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世界罕见病日

仪器信息网世界罕见病日专题为您整合世界罕见病日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世界罕见病日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世界罕见病日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世界罕见病日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世界罕见病日话题讨论。

世界罕见病日相关的资讯

  • 世界罕见病日:更多新技术为罕见病带来新希望
    这个春天,我们打响了新冠疫情阻击战,随着我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逐渐加深,新技术的不断探索,目前已对该病进行了有效防控。除了疫情以外,今天,也就是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罕见病及罕见病群体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罕见病是指流行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性疾病,常危及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五六千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在种类繁多的罕见病当中,约有80%是由于基因缺陷所导致的。据医学文献显示,每个人的基因当中平均约有7组到10组基因存在缺陷,一旦父母双方存在相同的缺陷基因,孩子就有可能患上罕见病。新技术带来新希望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热门的生物学新技术,来自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方法,首次将来自X-连锁SCID患者的细胞转化为干细胞样状态,修复基因突变,并在实验室中促使修复的细胞成功产生NK细胞。这一新技术的成功指出了一种可能性,即将这些调整过的细胞植入到患者体内产生免疫系统。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对于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的婴幼儿来说,一个简单的感冒或耳部感染都可能是致命的。他们出生时就具有一个不完整的免疫系统,也被称为“泡泡男孩”或“泡泡宝宝”,即使很最温和的细菌他们也不能抵御。他们通常生活在无菌的、孤立的环境以避免感染,即便这样,大多数患者都不会活过一年或两年。这是因为在SCID患者骨髓中的干细胞携带一个基因突变,可阻止他们发育出关键的免疫细胞——称为T细胞或自然杀伤(NK)细胞。治疗SCID,以前的尝试包括骨髓移植或基因治疗,或者两者结合。在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有前途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劫持”病毒机械进入患者的骨髓,并提供新细胞生长所需的基因。虽然这种基因治疗最初治愈了疾病,但是基因的人工添加最终在一些患者中导致了白血病。此后,也有研究人员开发出其他基因治疗方法,但这些方法通常适合于较温和形式的疾病,而且需要骨髓移植,这对危重新生儿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纠正对这些iPSCs中的SCID相关遗传缺陷。为了去除突变,研究者使用一种称为TALEN的技术(类似于知名的CRISPR方法)。这组酶作为基因的分子剪刀,可让研究人员剪掉一个基因,并用其他碱基对替换构成DNA的碱基对。本文第一作者、索尔克研究所博士后Tushar Menon说:“不同于传统的基因治疗方法,我们不是把一个全新的基因注入患者,这会导致不必要的副作用。我们利用基于TALEN的基因组编辑,改变一个基因中的仅仅一个核苷酸,来纠正缺陷。这一技术真的是非常精确。”研究人员成功了。这些修复的培养皿细胞(cells-in-a-dish)确实发展出了成熟的NK细胞。接下来,该研究小组再生了其他重要的免疫成分——T细胞。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促使iPSCs转换为T细胞的前体,但是一直未能诱导它们成熟。Verma说:“最终,我们希望这些努力将带来该领域的‘圣杯’:制备来自iPSCs的干细胞,能够产生所有类型的血细胞和免疫细胞。”能够生成修复的血液干细胞本身,可能会产生一种一次性的疗法,最终将在患者整个生命过程中补充功能性细胞。另外一项研究中,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将来源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成熟血细胞,重新编程回到iPSCs,以研究这种罕见血液癌症的遗传起源。在MDS中,骨髓干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致使造血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出现不可逆的下降,进而损害血液生产。MDS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贫血,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引起被称为AM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但是,哪种基因突变是引起本病的关键因素?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把取自血液肿瘤MDS患者的细胞转化成干细胞,以研究通常与该疾病相关的人类7号染色体缺失。本文首席研究员、西奈山伊坎医学院肿瘤科学系的Eirini Papapetrou 博士说:“用这种方法,我们能够确定,7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区域是至关重要的,能够识别驻留在这里的、可引发这种疾病的候选基因。”用现有工具研究染色体缺失是很难的,因为它们含有大量的基因,使得我们很难找出导致癌症的关键因素。7号染色体缺失是MDS的细胞异常特征,几十年来都被公认为预后不良的标志。然而,这种缺失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仍不清楚。了解特定染色体缺失在癌症中的角色,需要确定是否一个缺失会产生已观察到的后果,也需要确定哪个特定遗传因素是缺失的。研究人员利用细胞重编程和基因组工程,来剖析7号染色体的缺失。在这项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研究人类细胞中基因改变的后果。Papapetrou博士说:“人类干细胞的基因工程,尚未用于疾病相关的基因缺失。这项工作阐明了血液癌症如何发展,也提供了一种新工具,用以研究与各种人类癌症、神经和发育疾病有关的染色体缺失。”重新编程MDS细胞,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来剖析这一疾病的体系结构和演化,将MDS细胞的遗传组成与这些细胞的性状联系起来。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剖析MDS干细胞,可以为MDS和其他血液癌症的起源发展,提供深刻见解。此外,这项工作也为检测和发现这些疾病的新疗法,提供一个平台。
  • 盘点罕见病重点实验室|第17个国际罕见病日
    2024年2月29日是第十七个国际罕见病日(Rare Disease Day)。今年的国际主题是“Share your colours”,我们将中文主题延展为“点亮你的生命色彩”。世界罕见病日(Rare Disease Day)是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由欧洲罕见病组织于2008年发起,其目的是提高公众对罕见病的认识,关注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所面临的挑战,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行动,为战胜罕见病这一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公共健康问题而奋斗。孕前筛查是有效预防途径,科学仪器显身手针对罕见病的预防,在孕前要做好相关体检及遗传咨询,在怀孕期间要做好产前筛查及诊断,在产后要做好新生儿筛查及诊断。除了产前诊断,早期诊断对罕见病患者至关重要,具有特别高的临床和治疗价值。下图为济南市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使用串联质谱平台对新生儿进行甲基丙二酸血症筛查。(图:央视新闻)目前已经发现的罕见疾病中,有80%都是遗传性疾病。因此,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被视为罕见病诊疗的分水岭。2022年12月,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新出炉,要求配备PCR、基因测序仪等。其中提到医院能利用PCR、qPCR、MLPA、一代测序、二代测序等技术开展罕见病致病基因检测。医院能利用PCR(巢式PCR、长片段PCR、倒位PCR、三引物PCR等)、荧光定量PCR(qPCR)、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体核型分析、一代测序、二代测序等技术开展罕见病致病基因检测。罕见病的检测治疗进展如何?需要哪些科学仪器技术?仪器信息网特别整理供大家了解。文1:一文了解罕见病|PCR\基因测序\流式细胞术助力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30301/653576.shtml文2:盘点|流式细胞术FCM在罕见病中的应用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30301/653603.shtml 文3:LC-MS/MS在多种罕见病检测中发挥关键作用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30821/680445.shtml盘点:国内罕见病重点实验室(欢迎补充)01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启用,该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02罕见病诊疗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24年2月28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成立罕见病诊疗中心,将通过多学科联合、团队作战的模式,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截至目前,该院已向“中国罕见病服务信息系统”登记上报5000余个病例。03“诚医”罕见病联盟(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牵头)2023年11月9日下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医附院)牵头、华西罕见病研究院协同的“诚医”公益罕见病联盟成立。04儿科罕见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中)2023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十四五”第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名单,儿科罕见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该实验室由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负责建设。0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罕见病实验室(北京儿童医院)2022年,北京儿童医院成立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罕见病实验室,通过细胞遗传学诊断平台、遗传代谢产物筛查平台、分子遗传学诊断平台,以及专业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团队,可诊断罕见病种类超过200种。06 河南省罕见病重点实验室(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3月,河南省罕见病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实验室依托河科大一附院的河南省遗传罕见病医学重点实验室。07 首个县级罕见病综合筛查实验室(贵州省台江县人民医院)2022年7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连心工程”捐建的首个县级罕见病综合筛查实验室在贵州省台江县人民医院建成。该实验室的建成填补了国内县级医院罕见病筛查实验室的空白。08青岛疑难罕见病诊治中心2021年6月18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联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等6家医院成立青岛市疑难罕见病诊治中心。该中心汇聚青岛6家医院40余位知名专家,下设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病协作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疑难罕见病协作组、心血管系统疑难罕见病协作组、血液肿瘤疑难罕见病协作组、内分泌疑难罕见病协作组、儿科疑难罕见病协作组和风湿免疫疑难罕见病协作组等7个协作组,打造多学科诊疗模式,为疑难罕见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平台。09罕见病研究院(华西医院)华西医院早在2016年前后就建立了罕见病临床诊疗中心。2020年,袁慧军团队来到华西,又组建了罕见病研究平台。公开消息显示,四川大学华西罕见病研究院是全国首个罕见病专业研究机构。其中的一个主要方向,是建立中国罕见病患者的基因测序计划。10 济南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妇幼保健院)济南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2015年被列为全国出生缺陷防控示范基地,出色的完成了300余例遗传代谢病患儿的诊治任务,为此2018年获国家卫健委表彰。2017年牵头成立儿童罕见疾病防控联盟,发展至今已有三十余家联盟单位,2018年成为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合作与转化基地,同年,济南市儿童罕见病诊治中心正式在我院挂牌成立,建立以目前疾病筛查体系为基础的儿童罕见病筛查与诊治平台。筛查中心拥有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器,液相质谱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以及化学发光仪等价值2000余万的先进设备。盘点:国外罕见病重点实验室(Plug and Play整理,欢迎补充)01斯坦福大学未确诊疾病中心 Stanford Center for Undiagnosed Diseases斯坦福大学未确诊疾病中心 (CUD) 是 NIH 支持下的 12 个未诊断疾病中心临床站点之一,也是最杰出的一个。不同于牛津大学的罕见病中心,斯坦福CUD将重点放在罕见病的诊断上,通过代谢组、转录组、免疫组、外显子组和基因组测序在内的多组学分析为那些多次转诊、无法诊断的患者实现确诊。类似于我国的罕见病诊疗协作网,这12个中心发挥着罕见病患者诊断最后一站的功能。另一方面,斯坦福本身的CUD也承担着为学生和内科住院医生在罕见病领域的教学工作,其独有的“基因组医学及罕见病”项目是内科住院医师可以选择的轮转项目,很好的弥补了临床医生缺乏足够的遗传组学和基因组学教育这一全球性的难题。02牛津-哈灵顿罕见病中心 Oxford Harrington Rare Disease Center该中心主任、神经科学领域著名科学家Matthew Wood表示“将新的治疗选择引入罕见病领域不仅需要卓越的科学技术,还需要不同领域机构和组织的创新合作机制和雄心勃勃地愿景。牛津大学与克利夫兰诊所Harrington Discovery Institute 互补性地合作,很好地联合了基础研究、临床洞见以及药物研发三大基石。”疫情并没有阻碍牛津-哈灵顿罕见病中心的外部合作,早在疫情严重的去年11月,该中心同早期生物技术公司Evox Therapeutics达成一项三年合作计划,旨在利用该中心对外泌体的研究能力以及Evox对外泌体的改造能力加速创新给药平台DeliverEX的开发。这项合作的覆盖领域不仅仅有先天性代谢障碍这类传统罕见病,由于外泌体具有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外泌体作为给药载体在神经退行性领域的应用也极具想象力。03 宾夕法尼亚大学Perelman医学院:罕见病中心 The orphan disease centerPerelman罕见病中心的研究聚焦在四大领域。包括:致病原因多样的儿童癫痫、溶酶体疾病、运动神经元疾病、肝代谢疾病。该中心有着辉煌的科研历史,也因为Castleman病的研究者、同时也是Castleman患者的David Fajgenbaum医生而闻名于世。Perelman研究中心与罕见病患者组织的合作也是诸多中心中出类拔萃的,其搭建的罕见病生态系统不仅支持药物研发,还为患者提供更定制化的照护、管理以及支持。通过与患者组织协作,中心已经在CDKL5 缺乏症、黏多糖贮积症、自身免疫相关罕见病、Castleman病、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五大疾病方向建立了卓越项目(Program of Excellence),每个项目都有专门合作的患者组织以及充裕的资金,同时由一位相关领域的权威科学家负责监督项目的进展并协调该领域的多方需求。通过这五个卓越项目,该中心建设了极强的对研究工具(抗体、细胞系、动物模型等)、转化能力、临床开发(即患者登记和自然史、生物标志物、临床终点等)的研发生态体系。04弗罗里达大学鲍威尔罕见病中心 Powell Center for Rare Disease Research and Therapy该中心开发了一个独有的跨学科研究计划,整合了临床、转化、以及基础研究领域的不同人才,专注于为每一个罕见病家庭及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和照护。经过数年发展,在鲍威尔罕见病中心所接受的的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已经是世界上能接受到最好治疗的群体。不同于其他中心的大刀阔斧地覆盖多种罕见病,鲍威尔中心将研究重点放在遗传性肌肉疾病领域。该中心拥有一批顶级的心脏病领域的临床科学家,持续对庞贝病等神经肌肉疾病的基础研究和治疗做出贡献。05 UMass医学院李伟波罕见病研究中心 The Li Weibo Institute for RareDisease Research该中心集结了优秀的40名左右的科学家,致力于揭示多种罕见病的分子机制,识别新的致病基因,开发针对特定罕见病的潜在治疗方法并改进现有的基因治疗工具。李伟波罕见病研究中心所诞生的基因疗法,通过改造不同的AAV载体,已经在GM1神经节苷脂病和GM2神经节苷脂病的动物实验中收获了两好的数据。该罕见病中心也不乏优秀的华裔科学家,如Canavan脑病致病基因的发现者Gao Guangping教授。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罕见病制药企业北海康成已和该中心启动了相关合作。后记: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发布通知,拟开展基层罕见病筛查专项能力的建设项目,并指出早期筛查和诊断对罕见病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此前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罕见病中心副主任李巍表示:“约80%的罕见病由遗传因素导致,因此提升基因检测的能力,对于罕见病的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提供基因检测的第三方机构有数百家,建立医疗机构内的基因诊断中心势在必行。”
  • 世界罕见病日:Sophia与全基因组测序的故事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3ebb095c-b9a8-49dd-9648-61cd6b7d4af7.jpg" title=" 1.jpg" / /p p   Sophia 和她的家庭为确诊疾病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最终,Illumina iHope网络的临床全基因组测序(Clinical Whole Genome Sequencing,cWGS)为他们找到了一个新发突变。观看视频,倾听她的父母、她的遗传学家-贝勒医学院 Christian Schaaf博士、以及Illumina科学家John Belmont博士分享在漫漫求医路之后最终找到答案的意义。 /p p   Sophia出生于2006年夏天,父母发现她不同于其他婴儿,他们开始了漫长的求医道路,遗传学家、儿童神经学家、遗传咨询师、发育专家会诊、智力测试、生长指标评估、CAT,MRI等等检测......随着Sophia的一天天成长,走了一家又一家的医院,没有一位医生能够给出答案:Sophia到底是怎么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bd1a6e8d-f0be-44df-9fe1-1573fc392302.jpg" title=" 2.jpg" / /p p   面对未知的黑洞,Sophia一家曾一度放弃继续寻找,直到2016年7月,他们再次鼓起勇气,报名了Illumina全基因组测序计划-iHope,通过这项计划,他们可获得免费的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799882f8-5d5c-47e2-a016-2eeae2769421.jpg" title=" 3.jpg" / /p p   Illumina科学家John Belmont博士为Sophia的父母解答了iHope网络成立的意义:联合测序检测实验室,医疗机构,帮助那些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的儿童接受临床全基因组测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83f0a5b4-0033-4e7b-bf2a-7bf80aa91154.jpg" title=" 4.jpg" / /p p   Sophia的遗传学家,贝勒医学院Christian Schaaf医生在获得全基因组测序 (cWGS) 报告后,确认了Sophia发生了WUDR45基因的新发突变,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疾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e3fc7fbc-d1b0-4305-831d-e8abaaa58bf2.jpg" title=" 5.jpg" / /p p   “这个检测报告对患者非常重要,不仅是获得答案,更能帮助实验室及医疗机构关联其它类似家庭,关联研究进展,与正在开发潜在疗法的研究人员联系。” Schaaf医生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8eac590c-63a5-4f06-a8f5-ddaed3ed0461.jpg" title=" 6.jpg" / /p p   正如Sophia的妈妈所言:“我们非常感恩,在没有答案之前,我最担心的是她会突然离开我们。而现在,我感到安慰,因为我们并不孤单,若没有基因测序,我们将无法接触到这么多其它家庭,获得了很多的帮助,并鼓励我们坚持下去,我们改变了对生命的看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8abadfb0-50f3-4fcf-bf02-db462507e1d1.jpg" title=" 7.jpg" / /p p 您知道吗? /p p strong · /strong 罕见病日的意义在于提高公众的认知,提升决策者对罕见病及其所影响的患者生活的关注。 /p p strong · /strong 一个罕见病家庭平均需要花费8年的时间才能获得确切诊断 — 在这段时间中,他们至少经历了10个专家以及可能三次以上的误诊& nbsp 1。 /p p strong · /strong 80%的罕见病有确定的遗传起源& nbsp 1,而其余可能为感染(细菌或病毒),过敏或环境影响,或是退行性或增生性病变的结果。 /p p strong · /strong 罕见病患者中,约50%是儿童,30%的患儿活不过五岁& nbsp 1。 /p p strong · /strong 仅有5%的罕见病获得了FDA授权的药物治疗许可& nbsp 1。& nbsp & nbsp /p p 1文献来源:Global Genes& reg 报告, RARE Diseases: Facts and Statistics /p p 观看Sophia的爱的故事,为这个勇敢的家庭加油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E70D615382AD2C94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192, 0) " strong 关于Illumina /strong /span br/ /p p   作为全球基因组学领先者,Illumina为科研,临床,以及应用市场提供全面的新一代测序解决方案。Illumina技术已经产生了全球超过90%的测序数据。* 通过合作创新,Illumina开启了肿瘤,生育健康,遗传疾病,微生物,农业,法医等各个领域的突破性进步。 /p p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192, 0) " strong 关于iHope /strong /span /p p   iHope网络于2016年12月由Illumina宣布与加州儿童基金会(Foundation for the Children of the Californias)、罕见基因组学研究所(Rare Genomics Institute)、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贝尼奥夫儿童医院(UCSF Benioff Children’s Hospital San Francisco)合作发起,提供免费cWGS检测,帮助面临罕见未确诊疾病的儿童找到答案。 /p
  • 国际罕见病日 | 数字PCR助力SMA检测!
    罕见病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065%-0.1%的疾病或病变,绝大部分属于先天性、慢性病,常常危及生命。2024年2月29日是第十七届“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为“关注罕见、点亮生命之光,弱有所扶、践行人民至上”。目前,全球罕见病患者人数高达3亿人,已确认的罕见病种类超过6000种,而在这些罕见病中,80%是遗传性疾病。在我国,罕见病患者约2000万人,且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渐冻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玻璃人(血友病)”“瓷娃娃(成骨不全症)”“月亮孩子(白化病)”等等这些如童话故事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个个令人心酸的真实的罕见病;此外,一些相对熟悉的疾病也属于罕见病的范畴,如:遗传性耳聋、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白化病、苯丙酮尿症、血友病、戈谢病等。罕见病确诊有多难罕见病早期的一些症状非常普通和常见,难以察觉,导致漏诊和延误治疗。罕见病常为先天性、慢性、消耗性疾病,疾病给患者和其家庭造成的痛苦巨大。罕见病大多由特异性的基因突变引起,通常具有单病种发生率低、遗传为主、病情严重、诊断困难、误诊率高、可治疗性低等特点。2021年,7个罕见病药品经“灵魂砍价”谈判成功,纳入医保,包括全球首个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等,让罕见病家庭看到了希望。一句“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让人泪目。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头号致死遗传病。95%的患者是由于SMN1基因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而致病(大部分SMN1基因8号外显子共同缺失);另一个与SMN1高度同源的基因SMN2已被证实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SMN2的拷贝数在治疗与用药中被作为重要参考数据。因此,精准的检测出SMN1和SMN2的拷贝数对于临床疾病诊断、携带者筛查、疾病严重性预测评估、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臻准SMA检测方案数字PCR能够精准定量基因的拷贝数,臻准数字PCR的SMA解决方案能够在单管完成SMN1外显子7和8与SMN2外显子7和8拷贝数检测的方法,具有准确、快速、操作简单、样本用量少和适用于多种类型样本的优势,为SMA的分子诊断、大规模筛查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臻准SMA试剂盒原理说明:内参基因中含有SMN1、SMN2两个基因位点,通过针对样本中的SMN1两个外显子和SM2两个外显子的定量检测,根据TGR的比值可判定出该检测人是否携带或是否发病。臻准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总部位于上海环普云创国际科技园。公司作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生命科学及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团队成员来自知名跨国企业和科研院所,专业涵盖微纳加工、精密仪器、软件及算法、生物试剂研发等众多领域。目前,公司推出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微腔芯片式数字PCR产品,基于该平台系统,已研发出覆盖肿瘤液体活检、病原感染、遗传检测、核酸药物质控等领域的多种检测试剂盒产品,并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市计量测试研究院、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南京海关等知名院校及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2019年和2022年,臻准生物先后完成数千万元和超亿元融资。
  • 五年后罕见病基因检测或许只需1元
    在&ldquo 冰桶挑战&rdquo 火遍全球的热闹背后,我国正有约1000万罕见病患者期待得到治疗。记者从国际罕见病研究联盟及华大基因7日至9日在深圳主办的第二届国际罕见病研究联盟会议获悉,到2020年,数千种罕见病中绝大部分疾病的致病基因都能被发现,这意味着罕见病的确诊和预防将更加有效。   罕见病是指流行率很低的疾病,但它其实与每个人都有关系,每个人的基因中平均约有7&mdash 10组基因存在缺陷,一旦父母双方存在相同的缺陷基因,孩子就有可能患上罕见病,罕见病一般为慢性、严重性疾病,常危及生命。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基因检测的成本将不断降低,甚至可能在5到10年内,对于一种罕见病的基因检测,家庭所需要支付的费用或许只要1元。   已发现罕见病基因3200个   &ldquo 罕见病80%以上与基因缺陷有关,只要有生命传承,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rdquo 罕见病发展中心主任黄如方告诉记者,关注罕见病患者,就是关怀自己家族中将来的孩子,每一个家庭都可能需要帮助。在中国大陆,较为人熟知的罕见疾病包括地中海贫血、成骨不全症、黏多糖贮积症、鱼鳞病等,据估计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超过1000万人。   罕见病与基因缺陷&ldquo 密切相关&rdquo ,如何了解&ldquo 缺陷&rdquo 基因的结果,试验新的治疗方法用于缺陷基因,是目前全世界需要攻克的难题。据国际罕见病研究联盟(IRDiRC)主席、基因组学中心科学主席、加拿大国家卫生研究所所长Paul Lasko介绍,截至2013年,已找出了3200个与罕见病有关的基因,比2010年增加了800个,联盟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诊断绝大部分罕见病,发展200种新的治疗方法。   &ldquo 为罕见病人实现价值创造条件&rdquo   &ldquo 只有1%的罕见病存在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如渐冻人((如ALS,SMA等疾病)就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要去帮助这些群体,就是要请科学家加快研究。&rdquo 黄如方称,我国罕见病患者目前处境是&ldquo 缺医少药&rdquo ,大部分罕见病患者长期被误诊、漏诊,而且药物可及性差,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他认为,对于罕见病进行产前筛查是有必要的,每个人都应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来决定是否生下一个罕见病孩子,&ldquo 但罕见病人并非没有价值,还需要社会为其创造实现价值的条件。&rdquo   &ldquo 目前,华大基因每年进行的罕见病筛查大约在1万例。&rdquo 华大基因旗下华大医学相关负责人彭智宇表示,基因科技可以帮助罕见病患者确诊,在罕见病预防上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华大医学可以针对约600种罕见病进行产前检测,包括发病率高的罕见病如地贫、蚕豆病等,可以在孩子未出生时就发现可能的罕见病例,在罕见病预防上起到更好的效果。   华大医学方面还表示,自身已具备预防遗传出生缺陷的致病基因检测技术,将免费为有不明病因的罕见病患儿做遗传咨询,市民可拨打华大医学遗传咨询热线进行咨询。
  • 罕见病不罕见 专家呼吁重视孕前筛查、产前筛查
    p    strong 具有有效治疗方法或药物罕见病种类不足5% /strong /p p strong   专家呼吁重视孕前筛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 /strong /p p   “生下患有罕见病孩子的家长实在是太苦了。”今天是四年一度的国际罕见病关爱日。昨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医院 /span /a 北院举行的世界罕见病日活动中,该院胎儿医学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陈敏介绍,目前已知的罕见病已超过7000种,中国的罕见病患者已达2000万人。据统计,罕见病在人群中的综合发病率超过1%。30%的罕见病患儿家长承受孩子在5岁之前去世的悲痛,罕见病长达5~8年的确诊过程也让家长备受煎熬。更残酷的是,目前,具有有效治疗方法或药物的罕见病种类不足5%。而中国的患者获得药物的机会更少,而且,很多罕见病的治疗药物都没有纳入医保。陈敏提醒,要降低罕见病患儿的出生,孕前筛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尤其重要。 /p p    strong 原因:没有家族史不代表不会患病 /strong /p p   “很多人以为,我的家人都很健康,没有家族遗传病史,罕见病跟我没什么关系。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其实,只要有生命的传承,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陈敏说,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存在的普遍现象。虽然,80%的罕见病与遗传因素有关,这部分疾病可以称为罕见遗传病,但是,这并不排除家族中的某个个体也会罹患罕见遗传病,这是因为他的遗传物质发生了致病性变异,或者是从亲代中遗传了致病性变异。 /p p   至于遗传几率问题,陈敏解释,目前,三类最常见的遗传病分别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X连锁隐性遗传病。 /p p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只要父亲或母亲患病,孩子就有50%的可能患病。对于这样的家庭,如果是自然生育而不做任何干预的话,就有可能使疾病代代相传。 /p p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亲和母亲的身体是健康的,即便通过体检也查不出任何问题,但是却生了一个遗传病的孩子。这是因为孩子分别从父亲和母亲那里遗传了一个致病突变。如果只携带一个致病突变,通常不会发病,没有症状。如果同时携带两个致病性突变,就会发病。科学研究显示,平均每个人都携带了3~4个隐性遗传的致病突变。“看似健康”的夫妻双方,却“非常巧合地”携带了相同基因的致病突变,就可能生育患有遗传病的孩子。 /p p    strong 基因突变 /strong /p p strong   即使父母健康孩子也患病 /strong /p p   “很多人问,我们家族没有遗传病史,不用担心得遗传病吧?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陈敏说,没有家族遗传病史,不代表不会生患遗传病的孩子。除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隐性遗传病可能会导致孩子患遗传病外,孩子新发的致病突变,也可能导致孩子患病。 /p p   “比如,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罕见遗传病——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大约有1/3是新发突变导致的。”他说,也就是说,这部分患者的父母是健康的,是孩子自身发生了致病性基因突变。 /p p   “再比如唐氏综合征,大多数唐氏综合征患者的父母是健康的,染色体也是正常的。”他说,目前比较明确的影响因素是孕妇的年龄。“这也是唐氏综合征成为怀孕期间重点筛查疾病的原因。” /p p    strong 困境:罕见病多数没有纳入医保 /strong /p p   陈敏介绍,罕见病其实并不罕见。人们最早提出罕见病这个概念,是因为单一一种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疾病 /span /a 的患者比较少,发病率比较低。但是,罕见病种类多,目前已知的罕见病已超过7000种。如果将所有罕见病患者数量加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了。根据预估,中国的罕见病患者已达2000万人,美国的罕见病患者更多达3000万。据统计,罕见病在人群中的综合发病率超过1%。 /p p   “许多罕见病发病于生命早期阶段。”陈敏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估计,50%的罕见病患者为儿童。30%的罕见病患者会在5岁之前去世。另一方面,罕见病的诊断过程很漫长,平均需要5~8年时间才能确诊。 /p p   “因此,罕见病患者家长往往要带着患儿四处奔波、求医问药。有可能经历各种检查、花费数年时间,都无法确定孩子到底患的是什么疾病。如果不能确诊,难以进行有效治疗。”陈敏说,更残酷的是,目前,具有有效治疗方法或药物的罕见病种类不足5%。“这就意味着,很多罕见病患者即便确诊了,也可能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p p   更让患儿家长无奈的是,有的罕见病,即使有药物治疗,中国的患者也可能无法获得。“因为大多数罕见病药物,都是国外药企研制的,国内市场能够购买到的药物相对有限。再退一步讲,即使可以买到药物,患者有可能也吃不起,因为药价太昂贵了。目前,很多罕见病的治疗药物都没有纳入医保。” /p p    strong 预防:孕前筛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缺一不可 /strong /p p   “面对这些困境,更好的办法是预防罕见病患儿的出生。”陈敏认为,大多数罕见病是可以进行有效预防的。要尽可能降低罕见病遗传病的发病率,主要策略就是三级预防,一是婚前、孕前筛查 二是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 三是新生儿筛查。 /p p   比如,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平均每9个人就有1个携带了地贫致病基因。因此,新婚夫妇和计划怀孕夫妇都有必要做地贫基因筛查。对于孕前未接受地贫筛查的夫妇,务必在产前进行地贫初筛。携带相同类型地贫基因的夫妇,在生育时需进行产前地贫基因诊断。 /p p   陈敏提醒,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尤为重要。产前筛查主要是通过简便、经济和较少创伤的检测方法,从孕妇群体中发现某些怀疑有先天畸形和遗传性疾病胎儿的高危孕妇,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临床上最为广泛应用的包括血清学筛查和超声筛查,而近年兴起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也属于一种产前筛查方法。 /p p   产前诊断又称出生前诊断或宫内诊断,是指在胎儿出生前应用各种方法,检测胎儿的健康状况,对患病的胎儿做出诊断,而后通过选择性流产或宫内治疗,降低先天缺陷儿的出生率。 /p p   比如,唐氏综合征,怀孕之前检查往往不能发现问题。因此,产前筛查是预防的关键环节。 /p
  • 华大基因捐赠百例基因检测助力罕见病公益
    p   在今年的2月29日来临之际,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华大基因 /span /a 也发起了以“爱不罕见,我们同并相联”为主题的罕见病公益活动。为了帮助罕见病患者查找病因,或通过遗传咨询指导健康生育,华大基因将于活动期间利用“华大基因罕见病公益基金”及全球领先的基因科技,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免费基因检测及遗传咨询。本次公益活动将征集100位罕见遗传病患者,每位患者拥有2个家属的Sanger验证免费名额,总共将至少有300人获得免费的基因检测或遗传咨询服务。 /p p   华大股份CEO尹烨指出,每一年在中国超过1600万新生儿当中,有5.6%的孩子在出生之后就是一个出生缺陷儿,这就意味着每一年中国会新增上百万可能有各种各样出生缺陷的儿童。尹烨表示:“我个人和我的团队非常希望能够通过日趋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来帮助罕见病群体。疾病是罕见的,但我相信关爱是常在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尽一份力,我们就能够让这个世界充满爱,让这些罕见病的家庭,让这些罕见病的患儿能够得到非常好的一个帮助、救治。” /p p   华大股份首席产品官彭智宇强调,华大基因以科技公益造福百姓为自己社会责任。几年来,先后为超过500名的遗传疑难杂症患者提供免费的基因检测,为超过1000名重型地贫的患者提供免费的基因检测。今年,华大基因将继续启动公益活动,为100名的遗传病疑难杂症患者提供免费的基因检测,通过公益带动更多社会的爱心。 /p p    strong 100例基因检测免费申请渠道 /strong /p p   2月29日(或每年二月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由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RDIS)确立于2008年,旨在提高大众对罕见疾病的认识,呼吁社会为罕见病的疾病研究、药物研发以及罕见病人的关爱等予以大力支持。2009年开始,国际罕见病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纪念日,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罕见病组织先后举办各种以关爱罕见病同胞为主题的公益活动,“罕见病”以及罕见病的治疗药物“孤儿药”等字眼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p p   罕见病(Rare Disease),是指发病率低、相对罕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性疾病,常危害生命。目前全球罕见病已超过7000种,中国的罕见病患者已达200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罕见病中约有80%为遗传性疾病。 /p p   作为基因行业的从业者,华大人深知罕见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公共健康问题。只要有生命的传承,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鉴于约80%的罕见病是遗传性疾病,因此借助基因科技对其进行预防是十分可行的。此外,公众或许不了解罕见病群体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无法确诊、缺医少药、药价昂贵、或无药可用是罕见病群体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了号召全社会关注罕见病,关爱罕见病患者,华大人一直在努力。 /p p   华大基因希望,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能让罕见病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让罕见病人得到社会、政府的关爱和支持,让罕见病的研究和相关药物研发得到重视,当然,华大基因也将利用本身的专业技术优势,继续加强和推进罕见病在遗传领域的研究,为有需要的人带来更多福祉。 /p
  • LC-MS/MS在多种罕见病检测中发挥关键作用
    2023年8月17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提案建议回复,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3136号(医疗卫生类270号)提案答复的函,将霍勇等 4位委员提出的《关于将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纳入国家(医疗保障法)的提案》收悉,正式答复。  一是优化准入程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目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要求,2023 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中对罕见病用药的申报条件未设置上市时间限制,纳入国家鼓励仿制药品目录的药品可以申报当年医保目录,进一步拓宽了罕见病用药的准入范围。  二是推进医保目录准入谈判,提高罕见病用药可及性。自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累计将 26 种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目录,平均降价超 50%。叠加其他药品准入方式,目前获批在我国上市的 75 种罕见病用药已经有 50 余种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切实提高了罕见病用药保障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落地机制,提升罕见病用药供应保障水平。我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印发《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适应国家医保谈判常态化持续做好谈判药品落地工作的通知》,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两个渠道,满足谈判药品供应保障、临床适应等方面的合理需求。  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已有 22.9 万家定点医院和药店配备了包括罕见病用药在内的目录谈判药品,有效提升了包括罕见病用药在内的谈判药品的供应保障水平。四是持续完善罕见病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减轻罕见病患者用药费用负担通过完善高额费用负担患者综合帮扶机制,积极引入市场力量推动慈善组织、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助等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救助保障,积极发挥保障合力。  罕见病是指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罕见疾病又称“孤儿病”,在中国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世界各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美国将罕见病定义为每年患病人数少于20万人(或发病人口比例小于1/1500)的疾病 日本规定,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少于5万(或发病人口比例为1/2500)的疾病,中国台湾则以万分之一以下的发病率作为罕见病的标准。  近年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在临床检验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因特异度高、可同时区分/定量多种代谢物等特点,正逐渐从科研应用走向临床实践前沿。  一方面,在目前常规生化免疫学尚无成熟检测方法的情况下,LC-MS/MS技术可作为临床亟需项目的重要补充 另一方面,作为鉴别检测干扰物的利器,LC-MS/MS技术可标化不同分析系统检验结果的一致性,对同一待测物质不同结构亚组进行准确定量分析,从而在临床精准诊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罕见病患者仅占全球人口的0.65‰~1‰,但病种多达7000多种,且临床表现差异大,诊断非常困难。为加强我国罕见病防治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五部门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纳入了121种罕见病。目前罕见病体外诊断领域的主要关注点集中于基因突变检测方面,而对具有筛查、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的代谢物、激素等的定量检测则缺乏完整的解决方案。  LC-MS/MS技术具有同时准确定量分析多种物质的能力,可以对罕见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监测提供有力的实验室帮助。目前,LC-MS/MS技术已在多种罕见病检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参考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同时纳入部分不在此目录但北京协和医院接诊较多且患病率低于1/10 000的疾病,分析LC-MS/MS技术在其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早在2022年12月20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  文件指出:  一、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具备产前诊断技术资质,能够提供遗传咨询服务   (二)省级及以上罕见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依托单位   (三)常态化开展罕见病多学科诊疗(MDT)工作,门诊常规运行的罕见病相关 MDT 团队≥15 个   (四)医院依法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近 3 年(以伦理审查时间为准),参与罕见病新药临床试验≥30 项,其中作2为组长单位或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国内牵头单位开展的项目≥10 项。  二、医疗服务能力  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应当具备齐全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建立完备的罕见病多学科协作诊疗体系,掌握罕见病预防、诊断、治疗的各项关键技术,提供从胎儿、儿童到成人的全生命周期罕见病诊疗服务。  (一)科室设置。  能够提供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肾病学、内分泌、免疫学和变态反应)、外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精神科、传染科、肿瘤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等罕见病诊疗服务。上述罕见病诊疗相关的科室中,具有验收合格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5 个。  (二) 诊疗能力与核心技术。  1.罕见病基因检测能力。医院能利用 PCR(巢式 PCR、长片段 PCR、倒位 PCR、三引物 PCR 等)、荧光定量 PCR(qPCR)、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体核型分析、一代测序、二代测序等技术开展罕见病致病基因检测。近 3 年,开展基因检测病例数≥2500 例,3并覆盖超过 1/3 的中国罕见病目录病种(附件 1)。  2.核心医学检验技术。能够从分子、代谢物、细胞、组织等不同维度为罕见病患者提供特定检验服务。近 3 年,开展的检验项目覆盖清单(附件 2)所列项目 80%以上。  3.罕见病诊断能力。近 3 年,诊断患者覆盖超过 2/3 的中国罕见病目录病种(附件 1),且在中国罕见病诊疗服务信息系统病例登记数≥50000 例。  4.罕见病治疗能力。具备罕见病重症患者复杂手术支持平台,完成过脊髓性肌萎缩(SMA)、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马凡综合征、先天性脊柱侧弯等四种以上罕见病脊柱矫形手术 具备罕见病患者特殊给药技术(鞘内、深静脉、特定脑区等),保障 SMA 等罕见病患者的治疗 具备全方位的营养和康复支持平台,能够实施运动训练、吞咽训练等康复干预,制定胃肠道营养方案,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全方位营养支持。近 3 年,收治的罕见病患者累计出院人数≥1500 人,覆盖超过 1/2 的中国罕见病目录病种(附件 1)。  5.罕见病产前诊断及预防能力。临床具备成熟开展羊膜腔穿刺术、脐静脉穿刺术、绒毛取材术、基于胎儿镜系统的宫内治疗手术等产前诊断介入性取材和治疗能力,近 3 年,开展产前诊断病例数累计≥5000 例。具备完善的胎儿尸检病理检查的能力。具备产前遗传学检验能力。近 3 年,连续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的遗传病筛查和诊断相关室间质量评价项目,每年通过率达 100%。  6.罕见病药品可及性。医院能保障罕见病患者用药,储备的药品覆盖目前国内上市的重要罕见病治疗用药。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罕见病防治的最佳途径。应积极开展罕见病的宣传及科学知识的普及,组织相关医学培训,提高我国罕见病的发现和诊断水平,减少因误诊、漏诊造成的疾病干预与治疗时机的延误。  罕见病涵盖121大项和412个病种。在相关检验项目中,除临床基础检验外,生化涵盖乳酸、镁离子、同型半胱氨酸、血氨、游离脂肪酸和酮体检测。  重点的LC-MS平台涵盖了类固醇、氨基酸、维生素D、肉碱、胆汁酸谱等。加上ICP-MS平台的铜、锌,气相色谱的有机酸检测,几乎涵盖了整个质谱平台范围。
  • 一文了解罕见病|PCR\基因测序\流式细胞术助力
    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主题“Share your colours”——“点亮你的生命色彩”仪器信息网讯|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国际主题是“Share your colours”——“点亮你的生命色彩”。罕见病的检测治疗进展如何?需要哪些科学仪器技术?本网特别整理供大家了解。国际罕见病日国际罕见病日是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2008年2月29日,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DIS)发起并组织了第一届国际罕见病日。首届国际罕见病日纪念活动在欧洲各国成功举行,通过各种活动促进了社会对罕见病的认识。2009年2月28日,欧洲、北美、拉丁美洲等30多个国家的罕见病组织参加了第二个国际罕见病日的活动,其后在各国的一致拥护下,将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定为国际罕见病日。截至2022年2月,全球已知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中国有2000多万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罕见病的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研究进展在仪器信息网第五届基因测序网络会议上,瑞羿奥纳生物医药董事长、分子遗传学三级教授杨海涛博士曾分享报告《罕见病的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研究进展》。罕见病的分子诊断在传统的酶学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整合了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NGS),基因芯片技术和三代测序技术以更长的读取碱基片段等新技术在罕见病中展示出了潜在的巨大的应用价值。点击播放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崛起使多种罕见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同时结合分子影像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诊断/人工智能(AI)的出现展示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和以mRNA技术为代表的蛋白替代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罕见病的基因诊断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杨海涛博士对当前的出现的新技术和在罕见病基因诊断和治疗方面应用做了一个分析和总结。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点击查看全文)2022年12月28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主要从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基本要求、医疗服务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社会公益性任务情况、落实医改相关任务及医院管理情况等共计六个方面阐述。其中提到医院能利用PCR、qPCR、MLPA、一代测序、二代测序等技术开展罕见病致病基因检测。罕见病基因检测能力。医院能利用PCR(巢式PCR、长片段PCR、倒位PCR、三引物PCR等)、荧光定量PCR(qPCR)、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体核型分析、一代测序、二代测序等技术开展罕见病致病基因检测。近3年,开展基因检测病例数≥2500例,3并覆盖超过1/3的中国罕见病目录病种(附件1)。流式细胞术在罕见病中应用*(点击查看全文)1.诊断和鉴别诊断FCM可以辅助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和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此外FCM也应用于其它多种罕见病如X连锁淋巴增生症、重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等的诊疗中。2.遗传咨询和产前筛查诊断对于有特定免疫表型的PID,可在17周胎龄后进行脐带血穿刺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进行快速且敏感的产前诊断检测;另外WAS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女性携带者将致病突变位点传递给其男性后代的概率为50%,当先证者致病突变已知时,可对男性胎儿进行羊毛膜、羊水细胞DNA 测序、脐带血WASp流式检测。3.PID新生儿筛查除了产前筛查诊断外,对新生儿进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筛查,可帮助医患及时诊治新患病的新生儿、提高患儿的生存预后。4.罕见病的治疗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实体瘤和基因缺陷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针对罕见病,HSCT是POEMS综合征、WAS等重要治疗手段,更是SCID、重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SCN)等目前唯一的根治手段。FCM进行CD34+干细胞计数具有快速、简便、可定量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移植物中HSC/ HPC数量的检测及确定采集时机等。(*文源:安捷伦)70%获批罕见病药物已入保早些时候,Frost&Sullivan联合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在线上发布《2023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报告显示,在2019年至2022年,《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涉及的121种罕见病当中,分别有6种罕见病9种药品、6种罕见病6种药品、7种罕见病7种药品,6种罕见病的7种药品,合计16种罕见病29种罕见病药品通过谈判纳入医保。从报销力度看,在73种已经入保的罕见病药物中,甲类药物17种,乙类药物56种。甲类药物能够全额报销,乙类药物需要自付一部分,报销比例因各地政策和药物有所不同,通常为70%~80%。
  • 政策:324家医院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
    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通知》,文件显示,为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维护罕见病患者健康权益,决定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医院组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进行罕见病患者集中诊疗和双向转诊。  《通知》显示,经省级卫生健康部门推荐及专家研究,先行遴选罕见病诊疗能力较强、诊疗病例较多的 324 家医院组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其中,包括 1 家国家级牵头医院(北京协和医院)、32 家省级牵头医院和 291 家协作网成员医院。  协作网医院要及时将罕见病用药纳入医院处方集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开展罕见病药品临床监测,做好短缺预警和信息报告。国家卫健委组织建立我国罕见病患者登记制度,协作网医院要及时将罕见病患者相关信息录入登记系统。  此外,《通知》要求2019 年 3 月底前各省份要出台实施方案。以下为通知原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卫生计生委):  为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维护罕见病患者健康权益,我委决定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以下简称协作网)。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医院组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立畅通完善的协作机制,对罕见病患者进行相对集中诊疗和双向转诊,以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我国罕见病综合诊疗能力,逐步实现罕见病早发现、早诊断、能治疗、能管理的目标。  二、协作网管理  (一)协作网组成。经省级卫生健康部门推荐及专家研究,先行遴选罕见病诊疗能力较强、诊疗病例较多的324家医院作为协作网医院,组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其中,包括1家国家级牵头医院、32家省级牵头医院和291家协作网成员医院(以下简称成员医院)。具体名单见附件。  (二)职责分工。国家级和省级牵头医院主要负责牵头制定完善协作网工作机制,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或标准,组织开展培训和学术会议,接收成员医院转诊的疑难危重罕见病患者并协调辖区内协作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进行诊疗,将诊断明确、处于恢复期或稳定期的患者转诊至成员医院,并制订随访治疗方案指导成员医院开展工作等。成员医院主要负责一般罕见病患者的诊疗和长期管理,及时将疑难危重罕见病患者转诊至牵头医院,并按照牵头医院制订的随访治疗方案做好患者的接续管理工作。  (三)管理机制。协作网实行鼓励先进、动态调整的机制。依据协作网医院的罕见病诊疗服务、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病例登记、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等情况,对工作不力的医院要求其退出协作网 视情况增补其他有条件的医院进入协作网。协作网日常联系工作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承担。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协作机制。结合分级诊疗制度要求,根据牵头医院和成员医院职责分工,建立完善协作网医院之间双向转诊、专家巡诊、远程会诊的相关标准和管理制度,做到协同高效,实现罕见病患者的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就医全过程连续诊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罕见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全程跟踪管理。  (二)实施规范诊疗。组织制定罕见病诊疗技术性指导文件,并及时修订更新。大力开展医务人员培训,广泛培训罕见病基本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重点提高临床医生识别、诊断、治疗罕见病的能力。协作网医院要建立完善罕见病管理制度,优化就诊流程,畅通科室间沟通机制,对疑似患者及时会诊或转诊至牵头医院,提高早诊早治率。  (三)加强质量控制。省级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罕见病诊疗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发挥相关专业医疗质控中心的作用,制定完善罕见病医疗质量相关指标,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开展质量管理与考核评价。各协作网医院要强化医疗质量安全意识,积极探索多学科诊疗(MDT)在罕见病诊疗中的应用,开展罕见病诊疗质量控制,在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基础上,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  (四)保障药品供应。协作网医院要及时将罕见病用药纳入医院处方集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开展罕见病药品临床监测,按要求做好短缺预警和信息报告,努力满足临床用药需求。通过加强协作网医院罕见病药品供应目录衔接、药品院际调剂、配送物流延伸等方式,方便罕见病患者就近取药。  (五)开展病例登记。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发罕见病诊疗服务登记系统,建立我国罕见病患者登记制度。协作网医院要及时将诊治的罕见病患者相关信息录入登记系统,做好数据定期统计分析工作,为开展医疗质量及效率评价、制定有关政策等提供数据支撑。依托登记系统,逐步在协作网内实现病例信息采集汇总、远程会诊、在线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等功能。登记系统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六)加强临床研究。鼓励开展罕见病临床诊疗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推进罕见病相关科研项目,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应用。协作网医院可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加强罕见病诊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推动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科融合。在信息共享、能力建设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关爱罕见病患者,把建设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纳入医疗管理工作中统筹考虑,切实加强组织领导。2019年3月底前各省份要出台实施方案。  (二)强化考核评估。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对辖区内协作网医院名单和基本信息进行公示,方便群众查询,提高公众知晓率。通过调研、督查、定期评估等方式,及时掌握协作网工作进展。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要及时予以表扬,总结推广有益经验做法 对工作不力的,要求限期整改直至退出协作网。  (三)形成政策合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罕见病管理机制,在药品供应保障、诊疗能力提升、科技研发促进等方面综合施策。推动建立以医保基金、医疗救助、企业及社会捐助、个人支付等途径相结合的罕见病多方付费机制,减轻罕见病患者费用负担。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19年2月12日  文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 国产氯巴占上市 多家药企加速布局罕见病领域
    10月22日,人福医药旗下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举办了国产氯巴占全国上市发布会,罕见难治性癫痫患儿迎来首款国内氯巴占仿制药。氯巴占仅是本土企业涉足罕见病的最新成果之一。在政策的支持下,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目前已有不少本土企业涉足罕见病领域,并取得一定探索结果。“孤儿药”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虽然氯巴占是一种小众药品,但该药近年来多次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氯巴占是一种用于罕见难治性癫痫患儿治疗的药物,在辅助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这类疾病对症且副作用较小的“救命药”。但由于氯巴占在我国属于第二类精神药品,具有一定成瘾性,此前没有在国内审批上市。如今,在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氯巴占进口工作的同时,国产氯巴占的上市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抗癫痫协会会长洪震日前表示,此次解决氯巴占临床急需工作中,众多相关方协同合作快速响应,并以国产氯巴占的迅速上市,彻底解决断药危机,这是我国抗癫痫事业发展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国家医保局日前介绍称,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的周期从最长8年缩至1年,实现每年常态化调整。我国已有60多种罕见病药物获批上市,67%的已上市罕见病用药(俗称“孤儿药”)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为提高“孤儿药”可及性,国家医保局已经连续4年对独家药品开展准入谈判,诺西那生钠、麦格司他、氘丁苯那嗪等“孤儿药”降价后进入目录,平均降幅超过50%。新一轮医保目录调整已开启,今年6月下旬公布的《2022 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就将“2022年6月30日前,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罕见病治疗药品”明确列入申报条件。国家医保局表示,今年目录调整中,将持续健全完善医保准入谈判制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孤儿药”按程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切实提升“孤儿药”保障水平。同时,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非基本制度(惠民保、慈善基金等)也积极参与地方保障工作,丰富了“孤儿药”的医疗保障层次。给予最长7年的市场独占期根据IQVIA艾昆纬与蔻德罕见病中心(CORD)联合发布的《共同富裕下的中国罕见病药物支付》报告,从研发格局来看,截至2022年7月,共计有180个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疾病为目标适应证的新药临床研究在中国开展,涉及36种罕见病。从本土药企发展来看,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的、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疾病为目标适应证的180个新药临床研究中,有64%的新药临床研究由本土药企主导或参与。其中,在18 个有前景的作用机制中,本土药企的研发进展快于外资药企;在22个有前景的作用机制中,本土药企的研发进展与外资药企基本同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开发“孤儿药”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在目前已上市的新药中,出现过多例药品是从“孤儿药”进行突破,然后再扩大适应证到其他的治疗领域。通过对过去10多年的新药上市统计,罕见病药品的开发成功率远高于一般药物,大概是一般药物的3倍以上。目前,复星医药的晚期实体瘤研发药物FCN-159、上海科州药物研发有限公司的抗黑色素瘤药物HL-085等,都在同时开展相关罕见病临床研究。这既可能给在研药物增加一个适应证,又有望加快上市进程。Evaluate《2022 年“孤儿药”报告》中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孤儿药”市场的增长速度是非“孤儿药”市场的两倍多,2021年至2026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到2026 年,“孤儿药”将占所有处方药销售额的20%,占全球药物管线价值的1/3 左右。在中国,2018年相关政策推出后,“孤儿药”可以直接使用国外临床数据,只需开展生物等效性试验(相当于药品一致性评价)。2022年1月,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罕见疾病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在结合罕见病特征的基础之上,对罕见病药物研发提出建议。2022年5月发布的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对批准上市的罕见病新药,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承诺保障药品供应情况下,给予最长不超过7年的市场独占期,期间不再批准相同品种上市。”国内药企布局罕见病领域两周前,荣昌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泰它西普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颁发的针对重症肌无力治疗的“孤儿药”资格认定。泰它西普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国内Ⅱ期临床研究已经完成,并获得积极阳性结果。9月,熙源安健宣布公司靶向TGF-β的小分子耦合药物BR007获得FDA授予的“孤儿药”认证(ODD),用于治疗Camurati-Engelmann disease (CED,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7月,君实生物公告其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鼻咽癌获得欧盟委员会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此前,该药物已连续获得FDA多个“孤儿药”资格认定,被认定的适应证还包括小细胞肺癌、食管癌、黏膜黑色素瘤及软组织肉瘤。今年3月,翰森制药旗下的人源化抗 CD19 单抗伊奈利珠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成为国内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首款抗CD19单抗。该病种2018年已被纳入国家121种罕见病目录。恒瑞医药在2022年半年报中提到,公司目前已有多个产品涉及儿童药物、罕见病药物等领域,将在研发过程中积极与监管机构就药物研发计划进行沟通交流,提高相关药物的临床研发效率,在加速解决患者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的同时争取享受到后续市场独占期等优惠政策的支持。北海康成也在今年半年报中提到,公司产品管线组合针对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部分最常见的罕见病以及罕见的肿瘤适应证,在13项药物资产中,公司拥有7项全球专利。此外,包括甘李药业、迈博药业、正大天晴等多家药企在孤儿药领域也均有所布局。
  • 国家卫健委:开展基层罕见病筛查专项能力的建设项目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发布通知,拟开展基层罕见病筛查专项能力的建设项目,指出:早期筛查和诊断对罕见病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然而,截至目前,国内罕见病筛查的标准及规范尚未完善,罕见病筛查的费用居高不下,罕见病筛查实验室在市级医院及以下基本为空白,罕见病筛查重要意义的知晓率也不高,因此开展罕见病筛查专项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罕见病中有这么一种高携带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治疗费用的遗传性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它就是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位居2岁以下儿童致死性遗传病中的首位,正严重威胁着我国出生人口健康。为加强出生缺陷筛查能力,提高妇幼健康水平,2022年3月天隆科技与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就“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达成战略合作,在全国各地多中心开展携带者筛查项目,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多家分中心医院机构积极参与到本项目中,着力建立和完善中国人群SMA数据库及建立SMA三级综合防控体系。天隆与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精诚合作,优势互补,为临床提供经济、精准、便捷和高效的SMA致病基因检测方案,为SMA综合防控探索更佳的预防策略和高质量的服务路径,从根本上降低SMA出生缺陷率,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开展罕见病筛查建设项目的号召。2021年年底,天隆科技自主研发的人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检测试剂盒(吉因安)问世,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注册证书(国械注准20213400937),同期,该试剂盒也通过了欧盟CE认证。试剂盒通过设计特异ARMS-PCR引物,并采用PCR-熔解曲线法分析,可以准确、高效、便捷、经济、可及地定量检测SMN1基因7、8号外显子拷贝数,从而为SMA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人口筛查提供强有力的“利器”。
  • 重磅!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新出炉,要求配备PCR、基因测序仪等
    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一、基本要求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应依托罕见病诊治水平突出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罕见病相关临床诊疗科室齐全,配套的医技科室完备,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备突出的罕见病多学科协作诊疗经验,牵头编制罕见病防治指南、技术规范和相关行业标准,示范和推广罕见病先进诊疗技术,积极培养罕见病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基础研究技术骨干,牵头开展罕见病防治研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较强的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和影响力,能引领我国罕见病防治体系建设及罕见病相关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管理工作。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认真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国内外罕见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罕见病专业走向国际。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具备产前诊断技术资质,能够提供遗传咨询服务 (二)省级及以上罕见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依托单位 (三)常态化开展罕见病多学科诊疗(MDT)工作,门诊常规运行的罕见病相关MDT团队≥15个 (四)医院依法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近3年(以伦理审查时间为准),参与罕见病新药临床试验≥30项,其中作2为组长单位或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国内牵头单位开展的项目≥10项。二、医疗服务能力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应当具备齐全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建立完备的罕见病多学科协作诊疗体系,掌握罕见病预防、诊断、治疗的各项关键技术,提供从胎儿、儿童到成人的全生命周期罕见病诊疗服务。(一)科室设置。能够提供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肾病学、内分泌、免疫学和变态反应)、外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精神科、传染科、肿瘤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等罕见病诊疗服务。上述罕见病诊疗相关的科室中,具有验收合格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5个。(二)诊疗能力与核心技术。1.罕见病基因检测能力。医院能利用PCR(巢式PCR、长片段PCR、倒位PCR、三引物PCR等)、荧光定量PCR(qPCR)、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体核型分析、一代测序、二代测序等技术开展罕见病致病基因检测。近3年,开展基因检测病例数≥2500例,3并覆盖超过1/3的中国罕见病目录病种(附件1)。2.核心医学检验技术。能够从分子、代谢物、细胞、组织等不同维度为罕见病患者提供特定检验服务。近3年,开展的检验项目覆盖清单(附件2)所列项目80%以上。3.罕见病诊断能力。近3年,诊断患者覆盖超过2/3的中国罕见病目录病种(附件1),且在中国罕见病诊疗服务信息系统病例登记数≥50000例。4.罕见病治疗能力。具备罕见病重症患者复杂手术支持平台,完成过脊髓性肌萎缩(SMA)、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马凡综合征、先天性脊柱侧弯等四种以上罕见病脊柱矫形手术;具备罕见病患者特殊给药技术(鞘内、深静脉、特定脑区等),保障SMA等罕见病患者的治疗;具备全方位的营养和康复支持平台,能够实施运动训练、吞咽训练等康复干预,制定胃肠道营养方案,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全方位营养支持。近3年,收治的罕见病患者累计出院人数≥1500人,覆盖超过1/2的中国罕见病目录病种(附件1)。5.罕见病产前诊断及预防能力。临床具备成熟开展羊膜腔穿刺术、脐静脉穿刺术、绒毛取材术、基于胎儿镜系统的宫内治疗手术等产前诊断介入性取材和治疗能力,近3年,开展产前诊断病例数累计≥5000例。具备完善的胎儿尸检病理检查的能力。具备产前遗传学检验能力。近3年,连续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的遗传病筛查和诊断相关室间质量评价项目,每年通过率达100%。6.罕见病药品可及性。医院能保障罕见病患者用药,储备的药品覆盖目前国内上市的重要罕见病治疗用药。三、教学能力医院高度重视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具有完整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能力与硬件设施能满足教学需求。能够承担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引领我国罕见病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一)教学条件。1.根据教学需要,具有教学门诊;具有独立的教学区域、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相应的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智慧化教学条件和模拟教学设备;医学生临床轮转科室的示教室配备率应达到90%;2.医院具有≥25个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与罕见病患者主要就诊的临床专业相对应) 3.为国家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具备承办全国医学教育师资培训的条件;在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设置罕见病课程。(二)组织管理体系。医院组织管理体系、培训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有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制度和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设有教学相关委员会,明确承担教学职能部门,人员能满足教学需求,保障教学有序运行。(三)师资构成。1.具有优秀的教学师资团队,带教师资数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的数量比例符合国家要求 2.教学团队成员曾作为主编或副主编编写国家罕见病规划教材 3.教学团队成员曾任或现任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或继续教育委员会主委或副主委。(四)继续教育水平。1.近3年,每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达标率均≥95%。2.近3年,累计举办罕见病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项目≥20项 累计举办国家级罕见病会议≥3次。四、科研能力具备引领罕见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领军人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牵头罕见病领域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罕见病临床研究体系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一)科研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1.具备以下科研相关平台:(1)国家级罕见病重点实验室;(2)承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方向涵盖罕见病;(3)牵头或参与建设中国国家罕见病注册登记系统,合作单位数量≥80家,注册病种≥100种,且单中心登记病例数≥15000例。2.学科带头人具备以下条件者优先:(1)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2)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特岗学者);(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4)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保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曾任、现任)。(二)科研项目。近5年,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罕见病专项研究项目≥2项。(三)科研资源。建立全国多中心罕见病研究队列,队列总规模≥15000例,涉及罕见病目录病种≥20种(附件1),其中1000例以上的单病种队列≥5个。建立医院统一的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罕见病生物样本库,与临床信息相关联的各类罕见病生物样本总保有量≥50000份。(四)科研成果。近3年,获得以下科研成果:1.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罕见病相关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2.获得罕见病相关授权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3.建立成果转化制度,罕见病相关成果转化项目≥1项 4.牵头制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国家级罕见病诊疗指南≥1项。五、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社会公益性任务情况(一)罕见病防治网络建设。作为国家级或省级牵头单位,参与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设。明确承担罕见病工作的部门,建立畅通完善的协作机制,做好协作网成员医院的日常联系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新的罕见病新生儿筛查方法,协同协作网医院做好新生儿罕见病筛查预防工作。(二)罕见病流行状况监测。参与建设和管理中国罕见病诊疗服务信息系统,依托信息系统对全部罕见病目录病种在全国的流行病学分布和疾病负荷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为政府部门制定罕见病整体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三)承担政府公益任务和社会公益项目情况。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罕见病患者医疗救治工作、承担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救助罕见病患者,具有覆盖全国的社会公益号召力和影响力。积极承担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人才培养对口支援工作,帮助欠发达地区代培医师,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罕见病诊疗水平。开展对口帮扶、援疆、援藏等工作,近3年,连续长期(≥6个月)派驻医务人员≥5人次/年。(四)开展罕见病科普及健康宣教工作。开展全国性罕见病患者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等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向患者、家属和公众提供罕见病预防、诊断、治疗、自我管理和保健等全维度科普教育。制作的医学科普作品覆盖10种及以上的罕见病。六、落实医改相关任务及医院管理情况(一)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开展医联体建设。牵头组建罕见病专科联盟,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强弱项、补短板,促进罕见病医学整体能力提升。配合国家罕见病相关政策制定工作,开展科研合作,推广诊疗规范,提升成员单位罕见病诊疗能力。(二)远程医疗服务。具有高水平远程医疗平台及服务能力,具备开展远程会诊、远程病例讨论、远程诊断、远程医学教育和科研协同等工作能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超过25个省份,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00家。近3年,提供罕见病远程医疗服务≥100例。(三)信息化建设。建设高水平医院信息平台,能为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的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业务提供信息支撑;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到五级要求;信息平台建设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要求;逐步与区域内健康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安全共享;医院核心业务系统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三级要求。(四)医院管理。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严格按章程规范医院内部管理。公立医院应当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近3年,人员经费占比逐年提升。附件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pdf
  • 英国斥资3亿英镑启动癌症和罕见疾病基因组测序项目
    8月1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英国将投资3亿多英镑从事全球开创性癌症和罕见疾病基因研究,以革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该笔一揽子投资中,医学研究理事会将投入2400万英镑,以提供正确分析和解读患者数据的强大计算能力,为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在历时四年的该项目中,科学家将从事前沿性研究,破解10万个人类基因组。英格兰基因组学有限公司(Genomics England)和基因测序龙头公司Illumina将为此形成新的伙伴关系,提供基础设施和专长,以把计划变为现实。   对癌症和罕见疾病患者的基因进行测序能帮助研究人员和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状况。通过全新的测试、药物和疗法对医疗的未来进行革新,该项目有望为成千上万的罕见遗传疾病以及癌症患者家庭带来福音。
  • 卫计委成立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
    p   为加强罕见病管理,促进罕见病规范化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诊疗 /span /a ,保障罕见病用药基本需求,维护罕见病患者的健康权益,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组建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 /p p   该专家委员会由钟南山、曾溢滔、杨宝峰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顾问,由18名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主要包括:罕见病诊疗领域6人,药学和药品供应保障领域4人,罕见病筛查领域、医疗保险领域、新农合领域、卫生经济学领域各2人。专家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是: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罕见病定义和病种范围,组织制定罕见病防治有关技术规范和临床路径,对罕见病的预防、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筛查 /span /a 、诊疗、用药、康复及保障等工作提出建议。专家委员会自发文之日起任期3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625" title=" 180447umg8pvdc1pq8vy7b.pn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62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cd9f7ddd-0c72-4a61-87a4-da2491694dcd.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403" title=" 180459aj8bwyooorbbbhjj.pn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40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31d4b82e-cef4-4c4d-8f72-bd8fb7350c34.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 精准筛查!岛津临床质谱让新生儿罕见病无所遁形
    2019年,国家卫健委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其中,“妇幼健康促进行动”主要针对婚前和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早期各阶段分别给出妇幼健康促进建议,新生儿罕见病筛查将得到更大关注。 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linked adrenoleukodystrophy,ALD)为过氧化物酶体功能异常导致的脂代谢异常疾病,属于遗传代谢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大脑白质进行性脱髓鞘病变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本病较为罕见,预后差,主要以听觉和视觉功能损害、智能减退、行为异常、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其中95%的患者为男性,而女性多为杂合子,属于疾病基因突变的携带者。2018年5月11日,该疾病被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ALD如何快筛? 随着串联质谱筛查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准确定量干血斑中四种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二十碳溶血磷脂酰胆碱(C20:0 LPC)二十二碳溶血磷脂酰胆碱(C22:0 LPC)二十四碳溶血磷脂酰胆碱(C24:0-LPC)二十六碳溶血磷脂酰胆碱(C26:0 LPC)可快速筛查诊断ALD,从而尽早进行饮食控制、类固醇替代、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可预防患儿智力、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受损。 岛津ALD筛查方案 岛津公司ALD筛查方案使用岛津临床质谱LCMS-8050 CL及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筛查和诊断试剂盒(质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配套岛津Neonatal遗传代谢病筛查软件,通过对ALD诊断标志物4种溶血磷脂酰胆碱的测定,可快速、准确筛查ALD,该方案进样量仅需1 μL,减少仪器污染;每个样品分析时间仅需60秒,使通量最大化;Neonatal遗传代谢病筛查软件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可匹配多种遗传代谢病筛查,对于ALD筛查处理数据操作简单,无需逐一原始数据处理,软件即让分析结果一目了然,软件内置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可随时查看质控信息。 岛津临床质谱及Neonatal遗传代谢病筛查软件 完善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方案使ALD筛查变得更简单岛津具备完善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方案及成熟的样品前处理流程,不但可以应对新生儿基础筛查,在高级筛查如ALD筛查及NBSgamt筛查等方面均可完美匹配。 LCMS-8050 CL优异性能保证卓越的灵敏度及稳定性 岛津临床质谱LCMS-8050 CL具备业界最快的扫描速度及最短的正负极切换时间,该性能可保证卓越的数据灵敏度及稳定性,利血平信噪比可达50万,满足宝宝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准确测定。 低浓度质控、高浓度质控及正常新生儿干血斑测定谱图 低质控干血片样本连续进样分析6针,四种溶血磷脂酰胆碱的RSD在1.2%-3.6%之间,结果证明仪器精密度良好,满足临床测定需求。 精密度考察数据(n=6) 专业的Neonatal遗传代谢病筛查软件提供智能数据分析及实时质量控制 Neonatal遗传代谢病筛查软件强大的功能可适应多种筛查实验数据处理,软件自动进行批量数据处理,节省时间,避免人为差错,切值的设定使阴阳性结果一目了然,从而使数据处理变得轻松。 应用串联质谱进行ALD筛查已被广泛应用。2016年, 美国医学遗传学会经评估后提议将ALD列入新生儿筛查的核心疾病谱,目前美国多个州已立法开展该项筛查。 美国纽约州建立了一整套疾病诊断、监测和治疗的指南,并率先对所有新生儿开展ALD筛查,在18个月内筛查新生儿36.5万名,采用MS/MS技术检测其滤纸干血片样本的LPC及其他相关指标,对筛查阳性患儿ABCD1基因的所有外显子进行测序,共确诊33例ALD患儿,包括13例男性患儿、13例女性杂合子患儿和7例其他过氧化物酶体病患儿。 应用串联质谱进行ALD筛查具有采血量少、分析速度快、假阳性率低及特异性高等优点,未来会得到更大范围谱及。 一切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岛津新生儿筛查解决方案让罕见病无所遁形,与您共同守候宝宝健康成长! 编辑:孙亮
  • 【飞诺美色谱】罕见遗传性疾病的救星——寡核苷酸药物
    新冠疫情促使mRNA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们开始高度关注核酸药物这一领域。核酸药物包括反义核酸(ASO)、小干扰RNA(siRNA)、微小RNA(miRNA)、小激活RNA(saRNA)、信使RNA(mRNA)、适配体(aptamer)、核酶(ribozyme)、抗体核酸偶联药物(ARC)等,是基因治疗的一种形式。除mRNA药物外,其他几种核酸药物,基本上都是由100个以内的核糖核苷酸或脱氧核糖核苷酸单链或双链组成,所以也称为寡核苷酸药物。与mRNA药物编码产生目的蛋白不同的是,寡核苷酸药物主要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DNA、mRNA或者pre-mRNA配对,通过基因沉默、非编码RNA抑制、基因激活等一系列机制来调节基因表达。已上市寡核苷酸药物化学结构(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寡核苷酸药物对比于小分子药物及蛋白药物,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可根据目标靶点设计碱基序列,靶点明确、特异性强;其次寡核苷酸药物从转录后水平进行治疗,可选择的靶点丰富,特别是能覆盖蛋白质不可成药的靶点以及开发由基因缺陷导致的遗传性疾病的相关靶点;另外寡核苷酸药物由于序列短,可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完成目标序列的装配,并结合生物学测试筛选有效序列,能够避免盲目开发,节省研发时间。但是寡核苷酸药物在研发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寡核苷酸在细胞外稳定性低,易被核酸酶降解,加上分子量及负电荷的因素,难以进入细胞,因此在研发过程中,使其保持稳定的结构以及能够有效递送的传递载体是主要考虑的两个因素。寡核苷酸核酸分子的改造主要包括磷酸骨架,碱基以及糖环的修饰,在改造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稳定性、药代动力学、碱基配对的亲和力等,最重要的是能够保留被功能酶及功能蛋白所识别的功能。因此,在前期研发过程中,需要对寡核苷酸进行精确的结构表征及定量。丹纳赫生命科学旗下SCIEX 的高分辨质谱ZenoTOF&trade 7600系统具有一系列对寡核苷酸进行分析的方案,可进行寡核苷酸的分子量分析并进行杂质检测,可对寡核苷酸进行碱基序列鉴定。由于Zeno TOF 7600具有EAD和CID两种互补的碰撞模式,不但能产生丰富的离子碎片信息,还会保留完整的核酸低丰度修饰信息。寡核苷酸分子量及碱基序列的检测高分辨质谱ZenoTOF&trade 7600系统另外,高分辨质谱ZenoTOF&trade 7600系统还能实现对寡核苷酸的定量分析,线性范围可达 5 ng/mL – 10000 ng/mL,可以完成寡核苷酸药物在研发阶段的药代及多种代谢产物同时鉴定及定量分析。在研发阶段,对于采用同一种仪器进行鉴定及定量,可避免定量方法转移时造成的方法优化时间浪费,可帮助用户加快研发进度。艾杰尔-飞诺美寡核苷酸定量分析前处理试剂盒高分辨质谱对寡核苷酸进行定量分析在寡核苷酸药物种类中,反义寡核苷酸由于是单链,分子量小,递送较其他寡核苷酸容易,且反义寡核苷酸功能多样,可上调或下调基因表达,成为研发罕见遗传性疾病药物中最关注的种类。为了帮助研究人员开发这类针对罕见遗传性疾病患者的ASO疗法,FDA还发布了指导这类ASO疗法非临床检测的指南。在已上市的寡核苷酸药物中,大部分都是用于治疗罕见遗传性疾病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特别是杜氏型肌营养不良,已经上市了针对不同基因位点的四款产品。药品名治疗疾病药物种类上市时间Fomivirsen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反义寡核苷酸1998.8(已退市)Pegaptanib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核酸适配子2004.12Mipomersen纯合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反义寡核苷酸2013.1(已退市)Defibrotide肝静脉闭塞反义寡核苷酸2016.3Eteplirsen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外显子51)反义寡核苷酸2016.9Nusinersen脊髓性肌萎缩症 (SMN2基因外显子7)反义寡核苷酸2016.12Patisiran遗传性甲状旁腺素淀粉样变性小干扰RNA2018.8Inotersen遗传性甲状旁腺素淀粉样变性反义寡核苷酸2018.10Waylivra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反义寡核苷酸2019.5Givosiran急性肝卟啉症小干扰RNA2019.11Golodirsen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外显子53)反义寡核苷酸2019.12Viltolarsen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外显子53)反义寡核苷酸2020Lumasiran原发性高草酸尿症I型小干扰RNA2020Inclisiran成人高胆固醇血症及混合性血脂异常小干扰RNA2020Casimersen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外显子45)反义寡核苷酸2021.2.25已上市的寡核苷酸药物(根据网上资料整理)由此可见,对罕见病的诊断也非常重要,很多罕见遗传病是由几十甚至上百种突变引起的,而且不同区域的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基因变异位点,NGS是现在进行高通量基因检测的重要手段。丹纳赫生命科学旗下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IDT)公司(中文名称:埃德特)是全球领先的NGS试剂供应商,其外显子捕获产品Exome Research Panel V2特别适合进行遗传性疾病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助力遗传性疾病的诊断。V2由 415,115 条单独合成且经过质控检验的 xGen Lockdown 探针组成。探针组跨越人基因组的 34 Mb 目标区域(19,433 个基因),并且覆盖 39 Mb 的探针空间(即由探针覆盖的基因组区域)。探针是使用全新的“捕获感知”(capture-aware) 算法进行设计的,并进行了专有的脱靶分析,确保实现完整的设计覆盖度。探针组中的所有探针均严格按照 ISO 13485 标准进行生产。每条探针均经过质谱法和双定量测量检验,确保探针的质量及在探针库中具有适当的代表性。IDT Exome Research Panel试剂盒
  • 2017全球新药研发:抗肿瘤、罕见病领跑、创新药回报或降低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5039c71-318c-402e-9516-68561c27df19.jpg" / p   中国食药监总局(CFDA)更是在这一年加速狂奔,进入史上最快跑道,利好新药临床和上市的审批政策频出,大批新药上市,素有“新药元年”之称。 p   2018年1月4日,CFDA发布首部《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第一批收录131个药品203个品规,以进口原研药为主,共有172个品规,占85% 2017年批准上市23个品种、36个品种规格,数量也是近年峰值。 /p p   监管机构更加开放和多元同时,国内药企面临药物创新能力与国外的差距,如何避开“高水平重复” 跨国药企则面临排队上市的业绩压力,如何在各地医保的压力下进医院、进医保目录。 /p p   “新药研发通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满足今天的临床需求,提高药品可及性,如CFDA提速审批让新药更快在中国上市,让老百姓不用再到印度买药,在国际上批准的药将来可以在中国同步批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沈竞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二是满足现在还没有很好治疗手段的需求,这是肿瘤药物集中的原因。” /p p   肿瘤药扎堆 /p p   日前,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首次发表了全球20-39岁年轻人的癌症图谱:全球每年有100万20-39岁的年轻人被诊断为癌症,36万死亡,乳腺癌比例高达20%,女性是男性患者两倍 中国乳腺癌最多,但肝癌最致命,近1/3癌症由感染引起。 /p p   虽然年轻人的发病率远低于老年人,但癌症年轻化趋势应引起重视。 /p p   癌症一直是引发人类生病和死亡的主要诱因,近年的创新疗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癌症的治疗模式。 /p p   IMS统计,从2011到2016年,全球针对22种适应症的68种新型药物获得上市批准。个性化药物、靶向药物和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的使用带来实际益处。由于癌症治疗的迫切需求仍未被满足,行业内外的投资持续增长,仍将持续推动肿瘤药物市场高速发展。 /p p   2017年全球肿瘤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300亿美元(出厂价格),过去5年(2012-2017年)年均增长率在9%左右。中国市场表现突出,预计2017年肿瘤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人民币以上,未来5年平均增速达到10%。 /p p   目前,70%-80%的肿瘤研发管线集中在靶向治疗,50%的在研产品集中在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白热化竞争不可避免。 /p p   以FDA2017年上市的46个新药为例,抗癌药物达到12个,包括5个针对血液癌、4个用于治疗乳腺癌和卵巢癌,以及用于尿路上皮癌、肺癌和梅克尔细胞癌的药品。 /p p   此外,在青光眼、丙肝、银屑病、糖尿病等领域也获得突破。2017年第一个获FDA审批的是Synergy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新药TRULANCE,用于治疗慢性特发性便秘。另有四款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新药,分别为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Ocrevus、治疗“渐冻人症”的Radicava、控制帕金森病的Xadago以及改善亨廷顿病症状的Austedo。治疗全基因型丙肝药物Vosevi和Maviret也相继入场,老对手Gilead和AbbVie竞争正酣。 /p p   中国癌症病人晚期比例远高于美国,手术比例少,加上靶向药使用有限,5年生存率远不如美国。另外,由于法规出台迟缓且要求复杂,中国生物类似药发展缓慢。化疗新品的缺乏及仿制品逐渐覆盖大部分市场,将带动化疗药物向普药发展。 /p p   自CFDA 2016年2月发布《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以来,截至2017年12月18日第25批优先审评目录,共涉及391个受理号,明确优先审批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罕见病、恶性肿瘤、儿童用药品和老年人特有和多发的疾病用药。 /p p   从名单公布的受理原因看,主要集中在抗肿瘤、抗病毒、专利到期品种的首仿药,以及罕见病(如注射用丹曲林钠)、儿童用药(如左乙拉西坦)、与现有治疗手段相比具有明显治疗优势(如罗沙司他),临床急需、市场短缺(如注射用紫杉醇)品种,着重于满足当前的临床需求。 /p p   研发布局上,免疫疗法依旧是大热领域,肿瘤集中“大户”PD-1/PD-L1和CAR-T成为国内追赶国外的主要阵地。国外有Bavencio和Imfinzi两款PD-L1抑制剂的上市,CDK4/6靶点下有Kisqali与Verzenio两款新药获批。 /p p   2017年12月11日南京传奇生物的CAR-T疗法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受理的临床申请 12月13日,信达生物的信迪单抗注射液上市申请获得受理,成为国内首例提交上市申请的国产PD-1单抗,用于治疗霍奇金淋巴瘤。 /p p   全球最大的临床试验注册库美国ClinicalTrials.gov数据显示,目前登记在册的PD-1临床试验数451个(美国251个,中国59个),PD-L1319个(美国197个,中国33个) CAR-T224个,中国以119个超越了美国的70个。 /p p   创新药回报或降低 /p p   德勤近日发布的一项关于新药研发回报价值的研究引发热议,报告称,2017年新药研发回报率下降到3.2%,低于2010年的10.1%。药企需要花费近20亿美元将一个药物投入市场。 /p p   小型企业表现优于大型企业,调研企业预计2017年的回报率为11.9%(高于2016年的9.9%),但仍低于2014年的17.7%。 /p p   癌症治疗方面,从2010 -2017年,排名前12位的公司在肿瘤领域的后期收入预测比例,从2010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37%。 /p p   除高投入和高风险,过于集中的肿瘤布局亦是药企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p p   “这意味着国内水平提高,但在药物机理上,尤其是肿瘤免疫治疗,国内的企业在同一水平上过于重复和集中,我们不希望拥挤在同一个跑道上,希望有更多企业能够走到国际前沿,做一些竞争性研究。”沈竞康认为,FDA批准的新药给出很好的示范作用,“如治疗甲状腺药物获批,已经多年没有过了,市场有很宽泛的需求。” /p p   但药物上市并非意味着解决了问题。 /p p   由于基础研究滞后和突破减少,多年前药企争相布局的慢病、常见病如糖尿病、心血管及呼吸道等新药的“爆款”药物减少。在糖尿病和心脏病等依赖传统产品的公司会遇到比较大的麻烦,患者挑选余地越大,议价空间也越大,同时也可能触发巨头间的大型并购。 /p p   拿到中国市场入场券的跨国药企,还面临着如何进医院、进医保,如何打通渠道、抢占市场等。 /p p   以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医院药品市场数据为例,IMS统计总销售额为187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3%。跨国企业2017年第二季度销售额增长9.4%,与上年同期持平,而国内企业本季度增长2.7%,较上年同期下降明显。根据企业季度销售额排名,辉瑞、扬子江和阿斯利康为三甲。从治疗领域看,抗肿瘤药、免疫调节剂、呼吸系统药物持续增长。 /p p   医院仍然是药企最重要的渠道,中国药学会与麦肯锡发布的《中国医院药品报告:深度洞察》显示,2010至2012年间上市的24个创新药物,在2013至2016年间增速达27%,但在中国医院渠道获取市场份额对创新药而言有一定难度,从第1年到第5年,24种创新药物中,只有3种的份额提升超过于2%。 /p p   Evaluate Pharma在《2018 Preview》给出了2018年可能上市的10大新药。包括诺和诺德的糖尿病新药Semaglutide,Gilead治疗艾滋病的Bictegravir和FTC/TAF组合疗法,高效选择性口服抑制剂Epacadostat,艾伯维的抗体药物Rova-T,强生的apalutamide,Celgene的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全新口服药物ozanimod,以及罕见病领域Shire公司的lanadelumab,该药物已经获得了FDA和EMA颁发的孤儿药资格和突破性疗法认定,最后一个是GW公司的Epidiolex,用于治疗两种罕见和难治性的儿童期发作的癫痫。 /p /p /p
  • 金域检测推动产学研融合,助力解决罕见病精准诊断难
    近期,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浩教授团队联合金域检测,开展了关于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的相关研究,并成功研发出了新成果。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应用唇腺活检诊断NIID的新方法,其与皮肤活检一样具有高敏感度,以及相较于传统皮肤活检,创伤面积更小、愈合速度快,不会有明显疤痕。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IF=5.1),推动了NIID病理诊断的技术应用革新。破解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病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是一种以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核内嗜酸性透明包涵体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根据发病年龄,NIID可分为未成年型和成人型,临床表现为痴呆、震颤、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脑卒中样症状、脑炎发作和其他多系统症状等。现阶段,NII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过去,NIID检测方法一直受限,直到近几年研究发现,影像、基因、病理成为确诊NIID的三个重要标准。虽在临床实践中,前两者的检测开展工作较为顺利,但皮肤活检却经常遭到患者抵触。金域检测表示皮肤活检是有创检查,若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有可能会引起潜在的感染风险。针对这一难题,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浩教授团队联合金域医学共同出击,创新性提出一种诊断新方法,推动了诊断技术的升级。致力于解决临床痛点这次的合作研究,共纳入了19名NIID患者和11名无症状携带者,均接受唇腺活检,此外10名NIID患者接受皮肤活检。该研究有两大关键突破,唇腺活检相比皮肤活检创伤面积更小、愈合速度快,不会有明显疤痕;唇腺活检诊断NIID具有高敏感度。鉴于这些重大发现,金域检测建议将唇腺活检作为临床诊断NIID的首要方法。针对这一类的疑难罕见病,金域检测一直以来立足于临床实践,致力于解决临床诊疗的痛点,例如,发布儿童神经系统疾病检测整体解决方案、成立神经免疫疾病诊断联合实验室、开展皮肤神经病理活检等,以实际行动推动疾病精准诊疗水平的提升,以期更多患者得到精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未来,金域检测将持续依托技术和平台优势,实现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加快技术创新研究,助力疑难疾病精准诊疗。
  • 常与急性白血病混淆的罕见病,有什么特异性表现?
    肥大细胞白血病(Mast cell leukemia,MCL)又称为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约占恶性肥大细胞肿瘤的 15%。但因其罕见,在体内恶性增殖的晚期表现及症状,又与急性白血病相似,所以很容易与急性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急变或伴骨髓嗜碱粒细胞增多的 AML 混淆。那么,面对 MCL 有什么相应的诊断策略吗?有哪些特异性表现可以作为诊断的突破口吗?以下临床病例可为您详细解答:////病史介绍:患者男性,59 岁。反复腹泻、乏力、皮疹、消瘦 1 年;面色黝黑,贫血貌,睑结膜苍白,浅表淋巴结不大,B 超示脾脏肿大,肋下7 cm 可触及,肝脏肿大,肋下 2 cm 可触及。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 18.2×109/L,红细胞计数 1.64×1012/L,血红蛋白 60 g/L,血小板计数 142×109/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22%,淋巴细胞 30%,单核细胞 3%,嗜酸性粒细胞 2%,分类不明细胞 42%,原始细胞 1%,有核红细胞 2 个/100 个白细胞。初步检查及诊断: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二系增生受抑,巨系增生活跃。血小板散在或小簇可见。髓片中分类不明细胞约占 79%,散在或成堆分布。此类细胞胞体大小不一,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胞核圆或不规则,可见单个核、双核、分叶核,部分胞核中可见核仁,胞质中充满深紫色大小不一的颗粒。细胞化学染色结果:POX(-)100%;PAS(-)10%,(+)14%,(+++)76%;NAS-DCE(+)100%;甲苯胺蓝染色(+)100%;图 1 骨髓染色基因检测:骨髓 KIT 基因 F522C 突变。骨髓活检:骨髓象提示造血组织增生明显活跃,未见幼稚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和聚集。可见一类细胞弥漫单一性分布,胞体小,胞质少,胞核呈圆形的细胞异常增生。巨核细胞数量大致正常,胞体中等,核有分叶,散在分布。骨髓间质骨小梁规则,未见明显纤维化。该细胞免疫组化结果:CD34(-),CD117(+),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显示粒系细胞阳性。综上分析考虑肥大细胞(mast cell,MC),提示 MCL 可能。流式检测方案及检测结果:以所有 WBC 设门,异常细胞比例约占 61.1%,该群细胞 CD45 强表达、SS 中等、FS 较大,强表达:CD9,CD33,CD117;表达:CD2,CD13,CD203c;不表达:CD3,CD4,CD5,CD7,CD19,CD56,CD11b,CD15,CD14,CD64,CD123,CD25,CD34,CD38,HLA-DR,CD138,MPO,CD79a,cyCD3图 2 流式细胞学检查结果(以上数据来自 Navios 流式细胞仪采集,Kaluza 软件分析)病例分析与诊断策略:参考*****的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为 MC。总结与思考:急性肥大细胞白血病很少见,容易与急性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急变或伴骨髓嗜碱粒细胞增多的AML混淆。在免疫表型上、形态学以及免疫组化的染色结果*******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完整诊断策略及病例思考。作者简介:吴婧硕士,主管技师,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研究所主要从事白血病和淋巴瘤免疫分型工作。////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病例、课程。注册学员即可学习更多临床病例、大咖课程!注册用户中,也将随机选取 30 位,送上「鼠」于你的精美公仔!责任编辑:杭璐阅读原文
  • 上海药物所与北京协和医院签约共建“罕见病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
    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北京协和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罕见病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对上海药物所到访表示诚挚欢迎。她指出,双方过去已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对于推动医学发展与药物研究具有深刻意义。双方将致力于打造开放、包容、创新的合作平台,通过科学家与临床专家的紧密合作,聚焦前沿技术研发、药物疗效提升、新药研发提速等关键领域,探索科研与临床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上海药物所副所长赵强表示,协和医院历史悠久、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综合优势显著,而上海药物所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机构,拥有学科和人才优势。希望通过本次强强联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大力推动基础科研与临床转化,促进生物医药领域的协同创新,支持科研成果的高质量转化。签约仪式后,双方就罕见病药物研发未来的合作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表示将充分发挥优势,基于学科建设、科技创新、药物研发等重点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推动罕见病药物早期发现、优化改造、靶点筛选等工作,推进创新发展新平台,共同建设健康中国。签约仪式现场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 罕见病药上市大提速!CFDA发文加快临床急需药品有条件上市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b4f2e51b-a58b-4903-991c-bdb6283299d8.jpg" / /p p   (一)应用替代终点指标或中间临床终点指标的临床研究结果可以预测该产品很可能具有疗效和临床获益而给予有条件批准上市。 /p p   (二)根据早期或中期临床试验数据,可合理预测或判断其临床获益且较现有治疗手段具有明显优势,允许在完成确证性临床试验前有条件批准上市。 /p p   (三)境外已批准上市的罕见病治疗药品。 /p p   申请有条件批准的基本条件包括: /p p   新药应该是拟用于预防或治疗严重疾病或降低疾病进展至更严重程度的药品包括治疗罕见病的药品。 /p p   目标适应症的现有治疗手段应具有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通常包括以下情况: /p p   (一)无批准可用的治疗方法。 /p p   (二)有可用的治疗方法:当一种病症存在可用疗法时,如果新的治疗药品能满足下述条件,通常也被认为可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p p   1.与现有疗法相比,对疾病的严重结果有明显改善作用 /p p   2.对现有疗法不耐受或无疗效的患者有明显疗效作用 /p p   3.可以有效地与不能与现有疗法联用的其他关键药物联用 /p p   4.疗效与现有疗法相当,但可避免现有疗法的严重毒性或降低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或改善病人的依从性 /p p   5.解决新出现或预期会发生的公共卫生需求。 /p p   此外,意见稿明确,在以下情况下,药品监管机构可撤销已经获得的有条件上市许可: /p p   (一)要求证实产品预测临床获益的试验未能证实该获益。 /p p   (二)其他证据证明产品在使用条件下未显示安全或有效。 /p p   (三)申请人未能尽职开展所需的批准后药物试验。 /p p   (四)申请人传播与产品有关的虚假或误导性宣传资料。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临床急需药品有条件批准上市的技术指南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征求意见稿) /strong /p p   第一章 总 则 /p p   第一条 为加快具有临床价值的临床急需药品上市,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药品注册审评工作实践,制定本指南。 /p p   第二条 临床急需药品有条件批准上市是指对用于治疗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创新药,在规定申请人必须履行特定获得正规批准的条件下,基于以下情况而批准上市。 /p p   (一)应用替代终点指标或中间临床终点指标的临床研究结果可以预测该产品很可能具有疗效和临床获益而给予有条件批准上市。 /p p   (二)根据早期或中期临床试验数据,可合理预测或判断其临床获益且较现有治疗手段具有明显优势,允许在完成确证性临床试验前有条件批准上市。 /p p   (三)境外已批准上市的罕见病治疗药品。 /p p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用于治疗严重或危及生命的疾病或罕见病的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创新药。目的是缩短临床试验的研发时间,提早应用于无法继续等待的急需病人。 /p p   第二章 基本条件 /p p   第四条 申请有条件批准的新药应该是拟用于预防或治疗严重疾病或降低疾病进展至更严重程度的药品包括治疗罕见病的药品。对严重疾病的定义应基于临床上对生存、日常功能以及疾病病程和预后的判断。 /p p   第五条 目标适应症的现有治疗手段应具有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通常包括以下情况: /p p   (一)无批准可用的治疗方法。 /p p   (二)有可用的治疗方法:当一种病症存在可用疗法时,如果新的治疗药品能满足下述条件,通常也被认为可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p p   1.与现有疗法相比,对疾病的严重结果有明显改善作用 /p p   2.对现有疗法不耐受或无疗效的患者有明显疗效作用 /p p   3.可以有效地与不能与现有疗法联用的其他关键药物联用 /p p   4.疗效与现有疗法相当,但可避免现有疗法的严重毒性或降低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或改善病人的依从性 /p p   5.解决新出现或预期会发生的公共卫生需求。 /p p   第六条 监管机构基于提供的临床试验结果,对终点指标的有效性评估可预测该药品的临床获益。 /p p   第三章 疗效指标选择 /p p   第七条 用于有条件批准临床急需药品上市的终点指标通常有两类:(1)很可能预测临床获益的替代终点,(2)可以更早测量药物对临床获益的中间临床终点指标,根据早期或中期临床试验数据,可合理预测或判断其临床获益且较现有治疗手段具有明显优势。申请人应与监管机构沟通并确定有条件批准的替代终点指标、早期或中期临床试验数据要求、可合理预测或判断其临床获益的标准、确证性临床试验的设计及其他前提条件。这些协议条件将作为有条件批准上市申请的受理、立卷审查和审评审批的重要依据。临床终点是直接测量药物疗效的特征或变量,即对患者感觉(例如症状缓解)、功能(例如运动性改善)或生存的影响。 /p p   第八条 一般用于有条件批准的临床研究替代终点是一个生物标志物,可以是实验室检查项目、放射影像学、体征或其他指标,其本身并不衡量临床获益,但可以预测临床获益。依据支持标志物对临床获益的预测能力的证据的强度,替代终点可以是已知可预测临床获益的生物标志物,或者是很可能预测药品拟定临床获益的生物标志物。 /p p   第九条 中间临床终点指标一般用于慢性疾病的临床获益评价,通常认为短期临床获益很可能预测长期临床获益。例如,治疗多发性硬化病的药物用于常规批准需要有2年的用药观察临床指标,而用于有条件批准的中间临床终点指标只需要有1年的用药观察即可。 /p p   第十条 早期或中期临床试验数据是指尚未完成临床试验方案前所提交的临床试验数据。 /p p   第十一条 申请人应该提供拟定替代终点,中间临床终点,早期或中期临床试验数据很可能预测药物预期临床获益的证据。确定终点指标是否很可能预测临床获益需要根据疾病、终点和预期作用之间关系的生物学合理性以及支持这种关系的经验证据进行判断。 /p p   第十二条 支持有条件上市许可的临床试验数据质量应符合相关指南的要求和标准。有效性标准应基于充分的临床研究。若根据早期或中期临床试验数据,可合理预测或判断其临床获益且较现有治疗手段具有明显优势,也可允许在完成确证性临床试验前有条件批准上市。但需与药品监管机构达成可合理预测或判断其临床获益的标准。 /p p   第四章 责任和义务 /p p   第十三条 申请人应该尽早制定确证性临床试验的方案,制定临床试验时间表,以便尽快获得产品是否具有临床获益的直接数据。在批准有条件上市时,申请人应就要求的确证性临床试验方案与监管机构达成一致意见并开始实施。如不能开始实施,应提供充分证据。 /p p   第十四条 根据中间临床终点指标,早期或中期临床试验数据而批准上市的,需按已确定的临床试验方案完成临床试验。 /p p   第十五条 如治疗罕见病的药品已在境外批准上市,申请人可应用支持其境外批准上市的数据来直接申报有条件批准上市。如获有条件批准,申请人需尽快完成药品监管机构要求的人种差异试验及其他临床试验。 /p p   第十六条 在以下情况下,药品监管机构可撤销已经获得的有条件上市许可: /p p   (一)要求证实产品预测临床获益的试验未能证实该获益。 /p p   (二)其他证据证明产品在使用条件下未显示安全或有效。 /p p   (三)申请人未能尽职开展所需的批准后药物试验。 /p p   (四)申请人传播与产品有关的虚假或误导性宣传资料。 /p p   第五章 管理程序及要求 /p p   第十七条 对于有条件批准临床急需药品上市的申请,申请人可参照《药物研发与技术审评沟通交流管理办法》申请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会议,讨论有条件上市许可的可能性及相关要求。 /p p   第十八条 申请人应在提交药品上市申请时,提出有条件批准临床急需药品上市的申请。 /p p   第十九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负责对有条件上市申请进行技术审评,必要时召开专家咨询会对技术问题进行讨论。 /p p   第二十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p p /p
  • 全基因组测序在罕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建议——NGS最新指南
    覆盖可能会影响拷贝数变异(CNV)检测。此外,在WES诊断中,其他结构变体(SV)如倒位或调节区或内含子区域的变体通常会被遗漏。考虑到这些局限性,在所有疾病实体中,有5-50%的患者可以检测到潜在的疾病变体。WGS原则上允许检测外显子组以外的疾病相关基因组变体,如DNA结构改变、内含子变体、非编码区变体或重复扩增。诊断NGS代表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诊断工具,它以基因为目标,超越编码区,并允许阐明已建立和新的非编码基因组疾病。近日,在European Jounal of human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Recommendations for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in diagnostics for rare diseases”的文章,文章指出,在WGS工作中审查了2016年NGS应用指南中的所有38项声明,并进行了更新。更新后的建议现在由44份原始、更新和新的声明组成。这些建议涵盖了从评估和建立诊断性NGS应用的基本原理到NGS结果报告的各个方面,包括实验室程序和生物信息学管道不同方面的质量控制、变体解释和数据库。提供NGS诊断的必要条件当然是其临床实用性、使用最先进的测序技术、诊断路线(即在实验室中针对特定疾病进行基因测试的路线)和变异分析,以及在诊断环境中生成报告。一般性建议WGS技术和应用在不断变化,并且仍在改进。这不应妨碍在诊断中实施WGS,然而,在临床诊断环境中实施之前,该测试需要充分验证。●建议1:建议在诊断环境中引入WGS分析,以提高质量、效率和/或诊断产量。●建议2:罕见疾病和癌症的诊断工作组(以及其他基因检测方法)只能在经认可的实验室进行。●建议3:未经可接受的试验验证,不应将NGS转移到临床实践中。●建议4:向患者确认、解释和传达在研究环境中获得的结果前,应该在诊断实验室对(最好)独立样本进行重新测试。诊断路线一般来说,诊断路线应选择最有效诊断策略来实现分子诊断(时间和成本)。虽然WGS(和WES)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级诊断测试来实施,但临床医生应该意识到可能有更有效的特定疾病诊断测试。●建议5:实验室应向临床医生提供信息,以确认基因测试的变异类型。●建议6:应考虑WGS的局限性,并将其告知临床医生。●建议7:出于诊断目的,应仅报告与疾病明确相关的基因。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可能会列出功能未知的基因变体。●建议8:诊断测试应针对回答临床问题。建议最好分析一个(或多个)基因面板,并使用过滤策略,并对经常由从头变异引起的疾病使用三组。●建议9:对于导致单基因疾病的基因变体的解释,应使用“5层分类系统”。●建议10:大型CNV应使用包括细胞基因组畸变在内的数据库进行解释。●建议11:建议仅当外显子组外的变异(可能)具有致病性时,才分析和报告这些变异。如果后续研究可以提供更多致病性信息,才需报告VUS(variants of uncertain significance)。●建议12:对于变异的解释,有必要拥有患者的临床信息,最好是以标准化的术语,如HPO。●建议13:诊断实验室必须实施/使用结构化数据库为所有分类变体进行最新注释。。●建议14:报告的变异应通过将其提交给联邦、区域、国家和/或国际数据库来共享,实验室遗传学家和研究人员可以访问这些数据库。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管道被定义为从原始数据分析到变体注释所使用的所有软件。还对数据格式、存储和验证程序提出了建议。●建议15:建议使用最新注释的参考基因组版本。●建议16:应使用标准数据格式。●建议17:生物信息学管道必须针对所使用的技术平台进行定制。●建议18:建议制定和定义一个协议,以使用于变体识别和变体注释的生物信息学工具保持最新。●建议19:参考样品应用于生物信息学工具的验证和标准化。●建议20:诊断实验室必须定期使用标准数据集验证生物信息学管道的所有部分(公共领域工具或商业软件包),并在实施相关变更(新版本)时进行验证。●建议21:应采用质量参数来监测分析过程(过程控制)和测量所用技术的性能。对于编码区域,一般数据质量应至少与WES数据的质量相似。应准确描述诊断程序中使用的所有NGS质量指标,最好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建议22:生物信息学管道应针对所有可报告的变异类型进行验证,至少包括SNV、小型插入缺失和CNV。●建议23:应对所有WGS变体进行注释。●建议24:建议在内部数据库中记录变体频率。●建议25:诊断实验室应实施长期存储所有相关数据集的协议。质量评估内部验证和测试性能比较旨在确保产品的结果满足用户的操作需求。它是关于测试/方法的性能和使用,不应与变体的验证/确认混淆。●建议26:应报告的范围,即可以生成可靠识别的临床目标部分,必须在测试开发期间定义,并应提供给临床医生。●建议27:如果对来自不同组织类型(如血液和唾液)的DNA进行诊断性测试,则应分别对每种组织类型的湿和干实验室程序进行验证。●建议28:每当对试验进行重大更改时,必须检查质量参数,并且必须重新运行一组验证样品,作为验证的一部分。●建议29:应在分析评估期间处理样品跟踪和安装barcode以识别样品,并将其纳入平台验证。● 建议30:符合预定义质量指标的变体不需要第二种技术进行确认。伦理考虑WGS的实施增加了检测到除初始临床问题外的易感疾病变体的可能性。●建议31:实验室应该有一个明确定义的协议,用于在启动测试之前处理未经请求的发现。●建议32:临床医生应在临床WGS之前提供遗传咨询并获得知情同意。●建议33:实验室应预测因传播未经请求的调查结果而可能进行的后续研究。●建议34:除非明确要求或为质量保证活动,否则实验室不会系统地重新分析数据并报告新发现。●建议35:诊断测试的结果,特别是通过分析整个基因组的结果,可能不是决定性的,但可能会产生假设。●建议36:只有在获得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WGS数据才能用于研究目的。报告基因检测报告应为临床问题提供清晰、简洁、准确、充分解释和权威的答案。●建议37:对于每个NGS试验,实验室必须提供以下内容:诊断策略、检测到的遗传变异类型、其可报告范围、分析灵敏度和精密度。●建议38:NGS分析报告应在一页上总结患者的身份和转诊原因、测试的简要描述、结果摘要和主要发现。●建议39:每份报告中均应提及参考基因组构建和基因参考转录本版本(如适用)。●声明40:如果可用,应报告OMIM参考(https://www.omim.org/).●建议41:在提供这类分析之前,实验室应根据国际建议制定报告基因组变异的地方政策并记录在案。●建议42:只有当与相应(疾病)基因相关的表型与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匹配,并且可以进行后续研究以获得有关变体致病性的更多信息时,才应报告VUS。●建议43:应报告超出临床诊断确认或排除范围的探索性发现。●建议44:WGS报告应提交给转诊医生。报告中必须包括告知患者及其家人接受遗传咨询的建议。总结与讨论随着WGS的实施,诊断产品的范围已大大扩大,应对与给定表型相关的所有已知基因组改变进行全面诊断分析和解释。此外,在这些建议中,WGS数据中线粒体DNA(mtDNA)变体或体细胞变体的解释有意未被提及,主要是因为当前WGS技术的技术限制。短读测序技术的一个限制是,它不能直接捕获表观遗传DNA修饰,从而无法捕获相关表观遗传表型的标记。这部分诊断谱在这些建议中没有具体说明。未来,长读(单分子)测序和DNA修饰鉴定技术将是诊断工具箱中可预见的附加组件。这将需要开发额外的诊断(软件)工具,以提高诊断工作组的分辨率、实用性和价值。精彩会议预告:点击图片免费报名参加“第五届基因测序网络大会”
  • 盘点|流式细胞术FCM在罕见病中的应用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国际主题是“Share your colours”——“点亮你的生命色彩”。罕见病的检测治疗进展如何?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的设置标准、需要哪些科学仪器技术?在上篇中我们汇总了相关内容(点击查看:一文了解罕见病|PCR\基因测序\流式细胞术助力)。本文,跟随安捷伦细胞分析事业部一起了解流式细胞术在罕见病中的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在罕见病中的应用——Flow Cytometry Application【1】诊断和鉴别诊断FCM可以辅助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和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罕见病及诊断相关检验项目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部分或完全的GPI锚合成和表达障碍。FCM通过检测红细胞、粒细胞等不同血细胞群体GPI 锚连蛋白及锚的缺失、精确量化PNH克隆的大小及其特性,可对PNH进行诊断和分型。FCM是当前PNH检测的金标准。PNH流式检测报告单模板及方案:红细胞(CD235a-FITC 和CD59-PE),白细胞(粒细胞:FLAER 和CD24/CD157;单核细胞:FLAER 和CD14/CD157)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Primary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CID)是一组以T/B细胞缺陷为主,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其他细胞缺陷的异质性疾病。CID中最为严重的类型称为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ency,SCID),常引起T细胞数量显著降低甚至缺如,B细胞和NK细胞不同程度降低或功能异常。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诊疗流程其它类型罕见病:FCM也应用于其它多种罕见病如X连锁淋巴增生症、重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等的诊疗中。X连锁淋巴增生症(XLP)诊疗流程重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诊疗流程【2】遗传咨询和产前筛查诊断对于有特定免疫表型的PID,可在17周胎龄后进行脐带血穿刺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进行快速且敏感的产前诊断检测;另外WAS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女性携带者将致病突变位点传递给其男性后代的概率为50%,当先证者致病突变已知时,可对男性胎儿进行羊毛膜、羊水细胞DNA 测序、脐带血WASp流式检测。【3】PID新生儿筛查除了产前筛查诊断外,对新生儿进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筛查,可帮助医患及时诊治新患病的新生儿、提高患儿的生存预后。新生儿SCID筛查流程现有证据表明对于已明确定义的免疫缺陷综合征(WAS、DGS、ATM等)患儿接种灭活疫苗基本是安全的,但不推荐接种活疫苗。PID患儿免疫接种前建议咨询临床免疫学专家明确诊断后再做疫苗接种决定;胸腺发育不全者应免疫评估其淋巴细胞亚群及增殖试验,决定是否接种减毒活疫苗:CD3 + T ≥ 500× 106 /L、CD8+ T ≥ 200×106 /L和增殖试验正常者应接种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联合疫苗,胸腺发育不全者 CD3 + T 细胞<500× 106 /L,WAS禁忌接种减毒活疫苗。PID 患儿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罕见病的治疗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实体瘤和基因缺陷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针对罕见病,HSCT是POEMS综合征、WAS等重要治疗手段,更是SCID、重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Severe CongenitalNeutropenia,SCN)等目前唯一的根治手段。FCM进行CD34+干细胞计数具有快速、简便、可定量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移植物中HSC/ HPC数量的检测及确定采集时机等。PNH分型及用药:FCM结合其它检测项目可帮助对PNH进行分型,从而指导临床精准用药治疗。针对PNH不同亚型的治疗方法——罕见病的重要发展历程——History of Development2008年2月29日: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rdis发起国际罕见病日的活动。由于2月29日每4年才出现一次,因此被作为国际罕见病日。在没有29日的那一年,将2月28日作为该年的国际罕见病日。意在通过各种形式来促进人们对罕见病的认识、关注和理解。2018年5月22日:国内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纳入121种疾病。2019年2月27日:国内发布《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2022年12月20日:国内发布《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参考文献1.维基百科,国际罕见病日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5%9B%BD%E9%99%85%E7%BD%95%E8%A7%81%E7%97%85%E6%97%A52.国家卫生健康委, 科学技术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等. 关于公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10号)[EB/OL].3.张抒扬, 张学. 近年中国罕见病相关政策和实践探索[J]. 罕见病研究, 2022, 1(1): 1-6.4.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的通知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1902/61d06b4916c348e0810ce1fceb844333.shtm5.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q/202212/a9b6203ebb7f4833ab68d77486008d50.shtml6.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 03 ): 276-279.7.王晓川, 文旻.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产前诊断和出生筛查 [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 (21): 1601-1603.8.王晓川.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与预防接种 [J] . 中华儿科杂志,2020,58 (05): 440-442.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实用预防学,2021,28(04):385-411.9.孙金峤.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专家共识之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预防接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8,33(10):740-742.10.万岁桂,刘艳荣.CD34阳性细胞绝对计数的流式细胞术测定指南[J].中华血液学志,2015,36(07):539-546.
  • 专家:奶粉含肉毒杆菌罕见 不会纳入标准体系
    新西兰恒天然乳品含肉毒杆菌事件备受关注。9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相关专家称,婴儿奶粉中含有肉毒杆菌的情况十分罕见,对此的监测不会纳入标准体系中。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部研究院郭云昌博士说,肉毒杆菌产生肉毒毒素需要苛刻的条件,其中一条是严格厌氧。而这一条,在非真空包装的奶粉中难以实现。尽管肉毒杆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但奶粉中的污染比较罕见。从以往经验来看,我国肉毒杆菌污染多为储藏不当的变质肉类食品或家庭自制发酵豆类、谷类制品。   控制肉毒杆菌污染的关键是工艺设计和过程控制而非标准管理,世界各国和地区并无食品中肉毒杆菌及其毒素的限量规定,一般只对密闭发酵、罐头类食品规定符合商业无菌的要求。尽管本次奶粉污染事件是偶发,消费者不必恐慌,但政府监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要综合国内召回产品检测情况和各贸易国的反馈态度以及CAC动向,确定我国今后的管理方式。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研究员说,以往也有婴儿肉毒素中毒事件发生,但其与成人中毒有所不同,不是吃了含有毒素的奶粉,而是因为婴儿免疫力低下,身体发育未完全。如果含有芽孢的食物进入婴儿的胃肠道,会定植于体内,生长繁殖,进而产生毒素。但此类事件十分罕见,目前查到的是2001年英国曾发生过这类案例。   刘秀梅说,其实婴儿奶粉中更值得关注的是阪崎肠杆菌。三次国际专家评估会议,三次都在关注阪崎肠杆菌,而没有关注肉毒杆菌。2004年开始获得国际关注,2008年,国内关于婴儿配方奶粉的标准也对阪崎肠杆菌进行了相关规定,相关部门对此也是必检项目。但由于含肉毒杆菌的情况非常罕见,因此,对于奶粉的管理标准中,加入监测肉毒杆菌一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怎么预防婴儿奶粉喂养安全呢?   世界卫生组织曾为此专门设置指南,如何合理喂养婴儿配方奶粉。除了厂家保障产品安全外,孩子的母亲往往承担着重要的工作。刘秀梅认为,首先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可靠产品。2004年阜阳奶粉大头娃娃事件中,涉事产品很多都是小作坊、黑窝点生产的三无产品。其次,喂养方式也很重要。大头娃娃事件中,也暴露了留守儿童被隔代喂养中存在的问题。老人为省钱,减量喂养奶粉。   现在流入中国的被污染的奶粉原料大约有20吨,大部分原料还没有被加工为产品,已经加工为产品的,根据要求已经被召回。流入中国的产品中,到底有没有肉毒杆菌?刘秀梅认为,产品中如果含有肉毒毒素的话,由于其潜伏期很短,一旦进入人体将会迅速发生中毒事件,而目前尚未这种事件。她建议,不要过分担心肉毒杆菌奶粉对孩子健康的危害,因为发生的可能性还是非常低的。   在9日上午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部的主任李凤琴研究员也确认这一观点,她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到报告因为吃含有肉毒杆菌的奶粉而有人出现不适的病例。   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邓海华说:“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职能是标准制定和风险评估,我们接到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络通报新西兰污染乳制品问题的邮件之后,及时把有关信息向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进行了通报,配合相关监管部门做好相应的处置工作。我们还组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相关专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包括博客、微博、网站、接受媒体采访等等,对于肉毒杆菌的科普知识进行了大量宣传。”
  • 第十三届中国妇幼健康发展大会-出生缺陷罕见病分论坛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启动
    2023年2月24日,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主办,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联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承办,天隆科技协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妇幼健康发展大会-出生缺陷罕见病分论坛暨SMA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启动会”,在广东省佛山市隆重召开。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包括: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于小千、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会长温伟群、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欧奕强、佛山市卫生健康局二级调研员谭光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兼项目负责人尹爱华。各位领导围绕国家出生缺陷防控的战略要求、妇幼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SMA综合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致辞,并共同启动了“SMA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该项目启动后,将在全国多中心进行SMA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筛查工作,并且将实现以下目标:1通过大样本数据分析,明确中国人群SMA致病基因的携带频率,产生的项目成果将为SMA防控提供行业内的标准和指导,为国家及各级政府SMA出生缺陷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以资源共享,促进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的上下联动,帮助和扶持SMA预防和诊断水平有限的基层单位,提高SMA精准检测和预防能力。3提升医疗工作者对SMA的诊治和服务水平,增强项目参与单位中各级分娩机构SMA防控服务能力。4逐步建立和完善SMA三级防控体系和筛查模式,探索建立筛查-产前诊断-治疗的绿色服务通道,提高SMA诊疗效率和质量,降低SMA出生缺陷发生率。5开展学术交流和疾病预防科普等活动,提高大众对于疾病的了解和认识,营造良好的SMA防控社会氛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作为SMA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的牵头单位,尹爱华副院长现场接受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于秘书长授予的项目负责人证书。
  • 多技术平台联合出击,金域检测成功诊断罕见肾病案例
    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而复杂的疾病,通常涉及多个器官,其中肾脏是最容易受累的器官之一。金域医学每年诊断超过400例淀粉样变性肾病的病例。为了更好地帮助医生进行精准的诊断、分型和治疗,金域医学于2020年成立了淀粉样变性研究中心,依托病理学、质谱学、基因测序等多个技术平台,通过多学科协作机制为临床上的疑难病例提供精准的诊断依据。最近,这些技术平台再次协同合作,成功帮助一位年过半百的患者揭示了下肢水肿的真正原因。这一成功案例突出了金域医学在淀粉样变性领域的卓越研究和诊断能力,为患者提供了宝贵的医疗支持,同时也有望为医学领域的淀粉样变性疾病研究和治疗提供更多的见解。这一联合努力强调了金域医学对罕见病领域的承诺,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医学护理和治疗。多技术平台联合揭示,罕见淀粉样变性分型一位52岁的患者,双下肢水肿持续了整整一个月。临床医生根据尿蛋白、血浆蛋白和血肌酐等检测结果,初步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然而,确诊肾病的关键还需要进行肾脏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肾穿刺样本被送至金域医学进行病理检查,结合组织形态学、超微病理和免疫病理结果,金域的病理医生最终确诊为淀粉样变性肾病,并初步排除了轻链型淀粉样变性肾病。淀粉样变性的不同分型会有不同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为了明确分型,金域病理医生与临床医生充分交流后建议进行质谱分析。在病理医生的指导下,质谱技术人员采用激光显微切割仪采集了组织切片上的刚果红阳性部位,然后使用高级质谱技术进行蛋白鉴定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被诊断为AApoAI型淀粉样变性,这是与载脂蛋白A1相关的淀粉样变性。AApoAI型淀粉样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其遗传特点,金域医学的分子遗传室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结果显示存在APOA1基因NM_000039.2:c.220TC(p.Trp74Arg)杂合变异,这在其他家族性内脏淀粉样变性患者中也被多次报道。综合了病理、质谱分型和基因检测的结果,最终为患者确定了AApoAI型淀粉样变性(遗传型)的确诊。这个漫长的15天的探索之旅终于落下帷幕,患者也终于得到了合适的治疗方案。成立淀粉样变性研究中心,深入探索罕见疾病金域医学的淀粉样变性诊断绝不容忽视。在国内,只有寥寥数家实验室具备如此全面的检测能力,令淀粉样变性无处可藏。金域医学以领先的病理学、质谱学、基因学等多技术平台为依托,于2020年创立了淀粉样变性研究中心,至今已成功完成近千例样本检测。中心汇集了跨领域的专家团队,包括病理学、质谱学、基因学等领域的专家,这支团队可与临床医生进行多学科协作,深度探讨罕见病例,全方位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为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金域医学最近对淀粉样变性分型项目进行了全面升级,特别为疑难病例提供了多平台检测。同时,病理医生还提供综合性的诊断报告和MDT(多学科会诊)服务,进一步促进淀粉样变性的精准分型。这一综合性方法可确保每位患者都得到最专业的诊断,为罕见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坚实支持。
  • 韩健:左手科技,右手生意
    商海沉浮,作为创业型的科学家,韩健更加懂得,要放低知识分子的身段,因为“载入史册的可能是科学,而记录到账的才是创业”。   暂别美国忙碌的实验室和湖畔温馨的家,韩健再次收拾行囊飞往中国。从1996年开始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算起,这位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优秀旅客”已横跨太平洋300余次。   他把这种奔波视为“运动战”,说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创造机会。   在美国拿到临床医学遗传学博士学位的韩健是一位科学家,现任美国阿拉巴马州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另一面,先后创办过四家生物技术公司的韩健又是一名创业者,他通过博客记录下自己创业的艰辛和创新的乐趣。   在韩健的手中,左手握着科技,右手攥着生意。双手合十,也许才是他真正想要寻找的机遇。   为“复仇”走上创业路   此次回国,韩健受邀前往北京、广州和深圳的三所科研机构讲学,介绍他近年来的事业重心:高通量测序免疫组库的技术和应用。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发明再到公司产品,韩健展示出他完整的事业图谱。   台下有听众感慨,韩健的报告内容,着实让整天挖空心思多写几篇SCI论文的国内科研工作者“耳目一新”。   如韩健自己所言,他对发表文章的事情“很迟钝”,一是因为动手慢,二是因为他并不在乎。他更在乎写出专利,将进入市场的技术使用权牢牢握在手里。   在韩健身上,你很难看到印象中科学工作者的那种“书生气”,而是洋溢出创业者的激情和渴望。   这种身份和角色转变背后的故事,可追溯至十几年前的一次家庭意外。   1994年,韩健的父亲在美国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手术很成功,住院期间却不幸由于肺部病毒感染去世。出身于医学世家的韩健认定,落后的诊断技术是夺去父亲生命的“元凶”。   由此,他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路:研发快速诊断技术产品,并努力推动其临床应用。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技术能够帮助病人,挽救别人父亲的生命。这一天的到来,被韩健视为真正的“复仇日”。   韩健的父亲韩安国,是一名医学遗传学家,曾发明早孕取绒毛作产前诊断的方法。父亲过世后,韩健决计子承父业,完成父亲普及唐氏综合征产前检查的遗愿。   那时的韩健,已是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助理教授,同时担任该校临床分子医学遗传学实验室主任。放弃稳定的工作和优厚的收入,他走上创业之路。   革新分子诊断技术   1996年,韩健创办Genaco公司,开发新的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技术,并将市场锁定在中国。很快,他在中国的技术推广取得成功,很多省市与其合作,由政府资助进行产前筛查。   但从商业运作的角度看,韩健认为自己的项目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公司没有赢利,投资者没有赚到钱。   这成为韩健创业之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他明白,从一个实验室的科学家变身创业者,要先把“书生气”甩掉。   最初创业,他经历过几乎所有的错误:错误的技术、错误的产品、错误的市场、错误的团队……   在一次次的考验中,韩健开始学习成功创业者的经验,邀请精通市场和经营的美国人担任CEO,自己则专注于他所擅长的科学研究。   烦琐的分子诊断实验操作程序如何更简便?如何实现自动化?在一次回国的漫长飞行旅途中,韩健灵感迸发,窝在狭窄的经济舱座椅上记录下自己的思绪。这一思考的结果,正是分子鉴别诊断领域革命性技术tem-PCR的框架。   实验成功实施,韩健这样形容他得到第一批数据时的兴奋: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仙境的门,看到了那边的情景,尝到了仙果的滋味。   此后,韩健再度革新tem-PRC技术,发明了敏感性增加百倍、检测时间缩短两个半小时的arm-PCR技术。   2006年,世界最大的诊断制剂公司Qiangen以4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韩健创立的Genaco公司,核心目标正是他所发明的分子诊断技术专利。他的第一次创业随之落幕。   韩健在博客中倾吐心声:“把辛苦创业的Genaco公司卖掉,就好比把大儿子送上大学一样,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一种又欢喜又悲伤的感觉。像巧克力一样,有苦有甜。”   “我想换个玩法”   公司售出后,韩健一度重回“科研正轨”,在Qiangen公司从事研发工作。但是很快,他再次蠢蠢欲动,想要继续创业。韩健觉得自己还没有完成梦想——为分子鉴别诊断提供一个完整解决方案。更不用说, “被创业虫叮咬过”的他,感觉自己不再能适应大公司的环境。   “如果我要为分子诊断设计一台iPod一样的产品,那会是怎样?”这个问题,成为韩健再度创业的重要驱动力。从1989年拥有第一台苹果电脑起,韩健就成为了“苹果迷”。乔布斯成了他的精神偶像。   从乔布斯那里,韩健学会了创业成功的一条“金科玉律”:倾听并满足客户的渴望,而不仅仅为他们提供必需品。对分子诊断而言,核算提取、扩增、检测等都是必需的,而多重、全自动、全封闭才是真正的渴望,也正是产品应当实现的价值所在。   此次回国讲学,韩健在双肩书包里随身背着一个广东东莞加工生产的塑料卡盒。这看似不起眼的塑料盒,也许正可以拿来比作分子诊断领域的“iPod”。它是行使arm-PCR技术的关键装置,用于全自动扩增和检测。   也是这个小小的卡盒,承载着韩健更为远大的梦想:要把生物技术产业做得像IT行业一样“火热”。   在韩健看来,生物技术类公司有个不成文的行规:开发出的技术“只有它自己能玩”,别人想要进入市场,就要拿出大把银子做“买路钱”。   “我想换个玩法。”韩健说,这是观念的转变,不仅仅从自己做得最好的技术中赚钱,也要学会从市场需求中赚钱。再次创业,韩健更为注重技术如何切入市场以及种种商业模式的问题。   借用IT行业中Web 2.0的运营理念,韩健开始打造开放的技术平台,并将其命名为iCubate 2.0,意在吸引用户参与诊断试剂的开发,从而研发出更多产品。   用户提供“内容”,公司从“内容”中获取利润,就像苹果公司的App应用一样。韩健的“新玩法”,已吸引到全球不少参与者。   不难感受到,韩健从乔布斯那里学到了很多。而最为根本的,在他看来就是“改变世界的决心”以及“让产品完美化的细心”。   甚至跟乔布斯对产品的艺术化追求相仿,韩健也从一开始,就把医学诊断产品当成艺术品去实现,只为让客户对它们有亲近感。就连试剂卡盒的色彩和结构,韩健也要让它更赏心悦目一些,尽管卡盒只能一次性使用,用完就扔。   商海沉浮,作为创业型的科学家,韩健更加懂得,要放低知识分子的身段,因为“载入史册的可能是科学,而记录到账的才是创业”。   然而在韩健内心深处,物质和财富固然值得追求,但并不值得成为唯一的追求。他说,创业者最终所追求的是自由,创业的确很苦,但追求自由是有盼头的事。
  •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手校内专家团队成功救治感染新冠罕见病患者
    以下内容转自“清华新闻网”清华新闻网2月16日电 兔年春节前夕,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了一名从成都远道赶来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患者自2022年12月20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症状之后,在接近四周的时间内自测抗原始终为阳性。这种情况下,考虑到自己是NMOSD患者,正在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该如何治疗新冠感染应该非常棘手,于是该患者通过网络远程就诊,联系到医院神经免疫专家、神经内科矫毓娟医生,并顺利在春节前及时住进神经内科病房。患者入院后检测显示新冠病毒核酸仍为阳性,神经内科多位医生讨论了这一复杂情况,分析患者可能因为使用免疫抑制剂而出现了长新冠感染的问题,但如果单纯减少免疫抑制药物的剂量,NMOSD又可能复发威胁患者健康。针对这一难题,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刘芳和副主任医师矫毓娟积极联系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和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郭永教授。专家们将清华大学郭永教授团队自主研究的、全球首个经评审后正式获批的、利用数字PCR技术运用于新冠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对患者进行了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前后不同时间点的核酸采集,通过免疫抑制药物在人体药物浓度高低不同时间点核酸的精准定量分析,进一步确定了患者在新冠病毒感染期间的免疫治疗方案。试剂盒NMOSD是一种神经免疫疾病,重点累及视神经和脊髓,多次复发后可能导致患者失明和截瘫,已经被2018年第一版《中国罕见病目录》列为罕见病之一,该类患者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考虑到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极易成为新冠感染重型的高风险人群,并且新冠病毒的长期感染也是诱发视神经脊髓炎(NMO)复发的危险因素,神经内科医生团队和清华大学的几位专家教授一起,积极为该患者制定了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其中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历经近一个月病毒抗原阳性后终于转阴,患者如释重负。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由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领衔研发。2021年12月8日,这一新冠单抗联合疗法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张林琦教授团队在实验室其实,与这例患者相似的一批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治疗还远未结束。这类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疗效能否持续,他们是否会像正常人一样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保护性抗体,不得不继续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是否会出现体内病毒的“复燃”,未来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流行时他们将如何经受考验……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为了保障这类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每一位医护人员、每一位科研人员都在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仍将奋战在一线,攻坚克难。供稿: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编辑:陈晓艳审核:郭玲
  • 科学家检测到罕见氧同位素 可能改写原子核结构理论
    通过将一套强大的仪器与一些实验技巧结合,物理学家首次探测到氧-28—— 一种氧同位素,其原子核中有12个额外的中子。科学家之前预测这种同位素异常稳定。但对28O原子核的初步观察表明,情况并非如此。一个研究小组8月30日在《自然》上报道称,28O核在形成后便迅速分解。如果这些结果可以复制,物理学家可能需要更新原子核结构理论。宇宙中最强的力是把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结合在一起的力。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物理学家Takashi Nakamura说,为了解元素是如何形成的、中子星的物理特性以及其他更多问题,科学家需要更好地了解这种强大的核力。一种流行的方法是将过量的中子加载到轻质原子核,如氧原子核中,然后观察会发生什么。目前的理论认为,具有一定数量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本质上是稳定的。这是因为质子和中子填满了原子核的“壳层”。当一个壳层被刚好数量适合的质子或中子填满时,要增加或减少粒子就变得非常困难。这是一些“神奇”的数字,其中包括2、8、20、28、50、82和126个粒子。如果一个原子核同时拥有“神奇”的中子和质子数,它就会变得“双重神奇”,因此也就更加稳定。氧最丰富的形式是16O,它拥有“双重神奇”,即8个质子和8个中子。氧-28有8个质子和20个中子,长期以来一直被预测拥有“双重神奇”。但物理学家此前一直没能探测到它。观察28O需要几个实验技巧。整个操作的关键是位于日本的放射性束流工厂产生的强烈放射性同位素流。科学家向铍靶发射了一束钙-48同位素,从而产生了氟-29同位素。这个同位素的原子核比28O多一个质子,但中子数相同。接下来,科学家将29F撞向一个厚厚的液态氢屏障,将一个质子从原子核中敲出,最终生成了28O。这种罕见的氧形式存在的时间太短,无法被直接观察到。研究小组转而探测了它的衰变产物——氧-24和4个中子,这在几年前几乎是不可能的。Nakamura说,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同时检测到4个中子。“它们就像幽灵。”他这样评价中子。为观察单个中子,研究小组使用了一个从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借来的强大探测器。在这个特殊的探测器中,入射的中子在撞击质子时会暴露出来。Nakamura说,论文主要作者、东京工业大学物理学家Yosuke Kondo通过模拟验证了这些棘手的测量结果。“他们真的做足了功课。”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物理学家Robert Janssens表示,“他们做了所有能做的检查。这是一项杰作。”虽然该团队无法精确测量28O的寿命,但Nakamura说,这种同位素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双重神奇”,它几乎一出现就分解了。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