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省重点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省重点实验室专题为您整合省重点实验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省重点实验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省重点实验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省重点实验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省重点实验室话题讨论。

省重点实验室相关的资讯

  • 山东科大4个实验室获批为省重点实验室
    近日,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实验室”、“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实验室”、“基础地理信息与数字化技术实验室”、“矿山机械工程实验室”4个实验室顺利通过2009年新建省重点实验室评估论证,正式获批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新的突破。   此次我省批准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共有33个,其中高校立项26个。山东科技大学有4个实验室入围,与山东大学并列第一,并在科技厅、财政厅组织的绩效考评中成绩优异,获资助建设经费100万元。至此,包括2004年获批的“矿业安全工程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2008年获批的“机器人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省重点实验室数量已达6个,在省属高校中居于首位。
  • 干旱生境作物学实验室成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记者2月26日从省科技厅获悉,科技部近日批准新建的34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我省依托甘肃农业大学申报的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批。   据介绍,该实验室以西北干旱生境主要作物马铃薯、小麦、玉米、油菜和啤酒大麦等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干旱生境作物生物学基础、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和作物生产系统管理研究,通过作物生物学特性和改良和重塑、作物适生境的人工创造、作物生产与要素关系的优化调控,实现抗旱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安全和环境友好的目标。
  • 山西拟新建2个省重点实验室
    日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立项建设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的公示》。根据《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晋政办发〔2021〕42号)、《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晋科发〔2021〕95号)等规定,省科技厅拟立项建设“汾河流域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安全”等2个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向社会予以公示,公示期至2023年6月11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拟立项建设名单名称依托单位组织单位负责人汾河流域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安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太原师范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山西低碳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教育厅梁卫国智能优化计算与区块链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太原师范学院、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山西省教育厅王川龙《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晋科发〔2021〕95号)明确,申请新建重点实验室,须有相对集中的实验用房和办公场所,实验室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有先进、完备的科研条件和设施,仪器设备原值在1000万元以上,并能统一管理,开放使用;围绕研究方向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相应的研究团队,固定科研人员不少于25人,具备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等。山西省科技厅根据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结果和评估结果确定专项经费支持计划,并对新建重点实验室给予引导性支持;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资助由重点实验室直接使用、与重点实验室任务直接相关的日常运行维护、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开放课题、学术交流合作、自主选题研究等;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应根据省科技厅专项经费支持计划,对重点实验室给予相应配套经费支持。
  • 省部共建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7月12日,省科技厅在穗主持召开了华南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方案论证会,朱作言、赵国屏、邓子新3位院士等专家通过建设方案,这意味着广东省属科研院所第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建设阶段。   据了解,该实验室所包括的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微生物应用新技术公共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许多重点的科技项目,主持和参与50多个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 获得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30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 还申请发明专利146项。
  • 宁夏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进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
    近日,宁夏组织申报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在2009年新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评审工作中被科技部批准命名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宁夏在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命名“天然气转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又一获得此项殊荣且由科技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共同培育和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立足宁夏、面向西北,围绕土地退化机理与荒漠化防治,草地资源、生态与环境,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水环境,生态经济与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研究土地退化生态方面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问题,实现知识创新,为相关学科领域和行业提供研究成果和技术储备。通过研究开发与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使实验室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解决区域生态建设重大问题、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同时,通过生态学科建设,面向国内外吸引、汇集一批著名学者和专家,培养一批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研究所需的高层次人才。   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加强和指导地方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实验室的建设将成为地方实验室的示范工程,为推进宁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 安徽:力争3年时间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300家省重点实验室
    4月21日,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公布《安徽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行动实施方案(试行)》(下称《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优化任务。到2025年,面向安徽省科技创新发展“336614”重点领域,布局建设(重组)省实验室1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300家左右(其中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100家左右)。《方案》明确,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每年给予实验室不少于200万元的稳定运行经费,作为验收和评估的必要条件;省和市县依据其创新成果产出等绩效情况择优给予资金补助或定向科技项目支持;省对成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给予1000万元资金补助,完善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省级创新平台政策支持衔接。《方案》全文如下:安徽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行动实施方案(试行)安徽省级实验室体系包含省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是我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省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汇聚创新人才、推动学科发展、产出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支撑和载体,但与新形势下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比,还存在学科和领域布局不适应发展需求,原始创新和产学研融通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精神和重塑我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要求,拟重组优化安徽省级实验室体系,进一步明晰实验室定位,切实发挥实验室作用,更好地支撑引领我省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发展。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强省建设为牵引,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化融通发展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整合集聚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系统构建以省实验室为核心、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目标明确、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省级实验室体系,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为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动能。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推进资源优化整合,避免布局交叉重复,分类别、分领域、分批次推进重组。选择部分单位先行开展重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需求导向,突出能力。围绕国家战略和我省发展重大需求,坚持任务导向,积极支持实验室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任务,强化提出和组织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和机制,实现我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从有高峰到筑高原的跃升。企校联合,科产融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扩大以企业为主体组建实验室比例,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实验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牵头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绩效导向,完善机制。完善与省级实验室目标定位相一致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三、重组目标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优化任务。到2025年,面向我省科技创新发展“336614”重点领域(3大科创引领高地、3大战略优势领域、6大基础引领领域、6大应用倒逼领域和14个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布局建设(重组)省实验室1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300家左右(其中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100家左右),建立健全“核心平台+创新网络+任务协同+人才支撑”的实验室创新生态架构,全面提升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研究能力,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突破一批基础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领跑并跑的高水平、标志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四、重组任务(一)科学布局建设省实验室1. 明晰定位使命。省实验室是面向国家战略和安徽发展重大需求,有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凝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创新合作,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融通,在省内外具有显著特色优势和影响力的综合性、交叉性、引领性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是省级最高层次的科学与工程研究类科技创新平台。省实验室是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的战略后备力量,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有效联动。2. 优化领域布局。突出需求导向、任务导向,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统筹谋划设计,聚焦我省科技创新“336614”重点领域和科大硅谷等重点区域,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布局建设省实验室。3. 创新组建模式。采取省市联动、部门协同、以市和组建单位为主,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市场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方式,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打造省实验室升级版。支持我省优势高校院所、领军企业牵头,由战略科学家领衔,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整合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和优势科研力量共建省实验室;支持引进集聚国内外名校名院名所名企等共建省实验室。新布局建设的省实验室按照新型科研实体管理运行,注册为独立法人,或为依托单位二级独立机构,具有独立场地、设备和人员,实行实体化运行。(二)重组优化省重点实验室1. 明晰定位使命。省重点实验室是面向学科前沿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基础科学、工程科学和学科前沿交叉发展细分领域,主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聚集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的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创新平台骨干力量,是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的后备力量,与省实验室共同构成梯次布局的省级实验室体系。分为高校院所类、企业类、联合共建类三个类别。高校院所类:依托在皖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以服务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基础、前沿、新兴、交叉、特色学科领域布局建设,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研究,集聚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学科。企业类:依托在皖科技领军企业、骨干企业等建设,围绕我省十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产业化,辐射带动我省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联合共建类: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为主体,与具有应用型优势特色的在皖高校院所联合共建,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开展应用基础、前沿科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高校重点学科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领域优化发展。2. 优化领域布局。聚焦我省科技创新发展“336614”重点领域,特别是重要产业链创新链的断链、卡链和薄弱环节,依托我省高峰(培育)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加强省重点实验室规划布局。优先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硅谷等科技创新高地以及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较少或空白地区(行业)布局建设。3. 明确重组路径。按照“新建一批、整合一批、调整一批、撤销一批”的思路,推进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新建一批。坚持以增量带动存量结构优化,依托在皖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基础、前沿、新兴、交叉、特色学科领域布局建设省重点实验室;依托科技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凝练研究方向,新组建省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强强联手,产学研结合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整合一批。按照省重点实验室的目标定位、科研任务、人才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新要求,指导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部门等,根据本系统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内部整合。对已成功布局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含省部共建)和省实验室的,不再列入省重点实验室序列。对同一依托单位建设多家省重点实验室的,由依托单位和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科研人员、仪器设备、科研场地有重叠,研究方向相近的实验室进行重组或合并。对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不健全、依托单位条件保障不力的实验室加强整合。调整一批。对研究方向前沿属性和需求属性不突出、研究方向不适应科技发展需求、体制机制固化、实验室主任超期和履职不力的省重点实验室予以调整,引导其优化研究方向、重组科研队伍和领军人才、高效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推进学科发展和交叉融合。撤销一批。对发挥作用绩效不明显、重组评估不合格或无故没有参加重组评估的省重点实验室予以撤销。五、保障措施(一)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省实验室建设实行省市联动、以市县和组建单位投入为主,灵活运用财政资金、共建单位配套、横向合作、成果转移转化收入、社会资本参与、专项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方式支持运行发展,所在市县在政策、土地、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条件保障。建设期省依据建设规模、研发投入、项目进展等情况给予专项奖补经费支持,运行期省依据创新成果产出等绩效,分档给予资金补助或定向科技项目支持。以新型研发机构模式新组建的省实验室,享受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相关支持政策。对由省委省政府重点引进或建设的省实验室,省市可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共同支持。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每年给予实验室不少于200万元的稳定运行经费,作为验收和评估的必要条件;省和市县依据其创新成果产出等绩效情况择优给予资金补助或定向科技项目支持。省对成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给予1000万元资金补助,完善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省级创新平台政策支持衔接。(二)强化资源统筹配置建立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直接委托省实验室承担机制,支持省级实验室围绕我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技术引领、倒逼、替代、转化“清单”中最紧急、最紧迫的科学技术问题,以“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竞争赛马”等方式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以“军令状”方式组织省内外相关领域科技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建立面向省级实验室定向征集重大科技项目需求机制,支持其参与有关科技项目指南编制。给予省实验室省科技计划项目单列申报资格,省实验室自立30万元以上开放基金项目视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省级实验室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科学数据、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机制,推进科学仪器设备使用的社会化服务。(三)加强人才激励支持依规赋予省级实验室“自主荐才权”,省有关科技人才计划优先给予申报、倾斜支持;优先支持省级实验室引进的高端科技人才认定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省级有关人才称号。鼓励省级实验室与省内外院士及其团队共建院士工作站,支持有条件的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强实验室人才培养引进磁场吸引力。支持省级实验室与中科大科技商学院联合培养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落实科技人才激励等政策措施,对省级实验室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人员进行分类激励,保障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四)鼓励开放合作共建支持我省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展前沿科技和关键技术研发。鼓励各类实验室对接利用长三角等地区创新资源,开展人才培养、联合攻关、共建共治共享等深度合作。支持省级实验室积极融入羚羊工业互联网建设运行,探索建设虚拟实验室,发展云端研发、协同创新、分布式研发等新模式、新生态。加强省级实验室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创新交流协作,探索共建实验室创新联盟,打造创新共同体。(五)支持成果转化应用支持省级实验室研制产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并纳入省和各地“三首”“三新”产品目录,在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招标采购中应率先购买。对处于中试和市场推广阶段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融资、税收、应用场景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省级实验室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市场化绩效评价与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实行单列考核和评价,重点考核成果转化绩效及贡献。(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支持省级实验室在科学研究、资产管理、人员配置、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学术交流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办法,为实验室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支持省级实验室在主任负责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目标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对外合作交流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全面落实实验室人财物独立自主权。发挥学术委员会指导作用,鼓励任用中青年骨干担任实验室主任。支持省级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学术交流合作。建立优胜劣汰的省级实验室动态管理机制,注重目标导向、任务导向、成果导向,分类开展绩效评估,加强对实验室科技成果产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等考核,定期晒成绩,对验收或定期评估不合格的实验室予以撤销。六、组织实施(一)加强统筹协调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省科技厅牵头,会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联合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中央驻皖单位、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及各市科技局等,统筹协调推进。(二)稳步推进重组1. 省实验室:采取新组建和重组并行的方式组织实施,争取2025年底完成重组布局工作。新建一批省实验室。对标省实验室新的模式、标准条件和组建原则,力争到2025年新组建10家左右省实验室。其中2023年拟在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碳中和等领域培育布局。重组一批省实验室。组织对现有15家省实验室开展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进展和省实验室体系重组要求,分门别类指导制定重组方案。对已纳入国家创新平台序列并通过验收或评估且获得支持的省实验室,不再纳入省实验室序列;对尚未获得国家级创新平台认定的,指导其按照新的省实验室标准条件进行重组优化调整,达到要求的纳入新的省实验室序列管理。省实验室重组期间原则上保持现有科研队伍和建设目标任务不变。2. 省重点实验室:采取试点先行、分批推进的方式组织实施,争取2024年底完成重组布局工作。新建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坚持边新建边重组,聚焦我省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锻长补短,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新布局组建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和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结合新布局组建情况,对同一依托单位、研究方向和领域存在交叉重合的省重点实验室同步整合优化。坚持重组试点先行。选择建有5家及以上省重点实验室的单位先行开展试点。由各单位组织对已建省重点实验室在全面自评估基础上,综合我省科技和产业创新重点、本单位学科(专业)发展以及本轮省重点实验室新布局情况,研究提出重组方案报省科技厅,按程序审定后实施。全面开展重组工作。组织各归口管理部门对本辖区(系统)尚未完成重组的已建省重点实验室全面开展自评估。在自评估基础上,结合区域科技和产业创新布局、本单位学科(专业)发展以及本轮省重点实验室新布局等情况,研究制定重组方案报省科技厅。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按领域分批论证和现场考察,研究提出重组意见,按程序审定后实施。(三)规范管理制度按照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部署要求,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修订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明确建设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建设布局、申报认定、验收评价、考核评估等制度。省实验室由牵头组建单位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制定建设方案,经归口管理部门审核,报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论证和现场考察,研究提出组建意见按程序报省政府审定。省重点实验室由依托单位组织编制组建方案等,经归口管理部门审核,报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和现场考察,择优研究提出认定意见,报厅会议审定。(四)加强跟踪监测省级实验室重组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各地各有关单位、各实验室必须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稳步实施。重组工作中加强调研沟通,及时掌握实况。建立科研诚信和统计追责制度,对统计填报的数据,严格要求真实性准确性,不得弄虚作假,实行一票否决。建立重组工作成果绩效监测跟踪机制,为顺利实施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附件:1. 安徽省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组建标准条件.docx2. 安徽省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组建(认定)流程.docx
  • 山东将新建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200家省重点实验室
    近日,山东省工信厅发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实施先进制造业“2024攻坚提质年”工作方案》意见的公告(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2024年,高标准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力争年内创建7家左右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省重点实验室200家左右,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比重达到75%;新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左右、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8家左右。  鼓励企业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标准为牵引,大规模开展设备更新改造,力争推动400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改造,带动工业技改投入900亿元左右。  全文如下:关于公开征求《实施先进制造业“2024攻坚提质年”工作方案》意见的公告  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聚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的意见》(鲁办发〔2024〕1号)要求,在坚持“分年度统筹谋划、分步骤推进实施”的原则下,我厅牵头起草了《实施先进制造业“2024攻坚提质年”工作方案》。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在2024年3月20日前就文件内容和是否影响市场公平竞争提出意见。意见可通过中国邮政EMS快递方式邮寄至济南市历下区省府前街1号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研究室,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邮箱:sunchen@shandong.cn。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3月12日实施先进制造业“2024攻坚提质年”工作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先进制造业战略部署,进一步实施省委、省政府《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鲁发〔2022〕15号),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聚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的意见》(鲁办发〔2024〕1号)要求,将2024年作为先进制造业“攻坚提质年”,并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深入推进“三个十大”行动,持续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2024年,力争在产业创新、结构升级、融合赋能、生态优化、园区建设、开放招引6个方面实现突破提升,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为现代化强省建设奠定更为坚实基础,切实为全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大局贡献更多山东力量。  二 重点任务  (一)聚力在产业创新上攻坚提质  1.推进高层级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力争年内创建7家左右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省重点实验室200家左右,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比重达到75%;新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左右、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8家左右。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新培育“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00家左右,新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左右、省级示范企业80家左右,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1%左右、研发机构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R&D经费支出增长8%左右。  2.促进高水平创新能力提升。持续推进“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围绕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一体化设计攻关任务,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示范应用和迭代升级,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钙钛矿等领域,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提升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效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行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专项行动,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性意见,建强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推广机制,加快山东科技大市场建设,支持高校、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一体化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评价和运用转化。  3.强化高质效创新要素对接。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持续强化跨部门产学研融合工作机制,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资源要素对接等方面深化协作。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赴全国优势学科高校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持续开展创新产品遴选,编制发布全省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全年组织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产品新技术推介活动5场左右,培育推广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600项以上。  4.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育。优化‘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高水平创建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聚焦先进制造领域,实施好顶尖人才、海外英才集聚三年行动,完善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对接落地机制,年内全职引进10名左右先进制造领域顶尖人才。深入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探索在重点领域优化配额制,解决企业个性化需求问题,全年新引育产业亟需领军人才170人左右,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15家,持续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卓越工程师培育专项行动,争取承接工信部卓越工程师评价体系国家试点,争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人才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试点,推动16个试点县(市、区)因地制宜探索县域人才集聚和产才融合的新路径、新机制。  (二)聚力在结构升级上攻坚提质  1.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以冶金、石化、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等六大产业为重点,瞄准高端、智能、绿色等方向,“一业一策”制定改造提升方案,优化事后奖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技改支持政策,分行业梳理一批高质量技改典型案例、遴选一批高水平技改服务商,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对接交流活动,加强技改全要素供需精准对接,2024年,组织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2万个左右,拉动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左右。鼓励企业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标准为牵引,大规模开展设备更新改造,力争推动400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改造,带动工业技改投入900亿元左右。  2.加快重点行业布局优化。推动钢铁行业控住总量、优化提升、节能减排,创新突破高性能海工钢、特种合金钢等关键品种,力争全年高端精品钢产量占比达到48%左右。提升电解铝行业发展质效,高端铝材产量与电解铝产量比率达到2:1以上。严格落实焦化行业年度产量3200万吨左右控制目标,按节点有序推进产能整合转移,做好退出装置关停工作。认真落实轮胎行业管理新政策,推动高性能子午胎、非公路轮胎等高端项目建设。  3.加快优势产业巩固提升。以高端化工、汽车、智能家电、工业母机、轨道交通、海工装备、农机装备、高端铝材、现代食品等九大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力争全年主要家电产品、动车组产量以及食品工业、工业母机、农机装备产业营业收入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势,造船三大指标稳居全国前列,高端化工营业收入占全部化工产业比重达到52%左右。  4.加快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安全应急装备、磁悬浮等九大产业为重点,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抓“新三样”发展风口,不断壮大磁悬浮产业规模,加快布局风电、光伏、核电等新能源装备产业,着力争取国家高技术船舶专项支持。聚力做强数字核心产业,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加快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紧盯乘用车重点企业项目,扩大商用车企业领先优势,力争全年新能源整车产量达到60万辆左右、锂电产能达到140GWh左右。  5.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以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等七大产业为重点,深入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产业技术路线,组织20项左右前沿技术攻关,加速典型场景应用示范,集中打造15个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未来产业集群。高标准制定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具体支持政策,加紧抢占新赛道。  (三)聚力在融合赋能上攻坚提质  1.扎实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汇聚500家左右优质服务商,全年服务中小企业1万家。开展工业企业负责人数字化转型培训,年内培训企业50万家次”,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0%左右,新增“上云用数赋智”中小企业15万家以上。加快推动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分层次培育一批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5G工厂,积极探索“产业大脑+”数实融合新模式,打造重点行业“产业大脑”30家以上、“晨星工厂”2000家以上,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场景)200家以上,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家左右。  2.促进工业互联网突破发展。聚力做大做强国家“双跨”平台,全年新增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50家以上,持续巩固提升全国领跑优势。加快打造全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大生态,建立优质服务商资源池,通过“工赋山东”系列活动、服务商免费诊断等,推动供给侧资源与需求侧企业同频共振。实施“工赋百景”行动,打造100个左右可复制、易推广的典型场景。  3.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围绕先进制造业需求,实施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计划,认定省级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试点,研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支持政策,以总部经济为重点,积极吸引智慧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检验检测、创意设计等领域企业和项目。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信息服务业,培育省级首版次软件产品100个以上。举办第五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扎实开展服务型制造山东行、工业设计进百企等活动,推动出台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加快典型模式推广应用。  4.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认真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动态更新工业领域先进节能降碳技术推广目录,扎实开展节能降碳技术和装备推广交流活动。持续推动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梯级培育建设工作,力争新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00家、绿色工业园区2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0家。深化“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改革,做好结果运用,推动资源向优质产业、优质区域和优质企业集聚,切实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四)聚力在生态优化上攻坚提质  1.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持续健全梯度培育格局,进一步加大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企业培育力度,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瞪羚独角兽300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高标准建设“专精特新专板”,组织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高成长企业挂牌培育。加强“小升规”种子企业培育,实施升规纳统激励政策,力争年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2万家左右。  2.深化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深入落实“链长制”工作机制,优化调整11条标志性产业链和60条左右重点产业链,动态梳理更新产业链图谱和清单,积极引育“链主”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一体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定期梳理产业链供应链断链断供风险清单,加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备份系统建设。积极服务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鼓励企业承担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  3.持续开展融链固链活动。深入实施产业链融链固链专项行动,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支持中小企业深入融入大企业供应链,打造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融链固链共同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良好生态。全年组织省级以上对接活动30场以上,带动举办各级对接活动1000场以上。  4.加快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推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电、动力装备集群向世界级迈进,新培育10家左右省级集群,积极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3830”集群发展格局。立足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吸引集聚一批优质中小企业,新培育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0家左右,力争国家级集群数量继续领跑全国。实施“头雁”领航计划,“一企一策”“一群一策”,提升“雁阵形”集群协作配套能力和领军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聚力在园区建设上攻坚提质  1.培优做强工业类开发区。突出经开区、高新区等工业类开发区主战场地位,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指导做好园区开发运营和规划设计,健全开发区信息统计体系,提升开发区核心承载功能,每个开发区集中资源力量打造1-2个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园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在符合国家政策和开发区规划布局的前提下,以经济基础条件好、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县域为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省高新区。  2.科学有序发展化工园区。落实加快全省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加强化工园区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智慧化工园区建设,着力做好化工园区扩区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园区快审快扩,加快形成“一园多区”联动发展新格局,确保年内应入园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55%以上,坚持减量整小上大、减油增化延链,稳妥推进200万吨及以下淘汰类常减压炼油装置关闭退出,完成国家下达的720万吨化肥保供任务,推进合成氨下游高端化工产品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9万亿元左右。  3.积极创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加快创建一批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择优支持争创国家示范区,同步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县(市、区),开展一批新型工业化创新课题研究,构建示范城市、示范县(市、区)、创新研究课题多维度立体支撑体系,引领带动全省上下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年内创建3个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10个示范县(市、区)、30个创新研究课题。  (六)聚力在开放招引上攻坚提质  1.加快国际国内市场开拓。实施境外市场开拓计划,开展“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新业态出海专项行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更大力度开拓东盟、中亚、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稳住对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出口,深化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等领域对外投资合作,带动技术、产品“走出去”。加强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接,完善进口供应链综合服务载体,支持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重点原材料进口。打造“好品山东 商行天下”品牌,举办家电家居、电子产品等促消费活动200场以上,推动更多山东制造产品开拓新市场。  2.着力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持续开展“投资山东”招商系列活动,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引进一批新的制造业投资项目。发挥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新加坡山东周、人才创新发展大会、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项目洽谈会等平台作用,瞄准日韩、欧洲、新加坡等重点国别地区“敲门招商”,着力引进更多具有支撑性、引领性的企业和项目。办好港澳山东周、鲁台经贸洽谈会,推动华商企业科创合作,推进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  3.抓牢重点项目建设储备。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谋划布局更多具有夯基垒台作用的优质项目。发布年度重点项目导向目录,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实施季度“千项千亿”计划,每季滚动推进500个重点项目、服务500家重点企业,全年新贡献产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紧盯2024年首批600个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和100个数字经济标志性项目,建立“一对一”专员服务机制,确保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高规格召开重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推进会,树立“大抓项目、狠抓投资”鲜明导向。  三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将先进制造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定期召开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切实加强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深度对接和资源整合,及时研判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项目运行情况,研究谋划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前瞻研究省内外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分析论证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路径。  (二)加强要素资源保障。深化“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省市县分级建立重点工业项目库,全方位加大资金、能耗、环境容量、土地等保障力度,统筹支持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统筹开展先进制造业投融资对接,高质量举办产业投融资大会,优化融资增信、欠款清理等机制,构建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和金融机构多联直通对接渠道。  (三)优化营商服务环境。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畅通“面对面会商”“省长直通车”等渠道。加快推进《山东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出台实施,以法治手段护航高质量发展。清理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严格规范执法检查,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  (四)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开展惠企政策宣贯活动,扩大企业政策知晓面,加强政策兑现落实。聚焦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加强政策解读和新闻宣传,深入挖掘和推广经验成效,营造聚力攻坚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 青海高原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获批省部共建实验室
    近日,我省以农科院为依托的“青海省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命名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这是继2004年我省“青海省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被命名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之后,又一获得此项殊荣且由科技部和我省共同培育和建设的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将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特点和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深入发掘高原春油菜、麦类作物、马铃薯和冷季豆等抗逆、优质、高产种质资源,并进行鉴定、评价和保护。通过研究新的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选育出适合青藏高原气候特点和生态特点的抗逆、早熟、高产、优质高原作物新品种,加快高原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速度。通过高原优良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促进高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通过高原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建设,面向国内外吸引、汇集一批著名学者和专家,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培养一批高原农作物资源创新及利用研究所需的高层次人才。   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加强和指导地方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省部重点实验室的共建,将为地方实验室的建设起示范作用,为推进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影响。
  • 哈医大肝脾外科实验室获批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记者从哈尔滨医科大学了解到,该校肝脾外科实验室申报教育部的2009年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项目日前已获得批准。   据了解,哈医大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肝脾外科学实验室,是以肝、胆、胰、脾、胃肠道等普外科常见疾病和器官移植、细胞移植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技术干预和治疗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大型临床医学应用类科学研究机构。该室始建于1999年底,在主要学术带头人——哈医大党委书记、哈医大附属一院普外科主任姜洪池教授带领下,2006年通过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评审,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据介绍,实验室依托哈医大第一临床医学院普外科,重点研究肝癌分子医学和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因表达系列研究、肝癌基因靶向治疗的系列研究、三氧化二砷抗肝癌的基础及临床系列研究) 肝硬化分子机制与基因干预(肝纤维化、肝硬化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基因干预,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外科综合诊疗) 肝脾器官移植基础与临床研究(肝移植体保存—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防治的系列研究,脾移植相关系列研究,系列性脾保留性手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
  • 8800万!广东公示2024年省重点实验室拟安排经费
    近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2024年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第二期经费等)拟安排资金的公示》。根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广东省拟安排2024年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第二期经费、政务信息化第二批等项目资金,共77项,拟安排本年度省级财政资金9327万元。其中,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第二期经费76项,拟安排资金8800万元;政务信息化第二批1项,拟安排527万元。2024年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第二期经费等)拟安排表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2024年拟安排经费合计(77项)93271广东省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502广东省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1503广东省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1504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1505广东省现代表面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1506广东省光信息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华南师范大学1507广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1508广东省智能交通系统(ITS)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1509广东省农业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15010广东省环境催化与健康风险控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15011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15012广东省应用植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15013广东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15014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5015广东省兽药研制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15016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15017广东省恶性肿瘤表观遗传与基因调控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5018广东省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15019广东省呼吸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15020广东省肾功能衰竭研究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15021广东省眼科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15022广东省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15023广东省手性分子与药物发现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15024广东省磁共振成像与多模系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15025广东省毫米波与太赫兹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10026广东省先进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10027广东省光纤传感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10028广东省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10029广东省量子调控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华南师范大学10030广东省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10031广东省信息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10032广东省分子聚集发光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10033广东省金属强韧化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10034广东省光纤激光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10035广东省功能与智能杂化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10036广东省显示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10037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10038广东省湍流基础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10039广东省流域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10040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10041广东省高分子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10042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10043广东省矿物物理与材料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10044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10045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10046广东省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控及修复重点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10047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10048广东省天然产物绿色加工与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10049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10050广东省微生物信号与作物病害防控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10051广东省农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0052广东省农业动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10053广东省畜禽疫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10054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10055广东省畜禽育种与营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10056广东省功能食品活性物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10057广东省药用功能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10058广东省重大精神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10059广东省合成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0060广东省脑连接图谱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0061广东省分子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10062广东省蛋白质修饰与降解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10063广东省纳米医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0064广东省鼻咽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0065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10066广东省中医证候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0067广东省病毒性肝炎研究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10068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10069广东省器官捐献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070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0071广东省分子靶标与临床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10072广东省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药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10073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10074广东省制造装备数字化重点实验室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10075广东省精密装备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10076广东省计算机集成制造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10077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重构改造(2024年)项目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527
  • 41家!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学科类)名单公布
    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为进一步加强省内基础科学研究,优化省重点实验室布局,福建省科学技术厅于2021年5月启动2021年省重点实验室(学科类)申报工作。申报条件包括,近三年内主持国家、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10项以上;科研集中用房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拥有仪器设备总价原值在1000万元以上;依托单位及其业务主管部门在申报前三年连续投入建设与运行经费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等等。根据《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实施细则》,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经费,主要由依托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承担。依托单位每年应提供50万元以上运行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实验室的开放运行、队伍建设与科研仪器设备运行维护,专款专用。2022年3月,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发布2021年度省重点实验室(学科类)拟认定建设名单。氢能关键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先进无机氧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等41家入选。2021年度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学科类)拟认定建设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实验室负责人1福建省超快激光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罗正钱2福建省滨海土木工程数字仿真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王东东3福建省乳腺癌精准诊治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医学院)、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张国君4福建省移动机械绿色智能驱动与传动重点实验室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林添良5福建省城乡建筑遗产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宏6福建省氢能关键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温珍海7福建省大气臭氧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进生8福建省水循环与生态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李亚松9福建省海洋物理与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陈 坚10福建省海岛资源生态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张海峰11福建省太赫兹功能器件与智能传感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钟舜聪12福建省新能源金属绿色提取与高值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衷水平13福建省国土空间分析与模拟数字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罗 涛14福建省先进无机氧合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化学学院)郑寿添15福建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海峡柔性电子(未来科技)研究院黄 维16福建省肿瘤智能影像与精准放疗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徐本华17福建省肺干细胞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曾奕明18福建省糖脂与骨矿盐代谢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严孙杰19福建省中西医结合防治骨质疏松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葛继荣20福建省认知功能康复重点实验室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薛偕华21福建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重点实验室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倪立坚22福建省畜禽病原感染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陈吉龙23福建省农业信息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叶大鹏24福建省海洋信息感知与处理重点实验室集美大学(海洋信息工程学院)、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谷 宇25福建省绿色智能清洗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陈水宣26福建省智能加工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福建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童 昕27福建省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永续利用重点实验室闽江学院(海洋研究院)陈建明28福建省金融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莆田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陈智雄29福建省毒物与药物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宁德师范学院(医学院)艾克拜尔热合曼30福建省茶产业大数据应用与智能化重点实验室武夷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杨 昇31福建省轻纺化工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卓东贤32福建省空间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阳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黄风华33福建省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张玉树34福建省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黄勤楼35福建省肿瘤早筛早诊前沿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和瑞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刘景丰36福建省疑难重症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立医院郑晓春37福建省特种智能装备安全与测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曾钦达38福建省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与精准治疗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市第一医院)王占祥39福建省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儿童医院庄德义40福建省智能运维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李瑞峰41福建省(山区)作物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韦新宇
  • 安徽新认定66家省重点实验室
    近日,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发布通知,对66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予以认定,其中高校院所类40家、企业类26家。据悉,其中合肥通用院牵头的“通用机械复合材料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与此次新组建的“氢能储运装备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进行整合,不再保留原省重点实验室牌子;另有32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在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转建,且不再保留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牌子。新认定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期为2023年7月-2025年6月。根据《安徽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行动实施方案(试行)》,到2025年,面向安徽省科技创新发展“336614”重点领域,将布局建设(重组)安徽省实验室1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300家左右(其中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100家左右)。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每年给予实验室不少于200万元的稳定运行经费,作为验收和评估的必要条件;安徽省和市县依据其创新成果产出等绩效情况择优给予资金补助或定向科技项目支持;对成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给予1000万元资金补助,完善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省级创新平台政策支持衔接。新认定的66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名单(2023年第一批)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归口管理部门一、高校院所类1集成电路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量子网络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图形计算与感知交互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数字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科学仪器制造与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智能低碳信息技术与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新发突发传染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9徽州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意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10功率半导体封装与可靠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11动物源食品绿色制造与资源挖掘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12机电产品低碳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13磁性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大学安徽大学14安全人工智能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大学安徽大学15生物医学材料与化学测量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16园艺作物品质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17林木资源培育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18资源昆虫生物学与创新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19感染性疾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20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及治疗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21脑库构建及资源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22特种聚合物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23智能计算及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淮北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24智能汽车线控底盘系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工程大学25经脉脏腑相关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26中医药防治肺系重大疾病应用转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27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28智能地下探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29耕地质量智慧监测与地力提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庆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30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与应急管理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学院合肥学院31炎症相关性疾病基础与转化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蚌埠医学院蚌埠医学院32非编码RNA基础与临床转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皖南医学院皖南医学院33功能农业与功能食品安徽省重点实验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科技学院34中药质量评价与品质提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皖西学院皖西学院35光学定量遥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36微纳机电系统(MEMS/NEMS)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蚌埠市科技局37新型生命医学成像与智能处理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38自旋芯片研发与制造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合肥市科技局39粮食和蔬菜病虫害抗药性治理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40儿童骨骼疾病智能诊断与精准治疗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儿童医院(安徽省新华医院、安徽省儿科医学研究所)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企业类41氢能储运装备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合肥市科技局42水泥制造绿色低碳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合肥市科技局43高性能膜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元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科技局44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科技局45工业数据智能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科技局46医疗人工智能研究及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讯飞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科技局47量子计算芯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科技局48新型显示高端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欣奕华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科技局49离子医学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合肥市科技局50稀有气体分离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万瑞冷电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市科技局51航空电源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华耀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合肥市科技局52高端装备关键摩擦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波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科技局53航空氧气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江航飞机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科技局54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及试验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巨一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合肥市科技局55溢流法玻璃基板新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芜湖东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芜湖市科技局56新型玻璃制造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蚌埠市科技局57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药用辅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淮南市科技局58爆炸能量利用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煤科工集团淮北爆破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淮北市科技局59中药配方颗粒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华润金蟾药业有限公司淮北市科技局60高储能电容器及高性能介质薄膜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铜陵市科技局61绿色催化及新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曙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庆市科技局62润滑新材料与智能润滑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中天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市科技局63光气产业绿色制造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广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宣城市科技局,池州市科技局(协同)64功能性生态皮革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银河皮革有限公司阜阳市科技局65氢燃料电池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六安市科技局66固态发酵智能酿造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亳州市科技局附:32家不再保留的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序号依托单位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称新组建省重点实验室名称1中煤科工集团淮北爆破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省爆破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爆炸能量利用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固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固态发酵智能酿造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安徽广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光气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气产业绿色制造安徽省重点实验室4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安徽省建筑材料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泥制造绿色低碳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5安徽元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工业大气污染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膜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6合肥巨一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安徽省汽车自动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及试验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7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安徽省通用飞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用飞机无人机研发与适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8芜湖东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平板显示玻璃基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溢流法玻璃基板新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9安徽中天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润滑油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润滑新材料与智能润滑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0安徽华润金蟾药业有限公司安徽省中药动物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配方颗粒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1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省浮法玻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玻璃制造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2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药用辅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3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电子基础材料及元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储能电容器及高性能介质薄膜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4安徽银河皮革有限公司安徽省功能性生态皮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性生态皮革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5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真空薄膜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触控显示材料与器件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16安徽爱瑞特新能源专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小型电动清洁专用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纯电动环卫车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17芜湖宏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车载多媒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智能座舱信息融合系统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18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安徽省动力锂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力与储能电池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19凯盛重工有限公司安徽省煤矿掘进与运输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煤矿综掘智能成套技术与装备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20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绿色农业装备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21安徽云龙粮机有限公司安徽省粮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食仓储工艺及装备共性关键技术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22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安徽省智能消防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无人应急装备与灾害过程数字化重建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23国营芜湖机械厂安徽省航空复合材料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航空装备综合诊断与维护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24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部煤炭资源智能绿色开采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25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安徽省铜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低碳铜冶炼及资源循环技术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26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果蔬种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果蔬种质资源创新及智能化技术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27黄山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茶叶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新茶饮绿色制造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28安徽贝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手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集成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29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安徽省新型人用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组疫苗研究开发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30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聚乙烯醇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两系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产优质抗逆水稻种质创制及品种选育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
  • 江西172家省重点实验室组建中(附全名单)
    2024年6月21日,江西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水利、应急管理、能源、装备制造、交通等领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拟组建名单,39家在列。此前,江西省科学技术厅已公布材料、医疗卫生、生物医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电子信息、农林等七领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拟)组建名单,共133家。根据江西省科技厅《关于印发的通知》(赣科发〔2023〕2号),江西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完成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重组后省重点实验室总数控制在200家左右。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申报要求,实验室研发场地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原值不少于2000万元,并纳入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依托单位承诺每年对实验室提供不低于1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附:水利、应急管理、能源、装备制造、交通等领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拟组建名单(39家);材料、医疗卫生、生物医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电子信息、农林等七领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组建名单(133家)。 附1: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拟组建名单(水利、应急管理、能源、装备制造、交通等领域)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水利领域1水旱灾害防御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江西省水利厅2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安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工程学院江西省教育厅3水工岩土工程安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江西省教育厅4水资源调配与高效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工程学院江西省教育厅5流域水土保持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江西省水利厅6鄱阳湖流域生态水文监测研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南昌大学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教育厅7湿地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江西省科学技术厅8智慧水利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工程学院江西省教育厅应急管理领域1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与防控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院南昌大学江西省应急管理厅江西省教育厅2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教育厅3江西省气候变化风险与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江西省气象局能源领域1动力储能电池及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理工大学新余学院九江德福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教育厅新余市科学技术局九江市科学技术局2太阳能光伏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教育厅上饶市科学技术局3绿色氢能与先进催化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教育厅4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调控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东交通大学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江西省教育厅装备制造领域1高端装备极端制造技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教育厅2精密驱动与装备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工程学院江西省教育厅3战略有色金属绿色低碳冶金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省教育厅4颗粒技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省教育厅5高端数控机床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南昌市科学技术局6智能机器人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江西省教育厅7绿色通用航空动力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教育厅8航空装备高效益研发与制造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9新型航空飞行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教育厅10智能网联汽车与动力系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南昌市科学技术局11轨道车辆智能运维技术与装备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省教育厅12磁浮轨道交通装备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省教育厅13现代农业装备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农业大学井冈山大学江西省教育厅吉安市科学技术局14舰船高端装备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中船九江海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九江市科学技术局15船舶航行控制技术与装备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零七研究所九江分部九江市科学技术局16植入医疗器械增材制造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省教育厅17磁选设备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赣州金环磁选科技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赣州市科学技术局18制造质量检测与智能装备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教育厅交通领域1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省教育厅2公路路基路面性能演化和延寿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省交通运输厅3公路桥梁与隧道结构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西省交通运输厅4综合立体交通信息感知与融合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省教育厅其他领域1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江西省科学技术厅2碳中和与生态系统碳汇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江西省科学技术厅 附2: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拟)组建名单 (材料、医疗卫生、生物医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电子信息、农林等七领域)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实验室负责人材料领域1超高温金属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江西省教育厅唐建成2铜基新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江西省科学院胡强3轻合金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江西省教育厅刘勇4高性能钢铁合金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理工大学新余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教育厅新余市科学技术局赖朝彬吕瑞国5稀贵稀散金属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鹰潭市科学技术局陈岩6金属磁性材料及器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省教育厅马胜灿7材料表面工程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九江学院江西省教育厅九江市科学技术局多树旺王洪涛8先进陶瓷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省教育厅陈云霞9特种光电人工晶体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井冈山大学江西省教育厅黄俭根10烯碳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纳米技术研究院南昌市科学技术局张永毅11分子铁电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江西省教育厅熊仁根12功能有机高分子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教育厅乐长高13环境与能源催化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江西省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科学院王翔胡银14有机功能分子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省教育厅肖强15轻量化复合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教育厅彭晓16功能晶态材料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理工大学南昌大学江西省教育厅温和瑞王红明17竹纤维复合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省教育厅何海勇18先进土木工程材料与绿色智能建造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江西省教育厅罗嗣海19多孔功能材料江西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教育厅钟声亮20锂电材料及应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大学新余市科学技术局江西省教育厅彭爱平周耐根21薄膜能源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江西省教育厅陈义旺医疗卫生领域1疾病预防与公共卫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江西省教育厅范广勤2重大疫情防控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刘晓青3传染病防治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向天新4肿瘤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肿瘤医院南昌市第一医院(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南昌市科学技术局李金高桑毅5血液系统疾病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李菲余莉金成豪6呼吸疾病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张伟7神经系统疾病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祝新根洪涛8神经病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徐仁伵消化疾病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祝荫11南昌大学江西省教育厅潘秉兴自然资源领域1
  • 山东新批建设16家省重点实验室
    日前,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批准建设山东省新一代半导体技术与系统等重点实验室的通知》。通知事项如下:一、请组织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认真制定《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明确具体措施、阶段性目标任务和违约责任;于2023年3月22日前通过山东省科技云平台省重点实验室管理系统填报《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二、各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要高度重视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落实有关政策,加大各类创新资源投入,为省重点实验室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三、省重点实验室筹建期为3年;筹建期间可以“山东省xxx重点实验室(筹)”名义开展工作;筹建期满,省科技厅将组织验收,通过验收的正式认定为省重点实验室。根据《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鲁科字〔2018〕72号),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新型研发组织等单独或联合组建,分为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三类。其中,申请建设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一般应为已开放运行2年以上的部门或市级重点实验室,并满足:(一)研究方向符合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二)具有高水平科研队伍,研究水平在本领域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具有较强的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在凝聚学科优势、汇集科技资源和对外开放交流等方面能力突出;(四)依托单位、主管部门重视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提供自主创新研究、科研仪器设备更新维护和开放运行等必须的资源条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的申报条件由省科技厅与相关市参照上述条件共同商定。新批建设的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共16家)序号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1山东省新一代半导体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山东大学2山东省新型智慧媒体重点实验室山东齐鲁壹点传媒有限公司、山东财经大学、浪潮智能终端有限公司济南市科技局3山东省数字与数据融合出版传媒重点实验室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济南市科技局4山东省城乡环境智能化设计重点实验室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城建设计院、济南城市建设集团山东省教育厅5山东省检验医学创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6山东省深空自主着陆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省教育厅7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重点实验室青岛理工大学、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纬横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教育厅8山东省智慧海洋牧场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9山东省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10山东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东营市科技局11山东省平板显示材料重点实验室烟台显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京师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烟台市科技局12山东省虚拟现实重点实验室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潍坊市科技局13山东省海洋电子信息与智能无人系统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省教育厅14山东省口腔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沪鸽口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日照市科技局15山东省显示与集成电路用聚酰亚胺材料重点实验室波米科技有限公司聊城市科技局16山东省烯烃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菏泽市科技局
  • 33个!河北2023年拟新建省重点实验室公示
    按照《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将2023年拟立项新建的省重点实验室予以公示(名单见附件),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公示时间从2023年11月20日起至11月24日止。2023年拟新建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如下:序号申报名称依托单位归口管理部门1河北省社会治安风险感知与防控重点实验室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省公安厅2河北省智能装配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唐山市科技局3河北省地下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廊坊市科技局4河北省妇产科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省卫生健康委员会5河北省斑岩型矿床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地质工程勘查院省地矿局6河北省地质资源勘探开发与生态保护重点实验室河北华勘资环勘测有限公司承德市科技局7河北省食管癌精准诊断与综合治疗重点实验室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省卫生健康委员会8河北省神经免疫调控与精神健康重点实验室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省卫生健康委员会9河北省泛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德市科技局10河北省资源环境灾变机理及风险监控重点实验室防灾科技学院廊坊市科技局11河北省罕见病重点实验室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省卫生健康委员会12河北省儿童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及精准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保定市科技局13河北省重大传染病免疫机制与诊疗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石家庄市第五医院石家庄市科技局14河北省临床药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人民医院省卫生健康委员会15河北省水产养殖营养调控与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河北农业大学省教育厅16河北省微波光子学重点实验室雄安创新研究院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17河北省医学大数据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市科技局18河北省药物早期临床研究与钳夹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邢台市科技局19河北省建筑工程低碳建造与韧性提升重点实验室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市科技局20河北省新能源场群智慧控制重点实验室东方绿色能源(河北)有限公司石家庄市科技局21河北省精密制造过程数字孪生重点实验室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廊坊市科技局22河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康复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沧州市科学技术局23河北省消化道肿瘤病因溯源和个体化诊疗重点实验室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4河北省海洋感知网络与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秦皇岛市科技局25河北省大数据科学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唐山市科技局26河北省认知智能重点实验室雄安创新研究院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27河北省儿童认知与数字化教育重点实验室廊坊师范学院廊坊市科技局28河北省心血管稳态与衰老重点实验室河北医科大学省教育厅29河北省金融科技应用重点实验室河北金融学院省教育厅30河北省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重点实验室邢台市人民医院邢台市科技局31河北省地热能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沧州市科学技术局32河北省柔性直流输电装备与技术实证重点实验室河北工业大学省教育厅33河北省康复工程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华北理工大学省教育厅
  •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即将向公众开放
    5月7日,从山西省科技厅获悉:在5月15日至21日举行的“2010年山西省科技活动周”期间,山西省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将集中面向社会各界有组织地开展成果和科研条件展示、科普讲座、开放实验、学术交流、参观访问等形式多样的开放活动。   届时向公众开放的山西省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有: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北大学动态测试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强度和结构冲击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表面活性剂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中北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农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炭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农科院土肥所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功能分子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医科大学细胞生理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农业大学生态畜牧与环境兽医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界面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师范大学分子磁体与磁信息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太原理工大学矿产资源高效安全开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太原科技大学冶金设备设计理论及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太原理工大学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与软组织损伤修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矿山重型装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 广东2013新建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公布
    根据广东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工作的部署,按照《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办法》、《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办法》、《广东省实验室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确定了2013年拟立项的实验室体系建设项目(新建)。现对以上项目予以公示,如有异议,请以书面材料形式并加盖单位公章向省科技厅科研条件与财务处反映。   公 示 期:2013年8月21-26日   联系方式:省科技厅科研条件与财务处   蒋毅,020-83163642   通讯地址:广州市连新路171号(邮编:510033)   附件:2013年广东省实验室体系建设项目(新建)公示清单 序号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综合得分排名 新建省重点实验室(含科研基地) 1 广东省光纤激光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 2 广东省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实验室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2 3 广东省纳米微米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3 4 广东省畜禽营养与饲料重点科研基地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4 5 广东省应用植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5 6 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可靠性技术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6 7 广东省兽医临床重大疾病综合防控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 7 8 广东省重大精神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南方医科大学 8 9 广东省功能软凝聚态物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9 10 广东省有序结构材料的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汕头大学 10 11 广东省量子调控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11 12 广东省珠江河口湿地蔬菜品种创新及精准栽培重点科研基地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12 13 广东省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重点实验室 广东海洋大学 13 14 广东省恶性肿瘤基因调控与靶向治疗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14 15 广东省过敏反应与临床免疫省级重点实验室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5 16 广东省园林花卉种质创新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二期)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16 17 广东省膜材料与膜分离重点实验室 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 17 18 广东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二期)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8 19 广东省能源高效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19 20 广东省器官捐献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 序号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综合得分排名 新建省企业重点实验室 1 广东省陶瓷机械节能环保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 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1 2 广东省畜禽健康养殖与环境控制企业重点实验室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 3广东省精密压铸企业重点实验室 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 4 广东省现代化养猪技术研究与应用企业重点实验室 广东海大畜牧兽医研究院有限公司 4 5 广东省家居智能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 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5 6 广东省智能化模压成型装备企业重点实验室 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6 7 广东省杂交稻种业关键技术研发企业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 7 8 广东省金属成形加工与锻压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锻压机床厂有限公司 8 9 广东省节能环保装备用泵企业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佛山水泵厂有限公司 9
  • 湖南拟组建26个省重点实验室
    2023年3月10日,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发布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拟组建名单,“光电智能测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智能制造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26个在列。根据《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湘科发〔2022〕173号),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依托单位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25人以上的固定科研人员,专业、年龄结构合理,鼓励吸收和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参与省重点实验室建设;2. 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原则上应为在职在岗的固定人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少于8个月。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管理协调能力,除“两院”院士外,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3. 具有1-2个特色鲜明和在本省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不少于1人;4. 具备研究、开发和试验所需要的仪器、装备和固定场所等基础设施;5. 研究实力强,有能力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研任务。近三年来承担相关领域国家或省科技计划6项以上(其中国家项目不少于2项),获得国家与省资助的科技项目经费500万元以上;或横向研发项目不少于5项,项目合同经费1000万元以上。拟组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序号名称依托单位推荐单位主任1光电智能测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梁步阁2智能可信导航与定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湘潭大学湘潭大学姚志强3高端装备数字化软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王正华4畜禽产品品质调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谭碧娥5湿地与土壤生态修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王平6农药生物学与精准使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周小毛7极端条件物理及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赵增秀8建筑工业化技术及安全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王文明9既有工程结构安全风险智慧管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李兆超10空天跨域飞行器总体与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张士峰11超特高压开关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高电新科技股份公司长沙市科学技术局邓文华12新能源动力与传动系统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株洲市科技局刘祥环13抗耐药微生物药物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市第三医院长沙市科学技术局李昕14消化道肿瘤基础与临床药理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华大学李国庆15埃米医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南大学谢辉16心血管代谢医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南大学周胜华17动物模型与分子医学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楚霞18血管生物学与转化医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戴爱国19儿童骨科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儿童医院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赵卫华20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与固碳增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李忠武21碳中和与智慧能源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工商大学湖南工商大学陆杉22低碳健康建筑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刘蔚巍23智能制造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潇湘实验室)湖南大学王耀南24工业设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麓山实验室)湖南大学、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何人可25质量技术基础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衡山实验室)湖南省计量检测研究院、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湖南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湖南省产商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等罗 安26食品工程与安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洞庭实验室)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岳阳市人民政府单 杨
  • 甘肃:2015年建成50个省重点实验室
    2010年和“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将把重点实验室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力争到2015年,围绕我省科技重大战略需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转制院所和企业新建30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50个,这是记者5月7日从省科技厅了解到的。   为进一步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加快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省科技厅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快省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意见》。《意见》从发展规划、培育基地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试点、经费支持、创新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的考核与评估、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七项重点任务,加快省重点实验室发展。要从高校、研究院所、企业设立的具有良好基础、已开放运行的实验室,各行业设立的重点实验室中遴选一批特色明显,有突出优势的实验室列入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计划,培养省重点实验室后备队伍,经过2-3年重点培育,使一批优秀的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进入省重点实验室序列。同时,还要设立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为省重点实验室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技创新人才群体。   截至2009年底,我省批准建设省重点实验室17个,已建成省重点实验室11个、在建省重点实验室6个,初步形成了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室体系。
  • 甘肃出台《加快省重点实验室发展意见》
    近日,为落实《实施〈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政策措施》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甘肃省科技厅出台了《加快省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从制定发展规划并适度增加省重点实验室规模、开展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工作、开展转制院所和企业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试点工作、加强省重点实验室的考核与评估、设立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提高省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等七个方面明确了重点工作任务。   《意见》指出,2010年和“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科技厅将把重点实验室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向科技部推荐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安排部署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其培育基地。力争到2015年,围绕甘肃省科技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中央在甘单位,省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转制院所和企业新建30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任务明确、运转高效的省重点实验室体系,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科技服务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水平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显著提高甘肃省科技支撑能力。   “十五”以来,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稳步发展。截至2009年底,批准建设省重点实验室17个,已建成省重点实验室11个、在建省重点实验室6个,初步形成了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室体系。通过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稳定和加强了学科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集聚和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为提高甘肃省科技创新水平,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发挥了积极作用。
  • 湖南2023年拟再组建22个省重点实验室
    5月31日,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公告,拟组建“特种线缆制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22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今年3月,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曾发布公告,拟组建“光电智能测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26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详情链接)。加上本次的22个,湖南2023年公布新组建的省重点实验室已达48个。根据《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湘科发〔2022〕173号),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依托单位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25人以上的固定科研人员,专业、年龄结构合理,鼓励吸收和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参与省重点实验室建设;2. 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原则上应为在职在岗的固定人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少于8个月。在本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管理协调能力,除“两院”院士外,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3. 具有1-2个特色鲜明和在本省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不少于1人;4. 具备研究、开发和试验所需要的仪器、装备和固定场所等基础设施;5. 研究实力强,有能力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研任务。近三年来承担相关领域国家或省科技计划6项以上(其中国家项目不少于2项),获得国家与省资助的科技项目经费500万元以上;或横向研发项目不少于5项,项目合同经费1000万元以上。本次公布的拟组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共22个)序号名称依托单位推荐单位主任1特种线缆制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湘潭高新区张文钢2中成药复杂作用解析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时代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永州市科技局杨洪军3中医药农业生物基因组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长沙医学院林谦4地球化学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所湖南省地质院骆检兰5公路工程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大数据智慧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学院长沙学院蒋建清6高端装备先进涂层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毛卫国7海洋资源探采技术与装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海牛地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科技大学万步炎8“三束”微纳加工装备应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孙勇9数字孪生医疗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电湘江数据服务有限公司长沙市科学技术局黄蓉10空天智能专用集成电路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刘永祥11智能人因设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季铁12三维场景可视化与智能教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高峰13区域遗传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市妇幼保健院长沙市科学技术局贺骏14数字媒体生产技术与交互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广播电视局龚政文15高空智能作业装备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市科学技术局邝昊16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运维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陈超洋17中西医结合疾病模型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葛金文18细胞治疗产品关键质量属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王蓉蓉19胆道疾病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彭创20肺癌精准诊疗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肿瘤医院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杨农21心脏疾病多组学与人工智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华大学唐惠芳22武陵山区生态保育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吉首大学吉首大学彭清忠
  • 福建省近期通过验收的高校重点实验室
    10月2日,福建省教育厅公布第三批通过验收的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名单,为福建省高校工程结构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和福建省高校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华侨大学)。   据介绍,福建省第一、二批通过验收的高校重点实验室共15所,已通过验收的重点实验室即日起挂牌正式运行。   第一批:1.福建省高校网络安全与密码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   2.福建省高校水产养殖与水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集美大学)。   第二批:1.福建省高校离散数学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   2.福建省高校光电子与信息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   3.福建省高校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   4.福建省高校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   5.福建省高校发育与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   6.福建省高校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   7. 福建省高校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   8. 福建省高校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与经营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   9. 福建省高校天然药物药理学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   10. 福建省高校感染与肿瘤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   11. 福建省高校干细胞工程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   12. 福建省高校中药学重点实验室(福建中医学院)   13. 福建省高校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实验室(福建中医学院)。
  • 湖北新增6家省重点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是各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日前,湖北省科技厅聚焦优势学科和全省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新认定电子制造与封装集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6家省重点实验室。根据《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省重点实验室需具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至少拥有30人以上固定研究人员,其中高级(含)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不低于总人数的50%;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实验室的场地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总价值(原值)在1000万元以上。新认定的6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如下: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1电子制造与封装集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2神经退行性疾病纳米医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3硒资源研究与生物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民族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恩施州中心医院等4区域生态过程与环境演变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5老年麻醉与围术期脑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6果树种质创新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据悉,截至目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总数已达201家,研究方向涉及人口健康与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与电子信息、新材料与化学科学等领域。
  • 甘肃省今年新增8个重点实验室
    7月27日从甘肃省科技厅获悉,2010年甘肃省将新建“甘肃省新兽药工程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森林生态与冻土水文资源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自7月27日起,新增的8个实验室和6个实验室培育基地将进入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期。   截至2009年底,甘肃省批准建设省重点实验室17个,已建成省重点实验室11个、在建省重点实验室6个,初步形成了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室体系。
  • 四川将新建3家省重点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后备力量和有益补充,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研究基地,也是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和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等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认定工作,经单位申报、形式审查、专家现场考察和会议评审、处务会讨论、厅基地联席会审议、厅务会审定等程序,形成了2022年度拟新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清单,并于2023年1月19日进行公示。根据《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川科基〔2020〕9号),省重点实验室分为学科、企业两类;申请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原则上为已运行并对外开放2年以上的实验室,固定科研人员不少于15人,从事所在方向研究3年以上,承担过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应具备科研场地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省重点实验室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根据考评结果确定专项经费后补助,并对新建省重给予引导性支持;对考评优秀的省重,科技厅在专项经费、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优先重点支持,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度拟新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清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1食品微生物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西华大学、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2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交通管理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厅市共建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四众玄武岩纤维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四川文理学院
  • 连续被评差 农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被撤销
    8月12日,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按照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要求,省科技厅分别组织有关专家对煤矿电气设备与智能控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3个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计划完成情况进行了验收,并纳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序列。   新添的3个重点实验室分别为,依托太原理工大学建设的&ldquo 煤矿电气设备与智能控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rdquo 、依托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建设的&ldquo 黄土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rdquo 、依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建设的&ldquo 电磁防护材料及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rdquo 。   此外,鉴于省农业科学院的农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连续两年专家考核评估结果均为&ldquo 差&rdquo ,且相关条件已不能满足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要求,根据相关规定,决定撤销农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不再纳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序列。
  • 广东省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
    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 进一步提升广东协同创新能力   一、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现状及存在问题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86年。20多年来,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总体规模不断壮大,建设规模和管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广东共建有1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81家省重点实验室,37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6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8家省公共实验室以及27家省重点科研基地,构建了极具广东特色的实验室体系。   省重点实验室在创新支撑和服务经济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实验室稳定和吸引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优秀领军人物,承担了大量重大科研任务,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支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实验室已经成为了我省组织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及应用开发研究的核心力量和骨干平台,和聚集培养优秀科技人才、配置先进科研装备、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   诚然,广东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实验室在提出重大科学问题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 实验室尚缺乏有效的整合与组织创新,部分实验室研究领域过于单一,实验室之间各自为政、缺少合作交流,科研人员单枪匹马进行科学研究,缺乏整体合作意识 实验室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研究工作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有脱节现象,实验室相对封闭,对市场和资本动向不敏感,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等等。   在当今多学科交叉融合、识宽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环境下,单个重点实验室往往难以在科学前沿探索研究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要提升重点实验室提出、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激活创新活力,提升创新绩效,使得重点实验室在相关重要基础领域实现协同创新和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是必然之路。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的实践   目前,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达260个。为进一步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整体创新效能,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领域的实质突破,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有意识地组成创新联盟,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和医药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   1.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创立于2009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倡议发起,从联盟成立至今,已发展到9个重点实验室,包括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部门重点实验室。联盟的战略定位是:为我国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提供从共建共享跨越式发展到以大科学问题引领下的交叉与融合创新平台,促进重大科研成果和战略科学家的诞生。   该联盟汇聚了我国固体地球科学领域最具实力的实验室,集聚了本领域众多的顶尖科技人才。联盟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优势,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实施重大科学问题攻关,接连提出了“华北克拉通寒武纪壳巨量生长、构造体制转变和环境突变过程中成矿元素巨量聚集的机理和规律”、“二叠纪大规模岩浆喷发的深部动力学控制因素及其环境—生命响应的机理”等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并连续三年获得国家“973”项目支持。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做出了一个实验室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增强了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使我国在固体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方面逐步有了“中国声音”,为促进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了我国协同创新的先行者。   2.医药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战略联盟。医药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战略联盟是11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成立。这是科技部自2007年以来设立96个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首个创新联盟,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的一次积极探索。联盟以“引导医药产业发展、推动新药研制技术创新”为宗旨,围绕新药研制过程中关键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瞄准国际研究的前沿,针对医药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瓶颈,整合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各环节的科研资源,综合运用各领域的最新成果,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体系和模式,突破我国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瓶颈,推进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到仿创结合、再到原创的提升。   医药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战略联盟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意义重大,目前医药企业承担国家“973”项目的能力总体来说还较弱,只有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医药企业才能具备承担大项目的能力。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可以预期的是:该联盟将针对目前医药领域亟待解决的共性基础问题,梳理出有前瞻性的973重大项目,通过整合行业科技资源,加强合作创新,协同攻关,进一步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和医药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战略联盟的实践表明,现代科学研究迫切需要科研机构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的创新模式,而组建创新联盟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主体协同创新的一种新范式。   三、广东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的必要性   (1)是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必然要求。解决国家和地区的重大科技问题和重大国家需求问题,需要跨部门、跨学科协同攻关,有必要建立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以促使各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联合攻关,促进交流与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带动和引领广东基础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2)是产生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客观需求。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能够控制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全部资源,一个单独的创新主体往往难以完成一项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只有通过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实行多机构、多部门协作配合,才能形成协同效应,形成原创性的科技成果。   (3)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内在要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科技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的主要问题。通过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可将产学研各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创新的方向、目标会更加明确,更有市场导向性,能很好地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4)是广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径。在科技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开放、共享、合作的创新模式,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组织实施深度合作和开放创新,可以加快广东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实践证明,重点实验室可以通过组建创新联盟,实现协同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   四、广东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的可行性   (1)广东重点实验室数量多,领域广,基础好,具备组建实验室创新联盟的条件。目前广东各层次重点实验室数量达250家,而且都是根据我省学科与产业特色,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进行布局,基本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海洋、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我省重点发展领域。在同一领域不同的研究方向上都基本建设了有实力的重点实验室,这为重点实验室组建创新联盟提供了先决条件。   (2)广东重点实验室自成体系,组建创新联盟可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结合。广东的重点实验室体系包括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省公共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基地,实验室体系一方面实现了地方重点实验室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也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全链条的有效支撑。重点实验室组建创新联盟,可将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市场拓展等各个主体聚集在一起,使得创新链和产业链相互融合,相互协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国家和地方有能力支持和保障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发展壮大。近年来,国家和广东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各级政府完全有能力通过各个层面的科技政策和科技计划支持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提炼出本地区或本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突破口,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快速产生重量级科技成果。   五、广东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的组建模式   广东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的组建,将围绕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发挥不同类型、不同领域重点实验室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示范性集成应用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力争在国家和广东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创新,集成解决交叉领域和新兴领域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以及工程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成果。其具体的组建模式有两类:   模式一:按相同或相近领域组建,旨在凝练提出和实施解决本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该类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依赖于科学家对重大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学术方向的把握能力,准确提炼科学问题,正确选择重大项目及课题的突破点。   模式二:按交叉领域组建,旨在研究开发并产生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学科的交叉及融合发展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一项统计数据表明,“20世纪诺贝尔奖获奖者中,超过40%获奖者的发现是在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尤其在上个世纪最后25年,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中接近半数都授予了在交叉学科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该类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的任务是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重大科学前沿中寻找交叉点,通过多学科融合和多团队协作,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   以上两类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不管是聚焦提出并解决重大科学问题,还是联合研究并产生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其组建的原则都是一样的,即要构建一条涵盖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应用开发研究、市场化成果的协同创新链条。即在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过程中,需要考虑成果的市场化应用,需要引进企业或者其他市场化主体进行协同,需要打通科技经济任督二脉,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例如,可以在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作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主体,以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作为应用技术开发骨干,引进技术应用和推广的企业,共同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进行协同创新。   六、推动广东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是明确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的制度保障。创新联盟是以相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同受益为基础,以合作推动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契约式组织,具有组织的开放性和动态性、行为的战略性、合作的平等性、利益的共享性等特点,因此需要通过创新联盟章程及相关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责、权、利,特别是有关知识产权归属、开放共享及利益分配机制等,以保障创新联盟的健康持续运转。   二是用好政府部门的各类科技计划支持措施和配套政策。要营造政府支持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专项、重大科技专项、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专项等多种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方式,集中优势,形成支持合力,确保创新联盟快速成长和发展。   三是引进风险投资机构等市场力量加速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与市场脱节的科技成果并不是真正的成果。在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的组建和运行过程中,除了产学研合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市场化力量的参与也是不能少。科技创新要面向、融入经济主战场,要与金融相结合,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四是加强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的开放共享。闭门造车是创新的天敌,创新联盟要实行开放共享的机制,培养全球化视野,引进国际化英才,加强对外开放,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提升创新联盟的创新水平、成果显示度和国际影响力。
  • 广东省国家重点实验室达10家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广东省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作为科技创新的载体,实验室体系对广东省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截至2009年底,广东省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共10家,其中2家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广东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望达到13家。   依托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稀有金属分离的基本规律与机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共性技术、工程应用技术等研究,为稀有金属和再生金属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清洁化生产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依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的“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猪鸡重要性状遗传的应用基础、基因与环境互作的应用基础、畜禽育种新技术等研究,着力解决畜牧业领域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将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依托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进行移动核心网络、移动接入网络、移动多媒体及终端等三个方向的关键技术基础应用研究,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带头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是在省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的。广东省自1986年开始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分布领域日益广泛,总体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广东省共有123家省重点实验室,18家公共实验室和25家省重点科研基地,共同构成了极具广东特色的实验室体系,已成为广东省科技自主创新的核心力量 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创新基地 成为聚集、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基地和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窗口,对推动广东省科技进步和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湖北新认定5家省重点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是各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近日,湖北省科技厅拟新认定一批领域方向符合本省创新战略需求、基础条件较为成熟的省重点实验室,依托湖北师范大学建设的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5家在列。根据《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省重点实验室需具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至少拥有30人以上固定研究人员,其中高级(含)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不低于总人数的50%;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实验室的场地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总价值(原值)在1000万元以上。新认定的5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如下: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1三峡库区珍稀资源植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2类脑智能系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3泌尿系统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4肿瘤精准放射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5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师范大学
  • 安徽省将建五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记者近日从省科技厅获悉,为进一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省科技厅、省财政厅通过专家评审,已确定建设“安徽省智能交通”等五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据了解,此次确定的2010年省级重点实验室首批建设计划,包括安徽省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语音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光电分选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工业图像处理与分析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矿山物联网与安全监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其中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开展信息科学技术在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应用研究、开展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的方法和实时分析技术研究、开展支持低碳出行的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研究区域交通优化控制和城市管控集成方法等 语音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声纹识别技术、语种方言识别技术、关键词检出技术、语音模仿技术、语音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技术等 光电分选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基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复合色选技术、基于可见光的广泛用途分选技术、基于近红外光的成分分析技术、基于X光的光电分选技术的应用研究等 工业图像处理与分析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工业高温图像及工业红外热像技术的相关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 矿山物联网与安全监控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矿山物联网与机电安全监控技术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