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外资检测机构

仪器信息网外资检测机构专题为您整合外资检测机构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外资检测机构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外资检测机构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外资检测机构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外资检测机构话题讨论。

外资检测机构相关的资讯

  • 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抢滩中国市场
    中国新能源、环保产业方兴未艾,强劲增长的市场吸引了多家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抢滩。1月12日,国际知名的第三方检测和认证机构CSA宣布,今年将巨资投入拓展中国业务,增设和扩张多个实验室,其中广州实验室将扩建,新增LED照明产品的能效验证测试能力。日前该公司也刚在上海成立新的测试和认证实验室,并拓展原有的产品评估和咨询中心;在浙江昆山今年也将建成一个针对太阳能产品的实验室。据悉,该公司预计今年在华投资总额逾500万美元。   12日,CSA集团亚洲区总裁潘益平告诉记者,近一两年来中国企业对新能源、环保方面的产品检测和认证需求增长强劲,该公司在华新能源检测和认证业务量去年比前一年翻倍增长。“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在快速成长,企业加快研发新品,而新品的功能如何、能否达到北美标准,这就需要我们检测机构为其做功能检测,并为其做认证,以获得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 中国检测市场700多亿元 外资机构占40%
    镉大米、毒奶粉、白酒质量等食品安全问题,让公众陷入恐慌之中。毒奶粉事件让&ldquo 三聚氰胺&rdquo 一战成名,白酒质量门事件则让&ldquo 塑化剂&rdquo 红遍大江南北。在安全事件背后,或多或少都与一家第三方检测机构&mdash &mdash SGS集团有过关系。   SGS(瑞士通用公证行)是全球最大、资格最老的独立第三方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于1878年成立于瑞士,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   如今,中国检测市场已相当成熟,市场容量在700多亿元左右,全球也不过7000多亿元的市场容量。尽管国有检测机构占据市场主流,但以SGS为代表的外资机构仍得益于中国市场的迅猛增长,占中国市场份额40%左右。   在政府管控的强制检测市场条件下,SGS如何把握&ldquo 去行政化&rdquo 机遇?SGS如何克服人才短缺、本地化管理难题等挑战,取得中国市场的成功?   得益于中国红利   &ldquo 国内第三方检测认证的市场格局是,国有性质的实验室占55%,民营机构发展较快,但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综合实力不强,目前约占10%。&rdquo SGS中国区总裁申屠献忠接受《新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   欧美国家在15世纪就有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到19世纪中期,一些成熟机构介入鉴定产品、出具报告,已是非常自觉的商业行为。但在中国,第三方检测市场起步晚,主要由国家检测机构负责,例如质量监督局、疾病预防中心下的实验室等。   &ldquo 国有的每个行业部门下基本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技术监督局是一个庞大的网络,检验检疫局又有很多的实验室。&rdquo 申屠献忠告诉记者,国有实验室已做了很长时间,规模十分庞大,在设备上、网络上和技术上都不错,但由于居于垄断地位,市场化意识不强。   第三方检验认证行业的重要性,随着频发的质量安全问题逐渐得到国家和业界认可。政府也在思考,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并不适合当今中国的发展,需要有更市场化、更专业的机构作为政府体系的补充参与监督,提升&ldquo 中国制造&rdquo 质量。   实际上,第三方检测机构是伴随着中国出口贸易的迅猛增长发展起来的。拥有10多年关贸谈判经验,现担任SGS集团公共关系和业务拓展总经理的马晓野私下对记者感叹:在加入WTO之前,所有第三方检测机构都在夹缝中求生存,十多年来SGS在中国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出口红利。   在国际贸易市场,所有检测报告必须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因此国有背景的检测报告并不易被海外买家认可,而民间检测机构则由于可信度和鱼龙混杂等因素缺乏权威,也难以得到认可。所以,企业获得SGS的检测报告,一方面确保产品符合目标市场和客户要求,降低出口风险 另一方面SGS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合规性。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出口贸易受到极大打击,学者们都在讨论一个问题:&ldquo 中国的入世红利还能享受多久?&rdquo 对SGS中国来说,这同样是个攸关生死的问题。   申屠献忠说:&ldquo 进出口趋势在变化,中国不可能永远是世界工厂,有一些采购已经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些对我们肯定有影响。&rdquo   此外,由于检测行业没有完全市场化,政府机构占极大优势,很多是法定检验,需要特别的资质,例如电子电器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要经过3C认证,外资和民营机构都没办法拿到批准。   申屠献忠表示:&ldquo 进入中国市场各个领域,很多都需要资质,比如建筑行业、特种设备行业等,取得资质需要很长时间,这些对SGS都是挑战,会有很多挑战。&rdquo   扎根中国市场   SGS要想在中国市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只依赖出口,必须找到适合本土化发展的道路。   申屠献忠在SGS来中国市场之初就加入了这家公司,当时他不过是一个对外企有点崇拜的毕业生,误打误撞进入检测行业。数十年过去,他已成为几乎所有外资检测公司中唯一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高管。   在前任&ldquo 洋&rdquo 老板离开中国区总裁位置后,申屠献忠打破&ldquo 天花板&rdquo ,成为中国市场的掌舵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SGS集团高层的战略选择:与其从总部空降高管,不如擢升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经理人。   申屠献忠在SGS的职业路径为检验员、主管、分公司经理、客户经理、运营经理,他还做过销售和市场部经理、总监,然后做到全球业务线副总,他是100%的SGS中国血统。   SGS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SGS在多年以前,就已经部署中国市场业务线,目前SGS出口业务与国内市场业务基本上是70%︰30%,离实现两条腿并行已经不远。   &ldquo 你不能长期依赖出口。如果不提前部署,等风险到来时,就没办法支持其他业务,我们要增长,因为总部永远会有业绩增长的要求。&rdquo   申屠献忠和SGS集团提前看到了国内市场增长的潜力,尽管国家有资质限制,一些行业被排除在外,但SGS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都让申屠献忠对SGS在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他期望未来两种业务之比能达到50%︰50%。   申屠献忠表示,第一,社会和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在提高,把产品交给SGS做检测认证是一种认可,SGS在国内汽车行业、环保监测、消费品等领域的业务增长非常快 第二,纺织品、医疗器械等更多国外品牌要在中国销售,需要SGS中国的本地化服务 第三,SGS在一些行业致力于往上游走,比如矿业勘探过程中的检测。   与国家实验室的强制检测不同,SGS只有做到公正、专业、有效,才会有生意,如果失去了公正性,也就失去了企业生存的基础。   申屠献忠向记者解释了SGS的管理流程,一件样品被客户送到实验室后,送入各个实验室进行流水线操作,比如一件纺织品,物理测验就要由物理小组来进行,要经过耐磨性、拉伸等各种实验,还要按照目标市场的办法去洗水,观测洗完后会不会褪色、缩水 化学测验则要看是不是有致癌物质。总之,送检样品要经过很多种检测,并且一一分开,最后得到一个客观的报告。   &ldquo 送检样品测试完数据,直接上传报告,中间是不能修改的。我们做的工作,实际上是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传递信任。&rdquo 申屠献忠说,各个实验室检测人员并不知道样品是哪个客户的。   &ldquo 拉&rdquo 与&ldquo 推&rdquo 的平衡   在SGS庞大的体系内,提升管理效率成为其在中国市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ldquo 我们实行事业部制,在全球和中国是一个矩阵式架构,比如全球10条业务线,每条业务线有一个全球执行副总裁,每个地区有首席运营官。&rdquo 申屠献忠表示,他除了担任SGS中国区总裁,还兼任过全球玩具及婴幼儿产品业务副总裁。   &ldquo 中国战略要和全球的业务线一起沟通,并不是说我们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要融入全球的战略中,所以沟通至关重要。&rdquo   申屠献忠把中国与总部的沟通比喻为&ldquo 拉&rdquo 与&ldquo 推&rdquo 。SGS总部每年会交给每条业务线一个预算总额,但因为其他业务线的全球执行副总裁不在中国,中国市场一旦有投资机会,如设立新公司或收购等,需要全球的配合,就要与这条业务线的全球负责人沟通,说服他成为中国区业务发展的支持者。相反,如业务线负责人在外面看到中国有什么机会,也会&ldquo 推&rdquo 动做本土市场分析,看时机是否合适。   超过1万人的企业,申屠献忠必须把企业文化和员工培训做好。由于SGS检验测试认证范围广,几乎涵盖所有的行业,每个行业都要有专家,而市场上并没有一个所谓的&ldquo 检测&rdquo 专业,因此培养技术人才基本依靠SGS自己的&ldquo 造血系统&rdquo 。   简单来说,SGS中国从各个专业招来的新人不懂检测也没关系,SGS有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包括课堂培训、技术培训、基本经验培训及商业培训等。   &ldquo 对SGS来说,最大的难题不是检测人员的培训。最难的是公司大了以后,需要综合性人才,要懂技术、懂商业、懂管理。我们最缺的是复合型的中层干部。&rdquo 申屠献忠说,SGS花了很大精力,希望把技术人员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为此推出了名目繁多、针对各种级别员工的培训和成长项目。   2007年,申屠献忠出任SGS中国区执行总裁,集团的战略也从单纯财务目标转为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申屠献忠可以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空间内,实现SGS在中国的发展,近5年,SGS为客户设计了很多新服务,包括在节能减排方面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为企业提供审计、认证、培训和咨询服务,以加强业务流程、改善管理系统和人员绩效。   申屠献忠:把握供应链质量管理至关重要   作为《新财经》杂志的忠实读者,申屠献忠对6月刊的封面报道《标准乱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大家对标准乱象有一些误解。比如奶粉中的三聚氰氨、奶茶珍珠中改良的淀粉含有马来酸,正常情况下,企业不用去检测。大部分国内标准实际上是参照国际标准的。问题不在标准本身,而在这些标准到底有没有很好地去执行?如果不执行,标准再高也没用,很多国内企业会想,去做检测要花钱,我为什么要做,这是个大问题。   因此,企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有时候不一定是运营不专业,或者内部有问题。而是供应链管理出现问题,明明知道进来的材料或零部件有问题,却因各种关系不好意思退回去,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有问题。企业自己也可以做检测,问题是自己检测,能不能检出问题,怎样管理供应链问题。   比如,某大型跨国玩具公司的玩具中铅含量超标,工厂倒闭,老板自杀。由于生产玩具要用到油漆,实际上是油漆当中铅含量超标,造成玩具铅含量超标,需要召回销毁,结果使得规模达数千人的中国代工厂倒闭了。   油漆供应商为什么会铅含量超标?因为色粉的铅含量超标,色粉供应商假冒了SGS测试报告,给了油漆供应商,油漆供应商又把假的报告给了玩具生产商,就这样几千人的工厂,一夜之间就倒闭了。   这种事情怎么发生的?就是企业没有好好管理供应链的质量,编造的报告不去求证。如果企业要求供应链一定要送到SGS测试,测试完了还要把报告给他们,那就严谨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帮助企业去设定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一定要高于国家标准。然后做检测,整条供应链的检测可以做很多东西,能提高企业整个生产水平。?
  • 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抢滩中国新能源市场
    核心提示:中国新能源、环保产业方兴未艾,强劲增长的市场吸引了多家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抢滩。日前,国际知名的第三方检测和认证机构CSA宣布,今年将巨资投入拓展中国业务,   中国新能源、环保产业方兴未艾,强劲增长的市场吸引了多家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抢滩。昨天,国际知名的第三方检测和认证机构CSA宣布,今年将巨资投入拓展中国业务,增设和扩张多个实验室,其中广州实验室将扩建,新增LED照明产品的能效验证测试能力。日前该公司也刚在上海成立新的测试和认证实验室,并拓展原有的产品评估和咨询中心 在浙江昆山今年也将建成一个针对太阳能产品的实验室。据悉,该公司预计今年在华投资总额逾500万美元。   昨天,CSA集团亚洲区总裁潘益平告诉记者,近一两年来中国企业对新能源、环保方面的产品检测和认证需求增长强劲,该公司在华新能源检测和认证业务量去年比前一年翻倍增长。“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在快速成长,企业加快研发新品,而新品的功能如何、能否达到北美标准,这就需要我们检测机构为其做功能检测,并为其做认证,以获得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相关新闻: CSA中国首个光伏实验室成立 检测认证机构CSA香港设实验室 瞄准大中华市场 CSA在沪成立测试和认证实验室
  • 放宽外资检验机构设立 大竞争压力袭向国内检测
    我国放宽外资检验检测机构设立了。日前从第三次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会议上获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将于8月1日实施。分析指出,随着外资检验检测机构设立限制被取消,国内检验检测机构将面临更大竞争压力,建议国内检验检测机构苦练内功、深耕市场,加快发展步伐。 放宽外资检验机构设立 大竞争压力袭向国内检测    从日前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会议上获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将于8月1日实施,届时“在华设立外资检验检测机构的外方投资者应当具有三年以上检验检测从业经历”的规定将被取消。分析人士称,此举体现国民待遇,鼓励公平竞争。    自2002年起,我国技术检测行业对外资开放,国际大型检测机构通过投资或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从事检测服务,目前行业布局基本完成,给国内机构带来较大竞争压力。    数据显示,在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中,去年14509家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实现营业收入760.82亿元,同比增长9.89%。143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6.77亿元,同比增长38.03%。就营业收入增速而言,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已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的3倍。如果平均分摊,则每家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取得营业收入7000余万元,是市场平均水平的12倍多。也就是说,外资检验检测机构用不到行业总量(28340家)0.5%的数量,取得了行业市场规模6.23%的营收,其盈利水平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从市场占有率看,营业收入前100名的检测机构中,外资15家,比2013年多3家,15家外资检验检测机构营收规模占营收前100名的检验检测机构总规模的25.2%;营业收入前50名的检测机构中,外资10家,比2013年多3家,10家外资检测机构营收规模占营收前50名的检测机构总规模的30.78%;营业收入前20名的检测机构中,外资7家,比2013年多2家,7家外资检测机构营收规模占营收前20名的检测机构总规模的45.56%。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外资检验检测机构设立限制被取消,国内检验检测机构将面临更大竞争压力,建议国内检验检测机构苦练内功、深耕市场,加快发展步伐。文章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 华测检测经营性现金流骤降八成 近期频遭外资和机构减持
    国内检测认证行业龙头华测检测(300012)8月11日晚发布2024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27.91亿元,同比增长9.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37亿元,同比增长1.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增长4.74%。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221.33万元,同比大幅下降86.72%,华测检测称主要系本期经营性收款减少、经营性付款增加所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支出22.99亿元,同比增长9.80%,其中,销售费用4.72亿元,同比增长10.44%。  分产品或服务来看,华测检测上半年医药及医学服务板块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4.21%,毛利率下降25.19%。  公开资料显示,华测检测是一家全国性、综合性的独立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主要从事工业品、消费品、生命科学以及贸易保障领域的技术检测服务。  华测检测一直以来备受外资机构关注。A股市场上境外投资者对华测检测的持股比例较高,但是近来频遭外资和机构减持。  最新股东变动显示,截至7月1日,公司第一大流通股东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减持公司股票3417.77万股,共持有2.0亿股,持股占流通股比11.91%。公司第三大流通股东UBS AG减持公司股票255.52万股,共持有4039.36万股,持股占流通股比2.40%。公司第八大流通股东全国社保基金一一五组合减持公司股票130万股,共持有2800万股,持股占流通股比1.66%。另外,公司第七大股东易方达创业板指数基金减持公司股票83.88万股,共持有2876.73万股,持股占流通股比1.71%。  与此同时,在各大公募基金及机构投资人纷纷减持的情形之下,高盛集团新进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截至7月1日,高盛集团持股3410.76万股,位列公司第五大流通股东。  从前述机构及基金的调仓中可以看出,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部分个股的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华安基金在近期公开表示,在去年二季度高基数背景下,医药板块整体中报业绩预计相对平淡,市场关注度不高。华安证券指出,医药生物2024年至今走势回到2018年年底和2019年年初的低点位置,也是10年来的底部。  实际上,从国内检测行业来看,整体上2023年净利润均呈现下滑趋势,华测检测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也大幅放缓。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约56.05亿元,同比增加9.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9.1亿元,同比增加0.83%。  二级市场上,华测检测自公布2023年业绩之后,股价一路下跌,截至8月9日,华测检测收报11.60元/股,年内跌幅约17%。  华测检测最新市值195亿元,相较于其2021年6月市值历史高点588亿元,三年间市值已跌去390多亿元。
  • 官方食品检测不给力 外资抢入市场
    能不能将“地沟油”验明正身?眼下,几乎所有的食品检测机构都开足了马力,都想“率先”拿出检测方法、检测标准 竞争者中,颇多“独立第三方”的食品检测机构,有外资的,也有民营的。“如能‘率先’,意味着在市场上的声誉、在行业内的地位,意味着经济收益。”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的蒋磷蕾,向记者描述食品检测市场上的“最新动态”。   因为食品安全事件多发,近些年我们常在媒体上看到官方食品检测机构亮相,也许以为就它们在做食品检测。其实这是一个市场、一个行业,而且正快速扩容,涌进越来越多外资和民营的独立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据说,这些年每爆发一次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这个市场就“收获”一次壮大的机会,独立第三方机构则“收获”一次业务增长的机会。   食品国标和国际标准,差别太大   退一步说,就算食品平安无事,第三方独立机构也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因为食品国标和国际标准的差别,常常很大,“差别”创造出“空间”。   比如一只苹果的农药残留检测,中国标准是30多个项目,而美国标准规定要查139个项目,欧盟是157个,日本更多达357个。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计划,未来3年中国食品标准中与农药残留相关的检测项目将“成倍增加”,但总数仍将明显少于国外标准。   每种食品上市前都必须接受安全检测,政府所属的检测机构往往只查中国标准规定的项目,但这样的报告,做出口食品的企业派不上用场——你得符合进口国的标准,得拿出人家认可的检测报告,这就给了外资检测机构一个颇大的市场。   除了食品出口商,做国内市场的食品企业也越来越青睐“洋机构”的报告。华东理工大学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副教授常雅宁说,始于“苏丹红”事件,外资检测机构在我国各地日益受到追捧,因为许多人认为,它们查过、认可的食品,“似乎更安全”。   据介绍,虽然由于“强制检测”,目前政府下属的检测中心仍占据着食品检测市场的半壁江山,但以外资为主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已经拿下市场份额的35%。全球独立第三方产品检测认证机构中的几大巨头,无一例外都在中国开设了“分号”,如英国INTERTEK、瑞士SGS、德国TUV、法国BVOI等,分别都开了30多家分支机构 而德国VDE、日本JQA、南非SABS等国际知名机构,最近也进入了中国市场。   检测结果立等可取,人家能办到   今年5月“塑化剂”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后,瑞士SGS公司头一个推出了塑化剂检测项目,一时间,众多食品企业前来申请检测,还愿意为“加急”付2-3倍甚至更多的钱。类似情况,几乎每次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都会出现。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爆发时,许多外资检测机构都顾客盈门——食品生产企业为在第一时间自证清白,要求检测结果立等可取而不计成本。   专家认为,这是外资检测机构能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政府所属机构承担的往往是强制性检测项目,习惯了按部就班,接受企业委托后,一般一周左右才出报告 而危机爆发时,食品企业哪能等那么长时间!   再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内食品检测机构的信誉——数一数,近年有多少起中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是由国外检测机构“点燃导火索”的?“苏丹红”事件最先在英国发现、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最先被新西兰查出……消息传到国内,我们的官方机构一时手足无措。   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我们也要有   官方食品检测机构不时遭遇信任危机,使专家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了另一个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的食品检测基本都由政府所属机构做,检测结果就跟政府的信誉捆绑在了一道,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危机,便有可能给政府信誉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波及政府下属的其他产品检测机构信誉。   何况,眼下我们的食品检测制度和标准还有不少缺陷。一位学者提出,检测制度不完善、检测标准落后,不但会累及食品安全,还会累及食品检测机构乃至政府在公众中的信誉。比如食品企业用的煎炸油,通常都重复使用 虽然按照现行规定,要定期加入新油,“使煎炸油的整体成分维持在对人体无害的水平”——但煎炸油究竟使用多久必须兑入新油?煎炸的温度必须维持在多少度?这些都没有详细规定,全靠企业的自觉和把控能力。这当然很容易出纰漏。   有学者认为,除了完善制度和提高标准,加速与国际接轨,还应该支持发展我们自己的独立第三方食品检测机构,让它们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提升服务能力和检测技术,政府部门则更加专注于制度、标准建设和对食品检测市场加强监管。现在我国有上千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与食品相关的研究,其中不乏技术实力较强者,或可鼓励、支持它们积极尝试转型。
  • 江苏新增68家外资研发机构 总数达479家
    江苏省科技厅近日确认了第七批江苏省外资研发机构68家。至此,全省外资研发机构总数达479家,成为江苏高效配置国际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   江苏省外资研发机构由省科技厅组织确认,对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研发人员数量、学历层次、外籍专家数量、研发机构场所、研发仪器设备等,均有严格要求。此次获批的68家外资研发机构,其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电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目前,约有55%的外资研发机构与江苏省高校院所、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
  • 外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仪器设备享受全额退还增值税
    2010年1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经商财政部后,下发《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管理办法》(国税发[2010]9号,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国内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采购国产设备,自2009年7月1日~2010年12月31日起(以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的时间为准),实行全额退还增值税政策。在该《办法》出台之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已经明文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停止执行。”那么,对于此次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采购国产设备可以办理退税,是我国为了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科技进步,在税收政策优惠方面又做出的新一轮调整。   一、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企业范围   该《办法》与之前被废止的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只限定了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采购国产设备可享受全额退还增值税,并非是指所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其享受退税企业的范围是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发机构采购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5号)有关规定执行的,在设立时间内,应分为四类条件:   一是《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4号)规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   二是《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5号)规定的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校。   三是对2009年9月30日及其之前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必须是:1、研发费用标准为,对新设立不足两年的外资研发中心,作为独立法人的,其投资总额不低于500万美元 作为公司内设部门或分公司的,其研发总投入不低于500万美元 对设立两年及以上的外资研发中心,企业研发经费年支出额不低于1000万元。2、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低于90人。3、设立以来累计购置的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   四是对2009年10月1日及其之后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必须是:1、研发费用标准为,作为独立法人的,其投资总额不低于800万美元 作为公司内设部门或分公司的,其研发总投入不低于800万美元。2、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低于150人。3、设立以来累计购置的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二、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设备范围   依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发机构采购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5号)的有关规定,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设备范围,主要可分为三类:   一是实验环境方面。例如:教学实验仪器及装置 教学示教、演示仪器及装置等。   二是样品制备设备和装置。例如:特种泵类(如分子泵、离子泵、真空泵、蠕动泵、蜗轮泵、干泵等) 培养设备(如培养箱、发酵罐等)。   三是实验室专用设备。例如:特殊照相和摄影设备(如水下、高空、高温、低温等)   三、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办理程序   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由国家税务局主管部门负责其认定、审核、审批及监管工作。   (一)退税的认定、变更与注销   1、退税的认定。享受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研发机构或中心,应在申请办理退税前持以下资料向主管退税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采购国产设备的退税认定手续: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   (2)税务登记证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3)退税账户证明   (4)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如果此《办法》出台之前,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已经办理了出口退税认定手续的,可不再办理采购国产设备的退税认定手续。   2、退税的变更。如果已办理采购国产设备退税认定的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其认定内容发生变化的,须自有关管理机关批准变更之日起30日内,持相关证件、资料向其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办理变更认定手续。   3、退税的注销。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依法应终止采购国产设备退税事项的,应持相关证件、资料向其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办理注销认定手续。   (二)用于退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认证   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购进国产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在规定的认证期限内办理认证手续。如果是在2009年12月31日(含)之前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其认证期限为90日 如果是在2010年1月1日(含)之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其认证期限为180日。对此,申报退税的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需要注意的是,未认证或认证未通过的发票一律不能作为申报退税的凭证。   (三)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申报   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自购买国产设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之日起180日内,应向其主管退税税务机关报送《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申报审核审批表》及电子数据申请退税,同时附送以下资料:   1、采购国产设备合同   2、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   3、付款凭证   4、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如果不属于独立法人的公司内设部门或分公司的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采购国产设备,由总公司向其主管退税税务机关申请退税。   四、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税收管理   一是根据《办法》规定,对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申报退税,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应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信息核对无误的情况下,办理退税。对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申报退税,主管退税税务机关须进行发函调查,在确认发票真实、发票所列设备已按照规定申报纳税后,方可办理退税。上述所指的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通常包括:从事交通运输、开发普通住宅的企业以及从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的中外合作企业。   二是采购国产设备的应退税额,是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而确定的。凡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未全额支付所购设备货款的,按照已付款比例和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确定应退税款 凡未付款部分的相应税款,待企业实际支付货款后再予退税。   三是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已退税的国产设备,由主管退税税务机关进行监管,监管期为5年,其监管时限是以税务机关开具该国产设备的《收入退还书》上的日期为起始日期开始计算。如果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将已退税的设备发生转让、赠送等所有权转让情形,或者发生出租、再投资等行为的,应按以下计算公式,向主管退税税务机关补缴已退税款。   应补税款=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适用增值税税率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累计已提折旧设备原值和已提折旧按企业会计核算数据计算。   四是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以假冒采购国产设备退税资格、既申报抵扣又申报退税、虚构采购国产设备业务、提供虚假退税申报资料等手段骗取国产设备退税款的,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五、采购国产设备申报退税的注意事项   一是及时熟悉出台的退税政策。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应当掌握政策变化,规划投资项目内设备的购进与发票的取得,及时按规定将发票进行认证,并在取得发票的180天内进行申报,避免误期申报的发生。   二是准确区分可享受退税企业与设备的范围。特别是对于2009年9月30日之前和2009年10月1日之后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应准确核实划分企业类型。同时,还应注意可以享受退税设备的范围,防止设备划分混淆。   三是已享受退税的国产设备,增值税发票被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加盖了“已申报退税”章的,不能再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凭证。同时,对已退税的发票应做好留存备案。
  • PM2.5监测设备外资占70%以上
    雾霾天气让不少市民叫苦不迭,却让一些商家从中看到商机。日前,世界500强企业赛默飞世尔中国总裁迈世福来汉,为设在光谷生物城的赛默飞世尔武汉办公室揭牌,将主攻空气检测设备。   迈世福介绍,自今年初开始,赛默飞世尔将原本设在德国的空气检测设备生产线逐步搬迁到上海等地。明年,赛默飞世尔的相关空气检测设备生产线将全部落户中国。   随着中国雾霾天气多发,PM2.5等环境问题成了社会热点,由此也带来了一个新的细分行业:空气检测设备市场。目前,国内大部分PM2.5监测设备以进口为主,外资设备占到70%以上。我省的现用设备中,赛默飞世尔称大部分是该公司提供的。   据中商情报网预计,未来3年,环境监测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至少在30%以上。到2015年,中国环境监测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   &ldquo 目前,无论是进口设备还是国产设备,对PM2.5还只是停留在监测功能上,下一步应该加强对PM2.5的成分及来源分析、追踪等功能。&rdquo 赛默飞世尔中国区高级市场总监谭斯其称。
  • 国有机构垄断检测行业的局面将破
    检测行业由国有机构垄断的局面有望改变,第三方检测市场或将迎来重大机会。   &ldquo 检测体系将走向市场,现在70%的检测机构都是国有的,要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集团,引入资本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rdquo 昨日,有国家质检总局官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ldquo 以后要营造出一个充分竞争的检测机制,但是国家会留一点检测机构,以备最终裁决。&rdquo   上述质检官员还表示,对检测机构的改制,也将改变过去的游戏规则,只要是国家认证过的检测机构,检测报告都会被认可 民营的检测机构,只要符合国家规定,也都可以进行认证。   在千亿规模的检验检测市场中,非国有检测机构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0%,上述检测机构改革及市场放开无疑令其迎来机遇。但对于观望中的资本来说,这块蛋糕到底如何分,往后会否出现新型的垄断,还需要细化的改革措施打消忧虑。   千亿市场待整合   其实早在3月11日,上述检测机构改革便已正式开启。当日,中央编办、质检总局联合下发国务院同意的《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称,在明确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功能定位,推进部门或行业内部整合的同时,也将推进具备条件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转企改制 此外,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整合也将推进,并支持、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并购重组,做强做大。   去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此次发布的《意见》正是对中央精神的细化和实施,同时契合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意见》还称,到2015年,要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整合,工作基本到位,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国家质检总局下设检测机构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这次改革意味着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事业发展模式,也将转变为产业发展模式。其中包括两类机构:一是公益性政府检验检测机构,二是盈利性社会检验检测机构。   公益性政府检验检测机构将为政府监管和政策法规建设提供支撑,为重大国计民生检验检测提供技术支持,对社会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监督,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盈利性社会检验检测机构则将研究先进的测量科学技术,依据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对商品性能进行市场化检验检测,根据数据对商品质量的符合性做出科学、公正的合格评定。   当前,70%-80%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拥有政府背景,其资源配置主导权在政府手里。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民营企业和外资检测机构,但是检测行业的大蛋糕基本被政府主导的检测机构控制,非国有检测机构所占份额约为10%。   但同时,我国检验检测行业正在超速发展。据国家认监委统计和预计,2013年检验检测市场规模为1678亿元、2014年为2105亿元、2015年为2574亿元。   &ldquo 改革之后,一些被政府强制指定的检测项目可以通过采购的模式,让第三方检测机构进入,不再是被垄断。&rdquo 上海质检协会的一名周姓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说。   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最近将启动的检验机构改革就要准备试点,先进行检验机构的整合,第三方检验机构的介入。   改革之后,未来的检测市场对于非国有检测机构来说,有三大利多:首先是企业不再依赖政府部门的检测机构,可以找第三方检测机构,这块市场会变大 第二是政府部门可以购买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服务,需求也会变大 最后则是个人可以送检。   &ldquo 整合检验检测机构一年前就说过,前几天质检和中编办刚开了一个会,政府部门可以购买检测服务,检测体系将放开&mdash 将有更多的高校检测机构、民营和外资机构,是一个开放的状态 但是监管要跟上,需要细化制度。&rdquo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胡颖廉说。   另有国家质检总局下设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说:&ldquo 原来检测机构一直不开放,在加入WTO之后是部分开放,允许外资以合资的身份进入,在2015年要完全开放,这是为了完成WTO的承诺。目前我们已经提交了股份制改制的方案,但是还没有被批准。&rdquo   市场的担心   &ldquo 目前很多检测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吃大锅饭,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年年核算,年年亏本,整个质检体系有超过11万检测人员,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做事业单位改革,而第一个动手的对象便是检测机构。&rdquo 上述检测机构工作人员说。   这名工作人员表示,以后事业单位性质的检测机构不会太多,但可以参股,为混合所有制状态。但是国家还是希望检测机构能够抱团,希望出现检测机构的&ldquo 航母&rdquo ,用来和国际检测机构抗衡,在分支机构中也可以有股份制结构存在。   检验检测机构改革的另一面,则来自外资检测机构的担心。   有外资背景检测机构的负责人表示,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如果行政权力被剥离,剥离后的检测机构被吸入到另外一种由政府部门控制的集团中,这个市场将仍然被垄断,甚至比现在的垄断更甚。   &ldquo 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对这一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破坏力极大,其结果可能是使行政改革本身成为牺牲品。一个以行政手段扶持的、在一个由垄断性国企控制的垄断市场上,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是不能起作用的。这是业界更为关心的一个趋向。&rdquo 上述外资检测机构负责人说。   另据中国欧盟商会相关人士介绍,检测实验室的监管机构通过中国计量认证,对同一公司在全国不同实验室的每一项检测方法与检测产品逐项进行行政审批,因此所有外资竞争者都必须向各省地方质检部门申请获得中国计量认证体系的认证。流程不透明、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实施政策不明确、申请过程耗时过长等,加重了外资质量与安全检测机构的运营负担。   与此同时,业界还担心,相关监管机构通常会借机对新产品开展强制性检测和认证,并拟定一份允许从事相关检测的&ldquo 推荐&rdquo 的检测实验室名单 而选择实验室的过程和入选标准缺乏透明度,独立的提供商往往被排除在推荐实验室清单之外。
  • 图文解析:民营检测机构更具竞争优势
    近日,我国首家上市第三方民营检测机构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测检测)发布201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本次预计业绩:同向下降。预告披露,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比上年同期下降-20%~0%,公司盈利4,606万元&ndash 5,758万元,上年同期盈利5,758万元。   另一家上市检测机构电科院也公布了业绩预告:预计2014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2850.50万元~5225.92万元,比去年同期变动-70%~-45%   两家机构预告业绩都不同程度下降,可见第三方检测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国有、民营和外资之间的拼杀将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而白日化。那么,第三方检测行业的竞争力优势有哪些?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从商业模式、上下游以及行业内部竞争来一一剖析。   第三方检测行业商业模式   检测行业本质受技术进步推动(若想具备中长期竞争力,必须有技术。检测本质来源于技术进步(检测技术、方法的进步),行业需要投入较多高端劳动力(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密集型)来推进技术发展,而且检测设备操作需要大专及以上人员操作,因此企业也需要付出巨大劳动力成本(这些都说明行业受技术驱动,而非劳动力密集) 行业目前非常依赖先进仪器(这些仪器并非企业自主研发),而且仪器的更新换代周期短,还有一些关键仪器需要24小时开机,维护费用不菲,更为重要的是,仪器的专用性很强,若公司想开展新业务,必须购买特定设备。   综合来看,行业的关键资源为资本和人才(技术),关键流程为营销及研发,客户诉求大于企业诉求(客户比较强势),驱动行业发展的关键是在资本投入下,企业提升研发及营销能力,获得更高、更有公信力的检测资质,对企业经营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研发能力都要求非常高,资本贯穿发展始终,研发和营销是不同企业之间、或者同一企业不同发展时期侧重点不同而已。行业商业模式比较难复制(下游需求差别化,检测企业想成为龙头,需要多领域全覆盖,技术和资本要求高),同广告行业一样,此类行业若想发展壮大的路径是收购兼并(收购可获得更多资质、收购可开拓不同行业)。   检测行业基于全社会对于产品及服务的质量(Q)、健康(H)、安全(S)、环境(E)要求而产生,是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其发展一方面受需求影响,一方面受政策推动。2011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要求重点推进包括检验检测在内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到2015年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2012年2月,现代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强调,开展区域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委托研发、检验测试、技术培训等服务,由此可见国家有推动检测行业发展进步意愿。从需求来看,检测行业需求对象主要来自政府、消费者及工业企业,政府推动检测行业,消费者要求环境友好、食品健康,工业企业为求卖出产品也有检测意愿(品牌化驱动),在三聚氰胺、雾霾、速生鸡等特殊事件的带动下,检测行业尤其是生命科学检测行业(健康、环保类)将进入快速发展期,预期未来2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10-12%,20年后检测深度和世界一致(目前是世界约一半水平),则未来20年行业增速约为15%(考虑到行业性质,可能中期增速会更高一些)。即并非典型的战略新兴产业,也并非传统行业,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属于成长性行业(生命周期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检测行业贯穿于产品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应同GDP趋于同步变动,从过去发展看,自2002年起行业开始快速增长(驱动因素是贸易检测)、期间民营和外资等第三方检测维持30%以上增速,2009年因经济危机行业增速趋缓至17.8%,2010年受重回20%以上增长轨道,2012年又下滑至11%,不过随着政策驱动(强制检测等政策)、经济企稳,行业将重回景气周期内。   第三方检测行业上下游之间的竞争   从检测体系角度看,行业参与者主要包括标准制定方(国家机关,标准一般由工信部指定)、认可机构(一般是各地质量技术部门和CNAS)、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只有通过所在地质量技术部门认证获得CMA方可提供检测服务)、检测实验室(一般归检测研究院所有),一般认可机构和标准制定方都是行政机构,检测机构包括国企检测机构、民营机构及外资检测机构,其中后两者被称为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检测机构上游主要是检测设备行业,本行业对设备要求较高,多需要进口,由于行业分散、竞争激烈,对上游的议价能力一般,但自2011年开始,国家开始重点支持科学仪器行业发展,以拨款、政府补助等形式调动了上百亿元资金支持行业发展,行业也因此得到了较大进步,随着基础研发环境进步、客户认可度不断提高以及检测机构通过并购不断获得技术、部分高端检测设备已能实现国产化,这对下游检测服务行业发展十分利好。该行业下游主要是政府、生产商和消费者,下游需求分散且单笔检测金额占其成本较小,所以本行业有隐形的提价能力,产业链地位尚可。   第三方检测机构之间的竞争   检测行业主要由以SGS、BV为主的行业龙头领衔,行业先进技术主要掌握在他们手中,但鉴于行业特性(需求分散、单笔收入小等特点),市场集中度并不高,全球CR12为25%(2008),其中龙头SGS、BV和Intertek占比分别为5%、4%和2%(对应2012年的收入规模为365亿元、332亿元和205亿元),大企业基本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布局,形成全球化布局趋势主要是依赖收购,其中SGS 2012年全球收购了11个国家的18个业务,BV在2011和2012年进行了25次收购,Intertek在2012年也收购了智利和荷兰的实验室,说明收购和兼并是改变行业格局的重要途径。   我国检测行业起步较晚,过去主要受制于政府管制,自加入WTO后才逐渐放开政府管制,随着外资进入和民营企业的兴起,目前形成了三方博弈局面,政府为主的检测机构占60%左右的市场份额、外资占30%、民营检测占10%左右,从企业数量来看,2万多家检测实验室中,95%为国有检测实验室,非国有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实验室不足5%,可见相对于国企来看,第三方独立检测明显弱势。但纵观世界检测市场的发展历史,均是以民营检测机构为主(好处是能够保证检测的公正性、市场化经营利于企业发展壮大),而中国当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管制导致,2014年是质检部门的改革年,这或许为第三方检测市场带来机遇,主要包括:   第一、政府部门将只负责制定政策和标准(未来中国同大型检测机构一样,行业标准也可能由中国本土民营企业建立,这是技术驱动行业的发展规律),强制检测市场(约占现有市场容量的1/2)有望陆续向第三方检测机构开放,同时政府或将更多的向合格第三方检测机构采购服务   第二、数量众多的国有检测机构将被推向市场,民营检测机构同国有单位合作整合将成为趋势,不排除第三方吞并优质地方国企的可能。具体来看,2014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2015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机构整合,进行转企改制。整合涉及质检总局直属检验检疫局、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要求特种设备行业、电子信息软件行业、交通运输、国家级建筑工程、农产品、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能源、烟草等多部门全方位的行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大做强 在两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题,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体现出本届政府对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视。   目前国有检验检测机构主要承担各部委的商检、质检、环保以及卫生等各种认证要求的强制性检验检测业务,其他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主要承担强制性检验检测以外的民事行为的检验检测业务,2013年整个国有检验检测机构业务规模为500亿元左右(我国检测市场千亿容量),这一巨大强检市场有望逐步向社会检验机构开放,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下图是国有、民营和外资机构三种力量对比,从中也可看到民营检测机构相对国企具备市场化优势,相对外资大型检测结构具有性价比和服务优势。   因此,更多机遇将会被民营检测机构享受,理由如下,第一、我国民营检测机构经历了市场的洗礼,特别是优秀的民营检测机构都是在市场洗礼中生存并且发展下来的,因此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 第二、强制检测市场,政府部门不允许外资进入 第三、外资相对于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检测技术和知名度优势,民营检测机构相对于外资检测机构具备机制灵活、服务好、价格低的优势,在中国检测行业的市场化的初期阶段,价格和服务应该是消费者考虑的更重要目标,因此综上所述,认为民营检测机构更具优势。
  • 加大头部检测机构引进力度 深圳拟建国际国内知名检测机构数据库
    日前,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出台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措施。记者获悉,到2026年,深圳检验检测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行业营业收入达到225亿元,国家级质检中心拟超过10家,省级质检站拟超过20家。为了精准高效招引国内外头部检测机构来到深圳,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拟建立国际国内知名检测机构数据库,加大对国际国内知名头部检测机构的引进力度,探索建立检验检测项目从招引到落地建设营运全流程服务机制,支持外资企业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或研发中心。根据深圳市产业发展需求,动员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积极申请,争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将更多的国家级或省级质检中心(质检站)布局在深圳市,提升全市检验检测业的整体实力。此外,抢抓电化学储能、“超充”、汽车芯片以及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机遇,抓紧完善相关领域的检测能力,重点支持“深圳市电化学储能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落地。引导重点检测机构加快完善超充设施检测能力,确保超充设施的安全可靠运营,为深圳市建设世界首个“超充之城”提供科学高效的检测技术支撑服务。在推进“20+8”产业集群检测体系建设方面,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围绕市政府重点布局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8个未来产业的检测需求,组织制定深圳市“20+8”产业集群检测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定检验检测技术能力提升路线图和时间表,尽快补齐关键核心领域检验检测技术短板。与此同时,打造一批本土品牌检测机构。建立检验检测业品牌培育、发展、激励、保护政策,着力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知名品牌。强化政策激励引导,支持具备相应条件的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机构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
  • 食品安全国有检测机构占据半壁江山
    p   食品安全检测是指检测机构接受产品生产商或产品用户的委托,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及专业技术对食品安全方面进行检测,出具检测报告,从而评定该种产品是否达到政府、行业和用户要求的质量、安全、性能及法规等方面的标准。检测机构根据检测工作量向委托者收取检测费用。 /p p    strong 食品安全检测 /strong /p p   据统计,2015年食品行业检测行业市场规模达387亿元,多方因素的影响下,食品农产品检测规范化、标准化的情况下,未来几年食品农产品检测行业市场规模有望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p p    strong 行业总体竞争格局 /strong /p p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中,国有检测机构利用传统垄断优势占据了55%以上的市场份额 外资检测机构利用其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及在出口贸易检测业务中的天然优势占据了30%以上的市场份额 民营检测机构起步晚,资本实力小,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接近10%。 /p p   从数据来看,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以国有检测机构为主,其次为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只占到小部分。从营业收入来看,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国有检测机构营业收入占到全行业营业收入的58%,外资检测机构和民营检测机构分别占35%和7%。 /p p   总体来看,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国内贸易检测以国有检测机构为主 /strong /span ,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份额较小。从营业收入来看,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国内贸易检测中,国有检测机构营业收入占到全行业营业收入的88%,民营检测机构和外资检测机构分别占8%和4%。 /p p   总体来看,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出口贸易检测以外资检测机构为主, /strong /span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份额较小。从营业收入来看,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出口贸易检测中,外资检测机构营业收入占到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3%,国有检测机构和民营检测机构分别占16%和11%。 /p
  • 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夹缝中求生存
    上个月,国内首个检测资源联盟在东莞成立,面对丰富而分散的检测资源,东莞首次在国内进行联盟式整合的探索。   检测行业步入新世纪才逐步开放,在东莞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东莞坐拥庞大的制造企业群体,检测机构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行业的发展乱象也如影随形。其中,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中,不对等的市场竞争令民营检测机构的处境最为尴尬,行业监管的缺失令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误入歧途。   塑造行业具有公信力的正面形象,令第三方检测机构真正实现独立与公正,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均必不可少,而东莞也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虽任重道远,但也可期。   高利润的诱惑   由于东莞外向型企业众多,随着欧美等国家对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标准日渐提高,企业需要出具权威的检测报告才可通关,这催热了东莞的检测行业,检测企业也日渐增多,而且集群效应在一些镇街已经初步显现。   近几年来,东莞的检测行业发展迅猛,除了政府及职能部门下设的检测机构外,外资和民营企业也纷纷抢占东莞市场,业内竞争日益激烈。数据统计,2011年,全国总体检测市场容量达820多亿元,东莞占据其中数十亿元的份额。   在东莞市优越检测技术服务公司的实验室里,几名身着白色大褂的技术人员戴着口罩,正在对重金属进行检测。优越检测公司背后的投资者,是均兴金属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黄日荣。   均兴金属位于道滘镇,是一家以五金饰品为主营产品的传统制造企业。黄日荣对记者介绍称,受金融危机影响,五金行业同样面临着订单锐减的困境,均兴金属也不例外。前几年,订单量的骤降令黄日荣下定决心寻求新的行业盈利点。   均兴金属的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等地区,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必须符合欧美标准才可通关,涉及到铅、镍、镉等重金属的检测,以及染料、镀层等多项检测。几年前,黄日荣设立了优越检测这家独资检测中心,致力于行业公共检测。黄日荣的初衷是,创立优越检测,不仅可以令均兴金属避开高昂的检测成本,还可以接收同行的检测订单而获益。   与利润空间一再被摊薄的五金制造行业相比,优越检测的营业额却直线上升,利润率也是一路上涨,从2008年的10%,到2009年增至15%,再到2010年~2011年增至20%。   据了解,近几年来,面对不断增长的检测市场需求,黄日荣正逐步加码优越检测的投资建设,目前一年的检测营业额就可以达到数千万元。他坦言,相对于毛利15%的五金制造业来说,检测行业是一个暴利行业,行业利润高达50%~300%。   在高利润的诱惑下,除了本地企业外,一些国外检测机构也开始抢滩东莞检测市场。2009年,松山湖正式与法国皮革与鞋类质量检测中心(CTC)签订投资协议,法国CTC投资四百万元在松山湖建立鞋类质量检测中心,正式进驻东莞。   去年,世界一流的鞋业测评认证机构赛卓也正式落子东莞。据赛卓亚洲业务开发负责人谢慧锦介绍,2004年,赛卓就在东莞设立了代表处,经过多年耕耘,东莞许多制鞋企业都成为了赛卓服务的客户。为了更好地深耕东莞市场,赛卓决定扩充东莞地区的业务,于去年成立了东莞赛卓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东莞中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双进对记者介绍,检测业在东莞是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东莞集聚着庞大的制造企业群体,此前,由于缺乏较为权威的行业检测机构,导致东莞企业不得不将检测业务交给深圳、广州等地的检测机构完成,随着东莞本土检测力量的崛起和外来资本的渗透,东莞企业的检测业务正在逐步被本土检测机构分流。   不对等的竞争   从目前来看,东莞的检测机构,民营企业最多,但他们的处境也最为尴尬。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称,国有检测机构在资源上拥有先天性的优势,而且有些地区或领域因为检测市场未完全放开,市场竞争不对等,国有检测机构形成垄断之势 而外资机构拥有品牌优势,企业产品要做检测,一般都会主动去找有品牌效应的大型检测机构,民营企业则只得“拾人牙慧”,处境尴尬。   以松山湖作为样本来看,目前松山湖的检测机构数量最多的是民营企业,除拥有像东莞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这样的事业性检测机构,以及像法国CTC皮具与鞋类质量检测中心这样的外资龙头企业外,依托东莞工研院和东莞电研院等公共创新平台的技术力量,也孵化出几家检测企业。   这几种类型的检测机构发展状况到底怎样,可以从一组数据中得到直观的体现。记者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2012年,国有检测机构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共服务企业8000家,营业额7760万元 外资检测机构CTC共服务企业600多家,营业额超过1300万元。   民营企业的数据则相形见绌,并不十分光鲜。松山湖的民营检测企业中,处于龙头地位的是中鼎检测,去年共服务企业500多家,营业额为1200多万元,其他民营企业则业务量有限,营业收入也根本无法和国有检测机构以及外资机构相提并论。   在谈到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时,东莞三鼎产品检测服务公司项目经理马青立对记者介绍,民营检测企业目前规模普遍较小,实力羸弱,与行业发展的历史较短等因素有关。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检测业发展的滥觞可以追溯到15世纪,为了保证产品品质,保障消费者权益,更为保障行业健康发展,欧美国家开始推动第三方的检测机构介入,到19世纪中叶,成熟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商品检测已成为一种自觉的商业行为。   马青立对记者介绍,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起步较晚,基本上是步入新世纪以来才开始有意识地去发展,和欧美国家相比,拥有先天性的不足,在市场成熟度上,国内的检测行业还不可与国外的同日而语。   从目前来看,国内现阶段检测现状是,内销产品由国家检测机构负责,出口主要由外资检测机构负责,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则处境尴尬,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东莞的情形也不例外。   东莞市立创华科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工研院孵化出的一家民营检测企业,主要从事各个行业的环保检测服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司负责人张庆表示,作为一家民营检测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开拓的乏力,面临重重桎梏。   “实验室建设要投入巨资,现在来看,投入与效益并没有成正比,一些民营企业盈利艰难。”张庆对记者介绍,以环保领域的检测为例,民营企业开拓市场的渠道比较单一,客户此前习惯与有政府背景的检测机构打交道,因此会对民营检测企业存有不信任感,对民营企业出具的检测报告是否权威存有疑虑。   无序的市场   商业化之后,第三方检测机构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检测机构将企业视为收入的重要来源,即使它们认为自己是所谓“独立第三方”。多家检测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各个行业的检测中,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为了短期盈利,不惜违背诚信而违规操作。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介绍,一些企业在申请质量证书时需要提交产品质量检测报告,面对时间吃紧的情况,往往会要求检测机构在下单之后一两天内就出具检测报告。   上述人士称,一些检测指标根本没有办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具结果,第三方检测机构要么选择不做,要么出具假报告以保证企业能顺利申请到证书。为了维护客户关系,争取到更多客户,许多检测机构会选择直接出具报告,根本就不去检测。   马青立在检测行业浸淫多年,他对行业的潜规则也是十分痛心。他回忆称,几年前,在行业刚刚起步时,业内作弊成风。如今,市场淘汰了一些毫无公信力的检测机构,但潜规则依然横行。   三鼎公司的检测业务领域是产品认证、测试、化学检测等,马青立对记者介绍,“许多检测机构面对的多数是低端客户群体,一些客户在与第三方检测机构谈业务时,有的就直截了当表示要拿到产品达标的质量检测报告,部分检测机构根本就不去做实验,直接出具报告。”   马青立介绍,一些检测机构纯粹是用营销模式来运作的,通过价格战来拉拢客户,“比如,按照正常来讲,一单业务我们的报价是1万元,他们就可以压低到3000元左右,如果我们3000元接下来,就是亏钱的,而他们仅仅就是为了给客户提供‘合格’的报告。”   一些检测机构造假,很容易对客户造成风险。马青立举例介绍,此前,一些客户曾咨询三鼎公司,是否有必要对出口欧盟的电线插头等产品进行CE认证,三鼎公司明确告知这些客户,这部分产品并不需要做CE认证。而有的检测机构,为了利益,则接下了订单,“有的检测机构本身做不了CE认证,仅仅是为了给客户出具认证报告赚钱。”   “实际上欧盟对这部分产品没有要求做CE认证,如果随意认证,反而弄巧成拙,存在乱用标准的风险,给客户产品的出口埋下了隐患。”马青立说。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近几年来,欧盟在多个行业通过技术壁垒发起对中国的贸易争端,对一些行业产品的安全技术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些不正规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技术水平有限,有时为企业出具的“合格”报告根本就不符合欧盟标准,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困扰。   毋庸置疑,对于正规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而言,目前的行业乱象扰乱了市场,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导致正规第三方检测机构失掉很多市场份额,并形成恶性循环。   缺失的监管   检测机构的数量正逐年增多,然而,对这一领域的监管力度却滞后于行业的发展步伐,这也成为行业无序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洪双进认为,东莞的检测资源分散,行业的另一个隐忧是,检测机构和企业拿到相关资质后,就可以从事相关的务,但是行业缺乏后续的监管,这样极易造成行业的无序竞争。“行业的无序竞争,会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他说。   目前,在技术上,第三方实验室首先需经过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认监委)颁发的CNAS认可。而行政上则需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CMA认证。在进行具体行业务时,还需经过其行业主管部门的授权。例如,建筑行业检测需通过建设部授权,环境行业检测则需通过环保部授权。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有多个部门对实验室进行技术和行政上的授权,但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却并未形成实质性的威慑作用。此外,有助于形成互相监督的行业间组织在这个领域也是基本没有。   一家民营检测企业负责人对记者介绍,颁发认证认可的政府部门对第三方检测机构每年都会定期检查,对检测机构的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但是,企业在检查之前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利用那一段时间操作很容易,而检查过后,日常的运营还是会违规操作,监管部门也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根据媒体报道,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后,三聚氰胺被纳入国家检测标准中。众多第三方开始着手准备申请检测三聚氰胺的执照。然而,它们中的一些正是通过作弊方式通过了检查并获得了执照。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标准样品进行进一步认证时发现,真正靠能力和水平通过检测的第三方机构寥寥无几。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成仁曾在一次报告中介绍,实验室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比对由国家标准实验室或一个已认可的实验室对某一样品出具参考值,并据此对各个参加实验室的测量结果进行评定,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实验室从不参加比对。   业内人士认为,大型企业可以选择放弃可能威胁公信力的客户要求,但许多小型检测机构受利益驱动,很容易禁不住诱惑而违规操作。只有对市场加强监管,企业在各方监督下,无法再通过假报告、假证书获得长期利益,企业自身便会要求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准确的检测报告。这样,第三方检测才能真正起到公正、权威的作用。   而从目前来看,监管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基本缺位。张庆就认为,“目前,对检测机构的监管手段比较单一,没有起到实际作用。监管存在重技术轻市场的倾向,在技术上,目前的监督机制很难满足整个行业的发展。”   联盟式的整合   面对行业乱象,东莞市也正在通过自身的方式来进行有益的探索。业内人士认为,东莞检测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力,需要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拓其他检测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并培养差异化竞争意识,逐步培育专、精、尖服务项目,形成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避开低端市场的无序竞争乱象。   洪双进也对记者介绍,东莞的检测机构,应该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以中鼎检测公司为例,洪双进介绍,中鼎检测无论怎样全面发展,会一直将化学检测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要着力点,并深耕这块市场。   作为制造企业配套服务产业,业内人士认为,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在检测服务上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像东莞标检这样的检测认证企业,并不只是单纯为企业产品进行检测,开始纵向挖掘利润点,例如,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研发阶段的咨询、不合格产品的整改方案、国际标准咨询等服务。   另外,虽然历经多年发展,然而目前东莞的检测行业仍然缺乏综合联合服务平台,资源利用率低成为关注的焦点。东莞市制造业发达,检测资源丰富,全市有资质的实验室和检测机构有100多家。但是,这些资源基本分散在不同行业和部门,缺乏有效的整合,资源无法为东莞众多企业最大化利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东莞的行业检测机构分布过于分散,既有大型的综合性的检测机构,又有很多小型的专业型企业检测中心,缺乏一个统一的平台将其串联起来,以实现规模服务效应,有效提高检测资源利用率,提升服务效率及水平。   东莞的检测机构也意识到了抱团发展的必要性,在行政部门的引导下,检测行业希望加强行业自律。上月,国内首个检测资源联盟在东莞成立,联盟由东莞市质监局和东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牵头,联合15家检测机构、龙头企业等单位发起筹建。据了解,检测资源联盟除了拥有检测机构外,还拥有华为、玖龙纸业、徐记、以纯、欧珀、生益科技等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联盟希冀通过这些优质客户的带动,促进东莞检测资源的整合。   副市长张科表示,检测资源联盟的成立,对东莞意义重大。一是可以壮大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形成政府、企业、院校等检测力量的协同发展 二是推动东莞质量强市建设,促进东莞产品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三是能助推东莞产业高端化。   市质监局局长罗晓勤介绍,此次检测联盟将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产业、共同提升”为原则,整合东莞现有的各类检测资源,就地就近为东莞企业提供全方位质量外包服务。可以减少企业在检测方面的重复投入,降低企业成本,将有效提升东莞地区的整体检测能力和水平。
  • 频“摆乌龙”,检测机构谁“检测”
    近期,一则节能灯辐射超标的消息引发轩然大波,上海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后却发现,信源来自一家未获得计量认证的检测机构。该机构不仅用错了检测标准,更擅自对外公布失实数据,造成负面影响。近几年,类似的检测乌龙事件频发,另一方面,检测机构作为评判复杂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的“利器”越来越受倚重。人们不禁担心,如果连检测机构都不靠谱,还能信谁?   监管依据“空白”不少   某外资检测机构负责人指出,乌龙事件频发,背后原因之一是现行监管体系有空白,让别有用心者有隙可乘。就“摆乌龙”的后果而言,如发布相关数据的检测机构根本未获得计量认证,根据《计量法实施细则》,可责令其停止相关活动,处1000元以下罚款,上海市计量监督管理条例最多也只能罚到1万元,这难以对违法机构造成震慑。而对于检测机构擅自对外发布失实数据的行为如何处罚,相关规定还是空白。   “计量法实施细则颁布至今已有20多年,而本市计量监督管理条例也已施行12年,相关法律法规客观上存在滞后。”市质监局认证处负责人坦言,目前有关检测机构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从“准入”的角度来限制检测机构,但对于其实际的经营行为约束并不多,许多严重扰乱检验市场秩序的行为,无禁止性的规定或者没有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比如去年发生的肯德基“药鸡门”事件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监管体系的空白点,即检测机构如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严重产品质量问题,是否要上报或向社会公布。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相关文件中虽然要求检测机构发现区域性、普遍性、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重大产品质量问题信息时,要向质检部门报告,但仅针对各级质检部门设置的检验机构开展的委托检验,并不包含社会中介检测机构。去年11月,市质监局也发布通知,强调食品检验机构对复检确认的相关不合格检验结果,须及时上报,但未提及非食品检测机构是否要上报,也没有明确什么情况下属于“知情不报”,并且如何处罚。   上海检测机构大多“小而弱”   据市质监局副局长沈伟民透露,酝酿3年的《上海市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已列入市政府今年的立法重点调研课题,一些被忽视的监管体系空白将被填补。其中,无论是监管部门授权的检测机构还是社会中介检测机构,都将被追究“瞒报”责任。   对于检测机构上报将导致“商业机密泄露”或“违反合同精神”的疑虑,沈伟民表示,及时上报检测结果,反而能曝露上游供货商的问题,让监管部门尽快介入调查和监管,从而控制问题食品,不让其流向市场。这样既保护了送检企业和检测机构的信誉,又保障了公众的食品安全。不过,具体检测结果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要上报,以及怎样的“瞒报”构成违规并如何处罚,这其中的监管尺度还需进一步调研。   上海已成为我国检验检测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据统计,本市获得计量认证的检验检测机构近3年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截至去年底已近700家,检验检测从业人员近4万人,年产值接近100亿元。面对如此迅猛的产业发展速度,规定再完善,过一段时间也会产生脱节。   据质监部门透露,一个可供公民、法人查询检验检测机构信用信息的服务平台正在规划建设中,凡是受到刑事处罚或开除处分的检测机构人员、被撤销检测资质的机构都将被录入该平台,3年内不得从事相关工作或申请相关资质。据介绍,上海大部分检测机构仍处于“小而弱”的状态,目前三分之一的检测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不足20人。来自市质监局2012年的统计显示,本市66.49%的检测机构年业务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这些占到总数近七成的检测机构一年的业务收入加在一起,只占到全市所有检测机构年业务收入总额的11%。这些机构违规的可能性高,一旦依法严处,可以重新申请相关资质“东山再起”,因此建立检测机构的诚信档案库将是上海未来监管的必然趋势。
  • 全国首家外商独资检测认证机构的设立运营,有力推动了我国检测认证行业发展
    优质、专业的检测认证机构有助于推动认可认证和检验检测的双多边互认,帮助技术更好“走进来”、企业更好“走出去”。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建立以“准入前国民待遇 +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对于试验区内涉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内资和外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推动全国首家外商独资检测认证机构落地上海自贸试验区,为我国检测认证引入先进技术、创新经营机制和管理理念,将有力促进我国检测认证行业发展。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得益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即外商投资进出口商品认证公司的设立在负面清单管理之外,公司短短半个月就落户,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的第一家外资认证机构。公司用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理念、以科学为依据的产品创新研发技术、专业的检测技术以及权威认证,为中国食品、农产品行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国内生产的食品和出口美国的食品、农产品以及食材原料的企业进行本土化测试和认证,缩短认证周期,节省认证成本。同时,也为海外进入中国的食品进行背书,确保进入中国的食品农产品符合 CFDA 要求。扩大开放,放宽准入对服务业领域,在政策创新和行政审批等方面采取更加开放的姿态。过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2003年国务院第390号令)相关规定,外资认证机构要进入中国市场,有着一些 “ 硬条件 ”:需要有10名以上相应领域的专职认证人员,取得其所在国家或地区认可机构的认可,具有3年以上从事认证活动的业务经历等等。按照这些“硬条件”,美安康并不具备进入中国的资格。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第二批扩大开放31条措施,其中就包括取消了外商投资进出口商品认证公司的限制,取消了投资方的资格,所以美安康才能顺利进驻到金桥片区。审批改革,提高效率上海自贸试验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同时配套改革中将认证机构许可改为后置,企业可直接在投资直通车网上申请成立认证公司,然后再办理认证机构许可,大大缩短了认证机构的设立时间。美安康正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由于外商投资进出口商品认证公司的设立在负面清单管理之外,使得美安康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拿到了营业执照。这项改革的推广不仅有利于类似美安康这样的外资认证机构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拓展,也有利于提高中国食品检测认证领域的水平。2014年第二批扩大开放31条措施实施以来,包括美安康在内共有5家外资认证机构落户自贸试验区,经过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和改革试点,为认证机构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实践案例。2020年11月,《国务院关于修订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第二次修订中,直接删除了对外商投资企业取得认证机构资质的限制条款,取消了对外资认证机构的准入限制,外资认证机构享受同等“ 国民待遇 ”,自贸试验区改革成效凸显,推动了审批制度改革进程,并最终以法规制度形式推广至全国范围。抓住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的发展机遇,减少行业准入限制,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营商环境。下一步,要继续用好负面清单等政策,推进区域范围内更大程度的开放,提升对外开放的示范效应和能级水平。
  • 广东国有检测机构放下身段寻求突围
    近几年,频发的产品质量事故,把检测机构也带入了中国公众的视野。   人们不知道的是,从产业角度来说,检测业本身也成为一个蔚为大观的产业。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技术检测市场规模约为500-600亿欧元,约合5000-6000亿元人民币。这种属现代服务业门类的新行当,近年来在广东发展迅猛。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原有的国有检测机构,凭借自身的历史积淀、政府关系、政策优势,在市场化竞争中,借助打造公共检测平台顺势突围。   市场前景 需求增长规模庞大   2010年,一系列产品事故丑闻,一次又一次触动着国人的神经。而每一次事故过后,人们都增添一份对检测机构的期待,希望它们能出来给出一个权威的结果。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加上中国对外出口产品的刚性检测需求,刺激着中国检测市场近些年的高速发展。   在记者获取的多份有关中国检测市场调研报告中看到,中国检测市场在前几年一直以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是全球检测行业近年来增长速度的两倍。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检测市场规模达到450亿元,而今年有望达到700亿元。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中国这一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检验认证市场,都是一块飘着香味的蛋糕,且有望越做越大。   作为华南市场的龙头,中国制造的产品正是从广东源源不断地走向国际市场,随着这一地区出口额的不断增长,广东及整个华南地区的企业对于产品测试和认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据媒体报道,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检测市场规模就达数十亿。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的检测市场,规模也十分庞大。   换个模式 “监督型”转为“服务型”   在国外,检测行业是市场化运作非常成熟的行业,但国内情况则并非如此。按照参与者的不同性质划分,中国检测市场上有三股力量在角力:一是国有检测机构,一是外资检测机构,一是民营检测机构。在入世前,中国并未放开检测市场,而随着2003年国内检测行业向民营资本开放、2005年又完全向外资开放,中国检测业的“新兵”开始攻城略地,抢占市场。   广东的检测市场,三股势力较量更是激烈。国外大型的检测认证机构SGS、BV、UL纷纷落户珠三角地区 国内民营机构也在异军突起,培育出一家民营上市检测公司。虽然,依靠原有的历史积淀、和政府强制检测带来的稳定市场,广东国有检测机构没有节节败退,在国内检测市场还是一枝独秀。但在日益开放的检测市场,国有检测机构面临的市场压力无疑已愈来愈大。   在此背景下,国有检测机构开始谋划转型,广东省国有的技术机构,集体打出了一张牌:打造公共检测平台。这些原来主要负责政府部门监管检测职责的机构,开始积极主动地服务企业,由“监督型”工作模式向“服务型”工作模式转变。拿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来说,目前已与箭牌、金利来、亨氏联合有限公司、宝洁、美赞臣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和资生堂等国际品牌企业保持技术交流与业务合作项目,其中金利来公司已将原材料到成品的验货检验全部委托给它。   据介绍,借力公共检测平台的搭建,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通过加大测试仪器投资力度,该研究院近几年间的业务收入翻了一番多。   服务企业 检测平台建在产业一线   一次检测过程,一般由客户送样或检测机构到现场采样后,在固定实验室内使用专用仪器设备完成检测活动,因此距离远近直接影响送样或采样的成本,从而使检测服务具有一定的区域性。   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公共检测机构把触角伸得更前。而广东的产业布局,一个特色就是专业化、集群化特色明显。有鉴于此,国有检测机构谋划把特色、专业化的检测平台布点至产业第一线。而此举,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表示了欢迎。   拿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正在花都区狮岭镇筹建国家皮革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来说,就获得花都区政府大力支持,花都区政府承诺3000万元和30亩建设用地配套支持。花都区狮岭镇党委书记全泰源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狮岭镇是全国最大的皮具原辅材料集散基地和皮具生产销售基地,筹建国家皮革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利于当地企业的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而一家皮革厂总经理告诉记者,他们之前送检样品,都不得不委托外资机构,或者送到广州检测,路费、时间都耗掉不少,而随着公共检测平台直接落地产业集群镇,对当地企业无疑是一个福音。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皮革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在花都,不仅使企业在节省时间和费用上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把产品质量、标准、知识产权等技术方面结合起来,为该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广东省质监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力争今年新获批准筹建国家质检中心8个以上,今年还要在全省专业镇和产业转移园新建公共检测服务平台30个以上,各地市局至少要新建1个,其中珠三角各市局至少要新建2个专业镇(产业集群)公共检测服务平台。   权威检测 帮助企业轻装上阵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的质量在未来会越来越受到使用者的关注,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可以说,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为这条生命线“把脉”的检测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企业对检测的需求也日益提高。   广州酒家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何兆强说,企业内部会有一些常规的检测,管控产品质量,但为了使产品质量检测结果更具客观、公正性,就需要聘请具有市场公信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其产品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结果。而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一套检测设备耗资不浅,有的设备甚至高达数百万元,超出企业成本承受能力。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具有公信力的检测机构来帮企业的产品质量把关。而设备精良而周全的政府旗下的国有检测机构,因公共检测平台的属性,能提供相对低廉的价格,又代表了权威,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   金利来皮包在大陆的代理公司,已将大陆市场上的金利来皮包的原材料到成品的验货检验全部委托给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该公司一位副总经理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企业自建检测中心太贵了,而以检测业务打包委托给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价格低廉。他透露,原来没有把检测触角伸至原材料领域,产品制成品合格率只有60%多,导致很多无谓的浪费,而现在从原材料就开始进行检测,产品合格率提高90%,这一部分每年就能节省几百万。“第三方公共检测机构的搭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把企业解放出来,企业可以更专注地做品牌、拼市场。”   拒绝“短板” 缩短时间优化服务   对企业来说,检测需求存在一些固定的标准,但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检测机构提供的与其说是报告,不如说是一个综合化的服务。检测需求的连续性决定了,一旦服务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它对客户将具有一定的黏性,并带来源源不断的业务。在检测市场上,检测机构取胜关键除了本身的技术能力、产品线、权威性外,服务也是关键。   而国有检测机构搭建公共检测平台,历史积累形成的技术能力、大而全的检测范围、公信力等优势,这是它们的优势所在,但服务可能不太到位则可能是国有检测机构的一个短板。其中,检测时间是衡量服务水平的一个标准。   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负责人说,该院检验项目的平均检验周期由原先的10个工作日缩短至目前的5-6个工作日,而且实行“五加一”工作制度,即对外服务保证每周6天办公,把周六作为正常工作日纳入检验周期考核。但相对于企业来说,有时候货期很紧,检测时间也很紧迫。“在正常周期无法完整需求的情况下,我们有时候会额外要求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缩短检测时间。”金利来皮包在大陆的代理公司负责人说。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也能主动考虑企业需求,缩短检验时间,满足企业的需要。   而像商业性检测服务机构在贴近客户方面,做得会更足,如派专人跟进客户的需求,如果有要求会尽量缩短检测时间。“如果客人的货堆在港口等着检测报告装船,公司可能连夜加班加点把检测报告赶出来了。”
  • 沪检验检测业务年收入164亿 国有机构占比降至44%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7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成份检验检测机构共同发展的局面进一步凸显,为政府监管、贸易活动、技术研发、民生保障等技术服务提供了多种选择。  今年上半年上海质监局会同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等相关部门开展2015年度上海检验检测认证行业资源统计调查工作,对上报的769家检验检测机构和57家认证机构进行数据分析。  报告表明,2014年检验检测机构有734家,2015年为769家,与2014年相比,2015年国有机构数量占比从52.7%减少到46.7%,民营机构数量占比从32.3%增加到42.3%,集体机构数量从8.7%减少到6.1%,外资机构数量占比从6.3%减少到4.9%。  从业务收入看,与2014年相比,2015年国有机构收入占比从47.5%减少到43.8%,民营机构收入占比从15.4%增加到26.7%,集体机构收入占比从2.5%减少到1.6%,外资机构收入占比从34.3%减少到27.9%。  数据表明,上海的民营检测机构异军突起,从机构数量到业务收入都大幅增加,也导致国有机构继2014年度市场份额下降至五成以下后,机构数量首次下滑到50%以下 不过外资机构营收规模依然庞大。  调查显示,2015年度,全市769家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服务营业收入164.20亿元(人民币,下同),较2014年增长15.2%。检验检测机构共有从业人员47078人,实验室面积181.62万平方米,检测设备原值127.24亿元,当年共出具检验检测报告1954万份。  2015年度,全市57家认证机构认证服务营业收入23.61亿元,和2014年基本持平。认证机构共有从业人员10283人,共发放认证证书100089张,认证服务覆盖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和服务认证三个方面。  报告分析认为,上海的检验检测服务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检验检测服务覆盖各个领域。其中,建筑工程和消防检测、科技服务检测、环境检测机构数量最多,分别有183家、114家和113家 机动车安检、卫生和食品检测、农产品检测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稳步发展。检验检测项目从传统的制造业领域向高技术、健康保障等多元服务方面发展。
  • 2021中国第三方检测机构50强
    顾名思义,第三方检测是指由出于利益之外的第三方,以公正权威的非当事人身份,根据有关法律、标准或合同进行的商品检验活动。第三方可以和两个主体有联系,也可以独立于两个主体之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检测技术的持续提升,我国第三方检测行业快速发展。 四两拨千斤之效 第三方检测行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下游涉及众多领域,涵盖工业、农业、日用消费品制造业、采矿业、电子电器行业、医药行业等。当我们购买黄金珠宝时,厂家带有的检测证书帮助消费者能够迅速有效地辨别其真假与属性,珠宝公司也由此证明了产品的真实性。日常生活中,我们买到的很多商品都带有类似的检测报告。此外,检测业具有客户数量多且客户群体广泛的特点,其服务的对象可以是各行各业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政府部门或者个人消费者等。 对企业来说,第三方检测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全球化竞争愈演愈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了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商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企业在严控自身质量管理工作外,还需要做好供应商的质量检测,确保产品销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第三方检测机构不仅是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帮助政府规避“信任危机”,又能够为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强大的服务平台。因此,与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合作,无论是厂家还是单位,都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国家来说,质量检测则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组成部分,也是产业技术基础之一。今年3月,经过推荐遴选,《关于提升检验检测装备技术能力支撑产业升级发展的提案》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4900多件提案中脱颖而出,成为由主席会议确定的76件重点提案之一,足以说明检验检测作为产业链、价值链与创新链升级的重要一环,对推动产业升级有“四两拨千斤”之力。 好风凭借,仍需久久为功 欧美国家的检测机构自18世纪萌芽,如今已经形成了规范成熟的市场,以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V)、英国天祥集团(Intertek)等为代表的的机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迅速扩张,逐渐发展成主导全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市场的跨国集团。 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较晚,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检验检测行业正式起步,这一时期以国有机构为主;2003年,检验检测行业向民营检测机构开放;2005年,外资检测机构被允许进入中国市场;2010年后,食品、环保、贸易、医疗行业均发布相关政策推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建设,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开始实现快速发展;2011年,检测行业被确立为独立的高新技术服务业。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检测市场规模从2008年的499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3600亿元,截至2020年底,全国检测机构4.9万家,从业人员超140万人,当年向社会出具检测报告5.67亿份,年度营业收入3586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国检测机构营业收入翻了一番,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4.78%;出具的检测报告增长72.3%,年均复合增长率11.5%。 但是,伴随着检测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扩大,行业的薄弱点也由此暴露。数据显示,自市场监管总局于2018年正式成立后,联合相关部门共监督检查检测机构4.3万家次,查处违法案件6000多起,撤销、注销检测机构876家,移送公安司法机关21起,行业乱象屡禁不止。此外,尽管我国检测行业的机构数量越来越多,但规模依旧偏小,市场集中度不高,且国内检测市场以国有机构及外资机构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也使得多家检测机构在夹缝中求生。我国的第三方检测企业做大做强,还需久久为功。 未来大变局 可以看到,我国检测行业的发展与服务质量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从最初的“舶来品”到现在的“重点领域”,时间证明了这一行业的进步与成长。在政策支持与经济的推动下,检测行业依旧处于上升期。 首先是市场的良性汰换。品牌、公信力是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生命线,客户需要凭借第三方检测证实自身产品的质量和树立品牌形象,因此会倾向于选择知名度高、公信力强的机构,检测企业的公信力壁垒与规模的扩大加固便会通过双向作用得到同步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品牌效应会愈发明显,相应地,缺乏公信力或技术支撑的小型检测机构则会被大量取缔。 其次为技术的加持。伴随着智慧检测、移动医疗等新势力的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互联网转型之路会积极推动数据利用的最大化,从而扩大下游市场需求的增长。如安车检测依托自身的专业经验与技术实力,开发了全栈数字化工具——安车智慧检测系统,帮助检测企业降本增效,用技术+资源赋能检测企业多元化增收。 最后,还需要政策的有力监管和引导,以“看得见的手”为检测机构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旧事物的消亡必将伴随有检测行业积极向好的市场秩序的出现,而这,只是时间问题。 结语 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检测产业对我国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意义,在相关政策的持续完善下,相关企业规划产业布局,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推动公共服务与平台共享,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久久为功的长期方向。
  • 国有检测机构改制 SMQ向SGS“取经”
    广州2014年3月26日电 /美通社/ -- 3月17日,全球领先的检验、鉴定、测试及认证机构SGS与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简称SMQ)技术交流会在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召开。SMQ院长助理赖晓芳带领培训、IT、审核等部门部长,SGS深圳分公司经理洪雄斌、SGS质量与审核部华南区域经理朱辉等出席了此次技术交流会。 SGS与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技术交流   国务院决定从2013年8月15日正式开始,90%的出口工业成品取消官方法定检验。国资背景的检验机构将面临改制,改制后的国资检验机构面向市场,与民营、外资实验室同台竞争,将成为主流方向。此次SMQ来SGS,就第三方商检机构的管理模式深入沟通。   会上,SGS与SMQ就组织架构、IT技术、认证业务、培训、检测设备管理、报告审核、环保等一系列管理话题展开,讨论问题达50多个。SMQ院长助理赖晓芳表示,SGS成熟的第三方商检机构管理模式有许多值得国内检测机构借鉴之处,希望双方有机会从培训、IT、技术等方面能够资源共享、深入合作。
  • 我国将大范围整合业务相同/相近检测机构
    近日,国家认监委(CNAS)发布通知称,我国将整合一批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为摸清、检测、认证机构情况,中央编办、质检总局近期拟组织开展专项统计调查工作。   2012年11月的&ldquo 中国科学仪器设备与试验技术发展高峰论坛&rdquo 上,国家质检总局总工刘卓慧在大会报告中透露,截至2011年底,我国各类检测机构已有25669家。她同时透露,2008年中国质量检测市场总产值为450亿元,其中120余家外资检测机构占了33%的市场份额。   按以上数据大致分析,我国25669家检测机构全年的产值合计可能为300亿元,每家检测机构的平均年产值还不到120万元。   业内人士认为,尤其在近年来,多个体系大量进行检测机构重复建设,造成了检测机构迅速增加。而随着我国第三方检测领域逐渐开放和市场化,当前的检测需求不足,在产值数据上显示出&ldquo 检测能力过剩&rdquo 。   该通知还显示,针对此次整合行动展开的调查工作包括直辖市、自治区、省级甚至省级以下相关检测机构,涉及范围与层面非常广因此可预估,我国此次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行动力度将会相当大。   但亦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整合所体现出来的行政行为与市场行为是否能够相容还待考,&ldquo 不同体系检测机构之间的合并重组是否应该更加市场化一些?&rdquo (编辑:刘玉兰)   原文链接:中央编办综合司 质检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统计调查工作的通知
  • 检验检测机构拥有仪器价值2871.33亿元 平均每家158台
    p   7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监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认监委副主任董乐群发布了2017年度全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信息和认证认可强国建设有关情况。 /p p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监委扎实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完善质量认证统计分析机制,健全国家层面的《认证认可统计报表制度》和《检验检测统计报表制度》,依法开展了2017年度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工作,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国家新型市场监管体制下更好地传递市场信任、服务市场监管提供了宏观决策依据和数据保障。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截至2017年底,全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达到36797家,数量较2016年底增长9.44%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实现营业收入共计2632.52亿元,较上年增长13.51% 全年吸纳就业人口121.3万人,较上年增长8.69% 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1.70万元/人。 /span /p p   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强增长态势,从业机构数量和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科研投入显著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为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扩大就业容量、服务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p p   一是“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市场活力不断增强,高技术服务业的行业属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家认监委持续深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扩大对民营及外资机构开放,简化认证机构审批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加快行政许可和技术评审时效,优化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革成效持续放大,在2017年度统计数据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截至2017年底,全国各类认证认可机构(含子公司)共计470家,同比增长21.45%,认证认可服务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5.05亿元,较上年增长0.39%。通过认可的认证机构271家,较上年底增长5.86%,占认证机构总数的57.78%。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共计36327家,同比增长9.30% 检验检测服务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377.47亿元,较上年增长15.13%。全国认证认可机构从业人员共计93674人,较上年增长2.96% 全国检验检测机构从业人员111.93万人,较上年增长9.21%。 /span 2017年度,全国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共有1444家,占总数的3.92%。在科研方面共计投入194.85亿元,研发收入比达到7.40%。其中,认证机构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达到90家,占全国认证机构总数的19.19%,比上年增加2.87%。各认证机构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29件,较上年增长74.32%,制定认证标准314项,新发布认证技术规范624项,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不断增强。检验检测机构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达到1354家,占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总数的3.73%,较上年增长35.67%。 /p p   二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供给资源保持快速增长,服务质量提升、保障产品安全方面效果明显。截至2017年底,认证机构自主研发完成的新认证项目达到了362项,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认证机构累计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175.33万张,较上年增长2.57%,涉及各类获证组织58.76万家。从认证性质看,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60.14万张,较上年增长9.47% 自愿性认证证书115.19万张,与上年基本持平。在自愿性认证中,管理体系认证证书85.49万张,较上年增长13.8% 服务认证颁发证书5067张,较上年增长145.97% 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29.20万张,比去年有所减少。从认证类别看,服务认证起步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品及管理体系认证,反映出服务业等新行业领域的认证需求显著增加,认证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2017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共有各类仪器设备575.65万台套,较上年增长9.11%,人均拥有仪器设备5.14台,平均每家机构拥有仪器设备158台。仪器设备资产原值2871.33亿元 实验室面积6484.15万平方米 拥有有效专利48455件 参与科研项目总计31882 项,研发收入比达到7.98%。 /span 2017年共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76亿份,平均每天对社会出具各类报告103万份。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供给资源保持快速增长。 /p p   三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更趋合理。认证认可方面,大型机构68家,营业收入占到行业总收入的68.72% 中型机构117家,营收占比17.56% 小型机构285家,营收占比13.72%,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按企事业单位类别划分,企业类机构442家,增长22.44%,占机构总数的94.04%,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检验检测方面,企业类型的机构23362家,占机构总量的64%,较上年增长11.18% 事业单位类型机构11369家,占机构总量31%,较上年下降0.96% 其他法人类型机构1596家,占机构总量不足5%。从股权结构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18066家,集体控股842家,民营企业16660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257家,其他机构502家。其中,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增长最快,占增长总数的79.78%。从区域分布上看,在区域经济发达、检验检测需求较大的环渤海地区、华东沿海地区以及华南沿海地区,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更为集中,资源更为丰富。 /p p   依托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国家统计制度,国家认监委自2016年起开展认证认可强国指标体系建设和测评工作,最新测评结果表明:我国认证认可发展水平逐年提升,特别是在制度建设、服务发展、产业实力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国际影响提升较为明显,创新驱动和基础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目前正处于全球认证认可发展的第二阵营,仅次于主要发达国家,正在加速迈入世界认证认可强国行列。具体来讲: /p p   ——在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中国特色认证认可制度体系,涵盖法律、制度、组织、监管、标准及国际合作等组成要素。截止2017年底,我国已有19部法律、17部行政法规明确写入了认证认可内容, “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五位一体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有力保障了认证认可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p p   ——在服务发展方面。一是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我国认证认可领域已从工业逐步拓展至农业、服务业、新兴业态及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安全、健康、环境、资源等重大国计民生领域。截至2017年底,我国实施的产品认证规则数5670个,较上年增长27.42% 服务认证规则数132个,较上年增长140%。二是助推质量提升措施有力。运用新版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等手段打造质量认证升级版,推动百万家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在航空、汽车、铁路、信息技术等9个行业启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标准和规则制定工作。三是促进贸易便利化效果显著。我国现有38家实验室和1家认证机构加入了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安全认证体系(IECEE-CB)。2017年,我国颁发CB证书4337张,居全球第7 认证机构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合格评定体系颁发的认证证书数近3600张,互认国外IECEE-CB其它成员机构的CB证书2588张。我国企业获得国内外机构颁发的CB证书数量约占全球总数40%,有效支撑了对外贸易便利化。 /p p   ——在产业实力方面。我国认证认可行业的产业规模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颁发的管理体系认证证书85.49万张,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统计的全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数量的一半 质量管理体系证书数48.91万张,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认证大国。2017年我国单位GDP的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数为每十亿美元69.85张,比上年增长4.33%,稳居世界前列。 /p p   ——在创新驱动方面。我国的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提升。2017年我国主导制定的《合格评定 服务认证方案指南和示例》成为首个由发展中国家制定的合格评定国际标准。认证认可科技经费投入逐年上涨,截至2017年,由国家财政经费支持设立的认证认可科技项目已达417项。我国在IEC合格评定体系中的提案数呈递增态势,2017年的提案数为8 个,较上年增长一倍。但总体来讲,我国的认证认可创新水平和原创技术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认证认可主要标准、规则仍然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 /p p   ——在国际影响方面。我国已参与并跟踪37个认证认可国际组织,签署14份多边互认协议和121份双边合作互认协议,加入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全部4个合格评定互认体系和国际认可论坛、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所有互认协议和安排,与俄罗斯、蒙古、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区域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或建立了认证认可固定合作机制,与印度、波兰、斯里兰卡等20个国家建立了认证认可合作渠道。2017年,我国连任国际认可论坛(IAF)主席和国际电工委员会防爆电气产品认证体系技术委员会(IECEx)主席。截至目前,“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的认证认可国际组织任职达38人次,并已实质性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中。 /p p   ——在基础能力方面。我国从业机构和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但机构能力和人员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国认证机构主要服务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份额较低,国际知名认证机构很少,机构专业能力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均需进一步加强。 /p p   从总体来看,我国要加快实现由认证认可大国向认证认可强国的转变,还需要在深化认证认可制度改革、为企业提供更优服务、夯实创新能力、提高证书含金量和公信力、健全社会共治等方面下功夫,要不断提高认证质量,努力实现“十三五”期间整体迈入世界认证认可强国之列的目标。 /p p   下一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监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刚刚召开的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改革,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继续加强统计制度的实施,为科学决策与宏观管理提供依据和支撑。 /p p   新闻发布会上,认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还就媒体关心的问题作了现场解答。 /p p    strong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刚才您提到,去年一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增长9.44%,是否与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有关?请问近年来国家认监委“放、管、服”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果?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38a9fa1f-e60c-4db2-9767-a341231b3e0a.jpg" title=" 11_副本.jpg" / /p p    strong 国家认监委副主任董乐群: /strong /p p   机构数量的增长,是国家认监委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成效的生动体现。 /p p   近年来,国家认监委坚决贯彻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不断优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市场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的发展活力。认证机构资质审批时间缩短至35日,比改革前缩短了一半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减程序、减环节、减时间、减收费、减申请材料,许可有效期延长一倍 强制性产品认证推动“目录瘦身”,对部分产品采取企业自我承诺认证模式,全面改革3C标志管理。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后产生了显著效果,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从业机构快速增长,市场活力显著增强。在“放”的同时,国家认监委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组织开展了“认证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进一步加大对涉及消费者人身健康安全的3C获证产品的专项监督抽查,强化风险预警,不断净化认证市场环境。同时,国家认监委持续优化政府服务,全面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活动 推动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绿色产品认证整合 大力推行消费领域高端品质认证 推进食品农产品认证和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p p    strong 新华社记者提问: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请问国家认监委在强化认证市场监管、打击“认证乱象”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在认证执法监管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dddf4129-3ffd-463b-b265-33d2e53cc255.jpg" title=" 22_副本.jpg" / /p p    strong 政策与法律事务部主任刘仲书: /strong /p p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认证认可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我国正在由认证认可大国迈向认证认可强国行列。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更加严峻。一些认证领域仍然存在违法操作、买证卖证、虚假认证等认证乱象问题,严重损害了认证认可的公信力。近年来,国家认监委持续推进监管方式改革和创新,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不断加大认证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认证违法行为,2017年以来共撤销了8家认证机构的批准资质和4名认证人员的执业资格,责令1家认证机构停业整顿6个月,行政警告了29家违规认证机构,并向社会公布了对违法机构、人员和相关证书的处理结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力震慑了违法行为,警示了不法机构。最近,我们刚刚出台了《认证机构及认证人员失信管理暂行规定》,认证机构、认证人员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发生严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为的,将被列入失信名录,给予一系列惩戒措施。下一步,在国家新型市场监管体制下,认监委将继续加强认证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巩固前期的整治结果,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坚决打赢治理“认证乱象”攻坚战。同时将不断完善认证失信惩戒机制,提高违法失信成本,着力引导认证机构回归本源、诚信经营、稳健发展,营造认证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提升认证行业服务能力与供给质量。 /p p    strong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目前发展迅速,请介绍一下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在华发展情况如何? 认监委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扩大检验检测市场对外开放?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232e3586-87df-4de5-b844-7e381f94ab59.jpg" title=" 33_副本.jpg" / /p p    strong 实验室与检测监管部主任乔东: /strong /p p   谢谢!外资检验检测机构作为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脚步共同成长。 /p p   1.外商投资检验检测机构准入限制放开,享受“国民待遇”。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始终坚持对国内外检验检测机构一视同仁,同等保护,《国家认监委关于实施& lt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gt 的若干意见》中取消“在华设立外资检验检测机构的外方投资者,需要具有3年以上检验检测从业经历”的准入规定,外资机构在华享受国民待遇。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p p   2.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发展效益稳步提升。截至2017年底,在华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取得资质认定的有301家,且大部分集聚在东部地区,营业收入199.36亿元,同比增长20.06%。平均每家机构取得营业收入6623.3万元,远高于国内检验检测机构的平均水平(654万)。人均产值50.44万,是全行业的2.35倍。规上企业平均收入规模达到1.44亿元,同比增长7.46% 营收前100名中有21家是外资机构。21家外资检测机构的营收规模占营收前100名的检测机构总规模的31.99%,比去年外资机构占比提高2.56了个百分点,外资规模和实力在逐步提升。 /p p   3.国外知名检测集团纷纷布局中国市场。国外知名检测集团几乎都在中国设立有公司(如SGS、BV、TUV、UL等),其分公司、子公司的数量在数家到数十家不等,检验检测业绩发展迅速,从事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很多知名公司单个分公司年收入在数亿元以上,是中国检验检测市场中的巨头。 /p
  • 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扎堆 如何选才靠谱?
    “‘双十一’时给儿童房网购了一整套的松木家具,安装后总感觉家具有味道,但商家又出具了家具没问题的检测报告。”对于商家出具的检测报告,市民刘女士虽然不太相信,但也拿不出什么有利的证据来反驳,最后,她想到了自己委托另外一个检测机构对家具的甲醛含量进行检测。  当刘女士在网络上输入“家具甲醛检测”的字样时,发现弹出来了上百个检测机构的相关信息。“我问了下检测价格,有的报价两千多元,有的甚至要价一万多元。有的需要拆下部分木材进行检测,有的则可上门进行无损检测。”至于检测机构是机构,还是营利性的商业机构,刘女士更是不得而知。“我想找一家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再重新做下检测,但又怕自己找的检测机构商家不认可。”刘女士表示。  有关人员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检测机构鱼龙混杂,部分检测机构为了盈利而不择手段,恶性竞争现象严重,使委托检验报告数据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检验只对来样负责或部分检测结果具有时效性从而导致纠纷不断。同一项目的检测结果在不同检测机构中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有关人员从国家认监委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北京就有大大小小的纺织品服装检测机构13家之多,有服务生产工厂遗留下来的检测机构,有作为保障政府行使监督职能的公益性检测机构,也有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营检测公司,还有进入中国市场不久的外资检测公司。  “这些检测机构虽然在实验室建设上大部分由质检总局指导,但行政关系上隶属于不同的上级部门 财政来源上虽然有些是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但绝大部分为自收自支。”检测行业的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  最新的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数据也表明,我国检验检测机构以小微机构居多,服务范围有限,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96.2%的检验检测机构从业人数少于100人,平均就业人数仅为32人 八成以上的检验检测机构仅在本省区域提供服务。此外,近三年来检验检测机构平均出具检验检测报告的数量减少3.8%,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增幅大于检验检测业务增幅。  数据:16家检测机构被撤销资质  在去年国家认监委部署开展检验检测机构专项监督检查活动中,共有1415家检验检测机构因为违法违规或不规范运行而受到资质认定部门的行政处理或行政处罚。其中,对北京中维京宝珠宝玉石鉴定有限公司、石家庄市藁盛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等16家存在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情形的机构予以撤销资质处理。  去年,有520家因存在文件管理不规范、人员管理不严格等问题的机构被行政告诫 123家存在超范围检验检测、质量体系不能有效运行的机构被暂停资质 中央储备粮重庆北碚直属库粮油检测中心、宁夏公路管理局中心试验室、福建三明机动车安检站、四川省西科大司法鉴定中心等756家因不能持续满足资质认定要求的机构被注销资质处理。  提示:找正规检测机构先上网查资质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依法获得资质认定,且在检验检测报告中使用资质认定(CMA)标志。市民在选择检验检测机构时,可关注其是否依法取得资质认定,是否出具带有CMA标志的检验检测报告。  此外,市民和商家还可以在“国家认监委”微信的菜单中选择“广东省-广州”来寻找合格的检测机构。记者发现,仅广州市内可进行建材与建筑领域检查的机构就有138家,可进行CCC认证产品领域检查的机构就有16家。  市民如对检测报告有疑问,还可在“国家认监委”微信的菜单中登录“认证认可业务信息统一查询平台”,输入证书编号即可免费查询认证结果的真伪。
  • 第三方检测机构排名
    近年来,检测行业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年增长在15%左右。而我国检测行业已经接近9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年平均增长率在20%左右。目前获得CNAS、CMA认可的实验室已经超过2万余家,现经权威机构综合评估,评选出2013年中国市场第三方检测机构排行榜。1、瑞士通用公证行(SGS)SGS 总部设在瑞士,是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业务多元化的大型检测机构之一,其业务范围覆盖了绝大部分的检测检验、合格评定领域,全球员工超过50,000 人。SGS于1991年在国内设立合资公司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全国设立了40 多家分支机构和50 多家实验室。2、天祥(Intertek)目前 Intertek 已在全球100 个国家拥有1,000 多个办事处及实验室,共有超过27,000 名全职专业人员,为各行业客户提供测试、检验、认证及各类产品的其他相关服务。Intertek 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国际商业检验机构,自1989 年以来已在全国建立了20 多个分支机构及具有国际水准的实验室,拥有超过4,000名专业技术人才,业务领域覆盖分析服务、商用及电子电气、消费品、工业服务、矿产品、石油、化工及农产品服务等行业。3、中国检验认证集团(CCIC)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是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许可、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资质认定、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以“检验、鉴定、认证、测试”为主业的独立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即隶属于CCIC。CCIC的服务范围主要涵盖石油、化工、农产品、工业品、消费品、食品、汽车、建筑、物流、零售等行业。目前,CCIC 已在全球拥有约300 家分支机构和200 家合作实验室,员工逾16,000 人,运营网络已覆盖全球20 余个国家和地区。4、谱尼测试(PONY)PONY谱尼测试是国内大型综合性检测机构,检测报告得到美国、英国、德国等70多个国家及地区认可,具有国际公信力。总部位于中国北京,下设天津、青岛、上海、苏州、宁波、武汉、深圳、广州、厦门、香港公司,及健康与环保、贸易符合性、商品质量鉴定、安全保障4个独立事业部,共拥有8个大型实验室基地及几十个联络处。5、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SMQ)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是深圳市人民政府设立并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的法定计量检定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SMQ现有员工近1300人,是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基地之一,建有龙珠、龙华、西丽三大实验基地,实验室面积6万余平方米,是华南地区最优秀的检测机构之一。6、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V)BV(BureauVeritas)成立于1828 年,拥有覆盖众多领域的检测技术,在全球设有900 多个办公室和实验室,员工总数超过40,000 人。法利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是BV 在上海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1 年。作为BV 在中国的业务运营平台,法利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为中国及外资客户提供覆盖质量、健康、安全、环境与社会责任等领域的符合性评估和技术咨询服务。在中国大陆地区,BV 拥有4,500 名员工,通过遍布全国近40 个地区的50 多个办公室与实验室,为超过7,000 个客户提供检测服务。7、华测检测(CTI)华测检测主要从事工业品、消费品、生命科学以及贸易保障领域的技术检测服务,检测领域包括有害物质、安规、EMC、可靠性、失效分析、材料分析、环境安全、计量校准、纺织品、鞋类、皮革、玩具、汽车、验货、食品、药品、化妆品等。目前,华测检测在国内已建立了由30 多家分支机构组成的业务服务网络,拥有覆盖化学、生物、物理、机械、电磁等领域的数十家实验室。2009年10 月,华测检测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8、德国莱茵(TüV)TüV德国莱茵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技术服务供应商。自1872年成立以来,我们一直为解决人类、环境和科技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挑战开发安全持续的解决方案。作为一个独立、公正和专业的机构,我们长期致力于营造一个同时符合人类和环境需要的美好未来。9、诺安诺安为香港太平洋恩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渔业产品)控股的检测机构。诺安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是诺安在国内设立的附属公司,成立于2003 年,在青岛和宁波设有实验室。诺安最初为专业的食品安全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覆盖培训、审核和咨询等整个全球化食品链服务的专业机构。10、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简称中广测),于1990年通过省级计量认证,1991年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2001年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广测目前已成为通过国家级资质认定(CMA)和国家认可(CNAS)的第三方检测、校准实验室和A类检查机构,可向社会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测试数据和结果。11、中人检测拥有整套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生化培养箱、全套的气体采样设备等。中人检测机构是一家获得国家计量认证资质CMA证书,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及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政府认可的第三方环境安全检测服务机构,出具的报告具有法律效力。
  • 中国检验检测创新联盟成立 汇集64家检测机构、上市公司
    p   3月30日,以“支撑创新发展 服务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17广州国际检验检测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会上,中国检验检测创新联盟成立。 /p p   中国检验检测创新联盟在中国检验检疫学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境内部分知名检验检测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检验检测创新联盟。目前首批联盟成员汇集了包括中国检测集团、必维国际检验集团、中汽认证中心、广州检验检测集团在内的64 家有影响力的检测认证机构和上市公司。发起机构既有国有事业单位和企业集团,也有外资企业和民营机构。 /p p   据联盟秘书处负责人刘展博士介绍,联盟成立后将做好五方面工作: /p p   一、基于“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新模式,搭建“高效、可信、规范”的第三方检验检测网络服务平台,建立检验检测大数据研究应用中心。 /p p   二、制定联盟实验室开展网络化服务标准体系并审定认可联盟实验室,强化自律意识打造联盟品牌 建立联盟标准化服务机构,构建联盟标准化服务体系,拓展标准研发服务。 /p p   三、为联盟成员获取资质和政府采购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建立联盟实验室检测能力评价、质量监督体系及产品质量评价指数体系,协调监管部门认可联盟实验室资质和能力,采信联盟实验室检测结果。 /p p   四、发挥联盟纽带作用,以更好契合联盟成员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促进成员间的产业合作。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推动成员间人员和项目交流、技术创新协同、市场开拓,全面提升联盟成员单位的整体能力。 /p p   五、积极落实国家《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和行动》,引导联盟成员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共同开展国别制度研 究、标准比对、能力验证等活动,以体制、技术、能力互信促进结果互认,扩大“中国检测”国际影响力,助推联盟成员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p p   据悉,中国检验检测创新联盟的成立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是多边合作共赢的重要举措。联盟将利用互联网思维搭建一条新的检验检测之路,争做创新服务的践行者、产品质量的守护者、品质生活的宣传者,为互联网+检验检测新业态发展、检验检测创新基础融合发展和质量强国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p p br/ /p
  • 青岛第三方技术检测机构已达164家
    记者从青岛市经信委获悉,随着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青岛高新区的山东高科技检测中心、青岛开发区的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等一批第三方检测机构项目顺利签约和开工建设,青岛市独立第三方技术检测机构已达164家,年营业收入近8亿元。   大量独立第三方技术检测机构的进驻青岛将进一步提升青岛市高端中介服务业的整体实力,推动青岛市中介服务业发展上新台阶。   年营业收入近8亿元   今年以来,随着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青岛高新区的山东高科技检测中心、青岛开发区的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等一批第三方检测机构项目顺利签约和开工建设,我市中介服务业迈向蓝色、高端化发展。   截止目前,青岛市独立第三方技术检测机构已达164家,年营业收入近8亿元,尤其是近年来在青岛高科园,已经聚集了瑞士SGS、英国天祥、法国必维、莱茵检测、谱尼测试等十余家国内外知名检测机构,以及国家橡胶轮胎质检中心、国家电子电器安全质检中心、国家啤酒及饮料质检中心等五大国家级质检中心。服务产业涉及电子电器、半导体照明、环境工程、机械纺织、电气化工、食品药品、建筑材料和工程等多个领域,业务辐射整个山东半岛乃至沿黄流域。   这其中,瑞士通用公证行(SGS)创建于1878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第三方检验,测试和认证机构。目前已成为全球质量、专业及公正行业的标杆。分布于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SGS集团公司,已拥有1200多个分支机构,350多间实验室,6万多名员工可为全球客户提供专业、快捷的服务。   中介机构突出高端知名   独立第三方技术检测机构的引进只是青岛市中介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尽快改变青岛市中介机构“小、散、弱”以及中介服务业整体实力不强的状况,青岛市加快知名中介机构的引进培育力度,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业招商机制,强化知名中介机构引进的跟踪、服务工作,知名中介机构引进成效显著。   截止目前,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已有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3家机构落户青岛;国内排名前两位的律师事务所金杜、大成也分别在我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全国首家外资担保机构富登担保、国内五大评级公司的中诚信、上海远东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机构纷纷入驻我市。初步统计,近年来全市引进高端知名中介机构48家,同时,储备引进目标机构87家。随着这批知名中介机构来青拓业,有力提升了青岛市中介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   在未来,青岛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抓住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契机,重点引进培育发展一批青岛市急需和紧缺的高端中介机构,逐步打破行业垄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中介服务业做大做强。
  • 检测市场份额:政府机构占50% 民资占10%
    国办近日发布通知,宣布到2015年基本完成多个部门的检验检测业务整合。通知指出,政府原则上不再举办一般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这意味着,政府检测机构整合完毕后,下一步将进入市场化进程,与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同台竞争。据国家认监委测算,2013年检验检测市场规模1678亿,2015年有望达到2500亿。   整合涉及特种设备行业、电子信息软件行业、交通运输、建筑工程、农产品、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能源、烟草等多行业直属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质检总局直属检验检疫局,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   资料显示,整合步骤为,一是结合分类推进事业代为改革,推进部门或行业内部整合 二是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改革 三是推进与行政部门脱钩,转企改制。   中国质检行业协会人士分析指出,质检机构事业单位改制后,下一步就是市场化,对于行业资质和政府强检的要求有望取消,市场性检验检测公司将迎来发展机遇。   数据显示,目前省、市、县各级政府质检部门如质量技术监督局、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占据近50%的市场份额,外资占35%,民资只占10%。   21财经情报点评:近些年来,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和机构改革已经日益受到了国家重视,去年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要&ldquo 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rdquo 。此次发布的机构整合意见正是对《决定》的细化和实施。
  • 2023年全国共有53834家检验检测机构,仪器设备1027.23万台套!
    7月23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简报》。具体内容如下:报告摘要  截至2023年底,我国获得资质认定和其他专业领域法定资格、资质的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共有53834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共4670.09亿元,全年向社会出具检验检测报告共6.03亿份,共有从业人员 156.19万人,拥有各类仪器设备 1027.23万台套,全部仪器设备资产原值5278.94亿元,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面积10960.15万平方米。  一、总体情况  (一)检验检测行业规模继续扩大  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53834家,同比增长2.02%。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4670.09 亿元,同比增长 9.22%。从业人员156.19万人,同比增长1.31%。共拥有各类仪器设备 1027.23 万台套,同比增长 7.28%,仪器设备资产原值5278.94亿元,同比增长11.26%。2023年共出具检验检测报告6.03 亿份,同比下降7.23%,平均每天对社会出具各类报告165.23万份。  (二)检验检测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  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比重进一步下降,企业制单位占比持续上升。截至2023 年底,我国企业制检验检测机构 41634 家,占机构总量的 77.34% 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 10208 家,占机构总量的 18.96%,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占机构总量的比重同比下降 0.73 个百分点 其他类型机构 1992 家,占机构总量的3.70%。近10年,我国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的比重分别为40.58%、38.09%、34.54%、31.30%、27.68%、25.16%、22.81%、20.87%、19.69%和 18.96%,呈现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事业单位性质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图 1-1 2014-2023 年企业制机构和事业单位制机构占比情况  检验检测行业集约化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国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达到7558家,同比增6.63%,营业收入达到3751.22亿元,同比增长11.50%,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仅占全行业的14.04%,但营业收入占比达到80.32%,集约化发展趋势显著。目前,全国检验检测机构2023年年度营业收入在5亿元以上机构有71家,同比增加9家 收入在1亿元以上机构有685家,同比增加76家 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机构有1565家,同比增加154家。表明在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之下,一大批规模效益好、技术水平高、行业信誉优的中国检验检测品牌正在快速形成,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做优做强、实现集约化发展取得成效。  民营检验检测机构营收增长势头放缓。截至2023年底,全国取得资质认定的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共34171家,同比增长5.03%,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全行业的63.47%。近10年,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占机构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1.59%、40.16%、42.92%、45.86%、48.72%、52.17%、55.81%、59.15%、61.66%和 63.47%,呈现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2023 年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全年取得营收 1867.06 亿元,同比增长6.13%,低于全国检验检测行业营收年增长率3.09个百分点。图 1-2 2014-2023 年全行业和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及营收增速情况  非法人机构数量连续实现负增长。截至2023年底,从事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的法人单位检验检测机构有49488家,占全国机构总数的91.93%,同比增长3.40% 非独立法人单位的检验检测机构有4346家,占全国机构总数的8.07%,同比下降11.49%。自 2021年非法人单位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首次实现负增长后,2023年继续跌落超10%,表明市场监管总局推动的整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实现检验检测机构“一家一证”取得成效,未来非法人单位独立对外开展检验检测服务的现象会进一步减少。图 1-3 2018-2023 年全国法人机构和非法人机构数量增速情况  (三)外资检验检测机构保持稳中向好  截至2023年底,全国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外资企业共有547家,同比增长3.60% 从业人员为4.84万人,同比增长3.20% 实现营业收入291.98亿元,同比增长8.98%,外资检验检测机构企稳向好趋势明显。图 1-4 2014-2023 年外资检验检测机构营收增速情况  (四)检验检测行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恢复发展  截至 2023 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中上市企业数量 103 家,同比增长1.98%,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11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3家,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15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2家,北交所2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65家,其他四板市场5家。  (五)检验检测“小微”型机构数量多、服务半径小特色显著  截至2023年底,就业人数在100人以下的检验检测机构共51814家,占比达到96.25%,同比增长2.00%,绝大多数检验检测机构属于小微型企业,承受风险能力薄弱 从服务半径来看,仅在本省区域内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机构共38911 家,占比72.28%,同比增长0.07%,“本地化”色彩仍占主流。检验检测业务范围涉及境内外的检验检测机构仅有347家,占比0.64%,同比增长9.12%,国内检验检测机构走出国门趋势有所向好,但仍任重道远。图 1-5 2014-2023 年小微型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及占比情况  (六)检验检测领域差异化发展继续扩大  电子电器等新兴领域〔包括电子电器、机械(含汽车)、材料测试、医学、电力(包含核电)、能源和软件及信息化〕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23年,这些领域共实现收入944.75亿元,同比增长13.76%,高于全行业营收增速4.54个百分点。相比较而言,传统领域〔包括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环境与环保(不包括环境监测)、食品、机动车检验、农产品林业渔业牧业〕2023年共实现收入1789.51 亿元,同比增长9.09%。总的来说,传统领域占行业总收入的比重仍然呈现下降趋势,由2016年的47.09%下降到2023年的38.32%。图 1-6 2016-2023 年检验检测传统领域占行业总收入比重情况  (七)检验检测行业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不强  2023 年,全行业获得科研经费总计293.21 亿元,户均54.47 万元,比去年增加8.41万元 全行业仅有3851家参与科研项目,参与科研项目总计42323项,户均不足1项。多数小微型检验检测机构基本上不具备科研和创新能力,相关投入也十分不足。  截至2023年底,全国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5729家,仅占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总数的10.64%,占比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  从商标数量上看,截至2023年底,全行业仅有1704家机构拥有注册商标,同比增加167家,品牌意识仍有待加强。  从专利数量上看,截至2023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拥有有效专利161929件,平均每家机构3.01件 行业共有有效发明专利67134件,户均1.25件,有效发明专利中境外授权专利仅1231件。有效发明专利量占有效专利总数比重为41.46%,同比上升 1.58 个百分点,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比重不高,创新能力偏弱,仍然是制约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图 1-7 2016-2023 年有效发明专利量占有效专利总数比重情况和获得科研项目机构比重情况  二、区域分布  (一)检验检测机构数量  从区域来看,截至2023年底,国内六大区域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比重分别为华东地区31.09%,中南地区24.89%,华北地区13.34%,西南地区12.84%,西北地区9.71%,东北地区8.13%。其中,华东、中南、华北三大区域占到全国检验 检测机构总量的69.33%,同比下降 0.2个百分点。华东地区比重同比增加 0.36 个百分点,中南地区比重同比下降 0.26 个百分点,华北地区比重同比下降0.30个百分点,西南地区比重同比增加0.15个百分点,西北地区比重同比增加0.1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比重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除华东地区外,西部地区机 构数量增长势头明显。图 2-1 2023 年全国六大区域检验检测机构区域分布(单位:家)  截至2023年底,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排在前十位的省市依次为广东省(4668家),江苏省(4089家),山东省(3882家),河南省(2984家),河北省(2597家),四川省(2571家),浙江省(2454家),云南省(2160家)、陕西省(1916家),湖北省(1892家)。以上10个省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全国总量的54.26%。图 2-2 2023 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地区分布图  (二)检验检测机构营业收入  从实现营业收入的区域比重来看,2023年各区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华东地区37.97%,中南地区27.03%,华北地区15.43%,西南地区9.71%,西北地区6.23%,东北地区3.64%。其中:华东、中南、华北三大区域收入所占市场份额超过了八成,具体为80.42%,比重同比增加0.09个百分点,与各区域机构数量比重排序保持一致。图 2-3 2023 年全国检验检测业务营收区域分布(单位:亿元)  2023 年营业收入总额居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广东省(691.15 亿元)、江苏省(452.34 亿元)、上海市(376.05 亿元)、浙江省(347.67 亿元)、北京市(344.86 亿元)、山东省(262.92 亿元)、四川省(196.25 亿元)、安徽省(162.56 亿元)、湖北省(161.50 亿元)、广西壮族自治区(138.66 亿元)。以上10省市营业收入总额占全国营业收入比重是67.11%。从收入的增幅上看,共有 13 个省区市的同比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 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52.7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8.46%、西藏自治区 35.31%、 甘肃省 25.41%、天津市 23.16%、内蒙古自治区 18.11%、安徽省 16.46%、上海市 15.48%、重庆市 15.42%、江西省 13.41%、山东省 11.07%、浙江省 10.26%、青海 省 9.59%。 从户均营收来看,排名前 10 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市(3268.80 万元)、上海 市(2804.23 万元)、天津市(1882.36 万元)、广东省(1480.61 万元)、重庆 市(1439.15 万元)、浙江省(1416.76 万元)、江苏省(1106.24 万元)、安徽 省(891.21 万元)、湖北省(853.57 万元)、广西壮族自治区(843.42 万元)。 其中排名前 7 位的省市超过全国户均营收水平。图 2-4 2023 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营收地区分布图三、结构分布 从检验检测专业领域来看,截至 2023 年底,机构数量排在前十位的检验检 测领域为:机动车检验(15760 家)、环境监测(8601 家)、建筑工程(8241 家)、 建筑材料(7366 家)、其他(6269 家)、水质(3532 家)、食品及食品接触材 料(3455 家)、农林渔牧业(3117 家)、卫生疾控(2645 家)、材料测试(1641 家)。其中材料测试领域机构数量首次突破 1600 家。 营收排在前十位的检验检测领域为:建筑工程(761.94 亿元)、环境监测 (456.68 亿元)、建筑材料(398.99 亿元)、其他(396.07 亿元)、机动车检验 (340.47 亿元)、电子电器(286.05 亿元)、特种设备(216.51 亿元)、食品及 食品接触材料(205.48 亿元)、机械(包含汽车)(203.38 亿元)、电力(包含核 电)(125.58 亿元)。以上 10 个领域营业收入总额占全国营业收入比重是 72.61%。 从户均营收来看,共有 11 个检验检测领域户均营收超 1000 万元,分别是: 电子电器(2354.35 万元)、医学(2331.79 万元)、机械(包含汽车)(2198.68 万元)、电力(包含核电)(2103.49 万元)、国防相关(1998.36 万元)、特种 设备(1924.54 万元)、纺织服装、棉花(1578.54 万元)、软件及信息化(1567.31 万元)、计量校准(1567.04 万元)、产商品检验、验货(1512.61 万元)、轻工 (1158.77 万元)。图 3-17 2023 年按专业领域划分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分布情况(单位:家)图 3-18 2023 年按专业领域划分的检验检测机构营收情况(单位:亿元)附件下载:简报-2023年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报告.pdf
  • 检验检测机构设立门槛大幅降低
    今天是世界认可日。世界认可日的主题是深化认证认可合作,推进&ldquo 一带一路&rdquo 建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部署,今年4月9日质检总局发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63号)。该《办法》将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我国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将发生重大改变。针对即将实施的《办法》,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相关专家给予了解读。   什么是检验检测机构?   检验检测机构,是指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   或者技术规范,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   什么是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是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实施的评价许可。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标志,由china inspection body and laboratory mandatory approval的英文缩写cma形成的图案和资质认定证书编号组成。   什么样的检验检测机构需要取得cma认证?   检验检测机构从事下列活动,应当取得资质认定:(1)为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决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2)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3)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4)为社会经济、公益活动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5)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资质认定的。   申办检验检测机构都需要什么条件?   凡是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均可申请资质认定。除此之外,还应当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满足检验检测要求 具备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 具有并有效运行保证其检验检测活动独立、公正、科学、诚信的管理体系 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标准、技术规范规定的特殊要求。   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为6年。到期需要延续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的,应当在其有效期届满3个月前提出申请。   检验检测机构管理都有哪些重大变化?   按照国务院减少和下放行政许可项目的部署,国家质检总局将原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资格认定、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认定三项许可合并为一项,即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实行一次受理、一次评审、一次许可决定,进一步完善统一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和结果的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准入制度。   取消在华设立外资检验检测机构的外方投资者年限规定,体现国民待遇。   强化了检验检测机构从业规范要求,突出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行业属性。落实机构主体责任,促进机构严格自律。还明确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检验检测机构诚信档案,实施分类监管制度,完善建立资质认定信息公开制度。国家认监委将建立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信息查询平台,以便公众查询和社会监督。   开办检验检测机构您也能行   截至2014年底,本市取得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的机构149家,53.85%集中在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高新园区、旅顺等主城区,80%以上的机构集中在机械、石化、建设工程、食品农产品、职业卫生、环境、机动车等传统重点产业。服务于本市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船舶工业等产业领域检验检测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ldquo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rdquo 列为我国经济增长的&ldquo 双引擎&rdquo 之一。本市政府也出台了《大连市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措施,支持年轻人创业、创新。检验检测行业作为高技术服务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效应,其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正是&ldquo 众创&rdquo 背景下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   检验检测作为政府落实质量监管的技术支撑,全面、先进的检验检测能力,是提高政府监管水平,维护市场健康良性运作的前提。当前,我市经济发展呈现了速度放缓、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如何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求得新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和&ldquo 一带一路&rdquo 战略等政策的出台,都为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年轻人应当把握住当前的机遇,通过创新、创业,为检验检测市场注入动力和活力,为本市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检验检测的相关内容,请登录大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http://www.dzj.dl.gov.cn/)。
  • 中国检测机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有力促进检测机构科学发展   “中国检测机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近日,“中国检测机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在北京通过验收。这一项目是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验收专家组由原国务院参事郎志正教授、中国工程院王海舟院士、张仲华院士及中编办、科技部、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的13位管理专家组成。   据了解,该项目组邀请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地方主管部门、相关科研院所和国内外检测机构参与课题研究,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召开多种类型研讨会,走访大量各类型检测机构,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摸清了我国检测机构的行业、地方分布的整体现状。   根据研究分析,2010年我国检测市场总规模达到650亿元人民币,国有检测机构利用国有资源优势和行业授权占据了57.40%的市场份额 外资检测机构利用成熟的市场运作和品牌效应以及在出口贸易检测业务中的天然优势占据市场31.95%的份额,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起步晚,资本实力小,品牌效应弱,但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也占到10.65%。通过对广泛调研情况的系统分析,项目组发现目前我国检测机构要实现科学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制度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发展层面定位不清晰,与市场需求脱节 技术层面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自主品牌检测仪器开发能力薄弱 市场竞争层面,机构发展严重不均衡,对外资检测机构缺乏明确限制,甚至影响到国家安全。   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检验检测服务”为高技术服务业,“中国检测机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完成,为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建议。   据介绍,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认真分析了国外检测机构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立足国家层面提出了我国检测机构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举措,肯定了项目组提出的中国检测机构总体发展方向,即“加强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优化和完善中国检测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检测机构市场化运营,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实现中国检测机构的科学发展”。   “中国检测机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概述   “中国检测机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在深入分析现状、问题及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提出了中国检测机构科学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   发展目标   围绕加强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发展两大任务,顺应检测机构发展国际化、市场化趋势,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检测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检测服务产业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和政策体系,培育一批创新研发能力强、内生发展动力足、检测服务水平高、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检测集团,构建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性检测服务新格局,形成竞争机制更加有效、质量信号充分传递的经营性检测服务市场,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对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发展方向   坚持“科学分类、科学监管”发展方向。为实现不同属性、不同行业检测机构的科学发展,在深入分析研究各类检测机构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类 稳步建立和发挥检测市场公平有效地竞争机制,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更加公平统一的检测机构科学监管体系。   发展动力   “创新驱动”、“服务驱动”。要坚持把开拓创新和转型升级作为检测机构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主要方向,破除影响检测机构和检测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 充分发挥市场主导、政府主管、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作用,加快检测技术进步,实现检测管理创新,不断增强各类检测机构的创新活力和服务能力。   发展战略   按照“科学分类、科学监管”的发展方向,在深入分析研究各类检测机构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中国检测机构体系,并推动其开拓创新、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国有事业属性检测机构改革发展为两类:   第一类是公益性检测机构,采取公益性战略、权威性战略和引领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具体又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纯政府实验室,按照公务员管理,负责国家安全、检验检疫、人生安全等等检测任务,不承担市场化委托(即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公益一类) 第二种是非盈利性质检测机构(即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公益二类),类似于德国的TUV或美国FDA实验室,接受政府委托监督抽查任务,还可以接受市场化委托业务,保障自身生存与发展,每年盈余部分上缴国库。   第二类是经营性检测机构,采取集团化战略、综合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实现科学发展。依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整合省、市、县级现有经营性质的国有检测机构,通过内部运行机制调整与改革,推动形成各省组建区域性检测集团,允许条件成熟时,实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和重组 积极推动业务范围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获取紧缺资源、拓展境外市场、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通过海外并购、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按照“定主体、制规则、转重心、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和完善政府对检测机构和检测市场的科学管理模式。   ——建立检测机构管理综合协调体制,加强对不同行业、领域检测机构的综合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科学监管   ——建立与国际规则对接的监管制度体系,对不同类型检测主体进行统一规制,合理规划国有检测机构的区域布局、专业布局以及战略规划,避免受部门利益影响   ——转移行政管理重心,加强对机构检测行为的监管,实施多元化监督管理体系和检测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形成监管合力   ——促进检测产业发展,完善检测市场环境,加快建立检测产业宏观统计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关键共性检测技术、检测设备和支撑工具研发,整合和完善现有公共服务平台。《中国质量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