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声学激发效应

仪器信息网声学激发效应专题为您整合声学激发效应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声学激发效应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声学激发效应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声学激发效应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声学激发效应话题讨论。

声学激发效应相关的论坛

  • 【资料】声学发展简史

    声学是研究媒质中机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效应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媒质包括各种状态的物质,可以是弹性媒质也可以是非弹性媒质;机械波是指质点运动变化的传播现象。声学发展简史  声音是人类最早研究的物理现象之一,声学是经典物理学中历史最悠久,并且当前仍处在前沿地位的唯一的物理学分支学科。  从上古起直到19世纪,人们都是把声音理解为可听声的同义语。中国先秦时就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和乃成乐”。声、音、乐三者不同,但都指可以听到的现象。同时又说“凡响曰声”,声引起的感觉(声觉)是响,但也称为声,这与现代对声的定义相同。西方国家也是如此,英文的的词源来源于希腊文,意思就是“听觉”。  世界上最早的声学研究工作主要在音乐方面。《吕氏春秋》记载,黄帝令伶伦取竹作律,增损长短成十二律;伏羲作琴,三分损益成十三音。三分损益法就是把管(笛、箫)加长三分之一或减短三分之一,这样听起来都很和谐,这是最早的声学定律。传说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也提出了相似的自然律,只不过是用弦作基础。  1957年在中国河南信阳出土了蟠螭文编钟,它是为纪念晋国于公元前525年与楚作战而铸的。其音阶完全符合自然律,音色清纯,可以用来演奏现代音乐。1584年,明朝朱载堉提出了平均律,与当代乐器制造中使用的乐律完全相同,但比西方早提出300年。  古代除了对声传播方式的认识外,对声本质的认识也与今天的完全相同。在东西方,都认为声音是由物体运动产生的,在空气中以某种方式传到人耳,引起人的听觉。这种认识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从古代人们的知识水平来看,却很了不起。  例如,很长时期内,古代人们对日常遇到的光和热就没有正确的认识,一直到牛顿的时代,人们对光的认识还有粒子说和波动说的争执,且粒子说占有优势。至于热学,“热质”说的影响时间则更长,直到19世纪后期,恩格斯还对它进行过批判。  对声学的系统研究是从17世纪初伽利略研究单摆周期和物体振动开始的。从那时起直到19世纪,几乎所有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都对研究物体的振动和声的产生原理作过贡献,而声的传播问题则更早就受到了注意,几乎2000年前,中国和西方就都有人把声的传播与水面波纹相类比。

  • ICP的通道效应激发效率较高,你了解吗?

    [font=SimSun][size=12.0pt]由于切线气流所形成的旋涡使轴心部分的气体压力较外周略低,因此携带样品气溶胶的载气可以极容易地从圆锥形的[/size][/font][size=12.0pt]ICP[/size][font=SimSun][size=12.0pt]底部钻出一条通道穿过整个[/size][/font][size=12.0pt]ICP[/size][font=SimSun][size=12.0pt]。通道的宽度约[/size][/font][size=12.0pt]2mm[/size][font=SimSun][size=12.0pt],长约[/size][/font][size=12.0pt]5cm[/size][font=SimSun][size=12.0pt]。样品的雾滴在这个约[/size][/font][size=12.0pt]7000K[/size][font=SimSun][size=12.0pt]的高温环境中很快蒸发、离解、原子化、电离并激发。即通道可使这四个过程同时完成。由于样品在通过通道的时间可达几个毫秒,因此被分析物质的原子可反复地受激发,故[/size][/font][size=12.0pt]ICP[/size][font=SimSun][size=12.0pt]光源的激发效率较高。[/size][/font]

  • 【转帖】大气声学简史

    大气声学是研究大气声波的产生机制和各种声源的声波在大气中传播规律的分支,作为以声学方法探测大气的一种手段,也可看成是大气物理的一个分支。   声在大气中的折射是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声学现象之一,对它的研究始于声学的萌芽阶段。为了澄清当时流传的“英国的听闻情况比意大利的好”这一说法,英国牧师德勒姆于1704年同意大利人间韦朗尼以实验证明:在适当考虑风的影响之后,这两国的声传播情况并没有什么差别。由此开创了大气声学领域。但是直到19世纪后半叶,大气声学才继续得到发展。  19世纪中叶以后,物理学家雷诺、斯托克斯和廷德耳等人分别对风、风梯度和温度梯度的声折射效应,以及大气起伏对声的散射进行了研究。瑞利在其1877年出版的巨著《声学原理》中,对包括这些工作在内的声学研究成果在理论上给予了全面的总结和提高。  20世纪初,在测量爆炸的可闻区时,发现了爆炸源周围的声音的“反常”传播现象:在距强烈爆炸中心周围数百千米的可闻区之内,存在一个宽达一百千米的环状寂静区;可闻区外,在离声源200公里左右的距离上又出现了一个可闻区,称为异常可闻区。  埃姆登随后从理论上解释了这种异常传播现象,认为是由平流层逆温和风结构所引起的声波折射,为此,在20~30年代曾进行了爆炸声波异常传播的较大规模试验,一方面验证了异常传播的理论,另一方面从探测结果推算平流层上部大气的温度和风。而对流星尾迹的观察证明,在证明同温层顶确实存在逆温层。同时,从爆炸声波异常传播试验中发现了次声波,开始了大气次声波的研究。  从泰勒开始,逐步引进湍流理论来研究大气的小尺度动力学结构,并以这种观点重新研究声散射;奥布霍夫将声散射截面同端流动能谱密度联系起来,对大气声散射作出初步的定量解释;伯格曼首先以相关函数研究了散射。以后的许多工作都围绕着如何表达总散射截面的问题展开。  当对大气进行声探测时,不得不解决复杂的逆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期采用火箭携带榴弹在高空爆炸,在地面上测量其发出的声波,获取了80公里以下的大气温度和风廓线的分布。到50年代末,建立了较完善的大气声波散射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在原有“声雷达”基础上大大改进了的回声探测器对大气物理的研究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导致了大气声学许多方面的进展,例如在声传播过程中相位和振幅起伏的研究,用次声“透视”大尺度的大气过程,高功率声辐射天线附近的非线性效应,噪声的问题,与多普勒效应有关的问题等等。

  • 原子发射光谱对激发光源的要求

    1.原子发射光谱对激发光源的要求   (1)光源应具有足够的激发容量,利于样品的蒸发、原子化和激发,对样品基体成分的变化影响要小。   (2)光源的灵敏度要高,具有足够的亮度,对元素浓度的微小变化在线状光谱的强度上应有明显的变化,利于痕量分析。   (3)光源对样品的蒸发原子化和激发能力有足够的稳定性和重现性,以保证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4)光源本身的本底谱线要简单,背景发射强度弱,背景信号要小,对样品谱线的自吸效应要小,分析的线性范围要宽。   (5)光源设备的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调试、维修方便等。?

  • 原子发射光谱对激发光源的要求

    原子发射光谱对激发光源的要求  (1)光源应具有足够的激发容量,利于样品的蒸发、原子化和激发,对样品基体成分的变化影响要小。  (2)光源的灵敏度要高,具有足够的亮度,对元素浓度的微小变化在线状光谱的强度上应有明显的变化,利于痕量分析。  (3)光源对样品的蒸发原子化和激发能力有足够的稳定性和重现性,以保证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4)光源本身的本底谱线要简单,背景发射强度弱,背景信号要小,对样品谱线的自吸效应要小,分析的线性范围要宽。  (5)光源设备的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调试、维修方便等。

  • 【分享】直读光谱激发光源的作用于选择

    激发光源的作用与选择要求 激发光源是直读光谱仪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给分析试样提供蒸发、原子化或激发的能量。在光谱分析时,试样的蒸发、原子化和激发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些过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而这一系列过程均直接影响谱线的发射以及光谱线的强度。 由于样品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元素对象、浓度、蒸发及激发难易不同,对光源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没有一种万能光源能同时满足各种分析对象的要求。直读光谱仪分析的误差,主要来源于光源部分,因此,光源的选择十分重要。在选择光源时应尽量满足下列要求:1. 高灵敏度,随着样品中元素浓度微小的变化,其检出信号有较大的变化;2. 低检出限,能对微量及痕量成分进行检测;3. 良好的稳定性,试样能稳定地蒸发、原子化和激发,使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密度;4. 谱线强度与背景强度之比大(信噪比大);5. 分析速度快,预燃时间短;6. 构造简单,安全、易操作;7. 自吸收效应小,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宽。

  • 【分享】噪声基础知识--环境声学(Environment acoustics)

    环境声学是研究对人适宜的声学环境的科学。   环境声学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及其对人体产生的生理、心理效应;研究改善和控制声环境质量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目前城市环境噪声的降低,采用行政管理措施是最重要的途径,其中主要包括制定环境噪声标准、产品设计噪声标准和制定城市噪声控制法规,以及做好城市的合理规划。   现在,环境声学已不是单纯研究噪声的学术和技术问题,而发展成为涉及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人类生活的环境里有各种声波,其中有的是用来传递信息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是人们需要的;有的会影响人的工作和休息,甚至危害人体的健康,是人们不需要的,称为噪声。   为了改善人类的声环境,保证语言清晰可懂,音乐优美动听。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人们对建筑物内的音质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建筑声学的形成和发展。5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噪声源也越来越多,所产生的噪声也越来越强,造成人类生活环境的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因此,不仅要在建筑物内改善音质,而且要在建筑物内和在建筑物外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危害。   这些问题的研究涉及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建筑学、音乐、通信、法学、管理科学等许多学科,经过长期的研究,成果逐渐汇聚,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科学——环境声学。在1974年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声学会议上,环境声学这一术语被正式使用。

  • 【分享】中国古代在声学上的贡献

    中国古代在声学上的贡献   在中国古代物理学中,声学的成就可以说是一技独秀,有特别加以记述的必要。  (1)乐器制作与乐律理论  中国古代音乐是世界文明中的一个宝库。河南舞阳县贾湖村的骨笛,是公元前5000~前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乐器。西周时期,见于《诗经》记载的乐器就有29种,其中频率固定的打击乐器有鼓、馨、钟、铃、(革兆)(摇鼓)等,调频弹拨乐器有琴、瑟,管类乐器有箫、管、埙、笙等。《汉书律历志》已将当时的乐器品种按质料分为八种:“土曰埙,鲍(木瓜)曰笙,皮日鼓,竹曰管,石日馨,金日钟,木日祝,丝曰瑟。”从众多出土的古乐器中,引人注目的是编馨和编钟。编馨是用特殊石头(如玉石)制成的具有若干固定音列的组合馨。1950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的殷代大理石馨,82厘米×42厘米×2.5厘米,音色浑厚如铜;1970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楚国编馨25只,其形状已颇为规则,音域达三个八度。编钟是由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的组合钟。1978年在陕西扶风曾出土了西周的青铜编钟,1979年在湖北隋县的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公元前443年的编钟,一套共65件,总重2500余斤,总音域跨五个八度,12个半音齐全,音色优美,效果极佳,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冶金和乐器制造水平之高超。  由于重视“礼、乐、术、数”,我国古代研究乐音数学规律的律学相当发达,《二十四史》有许多律历志的记载。最晚到殷商时期已产生了宫、商、角、徵、羽五声,西周编钟已刻有十二律(由于对乐音成组的认识,而产生十二律,其名称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和应钟,黄钟为十二律中的第一律)中的一些铭文。以黄钟为标准音高之首,逐次按半音降低,就形成了十二律。最早的乐律计算法见于《管子地员篇》中的“三分损益法”,约产生于公元前7~3世纪间,即将主音律的弦(或管)长三等分,取其两份(全管长的2/3,为损一),或增加一份(全管长的4/3,为益一),依次确定十二律中其他各律的方法。这种以弦长为准的方法,与欧洲当时以频率为准的“五度相生法”是成倒数关系的。16世纪末,朱载堉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和算法。十二平均律是我国对音乐声学的重大贡献。  (2)声的传播与发声原理的探讨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记载:陈遵在造江陵金堤(公元512~518)时,曾利用鼓声推算高地的高度,可能是利用鼓声的传播速度推算的。这一记载很有意义。  对于发声原理,东汉王充在《论衡论死篇》中先说明人的语言是由于“气括口喉之中,动摇其舌,张合其口”而生的,然后推广到“箫笙之管,犹人之口喉也,手弄其孔,犹人之动舌也”。宋代张载(1020~1077)及明代王夫之(1619~1692)进一步形成“形”(物体)与“气”相冲突而发声的观点:“声者,形[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轧而成”。可以是“两气”相碰,如“谷响雷声之类”,“两形”相碰,“桴鼓所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指羽扇生风、飞矢鸣镝)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箫之类”(《张子正蒙注》)。明宋应星具体考察了声的发生的几种情况:“冲”(“飞矢”),“界”(“跃鞭”),“振”(“弹弦”),“辟”(“裂缯”,即撕丝织品),“合”(鼓掌),“击”(挥椎)。他认为发声第一必须有气:“气而后有声”,“气本浑沦之物,分寸之间,亦具生声之理,然而不能自生”;第二必须是“以形破气”,“气之一动”,“急冲急破,其声方起”,例如“击物”就是“气随所持之物而逼及于所击之物有声焉”(《论气气声》)。  关于声音发生与传播更为深刻的见解是王充和宋应星指出的。王充在《论衡变虚篇》中将鱼“动于水中,振旁侧之水”与人的“操行”(行动)引起“气应而变”加以对比。宋应星则明确提出“物之冲气也,如其激水然。气与水,同一易动之物。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其文浪以次而开,至纵横寻丈而犹未歇。其荡气也亦犹是焉,特微渺而不得闻耳。”(《论气气声七》)。他们明确指出:“气”被“冲”如同“水”被“激”,“荡气”与水的“文浪”相似,可从“一拳”依次“开”至“纵横寻(古8尺)丈”犹未止,只是“荡气”微小到听不见而已,这就是“气声”。对声波的发生与传播从物理上分析如此精辟,在我国古代物理学中是很突出的。  关于共鸣现象的趣闻,庄子调瑟时发现共振现象,沈括在弦共振时作纸人试验,喷水鱼洗的研究等,文献记载相当丰富。  (3)古代建筑中的声学效应  利用声学效应的建筑在我国已发现不少。古典籍中关于空穴传声类的记载与建筑有关的也有“地听”、“墙听”(《墨子备穴篇》)等,用陶瓮口向内砌墙可以隔音,在琴室及戏台下埋大缸可增加混声回响效果。著名的北京天坛中的回音壁、三音石与圜丘都巧妙地利用了声的反射效应。还有河南郏县蛤蟆音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等。  近年来深入研究了山西永济县普救寺莺莺塔的蛙声。《西厢记》中“日午当庭塔影圆”,就是指此塔。该塔初建于隋唐,现存的塔重修于1564年明嘉靖年间,是一座方形空筒式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36.7米,建于陡坡的高处,周围空旷,整个塔身和塔檐由涂釉青砖建成,这些青砖的声反射系数达0.95~0.98,是声音的良反射体。塔身成空筒形,对声波起着谐振腔作用。由于十三层塔檐各层砌砖所成曲线的巧妙配合,对来自塔前距离约24米处的击石声产生良好的反射及会聚作用,因而“于地击石,有声如吠蛙”。同样,远处的声音通过十三层塔檐反射就会聚在檐前附近,使人耳接收到的声波能量大增。五里外的蒲州镇的演唱声,犹如塔内有戏台。  我国古代建筑是利用声学效应的科学宝库,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上述成就体现了声学与音乐、声学与哲学和声学与建筑、军事等的结合,这也是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的根本特点之一。

  • 新技术首次实现“超”拉姆齐激发

    中国科技网讯 要获得原子和分子内部结构的最精确信息,最好方法是利用共振激光激发它们。但这种激光需要超过一定强度,会对原子内部的电子壳层造成明显改变。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23日(北京时间)报道,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所(PTB)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怎样才能防止这种“光移”现象,并证明了以往理论所预测的“超”拉姆齐激发的存在。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光移”指的是强激光改变了原子能级的位置,而偏移取决于所发出的激光密度和波长。如果想看到未发生量子偏移的原子性质,就必须避免“光移”或对其加以校正。PTB科学家首次在实验中使用一系列经过选择的激光脉冲来激发原子的新方法,消除了光移效应。 诺曼·拉姆齐提出用脉冲辐射来执行精确测量,并研发出超精密铯原子钟而获得1989年诺贝尔奖。拉姆齐激发所包含的信息,在发射两束激光期间处于隐态,因此可以把原子看成是处于发生光移和没有光移之间的平均位置。理论上,通过改变激光频率来校正光移是可能的,但从实践角度来看并非如此,因为人们不能事先知道有关原子偏移的信息。直到2010年,有人提出一种叫做“超”拉姆齐激发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研究小组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该理论。在“超”拉姆齐激发中,在两束激光之间的“暗中”期间引入第三束密度、频率相同,但相位相反的激光,这第三束激光自动弥补了可能的误差。这些误差来自对光移大小估计不准、光脉冲强度的微小差异等。 如果能实现原子跃迁的“超”拉姆齐激发,就能探测到极其微小的频率差异,同时显示出大的光移。研究小组实验证明了“超”拉姆齐激发的理论预测,并获得1万倍的光移抑制。研究人员指出,这为制造更加精确的光学镱原子钟消除了障碍,同时这种方法也对那些需要精确控制原子与激光之间相互反应的领域,如量子信息处理领域非常有用。(记者 常丽君) 总编辑圈点 这有点像传统微雕技术,都是穷尽对细微事物上细节“精确”的苛求。微雕的精确带来了令人惊叹的工艺品,而激光对原子的激发则实现了对时间的精确测量,奠定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这项新技术追求的还是“精确”二字,用途却不局限于提升光学原子钟性能。我们注意到,当前世界物理学领域的新理论和突破,都不约而同的与量子计算关系密切,似乎正在一起叩响新工业革命的门环。每每看到相关新闻,我都有一种山雨欲来的紧迫感。 《科技日报》(2012-11-24 一版)

  • 利用声学特性的无损检测技术___超声波检测技术

    利用声学特性的无损检测技术___超声波检测技术无损检测导论(2005年元月电子修订版)夏纪真 编著 第二章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无损检测技术的基础是物质的各种物理性质或它们的组合以及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迄今为止,包括在工业领域已获得实际应用的和已在实验室阶段获得成功的无损检测方法已达五、六十种甚至更多,随着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会出现更多的无损检测方法与种类。本书仅能就几个主要方面作简单扼要的介绍。除了对于工业上已经广泛应用的五大常规无损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渗透检测和射线照相检测)给予一定的工艺介绍外,对其他方法仅作概念性介绍。若需对其中某项方法作深入了解时,应查阅相应方法的专业技术介绍资料。§2.1 利用声学特性的无损检测技术§2.1.1 超声波检测技术什么是超声波?超声波有什么特性?声波是指人耳能感受到的一种纵波,其频率范围为16Hz~2KHz。当声波的频率低于16Hz时就叫做次声波,高于2KHz则称为超声波。一般把频率在2KHz到25MHz范围的声波叫做超声波。它是由机械振动源在弹性介质中激发的一种机械振动波,其实质是以应力波的形式传递振动能量,其必要条件是要有振动源和能传递机械振动的弹性介质(实际上包括了几乎所有的气体、液体和固体),它能透入物体内部并可以在物体中传播。利用超声波在物体中的多种传播特性,例如反射与折射、衍射与散射、衰减、谐振以及声速等的变化,可以测知许多物体的尺寸、表面与内部缺陷、组织变化等等,因此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重要的无损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例如用于医疗上的超声诊断(如B超)、海洋学中的声纳、鱼群探测、海底形貌探测、海洋测深、地质构造探测、工业材料及制品上的缺陷探测、硬度测量、测厚、显微组织评价、混凝土构件检测、陶瓷土坯的湿度测定、气体介质特性分析、密度测定……等等。超声波具有如下特性:1)超声波可在气体、液体、固体、固熔体等介质中有效传播。2)超声波可传递很强的能量。3)超声波会产生反射、干涉、叠加和共振现象。4)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时,达到一定程度的声功率就可在液体中的物体界面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基于“空化现象”)--从而引出了“功率超声应用“技术--例如“超声波清洗”、“超声波钻孔”、“超声波去毛刺”(统称“超声波加工”)等。5)利用强功率超声波的振动作用,还可用于例如塑料等材料的“超声波焊接”。工业无损检测技术中应用的超声波检测(UltrasonicTesting,简称UT)是无损检测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无损检测技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超声波检测技术中用以产生和接收超声波的方法最主要利用的是某些晶体的压电效应,即压电晶体(例如石英晶体、钛酸钡及锆钛酸铅等压电陶瓷)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时,将有电极化现象产生,即其电荷分布将发生变化(正压电效应),反之,当向压电晶体施加电荷时,压电晶体将会发生应变,亦即弹性变形(逆压电效应)。因此,利用压电晶体制成超声波换能器(探头),对其输入高频电脉冲,则探头将以相同频率产生超声波发射到被检物体中去,在接收超声波时,探头则产生相同频率的高频电信号用于检测显示。除了利用压电效应以外,在某些情况下也利用磁致伸缩效应(强磁材料在磁化时会发生变形的现象,可用作振源或用于应变测量),也有利用电动力学方法(例如本章后面叙述的电磁-声或涡流-声方法)。(3)耦合方法的确定-超声探头与被检工件之间存在空气时,超声波将被反射而无法进入被检工件,因此在它们之间需要使用耦合介质(耦合剂),视耦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接触法-超声探头与工件检测面直接接触,其间以机油、变压器油、润滑脂、甘油、水玻璃(硅酸钠Na2SiO3)或者工业胶水、化学浆糊等作为耦合剂,或者是商品化的超声检测专用耦合剂。水浸法-超声探头与工件检测面之间有一定厚度的水层,水层厚度视工件厚度、材料声速以及检测要求而异,但是水质必须清洁、无气泡和杂质,对工件有润湿能力,其温度应与被检工件相同,否则会对超声检测造成较大干扰。接触法和水浸法是超声检测中最主要应用的两种耦合方式,此外还有水间隙法、喷水柱法、溢水法、地毯法、滚轮法等多种特殊的耦合方式。(4)检测条件的准备-选择适当的超声探伤仪、超声探头、参考标准试块(或者采用计算法时的计算程序或距离-波幅曲线、AVG或DGS曲线等),以及在检测前对仪器的校准(时基线校正、起始灵敏度设定等)。[/si

  • 清理激发台后样品不激发

    我们用Q8机,2008年使用,现在每次清理完激发台,样品都不能正常激发,一直打,打到能激发,有时10次,有时1-2小时才能激发,是什么原因?工程师说是氩气流量问题,为此,专门购买了流量计,按工程师提供的要求调整了流量,但还是不行,老师,怎么办呀?

  • 更换激发台后激发强度降低

    本人在用ARL3460,由于旧的激发台损坏,现更换新的激发台,更换之后检测强度降低百分之十左右。请问这样有什么影响吗,我应该怎样处理,谢谢!

  • 【求助】激发的问题

    [em09512]昨天机子激发时激发点的黑圈变浅,发散,发黄,今天我换了一瓶氩气,机子激发时声音变的刺耳,黑圈变得更浅,发黄

  • 近三年来发布的有关声学与振动国家标准

    标准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实施日期声学 GB/T 25078.1-2010 声学 低噪声机器和设备设计实施建议 第1部分:规划 2011-04-01 GB/T 25078.2-2010 声学 低噪声机器和设备设计实施建议 第2部分:低噪声设计的物理基础 2011-04-01 GB/T 10491-2010 航空派生型燃气轮机成套设备噪声值及测量方法 GB/T 10491-1989 2011-03-01 GB/T 25371-2010 铸造机械 噪声声压级测量方法 2011-03-01 GB/Z 25425-2010 风力发电机组 公称视在声功率级和音值 2011-01-01 GB/T 25516-2010 声学 管道消声器和风道末端单元的实验室测量方法 插入损失、气流噪声和全压损失 2011-05-01 GB/T 25612-2010 土方机械 声功率级的测定 定置试验条件GB/T16710.2-1996 2011-03-01 GB/T 25613-2010 土方机械 司机位置发射声压级的测定 定置试验条件GB/T 16710.3 -1996 2011-03-01 GB/T 25614-2010土方机械 声功率级的测定 动态试验条件GB/T 16710.4 -1996 2011-03-01 GB/T 25615 -2010土方机械 司机位置发射声压级的测定 动态试验条件GB/T 16710.5 -1996 2011-03-01 GB 16710-2010土方机械 噪声限值 GB 16710.1 -1996 2012-01-01 GB/T 25982-2010客车车内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2011-05-01 GB/T 3449-2011声学 轨道车辆内部噪声测量 GB/T 3449-1994 2012-05-01 GB/T 5111-2011声学 轨道机车车辆发射噪声测量 GB/T 5111-1995 2012-05-01 GB/T 7584.3-2011声学 护听器 第3部分:使用专用声学测试装置测量耳罩式护听器的插入损失 2012-05-01 GB/T 14369-2011声学 水声材料样品插入损失、回声降低和吸声系数的测量方法 GB/T 14369-1993 2012-05-01 GB/T 27763-2011声学 评价工作间声学性能的空间声场分布曲线的测量方法及参量表述 2012-05-01 GB/Z 27764-2011声学 阻抗管中传声损失的测量 传递矩阵法 2012

  • 激发光源的使用

    激发光源的作用就是提供试样蒸发、原子化和激发所需的能量。原子发射光谱中使用的光源有等离子体、电弧、高压火花和激光微探针等。目前,应用最重要、最广泛的激发光源是等离子体光源,它又包括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光源(ICP)、直流等离子体(DCP)和微波等离子体(MIP)光源。我们绝大多数版友用的原子发射光谱仪所用的激发光源都是等离子体,且是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光源较多。不知道各位版友有用其他光源的吗?讨论一下!

  • 3460直读光谱仪不激发

    最近3460测试时发现铁基样品不能正常激发,正常激发几次后,出现不激发现象,没有激发的声音,但过一会又能正常激发。不知道这是啥原因啊?换了镁基样品,激发就是正常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 直读光谱仪的记忆效应

    直读光谱仪的记忆效应,您了解吗?欢迎来讨论之前在做铝合金标准化的时候,那块纯铝RA10的强度总是不太稳定,特别是在激发了其它两块高含量的RA18、RA19铝合金之后,前面几个点的数据非常不稳定,且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应该就是资料上说的记忆效应吧有空就做了下实验,激发完高含量的RA18铝合金之后,连续激发纯铝RA10样品一圈,Si、Mg、Zn、Cu等元素均有较明显的记忆效应,特别是Si的记忆效应特别大,差不多激发了八九次之后才稳定,其它元素差不多需要四五次稳定下来又拿了锌合金的标样做了类似的试验,锌合金中Al、Cu等元素也是有记忆效应的,据资料上说铜也是有记忆效应的,可惜手上没有紫铜的标样,没法看具体的效果而铁基的记忆效应几乎没有,打完高Mn、高Cr、高Ni的RH33样品后立即测量纯铁RE12,几乎看不出来有记忆效应有些材质的记忆效应比较明显,而有些材质的记忆效应比较小,另外同一样品中不同元素的记忆效应也不完全相同这些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有谁做过权威的实验吗?欢迎前来讨论

  • 直读光谱激发电极的选择。

    [b][color=#cc0000]【直读光谱激发电极的选择】: 发射光谱分析用的激发电极种类很多,有碳,铜、铝、钨、银…根据分析方法、分析对象而选用不同的激发电极。选择的原则是要较好的分析精密度。被分析的元素不应在激发电极材料中。电侵蚀要小。 在光电光谱分析时,还要连续多次使用,以便提高分析速度。 用银做激发电极时,容易得到纯度高的银,由于银的熔点高,热容量和导热性能好;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抗腐蚀性强。在做钢铁分析时,一般钢中不含银,因此用银做激发电极分析精密度比较高。银电极头须车成园锥体,顶端成90度角。 但用单向放电的激发光源,在放电时激发电极易被侵蚀,因此采用钨棒作激发电极,用钨电极一般不容易长尖,一般可连续使用数百次也不要清理电极一次。[/color][/b]

  • 激发光谱问题求解

    我先用3d扫描模式(激发波长从250nm改变到280nm)大致判断出荧光峰的位置,发射波长在420nm和480nm处的应该为荧光峰。于是我分别选取发射波长为420nm和480nm,作激发扫描,发现两者的激发光谱差别很大,但激发波长在330nm和350nm处的激发峰大致存在,但当em为480nm时的激发光谱中其它的峰都消失了。(图片在附件中)问题:1,消失的峰是些什么峰(散射,拉曼还是其它?) 2 ,到底哪一个激发光谱是比较可靠的?还是都有问题? 3,激发光谱中激发峰的位置是否与发射波长的设置有关?发射波长的设置改变,激发峰的位置是否也要发生改变?(包括强度和位置) 4,激发光谱可以作3d扫描吗?极度迷惑中,急盼各位达人给予指点。[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31895]激发与发射光谱[/url][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31896]激发与发射光谱[/url]

  • 空白值,激发强度

    1关于空白值,设备在进行操作前,先打的水空白,但是最近出现个问题,就是如图所示,v的空白值很高,以前都是几百的,这两天直接就到5000多,而且多次打,不同时间打,不同空白液打都是这个值,所有的设置和条件都没有发生改变,这个问题怎么处理?2关于元素激发强度,个人认为,同一种元素,在不同的条件下激发强度可能会不同,但是不会产生数量级的变化吧?目前我们用的v的激发强度主要集中在2个数值的分布,一个经常出现的是20w,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是100w强度,这个是正常的吗?应该怎么调试,能让某一元素的的某一波长激发强度稳定在一个数值范围内波动?谢谢各位老师![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6/202306040734452852_6831_5073098_3.png[/img][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6/202306040734456464_6834_5073098_3.png[/img]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