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印度科研机构

仪器信息网印度科研机构专题为您整合印度科研机构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印度科研机构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印度科研机构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印度科研机构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印度科研机构话题讨论。

印度科研机构相关的论坛

  • 求推荐能够检测娃娃鱼的科研机构

    有商业项目需要对娃娃鱼这种生物进行深加工,前期需要对生物进行要用成分的研究鉴定,求推荐一些科研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非常感谢。

  • 【原创】上海有哪些科研机构测试细胞的拉曼光谱

    各位朋友: 请问您们可否告诉我一下,上海有哪几所科研机构正在进行单细胞的拉曼光谱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进展呢? 我们使用的是雷尼绍的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但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测到单细胞的拉曼光谱... 本人想请教一下,这一方面的相关问题?

  • 《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和《科研机构评估指南》两项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由科技部提出,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0)归口的《科研机构评估指南》(GB/T 43803—2024)和《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GB/T 43836—2024)两项国家标准经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于2024年3月15日正式发布实施,两项标准研制得到了科技部监督司和基础司的大力支持。[b]《科研机构评估指南》[/b]国家标准明确了科研机构评估的基本原则、评估类型、评估依据与基准、评估程序与方法和评估结果应用,提出了科研机构组建期立项评估、验收评估和运行期状态评估、绩效评估的评价内容与重点。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指导和规范我国科研机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科技“三评”改革落实,优化科研机构管理和资源配置,提高科研机构创新绩效,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b]《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b]国家标准明确了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的评价原则与框架、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流程、评价报告、评价结果应用,提出了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目标市场竞争、经营体系支撑、数字化提升、外部资源整合等六个能力评价维度。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有助于规范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活动,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创新要素整合、系统推进科技创新,对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来源:科技部][align=right][/align]

  • 【“仪”起享奥运】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主要产生哪些危险废物吗?

    问: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主要产生哪些危险废物吗?答: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HW49其他废物”中“900-047-49”废物的有关规定,生产、研究、开发、教学、环境检测(监测)活动中,化学和生物实验室(不包含感染性医学实验室及医疗机构化验室)产生的含氰、氟、重金属无机废液及无机废液处理产生的残渣、残液,含矿物油、有机溶剂、甲醛有机废液,废酸、废碱,具有危险特性的残留样品,以及沾染上述物质的一次性实验用品(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废弃的烧杯、量器、漏斗等实验室用品)、包装物(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试剂包装物、容器)、过滤吸附介质等。

  • 问: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主要产生哪些危险废物吗?

    答: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HW49其他废物”中“900-047-49”废物的有关规定,生产、研究、开发、教学、环境检测(监测)活动中,化学和生物实验室(不包含感染性医学实验室及医疗机构化验室)产生的含氰、氟、重金属无机废液及无机废液处理产生的残渣、残液,含矿物油、有机溶剂、甲醛有机废液,废酸、废碱,具有危险特性的残留样品,以及沾染上述物质的一次性实验用品(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废弃的烧杯、量器、漏斗等实验室用品)、包装物(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试剂包装物、容器)、过滤吸附介质等。

  • 问: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主要产生哪些危险废物吗

    答: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HW49其他废物”中“900-047-49”废物的有关规定,生产、研究、开发、教学、环境检测(监测)活动中,化学和生物实验室(不包含感染性医学实验室及医疗机构化验室)产生的含氰、氟、重金属无机废液及无机废液处理产生的残渣、残液,含矿物油、有机溶剂、甲醛有机废液,废酸、废碱,具有危险特性的残留样品,以及沾染上述物质的一次性实验用品(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废弃的烧杯、量器、漏斗等实验室用品)、包装物(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试剂包装物、容器)、过滤吸附介质等。

  • 问: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主要产生哪些危险废物吗?

    答: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HW49其他废物”中“900-047-49”废物的有关规定,生产、研究、开发、教学、环境检测(监测)活动中,化学和生物实验室(不包含感染性医学实验室及医疗机构化验室)产生的含氰、氟、重金属无机废液及无机废液处理产生的残渣、残液,含矿物油、有机溶剂、甲醛有机废液,废酸、废碱,具有危险特性的残留样品,以及沾染上述物质的一次性实验用品(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废弃的烧杯、量器、漏斗等实验室用品)、包装物(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试剂包装物、容器)、过滤吸附介质等。

  • 【原创大赛】这些数据告诉你:全国科研仪器配置哪家强!

    【原创大赛】这些数据告诉你:全国科研仪器配置哪家强!

    科研创新离不开科学仪器,近年来,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有目共睹,这从越来越多的跨国仪器商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也可见端倪,中国市场已然跃居成为了世界仪器最大买家之一。  但是,科学仪器的升级与增强在促进创新的同时,却也导致了大量科研仪器的闲置与浪费,曾有一项针对全国高校4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有近一半高校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不高,近三分之一的大型仪器使用效率极低。  这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啊!老百姓的纳税钱养肥了国外仪器商,但却让这些“贵重家伙”在自家实验室“睡大觉”。后来这种现象惊动了业内专家、甚至于触动了我们的习大大。  去年习大大指出:总体上看,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不少科研设施和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闲置浪费比较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不高。  于是乎,一项《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这意味着我国将迎来一个全国大型科研仪器的全面开放的局面。  好了,也就到了我该点题的时候了。目前全国有多少个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又有多少台大型科学仪器?你知道不?  根据科技部2014年7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30个省市地区的科研机构总数超过3600家,大型科学仪器总台数40000余套,总价值超过了5500亿元。由此估算出,目前我国单台大型科学仪器的价格均超过了100万元。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41804_562604_1899109_3.jpg全国各地区科研机构分布比例  各地科研机构建设情况分布不均,排在前五名的最多科研机构区域为北京、山东、江苏、上海、黑龙江。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41805_562605_1899109_3.jpg全国各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分布比例  科研机构分布不均,自然导致了大型科学仪器配置不均。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占据了前五名,尤其是北京基本上占据了全国近一半的科研仪器,不得不感叹毕竟是首都啊!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41807_562606_1899109_3.jpg全国各个地区的单个科研机构仪器配置比率  不同省份的科研机构配置的大型科学仪器情况也不尽相同。还是北京最高,其次,上海、广东、陕西、江苏的科研机构的平均大型科学仪器配置率也占据随后的二三四五。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41808_562607_1899109_3.jpg全国各地区仪器配置中的分析仪器占比  在所有大型科学仪器中,分析仪器为主流类别,占比超过了40%。海南、贵州、宁夏、青海、江西5个省份的分析仪器占比甚至超过了60%,最高占比为85%。  看完这些数据对比图,终于知道科研仪器配置哪家强了吧?!希望这些地区的科研机构能够做出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也期望所有的科研仪器真正实现共与享!

  • 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主要产生哪些危险废物吗?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color=#6b6b6b]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color][/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color=#6b6b6b]“HW49其他废物”中“900-047-49”废物的有关规定,生产、研究、开发、教学、环境检测(监测)活动中,化学和生物实验室(不包含感染性医学实验室及医疗机构化验室)产生的含氰、氟、重金属无机废液及无机废液处理产生的残渣、残液,含矿物油、有机溶剂、甲醛有机废液,废酸、废碱,具有危险特性的残留样品,以及沾染上述物质的一次性实验用品(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废弃的烧杯、量器、漏斗等实验室用品)、包装物(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试剂包装物、容器)、过滤吸附介质等。[/color][/size][/font]

  • 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主要产生哪些危险废物吗?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color=#6b6b6b]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color][/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color=#6b6b6b]“HW49其他废物”中“900-047-49”废物的有关规定,生产、研究、开发、教学、环境检测(监测)活动中,化学和生物实验室(不包含感染性医学实验室及医疗机构化验室)产生的含氰、氟、重金属无机废液及无机废液处理产生的残渣、残液,含矿物油、有机溶剂、甲醛有机废液,废酸、废碱,具有危险特性的残留样品,以及沾染上述物质的一次性实验用品(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废弃的烧杯、量器、漏斗等实验室用品)、包装物(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试剂包装物、容器)、过滤吸附介质等。[/color][/size][/font]

  • 【我们不一YOUNG】+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主要产生哪些危险废物吗?

    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HW49其他废物”中“900-047-49”废物的有关规定,生产、研究、开发、教学、环境检测(监测)活动中,化学和生物实验室(不包含感染性医学实验室及医疗机构化验室)产生的含氰、氟、重金属无机废液及无机废液处理产生的残渣、残液,含矿物油、有机溶剂、甲醛有机废液,废酸、废碱,具有危险特性的残留样品,以及沾染上述物质的一次性实验用品(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废弃的烧杯、量器、漏斗等实验室用品)、包装物(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试剂包装物、容器)、过滤吸附介质等。

  • 今日分享内容: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主要产生哪些危险废物吗?

    [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color=#6b6b6b]答: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color][/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21px][color=#6b6b6b]“HW49其他废物”中“900-047-49”废物的有关规定,生产、研究、开发、教学、环境检测(监测)活动中,化学和生物实验室(不包含感染性医学实验室及医疗机构化验室)产生的含氰、氟、重金属无机废液及无机废液处理产生的残渣、残液,含矿物油、有机溶剂、甲醛有机废液,废酸、废碱,具有危险特性的残留样品,以及沾染上述物质的一次性实验用品(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废弃的烧杯、量器、漏斗等实验室用品)、包装物(不包括按实验室管理要求进行清洗后的试剂包装物、容器)、过滤吸附介质等。[/color][/size][/font]

  • 【分享】中国制药企业需向印度同行学习的四件事

    中国制药企业需向印度同行学习的四件事在亚洲,印度和中国的历史、人口、发展水平很像。曾几何时,两国的制药产业规模、数量和性质,差距不大。印度有2万多家企业,超过90%是作坊式小企业;我国有6000家企业,中小企业占比85%。都以生产仿制药为主,自主创新研发药品少。而近十年,中国龙潜龙在渊,印度象却猛象狂奔,通过高速度创新仿制,采用专利挑战策略,来叫板国际巨头。现在已经诞生如南新、瑞迪、西普拉等大型制药企业,合同委托研究、生产仿制药和新产品研发等领域都颇有建树,其原料药开疆拓土,非专利药攻城略地,品牌药物渐显锋芒。在国际市场,或通过收购国际知名医药企业的非专利业务、建造海外工厂,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中国龙要想飞龙在天,御风而行,不妨以象为师,对我们自身的完善大有启示。借鉴一、战略重视:企业主体意识强,研发战略目标清晰印度一些实力药企,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树立了新药研发的坚定信念和战略。如印度南新公司,1993年尚是小型企业,以生产原料药为主,但CEOPavinder先生当时就提出,将公司建成“研发导向型公司”的宏伟目标。他说:“南新虽然不可能改变整个印度的状况,但是我们却能通过努力,把企业变为印度最优秀的创新者”。在研发策略上,印度制药企业采用两大策略,都可获得高于一般通用名药品的市场定价和市场独占权,从而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其一、专利挑战策略:研究跨国企业的药品专利,找出漏洞诉其专利无效,或通过避开专利保护范围合成药物;其二、药品加速申请策略:在专利药到期之前,利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合成药物分子。当化合物专利一到期就马上上市自己的非专利药品。战略重视,促使印度医药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策略得当,使印度在新药研发的主要领域上取得突破,并逐步实现了向国外企业输出技术和专利。启示:国内企业必须扭转仿制惯性和仿制依赖,尽早投入新药研发,及早在企业内部确立新药研发的战略地位,在资源调配、人员安置和奖惩制度等诸多环节予以倾斜。而这要依靠企业领导层的坚定信念,特别是有魄力、重战略的企业家,推动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并在全公司树立和倡导创新的精神和理念。借鉴二、借船出海:开展广泛合作研发,积极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许多印度医药企业善于“借”,整合外部资源和智慧,开展国内合作研发和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通过研发全球化,提升研发能力。在国内,印度医药企业凭借自身在化学合成技术、商业信誉及与本土医院良好关系等方面的优势,与跨国医药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借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研发实力,降低新药研发风险,同时能快速吸收其技术经验,提升自身实力。如南新与罗氏等公司合作介入艾滋病和心血管等疾病药物的研发。在国外,凭借原料药和非专利药出口建立的国际网络,一些印度药企在海外组建研发机构,以充分利用国际金融资本和智力资本,及时观察吸收最新技术动态。据统计,印度药企在欧美等70个国家建立了新药研发机构。启示:波特认为,企业的竞争就是价值链的竞争。我国制药企业自己搞研发,底子薄,效率低,风险大。故此,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价值链的整合。一方面,守住家门口,在国内与国际跨国公司开展研发合作,从价值链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向技术含量最高的研发环节升级;一方面,走出国门,引入风险投资或实施跨国并购,充分利用国外市场、金融和智力资源,获取国外先进的、稀缺的新药研制技术资源。借鉴三、筑巢引凤:引进海外有研发经验的科技人才为弥补研发人才的不足,不少印度医药企业大力吸引在国外从事新药研发工作的印度科学家和学者。在报酬、研究条件、组织内部环境和氛围的建设等方面不懈努力。如,许多医药企业调整了组织机构设置,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明晰了新药研发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并采取矩阵、项目小组等有机灵活的组织结构形式,增强内部交流;再如,许多企业设立内部技术评审会议制度,定期将生产、营销、财务等其它部门人员召集在一起,与研发部门共同评估各个新药项目,促进部门间的交流等。启示:韩国汽车工业、印度医药和软件产业崛起,积极吸引海外专家的回归,是重要举措。企业应该在内部营建一个有利于发挥专家能力的平台:报酬激励、权限设置、资金和设备支持、文化塑造、沟通机制等。同时,注重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刺激、引导创新积极性,增强研发实力。以吸引海外华裔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共同创业。借鉴四、跟踪市场:鼓励研发人员对外交流学习许多印度制药企业鼓励企业内部的科研人员与外部交流。如,一些企业鼓励和资助科研人员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和各种学术团体;鼓励研究人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甚至将该指标纳入考核体系。通过鼓励研究人员对外交流和内部知识与信息共享,印度医药企业很好地保证了自身对市场、技术的及时跟踪,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更好的思路与方向。启示:新药研发,必须有统一管理,包括研发部门、市场营销、财务、制造、采购等部门。在企业内部,部门间必须建立、健全通畅、高效、融洽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讨论市场环境的变化,追踪热点产品的进展,探讨新品开发的方向,在企业外部,就是要发现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能力,如学术界有很高声望的专家人才,各种学术交流会议,与国内的高校、研究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还应积极投入信息渠道的建设和管理,以保证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及时通畅,从而形成灵活弹性的新药研发能力,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摘自http://www.bioon.com/生物谷

  • 内地将批准首次人体试验研究机构

    内地将批准首次人体试验研究机构2012年11月23日08:28 来源:长江日报   我国将批准首次人体试验研究机构 年底前公布入选机构名单  本报讯(记者黄征 通讯员朱静雅)“国际新药研发与临床转化高峰论坛”日前在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举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即SFDA)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将批准一批首次人体试验研究机构,预计年底前公布入选名单。  SFDA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负责人李见明介绍,首次人体试验是药物临床试验I期试验的一种,涉及创新药物,是进入人体试验的开端。  据了解,过去我国科研机构开展首次人体试验,并无统一的认证体系。目前,SFDA已制定出有资格开展首次人体试验的机构认证指导原则,将公开征求行业意见。据悉,我国包括武汉协和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在内的52家科研机构,已获得国务院新药研发项目经费扶持,SFDA将从中挑选出有资格开展首次人体试验的临床试验基地,以应对国内外企业创新药物临床试验申请数量剧增的现状。  该论坛由协和医院等联合举办。

  • Nature:清华大学宫鹏教授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中国科研进步

    孔子和庄子在中国产生一种崇尚隔离和抑制好奇心的文化(Confucius and Zhuang have produced a culture in China that values isolation and inhibits curiosity)。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宫鹏说,这两者没有一个对科学有益处。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最近哀叹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国如今领先于印度。他说,“印度在科学世界的相对地位正在下滑。我们已经被诸如中国之类的国家超越。”尽管如今中国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但是很多人说它的研究质量还需要改善。学术不端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是中国科研表现欠佳也有文化上原因。2000多年来,两种文化基因在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传承。第一种就是孔子思想,孔子提出知识分子应当成为忠诚的治理天下之人(intellectuals should become loyal administrators)。第二种就是庄周(译者注:庄子,名周,故又称庄周)的著作,庄周说将家庭相互隔离从而避免交换和冲突以及禁绝技术使用从而避免贪婪就可以产生和谐社会(a harmonious society would come from isolating families so as to avoid exchange and conflict, and by shunning technology to avoid greed)。归纳在一起,这些文化鼓励中国社会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实践,但是阻止好奇心、商业化和技术。它们促使中国社会产生持续几千年的科学真空,而且时至今日它们继续产生重大影响。一个后果就是中国学术界每个人都想从事前沿研究,而且很少有人愿意充当辅助性角色。然而,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领导研究,因此这就造成浪费性的重复和冗余。研究人员使用各种各样的借口购买同样类型的实验设备和开展同样类型的数据加工。即便是在最大规模层面,我们也能观察到这种问题。任何一家中国科研机构,大学、研究所和各自的政府机构,都想成为领先的研究组织,这就使得参与研究的科学家很难相互分享数据。比如,中国气象局有大约2000个气象站,从中收集用于发布天气预报和其他事情的信息。此外,中国水文局运作大约20000个测量站,这些测量站也收集天气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可能被用来大幅改善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天气预报的空间精准性,但是水文局不让他人获取这些数据。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是缺乏分工。研究管理人员倾向于只重视和因此奖励那些声称正在进行原创性研究的人,这就驱使人们不去充当(有用的)辅助性角色。这也解释着为什么中国国内除图书馆和仪器零售公司之外很少有专业的科研服务机构。这就使得研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只能自己做任何事情,甚至是诸如样品分析和数据库开发之类的日常工作。由于没有将工作职责合理地分配给拥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人们和机构,研究延迟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些文化障碍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首先,科学精神必需在教育体系早期建立。中国通过复制西方世界的成功模式已经改善了它的大学教育。如今,它必需在中小学里开展同样的事情。中小学教师必需付出更大的努力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心,并且科学教育应当在最初几年开始进行。这将需要对中小学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同时需要对教师培训进行投资。科学家个人和研究管理人员都应当正式承认和提倡合作研究的重要性。以基金资助、绩效奖励或职位晋升形式的财政激励应当被授予给参与成功合作的那些人,并且每个合作者的知识贡献应当得到清晰的确认。中国应当也要开始对科学研究进行划分,将工作分配给有合适专业技能的人员,而且必需为化学分析人员、计算机工程师、实验人员、仪器操作人员和专业的数据提供者创造职位。最后,中国必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帮助它的科学家参与国际项目,同时吸引杰出的外国科学家来到中国。我们需要对提案审议和策略规划进行国际评价。对于重大的研究项目,在设计阶段和完成阶段倾听批评意见将会是有益的。在大学开展同样的事情有助于它们变得有国际影响力。中国必须学习欧盟,给国际合作者提供财政支持。比如,2009年中国政府资助一项价值4600万人民币(即700万美元)的全球地表覆盖物测绘项目,但是它规定资助的金钱不能够支付给外国合作者。当然,一项全球项目需要来自全世界收集的样品,然而对中国科学家而言,在国外很多国家开展这项研究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认识到在现代科学,隔离和自给自足并不是成功的秘诀。这将是一个艰难的改变,但是代价是值得付出的,因为结果将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和和平的世界,这也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所追求的梦想。(生物谷:towersimper编译)本文译自Cultural history holds back Chinese research. Nature 481, 411 (26 January 2012) | doi:10.1038/481411a。

  • 【分享】美国科研机构新报告:气候异常带来的十种病

    [size=3][font=宋体]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时有发生,气候变化也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据美国[/font][font=Times New Roman]MSN[/font][font=宋体]新闻网[/font][font=Times New Roman]6[/font][font=宋体]月[/font][font=Times New Roman]22[/font][font=宋体]日报道,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研究所发表一份报告,揭示了气候变化带来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10[/font][font=宋体]大类疾病。[/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font=Times New Roman]1[/font][font=宋体].哮喘、过敏和呼吸道疾病。气候变暖会改变植物生长周期,导致过敏增加。降水量太大,次数太多,都会刺激肺部的霉菌疯长,而干旱则会使空气中灰尘变多。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增多和加重。[/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font=Times New Roman]2[/font][font=宋体].癌症。空气污染和有毒垃圾的倾倒会导致癌症高发。化石燃料会增加空气污染物和导致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一些垃圾填埋点,造成化学物质泄露,这些会使患癌的风险增加。[/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font=Times New Roman]3[/font][font=宋体].心脑血管疾病。气温升高使空气颗粒污染增加,加重心血管疾病。高温、热浪、极端天气及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变化都会影响心脑血管的健康。[/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font=Times New Roman]4[/font][font=宋体].胃肠道传染疾病与营养不良。海洋温度上升也会使某些细菌增加,牡蛎等海鲜食物传播性疾病的几率更大。气温升高还会影响沙门氏菌等其他致病微生物的活性发生变化。[/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font=Times New Roman]5[/font][font=宋体].发育异常。在出生前及儿童早期发育阶段,营养不良会造成发育异常。研究人员认为其罪魁祸首是污染物和生物毒素。原因包括极端天气、过量使用杀虫剂等。[/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font=Times New Roman]6[/font][font=宋体].心理健康和与压力相关的疾病。与气候异常相关的灾难使大量人口或背井离乡,或死于非命,这给幸存者造成[/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极大心理创伤。[/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font=Times New Roman]7[/font][font=宋体].神经系统疾病。有害藻类等生物毒素、应对农业变化而使用的杀虫剂、新电池工艺及紧凑型荧光灯产生的金属污染等,都会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猛增。[/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font=Times New Roman]8[/font][font=宋体].洪灾后疫情带来的传染性疾病。水温更高会导致更猛烈的暴风雨,进而导致洪灾,而污水处理厂的有害物质则再次泄漏回水域及饮食系统,造成疾病传播。[/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font=Times New Roman]9[/font][font=宋体].传病媒介与动物传染病。研究人员称,天气是影响传病媒介与动物向人类传播的传染病几种主要原因之一。[/font][/size][size=3][font=宋体]  [/font][font=Times New Roman]10[/font][font=宋体].热浪致病与死亡。几乎每年夏天,人们都会听到这样的报道:足不出户的人也会被扑面而来的热浪夺去生命。[/font][/size]

  • 【焦点】对待科研应该是什么态度?

    现在科学技术发展非常的迅速,无论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还是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工作者,都面临着挑战--你的科研要用多长时间完成?做科研的人都知道技术研究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虽然每个研究都会制定一些研究计划类的时间进度表,但是往往会有一些状况影响到你的实验进度。你的实验成果所需时间是领导直接衡量你的价值的尺子!往往就会有人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我想在此大家讨论一下自己科研中的一些体会及做事的态度和原则。希望能积极参与!注:在本版中列举了很多院士、专家对待科研的精神,我觉得很是值得我们这代人好好的反省!

  • 中国科研经费三成以上支出不明不白 将建巡视制度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10/16/862212066_small.jpg“在法国科研实验室工作了两年,才明白国内研究机构有多么‘捣糨糊’。”10月13日,在上海社科院攻读博士的宁小燕(化名)不断地向记者“鼓吹”国外科研机构的“纯粹”和“安静”。事实上,国内科研机构这几天确实显得比较“热闹”。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谈及科研经费滥用问题时,连用两个“愤怒”,再次将中国科研的“沉疴”拉回公众视野。关于此类问题的素材是很多的。10月13日下午,新华社盘点了近三年审计署公布的39份“问题科研经费”,10月13日晚间,有媒体曝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近日在公开场合的谈话,“清华大学因科研经费花不完,被罚几千万”。如何惩治科研经费乱象?万钢开出“处方”:正在建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未来将建立经费巡视制度。在宁小燕看来,治理科研经费,首先要搞清楚“科研该如何组织、由谁为其出资、如何出资、出资多少、对科研成果如何做业绩评估”,只有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才能“标本兼治”。开支不明不白中国科研经费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不明不白”。中国去年整个社会的科研经费投入已达万亿元,就算以三成计算也是一笔庞大的资金科研经费占用、挪用问题早已成公开的秘密。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也显示,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0298.4亿元,首次破万亿元大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在博客指出,如此推算,全国科研经费中6000亿元用于开会、出差等,而国家财政投入的5000多亿元也有3000多亿元没真正用到科研中。“我国科研经费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不明不白’。”万钢坦言,中国去年整个社会的科研经费投入已达万亿元,就算以三成计算也是一笔庞大的资金。从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来看,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间。比如2009年至2011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工资福利费等1278.11万元,其中2011年发生532.3万元。2010年至2012年,交通运输部在没有细化人员经费范围和标准的情况下,从其管理的543项科研项目的15.56亿元预算总额中安排人员经费1.86亿元,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及补贴支出。此外,2008年至2010年,贵州两所高校挤占挪用教学科研等办学经费等1745.4万元,主要用于高校经济适用房建设及投资经营性资产等支出。腐败越来越多科研经费就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请朋友吃饭或者搞娱乐活动,也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个玩具万钢的愤怒是有原因的——“个别科研专家及科技领域官员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法违纪,犯了错误。”而其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案子,不过是冰山一角。在中国,科研项目已被视为“圈钱项目”,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大专院校,科研经费已成为人人争抢的“香馍馍”,其中教授更成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今年3月,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受审,涉嫌将1022万元科研经费占为己有。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记者坦言,多年以来,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结果都是,发表的科研成果、论文多,形成产业化的少。可以说,中国科研领域因课题而滋生的腐败已成顽疾。“因为其中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该专家告诉记者,在中国,高规格的课题和教育科研系统的评职称、奖励、资助等直接挂钩,甚至还能破格评职称,所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很多人眼中的红利。另外,记者了解到,课题经费也是一块“唐僧肉”,由于管理普遍混乱,课题掌握者肆意使用甚至侵吞课题经费,变成了个人收入,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在这条行业腐败链上“游走”的包括教授、财务会计、科研仪器采购人员等。上述专家表示,对于一些课题组成员来说,课题经费就是一顿“饕餮”大餐,尤其是人文科学课题的科研经费,大部分花在课题组成员出差、开会、餐费、打车费、住宿费等方面,其中也包括旅游费。“科研经费就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该专家告诉记者,请朋友吃饭或者搞娱乐活动,也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个玩具,给家里买套家具也要回课题组报销。”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科研经费分配比例不合理,也阻碍了高层次科研人才回国。监督层层加码目前科技部正在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课题立项的内容、结题内容等信息,都将在官网上公开发布。今后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度针对当前腐败乱象,万钢开出了“药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经费巡视制度,并强调要增加透明度,让社会监督。上海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彭理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不善,一方面会降低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还会助长浮躁的学术风气,尤其是腐败,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加强科研经费监管,除了在申报环节等‘源头’把好关,还要考虑把科研成果与结余经费的处理结合起来,并出台相关处罚机制和措施,督促经费真正用在实处。”万钢提出,破题的关键,则是加强信息透明度和社会监督。他透露,目前科技部正在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课题立项的内容、结题内容等信息,都将在官网上公开发布。今后,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度,且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至少要在本课题或本单位内部公开。记者注意到,与中国不同,国外的科研经费开支则更为严苛。例如美国的科研经费,其中人员费用约占33%,并不存在五花八门的补贴,此外,对人员工资与福利则要求在预算中明示并接受严格期中检查与事后审计。同时,还实行岗位薪酬制度对个人收入水平进行总量控制,以杜绝科研人员收入过高,甚至以科研经费“自肥”的现象。

  • 调研:国外对大型科研仪器管理情况(转载)

    前些年某著名高校购置的进口实验仪器因为没有足够的房间放置,于是只能摆在楼道和走廊里,任凭风吹日晒,而其他许多高校却无钱购买。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在我国这样还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的确令人痛心,一方面造成国家财富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缺少交流和共享,阻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  如果把一台仪器的寿命分为先进、常规和落伍3个阶段。一般来说,先进阶段占仪器整个寿命不到1/3。只有把运行效率提高到最高,才能保证对先进阶段的充分利用。在这方面有必要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本报告分重大科研仪器的购买与审批、重大科研仪器的产权归属以及重大科研仪器的使用三部分来介绍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大型科研仪器设施的管理。重大科研仪器的购买与审批美国  美国联邦政府对R&;D项目(包括购置仪器设备)的支持通常是通过联邦政府各部门来进行的,如能源部、航空航天局、农业部、自然科学基金等,这些联邦政府部门负责对项目立项的审批,经费预算也来自于这些联邦政府部门,各联邦政府部门的经费预算最后要通过国会的批准。联邦政府以合同方式进行R&;D项目是为联邦政府的直接利益服务,也就是这样的项目是联邦政府自己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项目所需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由相应的联邦政府部门制定,购置费和运行费通常都来自于联邦政府部门。联邦政府以资助和合作协议方式资助的R&;D项目,是联邦政府对符合公共利益的项目给予的资助,而项目并不属于联邦政府,在此情况下项目所需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要由提供资助的联邦政府部门批准,购置费和运行费将视项目而定,联邦政府可给予全部或部分仪器购置费和运行费,通常要求仪器设备的购置费不能超过整个项目经费的30%。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通常都设在国家实验室和联邦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国家实验室和联邦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一般归联邦政府的一个或几个部门拥有,这些部门负责项目所需的大型科研仪器设施的购置计划及审批管理。联邦政府部门需要与每一个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国家实验室签订研发合同,研发项目内容不同,合同条款和双方的责任、义务也不尽相同。英国  英国贸工部(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下属的科技办公室(OST,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onlogy)是英国科技的政府主管部门。OST负责制订政府投入的科技经费预算,经议会审批通过后,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分配给OST下属的英国七大研究理事会。其中国家实验室研究理事会CCLRC(the Council for the Central Laboratory of the Research Council)是英国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中心,负责向英国政府建议建设或购买何种重大科研仪器设施,以及所需要的费用额度。一经政府批准,OST将向CCLRC下拨相应的经费,CCLRC具体负责建设、维护和运行管理英国所有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CCLRC通过为英国各相关研究机构提供大型科研设施来支持其科研工作。德国  自八十年代以来,德国政府为用于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重大科研仪器设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自1992年以来,德国联邦教研部每年用于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重大科研仪器设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约为5亿欧元。而2001年联邦教研部资助用于建造、运行并在国家及国际重大科研仪器设施进行科研的费用为5亿8千万欧元,占当年科研经费预算总额的十二分之一。  以德国赫姆霍尔茨研究中心联合会(HGF)为例,该联合会是德国最大的科研组织,是德国科研活动的四大支柱之一。根据该联合会规定,其下属研究中心建造或购置250万欧元以下的国家重大仪器设施由研究中心审批,250万欧元以上、2千5百万欧元以下的重大仪器设施由该联合会审批,2千5百万欧元以上的重大仪器设施要由联邦教研部委托德国政府权威顾问机构?德国科学顾问委员会评估后由联邦教研部审批。  而包括科研机构、大学在内的申请单位要申请投资总额为2千5百万欧元以上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必须提出一份包括“科学计划”(scientific programme)和“技术设计报告”(technical design report)在内的申请报告。重大科研仪器的产权归属 美国   美国联邦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的产全归属问题比较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联邦政府部门与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国家实验室签订研发合同方式所购置的仪器设备其所有权归联邦政府,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国家实验室只有使用权,并依据有关国家资产管理标准和使用要求进行管理和使用。   2、联邦政府部门与高等教育机构、医院及非盈利机构以签订R&D合同方式购置的仪器设备,其产权归属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购买价格在5,000美元以下的仪器设备,在联邦政府部门项目管理官员同意的情况下,其所有权可归项目承担方所有。   (2)对于购买价格为5,000美元,或5,000美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根据双方所签订的合同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仪器设备归项目承担方所有,不对政府承担任何责任。   仪器设备归项目承担方所有,政府有权在项目结束后的12个月内将仪器设备转给第三方。   仪器设备所有权归政府所有。   3、联邦政府以资助和合作协议方式资助R&D项目所购置的仪器设备,其所有权归项目承担方所有,但联邦政府拥有在项目结束后对仪器设备的处置权。 英国   英国现有所有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均有政府全额资助建设,其产权完全归政府所有。根据皇家宪章成立的CCLRC负责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进行日常管理。   近年来,英国政府也逐渐向一些机构开放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的投资。例如,作为英国近30年最大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钻石Diamond同步加速光源设施,英国政府将投资86%,而英国威康基金(Well Come Trust)投资14%。威康基金拥有该设施的权利和需要承担的义务均在双方事先签订的协议书中规定。该设施2006年建成后,威康基金将可使用Diamond设施14%的时间。 德国   在德国,国家资助建造或购置的重大科研仪器设施的费用,通常由联邦政府承担90%、州政府承担10%。因此,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的产权90%归联邦政府,10%归州政府所有。以重离子研究中心为例,在该研究所于1969年底成立时,以联邦科研部为代表的联邦政府与州文化部代表的黑森州政府签署的合作协定第2条规定,研究所超过10万马克注册资本的投资费用由联邦提供90%,由州提供10%。   重大科研仪器设施的运行费用也同样按这一比例分摊。国家负责投资费用、运行费用,而重大科研仪器设施管理单位则负责日常管理、运行、维护保养。 日本   在日本,大型科研设备报废前的产权全部归国家所有。 韩国   由国家购置的重大科研仪器设施,其产权归国家所有。另外,由国家购置的一部分重大科研设备虽设立在各大学或科研机构,但其产权仍属国家所有。由国家资助购置的重大科研仪器设施的产权归属购置方所有。通过贷款购置的科研设备产权归购置单位所有,贷款由贷款方偿还。但对中小企业情况,政府会实施一定的扶助政策。 重大科研仪器的使用 美国   拥有用联邦政府经费购置仪器设施的项目承担方在不妨碍项目进行的条件下有义务向联邦政府部门所从事的其它研究项目开放,其优先顺序为:应首先满足给予购置该仪器设备资助的联邦政府部门的项目需要,其次满足其它联邦政府部门的需要。项目承担方若利用用政府资金购置的仪器设施为非联邦政府部门和机构提供服务,必须要争得给予资助的联邦政府部门的批准。利用仪器设施提供对外服务的服务费价格不能低于私营机构所提供同类服务的价格,以免造成不公平竞争。对外服务所收取的费用被视为“项目收入”,应按“项目收入”的有关规定使用。 英国   (一)开放的渠道和方式   英国重大科研仪器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范围非常广泛,凡是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以申请使用:   1、英国科研人员:英国所有的科研人员,包括来自于各研究理事会科研机构、CCLRC工作人员、研究理事会高级或资深研究会员(或类似资格人员)、皇家学会和皇家工程院会员;   2、国际协议:与CCLRC签订了相应使用合作协议的海外科研机构可以申请使用这些重大科研仪器设施;   3、欧盟范围内:在欧盟第五框架计划(FP5)下,CCLRC设施接受来自国外的使用申请;使用的级别与欧盟同意资助的级别一致。欧盟的第六框架计划将继续使用这一机制;   4、非欧盟国家或尚未签订使用合作协议的海外科研机构,也可申请在CCLRC为世界级科学计划预留的时段内,使用这些设施;   5、商业合同制用户:根据与CCLRC签订合同中的使用这些设施。   上述有资格科研机构和人员对重大科研仪器设施的使用申请,都需要通过设施使用工作组(FAP)的评估。FAP负责审批设施的使用申请,决定申请占用设施的时间。FAP在审批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科学实验的高尖

  • 科研管理系统如何实现科研数字化管理

    [font=宋体]为了实现科研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加速科研管理数字化发展进程。结合科研机构自身特点,整合科研工作所需要的各类资源,以信息共享为目标建设[color=#236fa1]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color]。将先进的科研管理制度引入信息化管理流程,改变了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为科研管理奠定数字化基础。实现信息共享,减少在科研管理工作量与复杂度,最终达到科研项目管理规范化,流程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管理水平的目的。首先,我们了解科研管理系统的功能有哪些呢?[/font][font=宋体][b]1、科研成果:[/b]提供对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等技术成果全面的管理,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对优秀成果进行鼓励和奖励。一般可以分为科研论文、著作、获奖、成果转载、鉴定成果、艺术作品、专利等。[/font][font=宋体]1)论文成果:用于实现学校科研人员论文按人、按文献类型、按发表年度、按来源进行自动归类展示,并与科研人员承担的科研项目相关联,为个人业绩及各级各类统计提供有效完备的数据支撑。[/font][font=宋体]2)著作管理:用于著作权信息管理,可分为专著、编著、译著等多种类型。[/font][font=宋体]3)获奖管理:针对组织成果进行报奖后获奖情况的管理。成果获奖包括基本信息、获奖作者和衍生成果三部分。[/font][font=宋体]4)专利管理:专利信息管理。[/font][font=宋体][b]2、学术活动:[/b]学校主办或者参与的学术会议、发表的会议论文、国内国外的学术交流等。对学术活动进行查询、学术活动新增、学术活动修改、学术活动删除、统计管理记录存档和常用报表等功能。[/font][font=宋体][b]3、科研考核:[/b]科研考核主要是通过建立科研工作量的量化指标和设置岗位考核标准,通过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奖励、学术交流等信息的综合分析,计算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量,由系统所设定信息自动判断是否通过考核。考核流程为:设立考核批次-在考核机构表中,针对不同机构进行机构人员考核。[/font][font=宋体][b]4、年度统计:[/b]科研考核年度统计分为科技和社科两部分,并且每年需要对不同的归口部门提交不同的科研数据,完成相应的科研统计上报工作。平台需要兼容教育部统计系统,并能进行同步升级,避免实现信息孤岛,实现业务的统一。[/font][font=宋体][b]5、系统管理:[/b]针对于系统中角色及学校定义角色进行权限分配。为科研人员进行角色、帐号、密码、权限分配以及对统计数据及基础数据的导出、对邮件服务器及页面操作帮助信息的填写等。[/font][font=宋体]1)用户管理:完成对申报单位、管理机构和评审专家等用户的身份认证,系统会根据用户类别分配权限及职能,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font][font=宋体]2)权限管理:通过了系统登陆审核的用户都具有使用上传、浏览、查询、导人、导出、打印等功能的权限。[/font][font=宋体]3)角色管理:分为管理员、专家、会员(包含项目负责人、项目成员)、普通访客。管理员拥有平台最高权限,发布及维护平台信息,人员权限分配,包含人员身份的审核及确定。[/font][font=宋体]以上是鸿仁科研管理平台的一些基本功能,鸿仁科研管理系统覆盖了科研业务全过程,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技经费管理、成果鉴定管理、科技奖励管理、科技活动管理、科技资源管理、数据统计管理、工作流管理等。可以实现科研工作从项目申报到档案归档的全流程追溯和管理。未来鸿仁公司将乘势而行,紧跟云计算时代的发展潮流,立志成为国内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开拓者。积极响应国家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的需求,持续推进信息化管理发展进[/font]

  • 【分享】检测机构宣传月

    为使各位版友的“求助”帖不实沉大海,不要把求助变成无助,有效解决各行业应用问题,本版特推出检测机构宣传月活动。希望各检测机构为版友提供有效方法,提供咨询等服务。无论您是大专院校,还是科研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也可,把您的特长等信息详细描述。具体格式如下:单位名称所在省份所属行业检测项目(特长)联系电话这是个自我宣传的机会,也是为版友提供帮助的良好途径,希望各位用单帖的形式踊跃发帖!如有版友需要更多信息请在跟帖中提出!大家发帖后我每月月底会作一次归纳总结,方便查找!发帖后我作:推荐--置顶--加分

  • 人民日报:推动科研仪器进一步开放共享(创新谈)

    科研仪器是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期望有关单位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高质量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打造科研设施与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升级版  前不久,科技部公布的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显示,参评大型科研仪器年均有效工作机时为1351小时,年均对外服务机时达到231小时。总体上看,参评单位开放共享意识显著增强,对外服务成效明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是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在科研仪器上的投入逐步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原值5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大约有13万台。为了更好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服务,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自2018年起,我国每年发布中央级高校院所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情况,以评价考核为手段,在激励引导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研设施与仪器是促进科技创新、拓展认知疆域的重要工具。近年来,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助推器”,既为新冠疫苗研发、空间科学、种业创新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了支撑,也帮助无力购买大型仪器的中小企业减轻了创新负担。必须看到,与科技创新的需求、科研仪器使用的潜力相比,我国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些科研机构还存在开放共享意识不强、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好不好,涉及从购置、管理到服务创新的全过程,需要以系统思维解痛点、疏堵点,形成完善的开放共享体系。  首先,要立足真实需求统筹购买科研仪器。科研单位应自觉提高认识,做好调研和规划,按需采购,从购置源头上避免仪器重复浪费。科研仪器的指标参数、应用场景和适用范围差异很大,不宜盲目追求“贵大上”。对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应发挥评价考核的约束作用,通过查重评议限制新购仪器等手段,确保财政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  其次,应进一步完善对外服务机制。开放共享好不好,科研仪器所属机构的积极性很重要。在引导科研机构建立科研仪器集约化管理机制的同时,还需通过完善绩效奖励、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等方式,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对外服务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灵活有效的共享服务模式,鼓励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市场化运营,变“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  高质量的实验技术人才是实现开放共享的支撑。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对外技术服务。长期以来,由于对实验技术人员作用认识不够,我国高校院所相关人才储备少,缺乏完善的人才培训、成长、评价体系。因此,急需加强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以人才“软实力”打造技术“硬支撑”。  科研仪器是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期望有关单位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高质量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打造科研设施与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升级版,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案例分析(二)

    [b]【场景】[/b] 某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食品检验机构申请资质认定,该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是北京市xxx研究院。该机构主要从事食品、保健食品,饲料、生物化学等产品的技术研究工作,其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除了开展技术检测外,还包括以上产品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及开发产品的销售。评审组在对其仪器设备配备的审核中发现,该机构使用的大型仪器设备的所有权均属于其上级主管部门,且不能提供仪器设备使用并全权支配的证明文件。询问机构负责人答复:我们是国家对科研机构改革时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大型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在上级主管部门,我们只有使用权,这是国家政策规定的。

  • 科研人员崇拜论文不亚于政府追求GDP 功利色彩强【转自半月谈】

    科研人员崇拜论文不亚于政府追求GDP 功利色彩强让改革捅破“论文强国”的科技“泡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近期发布了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去年,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科技论文共16.47万篇,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与庞大的论文数量相比,我国距离科技论文强国乃至科技强国还有多少距离,更值得我们探究。在当前科技投入大大增强、科技论文数量迅速增加的背后,其成色究竟几何?科技论文多而不强现状尚待改观统计结果显示,过去的10年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了国际论文114.3万篇,总数排在世界第2位。与此同时,我国每篇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92次,与世界平均10.69的数字仍有不小差距。更有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11月,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为196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9.9%,居世界第5位,比2010年上升1位,同期热点论文排名第一的美国数量达到1070篇。2011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21次,而当年世界平均值为10.71次。我国科技论文质、量发展不同步现状从中可见一斑。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指出,在我国发表的所有论文中,有35%以上是零引用论文。如此之多含金量较低的科技论文势必直接影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增长很快,然而,囿于科技论文质量不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两低”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的80%转化率差距甚远。数量全球居第二,科研论文泡沫多目前,我国科研资源高度集中,科研经费主要掌握在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手中,而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的量化标准相对单一,成为引导科研人员和机构的“指挥棒”,论文数量,尤其是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论文数量,成为极为重要的标准。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对SCI论文的崇拜程度,丝毫不亚于地方政府对GDP的崇拜,科技论文数量成为衡量大学、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学术水平最重要的标准。它不仅与科研机构所能获得的科研经费挂钩,还与个人的学位、职称、经费、评奖、晋升密切相关。一些弄虚作假、浮躁现象由此催生,科学研究染上了极强的功利色彩,职称、项目、奖金催生了大量的论文泡沫。这不仅使得我国科技效率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失真,还大大损害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更恶化了科研圈子的生态。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说:“科技领域原本是沉得住气的,现在也沉不住气了。”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曾多次表达对我国科技论文现状的不满。他表示,若论重要论文,中国目前可能还不及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科学家已取得了4至6个诺奖级的成果,而中国诺奖级的成果要追溯到几十年前青蒿素这样的原创成果。饶毅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没有同步,两者之差越大,问题也越大,反映出中国当前科学基础不够坚实,发展水平低于世界先进、低于经费增长、低于公众需求的水平。科技评估体系亟待改革业内专家向半月谈记者反映,我国科研论文泡沫泛滥与唯论文倾向的人才选拔模式有着密切关系。搞研究需要“十年磨一剑”,但现行的评估体系下,只能用论文数量来评估,这种生硬的评估体系造成了人们对论文的追逐。当前我国科研管理的模式偏重于定量化,也过分强调科技论文的影响因素。有专家认为,科技界的高水平学者,如果每五六年能够做出一项推动国家进步的项目,比每年都发表若干篇SCI论文更有意义。SCI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指标,但不应该成为决定性因素,所以必须转换观念,使科研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部分业内人士表示,任何评价机制都有缺陷,在目前缺乏有效考核标准的情况下,应改进SCI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各学科的不同性质,不搞一刀切,也可以增加论文影响因素考核,突出引用率等衡量论文质量的因素。相关学者建议,应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重转化、重实践等方向发展,改变目前不能完全体现科研规律的评价体系,尤其要破除论文泡沫背后的利益链条,使论文回归科技正途。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