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科研环境

仪器信息网中国科研环境专题为您整合中国科研环境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科研环境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科研环境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科研环境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科研环境话题讨论。

中国科研环境相关的论坛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刚刚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实验室工程师职位,坐标北京,速来围观!

    [b]职位名称:[/b]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实验室工程师[b]职位描述/要求:[/b]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国工室”)是面向当前国家在典型高浓度难降解废水治理领域的战略需求,立足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难点与瓶颈问题,通过整合行业研发资源,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专业研究团队,逐步发展高效低耗、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新技术,创建废水达标减排、毒性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相协调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集成技术体系,推进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根据工作需要,现面向国内外诚聘国工室工程师1名。    一、岗位职责     负责国工室盐城基地膜平台的建设与现场管理,进行功能膜与水处理创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任职条件     1、身体健康,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2、具有环境工程/化工工艺/高分子等专业博士学位;    3、具有助研/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任助理工程师等初级职称满2年,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或博士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人员;  4、 具有纳滤及高盐废水处理领域研究与技术工程转化经历和海外留学经历者优先考虑;  5、精通工业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膜的最新连续生产与管理,具有生产设备再开发和改造的能力;具备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处理工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三、岗位待遇     聘为工程师,薪酬待遇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有关规定执行。  [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9847]查看全部[/url]

  • 获沃尔沃环境奖终于有中国人上榜了

    中国科学家秦大河11月26日在斯德哥尔摩领取了沃尔沃环境奖。沃尔沃环境奖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最高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沃尔沃环境基金会此前宣布,中国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秦大河获奖,主要是基于他长期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作出了重要贡献。=================================================谁说中国科研落后了?这就是证据

  • 谈谈对中国科研论文的看法

    谈谈对中国科研论文的看法最近我看见有些文章嘲笑中国的科研论文影响因子低,水平差,在这里,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SCI是世界上最大的引文索引数据库,每年会发布一次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计算很简单,SCI源期刊引用该期刊的总次数除以当年发表的文章数,如果某一杂志一年发表了10篇文章,他被引用了60次,影响因子就是6;如果一个杂志发表了600篇文章,被引用60次,他的影响因子就是0.1。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数量也是没有质量的,一个杂志发10篇文章,这种杂志也不行啊!话说中国的杂志,因为唯影响因子论,所以好文章都投到国外了,国内的好文章很少。其实以前我和我师兄讨论过,国内核心的水平,并不比国外低影响因子的杂志差。而是国内的评价体系使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语言因素,中国发表的杂志,大都用汉语,这样外国人就是想引用都引用不成。其实语言是导致影响因子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杂志的审稿周期长,而且要交版面费和审稿费,也是好多人逃离中国的原因。一味埋怨中国科研水平低是不对的。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是世界第一,所以中国的科研论文数量世界第二,还是能够讲得通的。如果某一天中国不以SCI为评价标准的时候,陈景润发在科学通报上的哥德巴赫猜想才能够得到认同。其实按照今天的标准,陈景润发个science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吧!

  • 中国科研实力:论文与人才

    从科学发展的总体形势看,若仅以论文数量而论,我国已成功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自2008年开始,我国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持续突破10万篇,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使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科研实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正在成为未来的世界科技中心。然而,进一步分析论文的构成和来源,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从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两个方面来分析:2001年至2011年间,我国共发国际论文83万多篇,被引510余万次,排世界第7;2011年我国SCI论文篇均被引6.21次,和同年世界平均水平10.71次相比,不到六成,但比上一年有两个百分点的进步。2001年至2011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排世界第6位,排在中国之前的国家有美、英、德、法和加拿大,日本紧随中国之后。由此可见,论文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并不意味着我们实际的科研水平也达到了世界第二,在我们前面,美、英、德、法等老牌科学强国仍然是我们要奋力追赶的目标,甚至日本也仍然是我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高低,仅看论文数量是不够的。这就如同上个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不能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道理。要在科学研究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科学人才的持续积累与科研评价的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科学人才,我们最近统计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的年龄正在不断趋向年轻化,已由过去的平均60岁以上,不断降低到去年的52岁左右;反过来,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平均获奖年龄却在不断走高,从过去的平均50来岁不断提高到60来岁甚至接近70岁左右。近10年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平均年龄逐渐增长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科学由小科学发展到大科学,科学研究由简单走向复杂,杰出科学成果从完成到获得最高认可的时间都在延长的基本趋势。一方面,职业科学家要更多的时间训练才能渐入佳境,另一方面社会对科学成果的评价也越来越严格。因此,科学家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只有终身持续不断地研究,才有可能登上科学的顶峰。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平均年龄的不断年轻化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征兆,也是近1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之一。如果七八十岁才当选中国院士,那冲击世界科学高峰的希望就几乎不存在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对这些年轻的杰出科学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导向,以保障他们继续攀登科学高峰而不是到此止步。根据研究,一个国家,在行将上升为科学中心的赶超年代,杰出科学家的平均年龄一般都不超过50岁。世界范围看,杰出科学家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峰年龄段也集中在40岁到50岁之间。因此,从科技政策的角度看,继续保持对年轻杰出科学家的支持和及时认可,在坚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杰出科学家获得国家认可的年龄;继续鼓励支持年轻院士潜心研究,冲击世界先进水平,在制度上为其研究创造条件,并对其非科学活动适度予以制约,从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看,不仅具有操作上的可能性,而且在战略上也非常必要。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令人颇感不安。据相关研究,从统计上看,中国科学家恰好在创造力的高峰年龄段用于科研的时间反而大幅下降。如果个别科学家由于工作需要,当选院士后必须要去当校长还情有可原,但如果绝大多数年轻科学家都在当选院士后不久就转岗从政,那对国家的科学发展而言,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保证大多数年轻的杰出科学家专注于科学研究,不断形成冲击世界科学高峰的国家科学能力,就成为当今科技体制改革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还可以从科学家学术荣誉追求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论证。就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科学家追求的学术荣誉除了举国上下对SCI指标的关注之外,大多涉及科学奖励的层面,而科学发现、发明的优先权命名几乎被忘却。实际上,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是靠学术荣誉的分层递进来推动的。对科学家而言,最高荣誉既不是所发论文数量也不是引用率,甚至也不一定是诺贝尔奖,而是对其开创的一门科学的冠名。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达尔文进化论、哥白尼日心说、麦克斯韦方程组、普朗克常数、哈雷彗星等等,在这方面,中国科学界甚至还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现在科学发展的状况是,对论文发表数量的关注太多,对引用率的关注不够,大量年轻杰出科学家盛年转岗离开了科研第一线。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学实力,调整完善现行的科学评价观念,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毋庸讳言,以发表论文数量来论英雄的做法并非一无是处。一开始先从重视数量上起步较为容易获得一致的评价标准,20多年前,如果有人能用英文写篇文章,就会让人刮目相看,现在20来岁的学生,可能几个晚上就能写篇SCI论文,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科学发展的第一步目标已经实现。在科学论文数量不断取得突破的基础上,从调整科研评价机制入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术业有专攻、学仕皆精进、科学高追求”的策略,不断提升我们的科研水平和质量,摈弃单纯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简单评价模式,把握历史机遇,倡导社会观念变革,尽可能支持并保障大多数杰出的年轻科学家在科学道路上持续奋进,是中国科学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在未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的前提。(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专业教授)

  • 【讨论】(转帖)中国已丧失了科研能力

    科研经费再高也不可能进入科研大国的行列,因为科研经费可以不用在科学研究,而用在投资和消费方面,中国的科研经费其实早已成为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的福利待遇。我们应把国家的基础科研和国家的技术攻关项目,企业的技术研发,专利技术,某些企业的基础研发,以及个人和个体的技术成果区分开。往往人们把这些混为一谈,科研能力指的是基础科学研究能力,不是技术研发和创新技术,这些都是基础科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不管我们的基础科研人员是200万,还是110万;也不管我们大学生数量和大学以上学历人员世界第一,如果没有一个人全心地投入科学研究,中国怎么会有科研能力? 论文数量和专利数量并不能代表中国的科研能力。因为现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论文都是形式化的,数学形式的论文,所有的论文都是主观形式化意识化的产物。科学论文已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说明和论述,已是数学发现,数学演绎的论文。科学已发展成用数学发现世界,创造世界的学问了。专利技术并不能表示任何中国基础发现和创新的能力,也不能表明有自己的自主的科学理论和体系。每天浩如烟海的科学论文有一项是中国人的科学发现吗?有一项是中国人原创理论吗和理论创新吗?在那个科学领域形成中国人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学派了吗?老一辈数学家创立的中国数论学派,今天也只是形式,吃老本。 中国有3200万科研人员,直接接受科研任务和经费的有约200万人,剩下的是企业科研队伍,这里还没有算上不在职的业余科研人员。这么一个庞大的科研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却排在世界中下游,排在所有发达国家之后,跟中国男足的世界排位差不多。加拿大的人口不足3200万,科研能力和成果排在世界前6位和7位。我不知道加拿大有多少在职科研人员,不会多于100万吧。中国科研不是真正的科研队伍,它是经济活动队伍。1每个人花在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少的,2出成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期产生不了经济效益。3不是中国大学培养不出大科学家,而是没有人去追求它。一个跨国公司的科研能力就敢和我们整个的科研队伍叫板,一个小小的韩国到现在还把我们“中国”当成落后的代名词。把中国制造都看成是垃圾产品。现在中国的科研人员和科研能力比20世纪50年代少了很多,弱了很多。3200万科研人员几乎没有几个是全心的投入科研工作,可以用空白来形容中国的科研工作,没有人搞科研当然就没有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了。 一个三星公司在中国牛的了不得:“我一个公司的自主技术你一个国家都比不了”。在天津的三星公司给中国工人的工资很低,而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是最长的,并无视当地政府和法律。人家有技术和研发能力,你中国离不开我。现在人都争公务员,争官位,把精力和时间全放在人际关系和经济活动上。科研经费绝大部分也用于消费和进贡。科研人员吃经费的现象是普遍的,不吃经费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一个可研项目没了经费怎样向项目交代呢?编造假数据,假材料,假工时,假机器设备,假厂房和假地点。甚至一开始,科研人员就申请报批假的科研项目。为了加大科研经费申请和报批,除编造一些假的报表外,还要向批准部门和人员进贡一定比列的经费回扣,有时会达到50%。这就是科学界和科研界最主要的活动和工作。这样的科研队伍能出成果才是怪事,不出成果才是正常。一些所谓的大家,专家,学部委员,学术带头人几乎是80年代捞文凭的那一帮人。这些人你说他们没有文化,但是他们有很高的文凭,你说他们有文化,而他们又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我们党的作风就不正,中央党校4个月就可以给这些人(一天课也不用上)大专文凭,一年本科文凭。一些大学只要交一两万块钱就可以给研究生,博士文凭和学位。也不怪外国宁可承认中国的高自考和成人职大也不承认正牌大学。现在的中国大学几乎成了职业训练场,大学毕业生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不能做,没有学到科学文化,更没有学会做学问。90年后分配到我们单位的大学生,工作5,6年都还要师傅带,自己不能单独工作。一个天大建筑结构专业毕业的,师傅带了快5年了,该独立工作了。独立出图就出现差错和事故,使得施工单位无法照图施工。他们不但专业拿不起来,往往还会出现常识性错误。 我们的大学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现在不是呼唤科学大师出现的时候,而是要呼唤思想大师,思想家出现的时候,让他们来拯救我们的大学,我们的科研队伍。一个顶得上日本人口数的中国大学学历以上的群体,一个超过加拿大人口数的中国科研队伍,这么多庞大的高学历人群,这么庞大的科研力量,却没有一项科学发现,没有一个原创科学理论和学说。中国不是没有科学研究科学发现能力,也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而是没有人去做科研工作。因为,科学新发现是一个长期探索,实验,测试,观察的积累。不是拿来几个物理概念通过数学方程和数学理论的扩展就能得到的。中国科研人员是耐不住长期科学探索的积累工作,他们急功近利,用数学就可以快速得到“新科学发现”,就可以短时间内爬到专家权威位置,名誉地位待遇三丰收。他们是专门玩理论的专家,他们的“科学发现”是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再回到理论中。他们从主观意识中探索真理,从数学中发现真理。论文和专著是他们的身份的标志,是通往权利和地位的桥梁。从日本等国家诺贝尔奖的科学研究项目来看,每个项目都是在30年以上的科研工作积累,是两到三代人科研工作传承的结果。中国和韩国都是急功近利的国家,没有一项科研能在30年以上的,也就没有科学发现和自己成功科学理论。在经济利益下,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较高,特别是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创新,技术研发和专利技术是能带来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 ,这些都是能在短时间内见效的。而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也许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见到任何成果,他需要几代人的科学接力传承,是一个艰苦劳动和长期不停探索的结果。在全民经商,全民下海,在全社会都向钱看的形式下,中国科学界已没有人能抵得住钱的诱惑,没有人耐得住长期的寂寞和长期的没有经济回报,都纷纷投入急功近利的项目和行业。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刚刚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招聘-空间环境探测技术人员职位,坐标北京,速来围观!

    [b]职位名称:[/b]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招聘-空间环境探测技术人员[b]职位描述/要求:[/b](1) 空间环境探测仪器研制、开发与维护; (2) 野外台站实验观测; (3) 南、北极科学考察。 (1)专业背景:地球物理、天文学、无线电物理、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2)熟悉电子仪器开发、数字信号处理或光谱分析处理,熟练使用Python、C或Matlab等编程语言,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仪器开发研制和数据分析处理经验、空间物理和行星科学相关背景者优先。[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9839]查看全部[/url]

  • 经济学人:中国特色的科研腐败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4/03/23/B1395397711_small.jpg3 月 20 日,著名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名为《研究与贪污》的评论文章。文章称,在中国备受关注的腐败案件中,一项对某省科技官员的调查似乎并不引人瞩目。但这一案件凸显中国以国家为主导的科技系统的腐败和浪费规模。与中国僵化的教育体系相比,腐败对创新的阻碍作用没有被充分认识到,虽然它同样重要。3 月 14 日,广东省纪委证实,广东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张明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在因收受企业和研究人员贿赂换取政府科研拨款和补贴而落马的 50 多名官员中,张是最新的一个。有报道称,这些官员和中间人将科研拨款的 30% 截留。2000 年至 2012 年,中国科研支出金额从 108 亿美元增长至 1680 亿美元。据经合组织估计,2012 年,中国政府将 1.98% 的 GDP 用于科研,首次超过欧盟(1.97%)。但有专家表示,分配科研经费的官僚体系正在扼杀创新。2010 年,北京大学的饶毅和清华大学的施一公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撰文称:"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秘密是:做好研究不如与有权的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这一状况有望很快得到改善,中央政府似乎对科研投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带来的回报感到不满意。3 月 12 日,国务院发布有关改进科研资金管理的指导意见,让公众发挥监督作用。诺丁汉大学的曹聪(Cong Cao)说,鉴于中国政府决心根除腐败,研究经费分配将会越来越透明。作为正在进行的反腐运动的一部分,中纪委 3 月 15 日宣布,将开展新一轮巡视,其中包括对科技部进行专项巡视。

  • 中国科研经费三成以上支出不明不白 将建巡视制度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10/16/862212066_small.jpg“在法国科研实验室工作了两年,才明白国内研究机构有多么‘捣糨糊’。”10月13日,在上海社科院攻读博士的宁小燕(化名)不断地向记者“鼓吹”国外科研机构的“纯粹”和“安静”。事实上,国内科研机构这几天确实显得比较“热闹”。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谈及科研经费滥用问题时,连用两个“愤怒”,再次将中国科研的“沉疴”拉回公众视野。关于此类问题的素材是很多的。10月13日下午,新华社盘点了近三年审计署公布的39份“问题科研经费”,10月13日晚间,有媒体曝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近日在公开场合的谈话,“清华大学因科研经费花不完,被罚几千万”。如何惩治科研经费乱象?万钢开出“处方”:正在建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未来将建立经费巡视制度。在宁小燕看来,治理科研经费,首先要搞清楚“科研该如何组织、由谁为其出资、如何出资、出资多少、对科研成果如何做业绩评估”,只有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才能“标本兼治”。开支不明不白中国科研经费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不明不白”。中国去年整个社会的科研经费投入已达万亿元,就算以三成计算也是一笔庞大的资金科研经费占用、挪用问题早已成公开的秘密。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也显示,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0298.4亿元,首次破万亿元大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在博客指出,如此推算,全国科研经费中6000亿元用于开会、出差等,而国家财政投入的5000多亿元也有3000多亿元没真正用到科研中。“我国科研经费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不明不白’。”万钢坦言,中国去年整个社会的科研经费投入已达万亿元,就算以三成计算也是一笔庞大的资金。从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来看,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间。比如2009年至2011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工资福利费等1278.11万元,其中2011年发生532.3万元。2010年至2012年,交通运输部在没有细化人员经费范围和标准的情况下,从其管理的543项科研项目的15.56亿元预算总额中安排人员经费1.86亿元,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及补贴支出。此外,2008年至2010年,贵州两所高校挤占挪用教学科研等办学经费等1745.4万元,主要用于高校经济适用房建设及投资经营性资产等支出。腐败越来越多科研经费就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请朋友吃饭或者搞娱乐活动,也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个玩具万钢的愤怒是有原因的——“个别科研专家及科技领域官员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法违纪,犯了错误。”而其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案子,不过是冰山一角。在中国,科研项目已被视为“圈钱项目”,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大专院校,科研经费已成为人人争抢的“香馍馍”,其中教授更成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今年3月,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受审,涉嫌将1022万元科研经费占为己有。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记者坦言,多年以来,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结果都是,发表的科研成果、论文多,形成产业化的少。可以说,中国科研领域因课题而滋生的腐败已成顽疾。“因为其中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该专家告诉记者,在中国,高规格的课题和教育科研系统的评职称、奖励、资助等直接挂钩,甚至还能破格评职称,所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很多人眼中的红利。另外,记者了解到,课题经费也是一块“唐僧肉”,由于管理普遍混乱,课题掌握者肆意使用甚至侵吞课题经费,变成了个人收入,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在这条行业腐败链上“游走”的包括教授、财务会计、科研仪器采购人员等。上述专家表示,对于一些课题组成员来说,课题经费就是一顿“饕餮”大餐,尤其是人文科学课题的科研经费,大部分花在课题组成员出差、开会、餐费、打车费、住宿费等方面,其中也包括旅游费。“科研经费就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该专家告诉记者,请朋友吃饭或者搞娱乐活动,也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个玩具,给家里买套家具也要回课题组报销。”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科研经费分配比例不合理,也阻碍了高层次科研人才回国。监督层层加码目前科技部正在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课题立项的内容、结题内容等信息,都将在官网上公开发布。今后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度针对当前腐败乱象,万钢开出了“药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经费巡视制度,并强调要增加透明度,让社会监督。上海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彭理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不善,一方面会降低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还会助长浮躁的学术风气,尤其是腐败,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加强科研经费监管,除了在申报环节等‘源头’把好关,还要考虑把科研成果与结余经费的处理结合起来,并出台相关处罚机制和措施,督促经费真正用在实处。”万钢提出,破题的关键,则是加强信息透明度和社会监督。他透露,目前科技部正在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课题立项的内容、结题内容等信息,都将在官网上公开发布。今后,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度,且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至少要在本课题或本单位内部公开。记者注意到,与中国不同,国外的科研经费开支则更为严苛。例如美国的科研经费,其中人员费用约占33%,并不存在五花八门的补贴,此外,对人员工资与福利则要求在预算中明示并接受严格期中检查与事后审计。同时,还实行岗位薪酬制度对个人收入水平进行总量控制,以杜绝科研人员收入过高,甚至以科研经费“自肥”的现象。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诚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循环与环境研究团队2019年6月招聘非在编项目聘用人员启事,坐标北京,你准备好了吗?

    [b]职位名称:[/b]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循环与环境研究团队2019年6月招聘非在编项目聘用人员启事[b]职位描述/要求:[/b]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是一所综合性土壤科学研究机构,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循环与环境长期从事农业环境保护的理论研究与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示范,现为充实团队研究力量,招聘非在编项目聘用人员1-2名,欢迎应聘。一、招聘岗位与应聘条件:研究方向: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循环与面源污染防控应聘条件:1.硕士或本科学历,具有土壤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植物营养学、肥料科学等相关专业背景。2.具有田间实验工作经验者优先,有学术论文发表者优先3.身体健康、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二、工作方式和待遇条件:非在编项目聘用人员用工形式为劳务派遣,待遇参照南京土壤研究所有关项目聘用人员相关规定。三、申请程序与联系方式:应聘者即日起通过邮件提交个人简历。简历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习简历、科研工作简述、论文发表、获奖情况及其他可以证明本人知识、能力、水平、业绩等的相关资料。[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5148]查看全部[/url]

  • 【我们不一YOUNG】中国科研人员创新比色检测方法用于水环境安全检测

    [font=&][color=#666666]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序膜课题组提出基于新型显色试剂的水质生物毒性比色检测方法,可在水环境安全检测上发挥重要作用。课题组成员、副研究员余登斌介绍,快速、简便、灵敏的水质生物毒性检测方法的开发,对于保障人们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现有技术一般采用斑马鱼、发光细菌、产电细菌等生物检测水质毒性,但是这些技术普遍存在操作繁琐、价格昂贵、检测结果肉眼不可见等问题,导致相关检测产品难以普及。[/color][/font]

  • 【我们不一YOUNG】中国科研人员创新比色检测方法用于水环境安全检测

    [font=&][color=#666666]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序膜课题组提出基于新型显色试剂的水质生物毒性比色检测方法,可在水环境安全检测上发挥重要作用。课题组成员、副研究员余登斌介绍,快速、简便、灵敏的水质生物毒性检测方法的开发,对于保障人们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现有技术一般采用斑马鱼、发光细菌、产电细菌等生物检测水质毒性,但是这些技术普遍存在操作繁琐、价格昂贵、检测结果肉眼不可见等问题,导致相关检测产品难以普及。[/color][/font]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刚刚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实验助理职位,坐标广东,速来围观!

    [b]职位名称:[/b]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实验助理[b]职位描述/要求:[/b]岗位1:实验助理(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岗位职责: 1、协助完成环境样品中有机组份等分析测试; 2、完成实验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应聘要求: 1、年龄35岁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环境科学、地球化学、分析化学、大气化学等相关专业。 2、初步了解GC-MS等色谱质谱仪相关知识或具有相关操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 3、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具备相关实验室工作经验者优先。 招聘联系人: 宋老师,020-38383729,简历请发送至:songwei@gig.ac.cn [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9906]查看全部[/url]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今日正在招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招聘-多记录多指标古环境信息提取技术人员 ,坐标北京,高薪寻找不一样的你!

    [b]职位名称:[/b]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招聘-多记录多指标古环境信息提取技术人员 [b]职位描述/要求:[/b]XRF岩芯扫描仪、[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仪[/color][/url]、紫外可见光[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仪[/color][/url]、高密度树轮密度仪等的操作; 实验室的日常维护,样品分析、数据处理等。 (1)具有分析化学或地球化学或第四纪地质学相关专业背景; (2)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3)具有XRF岩芯扫描仪和同位素质谱仪等工作经验的优先。 [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9844]查看全部[/url]

  • 【讨论】中国科研仪器闲置严重大家讨论如何提高利用率

    中国科研仪器闲置严重,大家讨论如何提高利用率。北京市审计局2008年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6所高校部分设备设施购入后形成闲置,涉及金额2941万元,以至于有些机器快过了使用期限还没有拆封,造成了巨大浪费。对此,有人总结后认为:一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昂贵的仪器设备存在“三低”现象,即管理水平低、共享程度低、使用效率低。 美国一位著名教授在访问中国的某研究小组后称,“This group has a lot of equipments(这个研究组有许多设备)”。言语之中似乎不无羡慕之意。科研“硬件”条件的“崛起”,使中国的科研人员在向国外同行介绍工作时,大都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仪器设备”,而不是介绍“我们都用这些仪器设备做了些什么”。曾以提出“纳米晶体材料”概念而闻名于世的德国卡斯鲁厄研究中心的He rbert Gleiter 教授坦陈:“我对这些设备没有什么兴趣,我们国家也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全没必要到这里来看;即使有些设备我们暂时没有,也很容易买到——我想知道的是,你们拿这些设备都做了些什么?”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所招聘联合培养硕士生或毕设本科生(长期有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为生态环境部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环科院湖泊所建所30年来,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防治理论与诊断技术、湖滨带缓冲带生态构建理论与技术、沉积物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入湖河流污染物输移机理与控制技术、流域面源村落污染防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同时也是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核心依托单位,此外还拥有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和国家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颁发的良好湖泊创新团队的核心单位。“湖泊水生态调控与水华防治”研究团队现因工作和学科需要,招聘联合培养与客座学生2~3名,招聘需求如下:一、研究方向:中国湖泊水生态系统演变、湖泊水华发生机理及风险研究、湖泊水华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评估与工程化1、招生数量:2~3名2、基本条件: 1)在读硕士研究生或需要做毕业设计的大三大四本科生,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分析化学、环境生物学、淡水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 2)具有湖沼学、湿地学、水生态学、水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藻类学、水文学等相关背景之一,熟悉与水环境相关的分析实验操作。 3)具有活跃的学术思想与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诚实守信,认真负责;4)必修课程已在原学校完成,能全日制在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在校导师同意。二、待遇: 1. 享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津贴(劳务费+饭补,硕士1500元/月); 2. 提供住宿、固定机位; 3. 课题组崇尚独立科研,自由探索,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术氛围, 每年提供多次交流机会。4. 其它面议,表现优秀者毕业可推荐继续深造或者留院工作。工作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羊坊8号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如有意向,可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进行咨询。联系人:刘老师 18701403697(手机号及微信号),邮箱[email=ecustwy@126.com]tingting1308@163.com[/email]

  • 中国科研目前的最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有哪些?

    [align=center][b]看到这个话题总觉得是挺可笑的,[/b][/align][img=,420,]http://www.gdkjfw.com/images/image/74431539159452.jpg[/img][b][b]1、中国科研目前的最大问题及其根源是什么?[/b][/b][align=center][b]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刷屏的“[/b]范冰冰[b]”[/b][/align][img=,670,]http://www.gdkjfw.com/images/image/2381539159453.png[/img][align=center][b]范爷,[/b]根据税务部门的统计,范冰冰此次补缴税款+滞纳金+罚款总计=8.83946亿元!!![/align][img=,640,]http://www.gdkjfw.com/images/image/13541539159453.jpg[/img][align=center]这是什么概念,一个月均薪1万的普通人,排除其他暴富的可能,需要赚7000年![/align][align=center]一个做科研的,冒着生命做研究,做了一辈子,弱弱的问一句,[b]1亿你有吗?[/b][/align][img=,538,]http://www.gdkjfw.com/images/image/94541539159453.jpg[/img][align=center][b]如果[/b]你有[/align][align=center][b]估计[/b][/align][img=,300,]http://www.gdkjfw.com/images/image/69981539159453.jpg[/img][align=center][b]就看不到这个知乎的问题了,这不是最大的问题?[/b][/align][align=center][img]http://www.gdkjfw.com/images/image/10101539159453.gif[/img][/align][align=center][b]好吧,突然不想多说了,下面是我觉得科研行业普遍的问题,[/b][/align][img=,300,]http://www.gdkjfw.com/images/image/40441539159453.png[/img][align=center][b]说的比较到位的,所以引用了[/b][/align][align=center][b]大家自己琢磨吧:[/b][/align][align=center]1.追求[b]短平快[/b],导致很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b]萌芽折翼,束之高阁[/b]。[/align][align=center]2.最求[b]高水平[/b]英文文章,但对[b]实际工业应用和提高工程技术贡献意义不大。[/b][/align][align=center]3.追风严重,[b]原创和创新不足[/b],尚需锐意创新,协力攻坚![/align][align=center]4.[b]雷同项目难调合统一,申请项目同相相煎[/b],项目研发阶段时[b]同床异梦[/b],超出[b]成果同室操戈[/b]。[/align][align=center]5.[b]知识产权保护[/b]措施还[b]需完善[/b],[b]偷梁换柱[/b]大行其道。[/align][align=center]我不知道你有没有[b]感触[/b]?[/align][img=,100,]http://www.gdkjfw.com/images/image/65361539159454.png[/img][align=center][b]2、以下是项目经费介绍[/b][/align][align=center][b]项目名称:博士后基金[/b][/align][align=center]  项目金额:5-20万[/align][align=center]  项目介绍:博士后基金含面上资助、特别资助等项目。面上资助分两个等次,一等8万元,二等5万元。博后基金资助人数为当年进站人数的一般为三分之一左右 特别资助一般为数百人,资助标准为15万元。博后基金是刚毕业的博士可以拿到的一个比较有含金量的项目。[/align][align=center]  项目名称:所级、院级、校级青年基金[/align][align=center]  项目金额:数万到十数万不等。[/align][align=center]  项目介绍:一般而言,学院、学校都会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些起步的青年基金(或者叫课题),土豪一点的可能有几十万,很多一般是5-10万元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各单位情况不一,有的类似项目可能是不定期或者偶尔出现可以申请,平时可以多留意。[/align][align=center]  项目名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align][align=center]  项目金额:数万到数十万不等。[/align][align=center]  项目介绍:面向刚毕业的青年老师的项目一般为数万元,具体需要参考所在高校相应的管理办法。[/align][align=center]  项目名称:青年科学基金[/align][align=center]  项目金额:直接费用的平均支持强度约为25万/项。[/align][align=center]  项目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基础研究工作。青年科学基金要求男性申请人在当年1月1日未满35周岁,女性申请人未满40周岁。在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内,青年科学基金不仅仅是得到资助的问题,更关系后面的项目申请、职称申请。比较极端的说法是拿不到青年科学基金,或许就算不上人才。[/align][align=center]  PS: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科学基金可以申请之外,省一级的青年科学基金也可以申请。不过省一级的青年科学基金一般向省属高校倾斜。[/align][align=center][b]项目名称:实验室开放课题[/b][/align][align=center]  资助金额:1-10万不等,视开放课题规定[/align][align=center]  项目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设有开放课题,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开放课题一般设有重点支持方向,项目资助额度视实验室相关规定,金额一般1-10万不等。这类课题申请难度很低,可以部分解决刚毕业的青年老师的测试费用、材料费用。但是因为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资助额只供在该实验室做测试、材料制备之用,所以提供的帮助有限。一般刚毕业的博士找到教职,可以再回来申请原来老板所在实验室的开放课题。[/align][align=center][b]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专项经费[/b][/align][align=center]  资助金额:每年20万,资助4年[/align][align=center]  项目介绍:如果是中科院体系内青年科研人员,成为青促会成员是科研的良好开端。青促会会员任期4年,每年将在学术交流、科研活动、培训与个人补贴等方面获得2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相比于其他项目,青促会的资金使用相对灵活。如成为优秀会员,还可以获得优秀会员人才专项经费共180万元,用于自主选题的科研项目经费、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访问交流和人员费用,经费按年拨付,项目执行期为3年。[/align][align=center][b]  项目名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b][/align][align=center]  资助金额:几十万至几百万[/align][align=center]  项目介绍:刚毕业的博士是不太可能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项目负责人。不过重点专项目前每个项目都是组团申报,如果能够广结善缘,与有实力的课题组联合申报,最后承担一部分工作,也是可以获得一定额度的支持。[/align][align=center]  还有一些协会、团体等提供的项目可以申请在此不再赘述。[/align][align=center]  除了以上项目外,值得关注的还有省市一级的各种人才计划。最近兴起的“人才大战”,很多城市推出了相应的人才计划,可以仔细阅读。虽然有部分人才计划并不是给予科研经费,而是住房补贴,申请上了可解后顾之忧。[/align][align=center][b]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当前执行的“非升即走”、“50%竞聘”等政策已经让科研这场淘汰赛大大提前。“掘金”固然重要,但是不要忘记申请有很含金量的项目,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否则科研生涯才走到35岁就输了。[/b][/align][img=,1000,]http://www.gdkjfw.com/images/image/6631539159454.jpg[/img][align=center][b]3、国家给以的解决方案[/b][/align][align=center][b]中国科研目前的最大问题及其根源是什么?有什么解决政策?[/b][/align][align=center]中国科学院改革,更好解决束缚科研人员的突出问题_今日聚焦_冉盛网-广东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一站式科技资源服务[/align][align=center]大国重器,科技创新发展,是我们的关注的焦点,在于科技化人才和项目,经费的也是我国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记者白国龙、董瑞丰)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为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中国科学院日前从[b]“项目、人才、经费”等方面出台10项新举措,加快解决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突出管理问题。[/b][/align][img=,245,]http://www.gdkjfw.com/images/image/74961539159454.jpg[/img][align=center]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局长谢鹏云表示,这10项举措包括:简化立项审批程序;优化预算编制和评审;优化财务验收,合并开展底层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工作,财务验收不再一一对照预算科目,强化支出合规合法性验收;建立立项咨询论证绿色通道;建立中期检查绿色通道,对部分重大项目免除中期检查的评审环节;对800万元以下的资产使用和处置权全部由法人单位决策和审批,报中国科学院备案;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优化“百人计划”项目管理,取消项目分类,实行差异化支持;强化用人单位引才自主权;建立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align][align=center]  “科研活动有其灵活性和特殊性,科学家在科研活动中应该起主导作用。”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说,中国科学院有100多个科研院所和3所大学,6万多名科技工作者。要让全院每一个文件、每一项规定完全适用于所有研究所,显然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我们在进一步下放管理权的同时,也要出台和修订相关管理规定,确保监管到位,服务到位。[/align][align=center]  邓麦村表示,[b]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中,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完善院所两级治理结构,大力度改革项目管理、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科技评价等,把能够下放的管理权限尽量下放,把能够简化的流程环节尽量简化。充分保障科研和管理自主权,大幅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b][/align][align=center]  据谢鹏云介绍,下一步,[b]中国科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扩大自主权和“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把“少跑一趟、少等一天、少签一次”作为每一项改革的具体目标;把科研人员满不满意、受不受益作为检验工作的主要标准;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多一些时间潜心科研和自由探索。[/b][/align]

  • 顶尖期刊透露论文投稿技巧,专供中国科研人员

    顶尖期刊透露论文投稿技巧,专供中国科研人员

    本周四两会已经顺利落下帷幕,本届会议上,各个高校的委员代表们纷纷就科研评价体系建言献策,同时剑指”唯论文“这一衡量标准的弊端。在中国,对于科研人员而言,这是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中国学术机构的论文产出量已经由1998年的20,000篇上升到2008年的112,000篇,十年间论文发布数量翻了4倍。中国政府已经加强了国家对于科学技术研发项目的支持力度,包括基础研究和可持续能源。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发布科学文献数量第二大的国家。单单就美国化学会发行的杂志而言,在过去五年当中来自中国的论文就有三万两千多篇。鉴于如此高的论文产量,有必要为中国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研究人员总结由顶尖杂志主编汇总的论文投稿意见。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领域没有人愿意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学术界已经司空见惯的研究课题上。因此,你需要做的就是要经常看一些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杂志。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关注或者参加国际研究会议,了解最新的研究趋势。这条建议具有普遍性作用,但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竞争尤为激烈,因此这条建议显得格外重要。你的研究至少应该保证两个基本原则——新颖+严谨。也许你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已经保持领先位置,所以,当你选择新的研究方向时,务必要时刻铭记这条建议。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张新荣教授,同时也是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的副主编,他在这方面的做法就是每天使用汤森·路透集团的Web of Science平台搜索一些和自己兴趣领域相关的最新文章摘要。最后,还需要牢记一点:把自己的研究提交至最合适的杂志。在提交手稿之前,最好先仔细阅读这本杂志的研究范围,综合考量自己的研究是否与其匹配度较高。与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合作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IAAACQd1PeAAAAGXRFWHRTb2Z0d2FyZQBBZG9iZSBJbWFnZVJlYWR5ccllPAAAAyBpVFh0WE1MOmNvbS5hZG9iZS54bXAAAAAAADw/eHBhY2tldCBiZWdpbj0i77u/IiBpZD0iVzVNME1wQ2VoaUh6cmVTek5UY3prYzlkIj8+IDx4OnhtcG1ldGEgeG1sbnM6eD0iYWRvYmU6bnM6bWV0YS8iIHg6eG1wdGs9IkFkb2JlIFhNUCBDb3JlIDUuMC1jMDYwIDYxLjEzNDc3NywgMjAxMC8wMi8xMi0xNzozMjowMCAgICAgICAgIj4gPHJkZjpSREYgeG1sbnM6cmRmPSJodHRwOi8vd3d3LnczLm9yZy8xOTk5LzAyLzIyLXJkZi1zeW50YXgtbnMjIj4gPHJkZjpEZXNjcmlwdGlvbiByZGY6YWJvdXQ9IiIgeG1sbnM6eG1wPSJodHRwOi8vbnMuYWRvYmUuY29tL3hhcC8xLjAvIiB4bWxuczp4bXBNTT0iaHR0cDovL25zLmFkb2JlLmNvbS94YXAvMS4wL21tLyIgeG1sbnM6c3RSZWY9Imh0dHA6Ly9ucy5hZG9iZS5jb20veGFwLzEuMC9zVHlwZS9SZXNvdXJjZVJlZiMiIHhtcDpDcmVhdG9yVG9vbD0iQWRvYmUgUGhvdG9zaG9wIENTNSBXaW5kb3dzIiB4bXBNTTpJbnN0YW5jZUlEPSJ4bXAuaWlkOkJDQzA1MTVGNkE2MjExRTRBRjEzODVCM0Q0NEVFMjFBIiB4bXBNTTpEb2N1bWVudElEPSJ4bXAuZGlkOkJDQzA1MTYwNkE2MjExRTRBRjEzODVCM0Q0NEVFMjFBIj4gPHhtcE1NOkRlcml2ZWRGcm9tIHN0UmVmOmluc3RhbmNlSUQ9InhtcC5paWQ6QkNDMDUxNUQ2QTYyMTFFNEFGMTM4NUIzRDQ0RUUyMUEiIHN0UmVmOmRvY3VtZW50SUQ9InhtcC5kaWQ6QkNDMDUxNUU2QTYyMTFFNEFGMTM4NUIzRDQ0RUUyMUEiLz4gPC9yZGY6RGVzY3JpcHRpb24+IDwvcmRmOlJERj4gPC94OnhtcG1ldGE+IDw/eHBhY2tldCBlbmQ9InIiPz6p+a6fAAAAD0lEQVR42mJ89/Y1QIABAAWXAsgVS/hWAAAAAElFTkSuQmCC与其他国家科研人员合作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为自己的研究带来新的动力,同时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研究。如果你手下还带一群学生,那么国际合作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当你完成研究任务时,你可以与合作对象共同发表文章。中国现在对于鼓励国际合作项目方面予以了一定的资助。科技和艺术一样都不存在国界和政治的边界限制。复旦大学的赵东元院士长期以来与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国家的科研人员有过密切合作。赵院士表示,国际合作项目不仅可以提高研究质量还能够扩大其应用范围,除此之外,国际合作还为国家培养了一些高端人才并提高了教育水平。赵院士还与很多全球顶级科研团队有过紧密合作。为了促成彼此之间的合作,他会与同领域有研究兴趣的团队共同撰写资金申请资料。这些资助基金往往会将各自的交流生涵盖其中。研究完成后,论文以联合形式发表。中国的研究基础正在不断壮大,国家会鼓励那些有意向的以及受社会瞩目的研究合作者为现有的科学知识贡献他们自己的力量。寻找研究资金预计到2019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研发资金需求量最高的国家。在中国主要有三个以政府为基础的资金来源,他们分别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科学技术部以及中国科学院。当然还可以通过一些产业合作的方式获得资金。下面为大家简要介绍这三个政府资金的支持范围,看看哪项更适合自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C):支持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据张新荣博士所言,就目前的资助环境来看,对于中国那些已经拥有较高文章发行记录以及项目相对较新的学者而言,自然基金会所能基于的资金支持还是非常阔绰的。科学技术部(MOST):支持的研究更偏向于应用型。确切来说,科技部资助的项目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强调利用技术促进中国农村及整个社会的进步。中国科学院(CAS):中科院管辖范围内的化学所,是一个跨领域研究机构,致力于化学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其研究范围涉及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以及无机化学。以上所有三家机构都会以竞争、同行评审提议以及以合同为基础的方式发放资助基金。资助项目的目的就是希望借助科学技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作为研究人员,如果你手中的研究以满足某些机构要求为主,那么你的项目资金可以从产业合作的方式中获取。现在,很多公司越来越希望将自己的研究项目外包给有实力的高校。这是一种双赢的方式:企业可以加速创新,同时学术研究人员可以从其资金和资源当中受益。在申请资金之前,请务必要搞清楚哪一个资金来源机构会成为你的金主。同时也要认真考量你的项目最终是否可以实现商业转化,如果可以的话,那么寻找产业合作就是良策。充分利用开放读取资源在中国,很多杂志的文章并不能免费获取,因此对于中国科研人员而言,开放获取(open access)真的会成为你的良师益友。在完成了相关领域的搜索、联系合作对象以及拿到资助之后,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阐述你的科研结果。其实每个研究人员都想让全世界知道自己的科学发现,而且你也许想要或者需要满足不同资助机构的要求。出于这个原因,研究结果的开放获取不愧为中国科研人员的最佳拍档。开放获取网站不需要付费订购就可以获得整篇文章。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3/201703171325_01_1610895_3.jpg上图为设有开放读取网站的数据库很多项目出资人和杂志已经授权开放存取这种形式,在过去10年里,开放获取政策发展缓慢,因此很多人不相信这可能实现,不过这一倡议文件却正在争取各界支持。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数字图书馆的Ralf Schimmer表示,欧洲此次罕见地协同一致,共同推行开放获取政策。[color=#

  • 傅若农亲笔回忆录整理,新中国科研开荒时代的记录

    傅若农亲笔回忆录整理,新中国科研开荒时代的记录

    ~~~~~~~~~~~~~~~~~~~~~~~~~~~~~~~~~~~~~~~~~~~~~~~~~~~~~~~~~~~~~~~~~~~~~~~点击图片开启你的穿越之旅~~~~~~~~~~~~~~~~~~~~~~~~~~~~~~~~~~~~~~~~~~~~~~~~~~~~~~~~~~~~~~~~~~~~~~~七七事变阴影下,一代科研人的坚持学术泰斗骑着自行车,亲自来上课的热血岁月所需文献都靠自己翻译,艰苦却扎实的拓荒者物质贫瘠,精神却极大丰富的新中国科研先驱者的青年时代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2/201612211348_01_2989334_3.png

  •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关于开展《零碳城市》和《海湾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及修复后环境评估技术指南》两项团体标准立项通知

    各有关单位:根据《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及相关专家技术审核,现对《零碳城市》项目计划编号为CI2022280和《海湾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及修复后环境评估技术指南》项目计划编号为CI2022281两项团体标准进行立项,特此公告。请标准起草单位对标准质量严格把关,广泛听取意见,按计划递交标准征求意见稿。为使该立项标准的制订更加科学合理,欢迎与立项标准有关的科研、使用、管理单位或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该项标准的编制工作。如有单位或者个人对该标准项目存在异议,请在公告之日起15日内将意见反馈至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89号恒兴大厦13层F联系人:郑华林 86-10-62652520或13910851718Email :ci@ciapst.org传 真:86-10-62652068[align=right]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align][align=right]2022年10月10日[/align][url=http://file2.foodmate.net/wenku2022/wfx202209051006.zip]附件下载[/url]关于开展《零碳城市》团体标准立项通知.pdf关于开展《海湾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及修复后环境评估技术指南》团体标准立项通知.pdf

  • 【原创】《中国已丧失科研能力》一贴随想

    那天看到这个转帖有些感触,但是没时间细想,闲暇下来,瞎写几句,大家共同讨论,聊以自慰,更为共勉! 在我看来基础科技的良性发展需要很多条件,如果对这些条件加以分类,我们会发现,可能有如下几类:1、人:“科学”和“技术”本身,只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对于自然界而言,有的只是规律,法则和现象。而人通过对规律、法则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了解乃至应用形成了伴随着人类发展的“科技”。因此,科学技术良性发展所需要的首要的条件就是“人”。人的欲望、好奇心、乃至理想形成了“科技”的最初的种子。自古以来,人类总是会设法拓展自身以及群体的生存空间,增加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的掌控能力。荀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因此,如果可以对某一领域内的事物的掌控能力提高,就可以做很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制造很多别人做不出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甚至可以使大部分人的生存以及生活更加便利舒适的话,那么这种能力,就可以被称为“技术”。如果存在适当的土壤和流通途径,这种技术会很好的推广乃至发展。老人们长说一句很朴实的话:“一技傍身,一辈子吃穿不愁”,由此,技术的重要地位已经在人的生活和发展当中体现出来了。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一种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个人的力量可能是渺小的,在同一时间段内,一类技术的操作很多时候需要很多人的分工和配合才能完成,在时间轴的角度来看,一个技术的成熟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甚至一个民族自古以来的积累来完成。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使人们对于自身所掌握的“技术”和“技能”更加的心应手,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下,可以使整个的工作过程更经济、更有效率。但同时,专业化的发展也使人们更加习惯于麻木的对待眼前不了解,不熟悉的“神奇”的事物,这些事物对于我们来说好像更加可以接受了,因为我们生活当中,身边到处都是这些“神奇的产品”,而我学的不是这个专业,所以我不必关心,这方面有专门的人来关心。这样的人,对于人所创造出的“社会群体”的依赖性就越来越强,思维的惰性和观察力也会越来越弱。在很多方面,我们甚至比不上原始人,因为很多我们赖以生存的技能,好像实际上离生活很遥远,“只要搞好专业就可以,不必考虑吃喝拉撒,柴米油盐了,这些事情,只要用专业技能换来的钱去交换,是有专门的人来提供服务的。”世界是联系的,身边的生活是大自然给我们准备的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放弃了这个最平易近人,时时刻刻在身边关怀我们的老师,而只是在书本当中寻求前进的方向时,真正前进的方向实际上已经迷失。发现,发明,创造所需要的那些灵感需要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需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人都在抱怨“上学学的东西基本都没用”,绝大部分普通人对于数学的应用停留在小学和初中水平,非专业人士对于物理,化学,生物的应用几乎为0,所学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也微乎其微。难道我们所学习的这些“前人留下的经验”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没有价值的么?这些经验当然是有价值的,这些“经验”,“科技”,“思想”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讲证明了人类的发展程度。那么,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为何在大部分人心里感受不到呢?这些价值的意义又如何体现?这一阵子看了一些关于现象学的书,书中坚持着这样一个观点——回到事情本身的最初现象当中。这句话也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只有我们习惯了从生活中的“现象”当中总结,归纳,推理,为现象赋予本质内涵,“本质”对于我们来说才有意义。如果一切的所谓“本质”都是别人告诉你的,或者书本上说的,而你却对承载这些“本质”的“现象”一无所知,那么,“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就是断裂的,想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更无从谈起了。简而言之,“本质”本身可能并无意义,所有的“本质”只不过是人们在“现象”当中所抽取出来的他想看到的“线索”罢了,每一个“现象”都是由无数的“本质”构成的,如果说,一个班的孩子看到了一个“现象”之后,关注和联想到的“本质”是相同的,这种情况如果扩散到了整个世界,那么人类将停止发展,能做到的仅仅是高效的无限复制。一个科学家和一个技术员的区别,也许和一个画匠与画师,一个演奏家与一位音乐家的区别一样,是需要灵感的迸发与思维的升华的,这种蜕变,往往最关键的是对自然界某一现象的自我提取,而前提就是敢于看到别人没有察觉的“本质”,而这个前提首先是有能力把别人总结出的“本质”还原到最初的“现象”当中,,,,胡塞尔在他的理论当中提到的“科学的危机”也许正在于此,如何看待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经验,到底是当做基础,还是束缚,这也许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当前的社会,经常出现外行给内行提出有价值的建议的例子比比皆是,所谓的内行看“门道”的“门道”也是至酷。当前中国的整体教育国情,形成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号称“知识经济”的时代,实际上知识本身已经被广大中国民众在心目当中贴上了“无用”与“至酷”的标签,而大家更加关心的也许是“知识”所带来的“副产品”,金钱,地位,虚荣等等的一切,似乎作为功利的交换,人们麻木机械的接受着与他们生活早已断裂的“本质”,有才智者为可以在虚空当中构建起一套已有“本质”的体系而沾沾自喜,无能者为偶得的某个“本质”的片段而夸夸其谈,少有的关心这些本质与生活有何相关的人一部分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考虑着温饱的问题,另外一部分因为有此眼光和见识而成为大商人和投机者,成为这些新的“本质”的宣扬者和卫道士,由此站在金字塔的最顶端俯瞰众生,颇有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得意与洒脱。还记得大学的时候读过一篇很红的网络小说,名字叫《悟空传》,里面有一段词我一直记到现在——“我愿那天,再遮不住我的眼,我愿那地,再埋不住我的心,我愿那世人,都明白我意,我愿那诸天神佛,都烟消云散。”也许,用知识本身禁锢思想,比用迷信更加有效,这和用道德本身沦丧道德,堕落的也许更快(上的不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用我自己的话来说,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多少事,由他脑子当中自己的东西所占的比例决定。也许,有的时候,宁愿空空如也,也不愿乱七八糟吧,呵呵。——也许中国目前,至少从效果上看是十几年以前的教育国情,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吧。2、环境:人的人格与思想的形成的环境上面提到,在此不说了。这里就讨论就在我们自身现状情况下,可能做出科研成果所需要的“环境”,,,在这个“功利”的年代,所有可以变成“钱”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所有可以获得利润的技术才是真正的技术,经济学,运筹学,管理学接都把眼光望向了投入最少,收获最多的“焦点”。企业圈子当中,最有效率的研发是“山寨”,尊重知识产权的文明些的研发做法是“改头换面”,自己做实验,投入资金和时间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傻瓜,另外一种就是少数几个成功的人(能够挺到最后的几率和买彩票中大奖的几率差不多)。很多民间的发明家的发明成果与创新的想法,由于找不到“伯乐”而一个个胎死腹中(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了“炒作”的必要?)可怜的企业研发人员在老板,市场,国情的狂轰乱炸下能够耳根清净的搞“自主研发”?我只知道过来人都只会瑟瑟发抖,明白过来的人会让其他人替他们瑟瑟发抖,,,而刚刚毕业一腔热血的人大部分即将面临和迎接的也是瑟瑟发抖!在各大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学术圈子当中,权威者(最早的海龟和有水平的专家)在重走国外走过的路,翻译国外的“新思想”,“新方法”,,,其他跟风者(赚稿费的,混职称的,混文凭的)普遍奉行着“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原则,遇到什么实际的难题,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后,看到的是一片片充斥着陈词滥调,之乎者也玄乎又玄的称作“论文”的东西,这些论文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看似艰深难懂,满篇的专业名词,其实是狗屁不通。很多东西作者本身都不知所云就被“N手”的“拿来”了。第二类是看似浅显易懂,很是那么回事,看过之后再细想等于没看,说的都是真理,但同时也全是废话,与实际问题没有任何帮助,,,也许在此当中,有少数的文章可以给你些许灵感,那你就要口年阿弥陀佛,深感“学术界”的恩德了。本以为“标准”的东西应该是常见的,易懂的,,没想到目前带有GB开头的东西谁都看不明白,,一个相关分析行业的国家标准弄到最后连做分析仪器的厂家和学化学分析专业的人都看不明白,一个人一个解释,,,难道这个“标准”还需要弄一个“最终解释权”来行骗吗?在这样一个大环境当中,也许有人能够做出东西来,也许很多心向真理的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攒斗”,然后会选择去国外爆发吧。俩字,悲哀,仨字就是,真悲哀,再加俩字就是真TM悲哀!生活的压力,学术环境与工作环境的绝望,让每一个想找到出路,曾经心怀梦想的人,何去何从?3、也许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有的时候,做比牢骚更重要,所以停嘴不说了,再多的牢骚,也不能把天变成红色的,我能做点什么呢?也许目前只能独善其身,古人也说过,要想“治国、平天下”,得先“修身”,“齐家”,,,, 为了理想努力的各位,热爱自己祖国,热爱科学的人们,让我们首先,用自己梦想的力量,为后来人清出一片蓝天吧。以后的日子,我只知道,我并不孤独。

  • 【讨论】高分子材料-环境化学科研常用仪器设备征集!

    科研范围:高分子材料的研制、性能、机理与应用(主要是环境功能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与环境化学的交叉学科。最近学院要采购一大批仪器设备(总额近千万),请推荐下注意:不仅仅是分析测试仪器,很欢迎用于科研实验过程中的仪器设备。[size=3]优先购买流行的、热门的。[/size]单价1万-100万人民币均可。比较急,请列举一些,谢谢了!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诚聘中科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20年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坐标北京,你准备好了吗?

    [b]职位名称:[/b]中科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20年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b]职位描述/要求:[/b]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起源于1928年由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创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66年,根据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所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综合研究机构。 大气所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地球大气中和大气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人文过程的新规律;提供天气、气候和环境监测、预测和调控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造就本领域的一流人才;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大气所作为从事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研究的国家队,以建设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坚持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探索国际科学前沿,支撑气象、海洋、环境、农业、航空航天、水利、资源等领域的发展,积极为我国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等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创新贡献。 大气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地球系统模式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大气化学、大气环境变化及其预测机理研究、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动力学研究与气候预测、中层大气过程与大气遥感研究、高影响天气的物理、动力及可预报性研究、全球及区域气候环境变化集成研究与有序适应。  大气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等高规格的科研平台,拥有多套超级计算系统,在全国设有多个野外综合观测站,形成了以数值模拟系统、专业实验室和野外综合观测站为主体的科技支撑体系。大气所正在主持建设“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建成后将使我国的大气、海洋、陆面、植被、生态等地球过程的模拟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三五”国家科教基础设施项目“京津冀大气环境与物理化学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极端精密智能制造研发与测试平台-环境智能监测装备研发测试平台”已获国家发改委可研批复。大气所主持了一大批重大的科研项目,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金委重点、重大项目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  根据科研事业发展需要,现面向国内外招聘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诚挚欢迎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加盟。一、招聘需求  全年接受申请、组织招聘、择优录用。招聘岗位请查阅附件1。 二、申请条件   1.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的博士毕业生,应届博士毕业生优先。   2. 科研创新成果突出,科研创新潜质优良。近3年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2篇或在SCI期刊发表1篇第一作者论文(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可以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   3. 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学风正派、诚实守信,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4. 年龄在3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 三、聘期内福利待遇  1. 签订特别研究助理岗位聘用合同。合同期限一般为3年,经双方协商一致,可续签一次。博士后按在站时间确定合同期限,进出站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 薪酬不低于30万元人民币/年(税前)。   3. 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4. 入选“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者,可获院、所两级2年80万元经费资助。   5. 聘期结束后,优秀者可优先推荐申请各类人才项目。 四、申请材料  1. 申请人请先行联系合作导师,并填写《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申请表》(附件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信息汇总表》(附件3),并附相关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有效身份证明、学历学位证书、论文首页、专著封面、专利证书、获奖证书、项目任务书等复印件,证明材料整合为一个PDF文件。   2. 以上材料电子版发送至合作导师和人事处邮箱(rxx@mail.iap.ac.cn),邮件主题:特别研究助理岗位申请。同时,提交由申请人、合作导师签字的《申请表》纸质版一份至人事处。 五、招聘程序  1. 资格审核。   2. 面试考核。   3. 拟聘人员公示。   4. 所务会审批。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任晰 电话:010-82995116 电子邮箱:rxx@mail.iap.a.cn [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61149]查看全部[/url]

  • 环境监测科研现状与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科研现状与发展趋势

    [size=5] 《环境监测科研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检测方法及仪器的总结和展望,其中对“十二五”期间环境监测仪器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size][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1/201111022048_328115_1634717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1/201111022050_328116_1634717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1/201111022051_328117_1634717_3.jpg[/img]

  • 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组织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卫星遥感碳核算、大气污染会如何影响人类健康、纳米材料在环境保护中能发挥什么作用、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观测有什么新进展、如何高效控制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污泥全链条处理处置与资源化、中国旱区生态系统等热点研究入选。这些进展是由两院院士、联合体成员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由15位院士组成评委会评议投票产生。它们都破解了哪些生态环境难题?记者一一解析。  [b]一、国产超光谱卫星痕量气体遥感及应用[/b]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组成的项目团队围绕“痕量气体时空分布表征”关键科学问题,研制了我国分辨率最高的紫外-可见超光谱卫星载荷,研发了从超光谱卫星发射前定标、在轨定标到多组分痕量气体反演的完整遥感算法。数据结果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成为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大气环境遥感监测和分析的业务化标准产品。  ●突破之处:在载荷关键部件遭到国际禁运的不利客观条件下,实现国产卫星多组分痕量气体反演精度达到国际同类最先进卫星的同等水平。 [b] 二、空气污染全组分暴露表征及健康效应机制[/b]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针对科学、精准治理空气污染,聚焦从污染源到健康效应的证据链及因果关系,开发暴露组学技术识别关键危害组分,量化生物质燃烧源颗粒物的全球健康风险,揭示臭氧非均相氧化对室内污染的影响。  ●突破之处:揭示空气污染显著影响脂质代谢,提出臭氧造成氨基酸代谢紊乱的原理,发现空气污染导致的新型健康结局;建立以“准实验”评价大气污染治理健康效益的新范式。 [b] 三、新型功能性工程纳米材料研发关键技术与环境应用[/b]  水污染治理关键新材料和技术创新突破是打好碧水保卫战的重要科技保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组成的研究团队以“纳米材料可控制备—原理与关键技术突破—工程示范应用”为主线,在可控制备和高效利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制备原理、高效水处理技术应用和工程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突破之处:实现了新型功能性工程纳米材料的自主研发、环境应用和工程示范的有机融合,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提供科技支撑。 [b] 四、大气污染时空变化驱动力研究[/b]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研制了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时空变化近实时追踪数据集。定量了社会经济发展、能源环境政策、气象条件变化和人群脆弱性等4个方面共8项因素对PM2.5污染和健康风险的影响,揭示了近年来污染治理和能源结构转型措施对推动PM2.5浓度下降的决定性作用。  ●突破之处:突破了大气污染多驱动因素解耦技术,解析了我国PM2.5污染长期变化趋势及主要驱动因素,成果支撑了国家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评估和冬奥会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保障工作。 [b] 五、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关键技术与标准体系[/b]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组成的团队建立了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观测技术、标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2021年,《自然》杂志对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进行专题报道,《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将该网络作为重要成果进行重点推介。项目成果已应用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突破之处:累计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749个观测样区、1.1万余条样线,涵盖森林、草地、荒漠、湿地、农田和城市等代表性生态系统。 [b] 六、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高效控制技术[/b]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多个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针对农畜牧业氨减排的技术与模式瓶颈,提出了氨减排理论框架;实现了密闭堆肥反应器等设备的产业化;创建了以目标为导向的分步式氨减排模式。集成了全国可复制的县域畜牧业全链条氨减排“射阳模式”和农牧双循环氨减排“南小吾模式”。  ●突破之处:编制了我国高精度动态氨排放清单,建立了氨排放评估与预警平台;为我国氨减排提供了创新的技术路径、可落地的技术方案和可复制的运行模式。  [b]七、卫星遥感碳核算系统和中国碳卫星全球高精度碳产品[/b]  中国碳卫星TanSat,是我国首颗、国际第三颗温室气体监测卫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团队,自主研发了碳反演数据分析系统IAPCAS。反演获取了TanSat全球XCO2数据,精度达国际先进水平,被列入欧空局第三方卫星计划;研究我国碳通量时空格局,揭示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巨大潜力;计算获得了首个通量产品,降低不确定性30%~50%。  ●突破之处:为基于我国碳卫星研究碳排放、碳汇等碳中和重大科学问题奠定基础,利用该系统设计论证我国下一代碳卫星。  [b]八、大气重污染硫酸盐快速形成的化学原理[/b]  硫酸盐是颗粒物的重要组分,对我国北方冬季重污染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中科院化学所与北京大学等国内多家单位合作,首次揭示二氧化硫气溶胶表界面锰催化反应主导重污染硫酸盐的快速生成,北方冬季低温、高湿、高离子强度等会使表界面化学生成速率相比传统反应高2至3个量级。结合外场观测和区域数值模式,发现新机制可解释超过九成的硫酸盐生成。  ●突破之处:首次揭示北方冬季大气重污染硫酸盐快速形成的化学原理,为我国推进清洁能源使用和区域联防联控等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国家空气污染控制提供借鉴。[b]  九、污泥全链条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b]  围绕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难题,同济大学等单位组成的项目团队突破了适合我国泥质特征的污泥处理关键技术和装备;编制了覆盖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主流技术路线的工艺包,发布了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系列标准、指南、规程。  ●突破之处:建成了北京、上海两大全链条综合示范区,初步构建了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标准体系,为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b]十、中国旱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随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b]  兰州大学团队建立了调控植物生物量分配规律的一般性理论模型;揭示了不同环境下植物根茎叶生物量与元素含量等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解析了我国旱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多样性的时空动态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提出并验证了环境胁迫—植物与微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互作原理及其转变机制的理论假说。  ●突破之处:在对我国旱区生态系统进行8年大规模野外调查基础上,揭示了中国旱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随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及调控机制。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正在寻找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化学类博士后职位,坐标北京,谈钱不伤感情!

    [b]职位名称:[/b]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化学类博士后[b]职位描述/要求:[/b]化学所是国家首批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已培养出站的博士后大多成长为所在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部分优秀博士后已当选中科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学术领军人才,2015年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根据化学所岗位设置和科研工作需要,我们诚聘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学者加入化学所。 一、招收条件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学风,年龄在35周岁(含)以下,身心健康; 2.具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3.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流动站招收要求。 二、待遇及政策支持 1.提供有竞争力的科研经费和薪酬待遇,完善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工作餐补助等福利保障,对于优秀博士后将提供20万元及以上的年薪; 2.提供博士后公寓或租房补贴; 3.设立优秀博士后奖励基金,奖励在站期间成绩突出的博士后; 4.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申报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中科院博士后相关计划。 三、申请程序 1.联系合作导师 应聘者将申请材料发送至合作导师邮箱,与合作导师达成初步招收意向。申请材料包括: (1)个人简历; (2)证明材料(学历学位证书,发表论文、承担课题等科研成果,获奖证明等); 四、招收方向 1.分子的设计、合成与光电功能研究 2.分子组装以及纳米功能材料 3.纳米绿色印刷制造 4.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5.绿色碳科学 6.环境分子科学 7.化学储能与能量转化 8.化学成像与活体分析 9.仿生智能与医用材料 招聘专业: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类、物理类、生物类、医学类、环境类专业。 (3)两封专家推荐信。 2.提交申请材料 合作导师和人事处组织博士后进站考核评审,通过后提交进站申请材料,审核通过后办理进站手续。具体流程及考核等要求详见网址:http://rjc.iccas.ac.cn/rcpy.htm。 化学所主页:http://www.ic.cas.cn[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61982]查看全部[/url]

  • 【转帖】澳科研报告建议多吃袋鼠肉改善地球环境

    澳大利亚科研人员在一份报告中建议人们大量食用袋鼠肉,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改善地球环境。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9日援引这份报告说,牛、羊等反刍动物每天打嗝放屁释放大量温室气体甲烷,但袋鼠不是反刍动物,因此不会排放过多温室气体。  报告呼吁减少牛、羊数量,少吃牛、羊肉,多食袋鼠肉。  负责这项研究的科研人员乔治威尔逊说,今后12年,将澳大利亚袋鼠数量增加至1.75亿只,同时减少牛和羊的畜养量,可以将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3%。  但他同时承认,澳大利亚畜牧业不会对这项研究结果感兴趣,因为多数澳大利亚人不怎么喜欢吃袋鼠肉。  同时,研究结果遭到澳大利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席帕特奥布赖恩强烈批评。他说,经历多年干旱,澳大利亚袋鼠数量大为减少,鼓励人们吃袋鼠肉将使这种动物雪上加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