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物产业基地

仪器信息网生物产业基地专题为您整合生物产业基地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物产业基地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物产业基地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物产业基地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物产业基地话题讨论。

生物产业基地相关的资讯

  •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生物产业园获批
    湖北省十堰市申报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生物产业园”日前获得批准,这将为十堰市建设“三国两区一基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起到推动作用。   据悉,十堰生物产业园是十堰市规划“一区四园”的核心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以生物医药研发、科研成果孵化、中药制剂规模化生产和生物产业物流为重点,引领十堰市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和生物服务,重点支持房县、竹溪、郧县、丹江口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预计到2015年,十堰市规模以上生物企业达到50家以上,生物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 到2020年,十堰市生物产业产值将达到500亿元以上,增加值超过150亿元。
  • 兰州将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11月17日,兰州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市委十一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举行的第二天,近20位市领导分别进行大会发言,对兰州市“十二五”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内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真知灼见,还有一些令人振奋的利好信息。   产业:“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进入审核   兰州是我国西北地区生物医药科技产业领域人才、技术和产业都比较集中的地区,尤其在人用疫苗、现代中(藏)药、重离子束生物医学工程、口蹄疫疫苗等领域特色鲜明,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产品群和产业群,产业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市委常委、副市长周丽宁说,目前兰州建设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已进入科技部的审核阶段。兰州市将依托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疫苗与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藏)药、生物与中等产业集群。到2015年,力争基地实现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85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左右,把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甘肃省和兰州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 赛默飞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共签战略合作协议
    &mdash &mdash &ldquo 由点至面&rdquo 逐步部署华中服务版图 中国上海,2011年12月8日&mdash &mdash 2011年12月6日,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合作协议,共同加深生物产业在华中地区的战略发展。协议签署仪式于武汉光谷生物城创新基地举行。赛默飞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迈世福先生、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副主任袁云华签署了该协议。武汉市市委副书记兼市长唐良智先生热情接待了赛默飞代表一行。 根据协议,今后双方将致力于华中地区生物产业的发展和深入;国际化、专业化创新人才的引进;共建国家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等方面的合作。 武汉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斌先生致辞时表示:&ldquo 赛默飞作为首家入驻光谷生物医药园的世界500强企业, 对于提升生物医药园国际影响力、不断推进生物医药园国际化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将建的仪器、耗材采购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给予生物医药园入园企业更多的便利和帮助,对于完善生物医药园全方位配套服务、提升配套服务水准具有长远意义。&rdquo 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预示着赛默飞将逐步把先进的技术、资源及服务带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ldquo 由点至面&rdquo 进而扩展至整个华中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赛默飞始终秉持&ldquo 稳扎稳打&rdquo 的中国市场战略。在长达30余年的稳步发展基础上,2011年对于赛默飞而言是&ldquo 突飞猛进&rdquo 的一年。此前,赛默飞沈阳分公司于今年8月16日正式成立,以扩充其在中国东北三省服务能力;相继而来的是10月18日赛默飞成都分公司成立,标志着赛默飞迈向中国西部的重要一步。 &ldquo 我们的目光接下来将聚焦华中,聚焦武汉。武汉生物技术与新医疗产业的发展与赛默飞中国重点市场战略相辅相承。&rdquo 赛默飞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迈世福先生说道。&ldquo 今天我们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是我们发展华中市场的第一步。赛默飞武汉分公司也正处于积极筹备中。我们将逐步推进客户服务范围从园区内扩展至整个华中地区,为他们带来更灵敏、更快速、更准确的分析检测产品、更专业的服务和最佳的解决方案!&rdquo 武汉市委副书记兼市长唐良智先生(右)会见赛默飞中国区总经理迈世福先生 赛默飞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闫忠宁(右) 与赛默飞中国区总经理迈世福先生互赠礼物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 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我们致力于帮助我们的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接近 110 亿美元,拥有员工约37000人。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行业。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 和Fisher Scientific 两个首要品牌,我们将持续技术创新与最便捷的采购方案相结合,为我们的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加速科学探索的步伐,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各种挑战,无论是复杂的研究项目还是常规检测或工业现场应用。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n
  • 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药物研发高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工程顺利竣工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创新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药物研发高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工程顺利竣工 经过一年多来的项目筹划、实施,由实验室集成方案系统供应商朗诚公司规划、设计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创新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顺利竣工。实验室把科研区域、第三方检测区域结合,融合了大型检测仪器及其对环境的特殊要求,设计重视对科研检测人员的人文关怀,并有效地保证了计量认证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与沈阳药科大学合作于2001年7月11日建立《深圳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中心》。2001年10月,经原深圳市科技局批准成立《深圳市创新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9年10月与西北大学签署协议成立创新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2012年在原实验室基础上升级改造,按照CMA和CNAL计量认证标准设计,获得了深圳市发改委支持项目---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药物研发高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于深圳市生物制药领域的高端研发检测。      实验室配备了离子阱多级质谱仪、飞行时间质谱仪、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核磁共振、高效液相等高端研发检测仪器。实验室布局有创新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皮肤健康研究、中药实验室、皮肤健康研究中心、药剂实验室、有机化合物结构测试公共平台等功能室;其中有机化合物结构公共平台为认证区实验室;实验室高标准、高水平的创新设计理念,为深圳市创新药物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增加了一支重要的力量!
  •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十年产值将达千亿
    3月24日,北京同仁堂、康美药业等一批投资总额近10亿元的重大项目落户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在亦庄和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基地迎来了黄金增长期。这个年产值50亿元、汇聚了中生集团、同仁堂制药、紫竹药业等多家知名医药企业的基地,到2020年将实现园区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并肩负起打造“北京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的历史重任,成为京南地区产业升级的引擎。   连续增长50% 年产值达50亿元   据了解,总投资2亿元的同仁堂中药前处理基地,将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药炮制技术,推动中药产业的技术跨越和现代化进程,弘扬中华医药文化。投产后将形成年药材前处理500万公斤、精制饮片100万公斤,年产值10亿元的规模效益。投资3亿元的康美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则要打造全国重要的中药饮片生产及物流基地,推进饮片行业生产过程控制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形成,预计新增产值5亿元。四环科宝投资4亿元的生物制剂项目则是自主研发安全性高、疗效好的高标准生物制剂产品,投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   据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委会副总经理赵晓晨介绍,近年来,基地各项指标都取得了高速增长,2008年、2009年,基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54.4%、57% 目前基地已经入驻60余家企业,年产值达50亿元。   “仅3月24日开工的北京同仁堂、北京四环科宝、康美(北京)药业三项工程,投产后新增的工业产值预计就可达近20亿元。”赵晓晨表示,“医药产业有特殊性,从建设到投产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有的可能要几年,随着前几年众多项目前期准备的完成,今年基地将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赵晓晨预计,企业产值至少会增长20%以上。   基地内的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参松养心胶囊”等3个自主研发的产品投产后,今年将实现收入7亿元,且目前公司以40%的平均增速迅猛发展。另一家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批产品年销售额预计达8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后产值预计将达到44亿元。   基地成为京南制造业引擎   “生物医药产业是首都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当天的奠基仪式上,市委常委赵凤桐表示,“我们要紧紧抓住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和空间资源整合的机遇,发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力度,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和首都南部现代制造业集聚区的发展”。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上升8666.2亿元,增长了119倍。去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逆市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44万亿元,同比增长21.18%。尤其是近8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复合平均增长率为20.45%,比全球药品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   “生物医药产业有如此高的增长势头,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北京市委、市政府这么重视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建设了”,赵晓晨说,目前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城南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国家的新兴战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已经起到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我们基地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载体,正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随着市委、市政府提出加速亦庄大兴资源整合,基地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组成部分,我们在享受中关村先试先行政策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如果再能依托亦庄的优惠政策和产业上的资源互补,强强联合,我们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我们已经被中关村列为重点培育的产业园区,到2020年要实现园区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   打造生命科学城   赵晓晨介绍说,中关村生命科学城的建设构想是在北京后奥运时代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北京在后奥运时代,作为生物医药基地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赵晓晨说。去年,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在经济发展带动中的突出作用,我国政府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计划投入628亿元培育生物产业。   去年,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与中关村生命科学新城签署了融资协议,通过合作,科学城获得国家开发银行10亿元15年期的项目信用贷款,用于新城三期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   中关村生命科学城是由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一二期加上目前正在开发的三期土地构成的综合性产业聚集区。生命科学新城北靠南六环、东依京开高速,地铁4号线从腹地穿过,地理位置优越,同时生命科学新城拥有14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北京市土地资源保有量最大的专业用地,这为科学新城在资源集聚上提供了持续发展的保证。   目前生命科学城已经汇聚了中国生物制品检验鉴定所、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兽医微生物中心等国家重点研究创新项目和国药集团、北药集团、中生集团、同仁堂制药、以岭药业等6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相继入驻。赵晓晨说:“同时,北京市生物技术自主创新、项目孵化、技术成果转化等项目也将由生命科学新城承担。未来,这里将建设成为辐射北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 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揭牌
    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2日在沈阳举行揭牌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了揭牌仪式并讲话。   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位于辽宁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中心地带,北邻沈阳,南依本溪,总体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20平方公里。   据介绍,产业基地建设两年来,已入驻重大项目131个,总投资147亿元,达产产值365亿元。其中生产型项目97个,科研类项目34个。目前已开工项目62家,其中包括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研发中心、孵化中心及实训中心。预计2010年新增签约项目60个,新增开工项目60个。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揭牌仪式上说,将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纳入国家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标志着本溪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下一步要不断完善创新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本溪特色产业优势,加速培养一批高科技企业,为推动我国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之一是建设国内一流的千亿生物医药产业高地,预计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 生物产业政策高级研讨会在京举行
    用政策构筑生物产业新时代   ——2007生物产业政策高级研讨会在京举行   2007年12月29日,在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等单位的共同支持下,科学时报社在北京举办以“用政策构筑生物产业新时代”为主题的2007生物产业政策高级研讨会。   来自管理部门和产业界、学术界、金融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快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建言献策。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任志武:   探索完善促进生物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将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国家已经把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放在“十一五”期间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并将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大型生物企业和生物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并进一步营造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环境正在得到改善,如果不加速发展我们将错过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国有发展生物产业的基础,理应在这方面做得更快更好。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生物技术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依然较低,生物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尚不尽完善,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为加快发展我国生物产业,2004年至今国家发改委重点做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生物产业规划。二是制定和完善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三是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化。“十五”期间,我们每年都实施了相关的生物技术产业化专项,总投资近400多亿元,涌现出了一大批生物新技术和农业新品种。四是大力推动生物技术创新。   我们将继续努力寻找生物产业政策最有效的着力点,探索完善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有效发挥社会资源作用和市场配给资源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努力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益强的战略型新兴产业,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为小康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苏荣辉:   把生物产业做大做强   中国的生物产业、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发展我国生物产业,把生物产业做大做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生物产业的研究和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未来要针对我国生物产业中的一些关键问题集中攻关,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成果,同时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布局。   二是要营造一个适合生物产业发展的环境。在这个问题上,不仅要发挥科学家、企业和政府的作用,提高他们在知识传播上的社会责任,还要充分发挥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素质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   三是政府、企业要超前介入产业链。事实上,我们现在生物产业的上游研究有不少成果,但从实验室的成果到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在产业化进程中,政府和企业要有更多的超前意识,同时要加强国家和地方各部门的联合,加强官产学研结合。如果等到技术成熟再想起转化,可能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了。   四是要真正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解决整个产业问题,不仅需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更要实实在在地整体推进 同时需要国家的正确引导,需要我们大家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生物产业在未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白京羽:   合力推进生物技术和产品突破   “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的发展要努力形成技术和产品的突破。我个人认为,未来2~3年是生物产业技术和产品形成突破的时期,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任务去开展的。   我们正在会同19个部门制定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起草工作现已基本完成。在起草过程中,我们广泛听取了社会各领域对生物产业布局、投融资、财政税收、市场、人才、生物安全管理等各方面政策的意见。   我们已经实施了生物产业发展五年规划中九大专项的3个产业化专项,即生物医药、生物育种和生物医学工程。   在过去若干年中,我们支持了500多个产业化项目,总投资数百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布局建设的40多个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生物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为迎接未来几年生物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产业布局的政策,加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我们一方面促进产业集聚,一方面推动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已经认定的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一类是综合性的生物产业基地,一类是专业性的生物产业基地。通过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形成全国生物产业总体布局。我们希望相应的生物资源,包括技术、人才、资金等都能够向生物产业基地集聚,形成一种集聚的效应。   加强生物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一是推动中国和古巴之间的生物技术合作 二是和德国在生物产业领域开展合作。   2007年,13个行业协会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联合召开的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成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物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发布了推动生物产业融资工作的意见 国家发改委正在加强生物产业领域中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并与国家统计局共同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数据、动态、趋势进行分析判断。   国家开发银行刘勇:   为排头兵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2007年国务院发布《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后,国家开发银行出台多项措施,积极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共同推动生物产业融资工作的意见 二是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签订了金融合作协议,双方将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 三是在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全面介绍了国家开发银行在生物产业方面的设想和政策 四是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对我国的生物产业基地所在省份作了调研,对生物产业企业的融资需求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对一些成熟的项目进行了贷款。   我们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物产业所跨的领域非常广泛,很难对生物产业进行一个总体的概念性的描述或者分析判断 二是与生物产业有关的宏观层面的权威统计数据还比较少,没有专门的权威机构来统计。   生物产业在未来10年或20年将成为一个支柱产业,应该抓住机遇,如果等到5年或10年后才作决策,再发展,那时可能就晚了,又要落后了。我们希望能够更多地贷款给一些生物产业的排头兵企业,帮助这些实力较强并且具有连续研发能力的企业加速发展,以更好地促进整个生物产业行业的发展。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马延和:   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生物产业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支持和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科技界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生物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一个亟待发展壮大的产业,一个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的产业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   除了政府、科技界、企业界以外,发展生物产业还需要中介机构,像行业协会、学会以及金融机构等的支持和推动,这一点可能正是我们非常需要加强的。要加强行业协会、学会等机构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科普宣传,包括市场宣传、政策宣传等方面,行业协会、学会等完全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行业协会、学会的发展能够得到来自各界的更多支持。   河北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杜斌:   企业家团队尤为重要   生物产业的发展除了科学家团队外,企业家团队尤为重要,现在特别紧缺的就是企业家团队。目前不乏高水平的成果,资本相对来说也比较宽松,关键是如何能运作成功,这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不能谁给的钱多就跟谁合作,应该看合作伙伴的综合实力。找一个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弥补各自的不足,这样更容易成功。一方面,成果容易转化,实现产业化 另一方面,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信誉度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某些地方的政府领导和普通老百姓对于生物产业的认识还不清,往往把一些错误的信息当成正确的信息。为了提高对生物产业的认识,需要专家学者、特别是高层的科学家,多拿出点时间来向群众普及正确的知识。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需要科学家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科学家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有针对性地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宣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向政府介绍,要侧重民生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向企业介绍,要侧重如何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范云六:   把好的技术交给放心的企业   我是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工作的,我们植酸酶玉米在国际上是首创并且技术上已经成熟,接近了产业化。这一消息刚刚透露出去后,就有很多企业来找我们商谈合作事宜。这些企业有搞房地产的,有搞金融投资的,还有研究所下属的一些小企业等等,其中还包括一些热衷于炒作的企业。   我们这么好的技术到底应该选择怎样的企业呢?我们的确没有经验。房地产有钱但我们怕糟蹋了这项好技术。有的企业热衷于炒作高科技产品,最后把好东西吹得乱七八糟。怎么来评估这些企业,什么叫做核心的企业还没有一个标准。我认为就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来讲,应该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合理的评估标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搞关系,或者把喜欢搞炒作的企业认作是有“实力”的企业。需要借鉴国际标准,制定比较严格的技术标准、经验标准、推广标准等作为企业评估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科学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把好的技术交给放心的企业。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   鼓励优秀人才投身生物产业   2007年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可谓精彩纷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多项重大科学进展都有着巨大的产业化前景。如诱导性干细胞技术的问世,它的成功之处在于避开了长期困扰干细胞研究和应用的伦理问题,为干细胞在更多医学治疗领域的应用扫除了障碍,产业化前景诱人。   我们要想在生物产业领域后来居上,就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人才,但是这些优秀人才直接投身生物产业的并不多。   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一定要产学研相结合,但产学研结合谈何容易?“结婚”又“离婚”的事并不少。如何做好产学研结合,这就需要政策引导,其中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生物产业是高科技产业,其中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必须靠人才。可现在很多很优秀的人才进不了市场、进不了产业,因此要制定政策鼓励他们去创业,而现实的情况是技术的“胳膊”扭不过资本的“大腿”。   中国科学院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陈凌:   优化政策扶持“大树型”企业   生物产业要更好更快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企业来实现,我国生物技术正处在一个跨越发展的前期。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实际上政府是最大的资源,而政策一定意义上可以比喻成阳光、雨水、肥料。   政府在制定生物产业发展政策的时候,可以通过分析研讨IT行业成功的案例,将它们的成功经验适当借鉴到生物产业中来。生物产业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决策者要有长远眼光。我们国家现在生物医药企业很多,但很多是资产很少的小企业,这些企业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比较艰难。政策作为阳光、雨水、肥料,要选择培养、扶持那些可以成为大树的企业。从农业上讲,杂草有时候长得比大树还快,最后却是浪费了资源,所以政策确实需要进一步优化。生物产业的发展只要政策好了,在很多具体的细节上,科学家、企业家会做得更好。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程京:   国产创新产品呼唤政府采购政策   我们国家的政府采购现在还没有真正的细则,因此在政府采购方面,中国企业做起来非常难。政府采购涉及到税收等方面的问题,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印度制定了10年不收税的政策,对个人和企业都不收税。不收税后,印度就发展起来了,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销售方面,我们目前基本上是靠自己在拼,如果政府采购能够跟进的话,局面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现在要占领市场真的很艰难,要覆盖全中国,还要出口其他国家,企业家大多是自己花钱到处飞。我曾经接待过丹麦、德国等国家驻华使馆的科技参赞,他们主动向我们介绍他们国家在生物产业有什么企业,主动帮助他们本国企业寻找合作商机。我认为,如果国家把驻外大使馆利用好的话,可能真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给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帮大忙。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在政府采购等政策方面得到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少数几个企业就可以将中国的生物产业支撑起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助理黄建始:   学会科学地投资健康   发展生物产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的健康。但是,有证据显示我们还不会科学地进行健康投资。例如在控制传染病方面,比硬件更重要的软件不受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只报销大病,这似乎在客观上鼓励农民把小病拖成大病……   为什么不会科学地投资健康?原因有5个:第一,公共卫生与宏观健康投资决策往往根据短期需求来进行,不是依据长期的研究成果。第二,公共卫生与宏观健康投资决策常常围绕危机、热点问题和利益集团的关注点而进行。第三,卫生领域的政策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医疗保障、医疗机构改革和社区筹资与组织等方面,较少开展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第四,公共卫生资料不系统、不全面,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很少。第五,公共卫生和宏观投资决策者没有认识到循证医学决策的重要性,也没有掌握循证公共卫生决策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投资健康需要做到16个字:思维转变,体制改革,细节着手,长远规划。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胡瑞法:   抗虫棉推广十年成效显著   通过对转基因抗虫棉商业化生产的经济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已经从转基因抗虫棉的商业化生产中获取了巨大的效益,并将从其他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生产中获得更大的效益。   第一是生产率。仅在批准转基因抗虫棉商业化的情况下,如果40%农户种植抗虫棉,我们国家每年的经济福利是10.97亿美元 如果同时批准转基因抗虫棉和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在40%的农户采用率的情况下,每年国家可以获得52.49亿美元的经济福利。   第二是农民健康。我国从1987年~1995年,每年农民因使用农药中毒的人数呈直线上升。转基因抗虫棉商业化一经批准,农户采用率就迅速提高,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有益于农民健康。相信随着更多的转基因作物批准商业化,对农民健康的影响肯定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是环境。转基因抗虫棉种了10年以后,我们还没有发现棉铃虫的抗性出现问题,相反,随着抗虫棉的广泛采用,显著降低了棉铃虫的种群数量,从而显著减少了农药的总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三元基因公司总裁程永庆:   要制定公平的市场经营规则   生物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需要我们用系统的、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在政策方面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责任分割造成政府相关的政策很难配套实施。如很多比较昂贵的进口医药产品都进了医保,而国内的同类产品尽管价钱便宜却进不了医保。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在定价上造成国外药品与国内药品的巨大差距。国家支持生物产业发展,政府投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制定公平的市场经营规则。   我对我们国家的生物产业链非常有信心,因为我们有丰富的资源,决定了将来中国生物产业在世界上应有的位置。发展生物产业企业是主体,这就需要我们企业家正确认识和判断市场环境和产业发展规律。我们不仅要掌握很好的技术,还要尊重市场、适应市场,不断地改变市场。在生物产业这个行业,只要对国家有责任感,所有的事情都好解决。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秦启联:   生物农药市场亟待规范   病毒生物农药是一类前景非常广阔的生物杀虫剂,从生产、市场、田间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切实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将会把整个行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在昆虫病毒生产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我国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中,加上我们具有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因此大力发展这一产业的优势凸显,必将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某些厂家利用人们普遍认同病毒生物农药,但对其了解又不够的现状,炒作病毒生物农药的概念,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例如利用人们对病毒计量概念比较模糊的情况,注册登记病毒含量极低的产品,而实际产品中主要含化学农药。这些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了生物农药的市场声誉。呼吁政府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加强市场监管,推广部门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病毒生物农药的市场和销售。
  • 深圳每年拿5亿元促生物产业发展
    本报讯(记者刘传书)8月13日,深圳市政府原则通过《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及配套的《促进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该市每年将拿出5亿元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生物产业发展,到2015年争取成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000亿元、成为高技术支柱产业,同时培育3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龙头企业。   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生物产业销售收入预计达到900亿元,开发3个以上针对重大疾病、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创新药,3个以上跨领域、多系统集成、具有全球专利的新型生物医疗设备产品,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25家左右超10亿元的企业、120家左右超亿元企业 到2015年,力争生物产业年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并成为该市高技术的支柱产业,同时开发的创新药和新型生物医疗设备产品都将达到5个,培育3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50家超10亿元的企业、200家超亿元企业,初步建立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政策法规体系、行业管理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成为国内外生物产业基地。   《规划》明确未来该市将实施生物医疗设备、组织工程与干细胞、体外诊断检测产品、生物药、化学药、中药、生物农业和生物环保等8个产业的重点突破专项。还将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产业集聚推进工程和国际化拓展工程,形成一个位于坪山新区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和市高新区生物产业集聚区等多个产业集聚区。为确保《规划》实施,配套的《促进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提出,市政府将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承担生物产业领域国家、省级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或承担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任务并在深圳实施的,专项资金将予以最高1500万元的配套支持 对自主创新生物产品研究或者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予以最高800万元资助 每年还将安排不低于300万元资金分别用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标准工作。
  • 深圳市将连续7年投入35亿元打造生物产业
    从今年起到2015年,深圳市每年将集中投入5亿元支持生物产业发展,使2012年生物产业销售收入达到900亿元左右,2015年达到2000亿元左右,成为深圳市高技术支柱产业。同时,深圳将把坪山新区打造为集总部、研发、生产、产业配套和生活配套为一体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昨日,深圳市政府公报正式公布了《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成为深圳近期制定的新能源、互联网和生物产业三大振兴规划中最先公布的产业规划。   7年投入35亿元打造生物产业   在《规划》中,深圳拟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到2012年时,生物产业销售收入达到900亿元左右,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25家左右超十亿元企业,120家左右超亿元企业,并且开发3个以上针对重大疾病、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创新药,3个以上跨领域、多系统集成、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新型生物医疗设备产品。到2015年,生物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左右,培育3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龙头企业,50家左右超十亿元企业,200家左右超亿元企业,开发出5个以上针对重大疾病、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创新药,5个以上跨领域、多系统集成、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新型生物医疗设备产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将把产业发展的重点指向6大领域:生物医疗、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在这6大领域中,深圳还选中了近30项具体的重点发展产业,包括已经被人们耳熟能详的干细胞产品、生物人工器官、新型疫苗、生物药、现代中药、生物保健产品、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等。   昨日同时公布的《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透露,深圳将自2009年起,连续7年,市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专项资金、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进步资金每年各安排1亿元,市财政新增2亿元,每年集中5亿元,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生物产业发展。另外,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财政委3个部门将建立深圳生物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生物产业发展协调工作、生物企业认定、享受优惠政策条件审定及专项资金管理。   坪山新区将成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   规划明确提出了深圳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六大任务,包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国际合作、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推动产业重点突破、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产业支撑体系等。同时,深圳市还将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国际合作、产业重点突破、产业集聚推进等四大工程,全面提升生物产业的发展水平。   《规划》提出,将积极承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生物领域重大专项,稳步实施生物医疗设备、组织工程与干细胞、体外诊断检测产品、生物药、化学药、中药、生物农业和生物环保等8个产业重点突破专项。   在产业聚集方面,深圳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合理布局。在坪山新区规划建设集总部、研发、生产、产业配套和生活配套为一体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鼓励生物企业、人才、资金等向核心区集聚,促进核心区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另外,支持市高新区深圳湾园区以研发为重点、南山区以生物医疗为重点、盐田区以基因组为重点、龙岗区以海洋生物为重点、光明新区以产业化为重点建设产业集聚区。   《规划》还特别提出了生物产业发展方面加强深港合作,加强与香港高校、研发机构合作,推进深港传染病研究中心、深港创新圈互动基地、深港创新圈企业孵化器等生物创新基地建设,搭建深港基因组学个体化医学研究中心、深港人才培训与交流平台等服务平台,实施食品及药品安全专项、艾滋病防治专项、知识产权专项等重大专项,推进建设香港城大(深圳)生物和动物医学中心。   背景   生物产业入选深圳三大经济新增长点   在金融危机中,深圳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出口受到了较大冲击,也成为深圳思考未来产业发展的契机。为了支撑以后若干年的长远发展,深圳正式提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制订互联网、生物、新能源三大产业振兴规划。据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勤此前透露,这三大产业到2015年将达到6500亿元的产业规模。生物产业是全球新兴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近年来,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几乎每5年翻一番,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的近10倍。而且该领域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产业发展的垄断格局,这些因素使得培育生物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入深圳市决策者的视野内。   促使深圳将其作为未来支柱产业培育的还有深圳的生物产业良好的产业基础、显著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完善的产业环境。2005年,深圳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8年,深圳市生物产业销售收入358.5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城市前三位。目前,深圳的生物产业自主创新特色明显,先后诞生了世界第一个基因治疗新药、第一张亚洲人基因图谱,国内第一个生物工程一类新药、第一台医用核磁共振诊断仪等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
  • 赛默飞全球高管团队访华 聚焦华中生物产业
    中国上海,2012年3月29日——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全球总裁及首席执行官Marc Casper先生率赛默飞全球高级管理团队一行数十人,于昨日访问武汉光谷生物城,参加赛默飞入驻光谷生物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庆祝仪式,并探讨在光谷生物城合作建设示范实验室、设立试剂超市、备件仓库和物流中心等多个合作项目。 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右一)会见赛默飞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arc Casper   此次来访是赛默飞全球高级管理团队首次对武汉进行正式访问。武汉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但长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邓子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闫忠宁等热情接待并陪同参观,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武汉市委常委、常委副市长贾耀斌还专程宴请了Marc Casper先生一行。作为此次Marc Casper先生中国行的首站更是重要一站,以武汉为代表的华中地区在赛默飞中国的战略布局地位日益彰显!   2012年恰逢赛默飞正式进入中国市场30周年。随着30年来稳扎稳打地发展步伐,赛默飞目前已有1900名员工、6家生产工厂、2个客户体验中心以及1个技术中心,成为中国分析科学领域最大的外资企业。进入2010年,赛默飞更是加速了在中国的发展步伐,相继成立北京客户体验中心、中国技术中心及中国细胞工厂制造中心,有力地巩固了赛默飞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2012年,新建的苏州工厂也计划投入生产,将成为赛默飞在华最大的工厂,大大提高了赛默飞在中国的生产及配送能力,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影响。   “中国业已成为赛默飞长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这也就要求我们更深更广地扎根中国。”赛默飞全球总裁及首席执行官Marc Casper先生说道。“今天我们将目光聚焦华中,一方面在于武汉生物技术与新医疗产业的发展与赛默飞中国重点市场战略相辅相承 另一方面,赛默飞也期望逐步扩大服务版图,为华中地区客户带来‘近在咫尺’的专业服务和最佳解决方案!”   2011年12月6日,赛默飞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合作协议,旨在共同加深生物产业在华中地区的战略发展。根据协议,今后双方将致力于华中地区生物产业的发展和深入。   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先生表示:“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随着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日益深入,我们很高兴看到像赛默飞这样一些世界领先企业,入驻武汉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园,与中国相关生物制药、生物农业、医疗器械、生物服务和清洁生物技术产业协同发展。” 赛默飞入驻光谷生物城庆典   相关新闻:赛默飞环境仪器部总裁拜访环境监测总站
  • 黑龙江启动建设生物医药、基础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基地
    为调整优化工业结构,黑龙江省近日启动了23个重点产业基地(链、群)建设。记者从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了解到,这批重点产业基地(链、群)涉及100个大项目,其中今年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45个,总投资373亿元。据初步测算,到2010年,这些项目总销售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   据介绍,这23个重点产业基地(链、群)中包括10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分别是生物医药、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风电装备、核电装备、基础新材料5个产业基地,1个航天汽车产业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装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数据处理外包服务、呼叫中心外包服务4个产业群。   同时,13个优势特色产业基地(链、群)项目也将从今年开始推进建设。分别是石油化工、煤化工、电石化工、煤焦化、玉米深加工、大米深加工、大豆深加工、马铃薯加工8个产业链,乳制品、制糖、钢铁、水泥4个产业基地,1个木材加工产业群。
  • 投资1.5亿元 博奥生物产业化基地在成都奠基
    3月24日,投资1.5亿元、由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博奥生物”)兴建的“博奥生物产业化基地”奠基仪式在成都国际医学城隆重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总裁兼技术总监程京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博奥生物”成立于2000年9月30 日,10余年来,博奥生物致力于以生物芯片为平台的生物技术创新,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重点产品和创新工艺,形成了年产各类生物芯片配套仪器近千台和年产各类微阵列芯片100多万片的生产能力,目前,博奥生物产品及服务已出口北美、欧洲、亚洲、中东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落户成都,主要是看中成都的产业大环境以及良好的发展平台。   在建设产业化基地之前,博奥生物已经率先在成都国际医学城设立了成都博奥独立医学实验室,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投资2000万元,已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开始营业。实验室是以生物芯片技术为核心的基因检测与健康评估、临床检验和病理诊断中心,是在成都国际医学城率先建立的一个“产学研”转化典范。   此次奠基的博奥生物产业化基地总投资 1.5亿元,是博奥生物“布局全国”战略中迈出的坚实一步。项目占地面积55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将建成包括独立医学实验室、个体遗传检测服务、研究与开发和生物芯片仪器试剂生产等在内的西南最具规模、最具特色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之一。   博奥生物产业化基地的开工建设,不仅会提升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高精尖医疗服务品质,同时让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最尖端的基因技术在成都聚焦。也将有助于聚集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对整个成都的大健康产业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成都国际医学城总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是一座国际之城,以国际的视野出发进行定位及规划,顺应国际发展趋势进行产品配置,按国际化水平进行后期运营和管理服务 成都国际医学城,是一座生态之城,通过低密度散点布局、生态化运动生活方式、区域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打造的一个生态健康型的康复疗养基地 成都国际医学城,是一座健康之城,以“健康、快乐”为核心元素,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打造的中国一流的健康产业集群,是健康产业化的完美呈现。成都国际医学城的建立,必将给成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实力,提高成都的医疗技术水平,帮助更多的患者摆脱疾病,恢复健康。   当天,清华大学副校长程建平,清华控股公司党委副书记李艳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总裁兼技术总监程京,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副总裁邢婉丽、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志诚及成都市温江区委书记田蓉、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谢超、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长万雪梅、副区长何敏等政府领导出席了奠基仪式。
  • 生物产业或迎市场“井喷” 布局八只潜力股
    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深入,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经济正在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围绕产业链条中生物制药、生物育种等核心内容的一批具备创新活力的生物企业与产业投资不断涌现。   据透露,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有望本月内出台。业内人士预计,生物产业将在今年迎来发展的转折点,受益于生物产业发展的企业也将在做大规模的过程中实现升级换代。   政策加码撬动生物经济市场   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首次得到公布。根据《规划》,未来国内生物产业将围绕七大产业发展方向展开,呈现出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医学、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行业及服务的多元化业态。与此同时,在产业链布局和产业打造上,《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生物育种创新发展》等重大行动计划也有望在今后同步实施,以推动生物产业发展。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全国生物产业年产值从6000亿元升至160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达21.6%。预计到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将超过4万亿元。“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的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必须加快开发新药、新医疗装备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健康需求。据介绍,生物产业将来更加关键的发展转折点,是重点打造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一批年销售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   实际上,生物产业的政策砝码已经进入持续发力的阶段。今年2月,《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将疫苗列为六类重点发展的生物技术药物产品之一。此外,科技部发布了《“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培育生物产业链的快速形成,推动生物产业高端化发展。   对于生物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而言,政府、创投机构、产业基金等各路资本成为撬动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点。以深圳为例,随着超材料产业基地与国家基因库的入驻,当地政府加大对这些行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据深圳市政府规划,“十二五”末期,深圳对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扶持资金累计将超过100亿元以上,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生物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建(微博)看来,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解码工作转为产业化运作,是生物经济运行的核心。他说:“在以基因为核心的生物经济领域,中国企业存在超越世界其他医药巨头的机会。”   市场升值生物概念或迎利好   除了政策利好因素之外,作为研发驱动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产业及其相关行业能够获得突破性发展、赢得市场的关键,仍在于研发能力的强弱。对于A股上市公司而言,拥有核心科技含量的生物技术以及在临床领域能够快速实现产业化的市场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生物产业涉及的行业广泛,但在其细分的子行业中可以看到生物医药有望成为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此前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将蛋白类等生物药物和疫苗工程列为新兴产业战略之一,疫苗将在生物医药中成为增速最快增长最确定的产业。   在疫苗产业中,掌握核心发展技术、形成行业发展能力的国内企业,有望在生物产业未来的庞大市场中率先分得一杯羹。作为疫苗上市公司的天坛生物研发的手足口病疫苗(EV71疫苗)研发目前已进展到临床三期的试验,同时,其在亦庄疫苗产业基地投资额显著增加,该基地当前正主要用于新型麻疹疫苗、CPG新型乙型肝炎疫苗、EV71手足口病疫苗和甲型流感疫苗等项目研发。   今年10月拿下美国默沙东宫颈癌疫苗独家代理权的智飞生物,在疫苗领域也具备强劲的竞争能力。据悉,公司在今年3月获得重庆市江北区6903万元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公司新产品研发生产,做大做强疫苗产业。   此外,研发能力较强、进军单克隆抗体的疫苗企业沃森生物,进军诊断外包上下游一体化的国内核酸诊断试剂龙头达安基因,拥有多个重磅品种的国内重组蛋白药物龙头长春高新等企业,也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不少券商人士认为,中国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生物制药等产业的发展将迎来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对于相关上市公司而言,资本市场资金的运用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市值相应也会有较大提升空间。   国联证券则表示,考虑到生物制药行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性,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是必须的,但生物制药企业在成果转化、开拓市场等方面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华泰证券认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研发能力强,市场推广能力强的公司,有望获得超越行业的增长,建议关注沃森生物、智飞生物、达安基因、长春高新、安琪酵母、金达威、雏鹰农牧、壹桥苗业。
  • 7月,共襄中国生物产业大舞台
    p   人福医药集团、联影医疗、华大基因、药明康德、金域检验、武汉健民、华因康生物、璟鸿万方堂、马应龙药业、丹纳赫集团、东阳光药业、赛默飞世尔科技等多家生物医药行业著名企业早已在幕后为大舞台的献演进行多种谋划,全力出击,准备在2016年演好生物产业的十三五开年大戏。 /p p   那中国生物产业大舞台在哪? /p p   2016年7月5-7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生物产业引领转型”为主题的 strong 第九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暨首届“中国光谷”国际生物健康产业博览会 /strong ,就是多家企业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的大舞台。 /p p   大会凭借其最全面的政府支持、最丰富的人才资源、最前沿的技术成果、最新的企业需求、最权威的政策解读、最丰富的宣传平台获得各大企业、行业领军人物的青睐。 /p p   本届3万平米的展览面积,将展示 strong 精准诊断、创新生物医药、智慧医疗、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生物研究与分析、绿色生物解决方案、生物产业基地八大行业高精尖领域 精准邀约20,000余海内外专业观众 /strong ,力求达到产品与目标受众高效对接 前8届大会的有口皆碑,助力本届大会向高端化发展。 /p p   同期,大会第一天的千人高层论坛,由陈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念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章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三位高层的开幕讲话为标志正式拉开大会序幕 以生物产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还有:中国疫苗产业大会、中国国际创新生物药高峰论坛,疾病生物治疗论坛,体外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论坛,中国生物医药冷链管理高峰论坛等十多个精品会议 已邀请到如高福院士(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沈倍奋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李青(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于全院士(四川大学副院长)、陈志南院士(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周宏灝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程京院士(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生物医药工作委员会理事长)、胡豫(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陈启宇(复兴医药执行董事、副总裁)、王学海(人福医药董事长)、闫凯境(天士力制药集团董事长)等89位行业领军人物,届时将吸引3000余企业高层决策者听会。 /p p   人福医药集团、联影医疗、华大基因、药明康德、金域检验、武汉健民、华因康生物、璟鸿万方堂、马应龙药业、丹纳赫集团、东阳光药业、赛默飞世尔科技等多家生物医药行业著名企业早已在幕后为大舞台的献演进行多种谋划,全力出击,准备在2016年演好生物产业的十三五开年大戏。 /p p   那中国生物产业大舞台在哪? /p p   2016年7月5-7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生物产业引领转型”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暨首届“中国光谷”国际生物健康产业博览会,就是多家企业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的大舞台。 /p p   大会凭借其最全面的政府支持、最丰富的人才资源、最前沿的技术成果、最新的企业需求、最权威的政策解读、最丰富的宣传平台获得各大企业、行业领军人物的青睐。 /p p   本届3万平米的展览面积,将展示精准诊断、创新生物医药、智慧医疗、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生物研究与分析、绿色生物解决方案、生物产业基地八大行业高精尖领域 精准邀约20,000余海内外专业观众,力求达到产品与目标受众高效对接 前8届大会的有口皆碑,助力本届大会向高端化发展。 /p p   同期,大会第一天的千人高层论坛,由陈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念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章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三位高层的开幕讲话为标志正式拉开大会序幕 以生物产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还有:中国疫苗产业大会、中国国际创新生物药高峰论坛,疾病生物治疗论坛,体外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论坛,中国生物医药冷链管理高峰论坛等十多个精品会议 已邀请到如 strong 高福院士(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沈倍奋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李青(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于全院士(四川大学副院长)、陈志南院士(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周宏灝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程京院士(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生物医药工作委员会理事长)、胡豫(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陈启宇(复兴医药执行董事、副总裁)、王学海(人福医药董事长)、闫凯境(天士力制药集团董事长) /strong 等89位行业领军人物,届时将吸引3000余企业高层决策者听会。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6b0e391c-c373-409e-bfd7-982cb6fa5f87.jpg" title=" 1.jpg" / /p p & nbsp & nbsp & nbsp 找对您的生物产业市场发展平台,为您的企业注入技术、资本、人才、市场资源等活水, /p p 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p p 预注册赢好礼,活动全面火热开启!点击直接进入注册界面! /p p 现大会展览剩余展位有限,有预定需求,欢迎立即联系组委会! /p p 组委会联系方式 /p p 电话:021-5185 3595 /p p 邮件:bioind@bmapglobal.com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大会邀请函: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8eb80643-bd2c-4df9-bcd3-38182ffc7424.jpg" title=" 2_副本.png" / /p p 网站: a href=" http://www.bio-industry.org.cn" target=" _self" title=" " www.bio-industry.org.cn /a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br/ /p
  • 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济南顺利召开
    新闻背景   当今世界面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严峻形势,生物产业在保障人口健康与粮食安全的同时,在节能减排、资源替代、环境改善等发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几乎每5年翻一番,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生物产业即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世界各国已纷纷把发展生物科学、生物产业作为应对后经济危机、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举措全力推进。专家预测,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生物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5%左右,精细化学品的生物法制造将代替化学法的30-60%,另外,生物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将推动相关仪器设备市场需求量的快速增长。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6月18日,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隆重召开,会议为期3天。此次会议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17家国家级学会、协会联合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会以“创新生物经济环境,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为主题,结合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及山东省生物产业发展特点,组织举办了1个高层论坛、9个专题论坛和众多的主题会议,旨在为国内外从事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研发机构和企业搭建政策研讨、学术交流、产品展示、项目合作、融投资对接的综合性平台。   自2007年起,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已分别在我国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石家庄、长沙、长春成功举办了三届。本届大会有国家领导人、国务院部委办局领导、部分省市领导、两院院士、17家国家级学会、协会负责人和国内外专家400人出席,参会人数共计4500余人,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此外,大会还组织了科企合作对接会、项目融资对接会、专场信息发布会以及企业专场等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此次大会共汇集和发布了生物技术研究成果项目、企业需求项目800余个,现场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金额近240亿元,其中技术对接项目7个,产业合作项目5个,金融对接项目16个,项目涉及湖北、山东、北京、吉林等省市的30余家单位。   本次大会内容包括生物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国际生物技术前沿论坛、海峡两岸重大生物技术产业化论坛、濒危中药资源保护利用论坛、生物环保产业论坛、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论坛、制药企业产业链质量管理与控制论坛等10个专业论坛。部分热点论坛涉及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生物产业发展高层论坛 高层论坛现场   本次高层论坛通过讨论全球各国生物技术与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的生物产业发展环境,表明当前金融危机时代,生物产业已成为全球研发热点。我国已将生物产业作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进行战略部署,目前,已建成22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国际生物技术前沿论坛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就蛋白质研究、生物芯片、人类基因组测序、纳米生物技术等全球最新技术动态进行深度研讨与交流,为国内学者汲取国外先进技术,提高研究起点搭建平台。同时知名学者与著名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高管的对话也将引领企业界制定切合未来的战略方向,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海峡两岸重大生物技术产业化论坛 中国农科院科技局局长戴小枫先生做报告   本次论坛对海峡两岸的优势产业进行介绍,对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进行研究、分析。结合海峡两岸生物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从团队建设、成果完善、成果转化、产品定型并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开拓等多方面进行交流,为推进两岸生物产业合作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平台。   海洋生物与蓝色经济发展论坛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旨在为从事海洋生物和蓝色经济产业的相关单位搭建政策研讨、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投融资对接的综合性平台,为开发和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促进我国蓝色经济产业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建言献策。   制药企业产业链质量管理与控制--药用辅料专题论坛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涂家生先生做报告   中国医药市场快速发展,但是药用辅料工业相对滞后,与我国制药产业的发展不协调。本次着重讨论了药用辅料在药品研发中的作用,药用辅料在药品报批中的要求,以及制药企业如何选择优质辅料产品。   院士专家恳谈会   出席本次会议的院士专家主要围绕生物技术与市场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针对山东省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指导,同时,多位院士专家也指出,在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其配套的仪器设备的发展。一旦仪器设备发展不同步,将会大大地制约整个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国产仪器厂商,需要下大力气研发新型仪器设备,积极抢占国内生物仪器设备市场。 展览会现场   除论坛会议外,大会还设置了生物产业展览,集中展示了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与产品,其中,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梅特勒-托利多、通用电气(中国)医疗集团、贝克曼库尔特、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北京桑翌实验仪器研究所、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仪器公司也纷纷参展。   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网站www.bio-industry.org.cn
  •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审批
    记者获悉,囯家发改委高新技术司有关人士在今日召开的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审批。   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深入,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经济正在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围绕产业链条中生物制药、生物育种等核心内容的一批具备创新活力的生物企业与产业投资不断涌现。   据中证报报道,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有望本月内出台。业内人士预计,生物产业将在今年迎来发展的转折点,受益于生物产业发展的企业也将在做大规模的过程中实现升级换代。   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首次得到公布。根据《规划》,未来国内生物产业将围绕七大产业发展方向展开,呈现出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医学、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行业及服务的多元化业态。与此同时,在产业链布局和产业打造上,《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生物育种创新发展》等重大行动计划也有望在今后同步实施,以推动生物产业发展。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迅速, “十一五”期间全国生物产业年产值从6000亿元升至160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达21.6%。预计到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将超过4万亿元。“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的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必须加快开发新药、新医疗装备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健康需求。据介绍,生物产业将来更加关键的发展转折点,是重点打造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一批年销售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   实际上,生物产业的政策砝码已经进入持续发力的阶段。今年2 月,《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将疫苗列为六类重点发展的生物技术药物产品之一。此外,科技部发布了《“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培育生物产业链的快速形成,推动生物产业高端化发展。   对于生物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而言,政府、创投机构、产业基金等各路资本成为撬动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点。以深圳为例,随着超材料产业基地与国家基因库的入驻,当地政府加大对这些行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据深圳市政府规划,“十二五”末期,深圳对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扶持资金累计将超过100亿元以上,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生物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建看来,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解码工作转为产业化运作,是生物经济运行的核心。他说:“在以基因为核心的生物经济领域,中国企业存在超越世界其他医药巨头的机会。”
  • 第九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暨首届“中国光谷”国际生物健康产业博览会盛大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2016年7月5日,第九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暨首届“中国光谷”国际生物健康产业博览会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此次大会以“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生物产业引领转型”为主题。展览会观众入场  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是在国家发改委和十余家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生物领域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十多家国家级学会、协会,联合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所在省政府共同主办的我国生物产业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品牌盛会。大会从2007 年起,已于河北石家庄、湖南长沙、吉林长春、山东济南、广东深圳、江苏泰州、云南昆明、天津滨海新区成功举办了八届,成为各界人士了解生物技术、产业和政策的重要窗口,以及政、产、学、研、资、企沟通交流、转化对接的主要平台。展览会现场  2016 年第九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暨首届“中国光谷”国际生物健康产业博览会,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BIOLAKE)为纽带,结合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湖北省、武汉市生物产业特色,以全新面貌呈现,为国内外从事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研发机构、企业、人才创业团队搭建政策研讨、学术交流、产品展示、项目合作、融投资对接的综合性平台,推动中国生物产业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湖北省领导李鸿忠、张昌尔、王晓东、阮成发、傅德辉、郭生练、王祥喜出席开幕式。张昌尔致辞,王晓东主持开幕式。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彤,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但长春等出席开幕式和高层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部门领导、湖北省各地市州生物产业园区代表以及全国各地企业家近700余名嘉宾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及高层论坛现场  7月5日下午大会组织了多个学术论坛,包括:第五届中国国际创新生物药论坛、体外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论坛、生物制药质量论坛和首届心血管医学转化论坛。第五届中国国际创新生物药论坛体外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论坛生物制药质量论坛首届心血管医学转化论坛  以下是展览会部分参展商展位(不分先后顺序)。
  • 我国加快生物产业发展已具备多项有利条件
    “总体来看,我国加快生物产业发展已经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演讲中表示,但“我们与生物技术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生物产业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5年左右,产业化的差距在15年以上”。   冯飞在演讲中表示,总体来看,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已经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个有利条件就是中国的研发能力。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工程、生物芯片等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在超级杂交水稻、生物育种、转基因植物等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动植物克隆技术日臻完善,废水处理新兴反应器和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生物技术的公共研发平台初步形成; 第二,中国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三,我国生物资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大概拥有25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可以药用的动植物资源,已经了收集了32万种农作物种植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人类遗传的资源。至今已收集了300多个加细样本,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植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 第四,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基础。我国目前从事生物技术研发的人才超过4万人,国外有10万过留学生从事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已经相关领域的研究。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物产业的技术、人才和基础是高技术领域当中差距最小的之一,而且生物资源丰富,是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域。如果利用好这一历史机遇期加速发展,我国完全能够成为生物产业的强国。”但他也强调了我国生物产业的很多制约因素和亟待克服的问题,“总体来看,我们与生物技术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我们这个部门的估计,生物产业的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5年左右,产业化的差距在15年以上,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他认为,我国的主要问题在于: 第一,自主研发能力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当中,美国占了59%,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了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328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 第二,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我国生物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结构趋同,导致了利润低,积累能力弱,难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三,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率低。全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不到5%; 第四,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在医药市场流通领域秩序混乱,药品的招标采购不规范,生物能源等领域技术规范和产品的标准不系统,技术产品的市场尚不成熟,与生物产业相关的科研创新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投融资体制,差别的评价机制,产品的定价机制,转基因市场的准入制度,政府的采购制度、企业评价制度等领域的改革滞后,难以适应大规模产业化的需要; 第五,还存在着生物资源流失和外来物种的重大隐患。   面对这些制约因素和问题,他在报告中也提出了建议: 第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重视生物产业。我国要借鉴他国的经验,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制定生物产业的发展战略,国家有必要集各方之力,重点推动生物产业发展,制定“国家生物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一般的产业规划上升到国家规划; 第二,突出重点和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前沿技术。针对我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工业等领域当前的发展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优选一批成熟度高的项目,加快产业化,重点推动关键技术的创新。同时超前部署一些生物产业的前沿技术,作为下一代技术的原始创新; 第三,提升生物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建立创新联盟,支持企业的能力建设和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采取既注重供给侧激励也重视需求侧激励的双向激励的政策,促进中央和地方的创新平台的共建; 第四,推动相关要素向生物产业基地聚集; 第五,打造高效的生物产业链; 第六,培育发展一批优势的生物企业。特别是鼓励龙头企业收购兼并一些小企业,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共同创新的“江河体系”。
  • 安图生物诊断仪器产业园启用 郑州加快打造国内体外诊断产业基地
    金秋时节,郑州建设国内最大体外诊断产业基地有了重大进展。  10月21日,安图生物诊断仪器产业园在郑州经开区启用,全国首座检验医学博物馆也正式开馆,为河南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与医学科普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力量。  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是我省“三个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251亩,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0亿元,共分三期建设,主要有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研发中心、现代化制造中心、大型立体冷藏成品库以及检验医学博物馆等,2024年下半年全面建成后,将具备100亿元以上年产能规模,成为国内最大的体外诊断产业基地之一。  据安图生物董事长苗拥军介绍,此次投产的诊断仪器产业园是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的二期项目,建有单体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体外诊断仪器研发与生产基地,包括免疫、微生物、生化、分子、凝血等检测仪器研发与生产中心以及医学实验室智能化流水线、高端质谱和测序仪等研发与生产中心等。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重建省医学科学院、一体打造中原医学科学城,河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安图生物是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头部企业,诊断仪器产业园建成投产,将进一步增强我省高端医疗器械的供给能力,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郑州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郑州市将持续做好企业服务保障,助力企业加大科研攻坚,形成更多创新成果,让体外诊断产业成为郑州一张亮丽名片。
  • 丹东全力重振仪器仪表产业基地
    日前,首届中国(丹东)国际仪器仪表博览会在辽宁丹东举办,吸引了北京京仪集团、天津中环、上海自动化仪表、重庆四联、湖南威盛和美国霍尼韦尔、德国ABB等185家国内外知名仪器仪表企业参展,首日就达成了92个签约项目,包括52个订货项目,涉及电子仪器、医疗科技、消防设备、机床测控等多个种类,订货金额达9.2亿元人民币。这次仪器仪表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丹东加快仪器仪表基地建设的举措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   中国仪器仪表产销额自2007年起连续四年增长率在20%以上,一些民用仪器仪表产品已具有规模优势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据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刁石京介绍,截至2010年底,中国仪器仪表产销额已突破5000亿元。   未来10年,中国仪器仪表集散地花落谁家?传统京、津、沪、渝“四大家族”之外,仪器仪表新势力崛起谁为龙头?“从2011中国(丹东)国际仪器仪表博览会,我们看到了丹东抢占行业制高点的勃勃雄心。” 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区销售经理李江表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5~10年差距,谁能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抢得先机,谁就能执未来10年中国制造之牛耳。”   紧锣密鼓搞发展   发展仪器仪表产业,丹东拥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上世纪60年代,国务院提出要把丹东建成“东方瑞士”,由此,丹东生产的手表、精密仪表、热工仪表、射线仪器、光学仪器均得到长足发展,为丹东仪器仪表产业蓄积了企业、产品、人才、科研等基础优势,丹东有仪器仪表生产企业达160户,从业人员1万多人。   2009年4月,辽宁省确定了建设辽宁 (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目标,将丹东打造成为千亿元规模的现代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由此拉开了丹东打造仪器仪表基地建设的大幕。   2009年4月,丹东用20天的时间即推出了初步的发展规划和产业优惠政策 一个月内招商工作全面展开,两个月后起步区一期14栋共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上梁,4个月后起步区二期26栋共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开工建设,首批入驻企业50户。   2010年10月7日,“中国丹东投资洽谈会”邀请2000名中外企业家结缘鸭绿江畔。本次投资洽谈会,丹东重点推出仪器仪表等1000个项目,其中力邀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各10家。   就在“中国丹东投资洽谈会”举办的同时,中国仪器仪表业开山鼻祖张衡铜像在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揭幕。位于研发中心广场的张衡铜像高3.6米。作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为其塑像,目的是弘扬国粹,以振兴丹东的仪器仪表产业。而100户企业集体入驻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二期厂房,表明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已经由起步阶段向壮大阶段迈进。   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7.65平方公里,拟通过5~10年的努力,打造成产值超千亿元的全国最大的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截至2010年10月,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共签约企业300余户,总投资70亿元,首批入驻企业50户已投产。丹东海纳科技有限公司、丹东国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二期百户企业的入驻,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研发检测大楼建成,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仪器仪表学院校区落成,使黄海之滨再次掀起打造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浪潮。   从开工建设至2010年底,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仅一年半时间,就赶超了此前半个世纪仪器仪表产业产值的总和。目前基地内客商纷至沓来、企业争相入驻,累计签约企业310余户,总投资70亿元,入驻企业500户,201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目前,仪器仪表企业借助基地的整合步入了发展的 “快车道”。   丹东成光汽配有限公司自2009年底入驻基地,2010年3月投产,目前3条生产线已全线开工,平均日产量1250套,已达到正规生产水平。2010年10月底基地有130户企业投产,实现产值30亿元。截至2010年底,产业基地完成标准厂房建设1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500户,实现产值100亿元。   进入2011年,“新区做精,工业项目做大,专业园区做出特点”是丹东市“项目建设年”下达的目标任务,临港产业园区确定今年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精品新城,落实推进百个以上亿元重大项目,培育仪器仪表、软件业等特色产业集群,为丹东“起飞”提供强劲动力。丹东市政府又提出了“落实重大项目,提升项目整体质量”的要求,一是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百强企业,全年落实推进400个以上项目,其中亿元项目100个以上。二是壮大专业园区,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等在建专业园区建设步伐,年内争取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二期标准厂房入驻企业全部投产,三期建设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200户以上。   截至2011 年9月底,起步区一期、二期共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4万平方米研发检测中心,10万平方米的仪器仪表学院,2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已全部建设完工。   注重中国“创造”   基础设施建设快马加鞭,招商引资工作更是紧锣密鼓。丹东市专门成立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管委会,统一推进全市仪器仪表产业发展和仪器仪表主题招商工作。   产业基地的建立,为科研成果迅速规模化、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良好的孵化器。辽宁东发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驻基地后,产品研发不断出新,具有国内同行业领先技术的直读式燃气表完成了计量产品生产许可证认证,同时与韩国联合研发的新型热计量表也相继完成。企业以前两三年才能完成一项产品研发,现在半年就能推出一项新产品。在已开工生产的一期50户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重已经达到40%。   由中科院沈阳分院牵头组建的“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丹东仪器仪表智能化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落户仪器仪表产业基地。该中心致力于提高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使丹东仪器仪表产业能够立足东北、辐射全国。建成后,将依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围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现场总线标准测试、电路板快速原型加工及人才培训与技术咨询等四大内容展开工作。中国科学院还将为该中心配置若干创新岗位,每年每岗提供7万元经费资助。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仪器仪表学院为省属本科院校,全校师生6000人,每年可以为产业基地输送毕业生2000名。学院与研发中心、入驻企业紧密结合,使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一体化。   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浪潮中,扮演何种角色?   在(丹东)国际仪器仪表博览会上,作为东道主的丹东34家参展企业,几乎是一水的“丹东创造”型企业。“仪器仪表是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领域各种高新技术的集成和结晶,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战略性产业。”几乎每一个丹东企业展台,都向中外来宾展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不夸张地说,东发集团20多年来一直是国内最大的煤气表生产企业,东方测控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核检测仪表研发基地,华日理学、奥龙射线、华通测控、百特科技、思凯电子等公司也都是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长征火箭、神舟飞船、西气东输等重点工程领域,丹东企业提供的无损检测技术扮演“幕后功臣”。丹东生产的家用煤气表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工业用X射线仪器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核检测仪表占国内市场份额的90%,智能化配电监控仪表、激光粒度仪、IC卡煤气表、IC卡电表、IC卡水表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矿山尾矿监测系统、X射线实时成像、食品异物检测系统等新产品潜力巨大。   在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的同时,丹东仪器仪表产品还进军多个发展中国家,并与世界排名前十位的仪器仪表巨头开展了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全市仪器仪表从业人员1万人中,工程技术人员占40%以上,已经形成了由专业院校、研发中心、生产企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   最后一块短板   “到2015年,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将达到万亿元规模,较2010年实现倍增。” 刁石京认为,随着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启动,仪器仪表行业迎来新一轮高增长期,“仪器仪表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后一块短板。”   现代仪器仪表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民生、医疗等各个领域,特别是我国深空探测、深海及地球深部探测、载人航天、大飞机、航空母舰、核电、高速铁路、大型石化以及医疗健康等国家重大工程和国计民生的发展,对现代仪器仪表技术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   “当前中国仪器仪表市场是‘三国鼎立’”,刁石京告诉记者,西门子、ABB等国际巨头正在抓紧抢占中国市场,特别是当前高端仪器仪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国内厂商在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等领域还属空白 京仪、川仪、天仪、上自仪等“国家队”,正在紧密跟踪国际先进技术 而以丹东仪器仪表基地企业为代表的新兴势力,迅速崛起。后两者已经开始全面、深入合作。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发布的《仪器仪表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未来5年,全行业将大力推进企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长三角、重庆以及环渤海三个产业集聚地,扶植百亿元集团和特色企业,重点发展先进自控系统、精密测试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及新型传感器,建立精密制造、精益管理和现代制造服务的产业体系。丹东仪器仪表行业也正在着手解决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低水平竞争等产业瓶颈。而过去两年间,丹东仪器仪表年增长率几乎相当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从2009年建立仪器仪表产业基地至今,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年均增幅达到50%以上,迅速成为继京津、重庆、江浙地区之后,成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仪器仪表产业新高地。仪器仪表产业也已经成为丹东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的产业名片。未来,随着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不断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壮大。
  • 诊断仪器产业园正式启用 安图生物产能扩张摁下加速键
    郑州建设国内最大体外诊断产业基地有了重大进展。10月21日,安图生物诊断仪器产业园在郑州经开区启用,全国首座检验医学博物馆也正式开馆。之前,安图生物董事长苗拥军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到“十四五”末,随着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三期投入使用,其产能储备将超过100亿元。随着诊断仪器产业园正式投入使用,百亿元目标无疑更近了一步。安图生物诊断仪器产业园正式启用10月21日,秋日的郑州晴空万里,位于郑州经开区十五大街的安图生物迎来公司又一里程碑。当天上午,随着嘉宾共同推动启动杆,安图生物诊断仪器产业园正式启用。郑州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期以来,郑州坚持把生物医药产业摆在突出位置,从强化政策引导、搭建科研平台、推动产业集聚、深化产能合作等方面精准发力,打造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构建“一基地两园区多布点”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基地。诊断仪器产业园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增强企业高端医疗器械的供给能力,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希望安图生物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市场和资源优势,加大科研攻坚力度,形成更多创新成果,让体外诊断产业成为郑州一张靓丽新名片。资料显示,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是我省“三个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251亩,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0亿元。产业园分三期建设,主要有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研发中心、现代化制造中心、大型立体冷藏成品库以及检验医学博物馆等,2024年下半年全面建成后,将具备100亿~150亿元年产能规模,成为国内最大的体外诊断产业基地之一。据苗拥军介绍,此次投产的诊断仪器产业园是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的二期项目,建有单体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体外诊断仪器研发与生产基地,包括免疫、微生物、生化、分子、凝血等检测仪器研发与生产中心以及医学实验室智能化流水线、高端质谱和测序仪等研发与生产中心等。记者在安图生物诊断产业园生产中心注意到,隔着参观玻璃,一台台精密检测仪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过程一览无余。“光检测仪器就能生产40多款产品,能够为医学实验室提供全面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整体服务。”安图实验仪器(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聪说。展现行业担当全国首座检验医学博物馆正式开馆在当天的活动上,作为安图生物诊断仪器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医学博物馆也于当天正式开馆。据苗拥军介绍,这是我国第一座检验医学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旨在普及检验医学知识,弘扬和传承中国检验人克难攻坚、守正创新的精神,推动我国医学检验事业发展。谈及建馆的初衷,苗拥军表示:“随着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项目建设的推进,我们感到作为体外诊断领域的一分子,应该让更多人了解检验医学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过程,于是便萌生了建设检验医学博物馆的想法。”据介绍,该博物馆共分三层,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收藏了丰富展品,一层展现了世界和中国检验医学发展史、检验人文史、教育史以及未来实验室状态;二层通过各个不同时期体外诊断仪器设备、典型故事的陈列展示,再现检验医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新和发展历程;三层以现代化智能实验室的方式,全面展示了丰富和先进的检测产品系列。国内著名检验医学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丛玉隆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是我们却往往忽视对发展过程、经验的记录和总结,忽视对技术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的总结和传承,迫切需要一个记录、总结和传承检验医学历史经验、精神的场所。由安图生物公益投资建设的检验医学博物馆的顺利开馆,将成为中国检验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同时也显示了安图生物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追求和担当。他希望博物馆在未来的运营中,找准定位,面向更广泛的群体,承担起检验医学科普教育的角色,成为人们了解检验医学发展历史、检验技术进步和反映检验人精神面貌的重要场地。诊断仪器产业园启用助力安图生物“十四五”末百亿元储备产能目标更近一步资料显示,安图生物成立于1999年,其主营业务是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的研发、制造、整合及服务,产品涵盖免疫、微生物、生化、分子、凝血等检测领域,能够为医学实验室提供全面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整体服务。2016年安图生物登陆上交所主板。作为国内知名的IVD头部企业,高比例投入研发一直是安图生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公开财务数据显示,过去十多年,安图生物研发投入保持在营业收入的10%以上。而持续的高比例研发投入,也不断筑牢安图生物的行业地位。8月18日,安图生物发布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21.08亿元,同比增加1.8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46亿元,同比增加2.32%;基本每股收益0.94元,同比增加3.3%。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安图生物研发投入分别为3.5亿元、4.9亿元和5.7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1.63%、12.90%和12.87%。持续的研发高投入使公司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得到了保障。2023年上半年报告期内,安图生物研发投入为3.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75%。事实上,安图生物的愿景向来远大。之前,苗拥军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独家专访时曾表示,到“十四五”末,随着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三期投入使用,其产能储备将超过100亿元。如今,随着安图生物产业园的正式启用,其产能将进一步扩大。可以说,距离其储备产能百亿元目标将更近一步。
  • 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通过验收
    2009年5月13-14日,科技部组织由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等九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以下简称“四川中药基地”)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实地考察了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地奥集团、彭州川芎GAP基地等10余个基地建设相关产学研单位,对基地建设十余年取得的成绩和宝贵经验、对四川作为第一个经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挥的示范带动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5月14日上午,四川中药基地验收会在成都召开。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科技部社发司副司长杨哲主持,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蔡竞、科技部条财司司长王伟中、发展计划司副司长许春霞、卫生部科教司副司长刘登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副司长苏钢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安道昌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周孟林代表四川中药基地协调领导小组对基地建设十年工作的总结汇报,经专家组认真讨论认为:四川中药基地圆满完成了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同意通过验收。   四川中药基地1998年经科技部批准建立。作为第一个经科技部批准建立的中药基地和全国唯一一个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的国家中药基地,四川率先提出了包括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中药研究开发体系、中药材生产体系、中药制药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在内的“一园四体系”建设模式,基本形成了集药材规范化种植、现代中药研究、商贸、医疗保健、信息交流等为一体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推动了全省中药产业的全面发展。2008年,全省中药工业产值178亿元,居全国第3位,较1999年增长320% 中药饮片工业产值59.83亿元,居全国第1位 45户中药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全省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355万亩,产值达26亿元,川芎等5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开发了一批疗效确切、市场占有率高的中药新药,以地奥心血康为代表的中药大品种不断壮大。在全国首批开展了药品电子商务试点,建成了西部最大的药品物流配送中心、基地信息中心。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和五届中医药国际科技博览会。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对四川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基地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是进一步突出特色,加强中药基地内涵建设,将基地建设与适应新医改方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等问题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强化基地在全国区域布局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大力推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中药基地聚集,强化资本、信息、管理、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在中药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合理植入 三是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加快四川中药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四是发挥中药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川药品牌,完善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并与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结合起来,把发展灾区中药材的生产加工产业作为支持灾区生态恢复和人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为灾区的恢复重建做出贡献。   最后,刘燕华说,国务院刚刚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号),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部署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十项重点工作中也特别提出要“重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工作中的作用”,这些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让中医药进一步惠及民生,造福人类。
  • 中山建新兴产业基地 打造光电装备产业链
    近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中山市政府举行了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山光电装备与产品制造产业基地”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广东省经信委与市政府共同在光电装备与产品制造产业发展及规划、招商引资引技、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化示范、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强合作。   今天现场签约的有六个项目,包括量子科技研究院、投融资项目以及设备采购协议,合同金额近20亿元,项目完工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00亿,取得国际一流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20-30件,五年内在中山市完成产业化项目5-10个,孵化、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据悉,基地的建设将大力推动中山市以触摸面板、智能手机(TFT/LCD面板、OLED)为代表的光电装备产业取得较大发展,为新一代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制造提供坚实基础。到2015年,争取产业基地光电装备与产品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占全市新兴产业比重达到30%,成为中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极。
  • 投资5亿建亚洲最大基因检测产业基地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领衔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馨悦家生活健康控股投资及无锡(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三方合作共建的中南大学(无锡)成果转化基地项目在长沙顺利签约。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拟在马山建立亚洲最大的基因检测数字化产业基地。  该项目的落户将实现园区、企业和医院在生命科学、细胞与基因检测制备、生产,生物与信息储存和生命健康技术服务及个性化医疗方面的上下游联动,完善园区的生命科学产业链,从而大幅度提升我市的临床检测能力和医疗水平。
  • 全国首次发布“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
    2023年,“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工信部等三部门出台《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将预制化食品列为培育壮大的新经济增长点之一。据了解,我国多地发挥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资源与大规模人口消费需求等优势,抢抓预制菜产业赛道新机遇,发布预制菜产业专项支持新政策,预制菜产业基地数量日益增多,逐步成为产业集聚主载体、产业激活主引擎、三产融合主平台。从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区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以36%的占比领跑全国,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占比分别为31%和30%和3%。从预制菜产业基地发展模式来看,在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发展实践中,特色食品驱动、农副产品禀赋驱动、终端消费驱动与贴牌加工驱动四大模式,成为结合区域特点,链接产品、技术与服务资源的重要着力点。在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建设加速推进时仍存在一定短板,围绕扩大产业规模、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创新能力及推进低碳化与数智化进程四大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及跃升。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榜单从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来看,山东、湖北、四川、辽宁百强基地数量领衔四大区域。从“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的区域分布数量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占据52席、21席、21席及6席。其中,东部地区排名最高的省份为山东,占据17席;中部地区排名最高的省份为湖北,占据7席;西部地区排名最高的省份为四川,占据8席;东北地区排名最高的为辽宁,占据3席。从“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所在的省(市、区)基地分布数量来看,排名前三的为山东、广东和福建,拥有百强基地数量分别为17个、13个和13个。在“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的十强基地中,分布数量位列前三的分别为广东、山东和福建,拥有十强基地的数量分别为3个、2个和2个。在“2023预制菜产业百强基地”中,预制菜产值超过百亿的基地共计17家,其中山东、福建、重庆分布数量位列前三,分别为5家、4家和2家。广东、四川、湖北、河南在各产值区间段的基地数量分布较为平均。河北、安徽、浙江、湖南、陕西、江西、辽宁、黑龙江、江苏、甘肃、内蒙古、云南、广西、宁夏、贵州、吉林的基地,多分布于中后段产值区间,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在“2023预制菜产业百强基地”中,从预制菜专业园区面积区间分布来看,拥有千亩以上预制菜专业园区的基地数量最高,为45家,预制菜专业园区面积在300-1000亩的基地为19家、在100-300亩的基地为8家,100亩以下的基地为28家。其中,山东和广东千亩以上预制菜专业园区的数量最多,两省均为8家,四川和福建千亩以上预制菜专业园区数量也较多,分别为6家和5家。
  • 北京“十四五”将建国家级科学仪器产业基地 开展国产仪器验评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强调做强智能制造与装备等4个“北京智造”四个特色优势产业,明确提出要提高新能源、科学仪器、应急救援、文物保护等细分领域智能专用设备供给能力。重点布局怀柔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级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聚焦光电、质谱、真空、低温等领域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展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 开发新型应急指挥通信、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专用紧急医学救援、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获取与抢险救援等应急装备 研制基于物联网的馆藏文物预防性监控与保护装备、文物无损便携专用检测分析设备、文物防震装备系统等创新产品。  全文如下:序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创新版图重构以及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北京高精尖产业要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巩固产业调整转型的良好势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切实肩负起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本规划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提出的高精尖产业主要涉及先进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是对“十三五”时期十大高精尖产业内涵的拓展和提升,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一、发展基础与形势要求  (一)发展基础  党的十八大尤其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全市统筹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高精尖产业进入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新阶段,为“十四五”时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发展能级实现新跃升。2020年全市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98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4%,较2018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20年高精尖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收入比重7.3%。创建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92个企业技术中心和8个工业设计中心,布局人工智能、量子、脑科学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拥有独角兽企业93家,数量居世界城市首位。涌现出柔性显示屏、国内首款通用CPU(中央处理器)、新冠灭活疫苗、5G+8K(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8K超高清分辨率)超高清制作传输设备、新型靶向抗癌新药、手术机器人、高精密减速器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产业项目落地取得丰硕成果。落地投产新能源整车产线,建成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8英寸集成电路国产装备应用示范线。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数量全国领先,涌现出福田康明斯“灯塔工厂”、小米“黑灯工厂”等行业标杆。率先启动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聚集全国半数以上网络安全和信创企业。落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平台。  产业提质增效迈出坚实步伐。2016年至2020年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人均产值、规模以上制造业地均产值较2015年分别增长59%、19.2% 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均营业收入较2015年增长99.1%。  京津冀产业协同开创全新局面。京津冀三地协同推进规划共编、项目共享、企业互动、园区共建,“2+4+N”产业合作格局初步形成 城市副中心产业“腾笼换鸟”全面推进,积极对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汽车、医药、装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和项目落地取得重大突破。  (二)形势要求  “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北京高精尖产业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从全球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和科技竞争更趋白热化,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交叉融合,将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变换发展赛道产生深刻影响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将为北京高精尖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经过前期的创新积累和产业孵育,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进入了创新自主化的攻坚期、产业集群化的发力期和数字智能化的迸发期。  同时,北京高精尖产业综合实力与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对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支撑不够 从科技研发到落地转化的创新闭环尚未完全打通,高精尖产业持续发展动能不足 产业数据赋能与智慧提升的潜能尚待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倍增发展势能释放不够 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产业链活力和韧性有待提升。  坚持世界眼光、高点定位,北京必须保持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战略定力,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探索实践具有首都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塑造参与全球产业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遵循,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推进动力转换、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大变革”,实现高精尖产业质量、能量、体量“三量提升”,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支撑构建具有首都特色、高端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服务首都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我国提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可控能力,更好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做出北京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提高科技创新转化效能,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融合提高新业态活力,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促进区域协同开放提高产业链韧性弹性,促进制造能力和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坚持创新引领不动摇。全面对标全球产业创新前沿,着力发展引领技术创新、带动能力强劲的行业,加快培育掌握核心竞争力和重要知识产权的全球顶尖企业,主动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前沿技术,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坚持京津冀产业协同不动摇。立足京津冀全局谋划产业布局,增强与天津、河北的全面深度联动,促进三地产业链共建、供应链共享、价值链共创,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朝着更加均衡、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坚持高端智能绿色不动摇。保持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力,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以更高、更优标准推动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业,巩固高精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节能减碳和绿色发展,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不动摇。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于高精尖产业体系构建全过程,建设更高水平、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安全可控,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把握发展主动权。  (三)发展目标  2025年主要目标: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医药健康等为新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新名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产化配套比重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发展更加显著,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2035年远景目标: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基本实现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首都特点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更加成熟,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保持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能力,广泛形成智能、绿色生产方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三、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新体系  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和变换发展赛道机遇,培育跨界融合、协同共生的新业态 促进产业上下游贯通,构建研发、制造、服务等各环节联动迭代的新链条 强化数字化赋能,打造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新范式。积极培育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  (一)做大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  以聚焦前沿、促进融合为重点,突出高端领域、关键环节,扶持壮大一批优质品牌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布局海淀区、朝阳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5万亿元。  (1)人工智能。以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重点,构筑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高地。支持“卡脖子”攻关,全面突破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 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中心、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平台 力争在数理与数据融合、类脑智能模型、新型机器学习、可解释人工智能等方向跻身国际前列。支持“数据集”生产,建设数据生产与资源服务中心、数据专区,推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高价值数据开放,引导社会单位通过数据交易、组建联盟等方式共享数据集。支持“引领性”示范,建立测试评估机构,提升人工智能标准化能力 推动城市运行、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民生、智慧教育等领域示范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发展示范企业。发展“深融合”产业,建设国家人工智能赋能中心,推动应用牵引创新 发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业态,培育3家左右人工智能+芯片、人工智能+信息消费、人工智能+城市运行的千亿级领军企业,推动产业生态链基本完善 建设原始创新聚集区、示范应用先行区、先进制造前沿区、特色发展实验区和创新提升拓展区。加大“强支撑”保障,建设人工智能产业中心、应用中心、产业联盟及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验室 依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人工智能北京共识》等伦理安全规范落地,支持建设我国首个人工智能治理公共服务平台,争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典范。  (2)先进通信网络。推进先进通信网络产品及关键部件研制与示范应用。支持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朝阳园等区域,实施5G核心器件专项,加快5G大规模天线系统、射频芯片及元器件、滤波器、高端模数/数模转换器等研发及产业化,提升中高频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推动5G中高射频器件产业创新中心和研发制造基地建设 前瞻布局6G(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关产业,抢占6G标准高地,发展6G网络架构、高性能无线传输技术、网络覆盖扩展与天地融合技术等方向,研制6G、卫星通信网络系统等前沿产品。  (3)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以提升能级、联动发展为重点,形成关键原材料、关键工艺设备和高端驱动芯片的上游产业集群,并向智能终端、超高清电视和汽车电子等下游产业贯通。支持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大兴新媒体产业基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推进北京超高清视频制作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北京超高清电视应用创新实验室建设 研发4K/8K超高清视频摄录设备、编辑制作设备、编解码设备 提前布局8K技术标准,加快8K超高清视频制作技术研发。提高新型液晶材料、柔性显示薄膜等配套能力,研发8K显示驱动芯片、编解码芯片、SoC芯片(系统级芯片)、3D结构光摄像模组、图像传感器等核心元器件,突破Micro LED(微米发光二极管)、高亮度激光等新一代显示技术。支持超高清视频与5G协同发展以及在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的示范应用。  (4)产业互联网。以发展基于行业知识和自主技术的行业细分平台为重点,打造新平台型企业群体。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面向特色场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跨行业跨领域平台迭代升级与服务优化 壮大服务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在协同办公、产品采购、智慧居住等细分领域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平台。鼓励产业互联网技术创新,推动智能传感器、边缘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工业芯片等基础软硬件研发 加强机理模型、先进算法及行业数据的验证迭代 支持建设低代码开发平台,培育优质工业APP(应用程序),推进产业互联网开源生态体系建设 支持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产业互联网融合开发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展测试验证和商业化推广。建设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搭建典型应用场景,围绕供应链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实现设计、检测、制造等单元的网络化组织,形成跨区域跨主体的协同生产体系。  (5)网络安全和信创。以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为载体,加快企业集聚和龙头企业培育,重点布局海淀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区。加快突破高性能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以及智能设计与仿真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工业软件核心技术,优化国产软硬件集成适配、工业软件标准和测评机制,构建安全可控的软件生态体系。发展自主安全芯片,突破国产CPU技术短板,开展工业控制芯片、汽车芯片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发展国家可信技术创新与应用平台,突破密码、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等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发展操作系统安全、新一代身份认证、终端安全接入等新型产品和服务,开发网络空间主动防御与保障等应用平台。  (6)北斗。以完善北斗产业生态为目标,组建北斗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全国领先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高水平、国际化、智能化的北斗产业创新基地,打造北斗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集聚发展的核心枢纽。鼓励北斗与5G、物联网、地理信息、车路协同、无人系统等技术融合创新应用,建设“北斗+”和“+北斗”重大应用场景,提升北斗应用的产业赋能和综合服务能力,探索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应用,培育综合时空信息产业生态。  (7)虚拟现实。重点布局石景山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园,做优做强“虚拟现实+”产业。支持发展近眼显示、渲染计算、感知交互、网络传输、内容制作等关键细分领域 发展面向5G的云化终端与轻薄化光学终端器件、内容生产工具 持续丰富虚拟现实产品及服务供给,支持文化娱乐、工业互联网、新零售等应用服务 强化虚拟现实与5G、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2.医药健康  发力创新药、新器械、新健康服务三大方向,在新型疫苗、下一代抗体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方面构筑领先优势,推动医药制造与健康服务并行发展。北部地区重点布局昌平区、海淀区,南部地区重点布局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2025年医药健康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万亿元,其中医药制造达到4000亿元。  (1)创新药。以MAH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全面实施为契机,完善CRO(合同研究组织)、CMO/CDMO(合同生产组织/合同研发生产组织)等平台服务体系,推动重点品种新药产业化。推进多联多价疫苗和新型疫苗研发及产业化,布局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疫苗研发生产体系 建设抗体药物产业化平台,支持抗体药物新靶点和新适应症的产品开发,布局新兴抗体药物研制 搭建基因编辑平台,加快间充质干细胞、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溶瘤病毒产品、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产品研制 加速研发治疗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发展首仿药和高端仿制药 持续推进中医药经典名方、制剂工艺和新剂型开发 支持特殊人群临床短缺药物、高端制剂和给药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疫苗新品种产业化生产基地、大分子抗体药物生产基地、大分子生物药CDMO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  (2)新器械。聚焦高值耗材、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体外诊断、生命科学检测仪等领域培育一批国产标杆产品。支持生物可吸收支架、心脏起搏器、骨科材料、神经及软组织功能修复材料等高值耗材研发 发展以超导磁共振为代表的高端影像设备,鼓励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影像设备产业化,推动磁共振成像、数字平板放射成像系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口腔锥束CT系统(断层扫描系统)等升级换代,搭建医学影像大数据云平台,研制手术机器人等创新产品 推动即时检验系统等体外诊断产品及试剂升级换代,加强体外诊断设备、检测试剂和数据分析系统的整合创新 支持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新型分子诊断仪器等生命科学检测仪。  (3)新健康服务。推动医工交叉创新融合发展,建设集“医教研产用”于一体的生命科技创新平台型医院 发展互联网医疗,“智能+”健康管理、医疗人工智能、数字化中医诊疗等服务业态 率先推动应用5G、人工智能的心脑血管重大疾病防控、智能可穿戴监测、急救诊断、辅助诊断等场景落地 培育美丽健康产业,支持医药健康创新技术向个性化美容健康领域延伸。  (二)做强“北京智造”四个特色优势产业  1.集成电路  以自主突破、协同发展为重点,构建集设计、制造、装备和材料于一体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淀区、顺义区,力争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  (1)集成电路创新平台。以领军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建立国家级集成电路创新平台 支持新型存储器、CPU、高端图像传感器等重大战略领域基础前沿技术的研发和验证,形成完整知识产权体系。  (2)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布局海淀区,聚力突破量大面广的国产高性能CPU、FGPA(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DSP(数字信号处理)等通用芯片及EDA工具(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研发和产业化 面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互联网、超高清视频等领域发展多样化多层次行业应用芯片 支持技术领先的设计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建设产业创新中心。  (3)集成电路制造。坚持主体集中、区域集聚,围绕国家战略产品需求,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区建设先进特色工艺、微机电工艺和化合物半导体制造工艺等生产线。  (4)集成电路装备。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北京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园,建设国内领先的装备、材料验证基地,打造世界领先的工艺装备平台企业和技术先进的光刻机核心部件及装备零部件产业集群 加快完善装备产业链条,提升成熟工艺产线成套化装备供给能力以及关键装备和零部件保障能力。  2.智能网联汽车  坚持网联式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推动车端智能、路端智慧和出行革命,加速传统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转型。重点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房山等区,培育完备的“网状生态”体系,持续扩大高端整车及配套零部件制造集群规模,支持上游汽车技术研发机构开展前端研发、设计,鼓励汽车性能测试、道路测试等安全运行测试及相关机构建设,建设世界级的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孵化基地。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L2级以上)渗透率达到80%。  (1)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等区域为重点,聚焦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新兴技术领域,支持多品种、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推动传统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加速提升汽车智能化渗透率。继续加快现有新能源整车项目建设,引进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推动北汽集团在京落地新款车型项目,实现汽车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  (2)智能网联设施和关键部件。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深入推动车路协同技术路线在京落地实践,探索车路功能最佳耦合,搭建并开放应用场景,完善智能网联汽车配套体系。在全球率先实践网联云控技术方案,规划建设“车路云网图”五大支撑体系,部署智能化路侧感知及通讯基础设施,打通技术和管理关键环节,形成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引导企业在技术路线上采用一体化解决方案,建成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 突破先进传感器、车规级芯片、自动驾驶车控和车载操作系统、智能计算平台、车载智能终端、汽车开发工具等领域关键技术,推进全固态电池等动力系统技术提升,提高新型电池、电机、电控和能量管理系统等关键部件配套能力 发挥整车企业牵引作用,加快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做强零部件供应链体系。  (3)智慧出行服务。按照“需求牵引、融合发展”的思路,丰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打通场景与数据连接,挖掘场景数据应用价值,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研发验证。鼓励经过充分验证的智能网联汽车在政策先行区率先开展试运行及商业运营服务,通过示范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  3.智能制造与装备  以“优品智造”为主攻方向,全面增强装备的自主可控、软硬一体、智能制造、基础配套和服务增值能力,以装备的智能化、高端化带动北京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重点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昌平、房山等区,力争到2025年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万亿元,其中智能装备部分达到3000亿元。  (1)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装备。智能机器人领域聚焦构建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四大整机加关键零部件的“4+1”发展格局,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机器人产业生态。重点发展骨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纳米、外骨骼等医疗健康机器人,警用、消防、空间/水下/核环境作业等特种机器人,柔性力感知、仿生柔性交互等协作机器人,智能停车AGV(自动导引运输装备)等自主移动机器人。突破仿人/仿生机器人前沿技术,提高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精密减速器、传感器、编码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自动化成套装备领域促进高端数控机床、传感与控制系统、检测与装配设备等自主研发与产业化。  (2)智能专用设备。提高新能源、科学仪器、应急救援、文物保护等细分领域智能专用设备供给能力。重点布局昌平能源谷、怀柔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发展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发电机高性能控制技术和基于大数据的风电场群智能运维装备 建设国家级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聚焦光电、质谱、真空、低温等领域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展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 开发新型应急指挥通信、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专用紧急医学救援、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获取与抢险救援等应急装备 研制基于物联网的馆藏文物预防性监控与保护装备、文物无损便携专用检测分析设备
  • 超5000亿元!建设P3实验室/打造IVD产业基地等,河南发布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用生物经济引领未来产业发展!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生物经济涉及面广,覆盖较多产业领域。为满足群众“医”“食”“美”“安”的新需求,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河南省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点击查看原文件,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十四五”末生物经济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左右的目标,并明确了:  构建国内一流的生物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构建系统化的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构建严密高效的生物安全防范保障体系四大主要任务,确定了: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重点产业提质工程;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四大重点工程。“网订店取” 非处方药有望送到家  打造郑州新乡生物联动发展的经济核心区  “一核、五基地”的主体产业布局、5000亿元的生物经济增加值、推广非处方药“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便民服务、高校建设P3实验室… … 昨日,记者从省政府获悉,我省发布《河南省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详细阐明我省生物经济的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四大体系与四大工程。  “十四五”末,生物经济增加值超5000亿元  依据河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域特色,《方案》明确,我省着力构建以“一核、五基地”为主体的产业布局,“一核”即郑州和新乡联动发展的生物经济核心区,“五基地”即洛阳、濮阳、南阳、商丘、周口等5个生物经济基地,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优势的生物经济,形成核心带动、基地支撑、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生物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其中,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十四五”末生物经济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左右,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材料和生物制造等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此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集群发展成效明显,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国家生物经济先导区建设初见成效。  明确生物经济领域四大重点工程  《方案》还明确了我省在生物经济领域的四大重点工程。  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方面,新增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研发转化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实现原料药绿色制造、儿童用药制剂、新型疫苗和新型抗体药物制备等技术突破。  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方面,支持郑州、新乡依托生物医药基础雄厚、科研院所集中等优势,打造研发与应用深度交融、引领和示范带动明显、具有国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  重点产业提质工程方面,着力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协作配套的生物经济产业生态。  发展环境优化工程方面,统筹利用各级各类相关财政资金支持生物经济发展,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加大对生物经济领域相关科技创新和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等。  明确四大体系重点任务——发展生物经济,河南下一步怎么干?  《方案》从生物科技创新体系、现代生物产业体系、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生物安全防范保障体系4个方面,明确了我省下一步发展生物经济的重点任务。  强化生物应用研究,支持企业打造生物创新领域“单项冠军”。具体来看,《方案》提出,要构建国内一流的生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生物产业基础和应用研究,瞄准临床医学与健康管理、新药创制、合成生物学、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生物育种、可降解材料和生物安全等前沿领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建设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成果转化平台。  打造全国最大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生物经济新业态。《方案》明确,要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生物农业方面,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建设,优化完善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体系。完善生物育种安全追控和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国际领先研发水平的生物育种研究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生物种业企业(集团),打造千亿级生物育种产业集群。发展生物经济新业态方面,《方案》提出,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医学和健康大数据资源,发展智能辅助决策知识模型和算法,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决策支持。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药品、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药品追溯体系。积极发展“互联网+卫生健康”,推广非处方药“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便民服务。  加快建设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方案》提出,我省将构建系统化的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其中,要加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普查、系统收集保存河南农业种质资源,加大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收集力度,组织开展资源登记,实行统一身份信息管理。完善分类分级保护名录,加快建设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统筹布局农业种质资源中期库、短期库,分类布局保种场、保护区、种质圃,分区布局综合性、专业性基因库,实行农业种质资源活体原位保护与异地集中保存。加快推进“中原农谷”建设,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加快建设P3实验室,加强重大疫情预警防控。《方案》提出,我省要构建严密高效的生物安全防范保障体系。支持郑州、新乡等适度超前部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统筹布局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推动省内行业优势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建设P3实验室,提升生物安全体系基础支撑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预警防控,构建生物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健全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加强基层监测站点建设,完善口岸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端口发现能力,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建立健全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能力保障,健全流行病学及疫情溯源调查队伍,切实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 中国最大新能源产业基地正在酒泉崛起
    我国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正在甘肃酒泉崛起。在7月9日开幕的2010中国(酒泉)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上,甘肃省酒泉市市长康军宣布,到2020年左右,酒泉将建成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段,是古代“飞天”的故乡、神州飞船的摇篮,其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辖一区两市四县。酒泉风能资源丰富,储量达1.5亿千瓦,可开发量4000万千瓦,境内的瓜州被称为“世界风库”,玉门被誉为“世界风口”。2009年,酒泉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并正式启动建设。酒泉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300小时,仅次于西藏地区,是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场的理想区域。   近两年来,在甘肃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酒泉以“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为契机,把未来30年作为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风电促网架建设、以风电促调峰电源建设、以风电促装备制造的发展思路,整体推进风电、光电、调峰电源、电网建设、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截至6月30日,已建成风电装机380万千瓦,今年年底可累计建成516万千瓦,光电装机今年年底可累计建成4.3万千瓦,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作为“国家风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29家,完成投资175.3亿元,风电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64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0%。   今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构建酒(嘉)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的目标,酒泉制定了新能源产业规划,预计到2020年,酒泉风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光电装机将达到10000兆瓦,调峰煤电装机将达到1360万千瓦,风电装备制造业将达到2000套、300万千瓦的配套水平,电网输出将达到4000万千瓦。届时,酒泉也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另据介绍,本次博览会上,签约项目已达83个,签约额815亿元。
  • 中组部、科技部等专家参观北京纳克产业基地
    8月25日,来自中组部、科技部、国资委、清华大学等多家部委及科研院所的30余名领导专家参观了北京纳克永丰产业基地。北京纳克副总经理蔡宏斌,纳克海淀仪器分公司副总经理王蓬陪同参观并详细讲解了纳克目前的产业情况,以及在中国钢研各业务板块中的重要地位。纳克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无尘生产线以及多种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产品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纳克公司副总经理蔡宏斌陪同参观纳克公司永丰产业基地
  • 首批41个项目入驻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
    8月29日下午,首批41家入驻企业分别与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管委会正式签约。这标志着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企业入驻工作全面启动。市领导薛恒、王力威、李士伟、徐涛出席签约仪式。   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5月31日开工奠基,截至8月中旬共洽谈推进项目110个,总投资达45亿元,已确定有65家企业入驻产业基地并达到入驻条件。拟定首批入驻产业基地企业48家。   这次集中签约入驻的41个项目,总投资额达到6.2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1个,丹东域外项目26个,域内项目4个。其主要产品涉及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电子与电工测量、各类专用仪器仪表等六大类上百个品种,有20家企业持有30项专利。这些项目的入驻,将对加快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我市仪器仪表主导产业,拉长仪器仪表产业链条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当天的签约仪式会场,临港产业园区(合作区)还设立了咨询区,向入驻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市领导表示,今后,产业基地要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协调好与职能部门的关系,提前介入、主动服务、跟踪管理,切实解决好企业入驻过程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确保签约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相关新闻:   41家企业正式入驻 总投资6.2亿 “仪器仪表”加速度   台商与丹东市洽谈近百个项目 仪器仪表位列其中   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优惠政策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