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全球环境监测

仪器信息网全球环境监测专题为您整合全球环境监测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全球环境监测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全球环境监测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全球环境监测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全球环境监测话题讨论。

全球环境监测相关的资讯

  • 2021年全球环境监测市场将达196亿美元
    近日,MarketsandMarkets发布了全球环境监测市场最新发展报告。据报告称,到2021年,全球环境监测市场将达到195.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保持7.7%。而在MarketsandMarkets2015年底发布的全球环境监测市场报告中,预测复合年增长率保持7.5%,到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5亿美元。  据报告分析,全球环境监测市场能保持不错增长的原因主要有:政府控制环境污染水平的积极性在增加 用于污染控制和监测的政府资金在增加 环境监测平台在持续安装、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积极性在增加。  环境监测产品可分为三大类,环境监测仪(固定式和便携式)、环境传感器和环境软件。环境传感器的产品类型主要有模拟式和数字式两种,应用于温度、湿度、生物、化学和噪声等的监测。根据采样方法的不同,环境监测可分为间断监测、连续监测、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四种类型。全球环境监测的主要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  2016年全球环境监测市场中,市场份额最大的为环境监测仪,主要是因为污染监测仪的安装数量在增加、发展中国家对水和空气监测仪器的需求在增加以及环境监测仪器的保有量在增加。  不同采样方法的仪器中,连续监测仪器在2016年所占的市场份额最大,主要是因为对企业的环境要求在增加以及全球范围内主要环境监测市场的环境污染在加剧。  从地域范围来说,2016年全球环境监测市场最大的地区是北美,第二的是欧洲,但是市场增速最快的是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环境监测市场增速较快的原因有:亚太国家(如中国、印度)目前工业化速度比较快 亚太地区的环境法规也越来越严格 履行区域间环境安全协议。  2016年,全球环境监测市场份额最大的地区是北美,然后是欧洲 然而亚太地区市场增速最快。亚太地区增长快的原因在于亚太国家(如中国、印度)快速的工业化、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法规的实施、遵守不同的环境安全法规的需求在增长  全球环境监测市场的主要厂商有安捷伦(美国)、丹纳赫(美国)、霍尼韦尔(美国)、西门子(德国)、赛默飞(美国)、TE Connectivity(瑞士)、通用电气(美国)、艾默生(美国)、特利丹(美国)和默克(德国)等。  对于各大厂商,环境监测市场是有很多机会的。过去几十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导致空气、水质和土壤质量严重下降,由于几大政府积极资助和推进高效的污染控制和监测项目,未来五年,全球环境监测市场有望保持不错的增长。编译:李学雷
  • 2020年全球环境监测市场将达205亿美元
    根据MarketsandMarkets最新市场调研报告,2015-2020年全球环境监测市场将保持7.5%的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有望达到205亿美元。  环境监测产品可分为三大类,环境监测仪(固定式和便携式)、环境传感器和环境软件。环境传感器的产品类型主要有模拟式和数字式两种,应用于温度、湿度、生物、化学和噪声等的监测。根据采样方法的不同,环境监测可分为间断监测、连续监测、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四种类型。全球环境监测的主要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  全球环境监测市场增长的因素有多种,如全球污染的加重 减少空气、土壤和水体污染的政策在不断增多 政府污染预防和控制基金在增多 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在增加 工业企业更愿意以环境友好型的方式来发展 新兴和成熟市场的环境监测技术的出口关税在降低。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因素在阻碍全球环境监测市场的增长,如环境监测解决方案的高额费用、污染控制改革实施缓慢、新兴市场的环境技术出口壁垒高。  与2015年一样,2015至2020年预计北美环境监测市场占据全球环境监测市场最大份额,欧洲第二。但是亚太市场预计将保持最快的增长速度,主要受大规模工业化、新环境政策的发展、履行区域间环境安全协议等的影响。  全球环境监测市场的主要厂商有安捷伦(美国)、TE Connectivity(瑞士)、丹纳赫(美国)、E.S.I(加拿大)、霍尼韦尔(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美国)、鲍尔航天科技(美国)、雷声(美国)、西门子(德国)和泰雷兹(法国)。
  • GE全球新兴市场总监携Whatman技术团队访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近日,GE医疗生命科学部全球新兴市场总监(Emerging Markets Leader)肖恩博士携Whatman技术团队访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亲切会见总站相关科室负责人、工程师并参观了环境实验室。肖恩博士此行目的是了解Whatman环境采样滤膜在监测总站应用情况和讨论环境监测技术问题,还做了一场题为《GE环境监测和应用解决方案》的技术报告。自2012年起,Whatman聚四氟乙烯膜、石英滤膜和玻纤滤膜就成为总站环境空气采样器质量认证标准用膜,亦参与总站的多项科研和质控任务。总站技术人员反映,不论是进口仪器,或国产仪器,Whatman滤膜均表现出稳定可靠的性能,促进监测采样和滤膜称重标准化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采集效率高且适于环境污染物源解析,对环境污染防控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有关负责人也深切期望,希望通用电气(GE)能够在监测日常流程标准化和特殊污染物监测中提出更多解决方案。此外,肖恩博士及技术团队也听取了我国当前环境监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采样滤膜的正确选择、某些特殊污染物捕获、恶劣天气环境采样等。交流期间,在场技术人员对Whatman精益求精的采样膜工艺和标准化测试具有浓厚的兴趣,GE技术团队均给予演示和回答。肖恩博士得知Whatman滤膜最近正用于自动编码和称重系统时感到非常欣慰,这将大大提高手工法监测的操作效率。 肖恩博士一行还专门拜访了北京市环境监测站了解Whatman滤膜的应用情况并现场进行交流。此次北京之行的等合作交流,让中国环境监测者们加深了对GE公司其独特解决方案的了解,让GE技术团队更加明白环境监测行业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在相互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并全面提升合作水平。肖恩博士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作《GE环境监测和应用解决方案》的报告
  • 2022全球环境监测市场估值为94亿美元!全年盘点看这一篇就够了
    某研究机构近日发布全球环境监测市场调研。据报告称,2022年全球环境监测市场估值为94亿美元,此后五年,将以8.1%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27年达到139亿美元。市场需求报告表示,环境监测服务的主要目的是识别和预测污染物的危害性,这在水、土壤、空气领域尤为重要。作为监管机构的职责,需要定期监测环境各项参数以保护环境。从近年市场可以看出,节省成本、节省时间的定制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一些分析实验室已经有了定制化服务的需求。帮助客户计算成本,节省时间,获得准确分析数据,这是市场对于环境检测机构的需求。此外,在土壤和水的质量检测方面,专业化检测费用的差距可能非常大,政府机构或大学运营的实验室在费用上会远远低于私立实验室。综上,检测行业所提供的服务在未来会被更多企业活用。投资需求报告就建立环境监测实验室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建立实验室,需要在硬件设备方面进行全面高投资,同时,对操作员工的熟练度有较高要求。比如液相色谱法和光谱法是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的先进技术,但设备成本较高,对人员的熟练度要求也较高;气相色谱质谱仪可在分子水平上识别成分,是进行环境气体检测的重要仪器之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也已在环境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新型环境污染物是一项有利的工具……技术是广泛的,但报告指出,上述技术存在设备成本高、样品制备量大、需要校准等问题,这大大制约了相关市场的发展。此外,大多数分析方法只适用于某种特定样品,如土壤、水、污水等,空气监测仪器与上述领域不能通用。这就导致资本的投资不足,反过来阻碍市场增长。人员需求随着新兴市场的工业活动增加,非洲和亚洲等发展中地区在过去几年工业化程度有显著提高。然而,全球各国仍然面临着熟练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预计,在2016年至2026年期间,全美实验室技术人员的需求将平均增长13%,是其他职业的两倍;据美国人力资源和服务管理局(HRSA)预测,2012至2025年期间,实验室技术人员需求量将大幅增长22%。然而同时,美国临床病理学协会调查显示,2016-2030年期间,实验室技术人员空缺率会增加到19%。报告分析,人力短缺会给环境监测市场在未来带来挑战。未来预测对于未来环境市场,报告提出了以下几点预测:1.有机化合物部分将在环境监测市场占有较大市场份额。2.废水、污水市场将在环境监测市场占有较大市场份额。3.免疫检测技术是快速检测的主导技术类型,这种快速测试的结果准确性可与传统分析法相媲美,未来环境监测市场对免疫检测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2022年,环境监测国际市场中,以下公司有着较强影响力:SGS SA(瑞士),Eurofins Scientific(卢森堡),Intertek Group plc(英国),Bureau Veritas(法国),ALS(澳大利亚),TUV SUD(德国),AsureQuality(新西兰),Merieux NutriSciences(法国),Microbac Laboratories(美国),Envirolab Services Pty Ltd (澳大利亚),R J Hill Laboratories Limited(新西兰),Symbio Laboratories(澳大利亚),Alex Stewart international(英国),EMSL Analytical,Inc(美国),F.B.A Laboratories Ltd(爱尔兰)。上述公司在北美、亚太、欧洲都有着强大的实验室网络。最后,在2022年,国际市场发生以下大事件:2022年5月,Ecotecnos被SGS收购,成为一家海洋监测服务型公司,致力于改善海洋生态系统,此次收购加强了该公司在智利南部地区的影响力。2022年7月,WESSLING成为匈牙利领先的环境、食品和生物制药产品检测实验室之一。Eurofins收购WESSLING后,将扩大其现有业务范畴,筹建食品、饲料、环境、农业和兽医检测领域的5个实验室。2022年9月,ALS收购HRL控股公司。HRL是食品、环境和职业卫生行业的实验室检测供应商。此次战略性收购,旨在扩大其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服务,为检测市场带来更多机会。
  • 物联网应用如何实现环境监测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从环保部了解到十二五规划里明确有环境监测要求,各地把环境指标作为一项重要政绩考核。记者日前在上海某区看到正在试点建设的无线环境监测系统大大提高了环境污染的监测水平。   正在试点的水质监测将包括以下内容   一个小小的监测仪被放到监测点,上面链接了16路传感器。监测仪将16路传感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一个无线电子标签回传到十几公里外的监测站。监测站的大屏上实时显示监测点数据状态。据工作人员透露,该系统可以在排放超标情况下可以自动告警,系统会发短信给值班人员,告知哪个监测点超标,同时系统会记录排放时间,水质历史和当前情况。   据悉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水环境监测主要是以化学化为主。即人工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采样、化验、水质分析。这样工作量大且具有随机性,不能准确反映整个水量水质的变化过程,因而不能得到污水处理的可靠依据。采用无线传输方式改变过去以有线部署方式为主,有效地避免不法分子破坏、特殊环境无法布线等问题。系统架设完成后将为环境监测部门从治疗提高到预防,大大提高监测水平。
  • 2024深圳环境监测博览会预登记全面开启|展商名单抢先看!邀您共赴环境监测行业盛会!
    由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深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技术创新研究院(福田)、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华南生态环境监测分析中心、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主办的2024第二届深圳国际生态环境监测产业博览会暨第二届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技术应用交流会(简称EMIE2024)将于2024年5月15日——17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办。EMIE2024以“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助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主题,将汇聚生态环境产业链上下游,为生态环境创新技术与市场提供高效对接平台;依托国家政策,以国际化资源助推全国环境监测产业交流与合作,助力企业在“双碳”经济时代转变发展理念,发掘新的商机。本届展会预计展览面积20000㎡+,汇聚500+参展企业,吸引20000+专业观众。同期举办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对接会等20+论坛,深度探讨新时期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紧锣密鼓推进,千呼万唤始出来EMIE开幕在即,距离开展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在多方呼声和期待中,终于迎来了紧张的展前收尾阶段,目前组委会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展前筹备工作,以确保展会顺利圆满进行。展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日前,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已发文,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博览会,参观、了解、交流有关生态环境监测最新产品及技术,探讨新形式下环境监测产业的新趋势、新发展和新技术,推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展会的宣传力度加大。展会已与200家行业媒体通力合作,媒体对展会进行了全方位的展前宣传,极大的提高了展会的影响力。此外,参展商也在媒体中得到了宣传,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大批专业观众踊跃报名,正在火爆集结中。全国各省(市)环境监测协会组织会员单位及相关企业,将组团参观展会。组委会也在各个渠道邀约专业观众,后台每天收到多个报名信息。除此之外,还收到了海外观众的报名。届时将打造一个国际性质的交流平台。此外,组委会在细节上下功夫。还为每位观众精心准备参观路线图、参展手册、小食、礼品、纯净水等,以期给观众最佳的参展体验。展会亮点先知,抢滩行业机遇亮点一:行业多个“首次”,国际化影响力攀升EMIE2024作为国家级生态环境监测产业专题博览会,也是国内唯一环境监测主题博览会,同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链接全球环境监测市场。本届展会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影响力持续攀升,更多国际新老朋友将共赴大湾区“生态环境开年首展”之约。来自国内外众多知名展商,如赛默飞、MOTE LIMITED、爱博才思、TSI、安捷伦、布鲁克、 中国铁塔、盈峰、蓝盾、先河、力合、崂应、聚光、谱育、云洲、智易时代、云璟、等将携新产品在EMIE2024“中国首展、全球首发”。此外,还有一批不断崛起和壮大的本土规模型和成长型环保企业纷纷参展,另有一些“专精特新”型企业首次亮相EMIE,展示中国企业的实力。届时,环境监测行业的权威机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深圳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博览会组织机构也将莅临现场设立展位,坐镇指导,为展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支持。亮点二:行业整合 产业上下游联动为促进环境监测产业的研发与设计、生产制造、技术应用、人才发展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紧密联合与互动,本届展会将邀请一批环境监测产业上下游头部代表性企业到场,展现突破性成果,以及核心技术等最新进展,共同提升环境监测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展会现场将设立广东生态环境监测展示区、辐射监测与防护展区、电池绿色创新产业展示区,同期配套20+场专业论坛,举办“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表彰活动,赋能环境产业全链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亮点三:高端同期论坛精彩纷呈,共话行业新机遇进入2024年开局,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之路稳步推进,机遇与挑战并存,2024年刚刚过去的两会指出“2024年,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的转型与调整仍在进行,企业围绕需求、战略、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等维度重新组织自身资源、搭建战略布局,成为探索未来发展的焦点。 在EMIE为期三天的展期内,20+场专业论坛活动轮番登场,行业大佬与领域专家齐聚一堂进行头脑风暴,分享他们对各自领域的经验、成果、思考与技术探索,论坛现场将成为行业新需求、新商业、新技术、新应用的风向标,为行业深度赋能。届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深圳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相关领导及专家将到场与参展商、专业观众交流互动。同期论坛一览表主论坛:2024第二届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技术应用交流会分论坛|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分论坛|生态环境监测创新应用分论坛|智慧质控和智慧运维分论坛|监测大数据和大模型应用分论坛|监测物联网建设分论坛|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与应用论坛头部展商汇聚,展商名单抢先看EMIE2024将现场汇聚来自国内外数百家环境监测企业,纷纷展现出自身的强劲实力。不同的发展领域,不同的技术路径,让我们看到庞大的生态环境产业力量,正在蓬勃生长。展商名录一览表:“码”上预登记,行业盛会邀您共享本届深圳环境监测博览会位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9号馆,规模宏大,展览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能够满足不同领域观众的需求,为参展商和观众打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平台。现EMIE2024参观预登记通道已开启,扫码即可报名,凭预登记凭证快速进馆,免费获取与现场500+展商切磋的机会,还可零距离参与现场20+精彩行业论坛,对话行业大佬,共谋行业未来。展会参观路线图: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展城路1号,地处大湾区核心枢纽地段,毗邻宝安国际机场,紧挨广深沿江高速,与周边高速公路网络互通,2小时内可到达珠三角各重要城市,交通极其便利。 深圳地铁11号线塘尾站→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上车位置:地铁11号线 塘尾站 D出口服务时间:8:30-17:30行驶时长:约20分钟发车间隔:5-15分钟 宝安机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上车位置:机场15号门 P3停车场 A5公交站台服务时间:8:30-17:00行驶时长:约45分钟发车间隔:20-30分钟 高铁站深圳北站、深圳东站→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如何到达:搭乘地铁5号线(赤湾方向)到前海湾站,换乘11号线(碧头方向)到塘尾站,D出口出站后搭乘地铁接驳线,直达展馆。福田站→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如何到达:搭乘地铁11号线(碧头方向)到塘尾站,D出口出站后搭乘地铁接驳线,直达展馆。深圳站(罗湖)→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如何到达:搭乘地铁1号线(机场东方向)到车公庙站,换乘11号线(碧头方向)到塘尾站,D出口出站后搭乘地铁接驳线,直达展馆。 城际铁路穗莞深城际接驳线(沙井西站)→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议搭乘出租车直达(用时约15分钟)福永码头→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议搭乘出租车直达(用时约30分钟) 自驾线路指引(1)S3沿江高速→国际会展中心收费站→凤塘大道→展城路→展馆(2)S3沿江高速→福海收费站→福州大道→福园一路→桥和路→展城路→展馆(3)广深高速→宝安大道→福州大道→→福园一路→桥和路→展城路→展馆2024年5月15-17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9号馆,EMIE2024等你来!
  • 重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党委:生态环境监测发展这十年
    近期,中央宣传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出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深入学习《纲要》,深刻领悟“十个坚持”,用蕴含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生态环境监测事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通过深化改革构建运行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通过完善制度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通过强化支撑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年来,生态环境监测以自身的前进轨迹和真实可靠的数据,见证和记录了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为深刻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充分展示其实践成果提供了丰富素材。深化改革,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生态环境监测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进行统筹谋划和大力推进,2015—2017年,部署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三份重要改革文件,基本搭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推动构建统一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着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多元融合的生态环境监测“大格局”。按照“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方针,建成覆盖环境质量、生态质量和污染源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一)加强环境质量监测1.建成世界领先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一是国家建成1734个城市点位覆盖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实现“谁考核、谁监测”,支撑国家评价与考核排名,倒逼地方政府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二是各地建成超过1.2万个区县及乡镇点位的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支撑地方评价与考核排名,层层夯实责任落实,实现空气质量精准化管理。三是聚焦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监测,实现150个城市细颗粒物组分监测、154个城市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监测、263个城市非甲烷总烃监测,支撑追因溯源精细化管控。四是建成16个国家背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61个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和78个大气环境监测超级站,有效支持重点区域空气质量联防联控。五是建立“天—空—地”一体化大气综合立体监测网,地面监测、移动走航、地基遥感、卫星遥感等各类数据充分融合,全面反映空气质量和环境问题,高效支撑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六是建立并发展世界领先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全国重点区域已基本实现未来1月延伸趋势预测、未来7—10天精细化预报,潜在污染过程小时超标风险预报能力,有力支撑了区域重污染天气污染管控和科学应对。七是开展涵盖碳排放源监测、碳汇监测、环境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的碳监测评估试点,不断探索监测在“双碳”战略中的标尺作用,为碳交易、碳市场、国家和城市碳排放量核算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建成覆盖各大流域和海域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一是国家建成分布于全国1835条重要河流和210座重要湖库上3641个断面的国控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其中包括183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十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水体省市界、重要水功能区“四个全覆盖”,实现“谁考核、谁监测”,支撑国家评价与考核排名。二是各地建成包含5118个省级监测断面的地方水环境质量监测网,与国家联网协同运行,多级数据关联分析助力各地水污染治理精准施策。三是建成水生态状况调查监测网,设置的705个监测点位涵盖全国七大重点流域(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以摸清家底、找准问题、因地施策支撑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四是建成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网,覆盖所有县级及以上的3365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以精准评价和风险评估支撑饮用水水源保护。五是建成全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网,1172个近岸海域监测点位覆盖了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海域,187个近海海域监测点位基本覆盖了渤黄东南4个海区除近岸外我国主张管辖海域,支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六是天地一体化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有机协同,形成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监测新格局,支撑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新需求。3.建成国家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国家设置土壤环境监测点位22427个,其中土壤环境背景点2364个、基础点20063个,基本覆盖所有土壤类型、县域和粮食主产区,实现全国土壤环境状况背景水平、变化趋势客观评价。广东、海南、重庆、河北、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国控点位基础上,因地制宜对不同污染源类型、不同土壤利用类型、不同管控目的土壤环境实施更加精细监测,拓展形成省级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等土壤环境风险管控目标进行重点监控。组织开展地下水试点监测和“双源”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调查,开展1912个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监测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4.辐射和声环境质量监测网不断加强建立以陆域辐射环境质量和近岸海域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国家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国控监测站点1501个,涵盖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近岸海域、核设施周边等各要素,重点关注国家重点监管核与辐射设施、核设施周边海域海洋辐射环境变化趋势。建成涵盖城市功能区、城市区域和城市道路交通的声环境监测网,地级及以上城市监测点位约8万个,县级城市点位约3万个,有效支撑我国声环境质量监测。(二)拓展生态质量监测1.建立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加强卫星遥感与地面核查相结合的生态监测,遥感数据采用2—8米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每年地面核查点位近1万个,每年完成一版全国生态类型监测数据;国家和地方对近3000个典型村庄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状况监测,重点关注农村地表水水质、环境空气、饮用水水源和土壤环境状况。2021年,生态环境部首次发布《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建立生态质量指数(EQI),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从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生态胁迫等方面对区域(地方)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地方更加系统地加强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2.扩展生态系统地面监测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逐步实现对全国各类生态系统的协同监测。国家在16个省份典型生态系统开展生态质量、物种多样性监测,布设生态质量监测样地63个,实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等重要生态空间的监测。建设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组织开展以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蝴蝶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观测,建立了749个监测样区,设置样线和样点11887条,大部分位于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三)推进污染源监测1.强化污染源自行监测国家建立全国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与共享系统,35万家持证排污单位开展自行监测并与国家平台联网,基本实现全国持证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统一采集、处理、分析、评价。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将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情况纳入日常监管及执法检查范围,每年组织开展排污单位自行监测质量专项检查,推动排污单位落实自行监测主体责任。2.加强污染源执法监测建立并落实国家指导、省级统筹、市县承担的污染源执法监测制度,结合省以下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将污染源监管重心下移到区县。2021年,对3.4万家排污单位开展执法监测。按照执法与监测协同联动的模式,开展“双随机”执法监测,为环境执法处罚提供支撑。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建立了污染源监测信息公开平台。3.推进实施排放源统计调查制度2021年,《排放源统计调查制度》经国家统计局审批后付诸实施。作为生态环境统计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排放源统计调查范围进一步优化,覆盖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移动源5个源项。其中,工业源重点调查单位约16.5万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约1.7万家,农业源、生活源和移动源统计调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调查数据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为国家和地方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完善制度,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好”与“坏”“变好”与“变坏”、反映污染治理成效、支持管理决策的基础,因此,监测数据质量至关重要,全方位健全管理与技术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一)畅通监测体制机制2018—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进一步解决了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按照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五个打通”和“统一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的要求,以“谁考核、谁监测”的原则,全面上收国家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事权。通过省以下垂直管理改革将地方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至省级,从体制机制上强化统一监测,有效保证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权威高效、独立公正。形成以实时数据为基础、例行报告为主干、评价排名为核心、预测预报为亮点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应用体系,基本说清污染来源及变化趋势、为生态环保督察和环境执法提供了可靠依据,有力支撑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及七大标志性战役和生态补偿、风险防范、环境公共服务等各项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二)建立国家网运维制度始终把国家网运维管理作为深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与行风建设的重要阵地,坚决守住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底线。坚持依法运维、科学运维、诚信运维,建立了“八四三”国家网运维管理体系。“八”是指依法运维八大措施,包括压实责任、筑牢底线、阳光招标、“两承诺一扣款”、集中统管、独立检查、考核约谈、警示通报;“四”是指科学运维四项举措,包括制定统一技术规范、强化量值溯源、规范持证上岗、加强智慧感知监测体系建设;“三”是指诚信运维三种手段,包括服务质量星级评价、相关活动信息公开、严惩造假。在国家网运维管理体系的有力保障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得以保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估认为“生态环境监测真实性得到提升”“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也在提升,监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加强”。(三)提升监测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标准化水平。《意见》印发后,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监测类标准259项,累计发布监测标准1200余项,构成覆盖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固废、沉积物、海洋、生态、辐射、废气、废水、监测仪器等各要素重点项目的生态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统一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有力地支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考核、污染源排放监管、国际履约等各项生态环境工作,不断健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制度,形成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数据管理、统一信息发布“五个统一”。(四)全过程监测质量控制从技术上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形成涵盖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等9个生态环境要素,覆盖采样运输、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综合评价全过程和自动在线监测、便携快速监测、遥感监测等多个环节和手段的监测技术路线与体系。建立量值溯源技术体系。建成覆盖各级环境监测网络的臭氧等重点项目量值溯源技术体系。成立生态环境监测计量中心,并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计量司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陆续建成臭氧、气体流量、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噪声等生态环境部门最高计量标准,作为生态环境监测量值溯源体系的“量值源头”,逐级开展量值溯源/传递工作,确保国家网监测数据量值准确可比。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也积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量值溯源体系。夯实质量控制基础能力。按照国家—区域/流域—机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规划,建设国家环境监测量值溯源与传递实验室、污染物计量与实物标准实验室、环境监测标准规范验证实验室、专用仪器设备适用性检测实验室,相关实验室已建设、研发、取得6项生态环境部门最高计量标准装置、35项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及54项仪器检测资质。以省级监测机构为依托,建设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等6个区域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心。完善监测行业质量控制制度,加强源头管理。从布点、采样、现场测试、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传输等方面对从事环境监测的机构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确保其具备出具真实、准确监测数据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数据质量主体责任,将“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融入监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中,在资质认定评审及监督检查中予以监督和确认。据此,全国8000余家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已在各自质量管理体系中明确各类人员的数据质量责任,质量管理要求贯穿监测活动全过程、各环节。(五)“保真”“打假”两手发力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监督检查。建立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常态化监督检查工作机制,针对国家监测站点和承担国家网任务的生态环境监测运维机构,通过网络检查、现场检查、随机抽查、能力考核验证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强数据质量监督。特别是,针对环境空气、地表水“采测分离”、地表水自动监测等事关环境质量考核的重点项目,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例行和随机检查,实现国控站全覆盖,以常态化的监督压力,促进运维/采样规范性与数据质量提升。大力加强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监管。支撑管理部门重点对管理体系不健全、监测活动不规范、存在违规违法行为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进行打击,建立联合惩戒和信息共享机制,并将弄虚作假行为的监督举报纳入12369和12365举报热线。对发现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机构,依法依规予以责令改正、罚款、撤销资质等处理,倒逼社会化监测机构提升管理规范性和数据真实性,无人监管的乱象得到扭转。开展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专项检查。组织开展了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自行监测专项检查,并对重点排污单位执法监测、自行监测信息公开进行联网检查,倒逼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归真。连续两年开展严厉打击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强化法治约束,对不当干预严厉处罚。配合最高法、最高检出台司法解释,推动环境监测弄虚作假纳入《刑法修正案(十一)》。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通过远程监控与实地抽查相结合,采用飞行检查、例行检查和专项检查等形式,查处人为干扰监测案件,视情节轻重程度依纪依法分别给予行政处分、移送公安机关刑事侦查和处罚,产生了强烈警示教育效应。此外,领导干部不当干预监测行为纳入离任审计、纪检监察、各级生态环保督察等重点监督范围,在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强化支撑,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发展成效日益凸显,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政策规划、考核排名、执法处罚、成效评估、信息发布等实际工作当中。十年来,生态环境监测已经全面融入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战场,成为支撑生态环境管理的“奠基石、顶梁柱”,为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抓手,切实保障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一)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2013年率先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74个重点城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2021年,细颗粒物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为56%;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细颗粒物浓度改善幅度分别达到64.2%、56.7%和55.3%。京津冀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显著的区域,区域颗粒物组分中有机物、硫酸盐等浓度改善最为明显,近五年改善幅度分别达到51.0%、41.7%,充分反映散煤燃烧、工业排放管控成效突出。空气质量“蓝天”数显著增加,广大群众的幸福感明显增强。2015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施新标准,优良天数比例以年均1—2个百分点持续增加。2021年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122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5%;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细颗粒物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实现有细颗粒物监测以来的最低浓度水平;臭氧浓度为137微克/立方米,臭氧和细颗粒物浓度连续两年“双下降”,展现出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的成效;二氧化硫浓度为9微克/立方米,年均浓度首次进入“个位数”时代。美国彭博社公开报道,中国在7年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与美国在30年间减少的空气污染相当,印证了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二)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我国水环境理化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21年,全国江河湖库总体水质良好,其中:Ⅰ—Ⅲ类优良水体比例为84.9%,较2013年上升了20.8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1.2%,较2013年下降了9.0个百分点。2021年全国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均呈现大幅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3.5毫克/升、0.2毫克/升和2.6毫克/升,较2013年分别下降20.1%、76.5%和35.0%。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Ⅰ—Ⅲ类断面比例从2013年的71.7%上升到2021年的87.0%,重要湖库水质优良比例从60.7%上升到72.9%,富营养状态湖库从37.8%减少到27.3%。水环境质量均呈现明显好转。2021年,全国近岸海域总体水质良好,优良水质(一、二类)海域面积比例为81.3%,较2013年上升了10.0个百分点;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辽宁、河北、广东、广西和海南的水质为优,优良水质海域面积比例超过90%,海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持续改善。(三)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我国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逐步提升。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约25%陆地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据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2000—2017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央财政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转移支付资金近6200亿元,覆盖陆域国土面积50.4%,促进了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夯实了国家生态安全基础。2021年全国EQI值为59.8,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类”,表明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生态结构较完整、功能较完善,生态质量基本稳定。生态质量“一类”的县域面积高效感知、高速传输和大数据综合分析的智慧监测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水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进一步锻造生态环保铁军先锋队,全力以赴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各项工作,保障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作为,让监测更好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减污降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金融危机下中国环境监测行业的机遇
    2月底发生在江苏盐城的水污染事件将公众的视线再次集中到了饮用水安全问题上来。除了上游化工厂偷排污水的原因,盐城市水质监测能力不到位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政府对污染物控制和节能减排的日益重视,作为环保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监测领域也正逐步显现出其地位和价值。环境监测主要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应急监测及专项监测;主要的监测对象和介质有空气、水质、土壤、噪声、酸雨、辐射、光等等。根据2007年9月1日起实施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环境监测机构,全国环保系统及各部门、行业、企业已建监测站5,000多个。 在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监测行业已经拥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以环境质量等服务性监测为主的三个历史阶段。相比较而言,由于起步较晚,中国环境监测行业现在仍处于第二阶段,即以重点污染源、重点区域和环境热点问题为主的监督性执法性监测和调查阶段。据研究,当前国际上环境监测领域的市场份额在数百亿美元的范畴。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环境监测行业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设备技术、专业人员配备和队伍建设、产品多样性和服务广泛性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Frost & Sullivan环境部门研究经理陈昊雯(Vivian Chen)指出,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设备生产企业大约有150家,年产值在6亿元左右,仅占全球市场很小一部分。国产的监测仪器仪表多由中小型企业供应,技术存在差距,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效益也普遍偏低。而高端市场和专用市场多为进口产品或由国外品牌占据,如哈希、ABB、安捷伦、E+H等等。环境监测行业的另一范畴环境服务在中国的年收入大概在20亿元左右,有超过1,300家从业单位。 面临全球性经济发展减速,中国环境监测行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来自于一些受到影响的下游产业,主要有发电、石化、建材、冶金、造纸和食品等,而这些产业原先都对无论是设备还是服务都带来了很大的需求,例如用于工业污染源或污染排放口的在线监测分析仪器。所幸的是,工业污染源监测并不是环境监测中主导的种类,所占比例不大,产生的影响也有限。Frost & Sullivan认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环境监测在中国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继2008年底国务院颁布扩大内需的4万亿计划和促进经济的十项措施后,2009年2月底又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八大产业和环境监测有直接联系,包括钢铁、汽车、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 2008年4月,环保部颁布了我国首部监管规划。根据规划,至2010年,我国将投资149.5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78.47亿元,共重点安排50个项目,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为重点。2008年年底,环保部又增设了环境监测司,统一环境监测的行政管理、数据发布等职能,这标志着中国环境监测行业正朝着现代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Vivian 预测中国环境监测行业主要会从四个方面实现产业升级。首先是产品技术和质量的改进。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产能转移到中国,一些应用高技术的产品也逐渐引进,如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领域。国内企业也因此不得不将更多精力集中于新产品研发,尤其是开拓高端市场份额,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其次是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目前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地区,重要污染源的监测分析服务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采样、自动化分析、自动化数据处理和传输。然而在国内,除个别发达地区监测手段较为全面,监测仪器设备较为先进外,大部分地区监测服务尚处在手工操作阶段,有些落后地区甚至只能通过手工实验分析的手段从事环境监测分析服务。因此,未来的中国环境监测应是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第三,产品和服务种类的拓展。在一些成熟市场如美国,目前能够开展监测服务的各类污染物达到1,600 多项,并且主要以有机污染物为主,而在我国目前能够进行服务性监测的各类项目不足400 项。在我国,一些新兴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些产业基础,很多领域还处在起步阶段,另外还有些领域的服务性监测甚至尚属空白,这些领域无疑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最后,品质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完善。在环境监测服务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确保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已在环境监测分析服务的全过程中建立了完整的QA/QC系统,然而我国在有些环节上还有待完善和加强。 和全球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相适应,未来几年在中国自动化、多功能、即时的、系统化和智能型的高附加值产品会进一步受到青睐,重点发展的产品有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烟尘和SO2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有机污染物自动连续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监测系统和在线便携式应急监测设备等。 Vivian 还认为,众多环境监测设备和服务是和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的,如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报告和酸雨监测,这些领域会产生有规律的设备更新和服务需求。与此同时“十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也加大了对重点流域的监测力度,包括“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一江”(松花江)、“一库”(三峡库区)。另外,中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逐渐重视也扩大了对遥感监测仪器的需求,环境监测正由单纯的地面监测向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重点领域有机载、车载、船载、星载遥感仪器仪表,如激光测污雷达等。 数据显示,近几年正是环境监测分析仪器、装备更新换代和提高水平时期,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每年投资购买仪器装备约两亿人民币。尽管受到金融危机一定影响,Frost & Sullivan仍然对中国环境监测行业持乐观态度,并预测其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在2009年到2012年获得15%的年平均增长率。
  • “2021世界环境日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联展”征稿通知
    202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脚步越来越近了。2021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生态系统恢复(Ecosystem Restoration)”。202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主题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2021年,中国将作为东道国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届时,各国将聚首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绘制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这其中,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厂商功不可没。为了解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厂商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本网计划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制作主题为“2021世界环境日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联展”的专题,现向广大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厂商发出征稿邀约,稿件内容以“贵司为保护生态环境所做的工作、贵司的仪器设备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发挥的作用”为主,或者贵司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照片也可。 文章/照片投递方式: 请将电子稿件/照片用E-mail附件的形式传至:lixl@instrument.com.cn,需注明“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字样,并写明公司名称; 活动截止日期:2021年6月4日; 期待你的参与!
  • 空间环境监测“子午工程”即将转入正式运行
    子午工程台站和空间环境监测设备配置示意图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球也是茫茫太空中的一艘“飞船”,人类有必要探索和掌握这艘飞船旁边的风浪和暗礁。   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工程(简称子午工程)是人类监测空间和探知空间科学的前沿阵地。“它将为各类用户提供完整、连续、可靠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数据。同时,也为我国的航天、通信和导航以及空间安全保驾护航。”子午工程总工程师、中科院空间中心副主任王赤对记者说。   整装待发   “2012年子午工程将完成国家验收,转入正式运行。我们已经制定了子午工程长期运行方案,也包括2012年的运行计划。”王赤说。   “边建设,边运行,边产出”是子午工程立项前就提出的建设原则。   2010年,子午工程进入调试和试运行阶段,开始根据不同情况展开常规模式和任务/事件模式试运行。目的是检验各运行单元的指标和系统总体的功能、性能,数据流畅通性以及系统间协同工作的能力。   在今年9月20日到10月20日的联合测试期间,子午工程11家共建单位联合三大系统,利用分布在我国区域东经120度和北纬30度附近的21种、70余台监测设备开展联合测试。期间设备汇交科学数据文件18.7万个。截至联试结束,数据中心收集科学数据文件191万个,共计448.31GB。联试期间标准化加工产出数据文件1576个,总计58.02GB,可视化加工产出数据文件1.5万个,总计1.19GB。   “试运行过程中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了一些出现的问题,并确定了运行模式和运行管理架构。最重要的是为工程的正式运行积累了丰富经验。”王赤说,“从监测地域范围覆盖、空间圈层到参数均满足要求,检验了子午工程对空间环境综合监测能力和系统间的协同工作能力。在联合测试过程中,正值天宫一号发射,子午工程民用预报服务平台的相关预报产品得到了应用,发挥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第四环境的三维监测   空间是地球除陆地、海洋、大气之外的第四环境,空间科学探测与研究的主要范围也是航天、通信、导航和空间军事等高科技活动的重要场所。   太阳电磁辐射(可见光、X射线、紫外辐射等)沿子午线的天顶角效应,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效应,使地球空间环境具有随时间、地域差别的全球三维结构。它们对磁层结构、电离层结构、带电粒子和等离子体输运过程等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使许多基本空间物理过程沿子午圈发生。   随着地球自转,子午圈上的空间环境将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可对地球上空的空间环境进行全球扫描。因此沿子午线配置空间环境监测链,对于了解近地空间环境全球结构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我国空间环境的地基监测历史悠久,但是过去的地基监测多属单个台站进行孤立的监测,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观测体系。子午工程利用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以及东起上海,西至拉萨的15个综合性观测台站, 建成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监测平台。   子午工程由空间环境监测系统、数据与通信系统和研究与预报系统组成,工程布局地磁、无线电、光学以及探空火箭等多种探测手段,包括23种95台套监测设备,分布在全国15个台站,成为地域分布最广的大科学装置。   子午工程建成了很多国际先进的监测设备,如非相干散射雷达、甚高频雷达等,关键技术攻关成为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今年5月7日7时整,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成功发射。   “本次发射是我国空间环境监测探空火箭沉寂20年后的再次升空,是中国火箭探空事业一个新的里程碑。”王赤说,“子午工程是我国科学家结合科学研究、航天活动、国家安全等需求,以及我国地域特征而创造性提出的,是充分联合国内资源,独立建设的我国第一个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项目。”   探索和挑战   子午工程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2010年8月,美国《空间天气》杂志以封面文章对子午工程作了介绍。杂志编辑用“雄心勃勃”、“影响深远”、“震撼”等词汇评述子午工程。   以子午工程为基础,中国科学家率先发起“国际子午圈计划”,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向北延伸至俄罗斯,向南经过东南亚相关国家、澳大利亚等,并和西半球60度附近的子午链构成第一个,也是唯一环绕地球一周的空间环境监测子午圈。   国际子午圈计划将与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巴西等国的近百个监测台站进行合作,共同对子午线附近空间环境进行监测,实现日夜24小时、全球纬度的同时观测。   2012年,子午工程将在地球空间环境对行星际扰动的响应,地球空间各圈层的耦合,以及子午链上空间天气传播过程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这将大幅提升子午工程认知空间的能力。但子午工程系统复杂、探测方法全、监测设备多、地域分布广、共建单位多,从而给工程实施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王赤说,“各个系统、设备的协调工作,各种探测数据的综合处理和分析都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因此是极具挑战性的探索。”
  • 遥感监测已经成为全国环境监测的“常规军”
    &ldquo 通过长期遥感监测,我们发现,在秋冬交际的10月份是极易发生灰霾的季节,京津冀以及安徽、东北等地都有灰霾出现。&rdquo 在日前召开的环境空气质量遥 感监测技术研讨会上,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研究员厉青表示,遥感监测不仅可以监测灰霾,还可以研究各地灰霾的动态发展规律。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重污染天频发,环境空气质量遥感监测得到了各级环境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为及时交流遥感监测技术的新进 展,提高空气质量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能力与水平,由环境保护部监测司指导,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办、中科宇图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环境空气质量 遥感监测技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研讨会对遥感监测的技术前沿、监测方法、应用情况、能力建设等进行研讨与交流。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等环境保护部直属单位、全国将近20个省级和40个市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记者了解到,遥感监测如今不仅在&ldquo 特殊时期&rdquo 发挥作用,而且已经成为全国环境监测的&ldquo 常规军&rdquo ,在秸秆焚烧、沙尘预警预测、颗粒物监测、雾霾监测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已有地方实践将卫星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相配合,形成了立体化的环境监测网络。   ■满足多种环境监测需求 实现污染物趋势判断   可以对颗粒物浓度、污染气体、秸秆焚烧、沙尘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长时间序列的动态监测有助于灰霾的预警预测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无不流露出一致的观点,即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在城市环境质量监测、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监管、全球气候变化监测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近两年,雾霾已成为各地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成为各级环保部门监测的重点。现实情况是,仅靠地面监测已不能满足空气质量监测的需求,而遥感监测可以实现实时、大范围动态监测,获取区域大气污染物分布情况。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级工程师王中挺介绍说,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灰霾,相当于每一平方公里就能收集到一组监测数据,这样的监测密度是 普通地面监测站点不能覆盖的。不仅如此,遥感监测还可以实现气溶胶光学厚度(AOD)、颗粒物浓度(PM10、PM2.5),污染气体(SO2、NO2、 O3、CO等)柱浓度的监测,而这些都是雾霾形成的前体物,对于灰霾预测预警有着极大的作用。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李旭文通过实验表明了遥感监测的作用,通过对11张江苏省太湖流域影像中区域能见度信息进行提取,并与30个地面空气 自动监测站采集的PM10和1个能见度自动监测站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稳定的天气系统和晴朗无云、少云条件下,卫星遥感与地面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结果 有很好的一致性,&ldquo 说明遥感监测具有很高的业务化应用价值,遥感技术可以在区域灰霾问题的大尺度监测预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rdquo 李旭文说。   &ldquo APEC期间区域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PM2.5浓度同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各地空气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改善,PM2.5日均浓度平均值降低了30%以上。&rdquo 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遥感室主任李令军介绍说。   除此之外,遥感监测在秸秆焚烧、扬尘、沙尘暴、大气环境污染事故等大气环境监管方面也大有可为。比如在秸秆焚烧监测上,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 中心主任王桥介绍说,目前秸秆焚烧遥感监测已经形成业务化产品,每天都会对全国秸秆焚烧的数量、点位进行监测,从而形成秸秆焚烧的日报。根据卫星遥感监测 数据统计结果和各地报告的现场巡查检查结果总结的日报,将由环境保护部统一对外发布。   遥感监测除了发挥基本的监测、预警作用之外,通过长时间的遥感监测,还可以对长期的气候变化进行预测。比如以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遥感监测为 重点,对全球变化敏感区温室气体进行遥感监测,可以预测气候变化趋势。江苏省2005年~2010年平均臭氧柱浓度时空分析显示,全省臭氧表现出明显的纬 向分布特征,从北至南逐渐增加。从年际变化变化来看,臭氧的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应用产品逐步升温 遥感数据可视化增强   卫星遥感监测应用系统和平台层出不穷,其自动生成图表、统计结果、监测报告等功能降低了技术门槛,提高了工作的便利性   随着卫星遥感监测的升温,相应的卫星遥感监测应用平台和模块也逐步得到应用和开发。   据李旭文介绍,江苏省环境遥感业务化平台在遥感监测业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的环境遥感业务化平台主要包括水环境遥感监测应用、大气环境遥 感监测应用和生态遥感监测应用。其中水环境遥感监测中针对监测太湖蓝藻开发的蓝藻水华自动解译系统和海量数据遥感管理平台,可以满足大量遥感影像数据的存 储和解译工作,自动将原始的遥感监测数据直接生成蓝藻遥感监测数据报告,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大大提升了工作效能。   而针对灰霾开发的灰霾遥感监测软件则可以实时监测整个江苏省的灰霾指数,有助于宏观地、大范围地反映灰霾发生面积和严重程度。   中科宇图环境质量研究院副院长谢涛则介绍了中科宇图推出的卫星遥感监测系统。   据了解,系统具有数据获取的功能,可以实现数据自动和半自动批量下载,减少用户重复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系统在数据下载完毕后,可实现大气颗粒物、秸秆焚烧、沙尘的自动化监测,无须人工干预,降低了系统使用的技术门槛。   记者了解到,数据产品有多种呈现方式,系统可自动生成空气质量遥感监测数据的统计制图及监测报告。针对某种环境要素,用户可以选择柱状专题图、 空间柱状分析图(可以统计环境要素分布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或者根据地理要素进行输出,也就是在地图上用颜色表示浓度变化。除此之外,用 户还可以选择动态播放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   为了便于直观理解,系统还实现了在线监测数据(点)、遥感监测数据(面)、激光雷达监测数据(垂直)的三维直观展示,使得枯燥的数据可视化,满足了专业人士和普通人双重需求。   &ldquo 相比于传统站点监测,系统可以获取颗粒物和污染气体浓度的区域分布,掌握污染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趋势和规律,为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提供支持。&rdquo 谢涛说。   ■加强环境分区管理 构建遥感监测网络   卫星遥感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将会打破行政区划,强化区域管理与合作,进而构建大气环境监测网络   在谈到卫星遥感技术如何在大气环境监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时,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大气环境区域管理的重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表示,要发挥卫星遥感监测大范围、大区域的监测作用,未来的环境管理应当转变为以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模式,大气环境管理应打破行政边界的限制,进行科学大气环境管理分区,比如将我国东部污染较重且传输活跃的省份统一纳入一个分区。   他认为,未来以区域进行联防联控应该成为常态,APEC期间经过6省市的联防联控,PM2.5日均浓度值下降30%以上,硫酸盐下降50%左右,有机物、硝酸盐也有大幅下降,减排效果明显。   厉青也从目前一项关于&ldquo 中东部地区卫星关键技术研究&rdquo 中,提出分区管理监控的理念。&ldquo 我国中东部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域,但各地区气溶胶分布不同,成分也不一样,有的以硫酸盐为主,有的以硝酸盐为主,所以对中东部地区进行合理分类,是遥感监测技术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关键。&rdquo   除此之外,遥感数据与地面监测数据结合,形成立体化监测数据,也成为未来遥感监测研究的方向。谢涛提出,未来将要研究多源数据实时同化技术,也就是说把不同来源、不同分辨率、直接和间接的观测数据与模型模拟结果集成具有时间一致性、空间一致性和物理一致性的数据集。   中科宇图环境研究院院长刘锐则进一步提出建立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系统。他认为未来应大力发展我国的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监测网点和常规监测方法,采用遥感技术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我国的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系统。   厉青也补充到,未来应在区域协作的基础上加强灰霾颗粒物监测能力,各地打破行政区划积极推进合作,形成区域甚至全国的灰霾颗粒物监测网络。
  • 探究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p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环境监测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可以发挥直观重要作用,随着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在大气、水质、固体污染监测等方面,比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具备了许多优势。本文对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遥感技术在环境各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p p    strong 一、前 言 /strong /p p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植被覆盖率降低、水生态系统失调、荒漠化速度加快、生物多样化骤减、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即为环境监测,其对于环境治理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导致地面环境监测网点分布不集中,仅依靠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及监测台站无法准确及时的做出环境质量报告和污染预报。为了满足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的需求,环境监测技术需要进行快速准确的优化改进。由此,遥感技术逐渐被应用在环境监测当中。 /p p    strong 二、环境遥感监测技术 /strong /p p   遥感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技术,具体是指基于电磁波和地球表面物质的相互作用,对地球的资源和环境进行探测与分析,以此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可以利用遥感探测仪器,在不和探测目标直接进行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体的电磁波谱,从而对目标物体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对大面积进行同步观测,还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区域进行动态的重复监测,具有综合性、可比性和经济型。 /p p   当前此技术已经被广泛地用于环境监测、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仍旧以多空间分辨率、多时相遥感图像等优势帮助人们分析环境自然资源等的时空变化规律,推动着人类和谐进步和发展。 /p p   遥感技术在环境中的发展非常迅速,可以测出水体的叶绿色含量、泥沙含量、水色和水温,还能够监测到大气中污染气体浓度分布,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分布、堆放情况和影响范围。除此以外,还能够追踪调查环境污染现象,并对污染源、扩散程度、分布面积进行预报,对污染损失进行估算。全球环境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剧,遥感技术具备的全球覆盖、快速、信息量大等优势使其成为当前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 /p p   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根据可利用的波段分为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技术和热红外遥感技术、微波遥感技术。 /p p    strong 1、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技术 /strong /p p   此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每个物体的反射率的差异性,通过记录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辐射能,来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关键变量是大气的纯洁度、地物波谱特性和太阳辐射强度。因此这类技术通常用于检测各种污染,目前发展已经成熟。 /p p    strong 2、热红外遥感技术 /strong /p p   热红外遥感技术原理是一切物体辐射和其自身的温度及种类是相对应的电磁波,针对的是地面电磁波的辐射源,主要探测其辐射性能,包括发射率和温度。此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面积地表的温度的分布情况进行重复观测。 /p p    strong 3、微波遥感技术 /strong /p p   微波遥感不仅具备全天候和全天时的观测能力,还具有信号丰富、包含幅度相位极化等信息的特点,且对地球覆盖层的穿透力也较强。微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介质的不稳定使目标预期会产生反射、散射、投射等现象,因此该技术基于经验建立公式或模型,使信号和目标物体能够有一个严格的对应关系,从而可以推导出相应的运动特性和物理特性,提高辨认和识别目标的能力。 /p p    strong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各方面的应用 /strong /p p    strong 1、水环境中的应用 /strong /p p   对水环境的遥感监测是基于污染水与清洁水的反射光谱特征分析,清洁水体的反射率要低于污染水的反射率,而在遥感影像中,水体表现为暗色色调,可以明显地在红外频谱段上表现出来,因此,可以将水体光谱特性和水色作为水质遥感监测的指标。海洋在地球表面占面积约为70%,海洋可以缓冲太阳辐射引起的大气自然温度变化,可以调整极端的气候变化。因此其中的污染也是需要重视的。目前对于海洋的污染观测主要是海水的颜色、表面温度、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坡度。遥感技术对海洋监测体现在能够提供天气数据 实现长时间的重复探测 进行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能够探测到遥远区域的数据。通过遥感监测海洋表面温度而得到的数据可以通过绘制分析得到海洋的近况和风力强度。 /p p    strong 2、大气监测中的应用 /strong /p p   大气遥感原理是大气中不同气体中有微量成分,尤其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气溶胶含量和各种有害气体无法被直接的遥感识别,而其中的微量成分有着固定的辐射和吸收光谱,因此可以通过测量这些成分的光谱而监测大气结构、状态以及变化。大气遥感监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对大气的温度及水蒸气进行定期的检测,主要的电磁波谱是近紫外线到红外线的范围和微波范围。大气遥感监测是一项高新技术,灵敏度和分辨度都较高,还具有多组分、实时和快速监测等特点。 /p p    strong 3、土地和地面中的应用 /strong /p p   随着全球变化问题的不断严重,要求数据可以描述大范围土地的覆盖特性,因此,以人造卫星为基础的遥感技术可以依据多光谱扫描仪通过区分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光谱进行分类。地面发生污染后,污染区内的植物的光谱和正常区域内植物的光谱是有区别的,因此可以定期对地面的植物进行分辨。对于建筑物,可以基于其高反射率和形状的规则性进行检测。地面的遥感监测技术不仅可以可靠地对城市扩大的规模及速度进行跟踪,还能够对隔热性差的建筑物造成的热损失进行监测。 /p p    strong 四、结 语 /strong /p p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意义重大,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在今后会随着高性能传感器研发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遥感数据精度要求的增加,会朝着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的方向有所发展,也将会在环境检测中有更广泛的应用,也会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 /p
  • 环境监测:应用现代科技才能布好天罗地网
    p   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 /p p   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很关注环境监测工作,并就建立污染源全面监测系统,试点开展企业污染源工业物联网监测布点工作等提出相关建议和提案。本版为此刊发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p p   1 提案关注科技创新与大气监测 /p p   “两会”期间,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关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破解空气污染监管难题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一提案将环境监测与科学技术进行了关联,建议建立污染源全面监测系统,建立非法排放污染源识别定位技术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选择试点城市,尽快深入开展企业污染源工业物联网监测布点、污染源交叉验证识别等大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 /p p   环境监测工作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明显增强。环境保护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在2月27日的环境保护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2012年之前我国还没有PM2.5的例行监测站点,目前1436个国控监测站点全部具备PM2.5等6项指标监测能力,且已完成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已经建成。 /p p   但是,大气环境监测依然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偏远地区和部分企业的污染指标仍没有完全覆盖,部分监测指标只有PM2.5的数据,缺少SO2、NOX等指标,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地区整体污染情况。在企业污染源的监管上也有一定困难。并且,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与环境监测手段仍需进一步加强。 /p p   环境监测系统需要运用先进的科技进行构建,尤其是在当下,急需进行科技创新,建设一流的智慧数据监测平台,不断提高大气环境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p p   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荣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应该融合多元化数据来源,构建天地一体的大气环境监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大数据综合分析能力,统筹气象、交通、地理、经济、工业等相关大数据,开展环境监测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同时,结合经济发展和人口社会信息等,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为政府提供精准溯源、污染源解析、达标规划、能源结构调整等有力的数据支撑。 /p p   2 有的放矢确保数据“真准全” /p p   虽然我国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已经较为完善,但在确保数据“真、准、全”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地方,近年来就发生过当地有关人员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被全部追究刑事责任的事件。 /p p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在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调研时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认识,创新思路,着力打造环境监测的“国家队”,确保数据的“真、准、全”。 /p p   如何以科学手段确保数据的真实性?2015年,我国建成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实时监测数据按“一点三发”的模式,第一时间同时直传城市站、省级站以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工作人员汪太明告诉记者,1436个国控监测站都建立了远程质控系统,具备变化留痕、异常报警等功能,不给瞒报、虚报监测数据者任何机会。 /p p   “虽然干扰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仅是个案,但性质恶劣。”汪太明说,干扰行为就是“白蚁”,空气质量监测就是“堤坝”,白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理不睬任其发展。一旦发现“白蚁”就要及时消灭,这样堤坝就会安全稳固,否则就会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情况。所以必须重拳打击干扰监测的行为,打击数据弄虚作假的行为。 /p p   以上现象虽然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上较少发生,但在污染排放监测上却并不鲜见。有些工业园区“三废”治理各自为政,大量废气无组织排放,周围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同时,各地污染源特点千差万别,如华北地区供热采暖锅炉烟粉尘排放比较集中,华东地区工业废气污染较为普遍。此外,一些企业缺乏环境意识,或从一已私利出发偷排漏排。这些都是环境监测面临的难题。 /p p   “企事业单位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是降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来源。监测企事业单位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的投入比较大,传感器监测在这方面就显示出优势所在。传感器监测能指示稳定运行状态,若数据突然升高,就表明存在偷排行为,应立即跟进现场检查等工作。至于传感器与传统监测手段的可比性,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基本可信的换算关系。”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罗岳平表示。 /p p   对于无组织排放,陈荣强建议首先要加强监控点位布设,从源头进行管控,将重点排放源全部纳入大气管理监控范围,及时进行预警。其次,加强末端治理技术及设施运用,一旦发现企业异常排污就及时进行处罚。而对于管理有效、积极进步的企业,可给予奖励,推动涉污管理部门及责任主体积极参与,将责任与压力逐级传递,真正将污染排放降下来。 /p p   对于污染源差异,各地各级环保部门应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加强与科技攻关团队的合作,开展源解析工作,搞清楚区域污染的主要来源,瞄准难点和痛点进行精准治理,做到有的放矢。 /p p   3 工业物联网技术助力增强监测能力 /p p   2016年12月22日,我国发射了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从而成为全球第三个可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TanSat卫星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分布情况。这是科技手段在环境监测上有力运用的一个体现。 /p p   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迅猛。提案认为,要把握住工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手段,将环境监测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p p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推进,国务院发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环境保护部发布《生态环境大数据方案》,要求各级政府在2020年要做到生态监测网络全覆盖。政策利好极大地催生了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前景。 /p p   中科院计算所下属的中科云天环保公司将微型传感器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具有微型化、低成本、精度高、耐腐蚀和远程数据校准等特点,可以对大气污染进行精准溯源。其成本低和可海量布控的优点有利于构建能够大量汇集数据的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还可以与无人机、行驶的车辆、路灯相连接,提供海量的交叉监测数据。 /p p   “这些大数据与计算模型相结合,又形成更加智能化的大数据分析。未来,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上会向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天津分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孟筠旺介绍。 /p p   罗岳平对此也持积极态度,他认为以传感器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可在同等资金规模下扩大监管范围,发现更多的疑似违法排污现象。虽然不能直接开展监督执法,但有利于锁定重点可疑对象,同样会形成震慑力。 /p p   空气监测微站的建设则是对大气流场数值模拟技术的实践。这项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在线大区流场,进而结合污染物的分布追溯污染物可能来自的方向,进而识别污染排放源头。 /p p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环保局工作人员张莎对空气监测微站深有体会。她说,襄州区以前只有一个国控站,AQI指数出现异常后,工作人员不了解是哪里出了问题,需要调集几拨人,围绕国控站往不同方向巡查,才能找到污染源。有了监测微站后,哪个站点数据异常,就直奔对应站点,找到污染源后,及时采取措施。另外,处置措施是否收到了实效,监测微站的数据也能让环保工作人员当个“明白人”。 /p p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河南、山东等地均已建有空气质量监测微站。“先河环保将小型国标监测方法设备与利用传感器技术的微型站组合使用形成网格化系统,建立以三级修正、四级校准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数据质控体系。” 陈荣强说。这种精准溯源、定点治污的网格化系统已成为各地打好蓝天保卫战的重要工具和抓手。 /p p   环境监测相关科学技术一览 /p p   物联网传感器技术 /p p   实际是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与传统的监测体系相比,具有体积小、费用低、布点灵活、用电方便等特点,可以布设的监测点位更多、覆盖面更广,从而为环境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p p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p p   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功能,统筹气象、交通、地理、经济、工业等相关大数据,结合环境监测大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人口社会信息等,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指导环保部门更好地开展治理工作 /p p   卫星遥感技术 /p p   基于MODIS、OMI、AIRS等卫星传感器,可以进行PM2.5、NO2等多种大气污染物、雾霾分布、沙尘传输、秸秆焚烧、城市热岛、植被指数等一系列区域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遥感领域的动态监测。 /p p   大气流场数值模拟技术 /p p   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在线大区流场,包括气压、风速的参数分布,进而结合污染物的分布追溯污染物可能来自的方向,进而识别污染排放源头。 /p
  • 2008 Agilent 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研讨会
    2008 Agilent 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研讨会 您想了解最新的高灵敏GC/MS吗?您想了解饮用水分析全套解决方案吗?您想知道有关我们生活环境的空气监测技术吗?您想知道受到全球重视的最新污染物以及分析技术吗?本次研讨会荣幸地邀请到国内外环境分析专家做有关环境监测和分析技术的主题报告,欢迎您参加2008安捷伦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研讨会。 研讨会时间 时间:2008年3月27日(星期四) 08:45am – 15:45pm 地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楼六层601会议室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18号 时间:2008年3月28日(星期五) 08:45am – 15:45pm 地点:上海王宝和大酒店四层钻石厅 上海市九江路555号 时间:2008年3月31日(星期一) 08:45am – 15:45pm 地点:广州天伦万怡大酒店三层多功能厅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中路172号 时间:2008年4月1日(星期二) 08:45am – 15:45pm 地点:南京金丝利喜来登酒店五层江海源厅 南京市汉中路169号 时间:2008年4月3日(星期四) 08:45am – 15:45pm 地点:华美大广场杭州海华大酒店 杭州市庆春路298号三层国际厅 研讨会内容 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主讲人—— 国内环境分析专家 高灵敏Agilent 5975C GC/MS及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安捷伦资深质谱专家将详细介绍具有三重离轴检测器的最新最灵敏的Agilent 5975C GC/MS 主讲人—— Terry Sheehan 安捷伦公司的饮用水分析解决方案 遵循中国新颁布的饮用水法,安捷伦提供了一整套分析方案包括GC,GC/MS, LC和LC/MS用于分析饮用水中有机化合物 主讲人——栾伟 ICP-MS — 环境分析的高效率和高可靠的工具 详细讲解和讨论用ICP-MS进行环境样品分析的高效率和可靠性,样品涵盖饮用水、海水、土壤、沉积物和淤泥等。同时介绍具有八极杆反应器和高基质进样的最新7500cx ICP-MS系统 主讲人—— Christopher Tye 环境气体、室内空气和车内空气的监测分析 着重介绍如何用热脱附和气质联用以及RTL、DRS软件和空气中毒物谱库快速准确地分析环境空气样品、室内空气样品、车内空气样品以及材料释放出的目标化合物。演讲中还包括用于环境空气分析的热脱附和Canister大气采样罐 主讲人—— Philip Wylie 受到全球重视的新环境污染物-安捷伦解决方案助您应对新的挑战 将详细讨论受到环境重视的新污染物的分析技术,包括用LC/QQQ分析PFOA/PSFOS, 用LC/QTOF分析PPCP, 用GC/MS分析PBDE等,以及安捷伦提供的分析方案 主讲人—— 栾伟 研讨会场地有限,请您从速报名,登陆以下网址注册,不注册者不宜受理。 http://www.chem.agilent.com/cag/wad/forms/showform.asp?fpv_id=959&country=cn
  • 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年度报告发布 我国碳减排成效明显
    p   用卫星看到的全球生态是什么样的呢?近日,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对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等专题开展监测分析。 /p p   “获取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信息用什么方法最好?卫星遥感技术是最佳选择。卫星视野广阔,可以适应大尺度观测需求,同时卫星运转周期多种多样,短则几小时,长则十几天,可以周期性地获取地表信息的变化数据。”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说,《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使用的国产数据比例已经达到57%,而2012年首次发布此报告时的国产数据使用率仅为17%。 /p p   我国碳排放强度快速刹车 /p p   “2016年发射的碳卫星作为我们获取数据的利器,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卢乃锰表示,“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是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2018年新拓展的一个专题,报告充分发挥我国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TanSat)技术优势,结合多源遥感数据,监测分析了2010年至2017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时空分布格局。 /p p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面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分布情况,我国已于2016年12月发射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TanSat卫星可高精度地反演大气中的CO2柱浓度,监测大气CO2浓度分布情况,是全球性碳浓度多星观测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利用碳卫星TanSat生成了国际首套2017年TanSat全球叶绿素荧光产品,该产品可用来监测全球植被生长状况和植被生产力。”卢乃锰说。 /p p   报告显示,我国碳排放总体虽呈上升趋势,但因积极采用了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与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等措施,碳减排成效明显,排放增速逐渐降低,自2013年以来增速基本为零。2017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6%,已提前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承诺。 /p p   卢乃锰说:“我国仍是碳排放大国,经济增长伴随着碳排放的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减排压力。建议加强科技创新,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p p   32处国家公园生态优良 /p p   报告以发展绿色“一带一路”为研究背景,监测分析了该区域沿线典型农牧交错带、海岸带与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现状与态势,评价了部分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态势和动因,可为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决策支撑。 /p p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专题报告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廖小罕研究员介绍,这是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中第三次发布“一带一路”专题报告。“前两个报告是摸底和面上综合信息,今年的报告聚焦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自然保护区,更加集中分析环境高敏感区生态情况。” /p p   报告数据显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状况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在2000年至2017年,大部分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基本稳定,无显著退化现象。其中,植被生长状况保持稳定的面积占57.87%,有所改善的占21.04%,显著改善的占17.71%,变差的占3.39%。但报告认为,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不断发展会增加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的风险。 /p p   丝绸之路经济走廊沿线11个国家的32处国家公园的生态状况整体表现优良,超过8成的国家公园生态状况变化趋势稳中向好,景观结构完整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廖小罕说:“我国正在开展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建议利用本报告的监测指标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国家公园优先建设区域的选址研究,为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支持。” /p p   报告还分析了“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报告指出,被监测的4条已建铁路均采用了绿色施工方法,有效降低了工程的永久生态占用量,并加快了施工期间临时生态占用的恢复。4条铁路平均每公里的生态占用面积仅为0.04平方公里,且以临时生态占用为主,截至2017年底,临时生态占用面积已修复约90% 已建和在建的8条道路设计了大型动物保护通道15处、桥涵洞3829个、隧道110处,有效保障了野生动物的自由迁徙和生态廊道的联通。报告建议,未建工程项目应进一步优化选线,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尽可能避开沿线的自然保护地。 /p
  • 环境监测业内专家带你认识VOCs
    p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是大气中一类重要的气态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和食物中。VOCs 不仅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等有直接影响,还可通过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如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和有机气溶胶等,是导致空气污染的重要前体物之一。 /p p   1、VOCs种类 /p p   空气中的VOCs种类繁多且成分复杂,主要包括:苯系物、有机氯化物、氟里昂系列、有机酮、胺、醇、醚、酯、酸、石油烃化合物等,目前已鉴别出3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在美国环保署(EPA)所列的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中就有50多种是挥发性有机物。 /p p   2、VOCs的来源 /p p   VOCs的来源主要有人为源和天然源,就全球尺度而言,天然源对VOCs的贡献超过了人为源。天然源包括植物释放、火山喷发、森林草原火灾等,其中最重要的排放源是森林和灌木林,最重要的排放物是异戊二烯和单萜烯。 /p p   人为源可分为固定源、流动源和无组织排放源三类,其中固定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溶剂(涂料、油漆)的使用、废弃物燃烧、石油存储和转运以及石油化工、钢铁工业、金属冶炼的排放 流动源包括机动车、飞机和轮船等交通工具的排放,以及非道路排放源的排放 无组织源包括生物质燃烧以及汽油、油漆等溶剂挥发。交通运输是全球最大的VOCs人为排放源,溶剂使用是第二大排放源。目前国内外对VOCs的天然源和人为源研究比较广泛。 /p p   3、VOCs的特点及危害 /p p   VOCs大多不溶于水,可混溶于苯、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大多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其所表现出的毒性、刺激性、致癌作用和具有的特殊气味能导致人体呈现种种不适反应。 /p p   VOCs具有相对强的活性,是一种性格比较活泼的气体,导致它们在大气中既可以以一次挥发物的气态存在,又可以在紫外线照射下,在PM10颗粒物中发生无穷无尽的变化,再次生成为固态、液态或二者并存的二次颗粒物存在,且参与反应的这些化合物寿命相对较长,可以随着风吹雨淋等天气变化,或者飘移扩散,或者进入水和土壤,污染环境。尽管目前科学界对VOCs在大气污染中的具体作为和反应机理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它的危险性却已是昭然大白。空气中VOCs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p p   (1)大多数VOCs有毒、有恶臭,一部分VOCs有致癌性 /p p   (2)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与氧化剂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及作物生长 /p p   (3)卤烃类VOCs可破坏臭氧层。 /p p   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环保局认为空气中0.3 μg· L-1的苯就可使每百万的接触者中4~8人面临患白血病的危险,而且这种危险与VOCs的浓度成正比,它们通过饮食和吸入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p p   4、我国环境空气中VOCs监测现状 /p p   我国环境空气中VOCs在线监测依托国家超级站开展,从观测方式上看,超级站长期一般性运行、长期业务化运行和研究性强化观测各占三分之一。长期业务化运行的超级站有23个,其中有20个属于环保局或环保厅 研究性强化观测的超级站有20个,其中有10个属于科研院所和大学,有10个属于环保局或环保厅。在超级站的监测项目上,有82%的超级站观测大气氧化性(包括VOC),主要观测的项目有挥发性有机物(VOCs)、非甲烷总烃和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完全具备这三项指标的超级站有:暨南大学、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长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内蒙古环境监测中心站共7个。 /p p   2017年,按环保部统一部署,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开展国家大气光化学网的建设运行工作。根据国家大气光化学网的设置和监测要求,围绕开展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及周边、珠三角和成渝地区光化学监测,开展手工及自动监测。监测项目:手工网为乙炔、苯、正丁烷、1-丁烯、顺式-2-丁烯、反式-2-丁烯、环己烷、环戊烷、正癸烷、间-二乙基苯、对-二乙基苯等57种VOCs,自动监测包括VOCs(57种)、臭氧、NOy、UV辐射、过氧酰基硝酸酯类(PANs)、光解速率、非甲烷总烃(NMHCs)、气象参数等。相关成果将为大气光化学污染成因分析和治理措施效果评估等提供技术支撑。 /p
  • 环境监测企业“双碳”背景下的新格局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由于新冠病毒变异以及货币通胀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全球经济复苏依然面临着严重的不确定性。不过,具体到环境监测行业,它似乎正在从疫情影响的“阴影”中走出。从雪迪龙、力合科技两家环境监测相关上市企业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来看,雪迪龙预计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为6500~8000万,同比增长600%~762%,而力合科技2021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007.83万元~13,540.01万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作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更多相关上市企业财报随后会陆续公布,从而可以让我们对整个行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判断。对此,仪器信息网将会持续报道。实际上,在疫情之外,对环境监测行业未来发展影响更大的也许是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的“双碳”战略。“双碳”看似是环保问题,本质上是工业升级的问题,是一场重要的能源大战,是新能源和旧能源之间的一场决战。“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于中国的制造业而言,也可以称得上是“转换赛道”的命运之战。当前我国的工业发展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化石能源需要通过海运来运输,存在严重的能源安全通道问题。而要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就要形成新的低碳工业体系,发展可再生能源,例如光伏、风能、水能等。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恰好有着全球领先的风能、太阳能 、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储备。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就意味着中国可以基本摆脱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赖,掌握彻底独立的话语权。不可否认,与上述行业相比,环境监测企业也许还算不上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角,但也是提供精准排放数据支撑的重要一环。那么,在“双碳”背景下,这个行业有哪些新的发展格局?通过企查查关键字检索,小编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近两年“温室气体监测”相关企业新增数量激增,与传统的“空气自动监测”相关企业新增数量相比,增长幅度非常惊人。具体变化趋势如下:图1. 近六年国内温室气体监测相关企业新注册量变化趋势 数据说明:1、 仅统计企业名、品牌产品、经营范围含关键词“温室气体监测”相关企业2、 统计时间:2021年7月31日3、 数据来源:企查查企查查数据显示,2016-2019年间,国内温室气体监测相关企业新注册量呈缓慢上升趋势,而2020年和2021年1-7月,国内温室气体监测相关企业新注册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实际上,早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哥本哈根大会上,中国政府就首次提出自己的碳减排目标,并在之后一直将该任务作为各级政府工作考核的重点之一。通过2020年激增的温室气体监测相关企业新注册量来推测,环境监测市场对“碳减排”政策作出明显反应的时间点应是在2020年。随着“双碳”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7月国内温室气体监测相关企业新注册量甚至远超2020年全年的新注册量。图2. 近六年国内空气自动监测相关企业新注册量变化趋势 数据说明:1、 仅统计企业名、品牌产品、经营范围含关键词“空气自动监测”相关企业2、 统计时间:2021年7月31日3、 数据来源:企查查如前所述,作为对比,小编还统计了同一时期空气自动监测相关企业的新注册量。从统计结果来看(图2),2016年-2020年,国内空气自动监测相关企业新注册量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其中2020年的增长趋势最为明显,而2021年 1-7月的新注册量较预期下降。图3. 国内温室气体监测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地区 数据说明:1、 仅统计企业名、品牌产品、经营范围含关键词“温室气体监测”相关企业2、 统计时间:2021年7月31日3、 数据来源:企查查从地域分布上看,国内温室气体监测相关企业主要聚集在我国的华东、华南地区。企查查数据显示,江苏省相关企业拥有量最高,约达470多家,山东、广东、浙江和陕西分别位居第二至五位。图4. 温室气体监测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分布占比数据说明:1、 仅统计企业名、品牌产品、经营范围含关键词“温室气体监测”相关企业2、 统计时间:2021年7月31日3、 数据来源:企查查从注册资本角度来看,企查查数据显示,温室气体监测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分布并不均匀,其中注册资本1000-5000万相关企业占比最高,约为30.9%,注册资本5000万以上相关企业占比最低,仅为7.9%。注:图3及图4是基于2000余家相关企业所得的统计结果。扫二维码加绿仪社为好友 及时了解更多科学仪器行业相关数据统计!
  • 环境监测总站专家话“十三五”环境监测那些事
    近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总工程师张建辉、业务管理室副主任康晓风、质量管理室副主任楚宝临通过网易在线直播平台与2万多名网友互动,重点谈论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并回答了网友提问。  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  环境监测工作从始至终都作为“耳目、哨兵、尺子”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自始至终都紧紧围绕环境管理的需求提供技术服务。张建辉先谈了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环境监测工作与我国环保事业同时起步。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我国环保事业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污染调查阶段,主要是针对“工业三废”造成的污染事故、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第二阶段是污染防治阶段,颁布了《环保法》、环境管理八制度。第三阶段是总量控制阶段,基本从九五时期开始。第四阶段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阶段。  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污染调查监测与研究性监测阶段 第二阶段,污染源监测与环境质量监测并重阶段。在这里分为两个小阶段:污染源监测与以城市为核心的环境质量监测 以流域、区域为重点的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测 第三阶段,环境质量监测与污染源监督检测阶段。  我国环保系统的环境监测能力现状  1、已经形成国家、省、市、县的四级环境监测网络2800多个环境监测站、6万多人的环境监测队伍   2、已经建成涵盖大气、酸雨、沙尘暴、温室气体、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近岸海域、生态、噪声、辐射、土壤、农村环境等多要素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  3、已经初步建立了人工监测、自动监测和天空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4、初步建立了从监测数据采集到监测信息发布的全过程,多环节、多手段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5、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上,有个数字,中央本级十一五投入5.27亿元,十二五达到16.15亿元。  大气网的建设,“十一五”末,有113个环保重点城市692个监测点,监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到“十二五”末,有338个地级市的1436个监测点位,监测6个项目。“十二五”与“十一五”相比,空气监测发生质的飞跃。  现在的监测数据通过统一的数据采集软件,从监测点实时传输到市级、省级监测站和总站,一点三发,无任何停留和转接。  眼下总站正在建设国家空气质量背景监测站。如东北大兴安岭、西藏纳木错、新疆阿勒泰、广东南岭、海南五指山、福建武夷山、湖北神农架,还在南沙、西沙建立了背景站,这是很了不起的。 还有96个区域空气监测站构成网络,这是个桥梁,使我国空气质量监测形成立体网络。  地表水方面,1988年,108个环境监测站组成国家地表水监测网,监测353个断面和26个湖泊、水库。1992年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调整,确认由135个监测站监测313个国控断面。国家组织了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及黄河、长江、珠江、松花江十大流域的监测,原来“一城一地”、以城市为中心的监测,转换为“全流域的整体水质评价”。  2002年,国控网再次调整,确定了759个国控断面,由262个监测站承担监测任务,基本是地级城市监测站。提出了省界、国界、支流汇入口、入海口、河流入湖口、背景断面、起始断面等监测概念。  “十二五”之初,国控网的布设进一步扩大,地表水国控断面增为972个。  1999年开始试点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努力,陆续在重点流域、湖库及国界出入境河流上建成了149个自动监测站。到了“十二五”,新建自动监测水站151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主要水体的水质自动监测网。  “十三五”地表水监测网络也将进行调整:进入“十三五”,配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国控断面增至2767个,其中包含1940个考核断面。新国控断面(点位)包括河流断面2424个,湖库点位343个,共监测1366条河流和139座湖库。  土壤监测方面,“七五”期间,开展了土壤容量调查研究,“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务院批示,开展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14年发布了土壤污染状况的公报,这是正式对外发布的。  张建辉谈我国环境监测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环境管理新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环境监测重心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为环境质量考核提供技术支持。  体制改革新要求:省以下环境监测、监察机构垂直管理。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的以块为主的环保体制存在4个突出问题:一是难以落实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环保责任 而是难以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干预 三是难以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 四是难以规范和加强地方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垂直改革的目的,从监测角度讲就是保证环境监测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让环境监测数据不受干扰。  机制改革新要求: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核心问题是解决了“谁考核谁监测”问题,划清了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  监测发展新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6个配套方案之一,《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提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环境监测的发展要实现由传统的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的转变,生态环境监测涵盖全要素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就必须构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  张建辉谈“十三五”环境监测网络发展  2016年8月23日,习总书记在青海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  1、监测对象向全要素、多介质拓展   2、监测目标向风险预警拓展   3、监测手段向天空地一体化拓展   4、业务重心向支持考核与预警拓展   5、网络运行向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拓展   6、网络质控向全要素全程序拓展。  张建辉谈环境监测的长项与短板  1、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从辩证法来看,长与短是相对的。从环境监测的视角来看,是与时代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管理需求、科学技术进步密不可分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2、从环境监测已奠立的基础和取得的成就,与生态文明改革总体要求来看,环境监测工作必须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  3、从环境监测技术角度讲,就是陈吉宁部长提出的建立和完善能满足生态文明改革需求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  4、广义的监测技术体系,我的理解包括环境标准体系监测技术路线体系、技术方法体系、监测仪器装备体系、监测技术管理体系和技术队伍体系。 张建辉举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案例,从83标准、88标准、99标准到2002标准,标准是递进的,与之配套的技术路线、、标准、方法、评价法等都要修订、完善。还有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也是如此。  提问环节  问题一  12月21日之前长达5天的漫长时间里,北京等周边多个省市被重霾笼罩,23个城市更是发布了红色预警。红色预警的发布基于预报,事实证明此次预报很准确及时。以我们目前的监测水平,能使空气质量预报的精确度达到什么程度?  张建辉答:依我们现在的监测和预警预报水平,和实践经验来看,对于重污染过程的预报准确率接近100%,污染严重程度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预报不可能达到100%准确。选用的模型、参数、技术条件都会影响预报精度。要从模型本身和数据积累等方便不断修正。以前的模型、技术等等大部分是美国的,到我们这里有的地方会水土不服。我们现在用的模型是中国自己研发的,已经修改了好几次。大概10年前,央视说我国气象预报准确率54%,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污染严重程度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0%已经很了不起。  康晓风补充:这次预报有两个亮点,起止时间预报比较准确,比较细微的,就是精确预报,一个小时内微妙的变化都预报出来了。  张建辉补充:每次预警预报都在微信公众号上都会发布。每次都有详细的研判、专家解读内容。昨天下午17:20,总站预警预报就发布了12月29日至1月5日的重污染天气。早上天气不错,下午能见度比较差了。  问题二  请您谈谈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位置选择有何讲究?应该设立几个监测站更好?有些城市的空气自动监测站设立在风景优美的景区,这对城市整体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是不是有失偏颇?  张建辉答:城市空气监测点位的布置是有规范的,有一系列技术要求、行标。根据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口密度进行网格,对站点高度、周围污染源也有要求,高度要在3-4层楼房的楼顶,周围不能有污染源,不能有建筑物,有严格技术要求。建在风景区的话,可能有误解,布点要有清洁对照点,比如北京的对照点在十三陵,清洁对照点是不参与评价的,要设在某某公园,这也存在误区,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还要实地勘察。周围树草多了也不行,对监测结果有影响。点位要有代表性。  问题三  环境监测事权上收的目的之一是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上收后的管理方式是引入第三方服务,未来对第三方机构的监测有哪些监管措施?  张建辉答:事权上收后有一系列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国家事权、第三方监测机构干什么,包括怎么监管第三方监测机构,我国从管理的制度、措施上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办法。  问题四  据我们观察,空气监测数据是实时发布的,公众能否查询历史监测数据?比如要查询两天前的空气监测数据,是否有渠道?总站正在改版的监测数据发布系统是否包含这方面的服务?  张建辉答:现在已经有非常畅通的渠道来提供历史数据,就拿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信息来说,总站发布的是最权威的实时数据,公众看到的是实时数据,之后还要经过技术的审核,有明确规范要求,技术审核后的数据也是向社会公开的。查看数据的主渠道就是总站的官网,也可以上环保部官网,总站即将推出新的空气质量发布APP,公众可以通过这个APP进行查询。总站的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实时查询。  问题五  请您谈谈我国目前的土壤监测情况,土壤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进展到什么程度?  张建辉答:十三五的规划是建设完成国家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例行监测,与水气一样,贯彻落实土十条。建成土壤监测网络有4万个点位,已经完成了每个点位的确切布设。整个环境监测技术角度来看,点位布设是六大技术之一。这个技术就是以抽样为基础,任何一个监测点位,首先要解决代表性问题,就要有空间、尺度的问题。监测是建立在抽样的基础上的,我们土壤调查采用网格法,根据耕地、林草地、荒漠等,网格范围各不一样。污染区域的精密度更高。现在正启动土壤污染详查,2017年第一季度就会全面展开,根据不同监测对象的特点和关注的调查目的,来设置不同网格。
  • 环境监测上市企业去年总共才赚70亿 预测的434亿去哪儿了?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环境监测是分析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治理环境的基础。随着环境监测市场的需求越来也越大,传统的环境监测站已经不能够满足全社会的环境监测需求,第三方环境监测市场应运而生。  环境监测行业现状  环境监测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硬件、软件、检测试剂,中游监测仪器、监测系统,下游仪器维护、设备运营。目前上游产业基本由外资企业占领,中端市场主要由上市企业如雪迪龙、先河环保、中环装备、聚光科技、天瑞仪器等占据,下游方面主要为第三方环境服务产业如天鉴检测、中科检测、谱尼测试等监测单位。  雪迪龙:专业从事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分析智慧环保及相关服务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2016 年参与联合竞买沈阳绿环公司47%的股权,以东北区域为重点,针对某个区域开展环境治理、环境检测等PPP项目 设立全资子公司“北京雪迪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加快推进智慧环保项目的实施,推进公司业务模式的升级 在广州设立合资公司,充分利用公司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市场及资源优势,拓展VOCs治理领域的市场应用。  公司已由较为单一的监测设备供应商逐渐发展为环境综合服务提供商,公司的业务范围已涵盖环保及工业等诸多领域,监测要素已覆盖废气、空气、废水、污水、土壤等多个监测要素,监测类别已涵盖在线监测、实验室监测、应急监测及第三方检测 并通过投资合作等形式开展环境治理业务。  2016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9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0.49% 利润总额 2.2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5.23%。即使业绩报告不尽人意,但是在2017胡润全球富豪榜上雪迪龙是唯一一家主要业务为环境监测的中国环保企业。  先河环保:专业从事高端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仪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先河环保为迅速切入全球碳气溶胶分析市场,向美国子公司增资并收购Sunset公司60%的股份。Sunset公司在全球有机碳、元素碳监测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属于技术性公司。  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全国各地均面临巨大的环境治理的压力,有机碳(OC)、元素碳作为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影响气候、环境和健康,且影响效应复杂,并且与冬日的雾霾天气有巨大关系,因此有机碳、元素碳成为源解析工作中的重要研究对象。收购完成后使公司能够在碳气溶胶分析市场这样的新兴领域抢占先机,完成公司在全球市场的战略布局。  控股子公司先河正源收购北京卫家环境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卫家环境在室内空气质量精准监测、破解去甲醛难题、物联网技术等方面拥有国内一流技术,已获得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收购卫家环境进一步推动先河正源切入民品净化领域,使其不仅具备了工业废气处理的能力,也拥有了居住、办公等环境的空气净化及监测能力。  2016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8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51% 营业利润实现1.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42% 利润总额 1.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58%。  天瑞仪器:为国内检测仪器龙头,业务覆盖环保等多个领域,公司通过收购问鼎环保行业。2016年公司连续收购上海贝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和江苏国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40%。通过收购贝西生物,公司的检测仪器所涉及的产业从工业、服务业进一步拓展到了医学领域,检测对象也从无机物、有机物拓展到了生物大分子,公司的检测产业链和检测对象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购国测检测,公司将产业链延伸至独立第三方检测领域,与公司现有的分析测试仪器产业、环保治理及营运产业形成良好互动,实现“1+12”的效果。  2016年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为4.12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 29.31% 营业利润为0.3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99% 利润总额为0.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9%。营业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主要原因是子公司天瑞环境毛利率下降7.3%,影响营业利润约0.09亿元。  中环装备:原为启源装备,实际控制人为央企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收购六合天融100%股权,布局环境与能效信息监测、脱硝催化剂业务。  2016 年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10.33% 营业利润1.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1% 利润总额1.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9%。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获核准,重大资产重组顺利实施,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并纳入公司合并范围。因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公司2016年度营业收入和利润等主要业绩指标均取得重大突破,对公司 2016年度业绩产生显著积极影响。  聚光科技: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分析和安全监测领域的仪器仪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在线监测气体、液体和固体成分和含量,产品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冶金、石油化工、电力能源、水泥建材,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 收购东深电子后扩展水资源水环境监测领域。  2016 年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为2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34.67% 营业利润为3.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96% 利润总额为5.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0.14%。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上升,主要因原有业务的大力拓展带来收入持续增长 营业利润同比上升,主要因公司对费用的综合管控收效,同时本期并购的子公司对利润也有贡献 在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利润的同比增长。  盈峰环境:是国内领先的高端装备+环境综合服务商。公司前身是创办于1974年的上虞风机厂,2015年公司进行战略转型升级,高起点、大步伐跨入环保领域,重拳出击,打造综合大环保平台。先后以17亿全资收购国内环境监测行业龙头公司宇星科技(深圳)发展有限公司、1亿控股深圳市绿色东方环保有限公司、成立30亿环保并购基金布局未来。  2016年公司全资子公司宇星科技与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2、4号机组环保设施改造工程的管式热媒水烟气换热器(MGGH)及其相关系统改造项目技术改造合同》,总交易价格为0.96亿元。  据以上不完全统计,目前环境监测上市企业2016年总营业收入约76.34亿元。而专家预测,2016年环境监测行业市场规模达434亿元,环境监测上市企业仅占市场规模的17.6%。  环境监测行业竞争格局  一外资高端过程分析仪器企业:由于环境监测行业技术门槛偏高,其中高端过程分析仪器市场大多被德国西门子、瑞士ABB、美国赛默飞世尔等外资企业所占领,据悉,这些领先企业占据环境监测市场的半壁江山。  二国外领先的环境监测企业:还有在全球环境监测市场中排名靠前的企业不少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其中天祥集团早在1989年在中国深圳正式设立合资公司,成为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目前已经在40多个城市设立了100多家实验室和办公室,内地员工9000余名。  环境监测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恶性价格竞争苗头已现:在争夺市场份额的战争中,价格战是企业管理常常使用的武器,但结果往往两败俱伤。企业之间要形成良好的竞争趋势,要从“价格战”转入“技术站”,环境监测的行业才能更加辉煌。  二环境监测仪器相对落后:国产环境监测仪器在中低端领域占据市场很大份额,而大型实验室监测仪器还有新兴的监测设备领域,绝大部分都被进口产品占领。所以企业必须加大研发力度,环境监测设备的国产率才会不断提升。  三监测人员能力比较薄弱:因环境监测行业涉及多个领域,监测行业需要精通水、电、大气、物理等多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专业人员能力比较薄弱,如知识结构老化,科研能力不强,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政策利好和市场增量空间巨大为环境监测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企业自身要加大研发力度,缩小与外资企业关键技术领域的差距,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环境监测市场中分得一块大蛋糕。
  • 在环境监测场域 防止造假“惯习”蔓延
    p br/ /p p   要打破恶习般的“惯习”,防止造假“惯习”蔓延,世界的眼光、中国的高度、地方的务实,三者缺一不可。 /p p   要绿色不要灰色,要阳光不要雾霾。然而,11月初的这些日子,我国北方雾霾笼罩,重污染最大影响面积达到63万平方公里;11月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霾橙色预警,首都机场因雾霾取消近500航班。 /p p   “雾霾中,去遛狗,只见狗绳不见狗。”这是网友的夸张。而比这种夸张更夸张、比这种搞笑更搞笑的是,处于重雾霾区域的石家庄,有一个“治霾”之举,竟然是这样的:该市一大学内有个大气环境监测站,为了监测数据“好看”,前面的学府路禁止大货车通过;在监测站附近,常有洒水车作业。通过这样的“限车洒水”,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浮尘、湿润空气,营造一个“干净”的小环境,从而让环保数据“好看起来”,至少不让空气污染指数爆表。 /p p   在环境监测场域,如此操作,近乎弄虚作假。类似的做法,此前还有更绝的: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在西安市,也是在一个大学校园里,有个环境空气监测站,有关工作人员用棉纱堵塞空气采样器,以此过滤空气,使得监测数据“十分好看”。一次次弄虚作假,弄多了就习惯了;一个个弄虚作假的习惯集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惯习”。 /p p   法国著名社会学大师布迪厄有两个著名的概念:“场域”和“惯习”。“场域”是环境客体,“惯习”是主观主体,是“生存心态”。场域是一种人为的社会构建,是现代社会世界高度分化后产生出来的一个个“社会小世界”;每个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存心态”和“性情倾向系统”,这就构成了“惯习”——一种潜意识、潜规则的行为选择。那么,在环境监测这一场域,若让造假成为“惯习”,动不动就对监测仪器动手脚,我们的环保何时才能真正达标,漫天的雾霾如何才能真正得以治理? /p p   要打破恶习般的“惯习”,防止造假“惯习”蔓延,窃以为,世界的眼光、中国的高度、地方的务实,三者缺一不可。 /p p   以世界的眼光看环境的保护,就不难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恰好是11月4日,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从而开启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新阶段。而在几天前,世界自然基金会等联合发布了《地球生命力》报告,分析认为:人类目前消耗的自然资源,需要由1.6个地球来提供;这40多年来,野生动物数量减少近六成。面对人类无休止的索取和破坏,地球到底能支撑多久?世界自然基金会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不超过30年。因为按照这一趋势,到2020年将需要1.75个地球,到2050年将需要2.5个地球,而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生命力,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力,这个事玩得了虚的? /p p   从中国的高度看,那是再明白不过了: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得采取有力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参与下阶段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岂容弄虚作假成“惯习”? /p p   从地方是否务实来看,不难发现以“应付”来“应对”的情况普遍存在。今次环保部相继派出了12个督查组,对天津、河北等重点地区开展应急督查,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对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够重视,多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但应急响应不及时、应对措施不到位,有39家企业大气污染排放异常??“污染排放”弄虚作假的其实不少,至于说落实整改措施,有的就用“十面埋伏”来应对“十面霾伏”。 /p p   决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p
  • 【他山之石】美国环境监测市场分析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成了公众最大的担忧,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国家政策。随之而来的就是,最近几年环境监测仪器在环保基础上迎来了爆炸性的增长。  综合考虑大气、水源、重金属等环境检测现有需求、新兴需求和存量设备更新需求,据行业分析测算,未来几年中国环境监测行业的市场空间将维持在70-80亿元/年的水平。  现阶段,中国的环境监测事业管理水平网络建设等方面还比较落后,而美国环境监测市场已历经超过100年的发展,因此对于美国环境检测市场的分析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的美国环境监测市场  在美国,环境监测(水和空气)的主要对象包括细菌、pH值、霉菌、硝酸盐、汞、农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学品。  美国环境监测行业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发展高峰,整个监测市场产品和服务细分占有率大约为石棉监测占50% 霉菌、细菌和气味测试占35%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学测试占15%。主要细分市场(2015年)  整体来看,2015年美国整个环境监测市场的收入约为17亿美元,净利润约1.567亿美元,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约2.0%。由于建筑行业的需求增加,2016年整个环境监测行业收入预计将增长3.2%。细分领域市场份额比例  水和空气质量监测机构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东南部、西部和五大湖地区。总体来看,这些地区分布了超过美国监测机构总数一半的企业。企业的分布位置与大客户、经济水平和个人生活质量需求密切相关,检测机构通常使自己更加接近潜在客户,以便更快速的提供特定服务。  总体而言,美国环境监测市场各大洲的分布情况大致为:加利福尼亚(12.9%)、德州(9.7%),佛罗里达州(5.0%)、宾夕法尼亚(4.4%),俄亥俄州(4.3%)、纽约(4.0%)、伊利诺斯州(3.8%)。加利福尼亚、纽约和伊利诺斯州之所以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是由于很多大型高科技制造业公司坐落在这些区域,而这些客户具有更多的环境监测服务。空气和水监测收入(2016-2020年为预测值)  美国环境监测市场份额分布比较分散,排名前四的企业总计拥有10.0%的环境监测市场,较小的环境监测企业和本地监测机构均分美国环境监测市场。  在过去的五年内,由于政策和市场需求(主要是建筑业)的增加,该行业的营业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行业成本分析  监测行业的利润约占营业总收入的9.3%,随着进入该行业公司数目的增加,利润率将由于价格竞争而普遍减少。  具体来看,工资支出约占行业总收入的41.7%(最高比例),但随着监测的自动化和高效化,这一比例有望降低 购买支出约占行业总收入的9.5%,包括设备和用于检测水和空气质量的化学物质 租金和公用事业支出约占行业总收入的6.0%。  其他成本支出约占行业总收入的29.7%。环境监测行业的其他成本包括管理费用、营销费用、保险、维修和维护费用、许可证续签和认证评估。由于经常性的处理有毒化学物质,因此清洁费用所占比例很高。  美国环境监测实验室TOP25e指代公司未回应,数据由人才立方团队(TSG)提供  Eurofins在美国环境监测市场中的扩张最为显著,它的排名有较大提升,近期Eurofins又收购了排名前二十的宾夕法尼亚QC实验室,是美国环境检测市场最活跃的买家。Eurofins集团创建于1987年,1997年在法国上市,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是全球领先的科学分析和检测检验机构。在全世界30个国家拥有150多个实验室,其员工超过8千人,在食品、制药、环境和消费品行业为客户及政府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测试认证服务。  ASL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63年,当时彼得˙莫里森坎贝尔第一次建立了一个soap使业务在昆士兰,澳大利亚。1952年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后,该公司 1981年开始的现代收购澳大利亚实验室服务企业有限公司,转变成为一个高度重视国际测试、检验和认证公司雇用超过13000名员工。ASL的收购活动也相当活跃,但在近几年有些许沉寂。  Pace实验室继续使用其久经考验的策略——持续收购较小的设备公司,然后逐步融入他们的工作网络 在过去的一年里,Pace拿下天祥环境实验室,以及KiffAnalytical和Belmont实验室。  另外,Alpha,EMSL和EnvironmentalScience在过去的一年里保持在5%-10%的自然增长。  美国环境监测市场前瞻  美国环境监测企业数量在过去的5年内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至2818家 在未来的5年内,预计将以年均0.1%的速度增长至3363家。  未来5年内,随着房屋开工数量、居住环境标准和工业生产指数继续上涨,环境监测行业的需求将会越来越高。此外,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对环境检测行业的需求,环境监测运营商将会在环境分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IBISWorld预计行业年收入增长率将会在3.2%左右,2020年将会达到20亿美元。  技术变革为行业发展带来助力,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水和空气监测将因新的测试技术而变的更加高效和精确,并且使环境监测行业继续获得企业和家庭的信赖。  美国环境监测发展  美国环境监测系统建设较早起步,但由于受到资金、法律等因素制约,因此长期处于低速发展状态。  美国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始于水质监测,发展始点可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空气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监测体系也分别于20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开始建立。美国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早于其他国家,但监测点位数量和检测指标数量均较少,同时受到州政府投资不积极、投资主体缺失等因素制约,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从上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环境检测市场发展开始加速发展,至90年代已经基本实现全国覆盖。上世纪70至90年代是美国环境污染事故的集中爆发期,美国环保署在此期间加快了环境检测体系的建设速度,环境监测点位快速增加,同时监测指标的覆盖面也更广。  至上世纪90年代,美国已经建成了“全范围、全方位”的环境监测覆盖系统:水质监测形成全天候、全范围的监测网,实现各大水域和水系全覆盖 大气监测点位数量增加至2000余个,基本能够覆盖全国 全部环境监控指标数量达到70项,涵盖全部主要污染物。  美国环境监测体制  在美国,没有专门负责环境监测的系统。美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是由许多单位共同完成的,除国家环保局(EPA,EnvimnmelltProtectionAgency)外还涉及其他政府部门、民间团体、甚至个人。  虽然EPA所属有许多环境分析实验室,包括直属实验窒及各区域部门(它将全国划分为10个区域,除总部外各区域均有分部,负责管理本区域环保事务)实验室,但他们只承担少量的监测分析任务,其主要职贡是负责发展分析监测技术、协助质量管理、迸行技术指导、解决疑难分析问题、验证新的分析方法及技术等。  实际上,绝大部分样品采集及分析任务是由遍布全国各地的环境工程单位及环境分析实验室承担,这些环境分析实验室及工程单位形成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市场。  结论  2015年美国整个环境监测市场的收入约为17亿美元,净利润约1.567亿美元,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约2.0%   美国环境监测行业目前较为分散,行业内没有巨型环境监测公司,排名前五位的公司大约占有整个市场份额的10.0%   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包括建筑业、工业、生产指数、监管及消费支出   预计行业年收入增长率将会在3.2%左右,2020年将会达到20亿美元。  净利润约占营业总收入的9.3%,随着进入该行业公司数目的增加,利润率将由于价格竞争而普遍减少。
  • 物联网应在环境监测中发挥更大作用
    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市场关注的亮点,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测,2020年物联网设备数量将激增至260亿美元,物联网将使全球经济增长1.9万亿美元。环境监测行业作为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其光鲜的外表下,更应该挖掘内在价值。  环保问题突出,变革驱动快速发展  据亚洲开发银行2012年报告,中国排名前500的城市中,只有不足1%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颁布的标准,其中7个中国城市名列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列。据2013年中国地理调研报告估计,90%的中国城市地表水遭到污染,其中三分之二属于严重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最大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中的大多数环境指标,包括氮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水污染都没有能够圆满完成。环境状况引发了一系列如呼吸系统疾病,癌症,发育迟缓等公共卫生问题,同时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  面对严峻的环保压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的环境保护正在由“末端治理”向“总量控制”转变,由“局部污染源局部治理”向“环境质量整体改善”转变。污染治理,监测先行,作为环保产业链最上端的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一是空气质量监测将向覆盖更广泛区域,污染源监测将向燃煤锅炉、超低排放监测发展,VOC监测已被纳入“十三五”规划 二是“水十条”将推动水质监测细分领域发展 三是在国家大力推动第三方运营维护服务的背景下,环境监测设备厂商正在由单纯的设备提供者向环境监测系统及运营维护转型 四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环保”建设,推进环保行业信息化发展,保证实时监测和执法治污的及时高效。  物联网技术加速产业链整合  对整套环境监测系统而言,主要由环境监测仪器、数据传输网络、系统平台和分析应用等构成,下游市场则主要集中在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个领域,从行业分布来看一是政府的环境监测站,一是造纸、石化、电力、钢铁等重点排污企业。  各级环境主管部门希望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环保”建设,推进环保行业信息化发展,保证实时监测和执法治污的及时高效。即将监测仪器通过传输网络与系统平台相连,该平台通常能实现以下功能:1.结合WebGIS,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访问 2.系统能实现特定的数据采集与管理要求 3.能实现综合报警管理等。针对上述需求,传统环境监测企业纷纷展开产业链整合,在以前单纯的监测设备产品线上扩展系统平台等涉及信息化的产品。  环境监测行业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年营业收入在4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代表企业有雪迪龙、先河环保等 二类是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以上的中等规模公司,代表企业有上海创塔、四川瞭望等 三类是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以下的公司。对于一类企业,从2014年年报分析,部分公司通过参股软件企业的方式加强自身系统平台建设能力 对于二类企业,主要通过组建团队、联合软件企业和平台外包三种方式实现系统平台能力。  要实时观察,更要提前预警  通过设备+网络+平台的整套系统,物联网技术为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执法治污的及时高效提供了有力保证。如果仅仅想通过物联网技术获得更准备的感知、更互联的网络,那么这是对这项技术给予我们资源的浪费。同时,环境监测不光需要事中观察的千里眼,也需要事后处理的方案专家,更需要事前预警的算命先生。后者则不是物联网的简单应用,而是深入挖掘建立在其之上的大数据和数据模型。一方面,通过统一的数据平台或者实现跨系统数据整合,确保数据的规范、有效 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应用,建立相对应分析模型,通过仿真模拟,制定解决方案和预警方案。  针对上述描述,有个较为经典的案例:国内某地一监测点时常出现PM2.5超标报警,主管部门百思不得其解,寻求环境监测服务提供商解决,该公司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发现该监测点位于一处交通信号灯旁,当出现一定量拥堵的时候,汽车尾气大量排放造成PM2.5超标。同时该公司进一步分析,造成拥堵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该处红灯时间长达90秒,通过与交通数据交叉分析,建议将红灯时间调整为60秒,至此解决PM2.5超标问题。  大多新兴技术诞生后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泡沫期和争议期,面对这样的过程,应该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保守不前,固执的批评其一无是处 另一个极端是云里来雾里绕,将其吹捧的天花烂坠。前者通常是工业领域的守成人士,后者往往为创投圈子的东郭先生。
  • 环境监测总站中标新POPs环境监测方法项目
    2013年6月25日,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针对部分新POPs环境监测方法研究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大气中PBDEs的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分析方法、PBB153的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分析方法和十氯酮的高分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质谱分析方法。   依托承担中国履约成效评估环境空气POPs监测项目经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分析室积极应对,撰写完成了技术建议书、财务建议书等投标相关材料,并按时向对外合作中心提交了投标文件。8月2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接到对外合作中心中标通知。   此次履约新POPs环境监测方法研究项目中标,体现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自转型以来,在提高有机污染物方法研究和监测能力上取得的进步与得到的认可。下一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将按任务要求认真开展方法研究,提交优秀的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国履约POPs监测工作。
  • 保障环境监测生命力 这三个要素不能少
    p   环境监测,为生态“治病疗伤”的前哨站,是“望闻问切”的必要手段。高科技的应用,能为环境监测注入“新鲜血液” 管理体系的升级,让环境监测走上规范化和标准化道路 数据真实性的保全,是环境监测作为保护生态的擎天柱之生命力所在。 /p p   保障环境监测生命力 这三个要素不能少 /p p   2017年3月7日,欧洲“哨兵”系列地球观测卫星“2B”成功进入轨道。据了解,其与“哨兵—2A”为同一组,主要用于监测土地环境。同时,该系列的“4”和“5”组卫星监测地球大气环境,“6”组负责海洋环境。 /p p   卫星,作为一种环境监测的高科技手段,有条件的国家都已经开始运用,中国也不例外。2016年底发射升空的“碳卫星”就是其中之一,不仅是我国自主研制,而且是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2018年2月28日,该卫星提供的数据成功绘制出了首幅全球叶绿素荧光反演图。 /p p   正如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提出的,环境监测工作加入现代科技基因相得益彰。为了巩固碧水蓝天的保护成果,进一步加强生态护盾,环境监测网络的技术创新步伐要持之以恒。 /p p   PM2.5、PM10、VOCs、粉尘颗粒物、氮氧化物、重金属、射线、噪音等众多数据,无一不需要收集、分析、监测和管理。目前,能够在环境监测领域发挥作用的技术很多,例如污染源识别定位技术、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大数据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等。 /p p   业内专家已经断言,环境监测的脉络会与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化、信息化紧密相连。当然,光有技术,没有管理也是空谈。 /p p   按照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管理现状来看,科技水平的提升对整个体系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环境监测系统管理要求的上升又转而表现在,相关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也要提升 在新形势下,构建科学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任务也逐步展开了蓝图。 /p p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新格局已初见雏形,未来如何完善也被纳入规划。总的来说,监测事权上收,完成体制改革,致力于因地制宜和精准施策,明确各层级环境监测责任,落实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的信用评价工作,确保真抓实干见成效。 /p p   当然,环境监测的核心是数据,数据的关键在于“真、准、全”。因此,环保部已经明确表示,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零容忍”。国家机关重点提出,斩断行政干扰途径,威慑力十足。 /p p   “谁出数,谁负责”,并且终身追责的严厉制度,致力于拧干数据水分,还原环境监测真实面貌。让人“不能”打环境监测数据的歪主意,让人“不敢”对环境监测数据动手脚,我国用严打严惩的姿态,重拳出击,层层传导治污压力。 /p
  • 环保部监测司长解读《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
    p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p p   那么,《意见》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如何才能有效防范地方和部门的不当干预?如何解决环境监测机构的数据质量问题?带着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环境保护部监测司司长刘志全。 /p p   记者:《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p p   刘志全: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存在人为干预导致数据失真的突出问题:例如,地方不当干预环境监测行为时有发生,如指使相关人员通过干扰采样设施等手段窜改、伪造监测数据等现象,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p p   再如,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屡禁不止。有些企业为了逃避监管,蓄意干扰监测现场采样,窜改、伪造监测数据。 /p p   再如,环境监测机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一些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受利益驱动,或屈从于委托单位的无理要求,编造数据、出假报告以赚取利润 或者为了抢占市场低价竞争,为了降低成本不按规范开展监测活动,监测质量堪忧。 /p p   此外,客观局限的原因也会导致数据不准,从而引发公众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质疑。 /p p   记者:如何有效防范地方和部门不当干预? /p p   刘志全:为破除不当行政干预,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真实性,《意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p p   一是构建责任体系 /p p   首次明确提出地方党委和政府对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负领导责任,要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p p   二是建立约谈机制 /p p   对弄虚作假问题突出的市(地、州、盟),环保部和省级环保部门可以公开约谈市政府负责人,责成当地政府查处和整改。 /p p   三是强化防范和惩治 /p p   要求环保部会同中组部、监察部研究制定防范和惩治领导干部干预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办法,明确情形认定,规范查处程序,细化处理规定。 /p p   四是实行干预留痕和记录制度。 /p p   明确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的记录责任与义务,规范记录事项和方式,对干预信息做到全程留痕、依法提取、介质存储、归档备查。 /p p   记者:如何解决环境监测机构数据质量问题? /p p   刘志全: /p p   强化主体责任 /p p   建立“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明确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采样与分析人员、审核与授权签字人对原始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的真实性终身负责。 /p p   落实管理制度 /p p   《意见》明确要求,专门用于在线自动监测监控的仪器设备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使用的标准物质应当有证、可溯源。 /p p   加大检查力度 /p p   《意见》明确了环境保护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职能,要求两部门开展“双随机”检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p p   严格处罚 /p p   查实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弄虚作假的,环保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法处罚外,有关部门还将依法追究连带责任 质检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撤销有关资质认定证书 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弄虚作假的企业、机构和个人信息应向社会公开,并依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发展改革、工商、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联合惩戒,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p p /p
  • 两颗“世界之首”生态环境监测科研卫星正式投入使用
    7月25日,由生态环境部牵头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标志着全球首颗具备主动激光二氧化碳探测能力的卫星在北京正式交付。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等相关单位共同签署了卫星《在轨投入使用证书》。此外,由生态环境部参与研制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一并投入使用。作为世界首颗采用激光主动探测手段的高精度大气环境遥感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可对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气体、温室气体、云和气溶胶以及陆表、水体等环境要素,开展大范围、连续、动态、全天时综合监测,并首次实现了全球全天时1ppm(百万分之一)高精度二氧化碳柱浓度探测。发布的首批应用成果,包括首个高精度全球全天时二氧化碳柱浓度分布图、首个全球二氧化氮柱浓度遥感图、全球臭氧柱浓度遥感图、全球PM2.5产品分布遥感图等20余项产品。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又称“句芒号”,是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可探测植被生物量和植被生产力,同时满足地理测绘、灾害评估、农情遥感等需求。该卫星实现了对森林植被高度、生物量、叶绿素荧光的定量遥感探测,提升了我国和全球森林碳汇监测能力。发布的首批应用成果,包括海南岛叶绿素荧光空间连续产品、东北虎豹公园生物量反演产品、京津冀地区冬季小麦产量和夏季玉米生物量等20余项产品。两颗卫星在轨投入使用,对于推动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动态监测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有效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柱浓度和分布,探测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提升全球温室气体、生物量高精度定量化遥感监测能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 环境监测市场规模上万亿,哪些建设项目和监测设备迎来红利?
    p   从城市治理的角度看,环境监测是治理环境污染、衡量环境质量、检验治理效果的基础。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利好政策的拉动以及严格的法规标准倒逼下,环保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环保产业的细分领域,环境监测也将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p p   2018年,环保促进的供给侧改革将带来产能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随着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环保督察成为常态、环保税正式开征、污染减排提标力度大,碳市场建设逐渐成熟,环保投资新机遇进一步凸显。业内预测,2018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7.3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1.25%,2022年将达到15.8万亿元。 /p p   从政策驱动来看,环保产业提质增长,环境监管愈加严格,环境监测行业将迎来发展最好的时代。根据财政部和环保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到2018年,我国将全面完成国家监测站点及国控断面监测事权的上收工作,这将带来环境监测设备与第三方服务市场逐步放开。 /p p   与此同时,环境监测百亿规模市场将加速释放。由于细分板块众多,环境监测涉及到环保行业各个子领域。根据检测行业的不同,环境监测包括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土壤监测、噪声监测、辐射监测等,各个领域市场有望相继爆发。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大气监测 /strong /span /p p   紧紧围绕“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防治是必须攻坚的三大环保战役之一,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措施不断落地实施。 /p p   以2017年为例,环保部相继印发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臭氧标准传递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点位布设技术指南(试行)》等四项技术指南,且首个《大气VOCs在线监测指南》也在北京发布。 /p p   随着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我国大气治理工作越来越细致,为了使环境监管工作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厘清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及污染来源,各地纷纷开始尝试网格化监管,大气监测仪器、系统成为基础设备。 /p p   与此同时,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之一,雾霾、VOCs、臭氧治理逐渐提上日程,各个市场容量正在不断扩容。其中,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的主角,VOCs治理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十三五”期间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500亿元,这也将直接刺激大气监测行业的发展。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水质监测 /strong /span /p p   2018年1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其中与水质监测相关的规定无疑将促进行业的发展。随着后续相关法规政策标准的接踵而至,以及各地不断加大在水污染防治的投入,为水质监测市场营造了俱佳的发展空间。 /p p   那么,水质监测市场究竟会有多“火”?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水质监测市场规模达31.87亿元。受益于水环境治理整体产业链的快速增长,水质监测行业的潜在空间和市场化趋势会使各路资本的涌入进程加快,未来潜力巨大。业内预计,到2020年,水质监测产业总规模将有超过168亿元的市场空间,并实现近15%的复合增速。 /p p   同时,受益于《“十三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置方案》、《“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等利好政策,以及国家对水环境治理的加大,水质监测网络重新优化布局,未来水质监测行业前景可期。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3、土壤监测 /strong /span /p p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为加快行业整体发展进程,政策层面率先发力。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出台 2017年,为贯彻落实土十条,环保部还发布了四项土壤污染评估、监测的环保标准 而且,《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一审、二审已通过,并有望在今年出台,填补制度缺陷。而作为做好土壤防治、处理的基础,土壤监测必然提速。 /p p   可以说,土壤监测是贯穿至土壤污染防治始终的。在初期基础性工作中,土壤污染状况以及污染地块分布调查需要监测先行,从而摸清“家底” 在后期风险评估筛查、对修复效果评估中,也均涉及环境检测业务。因此,土壤监测行业将成为土壤防治产业的一大风口。 /p p   根据环保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出台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鉴于此,2017年,环保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卫计委五部委联合部署历时近十年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规定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在2018年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在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的分布。 /p p   为确保土壤详查工作顺利实开展,环保部印发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并已初步建成了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我们认为,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土壤监测蓝海有望日渐扩容,也将为行业内企业带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p p   从国际市场来看,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至2021年,全球环境监测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95.6亿美元,2016~2021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70%。该全球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政府为控制污染水平而日益增长的举措,政府对污染控制和监测、环境监测站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对环保产业发展地不断推动。然而,环境监测解决方案相关产品的高昂成本、污染控制改革的缓慢实施,以及新兴国家环境技术的高出口壁垒是限制该市场增长的一些主要因素。 /p p   按照产品细分,全球环境监测市场可分为三大主要类别,即:环境监测器、环境传感器和环境监测软件。环境监测器又进一步被细分为两个监测产品市场,即:固定式监测器和便携式监测器。环境传感器市场又进一步被细分为:基于产品架构的模拟传感器和数字传感器 基于应用的温度传感、湿度检测、化学检测、生物检测、颗粒物检测和噪声检测。归因于智能家居和现代建筑设计越来越多的采用以及创新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便携式监测器细分市场预计在2016~2021内将以最高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期在“十三五”期间,行业保持25%的增速。 /p p   对于环境监测系统集成商来说,要了解的是市级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 /p p   strong  (一)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strong /p p   1.建立全市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生态等环境要素,覆盖所有县市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全面、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p p   (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和考核要求,合理设置辖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满足市、县两级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考核、评价需求。开展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污染区域传输和相关气象要素监测与分析。(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气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以下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p p   (2)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要求,优化和完善各级河道监测断面(点位),及时准确掌握本辖区主要水体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满足本地区地表水水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根据实际需求积极开展水质自动监测和地下水监测。2018年底前,完成全市水环境监测网络的统一规划、监测点位的调整优化和国控断面自动监测站建设等工作。2020年,形成覆盖所有重点流域、重点控制单元、重要湖库、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重点入河排污口和行政区交界断面的水环境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城管和行政执法局等部门) /p p   (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制定土壤环境监测方案,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配合全省建立土壤环境监测数据库,构建土壤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合理确定监测指标,根据区域污染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包括土壤环境中存在的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有毒污染物等。结合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菜篮子”保障工程等,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专项调查监测。到2018年,建成覆盖所有县市区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委、市卫生计生委等部门) /p p   (4)声环境质量监测网。根据全市发展状况,进一步优化调整市城区、县(市)城镇的声环境功能区及交通噪声监测点位,加强对建筑施工场地等重点噪声源进行的监测。到2018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p p   (5)生态环境监测网。市直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全市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林区、农产品主产区、湖泊湿地、城市群等重点地区典型生态环境开展监测与评价,摸清全市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和潜在风险底数。到2020年,建设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农委、市林业局等部门) /p p   (6)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根据国家辐射环境监测总体要求,配合省辐射监督站对城市建成区、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等区域开展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p p   2.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网络。全面实施以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为核心的污染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包括固定源、面源和移动源在内的污染源监测体系,开展全市污染源排放的监测、统计、评价和监控预警,重点排污单位要实现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全覆盖。排污单位负有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的法定责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监测要求。全面开展VOC监测工作。建立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联动机制,市县两级环保部门按照“双随机”原则,加强重点排污单位的监督性监测和现场监管。各级环保部门要逐步组织开展面源、移动源等监测与统计工作,进一步强化城区机动车尾气检测,开展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经信委、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委、市城管和行政执法局等部门) /p p   3.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加强重点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监测。通过对地观测、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监测等手段,加强地面生态监测和流域水生生物监测,充分运用遥感技术开展生态监测、秸杆和垃圾焚烧监测,加强东江湖流域环境生态监测,对全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农产品主产区、重要湖泊湿地、城市群等重点地区典型生态环境开展监测与评价。加强生物多样性、重要湿地、水源涵盖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生态公益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气象局等部门) /p p   strong  (二)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 /strong /p p   1.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经信、公安、环保、国土资源、住建、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卫生计生、气象等部门和单位获得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数据,要实现互联互享。各级环保部门要建立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共享与发布机制,重点排污单位要按照环保部要求将自行监测结果及时上传。(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气象局等部门) /p p   2.应用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到2020年,我省将建成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并与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对接。我市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气象局、市城管和行政执法局等部门) /p p   3.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依法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制定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由各级环保部门统一、及时、准确、适度发布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环境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气象局等部门) /p
  • 环境监测总站:2012土壤环境监测后续工作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   按照《2012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环办[2012]22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2012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通知》(总站[2012]72号),2012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工作基本结束,为顺利完成后续的数据汇总、整理分析、报告编写、样品保存及成果上报等工作,现制定《关于做好2012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后续工作的通知》。请按照要求,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附件:1、2012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报告提纲    2、2012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表   附件1: 2012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提纲   附件2:2012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数据表
  • 广西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在全国首创无人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系统
    p   如何更准确、更快捷、更安全地检测到气体污染情况,是环境监测人员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2月23日,记者从广西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获悉,由该站与南宁一家无人机科技公司联合在全国首创的慧视蜻蜓EX9无人机气体监测系统在经历数次实验后,最近正式列装环境监测一线战场,为广西自治区环境安全保驾护航。 /p p   “2015年8· 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的惨烈现场深深震撼了我们。应对突发事件,传统的监测方法往往需要监测人员身处险境,人员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为此我们下决心研发无人监测技术,在更科学、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的同时,保障监测人员的安全。”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有关负责人说。2016年10月,该站与南宁一家科技公司签署共同开发无人监测飞行控制系统协议。2016年10月-2017年6月,双方研发人员经过多次联合攻关,依次解决了飞行负载平台搭载及控制方案、气体检测系统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外语全称:Software Development Kit)二次开发、多元信号重组、系统综合集成等多项关键技术问题。 /p p   2017年5月12日,位于钦州市港口区的天锰锰业有限公司在建储罐发生硫酸泄漏事故,其中两个200立方米的储罐泄漏量超过100吨。由于硫酸泄漏的气体有毒,并散发浓烈的刺鼻气味,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监测人员难以靠近取样。当时,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将全套飞行监测系统带到现场进行了现场测试,验证了飞行控制系统、空气监测系统和视频传输系统的集成效果,以及使用无人机气体检测系统开展空气污染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监测技术方案的可用性。 /p p   记者在该站看到,该无人机气体监测系统使用慧视蜻蜓EX9电动多旋翼无人机作为搭载飞行平台。慧视蜻蜓EX9是一款中型多旋翼飞行器,具有反应灵敏、稳定性超强、续航时间长、抗风性能优秀、带载能力超强等优势。其搭载的高灵敏气体检测仪检测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抗湿度影响和线性度强,可检测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可燃气体等23种有毒有害气体指标,在全球首次获SDK二次开发授权。 /p p   同时,该无人机飞行系统具有投放装置的自动投放、自动起降、一键返航等功能,可使用专业地面站远程设置及操作自定义航点,具备人工智能AI技术,自动寻找污染点,让污染监测变得更高效、更快捷、更精确。其数据传输距离长达20千米,图像数据与监测数据可在地面站实时显示,监测数据以等值线方式叠加显示在二维或三维地图上,可量算和分析,为应急处置及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p p   在展望这一高精尖“新兵”未来驰骋环境监测一线战场时,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有关负责人自豪地说:“慧视蜻蜓EX9无人机气体监测系统强大的性能,将让我们如虎添翼,在环境保护及监测工作上效率更高,更有信心完成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 /p
  • 吴晓青: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的历史性转型
    部党组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要在解放思想中推进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系统地提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基本理论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策略,为新时期环保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当前已从传统的技术层面全面融合到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当中,成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环境保护实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同步”与“并重”,以及“综合”解决环境问题,要求环境监测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精准、从地面到天地一体化、从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从现状监视到预测预警的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性转型,为环境管理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一、从环境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和谋划环境监测转型   在今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周生贤部长向全国环保系统发出了环境监测转型的动员令,明确提出要用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命题统领新时期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要求我们基于环境保护的战略全局来思考谋划环境监测转型。   (一)深刻认清环境监测转型的历史方位   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总体设计,而这个总体设计能否科学,关键取决于对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做出准确判断。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历经3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监测业务领域从最初的“三废”监测,发展到了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噪声、生态、酸雨、生物、沙尘暴、土壤、污染源等众多领域,从简单的二氧化硫、重金属、化学需氧量监测,发展到了有机污染物、农药、持久性有机物、环境激素、温室气体等多要素的综合性监测;环境监测范围从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监测,发展到流域、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乃至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监测;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从手工采样监测,发展到自动在线连续监测和空间遥感监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向高、精、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环境监测技术和标准方法体系;全国环境监测系统机构、人员已由当初几十个监测站发展到2399个,监测人员近5万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已经组建了由覆盖全国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759个断面、126个国家水质自动站、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自动站、7个近岸海域分站以及酸雨、沙尘暴监测网组成的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环境保护部已正式开始运行环境一号A、B卫星,初步具备了说清全国环境质量状况的能力。   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鲜明提出要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其实质是要求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从“对立”走向“和谐”。这使得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环保工作全局,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当前,环保工作的深入发展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需要及时、准确、针对性强的环境监测数据,科学判断环境形势,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及时应对环境突发事件;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对环境质量状况的知情权,对环境监测的深度、广度、精度、代表性等要求越来越高;三是我国开展环境国际合作和履行环境国际公约,需要以科学的环境监测数据印证环境保护成果和检验履约成效,当前发达国家环境监测的因子、手段、污染物种类、分析仪器、分析方法、监测质量管理、科研、环境质量的表达方式不断创新发展,如果国内环境监测跟不上,将丧失话语权,使我国在环境外交上陷于被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与新时期环保工作要求和世界先进环境监测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全国环境监测还存在缺乏统一监督管理、信息生产能力弱,环境监测网不健全、功能不完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体系不先进、质量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仪器装备水平较低、队伍配置和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等问题。部党组提出推进环境监测历史性转型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历史方位。因此,各级环保部门和监测站必须对转型的重要性必要性有深刻认识。如果不转型,环境监测的提升发展将成为空话,大好机遇将白白丧失。如果转型成功,全国环境监测将进入一个新的起点,开启新的航程。   (二)科学把握“转型”的总体思路   环境监测要转型,必须立足环保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对未来一段时期监测事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筹划。   遵循“一个统领”——以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统领环境监测转型。环境监测的转型必须首先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为什么要转型和怎样转型的”的问题。一是始终保持工作理念的先进性。要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环境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环保工作的新要求统一思想,不断深化对环境监测转型的理性思考,坚持以环保历史性转变的最新成果融入引领转型,将蕴含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具体的思路和举措。二是自觉当好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先锋队。要充分认识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在环保工作中,环境监测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体系,监测的装备水平、人员素质至关重要,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首先要求环境监测闯出一条新道路,即转型发展,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体系、制度、方法等。   建设“一个体系”——大力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满足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管需要而建立的一套先进、完整和符合国情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业务管理、技术装备、技术标准和人才保障的综合体系,其内涵与环境监测转型的目标完全一致。因此,环境监测转型落实到工作层面,就是要牢牢抓住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这个根本,以宽广的眼界准确把握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完善体制机制,着力科技创新,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能力水平,开创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新局面,为适应并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性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顺“三个关系”——理顺环保系统与其他部门、各级监测站与监测管理部门、监测系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环境保护部成立监测司之后,各省级环保厅(局)也将相应成立监测管理机构,新成立的监测行政管理机构也面临转型,其核心是营造和谐有序的监测格局。一是要处理好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要求,统一全国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和信息发布,确立环保系统环境监测的行业地位与权威。二是在环保系统内部实现行政管理与业务技术的科学分离。监测行政管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加速推进法律法规建设、调整改革体制机制、科学编制规划计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上;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特别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级站要将工作重点从协助管理转到业务技术上来,“聚精会神抓业务,一心一意钻技术”,把环境监测业务和技术工作做大做强、做精做细,不断提高技术支撑保障能力。三是处理好监测系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对省、市、县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事权划分和职能任务的科学化、法定化,优化资源配置,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任务、投入、能力相配套,提升整体效能。   实现监测“三个说清”——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宗旨是“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人民健康鞠躬尽瘁”。环境监测工作必须紧扣这一宗旨,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环境执法提供证据、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为环境研究提供数据。   努力做到“三个说清”:一是通过加强污染源监测,努力说清污染源状况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为污染减排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二是通过深化环境质量监测,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科学准确判断环境形势提供技术依据;三是抓好应急与预警监测,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及时发现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有效应对和控制突发环境事件提供数据支持。要不断提高监测数据和监测信息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使环保工作由被动、事后、补救、消极转变为主动、事前、预防、积极,这也是环境监测转型的最终目的。   二、以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带动环境监测转型   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是环境监测转型的抓手和载体,要通过落实周生贤部长提出的监测管理全国一盘棋、队伍建设上下一条龙、网络技术天地一体化的要求,带动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法制、人才、技术、装备的创新发展。   第一,以法制建设为牵引,带动环境监测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环境监测管理的转型重点是突破影响和制约环境监测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通过《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政府机构改革,明确环境监测事业公益性属性,强化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事业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确立监测数据的法定权威,明晰各级监测站与监测管理部门的设置等级与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解决制约本地区环境监测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问题,使监测工作真正做到管理顺畅,运行高效。同时,要通过各类配套监测法规、制度、办法的制(修)订工作,逐步规范环境监测网络和工作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国家环境监测网与地方环境监测网的业务关系,统筹整合环保系统内的监测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以能力建设为抓手,带动环境监测条件手段逐步改善。近年来,全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整体水平不高,地区间差异明显。当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大幅度增加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环保投入,各级环保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按照全面加强省级站、重点加强地市级站、逐步完善县级站的建设思路,向基层、中西部及边境地区倾斜,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同时,还要重点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分析、农村环境监测、生物生态监测、有机物监测、环境应急监测等方面能力建设,以监测装备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为转型提供硬实力支撑。   第三,以监测业务为平台,带动环境监测支撑效能充分发挥。各级环境监测站要大力加强环境监测核心业务体系建设。一是优化调整环境监测网络,拓展环境监测领域,建立国家与地方环境监测网络的环境监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二是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评价水平。建立全国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制(修)订各类环境监测报告技术规定,研究建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标准(规范)体系,使各类环境监测报告更加准确、及时、针对性强。三是加强污染源监测与环境统计分析。深化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开展运用监测数据核算污染物排放总量研究,大力加强环境统计工作,深化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办法研究,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全面提高各类环境监测信息、报告的决策参考价值。   第四,以监测科研为先导,带动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任何从未知到有知的探索性监测都是科研的过程,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提升从来都是以科研为先导的。一要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监测技术方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表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污染源监测、总量核算和应急监测等为重点,完善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标准方法、技术规范体系。二要在科研中体现管理的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认真做好“水专项”等重大项目,加强“灰霾”天气表征等老百姓关心问题的研究,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日常监测能力的转化。三要加强监测科研管理,因地制宜建立环境监测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高度重视监测科研规划和监测标准规划,建立科研项目库。监测总站要组织各级监测站协同攻关,解决监测领域重大科技问题。   第五,以质量管理为手段,带动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科学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提高监测数据质量的基本途径。目前,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全程序的质量管理还没有开展。要强化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以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不断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探索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推动全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加强环境标准样品研究与开发,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工作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要组织开展各监测领域、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逐步完善监测要素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实现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   第六,以技术培训为引擎,带动环境监测队伍素质整体跃升。目前监测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人员流动性大,素质整体还偏低,必须认真贯彻队伍建设上下一条龙的要求,积极开展大规模的监测人员技术培训。要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中长期规划,编写高质量培训教材,建立环境监测技术培训基地和专家库,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关专业机构建立长效的合作培训机制,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培训。同时,还要将培训内容与日常工作、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做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升全国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形成老中青相组合、高中初级技术人员相搭配、专业和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的监测队伍,为全面履行新时期环境监测使命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在支撑环境管理的监测实践中加速环境监测转型   环境监测转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只有将转型与当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少争论,不折腾,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加速前进。   第一,在深化环境质量监测中提高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能力。当前,各级政府和百姓高度关注环境质量变化,监测系统要在深化环境质量监测上狠下功夫。一是积极拓展监测指标,探索将氮氧化物、PM2.5、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臭氧等指标转为常规监测的前期技术准备;二是着力抓好区域环境质量联动监测,在启动长三角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启动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联动监测,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地表水环境联动监测试点准备;三是积极探索农村环境监测,研究制定技术路线,有选择地开展试点工作,对已经列入中央农村环保资金“以奖促治”的村庄(乡、镇),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四是充分利用国家环境卫星遥感数据,从生态监测入手加快环境卫星业务化应用进度,把“天地一体化”要求落在实处。   第二,在做好应急和预警监测中提高说清潜在环境风险的能力。在当前环境事故频发的形势下,必须下大力加强环境应急与预警监测,准确把握环境安全隐患所在,牢牢控制应对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主动权。要增强预警和应急监测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针对性预案,加强应急监测培训,适时开展流域、区域应急监测演练。要研究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环境风险级别划分与评价标准,全面启动空气、地表水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研究开发预警表征发布平台,根据自动监测和常规数据的异常变化及时开展预警,实现预测预警模拟分析的可视化表达。真正使环保工作在抵御和化解环境风险上做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   第三,在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中提高说清污染源状况的能力。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是当前环境监测服务环保大局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健全节能减排的三大体系。作为三大体系之一的监测体系,必须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主线,及时跟踪、说清重点监管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一是做好企业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的验收工作;二是尽早出台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在确保在线监测的数据质量的同时,做好比对监测,逐步完善自动监测设备的监督考核制度;三是对未安装自动监控设施的企业,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继续开展例行监督性监测工作;四是深化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探索扩充污染源排放总量监测指标,同时逐步实现运用监测数据核算污染源排放总量。要通过卓有成效的监测实践,不断提高说清污染源状况的能力。   总之,环境监测的转型势在必行,任重道远。各级环保部门和监测站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以务实敬业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举措埋头苦干,共同推进全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型。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