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思想政治教育

仪器信息网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为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话题讨论。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资讯

  • 教育部: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资金等使用自主权
    1月13日至14日,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中特别指出深化改革取得了新突破,如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实施《关于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资金等经费使用自主权。  此外,还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重点解决了普遍关注的学术出访受限问题。  详细内容如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顾总结2016年教育工作,分析研判当前教育形势,研究部署2017年教育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会议审议教育重大议题,深入基层考察,与师生座谈,作出重要指示,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李克强总理多次研究部署教育工作,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会前,刘延东副总理专门听取了教育部党组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教育系统一年来的成绩,对2017年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问候。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关爱和重视支持。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指示和部署,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重要依据。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  过去的一年,是在“十二五”圆满收官基础上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的一年,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很不平凡。一年来,全国教育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回应群众期待,推进重点、攻克难点、化解热点,各项工作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工作的力度、成果的显现度、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党建工作呈现新气象。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深刻理解《准则》和《条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切实把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与中组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中小学校党建工作作出专门部署的文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时隔11年后中央召开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次重要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四个合格”为目标要求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中央要求精细化、定量化、具体化。严肃认真地做好巡视整改工作,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目前整改任务基本完成。  立德树人展现新成效。结合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等重大历史事件和时间节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完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16册教材编写工作。发布实施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是我国第一次专门为残疾学生制定的系统学习标准。国务院审议通过《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平等受教育权利。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全面提升学校体育教育质量。与8个省(市)签署备忘录,强化地方政府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主体责任。发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让学生走出校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次全口径对中西部教育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国务院审议通过《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东西部联合招生达30万人,更多贫困地区孩子享受到优质职业教育。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消除义务教育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乡村教师补助中央奖补资金增至30亿元,比2015年增加30.4%,覆盖573个特困县,惠及100多万名乡村教师。截至2016年底共有1824个县(市、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继上海、北京等5省(市)之后,又有广东、福建2省全部通过认定。加快全面改薄进程,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增至338亿元,实现规划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建立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两免一补”政策、中央与地方经费分担比例三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相关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这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又一个重要里程碑。继义务教育、中职教育、师范教育之后,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2016年共资助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400多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500多亿元。教育部与10个省(区)签署协议,推动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2016年,我们继续坚持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倾斜,安排协作计划21万人,比2015年再增加1万人。进一步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规模和比例,国家、地方和高校专项计划录取9.1万人,比2015年增加1.6万,增幅21.3%。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通过教育信息化让更多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31个省(区、市)均已形成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动中高考改革相协调、相衔接。出台《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将法治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机制。配合全国人大完成《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一揽子法律修订工作。刚刚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确立了非营利与营利分类管理法律依据,从法律层面破解了多年来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的法人属性、产权归属、扶持政策等瓶颈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报告。稳步实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撤销博士学位授权点5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25个,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实施《关于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资金等经费使用自主权。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重点解决了普遍关注的学术出访受限问题。  宏观战略完成新设计。注重统分并进,完成教育“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工作,对今后五年教育改革发展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同步制定出台科技、语言文字、学位、家庭教育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注重衔接贯通,国办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面构建从学龄前到老年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出台《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建立47个学习成果认证分中心,为数万人开展了学分积累与转换服务。注重远近兼顾,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研究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和《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意见》,描绘规划未来教育发展蓝图。注重内外结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第一个全面指导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新增中印尼人文交流机制,做好六大人文交流机制工作,提升教育国际合作层次水平。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8个省份签署备忘录,省部携手共同推进,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510多所孔子学院、1000多个孔子课堂遍布全球140个国家。  一年来,各地各校和广大一线教职员工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上创造了优良业绩,探索了成功经验,呈现出亮点纷呈、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一年来的工作扎实推进,一年来的成绩有目共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社会关心支持的结果,是教育系统全体同志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党组向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感谢!向长期以来奋斗在教育一线、为教育事业作出艰辛贡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由衷敬意!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做好今后工作,必须冷静分析、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一是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化。当今社会,教育国计民生的双重角色、今天明天的双重地位、引领支撑的双重作用、内政外交的双重功能日益凸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教育富民、教育移民、教育惠民重任在肩,必须竭尽全力让更多贫困学子通过接受良好教育脱贫致富、服务家乡、改变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迫切需要强化科教融合发展,坚持科技教育经济三结合,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厚植创新驱动根基 增强“四个自信”,培养适应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一代新人,需要教育“强基固本”,帮助广大青少年从小熟悉历史、了解国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必须深化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在大国外交中发挥出教育的独特作用。  二是对象群体多元化。当前,教育对象群体更加复杂多样,对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产生了深层次影响。流动性变强,2亿多进城务工人员在城乡、区域间大规模流动,随之而来的1000多万随迁子女,近1000万留守儿童渴望接受好的教育,渴望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布局、经费投入、师资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等面临一系列考验。“网络原住民”增多,互联网突破了课堂的边界、学校的边界、求知的边界,“万维空间”挑战“三尺讲台”。网络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学习、生活、成长,如何做好引导规范,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如何促进线上与线下正向融合、虚拟与现实良性互动,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在教育越来越社会化的今天,家庭教育重要性提高,我们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还要有意识地教好父母,引导好4亿多家庭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三是社会需求多样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成为主流,教育评价更趋多元。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习途径更加便捷,学习者对学习时间、场所、方式、节奏等自主性要求越来越强, “灌输式”“大班化”已适应不了个性化需要 “有学上”之后,“上好学”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心态、迫切需要,对学校、教师、专业、课程的选择性越来越强,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既要尽可能地尊重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合理选择,也要加以理性引导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人心中有一本教育学,人人心中有一个教育梦,人人心中有一套度量衡,教育评价不再是也不可能是政府自说自话。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快建立起更灵活的学习体系、更畅通的学习渠道,搭建起人才成长“立交桥”。  四是全民学习终身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日益向着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方向延伸,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求。年轻父母盼着孩子有更好的早期教育,走出校门的成年人盼着有更多“充电”再学习的机会,2亿多老年人盼着老有所学、老有所成、老有所乐。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固守学校教育的“一亩三分地”,要在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的基础上,从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拓展,进一步构建起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终身学习体系,让教育覆盖人的整个生命周期。  五是发展环境国际化。开放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我们的舞台是全球舞台、坐标是国际坐标、竞争是国际竞争。目前,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制定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收割”全球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我国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教育走出去和引进来还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教育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亟待提升。我们不仅要留住、用好本国优秀人才,更要立足全球人才资源,主动出击,延揽全球顶尖人才。中国教育要赢得世界认可,需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中国标准,也要尊重国际规则,对接国际标准。我们既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也不能丢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优势、自己的特色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要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还面临不少考验。如何进一步理顺中央地方教育管理关系,完善政府依法监管、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的机制,既要集中统一又要生动活泼,拿捏好分寸,把握好度?如何逐步缩小东中西部教育发展差距,既鼓励局部率先发展,先期迈入教育现代化,又要步调大体一致,不让一个地方掉队?如何有效破解课业负担重、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老大难”问题?如何有效化解办学自主权不足、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民办教育活力不强等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如何有效应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带来的新挑战,让教育变革跟上时代,让我们培养的人不落伍于时代?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面对、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  二、牢牢坚持“六个根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局面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关键之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注重内涵发展,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整体抓质量、保证抓党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前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今年工作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稳中求进。不稳难言进,有进才更稳。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重要原则,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方法论。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是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重大政治责任。对教育工作而言,稳,就是系统局面稳定,改革推进有序,政策衔接连贯 进,就是关键领域改革有新突破,内涵发展有新成效,群众满意有新提升。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不敢作为,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深入细致做好工作,深入细致研判形势,深入细致防患未然,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内涵发展。质量决定生存。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具体到教育,特别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要真正把内涵发展作为筹划工作、推进工作、检查工作的重要原则,把工作思路、政策措施、条件资源从外延转到内涵上来。总的来说,就是工作围绕质量做,以质量牵引数量 投入围绕结构调,以结构支撑功能 资源围绕内涵配,以内涵链接外延 政策围绕公平定,以公平促进效率 规划围绕目标定,以目标统揽全局。要坚持进度服务质量,硬件软件相互匹配、同步提升,不做超越阶段的事,不做违背规律的事,不做政绩冲动的事,不求急功近利,不求轰动效应,不求表面之功。  (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指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教育战线要全面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任务。“革命理想高于天”。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要深化宪法教育,落实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健全法治教育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法治的育人功能。今年要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推动各地各中小学校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启动实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教材体现国家意志,要改革完善教材管理体制,切实保证教材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抓紧推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教材后续册次编写审查,全面推进三类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编写。加快普通高中课程教材修订工作,启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工作。  把促进身心健康作为第一要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技能。推动校园足球蓬勃发展,带动学校体育改革。要改进美育教学,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为重点,整合各方资源充实教学力量,改善美育设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创造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最近,校园欺凌问题时有发生,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必须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促进家校联动,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把知行合一作为第一原则。实践是培养人的主要途径,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今年要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营地建设工作。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资源开发,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专门场地、专业指导、专题教育。深入做好学生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成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重要内容,作为毕业升学重要参考。  (二)坚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目标,扩大教育公平受益面  要清醒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诉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今后的任务是加快抬高底部、加快补齐短板、加快完善规则,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在加快发展基础上,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水平。2010年以来,国家连续实施两期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资源加速扩大,入园难问题初步缓解。但学前教育仍然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普惠性资源依旧不足,幼儿园运行保障和教师队伍建设等相对滞后,保教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尤其薄弱。下一步,要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一抓公益普惠。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中央财政安排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地方扩大普惠性资源。二抓保教质量。推进各地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保障体系,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力量,强化对各类幼儿园特别是薄弱园的专业指导。  推动义务教育向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是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升级,从外延均衡到内涵均衡升级。今年要同步抓好三项工作。一要补齐短板,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大力度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各地要强化省级统筹,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切实保障项目用地,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确保全面如期完成改造任务。要落实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统筹推进小班化改革。教学点虽小,但对保障每个孩子有学上意义重要,今年要出台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文件。各地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年龄特点和家长意见,完善学校布局规划。二要巩固成果,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工作,对2013-2016年通过国家认定的县(市、区)进行监测复查,对出现超标的省(市)进行约谈、限期整改。加强控辍保学,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三要高位优质,研究制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制度,推动均衡发展由办学条件向办学内涵转变,重点在加强师资、改善管理、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等方面下功夫。  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水平。今年将启动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落实“一人一案”精准施策,以区县为单位建立台账,逐一解决实名登记的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快发展学前、高中和高等特殊教育,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目前,我国融合教育比例还不高,随班就读残疾儿童仅为一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各地要进一步提高随班就读比例,在师资配备、医教结合、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提升随班就读质量,避免“随班就读”变成“随班混读”和“随班陪读”。  加强对困难群体困难地区的精准帮扶。促进更高层次教育公平,实现共享发展,必须实施更加精准的政策。对贫困地区要集中帮扶。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方案,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抓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落实工作。组织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支持力度,着力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较低地区的普及程度。实施“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以加强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为抓手,提升中西部地区教育质量。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要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应帮尽帮、该补则补。继续落实好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项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做好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相关工作,及时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做好政策衔接。加快实施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督促有关省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政策,为每一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提供平等考试录取机会。对留守儿童要给予更多关心呵护。留守儿童大多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是他们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要重点加强对无人监护和双亲在外留守儿童的关心、照顾和救助,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校园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把加快发展民族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绝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推进民族教育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庄严承诺。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做好对口援疆、援藏工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更多倾斜。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科学稳妥推进双语教育,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水平。  (三)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根本标准,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  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要推出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最终是要打破束缚、激发活力、释放红利,扩大改革受益面,让基层、学校、老师、学生有切实获得感。获得感是判断我们改革成功与否的根
  • 教育部就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 制定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是什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16年启动“双一流”新一轮建设以来,各地各高校全面积极务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为加快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调研中也发现,在起步阶段,还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不深、思路不清、机制不明、措施不强等情况,个别高校在建设方向、建设重点等一些关键问题上还把握不准,亟待加强引导和指导。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去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今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快“双一流”建设作出系统阐述,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写好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加快“双一流”建设,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指导意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指导意见》是对当前高校落实“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具体指导,进一步明确建设高校的责任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地位,引导高校深化认识,转变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确保实现建设方案的目标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 《指导意见》的主要精神和总体考虑是什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指导意见》的主要精神,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加快“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特色一流、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改革驱动、坚持高校主体。特别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既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大学整体建设,也要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还要加快推进协同与组织保障,健全“双一流”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地方政府要加大地方区域统筹,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加强建设过程的指导督导,完善评价和建设协调机制。形成多元投入、合力支持、协同推进的建设格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3. “双一流”建设如何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双一流”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主线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一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践行“四个服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坚定对外开放步伐,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可比较领域具有显示度的指标上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上形成全球引导力。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科布局和高校整体建设上,突出育人为本、质量先行。三是对接需求、服务需求,要认识到没有需求,发展就没有方向,改革就没有目标,评价就没有标准。建设高校应主动研究分析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需求,找准服务需求的切入点,建立面向服务需求的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在服务需求中形成优势、办出特色。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发力重点改革,探索高校内部办学模式的重构、各种办学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4. 如何通过“双一流”建设引导高校落实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一流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双一流”建设的落脚点。学校不论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都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来开展,《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革编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更加突出教学一线要求。三是强化育人的制度保障,优化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结构、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改革,以培养一流人才作为教学体系、科研体制、人事制度、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四是突出学科育人功能,强调科教融合产学结合育人、学术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五是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5. 如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高校要践行“四个服务”,不断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的能力。一是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关部门将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三是要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强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四是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6. 如何以学科为基础加快“双一流”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只有对学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有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才能办好办出一流学科。一是学科建设的内涵是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必须突出人才培养、原始创新和影响力的核心任务,将学术探索和服务国家需求相融合,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二是学科建设必须尊重规律、构建体系、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一流是基础与前沿、优势与特色的有机统一,不能把学科特色简单等同于学校特色或中国传统特有的学科特色,注重实现差异化创新性发展。三是拓展学科育人功能,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强化科研育人、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四是强调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既看重学术造诣,也看重道德品质,既注重前沿方向的把握,也关注组织能力建设,打造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和梯队。五是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内在联系组建学科群,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构建协同共生的学科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7. 如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高校要聚焦建设学科,整合各类资源,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将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地方需求紧密融合,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性社会影响。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联合攻关为牵引,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加大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着重围绕大物理科学、大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8. 对“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有何考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成效评价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导向作用,各校各地各方都很关心。根据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成效评价将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评价并行,充分考虑不同学校和学科特点,重点考察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有关部门将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并根据建设进展和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和建设范围。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目前还在研究制定当中。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9. 下一步有哪些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下一步将积极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和合力支持建设格局。一是加强横向协同,以高校为主体,聚合地方、部门、行业、产业、社会各主体力量,加强高校间合作,形成建设合力。二是加强纵向协同,进一步落实高校建设主体责任和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内部统筹,解决建设难点和堵点问题。三是发挥主管部门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作用,加强机制协同,推进完善部内协同、部际协调以及部省共建机制,加强对建设过程的指导和督导。 /p p br/ /p
  • 大学校长圈“70后”登场,首现准“80后”副校长
    p   在大家的印象中,高校领导一般都是较为年长的资深学者,在985高校和211高校中,显见70后的身影,更不用说80后了。事实上,准80后是一个年龄节点。 /p p   近日,北京大学官网“现任领导”一栏发生更新,显示1979年5月出生的陈宝剑获任副校长。据了解,陈宝剑,1979年5月生,2005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副研究员。此前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在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团委书记时,曾获“2007—2008年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274px height: 247px " title=" QQ图片201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d8ba79be-9155-42f3-89b8-b01a75b7bc81.jpg" width=" 231" height=" 221" / /p p   以下小编为大家盘点了为数不多的70后国内大学高校领导: /p p    strong 中科大常务副校长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潘建伟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img style=" width: 272px height: 220px " title=" pan.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d25d8b68-6f2d-409a-86e7-be2710ce7105.jpg" width=" 504" height=" 352" / /span /strong /p p   潘建伟(1970年-- ),浙江省东阳市人,原籍浙江省磐安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国科技大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项目组主持人。201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p p    strong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朱健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img style=" width: 234px height: 309px " title=" 朱建.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459e5fc2-6961-4802-b4b7-5745457527a5.jpg" width=" 239" height=" 261" / /span /strong /p p   朱健,男,汉族,1975年7月生,江苏江阴人,199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7月参加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委员,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p p   1993年9月至1997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热能动力机械与装置专业学习,辅修工业外贸专业,获工学双学士学位 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分别获法学硕士学位和管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留校工作,先后在研究生就业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等部门工作,历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学生处处长兼学生工作党委书记等职。2013年3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p p    strong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沈壮海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img title=" 沈壮海.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75e023d4-d5b1-47ef-a4d1-4e0253ff6b47.jpg" / /span /strong /p p   沈壮海,男,汉族,河南博爱人,1971年11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9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p p   1990年至1994年在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4年至1997年在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7年至2000年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1年至2003年在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7月留校任教。1999年晋升讲师,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3年晋升教授。先后任校团委副书记(兼)、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教育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社会科学部部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2016年12月起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p p    strong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刘元春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img style=" width: 253px height: 227px " title=" 刘元春.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b5002b90-dcfb-446b-bf5a-e6bf5482a0fa.jpg" width=" 364" height=" 291" / /span /strong /p p   刘元春1972年10月生,四川大竹人。1989年10月—1999年7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是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国际经济系主任,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经济协会理事,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p p    strong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尹冬梅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img title=" 尹冬梅.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65655c9c-3ab9-436a-bca1-cd9c9f919606.jpg" width=" 215" height=" 294" / /span /strong /p p   尹冬梅,女,1973年5月生,汉族,安徽宿县人,199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7月参加工作,上海医科大学护理学部护理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管理学硕士,副教授。先后任原上海医科大学团委副书记、书记。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学工部副部长,团委书记,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 /p p    strong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宫辉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img style=" width: 241px height: 339px " title=" 宫辉.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485b87b4-c23e-430a-b763-199145d11e7d.jpg" width=" 337" height=" 436" / /span /strong /p p   宫辉,男,汉族,1973年出生,陕西旬邑人,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武装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兼)等。 /p
  • 教育部官宣:新一轮“双一流”,有重大变化!
    2月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对2022年“双一流”建设、第五轮学科评估、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发布、高校设置与独立学院转设等多方面工作做出明确部署。小编摘录了文件中关于“高等教育”的重点内容: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建设自主权,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发布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和学科评估结果,对评估结果较差的单位予以督导。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布实施新一版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法。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加强部部共建合作,启动省部共建2.0。统筹开展高校设置工作与独立学院转设。加强高校异地办学等机构规范管理。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支持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开展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众多工作要点中,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工作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关于“双一流”建设,教育部官方首次明确提出: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全文: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我们党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今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教育工作要聚焦这条主线,作出实质性的贡献。2022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出台《直属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开展高校师生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汇聚形成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巩固拓展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重大专项,深化“四史”教育。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启动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布局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推进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建设。2.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政治要件,作为党组会“第一议题”,部党组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落地。持续开展直属机关“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分类指导推进直属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指导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举办全国高校书记校长提高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班,实现全国公办本科高校书记校长全覆盖轮训。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施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攻坚计划、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计划,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调研推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民办学校章程建设,推动党建有关要求进章程。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能力和效果。提高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40周年纪念活动。推进新时代关工委建设。3.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直属机关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指导高校筑牢“三微一端”等阵地。强化保密宣传教育。深化巩固校园安全专项整顿成效。优化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从严从紧科学精准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4.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坚持严的主基调,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按照“当下改、长久立、系统治”要求,健全中央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抓好直属机关、直属高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规范直属机关“三评一赛”,清理规范直属单位对外合作,从严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强化教育警示作用。完成巡视全覆盖任务,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健全巡视整改促进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树立新风,推动形成严的氛围,优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5.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通过编写辅导读本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解读。召开部署工作会议,推动各地将规划落实到本地区教育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制定实施分工方案,强化年度工作计划和规划有效衔接。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导向作用,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十四五”规划纲要教育领域工程项目台账,逐项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定期跟踪调度。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印发实施《关于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指导意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加强战略思考和系统谋划,开展有组织的重大教育科研。6.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不低于4%”,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坚持优化增效、补短扬长,新增教育投入更多用于薄弱环节,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出台国家层面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动地方提高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指导各省(区、市)适时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保教费)、住宿费标准。推动各地严格落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探索职业教育按专业大类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加强财政教育投入和预算支出进度监测监督。完善教育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全面加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强精准资助,推进资助育人,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严肃财经纪律。7.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直属系统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正职和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直属系统领导班子。加大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做实做细管理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关心关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落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深入推进直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二、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8.深入推进“双减”。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完善部际专门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指导培训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针对一些监管盲点,开展系统调研,指导各地规范管理。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指导各地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建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管并广泛支持校外培训治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开展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资源推介。利用“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持续跟踪监测相关指标数据。9.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召开“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实施“大思政课”建设方案。重点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建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研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基地,研制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会同中央宣传部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管理水平。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计划,“一校一策”推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研修基地建设,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帮扶机制。分专业大类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举办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继续开展各类示范培训,提高中小学德育队伍专业能力。10.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国家—省级—高校”三级网络思政体系运行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对1000所左右高校有效覆盖。持续推动各地各高校落实高校辅导员配备需求,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精准赋能平台建设。开展“青春使命”“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系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五老”优势,继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读懂中国”活动。1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改革发展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筹备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办好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晋江第18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启动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健康中国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强化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1年下降0.5到1个百分点。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和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计划。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美育名师工作室。举办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启动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改革。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
  • 食品和生物入教育部就业率低专业名单
    为了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整理了近两年(2012、2013年)全国和分省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现公布如下。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要求,高校设置专业须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请各高校在申报专业时参考全国、分省(市、自治区)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充分考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避免盲目布点、重复设置。   请各教育主管部门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布点控制,综合应用规划、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等措施,促进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近两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生物科学 旅游管理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市场营销 动画 知识产权 广播电视编导 表演 艺术设计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音乐表演 电子商务 贸易经济 公共事业管理 近两年各地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序号 省份 专业名称 1 北京 音乐学、社会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应用物理学、新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表演、工商管理、经济学 2 天津 药物制剂、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历史学、针灸推拿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化学生物学、测绘工程、教育学 3 河北 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汉语言文学、土木工程、英语、电子信息工程、工程管理、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 4 山西 音乐学、英语、旅游管理、经济学、学前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美术学 5 内蒙古 播音与主持艺术、社会学、农村区域发展、生态学、蒙古语、艺术设计学、法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 6 辽宁 数学与应用数学、艺术设计学、表演、广告学、音乐表演、护理学、广播电视编导 7 吉林 英语、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动画 8 黑龙江 播音与主持艺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摄影、运动训练、表演、体育教育、音乐表演 9 上海 汉语言文学、工业设计、法学、软件工程、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数学与应用数学 10 江苏 应用心理学、园艺、旅游管理、汉语国际教育、社会工作、纺织工程、工业设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1 浙江英语、古典文献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哲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学、文秘教育 12 安徽 应用心理学、工程管理、法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动画、公共事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3 福建 社会学、法学、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体育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学、应用心理学、信息工程 14 江西 秘书学、翻译、动画、资产评估 15 山东 音乐表演、应用心理学、音乐学、公共事业管理、艺术设计学、汉语言文学 16 河南 法学、应用心理学、汉语国际教育、应用物理学、人力资源管理 17 湖北 中西医临床医学、法学、口腔医学、动画、中医学、金融工程、土地资源管理、音乐表演、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音乐学 18 湖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旅游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汉语言文学、会计学、工商管理 19 广东 表演、应用心理学、新闻学、美术学、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治安学、考古学、音乐表演、资源环境科学 20 广西 市场营销、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法学、化学、应用心理学 21 海南 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网络工程、法学 22 重庆 戏剧影视导演、法医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农林经济管理 23 四川材料物理、地理信息科学、交通工程、教育学、物业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西班牙语、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文化产业管理、心理学 24 贵州 播音与主持艺术、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运动训练、工业设计 25 云南 动画、体育教育、生物科学、教育技术学、物理学、美术学、英语、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业管理 26 西藏 档案学、历史学 27 陕西 音乐表演 28 甘肃 英语、汉语言文学、经济学、艺术设计学 29 青海 音乐表演、经济学、旅游管理 30 宁夏 农业水利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日语、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广告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美术学、信息工程 31 新疆 应用物理学、法学、社会体育、小学教育、物理学、应用化学、美术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学 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广播电视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化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服务新发展格局 开启高教新征程——第55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2020年10月23日,第55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20)(简称“高博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小梅,湖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曾力勤,中南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何军,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彭文军,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处长黄开胜,学会产教融合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焦殿成,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英军等出席新闻发布会,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网、光明网、人民日报海外网、央广网、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在线、北京青年报、北京商报、新浪教育、慧聪教育网、高教仪器商情等等新闻媒体参加此次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姜恩来主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张大良指出,“高博会”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两会一刊”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28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国家级综合性、专业化品牌博览会,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凝聚了力量、搭建了平台、发挥了作用。 strong 一是深刻认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方位。二是积极服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推动了教育现代化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面向十四五,我们将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办好“高博会”,助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总体思路是,在巩固高博会现有品牌成效基础上,“跨界升级,开拓更大发展空间 合作提质,谋划更高质量共赢。”。具体要做到“三化”。 strong 一要过程立体化。 /strong 加速推进“云上高博会”建设,实现线上产品查询、展示和线上交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需对接,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永不落幕的高博会,形成立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 strong 二要效果持续化。 /strong 继续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以实施“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研制发展指数等项目为依托,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高博会内涵发展。 strong 三要品牌国际化。 /strong 继续建立健全国际化运作机制,打造国际展区,与国际知名的展览业组织、行业协会、展览企业等建立合作机制,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展会合作办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面向未来,我们要从时代变革中洞察高等教育的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真正把“高博会”办成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盛会 把“高博会”打造成为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成为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重要桥梁,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家名片,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博览会,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宋毅简要介绍了高教司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考虑和进展。他指出,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要赢得新时代,需要抓好“四个质量”,形成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观。一是抓根本质量、二是抓整体质量、三是抓成熟质量、四是抓服务质量。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四梁八柱”,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他表示,高博会是高等教育领域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今年的高博会主题鲜明,紧紧围绕打赢本科教育攻坚战的整体部署,设计了一系列的专题及活动,必将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增添新活力。同时,他对高博会提出两点希望,一是希望高博会在变局中开新局,推进高博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立体化打造高博会这张“名片”。二是希望高博会在危机中育新机,完善会后跟踪链条,充分突出平台教改成果推介、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功能,为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王小梅代表组委会介绍本届“高博会”的概貌和亮点。 /strong “高博会”前身是始办于1992年的“全国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展示订货会”。28年来,已在24个城市举办了54届,从初创时期的教学仪器设备订货会,发展成为今天的高等教育领域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集高等教育学术交流、教学改革成果推介、现代教育高端装备展示、应用科研成果转化、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科技创新企业孵化、技术服务、贸易洽谈等为一体的国家级、高品质、综合性、专业化的品牌博览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今年的“高博会”以“服务新发展格局 开启高教新征程”为主题,打造“高端论坛”“展览展示”“成果发布”“竞赛活动”四大板块主体活动,开辟7万平米展区、3000余个展位,吸纳1000余家企业,推介和展示实验室仪器设备、信息化和智慧教育等系列最新高校科技仪器装备成果 同期举办30余个论坛活动,预计到场观众将达10万人次。本届“高博会”总展位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8%、企业数增长超20%,并新增校园防疫物类产品展区,将是历届“高博会”展位数量最多、参展企业最多、展示产品覆盖面最广的一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本届“高博会”彰显“一个落实、两个聚焦、三个推进”的特色: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一是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紧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变化。 /strong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疫情防控生动实践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总结疫情防控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的实践经验和启示。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研究和探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紧扣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需要。 /strong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关于医科建设、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思考。本届“高博会”将举办“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医学教育发展论坛”,组织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独立建制的医科大学专家、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后疫情时代高校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促进“新医科”建设,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二是突出两个聚焦,服务新发展格局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聚焦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 /strong 助力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加快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本届“高博会”将举办“2020年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邀请中西部省自治区教育厅领导、相关高校出席,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共话中西部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共赢发展之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聚焦高校与城市发展的交融与共生。 /strong 为促进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建立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新机制,本届“高博会”将举办以“共生、共兴、共荣”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论坛”,邀请城市建设管理者和高校专家为城市与高校同频共振出谋划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三是加快三个推进,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一是全面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strong 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之重器新征程”为主题,本届“高博会”将举办“第五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论坛”,采取“1个主论坛+6个分论坛”形式,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协调推进新工科与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融合发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二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strong 为推广校企合作典型模式与成功经验,激发校企协同创新这个“动力源”,形成教育和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学会于去年春季“高博会”启动了2019年“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推选工作,从征集到的1107项案例中,遴选出74项典型案例并于今年组织了部分案例的授牌和交流走访活动,获得了校企双方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今年8月学会启动了新一轮典型案例评选工作,并将在本届“高博会”上举办新一轮的案例展示及路演活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本届“高博会”将助力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举办“2020产教融合发展论坛”,举办“创新创业创未来· 数字智能新教育论坛”,探索“用创新推动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路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三是持续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strong 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促进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与高等教育紧密融合,本届“高博会”将举办“第三届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论坛”“第三届中国高等教育智慧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高峰论坛”“AI+教育——智联未来 2020智慧校园标准体系建设与人工智能+教育论坛”“新时代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高峰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王小梅表示,“高博会”将一如继往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集发展优势,融合发展力量,创新发展模式,以更高远的站位、更丰富的内涵、更广泛的 合作、更优质的服务、更开放的平台,深入践行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曾力勤对湖南省教育厅参与支持本次“高博会”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strong 他表示,本届高博会是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主动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有力引擎,也是湖南高等教育进一步明确定位、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展会为全省高校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样板,为湖南高等教育深化交流合作、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湖南省教育厅高度重视、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支持、全力配合,认真做好各项协调和服务工作,确保本届高博会取得圆满成功,助力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何军介绍了第五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论坛情况。 /strong 他表示,作为“高博会”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论坛已经走过四年的发展历程,论坛在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五届高等工程教育论坛将围绕“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之重器新征程”主题,聚焦和研讨新形势下高等工程教育领域中的关键核心问题,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新工科再深入、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提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论坛主要有三个特色:一是主题新,论坛设置了“工医结合”、工程教育课程思政等主题,围绕新工科建设中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讨,为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探索新途径。二是规格高,教育部、中国工程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多位领导和院士将出席大会并作发言。三是覆盖面广,论坛邀请了30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专家学者,华为、腾讯等多家一流企业的高管近2000人参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彭文军介绍了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论坛情况。 /strong 他表示,首届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论坛以“共生,共兴,共荣”为主题,以“城市与高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构建城市与高校协同指数研究体系,建立城市高校协同发展与创新机制,最终形成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创新命运共同体。届时,政府部门、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领导、专家以及20余期刊媒体代表将参加论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黄开胜介绍了第三届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论坛情况 /strong 。他表示,本次论坛主题为“实验室建设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将分两个专题进行交流研讨。第一个专题是“新技术、新高职、新实训——‘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实训基地建设” 第二个专题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除了以上两方面,分会关注的范围还包括实验室安全、大型仪器共享、国有资产采购与管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等内容,在前几届“高博会”上,分会也组织相关论坛进行过交流。这些内容都是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领域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和共性的问题。利用“高博会”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大家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和促进,必然会全面的提升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水平,为各高校的发展建设助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焦殿成介绍了2020产教融合发展论坛情况。 /strong 他表示,该论坛为学会产教融合研究分会与长沙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论坛期间将举行产教融合项目签约。分会还将在“高博会”参与和组织2020年度“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案例现场展示与路演环节,推动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同时,举办第10届全国高等学校民航服务技能大赛颁奖仪式,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落实“六稳”“六保”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英军介绍了本届高博会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工作情况。 /strong 从分区管控、三级排查、餐饮保障、应急预案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第55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据悉,第55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20)将于11月8日至10日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高博会”除创造展位数、参展企业数、展示产品覆盖面“新高”外,还将设立Hi-ducation直播平台,开设媒体直播采访,对参展企业的有关领导、嘉宾及企业人员就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发布进行现场访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展会官网: a href=" http://www.heexpochina.com/" target=" _blank" http://www.heexpochina.com/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p
  • 朗诚公司团支部荣获“五四”红旗团(总)支部称号
    近日,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团支部被授予2012-2013年度福田区&ldquo 五四&rdquo 红旗团(总)支部的光荣称号。 2012年来,公司团支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邓小平理论,高举&ldquo 三个代表&rdquo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坚持&ldquo 党建带团建&rdquo 的工作方针,全面加强团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全体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到企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同时,组织开展&ldquo 学习雷锋&rdquo 、&ldquo 扶贫济困&rdquo 系列活动,并利用节假日,开展篮球、登山等比赛,进一步加强团员青年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团员青年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热情,促进了企业健康向前发展。 本次荣誉的取得,是上级领导对朗诚公司团支部工作的充分肯定,标志着朗诚的青年工作跨上了新的台阶。
  • 朗诚公司团支部荣获“五四”红旗团(总)支部称号
    近日,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团支部被授予2012-2013年度福田区&ldquo 五四&rdquo 红旗团(总)支部的光荣称号。 2012年来,公司团支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邓小平理论,高举&ldquo 三个代表&rdquo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坚持&ldquo 党建带团建&rdquo 的工作方针,全面加强团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全体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到企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同时,组织开展&ldquo 学习雷锋&rdquo 、&ldquo 扶贫济困&rdquo 系列活动,并利用节假日,开展篮球、登山等比赛,进一步加强团员青年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团员青年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热情,促进了企业健康向前发展。 本次荣誉的取得,是上级领导对朗诚公司团支部工作的充分肯定,标志着朗诚的青年工作跨上了新的台阶。
  • 教育部发布全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
    p   9月21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2011年12月15日印发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 /p p   相比2011年发布的版本,本次新发布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更加细化,明确了提出了长江学者向改革倾斜、向一流倾斜、向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向青年倾斜、向哲学社会科学倾斜等方向。此外,鼓励东部地区优秀人才到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应聘,东部地区高校不得招聘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人选。从国内其他高校招聘候选人的,需由候选人工作单位出具同意函。 /p p   同时明确提出,每年聘任特聘教授150名左右,聘期为5年 讲座教授50名左右,聘期为3年 青年学者300名左右,聘期为3年。由于前两年评选的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数量基本都在200人左右,这意味着未来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数量将大幅提高。 /p p   同时还明确,教育部统一部署长江学者遴选聘任工作,一般每年一次。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品德评价和教育教学业绩评价,强化分类评价,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优化改进评审办法和评审程序,确保过程公正、结果公信。统筹人才选拔培养,避免与其他同层次人才项目重复支持。 /p p   针对长江学者的考核,本办法明确规定, 特聘教授实行中期履职报告和聘期考核制度,讲座教授、青年学者实行聘期考核制度。高校依据聘任合同对受聘专家实行聘期管理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教育部。教育部对考核情况进行抽查,督促高校严格规范实施考核。 /p p   本次教育部还明确建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退出机制,除了教育部撤销“长江学者”称号外,长江学者还可以主动提出申请退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下面一起来看看份重磅文件: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f8d12d5-1839-4496-a7f6-040b82aef409.jpg" title=" 2018-09-24_220322.jpg" alt=" 2018-09-24_22032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一章 总 则 /strong /p p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中央文件,制定本办法。 /p p   第二条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性工程,是吸引集聚德才兼备、矢志爱国奉献、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的重要举措,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协同推进,统筹实施。 /p p   第三条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遵循强化政治引领、突出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创新导向、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向改革倾斜、向一流倾斜、向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向青年倾斜、向哲学社会科学倾斜,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发挥育才引才用才标杆作用,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p p   第四条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行岗位聘任制,支持高等学校(简称高校,下同)设置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特聘教授、青年学者项目面向全国高校实施 讲座教授项目面向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实施,中西部、东北地区的范围参照《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执行。 /p p   第五条 教育部组织专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突出“高精尖缺”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编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岗位指南,作为岗位设置、选才用才的重要指引和依据。 /p p   第六条 长江学者岗位设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相结合,重点支持在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特色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等设立岗位。加大向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力度,支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学科等设立岗位。 /p p   第七条 每年聘任特聘教授150名左右,聘期为5年 讲座教授50名左右,聘期为3年 青年学者300名左右,聘期为3年。 /p p   第八条 教育部授予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长江学者”称号,授予青年学者“青年长江学者”称号,在聘期内享受奖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经费由中央财政专项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二章 基本条件 /strong /p p   第九条 特聘教授基本条件 /p p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具有爱国奉献精神,做“四有”好老师。 /p p   (二)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恪守高校教师师德行为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等职业道德规范。 /p p   (三)具有扎实学识,胜任本科核心课程讲授任务 学术造诣高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 具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团队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带领学术团队协同攻关。 /p p   (四)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担任教授或相应职务,海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特别优秀的副教授或相应职务者也可申报。 /p p   (五)申报当年1月1日,自然科学领域、工程技术领域人选年龄不超过45周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选年龄不超过55周岁。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推荐的人选年龄放宽2岁。 /p p   (六)聘期内全职在受聘高校工作。应当在签订聘任合同后6个月内全职到岗工作。 /p p   担任现职厅局级及以上领导职务者和聘任不满两年的青年学者不具备申报资格。 /p p   第十条 讲座教授基本条件 /p p   (一)诚实守信、学风严谨、乐于奉献、崇尚科学,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 /p p   (二)在海外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一般应当担任高水平大学教授或相应职务。 /p p   (三)学术造诣高深,在本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成就。 /p p   (四)申报当年1月1日,自然科学领域、工程技术领域人选年龄不超过55周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选年龄不超过65周岁。 /p p   (五)每年在国内受聘高校工作累计2个月以上。 /p p   第十一条 青年学者基本条件 /p p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具有爱国奉献精神,做“四有”好老师。 /p p   (二)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恪守高校教师师德行为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等职业道德规范 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开拓进取。 /p p   (三)胜任本科核心课程讲授任务 创新发展潜力大,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学术成果,有较强的团队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协助本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p p   (四)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 国内应聘者一般应当担任副教授及以上职务或其他相应职务。 /p p   (五)申报当年1月1日,自然科学领域、工程技术领域人选年龄不超过38周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选年龄不超过45周岁。 /p p   (六)聘期内全职在受聘高校工作。应当在签订聘任合同后6个月内全职到岗工作。 /p p   担任现职厅局级及以上领导职务者不具备申报资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三章 岗位职责 /strong /p p   第十二条 特聘教授岗位职责 /p p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充分发挥教学示范、科研模范和师德师风典范作用,做“四有”好老师的示范标杆。 /p p   (二)以扎实学识和前沿研究支撑高水平教学,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每学年至少高质量地讲授一门本科生课程,主持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编写,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 /p p   (三)带领本学科发展,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发展思路,推动本学科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组建学术创新团队,着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带领团队开展高水平教学科研工作。 /p p   (四)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 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p p   (五)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公共决策、制度设计、新型智库建设等深度融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p p   (六)积极组织各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主持国际合作项目,担任国际性学术组织和国际一流期刊重要核心职务,积极牵头或参与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和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本学科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p p   第十三条 讲座教授岗位职责 /p p   (一)自觉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应聘高校的相关规定,恪守高校教师师德行为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等职业道德规范。 /p p   (二)开设国际前沿领域的课程或讲座,指导或协助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 /p p   (三)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提供建议,促进本学科进入国际学术前沿。 /p p   (四)积极参与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团队。 /p p   (五)积极推动国内高校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等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国内高校推荐海外优秀人才,向海外著名高校和国际组织推荐国内优秀人才。 /p p   第十四条 青年学者岗位职责 /p p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充分发挥教学示范、科研模范和师德师风典范作用,做“四有”好老师,在青年教师中起到示范表率作用。 /p p   (二)每学年至少讲授一门本科生课程,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和课程体系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 /p p   (三)积极探索学科前沿问题,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提供重要建议,协助本学科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参与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指导或协助指导青年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组建创新团队。 /p p   (四)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p p   (五)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公共决策、制度设计、新型智库建设等深度融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p p   (六)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承担国际合作项目,担任国际性学术组织和期刊职务,提升本学科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四章 遴选聘任程序 /strong /p p   第十五条 教育部统一部署遴选聘任工作,一般每年一次。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品德评价和教育教学业绩评价,强化分类评价,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优化改进评审办法和评审程序,确保过程公正、结果公信。统筹人才选拔培养,避免与其他同层次人才项目重复支持。 /p p   第十六条 高校是人选推荐、聘任和管理工作的主体。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统筹做好队伍建设规划和人选推荐工作,把好推荐人选的政治关、师德关、育人关和质量关。高校组织人事部门要对推荐人选档案和申报材料认真审核、严格把关。高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对推荐工作进行监督,对推荐人选的廉洁自律情况进行审核。 /p p   第十七条 高校合理设置招聘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加大海外招聘力度。鼓励东部地区优秀人才到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应聘,东部地区高校不得招聘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人选。从国内其他高校招聘候选人的,需由候选人工作单位出具同意函。 /p p   第十八条 高校学术委员会或其授权的学术组织对本校候选人进行学术水平评价,报学校审定后推荐。学术评价要坚持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帽子等倾向。 /p p   第十九条 拟推荐人选申报材料应当在校内公示至少一周。正式推荐人选中存在被实名举报的,高校党委经调查核实,不存在所举报问题的,应将有关举报材料及调查结论随推荐材料一并报送教育部。 /p p   第二十条 教育部对高校推荐人选的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候选人进行评审后提出建议人选。评审程序为:同行专家通讯评审、同行专家会议评审、公示、评审委员会评审等。 /p p   第二十一条 在公示期间,建议人选被实名举报的,由推荐高校党委组织调查,调查工作要发挥校内外同行专家作用,确保公平公正。调查结果报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委员会审议。 /p p   第二十二条 高校与拟聘任人选签订聘任合同,聘任起始时间以实际到岗时间为准,并报教育部备案。聘任合同应根据本办法明确聘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受聘专家的岗位目标及工作任务、违约情形及责任等内容。 /p p   第二十三条 教育部根据高校与受聘者签订合同的情况,公布年度聘任结果、颁发证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五章 关心支持 /strong /p p   第二十四条 特聘教授奖金标准为每人每年20万元人民币 讲座教授奖金标准为每人每月3万元人民币,按实际工作时间支付 青年学者奖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0万元人民币。 /p p   高校每年将受聘专家实际在岗和履职情况报教育部,教育部检查评估后按标准颁发奖金。 /p p   第二十五条 教育部和高校党委要加强对受聘专家的思想引领和团结服务,将受聘专家纳入党委重点联系专家范围,定期组织国情研修,开展座谈、咨询、慰问等活动。 /p p   第二十六条 高校要完善支持政策,按照聘任合同,落实研究生招生指标、科研经费、办公实验用房等具体配套支持措施,为受聘专家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要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支持受聘专家组建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受聘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 /p p   第二十七条 教育部支持高校举办长江学者论坛或研讨会,推动长江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各地方、各高校要鼓励和支持受聘专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志愿服务,充分发挥长江学者群体作为专家智囊团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p p   第二十八条 高校要关心受聘专家身心健康,定期组织体检,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要及时了解受聘专家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注重人文关怀、强化服务保障,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营造舒心的发展环境。要加大力度,广泛宣传表彰爱国报国、为党和人民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受聘专家,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六章 管理考核 /strong /p p   第二十九条 高校要切实履行用人主体责任,加强日常管理和聘期考核,对涉及长江学者的重要事项须及时报告教育部。聘任双方应严格履行合同约定,高校要切实落实支持条件,受聘专家要重诺守信,履职尽责。 /p p   第三十条 特聘教授实行中期履职报告和聘期考核制度,讲座教授、青年学者实行聘期考核制度。高校依据聘任合同对受聘专家实行聘期管理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教育部。教育部对考核情况进行抽查,督促高校严格规范实施考核。 /p p   第三十一条 聘期内受聘专家(讲座教授除外)人事关系应在聘任高校。从东部地区应聘到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的,人事关系原则上转入聘任高校。情况特殊、确实无法调入的,由专家本人提出申请,经原单位与聘任高校协商一致,报教育部审核同意后,人事关系可保留在原单位,但聘期内必须全职在聘任高校工作。 /p p   第三十二条 受聘专家在聘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高校终止与其签订的聘任合同,并报教育部停发奖金: /p p   (一)因组织需要等特殊情况调离受聘岗位的 /p p   (二)因工作需要担任厅局级及以上领导职务的。 /p p   第三十三条 建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退出机制,依据不同情形分别处理。 /p p   (一)因个人原因无法完成聘任合同,本人提出退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可以主动退出。 /p p   (二)有下列违约情形的,应当解约退出: /p p   1.聘期内违规离岗的 /p p   2.聘期内未按合同约定如期到岗工作或到岗时间不足、经督促提醒仍不履约的 /p p   3. 聘期考核不合格,且本人不主动退出的。 /p p   (三)有下列违法违规情形的,应当强制退出: /p p   1.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 /p p   2.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p p   3.弄虚作假骗取入选资格的 /p p   4.违反师德师风、学术道德规范,情节严重的 /p p   第三十四条 主动退出的,由受聘者本人向聘任高校提出书面申请,高校同意后报教育部备案实施 解约和强制退出的,由高校向受聘者发出通知书,受聘者可在1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提出复核申请,学校复核后提出最终意见报教育部批准。 /p p   第三十五条 退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由教育部撤销称号。聘期尚未结束的,聘任高校应解除与其签订的长江学者聘任合同。主动退出和解约退出的,停发奖金并视合同履行情况追回部分或全部已发放奖金 强制退出的,取消入选资格,停发奖金并追回全部已发放奖金。解约退出的,自退出之日起2年内不得再申报国家、各部委高层次人才计划和荣誉称号 强制退出的,不得再申报各类人才计划和荣誉称号。 /p p   第三十六条 高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教育部将对高校进行通报批评,情况严重的停止下一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推荐资格: /p p   (一)推荐过程中把关不严或出具虚假材料,不能认真履行推荐职责的 /p p   (二)对严重违规行为失察或对违规违纪行为处置不力的 /p p   (三)违规引进人才,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p p   (四)其他应取消推荐资格的。 /p p   第三十七条 “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是学术性、荣誉性称号,避免与物质利益简单、直接挂钩。入选者应珍惜荣誉、严格自律。聘期结束后,不得再使用称号。 /p p   第七章 附 则 /p p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2011年12月15日印发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教人〔2011〕10号)同时废止。 /p
  • 秦宜智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24" height=" 625" title=" 1.jpeg" style=" width: 274px height: 38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85f7a081-254f-4f61-b413-34ab90df9f3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秦宜智 /p p   9月2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信息,任命秦宜智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正部长级) 任命尚勇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正部长级) 任命余勇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任命祝树民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任命张慎峰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 任命綦成元、刘宝华为国家能源局副局长。 /p p   免去许小峰的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职务。 /p p    strong 秦宜智个人简历 /strong /p p   1983.09——1988.07,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及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 /p p   1988.07——1989.12,攀钢动力厂热力车间技术员、热力实验组助工 /p p   1989.12——1993.06,攀钢热电厂锅炉车间副主任、生产技术科副科长、厂长助理 /p p   1993.06——1995.02,攀钢热电厂副厂长(其间:1991.09——1994.04重庆大学热力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p p   1995.02——1998.04,攀钢生产部总调度室副主任、销售处副处长、常务副处长、钢钒公司销售部常务副部长 /p p   1998.04——1999.10,攀钢(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兼销售处处长、钢钒公司销售部部长、新钢钒公司副总经理兼销售部经理 /p p   1999.10——2000.01,攀钢(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新钢钒公司副总经理 /p p   2000.01——2000.04,攀钢(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成都无缝钢管公司总经理 /p p   2000.04——2001.12,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公司总经理 /p p   2001.12——2002.03,四川省攀枝花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 /p p   2002.03——2004.01,四川省攀枝花市委副书记、市长 /p p   2004.01——2004.02,四川省内江市委书记 /p p   2004.02——2005.06,四川省内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p p   2005.06——2006.07,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助理 /p p   2006.07——2006.09,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p p   2006.09——2008.09,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拉萨市委书记 /p p   2008.09——2011.11,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 /p p   2011.11——2013.03,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副主席 /p p   2013.03——,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 /p p /p
  • 陕西省高校第五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拟入选人员名单发布
    按照《关于开展全省高校第五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选拔工作的通知》(陕教工组办〔2022〕6号)精神,在各高校推荐、省委教育工委组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经省委教育工委委员会议研究,拟确定西安交通大学何海龙等100人为陕西高校第五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现将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可通过书面或电子邮件形式向省委教育工委组织部实名反映。单位反映的,请出具正式函件并加盖公章。 公示时间:2022年8月24日至30日 联系人:马斌 代春吉 联系电话:029—63907013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南段10号中共陕西省委西院1号楼10层省委教育工委组织部 电子邮箱:jgwzzbrc@126.com 邮编:710054 附件: 陕西高校第五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拟入选人员名单.doc 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2022年8月23日附件陕西高校第五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拟入选人员名单序号推荐高校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学位专业技术职称学科方向1西安交通大学何海龙男汉1987.11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电气工程2西安交通大学张浩男汉1990.10 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生物学3西安交通大学刘园园女汉1985.02群众博士教授工商管理4西安交通大学杨哲男汉1988.10 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生物医学工程5西安交通大学王宇锋男汉1989.11中共党员博士住院医师/助理研究员临床医学6西安交通大学吴志强男蒙古1987.0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化学工程与技术7西安交通大学朱学虎男汉1987.03群众博士副教授统计学8西安交通大学王亮男汉1985.10 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哲学9西北工业大学高永胜男汉1989.03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信息与通信工程10西北工业大学姚西文男汉1988.03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11西北工业大学王攀男汉1988.03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12西北工业大学孙绍勇男汉1990.05中共党员博士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3西北工业大学施瑶男汉1988.04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兵器科学与技术14西北工业大学张鼎文男汉1990.03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人工智能1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段翔男汉1987.11中共党员博士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1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婷婷女汉1986.11中共党员博士教授数学17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豪男汉1990.1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电子科学与技术1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立川男汉1988.1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网络空间安全19陕西师范大学罗扬眉男汉1985.09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心理学20陕西师范大学陈亮男汉1987.08中共党员博士教授教育学21陕西师范大学任杰男汉1988.08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2陕西师范大学史维娟女汉1987.10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数学23长安大学赵秦阳男汉1993.06群众博士讲师材料加工工程24长安大学白礼彪男回1986.03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25长安大学包含男汉1988.02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6空军军医大学耿凯文男汉1989.12中共党员博士主治医师神经生物学疼痛医学27空军军医大学穆楠男汉1989.07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生理与病理28西北大学贾连港男汉1985.0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中国史29西北大学韩迪女汉1989.04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数论30西北大学王欣亮男汉1986.08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公共管理31西北大学陈卓玥女汉1987.08中共党员博士讲师生物医学32西北大学张天龙男汉1987.06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分析化学33西北大学胡小燕女汉1985.04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中国语言文学34西北大学于红岩女汉1986.0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5西北大学石阳男汉1984.10 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应用经济学36西安理工大学张晓女汉1986.01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数学37西安理工大学褚巧玲女汉1987.0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38西安理工大学付钰伟女汉1990.04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电气工程39西安理工大学易鹏男汉1985.09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40西安理工大学石程女汉1986.11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艳秋女满1987.06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土木工程4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元男汉1988.1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城乡规划4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倩女汉1987.05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4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董明放女汉1986.1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凝聚态物理63西安工程大学李云锋男汉1987.12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化学工程与技术高全力男汉1988.05中共党员博士
  • 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教高厅函〔2019〕18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p p   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系列文件要求,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经研究,教育部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strong 一、主要任务 /strong /p p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2019—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span /p p    strong 二、建设原则 /strong /p p   面向各类高校。在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p p   面向全部专业。覆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分年度开展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 /p p   突出示范领跑。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p p   分“赛道”建设。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 鼓励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p p   “两步走”实施。报送的专业第一步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教育部组织开展专业认证,通过后再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p p   strong  三、建设方式 /strong /p p   1.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分三年完成。每年3月启动,经高校网上报送、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提交汇总材料、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推荐意见等,确定建设点名单,当年10月公布结果。 /p p   2.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按照建设总量不超过本行政区域内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20%,分三年统筹规划,报教育部备案后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同步组织实施。每年9月底前,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报教育部,当年10月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一并公布。 /p p   3.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如同时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按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公布。空出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额可延至下一年度使用。 /p p   4.根据2019、2020年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情况,2021年将对各专业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数量和建设进度进行统筹。 /p p    strong 四、报送条件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一)报送高校需具备的条件 /span /p p   1.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p p   2.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p p   3.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积极集聚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推进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 /p p   4.努力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建立健全自查自纠的质量保障机制并持续有效实施,将对质量的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二)报送专业需具备的条件 /span /p p   1.专业定位明确。服务面向清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 /p p   2.专业管理规范。切实落实本科专业国家标准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有序。近三年未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p p   3.改革成效突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方法手段不断创新,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p p   4.师资力量雄厚。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广泛开展,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水平高。 /p p   5.培养质量一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毕业生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 /p p    strong 五、报送办法 /strong /p p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报送。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报教育部,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教育部 地方高校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报教育部。各地各高校报送专业点数(比例)分年度下达。 /p p    strong 六、组织保障 /strong /p p   (一)构建三级实施体系。教育部等14个“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负责部委(单位)统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组织实施工作,指导各地、各高校落实有关文件要求,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推动构建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实施体系。 /p p   (二)完善经费保障。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应当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各地应当统筹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p p   (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计划实施过程跟踪,针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对于建设质量不达标、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专业建设点予以撤销。 /p p    strong 七、关于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报送工作 /strong /p p   1.报送数量。中央部门所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2019年度报送的专业点数不超过本校本科专业布点数25%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2019年度报送专业点数量不超过本地所属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15%。 /p p   2.在线登录账号和密码。高校使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登录账号及密码。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央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须明确工作联系人,于2019年4月15日前将姓名、单位、座机、手机、电子邮件、传真号码报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文科处,获取报送系统登录账号及密码。 /p p   3.在线报送时间和网址。在线报送时间为2019年4月20日—6月30日,请登录“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报送系统”(网址:http://udb.heec.edu.cn),按照系统提示填报。 /p p   4.在线审核和提交。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央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须在2019年6月30日前,登录报送系统,严格按照限额,完成所属高校报送信息的在线审核和提交工作。 /p p   5.纸质材料报送。高校在线报送完成后,请导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汇总表》,加盖本校公章。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材料直接报教育部 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材料加盖主管部门公章后报教育部 地方高校材料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盖公章后统一报送教育部。请于2019年7月1日前(以邮戳时间为准),将材料寄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文科处,邮编:100816。 /p p   联系人及电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朱蓓蓓、徐健,010-66097823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郭栋、南方,010-82213390、82213395。 /p p   附件: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4/attachment/c0aa342c-383c-4150-8849-8fc2e3726d5f.docx" title="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分专业类建设规划.docx"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分专业类建设规划.docx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4/attachment/633b38d5-3557-45f5-9319-abeba1c0efc5.docx" title="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采集表.docx"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采集表.docx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教育部办公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9年4月2日 /p
  • 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国家六部委联合发文
    日前,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到,切实保障高校教师待遇,吸引稳定一流人才从教。  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工资分配自主权,探索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薪酬制度。探索建立高校薪酬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健全完善高校工资水平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在保障基本工资水平正常调整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高校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并向高层次人才密集、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较重的高校加大倾斜力度。高校教师依法取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收入分配激励、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等政策规定。鼓励高校设立由第三方出资的讲席教授岗位。  完善高校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落实高校内部分配自主权,高校要结合实际健全内部收入分配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向扎根教学一线、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向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向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国防科技等领域的教师倾斜。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承担命题监考任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竞赛展演等情况计入工作量。激励优秀教师承担继续教育的教学工作,将相关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不将论文数、专利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直接挂钩,切实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20〕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准确把握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校内涵式发展,以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2.目标任务。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高校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更加健全,管理评价制度更加科学,待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高校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  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  3.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增强高校党组织政治功能,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师作用。重视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统筹作用。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德育人能力。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建设,配齐建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4.培育弘扬高尚师德。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将各类师德规范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必修内容。创新师德教育方式,通过榜样引领、情景体验、实践教育、师生互动等形式,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强化高校教师“四史”教育,规范学时要求,在一定周期内做到全员全覆盖。建好师德基地,构建师德教育课程体系。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健全教师荣誉制度,高校可举办教师入职、荣休仪式,设立以教书育人为导向的奖励,激励教师潜心育人。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出资奖励教师。支持地方和高校建立优秀教师库,挖掘典型,强化宣传感召。持续推出主题鲜明、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影视文学作品。  5.强化师德考评落实。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严格师德考核,注重运用师德考核结果。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须接受师德师风专题培训,达到一定学时、考核合格方可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并上岗任教。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将师德师风建设情况作为高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师德失范问题。建立健全师德违规通报曝光机制,起到警示震慑作用。依托政法机关建立的全国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库等,建立教育行业从业限制制度。  三、建设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6.健全高校教师发展制度。高校要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积极应对新科技对人才培养的挑战,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能力。鼓励支持高校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研修,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继续实施高校青年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探索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将培训学分纳入教师考核内容。  7.夯实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统筹教师研修、职业发展咨询、教育教学指导、学术发展、学习资源服务等职责,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健全教师发展组织体系。高校要加强教师发展工作和人员专业化建设,加大教师发展的人员、资金、场地等资源投入,推动建设各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鼓励高校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高校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交流融合,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奖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完善现代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  8.完善高校教师聘用机制。充分落实高校用人自主权,政府各有关部门不统一组织高校人员聘用考试,简化进人程序。高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办学实际需要,自主制定教师聘用条件,自主公开招聘教师。不得将毕业院校、出国(境)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和论文、专利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严把高校教师选拔聘用入口关,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落到实处。建立新教师岗前培训与高校教师资格相衔接的制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大从国内外行业企业、专业组织等吸引优秀人才力度。按要求配齐配优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社会实践经历作为聘用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重要条件。研究出台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规范外籍教师管理。  9.加快高校教师编制岗位管理改革。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高校依法采取多元化聘用方式自主灵活用人,统筹用好编制资源,优先保障教学科研需求,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和重要管理岗位倾斜。合理设置教职员岗位结构比例,加强职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岗位聘用改革,实施岗位聘期制管理,进一步探索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等管理方式,落实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  10.强化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强化教学业绩和教书育人实效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把承担一定量的本(专)科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将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高校应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  11.推进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出台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将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评审、按岗聘任。完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分类设置评价指标,确定评审办法。不把出国(境)学习经历、专利数量和对论文的索引、收录、引用等指标要求作为限制性条件。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对承担国防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教师,探索引入贡献评价机制。完善职称评审程序,持续做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  12.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质量导向,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坚决扭转轻教学、轻育人等倾向,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弊病。规范高等学校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使用,避免SCI、SSCI、A&HCI、CSSCI等引文数据使用中的绝对化,坚决摒弃“以刊评文”,破除论文“SCI至上”。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探索长周期评价。注重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建立考核评价结果分级反馈机制。建立院校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和教师评价政策联动机制,优化、调整制约和影响教师考核评价政策落实的评价指标。  13.建立健全教师兼职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高校教师在履行校内岗位职责、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学校同意,可在校外兼职从事与本人学科密切相关、并能发挥其专业能力的工作。地方和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师兼职管理制度,规范教师合理兼职,坚决惩治教师兼职乱象。鼓励高校聘请校外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教师,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范遴选聘用程序,明确兼职教师的标准、责任、权利和工作要求,确保兼职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素养、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  五、切实保障高校教师待遇,吸引稳定一流人才从教  14.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工资分配自主权,探索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薪酬制度。探索建立高校薪酬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健全完善高校工资水平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在保障基本工资水平正常调整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高校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并向高层次人才密集、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较重的高校加大倾斜力度。高校教师依法取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收入分配激励、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等政策规定。鼓励高校设立由第三方出资的讲席教授岗位。  15.完善高校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落实高校内部分配自主权,高校要结合实际健全内部收入分配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向扎根教学一线、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向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向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国防科技等领域的教师倾斜。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承担命题监考任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竞赛展演等情况计入工作量。激励优秀教师承担继续教育的教学工作,将相关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不将论文数、专利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直接挂钩,切实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  六、优化完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  16.优化人才引育体系。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导向,加强人才体系顶层设计,发挥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规范人才引进,严把政治关、师德关,做到“凡引必审”。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高端智库建设,汇聚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师。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鼓励高校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人才流动协商沟通机制,发挥高校人才工作联盟作用。坚决杜绝违规引进人才,未经人才计划主管部门同意,在支持周期内离开相关单位和岗位的,取消人才称号及相应支持。  17.科学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好人才战略资源作用,坚持正确的人才使用导向,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推动各类人才“帽子”、人才称号回归荣誉、回归学术的本质,避免同类人才计划重复支持,以岗择人、按岗定酬,不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为人才开展研究留出足够的探索时间和试错空间。严格人才聘后管理,强化对合同履行和作用发挥情况的考核。加强对人才的关怀和服务,切实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七、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培育高等教育事业生力军  18.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支持。鼓励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数量,将博士后人员作为补充师资的重要来源。建立青年教师多元补充机制,大力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和外籍优秀青年人才。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和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鼓励高校对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晋升、大胆使用。根据学科特点确定青年教师评价考核周期,鼓励大胆创新、持续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或支教、扶贫、参加孔子学院及国际组织援外交流等工作经历。  19.解决青年教师后顾之忧。地方和高校要加强统筹协调,对符合公租房保障条件的,按政策规定予以保障,同时,通过发展租赁住房、盘活挖掘校内存量资源、发放补助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困难。鼓励采取多种办法提高青年教师待遇,确保青年教师将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鼓励高校与社会力量、政府合作举办幼儿园和中小学,解决青年教师子女入托入学问题。重视青年教师身心健康,关心关爱青年教师。  八、强化工作保障,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20.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高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强化学校主体责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教师工作、组织、宣传、人事、教务、科研等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教师制度,定期听取教师意见和建议。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教师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法保障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法律地位和同等权利。强化督导考核,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优秀教师和工作典型宣传,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营造关心支持教师发展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教育部 中央组织部 中央宣传部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12月24日
  • 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加快“双一流”建设!
    p   今天(8月27日)上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这份意见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等全方位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指导,对引导高校“双一流”建设意义重大。 /p p   这也是继2017年9月三部委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后,又一份高校“双一流“建设方面的重要文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noimg/b64717b8-f9a5-42b4-89c9-f5e64fb6e121.jpg" title=" 图片.webp.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 /p p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制定本意见。 /p p   总体要求 /p p   一、总体要求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坚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体现优势特色,提升发展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瞄准世界一流,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有效扩大国际影响,实现跨越发展、超越引领。 /p p   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办学理念,转变发展模式,以多层次多类型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更加注重结构布局优化协调,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统筹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p p   坚持改革驱动。全面深化改革,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动态竞争的体制机制。 /p p   坚持高校主体。明确高校主体责任,对接需求,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主动作为,充分发掘集聚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强多方协同,确保各项建设与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p p   二、落实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p p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p p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和动力。践行“四个服务”,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为国家发展、人民福祉做贡献。高校党委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全面推进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 /p p   (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p p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研究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求,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教育,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实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大力推动以“思政课+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使各类课程、资源、力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优势,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引导。实施高校体育固本工程和美育提升工程,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审美素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改革学习评价制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奋发学习、全面发展。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鼓励学生到基层一线发光发热,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大显身手。 /p p   (五)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p p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体系。突出特色优势,完善切合办学定位、互相支撑发展的学科体系,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突出质量水平,建立知识结构完备、方式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信息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突出价值导向,建立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教材体系,加快建设教材建设研究基地,把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完善教材编写审查、遴选使用、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建立优秀教材编写激励保障机制,努力编写出版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教材 突出服务效能,创新以人为本、责权明确的管理体系 健全分流退出机制和学生权益保护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励学习、公平公正的学生奖助体系。 /p p   (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p p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 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 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不同学位层次的培养要求,改革培养方式,加快建立科教融合、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深化和扩大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推进课程改革,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和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 /p p   三、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p p   (七)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 /p p   需求是推动建设的源动力。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与培养目标,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加强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科学公正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建立面向服务需求的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 /p p   (八)优化学科布局 /p p   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衔接,加快建设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先进制造、生态环保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优化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布局,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机制,学科的调整或撤销不应违背学校和学科发展规律,力戒盲目跟风简单化。 /p p   (九)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p p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把选聘考核晋升思想政治素质关,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建成师德师风高地。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长的机制,精准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坚决杜绝片面抢挖“帽子”人才等短期行为。改革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突出教学一线需求,加大教师教学岗位激励力度。建立建强校级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加强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完善访问学者制度,探索建立专任教师学术休假制度,支持高校教师参加国际化培训项目、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支持高校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工作。深入推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不唯头衔、资历、论文作为评价依据,突出学术贡献和影响力,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p p   (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p p   突出一流科研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加强协同创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在人才、资本、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力度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完善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探索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及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军民融合体系,推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贡献度。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打造高水平的新型高端智库。探索以代表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 /p p   (十一)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p p   大力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 推动中外优质教育模式互学互鉴,以我为主创新联合办学体制机制,加大校际访问学者和学生交流互换力度。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招收、培养、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不断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在推进孔子学院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建设高校的主体作用。选派优秀学生、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机构访学交流,积极推动优秀研究生公派留学,加大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荐高校优秀人才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国际期刊任职兼职。 /p p   (十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p p   培育理念先进、特色鲜明、中国智慧的大学文化,成为大学生命力、竞争力重要源泉。立足办学传统和现实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中华优秀教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时代精神、风格鲜明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营造全方位育人文化。塑造追求卓越、鼓励创新的文化品格,弘扬勇于开拓、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形成中外互鉴、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坚定对发展知识、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对口支援、精准扶贫、合建共建等行动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发挥带动作用。传播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承担引领时代风气和社会未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 /p p   (十三)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p p   以制度建设保障高校整体提升。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大学章程,规范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依法治校 创新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和学术管理模式,完善学术治理体系,保障教学、学术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事务中有效发挥作用 建立和完善学校理事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和参与学校发展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数字校园支撑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p p   四、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p p   (十四)明确学科建设内涵 /p p   学科建设要明确学术方向和回应社会需求,坚持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找准特色优势,着力凝练学科方向、增强问题意识、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搭建学科发展平台,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学科。以一流学科为引领,辐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形成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支持大学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p p   (十五)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 /p p   学科建设的重点在于尊重规律、构建体系、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的学科,加快培育国际领军人才和团队,实现重大突破,抢占未来制高点,率先冲击和引领世界一流 国内前列、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围绕主干领域方向,强化特色,扩大优势,打造新的学科高峰,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在中国特色的领域、方向,立足解决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和一流教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p p   (十六)拓展学科育人功能 /p p   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加强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学科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支撑引领专业建设,推进实践育人,积极构建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实践实习教学体系,拓展实践实习基地的数量、类型和层次,完善实践实习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依托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师生共同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 /p p   (十七)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和梯队 /p p   汇聚拔尖人才,激发团队活力。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培育、吸引和使用机制,着眼长远,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以杰出人才为骨干、以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和梯队,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凝练方向、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既看重学术造诣,也看重道德品质,既注重前沿方向把握,也关注组织能力建设,保障学科带头人的人财物支配权。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着力把中青年学术骨干推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前沿,承担重大项目、参与重大任务,加强博士后等青年骨干力量培养 建立稳定的高水平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实践指导和管理服务人才队伍,重视和培养学生作为科研生力军。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与合作机制为重点,对科研团队实行整体性评价,形成与贡献匹配的评价激励体系。 /p p   (十八)增强学科创新能力 /p p   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需求紧密融合,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性社会影响。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凝练提出学科重大发展问题,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有组织攻关创新,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和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培育和组织,积极承担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在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参与、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研究和解决全球性、区域性重大问题,在更多前沿领域引领科学方向。 /p p   (十九)创新学科组织模式 /p p   聚焦建设学科,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围绕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问题组建学科群,主干学科引领发展方向,发挥凝聚辐射作用,各学科紧密联系、协同创新,避免简单地“搞平衡、铺摊子、拉郎配”。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联合攻关为牵引,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着重围绕大物理科学、大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鼓励组建学科联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p p   五、加强协同,形成“双一流”建设合力 /p p   (二十)健全高校“双一流”建设管理制度 /p p   明确并落实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增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在“双一流”建设全程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重大安排部署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确保“双一流”建设方案全面落地。健全高校“双一流”建设管理机构,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建立内部监测评价制度,按年度发布建设进展报告,加强督导考核,避免简单化层层分解、机械分派任务指标。 /p p   (二十一)增强高校改革创新自觉性 /p p   改革创新是高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高校要积极主动深化改革,发挥教育改革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以改革增添动力,以创新彰显特色。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着力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资源募集调配机制等关键领域环节的改革力度,重点突破,探索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增强高校外部体制机制改革协同与政策协调,加快形成高校改革创新成效评价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合作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为高校创新驱动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p p   (二十二)加大地方区域统筹 /p p   将“双一流”建设纳入区域重大战略,结合区域内科创中心建设等重大工程、重大计划,主动明确对高校提出需求,形成“双一流”建设与其他重大工程互相支撑、协同推进的格局,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建设高校在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落实“放管服”要求,积极推动本地区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引导“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本地区高水平大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协调发展、有序衔接的建设体系。 /p p   (二十三)加强引导指导督导 /p p   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适度扩大高校自主设置学科权限,完善多元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适度提高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继续做好经费保障工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管理需要的绩效管理机制,增强建设高校资金统筹权,在现有财政拨款制度基础上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建设高校要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统筹自主资金和其他可由高校按规定自主使用的资金等,共同支持“双一流”建设。完善政府、社会、高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p p   强化建设过程的指导督导。履行政府部门指导职责,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咨询作用,支持学科评议组、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各类专家组织开展建设评价、诊断、督导,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校建设。推进“双一流”建设督导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根据建设进展和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和建设范围。推动地方落实对“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p p   (二十四)完善评价和建设协调机制 /p p   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评价并行,重点考察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建设高校及其学科专业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鼓励第三方独立开展建设过程及建设成效的监测评价。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p p   健全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双一流”建设部际协调工作机制,创新省部共建合建机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政策协同、分工协同、落实协同、效果协同。 /p
  • 科研院所成反腐新领域 涉案人员多为精英
    精英硕鼠 张浩/漫画   北京海淀检察院调查表明:科研经费使用、后勤服务、图书资料购置是科研院所职务犯罪滋生三大“病灶”   大学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职务犯罪高发区,而科研院所里的腐败,人们了解的并不多。   据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统计,2005年至2009年,该院反贪局共立案侦查发生在海淀区科研院所的职务犯罪案件12件12人,涉案金额共计279万余元。与其他领域的职务犯罪相比,这12起案件,多数案件涉案金额并不巨大,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也不复杂,但是,案发范围之广、涉案人员学历之高,以及案件本身暴露出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混乱等现象,是科研院所职务犯罪呈现出的鲜明特点。   1 涉案人员多为业务精英   案发前一个月,34岁的何音刚刚在教堂举办完婚礼 此前不久,他刚收到了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然而,洞房花烛和金榜题名的喜悦还未散去,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的办案人员就敲开了他的家门。   在海淀区检察院查办的12起科研院所职务犯罪案件中,涉案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高,除1人为高中文化程度外,其他都是大专以上学历,6人为本科,2人为硕士。他们都是高学历人才,年富力强,案发时处于事业黄金期。在12起科研院所职务犯罪案件中,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生物特征认证与测评中心原主任助理兼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原副主任何音的故事十分典型。   该研究所是中科院下属的骨干研究所,主要负责智能识别系统、人脸识别技术、虹膜识别技术等,均属尖端高科技。何音负责管理该研究所生物特征认证与测评中心行政事务,经手课题经费的申请和报销。   “何音的导师们均为相关领域的权威。但是,业务上的专家,在科研经费的管理方面却不一定内行。”据办案检察官张小兵介绍,每次何音申请经费的支取,导师往往只管签字,此后并不过问经费的去向。何音觉得有机可乘,便于2004年注册成立北京蓝盾信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他以该研究所的名义,与蓝盾公司签订两份虚假合作协议,用蓝盾公司出具的发票分别于2005年2月2日和6月3日在该研究所报销领走31万元和40万元的支票两张,入到蓝盾公司,分17次将这两笔款项提现据为己有。2005年至2006年,何音还多次截留客户单位给付的测试认证费共计6万元。   “何音编造需向某公司或培训机构支付材料费、培训费等理由,拿着伪造的合同内容让导师签字,导师签字后,他便更换合同正文文本,将付款方向改成该研究所支付给蓝盾公司。”张小兵介绍说,有一次,何音请导师签字的报销单数额仅为20元,拿到财务支取钱款时,他在20元前面加上“3100”,轻松支取出31万元。   2008年9月19日,何音因犯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   据办案检察官介绍,12起科研院所职务犯罪案件中,涉案人员年龄集中在30岁至45岁之间。这些人中的很大部分处在中层或中层以上领导岗位,或正面临不同晋升机会。何音在12人中学历最高,案发前,他刚刚考取了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   “全所上下对何音的科研能力都非常认可。如果没有这个事情,单凭何音的业务能力,将来提拔为副所长的可能也是有的。”案发后,何音的导师表示,像何音这样的业务精英犯罪,他既感到惋惜,又觉得心有余悸,“现在看来,如果何音这种人真到了一定的领导岗位上,那就不是几万元、几十万元的损失了。”   2 科研院所腐败多发于三个领域   从海淀区检察院近年来查办的科研院所职务犯罪案件来看,发案单位涉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海淀区科委等国家级、省级及区级科研机构,涉及面较为广泛。其中,行政后勤服务、图书资料购置和科研经费使用三个重点“病灶”引人关注。   12起案件中,涉及行政管理、物业公司工程部、车队以及薪酬福利等行政后勤服务环节的案件5件5人,涉及购置图书资料环节的4件4人,涉及科研经费使用的3件3人。   杜海益,中国某技术研究院人力资源部薪酬福利处原处长。2007年7月,他利用职务便利,在为员工购买健身卡的过程中,将某饭店健身中心以现金形式返还的办卡折扣21万余元私自截留并占为己有。2009年11月4日,海淀区检察院以杜海益涉嫌贪污罪向法院提起公诉。   某声学研究所车队原负责人张续利,利用职务之便,违背车队关于绩效工资分配原则的规定,擅自提高自己的绩效工资标准,采用虚做绩效工资核发表的手段,于2001年12月至2004年4月多领绩效工资27万余元(实际占有18万余元)。2007年12月13日,张续利被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   贪污作为传统型职务犯罪案由,在科研院所职务犯罪中十分常见。此外,科研院所职务犯罪案由还集中在受贿、挪用公款等犯罪类型上。在这12起科研院所职务犯罪案件中,除4件4人为贪污犯罪外,5件5人为受贿犯罪,3件3人为挪用公款犯罪。   某部五院图书馆原馆长李子明,利用负责图书馆全面工作的职务便利,于2003年6月至2005年2月,伙同图书馆馆员靳欣(另案处理)收取图书供应商给予的购书回扣款8.3万余元。其中,李子明个人实得购书回扣款1.2万余元。   王博在担任海淀区某委员会出纳员期间,利用职务便利,通过私自领用单位支票提取现金或转账购物的手段,于2004年2月至2006年3月共计挪用公款90余万元。2008年7月18日,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处王博有期徒刑三年。   据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介绍,以上几种类型的涉案人员犯罪后赃款的用途,或用于家庭消费,或存入银行,或进行营利活动。到案后,经办案检察官教育,多数科研院所职务犯罪人员认罪态度较好,都能及时意识到并反省自己的错误,较为清楚地交代赃款的去向,多数人能够主动退赃,从而避免了发案单位的损失。   3 高学历高智商低“法商”   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办理这12起科研院所职务犯罪案件时发现,“何音现象”在科研院所人员职务犯罪中普遍存在,即智商高、业务精,但却表现出低“法商”,甚至是法盲。   “何音这种类型的涉案人员属于贪心不足、蔑视法律型,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骗取单位公款,而还有一部分涉案人员属于浑然不觉型,自己的行为触犯了刑律仍不知所以然。”办案检察官介绍说,“在我们办理的几起挪用公款犯罪案件中,大部分犯罪行为人挪用公款时认为仅仅是借用一下,终归是要还的,算不上犯罪,待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时才后悔莫及。我们在办理李子明、靳欣受贿案时还发现,在图书采购过程中,涉案人员竟无一例外地认为将购书返还款用于发放员工福利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动用公款给领导办事,钱虽没落入自己腰包,但照样构成贪污罪。现实生活中的这一教训,给北京市某研究院原办公室主任兼行管处处长沈平文上了一堂法律课,令他终生难忘。   “那些钱给领导的儿子交了择校费,我一分没贪,凭啥定我贪污罪?”2005年8月,沈平文因涉嫌贪污被海淀区检察院查办,到案后他大呼冤枉。1995年8月,沈平文的领导武某请沈平文帮助联系办理其子在北大附中上学事宜。沈平文很快将武某儿子入学事宜联系妥当,但需向学校交纳择校费。于是,沈平文私自决定从其管理的该院八里庄房管所公款中支出4万元为武某的儿子交纳择校费。   “从表面看,4万元公款并没有被沈平文个人占有,但这仅仅是对公款的一种处置方式。”办案检察官郝长胜向记者解释说,“非法占有财物的归属,不仅包括将财物占为己有,还包括行为人将非法取得的财物转为第三人持有、交给集体、毁弃等处理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犯了财产的所有权。因此,沈平文的行为符合贪污罪的构成要件。”后海淀区检察院经审查认为,沈平文涉嫌贪污罪,但鉴于其犯罪情节轻微,认罪态度较好,涉案金额较少,且能够积极退回赃款,遂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   4 加强经费管理完善用人机制   海淀区检察院结合每一起案件暴露出的问题,向发案单位提出了检察建议。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规范财务管理等作为一般性预防对策,同样是科研院所预防职务犯罪绕不开的重要一环。   “以杜海益贪污案为例,杜海益转业后到某技术研究院工作。2006年底,他受单位委托给职工办理健身卡,跟某饭店健身中心签约、付款、折扣商定,全是他一人在操作,没有任何监管,他要想拿钱太容易了。”据办案检察官史锐介绍,“杜海益作案手段十分简单,虽然他刚到案时拒不供述,但是某饭店的财务对他的折扣都有相关记录,出账和入账的证据很清楚。当我们把起获的证据向他出示时,他后悔地落下了眼泪。”   史锐认为,科研院所在注重员工业务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除了一般性预防对策之外,针对科研院所职务犯罪的特点,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还指出,加强对科研课题组项目的管理,完善科研院所的用人机制,是科研院所防范职务犯罪的重要课题。   “某些科研院所成立对外开展业务的下属部门,但是对其又没有监督,致使其管理失控。”张小兵介绍说,在何音案中,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对其下属部门的业务开展情况基本不掌握,直至案发前一直认为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身份认证产品与技术测评中心从未开展过业务工作。实际上中心测评业务的联系、洽谈,合同的签订、盖章审核、费用收取均由何音一人说了算。这就造成部门是否开展业务、如何开展业务、开展了哪些业务、如何收费、测试认证委托情况,没有人进行核实,处于无人监管状态,给何音支取科研经费据为己有创造了机会。张小兵指出:“科研院所应定期对课题组各研发项目进行核查,了解各项目立项、进展、经费情况,并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科研院所在选人用人时,不能一味追求高学历。”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负责人指出,“在选择人才时应更多考虑其道德水平及政治觉悟,同时加强对人员的管理考核 还应加大对高学历者的法制教育力度,帮助他们提高法律意识,用法律指导、约束其行为,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使他们自觉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 (涉案人员均为化名)
  • 重磅!国务院同时任命新质监总局与食药监总局局长
    p   2017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消息,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p p   任命秦宜智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正部长级);任命尚勇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正部长级);任命余勇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任命祝树民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任命张慎峰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任命綦成元、刘宝华为国家能源局副局长。 br/ /p p   免去许小峰的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职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b2d2059f-ca12-4810-9da5-84c887b471d1.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 /strong & nbsp strong 秦宜智 /strong /p p strong 简介: /strong 男,汉族,1965年12月生,河南新乡人,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学历。 /p p strong 履历: /strong /p p 1983.09—1988.07,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 /p p 1988.07—1989.12,攀钢动力厂热力车间技术员、热力实验组助工 /p p 1989.12—1993.06,攀钢热电厂锅炉车间副主任、生产技术科副科长、厂长助理 /p p 1993.06—1995.02,攀钢热电厂副厂长(1991.09—1994.04,在重庆大学热力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 /p p 1995.02—1998.04,攀钢生产部总调度室副主任、销售处副处长、常务副处长、钢钒公司销售部常务副部长 /p p 1998.04—1999.10,攀钢(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兼销售处处长、钢钒公司销售部部长、新钢钒公司副总经理兼销售部经理 /p p 1999.10—2000.01,攀钢(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新钢钒公司副总经理 /p p 2000.01—2000.04,攀钢(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成都无缝钢管公司总经理 /p p 2000.04—2001.12,攀钢(集团)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公司总经理 /p p 2001.12—2002.03,四川省攀枝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p p 2002.03—2004.01,四川省攀枝花市委副书记、市长 /p p 2004.01—2004.02,四川省内江市委书记 /p p 2004.02—2005.06,四川省内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p p 2005.06—2006.07,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助理 /p p 2006.07—2006.09,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p p 2006.09—2008.09,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拉萨市委书记 /p p 2008.09—2011.11,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 /p p 2011.11—2013.03,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主席 /p p 2013.03—2017.09,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 /p p 2017.09—,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正部长级)、党组成员 /p p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93e01044-d101-4043-a93b-adadc3ef0349.jpg" title=" 2.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 nbsp 尚勇 /strong /p p strong 简介: /strong 男,汉族,1957年1月生,山东梁山人,198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3月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1984、1987年分别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矿山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博士学位。 /p p strong 履历: /strong /p p 1973.03——1974.07,山东省郓城县搪瓷厂工人。 /p p 1974.07——1975.12,山东省郓城县仝老家生产队插队知青。 /p p 1975.12——1978.02,山东省郓城县水利建设指挥部工人。 /p p 1978.02——1982.02,在山东矿业学院机电系煤矿机械制造专业学习。 /p p 1982.02——1984.12,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矿山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p p 1984.12——1989.02,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力学研究室教师(其间:1985.01—1987.10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矿矿山工程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p p 1989.02——1991.0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副主任(其间:1990.09—1991.04借调到国家科委办公厅工作)。 /p p 1991.04——1991.10,国家科委办公厅调研室干部。 /p p 1991.10——1992.09,国家科委办公厅调研室副主任。 /p p 1992.09——1995.09,国家科委办公厅副主任。 /p p 1995.09——1998.08,国家科委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 /p p 1998.08——2001.04,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与体改司司长。 /p p 2001.04——2001.11,科技日报社社长(副部级)。 /p p 2001.11——2004.01,科技日报社社长、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其间:2002.03—2002.07在国家行政学院部级干部英语培训班学习)。 /p p 2004.01——2004.12,科学技术部副部级党组成员。 /p p 2004.12——2008.08,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其间:2005.08—2006.01由中央组织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组织以高级研究员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修)。 /p p 2008.08——2012.02,江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p p 2012.02——2012.10,江西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 /p p 2012.10——2014.07,江西省委副书记。 /p p 2014.07——2014.09,中国科协党组书记。 /p p 2014.09——2015.01,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 /p p 2015.01——2016.05,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p p 2016.05——2017.08,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nbsp /p p 2017.09——,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正部长级)。 /p p 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p p strong br/ /strong br/ /p p br/ /p
  • 继承王大珩教育思想 办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
    继承王大珩教育思想 办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写在王大珩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骆孟炎 于化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长春理工大学57年的办学历史上,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学校创始人王大珩院士可谓是一位贡献卓著、博大精专、桃李芬芳的好老师,他一生对于高等教育的高瞻远瞩、满腔赤诚、真情奉献,是学校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值得我们铭记并传承。 王大珩教育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深厚基石长春理工大学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王大珩先生担任首任院长。此后5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成为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历史根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勤奋向学,报效祖国。先进的办学思想。担任学院院长期间,王大珩先生主持制定了专业布局、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尤其十分鲜明地提出了“突出办学特色”和“两个三结合”的办学思想,并将其付诸于实践之中。“突出办学特色”指的是突出光学特色,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光学材料”“光学工艺”两个专业,如今学校仍是国内光学类专业设置最全的高校。“两个三结合”则是校内“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校外“学校、研究所、工厂”相结合,促进教学与科研二者的融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起点的办学实践。建校初期,王大珩先生在科研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坚持亲自为学生上课、指导毕业论文。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一些研究人员都到学院兼课,后来成为院士的就有14位,还有“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蒋筑英等许多国内著名的科学家。王大珩先生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锻炼,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厂是学院的实习基地,长春、成都、西安、上海、合肥5个光机所及上海技物所都是学院的毕业设计场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层次的实训基地,为学院奠定了一个较高的发展起点。在王大珩先生的带领下,全院师生因陋就简,勤俭办学,学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光明日报》《吉林日报》都曾予以长篇报道。不了的理工情缘。1965年以后,王大珩先生不再担任学院院长,但他始终支持、关注学校的进步与发展,正如他本人所说:“我和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它的建立、成长和壮大,我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人。”1988年,他在建校三十周年时题词:“三十而立,继往开来,发扬艰苦创业传统,培养现代科技人才”。1998年,他在建校四十周年时题词:“发扬专业特色优势,教研并举;面向现代建设需要,人才辈出”。2002年,他在学校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的贺信中写道,“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在拓宽学科领域的同时,保持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断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争取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取得更多的成果”。由此可以看出,王大珩先生“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多年从未改变,对国家光学人才培养的重视从未消减。王大珩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王大珩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强调突出办学特色,培养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能够为国家科技事业奋斗终身的青年学生。这与当前国家的教学改革精神高度一致,既彰显了王大珩先生教育思想的远见卓识,又折射出一种耀眼的精神光辉。坚定的理想信念。“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那他就能创造奇迹”。我们追寻王大珩先生当年走过的脚步,思考他如何开创光学工程事业,可以发现:发展祖国光学事业是他崇高的信念。在英国留学期间,为了中国国防军工的未来,毅然放弃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到昌司公司学习光学玻璃制作工艺。1948年,回国后亲手创办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从旧货摊上捡回一个物理实验室。50年代初,出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挑起了发展新中国光学事业的重任。在他的倡议下,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相继开设光学仪器专业。1958年,创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培养光学专门人才。在王大珩先生的一生中,他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使国内光学事业生根开花,在光学界乃至科学界树起了一面高扬的旗帜。高尚的道德情操。王大珩先生毕生忠诚于祖国的教育事业,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校师生,做到以德施教,以德化人。建校初期条件特别艰苦,冬天教室里没有暖气,他在给学生讲授普通物理、理论物理时,总是带领学生搓搓手、跺跺脚,暖和之后再上课,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探求科学,给学校留下了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光荣传统。后来,王大珩先生得知学校图书资源不足,主动捐赠图书3000余册。为了鼓励学生献身科技、勇于创新,2008年,王大珩先生从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中拿出部分奖金,在学校设立王大珩奖学基金。“一个崇高的灵魂是从所有的举动中透露出来的”,王大珩先生以自己高尚的言行,诠释了一位杰出教育家泽被理工、激励后学的师者情怀。严谨的治学态度。“最有学问和最有见识的人总是很谨慎的”,王大珩先生的确如此。1964年,王大珩先生指导我校一名本科生毕业论文,不仅要求材料性能指标精确到小数点后五位,还带着他找到相关专家一起研究需求和总体方案,后来这篇论文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96年,学校召开视频红外转换成果鉴定会,王大珩先生在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认为我们的成果是实验室水平,而美国已经应用到装备上了,从实验室到装备还要走很长的路,所以在评语中坚持不能用“国际先进水平”字样,最后这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王大珩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成就了他开创中国光学事业新纪元的多项科研成果,也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长春理工人勤奋笃学、为国治教。王大珩教育思想引领办学实践 半个多世纪以来,王大珩先生与长春理工大学的点滴往事,处处体现出老科学家对科教兴国的热切期盼、对光学事业的无比热爱、对青年学子的深情期许,王大珩教育思想如一束熠熠闪烁的光芒,照亮学校前行的道路。如今,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艺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发展大光电学科专业体系。多年来,学校坚守使命、强化特色、发展内涵,以光学为核心,围绕光的本质、光的产生、光的传输、光的应用,在最初设立的应用光学、技术物理、光学机械仪器、无线电电子学、光学玻璃5个专业基础上,推进学科内涵和专业方向的分化、衍生、交叉、拓展,创立和发展了从基础理论、到光电子器件,再到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完备的光电特色学科体系。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等7个主干学科均已建成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光学、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等核心学科成为国防特色学科,光学工程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如今,学校光电技术特色明显,拥有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光电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共建协同创新联盟,开启高校与行业发展的新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进一步弘扬王大珩先生的科学精神,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2005年,学校成立了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原则,构建了“2+2”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夯实理论基础,后两年进行专业学习,采用“教学与科研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实行名师授课与全程学业导师制,设立王大珩专项奖学金、学生创新基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过近10年的发展,学院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47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18项,获得各类大赛国家级奖216人次,学生的综合能力逐年提高。在2013届毕业生中,21人次荣获国家竞赛奖,158人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研究生,85%的学生被光、机、电领域国内外知名企业录用。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熔铸新时期的理工精神。“师者,人之模范也”,王大珩先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师者的榜样,是长春理工大学无上的光荣。在王大珩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长期为国防服务的办学实践中,“爱国、爱党、献身国防”“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文化核心价值早已融入学校血脉,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体现和价值追求。近年来,学校在校园中竖立王大珩先生铜像,组织召开“王大珩院士教育与科学技术思想研讨会”,建设王大珩院士与长春理工大学展览馆,邀请院士、专家来校讲述王大珩先生的感人故事,而由王大珩先生题写的校名一直镌刻在校门上,书写的“实践求是、审时度势、传承辟新、寻优勇进”的嘱托永远镌刻在长春理工师生的心中,汇聚成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继承王大珩先生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党和人民满意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永远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所在。(作者为长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撰文┃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扩大青年项目支持规模,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动员令,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住机遇、超前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坚定自信,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明确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我们要按照这一“时间表”“路线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固树立正确人才观,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让党旗始终在育人一线高高飘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加快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加快“双一流”建设,引导高校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高起点布局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深化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改革,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有效拓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系统谋划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为每个人完善自身、成长成才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和便利条件,全面挖掘和释放人才红利。着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支持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强化长周期培养和稳定性支持,加大“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力度,建设一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多渠道选拔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青年英才,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招生培养改革,不断扩大基础学科专业招生规模,保持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整体规模稳中有升,吸引最优秀的学生立志投身基础研究。创新育人模式,突破常规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改革,推进小班化、个性化教学,让具有发展潜力的拔尖学生成长成才。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参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战略人才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人才集聚中的重要作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把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抓实。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和大先生。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要大力发现和培养一批站在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能够进行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思考,具有卓越科技组织领导才能的战略科学家,支持他们在引领重大原始创新、参与教育和科技战略顶层设计、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发挥帅才作用。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做具有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厚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坚实基础。支持培育一大批学科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卡脖子”问题,加快在优势高校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和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给予人才充分支持和信任,让更多人才从国家科技创新主战场上涌现出来,从高校科技创新主力军中成长起来。立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着力培养造就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支持他们聚焦中国问题、阐释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搭建国际化创新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培养青年人才就是奠基未来。要引导高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把政策重心和工作重点放在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上,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加强高校优秀毕业生接续培养。做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工作,扩大青年人才项目支持规模,优化支持方式。鼓励科研项目团队吸纳更多青年人才参与,放手让他们到科研一线的重要岗位上锻炼,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促使他们快速成长、早担大任。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年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增强学生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重点建设一批工程领域硕士点、博士点,将学生完成企业特定研究课题和项目作为学业重要内容。深化工程教育改革,鼓励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学校和人才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准确把握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工作规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系统思维,以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营造良好氛围为关键,全面做好各项工作,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健全教育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切实推动完善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大人才发展投入,优化教育系统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把做好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人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落实好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密切思想联系和感情交流,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都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加大授权松绑力度。以激发活力为核心,根据需要和实际向学校充分授权,切实发挥好学校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指导高校深入落实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政策,确保科研经费既“用好”又“好用”,用到该用的地方、用到刀刃上,落实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的理念。统筹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等,尽量减少对学校和人才不必要的干扰。推动学校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对人才的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流动机制。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加快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引导高校完善评价标准,改革评价方式,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坚持开展分类评价。推动重大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实行“揭榜挂帅”,让人才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人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身怀爱国之心,砥砺爱国之志。选课题、做研究、写论文都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国家最重大、最关键、最急需的科学技术问题,努力为国尽责担责。强化学术道德、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建设,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严格人才计划评审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大力宣传教育系统人才先进典型,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 政治法制策略三方面入手 重点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面对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和讨论,环保队伍应当重点在讲政治﹑讲法治、讲策略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对环保工作认识的高度、提升政策法规执行落实的力度、强化解决问题的韧度,进一步理清环保工作思路,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政治法制策略三方面入手 重点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山东省临沂市的治污举措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结合社会各界对临沂治污讨论情况和当前环保队伍思想认识上存在的突出及普遍性问题,笔者认为,环保队伍要重点在讲政治、讲法治、讲策略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对环保工作认识的高度、提升政策法规执行落实的力度、强化解决问题的韧度,进一步理清环保工作思路,澄清模糊认识,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中不断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一要讲政治,搞清楚为谁服务的问题,不断提高对环保工作认识的高度。从本质上讲,环保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环境保护是一项捍卫人民群众权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艰巨任务。党、国家、人民把这一光荣使命赋予环保队伍,如果放纵、包庇、纵容环境违法行为,那就是对党、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就是渎职、犯罪。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拿着人民的“血汗钱”不为群众谋福利,这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讲不通。环保队伍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结合本职岗位,不断加深对环保工作本质和内涵的理解、把握,增强对环保工作政治严肃性的认识,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态度坚决、立场坚定,排除各种干扰,强化职责、使命、宗旨意识和增强政治敏感性。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答不答应作为行动指南,把广大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自觉投身到这项为国效力、为民谋利的光荣使命中来。    二要讲法治,清楚自己手中有什么武器,搞清楚手中装备的性能和威力,提升对环保政策、法规理解掌握的精准度和贯彻﹑落实﹑执行的力度。当前,基层环保队伍不敢、不会、不愿运用法规解决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法治观念、法律意识不强,依据法规解决问题还没真正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和方法。这不仅影响了工作的正规化程度,还弱化了工作开展的力度和决心,致使部分同志工作起来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因此,环保队伍要充分认清法律法规对环保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强化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意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结合本职工作,加大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法治观念,在适用准确度和执行力度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依据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讲策略,清楚环保工作的阶段特征及内在的本质规律,强化环保工作开展的韧度。当前环保工作可以说是压力和阻力并存,各种矛盾、问题和利益错综复杂。各级党委、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人民群众的支持度及认可度,部门间配合协调的顺畅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环保队伍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在巨大的压力、强大的阻力面前,一些同志要么选择离开、放弃,要么满腹怨言和牢骚。这些做法都是不理智的。我们要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矛盾和问题,不能过于消极悲观,要认识到很多问题的存在是环保工作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的,问题的产生、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要把它们当作提升自我的磨刀石和查找工作不足的镜子,进而转化为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另外,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在做好关、拆、罚、治的同时,要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延展性,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帮助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做好善后工作。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群众是环保工作的大后方。只有用真心才能换真心。没有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环保工作将举步维艰。总之,工作要讲究策略和方法,不能盲目蛮干,要在学习、实践、锻炼中培养、塑造、树立新时期环保队伍“有胸襟、讲奉献、敢担当”的人格形象。(来源:中国环境报)
  • 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附全名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和2021年教师节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深化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部启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经审核,认定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教师团队等200个团队为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所在高校团队名称团队负责人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教师团队段晴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教师团队戴琼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师团队刘伟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理论与实践教师团队刘宝元中国农业大学果蔬加工教师团队廖小军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教师团队贾文键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曲选辉北京化工大学弹性体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张立群北京交通大学高速铁路线路工程安全服役创新教师团队高亮北京邮电大学通信网技术教研中心教师团队纪越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邹长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教师团队周宏伟王家臣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井工程教师团队李根生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教师团队骆有庆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师团队高晓虹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安全工程教师团队李建军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与涉外法治教师团队霍政欣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教师团队张伟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教师团队张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会计与财务管理教师团队张新民南开大学光学与光子学教师团队许京军天津大学智能电网教师团队王成山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制造教师团队贾振元东北大学特殊钢冶金技术教师团队姜周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团队孙正聿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教师团队邬志辉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葛均波上海交通大学氢轻之美创新教师团队丁文江同济大学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高绍荣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师团队杜文莉东华大学机电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教师团队孙以泽华东师范大学“创获智慧”中国哲学教师团队杨国荣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交叉学科教师团队郭子建东南大学遥操作机器人技术教师团队宋爱国中国矿业大学智能矿山装备教师团队朱真才河海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师团队高玉峰江南大学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教师团队陈坚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教师团队陈发棣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教师团队李萍合肥工业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丁明浙江大学机电液重大装备教师团队杨华勇厦门大学团簇化学教师团队郑兰荪山东大学新能源系统控制教师团队张承慧中国海洋大学绿色与智慧海岸工程教师团队史宏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师团队印兴耀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冷门绝学传承教师团队于亭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化材料成形教师团队李德群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与信息处理教师团队刘泉华中师范大学农药化学教师团队肖文精华中农业大学畜禽健康养殖教师团队陈焕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理论法学教师团队陈柏峰中南大学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利用教师团队孙伟湖南大学风工程与桥梁工程教师团队陈政清中山大学泛南海地区天气气候教师团队杨崧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教师团队何镜堂重庆大学可持续建筑环境营造教师团队李百战西南大学土壤肥料学教师团队谢德体四川大学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师团队王玉忠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教师团队翟婉明电子科技大学电磁辐射与散射教师团队杨仕文西安交通大学热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何雅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虫害治理教师团队康振生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张新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宽禁带半导体教师团队郝跃长安大学公路工程教师团队申爱琴兰州大学复杂环境与介质相互作用力学教师团队周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兼容技术创新教师团队苏东林北京理工大学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教师团队毛二可哈尔滨工业大学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教师团队邓宗全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控制工程教师团队严浙平西北工业大学精确制导与控制教师团队周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系统能量高效利用教师团队毛军逵南京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徐胜元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教师团队麻国庆北方民族大学图像处理与智能计算教师团队保文星大连海事大学海上交通安全与空间信息技术教师团队李颖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学院内科学系教师团队张抒扬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教师团队高峰暨南大学融合新闻教师团队林如鹏华侨大学精密制造与装备教师团队徐西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免疫学教师团队魏海明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本科授课教师团队高鸿钧北京工业大学环保自动化教师团队乔俊飞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工程防灾教师团队李爱群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教师团队赵国光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及信息交叉教师团队李海梁天津中医药大学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团队张伯礼天津市职业大学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师团队李晶华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光伏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团队李云梅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教师团队薛梅河北地质大学地质学教师团队李英杰河北医科大学骨科学专业教师团队张英泽河北师范大学生态学教师团队刘敬泽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团队王伟燕山大学现代流控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教师团队赵丁选河北经贸大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柴艳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模式识别应用技术教师团队韩提文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教师团队郭贵春太原理工大学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教师团队赵阳升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德润智创会计教师团队高翠莲内蒙古大学家畜现代生物育种教师团队李光鹏内蒙古工业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教师团队黄平平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史教师团队咏梅沈阳工业大学高品质永磁(特种)电机系统及在大型风力发电中应用研究教师团队张凤阁大连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朱蓓薇沈阳建筑大学工程装备教师团队张珂沈阳农业大学作物学教师团队陈温福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导论教师团队闻德亮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教师团队尚东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教师团队顾威吉林农业大学农产品精深加工教师团队刘景圣东北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勘查教师团队吕延防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教师团队单安山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安全教师团队孙长颢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化教师团队赵秋野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教师团队张继忠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推拿教师团队房敏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学科教师团队杨茹文苏州大学纳米材料科学教师团队李述汤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赵强南京林业大学林木资源高效培育教师团队曹福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教师团队陈海山南京医科大学呼吸系病诊疗技术与社会服务创新教师团队黄茂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教师团队曹君利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学教师团队段金廒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教师团队汤国安江苏师范大学语言学教师团队杨亦鸣扬州大学水稻丰产优质技术创新教师团队张洪程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教师团队眭碧霞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匠心筑梦铸魂报国”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教师团队温贻芳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药学专业教师团队朱善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安全与保密教师团队吴国华浙江农林大学林业碳汇教师团队周国模温州医科大学药学教师团队李校堃中国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教师团队许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轻工装备技术教师团队王向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师团队戴欣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教师团队王建林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袁亮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师团队江莉龙福建农林大学闽台特色林木高效培育与保护创新教师团队郑郁善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教师团队李灿东福建师范大学生态地理过程教师团队杨玉盛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谢明勇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教师团队徐长节东华理工大学铀资源勘查与开发教师团队孙占学江西理工大学铜资源高效开发及高值化利用教师团队杨斌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陶瓷文化传承教师团队朱辉球济南大学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教师团队郑庚修山东农业大学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教师团队张宪省青岛农业大学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教师团队宋希云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教师团队王振国山东师范大学儿童青少年发展教学科研教师团队张文新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刘培德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智能电网保护与控制教师团队王涛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动物医学系教师团队李舫淄博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师团队曾照香郑州大学关键金属与先进靶材料教师团队何季麟河南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加工工程教师团队宋克兴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教师团队茹振钢河南大学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宋纯鹏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建立退出机制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8be0f32-aa07-4c36-97a6-d18d93d32d89.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 重点支持在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特色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等设立岗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 每年聘任特聘教授150名左右,聘期为5年;讲座教授50名左右,聘期为3年;青年学者300名左右,聘期为3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 特聘教授奖金标准为每人每年20万元人民币;讲座教授奖金标准为每人每月3万元人民币,按实际工作时间支付;青年学者奖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0万元人民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 建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退出机制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教党〔2018〕51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党委,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进一步深入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加强新时代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我部制定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校实际,认真做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共教育部党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9月21日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一章 总 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中央文件,制定本办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条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性工程,是吸引集聚德才兼备、矢志爱国奉献、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的重要举措,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协同推进,统筹实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条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遵循强化政治引领、突出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创新导向、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向改革倾斜、向一流倾斜、向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向青年倾斜、向哲学社会科学倾斜,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发挥育才引才用才标杆作用,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四条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行岗位聘任制,支持高等学校(简称高校,下同)设置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特聘教授、青年学者项目面向全国高校实施;讲座教授项目面向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实施,中西部、东北地区的范围参照《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执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五条 教育部组织专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突出“高精尖缺”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编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岗位指南,作为岗位设置、选才用才的重要指引和依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六条 长江学者岗位设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相结合,重点支持在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特色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等设立岗位。加大向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力度,支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学科等设立岗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七条 每年聘任特聘教授150名左右,聘期为5年;讲座教授50名左右,聘期为3年;青年学者300名左右,聘期为3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八条 教育部授予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长江学者”称号,授予青年学者“青年长江学者”称号,在聘期内享受奖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经费由中央财政专项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章 基本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九条 特聘教授基本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具有爱国奉献精神,做“四有”好老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恪守高校教师师德行为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等职业道德规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具有扎实学识,胜任本科核心课程讲授任务;学术造诣高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带领学术团队协同攻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四)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担任教授或相应职务,海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特别优秀的副教授或相应职务者也可申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五)申报当年1月1日,自然科学领域、工程技术领域人选年龄不超过45周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选年龄不超过55周岁。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推荐的人选年龄放宽2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六)聘期内全职在受聘高校工作。应当在签订聘任合同后6个月内全职到岗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担任现职厅局级及以上领导职务者和聘任不满两年的青年学者不具备申报资格。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十条 讲座教授基本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诚实守信、学风严谨、乐于奉献、崇尚科学,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在海外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一般应当担任高水平大学教授或相应职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学术造诣高深,在本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成就。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四)申报当年1月1日,自然科学领域、工程技术领域人选年龄不超过55周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选年龄不超过65周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五)每年在国内受聘高校工作累计2个月以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十一条 青年学者基本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具有爱国奉献精神,做“四有”好老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恪守高校教师师德行为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等职业道德规范;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开拓进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胜任本科核心课程讲授任务;创新发展潜力大,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学术成果,有较强的团队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协助本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四)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国内应聘者一般应当担任副教授及以上职务或其他相应职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五)申报当年1月1日,自然科学领域、工程技术领域人选年龄不超过38周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选年龄不超过45周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六)聘期内全职在受聘高校工作。应当在签订聘任合同后6个月内全职到岗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担任现职厅局级及以上领导职务者不具备申报资格。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章 岗位职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十二条 特聘教授岗位职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充分发挥教学示范、科研模范和师德师风典范作用,做“四有”好老师的示范标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以扎实学识和前沿研究支撑高水平教学,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每学年至少高质量地讲授一门本科生课程,主持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编写,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带领本学科发展,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发展思路,推动本学科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组建学术创新团队,着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带领团队开展高水平教学科研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四)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五)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公共决策、制度设计、新型智库建设等深度融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六)积极组织各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主持国际合作项目,担任国际性学术组织和国际一流期刊重要核心职务,积极牵头或参与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和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本学科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十三条 讲座教授岗位职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自觉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应聘高校的相关规定,恪守高校教师师德行为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等职业道德规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开设国际前沿领域的课程或讲座,指导或协助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提供建议,促进本学科进入国际学术前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四)积极参与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团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五)积极推动国内高校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等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国内高校推荐海外优秀人才,向海外著名高校和国际组织推荐国内优秀人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十四条 青年学者岗位职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充分发挥教学示范、科研模范和师德师风典范作用,做“四有”好老师,在青年教师中起到示范表率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每学年至少讲授一门本科生课程,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和课程体系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积极探索学科前沿问题,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提供重要建议,协助本学科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参与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指导或协助指导青年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组建创新团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四)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五)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公共决策、制度设计、新型智库建设等深度融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六)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承担国际合作项目,担任国际性学术组织和期刊职务,提升本学科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四章 遴选聘任程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十五条 教育部统一部署遴选聘任工作,一般每年一次。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品德评价和教育教学业绩评价,强化分类评价,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优化改进评审办法和评审程序,确保过程公正、结果公信。统筹人才选拔培养,避免与其他同层次人才项目重复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十六条 高校是人选推荐、聘任和管理工作的主体。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统筹做好队伍建设规划和人选推荐工作,把好推荐人选的政治关、师德关、育人关和质量关。高校组织人事部门要对推荐人选档案和申报材料认真审核、严格把关。高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对推荐工作进行监督,对推荐人选的廉洁自律情况进行审核。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十七条 高校合理设置招聘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加大海外招聘力度。鼓励东部地区优秀人才到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应聘,东部地区高校不得招聘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人选。从国内其他高校招聘候选人的,需由候选人工作单位出具同意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十八条 高校学术委员会或其授权的学术组织对本校候选人进行学术水平评价,报学校审定后推荐。学术评价要坚持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帽子等倾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十九条 拟推荐人选申报材料应当在校内公示至少一周。正式推荐人选中存在被实名举报的,高校党委经调查核实,不存在所举报问题的,应将有关举报材料及调查结论随推荐材料一并报送教育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十条 教育部对高校推荐人选的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候选人进行评审后提出建议人选。评审程序为:同行专家通讯评审、同行专家会议评审、公示、评审委员会评审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十一条 在公示期间,建议人选被实名举报的,由推荐高校党委组织调查,调查工作要发挥校内外同行专家作用,确保公平公正。调查结果报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委员会审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十二条 高校与拟聘任人选签订聘任合同,聘任起始时间以实际到岗时间为准,并报教育部备案。聘任合同应根据本办法明确聘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受聘专家的岗位目标及工作任务、违约情形及责任等内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十三条 教育部根据高校与受聘者签订合同的情况,公布年度聘任结果、颁发证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五章 关心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十四条 特聘教授奖金标准为每人每年20万元人民币;讲座教授奖金标准为每人每月3万元人民币,按实际工作时间支付;青年学者奖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0万元人民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高校每年将受聘专家实际在岗和履职情况报教育部,教育部检查评估后按标准颁发奖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十五条 教育部和高校党委要加强对受聘专家的思想引领和团结服务,将受聘专家纳入党委重点联系专家范围,定期组织国情研修,开展座谈、咨询、慰问等活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十六条 高校要完善支持政策,按照聘任合同,落实研究生招生指标、科研经费、办公实验用房等具体配套支持措施,为受聘专家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要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支持受聘专家组建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受聘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十七条 教育部支持高校举办长江学者论坛或研讨会,推动长江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各地方、各高校要鼓励和支持受聘专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志愿服务,充分发挥长江学者群体作为专家智囊团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十八条 高校要关心受聘专家身心健康,定期组织体检,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要及时了解受聘专家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注重人文关怀、强化服务保障,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营造舒心的发展环境。要加大力度,广泛宣传表彰爱国报国、为党和人民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受聘专家,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六章 管理考核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十九条 高校要切实履行用人主体责任,加强日常管理和聘期考核,对涉及长江学者的重要事项须及时报告教育部。聘任双方应严格履行合同约定,高校要切实落实支持条件,受聘专家要重诺守信,履职尽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十条 特聘教授实行中期履职报告和聘期考核制度,讲座教授、青年学者实行聘期考核制度。高校依据聘任合同对受聘专家实行聘期管理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教育部。教育部对考核情况进行抽查,督促高校严格规范实施考核。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十一条 聘期内受聘专家(讲座教授除外)人事关系应在聘任高校。从东部地区应聘到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的,人事关系原则上转入聘任高校。情况特殊、确实无法调入的,由专家本人提出申请,经原单位与聘任高校协商一致,报教育部审核同意后,人事关系可保留在原单位,但聘期内必须全职在聘任高校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十二条 受聘专家在聘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高校终止与其签订的聘任合同,并报教育部停发奖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因组织需要等特殊情况调离受聘岗位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因工作需要担任厅局级及以上领导职务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十三条 建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退出机制,依据不同情形分别处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因个人原因无法完成聘任合同,本人提出退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可以主动退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有下列违约情形的,应当解约退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聘期内违规离岗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聘期内未按合同约定如期到岗工作或到岗时间不足、经督促提醒仍不履约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3. 聘期考核不合格,且本人不主动退出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有下列违法违规情形的,应当强制退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3.弄虚作假骗取入选资格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4.违反师德师风、学术道德规范,情节严重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十四条 主动退出的,由受聘者本人向聘任高校提出书面申请,高校同意后报教育部备案实施;解约和强制退出的,由高校向受聘者发出通知书,受聘者可在1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提出复核申请,学校复核后提出最终意见报教育部批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十五条 退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由教育部撤销称号。聘期尚未结束的,聘任高校应解除与其签订的长江学者聘任合同。主动退出和解约退出的,停发奖金并视合同履行情况追回部分或全部已发放奖金;强制退出的,取消入选资格,停发奖金并追回全部已发放奖金。解约退出的,自退出之日起2年内不得再申报国家、各部委高层次人才计划和荣誉称号;强制退出的,不得再申报各类人才计划和荣誉称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十六条 高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教育部将对高校进行通报批评,情况严重的停止下一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推荐资格: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推荐过程中把关不严或出具虚假材料,不能认真履行推荐职责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对严重违规行为失察或对违规违纪行为处置不力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三)违规引进人才,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四)其他应取消推荐资格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十七条 “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是学术性、荣誉性称号,避免与物质利益简单、直接挂钩。入选者应珍惜荣誉、严格自律。聘期结束后,不得再使用称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七章 附 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2011年12月15日印发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教人〔2011〕10号)同时废止。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10所高校、50个院系入选!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公布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教育部发布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公示名单,经报送单位推荐、专家审议遴选等程序,拟委托北京市等5个省(区、市)、清华大学等10个高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等50个二级院(系)开展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坚持育人导向和坚持问题导向,分类型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根据试点层面的不同,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试点省(区、市)、试点高校、试点院(系)三类。具体名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一、试点省(区、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浙江省 湖北省&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试点高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东南大学&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重庆大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三、试点院(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教育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士官学院 /p p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院 /p p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p p 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p p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p p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部 /p p 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p p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p p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p p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p p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p p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p p 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p p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p p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p p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p p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p p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p p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 /p p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p p 广西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 /p p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p p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p p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p p 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p p 贵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p p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p p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p p br/ /p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关于征集 2022 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的通知
    为进一步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关于开展 2022 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决定在仪器仪表领域广泛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具体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深入挖掘一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持科技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力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二、主办单位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国防科工局三、遴选标准1.政治过硬。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政治坚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风廉洁,遵纪守法;恪守科学道德、树立良好学风;淡泊名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2.业绩突出。注重推荐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前沿领域和基础研究上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或国家安全重大挑战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坚持服务社会,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3.事迹感人。适合公开宣传,有突出的先进性、代表性和影响力(不包括现役军人、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现任司局级以上行政职务者)。4.面向基层。候选人要突出基层一线,特别是聚焦青年科技工作者典型。 四、申报方式申报工作采取无纸化方式。5 月 10 日前,请通过“中国科协智慧评审系统”(以下简称“系统”)(http://kecaihui.cast.org.cn)在线提交“最美科技工作者”申报材料(推荐码:02DD97),候选人具体操作内容见“系统”主页“通知公告栏”《填报指南》。申报材料要客观、准确、完整,不得涉及国家秘密。五、联系方式联系人:李杰 联系电话 010-82800750电子邮箱 lijie@cis.org.cn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22年4月1日
  • 2012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报工作启动
    相关新闻:2012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开始申报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教育部将继续实施“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择优支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现将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报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申请者须符合《“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附件1)第七条所列各项基本条件。   2.国内申请者应具有中国国籍,且必须通过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申请,不接受跨单位申报。   3.已获得“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者,不得再申请本计划。   4.自然科学领域申请者一般应为197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申请者一般应为1967年1月1日以后出生。   二、申报领域   按以下27个领域归口申报:   1.数学(力学) 2.物理 3.化学 4.化工 5.农业 6.林业 7.电子科学技术 8.计算机与通讯 9.生物与基础医学 10.医疗卫生与临床 11.药学 12.中医药 13.能源 14.资源 15.环境 16.传统材料 17.新材料 18.先进制造 19.管理科学与工程(含工商管理) 20.哲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21.经济学 22.法学 23.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 24.教育学、心理学 25.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 26.历史学 27.艺术学、体育学。   三、申报名额   实行限额申报制度,推荐申报名额以纸质文件为准。   四、申报方式   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为单位,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以主管部门的职能司局为单位,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和实施“985工程”的高等学校以学校为单位,以公函的形式统一申报。不受理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申报。   五、其它事项   1.申请者须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附件2),加盖所在学校和主管部门公章。申请材料必须突出重点,简明扼要,不超过40个页码。申请材料需一式10份,请双面打印装订。   2.各申报单位须公开组织推荐和遴选,对拟推荐的申请者进行公示。公示期结束后,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人清单》(附件3),加盖单位公章,和申请材料一起报送教育部科技司,同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提交附件3电子版文件。   3.申报截止日期:2012年9月10日(以收到时间为准),逾期、超额和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材料恕不受理。   4.资助人选确定后,教育部将择优选派部分入选者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合作研究。   5.引进海外优秀青年人才纳入本计划一并申报。   6.坚持公开遴选,择优推荐的原则。加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申报。注重与部门、地方和学校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的衔接。   本通知同时在科技司网站www.dost.moe.edu.cn上公布,附件1、2、3可在网站通知中下载。   联 系 人:陈露洪 张莉恒   联系电话:010-66096358   传 真:010-66020784   电子信箱:xinshiji@moe.edu.cn   邮寄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   邮 编:100816   附 件:   1.《“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2.《“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   3.《“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者清单》
  • 莫帝斯锥形量热仪等燃烧测试仪器中标中原工学院
    中原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以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管、文、理、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55年,原隶属于纺织工业部;1998年学校划转河南省管理;2000年更名为中原工学院。学校分南区、北区和西区三个校区,占地1560亩,建筑面积57.2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1550人,其中专任教师1029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50人,博士学位教师239人。学校有二级学院20个,55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8792人、研究生435人,留学生30余人,专科生1841人,成教生14737人。 近年来,由于办学成绩显著,学校深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厚爱。2004-2006年,中原工学院连续三年专利受理量位居河南省高校第一名;200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在全国介绍经验;2006年,在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的德育评估中获“优秀”;2007年,被评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 2013年,与百度营销大学签署“合作共建百度互联网营销实验室协议”,成为河南省唯一“百度互联网营销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先后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教师培训年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被评为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河南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和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在全省第20次高校党建工作会上,学校被授予全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2年,校党委被省委授予2010-2012年度全省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此次中原工学院筹备阻燃试验室,订购了大批质量优良,功能先进的阻燃测试仪器,经过多家对比,以及激烈竞争,最后选定莫帝斯燃烧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提供的锥形量热仪、TPP热防护性能测试仪、全面罩燃烧测试仪和抗熔融金属溅沫冲击测试仪。 其中,莫帝斯燃烧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提供的锥形量热仪,与同类厂家相比,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无论是产品设计外观,还是产品性能,都有显著的产品优势,该产品设计,融合了英国FTT、美国GOVMARK以及韩国FESTEC的设计风格和理念,产品软件具备各个传感器自我校准的功能,同时具有系统自我校准和自检的功能,如C系数校准,C系数日志查看,同时提供黑色PMMA标准试样,进行整机的准确度校准,这些设计,弥补了国内该产品的不足,完全可媲美发达国产的同类产品。 www.motis-tech.comwww.firetester.com.cn
  • 中原工学院签订莫帝斯烟密度测试箱
    中原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以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管、文、理、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55年,原隶属于纺织工业部;1998年学校划转河南省管理;2000年更名为中原工学院。学校分南区、北区和西区三个校区,占地1560亩,建筑面积57.2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1550人,其中专任教师1029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50人,博士学位教师239人。学校有二级学院20个,55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8792人、研究生435人,留学生30余人,专科生1841人,成教生14737人。近年来,由于办学成绩显著,学校深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厚爱。2004-2006年,中原工学院连续三年专利受理量位居河南省高校第一名;200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在全国介绍经验;2006年,在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的德育评估中获“优秀”;2007年,被评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 2013年,与百度营销大学签署“合作共建百度互联网营销实验室协议”,成为河南省唯一“百度互联网营销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先后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教师培训年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被评为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河南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和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在全省第20次高校党建工作会上,学校被授予全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2年,校党委被省委授予2010-2012年度全省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莫帝斯燃烧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00%的中国民族企业,其产品品牌为“莫帝斯”,其取义为Metis,她在古希腊神话中是水文和聪慧女神,是大洋河流之神俄刻阿诺斯和大洋女神泰西斯的女儿,也是雅典娜的母亲,她在一切生物中是最聪明的。“莫帝斯”品牌的寓意在于,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制造出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测试仪器,同时,当我们走出国门,进行品牌的推广时,便于提高海外市场的认知程度,避免因为品牌直译而产生的歧义。 莫帝斯燃烧技术(中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在国内拥有众多知名用户,如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公安部沈阳消防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船级社远东防火检测中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中国南车、德国TUV南德意志集团、瑞士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等,莫帝斯致力于提供优质的燃烧测试仪器,为中国的阻燃材料以及燃烧测试研究提供最为有力的科研及检测武器。
  • 西湖大学今年首次开招本科生
    “经教育部批准,今年西湖大学将面向浙江省开展‘西湖大学创新班’小规模本科招生试点。”3月16日,在西湖大学2022年本科招生媒体通气会上,校长施一公郑重宣布。自从2018年西湖大学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什么时候招收本科生”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今谜底揭晓。施一公介绍,首届创新班招生人数不超过60人,符合条件的高二、高三学生均可报考。具体要求条件分为三类:一是2022年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均为B等及以上,通过各科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等科目数达到8科及以上,物理、化学两科必须为A且为选考科目。二是已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6科学业水平考试的高二学生,且学业水平考试A等科目数达到4科及以上,物理、化学两科必须为A。三是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获得省级赛区一等奖及以上奖项。其中高三学生高考选考科目须包含物理和化学。“怎么考,考什么”,对于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施一公也作出解答。西湖大学创新班采用基于高考的招生录取模式,有意报考的学生须登录西湖大学本科生招生报名系统注册报名,学校将根据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核,通过学校初试、统一高考、学校复试考核环节,择优录取。其中,学校初试科目为数学、物理和化学。通过初试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按规定进行报考志愿确认。学生在高考结束后成绩公布前到学校参加复试。复试合格且高考总分达到浙江省特殊类型控制线的考生,学校按照复试成绩从高到低依序确定拟录取名单。进入西湖大学的本科生学什么?“学生入学后前两年接受通识教育和大类培养,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末可自主选择专业,专业为生物科学、物理学、化学、电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施一公说。为了保证学生真正实现自主选择专业,学校为每名本科生配备了一名学术导师、一名学业导师、一名社会导师和一名书院学长,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除了自主选择专业,国际一流的师资、本博连读机会、全员海外交流等得天独厚的优势,都是为了一个中心服务,即西湖大学创新班要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宽广国际视野、扎实学科基础、卓越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引领者。首届创新班学生将进入新落成的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学习,云谷校区总规划面积1495亩。学校还借鉴中国传统书院和世界名校的书院模式,设立四大书院,打破学院和专业的界限,让不同语言、文化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实现跨界交流与融合。据悉,本科生学费为每人每学年6000元。西湖大学本科生招生网将于3月18日上午9时正式开通,开通当天至2022年4月12日下午4时接受学生申请。
  • 北京投1.5亿资金实施“青年英才资助计划”
    从召开的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暨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工作启动仪式上获悉,北京将投入1.5亿元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专项资金,实施“青年英才资助计划”。   会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市将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资助高水平研究成果出版,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进行国内访学和境外研修。同时支持青年教师学习考察、挂职锻炼、调查研究等。   会上同时下发了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组织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开展社会实践的实施意见》。5年内,北京市将建设200个社区、企业、农村社会实践基地,每年组织约500名高校青年教师参加。
  • 德国卓越科技的秘密:资金流动+集群炸弹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7914122916390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614875a-436a-4a2d-8ac3-53d157b8774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片来源:Sean Gallup/Getty /p p   物理学家出身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知道科研的价值在哪里。不管询问哪位德国研究人员,为何该国的科学基础正在蓬勃发展,他们肯定会提到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他们说,这位世界上最强大的女性,并没有忘记她作为东德物理学家的根。 /p p   在全球金融动荡的10年里,默克尔政府用一个稳定、可预测、典型的德国方式增加了年度科学预算。刺激了大学之间的竞争,并改善了与该国独立公共资助研究机构的合作。在默克尔的领导下,德国在可再生能源和气候等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而在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下,对其他部门的影响也在增加。 /p p   于是,外国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德国发展自己的事业,而不是选择像美国或英国这样的传统“大脑磁体”。随着国家准备在9月24日举行全国选举,大多数旁观者预计这种乐观趋势将继续下去。 /p p   实际上,德国的成功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科学预算的增加,或者是某种默克尔效应。也是德国主要的大学研究资助机构DFG的副总裁。德国马普学会税收法律研究所所长、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副会长Wolfgang Schon说,“像默克尔一样,这个国家有着深厚的科学根基。” /p p   在20世纪的动荡之前,德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它确立了许多国家仍然遵循的传统。而现在德国的研究仍一如既往的强大,尤其是在一个似乎越来越对科学漠不关心的全球舞台上。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政治学家Kenneth Prewitt表示:“如果我们的科学政策和预算决策人愿意从今天的德国吸取经验教训,我将很乐意。” /p p   德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付出沉重代价。1949年,德国被重新建立为两个国家,在对立的政治体制下仍重建了各自的科学实力。至今仍然有效的西德民主宪法宣布:“艺术和科学、研究和教学应该是免费的。”为了确保权力的集中和滥用再也不会发生,它创造了一个高度联邦化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文化、科学和教育的责任都与联邦或国家有关——这一特征对大学的发展有负面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p p   相比之下,共产主义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采取集中研究模式并将其置于严密的控制之下。默克尔就在这个体系中长大。1978年,她毕业于莱比锡的卡尔· 马克思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学位,随后进入柏林的中央物理化学研究所,并获得了荣誉博士学位。她对物理学的热情并没有扩展到所需要的政治教育。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获得博士学位需要有研究马列主义的附带证明,而默克尔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以最低及格分数被接受。 /p p   1990年,当德国统一时,专门委员会评估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家的能力。许多人失去了工作,但默克尔的丈夫Joachim Sauer被接受转到柏林的洪堡大学。默克尔也开始投身民主政治,很快就加入了中间偏右的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她顽强地进入了党高层,并于2005年成为德国首位女总理。 /p p   默克尔在2009年和2013年的联邦选举中获胜,并仍有望保住自己的位置。(在德国,作为政府首脑,没有时间限制。)今年3月,她表示:“我自己来自基础研究,总是告诉自己,你不能预测那里的事情,只需要留下空间。” /p p strong   稳定的支持 /strong /p p   德国公共科学经费被分为五大支柱:大学及其四个独特的研究机构,每一个都以德国历史上的科学巨人命名。 /p p   马克斯· 普朗克学会成立于1948年,现在管理着81个基础研究机构,该机构有巨额预算和自由支配权利。弗劳恩霍夫协会成立于1949年,致力于应用研究。它是以巴伐利亚物理学家、精密光学的先驱Joseph von Fraunhofer的名字命名的。若干国家研究中心主要根据政府的优先考虑开展大规模战略研究,现在隶属于亥姆霍兹联合会——以物理学先驱Hermann von Helmholtz名字命名。其他科学机构和设施则被打包成一个以博学家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命名的协会。 /p p   按照1949年签署的协议,联邦政府与国家共同分担研究机构的费用。但总的来说,国家必须自己资助大学。“这种结构的明确性和透明度获得了德国人的喜爱。”马普学会煤炭研究所所长Ferdi Schü th说。“这也让外部人士(包括政界人士)更容易理解。” /p p   尽管德国统一时问题重重,但政治家一直保持着对科学的坚定和强有力支持。直到2015年,政府增加了所有研究机构和DFG每年5%的预算,联邦政府和国家目前的“研究与创新协议”将一直持续到2020年,增幅仍保持在3%。 /p p   “未来资金的安全性使我们能在长期内真正规划研究策略。”马普学会主席、化学家Martin Stratmann说,“这是很少国家能拥有的巨大优势。” /p p strong   资金流动 /strong /p p   20世纪70年代末,免疫学家Dolores Schendel前往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LMU)进行博士后工作,一开始她只计划帮助LMU的骨髓移植计划建立一个小鼠实验室。 /p p   但这些设施是诱人的,随着Schendel的研究开始越来越多的转化,而不再适合出高知名度论文后,她知道她可以依靠当地的资金支持。后来,她搬到了亥姆霍兹中心,以扩大她的工作。 /p p   然后,当Schendel创立的一家初创公司被收购后,她成为慕尼黑一家免疫治疗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科学官。现在她正在进行候选癌症疫苗的临床试验。 “我不确定我是否能在美国实现这一目标,因为在美国,资金往往更不稳定。”她说。 /p p   但Schendel是一个罕见案例。尽管德国在工程领域是无可争议的世界领袖,但它在新兴领域(如生物技术)实际应用转化上鲜有成功案例。1990年新生国家不得不解决一些系统性问题,比如缺乏跨机构合作。 /p p   1999年,默克尔政府修改了一项法律,要求政府向大学“放权”,从分配预算到进行学术研究。国家一个接一个地开始允许大学管理自己的事务。 /p p   同样的政府也提议对大学进行重大改革。德国在2005年启动了“卓越计划”,鼓励大学竞争联邦资金促进顶级研究。在所有类别中胜出的大学在获得“精英”称号的同时,也有额外的现金。 /p p   默克尔政府也提议联邦政府直接资助大学研究,并允许大学提供高薪吸引或留住最好的科学家。 /p p   自2005年以来,物理学家Axel Freimuth一直是科隆大学校长,他说这所大学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他也见证了“卓越计划”和“大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随着大学自治的到来,Freimuth说:“这里有一种全新的精神。” /p p strong   集群“炸弹” /strong /p p   与此同时,研究集群热已经占领了德国。时任该国教育和研究部部长 Annette Schavan启动了7项全国性创新计划。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在亥姆霍兹协会的创建了一个国立卫生研究院网络,将诸如神经变性或代谢性疾病等健康领域的全国研究能力聚集在了一起。 /p p   柏林也在试验将Charite教学医院和亥姆霍兹协会的马克斯· 德尔布吕克中心的健康研究进行整合,并将其纳入一个名为柏林健康研究所的科研转化机构。 /p p   “这些集群带来了巨大优势。”拥有海德堡大学和德国癌症研究中心联合职位的神经学家Hannah Monyer说。尽管它要求研究人员花更多时间来讨论和组织,但她说,“这是我们现在能做的最好事情”。 /p p   不过,这些深受研究人员喜欢的进步有时会受到行政和道德秩序的挑战。柏林健康创新计划血管生物学家Holger Gerhardt提到,他经常发现自己一直在提醒合作伙伴不要创建不必要的组织结构。因为,在德国,使用人类胚胎干细胞进行研究,除了一些旧的细胞系外,是禁止的——在这一点上,默克尔仍不可动摇。 /p p   总的来说,数字有力地证明了德国为科研作用的努力。德国大学的外国学者比例从2005年的9.3%跃升至2015年的12.9%。目前,在全世界引用率排名前10%的论文中,德国的排名高于美国。 /p p   当然,德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在基础设施方面,大学设施显得非常破旧。语言障碍也让有些科学家感到无力。而且,德国在提高女性在研究中的地位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大学里,担任高层学术职位的女性比例从2005年的10%上升到了2014年的17.9%,这仍然远远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 /p p   但科学家相信,情况将继续稳步改善。默克尔的竞选纲领承诺继续支持研究和创新,并将年度预算提高到4%。每天,总理下班回到她位于洪堡大学附近的公寓里,和化学药剂师丈夫一起度过剩下的时间。Sauer说,“她知道什么是科学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这完全取决于她的根。”(张章编译) /p p /p
  • 重磅!国务院任命陈杰、吴岩为教育部副部长
    据人社部消息,国务院任命陈杰、吴岩为教育部副部长;任命曹晓钟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任命王祥喜为国家消防救援局第一政治委员,琼色为国家消防救援局局长,徐平为国家消防救援局政治委员。免去田学军的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免去于新文的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职务;免去陈杰的同济大学校长职务。陈杰陈杰,男,1965年7月生,福建福清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IFAC Fellow。分别于1986、1996、2001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研究领域为控制科学与工程、智能无人系统,主要研究方向是复杂系统多指标优化与控制、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等。“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负责人、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主任、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973项目首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控制科学与工程组召集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多部学术期刊副主编和编委。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IEEE Fellow。2019年当选IFAC Fellow。吴岩吴岩,男,教育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厦门大学毕业并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8年-2013年2月,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2013年3月,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 2017年4月,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2019年4月,兼任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 2023年1月,教育部副部长。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