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智能穿戴标准

仪器信息网智能穿戴标准专题为您整合智能穿戴标准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智能穿戴标准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智能穿戴标准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智能穿戴标准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智能穿戴标准话题讨论。

智能穿戴标准相关的资讯

  • 可穿戴标准制定工作即将开始
    当前智能可穿戴概念炙手可热,已经成为IT业界新的爆发点,据IDC报告预测,2015年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5千万台。然而,红火的市场背后,是相关指导标准缺失的尴尬。近日,德国莱茵TÜ V 在北京为联想集团颁发了全球首张智能可穿戴设备证书,为标准制定做出有益尝试。据悉,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联盟(以下简称CWCISA)也将在本月中旬就可穿戴标准制定与检测开展工作。   据CNN 2014年2月24日报道,有许多用户反映Fitbit公司的Force系列运动追踪腕带易导致皮肤过敏发炎,因而Fitbit决定召回所有该系列产品。这是第一次在可穿戴市场上引发的安全人身安全问题,引起业内哗然。Fitbit首席执行官詹姆斯· 帕克(James Park)在致用户的信中表示,约有1.7%的Force腕带用户反馈了皮肤过敏的情况。这种接触过敏性皮炎很有可能是因为该设备不锈钢部分中的镍,或是腕带中使用的粘合剂等成分而导致的。   实际上,对于IT产品的信息安全争论一直不绝于耳,对这些比较隐私的信息的保护力度是远远不够的。来自安全公司Accellion的报告称,英国地区内有超过80%的受访企业表示不断增多的可穿戴设备将会带来更多的风险,有77%的企业并没有将可穿戴设备纳入到他们的移动安全策略范围之内。卡巴斯基实验室的高级安全研究员大卫· 雅各比(David Jacoby)说道,&ldquo 黑客甚至能够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就已经侵入他的可穿戴设备了。&rdquo   为何行业标准的出台如此引人注目?众所周知,可穿戴设备紧贴人体,需要使用者长时间佩戴,如果不能满足基本的安全标准,将轻易威胁人体健康 可穿戴设备若被黑客入侵,同时还存在隐私数据被滥用的风险。而据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联盟秘书长杨昕介绍,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专门针对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标准,这使得国内可穿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鱼龙混杂,极大地阻碍了消费者对于可穿戴产品的接受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标准的缺失也使得可穿戴设备难以拓展到医疗、养老、儿童跟踪定位等社会热点领域,直接限制市场的快速发展。   那么可穿戴行业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标准问题呢?CWCISA认为,可穿戴设备本身、电池和电源适配器的安全性,无线连接、电磁兼容、有害物质的使用需要进行全方面的认证评估范围,以最大化地减少给可能给用户造成的危害。同时,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软件的缺陷问题都值得考虑,尤其是植入性的产品,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更急迫需要行业标准的规范。   据CWCISA秘书长杨昕介绍,近期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联盟将筹备成立标准与培训专业委员,积极推动中国可穿戴标准的落地。届时,联盟将与国内外知名标准化及认证检测机构合作,根据市场热点即时推出有关产品的行业标准及认证。   同时,CWCISA将适时把可穿戴有关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强制检测标准,并制订可穿戴产品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规范,帮助企业针对养老与医疗健康等行业开发更加多样的应用。   杨昕表示,CWCISA将组织国内最顶尖的生产研发企业与国际标准化研究机构的合作,帮助中国顶尖的制造与研发机构申请国际性技术标准。
  • 不盲目膜拜智能穿戴 人体才是最精密“仪器”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于是便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健身及运动。为了让自己运动得更“专业”,除了高价聘用私教之外,功能各异的高科技智能服饰也逐渐获得人们青睐。无可否认,这是一个“拼技术”的年代,科技的日新月异能够令智能产品的功能变得更完善及专业。此外,高科技除了会改变人们原有的生活和运动模式之外,是否存在一定“弊端”,也是人们所顾及的方面之一。  智能服饰  让运动事半功倍  现有许多可穿戴设备都能做到在运动时收集相关数据,此外还能不断地根据你锻炼的类型和强度,调整对肌肉的刺激力度,模拟大脑给出的信号以锻炼肌肉。为了用更短的时间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研究者们脑洞大开,纷纷依据各种不同科学原理设计出“高智商”的运动服饰。  比如最近由德国研制的“高效”智能运动服,特别之处在于内置电极,据称可以通过刺激肌肉以增强锻炼效果——只要穿上这款运动服,20分钟的锻炼效果就可媲美穿平常的运动服锻炼3小时。缩短运动时间却能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对于懒虫而言无疑是福音。除了能够“刺激肌肉”,智能运动服还能“追踪肌肉”。由加拿大所研制的智能运动服,内置EMG运动传感器,能够感应和追踪到肌肉纤维内部的活动,并通过应用程序告诉用户各个部分肌肉的运动状态。另一方面,可提供教练般的反馈,是智能服饰存在的意义之一。近日印度研制的一款智能运动服,由压缩上衣和裤子组成。研究人员将119轴加速度计、心率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全部连接至一个动力组件,并嵌入至运动服内。贴心的是,应用程序会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及时反馈,这意味着如果运动者的生物动力学、形式或姿势不正确,它会在第一时间发出通知,这点非常适合瑜伽爱好者的需求。除此之外,这款智能运动服还能在训练过程中帮助你保持最佳的心脏速率,或者在身体处于过热危险时提醒你停下来休息,十足“教练”般认真负责。  无论是可以检测各种体能数据的智能T恤衫、能够精确测算步数的智能袜子,还是能够检测到潜在危及生命情形(比如缺氧)的智能头部装备,不难发现,大多智能服饰都配置了可以捕捉身体动作的传感器——能够及时提供反馈,告诉你如何才能运动得更加专业。智能服饰设计者的目标,就是为了让你不需要进入虚拟世界,也可以像你最爱的运动员那样运动。  健康咨询:  不盲目膜拜 “适度使用”是关键  科技发展对于人类而言,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存在的健康隐患却不容易被发现。比如说,高科技的智能穿戴设备,大多会利用传感器技术在运动时收集相关数据,因此会涉及数据的传送和接收。科技在为人类服务的同时,是否发过来也存在一定“危害”?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刘军教授告诉记者,脑电图主要利用仪器检测脑部自发的生物电位,一般容易受到被检查者情绪、睡眠觉醒状态、外界磁场等干扰。如果超过一定限度的外界信号,会给人体甚至大脑产生一定影响,然而轻微的干扰(如正常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范围,人体通过精密的自我调节应该不会受到不良影响。“自世界上第一部商业化手机于1973年面世以来,不过数十年时间,普及的时间则更短,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何,仍需更长时间的观察、随访研究。”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福利也带来弊端。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会努力让福利更大化,弊端最小化。对于如今的手机、WiFi等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很多,我们既不能顶礼膜拜,也不能谈虎色变、杯弓蛇影,更理智的做法是适度使用,趋利避害。  如今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许多以前只出现在电影中的智能服装也成为现实。“人体是目前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任何人工产品都无法与之媲美,通过传感器、智能服装自动调节人体的生物学功能,还为时尚早。”在黄翰教授看来,日常生活中已经充斥着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运动时如果能够返璞归真、亲近自然,才能充分感受机体的美妙,尽情享受运动的乐趣。  专家声音  技术剖析:  智能穿戴科技:  由航天领域逐步渗入民用  智能服装属于一种身体内外部信息的采集和反馈系统,同时具有感知和反应双重功能的服装。它不仅能感知身体外部环境或内部状态的变化,而且通过反馈机制,能实时地对这种变化作出反应,从而使服装变得有了智能的“感觉”。  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智能算法与智能软件实验室主任黄翰教授告诉记者,最初,“智能服饰”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等特殊领域,随着传感器、无线通讯网络和微型芯片等技术的进步,智能穿戴技术渗入民用,逐步演变为目前的“智能服饰”。就黄翰教授认为,智能服饰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这些服装可以简化我们与数字世界的联接,又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流,智能服装可以让人更多地与外界沟通,而不是盯着手机屏幕。”他说。  黄翰教授告诉记者,未来智能服饰的发展方向将由功能单一向多功能转换。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服装逐渐趋于多功能化。“例如,同时具备生理数据采集、环境数据采集、卫星定位及交友娱乐等功能,并使用多样化的传感器和运行器件集成,提高精确度和稳定性,在不影响穿衣舒适度的前提下使其与服装融为一体。”他说,“其次要确保对人体无害,且具有抗辐射和防雷防电的功能。”而传感器和电子元件应的柔软性,以及面料本身的可水洗性,同样也成为智能服饰能否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  “传感器技术”还有待提升  关于智能服饰,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功能性相对比较成熟的“传感器技术”。面前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大部分都不支持添置传感器。但模块化设计可穿戴设备是其发展的趋势。  “运动装备是目前可穿戴设备产品比较集中的领域,智能手环通过加速度传感器估算用户走的步数,智能跑鞋中通常采用压力传感器采集用户双脚落地的压力数据,由此分析用户的跑步数据。”黄翰表示,“相对于传统传感器的工业应用,智能服饰更需要新型符合服饰舒适美观要求的传感器。”  就目前而言,传感网络仍面临着通信能力有限、电源能量有限、计算能力有限等诸多挑战,传感器网络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因此必须具有可重构和自调整性。“因其感知数据采集环境复杂,数据实时性强、数据量大,我们需要研究稳定高效的数据流采集、管理、查询、分析和挖掘方法。”  据介绍,传感器在智能穿戴设备中仅仅担任数据采集的角色,最终设备是否能准确输出我们关心的信息,这中间还涉及复杂的信号处理过程,由于可穿戴设备有限的计算能力,限制了许多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因此其准确性还有待提升。“例如,运动手环很可能将手的摆动误认为一定是走路或者跑步。”黄翰这样说道。
  • 国内首款可监测情绪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发布
    创新创业公司恒爱高科昨日正式发布首款能够实现情绪监测与健康管理的可穿戴智能设备“懂你”。据介绍,“懂你”采用硬创领域目前通行的硬件+软件的模式,由一个可佩戴吊坠和一款手机端APP组成。以生理电监测与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收集生理电参数和情绪数据,监测各类情绪并及时进行反馈与管理。  CEO郭藏燃介绍,目前“懂你”设备的情绪数据测试和使用准确率平均达到85.48%,其中对于愉悦和恐惧测试数据的识别准确率已达91.16%和90.41%,堪称国内首批专门监测和管理情绪的智能可穿戴高科技设备。据介绍,该团队目前已取得一项专利,同时还有5项专利正在申请中。
  • 汉威电子:正在努力探索智能穿戴设备
    p   汉威电子周四在全景网互动平台表示,智能穿戴设备是公司一直关注的领域,公司在进行一些智能穿戴设备探索努力。 /p p   汉威电子的主营业务为气体传感器、气体检测仪器仪表、气体检测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及自营产品出口。 /p p   strong  相关报道: /strong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0219/184320.shtml" target=" _blank" 汉威电子下属子公司及相关人员被起诉 /a /p
  • 趣味科学:智能可穿戴设备简单"测病"
    (资料图片)   趣味科学   广州日报讯 随着智能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可穿戴设备逐渐走进医疗领域,帮助很多患者在家中检测出所患疾病。近日,科学家们研究出一种廉价的智能手机配件,使人15分钟内自检出HIV病毒;不久前,一款新诞生的智能胸罩可以帮助女性轻松检测出乳房是否存在癌变的可能性;同时,未来的隐形眼镜也可以时时监控血糖和血压。   文/稻果   15分钟检测HIV   日前,一款智能配件将手机变成移动化验室。这个小装置由哥伦比亚工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它能够在15分钟内同时检测梅毒和HIV的两种病毒。更重要的是,它检测时只需要指尖的一滴血,并通过智能手机的电量来运行,这样做节省了额外的电量消耗。   这个小而轻的装置由一个包含了一次性测试版的芯片构成,测试版中包含了测试所需的试剂。这些试剂中的化学物质与HIV和梅毒抗体相遇后会发生颜色反应。病人的血与试剂相遇之后,小装置中的光电管就会检测到这一反应,并将结果发送到相关的手机APP上。   它的生产费只需34美元,这比传统实验室设备动辄2万美元的费用便宜得多。更重要的是,一次性测试版只需几美元。   智能胸罩测乳腺癌   日前一款名为iTbra的智能胸罩诞生,它可以帮助女性无需X光即可检测乳房是否存在癌变。这款iTbra内置的温度传感器可以与医生或用户的移动装置进行通讯,使得癌症检测更快更舒服。及早和过迟发现乳腺癌,可能意味着生与死的差别。   由于乳房当中肿瘤组织温度高于正常组织,iTbra通过温度传感器就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检测。iTbra的最终版本将通过监控组织血流量和温度来判断是否存在癌变组织,iTbra的内部网格将均匀分布有温度传感器。iTbra目前仍处于原型设计阶段,测试之后还要经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管局批准后才能上市。   隐形眼镜监控血糖   很多人都认为隐形眼镜纯粹用来让自己变漂亮的。但作为一种医疗工具,智能隐形眼镜在视力矫正之外还拥有巨大的潜力。   眼泪的产生是有实际用途的,当中蕴含着种类丰富的化学物质,可以告诉医生你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在诊断和管理糖尿病和心脏病这样的健康问题时,眼泪可以替代血液样本。   谷歌和诺华最近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来共同开发可以感应血糖的隐形眼镜。这种隐形眼镜的镜片当内嵌了微型化的血糖传感器,可以让糖尿病人通过眼泪持续监控自己的血糖水平,而无需通过扎手指验血的方式。同时,他们可能会为佩戴者或医生研发一款应用程序,让这些健康信息无线传输至你和你的医生那里。
  • 智能穿戴和创伤治疗的新贵—导电水凝胶
    p    strong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导电水溶胶,使应变灵敏性、自愈性、和可拉伸性得到前所未有的优化。“我们的材料胜过所有先前报道过的水凝胶,并引入了新的功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Husam Alshareef陈述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de43ded7-3f8b-4d59-8f46-3dc5e0db1eb4.jpg" title=" 导电水凝胶的信号可清晰地分辨不同的面部表情.jpg" / /strong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导电水凝胶的信号可清晰地分辨不同的面部表情(图片来源:KAUST) /strong /p p   智能材料具有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类似皮肤一样的拉伸、感知和弯曲能力,已发现在与人体交互中具有各种各样的应用 /span 。预期发展前景像辅助治疗创伤的可生物降解贴片一样宽广,还可扩展到触摸感应机械设备和可穿戴电子产品。 /p p   该材料由一种称为MXene的金属碳化物和含水水溶胶结合而成。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除了其超过3400%的拉伸性能外,该材料还可快速回复至其初始状态,并可粘附于不同表面之上,例如皮肤。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即使它被切成若干块,它仍可在重新附着后快速复原。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i “这种材料对拉伸和压缩敏感性的不同是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并为水溶胶的感知功能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 /i /span Alshareef实验室的博士后,本研究第一作者Yizhou Zhang陈述道。 /p p   这一创新策略在感知皮肤变化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的应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一层系在使用者前额薄薄的材料可区分各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像是皱眉或微笑。这一性能可使严重瘫痪的患者能够控制电子设备和交流。 /p p   当该材料薄带被系于喉部时,它们可表现出卓越的将语音转换成电信号的能力。这可使语言障碍者的谈话被清晰地听到。 /p p   “我们的材料在各种生物传感和生物医学应用中潜力非凡,”本研究共同作者Kanghyuck Lee陈述道。 /p p   更直接和特别有用的医学前景包括具有释药促愈功能的柔性创可贴。除了被贴于皮肤表面,这种覆盖物甚至可用于病变器官内部。研究人员还希望开发一种智能材料,可检测器官形状和体积,并能根据产生的信号改变药物的释放。 /p p   一种完美的能力是将医疗传感同治疗整合起来。其他有趣的前景是在机器人领域这一材料可被利用之处,例如,将其用于指触摸式感应机械拓展功能。 /p p   它同样可被用于防伪,该材料的复合电子平板被用来高度敏感地检测签名,当它们被书写时。 /p p   KAUST的研究者们已提出一长串可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潜在应用。 i “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其商业化潜力巨大,” /span /i Alshareef总结道。 /p
  • 可穿戴电子设备老化测试指南|Q-SUN氙灯老化测试
    可穿戴电子设备老化测试指南新兴消费电子领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VR,智能手表,蓝牙耳机,健身追踪器,助听器,心脏起搏器等为代表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展迅猛。大多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都要经过质量和性能测试,包括老化测试,腐蚀测试,机械物理测试,电池测试,可用性测试,安全测试等等。大部分可穿戴电子设备生产商面临以下3个问题:我的可穿戴电子设备每个部件应该使用哪种合适的材料?我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符合预期吗?我的可穿戴电子设备性能符合预期吗?可穿戴设备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如彩色热塑性塑料或橡胶材料、密封剂和接头、显示器、照相机和保护膜等。这些材料都对紫外线辐射、可见光,温度和湿度敏感。此外,随着佩戴者的行程轨迹,可穿戴电子设备有时使用在户外,有时使用在室内,但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因地理位置不同,温度,湿度,太阳光辐照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翁开尔公司代理的美国Q-LAB研发生产了Q-SUN氙灯老化箱适用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老化测试。通过使用Q-SUN氙灯老化箱对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耐候性老化测试,用户可以了解可穿戴电子设备每个部件应该使用哪种正确的材料,以及使用寿命和外观是否达到预期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产品老化主要影响因素太阳光可穿戴电子设备产品主要的压力因素是太阳光,温度和水。太阳光辐射和产品温度是导致聚合物材料降解的两个主要因素,紫外光是材料光降解的关键因素,可见光的关键部分通常仅限于波长范围在380nm-420nm的富含能量的紫光和蓝光,这两种颜色会完整吸收可见光谱的各自部分,导致可穿戴电子设备褪色。热户外暴晒的产品温度很大程度受到颜色的影响,黑色产品表面在户外可以达到65℃,在车内甚至可以达到100℃以上。白色产品表面则温度相对低。此外,可穿戴电子设备也会受到通过其运行能量和佩戴者的体温而受到影响,反应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对聚合物的光降解也产生了影响。水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聚合物材料在吸水时会膨胀,当水蒸发时,会发生收缩,这个过程会导致机械应力,一般情况下,水的影响只有在水渗入几个小时以上才是重要的。当聚合物吸收水,玻璃转化温度会明显下降,氧气扩散率增加,光氧化和水解反应发生,聚合物基体降解,最终导致物理强度损失。可穿戴电子设备耐候性老化测试解决方案-Q-SUN氙灯老化箱Q-SUN氙灯老化试验箱可用于可穿戴电子设备耐候性测试,提供与产品在室内、户外环境条件下所接触的相同的老化因素。采用氙弧灯光源模拟全光谱太阳光,并通过不同的滤光片适当过滤,得到特定的光谱。通过水喷淋、冷凝和湿度等模拟潮湿环境。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耐候性测试涉及材料的长期降解测试,大部分材料的降解受环境影响。加速老化测试主要检测太阳光,温度和水对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影响,以反映它们的使用寿命。目前市场上没有针对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具体测试标准,传统的材料,如聚合物和涂层,可以使用现有的ISO、ASTM和其他标准进行测试,但针对某些类型的产品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测试裁剪,以反映老化情况。举例:模拟可穿戴电子设备户外老化测试参考标准:ISO4892-2(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方法.第2部分:氙弧灯)ISO 4892-2:2013指定了样品暴露在氙灯光照环境下,模拟户外综合老化效果(包括温度、湿度/潮湿环境下)的测试方法,以再现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暴露在光照环境或者经过窗玻璃过滤的光照环境产生的老化效果。具体设置Q-SUN氙灯试验箱符合DIN EN ISO 4892-2:2013翁开尔40年专业资深代理美国Q-LAB系列产品,欢迎致电咨询。
  • 可穿戴设备:从“小众”走向“大众”
    在近日召开的谷歌I/O开发者大会上,谷歌发布了健康管理平台Google Fit,并更新了智能手表操作系统Android Wear,引发了人们对于可穿戴设备的新一轮关注。不过,相关专家指出,就目前发展情况而言,可穿戴设备主要是极客们喜欢的小众产品,对大众的吸引力仍显不足。   在近日由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举办的媒体沟通会上,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同济大学教授刘儿兀指出,可穿戴设备要想从小众到大众,还需要在方便性和实用性方面继续提升,而这两方面特性的提升,则有赖于一系列技术的进步和完善。   首先是低功耗技术。由于可穿戴设备需要和人体&ldquo 亲密&rdquo 接触,因此,对低功耗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mdash &mdash 一方面需要降低辐射,另一方面需要避免因频繁充电带来的使用不便。   其次,可穿戴计算的发展需要高速、实时的无线连接技术以及语音识别、眼球追踪和骨传导技术。刘儿兀指出,由于可穿戴设备是与人&ldquo 连接&rdquo 在一起的,因此,对用户体验的要求也更高,需要高速、实时的连接。同时,如果可穿戴设备的使用需要用户倾注太多精力,那么其实用性难免会打折扣。因此,需要语音识别等技术的进步,这样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才会更加自如,避免分心。   此外,可穿戴计算的发展还需要更精确的传感技术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支撑。刘儿兀指出,在高速连接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将获得大量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我们一方面需要精确性,另一方面,需要有效的方式去组织、梳理和分析,从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而这种数据挖掘,则需要云计算提供的强大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才能实现。   因此,在刘儿兀看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有赖于整条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包括传感器和电池,无线个域网和无线体域网、骨传导、大数据和云计算等。   对于中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刘儿兀指出,虽然中国在局部环节有些薄弱,比如传感器和电池、但总体而言,中国已经形成了可穿戴设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刘儿兀认为,中国的可穿戴设备要想从&ldquo 小众&rdquo 走向&ldquo 大众&rdquo ,应该关注两个方向:医疗健康和文化创意产业。   苹果在今年6月举行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iOS 8操作系统,其中的健康管理软件&mdash &mdash HealthKit,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在刘儿兀看来,苹果此举正是为自己未来的可穿戴设备&mdash &mdash iWatch投石问路。   而国内已经面市的可穿戴设备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产品与医疗健康相关,如东软熙康推出的熙康腕表以及各种监测睡眠质量和运动数据的智能腕表等。   在文化创意领域,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在刘儿兀看来,可穿戴设备无疑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并将开启全新的市场。&ldquo 如互动教育、体育运动、数字阅读等,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rdquo 刘儿兀说。
  • 三大门槛注定可穿戴设备的2015:依然没戏
    前两天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小米手环的掌门人黄汪做了一个演讲,大意是说手环未来将是一个人体ID,作为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识别标志。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不太提人体数据采集、健康大数据应用等等特别热门的想象了,因为这条路现在已经碰壁了。这也是淼叔对2015年可穿戴设备的一个看法,就是依然是泡沫,不会有突破。   2014年1月,科通芯城曾经请淼叔去深圳沿着可穿戴设备的产业链走了一遍,因为他家是芯片门户,跟整个产业链关系都特别熟,所以不少老板也说了真心话 去年5月,英途又组织一些互联网企业家和创业者去以色列考察了智能硬件行业,与不少顶尖的技术公司进行了交流探讨。下半年,又几次去深圳与生产设计商在一线交流。   通过这些考察,以及平时对产业趋势的观察,以及最为重要的产品试用和意见搜集,淼叔发现,可穿戴设备虽然如火如荼,但目前的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而在核心技术与消费观念发生质的变化之前,2015年可以预见的是,可穿戴设备仍然将停留在泡沫和概念的阶段。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可穿戴设备存在的几大问题。   有一个可穿戴设备大家都很熟悉,就是Jawbone up手环。这个产品算是一个流行的可穿戴设备,但它有个外号叫百日咳,很多用户发现它差不多戴3个月之后就坏了。因为它需要插到手机音频口同步数据,频繁插拔之下,硬件再好也受不了。同时手环本身的材质应力设计可能也存在问题,所以很多买了它的人坚持不到3个月。   另外一个可穿戴硬件叫fitbit,分几个型号,我分别买过。计数比较准,但充电非常麻烦,一两天一充,充电口设计得还特别不人性化,也不通用。这个硬件出现的时候有个功能是把你一天的运动量分享到社交网络,跟朋友们对比,朋友之间也能互相督促。这个设计本来很别致,但当所有的硬件都有这么个功能后,你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就没法看了,张三今天跑了五公里,李四爬了20层楼,都是这些信息。这就好像一个大家很熟悉的现象,就是广场舞,大爷大妈聚在一起社交,但有时候它难免扰民。这也说明目前可穿戴硬件还存在问题,除了社交,就没别的卖点、没有别的提高用户黏性的东西了吗?滥用社交,可能最后导致这个设备本身失去人们的信任。   还有一些设备,采集了数据不知道干嘛用,或者会有一些特别专业的数据给你看,体脂率啊基础代谢啊,一点解读也没有,用户看着发蒙,不知道你采集这些数据给他们有什么用。这种设备我们叫它自拍狂,自己玩儿得挺HI,别人看就是一神经病。   百日咳、广场舞、自拍狂,是可穿戴设备泡沫化的三个具体表现。   所以从这个现状来看,可穿戴设备实际上距离大规模的爆发或者成为一个有稳定商业模式的产业,至少有三个门槛要迈过去。   第一个门槛,就是用户为什么要穿戴你,这个穿戴动力是什么。   手机大家都必须带在身边,胜在一个不可替代性也就是实用性,早期大家要用它互相联络,现在要用它刷各种互联网服务。可穿戴硬件有什么不可替代性吗?没有。绝大多数可穿戴设备测量的无非是心率血压,加上由此推算出的肺活量运动量消耗热量,这些数据可能很重要,但普通人对它没有硬需求。深圳一些厂商也告诉淼叔,现在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技术也就是传感器技术,已经到了瓶颈,只能采集上面那些数据,真的核心数据例如血糖血脂血压,传感器无法在无损(也就是不采血)的情况下测量出来。在传感器技术突破之前,可穿戴设备不可能形成不可替代性。   没有不可替代性,另外一个性质也可以让人去佩戴这些硬件,就是时尚性。时尚其实就是脱离实用性,无用之美。这方面的典型成功案例是手表,已经完全没实用性了,还能卖几万几十万一块,就是时尚性。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用户对自己的穿衣打扮也越来越重视,很多男性都会讲一个搭配。一个外观平庸的手环、手表,用户为什么要戴在手上,跟他原有的衣服服饰冲突?按照未来可穿戴发展的理想模式,可能会是硬件免费或零利润,软件服务收费。但即使你的硬件免费了,没有一个良好的外观,用户也未必愿意戴。所以淼叔说,将来智能手环的前景可能还不如智能手表,毕竟后者还是有个传统可以延续的。   科通芯城今年初组织我们去深圳集中参观可穿戴设备工厂,其中有一家从09年就开始生产智能手表。我问他们,这个东西未来的趋势会怎样,他说说实在的我们也不清楚,大家都觉得现在这样不对,但谁也不知道怎样才算对。只能等苹果。苹果的智能手表出来后,以他们家的实力,大家就会比较清楚该怎么做,用户也会得到教育,这个市场才会真正启动。但从苹果手表来看,第一代的前景也够呛。   第二个门槛,是即使用户戴上了你的设备,你给他带来什么。我一开始就说了,你给他显示每天走了多少路,过几天它就腻了。采集数据、显示数据是不够的,你得告诉他这个数据代表了什么,有什么用,能分析出什么趋势来。或者说,代表了它的什么成就。以前360这方面做得很好,它不光记录你的开机时间,还要告诉你击败了全国多少小伙伴,制造一个虚荣感和成就感。现在这招当然不灵了,你再说你今天走的路比全国多少人多50%,用户也没啥感觉。这时候需要更专业的分析。   现在有的可穿戴设备公司做的就是这样的事,他们在后端聚集了一批医学人才,针对采集到的数据,专业的医学人士来分析,你这个数据代表身体状况如何,跑步这么长距离心率这么高有点偏高,要注意略微减缓运动量 你的基础代谢速度比食物摄入要慢得多,这会造成脂肪积累。所以我们说,至少你的数据要有个分析处理和呈现的过程。   但是,这个门槛不是孤立存在的,医生要对你的数据进行分析,也有一些关键数据需要采集和提供,而因为第一点门槛的存在,这些数据目前大部分采集不到。所以第二个门槛的解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第三个门槛就是数据孤岛。大家各采集各的,各处理各的。这个作为初期发展的产业可以理解,因为大家都想割据,我采集数据,我自己分析、自己呈现给用户,用户就得依赖我,他不敢轻易把我这个手环拿下来。如果我共享给别人了,那别家做出了更专业的解读,我只赚了硬件一次性的钱,我也不干。   但商业利益永远抗不过用户需求。用户需要统一,需要知道他的数据存在哪儿了,需要在不同的界面来查看同一批数据。所以苹果推出了ihealth,谷歌推出了安卓 wear,他们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接口,让形形色色的可穿戴设备把自己的数据都汇总到他们哪里。这对产业来说是个好事,因为这样可穿戴设备可以专心去把设备做小、做时尚、做准确,后台的事儿交给这些巨头去完成,一些有专门医学资源的公司也可以取出数据来做解读,为用户做服务,这样产业链就会足够细分,每个环节都可以充分发育。   但在中国又不是这么回事了,谷歌在中国基本等于不能用,苹果能用,但是人还是比较少,虽然用户平均素质都很高。这样就会有巨大的空档出现,谁来提供可穿戴数据的统一存储、管理和再利用?我们看,以实力论,目前基本上也就TABLES五家,腾讯的云和微信、手Q,阿里巴巴的云,百度的计算能力,雷军小米的设备占有率,360的应用分发和汇聚能力。这五家谁愿意来做这个平台,来把这个平台做好,这将决定中国产业链的发展程度。但这个门槛的解决又要在前两个门槛解决之后。   所以说,有这三大门槛在,可穿戴设备在2015年,依然没戏。
  • 可穿戴市场离大规模爆发还有多远?
    11月月22日,笔者参加了由中国移动研究院主办的&ldquo 移动LABS无限论坛&mdash &mdash 可穿戴设备专场&rdquo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先生及来自科研单位、生产厂商、销售渠道、产业组织和科技媒体等业内资深人士分享了自己对产业、产品的看法。   论坛上有人认为,可穿戴设备只是&ldquo 圈内热&rdquo ,普通用户大多没有感觉,因为绝大部分产品并没有解决用户真正的刚需问题。720健康管家创始人(飞象网CEO)项立刚抛出观点,当前可穿戴设备至少满足了&ldquo 装逼&rdquo 这个刚需,赢得阵阵掌声。尽管笔者不倾向于赞同,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确实是如此,无可辩驳。故,借用其观点,作为本篇文章题目。   可穿戴设备规模发展之后,要满足的绝不仅仅是&ldquo 装逼&rdquo 的诉求。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空间比智能手机要大,因为它可以与人体更加紧密的结合,可以为用户提供关于身体或所处环境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及合理建议,在此基础之上,强化身体、增强感官、提升日常不具备的能力。相对于智能手机来说,可穿戴设备更像人体的一个器官。   前景是美好的,现实是骨干的。两大问题摆在面前:面向用户,可穿戴设备从中看到中用,还要经历哪些路程?面向产业,可穿戴设备从烧钱到赚钱,还需要经历多长时间?结合论坛分享及个人看法,笔者进行如下梳理总结。   一、从中看到中用,可穿戴设备产品登堂入室,还需要实现&ldquo 三个跨越&rdquo   用户需求一直那里,无论是生活中对健康、对便利性的需要,还是工作上解放双手、远程支撑的诉求,大多没有得到很好满足,或者目前没有更好的方式满足。从普遍性来看,可穿戴设备中看不中用,说到底还是产品问题。解决这些共性问题,需要实现三个跨越:   一是元器件的跨越。元器件的质量、性能、大小、材料等决定着产品的功能与用户体验。与用户最直接相关的,首当其冲的是电池,如果续航能力不强,经常需要充电,很容易引起用户反感。在解决耗电问题上,一种方式是平衡性能与功耗之间的关系,有所取舍 另一种就是探索新的供电方式,移动研究院的黄院长提出,既然是可穿戴设备,可以考虑将人体散出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供电,这也是一个可以研究的方向。   二是用户体验的跨越。视觉感受问题容易解决了,毕竟大部分用户不会过于刁钻。困难的是功能问题。交互方面,随身佩戴产品如手环、手表,没有屏幕的话,体验会很差,不能直接与产品交互,给人感觉这就是个数据收集器,用户想看到相关分析数据、结果必须依赖于手机和电脑,体验不佳。在交互方式上,如果屏幕小,利用触摸方式感知很差,可以可虑通过声音、眼睛动作等方式使得交互更加人性化。功能数量方面,大而全的设置要么功耗较大,要么大多功能闲置 小而专是一个方向,以更集中的方式解决用户的一两个痛点。   三是与数据和服务结合的跨越。所有不提供软件服务和数据服务的可穿戴设备都是耍流氓。可穿戴设备本身价值并不大,关键在于其获得的数据与提供的服务,越垂直越深度往往价值越大。需要注意的是,用户要的不只是数据,大部分用户对一些数据本身是没有概念的,经过分析得出的结果和解决方案才是最重要的。所有数据监测不准的可穿戴设都是耍流氓。不准确的数据会降低用户的信任感,如果是健康类数据,如测试心率、血压,不准确的话,容易出事情。如果数据不准确,基于数据的分析及解决方案都是空谈。如果监测慢性疾病的设备,能够通过CDC健康认证等,则会大大增加用户的使用信心。   二、从烧钱到赚钱,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达千亿级,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做可穿戴设备之前,需要考虑好自己能够烧多少钱。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烧钱到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一天,可以说是迎来了曙光。在这之前基本都是战略性投资与布局。那么,多大的市场才是规模化发展的引爆点呢?至少千亿级。对于整个产业是否赚钱,涉及维度较多,这里仅从市场规模进行测算。   市场调研机构ABI Research预计,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达4.85台。BI Intelligence认为,鉴于目前该行业的前景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2018年出货量将达3亿台。而根据艾瑞咨询调研与预测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可穿戴设备均价300元/台,2016年大约230元/台。考虑到全球产品均价高于国内,以及可穿戴设备整体市场均价呈下降趋势,预计2018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约在700亿元-1100亿元左右,保守估计,2019年可穿戴设备市场将达千亿级,成为规模化发展的引爆点。   在走向千亿级市场规模的过程中,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合,解决共性问题,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1、专有设计平台推出与推广。类似于手机产业链上的MTK交钥匙平台,对于推动可穿戴产业成熟具有重要作用。飞思卡尔基于混合ARM架构的一体化可穿戴开发平台解决方案能帮助可穿戴企业更快速的落地产品。英特尔在该领域也有所布局。2015年各大处理器厂商将陆续公布高度整合的低功耗硬件平台和参考设计,这将进一步推动整体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规模,加快可穿戴设备的硬件成熟。   2、找到良好的商业模式,活下去。对于类似三星等企业,可穿戴设备是战略性投资,短期内无需考虑商业模式的问题,以及赚钱的问题。而对于大部分创业型企业来说,前期要考虑通过硬件赚钱,软件、数据与服务为硬件增值 在未来发展中,硬件利润空间会减小甚至免费,通过数据和服务赚钱。所以当前阶段,做硬件的要赚钱,做数据的要挺住。   3、完善产业生态以及教育市场。完善产业生态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也包括产业联盟的推波助澜。这个过程中,运营商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无论是在资源的投入力度还是在数据与服务的提供上,应该秉承开放、合作的心态,促进产业良性发展。教育市场是整个产业的事情。在规模到达一定程度之前,要正确的引导市场发展、引导用户消费,产品多样化、渠道模式O2O等很必要,价格乱战、抄袭之风等尽量避免。   本文作者陈述,科技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陈述(mhy_chenshu)。
  • 宁波材料所:面向水下可穿戴传感的耐水导电凝胶
    可穿戴传感器可以通过非侵入的方式捕捉人体的各种信号并转化为可识别的电信号,从而达到实时监测的目的,在健康管理等领域展现出了重要价值。相比于传统的刚性可穿戴传感器,由导电凝胶等软材料构建的皮肤式可穿戴传感器能与动态皮肤形成紧密的共型结构,提高传感器的传感准确性和稳定性,甚至实现对人体运动状态的实时感知。   尽管基于导电凝胶的可穿戴传感器研究已经取得巨大进展,并广泛应用于动作监测、健康管理、表情和声音识别、人机交互等诸多领域,但由于导电凝胶在水环境中存在吸水溶胀、导电组分流失、粘附性能衰退等问题,限制了其在水下探索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近年来,通过对导电凝胶进行耐水性能的设计,研究人员实现了导电凝胶基可穿戴传感器的水下传感领域的应用,促进了该领域的研究快速发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智能高分子材料团队陈涛研究员、肖鹏副研究员和魏俊杰博士基于在耐水导电高分子凝胶的构筑及其水下传感方面的研究基础,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Water-Resistant Conductive Gels Toward Underwater Wearable Sensing”的综述文章(Adv. Mater. 2023, DOI: 10.1002/adma.202211758)。   在该综述中,作者首先对提高导电凝胶耐水性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封装设计、疏水网络结构和多重交联作用这三种耐水设计策略,并详细讨论了各种策略的耐水原理、具体设计方法以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为未来的耐水导电凝胶设计提供指导。随后对用于水下传感领域的耐水导电凝胶的多功能性质进行了介绍。除了水下稳定性之外,探讨了耐水导电凝胶的拉伸性质、水下粘附性质、水下自修复性质、可回收性质和3D打印性等性质对导电凝胶基水下可穿戴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和制造加工工艺的影响,并重点讨论了这些性质的优化改善方法。此外,对现有耐水导电凝胶在水下传感领域的具体应用方向进行了汇总,着重总结了耐水导电凝胶在水下运动感知、水下健康监测、水下通讯、水环境分析几个方向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耐水导电凝胶在这些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为未来的水下传感研究指明了方向。   尽管导电凝胶的耐水设计和传下传感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该领域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亟需解决。导电凝胶在水环境中的传感性能与陆上性能有着明显差异,相关的水下传感机制和传感模型有待进一步阐明;耐水导电凝胶的水下稳定性和水下传感性能测试还没有标准的方法,亟需建立统一的检测方法进行有效对比和评估;在耐水导电凝胶和水下可穿戴传感器的多功能设计上需要进一步努力,例如实现基于变色功能的可视化感知、基于自清洁功能的抗污能力和基于生物可降解的环境友好等。   为了满足耐水导电凝胶基水下可穿戴传感器的实际应用需求,需要进一步发展与水下可穿戴传感器匹配的无线传输技术和自供能技术;如何实现多感知功能和多技术模块在水下凝胶传感系统中的一体化集成,尤其是如何实现“软”凝胶材料与“硬”电子元件的稳定界面结合依然是该领域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该论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321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1M690157、2022T150668)、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121J2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2805204、2022YFC2805202)等项目的支持。耐水导电凝胶的设计策略与水下传感应用   (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魏俊杰)
  • 苏州纳米所可穿戴汗液传感器研究获进展
    p   人体汗液中富含大量潜在的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标志物,相比较常规的血液和尿液检测,其具有非侵入(Non-invasive)和实时连续监测等优势,因此可穿戴汗液传感器的研究成为可穿戴健康电子设备领域发展的重点之一。微型化、集成化的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全固态参比电极,是检测汗液中电解质离子浓度的核心传感技术。然而,现有的大部分固态离子传感器多采用导电聚合物作为离子/电子的传导层材料,存在稳定性差、干扰因素多、使用寿命短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可穿戴汗液检测领域的应用。 /p p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珽研究团队前期研发了可用于皮肤水分检测的柔性可穿戴离子型湿度传感器(Advanced Science, 2017, 1600404,1-7, Back Cover)。进而,针对微型化全固态离子传感器和全固态参比电极稳定性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团队结合MEMS微纳加工技术设计制备了具有微孔阵列为模板的电极芯片,采用一步电沉积法制备了大比表面积且可调控的三维金纳米结构离子/电子传导阵列电极,相比较基于碳纳米管、石墨烯、多孔碳等材料的离子/电子传导层,其具有制备简单,重复性好等优势。通过该电极芯片构建的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具有稳定的电位响应灵敏度(56.58 ± 1.02mV/decade)、快速的响应时间(& lt 10s)和宽线性范围(10-6~10-1mol/L),传感器的电位漂移和水层干扰影响减小。通过优化参比电极聚合物膜和盐的组分,在传感器芯片上集成了基于聚合物/氯化钾的全固态参比电极,获得的微型化参比电极芯片具有平衡时间短,对不同种类和不同离子强度电解质干扰响应小,对光不敏感,在pH3~10范围内响应稳定,具有长期稳定性等优势。同时,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具有汗液采集、转运和排出结构的可穿戴“导汗带”汗液传感设备,将传感器芯片与汗液导汗带集成封装,可舒适便捷地佩戴与人体额头区域,可对人体运动过程中电解质离子进行实时连续地分析监测,对人们健身运动过程中脱水情况的监测,尤其是对运动员、抢险急救人员、军人在执行高强度任务过程中的生理健康状况具有预警和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 /p p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a3540c68-c53b-4d5a-adbc-c9bcb6f769d5.jpg" title=" W020170927538680564180.jpg" / /p p   图1.(A)电沉积制备不同比表面积的三维金纳米结构固体接触传导阵列电极 (B)全固态离子选择性阵列电极构建的结构示意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ddaec8b7-2e9f-437b-a335-33e17dfa67e2.jpg" title=" W020170927538758629536.jpg" / /p p   图2.(A)、(B)和(C)为可穿戴“导汗带”汗液传感器设备的照片和示意图 (D)汗液传感器芯片在穿戴前和穿戴后对不同浓度标准Na+溶液的校准曲线 (E)为汗液传感器在人体上运动过程中实时连续监测汗液中Na+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p
  • 国产可穿戴空气监测设备问世 价格成硬伤之一
    因为是互联网企业要做硬件,墨迹天气要做智能硬件的消息从一开始便倍受关注。答案在母亲节揭晓,墨迹推出&ldquo 空气果&rdquo ,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PM2.5等数据的检测和提醒于一体,定价999元。还有室外版通过Zigbee与空气果连接。此外,空气果还提供API给智能空调、净化器和加湿器等设备。   价格和续航成硬伤   如果要寻找与空气果相似的设备,非美国的Birdi莫属。   Birdi监测空气中的健康危害元素、污染和紧急情况等,包括烟雾、危险物(一氧化碳)、过敏源(花粉)和空气质量(微粒、温度、湿度、空气新鲜程度)。除了预防紧急情况外,Birdi还可以对空气质量进行评分,并提供改善建议。同时它将开放API给空气净化器等设备。Birdi拥有三大特质:简单、美观和智能。手机App可查看报告、接受警告,在危险情况Birdi App还可直接拨打火警电话。定价119美元,约合740元人民币,它的App将支持中文。   墨迹空气果差不多是Birdi的一个子集。但它的定价高达999元,比Birdi以及Nest Protect烟雾探测器的价格还要高出一截,甚至比一些低配空气净化设备还要贵, 360和TCL合推的空气卫士可监测和净化,售价才1000多。定价使空气果的受众少了许多,不少极客型用户表示价格低于500元才考虑尝试。   墨迹空气果续航为几天,室外版长一些,两周。这对用户来说依然是不小的挑战。Nest Protect等监测设备的续航则可以达到几年。   当然,Birdi所主打的简单、美观和智能也是空气果的优势。它支持语音、手势操作,前卫大气的工业设计更是被所有人盛赞。墨迹天气App已拥有2.7亿用户,软件能力不在话下。   做加法,墨迹勇敢的试错   空气果定价如此之高,因为成本本身就高。   汽车内智能监测设备创业者,西芹科技创始人MJ黄铭杰告诉雷科技,空气监测设备的主要成本在于传感器和工业设计。多一种监测气体便需要增多一类传感器,墨迹空气球支持如此多的空气监测传感器价格不菲。一位不远透露姓名的空气监测硬件创业者告诉雷科技,二氧化碳监测并没那么强烈,传感器却很贵,墨迹支持会大幅提高成本。   传感器越多,被整合到一个体积有限的设备难度越大。墨迹空气果将如此多的传感器整合到这么小的设备,还能做到如此漂亮的外观,工业设计强但成本也高了。   雷科技作者&ldquo 高晓松他六叔&rdquo 则撰文分析,墨迹空气果价格如此之高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墨迹是APP开发商,没有BAT这样的号召力,和硬件模块、ODM、OEM厂商谈判时没有定价的话语权。只有规模化之后,能够控制产业链从才能将价格压低。雷科技补充认为,空气监测设备相对小众,不像手机和电视拥有那么成熟的产业链,在模块化、规模化之后成本可以做到很低。   金犁和他的团队这次做了加法。追求功能的多而全,外观的酷和美,在软件智能化上采用了语音、手势等复杂技术。众包空气数据、基于API构建生态链,这些面向未来的模式也有筹划。显然,空气果是墨迹团队一次勇敢的试错,这一个版本的目的并不是铺量,而是面向高端市场和超级发烧用户,之后的版本才会铺量。   空气监测器:下一个可穿戴?   围绕空气的智能硬件可以被归为三大类:   监测器,对空气中的一些气体进行检测并提供实时数据和建议,还可指挥空气净化、加湿器、空调等做出动作,墨迹空气果属于此列。   监测器具有不同的使用场景和目的。室内的、室外的、车载的、便携的、专业的。除了PM2.5、温度、湿度、二氧化碳这些常规监测外,甲醛、CO、过敏源、放射物、电磁辐射也是一些设备所支持的。   智能监测器通过加载传感器收集空气指标,利用App进行分析和信息服务,通过API控制其他设备做出一些反应。   报警器,例如Nest Protect,在空气出现突发情况时可通过声音、光线、远程App提醒、拨打救火电话等方式报警,它们监测的目标是一些危险气体,一氧化碳、烟雾、高温、瓦斯气体等。   处理器,可做出一些动作来影响空气的设备。包括净化器、加湿器、抽湿机、恒温系统、智能空调、智能风扇、智能窗户、活性炭净化器。360与TCL合推的T3空气卫士、美的智能空调处于此列。   有不少智能硬件横跨几个领域。Birdi即是报警器也是检测器 T3空气卫士即可以做净化也可以做监测 Nest则是集感知、学习、监测和恒温控制于一体。   现代人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空气质量糟糕的现状让大家尤其重视空气环境。PM2.5监测App的风靡便可证明。因此空气监测智能硬件受到关注是必然的,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空气监测相关的智能硬件走上众筹网站,与我们见面。   独立空气监测或成伪需求   智能空气监测设备最大的挑战在于,它是否抓住了人们&ldquo 需求背后的需求&rdquo ,让用户愿意买单。人们关注空气质量隐藏的需求是想让空气变得更好。   基于此逻辑,一位不愿意透明姓名的智能瓦斯报警器创业者对雷科技表示,他并不看好独立的空气监测设备。&ldquo 用户知道空气有问题,又能如何?&rdquo 人们的痛点不是不知道空气有多糟糕,而是知道了却难以改变,不论是PM2.5还是新装修房甲醛还是新买轿车。   空气报警器和处理器则找准了刚需。报警器是在危险情况下告知用户,用户马上可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消除危险。而处理器则是可以直接改变空气,让人们生活更舒适、更安全。   还有一点对独立监测设备是非常致命的:报警器在做报警的同时,可以顺带把空气监测做了,如Birdi 处理器在改变空气的同时,也可以顺便把空气监测做了,如TCL和360的空气卫士。   空气监测器可通过开放API&ldquo 指挥&rdquo 智能窗帘开窗,指挥智能空调和净化器运转起来。不过正如Birdi团队的观点,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产品达到一定存量前,品牌五花八门的空调、净化器是不可能来兼容你的。   因此,空气监测器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可穿戴手环,关注度高,但最终未能解决用户背后的需求,难以为继。可穿戴手环告诉我们运动数据,但并没有让我们苗条健壮,智能手表一旦推出类似功能,用户很可能会选择后者。   大数据?在产品没有达到千万级别,大数据是空谈。目前没有几类智能硬件超过百万量级。就算有了海量设备,能够挖掘处理这些数据的是百度、阿里等为数不多的玩家。美的智能空调的数据已交给阿里云智能家居平台,百度Dulife平台则在收集各种健康智能硬件的海量数据,智能空气监测设备最好还是与它们合作。   众包天气?一位气象专业的朋友告诉我,如果有基本的气象学常识,就不会认为智能硬件收集到的数据能够帮助到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一门专业度极高的学科,全国早已铺设了大量的气象站和海量专业监测设备,天气预报本身就是典型的大数据应用。   还有准确性问题。一位空气监测从业者还告诉雷科技,要准确监测空气指标,需要学习曲线,需要矫正算法,需要高精度传感器,精度越高成本越高。这是墨迹空气果以及其他智能空气监测硬件的挑战。   空气是人们关心的事物,围绕它的智能硬件创业必须找到人们的痛点和刚需,找到用户需求背后的需求。只做空气监测的消费型智能硬件难以独立存在,未来墨迹&ldquo 空气果&rdquo 很可能会扩展出一些更加刚需的功能,例如警报器或者处理器。墨迹空气果是互联网玩家进军硬件的先遣部队,它在工业设计、智能交互上取得了初步胜利,这只是它的第一个版本,我们更期待下一个空气果。
  • 新品发布 | 破茧成蝶,热成像穿戴泄露测试仪加持AI技术重磅亮相!
    标准早有规定:对于医用防护型口罩,《GB 19083-2010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中规定了口罩的密合性参数。另外,对于呼吸防护装备,《GB 2626-2019 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与《EN 149 Respiratory protective devices — Filteringhalf masks to protect against particles — Requirements, testing, marking》中规定了泄露率参数。适合因子和泄露率都是用数据来表示口罩与面部的贴合程度,其数据获得原理主要是在真人佩戴口罩的条件下按照要求做动作模拟生活中的运动,同时实时监测口罩内外的颗粒物浓度,通过对应公式计算来获得。经过多年科研攻关,青岛众瑞推出质变新品:ZR-1240型红外热成像穿戴泄露测试仪。这款产品是青岛众瑞参加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的成果转化,为口罩泄漏率的检测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真正做到了实时快速检测!那么如此先进的检测方式,这款仪器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主要是依靠人工智能的加持!简单来说,就是能够通过红外成像获得实时口罩内气体流动情况,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判断是否出现泄露,而且算法和人一样还能自己学习,变得越来越准确!ZR-1240是众瑞向着高精尖设备制造迈进的里程碑之作,解决了传统检测方式的不足。智能化的产品不仅适用于口罩生产厂商的质量自控以及其他单位的质量监督,也适用于医院洁净病房、P3/P4级生物实验室以及GMP制剂车间等医疗场所和人流量、车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地铁站、机场、高速检查站、机关单位、学校、银行、商场以及电影院)进行口罩密合度筛查。真正实现了一机打通生产到使用的全部通道,具有极高的普适性。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大量产品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岛众瑞也将在生物安全领域不断发力,在个人防护类、实验室检测类与环境采样等方面,助力抗击疫情。我们秉持用心做好仪器的信念,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以创新精神实现“中国智造”。
  • 对抗雾霾新利器:全球首款可穿戴空气净化器
    近几年,雾霾一直是令人头疼的大问题。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产品出现,如&ldquo 防霾作大神器&rdquo 、&ldquo 最新隐形口罩&rdquo 等等。什么才是对抗雾霾最好的武器呢?一个来自重庆的创业团队风小六做了&ldquo 全球首款穿戴式智能空气净化器&rdquo 。   雾霾天最好待在室内,因为污染更轻而且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如果必须出门,通常会戴上口罩,要是你能把空气净化器戴出去呢?这款空气净化器就是要实现这个想法。   这款产品像一款没有遮住耳朵同时麦克风延长到鼻孔的头戴式耳麦。头部有进风口和净化器,出风口直接对着鼻孔。产品重200g,续航为6小时,官方表示将来希望能达到8-10小时。出风口的风量3m3/h,约为正常人呼吸量的2倍以上。净化的效果很强,可以滤除99.9%的PM2.5和90%的甲醛,出风0颗粒物。   除此之外,这款产品还配备了高精度传感器,可以随时随地检测空气质量,数据包括PM2.5、CO2,温湿度和甲醛VOC,通过蓝牙连接手机可以APP上查看实时数据。风小六表示,他们采用的是自主研发的高效、无臭氧的静电除尘技术,可以吸附无限小的粉尘。同时,这款产品无需更换滤芯,只需用清水冲洗。   它还有一项智能空气管理功能,放在家里可以根据空气质量自动控制新风机、净化器、空调什么的,自动优化空气质量。      一款全新的产品很容易遇到用户接受度问题,就像Google Glass一样,风小六如何让这款头戴式空气净化器更容易为人接受呢?CEO徐宗燕表示,&ldquo 这个问题我们很重视,首先是戴上之后的造型不能太奇葩,尽量减小存在感。考虑到市场上人们对于耳机的接受度,所以我们的这一款产品最终在形式上尽可能的接近头戴的耳机。&rdquo   但是这款产品还有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mdash &mdash 口罩。多数人出门时防霾的工具是PM2.5口罩,它们有效、易用且便宜,那么为什么要弄一款穿戴式空气净化器戴头上呢?徐宗燕是这样认为的:   &ldquo 一般的口罩是防霾效果是极为有限的,而对PM2.5有效的口罩普遍会让人感到呼吸困难,舒适性较差,如果更换不及时还会大量滋生细菌、二次污染严重。而且,口罩对于面部的遮盖较多,再美的人戴上口罩也美感全无。我们一直在努力将这款产品尺寸做得更小,但保证充裕的洁净风量,同时把对面部遮挡减小到最小,更重要的是一款售价不高且没有使用成本的产品是用户迫切需要的。&rdquo   雷穿戴(leiwear)认为,与PM2.5口罩相比,这款产品在技术、功能各方面都要先进,只要做好用户体验同时定价合理,很容易被市场接受。和所有新产品一样,它需要能够打动用户的痛点,找到用户的痒点。小编曾幻想过一款智能口罩,这款产品虽然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但也让人眼前一亮。   这款产品预计将在四个月后量产,风小六团队目前正寻求外部融资以支持产品的量产计划。
  • 合肥研究院制备可穿戴传感器实现对尿素的视觉监测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蒋长龙团队在可穿戴水凝胶贴片及体液中尿素视觉监测方面取得进展,通过在三维多孔聚丙烯酰胺(PAM)水凝胶中嵌入上转换光学探针,设计制备了一种可穿戴传感贴片,并将该贴片与智能手机的颜色识别器结合,实现了对尿素的现场快速定量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   尿素是人体含氮物质最终代谢的主要产物,会通过汗液、尿液、唾液和血液排出,其在临床诊断中被认为是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因此有效检测尿素水平对于疾病的研究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可穿戴传感器由于可以直接佩戴在人体皮肤上且具有非侵入性的特性受到广泛关注,三维网络状结构的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拉伸性和生物相容性,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可穿戴传感器的理想材料,然而目前报道的大多数荧光水凝胶都是由短波长激发的,在检测生物样品时容易受到自发荧光和背景荧光的干扰。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与传统的荧光材料相比,能消除生物样品的自荧光和背景干扰,提高检测灵敏度。因此,利用UCNPs设计可穿戴传感器是检测人类生物标志物的有效策略。   鉴于此,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上转换光学探针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传感器。探针由UCNPs和对二甲氨基肉桂醛(p-DMAC)组成,基于内滤效应(IFE),尿素与p-DMAC反应产生的红色产物猝灭UCNPs的绿色荧光,使上转换荧光从黄色转变为红色,实现尿素的荧光检测。在此基础上该研究结合PAM水凝胶制作了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并利用3D打印技术构建便携式传感平台。   研究团队设计的上转换荧光探针和水凝胶传感器的检测限(LOD)分别为1.4μM和30μM。水凝胶传感贴片为检测体液中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便利和准确的传感策略,在疾病预警和临床诊断设备上具有应用潜力。图(a)设计可穿戴水凝胶传感贴片;(b)汗液中尿素的传感和水凝胶的SEM图像;(c)水凝胶传感贴片在980 nm激发光和日光下对尿素的响应;(d)便携式尿素检测传感平台;(e) G/R比值与尿素浓度在0-40 mM范围内的线性关系。
  • 打破传统医疗观念,可穿戴设备帮助建立新医疗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着重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力图打破“得病就医”的传统医疗观念。数字医疗作为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一环,不仅有助于打破固有医疗观念,推动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医疗设备制造商们提出了更高的制造要求。“数字医疗”绝不仅仅是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简单集合,而是把当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方式。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可穿戴设备帮助建立医疗新观念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数字化医疗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占医院业务总信息量80%的临床资料信息化,以医学图像的存档和通讯系统予以核心技术支持,如此才能使数字化医疗具有巨大医用价值。尽管转变人民的健康理念的发展方向已经确立,但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医疗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医疗设备制造商在内的各方一起努力。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可喜的是,在数字医疗领域内,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有助于帮助国民建立新的“预防型”医疗观念。在捷普2018年做的“互联健康技术趋势调查”中显示,有22%的参与者认为在检测潜在医疗状况和疾病症状方面,互联网医疗是最有机会发挥作用的,而可穿戴设备正是最有代表性的预防性医疗保健方法之一。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从单纯记录数据转向监控身体健康,例如帮助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减少住院次数,节省昂贵的治疗费用。除了帮助患者监控慢性疾病,可穿戴设备还能够在初始阶段防止疾病的病程发展,帮助打破过去人们对“有病才看医生”的固有医疗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然而,可穿戴设备的研究和开发目前还集中在一小部分高科技实验室和部分研究型企业,那么如何将这些尖端数字医疗器械量产,并且全面普及到人民生活中呢?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捷普助力医疗设备制造商精益制造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计划,加强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监管。这对医疗设备制造商们在医疗设备生产制造的精确度、精细程度上,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设备制造商们在医疗设备领域的创新与研发,需要保持更加严谨的态度。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捷普作为全球领先的制造业解决方案供应商,时刻关心行业发展动态,致力于帮助医疗设备供应商解决设计与生产问题,旗下的耐普罗(Nypro)也专门为医疗健康领域的客户提供专业的设计和制造服务解决方案。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捷普曾帮助其客户Glide Technologies针对其Glide SDI(一种高度创新的药物和疫苗传递系统)完成了从设计优化、临床试验到大规模生产的全过程。在双方紧密的合作中进一步简化了系统的操作,提高了安全性和易用性,尽可能的为更多患者减少注射过程中的痛感,优化就医体验。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捷普除了与许多世界领先的诊断、药物输送、医疗设备企业合作,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医疗健康产品。在中国,得益于国家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的新政,捷普在上海成为首批可以在试点范围内生产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企业之一。如此,捷普能够帮助更多国内外的客户缩短医疗器械产品生产链,降低生产成本,并大幅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最终促进高端医疗器械的本土化生产,为整个医疗器械制造行业助力。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基于几十年来在医疗行业的制造经验,捷普在帮助客户完成各种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方面拥有全面的核心竞争力,包括: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1)专业技术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在全球范围内,捷普都配备了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生产操作,确保为客户提供最准确优质的服务。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2)全球运营模式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捷普能够不间断提供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这是多年经验积累和不断学习的成果。同时,捷普还是一个拥有通用化生产方法的全球性企业,以便客户可以毫无障碍地利用捷普在全球的工厂。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3)客户关系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捷普致力于了解客户和供应商所面临的挑战,并以公开对话和相互尊重的方式进行合作。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基于上述的核心竞争力,捷普能够有效帮助医疗设备制造商优化设计、完成实验、扩大生产以及成功上市,帮助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进步。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如今,数字医疗产业备受瞩目,对于整个医疗领域内的企业来说,如果想要在这片领域开疆拓土,那么找到绝佳的合作伙伴就是通往成功的不二选择。捷普时刻关注包括数字医疗产业在内的行业发展与趋势,不断创新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努力为整个医疗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 nbsp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关于捷普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捷普(纽交所股票代码:JBL)是一家致力于提供综合性设计、制造、供应链和产品管理服务的产品解决方案公司。捷普的业务遍及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0多家工厂,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提供创新、集成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作者:赵胜维& nbsp 捷普亚太区高级运营总监 /p
  • 2022年世界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激增至170亿美元
    随着技术进步,可穿戴设备已经渐渐成为医药产业的一个新增长点。尽管2014年这一市场仅为35亿美元,但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以及产业界对医药和电子设备的集成,未来几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到2022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68亿美元之多。  根据报告提供的数据,不出意料,诊断和检测设备成为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绝对主力,占据整个市场份额的70%之多。例如Medtronic公司开发的Seeq设备就能够检测心脏长达一个月之久,而iRhythm开发的Zio-XT则可以在两周内持续收集数据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患上了心房颤动。  不过,尽管诊断和检测设备占据了可穿戴设备的大半江山,可穿戴治疗则成为了该领域中增长最快的业务,调查人员预计这一领域将以23%的年增长率飞速发展。其中一个实例就是Chrono公司开发的新疗法,这种疗法能够向患者输送定量的尼古丁,以帮助患者戒烟。此外,可穿戴设备在止痛治疗方面也将大展身手。例如Omron Healthcare开发的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产品就能够帮助患者治疗关节、后背等部位的疼痛问题。  此外,许多可穿戴设备还集成了多种功能。如Basis Science开发的智能手表产品就可以同时帮助佩戴者检测心率、体表温度,同时还可以记录患者的运动和睡眠状况。  不过,由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可穿戴设备产品大部分还是依托于智能手环以及智能手表等产品。这也意味着,可穿戴设备只有设计的更符合用户习惯,才有可能更好地被用户接受。
  • 基于SERS技术的新型可穿戴超薄传感器
    目前的可穿戴传感器,已经可以实现在日常条件下跟踪佩戴者的运动和生命体征,例如步数、血压、血氧和心率,并且也已逐渐发展出以非侵入性方式对佩戴者的生物流体(如汗液、唾液、眼泪和尿液)进行原位化学传感(in situ chemical sensing)的技术。但是,传统的可穿戴传感器通常无法在一次测量中同时区分不同的化学物质。如果想要设计成可用于测量多种化学物质,则需要更大的尺寸和非常昂贵的成本。能够检测多种化学分子和生物标志物对及时、准确和全面了解佩戴者复杂的生理和病理状况至关重要。为此,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技术的新型可穿戴超薄传感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22日的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杂志,题为“高度可扩展、可穿戴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Highly Scalable, Wearable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拉曼技术对可穿戴生物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拥有无需分子标记即可进行灵敏和多路化学分析的能力。困难在于,生物系统的固有的拉曼信号较为微弱,需要将目标分子结合到合适的底物上,以放大拉曼响应。研究团队选择了黄金作为基底。金是一种已知可有效用作SERS基底的材料,多个研究项目已经研究了在实际SERS平台中使用金属的不同方法。研究团队的灵感来自于制造镀金聚乙烯醇 (PVA) 纳米纤维的最新进展,该纳米纤维用于可长时间佩戴在人体皮肤上的电子传感器。团队成员 Limei Liu 解释,“这些 PVA 装置由涂有金的超细线纺制而成,因此可以毫无问题地附着在皮肤上,因为金不会以任何方式与皮肤发生反应或刺激皮肤。”这种可穿戴传感器由纳米网格状的PVA纤维制成,在纤维上覆盖150纳米的金层,将涂覆的纤维纳米网附着到目标表面(例如人体皮肤),然后用水将 PVA 溶解掉,只留下完整的金纳米网在目标表面。纳米线的尖锐边缘作为局部SERS效应的“热点”(hot spot),研究人员通过减小纳米线的直径来优化单位体积中的热点数量,同时保持足够的机械强度以实现耐磨性。在概念验证试验中,志愿者佩戴该贴片,并暴露在不同的化学物质中,然后用商用785纳米拉曼光谱仪进行检测。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够检测尿素和抗坏血酸等生物分子,并识别水中的微塑料污染。还可以检测到常见的滥用药物,以及应用于执法。该系统目前需要外部光源和光谱仪配合使用,但研究人员未来将把半导体纳米激光器和纳米光谱仪通过直接键合的方式,集成到可穿戴式SERS传感器中。助理教授Tinghui Xiao表示:“目前,我们的传感器需要进行微调以检测特定物质,我们希望在未来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有了这个,我们认为像血糖监测这样的应用是可能的,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以用于病毒检测。”
  • 可穿戴设备检测进入"分子级"
    科技日报北京1月28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本周公开的一篇论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可穿戴传感器,它可以通过测量汗水中特定分子的水平,来获得一个人生理和健康的实时信息。该传感器能为在户内外长时间从事体育活动的人提供详细的汗液分析。  人类的汗水分为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两类,其中含有丰富的生理和代谢信息,不仅提供了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这些信息还可能对于疾病诊断、药物滥用检测和运动表现优化等有用。目前,市售的可穿戴传感器能追踪人的身体活动和生命体征,例如心跳,但是无法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使用者的健康信息。  此次,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阿里贾维和他的研究团队,集成了包括皮肤贴合度、塑料材质传感器和硅基电路,设计出了一个机械柔性、完全集成的无线排汗分析系统,可佩戴在额头和手臂等身体各部位。  研究表明,该传感器可以同时进行汗液中多个代谢物的测量,包括葡萄糖、乳酸和电解质以及钾和钠离子等,同时还能监测皮肤温度来校准传感器。  论文作者认为,这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帮助识别汗水中有用的生物标记物,来促进大规模实时生理和临床研究。  总编辑圈点  个体化用药可以通过持续监测个人健康状况的方式实现。但在这一过程中,可穿戴式传感器技术必不可少。人体的汗水是体内的代谢产物,用于实时评估生理状况再好不过。但鉴于汗液分泌的复杂性,传感器在保证测量准确的同时,还需要完整集成的系统,即不再需要外部分析仪。现在有了这样一个设备,无疑为个性化诊断和生理监测功能的完善提供了平台。
  • 可穿戴的光学粒子计数器 监测身边环境数据
    身在污染区域的人们,每天要忍受空气中超标的有害颗粒物,因此能够随时了解周围环境和空气质量,显得十分必要。可穿戴的智能环境监测设备 TZOA 旨在通过提供环境数据,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以及帮助改善健康生活习惯。   TZOA 就像一个徽章,你可以把它别在衣服、鞋子、包包上,这个光学粒子计数器会为你搜集全市的空气环境质量数据,并在配套 app 上直观地显现。无需昂贵、复杂精密的仪器,身边的辐射、空气质量以及紫外线指标等环境信息都触手可得。   TZOA 会为你标出实时的污染区域和未污染区域,用户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散步等户外运动的目的地和路线。当身处地环境污染等级提高,空气质量低下时,TZOA 将发出警告,并建议用户更换场所。当然 TZOA 也可以监测室内的数据,帮助你控制家里的空气质量。      对于 TZOA 的理念,设计者 Afshin Mehin 表示:我们希望设计一款可穿戴设备和 app ,从而让人们以新的方式认识身边的环境,并把空气当做弥足珍贵的资源来对待。   TZOA 还在 Kickstarter 众筹,目前已经获得了许多支持,有望于 2015 年的 8 月出货。不过,当你身处一个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重度污染的城市&hellip &hellip TZOA 就也帮不了你了。
  • 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取得进展
    p   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各种类人功能智能机器人层出不穷,触觉感知是人类和未来智能机器探索物理世界的基础性功能之一,发展具有触觉功能的仿生电子皮肤柔性感知器件,并实现器件与柔软组织间的机械匹配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p p   近日,受指纹能够感知物体表面纹理的启发,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珽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内外兼具金字塔敏感微结构的柔性薄膜衬底及单壁碳纳米管导电薄膜,设计并制备了具有宽检测范围、高灵敏度的叠层结构柔性振动传感器件,并建立了其摩擦物体表面时振动频率与物体表面纹理粗糙度的模型。相关研究成果被《先进科学新闻》报道。 /p p   张珽表示,该柔性仿生指纹传感器可应用于物体表面精细纹理或者粗糙度的精确辨别,最低可检测15微米× 15微米的纹路,超过手指指纹50微米× 50微米的辨识能力。“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切应力及盲文字母等高灵敏检测与识别,这些特性将在机器人电子皮肤的触觉感知、智能机械手等方面有重要潜在应用。”他说。 /p p   与此同时,作为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与柔软组织间的机械不匹配是该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针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该团队研发了一种具有褶皱核鞘结构的纤维状超延展柔性应变传感器。该传感器在全工作范围内有高灵敏度,对微弱应变和大应变都有良好的响应。 /p p   这些优异的性能赋予了超延展应变传感器对微小肌肉运动以及大范围的关节运动实时监测的能力,同时也可应用于植入医疗,如用于数字化评定肌腱康复。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尖端科学》。 /p
  • 浙江大学研制出植物可穿戴径流传感器
    最近,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IBE团队刘湘江、应义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汪小知和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胡仲远,为植物联合发明一款穿戴式“电子皮肤”。时至今日,通过穿戴电子设备监测心率、脉搏等,已经成为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  这种植物可穿戴茎流传感器,通过将柔性穿戴电子技术应用到植物体表,成功在自然生长状态下,首次持续监测草本植物体内水分的动态传输和分配过程。同时,科研人员还发现植物果实生长与光合作用不同步的现象,这不仅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基本认识,更将为作物高产育种及栽培技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这项研究,近日刊发在《先进科学》上。  柔性传感器实现植物生理监测  众所周知,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能够把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运输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植物也有类似也“血液”的物质,被称为茎流,是植物在蒸腾作用、渗透势等内外部压力下茎秆中产生的上升液流。茎流也是植物水分、养分、信号分子运输的载体。因此,实现对茎流的长期实时监测就能够探究植物生长过程水养分分配、信号传导以及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机制等奥秘。  然而,现有的茎流检测方法多为大型侵入式探测器,在测量时会对植物造成物理伤害,而且仪器体积大限制了它们在草本植物上的应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界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在自然生长状态下长期监测植物茎流。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来自浙江大学的智能生物产业装备创新团队(IBE)、智能传感与微纳集成团队、蔬菜种质创新与分子设计育种团队开展了跨学科交叉研究,针对植物茎秆特殊的生理特性,利用芯片级的微纳加工工艺,制备了一种植物可穿戴式茎流传感器。  这款传感器薄如蚕翼,厚度仅0.01毫米,重0.24克,如同“纹身”一样,能贴附在植物茎秆表面进行茎流监测。  另一个工程难题是避免传感器对植物生理产生影响。研究团队通过特殊设计,使得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阳光、氧气、水和二氧化碳能够自由通过传感器,实现了传感器与植物的长期“和平共处”,最终实现在自然生长状态下长期观察茎流的目的。  “这项工作为今后研制植物可穿戴传感器提供新的研究范式。”汪小知介绍,未来如何针对特定植物表面结构和生理特性,设计制备可穿戴传感器,如何评估传感器对植物生长和生理的影响,都可以从他们的研究中找到技术路径。  发现西瓜生长竟在夜晚生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么好的检测“传感器”,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  浙大科研人员在西瓜茎干上几个关键位点部署了茎流传感器,长期无损的观察了水分在西瓜叶片、果实、茎秆等不同器官上的动态分配情况。通过对茎流数据的分析,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西瓜果实生长与光合作用不同步的现象。  西瓜果实绝大部份是水(95%左右),然而径流传感器测量发现:在白天只有极少部分水被运输入果实用于生长(5%),绝大部份水被叶片蒸腾作用消耗掉 但是到了夜间,几乎所有的水分都被运输到果实,绝对茎流量相对日间增加了10倍。  “白天积累的光合产物导致的渗透势差应该是夜晚径流激增的主要原因。同时,夜晚没有蒸腾作用消耗水分,促使大量径流输入到西瓜果实,从而实现了果实的重量增加与体积膨大” 胡仲远表示,这一发现也间接证明西瓜果实生长主要在夜间。  这一发现改写了对于植物果实生长的传统认识。教科书中一般认为,植物生物量积累主要靠光合作用,而夜间以消耗生物量的呼吸作用为主。  这个反常识性的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浙大科研团队表示,水是珍贵的农业资源,基于茎流对西瓜等耐旱作物体内水分运输和抗旱机理的解析,将为全球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节水灌溉、抗旱作物选育提供了新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 另类可穿戴:纹身贴纸测血糖
    北京时间1月18日早间消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纳米工程师团队开发了一款新的可穿戴计算设备,能帮助糖尿病人以无痛的方式监控自己的血糖水平。   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了《分析化学》期刊上。目前,糖尿病人每天需要多次针刺手指去测量血糖水平,而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糖尿病已经影响了美国的2910万人。   这款设备中包含小型传感器,而特定形状的电极通过丝网印刷技术被印制在纹身贴纸上。通过在皮肤上施加特定的电压,该设备能够从皮肤中提取体液,而含有特定酶的传感器能够据此测量血糖浓度。   研究人员在7名病人身上对此进行了测试。在他们大量饮食后,这一设备获得了与传统针刺法类似的结果。   这并不是第一种无痛的血糖传感器。2002年,Cygnus推出过一款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手环GlucoWatch,能实现类似的功能。不过,当时的产品存在明显问题,即无法完全摆脱针刺。用户仍需要通过传统针刺法去校准腕带,而许多人报告了皮肤过敏的问题。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可穿戴传感器中心负责人、这份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约瑟夫· 王(Joseph Wang)表示,相对于GlucoWatch,这款设备采用较低的电流,因此不会带来不适。   他表示,如果希望这款设备能被持续使用,那么还有更多工作需要完成。他的部门仍在继续开发设备,向用户显示血糖读数,并通过蓝牙连接将这一信息实时传送给病人的医生。在对这一概念进行优化之后,产品价格将会更便宜、更易使用。目前,血糖试纸的每张平均价格超过1美元。节约这笔费用,同时使他们不再有疼痛感,这将帮助数千万糖尿病人更愿意接受他们需要的治疗。
  • 加拿大公司推出能即时监测空气质量的可穿戴设备
    能即时监测空气质量的可穿戴设备问世   通过蓝牙向智能手机发送数据显示环境指标   科技日报讯 利用手机硬件和软件,我们可以计算步速、计算卡路里。最近,加拿大一新创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型可穿戴设备,称为TZOA包围追踪器,可以即时监测人们周围的环境状况,如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等。   公司的合伙创始人劳拉· 莫伊说:&ldquo 我们觉得,人们忽略了我们身体周围正在发生的事&mdash &mdash 阳光、空气质量、其他无法触及但会影响我们健康和状态的事物。&rdquo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2月14日报道,在设计上,这种配置器可以直接检测环境中的空气污染和紫外线强度,TZOA通过蓝牙向智能手机发送并共享数据,iOS和安卓的App(应用程序)就会显示环境指标,指示空气污染和紫外线对用户的影响。一个带充电器的TZOA包围追踪器约142.56美元,估计明年8月上市。   莫伊说,这款可穿戴设备不需直接戴在皮肤上,可以别在登山包、手提包上,甚至靴子外面,它的外观很吸引人。它不仅能监测环境对用户有什么影响,还能显示人群怎样影响了环境,在用户社区生成一张街道级的污染地图。它能生成实时的众源环境数据图。用户被充分授权可以查看并与同一社区的人共享数据,以构建一个环境知识生态系统。主导设计者阿夫辛· 梅辛说,该产品的理念还包括让人们认识到我们呼吸的空气的宝贵。   监测器能实时采集用户所在的环境数据,如果某个地方有数百个街道级的监测器在固定地工作,用户只要戴上这一装置,就自动成为这种&ldquo 众源&rdquo 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一部分,研究人员特里· 道斯说:&ldquo 从理论上说,只要带着这种设备出现在你的街区的人足够多,就能生成一份足够清晰的地图,为你提供当下环境的空气质量情况。&rdquo   该设备有一个光学空气质量传感器,能探测PM2.5(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或液体颗粒)和PM10。&ldquo 我们的传感器能计算单个微粒,显示浓度,把PM10和PM2.5区分开,PM10更多是过敏原,而PM2.5对人体健康更有害。TZOA的数据先送入TZOA智能手机App做一定程度的处理,再送入云计算进一步处理。&rdquo   用TZOA包围追踪器,你可以检测壁炉燃烧、煮饭、点蜡烛时造成的空气污染。研究人员说:&ldquo 在我们的城市和家庭环境中,清洁和肮脏空气
  • 新型可穿戴设备 利用电化学原理发电
    据PCWorld网站报道,目前可穿戴设备通常用于追踪锻炼和健身活动,但是,可穿戴设备可以用于为其他可穿戴设备提供电能吗?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新研究将很快使这成为可能。  一直以来,电能都是制约可穿戴设备和其他移动设备发展的一个因素。但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本周宣布,他们已经发现了利用幅度很小的弯曲运动发电的方法。  PCWorld表示,他们的系统利用两层很薄的锂合金片作为电极,然后在两个电极之间夹一层浸泡有液态电解质的多孔聚合物。即使轻微的弯曲,也会在连接在两个电极间的外部电路中产生电压和电流,从而为其他设备供电。只需在一端施加很小的力,就能引起锂合金金属片弯曲,例如,把装置固定在手臂或腿上。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指出,利用轻微运动发电还有其他方法,但它们利用不同原理。大多数方法利用了摩擦起电效应——例如把羊毛和气球相互摩擦,或压电效应。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和工程教授李举(Ju Li,音译)表示,这些传统方法存在“电阻大、弯曲刚度大、成本高”的缺陷。  麻省理工学院称,通过利用电化学原理,新技术能利用大量自然运动和活动生成电能,其中包括典型的人类活动,例如走路或锻炼。  这类设备不仅仅能低成本地批量生产,而且天生很柔韧,这使得它们与可穿戴设备更搭,在外力作用下不容易受损。  李举表示,测试设备已经证明这一系统非常稳定,在使用1500个周期后仍然能保持其性能。  PCWorld称,这一技术的其他潜在用途包括生物医学设备,或者应用在道路、桥梁、甚至是键盘中的嵌入式压力传感器。  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一成果当地时间周三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光致发光和可穿戴传感器研究获进展
    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便携性、多功能性和集成性的期待推动了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最近,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s)在能力收集、人机交互、医疗监测和自供电传感等方面引起了关注。遗憾的是,这类交互设备多由分隔的传感器和显示单元组成,因而总是需要一些笨重的设备或有线连接来将输出信号转换为人类易读出的形式。色彩提供了简单的传输信息的方法,其可调的颜色属性有望与传感器集成,为交互式信号的可视化开辟了新途径。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具有特殊的光物理性质,为未来的可穿戴电子产品提供了新机会。然而,构建自供能、应变传感和显示等多功能特性一体化的光致发光传感系统是巨大的挑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轻量化实验室研究员李清文与项目研究员张其冲等,提出了高效窄光致发光金属卤化物固体的水合成策略,进一步将其应用于自供电的可穿戴式光致发光传感器。科研人员利用这一策略,仅使用水作为溶剂便制备了盐壳金属卤化物固体(具有高效和狭窄的绿色排放,PLQY为87.3%)。其中,KBr盐提供了一个富溴的环境来钝化钙钛矿的表面缺陷,且作为基质来提高其稳定性。该绿色环保的制备策略可用于制备无色水性油墨和柔性光致发光薄膜。另外,该固态化合物可作为聚乙烯醇(PVA)的填料,用于TENG中的高性能正摩擦材料,所制备的TENG的输出性能是原始TENG的2.3倍。研究进一步构建了电压响应范围为0-100kPa、响应时间为125ms的可穿戴光致发光传感器,以检测人体的各种运动。研究显示,运用简单的水蒸发结晶策略即可制备高发射窄半高峰宽的金属卤化物固体,巧妙地引入溴化钾盐使得难溶于水的溴化铅完全溶解在水中,不仅赋予了材料高量子产率,而且提升了产物光和热稳定性。得益于水蒸发结晶策略,前驱体水溶液可制备成水性墨水,通过与水性聚合物混合可以制备出柔性荧光薄膜,并可以通过喷墨打印技术打印相关的图案。作为概念验证,研究还构建了电压响应范围为0-100kPa,响应时间为125ms的可穿戴光致发光压力传感器,未来有望构建同时具有显示-传感一体化自供电集成器件,检测人体的各种运动。该研究为高发射的金属卤化物固体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指导,并为扩展其在多功能可穿戴荧光传感器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相关研究成果以Robust Salt-Shelled Metal Halide for Highly Efficient Photoluminescence and Wearable Real-Time Human Motion Perception为题,发表在Nano Energy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和江苏省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该研究由苏州纳米所、华东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完成。图1.固态盐壳金属卤化物的制备图2.固态金属卤化物的稳定性及其柔性应用图3.固态金属卤化物在传感领域的应用
  • 无掩膜光刻机助力可穿戴柔性微流控芯片研发,实现汗液实时监测!
    论文标题:WearableMicrofluidicSweatChipforDetectionofSweatGlucoseandpHinLong-DistanceRunningExercise发表期刊:Biosensors(IF5.4)DOI:https://doi.org/10.3390/bios13020157【引言】在传统的运动训练监测中,通常需要对被研究对象进行血液样品采集。通过对所采集的血液进行各类分析获取相应数据,达到运动训练监测的目的。由于从血液样品中获得的相关数据准确程度高,所获得的数据被认定为是运动训练监测领域的黄金标准。然而,在采集血液样品的过程中,通常会给被研究对象带来一定痛感,被研究对象对相关监测工作的配合意愿度低,导致数据收集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血液和汗液的成分是渗透相关的,因此汗液中的某些代谢物也可反映疾病状态。随着技术的发展,汗液,唾液,眼泪等体液的运动训练监测方法日益受到重视。收集这类的体液样本不仅不会给被研究对象带来痛感,还可以对运动训练进行时时监控,从而更好地了解整个运动训练过程。近日,北京体育大学与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强强联合,通过将柔性微流控监测芯片和智能手机的相结合,实现对长跑训练者汗液中的血糖值和PH值的时时监控,从而更加精准地监控长跑训练过程中的相关细节。相关研究工作在SCI期刊《Biosensors》上发表。本文中所使用的小型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MicroWriterML3无需掩膜版,可在光刻胶上直接曝光绘出所要的图案。设备采用集成化设计,全自动控制,可靠性高,操作简便,同时其还具备结构紧凑(70cmX70cmX70cm)、直写速度快,分辨率高(XY:小型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MicroWriterML3【图文导读】图1.制备可穿戴柔性微流控芯片的概要图和光学照片。A)微流控芯片的概念解析图。B)和C)对汗液中葡萄糖和PH值监测的原理解释图。D)用微流控芯片收集汗液的示意图。E)柔性微流控芯片结构示意图。F)利用MicroWriterML3制备的柔性微流控芯片实物图。图2.用TritonX-100对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进行亲水性处理。A)不同TritonX-100量对PDMS亲水性的影响。B)不同量的TritonX-100对PDMS亲水处理后,水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图3.芯片中色彩和汗液中葡萄糖和PH值的对应关系。A)色彩和葡萄糖数值的对应关系。B)色彩和葡萄糖数值对应关系的拟合结果。C)汗液PH值和色彩之间的对应关系。D)色彩和汗液PH值的拟合结果。图4.用人工汗液样本对柔性微流控芯片对汗液中葡萄糖和PH值进行检测。A)芯片与不同人工汗液样品反应后的结果。B)RGB颜色值与葡萄糖对应的关系,以及相对应的拟合结果。C)RGB颜色值与汗液中PH值的对应关系,以及拟合结果。图5.柔性微流控监测芯片对长跑过程中汗液的葡萄糖和PH值的监测效果。A)使用血糖仪和制备的芯片分别在运动10分钟,20分钟和30分钟后对受试者进行血糖监控。B)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汗液中的葡萄糖随着运动的变换比较。C)在运动10分钟,20分钟和30分钟后,汗液的PH值的变换。并对受试者在饮用苏打水前后汗液PH值的变化进行了对比。D)运动饮料的补充方案。【结论】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的研究人员,使用小型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MicroWriterML3对负性光刻胶曝光,制备出符合实验要求的芯片模板,再利用倒模技术获得PDMS微流控芯片。通过TritonX-100对PDMS进行亲水性处理,最终获得适用于监测运动时汗液中葡萄糖和PH值的可穿戴柔性微流控监测芯片。该研究为柔性穿戴设备在运动训练监测方面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相应的方案。该成果最主要的优势是能够制备出基于PDMS的柔性微流控监测芯片。在制备该芯片过程中,需要及时修改相应的参数,得到优化的实验结果,十分依赖灵活多变的光刻手段。MicroWirterML3无掩膜激光直写机可以任意调整光刻图形,对负性光刻胶进行精准光刻,帮助用户快速实现柔性芯片的制备,助力体育运动学科的研究。相关产品:1、小型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MicroWriterML3
  • 可穿戴设备盯上了婴儿 连体衣可检测宝宝呼吸
    运动手环和智慧手表不时出现在我们周围人的手腕上,穿戴式设备真的兴起了。刚刚出月子的潮妈Sarah最近托美国一个朋友买了一组连体衣,有意思的是,这个婴儿服上装有传感器,可以检测宝宝的呼吸、体温、身体姿势等。可穿戴,进军婴儿界啦。   对于新手爸妈,购物是一项基本工作,包括婴儿床、奶瓶、尿布、婴儿衣服以及很多听过没停过的日用品,哪些要买哪些可以忽略,一大堆的&ldquo 功课&rdquo 要做。比起买东西,更让他们头痛的是照顾婴儿。&ldquo 月子里就苦不堪言,等到三个月产假一过,工作一整天之后真的没精力再去时刻照看孩子,而且有的时候很难判断孩子的需求啊。&rdquo Sarah说。   Sarah买的那组神奇的连体衣花了200美元出头。衣服一共三件,白色全棉质地,绿色条纹看起来挺清爽,前襟还有一只可爱的塑料乌龟。乌龟是防水并可拆卸的,秘密就藏在乌龟里面:芯片会将收集来的数据,实时推送智能手机上,让妈妈能随时随地掌握宝宝的情况。   &ldquo 听起来不便宜,不过我特意买大一号,可以一直穿到6个月。款式是短袖连体,这段时间刚好适合穿,每天穿都没问题。再说二胎也能用得上,算起来每人每月消费100人民币,还好啦。&rdquo Sarah说,没人会比宝宝妈妈更操心孩子,更睡不安稳,花钱买安心,值了。   随着腕带式健康追踪设备越来越多,出现专门针对婴儿的健康追踪器也是情理之中,类似的产品还有婴儿脚环Sproutling、婴儿袜子Meet Owlet,售价在1000多人民币左右。不过,在记者看来,婴儿的状态很多变,如果时刻监控,各种数据轰炸,家长很容易处于紧张状态。其实我们自己,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祖辈,都没使用这种高科技婴儿监测器就长大。再说,如果任何时候都知道自己的婴儿下一秒钟会做什么,那生活的乐趣是不是会少许多呢?
  •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近日,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热电材料与器件研究组(525组)姜鹏研究员、陆晓伟副研究员、包信和院士团队开发了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并将其用于电子皮肤非接触温度感知。仿生触觉是智能机器人感知外部环境刺激的基础。在传统触觉系统中,触觉传感器需要与外部环境物理接触进而获取温度信息,无法在接触前对外部刺激作出预判。因此,发展具有非接触温度感知能力的先进触觉传感技术,将有助于为机器人交互感知领域带来全新的体验。光热电探测器是基于光热、热电两个能量转换过程,可在无需制冷、无需偏置电压、无接触的条件下实现对长波红外辐射(8至14μm)的灵敏探测。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在前期光热电探测器工作(Adv. M ater. ,2022;Adv. Mater .,2019;Nat. Commun. ,2019)的基础上,在具有长波红外吸收能力的柔性聚酰亚胺(PI)衬底上构建了Te/CuTe热电异质结,制备出高灵敏度、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Te/CuTe热电异质结一方面可以提升复合薄膜的热电功率因子,起到降低器件噪音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其光学反射损耗,并将其光学反射极小值与PI吸收峰对齐,增强光热电耦合,提升器件灵敏度。在非接触式温度感知测试中,当目标温度从零下50°C上升至110°C,所制备的柔性光热电探测器灵敏度均优于商业刚性热电堆,温度分辨能力可达0.05°C。以此为基础,研究团队利用该红外探测器在接近辐射源过程中响应电压的斜率变化,开发了动态温度预警系统,使得软体机械手可对热源进行预先判定。该工作为在仿生触觉系统中引入红外探测技术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机器人交互感知、虚拟现实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以“Touchless thermosensation enabled by flexible photothermoelectric detector for temperature prewarning function of electronic skin ”为题,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图 郭晓晗、陆晓伟)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313911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