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十四五地表水

仪器信息网十四五地表水专题为您整合十四五地表水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十四五地表水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十四五地表水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十四五地表水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十四五地表水话题讨论。

十四五地表水相关的资讯

  • 生态环境部发布《“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监测及评价方案》(试行)
    “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监测及评价方案(试行)一、监测范围按照《“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断面设置方案》(环办监测〔2020〕3号),开展水环境质量监测。二、监测指标监测指标为“9+X”,其中: “9”为基本指标: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湖库增测叶绿素a、透明度等指标)。“X”为特征指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基本项目中,除9项基本指标外,上一年及当年出现过的超过III类标准限值的指标;若断面考核目标为Ⅰ或Ⅱ类,则为超过Ⅰ或Ⅱ类标准限值的指标。特征指标结合水污染防治工作需求动态调整。三、监测频次9项基本指标:建有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断面,开展实时、自动监测;未建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断面,按照采测分离方式开展人工监测(湖库增测叶绿素a、透明度等指标),监测频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X”特征指标:按照采测分离方式开展人工监测,监测频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年组织对所有国控断面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全指标监测,监测频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用于掌握和筛选国控断面特征指标,对全国地表水监测结果进行校验和总体评价。四、评价方式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号)、《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统计技术规定(试行)》(环办监测函〔2020〕82号)开展水质评价,评价指标为“5+X”,即: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5项基本指标及该断面的“X”特征指标。水温、电导率、浊度因无相应标准限值,不参与水质评价,但作为参考指标用于判断水质是否受泥沙、盐度及对溶解氧影响情况等开展监测;总氮参与湖库营养状态评价。五、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国家地表水采测分离监测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采测分离管理办法》(环办监测〔2019〕2号)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试行)》(环办监测函〔2017〕249号)要求,开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水质自动监测按《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 915-2017)、《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管理办法》(环办监测〔2019〕2号)等要求,开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六、实施时间本方案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对《方案》调整的目的意义、方案的具体内容等,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方案》,对“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监测评价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目的意义为何?  答:根据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生态环境部统一负责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工作,并将水利部的水功能区划编制、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划转生态环境部。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精神,科学、全面、客观反映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重要江河湖泊水体功能保障情况,构建统一的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按照“科学监测、厘清责任、三水统筹”原则,2019年底,生态环境部组织完成了“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优化调整工作,在“十三五”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110个入海控制断面和水利部门4493个水功能区断面(合计6543个断面)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点位布局,并于2020年2月正式印发《“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断面设置方案》,“十四五”在全国共布设3646个国控断面,点位覆盖全国重要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重要水体省市界、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有效实现生态环境部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和水利部门水功能区监测网的“两网合一”。  为进一步满足“十四五”全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更好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2020年12月22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方案》(环办监测函〔2020〕714号),明确“十四五”国家地表水按“9+X”方式进行监测,按“5+X”方式进行评价,该方案进一步完善国家地表水监测及评价方式,优化监测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实时、连续监测优势,实现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的实时监控和特征指标的精准监测。该方案将于2021年1月起实施。  问:《方案》中提出的按“9+X”进行监测,按“5+X”进行评价,分别是指什么?  答:“9+X”是指“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监测模式,“5+X”是指“十四五”国家地表水评价模式。  “9”为国控水站配置的水温、pH、浊度、电导率、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等9项基本监测指标;未建水站的国控断面开展人工采测分离监测。  “X”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基本项目中,除9项基本指标外,上一年及当年出现过的超过III类标准限值的指标;若断面考核目标为Ⅰ或Ⅱ类,则为超过Ⅰ或Ⅱ类标准限值的指标。特征指标结合水污染防治工作需求动态调整。“X”指标开展人工采测分离监测。  9项基本指标中,水温、电导率和浊度因无相应标准限值,作为参考指标,不参与水质评价,总氮参与湖库营养状况评价。水质评价方式为“5+X”,即:pH、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X”特征指标。  问:“十四五”国家地表水“9+X”监测模式,具有什么优点?  答:“十四五”国家地表水“9+X”监测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具有更好的代表性、科学性,能更好地满足水污染防治工作需求。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监测结果表明,2019年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有484个断面出现超标,其中5项基本指标超标断面占总超标断面的73.3%;“X”指标超标断面共129个,占26.7%;2020年上半年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有385个断面超标,其中5项基本指标超标断面占61.8%,“X”指标超标断面共147个,占38.2%,“X”指标主要为化学需氧量、氟化物、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挥发酚等。“9+X”方式涵盖了我国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  二是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可行性,对特征指标实施精准监测,进一步优化了监测资源配置。“十四五”建有水站的断面,开展9项基本指标实时、自动监测,充分发挥水站的作用和优势;未建水站的断面开展人工9项基本指标监测;“X”特征指标开展人工监测。与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24项全指标监测相比,对于9项基本指标以外的长期未检出或已稳定达标的指标,不再每月开展人工监测。  “十四五”国控断面“9+X”方式能大大降低监测成本,减轻基层监测人员工作负荷,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可行性,更加客观反映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成效,有效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问:水温、电导率、浊度三项指标无相应标准限值,不参与水质评价,有无必要监测?  答:目前,我国国控水站均配置了水质五参数(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测定仪,大多采用电极法开展实时监测,五参数一体化设计,简便易行、成本较低,对实时监控水质状况、判断变化趋势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和《地表水总磷现场前处理技术规定(试行)》等相关规定:一是对于浊度高于500 NTU的一般水体和浊度高于200 NTU的感潮河段,应采取现场离心的前处理方式,否则监测结果受泥沙影响较大,监测结果没有代表性;二是电导率与盐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盐度对水质监测结果干扰较大。一般电导率≥3000μS/cm时,盐度≥2‰,受盐度影响较大,水质监测数据可不参与评价;三是测量溶解氧时,需要使用水温进行补偿及修正;四是水温、浊度和电导率作为参考指标,还可用于判断该断面是否受到暴雨、事故性污染排放等影响,也是水生态监测的重要指标。  因此,水温、电导率、浊度虽无相应标准限值,不参与水质评价,但有必要进行监测,仍应纳入监测范畴。  问:“5+X”和现行“21项”评价方式是否具有可比性?  答:按照“5+X”和现行国家地表水“21项”两种评价方式,对“十三五”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X”与现行“21项”评价方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019年上半年、全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全国I~III类比例差值分别为0.3、0.1和-0.9个百分点,劣V类比例完全一致;单月I~III类比例差值在0至1.4个百分点之间,劣V类比例差值在-0.1至0个百分点之间。测算结果表明,“十四五”国家地表水按“9+X”方式进行监测、按“5+X”方式进行评价,与现行监测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合理、可行的。  问:2020年1-11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如何?  答:2020年1-11月,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2.0%,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5.7%,同比上升5.2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2%,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其中,西北诸河、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浙闽片河流和珠江流域水质为优,黄河、松花江和淮河流域水质良好,辽河和海河流域为轻度污染。监测的112个重点湖(库)中,Ⅰ~Ⅲ类水质湖库个数占比75.0%,同比上升7.7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湖库个数占比5.4%,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 十四五地表水监测 新型污染物值得关注
    p   日前,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监测及评价方案(试行)》以及《电子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铸造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标准或标准修改单。 /p p   会议指出,国家地表水质量监测评价和信息发布,在客观反映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落实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责任、支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考核、服务社会公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监测评价方式,优化监测资源配置,更好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要客观确定“十四五”考核评价基数,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推动由人工监测与自动监测并行向以自动监测为主过渡 /span ,缩短监测评价周期,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要进一步优化地表水监测指标和评价方式,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逐步在有条件的流域和地区探索开展新型污染物监测评估工作 /span 。要不断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确保数据“真、准、全”,客观真实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要做好地表水环境质量信息公开工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压实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责任。 /p p   会议强调,生态环境标准是生态环境管理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开展环境监测执法和环境应急预警的依据和基础。开展大气、水和固体废物有关环境标准修订,既是中央改革办确定的年度改革任务,也是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的重要举措。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环境基准研究,做好已有研究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标准制修订质量。要合理把握国家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出台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提高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要抓紧制定涉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排放重点行业标准,为推进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提供有力支撑。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固废危废处理处置设施高水平建设和运行,加快补齐危废和医废集中处置能力短板,切实保障公众健康。 /span /p p   同时,11月10日,生态环境部又发布了《关于同意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新型污染物环境健康影响评价重点实验室的函》,同意以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为依托单位,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新型污染物环境健康影响评价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 /p p   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是针对我国新型污染物环境与健康管理需要,开展我国新型污染物的检测与识别技术、生物毒性与生态风险、人体暴露特征与健康效应、削减与预警技术和健康风险干预策略等研究,为新型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并以重点实验室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培养创新型骨干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构建我国新型污染物环境健康影响评价的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p p   据悉,重点实验室建设期两年。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环办科财〔2020〕24号)的有关规定,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加强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和指导,协调推动落实相关条件 由依托单位围绕《计划任务书》中提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模式,落实资金投入,按期完成重点实验室的各项建设任务。 /p p   就在11月17-18日,仪器信息网将举办“环境新型污染物检测”主题网络研讨会,邀请大气、水、土壤环境监测及检测领域的专家,针对饮用土壤抗生素检测、水中叶绿素检测、环境二噁英手动监测、环境超细颗粒物的识别及溯源等当下的热点及相关检测技术进行在线交流和探讨。 /p p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链接报名即可报名参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b624a44d-5172-4611-a75d-16574819bb31.jpg" title=" 报名二维码.jpg" alt=" 报名二维码.jpg" / /p p   报名链接: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XWRW2020/"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XWRW2020/ /span /a /p
  • “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点位优化调整研讨会在京召开
    p   2月22日,总站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点位优化调整研讨会。总站水室主要技术骨干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40余位专家参加会议。 /p p   会上,总站首先阐明了“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点位优化调整的重要性,系统分析了目前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介绍了下一步网络优化调整的初步总体思路、原则要求和总体工作安排。 /p p   江苏、辽宁、西藏、云南4省(自治区)与会专家进行了重点发言,分析本省地表水监测网络与水功能区断面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实际针对“十四五”点位优化调整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随后,其他省份专家也逐一进行了交流发言,积极为“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点位优化调整工作建言献策。 /p p   此次会议是扎实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编制,提前谋划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下一步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点位优化调整工作奠定基础。 /p
  •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有关负责人就《“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监测及评价方案(试行)》答记者问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生态环境部日前印发《“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监测及评价方案(试行)》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olor: rgb(136, 136, 136)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以下简称《方案》) /span ,对“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监测评价方式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调整。对《方案》调整的目的意义、方案的具体内容等,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span /p p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10px 0px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14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677px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width: 1px border-radius: 0px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rgb(219, 72, 48) background-color: rgba(226, 198, 224, 0.2) "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2 letter-spacing: 0px color: rgb(163, 32, 11) "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text-indent: 2em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问: /strong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方案》,对“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监测评价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目的意义为何? /span /p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20px 0px 1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text-align: right justify-content: flex-end "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display: inline-block vertical-align: top overflow: hidden height: 20px width: 20px background-image: linear-gradient(to left top, rgb(255, 255, 255) 49%, rgb(198, 203, 0) 50%, rgb(198, 203, 0) 52%, rgba(198, 203, 0, 0) 53%) "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vg viewbox=" 0 0 1 1" style=" float:left line-height:0 width:0 vertical-align:top " /svg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olor: rgb(61, 170, 214)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答: /strong /span 根据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生态环境部统一负责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工作,并将水利部的水功能区划编制、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划转生态环境部。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精神,科学、全面、客观反映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重要江河湖泊水体功能保障情况,构建统一的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按照“科学监测、厘清责任、三水统筹”原则,2019年底,生态环境部组织完成了“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优化调整工作,在“十三五”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110个入海控制断面和水利部门4493个水功能区断面(合计6543个断面)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点位布局,并于2020年2月正式印发《“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断面设置方案》,“十四五”在全国共布设3646个国控断面,点位覆盖全国重要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重要水体省市界、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有效实现生态环境部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和水利部门水功能区监测网的“两网合一”。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为进一步满足“十四五”全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更好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2020年12月22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方案》(环办监测函〔2020〕714号),明确“十四五”国家地表水按“9+X”方式进行监测,按“5+X”方式进行评价,该方案进一步完善国家地表水监测及评价方式,优化监测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olor: rgb(136, 136, 136)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以下简称水站) /span 实时、连续监测优势,实现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的实时监控和特征指标的精准监测。该方案将于2021年1月起实施。 /span /p p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10px 0px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14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677px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width: 1px border-radius: 0px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rgb(219, 72, 48) background-color: rgba(226, 198, 224, 0.2) "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2 letter-spacing: 0px color: rgb(163, 32, 11) "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text-indent: 2em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trong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问: /strong 《方案》中提出的按“9+X”进行监测,按“5+X”进行评价,分别是指什么? /span /p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20px 0px 1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text-align: right justify-content: flex-end " /section /sectio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br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olor: rgb(61, 170, 214)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答: /strong /span “9+X”是指“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监测模式,“5+X”是指“十四五”国家地表水评价模式。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9”为国控水站配置的水温、pH、浊度、电导率、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等9项基本监测指标;未建水站的国控断面开展人工采测分离监测。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X”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基本项目中,除9项基本指标外,上一年及当年出现过的超过III类标准限值的指标;若断面考核目标为Ⅰ或Ⅱ类,则为超过Ⅰ或Ⅱ类标准限值的指标。特征指标结合水污染防治工作需求动态调整。“X”指标开展人工采测分离监测。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9项基本指标中,水温、电导率和浊度因无相应标准限值,作为参考指标,不参与水质评价,总氮参与湖库营养状况评价。水质评价方式为“5+X”,即:pH、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X”特征指标。 /span /p p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10px 0px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14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677px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width: 1px border-radius: 0px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rgb(219, 72, 48) background-color: rgba(226, 198, 224, 0.2) "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2 letter-spacing: 0px color: rgb(163, 32, 11) "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text-indent: 2em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问: /strong “十四五”国家地表水“9+X”监测模式,具有什么优点? /span /p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20px 0px 1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text-align: right justify-content: flex-end " /section /sectio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br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olor: rgb(61, 170, 214)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答: /strong /span “十四五”国家地表水“9+X”监测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一是具有更好的代表性、科学性,能更好地满足水污染防治工作需求。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监测结果表明,2019年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有484个断面出现超标,其中5项基本指标超标断面占总超标断面的73.3%;“X”指标超标断面共129个,占26.7%;2020年上半年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有385个断面超标,其中5项基本指标超标断面占61.8%,“X”指标超标断面共147个,占38.2%,“X”指标主要为化学需氧量、氟化物、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挥发酚等。“9+X”方式涵盖了我国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二是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可行性,对特征指标实施精准监测,进一步优化了监测资源配置。“十四五”建有水站的断面,开展9项基本指标实时、自动监测,充分发挥水站的作用和优势;未建水站的断面开展人工9项基本指标监测;“X”特征指标开展人工监测。与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24项全指标监测相比,对于9项基本指标以外的长期未检出或已稳定达标的指标,不再每月开展人工监测。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十四五”国控断面“9+X”方式能大大降低监测成本,减轻基层监测人员工作负荷,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可行性,更加客观反映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成效,有效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span /p p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10px 0px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14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677px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width: 1px border-radius: 0px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rgb(219, 72, 48) background-color: rgba(226, 198, 224, 0.2) "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2 letter-spacing: 0px color: rgb(163, 32, 11) "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text-indent: 2em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trong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问: /strong 水温、电导率、浊度三项指标无相应标准限值,不参与水质评价,有无必要监测? /span /p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20px 0px 1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text-align: right justify-content: flex-end " /section /sectio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br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olor: rgb(61, 170, 214)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答: /strong /span 目前,我国国控水站均配置了水质五参数(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测定仪,大多采用电极法开展实时监测,五参数一体化设计,简便易行、成本较低,对实时监控水质状况、判断变化趋势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和《地表水总磷现场前处理技术规定(试行)》等相关规定:一是对于浊度高于500 NTU的一般水体和浊度高于200 NTU的感潮河段,应采取现场离心的前处理方式,否则监测结果受泥沙影响较大,监测结果没有代表性;二是电导率与盐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盐度对水质监测结果干扰较大。一般电导率≥3000μS/cm时,盐度≥2‰,受盐度影响较大,水质监测数据可不参与评价;三是测量溶解氧时,需要使用水温进行补偿及修正;四是水温、浊度和电导率作为参考指标,还可用于判断该断面是否受到暴雨、事故性污染排放等影响,也是水生态监测的重要指标。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因此,水温、电导率、浊度虽无相应标准限值,不参与水质评价,但有必要进行监测,仍应纳入监测范畴。 /span /p p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10px 0px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14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677px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width: 1px border-radius: 0px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rgb(219, 72, 48) background-color: rgba(226, 198, 224, 0.2) "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2 letter-spacing: 0px color: rgb(163, 32, 11) "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text-indent: 2em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trong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问: /strong “5+X”和现行“21项”评价方式是否具有可比性? /span /p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20px 0px 1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text-align: right justify-content: flex-end " /section /sectio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br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olor: rgb(61, 170, 214)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答: /strong /span 按照“5+X”和现行国家地表水“21项”两种评价方式,对“十三五”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X”与现行“21项”评价方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019年上半年、全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全国I~III类比例差值分别为0.3、0.1和-0.9个百分点,劣V类比例完全一致;单月I~III类比例差值在0至1.4个百分点之间,劣V类比例差值在-0.1至0个百分点之间。测算结果表明,“十四五”国家地表水按“9+X”方式进行监测、按“5+X”方式进行评价,与现行监测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合理、可行的。 /span /p p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10px 0px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14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677px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width: 1px border-radius: 0px border-style: solid border-color: rgb(219, 72, 48) background-color: rgba(226, 198, 224, 0.2) "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ectio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2 letter-spacing: 0px color: rgb(163, 32, 11) "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text-indent: 2em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trong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问: /strong 2020年1-11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如何? /span /p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owered-by=" xiumi.us" style=" margin: -20px 0px 1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text-align: right justify-content: flex-end " /section /sectio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br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olor: rgb(61, 170, 214)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答: /strong /span 2020年1-11月,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2.0%,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quot Helvetica Neue& quot , & quot PingFang SC& quot , & quot Hiragino Sans GB&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UI&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5.7%,同比上升5.2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2%,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其中,西北诸河、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浙闽片河流和珠江流域水质为优,黄河、松花江和淮河流域水质良好,辽河和海河流域为轻度污染。监测的112个重点湖(库)中,Ⅰ~Ⅲ类水质湖库个数占比75.0%,同比上升7.7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湖库个数占比5.4%,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span /p
  • 地表水新标即将实施!污染物检测有新变化?
    随着“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监测模式的推行,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能力与自动预警水平持续提升,配套的多项地表水监测标准得到修订。2022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 91.2-2022),该标准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和渠道等地表水的水环境质量手工监测,支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实施,并将于2022年8月1日实施。修订了什么?《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 91.2-2022)为首次修订,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和渠道等地表水的水环境质量手工监测。与《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相比,本标准明确了总磷监测的现场前处理方法,完善了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监测数据处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相关内容,进一步规范地表水环境质量手工监测工作,支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实施。自动监测市场,再现“新空间”2019 年 5 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地级及以 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方案(试行)》,提出为充分发挥城市国家地表 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的倒逼作用,对设置有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的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水环境治理进行排名。十四五以来,自动为主、手工为辅的融合监测模式更是在全国落地开花。《“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提出开展自动为主、手工为辅的融合监测,以支撑全国水环境质量评价、排名与考核,精准、及时的自动监测数据将作用于各城市排名。与此同时,《生态环境 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 年)》提出建立 9+N 自动监测能力要求,即在常规 9 参数基 础上,增加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阴阳离子、重金属、有机物、水生态综合毒性 等特征指标。不难看出,多方讯号显示水质在线监测仪器市场将迎来新增长。无论是手动监测,还是自动监测,若想精准检测数据,检测人员、仪器分析依然是关键!基于此,仪器信息网将于7月14日举办地表水检测分析技术网络研讨会,届时将邀请领域内权威专家出席,优秀厂商进行技术分享!点击链接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surfacewater20220714/详细会议日程(持续更新中):报告时间报告方向报告嘉宾09:30--10:00《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 91.2-2022)标准解读标准制定单位专家邀请中10:00--10:30待定吉天仪器10:30--11:00安捷伦质谱技术助力环境监测与保护杜伟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液质应用工程师11:00--11:30微波消解-离子色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痕量总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业务主管/高级工程师14:00--14:30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难点解析钟声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高级工程师16:00--16:30待定孙娟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 科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 聚光环境 | 水质监测再升级,全覆盖地表水“X”指标
    政策背景《“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监测及评价方案(试行)》监测指标为“9+X”,其中:“9”为基本指标: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湖库增测叶绿素a、透明度等指标)。“X”为特征指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基本项目中,除9项基本指标外,上一年及当年出现过的超过III类标准限值的指标;若断面考核目标为Ⅰ或Ⅱ类,则为超过Ⅰ或Ⅱ类标准限值的指标。特征指标结合水污染防治工作需求动态调整。相关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解决方案聚光科技不断扩充和完善产品体系,经过多年的沉淀,已拥有多个技术平台,包括:原子荧光分析技术、非色散红外分析技术、紫外-可见光全波长吸收光谱技术、酶底物法分析技术、发光细菌法技术、阳极溶出伏安法技术、顺序注射进样技术、间断分析技术、环形注射流路分析技术等。基于这些技术平台开发出数十款水质在线分析仪器,广泛应用于地表水、饮用水、地下水、海洋水、工业过程水、污染源废水等领域。针对《“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监测及评价方案(试行)》的监测指标要求,聚光科技应对“X”特征指标具备完整的监测产品体系,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特征因子监测产品体系
  • 进一步规范∣多项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相关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征求意见
    日前,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对《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选址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要求》、《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常规五参数、CODMn、NH3-N、TP、TN)安装验收技术规范》、《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常规五参数、CODMn、NH3-N、TP、TN)运行维护技术规范》、《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通信协议技术要求》等多项标准征求意见。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顶梁柱,为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与常规的手工监测相比,水质自动监测具有运行连续、监测实时、数据量大等优势。水站的建设与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的完善,可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能有效反映所在断面水质状况、预警和防范水环境风险,为进一步提升水环境管理水平、引导地表水监测发展方向提供有力支撑。因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弥补了手工监测的不足,水质自动监测在监测水质变化及变化趋势、实时掌握水质状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选址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介绍:我国从1999年开展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按照《“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 置方案》(环办监测〔2020〕3号),共设置国考断面3646个,其中1837个断面建有国控水站,仍有1809个断面未建设国控水站。这些监测断面仍然以每月一次的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为主,存在工作任务繁重、数据量少、数据时效性不足、易受外部因素干扰等问题,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国家对环境管理的需要。《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常规五参数、CODMn、NH3-N、TP、TN)安装验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提到,截至目前,国家已在国考断面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1837个,新建站监测项目主要有水温、 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共计九个。目前运行频次均为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自动监测仪器1小时/次,其他项目4小时/次。各省市也建设了数千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项目以九参数和增配特征污染物为主,水站所有监测项目运行频次与国家网一致。大批量水站的新建和运行对现有技术体系提出挑战,当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站房和采水单元的建设与验收方面,缺乏系统的、统一的技术规范;水站在安装方面存在水路电路安装不规范、仪器设备随意摆放、整体效果不美观、对水样代表性有一定影响等问题;在仪器设备调试方面由于运维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现有规范调试方法不明确,且忽略了功能检查和调试,导致水站调试不全面,影响后续运行;系统试运行目前的主要依据是试运行期间的数据传输率和故障情况,并未要求进行完善的质控测 试,导致试运行结果不能充分代表新系统的运行情况;大部分水站的质控是通过维护人员到现场进行相关质控测试的方式,存在质控措施单一、质控间隔长、难以实现远程质控等问题,不能及时了解分析仪器的运行状态等。而此次系列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健全“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重要技术支撑。其中,《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选址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选址、站房与采水单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验收等技术要求,是对《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 915—2017)中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站址选择、站房建设与采水单元建设部分的修订;《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常规五参数、CODMn、NH3-N、TP、TN)安装验收技术规范》明确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设备安装、系统调试、试运行、验收、档案与记录等技术要求,明确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设备安装、系统调试、试运行、验收、档案与记录等技术要求;《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常规五参数、CODMn、NH3-N、TP、TN)运行维护技术规范》规定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检查维护、运行质量控制、异常情况处置和运行记录等技术要求,是对《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 915—2017)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部分内容的修订;《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通信协议技术要求》为首次发布,规定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输的系统结构、协议层次和协议内容等技术要求。更多阅读:6项水质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征求意见发布,涉及光、色、质谱及运行维护规范
  • 生态环境部确定十四五环境监测工作重点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编制一直备受关注,最近编制工作有了新进展,《“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被生态环境部审议通过。2021年4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会,听取规划编制进展情况汇报和各部门单位意见建议,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监测将重点在三个方面突破提升。一是提升整体性,构建“大监测”格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积极履行主责部门职能,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优势,统筹协调推进监测站网衔接布局、技术方法集成统一、数据信息互联共享。厘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压实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主体责任,有序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监测服务。二是提升系统性,补齐“生态”短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眼“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统筹推进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与评价。重点完善生态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加快形成天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能力,全面支撑生态保护监管。三是提升协同性,加快“高质量”转型。围绕“减污降碳”总要求,抓紧研究建立碳监测评估体系,结合常规监测网络统筹布局。紧扣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地下水、水生态调查监测预警和新污染物监测试点示范。提升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区域一体化监测能力,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中国气象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司局负责同志,部内相关司局和相关部属单位负责同志,以及规划编写组成员参加会议。其实,此项工作已开展了一段时间,并多次受到关注。2019年5月22日,为推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重庆组织召开了监测规划前期编制研讨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围绕《“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编制总体思路,以及大气监测、地表水监测、标准体系、遥感监测等专题,交流研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环境监测发展方向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站监测管理室首先介绍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总站大气室、水室、科技处分别介绍了大气环境监测(含“十四五”监测网络点位规划)、水环境监测、标准规范体系“十四五”发展思路。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领导出席并介绍了生态环境综合立体遥感监测“十四五”发展思路。2020年4月28日,生态环境监测司召开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来自监测总站、规划院等12个直属单位,7个流域局和各省监测处负责同志近200人参加了启动会。会议采用部视频系统召开,由监测司蒋火华副司长主持。 会议首先由监测司邢核处长介绍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监测总站陈传忠主任介绍规划报告编写要求,规划院程亮研究员介绍成效评估及需求研判进展,随后,各参会单位负责同志分别交流发言,最后,柏仇勇司长做总结讲话。他强调一是要抓好“三个三”,深刻认识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注重前瞻、系统和针对性,准确把握规划编制的各项要求,三是要加强领导密切合作,扎实推进确保按时完成相关工作。
  • 四川“十四五”严控重金属污染 盯紧7种污染物6个行业
    近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四川省“十四五”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以有效防控重金属环境风险为目标,以重点重金属污染物减排为抓手,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有效管控涉重金属环境风险。《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涉重金属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较快提升。到2035年,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防控制度和长效机制,重金属污染治理能力、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和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重金属环境风险得到全面有效管控。《方案》明确提出防控重点包括以下三个层面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Pb)、汞(Hg)、镉(Cd)、铬(Cr)、砷(As)、铊(Tl)和锑(Sb),并对铅、汞、镉、铬和砷五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总量控制。重点行业。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铜、铅锌、镍钴、锡、锑和汞矿采选)、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铜、铅锌、镍钴、锡、锑和汞冶炼)、铅蓄电池制造业、电镀行业(包含专业电镀和有电镀工序的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石法(聚)氯乙烯制造、铬盐制造、以工业固体废物为原料的锌无机化合物工业)、皮革鞣制加工业等6个行业。重点区域。雅安市汉源县、石棉县和凉山州甘洛县。《方案》提到强化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在现有监测网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大气、地表水监测网络,健全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体系,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在涉铊、涉锑行业企业分布密集区域下游,依托水质自动监测站加装铊、锑等特征重金属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对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集中的工业园区、重点区域及周边水、气、土壤、农产品等开展重金属长期跟踪监测。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在重点部位和关键节点应用重金属污染物自动监测、视频监控和用电(能)监控等智能监控手段。这部分工作明确由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负责。“十四五”重金属污染防控主要指标类别指标名称2020年现状值2025年目标指标属性环境质量城镇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重金属污染物达标率(%)100100约束性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重点重金属污染物达标率(%)100100约束性重点区域地表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指标达标率(%)100100约束性环境管理重金属重点排污企业达标排放率(%)100100约束性涉重金属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100约束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有效保障约束性总量控制涉重金属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5%约束性
  • 安徽省“十四五”期间对标沪苏浙,“九大任务”全面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文件可下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并要求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标准化建设。生态环境部出台《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格局”,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严守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生命线”,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核心支撑,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监测“顶梁柱”支撑能力等更为明确的要求。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于近日正式印发《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点击可下载原文)。《规划》提出围绕“对标沪苏浙、服务创一流”的总体目标,全面提升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具体包括:1、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点的全覆盖;2、提升智慧监测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两项能力;3、强化前瞻研究监测、预报预警监测和追因溯源监测三类监测;4、健全四大体系,健全科学高效的监测制度体系、建成先进完备的监测技术体系、完善数据保真的监测质控体系和建立科技引领的监测人才体系。其中,目标中多次提到大气中VOCs的监测点位的覆盖和监测能力的提升。《规划》主要任务中提出要坚持以服务生态环境管理需求为导向,通过实施“九大任务”,逐步构建涵盖各类要素、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完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强化监测质量监督管理,不断推进监测数据智慧应用。主要任务中囊括了大气环境监测、地表水监测、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声环境和新污染物监测、生态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生态环境应急监测、监测质量监督管理、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九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中明确提出要设置省级土壤风险监控点位413个,初步构建省级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每1~3年完成一轮监测,及时跟踪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各设区市以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为重点,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至少完成一轮监测。此外,《规划》中还提到监测业务与质量管理能力建设,要构建全省统一、全面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监测业务与质量管理系统,实现安徽省监测中心和16个驻市监测中心环境监测活动的全要素溯源传递和全过程质量控制。附件:《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pdf
  •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前期编制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p   2019年5月22日,为推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在重庆组织召开了监测规划前期编制研讨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围绕《“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编制总体思路,以及大气监测、地表水监测、标准体系、遥感监测等专题,交流研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环境监测发展方向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ecdb54ea-06be-46ad-8940-dcc23c57777e.jpg" title=" 图片一.jpg" alt=" 图片一.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研讨会现场(一) /p p   会上,总站介绍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编制工作的背景与进展情况,希望能够通过本次会议吸纳各地各方的意见、建议,使得“十四五”规划能对全国切实发挥指导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0d82ae97-442a-4c79-b6fb-a395d8cbbd5e.jpg" title=" 图片二.jpg" alt=" 图片二.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研讨会现场(二) /p p   总站监测管理室首先介绍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总站大气室、水室、科技处分别介绍了大气环境监测(含“十四五”监测网络点位规划)、水环境监测、标准规范体系“十四五”发展思路。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领导出席并介绍了生态环境综合立体遥感监测“十四五”发展思路。 /p p   听取介绍后,各相关省、市环境监测站(中心)参会人员及相关技术专家一致认为,现有“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思路清晰、内容合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前瞻性。专家们结合地方实践经验,就自动监测、点位布设、社会化服务、大数据平台等重要内容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p p   会后总站相关负责同志指出,下一步将认真总结归纳会上专家们的意见、建议,继续扎实做好“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发展工作提供支撑与引领。 /p p   重庆、河北、吉林、江苏、安徽、江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宁夏、上海等12个省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领导、专家参与了会议研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代表参加了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8ba8bb4b-071a-4f72-8947-b3e0ffe3030c.jpg" title=" 绿· 仪社.jpg" alt=" 绿· 仪社.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扫二维码加“绿· 仪社”为好友 了解更多对科学仪器市场的分析评论! /span br/ /p
  • 十四五规划下环境监测行业的前景与方向(上)
    背景讲述过去五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你我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环境“颜值”普遍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中共十九大即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了战略部署,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新发展理念中国要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不以当今世界发达工业化国家为标准的现代化,是注入了中华文化的新的现代化概念,是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超越。这种新发展理念对现有的政策体系,体制机制乃至商业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13年的“气十条”、2015年的“水十条”、2016年的“土十条”再到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码,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近几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的通过、“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启动,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出台,将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绿色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机遇和条件。四个提升2020年4月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气象局等,深入研究、加快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编制,目前主要思路已基本成熟。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提升”。提升整体性,构建“大监测”格局。厘清各方责任义务,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监测工作合力。积极履行主责部门职能,加强统筹协调和分工协作,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优势。深化“谁考核、谁监测”运行机制,统筹建设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进监测数据信息互联共享。压实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主体责任,规范推进监测服务社会化,凝聚公众监督力量,弘扬“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的行业文化。提升系统性,建立“全覆盖”网络。着眼“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统一规划建设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目前,“十四五”国家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等监测网络已完成优化调整并有序运行,正在重点推进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和碳监测试点工作。提升协同性,加快“高质量”转型。坚持组网高质量,网络布局坚持“支撑管理、注重绩效、实事求是、可增可减”的原则,提升点位布设的科学性、代表性、有效性,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监测、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监测和新污染物试点监测等。保障数据高质量,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量值溯源体系,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实现评价高质量,做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排名、信息公开、预警监督,提升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形成覆盖现状评价、污染溯源、预测预报、成效评估的全链条支撑。提升创新性,夯实“现代化”能力。运用天地一体化技术手段,大力提升监测网络感知能力、技术实验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和智慧分析应用能力,推进监测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加快推进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未完待续)特约作者:蔡鹏青岛聚创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化学工程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物理化学专业硕士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 分析化学专业发表SCI论文1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1项,青岛市博士后应用研究项目1项。
  •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强调加快开展碳监测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深入落实《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强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监测支撑。《规划》提出两大方面11项重点任务举措和两项重大工程:一是立足支撑管理,紧紧围绕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眼统筹支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集中攻克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谋划碳监测和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声、辐射、新污染物等环境质量监测、生态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业务,推进监测网络陆海天空、地上地下、城市农村协同布局和高效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的支撑、引领、服务作用。二是立足提升能力,紧紧围绕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目标,系统谋划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改革创新,健全监测与评价制度,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完善体制机制,筑牢数据根基,深化评价应用,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实施监测网络和机构能力建设重大工程,夯实基础能力,锻造铁军先锋,加快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其中在重点任务“支撑低碳发展,加快开展碳监测评估”中,提出三项工作:一是推进碳监测评估试点,组织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废弃物处理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点工作,合作共建全国碳监测网络;二是补齐碳监测技术短板,加快推动大气碳监测相关卫星研制发射,开展多尺度甲烷遥感监测,构建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三是积极开展其他履约监测,按照履约成效评估要求,开展POPs、Hg、ODS和HFCs等背景区域定位监测。
  • “十四五”时期马鞍山市重点建设环境监测体系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耳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自“十三五”以来,马鞍山市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成效较为显著,全市环境监测能力大幅提升,环境监测管理和技术水平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181座空气监测自动站、1座VOCs自动站、28座水质监测自动站、1座辐射自动站、9个功能区噪声自动站,覆盖水、气、声、辐射等要素,初步形成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十四五”时期是马鞍山市加快创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示范区的关键时期。近日,马鞍山市生态环境局于近日印发《马鞍山市“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马鞍山市将以服务生态环境管理需求为导向,通过实施“十二项任务”,建设“四大重点工程”,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机制,完善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网络,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和人才培养,系统提升全市环境监测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十二项任务”一是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机制,二是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能力水平,三是完善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四是加强土壤、地下水监测能力,五是优化声、核与辐射监测网络,六是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七是弥补生态质量监测短板,八是推进污染源监测体系建设,九是健全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十是严格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十一是强化环境监测数据智慧应用,十二是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四大重点工程”为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建设、生态环境专项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及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值得关注的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今年年底前马鞍山市将建设3个VOCs自动监测站点,在化工园区试点建设1个环境空气VOCs专题监测站。在水环境监测方面,今年底前,马鞍山市将完成不少于15个长江支流入江口微型水站建设,并完成5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基本实现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全覆盖。同时,马鞍山市将进一步构建声环境监测网络,在全市主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点位和声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噪声自动监测设施,2025年底前,实现市区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站建设与联网。
  • 云南发布“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 着力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控体系
    7月14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云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总结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成效等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监测能力建设的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并衔接《云南省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规划》,力求形成监测感知与信息化应用的合力。《规划》着重突出监测能力提升和监测工作对环境管理支撑作用,紧紧围绕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目标,系统谋划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改革创新,健全监测与评价制度,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完善体制机制,筑牢数据根基,深化评价应用,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实施监测网络和机构能力建设重大工程,夯实基础能力,锻造铁军先锋,加快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的支撑、引领、服务作用。《规划》明确了构建监测体系新格局、保障基础监测工作、推进监测创新发展、提升应急监测能力、强化质量监督管理、推进数据智慧应用六大主要任务。在构建监测体系新格局方面,针对省以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等新形势新问题,在完善法规制度、细分监测事权、优化运行机制、增强监测能力、培育人才队伍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机制、基础能力和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规划》初步拟定云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重点项目,涵盖大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等能力建设项目,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等创新研究项目,重点州市、县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全省环境质量信息综合发布等环境监测保障类项目四大类别。《规划》的实施,将有助于建立全省生态环境“天空地”一体化监控体系,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数据,形成预警预报体系,服务科学决策、精准监管、便民服务。
  • 云南省发布“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强调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
    “十四五”时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五年。近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云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阐明了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思路、主要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重大举措。《规划》提到要全面提升智慧化环境监管能力,全面建成现代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针对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大气环境、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风险(包括危险废物、重金属污染、固体废物、放射性污染和新污染物等)等方面,《规划》提出了明确的治理和监管计划、目标,以及具体的举施,其中均提到要建立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提升监测能力建设,以及加强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针对温室气体排放,《规划》提到要开展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工作,编制省级和州(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利用地面监测、遥感等技术手段探索大尺度区域含氟温室气体和甲烷等排放监测。针对大气环境治理,《规划》提到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重点行业VOCs治理,其中提到要强化移动源污染监管,以物流主要通道和柴油货车集中通行路段为重点,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遥感监测能力建设,并提出到2025年,新建水平式遥感监测设备12套、黑烟车抓拍设备15套,安装重型柴油货车远程排放监控车载终端系统(OBD)4.4万套。针对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提出定期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开展监督性监测,到2025年底前至少完成一轮土壤污染隐患排查。以有色金属矿采选和冶炼等行业为重点,鼓励企业绿色化提标改造。在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集中地区,执行颗粒物和镉等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强化矿山尾矿库环境监管,加大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力度,严防固体废物污染。《规划》在 “健全治理体系,推进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中明确提出: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和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支撑。具体内容如下: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1)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创新执法方式,加强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运用。2)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成覆盖云南全省国土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智慧感知监测网络,推进全省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互联共享。优化调整省级空气、温室气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声等环境质量监测站点设置和指标项目,提升PM2.5与O3协同监测预警及污染溯源解析能力。提升污染源自动监控水平,推动重点排污单位自主安装自动监控设备。规范排污单位和各类开发区污染源自行监测监控,完善污染源执法监测机制,开展排污许可自行监测监督检查。开展新污染物等典型环境问题调查性和研究性监测,推进监测监管数据共享。3)强化地方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完善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管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推动改革全面落地见效。分级分类推进地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确保监测机构能力满足监管需要。其中重点提出建立健全与执法任务相配备的能力保障,完善保障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用车、手持快速检测仪等执法设备,规范环境执法队伍着装等执法装备。探索“局队站”合一模式,将执法监测纳入综合行政执法体系。4)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精细化服务感知、精准化风险识别、网络化行动协作的“智慧环保”治理能力。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提升工程1.生态环境智慧感知监测能力建设工程。通过加密设置监测站点,更换老旧自动监测仪器和配套设备,开展非甲烷总烃、温室气体、颗粒物组分等指标自动监测等方式,优化完善全省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构建地表水自动监测网,建设部分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自动站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站,试点建设一批地下水自动监测站。以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规范背景点位、基础点位和风险点位例行监测,与普查有效衔接,形成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网络。部分地级城市及县城试点开展功能区环境噪声自动监测。补齐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及省厅驻各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站业务用房与实验室基础能力,提升非区域中心的厅驻各州(市)监测站监测能力,拓展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建立高黎贡山等一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和监测样地(带)。2.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工程。2022年底前完成全省各级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着装配发,争取利用1—2年时间基本配齐执法辅助装备。3.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工程。实现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与应用迁移上云。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扩展数据深度和广度,实现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数据集成整合与共享,协调生态环境部及省级跨部门数据融合和应用。建立并完善数据资源目录,构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数据共享体系。深化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建设,强化服务支持能力。4.“智慧环保”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围绕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服务便民化的理念,建设6大应用体系,即:问题发现体系、问题分析体系、问题解决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决策支持体系、日常监管体系。搭建数据即服务的创新模式,提升生态环境纵向横向多部门多业务间的协同推进能力,实现以数据为核心的业务再造。5.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建立安全技术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基于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网络安全体系和基于国产密码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护、可信服务、安全审计的安全保护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支撑:1)提升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2)开展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专项研究。组织开展高原湖泊污染治理、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滇南大气污染机理、细颗粒物与臭氧污染成因及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等专项研究。强化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污染成因、多污染物复合效应、跨介质污染迁移等基础研究。开展新污染物监测、环境风险评估与治理管控、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重金属减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等技术方法研究。支持生态、土壤、大气等监测预警网络系统研发。3)大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实施绿色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两环境、三培育、五争取、十工程”计划。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骨干企业,扶持一批专特优精中小企业。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带动先进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规划》原文下载:《云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征求意见 | 《贵州省“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创新路的意见》《“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制定《贵州省“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强调要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主要包括完善法规标准、健全监测网络、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强化科技支撑4个方面。重点内容如下:1.完善法规标准发布《贵州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制修订《贵州省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指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指南》、《贵州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技术指南》、《贵州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等技术规范并适时发布,修订《贵州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范》。(省生态环境厅、省司法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健全监测网络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优化调整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定期开展国控网络和省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持续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以毕节市和铜仁市为试点,同时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市(州)开展大气重金属沉降、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农田灌溉用水、作物移除等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输入输出因素长期观测。至少完成一轮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探索开展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实施情况卫星遥感监测。建成48个点位的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网络,覆盖三级水文地质分区和平原盆地地区主要地级行政区域,并配合国家做好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对218个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监测点和152个省级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开展每年丰、枯两季的监测,并再对省级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进行优化调整。组织开展12个特色村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监测内容涵盖空气、地表水、土壤、生态质量等,加强农村“万人千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开展农村黑臭水体监测,加强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农村污水设施排口、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污口、水产养殖集中区养殖尾水等监测。(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加强生态环境执法依法开展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严厉打击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非法倾倒或填埋,以及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等逃避监管的方式向地下排放污染物等行为,对涉嫌污染环境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按要求开展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损害调查评估。提升执法水平,组织开展监管执法工作培训。(省生态环境厅负责)4.强化科技支撑优化整合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相关技术研发。整合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科研资源,开展有关土壤污染物生态毒理、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涉及的模型和关键暴露参数等基础研究。开展高背景农用地土壤中镉等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及向农产品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开展耕地土壤污染累积变化趋势方法研究。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及应用。开展地下水污染溯源、岩溶与裂隙地下水污染运移与阻断、地下水超采与污染协同治理、地下水回灌水质保障、封井回填以及依赖地下水的生态系统保护等研究。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溯源与评估、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关键技术等研究。研究加强农村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政策措施。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建设。(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征求意见稿)
    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年7月一、现状与形势(一)生态环境监测取得长足发展“十三五”期间,宁夏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推动全区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全区初步建成空气、水、土壤、辐射、噪声、农村环境及污染源监测网络。52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覆盖宁东基地和22个县(市、区)城区;114个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点位)覆盖全区主要河流、湖(库)、排水沟、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县界、市界和省界;556个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覆盖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污染行业企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果蔬菜种植基地等;6个国控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覆盖所有设区市建成区;1032个声环境监测点位分布在5个地市,均开展城市区域环境、道路交通及功能区噪声监测;选取重点监控村庄14个,一般监控村庄40个,共54个村庄监测点开展例行监测,监测项目为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生态等质量监测;1个省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和6个地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对全区322家重点排污企业实施实时监控,推动落实企业自行监测主体责任。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及应急监测能力得到增强。全区初步具备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未来3天空气质量级别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建成全区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和核与辐射快速应急监测系统,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能力得到增强。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五市及宁东基地生态环境监测站基本具备突发环境事故应急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能力。全区初步形成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及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全区生态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逐步落实,完成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污染源、执法和应急监测事权下移,形成职能相对集中、分工较为合理、基本满足环境管理要求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严守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生命线”,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实施方案》,形成采测分离、质量考核、联合检查等质控运行机制,对所有区控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实施“采测分离”,实现了从“考核谁,谁提供数据”到“谁考核,谁提供数据”的转变;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管,建立定期调研和专项监督检查机制,切实保障监测质量。推动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化运行机制,积极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基本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参与的生态环境监测服务供给格局。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全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平台及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环境移动执法系统、固体危险废物动态监管信息系统等陆续建成,目前已建成和在使用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和网络平台30余个,形成“区-市-县”三级联通的生态环境保护专网,生态环境数据整合、共享和发布能力逐步提高。完成14个区控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数据上报国家数据平台。建成全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统一平台,全面开展工业污染源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重点排污企业联网率达到100%。升级改造机动车排污监管平台,建设自治区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与全国机动车排放大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管共享。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信息发布内容更加全面、及时、广泛,不断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需要。生态环境监测支撑管理效能逐步提升。全区生态环境监测“顶梁柱”作用逐步凸显,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固废、生态等各要素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供重要支撑,全方位服务全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管理、预报预警、环保督察、监管执法、事故应急、风险防范等各项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落实监测评价排名机制,按月在宁夏环境保护网发布各市、县(区)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和地表水水质排名,及时向各地市人民政府通报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水质排名,成为推动各级政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有力抓手。(二)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形势与需求“十四五”是宁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期,全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持续推进,经济总量将不断增加,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资源能源利用方式等都将向着绿色转型发展。随着自治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战略的实施,全区将进入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支撑,发展机遇难得、需求更加迫切、面临挑战更大。生态环境监管职能扩展对统一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提出内在要求。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监督生态保护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等监管职责划入生态环境部门,生态环境系统监管职能进一步扩展,对统一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需建立与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适应的统一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理顺监测体制机制,支撑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和生态环境监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对监测精准支撑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宁夏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会给全区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压力。倚重倚能的产业结构难以短期内转变,化石能源消耗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结构性污染仍会十分突出,节能减污降碳任重道远。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果不够稳固,春、冬季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依然较高,夏季臭氧污染问题逐步凸显;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压力较大,部分湖库水质未达到要求,重点入黄排水沟尚未完全达标;自然生态环境脆弱,草原退化、土壤盐渍化等问题依然突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等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方向升级,对生态环境监测支撑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污染溯源解析、预报预警、监督执法、风险管控等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需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的精细化支撑服务作用。公众期盼优美生态环境对提升监测公共服务水平提出更多诉求。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风险防范意识逐步提升,环境维权意识与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对环境污染事件愈加关注;对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的获取、时效性和全面性提出更多诉求,对加强环境健康监测提出迫切需求;对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响应水平期待更高。为更好满足公众诉求,需提高生态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信息服务、健康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服务,逐步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公共服务均等化。(三)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短板针对精准、科学、依法治污需求,全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覆盖、业务范围、数据应用、制度建设、人员力量和仪器装备仍存在短板,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主要污染物的精准监测和深度分析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仍不完善。地下水、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农业面源和温室气体监测等新划转职能的监测基础薄弱,监测网络共建共享仍需加强。大气、水、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仍不健全。水生态监测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弱,黄河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重点湖库水生态监测网络尚未建立。生态质量、生物多样性、农村环境等监测网络有待完善。与建成多领域、宽覆盖、全指标、自动化的监测网络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环境预报预警和溯源解析能力不足。全区环境空气质量(含沙尘天气)预报预警能力不足,黄河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重点湖库水质预警体系尚未建立。全区大气激光雷达组网监测、移动走航综合观测能力薄弱,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光化学成分监测滞后,针对突出环境问题或重点区域的污染溯源解析监测网络有待健全,对大气污染空间分布、成因分析、污染溯源解析、重污染过程诊断及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精细化支撑亟待加强。先进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有待加强。大数据、环境遥感、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监测业务领域应用广度和深度不足,天地一体化立体遥感监测体系尚未形成。全区跨部门各类信息未完全实现互联共享,监测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应用能力有待加强,全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不高,距离打造全面感知、实时监控的智慧监测系统仍存在差距。生态环境监测制度机制尚未健全。全区生态环境监测垂直管理改革后,区、市两级生态环境监测业务运行机制还未完全理顺,各地市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监管协同联动机制仍未有效形成。全区生态环境监测相关标准规范有待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生态环境监测市场的监管力度不足,统一备案、监督、检查、信用管理和评价制度仍有欠缺;第三方机构采样、监测活动的监督管理措施落实仍不到位,对社会化监测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立。监测队伍能力和装备水平亟待提升。全区监测技术人员数量偏少、整体业务能力偏弱、监测仪器装备短缺老旧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全区监测人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监测队伍年龄偏大、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业务培训力度不够,缺乏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基层监测队伍技术力量尤为薄弱。各市县监测仪器装备普遍短缺,部分监测仪器设备年久老化,难以满足快速、高质量、大批量监测分析要求;应急监测设备缺口大,突发事故现场污染物快速定性及定量分析能力不足。地表水、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废水、废气、土壤等仍未实现全指标监测。特征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如汞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毒有害污染物、水生生物及生物毒性等监测基础薄弱。各市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力度有待加强。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及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生态环境监测“支撑、引领、服务”的基本定位,以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目的,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着力点,全面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统筹推进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生态质量监测,加快形成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格局,努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奠定基础。(二)基本原则统一规划,全面覆盖。统一规划全区各领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拓展监测指标,在全面深化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的基础上,逐步向生态质量监测和环境风险预警拓展,实现多领域、全指标监测。明晰权责,理顺机制。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垂直管理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要求,理顺各级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划分,明晰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主体权责,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履责、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监测运行机制,凝聚多方合力,激发市场活力,实现多元监测。统筹布局,优化配置。从整体和全局高度谋划全区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坚持全区生态环境监测一盘棋,统筹推进网络、技术、装备、队伍等方面软硬件能力建设,优化全区监测资源配置,实现自治区和各地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按照“配全配强区级、做专做精市级”,结合各市实际,围绕监管目标,瞄准重点领域、突出短板和关键问题,有针对性推进自治区和各地市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科技引领,精准支撑。注重信息技术引领发展,监测技术手段向天地一体、自动智能、科学精细、集成联动的方向发展,提高监测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水平,实现快速、精准监测。(三)规划目标到2025年,布局合理、覆盖全区、功能完善、天地融合、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建成;从环境质量监测向生态质量监测、污染溯源解析、环境质量预报预警拓展的监测业务体系基本形成;权责清晰、分工明确、协同合作、运转顺畅、开放共享、多元参与的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得到有效保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形成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初步建成一支与职能任务相匹配的生态环境监测队伍;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奠定基础。监测网络精细智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延伸覆盖地下水、温室气体、生态、农业农村等领域,环境质量和污染源自动监测能力显著提升,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初步形成,建设天地一体化、实时、精准的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精准支撑环境质量预报预警、追因溯源与风险防控。体制机制运行顺畅。全区生态环境监测职责清晰,上下协同、测管联动、司法衔接等机制配套健全,监测业务“一盘棋”管理顺畅高效。企业自行监测有效落实,社会化监测市场健康有序,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参与格局成熟定型。质量管理严格规范。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体系基本完善,政府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更加严格规范,社会化监测机构质量监督措施落实到位,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切实保障。智慧监测初步实现。完善全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基本实现全区跨层级、跨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共用,数据整合集成、挖掘分析、趋势研判、可视化展示能力大幅增强,监测信息公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全区生态环境监测“一平台”、“一张图”和“一个窗口”。监测能力有效提升。补齐自治区本级、地市级和区县级监测能力短板,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具备全要素、全指标监测能力,五市及宁东基地生态环境监测站具备辖区内污染源监测、执法监测和应急监测能力,县级监测站具备现场快速监测能力,全区监测人才队伍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三、主要任务(一)深化质量监测,健全统一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按照“全面覆盖、均衡布设、功能齐全、天地融合、城乡一体”的思路,结合全区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管理需求,全面深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声、生态、农村等环境质量监测,优化完善全区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方位支撑精细化管控。1. 建立以自动监测为主的大气环境立体综合监测网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结合全区大气污染防治监管需求,健全区控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合理扩增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在宁蒙交界地区、甘宁交界地区和银川—石嘴山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增设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在空气污染较重和人口密集的县(区)、乡镇适当增设空气自动监测站点,优先在平罗县、青铜峡市、贺兰县、中宁县等县(市)增设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试点建设乡镇(街道)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对乡镇(街道)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到2025年,小微站点或单指标监测站点向污染严重的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延伸,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大气环境质量常规监测网络。专栏1宁蒙、甘宁交界大气污染传输监测宁蒙、甘宁交界区域(石嘴山市-乌海市、宁东-上海庙、中卫-阿拉善盟)大气污染物相互传输,严重影响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在宁蒙、甘宁交界区域污染传输通道建设大气超级站子站,配置颗粒物气溶胶激光雷达、高空视频瞭望设备等,建立宁蒙、甘宁边界大气环境质量实时动态监测体系,开展高空区域污染传输通量计算,明确宁蒙两自治区、甘宁两省区之间的大气环境质量联防联控责任。通过加强宁夏和内蒙古、甘肃跨界大气污染溯源分析,实现区域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与多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全区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加强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协同控制监测,按照国家负责统一规范和联网、地方负责建设和运维的模式,组建全区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加强大气细颗粒物组分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自动监测能力。在五市及宁东基地新建或升级完善大气细颗粒物组分和VOCs组分站并实施数据联网共享,实现大气细颗粒物组分和VOCs组分监测全区覆盖。在五市及宁东基地开展非甲烷总烃(NMHC)自动监测,覆盖每个城市人口密集区内的臭氧高值区域。重点在石嘴山市、银川市、吴忠市及宁东基地开展VOCs组分自动监测,布设VOCs组分自动监测点位,覆盖城市建成区、不同季节城市主导风向、臭氧高值区及重点工业园区,支撑臭氧源解析。到2025年,建成全区大气细颗粒物组分与VOCs 组分协同监测网,具备VOCs组分自动监测和PM2.5在线源解析能力。专栏2 全区细颗粒物组分与VOCs组分协同监测网建设在全区建设和完善大气细颗粒物组分与VOCs 组分协同监测网,提标改造现有银川市大气超级站和石嘴山市、吴忠市空气组分站,对现有的组分站填平补齐,升级VOCs自动和手工监测设备以及后向轨迹污染来源分析设备,新建固原市、中卫市、宁东基地大气超级站。每个地市建成1+2大气超级站(1个中心站、2个污染传输通道子站),配备激光雷达监测系统、走航监测车、汽车尾气遥感监测车等,对大气PM2.5中碳组分、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挥发性有机物等化学成分,以及气溶胶质量浓度等物理特性、颗粒物垂直分布和高空垂直温度、湿度、气压、风场等气象参数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实现对重点城市的重污染天气、雾霾、光化学烟雾等污染过程及特征的立体监测、整体分析和评价。通过填平补齐,建成覆盖全区的细颗粒物组分、VOCs激光雷达监测网和移动走航监测网,对细颗粒物和VOCs组分及浓度实现实时污染源解析监测,支撑臭氧源解析。加强全区沙尘自动监测网络建设。由自治区统一在五市及宁东基地建设并运维沙尘天气自动监测网络,更新改造或新建沙尘自动监测站,提升全区沙尘天气自动监测能力,搭建沙尘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加强对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和动态变化过程的监测,为沙尘天气预报预警提供支撑。全方位开展大气污染监测监控。综合应用车载走航、激光雷达、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等多种技术手段,以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等污染较重地市及宁东基地为重点,对气态污染物、秸秆焚烧火点、工地扬尘、露天矿山扬尘、裸露土地及堆场扬尘等进行动态监测监控,建立台账并动态更新,加强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会同交通运输、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推动城市道路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建设,优先在银川市主要交通干道沿线设立路边交通站,开展PM2.5、NOx、降尘、交通流量、噪声等一体化监测。加强与住建部门合作,推进全区建筑工地扬尘自动监测,安装PM10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并实现联网。在五市及宁东基地建设由风廓线雷达、温廓线雷达、臭氧雷达等组成的垂直气象观测系统,支撑大气污染监测预报预警。试点开展温室气体监测。着眼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转型发展,依托部分区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常规站点,优化升级现有空气站的温室气体监测功能,由自治区统一建设和运维温室气体地面监测网络,逐步开展重点城市和区域的温室气体监测。利用卫星遥感等手段在全区范围监测CO2浓度分布情况。在煤炭资源消耗较多、重化工业集中的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和宁东基地试点开展煤电、煤化工、石化、电力等行业CO2、CH4、N2O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安装温室气体排放在线监测设备,支撑温室气体减排管控。2. 构建以水质监测为主向水生态监测拓展的地表水监测网络优化完善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按照“区控点位由自治区负责、市控点位由地市负责”的工作模式,优化调整区控、市控地表水监测断面,健全手工与自动相结合的地表水环境监测体系,完善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到2025年,区控、市控监测断面覆盖辖区内重点河流、湖(库)、尾水人工湿地、入黄排水沟、重点乡镇下游和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下游、城乡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及重要水体区界、市界、县界。提升地表水自动监测能力。采用新一代水质监测智能微站等,逐步建立覆盖区市县界断面、入黄排污口、城市在(备)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拓展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站监测指标,增加重金属(如汞、砷等)、有机物、微生物、生物毒性、放射性水平等指标监测,逐步提升在(备)用地表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预警能力。增设黄河甘宁省界断面水质自动站,在中卫市南长滩新建宁夏黄河入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提标改造下河沿、清水河泉眼山、红柳沟入黄口水质自动监测站,完善入黄口水质自动监测预警功能。专栏3 全区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网络建设根据饮用水安全需要和自治区范围内地表水水源地实际情况,加强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预警,建立跨行政区的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预警系统,组网形成全区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预警网络。到2025年,在展水体放射性核素在线监测。加强伴生矿、核技术利用等辐射监测。加强自治区级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能力建设和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放射性检测实验室通过国家级资质认定,配齐配强应急物资和应急监测专用设备,建立自治区辐射事故应急监测专业队伍。推进各地市辐射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地市应急监测设备配置,实现区、市两级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联动。
  • 哈希公司地表水监测解决方案:为地表水安全助力
    近期上海黄浦江松江段水域大量漂浮死猪的情况,引起了人们对饮用水源安全的思考和讨论,地表水是人类宝贵的水源,地表水的质量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层出不穷的地表水污染事件使得公众对水质监控越来越关心。如何确保水质安全以及如何对地表水源实时监测等技术问题也成为了环保业内人士热点讨论的话题。 哈希公司作为水质监测业内一员,一直都对地表水源监测技术的开发投入了相当大的资源。哈希地表水在线监测解决方案,可以为客户提供快速、准确的实时水质监控数据。 地表水常规五参数:提供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水温等常规水质参数的检测。 蓝色卫士:可根据客户需求最多同时监控8种水质参数,并可自动根据当地水源状况监测出突发的水质变化情况并报警。在添加了客户定制数据库的情况下,蓝色卫士系统还可以根据数据库内容分析水质变化的原因,为相关部门决策及快速反应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湖泊、水库等浮标式水质检测系统 DREL2800系列便携式水质分析实验室:全面的便携式快速水质分析系统。适用于野外各种环境水质测试要求,也适用于突发事件的快速水质参数检测。 Eclox便携式水质毒性分析仪:快速分析水质综合毒性。克服了传统发光细菌法的使用限制,操作更加简单方便,可以在各种环境下快速提供水质毒性参考。可用于常规检测或突发事件的处置。 document.write("") xno = xno+1 更多信息可以致电哈希公司客户热线电话了解:400-686-8899 / 800-840-6026 更多详情请点击
  • 四川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出炉,释放大量仪器需求
    近日,四川生态环境厅公布《四川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为加快构建新时期四川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本省生态环境监测的公共服务能力,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为环境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精准、及时的决策支撑,《规划》从逐步开展碳监测评估,深化大气环境监测,拓展水生态环境监测,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监测,推进声、辐射和新污染物监测,完善生态质量监测,强化污染源和应急监测,拓展监测数据成果运用,打造产学研用创新优势,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十个方面部署了36条具体措施。环境监测离不开分析仪器的助力,《规划》多处提及新增或更换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开展多项分析技术研究,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实验室与专项实验室等,释放大量仪器需求。本文根据《规划》全文摘录如下:一、支撑低碳发展,逐步开展碳监测评估逐步提升温室气体监测能力,充分发挥成都市碳监测评估试点引领示范作用,逐步推进并落实《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构建省级温室气体监测网络,构建温室气体背景本底监测能力。在9个城市开展N2O、CH4、CO2、ODS及含氟温室气体试点监测。重建九寨沟省级背景站,并升级改造为大气和温室气体综合背景站。二、聚焦协同控制,深化大气环境监测巩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升级改造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分批完成327个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和10个省控区域(农村)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老旧设备更换。优化降水监测网络,在川南地区试点安装酸雨自动监测装备,逐步实现自动采集大气降水样品,实现酸度、电导率等指标自动化测量。构建重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自动感知网络,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非甲烷总烃(NMHC)自动监测,分批在全省15个地级城市建设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在PM2.5超标城市开展颗粒物组分监测,在O3超标和其他VOCs排放量较高城市开展VOCs组分监测。拓展大气污染溯源监测,提升四川省臭氧前体物走航感知能力,构建全省质量保障体系,省级新增19套组分在线分析设备和质控设备,新增1辆移动式方舱监测车和1辆光化学走航监测车,完善VOCs走航、单颗粒飞行时间质谱、颗粒物激光雷达等自动监测能力,分批新增18台便携式VOCs监测仪(LDAR)。强化重点工业园区污染物监测监控,工业园区设立园区站、边界站、传输站,开展空气、水等特征污染物监测,开展重点工业园区红外遥测、走航监测和视频监控。在全省20个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新建空气质量常规六参数自动监测站,在全省10个涉重金属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空气质量常规六参数和重金属指标的自动监测站,在化工园区建设大气复合站,在重点化工园区下游监控断面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三、推动三水统筹,拓展水生态环境监测组建统一的四川省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拓展自动监测覆盖范围,在沱江、岷江等重点治理流域,嘉陵江、黄河等重点保护流域新建37个左右水质自动站,在省界、重点流域交界增加重金属、有机物、营养化指标等水质自动监测指标,在涉铊、涉锑行业企业密集区域下游,依托水质自动监测站逐步加装铊、锑等特征重金属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定期升级改造国、省考水质自动监测站,分批完成37个原有地表水水站(省控及国家上收站)老旧设备更新、升级改造。建设重点湖库“水华”预警体系,通过试点构建12套湖库富营养化自动监测体系,实时反应水域内藻类生长状态,遏制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构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预警体系,开展水质预警监控,在市级或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新建和升级改造水质自动监测站200个左右,补充部分水质监测站的重金属自动监测能力。拓展水污染溯源监测,建设入河排污口自动监测监控网络,流域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试点建设自动监测设备和视频监控系统,覆盖主要污染物监测指标。四、聚焦风险防范,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能力建设。开展国家网54个背景点和1123个基础点监测(点位数还需国家最后落实),每5-10年完成一轮次,说清全省土壤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将491个国家网风险监控点位纳入省控网,每1-3年完成一轮监测,其中95个高风险监控点每年监测一次,其余396个一般风险监控点位每2-3年监测一次,及时跟踪发现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完善四川省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设置83个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并根据需要适时增补完善,覆盖地级及以上城市、重点风险源和饮用水水源地,配合国家开展相关监测工作;布设地下水质监测省控网络点位,开展重点污染企业(区域)和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源保护区地下水质试点监测工作;在地下水敏感区域增补约50个地下水在线监测站点,实现地下水自动监测预警功能。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十四五”期间,逐步实现全省所有的县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涵盖各种类型的特色村庄,监测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空气、土壤等环境要素,整体反应农村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五、强化人居健康,推进声、辐射和新污染物监测完善声环境质量感知网建设。在21个市(州)政府所在城市的192个省控声环境功能区建设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在10个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两侧,设置噪声自动监测子站共60个站点; 完善工业园区边界噪声感知网络建设,建设噪声自动监测子站系统共40个站点。完善全省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优化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和监测项目,加强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完善电磁辐射监测手段,提升电磁辐射监测能力,加强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建设以及现有老旧自动监测站的升级换代。开展调查性与研究性监测。加强重要饮用水源地抗生素、重点流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微塑料等有毒有害新型污染物等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基于高分辨率质谱的非靶标化合物筛查技术、污染成因与溯源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六、深化测管协同,强化污染源和应急监测规范排污单位自行监测。重点强化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VOCs在线监测和无组织排放监测,加强农药、化工、化学合成类制药、电子等行业和化工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特征有机物监测,优化电镀、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重金属排放监测,完善涉重、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行业厂区和危险废物填埋处置场土壤、地下水监测。鼓励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制药、橡胶等涉恶臭重点行业实施电子鼻监测,铅锌冶炼企业对排放口和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监测。推进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差异化配置应急监测设备,结合区域流域特征,为21市(州)配置便携式分光光度计、便携式测油仪、便携式有毒气体检测仪、便携式水质多参数仪、发光细菌毒性分析仪、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测油仪、紫外烟气分析仪、便携式气相色谱等应急监测设备,提升应急监测快速响应能力。针对大渡河流域存在的危险化学品、重金属等潜在风险,建设雅安市环境应急监测中心,提升大渡河流域的环境应急处置能力。七、筑牢质量底线,拓展监测数据成果运用做好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按照试点工作方案要求,规范监测基础能力,开展传感器、量子点等新型监测技术、仪器、装备探索应用。八、增强科技公关,打造产学研用创新优势强化外部协作科研水平。以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为主导,汇集全省优质监测实验室(包括第三方社会机构)、科研院所、国内重要仪器设备厂商等单位通过合作、协作或参与等形式,以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技术、分析测试技术、质控技术、高新监测技术装备研究、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技术、大气遥感监测技术、碳监测试点研究为重点,组织专家团队合力攻关,全面加强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发引领能力。健全监测技术规范体系。加强四川省特定行业或企业特征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监测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逐步扩大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先进适用团体和企业标准供给。九、坚持深化改革,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立健全新时期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规范驻市(州)监测机构工作程序、仪器设备配置和管理。加强监测能力建设。依托省级站、科研院所现有的基础,补充部分硬件设备和软件条件,建立省级特色专业实验室。建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控分析、环境健康、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与修复、环境司法鉴定、水生态监测、辐射环境应急处置专业实验室,逐步扩大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其中,四川省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增加配备先进的土壤前处理及分析仪器设备,四川省水生态监测重点实验室配置浮游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研究级显微镜、无人机等设备,辐射环境应急处置实验室,配备移动核物理测量车等24台(套、辆)仪器设备(车辆)。持续提升驻市(州)站专项业务能力。根据驻市(州)站现有条件,拟划分一类站和二类站。在划分的一类站中选建2家生态生物监测实验室、3家土壤监测专项实验室、3家重金属分析实验分中心、2家地下水监测专项实验室、1家新污染物监测专项实验室等专项实验室。其中,重金属分析实验分中心配备重金属项目测定需要的仪器设备、样品前处理装置,新污染物监测专项实验室配备新污染物筛查与分析设备,环境保护核与辐射安全重点实验室增加配备现代化的核与辐射实验室分析设备共计60余(台/套)。提升辐射监测能力。全面推进省级、市(州)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重点提升成都、绵阳、宜宾、广元、乐山、南充等6个区域站监测能力。为绵阳市、广元市、乐山市、宜宾市辐射环境监测站配备电离辐射监测与实验室分析设备共计40余(台/套),各配备1~2套选频式电磁辐射监测设备、1套电磁环境快速测量分析系统。为驻成都市、南充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配备电离辐射监测与实验室分析设备共计40余台/套。建设、升级改造广元等重点涉核市州辐射环境监测站实验室,为全省其他驻市(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配备电离辐射监测设备共计60余(台/套),各配置1套选频式电磁辐射监测设备,提升我省辐射环境机构辐射环境监测及应急处置能力。
  • “十四五”期间VOCs取代SO2
    2月25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指出:“十四五”空气质量约束性指标设置方面,将有PM2.5、优良天数、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数这五项。VOCs取代了原来的SO2指标。同时将继续强化PM2.5污染防治,加快补齐O3污染治理短板,坚定不移地推进NOx和VOCs协同减排,深入开展VOCs综合治理和源头替代,推动PM2.5与O3浓度共同下降,实现协同控制。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近两年,臭氧逐渐上升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甚至在某些省市臭氧污染已取代PM2.5成为首要污染物。为控制臭氧浓度,生态环境部发布实施了《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推进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一是制定升级版的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在规划中会针对VOCs和氮氧化物设计减排目标,同时将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纳入管控重点区域。二是研究将VOCs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通过以上信息可以了解到,今后VOCs与O3将成为污染监测治理的重中之重。VOCs,O3,PM2.5和NMHC之间的关系1、VOCs是O3与PM2.5的重要前体物石化工业、加油站、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在阳光照射的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与此同时,臭氧的生成增加大气氧化性,也会加速二次颗粒物的生成。VOCs和O3、PM2.5的形成密不可分,相互影响。2、非甲烷总烃作为VOCs排放的总量控制指标自2019年7月1日实施的《GB 37822—2019 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中对于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中明确写出,在表征 VOCs 总体排放情况时,根据行业特征和环境管理要求,可采用总挥发性有机物(以 TVOC表示)、非甲烷总烃(以 NMHC 表示)作为污染物控制项目。而在其他行业排放标准中也多次提到,以“非甲烷总烃”作为污染源排放与厂界环境空气的综合控制指标”。比如石油炼制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NMHC与O3监测标准与现状1、非甲烷总烃NMHC相关标准✦HJ604-2017《环境空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HJ 38-2017 《固定污染源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1012-2018 《环境空气和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便携式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北京地标《DB 11/T 1367—2016 固定污染源废气 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便携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山东地标《DB 37/T 3922—2020 固定污染源废气 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便携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四川地标《DB 51/T 2377—2017 固定污染源废气 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便携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黑龙江地标《DB 23/T 2019—2018 固定污染源废气 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便携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福建地标《DB 35/T 1913—2020 固定污染源废气 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便携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2、臭氧O3监测相关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 590-2010《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紫外光度法》✦JJG 1077-2012 《臭氧气体分析仪检定规程》 PF-300系列产品我公司推出的PF-300便携式甲烷、总烃非甲烷总烃测试仪系列产品可满足用户对环境空气VOCs、苯系物及O3、固定汚染源VOCs、苯系物移动监测的需求,符合国家标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遴19个学科重点支持方向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正式公布全文,包括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学科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领域等在内共21个章节,完整的阐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与相关理念。其中,在学科发展战略章节,公布了四大板块19个学科重点支持方向,这对于近几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学科发展战略依据源于知识体系逻辑结构、促进知识与应用融通、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按照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生命与医学、交叉融合四个板块构筑资助布局,夯实学科发展基础,打破学科交叉壁垒,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四个板块  基础科学板块主要由数学、力学、天文、物理、化学、地学等组成,着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科学发展,贡献人类知识体系,为各领域前沿技术创新培育先发优势。  技术科学板块主要由工程、材料科学、信息等组成,着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加强前沿技术基础研究,解决需求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提供重要技术源头供给,强化技术科学的知识基础并形成技术科学体系。  生命与医学板块主要由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等组成,着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在不断认识生命本质的同时,加强临床医学和农业科学基础研究,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交叉融合板块主要由交叉科学、管理科学等组成。以重大交叉科学问题为导向,探索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和支持交叉研究的新机制,培育新兴交叉领域的重大原创突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拓展共性知识和原理。管理科学兼顾实践需求和学科发展,坚持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探索管理活动的规律,提高水平,形成特色,为国家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1. 数学:在纯粹数学领域,瞄准处于核心地位的若干重要问题,组织优秀团队开展攻关研究;在应用数学及其与其它学科交叉领域,围绕学科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组织和承担重大任务,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做出重要贡献,显著提升我国数学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代数与几何的现代理论,现代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等前沿方向;进一步强化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前沿理论与方法;扶持数理逻辑与数学史,可计算性与复杂性理论等计算理论;关注量子计算、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交叉融合的新兴数学分支。2. 力学:优化力学学科布局,引导和激励优秀学者对力学核心科学问题开展潜心研究,努力实现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加强协同创新,促进基础研究与国家需求的有机结合,补齐技术短板,有力支撑国家经济建设。到2025年,大幅提升力学学科原始创新能力和培养优秀人才能力,显著提升学科水平和影响力,进入世界力学第一方阵。“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力学理论与方法,高速流动理论、方法与控制,复杂系统动力学机理认知及设计调控等前沿方向;持续推进极端条件下复杂介质力学与方法、多相多场功能系统的物理力学理论与方法、生命体的力学表征与调控等交叉研究;扶持分析力学、理性力学等传统研究;强化高性能力学软件、高端力学仪器等方面研究。加强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3. 天文学:针对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加强基于已有重大观测设备的科学研究,推动新天文观测设施的建设,部署系外行星等新兴研究领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到2025年,基于已建成设施产出若干重大的科研成果,总体研究水平明显提升,在航天和深空探测等领域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十四五”期间,推进暗物质和暗能量,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星系和活动星系核的形成和演化,星际介质和恒星的形成,恒星的结构、演化及其大气,恒星的晚期演化及致密天体,太阳的内部结构、大气、磁场与爆发活动,太阳系各类天体的结构、大气及其起源和演化,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与性质等方向的研究;加强光学、紫外、红外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空间天文和高能天体物理技术与方法,实验室天体物理,数值模拟方法,天文信息技术方法及海量数据处理等方向的研究;扶持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方向的研究。4. 物理学:以物理学基础问题为导向,不断积累实力,以新的科学发现推动实验方法的变革,进而开发新的技术和开拓新的应用。到2025年,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国际前沿的科学家,开辟出多个新的学科生长点,整体的研究体量和质量接近科技强国的水平。“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量子材料与器件、新奇量子体系的制备和物性操控、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及精密测量、复杂结构与介质中的电磁场和声场的机理与调控、引力波/暗物质/暗能量探测、基本费米子的性质、强相互作用力的本质、质量起源与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和受控聚变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等前沿方向;鼓励核天体物理、生物物理等交叉领域研究;强化基于物理学相关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和自由电子激光等关键大科学基础设施的研究和应用;扶持和关注理论物理、统计物理、声学等传统学科领域的发展。5. 化学:以夯基础、补短板、蕴特色、促交叉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化学学科跨越发展。到2025年,实现发展理念从跟踪并行向原创引领、研究范式从学科相对分离向融合贯通、科研评价从量化衡量向科学导向的转变。“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新范式下的分子科学与工程,超越传统体系的电化学能源,多功能耦合的化学传感与成像,免疫与神经化学生物学,生命体系多层次交互通讯的分子基础,软物质功能体系的设计、调控与理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强化分子功能体系的精确构筑,物质科学的表界面基础,分子选态与动力学,绿色合成与过程,新材料的化学创制,能源资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的化学化工基础;扶持化学与化工关键基础数据库构建,非常规条件下的传递、反应及测量,环境生态体系中关键化学物质的溯源与安全转化等;关注星际化学、可视化学、离子化学、爆炸与燃烧化学、芯片化学等。6. 纳米科学:针对高性能电子、光电子、量子和自旋等固态器件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纳米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高精准度纳米加工方法,突破制约我国纳米科技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到2025年,实现高性能纳米器件的有序集成,催生纳米技术变革和新兴产业。“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纳米材料本征性质的多尺度和跨尺度表征和调控,纳米材料合成与制备新方法,纳米催化及表界面研究;强化纳米结构及体系理论,纳米尺度极限测量,基于高性能纳米结构单元的先进宏观结构材料创制,纳米单元器件的研制及集成器件的全链条开发;扶持纳米生物医学与纳米安全,药物输运及纳米载体;关注纳米技术的变革性应用。7. 生物学:围绕生物的生理、生化、生殖、发育、遗传、进化、变异、合成、代谢以及与外界环境的互作等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系统性研究。到2025年,促进我国研究整体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人口健康与生态文明提供科技创新源动力。“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生物重要性状与环境适应,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病原微生物致病及与宿主互作,细胞命运可塑性与器官发生、衰老、再生和再造,机体功能活动的生物信息流,认知和感知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跨时空、跨尺度生物分子事件探测与解析,生命体的精准设计、改造与模拟等前沿方向;强化重要生物资源的收集、分类和评价,生物大数据管理及共享、分析与挖掘等;扶持动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传统学科,加强物种分类、运动生理、生物仿生与人工智能等薄弱方向。8. 农业科学:围绕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等主题,为农业生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重大病虫害控制、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减排固碳、林草固碳增汇、食品安全与加工制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到2025年,农业科学基础研究整体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构建完善的农业生物组学理论和技术体系,解析高产高效、优质营养、绿色生态以及生物安全所蕴含重要性状的形成机理,完善农业生物重要性状遗传改良及分子育种的理论基础;强化重要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创制和应用;加强农业碳减排和农田、林草固碳能力研究;扶持食品科学尤其是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加工与制造、食品营养与品质相关的研究领域,农业生产栽培与生理研究、农作物抗逆减灾与丰产优质的生物学基础及关键技术等薄弱方向;培植农业生物组学与大数据、智慧农业等新兴领域和学科生长点;推动农业生物人工智能设计、农业合成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发展;加强跨境农业生物重大病虫害传播规律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9. 地球科学:围绕“深空”“深海”“深地”“地球系统科学”总体框架,加强基于物理-化学-生物多参数深度交叉融合综合研究,探究固体圈层、流体圈层和生物圈层的耦合演化机制与资源环境效应。到2025年,进一步加深对地球系统过去、现今和未来及其宜居性的认识。“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地球与行星观测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系统,全球俯冲带的界面结构与性质,地球系统过程与全球变化研究,地球内/外核的结构与成分及其形成与演化,地球发动机动力学,地幔柱作用过程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机制、地球早期地质-环境背景与生命演化,地球系统模式与气候系统预测,天气和气候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地质-环境突变与富有机质沉积体的形成,资源能源形成理论及供给潜力以及基于物理-化学-生物多参数深度交叉融合的综合研究。10. 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球系统资源和环境的演变过程、相互关系及其观测和调控原理。到2025年,进一步揭示地球系统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促进对各类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认知及实践应用。“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沿线构造-气候因素对地表物质循环和环境演化的作用,陆地表层系统集成与模拟,陆地生态过程及大尺度生态系统演变模拟预测,气象水文耦合过程与灾害风险防范,安全-环境-健康耦合系统,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事件耦合系统,环境污染过程、调控与修复,环境质量演变、预测与可持续管理,地质及工程灾害的致灾机理及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污染物的环境风险与健康效应,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退化,城乡融合过程、效应与调控,区域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耦合及其调控,资源环境制衡与风险预警,地表环境变化过程与生态效应,水碳循环与全球变化以及地球系统过程的数值模拟等。11. 空间科学:建立健全天基、地基和实验室多种观测能力和研究手段,加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战略性基础研究及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原始性创新自由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和集成研究。到2025年,实现对现有空间科学科研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增强。“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行星宜居性及演化的研究,主要包括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行星际空间环境对行星宜居性的影响,行星大气及其对宜居性的影响,宜居行星物质来源及挥发分演化,近地小行星物质特性与天体运动规律、撞击效应与环境影响机理,太阳爆发活动及其行星际传输和太阳周行为,地表环境灾变及其与太阳及行星活动的关系,太阳风-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的多时空尺度结构、演化和耦合过程,空间天气、空间气候和日地联系的基本物理过程,空间天气预报和灾害性空间天气预警的模式和方法,空间天气对航空航天、通信导航等的影响等。12. 海洋科学:重点布局依托物联网技术的太空-海气界面-深海-海底的多要素立体观测网。到2025年,实现前沿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技术平台整合,提升开展跨尺度、跨圈层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层次。“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海洋动力学及其与生物地球化学、生态过程的耦合作用,极地环境快速变化与多圈层相互作用,深海多圈层物质能量循环及资源效应,高-低纬海洋过程对全球变化的驱动和响应,极地环境快速变化与多圈层相互作用,极地渔业生态系统演化与资源形成规律,海洋固-水-气演变过程和灾害机理,深海全天候原位实时观测体系,洋盆间的水体、物质、能量交换及全球效应,近海多界面耦合过程以及洋-陆边界综合观测及集成研究等。13. 材料科学:遵循材料科学自身发展规律,加强与工程科学的交叉融合,注重解决材料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贯通。到2025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新材料研究体系,我国材料科学基础研究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更好地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和人民健康等发展需求。“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金属光电磁功能材料、金属能源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高性能工程用天然橡胶材料、无机非金属信息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制造及材料生物学、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电子信息用高性能高分子与功能高分子材料,以及材料多功能集成与器件设计等前沿方向研究;强化金属材料制备科学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理论、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新概念材料人工智能设计和材料共性科学等重要基础性工作;扶持和关注材料加工与成型、理论与模拟等传统学科领域。推动材料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加强变革性材料前沿探索。14. 能源科学:能源科学领域将聚焦国家碳达峰重大战略目标,加强前瞻布局和系统部署,为推动能源革命和减污降碳提供高质量源头科技支撑。到2025年,我国能源科学领域整体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产出若干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实现若干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我国能源学科整体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以及低碳能源电力系统与电能高效高质利用的前沿研究;加强化石能源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高效利用、智慧能源系统、高密度储能、高效制氢/储氢、能源电力系统减碳与安全、极端条件电磁能应用、超导电工技术、疾病电磁诊疗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基础研究。15. 工程科学:将围绕矿业与冶金、机械设计与制造、建筑与土木、水利、环境、海洋、交通与运载等学科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突出原始创新,强化学术引领;加强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基础研究,加快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发展。到2025年,我国工程科学领域研究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在重点发展方向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形成一批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研究群体。“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非常规油气智能开采技术基础,深部资源采选充冶一体化及原位转化基础,冶金与材料加工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基础,超滑新体系和超滑零部件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结构全寿期安全保障与综合性能提升,极端环境条件下岩土工程基础理论,河流物质通量和调控基础理论,水系统协同演化与适应性调控基础理论,环境污染控制与安全保障,生态友好的海工结构物基础理论,超高速/极端服役条件下轨道交通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等重要基础问题的研究。16.信息科学:将围绕全面建设信息化和智能化社会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大支持前瞻性和原创性基础研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齐重点领域短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2025年,初步完善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逐步实现元器件、芯片、基础软件、网络通信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空天地海协同信息网络、网络安全、精准探测与信息融合处理、新型网络、类脑模型与类脑信息处理等前沿方向;继续强化安全可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智能无人系统技术、面向复杂场景的计算理论和软硬件基础、大数据与交互计算技术、电子器件、射频电路关键技术、生物与医学电子信息获取和处理等创新研究;前瞻布局太赫兹科学与技术、宽禁带半导体、多功能与高效能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新型光学技术、工业信息物理系统等学科方向。17. 数据与计算科学:将围绕社会治理、经济与金融、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需求,加大前瞻性、引领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数据存储与管理、安全与隐私等关键技术创新。到2025年,为实现大数据科学在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领域的率先应用提供支撑。“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数据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与算法、大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数据安全与隐私等重要基础问题的研究;强化数据分析与挖掘、大数据获取与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与可视分析、数据知识工程与系统等核心技术的创新;探索数据科学与计算智能融合的新型科研范式;推动面向大数据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重大基础科研平台建设;支持经济与金融、智慧城市、健康医疗、智能制造、能源环保、社会治理等应用领域中与数据和计算科学交叉问题的研究。18. 管理与经济科学:立足中国管理实践,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学科交叉,不断提升我国管理科学水平。到2025年,形成若干基于中国实践原创的管理与经济科学理论,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能力和水平,推进管理与经济规律的前沿探索,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中心和科学家群体。“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数字和智能技术驱动的管理科学理论,包括复杂系统管理、人机融合管理、决策智能理论、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新规律、城市管理的智能化转型、智慧健康医疗管理等前沿方向;强化中国管理实践的科学规律研究,包括中国企业管理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政府治理及其规律、扶贫与乡村发展机理;扶持全球变局下的管理研究,包括全球变局下的风险管理、巨变中的全球治理、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重点关注应对人类发展挑战的管理科学,包括能源转型与管理、人口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19. 医学:立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策略,强化源于临床科学问题的临床与转化研究;加强中医药理论和技术的创新性研究;大力促进学科交叉,推进医学诊疗核心技术突破。到2025年,完善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机制,实现若干重大疾病诊疗核心技术突破,取得传统中医药在疾病防治基础研究中的突破,在多个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研究队伍。“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重大疾病的代谢紊乱、免疫异常、微生态失衡等共性病理机制及防治研究,肿瘤发生与演进机制和精准诊疗策略,重大慢病病因、致病机制及预防干预,新发和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及新型防控与诊疗策略,脑发育与功能异常与脑重大疾病的关系及诊治策略,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新方法,人类生殖健康、生育障碍及出生缺陷的发病机制与防控新技术,儿童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早期防控,中医药学防治疾病的症候表型与整体疗效评价,创新药物、生物治疗、物理诊疗的新理论、新策略、新技术与新方法,基于医学大数据赋能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疾病防、诊、治新技术等领域。
  • “十四五”科创福音——四部印发“科研机构免税进口管理细则”
    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人民团体,有关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政局,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局,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国家税务总局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  根据《财政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关于“十四五”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21〕23号)、《财政部 中央宣传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民政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关于“十四五”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关税〔2021〕24号)规定,为落实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免税进口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政策,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研究制定了《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免税进口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管理细则》。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科技部 财政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  2021年9月30日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免税进口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管理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根据《财政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关于“十四五”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21〕23号)、《财政部 中央宣传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民政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关于“十四五”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关税〔2021〕24号)要求,为加强和规范对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制为企业或进入企业的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机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社会研发机构、事业单位性质社会研发机构(以下统称“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免税进口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的管理,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章 科研院所  第二条中央级科研院所是指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人民团体、有关单位举办,由中央机构编制部门批复设立,主要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公益性研究、应用技术研发的事业单位。  第三条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应向举办部门(单位)提出免税资格申请,提交中央机构编制部门批复文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以及本院所职责、机构、编制文件、章程等材料。科研院所举办部门(单位)初步审核后,以部门(单位)发函将审核后的名单及上述申报材料提交科技部进行核定。科技部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核定符合免税资格的科研院所及其所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图书馆、研究生院(以下称“科研院所”)名单,将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名单注明批次函告海关总署,并抄送财政部、税务总局。  第四条符合免税资格条件的名单内科研院所可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按规定向主管海关申请办理进口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的减免税手续。  第五条省级(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同)科技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税务、机构编制部门和科研院所所在地直属海关参照本细则明确享受政策的条件,核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省级、地市级科研院所及其所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图书馆、研究生院名单。核定结果由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函告上述科研院所所在地直属海关,注明批次,并抄送省级财政、税务部门。  第三章 科研基地  第六条科技部核定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称“科研基地”)名单,将核定后的名单函告海关总署,注明批次、单位名称(依托单位名称)等,并抄送财政部和税务总局。  第七条经核定符合免税资格的科研基地可凭本单位(非独立法人机构凭其依托单位)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等证明材料、依托单位承担减免税货物管理承诺书和其他有关材料,按规定向主管海关申请办理进口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的减免税手续。  第四章 转制科研院所  第八条转制为企业和进入企业的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机构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38号),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科研机构已转制为企业或进入企业的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机构(以下称“中央级转制院所”),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所属已转制为企业或进入企业的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机构(以下称“地方转制院所”)。  第九条科技部核定中央级转制院所名单,函告海关总署,注明批次等,并抄送财政部、税务总局。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税务部门和机构所在地直属海关核定地方转制院所名单,核定结果由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函告机构所在地直属海关,注明批次等,抄送省级财政、税务部门,并报送科技部。  第十条经核定的转制院所可持企业法人登记证书和其他有关材料,按海关规定办理免税手续;符合免税资格进入企业的转制院所持所属企业法人登记证书、所属企业承担减免税货物管理承诺书和其他有关材料,按规定向主管海关申请办理进口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的减免税手续。  第五章 社会研发机构  第十一条科技部会同民政部审核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人民团体、有关单位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社会研发机构(或新型研发机构,下同)名单。符合条件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社会研发机构(以下简称“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研发机构”)应向业务主管单位提出免税资格申请,提交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上一年度工作报告等材料。业务主管单位初步审核后,将审核后的名单及上述申报材料提交科技部核定。科技部会同民政部核定名单后,由科技部将名单函告海关总署,注明批次等,并抄送民政部、财政部、税务总局。  第十二条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会同省级民政、财政、税务部门和社会研发机构所在地直属海关核定其他符合条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研发机构名单,核定结果由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函告社会研发机构所在地直属海关,注明批次等,并抄送省级民政、财政、税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税务部门和社会研发机构所在地直属海关核定事业单位性质的社会研发机构名单,核定结果由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函告社会研发机构所在地直属海关,注明批次等,并抄送省级财政、税务部门。  第十三条经核定的社会研发机构可凭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按规定向主管海关办理进口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的减免税手续。  第六章 科研机构变更  第十四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发生分立、合并、撤销、更名、业务范围变更等情形的,科技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按照本细则规定的程序重新审核相关单位免税资格。  经审核符合免税资格的机构,自变更登记之日起,继续享受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经审核不符合免税资格的机构,自变更登记之日起停止享受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  重新审核后,科技部将审核结果函告海关总署并抄送财政部、税务总局,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将审核结果函告科研机构所在地直属海关并抄送所在省级财政、税务部门。对停止享受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机构,在函中注明停止享受政策日期。在停止享受政策之日(含)后,有关机构向海关申报进口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且已享受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应补缴税款。  第十五条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核定的省级、地市级科研院所、已转制为企业或进入企业的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机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社会研发机构、事业单位性质的社会研发机构名单,应在函告相关海关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报送科技部。上述进口单位发生名称变更等情形的,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应于函告相关海关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报送科技部。  第十六条本细则印发后,科技部开展适用“十四五”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第一批中央级科研院所、科研基地、转制科研院所、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社会研发机构名单核定工作,将核定后的第一批名单函告海关总署,抄送财政部、税务总局。  自2022年开始,科技部于每年3月底、9月底前,分两批审核上述科研机构名称、科研领域变更以及新设、合并、分立等情况,将核定后的名单注明批次函告海关总署,抄送财政部、税务总局;并于每年3月底开展上一年度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工作。  对于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一并将其依托单位函告海关。上述科研机构适用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具有有效期限的,在核定名单中注明其享受政策的有效期限,一并函告海关。  第七章 附则  第十七条经核定符合免税资格的上述机构免税进口商品范围,按照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项下免税进口商品清单执行。  第十八条上述机构在免税资格核定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科技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查实其不宜适用进口免税政策后,分别将有关情况函告海关总署、财政部、税务总局、所在地直属海关及所在省级财政、税务部门,自函告之日起停止享受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在停止享受政策之日(含)以后,有关机构向海关申报进口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且已享受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应补缴税款。  第十九条对于按照本细则核定的第一批名单中的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2021年1月1日前成立的,自2021年1月1日起享受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2021年1月1日之后成立的,科研院所自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起始之日起享受政策;科研基地自批准成立之日起享受政策,具体由科技部在第一批名单中注明享受政策起始日期;转制科研院所自取得企业法人登记证书之日或批准进入企业之日起享受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具体由科技部或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在名单中注明享受政策起始日期;社会研发机构自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有效期起始之日起享受政策。  第二十条本细则有效期为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
  • 五部门发布“十四五”期间免税进口科普仪器设备清单(第一批)
    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五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期间免税进口科普用品清单(第一批)》的通知,其中科普仪器设备类别中,用于特效场馆画面播放的银幕、激光数字投影机、数字播放系统及音响系统以及光学天象仪和高速摄影机列入第一批免税清单。具体通知如下: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十四五”期间免税进口科普用品清单(第一批)的通知国科发才〔2022〕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税务局,财政部各地监管局,国家税务总局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根据《财政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关于“十四五”期间支持科普事业发展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21〕26号)和《财政部 中央宣传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 广电总局关于“十四五”期间支持科普事业发展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关税〔2021〕27号)有关规定,现将“十四五”期间第一批免税进口科普用品清单(见附件)予以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附件:“十四五”期间免税进口科普用品清单(第一批)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2022年3月4日(此件主动公开)“十四五”期间免税进口科普用品清单(第一批)一、科普仪器设备1.用于特效场馆画面播放的银幕、激光数字投影机、数字播放系统及音响系统。2. 光学天象仪。3. 高速摄影机。本条所述商品应在以下税则号列范围内:《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2021)》(以下简称《税则》)8518.2200,8518.4000,8518.5000,8521.9019,8525.8011,8525.8031,8528.6210—8528.6990,9005.8010,9007.1010,9007.2010,9010.6000。二、科普展品图书、报纸、杂志、期刊、地图。2. 化石、标本、模型。本条所述商品应在以下税则号列范围内:《税则》49.01—49.03,49.05,9705.0000,9706.0000,“模型”不受税则号列限制。三、科普专用软件专门用于科普工作的软件及软件许可证。本条所述商品应在以下税则号列范围内:《税则》4907.0090,84.71,85.23。来源:科技部图源:科技日报
  • 环保部今起公布地表水水质实时监测数据
    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是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至今,已在主要河流的省界断面、入海口、支流汇入口以及重要湖区及国界河流上,建设了10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初步形成了覆盖我国主要水体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多年来,在地表水监测预警、跨界污染纠纷处理、省界水质目标考核、保障人民群众用水安全方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深化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充分发挥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在环境管理、水污染防治方面的实时监控与预警监视作用,落实省界目标责任制,满足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积极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性服务,环境保护部定于2009年7月1日起向社会公开发布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实时监测数据。   本次发布的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实时监测数据,主要指标包括:pH、溶解氧、CODMN、氨氮、TOC。监测频次为每四小时一次,每天动态发布六次监测数据。
  • 复盘丨地表水水质监测现状与规约
    地表水是人类可利用的宝贵资源,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分布于全球各地的地表水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世界水质检测、分析和处理领域的价值引领者,赛莱默正致力于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和机构提供我们的全套解决方案及得到广泛应用的知识体系。9月11日,由赛莱默分析仪器应用专家赵博老师主讲的在线课程《地表水水质监测现状与规约》,为大家带来关于地表水监测方面的前沿干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领略吧!讲座视频 精彩的课程听不够未来赛莱默分析仪器会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及技术工程师为大家带来更多有价值的课程,敬请关注赛莱默分析仪器官方微信平台!
  • 终于确定:地表水国控点将以自动监测为主
    p   目前,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共设置国控断面(点位)2767个,其中实施自动监测的点位为310个,占比为11%。随着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的开始,这些点位是否开展自动监测?手工监测是否有新模式?一系列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p p   昨天,环保部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视频会展开,环保部副部长翟青正式宣布: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一是手工监测全面推行采测分离模式。 /span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已针对样品采集发布了招标公告,总金额达2.66亿元。(详见: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817/226921.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 地表水国控点手工监测招标 总金额达2.66亿 /a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二是加快推进水质自动站建设。逐步建立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监测模式。 /span 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地表水自动监测仪器市场将迎来新一轮高峰,根据目前国家站的建设投资估算,总金额将近50亿元。 /p p   翟青指出,地表水监测事权上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厘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化解不当行政干预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减轻基层压力的现实需求,是加强数据应用共享、满足公众和社会需求的重要保障。总体思路是:以“国家考核、国家监测、数据共享”为原则,以确保地表水监测数据质量为核心,以提升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和水平为任务,以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和信息公开为目标,统一标准规范和质控要求,国家、地方和第三方机构各负其责,分阶段、分步骤开展国家地表水监测事权上收,上收后监测数据实行联网共享并公开。 /p p   具体来说,要完成三方面的任务: /p p   一是全面推行采测分离模式。所谓采测分离,就是将考核断面水质采样和分析测试工作交由不同单位承担,改变现行属地监测模式,从机制上与利益相关方脱钩。 /p p   二是加快推进水质自动站建设。逐步建立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监测模式,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和自动预警水平。 /p p   三是实行数据联网共享。采测分离数据由承担检测分析任务的实验室直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监测总站与各级环保部门实行数据共享。水质自动站数据也将统一联网并共享。同时开展远程质控和实时监督,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并向社会实时公开发布。 /p p   翟青强调指出,上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地方、各有关单位要按照任务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确保上收工作顺利完成。 /p p   具体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p p   一是要把握上收总体要求,本次上收范围为2050个考核断面,自今年10月起实施采测分离,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8年7月底前基本完成自动站建设 /span 。 /p p   二是要严格落实责任,各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各地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监测总站,要加强协调联动,切实负起各自责任,积极稳妥推进上收工作。 /p p   三是要加强沟通协调,环境保护部专门成立地表水监测事权上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调度与督办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进度缓慢、工作不力的,要现场督办,对工作成效明显的,要予以公开表扬。 /p p   四是要严格纪律要求,提高廉政意识,坚决遵守法律法规和八项规定要求,决不能触碰法律红线。加强监督,公开透明,确保干成事、不出事。 /p
  • 环保部称近1/4地表水被污染
    中国环保部周一发布的环境监控数据显示,中国近四分之一的地表水仍处于污染状态,甚至不能做为工业用水,而只有不到一半的地表水可以饮用。   环保部网站(www.mep.gov.cn)发布报告称,今年上半年,该部监察员对全国主要河道及湖泊的水样进行检测,仅有49.3%的地表水可以安全饮用,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中国将水质分为六个级别,前三个级别可以安全饮用并用于洗浴。四级和五级地表水占26.4%,六级占24.3%,前者仅能做为工农业用水,而後者完全不能使用。   尽管过去十年间环保部门了颁布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但依然难以遏制数以千计的小型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的污水直接排放至江河,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国内湖泊及河流藻类过度繁殖等现象。   环境部称,今年上半年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二氧化硫同比下降30.2%。但在今年上半年,监测的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
  • “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发布 重点发展这些环境监测技术
    日前,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气象局、林草局联合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规划》中明确“十四五”期间的总体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重点目标,深化生态环境健康、化学品安全、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研发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高端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引领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完善适合生态环境学科、产业特点的科技创新模式,构建面向现实与未来、适应不同区域特点、满足多主体需求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基于此,《规划》提出了十大重点任务,分别为:生态环境监测、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多污染物跨介质综合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新污染物治理、应对气候变化、支撑国际生态环境公约履约。《规划》对每一项任务都细化为不同的方向,明确了一系列重点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比如生态环境监测方面重点发展的监测技术包括了大气PM2.5与O3污染综合立体监测技术;水生态环境先进监测装备及预警技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天空地协同综合监测与评估技术;污染源多要素智能化协同监测技术; 天空地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生态环境应急多源数据智能化管理技术等。其它九大任务也分别明确了重点发展的检测或者监测技术:比如,研发污染源多污染物化学组份原位检测、便携式检测和在线质控技术等;突破室内多污染物检测、调控及净化技术;重点突破移动源近零排放、非电行业NOx超低排放、VOCs多源全过程控制和超低排放监测监管等关键技术;开展土壤和地下水中典型有毒有害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比选,建立健全标准化测试方法;开发可降解塑料降解产物分析检测技术,研发固废资源化产品及原生产品的碳标签评价基准方法;攻克高温在线检测元器件、耐蚀耐温炉衬等关键材料与部件,开发自适应协同熔炼、高温等离子转化、超声/微波场强化等核心装备;研究多介质环境中新污染物快速筛查方法、追踪溯源、监测检测技术,探索新污染物危害与人体健康作用机理;研发缺水区水资源再生及生态环境效应检测技术;开发ODS在线检测技术,建立国家和区域履约成效评估方法等。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针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是,我国生态环境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及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生态环境监测、多污染物协同综合防治技术水平尚无法支撑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二是传统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难以满足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三是常规污染物和新污染物问题叠加,环境健康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环境应对等研究需要加强。四是部分环保装备国产化水平不高,环保技术装备产业竞争力不强。五是生态环境新材料、新技术整体处于跟跑阶段,新技术与生态环境领域融合不足。六是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空前突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重大技术挑战。  (二)国际生态环境科技发展趋势。  国际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向多污染物全过程协同治理方向转变,突出解决复杂生态环境的系统问题。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的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向全过程精细化转变,实现精准施策。水、固废等污染控制由安全处置上升到循环利用新阶段,污水和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成为热点。快速有效生态环境监测、多污染物多行业全过程控制、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经济高效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开发成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重点。  针对全球问题和区域协同治理的绿色技术研发日渐成为社会关切,谋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以全球环境公约为代表的全球协同治理更加广泛。世界各国围绕联合国确立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将系统解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环境履约及跨国界污染等作为重点,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  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防控,积极推动绿色替代技术创新。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日趋严格,人群健康风险、生态安全等成为研究热点。在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及更高分辨率暴露评价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大气污染物急、慢性暴露与人群健康损害的暴露反应关系,为世界卫生组织提高环境空气质量基准/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各类新型污染物治理、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管理、化学品全过程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各种绿色替代材料和功能材料开发成为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和研究重点。  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特征更加明显,多领域取得颠覆性技术突破,技术装备呈现智能化趋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生物技术、新材料、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新兴技术手段飞速发展,多学科交叉显著推动了生态环境科技进步。生态环境监测向高精度、动态化和智能化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定向、仿生及精准调控资源技术成为重要战略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城市、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环保装备向智能化、模块化方向转变,生产制造和运营过程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三)“十四五”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需求。  为积极应对“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需要加快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污染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针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性治理不足,高精度生态环境监测不足,生态环境全链条监管、多污染协同治理及综合防控技术薄弱等问题,在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突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与绿色发展技术,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科技创新,重点开展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防治、土壤—地下水生态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减污降碳协同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区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形成多介质生态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能力。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环保产业竞争力。针对固废资源属性识别不足、风险溯源与精准调控困难,难利用固废产排量大、资源化利用率低,新型废旧物资报废问题凸显,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不足等短板,推动产品生态设计、过程清洁生产、产业链接利用、区域废物协同处置利用等重大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建立废物源头减量与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发展环境生物、环境材料、智能环境等前瞻新技术,提升支撑生态环境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环保装备产品供给能力,壮大环保产业。  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共同挑战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提出中国方案。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模型评估等基础研究落后,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亟需加强,全球气候治理及国际环境公约履约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加大对地球系统模式、重点领域温室气体减排关键技术创新,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性参与和引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升全球气候治理和环境履约能力。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生态环境健康风险应对水平。针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危害性数据、暴露评估和绿色替代技术、新污染物评估分类方法不足等问题,推进化学污染物、病原微生物、耐药细菌等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管控技术创新,研发化学品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方法,提升危险废弃物、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态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强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生态环境应对,支撑健康中国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为目标,以解决“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难点为突破口,坚持需求导向、前瞻布局、交叉融合,统筹政府和市场资源,把握好生态环境学科与其关联学科、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的关系,着力加强生态环境系统认识与调控的源头创新,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构建技术转化应用创新体系,为提升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治理、重点突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观念,强化生态环境各领域各要素协同治理,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围绕重点区域、流域、海域和热点难点问题,系统部署科技创新重点任务,集中资源,攻坚突破。  坚持深化改革、协同创新。强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政策创新深度融合,加强科技部门与行业部门和地方的协同,探索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与国家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管理与产业发展政策的联动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加强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构建多主体融合、多渠道汇集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格局与协同机制,推动生态环境问题协同解决与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学科交叉、国际合作。强化生态环境领域技术与信息、生物、材料等变革性技术的交叉融合创新,探索建立推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新机制与新模式,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履约等领域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重点目标,深化生态环境健康、化学品安全、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研发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高端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引领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完善适合生态环境学科、产业特点的科技创新模式,构建面向现实与未来、适应不同区域特点、满足多主体需求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二)具体目标。  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方面,突破一批高精度、多成分污染物多介质综合监测技术,大幅提升分析仪器关键元器件的自主知识产权水平,高通量、高灵敏、便携式大气污染监测设备实现地面至10千米智能立体探测,臭氧预报准确率大幅提升;构建覆盖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生物、耐药细菌/基因、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智能化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和风险预警技术体系,为生态环境监管、治理成效评估及科学研究提供先进技术手段。  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安全方面,创新人与自然耦合生态系统演变机制、生态产品开发与价值实现模式、流域/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构建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恢复与治理、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地上—地下与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流域控制性水库群联合生态调度、生态安全监管与风险管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入侵防控等技术,支撑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建成3~4个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典型示范区,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  多介质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面,聚焦水、大气、土壤、固废、生态等重点领域,突破多污染物、多尺度、跨介质复合污染监测预警—精准管控—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修复全链条理论与技术瓶颈,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污水资源化利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等技术研究与示范,大幅提升消除区域重污染天气调控准确率,研制一批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源头替代材料,建立涵盖绝大部分未定标高关注污染物风险管控标准,显著提高场地安全利用率,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支撑,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方面,深入认识区域物质代谢转化规律及废物资源生态环境属性交互作用机理,突破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无废工艺绿色环境过程、多源复杂固废协同利用等重大技术与装备,攻克制约废物源头减量减害与高质量循环利用的关键材料、核心器件及控制软件,提升装备的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形成多套跨产业、多场景综合解决方案,显著提高新增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支撑污染显著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构建。  新污染物治理与国际履约方面,加强高危害化学物质与新污染物危害机理、追踪溯源与综合评估模式等基础研究,加强新污染物有关化学品的绿色替代标准与技术创新,开发一批高通量/高内涵毒性测试与计算预测技术,构建国家化学物质生态环境危害和暴露信息数据库,突破病原微生物、耐药细菌核酸与活性快速定量检测等技术瓶颈,构建新污染物/化学品/病原微生物/耐药细菌/耐药基因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控技术体系,建立典型区域、流域、废物、新污染物的全过程生态环境风险控制技术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重点领域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重点突破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示范。开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与替代技术研发,加强碳中和前沿颠覆性技术探索,开展百万吨级CCUS全流程工程示范。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与评估,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研究,推动我国气候变化适应技术创新与示范。  四、重点任务  (一)生态环境监测。  1. 大气PM2.5与O3污染综合立体监测技术。  突破大气PM2.5与O3及其主要前体物的精准探测、智能关联感知、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技术;自主研发高时空分辨大气立体观测技术装备、现场快速监测为主的污染源监测技术、便携式仪器设备及大气汞监测技术装备;重点突破在用汽油车高蒸发排放VOCs识别、柴油车和非道路高NOx快速检测及面向国六车的分布式车载诊断检测和在线监控大数据管理应用等技术和设备;研究大气恶臭污染在线监测、影响评价、精准溯源技术;构建业务化立体观测网络,建立基于立体监测的大数据融合分析平台,形成大气多要素智能立体监测—质量控制和保证—大数据综合分析技术体系;研发全组分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层消耗物质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在典型地区开展业务化应用示范,满足新时期大气PM2.5与O3协同防控需求。  2. 水生态环境先进监测装备及预警技术。  研发地表水多指标自动监测设备、部件与配套标准样品,重点研发免/少试剂小型监测设备;发展污染源偷漏排预警与污染溯源技术;研究水污染物通量监测关键技术,构建河流—入海口—海湾/海岸带协同的水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发空间大尺度遥感监测与反演技术,建立全流域及近海的监测—预警—预测信息平台。  3.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天空地协同综合监测与评估技术。  开展多源遥感、实时监控等大数据协同分析,研究重要生态环境空间人类活动干扰快速识别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破坏影响评估技术方法;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成效监测及评估技术体系;突破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和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生态环境遥感和地面监测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实现地面点监测数据与遥感监测数据的有机融合,形成高可信度、高精度、可业务化的区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在典型地区开展综合监管与评估业务化应用示范。  4. 污染源多要素智能化协同监测技术。  开发高灵敏度高稳定性智能化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重金属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场地土壤重点污染物原位在线检测技术与智能设备,地下储罐、管道周边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隐患快速检测设备,场地污染现场检测与监管一体化技术与移动式装备;研发基于薄膜界面探测技术的污染地块现场检测技术,场地土壤中恶臭物质识别、检测和控制关键技术,完善卫星遥感、走航观测与污染源自动监测等协同执法监测技术;研究建立污染源多维度自动监控技术及全过程质控体系。  5. 天空地温室气体监测技术。  开展典型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源排放、城市碳排放监测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区域尺度碳排放通量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温室气体自主监测设备研发,开展碳监测卫星遥感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星地协同高精度温室气体遥感自主反演及多源卫星数据融合同化研究,开展受控温室气体泄漏风险现场试验。  6. 生态环境应急多源数据智能化管理技术。  整合水质、水文和生物等多源数据和预警模型,构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生态环境风险分级预警、应急监测响应的智能化技术平台;研究重大突发生态环境事件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典型新污染物的溯源解析技术、监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开发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便携、走航等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新技术与新装备并开展示范应用。  (二)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  1. 城镇水生态修复及雨污资源化技术。  研究气候变化等多重胁迫下区域水生态环境响应机制,研发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排水系统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范式;开发城镇韧性排水管网运行维护技术及雨污水、污泥绿色低碳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建立城镇排水系统与水生态环境过程模拟技术平台,研发厂—网—河—湖—岸联动的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典型城市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的“三水”协同治理示范工程。  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研发农业面源径流污染源头阻断技术,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养殖废水与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技术水平,建立基于农牧业生产特点的污、废污染协同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高关注农药等污染物多尺度多介质输移过程和转归机制,突破农牧业生产中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构建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恢复模式;开展典型小流域/区域应用示范,形成自然融合的美丽乡村水生态环境建设范式。  3. 工业废水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构建以生物毒性及特征污染物控制为目标的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可行技术体系;开展高毒废水致毒物质甄别,建立工业废水中高致毒化学品清单;发展难降解有机物强化氧化技术与绿色分离装备,开发废水源头减排、资源回收、能源利用与毒性削减多目标协同处理技术;研发高盐废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适用技术,创新废盐资源化与利用途径;建立工厂废水与园区综合废水协同处理与高效回用新模式并开展示范。  4. 饮用水绿色净化与韧性系统构建技术。  研究建立不同流域不同类型水源风险污染物优控清单,开发水源地水质预警、调控与修复技术;研发少药剂、短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工艺与装备及特殊水源的可持续净化技术;开发管网水质稳定维持及漏损检测控制与龙头水质保障技术;研究高韧性供水系统理论,开发供水系统全过程模拟基础模型,发展新型智慧化供水系统建设与运维技术并在典型地区开展示范。  5. 地表—地下统筹水生态环境修复与智慧化管控技术。  开发河湖库及地下水物理与数值模拟基础模型,突破水系统健康诊断与病因识别及预测预警技术;研究重点流域、重点湖泊水循环及地表、地下水生态环境耦合作用与演化机制、地下水污染扩散机制及风险管控技术;突破地上—地下统筹的生态环境实体与数值模拟及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地表—地下水生态环境协同修复及地下水安全回补技术;突破多目标优化的智慧管控模型及算法,研究多尺度水生态环境精准溯源、实时模拟、前瞻评估和智慧管控一体化技术及示范。  6. 水生态完整性保护修复技术。  研发重点流域水生态完整性评估技术,突破流域“水文—水动力—水质—水生物”多过程协同的系统耦合模拟预测技术,研究梯级水库拆除、水生生境改变、航运、十年禁渔政策等人类活动对水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着力研发河湖自然缓冲带恢复、湖泊藻类水华控制、生态保育功能湿地构建、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构建、自然岸线稳定修复等技术。  (三)大气污染防治。  1. 动态源清单与大气环境自适应智能模拟技术。  研发污染源多污染物化学组份原位检测、便携式检测和在线质控技术;建立关键活性物种源排放表征和校验技术,构建颗粒物和VOCs源排放化学特征谱库,开发动态源排放清单平台和数据产品;构建多尺度自适应环境大气动力学模式与再分析数据集,研发臭氧和细颗粒物智能预测和溯源仿真技术,实现7~14天多尺度空气质量逐时预报预测。  2. 多尺度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跨介质的耦合机制。  阐明PM2.5与O3的污染成因、耦合机制及与前体物排放的非线性关系,构建基于大气氧化性调控的PM2.5与O3协同控制原理;揭示多污染物在大气—地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解析氮碳硫汞等循环过程对区域空气质量和调控策略的影响;量化气候变化对污染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及其对重污染的贡献,提出气候友善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策略。  3. 大气复合污染健康损害机制与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  阐明大气污染组分和生物气溶胶的人体暴露特征、健康危害及其机制,构建居民对大气污染响应的全系列健康效应谱,研究大气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确定原理及方法;研发高精度近地面道路交通特征污染物暴露评价技术,评估大气污染的疾病负担;研究大气沉降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机制与剂量—响应关系以及大气典型污染物生态环境基准制定的理论与方法;突破室内多污染物检测、调控及净化技术与核心材料,构建面向突发事件的室内空气净化与病原体消杀技术。  4. 多污染物源排放全流程高效协同治理与资源化技术。  重点突破移动源近零排放、非电行业NOx超低排放、VOCs多源全过程控制和超低排放监测监管等关键技术,研发多污染物全流程高效协同治理与资源化、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等关键技术和智能化装备,构建多污染物低成本超低排放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技术体系,选择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开展工程示范,支撑重点行业实现多污染物超低排放。  5. 多污染物多尺度跨行业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  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的费效评估,突破多目标协同减排路径优化、多部门跨区域协同调控、重污染过程预警与实时评估等关键技术,开发能源—大气环境精细化动态耦合与减污降碳评估模型,构建PM2.5与O3协同控制智慧决策支持平台。  (四)土壤污染防治。  1. 土壤复合污染成因、风险基准与绿色修复机制。  明确我国土壤复合污染时空特征、扩散转化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土壤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微塑料、纳米颗粒材料、全氟化合物、病原菌等新污染物的赋存特征和毒性机制,评估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生态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建立不同区域土壤和地下水主要污染物的生态环境基准,构建土壤复合污染多介质协同治理与绿色可持续修复理论及方法。  2. 农用地污染修复和可持续安全利用技术。  研发农用地土壤重金属长效钝化和减量化、有机物污染土壤协同增效生物修复、无机—有机复合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等,建立农用地土壤污染分区精准治理与可持续安全利用技术模式;发展经济高效安全的农用地土壤白色塑料、微塑料及其他添加剂污染治理技术;因地制宜形成“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农业源污染防治成套技术模式。  3. 土壤污染精准识别与智能监管技术。  研发高精度、多功能、弱扰动的土壤与地下水现场原位采集技术;研发土壤污染科学评估、多维精细刻画和精准预测预警技术;开展土壤污染物的累积变化趋势及预测预警方法研究;开展土壤和地下水中典型有毒有害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比选,建立健全标准化测试方法;建立土壤生态环境大数据与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拟建、在产和退役场地土壤污染全链条智慧监测与防控。  (五)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  1. 固废风险智能感知与数字化管控技术。  研究固废污染跨介质迁移转化与阻断调控机制,形成多场景跨尺度风险溯源调控技术;突破固废4D
  • 仪器技术发展作为重点目标列入《“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11月2日,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气象局和林草局五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了当前生态环境领域的形势与需求,包括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国际生态环境科技发展趋势和“十四五”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需求。《规划》强调了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目标,其中明确指出“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方面,突破一批高精度、多成分污染物多介质综合监测技术,大幅提升分析仪器关键元器件的自主知识产权水平,高通量、高灵敏、便携式大气污染监测设备实现地面至10千米智能立体探测,臭氧预报准确率大幅提升”。《规划》还明确了生态环境监测、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多污染物跨介质综合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新污染物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和支撑国际生态环境公约履约等十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提出“自主研发高时空分辨大气立体观测技术装备、现场快速监测为主的污染源监测技术、便携式仪器设备及大气汞监测技术装备”。以下为《规划》原文: “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针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是,我国生态环境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及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生态环境监测、多污染物协同综合防治技术水平尚无法支撑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二是传统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难以满足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三是常规污染物和新污染物问题叠加,环境健康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环境应对等研究需要加强。四是部分环保装备国产化水平不高,环保技术装备产业竞争力不强。五是生态环境新材料、新技术整体处于跟跑阶段,新技术与生态环境领域融合不足。六是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空前突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重大技术挑战。  (二)国际生态环境科技发展趋势。  国际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向多污染物全过程协同治理方向转变,突出解决复杂生态环境的系统问题。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的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向全过程精细化转变,实现精准施策。水、固废等污染控制由安全处置上升到循环利用新阶段,污水和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成为热点。快速有效生态环境监测、多污染物多行业全过程控制、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经济高效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开发成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重点。  针对全球问题和区域协同治理的绿色技术研发日渐成为社会关切,谋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以全球环境公约为代表的全球协同治理更加广泛。世界各国围绕联合国确立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将系统解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环境履约及跨国界污染等作为重点,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  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防控,积极推动绿色替代技术创新。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日趋严格,人群健康风险、生态安全等成为研究热点。在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及更高分辨率暴露评价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大气污染物急、慢性暴露与人群健康损害的暴露反应关系,为世界卫生组织提高环境空气质量基准/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各类新型污染物治理、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管理、化学品全过程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各种绿色替代材料和功能材料开发成为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和研究重点。  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特征更加明显,多领域取得颠覆性技术突破,技术装备呈现智能化趋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生物技术、新材料、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新兴技术手段飞速发展,多学科交叉显著推动了生态环境科技进步。生态环境监测向高精度、动态化和智能化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定向、仿生及精准调控资源技术成为重要战略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城市、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环保装备向智能化、模块化方向转变,生产制造和运营过程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三)“十四五”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需求。  为积极应对“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需要加快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污染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针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性治理不足,高精度生态环境监测不足,生态环境全链条监管、多污染协同治理及综合防控技术薄弱等问题,在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突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与绿色发展技术,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科技创新,重点开展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防治、土壤—地下水生态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减污降碳协同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区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形成多介质生态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能力。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环保产业竞争力。针对固废资源属性识别不足、风险溯源与精准调控困难,难利用固废产排量大、资源化利用率低,新型废旧物资报废问题凸显,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不足等短板,推动产品生态设计、过程清洁生产、产业链接利用、区域废物协同处置利用等重大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建立废物源头减量与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发展环境生物、环境材料、智能环境等前瞻新技术,提升支撑生态环境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环保装备产品供给能力,壮大环保产业。  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共同挑战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提出中国方案。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模型评估等基础研究落后,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亟需加强,全球气候治理及国际环境公约履约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加大对地球系统模式、重点领域温室气体减排关键技术创新,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性参与和引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升全球气候治理和环境履约能力。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生态环境健康风险应对水平。针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危害性数据、暴露评估和绿色替代技术、新污染物评估分类方法不足等问题,推进化学污染物、病原微生物、耐药细菌等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管控技术创新,研发化学品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方法,提升危险废弃物、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态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强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生态环境应对,支撑健康中国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为目标,以解决“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难点为突破口,坚持需求导向、前瞻布局、交叉融合,统筹政府和市场资源,把握好生态环境学科与其关联学科、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的关系,着力加强生态环境系统认识与调控的源头创新,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构建技术转化应用创新体系,为提升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治理、重点突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观念,强化生态环境各领域各要素协同治理,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围绕重点区域、流域、海域和热点难点问题,系统部署科技创新重点任务,集中资源,攻坚突破。  坚持深化改革、协同创新。强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政策创新深度融合,加强科技部门与行业部门和地方的协同,探索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与国家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管理与产业发展政策的联动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加强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构建多主体融合、多渠道汇集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格局与协同机制,推动生态环境问题协同解决与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学科交叉、国际合作。强化生态环境领域技术与信息、生物、材料等变革性技术的交叉融合创新,探索建立推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新机制与新模式,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履约等领域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重点目标,深化生态环境健康、化学品安全、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研发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高端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引领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完善适合生态环境学科、产业特点的科技创新模式,构建面向现实与未来、适应不同区域特点、满足多主体需求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二)具体目标。  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方面,突破一批高精度、多成分污染物多介质综合监测技术,大幅提升分析仪器关键元器件的自主知识产权水平,高通量、高灵敏、便携式大气污染监测设备实现地面至10千米智能立体探测,臭氧预报准确率大幅提升;构建覆盖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生物、耐药细菌/基因、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智能化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和风险预警技术体系,为生态环境监管、治理成效评估及科学研究提供先进技术手段。  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安全方面,创新人与自然耦合生态系统演变机制、生态产品开发与价值实现模式、流域/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构建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恢复与治理、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地上—地下与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流域控制性水库群联合生态调度、生态安全监管与风险管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入侵防控等技术,支撑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建成3~4个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典型示范区,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  多介质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面,聚焦水、大气、土壤、固废、生态等重点领域,突破多污染物、多尺度、跨介质复合污染监测预警—精准管控—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修复全链条理论与技术瓶颈,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污水资源化利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等技术研究与示范,大幅提升消除区域重污染天气调控准确率,研制一批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源头替代材料,建立涵盖绝大部分未定标高关注污染物风险管控标准,显著提高场地安全利用率,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支撑,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方面,深入认识区域物质代谢转化规律及废物资源生态环境属性交互作用机理,突破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无废工艺绿色环境过程、多源复杂固废协同利用等重大技术与装备,攻克制约废物源头减量减害与高质量循环利用的关键材料、核心器件及控制软件,提升装备的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形成多套跨产业、多场景综合解决方案,显著提高新增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支撑污染显著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构建。  新污染物治理与国际履约方面,加强高危害化学物质与新污染物危害机理、追踪溯源与综合评估模式等基础研究,加强新污染物有关化学品的绿色替代标准与技术创新,开发一批高通量/高内涵毒性测试与计算预测技术,构建国家化学物质生态环境危害和暴露信息数据库,突破病原微生物、耐药细菌核酸与活性快速定量检测等技术瓶颈,构建新污染物/化学品/病原微生物/耐药细菌/耐药基因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控技术体系,建立典型区域、流域、废物、新污染物的全过程生态环境风险控制技术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重点领域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重点突破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示范。开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与替代技术研发,加强碳中和前沿颠覆性技术探索,开展百万吨级CCUS全流程工程示范。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与评估,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研究,推动我国气候变化适应技术创新与示范。  四、重点任务  (一)生态环境监测。  1. 大气PM2.5与O3污染综合立体监测技术。  突破大气PM2.5与O3及其主要前体物的精准探测、智能关联感知、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技术;自主研发高时空分辨大气立体观测技术装备、现场快速监测为主的污染源监测技术、便携式仪器设备及大气汞监测技术装备;重点突破在用汽油车高蒸发排放VOCs识别、柴油车和非道路高NOx快速检测及面向国六车的分布式车载诊断检测和在线监控大数据管理应用等技术和设备;研究大气恶臭污染在线监测、影响评价、精准溯源技术;构建业务化立体观测网络,建立基于立体监测的大数据融合分析平台,形成大气多要素智能立体监测—质量控制和保证—大数据综合分析技术体系;研发全组分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层消耗物质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在典型地区开展业务化应用示范,满足新时期大气PM2.5与O3协同防控需求。  2. 水生态环境先进监测装备及预警技术。  研发地表水多指标自动监测设备、部件与配套标准样品,重点研发免/少试剂小型监测设备;发展污染源偷漏排预警与污染溯源技术;研究水污染物通量监测关键技术,构建河流—入海口—海湾/海岸带协同的水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发空间大尺度遥感监测与反演技术,建立全流域及近海的监测—预警—预测信息平台。  3.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天空地协同综合监测与评估技术。  开展多源遥感、实时监控等大数据协同分析,研究重要生态环境空间人类活动干扰快速识别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破坏影响评估技术方法;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成效监测及评估技术体系;突破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和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生态环境遥感和地面监测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实现地面点监测数据与遥感监测数据的有机融合,形成高可信度、高精度、可业务化的区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在典型地区开展综合监管与评估业务化应用示范。  4. 污染源多要素智能化协同监测技术。  开发高灵敏度高稳定性智能化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重金属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场地土壤重点污染物原位在线检测技术与智能设备,地下储罐、管道周边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隐患快速检测设备,场地污染现场检测与监管一体化技术与移动式装备;研发基于薄膜界面探测技术的污染地块现场检测技术,场地土壤中恶臭物质识别、检测和控制关键技术,完善卫星遥感、走航观测与污染源自动监测等协同执法监测技术;研究建立污染源多维度自动监控技术及全过程质控体系。  5. 天空地温室气体监测技术。  开展典型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源排放、城市碳排放监测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区域尺度碳排放通量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温室气体自主监测设备研发,开展碳监测卫星遥感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星地协同高精度温室气体遥感自主反演及多源卫星数据融合同化研究,开展受控温室气体泄漏风险现场试验。  6. 生态环境应急多源数据智能化管理技术。  整合水质、水文和生物等多源数据和预警模型,构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生态环境风险分级预警、应急监测响应的智能化技术平台;研究重大突发生态环境事件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典型新污染物的溯源解析技术、监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开发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便携、走航等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新技术与新装备并开展示范应用。  (二)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  1. 城镇水生态修复及雨污资源化技术。  研究气候变化等多重胁迫下区域水生态环境响应机制,研发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排水系统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范式;开发城镇韧性排水管网运行维护技术及雨污水、污泥绿色低碳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建立城镇排水系统与水生态环境过程模拟技术平台,研发厂—网—河—湖—岸联动的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典型城市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的“三水”协同治理示范工程。  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研发农业面源径流污染源头阻断技术,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养殖废水与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技术水平,建立基于农牧业生产特点的污、废污染协同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高关注农药等污染物多尺度多介质输移过程和转归机制,突破农牧业生产中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构建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恢复模式;开展典型小流域/区域应用示范,形成自然融合的美丽乡村水生态环境建设范式。  3. 工业废水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构建以生物毒性及特征污染物控制为目标的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可行技术体系;开展高毒废水致毒物质甄别,建立工业废水中高致毒化学品清单;发展难降解有机物强化氧化技术与绿色分离装备,开发废水源头减排、资源回收、能源利用与毒性削减多目标协同处理技术;研发高盐废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适用技术,创新废盐资源化与利用途径;建立工厂废水与园区综合废水协同处理与高效回用新模式并开展示范。  4. 饮用水绿色净化与韧性系统构建技术。  研究建立不同流域不同类型水源风险污染物优控清单,开发水源地水质预警、调控与修复技术;研发少药剂、短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工艺与装备及特殊水源的可持续净化技术;开发管网水质稳定维持及漏损检测控制与龙头水质保障技术;研究高韧性供水系统理论,开发供水系统全过程模拟基础模型,发展新型智慧化供水系统建设与运维技术并在典型地区开展示范。  5. 地表—地下统筹水生态环境修复与智慧化管控技术。  开发河湖库及地下水物理与数值模拟基础模型,突破水系统健康诊断与病因识别及预测预警技术;研究重点流域、重点湖泊水循环及地表、地下水生态环境耦合作用与演化机制、地下水污染扩散机制及风险管控技术;突破地上—地下统筹的生态环境实体与数值模拟及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地表—地下水生态环境协同修复及地下水安全回补技术;突破多目标优化的智慧管控模型及算法,研究多尺度水生态环境精准溯源、实时模拟、前瞻评估和智慧管控一体化技术及示范。  6. 水生态完整性保护修复技术。  研发重点流域水生态完整性评估技术,突破流域“水文—水动力—水质—水生物”多过程协同的系统耦合模拟预测技术,研究梯级水库拆除、水生生境改变、航运、十年禁渔政策等人类活动对水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着力研发河湖自然缓冲带恢复、湖泊藻类水华控制、生态保育功能湿地构建、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构建、自然岸线稳定修复等技术。  (三)大气污染防治。  1. 动态源清单与大气环境自适应智能模拟技术。  研发污染源多污染物化学组份原位检测、便携式检测和在线质控技术;建立关键活性物种源排放表征和校验技术,构建颗粒物和VOCs源排放化学特征谱库,开发动态源排放清单平台和数据产品;构建多尺度自适应环境大气动力学模式与再分析数据集,研发臭氧和细颗粒物智能预测和溯源仿真技术,实现7~14天多尺度空气质量逐时预报预测。  2. 多尺度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跨介质的耦合机制。  阐明PM2.5与O3的污染成因、耦合机制及与前体物排放的非线性关系,构建基于大气氧化性调控的PM2.5与O3协同控制原理;揭示多污染物在大气—地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解析氮碳硫汞等循环过程对区域空气质量和调控策略的影响;量化气候变化对污染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及其对重污染的贡献,提出气候友善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策略。  3. 大气复合污染健康损害机制与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  阐明大气污染组分和生物气溶胶的人体暴露特征、健康危害及其机制,构建居民对大气污染响应的全系列健康效应谱,研究大气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确定原理及方法;研发高精度近地面道路交通特征污染物暴露评价技术,评估大气污染的疾病负担;研究大气沉降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机制与剂量—响应关系以及大气典型污染物生态环境基准制定的理论与方法;突破室内多污染物检测、调控及净化技术与核心材料,构建面向突发事件的室内空气净化与病原体消杀技术。  4. 多污染物源排放全流程高效协同治理与资源化技术。  重点突破移动源近零排放、非电行业NOx超低排放、VOCs多源全过程控制和超低排放监测监管等关键技术,研发多污染物全流程高效协同治理与资源化、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等关键技术和智能化装备,构建多污染物低成本超低排放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技术体系,选择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开展工程示范,支撑重点行业实现多污染物超低排放。  5. 多污染物多尺度跨行业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  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的费效评估,突破多目标协同减排路径优化、多部门跨区域协同调控、重污染过程预警与实时评估等关键技术,开发能源—大气环境精细化动态耦合与减污降碳评估模型,构建PM2.5与O3协同控制智慧决策支持平台。  (四)土壤污染防治。  1. 土壤复合污染成因、风险基准与绿色修复机制。  明确我国土壤复合污染时空特征、扩散转化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土壤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微塑料、纳米颗粒材料、全氟化合物、病原菌等新污染物的赋存特征和毒性机制,评估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生态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建立不同区域土壤和地下水主要污染物的生态环境基准,构建土壤复合污染多介质协同治理与绿色可持续修复理论及方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