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七大新兴产业

仪器信息网七大新兴产业专题为您整合七大新兴产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七大新兴产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七大新兴产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七大新兴产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七大新兴产业话题讨论。

七大新兴产业相关的资讯

  • 从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之一:让新能源汽车跑得更快更远
    不久前,国务院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将被重点培育并加快推进。这些新兴产业与化工密切相关,未来有望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化工科技如何推进新兴产业崛起?新兴产业又将给化工行业带来哪些机会?本版从今天起组织系列报道“从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   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必带动电池技术和轻量化技术升华。助力新能源汽车业打造一颗强劲的“心脏”,让它的动力更强劲更持久,是相关化工企业的机遇,更是责任。   锂离子电池   关键材料力争国产   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被一致看好,其关键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它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核心技术。据测算,一台纯电动汽车需要40~50千克的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约为单个手机电池耗用量的1万倍。新能源汽车对锂电池材料需求量很大,但我国多数无法自产。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核心,约占电池成本的40%。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四种——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以及三元材料,其中第一种在我国占主流。不过,从单电池电压来看,磷酸铁锂比钴酸锂等材料低很多,导致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偏低,电池系统体积很大,大规模运用还需作更多技术论证。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锰酸锂还是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在循环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充放电性能等方面还存在缺陷。   隔膜是锂电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全球近95%的隔膜由日本旭化成、东燃化学及美国Celgard三家公司生产。我国隔膜研究起步较晚,生产企业屈指可数,其中仅有星源科技、金辉高科、新乡格瑞恩、桂林新时代等几家技术相对成熟。目前国产隔膜在低、中端市场已经大部分替代了进口产品,并有少量产品进入高端市场,但适用于车用动力电池的三层结构隔膜和陶瓷/塑料复合膜尚不能生产,全部依赖进口。   我国有十多家锂离子电解液生产企业,但绝大多数从事溶剂提纯和电解液配制,电解质盐、添加剂等关键材料大部分依靠进口,制约了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目前,固体和凝胶电解质开始被用作一个特殊的组件,同时发挥电解液和电池隔膜的作用,成为企业的关注热点。   燃料电池   打破质子交换膜瓶颈   燃料电池是目前很多专家认准的方向,不少国际巨头也在该领域发力。由于启动快速、负载响应快,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成为了燃料电池技术的代表,其核心就是那一张膜。   性能优异的原材料产业化是燃料电池产业化的关键。质子交换膜生产技术一直为美国和日本所垄断,国内企业多采用美国杜邦公司产品。科研人员希望研究出增强、自增湿、在中温120℃左右工作的复合质子交换膜。   今年以来喜讯频传,山东东岳集团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膜实现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垄断,同时其年产500吨的燃料电池磺酸树脂离子膜生产装置建成投产 武汉理工大学承担的质子交换膜研究开发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采用独特制备工艺与树脂末端修饰技术,使复合膜气体渗透性大大降低,质子传导率和耐久性明显提高。   此外,碳载铂催化剂的产业化问题也急需解决。该催化剂在电极中分为加快阳极燃料氢氧化和加快阴极氧化剂氧气还原两类催化剂。国内许多单位都在研发碳载铂及非铂催化剂,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进展,但离国外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材料创新   轻量化要求高于传统汽车   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的动力系统与传统汽车的区别很大,需要额外增加200千克的重量。由于电池技术等未能同步发展,行驶里程短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减轻重量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动力不足的缺陷,因此新能源汽车提出了比传统汽车更高的轻量化要求。   轻量化需求拓展了高性能材料发展空间。在设计中大量采用塑料,不仅可以满足轻量化要求,还有利于降低成本,而塑料逐渐成为汽车轻量化的首选材料。譬如,保险杠等外装件以塑代钢 仪表板、座椅、头枕等对安全、环保、舒适性能的要求较高,内饰件采用可吸收冲击能量和振动能量的弹性体和发泡塑料来制造,可减轻碰撞时对人体的伤害 燃油箱、发动机和底盘上的零件等功能结构件则多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甚至特种工程塑料(如聚碳酸酯耐力板)。   目前,汽车塑料件的发展重点已经向开发结构件、外装件用的增强复合材料和高性能树脂材料转移。电池组的框架和结构部件、电池隔膜等对材料也提出了创新性的要求。一些公司已经拿出了高性能聚酰胺等候选方案:通过材料革新提升荷电线和连接器负荷,达到功能集成化,以降低下一代逆变器的自重和成本
  • 2011年7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大盘点
    2010年10月18日,中国政府网刊登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此决定标志着七大新兴战略产业框架成定局。   从2008年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到未来重点发展七大新兴产业,中国生产方式换代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对产业重点进行调整,主要基于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新产业定义看,每个产业都包含若干子行业,其中新能源产业包括核电、风力、太阳能、洁净煤、生物质能等9个子行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三网融合、物联网/传感网、下一代通讯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云计算等8个子行业 节能环保产业包括建筑节能、排放处理、环保、智能电网等6个子行业 新材料产业包括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纳米材料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氢能源动力车、充电设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配件等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涉及智能装备、高端电力设备、航天航空、海洋工程、先进运输设备5个子行业 生物产业涉及创新药物、生物医药、先进医疗设备、生物育种、干细胞、转基因6个子行业。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将在未来几年逐渐形成和完善,对我国经济和新产业周期的形成产生积极效应。”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说,按照近几年我国GDP发展速度及规模测算,预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4.3万亿元,2020年将达到11.4万亿元。为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上述发展目标,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1年至2015年间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速,2016至2020年要实现21.3%的年均增速。   节能环保   2011年12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规划》显示,“十二五”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并且在未来节能减排的力度还将扩大,国务院委托环境保护部与八大央企签的了节能减排责任书。   中央政府网公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表示,“十二五”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其中,优先实施8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开展一批环境基础调查与试点示范,投资需求约1.5万亿元。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即2015 年比2010 年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8%,氨氮排放总量下降1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8%,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0%,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增加8%等。   规划提出,在固废处理方面,到2015 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所有县具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到2015年,重点行业二噁英排放强度降低10%。   在污水处理方面,到2015年,全国新增城镇污水管网约16万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200万吨,基本实现所有县和重点建制镇具备污水处理能力,污水处理设施负荷率提高到8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的比例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医疗废物得到无害化处置。   《规划》指出,要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煤炭、造纸、印染、制革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着力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 加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力度,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加快其他行业脱硫脱硝步伐。   《规划》明确了投资需求约3.4 万亿元,较之前市场预期的3 万亿提高了13%,主要污染物减排等工程将受益较大。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加强节能环保倒逼产业转型提速的目标已经明确,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投入,相关行业将迎来进入发展阶段。   新一代信息技术   2011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已完稿,准备上交国务院。   据工信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   “在目前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我国三网融合将得以实现。”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自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工作以来,工信部、广电总局以及其他相关部分部门都在积极努力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并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   他表示,目前各方相关企业加强协作配合,大力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推动了IT P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发展。同时还加强了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和制造,研究提出了三网融合标准体系建议。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电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单个市场。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制定和推广应用中国自主编码体系,突破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初步形成从感测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   同时,重点推动以物联网为特征的智能物流产业的发展,2013至2015年逐步形成物流信息化的体系,2015年初步建立起与国家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的协调发展的物流信息化体系。   在云计算方面,工信部有关人士表示,在《规划》出台后,国内云计算标准化预计年底将出台政策,6月份首先会出台云计算标准化初稿。   他进一步说,国内云计算标准化主要涉及到标准主体、切入点、运营、建设等方面。其中重点是互联网数据中心(简称IDC)的管理,将从IDC的能量、安全、用户体验等衡量,划分四等级。由各大运营商和设备商等考取认证证书,证书等级决定IDC建设等级。这将使IDC建设更加正规化。   据权威机构预计,从2009年底到2013年底,云计算将为全球带来8000亿美元的新业务收入,其中为中国带来超过11050亿元(约合1590亿美元)的新净业务收入。   《规划》指出,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即将来临。计算体系结构面临深刻变革 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以及超高速系统、超大容量方向发展 软件技术加快向网络化、体系化、服务化、高可信方向发展 感知技术向智能化突破,产业价值链得到整合和延伸。   生物   2011年11月29日,据科技部网站消息,科技部于近日发布了《“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十二五”期间,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规划》指出,生物技术是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当今世界高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将成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粮食、能源、环境、生物安全等重大问题的突破点。   《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十二五”期间,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快速崛起,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   《规划》指出,紧跟国际生物技术发展前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国家各大科技计划的侧重点,兼顾现实和中长期发展,整合覆盖医药、农业、制造、能源、环保等各领域的资源,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相结合,加强协同创新,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培育原始创新成果,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集成各部门和地方的力量,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体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衔接。   东方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李淑花认为,研发是重中之重。从中长期来看,《“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鼓励自主创新,对我国目前仍处于低水平仿制阶段的生物制药产业有明显推动作用,子行业龙头公司有望受益明显。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0011年11月16日,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在召开的机械工业经济形势报告会上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即将下发,重点方向包括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卫星制造装备及应用、智能制造装备等5个领域。其中,智能装备发展专项、卫星及应用发展专项的国家补贴资金已经落实。智能装备首台套补贴占到产品销售价格的25-50%。   张相木表示,在智能制造装备、卫星制造装备及应用方面的专项资金已得到落实。智能制造装备方向第一批19个项目,国家补贴资金9.5亿元已下达,比较重视的是带有首台首套性质的产品,国家补贴占产品销售价格的25%-30%,最高的达50%。支持的对象既有项目开发单位,更有首台(套)产品使用部门。对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的财政支持正在落实中。航空发动机也将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相关重大专项规划中。   在金融支持方面,工信部将组织地方企业申请创新产品,贷款可获得优惠。目前,工商银行(601398)、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都在积极配合。   目前,我国智能装备的产业规模约为3000亿元,国内市场多被国外厂商所占据。国内厂商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占有率为10%,工业机器人(300024)与专用装备为20%,中档数控机床为20%,高档数控机床为1%。   中金研究报告认为,预计到2015年,我国智能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万亿元,国民经济重点产业所需高端智能装备及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2020年智能装备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万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   卫星及应用产业中重点扶持的子行业包括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卫星运营、卫星地面设备制造。   据了解,目前卫星制造和发射产业规模为70亿元,卫星应用产业规模为600亿元。制造和发射产业分别被航天五院和航天一院所垄断,卫星应用产业中GPS导航系统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北斗导航系统仅占1%。   中金研究报告中提到,目前我国已发射8颗北斗导航卫星,计划到2012年,我国将发射10多颗卫星,建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预计到2020年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网而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5年将形成价值1500亿元到2000亿元产业,2020年有望达到4000亿元。   新能源   2011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风电将达1亿千瓦,年发电量1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 太阳能发电将达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 加上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以及核电等,2015年非化石能源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   这是在当日举行的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成果总结会上发布的上述规划数据。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讲话中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加强风电行业管理,狠抓风电并网和消纳工作,提高风电技术和质量要求,对风电实行年度开发计划管理,保证风电开发有序进行 完善光伏发电补贴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 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到2015年,在全国建设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   会议信息显示,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大国。到2010年底,中国水电(601669)装机2.1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 风电装机快速增长,并网运行容量超过3100万千瓦 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为8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40%以上 累计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68亿平方米,占全球太阳能热水器总使用量的60%以上 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新材料   2011年11月19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安排,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自2010年着手编制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前已形成文本。按照《规划》,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将达2万亿元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5%。   《规划》提出,重点支持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共六大领域。   该负责人介绍,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率接近20%。《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 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材料对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规划》要求重点新材料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到2015年,将形成10个产值超过150亿元的综合性龙头企业、20个产值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并形成若干年产值超300亿元的基地和集群 新材料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50% 推广30个重点新材料品牌,实施若干示范推广应用工程。   新能源汽车   2011年6月22日,据工信部网站公布的文件显示,由工信部牵头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目前已基本完成。工信部将对国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进行调研,以进一步确定《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支持方向。分析人士表示,《规划》一旦出台,必将再掀一波新能源汽车投资热潮。   工信部此次调研可谓“深耕细作”,工信部表示将包括对国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进行调研,深入了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产品技术水平、产业化状况、企业研发和产业化发展规划等。   据有媒体提前曝光的《规划》内容,未来发展目标包括两大块,一是2015年前,将大力扶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的发展。在电机、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力争形成3至5家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骨干企业,产业集中度超过60%。二是实现普通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力争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以上。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规划》建议政府财政投入1000亿元人民币,用于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议其中500亿元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300亿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 200亿元用于推广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 另外,100亿元用于扶持核心汽车零部件业发展,50亿元用于试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将中国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代替的举措还清晰地表明,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汽车产业的结构性转型,发展重点不再是单纯的产销量,尤其是传统燃油汽车的产销量。
  • 战略新兴产业七大方向包括生物领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表示,现阶段我国应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这是发改委首次对外透露战略新兴产业的七大方向。   张晓强表示,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抓紧提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重大任务、政策措施和相关规划,及时报国务院审批。通过这一阶段的调查研究,各方人士普遍认为,一定要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现阶段应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为重点,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积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开拓和培育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应用示范,充分发挥市场的拉动作用,同时要加大投融资和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从而努力促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张晓强说,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以及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任务,2009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水泥总产量的50%,能源总产量的18%,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之首,但中国GDP总量约4.7万亿美元,仅占世界总量的8%左右,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十分突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密集度高,资源耗费少,环境友好,效益明显,并且具有很强成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 从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之二:信息产业携功能材料互动发展
    信息功能材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先导。以新型平板显示、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与相关材料产业进入互为促进的快速发展期。   新型平板显示   发光材料托起“明日之星”   从液晶到等离子显示、再到科研界最热门的有机电激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平板显示技术正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作为平板显示器件,OLED因面板薄、响应快,尤其是可弯曲、折叠,甚至可以像一张纸一样挂在墙上、放在口袋里,而被誉为平板显示的“明日之星”。   发光材料是OLED显示器件的核心部分,直接决定着器件性能及用途,遗憾的是最尖端技术始终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   近期国外发光材料发展最新动向值得业内关注。譬如,将OLED设备约30%的光提取效率提升是业内公认的难题,而日本科学家已将光提取效率提升至56.9%。该设备发光层材料是一种被称为“CBP”的主体材料,并附加了铱化合物。杜邦公司的第三代OLED有机发光材料突出了长寿命的特点,一款绿色发光材料寿命超过100万小时,相当于持续发光100年 另外一款蓝色发光材料寿命为38000小时,是目前寿命最长的蓝色OLED材料。   目前,OLED技术已由早期的研发阶段过渡到产业化初期阶段,今后发展趋势是中大尺寸产业化。这要求对金属诱导结晶化技术、高性能的底部发光技术、高效真空蒸镀和印刷成膜技术以及薄膜封装技术的开发给予高度关注。   高性能集成电路   SOI材料有望驾驭主流   我国将于2020~2025年迈入集成电路产业强国。这对发展相对滞后的我国硅及其微电子配套材料行业是一个挑战。   出于对更快信息处理能力、更大容量信息存储的需要,集成电路发展迅速。集成电路主要以硅集成电路为主,随着硅集成电路向大尺寸、窄线宽方向发展,在集成电路尺寸进入100nm以下之后,体硅材料和工艺正接近它们的物理极限。SOI(绝缘体上硅)材料具有电路速度高、高密度、抗辐射、低功耗、耐高温等特点,同时具有简化工艺流程、提高集成密度、减小软误差等优势,将成为解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功耗问题的关键技术,有望在45nm以下技术中取代体硅技术而成为集成电路的主流技术。   发展前途被看好的SOI材料主要有注氧隔离的SIMOX材料、硅片键合和反面腐蚀的BESOI材料以及将键合与注入相结合的Smart Cut SOI材料。其中,SIMOX适合制作薄膜全耗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BESOI材料适合制作部分耗尽集成电路,而Smart Cut材料最具发展前景,有望成为今后SOI材料的主流。   集成电路线宽的降低,对硅材料杂质含量,封装技术以及电路制造中所需光刻胶、超净高纯试剂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信及物联网   需信息材料全面跟进   物联网、三网融合等代表性技术的发展,势必会对信息的存储、传输等提出新要求。当前,光电信息网络和信息处理的瓶颈是光电信号间转换能力滞后和电子线路速度受限制,急需微电子光电子材料、光通信材料、信息存储材料以及显示材料等多种信息材料的支撑。   为顺应信息技术存储更多、速度更快、关联范围更广的发展趋势,半导体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发展方向是由体材料发展到薄层、超薄层微结构材料,并正向集材料、器件、电路为一体的功能系统集成芯片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有机/无机与生命体复合和纳米结构材料方向发展 材料系统还会由均匀到非均匀、由线性到非线性和由平衡态到非平衡态发展 材料生长制备的控制精度也将向单原子、单分子尺度发展。   从材料体系上看,除硅和硅基材料作为当代微电子技术的基础在21世纪中叶不会改变之外,化合物半导体微结构材料以其优异的光电性质在高速、低功耗、低噪音器件和电路,特别是光电子器件、光电集成和光子集成等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从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之四:“ 三箭齐发 ” 壮势节能环保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转型和国际产业分工的重新调整,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在国家确定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被提到了首位。节能环保产业涵盖节能、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三大领域,只有“三箭齐发”才能事半功倍。   高效节能化工科技当先   麦肯锡咨询公司在调研100多种化工产品的应用之后,发现与化学工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每1个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可通过化工产品和技术帮助其他行业或消费者实现2~3个单位的减排量,即石化行业除了自身做到节能环保外,还可以帮助交通、建筑等领域节能。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为发达国家的2~3倍,建筑能耗占到全社会能耗的27%,其中墙体材料和门窗是影响建筑节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聚氨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连续挤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木塑等材料,不仅能大量代钢、代木,而且还具有节能节材、保护生态、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建筑功能与质量、降低建筑自重、施工便捷等优越性。节能涂料能够将太阳光中95%的热能反射出去。将它涂刷在建筑外墙上,外界面能够有效阻止屋内温度在光照影响下上升,从而降低空调能耗达到节能。   在汽车领域,轮胎滚动阻力减少20%,可实现节油2%~4%,轮胎行驶里程提高35%,每千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克,每辆汽车每年可节省燃油23升。此外,使用塑料减排的二氧化碳是生产塑料制品过程中排放量的两倍。在风力发电机叶片上使用玻璃纤维和碳纤维所实现的二氧化碳减排,是这些材料制造过程中排放量的120倍。   自身减排降耗潜力巨大   关于化工行业自身节能,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70%要通过结构调整,30%需通过技术进步。据了解,通过生产运行过程的精细化操作、能量系统优化、梯级利用和余热综合利用,石化行业多数重点耗能产品的能源单耗正连续下降。氧阴极离子膜制烧碱成套技术、轮胎胶料连续混炼节能新工艺、合成氨新型节能变换新工艺等,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为烧碱、橡胶加工、氮肥等行业实现节能减排提供重要保障。   单纯进行末端治理并不是控制行业污染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从污染源头着手,并辅以末端治理,即生产全过程都要对污染物进行治理,才是治本之道。纯碱、氮肥、聚氯乙烯、磷肥、硫酸、农药、染料、烧碱、酒精行业已经制订了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将重点推广氨碱厂白泥用于锅炉烟气脱硫技术、连续加压煤气化技术、低汞触媒生产技术配套控氧干馏法回收废触媒中的氯化汞及活性炭的新工艺一体化技术等先进技术。推广技术包括活性焦法烟气脱硫、二苯醚类除草剂原药生产“三废”中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回收利用技术、染颜料中间体加氢还原等清洁生产制备技术、三相流烧碱蒸发技术等。   此外,磷石膏等排放量大、堆存量大、污染严重的固体废弃物大宗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废旧轮胎(橡胶)、废塑料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用于水泥工业、纯碱工业、电厂的烟气脱硫等技术,以及推广秸秆肥料、工业原料、燃料等资源综合利用,也为从根本上缓解资源和环境约束提供了有效支撑。   加紧开发自主环保技术   目前我国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关键设备能力,具备了自行设计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的能力,一般工业废水治理和工业消烟除尘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工业废渣特别是粉煤灰、煤矸石和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秸秆、木塑、利废节能建材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在奥运会、世博会上得到应用。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硫黄制酸低温位热能回收技术等节能技术得到普及推广。   但总体来看,中国环保产业某些领域还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发达国家正采取多种措施鼓励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出口,争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在水处理等与节能环保相关的展览和推广活动中,国外企业唱主角的场面也屡见不鲜。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解决当前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完成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必须加快自主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   少数几家已投身甲醇燃料生产领域的企业认为,目前要想加快甲醇燃料产业化步伐,应该成立甲醇燃料产业化示范推广机构,在局部范围内封闭推广甲醇汽油,为以后大范围推广积累经验。据了解,兖矿国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今年初开始在公司内部200多辆私家车进行M15和M85甲醇汽油示范试验,下一步将在山东济宁等城市推广,今后的目标是50万吨/年甲醇产能全部生产车用燃料甲醇,依托地方油品销售终端使甲醇燃料走向市场。平煤蓝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被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指定为甲醇燃料推广首批试点企业,规划3年内建成100万吨/年甲醇燃料生产装置。
  • 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之五:生物产业与化工科技相互借力升级
    目前全球所有的顶级化工www.ccin.com.cn企业都在投资生物技术研究,生物产业将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在中国,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在医疗、农业、能源、环保、食品、材料、纺织、建筑等领域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发展生物产业既依赖化工科技的突破,同时也将推进传统化工产业升级。   工业生物技术:   掀起绿色制造革命   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等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将是生物产业中的快速发展领域,也是我国应加强技术开发力度、及时跟进的新兴行业。提升现代发酵、生物催化等技术,打造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对于促进传统化工产业的升级改造、推进绿色制造业发展意义重大,是缓解化石能源紧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循环经济的迫切要求。到2020年,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精细化学品的生物法制造将替代化学法的30%~60%。   发展生物产业,需要加强重大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加快传统化学制造业的改造。重点包括开发生物燃料、溶剂、氨基酸与有机酸、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生物材料、生化产品等,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原料生产乙醇、乳酸、1,3-丙二醇、1,4-丁二醇、琥珀酸等平台化合物,扩大乙烯、聚乳酸、纤维素等大宗原料化工品和生物材料生产规模,支持生物可降解溶剂、润滑剂、绿色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固化剂、聚酯(醚)多元醇等绿色精细化学品的产业化技术开发,注重赖氨酸、谷氨酸、苹果酸、木糖醇、柠檬酸等功能性食品与保健品生物合成开发规模。在生物环保领域,应加快推广应用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绿色生产工艺新工艺、新设备,重点发展高性能的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等生物技术产品,鼓励废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和产业化。   农用生物制品:   变革传统农化产业   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础,也是生物技术大展身手的舞台,特别是农药和化肥领域,发展以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等农用生物制品,对于农业发展关系重大。   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生物农药,具有资源来源广、低污染、低残留等优点。推广生物农药是实现现代农林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生物农药在诊断、制剂工艺、环境监测等环节上还缺乏配套技术,产业体系不健全,应重点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病理、药理、代谢研发,制订生物农药标准规程等,加强生物农药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转基因生物农药和天敌生物农药开发技术,开展病毒制剂、真菌制剂、蛋白制剂、壳寡糖制剂等新型生物农药的产业化。   在化肥领域,针对传统化肥肥效快、利用率低的现状,利用生物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化肥产品的使用效果,推进节能减排,实现产业更新升级。采用生物酶活化剂加入磷肥生成生物酶活化磷肥,可以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和氮的损失,提高磷的利用率和延长肥效,而将金属蛋白酶加入尿素中开发的多肽尿素,也可以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   生物原药:   扩大规模问鼎高端   作为生物产业的重点和高端领域的生物原料药产业,我国暴露出产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目前生化类原料药主要产品为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有机酸类等,很多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高。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原料药等高端领域,由于产业研发投入高、成果转化难度大,国内产品还主要以仿制为主。我国生物医药的技术专利明显偏少,上市的专利产品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欧、日分别占59%、19%和17%,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   我国生物原药行业必须着力发展以现代前沿科技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品,转变现有生物原药企业产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尽快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大批成长性良好的中小企业 形成一批有自主技术的大型生物企业,重点突破以促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胰岛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为主要产品的重组白蛋白,以及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等生物技术原料药产业。
  • 从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之三:新能源推广需化工科技辅佐
    继蒸汽机、电力和计算机之后,新能源产业将引领新一代产业革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途径降低成本,开发与新能源产业相配套的新型化工材料,提高生物燃料转化技术水平,促成规模化发展。   风能 : 把叶片 “ 做强做大 ”   风力发电成本已经与火力发电接近,是最有希望摆脱政府补贴依赖、与传统能源竞争的新能源之一。   在风电设备中,叶片是实现风力发电机组有效捕获风能的关键部件,叶片越大捕风能力也就越强。目前发电装备大型化已成为风力发电的必然趋势,这对叶片材料在成本和性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叶片材料的开发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目前能够规模生产3MW风机组及与之配套的叶片,5兆瓦海上风电叶片计划在今年下线,而国外已经开始了10兆瓦风电叶片的研发工作,且我国兆瓦级叶片所用的树脂和PVC等关键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随着风力发电对叶片的长度、寿命、性能、重量和环境适应性要求日益提高,开发轻质高强、耐久性好的复合材料已刻不容缓。   在新型复合材料开发方面,采用高性能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替代聚酯树脂作为树脂基体,采用碳纤维替代玻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提高叶片的承载能力,已经成为叶片材料的发展趋势。当务之急是突破新型复合材料的生产成本,从原材料、工艺技术、质量控制等各方面深入研究,开展高性能真空灌注环氧树脂体系、环氧结构胶黏剂、高性能叶片保护涂料的研发及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耐候性、抗老化性好的环氧树脂,开发可回收利用的热塑性复合材料。   生物燃料:降本降耗看酶催化   在生物燃料开发方面,以木薯、秸秆、农林废弃物、微藻为原料的新一代非粮生物燃料,不仅原料来源广泛,而且极具碳减排潜力。   纤维素乙醇是业界公认的绿色燃料生产技术,但由于提高酶催化效率等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导致生产过程的高能耗问题凸显,生产成本较高。现有的纤维素酶比活力较低,因此生产效率低、单位原料用酶量很大,导致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生产成本过高。此外,高效发酵菌株的缺乏也是制约生物质转化燃料产业化的瓶颈,应重点利用基因工程构建能同时高效利用己糖和戊糖的菌种,实现乙醇的高效率转化。纤维素乙醇还存在着预处理工艺复杂、现有原料难以收集和运输等问题。我国应加快以农作物秸秆和木质素为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同时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降低水耗、能耗和污染,降低生产成本,逐步扩大燃料乙醇生产规模和乙醇汽油推广范围。   生物柴油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和可再生性,且运输、存储和使用更加安全,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我国可以重点利用蓖麻油、桐子油等非食用油,开发餐饮业油脂等废油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脂肪酶转化效率,加快制订生物柴油技术标准,降低微藻制油生产成本,建立示范企业,提高产业化规模,加速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进程。   光伏发电:新材料破局高电价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但是由于半导体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较低,导致生产成本高企,发电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短期内与传统能源相比缺乏竞争力。要规模推广光伏发电产业,相关材料生产水平亟待提高。   我国虽然光伏电池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材料研发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传统晶硅电池领域缺乏多晶硅高效低成本清洁生产技术,在砷化镓、碲化镉、硫化镉、铜铟镓硒、纳米晶二氧化钛等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缺乏深入研究。   太阳能光伏发电最终的竞争力将取决于生产成本和光电转换效率的高低。在现有材料的开发工艺上,应该重点发展高纯多晶硅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发展大面积超薄硅片和浆料回收利用技术,加强对熔铸、剖锭及切割等关键技术创新,完善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支持组件封装工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在新材料的研发上,应积极开发低成本、轻量、柔软性良好的发电层材料,开发高耐久性、高效率、低成本的周边材料,开发单位面积大、吸光性好、电荷传输好的纳米线电池、多层电池、聚光电池等。
  •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启动21项重大工程
    p   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记者就《规划》有关情况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 /p p    strong 问: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如何?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体发展总体呈现出“快、活、高、优”的特点。 /p p    strong “快”是指产业规模增长快。 /strong 截至2015年末,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比重约8%,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这一比重在2010年仅为4%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监测的27个行业营收增速5年年均超过15%,其中的工业行业2015年增速比工业总体增速高8.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行业5年年均增速超过20%,也好于服务业整体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有力填补了传统制造业的下滑空缺。 /p p    strong “活”是指创新活跃。 /strong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与各行各业广泛融合,加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服务领域,个性化、多样化和专业化新模式不断涌现,以网络租约车、基因诊断等为代表的新模式向生活服务全面渗透,研发外包和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规模迅速增长。在制造领域,定制化、智能化生产模式方兴未艾,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产品快速上市。IT、生物和新能源等技术加速相互渗透,涌现出可穿戴电子医疗设备、生物芯片、能源互联网等融合型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业投资已占到我国创业投资的80%。 /p p    strong “高”是指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 /strong 若干关键领域实现了群体性突破,部分重点产业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如华为公司已成为全球收入第一的通信设备企业,阿里巴巴公司云计算能力居全球前列,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基因测序平台测序能力进入世界前列,高速铁路和特高压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一些关键领域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如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治疗晚期胃癌的靶向药物阿帕替尼、自主设计的大飞机C919和支线飞机ARJ21飞机等产品相继问世,国产钻井平台首次实现深海海上气田成功开发,一大批航空航天、核电高端装备均取得突破。 /p p    strong “优”是指整体效益优。 /strong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创造的经济价值大、产品附加值高。2016年10月,2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利润达10499.7亿,同比增长15.3%,其中工业部分26个行业同比增长达13.3%,比同期工业整体增速高出4.7个百分点。从上市公司数据看,过去五年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始终高于传统产业,如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润率达10.5%,比上市公司总体(扣除金融业)高出3.4个百分点。 /p p   目前,部分地方和区域已成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杆”。东部地区,深圳市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引擎”。同期,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接近30%,浙江、山东等多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一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结合当地特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湖北的集成电路、安徽的新型显示、湖南的轨道交通装备、江西的航空装备、吉林的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p p    strong 问: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培育时期,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不够高,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 二是一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兴产业监管方式创新和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还不能适应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p p    strong 问:当前阶段制定出台《“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何作用?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当前阶段出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p p    strong 一是有利于加快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strong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做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的同时要补短板,做减法的同时要做加法,做减法也是为了做加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与“十二五”相比,《规划》适应文化、信息等新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的趋势,重点产业领域增加了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为进一步提高供给质量,以设计创新引领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有效供给,重点产业领域增加了设计服务产业,包括工业设计、人居环境设计等行业。同时,《规划》将深化改革贯穿于各个重点产业领域工作部署,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等6方面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可以说,出台《规划》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规划》编制也贯彻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p p    strong 二是有利于培育壮大新动能。 /strong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稳增长需要新动力,调结构需要新抓手,惠民生需要新途径,亟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新动能既体现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也体现于新的动力和能力储蓄积累的过程。为此,《规划》一方面立足当前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大领域。面向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和核技术等四个战略性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新动能必然源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规划》体现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管理创新强化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全面支撑,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更广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持续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量。 /p p    strong 三是有利于引导全社会资源支持发展新兴产业。 /strong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 strong 统筹提出了投资规模巨大、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资源组织实施的21项重大工程(包括集成电路发展工程、人工智能创新工程、生物技术惠民工程、新能源高比例发展工程、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创新提升工程等)。 /strong 一方面,让全社会了解掌握了未来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国家重点考虑的投资方向,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源更多投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资源,创新扶持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工作合力。 strong 配合《规划》实施,我们即将发布新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重点支持的产品和服务,以引导全社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strong /p p    strong 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十二五”规划布局相比,主要的变化有哪些?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与“十二五”相比,《规划》布局上的新变化主要有五点: /p p   一是软硬结合的布局,在重点产业领域中新增加数字创意产业,包括数字文化创意装备、数字文化内容、设计服务等方向。相对于工业和硬实力,这是着眼于增加软实力的布局,是既满足物质需求又满足精神需求的举措,是通过抓源头设计来增加有效供给的举措。同时,数字创意产业具有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也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 /p p   二是前瞻性的布局,增加了战略性产业的内容。这也是依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做出的调整。主要考虑是,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和核技术等领域是关系人类未来发展、拓展发展空间的核心领域,促进这些领域形成新产业是培育新动能和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p p   三是融合性的布局,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产业进一步归并为五大产业领域,这是体现新兴产业融合创新的发展特征。例如,“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新型材料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器件和整机装备的创新,而装备的创新不断对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两者融合共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也有交叉,太阳能汽车目前也在推出新产品,相关产业领域整合有利于融合创新,培育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 /p p   四是全区域的布局,《规划》对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和国际化拓展进行了全面布局。《规划》根据国内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的不同,分三个层次进行分类指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已进一步凸显,越来越需要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越来越需要国际合作新平台,越来越需要融入全球产业链。为此《规划》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进行了引导。 /p p   五是市场化的布局,《规划》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要求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放开基础电信领域竞争性业务,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推进国有电信企业混合所有制试点工作。在高端制造领域,部署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遥感卫星发展。在生物领域,要求加快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全面推动医药价格和行业监管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在绿色低碳领域,要求完善电动汽车生产准入政策,研究实施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在集聚区发展方面,《规划》要求避免对市场行为的过度干预,防止园区重复建设。在政策保障部分,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军民融合等6方面措施,以及推动减少事前准入限制、进行审慎监管,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p p   strong  问:对贯彻落实《规划》有什么部署?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规划》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发挥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的牵头作用,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推动。近期,我们将召开第五次部际联席会议,围绕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机制,对《规划》落实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 /p p    strong 一是推动落实重大改革。 /strong 推动各级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实施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等重点改革任务。 /p p    strong 二是制定出台重大政策。 /strong 推动各领域编制和落实好重点专项规划。完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对新兴产业发展影响较大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财税金融保障,持续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推进相关应用示范,完善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补贴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和国际化投资基金,发展为新兴产业服务的融资租赁公司,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领军人才行动等举措。 /p p    strong 三是建立完善重大机制。 /strong 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部门统筹协调,落实《规划》重点工作分工。建立健全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工作机制,打破可再生能源发电、医疗器械、药品招标等领域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高层次政企对话咨询机制,我们已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下新增一批顾问,积极听取企业家意见。建立教育内容调整机制,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合理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招生比例等。探索建立投融资信息对接机制,促进银企对接等。 /p p    strong 四是加快实施重大工程。 /strong 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加快形成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启动实施《规划》提出的21项重大工程。 /p p   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各部门形成合力,我们有信心如期完成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 /p p br/ /p
  • 科技部、教育部和江苏省合作培育三大新兴产业
    科技部、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1月10日签署合作协议,将探索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模式,共同培育和促进江苏的纳米技术、生物医药、下一代移动通信与未来网络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方签订的《关于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撑江苏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合作协议书》明确,两部一省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促进江苏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化能力引领、支撑江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江苏省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三方议定,由两部一省授牌,先期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体,建设科教结合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以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建设科教结合泰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 以南京中国无线谷为主体,建设科教结合南京通信与网络产业创新基地,积极实现“实验室与基地、学科与产业、人才与公司”的无缝对接。   根据协议,两部一省将围绕江苏省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探索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具体建立规划、信息、研发、载体、人才、平台、资金、技术标准、利益等九方面的协同机制。同时,江苏还将建立由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投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新兴产业创新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要素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支柱产业——中国环保产业能否实现华丽转身?
    2015年4月15日,《人民日报》以“9 张图告诉你中国经济到底还行不行”为题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其一是互联网产业,其二便是节能环保产业。金融危机之后,国家提出了战略新兴产业的概念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列在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 2013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到 2015 年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那么,环保产业作为国家所倚重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能否实现从战略新兴产业到支柱产业的华丽转身?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支柱产业,环保产业形态已初现端倪什么是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什么是支柱产业?一个产业在一个国家产生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5% 以上,才被称为支柱产业。并且支柱产业往往有以下几点特征:规模、产业关联度高 产业集中以及在市场占有、出口、就业、技术成熟、需求、效益、增长性等方面也有鲜明的特征。在过去10年里,环保产业无论从产值、从业人数、企业数等方面都呈现出了非常快速的增长,尤其是产值更是以数量级速度增长。但是从长远来看,环境友好产业将会成为新的着力点,是环保产业的外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环保产业的综合性特征,GDP不是绝对的指标。从体量上:环保产业有望达到支柱产业标准从优先发展产业的地位到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再到提出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伴随环保产业的发展,对环保产业的定义范畴也在不断扩大。从最早在1990年对环保产业的定义: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等活动的总称,到 2004 年第一次环保产业普查时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环境需求……并且扩大到了包括涉及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友好的技术与产品、节能技术、生态设计及与环境相关的服务等。2012 年明确提出了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三部分,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和服务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总报告中,节能环保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对环保领域的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领域的投资总需求达到 3.4 万亿元,较《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投资需求总额增了一倍以上。从2004与2011年两次全国范围内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看,环保相关产业从业单位数从2004年的11623个上升到了2011年的23820个,年均增长速度达,10.8% 环保产业相关从业人数从2004 年的159.5万上升到2011年的319.5万,年均增长速度达10.4% 环保产业收入总额从2004年的4572.1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 30752.5 亿元,年均增幅达31.3%。 总体来看,从 2004年到2011年,环保产业从业单位及环保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数都增加了一倍,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收入总额(亿元)增加了将近七倍。这表明了我国环保产业体量正在急剧增长。“气十条”、“水十条”、“土壤十条”被誉为环境问题治理的三大战役,一系列新政策为传统环保产业催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机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中国“十三五”规划环境与发展国际咨询会上指出,“十三五”是环保负重前行期和大有作为关键期。环保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指出,每年中央政府的大口径财政预算是环境保护,大概在两千亿元左右,有人估计需要投入十几万亿元甚至二十万亿才能基本解决“十三五”的环保任务。据此可以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的年产值不会低于 4 万亿。而纺织产业作为现有的支柱产业,一年的投资总额在 3.3 万亿左右。因此,从体量上看,环保产业有望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产业引领:环保产业在某些区域已经成为主导产业1环保产业在某些特定区域得以率先实现和优化发展环保产业污染形势成为发展的瓶颈与约束性指标,使得环保优化发展在某些特定的城市和区域得以率先实现 在局部经济发达和环境敏感地区,环保产业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首先,环保产业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未来五年“气十条”的实施过程中,北京市需要投入一万亿进行大气环境治理,依此推算,京津晋、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将达十万亿计,全国投入总计保守估计也要二十万亿,这其中并没有统计相关产业的带动。早在 1999 年北京的大气治理就喊出了口号:决不让污染的大气进入新世纪。1999 年至 2012 年,北京一直进行了十六个阶段的大气污染防治。雾霾出现后,北京市又提出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五环内工业厂区全部搬迁,包括首钢搬迁 带动和完成了城市能源结构调整,2000 年,煤炭所占比重高达 58%,至 2015 年预计可以降到16% 带动了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老旧机动车淘汰,推行国五标准、新能源汽车、清洁汽车等。由此可以看出,环保产业在某些特定区域已经成为了限制性和主导性产业。2、环保产业将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催生新的产业其次,环保产业发展将带动城市发展的布局和生产生活方式调整。2013 年,我国天然气整体的进口再生产是 1700 亿。据分析指出,到 2030 年, 中国国内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 4000 亿立方米。其中生物天然气将达到 500 亿立方米。天然气需求量增长的三个刚性需求:首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的地区的大气污染的治理必须依靠能源结构的调整,京津冀预计天然气需求会达到500 亿立方米。第二,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居民日常燃气使用的需求会达到10立方米。第三,城镇化进程中,燃气需求是巨大的,进而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机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此前提出,发展生物质燃气产业是促进克霾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是发展清洁能源缓解化石能源短缺、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更是实施清洁能源支撑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战略、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015年生物天然气产量将达到 220 亿 立方米。全国城市污水排放 300 亿, 收费不足 1 元 / 吨,运行费不过 300 亿 / 年,投资 2000 亿 生物天然气 500 亿 / 年,价值超过 1500 亿运行费用,投资超过 2000 亿。因此,数据表明生物天然气的市场将远远超出城市污水市场。行业引领:环保产业可以带动一系列综合领域调整城市中的传统思路是清污、治污、截污、保水,将逐步扩展为景观、经济、生态、文化一体,扩大城市内涵,实现综合调控。单一治理模式解决不了环境问题,必然衍生一些新的模式,在此背景下,环境医院等新的环境治理模式应运而生。习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习主席的 16 字方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先是山水林田湖,再是水的综合治理,其体量带动了生态修复、土地升值等一系列综合领域的调整。以水为例,城市污水被普遍认为已经达到饱和,但实际上市场潜力非常大。 这主要在于治理模式的转变,从企业源头处理、传统污水处理厂、三河三湖治理的末端治理要走向区域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文明方向的治理。全国各地围绕综合调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如贵阳市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便是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和修复理念的集中体现。南明河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一期投入 42.8 亿元,二期将增加 40 多亿,沿河打造了河滨公园、筑城广场等七个文化景观,将会形成公园彩都、筑城广场等六个功能分区。浙江提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一手抓的“五水共治”,以期达到一石多鸟的目的,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化环境更惠及民生。上海市打造全球城市提出六水理念: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因此,环保产业要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附属行业成为牵引性的龙头产业,才能够真正成为支柱产业。环保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习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曾经说:我们在发展上,不能用别人的昨天打造我们的明天,要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创新、创新、再创新。在稳增长、促发展、转结构的大形势下,传统环保产业很难沿着传统的模式继续发展,必须有创新的发展模式和思维理念。1、要有互联网思维,构建大产业大平台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互联网思维。近二三十年的工业革命是“互联网+”的革命,这是跨界经营的力量,模式为王的时代。在环保产业中,最先提到互联网思维的是固废行业。我国的固废行业发展很慢,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美国的固废行业在1980 年 ~2000 年二十年间得到迅速发展,生活垃圾处理率从11.4% 提高到43.1%。我国真正做到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率仅为 17%,正处于美国 1990 年前后水平。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固废处理产值已占到环保行业总产值 2/3。在互联网思维下,一些环保公司开始了全新的业务模式尝试,如桑德公司通过环卫控制整个垃圾收运环节,实现了垃圾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高度整合。通过这一战略性布局,实现环卫与下游业务协同合作,并创新出更多的利润增长点。利用垃圾收运网络,掌握了清扫、运输和终端处理一体化的超级渠道。2、技术理念与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唯一推动力,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等。2014 年初,专家委员会提出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实现中国水处理事业的跨越发展,这便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勇于承担推动历史发展的责任,实践创新的思维理念。因此,概念厂的提出与世界发展趋势不谋而合。概念厂中明确的突破性进展是:重新审视污水厂,变负资产为正资产。无论工艺和标准发展到多么先进,污水处理厂都只能是负资产。但是如果可以将之变成公园、湿地、文化景观、设施农业,提供热能、土地、清水、营养物,污水处理厂在景观、生态、经济上都会变成正资产。地下污水厂的建设,也是污水处理事业的一大创新。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和对环境要求的提高,特别是针对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大城市来说,在某些特定地区开始建设地下污水处理厂,除了节约了用地,地下污水厂还有两个优点,噪音和臭味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地下污水处理厂的模式目前在广州、深圳、贵阳等地已有成功范例,北京在建设稻香湖项目同时,也启动了槐房、北苑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3、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实行走出去战略随着中国环保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环保领域,外资、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格局正在发展变化,中国环保企业也开始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环保市场的远征。中国环保产业要想成为支柱产业并取得长效发展,必须提升国际竞争力,实行走出去战略。继 2009 年桑德签下沙特 5.6 亿元水处理合同,开启国内水务企业走上国际首次尝试之后,中国的一些大型环保企业与国外开展了多次有效地技术交流和商务合作,如北控与马来西亚污水处理的合作。新加坡樟宜第二新生水厂的公开招标吸引了来自新加坡国内和国际上的 7 家水务企业来投标。北控水务国际作为BEWGI-UEN 联合体的牵头人为 DBOO 项目的最优中标人,占有 80% 的股权等。由此可以看出,国外企业单向走进中国的格局将发生改变,中国环保企业也开始全球征程。4、立足国产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环保市场。以发电行业为例,我国第一个亿的装机容量使用了100 年。自1996 年起,我国装机总量位居世界第二。2013 年装机总量达到世界第一12.47 亿千瓦的水平,连续九年每年达到一亿的装机容量,每年都有一亿的脱硫市场。污泥行业也是如此。污泥处理使用国外进口设备一般投资在 50 万元 /t 污泥(80%)左右,运行费用很难低于 300 元 / t 污泥 (80%),但如果使用自主创新技术则可以使得总投资在 20 万元 /t 污泥(80%) 左右,运行费用达到 300 元/t 污泥(80%) 以下。以喷雾-干化技术为例,在绍兴的 600t/d 和360t/d 的 BOT 项目,收费约为 120 元 /t 污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参与的萧山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焚烧工程,从 07 年的 60t/d 到 2013 年的 1200t/d,只使用 5 年左右时间就实现了规模化。具有原创性和集成创新性, 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技术降低了投资与成本,可以迅速占领市场。目前我国所有在建和已建的污泥焚烧将近 4000 t/d,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怎么来利用才是重点问题。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从战略新兴产业到支柱产业,环保产业已经初现端倪。环保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前景光明。新时代下,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理念创新等。最后,中国环保产业需要走出国门,全球化发展才能取得长效发展。 来源: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
  • 全球七大新材料强国,中国位置几何?
    新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每种新材料的出现及应用都将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飞跃。从现代科学技术史中不难看出,每一项重大科技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相应的新材料的发展。因此,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之本,美国将新材料称之为“科技发展的骨肉”。新材料技术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中国在半导体照明、稀土永磁材料、人工晶体材料,韩国在显示材料、存储材料,俄罗斯在航空航天材料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主体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拥有绝大部分大型跨国公司,在经济实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占有率等多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美国属于全面领跑的国家,日本的优势在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欧洲在结构材料、光学与光电材料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中国、韩国、俄罗斯紧随其后,目前属于全球第二梯队。从新材料市场来看,北美和欧洲拥有目前全球最大的新材料市场,且市场已经比较成熟,而在亚太地区,新材料市场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从宏观层面看,全球新材料市场的重心正逐步向亚洲地区转移。以下为全球七大顶尖新材料强国的概况:NO.1美国美国是全球新材料领域的重要领导者。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曾经认为:美国在新能源、新材料和生命工程方面的技术水平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曾经把新材料列为影响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六大类关键技术之首。在确定的22项关键技术中,材料占了5项(即材料的合成和加工、电子和光电子材料、陶瓷、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和合金)。美国的新材料发展特色是以国防部和航空航天局的大型研究与发展计划为龙头,主要以国防采购合同形式来推动和确保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新材料研究与发展工作。早在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一项超过5亿美元的“推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通过政府、高校及企业的合作来强化美国制造业,投资逾1亿美元的“材料基因组计划”(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是其组成部分之一。“材料基因组计划”拟通过新材料研制周期内各个阶段的团队相互协作,加强“产学研用”,注重实验技术、计算技术和数据库之间的协作和共享,目标是把新材料研发周期减半,成本降低到现有的几分之一,以期加速美国在清洁能源、国家安全、人类健康与福祉以及下一代劳动力培养等方面的进步,提高美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美国重点把生物材料、信息材料、纳米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计算科学列为主要前沿研究领域,支持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环境科学和纳米技术等发展,尤其满足国防、能源、电子信息等重要部门和领域的需求。由此,美国制订了一系列与新材料相关的战略性计划,主要包括:“21世纪国家纳米纲要” “ 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 “未来工业材料计划” “光电子计划” “ 光伏计划” “下一代照明光源计划”“先进汽车材料计划” "化石能源材料计划" “建筑材料计划” “NSF先进材料与工艺过程计划” “材料基因组计划”等。美国在新材料科技发展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比如在战略性新材料计划之下,早在2011年1月份,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由超介质材料制造的声呐探测不到的“隐声衣”;3月份,高效存储氢的纳米复合材料问世;6月份,“诱导”聚合物拟肽链自我组装成纳米绳子,自组装纳米绳性能不逊于自然材料;9月份,以镱为基础材料研制出奇特的新型超导体,在自然状态就能达到“量子临界点” ;11月份,研发的超黑材料能吸收几乎所有照射在其上的光,吸收率超过99%;同月,新研发的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其能量吸收性能与人造橡胶相仿,却比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还要轻100倍。美国拥有全球众多顶尖的新材料巨头:比如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陶氏化学(DowChemical)、杜邦公司(DuPont)、3M公司(3M)、美铝公司(Alcoa)、美国钢铁公司(UnitedStates Steel)、PPG 工业公司(PPG Industries)、空气化工产品公司(AirProducts & Chemicals)、伊士曼化学公司(Eastman Chemical)、康宁公司(Corning)等公司。美国还拥有世界顶尖的新材料高等学府:比如著名的西北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课程排名第一)、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由最早成立于1867年的陶瓷、冶金、矿业等系合并而来;专业分为生物材料、电子材料等6个方向 全美材料专业排名常年前三。)、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世界上最负盛名且是最顶尖的公立大)、斯坦福大学(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美国顶尖的以研究科学为主,且学术声望非常高的研究性公立大学)等。美国拥有一大批全球顶尖的研究所及领先的实验室:比如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埃姆斯实验室等17个科研实力全球名列前茅的国家实验室;杜邦、波音、IBM等13个顶尖科技研发公司实验室;以及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等180所高校。NO.2日本日本是新材料生产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新材料技术的发展,把开发新材料列为国家高新技术的第二大目标,因此,日本材料企业在全球新材料产业界形成“一枝独秀”领先局面。日本机械制造工业长期保持全球先进水平与其发达的材料产业密不可分。比如日本的新材料产业凭借其超前的研发优势、先进的研发成果、实用化开发力度,在环境及新能源材料世界市场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日本拥有世界领先的新材料巨头:比如享誉世界的京瓷株式会社;三井化学株式会社(Mitsui Chemicals)等。日本同时还拥有享誉世界的顶尖大学:比如著名的东京大学。东京大学曾经培养了16名总理大臣、21名(日本)国会议长,13名富比世500大企业首席执行官。11名诺贝尔奖得主、6名沃尔夫奖得主、1名菲尔兹奖、3名罗伯柯霍奖、4四名盖尔德纳国际奖及四名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还有日本名古屋大学 。它是日本顶尖、世界一流的著名研究型国立综合大学,是日本中部地区最高学府。名古屋大学曾经培养出6名诺贝尔奖得主、1名菲尔兹奖得主。在新材料领域,日本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如制造洲际弹道导弹喷管和壳体以及飞机骨架使用的高强度碳纤维材料,全球最高性能主动相控阵军用雷达使用的宽禁带半导体收发组件材料,制造新式涡轮发动机涡轮叶片使用的高性能单晶叶片,在这三种高精尖材料领域,日本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只能望其项背。此外,日本的碳纤维材料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全球碳纤维生产制造厂家中,日本拥有东丽、东邦和三菱等三家顶尖公司,它们都代表了世界最顶级技术水平。据悉,在碳纤维有机复合材料领域,前苏联国家石墨结构材料研究所、前苏联聚合物纤维研究所,全俄航空材料研究院,能够生产出拉伸强度2500—3000MPa、拉伸模量250GPa的高强度碳纤维,以及模量400—600GPa的高模量碳纤维。尤其是后期又研发出4000—5000MPa的中模量碳纤维。尽管如此,俄罗斯的碳纤维产品在性能及水平上依然没有超过日本的技术水平。NO.3德国德国新材料产业受到全世界的公认好评。2012年6月,德国启动实施了《纳米材料安全性》长期研究项目,以了解各类纳米材料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通过定量化方法对纳米材料进行安全性风险评估。2012年11月,德国启动“原材料经济战略”科研项目,目的是开发能够高效利用并回收原材料的特殊工艺,加强稀土、铟、镓、铂族金属等的回收利用。德国为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新材料研发,先后颁布实行了“材料研究MatFo”(1984-1993年)、“材料技术MaTech”(截至2003年)和“为工业和社会而进行材料创新WING”(始于2004年)3个规划。“WING规划”强调,密切关注材料的可制造性,致力于协调各部门间的高水平材料研究。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4月,德国颁布了《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白皮书。之后德国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10个未来项目中,以推动智能制造、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生物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德国企业界普遍认为,确保和扩大在材料研发方面的领先地位是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2016年3月,德国发布的《数字战略2025》(Digital Strategy 2025)确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步骤及具体实施措施,其中重点支柱项目包括工业3D打印等。NO.4英国英国是全球传统的新材料强国之一。英国亨利罗伊斯研究所(Henry Royce Institute)由九个先进材料研究机构组成,并与剑桥大学物理研究所和制造业研究所一起确定了五个绿色技术“路线图”,描述了关键材料领域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包括:光伏系统的材料,它将增加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量。用于产生氢气和化学原料的低碳方法的材料。热电能量转换材料,主要用于加热,制冷和空调系统。热量转换材料,可消除在加热和制冷系统中碳的使用。低损耗电子设备的材料,可使电子设备和计算更节能。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呼吁增加对材料研究和测试设施的投资,制定新法律以确保采用新的绿色技术,以及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任何新的先进材料的核心。NO.5中国中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新材料产业大国,产业规模大约2万亿元。中国在金属材料、纺织材料、化工材料等传统领域基础较好,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经过几十年奋斗,中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材料产值有望突破10万亿元。中国在部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领跑”。比如在关键战略材料方面,中芯国际在前七大耗材中实现六类材料的国产采购;南山集团的铝合金厚板通过波音公司认证并签订供货合同;中船重工兆瓦级稀土永磁电机体积比传统电机减少50%、重量减轻40%;液态金属在3D打印、柔性智能机器、血管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初步应用等。中国的石墨烯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7世界石墨烯创新大会在中国常州举行,这标志中国石墨烯技术已经开始走在世界前列。值得一提的是,石墨烯材料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发现,石墨烯是已知世界上最薄、最硬的材料,被誉为“黑金”“新材料之王”。据悉,石墨烯的厚度可达头发丝的20万分之一,强度是钢的200倍。科学家预言,石墨烯将会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新材料,市场应用前景不可估量。石墨烯技术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列为优先发展的材料技术,虽然中国接触石墨烯技术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发展势头很猛,且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国的人工晶体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偏硼酸钡和三硼酸锂等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产业化;激光晶体、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光伏发电成本降到1元/kWh以下。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液体金属全产业链,从原材料到制成,从专利到工艺,我国可大规模生产锆基非晶合金,尤其在块状成型工艺技术里,我国已掌握液态金属核心技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材料配方、设备制造和成型工艺等三大核心技术,都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对外公布具备大形块状非晶金属成型能力的国家。NO.6俄罗斯俄罗斯是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尤其在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在航天航空、能源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据了解,俄罗斯国家科学技术大学的材料科学家曾经研制出一种氰化铪陶瓷,理论上能承受4200摄氏度高温。在此之前,世界上公认的最耐高温、最难熔化的人造物质是钽铪碳化物。另外,俄罗斯采用SHS法(自蔓燃技术)合成的化合物已多达700种,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俄罗斯研发新材料的战略目标是:一方面,力求继续保持某些材料领域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如航空航天、能源工业、化工、金属材料、超导材料、聚合材料等;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防实力有影响的领域,如电子信息工业、通讯设施、计算机产业等。俄罗斯始终把新材料相关技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和国家经济的主导产业。比如,在2012年4月俄罗斯发布的《2030年前材料与技术发展战略》中将18个重点材料战略列为发展方向,其中包括智能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纳米材料及涂层、单晶耐热超级合金、含铌复合材料等,同时俄罗斯还制定了新材料产业主要应用领域的发展战略。另外,俄罗斯科学院于2015年发布的《至2030年科技发展预测》中将7项技术列为科技优先发展方向,即信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医疗与保障、新材料与纳米技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交通运输与航天系统、能效与节能等。NO.7韩国韩国是新材料世界级强国之一。2020年10月,三星先进技术研究院Eunjoo Jang团队曾经报道了一种量产率为100%的无镉蓝光ZnTeSe / ZnSe / ZnS量子点的合成。所得的器件显示出高达20.2%的EQE,亮度为88900 cd m-2,在100 cd m-2时T50 = 15850 h,这是迄今为止全球蓝光QD-LED报道的最高值。韩国早在2001年就成为世界上第5个材料出口国,并且推出“Fast-Follower”战略,希望跻身四强。韩国企业在“Fast-Follower”战略推动下,逐渐赶超了原材料行业发达国家的企业。韩国在2001年成为世界上第5个材料出口国/地区,当年材料行业占韩国出口总额的45%以上,到了2015年达到68%。韩国一直处于新材料研发的核心阵营。如在韩国,石墨烯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半导体、透明面板、发光材料等不同领域。尽管石墨烯是国外科学家首先发明的,但韩国在石墨烯产业研发创新上是“最早的行动者”之一。2016年,韩国已成为拥有石墨烯专利最多的国家:韩国三星拥有225项专利,LG拥有180项专利,成均馆大学拥有147项专利,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拥有129项专利,首尔国立大学拥有78项专利。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政府在2013年发布的《第三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将在5个领域推进120项国家战略技术的开发,其中30项为重点技术,包括先进技术材料、知识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等内容。
  • 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陷成长困境 市场技术双缺失
    自2011年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扶持新兴产业,但在整体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也面临着成长困境,未能延续2011年的增长态势。   截至10月29日,超过400家具有新兴产业背景的上市公司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业绩,综合来看,新兴产业公司整体净利润同比下滑13.1%,远超过全部已发布三季报的1877家上市公司1.9%的业绩降幅。   有分析人士指出,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一直侧重在制造环节,却忽视研发创新和终端需求的培育,导致国内缺乏相应的研发和市场土壤,技术和市场都严重依赖国外,给产业发展埋下隐患。   新兴产业“启而不发”   根据今年7月9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兴产业锁定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近两年,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接连出台,经济的转型和增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寄予了较大期望。   根据总体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比重达到15%左右,并使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除了整体规划外,各产业和各地方政府的规划也在这两年内陆续出台,涉及财税补贴、民营资本、行业准入、国际化、创新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而每次政策的出台都能成为资金炒作的“由头”。物联网、云计算、生物医药、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概念接连受到市场的热捧。   东兴证券的研究员认为,对二级市场而言,目前新兴产业还处于“讲故事”阶段,概念成分多于实质内容。具体而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突出,销售毛利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但是净资产收益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同时,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并不显著,虽然收入增长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但净利润的增长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事实上,虽然得到政策力挺以及大量财政资金的扶持,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却并没有如预期般快速成长。相反,近两年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恶化,让新兴产业陷入了成长困局。   据Wind统计,截至10月29日,平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下的408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三季度业绩,共实现营业收入9799.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8976.4亿元增长9.2%。但同时,多家公司在三季报中提到生产所需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涨带来公司生产成本提高,而国际市场萎缩又造成出口规模和利润水平有所下降,汇率波动导致出口销售结算遭受汇率损失,一些热衷投资的公司则面临巨大的投资损失。成本上升带来上市公司毛利率下滑,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收入的增长没能带来净利润的增长。统计显示,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540.54亿元,比去年同期的622.08亿元下降13.1%。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行业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五大行业整体业绩下滑,分别下降5.6%、16.7%、34.9%、30.1%、15.1% 高端装备制造略有增长,增幅为1.5% 仅生物产业同比增长11.3%。   新兴产业“制造化”   在国家的规划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置于“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高度,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突破口。如今,新兴产业不仅没有取得超预期的增长,反而出现业绩下滑。一位券商研究员表示,我国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多集中在制造环节,这将新兴产业公司引向微笑曲线的中段,却忽视利润率最高的研发和市场,结果造成企业盈利能力脆弱不堪,难以承受经济波动带来的成本上升。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目前各地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非常热心,但是存在盲目性和重复投资等问题。“我国的新兴产业面临‘制造化’的苗头,很多地方政府发展新兴产业的出发点是吸纳就业和创造GDP,因而出台的扶持政策大多都集中在对制造环节的补贴。”一位研究产业政策的专家表示。   有券商研究员指出,一些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拉动投资和短期内增加GDP,由于不具备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只能充当产业链中的低端加工或组装角色,在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企业议价能力不强导致盈利能力减弱。   国务院信息中心主任高世楫撰文表达了对新兴产业发展重蹈其他产业“暴生暴滥”覆辙的担忧。他表示,我国很多产业发展常常经历的一个怪圈是,当该产业出现重大发展机会的时候,各种资本会大举进入该产业。在没有自主技术支撑的情况下,企业就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生产线在国内迅速形成巨大的生产能力,往往在一半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达到国外经过多年才能实现的产能。这种快上大上的结果很容易迅速导致国内甚至全球的产能过剩。   我国新能源产业近几年的发展正演绎了这种“野蛮生长”的路径。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在经历短暂繁荣后,迅速陷入全行业亏损、龙头企业濒临破产的窘境。虽然该行业的衰落与国际金融危机、欧美市场萎缩有关,但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扶持新兴产业过程中过于偏重制造环节,导致短时间内大量项目上马、产能严重过剩,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在已经发布三季度业绩报告的新能源上市公司中,业绩下滑的公司数量占据大半江山,其中光伏产业链上的公司业绩下滑最严重,成为亏损大户。曾被市场看好的光伏加工设备制造商天龙光电今年前三季度亏损8531万元,比去年同期的8488万元下降200.5%。公司表示,光伏行业受海外政策及行业短期过剩影响,公司新增订单锐减,导致公司主营业务销售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减少,出现亏损状况。   业内专家认为,在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下,一些新兴产业公司选择采取以规模化获取低成本和超低价格的竞争战略,不惜继续投入大量资金延长产业链,这在产能过剩初期看似能够通过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但随着整个产业链的产能不断膨胀,竞争将越发激烈,而低水平的竞争最终只能导致企业利润率进一步降低,结果是严重削弱了企业和行业的研发投资,使整个行业长期停留在低水平。最终,整个产业链上挣到钱的是国外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设备的公司。   东兴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政府对于新兴产业的扶持只能起到先期的引导作用,而无法起到决定作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于技术突破,尤其是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及市场容量的扩张。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专家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是新兴产业发展提速和提质并举的关键。   海外依赖症须根治   “两头在外”一直是业内人士描述新兴产业常用的词汇。正是由于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过于侧重制造环节,却忽略了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培育,最终导致新兴产业患上严重的“海外依赖症”。而在全球经济,尤其是我国新兴产业的目标市场——欧美国家经济出现问题时,产业的发展就陷入了困境。前三季度海外依赖程度较高的新能源、新材料行业业绩下降幅度达到三成以上。   今年10月10日,美国对我国光伏“双反”终裁,对来自中国内地的光伏电池产品实行“双反”税率。国内市场在并网等问题困扰下迟迟未能启动,我国光伏产业严重依赖于海外市场,而欧美经济下滑导致的需求下降以及近期的“双反”,都对该产业形成严重打击。   南玻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下降59.46%-68.47%。公司表示,受欧债危机、欧洲光伏补贴削减等因素影响,太阳能光伏行业仍旧低迷,多晶硅、电池组件产品及太阳能玻璃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公司太阳能产业盈利同比大幅度下降。   业内人士表示,预计此后欧盟追随美国敲定“双反”的概率增大,未来新兴市场的贸易争端发生的概率也将升高,目前市场产能过剩、弱势行情的局面依然难现反转迹象。   此外,由于国际市场受欧债危机及欧美等地失业率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三爱富氟化学品出口受阻,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业绩大幅下滑。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9208万元,比去年同期的6.59亿元下降86.03%。公司表示,预计第四季度行业走势将有所改善,但全年累计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仍将有大幅下降趋势。   中兴通讯今年前三季度巨亏17亿元,同比下降259.14% 基本每股收益为-0.50元人民币。公司表示,由于部分国际项目工程进度延迟以及国内运营商集采模式对公司收入确认产生影响,第三季度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 同时,欧洲、亚洲及国内较多的低毛利率合同集中确认,第三季度公司总体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3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国内市场空间相对较大的生物产业则实现了利润增长。红日药业表示,由于母公司主导产品市场需求旺盛,致使产品收入及利润呈现大幅增长,同时,子公司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收入和利润继续大幅增长及其纳入合并范围的比例增加,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76亿元,同比增长118.2%。   据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透露,近5年来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快速,在生物医药、生物农药等方面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行业不断出现兼并重组,集中度显著提升。官方数据称,“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产值从6000亿元升至16000亿元,年均增速21.6%。预计到2015年,全国生物产业产值将超过4万亿元,2020年达到10万亿元以上。   启动国内需求在新兴产业政策决策层已经基本形成共识。近期,多部委联合出台超过700亿元资金扶持政策帮助光伏产业走出困境,其中包括并网发电和“金太阳”工程的扩容,让面临出口困境的光伏企业看到转向国内市场的曙光。国家电网(微博)也公布了《做好分布光伏发电并网服务的工作意见》,针对单个并网点装机容量在6兆瓦以下且接入电压在10千伏以下的光伏项目,将减免包括调试、检测等在内的服务费用。业内预计分布式光伏项目有望获得1度电0.4元至0.6元的补贴,这将极大刺激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总体来看,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还严重受到技术和市场的制约,未来的发展不能脱离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但同时政策的侧重点也应当有所调整。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应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同时,加大对需求侧的扶持,打通生产与消费的渠道,有效启动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 新兴产业规划及装备制造业五重点规划将发布
    我国新兴产业规划及装备制造业五个重点方向规划将于近期发布   记者日前从工信部获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有关部委参与起草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其中,航空、卫星、高铁、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5大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发展目标被分别加以明确。目前,五个重点方向的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正在征求各方意见,计划于今年内全部发布。   基于上述《规划》要求,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四个定位为支柱产业,三个定位为先导产业,前者为节能环保、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后者即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工信部相关人士透露,从新兴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和推进层次来看,预计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5大重点:航空、卫星、高铁、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当前国家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之一,同时明确高端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和培育的五个重点方向,即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十一五”以来,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绩显著,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高效清洁发电设备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   我国装备产业规模已居世界首位 今年上半年销售产值突破3000亿   据悉,“十一五”期间,装备(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装备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2010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9%,占全部工业的19.35%。2009年,我国机械装备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   2011年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95.65亿元,同比增长36.91% 高于全国同行业9.83个百分点,排第13位,较2010年同期上升了1位。完成销售产值3000.59亿元,同比增长38.12%,高于全国同行业11.39个百分点,排第13位,较2010年同期上升了1位。省机械行业协会有关专家介绍说:“今年上半年销售产值突破3000亿元,产销增速回落幅度已有趋缓迹象。”
  • 国务院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中新网5月30日电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全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十二五”规划》。   会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   (五)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   (六)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规划》还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   会议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加强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 国标委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日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有关精神以及《&ldquo 十二五&rdquo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ldquo 制定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发展规划,加快基础通用、强制性、关键共性技术、重要产品标准研制的速度,健全标准体系&rdquo 的部署要求,国家标准委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林业局、能源局、国防科工局和海洋局等九部门,制定了该《规划》。   《规划》在结合前期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七个领域标准体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形势和需求,对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进行顶层设计。《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确立基本原则,提出了&ldquo 系统谋划、协同推进&rdquo 、&ldquo 市场引领、创新驱动&rdquo 、&ldquo 重点突破、整体提升&rdquo 、&ldquo 面向国际、开放兼容&rdquo 的基本原则。二是明确发展目标,到2015年,要建设60个左右标准综合体,研制600项以上急需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初步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标准化协同推进机制基本健全,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能力明显提升,技术标准创制能力显著增强,标准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三是确定重点任务,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和2020年标准化发展路线、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化发展重点任务,选取了20个影响大、辐射广、示范强的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综合标准化工程。四是提出一揽子政策措施,从加强标准化统筹协调、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推动标准国际突破、加强标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标准化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等六个方面,研究制定了多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标准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规划》编制历时六个月,编制工作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部门共同参与。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由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组成。工作组分7个专业组展开工作, 直接参加起草的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共有两百余人。工作组先后三次召开全体会议研究问题,推进工作,对于顺利完成《规划》编制并发布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紧贴产业需求。《规划》以国务院决定为指导,以《&ldquo 十二五&rdquo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重点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中提炼标准化项目,力求最大限度发挥出标准化作用。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中央企业发放征求意见稿83份,共收到修改意见220条,经研究采纳144条。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战略性新兴产业咨询委员会和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的部分院士、专家对《规划》送审稿进行把关,保证《规划》编制质量。   为实施落实《规划》,国家标准委已启动了相关工作,研究制定发布年度标准综合体目录,提出具体标准项目,推进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
  • “2010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 发布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4月26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目前最高级别的峰会——“2011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1) ” 在北京京仪大酒店隆重召开。年会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王順昌先生宣读了“2010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评选结果。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王順昌先生宣读评选结果   本次十大新闻评选活动是经过2011年会主办单位谨慎评估,遴选出发生在2010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的35个重大事件作为候选新闻,然后在仪器信息网进行网上投票,在2个月的时间里,共收到3561张有效投票,结合投票结果和专家意见,评选出了2010年度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   “2010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如下:   十大新闻之一:   《中国药典》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已由卫生部2010年第5号公告颁布,自2010年10月1日起执行。公告指出,凡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自执行之日起,原收载于历版药典、卫生部颁布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新药转正标准和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的同品种药品标准同时废止。药品注册标准不符合中国药典有关要求的,药品生产企业应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提出补充申请。对于药品注册标准中收载的检验项目多于中国药典规定的或质量指标高于中国药典要求的,在执行中国药典的基础上,应同时执行原标准的相应项目和指标。   十大新闻之二: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搭载多种精密仪器   嫦娥二号卫星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二期先导星,将在半年的既定时间内,携带执行探测任务的七种仪器:TDI—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X射线谱仪、γ射线谱仪、微波探测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完成四项科学目标:获取分辨率优于10米的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   十大新闻之三:   《生乳》等多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实施   2010年4月22日消息,卫生部日前公布《生乳》(GB19301-2010)等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基本解决了现行乳品标准的矛盾、重复、交叉和指标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提高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形成了统一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十大新闻之四:   “地沟油”再敲食品安全警钟   2010年3月,武汉工业学院何东平教授一项关于地沟油回流餐桌的调查,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目前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地沟油返回餐桌。医学研究称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强烈致癌,毒过砒霜100倍”。针对此种情况,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7月19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 一些相关企业及检测机构也开发出检测方法来应对,相关检测标准也正在制定过程中。   十大新闻之五:   国家制定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机构装备基本标准 并加快推进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2010年10月11日,为进一步提高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机构检验装备水平,国家局制定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保健食品检验机构装备基本标准(2011-2015年)》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化妆品检验机构装备基本标准(2011-2015年)》。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全面提升检验机构的检验检测能力。此外,在2010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多项化妆品禁限用物质检测方法征求意见、质检总局就进出口化妆品检验监督管理办法征意见以及多种化妆品中禁用物质检测方法公布,说明国家在2010年正在加大力度构建和完善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体系。   十大新闻之六:   斥资21亿美元 赛默飞世尔科技收购美国戴安公司   2010年12月15日,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与戴安公司共同宣布:经双方董事会一致通过,赛默飞世尔将以每股118.50美元的价格收购戴安公司的所有已发行股份,总收购价约为21亿美元。此次交易将扩大公司的液相色谱产品线及其在亚太地区的业务,并帮助赛默飞世尔科技增加在环境分析、水测试以及食品安全等行业的业务机会。目前,该并购已经取得了反垄断监管机构的批准。   十大新闻之七:   工信部把精密仪器纳入“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智能制造装备范围   2010年11月24日工信部消息,国务院于2010年10月10日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要加大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智能制造装备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方向。《决定》的出台对加快推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整个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色谱、光谱、质谱检测器件,材料分析精密测试仪器与力学性能测试设备,新型无损检测及环境、安全检测仪器,国防特种测试仪器等各类试验设备已被工信部列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并被列为未来十年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   十大新闻之八:   《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2010年版)》发布 环境监测仪器位列其中   2010年4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组织申报“十二五”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通知,提出一批国家鼓励发展包括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在内的的一批重大环保技术装备。2010年5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境保护部共同发布了《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2010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目录》包括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噪声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节能与可再生利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设备、环保材料与药剂八个领域,共计147项产品。   十大新闻之九:   中国投资逾十亿元人民币建设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新院   中国新闻网2010年9月27日消息,拥有60年历史的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正式更名为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并获国家10.9亿元人民币投资,在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建设新院。新院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00383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药品检验楼、生物制品检验楼、医疗器械检验楼、生物安全实验楼、特殊实验楼、动物资源中心、标准物质楼、以及专家公寓、教学报告楼等。   十大新闻之十:   打破国外垄断:我国研制成功蛋白指纹图谱检测试剂盒   2010年6月14日理财周刊消息,此前一直被国外产品所垄断的蛋白指纹图谱检测试剂盒,日前由浙江湖州赛尔迪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与该试剂盒配套使用的蛋白指纹图谱仪可广泛用于医学、食品、环境、药物开发和国家安全等分析测试领域,但却长期依赖进口,目前其国产化工作正在积极研制中,预计价格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1/3。   相关新闻:“2010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开始评选
  • 工信部把精密仪器纳入“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智能制造装备范围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要加大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智能制造装备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方向。《决定》的出台对加快推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整个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智能制造装备通常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智能制造装备的水平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十年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快速。一是初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产值已达到3000亿元以上 二是一批重点产品取得成果,高速精密加工中心、重型数控镗铣床、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等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应用,其中高端立卧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采用国产总线式高档数控系统,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长期的垄断 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年产45万吨合成氨、轨道交通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也采用了国产数字控制系统(DCS) 大型轴流式压缩机组、离心式压缩机组、施工机械等陆续实现了远程监控和维护诊断,实现了智能化和网络化 三是涌现出一批智能制造装备的骨干企业,如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大连光洋、中国四联、浙江中控、和利时、沈阳新松机器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瓦轴集团、沈鼓集团和陕鼓动力等。   未来十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应牢牢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本着“创新优先、重点突破、技术融合、夯实基础、多元投入”的原则,面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针对制造过程中的感知、分析、决策、控制和执行等环节,融合集成先进制造、信息和智能等技术,实现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和绿色化。重点发展:   一、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   重点发展高精度、高稳定性、智能化压力、流量、物位、成份仪表与高可靠执行器,智能电网先进量测仪器仪表(AMI),材料分析精密测试仪器与力学性能测试设备,新型无损检测及环境、安全检测仪器,国防特种测试仪器等各类试验设备。   二、智能控制系统   重点发展综合性分散型控制系统(DCS),具有与现场总线设备实现动态数据交换功能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逻辑控制、运动控制、模拟控制等功能有机集成的可编程控制系统(PLC),先进高效发动机及其智能控制系统,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专用控制系统。   三、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   重点发展高可靠性力敏、磁敏等传感器,新型复合、光纤、MEMS、生物传感器,仪表专用芯片,色谱、光谱、质谱检测器件 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轴承、液压/气动/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及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 电力电子器件及变频调速装置。   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加快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加强专项研究成果的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高速、精密、复合数控金切机床 重型数控金切机床 数控特种加工机床 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 重型锻压设备 清洁高效铸造设备 新型焊接设备 大型清洁热处理与表面处理设备 非金属成型设备 新材料制备装备 高档数控系统 数控机床功能部件 数字化工具系统及量仪。   五、智能专用装备   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 矿山用智能自卸电铲、智能化全断面掘进机、快速集成柔性施工装备为代表的智能化大型施工机械 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多功能印刷机械 大型先进高效智能化农业机械。   六、自动化成套生产线   重点发展百万吨级及以上大型乙烯、大型PTA自动化生产线的系统集成,大型煤化工自动化关键装备 大型液化天然气生产储能自动化关键装备、大型天然气长距离输送系统 高效棉纺、短流程染整自动化生产线 大型煤炭井下自动化综合采掘成套设备及大型露天矿自动化成套设备。
  • 国家标准委联合九部门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日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有关精神以及《“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制定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发展规划,加快基础通用、强制性、关键共性技术、重要产品标准研制的速度,健全标准体系”的部署要求,国家标准委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林业局、能源局、国防科工局和海洋局等九部门,制定了该《规划》。   《规划》在结合前期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七个领域标准体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形势和需求,对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进行顶层设计。《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确立基本原则,提出了“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市场引领、创新驱动”、“重点突破、整体提升”、“面向国际、开放兼容”的基本原则。二是明确发展目标,到2015年,要建设60个左右标准综合体,研制600项以上急需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初步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标准化协同推进机制基本健全,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能力明显提升,技术标准创制能力显著增强,标准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三是确定重点任务,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和2020年标准化发展路线、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化发展重点任务,选取了20个影响大、辐射广、示范强的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综合标准化工程。四是提出一揽子政策措施,从加强标准化统筹协调、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推动标准国际突破、加强标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标准化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等六个方面,研究制定了多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标准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规划》编制历时六个月,编制工作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部门共同参与。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由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组成。工作组分7个专业组展开工作, 直接参加起草的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共有两百余人。工作组先后三次召开全体会议研究问题,推进工作,对于顺利完成《规划》编制并发布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紧贴产业需求。《规划》以国务院决定为指导,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重点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中提炼标准化项目,力求最大限度发挥出标准化作用。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中央企业发放征求意见稿83份,共收到修改意见220条,经研究采纳144条。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战略性新兴产业咨询委员会和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的部分院士、专家对《规划》送审稿进行把关,保证《规划》编制质量。   为实施落实《规划》,国家标准委已启动了相关工作,研究制定发布年度标准综合体目录,提出具体标准项目,推进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
  • 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导 读: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长期挑战,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在“十四五”时期筑牢产业安全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重点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产业瓶颈技术、前沿跨领域技术等,构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实现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性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文围绕“十四五”和203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系统分析了国际环境、发展趋势、国内产业现状、发展经验以及存在问题,提出未来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及重点方向,并从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强化战略引领,强化创新基础、加快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大开放融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4个方面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兴产业 特征定位 发展方向 十四五 2035一、前言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经过十年发展,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越发明显,已经成为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为推动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咨询项目,旨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研判国际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梳理各个重点领域的系统性技术、产业瓶颈突破技术、跨领域技术,凝练“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面向2035年的新兴产业技术预见及产业体系前瞻研究。项目注重强化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及方法创新,按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数字创意产业6个专题组,以及政策组、综合组的组织结构开展深化研究,提出了“十四五”及中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方向及对策建议。  本文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项目成果的学术性展示,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现状及存在问题,提炼产业发展特征及定位,提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就产业重点领域的“十四五”和2035年主要发展方向、政策措施建议等开展论述,以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二、国际环境与国内情况  (一)国际环境变化及发展趋势  1.国际宏观环境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长期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国际环境。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直接面临先进国家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尤其是2018年以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加大了对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遏制力度,抢夺技术主导权。另一方面,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自2013年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新兴产业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多元化投资、三方市场合作、国际产能合作稳步增长,未来将在创新合作、政策沟通与资金融通等方面继续深化。  2.产业发展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技术演进并与传统产业融合,赋予人工智能(AI)以巨大能量,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尤其是第五代移动通信(5G)+AI将开启重大产业周期。  生物产业正处于生物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起始阶段,2020年前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有望逐步成为世界经济新的主导产业之一。  智能制造培育新动能是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装备和高技术装备领域的激烈竞争态势将继续维持,传统工业强国仍是智能制造的领军者。  关键材料产品日新月异,产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快,信息基础材料的需求不断攀升,高端装备制造的支撑材料已经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  煤炭依然是很多国家的主体能源,天然气水合物未来将持续受到关注,核电技术已经从第二代核电为主进入到第三代核电升级转型、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与堆型示范应用的阶段。  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步入技术成熟期,产业发展重点由最初的末端治理转为当前的源头削减,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新能源汽车实现逆市增长,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加速融合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高度活跃,配套基础设施及服务平台快速发展,新型充电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移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了数字创意产业的爆发式增长。AI、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超级感知等新一代科技革命将数字创意产业推升至新高度。  (二)国内发展现状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确定的培育和发展重点方向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十二五”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8%。“十二五”期间,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末,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8%,这为“十三五”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5年,产业涉及的27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达16.9万亿元,占工业总体收入的比重达15.3%。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5个产值规模达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在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发展保持强劲势头,重点产业稳步提升。2016年和2017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1.0%,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的40%以上。2018年,产业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快两个百分点。  (三)我国发展经验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壮大新型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开放融合,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年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发展经验[8]。  (1)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既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要求,也是新兴产业迈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打造产业发展策源地的关键特征。  (2)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是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不平衡,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关键核心技术、原材料在相当比例上依赖进口。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和新供给。  (3)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突出新兴产业的先导性、支柱性,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协同发展产业链和创新链,培育特色新型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体现创新经济集聚发展的格局。  (4)坚持开放融合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观要求。契合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求,以更加开放的发展理念、更加包容的发展方式,加快国际创新与合作平台建设、全球创新资源高效利用、优势技术及标准的推广和国际化应用,面向全球配置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  (四)存在问题  “十三五”以来,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对比全球产业同期发展态势、对照国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着制约产业发展与升级的一些问题。  (1)部分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未能得到根本性消除。基础元器件、原材料、核心装备、高档工业软件等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价值链的高端有所缺位,“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  (2)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有待完善。产业区域布局没有体现出差异化分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不足,产业趋同现象明显,产业链的协调配套不齐备。  (3)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和行业标准、设计规范、质量控制规范等不成体系,部分细分领域的行业准入制度尚未建立。例如,节能环保相关立法仍属空白,重点用能产品能效标准、重点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明显滞后。  (4)产业创新环境和市场机制有待完善。“产学研用”有效结合的产业创新机制未能形成,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不高 部分行业存在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市场性问题未能有效解决。三、“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针对2020年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开放融合发展为发展方向,以筑牢产业安全体系、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核心任务,以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大攻关、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主导路径。  (一)发展定位  面向“十四五”以及更为长远的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支柱,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关键产业。  “十四五”时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推动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引导互联网、大数据、AI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在更深层面上融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京津冀等国家重点区域内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迈向更高质量阶段。  着眼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能面临长期挑战。夯实产业基础,壮大产业规模,确保产业安全及未来领先优势,这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和着力点。加大培育发展力度,集中资源与力量,积极引导企业把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利用好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二)发展路径  当期形势折射出,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是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刻不容缓。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努力夯实产业发展的安全基础,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摆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助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1.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攻关计划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业进行定向突破。加强国内资源整合,加大优秀人才集聚,突出集成电路(IC)、AI、生物医药等领域亟需,采取重大工程的联合攻关形式,精准实施“卡脖子”攻关计划。同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找准并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突破,逐步缓解并最终根治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问题。  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机制。注重发展前沿技术与产品,如无人驾驶汽车、增材制造、生物技术、量子计算与通信等。加强高铁、5G、电力等装备的创新发展,获取并保持领先优势。推动部分领域迈向技术领先,如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等。加快关键性基础性装备的发展,如大飞机及航空发动机、高档数控机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追赶并缩小与强国的差距。  2.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国际竞争力  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9]。为应对这一战略部署,准确认识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把握其阶段特征并推动创新网络形成 变革发展动力,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营造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环境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合作与竞争,正向提升我国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注重进一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世界科技及产业的合作交流并力争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推动实施并进一步深化“走出去”战略,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引导新兴产业的跨国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以开放、合作、共赢来谋取我国新兴产业层级的提升。四、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长期挑战,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十四五”时期筑牢产业安全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重点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产业瓶颈技术、前沿跨领域技术等,构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实现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35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性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抓住科技爆发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着眼前沿领域、颠覆性技术进行全方位布局,产业主体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梳理六大产业发展方向(见图1),聚焦IC、AI、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打造先进技术体系,引领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在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层面与世界同步,构建多类别、宽覆盖、有机联络的新兴产业集群。图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布局注:VR/AR表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十四五”时期,在云计算、AI、大数据、智能联网汽车、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预计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为35万亿元,信息消费规模为9.5万亿元 建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发展体系,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程度显著加深,对实体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提升 产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物联网、通信设备、智能联网汽车(车联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IC、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  面向203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技术、信息安全、半导体、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云计算、边缘计算、操作系统与软件、AI、大数据。  (二)生物产业  “十四五”时期,在新药创制领域,形成并壮大从科研到成药的全产业链能力,奠定持续产生新药物和新疗法的基础。围绕构建创新药物研发技术体系的能力目标,以精准药物设计为核心,综合现代生物学、信息技术和材料科学,建立原创新药发现体系 加强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治疗、代谢调控等技术的深度研发与通用化应用。重视出原创新药、出引领技术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尽快推动我国从医药生产大国转为医药创新强国。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疾病预防、早期诊断、治疗技术与药物、康复及再造、中医药,能源生物炼制、化工与材料生物制造、生物反应器及装备技术。  到2035年,力争成为世界生物科学技术中心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多个领域涌现出重大原创性的科学成果、国际顶尖的科学大师,成为生物技术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  (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应对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大飞机、海洋工程、民生领域重大装备的能力提升和对高档制造装备的亟需,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汇集各类创新资源开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前沿布局和应用示范。  (1)航空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大型客机、军用无人机等制式装备,兼顾小型、低成本的通用航空装备。  (2)航天装备领域,统筹空间系统和地面系统建设,构建卫星遥感、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功能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系统。  (3)海洋装备领域,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应对海洋油气开发和高技术船舶的工程亟需,前瞻布局新型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完善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装备与技术体系。  (4)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加快发展国家重点领域亟需装备,如航天航空飞行器及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装备、新型舰船及深海探测等海工关键制造工艺装备、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关键零部件加工成套装备及生产线。  (5)民生高端装备领域,推进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纺织工业未来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突破新材料与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生产装备瓶颈 食品装备发展强调柔性自动化、集成化、综合化、系统化、敏捷化和智能化方向 医疗装备注重基础、对标应用,加快高端国产医疗装备的产业化。  (四)新材料产业  瞄准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新材料产业系统建设创新体系,推行大规模绿色制造使役和循环利用,保障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实现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重大转变。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端生物医用材料、前沿新材料与材料基因工程。  面向2035年的重点发展目标为:电子信息材料创新体系完善,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利用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由大变强,金属材料工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碳纤维材料技术体系与产品系列符合军民需求 以可再生组织器官的生物医用材料为主体的现代生物医用材料产业体系基本建成 稀土材料及制备的核心专利群取得有效突破。  (五)绿色低碳产业  1.能源新技术产业  立足能源发展规律、能源国情现状、能源新技术发展趋势,在“十四五”时期及面向2035年的发展阶段,聚焦能源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碳约束下的能源安全、能源新技术及关联产业有效支撑经济增长等突出问题,重点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非常规天然气产业、综合能源服务产业、核能产业、风电产业、太阳能光电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地热产业。  2.节能环保产业  “十四五”时期,突出提高环境质量这一节能环保产业的核心需求,加强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防治,倚重和发挥科技创新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循环利用等污染防治全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突破主要污染要素、主要污染点源、主要生态破坏类型、污染物监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形成促进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根本好转的环境工程科技体系。  面向2035年,产业发展重点在于突破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固体废物资源化等关键技术,实现普遍性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环境质量收益。  3.新能源汽车产业  “十四五”时期,加强核心技术创新,推进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市场化发展,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自主、完整的产业链。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年销量达到700万辆,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 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规模累计达到5万辆。  面向2035年,全面实现产业商业化与高质量发展,汽车技术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取得重大进展,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70%以上,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及产业全面成熟,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六)数字创意产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应用,为数字创意产业带来新机遇、形成新模式。通过10~15年的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将在以下5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创新设计体系、数字内容生产体系、数字内容传播体系、泛信息消费体系、泛沟通交互体系。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超高清产业、VR/AR产业、数字内容生产和创新设计软件,数字文化内容创作、智能内容生产平台、文化资源转换,制造业创新设计、服务业创新设计、人居环境创新设计。  面向203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万物互联的无障碍信息获取、1Gbps级速率的数字内容有线/无线端传播、数字内容精准分发,具有真实体验的视音频内容、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混合体验、全息影像和沉浸式体验,无障碍创意创新协同、无障碍想法设计传递、无障碍设计生产联动,定制化的数字内容消费、内容生产智能化与个性化定制,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业创新设计、服务业创新设计、人居环境创新设计。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引领  针对新兴产业发展瓶颈,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攻关 加强国家各类计划的有效衔接,消除各类信息隔离、以邻为壑、部门争利的不良现象,提高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统筹并完善生物技术产业、民生装备领域的扶持政策,建立重点行业部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和国家战略咨询委员会。例如,建立生物技术部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成立国家生物技术战略咨询委员会。  (二)完善创新基础,强化产业创新体系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促进群体性技术的涌现 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创新中心,探索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加快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享机制。加快建立健全新兴产业行业标准体系,使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有法可依”“执法有据”。  (三)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依据竞争性原则,布局建设一批依托龙头骨干企业运作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理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提供稳定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完善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和规范产业并购投资,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推行“产学研用”合作和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制,对创新成果的评价转向实际产出和拓展应用。  (四)加大开放融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  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长板”,面向全球布局产业链。鼓励产业平台技术的国际合作研发与应用,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创新政策体系,根据行业技术特点推行差别化的政策管理。利用好全球科技成果、智力资源和高端人才,鼓励双向有序流动。
  •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支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支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许倞   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   采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许倞,先从一张图聊起。这张图表分别勾画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涉及的领域,并用箭头连接两者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内容。图上的连线纵横交错、密集如网。   “战略性新兴产业绝不是在一张毫无技术准备的白纸之上发展的,重大专项覆盖了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许倞看来,“十五”、“十一五”期间科技的超前准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重大专项的前瞻性战略决策,为今天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许倞告诉记者,同时还要在“十一五”全面启动实施基础上,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战略性跨越。   “加快实施重大专项,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科技日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勾勒了未来5年我国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其中,“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前用了一个词——“加快”。如何理解?   许倞:是的。从国内外发展形势和需求看,加快实施重大专项,发挥核心支撑和引领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迫切。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经济结构的强大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强力的技术支撑、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重大专项着眼于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在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生物与医药、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必将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同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是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更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经济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   从发展目标、技术路线和组织方式上部署   科技日报:“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许倞:“十二五”重大专项的发展思路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发展思路分为三个层次。   在发展目标上,力争在关键领域攻克一批具有战略制高点的关键共性技术,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研发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实现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重大示范工程,发挥对民生改善和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形成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化示范基地 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建设若干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显著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在技术路线上,按战略目标突出重点,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为战略导向,以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关键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以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重大战略产品、建设重大示范工程为核心任务,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突出战略重点,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在组织方式上,按举国体制组织实施,坚持政府在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统筹中央与地方、部门与行业优势力量,实施“大兵团”联合攻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科学高效、富有活力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应用与产业化。   体现国家意志,突出四大板块战略重点   科技日报:您说过,重大专项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任务型国家科技计划,其目标更加具体、明确,任务更加清晰。“十二五”重大专项将瞄准哪些战略重点?   许倞:“十二五”重大专项的任务部署强调“重、大、专”,纵向突出战略重点,明确阶段目标和任务重点,制定技术路线图和技术发展图,突出要啃的“硬骨头”,瞄准国家战略目标打好“攻坚战”。四个板块的重大专项战略重点如下。   电子与信息板块将重点攻克核心器件、中央处理器芯片和操作系统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及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和标准,实现打破国外垄断、克服国家安全和电子与信息产业发展瓶颈,建立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大幅提升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能源与环保板块包括油气开发、大型核电站、水污染治理三个重大专项。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保障能源资源可持续、多元化供给和高效清洁利用,解决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我国石油和煤层气采收率的提高、核电站制造产业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生物与医药板块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着眼于抢占生物科技、生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制高点。加强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三个专项任务的系统部署和协同攻关,创制一批公众急需、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新药,突破一批重大传染病防控核心技术和产品,加快培育一批优良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显著提升我国生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相关产业发展水平。   先进制造板块包括大飞机和数控机床两个重大专项,重点攻克先进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在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主机和制造过程中综合集成应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材料技术等创新成果,增强我国高档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满足我国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等领域的重大需求。   科技日报:“十二五”期间,重大专项突出主攻方向,会形成哪些标志性成果?能举几个例子吗?   许倞:比如说,大飞机2014年实现首飞 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统特征的高温气冷堆示范堆在“十二五”期间建成 TD-LTE将实现产业化,并成为国际主导标准之一,我国将形成完整的宽带移动通信产业链 集成电路装备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形成45纳米较完整的自主产业链 将力争自主创制30个创新药物,完成200个左右药物大品种的改造和技术再创新。   科技日报:除了纵向上突出重点,如何横向强化系统综合集成?专项会适时进行调整吗?   许倞:重大专项在横向上也要加强整体部署,按上述四个板块对民口各专项进行系统布局,突出系统性与集成性 注重考虑板块内部和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注重重大专项与其他科技计划的统筹安排,加强整体推进,强化相互支撑,促进协同发展。如:信息技术领域的三个专项将协同支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攻关,重点支持移动智能终端自主操作系统、芯片等的开发。同时,会根据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形势变化和重大专项实施进展,适时调整充实重大专项任务。   把重大专项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科技日报:“规划”特别强调将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重大专项会进行怎样的探索?   许倞: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借鉴“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经验,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了行政、技术两条线的组织管理体系,确立了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和责任落实三大机制,创新了聚焦重大产业目标、打造产业链、围绕平台能力建设三大组织研发模式,建立了年度监督评估制度,探索了“下家考核上家、系统考核部件、应用考核技术、市场考核产品”等成果评价方式,同时吸引凝聚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积聚和造就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十二五”重大专项将突出企业主体,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推动企业牵头承担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专项任务,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在专项实施中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抓手,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建立健全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加快专项成果产业化。   同时,重大专项将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创新组织实施机制。坚持政府在专项组织实施中的主导地位,加强整体部署,强化多部门协同推进,实现各环节有机衔接。统筹中央和地方资源,整合行业优势力量,加强军民融合,加强国际合作,实施“大兵团”联合攻关,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管理体系,创新决策、执行、监督评估机制,提高管理实效,强化专项决策和实施的责任制,加强过程管理,加快推进专项组织实施。   通过这些尝试,科技部门角色也在发生转变,即从直接分配资源转向统筹指导资源分配,强化综合平衡和监督评估,提高投入的绩效。上述新思路和新方法将为推进我国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引领和带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日报:如何保障重大专项顺利实施?   许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又好又快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十二五”期间将采取符合重大专项特点和需求的相关保障措施。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二是要进一步集成各方优势力量和资源,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攻关机制。三是要进一步完善重大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四是要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用深度结合,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五是要进一步强化重大专项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制度化监督评估机制。六是要进一步促进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的深度结合,依托重大专项,培养和造就科技领军人物、复合型管理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创新团队,建设和认定一批国际一流的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基地。
  • 重磅!《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规划,到2025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谋划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初步建成带动长三角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策源地,引领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规划提出,重点打造以三大产业为核心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其中,“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核心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X”是指前瞻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重点布局光子芯片与器件、类脑智能等先导产业。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进一步推动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时期,上海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关键产品不断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持续提升。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374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732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从15%提高到18.9%。其中,制造业部分增加值由1673亿元增长至2960亿元,年均增速12.1%,比同期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5.8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值从8064亿元增长至1393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6%提高到40%;服务业部分增加值由2073亿元增长至4368亿元,年均增速16.1%,比同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5.2个百分点。重点产业不断集聚壮大,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20%,生物医药产业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1/4,人工智能产业重点企业超过1150家。2.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逐年递增,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3.7%提高到2020年的4.1%。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实现量产,7纳米和5纳米刻蚀机进入国际先进生产线,桌面CPU、千万门级FPGA等关键产品达到国际主流水平,12英寸大硅片实现批量供应。结直肠癌新药呋喹替尼等创新药物,先进分子成像设备全景PET/CT、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等原创医疗器械获批注册上市。全球首款人工智能云端深度学习定制化芯片发布。3.新兴业态蓬勃发展。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持续赋能实体经济,传统业态加速向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转型发展。上海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已培育15个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94个示范性智能工厂,带动12万中小企业上平台。“张江在线”“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相继运作。4.空间布局逐步优化。浦东新区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徐汇区人工智能、杨浦区信息技术服务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闵行、徐汇、杨浦、嘉定、松江、张江、临港等重点区域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创新活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张江科学城汇聚2.2万家创新型企业,拥有外资研发中心171家,在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新药研发等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张江研发+上海制造”的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临港新片区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30%,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加速建设“东方芯港”“生命蓝湾”“信息飞鱼”等特色产业园。闵行、徐汇、嘉定、奉贤、金山、青浦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成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要载体,聚集了本市80%的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和营业收入。5.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全力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高地“上海方案”,各项重点任务加快落地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效显著,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领域,国家授权上海先行先试的10项重大改革举措已全面落地,并出台《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等70余个地方配套法规政策。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一期募资近5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正式启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7万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4家,众创空间500余家,服务中小科技企业和团队近3万家。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也逐渐凸显。在市场主体方面,缺乏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新兴领域的龙头企业还不够多,独角兽企业仍需加大培育力度,部分领域的重点企业品牌优势和影响力下降。在市场要素方面,人才竞争加剧,高层次产业人才供给能力不足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愈发明显,支撑关键技术研发的产业创新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加强。在市场机制方面,部分国有企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的动力不足,全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仍需优化。(二)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加深刻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但仍处于全面提升产业能级的关键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1.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面临新的挑战。上海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在危机挑战中抢抓发展先机,在外部变局中开创发展新局,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2.新兴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颠覆性技术加速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加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与生物、能源、汽车等产业深度融合。脑机融合、光子芯片、氢能源存储与利用等先导性、颠覆性技术发展迅速。上海应发挥高端资源集聚、科技创新活跃、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加强新兴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同时面向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谋划布局一批先导产业,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3.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上海面临新任务新使命。当前,我国正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发展的战略支撑。上海要以国家战略为引领,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打造相对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方向,以重大项目和重要平台为抓手,以人才引领战略和浦江之光行动为支撑,发挥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优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汇聚创新要素资源,全面培育创新创业主体,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完善产业创新生态,持续强化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协同联动,打造若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为上海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供坚实支撑。(二)基本原则创新引领。坚持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主动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市场化和政府投入协作并举的新型体制,加强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突破。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发展能级。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融合发展。主动顺应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新趋势,推动新兴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数字核心产业能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重点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前瞻布局。坚持面向未来、超前谋划,主动布局一批代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的先导产业,加强前瞻性、探索性的技术研究,强化前沿创新的引导作用,促进更多领域实现跨越和赶超,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三)总体思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任务,发挥上海优势,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布局,全力推动落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通过产品结构转型、数字技术赋能等手段,推动汽车、装备、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加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推动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加速发展,重点打造以三大产业为核心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其中,“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核心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X”是指前瞻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重点布局光子芯片与器件、类脑智能等先导产业。(四)发展目标到2025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谋划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初步建成带动长三角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策源地,引领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迈向新台阶。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基本形成。重大创新实现新突破。建成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空天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涌现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结构优化呈现新水平。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进一步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6万家,形成一批百亿销售、千亿市值的领军企业。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基本形成全域协同、重点突出的空间布局,打造若干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若干千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一)集成电路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强化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项目布局,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和综合优势。“十四五”期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20%左右,力争在制造领域有两家企业营收稳定进入世界前列,在设计、装备材料领域培育一批上市企业。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先进制造工艺进一步提升,芯片设计能力国际领先,核心装备和关键材料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1.集成电路设计。提升5G通信、桌面CPU、人工智能、物联网、汽车电子等核心芯片研发能力,加快核心IP开发,推进FPGA、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高端微控制单元(MCU)等关键器件研发。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工具供给能力,培育全流程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优化国产EDA产业发展生态环境。2.制造和封测。扩大集成电路成熟工艺产线产能,提高产品良率,提升先进工艺量产规模,继续加快先进工艺研发。提升特色工艺芯片研发和规模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先进封装测试产业规模。3.装备和材料。加快研制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刻蚀机、清洗机、离子注入机、量测设备等高端产品。开展核心装备关键零部件研发。提升12英寸硅片、先进光刻胶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二)生物医药以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研制为主线,布局建设一批创新设施和转化平台,优化全市产业空间布局和公共配套。“十四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加速培育壮大一批本土创新型企业,持续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到2025年,实现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制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重点发展:1.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围绕新靶标、新位点、新机制、新分子实体,重点发展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高端生物制品,靶向化学药及新型制剂,现代中药等。2.高端医疗器械。重点发展高端影像设备、高端植介入器械及耗材、手术治疗及生命支持设备、高端康复辅具、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生物医用材料等。3.生物技术服务。推动临床前及临床合同研发(CRO)、合同研发生产(CMO/CDMO)等服务,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药物开发、数字医疗解决方案等技术融合应用。(三)人工智能以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和释放应用场景双轮驱动,强化创新策源、突破底层技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十四五”期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15%左右,一批独角兽企业加速成长,一批龙头企业持续落地,全产业链布局基本成形。到2025年,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人工智能成为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重点发展:1.智能芯片。重点推动通用计算GPU研发与产业化;面向智能图像识别、智能驾驶等应用,研制深度学习云端定制系统级芯片(SoC)以及“芯片+软件平台+服务器”的云端智能服务器。2.智能软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性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和控制软件;研发基于CPU/GPU异构体系的云计算服务平台;研发同时支持逻辑推理、概率统计、深度学习等范式的统一计算框架。3.自动驾驶。突破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核心技术,重点开发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融合一体化传感系统;攻克半封闭场景的无人驾驶技术;搭建人、车、路协同数据系统。4.智能机器人。研发基于自主决策视觉控制器的智能工业机器人;推动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研发与产业化,突破模态情感计算和语义识别技术,研制服务机器人分布式操作系统,推动类人教育机器人实现产业化;布局研发微尺度手术机器人、单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康复干预与辅助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等智能医疗机器人。(四)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上海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左右。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比重进一步提升,推动重点汽车制造企业加速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转型,培育一批销售规模百亿级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重点发展:1.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加快动力电池技术突破,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电池寿命,推动高功率密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向系统集成化、结构轻量化、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逐步进入市场应用,突破膜电极、电堆、质子交换膜等系统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降低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完善加氢站布局。2.智能网联汽车。支持相关企业加强合作,联合开展车规级芯片、车载操作系统、车载人工智能计算平台、车联网通信、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专业测试设备、线控执行系统(制动、转向)、高精度地图、传感器等技术及装备研发,探索特定场景下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及应用。3.新型汽车服务。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共享出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展示交易等多种类型的服务。(五)高端装备制造到2025年,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值达到3000亿元左右。着力优化船舶产业产品结构,大力推动机器人、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高端机床等成套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船舶海工。推动主力船型和海工装备结构升级,高端船舶占比达到60%。提升配套设备的设计能力和制造水平,船用低速柴油机全球市场份额力争达到30%。重点发展:1.高端船舶。加快推进液货船、大型集装箱船、绿色环保智能型散货船等主力船型系列化研发,重点突破豪华邮轮等高端船型;2.船舶配套系统和设备。提高动力设备、船用电子、电气设备等设计制造水平,重点突破双燃料柴油机、液化天然气燃料供气系统、低温液货系统等核心配套产品和系统;3.海洋工程装备。加快推进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起重铺管船、物探船、钻井平台等主力海洋工程装备,开发破冰船、大型浮式结构物、深海养殖等新型海洋装备;4.海工装备配套系统和设备。提高动力定位系统、降锁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水下钻井系统、水下长距离提升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水平。智能装备。着力提高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与部件的性能和水平,形成上海智能制造新品牌,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迈上新台阶。重点发展:1.制造系统。面向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制造型企业,推动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提供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2.成套设备。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业机器。加快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加工中心研发与产业化。推进面向复杂市域交通需求的智能盾构机等新型轨交装备研发与应用。3.关键零部件。研制列车信号控制、网络控制等关键系统和部件。突破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开发多轴、高精度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等主要功能部件。能源装备。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自主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1.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燃气轮机装备,开发应用微型燃机与轻型燃机产品系列。2.太阳能发电装备。提升新型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工艺技术开发水平和研制能力。3.风力发电装备。加快发展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突破提升10MW和15MW大型直驱海上风机技术,提升大功率风机整机制造能力。支持企业“风电制造+风场运营+工程服务”一体化发展。4.核电装备。推动核电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承包、建造安装、运行维护全产业链均衡发展。推进三代核电成套装备推广应用,做好四代核电技术储备,钍基熔盐堆实验研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智能电网。开发支持新能源接入的核心器件,发展新型电网技术。推进超导电缆系统工程应用。突破大规模储能电池等储能装置在电网侧及用户侧的应用。6.火电装备。发展大型煤气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等高效清洁煤电技术与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围绕电机与拖动设备、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再制造等重点领域,推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制。重点发展:1.高效节能产业。提升发电装备、余热回收装备、太阳能利用装置的节能水平。发展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的新型节能建材。鼓励先进节能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与传统生产工艺的集成优化运用。2.先进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医药等工业行业废水处理核心技术,研发土壤修复、污泥强化脱水与卫生填埋安全处置、焚烧炉渣及飞灰安全处置、土壤污染监测和应急处理装备。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研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安全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等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基于物联网的再生资源收运系统,开发垃圾综合利用的分选技术和设备、废旧机电自动拆解设备等配套装备。(六)航空航天到2025年,上海民用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左右。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民用航空航天产品产业化、系列化发展,加快全产业链发展和集聚建设,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民用航空。加快大型客机商业化进程,推动民用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系统等核心产品技术攻关和系列化发展,基本形成主制造商引领、优势供应商集聚、核心配套企业支撑、专业化平台服务的航空产业体系。重点发展:1.大型客机。推动C919单通道干线飞机完成适航取证与示范运营,逐步实现商业化落地与产业化,启动C919单通道客机加长型、衍生型等系列化研制。2.支线飞机。加快提升ARJ21-700型涡扇支线飞机生产能力,推动公务型、货运型等系列化发展。3.宽体飞机。开展CR929远程宽体客机研制。4.航空发动机。建立健全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的技术平台,打造民用涡扇发动机产品研发制造体系。加快重点型号研制,推动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长江1000产品研制,开展混合电动推进系统、新燃料推进系统等关键技术预研。5.航空设备。加强国内外合作和协同攻关,加快培育产业链核心环节配套体系。大力发展物流型智能飞机、低空无人机等通用飞机以及相关系统和设备。民用航天。做大做强卫星及应用产业,加速卫星应用与空间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全面构建覆盖星上关键零部件、星地系统集成、地面站及应用终端、综合信息服务、整星研发批产的航天产业体系。重点发展:1.卫星制造。积极发展中低轨、超低轨商业卫星,推动建设柔性化、模块化、智能化商业卫星制造工厂。加快培育产业配套体系,重点发展通信、遥感、导航、卫星动力、星间高速链路等星上载荷供应商,推动核心部件与元器件质量标准建设。2.航天运输系统。以中低轨发射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小型商业运载火箭研制进程。研制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中大型商业火箭,逐步形成商业火箭模块化、标准化、组合化生产模式。开展新型商业火箭、可重复使用商业火箭的研制和技术攻关。3.卫星应用。推动卫星数据共享共用,加快卫星通信、北斗导航、遥感融合应用。发展高精度天线、板卡、电子地图、位置传感器等导航定位基础产品,突破低功耗、小型化、抗干扰、多模多频联合定位、高动态高集成、高灵敏度、多传感器融合等关键技术,推动标准化建设。(七)信息通信到2025年,上海信息通信产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左右。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下一代IP网络、全光通信设备等通信和网络产业发展,提升新型显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物联网核心技术突破,保持电子设备制造产业稳定发展。1.下一代IP网络。重点推动支持基于第六版互联网协议(IPv6+)规范的路由器、交换机、互联网关设备等产品的研制、产业化,推进运营商、政府、金融、互联网等规模应用。重点发展基于400G、智能无损的数据中心网络产品及下一代Wi-Fi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2.全光通信设备。重点发展全系列光通信系统设备(接入网传输、城域网传输、核心网传输)和网络信息安全服务,持续增强核心基础全光通信器件研发制造能力。3.新型显示。推动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以金山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加大新型显示材料企业布局。重点发展:蒸镀设备、光学膜、基板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电子化学品等新型显示关键装备、材料。加大在AMOLED微显示、量子点等新技术领域上的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4.物联网。在工业控制、居家养老、精准农业、产品溯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推动上海技术交易所建成国家级要素市场,提升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服务能级。打造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统筹配置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资源。加大力度支持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提高科技企业孵化能力,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创业。
  •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解读
    日前,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进一步了解《决定》的有关情况,近日,记者采访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一、请简要介绍《决定》制定的背景和主要过程?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2009年,我国生产粗钢5.68亿吨,水泥16.5亿吨,分别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3%和52%,绝大部分由我国自己消费掉了 一次能源消耗达31亿吨标准煤,是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7.5%。而同期我国的GDP只有34万亿元,约合4.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54万亿美元的比重仅8.7%,这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发展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我国目前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是了不起的成绩,但到2030年,我国人口接近15亿,人均耕地面积要在目前1.38亩的水平上减少10%以上,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尽管我国近年来对节能环保高度重视,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2009年全国七大水系劣五质类水质断面比例仍达18.4%,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因此,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发展物质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加深了我们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强化了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性。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为振兴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投入支持,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危机后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宽带网络、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粮食、环境、气候、健康等问题,也将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省部级干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温家宝总理2009年连续召开三次专家座谈会,研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统一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和重点,加强统筹规划,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引导全社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国务院领导关于“要抓紧起草《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规划、政策,报国务院审批”的要求,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有关部门或单位,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在对全国重点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以及社会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形成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上报稿。国务院于9月8日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决定》。   二、《决定》主要着眼于解决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哪些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因此,《决定》主要着眼于解决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七个问题:   (一)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重点。各方面普遍认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体现国家的战略需求,要体现阶段性特征,现阶段应将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从调研看,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也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地方基于当地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说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和发展重点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方向,为制定重点任务和政策着力点奠定基础。要进一步明确某一产业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任务,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并为此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突出体制机制改革。从调研情况看,加快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突出。二是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机制亟待建立,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管理程序复杂、评估作价困难、周期长,职务创新股权激励措施不到位,不利于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三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体系不健全。四是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域管理规定,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现行管理办法制约相关行业发展。五是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有关规划、政策没有形成合力。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三)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调研发现,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规模上虽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组装加工能力强,技术集成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如风能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的设计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较弱 太阳能电池虽然产量世界第一,但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新一代光伏电池核心技术不掌握 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集成电路、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 生物医药产业尽管快速发展,但缺乏创新药物和工程化技术与装备 基因工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工业化的转基因技术不掌握,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速度慢 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控制技术和高性能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前沿性、战略性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充分发挥市场的拉动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往往存在种种障碍,需政府推动应用示范、标准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试验网等培育市场和新技术应用示范的措施,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从调研情况看,各方面普遍反映市场培育力度还不够,手段单一,试点示范推进缓慢,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情况,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进一步强化培育市场环境,通过加大示范应用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培育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拉动作用,引导社会消费,激励企业创新。   (五)财税金融投资政策急需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突出,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调研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创业投资规模小,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多层次金融市场不完善 财政税收激励政策等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财税金融和投资政策要在系统梳理、评价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形成有效引导和有利于发挥社会投资积极性的政策体系。   (六)国际合作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基于全球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呈现出在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加强分工与合作等新的特点和趋势,国际合作发展是其必然选择。但调研中发现,除少数新兴产业形成了开放式发展的格局外,目前许多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不注重前期技术合作,也没有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合作发展渠道不畅。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推进智力、资本和市场的深度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七)加强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调研中感到,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都希望抓住这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实现本地经济的较快发展,提升在全国中的位次。但是也发现存在急于求成的趋向。为此,既要保护好、发挥好和引导好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也要高度重视区域间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避免盲目低水平投资建设等问题。   三、怎样理解和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体现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决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高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总体上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但其中也有一些技术相对成熟、不具备高成长性的领域,不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还将催生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制定《决定》的原则是什么?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决定》是指导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指导文件。制定《决定》坚持了以下主要原则:   一是突出战略性、阶段性、针对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项重大决策,必须以全球视野,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既要认识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行超前部署和统筹安排 也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制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还要有系统性、针对性地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自主创新、完善市场环境、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等重大政策措施。   二是处理好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关系。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紧紧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主线,摆好政府位置。《决定》提出的相关政策措施,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重点,引导培育市场机制,政府更多地采取宏观调控和间接手段,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要有所作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积极的组织推动作用。   三是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为核心,强化产学研用结合,使《决定》的相关政策向企业聚焦,促进各种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发展成为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集团,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大做强。   四是体现统筹协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涉及经济、科技、改革、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既关系当前也影响长远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决定》必须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相关规划、政策的衔接,体现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衔接,形成政策合力,做出长远安排,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决定》提出当前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方向包括哪些?选择这些重点领域和方向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   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现阶段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一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 四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为进一步集中力量,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决定》从上述四个方面七个产业领域中选择了若干重点方向作为现阶段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从节能环保产业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适应产业绿色发展的国际趋势,结合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巨大压力,以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和再制造产业等环保产业新业态。   从新能源产业看,绿色新能源技术发展和产业化是解决能源危机、优化能源结构的根本出路。近10年来,我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国际竞争优势,未来发展应以巨大内需市场为后盾,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新一代核能 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 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看,信息技术正在纵深发展并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依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核心技术。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从做强我国信息产业的需求出发,未来应以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为主线,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的发展能力,加速网络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壮大发展。   从生物产业看,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是从根本上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大领域,将对改变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可再生产业体系、促进人类健康产生革命性影响。我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具有发展的巨大市场空间,生物产业未来发展要以巩固基础研究、加速推进产业化、有序促进大规模应用为主线,大力利用生物技术开发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加快发展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强化重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和水产品等为主要对象的生物育种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和海洋生物技术产品的发展。推进生物制造技术和产品对传统化工工艺路线的技术替代和对化石资源的原料替代。   从高端装备制造业看,它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对于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要掌握发展主动权,必须优先重点发展先进航空装备和高速铁路交通等先进运输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建设以卫星应用为核心、以服务国家发展为目标的空间基础设施。   从新材料产业看,它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瓶颈。其发展要以发挥我国在纳米、超导、稀土等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以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巩固学科研究优势,大力发展新材料制备技术和装备,大力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化,大力推进大宗高端材料规模化生产应用。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看,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行业升级转型的方向。我国要在未来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汽车工业体系,必须超前部署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当前,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产业联盟系列化为途径,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形成知识产权,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需要强调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应当适时进行调整。   六、《决定》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是什么?确定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综合考虑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趋势,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客观要求,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目标应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 二是形成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新要求的客观能力 三是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发展的新优势。从发展阶段上看,应按照“三步走”的思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到2030年前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15年力争达到8%左右、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等定量目标,是根据相关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和单位提供的基础数据测算的,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些任务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得少,产品进入市场面临诸多障碍。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把市场需求作为重要拉动力量,把国际化发展作为必要的条件,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从强化科技创新看,应针对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少等问题,围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切实加强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支撑体系。核心工作主要涉及六个方面,一是超前部署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二是鼓励企业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并形成产业链发展的工程化、系统集成技术能力 三是释放我国已形成的科技潜力,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和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四是应以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创新环节,实施若干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形成突破口和发展优势 五是大力推进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大规模支持企业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 六是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产业区域集聚,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从积极培育市场看,应围绕促进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克服产品和服务市场认知度低、与现有同类产品相比成本高、市场配套体系不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建立等市场进入障碍,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示范应用,完善市场应用配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场规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将需求潜力转化为拉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具体而言,一是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信息惠民等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二是重点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通用航空等产业的市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大力发展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三是应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为各类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从深化国际合作看,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应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密集”的特征,突出“招才引智”的作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国际创新成果 二是应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特征,突出利用全球资本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我国企业到境外投融资,多层次多元化有效利用国外资金 三是应适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的需要,在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推动技术和产品“走出去”,促进企业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   八、《决定》突出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作用,请问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上有哪些新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财税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激励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力度不够,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应在充分发挥企业投入积极性的同时,切实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国家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方式。   在财政支持政策方面,针对当前政府资金使用分散、重点领域投入强度不足、缺乏稳定投入支持机制等问题,《决定》提出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的作用,重点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的资金投入,专项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引导创业投资发展。   在税收激励政策方面,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研发费用比例较高、产品发展初期进入市场难度较大的特征,切实完善税收激励政策,重点在落实好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鼓励发展新业态等角度,针对产业的具体特征,制定流转税、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支持政策,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手段。   在金融政策方面,针对战略性
  • 科技部、发改委等多部委搭建新兴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今年将推出多项科技政策和措施,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实施7项科技发展规划,推进新兴产业技术示范工程并集聚创新资源,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7日,万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上表示,科技部要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此前,万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逐步显现。近年来,国家启动了具有产业化目标的重大科技专项,高端芯片、高端数字化机床、石油天然气等专项技术的相关产业累计新增产值超过1.1万亿元。   记者还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国务院多个部门经过多次调研和讨论,已决定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拟定相关技术路线图并与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使重大科技专项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核心和产业引擎。   据悉,经过两年攻关,覆盖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全面启动实施,中央财政已安排预算600亿元加以支持。   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办公室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为研究16个重大科技专项的进展及其与战略新兴产业的对接情况,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最近组织81位专家,按照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生物与医药、先进制造四个板块成立了四个监督评估组,在全国进行摸底调研。”   记者从科技部了解到,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在高性能中央处理器、12英寸65-40纳米介质刻蚀机、快速成像测井技术装备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瓶颈技术。   据介绍,科技部今年将积极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形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万钢说,“科技部去年发布的7项技术规划,基本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预示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提速。”   万钢透露,今年有关部门还将积极引导创新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据介绍,科技部将加强与其他部门、地方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方面协同配合,加强与地方的资源集成,加大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同时,进一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另外,科技部今年将强化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万钢表示,今年还将利用科技示范工程开拓战略性产业市场。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在25个示范城市实施“十城千辆”推广示范工程,带动全国推广运行各类电动汽车2.7万辆 “金太阳”工程支持分布式并网发电等各项应用示范,总装机容量达5.8G W “十城万盏”试点城市应用L E D照明灯具超过600万盏,年节电超过5亿千瓦时。   “科技部等部门今年将加强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重大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继续做好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制造业信息化、数控一代等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专项行动,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支撑体系。”科技部有关官员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前不久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为中国提供弯道超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宝贵机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说。  “四字特点”彰显引领力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呈现‘快、活、高、优’的特点。”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产业规模增长加快。近5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监测的27个行业年均营收增速超过15%,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有力填补了传统制造业下行的空缺。  创新创业更趋活跃。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诸如服务领域的网络租车、基因诊断等新模式,制造领域的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产品,以及可穿戴电子医疗设备、生物芯片、能源互联网等“跨界”融合式创新,引发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  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华为、阿里巴巴、华大基因等企业崛起的背后,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关键领域的群体性突破。同时,一些关键领域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如自主设计的大飞机C919和支线飞机ARJ21飞机等产品相继问世,国产钻井平台首次实现深海海上气田成功开发等。  整体效益持续优化。从上市公司数据看,过去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始终高于传统产业。2016年10月份,2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利润达10499.7亿元,同比增长15.3%。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部分地方和区域已成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杆。东部地区,深圳市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引擎” 同期,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接近30% 浙江、山东等多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  “五个布局”增强发展力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取得可喜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培育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薛澜表示。  对此,《规划》在布局上作出了五大方面的改变,旨在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首先是加大软硬结合的布局,在重点产业领域中新增数字创意产业,包括数字文化创意装备、数字文化内容、设计服务等方向。”该负责人表示,这是通过抓源头设计增加有效供给的举措,数字创意产业具有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  在前瞻性布局上,增加了战略性产业的内容。“这是依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作出的调整,主要考虑到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和核技术等是事关人类未来发展的核心领域,促进这些领域形成新产业是培育新动能和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该负责人说。  在融合性布局上,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归并为五大产业领域,培育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比如新型材料的发展不断推动器件和整机装备性能进步,同时装备创新也不断对新材料提出更高要求,两者融合方能更好共同发展。  在全区域布局上,《规划》对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和国际化拓展作出了全面布局。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凸显,越来越需要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越来越需要国际合作新平台,越来越需要融入全球产业链。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还将市场化方向贯穿改革全局,以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内外并举”构筑产业高地  《规划》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如何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金矿”,成为市场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  “我们注意到,《规划》要求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包括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研究推出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向创业板转板试点,建立全国股份转让系统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合作对接机制。”北京宏泰产业基金副总经理朱海涛表示,鼓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应成为引导资金脱虚入实的入口。  与此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等6方面政策措施,部署了21项重大工程,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围绕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机制,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推动。“将推动各级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实施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等重点改革任务。”该负责人说。
  • 上海将新建大批实验室等新兴产业科研设施
    到2015年,上海拟培育10家产值超100亿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龙头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也要翻一番。记者昨天从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获悉,五年后,上海将目标直指我国综合实力领先、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五年内增加值翻一番   从规模上看,“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翻一番,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到2015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也要达到15%左右。同时,五年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则达到50%左右。   创新能力也是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市设想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争取新建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建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新建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2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构建10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争构建10个重点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   初步形成H型走廊   企业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为此,到2015年,上海拟培育10家产值超100亿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龙头企业,50家上市企业,1000家产值超1亿元、具有创新活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骨干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机制灵活、技术领先、模式创新的中小企业也将得到蓬勃发展。   空间布局上看,拟初步形成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H(High-Technology)型走廊,主要包括嘉定、松江、奉贤、金山等沿边产业带,宝山、长兴岛、金桥、张江(核心园)、临港等沿海产业带,及闵行、漕河泾等中部产业轴。同时,努力构筑上海高技术服务业“中环”产业带,主要包括张江(核心园)、金桥、五角场、大柏树、市北工业区、天地软件园、虹桥、漕河泾、徐汇滨江、漕河泾浦江园等,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推动重大专项工程   在重点领域,上海还将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工程,包括了大规模集成电路专项工程、民用航空专项工程、云计算专项工程、物联网专项工程、下一代网络(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专项工程等13项。   比如云计算工程将建设典型示范工程,整合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现有资源,推动云计算应用,降低电子政务成本。物联网专项工程则按照上海有应用经验、具有全国推广价值、上海企业有实施能力的原则,在城市安全、智能安防交通管理等领域实施应用。
  • 珠海投重金资助战略性新兴产业
    12月6日,记者从珠海科工贸信局获悉,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获得2011年度市级财政资助6150万元,单个项目资助额度最高达500万元,同时创下市级产业扶持资金额度的单项纪录,这也是珠海首次设立并资助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并创下珠海历史上市级产业扶持项目资助总额最高纪录。   其中,由格力、金山等企业负责实施的4个项目分别获得最高的500万元资助,其余项目资助额度分别为300万元、250万元。24个项目技术领域覆盖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航空、海洋工程、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属于前3个新兴产业的项目居多。
  • 重磅:7类仪器仪表获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
    p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p p   近两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更好地指导各部门和各地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工作,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的修订意见。本次征集意见截止时间为10月12日。 /p p   电子专用设备仪器、海洋环境监测与探测装备、医用检查检验仪器及服务、新能源汽车测试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与应急处理设备、海洋水质与生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等7类关键仪器仪表获支持。仪器信息网摘录如下: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3.6 电子专用设备仪器 /strong /span /p p   半导体生产用镀膜、溅射、刻蚀等设备。高精密自动印刷机、高速多功能自动贴片机、无铅再流焊机等电子元器件表面贴装及整机装联设备。高性能永磁元件生产设备、金属化超薄膜电力电容器生产设备、超小型片式元件生产设备、高密度印制电路板生产设备等新型电子元器件设备。高端电子专用测量仪器。TD-LTE 等新一代通信和网络测试仪器,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存储器测试器、分析测试仪器等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数字电视信号源、数字音视频测试仪、图像质量分析仪、网络质量和安全测试仪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5.4 海洋环境监测与探测装备 /strong /span /p p   海洋水文气象岸基与海上平台基观测台站用传感器、设备与系统,船用水文气象观测传感器、设备与系统,水文、气象与水质观测浮标,潜标、海床基、移动观测平台(AUV、ROV、滑翔器等),海洋水质与生态要素测量传感器与设备,声学测量与探测设备、光学测量与探测设备、高频地波雷达、S/C/X波段测波雷达、水位与波浪雷达、海洋型通用通讯模块、船用水文与地质调查绞车、深海通用材料与接插件等辅助设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4.2.1 医学影像设备及服务 /strong /span /p p   医学影像设备。包括多能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CT)、永磁磁共振或高场强超导磁共振成像(MRI),脑磁图(MEG)和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高性能超声成像(USI)及其一体化多模态混合成像设备 高性能电子内窥/腔镜(ES)(如胃镜、喉镜、支气管镜、腹腔镜、关节镜等)及其超声、光学相干、荧光、共聚焦等复合模态成像系统 高性能数字放射摄像(DR)、数字血管造影(DSA),以及胃肠、乳腺、膀胱、口腔等专科数字放射摄像 手提式、便携式、可移动、车载等多功能医学成像系统及其配套设备。核心部件包括高场超导磁体、超导射频阵列表面线圈、MRI 用低温制冷机、高热容量X线球管、快速多排CT探测器、非晶硅/ 氧化物平板平X-射线探测器、磁兼容全数字固体PET探测器、高密度面阵超声探头、低剂量探测器等核心部件及其关键技术。医学影像服务。包括远程影像诊断、移动影像诊疗、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等服务相关的配套设备和技术。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4.2.3 医用检查检验仪器及服务 /strong /span /p p   医用检查检验仪器。包括心电、脑电、肌电、诱发电位、眼肌电等电生理信号检测分析仪,新型的血管功能、心功能、肺功能及心肺功能测试分析仪,连续动态心电、脑电、血压、血糖、血红蛋白等检测分析仪,低生理低心理负荷呼吸睡眠监测分析仪,多功能多参数生理参数监护仪 多普勒血流成像仪、超声骨密检测分析仪、眼科光相干层析成像(OCT)等专科诊断设备 无创/微创颅内压监测仪、无创/微创血糖测试仪、无创活体生化分析装置 基于物联网、可穿戴、传感网络、移动通信、全球定位等技术的健康信息终端、全科检查装置、生命信息监测装置及其相关的信息系统和云平台 肺癌、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等重大慢病筛查诊断设备。 /p p   体外诊断检测仪器。包括高精度、高通量(快速)、全自动的生化、电解质、血气、尿液、体液、粪便、阴道分泌物、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特定蛋白、血细胞、微生物、代谢、营养、血凝等检测分析仪器(含干式)及其疾病诊断和筛查信息系统 全自动、高通量、高灵敏度的酶联光度、电化学、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荧光、时间分辨荧光、均相时间分辨荧光等方法的免疫分析系统,与组织/细胞检测分析相关的仪器、免疫组化自动化染色仪及其配套试剂 医用质谱分析仪、医用色谱分析仪、微量分光光度计、自动化血型测定仪、流式细胞分析仪、共聚焦扫描仪、现场快速多参数生化检测仪(POCT)、微生物培养仪 无汞体温计、各类体外诊断用试剂、试纸及其配套设备与耗材。 /p p   分子诊断检测仪器。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荧光原位杂交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恒温芯片核酸实时检测系统、生物芯片阅读仪、生物芯片杂交仪、生物芯片洗干仪、超分辨分子显微成像系统、快速全自动核酸提取仪 分子生物信息分析处理系统。 /p p   医用检查检测服务。包括第三方体外诊断中心、健康查体中心、健康档案和信息采集中心、分子诊断信息中心、健康小屋等服务相关的配套设备和技术。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5.3.4 新能源汽车测试设备 /span /strong /p p   电池单体、电池模块、电池系统研发测试设备,电池模拟器设备 交流电力测功机,动力总成试验台架,高性能底盘测功机,电机驱动传动系统总成等传动系统研发试验台 燃料电池系统测试设备 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NVH试验台,新能源换挡系统试验台(包括低温试验台),新能源液压试验台 新能源汽车下线检测设备及维护诊断设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7.2.6 环境监测仪器与应急处理设备 /strong /span /p p   大气污染监测及检测仪器仪表。包括空气质量及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在线PM2.5成分分析仪、机动车尾气云检测系统工程装备、适用于超低排放的高精度燃煤烟气污染物监测系统、有毒及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持久有机污染物(PPOs)自动在线检测系统、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自动在线检测系统、有机碳/ 元素碳(OC/EC)全自动在线分析仪、激光过程气体分析系统。 /p p   水质污染物监测及检测仪器仪表。包括在线生物毒性水质预警监控技术及设备、便携式无线广谱智能分光光度水体污染物检测仪、水质挥发性有机物(VOC)在线自动分析仪、水体中基因毒性污染物快速筛查仪、污水处理系统精细化控制仪器仪表、地下水采样与检测一体化移动式设备、填埋场防渗层渗漏监测/检测预警系统。 /p p   生态环境监测及检测仪器仪表。包括环境遥感监测和量值溯源标准设备、多物种智能生物预警仪、农村生态环境快速检测设备、化工园区环境污染监测预警系统、危险品运输载体实时监测系统。 /p p   固体废弃物检测仪器仪表。包括土壤重金属监测仪器、移动固体废弃物重金属在线快速检测装置及环境风险分析平台。 /p p   环境应急检测仪器仪表。包括土壤重金属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土壤污染物监测及检测仪器仪表、环境应急监测车(船)等设备、便携式现场快速测定仪及预警、警报仪器。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7.2.8 海洋水质与生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span /strong /p p   营养盐自动分析仪、各种有机物(多环芳烃等)测量仪、黄色有机物测量仪、重金属监测设备(汞、铅等)、藻类监测设备,海洋水质传感器(pH、溶解氧、浊度、叶绿素、甲烷、二氧化碳等)。突发性海上污损事故应急监测辅助管理系统、海上污染移动式野外应急监测设备、海上污染水体输移监测系统与设备等。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附件: a style=" font-size: 12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9/attachment/afec044e-3ce9-4e3f-8577-6b1df7c11f32.pdf" title="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pd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pdf /span /a /p p br/ /p
  • “十二五”锁定新兴产业 聚焦环保信息产业
    10月18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重大决定。会后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决定》规划,到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环保产业成为“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我国将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都将成为“关键词”。   此外,我国还将发展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得到重点支持,我国将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根据《决定》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受到国家在财税金融方面的支持。在财政支持方面,国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重点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
  • 计量测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精神,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促进上海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上海市积极指导、服务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主动培育、建设上海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逐步与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实现技术互补、分工协作和信息对接。这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对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给予高度重视,说明计量测试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支撑左右,对支撑上海市“五个中心”建设、打响“四大品牌”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计量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MID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提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的概念,将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主要包括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并称为国家质量基础的三大支柱。其中:计量是基准,是控制质量的基础 标准是依据,用以引领质量提升 合格评定是手段,控制质量并建立质量信任。三者构成一条完整的链条,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企业生产力和质量、保护环境、维护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认可从之前的合格评定中单独列出,与计量、标准共同承担公共机构的角色,合格评定(认证、检验检测)则以第三方的姿态服务于企业。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依赖于计量、标准、认可、合格评定和市场监督。政府治理表现除市场监督之外,还体现为五大技术要素(计量、标准、认可、认证和检验检测)。我国《计量法》《标准化法》《认证认可条例》为NQI的体系化建设和高效率运行提供了周全的法制保障。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关系国计民生,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关产业创新、核心竞争力提升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动力。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水平应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应满足高端计量测试服务需求,具备产业关键领域测量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计量测试服务,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计量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国际单位制(SI)是构成国际计量体系的基石,反映了计量发展水平。国际单位制自建立以来就随着计量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回顾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  古典阶段,在农牧业和手工业社会背景下,特点是以权力和经验为主的初级阶段,没有或者极少有科学依据。作为最高依据的计量基准,多用身体的某一部分、动物的丝毛或某种能力、植物果实、乐器以及物品等,诸如“结绳记事”“布手知尺”“滴水计时”等计量方法。在公元221年,秦朝“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自此,我国有了统一的度量衡单位。  经典阶段,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社会背景下,特点是计量标准已开始摆脱利用人体、自然物体等的原始状态,进入了以科学为基础的发展阶段。但是,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这个时期的计量基准都是在经典理论指导下的宏观器具或现象。标志性时间是1875年5月20日,《米制公约》在法国签署,米制被认定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规定了米、千克、秒的定义。  现代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特点是参量之间的互相渗透,检测方法与设备的光、机、电结合,标志是由经典理论为基础转为量子理论为基础,由宏观实物基准转为微观量子基准,以期保持基本单位的长期稳定性。1954年至1971年,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坎德拉(cd)、摩尔(mol)被确定为SI的基本单位。1967年,时间单位“秒”率先从“天文时”变更为“原子时”,测量精度提高了1 000万倍上。1979年,发光强度“坎德拉”完成量子化定义,以“光源在给定方向上发出频率为540×1012Hz的单色辐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 W/sr时的发光强度”。1983年,长度单位“米”完成量子化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秒所经过的距离”。2018年11月16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将SI基本单位中的其他4个:千克、安倍、开尔文和摩尔分别改由自然常数(普朗克常数h,基本电荷e,玻尔兹曼常数k,阿伏伽德罗常数NA)定义,至此实现7个基本单位全部由基本物理常数定义。  新量子化定义已于2019年5月20日正式生效,人类也随之迎来全新的国际单位制量子化新时代。计量科学及其测试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产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并最终促进了国际单位制的建立和发展。国际单位制的统一反过来又促进了计量科学向着更高准确度更精尖方向前进。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成为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战略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汽车电子、新型显示、卫星应用和位置服务等)、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精密加工装备、增材制造、高端仪器仪表等)、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能源装备(核电装备、气电装备、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装备等)、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环保、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卡脖子计量测试技术难题。例如,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赛迪顾问智能制造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智能制造装备的产业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在该领域,智能测控装置与系统涉及传感器及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三大子领域,包含了智能制造系统最核心的五官、神经和手脚,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主要方面之一。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制造离不开超精密的计量测量技术、相关标准和合格评定的支撑。在核电领域,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大陆商运核电机组达到47台,约占全国发电量4.88%,比2018年同期上升了18.09%。为确保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三门和海阳核电站每年需要向国外公司购买测试服务,解决IE级传感器响应时间的在线测试难题。在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当下,攻克保障安全的关键测试卡脖子技术尤为必要。  因此,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计量的任务是保证全国计量量值的准确一致,计量体系是工业测量体系的基础,工业测量体系支撑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对测量数据准确可靠的庞大需求,只有检得出、检得准、检得好才能造得出、造得精,而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完善工业测量体系的重要抓手。  上海市明确将围绕海洋动力、智能测控装置、商用飞机发动机、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火电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维保等产业建设一批计量测试技术能力强、科技创新水平高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10家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20家具有长三角乃至全国辐射力的上海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形成不少于30项自主核心测量技术或能力,研制不少于40套专用计量测试设备,申请不少于5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制定不少于60项国家、行业或地方计量技术规范或标准,打造若干个“计量测试服务”品牌,全面提升计量服务本市经济社会转型的能力和水平。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按照国家和上海市有关精神主动出击,积极申报筹建国家智能测控装置和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结合多年国家工控系统安全和自动化仪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能源核电站仪表研发(实验)中心、国家级仪器仪表防爆安全监督检验站的运行经验,和全国工业过程测量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在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方面技术积淀,围绕以下6项主要任务,支撑智能测控产业发展的核心需求。  一是开展产业计量测试需求分析,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和重点任务,研究智能测控装置和系统关键计量参数量值传递与溯源和影响产品性能指标的关键参数,持续跟踪产业计量测试技术需求。  二是梳理智能测控装置和系统产业参数量值溯源情况,编制产业参数量值溯源表,建立健全产业参数量值溯源体系。  三是结合智能测控装置和系统产业实际情况,开展环境可靠性试验评估、功能安全检测认证、防爆安全检测认证能力、软件测评、网络信息安全测评等高端能力作为计量测试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进行完善与建设。  四是开展具有智能测控装置和系统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研究,研制产业专用测量、测试装备。  五是开展在线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建设,为产业提供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校准、测量、测试等技术服务。  六是承担产业计量测试平台和产业计量测试联盟的牵头共建任务,汇聚行业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资源,聚焦产业共性关键检测技术的供给,突破产业“卡脖子”计量测试和标准以及产业溯源难题。  计量测试技术的未来发展展望  2019年5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计量日的主题为“国际单位制(SI)——根本性飞跃”。这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天,从这一天起,“千克”等国际单位制的所有计量单位正式迎来物理常数新定义,用实物基准定义计量单位的方法成为历史,计量迈入量子化新时代。国际单位制的变革以及正式生效,对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工业强国是一个绝好的良机。  首先,计量单位的量子化必将带来计量测试技术的新革命。未来,量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将使计量基准可随时随地复现,量值传递溯源链路实现扁平化,量值溯源链条更短、速度更快、测量结果更准更稳,通过嵌入式芯片级量子计量基准能够更准确地控制产品制造全过程,有力支撑流程再造、节能减排和质量提升等。传统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将全面创新,集多参量、高精度为一体的芯片级综合测量使不受环境干扰、无须校准的实时测量成为可能。  其次,我国测量体系中的计量基础技术和设施比较薄弱,对未来颠覆性技术系统性、前瞻性研究和布局不够,很多关键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量子化计量时代的到来使得全球又重新回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让中国有了赶超其他国家的机会。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汇聚各方资源,加快制定量子化时代计量发展战略并研究编制新一轮国家计量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家先进测量体系建设,加强量子测量技术产业创新和布局发展。  以国际单位制的量子化为标志的计量测试技术变革,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的新一轮以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特征的科技革命、插上“飞翔”的翅膀,为我国实施“科技强国”战略、走向工业制造强国带来新的机遇。  宋延勇,上海仪器仪表自控系统检验测试所有限公司副所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仪表产品检测、校准方法研究工作。  郭爱华,国家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和自动化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国家能源核电站仪表研发(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计量检测技术和标准化工作。
  • 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仪器仪表部分公示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精神,准确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分类标准,规范统计口径,把握产业发展状况,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组织研究编制了统计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现予公示,如有意见及建议,请于2012年12月15日前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运行监测协调局反馈(邮件主题注明:目录公示反馈)。   以下为智能仪器仪表部分: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万寿路27号   邮编:100804   电话:010-68205293   电子邮件:ZW@miit.gov.cn 附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pdf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