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清华分析中心

仪器信息网清华分析中心专题为您整合清华分析中心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清华分析中心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清华分析中心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清华分析中心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清华分析中心话题讨论。

清华分析中心相关的资讯

  •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p   清华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在1926年化学系成立之初就作为重点发展的“专门方向”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使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发展一度中断,但是分析化学教学一直得到保持和延续。1972年在国内较早建立了分析中心,1978年始恢复招收“物理化学与仪器分析”专业的本科生并招收应用化学(分子光谱、仪器分析)硕士生。1985年清华大学恢复组建化学系,原分析化学教研室与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整合成教学、科研、服务三结合的实体。 /p p   本学科的发展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特别是1985年复系以来,邓勃、郑用熙、李隆弟等教授在化学计量学、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胶束增溶及室温磷光光度分析研究方面,形成了有特色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方向。九十年代后随着罗国安、童爱军、丁明玉、张新荣、林金明、李景虹等一批中青年人才的引进,明确了以色谱分析、光谱分析、表面分析、电化学分析、药物分析作为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现有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6名,其中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形成了一支学术方向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p p   2001-2006年间本学科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科技攻关与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以及军工项目等共173项,总经费 4560 万元 共发表SCI论文365篇,影响因子IF& gt 10的1篇,IF& gt 5的23篇,IF& gt 3的70篇 其中Anal.Chem.12篇, J. Am. Chem. Soc. 2篇 申请专利近百项,其中授权38项 出版专著28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p
  • 岛津加大布局与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的合作
    近年来,各大仪器公司不断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力度,除了建立工厂、研发中心之外,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也是其本土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岛津公司是分析仪器主要提供商之一,近年来岛津公司与清华分析中心的合作不断深入,涉及人才培养、共同研究课题、建立奖学金激励制度等多个方面。近期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就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与岛津公司的合作内容、对合作双方的促进等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教授林金明。   Instrument:林老师您好,请您给介绍一下,近几年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与岛津公司的合作总体情况。   林金明:岛津公司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已经有很多年了,自2004年岛津独家赞助&ldquo 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rdquo 以来,合作的领域和频次都有加强,清华大学分析中心陆续与岛津公司在人才培训、技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整个合作过程看似&ldquo 细水长流&rdquo ,在各个合作层面都是务实有效的。   Instrument: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与岛津公司之间的合作具体包括哪些合作领域?   林金明:概括起来,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与岛津公司近年来的合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发挥双方的各自优势,支持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与岛津公司在共同培养人才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例如清华分析中心的学生到岛津公司进行实习,体验岛津公司各种先进的技术、仪器设备和规范化管理。清华分析中心也与于岛津公司共同完成一些仪器应用课题的研究,发表共同署名文章等。前段时间,我们与岛津公司共同合作的样品前处理方面的文章还获得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   (2)发挥仪器功能,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   5-6年前,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几乎没有岛津公司的仪器设备,近几年逐渐多了起来。主要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和一些光学仪器等,特别在高端的质谱仪器方面,我们添加了岛津公司的IT-TOF-MS、MALDI-TOF等仪器。这些仪器的正常使用和维护,对于我校其他院系教师购买仪器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随着我们购买岛津公司的仪器设备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需要与岛津公司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岛津公司为清华分析中心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岛津公司的仪器设备为我们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测试数据,为教学科研做贡献。   (3)举办讲座和上机培训,促进互动,加深学生对仪器设备的理解   岛津公司的工程师具有丰富的硬件知识以及对仪器原理深刻的理解,通过讲座和培训方式促进双方的互动和交流,加深学生对仪器设备的理解。   (4)共同解决一些仪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服务于全校及部分校外的科研用户,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拓展仪器功能的测试任务,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改进或者优化仪器设备都有较好的作用。我们会给合作企业反馈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企业也会从中受益。   (5)设立奖学金,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继过去3年连续成功举办三届&ldquo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岛津优秀研究生奖学金&rdquo 的基础上,2013年5月,岛津公司扩大奖学金奖励范围,支持清华大学化学系举办&ldquo 海峡两岸清华化学系博士生论坛暨岛津奖学金论文评审会&rdquo ,包括内地和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在内约130位博士生出席了此次论坛。岛津公司派出资深工作人员作为评委,参与整个论坛的活动,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能够抽出时间来做这样的工作,很值得的赞扬。希望与岛津公司的这个合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Instrument:清华分析中心与岛津公司进一步加强合作关系,那么在这些方面您将来有哪些打算?   林金明:我们与岛津公司的合作,我希望在上面提到五个方面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只有长时间的坚持,一些项目的效果才能够显现出来。作为岛津公司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也希望在一些领域的合作能够更加深入。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提供支持。   Instrument:请您谈谈选择岛津公司仪器的原因,以及对售后服务情况是否满意?   林金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通常愿意使用自己比较熟悉的仪器设备,所以工作时也习惯性地优先选择使用研究生阶段同样风格的设备。我在日本学习和工作期间,用过多台岛津的仪器,特别是色谱相关的仪器,他们的性能及售后服务都比较可靠,这也是我们采购仪器设备时把岛津公司作为主要考虑对象的原因之一。当然,近来我们也从其他仪器厂商购置相关设备,起到互补作用。   用户对于售后服务的及时性非常在意,这一点我对岛津公司很满意。仪器遇到问题时岛津公司能够急用户之所急,及时安排技术人员到实验室进行维修,节省了时间。确保仪器能够发挥作用。   采访最后,林金明表示,著名企业与著名大学的合作在国内外已经很常见,特别在欧美,许多著名大学里都有企业支持的研究所或者实验室。清华大学以校院(系)等不同级别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研究机构也已经非常普遍。岛津公司正在尝试在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建立&ldquo 质谱联合实验室&rdquo ,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规划,我们将积极支持这一项目的开展。近年来,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在光谱、质谱仪器研制,分析方法研究以及质谱应用研究方面做出了国内外公认的成绩。每年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近百篇,为用户测试光谱、质谱相关的数据两万多个。质谱测试组连续两年获得清华大学测试服务一等奖。   校企之间的合作,对于学生非常有好处,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文化,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以便毕业之后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和所服务的企业。   最后,林金明表示,非常感谢岛津公司对&ldquo 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rdquo 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教授林金明(中)、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市场部经理徐海波与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合影 采访编辑:刘向东
  • 岛津加大布局与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的合作
    近年来,各大仪器公司不断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力度,除了建立工厂、研发中心之外,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也是其本土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岛津公司是分析仪器主要提供商之一,近年来岛津公司与清华分析中心的合作不断深入,涉及人才培养、共同研究课题、建立奖学金激励制度等多个方面。近期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就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与岛津公司的合作内容、对合作双方的促进等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教授林金明。   Instrument:林老师您好,请您给介绍一下,近几年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与岛津公司的合作总体情况。   林金明:岛津公司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已经有很多年了,自2004年岛津独家赞助&ldquo 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rdquo 以来,合作的领域和频次都有加强,清华大学分析中心陆续与岛津公司在人才培训、技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整个合作过程看似&ldquo 细水长流&rdquo ,在各个合作层面都是务实有效的。   Instrument: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与岛津公司之间的合作具体包括哪些合作领域?   林金明:概括起来,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与岛津公司近年来的合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发挥双方的各自优势,支持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与岛津公司在共同培养人才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例如清华分析中心的学生到岛津公司进行实习,体验岛津公司各种先进的技术、仪器设备和规范化管理。清华分析中心也与于岛津公司共同完成一些仪器应用课题的研究,发表共同署名文章等。前段时间,我们与岛津公司共同合作的样品前处理方面的文章还获得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   (2)发挥仪器功能,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   5-6年前,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几乎没有岛津公司的仪器设备,近几年逐渐多了起来。主要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和一些光学仪器等,特别在高端的质谱仪器方面,我们添加了岛津公司的IT-TOF-MS、MALDI-TOF等仪器。这些仪器的正常使用和维护,对于我校其他院系教师购买仪器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随着我们购买岛津公司的仪器设备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需要与岛津公司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岛津公司为清华分析中心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岛津公司的仪器设备为我们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测试数据,为教学科研做贡献。   (3)举办讲座和上机培训,促进互动,加深学生对仪器设备的理解   岛津公司的工程师具有丰富的硬件知识以及对仪器原理深刻的理解,通过讲座和培训方式促进双方的互动和交流,加深学生对仪器设备的理解。   (4)共同解决一些仪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服务于全校及部分校外的科研用户,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拓展仪器功能的测试任务,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改进或者优化仪器设备都有较好的作用。我们会给合作企业反馈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企业也会从中受益。   (5)设立奖学金,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继过去3年连续成功举办三届&ldquo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岛津优秀研究生奖学金&rdquo 的基础上,2013年5月,岛津公司扩大奖学金奖励范围,支持清华大学化学系举办&ldquo 海峡两岸清华化学系博士生论坛暨岛津奖学金论文评审会&rdquo ,包括内地和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在内约130位博士生出席了此次论坛。岛津公司派出资深工作人员作为评委,参与整个论坛的活动,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能够抽出时间来做这样的工作,很值得的赞扬。希望与岛津公司的这个合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Instrument:清华分析中心与岛津公司进一步加强合作关系,那么在这些方面您将来有哪些打算?   林金明:我们与岛津公司的合作,我希望在上面提到五个方面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只有长时间的坚持,一些项目的效果才能够显现出来。作为岛津公司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也希望在一些领域的合作能够更加深入。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提供支持。   Instrument:请您谈谈选择岛津公司仪器的原因,以及对售后服务情况是否满意?   林金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通常愿意使用自己比较熟悉的仪器设备,所以工作时也习惯性地优先选择使用研究生阶段同样风格的设备。我在日本学习和工作期间,用过多台岛津的仪器,特别是色谱相关的仪器,他们的性能及售后服务都比较可靠,这也是我们采购仪器设备时把岛津公司作为主要考虑对象的原因之一。当然,近来我们也从其他仪器厂商购置相关设备,起到互补作用。   用户对于售后服务的及时性非常在意,这一点我对岛津公司很满意。仪器遇到问题时岛津公司能够急用户之所急,及时安排技术人员到实验室进行维修,节省了时间。确保仪器能够发挥作用。   采访最后,林金明表示,著名企业与著名大学的合作在国内外已经很常见,特别在欧美,许多著名大学里都有企业支持的研究所或者实验室。清华大学以校院(系)等不同级别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研究机构也已经非常普遍。岛津公司正在尝试在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建立&ldquo 质谱联合实验室&rdquo ,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规划,我们将积极支持这一项目的开展。近年来,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在光谱、质谱仪器研制,分析方法研究以及质谱应用研究方面做出了国内外公认的成绩。每年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近百篇,为用户测试光谱、质谱相关的数据两万多个。质谱测试组连续两年获得清华大学测试服务一等奖。   校企之间的合作,对于学生非常有好处,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文化,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以便毕业之后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和所服务的企业。   最后,林金明表示,非常感谢岛津公司对&ldquo 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rdquo 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教授林金明(中)、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市场部经理徐海波与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合影 采访编辑:刘向东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孙素琴教授
    简介   孙素琴,197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物系放射化工专业,于当年留校工作至今,现为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二维相关光谱法、分子光谱法与中药及食品分析。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获发明专利3项,出版了《中药二维红外光谱鉴定图集》、《中药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定》两部中文专著和《Infrared Spectroscopy for Complex Mixtures—Applications in Foo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部英文专著 曾获得国家教委二等奖,清华大学基础理论奖、分析测试协会(CAIA)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作为国内较早从事中药及食品光谱分析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孙素琴教授选择这项工作的由衷是什么?多年的工作中,又有哪项工作是她认为最值得纪念的?对于广大女性分析测试同行,孙素琴教授又有怎样的寄语?在2013年度“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仪器信息网采访了孙素琴教授。   Instrument:孙老师,您好!就我们所知,您在分析化学领域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请问您当初选择分析测试这份职业的原因是什么?   孙素琴教授:从事这项工作是基于一个大的背景:在国家教委大力支持下,部分高校于1983年集中引进了一批大型仪器设备,用于装备化学实验室,清华大学也是其中一个。为了推动这批新型仪器及时高效地发挥作用,清华大学将这一批价值1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集中共管,便于更好地服务于校内外的教学科研。在此环境下,1986年我有幸与红外光谱分析结缘。从那时开始,二十多年间,我们还与国外的大型仪器公司开展了合作,直接与国际接轨,及时了解国外仪器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利用这些公司提供的最先进仪器开展各项分析测试研究工作,完善我们的分析测试手段。与其说我长期以来从事的这个分析测试领域是当时的选择,不如说是机遇和需要。   Instrument:二十多年的工作中,您始终热衷于您的事业,请问您如何看待您的工作的?   孙素琴教授:不断开发仪器的新功能,使红外光谱技术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每个分析测试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运用红外光谱技术长期进行多学科研究的过程中,我逐渐地熟悉它,掌握它,并喜欢上它,以至于决心最大程度地发挥和开发它的功能:从仪器部件的组成,到控制仪器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功能再到各种采样分析手段等。为了将运用红外光谱技术对食品和中草药这样复杂混合物体系的质量监控研究这项工作做好,我有时几乎不分白天和夜晚,很多节假日也都在加班,只为了做好样品分析测试研究。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最终创建了“红外光谱宏观指纹鉴定法”,为复杂混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奠定了基础,使红外光谱技术用于中药等样品分析成为可能。对于我的工作,因为有热爱、有感情,所以我依然愿意继续从事我的工作。   Instrument:同样的,在您的工作历程中,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孙素琴教授:我所研究的红外光谱技术主要分析对象是食品和中药,众所周知,经典的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主要是用来分析和鉴定单一组分化合物的,而中药却是一个复杂多变、组方灵活的混合物体系。借用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的技术曾被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同走进了“禁区”。   从98年开始,我和我的团队经过近15年的努力,在对大约10万张红外光谱数据的分析中,总结了大量样本间的相关性及其中的变化规律,最终建立了一套正确合适的方法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利用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中药质量监控研究方面,我们取得了不少成果,使曾经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已被多家大型制药和食品企业采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今,我们可以利用红外光谱技术来进行食品、保健品和中药的质量控制,譬如快速地识别中药材的真伪(如真假冬虫夏草的识别)、跟踪中药的炮制过程(如生、熟地黄的判定)以及进行产品质量(过量辅料的添加等)的评价等。   总的来说,面对困难与挑战,我们需要坚持和努力,最终会有收获!   Instrument:值此“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请您对即将进入分析测试行业的女性送上您的寄语。   孙素琴教授:我从事光谱分析测试研究工作已有30个年头了,与许多同行一样,尽管工作中遇到过不少困难和挑战,但也从中得到很多快乐。回过头来想想这些年的坚持与努力,我深深地体会到任何工作要想做得好,做得长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既要认真,又要勤奋,仅仅有兴趣还不够,还要耐得住寂寞。   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对科研和检测机构的投入,仪器设备的大量购置为分析测试者提供了极好的硬件基础,希望有志选择分析测试行业的朋友们,要勇于承担,敢于挑战,借助于分析仪器设备,大胆地去探索,不断开创科学研究和分析测试的新天地。   人物专访:   快速无损的中药识别“利器”--访清华大学孙素琴教授
  • 清华两个分析实验室获科技部国家仪器中心命名
    6月16日,清华大学电子能谱实验室及电子显微镜实验室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其中,以纳米扫描俄歇系统为核心仪器,依托清华建设的能谱中心正式命名为北京电子能谱中心 以300kV配有物镜球差矫正器的场发射枪分析型透射电子显微镜为核心、依托清华建设的电子显微镜中心正式命名为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是以大型或超大型科学仪器为核心组建的开放性的研究、服务单位,是该类仪器高水平的应用研究中心、人员培训中心和具有权威性的分析测试服务中心。1998年国家科技部发布了《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并陆续建设了北京质谱中心、北京核磁共振仪器中心、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等13个国家级仪器中心。这些中心的建设,对国家科研平台建设、资源共享及科技创新都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按照《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仪器中心的建立,应依托在有条件的大学、研究所或其他单位,一般不单独新建。因此,只有具备了很好的学术、技术、仪器条件,并且在相关学术领域享有声誉的实验室才有可能向科技部申请并被选择为国家级仪器中心依托单位。清华大学在材料的结构、表面分析方面有很好的条件,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等仪器平台具有很高水平。自2000年以来,清华大学一直积极争取在校内设立国家级电镜中心、能谱中心、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中心。电镜中心和能谱中心的正式命名,标志着这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全国13个仪器中心中有3个设在高校,分别是北京核磁共振仪器中心(北大)、北京电子能谱中心(清华)和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清华)。   北京电子能谱中心由科技部和清华大学共同出资购置PHI 700纳米扫描俄歇微探针系统和PHI Quantera 扫描成像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各一台,与校分析中心原有的俄歇能谱仪、电子能谱仪共同组成北京电子能谱中心,是国内仪器水平、分析测试水平最高的电子能谱中心之一,能够为材料表面分析和相关的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该中心2003年3月开始筹建,2005年3月仪器安装,5月开始运行。12月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实验室计量认证复审,实验室能力及产品质量检验符合GB/T 15481-2000的要求,能够向社会提供公正、科学、准确的数据和优质的服务。2006年9月“中心”通过了由ISO/TCL国际标准委员会举办的第五次俄歇电子能谱“栅网法”国际标准比对实验能力验证,这是中国表面分析实验室首次参加的国际最高级别的比对,标志着中心实验室能力验证工作水平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12月,北京电子能谱中心(筹)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薛其坤院士担任中心主任。   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由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清华大学共同出资,购置一台高点分辨、高空间分辨、高能量分辨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与学校电镜室原有的6台电子显微镜和各类制样设备一起共同组成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新购电镜到位后,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将成为国内最高水平的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使我校材料学科的条件水平得到新的提高,并为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该中心于2006年3月开始筹建,并将于今年8月开始运行。2006年12月,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筹)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朱静院士担任中心主任。   这两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在清华得到正式命名之后,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心”所在实验室的学术声望,更好地开展分析测试服务和学术交流,并在国家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同时也将促进清华相关学科的发展。
  • 2011年度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岛津研究生奖学金评审会成功举办
    传承百年科研 共筑科技创新 2012年4月29日,时值清华大学101周年校庆,在众多清华校友返校叙旧、畅想未来的喜庆之时,始建于1875年、同样拥有百年历史的分析仪器界巨头岛津公司与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再度携手,成功举办了第3届&ldquo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岛津研究生奖学金评审会&rdquo 。本评审会设立于2009年,已在清华师生中具有广泛影响。评审对象为正在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从事研究活动的硕士、博士生。对于优秀研究,岛津公司予以表彰并授予奖学金。在本届评审会上,十六名通过初选入围的奖学金申请者进行了口头发表。清华大学化学系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本届评审会。 会议由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林金明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姚守拙院士、柴之芳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教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清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陈义研究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虎威教授、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闻星火副处长、清华大学化学系党委书记尉志武教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全球应用中心主任端裕树博士应邀担任评委。 评审会现场内座无虚席 评审会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姚守拙院士致开幕辞。姚院士简单回顾了自己青年时代在清华度过的激情岁月,并向现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清华学子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和钦佩,勉励他们珍惜青春年华,充分利用当今先进的科研条件,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勇攀科学高峰,实现以科学服务于人类的崇高理想。 姚守拙院士致开幕词 随后,十六名通过初选入围的奖学金申请者就各自在2011年度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了10分钟的学术报告。经过评委严格公正的评选,从中评选出了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以及三等奖12名。 毛思峰同学的&ldquo 微流控芯片在细胞代谢和信号传导研究中的应用&rdquo 和林珍同学的&ldquo 新型纳米材料增强互信发光机理及其应用研究&rdquo 获得一等奖,赵欣同学的&ldquo 智能功能传感界面的构建及生物分析应用&rdquo 和韩国军同学&ldquo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在核酸分析中的新方法研究&rdquo 获得二等奖,其余十二名同学获得三等奖。评委们当场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并向获奖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参加评选的教授们透露,本次发表所有报告都非常出色,为此在评选之时颇费苦心,足见参加最后评选的16名学生的研究水平之高。 获奖者与评委合影留念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副事业部长曹磊先生在总结性发言中,对活动的主办方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各位评委及参选同学表示衷心感谢。他说:&ldquo 同学们高水平的学术发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希望同学们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能够通过岛津搭建的平台服务于社会,岛津将通过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继续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做出贡献,岛津中国将一如既往的继续支持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岛津研究生奖学金项目&rdquo 。清华大学化学系党委书记尉志武教授在闭幕辞中对清华分析化学学科近几年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分析化学专业的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性研究,为取得更大的科学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评选会的成功举办,令人深深感觉到百年清华与百年岛津都在传承各自延续百年的科研精神,共同致力于当今分析测试方法和技术装置的创新研究与应用,共同以科学技术贡献于社会。 附:论文评审结果 奖励等级 姓名 论文题目 一等奖 毛思峰 微流控芯片在细胞代谢和信号传导研究中的应用 林 珍 新型纳米材料增强化学发光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二等奖 赵 欣 智能功能传感界面的构建及生物分析应用 韩国军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在核酸分析中的新方法研究 三等奖 孔 浩 基于纳米材料辅助热致化学发光原理的阵列传感器构建及应用研究 陈秋水 多功能集成的微流控芯片在高通量抗癌药筛中的研究 李 恺 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林 蕾 核酸及核酸酶的生物分析及传感器研究 宋盼淑 新型聚集荧光增强型有机物的合成及其应用 唐龙华 石墨烯材料生物功能化及其化学传感性质研究 陆跃翔 基于多功能纳米材料的光电阵列传感器 卢 晋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的电化学阻抗谱,及其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马潇潇 基于敞开式离子源质谱的在线反应监测方法研究 王 颖 石墨烯传感界面的构建及其在纳米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文 芳 基于催化活性的双功能纳米材料光化学传感器研究 吴勇民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新型结构设计与研究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第二届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岛津研究生奖学金评审会成功举办
    成立于1972年的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是我国高校成立的最早的分析中心之一,是集教学、科研和对外测试服务于一体、以分析化学方法学和仪器研究为重点的研究与测试中心,除承担大型仪器测试服务外,还承担繁重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并承担多项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岛津公司与清华大学化学系和分析测试中心有着长期、广泛的合作关系,2008年,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决定赞助清华大学分析中心设立“岛津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以激励分析中心的研究生致力于分析测试方法和技术装置的创新研究与应用,不断提高分析测试水平,推动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2010年,双方携手成功举办了清华大学分析中心《2009年度岛津研究生奖学金评审会》,本活动在清华学子之间引起了非常大的回响。 3月25日,《第二届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岛津研究生奖学金评审会》如期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120多名师生出席评审会。会议由分析中心主任林金明教授主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教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清珺研究员、中科院化学所陈义研究员、北京大学化学院邵元华教授、国家纳米中心蒋兴宇研究员、学校实验室与设备处副处长闻星火、化学系党委书记尉志武教授、岛津公司通用分析事业部副部长曹磊博士应邀担任评委。评审会首先由清华大学化学系党委书记尉志武在大会致开幕辞。他在致辞中鼓励研究生们充分利用分析中心的仪器条件开展分析测试技术和装置的创新性研究,为分析中心的建设多出技术成果,多出新点子,为取得更大科学进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紧接着,张玉奎院士就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做了精彩报告。张玉奎院士在报告中讲述道:“中国的肝脏蛋白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发展了高丰度蛋白质去除、低丰度蛋白富集、LCMS的蛋白组学研究应用等分离鉴定的新方法。”他同时介绍了激光辅酶解方法、分类筛选的磷酸化肽段鉴定策略、规模化磷酸化蛋白质组分分离鉴定平台等五方面的研究新进展,他强调目前蛋白质定量是在蛋白组学研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希望清华分析中心的同学,作为未来中国分析化学的精英能够致力于问题的解决,推动蛋白组学研究研究工作的发展。 张玉奎院士为师生们做了人类肝脏蛋白组学全谱分析方面的报告 随后,13名来自分析中心的研究生,就2010年的研究工作做了相关报告。报告结束后,经过各位评委公平公正的评选,魏惠斌同学的“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技术应用于细胞代谢及其相互间作用的研究”、谢思佳同学的“基于电致发光微阵列的氧化传感器”被评为一等奖,另外还评选出二等奖2名,3等奖9名。各位评委高度赞赏同学们高水平的论文,并高兴地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证书和奖金。 评审会现 评委和获奖同学的合影 最后,岛津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副部长曹磊博士向各位获奖的同学表示祝贺,他说:“这次答辩会上各位研究生的学术报告所展现的分析化学研究水平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希望今后保持和扩大岛津公司与分析中心的全面合作。争取下一届评选能够面向全校从事分析化学研究的研究生。” 曹磊博士向各位获奖的同学表示祝贺 至此,此次第二届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岛津研究生奖学金评审会取得圆满成功。本次评审会是岛津公司对于“以科学技术贡献于社会”这一公司经营方针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岛津在推进中国科学进步的过程中又留下了自己的一个足迹。 附:论文评审结果 奖励等级 获奖人 论文题目 一等奖 魏慧斌 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技术应用于细胞代谢及其相互间作用的研究 谢思佳 基于电致发光微阵列的氧气传感器 二等奖 陈晓彤 基于新型聚集荧光增强分子的荧光探针和光学材料研究 吴富根 两亲性分子有序聚集体的相变及其协同性 三等奖 何天稀 刺激响应和单分散药物载体的制备及控释研究 刘传森 以二维自组装微球为模板制作单细胞分析微井阵列方法研究 潘成思 BiPO4含氧酸盐新型光催化剂的可控合成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石睿 纳米结构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及其新型光催化剂的开发 唐龙华 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及分析应用 王雅君 共轭分子表面杂化光催化剂研究 王颖 碳材料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在化学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 姚志轶 基于水溶性聚噻吩光学探针的生物传感器 林珍 化学发光方法研究污染物降解过程 关于岛津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磁共振实验室向国仪量子赠送锦旗
    今天,国仪量子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磁共振实验室赠送的一面锦旗。2019年11月,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磁共振实验室的某国外品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测不到信号。由于返回原厂维修需要等待较长时间且费用较大,实验室尝试联系了国仪量子进行维修。国仪量子去年发布了中国首台商用“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仪”,具有EPR产品自主研发实力和专业的服务支持体系。国仪量子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安排了EPR工程师前往现场,经过排查和检修,已使实验室的EPR谱仪重新测到信号。图1:黑色线为实验室9月底日常测试锰标;绿色线为同样测试条件下,维修后锰标信号。图2:黑色线代表该谱仪重新启动后调制场幅度为0.5mT的锰标信号;绿色线为重启后调制场幅度为0.1mT的锰标信号;红色线为重启前调制场幅度为0.1mT的锰标信号。据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磁共振实验室反馈,维修结束开机测试后,同样测试条件锰标信号与维修前一致(图1);重启仪器,测试正常(图2);调整场幅度增大至5倍,信号强度约扩大到五倍(图2);不同调制频率均可测到锰标信号。某富勒烯样品,测试正常。据悉,该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是由于调制场系统损坏测不到信号,这类问题,正常情况下返厂维修至少需要1个多月的时间,国仪量子EPR工程师从现场检查到恢复测试,用时仅4个工作日,大大节约了维修时间,也极大地缓解了实验室的测试压力,满足了师生们的测试需求。国仪量子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帮助客户更高效地推动技术的发展、探索人类的未来。我们以“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为宗旨,始终坚持客户第一,树立优秀的品牌服务形象是我们不断的追求。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磁共振实验室在锦旗中写到“维修专业及时可靠,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为我国仪器之表率”,我们对于能获得这样的高度评价倍感荣幸,国仪量子将再接再厉,为振兴国家高端科学仪器产业继续努力奋斗、贡献力量。目前,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磁共振实验室的EPR测试已经正常进行,测试预约登记也已恢复。小编还获悉,国仪量子已与清华大学拓展更多合作领域,相关资讯之后我们将正式发布,敬请关注。在这里我们也预祝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磁共振实验室再创辉煌,取得更大成就。
  •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举行岛津研究生奖学金评审暨颁奖会成功举办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2009年度岛津研究生奖学金评审暨颁奖会于4月10日隆重举行。会议由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林金明教授主持,分析中心全体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出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教授、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教授、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刘虎威教授、中科院化学所陈义研究员、岛津公司全球应用中心主任端裕树博士以及清华大学设备处闻星火副处长、化学系党委书记尉志武教授应邀担任评委。 在答辩会上,13名通过初选的申请者分别作10分钟的学术报告,经专家的认真评审,最终评出一等奖1名(奖金1万元),二等奖2名(奖金5千元),三等奖10名(奖金1千元),并当场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 奖学金赞助单位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社长古泽宏二先生在致辞中表示这次答辩会上各位研究生的学术报告所展现的分析中心的科研水平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并希望今后保持和扩大同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的全面合作。清华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张希院士在闭幕辞中鼓励研究生们开展创新性研究,研究生们能够在这么多知名专家面前汇报自己的工作并进行答辩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训练机会,而且奖学金评定依靠同行专家的学术评议而不是简单的计算论文影响因子,这是一个正确的导向。同时,张希院士对岛津赞助此次研究生奖学金表示感谢。
  • 元素形态分析——一个环境与食品安全检测的新领域 ——访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张新荣教授
    编者按:元素形态分析领域方兴未艾,其中涉及的方法学,标准和仪器也是专业人士关注的话题。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张新荣教授目前在接受本网采访时,对元素形态分析领域知识进行了科学的讲解,同时也对其课题之一—建立环境与生命体中重要毒性元素的形态分析方法,并研究毒性元素在环境与生命体中的积累、转移和代谢规律,对研究元素形态分析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做出了系统的介绍。我们相信,在越来越多专家的推动下,政府将在中国元素分析领域的标准化和应用化方面给出更得力的措施。   Instrument: 据我们了解,您近期从事的科研项目――建立环境与生命体中重要毒性元素的形态分析方法十分重要,可以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研究背景吗?   张教授:元素分析研究已经做了很多年,大家发现仅做元素总量对某些元素意义不大,例如甲基汞比无机汞毒性大很多;砷化学形式可分为无机砷和有机砷,无机砷如三价砷和五价砷毒性很大,但其甲基化后则毒性大大降低。硒被认为是营养型微量元素,但是硒的各种形态中,也有有毒的和无毒的,或者说是对人体有害或是有益的。过去我们说补微量元素,但到底是补哪种形态? 无机硒,还是有机硒,和氨基酸结合的硒, 还是和蛋白质结合的硒,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元素的存在形式,也就是它的形态,在很多情况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人们已经建立起了这种意识:应该进行人体微量元素分析,但如果分析总量,意义不大,重要的是进行元素形态的分析,不同形态的元素对生物体的作用是很不一样的。   以砷的形态分析为例,砷是环境中重要的污染物,中国有好几个省份地下水砷污染非常严重,几千万人口面临砷中毒。一些海洋生物有很强的能力,可以将有毒砷转化为无毒砷。例如海带含有大量砷,但存在形式是无毒的砷糖。科学家们感兴趣的是哪些物质有这种转化能力,哪些酶,那些生命过程在主导这些转化。已知几种甲基化酶有可能把有毒的砷甲基化成低毒或无毒的砷,完成减毒或去毒的过程。因此研究这些酶对于寻找去毒和解毒的物质十分重要,是减轻砷中毒危害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Instrument: 据我们所知,您与普析通用仪器公司合作开发的原子吸收和高效液相联用仪获得了BCEIA的金奖,可以从方法学,标准和仪器这三方面具体介绍一下你这个课题具体内容和进展情况么?   张教授:我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时期就开始从事元素形态分析方面的研究,涉及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建立形态分析的方法,二是研究砷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在国外时,关于砷方面发表了10多篇论文。承担科技部这个项目时,方法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主要内容是标准化,和在环境与食品安全检测等各个领域的应用问题。   我国在元素形态分析领域有三个方面要做:第一,尽快建立重要有害元素的形态分析的国家标准;第二,推荐针对不同样品的标准操作程序(SOP), 并通过与国际相关实验室比对,取得比较可靠一致的数据;第三,研究标准参考物质。此外,研制用于形态分析的仪器设备,是开展这一工作的前提和条件。所以我们几个单位合作开展的科技部重大标准专项也是从这几个方面做了研究。我们在研究阶段主要选了四种重要的有害元素:As, Hg, Pb, Se,由国家标准物质中心、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南开大学和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目前这一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申请了10个专利、研制了2个标准参考物质、与普析通用和吉天仪器分别合作研发设计了两台砷元素分析仪,与普析通用合作研发的仪器还获得了金奖。下一步我们希望能扩展到其它元素。   我们和普析通用仪器公司合作开发的AS-90砷元素形态分析仪,是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原子吸收联用技术的专用砷元素形态分析仪。我们和吉天仪器公司合作开发了高效液相色谱和原子荧光联用仪器。当然效果最好是高效液相色谱和ICP-MS联用。但是考虑到价格问题,普通的检测机构和生产食品及海产品的公司采用高效液相与原子吸收联用仪或者高效液相与原子荧光联用仪就能达到元素形态分析的效果。仪器的关键技术是接口。液相色谱分离后原子吸收检测,需要变成氢化物,因此必须有在线消解的过程。接口管路如果太长,色谱峰会展宽,多个形态的砷分不开。我们研究的接口采用40cm管道进行紫外消解,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申请了两个专利。目前已在北京普析通用仪器公司和北京吉天仪器公司生产。   Instrument: 您可以谈谈元素形态分析的实际应用案例吗?   张:元素形态分析在世界经济和生活领域中有很多具体应用。   去年,大陆的鱼罐头运到香港后,发现砷超标,一时引起各界关注。我曾经在中国海域采了五个点,检测上百种海产品包括鱼虾,海带,紫菜等的砷含量。检测出来发现,其实中国海产品,有毒的砷含量很低,绝大部分以无毒的形态存在。如鱼主要是以砷甜菜碱,海带和紫菜主要是以砷糖形态存在,这两种砷无毒。某些产品砷超标,但也可能以无毒的形态存在。我在国外时,曾对当地玻璃厂和冶炼厂工人砷中毒的情况做过检测,主要是区分工作中暴露所引起的砷中毒,还是由于吃鱼引起的砷含量增高。可以通过砷形态分析技术给出科学的答案。元素形态包括价态,无机态,有机态,和蛋白质的结合状态等,是个广谱的定义。摄入体内的砷会和蛋白质结合,被载带到肝脏,被甲基化酶转化为一甲基砷,一甲基砷进一步变成二甲基砷,二甲基砷就不能进一步和蛋白质结合了,然后从肝脏进入肾脏,通过尿液排出。吃鱼引起的砷含量增高主要表现为三甲基砷,代谢最多为二甲基砷,不能代谢成三甲基砷。通过二甲基砷和三甲基砷的区别,就可以给出可信的结论。   Instrument: 您认为我国在这个领域有那些需要注意和加强的地方呢?   张教授:欧盟和美国现在做元素分析,不仅做总量,在形态方面也给予相当的重视。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点让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比较吃亏。   中国以前不是很重视标准,往往是到被人家卡住了,才制订新标准。明智的方法是自己先提出新技术和新标准。不能只是别人卡我们,我们也可以卡别人。国家应该尽早建立微量元素的相关形态标准,以减少由其他国家制定标准,限制国产相关产品出口,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事件。   Instrument: 这个课题有了完满的结果,那么您今后的研究兴趣又将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张:不久前,我联合另两家单位又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元素与生物物质的相互作用”的课题。对砷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包括砷和基因的相互作用,影响蛋白质表达的机制继续给予关注。   此外,我除继续从事分析化学方法学的基础研究外。下一步,我还会对分析仪器的研究与设计投入更多的精力,尽自己所能为我国分析仪器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非常感谢张教授的精彩介绍!希望更多的专家和仪器厂商能够群策群力为中国元素形态分析领域的标准化做出更多贡献。   普析通用仪器公司As元素形态分析仪具体信息,请访问本网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307/mostlylist.asp?IMShowNameid=C15894  吉天仪器公司As元素形态分析仪具体信息,请访问本网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202/mostlylist.asp?IMShowNameid=C16052   张新荣教授简介: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化学系副主任。兼《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杂志副主编,《分析化学》、《分析仪器》、《岩矿分析》、《化学通报》、《中国地方病杂志》等国内刊物的编委,以及国际刊物《LUMINESCENCE》杂志中国区编辑。北京市化学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环境与生物分析方法、仪器和应用研究,共发表论文百余篇。是第7、8、9、10届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uminescence Spectrometry”科学委员会委员,第11届该会议在北京召开时担任主席。   联系方式   电话010-62787678(Lab)62776888(O)  传真010-62770327   Email:xrzhang@chem.tsinghua.edu.cn
  • 十五周年庆典:采访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教授邓勃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2月19日,科学仪器行业门户仪器信息网在京隆重举办了&ldquo 感恩十五载,点亮新未来-仪器信息网十五周年庆典暨北京信立方成功登陆新三板庆祝活动&rdquo 。来自业界各位领导、专家、用户、仪器厂商及仪器信息网全体员工等300余人欢聚一堂,庆贺仪器信息网十五周岁生日的同时,共叙未来,共望发展。   活动期间,部分企业负责人、业内资深专家和热心网友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编辑的采访,畅谈了近年来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对仪器行业年轻人的期望。   接受采访时,邓勃表示,近些年,我国科学仪器行业从我们国家和用户的需要出发,实行尝试,学习,应用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独立,创新发展的道路。并对奋斗在科学仪器行业的年轻人有着很大的希望,希望他们专心致志,将各个相关学科的成就融合和执行到科学仪器行业,吸收国外科学仪器的优点为我所用。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教授邓勃在仪器信息网十五周年庆典年会上接受了视频采访。
  • 应用讲座丨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荧光联用系统在众多领域的应用及操作培训
    报告简介:2024年4月3日,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与Quantum Design中国将联合举办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荧光联用系统(PSC mIRage-LS)的培训讲座。本次培训将详细介绍mIRage-LS产品在化学、材料、环境、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前沿应用,及上机操作、DEMO样品测试等,欢迎有需求的师生报名参加,一起探讨前沿应用与方案。培训议程:时间培训内容上午mIRage-LS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荧光联用系统产品及应用介绍下午上机演示,DEMO样品测试培训时间:2024年4月3日(周三)10:00-16:00培训地点:清华大学理科楼报名方式:1. 邮箱报名:andy@qd-china.comperry@qd-china.com2.电话报名:010-85120278-868010-85120278-8773.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此处报名:备注:1. 报名截止时间2024年4月2日16:00,报名截止后将进行邮件确认。2. 本学期计划按照样品分类安排专题上机培训。欢迎有相关需求的师生联系我们,一起探讨培训内容与方案。mIRage-LS介绍mIRage-LS是美国PSC公司推出的一款基于光热红外(O-PTIR)原理的新型显微红外光谱仪。与传统FTIR不同,mIRage-LS不依赖于残留的红外辐射分析,而是采用可见光作为“探针”,检测样品因本征红外吸收引发的表面快速光热膨胀或收缩变化,进而获取样品表面微小区域的结构信息。mIRage-LS采用非接触模式测量,制样简单,空间分辨率可达亚微米级(~500 nm),适用于化学、材料学、环境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图1 mIRage-LS光谱仪mIRage-LS的优势:&bull 亚微米空间分辨的红外光谱和成像(~500 nm);&bull 与透射模式相媲美的反射模式下的图谱效果;&bull 非接触测量模式—使用简单快捷,无交叉污染风险;&bull 很少或无需样品制备过程(无需薄片), 可测试厚样品;&bull 可透射模式下观察溶液中的样品;&bull 实现同时同地相同分辨率的IR和Raman测试;&bull 荧光显微成像实现荧光标记样品快速定位。图2 OPTIR光谱测试原理mIRage-LS应用领域1. 环境微塑料图3 微塑料颗粒(~600 nm)的O-PTIR光谱及成像分析(引自Microscopy Today, 2022, 17, 3, 76-85)2. 高分子材料图4 1210 cm-1处采集的PP/PTFE的O-PTIR光谱和显微图像(引自Materials & Design, 211 (2021), 17, 110157)3. 半导体图5 薄膜晶体管显示器中污染物的O-PTIR分析图6 器件表面缺陷的红外和拉曼光谱同步(同时间、同位置)分析(引自Microscopy Today, 2020, 28, 3, 26-36)4. 生命科学图7 脑组织的明场显微图像、O-PTIR光谱及成像分析图8 无荧光标记条件下单个细胞的O-PTIR显微光谱及成像分析(引自Nanomedicine: Nanotechnology, Biology, and Medicine, 43 (2022) 102563)5. 文物鉴定图9 柯罗19世纪绘画作品中锌皂异质性的O-PTIR显微光谱及成像分析(引自Anal. Chem. 2022, 94, 7, 3103–3110)
  • 朱永法:科学研究离不开仪器分析——访清华大学教授朱永法
    朱永法,清华大学教授,北京电子能谱中心常务副主任。从1985年进入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接触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再到1988年到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开始接触到俄歇电子能谱(AES),直到现在近30年的时间,朱永法一直在从事电子能谱仪器在材料表面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见证了电子能谱仪器在这30年中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材料表面分析研究的影响。   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采访了朱永法,请他就电子能谱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电子能谱仪器的发展对材料科学研究的影响、以及科研人员应该如何更好的利用仪器促进科学研究等内容谈了自己的看法。 清华大学教授朱永法   电子能谱仪器的发展促进了材料表面分析研究   &ldquo 作为材料表面分析的重要手段,XPS和AES的商品化仪器于上个世纪70年代基本发展成型。我国在80年代引入了XPS。&rdquo   当时的仪器操作非常不方便,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都很低,大部分信息需要记录仪来记录,电制冷控制设备都十分庞大,信噪比也很差。在朱永法看来,当时要使用好仪器,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一门技能。   &ldquo 直到本世纪初,电子能谱仪器的发展有了非常大的突破。&rdquo 朱永法说,&ldquo 仪器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挖掘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仪器的能量分辨率,空间分辨率,信噪比提高了,比如空间分辨率从几个毫米发展到微米、纳米级,现在我们使用的XPS分辨率可以达到10&mu m,俄歇电子能谱可以达到8nm。&rdquo   这样的变化对科学研究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过去为了提高空间分辨率,而不得不降低信号强度,不仅需要很长的分析时间,结果也不理想。而现在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得到分析结果,并且兼具高能量分辨率。朱永法介绍说,&ldquo 现在的仪器可以实现自动进样,并建有谱图数据库,这在以前很难想象。而微区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进行电子器件连接位置,以及微电子材料的研究。&rdquo   仪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仪器的操作应用变得更加方便,但是同时它也限制了研究人员自由发挥的空间。朱永法说:&ldquo 过去我们可以在仪器中加入很多我们自己的设想,对仪器进行改造,实现特殊的分析能力,或者获得特殊用途的信息,但是现在的仪器自动化程度高,很难对仪器再进行改造。自动化程度高的仪器,更适合大众化分析,可以满足95%的用户需求。但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我们还需要像原来那样的老仪器,可以更改仪器的设计,满足特殊的科研需求。&rdquo   电子能谱仪器逐渐成了材料研究当中的日常分析工具   &ldquo 目前,随着电子能谱仪器技术的发展成熟,电子能谱分析方法的研究也进入了低谷,不像上个世纪90年代,有很多相关的学术会议,大家讨论也很热烈。但是表面分析技术应用的开发空间还很大。&rdquo 朱永法谈道。   &ldquo 现在无论是做科研,还是产品研发都是离不开仪器分析。近年来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电子能谱仪器在科研院所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普遍,逐渐成了材料研究当中的日常分析工具,不像以前要做表面分析实验,还要一再考虑。&rdquo   &ldquo 但在企业,电子能谱仪器的应用还很少,除了仪器本身价格较贵,主要由于我国的企业现在以模仿生产为主,原创性产品少,大多数企业只有生产加工能力,很少有研发能力。一般国外的大企业都设有研究院,就会配置这类仪器。不过随着国家投入增多,企业管理人中具有技术背景的人员增加,目前一些半导体、微电子、催化材料生产企业,已经逐渐开始使用电子能谱仪器。&rdquo   &ldquo 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的企业将会逐渐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要想提高竞争力,就需要研发创新,不能只是模仿,而创新没有仪器的支持很难实现,电子能谱仪作为材料研发和生产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相信以后在企业当中的需求会逐渐增大。&rdquo   如何实现原位分析,是电子能谱仪器面临的挑战   电子能谱仪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仪器分析技术,但目前在材料表面分析中还无法满足许多科研需求。朱永法认为电子能谱仪器主要还是需要提升空间分辨率。&ldquo 要小到真正能做纳米材料,比如AES如果探针可以小到1nm,那我们就可以在纳米棒上做成分分析,但现在还做不到,得到的数据结果只是平均值。XPS空间分辨率如果能到1微米以下,我们就可以在微电子器件的焊点上寻找它同其他部位的差别。&rdquo   &ldquo 另外,在空间分辨率提升的同时,还要保证检测信号的强度,现在电子束其实也可以达到一个纳米,但是束斑变小,能量降低,信号很难被检测到。所以,将来检测技术还需要不断提高。当然还有计算能力、解谱能力、自动化程度等,都需要进一步提升。&rdquo   &ldquo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材料表面分析研究,都是在超高真空条件下,但是实际材料并不在超高真空环境中。如何实现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原位观察,这是电子能谱仪面临的挑战。现在也有方法能够实现在大气环境中分析,但是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然而科学的发展,有它的限制,至少在目前的环境下,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原理上的突破,几十年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够实现。&rdquo   &ldquo 最大程度的挖掘仪器信息是取得科研成果的重要方法&rdquo   从2001年开始至今,朱永法一直担任清华大学研究生材料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出版专著两部:《纳米材料的分析表征和测试》和《材料分析化学》。他说:&ldquo 科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仪器,现在很多的材料表面分析我们都可以借助电子能谱仪器来实现,而在以前只能靠推测。仪器技术的发展也往往促使科学研究出现新的生长点或新的发展。比如没有原子力显微镜,没有STM,我们根本就不可能观测到原子尺度的信息。&rdquo   那么科研人员究竟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利用仪器促进科学研究呢?   现在是专业化服务的时代,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朱永法说:&ldquo 如果一个人只会按说明书来进行操作仪器,那就只是操作人员 如果能将仪器提供的信息和一些实际现象联系起来说明问题,这是研究人员 如果能将特殊的现象用来解决特殊的问题,并把原理说清楚,那就是科学家。&rdquo   &ldquo 所以对科研人员来说,更重要的是了解科学知识,提出好的科研思路和想法来解决问题。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了解如何操作仪器,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rdquo   &ldquo 而且现在是专业化服务的时代,很多事情专业的人来做往往比我们花的时间少,做的结果又好。比如电镜,经常操作电镜的人,很快就可以找到最佳状态来观察,而一般人可能琢磨半天,得到的图像还是虚的。如果想实现某种特殊的需求,也可以找专业的厂商来做,关键是你要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rdquo   &ldquo 因此现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要求只是了解仪器的原理结构图、知道仪器各个部件的功能,以及各个功能块。另外更多的是要从物理原理角度了解仪器能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了解影响仪器的因素,将仪器提供的信息与现象联系起来,来说明和解决材料研究当中的问题。理解和应用仪器提供的信息对科研人员来说最重要,并不是操作过程。&rdquo   &ldquo 最大程度的挖掘仪器信息,而不是一味追求先进的仪器&rdquo   &ldquo 仪器信息的挖掘是做材料研究的科研人员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也是取得科研成果的重要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先进的仪器。对同类仪器来说,再先进的仪器它能提供的信息也是一样的,并没有本质上的突破。这也是有些科研人员用底子很差的仪器,依然能发出高档次文章的原因。&rdquo   &ldquo 当前材料研究中使用的仪器就有许多更高层次的信息需要我们去解析,在硬件方面问题不大了,更重要的是怎么在软的方面进行挖掘。比如红外光谱,大部分人可能只是压片出一个红外光谱图,但实际上红外光谱还可以提供全反射、漫反射信息 XPS可以提供结合能、化学位移、俄歇参数等特征信息,同时还可以提供价带峰、携上峰、静电裂分峰等指纹信息 X射线衍射仪主要用于物相分析,实际上它还可以提供晶胞参数、掺杂、晶胞位置、缺陷、晶粒大小、晶粒对接程度、介孔等各种各样的信息,但很多人通常只用其中的一两个信息 利用常用的仪器挖掘不常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对科研是最有帮助的,普通的常用信息大家都能做,而且这样的科研证据说服力也不一定强。&rdquo   &ldquo 对技术人员来说,能够熟练的操作仪器和真正理解仪器还有很大的距离&rdquo   当科研人员专心于科学研究的同时,我们对仪器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朱永法说,而作为一名仪器操作技术人员,就需要对仪器的组成,及硬件软件问题非常清楚。他需要了解仪器的状态,尤其是硬件的状态 并要了解仪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另外对仪器要按规定的程序来操作,我们现在许多仪器出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 最后要有基本的维护能力和故障判断能力。&rdquo   &ldquo 而且同样对技术人员来说,能够熟练的操作仪器和真正理解仪器还有很大的距离。技术人员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样品,如果能将样品分类,了解每类样品怎样做得到的分析结果最好,慢慢积累经验,时间久了也会成为专家。如果不论什么样品,都按同样的程序来做,那我们就不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了。&rdquo   &ldquo 目前,我们操作仪器的技术人员的素质普遍有待提高,因为大家之前在学校里学的只是仪器原理,很少有机会接触仪器 而且现在仪器的技术发展速度特别快。所以要做一名出色的技术人员,一定要有责任心,要投入精力,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rdquo   &ldquo 在清华有不少技术人员的工作还是非常出色的,不少实验员在工作中不断研究,发现了一些仪器不常用的功能,或者是根据仪器的物理原理,开发出了新的功能。分析测试中心现在有五六名技术人员,甚至都拿到了国家的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其实只要钻研进去了,总会出成果的。&rdquo 采访编辑:秦丽娟   附录:清华大学教授朱永法个人简历   朱永法教授,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从事催化化学的科研工作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从事表面结构化学的科研工作。同年到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并于1995年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从事薄膜材料的表面物理化学研究工作。同年赴日本爱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表面物理化学的研究工作。1997年回国后主要开展光催化,环境催化以及纳米材料的研究工作。开设仪器分析本科生课程、电子能谱学、材料分析化学、高等分析化学研究生课程。   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项目,主要开展了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和构效关系的研究、工业废气的催化燃烧净化研究、光催化环境净化活性和能效的提高等方面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通过纳米技术合成结构和形貌可控的纳米催化剂,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揭示了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通过形貌控制合成了具有纳米晶结构的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催化燃烧催化剂,解决了高活性与高稳定性的关键问题。通过纳米结构的复合氧化物光催化材料和表面杂化大幅度提高了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利用效率和活性,为环境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提出了新的思路。   科研工作曾获得&ldquo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ldquo 、&rdquo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ldquo 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研究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40篇,论文总引用达到6000余次 发表论文的H因子为44。科研工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项,在申请8项,多项纳米净化技术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出版专著两部:《纳米材料的分析表征和测试》和《材料分析化学》。   学术兼职有:&ldquo Research on Chemical Intermediates&rdquo 、《物理化学学报》、《工程材料》编委,《化学学报》顾问编委 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分会理事,中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烟草学会理事,国家级计量认证高校组评审组长,ISO/TC201表面分析国际标准委员会委员 全国环境化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环境污染控制与同位素应用技术广州市重点培育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光催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部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联系方式:   邮件:zhuyf@tsinghua.edu.cn   网站:http://www.besc.tsinghua.edu.cn/   http://166.111.28.118
  • “让细胞分析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访清华大学教授林金明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岛津中国合作实验室的数量很多,与中国科研人员展开合作的案例也同样非常多。清华大学教授林金明就是其一,而且,林金明不但与岛津中国建立了合作实验室,还与日本岛津合作、共同研发了细胞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系统(CM-MS)。 /span /p p   985工程二期的时候,国家支持建设科研平台,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作为该校重要的科研平台,也获得了985工程二期经费的支持,其中一部分被用来购买质谱仪器,其中就包括了岛津的IT-TOF-MS、MALDI-TOF、LC-MS/MS 8050、GCMS-QP2020等5台质谱;随即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与岛津公司建立合作实验室,至今已有5年多的时间,合作实验室里岛津的色谱、质谱仪器也已经有10多套了。“岛津公司的工程师定期来实验室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仪器出现故障时,工程师反应速度也很快。”林金明介绍到,“合作实验室挂牌在分析中心,仪器主要用于测试服务以及支持教授们负责的国家、国际合作、企业等多项课题,对于人才培养和完成各项研究课题起到重要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IMG_6203-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5c8f4af-c823-4a3d-9100-a4c71b8a1b5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trong 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与岛津公司市场部经理杨桂香 /strong /span /p p   “而说到与岛津公司合作,从我回国开始一直到现在,历史渊源非常长久。”2004年林金明即与岛津公司开始合作、共同举办“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至今已经合作了15届。“长期的合作关系,而且合作得越来越好,岛津这种持之以恒的态度与精神令我非常欣赏。”林金明说到,“除此之外,我们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从开始的用岛津的仪器,到后来的琢磨岛津的仪器,再到现在开发新技术、并与岛津质谱仪器结合形成了新一代细胞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系统(Cell Microfluidics-Mass Spectrometry, CM-MS)。” /p p   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针对小分子分析的GC-MS、70年代出现了针对中等分子分析的LC-MS、90年代出现了针对大分子以及超大分子分析的CE-MS。而在2016年,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系统研制成功,这是一个全新类型的仪器。这个世界上第一台、用于细胞及其代谢物分析的Chip-MS就是林金明教授课题组与日本岛津合作成功研制的成果,可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细胞识别、细胞定量、细胞代谢、细胞生理过程和细胞相互作用等研究。 /p p   林金明2012年接受仪器信息网采访时说过,他的一辈子科研聚焦两件事。“前十年,我主要做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且和企业合作实现了产业化 后十年,工作重点转向细胞分析技术及方法的研究,并且将致力于这项工作直到退休为止。”此次采访,林金明补充到,细胞研究不能纸上谈兵,既要在理论有新的突破,还要“造”出能用得上的、新的研究工具。而自2010年起,林金明团队一直从事微流控芯片与质谱联用的细胞分析方法技术与装置开发。经过几年的努力,团队解决了质谱接口、非接触检测离子源、在线富集等关键问题,获得多项中国发明专利。并于2016年将这项成果与日本岛津合作,结合岛津现有的高性能质谱,正式推出了商品化的细胞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系统(CM-MS)。 /p p   CM-MS由细胞培养基注入系统、细胞培养芯片系统、代谢物富集分离系统和质谱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具有多通道芯片细胞培养、显微观察、细胞代谢富集与分离、高灵敏质谱检测等多种功能。林金明介绍到,“该系统有三大特点:多通道芯片与质谱联用 细胞共培养 细胞形态观察。我认为,CM-MS是目前是最有效的细胞研究手段之一。” /p p   谈到CM-MS的应用前景,林金明谈到,GC-MS、LC-MS等面世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仍然是“红红火火”。而细胞是生命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元,作为目前最有效研究手段之一的CM-MS,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就像一根毛细管色谱柱、一根固相填充柱,如今已经做出了无数学问,那么,一个芯片可做的学问必然也是数不胜数的。” /p p   “目前上市的第一代CM-MS主要用于药物筛选等科研工作,未来会不断推出不同用途的CM-MS,如环境污染物毒性研究、食品营养品研究、毒物毒性研究等专用仪器,以及可用于临床细胞分选、芯片上细胞功能培养等的设备。而且,除了细胞分析,CM-MS还可以用于细菌等的研究。”谈到下一步计划时,林金明介绍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书.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42966d6d-7a34-40e7-a4e0-343caa57c3ed.jpg" / /p p   而且,为了普及推广、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微流控芯片与质谱联用的细胞分析技术”,林金明专门撰写了英文版《Cell Analysis on Microfluidics》专著,并由国际著名出版商Springer于2017年底正式全球出版,该书中文版《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由科学出版社于2018年2月正式出版,目前该书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本科生参考教材。并且,林金明与岛津中国定期联合举办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至今已在不同城市成功举办了四期。“等到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达到了一定数量、研究工作不断深入,新的研究领域、新的应用方法不断涌现出来,我们就可以考虑组织召开技术研讨会。”林金明说,“这一系列的举措下来,相信该技术的推广会更快。”而且,林金明一再强调,传播知识是他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最愿意做的事情,不但给自己大学里的学生传授了最新的科研成果,还可以在社会上实现研究内容和仪器技术的“科普”。 /p p   虽然,这款国际首台的新仪器是最直观的成绩,但是林金明却认为“人才培养”才是他与岛津合作最有意义的事情。在研发这个新原理仪器的过程中,前后共有10多名博士生参与其中,发表了100多篇高水平、有创新思想的论文,起到了人才培养的作用。“日本岛津的科研人员到中国来与我们课题组进行交流和探讨,拓展了学生们的国际化视野。另外,像岛津这样的大型国际化仪器公司开发新技术的思路肯定有其独特的地方,所以,交流过程中,学生们的仪器设计、产学研成果转化等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p p br/ /p
  • 清华环境系-哈希水质监测研究中心正式对外开放
    哈希实验室产品应用体验之旅——欢迎参观清华环境系• 哈希联合水质监测研究中心 应广大用户的要求,清华环境系• 哈希携手共建的水质监测研究中心现正式对外开放,即日起北京市的用户有机会率先参观中心实验室,实际操作仪器,测试用户真实样品,切身体会哈希仪器和哈希试剂的测量精准,测试方便。 清华环境系• 哈希联合水质监测研究中心的雏形建立于2003年,在清华大学和哈希公司的双方努力下,目前已经建成水质监测领域具有影响的培训中心、研发中心和展示中心。实验室为大家讨论学习最新水质检测技术和实际测试样品提供了一个舒适,专业的环境,在这个先进的实验室中,用户除了可以参观了解到哈希的常规仪器外,还可以亲自动手操作,使您日后的仪器和试剂选型有据可依。 因为条件有限,目前参观活动仅限于北京用户,我们将根据情况陆续开通上海,重庆,西安等城市的实验室对外公开展示,请您关注哈希公司中文网站等相关信息平台。 申请参观清华环境系• 哈希联合水质监测研究中心,请填写并提交以下回执,我们将提前通知您12月的具体开放日期: 姓名: 电子邮件: 电话: 单位名称: 联系地址: 邮编: 希望测试的参数: 回执反馈方式: 邮件反馈:dong.mei@hach.com 传真反馈:010-65150699 网络在线反馈:请登陆www.hach.com.cn 提交 详细内容也可垂询:010-65150290-308
  • 东西分析向清华科博捐赠一台国内首批商业化气质联用仪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5月15日下午,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历史科学仪器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行。九三学社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教授邢志,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杰,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吴岩,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顾好粮,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捐赠仪式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科学史系助理教授刘年凯主持。本次捐赠的仪器为一台国内首批商业化气质联用仪——3100型气-质联用仪。捐赠现场九三学社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教授 邢志 致辞邢志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质谱仪的历史发展,表示近二十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质谱仪的国产替代化,已在研发方面取得一些重要进展。其中,东西分析仪器公司研发的3100型气-质联用仪现了国产质谱仪器从“无”到“有”的突破,在我国高端分析仪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杰 致辞3100型气-质联用仪作为国内首台商业化气质联用仪,由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西分析”)在2006年推出。张杰表示,这款质谱仪不仅实现了一代人的“质谱梦”,更承载着一个曲折而又美丽的故事。1997年,东西分析仪器公司创始人之一李选培先生就初步设想自主研发质谱仪,并起草了3000型质谱仪的设计任务书。2002年,东西分析仪器公司正式组建研发团队,开始该仪器的设计与研发工作,历时9年,最终生产出国内首台商业化质谱仪——3100型气-质联用仪。另外,她特别向国产质谱仪的首位客户——厦门大学的林翔云教授和厦门牡丹香化实业有限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她也真诚感谢为“质谱梦”倾注心血的朱良漪老先生、总设计师李选培先生、项目负责人王志斌高工以及建海鹏工程师等。东西分析将继续砥砺前行,致力于追赶并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全力打造中国一流品牌,为中国科学分析仪器行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坚实的力量。李选培先生(仪器信息网摄于2010年)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吴岩 介绍项目吴岩介绍了东西分析的发展历程。该公司成立于1988年,至今已逐步形成了包括色谱、光谱、质谱、在线快速检测仪器以及专业仪器等在内的基本产品系列。公司于2013年收购合并了GBC Scientific Equipment Pty Ltd,目前在中国、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设有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在全球多个国家设有办事服务机构。此外,吴岩还详细介绍了3100型气-质联用仪的研发历程,并展示了当年研发人员的珍贵手稿。 研发人员手稿(左)和研发历程(右)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顾好粮随后,东西分析的技术总监顾好粮分享了当年的研发经历与感悟。他坦言,最初对质谱仪的国产化持有怀疑态度,但进入东西分析后,他发现3100型气-质联用仪的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是自主研发的成果。从硬件开发到应用,再到仪器和四极杆的组装,每一步都离不开付本亮、刘更涛和杜江辉等工程师的攻坚克难,以及背后顾问团队的专业指导。这种坚韧与执着是3100型气-质联用仪成功生产的关键所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 吴国盛 总结发言吴国盛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东西分析的捐赠表示感谢。他介绍到,历史科学仪器的收藏展览在国内往往被忽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家收藏型、研究性的综合类科学博物馆,其建设可以弥补这一空白。在后续发展中,科学博物馆将立足清华,面向中国,收藏、研究我国科学和工业发展所获得的突破和成果,在推进科学仪器史等科技史学科发展的同时,为国家科学博物馆的建设打好前站。最后,吴国盛再次对东西分析的捐赠表达感谢,并希望后续能够开展更多合作,将这份事业共同推进下去。随后,吴国盛和张杰共同揭幕3100型气-质联用仪。吴国盛向张杰颁发捐赠证书,在场嘉宾合影留念,并围绕这台3100型气-质联用仪展开了热烈讨论。参加本次捐赠仪式的还有当年参与3100型气-质联用仪研发的刘更涛、付本亮、杜辉江三位工程师,仪器信息网编辑部运营经理于潇雨,清华大学学博物馆事业发展部主管范爱红老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王哲然老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孟洁老师等。仪器信息网热烈祝贺清华科学博物馆与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达成此次捐赠,也很荣幸能够联合多方促成此次仪器捐赠。仪器信息网将一如既往的努力促进仪器厂商对清华科学博物馆的捐赠,并希望未来有更多珍贵的、有价值的国产科学仪器能够在清华科学博物馆展出。欢迎广大科学仪器企业或实验室积极向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捐赠科学仪器设备及文献类藏品,捐赠联系人微信:
  • 分析化学进入“生命研究”的时代——访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
    分析化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炼金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分析化学发展到了“仪器分析”的阶段,并且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分析化学已经不再局限于“是什么”的阶段,而是追求更多更全面的信息,特别是社会发展到如今,生命研究向人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分析化学更高的“使命”。   当前,分析化学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的眼睛,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那么,分析化学的发展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当前最“热”的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近期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请其为大家介绍一下分析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其所在课题组近期的研究工作。 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 细数分析化学发展历程   2012年10月份在青岛召开的第十一届分析化学年会上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生命分析“闪耀”全场。对此,林金明介绍到,“生命分析‘大热’正是符合了分析化学的发展规律”。而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很有必要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并且明确分析化学现阶段的任务,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控当前的研究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赶论文”。   分析化学的“突跃”:从元素到分子   “1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用火烧的方式来识别铜和金,这就是早期的元素分析。再到后来的‘炼丹术’等各种方法基本上都跟元素有关系,整个过程持续了上千年。”   “随着技术的发展,上个世纪初分析化学的研究领域从元素拓展到了小分子,这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大‘突跃’。色谱技术的出现给小分子的分离和分析带来了很大的机会,其中气相色谱的出现使得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的物质得以分离,而对于一些较大的分子,比如医药中的一些不能挥发的物质,气相色谱就不够用了,于是就出现了液相色谱。”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直到本世纪初,以往的技术已经满足不了蛋白质、基因等更大分子的检测需求,于是就出现了电泳、毛细管电泳等技术,这项技术目前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物质分离之后就需要检测,除了紫外、荧光等检测器,质谱是至今为止最典型的检测技术。”   总体而言,在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中,社会的需求促进了分析仪器的发展,同时仪器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过,林金明还提到,“虽然分析化学从元素到小分子、中等分子、大分子,很多方法都有了,但还不是很完善,比如,更大分子的检测需求摆在了人类的面前,而且分子最大能到多大并没有一个极限,另外,对于一些有机高分子或者纳米材料的内部结构还没有搞清楚,等等这些都需要科学家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分析化学的“挑战”:从无生命到有生命   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却被各种各样的疾病问题所困扰。特别是癌症,我国首次发布《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报道了肿瘤发病情况。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全国肿瘤死亡率为180.54/10万,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由此来看,生命分析迫在眉睫!而研究构成生命的最小单元-细胞摆在了科研工作者的面前,也是目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林金明谈到,“之前的研究不管是元素、小分子,还是大分子,都是没有生命的。一旦涉及到生命活动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检测,目前还是难题。现在的水平也只是简单的分离,还不能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此外,林金明还介绍到,现在美国的一些化学家都在活跃于细胞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细胞本身的分离;二是细胞内部物质的检测。只是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  “不过,细胞分析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目前分析化学向人们提出的‘挑战’。我认为,细胞分析可以使疾病的诊断更直接、更有效果,比如,以前是通过癌细胞释放出来的蛋白质的检测来判断是否患了癌症,但是癌症最初都是由癌细胞组成的,如果能解决细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只要测出有没有癌细胞,有多少,就可以直接判断是否患了癌症。” 一辈子科研聚焦两件事   介绍完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林金明介绍到:“前十年,我主要做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且和企业合作实现了产业化 后十年,工作重点转向细胞分析技术及方法的研究。生命分析是目前的热点也是难点,我当前的工作就是‘迎难而上’”。   前十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模仿,但是做到了实用   化学发光在中国有很多人做,但是基本上没有或者很少有做到应用。林金明自2001年从日本回国之后到2011年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此项工作,实现了不同癌症标记物的检测,把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癌症产品做成了一个系列。这十年期间,他和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最终将这项技术推向了临床应用,现在试剂盒正在各大医院推广使用,同时也使得原来进口的化学发光试剂及仪器的价格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就此项工作,林金明还编写《化学发光基础理论与应用》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两部著作。   对于这项工作,林金明这样评价:“这是我前10年里做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虽然,这项技术在国外用了十多年了,我们才模仿着去做,去推广,但是不管怎样也是一种技术进步,对社会有帮助。这些工作虽然文章发的不是很好,除了CAIA(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及“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奖”之外,也没去申请其它的奖。现在有很多公司也在模仿这项工作,不过,我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家能将技术传递给大家就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据林金明介绍,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盒以及其他技术的产业化方面与企业的合作很愉快,目前实验室研究经费的一半左右来自企业合作。对当前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林金明认为,“首先科研院所的工作要做到精致,必须要重现、可靠、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交给企业进行后期的产业化;另外,科学家把利益看少一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开发能力弱的问题,科研院所的经费也能得到不小的补充。”   后十年:细胞研究,创新,致力于实用并提升理论水平   林金明说,现在分析化学的热点是生命科学,而其后十年工作亦将紧扣时代需求,重点做细胞相关的研究工作,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理论上有所提升。“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在国际上也没有很清晰的理论,我希望通过化学的手段来解释生物学的过程,这是非常明确的一个目标,我将致力于这项工作直到退休为止”。   “但是在做的过程中感觉难度很大,比如有些癌细胞在体内的含量特别少,活体细胞很难保存等。最终选择了多通道微流控芯片技术进行细胞的培养、分离。在检测技术方面,我尝试了化学发光、荧光、紫外、电化学等方法,最后发现所有的检测方法各有优势,但是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最后选择了质谱这一当前最普遍、信息量也较为全面的检测技术。”   “其实,微流控芯片和质谱联用技术很早就有了,但是大多是单通道芯片,我们希望建立多通道的微流控芯片和质谱的联用。因为这项工作很综合,要会做芯片,要懂细胞学,还要懂质谱。另外由于细胞代谢物很少,还需要样品前处理、富集与分离的知识。而现在很多实验室做的很‘专’,所以国内外都很少有人做。与他们不同,我们实验室做的比较‘杂’,检测、分离、样品前处理等都有,在细胞培养方面也招了生物系的学生一起来做,并且之前的一些工作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我们有能力做这项工作。”   谈到这项技术的前景,林金明说:“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解决了小分子的分离检测问题;L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解决了中等大小非挥发物质的分离和检测问题;CE-MS(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实现了蛋白质、基因的分离和检测;若微流控芯片和质谱的联用能够解决的好,就可以解决细胞的分离和检测,另外小分子、中等分子、大分子等的分离和检测也都可以在此平台上实现。”   采访手记:  大家都知道分析化学作为一个工具,科学家若是看不到应用的前景或者理论系统的提升,做起来会很枯燥。但是林金明却将在科研工作中解决问题当成一种乐趣。采访的过程中,林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很多“宝贝”——液基细胞保存液、基因检测芯片等,就连最普通的毛细管也能给我们演示出应用的价值。林金明反复表示,这是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能为中国的分析化学做一些贡献,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采访中我们也发现,林金明在科研工作中目标性特别强,并且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做到实用。对于科研工作中不懂的地方,林金明始终在学习。我们在其办公室中发现书架以及办公桌上都摞了很多书,其中有一本厚厚的《细胞的分子生物学》就在电脑旁边。据林金明介绍,在我们去之前,他正在学习这本书的内容。   采访编辑 叶建   附:林金明个人简历   林金明,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1984年福州大学毕业,1992-2002年在日本留学和工作,1997年3月获得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学任教。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受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人引进”,2008年受聘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现为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化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责任主编,Current Anal. Chem.副主编,J. Pharm. Anal.副主编,Talanta、Luminescence、J. Flow Injection Anal.等10多种国内外杂志编委。目前研究方向为超微弱化学发光研究及微流控芯片上的细胞分析方法研究。先后培养博士生34名(其中留学生1名),博士后9名(其中留学生2名)、硕士生21名。目前在校博士后3名(留学生1名),博士生9名(其中留学生1名,联合培养1名)。   林金明研究组:http://www.linlab-tsinghua-edu.org   邮箱:jmlin@mail.tsinghua.edu.cn
  • 美国TSI公司与清华大学签署煤质快速分析仪开发项目合作协议
    2013年11月12日,美国TSI公司与清华大学热能系在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签署了煤质快速分析仪开发项目合作协议。 美国TSI公司出席签字仪式的有:全球总裁Thomas E. Kennedy博士,首席技术官Kenneth (Beau) Farmer博士 , 副总裁Kevin Krause, 副总裁Jerry Bark,高级市场经理Forrest Weesner博士,TSI亚太区总裁Edward Chow,TSI中国区总经理梁东,中国市场开发经理刘岩。 清华大学出席签字仪式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教授,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热能系副主任蔡宁生教授,清华大学科研院海外项目部主任马军、热能工程系王哲副教授等。 在签字仪式上,美国TSI公司全球总裁Thomas E. Kennedy博士指出美国TSI公司是世界领先的精密测量仪器设计和生产企业,并协同世界知名研究机构和各地客户为很多学科的测量仪器制定标准,其产品和服务涉及气溶胶科学、气流、室内空气质量、流体动力学以及生化危险品等多个领域。并表明此次与清华大学签署关于在线/快速煤质分析设备的合作,对美国TSI公司加快推进世界先进技术转换有着重大的意义。美国TSI公司首席技术官Kenneth (Beau) Farmer博士具体介绍了TSI公司的业务领域、发展历史以及此次与清华大学合作项目的“三步走”规划。 倪维斗院士阐释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形势,指出了煤质在线快速检测技术对于煤炭产业和能源行业的重要意义,并衷心祝贺清华大学与美国TSI公司在煤质快速分析仪开发项目上的合作。蔡宁生教授和马军主任也分别表示对项目意义和项目组的肯定、对双方合作的祝贺、及对今后合作工作的期望,马军主任特别希望此次与TSI公司的合作项目能够成为清华大学海外合作项目和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之一。
  • 清华大学张奇伟、张新荣团队合作开发单细胞空间代谢组分析新方法
    多细胞生物由复杂的层次性机制来维持稳态。在组织层面上,这种稳态通常由细胞内基因调控网络和细胞外环境中各种信号介导的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因此,具有空间分辨率的单细胞组学技术对理解组织微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国际上已有多种空间组学方法(如转录组、蛋白组)来测量单细胞级别的空间信号分布,但是仍然缺乏空间代谢组的分析方法。  SEAM方法采用高空间分辨质谱成像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组织原位代谢异质性可视化、单细胞核图像识别、代谢特征信息提取以及单细胞的聚类、差异化分析,从而能够让研究者系统的解析组织中单细胞的“代谢指纹图谱(metabolic fingerprint)”(图1)。由于器官或组织中的单个细胞的代谢物图谱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因此,定位单个细胞在组织网络中的位置、区分相关代谢物的指纹图谱差异、确定重要代谢物的分子组成有重要意义。  图1.SEAM在单核分辨率下捕捉到空间代谢异质性  为了验证新方法,清华大学张奇伟、张新荣团队解析了野生型小鼠肝脏组织中的空间代谢异质性,发现了肝细胞代谢异质性亚群。这一发现和前人通过蛋白或者基因表达所验证的肝组织分区现象(Liverzonation)有着高度一致(图2),有效证明了SEAM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图2.SEAM在小鼠肝脏中通过代谢指纹图谱分析发现Liverzonation现象  作者还对人肝纤维化中的代谢异质性进行了空间代谢组和空间转录组联合分析。发现在肝纤维化样本中存在有两种代谢差异的肝细胞亚群,它们和纤维化区域的距离在不同样本间存在有统计学差异(图3)。通过代谢组和转录组的共同分析,发现其中的存在有谷丙酰胺的上调以及其对应代谢相关的跨膜转运蛋白的基因表达上调。虽然单细胞转录组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与转录组及其表型研究密切相关的代谢组研究在单细胞水平目前还缺少方法。本文提出的“SEAM”方法,系统解析了组织空间中的单细胞代谢组,对于整个单细胞技术领域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图3. SEAM在人类肝纤维化样本中发现代谢极性  相关成果以“SEAM是一个研究组织微环境的单细胞核空间代谢组学方法”(SEAM is a spatial single nuclear metabolomics method for dissecting tissue microenvironment)为题于10月4日发表于《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论文第一单位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共同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北京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医学院张奇伟教授,清华大学化学系张新荣教授,清华大学原副研究员陈阳(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共同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生原致远、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周启明、化学系博士生蔡乐斯。中日友好医院潘林教授在本工作中参与了病理切片相关实验指导和细胞类型鉴定。北京协和医院郑永昌教授提供了临床样本。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李梢教授为项目研究提出积极建议。项目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北京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基金等项目提供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1-01276-3
  • 清华博士来我司常州亿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实践交流
    第十二批清华大学博士生进驻金坛基地社会实践 6月27日,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金坛基地迎来了第十二批社会实践的同学。8位博士生将在6周时间内与我区6家企业开展社会实践,这是清华大学博士生连续十二年赴金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副区长杨琦、科技局局长王洪祥出席了在樱花大酒店举办的欢迎会。  今年来我区开展实践活动的博士生研究领域涉及材料、精密仪器、微电子、计算机、光学工程、热能工程等专业。作为本次社会实践金坛支队的队长、清华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郑德焰博士代表全队作了发言,他表示全队成员对此次来金坛的暑期实践充满了期待,大家将以充分的信心和决心完成各自所在实践单位的项目承接工作。  副区长杨琦向各位来坛的各位清华学子介绍了金坛历史、人文、经济和社会事业等各方面情况,他希望博士生们能高效利用好这6周时间,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清华大学雄厚的科研资源,为企业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多出成果,同时,各接收单位也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充分交流,增进感情,确保实践活动圆满成功。  今年恰逢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郑德焰博士代表清华大学向金坛区政府赠送了限量版发行的“清华名花”剪纸工艺品。常州亿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生产环境监测、卫生防疫用的分析仪器、医疗器械,以及实验室仪器、比色皿、烧杯、量筒、移液管、玻璃仪器的生产企业、公司的所有产品通过国家ISO9001认证。亿通电子公司从成立以来、将优秀的环境监测仪器、分析仪器、水质 大气 土壤采样器和实验室仪器推入市场、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全国数以万计的卫生防疫站、疾病控制中心、环境监测站、大专院校 卫生监督机构提供了大量技术先进的便携式仪器。公司主要产品有:1. 大气采样器、粉尘采样器、六级微生物采样器、气溶胶采样器、呼吸性粉尘采样器、气体检测仪、四合一在线气体检测仪、远程传输在线气体检测系统、空气采样装置。2. 个人剂量报警仪,多功能核辐射仪、垃圾场气体分析仪3. 瓶式深水采样器、全自动深水采样器、在线式水质远程检测系统,多参数水质检测、水质分析仪、水质检测仪、土壤采样器、污泥采样器、标准采样设备。4. PHS-3C酸度计、肺活量计、电导仪、测汞仪、消煮炉、数字恒温消解仪。5. 实验室仪器和辅助设备: 生化培养箱、光照培养箱、恒温恒湿培养箱、振荡培养箱、恒温摇床培养箱、电热恒温干燥箱、冷却水循环机、霉菌培养箱、立式双层恒温摇床。 大功率磁力搅拌器、集热式磁力搅拌器、、电动搅拌器。 离心机、高速离心机、 高速匀浆机、组织捣碎机、固体样品粉碎机。 恒温水浴锅、三用恒温水箱、恒温干式器、试管加热器、低温恒温槽。 水浴恒温振荡器、微量振荡器、脱色摇床、冷冻水浴恒温振荡器、全温振荡器、冷冻气浴振荡器、内置式超级恒温水浴、超级恒温油浴 石英亚沸蒸馏器、双重蒸馏水器。 隆重推出以下产品四合一水质检测系统、水质在线检测远程传输系统、四合一气体检测系统、有害气体在线检测远程传输系统最新推出:智能类的气体检测仪、微电脑智能测汞仪、新风量测定仪,智能六合一气体检测仪 大气粉尘PM10/2.5检测仪。注:本公司是这新产品的国内首家生产商
  • 引领世界,电分析化学拒绝“卡脖子”——访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
    2021年9月27-29日,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 (BCEIA 2021)将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举办,会议将继续秉承“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的愿景,围绕“生命 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的主题开展学术报告会、论坛和仪器展览会。近期,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联合仪器信息网特别组织了BCEIA2021系列专访,邀约参与学术报告会组织和筹备的各领域专家,解读会议主题,分享学科发展趋势与仪器创新研究方向等,以飨读者。电化学作为物理化学中的重要分支,是唯一以大工业为基础的学科,其在化工、冶金、机械、电子、航空、航天、轻工、仪表、医学、材料、能源、金属腐蚀与防护、环境科学等科技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当前世界上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 如能源、材料、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都与电化学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关联在一起。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作为召集人,已多次组织BCEIA“电分析化学”分会报告。我们在会议前夕采访了李景虹院士,请他为我们谈谈今年BCEIA 电分析化学分会的相关情况、中国电化学的研究进展以及电分析化学相关仪器的发展情况。清华大学 李景虹 院士李景虹,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近年来,李景虹院士一直致力于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纳米电化学及环境能源电化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 Nature Protocols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近400篇,论文被引用50,000次,H-index 115,2015-2020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汤森路透)全球(化学、材料)高被引科学家。电分析化学已引领国际经历了2020年新冠疫情的洗礼,本届BCEIA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生命健康,分享热点领域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作为电分析化学分会的组织者,李景虹院士表示,今年的BCEIA电分析化学分会非常关注科技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发展,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分析化学与光谱等其他技术的结合;2.纳米电化学的技术的发展;3.电分析化学相关生物技术的发展等。他说,今年报告内容将会更加聚焦于多学科的交叉,特别是在医疗健康以及环境方面的应用。例如我们已经研发了一些微纳尺度界面上的生物分析技术,包括单细胞技术、细胞实时动态监测技术等。随着电分析化学向着更深度、更微观、更实时、更复杂体系的发展,其未来也将展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势头。提到我国电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李景虹院士表示,在汪尔康院士、陈洪渊院士等很多老一辈研究者的带领下,中国的电分析化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与国外相比,中国电分析化学其实发展更为蓬勃,发展势态也更良好。李景虹院士从三个方面举例以展示我国电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一方面,我国在对科学人员的支持和科学人员培养方面具有非常深厚的基础,培养了一群年富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学家;另一方面,从国际高端分析化学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情况来看,我国电分析化学家发表相关论文的比例远远超过国外;此外,在与产业结合方面,电分析化学率先走出了困境,研制出一系列小型仪器,并应用于环境、生物等多个相关领域,发展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并已逐步形成产业化的新形态。他总结说,目前中国的电化学在国际上已经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而谈到我国分析仪器长期以来存在的“卡脖子”问题,李景虹院士指出:相对于大型仪器设备,我国电分析化学设备在国产化方面已经走到了前列,与国际同类仪器相比,已经处在同等水平,甚至部分已经有所赶超。当然,分析仪器行业也面临共性的“卡脖子”问题,如芯片、数据处理技术等,对电分析化学仪器也存在一定影响,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电分析化学仪器的发展在各类分析仪器中是发展非常良好的,是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他说。环境能源电化学将获重大机遇目前,以清洁能源主导的环境治理技术,是最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之一。电化学方法是实现资源化、能源化处理的有效方式,而较低的转化效率是目前该技术的应用瓶颈。近年来,李景虹院士在环境能源电化学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他指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离不开环境,环境能源电化学可以帮助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同时,他强调:习总书记今年向世界做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对我们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达峰”和“碳中和”相关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有前景,将成为国家的重大需求,相关科技的重大发展,都将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李景虹院士说道:在这个大背景下,以科学技术揭示能源转化中的电子过程和电子效率等问题,这是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这个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的工作也正在逐步展开,国家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他表示,这也是本次BCEIA电分析化学论坛中一个主要的讨论方向。“我觉得我们每一个相关的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相关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电化学界面、电子转移规律以及能源的应用等问题中,这个领域的工作事实上只是刚刚开始,我只是做了很少的一部分工作。”李景虹院士谦虚地说。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我国分析测试领域的技术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11月,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成立,原高校分析测试研究会正式加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成为分支机构之一,李景虹院士当选首届主任委员。对于分会的成立,李景虹院士表示,虽然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成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一个新分支,但它有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传统和文化。“特别是高校的课时平台,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发展以及标准制定等方面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在国家的经济主战场上,它不仅支撑了国家的双一流建设,也是人才培养的生力军。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挥优势,并结合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其他分会的力量,共同发展我国的分析测试事业,让它成为我国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去年9月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做出了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基础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发展领域,以及在“碳达峰、碳中和”中,新型材料、生物试剂、科学仪器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都需要我们发挥力量。“今年,习总书记在两会报告中也指出,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和国产试剂的发展都不能让西方“卡脖子”,所以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每次都会选择一些重要的主题来召开学术论坛,今年的BCEIA我们选择聚焦在界面电化学和新材料领域进行讨论,即“表面分析技术应用研讨会”和“电镜分析技术应用论坛”,以后我们每次会议都会不断去拓展国家最需要的研究方向。”李景虹院士说。采访的最后,李景虹院士还表达了对今年BCEIA2021的祝福,以下为本次采访的详细视频:后记:李景虹院士日常中有着繁重的学术工作,且有多项社会兼职,时间非常紧张,但他也一直坚持为本科生讲授基础理论课程,谈到这个问题时,李景虹院士说: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是我们科学发展的基石,特别是对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教授都应该走上讲台,为学生传授知识,为他们答疑解惑,这是高校老师的义务和责任。这是清华大学一直以来的传统和理念,我只是完成了学校的任务,这也是所有的高校教师的一项必须完成的本职工作。”李景虹院士说。他还表示,我们应该做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紧密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就是人才的培养。不断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让我国的科学能力不断提升,技术基础不断稳固,才能让我们电分析化学事业更加长远的发展。
  • 清华大学-岛津中国联合举办首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7年9月26日,清华大学和岛津中国联合举办的首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The First Workshop on Chip-MS for Cell Analysis)在岛津中国质谱中心举行。讲习会展示了由清华大学林金明课题组研究开发的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以及芯片上细胞培养与观察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也展示了岛津高性能质谱检测仪器与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联用的广阔发展前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130e3014-8846-414d-b449-a86e3999d5a8.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讲习会现场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岛津中国事业战略室产品企划部部长端裕树博士致欢迎词。他表示,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Chip-MS)系统是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长期攻克的研究课题,获得多项的中国发明专利,2016年这项成果与岛津公司合作,结合岛津现有的高性能质谱,成功地研制了具有多通道芯片细胞培养、显微观察、细胞代谢富集与分离、高灵敏质谱检测等多种功能的分析仪器。虽然还没有正式对外发售,但是该系统的功能、性能已经基本达标。因此,采用workshop这种非正式的形式来和大家进行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e0550fe2-1703-4e06-a0c7-ca82fa599559.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岛津中国事业战略室产品企划部部长 端裕树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林金明教授向与会者介绍,细胞是生命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元。对细胞及其代谢物的分析对于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细胞识别、细胞定量、细胞代谢、细胞生理过程和细胞相互作用等研究的意义重大。细胞分析的难点在于:细胞尺寸微小(微米级),难于操纵;细胞内待测物含量少,需高灵敏度检测;细胞内生物学容量大,需高通量分析。为此,林金明课题组开始了采用微流控芯片系统和质谱系统进行细胞共培养和细胞分析的研究,并于2012年开始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相关论文,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2016年,林金明课题组在自主研发的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接口的基础上,结合岛津先进的质谱检测仪器,与岛津中国质谱研发中心开展合作,开发Chip-MS细胞分析系统。该系统有三大难点:多通道芯片与质谱联用;细胞共培养;细胞形态观察。目前,第一代Chip-MS系统已经基本完成,预计明年初正式发售。该系统由细胞培养基注入系统、细胞培养芯片系统、代谢物富集分离系统和质谱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该系统还可用于细胞的药物代谢、环境污染物对细胞成长过程的影响、营养物质对细胞培养过程的影响、疾病机理、细胞的分选和检测等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58b3d4f8-888c-4169-bf38-570ceb54f2cf.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清华大学教授 林金明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张婉玲对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系统的实验方法做了详细介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f273b176-a05c-48d8-b154-76e45661cb68.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 张婉玲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岛津中国质谱中心中心长滨田尚树向与会者介绍了岛津中国质谱中心的定位、仪器、研究项目等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c8c2a041-e2cd-47b4-9c4a-37c6b69cd394.jpg"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岛津中国质谱中心中心长 滨田尚树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33e66341-fd0f-4461-b079-a0f2b057ce43.jpg"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博士生张婉玲与岛津工作人员在为与会者演示Chip-MS系统的实验方法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6745bfe1-0529-4245-ac90-3ace0a1b1a72.jpg" title=" 1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系统由细胞培养基注入系统、细胞培养芯片系统、代谢物富集分离系统和质谱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27909020-b8b0-4e8c-82e6-1fd1d0644b2b.jpg"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岛津中国质谱中心工作人员向与会者介绍岛津质谱产品和技术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悉,第二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将于今年12月下旬举办,举办地点初步确定在上海。 /span /p
  • 清华精仪系团队实现高分辨生物分子异构体分析研究
    研究背景与成果生物分子的结构解析与相关生物学功能的关联研究已成为现今生命科学的前沿。生物分子存在多级结构,而其结构复杂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分子异构。不同的异构分子(Isomers and isoforms)具有相同的化学式和分子量,但化学结构不同。例如,单糖存在多种异构体,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多糖由单糖两两通过糖苷键相互连接组成,导致出现更为复杂的构造异构(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互相连接次序不同,Structural or constitutional isomers)和立体异构现象(连 接 次 序 相 同 但 空 间 排 列 不 同,Spatial isomers or stereoisomers)。离子迁移(Ion mobility, IM)与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联用(IM-MS)分析已经发展为生物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结构解析的一种主要手段,并成为质谱仪器发展的主要方向。IM可以区分MS不能区分的异构体或同重素(Isobars),这一独到的特性对生物分子的结构解析研究十分关键,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糖结构、脂质结构、蛋白质结构和活性、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等研究中。近年来,多种IM 分析方法被纷纷提出,例如迁移时间 DTIMS (Drift time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囚禁式 TIMS(Trapped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行波 TWIMS(Travelling wave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以及非对称场 FAIMS(Field asymmetric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等。然而,这些技术均基于低E/N场原理(E/N 图2. 二糖异构体分析。(a)四种二糖异构体及其(b)离子云扫描谱图。乳糖和纤维二糖混合物的(c)离子云扫描谱图和(d)串级质谱分析谱图。(e)两种二糖标准品及(f)混合物的定量分析结果。离子云扫描技术对各类生物分子异构体具有普遍适用性。如图3所示,该技术同样可分辨脂质和多肽分子异构体。研究工作中,离子云扫描方法展现出多种优点,如分析部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强大的时间/空间串级质谱能力等,可以方便地与多类质量分析器联用,用于设计混合型串联分析质谱仪器,在生物分子复杂结构解析上展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图3. 脂质与多肽异构体分析。(a)脂质异构方式示意图。各种脂质异构体的离子云扫描谱图:(b)sn异构、(c)碳碳双键位置异构和(d)双键顺反异构。(e)多肽的不同翻译后修饰类型及其异构方式示意图。不同翻译后修饰类型的多肽异构体离子云扫描谱图:(f)甲基化、(g)乙酰化和(h)磷酸化。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科研项目资助。论文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精仪系周晓煜副教授,通讯作者为欧阳证教授,其他作者还包括精仪系博士生王卓凡和范菁津,第一完成单位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这项研究也得到了清华大学化学系瑕瑜教授、精仪系马潇潇副教授与张文鹏助理教授的大力帮助。
  • 清华大学第三期CM-MS细胞分析讲习会在广州举行
    p   2018年3月27日,清华大学和岛津中国在岛津公司广州分析中心联合举办了第三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本次讲习会得到了来自高校、研究所、企业的近四十位学者、专家的关注,并踊跃报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32" height=" 400" title=" 1.jpg" style=" width: 532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bbba7484-151a-46c4-8db9-2c3e20cff390.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讲习会现场 /strong /p p   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和中山大学陈缵光教授带来了高水平专家报告。 /p p   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介绍了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器的研发过程和《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课程的内容设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32" height=" 400" title=" 2.jpg" style=" width: 532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2c62a485-4b2a-4892-b406-4776548ec002.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林金明教授 /strong /p p   陈缵光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一种微流控芯片非接触电导检测器以及其具体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32" height=" 400" title=" 3.jpg" style=" width: 532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1ad9ed62-b7cf-40e2-804e-db16ff9388a1.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陈缵光教授 /strong /p p   岛津公司展示了由清华大学林金明课题组和岛津公司共同研究开发的细胞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CM-MS)的试验机,并由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张婉玲同学给参会代表们做仪器操作方法介绍和现场演示实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32" height=" 400" title=" 4.jpg" style=" width: 532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4018dc15-be5e-4534-bf84-d868e495e1ea.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演示现场 /strong /p p   除了被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仪器所吸引,参会代表们也对配套的微流控芯片实验盒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71" height=" 300" title=" 5.jpg" style=" width: 471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906db120-2ba9-477c-8664-3f66f3bf0a5e.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微流控芯片实验盒 /strong /p p   会议结束后,所有参会人员合影留念。参会专家和学者表示非常期待岛津高性能质谱仪与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联用的广阔应用前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b037068f-04c7-48ce-9809-eaed2a2e509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strong /p p   最终,第三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圆满结束。 /p
  • 清华大学成立我国首个公共健康研究中心
    11月6日,在清华大学和卫生部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开幕式上,我国首个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宣告成立。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和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共同为之揭牌。   尹力表示,希望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对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作出及时的学科反应,并产生积极的学术、政策及社会影响,为我国巨大社会经济变迁所带来的严峻公共健康挑战作出积极的贡献。   陈吉宁说,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的成立对清华大学具有里程碑意义,体现了清华大学强调多学科的强强联合和跨学科的交融互动,更体现了清华大学在百年建设中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大学对社会民生的关照和为此所付出的努力。   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是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的、独立的校级科研及教学实体,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景军,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希光,著名艾滋病研究专家、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林琦联合发起,融合了生命科学、社会学、健康教育、健康传播、法学、公共管理与政策、环境科学等多领域的跨学科的研究中心。   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筹备组负责人景军透露,该中心已经获得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批准。   据了解,景军是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特邀顾问、在《科学》杂志发表过中国艾滋病分析文章 李希光是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突出贡献奖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健康教育专家”称号 张林琦是国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和免疫学应答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性艾滋病粘膜疫苗的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 150万!清华大学元素分析仪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OITC-G220272153/清设招第20221440号项目名称:清华大学元素分析仪采购项目预算金额:15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15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采购项目的名称、数量:包号货物名称数量(台/套)是否允许采购进口产品1元素分析仪1是投标人可对其中一个包或多个包进行投标,须以包为单位对包中全部内容进行投标,不得拆分,评标、授标以包为单位。2、技术要求详见公告附件。合同履行期限:详见采购需求。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780万!清华大学固态物质元素分析系统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清设招第20221669号项目名称:清华大学固态物质元素分析系统预算金额:78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包号名称数量是否允许进口产品投标01固态物质元素分析系统1套是设备用途介绍:对各类导电、非导电材料在多种形态下(包括粉末、薄膜、高分子等)的表面几个原子层(1~10纳米厚的表面)的化学组成、价态,深度剖析及成像、功函数特性的分析与表征,兼顾材料体相的原位分析。简要技术指标:1)能量扫描范围不小于0~4500 eV;2)最优能量分辨率不大于0.5 eV;3)具备样品的原位加热和冷却功能。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12个月内完成设备交货、安装及调试工作。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年03月07日 至 2023年03月14日,每天上午8:00至14:00,下午12:00至16:3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登记报名网址:http://sbcgczxxfb.sysc.tsinghua.edu.cn方式:登记报名网址:http://sbcgczxxfb.sysc.tsinghua.edu.cn售价:¥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清华大学地址:清华大学华业大厦1区5层实验室管理处联系方式:李美珍,627857132.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李美珍电话:62785713
  • 清华大学-岛津中国成功举办第十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
    自2017年9月起,清华大学联合岛津中国在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沈阳、武汉等地陆续举办了九期 “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将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技术及其在细胞培养、药物筛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给高校、研究所及企业的众多专家学者。2021年10月25日,由清华大学-岛津中国联合举办的第十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成功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举办,有来自高校、科研所和企业等近30位用户参加。2016年,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课题组在自主研发的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接口的基础上,结合岛津先进的质谱检测仪器,与岛津合作,开发了新一代细胞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系统(Cellent CM-MS,Cell Microfluidics-Mass Spectrometry)。该系统由细胞培养基注入系统、细胞培养芯片系统、代谢物富集分离系统和质谱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能够实现多通道芯片细胞培养、显微观察、细胞代谢富集与分离、高灵敏质谱检测等多种功能。CM-MS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科研、临床、新药开发、环境有毒有害物质与食品营养物质研究等领域。微流控芯片在线分析全过程会议由岛津中国研发中心副中心长国広沖之致辞。他首先感谢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与岛津联合举办此次讲习会,并感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罗茜博士在使用细胞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系统后,给岛津提了很多建议和意见。岛津旨在为用户提供更便利更高效的分析手段,今后也会在仪器改进的道路上继续提高技术。岛津中国研发中心副中心长国広沖之本次讲习会首先由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做了《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器及其细胞药物代谢研究》专题报告。林教授详细介绍了微流控芯片的研发历程,实现了从传统培养皿到微流控芯片培养细胞的重大转变;带来了新应用分享:基于CM-MS技术的红景天苷减轻BV2小胶质细胞缺氧炎症损伤代谢机制分析;并向大家介绍了开放式微流控单细胞分析方法的建立。清华大学 林金明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罗茜研究员带来了《MC-MS研究尼古丁暴露与戒断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代谢影响》专题报告。详细分享了使用岛津细胞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系统CM-MS研究尼古丁的实验流程及分析结果。罗茜研究员特别提到岛津LCMS-8060非常适合与微流控芯片仪器联用,用于小分子代谢物分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罗茜研究员岛津中国开发中心部长岡户孝夫带来了《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器的结构和基本性能介绍》,本次CM-MS开发的主要概念是“功能整合、自动化操作、具灵活性以对不同研究目的支持”,而自动化是本次开发最主要的概念,在今后也会继续研究开发支持客户自主设计不同流路的仪器,以满足不同研究目的的需求。岛津中国开发中心部长岡户孝夫中国农业科学院许柠博士带来了《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器的实验操作和细胞代谢分析》,介绍了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仪器的新应用成果,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预测。中国农业科学院许柠博士讲习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许柠博士现场演示了CM-MS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器的操作。与会人员参观实验室休息时间与会人员沟通交流第十期CM-MS讲习会全体人员合影本次讲习会将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技术及其在细胞培养、药物筛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给高校、研究所及企业的众多专家学者,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该系统还具备多通道芯片与质谱联用、细胞共培养、细胞形态分析三大特点,有望成为目前最有效的细胞研究手段之一。
  • 清华大学-岛津中国 成功举办第十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
    导语自2017年9月起,清华大学联合岛津中国在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沈阳等地陆续举办了九期 “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将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技术及其在细胞培养、药物筛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给高校、研究所及企业的众多专家学者。2021年10月25日,由清华大学-岛津中国联合举办的第十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成功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举办,有来自高校、科研所和企业等近30位用户参加。 2016年,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课题组在自主研发的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接口的基础上,结合岛津先进的质谱检测仪器,与岛津合作,开发了新一代细胞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系统(Cellent CM-MS,Cell Microfluidics-Mass Spectrometry)。该系统由细胞培养基注入系统、细胞培养芯片系统、代谢物富集分离系统和质谱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能够实现多通道芯片细胞培养、显微观察、细胞代谢富集与分离、高灵敏质谱检测等多种功能。CM-MS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科研、临床、新药开发、环境有毒有害物质与食品营养物质研究等领域。微流控芯片在线分析全过程 会议由岛津中国研发中心副中心长国広沖之致辞。他首先感谢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与岛津联合举办此次讲习会,并感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罗茜研究员在使用细胞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系统后,给岛津提了很多建议和意见。岛津旨在为用户提供更便利更高效的分析手段,今后也会在仪器改进的道路上继续提高技术。 岛津中国研发中心副中心长国広沖之 本次讲习会首先由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做了《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器及其细胞药物代谢研究》专题报告。林教授详细介绍了微流控芯片的研发历程,实现了从传统培养皿到微流控芯片培养细胞的重大转变;带来了新应用分享:基于CM-MS技术的红景天苷减轻BV2小胶质细胞缺氧炎症损伤代谢机制分析;并向大家介绍了开放式微流控单细胞分析方法的建立。 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罗茜研究员带来了《MC-MS研究尼古丁暴露与戒断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代谢影响》专题报告。详细分享了使用岛津细胞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系统CM-MS研究尼古丁的实验流程及分析结果。罗茜研究员特别提到岛津LCMS-8060非常适合与微流控芯片仪器联用,用于小分子代谢物分析。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罗茜研究员 岛津中国开发中心部长岡户孝夫带来了《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器的结构和基本性能介绍》,本次CM-MS开发的主要概念是“功能整合、自动化操作、具灵活性以对不同研究目的支持”,而自动化是本次开发最主要的概念,在今后也会继续研究开发支持客户自主设计不同流路的仪器,以满足不同研究目的的需求。 岛津中国开发中心部长岡户孝夫中国农业科学院许柠博士带来了《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器的实验操作和细胞代谢分析》,介绍了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仪器的新应用成果,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预测。中国农业科学院许柠博士 讲习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许柠博士现场演示了CM-MS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器的操作。 与会人员参观实验室休息时间与会人员沟通交流第十期CM-MS讲习会全体人员合影 本次讲习会将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技术及其在细胞培养、药物筛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给高校、研究所及企业的众多专家学者,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该系统还具备多通道芯片与质谱联用、细胞共培养、细胞形态分析三大特点,有望成为目前最有效的细胞研究手段之一。
  • 清华大学-岛津中国联合举办第六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
    2019年1月8日,清华大学-岛津中国在岛津西安分析中心成功举办了第六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首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于2017年9月在岛津中国质谱中心成功举办,至今已经走过北京、广州、上海及成都等地。第六期讲习会来到古都西安,介绍了由清华大学林金明课题组研究开发的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得到了来自高校、研究所及企业三十多位专家学者的关注及报名参会。第六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合影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事业战略室本部长端裕树博士首先代表岛津公司对参加讲习会的全体代表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随后,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介绍了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的最新研究进展,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赵永席教授做了题为“活细胞核酸组装与扩增分析”的学术报告,端裕树博士对微流控芯片质谱仪器的结构和性能做了详细的介绍,清华大学化学系许柠研究助理介绍了仪器的实验方法,并现场演示了仪器对细胞的缺氧实验,为参会代表展示了现场试验结果,回答代表们提出了问题和仪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林金明做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器研发与应用的研究进展介绍赵永席教授做题为“细胞核酸组装与扩增技术”的学术报告端裕树博士介绍仪器研发过程、结构和性能许柠助理介绍仪器的使用方法并现场演示微流控芯片上的细胞分析方法  讲习会后,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代表们参观了岛津西安分析中心实验室。对于本期讲习会,全体与会者给予了一致好评。最终,第六期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讲习会圆满结束。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