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才引进计划

仪器信息网人才引进计划专题为您整合人才引进计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人才引进计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人才引进计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人才引进计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人才引进计划话题讨论。

人才引进计划相关的资讯

  • 中央决定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措施,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和更宽的胸襟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意见》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情况下,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需资源。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 《意见》提出,要分层次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在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部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创业机制,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做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同时,制定实施专项计划,重点引进本行业本领域发展急需和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研究制定实施本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要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推出一批特色项目,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意见》强调,要坚持重在使用,切实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条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破除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充分理解、充分信任、热情关怀、放手使用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环境和氛围,努力做到待遇招人、事业留人、情谊感人、服务到人,使他们能够全力以赴地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做出成绩。 《意见》提出,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体制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 “千人计划”已引进2263名海外高端人才
    中国自2008年起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即“千人计划”),目前已引进各领域高端人才2263名。   作为中共中央联系留学人员的职能部门、“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工作指导部门,中共中央统战部7月25日邀集高校、科研院所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就“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问题”与财政部座谈交流,会中透露上述讯息。   25日的座谈中,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会见与会者,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出席。通过座谈交流,“千人计划”专家增进了对中国财税体制改革情况和相关政策的了解,并就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政策,结合各自专业和国外经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千人计划”去年1月成立专家联谊会,建言献策是其重要职能。中共中央统战部探索建立起“‘千人计划’专家与政府职能部门对话机制”,为“千人计划”专家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各领域方针政策,更好地发挥建言献策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并已邀请“千人计划”专家与卫生部进行了专题座谈。   中共中央统战部方面介绍,目前,该部正研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千人计划”专家与政府部门对话机制,根据“千人计划”专家的实际需求,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更加广泛地联系和组织“千人计划”专家参加,为“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建言献策开拓更加广阔的渠道。
  • 千人计划5年引进418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ldquo 千人计划&rdquo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5年多来,在中央正确领导和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在海内外颇具声誉的引才计划,在&ldquo 出人才、出成果、出机制&rdquo 等方面成效显著,逐步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引才品牌。   人才项目从2个拓展至7个,借势&ldquo 中国机遇&rdquo   2008年&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启动之初的最初考虑,是用5&mdash 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随着形势发展,&ldquo 中国机遇&rdquo 越来越为世界所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希望回国(来华)工作。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分析研判形势,及时调整引才计划,以更大力度吸引&ldquo 高精尖&rdquo 人才回国 同时将初期的创新人才、创业人才2个项目,逐步拓展到&ldquo 顶尖千人&rdquo &ldquo 短期千人&rdquo &ldquo 青年千人&rdquo &ldquo 外专千人&rdquo &ldquo 人文千人&rdquo 等共7个项目,形成了覆盖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年龄段和梯次配置的引才项目体系。   由于计划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为协调各方力量,集成政策资源,体现国家人才工程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计划实施的组织协调,由19个部门组成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共同推进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因应引才工作需要,人才遴选工作机制不断调整完善,由最初中组部为主、会同相关部门组织评审遴选,转变为中组部牵头抓总、协调推动,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人民银行、国资委、外专局等部门分头负责7个项目的人才遴选和政策落实,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5年多来,&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已经专门配套制定了&ldquo 一个意见、八个办法&rdquo 和《国家特聘专家服务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支持措施,全方位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制度优势:   &mdash &mdash 提升人才政策开放水平。在《出入境管理法》中专门设立&ldquo 人才签证&rdquo ,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ldquo 绿卡&rdquo ,为人才出入境和永久居留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   &mdash &mdash 实行人才优待政策。对全职回国(来华)工作的人才授予&ldquo 国家特聘专家&rdquo 称号并颁发证书。中央财政为引进人才提供每人50万&mdash 100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并设立财政专项,根据人才到岗情况据实拨付。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险、住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   &mdash &mdash 建立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机制。在部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园区建立112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北京、天津、浙江、湖北4地建设&ldquo 未来科技城&rdquo ,加大人才投入、使用、激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力度,为引进人才打造事业平台。   引进人才48%分布在企业一线,助推&ldquo 中国创造&rdquo   截至目前,&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已分10批引进了4180余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他们回国(来华)后,在科研、教育、产业创新等各个领域积极发挥作用,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学技术成果,推动了&ldquo 中国创造&rdquo 。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计划入选者主体来自美、英、德、日、加拿大等科教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科技创新者研究水平大多居于国际前沿,科技创业者大多掌握转化和产业化成熟度较高的科技成果、自主专利或具有丰富的跨国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的人才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3名、发达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46名、正教授1430余名,引进的正教授远远超过1978至2008年30年间引进数量总和。   在&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带动下,各省区市先后实施地方引才计划,如北京&ldquo 海聚工程&rdquo 、江苏&ldquo 双创计划&rdquo 、浙江&ldquo 省级千人计划&rdquo 等,与教育部&ldquo 长江学者计划&rdquo 、中科院&ldquo 百人计划&rdquo 等部委引才计划一起,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的引才格局,带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国潮。2008年至今,留学回国人数76.32万,年均增长30%以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ldquo 庞大的海外留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中国创新的主力军。&rdquo   &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专家长期工作在国际科研前沿,回国后加快了我国与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对接。据不完全统计,&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专家回国(来华)后发表重要文章和专著4416篇(部),其中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论文50余篇 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2886项,经费总额152.9亿元。《科学》杂志评出的&ldquo 2012年度世界十大科学进展&rdquo 中,&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专家作出重要贡献的就有3项。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政国和上海交通大学杨海军参与ATLAS组实验,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ldquo 上帝粒子&rdquo 作出直接贡献,成果列&ldquo 十大进展&rdquo 之首。清华大学施一公在细胞凋亡机理方面连续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拓扑量子纠错研究并获2012年&ldquo 国际量子通信奖&rdquo 。浙江大学陈骝因在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的开创性贡献被美国物理学会授予2012年度&ldquo 麦克斯韦奖&rdquo 。一大批专家回国后持续跟踪本专业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科研动向,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学成就,对提升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突出&ldquo 按需引才、以用为本&rdquo 导向,注重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ldquo 十二五&rdquo 时期战略新兴产业倾斜,引进人才中近48%分布在企业一线。他们发挥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专利、熟悉国际市场环境和运作规则的优势,有效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实力,显著提升我国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实力。   带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ldquo 海归潮&rdquo ,唱响&ldquo 中国声音&rdquo   &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的深入实施,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出了&ldquo 中国声音&rdquo 同时,带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归国潮,加速了国内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受到国内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ldquo 千人计划&rdquo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梯次引进和建设,在大力引进知名教授、专家的同时,2010年又启动实施&ldquo 青年千人计划&rdquo 项目,旨在从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在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取得博士学位、40岁以下、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人才。3年来,&ldquo 青年千人计划&rdquo 已全职引进1116名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这批人选回国不久即展现良好学术潜力,被学界誉为&ldquo 中国未来的院士群体&rdquo 。中国科技大学32岁的陈宇翱获2013年度欧洲物理学会&ldquo 菲涅尔奖&rdquo 清华大学的刘云浩获国际计算机协会ACM主席奖,成为第一位获此奖的华人&hellip &hellip &ldquo 青年千人计划&rdquo 的实施,储备了一批富有潜力的青年人才。   银监会、证监会引进专家担任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相关职务,在影子银行监管、新兴市场资产管理等重大改革中积极实现我国利益主张 中国移动引进专家大力推动TD&mdash LTE成为4G国际主流标准,为我国通信产业发展占据有利地位 清华、北大引进的国际知名学者积极促成力学、数学等重要国际性学术会议在我国召开,提高相关学科的国际地位&hellip &hellip 一些&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专家曾在国际组织特别是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熟悉相关领域国际规则,他们回国后努力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科技界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ldquo 鲶鱼效应&rdquo 带来的变化是多重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领衔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实行&ldquo 科学家为主&rdquo 的管理机制,几年间实现了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双丰收,成为国内科研机构改革的&ldquo 试验田&rdquo 。北京中关村推出&ldquo 1+6&rdquo 新政,浙江推动民企成为引才主体,江苏、广东等地设立&ldquo 海归&rdquo 创投引导基金和创业服务中心,陕西推出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措施,上海建立海外人才&ldquo 一站式&rdquo 服务窗口&hellip &hellip &ldquo 千人计划&rdquo 鼓励地方部门和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实行新人新策、特事特办,支持他们在人才和科研机制上大胆突破、先行先试,探索了一条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开发利用国际人才资源的新路子,促进了国内人才和科研体制机制创新。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按照党中央&ldquo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rdquo &ldquo 以更大力度推进&lsquo 千人计划&rsquo &rdquo 等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以更宽的视野和胸襟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不唯地域,开发人才不求所有,使用人才不拘一格。海外引才工作将从&ldquo 以引为主&rdquo 转为&ldquo 引用并重&rdquo ,让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 生物医药领域“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座谈会在京召开
    2011年3月2日,“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在京召开生物医药领域“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座谈会。   为顺利启动实施专项“十二五”计划任务,进一步明确我国新药研发战略,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按照专项第一行政责任人、卫生部副部长刘谦同志的要求,会议邀请了20余名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千人计划”引进人才进行座谈,围绕国际新药研发趋势和我国重大新药创制的研发战略、专项的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和关键技术瓶颈、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与品种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研讨,对专项组织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专项技术总师桑国卫院士出席座谈会,他表示专项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凝聚和用好高层次人才,创造相关条件,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同时希望大家能够紧跟国际药物研发前沿,更多的参与重大专项的指南编制、评审、立项以及验收等工作。   会议由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卫生部科教司司长何维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社会发展科技司等单位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
  • 我国“外专千人计划”已引进外国专家94名
    我国“外专千人计划”实施以来,目前已完成三批申报评审工作,共有94名专家入选。   记者1月15日从全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外专千人计划”全称是“千人计划”高层次外国专家项目,于2011年8月开始实施,目标是围绕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需求,利用10年左右时间,引进500至1000名高层次外国专家,每年引进50至100名。   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介绍,“外专千人计划”引进外国专家主要集中在工程材料、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都是我国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他还介绍说,去年我国审批各类专家项目1万多项,聘请外国专家3.5万多人次。   张建国表示,今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将继续统筹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引智工程,大力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同时探索通过市场化方式,与世界上更多的高层次专家组织、国际猎头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开发利用国外高层次智力资源。
  • 230位海外人才进入青年千人计划面谈环节
    230位海外人才进入青年千人计划面谈环节 入选者每人50万生活补助,3年100-300万科研经费补助   7月13日,“青年千人计划”评审平台公布消息,经同行专家通信评审,230位“青年千人计划”申请人进入拟于8月初举行的面谈环节。目前,“青年千人计划”评审平台已通知入围面试的申请人及用人单位。   2010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通过了《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青年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计划从2011年开始,每年引进400名左右海外优秀青年人才,至2015年共引进2000人。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给“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使他们潜心开展科研工作,由中央财政给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每人50万元的生活补助、3年100万-30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 其他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参照“千人计划”现有政策执行。   “青年千人计划”的申报对象,目前主要面向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周岁 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 申报时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 为所从事科研领域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为该领域学术或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对博士在读期间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应届毕业生,或其他有突出成绩的,可以破格引进。   该计划要求,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海外人才须全职回国、来华工作,并主要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含转制科研院所)工作。   “青年千人计划”的申报评审将由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平台,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指导下开展。据悉,第一批“青年千人计划”申报工作于今年2月底结束,约1100人申报。
  • “万人计划”开始实施 将更大力支持国内人才
    扶持国内人才的“万人计划”目前已开始实施。9月2日,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在京向南都记者证实,“万人计划”将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相对应,以更大力度支持高端人才国产化。   “万人计划”针对国内的专家学者,而非留学人员,这与已实施4年的“千人计划”将实现有效互补。2008年底开始实施的“千人计划”面向海外留学人员,目前已分7批引进2263名海外高端人才,其中创新人才1818人,创业人才445人。但执行中也呈现出人才地域分布不均、用人不力等状况。   而“万人计划”则能有效弥补此缺陷。据中组部会同有关部委制定的实施方案,“万人计划”将高层次地覆盖国内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大领域、创新和创业两大类型的一流人才,意在通过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支持一批拔尖人才,培养一批领军人才,造就一批杰出人才。   据王晓初透露,在资金、政策等扶持力度上,“万人计划”与“千人计划”保持一致,但规模则更为庞大。“主要是因为国内人才、专家更多”,王晓初解释。
  • 高校人才引进看“帽子”:是否“四青”,待遇天壤之别
    人才都有“帽子”,那没有“帽子”的算什么呢?  37岁的陆涛(化名)今年暑假奔走于沪上多所高校,打听人才引进的流程和相关待遇。这位任教于京城一顶级名校的年轻学者正考虑跳槽。“我头上没有‘帽子’,在我们这样的大学,有‘帽子’的才称得上人才,没‘帽子’的简直有点不是人了。”  陆涛所说的“帽子”,指的是目前中央各部委和单位出台的形形色色的人才计划。从中组部的“千人计划”、“青年千人”到教育部的“长江学者”、“长江青年”,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青”、“优青”以及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初步统计,约有20多种,不一而足。  对接即将启动的“双一流”建设计划,各地纷纷推出建设高水平大学或一流学科建设的方案,与之勾连的就是人才引进大战已经提前打响——  这无形中让一些学者焦虑不已,有“帽子”的身价倍涨,没帽子的今后咋办?  有没有“帽子”,待遇“天壤之别”  陆涛这次来上海高校打听,得到的答复让他哭笑不得。  一所高校分管人事的负责人给他出了主意:“先回去,尽快弄顶‘帽子’后再来。”因为,如果弄不到“帽子”,就不符合该校引进人才的“硬杠杠”,享受不了引进人才的待遇。即便勉强“转会”成功,一年的薪资也只有10多万元,待遇还不如陆涛目前所在的北京某高校。  可陆涛说,他之所以考虑到上海发展,就是希望在这里解决“帽子”问题。  有“帽子”学者和没“帽子”学者之间的待遇差距,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薛宇的话来说,现在简直是“天壤之别”。  以武汉地区几所重点高校为例,普通的教授招聘,科研启动经费一般不超过100万元。可如果入选的是“青年千人”,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科研启动经费,都至少可以翻番,有时甚至可以翻几番,例如启动经费有的可以达到500万以上。而如果引进的是国家“杰青”,那么无论是年薪还是科研经费都会更高。  就在去年,东莞理工学院就曾开出高价全球揽才,其中,对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给出基础年薪130万元,住房补贴250万元的优厚待遇。  据悉,由于“青年千人”能够从国家直接获得较多的经费,因此虽则建设“双一流”的战鼓擂响,许多高校目前出台人才引进计划,甚至只考虑招聘头上有“帽子”学者。  38/40岁和45岁,成为两道“分水岭”  有“帽子”的人才身价倍增,无形中让一些目前还没有拿到“帽子”的学者压力陡增,“奔四焦虑”和“45岁焦虑”随之开始蔓延。因为,高校目前公认的几大高级别的人才计划,对申报者的年龄都有限制。比如,  国家“青年千人”申报者年龄不超过40周岁   申报国家“优青”的,一般男性不超过38周岁,女性不超过40周岁   申报“长江学者”,理工科领域一般不超过45周岁(人文社科类不超过55周岁)   申报“青年长江”,理工科不超过38周岁(人文社科类不超过45周岁)  从年龄轴来看,38/40岁和45岁,是能否成为“人才”的两道分水岭。  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年龄焦虑”,实际上和学界公认的“帽子链”评价体系有关。  薛宇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位负责人曾披露过一些数据并指出,自国家“杰青”评审启动后,近年来入选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的院士,绝大多数都是国家“杰青”获得者。这位负责人的本来意图应该似乎想说明国家“杰青”项目对科学家成才很有帮助,但传到学界的信号却无形中有了偏差。更多学界人士对此的解读是,今后想参评院士,先要拿下国家“杰青”。而由于国家“杰青”竞争激烈,所以2012年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推出“优青”项目后,学界中人又揣测,先要申请并拿下“优青”,这就相当于在“杰青”的路上排上了队。  就在今年8月4日,国家基金委公布2016年度国家杰青基金建议资助名单。此后,学者喻海良就把他的新观察写入其在科学网的博客:今年的国家“杰青”中,有接近一半是“四青人才”的成员。  所谓“四青”,就是目前“国家千青”、“优青”、“青年长江”、“万人拔尖”四大人才计划的统称。  但他认为,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国内对优秀人才持续资助,让强者更强。  正确看待“帽子链”现象,不妨多一些淡定  在一些学者看来,如果“帽子链”的说法可以成立,那么与之相应的另一种“倒推逻辑”也可以成立:如果一名学者45岁前没有入选高级别的人才计划,那么就意味着在学术这条路上基本没有机会再出头。  “现在的一些高校,有部分教师甚至学院院长认为,一名学者到45岁还没有拿到帽子的,基本就该急流勇退、靠边站了。”沪上一所985高校的科研处处长谈及这一点,很是感慨。  从他手中的一些统计数据看,该校过去几年承担的863、973国家级课题,真正挑大梁的学者,很多人的年龄都超过45岁。  毫无疑问,这批年龄在四、五十岁,有学术经历、人脉和一些项目管理经验的学者是今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主力。“如果任凭‘45岁焦虑’蔓延,打击这部分学者的积极性,那么最后遭受损失的是学校和国家。”  有学者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国家出台各种人才计划,本来的意图是支持基础研究,让一批年富力强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安心学术。可这些年,学者头上的“帽子”却和职称晋升以及各种评奖挂钩,各大名校也掀起抢“帽子”的竞争,相互攀比“帽子”的数量和等级——显然,这违背了各类人才计划出台时的“初心”。  不过,谈及现在学界上演的“帽子焦虑”现象,薛宇倒表现出乐观、淡定的一面。从国家层面到各地以及各高校,确实都在出台形形色色的人才计划。  “随着‘帽子’越来越多,今后人人都有‘帽子’,结果就是‘帽子’贬值,最后对学者的评价,还是回到学术实力的比拼上。”
  • 第六批“千人计划”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平台引进人选通知
    国科专函〔2010〕23号   各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   根据中组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六批“千人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组厅字[2010]46号)和《关于印发的通知》(组厅字[2010]29号)的有关要求,第六批“千人计划”国家创新项目平台将分为全职项目和短期项目两种类型进行推荐。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标准   (一)申报创新人才全职项目标准   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55岁,引进后全职在国内工作,并符合下列条件:   1.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或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   2.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涉及的重点领域,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或拥有市场开发前景的自主创新产品 或在海外承担过相关的重大项目,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   3.申报人须与用人单位签订意向性工作合同。如系已签订合同或正式到岗的,其合同签订时间须在2010年7月1日之后。   (二)申报创新人才短期项目标准   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55岁,具备“申报创新人才全职项目标准”第1款和第2款规定的有关要求。并符合以下条件:   1.系国家科技、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急需紧缺领域的领军人才或学术技术带头人   2.在国内工作单位固定,有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能作出实质性贡献   3.已与用人单位签订至少连续3年、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2个月的工作合同,并明确合同期内工作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须2011年1月1日之后回国或来华工作。   二、推荐程序   (一)用人单位作为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组织本单位符合条件的拟引进人才填写《千人计划申报书》和有关材料。   (二)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对拟引进人选进行资格审查,组织重大专项总体组提出综合推荐意见,内容主要包括:   1.对申报人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理由、工作和经费安排等意见   2.申报人在国际相关科技或产业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3.申报人拟承担的重大专项任务内容和预期贡献   4.对用人单位在科研团队、实验场地和设施、职务安排及其他工作条件和环境落实情况的意见。   (三)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将综合推荐意见,连同有关推荐材料正式报送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   (四)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根据各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的推荐意见,进行综合评审和平衡,提出引进人选建议,报中央有关部门审批。   三、推荐材料   用人单位推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外高层次引进人选,应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申报长期项目的须填写《千人计划申报书(国家重点创新项目 全职项目)》 申报短期项目的须填写《千人计划申报书(国家重点创新项目 短期项目)》。申报书提交1式3份。   (二)附件(1份),包括:   1.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2.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   3.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工作合同或意向性工作合同复印件   4.在海外任职的证明材料   5.主要成果(代表性论著、专利证书、产品证书)复印件或证明材料   6.主持(参与)过的主要项目证明材料   7.奖励证书复印件。   (三)《申报人其他个人信息表》。   (四)各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分别汇总填写《第六批“千人计划”申报人选情况汇总表(全职项目)》、《第六批“千人计划”申报人选情况汇总表(短期项目)》。   《千人计划申报书》与附件分别装订,其他材料单页报送。有关材料的电子版以光盘形式一并报送。   四、推荐时间和其他要求   1.第六批“千人计划”的推荐受理截止日期为2010年12月31日,请按时将有关推荐材料报送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   2.申报材料应填写完整,不得空项、漏项。申报材料文本请登陆“千人计划”网站(www.1000plan.org)下载。   请围绕重大专项目标及任务需求,结合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严格按照“千人计划”的有关条件,抓紧组织推荐工作。   联系人及电话:   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 58881646、58881505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68511837、68513389   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   二O一O年十二月七日
  • 著名海归学者被曝造假 曾是国家巨资引进人才
    图/哈尔滨医科大学网站   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近日在微博发布消息称,我国“千人计划”入选者王志国因两篇论文造假,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关闭实验室。记者昨晚从该研究所网站获悉,王志国确因学术不端被免去科研权利,其实验室也被关闭。   调查结果论文中图片被篡改   王志国系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药学系教授,我国第四批“千人计划”入选者,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心血管药物研究所所长。   方舟子表示,此消息引自加拿大媒体,是经官方调查后最新公布的处理结果。   记者登录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网站看到,8月10日的报道称,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7月底已对王志国教授的学术研究展开调查,重审所有数据。   报道称,王志国本人曾承认,被撤销的论文中用以说明数据的图片在合成中出现错误,论文其余部分包括结论准确无误,实验结果也可重现。但对于图片问题,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其所关心的问题是所用的图片“是如何被人为篡改”的。   据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官方网站消息,研究所主任Tardif博士在9月2日召开的记者会上介绍,工作人员今年6月发现,王志国两篇已公开发表的论文被相关期刊撤销,经严密调查,专家委员会认定王志国违背研究所的科研伦理标准及其自身作为研究者的职责。   记者登录国际著名生物期刊《生物化学期刊》网站发现,两篇问题论文的查询结果显示“已被作者撤销”。   方舟子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已公布的调查结论有力证明,王志国相关论文确系造假。   当前处罚已被剥夺科研权利   据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官方网站消息,研究所主任Tardif表示,调查报告和参与调查的专家委员名单将予以保密,以继续对此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所决定,立即免去王志国的科研权利及其研究者身份,并关闭其实验室,并要求其同时撤销另外3篇已发表的论文。   据CBC 9月2日报道,王志国此前已获加拿大联邦政府、相关科研机构及协会数百万美元科研经费。调查结果公布后,相关机构已冻结经费,并永久取消其资助资格。   “这是很严厉的处罚”,方舟子说,国外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最严厉的处罚是开除,王志国目前虽未被蒙特利尔大学开除,依然保留教授身份,但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没了实验室,事实上“与开除也差不多了”。   截至昨晚,王志国本人对此处理未予表态。记者联系其所供职的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心血管药物研究所,未能得到回复。   王志国其人   哈医大重点引进海外人才   据国内媒体此前报道,去年8月20日,黑龙江省向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9名特聘专家发放资助资金,除中央资助的每人100万元外,黑龙江省再资助每人50万元,其中就包括中组部第四批“千人计划”入选者王志国。   黑龙江日报集团下属的《家庭保健报》去年9月14日报道称,王志国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个通过“千人计划”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也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医疗卫生行业创新类的“千人计划”引进人才。   哈尔滨医科大学网站显示,王志国为药学院心血管药物研究所所长。其多年从事离子通道分子生物学研究,现任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药学系教授、资深科学家。   介绍称,王志国先后在国际杂志上发表原创研究论文百余篇,是5种国际期刊杂志编委,曾先后获20余项科研奖励,1996年被授予加拿大蒙特利尔伟大公民及青年科学家称号。   说法   应当取消其引进资格   学术打假莫不了了之   针对这一事件,有网友认为,王志国不应入选“千人计划”。方舟子也认为,当取消其入选资格。   "千人计划’评选时,要求在国外有一定职务,并有相应的研究成果。”方舟子说,“既然现在已调查认定他的学术研究有问题,等于之前那些条件已不符合,无论从评选程序角度,还是从学术道德角度,都应取消资格。”   有网友认为,应学习加拿大对于科研造假的惩罚力度。   对此,方舟子表示,对资历较高的科研人员,我国基本不做调查,即使有问题被曝光也大都不了了之。他提到两个相关部门,一是教育部下属的学术建设委员会,二是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虽建立都已有时日,但“从没听说他们做过什么调查,处理过什么学术问题”。   “这件事可看出,国外学术界同样存在学术问题,但一经发现他们会认真调查、严肃处理,才不致学术不端行为泛滥。”方舟子说。   “千人计划”   “千人计划”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简称。我国计划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进2000名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业。
  • 回国的诱惑:揭秘中国最高级别的人才计划
    什么是“千人计划”?什么样的海归才算“人才”?人才回国图什么?海归人才能改变中国吗?   掌管中国高级官员任免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很少如此高调:向海外敲锣打鼓,呼唤高层次人才回国效力。颇像一次大规模的政治动员。   2008年年底的中国,由向来仅负责任命高级官员的中组部牵头,启动了一项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在国家层面,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回到国内发展事业。   有别于以往的“百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以及“杰出青年基金”计划,这是一项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政治级别最高的人才计划——显然,为了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归国,中国政府下定决心要做最大的努力。   国际舆论称之为“高瞻远瞩”。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中国有20多万留学人员学成后留在海外工作,就职于国际知名企业、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取得副教授或相当职务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约有1.5万人。他们大多在35—50岁之间,正处于创新创业黄金时期。   另一方面,中国在20世纪国际性人才竞争中,像世界上其他新兴国家一样,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   这种劣势超乎了想象。   美国《华尔街日报》2010年1月26日报道说,美国有关政府机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在美国拿到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到2007年仍然滞留在美国的比例,中国最高,高达92% 位列第二名的印度81% 位列第三的加拿大55%。   美国《科学》杂志称,清华和北大成为美国博士生来源最多的学校。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一直研究海外人才战略,这位早期归国的海外留学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自1978年以来,中国累计向外国输送留学生、学者共计192万人,回国只有63 万人,回归率不足三分之一,而留美理工科博士毕业生等高质量人才的回国率仅为8%。   1996年,作家钱宁在《留学美国》里写道:在美国,留学生见面时,会相互询问“什么时候毕业?”“找到工作没有?”“买了房子没有?”但绝不会有人问“准备什么时候回国?”如果你跟别人说,你要回国了。对方在惊奇之外,大半会猜想你是在美国混不下去了。   这种局面,或许是当年中国政府恢复留学制度时未曾料想过的。   10年以后,另一位作家凌志军在《中国的新革命》一书中已是另一番描述:就在几年前,他们中间还流行着“傻瓜才回家”的观点,而现在,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还没回国呀”。   这或有文学加工之嫌,但21世纪的中国确已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目光都在投向中国,包括那些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们。   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正在变得更加强大,但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它的改革仍显缓慢而艰难。对于那些立志于推动它变化的仁人志士,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说到底,今后真正能吸引留学人员归国的,不是别的,是发展的机会。”钱宁在书中说。   他们将迎来改变这个国家的最好机会。   揭秘“千人计划”   2010年7月28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70位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到北戴河休假。国务委员刘延东、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前往看望。   这是中国给予知识分子的高级别政治礼遇之一。此前,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曾被邀请参加60周年国庆大典的观礼活动。中组部还特别在中央党校举办了“千人计划”专题培训班,以便“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更好地了解并适应国内的环境。这种努力颇有成效。截止到8月,共有6200人申请加入“千人计划”,入选1510人,其中正教授是前10年引进的20倍。   回国的诱惑   “特殊身份”意味着“无论是创业还是融资,都能有很多好处”   “这是一种荣耀,代表国家层面的认可。”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王亚雄说。王亚雄是“千人计划”第二批引进的人才。“许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希望从制度上明确他们的特殊身份,以利于他们回国创新创业,他们觉得这比报酬、福利还重要。”一位中组部官员透露。作为一种“最高规格”的认可,入选“千人计划”当然是一种荣耀,但又不只是荣耀。“这意味着无论是创业融资或做其他工作,都能有很多好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这样解读。   “背后是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王亚雄进一步解释。但具体到他个人,他倒不愿意透露获得了哪些支持。王亚雄回国之前在美国待了15年,本科学的是化工,博士念的是机械,现在在化工和机械两方面都有事业。此前,王亚雄在戴尔公司工作,主要负责戴尔高端计算机的硬件设计。虽然王亚雄现在的头衔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院长,但他回国的真正目的是创业。   “千人”的烦恼   “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当然,社会上仍然不乏质疑之声,尤其是在学术界。   “目前归国人员中一流人才少,二三流人才多。”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学者这样概括“千人计划”人才引进的成果。“确实,并非所有的先进人才都回来了。例如,大量的理工科高端人才和高端管理类人才还是没有回来。”王辉耀坦言。这当然也在决策层的预料之内。还是在那次内部动员会上,中组部领导表示:引进海外人才可能会引起国内一些人心理不平衡,激起一些大的浪花。但这也是成本。“把他们引回来,当然得要付一点代价。这个代价是值得的。”他说。   国际知名科学家、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施一公2008年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他的全职回国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一定的震动。   他很快被国内树立为典范。受其影响,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人才陆续申请到清华生命科学学院工作。   事实上,回国后,施一公也一直在积极推动“千人计划”人才的引进。   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质疑,他认为,即使(引进)的这些人不是国际上最领先的专家,但也是不错的人才。“还有一些人去了西部……你们愿意去吗?这些人如果在国外做得已经不错了,而他回来又能以点带面改变一个学校、一个地方学术水平的话,难道我们不该支持吗?”在一次会议上,他这样反问。   确实,“千人计划”人才引进到了第三批,广西、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新疆6个省区仍无入选者。   回到内蒙古的王亚雄向《中国经济周刊》抱怨说,“国家层面的推动很有力度,但到了地方缺乏跟踪机制。像内蒙古相对来说滞后一些,跟做得好的地方还是有一点差距。”例如,他的身份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落实。王已经入了美国国籍,根据国家政策,应该给发工作居住证,“但内蒙古这边落实得很慢,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落实,每年都要签证,很麻烦。”   另一位“千人计划”引入的人才也向王辉耀抱怨说,他在美国有很好的工作环境,有上下游及助手配合,结果他回来以后,助手和上下游都没有了,各种表格填来填去,反而出不了什么成果。   “无论是回来搞学术的,还是创业的,都有人反映,国内的整套审批系统依然很繁琐,耗费他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王辉耀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科研经费的划拨,很多是凭关系。例如,你去当(科研项目评定)评委,你所评的那些人都给你打电话,各种领导也会打招呼。“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这些刚回国的人很不适应。”   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的科学家饶毅与施一公曾联合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开批评了国内学术环境的不端: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这些问题部分归结于体制,部分归结于文化。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已经回来的这批人,都立志想要改变这样一种环境。   5月18日,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块海外学人的宣传画十分醒目。   谁最需要国际化人才?   央企的人才困境   全球招聘“招了半天,90%还是内部人才”   国资委是实施“千人计划”的主要责任部门之一。在“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大约半年后,中组部领导曾到国资委做过一次动员讲话。   这位领导在这次讲话中表示,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布局,中国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首先应该在企业,其次应该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当前高校和科研机构确实集中了我国大多数高层次人才,但相比而言,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少得多、弱得多,一些高层次创新人才远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战场。”   “中央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比较明显的差距在创新、在人才,靠创新才能克服困难,靠人才才能长盛不衰。”他说,中央企业要成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      “千人计划”调查:归国人才最怕什么?   2011年上半年,中组部人才工作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对“千人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千人计划”人才(包括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家属、用人单位、国内人才、公众等。   根据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千人计划”实施成效得到被访者的高度肯定。其中,99%“千人计划”人才、92.1%的用人单位领导、88.2%的国内人才认为有必要实施“千人计划”。   “千人”选择回国的主要原因中,“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出力”及“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期,回来发展机会更多”位居前列。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其中,83.2%的创新人才已到岗,67%已开始工作,33%已取得初步成果 86.1%的用人单位对引进的“千人”表示满意 82.8%的创新人才表示国内工作单位适合自己发展。   尽管如此,在这份调查报告中,也暴露了“千人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人才最怕:承诺不兑现   根据受访者反映,创新人才工作条件落实进度较慢。仅17.5%的创新人才表示所在单位已经 “全部落实”,“部分落实”的占40.4%,“正在启动落实”的占32%,还有10.2%表示“落实还有困难”。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千人计划”引才政策有待进一步细化 另一方面是部分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在签约时过高的承诺在后续工作中兑现不了。   与此同时,56.6%的创新人才、36%的用人单位领导、32.8%的国内人才认为“国家没有配套项目和经费,开展工作困难”。 这也是引进人才和用人单位平时反映较强烈的一个问题。   “国家提出的优惠政策很难兑现”、“待遇落实工作不够得力”也是被访者较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人才家属对各项特殊生活待遇的落实情况不够满意。其中,“绿卡、签证”、“子女入学”落实情况得分分别为67.3分和65.1分 “工作安排”、“住房(租房)”和“其他”待遇的落实情况得分均在61—64分之间 “医疗待遇”和“保险”的落实情况得分最低,均在60分以下,处于“不到位”水平。   究其原因,该调查报告分析:一是“千人计划”个别政策原则性强,要使其符合每位引进人才的不同需求有难度 二是有关职能部门的审批环节多、周期长,导致部分人才不太满意 三是一些地方和用人单位服务意识不够,切实为人才排忧解难的主动性亟待增强。   最多的差评:“研究风气不好”   国内的总体环境一直是“千人”最关心的问题。对国内的科研环境,创新人才的评价并不高。 49%的人认为国内“研究风气不好,把很多时间花在学术之外的‘公关’活动上”,45.9%的人反映“科研项目审批不透明,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现象”,40.1%的人坦言国内搞科研“人际关系太复杂,需要花大量时间处理”。   64.9%的用人单位领导和55.6%的国内人才也认为“人际关系太复杂”是国内科研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37.6%的创新人才、35.1%的用人单位领导、50.0%的国内人才、36.3%的公众均认为“在当前科研体制下能力发挥有限”。   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创新人才而言,“科研团队力量弱”以及“科研经费不足”是他们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 对于创业人才而言,招聘合适人才难以及创业资金来源少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生活上,“空气、水污染严重”,“房价过高”和“食品安全”是引进人才及其家属担忧的最主要问题,同时,43.7%的创新人才和20.6%的创业人才对自身及配偶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险问题较为担忧。   基于此,65%接受调查的“千人”最后表示,准备长期在国内工作,30.2%的人持观望态度,4.8%的人明确表示准备再次出国。   该报告表示,中组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引才政策、优化引进人才的工作环境,进一步严格标准、优化程序、提高效率,更好地实施“千人计划”。   百年海归史   第1代   1872年—1875年,清政府送120名12—15岁幼童赴美留学。在这批少年归国后,有不少以后成为清末民初的优秀人才。   代表人物:唐绍仪、唐国安、詹天佑   第2代   光绪初年派出的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   代表人物:严复、刘步蟾   第3代   20世纪初,不少人选择前往日本留学,形成留日高潮。在20世纪头十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达5万人以上。   代表人物:黄兴、宋教仁、廖仲恺   第4代   1907年,美国将部分庚子赔款用作中国办高等教育和招收中国学生留美。1911年中国为选拔和预培留美学生,建立清华学校。此时,除了清华大学派送留学生外,还有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求学。   代表人物:竺可桢、钱伟长、梁思成   第5代   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等人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到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逐步形成全国性潮流。   代表人物:周恩来、邓小平   第6代   1920年5月,苏俄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招收远东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此一时期留学欧洲、苏联的学生,后来绝大部分成为优秀的革命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支柱力量。   代表人物:瞿秋白、刘少奇   第7代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继续向美、英和西欧各国派遣官费留学生,自费留学生也人数迅增。二战后,这批留学生回国时已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熟习现代产业技术的工程师。   代表人物:朱光亚、唐敖庆   第8代   抗战胜利后,很多留学生和学者滞留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老一代科学家们召唤年轻学子回国工作,数千名海外学子慨然归国。   代表人物:钱学森、邓稼先   第9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即决定大规模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派出的1.8万多名留学人员全部回国,无条件地服从分配,成为后来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   代表人物:江泽民、李鹏、邹家华、钱其琛   第10代   海归一词真正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回归时。1997年后的两、三年间,大概有几千名大陆欧美留学生到香港就业。2002年是海归潮的高峰年。这批“海归”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带来了市场和观念。   代表人物:王志东、李彦宏、邓中翰、周云帆、张朝阳、丁磊   按照中央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高层次科技人才要占企业科技人才总量的5%。“目前是3.1%,缺口约2万人。这2万人短期内很难全部由我们自己来培养,引进是一条现实、快捷、有效的途径。”   央企第一次面向海内外招聘,可追溯到国资委成立之前。2001年,中组部首次面向全球招聘神华集团副总经理,被认为是中央直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彼时,国资委尚未成立。   2003年9月,挂牌不到半年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外发出公告,组织6家中央企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7名高级经营管理者。   据媒体报道,国资委会议披露,2001年以来,共8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央企高管,招聘128名高管和1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有媒体统计,2003年以来公示的122名央企高管人选中,51人来自于原企业或原系统内部,占41.8%。57人来自具有国资背景的外部企业,占46.7%。   “什么叫全球招聘?起码你得有一半人是国际上招来的才叫全球招聘,结果招了半天,90%还是内部人才。”王辉耀认为,国资委历年的全球招聘结果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些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出在体制上。“在国外待久的人可能会在文化的融入上有问题,不一定能适应国企的文化环境。但越是这样,就越要不断引入海外人才来改变这个环境。引入达到一定的规模,文化自然就形成了。”   地方的争夺   “光有大楼,没有大师不行”   在“千人计划”的带动下,地方的人才效应或许更明显些。   王辉耀认为,“最明显的是提升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意识,各地官员更重视人才,这种附加的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说到这里,他很激动,因为他写的一本书《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被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专门组织官员进行学习。汪洋说,“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人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研究人才理论。”   在广东的广州和深圳以及全国的许多城市都提出要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但其国际化人才的比例很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国际人口的比例都不足0.5%。这对于一个城市的国际化当然很不利。   “中国的大多数官员已经意识到:中国现在的大楼基础设施都很好了,但光有大楼,没有大师不行,光有硬件没有软件不行。”王辉耀说。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投入了近400亿资金,用于人才发展和引进。全国31个省市区和35 个行业系统已经启动了2778项人才工程,制订实施了本地区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例如,北京市实施了“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上海市启动了“上海千人计划”,广东省实施了“珠江人才计划”,江苏省实施了“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事实上,早在2003年以前,时任江苏省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就曾当江苏的形象大使,先后两次率团专门到韩日、北美地区招聘人才。在招聘过程中,他不仅不遗余力地宣传江苏,而且多次到招聘现场和留学生交谈,鼓励他们回国创业。   王亚雄在江苏设了一个分公司,他明显感觉江苏在海外人才的引进上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   以苏州为例,官方数据显示,苏州人才总量增长率连续9年保持在15%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速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已有3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无锡也推出了“530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30名海外领军创业人)。截至去年,无锡已累计引进海外归国人才超过6000名,落户530企业1200多家。   未来10年、20年,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周围,能不能成为世界上科技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这是一个未知数。   凌志军在研究了李彦宏、张朝阳、周云帆等等那些创造了中关村财富神话的案例后,在《中国的新革命》中预言:未来三五十年,中国一定是海归的天下,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都将是海归。   倘若这个预言可以实现,那是海归的幸运,这个国家也必将为之改变。   2006年,他就在内蒙古创建了一个太阳能和节能设备的企业。但直到2009年,他才作为“千人计划”第二批引进的人才“真正”回到国内。“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公司的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在国外待了那么多年,也确实想创一份自己的事业。”   从硅谷归国的姚宏宇也是入选第二批“千人计划”的人才,2007年回国创业,创建了北京友友天宇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云计算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发展。2009年,他为了申报“千人计划”去了天津。   “这像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能砸到你一块就很不错了。”   但他刚在天津申报成功,北京这边又来找他,“弄得很尴尬。”   在这场人才战略的政治动员中,中央要求各省、区、市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制定本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针对性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地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性,甚至“千人计划”成为地方和部门的政绩工程。   姚宏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成为“千人”之后,相关方面经常会关心一下,例如,中秋节被邀请去开个联欢会什么的。“印象最深的是,给我太太(美籍)解决了五年签证。这样我就不用老跑到旧金山去签证了。”   “但对我创业,没有什么太多特别的好处。”他批评很多人对“千人计划”所持的心态不对,“你本来就是要回来创业的。”   他说,在美国,创业的成本很高,尤其是人力资源成本。国内成本相对较低,“而且相比美国,国内最大的优势是人脉,做生意讲人情。”   王辉耀曾做过调查,那些归国创业成功的海归, 80%的人曾在不同时期参与过起码一个不同的社团、商会、行业组织、校友会、同学会等。这是积累人脉的主要方式。   “但国内最大的问题是,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公司,整体面临信用缺乏。”姚宏宇说,他对国内创业环境最不满的是:无论是政策还是资源,都倾向于支持大公司,而不是他们这样的小公司。   同在2007年回国创业的陈锡源深以为然。陈锡源是播思通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CEO, 该公司是一家移动通信产业软件供应商。此前,陈锡源是总部在美国硅谷的UT斯达康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及首席技术官。   “中组部的承诺都兑现了。”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公司获得了认可,这很好。   “‘千人计划’的效果很好,现在国外的不少人都想回来,但很多找不到合适的机构。”王辉耀说,国家扶持了一批人,形成一种氛围,“这很重要”。   在他对海归回国创业300个成功的案例调查发现,这些人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一般三位以上的海归组成一个创业团队,普遍高学历,其中博士和博士后占了48%,硕士占35%,46%的人为理工专业,27%为经济或工商管理专业,12%为法律或其他人文专业 在高科技领域创业更容易成功,70%来自高科技,20%来自服务业。   “‘千人计划’对国家一定是有好处的。这跟投资一样,投10个有一个成了,那就是成功。引进10个,有1个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是成功。因为人才作出的贡献肯定是不能以量来计的。”姚宏宇对“千人计划”给予了高度认可。   决策层的态度至关重要。在“千人计划”的一次内部动员会上,中组部领导曾有过这样的表述:要有人才投资的概念,还要充分认识到投资高层次人才也是个风险投资,要争取赢,也要宽容“输”。投资人才肯定有投不中的,对投不中的要宽容。实施“千人计划”,“国家层面准备引进2000人,全国总的引进万把人。这万把人中要是能出来1000个真正管用的领军人才,那就不得了。”
  • 首批“上海千人计划”下月起申报 关注四层次人才
    日前,根据《上海市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 (沪委办发[2010]28号),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等就开展第一批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上海千人计划”)申报工作发布通知,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和创业人才。   重点关注四类高层次人才   “上海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分创新和创业两大类。创新人才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创业人才一般应在海外获得学位。引进人才年龄不超过55周岁,应在本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到同 行专家认可,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国(境)外著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知名实验室担任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务的专家学者   (二)在国际知名企业、金融机构、其他相关专业机构和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发展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   (四)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紧缺急需的,具有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专业水平的其他海外高层次人才。   引进人才申报条件要求高   根据通知,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具体分为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企业、金融、航运、文化八大类,每个大类各有相关分类标准。申报人需在2008年1月1日之后回国且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正式工作合同或意向性工作合同时间需在2008年1月1日之后。若申报人每年回国工作时间少于9个月,需说明理由或提出过渡计划。   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技术成果为国际先进或能填补国内空白,具有产业化开发潜力 需有海外创业经验或曾任国际知名企业中高层管理职位,熟悉相关领域(行业)国际规则,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 为所在企业的主要创办人且为第一大股东 企业成立1年以上、5年以下,且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已处于中试或产业化阶段 引进人才作为主要发起人,能够组建一个由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组成的创业团队 引进人才创办的企业符合上海产业优化发展方向,市场化前景广阔。   用人单位12月起可推荐上报   根据通知,12月起由各用人单位进行推荐上报。各类申报书及填写说明可登录 “千人计划”网站(www.1000plan.org)下载。   2011年1月起,九大评审平台将组织聘请若干名海内外领域 (行业)专家,对申报人选进行评审,提出推荐人选建议名单。   2011年2月至3月,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项办公室将聘请业内专家组成顾问评审组,对各平台上报的推荐人选进行综合审核,确定拟入选人员名单,报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小组审批后正式发文确定入选人员名单。
  • 北京“海聚工程”拟引进500余名多海外人才
    北京市将引进5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每位将获得政府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并享受在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方面的特别服务。5月11日,北京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等10家单位联合发布了《“海聚工程”2010年人才引进专项工作计划》。   据了解,该工程共推出529个海外人才需求岗位,其中工作类占到479个,创业类有50个。国有企事业单位提供岗位215个,占了整个需求总量的40.6%,非公经济组织的岗位占到59.4%。   这些岗位主要分布于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大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等,如北工大,同仁、天坛等三甲医院,北京现代、百度公司等企业。其中,又以生物医药、光机电、软件与信息行业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最为旺盛。有关部门同时透露,北京市对于海外人才的要求也很高。如其中要求博士学历的有381个,占全部需求的72%。从年龄上来看,67%的岗位需要40-50岁的人才,体现出相关单位更加注重工作经验和业绩。   据介绍,对入选“海聚工程”高层次人才的人员,北京市将给予每人10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奖励。同时,为其解决好在京出入境手续办理、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还将采取扶持措施支持人才干事业。如教育部门可为其子女入学提供便利服务 政府选定3家医院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定点服务医院,并为他们开通绿色服务通道 公安局还将为他们办理2至5年的多次入境F签证。海外学人中心为每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配备了1名服务专员,人才只需提出服务需求,就将由服务专员全程代办。   据了解,《“海聚工程”2010年人才引进专项工作计划》将在市人社局网站(www.bjp.gov.cn)与北京海外学人网(www.8610hr.cn)上发布。海外人才可以与相关用人单位联系,实现双向选择。
  • 中科院未来5年将引进培养近万名优秀人才
    9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启动实施“中国科学院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据了解,作为国家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高地,中国科学院计划在未来5年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支持领军人才600名,引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600名,培养造就优秀支撑和管理人才600名,培养支持青年创新人才6000名,吸引和资助1500名海外优秀学者和外国科学家到中科院工作。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科院将按照“坚持吸引和培养相结合,立足实践培养人才 发挥老中青人才的作用,突出青年人才工作 倚重本土化的人才基础,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 不断完善人才结构体系,吸纳优秀智力资源”的工作思路,努力构建起人才队伍结构与相关措施配套的具有中科院特色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高且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构筑与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相一致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地。   据了解,截至2008年底,中科院所属事业单位共有职工5.8万人,与1998年相比,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其中,在编职工减少2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增加8.0%,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增加5.4%,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比例提高24.2%,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提高18%。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全面担当重任,10年间,研究员的平均年龄从50岁降到45岁。中科院还凝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杰出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据统计,目前在中科院工作的两院院士共有328位,有6人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150人担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0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815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还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50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0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41人。   白春礼指出,中科院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坚持改革和制度创新 得益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得益于重视团队建设,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得益于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重视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自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国科学院始终把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作为主要任务,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用人制度、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中科院通过实施“百人计划”和“西部之光”人才计划等一系列培养和凝聚人才的政策措施,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顺利完成了科技创新队伍的代际转移,形成了一支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良好且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国家队。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科学院面对挑战,及时抓住机遇,总结经验,谋划未来,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营造了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全面启动实施“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是中科院尊重科技活动客观规律、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工作体系,为实现创新跨越的发展目标而适时推出的战略举措。这一工程将全面带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支撑与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和“海外智力引进与人才国际交流培养计划”的成功实施。   白春礼和李家洋还就中国科学院有关人才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科学院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蒋协助主持。
  • 广东斥亿元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
    广东省“引进首批海内外科研团队和领军人物”评选结果25日初步揭晓   1月25日,广东首次面向海内外实施引进首批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工作评审结果公布。自去年11月10日广东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海内外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申报工作后,海内外共有102个创新科研团队和163名领军人才进行了申报。经过初审、专家评审、现场评审和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会议审议,初步确定中山大学“人类病毒学研究团队”等12个团队入选我省引进首批创新科研团队,深圳大学陈国良等15人入选我省引进首批领军人才。12个团队将获得8000万至1000万的科研工作经费资助,在15名领军人才中,一名为全国首次引进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名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曾任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委员 一名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一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领军人才将一次性给予每人500万元科研工作经费和100万元(税后)住房补贴。从今日起公示人选拟进行为期15天的公示。   一、拟入选的创新科研团队   1.人类病毒学研究团队。团队带头人张辉,曾任美国宾州托马斯-杰佛逊大学人类病毒学和生物防护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在《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ature》、《Nature Medicine》、《PNAS》、《JBC》,《JVI》(病毒学杂志)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拥有多项美国专利。团队由10多位国内外知名病毒学家和免疫学家组成,主要研究方向为流感、艾滋、乙型肝炎等重大人类致病病毒的特异性药物研发与免疫细胞的再生工程。   2.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团队。团队带头人甘子钊,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团队为一个由14名老中青学者相结合的科研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氮化物材料生长和器件研究,包括自支撑氮化镓衬底材料、同质外延器件、半导体芯片、高亮度大功率LED技术、器件验证研究以及蓝光激光器的研究等,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aN基激光器的制备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光泵浦下波长为410nm的GaN基多量子阱激光器受激发射。   3.国际肿瘤基因组研究团队。团队带头人杨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印度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国家“863”重大项目“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首席科学家。2007年,该团队完成了第一个黄种人基因组“炎黄一号”,被评为美国《科学》杂志200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第一位。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是从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蛋白质组等多方面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4.低成本健康技术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张元亭,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IEEE Fellow,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部主任。团队核心成员10名,其中IEEE Fellow 2名,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Fellow 2名。该团队长期从事有效利用健康信息学手段对个体生理机能从正常稳态到各种病态过程进行监测、辨识和调控的研究,主要研究典型重大疾病的早期诊疗先进技术,开发用于医学检查、诊断、治疗、康复的新型器械与装备。   5.制浆造纸清洁生产技术团队。团队带头人江健儿,曾任美国国际纸业公司(世界500强)首席研究员,世界著名制浆专家。团队核心成员4名,均就职于造纸行业知名院所或企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制浆漂白脱木素机理的基础研究、生物质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制浆漂白新工艺技术开发和工业应用研究、造纸工艺过程模拟及运行的研究,以及这些过程中的化学传感、快速检测及控制技术的研发。   6.运动控制与先进装备技术国际研究团队。团队带头人李泽湘,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团队拥有3位IEEE Fellow、1位ASME Fellow、2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技术和精密机床技术。   7.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研发团队。团队带头人盛司潼,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分子生理与生物物理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团队多名核心成员均为留美教授、博士后、博士。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新一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包括微纳米加工、微体积溶液控制、高效率分子化学反应、基因信息大面积高通量成像等现代基因生物领域最新技术。   8.计算科学科研团队。团队带头人许跃生,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终身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团队多名成员为计算科学领域的国际顶尖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核高性能并行计算、基于积分方程模型的高精度快速图像处理方法、高维数据高精度超快速傅立叶变换及其应用、统计学习理论方法及其应用、自适应信号分析及其在桥梁健康检测中的应用。   9.东阳光创新药物科研团队。团队带头人习宁,美国莱斯大学有机化学博士,曾任世界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安进公司(Amgen Inc)高级科学家,现任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药学部部长兼首席科学家。团队中有7人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戈尔德曼教授是世界知名抗病毒及抗细菌药专家。团队主要进行抗肿瘤、抗病毒与抗心脑血管疾病三大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化学新药开发。   10.能源与环境材料研发团队。团队带头人康飞宇,清华大学能源与环境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新型炭材料研究室主任。团队核心成员16名,其中14人具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该团队主要研究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和电动车等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稀土催化材料、新型光催化材料、空气和移动源尾气净化及水质净化技术等环保与环境材料,热管理工程和高导热材料等节能技术。   11.纳米力学和骨关节纳米工程创新科研团队。团队带头人蒋庆,现任中山大学工学院院长。团队8名核心成员均通过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从海外引进。该团队主要研究纳米技术、传感技术与超声波技术在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以骨关节纳米工程为切入点,重点研究骨关节假体旁骨溶解及非良性再生应力环境下骨重建过程的规律,开发新型的骨关节假体技术和产品等。   二、拟入选的领军人才   1、陈国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领域著名专家。   2、阿夫拉姆 赫什科,基因研究领域国际著名专家,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3、拉斯 奥尔夫。彼昂,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国际著名科学家,曾任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委员。   4、王兆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海洋生物微藻培育专业领域著名专家。   5、松阳洲,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著名专家。   6、Mikhail Eremets(米哈伊尔),高压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   7、区永祥,转基因技术研究领域著名专家。   8、刘国军,聚合物纳米材料研究与开发领域著名专家。   9、丁胜,干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著名专家。   10、蒋庆,在智能材料、智能结构、智能微机电装置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世界先进成果。   11、徐希平,在遗传与环境流行病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12、李胜峰,生物制药、抗体和多肽药物研究领域著名专家。   13、任志锋,纳米材料科技研究领域著名专家。   14、黄哲学,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著名专家。   15、陈子棨,汽车研发领域的著名专家。   “人类病毒学研究团队”获8000万科研经费   据了解,此次引入的12个创新科研团队按技术领域划分为电子信息技术3个,光机电一体化1个,新医药技术2个,生物技术3个,新材料技术2个,新能源、节能与环境工程技术1个 按申报区域划分:广州市4个、深圳市5个,东莞市3个 按申报单位属性划分:高等院校4个,科研院所4个,企业3个,自荐团队1个 按国家(地区)划分:美国7个、香港2个和国内3个。   12个创新科研团队中,其研究项目技术和课题经专家论证,属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团队9个,国内先进的团队3个,鉴于中山大学从美国引进的“人类病毒学研究团队”带头人张辉长期从事抗病毒药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是本领域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人员,团队整体水平高、实力强,工作基础扎实,成员间优势互补,有很强的创新潜力,符合我省生物医药的产业发展需要,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大。目前我省对非典、甲流等新型流行病病毒研究比较薄弱,引进整个团队能够加强我省在这一方面研究的实力,对我省在病毒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评审专家认为该团队在入选团队中水平最高,拟给予8000万的科研工作经费资助,其他8个团队分别给予3000-5000万的科研工作经费资助 国内先进的3个,给予1000-2000万的科研工作经费资助。   首次引进外裔诺贝尔奖获得者   此次引入的15名领军人才按个人情况分为诺贝尔化学奖1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评委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还有6人在其专业领域是国际上有影响的专家和管理学家。按技术领域划分:电子信息2人,化学材料与环境工程3人,生物医药5人,农林牧水2人,数理3人 按申报区域划分:广州市11人、深圳市4人 按申报属性划分:高等院校7人,科研院所4人,企业4人 按国家(地区)划分:美国8人,加拿大1人,俄罗斯1人,以色列1人,瑞典1人,香港1人和国内2人。   15名领军人才中有4人免评直接入选领军人才。根据评审办法规定,我国两院院士免评直接入选,其中:陈国良(深圳大学引进)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兆凯(深圳兆凯生物公司引进)是美国工程院院士,拉斯。奥尔夫。彼昂(华南师范大学引进)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和诺贝尔奖评委,阿夫拉姆。赫什科(南方医科大引进)是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因其学术荣誉、学术地位和水平,比照我国两院院士,直接入选领军人才。   评审专家库两院院士占4成   据介绍,根据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评审办法,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精心组织,确保申报评审权威公正。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积极与省内外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系,并向科技部、国家外专局等部门请求支持,组建了高层次评审专家库,邀请以省外专家为主的138名评委参与函评、小组评审和现场评审,两院院士达到32名,其中:参加创新科研团队现场评审的17名技术专家,有11名院士、1名院士有效候选人、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2名长江学者,很多是我国相关研究领域泰斗级人物 参加领军人才现场评审的9名专家,有4名院士,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各1名副校长,国务院国资委、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部各1名司局领导。   政府出面引进创新科研团队是全国首创   此次评审的12个创新科研团队和15名领军人才,专家的评价比较高,不论是团队还是个人具有层次高、实力强、符合我省产业发展需要、产业化前景较强等特点。引进这些团队和个人,对我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示范作用和长远战略意义。   与以往引进人才战略不同,此次评审更注重科研产业化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候云德说:“目前,各个省都在搞引进科研人才,但是像广东这样组织评审创新科研团队还是第一个,这是广东的全国首创,对促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很有价值”。
  • 第十批“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项目开始申报
    根据中组部《关于2013年“千人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组厅字【2013】4号), 今年“千人计划”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平台申报由以往每年两次合并为一次,第十批申报工作现已启动,推荐受理截止日期为2013年4月30日。本次申报分为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两种类型,重大专项引才按程序报相关牵头组织单位汇总,其他国家科技计划引才按程序报科技部相关司局汇总,之后统一报送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标准   (一)申报创新人才长期项目标准   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55岁,引进后能全职在国内工作,并符合下列条件:   1.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高管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   2.专业背景应在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涉及的重点领域,并拥有市场前景广阔的自主创新产品,或掌握解决核心、共性关键技术的方法,或在海外承担过重大研发或科学项目的专家学者   3.申报人一般应未全职在国内工作,已在国内工作的,回国时间应在一年内并与用人单位至少达成初步意向   4.不得连续申报,最多可申报两次。   (二)申报创新人才短期项目标准   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55岁,具备“申报创新人才长期项目标准”第1款和第2款规定的有关要求,并符合以下条件:   1.为国家科技、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急需紧缺领域的领军人才或学术技术带头人,在国内工作单位固定   2.与用人单位签订至少连续3年、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2个月的工作合同   不得连续申报,最多可申报两次。   二、推荐程序   (一)用人单位作为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组织本单位符合条件的拟引进人才填写《千人计划申报书》和有关材料,报相关重大专项牵头组织部门。   (二)重大专项牵头组织部门对拟引进人选进行资格审查,提出综合推荐意见,主要包括:   1.对申报人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理由(包括内容和意义)、工作和经费安排等意见   2.申报人在国际相关产业或科研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3.对用人单位在团队建设、实验条件、职务安排等工作条件落实情况的意见。   (三)重大专项牵头组织部门将推荐意见,连同有关推荐材料报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   (四)科技部将根据相应评审标准,提出引才人选建议,报中央有关部门审批。   三、推荐材料   用人单位推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外高层次引进人选,应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申报书一式三份:申报长、短期项目须分别填写《千人计划申报书(国家重点创新项目 长期项目)》或《千人计划申报书(国家重点创新项目 短期项目)》。   (二)附件1份,包括:   1.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2.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   3.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工作合同或意向性工作协议复印件   4.在海外任职的证明材料   5.主要成果(代表性论著、专利证书、产品证书)复印件或证明材料   6.领导(参与)过的主要项目证明材料   7.奖励证书复印件   8.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三)《申报人其他个人信息表》。   (四)各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分别汇总填写《第十批“千人计划”申报人选情况汇总表》。   《千人计划申报书》与附件分别装订,其他材料单页报送。报送材料时,需报送纸质申请材料和电子文档各1份,电子文档内容须与纸质材料一致。   四、其他要求   (一)申报材料应填写完整,不得空项、漏项。申报材料文本请登陆“千人计划”网站(www.1000plan.org)下载。   (二)各专项牵头组织单位汇总填写的《第十批“千人计划”申报人选情况汇总表》见附件。   (三)各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应严格把关。对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将取消申报人参评资格,情节恶劣的,建立黑名单,并暂停用人单位的申报资格。   请围绕重大专项目标及任务需求,结合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严格按照“千人计划”的有关条件,抓紧组织推荐工作。   联系人及电话:   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刘 迟、汤娇雯   联系电话:58881582,58881646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68511837、68598401   附件:《第十批“千人计划”申报人选情况汇总表》   本通知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网站通知公告栏目(http://www.nmp.gov.cn/tztg/)下载。   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   2013年3月7日
  • 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开始推荐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现已开始。   推进计划相关任务的推荐对象应符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确定的遴选条件,同时: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从国家、部门和地方在研重大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中择优遴选,人选使用单位要提出使用培养计划并承诺给予必要工作条件保障。推荐人选为海外引进人才的,已入选“千人计划”的暂不纳入此次推荐范围 其他海归人才须已回国工作两年以上且今后3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重点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中择优遴选。团队负责人同时应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基本条件,年龄不超过50周岁。团队的核心成员应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团队所在单位要提出团队建设和培养计划并承诺为团队发展提供必要保障条件。   3.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优先从各类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科技特派员中遴选推荐。推荐人选所在地方要在加大支持力度、落实相关激励政策等方面作出明确承诺。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主要从改革积极性高,并在人才培养使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政策环境营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级科技园区、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择优遴选推荐。   推荐人选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申请单位需要在申报中心网站进行注册,具体注册及审核过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   推荐材料经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审核并加盖公章后,各推荐对象申报材料一式八份,统一以推荐单位公文形式报送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其中同类任务中有多个推荐对象的要进行排序),报送截止时间为2012年11月5日。
  • 中科院将实施新百人计划 重点支持三类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25日在京表示,中科院将全面实施&ldquo 新百人计划&rdquo ,面向创新需求,重点支持&ldquo 科技帅才、技术英才和青年俊才&rdquo 的引进培养。   白春礼是在当日于北京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四届人才发展主题活动日暨&ldquo 百人计划&rdquo 20周年交流研讨会上做出如上表示的。据悉,&ldquo 新百人计划&rdquo 将面向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四类机构的人才需求,重点支持科技帅才、技术英才和青年俊才的引进培养,更注重在前沿交叉领域方向上发展和遴选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人才,实施针对性培养和政策激励措施。(原标题:中科院将实施&ldquo 新百人计划&rdquo )
  • 广东5.97亿元引进人才 诺奖得主团队获8500万资助
    求贤若渴的广东再次彰显敢为人先的气魄!6月2日,广东省第二批20个创新科研团队和17位领军人才登场亮相,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等为他们授牌。据悉,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财政将投入5.97亿元,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每个入选团队1000万元—8500万元、每位领军人才600万元经费资助。其中,诺贝尔奖得主克雷格梅洛教授领衔的“基因沉默技术与治疗研发团队”获得8500万元的最高资助。   继前年广东省引进首批创新科研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之后,去年,广东省启动了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工作,历时半年多,经过申报、评审、报批、公示等程序,评选出20个团队和17位领军人才。   在6月2日的聘任仪式上,众多“洋面孔”集中登台,更为耀眼的是第二批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超豪华的阵容:仅诺奖得主就有两名 有6人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智能能源网及其自动化团队带头人吴青华等6人为“千人计划”入选者 另有6人具有境外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首席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终身教授等职位。   “我也很需要广东,这里有绝佳的研究平台,这里的自然科学研究环境令人着迷,我很期待与广东的青年科学家展开交流。”51岁的梅洛教授十分兴奋。   首批团队和领军人才的成功示范作用,逐渐形成了广东“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机制,吸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第二批领军人才克日什托夫坎帕由华南师范大学引进,而他正是第一批领军人才任志峰的老师。   一年多来,首批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所在单位以团队和领军人才为旗帜,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新引进人才220人,集聚高层次人才255人。大多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科研成果有望在2到3年内实现产业化,预计产值达数千亿元。   李玉妹表示,首创由政府主导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是广东省招才引智的闪亮品牌,这一做法得到中组部的高度评价,在海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广东将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人才支撑发展的观念,以完善的政策体系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以人才特区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搭建吸引人才的广阔舞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增强吸引人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加大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力度,打造一支创新创业能力强、引领发展作用大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 美联社:砸钱的“千人计划”能否终结中国人才外流?
    年轻的陈晓伟曾是密歇根大学的一名生物学家。他很喜欢美国的生活。科研人员的薪水不错,能在这个居民友善,且受教育程度颇高的美丽小镇赡养家庭、抚育儿女,他感到心满意足。  但一所中国大学的慷慨邀请让他难以拒绝。除了丰厚的报酬,学校还承诺给他充足的科研启动资金,他再也不用担心经费问题了。他认为,在中国或许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2014年,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回到了北京。  陈晓伟坦言,“在这里,我可以更自由地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这笔慷慨的资助使他能够同时通过肝脏和肌肉的临床症状来研究一种疾病。他说, 这在美国是无法想象的,因为美国的科研资助都与项目、而非研究者挂钩。  陈晓伟于2008年在密歇根大学取得了生理学博士学位,而后通过 “千人计划”回到中国。为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并扭转存在了几十年之久的人才流失趋势,中国出台了包括“千人计划”在内的一系列国家政策。  高端人才回国比例明显上升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正处于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科技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因此它迫切需要挽回那些流失海外的人才。  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开始恢复派遣留学生。如今,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正在剧增。仅2014~2015学年度,就有三十多万名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大部分留学生在学成后都会回国。不过,其中最抢手的人才——高学历、经验丰富的理工科留学生却流失严重。  据橡树岭研究所2014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2006年在美国大学取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4121名中国留学生中,有85%在毕业后5年仍选择留在美国。不过,这已经算是有所改观了。毕竟在十年前,这一比例高达98%。  与在中国本土接受教育的科研人员的收入相比, “千人计划”提供的薪资要高出好几倍,此外,“千人计划”还提供种类丰富的子女教育津贴及百万量级的科研启动资金,单是签约奖金就高达15万美元。  陈晓伟目前是北京大学的研究员,刚回国时他获得了 15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他说, “在美国,即便在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年轻学者也很难拿到如此可观的经费。”  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 “千人计划”自2008年开展以来,已成功吸引了六千余名科技、教育及高新技术行业的尖端人才返回中国,类似的省市级人才引进计划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千人计划”人才并非最优秀的?  David Zweig 是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的主任,研究中国的高端人才引进策略已有25年。在给美联社的一封邮件里,Zweig 提到,“我认为‘千人计划’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这些全职回国的人才并非最优秀的。”  Zweig 称,他的研究显示,从海外招募而来的全职人员普遍优于本土人才,不过, 最优秀的人才尚未回到中国。他将此归咎于中国学校及实验室中存在的学术官僚主义,行政权力过大、人际关系复杂均会阻碍科研发展。  中国的高层领导人正在认真商讨高等教育改革及移民政策放宽的相关事宜。 但就现状而言,高投入的“千人计划”可以解燃眉之急,而且正在发生正向作用。  不过,相关问题仍然存在。比如,一些学者在领取中国高校全职薪资的同时还保留着海外职位,甚至还有一些人伪造资历。中国政府正采取相关措施打击此类学术不端行为。  像陈晓伟这样的年轻学者近年来才成为“千人计划”的关注焦点。先前,该项目只关注40岁左右的资深学者。  有研究者认为, 40岁的科研人员已经过了科研的最佳时期,尤其是在理工科领域。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花大价钱聘请他们?”  各有忧虑  在美国,私营企业的安保官员比较关注雇员因高额报酬的引诱而泄露美国企业及大学的敏感机密的事件。他们指出,在2015年,就有几名受聘回国的中国研究人员因涉嫌窃取加州某公司的商业机密及从事经济间谍活动而遭到联邦指控。  在中国,担忧则集中在海归人才获得的特殊待遇是否公平。有研究者指出,本土人员并不反对招募海归人才,但他们希望得到平等的待遇,不能让待遇的差距越拉越大。  这一观点随去年屠呦呦获奖被推向舆论潮头。去年,屠呦呦凭借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而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科学家,她从未出国留学,其研究项目也是在国内完成的。  机遇与责任  对于一些海归来说,返回中国不仅是机遇,同样也是种责任,即帮助中国改变教育体制。他们希望引入新的规范,参与政策制定,更多地去效仿美国的教育方式。  曾就读于普渡大学的神经学家李沉简目前正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副院长。他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在他眼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更多地是一名教育改革者。他开设了一门《批判性思维》课程, 正着力于推动基于综合考量的高校录取模式,以取代分数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他也正在建立北京大学与一些国外高校的联系合作。  李沉简指出,“我认为美国大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会把学生培养成为校园之外的领袖。倘若中国效仿这种做法,会产生上百倍于美国的影响。我们正在逐步改变这一庞大的教育体系。”  杰出的神经生物学家饶毅在中国学术界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离开美国西北大学后就职于北京大学,并在许多国际期刊上抨击中国的教育及科研制度。施一公当年已是功成名就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分子生物学教授,然而却放弃了美国公民身份回到中国,现在他是清华大学的副校长。谈到在美国的18年,他说:“过去,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旁观者,而非贡献者。我渴望能参与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事业中。”  陈晓伟表示,即便已经回国,在美国的经历使他们在国内受益良多。今年夏天,他正参与创建一个中国生物学家的专业组织。陈晓伟说,“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发展中,机会多多,人才济济。许多学生也乐于同你学习、合作。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并做出贡献。”
  • 2012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报工作启动
    相关新闻:2012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开始申报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教育部将继续实施“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择优支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现将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报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申请者须符合《“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附件1)第七条所列各项基本条件。   2.国内申请者应具有中国国籍,且必须通过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申请,不接受跨单位申报。   3.已获得“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者,不得再申请本计划。   4.自然科学领域申请者一般应为197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申请者一般应为1967年1月1日以后出生。   二、申报领域   按以下27个领域归口申报:   1.数学(力学) 2.物理 3.化学 4.化工 5.农业 6.林业 7.电子科学技术 8.计算机与通讯 9.生物与基础医学 10.医疗卫生与临床 11.药学 12.中医药 13.能源 14.资源 15.环境 16.传统材料 17.新材料 18.先进制造 19.管理科学与工程(含工商管理) 20.哲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21.经济学 22.法学 23.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 24.教育学、心理学 25.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 26.历史学 27.艺术学、体育学。   三、申报名额   实行限额申报制度,推荐申报名额以纸质文件为准。   四、申报方式   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为单位,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以主管部门的职能司局为单位,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和实施“985工程”的高等学校以学校为单位,以公函的形式统一申报。不受理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申报。   五、其它事项   1.申请者须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附件2),加盖所在学校和主管部门公章。申请材料必须突出重点,简明扼要,不超过40个页码。申请材料需一式10份,请双面打印装订。   2.各申报单位须公开组织推荐和遴选,对拟推荐的申请者进行公示。公示期结束后,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人清单》(附件3),加盖单位公章,和申请材料一起报送教育部科技司,同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提交附件3电子版文件。   3.申报截止日期:2012年9月10日(以收到时间为准),逾期、超额和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材料恕不受理。   4.资助人选确定后,教育部将择优选派部分入选者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合作研究。   5.引进海外优秀青年人才纳入本计划一并申报。   6.坚持公开遴选,择优推荐的原则。加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申报。注重与部门、地方和学校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的衔接。   本通知同时在科技司网站www.dost.moe.edu.cn上公布,附件1、2、3可在网站通知中下载。   联 系 人:陈露洪 张莉恒   联系电话:010-66096358   传 真:010-66020784   电子信箱:xinshiji@moe.edu.cn   邮寄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   邮 编:100816   附 件:   1.《“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2.《“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   3.《“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者清单》
  • 科技部发布2016年“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推荐工作通知
    科技部办公厅 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的通知国科办政〔2016〕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党委组织部、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办公厅(室),各有关单位:  根据《关于印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中组发〔2012〕12号)、《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部署要求和国家“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工作安排,现就做好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1. 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对来自企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荐人选适当放宽推荐条件。  2. 坚持以用为本。推荐人选要符合国家和部门及地方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支持方面承诺落实支撑保障条件。扩大选才的覆盖范围,同一法人单位通过一个推荐渠道推荐人选原则上不超过5人。  3. 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4. 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要进一步严格选才标准,将人选的科研诚信、品德、能力、业绩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推荐工作要公开公平公正,程序严格规范,要组织专家对申报对象进行推荐评审,并对拟推荐对象在其依托单位内部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正式推荐。  二、目标任务  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一并开展。  1. 完成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相关任务的遴选。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2016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2. 选拔推荐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建议人选。根据国家“万人计划”总体工作安排,科学技术部设立“万人计划”评审平台,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推荐产生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议人选 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中推荐产生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建议人选。  三、条件要求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2年以上(2014年10月15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6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依法经营,创办时间为2年以上(2014年10月15日前注册),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至少拥有1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创办5年以内的企业,最近1年盈利且主营业务收入不少于300万元 创办时间为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2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申报单位应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申报单位要有好的人才工作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大、政策突破性强,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鼓励申报单位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的内设机构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申报单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在相关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在培养拔尖和青年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典型经验与做法,形成富有特色、取得初步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申报单位为科技园区的,应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突出 建立为创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四、推荐办法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学会)负责推荐。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负责推荐。  3. 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校和院所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科技园区和产业开发区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4. 对国家高新区推荐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推荐。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获奖的优秀人选,由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推荐。  五、支持措施  1. 各部门、地方和依托单位要结合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  2.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计划与推进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年度报告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和约束退出机制 组织入选对象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研修培训以及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对入选对象的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宣传。  六、工作要求  1.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2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  2. 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1个类别项目。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除外)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尚在合同期内的人员,不再申报。  3.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推荐标准,规范推荐程序,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民主推荐、专家评议、内部公示等程序,征求有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等部门意见后,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确保人选质量,并按要求填写申报推荐材料,报送科学技术部。  4.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人选推荐中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准事先内定人选,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替人说情、打招呼、搞拉票等 要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和人选如实填写推荐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对材料真实性要严格把关 对于违反组织原则和工作纪律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七、申报流程  1. 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要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并按照各自的权限在申报系统中逐一确认后,提交到科技部。  2. 正式申报材料经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1份),以推荐单位公文(对推荐程序、专家名单、公示情况等进行说明)形式报送科技部,报送材料于2016年10月15日前,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3. 推进计划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具体申报流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  八、联系方式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010-68598040、010-68598053、  010-68598036、010-68598258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010-58881781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8659000  电子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地址及邮编: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100045)  科技部办公厅 中央组织部办公厅  2016年9月5日
  • 科技部发布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通知
    p   12月25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开展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通知显示,2017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br/ /p p   按照总体要求,推荐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详细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科技部关于开展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科发政〔2017〕408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各有关单位: /p p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做好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通知如下。 /p p   一、总体要求 /p p   1. 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对来自企业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推荐人选适当放宽推荐条件。地方推荐人选中,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推荐人选来自企业的比例不低于1/5。 /p p   2. 坚持以用为本。推荐人选要符合国家和部门及地方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支持方面承诺落实支撑保障条件。扩大选才的覆盖范围,重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市场估值高的“独角兽”公司中推荐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同一法人单位通过一个推荐渠道推荐人选原则上不超过5人。 /p p   3. 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推荐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p p   4. 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严格选才标准,把推荐对象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为民服务等摆在突出位置,将推荐人选的科研诚信、品德、能力、业绩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 /p p   二、目标任务 /p p   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2017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p p   三、条件要求 /p p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p p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p p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p p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p p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p p   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2年以上(2016年3月9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p p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p p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p p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p p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p p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7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p p   3.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 /p p   ——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依法经营,创办时间为2年以上(2016年3月9日前注册),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p p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至少拥有1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创业项目符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p p   ——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 创办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2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p p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申报单位应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申报单位要有好的人才工作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大、政策突破性强,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并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鼓励申报单位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的内设机构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p p   ——申报单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在相关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在培养拔尖和青年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典型经验与做法,形成富有特色、取得初步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p p   ——申报单位为科技园区的,应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突出 建立为创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p p   四、推荐办法 /p p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部分联合会(协会、学会)和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负责推荐。 /p p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和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科技园区)负责推荐。对国家高新区推荐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推荐。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获奖和众创空间等载体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创业人才,由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推荐。 /p p   3.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推荐。 /p p   五、支持措施 /p p   1. 对符合条件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择优推荐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择优推荐纳入“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p p   2. 各推荐单位和依托单位要结合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 /p p   3.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计划与推进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年度报告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和约束退出机制 组织入选对象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研修培训以及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对入选对象的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宣传。 /p p   六、工作要求 /p p   1.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2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除外)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尚在合同期内的人员,不再申报。 /p p   2. 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1个类别项目。 /p p   3. 各推荐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动员,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民主推荐、专家评议、内部公示等程序,征求有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等部门意见后,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确保人选质量。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地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或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沟通,广泛挖掘优秀人选,切实做好组织推荐工作。 /p p   4. 各推荐单位在人选推荐中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准事先内定人选,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替人说情、打招呼、搞拉票等 要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和人选如实填写推荐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对材料真实性要严格把关 对于违反组织原则和工作纪律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p p   七、申报流程 /p p   1.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具体申报流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网址: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 /p p   2. 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请按照各自的权限在申报系统中逐一确认后,由推荐单位提交至科技部。 /p p   3. 请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对纸质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1份),由推荐单位以公文形式报送科技部(主要对推荐程序、专家名单、公示情况等进行说明)。纸质申报材料于2018年3月9日前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p p   八、联系方式 /p p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010-58881781 /p p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010-68598040、010-68598053 /p p   010-68598036、010-68598258 /p p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8659000 /p p   电子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p p   材料报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邮编:100045)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科 技 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12月22日 /p p br/ /p
  • 媒体关注“千人计划”:最顶尖人才尚未回到中国
    p   台媒称,大陆近年来力推的“千人计划”,是否能终结人才外流?美媒报道称,“千人计划”确实令人心动,有人一回国就拿到15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在美国根本不可能,因为美国经费是跟着项目而不是跟着人走” 但也有论者认为,千人计划吸引的人才虽然比土博士好,最顶尖的却还没回国。 /p p   据台湾《旺报》网站8月23日援引美联社报道称,美国密歇根大学年轻生物科研学者陈晓伟,原以为会在密歇根州的美丽小镇心满意足终老,但北京大学的慷慨邀请令他盛情难却。北京大学承诺的科研启动资金,让他可以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这在美国简直无法想像。2014年他带着妻儿回到北京。 /p p   陈晓伟是大陆“千人计划”回国的海归之一。如今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剧增,仅2014至2015学年度,就有30多万名中国留学生赴美,其中最抢手的高学历、经验丰富的理工科留学生流失严重。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在美国大学取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4121名中国留学生,有85%毕业后5年仍选择留在美国。 /p p   报道称,为了终结人才外流,2008年大陆启动“千人计划”。与在中国本土接受教育的科研人员收入相比,“千人计划”提供的薪资高出好几倍,还提供子女教育津贴及科研启动资金,单是签约奖金就高达15万美元。至今“千人计划”已成功吸引6000余名尖端人才回国,类似的省市级人才引进计划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p p   目前回国的高端海归包括:美国普渡大学神经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沉简,他在北大开设一门《批判性思维》课程,并改革大学录取模式,取代分数定终身的高考制度。诺奖得主屠呦呦的“伯乐”、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家饶毅回国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当年早已功成名就的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施一公,现在则是北京清华大学副校长。 /p p   报道称,也有人质疑“千人计划”人才并非最优秀。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David Zweig研究中国高端人才引进策略已有25年,他给美联社的一封邮件里提到:“我认为千人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从海外招募而来的全职人员普遍优于本土人才,不过最优秀的人才尚未回到中国。” /p
  • 重大调整!“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通知发布
    今天,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发布了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相比于2021年度,此次主要在评审流程和方式上出现了重大变动:并且,附件中给出了详细的专家评审赋分指标:本次时间安排:2022年1月25日起,申请人网上提交申请材料,2月28日申报截止。3月1日至7日,设站单位网上审核。3月份开展通讯评审;5月份组织会议评审。5月底前,公布获选结果。通知详情:一、申报工作安排(一)项目内容“博新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遴选400名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进入国内博士后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国家给予每人两年63万元的资助,其中40万元为博士后日常经费,20万元为博士后科学基金,3万元为国际交流经费。“博新计划”通过组织同行专家评审确定资助人员。拟进站的资助人员须在名单公布后3个月内办理进站手续,逾期视为自动放弃入选资格。(二)申请条件申请人须为2022年度拟进站或新近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科研潜质和学术道德。2.拟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须为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的全日制博士,应届博士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拟进站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在申报时须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已初步选定博士后合作导师,并与合作导师拟定初步研究计划。3.新近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须是2021年3月1日(含)之后进站的人员,且之前未申报过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博士学位获得时间须为2021年1月1日(含)之后;须依托所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进行申请,不得变更合作导师。4.1990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5.申报项目属自然科学,涉密项目须脱密。基础研究主要面向基础科学、交叉理论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应用研究主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数字经济及各领域重大工程技术、共性技术等。6.申请人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应为高水平专家,学术造诣深厚,可为申请人提供高水平科研平台。向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倾斜。7.留学回国博士和外籍博士不可申请本项目(有关人员可关注“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8.未入选过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引进项目)。如入选过其他国家级人才计划,须在申请书中注明。9.入选者办理入站手续时须将人事关系转入博士后设站单位并保证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三)申报流程1.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包括《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身份材料、《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和学术及科研成果材料。具体填报要求如下:申请书。申请人登录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在线生成(模板见附件1),自行生成无效。《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资料下载”专区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下载后上传扫描件。模板见附件2、3。身份材料。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申请人须提供博士学位证和毕业证。应届博士毕业生须提供学生证、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或博士论文预答辩通知书;如无预答辩通知书,可提供学校学位主管部门或所在院系出具的相关证明。以上材料均提供扫描件。学术及科研成果材料。代表申请人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论文、专著、专利或奖励等,可以从以上类型材料中任选,但总个数不超过3个。其中:论文提供全文,专著提供目录和摘要,专利或奖励提供证书扫描件。不需提交纸质申请材料。在网上申报开通日期前,可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资料下载”专区下载相应模板作为填报参考。2.提交申请材料申请人登录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在线提交至院系或工作站分站。设站单位的联系方式可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中自动获取。申报截止日期前,申请人对已在网上提交的申请数据有修改需求时,需逐级申请驳回。3.设站单位审核
  • 斥资20亿美元!英特尔全球征才计划,锁定7家半导体企业人才
    1月12日消息,据台湾媒体报道,半导体巨头英特尔已启动内部留才与全球征才计划,预计将斥资逾20亿美进进行结构性调薪,同时广发“英雄帖”,并特别锁定全球七家相关企业的人员作为重要招募对象,只要由内部员工内推成功引进指定企业人才加入,就可获得约24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5.5万元)的奖金,英特尔位于台北与新竹的据点也会扩编。英特尔表示,启动结构性调薪,以现金与股票形式为员工加薪超过20亿美元。据了解,英特尔这项调薪计划,会于新财会年度实行,也就是今年4月开始实行。外界预期,英特尔砸重金进行结构性调薪,台湾据点应当也会在调薪范围中,后续将更有利于其在台北与新竹征才。英特尔过往持续都有加薪措施,这次虽然没有说明详细的加薪幅度,但仍表达超出该公司每年的标准加薪幅度。个别员工获得的加薪幅度,将根据工作类别与绩效等而有所不同。目前英特尔全球共有约11万名员工,亚洲地区除了马来西亚之外,以台湾为最大据点,至今在台湾总员工数已超过千人,主要分布在台北与新竹办公室。英特尔台湾分公司总经理汪佳慧昨日表示,今年在台北与新竹据点都会持续征才。汪佳慧并未透露台湾征人规模。另外,英特尔也启动内部员工推荐奖励计划来招募业界人才,并特别锁定业内的7家指定公司的人才。英特尔指出,了解公司业务与文化的优秀员工,也有机会为组织带来优秀的人才,该公司选定特定市场进行此最新计划,若成功推荐来自业界7家指定公司的人才进入英特尔服务,该员工可获得最高约5.5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同时,若英特尔员工成功推荐其他公司女性人才进入公司服务,该员工可获得约3.69万元人民币奖金;若成功推荐男性人才进入公司服务,也可获得约1.84万元人民币奖金。虽然英特尔并未透露锁定的七家企业的具体名单,但据业界猜测,英特尔全力发展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先进封装以及5G等多元业务,预计这七家企业必定都是各领域龙头,台积电、苹果、高通、AMD、NVIDIA、联发科、日月光等可能都是重点对象。
  • “万人计划”将耗时十年遴选万名国内高层次人才
    9月19日从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获悉,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介绍,“国家特支计划”是中央着眼于统筹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突出高端引领、全面推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人才工程。2008年以来,为抢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引才机遇,中央先行实施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掀起海外人才回归报国热潮。在部署“千人计划”的同时,中央还提出要深入研究、适时制定实施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今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部署之后,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推出了“国家特支计划”。这项计划与“千人计划”并行实施、协调推进,重点为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特殊支持。   “国家特支计划”按照高端引领、梯次配置的思路,重点支持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第一个层次是“杰出人才”,计划支持100名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科学研究有重大发现、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人才。第二个层次是“领军人才”,计划支持8000名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创新创业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类别。第三个层次是“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支持2000名35周岁以下、具有特别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科研工作有重要创新前景的青年人才。   “国家特支计划”强调重点人才重点支持、特殊人才特殊培养,是一项“含金量”较高的人才支持计划。在有关部门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将对入选计划的重点对象提供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大致相当的“重点支持经费”,并授予“国家特殊支持人才”称号。“重点支持经费”主要用于入选者开展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同时,“国家特支计划”要求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为入选者制定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培养支持力度。   “国家特支计划”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下设专项办负责具体实施。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五部门设立评选平台,分别负责开展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的申报和初选。为确保计划实施效果和公信力,“国家特支计划”借鉴国际国内成功经验,在遴选程序、遴选标准、评价方式以及评审专家的选择等方面,建立科学、严格的制度和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探索建立效用评价、公信调查和管理评估机制,努力把“国家特支计划”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品牌工程。   据介绍,“国家特支计划”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部署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为依托,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的评选已陆续启动实施。其中,“青年拔尖人才”首批评选工作已接近尾声,“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评选已开展前期工作,其他各类人才评选工作将于年底前取得实质性成果。
  • 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p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向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博士颁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证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518ba66f-3281-47ee-a04b-1e4769161f67.jpg" title=" 60df22f2-5ef9-49e1-8115-7bfe4a4fc8e1.jpg" alt=" 60df22f2-5ef9-49e1-8115-7bfe4a4fc8e1.jpg" width=" 400" height=" 5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00px " / /p p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即国家“万人计划”,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于2012年启动实施。目标是用10年时间,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国家“万人计划”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100名杰出人才 第二层次为8000名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 第三层次为2000名青年拔尖人才。 /p p   “万人计划”入选者系国家特殊支持人才,有关部门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提供特殊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9d4198ee-4e14-4160-b55b-4958437f4bf5.jpg" title=" 283f211a-0ee3-46b3-855d-130b53deae6c.jpg" alt=" 283f211a-0ee3-46b3-855d-130b53deae6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博士 /strong /p p   刘召贵,湖北省仙桃市人,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是国内最早从事X射线荧光光谱仪研究的人员之一。2008年12月至今担任天瑞仪器董事长,在刘博士的经营管理下,天瑞已成长为该行业国内龙头企业,并成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分析仪器行业上市公司。 /p p   刘召贵系我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会副理事长,个人拥有75项知识产权,2010年被认定为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被评为昆山市首届科技功臣奖、昆山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突出贡献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市长奖、江苏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育对象、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奖、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昆山改革开放40周年十大突出贡献经济人物等多项荣誉。 /p
  •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召贵博士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向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瑞仪器)董事长刘召贵博士颁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证书。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即国家“万人计划”,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于2012年启动实施。目标是用10年时间,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国家“万人计划”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100名杰出人才;第二层次为8000名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第三层次为2000名青年拔尖人才。 “万人计划”入选者系国家特殊支持人才,有关部门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提供特殊支持。 刘召贵博士 刘召贵,湖北省仙桃市人,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是国内最早从事X射线荧光光谱仪研究的人员之一。2008年12月至今担任天瑞仪器董事长,在刘博士的经营管理下,天瑞已成长为该行业国内龙头企业,并成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分析仪器行业上市公司。 刘博士系我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会副理事长,研究、管理两不误,是本行不可多得的技术兼管理专家。个人拥有75项知识产权,使之成为国内该领域拥有国家发明专利为数不多的科学家之一。2010年刘博士被认定为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被评为昆山市首届科技功臣奖、昆山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突出贡献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市长奖、江苏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育对象、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奖、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昆山改革开放40周年十大突出贡献经济人物等多项荣誉。
  • 《自然》:以中国为榜样 英应不拘一格引进科研人才
    11月1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社论——《悬赏征求科学家》(Scientists wanted),讨论英国移民政策的收紧对科研人才引进的影响。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一般而言,一家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如果招不到合适的本土人才,那么它总还可以引进海外人才。毕竟,科学研究是一场世界性的游戏,科研人才是不用考虑国籍限制问题的。   可由于移民政策的收紧,英国的技术移民数量大受限制,英国各大学针对海外科学家的拟聘职位被收回,各个学术研究机构面临着“人才荒”。   那些海外科研人才所占比重大的学术机构纷纷站出来,警告这样愚蠢的政策会带来何种后果。在美国,由于“911事件”的发生,对科技人才引进的限制变得更加严格,使得海外人才招聘推迟、招聘成本增加,并影响到国际合作研究,普遍认为这是对美国科研的一次重大打击。在中国和德国增加投资以用于科研设施建设与人才吸引的同时,英国却在拒绝那些国家迫切需求的人。   对具有一定水平的科学家采取放宽政策是一个选择,但这容易把那些尚未能证明自身科研能力的年轻科学家们排除掉。一个对政府来说最合常理的做法是,给予那些求贤若渴的研究机构以自由,让他们放开手脚招贤纳士。英国必须硬着头皮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你对优秀人才的需求甚过他们对你的需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