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物医学研究

仪器信息网生物医学研究专题为您整合生物医学研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物医学研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物医学研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物医学研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物医学研究话题讨论。

生物医学研究相关的资讯

  • 微观世界显真容:质谱成像助力生物医学研究
    质谱成像(MSI)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成像工具,凭借其高灵敏度、特异性及无需标记等优势,已经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展现了巨大潜力。其可以直接获取分子轮廓,并直观地显示每种离子化化合物在样品(尤其是生物组织)中的空间分布。作为探索空间多组学最有前途和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MSI 不仅能定位药物和代谢物的分布,还能深入了解疾病进展和药物干预背后的表型变化。本文将结合多种质谱成像技术,包括常压透射式激光解吸/后光电离质谱成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解吸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成像、飞秒激光电离成像质谱、离子迁移率分离、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成像质谱显微镜等技术,深入探讨了其在肿瘤研究、药物代谢分析和单细胞研究中的突破性成果。◆ 常压透射式激光解吸/后光电离质谱成像技术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潘洋等的研究团队,共同发展的常压透射式激光解吸/后光电离质谱成像技术(t-AP-LDI/PI-MSI)新方法,能够在无需复杂样品前处理的情况下,实现对生物组织中多种内源性化合物的原位可视化分析。该技术结合了透射式激光解吸电离和紧凑型后紫外光电离装置,显著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在复杂临床样本分析中,t-AP-LDI/PI-MSI被用来分析肿瘤组织的代谢物分布,揭示了黑素瘤微环境的代谢异质性,这为深入了解肿瘤发生的复杂分子机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点击了解最新进展~◆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技术 (→点击查看相关仪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MALDI-MSI)是一种经典的技术,通过在样品表面添加基质,使得样品在激光照射下能够能够高效地解吸和电离组织样品中小分子代谢物、脂质和蛋白质。MALDI-MSI在肿瘤标志物发现、药物分布研究等方面应用广泛,为生物内源性化合物的直接鉴定和定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已有研究使用不同的纳米材料作为衬底,从而显著提高分析物的解吸电离效率和检测灵敏度。此外,MALDI-MSI还被成功应用于单细胞分析,通过优化样品制备和基质选择,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代谢物和脂质,这对于细胞异质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杭纬等相继研发出的质谱仪器能够实现单细胞内药物分子的3D成像分析,揭示了抗癌药物诱导癌细胞凋亡的动态过程。蔡宗苇等研发出冰冻3D细胞微球方法用于MSI分析,并结合代谢组学揭示了环境污染物对细胞球增殖的影响。点击了解最新进展~◆ 解吸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成像技术 解吸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成像(DESI-MSI)是一种无需样品前处理的即时质谱成像技术,可在大气压下进行快速、直接的化学成分分析。近年来,DESI-MSI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能够在手术过程中实时识别癌组织边界,为外科医生提供重要的指导信息。此外,DESI-MSI在环境科学中也展现出潜力,尤其是在分析复杂环境基质中的污染物时,DESI-MSI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和定位多种化学物质。贺玖明团队还开发出基于AFADESI-MSI技术的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新方法,揭示肿瘤转移机制,建立了以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技术为特色的代谢研究平台。点击了解最新进展~◆ 飞秒激光电离成像质谱技术 飞秒激光电离成像质谱(fs-Laser Ionization Imaging Mass Spectrometry)技术凭借其超快激光脉冲和精确的电离能力,在质谱成像领域独树一帜。该项技术可高效分析热敏性和易碎性样品,超越了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限制。通过微米级分辨率进行激光烧蚀和质谱仪的软电离源,其能够鉴别和分析生物分子和其他微观物质,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样品的化学组成和空间分布,推进了多个研究领域的进展。其已经能够在亚细胞水平上进行高分辨率质谱成像,为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 离子迁移率分离技术 (→点击查看相关仪器)离子迁移率分离技术(IMS)的引入,为质谱成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IMS通过分离气相中的离子,根据它们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来实现分离,这取决于离子的碰撞截面积和电荷状态。离子迁移率质谱成像(IM-MSI)利用IMS的优势,提高了分子特异性和空间分辨率,尤其是在分析小分子异构体方面表现出色。这项技术在药物开发、疾病诊断和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李灵军团队利用离子迁移率分离和双极性电离质谱成像(MSI)技术实现了单细胞脂质组高通量、原位和双极性成像,揭示了小鼠小脑皮质细胞层特异性脂质分布。点击了解最新进展~◆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技术 (→点击查看相关仪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技术是一种仍然处于高速发展中的高分辨率表面分析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化学专一性、高灵敏度的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生物组织和单细胞成像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TOF-SIMS是迄今为止,能在亚细胞水平上对生物分子进行无标记2D和3D成像的、为数不多的分析技术之一,为研究细胞膜组成、药物分布和疾病标志物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汪福意课题组长期致力于TOF-SIMS方法与应用研究,发展了基于TOF-SIMS和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联用的成像分析方法,并在单细胞水平上开展了金属抗肿瘤化合物、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研究。点击了解最新进展~◆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 (→点击查看相关仪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通过激光剥蚀样品并结合ICP-MS的高灵敏度检测,实现了对生物组织中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物的空间分布分析。该技术在金属组学和元素生物化学研究中,特别是对揭示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功能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LA-ICP-MS技术能够以高空间分辨率对生物样本进行元素成像,对于研究微量元素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药物代谢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丰伟悦研究团队对LA-ICP-MS在单细胞分析和生物成像方面的研究,为理解生物样本中的元素分布和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也为生物医学研究和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成像质谱显微镜 (→点击查看相关仪器)成像质谱显微镜结合了光学显微镜和质谱成像技术的优势,能够在单细胞甚至亚细胞水平上提供高分辨率的化学信息,并对生物分子进行定量分析。该技术为研究细胞内的分子动态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成像质谱显微镜为揭示细胞内复杂的分子网络和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点击了解最新进展~质谱成像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极大提升了生物样本化学信息的解析能力,并在细胞、组织及器官层面揭示了样品的复杂化学组成及空间分布。随着技术的发展,质谱成像将在未来生物医学研究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疾病诊断、治疗方案优化以及生命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与希望。更多精彩内容↓↓↓上述内容综合了当前质谱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实例。有关更多信息和研究讨论,欢迎大家报名参加2024年9月19日由仪器信息网召开的“第四届质谱成像技术与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届时将有来自国内外的顶尖专家分享他们在质谱成像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见解,赶紧点击下方的图片报名吧。
  • 香山科学会议呼吁加快太赫兹技术生物医学研究
    很多患者在医院检查病情时,需要做X光、CT、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检查。太赫兹(THz)波,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电磁波段,或许将会改变这种状况。   4月8日&mdash 9日,在以&ldquo 太赫兹波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科学问题与前沿技术&rdquo 为主题的第488 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指出,由于太赫兹波具有反应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指纹特性,并且光子能量低,远远小于X射线能量,不会对生物大分子、生物细胞和组织产生有害电离,特别适合于对生物组织进行活体检查。因此,相较于现有医学成像技术,太赫兹波光谱成像技术具有更独特、更适用的物理特征。   太赫兹波是频率在0.1&mdash 10THz的电磁波,处于宏观电子学向微观光子学过渡的波段。国际上,太赫兹生物医学研究随着欧盟2000年设立的国际联合项目&ldquo THz-Bridge&rdquo 正式启动。美国政府将太赫兹技术评为&ldquo 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rdquo 之一,日本将其列为&ldquo 国家支柱十大重点战略目标&rdquo 之首,并将生物医学应用列为主要方向之一,欧洲也连续10年将生物医学应用作为首要研究方向。   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之一姚建铨院士介绍说,围绕太赫兹技术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国际上已经开展了很多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目前,国内外在太赫兹技术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生物监测及生物效应研究方面,已取得部分代表性成果。   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之一杜祥琬院士指出,在所有物理技术中,电磁波技术对医学的促进作用尤其突出。从1901年X线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始,已有5项与生物医学相关的诺贝尔奖授予了X光谱技术领域。&ldquo 这次会议就是研讨太赫兹技术和生物医学前沿的交叉,推动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合作。&rdquo   针对太赫兹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吉林大学教授崔洪亮介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是重大生命现象与病变产生的关键动因,而太赫兹光子能量覆盖了生物大分子空间构象的能级范围。该频段包含了其他电磁波段无法探测到的直接代表生物大分子功能的空间构象等重要信息。因此,可以发展一种利用太赫兹探测和干预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过程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为当前重大疾病诊断、有效干预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太赫兹技术最终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医疗设备上,在产业化上形成一定规模。   &ldquo 我国检验医学现有的核心技术和临床设备主要都被国外垄断,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极低。&rdquo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府伟灵教授对此忧心忡忡。他指出:&ldquo 目前,太赫兹波侦检分子与细胞的检测理论和关键技术是我国第一个与全球同步开展的研究,将从新的视角为检验医学领域提供分子和细胞侦检的革命性科学手段,有望阐明和提供全新的检验医学理论与技术体系,形成太赫兹波&mdash 检验医学优势新学科和产业基础。&rdquo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李泽仁研究员也表示,目前通过国家对太赫兹源、探测器及成像系统等关键技术与仪器设备的大力支持,我国已基本具备开展太赫兹生物医学研究的基础。   &ldquo 可以说,太赫兹技术在生物医学微观领域,将为揭示生物大分子之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物质规律,呈现这些作用和活动的物性特征,最终解释各种生命现象提供革命性科学方法 在生物医学宏观层面,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评估、监测和预警及后续药物设计、研发、生产和评价带来革命性改变。&rdquo 对太赫兹技术的未来,天津大学教授姚建铨院士充满信心。   然而,国内太赫兹波生物医学研究刚刚起步,缺乏学科间深入有效的交叉融合,缺乏全国性的学术战略发展规划,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在相关科研支持方面,目前我国只有6项与太赫兹波生物医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ldquo 国内目前有多个团队正在开展太赫兹波生物医学研究,但还缺乏交叉融合、联合攻关、体系研究的平台、团队和技术支撑,实现实质性突破任重道远。&rdquo 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刘仓理研究员呼吁,这不仅需要研究人员奋起直追,也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给予规划、支持和协调。
  • 第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生物医学研究大会通知
    第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生物医学研究大会暨2013国际衰老生物学和衰老性疾病研讨会   大会时间:2013年10月10-13日   会议论文提交截止日期:2013年7月30日   会议优惠注册截止日期:2013年7月30日   大会地点: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苑宾馆   大会语言为英文   大会宗旨:进一步加强各国在医学、生物学领域的横向交流与合作,促进医学和衰老生物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快速发展。   主办单位:杭州市政府、杭州师范大学、澳大利亚华人生物医学协会   承办单位:杭州师范大学衰老研究所、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澳大利亚华人生物医学科学协会   协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   大会主题:   1、脑退行性疾病   2、心血管疾病   3、癌症生物学   4、消化、代谢与内分泌疾病   5、呼吸系统疾病及肺衰老   6、骨髓与血液疾病   7、病毒感染与免疫相关性疾病   8、细胞治疗与干细胞生物学   9、中药及药物研发与临床试验   10、流行病学、公共健康与健康管理。   特邀报告人: No. 姓名 单位 1 David Adams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2 David Anderson 墨尔本伯纳特研究所 3 Greg Anderson 昆士兰医学研究院 4 Perry Bartlett 昆士兰脑研究所 5 Michael Berndt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 6 Richard Boyd 蒙纳士大学免疫及干细胞实验室 7 Judith Clements 昆士兰科技大学 8 Qihan Dong 悉尼大学 9 Greg Dusting 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眼科研究中心 10 Matthias Ernst 沃尔特和伊丽莎. 霍尔医学研究所 11 Roger Evens 蒙纳士大学 12 David Finkelstein 墨尔本大学心理健康研究院 13 Eric Gilson 里昂高等师范学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室 14 Tom Gonda 癌症、免疫学和代谢药物研究所 15 Peter Gunning 新南威尔士大学 16 Adrian Herington 昆士兰科技大学 17 David Huang 沃尔特和伊丽莎. 霍尔医学研究所 18 Evan Ingley 西澳大利亚医学研究所 19 Fang-Xu Jiang 西澳大利亚医学研究所 20 David Jans 蒙纳士大学 21 LevonKhachigian 新南威尔士大学 22 Rajiv Khanna 昆士兰医学研究院 23 KumKumKhanna 昆士兰医学研究院 24 Martin Lavin 昆士兰医学研究院 25 Han-Woong Lee 延世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26 Peter Leedman 西澳大利亚医学研究所27 Peter Little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28 Kate Loveland 蒙纳士大学医学院 29 Xia Lou 澳大利亚Curtin大学 30 Barry Marshall 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 31 Christina Mitchell 蒙纳士大学医学、护理与健康学院 32 Grant Morahan 西澳大利亚医学研究所 33 Judy MY Wong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34Hilda Pickett 儿童医学研究所 35 Susan Prescott 儿科和儿童健康学校 36 Andrew Roberts 沃尔特和伊丽莎. 霍尔医学研究所 37 Rob Saint 墨尔本大学 38 Peter Schofield 新南威尔士大学 39 Ian Smith 蒙纳士大学 40 Wayne Tilley 阿得雷德大学 41 Shaofang Wang 澳大利亚Chemcentre 42 Xueying Wang 新加坡国立大学 43 Wang Zhaoqi Leibniz衰老研究所 44 Bryan Williams 蒙纳士大学医学院 45 Steve Wilton 神经肌肉和神经系统紊乱中心 46 Jianping Wu 澳大利亚Curtin大学 47 曹雪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48 陈畅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49 陈晨 昆士兰大学 50 陈丰原 中南大学 51 陈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52 陈香美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 53 陈小章 香港中文大学 54 陈雁 中科院上海生命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55 陈晔光 清华大学 56 程涛 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 57 丛羽生 杭州师范大学衰老研究所 58 丁长海 Tasmania大学、蒙纳士大学 59 丁健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60 范汉东 杭州师范大学衰老研究所 61 冯新华 浙江大学 62 郭清 杭州师范大学 63 何琪杨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生物技术研究所 64 贺福初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65 贺林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66 鞠振宇 杭州师范大学衰老研究所 67 柯未名 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 68 柯杨 北京大学 69 黎健 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70 李碧波 克利夫兰州立大学 71 李春光 西悉尼大学 72 李林 上海生科院73 刘峰 中南大学 74 刘海燕 苏州大学 75 刘建平 北京大学 76 刘俊平 杭州师范大学衰老研究所 77 刘林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 78 刘平生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79 罗建红 浙江大学 80 马大龙 北京大学 81 孟安明 清华大学 82 倪崖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83 聂广军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84 欧汝冲 Baker心脏研究所 85 裴钢 同济大学 86 秦晓群 中南大学 87 饶子和 清华大学 88 沈月全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89 史丽云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 90 宋保亮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91 田小利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92 童坦君 北京大学医学部 93 王炳辉 蒙纳士大学 94 王福俤 浙江大学 95 王晗 苏州大学 96 王红阳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97 王林发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98 王明荣 协和医科大学 99 王文恭 北京大学 100 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 101 吴国瑞 阳明大学 102 吴励 清华大学 103 吴缅 中国科技大学 104 肖智雄 四川大学 105 徐大为 瑞典Karolinska研究院 106 徐家科 西澳大学 107 徐涛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108 许大康 杭州师范大学衰老研究所 109 许宏球 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 110 杨宝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 111 杨磊 杭州师范大学 112叶纪明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113 尹玉新 北大基础医学院 114 俞迪 蒙纳士大学 115 詹启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 116 张学军 安徽医科大学 117 张运 山东大学 118 周金秋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19 周中军 香港大学 120 朱大海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 121 朱宏建 墨尔本大学 122 朱学良 上海生命科学院   持续更新   议程: 2013.10.10 星期四 12:00-23:00 注册(参观杭州未来科技城) 18:00-21:00 欢迎晚宴 2013.10.11 星期五 8:40-9:00 开幕式(主会场) 9:00-10:30 大会主题报告一(主会场) 诺贝尔奖获得者Barry Marshall教授 10:30-10:50 茶歇 10:50-12:00 大会主题报告二(主会场) 12:00-13:00 午餐 13:00-15:00 大会分会报告 脑疾病(1)(一号分会场) 心血管疾病(1)(二号分会场) 病毒性疾病(三号分会场) 消化、代谢与内分泌疾病(四号分会场) 衰老生物学和长寿(1)(五号分会场) 15:00-15:20 茶歇 15:20-17:30 大会分会报告 脑疾病(2)(一号分会场) 心血管疾病(2)(二号分会场) 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三号分会场) 肥胖与糖尿病(四号分会场) 衰老生物学和长寿(2)(五号分会场) 18:00-20:00 市政府招待晚宴2013.10.12 星期六 9:00-10:30 大会主题报告三(主会场) 10:30-10:50 茶歇 10:50-12:00 大会主题报告四(主会场) 12:00-13:00 午餐 13:00-15:00 大会分会报告 衰老生物学和长寿(3)(一号分会场) 免疫相关疾病(1)(二号分会场) 信号转导的机制(三号分会场) 离子和细胞器的动态平衡(四号分会场) 流行病学、公共健康与健康管理(五号分会场) 15:00-15:20 茶歇 15:20-17:30 大会分会报告 骨髓与血液疾病(一号分会场) 免疫相关疾病(2)(二号分会场) 癌症(1)(三号分会场) 干细胞(1)(四号分会场) 澳大利亚和中国间的国际合作(五号分会场) 18:00-20:00 大会晚宴 2013.10.13 星期日 9:00-10:30 大会主题报告五(主会场) 10:30-10:50 茶歇 10:50-12:00 大会主题报告六(主会场) 12:00-13:00 午餐 13:00-15:30 大会分会报告 激素、生长因子、类固醇(一号分会场) 新技术与手段(二号分会场) 癌症(2)(三号分会场) 干细胞(2)(四号分会场) 中医学、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五号分会场) 15:30-16:00 茶歇 16:00-17:30 闭幕式(主会场)18:00-21:00 晚宴 2013.10.14 星期一 全天 参观杭州未来科技城、西湖博览会   大会注册:   请参会人员在线提交注册文件至邮箱:ACBRC2013@hznu.edu.cn   邮件主题格式:ACBRC注册+姓名+单位   邮件请附以下内容(见附件1):   1. 大会注册表   2. 汇款凭证扫描件   3. 大会论文   4. 有效学生证件扫描件。   注册费用: 2013年7月30日(含30日)之前注册 中方普通代表:1500元人民币 中方学生代表:800元人民币 外籍普通代表:490美元 外籍学生代表:290美元 特邀报告嘉宾:800人民币或150美元 2013年7月30日之后注册 中方普通代表:2000元人民币 中方学生代表:1100元人民币 外籍普通代表:690美元 外籍学生代表:390美元特邀报告嘉宾:1600人民币或300美元 团体注册 每五人减免其中一人注册费   费用说明:   ①注册费包含餐费(午餐、晚餐、会议茶歇)、材料费、会务费等,住宿自行安排(如需入住大会酒店,请详细填写注册表中的相关内容。由于大会酒店房间有限,会务组将按预定先后顺序安排。费用报到时自行支付)。   ②会议安排墙报交流区,选择&ldquo 墙报交流&rdquo 的会员,请按照90cm x 120cm(宽x高)的标准进行制作。   ③会议提供50个学生交通补贴名额,分别为中方和外方学生代表提供1500元和4000元人民币的交通补贴,并且免除住宿费。欲申请该项补贴的学生代表请提交论文摘要,会务组将选取最为优异的50名学生予以资助。   付款方式:   1. 银行汇款   人民币账户:   收款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开户银行:浙江省杭州市中国交通银行下沙支行   银行账号:331065950018000482533   美元账户:   收款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开户银行: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   银行账号:331065950146300000896   2. 会场现金支付(人民币)   大会卫星会议   1、脑疾病研讨会,2013年10月14-15日,北京   2、心血管疾病研讨会,2013年10月14-15日,济南   联系方式:   电话:86-571-28865725   邮箱:ACBRC2013@hznu.edu.cn   secretariat@acabs.org.au   会议网址:http://ageing.hznu.edu.cn   http://www.acabs.org.au   大会地址:   浙江西苑宾馆   文一西路1008号   Telephone: 86-400-6464-888
  • 复旦大学携手沃特世创立国内首个生物医学质谱应用研究中心
    2018年5月28日,复旦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与沃特世(Waters)共同举办了“质谱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研讨会暨沃特世-复旦大学IBS生物医学质谱应用研究中心揭幕仪式”,宣布国内首个针对蛋白质组学和糖组学研究的应用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的成立旨在利用双方在质谱技术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蛋白质组学领域的强大影响力,力争实现技术突破,推动建立中国在国际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思想领袖地位,培养顶尖科学家。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教授首先介绍了应用研究中心的概况。他表示,应用研究中心未来将针对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糖基化修饰、糖组学、糖生物学、生物医学、分析化学、生物质谱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教授致辞 沃特世公司华东区总经理萧伟志先生在致辞中说道:“精准医学研究目前已上升至国家战略,伴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迅速发展,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作为国际一流的高等学府,复旦大学在生物医学发展领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沃特世作为全球液相及液质联用技术的引领者,希望在此领域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生物医学质谱应用研究中心的成立揭开了复旦大学和沃特世公司战略合作的新篇章,我相信这一平台将开启双方共享成果的窗口,让先进技术更好地为生物医学领域广大研究者服务。” 沃特世公司华东区总经理萧伟志先生致辞 随后,杨芃原教授与萧伟志先生分别代表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和沃特世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共同为应用研究中心揭幕。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教授(右)与沃特世公司华东区总经理萧伟志先生(左)签署合作协议 本次活动还邀请了来自全球生命医学研究领域的著名教授及沃特世公司的应用专家,共同分享交流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教授首先作了题为“使用智能技术实现通用的糖蛋白分析”的主题报告,针对世界级难题“蛋白质糖基化的高效、精确的定位鉴定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辨识策略和搜寻引擎,其中包括:PGlyco1.0、pGlcyo2.0和pGlyco3.0,成功建立了N-糖肽的大规模N-糖体数据库,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教授做精彩报告 随后,爱尔兰国家生物工艺研究和培训研究所、著名糖组学专家Pauline Rudd教授作了题为“药物生产、系统生物学和医学中糖分析的新策略和自动化技术”的主题报告,详尽介绍了如何通过找到修饰后的糖基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帮助开发和发现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靶标。她表示,近年来,沃特世研究开发了各种可应用于该领域的创新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平台,这些方法为健康科学和疾病研究领域的系统糖生物学研究开创了新纪元。 糖组学专家Pauline Rudd教授做精彩报告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陆豪杰教授的报告则分享了其课题组在过去几年对于糖蛋白和糖肽技术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了基于糖肽直接富集技术,以及衍生化技术如何提高选择性和效率等。过去几年,陆豪杰教授的课题组发现了一系列适用于生物学和临床研究的糖肽富集及定量技术,对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陆豪杰教授做精彩报告 最后,沃特世公司生物医学总监Jose Castro-Perez博士在“转化研究和质谱分析法在溶酶体贮积症的生物标记发现和发展中的作用”的报告中介绍了如何将DIA和DESI方法应用于戈谢病患者体液组织脂质含量的分析、鉴定和量化。他指出,一些最初的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揭示代谢异常为戈谢病提供新的见解。 沃特世公司生物医学总监Jose Castro-Perez博士做精彩报告 该应用研究中心将建立基于UPLC和离子淌度质谱的组学分析平台,并在合作研究、共建组学数据库、组学方法开发、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关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成立于2005年,拥有基因组与表观遗传学子平台、分子细胞学子平台、结构与药物子平台、蛋白质组学子平台、影像和形态子平台、生物信息学子平台。研究院成立至今,共发表SCI论文约1600篇,影响因子大于20(含CNS刊物)的论文共计22篇。其中表观遗传学团队在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表观遗传调控研究、代谢和分子细胞生物学团队在乙酰化蛋白质组及共代谢通路、代谢与肿瘤研究领域居于世界前列。 关于沃特世公司 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是全球领先的专业测量仪器公司,作为色谱、质谱和热分析创新技术的先驱,沃特世服务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已有逾60年历史。公司在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运营,下设15个生产基地,拥有约7,000名员工,旗下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820万!河南省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实验室建设(一期)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豫财招标采购-2023-12912、项目名称:河南省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实验室建设(一期)项目3、采购方式:公开招标4、预算金额:8,200,000.00元最高限价:8200000元序号包号包名称包预算(元)包最高限价(元)1豫政采(2)20232075-1河南省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实验室建设(一期)A包281000028100002豫政采(2)20232075-2河南省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实验室建设(一期)B包168000016800003豫政采(2)20232075-3河南省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实验室建设(一期)C包256000025600004豫政采(2)20232075-4河南省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实验室建设(一期)D包115000011500005、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5.1标的名称:河南省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实验室建设(一期)5.2数量:1批(具体数量详见招标公告附件)5.3技术需求:详见招标公告附件。5.4质保期:设备验收合格后3年(以最终验收结果单据签订时间为准)。(技术要求中有特殊要求的除外)5.5交货期:签订合同后3个月内供货、安装调试完毕。(在达到供货条件至运输安装调试期间所产生的如仓库保管等一切费用由中标人承担)5.6质量标准:合格,满足采购人要求。5.7交货地点:郑州市内采购人指定地点。6、合同履行期限:同交货期。7、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8、是否接受进口产品:是9、是否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否二、获取招标文件1.时间:2023年12月04日 至 2023年12月08日,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2.地点: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http://www.hnggzy.net)3.方式:供应商凭CA登陆(http://www.hnggzy.net)市场主体登录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按网站提示下载招标文件及相关资料(详见http://www.hnggzy.net公共服务-办事指南)。CA数字证书办理详见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门户网站(http://www.hnggzy.net/)“办事指南”专区。4.售价:0元三、凡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照以下方式联系1. 采购人信息名称:河南省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明理路266-38号联系人:王会文联系方式:13001955185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名称:河南省机电设备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商都路27号财信大厦14-15层联系人:王佩、郭峰联系方式:0371-86136069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王佩、郭峰联系方式:0371-86136069
  • 程京研究团队获2017年“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
    p   4月21日,2017年度“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由清华大学、解放军人民总医院和博奥生物集团联合申报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项目摘得技术发明类一等奖。项目主导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程京出席颁奖典礼,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为其颁发了获奖证书。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77561053-b6f1-4dde-a5aa-3891fb04f582.jpg" title=" 1.jpg" width=" 561" height=" 355" style=" width: 561px height: 355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程京(右二)被授予获奖证书。 /p p   “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是在国家863等重大项目支持下,由程京院士所领衔的清华大学、博奥生物集团和解放军总医院共同完成。遗传性耳聋为常见致残性疾病,我国听力残疾者2045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4%,而每年新增的聋儿达3万人。研究证明,60%的重度耳聋源于遗传。如果通过对耳聋基因突变的识别,从而在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等阶段对耳聋进行早期干预,就可以避免很多聋儿诞生的悲剧。 /p p   通过对耳聋遗传高危人群的分子病因学研究,研究团队确定了中国人群最重要的致聋基因及其突变频谱信息,并通过生物芯片设计技术层面和配套仪器的系列技术发明,最终设计出国际首创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 /p p   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能够检测先天性耳聋、药物性耳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相关的耳聋基因位点,具有准确性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是至今获证最早、覆盖位点最多、筛查人群最大,且唯一实现干血斑等痕量样品检测大高灵敏度产品。此外,围绕芯片核心技术,博奥生物还研发了系列芯片配套仪器设备,实现了大规模样本的自动化平行处理。 /p p   2012年4月以来,采用这一技术,北京、成都、郑州、福州、太原、南通、东莞、济南、新疆等近二十个省市区将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项目列入当地民生工程。5年来共有200多万新生儿接受检测,检出总突变率为4.4%,其中药物致聋基因携带者就有5000多人,直接避免了受检者和家庭成员约5万多人因使用药物不当而致聋,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鉴于该项目所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中国台湾、越南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均陆续引入该技术,为当地的耳聋防控提供了新的途径。 /p p   耳聋基因芯片系统作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体现了生物医学与工程的完美融合,成为原始创新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典范,这也是该项目此次获得“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的重要原因。 /p p   “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设立,是国内该领域的最高科技奖项。奖项以我国著名医学家黄家驷院士命名,旨在秉承其医工交叉的学术理念,奖励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在基础研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方面贡献卓著的科技成果。 /p p br/ /p
  • iCMR 2017特邀报告: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第一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17)特邀报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颜贤忠.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84a57a14-9b39-4c56-aa37-ee7850b91e2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颜贤忠 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strong /p p & nbsp /p p    strong 报告摘要: /strong /p p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的有效中药组学手段,它的研究对象是所有小分子代谢物。代谢组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包括核磁共振、液质联用、气质联用及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等。本报告将介绍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方法和研究策略,以及在疾病模型及肿瘤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nbsp /p p   strong  报告人简介: /strong /p p   颜贤忠,理学博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兼任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及波谱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委员,《波谱学杂志》编委。198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学士,1989年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应用波谱学硕士,2000年香港科技大学生化系博士。曾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活体动物的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动物缺血、缺氧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目前主要开展药物分析及代谢组学相关研究,为国内最早开展代谢组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之一,建立了综合性的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并应用于新药研发、中医药现代化、重大疾病和肿瘤细胞代谢等领域的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课题支持。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在Angew. Chem. Int. Ed,J Biol Chem,J Proteome Res,J Magn Reson, Sci Rep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二等奖各1项,指导硕士生12名,博士生5名。 /p p strong   报名地址: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target=" _sel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a /strong /p p & nbsp /p
  • 德国科学联席会(GWK)批准1.01亿欧元支持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近日,德国科学联席会(Gemeinsame Wissenschaftskonferenz)批准了总经费投入达2.87亿欧元的9个高校研究中心建设计划。2013年,笔经费将拨付到位,其中将有1.01亿欧元用于3个生物医学中心建设:格莱弗斯瓦德大学基因组研究中心(GFGM),海德堡大学感染病研究中心(GIID),亚琛大学生物复合医疗系统研究中心(CBMS)。除生物医学外,此次资助研究领域还包括物理学、能源、材料和高性能计算机等。 上述批准的9个高校研究中心建设计划是在德国科学理事会2011年底提交的19个项目中遴选出的。德国科学联席会成立于2007年6月,其前身是&ldquo 德国联邦、州教育规划与科学研究促进委员会&rdquo (BLK)。2007年至今,德国科学联席会共批准了91个高校建设计划项目,联邦和州总经费投入达25亿欧元。 以上信息有HASUC整理摘录,HASUC主营:真空干燥箱、烘箱、电子防潮箱、鼓风干燥箱、培养箱、生化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干燥柜、电炉、马弗炉、电阻炉、二氧化碳培养箱、霉菌培养箱、隔水式培养箱、低温培养箱、BOD培养箱、恒温恒湿培养箱、光照培养箱、恒温恒湿培养箱、人工气候箱、 恒温干燥箱、防潮箱、高温烤箱、低温培养箱、恒温培养箱、高低温箱、高低温试验箱、高低温交变试验箱、高低温冲击试验箱、恒温恒湿箱、高低温湿热试验箱、培养箱、氮气柜、干燥箱、恒温箱、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盐雾腐蚀试验箱、药品稳定性试验箱、两三厢冷热冲击试验箱、精密曲线编程旋转烘箱、远红外线干燥箱、防爆干燥箱、精密烘箱、真空测漏箱、人工气候箱、光照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干培两用箱、超净工作台、真空脱泡箱等。
  • 生物医学遭遇大数据
    目前获取海量数据变得越来越方便,但一家机构与另一家产生的资料有很多差别,把这些信息集中分析时就需要一个共同的标准。   标准化虽然艰难,但与会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兼通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困境。   大数据时代正在深刻影响生物医学研究:海量数据需要在不同系统和机构间共享和分析,但因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使研究者无从下手 信息技术和生物医学的结合更加紧密,两者兼通的复合型人才也明显缺乏。   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海量数据,如何更好地利用,成为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医学领域共同面对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来临   2012年,美国政府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旨在利用大量复杂数据集合获取知识和提升洞见能力,投入金额高达2亿美元。   所谓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2月18日至20日,由李嘉诚基金会出资举办的以“信息技术与未来医学”为主题的第二届“与大师同行”学术交流活动上,来自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博劳德研究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中国工程院等研究机构的国际知名学者,对大数据对生物医学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生物医学研究标准化困境和复合型人才缺乏难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生物医学正进入大数据时代,很多研究都是大数据研究、大数据存储,从大数据里面挖掘新信息。”   她举例说,比如现在诊断某种疾病,医生可能需要调用患者的基因数据、从小到大的病历等大量数据。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近日曾表示,大数据与大科学是未来生物经济发展的核心点。“要解决当前生命科学的问题,需要从时空状态对生老病死进行解读,这就需要大数据。这种大数据揭示的就是大科学,从而衍生出大产业。”   仅以深圳国家基因库为例,其中的样本量已达130万份,其中人类样本115万份,动植物、微生物等其他样本15万份。至2013年底,预计实现1000万份可溯源生物样本的存储,2015年底实现3000万份生物样本的存储。   而这仅仅是不断膨胀的大数据的冰山一角。   标准化困境   不同系统和科研机构之间难以实现标准化的数据共享和分析,这令很多科学家无所适从。   美国特拉华大学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生物学中心主任吴慧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上述问题是生物医学与信息科学结合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难题。目前获取海量数据变得越来越方便,但一家机构与另一家产生的资料有很多差别,把这些信息集中分析时就需要一个共同的标准。   以对大数据需求最为迫切的医院为例。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基因组科学部主任鲁宾(Rubin)表示,理想状态下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这些信息应该有统一的标准,但现实并非如此,各个医院存储的数据标准不同,而且不同系统存储的信息也不一样。   据吴慧华观察,目前在美国等国家,不同机构和资料库产生和存储的数据都是遵从不同的标准,标准化问题在业内尚未达成共识。   对于标准化之难,鲁宾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道,数据量大并非关键,而是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导致了难以统一标准。   他说,比如基因测序,虽然数据量很大,但属于同一类型,就比较容易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分析,而生物医学方面的数据就困难得多,涉及血压、心跳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临床和数字化信息,有些数据之间难以关联,这便造成了标准化的挑战。目前各个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信息科学和生物医学的学者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   在吴慧华看来,中国科学家应该积极加入国际标准的讨论、设计和制定中,更多参与国际上的生物医学信息共享。   复合型人才缺乏   标准化虽然艰难,但与会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兼通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困境。因为两者结合过程中的标准化及一系列问题的化解,需要研究者对两个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据与会专家介绍,目前鲜有高校主动设置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和院系,横跨这两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源自学者自发或在导师引导下的选修。   耶鲁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林海帆对自己的一位学生印象深刻。这位学生曾经主动提出关注生物信息方面的研究,当年很多老师以为他不务正业。最后他选择了兼修信息科学,现在已经是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兼备的稀缺人才。   “我发现有的学生虽然选择生物专业,但其实很有数学天分,我们研究所信息部的主任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林海帆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吴慧华也是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典型。她同时具备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教育背景,曾获台湾大学理科学士学位、美国普渡大学植物病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得克萨斯大学泰勒分校第二硕士学位(计算机学)。   为促进多学科研究和教育,她2009年在特拉华大学创立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中心(CBCB),由来自5个学院的60多名教师组成,并创立或负责多个生物信息学教育项目。   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博劳德研究所副主任、首席信息官梅西罗夫(Mesirov)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美国政府正在推动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教育,从国家级科学中心的层面促进高中阶段的学生就开始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   这也许对中国会有所借鉴。
  • 2011年度香港大學生物医学研究所的Frontiers会议
    2011年12月9日&ldquo 2011年度生物医学研究所的Frontiers会议&rdquo 在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举行,超过500名的香港研究学者以及学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天美公司作为香港主要的实验室设备供应商赞助了此次会议,我們展示了最新的产品,吸引了众多用户咨询。
  • 特朗普削减国立卫生院科研预算 美国生物医学研究或面临“创新赤字”
    美国国家机构与科研计划预算变化幅度  %预算变化  高级能源研究计划署  海洋气象局研究办公室  环境保护局研发办公室  能源部能源计划  环境保护局  国立卫生研究院  能源部科学办公室  海洋气象局卫星  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地质调查局  航空航天局地球科学  航空航天局  农业部竞争性拨款  能源部核武器(核安全局)  按特朗普总统的2018财年预算,大量联邦科学计划获得的资助将比2016年大幅减少。与上一财年相比,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预算几乎打了八折,而核武器所获资助大幅增加。图片来源:sciencemag.org  美国白宫日前公布了2018财年(从2017年10月1日开始)联邦政府预算纲要报告,其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遭受重创——2018财年预算只有259亿美元,比2017财年的317亿美元减少了58亿美元,降幅达到18%。由此造成的一系列变化让人忧心忡忡。  NIH下属27个机构或被重组  预算报告提出重组NIH下属的27个机构,除了承诺“重新平衡联邦对研究资金的支持”之外,并没有提供更多的细节。但可以明确的是,它将取消其下属的Fogarty国际中心。《华盛顿邮报》报道指出,该中心提交的预算方案是6910万美元,致力于建立美国与他国卫生研究机构之间的伙伴关系。  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米克马尔瓦尼就此事做了补充说明:“我们认为NIH正在做一些核心任务之外的事情。”  NIH的提案引起了生物医学研究倡导者的深切关注。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的公共事务部主任本杰明科尔伯在一份声明中说:“NIH长期以来一直是生物医学创新的全球领导者,对帮助美国保持竞争力的科学界来说,高达58亿美元的削减尺度是不可接受的,美国公众也不能接受。”  国家脑肿瘤学会首席执行官大卫F阿荣斯表示,对“NIH预算被削减感到失望,如果我们放弃所有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所有可以达到的成果,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流行病学持续资助或间断  削减NIH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潜在支出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担忧,尤其是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他们需要持续多年的资助以不间断地收集数据。  特朗普的提议还包括在NIH行政主管部门——卫生和人类服务部创建一个基金,以应对公众健康紧急情况,如寨卡病毒的传播。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多年来确实一直呼吁这样一个基金,但华盛顿全球健康大学联盟执行主任凯斯马丁认为,日常的基础研究更重要,“毕竟,预防公共卫生危机比应对已出现的危机便宜得多”。  美国微生物学会在一份声明中说:“NIH这种资金缩减规模是前所未有的,会减缓对慢性和传染性疾病的科学发现,我们希望持续资助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等疾病的研究。”  减少项目管理费弥补差额?  《科学》杂志官网报道,分析人士认为,NIH被削减的58亿美元预算可能会通过降低间接成本的比例来弥补,一位接近特朗普政府的匿名人士称,“间接成本”受预算报告的影响最大。  所谓间接成本,是指大学从NIH申请到科研经费资助后,用于支付与其资助项目有关的管理费用,如为实验室支付物业费、为聘用的员工支付薪水等。  尽管法律规定了间接费用与科研经费资助之间的比例上限,但实际情况是,一般由大学和政府之间协调。《自然》杂志得到的数据显示,在大学里,该费用比例从20%到85%不等 在医院和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中,这一比例更加宽泛。2016财年,NIH为研究项目支付了64亿美元的间接成本,以及169亿美元的直接成本,比例高达37.9%。  间接成本一直饱受争议。研究人员认为其降低了研究资助的规模,私人基金会支付的管理费用会低很多,如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将支付给美国大学的间接费用限制在10%以内。  但专家也表示,削减间接成本可能会遭遇大学的激烈反对,因为他们认为,间接成本对于维持高质量的研究设施至关重要。  美国大学协会主席玛丽苏科尔曼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一预算提案将削弱美国的创新和经济增长,并将在与中国等国家继续加大投资研究和高等教育的竞争过程中,形成‘创新赤字’。”  今年5月,完整的预算将公布。届时,一切才会尘埃落定。
  • 生物芯片、生物医学仪器等项目取得进展
    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生物芯片、生物医学关键仪器和试剂重点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2009年5月13日,生物中心在京组织召开了“十一五”863计划生物芯片、生物医学关键仪器和试剂重点项目管理工作研讨会。生物芯片、生物医学关键仪器和生物医学关键试剂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863领域专家、特邀专家和863计划管理相关人员近50人参加了会议。生物中心王宏广主任、863联办有关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总结交流了生物芯片、生物医学关键仪器和生物医学关键试剂三个重点项目的主要进展和任务完成情况,分析探讨了当前生物芯片、医学仪器和试剂发展的形势和机遇,初步提出了进一步做好生物芯片、医学仪器和试剂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的方向和政策建议。   会上,王宏广主任指出,课题实施只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尤其是面对科技进步支撑经济发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重点项目的实施应该更多地关注既符合民生需求、又具有市场空间的高技术生物医学关键仪器和试剂的开发,在“十一五”末期,要以拉动需求、促进GDP增长作为一项重要的验收考核指标。同时,王主任对各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要求,严格按照合同完成既定的任务和指标,并依据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的市场需求,着手为“十二五”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好战略研究和前期铺垫。863联办有关同志介绍了863计划近期相关的工作部署,指出做好“十一五”项目的评估和“十二五”战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生物芯片、生物医学仪器和试剂三个重点项目“十一五”立项突出以研究开发国内急需的产品为主要目标。截止到目前,三个重点项目已获得上市产品13个,销售17252万元,申请专利206项,获得专利59项,发表论文232篇,预计能按立项要求完成“十一五”预定的目标任务。
  • 《科学》聚焦中国生物医学新成果
    《科学》聚焦中国生物医学新成果   研究在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呈现出广阔前景   美国当地时间2月19日,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罕见地同时发表两篇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最新成果。其中关于蛋白质向能量转化过程中“乙酰化修饰”的重要发现,对肝病、肿瘤等代谢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开拓性的思路,生物医学研究在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2月19日,该项目的课题组负责人介绍了此项研究在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意义。两篇分别题为《代谢酶的乙酰化协调碳源的利用和代谢流》和《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调控》的文章,分别研究了乙酰化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以及对代谢通路进行调控的问题。   据介绍,人体好比一个“战场”,细胞就是士兵,维持着人体的基本功能 “赤手空拳”的蛋白质被乙酰“武装”起来后,才可以变成为人体“作战”的士兵。嫁接上一个乙酰基分子,修饰后的蛋白质就可以对细胞内的各类通路进行精确调节与控制。   乙酰调控蛋白质活性变化,使其中活跃、不活跃的部分相互平衡。而当平衡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代谢疾病。据了解,人类疾病中与代谢相关的占80%,包括肝病、肿瘤等。如果研制出一种药物能使乙酰“改邪归正”,对细胞进行正确调控,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   “教科书中关于代谢调控内容将有可能被改写,乙酰化修饰的概念将可能成为代谢调控新内容”,相关负责人赵世民介绍说,细胞蛋白、代谢酶等大量非细胞核蛋白的乙酰化修饰,都是在研究中首次得到确认。   《科学》杂志以如此大的篇幅聚焦一个科研成果,实为罕见,充分显示了该研究的开拓性意义。《科学》的评论文章称:“了解赖氨酸乙酰化是如何调控,以及改变蛋白质乙酰化对特定细胞通路的影响,对人类疾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更多阅读   《科学》杂志发表《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调控》论文摘要(英文)   《科学》杂志发表《代谢酶的乙酰化协调碳源的利用和代谢流》论文摘要(英文)
  • 赛默飞参加第18届东亚生物医学讨论会议暨第10届两岸生物医学研讨会
    中国上海,2011年12月15日&mdash 2011年12月7日-9日,第18届东亚生物医学讨论会议暨第10届两岸生物医学研讨会于上海召开,此次会议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主办。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赞助了此次会议的欢迎晚宴,与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积极的交流。此外,赛默飞还在会场设立了展台,向与会嘉宾展示了赛默飞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先进产品及解决方案。 此次会议约有100位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其中有60人为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参会者。本届会议的组委会由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所长林安宁(主席),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副所长景乃禾,周金秋、龚祖埙等专家组成。会议的主题为&ldquo 分子与细胞&rdquo ,讨论的议题包括&ldquo 信号传导:途径与调控&rdquo ,&ldquo 肿瘤生物学和肿瘤治疗&rdquo ,&ldquo 免疫学&rdquo ,&ldquo 分子和细胞生物学&rdquo ,&ldquo 微生物学与传染性疾病&rdquo 等。 由赛默飞赞助的欢迎晚宴上,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所长林安宁教授、台湾大学生化与分子研究所的前任所长,台湾&ldquo 中研院&rdquo 院士林荣耀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副所长Yoshinori MURAKAMI教授和前任所长,AIMBN的首任主席新井贤一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所长Masao Matsuoka教授、韩国首尔大学分子与生物遗传研究所所长Jae Bum Kim教授、韩国三星Sungkyunkwan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Joobae Park教授分别上台致辞,对赛默飞公司对我们会议的支持表示感谢。赛默飞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迈世福发表了演讲,预祝会议成功举办。晚宴中,迈世福和林安宁所长、景乃禾所长以及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科研管理处处长江舸就中国科研发展、青年PI培养等话题进行了交谈。 赛默飞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迈世福先生与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新井贤一教授(右一) 赛默飞展台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 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我们致力于帮助我们的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接近 110 亿美元,拥有员工约37000人。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行业。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 和 Fisher Scientific 两个首要品牌,我们将持续技术创新与最便捷的采购方案相结合,为我们的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加速科学探索的步伐,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各种挑战,无论是复杂的研究项目还是常规检测或工业现场应用。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n
  • 十五周年庆典:采访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研究员杨松成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2月19日,科学仪器行业门户仪器信息网在京隆重举办了&ldquo 感恩十五载,点亮新未来-仪器信息网十五周年庆典暨北京信立方成功登陆新三板庆祝活动&rdquo 。来自业界各位领导、专家、用户、仪器厂商及仪器信息网全体员工等300余人欢聚一堂,庆贺仪器信息网十五周岁生日的同时,共叙未来,共望发展。   活动期间,部分企业负责人、业内资深专家和热心网友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编辑的采访,畅谈了近年来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对仪器行业年轻人的期望。   来自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研究员杨松成对国内质谱行业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最近几年国家政策已经从原来的不重视趋于重视,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对在行业奋斗的年轻人,他希望年轻人能够在努力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推动科学的发展,做出有中国rese的质谱仪器。
  • 国基委连续公布5个生物医学相关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p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于同一天(2017年7月10日)公布了5个生物医学相关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总资助金额约9370万元。具体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0f8ab66c-0cf9-4c8f-8635-2a24d5612446.jpg" title=" 1.jpg" / /p p   以下为公布的5个生物医学“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项目指南详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项目指南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一、科学目标 /strong /p p   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明确组织器官衰老及退行性变化的共性机制和器官特异性改变。聚焦于重要人体组织器官(如脑、心血管、肾脏以及血液系统等)衰老及其向退行性变化演变的早期过程,明确器官衰老和器官退行性变化相关的分子、细胞和功能变化特征,阐述器官衰老及向退行性变化演变的调控机制,加强对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开展一系列与衰老及器官退行性变化相关的新型技术研究,并进一步建立衰老相关疾病的应对策略。 /p p    strong 二、核心科学问题 /strong /p p   (一)器官衰老及向退行性变化演变的分子、细胞及功能变化过程和规律 /p p   (二)器官衰老向退行性变化演变在老年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 /p p   (三)器官衰老及向退行性变化演变过程中的早期生物标记物及相关检测技术。 /p p   strong  三、2017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strong /p p   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布局,2017年度拟重点资助如下研究方向,鼓励研究者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注重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化学等领域的合作,针对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研究,提出新思路、新原理,建立新方法与新技术。 /p p   (一)建立组织器官衰老和退行性变化研究相关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p p   聚焦器官衰老和退行性变化的前沿科学问题,鼓励学科交叉,发展新技术与新方法。包括利用不同模式生物建立新的衰老研究模型、衰老和退行性变化标记物检测技术、细胞重编程技术、靶向基因编辑与示踪技术、表观遗传修饰的可视化检测技术、单细胞技术、质谱检测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纳米药物技术等。 /p p   (二)重要人体组织器官衰老和退行性变化过程中的遗传、表观遗传及分子网络机制。 /p p   针对衰老的不同阶段(尤其是器官衰老向退行性变化演变的早期阶段)展开遗传因素、表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并鉴定新的组织器官衰老相关基因、非编码RNA以及蛋白质等关键分子。研究衰老不同阶段的核酸修饰、组蛋白修饰、端粒相关蛋白修饰、染色质稳定性以及非编码RNA等对器官衰老及器官退行性变化的影响。 /p p   (三)重要人体组织器官衰老和退行性变化的细胞内外环境稳态。 /p p   研究细胞内环境稳态、代谢关键信号通路、细胞内化学小分子、脂类、激素及各种免疫炎症因子引起细胞衰老的机制。通过分子生物学、分子影像、电生理及生化检测等技术研究线粒体、溶酶体等亚细胞器在衰老及器官退行性病变中作用的分子基础与分子调控机理。 /p p   (四)器官衰老及其向退行性变化演变的生物标记物及器官特异性衰老和变性评价指标体系。 /p p   寻找能在个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反映器官衰老及向退行性变化演变的分子标记物,建立个体、器官和细胞特异性衰老和变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器官衰老过程生物调控网络与关键节点的数据库和大数据计算分析平台,为早期识别器官和个体衰老与退行性变化预警提供标准和评价依据。 /p p    strong 四、2017年度资助计划 /strong /p p   本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计划安排直接费用3500万元。拟资助培育项目22-30项,直接费用的资助强度为60-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6-9项,直接费用的资助强度为200-25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p p    strong 五、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strong /p p   (一)申请条件。 /p p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p p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p p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p p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p p   (二)限项规定。 /p p   1.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应急管理项目。 /p p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 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资助后,计入限项。 /p p   2.申请人(不含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上一年度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本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p p   (三)申请注意事项。 /p p   1.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17年8月21日-25日16时。 /p p   2.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p p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申请须知和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p p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p p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p p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的机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strong 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strong /p p    strong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strong /p p   (5)申请人应当按照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p p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p p   由于医学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请申请人注意在项目申请及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医学伦理和患者知情同意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包括在申请书中提供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伦理委员会的纸质证明(电子版申请书应附扫描件)。 /p p   (6)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预算编报须知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6〕19号)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p p   (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并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p p   (8)申请人应及时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以及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等附件。 /p p   3.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 对申请人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具体要求如下: /p p   (1)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2017年8月25日16时)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p p   (2)提交电子版申请书时,应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 /p p   (3)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包括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p p   (4)可将纸质申请材料直接送达或邮寄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以免延误申请,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材料”。 /p p   4.申请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材料接收工作组联系方式如下: /p p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 /p p   邮政编码:100085 /p p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p p   5.本重大研究计划咨询方式: /p 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三处 /p p   联系电话:010-62327198 /p p   (四)其他注意事项。 /p p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p p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microsoft=" " strong 注:因“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该部分内容高度重复,因此后面4个“重大研究计划”该部分内容将省略。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血管稳态与重构的调控机制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项目指南 /span /strong /p p   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通过对血管稳态与重构的机制中涉及的代谢、氧化应激、炎症、生物活性物质、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等问题的研究,深入探讨血管稳态维持及血管重构的分子机制,揭示血管重构的本质,产生新的用于重大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干预策略和防治模式。 /p p    strong 一、科学目标 /strong /p p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解决重大血管疾病共性的前沿科学问题为导向,以血管稳态与重构的调控机制研究为中心,利用分子生物学、分子影像学、组学和生物力学、化学与材料学等学科交叉及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和策略,阐明血管结构与功能稳态和疾病过程中重构调控的关键信号通路和网络模式,以期揭示以血管功能与结构病理改变为基础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早期诊断和疾病转归的分子标志及干预靶点。 /p p    strong 二、核心科学问题 /strong /p p   血管稳态与重构的动态调控网络和关键节点。 /p p    strong 三、2017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strong /p p   本重大研究计划从2013年开始,已资助21个重点支持项目、95个培育项目及4个集成项目。根据立项资助和在研项目实施的情况,2017年将进一步体现“凝聚方向和重点突破”,旨在已有资助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更多原创性的突破。 /p p   2017年度在资助方向中继续鼓励以多学科交叉手段深入探讨机制 鼓励项目申请人进行优势互补的集成协作申报 鼓励利用系统生物学理论和方法构建血管稳态与重构的动态调控网络和关键节点 鼓励利用临床标本与数据资源开展研究。申请书中应突出在前期研究中已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且明确体现学科交叉和转化研究的特色。 /p p   (一)主要资助方向。 /p p   1.血管稳态维持的调控网络和关键节点及其功能 /p p   2.利用临床资源或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血管损伤/修复相关疾病的机制和防治策略 /p p   3.基于生物力学、纳米技术、生物可降解材料及干/祖细胞定向分化、组织打印、分子影像等技术的血管重建及修复。 /p p   (二)集成的资助方向。 /p p   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布局的需求,在原有资助项目的基础上,2017年度拟在如下两个领域进行集成。集成项目的申请要以在已有重要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目标,项目组主要成员须包括两位或以上承担过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负责人,组建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以实现研究方向上的重要突破。 /p p   1.巨噬细胞在血管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p p   2.危重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机制和干预措施。 /p p    strong 四、2017年度资助计划 /strong /p p   本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拟资助培育项目约10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7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2017年拟资助集成项目3项左右,直接费用总计约1000万元,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组织器官区域免疫特性与疾病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项目指南 /span /strong /p p   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如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等)的免疫学特性,与人体重要疾病高发组织器官(如肝脏、肠道、肺等)的免疫学特性存在较大区别。这些组织器官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组织微环境,含有独特的细胞亚群和功能分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免疫特性,而且组织器官的区域免疫特性与所在区域的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由于对疾病高发组织器官的区域免疫特性研究较少,影响了免疫学理论与疾病防治的整体发展。为了深入阐释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推进转化医学研究,迫切需要对组织器官的区域免疫特性进行基础性、前沿性和系统性的先导研究,以揭示区域免疫特性与重大疾病的内在联系,寻找新的免疫治疗靶点。 /p p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战略目标是将免疫学的重大基础研究(区域免疫特性)与国家的重大需求(重大疾病)结合起来。以“组织器官的区域免疫特性与疾病”研究为核心,通过与免疫器官比较,重点研究重要疾病高发组织器官(如肝脏、肠道、肺等)的区域免疫特性,阐述这些组织器官中特有免疫细胞亚群的基本性状,揭示区域免疫特性的基本属性,发现形成组织器官区域免疫特性的细胞调控网络和分子调控网络,深入研究与自身免疫病、炎症、感染、肿瘤、过敏、肥胖等相关的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p p    strong 一、科学目标 /strong /p p   通过与免疫器官比对,阐释重要疾病高发组织器官(如肝脏、肠道、肺等)的区域免疫特性,并对相关疾病提出新解释和探索新的免疫干预策略。 /p p    strong 二、核心科学问题 /strong /p p   了解重要疾病高发组织器官(如肝脏、肠道、肺等)的区域免疫基本属性、组织器官区域免疫特性的网络调控机制以及组织器官区域免疫特性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p p    strong 三、2016年度申请及资助概况 /strong /p p   2016年度申请及受理项目概况: 2016年度共收到重点支持项目44项,受理40项 收到培育项目139项,受理134项。来自62个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申报。 /p p   2016年度申请项目的特点: 申请书的研究内容基本围绕指南描述的关键科学问题所涉及的研究方向,申请项目所涉及的组织器官主要集中在肝脏、肠道、肺脏等重要疾病高发组织器官,此外还包括肾、皮肤、血液、心血管、中枢神经、脂肪、骨、关节、子宫等多个脏器和组织,呈现出涉及面广但重点突出的特点。研究人员主要来自消化、呼吸、皮肤、生殖、风湿免疫、神经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医学影像学、医学光电子学等多个学科背景。 /p p   2016年度资助项目的特点:2016资助重点支持项目8项,培育项目20项。其中,消化系统重点支持项目2项,培育项目7项 呼吸系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2项,培育项目4项 泌尿系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1项,培育项目2项 皮肤系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1项,培育项目1项 神经系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1项 资助交叉学科研究重点支持项目1项 资助血液、内分泌系统等组织器官的培育项目4项。其中部分研究有望在国际上取得领先地位,如对肠道区域免疫特性的研究等 部分研究着眼于脏器间的相互作用和对话,如肠道与肝脏区域免疫特性的相互影响等 部分研究运用新技术与新方法开展组织器官区域免疫特性研究,如研究生理力学微环境对肝血窦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等 此外,部分研究能够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不同组织器官间区域免疫特性的比较研究等。 /p p   2016年度申请项目存在的不足:个别项目仅对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的调控机制进行研究,未能体现组织器官区域免疫特性这一关键科学问题 部分项目仍然采用传统的分子免疫学研究思路进行单个功能分子的研究,尚未充分利用系统生物学手段进行调控网络研究,利用免疫学大数据开展研究不足 部分项目缺乏深入的机制探讨,创新性不强 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组织器官区域免疫特性的项目总体较少。 /p p    strong 四、2017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strong /p p   2017年度本重大研究计划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将特别支持基础与临床联合申报的研究 支持运用系统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器官区域免疫特性 支持利用新技术和特色平台开展组织器官区域免疫特性的研究,尤其是同步动态研究两种或多种不同组织器官区域免疫特性的成像新技术的研究 继续支持肝脏、肠道、肺脏等疾病多发器官或淋巴组织系统的区域免疫学研究的同时,适度加强我国特发疾病的器官区域免疫学研究。 /p p    strong 五、2017年度资助计划 /strong /p p   2017年度计划安排直接费用2000万元,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3-5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2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拟资助培育项目12-18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6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基础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项目指南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一、科学目标 /strong /p p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为主要研究内容,充分发挥医学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科交叉的优势,引入连接组、功能组等系统化的研究理念,结合临床情感和记忆障碍疾病特点,对情感和记忆(尤其是情感相关的记忆)的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定量化描述。 /p p    strong 二、核心科学问题 /strong /p p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 /p p   (一)情感和记忆的结构环路与功能环路间的相互关系 /p p   (二)情感和记忆神经环路相互作用的关键节点和调控机制 /p p   (三)遗传和表观遗传因素以及应激等环境因素对神经环路可塑性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p p    strong 三、2017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strong /p p   2017年度项目指南主要在前期重点支持项目和培育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情感和记忆的集成研究。同时,少量受理与本重大研究计划“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基础”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部分 “培育项目”的申请。集成项目主要以非人灵长类和/或人脑为研究对象,多学科多手段联合、研发并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构建新平台和新系统,提出新理论新知识,在特定神经环路在情感和记忆中的结构、功能和机制方面取得原创性的突破。重点集中在情感和记忆障碍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建立,利用单细胞测序等技术对人脑情感和记忆障碍的神经环路进行细胞多样性研究,以及神经环路显微成像新技术研究。 /p p   重点资助领域和研究方向如下: /p p   (一)在非人灵长类中建立情感和记忆障碍的动物模型并开展神经环路研究(集成项目)。 /p p   在非人灵长类中运用多种基因操作方法建立情感与记忆障碍如老年痴呆症、抑郁症和孤独症等的神经精神疾病模型,并利用新建立的模型开展神经环路的研究工作,包括电生理记录、在体钙成像、无线电记录、无线光纤成像等新方法。 /p p   (二)利用人脑组织标本研究情感与记忆神经环路的细胞多样性和异质性基础(集成项目)。 /p p   针对人脑情感与记忆神经环路的核心脑区,深入研究这些脑区细胞亚型组分和构成基础。鼓励联合应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单细胞Hi-C测序技术,单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技术等多个单细胞组学技术,并结合多通电生理分析,系统研究人脑情感与记忆相关脑区神经环路细胞亚型分类、功能特征及分子细胞机制。 /p p   (三)情感与记忆的神经环路显微成像新技术(集成项目)。 /p p   发展和优化基于脑组织透明等方法、适用于多种模式动物(如非人灵长类、小鼠、大鼠等)与标记策略的微米分辨率高通量荧光显微成像新技术,以及相应的样品制备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以高效绘制细胞类型特异的、基于即早基因表达和嗜神经病毒示踪等策略的全脑神经活动图谱和环路联结图谱。 /p p   (四)培育项目 /p p   联合应用光遗传学、电生理、基于工具病毒的神经环路示踪技术、全脑尺度神经环路重建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在体钙成像等多项技术,在分子-突触-细胞-环路等多个水平上,以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临床情感和记忆障碍疾病特点,对情感和记忆(尤其是情感相关的记忆)的神经环路结构、功能特征及分子细胞机制进行研究。 /p p    strong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strong /p p   (一)强调以科学问题为导引,紧密围绕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 /p p   (二)体现多学科多模态交叉 /p p   (三)创造新模型,开发新技术,建设新平台 /p p   (四)基础较好、条件较为成熟,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潜力。 /p p    strong 五、2017年度资助计划 /strong /p p   2017年度是本重大研究计划实施的第7年,计划安排直接费用1600万元,每个集成方向拟资助集成项目1-2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300-400万 培育项目拟资助3-8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50万,资助期限均为2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调控网络及其分子机制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项目指南 /span /strong /p p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非可控性炎症的恶性转化过程为研究对象,发挥医学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引入系统生物学整体性、信息化的研究策略和转化医学研究理念,着重研究“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网络调控及其分子机制,揭示炎症向肿瘤转化的本质,催生新的可用于临床的疾病早期诊断、预测、干预策略和防治模式。 /p p   本重大研究计划从2010年开始资助,2013年开始进入项目的集成和整合阶段。 /p p    strong 一、科学目标 /strong /p p   本重大研究计划面向我国人口健康重大需求,瞄准当今国际医药领域发展最新动态,遵循“方向明确,重点突破,基础扎实,学科融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医学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科交叉的优势,引入系统生物学倡导的整合性、信息化的研究策略,发展贴近临床病理特征与疾病进程的新技术、新方法 针对炎症可控性与非可控性调控网络转化这一动态事件,重点关注宿主、微环境与恶性转化之间的互动影响,揭示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与调控规律,为非可控性炎症向肿瘤转化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作为肿瘤的预测、诊断、治疗及药物靶标奠定基础,催生全新的、临床实用的肿瘤等复杂疾病防治模式与干预策略,为转化医学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努力推动学科交叉和集成研究,建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形成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造福人类健康事业。 /p p    strong 二、核心科学问题 /strong /p p   (一)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 /p p   (二)非可控性炎症调控网络关键节点的发现及其功能诠释 /p p   (三)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动态网络调控规律。 /p p   strong  三、2017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strong /p p   由于本重大研究计划执行时间的原因,为整合本重大研究计划前期研究的成果,2017年度将集中资助围绕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非可控性炎症调控网络关键节点的发现及其功能诠释、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动态网络调控规律三个研究方向在前期研究中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且明确体现学科交叉和调控网络分子机制的特色、在较短时间内能取得相应成果的项目。 /p p    strong 四、2017年度资助计划 /strong /p p   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布局的需求,在原有资助项目的基础上,2017年度计划安排直接费用570万元。拟资助5项左右的集成项目,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不超过150万元 同时资助个别有特色的培育项目,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不超过80万元。资助期限均为1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 /p
  • 770万!宁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物型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OITC-G230272460项目名称:宁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物型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采购项目预算金额:77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77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采购项目的名称、数量:包号货物名称数量(台/套)是否允许采购进口产品1生物型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1是 2、简要技术需求:提供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组织成像,针对生物纳米材料及荧光探针进行二维和三维成像并获取定性及定量数据。3、投标人须对包中全部内容进行投标,不得拆分。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生效后开始至双方合同义务完全履行后截止。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年12月01日 至 2023年12月08日,每天上午9:00至11:00,下午13: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www.oitccas.com方式:登录东方招标平台www.oitccas.com注册并购买。售价:¥6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宁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学林路99号        联系方式:范老师0574-86324529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1号互联网金融中心20层            联系方式:窦志超、王琪,李安齐010-68290523、010-68290507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窦志超、王琪、李安齐电 话:  010-68290523、010-68290507
  • 1449万!哈尔滨医科大学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230001]ZBGJ[GK]20240004项目名称: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细胞与分子影像研究平台三期仪器采购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8,079,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细胞与分子影像研究平台三期仪器采购(第一包)):合同包预算金额:4,579,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其他仪器仪表超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六激光)1(套)详见采购文件3,200,000.00-1-2其他仪器仪表智能型倒置荧光样品分析系统1(套)详见采购文件460,000.00-1-3其他仪器仪表高通量近红外激光扫描分析仪1(套)详见采购文件550,000.00-1-4其他仪器仪表一体化生物分子成像仪1(套)详见采购文件369,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90个日历日合同包2(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细胞与分子影像研究平台三期仪器采购(第二包)):合同包预算金额:3,50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2-1其他仪器仪表超高分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四激光)1(套)详见采购文件3,100,000.00-2-2其他仪器仪表倒置荧光样品分析系统1(套)详见采购文件40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90个日历日2.项目编号:[230001]RHZXCG[GK]20240001-2项目名称: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疾病模型研究平台仪器采购(三次)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6,41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疾病模型研究平台仪器采购1包):合同包预算金额:3,75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其他仪器仪表小动物活体成像分析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3,300,000.00-1-2其他仪器仪表酶活力分析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45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90个日历日合同包2(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疾病模型研究平台仪器采购2包):合同包预算金额:1,31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2-1其他仪器仪表多通道电生理数据采集系统1(台)详见采购文件730,000.00-2-2其他仪器仪表小动物行为学系统1(台)详见采购文件58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90个日历日合同包3(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疾病模型研究平台仪器采购3包):合同包预算金额:1,35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3-1其他仪器仪表定时定量PCR仪3(台)详见采购文件1,35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90个日历日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 2024年09月02日 至 2024年09月06日 ,每天上午 00:00:00 至 12:00:00 ,下午 12:00:00 至 23:59:59 (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公告期内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黑龙江省政府采购管理平台(http://hljcg.hlj.gov.cn/),选择“交易执行-应标-项目投标”,在“未参与项目”列表中选择需要参与的项目,确认参与后即可方式:在线获取售价: 免费获取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哈尔滨医科大学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157号联系方式:0451-86623280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称:智博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华山路89号联系方式:0451-81025555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姚先生、王女士电话:0451-81025555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家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日前,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三十站: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是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1994年正式批准成立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在药物毒物分析、新药研发、蛋白质组分析、代谢组学分析、细胞分析、环境和食品分析等领域拥有雄厚实力,是我国在上述领域科学研究、新药研发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托基地。与此同时,中心也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全军环境保护研究监测中心和北京市生物医药分析测试中心。   中心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可提供权威的分析数据和检测报告。中心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展生物医学分析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可承担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核酸、蛋白质分析,有机药物,有机毒物分析,基因工程重组药物分析,微生物分析,致癌致畸致突变物分析,免疫分析,生物自由基分析,细胞分析,微区元素分析,放射计量分析等科研任务。2004年,国家科技部和北京科委决定在中心共建具有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北京质谱开放技术平台”,为我国在上述领域的科学研究、新药产品开发和社会经济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服务。2009年,中心加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面向全社会开放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服务项目包括:新药报批服务、科研技术平台、测试服务以及专项服务。     资质证书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要由以下技术服务平台组成:代谢组学技术平台、蛋白质组技术平台、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结构生物学技术平台、环境和食品安全技术平台、微量元素分析技术平台、药物与毒物分析技术平台以及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分析技术平台。   中心分为7大专业实验室:质谱实验室、核磁共振实验室、电镜实验室、色谱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光谱和元素分析实验室,这些专业实验室拥有大量高尖端分析仪器支撑科研工作的进行:   质谱实验室主要核心仪器为9.4T超高性能混合型四极杆串联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Q-FT-ICR-MS) ,配套仪器有:高性能多肽测序质谱、高通量飞行时间质谱、磁质谱、飞行时间质谱、电喷雾串联质谱、离子阱质谱、高分辨气质联用以及无机质谱等,已建立完善的一、二、三代生物质谱系统。     Bruker高性能混合型串联傅立叶质谱(Q-FT-MS):9.4T Apex Qe 仪器说明:全球最新版双离子源(DualSource),分辨率超过140万,准确度优于1.0ppm,主要进行小分子物质结构快速解析、蛋白质与核酸序列测定及翻译后修饰分析以及疾病多肽组学研究。   Waters Micromass 高解析离子淌度质谱Synapt HDMS 仪器说明:该仪器为亚洲第一台引进的,主要进行无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蛋白质复合物研究以及复杂体系离子淌度分离分析。     Bruker 高速高灵敏多功能串联飞行时间质谱 Ultraflex III TOF/TOF 仪器说明:该仪器为全球第一台,主要进行蛋白质组学、多肽组学、质谱成像、物药报批、修饰分析以及寡核苷酸分析。   电镜实验室配备有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及活体动物体内成像系统等,为研究组织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测试手段和技术方法。 Bio-Rad Radiance2100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仪器说明:可对细胞内各种荧光标记物及其组分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细胞、细胞器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与定量分析。  Hitachi H7650投射电子显微镜 仪器说明:主要对组织、细胞等进行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对比度的形态结构观察和组分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Varian 600MHz NMR核磁共振 仪器说明:主要进行核磁共振方法学、天然及合成小分子结构、毒物分析、活体核磁共振、代谢组学以及生物大分子空间构象等领域的研究。 国家医学生物分析中心充分发挥人才、设备和技术优势,在保证向社会提供公正、科学、可靠、准确的检测数据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攻关和国际合作,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成为集研究、培训、咨询、仲裁、成果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中心作为国家生物安全应急分析基地,多次出色完成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事件样品分析。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承担的课题: 课题来源 项目名称 “863”项目 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在肿瘤泛素通路研究中应用 “973”项目 人类肝脏蛋白质组定位图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973”项目 定位整合、原位修复技术及机理的研究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人胎肝蛋白质组学及重要细胞调控因子的发掘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蛋白质定位技术平台建立及应用 北京市肝脏及重大肝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科技计划项目 肝再生中系列蛋白质复合体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阻断泛素通路中Bcl-2蛋白形成复合体的生物质谱分析 “863”项目 蛋白质组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其在肿瘤细胞泛素通路与凋亡调控研究中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阻断泛素通路对正常和肿瘤细胞影响的巨大差异机制研究 “863”项目 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高通量鉴定 国家科技部 生物质谱技术对蛋白复合体的鉴定 “863”计划青年基金 基于Bcl-2蛋白结构的创新药物发现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微丝相关新蛋白Lca295的空间结构及其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寡糖溶液构象的核磁共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型分子成像技术——质谱扫描成像及其应用 国家科技部 一维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结合生物质谱直接鉴定混合蛋白质的方法初探 国家科技部 质谱(MALDI-TOF-MS)扫描成像技术初探 国家科技部 蛋白质组学技术用于分析肿瘤组织特异性自身免疫性抗原   附录: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http://www.ncba.cn/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蛋白质组学网   http://www.proteomics.com.cn/
  • 日渐深入的机制解析研究——代谢组学在生物医学与食品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仪器信息网讯 我们知道细胞内的生命活动由众多基因、蛋白质、以及小分子代谢产物来共同承担,而上游的(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的功能性变化最终会体现于代谢层面,如神经递质的变化、激素调控、受体作用效应、细胞信号释放、能量传递和细胞间通讯等,所以代谢组处于基因调控网络和蛋白质作用的网络的下游,所提供的是生物学的终端信息。因此科学家们常说,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告诉你可能发生什么,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已经发生了什么。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关于生物体被扰动后(如基因的改变或环境变化后)其代谢产物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代谢组学着重研究的是生物整体、器官或组织的内源性代谢物质的代谢途径及其所受内在或者外在因素的影响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代谢组学通过揭示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下代谢整体的变化轨迹来反映某种病理生理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物事件。  8月12日,仪器信息网举办了“2021年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新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聚焦代谢组学的前沿应用,包括其在生物医学以及食品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点击了解会议的回放视频)  在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开发高覆盖率的组学方法的同时,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整合正成为一种新兴的机制研究方法。代谢组和脂质组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代谢图谱,使全面的网络分析能够识别疾病病理中的关键代谢驱动因素,有助于研究脂质和其它代谢产物在疾病进展中的相互联系。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的唐惠儒教授团队的主要研究是代谢表型组,也就是小分子代谢物的定量组成及变化规律。通过结合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量子化学计算等多种技术,实现准确测量人类血液、尿液和唾液等样品中代谢物的绝对结构,定量它们的浓度及其变化规律。  本次会上唐教授作了题为《脂蛋白代谢组定量揭示病理生理内涵》的报告。  脂蛋白是脂质成分在血液中存在、转运及代谢的形式。脂蛋白代谢更是通过肝脏、肠道等大量器官参与的活动,如果代谢出现紊乱可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脂蛋白组分的定量方法常用的有核磁共振波谱法以及质谱法等。报告介绍了唐教授团队在脂蛋白代谢组定量揭示病理生理研究的最新工作进展,其团队当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通过分析10余个独立队列5万余人血浆/血清健康人群各脂蛋白亚类及组分的参比浓度范围,希望能够进一步定义什么是健康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心昱副研究员作了题为《代谢组学在重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的报告。  肝癌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发展快且易转移。报告介绍了刘心昱团队针对肝癌的早期筛查缺乏可靠标志物的问题,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全景解析了肝癌代谢紊乱,揭示了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代谢重编程过程,发现并验证了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针对肝癌术后易复发转移,建立基于代谢小分子的风险预测模型,有效的预测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风险。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贺玖明研究员作了题为《质谱成像空间代谢组学与脑科学研究》的报告。  大脑是结构最复杂的器官之一,主要功能与其微区的分子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大脑的小分子调节机制对理解中枢神经功能、精神疾病机理和药物研发有很大的帮助。动物的认知过程和行为控制均依赖于脑部强大的中枢神经网络——神经连接体。目前,科学家对脑部小分子网络的研究仍有不足。  分子成像技术是研究大脑中DNA、RNA、蛋白质和代谢产物的强大工具。质谱成像技术(MSI)是一种检测大脑中蛋白质、代谢物和脂质物质的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分子成像技术,在肿瘤边缘诊断、肿瘤生物标志物发现、药物分布和机理阐述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报告介绍了贺玖明团队开发的一种空间分辨代谢网络作图方法、高通量AFADESI-MSI方法和代谢组学策略,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的张九凯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及其相关衍生技术在食品真实性鉴别中的应用》的报告。  随着食品产业全球化布局进程的加快和食品供应链不断延长和复杂化,经济利益驱动的食品掺假现象日益凸显。以代谢组学为代表的组学技术能够针对食品中的尽可能多的代谢产物,从整体角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食品真实属性鉴别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兴的研究工具。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代谢组学产生了很多衍生技术,包括脂质组学、挥发组学和风味组学等。  报告介绍了代谢组学及其相关衍生组学技术在食品物种及品种鉴别、产地溯源、品质分级和掺假掺杂识别等真实属性鉴别研究,为进一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利益提供了技术支撑。
  • 美薪酬膨胀助力生物医学发展
    根据传统观点,美国生物医学研究成本的提高比所有消费品和服务费用的上涨速度都快。在过去30年间,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的相关指数证实了这种不一致性,也给了游说者更好的“武器”恳请立法者批准NIH年度预算增速高过该国的通货膨胀速率。  这份NIH指数涵盖了诸如试剂、实验动物和科学仪器的费用等,有时它能高过一个更大范围的指数约3个百分点。但在2012年,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而且,这件事挑战了传统观点。生物医学研发价格指数(BRDPI)低于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GDP PI)——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一个变化版本。  当时,该生物医学指数增长率为1.3%,不仅低于当年的GDP PI的1.9%的增速,也创了BRDPI的历史最低纪录。但这则消息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要找出该年度如此异常的原因,人们需要知道BRDPI包含哪些内容。NIH在接受《科学》杂志采访时表示,该信息并不适合公开,但根据《联邦信息自由法案》(FOIA)它能被获得。据悉,该指数不仅涉及设备和用品的成本,还包括来自拨款的薪酬和福利。实际上,全部人力成本占到该指数年度变化的2/3。  《科学》杂志曾公开了美国密歇根大学安纳伯分校一位微生物学家近几年的科研经费支出情况。4年内,他共获得约115万美元的基金,其中约43.8%为个人工资和福利,材料费约占 19.6%,另外1/3上缴至学校管理部门,剩下的为其他科研支出。由此可见,人力成本占了经费支出的一大部分。  而在2011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支出法案后,薪酬和福利对生物医学研究发展的巨大影响日益清晰。该法案将标准NIH拨款中研究者薪酬上限从19.97万美元减少到17.97万美元。立法者希望这能将钱省下来资助更多项目。而科学家则抱怨NIH的300亿美元经费根本不足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好点子。  这部2011年法案是NIH经费周期慢性繁荣与萧条的最新案例。虽然,作为帮助美国经济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复苏的一系列刺激计划的一部分,一个为期两年的100亿美元的预算削减最终结束,但资金仍非常紧张。  例如,NIH的2015财年预算比2014年的299亿美元预算增加了1.5亿美元,仅提升了0.5%,使明年NIH的财政预算仍低于2012年暂押5%前的预算。增加额未达到参议院支出委员会批准的增加6.06亿美元的目标,而且也低于白宫要求增加的2.11亿美元。而且,附加报告还要求NIH在申请者年龄上给予更多关注,目前,首次接受NIH资助的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为42岁。  而这个限制薪酬支出的决定让BRDPI陷入混乱,也使得其低于已经很低的GDP PI。2008年,该生物医学指数达到历史顶峰4.7%,是GDP PI的2.1%的两倍还多。到2010年,这一数值略微下降,达到3%,但仍然超过了GDP PI。2012年,BRDPI急剧下降,相反GDP PI增长到1.9%。  外部观察者认为,这一下降趋势是个好消息。毕竟,如果生物医学研究膨胀放缓,那么NIH就能进一步利用其有限的经费。  但NIH领导层并不希望出现这种趋势。NIH前院外研究项目负责人Sally Rockey习惯每年就BRDPI的价值撰写博文。她将其称为“衡量NIH经费购买力的重要方式,并能为下一财年作出预测”。但在2014年3月28日发表的博文中,Rockey只是简单地提及2012年的下降“主要是资深研究人员薪酬上限降低所致”。  另外,也没有部门备忘录显示,2012年BRDPI历史最低纪录引发任何正式反应。但相同备忘录包括了对2013年BRDPI的初步预测,结果显示它将再次超过GDP PI。备忘录作者表示,2013年的生物医学指数虽“但仍处于历史低谷,并将至少再次超过了GDP PI”。
  • 1335万!哈尔滨医科大学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基因表达调控平台三期仪器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230001]LTGC-[GK]20240006项目名称: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基因表达调控平台三期仪器采购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13,355,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基因表达调控平台三期仪器采购包1):合同包预算金额:2,70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其他仪器仪表超敏多因子电化学免疫分析仪1(套)详见采购文件1,180,000.00-1-2其他仪器仪表超声波DNA打断仪1(套)详见采购文件300,000.00-1-3其他仪器仪表水浴超声1(套)详见采购文件220,000.00-1-4其他仪器仪表核转染系统1(套)详见采购文件450,000.00-1-5其他仪器仪表低氧工作站1(套)详见采购文件55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90个日历日合同包2(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基因表达调控平台三期仪器采购包2):合同包预算金额:4,485,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2-1其他仪器仪表单细胞分离仪1(套)详见采购文件1,485,000.00-2-2其他仪器仪表落地微纳米颗粒冷冻分离设备2(套)详见采购文件700,000.00-2-3其他仪器仪表生物安全柜18(套)详见采购文件1,350,000.00-2-4其他仪器仪表蛋白液相分析系统1(套)详见采购文件95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90个日历日合同包3(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基因表达调控平台三期仪器采购包3):合同包预算金额:2,62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3-1其他仪器仪表流式细胞分析仪1(套)详见采购文件2,62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90个日历日合同包4(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基因表达调控平台三期仪器采购包4):合同包预算金额:3,55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4-1其他仪器仪表分选型流式细胞仪1(套)详见采购文件3,55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90个日历日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 2024年09月05日 至 2024年09月12日 ,每天上午 08:30:00 至 12:00:00 ,下午 12:00:00 至 16:30:00 (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公告期内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黑龙江省政府采购管理平台(http://hljcg.hlj.gov.cn/),选择“交易执行-应标-项目投标”,在“未参与项目”列表中选择需要参与的项目,确认参与后即可方式:在线获取售价: 免费获取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哈尔滨医科大学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157号联系方式:0451-86623280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称:黑龙江省蓝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第四大道1479号B3栋C单元23层1号联系方式:17800548842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黑龙江省蓝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电话:17800548842
  • 沃特世和华威大学共建生物医学质谱中心
    沃特世和华威大学签署研究合作协议,旨在推进新型质谱技术的应用 协议核心是建立沃特世生物医学质谱中心   2009年4月15日,米尔福德,马萨诸塞州, 沃特世公司(WAT:NYSE) 宣布和英国沃里克郡考文垂华威大学共同签署了合作研究协议,支持新型质谱技术包括沃特世SYNAPT 高分辨(HDMSTM)质谱仪的发展、开发和应用。该项合作协议为科学家们借助生物医学质谱仪为研究项目获得更有意义的影响铺平了道路,该项影响已由经同行评论的刊物、国际会议中的报告以及顶尖学术项目证实。   该项合作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在华威大学内建立“沃特世生物医学质谱中心”,是质谱技术研究进展的中心。该中心将为全球的科学家们提供资源以在生命科学领取内使用基于LC/MS的尖端技术。   “我相信这种在被公认的技术领导者和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之间的合作,为众多令人振奋的新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华威大学生物医学系教授James Scrivens说道,“我期待着能作为团队一分子,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传递到更多的人群中去”。   “华威大学已连续位列顶尖研究型大学名单,并拥有在生物医学质谱方面历史性的记录,”沃特世公司质谱营运部副总裁Brian Smith说道,“然而,该项协议不是仅基于盛誉,它是建立在与华威大学,尤其是James Scrivens教授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上。沃特世期待着通过互利研究,将这种关系带到下一个水平上,同时借助尖端的基于质谱研究的战略,为生命科学家们提供世界级的学术资源。”   关于质谱技术的更多信息,沃特世近期已出版了MS质谱入门书,内含现代质谱的实践描述,哪些人使用质谱仪,各种质谱类型,质谱数据准确和分辨率的重要性,以及质谱词汇表。   (http://www.waters.com/waters/nav.htm?cid=10073244)   关于华威大学   在众多英国大学中,华威大学是其中独一无二的,也是一所成功的学院。尽管华威大学是相对年轻的大学,但如今它已是英国名列前茅的大学之一,在研究和教学上以及创新方面享有广泛被认可的盛誉,其与商业界及制造业企业也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在2008年英国政府推出的研究评估测试中,华威大学位列全英第七名,得分为4星(世界领先)或3星(国际优秀)的大学性研究占到了65%。   关于沃特世公司 (www.waters.com)   沃特世公司(NYSE:WAT)为基于实验室机构创造商业优势条件已有50年的历史,通过实际可持续的创新使其在很多领域都能取得重大的研究进步,比如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管理、食品安全和全球水质等。   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等领先分离科学的联合,沃特世在技术上的突破和实验室解决方案为全球的客户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平台。   沃特世2008年年收入为15.8亿美元,拥有5000名员工。它不断进行科学探索,为全球客户提供卓越的操作方法
  • 中科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p   1月2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建设验收会在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顺利召开。本次验收会由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组织。中科院前沿局、东南大学、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等负责人和专家参加了本次验收会。 /p p   会上,苏州医工所所长、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唐玉国致欢迎辞。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董文飞就实验室建设情况作了汇报。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实验室建设报告,审阅了相关资料,现场考察了实验室。 /p p   经过认真讨论,专家组认为实验室自筹建以来,针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生物医学检验技术发展趋势,综合运用现代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和手段,重点开展生化与免疫分析、分子诊断、微生物与细胞分析以及生物医学检验仪器等四大方向核心技术、仪器与配套试剂的开发。实验室定位准确,研究方向与目标清晰,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中科院学科布局。建设期内,实验室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已通过多种方式成功转化多项科研成果,孵化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p p   实验室重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和学科结构合理、协作精神好、创新能力强的优秀科研团队。实验室对外合作交流活跃,先后与国内外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实验室已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并发挥作用,形成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良好运行机制。依托单位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在人员编制、科研用房、设备仪器以及运行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保证了实验室的高效运行。 /p p   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已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达到了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建设预期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同时,专家组建议重点实验室在新的形势下,聚焦主要方向集中精力干大事,进一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科技影响力,为我国生物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87px " title=" W020160129502367301028.pn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64f3e3cd-a6ef-495d-af9c-d90277f11650.jpg" width=" 450" height=" 28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会议现场 /p p /p
  • 行业应用 | 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纳米压痕仪应用
    力学性能表征对生物医学和生物材料的研发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许多生物材料,有时不得不在非常局部或相对较小的区域内研究其力学性能。此外,临床前研究通常在小动物模型(如大鼠或小鼠)上进行。因此,测试方法必须适用于局部区域测试,以便在如此小的样本上也可以进行检测。最近几年引入生物医学的纳米压痕技术尤其适用于这类表征。本应用报告展示了纳米压痕在骨骼、牙齿和隐形眼镜性能测试中的一些应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表征已成为其重要的发展需求。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有兴趣了解生物材料(软组织和硬组织、骨骼、肌腱、软骨、牙齿等)和人工(人造)生物材料(植入物、可溶解缝合线、永久或临时性的支架等)的力学性能。了解组织和器官等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对于开发人体内的新材料和组织以及评估不同医疗方法的效果是必要的。在以上许多应用中,需要去研究相对较小的局部区域内的表面力学性能,此外,临床前研究通常在小动物模型(如大鼠或小鼠)上进行。测试方法必须适用于局部区域测试,以便在如此小的样本上也可以轻松进行检测。纳米压痕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已经应用了大约二十年。若干研究人员使用这种方法研究骨关节炎或不同营养方案对骨骼力学性能的影响。纳米压痕技术非常有用,主要是因为与表征骨骼整体结构性能的宏观拉伸或压缩测试相比,它提供了骨骼中不同组织的微观力学性能。压痕表征材料的局部特性在研究药物治疗或病变的效果时极其重要,因为这些处理方式通常会导致生物材料局部刚度的变化。只有对健康骨骼结构的特性有很好的了解,才能在相应的药物治疗中取得好的效果。因此,除了对治疗过的骨骼进行测试外,还必须对健康骨骼进行类似的测试。此外,测试参数应该满足对应压痕测试的材料体积总是相同的(或至少非常相似)且代表可以观察到处理结果的相关的结构单元。牙釉质是另一种通过纳米压痕测试进行研究的材料。纳米压痕技术确实是对这种小样品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的最适合的方法之一。尽管硬质生物材料或生物体材料的纳米压痕测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的局部力学测试,但在越来越多的应用中,需要测量更软的(生物)材料。这些软材料可以具有远低于 100MPa 的弹性模量,并且经常必须保持在流体中。此外,它们的表面可能不平整,无法通过标准方法(如切割或抛光)进行制备。这种软材料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关节软骨。最近针对各种类型的支架对软骨再生的影响,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柔性隐形眼镜因其使用简单、成本低廉而被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同隐形眼镜的刚度(以弹性模量表示)和最终蠕变可能会因所用材料的类型不同而显著变化。材料的选择受到光学性能、佩戴舒适性或镜片使用时间的影响。隐形眼镜的刚度可以使用生物压痕仪进行局部测量,该生物压痕仪能兼容在液体中进行测试。仪器压痕是一种表征生物医学和生物体材料局部力学性能的新技术。安东帕仪器化压痕测试的优势是可以测试硬质和软质生物材料和生物体材料的硬度和弹性模量。纳米压痕测试仪适用于许多类型材料的局部力学分析,比如干燥的或浸泡在液体中的,硬的或软的材料都可以被测试。
  • 雷尼绍:助力生物医学发展“加速度”
    赶在18年的尾巴,雷尼绍参加了全国第二届生物医学拉曼光谱学术会议。这是一场汇集了学术、医学界和仪器厂家等各行业的年度跨界盛典,也是引领未来生物医学拉曼光谱技术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在会议上,我们被“聚众围观”的是作为首次在中国展出的全新雷尼绍RA816生物分析仪。 作为一款操作简单的紧凑型台式拉曼成像系统,RA816生物分析仪将拉曼光谱的化学分析能力和先进的光学及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在一起,专为生物研究领域设计。RA816能够快速揭示生物样品的详细生化信息,包括组织活检、组织切片及生物流体等,具有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助于发现和验证早期疾病,目的是将拉曼光谱分析推向临床研究。目前我们的解决方案已应用在众多客户的实验室中,为研究工作提供可靠而有价值的分析结果,帮助用户发现更多信息,加速研究工作的进展。各领域专家和学者的跨界交流、增强合作,在现场处处得到完美展现。展位的圆桌交流会上各位专家讲解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老师的浓厚兴趣,围绕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积极地交流和讨论,碰撞出的智慧火花闪烁在会场之中。远道而来的英国雷尼绍Martin Isabelle博士在会议中讲到,拉曼光谱及成像可以分析特定的生物分子结构,区分不同的组织或细胞器,同时结合空间信息,得到生化物种的分布及大小。报告中通过对具体的组织或细胞的案例分析,包括结肠组织、皮肤组织、脑胶质瘤细胞等,揭示了拉曼光谱快速鉴别/区分癌变、异变及正常组织/细胞的能力,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开始、进展及治疗响应,揭示了拉曼光谱分析走向临床研究的巨大潜力。会议顺应拉曼光谱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日新月异发展的现状,旨在推动国内拉曼光谱学界同仁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纳米科学等相关领域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拉曼分析小福利 衬底选择中的大学问对组织或者细胞做拉曼分析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衬底会对样品信号有较强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在测试前选择合适的制样衬底。生物样品拉曼分析常用的衬底材料:CaF2和MgF2是最理想选择,对生物拉曼信号的干扰最小,但成本相对较高;熔融石英也可以接受,但确实存在一定的拉曼背景;高度抛光的金属载玻片非常适用于组织切片成像和部分细胞成像。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采购川宏三气培养箱一台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以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22.1月份想要采购一台低氧细胞培养箱,需要1%氧气浓度,样品不是很多,推荐我司的三气培养箱50升,用户看了参数完全满足需求,和我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实验时间很紧凑,要货很着急,我司急客户所急,加急安排了生产,于年底放假前交货。客户到货使用后,对我们的产品表示了认可。 三气培养箱是一款可以准确控制的氮气、二氧化碳、氧气的一款培养,采用了国外进口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探头,保证了气体比例的准确性,容积也根据客户的需求,有大有小,可供选择。
  • 英国斥资5亿英镑创建生物医学研发中心
    12月7日,英国众多科学家、政府与生物医学慈善团体官员,共同对外公布了一座“超级实验室”的设计图和科研计划。这一“超级实验室”即英国医学研发中心(UKCMRI),计划耗资超过5亿英镑,2014年底建成后可望容纳1250名科学家和250名支持人员。   这一计划将集合英国4家顶级的医学研究机构,包括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维康基金会、英国癌症研究(CRUK)以及伦敦大学学院(UCL)。   UKCMRI的科研计划由Paul Nurse主持设计,他曾于2001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Nurse表示,这四家合作伙伴意在创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机构,将主要由年轻科学家组成,他们将不会拘泥于部门间的屏障以及单一的疾病或医疗策略。UKCMRI有着一个“简单的目标,即保持英国在世界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前沿地位。”
  • 基因组大数据、生物质谱等将为生物医学带来新机遇
    p   云计算正在成为生物医学界的“宠儿”。——8月14日,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阿里云共同向外界宣布双方达成合作,共同打造以海量的中国人群基因组数据为核心的数据云,实现对个人基因组数据的精准解读。 /p p   此次,双方共同合作的“神州基因组数据云项目”将首先聚焦于基因组大数据在云平台上的批量计算、分析、存储,进而在基因大数据领域共同进行前沿探索。 /p p   “打造基因组大数据,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中国人基因版的《本草纲目》,将记载中国人群最核心的基因信息、生命信息,为中国人群重大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它的意义将不亚于《本草纲目》这部东方医药巨典。”贝瑞和康首席生物信息官于福利博士说。 /p p   中国是世界出生缺陷率最高发地区之一。每年1600万至2000万的出生人口中,有80万至120万出生缺陷儿。1996年到2010年,中国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增幅达70.9%,每一万名新生儿中就有149.9人患有先天性缺陷。 /p p   这一不利的局面将随着“神州基因组数据云”项目的实现得到改观。据了解,贝瑞和康自主构建的中国人群基因组大数据库目前已包含超过四十万份基因组数据。通过对该数据资源的深入挖掘,能够进一步揭示中国人群遗传突变分布,这将极大助益于提升中国人遗传疾病诊断的效率和精准程度。 /p p   贝瑞和康作为国际领先的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转化服务商,致力于为临床医学疾病筛查和诊断提供“无创式”整体解决方案,是无创DNA产前检测和针对肿瘤循环DNA的肿瘤个体化医疗基因检测的行业领导者。 /p p   基因测序是一种新型基因检测技术,能够从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预测罹患多种罕见疾病的可能性,如地中海贫血病。 /p p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下一代基因测序、生物质谱和医学成像等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浪潮为生物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根本性的改变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医疗实践,但同时生物医学领域数据爆炸式的增长也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提出新的挑战。云计算将大量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软件资源虚拟化,形成规模庞大的共享资源池,可以有效解决生物医学对IT资源的弹性需求。 /p p   目前,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要得到比较准确的信息,一般认为30X 的基因测序深度是必须的,所以一个人的基因组检测大约需要产生 90Gb 的数据。如此大的数据,在一般的电脑或小型服务器上运行起来非常困难。 /p p   阿里云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客户通过阿里云,用互联网的方式即可远程获取海量计算、存储资源和大数据处理能力。根据IDC调研报告,阿里云是国内最大的公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p p   此次,阿里云与贝瑞和康达成合作,正是基于阿里云批量计算服务的强大能力,利用云计算的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数据分析的速度。 /p p   阿里云批量计算服务是一种适用于大规模并行批处理作业的分布式云服务,适用于生物基因分析、渲染、多媒体转码、科学计算、金融保险分析等多个行业领域。 /p p   阿里云高级专家林河山介绍说,“借助批量计算服务,用户可以调动海量计算资源快速完成基因大数据的处理。批量计算服务提供简单易用的API,允许用户通过有向无环图的方式灵活组建工作流,计算资源管理、作业调度和数据分发由系统自动完成。同时,批量计算服务支持自定义镜像,并允许应用通过网络文件系统(NFS)协议高效访问阿里云对象存储(OSS)上的数据,使得用户原有分析流程可以轻松上云。结合阿里云对象存储,批量计算服务能够帮助生物信息分析专家在云上快速构建大规模基因组学应用。” /p p   他进一步说,“此次与贝瑞和康的合作,阿里云将不断优化基于基因组学的云解决方案,以契合医学时代发展的需求。” /p p   业内专家预计,双方合作完成的基因组数据云将对中国临床医学的精准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推动力。 /p p   无疑,借助阿里云的批量计算服务,用户将更便捷、更简单、更迅速完成基因大数据计算,大大降低客户的成本。同样,因为云计算的赋能,为研究人员开展大规模的基因组学研究大开“方便之门”,将催生一批影响人类健康相关的变革性成果。 /p
  • 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 第三轮通知
    为推进生物医学工程前沿技术创新和发展,加快抢占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科技制高点,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定于2024年5月17日—18日(5月16日报到)以“医工融合协同创新”为主题召开“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会议地点:苏州市科技城清山会议中心。大会共设置1个主论坛和5个专题论坛。将邀请国内外知名学术专家、临床专家、产业专家报告和研讨,展示近年来在生物医学成像、消化健康与显微成像、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医学仪器、康复治疗等方向的新技术、新进展,推动“生-医-工交叉融合”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质量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大会(2024,苏州),热忱期待从事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莅临参会。大会组委会论坛主席吴成铁 党委书记、所长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樊瑜波 院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坛执行主席周连群 副所长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特邀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振常 院士 首都医科大学张玉奎 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学思 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郑海荣 院士 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徐宗本 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参会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丁利军 南京鼓楼医院张周锋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丁建勋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 炜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所于成功 南京鼓楼医院张思东 南京鼓楼医院万明习 西安交通大学张晓东 天津大学王卫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雅超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王文学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张道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 均 华南理工大学张鹏飞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丽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 建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王启飞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陈方圆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王 乾 上海科技大学陈江龙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王常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陈 阳 东南大学王强斌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陈 雨 上海大学王 瑜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 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龙 勉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陈洪敏 厦门大学田 捷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所陈 罡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 文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陈新建 苏州大学他得安 复旦大学范怡敏 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吕宏旭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季 申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吕 毅 西安交通大学季敏标 复旦大学朱本鹏 华中科技大学金 晶 华东理工大学朱雪松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少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融融 同济大学郑 健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庄 杰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赵凌霄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刘小龙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胡振华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刘 冉 天美仪拓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施 俊 上海大学刘成波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姚保利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刘 刚 厦门大学秦建忠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 宏 东南大学顾 奇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笑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倪大龙 上海交通大学刘润辉 华东理工大学徐 飞 南京大学刘斯淼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徐圣进 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刘 斌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徐 峰 西安交通大学刘 斌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所徐家科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关柏鸥 暨南大学高长有 浙江大学米 鹏 四川大学高 阳 南京大学孙立宁 苏州大学高明远 苏州大学孙敏轩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高 欣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李 飞 西安交通大学高 峰 天津大学李光林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郭 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 伟 苏州高新区科创局陶春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建清 南京医科大学曹国华 上海科技大学李跃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曹殿文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 锐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 江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杨西斌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崔崤峣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杨 兴 苏州市立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梁兴杰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杨志谋 南开大学尉迟明 华中科技大学杨洪波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屠 娟 南京大学杨健 北京理工大学喻洪流 上海理工大学杨 健 西湖大学程 茜 同济大学肖海华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傅东升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吴方刚 飞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谢 飞 苏州市政府吴旭翔 苏州高新区政府廖希明 苏州市科技局吴宇奇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端洪菊 苏州高新区科招中心吴练秋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熊 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富根 东南大学缪丽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勤峰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苏州科技城医院)缪 鹏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何晖光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樊瑜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谷陆生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华丹 北京协和医院宋爱国 东南大学穆 宇 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张 丽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戴亚康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会议信息会议主题:医工融合协同创新会议地点:苏州市科技城清山会议中心(苏州市虎丘区科技城稼先路35号)会议日期:2024年5月16-18日 5月16日注册报道 5月17日8:30-18:00大会论坛、分会报告 5月18日9:00-12:00分会报告日程安排论坛会议名称论坛安排时间5月17日开幕式+大会特邀报告主会场四季厅8:30-12:00生物医学成像技术论坛四季厅A14:00-18:00消化健康与显微成像前沿技术论坛半山厅A14:00-18:00生物医用材料前沿交叉论坛阳山厅13:30-18:00生物医学仪器与康复治疗前沿交叉论坛贡山厅14:00-18:00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前沿交叉论坛清山厅14:00-18:00光学显微技术联盟理事会(闭门会议)龙山厅20:30-21:30BMEF编委会(闭门会议)茅山厅20:30-21:305月18日生物医学成像技术论坛四季厅A9:00-12:00消化健康与显微成像前沿技术论坛半山厅A9:00-12:00生物医用材料前沿交叉论坛阳山厅8:30-12:00生物医学仪器与康复治疗前沿交叉论坛贡山厅9:00-12:00开幕式+大会特邀报告时间:2024年5月17日 8:30-12:00地点:四季厅主持人:周连群大会议程时间内容报告人主持人8:30-8:45嘉宾致辞周连群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8:45-8:55全国重点实验室启动8:55-9:05医工融合签约9:05-9:10参会人员合影9:10-9:45外泌体蛋白组技术进展张玉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9:45-10:20智能化推动国产化:我国基础医疗装备自主创研的可行路径徐宗本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10:20-10:30茶歇10:30-11:05基于CT的结直肠癌前病变智能检测系统的创建王振常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都医科大学11:05-11:40生物医用可吸收高分子材料与器件陈学思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1:40-12:00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推介端洪菊苏州高新区科招中心分会场01:生物医学成像技术论坛时间:2024年5月17日 14:00-18:002024年5月18日 9:00 - 12:00主持人:薛华丹、张丽、崔崤峣、高欣时间题目报告人主持人5月17日14:00-14:20磁对生命医学研究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吕毅西安交通大学薛华丹北京协和医院高欣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14:20-14:40AI在医工交叉医学影像中的应用李跃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14:40-15:00胰腺影像领域的潜在科研问题薛华丹北京协和医院15:00-15:20内镜引导手术导航研究与应用杨健北京理工大学15:20-15:40任务驱动的智能X射线成像算法及应用陈阳东南大学15:40-16:00茶歇16:00-16:20超声跨尺度血管成像与高效诊疗万明习西安交通大学张丽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崔崤峣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16:20-16:40多模态超声-光声骨成像方法及仪器他得安复旦大学16:40-17:00光纤光声显微成像徐飞南京大学14:40-15:00超声断层成像技术及产业化尉迟明华中科技大学15:00-15:20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