[/color][color=#000000][b]超1000家[/b][/color][color=#000000],在湘高校经认定登记技术合同在本省转化占比[/color][color=#000000][b]50%以上[/b][/color][color=#000000]。[/color][color=#000000]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湖南将重点抓好宏观统筹联动、推进“五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培育一流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实施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等九方面工作。在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科技金融等方面强化机制创新和试点示范,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color][color=#000000]今年,湖南还将展开一批探索和试点等新动作:探索支持“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开展基础研究,启动新建首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创新平台;绘制“4×4”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图谱,强力支撑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出台《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推动高校与高新区共建大学科技园;开展企业库扩容试点,探索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试点;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建立战略研究院,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探索长沙研发、本地中试产业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支持国家创新型县(市)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创新经验。[/color][来源:中国经济网][align=right][/align]

  • 谁说中国企业缺乏战略创新?

    《蓝皮书》指出,国内企业为争夺低端市场的微薄利润打得头破血流,而占据高端市场的国外医疗器械巨头则风景这边独好,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源就在于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不能很好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  天下汇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锐在《蓝皮书》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企业模仿的多,创新的少。他讲了一个案例。几乎每家药店都卖一个医疗器械,叫拔罐器,几百块钱一套到几十块一套,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几十年过去,没有企业做改进和创新。“有一次我在一个国际性的医疗器械展上去参展,发现国外同行人把这个国内做得最普遍的产品进行小小的改进,它的利润就是成百上千倍增长。这个改进就是把中国的塑胶拔罐器做两个电子片,做成电子拔罐器,取了一个很有意思名字叫做拔火罐,功效不仅活血化淤,还能起到镇痛的作用。这个案例值得中国企业界深思。”=================================================大家各抒己见,有积分奖励哦

  • 人民日报:推动科研仪器进一步开放共享(创新谈)

    科研仪器是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期望有关单位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高质量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打造科研设施与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升级版  前不久,科技部公布的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显示,参评大型科研仪器年均有效工作机时为1351小时,年均对外服务机时达到231小时。总体上看,参评单位开放共享意识显著增强,对外服务成效明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是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在科研仪器上的投入逐步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原值5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大约有13万台。为了更好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服务,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自2018年起,我国每年发布中央级高校院所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情况,以评价考核为手段,在激励引导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研设施与仪器是促进科技创新、拓展认知疆域的重要工具。近年来,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助推器”,既为新冠疫苗研发、空间科学、种业创新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了支撑,也帮助无力购买大型仪器的中小企业减轻了创新负担。必须看到,与科技创新的需求、科研仪器使用的潜力相比,我国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些科研机构还存在开放共享意识不强、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好不好,涉及从购置、管理到服务创新的全过程,需要以系统思维解痛点、疏堵点,形成完善的开放共享体系。  首先,要立足真实需求统筹购买科研仪器。科研单位应自觉提高认识,做好调研和规划,按需采购,从购置源头上避免仪器重复浪费。科研仪器的指标参数、应用场景和适用范围差异很大,不宜盲目追求“贵大上”。对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应发挥评价考核的约束作用,通过查重评议限制新购仪器等手段,确保财政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  其次,应进一步完善对外服务机制。开放共享好不好,科研仪器所属机构的积极性很重要。在引导科研机构建立科研仪器集约化管理机制的同时,还需通过完善绩效奖励、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等方式,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对外服务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灵活有效的共享服务模式,鼓励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市场化运营,变“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  高质量的实验技术人才是实现开放共享的支撑。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对外技术服务。长期以来,由于对实验技术人员作用认识不够,我国高校院所相关人才储备少,缺乏完善的人才培训、成长、评价体系。因此,急需加强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以人才“软实力”打造技术“硬支撑”。  科研仪器是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期望有关单位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高质量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打造科研设施与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升级版,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 【技术@创新】普析通用“MB5型多通道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被认定为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MB5型多通道[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计”于近日被认定为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   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是由市科委、市发改委、市建委、市工促局和中关村管委会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联合启动的首批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试点工作。旨在更好的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关于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相关政策,发挥公共财政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    首批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共征集到近300家企业的500多种产品,北京市科委组织专家对首批征集到的产品进行了严格的评审,并经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小组进行审核。最终101家企业的157种产品被认定为北京市首批自主创新产品,该公司的MB5型多通道[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计名列其中。    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小组也将向政府采购、重大工程等相关采购推荐北京市的自主创新产品,支持自主创新产品积极参与政府公共财政采购,促进首都高技术企业的快速的发展。

  • 医药产业“十二五”:新药研发需加鞭 创新才能走更远

    医药产业相关的“十二五”规划文件陆续下达,这些文件可能侧重点各异,但都宣示产业研发创新的强劲之风。对于站在创新十字路口的制药企业而言,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至关重要新药加鞭创新药研发是国家和制药企业综合实力的缩影。我国创新药研究还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相关基药制度、各地招标采购等政策落实,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只有创新才能带领企业闯出生机。http://www.bioon.com/industry/UploadFiles/201201/2012010318504982.bmp2005~2008年的创新药申报数据显示,国内已有90家企业进行创新药的研制和申报,从研发规模到适应症范围均明显拓展。以化学药为例,从2011年新药申报的资料来看,截至11月30日,一类化药品种有25个,其中3个为申报生产,占全部申报数量的12%。11月28日,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将主要围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临床诊断、预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新型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等生物制品,争取有5~10个自主创新的重要新药进入产业化生产。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0个部门于11月15日联合发布的《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也以新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为总体目标。至于出台日子渐近的“十二五”生物医药规划,近日有消息传出,自主知识产权化学药、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诊断试剂将有望成为未来5年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国家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十二五”期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将获中央财政下拨资金100亿元,地方配套资金300亿元。据悉,除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外,数10个投资专项规划和支撑计划等扶持配套政策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中。虽有政策扶持,新药创制这条路并不轻松。新药的研发创新越来越成为全球性挑战,研发成本和周期空前加大。因此,仿制药研发又成了企业创新的另一种选择。仿制必须更好生物仿制药高峰论坛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属于仿制。“其实,制药企业做原研新药的机会比较少,加上研究经费短缺,新药创新比较困难。目前看来,仿制药仍然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主业。”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王正品向记者表示。在王正品看来,仿制药可以为中国带来很多好处。“首先,现在很多仿制药治疗领域广泛,副作用也优化得比较好。如果能够仿制,在经济上应该是很大的节约。其次,可以让民众使用较好的药物。这对政府、民众和制药企业都有很大的益处。”另一组数据让生物仿制药成为了医药产业近年最关注的焦点:2010年,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达到8500亿美元,其中生物技术药与仿制药创下新高,分别达到140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在美国以外,生物仿制药的销售额也突破了10亿美元。2013~2014年,一批生物医药专利将集中到期。美国FDA针对生物仿制药的法规也即将出炉,预示着生物仿制药在未来5~10年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提醒道:“明年仿制药虽然有机遇,但也有挑战。未来几年,很多专利药到期,市场份额也很大,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制药企业的仿制药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与此同时,仿制药的仿制性也大大限制了药品的毛利率,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创新,造出“好”的仿制药,做到me-better。王正品建议,学术领域和产业界的创新要分开。因为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弱一些,能看清哪种药能降低副作用、提高疗效或改变适应症的科学家还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发挥学术界的作用,让专注相关领域的专业学者对一个过期的或有很好市场前景的新药进行研究创新,然后由企业负责具体的产业化过程。中药传承固防随着国内传统中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中药产品高附加值化、营销理念现代化给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带来极大冲击,在传承的路上创新成为国内中药企业的唯一出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中药确实是个宝藏。毕竟在临床上用了几千年,如果没有疗效,中药是不可能传承下来的。目前,很多国外企业都对中药感兴趣。挖掘中药领域的好东西是一条很好的思路,值得国内企业思考。”中山大学药学院院长黄民向记者指出。传统受热捧2000年以来,中药行业的增速一直低于行业发展速度。然而,从2009年5月起,中药行业开始提速,逐步超越行业发展速度。行业数据显示,2011年1~9月,中药行业的收入增速达到35.66%,超出同期医药行业增速5.49%,其相对于医药行业的增长溢速也正逐步拉大。早前,科技部下属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未来十余年,中国将加速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大幅提高中医诊断与治疗水平,让更多人、更多国家接受和享用中医技术。同时,中国还将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逐步完善并广泛应用中药标准体系,系统化、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和加工,提高中药创新能力。郭凡礼十分看好中医药的光明前景,他说:“在新医改共计8500亿元的巨额投资里,有一部分就是用于支持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如今,国家把国民健康的重点放在病前的控制而非病后的治疗,中药‘治未病’的概念已深入人心,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重视,我国中药产业将获得进一步发展。”记者了解到,由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机理复杂、病程较长,目前仍缺乏化学特效药,因而,多靶点作用的中成药倍受追捧。由于中药含有很多指向性明确的活性成分,利用中药临床经验开发新药的效率比单纯的化合物筛选高10倍,所以越来越多的跨国制药巨头都相中了中医药宝库。而且,由于我国在中医药等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尚存在许多空白,一些外资药企正加快收集研究我国民间的中药秘方,并申请专利。有数据显示,中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中国申请的中药专利高达1万多项。这已对中国中药产业构成了严重的冲击。

  • 【转帖】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总结科研创新16条方法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多年探索科研如何创新,并通过讲座等形式传递给学生后辈  ●知识创新都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故而勤奋学习,建立知识框架,积累深厚基础;加上追根到底,万事逼问为什么的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源泉。前者是学,后者是问。学而不问则殆,问而不学则茫。学而问,问而思,思而行,行而果,这就是创新。  ●如果你梦想要做一个科学家,那么勤奋学习就是实现你的梦想之“舟”。但舟有快如宇航飞机,慢如蜗牛。所以勤奋必须是高效率的勤奋,不要去做“磨擦生热”的“无用功”,更不要做“负功”。  ●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会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粗心大意的人很容易放过这种机遇。只有具有敏锐眼光和扎实基础的科学家才能抓住它,取得重大的突破。●实际的学科基础是金字塔,有比较广的知识,但是又要有塔尖,有高度,也就是你的专业知识高度。但是一条竹竿是站不直的,所以你除了“高”,还要有一些“宽”。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实践中探索科研如何创新的方法,总结了16条。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天赋很平常,但“天道酬勤”,只要依靠勤奋,是可以取得科学成就的。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98%的汗水+2%的灵感。而2%的灵感也可用勤奋来培养。各位同学只要勤奋努力,相信都能成为出色的科学家。  1、创新与知识积累:中药铺的抽屉和知识框架  创新必须先有知识积累,这是创新和继承的关系。我幼年时常生病,生了病去看中医,到中药铺去抓药,看到中药分类归档,放在上百个抽屉里。从那时起就模糊认识到要把学到的东西放在脑中的抽屉里,并把众多抽屉有序排列,才能记住。以后就慢慢形成要在自已的头脑里建立知识框架的概念。知识框架即知识文档树,建立知识文档树便于知识存贮检索、记忆、联系比较、分析归纳和创新。  2、创新链和创新树  科学研究是接力赛跑,起跑点要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要把前人的有关知识接过来。研究生的导师很重要,他把接力赛跑的棒交给你,你就可以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起跑。牛顿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能看得远一些”。这是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科学研究既然是接力赛跑,所以每一项科学创新都有前因后果。把这些前因后果串联起来,就构成一条“创新链”。创新链常有分支,于是构成“创新树”。建立创新树的方法,可以启发你的创新灵感,活跃你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在分枝点上,可以思考一下:还有什么新路可走?  3、分类研究法  “分类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科学(Science)原来的含义就是分科之学。例(1)动植物的宏观分类法——门,纲,目,类,科,亚科等。例(2)生物的微观分类法——基因分类法。例(3)萃取机理的分类。例(4)经济模式的分类——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如美国),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世界上的事物是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要探索这个巨系统,先要把它进行分类,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现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是学科越分越细。例如1900年是500门学科,2000年是5000门。100年增加10倍。2100年可能到50000门,2050年到20000门,50年中创建15000门新学科,我们中国人至少创建3000门。你们要有创建3000门新学科的雄心壮志。  4、学科交叉法  学科交叉法就是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进行“比较”、“类比”和“移植”的研究方法,从而产生新的研究领域或新的学科。  “比较法”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方法,也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逻辑方法。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有一分支,叫做“比较语言学”,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异同。在生物学中有“比较生物学”。学科交叉的无人区是创新的生长点。  在比较语言学中,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促进本门语言学的发展。例如英文的Crisis,中文是“危机”。危机有危险和机遇两层意思。处理得当可以把危险化为机遇,而Crisis只有危险的意思。中文有“做学问”一词,通常翻译为Learning,但后者只有学习的意思,没有问的含义。做学问要既学又问,学而不问则殆,问而不学则茫。  5、移花接木法  “移花可以接木,杂交可以创新”,这是科学创新的“移植法”。科学可按照它的研究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为上、中、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物、医学、社会科学等是下游。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深。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学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学之木”。  例(1)量子化学是把量子力学的理论和数学方法移植到化学中来,因而产生的交叉学科。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科恩和英国数学家波普尔,把量子力学的理论和计算数学的方法移到化学中来,解决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难题,因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  例(2)把数学方法移植到经济学中来,可以实现经济学的突破。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奖授予纳什,他把数学中概率论之花,移到经济学中来,提出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博弈论”。  例(3)移花接木创新法的另一例子是仿生学。例如第一架飞机就是模仿蜻蜓制造出来的。流线型的喷气飞机和高速火车的造型是模仿鱼类的,特别是海豚的皮肤表面有一种可吸收能量的弹性结构,借以消除流体的阻力,使湍流变为平流。  例(4)生物学与化学的交叉产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等。现在后基因组时代已经到来,生物学与化学之间又有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蛋白质组学已经形成。  6、四两拨千斤法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四两拨千斤”,这就是“力的放大”。例如杠杆、齿轮、千斤顶等,在搬运东西和机械工程中被广泛使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把一种已知的方法尽量推广拓展到未知的领域,这就是“创新”。  例(1)三极管的发明可以实现电流的放大,上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是电子管的鼎盛时期,它曾为无线电、雷达、电子计算机和V型导弹的发明作出了贡献。1948年发明了晶体管,同样可以放大电流,但体积、重量、耗电量均比电子管减少100-1000倍。1959年又发明集成电路,从而产生了微电子学和微电子工业,导致20世纪的信息革命。  例(2)激光器的发明。电流的放大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于是人们联想到光是不是也能放大呢?1954年汤斯首先实现了微波的受激辐射放大。1960年从事红宝石微波量子放大器研究的年轻人梅曼成功地研制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光波的受激辐射放大。  例(3)化学合成的自动组装放大,例如用K.Ziegler和G.Natta催化剂,可使单体自动定向聚合为高分子。又如自组装化学,也是化学发展的方向之一。例(4)生命的放大——从卵细胞到生命的发育成长,发展成为现代的克隆技术。 7、逆向思维法  在飞机的设计中,要试验飞机的外型和材料在高速飞行中与空气阻力的关系。这种试验很难在空中飞行时进行。于是创造出“风筒”来模拟飞行。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向思维方法,即把飞机固定,让高速空气流向飞机,其效果是一样的。这就是在空气动力学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常用的“风洞”实验室方法。又如在轮船的设计中,可以做一个缩小的模型,放在一个缩小的水槽中,用各种流速来试验船体的阻力。  8、柳暗花明法  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会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粗心大意的人很容易放过这种机遇。只有具有敏锐眼光和扎实基础的科学家才能抓住它,取得重大的突破。  例(1)按照经典遗传学的观点,水稻是自花授粉,不能杂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相信这一点。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田间发现一株优势非常强的水稻,第二年他把它种下去,结果大失所望,跟上年选的植株完全不同,高的高,矮的矮,生长期长的长,短的短。就在失望之余,他突然产生了震撼:为什么遗传会有这样大的分离呢?只有杂种才会有分离,纯种不会有分离。他于是大胆提出假设:他选的这株是天然杂交稻,推翻了经典遗传学认为水稻不能杂交的结论。当然这只是大胆的初步假设,还有待做艰苦的研究工作,培养出人工杂交水稻来证实。为避免自花授粉,他选择雄性不育植株来受粉,取得了很大成功,使我国水稻由亩产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  例(2)光的本质是什么?是波动还是微粒?这个问题争执了200多年,互有胜负,不得解决,在20世纪初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受形式逻辑的限制,形式逻辑回答问题,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爱因斯坦跳出了形式逻辑的框框,认为问题的答案可以“亦此亦彼”,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了完美的创新境界。这就是他在1905年提出的光子学说。

  • 医疗器械产业面临“十二五”创新大考

    目前,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链优化的难点,在于“产学研用”的结合。  核心部件技术无法掌握,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升级的难关之一。许多国内企业能迅速仿制国外企业的产品,但却无法仿制核心部件,尤其是占整机成本比较高的核心部件,均依赖国外进口。   仿制只能带来一时的利润,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   14000家生产企业,40000多家经销商,年市场容量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年产值及市场增速均在20%以上。在采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姜峰时,他给了记者这样一组有关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数字,由此不难看出,医疗器械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但同时,姜峰还给了另外一个数字:我国民族医疗器械产业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仅占不足3%的份额。在他看来,这与我国轻工业品生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医疗器械创新问题是我国民族医疗器械产业最大的问题。   去年年末,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生物技术与医药处处长张兆丰曾透露,医疗器械“十二五”的内容经过两次激烈讨论,已经正式纳入到科技部重点专项的范畴。如何实现创新发展、产业升级,是未来若干年医疗企业产业的求解题。   技术创新:兼顾高端和基层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空前膨胀。   业内人士判断,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研发方向将瞄准基层对低端医械的需求,基础装备的创新将成为“十二五”的发展重点。与此同时,一些主流医械生产企业还表示,在“十二五”期间要争取在若干高端产品上取得突破,以此来改变大型三甲医院的产品依赖进口的状况。   张兆丰认为,如果民族医疗企业在高端、高利用率产品上毫无利益的话,产业发展是没有希望的。必须形成以高端产品带动低端产品,再辐射到基层产品的模式。如果高端产品没有竞争力,低端产品也就没有还手之力了。   然而,核心部件技术无法掌握,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升级的难关之一。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国内企业能迅速仿制国外企业的产品,但却无法仿制核心部件,尤其是占整机成本比较高的核心部件,均依赖国外进口。   搭建战略平台优化产业链   目前,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链优化的难点,在于“产学研用”的结合。据张兆丰介绍,真正的产学研结合,企业要成为投入主体,大学研发的相关技术能够和企业形成一种利益共享的关系,而相关的核心部件厂商也要能够跟整机厂商形成一种利益关联。   “但是,"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目前在中国尚未真正产生实际作用。”张兆丰认为,在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了这一结合的难度。要化解瓶颈,首先要成立医疗器械技术创新联盟,这是为了能搭建起有效的公共性研发支撑平台和战略研究平台,同时也希望这些平台能够为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密切联系和融汇创造良好的条件。   技术创新战略平台的搭建,究竟能给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什么?有着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身份的姜峰告诉记者,联盟主要的一项任务是组织业内优势企业与科研院所、医疗单位共同对业内共性零配件和技术以及重大产品国产化实施攻关。   “目前,已经配合科技部对包括中高端影像技术在内的数十个项目课题提供了近10亿元的科研资助。”姜峰告诉记者。   同时,联盟还为有关部委对企业的扶持提供咨询服务,如协助科技部、卫生部推进十百千万工程等,对企业的研发过程及创新产品产业化提供支持和服务,引领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器械领域,与科技部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相配合,使创新与资本真正对接。   知识产权布局将是重要增长点   据了解,企业未来在知识产权的布局也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内容。企业的知识产权布局,是争夺产业制高点的基础。   为了实现研发的管理创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研发绩效,科技部还将组织企业、专家对每一个重大产品进行评估,梳理形成重大产品报告。报告将对产品研发的难点和瓶颈、资金流向进行分析。未来相关部门将采取与产业界更为紧密结合的方式,或者采取联合立项、分段支持的方式,支持医疗器械重大产品的开发。   在目前的环境下,医疗企业厂商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和发展思路呢?对此,姜峰认为,首先要明白仿制只能带来一时的利润,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要充分利用我国研发成本低,动物试验及临床试验相对欧美市场时间短、产品生产成本低零配件等配套加工能力强等优势,与院校及临床密切协作积极开展有一定前瞻性的科研合作,使研发平台前移面向临床实际。   “要注意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及科研理念,特别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产品定型后应与渠道商及大型资源性企业合作,必要时要以股权换投资,大力配合推进科技金融工作。”姜峰认为。

  • 创新是交响乐,不是独角戏

    创新是交响乐,不是独角戏——解读《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顶层设计方面推进科技创新。本文从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角度解读《意见》。《意见》出台的背景---我国面临的挑战第一,国内外挑战日益严峻。当山寨变成“MADE IN CHINA”的代名词。一方面是国内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一哄而上简单模仿,在国内市场低层次恶行竞争,而国外知识产权、市场合规等政策法规也给国内企业走出去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是外资企业通过垄断加速布局中国市场,掘起高额利润,并通过专利陷阱等阻止国内企业走出国门。第二,国内创新环境匮乏,缺乏诚信,科研造假、学术腐败问题严重,内部变革亟待突破。重塑核心竞争力,变革我们的科技管理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等等。《意见》点出了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1)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造成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2)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问题突出,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不尽合理,造成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不高;(3)科技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应对以上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源开放共享”,“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由此可见,推进科技资源信息化管理,打造一个高效、有效监管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已成为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要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去推进平台的建立,用什么样的法规环境建设去保障平台发挥作用,以及用什么样的管理机制去激发平台的实施?(一)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行政化思维模式,引入新形势下的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提倡顾客体验,建立客户至上原则。科技资源配置(包括科研设备、科研实验数据记录、化学品及耗材管理、以及采购平台等)要去行政化,实现共享,科技资源的流动要从顾客(国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期望的角度去规划和设计,积极引入网络软件等先进管理工具,实现顾客期望、产业发展规律以及实现企业价值三者间的平衡。 (二)完善法规政策环境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体制下,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及内部都各自为阵,各类科技资源基本上为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严重浪费科技资源,更无法形成科研优势协调互补。在这些现状的背后,是因为我国一些法规制度中有许多与科技资源共享相违背的内容。如科技部关于采用课题经费购置的资产其使用权、所有权归课题组所在单位;教育部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科技图书文献,导致一些高校因为无法共享资源而重复采购设备,重复以往已经做过的科学实验等,造成严重资源浪费。 (三)优化管理机制第一,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确保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不是不讲知识产权,而是在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管理之间寻找平衡。科研资源在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内部自由流动,促进知识快速转化为研发成果,实现知识和科研成果的三方共享,进而实现科研资源的社会利益最大化。第二,健全项目化管理,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建议采用先进有效的科研管理工具,实现多方同时实时监管和审批项目进展、采购、项目经费流动等。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避免科技项目和经费过度集中于少数科研人员手中。 那么在先进思想、法律、管理机制的推动下,如何去建设一个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一)建立网络共享平台 要采用电子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建立企业、高校、院所等就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研实验记录数据、科技信息情报等的共享平台。对于由国家、地方科研配套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其购买的科研仪器设备其产权应归国家所有,加入共享范围;该项目产生的科研记录数据等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服务器等实现内部和外部的共享与受控,在减少科技资源的低水平重复的同时保护知识产权。总之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现基础研究、制造技术等领域的公共共享平台。(二)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如基于提高研发能力的在线专家咨询体系、基于科研实验进程的试剂耗材的网络库存管理、采购平台、采购审评与科研经费管理一体化网络服务及基于面向中小企业的情报分析服务等等。要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多方创办科技资源中介服务机构,研发科研资源共享网络平台。 (三)基于内容的数字保护技术创新 在提倡科研共享、数据自由同时,要保护科研创新者的利益。首先,要确保在科研共享网络平台上面的所有数据的安全性,这就给平台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其实平台可以仿照银行金融云端服务平台来保护数据,如果能够做到像保护千亿、万亿银行资金一样来保护数据,还有什么理由来怀疑科研平台安全性问题呢?其次,确保科研创新的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与监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谁先发明谁先受益的制度改革。总之,创新是科技工作的灵魂,是交响乐,不是独角戏。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是我们国家实现科技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 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蜂产品检测技术创新团队招聘人才

    一、岗位名称:蜂产品检测技术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岗位描述:能独立开展生物体的代谢组学研究,有较强的统计学分析能力,以及在疾病生物标志物的识别、疾病诊断、药物靶点及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经验;具备分析化学研究背景,能够进行质谱图和核磁图谱的解析;了解生物体的脂类组成、脂类代谢以及脂类相互作用研究。能适应经常出差,善于交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者优先考虑。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招聘人数:1人生源要求:应届毕业生二、岗位名称: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岗岗位描述:有五年以上从事畜产品兽药及其他药物残留监测工作背景;熟练掌握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液相色谱仪等仪器的原理、使用和维护技能;、有省部级质检中心实验室管理经验;有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经验者优先。能适应经常出差,善于交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者优先考虑。专业:兽药残留分析、化学分析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招聘人数:1人生源要求:留学回国人员或博士后出站人员或有北京户籍在职人员-1人详见网站http://iar.caas.cn/Html/2015_12_29/2819_2942_2015_12_29_107385.html 七、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人事处 联 系 人:张 婷 李桂芬 电 话:010-62596709(fax) 62592478 E-mail: mfsrsc@caas.cn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沟1号 邮 编:100093

  • 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原始创新,而不是跟随性创新

    虽然边学边思也能产生创新,但这都是失去了原始主见的跟随性创新,这就是学就不能思的原因,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原始创新,而不是跟随性创新。假如前人的认识要是错误的,也就是所谓根基性错误,这样的学习先人知识还要意义吗?这样的跟随性创新还有意义吗?在物质(宇宙)的认识方面更是如此。

  • 重大新药创制亮成果,桑国卫点评药企

    2013岁末,桑国卫接受新康界采访,总结了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前五年,国家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总投入65亿元,直接经济效益达到800多亿元,间接产出达到3000亿元,我们的投入产出比是较高的;从研发成果看,截至2013年9月,我们共有52个品种获得了74个新药证书,其中36个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一类新药,占总数的69.23%。”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实施后,我国的创新药物显著增多,品质明显提升,桑国卫例举了如抗癌新药盐酸埃及替尼,Ⅰ类生物技术新药重组人尿激酶原,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抗糖尿病肾病1类中药新药大黄酸等。并且指出一五”期间我国的药品监管技术体系成为全世界第七个,发展中国家第一个WHO认可的评估中心,我国药物安全性评价也有了很大提高,突破了对部分前沿的关键技术,整个药物创新体系得到全面提升。桑国卫点评优秀企业桑国卫特别指出,通过实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企业创新实力明显提升。他例举了其中的佼佼者,如石药集团、天士力、恒瑞、义翘神州等企业,它们的创新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幅度提升。石药集团“石药集团依靠重大专项支持的5个新药成功上市,专项支持的恩必普,玄宁,欧来宁,津优力,多美素等已成为他们新的增长点。”桑国卫说,现在石药集团基本实现了“从原料到制剂,从普药到创新药”的战略转型,作为治疗脑卒中领域的全球领先药物“恩必普”也已经成功上市,获得全球86个国家的专利保护,并向欧美和韩国市场转让了专利使用权,开创了中国医药企业向世界最发达国家转让药品知识产权的先例,自主创新的一类新药丁苯酞系列产品2013年销售预计突破10亿元;而抗高血压药物“玄宁”,与进口药“络活喜”相比,使患者负担由每人每天7元降到了0.7元,减少费用90%,真正做到了造福于民。“十一五”以来,石药集团共承担了32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期间研发完成新药40种并成功上市5种,自主创新带来的利好逐渐显现;目前石药集团在研新药项目有170多项,其中国家一类新药25个,涉及抗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精神药物等多个领域,预计“十二五”时期将有12种新药获批上市。天士力集团天士力是中药现代化的领军企业,从1400万元规模起步,2012年实现收入212.53亿元,规模翻了几翻。坚持创新研发现代中药是天士力发展的基石,另外天士力率先建立了国内领先的中药材GAP药源基地、现代中药数字化制造平台、数字化提取中心以及国内最大的中药冻干粉针剂生产基地。桑国卫指出,天士力牵头实施的“现代中药国际化产学研联盟建设”项目,形成了助推中医药国际化的强大平台,而且“天士力在中药国际化过程中得到了FDA很好的评价”,事实上,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于2007年启动FDAⅡ期临床试验,2009年12月圆满完成,现在正在开展Ⅲ期临床试验。天士力凭借复方丹参滴丸增进了与FDA的交流、了解与合作,从而为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开辟了一条通路,搭建了一个平台,使复方丹参滴丸FDA临床试验的有益积累转化成为重要资源。据了解,复方丹参滴丸 2009年销售额已有14.6亿元,2012年销售额超过了20亿元。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天士力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新药普佑克,是“十一五”期间国内唯一批准的一类上市生物新药,标志着中国自主制造的第一个换代溶栓药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恒瑞医药桑国卫重点介绍了恒瑞,称其建立的抗肿瘤ADC药物平台,实现了中国抗体小分子偶联药物零的突破,同时称恒瑞药业每年增长速度达到20%,被国际上认为是国内做肿瘤药物发展最快的企业。恒瑞药业作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创新药孵化器基地,也是“中国抗肿瘤药物技术创新产学研联盟”的牵头单位,其中抗肿瘤药销售已连续7年在国内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12%以上。桑国卫表示,恒瑞对新药研发非常重视,其2012年科研投入4.66亿元,2013年预计达到6亿元,公司拥有1117名研发人员,其中有500多名博士、硕士及海归人士,有4人被列入国家“千人计划”,7人被列入“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此外,恒瑞药业在上海、成都、连云港和美国都成立了创新药物研究中心,这四大研发中心为公司创新药的输出提供了保障。近年来,公司先后承担了4项国家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5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申请了近200项发明专利,其中90项全球专利(PCT专利)。前期的创新投入之后,现在恒瑞的创新药开始步入收获期,2011年公司第一个创新药艾瑞昔布上市销售,同年伊立替康通FDA认证,获准在美国上市销售,据桑国卫称恒瑞还有10多个新药已在临床研究阶段。北京义翘神州生物在生物制药领域,桑国卫特别提及了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有限公司。据了解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重点从事重组蛋白,抗体,ELISA试剂盒的研究开发与生产。从该公司介绍看,该公司每年能够新增重组蛋白种类800-1000种,新增抗体1500余种,已经为全球前十的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公司提供数百种单克隆抗体候选药物的临床前生产技术服务是跨国制药企业在重组蛋白和单克隆抗体研究开发领域的全球首选技术服务供应商。而且公司称其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抗体生产速度最快的企业,从基因序列到1-30克纯化后单克隆抗体仅需几周的时间。对于公司的高效,桑国卫也有举例,“在H7N9病毒肆掠期间,义翘神州在短时间内获得并公开的H7N9病毒的基因序列信息,又仅花了六个月时间,完成攻坚级的抗体GMP应急生产,现在已经有足够的人源化抗体能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桑国卫也介绍道,该公司拥有5名“千人计划”专家,其抗体、VLP产品技术平台居国际先进水平,其重组凝血八因子,突破了关键的产业技术,产量比国外提高10~20倍。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下,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得到提升,桑国卫总结道,我国现在有特色的企业基地60多个,核心团队80多个,产出新药70余项,大品种改造前五年完成150余项,大型企业科研投入占总产值的6.6%,中小型研发企业研发投入甚至达到43.53%,而企业内也聚积了大量高层次人才, 仅“千人计划”的人才就有164位,位居各个重大专项之首。

  • 【年会专题报告】关于“十二五”期间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的思考

    [b][color=#0000ff][size=3]我国科学仪器行业整体状况分析[/size][/color][/b]  孙增奇处长在报告中介绍了近20年来,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取得的主要成绩,具体内容如下:  1、初步构建国家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的专项支持和引导,形成了以规划布局、政策保障、科技立项为基础,专家咨询服务队伍、激励团队以及企业构成了科学仪器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东北科学仪器行业自主创新的活跃地区。并且认识上也有很大改变,科学仪器不仅仅是科研的支撑条件,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2、突破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一批科学仪器。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color=#0162f4]已经攻克了金属原位分析技术等近百项核心技术,成功开发了深紫外能谱等重大科学装置。[/color]  3、[u]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推进科学仪器的产业化。如,北分瑞利集团、聚光科技、天瑞仪器、普析通用等十几家产值超亿元的科技型创新企业正不断成长壮大,并且组建了以企业为龙头的科学仪器技术战略联盟,搭建了仪器技术公共平台,积极推进国家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的发展。[/u]  4、支撑科技发展,服务民生,为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提供支撑。如,[color=#0162f4]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找水仪已经突破了150米直接找水的技术,已经在内蒙、吉林等找到了优质水源,现正在云南、贵州等地协助进行抗旱救灾。[/color]  5、一批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彰显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如长春激光所研制的全息光栅已经和国外的公司进行了合作;金属原位分析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已经进入欧美市场。 [b] [/b]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国科学仪器行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孙增奇处长认为其中存在的[b][size=3]主要问题[/size][/b]有如下几方面: [color=#f10b00] 1、有效促进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的机制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产学研结合都是在比较浅层次的合作,缺乏长期性、战略性的合作机制,研发脱离用户的需求。  2、科学仪器购置和自主研发投入比例严重失调。据报道,近些年来,我国每年购置进口科学仪器的金额达近千亿元,并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美国自然基金会在科学仪器自主研发和功能改进上的投入占科技经费的25%,而我国在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却严重不足。  3、多跟踪模仿,少原始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只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而且一批成果只停留在文章和专利上,成果转化率不高。  4、科学仪器企业数量多,小而全,核心竞争力弱。据统计,我国科学仪器生产厂家近一千家,大部分产值都低于一千万元;分析仪器厂家达二百多家,产值超一亿元的却不多,并且自主研发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产品单一。  5、高端科学仪器基本空白,中档产品性能不稳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并且制造原材料以及相关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我国科学仪器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中档仪器方面,我国虽然有一些产品,但性能还不够稳定,试剂、软件等配套设备还不全面,市场占有率不高;中高档仪器方面我国基本空白。[/color][size=3] [color=#0000ff] [b]“十二五”期间,推进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b][/color][/size]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可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那么,针对这种可能的的转变,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应如何发展呢?孙增奇处长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科学仪器自主创新为核心,加大投入、创新观念模式,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力保证我国科研、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民生的需求。针对这些需求,我国在2015年希望达到以下发展目标:[b]  [/b]创新机制、体制和管理,构建完善的科学仪器自主创新体系;研发一批高精尖、高附加值的科学仪器,实现产业化;攻克一批科学仪器关键技术,研发一批核心部件,提升重要领域科学仪器整体水平;强化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实现国产科学仪器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升市场占有率;构建一批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一批科学仪器企业集团。  最后,孙增奇处长指出,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建设。根据国家技术创新的整体部署,结合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的特点,构建一批科学仪器产业技术联盟。  2、推进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多元投入格局的形成。首先加大中央财政对科学仪器自主研发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增加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投入的主体;积极引导银行对科学仪器企业自主创新的信贷投入力度;推动建立仪器企业融资担保机制;鼓励风险投资企业对科学仪器企业的投资,大力支持科学仪器企业进入创业板、中小企业版等融资市场;通过科技担保,建立对自主创新科学仪器首台/套的风险补偿机制;继续推进有利于科学仪器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  3、开展科学仪器成果示范,推动国产科学仪器广泛应用。鼓励科研人员利用国产科学仪器开展方法的研究、应用,不断拓展仪器的使用功能和应用范围,进一步完善、提高国产科学仪器的质量。通过组织用户示范等方式,支持产学研结合,鼓励用户使用首台/套国产科学仪器,推进科学仪器的政府采购,大力培养国产科学仪器市场。  4、加强基地建设,促进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持续开展。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国家分析测试中心在科学仪器自主研发方面的基础作用;重点利用国家工程中心等基础设施,建立一批科学仪器工程化基地;建立科学仪器核心、关键部件研发平台;通过精密加工中心的建设,提高科学仪器关键部件的制造水平。  5、加强方法研究,从源头上,增强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测试技术和方法是科学仪器原始创新的重要来源,其创新性往往决定着科学仪器的创新水平,所以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测试技术和方法以及新产品、新原理、新工艺的研究力度,推动我国中高端科学仪器的自主创新。

  • 不同的创新 满足不同的需求——5款新型流式细胞仪选购比较

    由于近期苹果联合创始人乔布斯的逝世,创新又再次成为了热点,这位梦想家用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重新诠释了创新的涵义,那就是以“用户体验”至上,追求完美。针对更高的需求,才会有更多的创新。创新精神遍及各个行业和各种产品,近年来流式细胞仪研发领域也不乏创新的产品,比如原理创新,操作创新,成像创新等,这些不同的创新,能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在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分析技术是通过对单个细胞性状的快速测定,并结合先进的计算机分析系统,使得在短时间内可对大量细胞进行定性、定量测定。但以往进行流式细胞仪操作和分析需要技术熟练的研究团队,而且这一设备价值也不菲——起码也要10万美元,有些甚至达到50万美元,这对于许多实验室来说并不容易负担。近年来一些主流生物技术企业相继推出了新型流式细胞仪,不单将原本需要一支工程师队伍进行安装的大型设备压缩成为可以单人运送的紧凑型仪器,并让这一原本需要专人专业培训才能上手的复杂技术变得更加容易操作,而也价格也更加实惠——目前的流式细胞仪分析系统设置大部分都是自动化的,相关试剂盒也经过了多次验证,简化了操作,降低了入门门槛。一些大型的公司,比如Sony和BD加大了研发力度,开发出了10万美元以下的流式细胞仪,在美国其客户群开始由中心实验室转向了个人实验室。虽然简化了操作,但是这些新型的流式细胞仪也不是说就能立即上手的,用户在购买之前要弄清楚这一技术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时实验室购买了流式细胞仪后觉得又不适用了,这样即浪费资源,也耽误时间,因此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了解不同仪器的优缺点十分重要。以下是目前市面上较受关注的几个新型流式细胞仪,通过分析它们的优点和缺点,也许您在选购的时候就更有目的性了。以上为转贴,版主如觉得不妥可删除

  • 【原创大赛】关于实验室改革创新奖励的管理探索

    【原创大赛】关于实验室改革创新奖励的管理探索

    大多数实验室存在管理及改革难题,而能够解决这一难题最直接的人员就是基层员工,而员工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哪,无非就是合理的奖励制度,所谓合理就是员工劳有所得,公司能有所需,而使双方达到互赢。而对于不能量化的项目在奖励上使领导更加头疼,为了使奖惩达到一个更好的黄金点,特对改革创新奖励做了一下探索。一、一般实验室的创新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业务创新,包括:a.新标准制订、标准修正;b.操作手法改进;c.设备创新;d.信息获取;e.环境改革;f.挖掘客户增加收入等 2.管理创新,包括:a.管理方法改革;b.人员合理调配;c.测试程序修改;d.宣传改革e.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办法等3.品牌效应知名度:a.个人检测资历提升;b.论文、专题发表; c.对中心形象起重大作用的行动或事迹以上的创新是无形资产的增加积累,还有一种就是现行效益;这种效益一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包括: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改善测试环境、挖掘能源等二、创新项目控制建立控制程序的目的是防止弄虚作假,保证创新的真实性。首先,有必要建立创新领导小组,一般小组组长可以由主任担任,组员必须熟悉实验室所有检测业务,或精通实验室的某一项检测业务;然后,对中心创新项目评估小组划分出责任和义务:一般小组负责创新项目申请的接收、创新项目可行性分析、创新项目前期效益的预算、项目评审后资金的申请、项目运行的监督检查、项目奖励的分配工作。最后,注意新项目申请过程中的一些事项: a.新项目的申请人可以是项目的创始人,也可以是项目创始人的代表人(多人合作创新情况下) b.申请人要有提面的创新材料,创新材料必须突出创新点;对于多人创新的情况,必须说明创新的提出者,和各人员在创新过程中的角色;必要的情况下,需要著名项目盈利后的奖励分配比例;c. 申请材料要由所有参与者的签字,签字人必须对申请资料的所有内容负责d. 为防止创新项目被窃取,创新申请可以直接提交创新评估组长。同时,保留申请复印件,以免出现纠纷。e. 项目在评审过程中,申请人、项目参与人员或项目评审人员可以对评审的内容提出改善意见;改善意见提出者将根据由此意见得到的效益得到合理奖励。f. 创新项目评审小组评审以书面申请资料为依据进行申请,创新及改善意见创始人必须有保密意识;三、创新项目奖励形式对新项目创新的奖励可以结合实验室管理制度进行,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按照现收效益按节能或创收纯利润的百分率提成; 2. 增加实验室知名度,按职称级别或影响力大小评估收益,进行奖励; 3. 采用加分制度,根据日常考核加分,每半年按分值奖励金额; 4. 年底表彰精神鼓励,发证书、光荣榜等四、部分创新奖励纪实图1 –改革创新奖励之荣誉证书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11/201211152033_404517_1954597_3.jpg图2 —改革创新之光荣榜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11/201211152035_404518_1954597_3.jpg

  • 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嘉庚创新实验室自研温盐深传感仪器

    记者从福建省级创新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获悉,日前,我国自主研发的面向万米深海应用的高精度温盐深传感仪器(CTD)完成深海比测试验,最大布放深度达7180.4米。多项海试数据比较结果显示,其性能比肩国际先进水平。[align=center][img=图片,600,334]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d0f2e788-7302-46e2-ab6f-9336f6dede38.jpg[/img][/align][align=center]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摄[/align]据悉,[b]该仪器由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中北大学教授、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薛晨阳团队历时两年自主研发。[/b]在此次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探索一号”科考航次中,该高精度温盐深传感仪器搭乘“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9次下潜作业,覆盖印度爪哇海沟附近海域深度3000—7000余米。温盐深传感仪器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3个基本量变化,据此可计算海水声速和密度等,是海洋调查的关键基础仪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国内使用的各类高精度温盐深传感仪器与集成仪器中,国外品牌占比达到90%以上。该仪器研发获得嘉庚创新实验室项目支持,由厦门大学和中北大学团队联合攻关。得益于我国微纳加工技术长足进展,团队采用近年最新的工艺方法与生产条件,确保从敏感器件设计、制备工艺到封装测试技术全部自研,[b]实现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b]。[来源:科技日报][align=right][/align]

  • 【资料】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产业区魅力初显

    从有关部门获悉,日前正式启动的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产业区魅力初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投产。未来3年,滨海高新区还将吸引海内外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人才200名,支持重大生物医药研发转化项目100项,带动形成50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规模。   据介绍,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坐落于滨海高新区,由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本市共同筹建,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根据规划要求,该产业区共包括技术支撑区、企业孵化区、产业发展区、展示交易区、仓储物流区、商业配套区6大功能区。目前已完成6大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同时,区内还将建设形成生物技术制药、化学药、中药、诊断试剂、医疗器械5大产业化基地。   目前,入驻该产业区的主要项目进展顺利:天津市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日前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今后可为全国各地的企业、科研院所提供全方位的新药安全评价服务;以卫生装备、健康与环境研究、新功能食品、新药开发为基础,为企业中试研究和产业化提供服务的军事医学科学院滨海新区科研与成果转化基地即将开建;总投资26.3亿元的7个产业化入驻项目,预计明年下半年起将陆续投产,涉及动物保健品、医疗器械、医药服务、医疗服务等多个生物医药领域,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70亿元。   按照创新园的长远规划,到2020年,将力争平均每年取得5个一类新药证书、20个新药进入临床研究,促进形成一批地方、国家和国际标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新药物孵化基地,培育和引进10个产值超过50亿元的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大企业。届时,创新园将带动滨海新区发展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基地,并进一步促进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记者张檬)

  • 探究金凤液氮罐的创新特性,提升科研实验效率

    探究金凤液氮罐的创新特性,提升科研实验效率

    金凤液氮罐作为现代科研实验中常用的冷冻设备,具有许多创新特性,能够有效提升科研实验效率。本文将探讨金凤液氮罐的创新特性,并分析其在提升科研实验效率方面的作用。首先将介绍液氮罐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然后重点剖析金凤液氮罐相对于传统液氮罐的改进之处,包括温度控制精度、安全性、便携性和智能化程度,并分析这些改进对科研实验的意义。最后,将就金凤液氮罐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借鉴和思考。  液氮罐是一种用于存储和运输液氮的设备,通常用于生物样品的冷冻保存和实验操作中。液氮的温度极低,约为-196摄氏度,在科研实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传统的液氮罐结构简单,主要由双层不锈钢容器、绝热材料和压力释放装置组成,具有低温保持时间长、运输便利等优点。然而,传统液氮罐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温度控制精度不高、存在安全隐患、操作复杂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金凤液氮罐在技术上进行了创新,使其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好的适用性。[img=细胞冻存,677,48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2/202312010948123004_918_3312634_3.jpg!w677x489.jpg[/img]  首先,金凤液氮罐在温度控制精度方面进行了改进。传统液氮罐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外界温度变化或操作失误可能导致内部温度波动较大,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而金凤液氮罐采用了先进的温度控制技术,能够精确控制罐内温度在所需范围内波动,保证样品处于稳定的低温状态,从而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其次,金凤液氮罐(www.mvecryoge.com)在安全性方面进行了重大改进。液氮具有极低的温度和挥发性,一旦泄漏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传统液氮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如意外压力释放、样品破损等情况可能引发事故。而金凤液氮罐配置有多重安全保护装置,包括温度报警系统、自动压力释放阀等,有效预防了意外事件的发生,保障了实验人员和实验样品的安全。  此外,金凤液氮罐还在便携性和智能化程度方面进行了改进。传统液氮罐通常较大且重量较重,使用不便于携带,限制了实验的灵活性。而金凤液氮罐采用轻量化设计,使得它更易携带和操作,满足了移动实验室和野外调查的需求。同时,金凤液氮罐还配备了智能温度监测与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罐内温度并进行自动调节,提高了实验操作的便利性和效率。[img=液氮罐,690,54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2/202312010948467451_3172_3312634_3.jpg!w690x540.jpg[/img]  金凤液氮罐的创新特性极大地提升了科研实验的效率。其高精度的温度控制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多重安全保护装置则保障了实验人员和实验样品的安全,轻便的设计和智能化系统则提高了实验操作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可以预见,金凤液氮罐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数字化,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科研实验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支持。  综上所述,金凤液氮罐作为一种新型冷冻设备,具有诸多创新特性,能够显著提升科研实验的效率和可靠性。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进,相信金凤液氮罐将在未来的科研实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