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世界科技强国

仪器信息网世界科技强国专题为您整合世界科技强国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世界科技强国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世界科技强国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世界科技强国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世界科技强国话题讨论。

世界科技强国相关的论坛

  • 化学计量:精准感知世界 助力质量强国

    [align=center][b]化学计量:精准感知世界 助力质量强国[/b][/align][align=left][b]编者按[/b]  测量是人类探索世界的钥匙,而计量则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基础。计量伴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检验科学发现、支撑产业发展、保障贸易公平、维护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作为我国的国家计量院,代表着我国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多个学科的最高计量能力,是我国计量科学研究和量值溯源体系的源头与核心。本期特别刊发中国计量院化学计量与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李红梅、长度计量科学与精密机械测量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高思田撰写的文章,以期广大读者从中感受到计量在科技创新、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b]化学测量与化学计量[/b]  化学测量无处不在,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临床医学检验,还是食品药品成分分析,再或大气、土壤、水质监测等,都离不开化学测量,都需要通过化学测量分析物质的结构、含量组成和特性。在全球测量活动中,化学测量已经占60%以上。化学测量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组成和性质,测量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测量方法、测量设备、校准标准、样品处理与试剂、操作者、环境等都可能对测量产生影响,不同医院检验结果不一致,导致检验报告不通用,就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因此,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成为化学测量的巨大挑战。  “测不准”问题存在于各个领域,近十年来引起了全球各国广泛重视。据统计,在临床医学领域,医生的诊断结论80%依赖于临床检验,临床检验结果偏差越大,导致的重复测量和医疗资源的浪费就越大。根据美国国家计量院(NIST)的评估报告,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每年花在医疗方面的费用约为1万亿美元,超过GDP的13%,其中20%以上用于测量。这些测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为防止误测和确认测量结果等进行的重复测量,由此导致的费用约为660亿美元,占美国年医疗费用的6.6%。我国2014年卫生总费用为3.5万亿元人民币,若按上述比例估算,花在重复测量的费用约为2300亿元。  因此,加强化学测量过程及结果的控制和评价,确保化学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溯源性和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化学计量的根本任务。化学计量是研究化学测量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为了保证化学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有效而进行的活动。  化学计量主要由标准装置、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三个核心要素构成。化学计量源头的基标准装置、基标准方法和基标准物质三位一体,保证化学测量的溯源性,使实际测量量值能够通过不间断的溯源链,溯源至化学计量源头,进而溯源至国际基本单位,保持全球量值一致性和准确度。其中标准物质是量值溯源和传递的主要载体,处于核心关键位置,也被称为“化学测量的砝码”,主要用于校准、质量控制、测量方法与结果评价、确定特性量值等。因此,化学计量的很多工作,是围绕着标准物质的研发和应用相关技术展开的。[/align][align=left] (未完待续)[/align]

  • 方向委员:计量科技 迈向世界一流

    [color=#333333]2018全国两会 [/color][color=#333333]即时新闻:[/color][color=#333333][b]方向委员:计量科技 迈向世界一流[/b][/color][color=#333333]方向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计量科技快速向世界一流迈进,主要创新指标开始进入世界前列。  计量科技以强国富民为使命,支撑着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和民生改善。  根据国际计量局2017年年底公布的数据,我国的国际互认的国家校准和测量能力(CMC)数量达到1523项,国际排名第四,亚洲排名第一,2018年有望进入世界计量强国第一方阵。在若干领域,我国开始成为全球的计量创新引领者,在计量量子化变革和计量单位重新定义中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由中国计量院历经二十多年完成的科研项目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准确度比当时国外最高水平高出10多倍。这一系列技术成果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担当,也使中国的计量科技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逐步提升。  作为计量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朝着建成世界一流计量强国奋力前行,为强国富民提供更多保障。[/color]

  • 首份《全球自然出版指数》显示 我国已具备跻身世界前五大科学强国实力

    科技日报北京6月20日电(记者罗晖)北京时间今天凌晨1点,首份全球自然出版指数发布。该《2012全球自然出版指数》根据当年国家和科研机构在18本《自然》和自然子刊上发表的研究类科研论文数量进行排名。在100个国家科学研究产出排名中,美国以明显优势拔得头筹,英、德、日紧随其后。中国直逼法国排名第六,同时被入选“五大重点关注国家”。 该榜单的制作者认为,中国已具备跻身世界前五大科学强国的实力,2013年排名将取代法国位置。 据了解,自然出版集团从2009年开始发布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今年首次将目光聚焦全球,并以《自然》增刊形式出版。其中加入了2008年—2011年的数据以表现变化趋势。 2012年,《自然》和自然子刊共发表研究类论文3560篇,其中303篇来自中国的作者,占8.5%,而在2008年,中国只有3.6%的份额。这表明,中国高质量的科研产出提升迅速,正成为科研论文发表和科研产出的国际领先力量。 该指数还对全球200大科研机构进行了排名,美国科研机构占据了前50名中的32个席位。哈佛大学当选为全球第一的科研机构,其2012年在《自然》系列研究期刊上发表了368篇研究类论文。 中国在200大研究机构排名中占据9席,而在2011年这个数字还是3席。其中,中国科学院从2011年排名第22位大幅上升到第12位,跻身全球前20大科研机构。之后是排名第72位的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排名第88位,北京大学排名第93位,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116位,华大基因排名第119位,浙江大学排第163位,华中科技大学排第179位,复旦大学排名第199位。 最新这期自然出版指数增刊还针对政府投资、各科研机构和城市对于中国科研水平快速增长的贡献也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提到,在中国R&D投入中,基础研究只占4.6%,这与最发达国家的15%—25%还有很大差距。同时还认为,中国是物理科学的传统科研强国,而2012年,其在高质量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有了长足进步。 其他“五大重点关注国家”还有巴西、爱尔兰、肯尼亚及沙特阿拉伯,他们目前在《自然》系列研究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还相对较少,但正不断增加。 自然出版集团出版一系列自然研究期刊与自然评论期刊,同时还提供在线数据库和服务。其中,成立于1869年、面向科学家的《自然》杂志是全球领先的国际科学周刊。而面向普通民众的“科学美国人”系列出版物有超过300万读者。 《科技日报》(2013-06-20 三版)

  • 世界上葡萄酒消费的前十强国家

    根据OIV组织,个人葡萄酒消费的前十强国家如下,但是这个领先榜看起来很不一样。?葡萄牙: 人均51.9公升?法国: 人均46.9公升?意大利: 人均46公升?瑞士:人均35.3公升?奥地利:人均30.6公升?澳大利亚:人均 28.7公升?德国:人均27.5公升?西班牙: 人均26.2公升?荷兰:人均26.1公升?比利时:人均26公升

  • 纺织服装强国 女装怎能沉默

    女装,引领着时尚行业各种趋势的标杆,是确认话语权的关键指标。在中国的服装强国之路上,女装品牌的崛起是不能忽略的。  国际女装大牌的诞生机遇  迪奥、香奈儿、阿玛尼、普拉达、博柏利、雅格狮丹、卡尔文克莱恩、唐娜·卡伦这些让全球时尚女性为之痴狂的名字,不仅是各自时装公司的骄傲,也是其所属国家的骄傲。  因为,一提到这些名字,也会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法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这些时尚之都。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享誉世界的时装品牌,才成就了欧美“时尚之都”、“服装强国”的美名。  反过来,欧美的一些独特人文、自然和经济环境也决定了这里终究是要产生超级大牌女装的。或者说,特定的历史时间加上特定的国家环境成就了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女装大牌。  社会人文基础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曾这样形容可可·夏奈尔:“她的高级时尚业有一股生物决定论的味道――她拥有全世界最会打扮的身体和灵魂。”这句话,如果把主语从“夏奈尔”换为“全部法国人”,似乎也能够被人接受。  的确,为什么一谈到时装、香水、鞋子、箱包等等一切与时尚有关的东西,就必须要提法国,正是因为他们是全世界最浪漫、最会打扮自己的民族。  法国人自己也承认,他们极端重视外表,“总是喜欢将时髦当作永恒,将琐碎当作根本”。也许正是有了这种与生俱来的对外表、对细节的极端重视,才让法国人将穿衣打扮从一种手艺变成一个产业、一门艺术、一种文化。  创立于1913年的夏奈尔时装,永远有着高雅、简洁、精美的风格。设计师本人善于突破传统,成功地将“五花大绑”的女装推向简单、舒适,她的女装抛弃了紧身束腰、鲸骨裙箍,提倡肩背式皮包与织品套装。她的设计理念很快受到当时法国上流社会女性的认可。  同时,夏奈尔也得益于当时法国社会正在兴起的女权主义潮流,女性迫切地想从各个方面得到解放,其中服装也许是最直接和最快捷的表达方式了。夏奈尔设计宽大的针织衫、简洁的小黑洋装,还有长裤、套装和凉鞋,迎合了女权主义者的心理诉求。  夏奈尔最了解女人,夏奈尔的产品种类繁多,每个女人在夏奈尔的世界里总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东西,在欧美上流女性社会中甚至流传着一句话“当你找不到合适的服装时,就穿夏奈尔套装”。  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法国的社会环境又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国家和人民需要轻松一下,所以追求性感、享受的时代来临了。这种社会氛围的改变,使法国的女装也随之出现新动态。1947年,克里斯汀·迪奥推出以华丽、性感、夸张为特色的“新风貌”女装,那场被记录史册的迪奥时装秀———New Look,革新了女装轮廓。高耸的胸脯,纤细的腰身,大大的长裙摆,斜斜遮住半只眼睛的帽子,这一切完全打破了二战后女装保守古板的线条,给当时沉重灰暗的社会带来了强烈的撞击。《Vogue》杂志主编赞叹道,“我们见证了一场时装革命,也见证了一场时装秀的革命。”来自《国际先驱导报》时装版主编甚至说,迪奥为法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经济实力  一个国家的时尚度和“时尚强国梦”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必然的联系。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世纪上半期,美国还没拥有一个在世界上叫得响的服装品牌。“美国时装”在那时还是个模糊的概念,当时世界时尚人士们津津乐道的是法国的高级时装,那时候,美国的贵妇们对本国的设计根本不放在眼里,她们更热衷于去巴黎“淘货”,并以此为乐、为荣。  这一点,似乎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彼时的美国女性消费者正是现在的中国女性消费者的一个历史写照。  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经济空前繁荣,进入黄金发展期济实力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其中自然包括了文化价值观和时尚观。  美国没有欧洲那么长的历史和传统,自然就没有欧洲传统社会的繁文缛节和循规蹈矩,美国人崇尚的是舒适、实用和自由,这也表达在他们对服装的要求上。  特别是美国女性,较之欧洲大陆的女性更加不受传统的束缚,在经济上的独立为她们赢得了更多的自信。她们爽朗、坦率、直白;她们勇敢、爱尝试、愿意冒险;她们热爱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下,她们没有时间一天更换几套服装以适应不同场合。相反,她们喜欢轻松、写意的着装风格。这也是美国第一次独立于欧洲品位,有了自己的服装文化。被称为“美国三大设计师”之一的唐娜·卡伦成功抓住了当时美国女性的心。她创造了革命性的“简洁七件”理念,即一件紧身衣、一条裙子、一条裤子、一件开司米开衫、一件外套、一件皮草以及一款晚礼服就可以满足一个摩登女郎的所有着装需要。  唐娜·卡伦的设计十分适合职业女性,因为她的设计既得体又舒适,在中规中矩之中又不乏个性的流露。她设计的一个基本元素就是紧身衣,它既可以配合裙子穿着,又可以和长裤搭配,平常的时候可以单独穿,冷的时候就在外加一件外套,如果想改变整套服装的色彩感觉就调换紧身衣的色彩和样式。总之,方便实用是这个品牌获得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  中国女装品牌的强国之路  品牌强则国强  拥有世界级著名品牌是成为强国的必经之路,这并不仅局限于服装。综观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拥有著名品牌成为行业强大的指标。而对于服装行业而言,中国是纺织服装大国,但还远未成为纺织服装强国,在纺织服装的强国之路上,我们的纺织服装品牌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拥有真正的世界级著名品牌。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李光斗在2011年服装大会上说:“中国要提升中国品牌的软实力。美国凭什么强大,不是因为美国军队,也不是美元,而是美国品牌已经渗透了全世界各个角落,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前十个品牌全是美国品牌。”  舒朗品牌董事长吴健民谈到,著名的时尚品牌LV,在中国有很多代工的工厂,很多也是很知名的代工品牌,但是要想在世界时尚界有话语权,必须有世界级服装品牌,而仅仅有著名代工品牌和原材料品牌不足以成为服装强国。  要成为服装强国一定要拥有世界级品牌。这个世界级品牌一定是被各国消费者认可的,被世界市场接受的。世界级品牌不是说在中国有名,价格高就是世界知名品牌。首先世界级品牌,必须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体及重要城市的重要的世界级商场能够长期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其次,需要有商场、专卖店、代理商等等多项营销模式的选择,并且拥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品牌才能称得上世界级著名品牌。  麦肯锡做过调查,中国消费者相对于外国品牌更相信本土品牌的百分比2005年是46%,2008年变成53%。如今,国人有非常充分的自信,相信中国人能够造出好的品牌,这个信念非常重要。  在过往三十年、二十年中国消费品市场,会见到假洋品牌,那是因为消费者认为一个洋品牌能带来更多的附加值,今天中国人相信中国能创造真正的好品牌,这无疑对于立足打造中国品牌的企业而言是历史性的机遇。  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新的形势下如何打造品牌?上海美颂化妆品有限公司市场中心总裁吴志刚谈到:“品牌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回报。但随着市场的成熟,只有越来越少的品牌能获得成功。这种环境对每一个品牌、每一个企业而言既充满成长的机遇,又面临很大的威胁。在可预见的未来,品牌企业都将持续的面对这些挑战。另外一个方面,本土品牌将面临历史性崛起的最好时代。  吴志刚认为,过去三十年消费者不相信中国企业能做出品牌,但是今天中国人对自己的品牌信心指数越来越高。虽然今天和过往相比,由于国际上各种经济问题让我们面临非常恶劣的经济环境,但我们本国的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和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品牌的成功,源于消费者对国家品牌、区域品牌的认同,今天中国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乐观认同,产生自信,这对于我们本土品牌而言是最大的机遇。  吴志刚还谈到,未来只有强势品牌才有机会生存。知名度高、长期持续畅销、重复消费多、拥有稳固的特征,这是强势品牌的基本标志。对照服装行业企业品牌有没有这样的特征,除了知名度高之外,重复用户也好、不同于其他竞争品牌独有优势也好,都非常薄弱。因此打造强势品牌的路是具有很大挑战的。  女装引领时尚  服装作为时尚产业,领导趋势的标杆是女装的时尚。女装引领着服装的趋势,引领着配饰趋势,引领着时尚周边产业的趋势。因此女装品牌的强大对于一个国家拥有时尚话语权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UTA时尚集团总裁杨大筠在服装大会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国际服装产业凡是做的比较大的公司,排名前七位的一般以女装为主,而在中国A股上市的服装企业最大是男装,但是我认为未来的时尚品市场一定是女人的世界。”  对于女装在时尚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服装产业中的同仁大都持认同的态度。既然女装在时尚行业地位如此重要,我们的女装品牌如今发展的如何呢?距离世界级著名品牌有多远呢?  在对深圳歌力思品牌董事长总经理夏国新的采访中,夏国新表示中国的服装行业开始有品牌意识并真正拥有品牌的时间还很短。面对欧美上百年的服装品牌文化积淀,我们还属于初学阶段。因此我们的品牌在整体塑造上与传统的欧美服装强国还有很大差距,这是需要时间累积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舒朗品牌董事长吴健民认为中国品牌近十年才真正开始有品牌意识,知道品牌和商标的关系,知道品牌和区域性品牌关系,知道品牌的发展创新型模式和品牌在发展过程中设计管理、市场管理、品牌运营、品牌的持久性、品牌和品质的关系,品牌和口碑的关系等等一系列的相关概念,并有了切实的实践。这10年女装品牌真正开始审视自己是否具备做全国品牌和世界级品牌的能力,考量自己是否具有把握机遇的能力。

  • 中国科技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第六

    12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2年至2012年(截至2012年11月1日)中国科技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六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提升1位。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51次,比上年度统计时提高了4.8%。2002年至2012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总量为102.26万篇,排在世界第二位。其中2011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共14.36万篇,并且42927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高于其所在学科被引用次数的均值,即2011年我国论文总数的29.8%为“表现不俗”的论文,该比例较2010年的19.7%上升了10.1个百分点。此外,2012年统计结果中还包括其他“被引用次数”的指标。比如表示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被称为“高被引用论文”,在2002—2012这10年段中这一类论文的数量比2011年统计时上升1位,目前排在世界五位,占世界份额的7.3%。还有被引用次数排在各学科前1‰的“热点论文”数量,也比2011年统计时上升1位,排在世界第四位。发布统计结果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武夷山表示,目前我国科技论文不仅数量在增长,“被引用次数”的增加还代表质量和影响力都在逐年提高。

  • 量的变革 质的飞跃——2019年世界计量日致辞

    [img]http://www.chinajl.com.cn/Uploads/image/20190523/20190523094442_95268.jpg[/img]~~~~~~~~~~~~~~~~~~~~~~~~~~~~~~~~~~~~~~~~~~~~~~~~~~~~~~~~~~~~~~~~~~~[align=center][b]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正部长级)、党组成员 秦宜智[/b][/align][align=center]2019年5月20日[/align]  144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制,并确立以实物基准向各国传递量值的基本计量制度,从此揭开了人类统一测量的历史。“米制公约”签署144年后的今天,在全球共同庆祝第20个世界计量日的美好时刻,我们共同见证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的“国际决议”正式生效实施,共同祝贺计量事业全面进入“量子化时代”,意义非凡。  计量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国际计量单位制是全球测量体系的基石。今年世界计量日主题确定为“国际单位制——根本性飞跃”。国际单位制新定义“国际决议”的正式生效,就是向全世界宣示:国际单位制已完成自身量子化变革,计量实物原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计量单位都由自然界恒定不变的“常数”进行定义,人类将开启任意时刻、任意地点、任意主体根据定义复现计量单位量值的大门。  计量量子化变革,使精准的极限测量成为可能,成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和认知宇宙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嵌入芯片级量子计量基准,把最高测量精度直接赋予制造设备,并能长期保持稳定,实现对产品制造全过程的更准确稳定地感知和最佳控制,这是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的“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支撑,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插上飞翔的“翅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计量工作,将计量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加强战略规划,部署重点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市场监管总局对计量量子化变革高度关注、积极跟进。目前,我国获得国际计量互认的校准和测量能力已跃居全球第三,我国自主可控的国家时间基准达到3000万年不差一秒,长度量子基准达到每米误差不多于50纳米,都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在这次量子化变革中,我国对温度、质量的重新定义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能够保证我国量值与国际等效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我国是国际米制公约的正式成员国。作为国务院计量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在此郑重承诺,将遵守国际计量大会决议,继续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以此次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决议实施为契机,推进中国计量的量子化进程,让计量这块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更加稳固、更有分量、更具价值。  首先,要更多发挥市场力量,着力健全充满活力的计量工作体系。在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基本前提下,要大胆解放思想,强化问题意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不断提升计量工作活力和创造力。  其次,要更多汇聚各方资源,加快制定量子化时代计量发展战略。应对计量量子化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整体规划、协同推进。要以计量量子化变革为契机,联合相关部门研究编制新一轮国家计量发展规划,完善量传溯源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加强量子测量技术产业创新引领和布局发展,突破一批急需的关键核心计量测试技术,启动建设一批重大计量测试基础设施,研制以量子传感为基础的量子计量标准,为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最后,要更多参与国际共治,切实推动计量国际国内一体化发展。计量是世界通用技术语言。要着眼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计量国际交流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国际计量治理格局,实质性参与国际计量发展规划、计量规则制度和计量科技研究,扎实推进国际计量互认制度改革和在中国的有效实施,筹备办好2020年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大会,强化国际计量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中国计量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计量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也站在了计量全面量子化时代的开端。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改革,迎接变革,更加重视计量,更多宣传计量,更好发展计量,奋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计量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table][tr][td] [/td][/tr][/table]

  • 【转帖】中国科技:论文翻番 经费第三 人才第二

    [size=6][b]中国科技:论文翻番 经费第三 人才第二[/b][/size]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跃升期,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科学技术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全面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突出优势与增长趋势,分析对比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差距和发展。  瓶颈,有助于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重点跨越的突破。  我国为下一步建造空间站而研制的“天宫一号”空间目标飞行器效果图。  1月10日,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首批设备在天津投入运行。  2月6日,郑西高铁正式投入运营。  2月26日,我国自行建造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上海出坞。[b]  创新增速——论文、专利翻番 研究触角延展[/b]  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10年新年伊始,英国著名的《新科学家》杂志发表汤姆森路透集团乔纳森亚当斯的评论文章指出,中国的迅速崛起是近年来全球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十年来中国在新闻头条中出现的频次非常多,中国将成为未来全球科技的主导。中国作为科学强国的兴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也正在成为新的国际科技合作的核心。  根据汤姆森路透集团收录的全世界10500份期刊的科学论文索引,1998年,中国的研究论文产出为每年2万篇 2006年达到了8.3万篇,超过了传统的科学强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国家。[color=#d40a00]2009年,中国科学论文产出超过了12万篇,仅次于美国的35万篇。美国在过去10年中科学论文产出仅增长了30%左右,而中国科学论文产出增长了数倍。[/color]  中国的研究基础也日益多样化,正在迅速地从传统经济走出来,转向新兴的领域。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地球科学(包括矿物学)领域,中国的论文产出占世界的10%。  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国的论文产出占世界的20%,特别是在复合材料、陶瓷和高分子科学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在结晶学、冶金工程领域也有非凡表现。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国的论文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高质量论文产出也呈上升趋势。  随着中国以本国机构的研究为基础从制造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这些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对于中国未来工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008年12月,汤姆森路透集团发表题为《中国专利:中国创新现状及未来走向》的研究报告。报告预测,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创新大国,中国的专利总量有望在2011年超过日本,于2012年超过美国。  报告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已发生转变,它正逐渐走出传统农业和制造业,重点转向以创新为导向的活动。中国政府的政策是中国专利增长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b]  投入增加——研发经费第三 人才数量第二[/b]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日益改善,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无论是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还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中国的科技发展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特别是我国突破了以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超级稻育种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了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获取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  科技部2007年发布的中国科技实力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 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研发支出增长十分迅速,1981—2007年间的研发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了24.021%,位居OECD监测的39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二位。  从研发支出的总量上看,2007年,中国的研发支出达到了约1023亿美元,已经超过德国的718.6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研发支出国。  中国的研发支出占OECD所监测的39个国家和地区总研发支出的份额增长也十分显著,从1991年的2%上升到2007年的10%左右。[b]  [/b]

  • 实现“质量强国”愿望,你认为需要多久呢?

    近日,拜读了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的“质量强国”言论,以及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真希望我们国家能真正成为“质量强国、质量大国”!期待有那么一天:无论在哪里,只要一提到“中国(产品)”,就意味着“(产品)高质量、高品质”。那时那地,“中国”不再意味着人家的工厂,而是意味着“质量与高贵”。欲达此“质量强国”,几何?五年?十年?百年?……

  • 【新闻】我国纳米科技论文总数已居世界前列

    毫无疑义,纳米科技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热门领域,也是科学家和百姓众说纷纭的一个前沿科学话题。在刚刚创刊的《前沿科学》杂志上,刊载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和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裘晓辉撰写的《中国纳米科技研究的进展》一文。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总结了过去十年中国在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概述了中国科技人员近期在纳米科技的部分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并且就我国纳米科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近日,记者采访了裘晓辉研究员,请他向读者介绍中国纳米科技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裘晓辉指出,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都已认识到纳米科技的发展将成为21世纪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因而在不断地加强对纳米科技研发的投入。我国不仅于2001年成立了全国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统筹规划全国的纳米科技研究方向,而且在2006年初由国务院制定的《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纳米科学列入了这段时期内基础科学研究的四个主要方向之一,将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作为发展先进材料的重点目标。与纳米技术相关的重点研发项目有:纳米电子学和纳米生物学的核心技术;新功能材料的研发及工业化;发展亚微米尺度上的微纳电子机械系统。

  • 【新闻】专家称分封制将毁掉中国科技赶超世界的希望

    在日前举行的“2007年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表示,近两年来,尽管我国学科发展取得一些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几个相当重要的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科技水平也是一个民族能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如果科技能力不强,则无论其GDP数字怎样耀眼,人民多么富足,也无非是像一个虚胖却患了软骨症的病人一样,不堪一击。  几十年来,中国对科技发展不可谓不重视,但为什么还会出现像白院士所指出的那样严峻的局面呢?原因应该说有很多,比如,我们一度对“市场换技术”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期待,似乎我们的国际竞争者会善良到(或愚蠢到)把他们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独门秘籍传授给我们;一度又陷入了“比较优势”的迷思,安于在国际分工中居于产业链的末端,失去了积极参与竞争的意志,等等。  从科技体制的角度来看,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现行的科技体制具有很强的封建性。正是这种封建性,使我们虽然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科技队伍,但却拿不出与之相称的科技成果,体制的封建性窒息了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活力。  什么是封建性?简单点说就是按照等级来分配资源,地位决定一切,你的能力、学识、品格等,都是无关紧要的。  以此来对照中国现行的科技体制,就会发现彼此之间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院士以“最高科学技术水平称号”的名义高居科技体制金字塔的顶端,其下则是博导、教授以及各种不同等级的职称,还有科研系统中的各级行政官员。中国科技资源的分配,主要是按照这个等级体系分配的,那些最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科研人员,由于往往处于这座金字塔的底部,甚至被排除在这座金字塔之外,而无法获得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须的资源。  封建性必然导致剥削和腐败。已有媒体揭露,个别院士堕落成了“科研包工头”,他们凭借自己的院士身份,垄断了大部分重要的科研项目,但他们又没有能力和时间去进行研究,便把项目分解发包出去给那些有真才实学但籍籍无名的科研人员去做,自己坐享利润和荣誉。请想想看,这和封建领主凭借对土地的占有坐收租金又有什么两样呢?  中国的科技水平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轰毁这种封建性的体制是没有希望的。而要轰毁这种封建性,现行科技体制中的既得利益者就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来源:中国青年报

  • 强国论坛里真实的笑话!

    有人问:“我不打算来这,想洗手不干了,但总是控制不住,请问各位网友怎办才能让强国论坛把我的IP给封了呢?”有人回答:“老兄,是你的手没洗干净,你刨的可够深的。手上粘的垃圾太多,脏东西可能已渗透到皮下,我的建议是,把手脱层皮,然后清洗上药包扎好,绑在胸口,只有这样才能把手洗干净。”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为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制定本纲要。  [b]一、形势背景[/b]  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质量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全民质量意识显著提高,质量管理和品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更有保障,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重大工程、重要消费品、新兴领域高技术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商贸、旅游、金融、物流等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产业和区域质量竞争力持续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效能逐步彰显,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显著增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质量作为繁荣国际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越来越成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当前,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b]二、总体要求[/b]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健全质量政策,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变革创新,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着力推动品牌建设,着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着力提高全民质量素养,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技术、规则、标准,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质量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不断下降,经济发展新动能和质量新优势显著增强。  ——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制约产业发展的质量瓶颈不断突破,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一二三产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稳步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服务业供给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成一批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质量供给和需求更加适配,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和食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4%,工程质量抽查符合率不断提高,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有效支撑高品质生活需要,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提升。  ——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品牌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企业争创品牌、大众信赖品牌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品牌领军企业持续涌现,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  ——质量基础设施更加现代高效。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布局更加合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建成若干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打造一批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  ——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政策法规更加健全,质量监管体系更趋完备,重大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更加有效,质量管理水平普遍提高,质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和数量更好适配现代质量管理需要,全民质量素养不断增强,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b]三、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b]  (三)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协同开展质量领域技术、管理、制度创新。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集中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和装备。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立质量专业化服务体系,协同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  (四)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实现资源绿色、高效再利用。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碳计量基标准、碳监测及效果评估机制。建立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五)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开展质量惠民行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改进,促进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提质扩容,满足多样化、多层级消费需求。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推动经营者诚信自律,营造安全消费环境,加强售后服务保障。完善质量多元救济机制,鼓励企业投保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相关保险,健全质量保证金制度,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b]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b]  (六)强化产业基础质量支撑。聚焦产业基础质量短板,分行业实施产业基础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基础质量攻关,实现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开展材料质量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提高材料质量稳定性、一致性、适用性水平。改进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性能指标,提升可靠性、耐久性、先进性。推进基础制造工艺与质量管理、数字智能、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提高生产制造敏捷度和精益性。支持通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平台软件、应用软件工程化开发,实现工业质量分析与控制软件关键技术突破。加强技术创新、标准研制、计量测试、合格评定、知识产权、工业数据等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  (七)提高产业质量竞争水平。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质量管控水平。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以先进标准助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效益。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新,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以质量创新促进服务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完善服务业质量标准,加强服务业质量监测,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加快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八)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支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集群加强先进技术应用、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质量优势突出、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深化产业集群质量管理机制创新,构建质量管理协同、质量资源共享、企业分工协作的质量发展良好生态。组建一批产业集群质量标准创新合作平台,加强创新技术研发,开展先进标准研制,推广卓越质量管理实践。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打造技术、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培育形成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九)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强质量政策引导,推动区域质量发展与生产力布局、区位优势、环境承载能力及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融合。推动东部地区发挥质量变革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质量竞争新优势,实现整体质量提升。引导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区域内支柱产业质量升级,培育形成质量发展比较优势。推动东北地区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和质量振兴。健全区域质量合作互助机制,推动区域质量协同发展。深化质量强省建设,推动质量强市、质量强业向纵深发展,打造质量强国建设标杆。[align=center][img]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302/W020230207332228347920.jpg[/img][/align]  [b]五、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b]  (十)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定农产品质量监测追溯互联互通标准,加大监测力度,依法依规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药物行为,严格管控直接上市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的认证管理,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调整优化食品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加强生产经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加快构建全程覆盖、运行高效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信用和智慧赋能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水平。加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提速,提高药品检验检测和生物制品(疫苗)批签发能力,优化中药审评机制,加速推进化学原料药、中药技术研发和质量标准升级,提升仿制药与原研药、专利药的质量和疗效一致性。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实现重点类别产品全过程可追溯。  (十一)优化消费品供给品类。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升级消费品质量标准,提高研发设计与生产质量,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促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传统消费品迭代创新,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基于材料选配、工艺美学、用户体验的产品质量变革。加强产品前瞻性功能研发,扩大优质新型消费品供给,推行高端品质认证,以创新供给引领消费需求。强化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和分等分级。增加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消费品供给,强化安全要求、功能适配、使用便利。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提高出口商品品质和单位价值,实现优进优出。制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对质量问题突出、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消费品,严格质量安全监管。  (十二)推动工业品质量迈向中高端。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提升的牵引作用,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强化复杂系统的功能、性能及可靠性一体化设计,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制度,加强检测评定能力建设,促进原创性技术和成套装备产业化。完善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保障重大设备质量安全与投资效益。加快传统装备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高质量通用智能装备。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计划,提高机械、电子、汽车等产品及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水平,促进品质升级。[align=center][img]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302/W020230207334363655014.jpg[/img][/align]  [b]六、提升建设工程品质[/b]  (十三)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强化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强化质量责任追溯追究。落实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保证合理工期、造价和质量。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实施工程施工岗位责任制,严格进场设备和材料、施工工序、项目验收的全过程质量管控。完善建设工程质量保修制度,加强运营维护管理。强化工程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管,完善日常检查和抽查抽测相结合的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探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力量辅助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将企业工程质量情况纳入招标投标评审,加强标后合同履约监管。  (十四)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加快高强度高耐久、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等新型建材研发与应用,推动钢材、玻璃、陶瓷等传统建材升级换代,提升建材性能和品质。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完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和认证评价体系,倡导选用绿色建材。鼓励企业建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安装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体系,推行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驻厂监造。落实建材生产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严格建材使用单位质量责任,强化影响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耐久性的关键建材全过程质量管理。加强建材质量监管,加大对外墙保温材料、水泥、电线电缆等重点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实施缺陷建材响应处理和质量追溯。开展住宅、公共建筑等重点领域建材专项整治,促进从生产到施工全链条的建材行业质量提升。  (十五)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树立全生命周期建设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打造中国建造品牌。完善勘察、设计、监理、造价等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鼓励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论证机制,突出地域特征、民族特点、时代风貌,提供质量优良、安全耐久、环境协调、社会认可的工程设计产品。加大先进建造技术前瞻性研究力度和研发投入,加快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创新开展工程建设工法研发、评审、推广。加强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高水平应用,打造品质工程标杆。推广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筑应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align=center][img]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302/W020230207334363790909.jpg[/img][/align]  [b]七、增加优质服务供给[/b]  (十六)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农技推广、生产托管、代耕代种等专业服务。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系统性集成、流程再造等服务,提升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质量咨询等科技服务水平,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价值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升级的精准性和可及性。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质量,优化国际物流通道,提高口岸通关便利化程度。规范发展网上销售、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提高现代物流、生产控制、信息数据等服务能力,增强产业链集成优势。加强重大装备、特种设备、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安装、维修、保养质量水平。  (十七)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大力发展大众餐饮服务,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创新丰富家政服务,培育优质服务品牌。促进物业管理、房屋租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改善旅游消费体验,打造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项目。提升面向居家生活、户外旅游等的应急救援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网约出租车、定制公交等个性化出行服务规范发展。推动航空公司和机场全面建立旅客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航空服务能力和品质。积极培育体育赛事活动、社区健身等服务项目,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品质。促进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新模式规范有序发展,鼓励超市、电商平台等零售业态多元化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新型消费体验中心,开展多样化体验活动。加强生活服务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  (十八)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围绕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化、品质化需要,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服务质量。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一窗通办、网上办理、跨省通办,提高服务便利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等提质扩容。大力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用工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扩大日间照料、失能照护、助餐助行等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积极发展互助性养老服务。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强化科技标准支撑和物资质量保障。持续推进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防控传染病跨境传播能力。加强公共配套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改造。[align=center][img]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302/W020230207334363904055.jpg[/img][/align]  [b]八、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b]  (十九)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鼓励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质量设计、试验检测、可靠性工程等先进质量技术的研发应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质量改进项目,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共性技术攻关。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质量改进、品牌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  (二十)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以质取胜生产经营战略,创新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工具,推动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加快质量管理成熟度跃升。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建设,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实施供应商质量控制能力考核评价,推动质量形成过程的显性化、可视化。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标准制定等,加强全员质量教育培训,健全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重视质量经理、质量工程师、质量技术能手队伍建设。  (二十一)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打造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深化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能力建设,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开展品牌理论、价值评价研究,完善品牌价值评价标准,推动品牌价值评价和结果应用。统筹开展中华老字号和地方老字号认定,完善老字号名录体系。持续办好“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支持企业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依法严厉打击品牌仿冒、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为优质品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align=center][img]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302/W020230207334364004015.jpg[/img][/align]  [b]九、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b]  (二十二)优化质量基础设施管理。建立高效权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管理。深化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创新,推进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完善国家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需求导向的量值溯源体系,规范和引导计量技术服务市场发展。深入推进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不断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加强公益性机构功能性定位、专业化建设,推进经营性机构集约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深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告知承诺和优化审批服务,优化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监管,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从业行为。开展质量基础设施运行监测和综合评价,提高质量技术服务机构管理水平。  (二十三)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合理布局国家、区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实施质量基础设施能力提升行动,突破量子化计量及扁平化量值传递关键技术,构建标准数字化平台,发展新型标准化服务工具和模式,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快认证认可技术研究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性、集成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先进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方法、高端计量仪器、检验检测设备设施的研制验证。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推动形成检验检测认证知名品牌。加大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逐步增加计量检定校准、标准研制与实施、检验检测认证等无形资产投资,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四)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行动,围绕科技创新、优质制造、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等技术服务,推动数据、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更好服务市场需求。深入实施“标准化+”行动,促进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实施质量基础设施拓展伙伴计划,构建协同服务网络,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为产业集群、产业链质量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区域内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集成融合,鼓励跨区域要素融通互补、协同发展。建设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跟踪、研判、预警、评议、应对。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国内国际衔接,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align=center][img]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302/W020230207334364102704.jpg[/img][/align] [b] 十、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b]  (二十五)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健全质量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产品质量法,推动产品安全、产品责任、质量基础设施等领域法律法规建设。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工程质量违法违规等行为,推动跨行业跨区域监管执法合作,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支持开展质量公益诉讼和集体诉讼,有效执行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产品和服务质量担保与争议处理机制,推行第三方质量争议仲裁。加强质量法治宣传教育,普及质量法律知识。  (二十六)健全质量政策制度。完善质量统计指标体系,开展质量统计分析。完善多元化、多层级的质量激励机制,健全国家质量奖励制度,鼓励地方按有关规定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实施激励。建立质量分级标准规则,实施产品和服务质量分级,引导优质优价,促进精准监管。建立健全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质量披露制度,鼓励企业实施质量承诺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和招投标制度,健全符合采购需求特点、质量标准、市场交易习惯的交易规则,加强采购需求管理,推动形成需求引领、优质优价的采购制度。健全覆盖质量、标准、品牌、专利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强化对质量改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的金融服务供给,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质量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将质量内容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支持高等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完善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制度和职称制度,实现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着力培养质量专业技能型人才、科研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建立质量政策评估制度,强化结果反馈和跟踪改进。  (二十七)优化质量监管效能。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认证制度改革,分类放宽一般工业产品和服务业准入限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对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产品以及重点服务领域,依法实施严格监管。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加强工业品和消费品质量监督检查,推动实现生产流通、线上线下一体化抽查,探索建立全国联动抽查机制,对重点产品实施全国企业抽查全覆盖,强化监督抽查结果处理。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完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置。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开展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调查与处理。健全产品召回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召回技术支撑,强化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构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质量安全追溯标准,加强数据开放共享,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加强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建立质量安全“沙盒监管”制度,为新产品新业态发展提供容错纠错空间。加强市场秩序综合治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质量竞争、优胜劣汰。严格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持续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机制。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农村等重点区域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强化网络平台销售商品质量监管,健全跨地区跨行业监管协调联动机制,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二十八)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创新质量治理模式,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强化基层治理、企业主责和行业自律。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动员各行业、各地区及广大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全方位推动质量升级。支持群团组织、一线班组开展质量改进、质量创新、劳动技能竞赛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学会及消费者组织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标准制定、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推进行业质量诚信自律。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健康安全消费理念,主动参与质量促进、社会监督等活动。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和最佳实践,曝光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质量文化建设,鼓励创作体现质量文化特色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以全国“质量月”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全民质量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二十九)加强质量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双多边质量合作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有关国家的质量对话与磋商,开展质量教育培训、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合作。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等,建设跨区域计量技术转移平台和标准信息平台,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全贸易质量争端预警和协调机制,积极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规则和标准制定。参与建立跨国(境)消费争议处理和执法监管合作机制,开展质量监管执法和消费维权双多边合作。定期举办中国质量大会,积极参加和承办国际性质量会议。[align=center][img]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302/W020230207334364259970.jpg[/img][/align]  [b]十一、组织保障[/b]  (三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质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建立质量强国建设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健全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整体有序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实施。  (三十一)狠抓工作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强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将纲要主要任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推进,促进产业、财政、金融、科技、贸易、环境、人才等方面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三十二)开展督察评估。加强中央质量督察工作,形成有效的督促检查和整改落实机制。深化质量工作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对纲要实施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建立纲要实施评估机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 【转帖】追根溯源:中国及世界第一本科技期刊

    在DXY论文版逛,也颇有时日了,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中:就是如标题所示,中国及世界第一本科技期刊分别是何方神圣?近日偶然在Dr. Day关于论文写作的专著中(1)看到部分答案。世界第一本科技期刊最初1665年出现于欧洲,说是“第一本”,但是在此应该提到两本科技期刊,因为它们几乎是同时诞生的,即:1665年1月5日诞生于法国的Journal des Scavans (汉语译为:“学者杂志”),另外一个是1665年3月6日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创办的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中文译为:“哲学汇刊”),但也有人认为前者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性期刊(2)。遥想345年前的1665年,我们国家当时是康熙4年(已在网上确认,有疑问的站友就不用再费心查了),正是“康乾盛世”的时候,但是所谓的“盛世”,绝对不是科技盛世,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那时恐怕连真正的科学家都应该是廖若星辰,更不用说创办科技期刊之类的了,做为当时国家的CEO,康熙都忙着下江南,风流快活了(当然更多的是其他正事),科技在这位皇帝的眼中应该只是不入流的雕虫小技而已,或者说只是“奇技淫巧”,远不如"四书五经"那么高贵、正统。当然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两大”,即:造纸和活字印刷术(分别发明于公元105和1100年)对于上述科技期刊的出现显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那么中国及第一本科技期刊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在世界第一本科技期刊出现之后的整整150年后的1815年,著名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等创办了第一本《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文科技月刊,1815年尽管还是清朝,但已经到了嘉庆十九年,并且从创办人和期刊的名字,都可以看出,尽管该刊是用中文出版的,并非是地道的中国货,即便如此,中国至少在科技期刊出版时间上已经落后欧洲长达150年。世界科技期刊的大发展时期开始于1830年,当时用蒸汽做动力的机车已经在欧洲实验成功,正是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后期,世界(当然不包括中国)开始步入蒸汽时代(相对于电气时代而言)。而我国科技期刊的大发展始于1830年,也与世界相距150年(2)。在毛掌权的近30年中(1949-1976),当时的中国大陆正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时代,整天忙着写论文、搞科研的科技人员是要“被人斗”的,在这30年,中国的科技期刊自然和中国的科技发展一样,和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自1980年后,经过30年的发展,截止2007年,我国共有科技期刊约5300种,其中,目前被SCI收录的只有114种(包括SCI-E且主要是SCI-E的),仅占总数的~2%。这114种期刊中,按照影响因子(IF)排序,前十名中第一名是Cell Research, 我以前发过一个帖子,专门分析过它(3)。这前十种期刊有6种属于生物医学类(含农学类),并且除了一个例外之外,其余9种期刊都是由国外或境外(香港)的知名出版公司出版的,所谓的“借船出海”,由此也可以看出,国际化的出版方式是提升期刊IF的有效方式(当然代价也是不菲的)。上述的例外就是我以前曾经提到的(3),由百世登出版集团(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中文刊名: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该公司是一家不断壮大的民营出版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投稿、审稿、出版系统,近日又在香港注册,其目前唯一被SCI收录的旗舰期刊WJG的庞大编辑队伍遍布全世界,走的也是国际化趁此机会,赞一个!上述其余9种期刊都是由带有官方色彩的中科院下属研究所或者科技协会等主办的。当然,国际化的出版方式更需要国际化语言,上述10种期刊全部采用全英文出版,事实上,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期刊,甚至是某些高校学报(如浙大学报)也采用全英文出版且挂靠在国际知名出版公司出版。这30年也是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毋庸置疑,5300种科技期刊大多是所谓的垃圾期刊,只是由于N多人的晋升和毕业等的需要而能够活下来,在论文版更看到有的期刊居然公开承诺:包发表、包不退稿,这个“双包”,尤其是后者,如果让Nature、Science的主编们听到,估计也是给雷的外焦里嫩,只能猛赞我天朝的中国特色。更有某期刊的编辑不知从哪儿在论文版网上弄了个锦旗(当然这一“宝贵”的锦旗已被DXY管理员无情地删除),说是某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基层医院医生送的,该医生称赞该刊是中国的Lancet (柳叶刀)。这世界,只要我们愿意听、愿意看,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参考文献:1. Day RA and Gastel B. 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 In: 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 (6 ed.). 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 Greenwood Press, 2006.2. 杨文志,中国科技社团期刊发展的机遇与策略,中华医学会第五次杂志工作会议资料汇编,2009年1月,(http://www.medline.org.cn/(S(e4jvi2450aj5zn2els3dbaeq))/%E6%9D%82%E5%BF%97%E5%B7%A5%E4%BD%9C%E9%80%9A%E8%AE%AF/zzgztx/tx1/zzgztx/zzgz2008/08z1pdf/08z113.pdf)3. 中国第一、亚洲第一的Cell Research (影响因子过8)是怎么炼成的?http://www.dxyer.cn/loveinmichigan/article/i75365.htm

  • 支树平:建设质量强国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建设质量强国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 支树平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开宗明义,鲜明指出:“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纲要》在“指导思想”中阐明:“从强化法治、落实责任、加强教育、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入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全社会都要以学习贯彻《纲要》为契机,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推动质量发展,建设质量强国。 广大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企业是质量进步的生力军,是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者。广大企业要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企之路,抓管理、创品牌,负责任、守诚信。要不断创新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要加快技术创新,改善品种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真正以质取胜,建设质量强企。 各级政府要发挥领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把质量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体谋划,统一部署,狠抓落实,为质量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要推动完善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完善质量激励机制,努力实现质量提升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 社会各界要发挥推动作用。全社会都要树立“质量兴衰,匹夫有责”的理念,主动参与质量建设,自觉维护质量安全,坚决抵制假冒伪劣,实现“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新闻媒体要加强对《纲要》的宣传,加强对质量法律法规、质量知识、质量典型的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曝光质量违法行为,监督监管部门工作,为质量工作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 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质检总局签署科技战略合作协议

    7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与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北京签署了《中国科学院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重大科技问题研究、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高端人才培养、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推进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签字仪式由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主持。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张沁荣、总检验师项玉章、总工程师刘卓慧,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秘书长邓麦村、副秘书长潘教峰参加了签字仪式。支树平在签字仪式上表示,质检总局非常看重与中科院的科技战略合作。他说,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中科院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在解决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和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多年来,质检总局与中科院在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疫等多个领域,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围绕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计量基标准研究、物种资源关键技术和支撑体系建设等重点项目,共同钻研、联合攻关、共克难题,已经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今天签署《合作协议》,是质检总局与中科院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广领域的深入合作,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支树平指出,质检部门是“凭技术执法、靠数据说话”的技术执法部门,涉及领域广、专业门类多、技术要求高,质检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质量安全责任特别重大。一方面必须脚踏实地,爬坡奋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切实维护质量安全;另一方面也特别期待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实力。我们真诚希望通过这次合作协议的签署,中科院对质检科技的支持力度更大,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优势明显增强、合作机制更加紧密。支树平表示,质检总局将把加强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作为新的契机和动力,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他说,科学发展、加快转变,质量是基础,科技要先行。质检科技是国家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国,质检部门责无旁贷。质检总局将认真落实好《合作协议》各项内容,力争使双方的科技战略合作成为部委与科研院所合作的新典范、成为科技工作的新亮点,力争为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白春礼表示,《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科院和质检总局科技合作进入全面的战略合作新阶段。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是国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维护国家与公共安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知识与创新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动,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质量监管、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质检工作的科技需求是国家战略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重大科技问题也是世界科技的前沿重大问题,为质检工作提供基础研究积累、关键科技支撑和技术解决方案是中科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将更好地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根据《合作协议》,国家质检总局和中科院将立足质检工作实践和“科技质检”建设,瞄准世界质检科技发展前沿,围绕质检事业发展中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对科技的需求,加强双方在信息交流、人才培养、联合攻关等方面的合作。双方将各自成立合作领导小组和联合工作组,促进合作内容的落实。

  • 【原创】2008年世界十大科技发现--物理学前景喜人

    2008年世界十大科技发现:1.定制个器官换身上, 器官移植研究取得重要成果2.距造细胞只剩最后一步,首次人工构建完整基因组3.寻获下落不明的忆阻器  电路世界存在第四种基本元件 4.火星曾有个“水世界”  “凤凰”号确认火星有水5.给机器人安个活脑子  受活脑组织控制的机器人问世6.它仅存在了一万亿分之一秒  发现新的三夸克粒子 7.期待微缩版“宇宙大爆炸”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启用8.飞天梦掀开新篇章  中国航天员实现太空漫步9.原子的空间分布尽收眼底  物质第五态研究获突破性进展10.这张照片具有里程碑意义  看到系外行星“真面目”其中与物理相关的过了大半,尽物理的也有三项,由此可见物理的前景一片大好。2008年世界十大科技发现祥看附件。[~183811~]

  • 【参展报道】迪马科技精彩亮相第十一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

    “第十一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 ICSE & BioPh China 2011)暨“2011世界制药机械、包装设备与材料中国展”(P-MEC China 2011)于2011年6月21日至23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 ICSE & BioPh China)”自2001年在中国上海举办以来已有10个年头。作为亚洲地区同类展会中最大规模和最高层次的国际展会,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已经成为广大医药企业“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国际平台。展会在加快推动国内医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同时,也促进了医药外贸的繁荣与整个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迪马科技在此次会议上重点展示了深受广大医药企业用户厚爱与好评的制备色谱填料(Inspire、Diamonsil、Spursil、Luster、Bio-Bond、EconoSep系列),涵盖适合极性化合物分析制备,蛋白、多肽、生物大分子纯化制备,快速分离制备、经济型中低压制备色谱填料,色谱柱和相关色谱耗材。为广大的医药工作者提供了从分析到制备的整体解决方案。http://www.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1624161056.jpg展会现场http://www.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1624161114.jpg迪马科技六大系列制备色谱填料与制备色谱柱等耗材展示http://www.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1624161132.jpg客户莅临展台参观交流

  • 【分享】关于加强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征求

    [align=center][b][size=5][font=方正小标宋简体][font=Times New Roman]关于加强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征求[/font][/font][/size][/b][/align][align=center][font=Times New Roman][b][size=5][font=方正小标宋简体]意见有关工作的通知[/font][/size][/b][size=5][font=方正仿宋简体][/font][/size][/font][/align][font=方正仿宋简体][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font=方正仿宋简体][font=Times New Roman]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量科学(测试技术)研究院(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各有关单位:[/font][/font][font=方正仿宋简体][font=Times New Roman]为加强国家计量技术法规的管理,使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制定工作公开透明,保证计量技术法规的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根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征求意见的有关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如下:[/font][/font][font=方正仿宋简体][font=Times New Roman]一、各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应当及时将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征求意见稿发送各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并同时在中国计量协会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font][/font][font=方正仿宋简体][font=Times New Roman]二、各有关单位应当及时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国家计量技术法规的征求意见稿,认真提出意见,并按时限要求回复意见。[/font][/font][font=方正仿宋简体][font=Times New Roman]三、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征求意见稿的期限一般为2个月。被征求意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回复意见;如没有意见也应当复函说明。逾期不复函者,按无意见处理。如有比较重大的意见,应当说明理由并提出试验数据或相关证明材料。[/font][/font][font=方正仿宋简体][font=Times New Roman]四、各有关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国家计量技术法规的征求意见工作。请各单位将负责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征求意见回复工作的人员信息(姓名、职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于2010年8月30日前报送总局计量司。[/font][/font][font=方正仿宋简体][font=Times New Roman]计量司联系人:陈红,电话:82261842;传真:82260132;电子邮箱:[email]chenh@aqsiq.gov.cn[/email]。[/font][/font]

  • 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刚刚发布了研发产品经理职位,坐标合肥市,敢不敢来试试?

    [b]职位名称:[/b]研发产品经理[b]职位描述/要求:[/b]1、负责对市场需求、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进行调研;2、负责对市场、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并出具竞品分析报告;3、负责对产品进行规划,并撰写产品设计需求;4、负责与资源部门进行对接并协调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确保项目进度;5、参与项目管理和项目验证工作;6、负责开展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相关的其它各项工作。[b]公司介绍:[/b] 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600)是一家以国际化视野、按国际化标准运营的全球分析仪器专业供应商,是安徽第一科创股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世界级的产品研发平台与研发体系,以技术创新实现国产仪器的自主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致力于成为分析仪器领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受人尊敬的中国企业典范!...[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69872]查看全部[/url]

  • 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寻找销售经理职位,坐标,谈钱不伤感情!

    [b]职位名称:[/b]销售经理[b]职位描述/要求:[/b]一、工作职责 :1、负责指定区域的市场开发、客户维护和销售管理等工作;2、协助制定区域的销售策略、销售计划,以及量化销售目标;3、负责指定区域产品宣传、推广工作的规划、策略和步骤;4、负责新市场调研工作,并负责新市场客户资源的开发。二、任职资格:(1)专科及以上学历,年龄20-40岁,专业不限;(2)环保监测、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及类似销售工作经验;(3)熟悉环保行业、水利行业、电力行业,有一定的行业资源者优先;(4)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沟通能力;(5)能够接受区域内经常性出差。三、工作地点根据求职者个人综合情况全国统筹安排。[b]公司介绍:[/b] 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600)是一家以国际化视野、按国际化标准运营的全球分析仪器专业供应商,是安徽第一科创股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世界级的产品研发平台与研发体系,以技术创新实现国产仪器的自主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致力于成为分析仪器领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受人尊敬的中国企业典范!...[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71152]查看全部[/url]

  • 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诚聘省区经理(环境事业部),坐标,你准备好了吗?

    [b]职位名称:[/b]省区经理(环境事业部)[b]职位描述/要求:[/b]一、岗位职责:1、收集市场信息,关注竞争对手及市场发展趋势,进一步拓展新的销售机会;2、负责公司相关环保产品线在对应区域内的业务发展和开发;3、负责市场销售策略、销售方案制定、完成公司销售任务。二、岗位要求:1、环境或化学等或仪器等相关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学习能力强;2、具有工业企业或者政府项目销售经验优先考虑;3、有同行工作经验的优先考虑,有较强的市场感知能力,能敏锐地把握市场动态、市场方向的能力;4、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坚持原则,保守秘密;5、具有良好的商务能力,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三、工作地点根据求职者个人综合情况全国统筹安排。[b]公司介绍:[/b] 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600)是一家以国际化视野、按国际化标准运营的全球分析仪器专业供应商,是安徽第一科创股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世界级的产品研发平台与研发体系,以技术创新实现国产仪器的自主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致力于成为分析仪器领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受人尊敬的中国企业典范!...[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71154]查看全部[/url]

  • 【鹊桥相会】世界第一架喷气客机号试飞

    [img]https://www.chazidian.com/uploadfile/2015/0122/20150122025536449.jpg[/img][font=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size=18px][color=#330000][b]1949年7月27日。世界第一架喷气客机“哈维兰彗星”号,在英国哈特菲尔德首次试飞。[/b][/color][/size][/font]

  • 【分享】透过世界看中国:美国制药业60年

    透过世界看中国:美国制药业60年二战后是美国制药业发展的辉煌年代,其一举代替德国成为世界制药业头号强国。一批当前耳熟能详的制药业巨头如辉瑞、默克等都是在那时脱颖而出。了解时代背景变迁是纵观这些企业商业史的前提。 二战后,面对巨大市场需求,部分企业开始注重开发新产品,逐渐从生产型向研发型企业转变。与此同时,医疗保健覆盖面迅速扩大,医疗保健支出占GDP的比例持续上升,1940年到2006年,从4.1%增长到16%。 经过平淡的60-70年代,制药业迎来了一个新时代。技术上出现两股创新浪潮,制药工业又有一系列新产品带给市场,80年代,FDA批准的新分子实体数为217个,是近几十年来的顶峰! 80年代,里根政府颁布一系列法案促进基础研究转化为新产品,极大推动生物科技行业及大型制药公司发展。数以千计的企业获得融资,多个新产品上市,80-90年代初期成就了美国生物制药业的盛宴。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带动华尔街生物技术股总市值达到顶峰!,行业在泡沫破灭短暂低迷后重振旗鼓,生物医药市场在近5年内扩张迅猛。部分企业如安进、基因泰克在大浪淘沙中崛起,2007年销售额均超过150亿美元。 90年代中期之后是企业兼并的时代,也是霸主诞生的时代,世界制药行业集中度大大提高,前10位制药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40%。 2000年代中期后,全球制药产业的市场增速开始放缓。2003-2007年美国处方药销售金额CAGR仅6.87%。主要原因包括:新药获批数日益减少,药品安全性问题受关注程度上升 美国控制医疗保健支出,鼓励使用非专利药 大量品牌药专利到期,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跌。 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快速增长,跨国制药企业加速向新兴市场业务布局。以中国为例,截至2007年合资外资企业达到1000多家,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其中,美国制药企业是主力,占据半数份额,辉瑞、罗氏、礼来等渗透力度越来越大,在中国市场构建从研发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条。本土企业直面竞争再所难免,但政府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后续报告中,我们将结合全球制药业发展趋势和国外大型制药企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分别研究中国不同类型制药企业的竞争战略和发展趋势,探讨哪些企业可能在这一轮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崛起并成长为行业中的优势企业。信息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

  • “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开幕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3月20日正值春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开幕式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隆重举办。[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211c8ad9-3e4f-4d37-9165-c54422ac7d05.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1 展览“海外奇器”开幕式大合影[/size][/align][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28d820a8-c7b8-48f3-b93b-7aadc1ed2b7d.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2 展览“海外奇器”开幕式致辞嘉宾合影,左起阮草、彭刚、娄玮、吴国盛[/size][/align][size=14px][/size]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任阮草出席并致辞。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主持开幕式。清华大学相关部处院系领导、博物馆界同行、藏品捐赠者代表、“科博之友”代表、策展布展团队及学生社团代表等一百余人参加活动。[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ea7718ed-e1df-424f-9be9-8dcc9913ddcd.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3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致辞[/size][/align][size=14px][/size]彭刚首先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表示,在各界朋友的支持关心下,科学博物馆团队艰苦创业、筚路蓝缕,各项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筹建六年来,先后举办了九个年度大展、七个线上展览、八季珍品柜展示以及多场展示清华师生创意作品的小型展览,[font=&]4[/font]万多人次来到临时展厅观展。科学博物馆还处于筹建阶段,但是已得到了清华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认可,这让我们对未来科博馆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期待科博的馆藏建设、科学史研究水平与馆舍建设同步精进。彭刚对展览“海外奇器”的展览策划、展陈创新给了高度评价,他认为,科博的展览展现出了清华大学学者专家办馆和策展的优势与特点,把精深的研究和展陈方式巧妙结合,把展览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回望中华民族触摸感知、学习探索现代科学的道路,我们深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面临艰巨挑战,但是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有实力和信心。科技创新离不开师生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历史素养的全面提升,在这个过程当中,科学博物馆的展览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cec97635-98b3-483b-a148-2f10981af389.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4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致辞[/size][/align][size=14px][/size][font=宋体][size=16px]娄玮代表故宫博物院对展览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认为“海外奇器”展览很精彩,展览规模虽然不大,但是[/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展品既有趣又说理,既能够让观众了解科学技术的知识,同时也能了解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娄玮进一步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曾经为世界作出过重大贡献,中华文明也始终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这次展览以晚清士人的出洋记述为历史线索,向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末有识之士积极向外开拓、追求科技强国的壮阔画卷。正所谓“鉴往事,知来者”,回顾这段既洋溢着新奇与物趣,又满含着报国热忱的历史,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无疑是一次既展示历史,又展望未来的厚重之旅。[/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娄玮表示,故宫博物院与清华大学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传统和共识,2021年,故宫博物院与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故宫文化遗产联合研究中心”,目的是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力争成为我国一流高校与文化机构携手应对文化遗产领域新挑战的典范。今天,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合作的潜力,期望能够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开展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文物,尤其是明清宫廷西洋器物的研究以及中西科学交流历史的构建,共同打造一套兼顾科学与历史、创新与传承的文化传播与公共教育体系,调动各方力量,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覆盖更多的专业领域,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size][/font][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71fdc692-976b-4b8c-bc40-477ca3578f5c.jpg[/img][/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8c0ef0b8-90ce-4d05-bc07-f175309031b1.jpg[/img][/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图5、6 开幕式现场[/font][/align][font=宋体][/font][font=宋体][size=16px]阮草认为,展览“海外奇器”不仅呈现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建六年来在馆藏建设、展陈策划、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丰硕成果,同时也展示出清华科博团队严谨的策展态度与深厚的学术底蕴,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到一个多世纪以前东西方文化碰撞的震撼,深刻体味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国家地位和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阮草还介绍到,坐落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即将在今年5月与观众见面,期待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交流互鉴,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共同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贡献更大力量。[/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f91dfd31-8017-41bd-bbf3-6ef7ee9c97ca.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7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主持开幕式[/size][/align][size=14px][/size][font=宋体][size=16px]据吴国盛介绍,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研究性的科学博物馆,观众可以在其中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感受古旧科学仪器的永恒魅力,领略科技发展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底蕴。在清华大学校内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科学博物馆已收购了一批18世纪以来有着历史意义的西方科学仪器和工业制品,为迎接三年后科学博物馆的正式开馆奠定了基础。[/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 [/size][/font][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858d7792-9ce6-475b-a394-115c94419dfb.jpg[/img][/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图8 策展人王景介绍展览背景[/font][/align][font=宋体][size=16px] [/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最后,策展人王景做策展背景介绍。她向为展览做出贡献、付出辛勤工作的策展布展团队成员、展品捐赠人以及提供各种支持的校内外人员表达了诚挚感谢。[/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16px][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8f58db66-42c7-4aaa-84e3-6b9aeb95a3f9.jpg[/img][/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图9 展览揭幕仪式后,嘉宾合影留念,左起吴国盛、阮草、彭刚、娄玮、杜鹏飞[/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16px][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597db9b1-481f-41fe-ba06-37b231a2e48b.jpg[/img][/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图10 开幕式现场[/font][/align][font=宋体][size=16px] [/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开幕式上,来宾共同观看了“海外奇器”展览宣传片。由彭刚、娄玮、阮草、吴国盛、杜鹏飞共同为“海外奇器”展览揭幕。[/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 [/size][/font][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16px][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53a0964b-9acf-4d93-9e2b-3c8a4b1d1ca3.jpg[/img][/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图11 吴国盛为故宫博物院一行导览[/font][/align][font=宋体][/font][align=center][size=14px][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f0129810-8359-4585-83ee-5dd23786d2d8.jpg[/img][/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12 “海外奇器”策展人王景为来宾导览[/size][/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4b9b27d8-70f4-4b1f-87c7-cdf6550f5b5c.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13 观众观展[/size][/align][size=14px][/size]“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以晚清士人出洋记述为主线,分为水陆交通、街头见闻、西人器用、博物致知、格致之学五个单元,通过科学博物馆的100余件馆藏的精品科学仪器、图像器物、工业化产品、复原场景等为公众重现出19世纪中叶科学与技术的兴盛极大改变思考维度与生活方式的西方科技世界。[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4ea40000-590e-48b8-a58a-dc59cc3d25ed.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14 座谈会现场[/size][/align][size=14px][/size]开幕式结束后,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一行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在人文楼进行了深入且富有成果的座谈交流,双方希望进一步强化合作,共同推进以“西学东渐”、清宫科学仪器史等领域为主的学术研究。[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54543b6f-db38-4ea8-a759-597bcae22cfd.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15 开幕式嘉宾集体合影[/size][/align][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e940897f-d22e-49fd-8925-6fa810d50705.jpg[/img][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寻找应用工程师职位,坐标,谈钱不伤感情!

    [b]职位名称:[/b]应用工程师[b]职位描述/要求:[/b]三、岗位职责: 1. 负责分析仪器方法开发及来样检测工作; 2. 负责分析仪器的售前咨询及市场推广工作; 3. 负责在研和转产仪器的质量测试及监督工作; 4. 负责分析仪器产品的应用方案的撰写工作; 5. 负责分析仪器产品的应用培训工作; 6. 公司及领导交代的其他工作;四、任职要求: 1. 本科及以上学历,生物、医药、环境、化学相关专业,性别不限; 2. 一年及以上第三方检测及药物研发、生产企业的检验从业经历,分析仪器行业从业者优先,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亦可考虑; 3. 熟练掌握色谱、光谱、质谱类大型精密分析仪器的使用;[b]公司介绍:[/b] 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600)是一家以国际化视野、按国际化标准运营的全球分析仪器专业供应商,是安徽第一科创股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世界级的产品研发平台与研发体系,以技术创新实现国产仪器的自主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致力于成为分析仪器领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受人尊敬的中国企业典范!...[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76527]查看全部[/url]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