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学科发展报告

仪器信息网学科发展报告专题为您整合学科发展报告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学科发展报告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学科发展报告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学科发展报告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学科发展报告话题讨论。

学科发展报告相关的论坛

  •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8

    一、概述  在现代化的国民经济活动中,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是高新技术的前沿技术,是信息获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信息技术的关键和基础。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现代科技的重要学科之一,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她的整体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代高新技术发展与基础科学实验研究对仪器仪表的先进性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先进的仪器设备既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研究的主题内容之一和创新成就的重要体现形式。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军事上的“战斗力”,国民活动中的“物化法官”已日益为人们所理解。近二年仪器仪表在我国许多重大工程项目(如探月工程)和社会突发事件(如四川汶川大地震、三聚氰胺毒牛奶事件)中发挥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特别是在举国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国科协于2008年4月28日下发的国科发财 197号文件“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科学仪器作为创新工具的重要性,这为我国仪器仪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目前,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主要组成相对稳定,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分支学科:工业自动化测控技术及工业自动化仪表与系统;科学测试、分析技术及科学仪器;人体诊疗技术及医疗仪器;信息计测技术及电测仪器(主要是电子测量仪器和电工测量仪器,包括仪表校验装置和计量基准);专用检测技术及各类专用测量仪器;相关传感器、元器件、材料及技术。  二、近两年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  根据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内涵和组成,目前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学科领域面对的产品种类和品种多样化;学科领域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适应性要求很高;技术指标和功能不断提高;最先应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高新技术大量采用;仪器及测控单元微小型化、智能化日趋明显,要求仪器及测控单元可独立使用,也可嵌入式使用和联网使用;仪器测控范围向立体化、全球化扩展,测控功能向系统化、网络化发展;便携式、手持式以至个性化仪器大量发展。  学科领域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利用各学科最新科技成果,特别是结合材料、微电子、光电子、生物化学、信息处理等各学科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纳加工、网络等各种新技术,在研发仪器仪表相关新型传感器、元器件和材料及技术基础上,开发新的微弱信号敏感、传感、检测、融合技术,物质原子、分子级检测技术,复杂组成样品的联用分析技术,生命科学的原位、在体、实时、在线、高灵敏度、高通量、高选择性检测技术,创建各类新型检测仪器仪表;结合系统论、控制论的发展,在开发工业自动化测控的在线分析和控制、原位分析和控制、高可靠性、高性能和高适用性等技术基础上,发展工业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结合生命科学、人体科学的发展,在开发医疗诊治的健康状况监测、早期诊治、无损诊断、无创和低创直视诊疗、精确定位治疗技术基础上,发展医疗仪器;同时跟踪新学科领域和各类应用领域的发展,开发各种专用、快速、自动化检测和计量技术及专用仪器仪表。  学科领域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企业非常重视科技进步,尽量在新产品中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及其形成的新型传感器、新型器件(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专用电路)及新材料,并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国际上仪器科技产品的发展趋势是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网络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并在产品性能上向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目标前进,在人机界面上更便于人的操作、使用,以及与人类生活、健康有关的各类仪器科技产品有望得到较大的发展并进入家庭,通过家庭、社区、医院联网将使保健、疾病诊治从医院向社区、家庭发展。  下面根据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组成,分别描述学科一些主要领域近两年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近两年工业自动化测控技术及工业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color=#33333

  • 【分享】电化学“十一五”学科发展规划

    在未来的5-10年内应重点围绕如下科学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 移动式电源和再生式能源是当今能源发展中的重要方面 1.高性能储氢/制氢和储锂新体系以及聚合物电解质中氢离子和锂离子的传输机理2.直接型燃料电池新体系和生物燃料电池;3.用轻元素及其化合物组成储/产氢材料及可充电多电子过渡金属化合物电极; 4.超级电容器和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等特殊电化学储电装置; 5.质子膜燃料电池的成流机理和衰退机理和新型质子膜材料;6.(公交)车用动力电池的衰退机理和循环及再生回收; 7.基于光电化学原理的新光伏电池体系和电池运行新型机制。 二 发展各类材料(特别是绿色化材料)的电化学制备新方法对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电化学方法制备新型环境友好和生物医用材料; 2.新型低能耗的电化学制备材料方法; 3.基于电化学原理的新型微米/纳米加工方法; 4.基于离子液体体系的电化学新方法等;5.材料保护、防腐、循环使用(包括材料表面处理)的电化学新方法。 三 基于生命体系中广泛存在(电解质)水和各类电荷传输的特点,电化学在生命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将日益凸现 1. 生物膜与仿生界面的电荷传输、物质传输与能量转换以及生物膜内源性电场的实验和理论; 2. 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电生理现象(肌肉、神经、脑等等)的电化学机制探索; 3. 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电子传递机制及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谱学)电化学方法; 4. 对细胞各种行为的影响和控制的电化学方法; 5. 生命活动过程电活性粒子(物质)的定向有序专一的传递、传导或转移。 四 电化学在信息和环境领域中的最大挑战是在微芯片、微传感器和微系统制造方面的研究工作 1.芯片、微传感器和微系统制造过程中的电化学技术和理论 2.结合微系统技术制备微电解池和微电池体系以及组合电化学体系; 3.基于微系统技术的电化学传感器微型化和集成化;4.超分子化学、自组装、分子印迹和分子遗传学等在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5.电化学法制备纳米器件或分子器件的探索。 五 电化学在以上学科交叉领域中所面临的挑战也对于电化学自身发展和解决本学科重大问题带来难得机遇 1.复杂电化学相界(如三相界、固-固、膜-液、液-液等)的结构、性质与过程; 2.微米/纳米尺度上的复杂(限域)电化学体系和相关过程的实验和理论方法; 3.复杂体系(凝聚相、膜、超微孔、凝胶)中的离子/电子输运过程的理论与实验; 4.电化学方法与现代物理表征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实验与理论等。

  • 【原创】同位素质谱的学科应用与发展

    [size=4][font=[color=#DC143C]黑体]同位素质谱的学科应用与发展[/color][/font][/size]同位素质谱在我国农业、医学、环境 学、海洋学、石油、化工、冶金等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近年来,同位素质谱学在高分辨率、高准确度、高灵敏度研究方面上了新的台阶,而且在同位素精确质量测定、化学溯源与世界水平接近。学科应用与发展包括:  (1)同位素地质学方面  同位素质谱是同位素地质学发展的重要实验基础。当前我国同位素质谱技术已深入到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年代学、有机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无机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各个方面,并在国家一系列重大攻关和研究课题中发挥重大作用,如金矿和石油天然气研究、水资源开发等。  (2)核科学与核工业方面  同位素质谱最初是伴随着核科学与核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领域:  1)超低丰度同位素杂质的分析:核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我国核产品不断进入国际市场,对超低丰度同位素杂质分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燃耗及核燃料纯度分析:采用同位素稀释质谱法(IDMS)分析核燃料UO2、 UO3、U3O8中的B、Pb、Sm、Y、Eu、Th等;  3)U、Li等同位素标准参考物质的研制。  (3)核物理研究方面  包括原子质量的精确测测定;测定原子核的结合能和敛集曲线;测定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同位素丰度和原子量的精确测量;发现天然反应堆;在高能核物理研究中的应用同位素质谱测量在高能核物理研究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项应用:   研究能量在100兆电子伏以上的个子与靶子作用所发生的核反应机理;   研究发生在星球表面和大陆空间及陨石上的宇宙线照射形成的核反应机理;   探讨核反生成的短寿命粒子与质量关系;   测定高能粒子与靶子作用的核反应截面和碎片粒子产额;   高能质谱测定常集中在对稀有氧化和碱金属的分析工作上。  (4)标准参考物质的研制发明方面  标准参考物质的研制是衡量一个国家分析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同位素稀释质谱(IDMS)是唯一微量、痕量和超痕量元素权威测量法。因为IDMS可以通过天平称重和同位素丰度比的质谱测量,将化学成分分析转化为同位素丰度的质谱测量。IDMS具有绝对测量性质;灵敏度高;方法准确;测量的动态范围宽;样品制备不需要严格定量分离;测量值能够直接溯源到国际基本单位制的物质量基本单位——摩尔。  (5)在临床医学方面  进行营养学、药理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的研究;利用IDMS法测定人体血、尿、发中的微量元素,进行病情诊断和病理研究工作。如医用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主要有CO2呼气检查、4He和重水示踪原子等方法。利用He示踪原子方法,检验肺功能障碍性病变患者,已获得明显效果。应用重水作示踪剂,检测人体肺水肿患者,给出与正常人不同变化曲线。  (6)在生物学和化学研究工作中的应用  稳定性同素示踪原子方法,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代替了放射性示踪原子方法,从而扩大了示踪原子的应用范畴。如应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原子方法,采用含有18O的重氧水H218O作示踪原子,进行质谱分析,最后证明绿色植物放出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根部吸入的水分,而不是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  用18C方法证明了光合作用不仅能在光照条件下进行,耐用也能在黑暗条件下以缓慢的速度进行。   用征水和重氧水浇灌植物,然后定时采集植物各部位的水进行分析,发现些树木运送水分的速度高达每小时14 m。   用重水作标记,探测人体水的循环,发现吸入少量重水以后,经两个小时即在人体所有各器官达到平衡,即重水成分已均匀分布。两个星期以后完全排出体外。为此,在某些从事放射性物质研究的机构里,给工作人员发放茶叶,以加速体内水分流通,有利于排出少量放射性物质。   在化学领域中,早在30年以前,就已经应用D 、18O和18N等同位素作示踪原子,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成分变化情况。  (7)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同位素质谱在环境科学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尤其在大气、土壤、水质及生态环境研究均发挥重要作用。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丰度变化,研究和指示环境污染源和污染程度,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如利用测定铅同位素比的方法,很容易判明汽油生产厂家及其对大气的污染程度;在环保工作中,还使用同位素稀释方法测定各种水抽中有害的微量元素含量,用以监测水质质量。  (8)在农业增产方面的应用  现在,有许多农业研究机构和大学,购买高精度同位素质谱计,以从事合理用肥、果实营养、固氮分析、农药毒性、家畜气候对作物的影响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而且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提高粮食单产的问题越发显得重要,所以农业研究工作有着极为广阔的前途。  ⑴合理使用肥料;  ⑵农药毒性的研究;  ⑶用轻水灌溉;  ⑷研究气候对作物的影响。如用18O作示踪原子,研究温度和农作物生长和成分的影响表明,灌溉水只供给植物组织中15%的氧,其余85%的氧只能从空气中的CO2取得;  (5)固氮酶的研究。如用15N作示踪原子研究固氮作用,发现各种固氮酶能够将土壤中的氮固定下来,有效地克服了氮的蒸发和流失作用,然后再把它固定下来的氮当中的20%排给水稻利用。还发现了水稻根际粪产碱菌和阴沟肠细菌的固氮作用,并能将氮转移给水稻。这些均为我国农业研究工作者发现的廉价固氮酶,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质谱分析为固氮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与原子能和地质研究工作相比较,农业上应用同位素方法从事科研工作,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今后大力开展和普及用现代化方法研究农业增产和改善果实质量的工作前途无限广阔。  (9)其他应用  如石油、冶金、电子等方面。

  • 【第二届网络原创大赛】由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看分析仪器市场

    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了解决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分析化学面临着许多新的任务和要求。特别是计算机、激光、光导纤维、等离子体、微波技术、生物技术、功能材料、数理统计方法等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快速发展,使分析化学和仪器正面临着一场新的大变革。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以计算机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来临,给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分析化学正处于第三次变革时期,分析化学已发展到分析科学阶段。分析化学正在成长为一门建立在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精密仪器制造科学等学科以上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B]1 分析化学的现状[/B]目前分析化学是化学中7个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分析、无机、有机、高分子,物理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从分析化学来看,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中的分析化学是分析化学学科中最热门的课题,从分析方法来看,计算机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和化学计量学是分析化学中最活跃的领域。分析化学实际上不再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它已远远超出化学学科的领域。分析化学的飞跃发展使分析化学的定义、基础、原理、方法、仪器及技术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经典分析化学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定性分析系统、重量法、容量法、溶液反应、四大平衡、化学热力学,而与现代分析化学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化学计量学、传感器过程控制、自动化分析、专家系统、生物技术和生物过程,以及分析化学微型化所要求的微电子学,显微光学和微工程学等。因此,现代分析化学正把化学与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精密仪器制造科学等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即分析化学已发展到分析科学阶段。分析化学的任务已从单纯的数据提供上升到实际问题的解决。[B]2 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B]分析化学发展至今天,已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自动、快速、简便、准确的仪器分析技术和方法,使得分析化学十分丰富.但是,科技、生产和社会发展到当代水平,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对分析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分析化学将会更加迅速地、不断地发展。随着分析化学向应用领域的转移,各种新的分析方法、分析技术及其研究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分析方法与技术继续快速发展之外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正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2.1 分析化学的发展规律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包括分析方法中不同技术的联用)是分析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分析化学提出了一系列难题,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另一方面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分析化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使分析化学的发展有了可能。因此一个时期分析化学的发展能达到什么水平,要看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向分析化学提出了什么问题又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什么条件。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分析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2.2 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现代分析化学的目标就是要求消耗少量材料,缩短分析测试时间,减小风险,少支经费而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化学信息。因此,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是高灵敏度(达原子级、分子级水平),高选择性(复杂体系)、快速、自动、简便、经济、分析仪器自动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并向智能化、信息化纵深发展。分析仪器的发展历史与分析化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可概括为50年代仪器化,60年代电子化,70年代计算机化,80年代智能化,90年代信息化,而21世纪必将是仿生化和进一步信息智能化。当今,分析化学的发展正处于新的变革时期。由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等科学发展的要求,和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分析化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如分析研究对象越来越多地选择了DNA、蛋白质、手性药物和环境毒物等与生命活性相关的物质 分析研究体系由简单体系转向复杂体系 分析研究层次已进入单细胞、单分子水平和立体构象 分析研究区间已由主体延伸至表面、微区及形态 分析研究方法除发展各类仪器分析手段之外,开始较多地研究酶和免疫学等生物化学方法,并注意结合应用化学计量学对分析结果进行解析和处理。[B]3 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发展战略[/B]我国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战略是: 应把分析仪器创新作为分析科学创新的重要内容,应大力发展生命科学有关分析仪器和方法的研究。鼓励面向生命科学、环境化学、新材料科学问题中的分析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将数学和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新概念、新成就引入分析化学,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创造出一批具有新思想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该战略的实施,我国分析化学近5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一些分支学科如电分析化学、毛细管电泳、生物传感器和化学计量学以及流动注射分析等的研究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B]4 分析化学的展望[/B]近几年内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分析化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将向生命科学(或生物医学)领域转移,适应应用领域的转移,分析方法的研究热点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近两年来申请项目数在各分支学科的分布情况来看,以色谱、电化学、光谱和生化分析的研究居多。研究内容较多涉及疾病早期诊断的分析方法,微区、表面、形态的分析方法,以及微流控芯片、纳米、仪器联用等分析技术。有原始性创新的分析检测新原理和新方法探索的研究逐年增多 与生命、材料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加强。我国的分析科学将对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使我国的分析科学早日步入国际先进行列。[B]5 分析仪器的市场和潜力[/B]作为仪器仪表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仪器,在农业、能源、生物、信息、环境、材料等众多领域高速发展的多重需求剌激下,展现出良好的市场潜力,再加上分析仪器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分析仪器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世界分析仪器市场已经迎来高速发展时期。 中国分析仪器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国际厂商的注意,热电、安捷伦、岛津等已经各自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国内厂商还仅仅扮演着配角的角色,大约70%的分析测试仪器都需要进口,而在一些高档精密仪器领域,这个比例更高。虽然目前国内的分析仪器生产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但同国际先进技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具体体现在技术系统性差、集成度不够,持续创新能力不强等。值得欣慰的是,已经有一些国内企业开始在这一领域发力,并取得了一些突破。 分析仪器的发展将向实时在线的分析检测方向倾斜,产品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会进一步提高,同时更趋向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专用化。我国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应该重点围绕科研、生产、人类环境三大领域展开,以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及环保、防病治病等领域需要的分析仪器和技术含量高的中档产品为主,重点开发开发高灵敏度检测器、样品预处理装置和高效快速专用分析仪器,生命科学分离分析仪器,工业在线分析仪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及微型化分析仪器和专用软件等。国内用户要增强对国产仪器的信心,以实际行动支持国产仪器的发展,同时国产仪器行业也应该借助我国的技术优势,在加工工艺、装配等方面寻求突破,早日打破国外产品在高档、精密分析仪器市场的垄断局面。

  • 分析化学发展趋势

    [color=red][b]分析化学发展趋势[/b][/color]来源: internet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第一次是随着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特别是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如溶液理论)的发展,使分析化学从一种技术演变成为一门科学,第二次变革是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改变了经典的以化学分析为主的局面,使仪器分析获得蓬勃发展。目前,分析化学正处在第三次变革时期,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发展的要求,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分析化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第三次变革的基本特点:从采用的手段看,是在综合光、电、热、声和磁等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及生物学等学科新成就对物质进行纵深分析的科学;从解决的任务看,现代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获取形形色色物质尽可能全面的信息、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现代分析化学的任务已不只限于测定物质的组成及含量,而是要对物质的形态(氧化-还原态、络合态、结晶态)、结构(空间分布)、微区、薄层及化学和生物活性等作出瞬时追踪、无损和在线监测等分析及过程控制。随着计算机科学及仪器自动化的飞速发展,分析化学家也不能只满足于分析数据的提供,而是要和其它学科的科学家相结合,逐步成为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者。近些年来,在全世界科学界和分析化学界开展了“化学正走出分析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科学”等热烈议论,反映了这次变革的深刻程度。本书根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自然科学学科(分析)发展战略调查报告”在美国、前苏联这两个发达国家分析化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将现代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归纳为八个方面,以论述分析化学整体的发展:

  • 【讨论】电化学学科发展趋势

    当代电化学发展有三个特点:(1)研究的具体体系大为扩展,从局限于汞、固体金属和碳电极,扩大到许多新材料(例如氧化物、有机聚合物导体、半导体、固相嵌入型材料、酶、膜、生膜等等),并以各种分子、离子、基团对电极表面进行修饰,对其内部进行嵌入或掺杂;从水溶液介质,扩大到非水介质(有机溶剂、熔盐、固体电解质等);从常温常压扩大到高温高压及超临界状态等极端条件。(2)处理方法和理论模型开始深入到分子水平。(3)实验技术迅速提高创新。以电信号为激励和检测手段的传统电化学研究方法持续朝提高检测灵敏度,适应各种极端条件及各种新的数学处理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多种分子水平研究电化学体系的原位谱学电化学技术,在突破电极—溶液界面的特殊困难之后,迅速地创立和发展。非原位表面物理技术正得以充分的应用,并朝着力求如实地表征电化学体系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数字模拟技术和微机实时控制技术在电化学中的应用也正在迅速、广泛地开展。

  • 【分享】2008年3月液制品行业发展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

    2008年3月液制品行业发展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大家看看!!!!!![em0814][em0814][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16767]2008年3月液制品行业发展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url]

  • 求《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21-2022)》全文

    [b]【作者】: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题名】: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21-2022)【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https://navi.cnki.net/knavi/yearbooks/YZGFZ/detail?uniplatform=NZKPT[/b]

  • 求《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19-2020)》全文

    [b]【作者】: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题名】: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19-2020)【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https://navi.cnki.net/knavi/yearbooks/YZGFZ/detail?uniplatform=NZKPT[/b]

  • 【转帖】(讨论)世行公布2007发展报告 青年就业难成全球性话题

    【转帖】(讨论)世行公布2007发展报告 青年就业难成全球性话题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3/200703252215_46586_1612549_3.jpg[/img]世界银行2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布了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报告主编、世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局局长伊曼纽尔吉米内兹称,现在中国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难早已是全球性问题。 这份以青年为研究对象的报告显示,目前青年已占全世界失业大军的一半,仅以中东和北美地区为例,要稳定该地区的就业局势,就必须在2020年以前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此外,世行对东亚、东欧和中亚青年所作的调研显示,就业和人身安全是青年最关心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5亿年龄在12~24岁的青年,其中有13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伊曼纽尔吉米内兹称,这个数字比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多,但随着生育率的下降,这个数字即将到达顶点。“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么多年轻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伊曼纽尔吉米内兹说,这意味着上述国家将会拥有人数更多、技术水平更高的劳动大军;但另一方面,必须让这些年轻人作好准备,才能找到好的工作。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水平的提升也为青年就业带来新的变数。伊曼纽尔吉米内兹认为,教育无疑为青年提供了与工作有关的技能,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就业期望。如果不予满足,就有可能导致经济和社会不稳定。 “当然,相应的对策不是减少教育,而是通过公共政策增加就业机会。”伊曼纽尔吉米内兹说,同时也应针对青年的5个人生转折期——教育、找工作、健康的生活方式、组建家庭以及行使公民权——进行有效投资。 为此,这份题为《发展与下一代》的报告为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们提了三项政策建议:一是为青年扩大机会,包括享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并通过改善职业培训使他们在劳动力大军中拥有竞争力;二是为青年提供信息,培养他们的决策技能,尤其是保持健康体魄和理解继续学习的意识;三是为因贫困或选择不当而落后的青年提供第二次机会。对比咱们,看来所谓的难找工作,真有其事?

  • 【分享】商务部发布《绿色市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绿色市场发展状况,总结绿色市场建设成效和经验,深入推进三绿工程工作,商务部组织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对全国20多个省市的绿色市场开展了全面系统调查,并撰写了《绿色市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现摘选刊出,供各地参考。  绿色市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二OO 八年四月)  为深入推进三绿工程工作,商务部委托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通过组织问卷、实地调研、专家座谈等形式开展了绿色市场专题调研,涉及全国2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商务主管部门、171家绿色市场、250家绿色市场试点单位、3家绿色市场认证机构、6350名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绿色市场正在成为消费者放心的购物场所,品牌效应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已逐步显现,但绿色市场总体数量较少,整体发展仍然缓慢。

  • 【资料】传感器产业发展新动向

    传感器(Sensor)技术(Technology)是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传感器产业也是国内外公认的具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产业,它以其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渗透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等特点为世人瞩目。 我国自动化方面的专家呼吁:目前复杂系统越来越复杂,仪器仪表自动化已经陷入低谷,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传感技术的落后,一方面表现为传感器在感知信息方面的落后;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传感器自身在智能化和网络化方面的技术落后。 分析仪器产业迫切需要新型传感器。分析仪器是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红外测温仪无论在工业过程控制、设施农业、生物医学、环境控制、食品安全乃至航空航天、国防工程等领域,均迫切需要各类新型传感器作为信息摄取源的小型化、红外测温仪专用化、简用化、家庭化(甚至个人化)的新一代分析仪器,实现更灵敏、更准确、更快速、更可靠地实时检测,以迅速改变我国分析仪器的落后状况。 而技术推动是加速传感器技术发展的保证和机遇。几十年来,风速仪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促进了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未来10~20年,传统硅技术将进入成熟期(预测为2014年~2017年)。届时,直径300mm硅晶片将大量用于生产,使得硅的低成本制造技术和硅的应用(Application)技术将得到空前的发展,这无疑将为研制生产微型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提供技术保障。从总体发展看,传统硅技术将一直延续到2047年(即晶体管发明100周年)才趋于饱和(即达到芯片特征尺寸的极限)和衰退。而当前微电子技术仍将依循“等缩比原理”和“摩尔定律”两条基础规律走下去,在尽力逼近传统硅技术极限中,不断扩展硅的跨学科横向应用(如MEMS等)和突破“非稳态物理器件”风速仪(量子、分子器件),而上述微电子技术发展中的两大方向正是当前乃至未来20年传感器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同时,多学科、多种高新技术的交叉融合,推动了新一代传感器的诞生与发展。例如:我国重点开发的MEMS(微电子与微机械的结合)、MOMES(MEMS与微光学的结合)、智能传感器(MEMS与CPU、信息控制技术的结合)、生物化学传感器(MEMS与生物技术、电化学的结合)等以及今后将大力开发的网络化传感器(MEMS网络技术的结合)、纳米传感器(纳米技术与传感技术的结合)均是多学科、多种学科技术交叉融合的新一代传感器。

  • 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称环境威胁可致数亿人贫困

    联合国上周发布的《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警告说,如果不对环境威胁采取紧急应对措施,那么到2050年全球处于极端贫困的人口数量可能增加多至30亿。  报告显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健康、财富和教育方面都取得了高于预期的成绩。但它表示,在环境变化、森林砍伐、水体空气污染方面的不作为可能使世界最穷的国家和地区最终得不偿失。  它警告说:“环境的威胁将是最严重的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之一....。。应对行动开展得越晚,将要付出的代价也会越大。”  它还说:“在环境方面的不作为,特别是对气候变化的视而不见,有可能使人类发展前行的道路受阻甚至倒退。如果没有全球统一的行动应对环境带来的灾害,到2050年之前将有多达30亿人陷入极端贫困之中。”  “人类需要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环境问题上....。。气候变化已经加剧了长期的气候灾害,生态系统的缺失限制了人类特别是穷人的生存发展机会。清洁安全的环境应该是人人享有的权利,而不是部分人的特权。”  英国首相卡梅隆和美国总统奥巴马都不约而同地将消除极端贫困作为他们发展计划中的重要内容。  据统计,每天生活水平在1.25美元(1美元约为6.23人民币,下同)以下的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43%下降到了2008年的22%,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长足发展。因此,世界银行去年表示,到2015年使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人口比例减少一半的千年计划已经提前完成。  报告说,有40多个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联合国人类发展纲要》上预期得要好。这份纲要综合衡量的健康、财富与教育领域在过去的十年中都得到了加速发展。1990年问世的《联合国人类发展纲要》的目标在于挑战单纯以GDP和其它经济指标衡量一个国家幸福生活指数的方式。今年的人类发展纲要上,挪威和澳大利亚高居榜首,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尼日尔位于末尾。

  • 【转帖】有机化学如何可持续发展

    一段时期以来有机化学界已注意到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是今后有机化学大有发展的领域,而这些领域对有机化学提出的要求又正是有机合成、有机分析和物理有机化学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化学会七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吴毓林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关注,记者随即进行了采访。 据吴毓林介绍,近两年生命科学取得的重大进展是完成了人类基因的测定,从而开始了后基因组、蛋白质组研究的新时期。有机化学家进行的有机分析、有机小分子的调控等研究工作正在积极介入到这一领域中。 在材料科学领域,聚乙炔有机导体研究成果获得2000年诺贝尔奖,标志着有机新材料的研究受到了科技界的特别青睐,同时也激发起更多的有机化学家投入到这一领域。近几年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进展,例如 C60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光、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探索等,现已发展了一些高收率合成C60有机衍生物的方法,开辟了材料学研究的一片新天地。由于C60制备方法的进步,有人预计未来几年内 C60的生产将达到数千吨的规模,有机化学在这一领域将大有作为。 有机化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环境科学,20世纪90年代有机化学家已十分关注,尤其是当今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应更深更广地参与环境中的有机化学问题。 吴毓林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大课题,其中化学学科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今社会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都是由化学创造和维持着的,虽然生态环境问题与化工有关,但将化学和化学品作为污染和有害物的代名词则纯属偏见。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挑战,化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绿色化学”这一新概念,其含义包括三 个方面:一是提供给社会的化学品应是有益无害,而且对环境友好的;二是生产这些化学品的原料应可以再生,它们的利用不应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三是绿色化学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即化学品的生产过程应该是环境友好的。 人们对化学的偏见主要是来自于化学生产过程的污染物排放,而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化学家尤其是有机化学家则可以大有作为。 ---绿色化学品六六六和DDT是很有效的杀虫剂,但是也是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大量的使用之后使它们不仅在土壤中残留,而且也进入了作物、牲畜乃至人体,因此这些含氯的农药被列入了禁止使用的名单。尽管除虫菊酯类和有机磷农药应运而生,但这些产品仍然存在污染问题,因此开发绿色农药对有机化学家仍然是一大挑战。 ---可再生原料“白色污染”是20世纪末凸现的环境问题,添加降解催化剂生产可降解塑料或者采用纤维为原料生产替代品,为这一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近聚乳酸工艺的改进使这种理想的绿色产品有可能大规模使用。聚乳酸可生物降解,可以用于生产食品包装材料,它的原料是可再生的,由来自玉米的葡萄糖发酵而得。 ---绿色工艺环境友好有机合成工艺是绿色化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与有机合成研究所追求的高效、高选择性、简捷、反应条件平和、原子经济性等目标一致,其涉及领域十分广泛。 环境友好有机合成反应介质的探索是近年绿色化学中的热点,有机合成中大量有机溶剂的应用,既污染环境又不安全,因此人们试图不用溶剂或采用环境友好、无毒而又易于回收的介质来代替有机溶剂,如水、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子液体等。将化学剂量的有机反应转换成催化反应一直是有机合成追求的目标,也是绿色工艺的重要方面。绿色化学中通过改变反应条件使合成工艺环境友好,是常用和有效的方法。 据吴毓林介绍,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有机化学研究还面临着其他许多课题,像环境中微量、超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反应变化和迁移等都是对有机化学家极大的挑战。 从20世纪末开始,有机合成研究领域开始发生变化,对药物、农用化学品、各种功能材料的需求,以及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出现,使得大量新型有机分子的合成成为有机化学家面临的迫切任务,建立分子库、发展分子多样性成了重要的课题。90年代出现的组合化学正是这方面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多肽分子库的建立上尤其成功,但在结构类型大改变的多样性上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发展分子多样性上近年出现了多种方式和途径。美国科学家在合成设计上提出了从原料出发正向合成概念,目标是实现分子多样性;2001年又提出了“点击化学”的名词,其基本思想是利用碳-杂原子成键反应快速实现分子多样性。 手性纯化合物的合成是近年有机合成中最受关注的领域。2001年不对称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又一次标志着手性纯化合物的合成在当今科学界的重要地位。近两年手性纯化合物合成的报道仍然是有机化学中最突出的部分,诸如近年组合化学的方法成功地用到了不对称合成催化剂的筛选,对不对称合成中的非线性放大也有新的说法等。也有报道介绍了不采用金属催化剂而回归到有机小分子来催化不对称反应,认为这样更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传统的用糖作手性模板的方法近年来也有新的发展。目前手性纯化合物的合成虽然已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从理念到方法上仍期待着新的、革命性的飞跃,而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实现。 吴毓林指出,目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机化学正在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同时也正在与时俱进,迎接新的辉煌百年。

  • 2010-2015年中国压力试验机行业投资风险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近几年我国压力试验机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受益于压力试验机行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场不断扩大,压力试验机行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发展形势都十分看好。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使得压力试验机行业近两年发展速度略有减缓,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逐渐消退,我国压力试验机行业重新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进入2010年我国压力试验机行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由于新进入企业不断增多,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行业利润降低,因此我国压力试验机行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面对这一现状,压力试验机行业业内企业要积极应对,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生产技术,加强企业竞争优势,于此同时压力试验机行业内企业还应全面把握该行业的市场运行态势,不断学习该行业最新生产技术,了解该行业国家政策法规走向,掌握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动态,只有如此才能使企业充分了解该行业的发展动态及自身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以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 艾凯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压力试验机行业投资风险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共九章。本报告首先介绍了压力试验机行业的基本概念、发展环境等,接着分析了压力试验机行业全球市场发展状况。随后,报告对压力试验机行业做了运行态势分析、运行特性分析、上下游关联产业分析、竞争格局分析、优势企业经营状况分析、产业发展前景预测,最后对压力试验机行业的投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投资建议。本报告是全面了解压力试验机行业以及对压力试验机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 化学对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化学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各种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合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 【转帖】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共主办科技期刊892种,占我国科技期刊总数的18.6%。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科技期刊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核心版收录的数量占我国科技期刊被收录总数的40.0%;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科技期刊的数量占我国科技期刊被收录总数的比例达到77.0%。不难看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整体水平在国内较高。但在3月20日发布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07)中显示:“虽然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但与国际高水平期刊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同时各期刊之间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缺乏高质量稿件   报告表明,由于我国科技整体实力、研究水平有限,以及科技和人才评价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缺乏高质量的稿件,不仅难以吸纳高水平的国外论文,而且国内一流学术稿件也难以留住,大量外流,这严重影响到期刊的学术水平。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发布的2005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2005),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平均值为785次,高于中国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平均值(681次),但是远低于JCR所有源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平均值(3675次)。   目前,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的平均发表周期在7—12个月,期刊发表周期长,缺乏时效性,也直接影响了期刊对作者和读者的吸引力。   管理多元力量分散   据调查,2006年在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的892种科技期刊中,中国科协主管421种,中国科学院主管97种,卫生部主管68种,其他180多个部门或单位主管307种。另据179家全国学会对734种科技期刊调查反馈,学会作为第一主办单位主办的期刊595种,其中真正由主办科技期刊的学会实质性形式办刊(主要能行使人、财、物管理)为279种;作为第二、第三、第四主办单位主办的期刊139种,管理上比较被动,有时编辑部需要盖主办单位的公章时才能跟主办单位发生关系。   同时,这些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出版单位(承办单位)关系重叠,许多学会虽然主办科技期刊,但编辑部设在挂靠单位或参与主办的其他单位。   办刊条件亟待改善   报告认为,在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自身面临诸多问题的同时,一些政策、人力投入、办刊硬件等条件因素,也在制约着科技期刊的发展。   首先是审批政策急需调整。期刊管理部门应针对我国与国外科技合作日趋频繁、科技期刊的细分趋势的现状,酌情放宽科技期刊的准入制度,积极支持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需要创办的新刊,特别是大力支持创办英文版期刊,从而使全国学会期刊这一重要学术交流能紧跟国际科学前沿发展动态,提升我国的科技出版实力,积极应对国际科技出版竞争。   其次,科技期刊人力资源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期刊从业人员总体数量不多,而且结构不合理,经营人员太少,专门从事期刊产品创意设计的几乎没有。据2006年调查,平均每个期刊人数为5.3人,其中编辑4.4人、经营人员0.5人、行政管理人员0.4人。这种人力分散、人员多能、作坊式的办刊模式,对期刊出版单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精品期刊、创国际品牌十分不利,更难与国外大的科技出版集团抗衡。   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只有50.9%%科技期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建成的网站中,多数网页信息更新慢,网页的功能开发和实现程度不够。

  • 银行支持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去年的】

    银行支持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简介: 生物医药产业化始于上世纪70年代,近10年发展尤其迅速,一些生物医药的产品治疗了很多在过去无计可施的疾病,如对肝炎、癌症的治疗都起到作用。在国际上,美国、欧盟等生物医药技术前沿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创新药多半出自生物医药领域,且受到医学界的欢迎,销售额迅速增长。像基因工程类产品、疫苗类产品,单抗产品等,都给了医生全新的选择。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逐渐进入快车道。未来10年,一批基因治疗方案、药物将进入应用阶段;将针对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取得200个生物新药证书,开发近200种生物药,近400个生物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自2003年以来,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增速在10%以上,而中国的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25%以上,尚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未来随着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庞大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等需求合力,保障了未来生物制药行业产值保持每年至少20%以上增长。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银行支持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切入点进行详细分析,并且介绍了目前国内银行支持生物医药信贷现状及银企合作情况,最后提出生物医药行业银行信贷策略。希望藉此能够帮助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开展生物医药行业授信业务方面能形成有针对性的建议。 希望通过本报告,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授信决策参考,并为相关领域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 【转帖】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共主办科技期刊892种,占我国科技期刊总数的18.6%。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科技期刊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核心版收录的数量占我国科技期刊被收录总数的40.0%;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科技期刊的数量占我国科技期刊被收录总数的比例达到77.0%。不难看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整体水平在国内较高。但在3月20日发布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07)中显示:“虽然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但与国际高水平期刊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同时各期刊之间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缺乏高质量稿件   报告表明,由于我国科技整体实力、研究水平有限,以及科技和人才评价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缺乏高质量的稿件,不仅难以吸纳高水平的国外论文,而且国内一流学术稿件也难以留住,大量外流,这严重影响到期刊的学术水平。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发布的2005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2005),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平均值为785次,高于中国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平均值(681次),但是远低于JCR所有源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平均值(3675次)。   目前,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的平均发表周期在7—12个月,期刊发表周期长,缺乏时效性,也直接影响了期刊对作者和读者的吸引力。   管理多元力量分散   据调查,2006年在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的892种科技期刊中,中国科协主管421种,中国科学院主管97种,卫生部主管68种,其他180多个部门或单位主管307种。另据179家全国学会对734种科技期刊调查反馈,学会作为第一主办单位主办的期刊595种,其中真正由主办科技期刊的学会实质性形式办刊(主要能行使人、财、物管理)为279种;作为第二、第三、第四主办单位主办的期刊139种,管理上比较被动,有时编辑部需要盖主办单位的公章时才能跟主办单位发生关系。   同时,这些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出版单位(承办单位)关系重叠,许多学会虽然主办科技期刊,但编辑部设在挂靠单位或参与主办的其他单位。   办刊条件亟待改善   报告认为,在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自身面临诸多问题的同时,一些政策、人力投入、办刊硬件等条件因素,也在制约着科技期刊的发展。   首先是审批政策急需调整。期刊管理部门应针对我国与国外科技合作日趋频繁、科技期刊的细分趋势的现状,酌情放宽科技期刊的准入制度,积极支持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需要创办的新刊,特别是大力支持创办英文版期刊,从而使全国学会期刊这一重要学术交流能紧跟国际科学前沿发展动态,提升我国的科技出版实力,积极应对国际科技出版竞争。   其次,科技期刊人力资源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期刊从业人员总体数量不多,而且结构不合理,经营人员太少,专门从事期刊产品创意设计的几乎没有。据2006年调查,平均每个期刊人数为5.3人,其中编辑4.4人、经营人员0.5人、行政管理人员0.4人。这种人力分散、人员多能、作坊式的办刊模式,对期刊出版单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精品期刊、创国际品牌十分不利,更难与国外大的科技出版集团抗衡。   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只有50.9%%科技期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建成的网站中,多数网页信息更新慢,网页的功能开发和实现程度不够。

  • 生物医药/医疗人才需求与发展环境报告

    [font=&][size=16px]当前环境与政策布局共同将生物医药行业送上风口,由智联研究院发布的《生物医药 / 医疗人才需求与发展环境报告》,将生物工程、医疗设备 / 器械、医药制造、医疗检测、医药批发 / 零售、卫生服务作为研究范围,从行业人才供需、薪酬、工作环境以及职场人工作体验等方面,反映生物医药 / 医疗产业招聘求职情况,为人才择业、转行带来启示,同时为企业招聘和行业研究提供参考。生物工程招聘需求同比增长 141%,增速领先全行业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 1-4 月,生物医药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 8%,与全行业的 8.4% 大体相当。但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各细分行业中,生物工程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高达 141%,遥遥领先于全行业。受新冠疫情影响,以疫苗研制带动的医药创新拉动了生物医药上游研发的发展,生物工程所在的研究领域所需人才数量增加。招聘需求同比下降 2.2% 的医药批发 / 零售行业,竞争最为激烈,竞争指数达 56.4,相当于平均一个招聘职位收到 56.4 份简历,由于医药批发 / 零售行业所需专业技能和准入门槛较低,因此吸引了更多求职者投递简历。其次是医药制造、医疗检测,竞争指数分别为 50.6、46.7。专业性医疗类岗位的招聘需求最高,达 37.3%就不同岗位来看,医疗 / 医美 / 医务职业占整体招聘职位数的 37.3%,排名第一。其次是销售 / 商务拓展,占比达到 16.3%。这两大职业与生产制造 / 营运管理、商务服务 / 生活服务、运营 / 专业分析、物流 / 采购 / 供应链等共 6 类岗位占据整体职业需求的 74.2%。在生物医药 / 医疗领域,专业性医疗类岗位的招聘需求最高,其次是销售、制造、运营、供应链等职位,行政、人事等职能性岗位需求占比不到 3 成。北京生物医药 / 医疗职位占比达 11%,位列第一从城市维度看,在生物医药 / 医疗职位数占比排名 TOP20 的城市中,北京职位数最多,占比达到 11%,其次是上海 (5.4%),成都超过广州和深圳,以 4.6% 的占比位列第三。但从竞争指数来看,上海的竞争指数为 33.7,明显小于北京和成都的 68.6、60.4,求职者可重点关注上海的行业机会。此外,郑州也有较多生物医药岗位,从 2000 年起郑州就开始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目前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职位数占比 Top20 的城市中,重庆职位数增速位居第一,达到 29.2%。其次是武汉和杭州,职位数增速分别为 21.2% 和 18.6%。职位数排名靠前的各个城市,其产业布局也各有侧重,呈现出医药制造为主,细分领域各有侧重的形态。其中,上海医药制造职位占比最高,达到 46.9%,其次是杭州和济南,分别为 42.7% 和 40.9%。在医疗设备 / 器械领域,职位数占比最高的为深圳,达到 44.8%。而卫生服务职位数占比最高的城市是成都,达到 24.6%。上海多家医药制造企业位居中国制造百强,深圳加速医疗器械国产化发展,成都致力于卫生服务行业布局,都促进了相关细分职位招聘需求增长。生物医药 / 医疗 “钱景” 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据智联招聘统计数据,生物医药平均招聘薪酬 9949 元 / 月,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的 9889 元 / 月。其中各行业平均薪酬差异较大,生物工程月薪高达 11350 元,其次是医药制造和医疗设备 / 器械,分别为 10309 元、10205 元。总体来看,作为生物医药 / 医疗 “钱景” 可观,尤其是研发和制造类职位的薪酬水平更高。医美、牙科及数字化岗位最能赚数据表明,生物医药 / 医疗薪酬 TOP 20 职业中,平均招聘薪资排名第一的架构师,月收入达 31115 元 / 月,其次是整形师 (30426 元)、皮肤科医生 (27877 元)、算法工程师 (23758 元)。从上榜职业来看,高技术型岗位平均招聘薪酬更高。技能方面,“最能赚” 的技能当属医美、牙科及数字化技能。在薪酬 TOP 50 技能中,医疗美容主诊排名第一,月薪高达 37416 元。美容护理、微整形等上榜技能,也属于医美范畴。南京平均月薪超 1.3 万元,位列第三从不同城市来看,在职位占比 TOP20 城市中,上海平均薪酬排名第一,达到 14154 元 / 月。此外,北京、南京、杭州、苏州、广州、深圳 6 大城市平均薪酬均突破万元 / 月。可见,长三角和珠三角是行业薪酬较高城市,求职者可以根据招聘岗位需求充裕度、薪酬水平等情况,综合考虑职位选择。工作压力较全行业更小,加班时间较短17.9% 的生物医药职场人每天工作 10 小时以上,而全行业每天工作 10 小时以上的职场人占比达到 25.4%。工作在 “8 小时以内” 的生物医药受访者占比达到 36.1%,比全行业高出 10 个百分点,这或与部分从业者工作时间安排更加灵活有关。行业认同感强,焦虑度低于全行业关于职场晋升,47.9% 的生物医药 / 医疗职场人认为,所在公司 “没有明确晋升机制,制度混乱”,与全行业的 47.1% 大体相当。关于未来发展计划,有 33.6% 的从业者想通过跳槽实现下一步的职业发展,在选项中排在第一位。值得一提的是,仅有 20.4% 的生物医药职场人考虑转行,占比明显低于全行业的 29.3%。可见,生物医药 / 医疗从业者更愿意在本行业内流转,想跨行业闯荡的职场人占比较少。4 成以上从业者对所在行业充满信心调研数据显示,44.4% 的生物医药职场人对自身所在行业发展充满信心,明显高于全行业的 29.4%。此外,在被问及认为哪个行业更具发展潜力时,64.4% 的生物医药从业者选择了本行业,而全行业认为生物医药最具潜力的人数占比 37.5%,这表明 “身在此山中” 的生物医药从业者更看好自身所在行业。[/size][/font]

  • 《认可工作质量评估报告(上海)》,助力认证认可检测高质量发展

    认可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的重要支柱和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在改善市场供给质量、优化市场营商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以及提高政府监管效能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组织市场监管总局认研中心开展认可工作质量评估(上海)工作并发布《认可工作质量评估报告(上海)》(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我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活跃的、认可需求旺盛的、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市检验检测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围绕服务质量、工作效率、认可效益等维度,展开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全环节认可工作质量评价,查找认可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总结认可工作经验并提出了建议。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将继续组织从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科研机构开展对湖北省、四川省等地区的认可工作质量评估,持续推动认可服务提升质量,发挥其助力检验检测认证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 简述实验室建设发展历程

    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1984年原国家计委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主要任务是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大学和研究所中,依托原有基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1984-201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走过了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正在进入提高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4年-1997年):建成1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成一批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基地。1984-1993年,国家利用科技三项经费投资9.1亿元,立项建设了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布局;1991-1995年,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8634万美元和1.78亿元,又立项建设了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领域进行了布局。两批重点实验室建成,形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初步框架。  国家经费支持:1989年原国家科委设立“重点实验室运行补助费专项”,补助实验室的日常运转和对外开放。1995-1997年,原国家计委对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仪器设备更新改造。  建立评估制度:1990年开始,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科委分别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1994-1997年,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共同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领域统一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分别予以设备更新经费和运行补助经费资助。  二、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规范和改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探索新的实验室建设类型。  科技部规范了“发布指南、部门推荐、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程序,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和新兴前沿领域新建了88个实验室,同时淘汰了17个运行较差的实验室,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此外,根据实验室发展形势与时俱进修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强实验室管理。尤其对实验室评估规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强调质量、定性评价、整体评价等指导思想,取消定量指标,引导实验室出重要原始性创新成果。  2000年开始,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基础上推动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试点)工作。2003年,为带动地方基础研究和基地建设,开展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工作。2006年,为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  截至2007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58个(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8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4个。这些研究实验基地基本覆盖了基础研究的重点学科领域,学科布局和结构布局基本合理。  三、提高阶段(2008年--):专项经费的设立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8年3月,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力度。2007年经费14亿元,2008年近20亿元,2009年预计达到25亿元。专项经费的设立,有利于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史料】结构分子生物的发展(梁栋材)

    结构分子生物的发展梁栋材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实验室,北京,100101) 伦琴发现X射线后的一百年间,X射线在物质结构研究上立下了永不磨灭的伟大功绩。1912年劳埃发现晶体的X射线衍射,开创了晶态物质结构的新纪元。仅隔了22年Bernal和Crowfoot在1934年就成功地拍摄到第一张蛋白质 (胃蛋白酶) 单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事隔21年后的1953年Perutz发现了同晶置换法可以解决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测定中的相位问题,从而蛋白质晶体学开始踏上自己发展的伟大历程。在1957年和1959年Kendrew和Perutz分别获得了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低分辨率 (6?和5?) 结构,在此期间Watson和Criek共同建立了DNA双螺旋的结构模型。他们的伟大成就为分子生物学奠定了基础。从1957年到1967年的十年里,随着溶菌酶结构之后,胰凝乳蛋白酶A、核糖核酸酶、核糖核酸酶S和羧肽酶也分别获得了高分辨率的结果,表明蛋白质晶体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从六十年代末进入七十年代,蛋白质晶体学从对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测定迈入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与其生物学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从而它既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开始为结构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创造着条件。生物大分子发挥其生物学功能必需具备:(1) 稳定的特征的三维结构,(2) 其三维结构在各个水平上的运动。 随着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迅速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学科--结构分子生物学正在高速发展,并已成为当前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前沿学科。结构分子生物学是结构生物学中的一个最重要、最活跃的研究层次,它是在分子层次上从结构角度特别是从三维结构的角度研究和阐明当前生物学中各个前沿领域的重要学科问题。结构分子生物学是一个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和计算数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其中心任务就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其生物功能关系的研究。 结构分子生物学对生物大分子 (包括多亚基、多分子的复合物及复杂的复合体) 三维结构及其运动的研究手段主要有:X射线晶体衍射--蛋白质晶体学,二维及多维核磁共振谱,电子晶体学及电镜三维重组,中子衍射,其他包括应用傅里叶变换技术的各种谱学方法。他们都各有自身特有的优越性和不足。然而,无论从已测定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数量上、精确度上或其发展潜力上,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蛋白质晶体学--至今及可见的将来仍将占统治地位,都是其他手段不可相比的和不可代替的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研究手段。八十年代迅速崛起的蛋白质工程及药物设计已充分显示蛋白质晶体学方法是处于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也表明结构分子生物学是生物高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在结构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由于学科上的重大突破和杰出成变而荣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前后有:F. H. C. Crick和J. D. Watson (1962年生理与医学奖),M. F. Perutz和J. C. Kendrew (1962年化学奖),D. C. Hodgkin (1964年化学奖),A. Klug (1982年化学奖)和R. Huber (1988年化学奖) 等,他们都是蛋白质晶体学家。 当前结构分子生物学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以蛋白质为主要手段的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测定在高速度发展。 结构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兴起和发展,它在近些年来的生物物理学研究中已经毫无疑问地占据了主流的位。 结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重视和引用。 国际上很多难度高、意义重大的三维结构均是以蛋白质晶体学手段在近几年突破的。 结构研究已由单一分子进入研究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复合物和分子体系的结构。 蛋白质晶体学研究从生物大分子静态 (时间统计) 的结构分析开始进入了动态 (时间分辨) 的结构研究及力学分析。 技术和方法高速发展。 基础研究不断深入与扩展的同时,应用研究在迅速发展。 激烈的竞争机制已打破了传统的学院工的研究体制和格局。

  • 新世纪化学发展战略思考![转自《中国基础科学》](可下载)

    《中国基础科学》[color=red][b]新世纪化学发展战略思考[/b][/color]梁文平1 唐 晋 1 王 夔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 100083, 2北京大学药学院,100083 )摘要 评述了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在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分析了我国化学界的现状,特别强调了化学与人类安全的关系。提出化学发展的契机和可能突破口,提出了学科重组的新思路和新世纪化学发展的战略思考,并强调了原始创新在基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实用、创造性科学[1-2],已经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寻求结构多样性和分子多样性,合成制备了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发展了化学合成理论和技术,为阐明生命的起源、发现生物活性物质、新材料以及新药物的设计合成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化学研究物质之间的变化规律,阐明各类化学反应的机理,从真实时空的水平上认识物质转化的化学过程。化学创立了研究物质结构和形态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认识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为设计具有各种特殊功能的化学品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面对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其它学科迅猛发展的挑战和人类对认识和改造自然提出的新要求,化学在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思路的同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物质和品种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造福国家,造福人类。当前,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与健康和人类安全、高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等向我国的科学工作者提出一系列重大的挑战性难题,迫切需要化学家在更深更高层次上进行化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发现和创造出新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并从学科自身发展和为国家目标服务两个方面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和战略设想,以适应21世纪科学发展的需求。 自从进入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就注意到化学学科内部的发展与来自外部的需求之间的距离,注意到化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变化,必须重新考虑学科建设问题。在“九五”计划制定之初,经过反复讨论,就开展了对优先资助领域的研究和调整,提出了重视学科交叉,淡化二级学科的原则,引起了化学界的广泛的讨论。在过去的5年中逐渐得到广大化学界的共识。20世纪末,在长期酝酿后又提出了几个新的发展领域,组织过多次讨论,提出要开展分子以上层次化学研究的创新思想,引起了又一轮的化学界的讨论。通过这一过程,吸取了经验。为了探索、研讨与展望化学发展趋势、发展战略及十年或更长远化学发展前景,使化学这一传统学科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源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在几年来组织专家研讨和参与有关化学学科发展战略问题,尤其是《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第128次香山会议,和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香港21世纪化学发展前景讨论会》,使化学界逐渐对我国化学学科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的根源和未来发展战略形成基本共识。

  • 【转帖】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60年重大科技成果和优势发展学科

    大连化物所六十年来,在国家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都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和新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一)催化化学1、合成液体燃料2、加氢异构与加氢裂化3、合成氨原料气净化和炼厂气水蒸汽重整4、多金属重整和长链烷烃脱氢5、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6、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技术7、甲氰菊酯新农药新技术8、络合催化(二)化学工程1、催化反应工程2、膜分离技术3、燃料电池(三)色谱和分析化学1、色谱2、超纯气体分析与净化技术3、分析化学(四)生物技术1、以膜分离和色谱分离为基础,发展生物化工技术2、发展新领域,强化研究基础3、课题整合,组建生物技术部4、明确方向,促进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五)国防科研1、重水分离2、化学激光和激光化学3、航天航空辅助动力催化剂(六)基础研究1、催化基础研究2、分子反应动力学3、60年代的介观化学物理基础研究详见附件

  • 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论坛在京召开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78期双清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34个大学、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由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国桢、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金铎共同担任主席。  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为论坛致开幕词时,阐述了实施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重大意义,强调专项战略研究一定要体现以重大科学目标为导向,突出定位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在论坛上强调了科学仪器研制自主创新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性,并代表中国科学院表态对该专项战略研究的鼎力支持。财政部教科文司宋秋玲、科技部条财司吴学梯分别作了发言。基金委计划局副局长郑永和就重大仪器专项总体工作进展情况向会议作了报告,物理所杨国桢和金铎分别介绍了重大仪器专项战略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及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研究成果。  中科院院士杨国桢、杨学明、叶朝辉等分别代表各调研工作组就各学科调研组工作作了进展报告。会议邀请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周兴江、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杨理践、国家仪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李跃光、美国科学院院士叶军等作了特邀报告。  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对进一步完善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管理、推动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工作和对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对专项资助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 【转帖】仪器仪表发展历史与趋势

    仪器仪表发展已有悠久的历史。据《韩非子·有度》记载,中国在战国时期已有了利用天然磁铁制成的指南仪器,称为司南。古代的仪器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多属用以定向、计时或供度量衡用的简单仪器。 17~18世纪,欧洲的一些物理学家开始利用电流与磁场作用力的原理制成简单的检流计;利用光学透镜制成的望远镜,奠定了电学和光学仪器的基础。其它一些用于测量和观察的各种仪器也遂逐渐得到了发展。 19世纪到20世纪,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促进了新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等,仪器仪表因而也得到迅速的发展。现代仪器仪表已成为测量、控制和实现自动化必不可少的技术工具。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