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青年拔尖人才

仪器信息网青年拔尖人才专题为您整合青年拔尖人才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青年拔尖人才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青年拔尖人才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青年拔尖人才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青年拔尖人才话题讨论。

青年拔尖人才相关的资讯

  • 2016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开始申报
    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等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政府教育厅(教委)、科技厅(科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组织人事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中管金融企业党委,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党组(党委),部分高等学校党委:  根据国家“万人计划”总体工作安排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中组发〔2011〕24号),现就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报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遴选名额  2016年计划遴选支持200名。  二、申报条件  具有中国国籍,申报截止日期前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单位工作1年以上的在聘青年人才。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学风正派,诚实守信   3.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重点领域崭露头角,获得国际国内较高学术成就,具有较好创新发展潜力,有一定社会影响   4.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申报年龄为35周岁以下,女性37周岁以下 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领域申报年龄为38周岁以下,女性40周岁以下(计算时间均截至2015年1月1日)   5.一般应获博士学位。  申报人不得在同一年度申报国家“万人计划”其他类别的项目。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不在本计划支持之列。  参评过青年拔尖人才但未入选者,申报时应有新成果新成就。同一申报人申报计划不得超过2次。  三、申报推荐办法  申报推荐工作按照平台分工进行。中央宣传部接受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领域人选的申报推荐。教育部、科技部接受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人选的申报推荐。国防科工局负责组织国防科技等领域人选申报推荐工作。  申报人按照人事隶属关系向所属地方、部门进行申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组织人事部门组织所属用人单位,分别向相关平台部门进行申报。各省区市宣传、教育、科技部门分别组织属地用人单位做好申报工作,申报材料经当地组织部门审核把关后,报相应平台部门。  四、工作要求  1.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认真做好宣传动员、组织申报和审核把关工作,确保人选质量 要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评审、内部公示等方式研究确定推荐人选。  2.推荐人选应为各学科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优秀青年人才。重视推荐能够开展原创性研究的优秀青年人才,重视推荐在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青年人才。  3.申报推荐工作应体现本地区、本系统优势学科和优势领域,兼顾学科覆盖面。可参考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按照不同学科门类进行推荐。推荐人选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没有合适人选的学科可不推荐。  4.申报推荐名额不作统一限制,请平台部门、各有关部门根据首批入选规模和情况,商定推荐规模。  5.各有关部门要组织指导申报人如实填写申报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对材料真实性要严格把关。对于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申报资格,并暂停所在单位下一年度的推荐资格。  6.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要加强对申报推荐工作的宏观指导、协调服务和过程监督,认真做好推荐人选的审核把关工作,确保推荐人选质量,并做好入选者的经费拨付管理及后续联系服务工作。  五、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附件及推荐人选信息汇总表。报送材料时,需报送纸质申报材料和电子文档各1份。申报书、附件用A4纸双面打印,合并装订,电子版由推荐部门统一上传至网络申报评审系统(涉密材料除外),内容应与纸质材料一致。  申报书分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自然科学类申报书》(附件1)、《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类申报书》(附件2)两种,统一通过网络申报评审系统填写。  附件材料包括:  1.附件材料目录   2.推荐单位公文(对人选情况、推荐程序、单位推荐意见进行说明)   3.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4.申报书中列举的所有科研项目、获奖及专利情况的证明复印件   5.1—3篇重要创新性论文的全文及其刊载杂志封面、目录复印件,以及申报书中列举的其他代表性著作封面、目录和论文首页复印件   6.申报书中列举的SCI、EI、SSCI、CSSCI收录以及论文他引情况的证明(须经有关检索机构盖章)   7.任职证明复印件   8.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担任职务的证明以及作大会报告、特邀报告的邀请信或通知复印件   9.非首次申报须提供新成果新成就证明材料。  申报材料如涉及保密信息,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有关规定审核把关,妥善做好保密技术处理,并附说明(加盖公章)。  请于9月30日前将申报材料报送相应平台部门,并将电子版上传至网络申报评审系统。  附件:  1、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推荐人选信息汇总表  2、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申报客户端
  • 科技部公布2016“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推荐名额分配表
    8月10日,科技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平台申报推荐工作的补充通知》。  《通知》内容显示,在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工作中,科技部平台负责接受企业、科研院所、部分高校(不含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地方高校)及其他系统自然科学领域人选的申报推荐。  申报人要求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重点领域崭露头角,获得国际国内较高学术成就,具有较好创新发展潜力,有一定社会影响。年龄限定为35周岁以下,女性37周岁以下。  2016年科技部平台遴选60名青年拔尖人才。从地方推荐名额分配表来看,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州等7大区域各占7席;而从部门推荐分配表显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可以推荐50名,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农业部可以推荐20名。  具体推荐名额分配表如下:地方推荐名额分配表推荐渠道名额分配推荐渠道名额分配北京市7河南省4天津市7湖北省4上海市7湖南省4江苏省7重庆市4浙江省7四川省4山东省7陕西省4广东省7广西自治区3河北省4海南省3山西省4贵州省3内蒙古自治区4云南省3辽宁省4西藏自治区3吉林省4甘肃省3黑龙江省4青海省3安徽省4宁夏自治区3福建省4新疆自治区3江西省4新疆生产建设 兵团3小计139部门推荐名额分配表推荐渠道名额分配推荐渠道名额分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5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中国科学院50科技部2工业和信息化部20司法部2农业部20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0国家体育总局2公安部10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2国土资源部10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交通运输部10国家粮食局2水利部10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0国家文物局2环境保护部5中国民用航空局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 检疫总局5国家铁路局2国家林业局5国家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总局2中国地震局5铁路总公司2中国气象局5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国家海洋局5小计263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平台申报推荐工作的补充通知国科办函政〔2016〕6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相关单位,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万人计划”总体工作安排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中组发[2011]24号),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等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组厅字[2016]31号)的要求,现就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平台申报推荐工作有关事项补充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在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工作中,科技部平台负责接受企业、科研院所、部分高校(不含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地方高校)及其他系统自然科学领域人选的申报推荐。  二、申报条件  申报人要符合《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组厅字[2016]31号)规定的有关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学风正派,诚实守信   3.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重点领域崭露头角,获得国际国内较高学术成就,具有较好创新发展潜力,有一定社会影响   4.申报人具有中国国籍,申报截止日期前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单位工作1年以上的在聘青年人才   5.申报人年龄限定为35周岁以下,女性37周岁以下(计算时间均截止至2015年1月1日。男性198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女性197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  6.一般应获博士学位。  申报人不得在同一年度申报国家“万人计划”其他类别的项目。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不在本计划支持之列。  已参评过青年拔尖人才但未入选者,申报时应有新成果新成就。同一申报人申报本计划不得超过2次。  三、申报推荐渠道及名额  申报人选按照人事隶属关系向所属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申报,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核把关申报材料后,向科技部平台统一推荐。  2016年科技部平台遴选60名青年拔尖人才,具体推荐名额分配表见附件。  四、有关要求  1.各推荐单位要广泛宣传动员,扩大选才的覆盖面,要重视推荐开展原创性研究以及在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优秀青年人才。  2.推荐单位要组织专家对申报对象进行初选,在其工作单位内部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正式推荐,部门和地方推荐函中应明确说明初选及公示情况。  3.推荐人选登陆中国人才网(rencai.people.com.cn)下载申报书客户端进行填写。  4.附件材料按《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规定顺序排列,并整合为一个PDF文件(每个不超过15M,超过分为两个及以上),并按“姓名+附件材料”进行命名。  5.人选所在工作单位和各推荐单位要指导申报人如实填写申报材料,认真审核把关,确保材料的真实性。  6.申报材料包括推荐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自然科学类申报书》及附件(一式两份)、推荐人选信息汇总表。纸质申报材料用A4纸双面打印,合并装订。  7.请各推荐单位严格按推荐名额排序推荐(超额不予受理),于2016年9月20日前将推荐人选电子版申报材料上传至网络申报评审系统(qnbj.1000plan.org),并将纸质申报材料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五、联系方式  科技部人才中心:010-68598053、68598036、68598258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010-58881781  电子邮箱:bajian@sttc.net.cn  地址及邮编: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100045)  科技部办公厅  2016年8月10日
  • 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公示
    根据《关于做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首批申报工作的通知》的规定,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组织实施了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申报评审工作。经初审、通讯评审、面试评审,共有201名人选通过评审,现予以公示,公示期7天。如对人选的资格条件等有异议,请于2012年8月13日之前将有关意见发至邮箱qnbj@1000plan.org。 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公示人选名单 姓名 性别 工作单位 专业领域 蔡伟伟 男 厦门大学 数学物理 陈金辉 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数学物理 付保华 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数学物理 江 颖 男 北京大学 数学物理 梁 兴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物理 钱 冬 男 上海交通大学 数学物理 孙斌勇 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数学物理 王浩华 男 浙江大学 数学物理 王俊贤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物理 徐国盛 男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数学物理 徐振礼 男 上海交通大学 数学物理 翟 荟 男 清华大学 数学物理 张 挺 男 浙江大学 数学物理 张广宇 男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数学物理 章志飞 男 北京大学 数学物理 周 全 男 上海大学 数学物理 邹长亮 男 南开大学 数学物理 陈 鹏 男 北京大学 化学 傅 尧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 葛建平 男 同济大学 化学 郭玉国 男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 蒋兴宇 男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化学 焦 宁 男 北京大学 化学 李 昂 男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化学 刘 磊 男 清华大学 化学 刘立明 男 江南大学 化学 刘智攀 男 复旦大学 化学 罗三中 男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 彭海琳 男 北京大学 化学 彭慧胜 男 复旦大学 化学 王 训 男 清华大学 化学 王铁峰 男 清华大学 化学 张 健 男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化学 张杰鹏 男 中山大学 化学 郑南峰 男 厦门大学 化学 周 峰 男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化学 朱守非 男 南开大学 化学 陈玲玲 女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医学生命科学 高 歌男 北京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郝海平 男 中国药科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贺雄雷 男 中山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胡 承 男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医学生命科学 胡俊杰 男 南开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胡志斌 男 南京医科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黄 俊 男 浙江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蒋 毅 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医学生命科学 赖玉平 女 华东师范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刘 畅 男 南京师范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刘泽文 男 南京农业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陆宴辉 男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医学生命科学 罗凌飞 男 西南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缪小平 男 华中科技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师咏勇 男 上海交通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孙 飞 男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医学生命科学 孙良丹 男 安徽医科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唐 淳 男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医学生命科学 王军军 男 中国农业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王延轶 女 武汉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徐 健 男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医学生命科学 徐 俊 男 同济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徐书华 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医学生命科学 徐彦辉 男 复旦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严建兵 男华中农业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颜 宁 女 清华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易可可 男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医学生命科学 于 黎 女 云南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张 澄 男 山东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张 锋 男 复旦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张 伟 男 中南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赵 曜 男 复旦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郑乐民 男 北京大学 医学生命科学 周 斌 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医学生命科学 周翔天 男 温州医学院 医学生命科学 白 洋 男 北京科技大学 工程材料 常洪龙 男 西北工业大学 工程材料 陈 正 男 北京大学 工程材料 陈海生 男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工程材料 方晓生 男 复旦大学 工程材料 付前刚 男 西北工业大学 工程材料 巩金龙 男 天津大学 工程材料 官轮辉 男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工程材料 康振辉 男 苏州大学 工程材料 李兴文 男 西安交通大学 工程材料 刘 岗 男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工程材料 刘传富 男 华南理工大学 工程材料 刘晓华 女 清华大学 工程材料 卢宏玮 女 华北电力大学 工程材料 卢明辉 男 南京大学 工程材料 罗 坤 男 浙江大学 工程材料 马天宝 男 清华大学 工程材料 彭 倍 男 电子科技大学 工程材料 秦 勇 男 兰州大学 工程材料 史良胜 男 武汉大学 工程材料 陶 波 男 华中科技大学 工程材料 汪怀远 男 东北石油大学 工程材料 王 婧 女 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工程材料 王广金 男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工程材料 王宏涛 男 浙江大学 工程材料 吴宏滨 男 华南理工大学 工程材料 武晓君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材料 谢 刚 男 绍兴远东石化有限公司 工程材料 徐福建 男 北京化工大学 工程材料 闫永达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程材料 杨冠军 男 西安交通大学 工程材料 张 嘎 男 清华大学 工程材料 张阿漫 男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程材料 张铁锐 男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工程材料 张文明 男 上海交通大学 工程材料 张显程 男 华东理工大学 工程材料 张忠华 男 山东大学 工程材料 钟文琪 男 东南大学 工程材料 周福宝 男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工程材料 周燕国 男 浙江大学 工程材料 陈红胜 男 浙江大学 信息科学 陈宏伟 男 清华大学 信息科学 陈积明 男 浙江大学 信息科学 陈云霁 男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信息科学 董瑞芳 女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信息科学 段海滨 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信息科学 高会军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信息科学 公茂果 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科学 郭 磊 男 东北大学 信息科学 何晓飞 男 浙江大学 信息科学 黄运锋 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信息科学 李 强 男 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科学 李春光 男 浙江大学 信息科学 廖小飞 男 华中科技大学 信息科学 潘时龙 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信息科学 庞彦伟 男 天津大学 信息科学 孙国柱 男 南京大学 信息科学 孙晓明 男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信息科学 孙永志 男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一院 信息科学 万 青 男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信息科学 王 俊 男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信息科学 鄢社锋 男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信息科学 余乐安 男 北京化工大学 信息科学 张志勇 男 北京大学 信息科学 周 昆 男 浙江大学 信息科学 周 涛 男 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科学 白军红 男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白志山 男 华东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蔡 鹏 男 华中农业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程和发 男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球科学与环境 林霄沛 男 中国海洋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刘建妮 女 西北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刘俊国 男 北京林业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刘小平 男 中山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马坚伟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潘丙才 男 南京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彭 澎 男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球科学与环境 朴世龙 男 北京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汤 琳 女 湖南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王 慧 女 武汉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王旭龙 男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地球科学与环境 王聿绚 女 清华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邢德峰 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张璐璐 女 上海交通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张全国 男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 章军锋 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科学与环境 赵 旭 男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球科学与环境 郑 飞男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地球科学与环境 陈斯鹏 男 中山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陈志坚 男 首都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崔剑锋 男 北京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达胡白乙拉 男 内蒙古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郭万金 男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洪俊杰 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黄 河 男 重庆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黄茂兴 男 福建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江 旭 男 西安交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李 涛 男 中央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廉 思 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刘军强 男 西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刘义强 男 华中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刘志云 男 厦门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罗长远 男 复旦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聂辉华 男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石建国 男 中央文献研究室 哲学社会科学 汤 珂 男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王 俊男 中央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王建华 男 南京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王先柱 男 安徽工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王晓光 男 武汉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王煜宇 女 西南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吴 丹 女 武汉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谢 湜 男 中山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许德峰 男 北京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许年行 男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杨汝岱 男 湘潭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尹海涛 男 上海交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尹志超 男 西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张 明 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哲学社会科学 张 翔 男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张 源 女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张永杰 男 天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赵秀娟 女 北京邮电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周江洪 男 浙江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朱旭峰 男 南开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冯 莉 女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文化艺术 黄豆豆 男 上海歌舞团 文化艺术 邹 翔 男 中央音乐学院 文化艺术
  • 2022年度中原青年拔尖人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名单公布
    根据河南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2022年度中原英才计划(育才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豫人才办〔2022〕5号)的要求,省科协严格相关程序,经各推荐渠道推荐、资格审查、网络评审、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河南师范大学于飞等40人为2022年度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中原青年拔尖人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拟推荐人选,现予以公示。公示期自9月26日至9月30日,共5天。2022年度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中原青年拔尖人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拟推荐人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 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选揭晓
    p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等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组厅字〔2016〕31号),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安排,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组织专家,通过通讯评审、会议评审、面试答辩、咨询顾问组把关等程序,遴选产生2016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选189名。现予公示,公示期7天。 /p p   自然科学类(138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tyle=" float: none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93358d6c-eef1-4a45-aed1-a49652b081c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tyle=" float: none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7ac02701-c066-481f-8061-143e36eb27d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未标题-1.jpg" style=" float: none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20e58384-2254-47e4-8026-9174aeed066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5.jpg" style=" float: none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9e38abbc-60aa-4006-b45d-6f12e095048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6.jpg" style=" float: none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14f2f4f0-1011-443d-b96b-924e67510fe2.jpg" / /p p   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类(51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8c76d8b8-dc07-45f2-b373-c59913b30af4.jpg" / /p p & nbsp /p
  • 华爱色谱总经理方华获徐汇区拔尖人才称号
    近日从徐汇区科委传来喜讯,根据《徐汇区&ldquo 十一五&rdquo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徐委办[2006]22号)、《徐汇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徐委办[2006]48号)精神,在徐汇区第三批领军人才及2010&mdash 2012年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高技能人才评选工作中,华爱公司总经理方华先生荣获徐汇区拔尖人才称号; 方华多年来一直于气相色谱领域的研究工作,其所带领的团队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有多项成果实现了转化,此次获奖是对方华本人,也是对华爱公司近年来在科研工作中的投入和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 附录:方华近期研究成果 1、GC-9560-HG氦离子化气相色谱仪,先后列入上海市成果转化A级项目、上海市重点新产品项目和上海市火炬计划,并荣获2009科学仪器新产品奖 2、GC-9760变压器油专用微型色谱仪,先后列入上海市成果转化、上海市重点新产品和上海市创新资金项目 3、GC-9560-HD变压器油专用色谱仪列入上海市成果转化项目
  • 408名拔尖科学家的项目入选中科院首批前沿计划 总经费超10亿元
    日前,中国科学院推出的一项名为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以下简称前沿计划),赢得科技界的普遍点赞。许多科研人员认为,前沿计划是我国科研管理改革的创新性举措,在我国科研管理和人才计划改革中具有引领作用,对我国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中科院为何要推出前沿计划?该计划与以往的科技计划有何不同?其创新性与引领性意义何在?  基础前沿研究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  “对于前沿计划,中科院高度重视,而且寄予厚望。”中科院副秘书长汪克强研究员向记者透露。  “前沿计划的目标很明确:探索科研管理的新路径、为顶尖科学家创造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支持他们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冲击国际一流甚至国际顶尖的重大科学问题,从实现更多原创发现、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开辟更多新的领域方向,产出更多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汪克强介绍。  他进一步解释,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管理是围着项目转,经费以竞争性经费为主,稳定支持经费相对偏少。这一直是我国科研人员反映比较集中的现象,也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特别是基础前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科研人员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申请各类科技项目,并承受随之而来的大量评审、考核、验收等工作,使他们难以持续研究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同时,申请竞争性经费通常要求科研人员在短期内产出成果,这使得他们不敢选择基础性强、周期长、风险大、产出不确定的研究方向,坐不了冷板凳、啃不起硬骨头,影响了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  “基础前沿研究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需要长期专注和坚持,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只有将科学家从四处找钱的窘境中解放出来,为他们提供相对稳定的支持,才能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使他们集中精力、安心致研。”汪克强坦诚道,“中科院希望通过实施前沿计划,创新基础前沿研究支持方式,创新科研管理和服务方式,使科研人员有更多精力潜心科研,提升我国基础前沿研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为中科院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为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做出重要贡献。”  408名科学家的项目入选首批计划  前沿计划与以往的科技计划有何不同?“我国在科研资助上是以支持项目为主,是以项目定人。前沿计划则是把支持人与支持项目结合起来,是以人定项目。”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高鸿钧介绍说,“换句话说,我们首先是看人,其次才是看项目。”  据介绍,前沿计划主要支持三类科学家所开展的研究项目:院士级人才,即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院士和国际公认的顶尖科学家 杰青后人才,即曾经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已结题的中年拔尖科学家 具有突破性创新思想和优秀科研潜质的40岁以下的拔尖青年科学家。  “这三类人才涵盖了老中青三个层次的拔尖人才,他们在不同的学术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科研资助需求。”高鸿钧表示,青年拔尖科学家思维活跃、热情高、活力强,是创新的生力军,应鼓励和支持他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挑战世界科学难题、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在科学前沿研究实践中磨练成长 中年拔尖科学家已经具备良好的科研实力,年富力强,需要在他们学术发展的关键阶段,支持其在前期科研工作基础上厚积薄发,产出重大原创成果 而对于有长期学术积累和很强学术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应支持他们充分发挥把握学术方向准、解决重大关键科学问题能力强、善于组织团队协同攻关的优势,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产出重大原创成果。  “这三类顶尖科学家是我国科技实现由跟跑到领跑转型的中坚力量,完全有能力在国际前沿领域攻城拔地、创新引领,唯一缺乏的就是能保障其潜心研究、持久攻关的稳定支持。”高鸿钧说。  据介绍,为尽量避免行政化导致的遗珠之憾,中科院采取单位推荐和院士联名推荐两种方式。“2016年6月中科院面向全院征集项目建议,收到来自102个研究院所和大学申报的557份项目建议书。经过高规格的层层评审,最终批准了98个研究单位的408名拔尖科学家提出的项目申请入选首批前沿计划。”高鸿钧说,资助范围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命、医学、地学、信息、技术、前沿交叉等多个研究领域 受资助的三类科学家比例大致为2∶4∶4,中年、青年顶尖科学家占了八成。  理论、实验项目分类支持  据介绍,首批前沿计划项目的总经费超过10亿元——这笔大钱如何分配?与以往科技计划支持有何不同?  “首先是以人为本。”汪克强说,前沿计划根据不同类型拔尖人才的学术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确定支持项目的类型、方式和额度,充分体现了对基础前沿研究骨干人才的重视。  “在资助时间上,体现了稳定支持的特点。”汪克强告诉记者,支持项目分为直接支持和后支持(动态支持)两类,直接支持类项目将连续5年给予稳定支持 后支持(动态支持)类项目在给予2年支持后进行中期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再确定是否给予后续支持。  在资助额度上,实行分类支持。据高鸿钧介绍,根据科研工作性质不同,分为理论类项目和实验类项目进行支持。其中,理论类项目的支持额度为“院士或顶尖科学家”和“中年拔尖科学家”为20万/年,“拔尖青年科学家”为10万/年。实验类项目的支持额度为“院士或顶尖科学家”为80万/年—100万/年,“中年拔尖科学家”为60万/年,“拔尖青年科学家”为50万/年。“在编制经费预算时,我们坚持‘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原则,在项目执行期间可根据受资助者经费的实际需求状况‘按需调整’。”  “此外,前沿计划所支持的科学家(或团队)不仅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而且其科研经费存在一定缺口。”高鸿钧说,“我们不想锦上添花,而是要努力雪中送炭,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 230位海外人才进入青年千人计划面谈环节
    230位海外人才进入青年千人计划面谈环节 入选者每人50万生活补助,3年100-300万科研经费补助   7月13日,“青年千人计划”评审平台公布消息,经同行专家通信评审,230位“青年千人计划”申请人进入拟于8月初举行的面谈环节。目前,“青年千人计划”评审平台已通知入围面试的申请人及用人单位。   2010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通过了《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青年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计划从2011年开始,每年引进400名左右海外优秀青年人才,至2015年共引进2000人。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给“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使他们潜心开展科研工作,由中央财政给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每人50万元的生活补助、3年100万-30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 其他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参照“千人计划”现有政策执行。   “青年千人计划”的申报对象,目前主要面向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周岁 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 申报时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 为所从事科研领域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为该领域学术或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对博士在读期间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应届毕业生,或其他有突出成绩的,可以破格引进。   该计划要求,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海外人才须全职回国、来华工作,并主要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含转制科研院所)工作。   “青年千人计划”的申报评审将由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平台,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指导下开展。据悉,第一批“青年千人计划”申报工作于今年2月底结束,约1100人申报。
  • 中国化学会发布关于组织申报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通知化会字〔2016〕30号  各位会员:  根据《科技部办公厅 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的通知》(国科办政〔2016〕57号)要求,我会开始组织2016年度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荐工作。本年度我会可向科技部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候选人6名,推荐人选拟在符合条件的中国化学会个人会员中产生,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中国化学会学术奖励获奖人。  一、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条件要求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2年以上(2014年10月15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二、申请及遴选办法  符合上述条件的中国化学会个人会员,尤其是中国化学会学术奖励获奖人,如有意愿通过中国化学会渠道申报,请填写《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申报人信息简表》,并提供一份最新版个人简历,于2016年9月26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报送至中国化学会秘书处(yuehe@iccas.ac.cn),逾期不再受理。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2次未入选的,请勿申请。  ——根据“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1个类别项目”的要求,拟从本单位或其他相关渠道申报者,请勿申请。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除外)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尚在合同期内的人员,请勿申请。  学会将组织专家对申报人进行遴选,确定最终推荐对象后,将另行通知有关单位和申报人报送正式申报材料。  三、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岳 鹤 邓春梅  电话:010-82449177-885/882,  电子信箱:yuehe@iccas.ac.cn, cmdeng@iccas.ac.cn  附件:1.科技部关于开展2016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docx   2.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申报人信息简表.doc  中国化学会  2016年9月20日
  •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撰文┃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扩大青年项目支持规模,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动员令,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住机遇、超前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坚定自信,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明确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我们要按照这一“时间表”“路线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固树立正确人才观,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让党旗始终在育人一线高高飘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加快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加快“双一流”建设,引导高校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高起点布局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深化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改革,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有效拓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系统谋划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为每个人完善自身、成长成才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和便利条件,全面挖掘和释放人才红利。着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支持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强化长周期培养和稳定性支持,加大“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力度,建设一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多渠道选拔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青年英才,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招生培养改革,不断扩大基础学科专业招生规模,保持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整体规模稳中有升,吸引最优秀的学生立志投身基础研究。创新育人模式,突破常规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改革,推进小班化、个性化教学,让具有发展潜力的拔尖学生成长成才。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参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战略人才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人才集聚中的重要作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把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抓实。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和大先生。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要大力发现和培养一批站在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能够进行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思考,具有卓越科技组织领导才能的战略科学家,支持他们在引领重大原始创新、参与教育和科技战略顶层设计、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发挥帅才作用。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做具有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厚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坚实基础。支持培育一大批学科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卡脖子”问题,加快在优势高校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和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给予人才充分支持和信任,让更多人才从国家科技创新主战场上涌现出来,从高校科技创新主力军中成长起来。立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着力培养造就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支持他们聚焦中国问题、阐释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搭建国际化创新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培养青年人才就是奠基未来。要引导高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把政策重心和工作重点放在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上,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加强高校优秀毕业生接续培养。做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工作,扩大青年人才项目支持规模,优化支持方式。鼓励科研项目团队吸纳更多青年人才参与,放手让他们到科研一线的重要岗位上锻炼,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促使他们快速成长、早担大任。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年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增强学生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重点建设一批工程领域硕士点、博士点,将学生完成企业特定研究课题和项目作为学业重要内容。深化工程教育改革,鼓励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学校和人才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准确把握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工作规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系统思维,以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营造良好氛围为关键,全面做好各项工作,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健全教育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切实推动完善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大人才发展投入,优化教育系统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把做好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人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落实好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密切思想联系和感情交流,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都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加大授权松绑力度。以激发活力为核心,根据需要和实际向学校充分授权,切实发挥好学校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指导高校深入落实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政策,确保科研经费既“用好”又“好用”,用到该用的地方、用到刀刃上,落实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的理念。统筹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等,尽量减少对学校和人才不必要的干扰。推动学校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对人才的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流动机制。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加快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引导高校完善评价标准,改革评价方式,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坚持开展分类评价。推动重大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实行“揭榜挂帅”,让人才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人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身怀爱国之心,砥砺爱国之志。选课题、做研究、写论文都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国家最重大、最关键、最急需的科学技术问题,努力为国尽责担责。强化学术道德、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建设,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严格人才计划评审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大力宣传教育系统人才先进典型,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 国家将选拔百名特支计划领军人才
    记者10月17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今年我国将选拔100名左右“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宏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今年中央启动了“国家特支计划”。这一计划将百千万人才工程纳入统筹实施,设立“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评选平台。   据介绍,按照“国家特支计划”的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围绕国家基础学科、基础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作需要,重点选拔引导基础理论原始创新、推动基础学科创新发展的领军人才。   根据“国家特支计划”选拔方案,2012年“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共选拔100名左右。按照“国家特支计划”遴选要求和标准条件,将坚持能力、实绩和品行等选拔条件相结合,严格遴选,确保人选质量。   据了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在今年首次遴选工作基础上,研究制定“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选拔实施细则,不断完善工作体系,创新选拔机制,保证“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平台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保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顺利实施。   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各相关单位的推荐工作,须在2012年11月5日前完成推荐材料报送工作。   今年9月份,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 科技界委员:“研而优则仕”毁了青年杰出人才
    :“如果不能刹住‘研而优则仕’之风,造就与强盛国力相配的大师队伍将永不可能!”在政协科技界委员小组讨论会上,年近古稀的李邦河委员忧心地呼吁。   “现在社会上问的比较多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其实,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学校的事!”3月6日上午,多位科技界委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回应“钱学森之问”首先要澄清这一误解。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邦河委员看来,教育的确需要改革,以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 但走出摇篮后,要最终成为钱学森式的杰出人才,“还必须‘过五关,斩六将’”。   李邦河曾仔细剖析过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详尽材料:《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李邦河注意到,在这篇3000多字的文章里,钱学森专门强调,虽然自己在鼎鼎大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却没有拿出创新的东西,只有在加州理工学院,才开始创新,历经20年。   “这表明,钱老的成长实际上是分两步:一、打基础 二、在创新的环境中长期努力。”李邦河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委员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   在陈凯先委员看来,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单是教育问题,还有人才的使用问题。今天,很多留学生在国外大学、实验室做了很多很优秀、很前沿的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陈凯先说,年轻人的工作岗位,既是一个发挥作用的舞台,也是一个继续成才的环境,需要探讨的是,人才怎样在使用中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在多年的观察中,李邦河发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出现了不少显示出卓越创新才能的年轻人,有些已经走到了钱老的第二步。但让人叹息的是,往往听说某某年轻人科研工作很出色,不久就传出他当了官的消息,从此便难以听到他在科研方面的新突破。   李邦河将此归结为“研而优则仕”现象,“近10年来,这一现象愈演愈烈,似已成风。”   而此风对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危害,已日渐显现。李邦河对此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教育不当会妨碍创新幼苗的出土,“研而优则仕”则使已长成中等大小的创新之树,不能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大科学家几乎是不在创新高峰期当官的   在数学界有两个历史最久的大奖:菲尔茨奖和沃尔夫奖。李邦河委员曾委托著名数学史家李文林对此做过专题调研。   调查显示,在48位菲尔茨奖得主中,担任过所长、科研主管、院(校)长的有23人,其中9人在得奖9年后任职 在48位沃尔夫奖得主中,担任过类似职务的有17人,其中至少有12人任职时已超过50岁,甚至70岁。   “由此可见,大数学家是几乎不在创新的高峰期当官的!”   前辈数学大家陈省身的一句话让李邦河记忆犹新:大数学家每天工作都在10多个小时。   在李邦河委员看来,对科学家而言,无疑,时间就是成果,“没有长时间的全力以赴的努力,又怎么能成为大师呢?”   而按照现行的科研体制和机制,科研单位的领导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做评审、跑项目、找资金上面。   据陈凯先委员观察,“现在很多研究所通常让学术能力最强的人担任所长,但这些人并不一定具备管理能力,还要把大量精力花费在申请项目、处理行政杂事上,荒废了科研”。   一位委员也现身说法,当年在国外,基本上是全身心地投入,至少95%以上的精力是放在学术上,但回国后,领导信任,压上管理的担子,很多时间用在开会、汇报上,能有50%的精力做科研就很不错了,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一个故事在科技界委员中广为传播。20年前,一位年轻科学家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大奖,然而在科研创新的鼎盛年龄相继被压上院长、校长的管理重担,最后甚至完全脱离了学术界到政府做官,科研也逐渐荒废了。   “至少在科学界损失了一位很可能成为大师的人才!”一位委员惋惜不已。   “研而优则仕”凸显评价体系单一   李邦河委员认为,出现一冒尖就当官的现象,还与人们对各级领导口中频频出现的“领军人物”一词的模糊认识密切相关。   什么是科技界的领军人物?李邦河委员的答案是:是以学术思想和成就引领科学潮流的人物,而不是官。   一个典型的例子:20世纪最大的领军人物,无疑是爱因斯坦,但他不是官。   而在现实中,把“领军人物”混同于“官”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位科技界委员在小组发言时表示,一则材料让他哭笑不得:在报道某单位一个拔尖人才计划的成果时,第二项赫然写着:培养了93名所局级以上的干部。   “古人励志,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选择,人才走向,历来就有不同的路。”李邦河的这一观点引发了众多委员的共鸣。   一位委员特别怀念刚参加工作时的环境,“老一辈科学家都在业务领域里名闻遐迩,但他们并不是什么领导。”   “尊重人才,不是尊重他去当官,这是两个需要厘清的概念。”陈凯先委员表示,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年轻人一旦优秀了,就只有给一个官位才是认同。   事实上,科技创新和科研工作管理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究竟是适合做科技攻关还是适合当官,应该因人而异,不能“一冒尖就做官”,这种“官本位”现象最终会影响科技创新。   这位被人称道的药物化学家十多年前就当选中科院院士,十个月前才出任大学校长。在他看来,真正尊重人才,真正解决好人才评价体系问题,应该是根据他们的业绩给予相应待遇和荣誉,回归专业领域内以知识创新能力为主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激励科研人员。
  • 重磅!2023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揭晓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设立于2016年,主要面向信息处理技术、精密仪器与测量、传感器技术、测量与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测量仪器、检测技术、视觉测量与图像处理、基于网络的测量技术、生物信息检测、交叉与前沿技术等仪器仪表相关领域广泛征集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是人才评价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为引导和激励仪器仪表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023年度获奖人介绍綦磊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生企业导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航天器在轨碰撞感知、泄漏检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73领域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国拨课题。提出了基于声阵列传感的在轨航天器结构碰撞感知-泄漏定位-损伤评估方法,突破了“自适应门限碰撞空间碎片撞击定位”、“频率矩阵加权在轨泄漏定位”、“空耦-激光超声损伤三维成像”等关键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1/1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1/6)、北京市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1/6)、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1/23, 2/10)、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3/8)等十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注重产品开发与技术推广,带领团队先后开发航天器声阵列泄漏碰撞检测仪、手机智联声发射检漏仪、无线声发射检测系统、大抽速飞艇检漏仪等多款产品,并应用于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在轨检漏、西气东输管道检漏、核电安全壳检漏、平流层飞艇检漏等重大工程,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李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专注于先进几何/物理/量子/微纳光学仪器与系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重点围绕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器技术、先进光学成像系统与三维全息显示系统技术、先进光电器件与传感器技术等方面,通过攻关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创新成果。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 汇刊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0项,出版Springer英文专著1部和英国皇家物理学会IOP英文专著章节,获批国家标准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剑桥大学国际合作、国家863项目、航天专项等10余项。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欧盟“玛丽∙居里学者”、洪堡资深学者等和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剑桥大学BlueSky研究奖等5项。担任Applied Optics和Optical Engineering期刊编委和Chinese Optics Letters青年编委。付强长春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吉林省高层次B类人才、吉林省科技厅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科研创新人才库等,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中国产学研协会合作和创新成果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人物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吉林省青年科技奖、吉林省专利奖银奖、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科研成果奖等荣誉。主要从事偏振光传输特性测试与成像探测技术研究,在多种环境下偏振光传输特性机理研究、复杂环境下多谱段偏振成像探测、空间目标激光测距成像通信一体化研究方面取得相关成果。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军委科技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吉林省科技厅等项目23项。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SCI/EI检索68篇,ESI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5项和美国专利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项和澳大利亚专利3项。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5部、编著章节6部。担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计算光学专业委员、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中心专家、国家出版基金《偏振成像探测技术丛书》秘书长、吉林省遥感学会理事、吉林省兵工学会光电子专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光学学会专题委员等。周志浩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柔性传感技术、可穿戴智能传感系统与应用研究。近年来,在Nature Electronics、Science Advances、Matter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篇,ESI热点论文2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入选2020年全球最受关注的百篇论文榜单(ALTMETRIC Top 100),论文累计被引1000余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等6项。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香江学者计划,巴渝青年学者。担任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理事。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三等奖等。李鹏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微纳传感器/微系统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3基础加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等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Biosens. Bioelectro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8篇,SCI他引2600余次、12篇影响因子10、5篇ESI top1%高被引论文、3篇封面/封底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第一完成人)、Nano-Micro Letters ESI top article award等。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Nanotechnology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期刊青年编委等。主要代表性成果包括:(1)针对高质量二维材料制备、高质量二维材料微纳器件规模化集成制造难题,改进了材料生长工艺以及微纳加工工艺,实现了晶圆级单晶悬空二维材料NEMS器件阵列集成制造。(2)提出单晶悬空、隧穿异质结等新型生化敏感单元,实现超灵敏微纳生化传感器;将二维材料纳米发电机与微纳生化传感器芯片上集成,实现了自驱动生化传感微系统。赵宇鑫现任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高级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石化工业危险气体传感材料器件与小型化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工作,逐步形成了“时空精细化危险气体MEMS微感知矩阵技术”特色研究方向。迄今,作为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陕西省科技厅、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等项目3200余万元。面向国家应急管理部和三大石油公司应急联动系统现场监测需要,攻关开发了系列硬件产品和技术。其中蜂窝组网气体监测系统在工业示范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便携式多参量有毒可燃气体传感器已获商业推广资质。相关技术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6项,厅局级奖励3项,代表成果“基于介观半导体氧化物材料的微传感芯片研制与应用”获得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一等奖。授权中国专利22项、PCT美欧专利2项,技术鉴定1项,并获2022年第四届山东省发明专利奖二等奖、第二十三届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创造经济效益累计2.3亿元。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Chemical Reviews,Matter,ACS Nano,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Nano Research,Small Method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同期受邀担任eScience、Tungsten、《稀有金属》青年编委,信息一处、四处青年/面上项目函评专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智能传感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以及Small,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等多个期刊审稿人。
  •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拟5年内选拔资助千名“小人物”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两位领域内权威专家给我发来推荐邮件,问我是不是32岁以下。我这才知道中国科协启动了专门托举‘小人物’的工程。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人,我渴望被托举。希望有更多像我这样的科研‘小人物’,尽快成长为国家急需的人才。”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年轻讲师崔鹏得知自己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首批青年才俊时兴奋地说。未来三年,他将获得每年15万元的稳定资助。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没有今天的“小青椒”,哪来明天的各行各业领军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尤其需要慧眼伯乐,需要“阳光”和“雨露”。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针对上述情况,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改革人才服务机制,助力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强调推动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向人才发现和培养转型,做好青年人才托举工作。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宋军介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5年10月正式启动,每年选拔200名32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连续三年给予每年约15万元的稳定支持,资助“小青椒”们开展原创性研究,支持他们在创造力黄金期脱颖而出。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托举工程支持全国学会创新青年科技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预计到2020年,累计选拔资助约1000名青年科技人才。”宋军说。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将力争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相衔接,共同营造培养国家急需高端人才的环境和土壤。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毕业不久的青年科技人员刚刚走上科研之路。各学会通过同行科学家选拔、扶持、评价有创新潜质的年轻人,鼓励、引导他们从科研生涯的初期就安心、专心、沉迷于对未知科技的探索 创新培养模式,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科协经费专项到学会,学会再拨付。经费使用上青年科技人员有较大的自主权。”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苏小军说。 /p p br/ /p
  • 拟资助700人!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申请开启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学会联合体:为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部署,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按照中国科协2022年工作安排,根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施管理细则(修订)》(以下简称实施管理细则)有关规定,现将第八届(2022-2024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以下简称本届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资助对象本届项目围绕“四个面向”,重点支持在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方面潜心研究、有成长潜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为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国内开展学术研究取得突出成绩、在国内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等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向材料、计算机、化学、环境、生命科学等创新活跃、产出丰富、人才体量大的学科领域适当倾斜,向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团队的青年成员、企业青年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才适当倾斜。本届项目拟资助对象为32岁(1990年6月30日以后出生)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以下简称被托举人)。其中,中国科协通过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和学会联合体选拔资助300名,给予每人每年10万元资助;全国学会和学会联合体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选拔资助400名左右,资助金额不低于每人每年10万元。资助周期均为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入选者和其他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不作为资助对象。同期申报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如同时入选,必须主动选择其一,并及时反馈。如隐瞒不报,查实后将取消入选资格,收回青托证书和资助资金。二、申报对象1.全国学会。曾获第七届青托项目立项的全国学会,申报名额原则上不超过第七届获得科协立项资助名额的1.5倍;其他学会申报名额原则上不超过2个。综合学科发展、行业需求和自筹资金能力,按需申报自筹名额。鼓励未获得过立项支持的学会参与申报。2.学会联合体。曾获第七届青托项目立项的学会联合体,申报名额原则上不超过第七届获得科协立项资助名额的1.5倍;其他联合体申报名额原则上不超过本联合体参与申报学会数量的2倍。联合体各成员学会,综合学科发展、行业需求和自筹资金能力,按需申报自筹名额。鼓励未获得过立项支持的学会联合体参与申报。三、申报方式1.注册。申报单位须在“科创中国”平台(https://www.kczg.org.cn/)或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才培养跟踪服务平台(http://qingtuo.36ve.com)注册。注册时应先选择用户类别(全国学会用户、学会联合体用户等),使用项目联络人手机号码作为用户名,注册成功后即可登录账户进行项目申报。曾获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立项的单位,可使用已有管理员账户直接登录,进行网上申报。2.申报。申报单位在线完成《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申报书》(以申报平台内版式为准,以下简称项目申报书)填写,下载打印带有自动生成二维码的《项目申报书》,《项目申报书》一式2份及相关证明材料按要求签字盖章后,报送至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科技人才服务处,并在信封上注明“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申报”字样。报送截止时间为2022年7月22日17:00,申报平台同时关闭。邮寄以邮戳时间为准,逾期不予受理。四、步骤安排1.项目申报。各全国学会和学会联合体根据本通知要求,严格按照《实施管理细则》中的申报条件自愿申报。鼓励各申报单位建立完善青年人才专门工作机构和青年人才储备库。2.项目评审。评审采取现场答辩、专家评议和无记名投票等方式组织。通过评审评选出拟定立项单位名单及资助名额分配方案。具体评审工作安排另行通知。3.项目公示。拟定立项单位名单及资助名额分配方案在中国科协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平台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申报单位,经中国科协审议通过后,正式确定立项单位,给予相应资助名额。4.人才选拔。中国科协加强青托遴选指导监督;立项单位严格按照《实施管理细则》及相关工作要求,公正公平公开地选拔出有发展潜质的被托举人,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和培养方案,按要求报送中国科协,签署年度《项目合同书》。5.组织实施。中国科协按规定拨付项目经费;立项单位要强化人才培养理念,按照《项目合同书》、项目实施方案和培养方案要求,开展被托举人培养、服务工作,做好被托举人成长过程的跟踪记录,优化考核流程,接受中国科协的监督指导。自筹资金的立项单位须按照中国科协总体要求和工作进度统一组织实施。6.验收和结项。中国科协对项目经费实际使用情况和被托举人培养工作进行年度检查。按《项目合同书》要求的项目完成时限前发布项目结项验收通知,组织开展财务验收和业务验收。五、有关要求1.以学会联合体形式申报本届项目,须征得全体成员学会同意,并指定责任学会专门负责申报及组织实施等工作。凡以学会联合体形式参与申报的,联合体成员学会不能再以学会形式单独申报;同时加入多个学会联合体的学会,只能选择参与一个学会联合体的申报;联合体统一申报自筹资金资助名额的,联合体成员学会不再单独申报自筹资金资助名额。2.支持有条件的学会逐步扩大自筹资金资助名额。自筹资资金资助名额可根据筹资能力按需申报。科协立项资助与自筹资金资助名额同等管理,统一开放申报、统一专家评审、统一选拔标准、统一托举支持。通过自筹资金资助被托举人的申报学会,须面向本学科领域开放申报,不得将自筹资金来源与资助名额、人选直接挂钩,不得限定自筹资金的资助对象;鼓励学会合法合规募集社会资金,促进资助资金来源多元化、资助对象开放化、管理基金化、使用规范化。3.中国科协将建立青托遴选特派员制度,经授权后可对青托遴选全过程开展跟踪指导和监督检查。4.申请人及所在单位、推荐学会或学会联合体须签署互斥人才计划审查承诺书。相关学会和学会联合体要本着精简、高效、务实的原则,减轻青年人才填报量。5.在立项评审时,将适度增加对青年人才跟踪服务的指标权重,引导学会吸引青年人才在学会任职和参与学术交流服务。6.特殊科技领域和创新争先奖获奖团队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申报工作另行通知。六、联系方式1.材料接收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科技人才服务处联 系 人:戚嘉洳联系电话:010-62165283报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综合业务楼西706邮 编:100081电子信箱:kjrc@cast.org.cn2.业务咨询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科创平台处联 系 人:丁 宁联系电话:010-685813663.申报系统技术支持联系人:朱晓晖联系电话:010-57010738中国科协办公厅2022年6月23日
  • 中国科协汽车工程领域“第八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项目申报通知
    关于开展中国科协汽车工程领域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2—2024年度)” 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各相关单位:为持续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对汽车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和复合型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和培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继续开展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相关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背景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简称“青托工程”),旨在探索、创新青年科技人才的选拔机制、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培育造就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打造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后备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人力资源保障。本项目采用以奖代补、稳定支持的方式,大力扶持有较大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32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重点支持自主科研选题和设计,帮助托举对象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成长为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带头人,成为汽车产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技术负责人的重要后备力量。二、申报条件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个人会员(中国籍),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工作。2. 32周岁及以下(1990年6月30日以后出生,女性申报者年龄可放宽至1988年6月30日以后出生),基层一线青年汽车科技工作者。3.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科学精神和优秀的学风道德。4. 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研潜质。5. 研究方向不限,重点关注在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产业共性“卡脖子”技术等方面潜心研究、有成长潜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究方向与企业技术攻关难题紧密结合、为推动科研成果纵深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作出积极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国内开展学术研究取得突出成绩、在国内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等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6.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入选者和其他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不作为资助对象。同期申报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如同时入选,必须主动选择其一,并及时反馈。如隐瞒不报,查实后将取消入选资格,收回青托证书和资助资金。三、 申报方式及材料要求1. 申报渠道:单位推荐,以下每个渠道仅限推荐1名青年科技工作者:(1)学会牵头成立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相关工作委员会;(2)连续缴费3年以上的单位会员;(3)学会所属分支机构;(4)2021年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四大赛事(FSC、FSEC、FSAC和Baja)正式参赛院校;(5)中国汽车行业英文期刊编辑部。通过以上渠道推荐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必须同时提供3位专家推荐信,3位专家中必须同时包含企业专家和高校专家,且3名专家愿意承担指导、托举责任。推荐专家要求具有正高职称且与被推荐人为相同研究领域。被推荐人本单位专家最多1人。2. 申报材料申报材料主要包括基本信息、主要教育及工作经历、托举课题简述、主要研究成果、奖励及荣誉情况、行业影响力情况、附加材料(例如:工作单位意见、推荐渠道意见、托举导师推荐意见、相关照片)等内容。四、项目经费使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遴选优秀候选者,公示后报送至中国科协,最终入选者经中国科协审查公示后决定。列入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2—2024年度)”的托举培养对象,将获得每人每年1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项目周期为3年(2022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五、申报方式1. 青托申报人须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平台进行网上申报,申报用户名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个人会员用户名和密码。申报网址:http://talent.sae-china.org/ (点击网页右上角“青托申报”)http://talentapplication.sae-china.org/2. 若非学会个人会员,请先登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官网:www. sae-china.org,点击右上角“加入个人会员”注册成为学会会员。3. 申报截止时间:2022年10月10日18:00。六、联系方式1. 申报咨询联 系 人:张颖娟联系电话:18710136242 010-50950103邮 箱:zyj@sae-china.org2. 技术支持联 系 人:刘伟联系电话:15201677791 01050911020邮 箱:liuw@sae-china.org 3. 会员咨询联 系 人:赵笑笑联系电话:010-50911023邮 箱:zxx@sae-china.org 附件:中国科协汽车工程领域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申报指南.docx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2年9月9日
  • 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汽车领域入选名单公示
    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被托举人遴选工作的通知》(科协办函创字〔2022〕105号)要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汽车行业内开展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遴选工作。按照《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办法》、《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施管理细则》要求,2022年9月—10月,经过广泛推荐、形式审查、函评等环节,共计遴选出18位青年人才进入终评答辩环节。2022年11月2日,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汽车领域终评答辩会以线上+线下融合的形式在北京召开,最终遴选出以下12位青年人才进入第八届中国科协汽车领域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公示环节,公示结束后将上报中国科协,由中国科协进行进一步审定和最终公示。遴选专家信息现对项目拟入选青年人才和遴选专家信息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2022年11月3日至2022年11月9日。公示期内,如对入选青年人才有异议,可向我会期刊与传媒中心提交书面异议材料。异议材料应包括异议内容和相关事实依据。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写明单位名称、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传真并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签署本人真实姓名(签字)、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联系人:张颖娟联系电话:010-50950103邮箱:zyj@sae-china.org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4层
  • 第二批国家环保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入选名单公布
    关于分别授予陈吕军等118名同志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称号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根据《环境保护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办法(试行)》,我部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经组织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结果公示并报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决定授予陈吕军等40名同志“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授予蔡博峰等78名同志“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创新是应对生态环境挑战的利器,是走向可持续发展未来的重要途径。希望获得称号的同志以此为新起点,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大力弘扬创新、奉献、团队精神,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为改善环境质量作出更大贡献。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全国环保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人才活力,为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  附件: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名单.pdf  环境保护部  2016年8月26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6年8月29日印发
  • 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拟立项单位名单及资助名额出炉
    9月9日,中国科协公布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拟立项单位名单及资助名额。按照《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办法》和《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施管理细则(修订)》相关要求,经专家评审,拟定73个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为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立项单位,共获得中国科协资助名额300个,自筹资金资助名额404个。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拟立项单位名单及资助名额序号学会编码申报单位中国科协资助名额(人)自筹资金资助名额(人)1A-2中国物理学会202A-3中国力学学会543A-4中国光学学会114A-5中国声学学会305A-6中国化学会506A-9中国空间科学学会337A-10中国地质学会338A-11中国地理学会229A-27中国心理学会2010A-2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411A-33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1212A-35中国系统工程学会2013A-39中国运筹学会2014A-46G国际动物学会3015B-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5616B-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3917B-5中国电机工程学会3618B-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3519B-8中国水利学会3020B-10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21B-14中国自动化学会31222B-16中国计量测试学会2223B-18中国图学学会2224B-19中国电子学会43025B-20中国计算机学会3026B-21中国通信学会31727B-23中国测绘学会1228B-26中国铁道学会31629B-27中国公路学会2630B-35中国化工学会31031B-38中国煤炭学会41032B-39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3133B-50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3234B-51中国粮油学会3235B-56中国振动工程学会2236B-60中国惯性技术学会3237B-65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3038B-66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639B-67中国体视学学会2240B-68中国工程机械学会1041B-71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3242B-74中国密码学会3043B-76T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2244C-1中国农学会5045C-2中国林学会3046C-3中国土壤学会3047C-4中国水产学会3048C-6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249C-7中国植物病理学会3150C-8中国植物保护学会3051C-9中国作物学会3052D-2中华中医药学会3253D-4中国药学会3354D-9中国病理生理学会1155D-18中国毒理学会2156D-19中国康复医学会2057D-23T中华口腔医学会3358D-26T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0559E-3中国技术经济学会2160E-4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2461E-7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3062E-9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63E-16T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1264E-22中国国土经济学会1065E-26中国科学探险协会2066E-27T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267E-29T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2068E-30T中国发明协会2269E-33T中国检验检测学会2270E-34T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2071L-1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451972L-2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4311273L-6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3459合计300404
  • 科技部开展2014年创新人才组织推荐工作
    日前,科技部发布关于开展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详情如下: 关于开展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 国科发政〔2014〕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为做好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1. 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对企业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推荐条件,地方推荐人选中,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荐人选来自企业的比例不低于1/3。   2. 坚持以用为本。推荐人选要符合国家和部门及地方的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支持方面承诺落实支撑保障条件。扩大选才的覆盖范围,同一法人单位通过一个推荐渠道推荐人选原则上不得超过5人。   3. 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以及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试点城市中推荐产生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4. 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要进一步严格选才标准,将人选的科研诚信、业绩贡献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推荐工作要公开公平公正,程序严格规范,要组织专家对申报对象进行推荐评审,并对拟推荐对象在其依托单位内部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正式推荐。   二、推荐条件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mdash &mdash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mdash &mdash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mdash &mdash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mdash &mdash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mdash &mdash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人选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两年以上(2012年5月20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mdash &mdash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mdash &mdash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mdash &mdash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mdash &mdash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mdash &mdash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4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3.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mdash &mdash 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   &mdash &mdash 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依法经营,创办时间为1年以上,10年以内 (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期间注册),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mdash &mdash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至少拥有一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mdash &mdash 创办5年以内的企业,最近一年盈利且主营业务收入不少于500万元。创办时间为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和科技特派员项目负责人可优先推荐。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mdash &mdash 申报单位应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申报单位要有好的人才工作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大、政策突破性强,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鼓励申报单位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的内设机构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mdash &mdash 申报单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在相关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在培养拔尖和青年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典型经验与做法,形成富有特色、取得初步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mdash &mdash 申报单位为科技园区的,应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突出 建立为创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三、推荐渠道和名额分配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学会)负责推荐。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负责推荐,其中,国家高新区创业人才通过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进行推荐。   3. 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具体名额分配表见附件。   四、支持措施   1. 对符合条件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择优推荐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择优推荐纳入&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2. 各部门、地方和依托单位要结合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   3.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计划与推进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年度报告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和约束退出机制 组织入选对象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境内外研修培训以及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对入选对象的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宣传。   五、有关要求和申报流程   1.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两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   2. 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一个类别项目,且不能同时申报&ldquo 万人计划&rdquo 其他类别项目(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以及青年拔尖人才等)。重复申报的,一经发现取消评审资格。   3. 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要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并按照各自的权限在申报系统中逐一确认提交到科技部。   4. 正式申报材料经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两份),统一以推荐单位公文形式报送科技部,报送材料于2014年5月20日前,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5. 推进计划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具体申报流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   六、联系方式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010-58881781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任务咨询:010-68598258、68598039、68598260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任务咨询:010-68598259、68598061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8659000   电子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地址及邮编: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100045)   附件:1. 地方推荐名额分配表   2. 部门推荐名额分配表   3. 联合会、协会、学会推荐名额分配表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推荐名额分配表   科 技 部   2014年3月20日
  • 729人!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名单公示
    按照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立项要求,各立项单位共遴选出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729人(不包含特殊科技领域人选)。根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施管理细则》规定,现对拟入选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1月12日-1月19日。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名单(共729名,按姓氏笔画排序)序号姓名性别研究领域工作单位遴选单位1丁亚军男含能材料性能调控与评价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2丁岩岩女细胞生长与分化生物岛实验室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3丁季时雨男群体智能与多智能体系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4丁彬女固体力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力学学会5丁彪男有色金属冶金上海大学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6丁晨曦男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7丁舒忻男交通运输控制系统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学会8卜叶强男固体力学浙江大学中国力学学会9于国强男复合材料力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10于明明男稀有金属江西理工大学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11于罗丹女无机非金属类生物材料上海大学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12于学成男运动稳定性及其控制中国北方工业有限公司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13于晓彧女细胞信号转导北京大学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14于航女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大连海事大学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15于雪峤男交通运输管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学会16于琼女含能分子设计与合成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17于静波男特种玻璃材料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18于澜涛男半导体材料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19万思康男组织工程材料清华大学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20马乔女环境与生态管理山东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1马庆旭男养分流动与调控浙江大学中国土壤学会22马运五男焊接结构、工艺与装备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3马志伟男极端条件下的凝聚态物理吉林大学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24马学文男船舶和水下航行器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25马玲玲女液晶态光电子材料南京大学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26马殊荣女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27马晓敏男矿物加工工程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28马晶男交叉学科中的人工智能问题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29马骞男人工电磁媒质东南大学中国电子学会30王一帆男医用生物材料与植入科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口腔医学院中华口腔医学会31王一男男粒子物理学和场论北京大学中国物理学会32王天宇男协同优化控制系统大连理工大学中国自动化学会33王天奇男无机与纳米材料化学长春理工大学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34王天颖女金属高温腐蚀与防护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35王月竹女水环境污染与修复大连海事大学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36王方鑫男视频传输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通信学会37王兰女人工电磁媒质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学会38王召健男资源、能源管理系统与优化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自动化学会39王圣业男流体力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力学学会40王亚平男数理统计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41王成雄男金属催化材料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42王师捷男构造地质学与活动构造黑龙江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学会43王传武男交通土建工程长安大学中国公路学会44王冲华男系统安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电子学会45王宇男肿瘤综合治疗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46王宇翔男污水处理与资源化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47王宇韬男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化工学会48王守光男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49王志伟男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铁道学会50王兵男复合材料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51王沛男粮油食品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粮油学会52王昕捷男爆炸力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53王明强男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54王念念女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郑州大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55王学远男电能储存与节电技术同济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56王春荻女动物进化山东大学国际动物学会57王柏村男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浙江大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58王钟彬男运筹与管理天津大学中国系统工程学会59王俊宇女矿物加工工程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60王恺文男自然地理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61王珩宇男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浙江大学中国电机工程学会62王哲男机械测试理论、方法与技术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程学会63王晓丹女水产基础生物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水产学会64王晓玉女食品生物技术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检验检测学会65王晓宇女畜禽遗传育种学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中国发明协会66王晓喆男流固耦合力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67王晓朦女主动脉疾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68王钰女建筑材料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桥梁监测养护与新材料事业部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69王宸男设计理论与方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70王菊琼女脂质生物化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71王梦琳女嗅觉、鼻及前颅底疾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国发明协会72王硕男图像识别与理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雪菲女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河北工业大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75王敏女清华大学中国通信学会80王斐女设计与制备东华大学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81
  • 第一批国家环保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拟入选名单公布
    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拟入选名单   根据《环境保护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办法(试行)》,我部组建了由部分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组成的领军人才评审委员会和各有关业务领域权威专家分领域组成的青年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对各级环保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公开推荐并通过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形式审查的419名候选人开展了认真评审,确定了拟入选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19名和青年拔尖人才54名,经报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现予以公示(按照姓名汉语拼音字母排序),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一、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   高 翔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系副主任、教授,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高吉喜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郝芳华(女)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环境学院教授   贺克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黄 霞(女)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   李发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   马 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宋永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 桥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王金南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研究员   王业耀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研究员   吴丰昌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席北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地下水与环境系统工程创新基地首席专家   夏 光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徐海根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余 刚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UNEP-POPs区域中心技术负责人   张远航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郑丙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周岳溪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二、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   陈操操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陈多宏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冯进军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高级工程师   郭观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郭婉茜(女)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何立环(女)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   胡国成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胡京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霍守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季苏园(女) 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编辑管理部主任、副编审   蒋洪强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鞠勇明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蓝文陆 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   李 莉(女)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李 顺 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李 轶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李俊峰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刘 永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刘保献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工程师   刘启贞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刘足根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龙 涛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陆 韻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   潘晓勇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彭剑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邱兴华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施晓文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   陶 俊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万 军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王 静(女)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王 琳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研究员   王 强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王 强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   王兴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王亚男(女) 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环评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王莹莹(女)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王志伟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吴 烨 清华大学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席劲瑛 清华大学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夏天翔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邢德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杨 坤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   杨 欣(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杨崎峰 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   杨文武 江苏省泰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   岳玎利(女)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 峰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级工程师   赵晨曦 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赵海珍(女)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高级工程师   赵晓丽(女)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赵永刚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周明华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竺 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邹长新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以上人员申报表请登录环境保护部网站首页“公示区”(http://www.mep.gov.cn)查看。公示期为2013年12月30日至2014年1月8日,匿名投诉原则上不予受理。   投诉电话:010-66556190   书面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南小街115号环境保护部人事司人才处。   环境保护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12月27日
  • 第一批国家环保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名单公布
    关于分别授予高翔等71名同志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称号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机关各部门,各部属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根据《环境保护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办法(试行)》,我部组织开展了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经组织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结果公示并报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决定授予高翔等19名同志&ldquo 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rdquo 称号,授予陈操操等52名同志&ldquo 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rdquo 称号。   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是实现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希望获得称号的同志以此为新起点,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大力弘扬创新、奉献、团队精神,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为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附件: 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名单 (按姓名拼音排序)   一、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共19名)   高 翔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系副主任、教授,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高吉喜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郝芳华(女)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环境学院教授   贺克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黄 霞(女)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   李发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   马 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宋永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 桥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王金南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研究员   王业耀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研究员   吴丰昌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席北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地下水与环境系统工程创新基地首席专家   夏 光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徐海根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余 刚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UNEP-POPs区域中心技术负责人   张远航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郑丙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周岳溪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二、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共52名)   陈操操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陈多宏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冯进军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高级工程师   郭观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郭婉茜(女)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何立环(女)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   胡京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霍守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季苏园(女) 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编辑管理部主任、副编审   蒋洪强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鞠勇明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蓝文陆    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   李 莉(女)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李 顺    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李 轶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李俊峰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刘 永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刘保献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刘启贞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刘足根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龙 涛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陆 韻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   潘晓勇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彭剑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邱兴华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施晓文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   万 军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王 静(女)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王 琳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研究员   王 强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王 强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   王兴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王亚男(女) 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环评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王莹莹(女)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王志伟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吴 烨    清华大学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席劲瑛    清华大学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夏天翔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邢德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杨 坤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   杨 欣(女)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杨崎峰    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   杨文武    江苏省泰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   岳玎利(女)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 峰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级工程师   赵晨曦    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赵海珍(女)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高级工程师   赵晓丽(女)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赵永刚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周明华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竺 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邹长新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科技部发布2016年“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推荐工作通知
    科技部办公厅 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的通知国科办政〔2016〕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党委组织部、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办公厅(室),各有关单位:  根据《关于印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中组发〔2012〕12号)、《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部署要求和国家“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工作安排,现就做好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1. 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对来自企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荐人选适当放宽推荐条件。  2. 坚持以用为本。推荐人选要符合国家和部门及地方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支持方面承诺落实支撑保障条件。扩大选才的覆盖范围,同一法人单位通过一个推荐渠道推荐人选原则上不超过5人。  3. 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4. 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要进一步严格选才标准,将人选的科研诚信、品德、能力、业绩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推荐工作要公开公平公正,程序严格规范,要组织专家对申报对象进行推荐评审,并对拟推荐对象在其依托单位内部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正式推荐。  二、目标任务  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一并开展。  1. 完成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相关任务的遴选。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2016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2. 选拔推荐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建议人选。根据国家“万人计划”总体工作安排,科学技术部设立“万人计划”评审平台,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推荐产生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议人选 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中推荐产生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建议人选。  三、条件要求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2年以上(2014年10月15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6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依法经营,创办时间为2年以上(2014年10月15日前注册),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至少拥有1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创办5年以内的企业,最近1年盈利且主营业务收入不少于300万元 创办时间为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2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申报单位应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申报单位要有好的人才工作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大、政策突破性强,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鼓励申报单位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的内设机构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申报单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在相关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在培养拔尖和青年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典型经验与做法,形成富有特色、取得初步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申报单位为科技园区的,应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突出 建立为创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四、推荐办法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学会)负责推荐。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负责推荐。  3. 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校和院所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科技园区和产业开发区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4. 对国家高新区推荐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推荐。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获奖的优秀人选,由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推荐。  五、支持措施  1. 各部门、地方和依托单位要结合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  2.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计划与推进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年度报告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和约束退出机制 组织入选对象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研修培训以及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对入选对象的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宣传。  六、工作要求  1.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2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  2. 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1个类别项目。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除外)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尚在合同期内的人员,不再申报。  3.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推荐标准,规范推荐程序,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民主推荐、专家评议、内部公示等程序,征求有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等部门意见后,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确保人选质量,并按要求填写申报推荐材料,报送科学技术部。  4.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人选推荐中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准事先内定人选,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替人说情、打招呼、搞拉票等 要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和人选如实填写推荐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对材料真实性要严格把关 对于违反组织原则和工作纪律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七、申报流程  1. 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要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并按照各自的权限在申报系统中逐一确认后,提交到科技部。  2. 正式申报材料经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1份),以推荐单位公文(对推荐程序、专家名单、公示情况等进行说明)形式报送科技部,报送材料于2016年10月15日前,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3. 推进计划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具体申报流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  八、联系方式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010-68598040、010-68598053、  010-68598036、010-68598258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010-58881781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8659000  电子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地址及邮编: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100045)  科技部办公厅 中央组织部办公厅  2016年9月5日
  • 公司钱江董事长荣获国家环保部“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
    根据《环境保护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办法(试行)》,国家环境保护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级环保部门和有关单位公开推荐的504名候选人进行了评审,其中40人荣获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并于2016年7月22日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名单》,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江入选。 选拔培养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是环境保护部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人才发展专项经费、组织开展专题研修和境外培训等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也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一个具有较高荣誉的称号。
  • 中央将遴选100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这是一个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给予特殊支持的计划。   这是一个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并行的人才计划。   入选者被寄予厚望&mdash &mdash 或冲击诺贝尔奖,或领军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或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或专注于课堂教学&hellip &hellip   &ldquo 万人计划&rdquo 一开始便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以更大力度推进&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目前,首批人选已确定。那么,这些人选是怎么产生的?有哪些特殊支持?让我们共同走近这项计划。   一项高端人才计划   厘清&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的来头,还要从&ldquo 千人计划&rdquo 说起。   2008年底,中央启动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目前已累计引进近4000人,其中包括40多位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等世界顶尖科技领军人才。   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ldquo 两只手&rdquo ,一手抓海外高精尖人才引进,一手抓国内人才的激励培养,防止&ldquo 招来女婿气走儿&rdquo 。出于这个考虑,中央在2008年底审议&ldquo 千人计划&rdquo 时明确提出,适时制定实施针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国家支持计划,最大限度地激发国内各级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2012年9月,&ldquo 万人计划&rdquo 正式启动实施。   这一计划准备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ldquo 该计划不铺新摊子,不设新项目,主要是对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相关重大人才工程进行整合打包,从国家层面提供特殊支持,形成与&lsquo 千人计划&rsquo 同等地位的国家人才工程。&rdquo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计划包括3个层次7类人才&mdash &mdash   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第二层次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第三层次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一批特殊支持措施   作为我国国家级人才工程,&ldquo 万人计划&rdquo 和&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一样,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组部牵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共同实施。   对&ldquo 万人计划&rdquo 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和单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再给予直接特殊支持、提供特殊条件,形成集成效应。特殊支持包括:   &mdash &mdash 经费支持。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安排每人约100万元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地方和用人单位还可配套给予适当支持。   &ldquo 这与平时的课题申报、评审不同,入选者可以瞄准自己专注的领域开展自主研究,把他们从繁琐的项目申报、评估中解脱出来。&rdquo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   &mdash &mdash 政策支持。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制定重点培养支持政策。   为杰出人才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取&ldquo 一事一议、按需支持&rdquo 方式给予经费保障,支持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针对领军人才,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优先立项、滚动支持 创新经费支持方式,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激励措施 同时支持他们组建创新团队。对于青年拔尖人才,按照《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提供支持经费,用于开展前瞻性、预研性自主选题研究等,并赋予相应自主支配权。   &mdash &mdash 服务支持。根据需要,贡献突出的还可纳入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范围联系服务。   &ldquo 以上支持措施的功能指向是不同的。&rdquo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ldquo 设立&lsquo 教学名师&rsquo 支持类别,在于鼓励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回归课堂,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树立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的导向。青年拔尖人才正处于创新高峰期,活力最强,也最需要宽松的环境和有力的支持。&rdquo   一串值得期待的名字   从2012年9月起,各有关部门按照边设计、边实施、边完善的原则,开展各类人才评选工作。今年7月,首批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名单面向社会公布。其中,杰出人才6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2名,青年拔尖人才199名。   今年9月,经专家咨询顾问组集体把关,首批其他各类人选也已产生。546名入选者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201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人选52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人选94名,教学名师人选101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人选98名。   这是一串令人期待的名字&mdash &mdash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低维碳材料的控制生长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获中国发明专利24项。   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等研究领域发表文章350余篇,被引用超过6900余次。   王贻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作为我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做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贡献。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带领团队在鸟类的起源和演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发现和成果,使我国逐渐成为当今国际研究该领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卢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现了纳米孪晶强化效应,开创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方向,发展了系列表面纳米化技术。   马永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油气资源勘探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一系列创新性重大成果。   说到下一步打算,该负责人表示,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将协同推进&ldquo 千人计划&rdquo 、&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的实施,将各级各类人才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事业中来。
  • 国家全面启动12项重大人才工程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日前印发,这标志着12项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启动实施。   去年出台的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人才未来竞争力,按照要求设计了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这是该规划的重大创新和突出亮点。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12项重大人才工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人才发展的全局,培养国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体系。各工程实施周期为10年,分别由中组部、中宣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国资委、农业部、卫生部等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以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时对重大人才工程的组织实施作出部署,各工程牵头部门会同参与部门与财政部深入沟通协调,精心编制经费预算,细化完善方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积极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启动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各工程实施方案和若干子计划陆续制定印发。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在已经下发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各项工程的任务目标、主要内容、工作分工、进度安排、经费预算和组织领导机制,实施方案可操作、可监测、可评估,同时注意与科技发展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的重大工程和现有人才工程相衔接,形成了协调一致、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指出,下一步要进一步建立密切配合、协调高效的推进落实机制,建立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带动各地各部门实施一大批特色鲜明、影响带动力强的人才工程,形成上下结合、整体推进的人才资源开发格局。   12项重大人才工程一览   1.“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牵头部门:科技部   到2020年,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 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优秀创业人才 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牵头部门:中组部   到2020年,重点培养扶持2000名35周岁以下的青年拔尖人才 每年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选拔培养1200名拔尖大学生 遴选2000名优秀应届高中、大学毕业生到国外一流大学深造和定向培养。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牵头部门:国资委   到2020年,培养500名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 培养10000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4.“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牵头部门:教育部   到2020年,每年重点培养和支持20000名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在中小学(含幼儿园)、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5.“文化名家工程”   牵头部门:中宣部   到2020年,重点资助扶持2000名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名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   6.“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牵头部门:卫生部   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批医学杰出骨干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 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支持培养50000名专科方向的住院医师 通过多种途径培训30万名全科医师。   7.“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   牵头部门:中组部   在中央层面实施“千人计划”,通过创新长期项目、短期项目,人文社科项目,“青年千人计划”项目,“外专千人计划”项目,创业项目等,用5-10年时间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8.“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牵头部门:人社部   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2个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100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建设一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9.“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牵头部门:人社部   到2020年,新培养350万名技师、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 建设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10.“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牵头部门:农业部   到2020年,选拔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 扶持培养1000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11.“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牵头部门:中组部   到2020年,每年引导10万名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 每年重点扶持培养10000名“三区”急需紧缺人才。   12.“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牵头部门:中组部   分为大学生村官工作,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免费医学生培养计划,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内容。(李可、刘洁整理)
  • “万人计划”将耗时十年遴选万名国内高层次人才
    9月19日从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获悉,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介绍,“国家特支计划”是中央着眼于统筹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突出高端引领、全面推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人才工程。2008年以来,为抢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引才机遇,中央先行实施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掀起海外人才回归报国热潮。在部署“千人计划”的同时,中央还提出要深入研究、适时制定实施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今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部署之后,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推出了“国家特支计划”。这项计划与“千人计划”并行实施、协调推进,重点为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特殊支持。   “国家特支计划”按照高端引领、梯次配置的思路,重点支持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第一个层次是“杰出人才”,计划支持100名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科学研究有重大发现、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人才。第二个层次是“领军人才”,计划支持8000名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创新创业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类别。第三个层次是“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支持2000名35周岁以下、具有特别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科研工作有重要创新前景的青年人才。   “国家特支计划”强调重点人才重点支持、特殊人才特殊培养,是一项“含金量”较高的人才支持计划。在有关部门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将对入选计划的重点对象提供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大致相当的“重点支持经费”,并授予“国家特殊支持人才”称号。“重点支持经费”主要用于入选者开展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同时,“国家特支计划”要求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为入选者制定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培养支持力度。   “国家特支计划”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下设专项办负责具体实施。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五部门设立评选平台,分别负责开展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的申报和初选。为确保计划实施效果和公信力,“国家特支计划”借鉴国际国内成功经验,在遴选程序、遴选标准、评价方式以及评审专家的选择等方面,建立科学、严格的制度和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探索建立效用评价、公信调查和管理评估机制,努力把“国家特支计划”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品牌工程。   据介绍,“国家特支计划”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部署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为依托,三个层次、七类人才的评选已陆续启动实施。其中,“青年拔尖人才”首批评选工作已接近尾声,“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评选已开展前期工作,其他各类人才评选工作将于年底前取得实质性成果。
  • 科技部发布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通知
    p   12月25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开展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通知显示,2017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br/ /p p   按照总体要求,推荐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详细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科技部关于开展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科发政〔2017〕408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各有关单位: /p p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做好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通知如下。 /p p   一、总体要求 /p p   1. 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对来自企业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推荐人选适当放宽推荐条件。地方推荐人选中,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推荐人选来自企业的比例不低于1/5。 /p p   2. 坚持以用为本。推荐人选要符合国家和部门及地方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支持方面承诺落实支撑保障条件。扩大选才的覆盖范围,重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市场估值高的“独角兽”公司中推荐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同一法人单位通过一个推荐渠道推荐人选原则上不超过5人。 /p p   3. 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推荐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p p   4. 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严格选才标准,把推荐对象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为民服务等摆在突出位置,将推荐人选的科研诚信、品德、能力、业绩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 /p p   二、目标任务 /p p   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2017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p p   三、条件要求 /p p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p p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p p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p p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p p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p p   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2年以上(2016年3月9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p p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p p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p p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p p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p p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7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p p   3.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 /p p   ——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依法经营,创办时间为2年以上(2016年3月9日前注册),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p p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至少拥有1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创业项目符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p p   ——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 创办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2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p p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申报单位应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申报单位要有好的人才工作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大、政策突破性强,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并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鼓励申报单位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的内设机构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p p   ——申报单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在相关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在培养拔尖和青年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典型经验与做法,形成富有特色、取得初步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p p   ——申报单位为科技园区的,应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突出 建立为创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p p   四、推荐办法 /p p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部分联合会(协会、学会)和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负责推荐。 /p p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和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科技园区)负责推荐。对国家高新区推荐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推荐。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获奖和众创空间等载体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创业人才,由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推荐。 /p p   3.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推荐。 /p p   五、支持措施 /p p   1. 对符合条件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择优推荐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择优推荐纳入“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p p   2. 各推荐单位和依托单位要结合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 /p p   3.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计划与推进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年度报告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和约束退出机制 组织入选对象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研修培训以及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对入选对象的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宣传。 /p p   六、工作要求 /p p   1.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2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除外)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尚在合同期内的人员,不再申报。 /p p   2. 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1个类别项目。 /p p   3. 各推荐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动员,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民主推荐、专家评议、内部公示等程序,征求有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等部门意见后,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确保人选质量。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地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或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沟通,广泛挖掘优秀人选,切实做好组织推荐工作。 /p p   4. 各推荐单位在人选推荐中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准事先内定人选,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替人说情、打招呼、搞拉票等 要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和人选如实填写推荐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对材料真实性要严格把关 对于违反组织原则和工作纪律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p p   七、申报流程 /p p   1.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具体申报流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网址: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 /p p   2. 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请按照各自的权限在申报系统中逐一确认后,由推荐单位提交至科技部。 /p p   3. 请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对纸质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1份),由推荐单位以公文形式报送科技部(主要对推荐程序、专家名单、公示情况等进行说明)。纸质申报材料于2018年3月9日前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p p   八、联系方式 /p p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010-58881781 /p p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010-68598040、010-68598053 /p p   010-68598036、010-68598258 /p p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8659000 /p p   电子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p p   材料报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邮编:100045)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科 技 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12月22日 /p p br/ /p
  • 中组部启动“青年千人计划”
    中组部启动“青年千人计划”   给予一百万到三百万的科研补助经费,一次核定,按进度拨款   据中组部相关文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工作(简称“青年千人计划”)近期启动,“青年千人计划”项目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将引进人才作为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等学术带头人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成员进行申报。   文件指出,“青年千人计划”申请人须具备如下五个条件:1、属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周岁 2、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 3、申报时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 4、引进后全职回国工作,青年千人计划”和创新人才短期项目申报人须2011年1月1日之后回国或来华工作 5、为所从事科研领域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为该领域学术或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   除以上提到的引进对象外,“青年千人计划”还破格引进在读期间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博士应届毕业生,或其他有突出成绩的人才。   中央财政将对引进的青年人才给予一次性每人50万元的补助,此外,还将根据“青年千人计划”评审标准给予引进人才100万-300万元的科研补助经费,科研经费一次核定,按进度拨款。   附:青年千人计划申报材料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