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食源性微生物

仪器信息网食源性微生物专题为您整合食源性微生物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食源性微生物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食源性微生物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食源性微生物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食源性微生物话题讨论。

食源性微生物相关的资讯

  • 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7年理事会在杭举办
    近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与之紧密相关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看似数也数不尽。 如果换个角度,调个思维方式,加强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建设,可否能有不同凡响的收获呢? 输欧茶叶,被曝含高氯酸盐; 肥美的大闸蟹,检出二噁英超标; 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高出安全线; 农残、药残食品安全风险中难度最大的原料污染问题,逐一浮出水面。 回头想想真心挺可怕…… 专家一再喊话“食品安全不可能做到零风险,大家要科学理性对待”。而现实生活往往是,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噤若寒蝉,态度往往倾向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种食品安全信息严重不对称,最终也只能以“呜呼哀哉”慨叹而终结。 所幸,“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发展,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业内正逐渐达成此共识,并为之协力同行。 2017年4月8日下午,在CBIFS2017第十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会议同期,举办了“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7年理事会”,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及国内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杭州大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帆先生列席会议。 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郭云昌宣布会议开始。联盟名誉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研究员致辞并对联盟未来的发展提出期望。食源性微生物战略联盟做什么?刘秀梅研究员为与会者解析联盟内涵:联盟是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核心、专长、市场的体现。以科学为本、以微生物为域、以食品安全为己任。加强严谨的标准化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从而达到为政府、产业、客户服务目标。 她指出,“中国”+“战略联盟”是联盟的发展起点。应立足高起点、目标远、团结广、包容宽,以自身为核心聚焦各方人才和多方技术资源。 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唐英章对联盟的工作深入总结。唐院长介绍到,联盟的意义在于为各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食品安全相关微生物数据和技术支撑;为检测机构及食品企业提供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溯源与控制的专业咨询和培训服务;为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仪器设备企业提供产品开发和技术指导;为专家学者和食品检测工作者提供信息交流和共享渠道;为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行业提供人才与科技储备。 据了解,联盟日常工作集中在联盟理事成员申请审核工作,联盟网站的完善,建立公众微信号,联盟工作信息的传达和沟通,增补联盟人员等工作。 针对联盟的发展趋向,唐院长提出研究联盟“团体标准”可行性方案。希望在联盟的引领下,所有专家组成员能参与其中发光发热。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不仅实现了“以科学为本”“以微生物为域”事关食品安全的健康发展。更是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标准化研究的有力体现。 对于联盟的发展,刘秀梅研究员提倡“不忘初心,做好我们能做和该做的事”! 联盟理事会结束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解读培训会”同期举行。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总则的科学解读》——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研究员;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探析》——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微生物方法组组长、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崔生辉研究员;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解析》——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微生物专业组副组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郭云昌研究员; 《食品生产卫生规范修订进展》——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二室刘奂辰博士
  • 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7年理事会在杭举办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line-height: 1.6 font-size: 15px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529a04bf-b2de-44c9-ad7d-918078eb5311.jpg" title=" ooYBAFjCVBWAfDtSAAD1ShHB_X455.jpeg" /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line-height: 1.6 font-size: 15px " 近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与之紧密相关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看似数也数不尽。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如果换个角度,调个思维方式, span style=" color: rgb(171, 25, 66) " 加强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建设,可否能有不同凡响的收获呢?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输欧茶叶,被曝含高氯酸盐;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肥美的大闸蟹,检出二噁英超标;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高出安全线;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农残、药残食品安全风险中难度最大的原料污染问题,逐一浮出水面。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回头想想真心挺可怕??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专家一再喊话“食品安全不可能做到零风险,大家要科学理性对待”。而现实生活往往是,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噤若寒蝉,态度往往倾向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这种食品安全信息严重不对称,最终也只能以“呜呼哀哉”慨叹而终结。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所幸, span style=" color: rgb(171, 25, 66) " “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发展,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 /span 业内正逐渐达成此共识,并为之协力同行。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2017年4月8日下午,在CBIFS2017第十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会议同期,举办了 span style=" color: rgb(171, 25, 66) " “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7年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理事会”, /span /span 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及国内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span style=" color:#ab1942" 杭州大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帆先生列席会议 /span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郭云昌宣布会议开始。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联盟名誉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研究员致辞并对联盟未来的发展提出期望。 span style=" display: none "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食源性微生物战略联盟做什么?刘秀梅研究员为与会者解析联盟内涵:联盟是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核心、专长、市场的体现。以科学为本、以微生物为域、以食品安全为己任。加强严谨的标准化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从而达到为政府、产业、客户服务目标。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她指出,“中国”+“战略联盟”是联盟的发展起点。应立足高起点、目标远、团结广、包容宽,以自身为核心聚焦各方人才和多方技术资源。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唐英章对联盟的工作深入总结。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唐院长介绍到,联盟的意义在于为各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食品安全相关微生物数据和技术支撑;为检测机构及食品企业提供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溯源与控制的专业咨询和培训服务;为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仪器设备企业提供产品开发和技术指导;为专家学者和食品检测工作者提供信息交流和共享渠道;为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行业提供人才与科技储备。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据了解,联盟日常工作集中在联盟理事成员申请审核工作,联盟网站的完善,建立公众微信号,联盟工作信息的传达和沟通,增补联盟人员等工作。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针对联盟的发展趋向,唐院长提出研究联盟“团体标准”可行性方案。希望在联盟的引领下,所有专家组成员能参与其中发光发热。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不仅实现了“以科学为本”“以微生物为域”事关食品安全的健康发展。更是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标准化研究的有力体现。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对于联盟的发展,刘秀梅研究员提倡 span style=" color: rgb(171, 25, 66) " “不忘初心,做好我们能做和该做的事”!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联盟理事会结束后, span style=" color: rgb(171, 25, 66)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解读培训会” /span 同期举行。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总则的科学解读》——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研究员;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 nbsp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探析》——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微生物方法组组长、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崔生辉研究员;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 nbsp & nbsp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解析》——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微生物专业组副组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郭云昌研究员;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 《食品生产卫生规范修订进展》——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二室刘奂辰博士。 /span /p p br/ /p
  • 食品安全中的头号敌人(食源性微生物)——CISILE 2016同期食品与农产品质量检测专题
    仪器信息网讯 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主办,北京朗普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 2016)于5月2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在此次展览会同期5月23日,举办了《食品与农产品质量检测专题》论坛活动,来自于食品企业、仪器行业和食品安全检测单位的用户等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邀请到了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蒋士强、武汉市农科院农业环境安全检测研究所曾令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金芬、天津大学赵友全和默克化工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董二会做专题报告。会议主题内容主要围绕近年来人们较为关注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和食品安全快检等内容展开。报告人: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蒋士强报告题目:《致病菌等生物性污染是当今食品安全中的头号敌人》  蒋士强首先介绍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和危害,蒋士强指出当前世界和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敌人大都是食源性疾病,即通过摄入食物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疾病。与农兽药残留等化学污染相比,致病微生物污染食品才是真正影响健康的,排第一位的问题。生物性危害的致病机制可分两大类,即病原体直接损害机体或者病原体产生地毒素损害机体,而食物能成为这两类危害的载体或传播介质。食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同时,此种疾病还可能有神经科、妇科免疫等其他症状、摄入被污染地食品,也可能造成全身多器官衰竭,甚至引发癌症,从而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残疾和死亡。  针对于控制农产品和食品中生物性污染的难点及其应对的举措,蒋士强提到,要从源头到最终产品建立并完整地实施食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建立农产品、食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不断地提升我国检测和鉴定食源性致病菌的技术水平 不断更新全自动微生物检测、鉴定系统。蒋士强提出,新的“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国家标准是对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巨大挑战。为了应对国家标准对食品安全检测的挑战,需要加速完善快检技术、加快自动鉴定分析系统国产化和人才培养。最后,蒋士强提到应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关键是要充分提高全民注重食品和所涉及地各环节卫生、消毒的认知和自我保护。报告人:武汉市农科院农业环境安全检测研究所 曾令文报告题目:《基于核酸适体的新型沙门氏菌检测生物传感器》  曾令文首先介绍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曾令文讲到,近年来,国内外的公共健康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而且还给公众带来了无处不在的恐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包括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肉毒杆菌、肝炎病毒等,其中沙门氏菌是目前存在最广泛,研究最多得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沙门氏菌分布广泛,沙门氏菌主要分布在生肉、禽类、鸡蛋、乳制品、水产品、调味料和蘸料等各种食品中均有。沙门氏菌可引起人畜的中毒和死亡,并且其检出率很高,肉及其制品中,美国为20%至25%,英国为9.9%,国内为1.1%至39.5%。  目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有:微生物培养法(耗时较长、效率较低)、免疫学方法(灵敏度不足、抗体昂贵)、核酸分子检测方法(需提取核酸、操作较为繁琐,同时需要特殊仪器和专业人员,此外还存在假阳性的问题)。因此,寻找准确、快速、灵敏、低成本、操作简易的方法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核酸适体是通过体外人工进化程序筛选得到的一段寡核苷酸,它可以高效、特异地结合各种配体,如蛋白、小分子化合物、细胞等,特异性如同抗体一样。由于核酸适体具有易合成、易储存和易修饰等特点,因此其可应用在医学诊断治疗、药物分子设计和分析检测等方面。接下来,曾令文介绍了核酸适体与石墨烯构建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和核酸适体与等温链置换构建的试纸条生物传感器。  核酸适体与石墨烯构建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具有:价格低廉、检测快速(30min内完成检测过程)、多重检测(可同时检测两种病原致病菌)和灵敏度高(最低可检测40CFU/ml)的特点。核酸适体与等温链置换构建的试纸条生物传感器具有:不需要核酸提取、不需要抗体、检测时间短(全过程1小时内)、高灵敏度(10 CFU/ml)、可多重检测和不需要昂贵仪器等特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金芬报告题目:《食用油中全氟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研究》  全氟化合物(PFCs),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被氟取代形成C-F键的化合物。由于PFCs结构中的C-F键具有强极性(键能大约110千卡/摩尔),使得这类物质的化学性质极为稳定,能够经受高温加热、光照、化学作用、微生物作用和高等脊椎动物的代谢作用。全氟化合物容易与蛋白结合,主要分布于动物的血液、肝脏、肾脏、心脏和肌肉等组织中,具有生物积累性和生物放大性。动物实验表明PFCs具有肝毒性、胚胎毒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和致癌性。  金芬课题组通过食用油中18钟PFCs、5钟同位素内标同时检测的方法建立,对市场食用油中PFCs的污染水平及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报告人:天津大学 赵友全报告题目:《基于图像处理的莱克金标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  赵友全首先介绍了基于图像分析技术的金标分析仪。赵友全讲到,瘦肉精(简称:CLB)是一类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在医学中用于平喘疾病的治疗。在我国90年代初,错误地将其作为饲料添加剂推广应用,并带来了广泛的不良影响。瘦肉精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人身体的危害,例如头晕、心悸和肌肉震颤等。FDA和WHO建议CLB最高残留限量为:肉 0.2ug/kg,脂肪0.2ug/kg,肝、肾0.6ug/kg,奶0.05ug/kg。国内规定在所有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CLB。  目前,针对CLB的检测方法分为了大型仪器法和快筛法,其中,试条法与ELISA法相比,具有消耗时间短和精密度高的特点。金标分析仪可用于实际样品检测和现场检测,其在设计过程中应满足精度高、体积小、低功耗和速度快。同时,还应考虑仪器的必要性:定性和定量、工艺稳定性和决定因素。默克化工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董二会报告题目:《安全“水”先行——实验用水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董二会首先介绍了实验用水相关标准 实验用水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良好的纯水制备、使用及维护习惯。接下来,董二会讲到了什么是良好的实验室用水规范,即GLWP是由实验室用水系统制造商默克密理博公司首次提出的,良好的实验室用水规范综合了国内外相关法规(如cGMP,GMP,USP,EP,2015版中国药典等),并结合广大用户需求帮助法规监管实验室分析人员更好的理解实验室用水法规要求。  良好的实验室用水规范包括对实验室用水的评估,进而选择合适的实验室用水系统,按照法规要求进行安装后,遵循SOP使用,并定期进行校验。良好实验室纯水系统需要具有完备的纯化流程、全面精确监控、优良的使用习惯和完备的售后方案。同时,董二会指出了使用(超)纯水必须遵守的四大原则:1、纯化耗材的定期更换 2、纯水的保存和操作规范 3、水质监控和记录 4、系统的定期维护。
  • 中美携手合作“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
    5月28日,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在北京师范大学就&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达成合作协议。据悉,中美双方将共同参与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研发,建立重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基因序列综合数据库,共享未来的研究成果,包括试剂盒、大样本数据分析以及在产业化和商业化中的应用。   查找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   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引发人体罹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其中包括由食品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是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支持,美国国家卫生院、农业部、国家疾控中心和欧盟等国家参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牵头的一个国际基因组项目,其目标是通过大规模病原基因组研究,获得新方法新技术,以保证对食品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此项目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大规模研究,于2013年初启动,旨在创建一个包含大多数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的公共数据库。   &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负责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教授Bart Weimer教授在北京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ldquo 我们正在创建一个免费的、在线的基因组百科全书或参考数据库,以确保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时,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可以很快确定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并且使用自动化信息处理方法追踪到其在食物供应中的源头。&rdquo   中美双方将开展多项合作   随着食品供应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产业,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的责任,Bart Weimer教授希望通过全球的合作,为国际公共健康管理带来一种新的模式。他说,该项计划还将彻底改变农业检测中现行的一些方法,以提高对食物链各环节(从农场到餐桌)分子检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在中国,对于食源性致病菌的基因研究还刚刚开始,北京诺塞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曾参与2003年全人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并一直关注着基因检测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此次由该中心牵头,联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三方形成中国科学家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Bart Weimer博士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将在全球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研究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为数据共享、市场开发和技术应用提供有效的应用平台。   记者了解到,在&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签约项目中,中美双方的合作包括以下七大方面:一是中美专家在科学和技术人员之间培训和交流 二是&ldquo 十万病原基因组项目&rdquo 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亚洲范围内的扩大合作 三是生物资源的交换 四是项目相关信息和生物信息学的交换 五是联合发表科学出版物 六是争取两国对此合作项目联合资助。   中国将建立综合性基因数据库   中美合作开展&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对于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的发展是一次新的机遇。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总经理李秉珅表示,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最初是为了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而建立的,但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诺赛研究中心的发展亟须新活力的注入,实现体制上的改革与转变。&ldquo 此次国际合作的开展对于诺赛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诺赛将再前期投入500万元用于平台建设和研发需要,我们也期待着政府能够给予项目更多的支持&rdquo ,李秉坤强调。   在本次合作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主要职责是进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基因测序与收集工作,同时,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和完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朱宝利教授称,他们将实现对大样本食源性病毒基因的总监控,对外公布基因测序相关数据,并且建立综合性基因数据库。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王英典院长告诉记者,病源性病菌基因数据库的建立对于国家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中国市场上食品并未进行食源性病源微生物检测,因此,与美国合作建立病源性基因组数据库,将为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问题提供更加有效便捷廉价的解决方案。北京师范大学将利用&ldquo 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北京市重点实验室&rdquo ,与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共同建立技术平台和功能实验室。   作为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一直承担着引领技术创新,促进国际交流和成果转化的作用,该中心主任雷霆在阐述此次国际合作的意义时指出,中美双方在国际化平台上,将打破原有的研发合作模式,遵循各项法律法规,强调生物材料如微生物分离株、DNA序列及微生物综合数字的转移和共享,同时,对于知识产权将做出合理的界定,为推动基因组测序技术推广、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开展更多合作。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对于&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的国际合作平台的建立给予了积极肯定。她表示,目前的食品安全、土地环境污染以及农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基因技术将为上述领域带来跨越式飞跃,尽管现在应用还不很明朗,但是,未来技术产业化和市场空间前景不可预期。她说,&ldquo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非常强调国际合作,此次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Bart Weimer博士建立合作,将在创新技术、人才培养、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企业成果转化上开辟出新的模式。   据了解,中美双方关于&ldquo 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rdquo 已正式签订合作备忘录,并制定了合作框架,有望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开始基因测序样本的研发和数据库建立。
  • 南京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研讨会
    2012年11月14-16日,德国耶拿公司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与实验室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在南京黄埔大酒店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各省检验检疫局及分支局、质监系统从事食品微生物学工作的科研技术人员和企业代表110余人。其中多名国内外专家就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新技术应用、食品安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作为会议赞助商之一的德国耶拿公司,针对本次研讨会特别带来了本公司最新推出的产品&mdash MobiLab 微生物现场快速检测系统,它是符合现场检测的理想产品。MobiLab是紧凑、一体化的便携箱内装备的移动实验室,从样品采集、核酸抽提、高速PCR扩增到检测结果显示,全部操作在同一系统平台上完成,将原本需要24-48h完成的病原微生物检测,缩短到1h即可完成。该仪器配有耐用电池及各种车载和常规充电器,保证在各种现场能完成检测工作。该仪器操作简便,无需特殊培训,可提供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大肠杆菌、流感病毒等多种常用的检测试剂盒,也可根据用户的要求定制检测试剂盒。在展台现场,各位专家和老师都对MobiLab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展台现场 本次研讨会上德国耶拿公司生命科学部门的产品专员吴潇韫做了专题报告,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现场快速检测系统MobiLab的特点及应用。同时还介绍了德国耶拿公司的其他产品,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整套的生命科学解决方案,从样品处理、核酸提取、核酸定量、核酸扩增到功能基因组分析。 研讨会现场------吴潇韫做专题报告
  • 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存在诸多问题
    仪器信息网讯 &ldquo 我国平均6个半人就有1人次罹患食源性疾病,其中有50%比例是由微生物引起的。&rdquo 6月5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的&ldquo 第二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国际论坛暨展览会&rdquo 上,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刘箐在所作 &ldquo 我国食源性致病菌研究、检测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rdquo 报告时引用CDC2003-2005年监测结果。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上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霍乱弧菌等。2003年席卷全国,并一度引起国人恐慌的SARS病毒最终被怀疑是人食用果子狸而感染致病菌引起的。   近些年来,食源性疾病逐渐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陈君石院士、刘秀梅教授等在多个场合多次倡议重视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我国对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和检测也存在许多问题。   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研究、检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刘箐在报告中进行了总结。他在报告中提到,我国在对食源性致病菌的风险评估中,缺乏代表性的样品量和检测数据,这源于检测手段的匮乏。而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标准化快速检测却没有认证体系、评价体系及推广体系,打击或间接抑制了企业、科研工作者的自主研发热情。且我国致病菌的检测标准更新慢,可行性差,食源性致病菌研究的基础&mdash &mdash 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毒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都在制约其发展。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刘菁对此保持乐观,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2012年,首次制定《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撰稿:孙立桐) 报告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刘箐 报告题目:我国食品性致病菌研究、检测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 会场
  • 北京将建18个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点
    食物中某些致病菌如果超标也会导致人体耐药。11月12日,记者获悉,市卫生局已向各区县卫生局和食品办等部门印发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拟在超市、集贸市场等地设立18个监测点,对全市消费量大的2500多件食品开展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并据此耐药趋势建立耐药图谱库。   市卫生局称,食源性致病菌监测采用常规监测与专项监测相结合形式,常规监测是针对本市居民消费量大、流通广的食品,监测重点为即食食品。根据监测方案,食源性致病菌常规监测包括10类食品12种微生物指标。专项监测中耐药监测包括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溯源分析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   抽样地点包括餐饮店、农贸市场、超市、专卖店以及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的超市、集贸市场、小卖部、小餐饮店和农家院。市卫生局表示,开展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的目的在于掌握和分析本市消费量大、流通广泛的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 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 为风险评估、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制定微生物食品安全标准提供依据。
  • 我国食源性农产品进口疫情略有增加
    仪器信息网讯 从2014年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会议暨检测仪器设备展览会上获悉,2013年全年进境植物检疫截获有害生物种类同比增加12.75%,截获种次同比增加5.42%,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319种,种类同比增加12.32%,种次同比增加5.62%,整体上我国食源性农产品进口疫情略有增加。   近年来,我国植物和植物产品的主要入境口岸为广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天津、广西和福建等地区,豆类、水果类、粮谷类三大主要农产品贸易的入境口岸各不相同。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我国食源性农产品进口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目前,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美国、东盟、巴西和欧盟四地成为进口市场主要来源地,同时检验检疫工作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会议期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动植物检疫监管司副司长陈洪俊在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食源性农产品目前面临着进口疫情日趋复杂、国外技术壁垒日趋强化、动植物疫情和农兽药残留问题形势严峻、企业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媒体恶意炒作、行业协会未充分发挥其作用等问题。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动植物检疫监管司副司长 陈洪俊   针对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国对食源性农产品从监管机构、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等方面重点做好相关建议工作,确保进口食源性产品的安全。在会议上,陈洪俊司长对当前的食源性农产品检验检疫工作给出其建议:支持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培育优势农产品基地、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熟悉WTO规则,帮助企业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建立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发挥行业作用。   据悉,2014年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会议暨检测仪器设备展览会由国际食品保护协会主办,来自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政府机构、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机构、知名食品制造商、零售商、服务商,设备及包装供应商,第三方检测机构等负责食品的测试、检验、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审计、认证、守法、卫生清洁、研究、科研、执法、监管事务、政策制定、立法、诉讼、标准化、培训等专家和管理人员共计约600余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会议现场   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会议暨检测仪器设备展览会齐集各界食品领域相关政府官员、科学家、专家,就当前全球食品领域面临的形式、热点问题等方面探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食品领域的企业、政府机构提供有益的建议。   本次会议吸引多家食品企业、检测机构、仪器厂商等展商,其中安捷伦、梅里埃、默克密理博、大昌华嘉等均展出其产品,天祥等多家检测机构参加了本次展览。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梅里埃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 梅特勒-托利多中国公司 默克化工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大昌华嘉商业(中国)有限公司 北京良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TÜ V南德意志集团 美国药典委员会 国际食品保护协会 仪器信息网
  • “便携式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同步快速检测设备研发”课题招标
    为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保证研究工作的质量,结合课题特点,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取课题承担单位。本次招标工作将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和相关规定进行。  本次招标活动的招标人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招标代理机构是北京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现请投标人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便携式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同步快速检测设备的研发”课题进行投标。  现将有关招标事宜公告如下:  一、招标课题名称及编号  招标课题:便携式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同步快速检测设备的研发  招标编号:NF201602  二、课题目标  目前,食品中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给食品安全保障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传统的食源性致病菌现场快检方法在前处理方面,不能实现现场样品制备 在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方面,存在检验周期长、灵敏度低、大多方法只针对一种致病菌、试剂不能常温保存且保质期短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提升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增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水平,有力促进整个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基层监管日常检查、现场控制、应急处置工作效能,保障首都食品质量安全意义重大。  本课题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现场快速检验技术的瓶颈,可利用微流控芯片、分子印迹、荧光标记等先进技术,研制手持式检测设备及软件,建立食品中多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现场快速同步检测技术,制备集成化、体积小、效率高的现场快检设备,大幅提升检测灵敏度、可靠性和工作效率,为基层一线执法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检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三、投标人资格  1.在北京地区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不包括外商独资和中方股份未超过50%的中外合资企业)   2.资信良好,在最近3年内无不良记录或严重违法违纪行为。  3.投标人在北京市科委的信用评级为C以下(含C)的不具备投标人资格。  4.本课题不接受联合投标。  四、投标须知  1.投标单位应具有食源性微生物检测能力,具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开发和相关快检设备研发的技术能力,具备10万级以上净化条件的生产车间。  2.投标单位应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相关工作经验,并了解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3.投标单位应具备或可协调相关设备在食品安全监管一线示范应用的能力。  4.前期具备相关研发经验或经历的可优先考虑。  招标人允许投标人与其它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共同完成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投标人如与其它机构合作,应在投标方案中明确说明合作内容、方式、技术方案、资金使用等重要内容,投标时必须签订分工明确的合作协议。  五、招标课题研究进度要求  中标人与招标人签订《课题任务书》之日起3年内完成。  六、课题经费  投标报价的币种采用人民币。  投标报价包括投标总报价(投标总报价是投标人自筹资金和招标人资助资金的总和)、自筹资金报价和招标人资助报价。招标人不限定投标报价的上限。但投标人申请招标人资助资金不得超过人民币220万元,投标人自筹资金报价不应低于人民币230万元。  投标人应合理报价,科技经费报价的合理性是评标的标准之一。  投标人申请招标人拨付的科技经费按照《招标文件(下)投标文件格式》中“开标一览表”规定方式报价。  七、招标文件的获取  有意投标者,请按下述时间、地点购买招标文件(请自备U盘),招标文件售出后概不退还。  2016年2月5日起至2016年3月15日止(公休日及节假日除外),每日9时00分至16时30分。  招标文件出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6号科技大楼西楼6层601室(北京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  八、招标文件售价  招标文件售价人民币200元。  九、投标  接受投标文件的时间:  2016年3月16日9时00分至17时00分(北京时间)   2016年3月17日9时00分至17时00分(北京时间)。  投标文件送达地点: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6号科技大楼西楼6层601室。  十、开标  开标时间:2016年3月18日09时00分(北京时间)。  开标地点: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6号科技大楼西楼6层(618会议室)。  十一、联系方式  北京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  联系人:李点睛 杨鸿佼  电话:010-66127010,010-66516155  传真:010-6612701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6号科技大楼西楼6层601室  邮编: 100035  监督电话: 66153445(纪检监察处)  北京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  2016年2月5日
  • 卫生部将重点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
    卫生部卫生监督局副局长陈锐日前称,目前绝大部分地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具备8大类食源性致病菌的常规监测能力。   食品安全隐患并未完全消除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卫生厅局长行政执法培训班上,陈锐说,总体上看,当前食品安全形势比较稳定。   但他认为,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待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和技术能力还比较薄弱,食品安全隐患甚至系统性风险并没有完全消除。   在食品安全整顿上,今年重点督办了年初问题乳粉彻查行动中各地查处的35起案件,其中22起已基本结案,7名犯罪分子已判刑,监察机关对陕西金桥、乐康问题乳粉案件中15名相关责任人已追究责任。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基础薄弱   陈锐坦言,目前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水平亟待提高。   他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普遍缺乏监测设备,50%的省级机构仅能监测2010年全国监测计划规定132个化学性监测指标中的50%,个别的只能监测20%,绝大部分地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具备8大类食源性致病菌的常规监测能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化学污染监控室主任吴永宁解释说,这8大类食源性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也是最常见最基本的食品监测信息,占到了食源性疾病的主体。   他说,公共卫生应该关口前移,以预防为主,重心下移,但是由于对县市级疾控部门的资金投入不足,设备不够,待遇不高,现在万一出现了问题,就只能一层层向上送交样本,他认为,加强食品安全监测能力,更应该注重基层监测体系的建设。“都不知道对方是什么?还怎么打仗?”吴永宁说。   另据陈锐透露,卫生部将重点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致病性微生物评估与食品安全预警等模型的研制工作,拟选择一些具有积极性和工作基础的地区作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和预警技术的应用试点。
  • 研究指出:环境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增长
    一部揭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安全规律的学术专著指出,食品安全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环境污染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通过食源性疾病增长反映出来。   刚刚由中国质检出版社出版的《论质量安全型经济》指出,工业污染中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最为严重。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用于农田灌溉的现象时有发生,农用化学品造成的污染也司空见惯。   这部专著还介绍说,为了农业高产,我国耕地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国际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1.93倍,耕地农药残留率达60%至70%。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违法使用瘦肉精等饲料添加剂,不仅造成食品直接污染,还可能导致人畜共患疾病增加。   《论质量安全型经济》的作者徐明焕在书中指出,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通过食源性疾病增长反映出来。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计,全球由食品安全事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将会达到10亿例,其中因为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80万人。我国每年向国务院卫生部门上报的数千件食物中毒事件中,大部分都是因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
  • 食品源头污染成关注焦点 食源性疾病危害最大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食品工业主营销售业务收入突破12万亿元,餐饮业有2.5万亿元。如此之大的产业在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下,无疑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相关专家围绕公众关心的2016年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答疑解惑,同时提出建议,引导消费者科学认知。  食源性疾病危害最大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院士在主题报告中指出,过去30年中国从食品短缺发展到基本解决温饱,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但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农业和食品业产业结构与消费者日益增强的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诉求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只有遵循风险分析框架,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社会共治,才能稳步提升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  当前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有哪些?陈君石院士认为,主要包括:食源性疾病,其危害最大,但对其存在认识不足和防控措施薄弱,病因调查水平低 化学污染方面,主要问题有粮食和蔬菜中的重金属(铅、镉)、粮食和坚果中的霉菌毒素、畜禽养殖中非法使用兽药、蔬菜和茶叶种植中非法使用农药 食品掺假或欺诈是个突出问题,且相当普遍,严重影响消费者对食品供应的信心 风险交流薄弱,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过度担心,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造成的心理危害大于不安全食品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  谈及破解之道,陈君石院士认为,当前应进一步探讨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加强部门间协调和合作 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要从以抽样/检测为主转变为以过程监管为主 完善和提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加强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原则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完善和提高对风险管理决策的技术支撑,特别是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 食品行业要加大对食品安全保障的投入,包括人、财、物 无论是政府还是食品企业,首要的是能力建设。  热点解读兼带舆情分析  此次专家所解读的,均为公众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如网络食品、“胶水牛排”等。同时,主办方还对舆情话题趋势进行了回顾分析。  解读“胶水牛排”时,从舆情话题趋势图可以看出,2016年12月10日媒体的大量报道将舆情引向高潮,引起舆论对“胶水牛排”安全性的质疑,刺激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情绪。而随着业内专家对“卡拉胶”这一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解读,舆情渐趋平稳。  在对抗生素与兽药残留进行解读时,专家指出,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农业养殖领域的抗生素,对保障人类的健康与生命贡献巨大——没有抗生素,肺结核可能还是不治之症 没有兽药,我们恐怕还吃不到好吃的肉、蛋、奶。但同时承认,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可能使人类再次面临感染性疾病的威胁,导致生物安全、环境污染问题,甚至制约经济发展。  专家表示,对于兽药我国有明确的使用标准且与国际接轨。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兽药使用量整体较高,养殖业存在的一些使用不合理或滥用的情况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已经影响到中国食品安全产业链的前端——原料安全的整体水平,亟待进一步加强监管和科学指导。科学认识抗生素,重视兽药滥用问题,强化对食品源头污染的有效控制是当务之急。  此次所邀请的专家跨领域、跨学科,不仅涉及食品科学及相关领域,也拓展至法学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锦光在解读时说,通过保障食品安全来维护公众健康是网络食品监管的底线。他透露,有关网络外卖平台的监管、家庭厨房的监管,均处于立法探索中。  舆情关注热点呈现四大特征  自2011年起,中国食品科技学会每年都会对当年的食品安全热点进行跟踪和解析。2016年全年完成对30个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跟踪与解析,期间70余位食品及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参与其中。  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食品安全的舆情热点由2015年的81.5%下降至2016年的56.7%,下降了24.8%。以消费者教育为特征的“风险提示”,从18.5%增至43.3%,增长了24.8%。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源头污染”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比如“输欧茶叶含高氯酸盐”“香港检出市售大闸蟹中二噁英超标”“麻痹性贝类毒素”及农残、药残等,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中难度最大的原料污染问题已浮出水面。  同时,她总结出2016年舆情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的四大特征。  一是相较2015年,食品安全的舆情热点下降,而以消费者教育为特征的“风险提示”增长迅速,显示了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管理,正从相对被动的危机应对走向更加从容、主动的“和平时期”的消费者教育。  二是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准确率大幅上升,表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对食品安全热点报道的专业性有所提升。  三是热点解析的区域从过去对中国内地的热点到对进口食品的关注度提升,表明在全球背景下,守住进口食品安全的风险与责任均在加大。  四是2016年热点解析中涉及的关键词前三位为“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微生物污染”,对比2015年热点解析涉及的排名前三的关键词“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可见“微生物、保健食品”仍然是媒体关注的热词。  公众科普必要且迫切  在对2016年中国食品安全形势进行分析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罗云波教授坦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国食品安全治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稳中向好的食品安全形势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罗云波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亟待深化协同机制、源头污染等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对互联网食品经营和网络订餐等新业态的监管急需加强、食品安全网络环境应得到治理、企业的主体责任这5个方面,对去年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进行了详细阐述。他特别指出,农药、化肥、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存在使用过度、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及畜牧和水产养殖环节,滥用兽药、激素和生产调节剂等现象屡禁不止,使得我国农产品源头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源头污染问题,与会专家均认为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二室主任钟凯表示,爱尔兰、意大利等国前些年都出现过饲料污染造成大量畜禽产品只能销毁的事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并且几十年都不能消除,中国在治理源头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孟素荷说,从国家食药监总局去年对全国食品样品监督抽检结果来看,整体情况良好,质量趋于稳定,表明2016年中国食品安全的情况依然稳中向好 微信、微博等传播方式的普及,使目前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难点和重点在网络自媒体,这不仅表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公众科普在我国的艰巨和长期特征,也显示科技界与媒体共同持续推进风险交流和公众科普的必要和迫切。
  • 中国检科院首个食源性疾病研究室在宁波挂牌成立
    12月1日上午,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源性疾病研究室在宁波大榭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挂牌成立。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怀林、大榭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蔡希良、宁波检验检疫局局长山巍出席仪式。   据悉,该研究室是中国检科院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的第一个食源性疾病研究室,也是中国检科院继石油化工产品实验室、光电电气产品实验室之后设在宁波的第三个院外实验室。   因为受食品供应全球化、国际贸易加快、国际间人员流动频繁、微生物和病毒变异加速、易感人群增加等因素影响,食源性传染病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所以在宁波口岸成立食源性疾病研究室意义重大。   研究室的成立既是提升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需要,又是宁波市外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同时将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指导依据,对防止食源性传染病在口岸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期间,宁波检验检疫局大力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共投入设备3507台套,资金2.7亿元,形成了由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区域中心实验室、36个常规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室检测体系。大榭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作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严守国门安全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这次双方将在有关口岸食源性疾病的检测技术与监测体系、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研究、食物中毒事件应急体系建立与分析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通过局院合作模式,双方将共享人才、设备、技术和研究资源,共同提高科研水平,防控食源性疾病在国境口岸传播。
  • 卫生部将食源性疾病信息纳入现有传染病报告网络
    2010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和主动监测系统,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调查、报告、数据分析机制,将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纳入卫生部现有的传染病报告网络。   据了解,2010年的食品安全监测任务既有对食品产品的常规监测,也包括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和特定危害因素的专项监测。监测的环节涵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消费各个环节,范围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安排了29类食品、132个监测项目 食源性疾病致病菌监测安排了对13种食品中的8个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 食源性疾病监测安排了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12个县有关医疗机构发现的异常病例和异常健康事件的主动监测。与以往相比,此次监测计划在选择优先食品和危害因素方面的目的性更强,样本量显著增加,对采样的代表性、实施工作的技术性和数据报送的时效性都作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据介绍,2010年,各级卫生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起覆盖全国各省、市、县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提高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鉴定排查、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技术仲裁的能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在全国部分医疗机构设立临床监测点,收集可疑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公布食品安全监测状况和重点控制污染物“黑名单”,完善食品安全隐患的预警机制。
  • MALDI-TOF应用 | 指尖上的食源性病原体鉴定
    导读指尖上的食源性病原体鉴定 目前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做好个人的卫生防护非常重要。古人云:病从口入。意思是疾病多是由食物传染。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每年发生约5.8亿例由食品引起的疾病,其中约有35万例死亡。由于食源性细菌通常通过摄入受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因此不适当的食物处理可能会威胁到食物的安全性。双手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外界接触最多的部位,也使得手成为病菌传播的重要中转站。不干净的手部皮肤上每平方厘米密布着上百万个细菌,因此洗手能很好的去除常见致病菌。公共卫生专家强调,应采用肥皂液或洗手液以少量水反复揉搓后,在流动水下冲洗干净。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致病菌是可以引起食物中毒或以食品为传播媒介的致病性细菌。致病性细菌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及水源,人经口感染可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及食物中毒以及畜禽传染病的流行。食源性致病菌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来源。常见食品致病菌主要有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蜡样芽胞杆菌、布氏杆菌、副溶血杆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近几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的食物中毒报道层出不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食源性微生物食物中毒事件的25%左右,金黄色葡萄球菌成为仅次于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杆菌的第三大微生物致病菌。 探究指尖上的微观秘密 受试者在含有胰蛋白大豆琼脂和5%绵羊血的血琼脂培养基上轻轻印上5个手指的指纹。将血琼脂平板上的来自于指纹的细菌置于5%CO2培养箱中37℃培养18至48小时。然后从培养皿中选择不同的单一细菌菌落转移至不同的血琼脂平板上进行纯细菌的培养 (图1) 。 图1. 细菌传代培养 快速鉴定过程采用岛津iDPlus微生物鉴定系统,其工作流程由样品制备、质谱检测和SARAMIS数据库鉴定三个阶段组成(图2)。取琼脂平板上的单菌落溶解于20μL的20%甲酸溶液中。将1μL的裂解液点在不锈钢靶板上,再点上1μL基质溶液。然后,混合物在室温下干燥,使基质和分析物分子形成共结晶。使用MALDI-TOF iDPlus Performance进行质谱检测。将样品质谱图与SARAMIS数据库中的超级谱图进行比对来进行鉴定。 图2. iDPlus微生物鉴定流程图 指尖上都有哪些细菌? 未洗手的人指纹样本中发现了14种微生物 (表1)。其中,从未洗手的指纹样品中发现了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这两种菌属于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列出的食源性致病菌。当感染者赤手触摸或摄入食物时,这些细菌很容易被传播。图3a和3b显示蜡样芽孢杆菌(a) 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b) 的质谱图和细菌培养形态图。 【重要提醒!】研究显示,充分洗手后,在洗净手指的指纹样本中已找不到病原体。 表1 iDPlus平台对受试者未洗手的指纹样品微生物鉴定结果图3. 蜡样芽孢杆菌 (a) 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b) 的质谱图和细菌培养形态图 “看见”细菌和“认识”危害的有效手段 隐藏在微观世界中的各类细菌几乎布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区域,完全的隔离和避免接触是不现实的,让大众能够“看见”和充分“认识”细菌的所在和危害,可以引起社会卫生观念的提升和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科学仪器就是此间有效的手段。岛津iDPlus Performance结合SARAMIS数据库快速可靠地用于未清洗的手指上的微生物鉴定(包括各种食源性病原体)以及洗手后不存在微生物的验证。正确处理食物和实施卫生管理对于降低人与人之间传播感染性病原体的风险非常重要。 友情提示 疫情期间,建议大家在处理食材前后、进食前、如厕后、拧鼻涕后、戴口罩前,以及就医和接触动物后及时洗手。最后提供正确洗手姿势供大家参考,口诀是“内、外、夹、弓、大、立、腕”,谢谢!
  • 陈君石:食源性疾病成为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最近一项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显示,我国平均6个半人中就有1人次罹患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十分紧迫。”陈君石4月14日在由中国科协召集的《食品安全宣传大纲》编制工作启动仪式上说。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上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要求建立起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专家、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在2015年年底前将社会公众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提高到80%以上,中小学学生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提高到85%以上。   “食品安全是民生大事,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不论是食品安全常规问题还是突发事件中,科学共同体都要发出权威声音,科学引导公众。《食品安全宣传大纲》编制工作专家指导组和编制起草组的同志要围绕纲要要求,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这项工作做好。”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说。   据悉,《食品安全宣传大纲》编制完成后,将于6月中旬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上发布。
  • 中美食源性疾病监测技术交流会召开
    p   根据中心高层次人才发展“523计划”工作要求,为提升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能力,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经验交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日前在北京组织召开中美食源性疾病监测技术交流会,邀请美国CDC食源性、水源性和环境疾病部副部长Barbara E.Mahon博士和美国国家耐药性监测系统(NARMS)团队负责人Cindy R. Friedman博士作专题报告。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中心的专家50余人参会,中心首席专家吴永宁研究员出席会议并作会议总结。 /p p   中方专家与美方专家就食源性疾病监测相关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互相了解工作机制及特色,互相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及理念,并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如食源性疾病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病例监测的模式、哨点医院的选择、医生的职责,暴发监测的形式、调查程序、各部门职责,负担估计各乘数的确定及耐药监测抗生素的选择等内容。通过本次技术交流,对全面提升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能力和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下一步中心与美国CDC的交流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p p & nbsp /p
  • 听见用户之声丨“实验室采购自动化前处理设备目的是扩大服务能力,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广州市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广州市区域新发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专项检验中心,实验室能力达到国家A类水平,目前是广州市内服务能力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监测机构之一。小睿有幸采访到越秀疾控理化检验科科主任谢承恩,聊聊谢科心中自动化前处理实验室的理想与现实。“基层工作中,疾控中心专项任务多,人员不足,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大家都投入到防控工作中,检测人员更是一岗双责,实验室为此补充了前处理设备,我们的前处理工作缩短了1/4的时间,样品前处理的量也提高了30%。实验室采购自动化前处理设备目的是扩大服务能力,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技术支持。”——越秀疾控理化检验科科主任谢承恩“ 手动进行样品前处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手动操作的误差大,操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大;其次在检验数据的溯源性方面,繁琐的前处理过程原始记录难以完全复现;另外,操作过程中,检验人员暴露于高浓度的有毒的试剂中,对人体的健康也有造成危害 。“ 我们的前处理工作缩短了1/4的时间 ”2015年,我们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首次购买了睿科集团的全自动固相萃取仪02HT。随着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我们实验室扩展了样品制备过程中多种类食品同时开展的能力,日常检测中,我们的前处理工作缩短了1/4的时间,而且我们样品前处理的量也提高了30%。另外,我们的质量控制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实验室保证检验定性定量的灵敏度,对于检测结果的重现性和准确性也得到了帮助。基层工作中,疾控中心专项任务多,人员不足,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大家都投入到防控工作中,检测人员更是一岗双责。实验室为此补充了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全自动均质仪、多功能样品制备工作站、自动配标仪、全自动氮吹浓缩仪等等设备。实验室采购自动化前处理设备目的是扩大服务能力,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技术支持。ISP 600多功能样品制备工作站Fotector-02HT全自动固相萃取仪Fotector Plus固相萃取仪&EVA80浓缩仪AH 50均质器&AP 200液体处理工作站“ 睿科在售后服务以及应用的响应方面,给了我们很大帮助”2016年,我们进行广州市风险监测兽药残留专项,忽然发现,在花甲的检出中,氯霉素残浓度非常地高,这个浓度是我们意料之外的,当时我们就很担心,这种高浓度物质检测过程会造成残留以及样品的交叉污染吗?针对这个问题,睿科的应用工程师及时响应,马上对我们的整个冲洗流程进行了一个优化,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对整个样品管路、柱塞杆,注射泵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冲洗优化,我们这个专项的检测顺利完成,经过市疾控的复核,结果是非常满意的,为当年的数据监测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解决实验室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各个过程都模块化、自动化、依需求灵活组合 ”我们和睿科集团共建自动化应用的联合实验室,对于我们今后的一个方法开发,以及人才培养将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我们也会把自动化实验室的理念,进行一个推广和应用。实验室前处理正朝着更高效、更便捷、样品用量更少、以及数据精度更高的方向发展,如何利用自动化前处理代替人工操作,已经逐步成为大家的一个共识,能够解决实验室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个过程中都模块化、自动化,最好是各个模块能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一个灵活的组合,我们将会以现代化实验室建设为目标,共同推进这些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和实践。
  • 十四运会开幕了,珀金埃尔默液质助力食源性兴奋剂检测
    全民全运,同心同行!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在古都西安拉开大幕,待看奥运选手持续再燃!与此同时运动员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运动员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一直是各大体育赛事所关注的重中之重,避免运动员误食误用含有兴奋剂成分的食品,坚决做到食源性兴奋剂问题“零发生”。食源性兴奋剂是指来源于食品中的兴奋剂,包括一般性食品及保健食品中从生产到加工过程中天然存在或故意添加而残留的兴奋剂成分。运动员食用含有兴奋剂成分的食品,不仅会对比赛公平性和个人名誉造成损害,还可能对国家的形象及食品安全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目前,来源于肉类食品的饮食污染、其他食品或药物误服而导致的食源性兴奋剂困扰事件层出不穷。珀金埃尔默公司此次与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食品安全保障相关单位通力合作,参考《动物源性食品中克伦特罗等48种兴奋剂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采用QSight220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系统成功开展了食源性兴奋剂的检测项目。 以高水平服务、高效能保障,坚决牢守食品安全底线,为赛会成功举办提供坚实安全保障。珀金埃尔默48种兴奋剂检测解决方案珀金埃尔默公司可提供完整方法包,一键导入方法,可通过Time Managed MRM进行准确测定。简单易操作的软件界面,助力快速完成测定48种化合物EIC叠加谱图部分化合物MRM谱图珀金埃尔默QSight三重四级杆液质联用系统具有其独特的双离子源技术,及其优异的抗污染免维护特色,使其在应对高通量的复杂食品样品检测时,稳定应用,无需维护,大大提高样品通量,顺利完成检测任务。
  • 中国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食源性兴奋剂检测实验室认可管理
    记者19日从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获悉,该机构近日发布竞技体育食源性兴奋剂检测认可管理规范,为完善竞技体育食源性兴奋剂检测实验室认可工作迈出关键一步。  据CNAS相关负责人介绍,食源性兴奋剂是由食品中天然存在或故意添加的违禁物质、代谢物或标记物等引发的违反反兴奋剂规则的兴奋剂。根据国际奥委会(IOC)和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的规定,一旦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违禁物质,运动员无论是否故意,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因此,提高食源性兴奋剂的检测标准和水平是构建食源性兴奋剂防范体系的重要一环。  而在目前中国食源性兴奋剂检测管理中,除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食品药品兴奋剂检测实验室外,食源性兴奋剂检测任务均由普通食品检测实验室承担。鉴于该类实验室的特殊性,针对食源性兴奋剂的检测方法应具备更优的性能指标、能出具更可靠和更及时的结果,对样品的保存也应区别于普通食品。相应地,对该类实验室的认可要求也应高于普通食品检测实验室。  为此,CNAS此次发布认可规范文件CNAS-CL01-A027《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竞技体育食源性兴奋剂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作为对竞技体育食源性兴奋剂检测实验室进行认可管理的依据。该文件从保密性、方法选择及性能指标、检测样品的抽取、保存及处置、结果报告等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按照国际标准理念,强化认可制度支撑,引导食品实验室提升检测水准、改进运行方式、完善操作规范。  CNAS是WADA承认的中国境内唯一对运动员兴奋剂检测实验室进行认可的机构,该文件的发布,标志着CNAS对兴奋剂检测机构的管理更加精准,对于提升和规范食源性兴奋剂检测能力和技术贡献了中国方案。
  • 中科院动物所等揭示大熊猫对竹子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规律及其肠道微生物适应性响应机制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PSMs)在植食性哺乳动物的觅食生态中起到重要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PSMs,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具有显著的促进健康的作用,包括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以及心血管保护等功能。目前,对食源性黄酮类天然复合成分的整体代谢规律及其与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双向作用,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生态学功能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其对濒危野生动物的生理影响及动物对食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适应性演化机制鲜有研究。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动物,具有食肉目动物的消化生理特征,但其食性特化为专性食竹。竹中具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因此,大熊猫-竹子为研究食源性黄酮类化合物在植食性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生态学功能提供了理想模型。  9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魏辅文团队联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Microbiome上发表了题为Multi-omics reveals the positive leverage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on the gut microbiota in a non-model mamma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运用代谢组学、宏基因组学和体外培养等方法,在完整的年周期内同步采集野外大熊猫的可获得样本(食物和粪便);采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圈养大熊猫的食物、粪便和血浆,剖析了大熊猫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代谢、利用偏好和生物转化,以及黄酮类化合物对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大熊猫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利用规律: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在竹子中鉴定了97个黄酮类单体化合物;与竹笋相比,竹叶中含有更多种类和更高丰度的黄酮类化合物。因此,随着食笋和食叶的季节性转化,黄酮类物质的摄入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血浆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发现,直接以原型化合物的形式进入血液的化合物仅有12种。食物与粪便代谢组的比较分析发现,大熊猫对食物源黄酮类化合物的利用在亚类和单体水平上均有不同的偏好性,对食物源中的38种单体具有较高的利用率,且粪便中有新的黄酮类单体化合物生成。  大熊猫肠道微生物适应性响应机制:粪便代谢组和宏基因组关联分析显示,PSMs-黄酮类化合物与肠道微生物的季节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体外培养实验证明,黄酮类物质的季节性的差异摄入驱动了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如野外大熊猫肠道微生物关键物种的变化(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特别是对有益菌的生长促进作用,如益生菌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食物中黄酮类摄入越高,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越低,微生物毒力因子的丰度也更低。宏基因组功能分析揭示了70%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转化由肠道微生物参与完成,且肠道微生物也促进大熊猫对黄酮类物质的转化和利用偏好。  以上结果证明,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大熊猫季节性食物转化行为是大熊猫对竹中有益元素最大化利用的适应。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对维持大熊猫肠道微生态的动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拓展了关于大熊猫营养生态学的认识:有益的PSMs可以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正反馈调节宿主生理,从而影响大熊猫的觅食策略。此外,该研究也为圈养大熊猫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即食物源黄酮类化合物是大熊猫重要的天然益生元,对大熊猫的临床健康管理,特别是肠道疾病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研究首次以非模式野生动物为模型,探索食源性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代谢规律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模式。从动物生态学的视角,应用多组学方法探讨有益的PSMs对植食性哺乳动物的生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与肠道微生物的双向作用为探究动物-肠道微生物共演化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 大运会在全国首创三个检测方法 创立国际赛事食源性兴奋剂检测的成都标准
    8月7日,成都大运会服务保障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大运会执委会保障部专职副部长尹建表示:“我们坚决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大运会食品安全工作坚持底线思维,强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大运会执委会保障部专职副部长 尹建 据尹建介绍,为保障大运食品安全,首先是强化风险的防控,建立国家省市的专家队伍,进行菜单食品的配方审查以及食品生产的风险研判,也预先发现并处置了风险100项。其次是强化源头控制,建立了对20个养殖基地、34个种植基地以及61个食品生产企业的驻点监管。再是强化检验检测,全国首创自主研发了三个检测方法,对食材食品安全包括食源性兴奋剂检验检测的合格率是达到了100%。最后是强化溯源管理,开展驻点监管。“我们组建了328人的食品安全监管团队,在各场馆场所进行驻点的监管,每天都做好了食品安全的巡查、食品留样和抽样检测工作。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生食品安全的事件以及食源性兴奋剂的事件。”尹建说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运会在全国首创的这三个检测方法,创立了国际赛事食源性兴奋剂检测的成都标准。此检测方法,对55项食源性兴奋剂的有关物质共61项全项目的指标检测都可以开展,节约检测人力物力可以达到70%以上,形成可以复制和可以借鉴的成都标准。
  • 597万!杭州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食源性兴奋剂检测项目设备采购
    项目编号:0625-22218391 项目名称:杭州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食源性兴奋剂检测项目设备采购 预算金额(元):5970000 最高限价(元):2720000,3250000 采购需求: 标项一 标项名称: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1 数量: 1 预算金额(元): 2720000 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详见招标文件 备注: 标项二 标项名称: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2 数量: 1 预算金额(元): 3250000 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详见招标文件 备注: 合同履约期限:标项 1、2,详见招标文件 本项目(是)接受联合体投标。
  • 食品安全中 不可“微”观的微生物—访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杨瑞馥
    作为中国领先的食品安全技术推广平台,CBIFS食品安全论坛以为中国食品安全提供出色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宗旨。CBIFS汇聚了众多行业内专家及企业代表,,积极交流、深入探讨,既是行业的技术创新研讨会,更是我国食品安全技术发展的盛会。   为了更好的服务参会嘉宾,更全面的推动食品安全技术应用与发展,为食品行业提供更丰富、更全面、更前沿的行业资讯,CBIFS食品安全论坛大会组委会与《食品安全导刊》杂志合作开设CBIFS2014嘉宾会客室栏目。会客厅邀请食品安全领域专家以及优秀的企业代表,加强技术交流和互动,共同助力食品安全新景象。   杨瑞馥 军事医学科学院,理学博士,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分析微生物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致病菌微进化与致病机制、致病微生物检测技术 ( 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 ) 以及微生物法医学溯源的研究。   记者: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威胁有多大?由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有何特点?   杨瑞馥:威胁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涉及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从导致食品安全的众多因素来看,微生物的地位举足轻重。虽然从我国食品安全案例来看,似乎三聚氰胺、苏丹红等化学添加剂成为食品安全的洪水猛兽,但就临床与疾病控制处理来讲,危害更严重、影响较大、控制处理难度较大的还是微生物问题。这可以从微生物的特点来理解。对于化学添加剂,可以通过立法控制添加量,只要生产企业遵纪守法,严格执行标准,控制其摄入量,便可以消除其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但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命特征,即便食品污染或摄入很少,其自身也可以通过繁殖来增强其威胁程度,因此很难通过定量标准来完全控制微生物的危害。另外,微生物及其毒性代谢产物又会污染环境,进而污染食品,不仅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微生物或毒素的污染,还会引发新一轮传播。例如2011年在德国发生的大肠杆菌事件,疫病从德国扩散到多个欧洲国家,甚至蔓延至美国、加拿大,影响极大。因此,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从其发生来看具有潜在的不确定性 从其所致危害产生来看,具有扩展性和循环性 从其监测与控制来看,也存在较大复杂性和难度。微生物的变化性也使得国家对微生物标准的制定要随着时间、技术的发展和对微生物及其毒素的认识深入,不断调整,而不能一成不变。   记者:近年来,我国对由微生物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重视程度及控制力度怎样?   杨瑞馥:从民众和媒体角度来看,对微生物的认识不足。我国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曝光更多的是化学物质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化学物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一旦暴露问题就会引起轩然大波。而对于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是在&ldquo 默默无闻&rdquo 中解决,公众的了解程度较低。另外,我国食品行业存在着准入门槛较低的弊端,对一些小企业及作坊生产监管不足,也使得化学添加剂问题相对突出。而且,百姓往往对于饮食中有微生物导致的腹泻不以为然,国家很难获得准确的微生物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统计数据。从国家层面来看,其实对微生物监管控制的投入还是很大的。早在食品安全评估中心成立之前,就已开始对常见微生物污染及危害进行评估,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微生物的检测能力、溯源能力建设都在不断推进。就其整体状况来看,我国有很多关于食品安全相关微生物研究的课题,如刘秀梅老师承担的食品安全微生物快速检测和溯源系统鉴定,CDC(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沙门氏菌信息的收集整理、对霍乱弧菌的持续研究等。但是这些课题仍过于分散,缺乏针对食品安全相关微生物研究的长远规划,还没有形成规模、系统。设立一个食品安全专项,可以让大家在同一目标下齐心协力,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微生物研究、检测与监测的发展。   记者:针对食品中的微生物,目前主要采用哪些检测方法,最新的检测技术有哪些,发展趋势如何?   杨瑞馥:从检测对象角度来看,食品中微生物检测的金标准是进行培养拿到微生物,确定其存在并进行定量。另外,还有间接的方法,即利用试纸、培养基,通过颜色变化的观察,间接指示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检测应用相对广泛的是免疫学方法。从检测仪器的角度来看,包括培养仪、免疫检测系统、核酸检测系统、PCR仪、酶联仪、生物传感器等。从近年来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来看,体现出以下几个趋势:首先,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而且成为迫切需求 其次,检测能力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不仅需要检测出有什么,还要检测出有多少 再次,检测仪器操作由复杂化到&ldquo 傻瓜式&rdquo 的趋向,操作的便捷化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还有,微生物由肉眼判定到仪器判定的趋向,检测仪器不仅要准确判定,还需要对定量结果进行储存、调出、打印、传输,从而实现检测的完整性。最后,从表型鉴定、到蛋白图谱、再到解码微生物基因序列,也反映出微生物检测&ldquo 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rdquo 的趋向。认识了微生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了解其蛋白、毒性、基因从而掌握其致病机理、耐药性等特性。在技术并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只能通过间接方法了解其基本特性,发展到质谱技术可以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如今的基因测序技术更加先进,价格也易于接受,逐步&ldquo 服务于百姓&rdquo 。技术的发展也带来微生物检测的新方向,即微生物的精确溯源,建立蛋白指纹、基因指纹图谱数据库,让微生物检测有源可寻、有根可求。溯源,不仅仅是对微生物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更是对所有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与发展方向,从田间到餐桌的溯源能力,有助于从食品加工与销售各个环节对微生物危害进行控制。   记者:您自80年代末就一直致力于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我国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在这20多年间有何发展变化?与国际水平相比,有何差距?   杨瑞馥:我国在这20年间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从基础科研能力,应用研究水平的提高,到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都卓有成效。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技术已经可以和国际先进技术分庭抗礼,例如核酸测序技术,我国的华大基因是全世界最大的全球测序中心,虽然目前使用的是国外的测序平台,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推出自己的平台技术。其他国内相关单位也具备各种检测技术,只是转化速度稍嫌慢,且不系统。目前我国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仍是在理念与管理上,百姓对政府监管体系缺乏信任度。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食品检测比较分散,缺乏一个从田间到餐桌标准化的检测、监测及控制体系。各部门利益仍需协调,形成和谐统一完善的体系,各司其职而团结协作。我国新一届政府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政府职能的整合与改善,也赋予了行业协会更多机会与权力,这正体现了国家在管理体系上的努力。   记者:您所研究的《致病菌微进化与致病机制》课题,应用情况如何?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方面的启示与指导?   杨瑞馥:目前我们研究的《致病菌微进化与致病机制》课题,主要是通过核酸测序来研究微生物的进化,即微生物之间的亲属关系。这一课题的研究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是以基因关系为依据,建立核酸指纹数据库,这为食品安全相关微生物的溯源奠定了基础。另外是对于个体识别技术的意义,通过基因测序,理清基因关系,根据其基因差异设计实验从而进行快速个体或群体的检测。通过亲属关系,可以更集中、准确地锁定污染范围,更加省时、便捷、高效地而有针对性地控制微生物的危害。从其应用情况来看,我们以鼠疫菌为模型研发的溯源系统,获得大部分地区的核酸指纹数据库,也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但此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去年启动了一个&ldquo 五年计划&rdquo ,收集10万株食品安全相关细菌基因组序,从而建立数据库用以溯源。这是微生物溯源的先行者,也是我国食品微生物溯源的努力方向。   记者:对于2014年3月18 ~20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CBIFS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您如何看待其在中国食品安全领域发挥的作用?您对此论坛有何期待?   杨瑞馥:CBIFS论坛是很有远见的,在我国食品安全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之时就已经启动,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而且第七届也正在筹备当中。CBIFS最重要的作用便是桥梁的作用,把国内外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企业及检测部门聚集在一起,了解国内外行业进展、先进理念、并寻找合作契机。一个论坛可以连续办这么多年,而且参与者越来越多、场地越来越高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CBIFS是一个&ldquo 有人气儿&rdquo 的论坛,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作为食品安全行业的论坛,CBIFS对于技术的沟通交流与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论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国家政策、法规的建立与制定。食品安全的很多问题是由于沟通不畅、相互误解造成的,而论坛通过政策制定者与专家对话,上行下达,有利于食品安全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我们期待的,CBIFS为创造专家建言献策、政府科学引导、企业理解、百姓宽容的和谐发展局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CBIFS2014食品安全技术论坛介绍   作为中国领先的食品安全技术推广平台,由太平洋国际展览公司创办的&ldquo CBIFS食品安全论坛&rdquo 在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下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会议规模和规格每年都在逐步提高,现已发展成为中国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交流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之一。&ldquo CBIFS2014&rdquo 将于2014年3月18~20日继续在国家会议中心(CNCC)举办。详情见大会官方网站:www.cbifs.net
  •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食品中克仑特罗、克仑丙罗、莱克多巴胺等24种食源性兴奋剂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等3项团体标准
    根据《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经专家审查,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批准《食品中克仑特罗、克仑丙罗、莱克多巴胺等24种食源性兴奋剂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等3项团体标准。现予以发布。特此公告。附件:团体标准名单2023年10月26日中国认证认可协会附件团体标准名单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1T/CCAA 71-2023食品中克仑特罗、克仑丙罗、莱克多巴胺等24种食源性兴奋剂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无2T/CCAA 72-2023食品中氯米芬、曲美他嗪和美度铵3种代谢调节剂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无3T/CCAA 73-2023食品中泼尼松、泼尼松龙、甲基泼尼松龙等34种食源性兴奋剂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无
  • 2016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国际研讨会召开
    2016年1月20-21日,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办,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协办的“2016年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Purnendu C.Vasavada教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及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骨干7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张旭东致辞,指出在应对食源性疾病爆发时,快速、准确鉴定鉴定出病原微生物是关键,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灵敏,在微生物检测方面正日益突出其优越性,这次会议对提高我国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鉴定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李晓瑜处长针对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中关于快速检测技术要求,阐述了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Purnendu C.Vasavada教授等就食源性致病菌检测趋势、国际先进快检技术以及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会议的召开为进一步推动微生物快检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 8月6日直播: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安全和新兴检测技术前沿研讨会
    伟业计量线上研讨会——老时间,新地方!每周五上午九点半,伟业计量直播间来相见! 专家亲授——全程免费——无限回放 2021年8月6日(周五)上午9:30分,由北京北方伟业计量技术研究院主办的《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安全和新兴检测技术前沿研讨会》即将开启,欢迎大家锁定伟业计量直播间! 直播期间,特邀行业大咖直播亲授,每节结束都会在线答疑,您有任何关于课程、研讨会以及伟业计量的问题,都可以在留言区进行提问。另外,我们还为当天观看直播的观众准备了礼品赠送活动,让您在兼具趣味性与创意性的直播课程中吸收知识。本期《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安全和新兴检测技术前沿研讨会》专家简介09:30-10:30 曾静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讲师简介: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在微生物专业领域具有30年工作经验。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与制定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微生物限量标准GB29921;主持和参与科技部重大专项6项,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共计9项,制定行业标准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 10:30-11:30 赵勇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新兴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讲师简介: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博导,教授,微生物学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1)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2)食品质量安全与系统生物学研究;(3)食品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工作期间在中国复旦大学、美国佐治亚大学、英国食品研究院等单位进行访问学者研究。2007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15年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荣获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9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杰出青年奖、2020年全国食品工业科技创新领*人物。第二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非热加工技术分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管理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食品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食品安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耐药防控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水产学报》《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肉类研究》等期刊杂志编委。已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科技上曾荣获2012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6和2020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度上海市浦东新区创新成就奖、2018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届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10项;参编中外文专著5部。 会议议程:09:30-10:20议题一: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本课程梳理了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依据其危害程度对致病微生物的分类、致病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如何制定和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保卫制度和应急预案。 10:20-10:30互动答疑、礼品抽取 10:30-11:20议题二: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新兴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当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如何保障由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从科学技术层面来说,发展新兴的检测技术和发展高效的防控技术,是应对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关键。目前有各种各样方法来检测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包括传统基于生物化学和酶方法、基于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基于蛋白的免疫学方法等。新兴检测方法中,发展快速无损检测技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包括基于物理方法——气味指纹技术、基于化学方法——光谱指纹技术、基于代谢方法——色谱指纹技术。还有,特异性纳米磁珠探针标记试纸条技术、免疫磁珠富集结合环介导等温PCR扩增的的快速检测技术、微流控及微芯片技术、核酸适配体分子检测技术、基于CRISPR分子检测技术、基于量子点的检测技术等等。整体上,针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组合新兴检测技术、高效防控技术,加上风险评估研究,以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关注伟业计量公众号,免费观看线上研讨会) 11:20-11:30互动答疑、礼品抽取 温馨提示:伟业计量线上研讨会将于每周五上午09:30(节假日除外)定期开办。同时,我们还提供申请直播功能,欢迎业内专家、检测机构、仪器厂商、与我们联系详谈!
  • 微纳生物传感检测: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而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源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和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农药、兽药、添加剂等的不科学使用,甚至是违用、滥用等违法、违规行为所致。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对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各环节实施全程管理和监控,食品安全快检技术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实验室检测方法和仪器很难及时、快速而全面的从各环节监控食品安全状况,而快速、方便、准确、灵敏是食品安全快检技术的最大优势。”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邹明强说。 以前,检测瘦肉精、三聚氰胺需要价值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仪器设备,如今,一张价值几元的检测卡插在猪尿和牛奶中,几分钟就会显示结果。一个粉笔盒大小的试剂盒,可以精确地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农兽药残留物及其含量̷̷这就是食品安全快检的“魔力”。 “以试剂盒、ELISA、PCR、纳米生物技术、生物传感技术、便携式分析仪器等为代表的快速检测、移动检测技术在中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邹明强认为,其中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简便等特点,在食品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几年,在邹明强的带领下,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针对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瘦肉精等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迫切的检测技术需求,基于微纳生物传感技术,以发展“既快又灵”的高效检测技术为目标,通过原理创新和技术发明,构建了服务于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检测方法系统。该项目荣获201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正在进行项目研讨 小小快检用处大 据了解,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方法有很多,包括现场检测方法,实验室定量检测方法,以及确认方法等。从实验室检测来看,快速检测方法其实是起到了有益的补充,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与传统仪器方法相比,快检技术快速、简单,可以测固体及液体样品。而且快速检测对配套的前处理设备要求不高,可以允许提取样品中杂质成分的存在,同时也就决定了其市场地位在筛选中的必须性,这样可以与高档的仪器进行互补,以快速检测方法进行初筛,再用仪器方法进行确证,从而构建效率和准确度均较高的检测体系。 快速检测的优势在于前端,直接性、时效性、现场感。快速检测的形式是与生产现场、时间要求相结合,而传统的实验室检测通常用时较长,例如将产品送到第三方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快则几日,慢则一两周,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讲,时间成本的损耗是巨大的。这就需要企业自身在生产初期、源头位置对风险加以把控。产品质量安全需要依靠质量管理与前端风险排查、检测,这样才有可能在产品出厂前,最大程度保证其质量安全。 构建“既快又灵”的检测技术系统 据了解,现有快检技术,主要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虽然操作简便、成本低,但其灵敏度不够高。“如果强调灵敏准确,则难于实现便捷,存在‘灵而不快’问题,导致安全因子发现不及时;若兼顾快速、高通量,则不宜实现灵敏可靠,存在‘快而不灵’问题,导致误检和漏检,留下安全隐患。”邹明强说,“既灵敏又快速”的检测技术成为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系以识别元件(酶、抗体/抗原、核酸、标记材料等)为特异性载体而转换为电、光、磁等信号实现检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兴的技术途径。 “针对我国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检测的更高要求,亟待开展融合前沿微纳米技术的现代生物传感检测技术攻关,大幅度提升检测灵敏度、定量化、通量、多靶分型和同检等分析性能,实现既快又灵检测,提供高效、实用、便捷、可靠的快检解决方案,破解‘检不出’‘检不准’‘检不快’难题,为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邹明强表示。 在邹明强的带领下,研发团队通过研究纳米金颗粒原位聚集效应,建立层析快检卡通用增敏技术,开发荧光胶乳定量试纸条及荧光检测仪,解决“快而不灵”的问题,实现高危病原“既快又准”检测。 项目团队提出了流式技术竞争式免疫分析新原理,发明了编码微球及荧光探针试剂制备技术,开发多种小分子同步检测方法,解决“灵而不快”的问题,实现多种农兽药高通量筛检,引入不确定度概念,保证检测结果客观、准确;阐明酶分子构象稳定机制,突破抗原决定簇类结构修饰难题,建立酶活性保护技术与类特异抗体制备技术,开发类检试剂盒(卡),解决农兽药类检稳定性及包容性难题,并开发共轭滤光定量检测器,实现层析快检卡数字判读;集成荧光探针、生物信号转导等,建立分子马达核酸分型传感检测技术,实现食源性病原菌多型同检。 “由此我们构建了‘既快又灵’的检测技术系统,成果应用实现标准化及产业化,为提升公共卫生安全应对能力提供检测技术支持。”邹明强说。 传统检测技术实现飞跃 “该项目综合利用多项微纳生物传感技术,建立了系列高灵敏高通量检测技术,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进步。”邹明强说。 首先,项目技术改善提升了传统检测技术水平,实现了传统检测技术的飞跃。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具有简便快速、成本低等优势,现场检测应用广泛,但灵敏度低与不能定量检测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该项目建立了纳米金增敏技术,大幅度提高传统胶体金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在与禽流感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的比对测试中,准确度一致,灵敏度相当,增敏技术使胶体金检测技术达到了定量PCR的水平,有效提高了疫病防控水平。 同时,项目研发团队用荧光标记取代了传统的金标记,实现了层析检测的定量检测,更加扩展了层析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特别是通过目标物含量的多少来进行的检测。“这项技术使传统免疫层析技术实现了灵敏度大幅提升与定量测定。”邹明强说。 其次,该项目是多技术交叉融合,通过合力提升了技术水平。在流式荧光编码微球检测技术中,应用化学与材料技术合成了量子点等标记物,应用生物技术实现了目标物的准确捕获,在检测结果的判定中又引入了不确定度等统计学概念,使检测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几种技术集合在一起形成的是具有多种优点的检测技术。 最后,根据应用需求,建立了点面结合的检测技术。准确测定目标物是检测技术的终极目标,而测定类别也具有广泛的实际需求。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农残酶抑制法快筛法,因酶试剂难于在通常条件下保存和运输,制约了该法的应用可靠性。 “该项目发明了稳定贮藏酶试剂配方,有效保障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提高了其应用价值,该方法一次可检测涵盖约300种高毒农药。”邹明强说。 据了解,该项目团队围绕快检仪器、试剂(卡、盒)及方法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快检技术系统,获国际专利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软件著作权1项,制定国标3项,医疗器械注册证6项,发表SCI论文35篇。项目禽流感层析传感增敏技术经第三方检测机构验证,与国标定量PCR法检测结果一致且灵敏度相当;参加全国甲型H1N1流感双盲双测筛选名列第一;鉴定意见认为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利用微纳生物传感技术实现了检测技术的突破,既推动了检测技术的进步,也反馈促进了微纳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邹明强说。 项目成果开花结果 如今,项目成果已广泛用于甲型H1N1流感全国联防联控、国境检验检疫、国家残留监控计划、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会食品安全保障,大力促进了我国应对公共卫生安全水平提升。 据了解,自2005年以来,项目团队基于项目微纳生物传感原理开发了系列快速检测技术及产品,并积极进行产品规模化生产,开拓产品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树立了良好典范,陆续在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农业、工商、质监和卫生等200多个食品检测机构和1000多家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出口至20多个国家或地区。 北京勤邦生物公司基于该项目核心技术开发的磺胺类十五合一试剂盒、磺胺类试纸条、喹诺酮类试剂盒、喹诺酮类试纸条、四环素类试剂盒、四环素类试纸条、β -内酰胺类+四环素类二联卡、呋喃西林代谢物试剂盒产品显著提高了检测性能,实现了多靶同检,大幅提升了企业自检自控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介绍,勤邦公司的部分产品性能指标优于国外产品,检测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2/3,有效替代进口产品。检测集约化和多元化,检测效率高,检测成本低,节约了资金。相关快检产品被评为“中关村国家示范区新技术新产品”,并出口至印度、泰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近三年经济效益显著。 “如今,利用该项目成果的快检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蔬菜、水果农残检测。”邹明强介绍说,宁夏天然蜂产品公司应用项目成果进行产品自检自控,有效保障了其产品质量安全,“十里花”蜂产品畅销国际市场。“应用项目快检技术缩短检验周期,提高检测效率,保障了50多亿元销售额产品安全”。
  • 夏日炎炎,食品致病微生物原来可以这么检测
    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菌,夏天炎热的天气使食品卫生安全的控制更增加了难度。畜禽肉类制品是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的首要致病食品,水产品是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的最主要致病食品,果汁、畜禽肉和乳制品是导致志贺氏菌感染的最主要致病食品̷̷ 食品致病微生物的挑战日益严峻,检测难题非常棘手,食品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都急一种新技术,以准确、快速、标准化的高效检微生物。如果你还在用传统的培养基分离培养法检测食品的致病微生物,那你就OUT了。传统法检测致病菌需要3~5天才能得到初步筛选结果,无法满足大工作量和处理突发事件的需要。传统方法培养设备、消毒灭菌设备、洁净室设备等占据了大量实验室资源,实验室管理成本增加。传统方法人为干扰大、存在交叉污染,漏检率高目前的生化方法虽简便,因方法本身的缺陷,导致其准确度无法跟PCR方法媲美,假阳性、假阴性的结果更耗费实验人员的精力。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杜邦BAX?全自动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一度被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餐饮检测采用,该方法是迄今全球最易使用的基于定量PCR原理的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之一。 杜邦公司作为一家赫赫有名的世界500强企业,一直致力于用创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应对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微生物检验领域的经验已经超过20年,是全球第一家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公司。杜邦?BAX? System全自动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高灵敏度:检测限为104 cfu/mL,让致病菌无可遁形高特异性:特异性98%高效率:高通量和高并行性,把检测时间缩短到~1天高稳定性和重现性:标准化检测程序内设,结果自动判读 无需核酸抽提即可上机检测, 超简化流程原厂试剂盒检测项目≥ 15种,满足所有致病菌项目检测的需求,让你吃的更放心 BAX操作简单,设计非常贴心、简便,近乎“傻瓜化”的操作,避免了操作者人为误差对结果的影响,因此让你的实验室更符合标准化操作流程,结果更可靠。BAX?系统的使用图示 BAX?系统原厂试剂盒及标准检测法全部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和多国政府检验部门的批准,获得了30个以上国际权威机构的认证认可,并收入中国国标GB/T 4789.36-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杆菌 O157:H7检测法(唯一被国标收入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及行标SN/T 1869-2007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单增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的检测。方法采用AOAC-RI,应急反应检测验证(Emergency Response Validation),可用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标准检测方法2008年北京奥运会餐饮检测采用的快速方法2010年上海世博会餐饮检测采用的快速方法2011年广州亚运会餐饮检测采用的快速方法美国FDA学生午餐计划餐饮检测采用的快速方法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出口产品,与国际标准对接使用权威第三方检测中心采用的检测方法(SGS,Silliker,欧陆分析等) 夏日炎炎,选择1台省心可靠的Dupont-Q7 or X5,让你一整个夏天都尽享受舒适、速度与激情,你懂的。。。。。。
  • 国内外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解析
    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规定,即食食品是指食品以售出的形态存在,无需进一步杀菌处理即可食。即食食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熟肉制品、甜品、糕点、现榨果蔬汁、新鲜蔬菜、米饭、生鲜水产品、面米制品等。目前,我国缺乏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方面的标准,造成了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此类食品产品无具体监管依据的尴尬局面。本文简要介绍CAC、欧盟,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国、加拿大、美国、韩国、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为我国制定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提供技术依据。 1 即食食品微生物指标意义1.1 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的所有菌落个数。菌落总数不是食品安全的直接指标,它不能直接用于即食食品的安全性评估。食品中菌落总数升高,说明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卫生状况欠佳或者储存不当。1.2 指示微生物  大肠埃希氏菌是人类和温血动物肠道正常寄生菌,属于肠杆菌家族中的一类。一般而言,食品中含有大肠埃希氏菌,表示食品直接或间接受到粪便污染。如果食物含有大量大肠埃希氏菌,则显示在处理食物时普遍忽视清洁卫生,而且没有把食物妥为贮存。  肠杆菌科是一大类在生物化学和遗传上彼此相关的细菌,通常用以评估食物的一般卫生状况。如果有关细菌存在于经加热处理的食物中,即表示食物烹煮不足或在处理后受到污染。1.3 食源性致病菌  致病菌是指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包括可在食物内释放毒素的细菌,或使肠道受感染而令人发病的细菌。致病菌通常包括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蜡样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空肠弯曲菌等。食物中毒的病症由恶心和呕吐(例如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致)、腹泻和脱水(例如由沙门氏菌属和弯曲菌属引致),以至败血病、脑膜炎、瘫痪和死亡等严重情况不等(例如由入侵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引起以及在罕见的由肉毒杆菌毒素引起的中毒个案)。不同食源性致病菌的感染剂量,由不足10个至超过1亿个不等。  2 国内外标准对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要求  微生物标准是定义产品中微生物的可接受水平,此可接受水平是基于单位质量、体积、面积或批次产品中的微生物和它们的毒素及代谢物的数量。食品安全标准是对适合在市场上流通的一种食品或一批食品的可接受水平。由于在食品生产、包装、运输和其他操作中会不可避免地染上微生物,而通过良好的卫生操作,可以将微生物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因此,微生物标准作为风险管理的工具,可以用来支持良好卫生规范(GHP)以及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系统(HACCP),有效促进食品安全。由于消费者购买即食食品后不再进行灭菌处理,因此不同的国家与地区规定了即食食品中指示菌和致病菌限量,以确保即食食品的安全。  CAC、欧盟,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美国、韩国、英国、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即食食品相关标准不区分预包装和散装食品,主要以加工工艺、食品类别和用途来规定微生物限量要求。2.1 CAC 对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要求  对于即食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杆菌、肠杆菌科等微生物指示菌,CAC强调过程控制,仅对即食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规定了限量(见表1)。表1 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要求即食食品种类微生物指标采样方案及限量标准ncm适合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长的即食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5025g中不得检出不适合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长的即食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50100CFU/g  注:n为同一批次产品应采集的样品件数;c为最大可允许超出m值的样品数;m为微生物可接受水平的限量值。2.2 欧盟对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要求  欧盟对食品安全的监控不仅仅体现在产品检验,更主要的是通过预防措施来确保食品安全,例如实施良好操作规范和应用基于HACCP原理的体系。可以用微生物标准来确认和验证HACCP程序和其他卫生控制措施。食品企业应对食品生产、加工和分销(包括零售)的每一个阶段采取措施以确保原材料和加工过程满足卫生标准,产品在货架期内能够满足适当的食品安全标准。  欧盟规定了婴幼儿即食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及适合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长的即食食品(不包括婴幼儿即食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两类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限量标准;还规定了发芽的种子(即食)、预切水果和蔬菜(即食)和未经巴氏杀菌的果汁和蔬菜汁(即食)3类食品中沙门氏菌限量标准(见表2)。表2 欧盟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要求即食食品种类微生物指标采样方案及限量标准ncm婴幼儿即食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5025g中不得检出适合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长的即食食品 (不包括婴幼儿即食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50100CFU/g不适合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长的即食食品 (不包括婴幼儿即食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50100CFU/g发了芽的种子(即食)沙门氏菌50未经巴氏杀菌的果汁和蔬菜汁(即食)沙门氏菌5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