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数字家庭医生

仪器信息网数字家庭医生专题为您整合数字家庭医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数字家庭医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数字家庭医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数字家庭医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数字家庭医生话题讨论。

数字家庭医生相关的资讯

  • 2018全国两会丨王小川:数字家庭医生能发挥互联网公司的产品优势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8年全国两会已拉开序幕。3月2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搜狗公司CEO王小川接受新京报等媒体专访时表示,新医改九年来,国家投入巨大,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王小川此次提案就有涉及该领域,建议构建新型医联体,通过数字技术将优质资源广泛贯通至患者末端,提供“核心医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数字家庭医生”三级供给模式,提升医疗效率和准确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f/mr/201803040829413570.jpeg"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搜狗公司CEO王小川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外,根据自身创业经历,王小川建议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以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效益为导向,创新采取事后税收优惠方式,将大企业应用类科研项目事前资金补助,转变为事后依成果转化产生效益适当减免企业和个人税收,从而激发企业和个人科研热情,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医疗系统与互联网企业联动建设数字家庭医生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京报: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今年你的提案主要是关于人工智能的医疗应用新型医联体“数字家庭医生”系统,搜狗为什么在众多应用场景中先选择在医疗应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王小川:医疗改革是民生的头等大事,虽然国家用九年时间做医改,但毕竟中国的医疗资源本身分布是不均衡的,以及总的医疗资源是不足的。所以这种情况里面,我们觉得医疗改革这个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们认为医疗改革,不仅是医院事情,需要把互联网放在一起,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叫做新型的医联体。医联体是指国家在大医院、小医院能够协调起来,通过这样一种资源重新的配置能够实现分级诊疗,大医院和小医院之间可以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但让千家万户跟医院去签个家庭医生,今天听起来也不是一个现实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去解决。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做数字的家庭医生,利用互联网触达用户的优势,提高签约率和覆盖面,成为医联体的一部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京报:你认为构建的新型医联体中“数字家庭医生”应该是什么角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王小川:数字家庭医生能发挥互联网公司的产品优势,就是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一些分层的工作,在病人去了大、小医院之前就能够根据自己症状,去相对应的医院、科室检查,甚至利用AI技术提前做一些预判。所以我们发布了“搜狗明医”产品,让你能够更明白地去寻求医疗的服务,现在互联网公司也都在做医疗相关的建设。如果这样做大的话,我觉得整个中国真正有机会做到全民人人都享有这样的一个数字家庭医生,医疗服务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乐观其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京报:你认为联动的问题里面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王小川:互联网从事医疗服务本身不够专业,需要在医院机构的合力下作出更加权威的产品来。医联体现在在分级诊疗方面的尝试是好的,但仅在医疗体系内部是不够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做了积极尝试,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就医问题。如果医联体想做好触达用户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现在的能力和精力都不够,希望把医联体和互联网的力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京报:新型医联体建设你给一个预期的目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王小川:我就希望在5-10年间,每个家庭都真正拥有一个数字的家庭医生,数字家庭医生一方面能够对你初步的这样一个诊断,尤其是在保健,再到初级分诊方面是能够提供非常权威的服务。尤其你有了之后的话,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个享受到医疗,数字化的医疗,其次的话,能够在用AI技术增加之后能够去放大本身的这种专业医疗资源不足,尤其在分诊的时候,也能使大医院、小医院在医疗资源上分布不均的问题上实现分级诊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采取事后税收优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京报:你观察科技体制改革还有些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王小川:国家对科技扶持投入了很多资金,但我们发现真正有创新实力的企业,好像对这个钱是不敏感的,是不愿意去争取,反而一些创新转化成生产力弱的公司和只靠着吃政府补贴的公司,更有动力去拿到这部分的经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京报:你认为应该如何优化完善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王小川:建议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以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效益为导向,创新采取事后税收优惠方式,将大企业应用类科研项目事前资金补助,转变为事后依成果转化产生效益适当减免企业和个人税收,从而激发企业和个人科研热情,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京报:所以,你这次提案侧重于科研人员的税收优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王小川:依科技成果转化效益适当减免科研核心人员个税。是为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强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开展科研。例如以部分新增应用类科研项目为试点,依据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效益评判,对项目核心科研人员因项目获得的各级政府部门的科技奖金免税,自项目产生收入年度起3-5年内予以日常工资、奖金的个人所得税适当减免等,以体现对科研人员的支持和重视。 /p
  • 数字新浙商专访先临三维李涛:让3D打印走进亿万家庭
    从初生到成熟,3D打印行业走过了短短的三十年。这项新兴技术曾刷爆朋友圈,时至今日人们对3D打印的认识却依旧停留在“盲人摸象”的阶段,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由于入门级的桌面3D打印机率先在教育领域得到普及,更多人仍将3D打印和“玩具”联系到一起。当我们走进位于杭州湘湖边「先临三维」的展厅内,桌面3D打印机却只是整个展厅的“冰山一角”。眼前大到比人高的金属打印机、用于航空航天的金属器件,小到精密的手持扫描仪器、用于齿科矫正的材料… … 把我们带进了一个3D打印的真实世界。作为国内3D打印行业营收领先的先临三维,从单项技术发展到建立装备、数据、服务集成体系;从单个领域应用拓展到高端制造、精准医疗、创新教育、定制消费等多领域的深度应用,沉浸行业15年。在工大学弟周青的牵线下,我们见到了几乎不曾接受公开采访的先临三维CEO李涛。这位毕业于浙大金融系的80后,低调和冷静背后,暗藏热切的呼喊:“我希望大家能真正认识到3D打印不是噱头,不是玩具,而是一套从数字化的信息采集开始,到面向性能的数字设计,最后到柔性的数字制造业全链条的技术系统。掌握好这套工具,就能突破想象力的束缚,真正带来效率、性能和品质的提升。”最终,李涛和先临三维想实现的,是让设计更加智能化、简单高效,让基于3D打印制造的个性化产品不再昂贵,能像家电一样走进亿万家庭。「数字新浙商」访谈现场洞见消费行为正呈现出“个性化”的新趋势,制造模式也从过去的标准化、规模化向高性能、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方向发展。3D打印行业的未来不是一家独大,一定会有很多企业形成整体生态,整个链条正在经历一轮设计和制造思路的变革。个性化一定是建立在高水平的标准化、模块化和数字化应用的基础上,智能化也同理。3D打印行业会成长为现代制造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它会和当前主流的制造设计生态系统相互融合,并非简单取代。 有一本书叫《跨越鸿沟》,很多新技术在初期很吸引眼球,在初期创新市场向主流规模市场过渡时,中间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3D打印技术现在就在这个鸿沟里,跨越鸿沟,才会走向规模化和普及化应用。——李涛谈行业发展:3D打印正经历设计和制造思路的变革章丰:从全球市场看,目前中国的3D打印产业处于怎样的水平?李涛:从数据来看,还是挺耐人寻味的。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预计,2019年全球3D打印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8亿美元,中国预计将花费近20亿美元。从地域看,美国仍是全球最大市场,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紧随其后。国内的3D打印市场起步晚于国际市场十几年,但大致上也会沿着国外市场发展的轨迹追赶,从规模上讲还很小,但从增长速度来看,国内市场会超越大部分国家。过去我们大量进口国际先进3D打印设备和技术,现在国内自主研发的设备、材料和软件也纷纷走向国际市场。 章丰: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且在大部分细分行业形成了全球领先的产业链,为什么3D打印的市场份额比较小? 李涛:目前3D打印的最大市场是在美国、欧洲等主要的经济发达区域。首先,从产品消费市场来看,经济发达的地方,消费水平会高一些,人工成本也高,对于产品制作效率、品质的要求更高,这助推了对设计和制造工具的高要求。比如在康复和医疗领域,3D数字设计和3D打印的应用在国外的用量明显比国内大,我们只有在解决常规手段或经验完全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时,医生才会不得已用到3D打印。原因是其中的结构太复杂,需要事先演练、验证,避免出现意外;同时,国内各地因为收费标准不明确,有些医生甚至自己掏腰包来承担这笔打印费用。 章丰:可以这么理解,3D打印行业的发展是由消费市场的成熟度决定的? 李涛:消费市场的成熟度是一方面,还包括认知度和必要性,对3D打印的认知到不到位、是否刚需以及消费水平,几个因素共同形成了消费市场的差异,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业内大家还有其他观点,一些制造业企业用户提出材料的种类不够丰富、性能不够好等原因。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近年来许多材料巨头把眼光转向了3D打印,纷纷推出专门的3D打印材料,可以说现有材料已经可以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我们可以从设计上进行优化,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过去我们在制造中遇到高性能要求的时候,习惯从材料上想办法,能不能有更高强度、高耐用度的材料?3D打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将现有材料通过结构变化来实现目标性能,计算机仿真出物体在实际运行环境中的受力变形和散热状况,优化出最适宜的几何结构,最终得到一样的性能。 我个人认为,设计意识也是一个非常大的瓶颈。很多时候,工程师的思路受限于原有的加工工艺。以我们打印服务中心接到的订单为例,几乎99%以上都是面向开模、切削加工工艺来做设计的产品,只是想在加工前用3D打印来快速验证,缩短开发验证时间。验证迭代以后,产品量产还是用原有工艺,他们没有考虑面向3D打印的特点,做高性能的结构来解决问题。但从我们国外的订单来看,有些零件一看就是非3D打印不能制造,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将来以3D打印方式来量产做准备。这方面主要靠大公司推动,像航空航天和能源系统的公司。比如说发动机领域,劳斯莱斯、GE航空,包括spaceX开发的火箭推行系统,都在用3D打印开发新一代发动机。最典型的例子,2016年GE开发团队宣布把一款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845个部件合并为只有11个3D打印部件。不仅成本大大削减,而且减少了复杂性,缩短了生产周期,并且新技术可以把发动机大修时间间隔延长30%以上。 章丰:刚才讲到的几点原因中,设计能力的制约占多大比重? 李涛:我认为设计的瓶颈远远超过材料和其他因素。3D打印是一个风向标,帮助我们看到了当前中国创新所处的阶段。中国确实是制造大国,但和其他制造强国相比,自主创新的企业所占比重仍偏低。在先临三维的用户分布上,国外从大公司、中型公司到小型公司,都在使用3D打印技术。但国内的客户群主要集中在超大型公司和超小型公司。为什么?大型企业在研发下一代新产品和新应用时追求高性能,使用3D打印技术来进行优化迭代。而超小型企业不具备一开始就制造量产的能力,先打印5个、10个,然后投放市场、验证反馈、快速迭代。消费行为正呈现出“个性化”的新趋势,制造模式也从过去的标准化、规模化向高性能、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方向发展。3D打印行业的未来不是一家独大,一定会有很多企业形成整体生态,整个链条正在经历一轮设计和制造思路的变革,所以整个思路都要重构。谈个性化:辩证看待 个性化也基于标准化之上足部3D扫描仪在个性化定制领域,先临三维也积极展开尝试,将3D数字化技术和3D打印技术应用于精准的个性化定制解决方案。比如在“鞋”这件小事上,公司自主研发了固定式足部3D扫描仪及手持式足部3D扫描仪,可以快速获取高精度脚型数据,结合3D打印技术,可应用于个性化定制鞋、医疗支具及矫形器定制等众多领域。章丰:高性能、小规模、个性化也随之带来一个问题,成本造价会不会升高? 李涛:要辩证地看。我们作为制造业企业,习惯性考量某个零件单体制造成本,现在一些公司开发新产品时,不仅考量制造成本,还要联动前期的设计成本、时间成本,后期的维护成本、回收成本。如果以全周期来看,会发现成本和量产规模有关。国外曾有分析表明,某个零件的制造,相比开模,在制造数量低于某个临界点后是3D打印更划算。所以整个3D打印在国外的大型企业的应用,已经覆盖到了整个产品的周期,从前期的概念验证到制造过程中的工装、模具,再到部分产品的直接生产。章丰:随着材料工艺、软件设计能力,包括计算机视觉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未来3D打印的成本曲线是否会呈现往下走的趋势?而传统的制造工艺已经成熟,它的成本曲线可能更趋向平滑。这两条曲线在未来的演变过程中,有没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交叉?李涛:一定会。传统制造方式随着量增加,成本会线性下降,因为它的初期投入会被摊薄。3D打印的成本也是向下的,只是没那么陡,为什么?材料成本、设备成本在下降,设计工艺带来的整体成本也下降了。所以两者一定会在某个目标制造量下出现交叉点。当然最后根据产品是否用金属材料、尺寸大小,成本会有不同。但总得来说,产品尺寸越小、结构越复杂,3D打印的成本越低;越大越简单,用3D打印的相对成本越高。章丰:近两年制造业经常提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强调消费者端的定制化生产。鞋子就很典型,因为每个人的脚型都有差异。未来如果C2M模式逐渐普及,在工业制造端的3D打印会是怎样的面貌?李涛:个性化也是分级的,好比我们买车,也有个性化定制,但厂商提供了几个配置组合,这些配置就是相对标准化的,只是通过消费者的选择组合,变成了个性化。拿鞋举例,可能100万人中,按传统的尺码分成10个尺码,经过三维扫描建立起3D足型数据,这100万个数据通过软件自动计算和分类之后,可以归类出100个尺码。如果再往下细分,意义就不大了,就像圆周率的精确度。章丰:个性化也是“优化的个性化”,过度个性化的边际效应已经很小了。 李涛:没错,实际上采用数字化的再分类方式更智能,同样可以提供舒适度。这100万个人当中,和这100个尺码100%吻合的人,会超级合脚舒适,剩下的误差脚感上也是微乎其微。高度的个性化一般应用于康复领域,比如脚受伤了,通过建模打印一双和脚型完全一致的鞋,这类产品随着3D打印材料成本的下降,也可以控制在几百块以内,不再高不可攀。谈研发投入:高薪高水平 胜过人海战术 2018年,先临三维的研发投入高达1.405亿,相对于4.12亿元的营收,占比达到34%,相当之高。财报显示,从2012年开始,公司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超过营收的20%。章丰:多年来研发费用占比保持在20%以上,这在科技公司中也是一个很高的水平。 李涛:主要出于几点考虑。首先,公司的综合毛利相对可观,可以保证这部分研发费用。第二,因为我们所做的是图形图像领域软硬件结合的产品,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是刚需,所以待遇水平占了支出的很大一块。第三,尤其最近三年投入比重特别大,因为我们在做技术结构的调整,建立了一种梯度型的研发投入。我们把研发分成三个层次:底层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算法和软件技术储备。由我们的首席科学家带着研究院的教授及员工在开发,他们做的是探索性的工作。中间层叫基础研发。基础软件和基础硬件部门负责整个公司的软硬件平台的搭建,把那些可以在近期用到产品中的软件进行架构化和标准化,把研究院的成果做成更加稳健的软件模块和算法模块,供我们的产品部门调用,实现三维扫描跟3D打印共性的技术的平台和成熟组件的开发。最后就是产品层面的开发,各产品线的研发团队面向不同行业应用,面向客户需求的产品功能开发和用户体验优化。我们坚持每年都会发布几款新产品,每年每个产品线都有新产品,现有的成熟产品,最慢两年内会更新一代。章丰:这么高频? 李涛:随着行业发展,用户需求是越来越多样化的。比如有的是拿来做零件,有的用以维修,那么维修就要用到三维视觉,如何识别它维修部位,帮助用户精准地自动定位。再举金属打印的例子,早期我们的金属打印机只有一台。后来我们发现,金属打印机用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需求——有的侧重效率,有的侧重强度,有的侧重成本,那么就要对它做细致的分类,进行迭代。另一方面,我们的用户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以前的设备主要提供给科研型的单位、高端制造业的工程师用,他们经过培训就可以按照流程使用。但是近几年,随之设备的普及,操作者可能是模具厂的工人,那么我们在软件上就要根据用户场景和使用需求做简化和一键式操作。 章丰:3D打印是一种跨学科的交叉技术,对团队人才的要求是复合型的,需要计算机、光学、机械制造、材料等等学科背景,而且很多技术处于行业演进的前端,这样的人好招吗? 李涛:很不好招,所以我们注重高薪高水平胜过人海战术,而且要人尽所长。我们的主管在行业里沉淀了多年的经验,以他们的架构能力,把需要的能力拆分成几种类型的,招相应专业的人才,进公司后还需要培训磨合。我们投入了很大一部分精力,把内部的软件架构做了模块化梳理。我认为,个性化一定是建立在非常高水平的标准化、模块化和数字化应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章丰:这个观点我很赞同,否则个性化很难走得远。李涛:智能化也是同理。智能化如果不是建立在非常高水平的数字化,以及数字化下的高度的数据结构化的基础上,靠散乱的数据、垃圾数据拿去学习,就难以得到准确的结果,就像是我们常说的“Garbage in,Garbage out”(无用输入,无用输出)。谈应用领域:大众的想象真的太高了 短期内打印器官肯定不行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及消费领域,但在风口来临之前,先临三维已经在行业内深耕了15年,为高端制造、精准医疗、定制消费、启智教育等领域用户提供 “3D数字化—智能设计—增材制造”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作为业务模块之一的3D打印服务,打造 C2M 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分布式服务模式,并在全国建立了布局了十几家线下服务中心。 章丰:这些3D打印服务中心分布在哪里? 李涛:一般在制造业相对较发达的地方,我们和地方政府合作,作为块状产业的配套。但这一块现阶段看,尝试并不太成功,原因是我们忽略了当前制造业用户所处的状态。原来我们认为在制造业发达的地方,用户需求会高,现在看需要同时满足设计、创新都发达的条件,而且这些企业的需求还不一定连贯,没有办法保证服务中心的高频运转。所以我们认为当前服务中心的模式还是集中优于分散,相应地我们做了一些调整,加强总部的服务能力,通过物流触达各地。 章丰:未来3D打印会在哪些领域形成较大规模的应用场景? 李涛:根据规模,依次是先进制造、医疗健康、教育文创几大领域。在接下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规模也会按照相类似的比重放大。在制造领域,目前主要是一些超大型企业和初创企业在使用,会逐渐形成辐射效应,加上设计软件门槛下降之后,越来越多的工程师可以基于这项技术做一些这种高性能的零件。 章丰:生物3D打印的应用,也是很多人关注的领域。按照你的估计,未来5年生物3D打印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李涛:我怕让大家失望。因为大众的想象真的太高了。短期内打印器官肯定不行,但是在人体的一些局部个性化修复领域,比如骨骼、皮肤、血管,应该会越来越多。当然这方面也需要相关的制度供给。现有的医疗器械的管理里,3D打印植入体的认证,包括一些个性化的认证,还没有被纳入。国外的认证就会快一些,美国每周都会有相关的认证性产品发出来。如果在制度供给上能跟进的话,推进会更快。谈行业图景:3D打印是制造业生态不可或缺的系统章丰:很多人对3D打印的整个行业没有一个整体认知,包括我,因为这里面有很多角色,能不能解读一下?李涛:这个问题很好,我一直想讲的就是,我们公司虽然是3D打印的一员,但我们不能代表整个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未来会是一种新生态,里面会有设计、应用、材料、设备制造单位。光制造设备,根据材料和工艺种类的不同,应用方向的不同,可能都有成百上千家不同类型的专用设备的企业产生。所以3D打印行业以后会成长为现代制造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它会和当前主流的制造设计的生态系统相互融合,并非简单取代,而是解决传统方式做不了的东西,相当于制造业的增量市场。 章丰:相对于你描述的理想生态,目前行业的发展处在哪个阶段?李涛:有一本书叫《跨越鸿沟》,很多新技术在初期很吸引眼球,然后开始应用,在初期创新市场向主流规模市场过渡时,中间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就叫鸿沟,跨越鸿沟才会走向规模化和普及化应用,3D打印技术现在就在鸿沟里。我个人认为,整个行业需要系统的推进,有几大因素可以助推:一是大企业的辐射效应。二是3D数字设计和制造工具会越来越简单,使用体验越来越好,学习成本会低。第三,我认为教育领域所能起到的作用非常大的。我们投入了很多经历和资金在教育上,因为我们希望让大家认识到,3D打印不只是打印制造本身,它实际上是一个从数字化的信息采集开始,到面向性能的数字设计,最后到柔性的数字制造业全链条的技术系统。这一套工具掌握好了之后,你能打破想象力的束缚,创造出很多很好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因为它的复杂性,除了3D打印,没有其他手段能制造和生产。快问快答章丰:你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李涛:我们从2012年开始,能得到董事会股东的认可,支持原创性技术的高投入,而且坚持这么多年,也不会因为财务报表的压力给我们施压。 章丰:最期待发生什么? 李涛:我希望大家能真正认识到3D打印不是噱头,也不是玩具,而是能真正带来效率、性能和品质的提升的一项技术。希望国内也能用好这项技术,从设计层面去跨越鸿沟。 章丰:最害怕发生什么? 李涛:为了3D打印而3D打印。 章丰:你会如何解读“数字新浙商”? 李涛:一直以来,大众对“数字”形成的理念主要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等。很多时候,大家不会把我们做的领域认为是跟数字化有关的,但我个人认为,我们在做的事恰恰代表着未来整个数字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支撑力量——3D打印是集数字化的设计、应用和制造一体化发展的行业。 数字化固然重要,它是未来智能化的根基,但未来不单单是数据层面的数字化。互联网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连通,未来设备与设备、人与设备的关系连通,也是数字经济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在提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如果说他们做的是“云”是“脑”的部分,完成机器本身的数字化,我们在做的就是“端”和“手脚”,让各种工具也数字化,才能真正实现互联互通。“数字新浙商”既然来采访我,说明你们看到了整个数字化的大生态,未来应该是所有产业无处不数字化,只有无处不数字化,才能无处不智能化。来源: 数字经济发布微信公众号
  • 2018全国两会|分级诊疗,把好医生留在家门口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是今年新当选的委员。两会前夕最后一个门诊日,他接诊了20余位患者。杨杰孚委员认为三分之二患者的病完全可以在社区、基层医院得到解决,但是实际上却都拥挤在三甲医院里。“尽管2015年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分级诊疗的相关政策,过去几年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始终感觉步子好像还可以更大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找基层全科医生看病被更多人接受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曾经有一位85岁的老母亲带着自己60多岁的女儿来到社区,为的就是找自己的全科医生看病。这让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委员非常有成就感,“这表明之前不被患者信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逐渐被人们接受、信赖。”3月3日,吴浩委员在“委员通道”上声情并茂地讲述他遇到的故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北京丰台区方庄社区辖区人口9万多,是一个老年化的社区。吴浩委员介绍说,2017年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达到42万人次,人均门诊量超过了三甲医院的平均水平。实行了家庭医生签约的居民70%首诊在社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得益于中心建立了连续的固定签约服务模式: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负责为800到1000名签约的慢病患者服务,通过定向的分诊、预约就诊,使医患之间形成连续固定的服务关系。”吴浩委员说。此外,北京市推进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社区的药品和大医院基本同步,之前在社区拿不到的药品也能拿得到,老百姓更愿意到社区看病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然而,吴浩委员也表示,虽然好处很多,但仍面临不少问题,比如全科医生的缺失和能力不足等。好在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一严峻形势,并在今年1月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明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杨杰孚委员认为,“强基层”是推进分级诊疗的关键。“基层医院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与大医院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尤其需要壮大基层队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把好医生留在基层,激励机制要跟上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截至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9万个,医疗卫生人员达1120余万人。然而,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与有的基层医院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的矛盾现象仍然存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为呼吸内科的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代表的就诊号可谓“一号难求”。曾经有一位患者告诉他,半年时间都挂不到他的号。听到这样的话,李为民代表心里很不是滋味。“有的患者拖家带口,背着干粮,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成都,通宵达旦地排队,就为了能够挂上一个专家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究其原因,民建广西区委主委钱学明委员分析说,公立医院专家资源都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院的医生资历和水平都相对较低,导致患者都跟着医生“往上走”,造成大医院“一号难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何医生不愿“走下去”?钱学明委员认为,到基层就诊的患者少,医生积累的诊治经验少、成长慢,绩效收入也少。结果基层患者越少,好医生越少;好医生越少,患者会更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同时,钱学明委员表示,目前的医疗服务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各地省级医院、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没有把为下级医院培养专家医生作为主要职责,甚至还与下级医院存在利益竞争。人才培养的不足,加剧了看病难的情况。”钱学明委员感叹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此,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饶文霖代表呼吁,对欠发达地区加强政策倾斜,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畅通晋升渠道。同时,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委员也呼吁,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院设备、设施的投入,以及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在吸引人才的过程中增加一些更加优惠的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分级诊疗还需配套机制支撑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今年两会,钱学明委员带来了关于建设城市医共体改革门诊制度的提案。不谋而合,李为民代表带来了一份关于建立“嵌合式医联体”的建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钱学明委员建议,建设城市医疗共同体,为分级诊疗奠定基础。全部基层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分别隶属于各个市级公立医院,形成若干个医疗共同体(医疗集团)。通过市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做到体系一体、利益一致,合理配置专家医生,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结果互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钱学明委员还建议,合理配置专家医生,方便病人就近就医。将城市公立医院门诊专家资源分成两部分,主任医师留在市级医院,副主任医师根据需要轮流分配到相应的基层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通过专家资源的下移,实现服务重心的下沉,方便病人就近在基层医院就诊。基层医院有了副主任医师,病人就不必涌到大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李为民代表则建议,把三级医院的专家、管理、医疗质量水平嵌入到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医院,形成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资源调配、统一薪酬体系、统一业务管理。这样,基层医院便成为了三级医院的分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其“造血功能”。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也能够得以根本解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代表则从引导患者就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医保应当向社区病人倾斜。“比方说,到社区医院看感冒,可以报销80%;如果到三级医院看病,可能就报30%。通过在医保报销比例上拉开差距,就可以引导病人往社区去看常见病、多发病。” /p
  • 家庭版无创血糖仪上市
    近日,博邦芳舟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邦芳舟”)已完成超5000万元A轮融资,由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旗下基金、达晨创投、天士力资本投资,健一会(巢山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博邦芳舟表示:本轮资金将用于家庭版无创血糖仪的生产、推广及便携版无创血糖仪的报证、生产,为公司未来发展及后续融资奠定基础。据了解,博邦芳舟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商,专注于人体无创生理参数检测,并致力于建设基于自研硬件平台的慢性疾病管理体系,以实现医疗数字化为核心目标,通过与临床需求深度结合的产品创新,提供全新的慢性疾病早期筛查及管理方案。博邦芳舟旗下的无创血糖仪项目由博邦芳舟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该项目从研发到临床,积累了数万人次测量数据,其核心技术已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第三代产品——个人版无创血糖仪不仅精巧便携,且能与手机链接,通过手机APP即可获取血糖测量情况。未来,博邦芳舟将通过“无创血糖仪+APP”切入血糖管理。博邦芳舟董事长邱赞透露,家庭版无创血糖仪目前已推出市场,并将在2021年5月加大市场投放,并以线下销售为主,未来将开拓线上渠道。未来,博邦芳舟将继续增加临床数据,以提升算法,并探索无创连续血糖检测。目前,血糖智能监测技术比较成熟,相关产品品类比较丰富,但是主要以指尖釆血血糖仪为主,患者依从性较低。而博邦芳舟依托“无创”技术,将逐渐抢占市场,销售数据有望大幅增长。
  • 哈尔滨市200家庭室内空气质量检测 超8成儿童家具甲醛超标
    近日,黑龙江室康室内环境质量检测中心对哈尔滨市200户家庭儿童房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显示,甲醛超标率达90%以上,其中苯系物30%,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超标45%。污染来源八成多为儿童家具所致。   今年8月1日,我国儿童家具强制性国家标准《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正式实施。儿童家具边缘要磨圆处理,封闭式家具须有透气功能,有害物质不得超标,否则将予以处罚。   超八成儿童家具甲醛超标   今年5月中旬,家住哈尔滨市道外区上和城的李女士找到黑龙江室康室内环境质量检测中心要求对其入住一个多月的新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李女士说,4月份,一家人搬到了装修完两个月的新房,可是入住后不久全家人经常感冒,尤其是12岁的儿子身上还起了红点,到医院就诊时,医生的诊断是身体免疫力低,同时建议到有关部门检测一下新房。   据黑龙江室康室内环境质量检测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李女士家是二室一厅,装修并不复杂,夫妻俩的卧室家具多是从老房子搬过来的,儿子的卧室家具都是新购置的。经过对每间房屋的甲醛、笨、二甲苯、TVOC等有害物质检测,甲醛含量均超标。有所不同的是,李女士夫妇卧室只是微量超标,而他们的儿子卧室甲醛、TVOC严重超标。为了家人的身体健康,李女士在检测中心工作人员的建议下,暂时回到老房子居住,新房内增加了绿色植物、通风等设备。   黑龙江室康室内环境质量检测中心主任赵宏峰表示,今年5月至今,对哈尔滨市200户家庭儿童房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抽样检测,结果显示,这些被检测的家庭儿童房室内甲醛等重金属超标率达90%,其中苯、二甲苯等超标30%,症结是油漆、涂料、表面漆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超标45%,症结是板式家具、表面漆等。污染主要来源体现在儿童家具。而甲醛释放污染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哮喘病增加的主要原因。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眼部疾病,女性月经不调和紊乱、妊娠综合征、新生儿畸形、精神抑郁症等疾病。   家具颜色越艳含铅越多   新国标出台尖角儿童桌禁售   3日上午,记者走访哈尔滨市多家大型商场,发现仍有部分商家还在销售不符合新国标的儿童家具。   新国标中规定,儿童家具离地面高度或儿童站立高度1.6米以下的区域,不得有任何玻璃部件,同时对儿童家具的边角、缝隙、环保指标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不符合新国标规定的家具,是否还能继续销售?哈尔滨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8月1日之前生产的产品不受此标准限制,仍然可以销售,但之后生产的产品必须按照该标准执行,否则将予以处罚。   黑龙江昆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孙祥臻认为,儿童家具新国标正式实施后,不符合标准的儿童家具如果在市场上销售,家具厂商就属于违规行为,如果对儿童造成人身伤害,家具厂商就构成了侵权,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并进行赔偿。   超标90%   哈尔滨市家具行业协会秘书长白军河分析认为,目前,家具市场上的儿童家具90%都是由中密度板和刨花板制作的板式家具,只有少量的儿童家具由松木等集成材加工而成,由于中密度板和刨花板中黏合剂使用量非常大,导致儿童家具中甲醛等有害物质超标的健康问题比其他家具要严重。   白军河说,儿童家具一般颜色丰富、鲜艳,消费者在购买儿童家具时,也最容易被漂亮的造型和绚烂的色彩所吸引。曾有机构测试显示,油漆颜色越鲜艳,其含有的铅等重金属越多,这主要是由油漆颜料中含有的铅化合物造成的。所以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儿童家具时,首先要查看家具的出厂检测报告和环保证书。由于国家没有明确规定每批家具都要附有检测报告,因此,很多厂家为了节约检验成本,根本不做批批检测,甚至用一次检测报告包打天下,给家具留下了安全隐患。由于家具专业性很强,消费者仅凭闻味、辨色、听声等方法来判断,是难以辨别的。建议消费者尽量选择大型商场的知名品牌,这样才能保证家具质量,发生纠纷时可以维权。如果消费者怀疑有质量问题,可向质检、工商部门进行投诉。
  • 日立家庭日|大手牵小手
    2月14日浪漫家庭日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办事处员工家庭日活动在上海实验室欢乐进行。让我们带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温馨时刻,近50名员工及家属受邀来到公司,实地体验、感受了公司的文化氛围和工作环境。公司用心筹备为员工及其家人创造了一次全家总动员的机会,也借此机会向家人们表示感谢。让家人们走进日立科学仪器、近距离接触日立科学仪器。家人们对我们的日常工作会更加理解和支持,小家庭的幸福感大大提升了,同时也增强大家庭的向心力,让“小家”与“大家”的距离更近。欢迎仪式顾家晖总经理和电镜事业部副本部长渡部文夫对家人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公司精心准备了各种美味小零食小朋友们很快就熟悉了环境打成一片丰富多彩的活动主持人带领大家一起做游戏,画画,娱乐、健身于一体,兼顾了趣味性和团队性。各家庭在赢得胜利的同时也享受了无限的欢乐。小小科学家.本次家庭日的重头戏,在电镜团队的带领下,大家沉浸式参观了电镜实验室,让小朋友们近距离接触并亲自操作台式电镜。小朋友们对电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也非常好奇电镜的用途,在电镜工程师细心讲解下,都听的津津有味,积极踊跃的要体验一下电镜带来的奇妙世界。小小“科学家”们认真的样子很可爱。希望日立能够满足小朋友们对科学的探索欲。# 日立家庭日让我们收获满满并享受了一段美好温馨的时光 #公司介绍: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日立集团旗下日立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本公司秉承日立集团的使命、价值观和愿景,始终追寻“简化客户的高科技工艺”的企业理念,通过与客户的协同创新,积极为教育、科研、工业等领域的客户需求提供专业和优质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主要产品包括:各类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表面科学仪器和前处理设备,以及各类色谱、光谱、电化学等分析仪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广大的日立客户,公司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武汉、沈阳等十几个主要城市设立有分公司、办事处或联络处等分支机构,直接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专业优质的各类相关技术咨询、应用支持和售后技术服务,从而协助我们的客户实现其目标,共创美好未来。
  • 第25届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明日开幕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将于8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启幕,作为2016年医疗器械行业瞩目的行业展会之一。倍肯科技将携医学救援创新装备整体解决方案、胸痛中心建设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化整体化验室、家庭医生智能工作站、互联网+食品安全智能检测监管整体解决方案等系列创新成果盛装亮相。  作为胸痛中心建设关键支撑技术的“数字化心血管意外院前急救系统”是此次展会的一大亮点,该系统响应了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要求,通过移动互联网及云计算技术与医院检测技术的结合,为心血管疾病危重及胸痛患者等抢通院前-院间-院内救治的生命通道,有效降低致死致残率,提升了医护人员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治及救治能力。  同时,推出了社区医生智能工作站整体解决方案,集慢病管理、疾病诊断、健康体检、健康档案建档、健康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家庭医生智能工作站,专为社区全科医生研发,为实现患者、医生和专家数据互联互通及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外,将在本次展会上精彩亮相的还有:专注于为各级监管部门提供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和智能网络监管的“数字化食品安全检测监控网络整体解决方案” 专为基层社区研发、协助全科医生有效开展病情检查、慢病随访、健康干预的“全科医生巡诊解决方案” 以及围绕提升基层医疗整体诊断能力的“数字化智能整体化验室” 针对慢性病患者推出的“适网病种网络监测诊疗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在诊断市场中有着不俗表现、具有高效检测速度的“朗迈全自动尿液分析工作站” 还有适应性更加强大、体系日臻完善的“出凝血检测整体解决方案”等诸多产品。  展会同期,还将举办“2016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研讨会”和“2016中国医学救援创新装备学术研讨会”,届时将汇集行业内权威专家、学者共赴盛会,探讨交流。
  • 注意!10月这几项环境标准即将实施!事关每个家庭!
    10月份又将有26项环境新规即将实施,主要涉及废水污染物、再生水水质、空气质量检测等多个方面!其中,聚焦在室内/车内污染物检测的标准足有8项之多,每一项都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室内健康安全!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一半时间在室内度过。与此同时,随着近几年汽车行业的精益化发展,人们在车内度过的时间愈发延长,长时间暴露在有污染的室内、车内空气环境中,将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室内、车内常见空气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物(PM2.5和PM10)、化学污染物(VOCs类)、生物污染物(致病菌类)和物理污染物(氡气、衰变微粒子类)等几类典型污染物。其中,以甲醛、苯、二甲苯等为代表的8种“高危分子”,更被世卫组织明确规定为一类或二类致癌物,是名副其实的“毒气”。而在10月份即将颁布的新规中,事关室内车内的8项检测标准均涉及VOCs。秋冬天来临,PM2.5和PM10 也再次成为监测重点,据世卫报告,空气中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是儿童哮喘、肺部生长减缓,以及成人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的重要诱因之一。基于此,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将于2021年11月3日举办“室内、车内空气检测与评价”主题网络研讨会,届时将邀请领域专家针对室内、车内空气检测研究热点、检测新技术及难点等进行探讨。专家信息早知道!目前,已有疾控中心、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天津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南京环境监测中心等多位专家将带来精彩报告,共同探讨各类检测方法和检测手段!点击此处,免费预约报名!会议赞助请联系:13717560883(微信同号)
  • 《海南省加快推进数字疗法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建设一批数字疗法临床试验中心
    继年初将数字疗法列入省级规划,日前,海南省人民政府又发布了一份《加快推进数字疗法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要在2-3年将海南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疗法创新岛、创新资源集聚区和产业高地,将数字疗法打造成海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推动海南卫生健康跨越式发展和“十四五”期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两岁目标的实现。附全文:海南省加快推进数字疗法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关于“海南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优势,集聚创新要素,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讲话精神,抢抓历史机遇,通过2—3年的努力将海南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疗法创新岛、创新资源集聚区和产业高地,将数字疗法打造成海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推动海南卫生健康跨越式发展和“十四五”期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两岁目标的实现,特制定以下措施:一、建设全国领先的数字疗法临床科研示范基地(一)建设一批数字疗法临床试验中心。在全省选择一批具有优势学科的三级医院建立数字疗法临床试验中心,如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数字疗法临床研究及转化基地、精神障碍数字疗法临床试验中心、儿童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及孤独症数字疗法临床试验中心、肿瘤数字疗法临床试验中心、眼科数字疗法临床试验中心、睡眠数字疗法临床试验中心等。(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落实期限:2022年10月31日前)(二)鼓励开展数字疗法技术攻关与临床转化。鼓励医疗机构及高校院所开展数字疗法科学研究,推动临床转化。积极组织申报省重点研发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专项资金,探索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吸引优势力量进行数字疗法产业重点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发展数字疗法全球科研项目合作平台。支持数字疗法产品研发创新,可利用省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券及省内其他研发创新支持政策,根据数字疗法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不同阶段性成果,分步给予企业、高校和医疗机构相应补助和奖励。支持医疗机构对积极开展和承接数字疗法临床研究的人员在岗位设置、职务晋升、评奖推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在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分配时适当加大对数字疗法临床研究人员的倾斜,允许数字疗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不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委人才发展局、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落实期限:2022年12月31日前)(三)加快建设数字疗法公共服务和管理平台。在相关部门网站上建立数字疗法产业发展专项通道,支持企业、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等数字疗法参与方提交临床试验需求,帮助各方快速对接和匹配资源。建立数字疗法临床试验公示系统,数字疗法企业及时上报临床试验具体情况和试验结果,相关信息可作为审批部门的凭证依据。引入一批数字疗法CRO、CDMO企业落户海南,支持海南数字疗法CDMO平台建设,支持CDMO等平台与海南实体医院、互联网医院进行临床试验和市场化合作。(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落实期限:2022年10月31日前)二、加快数字疗法产品注册审批(四)制定数字疗法产品分类监管和注册审批指导文件。在部门网站上设置数字疗法专栏,列示数字疗法注册审批相关的监管政策和指导文件。依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软件类产品分类指导原则、移动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及国家标准管理中心分类界定结果等,形成数字疗法分类界定意见并于专栏公布;对数字疗法产品在临床试验、注册审评审批、更新迭代等关键环节可以适用的监管政策、监管文件和操作指引进行分类说明。(责任单位:省药监局;落实期限:2022年12月31日前)(五)建立第二类医疗器械数字疗法产品注册辅导专项通道。在相关部门网站公示数字疗法监管政策咨询专线及邮箱,建立第二类医疗器械数字疗法产品专项辅导快速响应机制,由专人负责数字疗法产品技术咨询,原则上在收到咨询后10个工作日内给予回复。针对企业申请数字疗法产品注册流程和政策开展培训,提升企业申报标准和质量,提高审批通过率。(责任单位:省药监局;落实期限:2022年10月31日前)(六)出台数字疗法鼓励发展目录,建立特定种类数字疗法绿色审批通道。优先鼓励发展一批循证依据坚实、技术成熟度高、海南临床急需、发展前景广阔的数字疗法产品,建立优先审批通道。制定数字疗法优先审批程序,明确适用优先审批程序需满足的条件及工作程序,在企业按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提交数字疗法产品注册申请后3个月内完成审评审批,其中企业补正资料、专家技术审评不计入时限要求。对未获批的,告知申请方未能通过原因及建议。(责任单位:省药监局;落实期限:2022年10月31日前)(七)探索数字疗法备案制,鼓励真实世界数据在产品注册审批和上市临床验证中的应用。对于风险低、适用于筛查、干预等公共卫生领域的数字疗法产品,在符合国家有关审评审批要求的前提下探索通过备案方式快速推广应用。鼓励真实世界研究,充分发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南真实世界数据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的引领作用,以及特许医疗器械产品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政策获批上市的经验,推进将真实世界数据用于数字疗法产品申报注册依据和数字疗法产品监管决策及上市后临床验证。(责任单位:省药监局;落实期限:长期推进)三、积极推广数字疗法产品应用(八)建设数字疗法推广基地。遴选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作为首批数字疗法诊疗中心,逐步将数字疗法纳入所有符合条件医疗机构的疾病常规诊疗路径。结合海南省“2+3”健康服务包等工作,依托数字疗法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和患者个人与家庭的疾病管理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在院内推广宣传数字疗法,提高患者和公众对数字疗法的认知水平和使用能力。(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落实期限:2022年12月31日前)(九)促进数字疗法与互联网医院融合发展。鼓励医疗机构将数字疗法与互联网医院平台整合,赋予医生在互联网医院开具数字疗法处方的权限。推动互联网医院加大数字疗法产品应用,提升在专病防治和健康干预等领域的服务功能。鼓励医生将数字疗法作为院外管理患者的工具,并结合互联网医院复诊续方、处方流转、医药配送等功能,实现全方位的患者院外管理。通过海南省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实现对数字疗法的运营监管。(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落实期限:2022年12月31日前)(十)建设全国领先的数字疗法应用示范区域。将数字疗法引入海南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全过程,协同海南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诊疗中心建设等改革发展工作,支持在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胸痛中心等五大中心中推广应用临床需求急迫、临床价值突出的数字疗法产品。鼓励应用数字疗法产生的患者数据支持二级、三级医院医生对疑难重症的诊断,支撑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完成慢病患者管理和病情追踪。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打通数字疗法与区域电子病历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接口。依托海南省“三医联动一张网”平台,实现对数字疗法的综合监管。(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落实期限:2022年12月31日前)(十一)鼓励社会各方面加大数字疗法产品应用。鼓励相关部门、公益基金会等机构和组织采购数字疗法产品,围绕重点人群、疾病以及多元化、多层次数字健康需求,在更大范围内将数字疗法产品用于心理健康和行为认知等的治疗,有效提升慢性病干预和筛查效果,通过数字疗法技术赋能社区家庭医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居民健康干预能力。(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残联;落实期限:2022年12月31日前)四、鼓励探索多种支付方式(十二)鼓励探索“数字疗法+商业保险”产品创新。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试点探索将数字疗法作为特药险的健康管理服务。鼓励保险公司依法合规将数字疗法作为用户健康管理服务工具,并根据数字疗法收集的真实世界数据按有关规定合理定价。探索开发海南惠民保升级版,将部分数字疗法产品作为健康管理服务纳入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鼓励将数字疗法产品纳入保险机构的保险产品设计体系。支持保险机构产品开发人员参加医疗主管部门组织的数字疗法培训,提升对数字疗法的认知。(责任单位:银保监会海南监管局、省财政厅、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省税务局、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落实期限:2025年12月31日前)(十三)鼓励将数字疗法纳入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和收费范围。探索数字疗法价格形成机制和医保支付模式。根据特定疾病实际诊疗需求,积极探索临床使用数字疗法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制定数字疗法收费标准,数字疗法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由医疗机构向省医保局提出申请,经组织论证和履行相关程序后公布执行;按照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为前提、以体现医保社会公平性为指导、以提升价值为核心的医保战略购买原则,研究将临床价值高、经济性评价优良、医保基金和参保人可承受的数字疗法产品或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将医疗机构使用的数字疗法产品纳入医疗服务收入范围。(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落实期限:2022年12月31日前)(十四)支持探索数字疗法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相结合。结合全省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展情况,选取已经开展数字疗法并积累相关数据的医疗机构,支持数字疗法在医疗成本管控和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探索数字疗法与推进按病种付费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促进构建基于价值和数据高效管用的支付机制形成。(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落实期限:2022年12月31日前)五、加强数字疗法宣传和产业集群建设(十五)高质量打造数字疗法产业集群。梳理国内外数字疗法企业和潜在意向企业,形成企业名录,实施全产业链精准招商。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和数字疗法全周期政策支撑体系,以及电子处方中心等高水平数据平台,吸聚创新资源,结合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口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等重点园区的产业基础,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数字疗法若干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海南生态软件园管理局、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等;落实期限:2023年12月31日前)(十六)积极引入海外数字疗法企业。针对海外不同类型的数字疗法企业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海外数字疗法企业与本地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实现海外数字疗法与本地产业链条的深度融合。依托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应用试点优势,引进一批海外高质量数字疗法产品在国内先行先试,支持其真实世界研究数据用于产品审批。(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落实期限:2022年12月31日前)(十七)加快打造海南数字疗法创新岛品牌。在海南举办世界数字疗法大会,通过会议集聚政府政策、头部企业、资本力量、创新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发布年度世界数字疗法报告(多语种),建立数字疗法展示与体验中心,通过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数字大屏、实物陈列等技术和手段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的数字疗法展馆。(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海南生态软件园管理局、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落实期限:2022年12月31日前)六、规范发展与其他保障(十八)吸引数字疗法相关协会或分支机构落地,制定行业标准,建立信息交流平台。设立数字疗法专家委员会或相关组织,研究制定数字疗法行业标准;定期举办数字疗法培训及学术讨论会议,增强临床医生等各方面对数字疗法的认知,逐步推动数字疗法纳入各类专科疾病诊疗、管理的专家共识。支持成立国际数字疗法产业联盟,组织国内外企业开展数字疗法政策法规、审评审批、医疗价值和医保支付等领域的研讨,为构建创新型商业模式提供国际最前沿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落实期限:2022年12月31日前)(十九)强化数据安全监管,加强数据资源利用。制定有关数字疗法数据安全的政策指引。鼓励利用省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将数字疗法产品采集的居民健康数据汇聚到全省“三医大数据资源中心”,稳妥推进健康医疗数据资源有序开放。加强对数字疗法产品有关用户信息保护技术审核等工作的专项指导,对发生数据泄露情况的严格追究责任。建立用户投诉通道和定期检查、抽查等机制,及时发现和依法处置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责任单位:省委网信办、省大数据管理局、省卫生健康委;落实期限:2022年12月31日前)(二十)加强数字疗法人才保障。鼓励海南相关院校增设数字疗法课程和专业,支持相关交叉学科发展,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信息等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为数字疗法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依托海南医学院成立省数字疗法研究院。落实我省人才落户、购车、住房、医疗等服务保障政策,鼓励支持科研院校、企业积极引进海内外中高层次人才。积极组织数字疗法产业人才申报各级人才项目,支持数字疗法高端紧缺人才按照相关规定享受海南自由贸易港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省委人才发展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落实期限:2022年12月31日前)(二十一)发挥自贸港基金作用,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支持数字疗法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投资基金的杠杆作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合作,推动设立医疗健康领域子基金,投向数字疗法产业,支持海南数字疗法企业发展。(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落实期限:2022年12月31日前)
  • GE Healthcare和Preventice Solutions协作无缝连接心脏,医院和家庭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通用电气医疗集团正在与Preventice Solutions合作,为临床医生提供工具,以便从医院到家中跟踪已知或疑似心房纤颤的患者。心房颤动(AF)是一种不规则且通常快速的心率,可增加中风,心力衰竭和其他心脏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并且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仅在美国AF预计到2050年会影响600万至1200万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05139e23-ad8d-4fe1-9900-b4a8aa7fbcf1.jpg" title=" timg (1)1.jpg" alt=" timg (1)1.jpg" width=" 175" height=" 301" style=" width: 175px height: 301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该协作提供了与MUSE集成的单一供应商解决方案,可实现无缝的订单到报告工作流程。根据U.S. News & amp World报道,美国25家顶级心脏病医院中有24家使用MUSE。通过与MUSE整合,家庭患者的数据将在他们每天使用的同一临床工作空间中提供给临床医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我们与Preventice的关系中的这种发展创造了一种对患者体验的综合纵向视图,”GE医疗诊断心脏病学总经理Ashutosh Banerjee说。 “我们正在使心电图记录增长,其丰富程度将使临床医生能够了解她的治疗方法对患者在家中的效果如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Preventice Solutions首席运营官Jon Otterstatter说:“这种伙伴关系正在改变行业内的关联护理,使我们的客户从一致的患者体验中获益,同时提高临床洞察力。该联盟将有助于标准化医疗保健提供商的运营和工作流程,从而提高质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GE Healthcare和Preventice Solutions将于2019年2月12日至15日在奥兰多举行的2019年HIMSS上宣布其战略关系的最新进展。 /p
  • DLNA 在华指定首家认证实验室
    数字生活网络联盟 (DLNA) 公布了首个位于中国的认证实验室,将 Digital HoME Summit 2010(2010年数字家庭峰会)推向了最高潮。中国拥有超过13亿人口,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照相机、个人电脑和移动电话市场。DLNA 认证将由信息产业部数字电视标准符合性检测中心 (ADTC) 进行。ADTC 是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CESI) 直属单位北京赛西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CESI Technology Co., Ltd.) 的一部分。CESI 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综合性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   DLNA 主席兼总裁 Nidhish Parikh 表示:“ADTC 加入我们的全球认证实验室队伍有助于我们的成员更容易地开发和测试 DLNA Certified(R) 产品。中国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所使用的互连家庭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很高兴能与 ADTC 合作支持 DLNA Certified(R) 产品的迅速发展。”   作为 DLNA Certification and Logo Program 设定的标准的一部分,认证实验室被授权进行互操作性测试服务。ADTC 认证实验室有助于 DLNA 更好地为中国不断发展的开发和制造基础服务。   CESI 市场总监 Zhang Hong 表示:“我们很高兴成为中国首个 DLNA 认证实验室。中国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在过去十年科技行业也经历了迅猛的发展。我们期待帮助更多的中国公司获得 DLNA 认证,实现全球范围内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2010数字家庭高峰论坛暨 DLNA 与未来数字生活专题研讨会”于7月14日在中国广州举行。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和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共同主办,该活动吸引了来自71家公司、院校和其它机构的150余名参与者。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的相关人士,广东省数字家庭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总监以及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技术总监分别发表了演讲。与会者主要是来自 ACCESS、ADTC、AwoX、博通 (Broadcom)、DLNA、海尔、微软、诺基亚 (Nokia)、索尼 (Sony) 和索爱 (Sony Ericsson) 负责 DLNA 认证计划以及 DLNA Certified(R) 产品市场的代表。   数字生活网络联盟简介   数字生活网络联盟的成员拥有一个共同愿景:在家庭内外形成个人电脑、消费电子、移动设备和服务供应商之间的互操作性网络,创造一个分享和发展新的数字媒体和内容服务的无缝环境。创立于2003年,该联盟基于开放完善的行业标准建立和形成了一个互操作性平台。制造商使用该平台时,它将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支持媒体内容共享。全球范围内200多家各行业的公司已经加入了 DLNA,致力于投入必要的时间和资源来实现他们的愿景。DLNA 的2010年核心成员 (Promoter Members) 包括:ACCESS、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AT&T)、AwoX、博通、思科 (CiSCo)、康卡斯特公司 (Comcast)、DIRECTV、Dolby Laboratories、爱立信 (Ericsson)、惠普 (HP)、华为、英特尔 (Intel)、LG、微软、摩托罗拉 (Motorola)、诺基亚、松下 (Panasonic)、Pioneer、高通 (Qualcomm)、Rovi Corporation、三星 (Samsung)、夏普 (Sharp)、索尼、Technicolor、东芝 (Toshiba) 和 Verizon。
  • 欧盟成功研制出廉价家庭空气质量检测装置
    人类疾病有三大基本诱因:饮食、呼吸和接触(传染)。现代社会在基本满足&ldquo 民以食为天&rdquo 的吃穿住行第一层面物质需求后,面对的重大关键挑战之一,就是社会公众日益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和空气质量难题。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提供350万欧元资助,总研发投入490万欧元,由欧盟5个成员国10余家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中小企业(SMEs)组成的欧洲IAQSENSE研发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3项专利技术,成功研制出智能型高灵敏度的室内空气质量实时检测技术及其装置。由于其结构主要由感应装置和数字显示屏组成,尺寸很小,可方便地固定安置在家庭、办公室、汽车等公共场所或内置于智能手机,可随时随地检测空气质量。   研究表明,糟糕的空气质量有可能导致疲劳、头痛等不适反应和更严重的各类疾病。根据欧洲肺脏基金会(ELF)的统计,呼吸道疾病造成的低效劳动和病假,平均每年让欧洲损失1020亿欧元,并警告室内空气污染平均高于室外10倍。特别是欧盟国家为加强节能减排,近期纷纷推出的建筑&ldquo 气密&rdquo (Air Tight)法规措施,更加重了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来自各种不同类型低浓度的&ldquo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rdquo ,以及化学成分和微生物。截止目前,准确地检测分析空气质量,仍需依重昂贵的仪器设备方能进行。   IAQSENSE研发团队的科研目标简单清晰:低成本、高灵敏度、选择性、安全可靠和可批量化生产。先进的生物纳米感应技术发挥了主要作用,其中研发团队研制的表面离子动态迁移(Surface Ion Mobility Dynamics)各类气体成分分离技术扮演了重要的&ldquo 独特&rdquo 角色。其主要工作原理:感应器的空气采样,经过高灵敏度光谱仪(Spectrometer)的多气体检测分离及数字化处理,将数据无线传输到互联网&ldquo 云计算&rdquo 处理系统,用户根据选择(取决于付费)可获得所需空气质量的反馈信息。研发团队的负责人补充道:&ldquo 社会大众对空气质量的忧虑,很大程度上来自准确信息的缺失,新技术将允许用户自主控制室内空气质量,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安慰&rdquo 。
  • 《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 打造分级诊疗新格局
    日前,广东印发《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2025年,全省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的15个地市70个县(市、区)基本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明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有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大部分县(市、区)的县域内住院率达85%左右,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全省县域医共体运行管理更加优质高效,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方案》还明确,要不断完善县域医共体“总院+分院”组织架构,逐步实现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等六个方面的统一管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中医药服务下沉基层、县域内上下信息联通、医防协同等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头痛脑热在镇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的工作目标。《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全文如下: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为深入实施健康广东行动,推动我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制定本行动方案。未纳入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地市可参照本方案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党对县域医共体的全面领导,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性,以强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县域医共体“总院+分院”组织架构,逐步实现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等六个方面的统一管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中医药服务下沉基层、县域内上下信息联通、医防协同等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头痛脑热在镇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的工作目标。到2025年,全省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的15个地市70个县(市、区)基本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明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有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大部分县(市、区)的县域内住院率达85%左右,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全省县域医共体运行管理更加优质高效,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县域内财政保障和医保支付可持续,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患者逐渐回流县域、下沉基层,群众健康服务获得感显著增强。二、工作任务(一)健全领导体制和组织机制。加强党对县域医共体的全面领导。健全高效有力的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医管委)领导体制,由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医管委主任,医管委日常工作由县(市、区)卫生健康部门承担。县(市、区)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不少于两次专题研究县域医共体建设事宜。选优配强县域医共体领导班子。完善县域医共体部门协调机制,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落细。将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作为各地各部门全面深化改革和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鼓励支持县域内社会办医疗机构主动联合社会办诊所等组建县域医共体,作为县域公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康复院、护理院加入县域医共体。(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有关部门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二)实现人员统一管理。认真落实《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粤府办〔2019〕18号)关于统一人员管理各项要求和人事制度改革任务。县域医共体总医院(以下简称总医院)拥有对各分院负责人的任命权。大力推动县域医共体内部人员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到2024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全部实现内部人员统一管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三)全面落实财务统一管理。落实《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财政厅 广东省中医药局印发〈关于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财务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粤卫规〔2021〕9号)要求,建立县域医共体单独设账、独立核算、统一管理的财务管理新机制,加强财务收支管理,积极推进成本和绩效管理,加强资产的统筹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到2023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全部实现财务统一管理。(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财政厅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四)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省级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县域医共体结余留用资金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县域医共体人员薪酬或奖励。患者在县域医共体内部转诊医保起付线连续计算。各级医保部门要强化医保基金日常监管和专项治理工作,从事后稽核转为事前提醒和事中监管,对推诿病人、降低服务质量、转移医疗费用等损害参保人利益行为开展重点监督,动态监测县域医共体医疗费用、转外就医、基金运行等情况,设置预警阈值并开展数据分析,及时向县域医共体反馈信息并加强业务指导。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督促县域医共体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机制,完善内控约束、绩效管理制度,形成相互监督、合作高效的利益共同体。(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五)着力推动总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大省市三甲医院对县级公立医院的帮扶力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补齐总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进一步发挥总医院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以县域服务体系整合为抓手,提升总医院专科能力,将县域医共体建设与县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百县工程”、“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总医院等各项行动紧密结合,以利益共享机制引导优质资源下沉,提升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中80%的总医院达到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国家推荐标准。(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六)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全面落实县域医共体慢病管理中心、联合门诊、联合病房等18项运行指南,将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串联,引导县域医共体建立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构建县域医共体“总院+分院”“专科+全科”“全县域运作、上下贯通”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到2025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全部实现县镇一体化的分工协作、分级诊疗运行机制。(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七)落实“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拓展服务项目,通过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获取合理报酬,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到2023年,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全部落实“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八)建立县域医防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县域医共体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态化协同工作机制,构建全县域分级分层分流的疫情防控体系。县域医共体要建立公共卫生统筹管理机制,各医院要明确承担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室,加强基层防控能力。要完善县域医共体慢性病医防融合管理机制,上下联动,全专融合,提升县镇村一体化的慢病服务能力。到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县域医防协同机制。(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疾控中心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九)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建设。各地要根据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际情况和县域内居民疾病谱,结合诊疗需求,按照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要求,科学制定实施各医院特色科室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要通过联合门诊、联合病房等方式,下沉人力、技术、管理等各种资源,推进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完成特色科室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的门急诊量或住院(手术)服务人次、诊疗技术服务性收入,要分别达到该机构年对应指标总量的20%—40%。到2025年,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中7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至少建成1个特色科室。(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十)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检验中心、影像中心、心电中心、病理中心等各种资源共享中心在县域内全域运行,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强对县域医共体各分院检查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和培训。到2023年,基本实现县域医共体各分院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形成“基层检查+县级诊断”格局。(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十一)加强药事同质化管理。建立县域医共体药事同质化管理机制,落实总药师制度。鼓励总医院建立审方中心,规范处方点评,实现药品的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加快药学服务下沉基层。加强合理用药同质化培训,加快药学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县镇远程药学服务,切实提高各分院药事管理水平和药学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内部全部实现药事服务质量同质化管理。(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医保局、省中医药局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十二)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家庭医生激励制度,完善签约服务费、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方案。允许总医院全科、其他临床医师(含中医类别)在各分院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医院要为家庭医生提供绿色通道,将30%以上的专家号源、预约检查、床位等医疗资源交由家庭医生管理支配;要推动资源下沉,通过联合病房、联合门诊、远程医疗,为签约居民提供“一站式”全专结合服务,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融入签约服务全过程。推动“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服务形式,增强服务的连续性、协同性和高效性。到2025年,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80%以上。(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中医药局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十三)推动中医药服务下沉基层。落实《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粤卫〔2021〕10号)要求,着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大省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院内制剂研发和推广使用。充分发挥县级中医院的积极作用,推动县级中医院协定处方在县域内统一使用,总医院可对医共体成员单位的中药制剂进行调剂使用。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药学服务下沉至各分院,实现县、镇、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同质化。(省中医药局牵头,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十四)强化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加快总医院和各分院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助力落实总医院对分院人财物的统一管理,以及对县域医共体各类业务进行分析、监管、评价。依托省远程医疗平台,通过远程心电、影像、视频系统,实现专家远程会诊及诊疗指导,让县域内居民就近享受二级以上医院诊疗服务。提升县域医共体智慧管理服务水平,打造数字化、智慧型县域医共体,支撑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辅助诊疗、人口健康、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绩效管理等应用,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到2025年,打造一批上下联通信息共享的数字县域医共体示范县域。(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十五)做实镇村一体化管理。各地要在县域医共体组织结构下,利用县镇一体化管理带动镇村一体化管理,按规定落实乡镇卫生院院长担任公建村卫生站的法定代表人,落实对镇域公建村卫生站的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提升村卫生站服务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到2025年,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形成更加优质高效的县镇村一体化三级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连续、综合、上下贯通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医防融合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级政府负责)三、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细化政策措施,制定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指导各地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深化改革创新,加强督促指导,积极稳妥推动相关重点工作,确保相关工作落到实处。(二)强化监测评估与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省有关部门要将县域医共体建设列入省乡村振兴及深化医改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各地要将县域医共体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化医改等工作一并部署落实,加强统筹协调。要充分运用监测评估与绩效评价结果,定期通报县域医共体建设进展情况,对真抓实干的县(市、区)和地市予以通报表扬,对建设进展落后的县(市、区)予以督促推动。(三)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完善县域医共体建设相关政策,统筹用好上级相关转移支付经费及本级财政资金,形成政策和财政补助的合力,按期完成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四)加强宣传总结。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各部门在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注重宣传的引导性和时效性,积极宣传推介我省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 天津工业大学卞希慧副教授:家庭事业相辅相成,活出自信、美丽、精彩的人生!
    科学究其本质就是一种磨练,得益于那些好奇心无限、智慧超然并愿意为世界和个体生活带来真正改变的人们。正因如此,科学界一直不乏杰出的女性智者和先驱,她们为其所在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质谱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女院士、女教授、女专家,还有“硬核”女高管,资深女工程师… 等女性工作者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  身影也许柔弱,但是她们刚柔并济;挑战也许更多,但是她们执著坚守 既是“排头兵”又是“后勤兵”,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她们有泪更有笑。值“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仪器信息网将目光聚焦在这样的一个群体,听听她们的心声。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天津工业大学化工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卞希慧分享她的心路历程。天津工业大学 化工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卞希慧  仪器信息网:请介绍您进入科学仪器行业的机缘,为何选择这一领域?  卞希慧:能有幸进入科学仪器行业近红外光谱分析这个分支,主要感恩我的博士生导师博士-南开大学的邵学广教授。记得第一次跟邵老师见面,邵老师跟我解释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当邵老师讲到,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对复杂样品直接分析时,一下颠覆了我之前大学以及研究生所学的传统分析化学的内容。我直接跟邵老师质疑,复杂样品是不能直接扫描光谱的,必须先通过柱色谱/气相色谱或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了纯物质后,才可以通过四大光谱对纯物质定性或定量。邵老师没有直接反驳我,而是微笑着跟我说,你回去阅读我们的文章就知道了。就这样,从最初对近红外的怀疑与好奇,我进入了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直接分析复杂样品的这一前沿领域。  仪器信息网:从业至今,这一路肯定也非常艰辛,请分享下您工作的苦与甜?  卞希慧:对我个人而言,从2008年进入了复杂样品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这一领域,没有感觉到太多的艰辛,反而更多的是充实与快乐。首先是由于我的导师对我们的宝贵指导。导师不仅教我们如何阅读文献,教我们如何写作科技论文,教我们如何作图。还带我们出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开阔眼界。每周六的组会上,导师不仅教我们如何科研,还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待我们如师如父。虽然有时候,比如文章写不好,也会受到老师严厉批评。但我们也明白,老师是为了我们更好地成长。其次,是我对这个方向非常感兴趣。虽然在博士接触这个领域之前,完全不知道这个领域的存在。但是在接触后才知道,这是一个交叉学科,需要用数学和计算机来解决化学的问题。而我虽然学习的是化学专业,但是对数学和计算机编程非常感兴趣。大一学习高等数学的时候,就对大学的数学特别感兴趣,期末考试100分。计算机课程虽然也是大学第一次接触,但是觉得它更为神奇,不论是计算机基础还是C语言,我都考专业第一名,甚至想大三的时候再辅修一个计算机双学位,但是经济原因交不上辅修的5000元学费。我就靠自学计算机编程,先后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三级和四级考试。没想到,在读博士的阶段,我所从事的科研可以数学与计算机与化学结合起来,不用转行,不用转专业,就可以把我的兴趣完美结合起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发自内心地开心。时光荏苒,如今在近红外领域也进行了10多年的研究,该领域前辈专家毫无保留地分享他们的经验,遇到问题,同行朋友的热心帮助,都无不让感动。有耐心严谨的导师引领,从事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遇到科研难题,还有一帮科研挚友帮助自己,在这样的氛围中从事科研,是一种智慧提升并实现人生价值的享受。很感恩自己进入这个行业。如今,我也身为研究生导师,努力向自己的导师与专家前辈学习,解决科研问题的同时,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女性在工作方面有哪些挑战和优势?对于事业和家庭,您认为女性应该怎么去平衡?  卞希慧:除了一些特别需要体力劳动的工作外,对于未成家的男性与女性在工作中差异不是很大。一般情况下,女性更勤奋,更心细,更善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思考问题也更周全一些。但大多数女性在成家立业后,不论是迫于家庭的原因,还是个人原因,通常会不自觉地将重心转移到家庭中,导致事业发展后劲不如男性足。婚后全职相夫教子的女性另当别论,一般工作中的女性确实面临事业与家庭的平衡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讲,就有如我小时候被迫平衡劳动与学习的问题。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可能是先写作业,而我基本上是先干完家务活后,父母说没事的时候,才得以闲暇学习。因此,我对干活之外的学习时间备感珍惜,甚至有时候一边干活,一边思考题。那时我自己也奇怪,为什么我干那么多活,学习没落下,反而挺优秀。直到长大后,有朋友告诉我,其实他虽然没干活,父母一直让学习,但是总想偷懒玩,真正没学那么多时间。通过干活的锻炼,也使我的体格比较强壮,让我一生都收益,所以我感恩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自己成家后,我认为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就如小时候学习与干活的关系,不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家庭不会是事业的拖累,反而是给你动力,促进你更努力的源泉。而工作也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在干,那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都受不了。陪孩子与做家务的过程就是给做科研的大脑放松的过程。而很多政策也越来越人性化,为工作中带孩子的女性考虑。比如我在荷兰参加荷兰化学年会的时候,会议就专门为参会女性提供免费照看孩子的服务。有的时候我工作晚上还需要加班做,这时候我就陪在孩子身边,我做我的工作,孩子做她的作业,互不耽误。当然,相比很多优秀的同龄人,我的事业还是逊色很多,但我知道这不是因为家庭的拖累,而是因为我工作时不能一心一意,效率不高导致。总之,个人以为,对于家庭与事业,我们女性首先不能把它看成是一对矛盾的二选一问题,一定要做个取舍。其次,家庭的事情要夫妻共同承担,不能全推给一方。最后,要培养孩子生活以及学习上的独立性,我们在感情上陪伴他们,体贴他们,但不能越俎代庖替她做主或做事。相信自己的能力,分清家庭与事业中哪是需要自己做的,提高工作效率,让我们的家庭和事业协同发展。  仪器信息网:2021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您想给女性后浪提什么建议?  卞希慧:感恩我们生在了当下男女平等的新时代,我们女性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虽然有时需要平衡事业与家庭,但谁说事业与家庭不可以协同发展呢?没有什么过不了的坎!让我们抓住时代的机遇,做自己的女神,活出自信、美丽、精彩的人生!
  • 重磅!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发布《“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
    为推动“十四五”期间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根据全民健康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编制印发了《“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共五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一)现状与形势。系统梳理了“十三五”以来全民健康信息化的建设成效和存在问题,全面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全民健康信息化面临的现状和形势。(二)总体思路。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坚持“统筹集约、共建共享,服务导向、业务驱动,开放融合、创新发展,规范有序、安全可控”的基本原则,提出了2025年的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包括8个方面主要任务。一是集约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二是健全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三是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四是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要素体系。五是推进数字健康融合创新发展体系。六是拓展基层信息化保障服务体系。七是强化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分析应用体系。八是夯实网络与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四)优先行动。包括8个优先行动。一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二是健康中国建设(行动)支撑行动。三是智慧医院建设示范行动。四是重点人群智能服务行动。五是药品供应保障智慧监测应对行动。六是数字公卫能力提升行动。七是“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八是数据安全能力提升行动。(五)组织实施。提出从5个方面保障规划落地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二是完善规章制度,健全政策体系。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四是严格监督评估,强化任务落实。五是深化国际交流,实现共赢发展。“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创新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卫生健康工作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窗口期。为抢抓信息革命机遇,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强力支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和《“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行业大力推进健康中国、数字中国两大战略融合落地,深入实施“十三五”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规范应用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发展,顺利完成各项任务,为支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制度规范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出台《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制定实施“十三五”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安全规划,初步形成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大数据发展和“互联网+”服务为引领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见》,制定实施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技术指引,推进病案首页书写规范、疾病分类与代码、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医学名词术语“四统一”,发布220多项卫生健康信息化标准,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书同文”“车同轨”。(二)互联互通的平台基础逐步夯实。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建成,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实现各级平台联通全覆盖。建立健全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强化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等应用系统数据集成和业务协同。积极推动公立医院逐步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依托平台推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诊疗信息互通共享。全国建成1700多家互联网医院,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60多个城市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码)通”,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互通。(三)疫情防控的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发挥大数据在疫情防控、监测分析、病毒溯源、物资调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强化部门协同、信息联动、数据共享,支撑重点人群排查与密接人员追踪,降低社会风险。“互联网+医疗健康”发挥突破时空限制免接触优势,在保障患者就医需求、降低患者感染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辟了线上抗疫战场。运用大数据追踪风险人群,提高排查工作精准性、及时性,支撑做到“四早”“四清”。推进健康码政策统一和标准一致,实现核酸检测结果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信息全国共享,保障群众有序出行,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四)便民服务的应用成效不断凸显。推进业务协同体系建设,全国二级及以上医院全面推进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10项服务30条措施,深化便民惠民“五个一”服务行动,全国各级医院普遍开展互联网健康咨询、分时段预约就诊、诊间结算、医保联网、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优化改造就医流程,看病就医“三长一短”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国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地级市和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有力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构建便民服务“一张网”,“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大幅提升。(五)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明显增强。贯彻《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印发《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制定卫生健康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规则。建立卫生健康行业网络信息与数据安全责任制。健全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完成重大活动期间网络安全保障任务,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大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力度,组建网络安全专家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举办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开展全行业网络安全监测,不断提高快速处置网络安全事件能力,切实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但目前仍处在夯台垒基、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基础设施、共享应用、投入保障、网络安全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与弱项,特别是统筹协调机制还不健全,法规标准建设有待强化,信息化建设投入机制有待完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尚未充分激活,“数字鸿沟”“数据壁垒”依然存在,网络安全形势严峻复杂,数据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国际上看,全球加速迈进数字化发展快车道,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冲击和挑战全球医疗卫生体系,数字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影响更加深刻。面对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进一步夯实全民健康信息化新基建,培育卫生健康服务新业态,提升卫生健康行业发展新动能,构建数据要素治理新格局,努力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局面。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卫生健康行业应用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大势,把握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思维,以引领支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促进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化、集约化、精细化发展,进一步畅通全民健康信息“大动脉”,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有力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行业转型升级,重塑管理服务模式,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中国、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集约,共建共享。坚持统筹布局,深化共建共用,增强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以构建大平台、大系统、大目录为导向,加大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巩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成果,进一步破除数据共享壁垒,畅通数据共享通道,推进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坚持服务导向,业务驱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信息赋能为关键,以优质服务为导向,以智慧决策为基础,以协同治理为手段,形成应用牵引建设、服务促进联通的发展机制,推进信息与业务深度融合,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缩小“数字鸿沟”,发展和推广便民惠民服务,推动工作重心下移、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坚持开放融合,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生态系统,强化区域数据汇聚应用,推进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的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创新数据供给方式,深化数据开发利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关键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不断提高卫生健康行业治理水平。坚持规范有序,安全可控。树立科学的网络安全观,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把安全治理贯穿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全过程,划定监管底线和红线,构建权责可界定、过程可追溯、安全可审计的制度规则,切实防范化解风险,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规范资本参与和监管,促进公平和有序竞争,确保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设形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加速推进高速泛在、云网融合、智能敏捷、集约共享、安全可控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光纤宽带、虚拟专线和5G等网络建设完善卫生健康行业网。全民健康信息化统筹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互通共享取得标志性进展,二级以上医院基本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三级医院实现核心信息全国互通共享。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更加完善。数字健康服务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个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推动每个家庭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成若干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基本形成卫生健康行业机构数字化、资源网络化、服务智能化、监管一体化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三、主要任务(一)集约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统筹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多种方式,采取“国家和省两级部署,国家、省、市、县四级应用”总体框架,集约建设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构建全民健康基础设施云,推动数字健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完善国家卫生健康委政务云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等网络,推动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升国家与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信息枢纽能力。建立国家级个人健康信息索引,支撑实现跨省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查询。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应用支撑、服务注册、资源目录、门户管理等能力,开展应用评价,完善平台“建管用”评价促进机制。加强系统和资源整合,强化数据分析应用,推进数据可视化,实现数据统一标准、一次采集、整合共享、多方利用。加强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以建立统一的云基础设施为支撑,构建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省、市、县三级应用,推进一体化的数据采集、汇聚、治理、共享和分析应用管理。因地制宜以实体或虚拟方式建立市级、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以平台为载体整合业务系统,构建功能一致、融合开放、有机对接、授权分管的平台基础功能,逐步实现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规范接入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纵向联通上下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横向联通同级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平台,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交换。探索推动社会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向各级信息平台集聚。构建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基础,按照“整体统筹、横向整合、纵向贯通、重点突出”的原则,建立以疾控机构为支撑,以国家级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为主体,各省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国家与省统筹区域两级平台,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应用。融合多源数据,拓展异常健康事件、严重症候群、病原学检测、媒体舆情、社会举报等报告渠道,实现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响应和高效调度处置,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力支撑。全面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按照《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二级及以上医院持续完善医院信息平台功能,整合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推进医院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医疗业务协同一体化、惠民医疗服务一站式、精准决策支持一门户、信息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分析利用一平台、数据资源汇聚一个库,强化对医院精细化运行管理和全视角决策评价的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鼓励医院信息系统云上部署,推进医学影像数据存储、互联网服务和应用信息系统分步上云。专科医院参照相应等级综合医院要求,根据医院专科特色和发展需求开展信息化建设。专栏一 全民健康信息新基建强化工程1.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拓展国家卫生健康委政务云基础设施,增强信息系统快速部署和弹性扩展能力。2.提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业务支撑能力。发挥平台作为卫生健康政务服务的枢纽作用,支撑“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互联网+监管”。支撑医联体、医疗联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跨机构跨层级跨地域的业务应用,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推动IPv6、北斗等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3.提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决策支撑能力。发挥平台“健康大脑”作用,集成卫生资源、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健康状况、医改监测、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等专题指标数据,通过数据的横向对比与纵向查询,提供简洁、方便的操作,加强数据可视化应用,强化决策支撑。4.强化数据深度挖掘与分析应用。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加强基础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应急救治、医疗设备、药品耗材、健康管理、产业发展和信息服务等健康医疗基础数据和公共信息资源集聚整合,实现对数据深度挖掘。5.加快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协同新模式。以国家级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为主体,以推进全国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体系建设为目标,建设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增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6.建设集医学科学数据、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研究成果等为一体的国家级医学研究科技资源基础信息平台及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与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生物样本库、动物模型资源库等基础研究平台实现对接。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二)健全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落实《标准化法》,坚持“统筹规划、急用先行、规范有序、协同高效”的原则,逐步形成统一权威、全面协调、管理规范、自主可控的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化应用基础标准。按照《关于加强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研究制订唯一对象标识、对象注册与解析、临床医学术语、检查检验代码、药品耗材应用编码、数据交互接口、数据分析、数据质量、临床决策支持等基础标准,加快健全完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标准体系。推动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健康”、医学人工智能及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统一规范的国家中医药数据标准和资源目录体系,支撑在应急救治、远程会诊、远程检查、临床辅助诊断决策、公共卫生服务、医院管理等方面应用。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会协会、企业等参与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提升标准国际影响力。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应用推广。全面推进基础类、数据类、应用类、技术类、管理类、安全与隐私类等6大类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标准在卫生健康行业落地实施,推进病案首页书写规范、疾病分类与代码、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医学名词术语“四统一”。落实全国统一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等基础资源及信息互联互通编码标准。加强省级区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标准统筹,统一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医院信息平台的数据接口标准。整合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使用统一的数据接口实现共享交换。加强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标准建设。深化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服务平台,完善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元数据管理功能,为标准的研制使用提供技术支撑。强化标准应用程度和建设成效评价,统筹规范有序开展标准应用情况测评,分类分层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评价,持续推动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和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标准建设“自评价”,稳步推进信息化标准评价一体化。加强标准应用成果总结宣传,推广各地标准化建设应用的创新典型案例,提升社会各方的标准化意识和自主标准使用能力。(三)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总结“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将其制度化、常态化,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推进10项服务30条措施落地落实,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提高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与可及性。推进“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妇幼健康”“互联网+医养服务”“互联网+托育服务”“互联网+营养健康”等,提高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强化与家庭医生签约、延续性护理等服务有机结合,为群众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护理服务。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探索构建覆盖全人群、服务全生命周期、提供全流程管理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管理体系。探索开展“互联网+药学服务”模式,推广电子处方区域流转。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各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强化身份认证、电子印章、数据共享等基础支撑,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现卫生健康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持续深化生育登记、义诊活动备案、医疗广告审查、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备案等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实现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地办”。深入推进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共享,做好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文件在线核验、共享复用工作,全面推广“出生一件事”,方便群众办事,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拓展电子证照应用领域和证照免提交范围,推动全国互通互认。依托国家级和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做好人口死亡登记数据等网络直报信息向基层回流,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利用。规范服务保障与监管体系。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和在线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面汇聚卫生健康监督、食品安全监管等多层级、多领域、多渠道、多形态的监管数据和关联数据,实现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监测评估信息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行为监管,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加强对互联网平台和企业数据行为的监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风险分析和识别,完善个人信息保护,防止数据垄断和商业滥用。专栏二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工程1.依托国家医学中心,统筹建设一批互联互通的重大疾病数据中心,建立主要疾病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系统,推进跨地区、跨机构信息系统互通共享。2.将信息化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范围,建立远程医疗和教育平台,加快诊疗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支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保障远程医疗需要,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3.加强数字医共体建设。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开发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医学检验等中心,加强远程医疗和信息化设备配备,与高水平省市级医院对接,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通。在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地区,建立一体化管理运行和协同服务的信息系统,建设统一的数据库和数据交换中心,提升医共体数字化管理服务能力,实现医共体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公共卫生等业务融合集成应用,在医共体内实现就诊一码通行、服务接续、一站式结算,打造数字化智能型医共体。重点支持脱贫地区、三区三州、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的县级医院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四)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要素体系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和行业治理,以促进数据合规开放共享应用为主线,以提升群众获得感、提高行业治理能力、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目标,丰富数据供给,提高数据质量,积极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要素体系,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与行业治理。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不断深化在行业治理、临床科研、公共卫生、智能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创新应用,积极拓展在疫情防控、监测分析、病毒溯源、物资调配等方面的应用。采取“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等方式,有序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应用。建立健全健康医疗数据管理制度,培育健康医疗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辅助决策、药物研发、医疗保险、精准医疗、营养健康等方面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探索建立数据价值评估体系,完善数据价值评估框架,探索建立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协同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共治共享机制。强化数据全流程质控和数据治理。强化医疗卫生机构数据源头质控能力,建立覆盖业务全链条的数据采集、传输和汇聚体系,畅通数据汇聚渠道,推进数据模型设计、数据应用技术、数据质量全流程管理等能力建设,提高数据质量。加快推动卫生健康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复用。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中心,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制订健康医疗大数据分类、分级、分域应用规范,形成一批健康医疗公开数据集,推动积极稳妥、安全有序共享开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总结推广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试点建设经验,依托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加强区域优化布局、集约建设和节能增效,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依托省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开展区域数据中心和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建设,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逐步完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全国总体战略布局。及时总结、推广、组织一批试点成效好、带动效应强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示范项目,加强标杆引领示范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良好生态。(五)推进数字健康融合创新发展体系加快数字健康发展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深度应用,进一步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数字健康战略发展新格局。加强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服务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进一步适应数字健康发展新趋势,对接国际标准体系,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基础设施、法规标准、数据资源、产业发展、安全保障一体化部署,加强在前沿技术研发、数据开放共享、专业人才培养、隐私安全保护等方面前瞻性布局,健全数字健康的政策法规、伦理标准、人才队伍、数据安全等支撑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联合创新、共建共享,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协同创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组织协调,共同营造数字健康良好发展生态。重塑数字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拓展丰富数字健康应用场景和服务空间,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新模式,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效用,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提高群众看病就医的便捷度。发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性载体作用,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拓展数字健康乡村、智慧健康养老、智慧营养膳食、在线医学教育、智慧中医药等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培育数字健康经济产业新业态。聚焦战略前沿推进重点领域数字健康产业发展,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区域检查检验、在线健康咨询、智能慢病管理等多元化、个性化健康服务,催生一批有特色的数字健康管理服务企业。规范发展第三方机构搭建社会化行业服务平台,完善数字健康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打造创新发展的数字健康产业生态。构建数字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做大做强卫生健康软件产业,增强高性能医疗器械生产装备、医用材料的自主可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将数字健康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数字健康行业治理新水平。深入开展数字健康政策、数据综合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构建部门协同、资源优化、防治结合、平战一体的运行机制,以服务管理、效率提升、功能完善为导向,感知社会态势、畅通信息渠道、辅助科学决策,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推进政务管理服务电子化、自动化、无纸化,破除体制障碍,打破信息壁垒,逐步实现电子健康码、医保结算码、金融支付码等多码融合、业务通办,解决人民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逐步实现医疗就诊记录、费用清单、电子处方、电子病历、医疗费用结算记录等有效监管,不断提升数字健康服务能力和监管水平。专栏三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程1.促进医学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开展医学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建设,促进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数字病理辅助诊断、电生理信号辅助诊断、临床辅助决策支持、医院智能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应用。2.开展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围绕急诊救治、远程诊断、远程手术、远程重症监护、中医诊疗、医院管理、智能疾控、健康管理等重点方向,促进5G在卫生健康行业的重点应用创新。3.开展“区块链+卫生健康”应用试点。鼓励应用区块链技术加强身份标识管理、卫生健康数据存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查阅、药械流通信息追溯、公共卫生事件数据汇聚分析、专病科研数据共享等内容,丰富区块链的应用场景。4.推进医疗物联网应用试点。发挥物联网泛在连接、低能耗、智能感知的技术优势,围绕智慧病房、远程会诊、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等需求,优化远程医疗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重点推进智能个人定位、个人可穿戴健康智能监测、具备医疗诊断级性能的生命体征感知等终端设备应用。5.开展医疗健康机器人应用试点。推进面向卫生健康行业的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研制及应用,主要包括手术、护理、检查、康复、咨询、配送等医疗康复机器人及检验采样、消毒清洁、室内配送、辅助巡诊查房、重症护理辅助操作等卫生防疫机器人。(六)拓展基层信息化保障服务体系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加快补齐基层医疗信息化短板,融通汇聚县域内数据,强化数据分析运用,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化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强化基层信息化便民服务。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首页,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安全有序向个人开放,经授权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查询和健康咨询,探索向居民提供健康画像,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建立个人健康管理便民惠民服务门户,开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慢病门诊,提供就诊全流程服务,加强诊后跟踪随访、双向转诊等服务。聚焦重点人群,提供线上随访、复检预约等数字化服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智能化设备终端及可穿戴设备,自动采集健康数据信息,减少手工填报和纸质报表,推动基层报表通过信息系统直接抓取自动生成,逐步实现基层数据采集只录一次,提供数字化签约、在线续方等线上健康管理,切实为基层减负。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加强医患在线交流,密切医患关系。强化基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依托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以实体或虚拟方式搭建县域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加快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系统提档升级,推动基层数据上云。基于县域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数据中心,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载体,围绕居民服务需求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场景,搭建区域数字家医服务平台。支撑整合式医疗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加强基层医学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基层的推广应用,整合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运营管理、报表统计分析及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不同层级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推广智能化健康管理设施,方便边远地区、卫生资源薄弱地区的患者就近自助就诊取药。强化基层综合服务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一体化综合服务监管体系,开展分级应用,动态掌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服务、运行等基本情况,实现基层医疗行为、医疗质量和经费使用等动态监管及药械全过程追溯管理。实施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推动机构绩效考核自动化、日常化。开展区域健康数据监测、患者疾病谱与就诊流向分析,提升基层卫生治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在省级统筹下将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管理平台与县域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对接联通,建立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的共享回流机制。专栏四 基层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1.促进基层综合服务监管数字化。落实《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人口信息系统等业务协同,实现卫生健康信息一体化管理和医疗卫生机构间数据互通共享。2.推广智慧家医平台建设。利用区域数字家医服务平台,融合签约服务管理、健康管理、诊疗服务、满意度评价、绩效考核等功能,构建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的数字化联系路径,形成以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为双核心的智能化签约服务新模式。3.推进远程医疗进乡村。建设完善基层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推进基层远程医疗门诊、健康随访、健康监测、会诊、查房等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及偏远地区延伸。(七)强化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分析应用体系坚持依法统计、应用导向、质量优先、创新发展,健全卫生健康统计调查体系,强化信息化在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推进统计数据共享应用、发挥统计监督职能等方面的作用,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统计决策支撑。持续完善统计调查体系。推动统计工作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统计领域从医疗卫生扩展至健康服务,逐步构建涵盖卫生健康资源、医疗健康服务、公共卫生安全、居民健康水平、健康影响因素、行业综合治理、健康产业发展等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统计调查体系,建立贯穿预防、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环节的居民健康统计信息闭环。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国家卫生健康统计网络直报系统,统筹相关数据资源,开展“一老一小”、健康预期寿命测算等常态化统计分析应用。依法制(修)订统计调查制度,规范实施国家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制度、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动态调整的健康中国行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推动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监测评估和考核工作,加强生育和人口形势监测研判,加快建立健康服务业和健康产业核算机制,完善全国卫生服务统计调查及居民卫生服务监测、全民健康信息化统计调查与应用评价。加强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认真贯彻落实《统计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及配套规范要求,完善统计数据标准制度,规范统计数据形成机制,推进卫生健康统计工作数字化转型,推动统计数据采集方式转变,增加从业务系统中直接获取统计数据的比重,提高数据准确性、时效性。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权责明晰的卫生健康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式,整合统计数据资源,加强分析应用,定期开展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推动统计数据全流程质量控制。强化统计数据共享应用。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整合业务重叠、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各相关部门统计调查数据,最大限度发挥统计数据分析价值。建立完善卫生健康统计信息发布机制,通过相关渠道向机构和社会公众开通查询功能,及时高效发布统计信息。制定统计信息共享管理服务规范,建立健全统计信息资源目录和共享机制,积极推动统计信息共享、交换和应用研究。推进统计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探索建立与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第三方智库的合作机制,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统计调查大数据融合应用,发挥行为分析、态势感知、预测预报、政策评价与模拟等方面辅助决策作用。全面提升统计监督效能。加快构建系统完整、协同高效、约束有力的卫生健康统计监督体系。督导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严格执行统计调查制度,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统计监督中的作用,依法依规开展统计调查。稳定统计调查队伍,增强卫生健康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及统计技术支撑机构的专业力量,为依法开展统计调查工作提供基础条件保障。(八)夯实网络与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制度,围绕网络与数据安全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加强教育培训和宣贯,加大网络安全投入,切实防范化解风险,提高安全防护能力,不断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综合防范体系。全面落实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相关法规标准。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密码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及配套标准规范要求,履行好法律赋予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监管权和行政执法权。在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及商用密码应用等基础安全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为重点,落实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设备相关网络和数据安全监管,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管理要求。研究制定卫生健康信息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对合理使用数据提供合规指南,对违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责任体系和管理制度。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责任制,压实主体责任,落实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强化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加强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完善行业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监测、检查和通报机制,增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应急响应能力,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制防、时防相关制度和措施,全面提升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管理能力。探索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试点示范,提升供应链安全管理能力。构建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可信体系。建设一批医疗卫生机构商用密码应用示范,全面推广商用密码应用,完善卫生健康行业商用密码应用体系。建设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和患者可信数字身份管理系统,实现医患可信身份电子认证和电子签名,保证访问、处理数据的用户身份真实,确保网络行为可管、可控、可溯源。完善卫生健康行业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实现电子认证服务跨区域互信互认。专栏五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程1.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监测预警和威胁分析平台。完善行业资产库及相关知识库,建设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结合威胁信息分析研判机制,支持威胁信息、漏洞信息与资产信息的快速匹配,提升监测预警与快速处置能力。2.制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确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和一般数据目录,提出相应保护的管理要求和技术措施,提升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能力。3.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首席网络安全官、专职安全管理员、关键岗位人员分类培训体系,加强实战,持证上岗。四、优先行动遵循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不断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优先开展一批行动,着力在信息互通共享、健康中国建设、重点人群智能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向数字健康跃升,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以普及应用居民电子健康码为抓手,建立居民以身份证号码为主、其他证件号码为补充的唯一主索引,推动“一码通用”。依托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基于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省级影像云存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检查检验数据智能、高效、融合、经济的存储和传输。国家和省级建设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索引库,地市级及县级建成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相衔接的全量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库,依托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保障网络安全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下,推进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跨省查询。通过移动端应用,各省实现向本人提供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时查询服务。(二)健康中国建设(行动)支撑行动健全健康中国行动统计调查制度,进一步构建全面覆盖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行动主要指标的健康中国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行动)监测评估、考核信息系统与全国爱国卫生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逐步实现数据跨部门、跨层级共建共享,增强数据时效性。完善健康中国监测考核和决策分析体系,开展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探索建立健康中国行动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及时掌握健康中国建设(行动)实施进度和成效,提升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效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探索建立健康科普数据平台,满足全生命周期不同人群对不同健康科普的需求。鼓励各地依托现有资源,运用新媒体,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三)智慧医院建设示范行动按照《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加强医院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于医院信息平台整合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推进医疗数据统一管理,加快临床诊疗无纸化进程。鼓励应用临床诊疗辅助决策系统优化医疗服务场景。优化门急诊就医流程,推进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支持各地探索建立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入口。推动提升中医医院智慧化水平,鼓励智慧中药房建设,提高中医药数字便民服务能力。鼓励医疗机构积极拓展智慧管理创新应用,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效率,支持医疗、服务、管理、科研一体化监管。(四)重点人群智能服务行动以社区与家庭为基础,搭建医养康养信息化服务平台,积极构建医防融合体系,强化数字医养康养服务应用。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优化妇幼健康信息系统、人口统筹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全国托育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全国老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推进数据统一接入,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和统一监管,不断推进云上妇幼、智慧养老与智慧托育服务,建设可视化风险地图,强化重点人群和场所监测。完善全国一体化职业健康信息管理平台,推进职业健康信息化建设应用,实现职业健康信息的横向联通、上下联动和动态管理,提高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预警与智能决策的支撑能力。(五)药品供应保障智慧监测应对行动实施国家药品供应保障与使用评价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平台功能,完善药品使用监测、临床综合评价和短缺药品预警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国家和省两级药品使用监测系统,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药品使用监测网络,加强医疗机构药品智能化监测及数据采集能力,推动实现全国二三级公立医院全覆盖和80%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覆盖的总体目标。优化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协同应用系统建设,有效提升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对处置的综合能力,不断健全短缺药品保供稳价长效机制。以基本药物、急(抢)救药和儿童、老年人、罕见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用药为重点,健全药品供求大数据监测系统,不断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体系。建设药物政策辅助决策系统,实现药品应用编码(YPID)标准的全面推广应用和多码联动,提升药政治理数字化水平。(六)数字公卫能力提升行动统筹推进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联通,提高监测预警、实时分析、集中研判和辅助决策的能力。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体系,提升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和精准防控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各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业务信息系统的高效对接与数据共享,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相关标准,提高医防信息融合水平。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智慧食安”,实现风险动态可视化,支撑风险预警、趋势研判和科学决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和服务能力。依据全国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绘制主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风险地图,强化监测和风险预警能力,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惠民服务。加强健康码标准规范使用,强化赋码和转码规则规范实施,推进互通互认、一码通行。以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智卫监”,实现风险可预警、数据可分析、监管可联动,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七)“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统筹建设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加强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医药业务平台应用与完善,强化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优化升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扩大联通范围,推进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深化数字中医药体系。鼓励地方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构建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推动一体化共享、一站式结算等数字化便民服务,鼓励医疗机构研发应用名老中医传承、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八)数据安全能力提升行动落实数据安全法规制度和标准,严格核心数据管控,加强重要数据保护,规范一般数据管理。加强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防止数据违规出境。建设数据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丰富技术检查监测手段,组建行业专门技术支撑机构,落实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制度,提升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开展行业网络安全比武竞赛、攻防演练,提升行业实战对抗能力,加强行业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推动分布式存储、多方安全计算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安全防护。做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重点保护大规模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加强知识普及和法规宣贯,组织教育培训,提高全行业人员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五、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坚持党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信息化发展摆到工作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决策和统筹协调作用,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将其纳入重点工作计划和列入各部门年度考核指标,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构建数据资源一体化统筹管理体系,协调推进各项重大任务、重点工程和优先行动。(二)完善规章制度,健全政策体系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化制度建设,制定与发展相匹配的医学伦理、数据确权、数据交易、网络安全等规章制度,健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适应卫生健康信息化行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数据共享、安全保障等标准规范。强化执法监督与能力建设。各地要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切实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注重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在全民健康信息化工作中的智力支撑作用,加快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人才队伍培养体系。研究制定卫生健康信息化人员配备标准,突出加强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技术人员配备。完善人才使用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信息化人员的岗位需求制定系列培训计划。完善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发挥专家在前瞻性研究、信息化规划、重大项目论证、新技术应用等领域的智力支撑。鼓励各地探索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加强对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技术等新专业和交叉型人才建设,营造促进实用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严格监督评估,强化任务落实支持将医院信息化互联互通情况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医院等级评审等工作中,将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发展情况纳入卫生健康部门的考评范围,与经费拨付、设备配置、绩效评价和人员考核相结合。要加强调查研究,督促指导信息化工程与重点任务的实施,分析研判风险,及时解决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适时发布年度发展报告,切实抓好规划落地落实。(五)深化国际交流,实现共赢发展坚持安全发展、协同共进的原则,参与全球数字健康国际合作,加强与多双边平台机制的对接,深化与国际组织、产业联盟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广数字健康相关技术、产品、标准、服务、规则和共识,注重对国际卫生健康信息化应用标准的跟踪、评估和转化,推动我国自主技术与全球同步发展,探索国际健康医疗发展合作新模式,不断提升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应用水平、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 国家卫健委发布《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参考标准》,附医疗设备配置清单
    7月3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参考标准的通知》,针对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做了参考标准。1.落实县域医共体有关要求,鼓励成为县域内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2.应至少配备90%的必备医疗设备,包括CT、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十二导联心电图机、血凝仪、麻醉机、胃肠镜、呼吸机、除颤仪、腹腔镜、救护车及消毒、集中供氧等相关设备。配备不少于10种中医诊疗和康复设备。医疗设备配置应坚持适宜适用,避免闲置浪费。3.选配设备包括:MR、血液透析机、脑电图仪、血气分析仪、骨密度仪,配备数字化智能化辅助诊疗、随访、信息采集等设备,配备提供特色医疗服务所需的设备。通知原文如下: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参考标准《中共中央办公厅&ensp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常住人口较多、区域面积较大、县城不在县域中心、县级医院服务覆盖能力不足的县,可以在县城之外选建1-2个中心卫生院,使其基本达到县级医院服务水平”。《“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依托现有资源,选建一批中心卫生院,建设一批农村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在全国范围内选建一批中心乡镇卫生院,重点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落实上述要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综合考虑地理位置、道路交通、服务人口迁移聚集、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等因素,依托已经达到《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进一步加强其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在医疗上基本达到二级医院服务水平,在公共卫生上更好协同和承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任务。发挥区域优势,为辐射范围内的居民提供较高水平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并承担对周边乡镇卫生院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任务,受委托行使一定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特制定本标准。一、基本条件重点建设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遴选条件。1.所在乡镇为县级政府所在地之外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原则上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目前应已经达到《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推荐标准,在周边区域内医疗技术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具有领先地位,通过建设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水平。2.服务人口原则上≥10万人(服务人口计算方法为:本乡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1/3∑上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辐射乡镇总人口)。3.所在地原则上与县(市)人民医院距离10公里以上或车程1小时以上。(二)承担县域辐射功能。1.能够为周边乡镇卫生院提供检验、检查、远程医疗服务。2.能够为辐射区域内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康复、急诊急救、中医药、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及特色专科等卫生健康服务。3.通过专家驻诊、人员进修、联合查房、技术培训、现场观摩方式对周边乡镇卫生院开展技术指导或帮扶工作,有效提升周边乡镇卫生院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4.承担公共卫生、应急救灾、医疗物资储备等职能。(三)房屋建筑面积。床均业务用房面积应不少于55平方米。二、功能布局(一)功能分布。业务用房宜体现以居民健康服务需求为中心,根据服务功能和服务动线,总体可分为四大区域,即:全科医疗区、专科医疗区、中医药服务区、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区。全科医疗区主要面向全体居民,提供基层首诊、转诊、会诊医疗服务。专科医疗区主要面向疾病人群,提供各类专科医疗服务。中医药服务区主要面向全体人群,提供中医药服务。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区域,主要面向全体居民,在诊前、诊中和诊后,提供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和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健康体检等公共卫生服务。四大功能区应加强与住院病区、医技、急诊、行政后勤保障等其他区域的动线衔接。(二)科室设置。1.门急诊科室包括:急诊医学科、全科医学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口腔科、眼耳鼻咽喉科(五官科)、感染性疾病诊室(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狂犬病处置室等)、门诊手术室等。可根据实际,适当设置二级科室。可选科室:老年医学科、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重症医学科、血液透析科(室)、感染性疾病科、皮肤科、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科、内分泌科等。2.病房:内科病房(可含儿科)、外科病房(可含妇产科)、手术室、麻醉科等。3.医技科室:医学检验科(包含体液检验、血液检验、生化检验、免疫学检查等),医学影像科(CT、DR、MR、超声等),心电图室,内镜室,药剂科(中药房、西药房、药库等),消毒供应室(可以与第三方合作或上级医院合作),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等。可选科室:医学检验科(包含临床细胞分子遗传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病理科,输血科等。4.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科: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室、慢性病管理科(健康管理科)、健康教育室、避孕药具室等。5.职能科室:综合办公室(党办、院办、安全生产)、医务科(质量管理科)、护理部、院感科、病案科、信息科、财务科(医保办、物价科、绩效办、审计科)等。以上科室可合并设置。可选科室:药学部(药事办)、设备科等。6.后勤保障部门:医疗器械材料库、洗衣房、非医疗材料库(办公用品、消防、应急物资、水电暖等)、保洁、安保等。以上部门可合并设置。三、医疗服务(一)急诊和急救。标准配置急诊科,规范配置抢救室。规范建设胸痛救治单元。设置急救站点、接受急救中心(站)调度,落实急诊检诊、分诊,有急救流程与规范,建立住院和手术绿色通道,熟练正确使用除颤仪、呼吸器(机)、气管插管等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能,熟练处置创伤、中毒、溺水等突发性急诊事件,能够多人配合完成基础生命支持(BLS)。急诊科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工作人员。急诊科主任由主治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担任。急诊科医护人员上岗前全部经过急诊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定期分批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二)门诊和住院服务。1.通过3-5年建设,年诊疗人次逐步达到所在地县医院的15%以上,入院人次逐步达到所在地县级医院的10%以上,病床使用率不低于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平均水平。2.至少能识别和诊治100种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门诊和收治住院病种80种以上、中医病种50种以上(见附件1)。3.能够开展外科、妇产科、眼耳鼻咽喉科等手术病种60种以上,开展住院手术病种数30种以上,其中中医药适宜技术能够提供6类10项以上。参照《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机构内开展的二三级手术和诊断治疗性操作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根据服务能力和诊疗科目制定手术目录,在卫生主管部门备案、社会公示并进行分级管理。由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定期评估并动态调整。4.开展物理治疗和中医医疗技术治疗项目(见附件2)30种以上。(三)特色专科服务。强化特色科室建设,增强康复医学(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康复护理、中医康复等)、老年医学、骨科、中医科、儿科等特色专科服务能力。至少有1个以上市级特色科室,学科在县域内有一定影响,而且特色科室住院人次占比30%。鼓励建设省级特色科室、市级或县级重点专科。(四)医疗设备配置。1.落实县域医共体有关要求,鼓励成为县域内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2.应至少配备90%的必备医疗设备,包括CT、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十二导联心电图机、血凝仪、麻醉机、胃肠镜、呼吸机、除颤仪、腹腔镜、救护车及消毒、集中供氧等相关设备。配备不少于10种中医诊疗和康复设备。医疗设备配置应坚持适宜适用,避免闲置浪费。3.选配设备包括:MR、血液透析机、脑电图仪、血气分析仪、骨密度仪,配备数字化智能化辅助诊疗、随访、信息采集等设备,配备提供特色医疗服务所需的设备。四、公共卫生服务(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常态传染病防控。在疾控中心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指导下,做好辖区传染病疫情风险管理、发热患者筛查和相关信息登记、报告以及处置工作。开展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疫情防控培训,包括传染病中西医防控知识和技能、预防接种、流行病学调查等。落实四早措施(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实现医生工作站自动生成法定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上报信息并按程序上报。制定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2.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在相对独立区域设置发热门诊,标识醒目。规范发热患者接诊和处置流程,按照“三区两通道”原则合理分区,布局和设施设备符合相关要求。发热门诊的建筑结构设计及改造、装修材料选择、给水系统设置、污废水处理、空调系统安装等参照《关于印发发热门诊建筑装备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国卫办规划函〔2020〕683号)要求执行。3.加强平急结合转换。建筑用房应体现“平急结合”转换,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能够迅速设置或转换传染病救治病房,为扩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预留空间和条件。(二)健康管理服务。1.疾病筛查。根据当地疾病谱和有关工作要求,定期开展慢性病、地方病等筛查,加强上通上级医院、下联村卫生室的慢性病、地方病等防治能力,设置有慢性病诊室、体卫融合运动区及慢性病健康管理区、健康教育室,通过出诊、体检、随访等形式,强化疾病机会性筛查。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人群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提供预约服务、长期处方服务以及中医“治未病”等服务。通过全(科)专(科)结合,提供综合性、持续性、协调性的高质量和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将健康档案管理、疾病随访、健康教育等服务与临床诊疗融合开展。3.分级诊疗服务。接受上级医院培训指导,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有相对固定的转诊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提供上级医院预约诊疗服务,接收上级医院下转的疾病恢复期病人。与上级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协作,为服务区域内居民提供更高水平更加同质化的预防、医疗、康复等医疗健康服务。(三)电子健康档案普及应用。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档案中的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信息、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在本人或者其监护人知情同意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向个人开放,坚持安全、便捷的原则,为群众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居民利用健康档案,调动居民个人参与自我健康管理积极性,发挥健康档案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全周期健康管理中的基础性支撑和便民服务作用。五、人才队伍建设(一)机构人才队伍建设。1.建立有学科带头人选拔与激励机制。2.每年组织卫生技术人员(至少1名)到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每年按规定选派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师参加住院医师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3.每万人口至少有2名经过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并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全科医生,至少配备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至少配备2名专业从事儿童保健的医生。4.临床科室至少有5名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对于内科、外科等重点科室,至少各有1名由上级医院长期派驻的副高级职称及以上医师。各临床科室均有中级职称及以上医师。中医类别医师不少于5名。5.有培训合格的编码员1名,承担诊断、治疗和手术操作的分类编码工作。6.卫生技术人员占全院总人数80%以上,卫技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50%以上,执业(助理)医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60%以上。7.卫生技术人员与开放床位数比不低于1.15:1,全院护士人数与开放床位数比不低于0.4-0.6:1,医护比原则上达到1:1.3左右。8.根据人才紧缺情况,制定重症医学、儿科、影像、麻醉等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制定岗位需求表和岗位招聘计划,有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投入。(二)区域人才队伍建设。1.每年对辐射范围内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适应其需求的人员培训。每年向乡镇卫生院下派高年资医务人员开展“传帮带”,支持乡镇卫生院改进或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建设成为全科医生基层实践基地,依据(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和转岗培训标准,引进先进技术和好的经验,加强与上级医院合作组建师资队伍,为参训人员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指导。六、信息化建设(一)电子病历系统。1.根据《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评价标准(试行)》《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要求,建设与服务需求相匹配的电子病历系统,规范电子病历临床使用与管理,促进电子病历有效共享。2.健全电子病历的制定、记录、修改、使用、存储、传输及质控等管理制度。3.按照有关要求参加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二)远程医疗系统。1.配备开展远程医疗的设施设备,实现“上下联、信息通”,能与上级医疗机构、辐射区域内乡镇卫生院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2.有完善的远程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定期维护和及时提档升级远程医疗相关设施设备和信息技术,确保能够正常运行。3.定期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改进和解决。(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根据《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妇社发〔2009〕113号)文件要求,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居民健康管理系统,向个人开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与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新、开放和应用水平。七、组织和管理(一)科学决策。重大问题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按照分工抓好组织实施,支持院长依法依规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二)质量管理。鼓励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临床路径管理、临床用血管理、护理管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医院输血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医学伦理等委员会,按照规定履行职责,提升医疗质量。制定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包括管理目标、质量指标、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办法等。实行院科两级质控责任制。(三)运行管理。严格履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加强机构日常业务管理,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提升运行管理精细化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财经纪律以及相关价格政策;进一步落实《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要求,规范医保基金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相关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合法合规组织收入。附件:门诊及收治住院基本病种.docx中医医疗技术目录.docx
  • 重磅!国家卫健委发布《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
    12月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出:(1)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均要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发热诊室要有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人员,完善消毒、检查检验、应急抢救等相应设备和药品配置,具备预检、分诊、筛查功能。各地要对照第九版诊疗方案,按照服务人口的15-20%配齐配足中药和抗原检测试剂盒。(2)提高医联体牵头医院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能力。加快推进ICU病房、缓冲病房、可转换ICU床位建设,1张ICU床位配备1名医师和2.5-3名护士作为一线医护人员,并按照一线医护人员总数的20-30%储备后备力量。(3)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在12月20日前指导督促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全部开放,配齐中药和抗原检测试剂。(4)细化实施方案。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在2022年12月15日前制定完成实施方案,指导辖区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基层首诊准备工作,确定新冠肺炎分级诊疗流程,并将实施方案报国家卫生健康委。附全文: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为做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全力保障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重症风险较高的感染者及时救治,最大可能降低重症率、病亡率,在保障新冠肺炎救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确保正常医疗服务开展,构建更加科学有序的就医秩序,制定本方案。一、工作目标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的新特点,按照“健康监测、分类管理、上下联动、有效救治”的原则,科学统筹区域医疗资源,以网格化布局医联体为载体,完善亚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医联体和医联体外部协作的三级综合医院之间的转诊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连续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二、工作内容(一)构建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患者分级诊疗服务网络。统筹现有医疗资源,以地级市、县为单位,按照分区包片原则,规划覆盖辖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若干网格,每个网格内组建1个医联体(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或依托现有医联体将辖区内所有居民纳入管理。科学统筹亚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和医联体之间的空间布局,明确高水平三级医院作为医联体外部协作医院,建立对应转诊关系,畅通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发热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患者的基层首诊、有序转诊。(二)明确分级诊疗流程。1.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引导患者基层首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对辖区内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特殊人员实施健康监测,提前摸清底数,根据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健康管理(见附件),以绿(低风险一般人群)、黄(中风险次重点人群)、红(高风险重点人群)进行分级标识,对健康档案为黄色、红色的人员进行专案管理。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指定医疗机构对口负责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老年人的健康监测,确保高风险人群健康监测全覆盖。要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对辖区内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群建立台账,强化履约质量,丰富签约服务内涵,将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特殊人员健康监测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通过一封信、告知书、设置热线电话以及新媒体网络等方式,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务人员的联系方式通知到每一个重点人群,确保在必要时能够及时取得联系。发现患者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时,家庭医生应当指导其到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门诊)就诊;若患者病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则应当在医联体牵头医院指导下,及时转诊至有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2.加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分级分类就诊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指导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重点人群进行抗原检测,抗原检测阳性的,及时按照以下分级原则进行管理和转诊:(1)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采取居家隔离或居家自我照护,必要时给予口服药治疗,密切监测其健康状况。高龄行动不便的,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原则居家或在养老机构就地治疗,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不转出集中救治。(2)普通型病例、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心脏病、肿瘤等)但病情稳定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转诊至医联体对应的亚定点医院治疗。(3)以新冠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病例和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例,转诊至医联体对应的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中危重型病例收治于ICU病房,重型病例收治于亚ICU病房,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例收治于普通病房。(4)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基础疾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亚定点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的,转诊至医联体牵头医院治疗,牵头医院不是三级综合医院或能力不满足患者救治需要的,转诊至与医联体建立协作关系的三级医院。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诊。(三)提高新冠肺炎处置能力。1.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均要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发热诊室要有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人员,完善消毒、检查检验、应急抢救等相应设备和药品配置,具备预检、分诊、筛查功能。多渠道扩充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队伍,吸引医疗机构已退休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机构执业。发挥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院的支撑作用,向医联体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派出呼吸、感染、中医等相关专业医师和院感管理人员,驻点出诊、指导。未加入医联体的,由所在地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定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选派相关人员驻点服务。同时,通过远程医疗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生对高风险人群的识别、诊断和处置能力。各地要对照第九版诊疗方案,按照服务人口的15-20%配齐配足中药和抗原检测试剂盒。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组建巡诊小分队等形式,指导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特殊人员以及居家隔离人员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抗原自测和异常报告,上门为抗原异常者采集核酸,对需要就医的协助联系转诊。2.提高医联体牵头医院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能力。加快推进ICU病房、缓冲病房、可转换ICU床位建设,1张ICU床位配备1名医师和2.5-3名护士作为一线医护人员,并按照一线医护人员总数的20-30%储备后备力量。建立由重症医学专业医护人员和其他专科经培训医护人员组成的混合编组工作模式。要加强培训,提高有关医护人员重症救治能力。(四)做好转运车辆配置和调度。各市、县应当以网格化布局医联体为单位,按网格人口和医疗资源配置情况,科学配置转运车辆。加强市、县统筹调度,保障网格内新冠肺炎高风险人群及时转运。(五)做好患者转诊衔接工作。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和医联体牵头医院等医疗机构,要确定专岗专人,负责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运车辆等做好转诊衔接。要建立明确的接诊流程和绿色通道,特别是三级医院要专门开设高风险人群接诊绿色通道,不得延误、推诿、拒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高风险患者。(六)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持作用。1.以医联体为单位,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门诊)远程医疗全覆盖,上级医院通过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培训等方式提高基层首诊能力。2.加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门诊电子病历互联互通,推动有序双向转诊。3.依托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分级诊疗转诊平台等信息化平台,推动医联体内、医联体与定点医院和亚定点医院、医联体与外部协作医院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确保需要救治的患者及时诊断、及时转运、及时救治。4.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便捷、高效的积极作用,利用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平台、官方新媒体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和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线上健康评估、居家健康指导、健康宣教、心理疏导,提供互联网诊疗和线下药品配送到家的服务,及时将出现病情变化的患者精准引导到有能力的医疗机构就诊。三、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在2022年12月20日前健全辖区内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确保新冠肺炎高风险人群全覆盖,协调有关部门对高风险人群健康监测提供经费保障。同时,要在12月20日前指导督促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全部开放,配齐中药和抗原检测试剂。组建转运转诊专班,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工作流程,统筹协调分级诊疗过程中的患者转运工作。(二)细化实施方案。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在2022年12月15日前制定完成实施方案,指导辖区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基层首诊准备工作,确定新冠肺炎分级诊疗流程,并将实施方案报国家卫生健康委。(三)做好监督指导。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医务人员培训,重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开展新冠肺炎相关症状识别、抗原检测、健康监测、转诊流程等培训。要指导医联体牵头医院和其他三级医院做好重症救治准备,督促牵头医院落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救治、健康监测和感染防控的指导责任,派出医务人员、感控人员驻点指导,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感染者的发现、处置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四)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和分级诊疗工作安排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对新冠肺炎分级诊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树立科学就医理念,促进形成有序就医格局。新冠肺炎相关健康风险评估标准.docx
  • 共创美好记忆 --记2024年岛津上海分公司家庭日活动
    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六一儿童节,岛津上海分公司迎来了它的第11届家庭日庆典!自2014年起,这场欢乐的盛宴就如同一个不可或缺的“定番”,准时在每年的六一前后与我们相聚,共同编织了一段段温馨而难忘的记忆。今年,我们再次相聚,一起开启这场充满爱与欢笑的家庭日大派对!家庭日背后的初心与蜕变最初,家庭日只是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岛津的孩子们能近距离感受父母的工作环境,了解他们为之奋斗的职业。然而,随着每年的精心策划与举办,结合岛津科技特色的活动层出不穷,家庭日逐渐蜕变为一场盛大的亲子盛宴,不仅赢得了口碑,更在“岛二代”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今年,我们更是荣幸地将家庭日安排在了六一儿童节这一天,这无疑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担当。但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它让家庭日的意义更加深远。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有122位同事携家带口,共计310人参加了这场盛会,其中“岛二代”就占了119名。家庭日的魅力可见一斑,许多家庭都表示,只要来过一次,就年年期待再次相聚。这也正是我们不断努力、扩大活动规模的动力所在。全员一心,共筑企业文化今年的家庭日活动,荣幸地得到了公司高层领导的热情关注和鼎力支持。青山社长、大岛所长、今井部长、铃木事业部长等纷纷亲临现场,亲自莅临指导。其中,青山社长更是兴致盎然地参与了科学实验、岛津150周年LOGO说明介绍、Mini四驱车竞速等多项活动的观摩,与孩子们一起享受了这场欢乐的盛宴。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公司高层对家庭日活动的重视,更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公司对于构建企业文化、提升员工凝聚力以及吸引和培养“岛津粉”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每一年的家庭日活动,都是由岛津上海工会以匠心独运的精心策划与组织。今年,现场的50位工作人员都是来自上海分公司的热心员工,他们默默付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志愿者队伍中还多了两位特别的身影——两位员工子女也加入了其中。这些曾经在这里寻找快乐、留下美好回忆的孩子们,如今已成长为带领其他小朋友一同探索奇妙世界的“案内人”。他们不仅传承了岛津的爱心与责任,更将这份温暖与关怀传递给了更多的小朋友。场地升级,特色活动欢乐翻倍经与物业方面沟通报备,室外活动场地较去年扩大了300多平米,除了空气城堡、电子游艺设施,今年还新增了卡丁车赛场,一个更加宽敞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玩耍,释放童真。每年家庭日都有为小朋友设计的原创特别活动,今年我们为孩子特别设计了"我在岛津画仪器"和"咖啡因分析"两个特色活动。"咖啡因分析"活动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次独特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现代分析实践体验。活动始于小朋友们亲手选购的一杯咖啡,随后引导他们参与样品制备、进样和分析的完整流程,深入体验了液质分析仪器的操作与应用。在当前国内大学教育中,液质分析作为专业课程内容仍相对稀缺,中国药科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开设此类课程,而此次活动无疑为参与的小朋友们提供了一个高起点的学习平台。在操作过程中,小朋友们不仅学习了实验技能,更从分析结果中直观地了解到了不同品牌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差异。这一发现不仅为他们今后为父母挑选合适咖啡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分析和科学探索的兴趣。除了实践技能的学习,活动还融入了咖啡文化的教育。小朋友们了解了咖啡的起源、成分以及提神原理,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体系。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财富,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了亮丽的一笔。"我在岛津画仪器"这次为孩子们挑选的模 特都是荣获国际设计大奖的"超模",它们分别是静态万能材料试验机的SMX-V,微焦点X射线CT系统的XSeeker 8000,原子吸收光谱的AA-7800。在企划部设计室与岛二代志愿者的共同指导下,孩子们用自己的视角观察、描摹这些装置,并了解这些装置的作用。然而,这还只是爱好艺术爱好设计的孩子们接触岛津的一个切入口,活动志愿者又为孩子们讲解了岛津源创体字体的开发设计过程,并让孩子们体验了在众多字体中依照岛津字体的特征找字组词的游戏;为孩子们分享了初代岛津源藏放飞载人氢气球的漫画,以氢气球这一设计元素,请出了岛津150周年LOGO的设计者徐雯老师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设计经历,带领大家共同寻找在LOGO中隐藏的一个个岛津元素。这是一堂内容超级饱满,素材超级新鲜的创意课。有的学,当然还要有的玩。SSH二楼的会议室此刻都变身成为了岛二代们的乐园,手工组的姐姐们指导女孩子们串各种好看的手链,平时一丝不苟的研发人员此时成了Mini四驱赛道上的孩子王,活动还请来了专业的面部彩绘师,帮孩子们做个性化的彩绘装饰,为孩子们妆点童年的欢乐记忆。在"街机"前和并不相熟的小伙伴作对厮杀然后成为好朋友,"愤怒小鸟"的弹弓让来玩的小朋友知道了抛物线的存在。"眼疾手快"试出了不同人的运动反应力,顺便说一句,分析中心的刘仁威博士一上手就抓了九根(10根满分),不由感慨:优秀的人总能在各种地方显露他的优秀,完全不挑地方。活动现场的抓娃娃机一抓一个准,成功率百分百,这样的抓娃娃机除了这里,只有童话里才有了。扭蛋机里掉出的扭蛋带来了孩子们的各种惊喜,也都在感慨活动方才给10个代币,太少了点。义卖献爱心,凝聚岛津大家庭温暖今年家庭日活动还特邀手工组的小伙伴们举办了一场特别爱心帮扶义卖,小兔子耳朵的发卡,珍珠材质的项链、耳环装置,都是出自章旻老师及其手工组小伙伴们的制作,就在不久之前,手工组的小伙伴们还刚刚参与了一场"情暖童心,快乐成长"的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为云南绿春县三猛乡哈德村的小朋友送去了自己做的发饰。本次义卖活动所获得的金额将全部用于公司内需要帮扶的职工家庭,这也体现了"家庭日"对岛津人的又一层含义。上海分公司将根据义卖所得,按1:1配资,共同为困难职工家庭送上关怀和温暖。这一行动不仅传递了爱心,更彰显了岛津大家庭的凝聚力与温暖。今年孩子们的伴手礼是岛津万能材料试验机自动化工作中心的拼搭颗粒积木,这又是一个岛津人的原创,也是给岛二代们的一次种草。岛津家庭日在一年年的成长中迭代,也越来越成为了岛津员工及岛二代们希望的样子,而这个活动又与岛津重庆分公司工会的"小小药学家"等活动一起,成为了岛津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成为让接触到岛津的人喜欢岛津的一个理由。
  • 张文宏教授审核的华山感染新冠居家指南!请收好
    昨天抗击新冠“新十条”颁布,值得纪念。中国抗疫进入对病毒全面反攻的新时期。但是全国各地的抗疫手势,医院和民众的认知,政府的应对,均需要进一步协调,协调之际未免会有些凌乱,民众也会有些对不确定性的不安。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生活逐渐走向正常化,我们将面临一个与新冠病毒不期而遇的巨大可能。过去的三年,让我们不愿意接触新冠。犹如人类对动物的驯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世界里多了一种叫做新冠病毒的微生物,其实人类社会中有类似的微生物已经有数千种。在不经意间,每年我们都会因为感染其中的几种而短暂发病,有时你甚至一无所知,已经感染过了,但是也有人因为免疫力很低,每次生病都会很重,甚至有生命危险。但是这就是现实的世界,我们可能还需要数月时间去慢慢习惯这样的世界。应对新冠的方案千万条,核心问题就一个,我生病了要去医院吗?围绕着这个问题,很简单,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通过电话、网络或者是当面问诊就能解决。但是,我们的医疗体系必须保证0.5%的病人应该收治在医院。我们今天要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老百姓知道得了新冠不要随意去医院,在家就能很快痊愈,不过要有医生,最好是身边的家庭医生,社区服务中心熟悉的医生,能够给予指导,互联网医院的快递小哥或者社区志愿者能够把买的药及时送到需要治疗的病人手中就可以了。而需要住院的病人,我们社区基层医生或者医院的发热门诊的医生处理后可以转到红码医院或者红码病区,得到高效的治疗。这套体系只要正常运转,又有足够的药物储备,我们通过数月时间的磨合,就能逐渐走出疫情,迎接美好灿烂的生活了。所以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只需要围绕一件事,就是如何让0.5%需要住院的人能有床位,让99.5%的感染者能够安心地在家治疗。但是,经常有人问:“道理我都懂,但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办?”那么,今天这份华山感染新冠居家指南赶紧收好01新冠奥密克戎感染常见症状新冠奥密克戎感染后,很多人都没有症状或者症状相对较轻,但也有一些人依旧会出现一些“流感样症状”,其中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鼻涕、鼻塞、肌肉酸痛、头痛等。02如何判断我是否适合居家康复?如果你是属于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或者轻型病例,并且家庭环境又具备自我隔离的条件,那么完全可以在家里进行自我隔离和健康观察,等到症状消失,根据有关规定检测核酸阴转便可以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但是,如果你是属于高风险人群,则需要更为慎重。03如何判断我是否属于高危人群?12月7日,国家针对居民不同基础疾病和疫苗接种情况制定了风险评估标准。其中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人群才划为低风险人群:①年龄小于80岁;②无基础疾病,或者基础疾病稳定且全程接种疫苗。常见的较为严重的基础疾病包括肾功能不全正在透析的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免疫缺陷人群和器官移植后人群,肿瘤正在接受放化疗或免疫治疗的人群等。如果你不属于低风险人群,又同时伴有高热等症状,那么应该前往医院进接受医生进一步的评估。04我需要监测哪些指标?对于选择在家隔离和康复的感染者,在保证自己能够吃好,休息好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自己监测以下指标:症状,体温,脉搏,氧饱和度。发热时往往会有脉搏(心率)增快,并不需要过于紧张。但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大于39度)或脉搏(心率)持续增快(超过100次/分)超过3天;或者氧饱和度下降至95%以下,则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如果在发热的同时,还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或者是不能缓解的胸痛、乃至意识混乱时,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有些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人群,虽然没有上述症状,但如果出现血糖、血压控制不佳等情况时,首先推荐使用互联网医院或者是采取在线咨询问诊等方式与专科医生取得联系,获取用药指导,如果相关资源不能获得或症状持续加重,应该及时前往医院专门针对阳性感染者的就诊场所就诊。对于无基础疾病的年轻人,这些症状通常能通过充分休息、增强营养后在3-5天以内自行恢复。如上述症状明显,可通过服用药物来缓解,比如说发热可以服用退热药,咳嗽可以服用一些止咳糖浆等,但应该按照说明书的剂量服用,切勿超过合理的剂量范围。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服用一些中成药制剂帮助缓解症状。08家用小药箱可以准备哪些物品?①体温计:电子的耳温计、额温枪,或者水银温度计都可以。其中水银温度计易碎,如果破裂可能汞中毒,因此使用需要小心,不适宜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居民。②指夹式脉氧仪:一般的指夹式脉氧仪夹在手指上后会显示两个参数:SpO2%就是我们所说的氧饱和度,一般在95以上都无需担心;PR bpm是指脉搏,成年人正常的脉搏数值显示在60-100,不过发热时,体温每上升1℃脉率一般会升高10-20次/分钟,因此发热时出现心率或脉搏的增快是正常表现,但如果明显感到心慌不适、或者心律不齐(心跳或脉搏不规则),那么需要去医院就诊。③电子血压计:相比传统的水银血压计,电子血压计电子血压计:相比传统的水银血压计,电子血压计使用便捷,也更安全,成年人正常的血压范围收缩压(上压)在90-140mmHg左右,舒张压在60-90mmHg左右。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平时就可以监测一下自己的日常血压范围,如果严重偏离自己的基础血压水平,那么应当及时就诊。④退热药、感冒药、止咳药、化痰药:需要注意,这些药品都不能治疗新冠,只是可能可以缓解一下新冠引起的症状。可以根据个人既往感冒的经验适量购买,但没有必要进行囤积。虽然这些药品多数都是非处方药品(OTC),但不当使用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副作用,比如NSAIDS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肝肾功能损害。因此在应用的时候建议仔细阅读说明书,特别是对于有基础病、以及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前应当咨询医生。总之,新冠病毒演变到奥密克戎变异株后,较之前的病毒呈现出了相对较轻的致病性,感染者多呈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大部分感染者通过居家隔离和自我健康监测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康复,而不必去医院就诊。虽然这样,但还是会有极少数人会出现重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万一感染了新冠,学会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去医院就诊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审核:张文宏 教授图片来源:新加坡居家康复指南https://www.moh.gov.sg/docs/librariesprovider5/default-document-library/moh-home-quarantine-isolation-booklet-chinese-1.pdf来源 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 | 作者 王新宇 周晛 李杨 阮巧玲 张文宏教授
  • 法国取缔含双酚A的食品容器及家庭器具
    2012年10月9日,法国国会参议院(即上议院)通过禁令取缔含双酚A的食品包装。法国国民议会(即下议院)已于2011年10月12日通过有关法案。不过,参议院对法案做出了多项修改。   根据第10/2011号规例,在欧盟层次上,双酚A获准用于食品接触物料内。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曾对双酚A的毒性进行多项科学研究,认为每日摄取量不超过0.05毫克双酚A(以每千克体重计算)属安全水平,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风险。   虽然如此,法国于2010年已实施法例取缔含双酚A的婴儿奶瓶。不过,当时欧洲委员会并未因为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的报告而反对法国的立法举动,反而通过第2011/8/EU号法例,禁止在欧盟生产或销售含双酚A的婴儿奶瓶。   与此同时,自2010年起,比利时、丹麦及瑞典已取缔供3岁以下幼童使用的含双酚A产品。   2011年,法国国民议会以法国食物、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局(ANSES)的研究结果为理据,采取更强硬的姿态,投票通过禁止制造、进口或出口所有含有双酚A的食品包装、食品容器和家庭器具。禁令将由2014年1月1日起生效,而婴儿食品容器更会于2013年1月1日实施禁令。此外,法案亦规定,但凡含有双酚A并接触到食品的产品,必须标明含有双酚A,并说明孕妇与3岁以下儿童不应使用该等产品。   法国参议院确认国民议会通过的禁令,并做出多项修订,当中主要修改是把禁令实施日期延至2015年7月1日。不过,针对含双酚A婴儿食品容器的禁令实施日期则没有改变。   此外,参议院决定,根据法国食物、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局的意见,由2015年7月1日起禁止使用含有若干类内分泌干扰物(包括双酚A)的医疗器具。   在法国食物、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局指出即使低含量双酚A亦会影响人体健康之后,欧洲委员会要求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再次研究双酚A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将于2013年5月完成研究。   与此同时,欧委会认为,法国通过的法案将会阻碍货品在欧盟流通,西班牙、意大利及英国亦支持欧委会的观点。所以,法国的决定可能会在欧洲法院遭到反对。   法国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将交由国民议会二读,但日期尚未公布。   法国食物、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局已于2012年9月向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建议,修订双酚A的分类,列为会损害生殖能力的化学物,藉此在欧盟层次收紧对双酚A的管理。根据关于物质和混合物分类、标签和包装的第1272/2008号规例,上述修订将导致欧盟禁止双酚A在市场上推广。欧洲化学品管理局将在其网站上公开收集意见,为期45天。在法国公布建议后的18个月内,欧洲化学品管理局将须提交最终建议。
  • “热爱科学,走进科学”,天美与启迪漕河泾科技园、中山妇联联合举办亲子家庭活动
    5月21日下午,天美承办了由松江区中山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党总支、启迪漕河泾科技园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山街道妇女联合会联合举行的“热爱科学,走进科学”科普教育亲子活动。天美家庭日活动走出企业,让更多家庭和孩子感受科学的魅力,来自园区及中山街道社区的20组家庭参与了本次活动。在天美实验室里,与孩子们互动展示了4个科学小实验,分别为“发现颜色的秘密”、“荧光笔隐形术”、“七彩珍珠雨”和“大象牙膏”,从化学、光学、材料学等多个领域的简单小实验入手,增强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培育学习兴趣。小实验“天平称头发丝”,孩子们和家长很好奇这么轻的物品也能称,纷纷排起长队来亲自称一称。天美实验导师针对在称重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耐心地讲解了实验的原理并补充与天平有关的知识。大家纷纷感叹“见证了科技的力量”。天美色谱产品线市场工程师武工,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兼科学实验导师,在启迪漕河泾科技园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学仪器展厅,带领大家参观介绍了展厅陈列的天美产品:差示扫描热仪(DSC30)、赛里安456i气相色谱仪等各个公司的仪器,为大家讲解了科学仪器的分类、日常应用等领域等。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希望,天美愿通过新颖的互动科学实验,让孩子们了解科学、走近科学、热爱科学!通过更多的活动,增强大家对科技创新的认同,赢得社会对中国仪器的自豪感!
  • 天津大学教授何明霞:平衡事业、家庭的前提是照顾好自己
    科学究其本质就是一种磨练,得益于那些好奇心无限、智慧超然并愿意为世界和个体生活带来真正改变的人们。正因如此,科学界一直不乏杰出的女性智者和先驱,她们为其所在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科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女院士、女教授、女专家,还有“硬核”女高管,资深女工程师… 等女性工作者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身影也许柔弱,但是她们刚柔并济 挑战也许更多,但是她们执著坚守 既是“排头兵”又是“后勤兵”,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她们有泪更有笑。值“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仪器信息网将目光聚焦在这样的一个群体,听听她们的心声。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院长何明霞分享她的科研工作故事。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院长 何明霞Instrument:请介绍您进入科学仪器行业的机缘,为何选择这一领域?我本科学的方向就是激光技术,激光是现在仪器测量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专业。毕业之后,我有幸加入了一个关于隧道显微镜的课题组,利用隧道效应来解决界面的一些问题,这对我后来的科研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回国后,我的工作领域也处在一个交叉学科,当时的研究和工作让我领会到:一项新的技术应用于另一个已有学科,就可能会给这个学科带来新的意义和推动力。所以在2004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接触到了太赫兹技术后,就决心开始从事与它相关的研究。后来开始研究它的光谱测量方向,并一直在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在太赫兹的生物效应、物理效应等。Instrument:从业至今,这一路肯定也非常艰辛,请分享下您工作的苦与甜?要说从业的辛苦,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事是容易的。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身上肩负着多重责任,实验、研究、工作、学生培养等多种事务,哪一样都有处理好!而事情多就很容易挤占个人时间和事务。除此之外,我现在从事的很多都是全新的研究,技术方面也比较前沿,国内可能也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要想推广到市场上,应用到产业化当中,就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工作不是只有辛苦,也有很多的乐趣。不断探索世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当你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术,拓展了自己的认知,就会觉得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还有我们从事的研究方向,不管是对学科还是行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自己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Instrument:认为女性在工作方面有哪些挑战和优势?对于事业和家庭,您认为女性应该怎么去平衡?提起女性工作者,很多人都会提起家庭和事业的平衡,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应该只是女性单独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上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说到平衡,应该归结为生活的艺术吧~我认为平衡事业、家庭的前提,是照顾好自己。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学校里面是教授,承担了很多重大的课题;在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简称“天川院”)是院长,几年间为了推进天川院建设项目的顺利落地,天津成都两个城市之间频繁来往,终于在去年顺利完成,并且在今年开始正常运转。虽然事务繁多,我对自己还是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其次要时刻保持仪态得体,这也是照顾自己的一个方面。其次提到平衡,在这里我很想感谢一下我的家人。我的先生工作也很忙,不在我身边,一般周末才能回家。只要他在家,会承担所有家务,照顾我,尊重并支持我所有的决定;我的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独立了,几乎很少让我为她操心。我的成功的背后都是他们在支持和相信我。Instrument:2021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您想给女性后浪提什么建议?新时代的女性,在信息获取能力、专业能力和独立性精神等方面都比我们那个年代的女性要强。希望她们能够充分利用新时代带来的机会,同时能够有更多的情怀,用这种情怀来克服未来在学习、研究、工作和处理家庭事务过程中的困难。
  • 27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高等学校:   依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我部组织专家对部分建设期已满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在有关省(自治区、市)教育厅(教委)和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各实验室在凝炼研究方向、科研环境和条件、人才队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外开放与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达到了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要求。经我部组织的专家组对&ldquo 生物医学分析化学&rdquo 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验收,我部同意上述实验室通过验收(名单见附件1、2)。   同时,根据科技和学科发展的需求以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意见,我部同意&ldquo 分子医学&rdquo 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调整名称(名单见附件3)。   通过此次验收的实验室正式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义开放运行,统一命名为&ldquo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Key Laboratory of× ×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rdquo 。   希望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和高等学校继续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积极支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各实验室要坚持&ldquo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rdquo 的方针,面向科学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突出特色,努力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加强支撑学科建设与发展,大力培养优秀的中青年人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切实提高实验室整体水平和能力。   附件:   1. 通过验收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2. 通过验收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3. 部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称调整名单   教育部   2014年1月6日   附件1 通过验收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验收时间 1 生物医学分析化学 武汉大学 2012年12月 2 水产品安全 中山大学 2012年12月 3 数字家庭 中山大学 2012年12月 4 分子生物物理 华中科技大学 2012年12月 5 南方地区高效灌排与农业水土环境 河海大学 2012年12月 6 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化冶金 东北大学 2013年1月 7 热流科学与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2013年1月 8 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 东华大学 2013年3月 9 计量经济学 厦门大学 2013年3月 10 言语听觉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13年4月 11 水工岩石力学 武汉大学 2013年4月 12 慢性肾病 北京大学 2013年4月 13 智能化递药 复旦大学 2013年7月 14 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 长安大学 2013年9月 15 仿生机器人与系统 北京理工大学 2013年10月 16 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 山东大学 2013年11月   附件2 通过验收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共建地方 依托单位 验收时间 1 神经遗传与离子通道病 广东省 广州医学院2012年12月 2 非常规冶金 云南省 昆明理工大学 2012年12月 3 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 福建省 福建农林大学 2013年1月 4 温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 福建省 福建师范大学 2013年1月 5 心血管重塑相关疾病 北京市 首都医科大学 2013年2月 6 热带药用植物化学 海南省海南师范大学 2013年6月 7 理论化学与分子模拟 湖南省 湖南科技大学 2013年7月 8 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医科大学 2013年7月 9 中枢神经创伤修复与再生 天津市 天津医科大学 2013年11月 10 流体及动力机械 四川省 西华大学 2013年11月 11 认知无线电与信息处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3年11月   附件3 部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称调整名单 序号 实验室原名称 依托单位 实验室调整后名称 1 分子医学 复旦大学 代谢分子医学 2 神经遗传与离子通道病 广州医学院 神经致病基因和离子通道病 3 理论化学与分子模拟 湖南科技大学 理论有机化学与功能分子 4 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女疾病 四川大学 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 5 中枢神经创伤修复与再生 天津医科大学 中枢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 6 发光与实时分析 西南大学 发光与实时分析化学 7 数字家庭 中山大学 机器智能与先进计算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遵循发展规律,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推进。《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提出了中医药服务体系、特色人才队伍、传承创新、产业和健康服务业、文化、开放发展、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目标,以及十五项主要发展指标。《规划》部署了十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加快中医药开放发展,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以及强化中医药发展支撑保障,并安排了十一类共四十四项重大工程项目。《规划》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职能;强化投入保障,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实施机制,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保障;注重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格局。以下为通知全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2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2022年3月3日(此件公开发布)“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十三五”期间,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完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中医药法施行。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医医院达到5482家,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68张,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48人,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4.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占比达到86.75%,备案中医诊所达到2.6万家。中医药传承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中医药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病及重大传染性疾病临床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屠呦呦研究员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完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产品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基本完成,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20.69%。中医药开放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中药类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我国慢性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传统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安全和健康质量,健康需求不断增长,并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点。有效应对多种健康挑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好发挥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应看到,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中医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仍较薄弱,中西医协同作用发挥不够,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和应急救治机制有待完善,传承创新能力有待持续增强,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仍需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政策体系需进一步健全。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强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坚持遵循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深入发掘中医药精华,在创新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完善政策举措和评价标准体系,持续推进中医药领域改革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坚持中西医并重,提升中西医结合能力,促进优势互补,共同维护人民健康。统筹谋划推进中医药服务、人才、传承创新、产业、文化、开放发展、深化改革等工作,形成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合力。(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加快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人才成长途径和队伍结构持续优化,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中医药传承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有利于传承创新的政策机制逐步完善,基础理论和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临床与科研结合更为紧密,多学科融合创新持续推进。——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中药材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供应保障能力逐步提高,中药注册管理不断优化,中药新药创制活力增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有序发展,中医药与相关业态持续融合发展。——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为优质丰富,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传播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高,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开放发展积极推进。中医药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作用更加显著。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交流不断深化,服务贸易积极发展。——中医药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领域改革持续深化,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中医药信息化、综合统计、法治、监管等支撑保障不断加强,中医药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发展指标三、主要任务(一)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1.做强龙头中医医院。依托综合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中医医院,建设一批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高水平研究与创新转化、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现代医院管理、传统医学国际交流等方面代表全国一流水平。将全国高水平中医医院作为输出医院,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在优质中医药资源短缺或患者转外就医多的省份设置分中心、分支机构,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2.做优骨干中医医院。加强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建设,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规范科室设置,推进执行建设标准,补齐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短板,优化就医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一批中医特色重点医院。提升地市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3.做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持续加强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施名医堂工程,打造一批名医团队运营的精品中医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服务。推动中医门诊部和诊所提升管理水平。4.健全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强化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病区和中医综合治疗区。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二)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1.彰显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提升疾病预防能力。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脊柱侧弯、肥胖等中医适宜技术防治。规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继续实施癌症中西医结合防治行动,加快构建癌症中医药防治网络。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制定中西医结合的基层糖尿病、高血压防治指南。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优化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持续开展0—36个月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逐步提高覆盖率。增强疾病治疗能力。开展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以满足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临床需求为导向,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皮肤科、妇科、针灸、推拿及脾胃病、心脑血管病、肾病、肿瘤、周围血管病等中医优势专科专病,巩固扩大优势,带动特色发展。制定完善并推广实施一批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逐步提高重大疑难疾病诊疗能力和疗效水平。加强中药药事管理,落实处方专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使用中药。鼓励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中医医疗技术中心,挖掘整理并推广应用安全有效的中医医疗技术。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加强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开展中医护理门诊试点。强化特色康复能力。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加强康复(医学)科建设,康复医院全部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其他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普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康复服务模式。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中国特色康复医学。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尘肺病等慢性病和伤残等,制定推广中医康复方案,推动研发中医康复器具。大力开展培训,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2.提升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中医药参与应急管理的制度。在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制修订中,研究纳入坚持中西医并重以及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加强中医救治能力建设等相关内容,推动建立有效机制,促进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依托高水平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建设覆盖所有省份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依托基地组建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提升中医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不含中医专科医院)全部设置发热门诊,加强感染性疾病、急诊、重症、呼吸、检验等相关科室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强化中医药应急救治支撑保障。加强中医药应急科研平台建设,合理布局生物安全三级水平实验室。加大国家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人员充足、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人才库,提高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和重症救治能力。完善中药应急物资保障供应机制。3.发展少数民族医药。加强少数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提高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少数民族医药服务能力。改善少数民族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少数民族医医院专科能力、制剂能力和信息化能力建设。建立符合少数民族医医疗机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少数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研究力度,有效传承特色诊疗技术和方法。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医药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大对少数民族医药的传承保护力度,持续开展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抢救整理工作,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4.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推动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在综合医院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加强中西医协作和协同攻关,制定实施“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将中西医协同发展工作纳入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动三级综合医院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建立符合中西医结合医院特点和规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修订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业务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设备配置。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和专科建设,促进中西医联合诊疗模式改革创新。提升相关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引导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建设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普遍开展中医药服务,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加强相关领域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优化妇幼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妇女儿童中医药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服务能力。5.优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完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功能,优化服务流程和方式,总结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和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中医医院建设。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让患者享有更加便捷、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三)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1.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材组织,增设中医疫病课程,增加经典课程内容,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加大对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院校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建设100个左右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加强中医临床教学能力建设,提升高校附属医院和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能力。实施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计划。依托现有资源,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群)。2.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打造岐黄学者品牌,持续开展岐黄学者培养、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等项目,做强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持续推进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将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纳入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按照“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要求,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需求合理确定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规模,在全科医生特岗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推广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探索推进轮岗制与职称评审相衔接。适当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表彰奖励评优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引导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3.完善落实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试点。增加临床医学类专业中医药课程学时,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在临床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中增加中医知识。落实允许攻读中医专业学位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参加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和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政策要求。在高职临床医学类专业中开设中医基础与适宜技术必修课程。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接受必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综合医院对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其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加强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培育一批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人才专项,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四)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1.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编纂出版《中华医藏》,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支持中医学术流派发展。推动出台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2.加强重点领域攻关。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中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深化中医原创理论、中药作用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诊疗规律与临床研究。加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加强开展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有效成分或组分等的中药新药研发。支持儿童用中成药创新研发。推动设立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项目。3.建设高层次科技平台。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中医药研究平台,研究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队”作用,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4.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一批中医药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支持中医医院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加强协作、共享资源。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团队组建等方面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五)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1.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公布实施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制定中药材采收、产地加工、野生抚育及仿野生栽培技术规范和标准。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全国中药资源共享数据集和实物库,并利用实物样本建立中药材质量数据库,编纂中国中药资源大典。2.加强道地药材生产管理。制定发布全国道地药材目录,构建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利用山地、林地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开展道地药材产地和品质快速检测技术研发,集成创新、示范推广一批以稳定提升中药材质量为目标的绿色生产技术和种植模式,制定技术规范,形成全国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对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保护,培育一批道地药材知名品牌。3.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健全中药材种植养殖、仓储、物流、初加工规范标准体系。鼓励中药材产业化、商品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鼓励创建以中药材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以中药材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强镇。制定实施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继续推进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探索将具有独特炮制方法的中药饮片纳入中药品种保护范围。加强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平台建设。研究推进中药材、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多部门协同监管。加快中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提升中药装备制造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和现代化。4.加强中药安全监管。提升药品检验机构的中药质量评价能力,建立健全中药质量全链条安全监管机制,建设中药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监测体系。加强中药饮片源头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中药饮片、中成药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中成药监测、预警、应急、召回、撤市、淘汰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加强中药说明书和标签管理,提升说明书临床使用指导效果。(六)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1.促进和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展。促进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咨询指导、健康干预、健康管理等服务规范开展。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和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支持中医医师依照规定提供服务。2.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强化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衔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向农村、社区、家庭下沉。逐步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建,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加入老年医学科工作团队和家庭医生签约团队,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推动养老机构开展中医特色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在全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中培育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在医养结合机构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3.拓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鼓励地方结合本地区中医药资源特色,开发更多体验性强、参与度高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吸引境内外消费者。完善中医药健划顺利实施。(四)注重宣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和培训,加强正面宣传和科学引导,大力宣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成效,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及时总结提炼地方好的做法和经验,加强典型报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格局。
  • 翼路有你 携手八载 共创未来|瀚辰光翼八周年庆暨家庭开放日
    感谢翼路有你携手同行八载共创辉煌未来!2024年4月13日,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晴朗天 我们迎来了瀚辰光翼8周年庆&家庭开放日 一起来看看欢声笑语的精彩瞬间吧! 瀚辰精心布置了打卡区,让每一位到场的瀚辰er都能留住这值得纪念的一刻!感谢瀚辰er们这一年的努力与陪伴,新的一年我们也携手并进!今天,每一位到场的大伙伴小伙伴都是我们最尊敬最可爱的嘉宾~你们的笑容让这一天更值得纪念!本次周年庆暨家庭开放日,瀚辰精心准备了多种轻松快乐的互动游戏~室外趣味闯关游戏有:吹球过河、趣味套圈圈、光盘拔河、跳绳挑战、筷子运球、投壶……让我们一起运动起来!同时,我们也策划了室内亲子互动游戏~为每一位萌娃准备了石膏娃娃彩绘、扭扭棒花DIY、彩泥捏捏乐、奶油胶DIY、考古挖挖挖……各位家长们和小朋友们,展现你们实力的时候到啦~Show time~今天,瀚辰er们和他们最最亲爱的家人们一起来到了他们办公的地方,参观了他们为之奋斗拼搏的地方。员工及家属感受到了瀚辰光翼的人文关怀,家人们对员工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是最动人的爱,是幸福感与向心力的具现!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每位瀚辰人的努力拼搏和勤勉付出,更离不开瀚辰家属背后的默默支持和包容理解,衷心感谢大家为公司发展所奉献的一切。瀚辰也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大家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阶段性成果集中亮相
    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   深圳市政府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中,明确把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列为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内容之一。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作为该规划实施中获批的深圳市第一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其建立对于提升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整体产业升级与发展,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的意义。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去年七月份正式揭牌时,当时的代市长王荣和常务副市长许勤亲临现场,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      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具有两大特色,一是联合创新模式 该实验室由深圳市闪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国内领先企业联想、TCL、创维、康佳、长虹、长城共同建立。二是其拥有基于ISO/IEC领域中国首个国际标准作为技术支撑。在技术创新模式中,闪联自主制定的国际标准为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年来,实验室采取边建设、边研发的方式,目前已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近日,记者在座落深圳市科技园的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里见到了其中一些成果展示,包括闪联电力线传输(IGRS-PLC)技术在家庭和电动车中的应用、灵犀系列产品的网络应用、“三屏共享三网融合”组合应用等成果展示,这些成果都是基于IGRS技术标准,从家庭和办公场合,扩展到移动和远程访问场合,从局域网应用扩展到互联网领域与移动网络的应用,在电子信息领域和互联网产业具有广泛的应用。   闪联IGRS技术标准产业成果集中亮相   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已经开展了闪联IGRS 2.0技术的具体协议设计及其协议栈实现。目前闪联已有六项标准提交ISO/IEC国际标准组,其中已有两项获得批准并公开发布,在国内已提交18项标准提案,累计已申请20多项发明专利。其属下各研究室专注于闪联标准的共性技术和应用平台的研发,实现了IGRS2.0在网络连接技术、网络多媒体娱乐共享及三屏互动等多个应用方面的突破及一系列功能的场景演示。      闪联电力线传输(IGRS-PLC)技术在电动车中的应用   此次成果展最吸引人关注的场景是闪联电力线传输(IGRS-PLC)技术在电动车中的应用,电动车的电源线插入电源插座后,基于IGRS协议,内置在电动车中的IGRS-PLC模块和可视装置中的IGRS-PLC模块进行通信,实现可视装置显示电动车的充电状况。通过车上的场景切换装置,同样基于IGRS协议,可视装置会显示车内IP Camera拍摄到车内场景,显示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切换到电动车的充电状态。在电动车充电过程中,如果电动车电源插头被拔掉或脱落,IGRS-PLC通信机制会检测到此情况,并且启动电动车报警装置,此时电源会自动切断。      闪联电力线传输(IGRS-PLC)技术在多媒体高清播放娱乐系统中的网络应用   此项应用是来自闪联和日本松下在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共同建立的“闪联-松下PLC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致力于闪联电力线传输(IGRS-PLC)技术的研究和PLC相关技术及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应用。      灵犀无线连接器   在灵犀系列产品的网络应用成果展示中,作为闪联最新推出的无线连接设备,闪联灵犀无线连接器由闪联自主研发、全球首创,是全球第一款让电脑和电视无线互联的设备。灵犀无线连接器基于闪联技术,用户只需通过简单设置并将其插入电视USB接口中,电视即可与闪联电脑之间,基于IGRS1.0技术自动建立起无线连接,将电脑中的多媒体内容直接无线传输至这些设备之上,使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的在电视上欣赏电脑中的经典电影、天籁音乐和精美图片。在新一代基于IGRS2.0技术中,灵犀无线连接器将不需通过电脑连接到互联网,用户只需要电视遥控器点播互联网上的多媒体服务,带来更便捷的智能数字生活享受。      “三屏共享三网融合”场景   在成果展示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屏共享三网融合”场景,此项成果将海信电视、闪联手机、闪联笔记本进行组合,通过全新闪联IGRS 2.0技术,可以使海信电视、闪联手机与闪联笔记本之间互相无线推送图片、视频、音频等影音文件。闪联工作人员介绍说:“在用户外出旅游时,可以将手机拍摄的照片与视频图片直接通过异构网(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发送到家中的电视或笔记本之上,让家人可以通过大屏幕欣赏异域风光和用户的感受,真正实现了全新的三网融合应用,让用户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随着三网融合的深入推进,三屏互动作为最能体现闪联标准协同与应用互联技术,将成为闪联未来的重点打造与推广的应用成果。   除此三项成果之外,还有闪联互联网电视应用场景、闪联电力线传输(IGRS-PLC)技术在多媒体高清播放娱乐系统中的网络应用、家庭网络存储娱乐中心场景等,新的闪联产品和应用在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中不断涌现。未来3年,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将通过闪联技术标准建立跨信息技术、消费电子和通信领域的“虚拟跨界数字技术平台”,带动闪联创新技术与产业应用。   从局域网到广域网的全线扩展   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所取得的成果是基于新一代的闪联技术-闪联IGRS2.0.闪联标准的早期版本主要关注于实现3C设备在局域网上的互联互通,但伴随着互联网及移动设备的普及,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广域网范围内的协议服务应用需求。新一代的闪联技术-闪联IGRS2.0突破区域局限,实现无缝连接,对现有技术进行了扩展,将其从家庭、办公场合,扩展到移动和远程访问场合,从局域网应用扩展到互联网领域与移动网络的应用,并为设备引入了内容与在线服务。新一代闪联技术使得大量设备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无缝接入,并形成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即家庭的信息设备组成一个内部网络,同时这个内部网络与Internet互联,所有的信息设备都可以与Internet上的服务和内容互联,享受更丰富的信息和娱乐。用户不仅可以在PC上浏览新闻、聊天、打游戏,还可以在Internet上购买高清电影,并高速下载。   无缝、科技、节能、环保、互动是深植IGRS2.0的核心思考灵魂,也将成为引领未来世界数字家庭生活的风向标。人们能够享受最简洁便利的操作,随时随地连接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产品,实现无界的信息互动与量身服务,从而突破原有数字家庭的局限,真正感受到智能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和优越性。   闪联打造全球领先的3C协同产业技术创新基地         闪联智能家居控制平台      闪联智能家居实时监控系统      闪联智能家居展示   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立是闪联2009年的一项重大突破,实验室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国际领先的IGRS标准为核心,以建设全球3C协同领域研发和创新基地为目标,面向整个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标准、技术、开发平台、产品方案和测试认证等方面的支撑,凝聚、培养3C协同领域技术创新人才,开展产业技术研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将以深圳这个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为平台,借助深圳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和闪联的核心成员企业都集聚深圳的地域优势,加快闪联产业化进程,巩固闪联的3C国际地位和联盟优势。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创新技术应用期待未来全国各个实验室也能应用此项技术,共同推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进步,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附加值,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 空气净化器用处大吗?拎PM2.5仪到多个家庭实地检测
    12月19日,西安启动重污染天气Ⅰ级应急响应第一天,天灰蒙蒙的,心灰暗暗的,空气净化器这个“神器”再次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这东西真的有用吗? 用处大吗?昨日,记者手持两台检测PM2.5的仪器,走访了西安多个家庭,实地检测这一“神器”到底有没有作用。  检测仪器:环境仪一台 激光PM2.5检测仪一台。  检测目的:单纯检测在空气净化器作用下,家庭内外的PM2.5值是否有变化,空气净化器出风口和室内其他空间的PM2.5值是否有变化。  1 检测地点:凤城四路海璟新天小区刘先生家  检测时间:14:00  检测环境:某品牌空气净化器,购置于2014年,购入价2999元,没有更换过滤芯。  检测过程:在刘先生家楼下,两台检测仪显示PM2.5数值在350μ g/m3左右。进入刘先生家,PM2.5数值显示为近200μ g/m3。检测时,客厅内的空气净化器已打开超过8个小时,把两台仪器分别置于出风口位置时,数据显示分别为53μ g/m3和83μ g/m3,激光PM2.5检测仪提示为空气良好,最低值可达到12μ g/m3。但当把仪器挪到客厅其他空间时,PM2.5数值又瞬间上升为180μ g/m3以上,激光PM2.5检测仪提示为重度污染。  检测结果:空气净化器出风口PM2.5值为60μ g/m3左右,房间内平均PM2.5值为190μ g/m3。  2 检测地点:锦业路绿地世纪城小区李先生家  检测时间:15:20  检测环境:某极客DIY空气净化器产品,购置于2016年,购入价168元,使用时间不足一星期,没有更换过滤芯。  检测过程:在李先生家楼下,两台检测仪显示PM2.5数值都在380μ g/m3左右,最高时达到470μ g/m3。进入李先生家,PM2.5数值显示为200μ g/m3左右。李先生说,这台DIY产品买回来几天一直没有关过,白天放在客厅,晚上挪回卧室,基本持续24小时开机状态。记者把两台仪器分别置于这台空气净化器出风口位置时,数据显示分别为29μ g/m3和58μ g/m3,激光PM2.5检测仪提示为空气优质,让人意外的是,这台DIY产品的 PM2.5最低值竟达到2μ g/m3,但当记者把仪器挪到客厅其他空间时,PM2.5数值又瞬间上升为190μ g/m3以上,经检测,李先生家其他房间内 PM2.5数值均在200μ g/m3左右,为重度污染。  检测结果:空气净化器出风口PM2.5平均值为40μ g/m3左右,房间内平均PM2.5值为190μ g/m3。  3 检测地点:南三环海德堡小区任先生家  检测时间:16:10  检测环境:某品牌空气净化器,购置于2016年,购入价2200元,已更换过两次滤芯,最后一次更换约在10天前。  检测过程:在任先生家楼下,检测仪显示PM2.5数值在350μ g/m3左右,进入任先生家,数值瞬间跌到59μ g/m3。任先生家的空气净化器放置于客厅与餐厅交界处,白天一直开启。记者把两台仪器分别置于这台空气净化器出风口位置时,数据显示分别为15μ g/m3和20μ g/m3,激光PM2.5 检测仪提示为空气优质,随后记者把仪器挪到客厅其他空间时,PM2.5数值也维持在60-90μ g/m3之间,没有超过100μ g/m3,激光PM2.5 检测仪提示为轻度污染。  检测结果:空气净化器出风口PM2.5平均值为19μ g/m3左右,房间内平均PM2.5值为70μ g/m3。  4 检测地点:南三环海德堡小区杜女士家  检测时间:16:50  检测环境:装有新风换气加PM2.5过滤系统,24小时持续启动。同时配有某品牌空气净化器,购置于2013年,购入价2500元左右,没有更换过滤芯。  检测过程:杜女士家与任先生家室外环境基本相同。进入杜女士家后,PM2.5数值瞬间跌到200μ g/m3左右,不再继续变化。记者把两台仪器同时置于空气净化器出风口位置时,数据显示分别为48μ g/m3和69μ g/m3,激光PM2.5检测仪提示为空气良好,随后记者把仪器挪到客厅其他空间时,两台检测仪PM2.5数值则上升至200μ g/m3以上。  随后,记者再将两台检测仪放置在新风系统出口处,数据显示分别为180μ g/m3和203μ g/m3,比室内平均数值略底。  检测结果:空气净化器出风口PM2.5平均值为50μ g/m3左右,房间内平均PM2.5值为210μ g/m3,新风过滤系统出风口PM2.5平均值为190μ g/m3左右。  对比结果:在测试的四个家庭中,空气净化器均为家用,放置在客厅与餐厅相连接位置,使用面积基本在30平米左右。  单纯从检测数据来看,李先生家的DIY空气净化器产品出风口的PM2.5曾达到最低值2μ g/m3,但整体净化效果与其他几台价值数千元的效果差异也不大。  综合比对,任先生家的空气净化器综合检测数值最优。  专家观点  选购时留意能否杀菌除醛  张先生是一家专业空气净化器厂家的销售负责人。他表示,“市面上空气净化器价格不一,差异也较大,其实核心技术都一样。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风机带动,将空气吸进来经过滤纸或静电吸附过滤再排出去,反复循环,使室内空气得到清洁。不是说越贵就越好,很多机器外表高大上,材质很好,或者说机器多加了加湿或者除醛等功能,或者多加了活性炭片,有时就贵在这里。市民在挑选机器时,留意过滤效率、能否杀菌除醛,以后后期的使用成本问题也要考虑,一般情况下,滤纸除尘机器过滤效果越好,但后期滤纸更换的频率会越高。”  相关新闻  肺病门诊一半病号与雾霾有关  “这几天门诊患者特别多,有一半都是新病号,和雾霾关系非常大。”昨日下午2时,刚结束上午门诊的西安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白丽君说,最近的患者症状集中表现在口干、鼻干、嗓子疼等症状,主要病因就是处于干燥寒冷的严重雾霾天气里。  白丽君建议说,如果已经出现口干、鼻干的轻微症状,可用中药泡水喝,来预防呼吸道疾病。如10克的麦冬、胖大海、菊花、玄参,和6克的干草搭配,一起泡水喝,也可熬煮,一直喝到水没有味道为止。如果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咳嗽症状,最好立即就医,针对个体开具处方及时治疗。  最近,一则“雾霾产生的病毒侵害儿童”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传播,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表示,网上流传雾霾含有病毒能引起传染病流行等均为谣言,雾霾只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不能称之为传染源,目前没有证据证明雾霾自己能产生病毒。
  • 小米带动家庭水质分析升温,“准不准”谁说了算?
    p   还记得在2014年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在与雷军“对碰”中曾说过:“如果你发现你边上的空气是不行的,你的水是不行的,你的食物是不安全的,就一点意义也没有,手机再好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小米在去年发布了空气净化器,解决空气问题 最近又发布了净水器和水质TDS检测笔,准备解决水的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未标题-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3159459c-4ddb-47b3-a253-ffb5b4c68557.jpg" / /p p   小米TDS依据是什么? /p p   网友一方面对这个价值39元的新玩意感到神奇,又对它到底测得准不准感到疑惑。众所周知,TDS值代表水中可溶性总固体含量,包括铬锌铅铜等重金属离子、离子型有机物、以及钙镁离子等可溶性盐类,跟电导率测量值密切相关。通常TDS值越低,表明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等可溶性盐类越少,水质越纯。世界卫生组织(WHO)一般认为TDS值低于600的水口感好或是适当的。如果TDS水平大于1000时,饮用水的口感就有明显变化。 /p p   世健公司技术支持部高级经理熊祥表示,无论是家庭应用,还是面向环境保护、养殖业、食品制造、实验室、化学工业、制药等工业应用,水质酸碱度、电导率、浊度以及溶氧量等四大指标的检测最为关键。 /p p   “未来,一台仪器将需要用于侦测多种环境威胁,这就要求它能够集多种传感器,一个封装中集成两三种传感器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如果为不同的传感器配套不同的信号调理电路,势必会造成PCB板面积增大,不太现实。”ADI亚太区仪表行业市场经理叶裕民说,在ADI目前的水质分析解决方案中就已经包含了电导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而后端信号调理电路也采用了内建多通道的ADC和DAC,旨在通过集成式方案简化整体设计。 /p p   他同时称,“稳定性、分辨率、低功耗”正成为衡量pH计和电导率仪性能优劣的重要参考因素。首先,在pH计和电导率仪的设计中,必须考虑时间和温度的漂移,低漂移的精确信号链非常关键 其次,为了充分发挥传感器动态范围的优势,信号链和电源设计需要考虑低噪声和高分辨率要求,实验室仪器尤其如此 第三是低功耗,便携性是近年来仪器领域的一大趋势,除了小米的水质TDS检测笔,pH计和电导率仪也有便携式版本,应当能依靠有限的电池在室外长时间工作,这种情况下,设计阶段就需要考虑低功耗需求。 /p
  • 邀请函 | 中国国际化妆品个人及家庭护理用品原料展览会
    随着中国站上了全球市场的中心舞台,PCHi也为国内外原料供应商提供了一个与化妆品、个人护理及家庭护理用品生产商沟通接洽的商业平台。PCHi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配方师、生产商、研发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作为一站式的交流平台,PCHi能够便于各方就行业前沿市场趋势、技术创新、科技发展及国际法规更新等内容展开“点对点”式的信息交流。通过各种形式的市场营销举措将“意气相投”的企业“撮合”在一起,以便促成相互交易、挖掘更多的合作机会。PCHi得到了行业领先的商业协会如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CAFFCI)、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CASSDI)、广东省日化商会以及广大国际行业媒体的大力支持。举办地点:深圳会展中心展会时间:2021年3月24-26日展会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田街道福安社区福华三路与金田路交叉口深圳会展中心大昌华嘉DKSH在此诚挚的邀请您莅临展位,与您共同探讨前沿技术,互惠共赢!我们的展位号:1G104请扫描二维码填写参会报名信息
  • 家庭用筷子也有安全隐患 一次性筷子将有法可依
    消费者对于一次性筷子的弊端早已熟知,但实际上家庭和餐饮店的可重复使用筷子也存在不同的安全隐患。继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环保部、税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文整治一次性筷子后,记者日前从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获悉,该协会今年拟起草《可重复使用筷子卫生标准》。   一次性筷子有法可依   根据商务部相关人士的介绍,国内每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达400亿双。6月22日,商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和税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餐饮与饭店业开展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加强一次性筷子生产、流通和回收环节监管,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董金狮介绍,《通知》的核心内容有四点,一是鼓励饭店宾馆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筷子 二是从7月开始,不再对一次性筷子的项目进行立项 三是鼓励一次性筷子回收利用 四是必须要使用一次性筷子的餐饮场所,必须使用竹筷子,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董金狮介绍,早在2005年6月28日,《一次性筷子第1部分:木筷》和《一次性筷子第2部分:竹筷》两项标准就已经实施。两项标准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对一次性筷子的产品类型、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贮存及运输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根据标准要求,木筷适用树种为桦木、杨木、椴木、马尾松、云杉、冷杉等。   此外,根据标准要求,每箱制品上都应有制造厂厂名、出厂日期、保质期等标志。经消毒的一次性筷子保质期最多是4个月。但调查显示,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一次性筷子,大多没有商标和厂家信息,因而也无从谈起其卫生是否达标。   随着媒体曝光的增多,消费者对一次性筷子的弊端也有了更多了解,许多餐饮店也放弃使用一次性筷子,转而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筷子。   可重复使用筷子也有安全隐患   据业内人士介绍,此次下发《通知》,基于时下节能减排的客观形势,而被诟病多时的一次性筷子,其使用有望得到规范。也就是说,每年数百亿双的一次性筷子将逐渐由可重复使用的筷子所替代。   那么,重复使用的筷子就一定安全吗?作为一名环保人士,董金狮曾频繁揭发一次性筷子暗藏的“杀机”,并因此让更多的消费者提高环保意识,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可重复使用的筷子也存在安全隐患。”董金狮前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在市面上的调查显示,目前可重复使用的筷子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由于目前还没有可重复使用筷子的国家标准,市面上的可重复使用筷子单是材质就有七八种,普通的有木筷子、竹筷子、仿瓷筷子等,高档的有银筷子、不锈钢筷子、仿象牙筷子等等。即使是最普通的竹筷子和木筷子,如果没有经过处理,也会存在安全隐患。董金狮解释,现在很多消费者追求自然,选择了原色的木筷子和竹筷子,但实际上,如果不涂上一层生漆的话,这些筷子就容易磨损开裂,食物残渣更容易残留在缝隙中,并滋生细菌。   而一些颜色鲜艳的油漆筷子和儿童使用较多的仿瓷餐具隐藏的危险更多。“生漆是有国家标准的,但油漆筷子的油漆却没有,若颜色使用不当,有害颜料就进了消费者的口中。”董金狮表示,正常来说,儿童仿瓷餐具必须使用密胺原料,但为了节省成本,有企业用尿素甲醛树脂代替,而后者的原料价格仅5000元/吨,是密胺原料的三分之一。   而尿素甲醛最大的危害在于高温后会分解出甲醛和尿素,尿素再分解则成了氨气,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很大伤害,而甲醛有致癌作用。   消费者从外观上很难辨别是用何种材料所制,董金狮建议,正规仿瓷餐具的底部都有企业详细信息及生产许可证、QS标志和编号,市民在购买的时候应该认准QS标志。此外,价格也是参考标准之一,按照成本核算,一个儿童用的小碗,用密胺制成的零售价在10元左右,市面很多两三元一个的很有可能是用尿素甲醛为原料制成的。   筷子使用技巧   董金狮介绍,最危险的可重复使用筷子就是裸筷和随意涂漆的筷子。他建议,家庭使用的筷子最好选择木筷子和竹筷子,而且要选择刷过一层清油(生漆)的、表面看起来有一层光亮的,一般半年至一年更换一次为宜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将筷子竖着放,切勿选择强酸强碱洗涤剂,以免残留的化学物对人体造成伤害。   各种材质筷子优劣对比   竹筷子:竹筷子是首选,也是最佳选择。它无毒无害,很环保,质量好的竹筷子遇高温也不会变形。   木筷子:尽量选择只涂一层生漆的木筷子,不建议用油漆木筷子。   银筷子、不锈钢筷子:这些材质的筷子“看起来很美”,但有两个弊端,一个是手感重,二是导热快,在高温油炸和火锅中尤其不合适。   仿瓷筷子:必须选择用密胺材料制成的,包装上有QS标志可辨别真伪。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