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经济周刊

仪器信息网中国经济周刊专题为您整合中国经济周刊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经济周刊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经济周刊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经济周刊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经济周刊话题讨论。

中国经济周刊相关的论坛

  • 【转帖】郎咸平:2008中国经济走势

    时间:2008年3月9日 合肥市稻香楼宾馆东楼礼堂    [主持人] 现场的各位,今天我们还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世界级的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香港中文大学最高级的首席讲座教授郎咸平先生。他马上要为我们做题为“2008中国经济走势的演讲”。 现在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郎咸平教授发表演讲,有请!〔掌声〕      [郎咸平] 各位来宾、各位网友,很高兴今天能够在合肥和大家共同分享我对2008年经济形势的展望心得。我相信从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应该会对各位网民和现场的来宾造成心灵上的莫大的震撼。整个中央调控的思维,从过去的适度紧缩到今天的紧缩。在这我必须先做一个表态,那就是我个人也同意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思维。我认为宏观调控在今天这种国际局势非常混乱的情况之下,显得更有必要。但我今天演讲的目的,不是谈“宏观调控”的目标,而是谈什么?宏观调控的最适当路径选择。      [郎咸平] 在宏观调控目标统一的情况之下,我个人对于宏观调控、金融参数等等路径选择,我有个人的一些不同看法。我也希望今天的演讲,能够给政府提供一些比较有帮助的新思维。 各位回顾一下最近发表的一些数据,到1月底为止70个城市的房价上升11%左右。而且到了1月底,我国信贷增长率和广义货币的增长率高达16%-18%之间。可以说也创了去年以来的新高。      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经过如此严格的宏观调控之下,我们的广义货币增长率和信贷规模的增长率,竟然如此之高。我想请问各位,这些钱去了哪里?那么再请各位一下你周边的朋友,如果他们是做制造业的话,你可以想象他们的日子有多难过。我在去年年初就曾经提过:制造业在2007年情况非常恶劣,整个制造业的利润率应该是2%。到了08年情况只会持续恶化,而不会有所改进。我这番言论当时听起来似乎挺刺耳的,可是1月底所公布的实际数据显示,我的判断是正确的。      而且我去年在几个地方发言动谈到几个新的理论。那就是这个地区房价为何如此走高?不是这个地区的经济环境变得更好了,而是这个地区的经济环境变得更坏。以深圳为例,深圳的房价去年翻了两三番,如果到现在你还以为深圳地区经济持续走高的话呢。我会告诉你大错特错。我的理论非常清楚,深圳房价如此之高,是因为经济持续恶化,尤其是企业家所面临的投资营商环境持续恶化。所以企业家不想干了,把公司关了,或者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抽出来打入楼市形成楼市泡沫。1 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判断依然是正确的。也就是深圳地区大批制造业倒闭。而在倒闭的当儿,抽出大量自己打入楼市,导致深圳楼市出现大量泡沫现象。      [郎咸平]在演讲的一开始,我就说了,这些钱去了哪里?我们的货币增长率没有减缓,但是没有民营企业拿不到实惠。我07年底在河南演讲的时候,有几个大企业跟我们沟通。他们的流动资金平均被抽回了三分之二。抽回的资金用到哪里去了呢?这题目听起来很难。实际上在去年年初,我已经给了各位一个答案。那就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各位所想象的一元经济的时代。这话什么意思?今天中国经济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过热,也不是简单的企业家所想象的过冷。中国的经济形势,以我在去年年初的话,那就是中国经济是一个全世界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环境。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同时存在过热、同时存在过冷。      中国的经济形势,以我在去年年初的话,那就是中国经济是一个全世界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环境。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同时存在过热、同时存在过冷。这是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我个人所发表的新理论。在今年1月底数据公布之后,证明我的结论是正确的。那就是16%-18%的货币增长率,这么高的货币增长率信贷规模去了哪里?基本上、大部分去了过热的部门。      哪些部门是过热的?那就要看这个资金去哪里了?按照我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之下。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举个例子。对银行的授信规模。你每放出100万的贷款,必须购买一倍到三倍的央行票据。就是严格限制你的贷款。沿海地区的银行在这种压力之下,除了向西部地区银行拆借资金之外,同时向民营企业大量收回资金。做什么?贷方给地方政府以及国营企业。所以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它所面临的投资营商环境,会因为银行的这种举动而更加艰难。这也就是我所谓的投资营商环境持续恶化。而这笔钱去了哪里?去了地方政府的公共建设。      [郎咸平]什么叫二元经济?就是和地方政府推动公共建设有关的部门是过热的,而民营企业部门大部分是过冷的。这就是我所谓的二元经济。那么,在这种二元经济之下,由于宏观调控力度极大。逼迫银行向过冷的部门抽会资金,打入过热的部门。因此越调控、过冷部门更冷,而过热部门更热。这是一个银行所主导的资金逆流债现象。      可是这是第一种现象。第二种现象是处在过冷部门的企业家,由于本身的投资营商环境急剧恶化,他自己也不想干了。他做什么呢?两个路径:第一个,自己本身把资金拿出来不做投资了,投入过热部门去炒楼炒股去了。这是造成各地楼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内地许多经济学家所说的流动性过剩。根本不是。而是因为投资营商环境恶化,企业家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抽出来,打入过热部门炒楼、炒股去了。这是第一个现象。第二个现象,也是由于投资营商环境的现象,产生了“海尔现象”。像海尔这样的优质制造业也不想做制造业了。做什么呢?做房地产去了。这不是海尔一家,而是同时很多制造业进入地产业做地产开发。企业家本身将自己的资金由过冷的部门逆流转到了过热部门。      目前我看到两种情况,一个是在宏观调控下,银行抽会过冷部门的钱打入过热部门。第二个现象,民营企业家自己抽出资金由过冷的部门转入过热部门。在这种情况之下,08年的数据就是什么?过冷的部门更冷、而过热的部门更热。这也是为什么1月份房价上升11%,这也是为什么信贷规模以及广义货币增长率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因为资金去了过热的领域。 [郎咸平] 在这种二元经济环境之下,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个什么思维呢?在这我就想利用一点时间和各位谈一谈宏观经济学。但是各位请放心,虽然大家不一定有宏观经济学的背景知识。可是我讲课非常清楚,我能把最复杂的概念讲得非常简单。而不像有些学者,把简单的观念讲的非常复杂。      整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在美国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所念的宏观经济理论政策就是我们今天的宏观调控政策。美国大学一年级所念的经济学政策,就是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准备金。就是这么简单。通过这个大量收回过剩的流动性,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以及经济过热的现象。这个前提本身是没有错的。 那么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来宾,虽然这个前提是没有错的,如果今天中国经济的过热是由于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的话呢,你就按照美国这个大学的一年级宏观教课书上的金融变数,就是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准备金率,你就自然可以收回流动性,你就自然可以控制过热的情景。好的。我反问各位一下,如果原因不是流动性过剩呢?所以我们今天回归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过热。除了我以外的大部分学者说是:“流动性过剩。”我是完全反对,没有搞清楚状况。      不是流动性过剩,而是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投资环境急速恶化,所产生的二元经济。      而且这种二元经济的过热现象,是由于地方政府以GDP为纲的理念推动建设所造成过热。过冷就是,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投资营商环境急速恶化。流动性过剩是个事实,但不是原因。你不断提高利率,不断提高银行准备金率。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四年来,宏观调控之下我国经济依然过热。而过热的部门不是全体,是少数和建设有关的部门是过热的。难道我们说,全世界所通用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错了吗? [郎咸平]那我会告诉各位,没错。为什么没有错呢?因为你念这种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本身不难,难在哪里呢?难在这本教科书的潜台词是什么?全世界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只有一个潜台词。      那就是这个经济必须是一元经济,它的金融变数才能有效。什么叫一元经济?像美国一样,一过热全国过热,一过冷全国过冷。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宏观调控才有效果。

  • 【转帖】三鹿事件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将远远超出预料

    三鹿事件中,我们注意到一个很诡异的现象:中国其他的大的奶粉生产企业,全部保持了沉默。没有一家企业敢于对三鹿的行为表示哪怕最低限度的愤慨,更没有一家企业,敢于出来为中国的民族奶业正名。这种沉默背后是什么呢?是不是做贼心虚?     奶制品企业和奶农互相攻击,他们到底谁是清白的,或者更可怕的是:他们或许都不清白?!     我们已经知道,美国早就对中国出口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进行了指责,这次更是彻底禁止一切中国大陆生产的奶份。这某种程度上证明,三鹿事件恐怕绝非偶发事件!     中国人什么都可以忍,但是没有人能故容忍让自己的孩子吃毒药!目前,超市的国产奶粉已经全部滞销,老百姓宁可勒紧腰带,也要给孩子买进口奶粉。     中国的奶制品企业,将面临一场解近毁灭性的打击!与此相关,中国的奶农,以及整个产业链条,将面临一场冰冷刺骨的寒冬。也许寒冬过后,没有几个人能生存下来。中国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奶制品行业,将面临毁于一旦的危险!而其破坏效应随着产业链条的传导和放射,将直接对中国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     中国的整个食品制造行业,将为此付出惨重代价。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市场,中国食品行业都将面临巨大的信誉损失和经济损失。     中国的整个农产品系统,将为此付出惨痛代价,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市场,中国农产品都将面临巨大的信誉损失和经济损失。     中国整个制造业系统,将为此付出惨痛代价,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市场,中国制造业都将面临巨大的信誉损失和经济损失。     在很长时间内,看到MADE IN CHINA,就会有人想起三聚氰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如此。     三鹿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将远远出乎意料,中国可能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来恢复自己的信誉。     此外,三鹿事件对国民精神和信心的打击也是难以计算的,落到股票市场上,就是会加重对中国前途,包括经济前途的悲观预期。     如果说三鹿之前中国股市的底部是1500点的话,那么三鹿之后,中国股市也许要到1000点寻求支撑

  • 中国经济林协会加工利用分会成立大会 暨首届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科技研讨会

    中国经济林协会加工利用分会成立大会 暨首届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科技研讨会

    [align=center][b]中国经济林协会 [/b][/align][align=center][b]关于召开中国经济林协会加工利用分会成立大会[/b][/align][align=center][b]暨首届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科技研讨会的通知[/b][/align]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林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延长经济林产业链,提高经济林产品加工附加值,掌握国内外经济林产品加工技术进展与动态,大力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应用转化,搭建生产、科技与企业对接平台,形成经济林产品加工行业优势,中国经济林协会决定成立中国经济林协会加工利用分会,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定于2018年12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中国经济林协会加工利用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科技研讨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b]一、时间地点[/b]时间:2018年12月20-22日。20日全天报到,21-22日会议。地点:北京市京燕饭店([color=#333333]石景山区石景山路29号[/color])[b]二、组织机构[/b]主办单位:中国经济林协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单位:中国经济林协会加工利用分会筹备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金玖盛国际会展有限公司。[b]三、参会人员[/b]1、中国经济林协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关领导2、从事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科研院所有关专家3、中国经济林协会加工利用分会会员4、有关企业、单位和人员[b]四、会议内容[/b](一)成立中国经济林协会加工利用分会,选举产生加工利用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二)首届经济林产品加工科技利用研讨会。1、特邀报告(1)国内外林产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我国林产食品政策标准及发展布局;2、专题交流(1)经济林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营养保健与人体健康;(2)经济林食品化学及天然提取物的开发与应用;功能因子高效分离与纯化技术;功能因子生物活性稳态化技术;(3)经济林食品加工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经济林食品精深加工(营养及功能食品开发);副产物综合利用;(4)经济林食品的采收、分选与商品化处理及装备;干燥、贮藏、保鲜与冷链、物流技术及装备;自动化加工机械装备。(三)新技术、新产品展示1、新技术、新成果展示与推广;2、新产品(食品)品鉴、展示与推广;3、新装备、新仪器、新材料展览、展示。[b] 五、论文征集[/b]1、论文范围:经济林食品安全,功能成分、加工及装备科学技术领域相关的基础研究、工程技术、营养安全、专题综述、工艺技术、机械装备、分析检测、包装、冷链物流、技术应用等均可。将择优录用形成会议论文集。2、论文要求:文字数不超过6000字,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具体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文献,请用Word格式提交至电子信箱:739692322@qq.com 。3、截止时间:论文投稿截止2018年12月10日,以稿件收到时间为准。[b]六、费用标准[/b]普通代表1500元/人,学生1000元/人。包括会务费、大会资料、午餐、交流晚宴。联系方式报名联系人张杨 13552626928;报名邮箱:739692322@qq.com[align=center][img=,303,31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11015202382_1433_3453122_3.png!w303x314.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ff0000]微信在线报名![/color][/b][/align][align=center][img=,450,24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11016052872_1317_3453122_3.jpg!w450x249.jpg[/img][/align]

  • 【转帖】中国经济是前所未有二元经济 郎咸平 2008.9.19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二元经济,而且是三七开的二元经济,我国这么多年的经济发展,每一年GDP以10%的成长率增长的原因,就是二元经济的过热部门推动的,因此我们GDP的组成是非常扭曲的,超过一半都是固定资产,消费不到35%。因此,逼迫大量的出口,因此逼迫大量的积累外汇,因此人民币升值厉害。这个汇率的上升,打击到了二元经济过冷的部门,尤其是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   一个意义及其重大的新《劳动合同法》仓促推出,造成双输,又增加了压力,使得二元经济的过冷环节更冷。  宏观调控的错误,又打击了二元经济里面民营企业。在这个打击之下,会使得二元经济的资金流向由过冷的部门转向过热部门,使过热部门更热,过冷部门更冷,造成宏观调控失败。通货膨胀除了二元经济过热部门通胀以外,过冷部门也一样膨胀,再加上金融超限战,国际大宗物资价格不再是供求决定,而是国际炒家决定,现在这些物资进口到中国,是二元经济结构扭曲在一起,极难克服。  二元经济过热部门有膨胀,过冷部门,以猪肉为例一样膨胀,再加上今天的国际金融炒家操纵大宗物资的定价权,供求和需求没有用了,所以使得国际金融价格打涨,这几个力量使得通货膨胀严重。国际通货膨胀所显示的意义,使得我们走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金融超限战的时代,而我国的人才是不足的,在这个金融超限战之下,我举例来说,透过建行的改制,他们轻轻松松席卷了1300亿元,同时席卷了每一个支行20%的股权。  为什么我们制造业衰退?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国际产业链是错误的,我们在整个六加一产业里面只做了“一”,而没有做“六”,但是“六”创造了90%的价值,“一”只是创造了10%的价值,而现在我们越生产,美国越富裕,而且是九倍的富裕。我们的制造业怎么办?不能以过去的劳动密集为主要思考,因为整个产业链里面劳动成本已经不重要,那么你要怎么做?你必须从一进入到六的整合。所以短期之下,你要确保投资风险的降低,确保现金流的上升,中长期之下,要从一走到六,这才是我理解的产业升级,而品牌效应,只是产业链高效整合的必然结果。  今天的企业家难做,不仅进入到金融超限战,同时还有产业链的战争,这两个战争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产业链定位错误,价值本来就很低,因此就特别经不起风吹草动,我前面讲的汇率、新《劳动合同法》、宏观调控会使得产业链定位错误突然一起的爆发,使得我们出现了躲避百分之二三十的企业。  中国经济不是过热,而是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过热的是对GDP有促进作用的行业、地方政府想极力推动的行业,如楼市。过冷的是民营制造业。  其实我们过去对于我们经济的理解都是错的,中国经济根本不是过热,也不是所说的过冷,而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环境,也就是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  我们以大家熟悉的GDP为例,这是非常畸形的GDP,和欧美相比非常奇怪的。我们以日本为例,他们的GDP组成是以消费为主的,为什么以消费为主?我想喝矿泉水就生产矿泉水,我穿衣服你生产衣服,这就很正常,因此他们GDP当中消费的比重是70%,而我们不是,我们的消费只有别人的一半,只有35%。那么我们的GDP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告诉各位的,二元经济当中过热的基础建设工程拉动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GDP几乎超过一半都是你们看到的高楼大厦、桥梁高架等等,叫做固定资产投资,而消费只有35%,因此我们是一个消费力严重不足的国家。这就使我们浙江的做出口的企业要转内销更困难,因为我们国内的消费太少。  出口过多,使得我国出口减掉进口的贸易顺差惊人,而日本,他已经够惊人了,他们的比例占到了4.5%,我们更可怕,我们几乎是日本的两倍。大家知不知道造成深入结果?那就是外汇大量的积累,2007年12月突破1.5万亿美元,现在已经超过1.8万亿美元,过几天可能就达到2万亿,这一切都是流血的出口创造的必定积累的美元外汇。  这个新《劳动合同法》的推出,配合上面的汇率的上升,进一步打击了二元经济里面过冷民营企业部门,更不想干了。  但现在的宏观调控问题非常严重,那就是跟随着汇率上升,新《劳动合同法》的推出以后,宏观调控对于二元经济的打击是不可想象的。宏观调控什么意思?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问题不是这样的。在二元经济环境之下,宏观调控的推出将透过三个管道,使得我国经济进一步恶化。  第一管道,那就是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之下,银行从民营企业部门大量收回流动资金,然后打给过热的部门,比如地方政府,去搞开发去,去修桥铺路。这就是4年宏观调控下来,我国的信贷规模增长率和广义货币增长率依然维持在16%到18%的水平,而没有因为宏观调控下降。这是第一个管道无可避免的,使得资金从过冷的部门转到过热的部门,因此使得过冷的部门更冷,过热的部门更热。  第二个管道,那就是在汇率、新《劳动合同法》、宏观调控的压力之下,江浙、广东的企业家更做不下去了,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的,他们也不想干了,把很多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抽出来,从过冷的部门拿出,打到过热的部门,去炒楼、炒股。这个行为使得过冷的部门更缺资金,过热的部门资金更多,所以更热。  第三个管道,简称海尔现象,就是原先在过冷的部门做家电制造的工厂做不下去了,因为萧条,因此从过冷的部门拿出大量的资金到过热部门自己做开发商,这种现象非常明显。第三个管道也同样的使得资金从过冷的部门流到过热的部门。  第一个管道通过银行,第二、三管道是企业家自己的行为,这三个管道都不可避免的使得资金从过冷的部门转到过热的部门,所以过冷的部门更冷,更热的部门更热,而使得的4年宏观调控失败,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这个股市、楼市的泡沫,就是敲响了制造业的警钟,回光返照。所以今年的股价、楼价的下跌,你不感到忧心忡忡吗?因为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制造业产生重大的危机。  最近党中央的领导到江浙、到广东视察,我个人非常认可,因为我希望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真正的下基层,去了解我国制造业出了什么问题,不要简单的用宏观调控政策来应对,因为我国经济太复杂,它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环境!  如果网友朋友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可以到我的官方网站(http://www.jsmedia.tv/bbs/viewthread.php?tid=24880&page=1&extra=page%3D1)和我交流、互动,我个人也很愿意与大家沟通。

  • [转帖]:中国经济学家们语录精辟

    中国经济学家们语录精粹   房地产是否有泡沫?什么叫小康,小康概念要拥有两套房,应该鼓励中国人购买两套房,在家住一套,出去休假时住另一套。房价涨得快是正常现象,说明居民的收入多了。以前投资的房产升值了,是好事。   ——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如果有机会向总理建言,我一定要说“三个不要轻言”,不要轻言经济过热,不要轻言房地产泡沫,也不要轻言人民币升值。中国现代化的标志是北大教授拥有轿车和别墅。   ——萧灼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保守地说,今后10年,中国的大城市,无论是上海、北京还是南京,房价要涨3倍;大胆地说,10年房价要涨5倍以上。   ——王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研究员、常务副秘书长)   说房地产炒过头,那是胡话。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注:欧美的百姓用收入的30%购买房产,中国百姓却要付出70%。整个2004年,内地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4.4%,涨幅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价格上涨15.2%。萧灼基并没有别墅,王建、李扬说此话时是2005年1月,不到半年,房价应声而落。   国有资产怎样改制?在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怪。只要把企业财产经营权改为“法人财产权”,国有企业的一切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应该用就业促进就业,因为有一批人就业了,赚了钱他马上会花掉,另外的人就有了赚钱的机会。   ——厉以宁   许多国有资产是冰棍,不用也会自然消失的,只有运作起来才会产生效益。管理层收购国企,实现了产权和管理权合一的效果。即使是“零价格”甚至负价格转让,国家也不一定吃亏,因为很多国企都有很多的负债和职工负担,这就好比你带着女儿改嫁和你单身一个人改嫁时的谈判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和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   国有企业迟早要卖。既然如此,得先卖效益好的,不然,以后效益不好就没人要了。   ——樊纲(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京城四少”之一)   不妨把这些公共财产看成无主之物,谁先把它拿来卖,这公共财产的产权就算他的。你如果正好当一家国有企业的厂长,就可以和主管部门合伙把这家工厂卖给有钱人,产权就变成私有了。   ——盛洪(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第一,应将属于政府或者国有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平均分发给中国的人民。这些股票大约价值每人4000元人民币。对于农村的家庭来说,这些钱相当于三年的收入。   第二,大型国有企业(比如银行、铁路、电讯、水利和采矿公司)应该尽快上市。尤其是那些拥有采矿权的公司上市时应该包含采矿权,并且地方政府不应该把这些采矿权出让给新的公司。上市后,这些公司可能价值每人1500元人民币。这是一个标准的农村家庭又一年的收入。   ——谢国忠(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注:按照张、厉、樊、盛等人的“靓女先嫁论”、“冰棍论”、“烂苹果论”、“吐唾沫论”和“社会财富向精英倾斜论”,20多年来有数以万亿元计的国有资产流失,即全国男女老少平均每人至少被剥削去7000多元,3000万出生于1940-1950年代的工人下岗。很短时间内,将近90%的中小国企实现了私有化,或者说,流进了私人腰包。而谢国忠将国有资产全民平分的做法全世界绝无先例,也不可能有。   腐败是否有理?既然掌握公共权力进行公益决策的人不肯轻易放弃和交出他们的权力,而改革又不能从其手中强夺,就只能通过腐败与贿赂的钱权交易的方法进行购买。改革要利用腐败和贿赂,以便减少权力转移和再分配的障碍。腐败和贿赂成为权力和利益转移及再分配的一个可行的途径和桥梁,是改革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润滑剂,在这方面的花费,实际上是走向市场经济的买路钱,构成改革的成本费。   ——张曙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在公有制下,官员索取剩余可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因为它有利于降低监督成本,调动官员的积极性。私人产品腐败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次优的。第二好的。反腐败力度在把握适当、要非常适度,如果力度把握不适当,间接带来的负效应也非常大。   ——张维迎   以资产换特权,促进私有化。我曾对中央政府说,最好干脆给这些人一大笔钱,把这些权力买下来,叫他们以后再不要利用这些权力了。中国最上层没有什么贪污腐化,下面却有数不尽的贪污腐化。   ——张五常(香港大学教授)   改革初始,只有权力没有市场……前半部分:权力创造市场……金融资本阶段在性质上是资本发展的最后阶段,只差一个国际化没有完成。至此中国体制转轨的任务可以说基本上完成了前半段──以权力创造市场;中国旧体制下积累的财富基本转移完毕,中央政府直接能够控制的资源不多了……后半部分:权力退出市场;中国改革的前一半任务就算基本完成,应该开始后一半:权力退出市场,健全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   ——杨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注:根据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的2002年的一篇论文统计(1999~2001年):党政机关一把手们每年从国库里盗走GDP的14.2%~14.9%,9875亿—12570亿元之间,是我国4亿多农民一年的纯收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是2002年全国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2640亿元的近4倍!而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专家表示,普遍存在的严重腐败正成为中国社会不满的一个重要源头。   中国的贫富差距大吗?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和谐社会才能有希望。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都有仇富心理。我要为富人说话,不是为了讨好富人。今天有些人骂富人,好像是给穷人出气,其实他们是害了穷人。杀富济不了贫,穷人应该将富人看成自己的大哥,大哥穿新衣小弟穿旧衣,天经地义。将基尼系数农村城市分开计算,这样中国贫富分化就不严重了。农民有望进入社会中产者阶层。中国农民不要害怕当中产阶级。   ——厉以宁   只要抓总量增加。不必管分配。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切问题都会解决。   ——张维迎   农民大转移很快就可以实现。日本明治维新和台湾地区的历史可以佐证。   ——张五常   “十一五”期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有助于激活潜力巨大的农村消费,有助于解决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问题。农村的消费空间相当大。我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而它的消费水平却远远低于城市的消费水平。从具体指标看,例如一些消费品等,农村还有相当大的消费空间。使穷人收入增加的速度高于富人收入增加的速度,这样才能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因为城里也出现了穷人,才有了收入分配不公。不应该有仇富心理。目前我国个税征收有很多漏洞,以至于一些富人并没有按章纳税。因此,我们要完善目前的征税体系,而不是说我们应该用征税的方式缩小贫富差距。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 【分享】achemasia  趋势报告--中国经济形势:继续保持增长且未出现过热现象

    资料来源:www achemasia de trend reports[font=Symbol][size=3][/size][/font][font=宋体]中国经济看来已安然度过危机[/font][font=Arial][/font][font=Symbol] [/font][font=宋体]政府经济刺激方案消弭出口亏损[/font][font=Arial][/font][size=3][font=宋体]经济结构的转变继续为投资与合作提供良好机会[/font][/size][font=宋体]当下,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像中国一样受到全球瞩目。政治家、商界领袖和媒体在寻找复苏的迹象,因为这有可能是世界经济发出的信号。同时,那些出口国家,如德国,都希望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国家能够助本国经济一臂之力。[/font][font=Arial][/font][font=宋体]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至少表面看来,中国经济已安然度过危机。按照中国政府的报告,[/font][font=Arial]2009[/font][font=宋体]年经济增长为[/font][font=Arial]8.7%[/font][font=宋体],大大超出了原先预计的[/font][font=Arial]7%[/font][font=宋体],由此成为本年度世界出口冠军。[/font][font=Arial]2009[/font][font=宋体]年[/font][font=Arial]12[/font][font=宋体]月,出口在出现连续[/font][font=Arial]14[/font][font=宋体]个月的萎缩后,首次增长了[/font][font=Arial]18%[/font][font=宋体]。当然,整体的增长主要还是源于国内市场。[/font][font=Arial]2009[/font][font=宋体]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共增长了[/font][font=Arial]7.7%[/font][font=宋体]。其中,有[/font][font=Arial]4[/font][font=宋体]个百分点由消费拉动,[/font][font=Arial]7.3[/font][font=宋体]个百分点归功于投资,出口下滑则造成了[/font][font=Arial]3.6[/font][font=宋体]个百分点的负增长。进口方面也表明,国内需求发挥出比以往更加强劲的作用。[/font][font=Arial]2009[/font][font=宋体]年[/font][font=Arial]12[/font][font=宋体]月进口增长了[/font][font=Arial]56%[/font][font=宋体]。中国不再是延展了的西方工作台,而日益变身为销售市场。中国经济由此也对欧洲和全球经济起到稳定作用:[/font][font=Arial]2009[/font][font=宋体]年第二季度德国对华出口与上一季度相比增长了[/font][font=Arial]13.4%[/font][font=宋体]。总体来看,至少部分抵消了德国和其他亚洲伙伴贸易中出现的大幅下滑。[/font][font=Arial][/font][font=宋体]具体数字表明,中国国内的销售不仅仅依赖于投资,消费市场也在迅速赢得一席之地。[/font][font=Arial]2009[/font][font=宋体]年汽车销售增长超过了[/font][font=Arial]52%[/font][font=宋体],达到[/font][font=Arial]1030[/font][font=宋体]万辆。中国如今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font][font=Arial]2009[/font][font=宋体]年前[/font][font=Arial]9[/font][font=宋体]个月,零售业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了[/font][font=Arial]15.9%[/font][font=宋体]。不过,专家也指出,和其他国家的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若想发挥出同样的经济作用,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私人消费在过去几年间虽然足足增长了[/font][font=Arial]8%[/font][font=宋体],但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却高达[/font][font=Arial]12%[/font][font=宋体]。在[/font][font=Arial]2008[/font][font=宋体]年的经济产出中,消费所占比例为[/font][font=Arial]35.5%[/font][font=宋体]。相比之下,美国达到[/font][font=Arial]70.1%[/font][font=宋体],而在新兴经济国家印度,这一数字为[/font][font=Arial]54.7%[/font][font=宋体]。[/font]

  • 利益之链少不得责任之魂(中国经济报)

    过了冬至,开始“数九”。近几天北方的大幅降温伴随着降雪,更增添了一份冬日气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方城市里大雪刚停,马路上热火朝天的除雪场面便成了一道风景:不同单位职工拿着扫帚扛着铁锹,“各扫门前雪”。大家共同努力,既改善了环境,又锻炼了身体,人们可能不太在意,受益良多还有精神上的充实。  时过境迁,如今的街头除雪,效率和质量皆不逊于、甚至超过了从前的群众劳动。经济发展、城市扩容、人口流动、分工细化,带来了生产方式剧变,我们也不必再沿袭从前的生活模式。不过,专业化分工遍地开花,同时使产业链迅速扩大,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产生的距离越来越远,由于回溯体系不健全,我们并不知道吃下的一粒米还有多少农药残留,也不知道喝下的某一批次蒙牛纯牛奶是否会黄曲霉毒素超标。  对于这些产品的约束主要来自于监督和惩罚机制。假如机制足够健全,企业的责任就可以精确追溯,其无视食品安全付出的代价高到难以承受,自然会站在与消费者相同的立场之上,责任与逐利也可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统一。而目前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出,我们只在形式上逐步实现了市场经济的专业化分工,而其背后的交易准则还未真正建立,以至于缺少诚信的基础。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重新制订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成为共识。新国标出台后,标准偏低引起舆论哗然,《人民日报》还曾刊文质疑新国标被国内部分乳企“绑架”:在乳品新标准制订过程中,一些参与专家称,“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今年4月,中国奶业协会发出倡议,“保食品安全,不哄抬物价”。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年终岁尾,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三元、伊利两家奶业巨头计划部分乳制品从明年元旦起开始涨价,有形成“价格联盟”之嫌。  中国乳业这一年的波澜不断,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建设市场经济的诸多不易。即便在这样一个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里,生产链条某环节的监督保障缺失、大企业操纵市场等情况也会时常出现,制约发展。

  • 【专家提点】PM2.5中国完全有条件自主制定标准

    [back=rgb(245,248,253)][color=rgb(0,0,0)]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项目大气污染工作组的唯一中国专家、国家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多年从事大气污染与居民健康研究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阚海东教授介绍了我国本来的PM2.5自主规划:[back=rgb(245,248,253)][color=rgb(0,0,0)][/color][/back][/color][/back]“我们需要自主制定标准,但目前缺乏这种技术储备。”阚海东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原因有二:第一,我国尚未开展针对PM2.5的系统监测,PM2.5在大气环境中的底数不清。譬如,浓度是多少,成分是什么?主要来源是什么?我们需要弄清自己的国情,不能是一本糊涂账。第二,尽管中国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PM2.5的初步研究,但缺少类似于ACS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无法像ACS一样提供对健康产生显著影响的PM2.5浓度范围下限及对应的健康风险。”  在去年底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大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监测时间表,全国将分“四步走”,直到2016年推广到全国。也就是说,在“十二五”末,中国将全面铺开对PM2.5的监测。  阚海东表示,“只要统筹利用环保部门环境监测网络、卫生部门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体系和死因登记系统,我国完全有条件开展自己的PM2.5前瞻性队列研究。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此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阚海东通过《中国经济周刊》呼吁,"十二五’末,我们要铺开对全国的PM2.5浓度监测。希望‘十三五’期间启动我国大气污染健康影响的前瞻性队列专项研究,为未来自主制定PM2.5标准提供最重要的科学依据。否则若干年后,我们恐将面临自主制定PM2.5标准时缺少本土科学依据的尴尬局面”。[b]  中国能否在PM0.1上占据先机?[/b]  “中国将PM2.5纳入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监测范围的进程并不慢。” 阚海东表示,“美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了PM2.5研究,但真正成为国家标准则历经了20多年。而中国PM2.5研究则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12年纳入国标,进程也很快。”  “十一五”期间,空气污染治理中主要是“脱硫”;“十二五”期间,将增加“脱硝”。阚海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脱硫和脱硝,都会降低PM2.5浓度。空气中污染物颗粒越细,治理难度越大。比如说建筑工地扬尘,通过各种管理措施就可以控制,但对PM2.5这样的细颗粒来说,控制起来难度就越大,需要我们环境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PM2.5第一来源是化石燃料的排放燃烧,第二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北方供暖用煤将不可避免地产生PM2.5,像北京大部分采用天然气供暖就减少了这种污染。公众关注PM2.5的背后还是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但降低PM2.5浓度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但只要政府下决心就一定能做到。譬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PM2.5浓度下降了近一半”。  阚海东说:“最近,国际上又开始关注空气中更微小的污染物颗粒PM0.1。说不定过了8年、10年,这又是一个炒作的热点。我们最好做一些前瞻性的部署,开展其来源、时空分布、暴露特征、机体生物效应和健康危害的深入研究,以免重蹈PM2.5的被动局面。”

  • 【转帖】京城中药贩子调查:不到10元成本可以翻十几倍

    京城中药贩子调查:不到10元成本可以翻十几倍2009年04月20日07:1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 /北京、河北报道  新医改引出中药流通新热点  “你知道北京有多少中药贩子吗?你知道他们的暴利有多大吗?你知道北京有多少家医院、包括公立医院是从这些中药贩子手中进货吗?缮”近日,北京某药材经销商向记者一连串提出了这些问题。   中药,特别是中药流通问题之所以忽然成为热点和焦点话题,起因是刚刚公布的新医改方案——中药被纳入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与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基本药物目录只有西药相比,中药进入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不仅被认为是中国新医改的一大特色,更被认为是为中药行业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按照新医改方案,今后中药将由国家负责招标、直接配送,以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在价格上,国家还将在合理确定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  “新医改方案的想法很好,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容乐观。”中药行业某分析人士对记者说,“现有的中药流通领域鱼目混珠、乱象丛生,中药造假、价格虚高等现象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而这些问题和麻烦的制造者就是中药贩子。”  该人士透露说,长期以来,形形色色的中药贩子游走在全国各地的中药市场上,甚至将来路不明的中药饮片推销给一些中医诊所或无照经营的黑诊所。一些人专门从事中药饮片的造假售假等非法活动,还有人正大光明的与医院、诊所商谈合作,将只有几毛钱成本的中药饮片以百倍的价格卖给患者。  “中药饮片的暴利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对患者用药安全形成的巨大威胁。”上述人士说。  面对如此危言耸听的“爆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北京、河北两地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和暗访,试图了解这些非法经销中药材的个体商贩——“中药贩子”的经营模式和生存之道。

  • 【新闻】时代周刊杂志预测2007年9项重大科学事件

    【新闻】时代周刊杂志预测2007年9项重大科学事件

    [b] 《时代》周刊杂志近日对2007年将可能发生的九个重大科学事件进行了预测,囊括了航天,医学,环境等领域。 [/b]  一.商业捕鲸继续争论不休(略)二.美国研制新型运载火箭(略)[color=blue] 三.迷幻药变身治疗药物 [/color]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哈佛大学和美国军方等部门就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迷幻药的潜力。虽然我们并不是那么天真,但自然科学如果证明迷幻药确实有效,那么在未来十年,迷幻药将被应用于医疗领域,没准今后我们有了个头痛脑热,医生会给我们点儿“K”粉尝尝。  例如,俗称“摇头丸”的MDMA(亚甲基双氧甲基丙胺的英文缩写)正被医生尝试用于治疗患者外伤后出现的情绪抑郁、紧张和焦躁等精神异常。去年,两家专家评审杂志相继刊文,对裸盖菇素(Psilocybin,能引起神经致幻的蘑菇毒素)治疗强迫症患者的作用以及克他命(俗称“K”粉)对抑郁症患者的益处进行了说明。蒂莫西利瑞(Timothy Leary)听到这条消息想必开心死了。[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3/200703162255_45359_1603372_3.jpg[/img]迷幻药

  • 仪器信息网——《仪器导购周刊》第3期——烟气分析仪上线啦

    各位仪器用户: 大家好,从2017年6月16日起,仪器信息网推出了全新的导购产品——《仪器导购周刊》。[color=#333333] [b]《仪器导购[/b][/color][color=#333333][b]周刊》[/b]由仪器信息网[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c/317.html]仪器导购专场[/url]和[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行业应用栏目[/url]共同打造,涉及仪器、[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解决方案[/url]、选型文章、相关资讯等内容,希望为广大仪器用户在仪器选型、仪器应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color][color=#333333] [/color][b]《[color=#333333]仪器导购[/color][color=#333333]周刊[/color]》[/b][color=#333333]每周将推出一期,目前已上线3期:[/color][color=#330033][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1][b]第一期——总有机碳分析仪(TOC)[/b][/url]、[b][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2]第二期——VOC检测仪[/url],[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3]第三期——烟气分析仪[/url][/b][/color][color=#333333] [color=#333333][/color][b]《[color=#333333]仪器导购[/color][color=#333333]周刊[/color]》[/b] 第四期的仪器为[/color][color=#333333][color=#0070c0][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c/407.html][b]测汞仪[/b][/url][/color][/color][color=#333333],[/color][b][color=#ff0000]现向广大仪器用户朋友征集[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c/407.html]测汞仪[/url]优质的选型文章[/color][/b][color=#333333](择优录取,文末可署名)。如果大家有好的选型文章,可发送至下列邮箱:[/color][color=#333333]zhangwei@instrument.com.cn;yuhm[/color][color=#333333]@instrument.com.cn[/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10.gif[/img][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img][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5.gif[/img][/color][b][color=#333333] [/color][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1][b]《仪器导购周刊》[/b]第一期——总有机碳分析仪(TOC)[/url][color=#333399]:[/color][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1[/url][/b][color=#333399][/color][b][color=#333399] [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2][b]《仪器导购周刊》[/b]第二期——VOC检测仪[/url]:[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2[/url][/color][/b][color=#333399][b][b][b][color=#333399][b] [/b][/color][/b][/b][/b][/color][color=#333399][b][b][b][color=#333399][b] [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3]《[/url][/b][/color][/b][/b][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3]仪器导购周刊》[/url][/b][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3]第三期——烟气分析仪:[/url][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3[/url][/color]

  • [转帖]:关于过劳死

    关于过劳死★《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雪莲/北京报道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劳动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6月8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某人士在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这句话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停顿了一下。他说:“在 许多行业,中国员工的劳动时间几乎已经赶超日韩了。”   国人最初接触到“过劳死”这个概念,还是在20多年前。当时,著名学者蒋筑英猝然离世,留下了“英年早逝”的一片叹息。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情况似乎越来越糟,相继因“过劳死”过世的人,不管是事业成绩斐然的王选和陈逸飞们,还是血汗工厂里倒下的工友们,无一不令人震惊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而就在五月,“过劳死”名单上又添新人:华为研发人员,胡新宇,25岁;中兴工程师,程明,32岁。   都是令人扼腕的英年早逝。   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杨新春教授曾表示:据估算,目前中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发生猝死,劳累、生活不规律、开夜车、高度紧张是最大诱因。而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30岁—50岁的英年早逝者中,95.7% 的人是死于过度疲劳或由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疾病。这些,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现代版的“鞠躬尽瘁”   ——“加班”何时成了一种企业文化   新闻工作者、科研人员、企业高管是目前“过劳死”最为突出的三类高危人群,有调查显示,目前新闻工作者死亡者中有79%死于40岁—60岁,平均死亡年龄45.7岁;科研人员的平均死亡年龄在52.23岁,15.6%死于35岁—54岁。   这是在5月25日上海召开的“浦江学科交叉论坛”上,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所所长熊思东教授提出的一种警告。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劳死”正开始威胁高节奏、高压力的都市人。   而无休无止地加班是产生“过劳”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加班成为一种‘企业文化’的时候,其负作用正在迅速显现。”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劳动处的陈杰平处长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要求员工加班很正常,企业追求的就是利益最大化,连我自己都很少11点以前结束工作,当然也希望我的员工如此。”某私营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位许姓老板直言不讳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他说,一个员工自愿加班,会让他感到员工的敬业,他会本能地喜欢他。而那些不“敬业”的员工,会是他“首先考虑淘汰的对象”,他并不害怕没有人接替,因为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清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正在向城市化和社会化过渡,转型期间,各种竞争压力急骤增加,为了保持社会的高速发展,一些紧缺型人才被透支使用,使得这个人群无论在精神和谐上还是在身体健康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如果在现有生产技术不能取得更大进步的条件下,要想维持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高强度使用的现状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更有不少企业将员工是否经常忘我的加班劳动作为考核参考项,那些“不辞劳苦”、“废寝忘食”的员工经常被当作典范加以鼓励和赞赏,反之则多少会被认为没有将工作放在第一位,而遭遇领导的冷眼。而这些境遇,在知识层次高、竞争压力大的白领阶层已司空见惯。   陈杰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一些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中小民营企业和沿海来料加工型企业,加班成了家常便饭。譬如,一些企业投机取巧,把劳动定额定得很高,即使是手脚非常利落的工人,也难以8小时之内完成劳动定额。完不成劳动定额,就拿不到基本工资,为了多挣点钱维持生存,工人们只好被迫“自愿”接受加班,有的甚至每天工作长达16个小时。企业这么做,一方面是变相延长劳动时间,压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还规避了以更高的工资率支付工资的法定责任。   或许,没有人知道那些无休无止的加班,到底是他们自愿,还是被逼无奈。但是,当加班也有排名,并且成为晋升、加薪甚至是能否留职和生存的重要指标后,谁还能分清楚自愿与不自愿呢?   现代版的“鞠躬尽瘁”已经悄悄的变了味道。   “绝大多数的加班都没有经过工会的同意”   “胡新宇到底是不是‘过劳死’,我们不是病理学专家,不能下结论。但是,如果有关方面最终可以确定胡新宇的直接死因与超时劳动有关,那么这就是一起非常恶劣的违法和侵权事件,公司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陈杰平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但是根据现有法律法规,要作出这样的认定,可能很难。”   陈杰平特意将《劳动法》中有关“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的相关规定给记者打印了出来,他指着这些规定告诉记者:国家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能超过八小时……用人单位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他尤其指着第四十一条的开头说:“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才可以延长劳动时间。”但是,绝大多数的加班并没有征求工会和劳动者的同意,更不要说协商了。   “工会自始至终都反对超时工作。”陈杰平说,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还是比较严格的,但是一些企业的取巧做法,却让监督和执法工作很难进行。   “参照《劳动法》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可以说目前国内相当多的一批企业都已经违法了,有些甚至相当严重。可是一些企业却总能以员工是自愿加班为由逃避劳动部门的监督检查。”   陈杰平说,作为一级组织,工会面对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存在超时劳动的现象缺乏应有的约束力:一是工会组织没有劳动执法权,只能配合劳动监察部门对超时工作状况进行监督;二是一些私营企业根本没有成立工会,或者成立了工会,但工会的作用没有发挥到位。当然,相当多的成规模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管理手段比较成熟,工会力量比较强大,在这方面相对规范得多。

  • 【转帖】专家称环境税年内开征 税费双轨制不变

    随着今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日期的临近,运筹酝酿十多年的环境税,也提上议事日程。权威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环保部等三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环境税开征方案。“预计环境税近几年内会出台。但是,宏观调控的形势、基础工作能否赶得上,不确定因素太大。但几年内出台应该没有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专家预测环境税年内或开征近期,官方的一系列表态,让环境税开征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先是2009年5月25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共提出十三点意见,其中第四条提出“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节能环保体制改革,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第九条提出“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紧接着,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在6月5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征收企业环境税已被列入财政部、税务总局和环保部的重要议事日程,条件成熟时会推出。此后半个月,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6月24日在有关报告中建议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官方反复表态要出台环境税,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透露出具体的时间表。记者致电财政部税政司,相关人士以“部里有要求”婉拒回答这个问题。尽管如此,业内人士都已经感觉到了环境税开征日期的临近。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预测,“按说去年环境税就应该出台,因为金融危机推迟了。今年年内如果经济形势向好,应该会出台。”毫无疑问,环境税开征已经是一个大方向,但是目前仅与环境税相关的税种就有不少,比如资源税、能源税、燃油税等,甚至在消费税中对汽车分排量征收的税也被视作是环境税收。与环境税相关的税种已经名目繁多,为什么还要单独再开征环境税?“现在提出来开征环境税,这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我国要切切实实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可以说,环境税这个经济杠杆是非使用不可的。”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其实,我国对环境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将其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又提了出来。可以说,开征环境税已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目前跟环境相关的税种已有不少,业界对环境税的概念和界定范围,依然没有统一的看法。“环境税作为一种全新的税种,主要是针对目前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而提出的。”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环境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使用的角度不同,内涵也不太一样。狭义的环境税是指国家为了限制环境污染的范围、程度,而对导致环境污染的经济主体征收的特别税种,比如针对排污单位排放的污染物征收的环境污染税,也包括目前排污收费的费改税等。而广义的环境税,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环境政策目标,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调节纳税人环境保护行为而征收的一系列税收政策的总称,比如国家在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中更多地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等等。“在方案具体设计中,对那些具有可操作的排放,就可以先开征。因为广义的排放太多了,人类天天都在排放,人吐口唾沫也是排放。所以,要考虑可操作性。”贾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开始开征环境税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是有重点地开征。如果开征环境税,目前向企业征收的排污费就面临着改革。是费改为税,还是税费并存,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税费双轨制短期内难改变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开始向企业征收排污费源自1982年。1982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规定只有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才需交纳一定数额的排污费。这条规定在沿用了20年之后,也开始发生改变。2002年1月30日,国务院第54次常务会议通过《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下称“《条例》”),2003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计征废气排污费”;《条例》同时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排污费征收、使用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条例》,规定所有排污企业都需缴纳一定数额的排污费。但这一费用,仅仅是用于抵消污水处理的实际成本,外部环境成本仍然没有被计入。因此,出台环境税在所难免。”马中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但是,在开征环境税之前,首当其冲面临的是费改税问题。山西某煤炭企业的一位副总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为帮助焦化企业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山西省政府决定从今年7月1日起,对省内135户重点焦化企业,暂时调低焦炭生产排污费标准,执行期为一年。据了解,这135户都是山西省确定的第一、二类重点焦化企业。对第一类省重点焦化企业,将现行18元/吨焦焦炭生产排污费征收标准降为3元/吨焦;对第二类省重点焦化企业将现行18元/吨焦焦炭生产排污费征收标准降为5元/吨焦。对其他焦化企业仍按山西省环保厅规定的原吨焦征收额收取。“现在各个省、甚至各个地市对排污费制定的征收标准都不一样,基本上是当地制定的。如果费改为税之后,对企业来说,该交的税还要交;而地方政府该收的费还得收。全国各地那么多省市,包括地税一级都算是立法机构,都可以制定一些收费方面的政策。我们得听政府的。”上述人士无奈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据业内人士介绍,污染费征收20多年来,征收随意、管理使用混乱的情况一直存在。可以说,排污费的征收,对治理环境污染、降低企业的排污量等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费改税不可避免。公开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排污费征收额近200亿元左右。“在环境税开征的时候,选择的污染物指标肯定不会完全覆盖。比如,作为一种税收,首先要征收一些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宗污染物排放的税;二是目前向企业征收的排污费,除了包括大宗的常规污染物,还包括很多小宗的、非常规污染物,比如汞、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物以及有机污染物等。如果对这些污染物也征税,成本就很高,而且对这些污染物的征收所要求的技术性也很强,税务部门不可能再搞一套环境检测机构。因此,把这部分也改成征税,肯定不太可能。”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实行的是双轨制,税费共存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从长远来看,大宗的常规污染物可能改为环境税,而小宗的非常规污染物可能改为罚款。”

  • 中国食品安全链式防控技术与管理年会即将在烟台召开

    中国食品安全链式防控技术与管理年会即将在烟台召开暨第二届外向型企业自主品牌巡讲(烟台)报告会 威胁中国食品行业发展效率的“大事件”阴影,并未随2011岁末的来临而消散殆尽,相反,2012年食品企业将再负重责—标准盲区、技术难点、舆论风险等关键问题将时刻困扰。交流、分析行业焦点问题、科学应对未来市场中的已知与未知、合理制订年度计划,成为业内同仁最迫切的“岁末必修课”。  为此,中国食品杂志社、《中国国门时报》经济周刊在成功组织首届中国外向型企业自主品牌案例(福州)报告会的基础上,定于2011年12月16-18日在烟台市共同举办2011中国食品安全链式防控技术与管理年会暨第二届外向型企业自主品牌(烟台)报告会。  一.主办单位:中国食品杂志社 中国国门时报  二.时间地点:2011年12月16-18日         烟台金海湾酒店  三.会议主题:大浪淘沙,责任不倒  四.新闻看点:  (1)产业链聚会:首次邀请食品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企业共同参与,从源头、生产、终端各环节探讨食品安全防控机制。  (2)责任之约:首次邀请食品安全大事件的当事人(包括检验机构、企业、经销商、主管部门),讲述风浪始末,“责任感”对企业的救赎作用(主要针对瘦肉精、砒霜门、膨大剂等事件)。  (3)标准大讨论:首次针对国际国内的食品安全标准变化趋势、标准风险、标准盲区以及标准修订原理进行比较、剖析。  (4)技术对话“非技术因素”: 过去,由于以结果为导向的价值观,致使食品安全管理的目光,都偏重末端环节的技术依据。那么,人为因素在管理中占多大比重?本会首次通过技术依据,讨论存在于食品安全中的人为因素,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5)妙语连场:继承首届活动“国门对话”的精彩言论风格、互动形式,邀请业内诸名家登台演讲,让每个参会者的智慧融入其中,力争打造中国食品行业的“百家讲坛”。  五.会议形式:  两天日程,半封闭式会议,演讲与互动并行。  六.参会对象:  (1)食品安全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  (2)食品加工(进出口)企业分管副总经理及部门主管;  (3)食品(进出口)经销商、大型超市等企业负责人;  (4)食品机械、包装设备相关企业负责人。  七.主讲议题:  (1)2010-2011中国食品安全技术年度报告  分类别、分层次讲解食品行业国际、国际发展环境及年度数据,为企业制订2012年度计划提供宏观参考和现场咨询。  (2)食品安全“链式防控”中的关键技术应用  “链式防控”的理念已随《食品安全法》推广两年多了,企业在建设“链”中能否抓住每个环节,把握无缝衔接,关注链间变异?为此,邀请取得较大应用成效的企业代表和专家介绍成功经验。  (3)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措施热点及趋势  欧美、日韩是山东省主要贸易伙伴,也是近期制定和修订TBT最多的国家地区。据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统计,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山东省占直接损失总额的18.05%。专家将进一步帮助企业分析、防范、规避TBT,探讨新趋势。  (4)解析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非技术因素”  分析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非技术因素”,就“如何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绩效与执行力”展开互动,同时融入《复命精神》著作理念,邀请本书作者、知名专家赵琛出席演讲。  (5)《进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细则讲解  对《进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第135号令)等相关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以及进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监管要求、国外要求、追溯管理、国外监管体系等进行宣贯。  八.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国门时报》、《中国食品》、《中国检验检疫》、《中国质量万里行》、《中国经济周刊》、山东卫视、《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中国质检网等20多家媒体进行全程跟踪采访和报道。  九.组织联络:  大会秘书处:010-86973228 84466140  邮 箱:food@ccec.org.cn      http://weibo.com/labfood

  • 仪器信息网——《仪器导购周刊》第2期——VOC检测仪上线啦

    各位仪器用户: 大家好,从2017年6月16日起,仪器信息网推出了全新的导购产品——《仪器导购周刊》。[color=#333333] [b]《仪器导购[/b][/color][color=#333333][b]周刊》[/b]由仪器信息网[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c/317.html]仪器导购专场[/url]和[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行业应用栏目[/url]共同打造,涉及仪器、[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解决方案[/url]、选型文章、相关资讯等内容,希望为广大仪器用户在仪器选型、仪器应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color][color=#333333] [/color][b]《[color=#333333]仪器导购[/color][color=#333333]周刊[/color]》[/b][color=#333333]每周将推出一期,目前已上线2期:[/color][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1][b][color=#000066]第一期——总有机碳分析仪(TOC)[/color][/b][/url][color=#333333]、[/color][color=#000066][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2][b]第二期——VOC检测仪[/b][/url]。[/color][color=#333333] [color=#333333] [/color][b]《[color=#333333]仪器导购[/color][color=#333333]周刊[/color]》[/b] 第三期的仪器为[/color][color=#333333][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c/310.html][color=#0070c0]烟气分析仪[/color][/url][/color][color=#333333],[/color][b][color=#ff0000]现向广大仪器用户朋友征集[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c/310.html]烟气分析仪[/url]优质的选型文章[/color][/b][color=#333333](择优录取,文末可署名)。如果大家有好的选型文章,可发送至下列邮箱:[/color][color=#333333]zhangwei@instrument.com.cn;yuhm[/color][color=#333333]@instrument.com.cn[/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10.gif[/img][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img][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5.gif[/img][/color][b][color=#333333] [/color][color=#333399][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1][b]《仪器导购周刊》[/b]第一期——总有机碳分析仪(TOC)[/url]:[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1[/url][/color][/b][color=#333399][/color][b][b][color=#333399] [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2][b]《仪器导购周刊》[/b]第二期——VOC检测仪[/url]:[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zt/daogouzhoukan-2[/url][/color][/b][/b]

  • 【转帖】刘源张院士:缺乏诚信和认真,是中国质量问题的“癌症”

    【[B][color=#DC143C]转2009年08月24日《中国经济周刊》,文章有点长,但是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color][/B]】  “中国质量之父”刘源张院士:缺乏诚信和认真,是中国质量问题的“癌症”  上海“楼脆脆事件”仍未平息。8月12日,涉案相关嫌疑人被批捕,民众关于建筑质量的质疑依然未了。  “虽然这是个案,但也反映了某些普遍现象。中国的质量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缺乏诚信和认真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迄今唯一一位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也是“哈灵顿-石川”奖的唯一中国获得者刘源张,作为中国质量管理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谈到“楼脆脆事件”时指出。  “这些年,我早已不讲技术了。”在中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长达半个世纪,一直为质量奔走呼号、摇旗呐喊的“中国质量之父”刘源张院士,言及至此,面色非常凝重。  中国的产品质量一流,但“三性”不尽人意  “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是好的,而且在逐年提高。”刘源张院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机电产品接近世界最好水平 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电产品已经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纺织、轻工产品也很不错。[color=#DC143C][B]中国的产品堪称‘价廉物美’。但在国际市场,因为缺乏品牌认知,价值被严重低估[/B][/color]。”  说起几十年来中国产品质量的飞跃,出生于1925年的刘源张院士体会颇深,“改革开放初期,电视机开始普及时,国产电视机质量很难保证。朋友见面经常问,你家电视今天怎么样?答曰:‘今天我休息’。当时电视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从一次故障到下一次故障的平均时间)只有约250个小时,而现在,已经超过了10万个小时。”  作为质量专家,他告诉记者,在质量监督管理方面,中国政府有项中国独有、世界无二的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据记者了解,从1984年第4季度起,全国出现了部分工业产品质量下降的趋势。到1985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同比下降了11.6个百分点。对此,原国家经委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16个质量调查组,开展了产品质量大检查。  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代表国家经委向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扭转部分工业产品质量下降状况的报告》,措施之一便是实行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1985年9月,这项制度正式确立。同年10月31日,国家经委向社会发布了第一号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公报。自2001年4月起,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这项工作。  刘源张院士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通报来看,仅全年产品质量抽样合格率(不包括出口产品)一项来说,自1995年74.6%上升到了2007年87%。12年间,中国产品质量合格率提高了近13个百分点。  记者注意到,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08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通报,全年四个季度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最低为92%,说明我国主要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仍在稳步上升。  中国产品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究竟如何?“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是排头兵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与主流水平相当。”刘源张说,“尽管如此,中国产品有一个通病,就是‘三性’不尽人意。”  刘源张所说的“三性”,即[color=#DC143C][B]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B][/color]。首先是一致性难达到,很难做到同一厂家生产的大量产品质量一致 其次,稳定性较差,在分批交货中,更为明显,第一批货还可以,第二批货就差点,第三批货用户就无法忍受 三是可靠性较差,性能不稳定。  究其原因,刘源张院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缺乏诚信和认真,是中国质量问题的“癌症”。  日本为什么有2万多家“百年老店”  “2008年在中国发生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其实国外也都出现过,美国大概发生在100年前,日本发生在50多年前。而美国、德国、日本的质量问题都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刘源张向记者详细解析道。  美国最早的一批工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来自欧洲的移民。他们既无财产,也无文化。但是,美国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科学家精心研究标准流程再加以推广。而美国产业工人经过了四代人的更替,用血和泪认识到了不遵守标准的代价:小则丢掉工资奖金,大则丢胳膊丢腿。现在的工人已经是非常娴熟的产业工人,按照标准化生产,一丝不苟,保证了产品质量。  德国则是工匠精神的传统使然。现代工厂之前是作坊,而作坊之前是工匠。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的精髓。譬如,做鞋的工匠,他会在鞋上钉上一个本家族的姓氏标牌,其实就是最早的品牌意识。过硬的产品质量象征着家族的荣誉,容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汽车制造厂,曾经请过德国老师来培训徒工,我去现场看过,似乎很简单。十个小伙子站成一排,学钳工活,每人拿着锉刀,德国老师站在旁边,喊号子一、二、三、四,工人按号子在做。动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多一个毫米、少一个毫米都不行。其实,这就是培养一种认真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什么也干不好。”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非常匮乏,国民对资源特别珍惜,对质量的追求简直到了极致。“一辆汽车下线后,会摆放在一边,要求厂内工段长以上的人带着放大镜去仔细查看。一旦在某处发现瑕疵,立即插上一面小红旗予以标识。”刘源张说,“日本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几乎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据东京商工调查公司今年8月12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道显示,日本创建时间早于100年前的长寿企业已经达到了2万多家,最老的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寺院建筑的金刚组公司,始建于中国隋唐时期,已超过1400多年。而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质量要求上的认真与诚信。  朱镕基曾说“质量是上海的生命”  我们应该说“质量是中国的生命”  1942年,年仅17岁的刘源张从燕京大学远赴日本留学,1949年毕业于日本国京都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54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运筹学博士学位 1956年,刘源张应钱学森之邀回国,就职于中科院力学所,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质量工作。  1957年夏天,刘源张开设第一期质量控制讲习班,播撒了中国质量管理的第一批种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刘源张蒙冤入狱。文革结束出狱,但仍戴着“特嫌”帽子,找不到工作。这时,北京清河毛纺厂需要质量专家,赋闲的他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是质量工作救了我的命。”回忆起这些坎坷往事,刘源张的脸上却是一脸淡定。但他谈起质量问题时却情感丰富:“什么豆腐渣工程,什么假冒伪劣产品,什么假农资假种子坑农误农……”刘源张显得义愤填膺,“朱镕基同志曾经在上海说过,质量是上海的生命。我推而广之,质量是中国的生命。只有以质立世,才能成就品牌企业,也才能成就品牌中国。”  1980年6月,刘源张关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提议被国家经贸委采纳 1999年,全国第二次质量工作会议召开时,刘源张在京西宾馆给时任国家总理的朱镕基写信,要求设立质量工程师职业资格,获准 2007年,他得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在海外受到非议,立即上书吴仪副总理反映情况。“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商品出口呈现下滑趋势,更需要质量过硬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必须要用心来完成。”刘源张动情地回忆起往事,“上个世纪50年代,我刚从国外回来,看到工厂里工人们的那股认真劲,我真的很感动。问道:“你们为什么这么认真?’原来,他们都是解放前的老工人,新中国的成立让他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的精神。”  “让现在的工人重新回到那个年代是不现实的,但诚信和认真是必须给予的教育。缺乏诚信和认真,是中国质量问题的‘癌症’。三鹿奶粉就是一起惨痛的实例。”刘源张严肃地说。(记者 胡雪琴)

  • 【资料】经济类期刊==农业经济

    序号http://61.164.36.250:8001/CSTJ/IMAGES/kanwu.gif 刊名ISSNCN核心期刊1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003-785323-1216/N★2林业经济1002-493X11-5390/S★3林业经济问题1005-970935-1060/F★4农业技术经济1000-637011-1883/S★5农业经济问题1000-638911-1323/F★6农业经济1001-613921-1016/F★7农村经济1003-747051-1029/F★8渔业经济★9中国农村观察1006-458311-3586/F★10中国渔业经济1009-590X11-4508/F★11中国农村经济1002-887011-1262/F★

  • 【讨论】节能大限将至多数省份未完成 专家担心数据造假

    【讨论】节能大限将至多数省份未完成 专家担心数据造假

    距“十一五”规划收官之日只余两月。一切都在倒计时,节能减排的大考也不例外。相比之下,减排的形势更为乐观,全国减排工作的具体主管部门——环保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赵华林对本刊表示:“中国的‘十一五’减排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而节能目标能否准时完成,依然存有悬念。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竞争中,各个省区市能否完成自己的任务,关系到整个中国的节能承诺能否实现。兹事体大,“铁腕节能”已成为举国共识,谁的达标压力最大?《中国经济周刊》深入调查多省节能工作现状,并结合各方的数据信息,排出了30省区市的节能压力排行榜。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11/201011070948_257793_1611705_3.jpg

  • 【资料】熊猫快报--中国面对低碳经济的调整

    发布时间:2008年8月19日 英国提出到2050年建成低碳经济社会;日本正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德国环保技术产业有望在2020年赶超传统制造业,成为该国主导产业;美国投入巨资研发从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到二氧化碳零排放发电厂等环保技术…… 尽管对普通百姓来说,“低碳经济”是个有些陌生的词汇,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新趋势,并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战略行动。 “其实,目前,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低碳经济,北京大学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世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同样,从2001年起就开始介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领域的北京京诚嘉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东也告诉记者,目前,低碳经济还处在概念阶段,国际体系还没有形成。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告诉记者,“低碳经济”这个词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文献里就有,但是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2003年英国的白皮书里提出这个概念之后,才开始流行起来。2007年,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研究全球变暖应对之策的热门词汇。 “传统能源大量使用造成的温室气体高排放,对世界范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威胁,使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压力和挑战。发展低碳能源以取代传统高碳能源,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庄贵阳说。 中国面对低碳经济的调整 早在2006年初,为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所有对小排量汽车的限制要在2006年3月以前彻底清除。随后,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小排量汽车行驶线路方面的限制基本被解除。 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更是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此后,中国政府开始付诸行动,一个重要例证就是,2007年12月26日发表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不再提以煤炭为主,而是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008年,在“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他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他建议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研究。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今年初,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在政策激励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开始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低碳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数以亿计的资金也被吸引到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8月1日,国际非赢利机构气候组织(TheClimateGroup)发布的一份题为《中国的清洁革命》报告如是说。 低碳经济是发展模式的选择 国际气候组织发布的这个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低碳经济目前在中国的状况。 据记者了解,就在8月,包括山东、湖北等在内的省市纷纷核准了风电场项目,并加快了风电机组的生产,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发展新能源。 “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中国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发展思路。”庄贵阳说。 在记者的采访中,大家一致肯定了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积极意义,然而,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中国应该充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发展低碳经济,每个国家的应对策略不一样,也存在发展的风险,所以一定要优先发展低碳经济,如果没有提前做准备,将来的代价可能会更大。”清华大学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李政认为,中国应该提前做准备,发挥优势。 张世秋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所以,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一是国家要有发展战略的导向、政策、意愿;二是政府出台的政策要对低碳经济有倾斜性。”张世秋说。 ——信息来源:新浪

  • 【资料】经济类期刊==邮电经济

    序号http://61.164.36.250:8001/CSTJ/IMAGES/kanwu.gif 刊名ISSNCN核心期刊1当代通信1672-122511-4905/F2湖北邮电经济技术参考3通信企业管理1002-526X11-4813/F4现代邮政1672-080611-4911/TN5邮电建设6邮电经济7沿海邮电之窗8邮政管理与技术1007-349311-3016/TN9邮政研究1007-539913-1153/TN10邮电企业管理1002-526X11-1593/F11中国电信建设1017-519912中国电信业1671-306011-4524/TN共12种

  • 【转帖】河南放射物被传泄漏事件引发辐照食品安全争论 联合国官员最新更新:“回应”辐照技术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雪莲/北京报道   “钴60事件”引出“辐照”食品之惑   辐照,一种新的灭菌保鲜技术,粮、蔬、果、肉、调味品、中药等领域均已应用,我国相关食品产量已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辐照”一词还相当陌生—— [color=#DC143C][font=黑体][size=4]在21楼、22楼、23楼、24楼有最新信息:多类食品卷入“辐照门” 众商家讳莫如深[/size][/font][/color][color=#DC143C][size=4][font=隶书]最新更新:联合国官员:辐照技术是安全有效的食品加工方法(28楼)[/font] [/size][/color]

  • 【资料】经济类期刊==经济学

    序号http://61.164.36.250:8001/CSTJ/IMAGES/kanwu.gif 刊名ISSNCN核心期刊1财经研究1001-995231-1012/F★2财经科学1000-830651-1104/F★3财经问题研究1000-176X21-1096/F★4当代经济研究1005-267422-1232/F★5当代经济科学1002-284861-1400/F★6当代财经1005-089236-1030/F★7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003-663652-5009/F★8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003-366141-1029/F★9宏观经济研究1008-206911-3952/F★10宏观经济管理1004-907X11-3199/F★11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007-210113-1207/F★12经济工作通讯1002-705X11-1492/F★13经济研究参考11-3007/F★14经济纵横1007-768522-1054/F★15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004-292X14-1055/F★16[url=http://61.164.36

  • 专家称内地饮用水合格不足50% ,水厂似化工厂?

    http://i2.sinaimg.cn/dy/green/news/roll/2013-01-15/1358218309_GXDx2T.jpg 中国经济周刊 http://i0.sinaimg.cn/dy/green/news/roll/2013-01-15/1358218309_8L8rEp.jpg 影响自来水品质的相关环节  1908年,清朝末期,在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自来水事业发端。  拧开龙头,清水如注,咕咚咚下肚,自来水被视为方便、洁净的伟大发明。  百年后,4000余家自来水厂,每天供应6000万吨自来水,覆盖全国4亿多县级以上城市居民,水质安全,重若泰山,关系国计民生。  然而如今,自来水却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和猜测:一边是各地政府“各项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声明,一边是专家20年不喝自来水的现身说法。  老百姓想知道:中国的自来水真的安全吗?要用多久,我们才能喝上真正符合饮用标准的水?

  • 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调低到7.5%是否可缓解环保与发展的矛盾

    温家宝总理指出,这次将多年来8%以上的中国经济增速调低到7.5%,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真正使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增长,真正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摆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走到一条节约资源能耗,保护生态环境的正确道路上来,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最终惠及百姓的民生。++++++++++++++++++++++++++++++++++++++++++++++++++++++++++++++++++++++++++++++++++++++++++++++++++++++ 各位谈谈,地方政府会不会因经济指标压力小一点,转而加重环保呢?

  • 盐业体制改革终出台:中高端食盐或涨价

    盐业体制改革终出台:中高端食盐或涨价

    http://n.sinaimg.cn/finance/transform/20160516/E74n-fxsenvx1026845.jpgCFP  盐业体制改革:中高端食盐或涨价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19期)  近日,国务院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下称“方案”),对推进盐业体制改革做出总体部署,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根据方案,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我国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  那么改革破冰之后,作为目前我国极个别仍保持专营体制、按计划统购统销的领域,食盐行业真能彻底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么?  食盐生产企业最受益  “虽然是各方博弈的成果,终于还是批了。”一位熟悉盐业改革的知情人士兴奋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盐业专卖或盐业专营,是指食盐销售由政府垄断、限于政府授权私人经营,或者由公家统一收购等垄断制度。盐业专营自古就有,世界各国都曾采用。我国盐业专营历史悠久,也历经多次改革。此轮盐业专营始于1996年,而业界关于改革和破除食盐专营的争议也已长达十多年。从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下发《关于盐业管理职能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盐业体制改革呼唤后,波折纷争一直不断。  “无论怎么样,这次改革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等重要措施出台,已经意味着盐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食盐市场已经实质性放开了。”上述知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他认为,大门终于打开,食盐生产企业可以放开手脚了,它们和盐业公司成为了平等的合作关系,不再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  其实关于改革方案的端倪,在今年4月1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内容中就提到,在深化企业改革方面,要大力推进电力、油气、盐业等重点行业改革。  据相关人士透露,在盐业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发改委体改司司长王强表达了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食盐生产企业进入销售市场,批发企业可以跨区域经营等核心内容。其中涵盖了完善食盐定点生产制度、食盐批发环节专营制度、食盐专业化监管体制,取消生产批发区域限制、政府定价机制、工业盐运销管制和建立食盐储备体系和配套制定食盐生产批发企业规范条件等内容。  北京大学盐业体制改革课题组表示,本次改革是我国盐业管理体制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对于推进盐业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盐业资源有效配置、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确保食盐质量和供应安全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十年盐业改革大事记  1996年5月  国务院颁布了《食盐专营办法》,对食盐产销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对食盐价格实行政府定价。  国家经贸委主导改革时期(2002年—2003年)  2002年5月  国家经贸委下发《关于盐业管理职能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第一波盐业体制改革。  结果:2002年5月底,国家计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食盐管理计划,严格执行专营政策的通知》,盐改失败。  2003年1月  国家经贸委将盐改列为当年经济运行8项重点工作之一。  结果:2003年5月,国家经贸委被撤销,盐改搁浅。  发改委主导改革时期(2004年—2008年)  2004年3月  按政企分开原则,广东省启动盐业体制改革。  2004年7月  《完善修改稿》由中国盐业协会完成并转交国家发改委。  2005年  国务院提出“研究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  2006年  国家审计署对中盐总公司及14个省市盐业公司、部分食盐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审计,发现诸多问题。  结果: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工业管理职能划归工信部,盐改搁浅。  发改委与工信部主导改革时期(2009年—2010年)  2009年4月  发改委牵头,联合工信部,成立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2009年11月  出台《关于推进盐业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意见提出:2011年取消食盐专营,实行食盐市场化。  结果:最终没能实施。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编辑制图:《中国经济周刊》 采制中心  中盐总公司权力被大大削弱  “这份方案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目前盐业是国家高度垄断的最后几个行业之一,加上盐业垄断不仅仅使得盐业市场较为混乱,盐业央企与地方企业乃至私盐企业无序竞争,造成盐业这一事关居民生活基本要素的行业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的边缘地带,也造成了很多权力寻租或腐败现象。因此,推动盐业体制改革、打破盐业行政垄断,是酝酿已久、也广受关注的事件。”有“中国盐业反垄断第一律师”之称的邹佳莱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他告诉记者,在盐业专营体制下,食用盐的生产、运输、销售、价格等均由国家统一控制。食盐的生产与批发销售分离,其中地方一些获得审核资质的制盐企业负责食盐的生产,但对食盐的产量及价格却没有决定权,而中盐及其下属的各省份的盐业公司则拥有对食盐批发销售的管理权。因此,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因为食盐专营制度导致的行业问题。2006年,国家审计署曾对中盐总公司及14个省份盐业公司、部分食盐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审计,发现诸多问题,如2004年、2005年,中盐总公司利用协调生产和销售计划的权力,在编制计划时预留4万吨,分配给本公司投资的盐企。  资料显示,中盐创立于1950年,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盐行业。2004年起,中盐成为全国食盐专营的生产经营主体,中国盐行业龙头企业和唯一中央企业。年食盐产量28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0%,旗下拥有全资、控股子公司46家。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也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食盐专营制度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市场区域分割,无法形成统一的全国市场,造成流通环节过多,经营效率低下;产销矛盾突出,制盐企业与批发企业市场地位不平等,制盐企业通过“跑计划、跑关系”来增加销售,批发企业压低价格、拖欠盐款、结算不及时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上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市场区域分割和上下游产业链间的分割不利于盐业企业的重组整合,一些地方盐业公司和盐务局合署办公,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盐行业仍存在“多、小、散、弱”的局面。  “国内盐业公司每个省份都有,经过改革,盐业公司可以多元化,引入竞争机制,让盐业发展更符合消费者需求,对国内固有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很好的改善和促进作用。另外,对行业内上市公司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朱丹蓬说。  舌尖上的盐价会涨么?  “引入竞争是改革最大亮点。”中盐总公司表示,这次改革不仅将使行业迎来一轮重组兼并的热潮,还会让中国盐业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  而老百姓最关心的是盐价和品类选择。那么,一旦放开食盐价格,由企业自主定价,会不会出现“天价盐”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5/201605171506_593664_2290250_3.jpg 2011年3月,受日本地震引发核电站事故影响,网上谣言称新产海盐将存在安全隐患,广东等地民众抢购、囤积碘盐。  申万宏源的研究报告指出,此前盐的品质保证依靠国家信用背书,消费者对盐品牌认知度很低,放开后品牌营销的作用将大大增强。广发证券的报告也指出,受此影响,中高端食盐品牌将快速发展,利润也将重新分配。 “制盐企业允许跨区域经营后,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食盐产品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普通食盐的价格会出现下降。”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贺海仁表示。  《中国经济周刊》随机采访的消费者表示,盐业改革会让消费者选择多样化,比如有消费者此前患有甲状腺癌症,手术之后需要食用无碘盐,虽然北京加大了无碘盐的投放量,但有的超市并不卖无碘盐。于是,只能选择海外代购。  对此,部分终端零售商也有自己的见解,“普通食盐的价格应该浮动不大,随着市民需求的多样化,吃好盐、用好盐的消费意识提升,中高端食盐的市场占比可能会增加,其价格也会提高,与普通食盐拉开差距。”一位超市负责人表示。  “盐业放开后,行业竞争将居于良性,也会让整个盐业产品线、营销手段更加丰富,对于国家、经销商、盐业公司、消费者都是多赢的局面。”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如是说。

  • 【分享】不收版面费的学术期刊(收集整理 )

    1、橡胶工业(核心) (不要版面费,还给稿费)2、轮胎工业 (跟橡胶工业同属一个编辑部,也不要版面费,但给稿费)3、饲料工业(核刊)4、中国水产5、《经济管理》6、《经济导刊》7、《商业经济与管理》8、《国际经贸探索9、《南开管理评论》10、经济研究 (zhangqinglin提供)11.审计与经济研究12.财经科学13.财经问题研究14.证券市场导报15.探索16.天府新论17.上海经济研究18.中国改革19.投资研究20.财会月刊21.上海会计22.经济研究参考23.财政研究24.经济学家25.经济研究26.经济科学27.世界经济28.财经研究29.经济管理30.新疆农垦经济31.石河子大学学报 (现在可能改收版面费了)32.改革33.中国改革报?理论周刊34.经济学消息报35.经济学动态36.决策咨询37.经济评论38.上海保险39.上海经济研究40.中国工业经济41.世界经济文汇42.当代经济科学43.经济管理44.管理世界45.学术交流46.北方论丛47.财经研究48.管理科学49.金融教学与研究50.《中国经济问题51.中国国情国力52.改革53.企业管理54.银行家55.统计研究56.江苏企业管理57. 广东商学院学报58.上海财大:《财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59.南开经济研究:《企业研究》、《企业管理》、《经济管理》60.成都:《电子信息对抗技术》、《电子对抗》,南京的《航天电子对抗》,61.高等学校化工学报62.消费导刊(社科版、自然科学版)6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自然科学版) (现在可能改收版面费了)64.《中国建设教育》65.《教育科学研究》66.《中国教育报》67.《远程教育杂志》68.《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69.《教育技术研究》70.《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71.《中小学电教》72.《开放教育研究》73.《教育信息化》74.《广东有色金属学报》75.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6.《潍坊教育学院学报》77.《西安外事学院学报》78.《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79. 军事经济研究(中文核心)80. 制造技术与机床81.社会科学82.交通节能与环保 83.《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无版面费,有稿费84.《科学通报》的英文刊不收版面费,权威期刊,SCI收录(中文刊要收一定的版面费 ) 85. 中国语文、语言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86. 中国兽医杂志,一级期刊87. 出版科学88.南方水产89、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不要版面费,而且还给稿费 90、岩土工程技术 91、《电子技术应用》92、《电池》93、水科学与工程技术94、建筑结构95、施工技术 96、宁夏社会科学(核刊),不收版面费,且主编很正直 97、《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不收版面费,稿费100多元。www.itedu.org.cn98、《中小学电教》 不收版面费,没有稿费。zxxdj@yahoo.com.cn99、《开放教育研究》 不收版面费,稿费200多元。kfyj@shtvu.edu.cn100、《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不收版面费,可能有有100元稿费。此杂志已开始收取版面费了,220元/千字,cete1987@vip.163.com101、《中国教育报》 不收版面费,稿费按字数计算。各个版面电子邮箱不同,杂志社有。102、《远程教育杂志》 不收版面费,没有稿费。zz@zjtvu.edu.cn103、《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不收版面费,没有稿费。XBBJB@gxou.com.cn104、《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不收版面费,稿费100多。xuebao@jstvu.edu.cn106、《教育科学研究》 不收版面费,稿费200左右。esr1203@sina.com107、《中国远程教育》 不收版面费,有稿费。zzs@crtvu.edu.cn108、《中国电化教育》 不收版面费,有稿费。cet@hedu.net97~108由 kedashanhun提供109、《浙江社会科学》110、《浙江学刊》,不收,给稿费。111、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不收版面费,千字50元稿费112、电加工与模具113、液压气动与密封 114、天津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人文杂志。探索,给稿费,并且喜欢那些具有创新性的文章,这对于年青的作者有很多机会 (不是期刊的论文集有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给稿费)

  • 【转帖】“环境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

    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如果学西方那种“吃法”,那么中国还没“吃饱”就要提前为生态环境付账今年,“环境”已是无可争议的关键词。有人说,环境污染是任何一个致力于现代化的国家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有人说,环境保护是一个后现代的命题,即富裕国度富裕民众“吃饱了”以后提出的更高需求。我本来也同意。但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学西方那种“吃法”,那么中国还没“吃饱”就要提前为生态环境付账。因为中国的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的路子;因为那些发达国家早已制订好了有利于他们的各项国际规则,使中国的污染成本不能像他们当初那样转移出去,只能自己硬扛;因为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更非帝国主义,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人民,也要对世界人民负责。我们只能在人均3000美元时提前解决环境问题。况且,解决环境问题也为中国各项变革提供了试验田。因为环境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几乎囊括了这个时代中所遇到的绝大部分信息,是一个大转型社会的缩影。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期制度的办法一个大国发展需要有个魂,科学发展观就是魂;有了魂就需要有个方向,这便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方向就需要有行动机制去完成,这便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现行的法律与体制进行的变革;而支撑这一变革、贯彻这一理念的,是一套新政策。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它以内化环境成本为原则,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基于环境资源利益的调整,从而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与传统的行政手段“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根据控制对象的不同,环境经济政策包括: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如排污收费;用于环境基础设施的政策,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如生态补偿和区域公平。若根据政策类型分,环境经济政策又包括:市场创建手段,如排污交易;环境税费政策,如环境税、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等;金融和资本市场手段,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财政激励手段,如对环保技术开发和使用给予财政补贴;当然还有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手段等等。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期制度的办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经济政策对中央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施至关重要。  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使我们比发达国家更迫切需要出台环境经济政策从发达国家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建立和实施一套全方位、多领域、全局性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有效控制污染的目的。目前,世界各国总结出来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基于两类理论:第一类是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即“科斯手段”,认为明晰产权对环境问题非常重要。第二类是基于福利经济学观点,即“庇古手段”,认为税收收费制度非常重要。综合来看,各国的环境经济政策都具有几个共性:其一,普遍体现为一种政府对经济间接的宏观调控。通过确定和改变市场游戏规则来影响污染者的经济利益,调动污染者治污的积极性,让污染者也来承担改善环境的责任。其二,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将污染成本内部化,从而达到事前不得不自愿减少污染的目的,而不是事后。其三,政府部门间在环境问题上的政策协调越来越紧密,都倾向一种混合的管理制度。随着环境政策纳入到能源、交通、工业、农业部门的政策中,环境政策与部门宏观发展政策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客观上把经济手段与行政监管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其四,逐步从“秋后算账”向“全程监控”转变。这种转变使得某些类型的经济手段,如产品收费、注册管理费、清洁技术开发的补贴和押金制度等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使我们比发达国家更迫切需要出台环境经济政策。况且,发达国家现有的环境经济政策的成功经验已摆在那里。而我国目前环境经济手段很少,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政策体系。原因之一是没算好两笔账。一笔是照目前高能耗、高污染的模式发展下去,也就是不实行环境经济新政策,我们重化工业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还将付出多少环境资源代价?第二笔是实行了环境经济新政策后,我们的GDP增长速度要下降多少?政策实施和增长模式转型成本到底有多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否承受得起?算不清这两笔账:决策起来就少了些科学依据。两赢的道路变成了两难的选择。好在环境恶化的形势即便不用数字,只凭眼睛也能看到。形势不允许我们在“万事俱备”下再去实施那些理想的环境经济政策,只能边算账、边研究、边试点、边总结,联合各方力量,全面推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框架。 推行环境经济政策,不仅对中国环保事业有重大意义,也为中国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应先建立哪些环境经济政策?这里简单谈一下。一是实行绿色税收,就能通过税收的“胡萝卜”和“大棒”来奖善惩恶。二是加强环境收费力度。彻底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状。三是建立绿色资本市场,斩断污染者的资金链条。这方面我们已经与人民银行证监会发布了相关基础性文件。四是生态补偿试点,为中国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奠定基础。五是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力量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和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六是完善绿色贸易。在西方国家普遍设立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势下,我国的贸易政策应该做出相应调整。七是建立绿色保险。用市场手段加强环境风险管理,为企业、公众和政府提供一个符合三方共同利益的政策平台。以上粗略介绍的七项政策,在国内外学术界、各相关部门都已经反复探讨过,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是在我国政策实践中却迟迟没有推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和各个地区之间的权能和利益调整。当理论的前瞻性与分割管理体制下的利益格局发生冲突时,环境经济政策就难免“知易行难”。因此,我现在谈环境经济政策,不只是要做一个理论研究,更是想呼吁各部门建立节能减排新政策的联合研究机制。仅仅因为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利益,而使有利于更大公共利益的政策实施受到阻碍,这种事并不少见。政策没有推行虽令人遗憾,但更值得深思的是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深层原因。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中国的国际形象不能等,国家的政治稳定不能等,社会和谐不能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等,人民的生命健康不能等。推行环境经济政策,不仅对中国环保事业有重大意义,也为中国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将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标志。以绿色为导向的市场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将培育造就担当绿色责任的企业;以绿色为导向的社会是成熟的公民社会,将培育造就担当绿色参与的公民;以绿色为导向的政府是成熟的执政主体,将培育造就担当绿色执政的官员。以绿色为导向的市场、社会和政府将构成绿色责任、绿色参与、绿色执政的有机主体,将构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合力。“绿色中国”有望实现。(作者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 《经济学人》:中国能否快速治理污染

    导读:最新一期《经济学人》于8月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是《中国能否快速治理污染》。中国有害气体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如果能尽快治理污染,不仅对中国自己,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都是福音。   1918年,珀西-比希-雪莱说:“伦敦就像一座地狱——拥挤不堪、乌烟瘴气。”如今用这句话形容中国的很多城市非常合适,同英国19世纪初一样,中国现在正经历一个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对财富的追求超过了对干净空气的渴望,然而迟早中国也会像英国那样开始治理污染。   如果中国仅是简单遵循富裕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来摆脱贫困的话,人们没什么可担心的(你生活在某个地狱城市除外)。但两个原因使情况完全不同。首先是时间,英国工业加速发展的时候,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水平和过去几千年没什么不同,而如今已经提高了1.5倍,离450PPM不远了,这是很多科学家公认的危险水平。其次是地点,中国太大了、经济增速又太快了,它对世界的影响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任何国家。   中国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首先影响生活在附近的人。2013年1月,北京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含量超过WHO规定的安全标准的40倍。中国十分之一的农田被化学物质或重金属污染,一半以上的城市供水不适合用于清洁,更不要说饮用。在北方,空气污染使得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了五年半。   这一切引发了全国范围内普遍的不满,甚至在中产阶级中出现了“避邻主义”。政府也对此忧心忡忡,除了行政干预外,中国还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治理污染。据说今后五年,中国将斥资2570亿美元改善空气质量,相当于香港全年的GDP,国防预算的两倍,即便按照中国的标准而言,这也是大手笔。   治理地方污染是中国自己的事,但是该国的排放物却影响全球,因为它们会污染大气,而大气是全球公共的资源。中国消耗全世界40-45%的煤炭、铜、钢铁、镍和锌,它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意味着对环境的影响更大。自1990年以来,中国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从20亿吨上升到了90亿吨,几乎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0%。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几乎是美国的两倍,现在它已经不再简单的追赶西方的步伐了,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和欧洲的平均水平相当,即便刨去因出口而产生的碳排放,大约为四分之一,这个数目依然非常可观。   中国政府试图让人们注意到这些惊人的数字。中国削减了大公司单位产品的能耗数量,并且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产业,但是这些目标以及行政命令并不能有效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了实现经济目标、创造就业或增加产能等诸如此类的目的,官员和大国企负责人往往会达成某种默契。如今随着经济放缓,政府在降低环保目标、放松监管上的压力变得更大,国家领导也不得不对来自地方中层官员的压力给予回应。   如果中国不有效削减碳排放,那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其他国家减少更多的碳排放(这看上去不可能),要么想出别的办法来解决,这其中包括对大气进行改造的可能性以及投资其他耐高温的方法,比如培育耐旱作物。   但是说服中国减少碳排放并非不可能。气候变化对该国的影响非常大,从绝对数量而言,中国居住在海平线附近的人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它也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因此中国领导人知道需要有更有效的方式来做出改变。最显而易见的方法是征收碳排放税,这将比设定目标更加透明,也更少受到讨价还价的困扰。中国政府承诺要推出类似的政策,现在要抓紧落实。   尽管达成全球性的碳排放协议宣告破产,但西方国家仍应该以身作则,因为中国会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另外中国和美国通过达成双边协议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最近两国宣布减少氢氟碳化物(一种特别强效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碳捕捉和存储技术,减少重型车辆气体排放,这些都是好的开始。富裕国家还该出资帮助中国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因为在中国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而每花费一美元产生的效益高于富裕国家。   世界各国无法忽视巨大的中国,因此中国必须重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像美国一样,它的国家政策将对世界产生影响。如果中国继续向大气排放污染物,那么中国人将和其他国家一起遭殃,而如果中国想对全球变暖做些什么,它就该降低排放量,这样所有人都会获益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