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肿瘤免疫治疗

仪器信息网肿瘤免疫治疗专题为您整合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肿瘤免疫治疗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肿瘤免疫治疗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肿瘤免疫治疗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肿瘤免疫治疗话题讨论。

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的论坛

  • 【网络讲堂】安捷伦肿瘤免疫治疗整体解决方案

    【网络讲堂】安捷伦肿瘤免疫治疗整体解决方案

    [font=&][size=16px][color=#656565] 本次研讨会中,各位专家将从科研层面对肿瘤免疫治疗涉及的基因编辑技术,效价评估、代谢水平研究等领域进行分享,助力科研人员在快速发展的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突破创新,同时还将对临床治疗的疗效与副作用评估,安全性与毒性监测以及治疗方案优化进行介绍与探讨,为肿瘤患者带来希望。[/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656565][/color][/size][/font][size=16px][color=#656565]直播时间:9月9日 14:00[/color][/size][size=16px][color=#656565][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ell/]在线答疑,戳此参会[/url][/b][/color][/size][size=16px][color=#656565][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ell/][img=,690,32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8/202108261828101924_8724_2507958_3.jpg!w690x327.jpg[/img][/url][/color][/size][size=16px][color=#656565][/color][/size]

  • 5月19日:“安捷伦免疫治疗与肿瘤免疫细胞分析”

    [font=Calibri][size=10.5pt][font=宋体]仪器信息网于[/font]5[/size][/font][font=Calibri][size=10.5pt][font=宋体]月[/font]19[font=宋体]日组织召开[/font][b] “安捷伦免疫治疗与肿瘤免疫细胞分析”网络研讨会[/b][/size][/font][font=Calibri][size=10.5pt][font=宋体],特邀嘉宾[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3142]David Ferrick(安捷伦)[/url][/font][font=宋体],带来报告[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3142]调谐免疫细胞效力、命运和适应性的代谢驱动因素[/url]》[/b];[/font][/size][/font][font=宋体]欢迎感兴趣的你,报名参会![/font][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604/][b][u][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563c1]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mmunotherapy/[/color][/font][/u][/b][/url]

  • 基于阻抗方法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系统--肿瘤免疫治疗以及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font=&][size=16px][color=#343a40] 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战胜肿瘤的治疗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免疫系统能否被激活到足够去特异性地杀死肿瘤的程度。在临床实验前,人们需要借助体外实验先行评估治疗方案的效力。 Axion BioSystems公司革命性地推出了使用生物电感应技术的Maestro Z/ZHT平台,完美具备评估体外效力的必要条件。它能在免除标记物影响的同时,在长达几天的时间中,以非侵入的方式对细胞的健康和活动开展监测,并自动且实时地获得多至384个样本的完整实验信息。其秘诀就是通过埋设在微孔板底部的高灵敏度电极来进行生物电阻抗的测试。这种技术能够追踪微小的细胞变化,从而能够揭示出远低于其它技术最低检出限的生物学信息。[/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343a40][b]--利用Maestro Z/ZHT评估T细胞对胶质母细胞瘤的杀伤效力(car T治疗):[/b][/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343a40][b]人体免疫系统中的效应T细胞,对肿瘤细胞有着高特异性和与生俱来的细胞毒性,在未来的脑胶质瘤治疗中被人们寄予很高的期望。Maestro Z的阻抗测试有着高灵敏、无标记及无损的特点,能够实时监测肿瘤细胞的增殖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溶解等过程,在体外评估免疫治疗的效价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美国乔治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借助Maestro Z平台,对不同条件活化后的T细胞,开展了恶性胶质母细胞瘤杀伤效力的对比评估。详情点击:[url=http://www.axionbio.cn/page_1.html]CAR-T治疗 (axionbio.cn)[/url][/b][/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343a40][/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343a40][b]--利用Maestro Z 评估药物对COVID-19病毒感染力的中和作用:[/b][/color][/size][/font][color=#343a40][b][font=&][size=16px]病毒学研究的重点就在于开发抗病毒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其中的挑战在于筛选到能够选择性抑制病原体复制并对宿主没有损害的化合物。病毒导致的细胞病变效应(CPEs)常常和靶细胞在形态、胞间贴合度、附着力及活力等方面的变化相关联。研究者可在体外联合使用宿主细胞、病原体和药物来模拟三者在体内的互作,借助 Maestro Z 定量CPE引起的阻抗变化。轻松实现在筛选药效的同时,完成安全性的初步评沽。[b]详情点击:[/b][url=http://www.axionbio.cn/page_4.html]page_4 - (axionbio.cn)[/url][/size][/font][/b][/color][font=&][color=#343a40][b][font=&][/font][/b][/color][/font]

  • NSCLC免疫治疗策略探索

    [align=center][size=16px]NSCLC[/size][size=16px]免疫治疗[/size][size=16px]策略探索[/size][/align][size=16px]2020[/size][size=16px]年[/size][size=16px]9[/size][size=16px]月[/size][size=16px]20[/size][size=16px]日,[/size][size=16px]“[/size][size=16px]肺癌免疫治疗临床病理研讨会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表达检测临床病理专家共识发布会[/size][size=16px]”[/size][size=16px]在北京举行,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病理专家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等组织编写的《中国非小细胞肺癌[/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表达检测临床病理专家共识》正式发布。[/size][size=16px]目前,关于[/size][size=16px]NSCLC[/size][size=16px]免疫治疗的研究大多是西方人群的数据。中国人群是否能从中获益、安全性如何都有待研究证实。[/size][size=16px]CheckMate[/size][size=16px]?[/size][size=16px]078[/size][size=16px]入组来自中国、俄罗斯和新加坡的晚期[/size][size=16px] NSCLC[/size][size=16px]患者,按照[/size][size=16px]2[/size][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size=16px]1[/size][size=16px]的比例随机接受[/size][size=16px]Nivolumab[/size][size=16px]和多西他赛治疗。结果显示中国患者的临床研究数据与世界其他研究数据基本一致[/size][size=16px][23][/size][size=16px]。正是基于这项研究,中国在[/size][size=16px]2018[/size][size=16px]年[/size][size=16px]6[/size][size=16px]月[/size][size=16px]15[/size][size=16px]日批准[/size][size=16px] Nivolumab[/size][size=16px]用于晚期[/size][size=16px]NSCLC[/size][size=16px]患者的二线治疗。[/size][size=16px]2019[/size][size=16px]年报道的[/size][size=16px]SHR[/size][size=16px]?[/size][size=16px]1210[/size][size=16px]?[/size][size=16px]11[/size][size=16px]?[/size][size=16px]201[/size][size=16px]研究是[/size][size=16px]1[/size][size=16px]项[/size][size=16px]Ⅱ[/size][size=16px]期伞状研究,入组人群为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size][size=16px]NSCLC[/size][size=16px]的中国患者,结果显示中国患者的[/size][size=16px]PD[/size][size=16px]?[/size][size=16px]L1[/size][size=16px]表达率较高,且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size][size=16px][24][/size][size=16px]。[/size][size=16px]近年来人们对肺癌精准治疗的认识明显提高,但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仍面临挑战,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治疗方式十分有限,晚期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免疫治疗药物可以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使抗肿瘤[/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细胞免疫反应恢复或增强,或者[/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细胞受体转导的[/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细胞免疫疗法靶向大部分的肿瘤特异性抗原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目前,仅免疫检查点治疗的临床试验表明,非小细胞肺癌中非选择性人群的客观缓解率为[/size][size=16px]10%~20%[/size][size=16px],仍有大部分患者不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故优势人群的筛选仍十分重要。[/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是目前最常用的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标志物,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作为常规标志物应用于临床。另外,肿瘤突变负荷、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微卫星不稳定等都是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重要生物标志物,研究还在不断进行中。[/size][size=16px]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基于基因检测指导下的精准医疗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诊治模式。二代测序技术[/size][size=16px](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ies[/size][size=16px],[/size][size=16px]NGS)[/size][size=16px]可以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的基因表达谱、基因组结构、基因突变以及筛查单核苷酸多态性[/size][size=16px](single nucleotide [/size][size=16px]polymophism[/size][size=16px], SNP)[/size][size=16px],从基因水平上对非小细胞肺癌进行分型,发现新的非小细胞肺癌类型和亚型,从而可以更加准确的进行临床诊断,辅助免疫治疗方案的制订及判断预后,并同时进行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及标志物的探索。[/size]

  • 免疫微环境角度探索NSCLC患者免疫治疗标记物

    [align=center][font='楷体']免疫微环境角度探索NSCLC患者免疫治疗标记物[/font][/align][font='楷体'][size=16px]本实验[/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纳入100例一线接受免疫治疗且临床信息完整的晚期NSCLC患者,并对其基线组织标本分别进行以下检测:多基因NGS测序、PD-L1表达、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多重免疫荧光(Microenvironment analysis panel,MAP)检测和T细胞炎性基因表达谱(GEP)检测;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密切随访,直至一线免疫治疗进展。本研究通过收集患者的临床转归资料,探讨患者肿瘤组织DNA变异情况、PD-L1表达情况、以及免疫微环境特征(包括TILs和GEP)等多维度指标与免疫联合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从基因突变、TMB、PD-L1表达以及免疫微环境特征等多维度探寻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旨在利用综合指标体现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真实状态,为受益人群的精准选择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size][/font][size=16px]本研究通过探讨患者肿瘤组织[/size][size=16px]DNA[/size][size=16px]变异情况、[/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表达情况、以及免疫微环境特征(包括[/size][size=16px]TILs[/size][size=16px]和[/size][size=16px]GEP[/size][size=16px])等多维度指标与免疫联合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从基因突变、[/size][size=16px]TMB[/size][size=16px]、[/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表达以及免疫微环境特征等多维度探寻免疫治疗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size][size=16px]NSCLC[/size][size=16px]患者精准免疫治疗提供更多参考。[/size][size=16px]从基因突变、[/size][size=16px]PD-L [/size][size=16px]表达以及免疫微环境角度探索[/size][size=16px]NSCLC[/size][size=16px]患者免疫治疗疗效标记物,构建可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模型。[/size][font='楷体']创新点[/font][font='楷体'][size=16px]1[/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本研究采用靶向捕获测序的方式对520个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其中310个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捕获,210个基因进行热点区域的捕获。采用专利算法进行TMB计算和MSI状态的评估,前期经过大量临床验证,保证算法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2[/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采用靶向RNA测序的方式检测81个T细胞炎性基因的表达量,采用独特的链特异性建库技术和双端UMI矫正,保证90%的捕获效率,确保可利用低起始量的FFPE样品实现准确的基因表达分析;[/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3[/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检测技术,进行组织免疫微环境相关指标的分析。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从包括肿瘤实质和肿瘤间质的维度上实现CD3+T细胞、CD8+细胞毒性T细胞、PD-1、PD-L1表达的检测。[/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1[/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通过基因芯片目标区域捕获和高通量测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遗传、治疗、预后及风险控制全方位信息分析;[/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2[/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对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进行全面免疫微环境特征分析,包括RNA测序检测T细胞炎性基因表达谱的分析,以及多重免疫组化进行肿瘤T淋巴细胞浸润[/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分析;[/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3[/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综合分析基因变异、PD-L1表达及免疫微环境特征(包括TILs和GEP)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其与免疫治疗临床效果相关性。[/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1)[/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小结[/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1)明确[/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NSCLC患者[/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突变特征,包含高频突变基因、突变类型等,探讨[/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NSCLC[/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临床表型-基因型相关性;[/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2)明确[/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NSCLC患者[/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免疫微环境特征,包括各类型免疫细胞在该类患者中的浸润情况,探讨[/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NSCLC[/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临床表型-免疫特征相关性;[/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3)将[/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患者[/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免疫治疗的疗效标记物与[/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突变[/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PD-L[/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1[/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表达以及免疫微环境特征([/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包括TILs和GEP[/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相关联,[/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构建预后模型,用于预测NSCLC免疫治疗的疗效[/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本研究拟采用高通量测序[/size][/font][font='楷体']、[/font][font='楷体'][size=16px]多重免疫荧光平台[/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以及靶向RNA测序平台[/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研究[/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NSCLC免疫治疗疗效标记物,构建疗效预测模型,[/size][/font][font='楷体'][size=16px]为该类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size][/font]

  • 放射免疫治疗进展—利卡汀在肝癌治疗领域取得突破

    放射免疫治疗对于淋巴瘤效果良好   经过对多种肿瘤的大量试验发现,放射免疫治疗对于淋巴瘤效果良好。目前经FDA 批准上市的治疗淋巴瘤的放射免疫药物有90Y-ibritu-momab(Zevalin)和I131-tositumomab(Bexxar),两者的靶抗原都是CD20。另外,所有研究均显示放射免疫治疗有很好的安全性,骨髓抑制是其主要不良反应。北京佑安医院肿瘤介入治疗中心李睿晚期肺癌患者新的生命希望  由上海美恩研发的131I-chTNT(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注射液)经中国SFDA批准用于放化疗失败的晚期肺癌治疗。131I-chTNT的上市为广大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命希望。据介绍,TNT抗体仅锁定实体瘤的变性坏死组织,131I-chTNT与肿瘤细胞核抗原结合,与单抗chTNT结合的放射性核素对坏死区边缘的肿瘤活细胞进行杀伤,造成新的坏死,接着单抗chTNT扩展到新的坏死区,周而复始使肿瘤坏死区不断扩大,由内向外摧毁肿瘤,达到治疗目的。肝癌治疗新突破利卡汀是由第四军医大学和成都华神生物研发,2005年获得新药证书,2007年上市,这个抗体的轻、重链可变区基因序列以及抗原蛋白结构都是我们首次发现并确定的,也是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新靶点的抗体药物。美国FDA批准的26个抗体药物只有12个靶点,比如EGFR、VEGF等,我国批准的抗体药物的靶点也只有5个,利卡汀的靶点是第四军医大学确认的,国际上还没有同类药物上市。  从单抗制备、中试放大、新药申报、抗原分析、靶点确定、临床研究和产品GMP论证,历经25年,于2007年5月成功上市的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家生物制品一类新靶点肝癌靶向药物:“碘美妥昔单抗注射液”——“利卡汀”,实现了该抗体药物的产业化。利卡汀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控制率(CR+PR+MR+SD)为86.3%,临床有效率(CR+PR+MR)为27.40%,临床缓解率(CR+PR)为8.22%,24[/

  • DNA损伤修复联和信号通路在免疫治疗中的意义

    [align=center]DNA损伤修复联和信号通路在免疫治疗中的意义[/align][size=16px]近年来,[/size][size=16px]DNA[/size][size=16px]损伤修复([/size][size=16px]DNA damage repair, DDR[/size][size=16px])是一个新兴的值得深入探寻的潜在分子生物标志物[/size][size=16px][7][/size][size=16px]。[/size][size=16px]DNA[/size][size=16px]损伤修复系统异常可以导致[/size][size=16px]DNA[/size][size=16px]损伤修复缺陷,从而引起基因组不稳定性及[/size][size=16px]TMB[/size][size=16px]升高。[/size][size=16px]2018[/size][size=16px]年发表于[/size][size=16px]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size][size=16px]的研究在尿路上皮肿瘤中证实了[/size][size=16px]DDR[/size][size=16px]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相关性,通过对三项抗[/size][size=16px]PD-1/PD-L1[/size][size=16px]单一疗法的临床试验([/size][size=16px]NCT02553642[/size][size=16px]、[/size][size=16px]NCT01928394[/size][size=16px]、[/size][size=16px]NCT02108652[/size][size=16px])中[/size][size=16px]60[/size][size=16px]例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size][size=16px]NGS[/size][size=16px]检测([/size][size=16px]MSK-IMPACT[/size][size=16px]),[/size][size=16px]DDR[/size][size=16px]突变与免疫治疗有效率更高相关([/size][size=16px]67.9[/size][size=16px]%[/size][size=16px] vs.18.8[/size][size=16px]%[/size][size=16px] P 0.001[/size][size=16px])。其中,携带已知或可能影响蛋白功能的[/size][size=16px]DDR[/size][size=16px]突变与携带意义未明的[/size][size=16px]DDR[/size][size=16px]突变的患者比较,观察到更高的有效率([/size][size=16px]80[/size][size=16px]%[/size][size=16px] vs.54[/size][size=16px]%),野生型[/size][size=16px]DDR[/size][size=16px]患者有效率为[/size][size=16px]19[/size][size=16px]%([/size][size=16px]P 0.001[/size][size=16px])。在多变量分析中,以上的相关性仍然显著。[/size][size=16px]DDR[/size][size=16px]基因突变也与更长无进展生存期和和总生存期相关[/size][size=16px][8][/size][size=16px]。而在肺癌中,[/size][size=16px]DDR[/size][size=16px]基因突变的发生频率不低[/size][size=16px][9][/size][size=16px]。[/size][size=16px]2018[/size][size=16px]年[/size][size=16px]11[/size][size=16px]月最新发表在[/size][size=16px]Cancer Research[/size][size=16px]的一个研究,通过[/size][size=16px]TCGA[/size][size=16px]和[/size][size=16px]ICGC[/size][size=16px]数据库纳入了[/size][size=16px]29[/size][size=16px]个癌种上万例样本的[/size][size=16px]WES[/size][size=16px]数据,探索[/size][size=16px]DDR[/size][size=16px]通路共突变与免疫治疗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size][size=16px]8[/size][size=16px]条[/size][size=16px]DDR[/size][size=16px]通路中任意一条通路突变与[/size][size=16px]TMB[/size][size=16px]和新抗原水平升高显著正相关。其中,在[/size][size=16px]34[/size][size=16px]例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中,即便是[/size][size=16px]PD-L150%[/size][size=16px]或[/size][size=16px]TMB[/size][size=16px]低水平患者,[/size][size=16px]DDR[/size][size=16px]通路共突变的患者[/size][size=16px]PFS[/size][size=16px]显著更长。这一结果提示,在[/size][size=16px]PD-L150%[/size][size=16px]或[/size][size=16px]TMB[/size][size=16px]低水平组中[/size][size=16px], DDR[/size][size=16px]通路共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仍能从抗[/size][size=16px]PD-1[/size][size=16px]的治疗中获益[/size][size=16px][10][/size][size=16px]。[/size][size=16px]此外,肿瘤炎性微环境中有[/size][size=16px]多种炎[/size][size=16px]性因子和细胞,是影响肿瘤转移和复发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细胞炎性的基因表达谱[/size][size=16px]GEP[/size][size=16px]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肿瘤微环境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结果证明,[/size][size=16px]IFN-γ[/size][size=16px]是肿瘤细胞中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size][size=16px]-1[/size][size=16px]([/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的关键驱动因子,而且[/size][size=16px]IFN-γ[/size][size=16px]向瘤内[/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细胞的浸润能够提高机体对[/size][size=16px]PD-1[/size][size=16px]抗体(如[/size][size=16px]pembrolizumab[/size][size=16px])应答的可能性。[/size][size=16px]2016[/size][size=16px]年[/size][size=16px]JCI[/size][size=16px]报道了经[/size][size=16px]pembrolizumab[/size][size=16px]治疗的患者的肿瘤组织[/size][size=16px]RNA[/size][size=16px]表达谱[/size][size=16px][11][/size][size=16px]。结果显示,[/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细胞炎症相关的[/size][size=16px]RNA[/size][size=16px]表达谱包含了与抗原呈递,趋化因子表达,细胞毒性活性和适应性免疫有关的[/size][size=16px]IFN-γ[/size][size=16px]应答基因。另一项[/size][size=16px]JCI[/size][size=16px]的研究[/size][size=16px][12][/size][size=16px]通过[/size][size=16px]RNA[/size][size=16px]测序筛选出与[/size][size=16px]IFN-γ[/size][size=16px]相关的[/size][size=16px] mRNA[/size][size=16px],形成由[/size][size=16px]18[/size][size=16px]个基因组成的基因组合,[/size][size=16px]以此对炎性[/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细胞基因表达谱[/size][size=16px]GEP[/size][size=16px]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细胞[/size][size=16px]GEP[/size][size=16px]可以作为经[/size][size=16px]pembrolizumab[/size][size=16px]治疗的[/size][size=16px]9[/size][size=16px]个瘤种的[/size][size=16px]疗效预测指标。研究者们认为这些基因表达的特征对临床诊断是非常必要的,并提出对于肿瘤患者的免疫治疗治疗,[/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细胞炎症相关的特征[/size][size=16px]RNA[/size][size=16px]表达谱([/size][size=16px]GEP[/size][size=16px])应当[/size][size=16px]发展成为临床级别的评价方法[/size][size=16px][13,14][/size][size=16px]。[/size][size=16px]2018[/size][size=16px]年来自[/size][size=16px]KEYNOTE[/size][size=16px]研究覆盖[/size][size=16px]22[/size][size=16px]种不同肿瘤、超过[/size][size=16px]300[/size][size=16px]例患者的[/size][size=16px]4[/size][size=16px]组临床试验,试验主要针对接受[/size][size=16px]Pembrolizumab[/size][size=16px]治疗肿瘤患者,对[/size][size=16px]TMB[/size][size=16px]和[/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细胞炎症[/size][size=16px]GEP[/size][size=16px]与最佳总反应([/size][size=16px]BOR[/size][size=16px])和无进展生存([/size][size=16px]PFS[/size][size=16px])的关系进行了评估[/size][size=16px][15,16][/size][size=16px]。[/size][size=16px]GEP[/size][size=16px]是指示肿瘤细胞炎性微环境的生物标志物,而[/size][size=16px]TMB[/size][size=16px]是体细胞突变产生的肿瘤抗原性的间接评估指标。患者根据[/size][size=16px]TMB[/size][size=16px]和[/size][size=16px]GEP[/size][size=16px]这两个维度分成[/size][size=16px] 4 [/size][size=16px]个[/size][size=16px]象限:[/size][size=16px]GEPhiTMBhi[/size][size=16px],[/size][size=16px]GEPloTMBlo[/size][size=16px],[/size][size=16px]GEPhiTMBlo[/size][size=16px]和[/size][size=16px]GEPloTMBhi[/size][size=16px]。研究发现,[/size][size=16px]GEPhiTMBhi[/size][size=16px]的治疗反应最强,[/size][size=16px]TMB[/size][size=16px]和[/size][size=16px]GEP[/size][size=16px]独立发挥疗效预测作用。在[/size][size=16px] [/size][size=16px]GEPhiTMBhi[/size][size=16px]与[/size][size=16px] [/size][size=16px]GEPloTMBlo[/size][size=16px]组中观察到最大差异的肿瘤免疫治疗[/size][size=16px] ORR[/size][size=16px],在[/size][size=16px]TMB[/size][size=16px]或[/size][size=16px]GEP[/size][size=16px]较高的患者([/size][size=16px]TMBhi[/size][size=16px]或[/size][size=16px]GEPhi[/size][size=16px])中观察到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size][size=16px]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size][size=16px],[/size][size=16px]PFS[/size][size=16px])。该研究提示肿瘤微环境中生物学特征与[/size][size=16px]IFN-γ[/size][size=16px]应答相关[/size][size=16px]RNA[/size][size=16px]表达谱([/size][size=16px]GEP[/size][size=16px])存在着明显相关性,[/size][size=16px]TMB[/size][size=16px]联合[/size][size=16px]GEP[/size][size=16px]预测抗[/size][size=16px]PD-1[/size][size=16px]疗效有助于优化临床试验设计及免疫治疗策略。此外,影响[/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细胞活化与反应的[/size][size=16px]T-effector (Teff) [/size][size=16px]信号通路[/size][size=16px][17][/size][size=16px],阻断未成熟的[/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细胞向[/size][size=16px]Th1[/size][size=16px]细胞分化、并促进其向[/size][size=16px]Treg[/size][size=16px]亚群转化的[/size][size=16px]TGF-β[/size][size=16px]信号转导通路[/size][size=16px][18][/size][size=16px],[/size][size=16px]PD-1[/size][size=16px]免疫治疗耐药的[/size][size=16px]innate anti-PD-1 resistance (IPRES) [/size][size=16px]信号通路[/size][size=16px][19][/size][size=16px],上皮细胞[/size][size=16px]-[/size][size=16px]间叶细胞转化[/size][size=16px]EMT[/size][size=16px]信号通路[/size][size=16px][20][/size][size=16px]等一系列免疫治疗相关[/size][size=16px]GEP[/size][size=16px]通路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但研究采用的[/size][size=16px]mRNA[/size][size=16px]检测应用于临床检测尚需时日,且该标志物尚需临床队列进一步验证。[/size][size=16px]另外,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免疫细胞可分为两类,分别为抗肿瘤免疫细胞和[/size][size=16px]促肿瘤[/size][size=16px]免疫细胞。其中,抗肿瘤免疫细胞包括:[/size][size=16px]CD8+T[/size][size=16px]细胞、效应[/size][size=16px]CD4+T[/size][size=16px]细胞、自然杀伤([/size][size=16px]NK[/size][size=16px])细胞、树突状([/size][size=16px]DCs[/size][size=16px])细胞、[/size][size=16px]M1[/size][size=16px]型巨噬细胞、[/size][size=16px]N1[/size][size=16px]型中性粒细胞。促肿瘤免疫细胞包括:调节性[/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细胞([/size][size=16px]Treg[/size][size=16px])、[/size][size=16px]髓源性[/size][size=16px]抑制细胞([/size][size=16px]MDSCs[/size][size=16px])。其中,[/size][size=16px]CD8+T[/size][size=16px]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其他免疫细胞可通过各种途径影响[/size][size=16px]CD8+T[/size][size=16px]的活性[/size][size=16px][21][/size][size=16px]。根据肿瘤微环境中[/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与[/size][size=16px]CD8+T[/size][size=16px]的差异,[/size][size=16px]Michele W L Teng[/size][size=16px]等人将肿瘤微环境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size][size=16px]Ⅰ[/size][size=16px]型([/size][size=16px]TIL+[/size][size=16px]、[/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size][size=16px]Ⅱ[/size][size=16px]型([/size][size=16px]TIL-[/size][size=16px]、[/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size][size=16px]Ⅲ[/size][size=16px]型([/size][size=16px]TIL+[/size][size=16px]、[/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size][size=16px]Ⅳ[/size][size=16px]型([/size][size=16px]TIL-[/size][size=16px]、[/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其中肿瘤微环境为[/size][size=16px]Ⅰ[/size][size=16px]型的患者更易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获益[/size][size=16px][22][/size][size=16px]。因此,对[/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的表达及肿瘤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的综合评估,可作为免疫治疗的预测指标之一。[/size]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诚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免疫治疗转化研究课题组诚邀研究助理,坐标广东,你准备好了吗?

    [b]职位名称:[/b]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免疫治疗转化研究课题组诚邀研究助理[b]职位描述/要求:[/b]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免疫治疗转化研究曹宇课题组现诚招研究助理若干名,课题组的研究方向采用化学生物学、合成生物学、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基因编辑等手段,致力于新型的抗肿瘤细胞类和蛋白工程类药物的设计和开发,用于解决目前临床免疫治疗中常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http://web.pkusz.edu.cn/cao),因科研工作需要,现诚邀以下研究方向的研究助理: 1.蛋白质工程类药物的设计和应用研究; 2.抗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效分析; 3.生物材料的药物递送策略研究;应聘条件 1.已获得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病毒学或者材料学硕士学位、或本科毕业相关领域工作三年以上,需要熟练掌握分子克隆,细胞培养和蛋白表达纯化的实验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 2.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口头和书面的沟通能力; 3.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科学态度、身体健康、吃苦耐劳、能胜任岗位的工作要求; 4.发表过较高水平论文(SCI收录)者优先。工作条件和待遇 1.月薪5000-8000,基本工资按照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薪酬体系规定,享有相关保险及公积金待遇,绩效工资根据考核情况确定; 2.为表现优异者提供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9833]查看全部[/url]

  • 【大咖直播】肿瘤免疫疗法研究新进展与可转化性探讨,6月24日肿瘤防治中心专家在线答疑!

    【大咖直播】肿瘤免疫疗法研究新进展与可转化性探讨,6月24日肿瘤防治中心专家在线答疑!

    [size=18px][b][font=宋体][color=red]202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red]年6月24日9:00[/color][/font][/b][/size][font=宋体][size=17px][color=#656565],仪器信息网联合Cytiva将共同举办“2022转化医学系列讲座之肿瘤免疫学研究专场”,[/color][/size][/font][b][font=宋体][color=#00886f]与您共同探讨免疫学热门词汇调节性T细胞、TIL、TCR-T细胞及其相关免疫疗法的新进展和新技术[/color][/font][/b][font=宋体][size=17px][color=#18181b]。[/color][/size][/font][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17.gif[/img][size=18px]亮点先览:[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ransmed2022/][color=#ff0000]【点击报名参会】[/color][/url][/size][font=黑体, SimHei][color=#0070c0]1.重点介绍FOXP3+调节性T细胞功能可塑性及稳定性分子机制研究新进展,以及组织特异性Treg, 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肥胖及衰老相关糖尿病以及肿瘤微环境中FOXP3+Treg功能与免疫疗法相关新进展[/color][/font][font=黑体, SimHei][color=#0070c0]2.通过研究免疫系统和肿瘤之间的相互作用,鉴定肿瘤特异的免疫细胞,尤其是识别肿瘤抗原的T细胞,以及肿瘤细胞抵抗免疫攻击的逃逸机制,从中发现新的治疗靶标,建立高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color][/font][font=黑体, SimHei][color=#0070c0]3.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的进展与挑战[/color][/font][font=黑体, SimHei][color=#0070c0]4.Cytiva层析技术助力肿瘤免疫学研究[img=,690,133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6/202206201552215665_2656_2507958_3.jpg!w690x1338.jpg[/img][/color][/font]

  • 发酵中药成为肿瘤治疗新突破

    长期以来,手术、放疗、化疗三大疗法一直主宰着肿瘤治疗的统治地位。一方面,由于三大疗法本身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肿瘤治疗较过去有了可喜的进步,手术联合放化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肿瘤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是过度治疗事与愿违,对于晚期病人而言,其复发和转移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五年生存率普遍较低。  六步自然疗法抗肿瘤新突破  21世纪,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微生态学以及免疫学的发展,一种全新的抗肿瘤方法“六步综合疗法”应运而生,所谓“六步综合疗法”是将中药治疗、营养、体能锻炼等多种方法科学地运用到患者的综合治疗中,调整病人心理状态,提高免疫功能,以期达到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使肿瘤患者能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发酵中药为六步自然疗法第一步  发酵中药是国内首例通过仿生学手法和微生物发酵工艺研制而成的中药微生态制剂,圆了无痛苦消瘤的千年梦想。众所周知,中药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中药生产工艺落后,不能在临床上起到作用。发酵中药它创造性地采用了人体仿生学手法,在体外模拟健康人的消化系统,中药成分经过生物转化,使大分子物质变成小分子物质,从而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使药效提高4至28倍。  国际自然抗癌学会副会长史宗山教授认为:中药中的有效成份是其中的次生代谢物,是在随中药进入人体后,经过人体细胞代谢产生的物质而发挥治病作用。这些有效成分通过对致癌基因的抑制、抑癌基因的激活和生长调控基因的修复,来实现多靶点作用。发酵中药正是通过高科技生物转化后的有效成分,在细胞分子水平上调节了这些对肿瘤有影响的机制而发挥抗肿瘤、抗复发、抗转移功能。  发酵中药五大革命性突破  发酵中药抗肿瘤成功实现五大突破:1)首次把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从大分子转变成小分子,有效成分可迅速穿透毛细血管壁直达肿瘤病灶;2)首次激活传统中药未被开发的抗肿瘤活性物质-CSD因子,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凋亡;3)首次实现中药多靶点靶向识别、抑杀肿瘤细胞,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防止复发转移。4)中药无毒化,通过益生菌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多次仿生分解及转化,彻底去除中药有毒成分,并大幅提高中药药效及吸收效果。5)口感良好,真正改变了中药良药苦口世界形象。

  • 分子检测指导下的肺癌精准治疗策略

    [align=center]分子检测指导下的肺癌精准治疗策略[/align][size=16px]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检测技术的提高,肺癌治疗开始进入分子检测指导下的精准治疗时代,更多免疫调控分子和新的免疫检查点的不断被发现,使免疫治疗成为未来肺癌等肿瘤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size][size=16px]目前,在肺癌中获批([/size][size=16px]FDA[/size][size=16px])或已写入[/size][size=16px]NCCN[/size][size=16px]指南的抗[/size][size=16px]PD-1[/size][size=16px]以及抗[/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抗[/size][size=16px] PD-1[/size][size=16px]抗体包括:[/size][size=16px]Nivolumab[1][/size][size=16px],[/size][size=16px]Pembrolizumab[2,3][/size][size=16px];抗[/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抗体包括:[/size][size=16px] Atezolizumab [4,5][/size][size=16px],[/size][size=16px]Durvalumab[6][/size][size=16px]。整体来看,免疫治疗相对于传统的细胞毒性治疗,在治疗有效的人群中,能有效的减低副作用,并能长期获益。此外,相比于免疫单药治疗,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目前免疫治疗单药在实体瘤中的[/size][size=16px]ORR[/size][size=16px]大都在[/size][size=16px]20%[/size][size=16px]左右,而采用联合治疗的策略比如联合化疗,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等,其[/size][size=16px]ORR[/size][size=16px]则可提高至[/size][size=16px]50%[/size][size=16px]以上。[/size][size=16px]目前,关于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志物,[/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表达、[/size][size=16px]MSI[/size][size=16px]状态以及[/size][size=16px]TMB[/size][size=16px]已被写入[/size][size=16px]NCCN[/size][size=16px]指南,作为一些免疫药物用药的伴随指标。然而,这几项指标亦不是免疫治疗的理想预测因子,比如并不是所有的[/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阳性患者均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同时,部分[/size][size=16px]PD-L1[/size][size=16px]阴性的患者仍能从中获益。因此,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标志物,特别是免疫联合治疗的生物标志物,仍需要进一步探索。[/size][size=16px]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size][size=16px],[/size][size=16px] [/size][size=16px]免疫治疗引领了多个肿瘤治疗领域的变革,给肺癌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生存获益。然而,不管是免疫单药还是联合治疗,仅有部分患者可以从治疗中获得持久疗效和长期生存。目前,针对如何实现精准免疫治疗,研究者开始了诸多尝试,探寻生物标志物。除去已被写入指南的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size][size=16px]PD-1[/size][size=16px]表达、[/size][size=16px]TMB[/size][size=16px]以及[/size][size=16px]MSI/[/size][size=16px]dMMR[/size][size=16px])外,肿瘤新抗原([/size][size=16px]TNB[/size][size=16px])、免疫微环境相关的肿瘤免疫浸润淋巴细胞([/size][size=16px]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s[/size][size=16px])和[/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细胞炎性基因表达谱([/size][size=16px]GEP[/size][size=16px])等,以及其它一系列与免疫治疗疗效相关的正、负驱动基因突变、[/size][size=16px]免疫超进展[/size][size=16px]的相关的因子等都分别已有相关研究报道。[/size]

  • [分享]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免疫偶联物 抗肿瘤药物 单克隆抗体 (简称单抗)药物用于治疗肿瘤的研究已获得重要进展。抗肿瘤单抗药物一般包括 单抗治疗剂与单抗偶联物。研究表明,单抗药物对肿瘤相关靶点显示特异性结合,对肿瘤细 胞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并在动物实验有显著的疗效。单抗药物已开始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抗 肿瘤单抗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继续寻求新的分子靶点、抗体人源化以及偶联物分子的小型 化。由于单抗有高度特异性,研制单抗药物有巨大的潜力,单抗药物将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 要作用。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nology medicines)近年来获得迅速发展。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是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的重要方面。单抗作为诊断剂或检测剂,近20年来已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单抗作为治疗剂的研究也已获得重要进展。单抗药物(monoclonal antibody agents)可能用于治疗肿瘤、病毒性感染、心血管病以及其它疾患,尤其是用于治疗肿瘤,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抗肿瘤单抗药物一般包括两类,一是抗肿瘤单抗;二是抗肿瘤单抗偶联物,或称免疫偶联物(immunoconjugate)。免疫偶联物分子由单抗与“弹头”药物两部分构成。单抗所针对的靶标通常为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相关抗原或特定的受体。用作“弹头”的物质主要有三类,即放射性核素、药物和毒素;其与单抗连接分别构成放射免疫偶联物、化学免疫偶联物和免疫毒素。自80年代以已对抗肿瘤单抗药物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Ritux an、Herceptin在美国相继获批准用于临床肿瘤治疗,单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有了新的发展势头,成为生物技术药物的新热点[1,2]。 单抗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单抗药物研究已取得多方面进展,研究结果为应用于肿瘤治疗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3,4]。  单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单抗与药物偶联物或与毒素偶联物对肿瘤靶细胞显示选择性杀伤作用,对表达有关抗原的肿瘤细胞作用强,对抗原性无关细胞的作用弱或无作用。研究还表明,单抗药物偶联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比无关抗体偶联物的活性强;药物与单抗偶联后对肿瘤靶细胞的活性比游离药物强。这种选择性杀伤作用是单抗药物用于肿瘤治疗的重要基础。免疫电镜观察可见单抗或单抗偶联物能结合到细胞表面,经过受体介导的内化过程进入细胞。结合到肿瘤靶细胞表面的数量多,到非靶细胞的数量少;进入靶细胞内的数量多,进入非靶细胞内的数量少。这种特异性结合和内化进一步阐明了单抗或单抗偶联物对靶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的机制。  单抗药物具有更高的疗效 由抗人体肿瘤的单抗与药物构成的偶联物对移植于裸鼠的相应人体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偶联物与相应的游离药物比较,一般具有更高的疗效或显示较低的毒性。曾与单抗进行偶联并在裸鼠进行疗效观察的抗癌药物有阿霉素、柔红霉素、平阳霉素、博安霉素、丝裂霉素、新制癌菌素、氨甲蝶呤、苯丁酸氮芥、苯丙氨酸氮芥、顺铂以及长春碱类衍生物等。使用的肿瘤模型包括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癌、乳癌、卵巢癌、脑胶质瘤、黑色素瘤、淋巴瘤和白血病等。来源于植物或细菌的毒素,由于有强烈毒性,很难作为治疗剂使用;但毒素( 或单链毒素)与单抗的偶联物可在动物模型显示疗效。研究表明,单抗药物在动物体内呈特异性分布。静脉内注射抗肿瘤单抗,在肿瘤部位的浓度较高,显示特异性定位。单抗与药物的偶联物通常仍保留原来单抗的分布特征,在靶肿瘤的浓度较高。确定单抗或单抗偶联物在体内具有靶向性,为进一步阐明其疗效提供了依据。   单抗药物对肿瘤相关靶点的特异性作用 特定受体或特定的基因表达蛋白可能作为单抗药物的靶点。Rituxan是以B细胞的CD20 分子为靶点的人鼠嵌合抗体,对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有疗效,是第一个获美国FD A批准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单抗[5]。Herceptin 是抗HER-2/neu 癌基因编码蛋白的单抗,临床研究对乳腺癌有效,与化疗药物联合有更显著的疗效 [6],亦已获批准用于治疗肿瘤。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人鳞癌、乳腺癌和脑胶质瘤等均有较高的表达。有报道,抗 EGFr 单抗与长春碱衍生物的偶联物在裸鼠体内试验显示良好的抗癌效果。抗 EGFr 的人鼠嵌合抗体已进入临床研究[7]。转铁蛋白受体在某些肿瘤有较高的表达。抗转铁蛋白受体单抗构成的免疫毒素对脑瘤细胞有高度细胞毒性;高度恶性的肿瘤对免疫毒素的敏感性更高[8]。在人体乳腺癌和卵巢癌常见HER-2 基因扩增而且相应的HER-2 蛋白含量增高。抗HER-2 蛋白单抗与抗 EGFr 单抗联合使用对卵巢癌细胞的作用增强,显示相加的抗增殖作用。CD30 受体在霍奇金淋巴瘤的肿瘤细胞高度表达,可以作为免疫毒素攻击的靶点。近年来,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的单抗药物受到广泛关注。实体瘤的生长与血管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增殖如果缺乏相应的血管新生成将不能发展为肿瘤。以内皮细胞为靶点的单抗药物,抑制血管新生成,可能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而且静脉注射的单抗药物也易于到达靶部位(内皮细胞),不需要穿越细胞外间隙到达实体瘤深部的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生成中有重要作用。据报道,抗VEGF 的中和性单抗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对移植于裸鼠的人体癌瘤有显著疗效 [9]。  单抗药物对抗药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单抗偶联物对于抗药性肿瘤细胞仍显示较强的杀伤活性。对于长期使用氨甲蝶呤而出现抗药性的成骨肉瘤细胞,单抗氨甲蝶呤偶联物仍显示较强的杀伤作用。对于具有多药抗性(MDR)的肿瘤细胞,抗 P-170 糖蛋白单抗构成的免疫毒素可显示选择性杀伤作用。说明单抗药物有可能用于克服肿瘤细胞抗药性。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单抗药物的临床研究结果已为其应用于治疗肿瘤展示出良好的前景,但仍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3]。单抗药物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免疫学和药理学两方面。免疫学方面问题主要是人抗鼠抗体(HAMA)反应。因为多年来用于临床研究的单抗药物多数使用小鼠单抗制备,往往导致HAMA反应。此外,肿瘤细胞群体在抗原性方面的异质性,肿瘤细胞的抗原性调变等也可能影响单抗药物的疗效。药理学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到达肿瘤的药量不足。单抗药物在体内运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由于它是异体蛋白,会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有相当数量将积聚于肝、脾和骨髓。单抗药物是大分子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内皮层以及穿透肿瘤细胞外间隙均受到限制。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包括:  降低单抗药物的免疫原性 目前多数单抗药物使用鼠源性抗体制备,在临床使用可导致HAMA 反应。据报告,在黑色素瘤、结肠癌、乳癌和卵巢癌患者,HAMA发生率高达100%。 HAMA 对注入的单抗药物起中和作用,从而抵消其疗效。避免或减少 HAMA 反应的主要途径是使鼠源性单抗人源化或研制完全的人源抗体。单抗人源化主要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y)或改形抗体(reshaping antibody)。嵌合抗体是将 Fc 段置换为人源性,其它部分仍为鼠源性。改形抗体是指除互补决定区(CDR)为鼠源性外,其它部分均为人源性。临床研究表明,嵌合抗体的副反应轻,HAMA 反应率较鼠源性单抗低,在血中半衰期也较长。已获准在临床应用的抗肿瘤单抗药物 Rituxan 和 Herceptin 均属嵌合抗体。  植物或细菌来源的毒素为大分子肽类物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在人体使用免疫毒素,不仅鼠源性单抗部分可引起 HAMA 反应,而且毒素部分亦可导致产生抗毒素的抗体。使用人源化单抗仍不能解决“弹头”(毒素)的免疫原性问题。使用化疗药物为“弹头”则可避免此部分的抗体反应。  提高单抗药物在肿瘤组织的浓度 单抗药物具有体内分布特异性,但有研究表明,能到达肿瘤细胞的药物量仍属有限。据推算,肿瘤组织的单抗摄取量约为 0.005% (注入剂量/克组织),说明可到达靶部位的药物量甚少。单抗药物在体内的运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与肿瘤局部的血供状况有关,动物实验表明,血管丰富、血流量较大的肿瘤,用单抗药物治疗的效果也较好。  单抗及其偶联物均为大分子物质。以IgG型单抗为导向载体、以蓖麻毒素 A 链为“弹头”制成的免疫毒素,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180 000;用 IgM 型单抗为导向载体,偶联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更大。庞大的药物分子难于透过毛细管内皮层和穿过肿瘤细胞外间隙到达实体瘤的深部。用体外培养的多细胞球体观察表明,免疫毒素对多细胞球体的穿透性很差,培养1 h 仅到达球体外周的 2 至 3 层细胞。对在裸鼠移植的肿瘤进行观察,发现静脉注射免疫毒素 1 天后,瘤结外围部分与中心部分的浓度比为 2∶1;在注射后 5 天才达到 1∶1[ 10]。使用抗体片段,如 Fab、Fab′ 制备分子量较小的偶联物,可能提高对细胞外间隙的穿透性,增加到达深部肿瘤细胞的药物量。为提高药物在肿瘤的浓度,单抗药物分子的小型化是研制的重要途径。  提高单抗药物在肿瘤浓度的另一种办法是局部注射。据报告,在移植人

  • 什么是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如何治疗肿瘤疾病的?

    [font=宋体][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细胞疗法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近几年通过优化改良在临床肿瘤治疗上取得很好的效果,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能够精准、快速、高效,且有可能治愈癌症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b][font=宋体]一、[/font][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细胞疗法是如何治疗肿瘤疾病的?治疗的流程是什么样?[/font][/b][/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步骤一:分离[/font][font=Calibri]T[/font][font=宋体]细胞[/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从患者身上分离[/font][font=Calibri]T[/font][font=宋体]细胞,通过白细胞分离术收集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再分离出特定的[/font][font=Calibri]T[/font][font=宋体]细胞亚群。[/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步骤二:[/font] [font=宋体]改造[/font][font=Calibri]T[/font][font=宋体]细胞[/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被改造过的[/font][font=Calibri]T[/font][font=宋体]细胞如同带有[/font][font=Calibri]GPS[/font][font=宋体]导航的[/font][font=Calibri]T[/font][font=宋体]细胞,能够随时准备找到癌细胞,并发动自杀性袭击,与之同归于尽。[/font][/font][font=宋体]步骤三:扩增[/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在体外培养,大量扩增[/font][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细胞,一般一个病人需要几亿个[/font][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细胞。[/font][/font][font=宋体]步骤四:回输[/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把扩增好的[/font][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细胞输回病人体内。[/font][/font][font=宋体]步骤五:监护[/font][font=宋体]再回输治疗后,严密监护患者的身体状况。[/font][font=宋体][b][font=宋体]二、[/font][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细胞疗法有哪些优势?[/font][/b][/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1[/font][font=宋体]、治疗更精准[/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由于[/font][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细胞是应用基因修饰病人自体的[/font][font=Calibri]T[/font][font=宋体]细胞,利用抗原抗体结合的机制,能克服肿瘤细胞通过下调[/font][font=Calibri]MHC[/font][font=宋体]分子表达以及降低抗原递呈等免疫逃逸,让肿瘤细胞无所逃遁;[/font][/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2[/font][font=宋体]、多靶向更精准[/font][/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既可以利用肿瘤蛋白质抗原,又可利用糖脂类非蛋白质抗原,扩大了肿瘤抗原靶点范围,[/font][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细胞作用过程不受[/font][font=Calibri]MHC[/font][font=宋体]的限制;[/font][/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3[/font][font=宋体]、杀瘤范围更广[/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鉴于很多肿瘤细胞表达相同的肿瘤抗原,针对某一种肿瘤抗原的[/font][font=Calibri]CAR[/font][font=宋体]基因构建一旦完成,便可以被广泛利用;[/font][/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4[/font][font=宋体]、杀瘤效果更持久[/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新一代[/font][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结构中加入了促进[/font][font=Calibri]T[/font][font=宋体]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基因序列,能保证[/font][font=Calibri]T[/font][font=宋体]细胞进入体内后还可以增殖,[/font][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细胞具有免疫记忆功能,可以长期在体内存活。[/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b][font=宋体]三、[/font][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细胞疗法适用于哪些患者?[/font][/b][/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目前在部分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治疗中效果非常好,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也取得了巨大进展。针对实体肿瘤的治疗,全球有多项针对不同靶点的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一些早期研究结果证实了在实体瘤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目前义翘神州提供[url=https://cn.sinobiological.com/category/car-t-cell-immunotherapy][b]综合性的[/b][/url][/font][font=Calibri][url=https://cn.sinobiological.com/category/car-t-cell-immunotherapy][b]CAR-T[/b][/url][/font][font=宋体][url=https://cn.sinobiological.com/category/car-t-cell-immunotherapy][b]细胞疗法开发解决方案[/b][/url],从[/font][font=Calibri]CAR[/font][font=宋体]开发、[/font][font=Calibri]T[/font][font=宋体]细胞激活、慢病毒包装、[/font][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细胞扩增到[/font][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细胞质量控制的完整解决方案,全面支持药企进行[/font][font=Calibri]CAR-T[/font][font=宋体]研究。覆盖开发全流程,详情可以参看:[/font][font=Calibri]https://cn.sinobiological.com/category/car-t-cell-immunotherapy[/font][/font]

  • 外泌体对肿瘤疾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21px]外泌体对肿瘤疾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size][/font][/align][size=18px]1[/size][size=18px]外泌体在乳腺癌靶向治疗[/size][size=18px]中[/size][size=18px]的研究进展[/size][size=16px]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趋于年轻化。外泌体在乳腺癌治疗上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包括调控外泌体的表达、将外泌体作为药物运输载体、将外泌体进行工程化修饰用于靶向治疗等。[/size][size=16px]Limoni[/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2][/size][/sup][/font][size=16px]通过特异性改造,将[/size][size=16px]siRNA[/size][size=16px]装载于[/size][size=16px]HEK293[/size][size=16px]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中,改造后的外泌体显示出显著的[/size][size=16px]HER-2[/size][size=16px]靶向性,并成功敲[/size][size=16px]除[/size][size=16px]低乳腺癌细胞[/size][size=16px]TPD52[/size][size=16px]基因的表达。[/size][size=16px]Liang[/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3][/size][/sup][/font][size=16px]将抗肿瘤药物[/size][size=16px]5-[/size][size=16px]氟尿嘧啶和[/size][size=16px]miRNA-21[/size][size=16px]寡核苷酸拮抗片段一同包裹在外泌体中,成功实现了[/size][size=16px]HER-2[/size][size=16px]阳性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外泌体表面定向性修饰是增强外泌体靶向性的一种有效方式。[/size][size=16px]Yu[/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4][/size][/sup][/font][size=16px]通过修饰改造,将化疗药物[/size][size=16px]Erastin[/size][size=16px]成功装载于叶酸标记的外泌体中,实现了乳腺癌的靶向治疗。[/size][size=16px]Li[/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5][/size][/sup][/font][size=16px]通过对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做[/size][size=16px]c-Met[/size][size=16px]修饰,成功实现了外泌体携带多西他滨对乳腺癌的靶向治疗。[/size][size=18px]2[/size][size=18px]外泌体在肝癌靶向治疗[/size][size=18px]中[/size][size=18px]的研究进展[/size][size=16px]肝癌是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中国是全球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size][size=16px]miR-122[/size][size=16px]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与肝癌相关的外泌体[/size][size=16px]miRNA[/size][size=16px],它在正常肝组织中丰度最高,约占肝组织[/size][size=16px]miRNA[/size][size=16px]的[/size][size=16px]50%[/size][size=16px]。[/size][size=16px]miR-122[/size][size=16px]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降低,且在肝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的表达量也显著下降。[/size][size=16px]L[/size][size=16px]o[/size][size=16px]u[/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6][/size][/sup][/font][size=16px]研究证实,将[/size][size=16px]miR-122[/size][size=16px]转染到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中,待其产生大量富含[/size][size=16px]miR-122[/size][size=16px]的外泌体后,将外泌体运载到肝癌细胞中,能提高肝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鉴于[/size][size=16px]GPC3[/size][size=16px]在肝癌细胞外泌体分泌的特异性,也表明了[/size][size=16px]GPC3[/size][size=16px]有望成为肝癌的治疗靶点。[/size][size=16px]Zhang[/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7][/size][/sup][/font][size=16px]将阿霉素或索拉菲尼装载至红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中,该载药外泌体可明显抑制小鼠原位肝癌细胞的生长,并且其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强于传统化疗药物给药方式及剂量所诱导的肝癌抑制作用。[/size][size=18px]3[/size][size=18px]外泌体在胃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size][size=16px]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我国是胃癌发病大国,好发于[/size][size=16px]50[/size][size=16px]岁[/size][size=16px]以上[/size][size=16px]的中老年人,其早期发现困难,极易误诊,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因此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以及靶向性治疗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size][size=16px]热点问题。在研究[/size][size=16px]miRNA[/size][size=16px]靶点或制定[/size][size=16px]miRNA[/size][size=16px]靶向治疗策略时,发现外泌体可研发成新型[/size][size=16px]miRNA[/size][size=16px]的纳米载体,能够调控某些[/size][size=16px]miRNA[/size][size=16px]的表达,最终抑制肿瘤的进展。[/size][size=16px]Z[/size][size=16px]hang[/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8][/size][/sup][/font][size=16px]研究发现外泌体可以包裹肝细胞生长因子小干扰[/size][size=16px]RNA[/size][size=16px]([/size][size=16px]HGF siRNA[/size][size=16px]),并将其转运到胃癌细胞中,负向调控[/size][size=16px]HGF[/size][size=16px]表达,从而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size][size=16px]HGF siRNA[/size][size=16px]在胃癌的靶向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外泌体在胃癌中[/size][size=16px]也[/size][size=16px]可作为治疗靶点。服用[/size][size=16px]PPI[/size][size=16px]抑制剂已被证明是可以减少胃酸产生和促进抗癌作用的药物。[/size][size=16px]Guan[/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9][/size][/sup][/font][size=16px]人最近证明了[/size][size=16px]PPI[/size][size=16px]抑制剂可能抑制外泌体释放作为胃癌治疗的一种潜在的治疗工具。[/size][size=18px]4[/size][size=18px]外泌体在卵巢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size][size=16px]卵巢癌是影响全世界众多女性的最致命的妇科恶性肿瘤,其早期症状隐匿,临床诊断时往往已为中晚期。靶向杀灭恶性肿瘤细胞是一个高效的方式,外泌体和外泌体模拟物在靶向药物的治疗剂递送中的新兴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size][size=16px]。[/size][size=16px]卵泡刺激素受体[/size][size=16px]β[/size][size=16px]([/size][size=16px]FSHβ[/size][size=16px])链特定的氨基酸片段能够特异性的识别[/size][size=16px]FSHβ[/size][size=16px]阳性的卵巢癌细胞,锚定[/size][size=16px]FSHβ[/size][size=16px]的外泌体通过其表面的特异表达分子诱导外周血[/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淋巴细胞的增值效应从而激发其抗肿瘤效应,负载外泌体[/size][size=16px]/FSHβ[/size][size=16px]的树突状细胞能显著激活[/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细胞的卵巢癌细胞杀伤力,展示了外泌体装载靶向肽的潜力[/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20][/size][/sup][/font][size=16px]。外泌体[/size][size=16px]miR-21-5p[/size][size=16px]在肿瘤患者中高表达,研究表明其可促进腹膜间皮细胞间皮[/size][size=16px]-[/size][size=16px]间质转化,促进肿瘤细胞腹腔转移,外泌体[/size][size=16px]miR-21-5p[/size][size=16px]可能成为腹腔转移的新型治疗靶点[/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21][/size][/sup][/font][size=16px]。此外[/size][size=16px]miR-1246[/size][size=16px]在卵巢癌外泌体中高表达,[/size][size=16px]Kanlikilicer[/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22][/size][/sup][/font][size=16px]发现其表达水平是来源细胞的几百倍,抑制[/size][size=16px]miR-1246[/size][size=16px]的表达,可显著降低肿瘤负荷。[/size][size=18px]5[/size][size=18px]外泌体在肺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size][size=16px]近年来外泌体在肺癌治疗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认为外泌体在肺癌的治疗领域中有望为新的治疗靶点。可通过减少外泌体含量、调控特异性[/size][size=16px]miRNA[/size][size=16px]的表达,增强肿瘤细胞对药物敏感性、提高抗肿瘤免疫等途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size][size=16px]L[/size][size=16px]i[/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23][/size][/sup][/font][size=16px]证实耐紫杉醇肺腺癌细胞([/size][size=16px]A549/PTX[/size][size=16px])、顺铂耐药肺癌细胞([/size][size=16px]A549/PTX[/size][size=16px])中[/size][size=16px]miR[/size][size=16px]-181a[/size][size=16px]过度表达,促进肺腺癌细胞([/size][size=16px]A549[/size][size=16px])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size][size=16px]EMT[/size][size=16px]),而抑制[/size][size=16px]miR[/size][size=16px]-181a[/size][size=16px]表达,可逆转[/size][size=16px]A549/PTX[/size][size=16px]和[/size][size=16px]A549/PTX[/size][size=16px]细胞[/size][size=16px]EMT[/size][size=16px]表型,并增强肺腺癌细胞对紫杉醇和铂类化疗敏感性。上调外泌体[/size][size=16px] mi[/size][size=16px]R[/size][size=16px]-630[/size][size=16px]在[/size][size=16px]NSCLC[/size][size=16px]细胞中的表达,通过靶向[/size][size=16px]LM03[/size][size=16px]蛋白,可抑制肿瘤[/size][size=16px]细胞的生长增殖及转移。[/size][size=16px]Kim[/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24][/size][/sup][/font][size=16px]将紫杉醇载入外泌体中制成外泌体紫杉醇制剂,发现气道给予的外泌体能够将药物足量有效的运送至肺癌细胞,并且对耐药肺肿瘤有显著治疗效果。[/size]

  • 【分享】靶向药物治疗肿瘤效果明显 市场潜力巨大

    [center]靶向药物治疗肿瘤效果明显 市场潜力巨大[/center]近日,由阿斯利康举办的我国首届CSCO靶向治疗知识竞赛在上海、北京、广州3个赛区正式拉开序幕,据阿斯利康公司透露,此次竞赛的目的在于将肿瘤靶向治疗这一先进的治疗方法更广泛、更正确地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中,从而通过多学科、多途径的治疗,尽可能地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了解,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中肺癌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肿瘤疾病之一。而近年来,我国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作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化疗的疗效却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 据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林桐榆教授介绍,临床经验证明,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有效率一般在30%~40%左右,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备受关注。肿瘤靶向治疗作为21世纪肿瘤治疗的热点,其优势在于,它以癌细胞作为特异性靶点,能够准确地作用于肿瘤,因此不会或者很少伤害正常细胞,产生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已被证实能在多种肿瘤的治疗包括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瘤、头颈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 生物靶向治疗成为肝癌治疗关注点,利卡汀领军肝癌治疗领域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的五大恶性肿瘤之一,占肿瘤致死原因的第3位。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六十多万,其中一半以上在中国,原因在于我国乙肝患病人数多,丙型肝炎的发病率近年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肝癌多在乙肝、丙肝等慢性肝炎后肝硬化的基础上形成,是我国发病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处于早中期的肝癌患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不易及时发现,已经发现多数属于中晚期,给肝癌治疗带来较大难度。肝癌当今治疗提倡外科切除、介入栓塞、消融、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应用、综合治疗方式。而生物技术进步,生物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究和应用,一直是肝癌治疗和攻克的新亮点,受到高度重视和关注。生物单抗靶向治疗因作用靶点特异性高、毒性小、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已成为抗癌领域的重要药物类型,其巨大的市场及前景使得国际大制药公司纷纷投入巨资研制和生产,罗氏、诺华、强生、拜耳、默沙东等均有重要抗体药物上榜,罗氏公司的阿瓦斯汀(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是抗癌单抗的“重磅级炸弹”,2011年销售额分别是58亿美元、66亿美元、48.8亿美元。国内上市用于肝癌治疗的靶向药物有华神生物公司生产的利卡汀(碘美妥昔单抗注射液)。利卡汀是全球首个用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单抗药物,于2007年上市,已在全国许多医院进行临床应用,资料显示,改善肝癌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能够使患者获益,靶向性和内照射作用机制是利卡汀的突出特点。

  • 上海首台磁共振加速器投入使用,精准灭杀肿瘤再添“利器”

    4月9日,沪上首台磁共振加速器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式投入临床使用,这意味恶性肿瘤的精准放射治疗又新添了一把“利器”。该治疗系统治疗的肿瘤主要是头颈部肿瘤、乳腺癌、肝脏肿瘤、胰腺癌、胃、结直肠等,接下来,医院还将针对软组织肿瘤、食管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其它肿瘤开展治疗。此外,基于磁共振加速器的系列科学研究已经在持续开展中,包括基于MR-LINAC的一站式自适应放疗的临床应用、MR引导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等。这是一种光子放疗新模式,其创新在于:加速器根据实时的核磁共振图像,精准区分患者肿瘤组织和周围器官,通过高精度放射线照射肿瘤组织,医生全程“透视”并追踪肿瘤形态变化、实时调整治疗策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章真教授说:“作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疗也被誉为'隐形的手术刀’。其通过高能量的放射线照射肿瘤组织,实现杀灭肿瘤的效果。70%的肿瘤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接受放射治疗,放疗早已不是既往公众认知中的'姑息性疗法’。'精准放疗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新'武器’让放射治疗再上新台阶。”章真说,“将影像设备和加速器结合在一台设备上,让医生能够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可以实时观察肿瘤状态和周围组织的运动,无疑可以引导放射线更精准地照射肿瘤,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减少放射治疗的并发症。”据了解,此次投入临床使用的磁共振加速器,便是将磁共振和加速器融为一体。凭借高分辨率、无辐射的磁共振成像,实时显示患者肿瘤病灶的清晰边界,无疑为放射治疗医生增加了一双“透视眼”,能够全程监测肿瘤患者的病灶状态,进而引导放射线精准治疗。该中心副主任胡伟刚教授介绍,通过该设备的在线自适应放射治疗管理系统,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放射治疗计划,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放疗方案。[来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align=right][/align]

  • 【原创】Cancer Res.:敲除NLRP3蛋白可使肿瘤对治疗性癌症疫苗的反应增强四倍

    Cancer Res.:敲除NLRP3蛋白可使肿瘤对治疗性癌症疫苗的反应增强四倍上世纪90年代初,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免疫学家埃德加?恩格尔曼宣布他发现了一种疫苗,能利用人体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癌症,并表示在几年内他将开发出可以投入使用的癌症疫苗。自此后,癌症疫苗作为一种新的癌症治疗策略一度燃起了癌症患者及其家庭对于疾病治疗的希望。然而,在过去的20年癌症疫苗的发展之路却并未能如人们当初希望那样顺畅。其中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科学家们尚无法找到既可终止癌症生长又不会抑制免疫系统的细胞靶点。近日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Lineberger综合癌症中心的科学家们称他们的实验发现有希望能够提高癌症疫苗的疗效。研究人员证实敲除NLRP3蛋白可使肿瘤对治疗性癌症疫苗的反应增强四倍。相关论文发表在2010年12月15日的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论文的作者Jonathan Serody说:“这一研究结果表明NLRP3在疫苗的开发中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潜力的药物靶点提高疫苗的效力。”该研究工作由北卡罗来纳大学Lineberger免疫学计划的两位负责人:肿瘤免疫学专家Serod博士和NLR蛋白家族研究领域的先驱Jenny Ting共同领导。Serody是北卡罗来纳大学血液学和肿瘤学系的教授。Ting是北卡罗来纳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教授、炎症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研究人员证实敲除NLRP3蛋白可抑制肿瘤相关的髓样抑制细胞的作用,使得达到肿瘤生长位点的髓样抑制细胞降低了五倍。在过去的研究中Serody和同事们曾证实这些骨髓细胞在肿瘤逃逸免疫反应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研究发现是第一次将髓样抑制细胞、NLRP3蛋白与癌症疫苗反应联系起来。Serody说:“我们本以为NLRP3蛋白失活会降低免疫系统对癌症的反应能力。过去的研究表明NLRP3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当这些蛋白失活时,癌症疫苗会变得更为有效。这是因为NLRP3蛋白失活使得髓样抑制细胞无法到达肿瘤位点促进肿瘤生长和降低疫苗的效力。”尽管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发出有效的癌症疫苗,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Dendreon公司研发的Provenge被美国FDA批准成为首个上市的治疗性疫苗,主要针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Provenge被证实能够将患者的生存期延长3-4个月。

  • 【资料】研究肿瘤坏死因子抑制机理 治疗炎症创新路

    韩国学者日前宣布,一项大学间的共同研究阐明了抑制TNF因子活性的一种机理,从而为风湿性关节炎、遗传性过敏性皮炎、哮喘乃至肝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等炎症或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开辟了全新方向。 被称为“肿瘤坏死因子”的TNF因子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炎性或组织损伤介质,参与了多种复杂疾病的发病过程和病情进展过程。此前医学界已经知道,降低组织内的TNF因子水平将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降低TNF水平的研究均围绕着TNF抗体和TNF免疫拮抗剂进行。 此次韩国学者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细胞组织内一种称为Smad7的蛋白质能够抑制或阻断TNF因子的受体传导信号,从而影响TNF的活性。“Smad7”蛋白质增加,将与组成TNF因子信号传导路径的蛋白质TAB2以及TAB3结合,并通过这一结合体阻断TNF因子传导信号,从而减低其活性。在相反的情况下,Smad7蛋白质减少,则TNF受体传导信号受到较少的阻断。 有关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成果为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指出了全新方向。Smad7可以中和TNF活性,抑制TNF在组织内的超表达,能够诱导Smad7蛋白质的物质将成为下一步的开发重点。 韩国加川医科大学和成均馆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做出了上述发现。这一成果同时将发表在《自然免疫学》杂志网络版上。 TNF被认为是一种致炎性介质,有TNF—α以及TNF—β两种类型,分别来自单核巨噬细胞和活化T细胞。TNF—α具有致炎性、引发细胞坏死和新血管形成等作用。此外,一些研究认为,由于TNF—α可促进内皮素的产生并引起血管壁损伤,表现出促进动脉硬化形成的作用,所以TNF—α还参与了冠心病的诱发过程并影响病程。

  • 复旦将抗肿瘤药物专利6500万美元转售美国公司

    3月15日,复旦大学与美国HUYA(沪亚)公司在上海达成协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青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IDO抑制剂有偿许可给美国HUYA公司。此次许可转让将至多为复旦大学和杨青教授带来6500万美元的收益。据了解,IDO抑制剂作为具有新药靶、新机制的药物,可应用于治疗肿瘤、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白内障等多种重大疾病,社会、经济效益前景广阔。目前,国外医药行业对于IDO抑制剂药物的市场前景颇为看好,多家国外知名药企均宣布要加入IDO抑制剂的研发竞争。但现有的IDO抑制剂普遍抑制效力低下,尚无IDO抑制剂药物问世。截至目前,美国New link Genetics公司与美国Incyte公司研发的相关化合物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而杨青带头研发的新型IDO抑制剂,已经申请了国内专利和PCT国际专利,有望成为第三个进入临床实验研究的IDO抑制剂。据悉,协议签订后,美国HUYA公司将向复旦大学支付一定额度的首付款。若该IDO抑制剂在在国外临床试验结果取得优效;在欧盟、美国、日本成功上市;以及年销售额达到不同的目标后,美国HUYA公司向复旦大学支付累计不超过6500万美金的各项里程碑付款来源:澎湃新闻网

  • 上海药物所在中药牛蒡子治疗肿瘤的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而减轻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是目前治疗肿瘤策略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研究表明,由于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实体瘤细胞通常处于氧气、葡萄糖或其他营养物质匮乏的状态。因此,靶向葡萄糖缺乏的肿瘤细胞可能会成为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一个新策略。 牛蒡子苷元是临床常用传统中药牛蒡子的主要活性成分。现有研究表明,牛蒡子苷元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在多种肿瘤模型中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俞强课题组对牛蒡子苷元的抗肿瘤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在葡萄糖缺乏条件下,牛蒡子苷元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造成肿瘤细胞内ATP水平下降以及活性氧族水平升高,从而促使肿瘤细胞死亡。 研究同时还发现,牛蒡子苷元和糖酵解抑制剂2-脱氧-D-葡萄糖联合使用能够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低。 该项研究成果为用中药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依据和策略。相关论文已在线发表于Biochemical Pharmacology杂志。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www.cas.cn/ky/kyjz/201208/W020120806465949579476.jpg中药牛蒡子治疗肿瘤的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 鲨鱼不生肿瘤是谣言 鲨鱼软骨无治疗癌症功效

    在医院门口,经常看到有些人散发一些“鲨鱼软骨粉”之类的小广告,也经常看到有病人相信这些广告并花大钱去买了来吃。鲨鱼软骨,听起来是一种很贵重的药吧,那么疗效到底如何呢?  我们先看看美国肿瘤学会的评价:“大多数鲨鱼软骨产品以片剂或粉剂的形式作为膳食补充剂(作者按:在我们中国叫保健品)销售。其中大多数没有就效果、安全性进行检验,也没有验证过成分的纯度。目前的科学证据不支持作为食品补充剂销售的鲨鱼软骨产品可有效治疗肿瘤、骨质疏松或任何其他疾病。”  既然这样,那鲨鱼软骨产品是怎么让人相信它们能治疗肿瘤的呢?  有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鲨鱼不会生肿瘤”,所以吃鲨鱼软骨能治疗肿瘤。这种说法是基于一种“吃什么长什么”或者“吃什么像什么”、“吃什么变什么”的荒谬理论;按照这种逻辑,我们人类吃了那么多植物类的食物,早该长出叶绿素来自己进行光合作用了。更让这个说法的支持者情何以堪的是,鲨鱼其实也会生肿瘤。  还有一种靠谱一点的说法是鲨鱼软骨中含有抑制血管生成的物质,吃下去之后能抑制肿瘤周围异常血管的生成,肿瘤得不到血管的营养,就会被“饿死”了。这个说法跟医学上的一些药物原理有点相似,所以连不少医学界人士也曾经对鲨鱼软骨寄予厚望。在实验室中,鲨鱼软骨的浓缩提取物确实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但遗憾的是,走出实验室走上真正的治疗战场,鲨鱼软骨就真的“软”了,不能在人体上显示抗肿瘤的效果。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药物的研发中极为常见,实验室里表现很好,应用到人身上却显示不出效果,因为人毕竟不同于单纯的试管和培养基,也不同于鼠、狗这些实验动物。因此许多药物在完成体外研究后,在动物实验中没有被证明疗效而被淘汰;或者完成动物实验后,在人体中进行的临床试验中没有被证明疗效而被淘汰。真正最后进入市场的药物远远少于实验室中发现效果的。  眼看鲨鱼软骨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这时有位牛人的出现挽救了它。这位牛人名叫威廉•雷恩,他与人合写了一本书,《鲨鱼不生肿瘤》(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句话是错的了),又通过美国影响比较大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上了电视,火了一把(写书、上电视,这套组合拳倒是跟我们国内很多大师的手法有些相似)。然后雷恩和他的儿子就开了个公司,生产鲨鱼软骨产品。现代媒体的煽动力加上患者的求生欲望,使他们的产品销路非常旺。  雷恩父子的发财之路倒也并不平坦,因为美国有强大的FDA(食品药品管理局)。照理说在临床试验证明药物有效之前,任何人都不能把这种药物上市销售。但雷恩公司一面利用书籍、报刊和网站夸大宣传鲨鱼软骨产品能治疗肿瘤和其他疾病,一面把本来只能用作研究的这种新药卖给患者。FDA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先后向这家公司发出警告、提出起诉,命令他们停止虚假宣传并对其处以罚款,但这家公司并没有停止这些非法活动。2004年,法庭裁决雷恩公司停止销售他们的鲨鱼软骨产品和其他一些类似产品,销毁除研究目的以外的所有库存,并发出禁令,禁止他们将来再对产品进行虚假宣传,否则可能面临入狱的处罚。  还有一些公司见药品这条路走不通,就开始打保健品这个擦边球(美国叫膳食补充剂),因为膳食补充剂的上市不需要FDA的批准。对于保健品就更不能宣称有治疗作用,但这些商家为了促销又不愿意放弃这种宣传,导致许多患者相信这种产品就是能治肿瘤的灵丹妙药,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保健品。到现在互联网上还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宣传和销售信息,看起来FDA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与商家的猫鼠游戏还将继续。  地球上有许多像鲨鱼一样的动植物因为莫须有的,或被夸大的疗效而惨遭人类围剿。它们的这种牺牲没有给人类带来想象中的收益,也许会死不瞑目的吧。何况它们大概不会是心甘情愿被牺牲的。同时,迷信鲨鱼软骨的肿瘤患者有可能错失接受正确治疗的机会,有些患者放弃了已被证明有效的放疗和化疗,而宁愿选择鲨鱼软骨产品,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悲剧性的。人类和鲨鱼双双成为了这场博弈的失败者。

  • Cell Press中国专刊: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靶向治疗

    Cell Press中国专刊: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靶向治疗

    中国在癌症的许多临床实践中都紧跟在西方国家之后,然而,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l方面的一些发现,中国在某些肿瘤类型的治疗领域可能处于领先地位。靶向治疗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癌症治疗方式,定位于肿瘤发生的特定分子靶点。这类药物与传统的化疗不同,传统化疗是特异性地杀伤快速分裂的细胞,包括非癌症性的正常细胞;而靶向治疗仅仅攻击肿瘤内部激活的特异性信号通路,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因此,靶向治疗相对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毒副作用更小而疗效更强。肺癌为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而非小细胞肺癌近乎占肺癌死亡率的85%。在2003年,美国FDA批准吉非替尼,一种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癌细胞表面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而发挥作用。这类受体在调节重要的细胞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包括肿瘤增殖,而这类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通常是高表达。然而,吉非替尼在美国的初步试验,提示它与传统化疗在疗效上没有差异。随后,在2007年,研究者报道:中国肺癌患者与白种人肺癌患者相比,前者体内引起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表达的基因突变率显著偏高。“正因为如此,中国对靶向治疗甚感兴趣,”中国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吴一龙教授是2007年那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说道:“在欧洲和美国,吉非替尼的使用并未超越化疗,而中国病人与美国及欧洲病人的差异使得这类药物在中国的使用更为有效”。2011年早些时候,吴教授带领的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小组公布了在EGFR突变的中国肺癌患者群体中厄洛替尼的试验结果,厄洛替尼靶向治疗机制与吉非替尼类似,试验结果令人备受鼓舞。 “参加靶向治疗患者的存活率是接受化疗患者的三倍”吴教授说。厄洛替尼虽比化疗好,但只为因基因突变致使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度表达的患者提供略多于一年的无进展生存期(即初步治疗后病情无恶化的时间)。吴教授现正与美国和中国研究人员合作以更好地了解耐药的发生机制和解决方法。吴教授提到“首先我们必须对耐药机制有更好的理解,这样我们才能开发出更好的靶向治疗药物来延长患者的生命”。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070917_344460_2019107_3.jpg

  • 10个有前途的治疗性疫苗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通过加速人体免疫系统的运作,机体自身天然防线能够获得额外的力量来攻击肿瘤及其它疾病。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很多颇具前景的潜在“免疫调节剂”、“免疫刺激剂”以及“治疗性疫苗”的临床试验均以失败告终。现在,有证据表明,治疗性疫苗实际上是有疗效的。传统疫苗是提供持久的保护以防止感染疾病,而治疗性医疗是用来对抗现有的疾病的。2010年4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治疗性疫苗——Dendreon的Provenge。Provenge(sipuleucel-T)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对于某种特定类型的转移性前列腺癌男性患者,可以延长大约4个月的生命。这种疫苗可以激发免疫应答,对抗存在于大多数前列腺癌细胞中的一个特定的抗原或识别分子。Provenge所激发的不仅仅是患者的免疫系统,还有投资者、临床医生还有被免疫加强治疗相对较少的副作用和较高的收益所鼓励的大大小小的公司。Provenge一个疗程的费用为93000万美元。对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不断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新的希望,一些机制不明、甚至在十来年前无法获得的候选疫苗纷纷出现。现在,FierceVaccines选取了正在临床研究阶段的颇受关注的10个治疗性疫苗。通常,治疗癌症的疫苗会得到最多的关注,这部分是因为治疗性疫苗的耐受性很好,与传统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免疫刺激这一想法最后被证明在肿瘤学上是有限的,这也刺激了研究人员将治疗性疫苗的适应症从原来的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和肝炎扩展到癌症。开发治疗性疫苗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训练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摧毁“坏”细胞,这样疫苗就可以帮助机体对抗一种类型的肿瘤或者可以个性化治疗的疾病。因此,我们的名单中包括了一些针对癌症以外疾病的前沿治疗性疫苗。IICT- 107 - 胶质母细胞瘤VGX- 3100 - 宫颈癌MAGE - A3 - 皮肤癌,肺癌NeuVax - 乳腺癌AE37 - 乳腺癌NexVax2 - 乳糜泻ADXS- HPV - 宫颈癌,头颈癌CRS- 207 - 胰腺癌PEV7 -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GI- 4000 - 胰腺癌疫苗名称:ICT-107开发公司:ImmunoCellular Therapeutics治疗疾病:胶质母细胞瘤http://www.bioon.com/z/UploadFiles_1874/201111/2011112813093132.gif就像很多在开发阶段的治疗性疫苗一样,ICT-107利用了树突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这种类型的细胞显示或者“呈现”免疫系统的另一种行为:抗原识别出外来的入侵者,比如细菌和病毒,或者人体自身产生的麻烦比如肿瘤。它们标记出这些必须被摧毁的东西。ICT-107带有多个与胶质母细胞瘤相关的抗原,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快速转移和致命的脑癌。早期的临床试验有16名新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患者参加,结果显示,3年总体生存率为55%,而标准治疗方法(SOC)的3年总体生存率是16%。最近,ImmunoCellular Therapeutics开始了这个候选疫苗的临床II期研究。在I期临床试验中,患者在标准的手术、放疗和化疗外,接受了3剂ICT-107.数据显示,接受了该候选疫苗的初诊患者有38% 3年后肿瘤没有复发。在这些患者中,有19%超过4年没有复发。之前,公司报告,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使用该疫苗后的2年生存率为80.2%,这一数据明显优于仅使用标准治疗方法的患者,后者的2年生存率的中位值仅为26.5%。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轻微的副作用限于疲劳、皮疹和瘙痒感。树突细胞已经是最近的新闻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了Ralph M. Steinman,因为他发现了树突细胞在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的关键作用。虽然树突细胞早在19世纪就被提到,但是直到1973年才被研究人员命名。Steinman是命名树突细胞的研究人员之一。对树突细胞理解的不断深入是推动治疗性疫苗从概念到实践的重要因素。

  • 5月19日:《xCELLigence RTCA——细胞治疗高效评价技术》-朱欢(安捷伦生物)

    [font=Calibri][font=宋体]仪器信息网于[/font]5[/font][font=Calibri][size=10.5pt][font=宋体]月[/font]19[font=宋体]日组织召开[/font][b] “安捷伦免疫治疗与肿瘤免疫细胞分析”网络研讨会[/b][/size][/font][font=Calibri][size=10.5pt][font=宋体],特邀嘉宾[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3142]朱欢(安捷伦生物)[/url][/font][font=宋体],带来报告[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3142]xCELLigence RTCA——细胞治疗高效评价技术[/url]》[/b];[/font][/size][/font][font=宋体]欢迎感兴趣的你,报名参会![/font][b][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563c1][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mmunotherapy/[/url][/color][/font][/b]

  • Sartorius实时活细胞分析系统助力肿瘤及细胞治疗研究

    [size=24px][b]课程详情[/b][/size]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机制是当前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应的抗肿瘤药物和细胞治疗方法的研发也是行业研究热点。本次讲座将围绕肿瘤细胞和细胞治疗研究方法,介绍赛多利斯提供的活细胞水平检测方法及整体解决方案。[size=18px][b]讲师简介:[/b][/size]黄雯琪:黄雯琪,女,就职于赛多利斯公司生物分析部门,负责细胞检测产品线的应用支持、产品培训等业务,在细胞生物学检测技术及实验方法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size=18px][b]相关领域:[/b][/size](生物产业)-(综合)[size=18px][b]相关仪器:[/b][/size](生命科学仪器及设备)-(细胞生物学仪器)-(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点击链接立即报名:[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13888.html[/url]

  • RNA分子成肿瘤靶向疗法新工具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新的肿瘤靶向疗法,试图通过附着在活体肿瘤RNA上的适配分子,直接将药物传送至肿瘤所在的位置,以达到治疗的效果。相关文章发表在11月29日《自然·化学生物学》杂志的在线版上。  适配分子是RNA中的一小部分,通常附着于蛋白质等特定的目标分子上。其简单易用,可轻易再生和修改,对抗体等其他介质的兼容性很强。值得注意的是,适配分子对免疫系统的侵害很小,这为其成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候选途径增加了关键的筹码。  研究人员对患有肝癌的啮齿类动物体内的适配分子进行了筛选。这类肿瘤属于转移性肿瘤,通常由结肠癌瘤所致。他们从肿瘤中分离出特定的RNA,将其扩展化,并重新植入,以确定哪类分子与肿瘤的RNA附着最紧密。经过多次测试后,科学家找到了与肿瘤蛋白契合度最好的适配分子,其可附着在RNA内特定的解旋酶P68上。该解旋酶为结直肠瘤产生的核内蛋白。  研究人员表示:“十分重要的是,在甄选过程之前,研究人员并不需要对疾病中的蛋白质变化有深入的了解,这大大简化了分子探针的发展过程。被选定的适配分子可用于发掘之前并未与疾病相关联的蛋白质,这将对提高寻找有效肿瘤疗法的速率有所裨益。”  作为肝胆肿瘤领域的专家,布赖恩·克莱里博士也谈到,这种适配分子不仅能附在细胞培养状况下生成的P68蛋白上,还能直接附着于活体内的肿瘤,对于乳腺癌和肺部肿瘤等疾病也有良好的适用性。其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在需要时,适配分子如何能将具有杀死肿瘤功能的试剂准确传送至患处。

  • 用于治疗癌症的“自然杀伤”细胞的表观遗传学开关

    自然杀伤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即时杀手,能够即时杀灭外来侵入物和癌细胞。尽管科学家就如何利用这些细胞的潜在能力所开展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但对这些自然杀伤细胞是如何从非免疫细胞转化而来的这个问题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目前,研究者发现了一种酶,能够利用一种外遗传途径(一种能够修改细胞中DNA的读取方式,而不改变其基因蓝图)来促进自然杀伤细胞的生长及其功能的形成。自然杀伤细胞可能有助于癌症的免疫治疗。这些免疫系统卫士时刻都在履行其警戒的职责,因此,人们认为它们能够消除那些偶遇的且经常躲过化疗的肿瘤细胞。目前,正在进行的二十几项旨在提高自然杀伤细胞应对癌症的能力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然而,正在开发的这类药物当中,没有一种采用外遗传途径。根据今天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份研究报告,这种情况也许是个错误。来自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诺里斯综合癌症中心的一个由陈思毅(Si-Yi Chen)带领的团队的研究表明,酶MYSM1(代表 Myb-like, SWIRM 和 MPN 结构域蛋白 1)控制了自然杀伤细胞通过表观遗传变异达到成熟的最后步骤。他们认为,这种酶水平的提高将有助于通过增加成熟自然杀伤细胞的数量来与癌细胞作斗争。来自北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癌症免疫学家普鲁诺罗尔·马修(Porunelloor Mathew)说:“这对我们理解自然杀伤细胞的发育非常重要”。他本人并未参加这项研究。一种使肿瘤细胞自毁的新型癌症治疗方法一种新型化疗药物将其目标指向癌细胞的组织结构,可导致所有类型的恶性肿瘤自我毁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万灵抗癌新药。这种药名为TR100,该药的原理是摧毁构成癌细胞结构的蛋白质而不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任何损害。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对老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发表在本月的“癌症研究”期刊上。就像一栋建筑物,细胞要保持其形状就必须有一定的支撑结构。两种分别称为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蛋白质为癌细胞提供结构支持;它们就像一些较长的结实且互锁的线缆。健康的人体肌肉细胞,包括构成心脏的细胞也利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由于这个原因,多数研究人员已经放弃了将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作为化疗的目标,针对这些蛋白质的药物的开发在过去的25年中几乎停滞不前。然而,国际肌球蛋白专家Dr. 彼得﹒冈宁(Peter Gunning)始终在不断推进这项研究,而目前,他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他和其他研究人员已经能够分离两种特定类型的肌球蛋白,称为原肌球蛋白。只有癌细胞需要利用这些蛋白,而健康的肌肉细胞并不需要它们。他与本论文的首席作者贾斯汀·史丹(Justine Stehn)共同开发了TR100这种药物。程序性细胞死亡:致使肿瘤发生内爆“我们已经对癌细胞的内部构架或结构的核心组件进行了跟踪,”一位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医疗科学系,肿瘤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史丹(Stehn),在一次健康热线的专访中说道,“当细胞察觉到其构架出现重大错误时,它将会出现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情况。”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遗传性定时炸弹,潜伏在每个人体细胞中。如果细胞被损坏、被感染或运转失常,人体能够对它发出自毁信号。“它就像我们看到的大楼坍塌那样”,史丹(Stehn)说,“如果一个大楼的结构和支架被移除,它就会自己坍塌。”程序性死亡导致细胞自身分裂成为小块的碎片,这些碎片能够被其它细胞所吸收、回收并重新利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