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微纳尺度生物

仪器信息网微纳尺度生物专题为您整合微纳尺度生物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微纳尺度生物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微纳尺度生物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微纳尺度生物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微纳尺度生物话题讨论。

微纳尺度生物相关的资讯

  • 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微全分析系统及国际微流控分析学术论坛会议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MICRO 2012)于2012年4月23-25日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   本届会议历时3天,分设色谱分析、毛细管电泳、微纳分析、多相微流控、微纳反应器、微纳生化分析、细胞微流控微纳系统应用及微流控青年论坛共8个分会场,共80多个分会报告。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多位教授、学者分别就各论坛主题在学术研究及相关仪器研制和应用方面进行了报告,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仪器信息网编辑从80个精彩报告中选取两个进行了重点关注。 报告人:东南大学 陆祖宏教授 报告题目:一种新的高通量DNA测序芯片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陆祖宏教授在报告中从五个方面讲解了“高通量DNA测序芯片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新一代的DNA测序技术、AG100型DNA测序技术、高通量DNA测序芯片、AG100的应用实例、三代DNA测序技术展望。   陆祖宏教授在报告中说到,新一代DNA测序技术是近五年来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高技术研究领域之一,可同时对大量核酸片段进行并行测序,大幅度降了DNA测序的成本,这将会改变生物医学研究的方式,最终使临床医学产生变革。陆教授同时表示新一代DNA测序技术还不能满足生命科学与临床应用的需求,如成本高、测序速度慢、样品需要量大、测序误差较大、读长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陆教授从方法和仪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研制出AG100型DNA测序仪,其具有分辨率(高通量)高、荧光信号拍摄速度快、试剂消耗量小等优点。对DNA测序技术的展望,陆教授表示,探索基于分子器件的第三代单分子DNA测序技术将是未来DNA测序技术的研究方向之一。 报告人:北京大学 黄岩谊教授 报告题目:The application of deformable buttons on-chip   黄岩谊教授介绍了如何把一个小尺度的一个动态微阀结构用到芯片中,主要是研究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测量,以及一些不稳定的相互作用,从已经发表的或即将发表的四个方面研究进行了介绍,包括细胞动态迁移的定量研究等。   本次会议共有50个学者参加了墙报展览,与会人员参观学习并参与评选“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和“优秀报展奖”,评选结果将在会议闭幕式上宣布。 与会人员参观墙报展   附录:大会会议议程及报展目录.pdf
  • 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   2012 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NanoScale Bioseparations and Bioanalysis, 7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s & 3rd International (West Lake) Forum on Microfluidic Analysis   (第一轮通知)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定于2012年4月23–25日在杭州召开。届时将有三百余名国内学者参会,此外还将邀请十余名国外知名学者作报告。此次会议旨在为从事相关领域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学者提供多学科交叉的、可实现广泛学术交流的平台,以促进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会议历时3天,含大会报告、专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等交流形式,组委会热忱欢迎踊跃投稿并到会交流。会议同时举办相关仪器设备和产品的展览会,欢迎国内外相关分析仪器公司、厂商到会介绍和展出产品。   会议主题和征文范围:   (1) 微流控学与纳流控学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2) 微全分析系统 MicroTAS   (3) 毛细管电泳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4) 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 Capillary HPLC   (5) 毛细管电色谱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6) 与上述技术联用的检测技术如光谱、质谱和电化学技术等。   (7) 上述技术与系统在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中的应用。   凡与上述主题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均为本次大会的征文范围,已在刊物上发表或全国会议上报告过的论文不在应征之列。   论文请务必提供稿件联系人电话、通讯地址和Email,并于2012年2月20日前在线投稿(网址: http://www.microtas2012-hangzhou.com)。   有关会议的详细介绍、组织机构、征文格式、日程安排、宾馆住宿等相关信息请登陆会议网址(http://www.microtas2012-hangzhou.com)查询。相关内容将陆续完善。   联系人:何巧红,电话:0571-88206773,Email:heqh@zju.edu.cn   赵 璇,电话:0571-88273496 Email:weifx@zju.edu.cn
  • 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微全分析系统及国际微流控分析学术论坛顺利闭幕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MICRO 2012)于2012年4月25日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闭幕。   会议闭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浙江大学方群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致辞。杨芃原教授从三点总结了本次会议。   第一,会议规模大。本届会议参会人数300多人,近20多个大会报告,50个邀请报告,40个口头报告,108篇墙报展,会议规模较大。   第二,参会人员层次高。江桂斌院士、张玉奎院士和陈洪渊院士都是微纳流控领域首席科学家,多数国内的重要高校和课题组参与了此次会议,17位杰出青年参加了此次会议,分析界4位长江学者其中3位都参加了本次会议。   第三,本届会议上还有一点就是基金委对分析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参会的年轻学者和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浙江大学 方群教授主持闭幕式 复旦大学 杨芃原教授致辞   在闭幕式上,杨芃原教授宣布了本届会议“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5名获得者及20名“优秀报展奖”获得者,杨芃原教授、林秉承教授、方群教授等多位专家为获奖者颁发证书。 “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优秀报展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为感谢会务组人员的大力支持,方群教授向有关人员赠送鲜花,会务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会务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 什么前沿分析技术能让业内大腕云集,三会合一?——2016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2016年5月7日上午,2016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在兰州大学顺利召开,由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致开幕词。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兰州大学承办,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协办,邀请六十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一系列报告,吸引了国内外五百余名专家学生参会。开幕式现场  上午大会特邀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西北工业大学Pavel Neuzil教授和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陈勇教授做精彩报告,由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和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主持。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  陈洪渊院士从多个角度回顾了近30年微纳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历史,并做以总结和展望。由于微纳流控起源于分析学科的电泳微型化,始终与分析学科紧密联系,因此陈院士主要以微纳流控分析系统的学科交叉为主线进行讲述,报告中选择了数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总结其研究模式和策略,以挖掘微纳流控服务于科学前沿的核心优势。最后,回溯微纳流控的根本物性,以期从根源上推陈出新,实现方法学上的创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  对生命活动的功能执行体—蛋白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全景式地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且发现的关键蛋白质对于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以及建立相应的诊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样品的复杂性给蛋白质组分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张玉奎院士介绍了其研究团队近年来通过发展样品预处理、分离和定量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平台,显著提高了对蛋白质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能力。西北工业大学Pavel Neuzil教授  Pavel Neuzil教授于2015年入选中组部“外专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受聘于西北工业大学,是微机电系统、微纳流体、微流控芯片等领域的技术专家。其研制的手持型快速PCR仪成功用于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H5N1)的快速检测,并在疾病诊断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陈勇教授  陈勇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纳米科技及其在信息与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在纳米加工制作新技术及新工艺,纳米加工(包括高分辨率X光光刻,纳米膜压及软光刻),纳米结构物理(纳米磁学及超高密存储,纳米光学及集成光学,近场光学及光子晶体)以及微流体器件制备和应用等领域均有卓越成果。目前主持研究大规模纳米结构及纳米器件制备的新工艺及应用、微流体生物分子及细胞的检测、基因芯片改进、微流体集成光路等课题。  此次会议包括大会报告、专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等多种交流形式,同时举办相关仪器设备和产品展览会,共持续四天。此外,会议特设四个分会场,包括多个主题:微流控学与纳流控学、微全分析系统、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或超高效液相色谱、微纳生物分析,与上述技术联用的检测技术如光谱、质谱和电化学技术等 ,以及上述技术与系统在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中的应用。  更多精彩会议内容,请继续关注仪器信息网的跟踪报道。上图:第一分会场,下图:第二分会场上图:第三分会场,下图:第四分会场编辑:史秀明
  • 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上的厂商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办的“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于2010年10月18日-19日期间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微纳让科技更奇妙”。400余名国内同行和20余名国外专家参加,将讨论交流微/纳尺度分离、微全分析、以及微/纳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等学术问题。   会议同期还举办了小型仪器展览会,国内外十余家著名的仪器厂家和专业供应商展示其产品。 安捷伦科技 AB Sciex中国公司 赛默飞世尔科技 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 伯乐生命医学产品(上海)有限公司 戴安中国有限公司 环球分析测试仪器有限公司 月旭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烟台海诚高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燕京电子有限公司 成都维克光谱仪器技术有限公司   大会开幕式晚宴由安捷伦公司赞助。晚宴期间,安捷伦公司为与会代表精心准备了一场精彩的文艺表演,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安捷伦之夜”。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小林先生与安捷伦科技全球副总裁牟一萍女士共同举杯 安捷伦之夜   会议期间还设有墙报展,为鼓励优秀墙报,会议赞助商和组委会特为此次大会设立 “优秀墙报奖”、“墙报最佳人气奖”、“优秀展台奖”和“幸运奖”,分别由安捷伦公司、AB Sciex公司、贝克曼公司以及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赞助。 部分获奖学生合影
  • 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大会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办的“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于2010年10月18-19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微纳让科技更奇妙”。400余名国内同行和20余名国外专家参加,讨论交流微/纳尺度分离、微全分析、以及微/纳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问题。 会议现场   本届大会邀请了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大学Hubert H.Girault教授、高丽大学SanHong Lee教授、香港科技大学I-Ming HSING教授、延世大学Myeong Hee Moon教授、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卢森堡大学Bruno Domon教授、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研究员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大学 Hubert H.Girault教授   报告题目:Functional electrospray chips   Hubert H.Girault教授主要从事液/液界面电分析化学、电化学传感、生物传感、生物芯片、毛细管电泳、质谱等与生化分析相关的研究。其在会上主要介绍了Offgel® 毛细管电泳技术、聚合物的微机械加工,以及一种与质谱联用的新型电喷雾芯片,该芯片可应用于临床诊断。    高丽大学 SanHong Lee教授   报告题目:Microfluidic microenviroment for cell study and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SanHong Lee教授来自高丽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要从事芯片实验室及生物微机电加工技术研究。他为与会者作了关于“微流控微环境用于对细胞和干细胞分化的研究”方面的报告。SanHong Lee教授介绍了目前模拟体内细胞方面的相关研究,并指出生物融合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显微技术可用于控制微环境,将显微技术用于生物研究将可能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科学。   香港科技大学 I-Ming HSING教授   报告题目:Nucleotide-mediated size fraction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and a new immunoassay platform utilizing Yeast surface display and direct cell counting   I-Ming HSING教授主要从事生化分析微系统、DNA杂交的电化学监测、PCR-电化学微装置的集成等方面研究。在会上,I-Ming HSING教授介绍了核苷酸介导的黄金纳米粒子大小分馏技术,以及利用酵母细胞表面展示和直接细胞计数形成的高灵敏度免疫分析平台。   延世大学 Myeong Hee Moon教授   报告题目:High speed two-dimensional protein separation using isoelectric focusing/asymmetrical flow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Myeong Hee Moon教授来自延世大学化学系,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的二维分离、等电聚焦-场流分离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研究。Myeong Hee Moon教授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利用等电聚焦/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实现二维蛋白高速分离方面的研究情况。   南京大学 陈洪渊院士   报告题目:PDMS表面功能及其应用研究   陈洪渊院士介绍了构建PDMS/PDDA-纳米金属杂化膜,及其表征和应用。该材料可作为细胞及其表面糖蛋白检测的优异基体材料,可用于剧毒农药的选择性研究及用于研制细胞区分芯片等。   卢森堡大学 Bruno Domon教授   报告题目:The Luxembourg personalized medicine life sciences initiative   Bruno Domon教授介绍了鸟枪法研究蛋白质组学的局限性,有针对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以质谱为基础的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此外,Bruno Domon教授指出蛋白质组学研究要注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相关问题。   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 梁文平研究员   报告题目:化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与“十二五”优先发展领域   梁文平研究员在报告中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目前中国化学基础研究现状与地位,“十二五”化学学科发展战略,以及“十二五”我国化学学科优先发展领域。详请请见本网新闻报道:“十二五”化学学科优先发展领域确定 分析仪器位列其中。
  • 线上讲座 | 原位空间微纳尺度微区扫描电化学原理及应用
    线上讲座 | 原位空间微纳尺度微区扫描电化学原理及应用 主讲: 黄建书 博士, 阿美特克科学仪器部应用经理 讲座简介:传统的电化学方法基于样品的宏观平均响应表征,在局部腐蚀、能源材料、光/电催化活性、电致变色、微流控组装,生物医学、多维梯度材料等研究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微区扫描电化学技术以其原位微纳尺度空间分辨率等特点,在上述热门研究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及广阔应用前景。 主讲人: 黄建书博士,目前任阿美特克公司科学仪器部应用经理。主要负责普林斯顿及输力强电化学产品的技术支持,应用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工作。多年来与国内外大学,科研单位及企业研发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尤其在原位超高空间分辨率微区扫描电化学应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曾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普林斯顿及输力强电化学前沿应用报告。 主要内容: 金属及涂层表面腐蚀过程的演化分析 水分解,氧还原等光电催化活性位分布研究 电池电极材料离子脱嵌动力学表征 为了便于您时间安排,本次应用讲座,将连续举办两场,请您选择合适时间报名参加 第一场: 6月30日14:00-15:30 第二场: 7月07日14:00-15:30
  • 微纳尺度分离 赛默飞世尔展风采
    由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化学会联合举办的国际微纳尺度分离与分析会议于日前落下帷幕,共计近三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业界人士参加了此次会议。 服务科学、世界领先的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以金牌赞助了此次会议。集中展示了Thermo Scientific Accela高效液相色谱仪、Transcend 超高速液相色谱仪、TSQ Quantum系列三重四级杆液质联用仪、LTQ Velos双压线性离子阱质谱仪和LTQ Orbiitrap Velos组合质谱仪。并重点展示了今年收入囊中的Easy nLC纳升级液相色谱,其拥有精确而无需标记的定量功能,稳定的无脉冲梯度可达100nL/min。可高效用于双向电泳与LC-MS联合分析蛋白质鉴定。ProteinCenter---数分钟内即可将复杂数据组转换为有意义的生物学数据;StageTips---- 快速可靠地完成样品制备;EASY-柱---对每个色谱柱进行单独检测,保障出色的色谱性能;Emitters&mdash 高效提升质谱分析能力。各个组件保障了Easy-nLC的卓越性能。让其成为专业人士在微尺度分离应用领域的得力助手,从而吸引了众多专家咨询。 19日中午,赛默飞世尔科技应用工程师李静做了题为:利用iSRM和Pinpoint软件进行目标蛋白质定量的报告。Thermo Scientific全新推出了一种灵敏度高、选择型好、高通量的定量方法并能同时确证目标蛋白质的策略。利用高灵敏度的TSQ Vantage质谱仪、Pinpoint软件和智能选择性反应监测(iSRM)来实现,与Western Blot或ELISA相比,周期更短、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能进行与同一疾病相关的多个标记物同时测定且不需制备其相应的抗体,具有极大的应用优越性。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度营收达到100多亿美元,拥有员工35,000多人服务客户。这些客户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装备制造商等。公司借助 Thermo Scientific 和 Fisher Scientific 这两大品牌,帮助客户解决从常规测试到复杂的研发项目中所面临的各种分析方面的挑战。Thermo Scientific向客户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高端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软件、服务、耗材和试剂,以实现实验室工作流程综合解决方案。Fisher Scientific 为卫生保健、科学研究,安全和教育领域的客户提供完整的实验室装备、化学药品、供应品和服务的组合。赛默飞世尔科技将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为便捷的采购方案,为科研的飞速发展不断地改进工艺技术,并提升客户价值,帮助股东提高收益,还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 www.thermofisher.com, 或中文网站www.thermo.com.cn;www.fishersci.com.cn。
  •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召开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办的“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于2010年10月18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微纳让科技更奇妙”。400余名国内同行和20余名国外专家参加,将讨论交流微/纳尺度分离、微全分析、以及微/纳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等学术问题。 会议现场 本次学术会议倡议者杨芃原教授致辞   开幕式上,本次学术会议倡议者杨芃原教授致开幕辞。在大会报告环节,张玉奎院士、刘爱群教授、林炳承研究员、刘冲教授、蒋兴宇研究员、庄乾坤教授分别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张玉奎院士 报告题目:定量蛋白质组分析的挑战   张玉奎院士在其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发展的多种蛋白质组分离鉴定新技术新方法:   在高丰度蛋白质去除方面,发展了基于多维阵列液相色谱的通用型高丰度蛋白质去除技术;一次运行可去除58 种高丰度蛋白质,并将样品中蛋白质的鉴定数目提高2倍以上。此外,还发展了基于蛋白质印迹材料的高丰度蛋白质选择性去除技术和基于蛋白质均衡器技术的降低蛋白质丰度分布范围的方法。利用上述策略,均显著提高了低丰度蛋白质的鉴定能力。   在低丰度蛋白质富集方面,研制了多种固载金属亲和色谱材料,包括无机有机杂化整体材料、聚合物颗粒和介孔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气溶胶和复合金属氧化物微球,实现了磷酸化肽的高选择性富集。此外,还研制了亲水材料和硼酸功能化材料,实现了糖肽的高选择性富集。   在蛋白质分离鉴定平台方面,研制了多种固定化酶反应器,实现了蛋白质组的在线快速酶解。研制了多种色谱柱和毛细管等电聚焦柱,提高了蛋白质和多肽分离的柱效和分辨率。建立了多维液相色谱、多维毛细管电泳和多维芯片毛细管电泳分离方法;通过与样品预处理或在线酶解的集成,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分析通量,而且提高了蛋白质鉴定的可靠性。   在液质联用高灵敏度鉴定方面,合成了新型磁性微纳米材料,提高了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对蛋白质鉴定灵敏度。发展了针对磷酸化肽的衍生技术,可不经过富集,直接实现磷酸化肽的高灵敏度鉴定。此外,还建立了多种质谱数据处理新方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刘爱群教授 报告题目:A Breakthrough Tuning Point from Microfluidics to Optofluidics   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 是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微量化学或生物样品的合成与分析等操作的技术,微流控光学技术(Optofluidics)则是在微观尺度上通过操控流体,探索微流控系统与光子的相互作用规律,目的是开发具有可调化、集成化和微型化的微流控光学器件与系统。微流控光学技术用于光学器件的研究是可谓是一次全新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林炳承研究员 报告题目:功能化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的构建   林炳承研究员长期从事毛细管电泳和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并以医学诊断和药物筛选为研究和应用的主要背景,在理论、技术平台、方法发展及重大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在国际、国内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主要的分析化学操作模式已经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从原理上讲,几乎所有的分析化学操作模式均可以在微流控芯片及其周边完成。微流控芯片分析化学实验室具有微型、可控的操作单元灵活组合规模集成的本质特征,还可用于复杂体系从而在系统层面上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和完善微流控芯片分析化学实验室应当成为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分析化学领域发展和研究的主流趋势之一。   以细胞生物学的系统研究为基本目标的微流控芯片细胞实验室正呼之欲出。微流控芯片研究的热点正逐步转向构建各种不同类型的芯片实验室,从化学、生物到信息、光学、材料,林林总总。微流控芯片中流体的流动通常通过通道或液滴实现,通道和液滴是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炳承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微泵微伐对通道网络中流体的控制,实现了大样本量线虫的衰老研究,显示了环境、营养等因素对线虫寿命的显著影响,对人类衰老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有望在此基础上构建微流控芯片衰老研究实验室。借助于大规模液滴操控技术,实现了不同生物材料的液滴内合成,是微流控芯片材料实验室的一种理想模型。 大连理工大学微系统研究中心 刘冲教授 报告题目:聚合物多层微流控芯片及新型无源仿生微泵的设计与制作   刘冲教授设计与制作了一种集成浓度梯度发生器和细胞培养阵列的多层微流控芯片,利用厚胶光刻工艺和干法刻蚀工艺分别制作了SU-8 胶模具和硅模具,浇注PDMS制得芯片。   该芯片由4 层PDMS 键合而成:第一层可以实现细胞培养及检测,水滴状微结构为细胞培养腔,其一端具有微柱阵列,相邻微柱间隙为5μm,用于拦截细胞;第二层为浓度梯度发生器,从两个入口分别注入含药物和不含药物的培养液,经过混合,在通道末端形成5种不同浓度的药物溶液,经通孔垂直进入第一层的细胞培养腔;第三层为30μm 的微阀薄膜;第四层为气体通道层,与第三层共同构成微阀,用于对浓度梯度发生器和细胞培养腔之间连通与关断的控制。   利用制作的芯片进行了A549肺腺癌细胞的培养实验,该细胞可很好地贴壁生长,为研究不同浓度的抗癌药物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提供了条件。   刘冲教授设计与制作了一种新型无源仿生微泵,该泵具有植物通过气孔蒸腾进行水分运输的优势。其蒸腾速率远大于自由水面,可以获得较高液体流速;运输水分是一个被动运输的过程,无需外部能源;可以通过调整参与蒸腾的微孔开度或微孔数量来控制水分流量;可以持续不间断进行水分运输,工作时间长。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蒋兴宇研究员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生化分析及读出技术   建立在芯片系统中的生化分析具有自动化、即时现场检测、快速等特点,其中很多都应用到了微流控技术。由于微流控芯片分析中所需的样品、试剂量少,集成度高,使其在各类芯片分析中都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但是在芯片分析微型化的进程中,遇到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信号的读出技术,很多芯片使用本身体积很小,但是由于检测仪器的体积过大而限制了其微型化的相关应用。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具有优良性能的材料以及基于这类材料的新型检测方法。这些方法与微流控技术的结合,将会使微流控芯片的检测效率更加提高。   利用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薄膜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大大提高了生物大分子在表面的吸附,结合微流控芯片,纳米纤维薄膜可以提高固相免疫检测的灵敏度。蒋兴宇研究员课题组建立的新型HIV免疫检测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效率。一般需要4小时或更长时间才可以完成的试验减少到8分钟之内,将多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加速进行,大大加快了检测物质相互作用的速度,并且减少了疾病检测以及检测物质相互作用试验的时间、降低对于试验条件的要求。   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是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能够检测细胞中目标蛋白质的含量,并且可以得到目标蛋白质的近似分子量。但是传统的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技术的缺点是一次实验只能检测到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并且会消耗相对大量的抗体溶液。然而大多数的生物学研究中都需要对细胞中的多种蛋白质含量进行监测,这导致生物学家往往需要收集大量细胞来进行多次免疫印迹分析,并且会消耗较大量的昂贵的抗体溶液。开发新型的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一直备受生物技术产业界和生物学家关注。   蒋兴宇研究员课题组将微流控技术和传统的免疫印迹技术相结合,解决了以上难题。该方法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将细胞中的蛋白质按分子量大小分离为蛋白质条带,然后将凝胶中的蛋白质条带在电场的作用下转移到PVDF高分子膜上。在传统的免疫印迹分析技术中,后续的免疫检测会将这张PVDF印迹膜直接浸泡在抗体溶液中进行免疫反应。本方法创造性的将印迹了蛋白质条带的PVDF膜作为PDMS微流控芯片的基底,微流控芯片上平行的排列了很多微流管道,微流管道的方向与膜上蛋白质条带方向垂直。这样,通过在不同的微流管道中通入针对不同蛋白质的抗体,可以实现一次实验检测细胞中的多种蛋白质(n10),并且将抗体溶液的用量从原来的大约1毫升降低到小于1微升。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方法的蛋白质检测灵敏度不亚于传统的免疫印迹方法。   这种微流控免疫印迹的新方法可以大大的降低免疫印迹实验中的人力物力消耗。并且所需的微流控芯片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该方法有望运用于细胞信号通路、蛋白质组学等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 庄乾坤教授 报告题目:分析化学资助现状与思考   庄乾坤教授介绍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系列、各类项目资助侧重点、科学基金最新动向、分析化学进一步发展等内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的定位是:引导源头创新、支持基础研究;强调三大战略(源头创新、科技人才和创新环境),资助种类已形成了三大系列(研究项目系列、人才培养系列、科研环境系列)。科学基金的新动向:青年基金纳入到人才基金板块,并降低资助额度(约18~20万/项),扩大青年基金的资助率,希望逐步达到30%;控制面上项目的资助率约为申请面上项目总数的1/5,并增加资助额度,近两年将逐步达到40万/项;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人才、更加侧重前沿。   各类项目资助侧重点分别是:面上项目起到全面协调的作用,强调可持续、创新;重点项目鼓励学科前沿分析发展;重大项目强调集成、力争出重大成果;杰青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学科带头人;重大研究计划保护创新;国际合作项目注重强强合作、平等互惠、以我为主;仪器专项则是实现创新的手段。   近两年,在基金委的支持下,已培养了一大批创新的团队和人才,比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属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优秀团队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分析化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据AC统计,1996年-2008年中国分析化学论文数在全球排名已达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在引用因子和被引用数目上还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尤其是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还低于很多国家。所以中国的分析化学研究还有待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于如何再上一个新台阶,庄乾坤教授谈到了几点思考。从分析化学的研究目标来说,是要追求“3S+2A”,3S即Sensitivity, Selectivity and Speediness灵敏度、选择性、高速度;2A为Accuracy, Automatics,准确度、自动化。从研究创新方面来说,庄乾坤教授强调3点:1)引入物理学新概念和新技术;2)创建分析仪器装置;3)瞄准国际公认的有影响的重大科学问题。庄乾坤教授还提出了理论基础的学科源头论,认为数学是源头,物理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命科学、环境等应用领域是下游,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准则是“下游”离不开“上游”,“上游”可独立于“下游”。   本次会议历时2天,含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墙报等交流形式,是我国微/纳技术近十年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将对未来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进行展望。
  •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6th m-TAS) 第二轮通知   时间:2010年10月17-20日   地点:上海复旦大学复宣大酒店   主办单位: 国家基金委化学部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    中国色谱学会   承办单位: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2010 Symposium on Micro/nano-scale Separation and Analysis)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6th  -TAS)定于2010年10月17-20日上海复宣大酒店举行。   本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和中国色谱学会主办,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办。届时将有400余名国内同行和20余名国外专家参加,讨论交流微/纳尺度分离、微全分析、以及微/纳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等学术问题。会议历时4天,含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墙报等交流形式。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耶鲁大学ThomasA Steitz教授将临会报告。本次会议是我国微/纳技术近十年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将对未来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进行展望。   会议征文范围包括:(1)微流控学 Micro-fluidics (2)微全分析 Micro-TAS (3)纳流控学 Nano-fluidics (4)毛细管电泳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5)毛细管高压液相色谱 Capillary HPLC (6)毛细管电色谱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7)与上述技术联用的检测技术如质谱、光谱和波谱技术等。凡与上述主题相关的分析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均为本次大会的征文范围,已在刊物上发表或全国会议上报告过的论文不在应征之列。   稿件要求:作者提供中文摘要,用WORD软件编辑,其中包括题目、作者、单位、主要结果和讨论、主要参考文献。全文不超过2页(A4纸、可含图表),具体格式参考如下:题目—小三号黑体 作者—小四号宋体 单位地址—五号宋体 摘要—五号宋体 小标题—五号黑体 参考文献—小五号黑体 图表标题—小五号黑体 图表中其他文字—小五号宋体。论文请务必提供稿件联系人电话、通讯和Email地址,并于2010年9月15日前在线投稿(网址http://meeting.973microfluidics.org)。   有关会议的介绍、组织机构、征文格式、日程安排、宾馆住宿等会议相关信息请登陆会议网址查询。   会议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对稿件进行审理,录用的论文将在会议上报告或参加墙报展出。所有稿件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会议相关事宜请与会议秘书刘芸、沈和平老师联系,电话:021-65642009 Email:liuyun@fudan.edu.cn或shenhp@fudan.edu.cn   会议筹备组   复旦大学化学系和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分析化学研究所
  • 第8届微纳尺度材料性能国际研讨会在西安交大举办
    6月1日,由西安交大主办,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材料学院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承办,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协办的第8届微纳尺度材料性能国际研讨会在南洋大酒店国际会议厅如期举行。开幕式上,著名材料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伯克利大学加州分校Robert Ritchie教授被授予西安交大名誉教授称号。   本次会议主席马恩教授主持开幕式,热忱欢迎远道而来的诸位外宾和与会者 材料学院副院长单智伟教授致开幕辞,并简要介绍本次会议的由来和历史。之后马恩教授邀请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学院院长孙军教授向Robert Ritchie教授颁发名誉教授证书。Ritchie教授表示荣幸和感谢,之后以一场题为&ldquo Conflicts of strength and toughness: concepts of intrinsic vs. extrinsic toughening applied to biomaterials and advanced multi-element metallic alloys&rdquo 精彩的大会报告拉开了本次研讨会的序幕。   Ritchie教授被授予名誉教授证书   Ritchie教授是材料科学领域尤其是材料力学性能研究方向的的世界顶级学者,1982年至今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被誉为H.T. & Jessie Chua杰出工程教授 曾获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TMS(美国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终身研究员、Acta Materialia 金奖(著名材料领域学术期刊Acta Materialia设立材料科学工程领域国际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Ritchie教授的报告富含激情,逻辑清楚,语言简单易懂,引发了与会者们的浓厚兴趣,报告结束大家报以热烈掌声,之后是当场提问和交流。   Ritchie教授在做大会报告   之后研讨会精彩继续,报告人包括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科院金属所、伦斯勒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乔治梅森大学等的知名学者和青年教师。值得一提的是材料学院微纳中心的新晋青年老师刘博宇的口头报告也引来与会者的关注,他清晰且风趣的报告获得与会者的好评。   本次会议包括1个大会报告(Plenary Report),9个主旨报告(Keynote Report),16个邀请报告(Invited Report)和7个口头报告。会议26个邀请报告人分别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中国等多地,除以上提及的研究机构外,还包括匹兹堡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大阪大学等。国内参会人员来自约20所高校和研究所,包括北大、清华、上海交大、浙大、中科院金属所,厦门大学、哈工大、中国石油大学等。目前会议正在有序进行中。   大会合影
  • 西安交大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与泽攸科技成立联合实验室:推动微纳材料技术创新与发展
    7月19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与泽攸科技在西安举行了隆重的联合实验室成立仪式。这一合作标志着双方在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领域的深度合作正式启动,旨在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是国内领先的材料科学研究机构,长期致力于微纳尺度材料的力学行为、结构设计及其在高端装备制造中的应用研究,该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泽攸科技是一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仪器高科技公司。公司专注于扫描电镜、原位测量系统、台阶仪、探针台、电子束光刻机等精密设备的研究,填补了国家在科学精密仪器领域的诸多空白。联合实验室将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的科研实力和泽攸科技的产业资源,开展微纳尺度材料的为研究、新材料开发及其在高端装备制造中的应用研究。实验室的成立不仅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也将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此次合作是双方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举措,预计将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联合实验室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应用。
  • 跨尺度微纳米测量仪的开发和应用重大仪器专项启动
    3月20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ldquo 跨尺度微纳米测量仪的开发和应用&rdquo 项目首次工作会议在市计测院举行。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副处长谢正文主持会议,清华大学院士金国藩、同济大学院士李同保、上海理工大学院士庄松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越薇、市质监局总工程师陆敏、市科委处长过浩敏等专家和领导出席会议。   会上,项目总体组、技术专家组、项目监理组、用户委员会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宣布成立。会议报告了项目及任务实施方案,介绍了项目管理办法,并由专家现场进行了技术点评和项目管理点评。   王越薇对项目推进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她要求项目所有单位本着为国家产业发展负责的精神,对项目予以高度重视。牵头单位要围绕总体目标,做细做实项目推进计划,项目各参与单位必须按时保质完成分目标,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她要求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制定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对项目推进中出现的问题,要协调解决,必要时召开专题会议,并且做好包括基础数据、过程记录在内的档案管理。她还要求加强项目的财务管理,牵头单位和各参与单位都要重视财务管理,尤其要提高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财务管理水平,确保项目经费的使用符合财务管理要求。最后,王越薇长还代表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表示,将尽全力做好项目实施单位与国家科技部的桥梁工作。   会上,陆敏要求市计测院勇于创新,集中力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通过科研项目促进科研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过浩敏感谢国家质检总局对项目的支持,肯定了重大专项对上海市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重要意义,并表示市科委将尽全力做好项目实施的地方配套服务工作。   &ldquo 跨尺度微纳米测量仪的开发与应用&rdquo 项目以我国近年来多项创新技术及市计测院科研成果为基础,突破我国在微纳米检测技术领域检测方法集成开发的诸多技术瓶颈,旨在攻克宏微联动多轴驱动和多测头集成、基于原子沉积光栅的纳米量值溯源等关键技术,研制用于计量、工业生产、产品检测中微形貌和几何尺寸测量的微纳米测量仪,并构建跨尺度、高精度微纳米测量与研发平台,为我国国防、航空航天、半导体制造业、微机电产业、大气污染物防治等领域提供有效的纳米计量技术支持和保障,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微纳米尺寸定量化测量的技术水平。   在国家质检总局的组织和指导下,项目经过近两年半时间的筹备和酝酿,于2014年10月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项目牵头单位为上海计测工程设备监理有限公司,第一技术支撑单位为市计测院,16家参加单位涉及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顶级高校,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家纳米中心、中国科学院等国内顶尖研究机构。   项目研究过程中,将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基于国际先进技术基础上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化、产业化开发,着力挖掘科研成果转化的潜力,提高我国微纳米测量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并促进产、学、研、用的结合。项目完成后,将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产品、附件、服务、标准等成果,能够填补国内空白,挑战国外仪器在相关领域的权威地位,促进纳米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更树立国家在纳米制造、微电子、新型材料、超精密加工制造等领域的国际权威地位与话语权。
  • 利用微纳微尺度3D打印技术制备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
    许多食品(烘焙食品、乳剂、冷冻产品等)是含有多种成分的分散体系,其中乳液是最常见的。传统的乳液制备通常需要高速均质、高压均质等方法。这些常用方法制备的乳液其大小、形状和分布是不可控的,存在多分散液滴。然而,微流控技术可精确控制多相流,以形成具有所需直径的单分散液滴。它在许多行业都有潜在的应用,包括食品、制药、化妆品和生物材料等行业。但其液滴生成效率低,不能满足工业化的要求。此外,传统方法不能很好的实现多重乳液的制备,而微流控技术可以较好的实现多重乳液的生成,但实验时需用有机试剂对微流控芯片(玻璃毛细管,PDMS)进行局部表面处理。近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蒋卓副教授课题组基于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nanoArch® P140),利用光敏树脂材料实现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此工作利用一种新技术制造了单乳液和双乳液的微流控生成芯片。这些芯片采用微纳微尺度3D打印技术制作,实现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的有机结合,可以同时满足不同乳液类型的制备和生成,清洗后可多次重复使用。同时实现了五个平行通道的单乳液生成,为高通量微流控技术的改进奠定了基础。基于此,该微流控芯片成功实现了W/O/W(水/油/水)和O/W/O(油/水/油)双重乳液的制备。此外,由于制备芯片所使用的树脂材料对油和水都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因此不需要使用有机试剂对芯片进行局部改性。该工作以“Microfluidicdroplet formation in co-flow devices fabricated by micro 3D printing”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FoodEngineering上,第一作者是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张佳。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及3D打印制得的装置基于Co-flow原理,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了单乳液生成芯片(图1),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芯片以及双重乳液生成芯片(图2)。图1 单乳液生成装置图2 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和双重乳液生成装置微流控芯片的评价为了验证和评估该装置的可用性,我们选取不同的乳液配方进行试验。选取不同的油包水和水包油乳液,对乳液生成过程进行记录,并对收集后的乳液进行分析(图3)。收集到的油包水乳液单分散性较好,其CV为2.7%。同一装置上实现了水包油乳液的生成,所得液滴的CV仅为2.2%。图3 单乳液生成装置用于油包水(a、b)和水包油(c、d)乳液的生成及其分散性利用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进行试验,可以在同一装置上实现油包水和水包油两种不同类型乳液的生成(图4),所得油包水液滴的CV为2.6%,水包油液滴的CV为3.1%。本研究使用的微流控芯片制作简单,集成度高,可重复使用。但其生产效率和液滴直径仍需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图4 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用于油包水(b、c)和水包油(d、e)乳液的生成及其液滴的分散性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双重乳液的生成。在实验中,通过改变内相、中间相和外相的速度可以调节液滴的尺寸和核壳比例。图5展示了不同流量下W/O/W双乳状液的形成过程和收集的液滴,可以看到明显的核-壳层。对于O/W/O双乳状液的形成(图6),实验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乳状液的形成过程,但收集后的乳液稳定性极差,不能观察到均匀分散的双乳状液滴,尝试了多种O/W/O乳液配方,暂未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图5 采用双乳液生成装置在不同流速下生成和收集W/O/W双重乳液图6 采用双乳液生成装置生成O/W/O双重乳液目前,对于3D打印微流控芯片的性能评价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所使用的乳液配方是在现有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为了进一步促进微流体在食品工业中商业化,需要进一步开发相关的乳液配方。此外,微流体的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高通量,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参与该工作的合作者有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硕士生徐文华,工程学院的徐凤英教授,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的鲁旺旺、张晨,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周建林等。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foodeng.2020.110212(以上相关介绍内容由华南农业大学蒋卓副教授提供) 上述研究工作涉及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由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这一创新型成果对蒋卓副教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访谈,以下为部分内容:BMF:请问目前您与BMF的合作进展情况如何?蒋教授:2018年6月前后开始与BMF的合作,最开始了解摩方所做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之后,有通过3D技术打印微流控芯片的想法,画出设计图之后,与工程师沟通交流后,进行了装置打印,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发现其可以实现液滴的生成,且可以看到液滴的生成过程。通过设计图的不断修改以及实验验证,最终完成了单乳液生成装置,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以及双乳液生成装置的设计制造。BMF:能否概括总结液滴反应器这个案例,以及BMF高精密3D打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蒋教授:目前进行微流控芯片的研发,大多是在PDMS上进行,基于T-连接和流动聚焦原理。本论文基于流动聚焦原理进行了微流控芯片的开发设计,具有流动阻力小的优点,前期了解到微尺度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微米级或亚微米级通道的制造,因而进行了相关芯片设计。实验发现3D打印过程中所使用的光敏树脂具有良好的特性,能较清晰的记录液滴生成过程,且材料具有两亲性,能够在同一装置上实现两种不同类型乳液的生成。在此基础上,无需对装置进行表面改性就能实现双重乳液的生成。此外,采用3D打印,可以制备具有复杂立体结构的芯片。这些为微流控在食品、化妆品及保健品乳液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行的选择。BMF高精密3D打印是我们这项实验的基础,正是由于BMF帮助我们把芯片设计图变成实物,才能开展后续的实验,并发现这么多有趣的实验现象,也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7
  • “纳米尺度多场测量调控”专项启动 剑指微纳精密仪器
    2016年12月11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纳米尺度多场物性与输运性质测量及调控”启动实施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何丹农教授等10余位项目咨询专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代表、以及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的负责人和研究骨干参加了会议。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承担。项目旨在揭示光电、热电、磁电材料和器件的微观结构、局域响应和宏观性能的关联,分析铁电极化对光电转换的调控作用,界面和缺陷对热电输运的影响,以及微纳结构和磁电耦合的相互作用,发展基于多功能扫描探针的纳米测量与调控技术,在纳米尺度综合定量测量调控材料电学、光学、磁学、力学和热学多场物理及输运性质,并以此解决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的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进而形成一系列原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思想(如宏观微观协同调控测试)、新技术(如多功能扫描探针激励和多场原子力显微样品加载)、新方法(如跨尺度实验测试、数据采集、和计算模拟)和新发现(如光电、热电、磁电多场物性和耦合新机制),推动纳米技术、高速低能耗信息处理与存储、微电子器件、高效清洁能源以及精密仪器等产业和领域的发展。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代表对项目的执行和管理提出要求,强调了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重立项、重过程、重验收”的基本原则,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和研究人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项目组织实施,加强课题间的交流,立足学科领域发展前沿,力争在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问题上取得原创性突破。  项目负责人李江宇教授介绍了项目的整体情况,各课题负责人就课题的具体研究目标、实施方案、研究难点以及如何突破、下一步工作计划等进行了详细介绍。项目咨询专家就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等给予指导,对项目的执行和管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扫描探针的纳米测量与调控技术,为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 岛津积极参与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
    岛津积极参与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会议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的&ldquo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2010 Symposium on Micro/nano-scale Separation and Analysis & 6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rdquo 于2010年10月17&mdash 20日在上海复旦大学隆重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由杨芃原等教授倡议,由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办。期间,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耶鲁大学Thomas A Steitz教授,国家自然基金委化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分析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院士、姚守拙院士、陈洪渊院士、张玉奎院士、江桂斌院士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大会报告。本次会议是我国微/纳技术近十年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对未来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进行了展望。 在这次学术盛会中,岛津公司积极参与,为大会提供了赞助。上海分析中心赵宁伟先生做了题为《MultiNA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的报告,就MultiNA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进行了具体的介绍,与会者反响强烈。另外,赵宁伟先生的一篇题为《MultiNA毛细管电泳对DNA外显子的定性与定量》也被本次大会收录。 MultiNA微芯片毛细管电泳装置,解决了用户对于琼脂糖凝胶电泳的不满,提供了基因分析的新平台,具有以下主要特长: 全自动分析 可自动分析最多至108个样品。 低运行成本 微芯片的重复使用/使用专用试剂套件,实现了可与琼脂糖凝胶电泳匹敌的低分析成本。 不使用有害物质溴化乙啶的高灵敏度检测 不使用有害的溴化乙啶。使用SYBR色素,能够以约10倍以上的灵敏度进行检测。 维护简便 分析结束后自动进行清洗,可继续下一个样品的分析。即使分析在夜里或周末结束也没有问题。 作为有着135年悠久历史的分析仪器界最大供应商之一,岛津公司一直秉持着&ldquo 为人类做贡献&rdquo 的宗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生命科学仪器的开发与推广。岛津现有的产品线覆盖了生命科学的很多领域,相信一定会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 Hysitron(海思创)微纳尺度力学测试与表征技术交流会
    德祥科技联手美国Hysitron将于2011年3月5日在西安南洋大酒店举办微纳尺度力学测试与表征技术交流会,届时将由Hysitron中国区应用科学家宋博士担任主讲人。 更多产品请登陆德祥官网:www.tegent.com.cn 德祥热线:4008 822 822 邮箱:info@tegent.com.cn
  • 西安交大发明无损调控微纳尺度含缺陷晶体力学性能的新方法
    p   早在2008年,单智伟教授与合作者们就在《自然材料》报道了微纳尺度单晶镍中的“力致退火”现象,即通过对微纳尺度的单晶体施加载荷并使其发生塑性变形, 晶体内部的缺陷密度将大大降低甚至为零,同时材料的强度得到明显提升。由于该发现迥异于人们基于已有知识的判断,即塑性变形通常使晶体内部位错密度升高,因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随后该现象在多种面心立方晶体中得到了验证。但是,基于模拟计算和一些实验观测,人们普遍认为体心立方金属不会有力致退火现象,原因是体心立方金属的螺位错具有不共面的特性,通常表现出一系列不同于面心立方金属的变形行为。经过对已有工作的仔细梳理和分析,单智伟教授等认为在合适的尺寸范围内,体心立方金属中也应该存在类似的力致退火现象。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研究团队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证实了上述推测,从而推翻了此前人们对于该问题的认知(黄玲等,《自然通讯》,2011)。 /p p   尽管力致退火现象的普适性得到了证实,但是其应用前景却得到了质疑,原因是力致退火的过程总是伴随着显著的塑性变形,从而使样品几何发生明显的改变。能否在不改变样品几何的条件下将其内部的缺陷去除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如果要把一根半埋于土壤中的柱状物直接拔出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先将其进行多次小幅晃动,则最终可能较轻松地将其拔出地面。受此启发,可以推断,如果对含缺陷的晶体施加一循环载荷,控制好力的幅值,使其足够大,能使缺陷动起来并在镜像力的帮助下逐渐从材料表面湮灭和逃逸,但同时又足够小,不在晶体内产生新的位错,就有可能在不改变样品几何的条件下,使得材料中的缺陷密度大幅降低,甚至到零,也就是实现“力致修复”。如果上述想法得到实现,其在纳米压印等领域就可能得到有效的应用。 /p p   基于上述想法,借助于定量的原位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1139.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透射电镜 /span /a 纳米力学测试装置,选取亚微米单晶铝为研究对象,研究团队的王章洁博士对其进行了低应变幅的循环加载,发现在几乎不改变材料外观几何的情况下,微纳尺度单晶铝内的缺陷逐渐被驱逐出样品,导致缺陷密度大幅度下降,进而使得材料的强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发现,可以通过控制应变幅和循环周次等来调控材料内的缺陷密度,进而调控材料的屈服强度。另外,课题组还发现可以通过检查力和位移曲线是否有滞后环以及环的大小来诊断被测材料中是否有可动缺陷以及其数量的多少。这些发现不仅对于理解小尺度材料内的缺陷在循环载荷下的演变规律具有显著的科学意义,并且对于调控对缺陷敏感的功能材料的性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应用前景。 /p p   值得注意的是,当块体材料经受循环加载时,通常会引起材料内部缺陷的增殖与聚集,并进而引起裂纹萌生,并在承载应力远小于宏观屈服应力的情况下发生断裂,也就是所谓的疲劳断裂,它也是很多工程构件失效的主要形式。对微纳尺度材料进行循环加载可导致“力致修复”与块体材料中循环加载所导致的疲劳破坏的效应完全相反。这一事实再次表明,作为连接连续介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桥梁,微纳尺度材料的结构与行为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不能通过外推已有的宏观材料的机理和规律来得到,而是具有其独特性,必须通过创新实验方法和思路来加以揭示和解释。 /p p   近日,西安交大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简称“微纳中心”, http://nano.xjtu.edu.cn)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线发表(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5/10/14/1518200112)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即在不改变样品外观几何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小应变循环加载的方式来诊断和调控微纳尺度单晶材料中的缺陷,进而达到调控其力学性能的目的。 该论文的作者包括微纳中心的新讲师王章洁博士、李巨教授、马恩教授、孙军教授和单智伟教授,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生李庆杰,清华大学的崔一南博士、柳占立副教授和庄茁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道明博士,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Subra Suresh 教授。马恩教授和李巨教授同时分别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职教授,并分别担任微纳中心的海外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该研究工作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及111项目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d5aa1b18-2d88-40a5-a6c7-669b88c9ce82.jpg" title=" 图1.png" width=" 600" height=" 408"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8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71dd12f6-2be0-449f-b8db-404d6b6bbdd3.jpg" title=" 图2.png" / /p
  •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利用微纳微尺度3D打印技术制备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
    许多食品(烘焙食品、乳剂、冷冻产品等)是含有多种成分的分散体系,其中乳液是最常见的。传统的乳液制备通常需要高速均质、高压均质等方法。这些常用方法制备的乳液其大小、形状和分布是不可控的,存在多分散液滴。然而,微流控技术可精确控制多相流,以形成具有所需直径的单分散液滴。它在许多行业都有潜在的应用,包括食品、制药、化妆品和生物材料等行业。但其液滴生成效率低,不能满足工业化的要求。此外,传统方法不能很好的实现多重乳液的制备,而微流控技术可以较好的实现多重乳液的生成,但实验时需用有机试剂对微流控芯片(玻璃毛细管,pdms)进行局部表面处理。近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蒋卓副教授课题组基于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nanoarch® p140),利用光敏树脂材料实现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此工作利用一种新技术制造了单乳液和双乳液的微流控生成芯片。这些芯片采用微纳微尺度3d打印技术制作,实现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的有机结合,可以同时满足不同乳液类型的制备和生成,清洗后可多次重复使用。同时实现了五个平行通道的单乳液生成,为高通量微流控技术的改进奠定了基础。基于此,该微流控芯片成功实现了w/o/w(水/油/水)和o/w/o(油/水/油)双重乳液的制备。此外,由于制备芯片所使用的树脂材料对油和水都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因此不需要使用有机试剂对芯片进行局部改性。该工作以“microfluidicdroplet formation in co-flow devices fabricated by micro 3d printing”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foodengineering上,第一作者是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张佳。1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及3d打印制得的装置基于co-flow原理,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了单乳液生成芯片(图1),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芯片以及双重乳液生成芯片(图2)。图1 单乳液生成装置图2 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和双重乳液生成装置2微流控芯片的评价为了验证和评估该装置的可用性,我们选取不同的乳液配方进行试验。选取不同的油包水和水包油乳液,对乳液生成过程进行记录,并对收集后的乳液进行分析(图3)。收集到的油包水乳液单分散性较好,其cv为2.7%。同一装置上实现了水包油乳液的生成,所得液滴的cv仅为2.2%。图3 单乳液生成装置用于油包水(a、b)和水包油(c、d)乳液的生成及其分散性利用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进行试验,可以在同一装置上实现油包水和水包油两种不同类型乳液的生成(图4),所得油包水液滴的cv为2.6%,水包油液滴的cv为3.1%。本研究使用的微流控芯片制作简单,集成度高,可重复使用。但其生产效率和液滴直径仍需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图4 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用于油包水(b、c)和水包油(d、e)乳液的生成及其液滴的分散性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双重乳液的生成。在实验中,通过改变内相、中间相和外相的速度可以调节液滴的尺寸和核壳比例。图5展示了不同流量下w/o/w双乳状液的形成过程和收集的液滴,可以看到明显的核-壳层。对于o/w/o双乳状液的形成(图6),实验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乳状液的形成过程,但收集后的乳液稳定性极差,不能观察到均匀分散的双乳状液滴,尝试了多种o/w/o乳液配方,暂未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图5 采用双乳液生成装置在不同流速下生成和收集w/o/w双重乳液图6采用双乳液生成装置生成o/w/o双重乳液目前,对于3d打印微流控芯片的性能评价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所使用的乳液配方是在现有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为了进一步促进微流体在食品工业中商业化,需要进一步开发相关的乳液配方。此外,微流体的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高通量,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参与该工作的合作者有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硕士生徐文华,工程学院的徐凤英教授,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的鲁旺旺、张晨,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周建林等。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foodeng.2020.110212(以上相关介绍内容由华南农业大学蒋卓副教授提供) 上述研究工作涉及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由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这一创新型成果对蒋卓副教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访谈,以下为部分内容:bmf:请问目前您与bmf的合作进展情况如何?蒋教授:2018年6月前后开始与bmf的合作,最开始了解摩方所做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之后,有通过3d技术打印微流控芯片的想法,画出设计图之后,与工程师沟通交流后,进行了装置打印,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发现其可以实现液滴的生成,且可以看到液滴的生成过程。通过设计图的不断修改以及实验验证,最终完成了单乳液生成装置,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以及双乳液生成装置的设计制造。bmf:能否概括总结液滴反应器这个案例,以及bmf高精密3d打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蒋教授:目前进行微流控芯片的研发,大多是在pdms上进行,基于t-连接和流动聚焦原理。本论文基于流动聚焦原理进行了微流控芯片的开发设计,具有流动阻力小的优点,前期了解到微尺度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微米级或亚微米级通道的制造,因而进行了相关芯片设计。实验发现3d打印过程中所使用的光敏树脂具有良好的特性,能较清晰的记录液滴生成过程,且材料具有两亲性,能够在同一装置上实现两种不同类型乳液的生成。在此基础上,无需对装置进行表面改性就能实现双重乳液的生成。此外,采用3d打印,可以制备具有复杂立体结构的芯片。这些为微流控在食品、化妆品及保健品乳液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行的选择。bmf高精密3d打印是我们这项实验的基础,正是由于bmf帮助我们把芯片设计图变成实物,才能开展后续的实验,并发现这么多有趣的实验现象,也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 400万!东南大学微纳系统国际创新中心原子尺度变温力、电原位测试系统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JSTCC2200214657 (SEU-ZB-220887)项目名称:东南大学微纳系统国际创新中心原子尺度变温力、电原位测试系统采购项目预算金额:40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384.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序号标的名称数量01原子尺度变温力、电原位测试系统1套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生效(关境内产品)或开具信用证(关境外产品)后180天内设备安装调试合格。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德祥“华南理工大学Hysitron微纳尺度力学测试与表征技术交流会”邀请函
    德祥将于2011年4月26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Hysitron微纳尺度力学测试与表征技术交流会,欢迎各位新老客户莅临参加: 更多产品请登陆德祥官网:www.tegent.com.cn 渠道合作: 南区(华南,西南与中南)地区请联系: 周先生 Tel:020-22273381 东区(华东, 江,浙,沪)地区请联系: 黄小姐 Tel:021-52610159 北区(华北,东北,西北)地区请联系: 王先生 Tel:010-82326924 德祥热线:4008 822 822 邮箱:info@tegent.com.cn
  • 第十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盛大开幕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2019年5月18日上午,由中国化学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际会展中心酒店召开。本次会议历时4天,吸引了众多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前来参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19a3fdd9-064f-4f33-ae93-08cb32e55d9a.jpg" title=" 大会现场.jpg" alt=" 大会现场.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大会开幕式现场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本次大会开幕式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进义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为大会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作为大会主席,致辞并宣布大会开幕。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江桂斌院士先后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67878f8c-ab3a-4cd7-ab0c-214bfe74cc88.jpg" title=" 王进义.jpg" alt=" 王进义.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王进义教授主持开幕式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d7500ad7-fc97-46c2-a912-e5a785c85fb4.jpg" title=" 李兴旺.jpg" alt=" 李兴旺.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为开幕式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714e5635-d51d-4038-a03b-f4f93753e80f.jpg" title=" 陈洪渊1.jpg" alt=" 陈洪渊1.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陈洪渊院士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5d9c8f02-b7aa-4441-b3fb-fc27a7fc7541.jpg" title=" 汪尔康.jpg" alt=" 汪尔康.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汪尔康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汪尔康院士做了第一个大会报告,题目为《A Study of Nanozymes》。近年来,纳米酶的研究进展迅速,有30多个国家的课题组进行相关研究,近五年共发表了1000多篇研究论文,引用量达20000余次。汪院士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关于纳米酶的相关研究内容及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4f52b4bb-b65a-48d1-9bbb-8017723c7a6a.jpg" title=" 陈院士2.jpg" alt=" 陈院士2.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陈洪渊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陈洪渊院士的报告题目为《微纳流控生命分析最新进展》。我国微纳流控技术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微纳流控研究在学术产出方面相比三年前不到10%的份额增长到超过24%,已成为微流控学术强国。微纳流控技术奖持续推动生命分析化学的发展,在时间、空间和分析对象的精密操控上进行突破,能够解决生命分析的许多关键问题。陈院士报告过程中,多次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一定要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04620e28-6b03-410b-8b53-d73be66534c2.jpg" title=" 董院士.jpg" alt=" 董院士.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董绍俊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董绍俊院士的报告题为《基于新型能源的微小型生物传感器研究》,从纸上酶生物燃料电池、折纸型微流控自供能生物传感器、双极电色电极阵列自供能可视化传感器、自供能可穿戴生物传感器等几个方面做了精彩详实的介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59229512-6546-4831-82a0-d8591a8a6964.jpg" title=" 江桂斌.jpg" alt=" 江桂斌.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江桂斌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江桂斌院士的报告题目为《纳米细颗粒的分子转化与示踪方法》。江院士认为纳米科技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及生活中。他表示,做纳米材料的初衷是为找到更多的新型材料应用到环境领域当中,以及回答纳米材料毒性的问题。针对以上两个方面,江院士对团队所做的研究内容作了详细阐述。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 nbsp 本次会议旨在为相关领域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学者提供广泛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促进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会议邀请到24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大会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等形式进行交流。会议同期还举办了相关仪器设备和产品的博览会。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附会议组织机构: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学术委员会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主 席:陈洪渊 院士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副主席:张玉奎 院士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委员:(按姓名拼音排序)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陈兴国 陈 义 程 京 崔大付 方 群 黄岩谊 江桂斌 江云宝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蒋兴宇 金庆辉 鞠熀先 孔继烈 李战华 林炳承 林金明 刘宝红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刘笔锋 刘 冲 陆祖宏 罗国安 庞代文 蒲巧生 秦建华 任吉存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田中群 汪尔康 王建华 王进义 王立鼎 夏兴华 徐静娟 徐章润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杨朝勇 杨芃原 杨秀荣 朱俊杰 庄乾坤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大会组委会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主任:王进义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委员:(按姓名拼音排序)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陈淑伟 韩 翔 李保新 李 菲 李 华 李天保 李 延 刘成辉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刘书慧 刘文明 聂 飞 漆红兰 任 丽 申烨华 佟珊珊 涂 琴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王东恩 王建龙 王 丽 徐 峰 徐勇前 许 娟 余瑞金 袁茂森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张成孝 张艳荣 赵 磊 赵永席 郑建斌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 strong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rgb(255, 0, 0) " /span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扫描二维码关注“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3i生仪社 /span ”吧!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不定期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141, 179, 226) " 免费 /span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29, 185, 183) " strong 生命科学技术 /strong /span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 strong 在线大会 /strong /span strong 等你来听!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96px height: 19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041aa210-8adc-42b4-a234-52d9e65b7cfc.jpg" title=" qrcode_for_gh_91d290758d40_344.jpg" alt=" qrcode_for_gh_91d290758d40_344.jpg" width=" 196" height=" 196"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73c816d8-d31a-47b4-b17d-dc18e9d3c42b.jpg" title=" 企业微信截图_20190520102956.png" alt=" 企业微信截图_20190520102956.png" / /p
  • 亚洲唯一无噪声实验室!让纳米尺度科研突破极限
    工程师用二次离子质谱SIMS检测样品表面成分。连日来,嘉庚创新实验室工程师黄声超博士都泡在无噪声实验室里,通过三束流聚焦离子束加工与表征系统加工样本,帮助企业优化工艺。这座亚洲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无噪声实验室,能提供当前全球极限精度的测试分析与加工条件,是嘉庚创新实验室的闪亮名片之一。2021年,嘉庚创新实验室设立全资公司——嘉析检测技术服务(厦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析检测”),依托嘉庚创新实验室公共支撑平台能力,在分析测试、微纳加工和智能计算等方面,集成厦大等各方面的资源,为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企业以及科研单位提供一站式研发解决方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助力开展国际领先的原创基础研究,实验室打造总值近3亿的高端设施平台设备,具备全球领先和产业急需的研发设施和实验环境条件,为深入研发分析和极限精度加工的实现提供了顶尖硬件基础。”嘉析检测副总经理阙启康表示,为了更好支撑产品研发和质量改进,公司集成嘉庚创新实验室和厦门大学的实验室资源,以“计算模拟-材料制备-微纳加工-分析表征”全流程研发为主线,已为企业和科研院校等200余家用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技术服务。打造“无声世界” 服务顶尖基础科学研究走进嘉庚创新实验室里的“厦门大学无噪声超精密加工和表征实验室”,就进入了世界上震动最小的几个角落之一。在这里,纳米尺度的科学研究基本不受外界环境干扰。黄声超将芯片样本送入仪器后,转身走到实验室外的操控台,开始进行样品的失效分析。“芯片放大后就像一栋房子,通过仪器分析,可以准确定位出失效位置并对失效点进行分析。”黄声超介绍,实验室里还能实现小于3纳米精度的加工、精修等工艺,小于百纳米/秒的振动能让高精尖仪器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无噪声实验室能够为未来纳米尺度下顶尖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创新提供接近理想条件。”阙启康说,这是继瑞士、美国、德国后的全球第四座、亚洲首座无噪声实验室,不仅成为厦大师生开展研究的重要平台,三安光电、云天半导体等一批光电、半导体、新材料、仪器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也利用该实验室,推进关键核心材料研发。据介绍,无噪声实验室已配备空间分辨率达到亚埃级的双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三束流聚焦离子束加工与表征系统,以及自主研制的单分子超快光电表征系统,将在空间分辨极限、加工精度极限以及时间分辨极限方面不断突破。“这些设备可提供全球极限精度的测量、表征与加工条件,为科研人员创造了梦寐以求的研发工具。”阙启康表示。高端科研平台 满足多种研发测试需求除无噪声实验室以外,嘉庚创新实验室还建设了微纳加工平台、电子显微平台、谱学分析平台等高端科研实验室平台,配备大面积、亚十纳米加工精度的电子束光刻机,高通量智能仿真模拟系统等。三层楼的35间实验室,共有30多名固定技术人员在此提供研发分析等服务,其中博士6人,硕士14人,有多年产业经验的工程师20余人,具备良好的技术解决能力。晶圆加工、光刻清洗、镀膜……在嘉庚创新实验室1000平方米的微纳加工平台,一批技术人员正在设备前进行各项操作,帮助企业优化芯片工艺。“这里提供微纳加工打样验证服务,帮助客户尽快实现产品验证,”嘉析检测有关负责人表示,服务已应用于电子信息、工业制造、生物与医疗科学、航空航天及环境科学等领域,具体满足薄膜制备、图形加工、表征测试及后道封装等一系列加工需求。在分析测试中心,十多间实验室按百、千、万级等不同洁净度分类,技术人员正在这里做材料的纯度、成分、结构及性能等分析。“依托嘉庚创新实验室高端的仪器设备和厦大的资源优势,我们希望帮助解决企业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碰到的材料鉴定和刷选、失效分析、工艺改善、新材料与新器件开发等问题。”阙启康表示,公司未来将继续在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领域,为客户提供测试分析、微纳加工和智能计算等服务,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 中国科大张斗国教授团队在单个纳米尺度物体无标记光学显微成像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张斗国教授课题组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矢量光场调控原理的动量空间偏振滤波器件。将该滤波器件安装于传统无标记光学显微镜的出射端,它可以对出射光场的背景噪声进行高效抑制,进而采集到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的高对比度、高信噪比光学显微图像。研究成果以“Cascaded momentum-space-polarization filters enable label-free black-field microscopy for single nanoparticles analysis”为题在线发表在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单纳米级物质的无标记光学成像对于各种生物医学、物理和化学研究极为重要。其中一个核心挑战是背景强度远远大于单个纳米物体的散射光强度。在这里提出了一种由级联动量空间偏振滤波器组成的光学模块,它可以进行矢量场调制,阻挡大部分背景场,使背景几乎变黑;相反,只有一小部分散射被阻挡,从而明显提高成像对比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斗国教授课题组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动量空间偏振滤波器件,它可在动量空间进行矢量场偏振调控,大幅度过滤、抑制各类背景噪声,只有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的光散射信号能透过该滤波器件,被探测器采集到,从而实现了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的高对比度、高信噪比的成像探测。作为一种应用展示,该动量空间偏振滤波器件被加载到传统全内反射显微镜(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microscopy, TIRM)的出射端,用于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的成像与传感。加载该滤波器后,TIRM被转化为黑场光学显微镜(Black field microscopy (BFM),相对于常规的无标记暗场光学显微镜,BFM具有更低(更黑)背景噪音,更高探测灵敏度)。BFM可以实时记录了此变化过程,证明BFM可应用于单个纳米颗粒化学反应过程的实时记录,为实时探测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物性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探测提供了新型光子学技术。该动量空间滤波器件的突出特点是:在不改变显微镜内部结构的情况下,它可以使常规的无标记光学显微镜,如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显微镜、TIRM等近场光学显微镜,具有黑场成像功能,从而大幅度提升其对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的探测灵敏度。本研究工作所发展黑场显微镜为单个纳米颗粒的分析提供了新平台,有望在生物学、物理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安徽省科技厅、唐仲英基金会等项目经费的支持。相关样品制作工艺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纳研究与制造中心的仪器支持与技术支撑。
  • UT3D电镜成功进军国家级生物医学成像中心,纳克微束参建多模态跨尺度生物成像设施
    近期,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高通量电子显微断层成像系统项目顺利完成招标工作,纳克微束(北京)有限公司成为高通量电子显微断层成像系统UT3D的唯一提供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0个优先建设项目之一,由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承接建设任务,未来将成为国家级的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此次合作的达成,是行业客户对纳克微束卓越技术水平的认可,也意味着微束将承担项目中心建设的重要使命。(怀柔科学城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平台)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旨在快速提升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为实现我国生物医学研究整体水平,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以及为高端生物医学影像装备的“中国创造”提供战略支撑和保障。在连接生物医学介观到微观尺度的这一关键节点,相关的多模态跨尺度串联技术和产品级的解决方案长期处于研发摸索阶段。因此,生物物理所希望通过合作,找到志同道合的订制成像方案服务方。由于国内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起步较晚,国外企业几乎主导国内市场,为响应高端生物医学影像装备的“中国创造”的号召,纳克微束做出部署、展开攻关,以本次订制方案服务为契机,迎难而上,踔厉奋发,在国际上先人一步提出解决方案。高效解决生物样品从介观到微观的成像难点和痛点,改善微观尺度高效率切割和最终电子断层成像效率低的问题,对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纳克微束秉承钢研的技术创新基因,积极探索新方向,守正创新,在钢研集团70周年之际,敢于“亮剑”,力战国内外厂商,成为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唯一的国产厂家,以达成高通量电子显微断层成像系统项目合作这一成绩为集团庆祝,吹响了解决生物医学介观到微观尺度问题的时代号角,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崭露头角。作为一家新创立公司,纳克微束成为高通量电子显微断层成像系统项目唯一服务商,为高端生物医学影像装备“中国创造”吹响了进征的号角,秉持守正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为扫描电子显微镜领域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微观世界的探索与发现。此次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将持续投入综合显微成像的研发,开拓创新,推动技术升级,助力国产电镜行业实现崭新发展,致力成为中国电镜技术引领者。
  • 第一届微尺度增材制造研讨会在深圳顺利召开
    7月9日,由重庆摩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微尺度增材制造研讨会在深圳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搭建一个微尺度增材制造技术及其应用进展的高端交流与分享平台,探讨微尺度增材制造技术的研发进展、应用创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本次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的葛锜副教授、哈工大深圳的金东东副教授、摩方精密技术经理彭瑛博士、哈工大深圳马星教授进行主题报告演讲。报告环节,4位行业专家就各自领域经验开展了深度分享。首先进行报告的是南方科技大学的葛锜副教授,主题为《面向智能结构与器件的微尺度增材制造技术》,报告主要介绍了多功能3D打印在3D打印装备、多功能3D打印材料、以及3D/4D打印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葛锜副教授报告其次由哈工大(深圳)的金东东副教授带来《可重构软物质微型机器人的微纳制造与集群控制》的主题报告。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在“水凝胶变体微型机器人的微纳增材制造”和“磁场驱动胶体微型机器人集群的可控构建”的工作,以生物智能材料为核心设计、构建与功能化可重构微型机器人,分别从个体强化和群体协同的角度出发增强其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智能性、实用性与安全性,从而实现能够感知环境变化并自主适应的多功能微型机器人系统。金东东副教授报告第三位报告人为摩方精密技术经理彭瑛博士,报告主题《高精度大幅面PμSL3D打印技术及其最新应用进展》。摩方精密凭借其特色的PμSL 3D打印技术,开发出最高光学精度达2μm的增材制造系统,并可靠加工出各种复杂微米三维结构,在超材料、仿生、微机械、生物医疗、微流控、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本次报告主要介绍PμSL3D打印技术在上述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包括超构表面离子悬浮、微针给药、太阳能水蒸发器等。彭瑛博士报告最后由哈工大(深圳)马星教授进行《微尺度3D打印技术与生物医用微纳米机器》 的主题报告。主要介绍基于微尺度3D打印技术构建微纳米机器人的方法、构建材料及其性能调控方法,并分析3D打印微纳米机器人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现状,进一步展望未来3D打印技术在微纳米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挑战。马星教授报告随着微纳3D打印技术逐渐被更多行业熟知和应用,到场的30多位老师和学者在研讨会上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沟通交流与经验分享,会议嘉宾纷纷表示:“由于疫情原因,已经很久没有参加线下会议,这种小型的交流研讨会非常有意义,比线上会议更具有互动性。”摩方精密对所有支持本次研讨会的老师和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微纳3D打印技术能为不同领域的应用带来更多的发展和创新。
  • PμSL 微尺度3D打印技术在传感应用的进展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国际会议(简称CSMNT2023),于2023年10月21-23日在深圳市圆满收官。重庆摩方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方精密)携多款样件及终端应用参展,重点展示了在生物医疗、精密电子、科研及创新领域应用的超高精密打印技术,为精密制造行业带来系列定制化解决方案。在本次大会中,摩方精密产品应用工程师卢敏分享了《PμSL 微尺度3D打印技术及其在传感应用的进展》,其中详细介绍了两项极具创新性的传感应用研究。电化学生物传感芯片(检测肌氨酸)来自哈工大、华大基因、华东理工大学、斯威本科技大学等团队共研的《集成微柱阵列电极和声微流技术的新型微流控生物传感平台的研究》,阐述了一种创新型微流体电化学生物传感平台的构建。该平台通过在微柱阵列电极(μAE)上涂覆3D双金属 Pt-Pd 纳米树,实现了电化学传感灵敏度的提升。同时,该装置采用了基于气泡的声微流技术,增加了分析物分子与电极表面的接触,进一步优化了电化学性能。图1:PμSL打印微柱阵列模具+PDMS二次翻模制备微柱阵列电极、PμSL打印截断圆锥阵列模具+PDMS翻模制备截断圆锥空腔阵列微柱阵列电极的制造过程主要依赖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μSL)技术和PDMS翻模技术,该团队利用摩方精密nanoArch® P140将光敏树脂打印在载玻片上,这样就形成了微柱阵列的阳模,然后以PDMS 翻模的阴模作为模板,采用二次翻模制造出 PDMS 微柱阵列,选用镀金微柱阵列作为电极层的工作电极,其中微柱阵列最小特征尺寸可达50μm。图2:微柱阵列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μSL)技术结合PDMS翻模技术可制备微流控电化学生物传感芯片,所制得的传感芯片线性范围宽, 灵敏度高,可广泛用于蛋白质分析及病毒检测中。图3:过氧化氢检测图4:肌氨酸检测原文: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23, 114703 (2023)仿生自供电传感器(易便携)来自湖南大学、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团队协作研发了一种便携式3D打印仿生传感装置,其光电响应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可实现双酚 A (BPA) 的灵敏检测。该装置利用高反应性的双电极系统,在光辐射的作用下产生电输出,提供传感信号,解决了依赖外部电源的问题。图5:蕨类植物N/Ov/BiVO4光阳极的原位合成步骤图6:N/Ov/BiVO4光阳极表面修饰的bpa特异性适配体示意图这种独特的蕨类仿生结构提升了传感系统的传质效率,并为传感器提供了丰富的适体结合位点,实现了信号的放大。该团队将检测系统集成到了基于微纳 3D 打印技术的微模型中,利用摩方精密microArch® S240打印出微流道模型(宽约2.5mm),其内含多个孔道 ,可与电极集成生成小型易便携的传感器。图7:拟设计的三维传感装置的模型图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μSL)技术可高精度定制微流道模型 ,有助于制备自供电传感器 ,实现对双酚A(致癌致畸) 的特异性检测。图8:传感器性能表征—双酚A检测原文:Biosens Bioelectron. 220, 114817(2023)展会现场,摩方精密展出了系列自主研发的多领域应用样件,吸引众多来自生物医疗、学术科研、创新领域等业界专家学者前来参观,其中包括深圳市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金玉丰,香港大学教授陆洋和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胜等。摩方精密会继续秉持着深入钻研的精神,持续在微纳 3D 打印技术领域深耕,以技术和终端应用为突破口,为客户带来更多创新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引领行业的新篇章。
  • 直播预告:Pμ SL极限微尺度3D打印技术及其科研应用进展
    主题: PμSL极限微尺度3D打印技术及其科研应用进展时间: 2020年6月18日下午15:30-16:30直播讲师单位:BMF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直播提纲:BMF深圳摩方:①微尺度3D打印技术;②PμSL微尺度3D打印技术原理及特点;③PμSL微尺度3D打印的极限微尺度加工能力;④PμSL微尺度3D打印的科研应用进展英国诺丁汉大学:①诺丁汉大学增材制造中心介绍;②诺丁汉大学&摩方合作情况;③PμSL微尺度3D打印技术方向的研究展望BMF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精密微纳3D打印领域,是全球微纳尺度3D打印技术及颠覆性精密加工能力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业务涵盖高精密3D打印设备的研发及生产、高精密3D打印定制化产品服务、高精密3D打印原材料的研发及生产、高精密3D打印工艺设计开发及相关技术服务,拥有较为完整的高精密微纳3D打印产业生态链。在科研领域,摩方自主研发的3D打印系统已被麻省理工、新加坡南洋理工、英国诺丁汉、德国德累斯顿工大、清华、北大、港中文、港城大、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众多全球顶级高校和科研机构使用。University of Nottingham英国诺丁汉大学是一所世界百强名校,英国老牌名校,其教学与研究水平都具有国际声誉。迄今为止,诺丁汉大学已经产生了很多的杰出校友,包括3位诺贝尔奖的得主和众多奥运奖牌得主。根据2011年UCAS报告,该校与剑桥大学并列英国第三培养出最多位知名CEO的学校,毕业生在英国列为重点聘雇的第2名。英国诺丁汉增材制造中心拥有跨学科研发团队,包括博士、博士后及导师共98人,其研发方向覆盖基础研究到应用型研究,主要包括多材料增材制造技术与可用于增材制造的特种材料开发。本次直播主要讲述的是PμSL极限微尺度3D打印技术及其科研应用进展。产品特点: 摩方nanoArch 3D打印设备采用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μSL:Projection Micro Stereolithography) 3D打印技术,该技术具有成型效率高、制造成本低和打印精度高等突出优势,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有前景的微尺度加工技术之一。全球领先的超高打印精度(2μm/10μm/25μm),高精密的加工公差控制能力(±10μm/±25μm/±50μm),配置韧性树脂、硬性树脂、耐高温树脂、生物树脂等创新打印材料,使得nanoArch系列3D打印系统可直接成型精密塑料结构件和功能器件,无需再经过抛光、打磨、喷涂等后处理工艺,可为客户实现小批量的精密塑料零件快速加工。
  • 超高精度微尺度3D打印设备S130远销欧美
    疫情之下,2020年摩方超高精度微尺度3D打印设备全球销量不降反增,尤其2μm打印精度设备S130远销欧美,其中包括美国汽车和航空领域、德国能源与生命科学领域的知名企业,以及美国、德国、英国等著名高校。(S130设备装机图)(S130部分案例图)nanoArch S130是BMF摩方可以实现超高精度的微尺度3D打印系统,拥有2μm的超高打印精度和5μm的超低打印层厚,可以兼顾微尺度和宏观样件的打印,从而实现超高精度大幅面的样件制作,非常适合高校和研究机构用于科学研究及应用创新。S130采用的是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μSL:Projection Micro Stereolithography)技术。该技术使用高精密紫外光刻投影系统,将需打印图案投影到树脂槽液面,在液面固化树脂并快速微立体成型,从数字模型直接加工三维复杂的模型和样件,完成样品的制作。该技术具备成型效率高、打印精度高等突出优势,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微纳加工技术之一。nanoArch S130部分应用案例:案例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刘连庆研究员课题组《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利用气泡作为微型机器人实现零件的操纵和装配。文章链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刘连庆研究员课题组:利用气泡作为微型机器人实现零件的操纵和装配案例二哈利法大学张铁军教授团队《Soft Matter》:利用微尺度3D打印和矿物涂层技术助力功能性微流控研究。文章链接:《Soft Matter》:利用微尺度3D打印和矿物涂层技术助力功能性微流控研究案例三西南科技大学李国强教授课题组《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精密3D打印构建仿生麦芒分级系统用于高效雾水收集。文章链接:西南科大仿生微纳精密制造团队:精密3D打印构建仿生麦芒分级系统用于高效雾水收集
  • 纳米尺度,原位探究?扫描电镜专用原位AFM探测系统助力锂离子电池老化过程原位研究
    【期刊】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IF=9.13DOI:https://doi.org/10.1016/j.jpowsour.2021.230459 【成果简介】 锂离子电池现已广泛应用于数码产品,医疗器械,和汽车等众多领域。可是,在使用锂离子电池的过程中,锂电池的性能会随着内部结构的老化而降低。这一问题会导致使用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增高。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老化的细节。奥地利林茨大学Gramse教授课题组近日利用扫描电镜专用原位AFM探测系统AFSEM对锂离子电池老化过程中电表面的形貌和导电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纳米尺度的原位研究,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上。 AFSEM™ —使AFM和SEM合二为一:▪ 实现AFM和SEM的功能性互补▪ 让SEM实现样品的真实三维形貌成像▪ 在扫描电镜中进行AFM原位分析▪ 无需激光和探测器,适用于任何样品表面▪ 适配SEM不妨碍正常的操作 【图文导读】图1 用不同尺度和方法来研究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表现。A)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电池循环和容量测试的方法研究锂离子电池的老化问题。 B)用电化学相关有限元的方法来研究电池的EIS表现。C)用AFM,AFSEM和SEM等表征手段研究电池循环后的纳米尺度上的彼变化。图2 电化学循环次数,充电状态和循环温度对锂离子电池阻抗谱的影响。A)电池不同循环次数后阻抗谱的变化。B)充电600次后,24℃条件下的电池阻抗谱。C)不同温度下,循环100次后电池阻抗谱的研究。 图3 锂离子电池的有限元模型。A)锂离子电池的一维有限元模型。B)不同薄膜阻抗下模拟的电化学阻抗值。C)电化学阻抗模拟值随着双层电容的变化。D)不同电材料颗粒大小对电化学阻抗模拟值的影响。图4 电池经过循环后,SEM和AFSEM对电池内部结构的原位微纳表征。A)经过不同次数的循环后,石墨阳表面的电子扫描成像。B)AFSEM对不同循环次数的阳表面形貌进行原位表征。C) AFSEM对不同循环次数的阴表面形貌进行原位表征。图5 利用AFSEM多功能探针对不同老化阶段的阳材料进行表征。A)为AFSEM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获得的形貌图。B)扫描微波显微镜对样品表征结果。C)AFSEM提供的样品纳米尺度的直流电导率测量。 【文章总结】 奥地利林茨大学Gramse教授课题组利用AFSEM对老化锂离子电池电表面进行了纳米尺度的原位分析。这是因为AFSEM可以在电子显微镜所需的真空环境下运行。在获得电子显微成像的基础上,还可以获得样品表面形貌的信息。除此之外,AFSEM的多功能探针,也可以对样品指定区域的磁性,电学,力学,热学性能进行微纳尺度的表征。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