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物共振检测

仪器信息网生物共振检测专题为您整合生物共振检测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物共振检测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物共振检测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物共振检测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物共振检测话题讨论。

生物共振检测相关的资讯

  • 生物共振检测:国外被爆伪科学 国内却成香饽饽
    p   “走廊里介绍的过敏检测还有吗?”科技日报记者问。 br/ /p p   “生物共振检测?没有了,更新的技术出来了,那个就不用了。”医生一边敲键盘填写电子病历,一边答道。 /p p   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皮肤科门诊外的宣传栏上,该院皮肤科特色医疗介绍的第一条赫然写着:“我科采用生物共振仪,可对400多种过敏原进行无创检测及脱敏治疗。” /p p   这是从2003年开始引进中国的一种德国检测设备,至今活跃在国内多家医院。然而所谓的生物共振技术,却在最近被爆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伪科学”。 /p p    strong “特色医疗”不约而同停用 /strong /p p   8月12日至14日,科技日报记者暗访4家北京地区的医院,其中2家三甲医院,1家三乙医院,1家民营医院。这些医院都在官网声称,可以利用进口的生物共振治疗仪来检测过敏原。 /p p   “听说咱们医院有进口的仪器,不抽血就能检测过敏原?”记者在民航总医院咨询皮肤科医生。 /p p   此前有网友爆料,曾在这家医院用生物共振治疗仪查过敏原,并晒出了检测结果。民航总医院官网在介绍该院皮肤科的特色医疗时,标题便是“德国BICOM生物共振系统对常见过敏性疾病过敏原的检测”。 /p p   “那个机器已经坏了,查不了。原来是450元一次。”医生不假思索地说。 /p p   “以后还可以进行这项检测吗?” /p p   “这个机器是进口的,很多零件都坏了,估计修不好了。”医生回答。 /p p   也许是巧合,记者在4家医院问起这个检测项目时,答案竟不约而同地一致:现在不做了。虽然如此,记者在全国多家医院官网搜索到推荐介绍此类生物共振治疗仪的信息。有的甚至放在首页醒目位置。 /p p   出现在这些医院官网上的生物共振治疗仪,主要有两个品牌,百康(BICOM)和摩拉(MORA),均来自德国。它们均声称,能存储40多类共计5000多种常见过敏原和药物电磁信息,且检测过程无创伤、无痛苦。 /p p   至于其原理,则更加不明觉厉:可以检测人体生物电磁信息,分离出人体病理信息并“反转后回输给人体”消除病理性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实现过敏原的检测,又能实现病人的脱敏。 /p p    strong 生物共振真的可以查过敏? /strong /p p   “这种仪器进入国内很多年,确实很多医院在用,而且听说在某些地区,医保可以报销。”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石海云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p p   记者查询发现,百康和摩拉生物共振治疗仪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通过国家监管部门批准。它们的适用范围都是对患者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p p   在医药器材交易网站上,可以找到生物共振治疗仪的销售信息。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线销售的德国百康生物共振治疗仪,报价为92.8万元一台,“三天内发货”。 /p p   “主流科学家认为它没有依据。”谈到生物共振治疗仪的功能,石海云说。 /p p   石海云介绍,正规的过敏原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体外试验,就是先抽血,再检测血清里的特异性抗体。“如果某种过敏原对人体致敏,人体会产生特异性的过敏原抗体,又叫IgE抗体。这种方法的原理就是寻找体内特异性的IgE抗体。”石海云解释说。 /p p   另一种是体内试验,让过敏原与人体发生接触,包括皮肤点刺试验和斑贴试验等。“如果对某种物质过敏,过敏原会与人体产生的IgE抗体发生反应,间接反映到皮肤上。”石海云说,这样就可以判断人体对某种过敏原是否过敏。 /p p   “但是生物共振技术,我们不知道它的机理是什么。查过敏原是查体内特异性抗体,生物共振技术却说要查频谱,到底有什么道理,大家也不知道。”石海云笑着说,“我觉得这个东西应该是个保健品吧。” /p p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朱学骏也曾在微博上介绍,查过敏原较为正确的方法是血特异性IgE检测,皮肤点刺可作为过筛试验。“国内有些医院开展的生物共振试验,并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结果是很不可靠的。”朱学骏在微博上表示。 /p p    strong 同一技术,国内外境遇冰火两重天 /strong /p p   在国内和国外,生物共振技术的境遇可谓冰火两重天。 /p p   与在国内堂而皇之进入多家医院,甚至被标榜为“特色医疗”不同,石海云告诉记者,他开会时曾与德国专家聊过生物共振治疗仪,“他们说这个在德国并不是主流的东西”。 /p p   国际权威学术机构也认为其宣传存在误导。 /p p   2006年,瑞士过敏和免疫协会在德国《皮肤病学杂志》刊登官方声明,认为生物共振技术的疗效缺乏科学依据,并指出生物共振技术的宣传具有误导性。这份声明总结说,生物共振疗法的例子很好地展示了,“伪科学语言可以将毫无意义的废话描述为科学”。 /p p   在生物共振治疗仪的“老家”德国,媒体对该技术也多有关注。2012年德国《南德意志报》官网在报道该技术时介绍,曾有大量科学实验对生物共振疗法进行测试,然而结果都是否定的。因此德国商品检验基金会强烈不推荐这种技术,并认为生物共振疗法“必须被看做纯粹的投机和对病人的误导”。 /p p   “这种仪器试图辨别人体在健康和生病状态下产生的不同的波……然而并没有科学证据证实这一点。”2013年,德国《明镜周刊》官网在介绍生物共振疗法时说。 /p p   国内外互联网上关于生物共振技术的内容也形成鲜明对比。在百度百科或互动百科查找与生物共振相关的关键词,可以看到“先进的过敏性疾病诊断治疗系统”“系统治疗有效率为83%”等说辞。而在维基百科,生物共振疗法(Bioresonance therapy)直接被斥为“伪科学”。 /p p   一位不愿具名的三甲医院儿科医生告诉记者,虽然他所在的医院没有引入这种设备,但他了解到很多医院都在用。而且业内人士基本都知道生物共振治疗仪只是一个创收工具,对病人没有任何益处。这令他非常反感:“用这些连基本原理都不成立的仪器来指导治疗,这不是在坑病人吗?” /p p br/ /p
  • 生物共振测过敏后续:国家叫停仪器注册并禁止其检测
    p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03年一种叫做“生物共振波”检测、治疗过敏的技术从德国引进国内,随后全国多家医院甚至三甲医院都购买了此类设备。据称,通过检测所谓的生物共振波,就能发现人体对何种物质过敏。今年7月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曾播出了独家报道《生物共振波检测过敏原被指不靠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p p   近日,国家食药总局和国家卫计委发函对摩拉、百康两家治疗仪不再予以注册,并叫停仪器的超范围使用。而德国厂家摩拉仍旧召开发布会称自己的产品绝对科学,且有一些国内医院表示使用后很有效果。不过,仍有不少专家对这种传统医学理论中,从未出现过的“生物共振”持怀疑态度。 /p p   今年7月,中国之声揭露了一种名为“生物共振物理检测仪”的德国进口仪器,号称可以不打针、不做皮试,就直接检测出人体过敏原,此类仪器以百康、摩拉两种为代表,在十多年前进入国内市场,以辅助治疗之名拿到准入许可证后。各地多家医院,却违规用其进行过敏原检测业务。 /p p   在报道后,食药总局对此事展开调查,发现两种仪器使用范围只是“临床患者过敏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并没有批准过敏源检测等用途,经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核实,部分医疗机构的确存在将该类产品用于过敏原检测的超范围使用情况。对于摩拉、百康两种产品在注册证到期后的要求续期的请求,食药总局决定不予注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534b7885-11d1-4071-9b28-c049b8c6c062.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图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81436cdf-eece-490b-856a-690af4ccfa70.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图2.png" / /p p   近日,国家卫计委向地方卫计委发函,要求对摩拉、百康两种治疗仪,要严格按照注册的适用范围使用,对于注册证过期后生产的产品,医疗机构要立即停止使用。 /p p   被要求规范的“生物物理治疗仪”,究竟有哪些违规之处?在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皮肤科医生对患者强调,这些生物共振波仪器既然在医院里,就要相信。“既然好多大医院都在用,准确率是国家把关的,准确率很高,就是有点太灵敏了。” /p p   摩拉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商总经理姜庆峰认为,他们的产品此前拿到了国家批文,十多年来都没治死过人。“我就遵循两点:安全,我做了十多年没死过人,没有副作用。其二,有效,辅助治疗,你都可以查得到它的意义有多大。你们去找真正的用过的专家,但它作为一个辅助治疗的,你觉得它像核磁、CT一样?” /p p   拿着辅助治疗的批文,进行过敏原检测,不止发生在几家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平,作为支持摩拉技术的医生,告诉记者这项技术非常神奇,但由于厂家保密,没有什么文献参考,但如果懂量子力学就能搞得懂,因为它是“形而上”的。“检测时是通过经络检测的,因为厂家保密,出现在国内时在原理上不讲清楚,治疗非常科学,采取共振疗法。” /p p   对于这一理论,长期从事过敏疾病治疗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刘玲玲告诉记者,她从业多年,相关文献看过很多,如果该技术真的颠覆了过敏领域基础理论,应该会有很多相关研究文献,但有关生物共振检测过敏的文献很少。循证医学时代,药物和疗法是否有效,要拿证据、拿实验数据说话。“在临床上说有用或者更先进,一般都是和经典进行比较,比它有优势才有上市的价值,如果和他平行都不一定有价值,更别说这种说不清道理。” /p p   刘玲玲告诉记者,她在诊疗中也看到患者曾经拿着生物共振仪器的检测结果来进行咨询,发现检测结果不稳定。甚至可能会造成误诊。“一个人比如牛奶过敏,你今天查的和之前查的要一致才行,不能说今天有明天没有,用了这样的仪器检查就可能不用正规仪器,占用医疗资源,让病人花了钱却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误导病人。” /p p   目前,全国医疗机构被要求停止使用生物物理治疗仪进行过敏原检测,那么各大医院是否遵守了规定?这项争议不断的技术,还会不会“改头换面”重头再来呢?中国之声也将持续关注。 /p
  • 中科院研发水稻全根系磁共振成像无损检测技术
    记者24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了解到,该院技术生物所和强磁场科学中心共同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利用造影剂加磁共振成像技术实现水稻全根系无损检测,为植物根系全生长周期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新方法。   根系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根系生长在不透明的土壤中,缺乏快速、准确、无损的原位观测方法,影响了对植物根系的深入研究。传统的根系研究方法采样破坏性大、工作量大、准确性较低。   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在医学上广泛应用的成像技术,其具有无损检测和分辨率较高等优点。中科院研究人员利用强磁场科学中心高场强成像装置为植物根系全生育期成像找到了一个更加优越的研究平台。   此外,水稻根系的磁共振成像也面临着磁共振成像信号强度较低等技术问题与挑战。研究人员利用磁共振造影剂来提高根系成像品质,并通过反复试验,得出不影响植物生长、真实反映根系状况的造影剂使用剂量和浓度。   据了解,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杂志上。
  • 科学家在水溶液环境中实现单个生物分子磁共振谱探测
    p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杜江峰领衔的研究团队运用量子技术首次在室温水溶液环境中探测到单个DNA分子的磁共振谱,从而向运用单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环境中的构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迈出了重要一步。该工作发表在2018年9月出版的《自然-方法》上[Nature Methods 15, 697–699 (2018)],并被选为五篇封面标题文章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617791fb-2bec-4aac-912d-c2facfea4a51.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br/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基于钻石传感器实现水溶液中的DNA分子探测 /strong /span /p p   磁共振技术能够在溶液环境准确无损地获取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信息,是目前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和动力学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然而,传统的磁共振技术受限于探测灵敏度,其研究对象通常为数十亿分子的宏观体系,无法实现单分子的研究。杜江峰团队利用钻石中的氮-空位点缺陷作为量子传感器(以下简称“钻石传感器”),它在绿色激光和特定频率微波脉冲的调制下,形成对磁信号敏感的量子干涉仪,将微弱的磁信号放大为量子相位信号,并利用光学手段进行读出。同时,由于钻石传感器的尺寸在原子量级,可以实现纳米尺度的空间分辨能力。因此,钻石传感器可以实现单个分子探测,并能通过磁共振谱学解析其结构和动力学等信息。 /p p   杜江峰团队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基于钻石传感器能够探测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Science 347, 1135–1138 (2015)],实现了单分子磁共振的首次突破。该实验中的蛋白质分子被生物胶固定在钻石表面。然而,水溶液环境是生物分子保持生物活性并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环境,在水溶液环境中进行单分子的磁共振探测是研究其生物功能的必经之路。杜江峰团队与南加州大学教授覃智峰合作,以双链DNA分子作为探测对象,此DNA分子被放置在钻石表面并填充水溶液以保持其生理状态。首先,为了防止DNA分子在溶液中的扩散,该团队设计了一套化学反应流程,将DNA分子的一条链(下图红色虚线示意)一端通过氨基修饰,化学键合“拴”在钻石表面,这也保证了DNA分子在钻石表面的均匀分布 同时将一种常用的氮氧自由基顺磁标签标记到DNA的另一条链(下图蓝色实线示意),其可以在水溶液中与键合链自由地复合-解链。其次,得益于钻石微纳技术的发展,加工得到钻石纳米柱,同时改进微波操控技术,使得探测效率大幅提升,能够快速测得单分子磁共振谱,信号获取时间从小时量级缩短到数分钟。最终,该团队成功地获取了水溶液环境下单个DNA分子的磁共振谱,并通过谱分析得到其动力学和环境特征信息。通过谱线展宽和仿真计算得到该DNA分子自由基的运动特征时间信息 通过谱线超精细分裂大小得到该DNA分子所处的疏水性环境信息。 /p p   该工作为在水溶液环境中研究单个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是朝向细胞原位单分子研究迈出的重要一步。以此为基础,和扫描探针、梯度磁场等技术相结合,未来可将该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单分子成像、结构解析和动力学检测,从单分子层面理解生物特性和生命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审稿人评述该工作:“单分子技术是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技术,实现单个DNA分子的探测及其动力学行为研究将引起相关领域科学家很大的兴趣”。 /p p   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石发展、孔飞和赵鹏举为该论文并列第一作者,杜江峰和覃智峰为该文通讯作者。此项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和安徽省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8766fc73-bfa5-40f0-a81f-a13f1f55aed4.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551" height=" 621" style=" width: 551px height: 621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实验方案示意图。基底为钻石单晶,为提升光学性质,微纳加工得到圆柱形阵列,钻石传感器位于表面下方数纳米,DNA分子“拴”在圆柱端面上,并置于水溶液中。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349bdc77-0cbe-4552-8f10-12277b1fb637.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551" height=" 555" style=" width: 551px height: 555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r/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实验测得的单个DNA分子的磁共振谱,三条峰为氮氧自由基和氮核自旋的超精细耦合所致。 /strong /span br/ /p
  • 新型傅立叶型表面等离子共振监测仪会议邀请(第一轮通知)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简称“SPR”,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是利用了金属薄膜的光学耦合产生的一种物理光学现象。自从1982年 Nylander 等首次将SPR 技术用于免疫传感器领域以来,表面等离子体光学生物传感器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简称“BIA”)的主要手段。仅在近 3、4 年间,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多达几千篇,其研究内容涉及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DNA、DNA-DNA、抗原-抗体及受体-配体等的相互作用。商品化的光学生物传感器可在无标记的情况下实时地进行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分子识别这一学科的发展,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和医药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目前市场上的商品化SPR检测仪几乎都是通过角度测量实现对生物体系的测定。而在多年的实践中,其测量方式(依靠角度表征)的局限使其在灵敏度、动态范围、测试速度及稳定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阻碍。有鉴于此,热电科技仪器有限公司(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分子光谱部(既原来的美国尼高力仪器公司)以其近四十年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技术结晶结合最新的 SPR 专利技术(U.S. Patent No. 6330062)推出了崭新的傅立叶变换型表面等离子共振检测仪,突破了传统角度表征型SPR检测仪理论设计极限。 为了更好的将FT-SPR介绍给中国的生命科学专家学者,我们邀请了美国的 Eric Y. Jiang 博士准备在长春、上海和北京等地举办系列FT-SPR专题技术讲座。时间大约在2006年7月。请感兴趣的专家填写回执,我们将根据回执发送第二轮通知,谢谢! 回执请寄:热电(上海)科技仪器有限公司 分子光谱部 北京市金融街23号 平安大厦1018室 邮编:10003 电话: +86 10 5850 3588-3238 传真: +86 10 6621 0845 Email: ming.xin@thermo.com idealsky@sohu.com 联系人:辛 明
  •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的电子顺磁共振检测和污染特征研究——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国瑞研究员
    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仪是自由基检测的一种仪器分析技术。EPR在医学、生物、量子化学、物理学、环境以及化学领域等都有所应用。环境与健康是一个热门主题,其中,环境污染会导致怎样的健康效应,也是当下亟需回答的重要科学问题。电子顺磁共振在环境与健康研究领域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除高活性和短寿命的自由基外,环境中还存在寿命较长的自由基,被称为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 EPFRs)或长寿命自由基。EPFRs是十多年前提出的概念,它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稳定性,在环境中存留时间长,增加了生物体的暴露时长,易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细胞和机体损伤等,被认为是一类新型的环境污染物。而实际追溯到1900年,冈伯格发现的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也是长寿命自由基。目前关于环境中EPFRs的存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引起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广泛重视,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课题组逐渐变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国瑞研究员较早在国内开展了一些EPFRs相关的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日前,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到了刘国瑞研究员,他讲述了与EPR、EPFRs的故事。刘国瑞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二噁英、溴代二噁英、多氯萘和卤代多环芳烃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建立典型POPs的高灵敏分析方法,阐明了POPs在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发现一些潜在排放源并开展了机理和控制原理研究;2.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主要研究EPFRs的环境污染特征和转化机理相关的工作。被问到当初选择研究EPFRs的原因,刘国瑞介绍到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想要深入了解二噁英等POPs的分子机理,反应过程的中间体检测至关重要,使用顺磁共振技术可以检测反应过程中的自由基中间体,从而推断二噁英的分子机理。另一个原因是2015年基金委启动了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我们重点实验室江老师鼓励我去做大气细颗粒物里的自由基相关的研究工作,”刘国瑞说道,“2015年左右是北京雾霾天气比较严重的时候,我们课题组采集了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样品,检测了其中的EPFRs,发现不同粒径的颗粒物中EPFRs有不同的分布,越细的颗粒物中吸附的EPFRs含量也越高,由此导致的潜在健康效应值得进一步关注。”该研究工作发表在当时环境领域的国际知名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S&T)上。刘国瑞在EPFRs相关研究工作中主要使用了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和色谱/质谱联用两大类分析技术,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技术可检测未成对电子,即反应过程中的自由基中间体;色谱质谱联用可对反应后产物进行鉴定,用于研究生成机理。刘国瑞表示,未来希望能将电子顺磁共振和色谱/质谱仪器同时与化学反应器连接使用,同时检测反应中的自由基中间体并鉴定反应后的产物。实验室使用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器来自布鲁克的EMXplus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以下采访视频:
  • 1200万!五邑大学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计划采购核磁共振波谱仪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M4400000707014699001项目名称: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核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12,000,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核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合同包预算金额:12,00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最高限价(元)1-1教学专用仪器6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9,300,000.00-1-2教学专用仪器4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2,700,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 360个工作日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投标供应商应具备《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条件,提供下列材料: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或自然人, 投标(响应)时提交有效的营业执照(或事业法人登记证或身份证等相关证明) 副本复印件。分支机构投标的,须提供总公司和分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总公司出具给分支机构的授权书。2)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提供投标截止日前6个月内任意1个月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关材料。 如依法免税或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障资金的, 提供相应证明材料。3)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供应商必须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提供2021年度财务状况报告或基本开户行出具的资信证明) 。4)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按投标(响应)文件格式填报设备及专业技术能力情况。5)参加采购活动前3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参照投标(报价)函相关承诺格式内容。 重大违法记录,是指供应商因违法经营受到刑事处罚或者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根据财库〔2022〕3号文,“较大数额罚款”认定为200万元以上的罚款,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明确规定相关领域“较大数额罚款”标准高于200万元的,从其规定)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无。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合同包1(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核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特定资格要求如下:(1)供应商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记录失信被执行人或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或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不处于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中的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期间。(以资格审查人员于投标(响应)截止时间当天在“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及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查询结果为准,如相关失信记录已失效,供应商需提供相关证明资料)。(2)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 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同时参加本采购项目(或采购包) 投标(响应)。 为本项目提供整体设计、 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 监理、 检测等服务的供应商, 不得再参与本项目投标(响应)。 投标(报价) 函相关承诺要求内容。三、获取招标文件时间: 2022年07月21日 至 2022年07月28日 ,每天上午 00:00:00 至 12:00:00 ,下午 12:00:00 至 23:59:59 (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广东省政府采购网https://gdgpo.czt.gd.gov.cn/方式:在线获取售价: 免费获取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2022年08月11日 14时30分00秒 (北京时间)地点:本项目采用远程开标,供应商无需到达现场递交文件。五、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六、其他补充事宜1.本项目采用电子系统进行招投标,请在投标前详细阅读供应商操作手册,手册获取网址:https://gdgpo.czt.gd.gov.cn/help/transaction/download.html。投标供应商在使用过程中遇到涉及系统使用的问题,可通过400-1832-999进行咨询或通过广东政府采购智慧云平台运维服务说明中提供的其他服务方式获取帮助。2.供应商参加本项目投标,需要提前办理CA和电子签章,办理方式和注意事项详见供应商操作手册与CA办理指南,指南获取地址:https://gdgpo.czt.gd.gov.cn/help/problem/。3.如需缴纳保证金,供应商可通过"广东政府采购智慧云平台金融服务中心"(http://gdgpo.czt.gd.gov.cn/zcdservice/zcd/guangdong/),申请办理投标(响应)担保函、保险(保证)保函。4.潜在投标人请同时在广东省机电设备招标有限公司广咨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网站(www.gzebid.cn)进行网上注册。(1)网上注册:具体操作方法请浏览“广咨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平台服务办事指引网上注册指南”。(2)咨询方式:网站客服(QQ):3151435402,热线电话:400-150-3001。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五邑大学地 址:江门市蓬江区东成村22号联系方式:0750-3296187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广东省机电设备招标有限公司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中路316号金鹰大厦13楼联系方式:020-83543065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陈颖欣,邵颖琦电 话:020-83543065广东省机电设备招标有限公司2022年07月21日
  • 巴西发布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检测辐照食品标准
    2010年6月16日,巴西标准化协会(ABNT)发布两项新标准:ABNT NBR 15851:2010——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ry,EPR)检测含结晶糖的辐照食品 以及ABNT NBR 15852:2010——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ry,EPR)检测含骨肉类和鱼类辐照食品。   这两项标准给出了通过观察电子自旋共振谱检测辐照食品的电离辐射剂量的方法。标准由巴西标准化协会食品安全专项研究委员会(ABNT/CEE-104 Comissã o de Estudo Especial de Seguranç a de Alimentos)归口管理,自7月16日正式实施。
  • 5 秒内出结果,宝马搭建全球首个 AI 车用“磁共振”检测系统
    7 月 19 日消息,宝马在美国夏威夷搭建了全球首个为汽车设计的磁共振成像(MRI)系统,并借助 AI 辅助检查汽车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注: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利用磁场和计算机产生的无线电波来创建人体器官和组织的详细图像。  而宝马将该技术用于汽车服务中心,可以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彻底检查车辆。BMW of Honolulu 汽车服务中心经理莱戴尔 邦格罗伊(Lydell Bangloy)表示,以前一名员工必须拿着相机在每辆车周围走动,检查是否有损坏。  而现在不需要人工操作,汽车只需驶过一台机器,只需几秒钟就能完成 360 度扫描,甚至可以检查汽车底盘,而这是人工很难检查的区域。  常规核磁共振扫描需要几分钟事件,而在该系统的视频演示中,一辆宝马车以正常行驶速度在系统中随意穿行,整个扫描过程不到 5 秒钟就完成了。  最棒的是,扫描完成后,车主会立即在自助服务机上收到一份显示汽车状况的直观报告,然后报告会发送到客户的手机上。  虽然有些客户可能对委托人工智能来评估他们的珍贵座驾持怀疑态度,但邦格罗伊坚持认为,该技术在检测问题方面“比人类更准确”。
  • 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
    6月1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依托单位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召开。湖北省科技厅和中国科学院前沿局、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詹明生书记和张玉奎院士主持。   湖北省科技厅郑春白副厅长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玉奎院士为重点实验室揭牌。   随后,实验室主任唐惠儒研究员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实验室的总体情况,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唐淳研究员和副主任徐富强研究员分别作了有关研究工作报告。近年来,实验室针对生命过程的物质基础等重大科学问题,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生物代谢与多组学分析、多模态影像与原位分析、多尺度模拟与数据分析等方面开展了磁共振分析的基本策略、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的创新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进展。在多年的发展中,实验室通过引进与培养,凝聚了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一支专业齐全、梯队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生物磁共振分析研究队伍,在国内生物磁共振分析领域具有整体团队优势。   与会人员就实验室的工作现状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热烈讨论。学术委员会认为,实验室定位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不仅凝聚了一批优秀人才,而且还取得了一批重要进展,成立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是实至名归。学术委员会强调,实验室不仅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显著特点,而且在磁共振分析方面具有很强的研究基础,同时也指出,作为我国分析领域的&ldquo 新兵&rdquo ,除了磁共振分析手段外,实验室还应充分结合其它分析手段,针对性地解决生命科学的具体问题,同时在分析方法上取得新的突破。   最后,武汉物数所刘买利所长向各位专家和领导长期以来对实验室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研究所会继续为实验室提供配套的支持,共同促成实验室的跨越式发展。实验室主任唐惠儒研究员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带领实验室全体成员脚踏实地工作,努力将实验室建成在国内独具特色、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生物磁共振分析研究基地。
  • 生物分析研究必备神器:XelPleX全自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仪
    从事生物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们,你们在实验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疑惑?用于分析研究的工具还是一台陈旧的已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老人机”。实验中,检测筛选、出结果时间长不说,还提高了试剂成本;只能检测小范围的样品溶液不说,每年维护还需要不少费用;手动不环保不说,还不稳定......horiba 科学仪器事业部近来推出新品:xelplex全自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仪(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是一款免标记、多通道生物分析和研究的理想工具。它与传统的spri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仪相比,该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设计精巧,可实时监测数百个相互作用并获得动力学参数;适用于实时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研究和动力学研究;高度自动化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系统,适用于多种应用要求。另外,高精度温度控制系统和自动脱气装置确保低背景噪音和低信号漂移,可便捷地获取在不同温度下的分子相互作用及反应的亲和力和动力学数据。 如此多的优点,作为生物学科研者,你们还用为实验效率不高,实验结果受外界影响严重,而担忧吗?不仅如此,下面还有更多优异的功能,可以直接秒杀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1阵列式检测,同一芯片可同时获得多达400种相互作用创新的阵列式芯片设计,同一芯片可同时分析超过400组相互作用,与传统的通道-技术相比,所需时间缩短百倍,并节约试剂和人力成本,特别适用于快速筛选。2无标记,实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与成像基于spr技术、新型的生物传感技术,实时跟踪分子间结合和解离的过程,每秒可采集芯片表面5幅图像,提供完整动力学信息。成像技术,提供时空分布信息,直观判断相互作用是否发生;辅助解释动力学数据。3适应复杂样品优流体系统设计,全芯片表面检测,可直接注入复杂样品,不易堵塞,并耐受有机溶剂,拓展传统spr应用范围,适用蛋白质、dna、多糖、细胞、血清和培养基等多种粘稠样品以及纳米材料溶液。每年节约数万维护费用。 4智能全自动,48h无人看守实验全新超级软件,可以同时监测几百对相互作用,定量及统计分析,便于筛选和排序。5原位质谱联用,无需洗脱和浓缩独特芯片设计-质谱直接联用,无需洗脱和浓缩,同一芯片即可实现spr分析和质谱检测。进而实现动力学分析和物质鉴别。 6引导式软件设计,易于统计分析多功能软件包,全程引导式操作,批量处理数据及快速分类,方便调用实验模板及数据处理模板。7自动化样品回收与循环,环保节能自动化样品回收技术,节约珍贵样品,回收样品可用于交叉验证等实验。独特的样品循环技术,可检测低样品浓度,并维持动态平衡。 以下是xelplex全自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仪的主要技术参数,可以帮助大家更详尽的了解这款产品。技术参数 检测技术:耦合棱镜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 通道数:可以同时监测400组相互作用过程 样品体积:120μl-820μl 流速控制范围:1-3000μl/min 流通池温控范围:10-50°c 检测下限:3pg/mm2另外,附上与xelplex相匹配的核心附件,让xelplex展现出优的性能,发挥出大作用。可选附件 spri-cfm连续流动微量点样仪 spri-array快速台式点样仪 spri-biochips™ 生物芯片(cs/co/cse/coe/ctg/ch功能化)
  • 磁共振技术助力绿色健康生活 BCEIA2023核磁共振波谱学分会报告会在京召开
    2023年9月6-8日,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简称BCEIA2023)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召开。作为BCEIA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报告会邀请了来自海内外众多著名科学家,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除大会报告之外,BCEIA2023还设立了色谱学、质谱学、光谱学等11个分会报告会。7日上午,磁共振波谱学分会报告会正式开讲,围绕生物磁共振技术与应用、小分子磁共振技术与应用、EPR技术与应用、磁共振成像、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研究等几个专题方向,邀请到23位国内波谱领域资深科学家及青年才俊带来精彩报告。部分报告嘉宾BCEIA2023磁共振波谱学分会邀请到北京大学夏斌教授、复旦大学唐惠儒教授、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李从刚研究员、北京大学唐淳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曹春阳研究员、美国国家高磁场实验室傅日强教授、杭州医学院郭沛教授、武汉精密测量研究院禾立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与物理研究所侯广进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黄木华教授、中国计量学院黄挺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胡蕴菲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孔学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刘海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毛佳飞研究员、南开大学苏循成教授、南洋理工大学薛凯高级科学家、清华大学薛毅教授、南开大学徐骏副教授、清华大学杨海军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莉莉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业姚叶锋教授、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张钠研究员共23位专家带来精彩报告。磁共振波谱学分会以“磁共振技术助力绿色健康生活”为主题,基于核磁共振(NMR)、电子顺磁共振(EPR/ESR)、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专家们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方法和应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磁共振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多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各位专家在报告中详细分享了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大分子作用机理研究、蛋白结构分析、新环境持久性污染物分析及材料化学的界面研究等领域取得的成果。整个会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紧扣时下研究热点,充分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核磁共振波谱学科的快速发展,在生物学、化学、医学等众多领域发挥出巨大价值。
  • 应用案例 | T型光声池的光声光谱技术用于同时检测基于三重共振模态的多组分气体
    近日,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可调谐(气体)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联合研究团队发表了《T型光声池的光声光谱技术用于基于三重共振模态的多组分气体的同时检测》论文。Recently, the joint research team from School o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dian University,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unable Laser,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ublished an academic papers T-type cell mediat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multi-component gases based on triple resonance modality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是现代电力分配和传输系统中最重要的绝缘设备之一。通过同时测量绝缘油中的溶解气体,如一氧化碳(CO)、甲烷(CH4)和乙炔(C2H2),可以在电力变压器的过热、电弧和局部放电故障的早期诊断中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变压器故障主要可分为过热故障和放电故障。CO、CH4和C2H2的含量变化是变压器故障的主要指标。过热故障包括裸金属过热、固体绝缘过热和低温过热。裸金属过热的特征是烃类气体(如CH4和C2H2)浓度的上升。上述两种气体的总和占总烃类气体的80%以上,其中CH4占较大比例(30 ppm)。CO的浓度(300 ppm)强烈指示固体绝缘过热和变压器故障中的低温过热。当变压器处于放电故障时,C2H2会急剧增加(5 ppm,占总烃类气体的20%-70%)。因此,本研究选择CO、CH4和C2H2作为目标分析物。传统的多组分气体定量检测方法,如气相色谱仪、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和电化学传感器,在实时监测、恢复时间、选择性和交叉敏感性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基于光声光谱技术的光学传感器平台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响应、长寿命和成熟的传感器设备等优点,在多组分气体传感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开发出多种基于光声光谱技术的多组分气体传感器模式,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声光谱模式、基于宽带检测的热辐射体或黑体辐射体使用多个带通滤波器、多激光器与时分复用(TDM)方法的结合,以及采用多共振器和频率分割复用(FDM)方案。然而,由于宽带光源的相对弱强度,弱光声(PA)信号易受到背景噪声的干扰,这是高灵敏度检测的主要障碍。Oil-immersed power transforme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sulation equipment in modern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ransmission systems.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the dissolved gases in insulating oil, such as carbon monoxide (CO), methane (CH4) and acetylene (C2H2), can represent a suitable solution in early diagnosis of overheating, arcing and partial discharge failures of power transformers . Transformer fault can mainly be divided into overheating fault and discharge fault. The content changes of CO, CH4, and C2H2 are the main indicators of transformer failure. Overheating fault includes bare metal overheating, solid insulation overhea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overheating. The bare metal overheating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rising concentration of hydrocarbon gas, such as CH4 and C2H2. The sum of the above two gases accounts for more than 80% of the total hydrocarbon gas, and CH4 accounts for a larger proportion (30 ppm). The concentration of CO (300 ppm) strongly indicates the solid insulation overheating and the low temperature overheating in the transformer failure. When the transformer is in discharge fault, the C2H2 will increase dramatically (5 ppm, 20%&minus 70% of the total hydrocarbon gas). Therefore, CO, CH4, and C2H2 are selected as the target analytes in this work. The traditional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multiple analytes, such as gas chromatographs, semiconductor gas sensors and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were limited in terms of real time monitoring, recovery time, poor selectivity and cross sensitivity.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PAS)-based optical sensor platforms, which feature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ensitivity, high selectivity, fast response, long lifetime and well-established sensing devic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multi-component gas sensing. Various PAS-based multi-gas sensor modalities have been developed, such a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PAS modality, broadband detection based thermal emitters or blackbody radiators using several band-pass filters, the use of multi-lasers combined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 methods , and multi-resonators with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FDM) schemes. Due to the relatively poor intensity of the broadband source, the weak photoacoustic (PA) signals were sensitively affected by the background noise, which was a major obstacle to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由于吸收和共振圆柱体共同决定了其共振频率,设计并验证了一种T型光声池作为适当的传感器。通过引入激励光束位置优化,从模拟和实验中研究了三种指定的共振模式,呈现了可比较的振幅响应。使用QCL、ICL和DFB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同时测量CO、CH4和C2H2,展示了多气体检测的能力。A T-type photoacoustic cell was designed and verified to be an appropriate sensor, due to the resonant frequencies of which are determined jointly by absorption and resonant cylinders. The three designated resonance modes were investigated from both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to present the comparable amplitude responses by introducing excitation beam position optimization. The capability of multi-gas detection was demonstrated by measuring CO, CH4 and C2H2 simultaneously using QCL, ICL and DFB lasers as excitation sources respectively.图片显示了配备了T型光声池的基于PAS的多组分气体传感器配置的示意图。使用三个激发激光器作为激光源,包括DFB ICL(HealthyPhoton,型号HPQCL-Q)、DFB QCL(HealthyPhoton,型号QC-Qube)和NIR激光二极管(NEL),分别在2968 cm&minus 1、2176.3 cm&minus 1和6578.6 cm&minus 1处发射,以实现对CH4、CO和C2H2的同时检测。ICL、QCL和NIR激光二极管在目标吸收波长处的光功率分别为8 mW、44 mW和32 mW,通过热功率计(Ophir Optronics 3 A)进行测量。所有激光源都通过调节电流和温度控制来驱动。A schematic diagram of PAS-based multi-component gas sensor configuration equipped with the developed T-type PAC is shown in Fig. Three excitation laser sources, including a DFB ICL (HealthyPhoton, model HPQCL-Q), a DFB QCL (HealthyPhoton, model QCQube) and an NIR laser diode (NEL) emitting at 2968 cm&minus 1, 2176.3 cm&minus 1 and 6578.6 cm&minus 1, were employed to realize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CH4, CO and C2H2. The optical powers of the ICL, QCL and NIR laser diode measured by a thermal power meter (Ophir Optronics 3 A) at the target absorption lines were 8 mW, 44 mW and 32 mW, respectively. All the laser sources were driven by tuning the current and temperature control.Fig.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multi-resonance PAS-based gas sensor configuration equipped with the developed T-type PAC for multi-component gas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perating pressure: 760 Torr.HealthyPhoton, model HPQCL-QHealthyPhoton, model QCQube结论建立了基于T型光声池的多共振光声光谱气体传感器,并验证其能够进行多组分同时检测,达到ppb级别的灵敏度。通过有限元分析(FEA)模拟优化和实验光束激发位置设计,三个指定的谐振频率的光声响应相互比较,确保了同时检测多种微量气体的高性能。选择了CO、CH4和C2H2这三种可燃气体作为目标气体,使用QCL(4.59 µ m,44 mW)、ICL(3.37 µ m,8 mW)和NIR激光二极管(1.52 µ m,32 mW)作为入射光束进行同时检测验证。F1模式下,光束照射到缓冲腔体壁上,信噪比(SNR)相比通过吸收圆柱体的情况提高了4.5倍。实验得到了CO、CH4和C2H2的最小检测限(1σ)分别为89ppb、80ppb和664ppb,对应的归一化噪声等效吸收系数(NNEA)分别为5.75 × 10&minus 7 cm&minus 1 W Hz&minus 1/2、1.97 × 10&minus 8 cm&minus 1 W Hz&minus 1/2和4.23 × 10&minus 8 cm&minus 1 W Hz&minus 1/2。对湿度交叉敏感性进行改进的研究提供了对光声光谱传感器在湿度松弛相关效应方面的更好理解。利用单个光声腔体和单个探测器进行多组分气体传感的这种开发的光声光谱模式,具有在电力变压器故障的早期诊断方面的独特潜力。Conclusions A T-type cell based multi-resonance PAS gas sensor was established and verified to be capable of multi-component simultaneous ppb-level detection. By the FEA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and experimental beam excitation position design, the PA responses of the three designated resonant frequencies are comparable which guarantees the high performance of multiple trace gas detection simultaneously. The three combustible species of CO, CH4 and C2H2 were selected as target gases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verification using a QCL (4.59 µ m, 44 mW), an ICL (3.37 µ m, 8 mW) and a NIR laser diode (1.52 µ m, 32 mW) as incident beams. The SNR for F1 mode with the beam irradiating on the buffer wall was increased by 4.5 times than that of passing through absorption cylinder. The experimental MDLs (1σ) were achieved as of 89ppb (CO), 80ppb (CH4) and 664ppb (C2H2) have been acquired,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NNEA coefficients of5.75 × 10&minus 7 cm&minus 1 W Hz&minus 1/2, 1.97 × 10&minus 8 cm&minus 1 W Hz&minus 1/2 and 4.23 × 10&minus 8 cm&minus 1 W Hz&minus 1/2. An improved humidification investigation regarding cross-sensitivity analysis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AS sensors in humidity relaxation related effects. This developed PAS modality of utilizing a single PAC and a single detector for multicomponent gas sensing exhibits unique potential for early diagnosis of power transformer failures.Fig. 1. Simulated spect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 CH4 and C2H2 based on HITRAN Databas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296 K and 1 atm respectively.Fig. 2. Schematic structure of the developed T-type PAC.Fig. 3. Simulated sou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T-type PAC model for the three selected resonance modes by FEA method. Color bar: Simulated sound pressure (Pa).Fig. 4.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T-type PAC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incident beam position optimization. (a) and (b): Two different incident ways of the excitation beam (c), (d) and (e): The simulated pressure amplitude response vs. frequency for F1, F2 and F3 detection, respectively.Fig. 6.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PA signals for different resonance modes by scanning the incident excitation beam.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light source scanning process in the T-type PAC. Dashed line: Central axis. (b) The PA amplitude of 100 ppm CO vs. the beam position of ICL source. (c) The PA amplitude of 50 ppm CH4 vs. the beam position of ICL source. (d) The PA amplitude of 50 ppm C2H2 vs. the beam position of DFB laser diode. Insert: The irradiated surface of PAC.Fig. 7.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CH4 detection with the incident beam position optimization. (a) Two different ways (I1, I2) of incident excitation beam using ICL for CH4 measurement (b) The PA amplitude vs. frequency of F1 for the two incident ways (c) The PA spectra of 100 ppm CH4 in the ICL tunning range using both incidence ways (d) The PA signal amplitude of CH4 vs. gas concentration for two incidence ways.Fig. 8. Noise level analysis of F1, F2 and F3 modes for two incidence ways.Fig. 9. Experimental frequency responses of the developed T-type PAC.Fig. 10. The PA signal amplitudes vs. laser modulation amplitudes for multi-component gas sensing. (a) The ICL modulation amplitudes for 100 ppm CH4 detection (b) The QCL modulation amplitudes for 400 ppm CO detection (c) The NIR laser diode modulation amplitudes for 100 ppm C2H2 detection.Fig. 11.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multi-component gases. (a), (b) and (c): Measured 2f-PAS spectral scans of the CO, CH4 and C2H2 absorption features for F1, F2 and F3 modes, respectively.Fig. 12. Schematic of the improved humidification system for humidity control.引用:Le Zhang, Lixian Liu, Xueshi Zhang, Xukun Yin , Huiting Huan, Huanyu Liu, Xiaoming Zhao, Yufei Ma, Xiaopeng Shao,T-type cell mediat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multi-component gases based on triple resonance modality,Photoacoustics 31 (2023) 100492.https://doi.org/10.1016/j.pacs.2023.100492
  • BCEIA2023磁共振波谱学分会精彩预告:磁共振技术助力绿色健康生活
    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23) 将于2023年9月6-8日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召开。作为中国分析与生化技术交流与展示的“峰会”,BCEIA2023将营造浓郁的学术会展氛围,同期举办大会报告、分会报告、高峰论坛、同期会议、墙报展等精彩学术活动,面向世界科技最前沿,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分享最具前瞻性的研究进展。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磁共振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多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核磁共振(NMR)、电子顺磁共振(EPR/ESR)、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和新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在生命科学、环境、材料等多个学科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3年9月7-8日,BCEIA2023学术报告会——磁共振波谱学分会将在学术会议区E-303会议室举行,会议聚焦“磁共振技术助力绿色健康生活”主题,围绕生物磁共振技术与应用、小分子磁共振技术与应用、EPR技术与应用、磁共振成像、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研究等几个专题方向,邀请到20多位国内波谱领域资深科学家及青年才俊带来精彩报告。特邀报告人报告摘要Prof. Xia, Bin is from Peking University. He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y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1989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in physiology and biophysics. In 1997, he received PhD in biophysics from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97 to 2001, he did postdoctoral research at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USA.In 2001, he was awarded professorship of The Cheung Kong Scholars Program, and became a joint professor at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and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the same year, he was awarded the Outstanding Youth Fund fro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 December 2002, he was appointed director and chief scientist of Beij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enter, a national large scientific instrument center established at Peking University, jointly funded by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Department of Health of The General Logistics Department of PLA .At present,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magnetic spectroscopy of Chinese Physics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molecular biophysics of the Chinese Biophysics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struments of the Chinese Instrumentation Society, and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s of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and 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Professor Xia's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is to study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and interactions of proteins,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other structural biology,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cell biology research method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structure andfunction relationship and revea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ir biological functions. In the past decade, he has mainly focused on study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relationships of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factors,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acterial xenogeneic silencing and counter-silencing.专家简介夏斌,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获生理学与生物物理学专业学士学位。1997年,获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1年,在美国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同时被聘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同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12月,被任命为由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总后卫生部共同出资,依托于北京大学建立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北京核磁共振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目前还担任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核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及《波谱学杂志》杂志编委。夏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核磁共振(NMR)技术,结合其它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手段,研究蛋白质三维空间结构及相互作用,以期理解其结构与功能关系,揭示其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理。近十年来,主要研究转录调控因子选择性识别DNA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细菌外源基因沉默与抗沉默的分子机制。报告摘要Human metabonome contains thousands of metabolites with numerous functions, huge concentration range, diverse properties and matrices. Quantitative metabolomic analysis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aspects of mammalian biology, 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 of various diseases. During last decades, metabolomics science has made huge progress in both technical and application areas. To achieve accurate quantitative metabolomic analysis, however, developing efficient novel analytical technologies remains to be one of the most urgent and extremely challenging tasks. NMR and MS are the dominant analytical tools. This presentation will deal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quantitative metabonomics and strategies to fulfill such tasks followed with some recent methodological advances in NMR. We will also discuss the major challenges metabolomic analysis is facing and possible strategies to overcome such problems with some integrated multiple-omics results presented. We will report som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here专家简介唐惠儒,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精准医学”及“前沿生物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研究代谢物结构及代谢组学30余年,发表Nature、Nat Microbiol、PNAS等SCI论文210余篇,被引1.3万余次(h指数~64)。获批国内外发明专利多项。曾任英国BBSRC食品研究所及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部Senior Scientist、“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创建主任、科技部973等项目评审专家。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会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分会及中国营养学会基础营养分会常务理事、国际实验磁共振大会(ENC)执委,Metabolomics、Arch Pharm及《基础医学与临床》等编委,Nutrition Metabol及Phenomics等副主编。报告摘要19F NMR is a powerful technique to study the structure, dynamics and interactions of complex biological systems that are not accessible by conventional 13C, 15N or 1H spectroscopy. In the last ten years, 19F NMR has advanced significantly, both in terms of 19F label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In this talk, I will demonstrate some examples of how 19F labeling can be used to probe bio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interaction, dynamics, especially in living cells, which is a challenging task for other biophysical methods if not impossible.专家简介李从刚,中国科学院武汉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原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青。1997年获武汉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2007-2011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Chapel Hill)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的核磁共振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细胞内蛋白质的结构,动力学及相互作用的核磁共振方法研究及重要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分子作用机理研究。报告摘要  泛素(Ub)在细胞信号传导的许多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先前的研究得出结论,Ub折叠涉及三种状态,但未能提供折叠中间体的结构细节。在我的汇报中,我将展示点突变、磷酸化修饰以及C末端延伸对Ub毫秒动力学的各种影响,即Ub天然状态和新出现的另一种结构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值得注意的是,凡是能促进Ub毫秒动态结构变化的突变也能够降低蛋白质的熔点,而能够抑制Ub动态变化的突变则能够提升蛋白的熔点。因此,天然状态与另一种结构状态之间互选转换的中间构象状态应该就是大家长期寻求的Ub折叠中间体,是否经过中间态决定了蛋白的稳定性。此外,我还将展示我们实验室最新筛选发现的去磷酸化泛素的酶。专家简介  唐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和生命联合中心研究员,基金委杰出青年,科技部首席科学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院国际青年科学家。2010-2020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唐淳实验室重点关注蛋白质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如何动态变化的,以及相对应的非平衡态能量景观,阐释蛋白质行使功能的内在原子分子机制,是国际上最早将顺磁核磁共振用于蛋白质构象可视化的实验室之一 观察和表征了存在比例不到1% 的蛋白质构象状态,捕获了蛋白之间的极弱相互作用,解析了结合常数仅为25 mM的蛋白复合体结构。实验室还发展了与单分子荧光、质谱交联等物理化学技术联用的整合方法,表征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级联动态变化。已发表论文80余篇,刊登在Nature、PNAS、JACS、Angew Chem等期刊,累计引用6000余次。报告摘要本报告将基于靶向BK通道beta4亚基胞外区与毒素肽MarTX及CTX突变体的NMR溶液结构,开展抗癫痫肽研制研究。报告将从结构-多肽活性-药物递送等阐述抗癫痫肽的设计与推广。专家简介2001.6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2001.8-2005.10,每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2005.10-2006.8 美国加州Salk Inst for Biological Studies 研究助理,2006.8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报告摘要Water is ubiquitous yet essential for the existence of known life forms. It is crucial both structurally and functionally for biomolecules, including proteins, nucleic acids, and membranes. Thus, understanding water dynamics and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biomolecular systems, as many essential biological processes take place with the aid of water. However, observing “bound” water molecules in such biosystems as well as site-specific chemical exchange between water molecules and specific proton sites in the biosystems is rather challenging, especially in the presence of strong 1H-1H dipolar intera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relatively rigid biosystems and because of the very high concentration of highly mobile “bulk” water molecules surrounding the biosystems. Here we report our recent development in solid-state MAS NMR techniques that allow us to directly detect the bound water molecules that are relatively stable over the NMR timescale (on the order of milliseconds) in an extensively hydrated lipid bilayer environment [1] and to characterize the site-specific chemical exchange between water molecules and specific proton sites in biosystems [2],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molecules and thei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se new techniques provide an important tool for charactering the role of water in the structureand function of the biosystems.专家简介Riqiang Fu received his B.S. degre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TC) of China in 1986 and his PhD degree in 1992 with Prof. Chaohui Ye at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s. Currently he is a Research Faculty III at National High Magnetic Field Lab, Tallahassee, Florida. He specializes in solid-state NMR methodology development and NMR applications in materials science (such as lithium ion battery materials) and biological systems (such as membrane proteins). He has authored/co-authored 200 peer reviewed papers, five of which were featured as Cover story in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2005, 2012, and 2021) and in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14 and 2019).报告摘要RNA的结构和构象动态是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和参与异常病理过程的关键基础。亨廷顿舞蹈症、渐冻症和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等是一类由短串联重复序列扩增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中RNA重复序列通过形成特殊的二级或三级结构参与病理过程,如RNA相分离和蛋白募集。因重复序列具有高度的结构多样性和构象动态性,液体核磁共振技术是研究这类特殊RNA的有力工具。本工作中,我们将报道亨廷顿舞蹈症和渐冻症中RNA重复序列的结构特点及其参与致病分子途径的结构基础。专家简介郭沛,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2年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16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17至201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聚焦于利用液体核磁共振技术和计算方法研究疾病相关核酸分子的结构和构象动态,以及基于结构信息指导的核酸分子生物功能和靶向治疗策略,在JACS、PNAS、STTT和NAR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报告摘要报告摘要WRKY转录因子在与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相关的各种植物信号通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WRKY成员的转录活性由一类固有无序VQ蛋白调节。虽然已知VQ蛋白与WRKY蛋白DNA结合结构域(DBD)相互作用,也称为WRKY结构域,但缺乏有关VQ-WWRKY相互作用的结构信息,调节机制仍然未知。我们利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拟南芥WRKY33与其调节性VQ蛋白伴侣SIB1之间相互作用。我们发现了与WRKY33 DBD形成稳定复合物所需的SIB1最小序列,该序列不仅包括共识“FxxhVQxhTG”VQ基序,还包括其前一个区域。我们证明了WRKY33 DBD的βN链和延伸的βN-β1环形成了SIB1对接位点,并基于核磁共振顺磁弛豫增强突变数据建立了复合体的结构模型。基于该模型,我们进一步确定了SIB1的N末端区域中带正电荷的残基簇对于SIB1-WRKY33-DNA三元复合物的形成至关重要。这些结果为SIB1增强的WRKY33转录活性的机制提供了框架。专家简介胡蕴菲,2010年获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自2019年6月起在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蛋白质动态/瞬态结构、相互作用和功能关系的液体NMR研究。欢迎扫码报名参加BCEIA2023
  • iCMR 2017特邀报告: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炼制研究中的应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第一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17)特邀报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炼制研究中的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王英雄.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141fa78a-489e-47ee-9212-4a150b4cf23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王英雄 副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strong /p p strong   报告摘要: /strong /p p   针对生物炼制过程中涉及的催化机理不清晰、产物选择性调控难、溶剂效应复杂、产物鉴定繁琐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我们组建了基于高级核磁共振方法(NMR)的谱学技术平台(包括变温原位、扩散排序谱DOSY、滴定等),研究了木质纤维素类、甲壳素类生物质转化的催化作用机制;原位跟踪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含氮或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历程;在原位状态(低温、无水、无氧)下捕获了催化剂与糖基底物形成的活性反应中间体;以DOSY、定量核磁等方法实现了复杂产物的“虚分离”及结构指认;从原子层面解答了生物炼制领域普遍关注的科学问题。 /p p strong   报告人简介: /strong /p p   王英雄,博士,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8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先后在巴黎第六大学(UPMC)和法国科学院(CNRS)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下开展:生物基精细化学品研制,均相催化反应中的NMR研究。2017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二等奖(排名第1);2013年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排名第5)。至今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Chem. Commun.,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amp Engineering,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Industrial & amp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Bioresource Technology, Green Energy & amp Environment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6篇,申请专利15项。 /p p   【研究领域】 /p p   以液体NMR新方法为研究手段,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p p   1. 绿色溶剂 (离子液体、低共熔溶剂、熔盐水合物)中的均相催化反应 /p p   2. 甲壳素类生物质转化 (Chitin Biomass) 制备果糖嗪类精细化学品,含氮生物质资源制生物基含氧燃料 /p p   3. 使用多种核磁共振方法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 /p p   4. NMR研究现代煤化工废水过程中的分子间作用机制 /p p   【代表性研究论文】 /p p   1. “Mechanism of the Self-condensation of GlcNH2: Insights from in Situ NMR Spectroscopy and DFT Study”,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7, 202, 420-429. 通讯作者 /p p   2. “Product Distribution Control for Glucosamine Condensation: NMR Investigation Substantiated by Density-Functional Calculations”, Industrial & amp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7, 56, 2925?2934. 通讯作者 /p p   3. “Glycosylation Intermediates Studied by Low Temperature 1H- and 19F-DOSY NMR: New Insight into the Activation of Trichloroacetimidates”. Chem. Commun., 2016, 52, 11418?11421. 通讯作者 /p p   4. “DOSY NMR: A Versatile Analytical Chromatographic Tool for Lignocellulosic Biomass Conversion”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amp Engineering, 2016, 4, 1193?1200. 通讯作者 /p p   5. “Glucosamine condensation catalysed by 1-ethyl-3-methylimidazolium acetate: mechanistic insight from NMR spectroscopy”,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5, 17, 23173?23182. 通讯作者 /p p   报名地址: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target=" _sel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a /p
  • 点亮肺部!国产高端磁共振装备的攻坚路
    “这样的装备,我们太需要了,能否赶紧安装到金银潭医院来?”新冠疫情中,患者感染最多发的部位就是肺部,把肺部交换功能病变看清楚,对于病毒致肺生理损伤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非常重要。2020年2月,正是武汉阻击新冠疫情最关键的时期,时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的张定宇得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研制出“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后,当即提出需求。“全力支持!一台不够就想办法再多调几台过去!”收到精密测量院转达的来自武汉战“疫”最前线的请援,中国科学院党组果断指示。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主导研发的这款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在抗疫最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这台能够“点亮”肺部的设备,相关科研团队苦心研究了十多年。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外观图。“缉凶”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肺部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权威机构统计,近年来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提高对肺部疾病的检测技术水平,及时对肺部疾病进行筛查,开展“肺里缉凶”,是事关人民生命健康的大事。肺部常规影像学检测手段包括胸透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但这些技术都有电离辐射,并且无法实现肺部通气、气血交换功能定量检测。临床常用的磁共振成像虽然无电离辐射,但无法对肺部空腔进行成像。简单理解,传统的临床影像检测设备虽能看到明显的肿瘤等病灶,但难以探测肺部疾病早期气血交换功能和微结构的变化,在常规磁共振成像中,肺部往往是一个无法看清的“黑洞”。“如果我们能研制出一套更精密的设备‘点亮’肺部,就能提高对肺部疾病的检测技术水平,有望实现肺部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挽救千千万万的生命!”十多年前,正是怀揣这份朴素的想法,精密测量院的科研人员开启了这项研究。项目牵头人周欣彼时刚从美国访学归来,对这项前沿设备研发工作满怀憧憬。周欣读博期间开展超灵敏磁共振研究。当时能够“点亮”肺部的高端临床成像仪器,不仅中国没有,国际上也没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科学家不能做出来。周欣告诉记者,这不是个人血性使然,而是国家需求的召唤;不是一腔孤勇,而是站在巨人肩头的使命担当——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精密测量院前身之一,以下简称武汉物数所)的核磁共振学科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经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朝辉、刘买利等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使中国在该学科领域走在了国际前沿。2013年,周欣作为首席科学家,在武汉牵头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用于人体肺部重大疾病研究的磁共振成像仪器系统研制”,开启了艰难攻关。周欣(左二)团队开展实验。“点亮”“缉凶”的关键在于“点亮”肺部“黑洞”。至于如何“点亮”肺部,研究团队一早就确立了基本的研发思路——先寻找一种安全无毒、可吸入的气体作为磁共振的信号源,再想办法将这种信号增强到仪器可以清晰接收的程度,最终让仪器“看清”肺部“黑洞”里的各个位置。思路看似简单,但要将其变成现实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起初,团队根据核磁共振信号衰减时长来寻找气体。他们从安全无毒的稀有气体中,筛选出磁共振信号衰减时间较长的氦-3和氙-129两种元素。但他们很快就注意到,氦-3成本昂贵且不溶于血液,不能满足肺部气血交换功能的应用需求,而氙-129具有良好的生物惰性、脂溶性和化学位移敏感性,在肺部功能探测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最终,团队选定氙-129气体为肺部造影剂。有了造影剂,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增强氙-129的磁共振信号,让氙气“显影”。精密测量院磁共振中心工程师谢军帅将这段研究历程称为“坐‘冷板凳’的日子”。“临床磁共振成像信号来源于人体中的水质子,肺部是空腔组织,其水质子的密度仅为正常组织的千分之一,如何实现肺部空腔气体成像是困扰研究人员的一大难题。大家虽然不清楚何时能够研制成功,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做科研不能急,不求一鸣惊人,只求一战到底!”谢军帅说。在各方支持下,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他们摸索出超极化技术,通过激光增强技术把激光角动量转移至碱金属原子电子,再由电子通过相互作用转移至稀有气体氙原子核上,将氙气体信号显著增强,解决了肺部空腔气体成像难题。他们研发的医用氙气体发生器,在无创情况下有效解决了CT等临床常规影像存在电离辐射的难题,让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从“不可看”变为“可看”,截至2019年底,已将磁共振信号增强7万倍。他们研制的可穿戴式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探头和升降频多通道射频装置,实现了从“看清”到“好看”的飞跃。他们提出变采样率加速模式和多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联合重建方法,实现快速且高质量的图像采集与重建,大大缩短了采样时间。他们采用特殊的k空间采样轨迹填充技术和多呼吸采样策略,显著提高了氙磁共振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在各项创新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团队研发出“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该系统由医用氙气体发生器和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两大核心装置组成,实现了临床单核向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拓展,填补了临床肺部气体交换功能无创可视化评估的空白,开辟了我国临床多核磁共振成像新领域,处于国际领跑地位。这是全球首台气体肺部磁共振成像装备。肺部患者只要吸一口氙气,3.5秒后就能得到一幅人体肺部磁共振3D影像。影像中,气体抵达肺部的位置清晰可见,患者的肺部微结构、气体交换功能情况等一目了然。中国科学院团队研发的“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有效解决了肺部结构和功能的无损、定量、可视化检测技术背后的科学难题,让肺部疾病“杀手”无处隐藏。同时,这一成果是我国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少有的原始创新,实现了自主可控。逆行“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临床应用,比周欣预想的要快一些。2020年1月22日,周欣正在北京推进医疗器械注册事宜,得知武汉疫情加重的消息后,他坐不住了。当天晚上,周欣就从中国科学院机关搭上出租车,火急火燎地赶往机场。出租车司机听说他要赶回武汉给医院装肺部成像检测设备,一路狂飙,连车费也不要。“这时候还赶回武汉,我不能收你车费。”司机的话令周欣颇为感动。团队其他研究人员也不约而同地从外地往武汉赶。大家都预感一场大仗要开始了,作为“国家队”“国家人”,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不能退缩!即将结婚的团队成员李海东悄悄给家人留下一封信后,连夜从河南自驾赶回武汉。他说:“我们不能不回去,因为我们的设备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我们需要教会医护人员怎么用。”武汉全城封闭,设备该如何运输?他们就打报告申请把设备及时运送到医院。设备运行需要的氙气没有了又该怎么办?周欣决定自己开车,把座椅放倒,拉上气瓶,和团队成员一起赶往医院。这辆小车,从位于武昌的精密测量院出发,经过武汉长江大桥,在昔日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的路上,孤独而坚定地前行。很快,在张定宇的支持下,团队将研制出的“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安装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在全球率先开展新冠患者肺功能临床评估,同期还将设备应用于武汉同济医院等抗疫一线,共计对3000余人次的新冠患者进行了肺部微结构和功能的全面评估。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支持武汉战“疫”。在医院里,团队成员每天穿着防护服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皮肤因汗水、酒精刺激出现红肿,并且反复出现过敏症状……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通过研究,他们在国际上率先发现,普通症出院患者肺部CT影像和吹气肺功能参数虽无异常,但其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影像显示通气功能有轻微损伤、气血交换功能明显受损,大部分普通症出院患者的通气和气血交换功能在第六个月随访时有进程性改善。该成果在《科学》子刊发表,并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周欣还应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邀请,作线上学术报告。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也跟进开展相关研究,他们指出:“气体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精确定位肺部生理受损部位。”领跑国产高端磁共振装备在疫情中的出色表现并非偶然,从研制伊始,周欣团队就聚焦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目标,以应用为导向,不断推动装备从实验室走向社会。2018年4月,精密测量院与相关企业共同成立科技转化公司,负责“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产业化,预计市场规模可达百亿元以上。经过不懈努力,周欣团队研制出的“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在全球率先获得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开展临床应用,成为全球首个可用于气体成像的临床多核磁共振成像产品。值得一提的是,“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联合产业化单位——联影集团的领导人薛敏,也是当年在武汉物数所读研的年轻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薛敏在武汉物数所获得硕士学位。面对全球医学影像设备被GPS(GE、Philips、Siemens)三家跨国企业垄断的局面,薛敏41岁开始在深圳创业。近些年,他带领企业与精密测量院等研究机构合作,在多项医疗设备上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主导研制的“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全国十余家三甲医院和科研单位开展临床应用研究。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进入临床应用。精密测量院供图经过优化改进,2024年2月,周欣团队攻克了肺部成像快速采样技术,将采样时间进一步缩短至3.5秒,同时使图像分辨率进一步提高,更好地为无法长时间屏气的肺部疾病患者服务。这也使得自主研发的“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越来越易用、好用。目前,中国科学院和湖北省正支持精密测量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生物医学影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国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以及高端生命科学仪器与医学影像装备的研制、应用提供更先进的实验条件,提升生物医学前沿和健康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的能力。如今,周欣常常回想起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时任院长叶朝辉在给研究生上专业课时讲的一句话:“国产高端医疗设备一定要做出来!”当时,高端医疗设备被西方跨国企业垄断,仪器采购价格、维修成本高昂,患者就医成本极高。而随着“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应用与推广,这句话已经兑现。2024年6月,“多核磁共振成像(MRI)装备研制”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短暂的激动后,周欣更感重任在肩,他盼望着“点亮”肺部的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尽早走进全国各地的医院,成为老百姓检查单上“看得懂”“用得上”“用得起”的检查工具,为解决肺部疾病诊治难题提供中国智慧。
  • 国家药监局|新冠检测试剂盒、PCR仪和磁共振成像等212个医疗器械产品获批
    2022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注册医疗器械产品212个。其中,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154个,进口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35个,进口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20个,港澳台医疗器械产品3个(具体产品见附件)。特此公告。国家药监局2022年5月13日2022年4月批准注册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序号产品名称注册人名称注册证编号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1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4262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南京申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4273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杭州莱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4284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山东博科诊断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4305磁共振成像系统鑫高益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4316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及实时荧光PCR分析系统上海之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2204327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针上海明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804338一次性使用胰岛素笔配套用针江苏采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404349球囊扩张导管归创通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43510椎体扩张球囊导管江苏艾为康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4043611人工髋关节组件-髋臼山东新华联合骨科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3712射频控温热凝设备北京北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43813透析液过滤器广东宝莱特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0043914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袋式输液器成都市新津事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4044015髋关节假体-髋臼内衬宽岳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4116牙胶尖天津中鼎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7044217一次性使用高压注射连接管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44318神经外科生物补片北京佰仁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4419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微医(福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21044520软性亲水接触镜壹见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6044621柠檬酸消毒液北京利安康医药用品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0044722微导丝苏州中天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44823一次性使用导管鞘组深圳市业聚实业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44924半导体激光治疗机西安蓝极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45025带袢钛板运怡(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5126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机武汉高科恒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45227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针广东百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8045328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西安康拓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5429一次性使用止血闭合夹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2045530聚醚醚酮带线锚钉上海利格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5631口腔修复膜北京博辉瑞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7045732一次性使用双极电圈套器杭州安杰思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45833胸腰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卓迈康(厦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5934颈椎前路钉板固定系统湖南华翔增量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6035聚醚醚酮带线锚钉运怡(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6136髋关节置换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杭州键嘉机器人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46237B型流感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潍坊市康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46338医用荧光定量PCR仪山东博弘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22046439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46540一次性使用有创压力传感器苏州润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7046641磁共振成像系统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46742界面螺钉方润医疗器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6843聚醚醚酮钉鞘固定系统北京瑞朗泰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6944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乳胶法)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47045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上海伯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47146球囊扩张导管科睿驰(深圳)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47247静脉腔内射频闭合发生器北京先瑞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47348肋骨锁定接骨板系统天津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7449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扫描系统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47550静脉腔内射频闭合导管北京先瑞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1047651椎板固定板系统重庆富沃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7752一氧化氮治疗仪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8047853颅内抽吸导管套装北京深瑞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47954同种脱钙骨基质上海亚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8055注射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浙江景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8156头颈CT血管造影图像辅助评估软件语坤(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21048257半自动体外除颤器普美康(江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8048358呼吸机深圳融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8048459心脏外科生物补片金仕生物科技(常熟)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8560半自动体外除颤仪深圳市安保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8048661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江苏赛诺格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6048762颅内球囊扩张导管北京泰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48863脱细胞异体真皮北京桀亚莱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8964一次性使用泪道引流管济南润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604906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HBc-IgM)检测试剂盒(光激化学发光法)科美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49166α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华大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40049267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北京中科太康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0049368颅内远端导管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03049469钴铬合金生物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冠脉支架系统山东吉威医疗制品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9570卵裂胚培养液东蕴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8049671机械解脱弹簧圈上海沃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9772钛合金带线锚钉上海三友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3049873国械注准2022313051287玻璃化解冻液套装瑞柏生物(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23180513
  • 第十届全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生物医学材料)即将召开
    " _ue_custom_node_="true"会议接力|第十届全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生物医学材料)即将召开会议接力:今年恰逢低场核磁共振会议举办10周年,故而分别在青岛、宁波、无锡设立各自领域的分会场,让会议主题更加集中而深入,碰撞出更多的科研火花。 ▲第十届低场核磁会议能源地矿专场与会代表合影 10月17-19日,第十届低场核磁共振研讨会-能源地矿在青岛圆满举行,30余个高质量报告让整个会议的学术水准空前之高,错过能源地矿专场的可以点击查看 关于会议:2018年11月5日-7日,生物医学材料国际合作论坛暨第十届全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生物医学材料专场)即将在美丽的东海港口城市宁波召开。会议将秉承该系列会议长期以来的宗旨,继续为生物医学材料和低场核磁共振领域内的各方(工程师、科学家、技术专家等)搭建交流新科技成果的平台。 大会主题:大健康时代的生物医学材料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大会地点: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官西60余个高质量学术报告 “纽迈之夜”晚宴全面展示FFC技术及其应用 变场核磁共振技术FFC NMR 是Fast Field Cycling 的简称,由快速场循环技术测量不同磁场下的核自旋弛豫率,此仪器改变宽范围的磁场强度(从几个KHz到40 MHz),主要测量T1和T2随着磁场 强度的变化,研究核磁共振弛豫散布(NMRD)特性。应用领域:造影剂研究、蛋白质、聚合物、活体肿瘤研究1.造影剂的性能评价及造影剂优化改进研究2.治疗性蛋白质聚集的常规评估3.蛋白质与其他分子之间的缔合研究4.寻找表征肿瘤的新的生物标记物指征,用以疾病的早期诊断并降低成本。5.聚合物流体变化、品质差异鉴定等宁波之约 大会报告日程精彩纷呈,不容错过!FFC的新技术介绍将在大会晚宴“纽迈之夜”为大家呈现,敬请关注。
  • 金刚石可能是未来核磁共振技术的关键
    p   美国能源部(DOE)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Berkeley Lab)和加州大学(UC)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已经论证,金刚石可能是未来的核磁共振(NMR)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关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kas.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760533a0-5622-4746-9fa0-f2f7a09ace16.jpg" / /p p   Alex Pines的研究小组记录了第一块室温下任意磁场和晶体取向下,金刚石中碳-13原子核的原位NMR超极化。 /p p   Alexander Pines是伯克利实验室材料科学部和伯克利大学Glenn T. Seaborg化学教授席位的高级学院教授,在其主导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记录了第一块室温下任意磁场和晶体取向下,金刚石中碳-13原子核的原位NMR超极化。超极化的碳-13自旋信号显示NMR/MRI信号敏感度得到了相对于传统的NMR/MRI磁体在室温下通常可能的信号敏感度超出多个数量级的增强。此外,这种超极化是使用微波实现的,而不是依靠精确的磁场来进行超极化转移。 /p p   Pines是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一篇关于本研究的论文的通讯作者。该论文的标题是《金刚石中光泵浦氮空位中心的室温原位原子核自旋超极化》。Pines研究小组的一位成员JonathanKing是该文的第一作者。 /p p   作者报告,观察到了百分之六的体原子核自旋极化,这是一个比热平衡大170000倍左右的核磁共振信号增强。超极化自旋信号可以通过标准NMR探针进行原位检测,不需要来回移动样品或者精确的晶体取向。作者认为这种新的超极化技术应该可以使在室温条件下对固体和液体的核磁共振研究的灵敏度得到数量级上的增强。 /p p   “我们的研究结果代表了一个与Weizmann科学研究所的Lucio Frydman和其同事在其开创性实验中得到的结果相当的核磁共振信号增强,但是是在金刚石中通过微波诱导动态原子核超极化,不需要精确控制磁场和晶体取向,”Pines说:“室温超极化金刚石打开NMR/MRI极化从一个惰性、无毒、易分离的源转移到任意样本的可能性,这是当代NMR/MRI技术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 /p p   同时具有化学特异性和非破坏性的特点使NMR/MRI技术在包括化学、材料、生物和医学等的广泛领域内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然而,它的敏感度问题仍然是一个持久的挑战。NMR/MRI信号是基于电子和原子核的一种被称为“自旋”的本征量子特性。电子和原子核可以像一个旋转的小磁铁棒一样被分配一个“向上”或“向下”的方向状态。NMR/MRI信号取决于被往一个方向极化的核自旋的大多数——即极化程度越高,信号越强。Pines和他的研究小组成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开发了大量的方法来超极化原子核的自旋。在过去的两年中他们一直专注于金刚石晶体和一种称为氮空位(NV)中心的杂质,在氮空位中心里光学和自旋自由被耦合在一起。 /p p   “当纯金刚石晶体的晶格中相邻的两个碳原子被从晶格中删除,留下两个空隙,其中一个被一个氮原子填充,另一个保持空缺的时候,就得到了一个氮空位(NV)中心,”Pines解释说。这使得在氮原子和空位之间出现非束缚的电子,产生独特和明确的电子自旋极化态。” /p p   在之前的研究中,Pines和他的团队发现,低强度磁场可以用来将NV中心电子自旋极化传递到附近的碳-13原子核,从而产生超极化核。这个被称为动态核极化的自旋转移过程在以前就已经被用于增强核磁共振信号,但总是在高强度磁场和低温条件下进行。Pines和他的团队通过在金刚石旁边放置一个永久磁铁消除了这些要求。 /p p   “在我们的新研究中,我们利用微波而不是磁场来匹配电子和碳-13原子核之间的能量,从而消除了一些困难的对磁场强度和对准的限制,使得我们的技术更容易使用,”King说:“另外,在我们以前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光学测量间接推断核极化的存在,因为我们无法测试是样品整体极化还是只有非常接近NV中心的核被极化。通过完全消除对磁场的需要,我们现在能够用NMR直接测量大块样品。 /p p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文章里,Pines, King和其他共同作者说,可以有效地集成到现有的制造技术并创造高表面面积金刚石器件的超极化金刚石应该可以为极化转移提供一个通用的平台。 /p p   “我们希望利用现有的极化转移技术——如固体中的交叉极化和液体中的交叉弛豫,或NV中心外围核的直接动态核极化——来得到液体和固体的高度增强核磁共振,”King说,应该注意到,这种转移到固体表面和液体的极化转移之前已经被Pines的研究团队用激光极化Xe-129论证过。”我们基于光学极化NV中心的超极化技术更为强大和有效,应该适用于任意的目标分子,包括必须保持在接近室温条件下的生物系统。” br/ /p
  • 7T超高场无液氦磁共振成像系统关键技术通过鉴定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斯派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7T超高场无液氦磁共振成像系统关键技术”通过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维江任鉴定委员会主任,7位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成果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7T超高场无液氦磁共振成像系统。电工研究所供图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秋良团队完成。成果面向无液氦超高场磁共振成像重大需求,开展了超导磁体传导冷却、超导匀场线圈精准调控、梯度线圈工程优化和超高场射频线圈设计优化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7T超高场无液氦磁共振成像系统,并在生物体成像检测中得到应用。成像系统核心关键技术指标已通过中国计量科学院第三方检测CNAS和APMP认证。7T超高场无液氦磁共振成像系统具有无液氦、轻型化、易维护等特点,能灵活实现系统快速转移和快速安装。同时,成像系统采用超强梯度线圈,大幅度减小了空间编码尺度,图像分辨率提升至十微米量级,满足小鼠等动物的成像检测需求,在临床前动物模型研究当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 核磁共振、顺磁共振、磁共振成像......你想要的都在这里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磁共振指的是自旋磁共振(spin magnetic resonance)现象,包含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或称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一类用于医学检查的成像设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那么,你真正了解核磁共振(NMR)、磁共振成像(MRI) 及电子顺磁共振(EPR/ESR)吗?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核磁共振波谱(NM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研究的是原子核对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的吸收。1945 年布洛赫(Bloch )和伯塞尔 (Purcell) 证实了原子核自旋的确实存在, 他们为此共同获得了1952 年诺贝尔物理奖。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R.R.Ernst教授,以表彰他对二维核磁共振理论及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的贡献。这两次诺贝尔奖的授予,充分说明了核磁共振的重要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自1953年出现第一台核磁共振商品仪器以来,核磁共振在仪器、实验方法、理论和应用等方面有着飞跃的进步。目前,NMR不仅是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成分、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有时亦可进行定量分析,其所应用的学科已经从化学、物理扩展到了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磁共振成像(MRI)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sup 1 /sup H、 sup 11 /sup B、 sup 13 /sup C、 sup 17 /sup O、 sup 19 /sup F、 sup 31 /sup P。在这项技术诞生之初曾被称为核磁共振成像,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医学新技术的NMR成像(NMR Imaging)一词越来越为公众所熟悉。随着大磁体的安装,有人开始担心字母“N”可能会对磁共振成像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另外,“nuclear”一词还容易使医院工作人员对磁共振室产生另一个核医学科的联想。因此,为了突出这一检查技术不产生电离辐射的优点,同时与使用放射性元素的核医学相区别,放射学家和设备制造商均同意把“核磁共振成像术”简称为“磁共振成像(MRI)”。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电子顺磁共振(EPR/ES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简称EPR),或称电子自旋共振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简称ESR),是研究电子自旋能级跃迁的一门学科,是直接检测和研究含有未成对电子的顺磁性物质的现代分析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自1945年物理学家Zavoisky首次提出了检测EPR信号的实验方法至今,电子顺磁共振技术的理论、实验技术和仪器结构性能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固体器件等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推广应用,使EPR实验技术有了许多重大的突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EPR已经在物理学、化学、材料学、地矿学和年代学等许多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3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675b0ee9-ba73-4bfb-892b-46b308191a24.jpg" title=" ba611d21-07b1-47c9-bba0-c6989443be32.jpg!w1920x420.jpg" alt=" ba611d21-07b1-47c9-bba0-c6989443be32.jpg!w1920x420.jpg" width=" 600" height=" 131" border=" 0" vspace=" 0" /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磁共振技术的持续发展对生命科学、医药、材料等多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对磁共振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方需求的碰撞下,核磁共振(NMR)、电子顺磁共振(EPR/ESR)、磁共振成像(MRI)等不同分支的磁共振技术也逐渐“百花齐放” DNP、超高转速固体核磁、液相色谱核磁联用等各种新的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为磁共振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其应用范围跨越了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多个学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为了促进和加强国内外磁共振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将于2020年6月9-10日联合举办“第四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iCMR 2020)”。本次会议开设了磁共振(MR)新技术及其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其应用、顺磁共振(EPR/ESR)技术及其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及其应用四个专题,更大范围涵盖了波谱相关技术及应用,共计安排了11位专家报告,并吸引了布鲁克、日本电子、国仪量子、纽迈分析、青檬艾柯等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参与。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宁永成教授分享其八本书的故事。非物理专业出身,如何深入理解和应用磁共振波谱?届时,宁永成教授和杨海军高工的专家对话环节或将让您醍醐灌顶。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立即报名》》》 /a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日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strong 磁共振(MR)新技术及其应用(6月9日) /strong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27, 108, 9)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 我要报名 — /a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600" align=" center"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09:20-09: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97" target=" _blank" 开幕致辞—非物理专业出身,如何深入理解和应用磁共振波谱?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97" target=" _blank" 杨海军(清华大学)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09:30-10:0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2" target=" _blank" 多核人体磁共振成像(MRI)新仪器及应用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2" target=" _blank" 周欣(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0:00-10: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8" target=" _blank" 基于量子技术的单分子磁共振谱学和成像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8" target=" _blank" 石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0:30-11:0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91" target=" _blank" 布鲁克固体核磁新技术简介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91" target=" _blank" 王秀梅(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1:00-11: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0" target=" _blank" “非常见”原子核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0" target=" _blank" 徐骏(南开大学) /a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其应用(6月9日) /a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27, 108, 9)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 我要报名 — /a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600" align=" center"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4:00-14: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3" target=" _blank" 基于磁共振技术的蛋白质动态调控机制研究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3" target=" _blank" 姜凌(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4:30-15:0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81" target=" _blank" 日本电子特有核磁技术简介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81" target=" _blank" 叶跃奇(JEOL(Beijing))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5:00-15: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9" target=" _blank" 核磁共振仿真波谱仪开发与教育应用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9" target=" _blank" 汪红志(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5:30-16:0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90" target=" _blank" Bruker液体核磁新进展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90" target=" _blank" 徐雯欣(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6:00-16: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5" target=" _blank"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高精度有机分子化学位移计算在线系统构建及其在有机分子核磁谱图指认及结构确证中的应用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5" target=" _blank" 李骞(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a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顺磁共振(EPR/ESR)技术及其应用(6月10日) /a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27, 108, 9)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 我要报名 — /a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600" align=" center"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4%" p 09:00-09:30 /p /td td width=" 48%"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6" target=" _blank" 若干血红素衍生物的电子自旋顺磁共振研究 /a /p /td td width=" 37%"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6" target=" _blank" 李剑峰(中国科学院大学)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09:30-10:00 /p /td td width=" 48%"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7" target=" _blank" 电子顺磁共振在研究青蒿素激活机制中的应用 /a /p /td td width=" 37%"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7" target=" _blank" 刘国全(北京大学药学院)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10:00-10:30 /p /td td width=" 48%"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1" target=" _blank" 光合作用水裂解催化中心的仿生模拟 /a /p /td td width=" 37%"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1" target=" _blank" 张纯喜(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10:30-11:00 /p /td td width=" 48%"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9" target=" _blank" 顺磁共振仪器——从系综到单自旋 /a /p /td td width=" 37%"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9" target=" _blank" 许克标(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11:00-11:30 /p /td td width=" 48%"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4" target=" _blank" 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指导有机合成 /a /p /td td width=" 37%"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4" target=" _blank" 蒋敏(杭州师范大学) /a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及其应用(6月10日) /a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27, 108, 9)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 我要报名 — /a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600" align=" center"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4:00-14: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2" target=" _blank" 心脏磁共振成像中的黑血技术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2" target=" _blank" 丁海艳(清华大学)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4:30-15:0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73" target=" _blank" 低场核磁成像在临床前科研中应用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73" target=" _blank" 丁皓(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5:00-15: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92" target=" _blank" 智能集成化磁共振成像系列仪器及应用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92" target=" _blank" 刘化冰(北京青檬艾柯科技有限公司)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5:30-15:4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现场讨论环节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杨海军主持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5:40-16:1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613" target=" _blank" 我的八本书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613" target=" _blank" 宁永成(清华大学)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6:10-16:4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专家对话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杨海军@宁永成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6:40-17:0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现场答疑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全体参会人员 /p /td /tr /tbody /table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特别惊喜: /strong /span 为了提高磁共振工作者工作和学习的热情,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会议交流环节,本次会议还特别安排了抽奖环节,将从积极提问的参会者中抽取幸运者,送出主办方精心准备的礼品(小度智能音箱、京东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aff21f8a-cd43-40a2-bb8d-8fa2d2012782.jpg" title=" 二维码图片_6月3日17时44分31秒.png" alt=" 二维码图片_6月3日17时44分31秒.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扫码报名,免费参会 /strong /p
  • 中检院500MHz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正式投入使用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下简称&ldquo 中检院&rdquo )500MHz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已安装调试完毕,并由中检院标准物质与标准化研究所分析测试室负责正式投入运行。这是中国药品检验机构配备的第一台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它填补了国内法定药品检验机构在核磁共振检测仪器配备方面的空白。   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主要用于有机分子的结构测定、定性定量分析及分子-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在化学药物、生物制品、高分子材料等检测中应用广泛。现行版中国药典、欧洲药典、美国药典及日本药局方均收载了核磁共振波谱法以及采用该方法进行标准检测的具体品种。中检院配备的这套核磁波谱仪采用了标准腔体的超导超屏蔽磁体,配有核磁自动进样器、梯度场和变温单元,检测单元配备正相宽带探头、三共振高分辨魔角微量(HRMAS)探头、液相流动探头及LC-SPE-NMR联用装置,可以完成液体及固体样品的1H谱、13C谱、APT谱、杂核谱(如19F、31P谱等)、二维谱、液相色谱核磁联用等一系列核磁共振测试以及各种高温低温核磁实验。目前分析测试室已完成了一些化学药物和标准物质的核磁定量分析,建立了一批核磁定量检测方法和内标物,为满足检验检测需求和开展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联系人:张琪 李晓东   联系电话:010-67095749 010-67095931   传真:010-67095748   电子邮件:zhangqi0854@nifdc.org.cn   (标准物质与标准化研究所供稿)
  • 美生物公司升级血液检测技术,或有助于阿尔茨海默病早筛早诊
    当地时间4月10日,据行业媒体Fierce Biotech报道,美国生物诊断公司C₂N Diagnostics在2023年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及相关神经系统疾病国际会议(AD/PD2023)上展示了两项关于PrecivityAD2血液检测的研究,都显示了该检测方法用于测量大脑中淀粉样蛋白斑块的能力。淀粉样蛋白斑块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的标记。AD/PD2023于3月28日至4月1日在瑞典举行,会议聚焦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新研究和新发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症状,病因迄今未明。虽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老年期和老年前期才会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和行为异常,但相关风险因素在发病之前就开始积累。临床上的共识是,早筛早诊很重要。阿尔茨海默病通常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PET)、脑脊液Aβ和Tau蛋白的浓度等手段检测出来,但由于脑脊髓液检测侵入性高,影像学费用昂贵,因此并未在常规临床实践普及。目前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检测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症状出现之前的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和脑脊液、影像学相比,它具有侵入性低,更经济、扩展性更强等特点,更适合常规临床应用。2020年10月,C₂N Diagnostics推出了PrecivityAD血液检测,使用质谱法测量淀粉样蛋白Aβ42和淀粉样蛋白Aβ40,并寻找阿尔茨海默病的另一个潜在致病因子——载脂蛋白E(ApoE)。C₂N Diagnostics的算法使用患者产生的Aβ42/40比值和ApoE基因型来计算他们的淀粉样蛋白概率评分(APS),表明他们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有患上这种疾病的风险。不过还需要后续测试才能做出明确的诊断。此次C₂N Diagnostics报告的两项研究针对的是PrecivityAD血液检测的扩展版本——PrecivityAD2。该检测结合了Aβ42/40比率和另一个比率——p-tau217,即磷酸化tau217/非磷酸化tau217,C₂N Diagnostics将检测结果表示为APS2。C₂N Diagnostics公司表示,纳入tau蛋白检测可以提高该检测方法确定患者脑淀粉样斑块是阳性还是阴性的能力。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可以通过处方进行一次PrecivityAD检测,但PrecivityAD2检测仍然仅用于研究用途。C₂N Diagnostics根据C₂N Diagnostics于2023年4月4日发布的新闻稿,第一项研究由瑞典斯科讷大学医院(Skåne University Hospital)和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的神经学家塞巴斯蒂安帕尔姆奎斯特(Sebastian Palmqvist)博士和奥斯卡汉森(Oskar Hansson)博士领导,研究纳入了307名表现出认知障碍症状的瑞典患者,平均年龄为76岁,每位患者都接受了PrecivityAD2测试以及另外两个当前临床应用的阿尔茨海默病筛查方式之一——脑脊液(CSF)分析或淀粉样蛋白PET扫描。与其他测试的结果相比,PrecivityAD2血液测试的APS2结果的AUC(曲线下面积,反映血液中APS2的浓度)达到了94%,而且还有助于改善医生的诊断。C₂N Diagnostics新闻稿称,当APS2结果未被纳入诊断过程时,初级保健医生准确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为60%,过度诊断率为23%,诊断不足的概率为17%。“初级保健医生仅凭护理标准诊断的正确性很低,这突出表明他们完全意识到初级保健中目前可用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工具是不够的。我们所看到的结果表明,诊断工具缺乏的现状可能会随着AD血液测试的出现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领导这项研究的神经学家帕尔姆奎斯特博士在新闻稿中说,“相比其他CSF生物标志物测试,PrecivityAD2的数据是我见过的血液测试中相关性最高的。”第二项研究将PrecivityAD2测试与其他阿尔茨海默病血液生物标志物测试做了头对头的比较,其针对的是没有认知障碍迹象的个体。该研究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心的博士候选人卡莉科迪(Karly Cody)领导。该研究使用几种血液检测来分析281名认知未受损者的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发现PrecivityAD2在脑淀粉样蛋白斑块检测中的诊断准确性最高。随后,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使用基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来检测血浆生物标志物与认知状态随时间推移的关联,291名认知未受损的个体(平均年龄59岁)接受了血液检查和纵向认知随访(平均8.2年),研究发现PrecivityAD2血液检测中的p-tau217比率升高是认知能力下降的最佳生物标志物。C₂N Diagnostics是一家分子诊断公司,成立于2007年,旨在改变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形式的神经变性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该公司由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医学院的大卫霍尔茨曼(David Holtzman)博士和兰德尔贝特曼(Randall Bateman)博士以及美国技术研究和商业化公司LifeTech Research团队共同创立。
  • 高效率三共振/双共振固体核磁共振MAS探头由合肥研究所研制成功
    p & nbsp & nbsp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出高效率三共振/双共振固体核磁共振魔角旋转(Magic Angle Spinning, MAS)探头,可实现在双共振/三共振模式或不同谐振频率间的切换,主要用于四极核材料、膜蛋白以及锂电池/超级电容的固体NMR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固体核磁共振(NMR)在研究有序或无序材料、不可溶生物分子的原子尺度结构和动力学信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固体或半固体样品中,化学位移、偶极耦合以及核四极相互作用的各向异性导致固体NMR谱图分辨率远低于液体NMR。MAS和偶极去耦是固体NMR实验中常用的提高谱图分辨率的基本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不同的实验和应用体系,对MAS探头的要求和功能,如射频场强度和均匀度、脉冲功率-射频场强度的转换效率、MAS转速、射频通道数、通道调谐范围、变温范围以及原位检测等,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探头是NMR波谱仪中需要特别设计和定制的部件。继2015年底研制出固体双共振静态探头后,强磁场中心研究员王俊峰课题组博士毛文平在三共振3.2mmMAS探头研制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3.2mmMAS转子和定子的设计和加工均在国内完成。经过多次设计-优化后,研究人员联合国内陶瓷加工厂商试制出的转子能够在2380mBar的驱动气压下以21kHz的转速稳定地旋转。为了增大X或Y通道调谐范围,阻抗匹配网络被设计制作成一系列可快速插拔的PCB插件,方便用户在双共振/三共振模式或不同谐振频率间的切换。该探头的主要性能参数为:(1)1H B1场均匀度A810/A90约为96%,三共振模式下B1强度为108kHz@210W;(2)13C B1场均匀度A810/A90约为88%,三共振模式下B1强度为88kHz @ 169W,双共振模式下为111kHz@169W;(3) 三共振模式下15N B1强度为50kHz@269W,双共振模式下为75kHz@269W;(4)双共振时X通道可覆盖39K~31P范围内所有Larmor共振频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三共振3.2mm MAS探头主要用于四极核材料、膜蛋白以及锂电池/超级电容的固体NMR研究,将与双共振静态探头一并纳入合肥战略能源和物质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向用户开放。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c29cecf9-bdcd-4c3d-a8f2-35c730ff8d19.jpg" title=" 5.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MAS转速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e0428ad4-aa99-46b1-99ba-88ea4d50b228.jpg" title=" 6.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金刚烷的线型测试 /p p br/ /p
  •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9月25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会工作委员会、《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承办的&ldquo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讨会&rdquo 举行。该会议是第25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MICONEX 2014)同期学术会议之一。 中国科学院叶朝辉院士   我国核磁技术领域的带头人叶朝辉院士通过介绍从1944年核磁共振(NMR)的发现和波谱学的建立、到NMR方法与蛋白质结构测定技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问世等三个里程碑事件,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五次诺贝尔奖,探讨了核磁共振对科学的贡献及其发展趋势。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颜贤忠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颜贤忠表示,经过70年的发展,NMR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NMR一方面在结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提供原子分辨率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和分子键相互作用位点,以及大时间尺度的动态过程信息 此外在药物研发和代谢组学研究当中,NMR通过与液相色谱、固相萃取仪等联用发挥重要的作用,NMR可以检测几乎所有的代谢物质,而且可进行原位检测、定量分析,并具有很好的重现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主管技师赵强   另外,对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主管技师赵强表示,磁共振影像诊断仪是20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能进行多方位成像,并且无创伤。在临床的主要应用有神经系统成像、体部成像、血管系统成像、骨关节系统成像等。   在叶朝辉院士看来,基础研究推动了核磁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学科的应用,NMR仪器设备的研制、生产形成了规模产业,先进的仪器装备对NMR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也是NMR长盛不衰的重要缘由。因而,在开展NMR应用的同时,我国的科研人员也在NMR仪器研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鲍庆嘉物理研究员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在磁共振仪器研制方面有长期技术攻关经验,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开始相关技术研究。鲍庆嘉物理研究员介绍说,2011年1月,由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成功研制的300MHz-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正式开启产业化,目前已销售/试运行NMR谱仪22台套。同时,还可以提供新仪器定制、仪器升级改造、搬家/升场/仪器维修、低温服务和培训等服务。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秋良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秋良长期从事复杂电磁结构的极高磁场超导磁体科学技术研究,他参与成功研制世界首台0.45T全开放可自由移动磁极磁体系统、第一台代谢成像超高磁场全身核磁共振磁体系统。他还在着力于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开发,他认为1.5T大开放结构的磁共振成像系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据了解,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在永磁磁体研究方面颇具历史。从上世纪70年代,电工所就开始进行永磁电机及永磁磁场数值分析技术的研究,1998 年 &ldquo 发现号&rdquo 航天飞机搭载阿尔法磁谱仪(AMS-1)中最关键的部件永磁磁体就是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制的。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胡健平博士   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胡健平博士则从事核磁共振另一关键部件&mdash &mdash 探头的研发,他通过理论创新、技术以及工艺装备创新,在这一领域也已取得了不少成绩。   油气和水资源都是流体矿藏,核磁共振在找油、找气、找水及研究油气水的存在状态及空隙介质特征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 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林君   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林君从2002年开始潜心于核磁共振找水仪的研制,与医学核磁共振成像不同的是,地下水核磁共振成像采用天然地磁场,其强度仅为医学核磁共振成像所用人工磁场的四万分之一,激发频率仅为1-3kHz,探测距离超过百米,被测信号衰减严重,100米深处水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仅为nV级,而且在野外无法采取屏蔽,电磁噪声干扰十分严重。尽管困难重重,林君带领其团队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完成了原理样机和科研样机,并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不断改进完善。此外,林君还在从事地磁场共振地下水探测仪的应用研究,争取为地下工程的水灾害隐患探测,减少和预警矿井/隧道透水等重大灾害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立志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肖立志则关注于井下核磁共振仪器的研制,井下核磁共振探测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大洋钻探计划、大陆钻探计划、天然气水合物钻探项目和复杂油气藏及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但是由于现有的核磁共振仪器进行宏观平均测量,不能解决非均匀介质内部结构及其空间分布问题,但油气藏往往存在着严重的非均质性,因而井下极端环境核磁共振探测仪器有进一步改进的强烈需求,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目前,肖立志教授已研发完成中国第一支偏心型及居中型核磁共振探测仪器。 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杨文博士   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杨文博士介绍说,纽迈科技成立于1993年,始终专注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相关应用解决方案的研究、专心于低场核磁共振科学仪器国产化事业发展。2011年纽迈科技产品成功进入欧洲市场,2013年公司获批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 会议现场
  • 英攻克磁共振成像新技术
    最新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脑部疾病。图片来源:英国诺丁汉大学   有望提高脑部疾病诊断率和监测效果   磁共振成像(MRI)领域的一项新发现有望提高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的诊断率和监测效果。研究人员指出,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磁共振中心的这一研究成果,可能会为医学界的磁共振成像提供一种新工具。   该项研究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它揭示了利用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生成的脑部图像为何对神经纤维走向如此敏感。   微神经纤维以微电子信号的形式传递信息,脑白质就是由数以十亿计的微神经纤维所构成。研究人员指出,每个神经纤维都由一种叫髓磷脂的脂肪物质包裹着,从而能够提高这些电子信号的行进速度。   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磁共振图像中的脑白质外观取决于神经纤维与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所用极强磁场的方向之间的角度。   利用髓磷脂分子结构方面的知识,诺丁汉大学的物理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模型,其中用又长又细且带有特殊(具有各向异性的)磁性的空心管代表神经纤维。   此模型解释了图像对比取决于脑白质中的纤维取向,并且也具有从磁共振图像中推断出神经纤维的尺寸、方向等信息的潜力。   参与该项研究的Samuel Wharton说:“大多数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都集中在以毫米为长度单位而进行的人体组织测量上,而我们对健康志愿者进行的扫描实验以及由此制作的髓鞘模型都显示,利用相当简单的成像技术即可生成尺寸、方向等更为具体的神经纤维微观信息。”他补充说:“这些结果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信息,用来识别并确定脑部损伤或异常状况,也将有助于他们选择适合某个特殊病人的扫描方法。”   诺丁汉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系系主任Richard Bowtell补充说:“对于生物医学成像界而言,这些结果应该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诺丁汉大学医院信托中心专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副教授Nikolaos Evangelou认为:“这项研究开辟了观察大脑神经纤维的多条新途径。我们越是了解神经及其周围的髓磷脂,就越能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方面取得成功。”   Evangelou说:“我们最近在了解和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上取得的进展都是基于可靠的基础研究,其中有一项就是由Wharton博士和Bowtell教授所提供的。”   研究人员相信,这项研究将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更加理解神经纤维及其取向差异在磁共振成像中所造成的影响,并且在诊断和监测多发性硬化症(已知此病与髓磷脂流失有关)等脑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也有潜在用途。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 英攻克磁共振成像新技术
    有望提高脑部疾病诊断率和监测效果 最新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脑部疾病。图片来源:英国诺丁汉大学   磁共振成像(MRI)领域的一项新发现有望提高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的诊断率和监测效果。研究人员指出,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磁共振中心的这一研究成果,可能会为医学界的磁共振成像提供一种新工具。   该项研究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它揭示了利用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生成的脑部图像为何对神经纤维走向如此敏感。   微神经纤维以微电子信号的形式传递信息,脑白质就是由数以十亿计的微神经纤维所构成。研究人员指出,每个神经纤维都由一种叫髓磷脂的脂肪物质包裹着,从而能够提高这些电子信号的行进速度。   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磁共振图像中的脑白质外观取决于神经纤维与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所用极强磁场的方向之间的角度。   利用髓磷脂分子结构方面的知识,诺丁汉大学的物理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模型,其中用又长又细且带有特殊(具有各向异性的)磁性的空心管代表神经纤维。   此模型解释了图像对比取决于脑白质中的纤维取向,并且也具有从磁共振图像中推断出神经纤维的尺寸、方向等信息的潜力。   参与该项研究的Samuel Wharton说:“大多数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都集中在以毫米为长度单位而进行的人体组织测量上,而我们对健康志愿者进行的扫描实验以及由此制作的髓鞘模型都显示,利用相当简单的成像技术即可生成尺寸、方向等更为具体的神经纤维微观信息。”他补充说:“这些结果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信息,用来识别并确定脑部损伤或异常状况,也将有助于他们选择适合某个特殊病人的扫描方法。”   诺丁汉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系系主任Richard Bowtell补充说:“对于生物医学成像界而言,这些结果应该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诺丁汉大学医院信托中心专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副教授Nikolaos Evangelou认为:“这项研究开辟了观察大脑神经纤维的多条新途径。我们越是了解神经及其周围的髓磷脂,就越能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方面取得成功。”   Evangelou说:“我们最近在了解和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上取得的进展都是基于可靠的基础研究,其中有一项就是由Wharton博士和Bowtell教授所提供的。”   研究人员相信,这项研究将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更加理解神经纤维及其取向差异在磁共振成像中所造成的影响,并且在诊断和监测多发性硬化症(已知此病与髓磷脂流失有关)等脑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也有潜在用途。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 BCEIA 2021学术报告会磁共振波谱学分会会议通知
    BCEIA 2021学术报告会磁共振波谱学分会会议通知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21)将于2021年9月27-29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召开,本届会议将继续秉承“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的愿景,围绕“生命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的主题开展学术报告会、论坛和仪器展览会。本届大会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桂斌研究员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所长谭蔚泓教授担任。围绕“从原子到生命,磁共振助力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的主题,磁共振波谱学分会将探讨与健康和医药相关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动态结构与机理、药物设计、原位核磁共振技术、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新技术等。欢迎对核磁共振感兴趣的业内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参会交流!时间:2021年9月28-29日地点: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学术会议区W303会议室会议主题:从原子到生命,磁共振助力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会议语言:英文召集人:王申林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日程联系人:赵莎 13520236788 zhaosha@pku.edu.cn 扫描下方二维码注册参会
  • 金湾生物医药产业引入珠海首台检测“神器”
    日前,珠海首台6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以下简称“核磁共振波谱仪”)落户珠海金湾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并顺利完成安装调试及性能验收,现已正式投入使用。此次由金航公司代表金湾区政府投资购买的一台价值935万元的布鲁克6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在珠海金湾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完成安装调试,该款机器省内只有7台,在珠海是首次引进。该仪器分罐体、柜机、控制器、液氮罐等多个部分,检测人员将需要检测的试剂插入核磁管,放置在自动接样器相应位置,在电脑上进行简单操作,仪器便可自动完成取样、检测、分析等一系列程序。据介绍,该仪器具有完整的HD NMR电子器件,完全自动化操作,配有高灵敏度液氮超低温探头、适用于超低温探头的前置放大器,准确的调谐和匹配单元,检测结果更精密。珠海金湾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李俊明博士称,核磁共振波谱仪就像是化学家的眼睛,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收集不同环境下不同原子的波普信号,来对化学物质进行结构的确证。核磁共振波谱仪属于贵重的精密仪器,它用于测量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被广泛用于化学学科、材料学科、生物学分子的结构测定和表征,有极大的需求量。但鉴于国内的一些技术暂未突破,未能完全实现自主生产该台仪器,所以该仪器的采购依靠进口,价格比较昂贵。原来,珠海本地没有该设备,企业需要做相关检测都需要送到外市甚至外省进行检测,长途运输影响样本的稳定性,和检测结果的真实性。珠海国际健康港日前,珠海金湾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打造的仪器共享平台或微信小程序已经开放了对该仪器进行检测预约,日检测量可达近百个样品。该台仪器的投入使用,标志着珠海金湾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正式开启综合性的精准检验技术服务。除了该仪器,研究院近期还投资近3000万元购入高配实验设备,有效弥补金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研究检验检测能力薄弱的问题,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更专业精准的检测检验服务,为金湾、珠海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磁共振成像系统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经审查,批准了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创新产品注册申请。该产品由超导磁体(5.0T)、梯度功率放大器、梯度线圈、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线圈、检查床、谱仪、配电系统、对讲系统和生理信号门控单元组成。适用于体重大于20kg患者的临床MRI诊断。该产品采用全身临床5.0T超导磁体,首次在超高场磁共振系统中将全身体激发线圈应用于临床扫描,从而实现全身成像,可以提升图像信噪比和图像空间分辨率,并实现超高场体部成像。该产品核心技术为全身临床5.0T超导磁体、多通道射频并行发射控制和超高场磁共振系统射频安全成像,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加强该产品上市后监管,保护患者用械安全。附件:国家药监局已批准的创新医疗器械序号产品名称生产企业注册证号1基因测序仪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434021712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仪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4005803双通道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脉冲发生器套件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2109704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电极导线套件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2109715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延伸导线套件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2109726MTHFR C677T 基因检测试剂盒(PCR-金磁微粒层析法)西安金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4011487脱细胞角膜基质深圳艾尼尔角膜工程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4605818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博尔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4014819乳腺X射线数字化体层摄影设备科宁(天津)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30205210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外显子缺失检测试剂盒(荧光定量PCR法)上海五色石医学研究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40229311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77038712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芯片法)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40032713脱细胞角膜植片广州优得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46057314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脉冲发生器套件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21098915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电极导线套件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21099016药物洗脱外周球囊扩张导管北京先瑞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77102017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77104018胸骨板常州华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46158219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装置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33215620人工晶状体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22174721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54228022低温冷冻消融手术系统海杰亚(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7358308823一次性使用无菌冷冻消融针海杰亚(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7358308924可变角双探头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北京永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7333068125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系统浦易(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7346067926经皮介入人工心脏瓣膜系统杭州启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