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质检体制机制

仪器信息网质检体制机制专题为您整合质检体制机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质检体制机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质检体制机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质检体制机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质检体制机制话题讨论。

质检体制机制相关的论坛

  • 最新!我国将建立健全国家数据标准化体制机制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将建立健全国家数据标准化体制机制,研究成立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筹指导我国数据标准化工作,加快研究制定一批数据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这是记者从4月1日至2日召开的全国数据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刘烈宏说,数据工作是开创性工作,将切实提升创新力,加快数据学科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选择有较好基础的高校,开展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合作试点;加强标准引领,印发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导发布数据要素流通标准化白皮书。针对数据工作面临的众多新情况新问题,刘烈宏说将切实提升研究力,加强理论研究,做好规划编制,抓紧深入谋划“十五五”时期数据工作主要任务,加快组建国家数据咨询专家委员会,发挥智库作用。[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新华网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斌[/i][/color][/size][list][/list]

  • 【讨论】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探讨

    在网上看到的。作者好像是部标准司的副司长,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胥树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 100035)  摘 要:文章阐述了我国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背景及现实意义,研究探讨了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实施步骤。  关键词:环境监测;体制;改革1 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环境监督执法不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监测不能适应环境监督执法的需求。而环境监测不适应环境监督执法又表现在环境监测的技术手段和机制体制的不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在技术手段方面,基层环保部门监测仪器设备配置不足,满足不了环境监督执法的需要;2)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由于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及还没有作为法定的环境监测方法而受到制约;3)由于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使其不能在环境监测中被广泛应用;4)在机制体制方面,政府及企业的责任混淆,监督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未能区别对待,社会性的监测资源未能充分运用发挥作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环保部门监测能力有限,减少了污染源的监测覆盖面和监测频次,面对量大面广的被监测对象,处于疲于奔命的被动境地,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影响了环境监督执法的效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近几年我国从环境监测的硬件建设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努力,并在环境监测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在环境监测机制体制改革方面做的工作比较少,受到旧的环境监测体制的制约,环境监测硬件建设方面的努力又被体制方面的缺陷所消化,使其作用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虽然环境监测工作有了较大进步,但是从总体上看,环境监测受体制的制约不适应环境监督执法需要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日趋突出。  为了实现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国家把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作为重要的措施之一。如何建立先进的环境监体系,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首先应该从环境监测机制体制的改革人手,因为体制障碍对环境监测造成的影响远比技术障碍的影响大得多。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体制不顺,技术设备再好,也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为此,本文将对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探讨研究。2 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国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可以按照分清各方职责、准确选择定位、利用社会力量、强化监测职能、实现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目标来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清监督性监测与服务性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与污染源监测的地位和性质。在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中,把对污染源的监测定位为监督性监测由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站承担,属于服务性质的环境质量监测也由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站承担。这种体制把环保部门直接推到了环境监测的第一线,大包大揽。新的环境监测体制可以考虑把环境质量监测和对污染源的监测定位为服务性监测,转由社会化的环境监测专业公司承担,由排污企业购买环境监测专业公司的污染源监测服务,由政府的环保部门购买环境监测专业公司的环境质量监测服务。将原来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转变为对那些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环境监测专业化公司的监督,主要是监督他们提供的环境监测的服务质量。  (2)明确企业和环保部门各自在污染源环境监测方面的职责。通过环境监测条例立法,明确向政府环保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及监测数据是排污企业的法定责任和义务,这样就把污染源监测的责任落实给了排污企业,从而也就确定了污染源监测设备、运行费用的责任主体,也解脱了环保部门在这一方面的沉重负担。  企业在履行提供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状况和环境监测数据时,可以是直接操作,也可以是间接地通过购买环境监测专业公司的污染源监测服务,或将与环境保护设施配套的自动连续监测设备委托给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运行管理。这样,污染源的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运行管理、向环保部门传输监测数据等具体事务都由环境监测专业化公司来完成。可以避免排污企业直接提供污染源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  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站同时也应实行职能转变,一是将对污染源的直接监测转变为对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的质量控制,如设备的验收、标定、数据准确性的对比、方法的可靠性验证等技术管理工作;二是转变为各种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处理、储存、发布、信息服务的技术管理中心,作为环保管理部门公布企业排污情况、预测环境污染发展趋势、采取环境对策措施、发布环境质量状况、处罚违法排污企业的技术支持单位。  通过上述的职能调整,排污企业、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环境监测站、政府环保部门,都可以明确在污染源环境监测方面各自的职责,相互间还可形成一定的制约关系,从而能够保证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和质量。  (3)环境质量监测是环保部门掌握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作好这项工作应该是政府环保部门的职责。环保部门履行环境质量监测的职责并不意味着直接由环保部门去操作,而是委托给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去做,政府环保部门负责买单即可。具体操作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国家负责建设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地方负责建设地方环境质量监测网,然后委托给环境监测专业化服务公司运行管理,环保部门购买他们的环境质量监测服务;二是由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按环保部门的要求建设环境质量监测网并运行管理,环保部门购买他们的环境质量监测服务。当然,这两种服务方式的价格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可以避免现行体制下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受行政干预的问题。  (4)环保部门在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职能应由过去的直接操作转变为监督管理,主要职能应该是制定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的管理办法;进行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的资质认定;制定环境监测设备的安装、验收、运行管理、监测数据报告和传输的技术规范;处罚违规的排污企业和环境监测的专业服务公司等管理职能。3 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对环境监测体制进行改革,必然会对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形成较大的冲击,并且在新老体制的过渡期里,也将会对环境监测工作本身产生暂时性的不利影响。但这是同其他任何改革一样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为了缓冲改革对环境监测工作的不利影响,可以按照总体设计、试点先行、立法跟进、分段推进的原则进行。  (1)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就是要按照上述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框架的总体设计,制定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方案必须体现排污企业、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环境监测站、政府环保部门在环境监测中不同的地位、职能、作用和义务;必须把环境监测由环保部门直接操作转变成间接的监督管理;把环境监测由政府职能转变成社会服务职能;把环境监测站的环境监测职能转变为对环境监测的技术管理职能;把环境监测由依靠环保部门独家做转变为依靠多家社会化专业服务公司来做。由此形成排污企业承担责任,环境监测专业服务公司提供服务,环境监测站提供技术支撑和质量控制,环保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的环境监测总体格局。  (2)试点先行  试点先行就是要按照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设计,选择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试点,通过试点对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方案进行验证、改进和完善,使环境监测的体制框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手段等更加柔性化,使各个要素相互之间协调和谐,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全国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全面实施积累经验。  (3)立法跟进  立法跟进就是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制定环境监测方面的有关法律,如环境监测条例、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办法、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以及检测数据采集处理传递发布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将改革的成果以法律和技术法规的形式确认下来,使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同时为改革的成功提供法律保障,也使我国今后的环境监测在法律的规范和制约下进行。  (4)分段推进  分段推进就是要根据全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分阶段、分地域、分进度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有条件的地方可先行一步,探索经验,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待条件具备时,逐步在全国全面推广,建立起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的环境监测体制,实现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4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 科技体制改革弹性有多大

    时至今日,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的最大理论问题就是变革的弹性:即集中与自由是以二元形式存在,还是集中为主,自由为辅?或者反之,自由为主,集中为辅。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国际科学界长期以来没有根本解决的问题。个人和组织常常会陷入某种既有的观念框架中,以至于无法想象出其他的选择模式,这就是典型的“认知路径依赖现象”。人是自己所拥有的观念的奴隶,作任何决策时我们都不应该忽略认知模式所施加的影响。  回首即将过去的一年,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一些关键信号已经释放出来。例如,在今年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起草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方案提出的“科技计划体系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5个方面”。这5方面的科技计划都要纳入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这则信息内涵丰富:一方面,其界定了未来研究类型的划分;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资源的重新集中化。这实在是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少见的大动作。  资源的集中管理解决了前期宏观管理上的“九龙治水”局面,在微观实践层面则解决了个体重复申报等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未来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科研项目,那么资源集中后将由谁来管理?按照2013年的科技统计公报数据,这笔中央财政拨款达2728亿元之巨,即便5个平台均分也各有约540多亿元。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平台。就目前口碑最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来说,它的资源总量也就200亿元左右。很难想象500多亿元的平台要拥有怎样的气概?如果仍用原班人马、原有管理模式,那些曾经的“973”“863”换个名义重新出现在新的机构里,那么这些平台的权力实在太大了,完全有可能演变为霍布斯意义上的新的“利维坦”。如果这种可能性不能得到有效防止的话,那么只能说此次改革未来将充满不确定性。而且,如果试验失败的话,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举国科研被SCI牵引的局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终结一项有问题的政策的成本将是巨大的。  其实,资源配置方式从分散到集中,只解决了表面问题,而未触及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质,即“状态——结构——绩效”的根本性改变。集中是我们所熟悉的管理模式,并且凸显了权力的自信,而分权恰恰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对于以往的“集中型分散”模式带来的问题,国家作为委托人的极度不满是可以被体会到的:投入与期望的产出严重不对称,同时各种不端行为发生,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改变成为所有人的共识时,恰恰意味着谁都不知道该怎么改。但是“变”又成为双方可化解尴尬局面的唯一出路。改革的潜在陷阱在于,我们所解决的问题远远不及我们所带来的新问题多。那么,如何预防这些潜在的风险?这就是我们所关注的改革的弹性问题,即收与放的问题。  在决定放与收的边界时,要考虑到科技事业的固有特点:科学与自由探索有关,而技术与目标导向与关。前者的产出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适合国家支持,而后者的产出具有商业价值,因此与市场机制匹配。如果完全被市场模式主导,就会出现遏制科学发展的情形。另外,两者的研究属性也不同,前者崇尚自由,后者则是集中约束下的目标定向行为。这些特点决定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弹性问题,而改革弹性约束了改革的潜在边界。基于此,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解决好实践层面的资源分配与激励机制。只有如此,才能带来国人期盼的“状态——结构——绩效”的根本性改变,否则片面追求绩效与状态只能是缘木求鱼。  在具体措施方面,我们不妨把资源的竞争性分配与保障性分配区分出来。以往的项目申报都属于竞争性的分配模式,这方面已有很多研究,不再多谈。这里只谈保障性供给模式的建设。科技界不能搞平均主义,保障性供给如何避免吃大锅饭并实现激励机制?笔者曾建议,中国科技界应向国际体育界学习,对各领域的科研人员实行排名制,而排名是定期动态调整的。该项工作可由行业协会与第三方独立机构完成。只有进入排名的才可以申请保障性供给,这样就解决了吃大锅饭与激励机制的问题。  客观地说,如果完全采用竞争模式,其危害主要有两点:其一,带来整个科技界的急功近利与浮躁气息;其二,落后的管理体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只能靠简单地增加资助额度来化解新增资源带来的日益增大的评审成本,从而导致资源的边际效用递减。实行各学科人才排名制,其优点有二:其一,管理部门能时刻掌握人才家底的库存,便于关键时刻解决国家之需;其二,排名制提供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集聚了当下的智力资源,并能永续地成为国家储备人才的蓄水池。  中国科技已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阶段,如何提升质恰恰是当下破题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知识产品的生产是有周期的,让科技工作者安静下来,有时间打磨自己的知识产品,就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塑造群体的质量偏好。美国政治学家盖伊·彼得斯曾说:市场模式的胜利只是意味着市场取向的解决方法已经取得了合法性。问题在于大科学时代,科技内在结构是非常复杂的,任何单一模式都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胶囊,我们必须在集中(举国体制)与分散(市场体制)之间寻找一种建设性的均衡。(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 保健品大忽悠“酸碱体质”??

    保健品大忽悠“酸碱体质”??

    “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7.45的弱碱状态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数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体液pH值都在7.35以下,这些人就是酸性体质者。酸性体质,它导致百病丛生。当pH值降低0.1(即体液偏酸)时,胰岛素的活性就下降30%,免疫细胞功能降低,神经的敏感性下降,内分泌及机体许多重要功能将发生紊乱。因此,有医学专家认为,当今许多慢性病、癌症等都与酸性体质有关。要避免酸性体质,就要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更有效的做法是吃一些具有‘排酸功效’的保健品。”  血是碱性的,人就是碱性的?  然而事实上,人体有酸碱性这么一说么?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042058_553464_1751239_3.pn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7/201507042058_553465_1751239_3.png  人体内分布着大量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还有人体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等等。这些液体各有各的酸碱度,比如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而胃的中下部存在大量胃酸,则表现为强酸性,pH值在1.0~2.0之间。  可见,“酸性体质”学说是以偏概全地将血液的正常pH值当成了人体的pH值。实际上,血液中存在着多种缓冲系统,确保血液的酸碱度不会轻易受到代谢产物的影响,稳定地维持在一个极小的波动范围内。  除此之外,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消化系统而言,小肠可以根据食物的成分来调节碱离子(例如镁、钙、钾等)的吸收,从而维持酸碱平衡;大肠也能调节对含硫氨基酸以及有机酸的吸收。  因此,各种调节机制决定了血液pH的稳定,这种稳定状态不是多吃几口“酸性食物”就能改变的,当然也不是服用“排酸”的保健品就能纠正的。  不同的食物确实有着不同的酸碱度,有的偏酸性,有的偏碱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食物分成酸性食物、碱性食物。但是这种区分没有意义,因为不论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与强酸性的胃液混合,都变成了“酸性食物”。食物从胃进入肠道,被碱性的肠液中和,又成了“碱性食物”。  “酸性体质学说”宣扬者说,他们说的“酸性食物”“碱性食物”并不是根据食物本身的酸碱度来划分的,而是根据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来划分的。比如含有大量柠檬酸、呈现较强酸性的柠檬,通常被归为碱性食物。  但食物内的成分非常复杂,代谢产物各异,而且正如上文所说,由于人体内存在着强大的酸碱平衡调节机制,食物几乎无法对人体的酸碱平衡产生影响,所以这样的划分根本就是没有依据的想当然。更何况不同“专家”的说法往往互相矛盾,根本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饮食指导。  总结: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均衡的饮食,各种食物应该适量、合理地摄取,而不必在意其酸碱性,千万别被商家忽悠了。 讨论:你作为消费者,是不是也曾经被所谓的酸性体质,碱性水神马的忽悠过呢?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跟帖回复您的见解。

  • 关于省级以下监测体制垂直改革的思考

    日前,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了《关于统筹推进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应尽快理顺监测体系,并于2019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省级生态环境垂改实施工作。垂改后县级环境监测机构主要职能调整为执法监测,切实解决地方不当干预问题,充分发挥监测对执法的技术支持作用。这有利于提升生态环境部门内生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对于此事,很多基层生态环保工作者非常关心,或多或少有些思考,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我们认真梳理这些建议后,集中合成几点思考供同仁参考,目的仅寄平衡发展环境监测事业,充分发挥其保护生态环境技术作用,支撑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工作一点。 首先,平衡发展环境监测事业。随着环境态势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再加上环境监测组织多元化结构形成,必须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充分利用监测技术资源,平衡发展环境监测事业,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建议在有序实现省级以下监测体制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加强重点县级站建设,适度减少县级站数量,整合监测机构力量,加强技术能力建设,建设新型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加快地方监测事业发展,增强环境执法监测力度,补齐环境执法监测短板。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着力配合监察深化环境执法监测,积极参与地方生态环境监测活动,承担部分环境质量监测任务,重点进行乡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这有利于配合监察深化环境执法监测工作,有利于地方环境监测事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地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 其次,创新和完善管理机制。建议在落实地方各县生态环境分局代管县级监测机构责任的前提下,市级生态环境局必须对有关县级环境监测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进行直接管理,比如,县级环境监测机构领导班子和关键技术岗位人员任命,重要环境执法监测活动开展,仪器设备购置计划拟定和执行等,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必须接受上级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领导。县级环境监测机构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地方各县生态环境分局,必须尊重其工作的独立性,不能以任何理由干扰或者变相干扰其正常工作,影响到出具数据的公正性。同时,县级环境监测机构主要领导有必要进入县生态环境分局党组,或者列席参加党组会议。以便充分发挥县级环境监测机构支撑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工作的作用。县级环境监测机构要创新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开展监测单位之间质量监督检查、能力验证和对比监测,保障质量管理措施、技术规范的落实。逐步有序引进“第三方监督”,提高监测数据社会公信力。 要合力打好“整体战”,防止监测数据造假。要落实县生态环境分局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信的领导责任。市级生态环境局纪检监察机构是监督监测工作的专门机关,要增强其责任意识,切实担负起职责,严肃査处数据造假问题,追究县生态环境分局领导工作不力责任、县级环境监测机构领导工作不力责任。严肃查处数据造假当事人和责任人。 要遵守工作规矩,规范工作机制。一是遵守执法监测工作规矩,明确执法监测委托流程。环境执法机构开展有计划的环境执法、污染事故调查和污染纠纷调处等工作时如需进行执法监测配合行动,需提前与县级环境监测机构沟通。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应根据监测工作内容,制定可行工作方案,进行环境执法监测,及时出具监测报告。满足环境执法机构要求。同时,环境执法机构要积极配合执法监测工作。二是要规范现场执法监测工作机制。执法监测的现场监测工作由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和环境执法机构共同开展。环境执法人员进行现场调査和笔录采写。同时,环境监测人员进行现场监测和样品采集。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及时完成执法监测工作,在规定的日期内出具监测报告给相关环境执法机构。为环境执法提供技术支持。三是要建立执法监测数据共享机制。环境执法机构要充分运用执法监测成果,把执法监测数据作为重要证据,依法实施行政监督或处罚。同时,及时公开执法信息情况,共享执法监测运用效果。倒逼县级环境监测机构提升技术水平,更好地配合环境执法工作。让执法监测与环境执法有机联动,充分发挥执法监测作用。  再次,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务必尽快使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全面达标。以目前地方经济实力,只要下定决心加大投资,短期内就可使其办公用房、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武装到位。建议地方统一规划,尽快协调各方力量,力争1至2年内完善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工作能力,特别是加强环境执法监测工作能力。  研究制定有关加强队伍建设政策。监测队伍建设有其特殊规律和周期,硬件设施到位后,没有合格的监测人员,也不能完成承担的监测任务。实施垂直管理,县级环境监测机构的人员编制应以做好加法为主,监测队伍才会加强,能力才能显著提升。但一定要严格组织纪律,严把用人质量关口,把真正热爱监测工作,有工作能力,品行端正的人员选拔进入监测队伍。同时,依法合规清理临时聘用人员,保证执法监测人员身份合法性,以便出具监测数据合法性,确保环境执法顺利进行,把执法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提升监测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聚集正能量。要求监测人员树立健康正直、积极向上的心态,诚信开展监测工作。同时,要按照相关规定,増加设置县级环境监测机构技术职数,特别是要设置1至2个高级技术岗位职数,创新技术人员进步发展空间。要充分发挥有高级技术职称、环评工程师资格等核心技术人员作用,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以各种方式和方法参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比如,进行技术培训,参加工程建设项目环评、验收评估会等。同时,千方百计落实监测人员经济待遇。要购买意外伤害等商业保险,保证监测人员安全放心工作。让每个人常存环保之志、常念单位之情,常怀感恩之心,锐意进取,努力工作,为地方生态环保工作贡献力量。

  • 【原创大赛】对检验检疫实验室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思考

    以前的一点想法,写出来也没有发表,就在这支持QQ一下吧对目前检验检疫系统实验室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思考摘要 对目前检验检疫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今后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方向的建议。关键词 实验室 检验检疫 体制  目前,影响我们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经费投入缺乏和管理体制与实际工作要求不适应。这二个问题一直影响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经费使用方法和妥善解决、进一步完善改革检验检疫工作管理体制,对于提高实验室技术水平、培养高质量人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至关重要。  一、现状及问题  目前,许多检验检疫实验室工作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实验设备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检验检疫工作设备更新周期长。在检验检疫工作技术交流、培训、科研时,应用的是先进的技术、新的设备和新方法,而实际上实验室所使用的往往是一些过时、陈旧和落后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手段,即实验手段落后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矛盾。检测方法落后,仪器设备超期服役等现象在目前的实验室设备中占有相当一定的比例,使检验检疫的理论工作与实践性检验检疫工作脱节。  其次是在部分实验室设备重复购置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于同一基层局的不同实验室也有重复设置的问题,设备利用率低下。同时由于主要设备的重复购置和配套资金的短缺,使得不少已经购置的设备又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  三是信息严重缺乏的同时,存在着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大部分实验室建立起了资料管理体系,从实际情况看基本上起不到及时提供所需要数据资料的作用,其提供及时的信息资料的提供者还是技术工作者,资料管理体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实验室产生的数据仅仅为本局或者本科室享用,过分强调信息的保密;对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化的理解仅仅是个书面上的、口头上的;许多实验室尤其是北方的基层局的实验室,没有CHINANET的接口,有的甚至接受电子邮件还得借用别人的地址,不能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对浩瀚的外界的信息茫然以对,不知道如何利用大量的即时信息,如何利用如万方数据、网上图书馆、数字期刊、搜索引擎等现代化手段查询和发布信息。  四是由于检验检疫公务人员和事业实验人员单独编制定岗,有的局事业性编制比例仅占20%,绝大多数公务人员只负责管理和现场抽取样品工作,繁杂的检测工作及实验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修由事业编制的实验人员承担。加之,目前实验室人员的来源复杂,部分实验人员素质存在一定差距,甚至未经过专业培训,很多设备的潜在功能难以开发和充分发挥,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五是人员流动性差。据不完全统计,工作年限为10年~30年的工作人员,基层局之间调动次数不到一次,而跨省调动基本为零。一潭不流动的水,势必带不来竞争和活力。  二、原因分析  造成基层局实验室建设中诸多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实验工作重视不够等主观上的问题,也有因管理体制不完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三检和一"后遗留下较多的原中层领导层的人员安排上,过分强调稳定、保留原来的级别和待遇,用行政管理模式套用到事业管理上,形成部分实验室管理体系"胖头肿脸",真正在实验室从事繁重具体实验工作的人员并没有得到充实,同时有可能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2、个别主管领导的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用外行的观点和办法领导实验室  个别领导对实验室的工作不了解、不重视、不求发展,有一种小农意识在作崇。认为这块业务是“归我管的”,画地为牢,只强调作好本职工作,不允许本职工作与外界发生联系。他们虽然喊着发展、发展,但思想深处怕实验室发展,怕实验室发展壮大后“不归我管”或者“不好管”。没有站在国家的角度,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这种人虽然极少,但思想和反面作用是会严重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我们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3、实验室工作经费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总的说来,基层检验检疫机构近年来的检验检疫工作经费与实际需要相比,严重不足,尤其是仪器设备购置、配套经费。虽然国家局加大了投资力度,但与近几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增长的需求相比,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4、基层局实验室增长过热近几年来,各基层局考虑到加入WTO后检验检疫业务的变化,适当增设和增开一些与辖区内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实验室业务,在现有实验室基础上实施专业改造,进一步拓展业务面是值的称赞的。问题在于在国家或省级主管部门缺少宏观调控措施,一些基层局也没有综合考虑自己的条件,在一轰而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硬着头皮也要上,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热门"。具体表现在同一商品产地间的抢办同一个专业实验室,甚至在同一个检验检疫单位不同的部门之间也竟相争办同一个专业实验室(或者检测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发展速度有余,水平和效益不行。随之而来的后患是争经费、抢设备、夺人才等问题,使那些专业历史较长、检测基础条件较好的专业实验室不能正常发展,甚至萎缩;而新办实验室的检测项目也因技术力量不足、检验检疫工作经费紧缺而无法开展或者影响工作,几败俱伤。这种发展事业的热情是好的,作法欠妥。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检验检疫领导及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5、管理体制上的弊端我国检验检疫经历了十几年的改革,在管理、检测等方面正逐步和WTO的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但基层的实验检验检疫工作至今还沿用计划经济时期老一套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不协调是引起目前各检验检疫部门的实验室工作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检验检疫实验室直接隶属于国家局、省局、基层局,各实验室相互独立、自成一体、互不往来,没有形成合力。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各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交流渗透,又增加了对检验检疫工作设备的重复投资。  三、实验室建设及改革途径  面向21世纪,检验检疫实验室担负着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等多重任务。要完成这个崇高的使命,就必须把握住人才的培养、体制的合理和实验室建设三个基本环节。其中,实验室承担着繁重的检验检疫工作和科研任务,实验是检验检疫工作、科研的重要基础部分,

  • 环保体制改革 考验基层创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要求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环保专家表示,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将有效避免地方不当干预,破除旧有的体制性障碍,推动最严格环保制度落地。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要求环保部适度上收国控点的生态环境监测事权,以更准确掌握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这意味着今后国控环境监测站由国家环保部直接管理,省控站的监测工作则上收到省或直辖市的环保部门负责。监测事权上收,将有助于较大程度地防止地方行政干预,保证监测数据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便于上级环保部门判断地方环境质量的变化。   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意味着监察与督查“一竿子插到底”,上级环保执法主管直接对下级监察行为进行督查,对排污企业进行直接检查,对排污行为实行“空降”式监察与查处。环保部直接到地方监察,省环保厅到下一级地市监察,加大约谈、追责的力度。垂直管理与属地管理并行不悖,以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对环保执法的行政干预。最终形成一个企业主体责任、地方政府监管、上级部门监察相结合的环境保护监管监察新模式,既保障了环境执法效果,又遏制了地方保护主义。环保体制机制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环保部日前举行的创新工作大讨论中,地方生态环保创新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不仅是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及环境监察执法的权威,对基层环保改革提出了要求,从根本上看,这也是地方环保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提高环境质量这个核心,今后一个时期,基层环保部门需担负起应尽之责,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提出本地区环境管理的针对性措施,强化地方政府环境责任,推进形成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为最严环保制度落地生根提供切实保障。   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不仅仅涉及行政体制和管辖权的变化,还关系到未来地方政府环境管理工作范围和职能的变化,这是环保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需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积累改革经验。根据各地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围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目标,各地可设计适应当地情况并行之有效的体制安排。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有机结合中,提升环境管理效率,优化环境治理能力,进而带动整个国家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 仪器仪表行业体制存在薄弱的问题

    仪器仪表行业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行业,它的发展也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一部分,但是一直以来,它都没有形成好的行业规范,总得来说,还是行业体制方面有待改革。  首先,国家整体的产、学、研等有机结合体制和政策没有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应用较差。改革开放初期,仪器仪表行业与国外差距大,企业普遍向外寻求技术来源,虽然近期有所转变,也有企业脱颖而出,但总体上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与应用结合好的不多。大企业成长困难。  我国科研机构涉及测控技术及相关仪器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实用性较差。对相关的生产制造技术,特别是核心工艺技术研究深度和力度不够,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很大。成果的转化率低。高中档仪器产品和系统涉及不同领域内具一定深度的应用技术,国外企业设有专业部门并拥有经验丰富的应用人才,而我国仪器仪表企业往往对大型工程工艺不熟悉,缺乏应用技术的集成能力。因此,生产高档产品比较困难。  其次,缺乏国家强有力的研究支援体制。仪器仪表行业品种多、批量小,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投入。但目前国家投资途径分散,难以集中重点。大的、形成一定规模的仪器仪表供应商不多。企业既不能像外国企业那样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参与竞争,又缺乏研究资源的战略投资。同时,新技术市场化所需要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完善。  由于体制机制没有理顺,自然造成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缺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仪器科学技术不仅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并且只有能尽快发现、利用、集成各种新原理、新概念、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最新科技成果的人,才能设计和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品。人才短缺,自然影响行业的发展。这无疑也是造成国产仪器仪表与进口产品差距的重要原因。

  • 财政部环保部的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线路图

    近日,财政部和环保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财建 985号),对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实施提出意见。《意见》明确了财政支持监测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支持建成国家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监测直管网,积极推动地方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企业污染源监测的主体责任,大力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改革。要求各级财政、环保部门要积极作为,切实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全文如下:  环境监测是开展生态环保工作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各级财政、环保部门切实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开展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开展了上收大气国家直管监测站的试点,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向公众发布实时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环境监测能力明显增强,一些地方开展了第三方托管运营等试点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中央与地方环境监测事权还没有完全理顺,地方行政干预监测数据的现象依然存在;企业环境监测报告责任没有完全落实,企业排污底数不清。保障群众环境知情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迫切要求加快理顺各级政府间环境监测事权,深化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报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同意,提出如下改革实施意见:  一、财政支持监测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国办发56号),理顺国家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加快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改革,中央承担起重要区域、跨界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在大气、水、土壤方面形成国家环境监测直管网;各省份承担起辖区内环境质量监测,并强化污染源排放监督性监测,加强环境监管执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有关污染排放自行监测与报告制度,从而建立起中央、地方、企业责任边界清晰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各级政府环保考核提供准确、权威的数据支撑,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到2018年,全面完成国家监测站点及国控断面的上收工作,国家直管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建立健全;省内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有效建立,同国控监测数据相互印证、互联互通;环境监测市场化改革迈向深入,第三方托管运营机制普遍实行,环境监测效率大幅度提升,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不断完善,环境监测能力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更相适应。  (三)基本原则。  明晰事权、落实责任。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要求,分清中央与地方在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依法落实企业排污监测、报告的责任,政府间环境监测事权更加清晰,各方职责得到有效落实。  分级保障、强化支撑。中央及地方环境监测纳入同级财政保障范围。中央财政将加大投入,保障国家环境监测体系网络的建设和运行;地方财政部门也应将环境监测工作作为环保支出的重点予以保障。  分步实施、积极稳妥。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牵涉面较广,要做好统筹规划,编制3年中期财政规划,保障上收环境监测事权重点支出,根据现有环境监测工作能力,逐步上收到位。  二、支持建成国家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监测直管网  中央要准确掌握、客观评价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满足对地方生态环保工作考核要求。根据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要求,增加国控监测站点和断面建设,将全部国控监测站点和断面分步上收由国家直管。在大气监测方面,适当增加国控监测站点建设并充实监测功能,实现对全国主要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满足《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考核和评价需要;在水质监测方面,增加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和国控断面,覆盖地级以上城市水域,进一步涵盖国家界河、主要一级和二级支流等1 400多条重要河流和92个重要湖库、重点饮用水源地等,满足《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和评价需要;在土壤监测方面,支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加密调查,开展风险点位的监测,覆盖国家重点关注的重要饮用水源地和污染场地土壤,支持建立完善国家环境监测网数据质控体系,提高国家层面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保证国家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三、积极推动地方环境监测体制改革  各地应当加快理顺辖区内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做好本辖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掌握辖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的状况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主动接受辖区内群众监督。具备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上收辖区内市、县两级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断面,满足省级考核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各项改革任务时间表,并做好相关经费保障。各省级环境监测数据要与国家联网共享。  四、全面落实企业污染源监测的主体责任  企业是说清污染排放情况的第一责任人,应依法自行监测或委托第三方开展监测,及时向环保部门报告排污数据,重点企业还应定期向社会公开监测信息。地方政府要从代替企业排污监测中退出来,切实履行好污染源排放监督性监测的职责,健全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体系,强化污染排放过程监管。督促企业履行污染源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责任,对弄虚作假、偷排偷放的企业依法惩处。中央对地方政府履行职责加强环境监察。  五、大力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改革  中央上收的环境监测站点、监测断面等,除敏感环境数据外,原则上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第三方专业公司托管运营。地方应加快环境监测市场化,深化环保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环境监测市场。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第三方环境监测市场监管,强化问责机制,全面建立环境监测标准规范、考核评价及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国家层面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  各级财政、环保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要积极作为,切实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为不断提高我国环境质量监测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 固体制剂稳定性

    (一)固体制剂稳定性特点  1、复杂性  固体制剂为一多相系统,有固相、液相(吸附的水和溶剂)、气相(空气与水气),三相的组成与状态常发生变化,影响实验结果。其中水分的影响最大,有时温度升高,反应速度下降,原因是水分减少;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成分分解,如对乙酰氨基酚与乙酰水杨酸之间的乙酰基转移反应,使乙酰水杨酸分解。  2、系统不均匀性  每片主药含量与水分含量不相同,分析结果重现性差;氧化作用局限于固体表面,而将内部分子保护起来,使表里不一。  3、反应速度缓慢  固体药物降解速度较慢,需要较长时间和精确的分析方法;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一般仍可用阿仑尼乌斯定律描述,但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则不宜再使用。  4、反应类型的多样化  既有氧化、水解等化学变化,也有晶型转换等物理变化。  (二)影响固体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1、药物的晶型  同一药物,不同晶型,其溶解度、稳定性、熔点、密度、蒸气压等也不同。如醋酸可的松使用不合要求的晶型制成的混悬液可导致结块;利福平的无定型在70℃/15天,含量下降15%,而晶型A、B只下降1-4%.  2、含水量  对于在水中发生水解而水量又不足以溶解所有的药物时,每单位时间药物降解的量与含水量成正比。如氨苄青霉素钠的水分应控制在1%以下,否则水分增加则稳定性显著下降。  3、温度  温度升高,一般反应速度增加;但由于含水量下降,有时反而有利于稳定稳定。故实验过程应控制含水量不变。  4、湿度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压(PA)大于药物表面的饱和溶液蒸气压(P)时,固体开始吸湿。吸湿速度与(PA-P)、表面积成正比。故应控制湿度在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以下。  5、光线  光线影响易光解和氧化的药物,应注意避光操作、避光贮存。  (三)稳定性试验方法  1、试验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固体制剂的特殊性,试验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1)每个样品必须测定水分,加速试验过程中也要测定;(2)样品必须用密封容器;(3)测定含量和水分的样品,要分别单次包装;(4)固体制剂含量应均匀;(5)药物颗粒的大小及分布应一致;(6)实验温度不宜过高,以60℃以下为宜。  2、试验方法  固体制剂的稳定性试验方法基本与液体制剂相同,常用的也是留样观察法和加速实验法,而经加速试验后药物间或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及稳定性可用热分析法和温反射法来判断。  (1)热分析法  通过观察热分析曲线形状的改变,判断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稳定性情况,包括差示热分析法(DT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漫反射光谱法  药物间反应后,有时会变色;当光线照射在样品表面时,部分光线被样品吸收,部分光线从样品表面向各个方向反射(漫反射),测定反射率,判断药物-辅料或药物-药物有无相互反应、有否化学吸着作用。本法常用于片剂赋形剂筛选的常规试验。

  • 习近平: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指出: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 【分享】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体制“理不顺”的原因

    由于体制机制没有理顺,自然造成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缺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仪器科学技术不仅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并且只有能尽快发现、利用、集成各种新原理、新概念、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最新科技成果的人,才能设计和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品。人才短缺,自然影响行业的发展。这无疑也是造成国产仪器仪表与进口产品差距的重要原因。 首先,成果的转化率低。高中档仪器产品和系统涉及不同领域内具一定深度的应用技术,国外企业设有专业部门并拥有经验丰富的应用人才,而我国仪器仪表企业往往对大型工程工艺不熟悉,缺乏应用技术的集成能力。因此,生产高档产品比较困难。 我国科研机构涉及测控技术及相关仪器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实用性较差。对相关的生产制造技术,特别是核心工艺技术研究深度和力度不够,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很大。  国家整体的产、学、研等有机结合体制和政策没有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应用较差。改革开放初期,仪器仪表行业与国外差距大,企业普遍向外寻求技术来源,虽然近期有所转变,也有企业脱颖而出,但总体上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与应用结合好的不多。大企业成长困难。 其次,缺乏国家强有力的研究支援体制。仪器仪表行业品种多、批量小,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投入。但目前国家投资途径分散,难以集中重点。企业既不能像外国企业那样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参与竞争,又缺乏研究资源的战略投资。同时,新技术市场化所需要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完善。

  • 【转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

    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九年三月十八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具有改革阶段性的鲜明特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突出重点,带动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关键环节。五项重点改革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抓好这五项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扭转公立医疗机构趋利行为,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一)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三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实现医疗保险待遇与企业缴费脱钩。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的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给予适当补助。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政府对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费用给予补贴。灵活就业人员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具体缴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对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三)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各类医保基金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控制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结余过多的地方要采取提高保障水平等办法,把结余逐步降到合理水平。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调剂金制度。基金收支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提高基金统筹层次,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地)级统筹。  (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有效使用救助资金,简化救助资金审批发放程序,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  (五)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和付费方式改革,合理确定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控制成本费用。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允许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探索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并逐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六)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制订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和管理办法。基本药物目录定期调整和更新。2009年初,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七)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统一配送,实现规模经营;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必须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公开招标采购,并由招标选择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参与投标的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资格条件。招标采购药品和选择配送企业,要坚持全国统一市场,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药品购销双方要根据招标采购结果签订合同并严格履约。用量较少的基本药物,可以采用招标方式定点生产。完善基本药物国家储备制度。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对药品定期进行质量抽检,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  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在国家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其中包含配送费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鼓励各地探索进一步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的采购方式。  (八)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满足患者需要。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临床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管。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 【转帖】半导体制冷的相关知识

    半导体制冷片也叫热电制冷片,是一种热泵,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Peltier效应。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两端即可分别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可以实现制冷的目的。它是一种产生负热阻的制冷技术,其特点是无运动部件, 应用在一些空间受到限制,可靠性要求高,无制冷剂污染的场合。利用半导体制冷的方式来解决LED照明系统的散热问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进样器也用到半导体制冷。在原理上,半导体的制冷片只能算是一个热传递的工具,虽然制冷片会主动为芯片散热,但依然要将热端的高于芯片的发热量散发掉。在制冷片工作期间,只要冷热端出现温差,热量便不断地通过晶格的传递,将热量移动到热端并通过散热设备散发出去。因此,制冷片对于芯片来说是主动制冷的装置,而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只能算是主动的导热装置,   风扇以及散热片的作用主要是为制冷片的热端散热,通常热端的温度在没有散热装置的时候会达到100度左右,极易超过制冷片的承受极限,而且半导体制冷效率的关键就是要尽快降低热端温度以增大两端温差,提高制冷效果,因此在热端采用大型的散热片以及主动的散热风扇将有助于散热系统的优良工作。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冷热端的温差将保持在40~65度之间。

  • 【分享】液体制剂知识完全版

    液体制剂 第一节 概述 液体制剂是指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所制成的内服或外用制剂。对于由浸出法或经灭菌法制备的液体制剂将分别在浸出制剂和注射剂或其它章节中论述。 液体制剂的分散相,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以颗粒、液滴、胶粒、分子、离子或其混合形式存在于分散介质中。药物在这样的分散系统中,分散介质的种类、性质和药物分散粒子的大小对药物的作用、疗效和毒性等有很大影响。 (一).特点 液体制剂与固体制剂(散剂、片剂等)相比有以下特点: (1)药物的分散度大,接触面积大,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 (2)给药途径广泛,可用于内服,也可用于皮肤、粘膜和腔道给药。 (3)便于分取剂量,服用方便。 (4)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一些易溶性固体药物如溴化物、碘化物、水合氯醛等口服后,因局部浓度过高,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若制成液体制剂则易控制浓度而减少刺激。 但液体制剂尚存在许多需要注意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化学稳定性差,药物之间容易发生作用而致减弱或失去原有的效能;以水为溶剂者易发生水解或霉败;非水溶剂的生理作用大、成本高,且有携带、运输、贮存不便等缺点。 (二).质量要求 (1)溶液型液体制剂应澄明,乳浊液型或混悬液型制剂应保证其分散相粒子小而均匀,振摇时可均匀分散。 (2)浓度准确、稳定、久贮不变。 (3)分散介质最好用水,其次是乙醇、甘油和植物油等。 (4)制剂应适口、无刺激性。 (5)制剂应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 (6)包装容器大小适宜,便于病人服用。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 液体制剂尚没有较理想的分类方法,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即按分散系统分类和按给药途径及应用方法分类。 (一)按分散系统分类 分成均相(单相)与非均相 (多相)液体制剂。在均相液体制剂中,药物以分子、离子形式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没有相界面的存在,称为溶液(真溶液)。非均相液体 制剂中,药物是以微粒(多分子聚集体)或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 表2—1分散体系的分类 类型 分散相粒子大小 特征 举例 分子分散系 lOOnm 有界面,非均相,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形成混悬剂或乳剂,扩散很慢或不扩散,显徽镜下可见 无眯氯霉素混悬剂,鱼肝油乳剂等 (二)按给药途径与应用方法分类 1.内服液体制剂:如合剂、芳香水剂、糖浆剂、部分溶液剂、滴剂等。 2.外用液体制剂,包括有: (1)皮肤用液体制剂如洗剂、搽剂等。 (2)五官科用液体制剂如洗耳剂、滴鼻剂、含漱剂、滴牙剂等。 (3)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如灌肠剂、灌洗剂等。 三、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优良的溶剂应该化学性质稳定、不影响主药的作用和含量测定、毒性小、成本低、无臭味且具有防腐性等。 (一)极性溶剂 1.水(water) 水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本身无任何药理及毒理作用,价廉易得。能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极性溶剂任意混合。但水性液体制剂不稳定,易长霉,不宜久贮。配制水性液体制剂宜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因饮用水杂质较多,故不宜用作溶剂。 2.乙醇(alcohol) 乙醇是除水以外最常用的有机极性溶剂。可与水、甘油、丙二醇等任意混合。乙醇的溶解范围也很广,能溶解大部分有机物质和植物中成分,如生物碱及其盐类、甙类、挥发油、树脂、鞣质及某些有机酸和色素等。其毒性比其它有机溶剂小,20%以上的乙醇即具有防腐作用。但与水相比有成本高,本身有药理作用,易挥发及易燃烧等缺点,其制剂应密闭贮存。 3.甘油(glycerin) 甘油为粘稠性液体,味甜(为蔗糖甜度的60%)、毒性小,能与水、乙醇、丙二醇等任意混合。可内服,也可外用。甘油多作为粘膜用药的溶剂,如酚甘油、硼酸甘油、碘甘油等。在外用液体制剂中,甘油还有防止干燥(作保湿剂)、滋润皮肤、延长药物局部疗效等作用。此外,甘油有防腐性,但成本高。 4.丙二醇(propyleneglycol) 药用品是1,2—丙二醇,性质与甘油相似,但粘度较甘油小,可作为内服及肌内注射用药的溶剂,毒性及刺激性小。 5.聚乙二醇类(polyethyleneglycol,PEG) 低聚合度的聚乙二醇,如PEG300~400,为透明液体,能与水任意混合,并能溶解许多水溶性无机盐和水不溶性有机物。 6.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 本品具有较大的极性,其结构为(CH3)2SO,能与水、乙醇、甘油、丙二醇等相混合,一般用其40%一60%的水溶液为溶剂。本品溶解范围很广,许多难溶于水、甘油、乙醇、丙二醇的药物,在本品中往往可以溶解,故有“万能溶剂”之称。但本品高浓度可引起皮肤灼烧感、瘙痒及发红。 (二)非极性溶剂 1.脂肪油(fattyoils) 脂肪油为常用的一类非极性溶剂,能溶解油溶性药物如激素、挥发油、游离生物碱及许多芳香族化合物等。常用的有麻油、豆油和花生油等植物油,多用于外用制剂,如洗剂、搽剂、滴鼻剂等。本品不能与水、乙醇、甘油等混合。 2.液状石蜡(1iquidparaffin) 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是从石油矿中所得的液状烃的混合物。 3.油酸乙酯(ethyloleate) 本品为淡黄色或几乎无色易流动的油状液体,,酸值≤0.5,碘值75~85,皂化值177~188。 4.肉豆蔻酸异丙酯(isopropylmyristate) 本品常用作外用药物的溶剂,特别当药物需要与患部直接接触或渗透时更为理想。本品刺激性极低,无过敏性,可忍受性优于麻油和橄榄油。 第二节 溶解度、溶解速度及影响因素 一、溶解度及溶解速度 (一) 溶解度 药物的溶解度(solubility)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气体要求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的饱和溶液中溶解的溶质量。《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用以下名词表示药物的溶解度: 极易溶解:指溶质1g(m1)能在溶剂不到lml中溶解。 易溶,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不到10ml中溶解。 溶解:指溶质18(ml)能在溶剂10~不到30ml中溶解。 略溶:指溶质1g(m1)能在溶剂30~不到lOOml中溶解。 微溶;指溶质1g(m1)能在溶剂lOO~不到1000ml中溶解。 极微溶解;指溶质1g(m1)能在溶剂1000~不到10000ml中溶解。 几乎不溶或不溶:指溶质1g(m1)• 在溶剂10000ml中不能完全溶解。

  • 【资料】口服固体制剂的GMP检查-王力

    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王力[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85152]口服固体制剂的GMP检查.rar[/url]

  • 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选择说明

    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是无锡冠亚针对半导体行业推出的新型设备,用户在选择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时候,需要考虑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主要的性能,设计以及其他,才能更好的选择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  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选用应当依照冷负荷以及准备用于哪方面来思忖。对于低负荷运行工况时间较长的制冷系统,适合选择多机头活塞式压缩机组或螺杆式压缩机组,便于调理和节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机头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可随着负荷的变化,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自动确定开机的数量,保证开启的压缩机处于工作状态,从而有效节约电能。  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时,优先考虑性能系数值较高的机组。依照以往资料统计,正常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整年下运行时间约占分运行时间的1/4以下。因此,在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时应优先考虑效率曲线比较平坦的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型号。同时,在设计选用时应考虑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负荷的调节范围,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部分负荷性能优良,可根据工厂实际情况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  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时,应当留意该型号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范畴,主要是电机的电流限值是表面工况下的轴功率的电流值。  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在选择上无非就是性能、品牌以及价格,在选择合适的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时候,尽量选择高性能的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这样运行更加稳定。

  • 【转帖】仪器仪表行业基础薄弱体制尚未理顺

    造成我国仪器仪表产品与国外差距的原因有几个方面。我国企业运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批国家投资的骨干企业面临产品老化、技术人员流失的严峻局面,经改制,虽在生产与经营上有所改善,但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够 一批机制创新、运行灵活的民营企业正在逐步成为新的亮点,但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规模小,且多半尚未能掌握先进核心技术,创新成果少,还不能与外国大公司抗衡。   首先,国家整体的产、学、研等有机结合体制和政策没有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应用较差。改革开放初期,仪器仪表行业与国外差距大,企业普遍向外寻求技术来源,虽然近期有所转变,也有企业脱颖而出,但总体上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与应用结合好的不多。大企业成长困难。     我国科研机构涉及测控技术及相关仪器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实用性较差。对相关的生产制造技术,特别是核心工艺技术研究深度和力度不够,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很大。   成果的转化率低。高中档仪器产品和系统涉及不同领域内具一定深度的应用技术,国外企业设有专业部门并拥有经验丰富的应用人才,而我国仪器仪表企业往往对大型工程工艺不熟悉,缺乏应用技术的集成能力。因此,生产高档产品比较困难。   其次,缺乏国家强有力的研究支援体制。仪器仪表行业品种多、批量小,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投入。但目前国家投资途径分散,难以集中重点。企业既不能像外国企业那样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参与竞争,又缺乏研究资源的战略投资。同时,新技术市场化所需要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完善。   由于体制机制没有理顺,自然造成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缺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仪器科学技术不仅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并且只有能尽快发现、利用、集成各种新原理、新概念、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最新科技成果的人,才能设计和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品。人才短缺,自然影响行业的发展。这无疑也是造成国产仪器仪表与进口产品差距的重要原因。

  • 人才短缺是仪器仪表行业的体制薄弱的重要因素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相关的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短缺形势将更加严峻。从仪器仪表行业的现状来看,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 由于我国体制机制没有理顺,自然造成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缺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仪器科学技术不仅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并且只有能尽快发现、利用、集成各种新原理、新概念、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最新科技成果的人,才能设计和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品。人才短缺,自然影响行业的发展。这无疑也是造成国产仪器仪表与进口产品差距的重要原因。  首先,国家整体的产、学、研等有机结合体制和政策没有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应用较差。改革开放初期,仪器仪表行业与国外差距大,企业普遍向外寻求技术来源,虽然近期有所转变,也有企业脱颖而出,但总体上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与应用结合好的不多。大企业成长困难。我国科研机构涉及相关仪器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实用性较差。对相关的生产制造技术,特别是核心工艺技术研究深度和力度不够,还有就是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很大。成果的转化率低。高中档仪器产品和系统涉及不同领域内具一定深度的应用技术,国外企业设有专业部门并拥有经验丰富的应用人才,而我国仪器仪表企业往往对大型工程工艺不熟悉,缺乏应用技术的集成能力。因此,生产高档产品比较困难。缺乏国家强有力的研究支援体制。仪器仪表行业品种多、批量小,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投入。但目前国家投资途径分散,难以集中重点。企业既不能像外国企业那样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参与竞争,又缺乏研究资源的战略投资。同时,新技术市场化所需要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完善。来自 维库仪器仪表网hi1718.com

  • 【原创大赛】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实验室体制发展的研究与探讨

    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实验室体制发展的研究与探讨摘要  针对目前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验室布局和现状,提出了建立区域性检验检疫实验室、提高实验室有效资源的利用率和竞争力、打破实验室所属界限、实行实验室重组等建议,以满足加入WTO后的管理和市场需要。关键词  检验检疫,实验室,体制,WTO,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及其所附属的实验室与过去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室已经挤身于世界强林,代表着世界一流水平。但总体来讲,我们的许多实验室及其管理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筹建历史比较短、规模相对比较小、经费投入也相对不足,管理体制也有很大差别。在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中,体制问题已经成为长期困扰我们的首要问题,成为我们参与世界范围管理与服务竞争的拦路虎,是我们加入WTO所必须解决的紧迫课题。  2005年是加入WTO后允许外资检验机构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年,与我们进行名正言顺的检验市场争夺,且来势汹汹。领导人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以科技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加剧,技术壁垒层出不穷…,我们的各级领导在管理理念、领导方式、驾驭全局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今后,我们的资金投入、基本建设、仪器和人才布局,应该实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区域的特点,二是突出产业的特点,三是突出人才和技术的优势”,“企事业在在国内市场上如何发挥优势、开拓市场,为检验检疫相关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作者尝试着在系统的角度上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方面,作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希望对我们的检验检疫事业有益。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管理体制与WTO的要求存在着相异之处WTO要求其成员国对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必须按照国民待遇的要求进行,不得有歧视行为。而以前,我国的商品质量管理机关的体制恰恰为国内由“标准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标准局”)负责,对出入国境的商品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检验局”)负责。虽然现在二者合并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总局”),但无论从名称上还是实际运行体制上,二者只是同戴了一顶帽子而已。标准局和检验局各自下属的分支局和其附属的实验室至今少有相互交换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实质性政策和行动,未体现出相互交融的一体化趋向。2、日益扩大的技术与服务市场化需求与旧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  现在的检验局管理体制使检验局系统的实验室依附于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地方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地方局),目前各地方检验检疫局的实验室活动是围绕它所依附的地方检验局开展的、为它所依附的地方检验局服务的。而地方检验局管理的范围是上一级检验局划定的,实验室的业务也基本是在这一范围内的,不许、也不可能到其它局的管辖范围开展工作。在这一范围内没有外界竞争,有的只是作好范围内的事,超出行政范围外的就是其它局的事,因为跨区检验是被国家局明令禁止的。3、闭关自守、缺乏竞争和资源共享的现状不符和改革的要求  对实验室目前这种管理体制造成的闭关自守、缺乏竞争和资源不共享的现状不符合改革的要求,这种现状下实验室不能也无法参与外界的平等竞争。各实验室在所属局的行政管理领导下,人员、物质、财力都靠地方检验局来解决,实验室的建设必然以地方检验局的意图为准。地方检验局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站在上级或全系统的角度去配置实验室建设,其结果必然造成检验检疫机构整体上实验室的点多、面广、重点不突出现象,遍地是芝麻,少有大西瓜。4、资源浪费严重,存在潜在的危机  在一个技术全面的实验室附近建立同类型实验室的现象并不少见,为什么这一现象会长期存在?根本原因是投入的钱是上级局的、是国家的,只要把自己局的实验室作好,就是成绩。在目前这种体制管理下,这种现象不会少见,也见怪不怪。这种现象即不能责怪地方检验局,也不能由上级局承担责任,谁都是为了我们的事业。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体制,是体制问题造成了我们的资金投入回报率低、人力资源分散、实验室重复建设水平不高、技术力量分散等等潜在的危机。二、区域性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资源共享1、区域性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定义本文所指的所谓的区域性的直属实验室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在业务集散地或者进出口量大的区域建立检验业务实验室(或者叫实验室联合体、中心等)。可以是以某一项或者某些商品的业务为主的专业实验室(如秦皇岛煤炭检验中心),也可以依地缘范围(如各地方局的卫生保健中心)或者业务资源为中心的综合实验室,研究型实验室或者是跨系统、行业、跨国的联合实验室,等等,容许多种形式存在。实验室的建立以出入境业务总量和大宗商品为要点,兼顾进出口稳定性,兼顾技术储备和为地方经济服务。2、区域性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的优势实行区域性实验室体制的实验室,应由上级主管部门对分布在全省范围内的实验室进行集中管理。集中管理方式,可避免了各地方局都有、都建同类型实验室,避免实验室建设中低水平重复、人力资源分散技术力量薄弱、检测项目雷同等一盘散沙的局面;资金投入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需要进行投入,避免了各地方管理局盲目要投入的干扰,集中了资金优势资源;经费单独列入省局的预算,保证实验业务正常开展,同时避免了各实验室人员的收入差

  • 如何完善集采机构独立操作的运行机制

    如何完善集采机构独立操作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集中采购机构独立操作的运行机制,这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9〕35号),向我们广大政府采购工作者提出的一项新任务。该文件用一段的篇幅,明确指出要“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与操作执行相分离的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部门监督管理和集中采购机构独立操作运行的机制”,那么如何完善集中采购机构独立操作的运行机制呢?依笔者之见,就是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转变观念,自觉增强独立履行操作职能的信心。据有关媒体披露,当前,仍有少部分集中采购机构虽然在组织上脱钩,但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脱钩,还存有依赖的观念,因此,要完善集中采购机构独立操作的运行机制,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转变依赖的观念,自觉增强独立履行操作职能的信心。这种依赖的观念,在现实中主要有这样三种表现:大的采购项目不敢自行接受,总要“请示”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的同志后,才敢接受;较为复杂的招标文件,不敢自己制作,仍要请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的同志帮助制作;遇到政府工程采购等重大招标事项,不敢独立组织开标评标活动,还是由原班人马进行。针对这些表现,集中采购机构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些现象发生。一是进行信心教育,集中采购机构负责人要组织大家开展“相信自己、相信群众、相信集体智慧”的大讨论,激发大家自觉增强独立履行操作职能的信心。二是加强培训,集中采购机构应集中精力、集中一段时间,对内部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使大家尽快掌握承接业务、编制采购文件、组织开标评标等的技能。三是不断总结提高。就是每完成一个重大采购项目,或者每隔半个月,就对所完成的业务工作进行总结,掌握哪些需要坚持,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提高,这样就能不断增强集中采购机构独立操作的能力。

  • 基于半导体制冷片的高精度温度控制系统

    基于半导体制冷片的高精度温度控制系统

    成果简介 半导体制冷片是利用特殊半导体材料构成的PN结产生Peltier效应制成,具有无噪声、体积小、结构简单、加热制冷切换方便、冷热转换具有可逆性等优点。化工安全组对基于半导体制冷片温控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和实验研究,设计完成了大功率、高可靠性的半导体制冷片驱动电路,并积累了半导体制冷片加热制冷切换双向温控算法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半导体制冷片整套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手段。目前,半导体制冷片的高精度温度控制系统已应用在产品中。系统组成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7/201607121459_600117_3112929_3.jpg图1 基于半导体制冷片的温度控制单元结构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7/201607121500_600118_3112929_3.png图2 高精度温度控制系统硬件组成技术指标(1)温度范围:0~120℃;(2)控温精度:±0.05℃;(3)半导体制冷片驱动电路能够最大支持20V 15A输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7/201607121500_600119_3112929_3.jpg图3 0℃和120℃温度控制曲线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7/201607121500_600120_3112929_3.jpg图4 37.8℃温度控制过程曲线图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7/201607121500_600121_3112929_3.jpg图5 37.8℃稳态控制精度曲线图技术特点(1)高精度温度采集电路:创新性采用比率法和激励换向技术,系统温度分辨力达到0.001℃,检测精度达到±0.01℃。(2)大功率高可靠性的半导体制冷驱动:采用H桥电路形式实现半导体制冷片加热制冷方式的切换,解决了该类驱动电路无死区防护、功率小等问题;设计引入滤波和保护电路,大大增强了半导体制冷片的寿命及驱动电路的可靠性。(3)双向多模式温控:温控策略充分考虑半导体制冷片加热制冷输出功率差异、功率随温度变化以及系统加热制冷方式切换的随机性等因素,综合采用了单点与扫描结合、高低温分段处理、随环境温度变化动态调节等多重温控调节方式。获得研发资助情况浙江省公益项目前期应用示范情况已用于微量蒸气压测定仪产品中的温度控制,温度范围为0~120℃,控温精度为±0.05℃,驱动电路输出12V/10A。相关产品已通过批量试产,温控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可复制性强,实现成本低,适合于批量生产。转化应用前景半导体制冷片因加热制冷切换方便、结构简单、系统噪音小、控温精确度高以及成本低等优点,有望在科学仪器温度控制、温度发生和电气设备散热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仪器仪表尤其是生命科学仪器、化学分析仪器等逐渐向高精度、小型化方向快速发展,高精度的小型温度控制系统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半导体制冷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合作方式(1)技术转让;(2)委托开发;(3)双方联合开发。应用领域分析仪器、医疗仪器、生命科学测试仪器、家用电器等领域中高精度的恒温、匀速升降温等多模式的温度控制,以及电气装置散热等。联系人:杨遂军;联系电话:0571-86872415、0571-87676266;Email:yangsuijun1@sina.com;工贸所网址:http://itmt.cjlu.edu.cn;工贸所微信公众号:中国计量大学工贸所。中国计量大学工业与商贸计量技术研究所简介 中国计量大学是以“计量、测试、标准”为特色的院校,主要培养测试技术、仪器开发方向的专属人才。 中国计量大学工业与商贸计量技术研究所是学校为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研究团队的建设而在2014年设立的两个学科特区之一,主要针对工业生产与贸易往来中关乎国计民生的计量测试问题,以新方法、技术、设备及评价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工产品及工艺安全测试技术与仪器、零部件无损检测技术与设备、光栅信号处理与齿轮精密测量,涉及的单元技术有高精度温度检测技术、快速热电传感技术、高稳态温度场发生技术、低热惰性高压容器制备工艺、激光和电磁加热、非稳态传热反演、基于幅值分割原理的光栅信号数字细分、光栅信号短周期误差补偿、机器视觉高精度尺寸测量。研究所同时是化工产品安全测试技术及仪器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基金、973等国家级项目,科研经费超千万。现有专职科研人员9人、工程技术人员2人、在读研究生30余人、行政与科研管理人员3人。 “应用驱动、产研融合”是研究所的标签,以应用驱动为前提,通过方法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市场化,将科研成果落脚于实际应用,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推动力,同时为研究所提供持续发展所需资金、影响力、信息等各类资源的支撑,目前研究所已拥有2家产业化公司。 更多研究所介绍请登录研究所网站itmt.cjlu.edu.cn或微信公众号。

  • 【求助】油类液体制剂的前处理

    目前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个液体制剂,因为主成分溶解性很差,所以制剂中加了很多磷脂和表面活性剂的成分,所以外观上油油的,最终成为油性的澄清液体,这样就给分析检测的前处理造成了很大麻烦,请问有没有能把油类成分去掉的好方法,减少对液相检测的干扰并保护柱子? [em09508]请大家多帮忙!

  • 我现在才发现体制内的所谓能力真心不咋地

    前几天和华测的监测的小伙子聊天才知道,第三方做的多么的规范1、测烟尘和烟气,用两台设备同时采集平行样。2、每次测一个样之前都预测工况。再来看我们自己,采集平行样,做了么?预测工况,测一个下面就不测了...还有其他的一些事情,第三方真规范~我都不知道我体制内的出去,水平能力估计真心比不了但是话又说回来,体制内的基础,基本上是全能,体系、监测、分析都懂,但是都不精通,反观第三方,体系、质控、监测、分析,各做各的事,一个部门的人,只懂或者只精通这一样,其他部门的根本就不明白是什么~现在想问,到底哪种好?

  • 半导体制冷装置中压缩机常见故障说明

    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是无锡冠亚针对半导体行业推出的新型设备,用户在选择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时候,需要考虑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主要的性能,设计以及其他,才能更好的选择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  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选用应当依照冷负荷以及准备用于哪方面来思忖。对于低负荷运行工况时间较长的制冷系统,适合选择多机头活塞式压缩机组或螺杆式压缩机组,便于调理和节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机头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可随着负荷的变化,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自动确定开机的数量,保证开启的压缩机处于工作状态,从而有效节约电能。  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时,优先考虑性能系数值较高的机组。依照以往资料统计,正常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整年下运行时间约占分运行时间的1/4以下。因此,在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时应优先考虑效率曲线比较平坦的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型号。同时,在设计选用时应考虑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负荷的调节范围,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组部分负荷性能优良,可根据工厂实际情况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  选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时,应当留意该型号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范畴,主要是电机的电流限值是表面工况下的轴功率的电流值。  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在选择上无非就是性能、品牌以及价格,在选择合适的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的时候,尽量选择高性能的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系统,这样运行更加稳定。

  • 【讨论】固体制剂溶解定容体积的问题

    定量检测时, 一般是称取适量的样品溶于容量瓶中,在分析主药含量较少(要求做含量均匀度的固体制剂)的药品时,取样量往往比较多,但常常不溶性辅料也很多,影响了实际定容体积,这时,加入的溶剂体积与容量瓶的实际体积有较大差距,还能以容量瓶的体积做的计算稀释倍数代入计算吗?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