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诺贝尔奖得主

仪器信息网诺贝尔奖得主专题为您整合诺贝尔奖得主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诺贝尔奖得主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诺贝尔奖得主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诺贝尔奖得主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诺贝尔奖得主话题讨论。

诺贝尔奖得主相关的资讯

  • 奥巴马会见4名诺贝尔奖得主 承诺推动科研振兴
    11月24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面后,于华盛顿的瑞典驻美大使馆发表演讲。(图片:共同社)   中新网11月25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24日,4名美籍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前往白宫的总统办公室,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面,其中包括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   白宫消息称,奥巴马承诺美国政府将进一步致力于推动科研振兴。   据中村介绍,奥巴马表示&ldquo 我对你们的成就并不是很懂,只了解(中村发明的)蓝色LED。&rdquo 据悉,中村则回应称,&ldquo 这是因为您正积极推进(环保的)绿色能源吧。&rdquo   参加会面的除了中村之外,还包括化学奖得主、来自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的艾瑞克· 白兹格和斯坦福大学教授威廉姆· 莫尔纳尔 以及医学生理学奖得主、伦敦大学教授约翰· 奥基夫。   4人之后还在位于首都华盛顿的瑞典驻美大使馆发表演讲。在被要求向年轻研究人员给出建议时,中村表示&ldquo 希望你们能背负着风险,挑战异于常识的事物。&rdquo
  • 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点赞中国科研环境 认为未来十年中国有望再迎诺奖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国内顶尖科学家,近日在北京参加首届“崔各庄论坛暨诺奖成果转化高峰论坛”时,纷纷为中国科研环境点赞,称赞中国科学发展动力十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世界科学研究领域,诺贝尔奖被很多科研人员视为毕生殊荣,世界各国也以在本国范围内能产生更多的诺奖得主作为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格外重视。在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中村修二看来,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不断提速,科研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充足的研究经费和政策支撑,让中国科学家可以更好地投入科研,“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非常快,我想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大学现在都有钱了,他们拿出来支持研发,所以现在科学家有更多的研究自由,他们就可以做创新。我想中国的经济如此之发展,可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就会再有来自于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其实,中国不断加大的科学投入已经让世界科学界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智慧和力量,致力于中微子和暗物质研究的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天体物理学家阿瑟· 麦克唐纳则表示,近年来中国在基础物理领域的研究和投入确实非常可观,为该领域世界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暗物质方面,中国实际上有非常好的实验室条件,应该是世界上最深的、也是最大规模的,宇宙射线反射实验室,它达到地下2400米深,在中国,我们对于暗物质的一种最为准确的测量就是在这样的地下实验室发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迈克尔· 莱维特拥有多年高校科研和教学经验,他表示,在当下的中国,越来越多富有热情的年轻人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工作,中国未来科技发展潜力巨大。莱维特同时强调说,科研并不是孤立的,还可以和创业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也可以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双赢:“中国这样的国家必须要找寻企业家精神的真正出口。我很了解斯坦福大学,在里面有一些孩子也是企业家,他们在校园里面会教授创业的课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陈刚认为,未来,中国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quot 贡献中国智慧,共同应对未来的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侯变化等人类共同的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quot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首次在北京举办的“崔各庄论坛暨诺奖成果转化高峰论坛”旨在分享各领域的最新科学成果,助力科研成果“落地”。据了解,该论坛将于北京崔各庄设立永久会址,并定期举办。& nbsp /p
  • Think-lab思科莱博超纯水进入诺贝尔奖得主实验室
    2014年04月08日,中国上海,Think-lab思科莱博继在2013年完成中国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首批用户机器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之后,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一季度,再传捷报: Think-lab思科莱博超纯水强势进入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James E. Rothman)领衔的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实验室,超越所有竞争对手,成为该实验室超纯水首选品牌,数量达到5台。 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James E. Rothman) 作为全球最顶级科学家的实验室,对产品品质有近乎苛刻的要求,最终选用Think-lab思科莱博超纯水,既是对Think-lab思科莱博超纯水高品质的一种肯定,也是对Think-lab思科莱博“创新、专注、分享,帮助客户取得成功!”核心价值观的认可。 来自德国的顶级实验室纯水/超纯水Think-lab思科莱博以工艺精湛、品质稳定著称,秉持专注于高端市场的市场策略,过去一年,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客户全部为高级别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医院,包括: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长征医院、同济医院、龙华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等三甲医院。 关于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经教育部批准的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2013年正式成立,目前受聘的专任老师中,已有3位诺贝尔奖得主、1位美国三院院士、26位两院院士、7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0位“千人计划”人才和3位外专“千人计划”人才。 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成为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链接如下: http://www.edu.cn/xw_1608/20131129/t20131129_1046355.shtml 关于Think-lab思科莱博: Think-lab思科莱博是一家来自美国的公司,专注于生命科学研究相关的实验室设备及实验室信息系统领域的研发与销售服务。Labonova是Think-lab思科莱博旗下专注于高端实验室纯水/超纯水业务的品牌,产品全部来自于德国,工厂拥有超过30年的实验室纯水/超纯水生产经验,以工艺精湛、品质稳定著称,拥有业内最精准的技术,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新选择。 2014年Think-lab思科莱博投入极大的资源与全国合作伙伴一起推广Labonova纯水/超纯水,将在9月份上海举办的业内最大的慕尼黑生化展1号馆生命科学馆设有36平米的独立展台,与业内众多一线品牌共同为广大客户和经销商提供支持和服务。
  • 两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拿到中国“绿卡”
    p   近日,一位外国科学家走进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办理了永久居留身份证申请手续,市出入境管理局、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华东理工大学的工作人员全程陪同。 /p p   他就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伯纳德· 费林加。预计本月,他将与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 维特里希一起,成为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奖得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2310ad3-0823-42d0-baf6-8dd43544ca20.jpg" title=" 64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伯纳德· 费林加 /strong /p p   2016年,费林加因“设计并合成分子机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今年10月,他出任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外方主任,每年来沪工作,带领华东理工团队研发新材料。“我们在研发光刺激响应性材料,它像眼睛一样,能对光的变化作出性能响应。”费林加告诉记者,“我们还在研发自修复材料,希望它像人体组织那样,能自我修复。”这些智能材料在医疗、电子、节能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32521ab9-0f62-4835-9c0f-8205be1eb92c.jpg" title=" 64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 维特里希 /strong /p p   作为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维特里希正在带领上科大课题组,利用液体核磁共振等技术,探析人体内G蛋白偶联受体的分子机理。这种原创性研究,有望催生以G蛋白偶联受体为靶点的新药。 /p p   据了解,外籍科学家过去在中国工作,通常要在签证规定时间内离开中国,或在签证到期前重新申请,此外,在出行、购房、医疗等方面,均有诸多不便。今年,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启用。持有这一证件的外国人,在我国境内很多事务上享有“国民待遇”。而根据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十条”,截至目前,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为30名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具了永久居留推荐函。其中,就包括费林加、维特里希。 /p p   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分管领导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作为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亟需引进一批高峰人才,并营造很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带领团队开展前沿科技研究。 /p p   谈及上海政府部门的服务,费林加用了“Fantastic”(好极了)一词,因为从体检到办理永久居留手续,他都走了“绿色通道”——相关部门简化流程,收到预约后很快安排,派工作人员全程陪同。 /p p   令他同样感到“Fantastic”的是,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得到了“张江专项发展资金”重点项目资助,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徐汇区政府、华东理工大学将联合出资,为他定制实验室,推动智能材料基础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我们会把它打造成世界顶级实验室,在做出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并吸引全球知名科学家加入我们团队。”费林加说。 /p
  • 日本起用诺贝尔奖得主调查核事故
    日本执政党和在野党官员11月29日就国会下设福岛核事故调查委员会委员长及委员人选展开最后磋商,初步决定起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   日本共同社援引熟悉这一事务人士的话报道,由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议员组成的工作组定于12月1日召开会议,敲定福岛核事故调查委员会人员构成。   除准备任命田中为委员会委员外,工作组有意让前日本学术会议会长黑川清出任委员长。   田中现年52岁,因发明对生物大分子展开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2002年与美国和瑞士科学家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熟悉这一事务的消息源说,调查委员会将由10名委员组成。他们来自不同学术领域,包括核能工程、地震和海啸研究、放射学以及危机管理。工作组之所以选择田中和黑川,是看重他们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全局视角。   这一委员会成立后将独立于政府设立的福岛核事故第三方专家委员会,可要求中央、地方政府以及东京电力公司就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提交报告或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定于6个月后向国会递交一份调查报告。
  • “真人”黄昆:令诺贝尔奖得主心悦诚服——2001年度获奖人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你很难想象这位最高科技奖得主竟然将记者从家里“赶”了出来,成为记者多年采访生涯中绝无仅有的一次“遭遇”。   (一)“说实话我还是有点怕他”   “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不是在美国做研究,而是当时和黄昆同住一舍的时光。”时隔数十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对黄昆的认真仍然念念不忘。当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黄昆到西南联大任助教时,和年小几岁的杨振宁同住一屋。那时的黄昆和杨振宁都年方二十出头,总是喜欢纵论天下,相互顶牛。而黄昆往往都将话题引向极端,引发无休止的争论。有一次,为弄明白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含义,他们从白天一直讨论到晚上,最后是上床后又爬起来,点亮蜡烛,翻看权威资料来解决争论。“正是这些争论,使我找到了科研的感觉。”杨振宁说。   黄昆较真儿,不光是杨振宁的感受,在圈内也早就出了名,有时甚至让人下不了台。1951年,学有所成的黄昆留英归来,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有一次,北大物理系一位教师评教授职称,大多数学术委员都觉得不错表示同意,而黄昆却“固执己见”:“就他那水平,给他一个副教授就不错了。”较真儿换个角度说,其实就是严谨。夏建白,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去年刚刚当选为“新科”院士。虽然和黄昆为师为友数十年,但谈起这位老师,至今仍然有些发怵:“说实话我还是有点怕他。”   黄昆让人“害怕”,别无他因,而是因为他对自己、对他人要求都比较严。从1977年担任中科院半导体所所长后,半导体所成为他至今工作和学习的地方。“一般人往往追求数量,频繁出成果,而他要求我们少而精,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工作。”夏建白说。对于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黄昆总是反复推敲。他虽然不赞成用繁琐的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但在需要数学推导和计算时,又十分仔细,反复多遍。黄昆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也严格要求中青年科研人员,对他们撰写的论文往往多次修改,以致于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有时覆盖了原稿。正是这种严谨的精神,使黄昆半个世纪以前的研究成果经受住了历史长河的考验,相关论文至今仍年均被全世界的同行引用6至7次。   (二)“我没有‘照猫画虎’的习惯”   玻恩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黄昆和他曾经在1951年合著一本固体物理学的“圣经”——《晶格动力学理论》,这本书直到1985年还第三次再版。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在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说:“书稿内容现在已经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我能懂得年轻的黄昆以我们两人的名义所写的东西,就很高兴了。”然而,当黄昆评价起这本在国外被人像圣经一样放在书桌上的权威著作时却淡淡地说:“这本书也不是特别突出。”   《晶格动力学理论》仅是黄昆年轻时代在科研领域攀登的一座高峰。从黄漫射到黄理论、黄方程,从1945年到1951年,在英国求学的五、六年间,黄昆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接连取得创新性的重大成果。1977年,在“阔别”科研生涯近30年后,年近花甲的他壮志不坠,再次开创了第二个春天,提出“黄-朱模型”,解决了20多年来科学界在超晶格领域存在的疑难问题。谈到科研上的这两个重大时期,黄昆说:“年轻时我的工作特色鲜明,但是没有再往下深入 后来在深度上比以前要好,解决问题的复杂性质要比年轻时强。”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就是黄昆的治学品格。他不喜欢翻阅文献资料,喜欢从“第一原理出发”,去探寻物理世界的奥秘。“我文献看得比较少,因为那样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变成书本的奴隶。自己创造的东西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对我来说,后者要困难得多。学别人的东西很难,而自己一旦抓住线索,知道怎么做,工作就会进展很顺利。”正是这种治学风格,使黄昆在学术上屡屡攻城掠地,一系列以他姓氏命名的“黄”理论就是例证。“我喜欢与众不同,不喜欢随大流。如果跟着大家做,就没有什么意思。”谈起创新,黄昆这样评说自己。刚上中学时,在伯父的要求下,黄昆除作业外还要去做数学书上所有题目,“不仅使我数学很熟练,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忙于自己做题的黄昆很少去看书上的例题。“这一偶然情况有着深远影响,使我没有训练出‘照猫画虎’的习惯。”   (三)“请尊重我的隐私权”   在科学界赫赫有名,在公众面前默默无闻,这是颁奖前黄昆的生存状态。而当记者接触黄昆时却发现,科学家的头脑、数十年的风雨生涯使他异常冷静,甚至“真实”得让人有点难以接受。   “我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没有什么神奇和惊人的地方。”黄昆的低调比吴文俊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记者的百般争取下,虽然他答应采访,但只能给一个多小时 虽然应允记者去他家,但却只能看不能问,“否则无法向夫人交代”,条件相当“苛刻”。黄昆位于中关村的家,是套小三室的房子。狭窄昏暗,堆满了书,显得非常拥挤,门口一古色古香的木箱子上是中科院物理所在他70华诞时赠送的8个字:“壮志不已,耕耘不辍”,客厅兼卧室的墙上是一幅一米多长的松竹梅“三友图”。十几分钟的采访变成了无声的“参观”,而始终坐在沙发上的黄昆夫妇在翻阅着报纸。“如今的报纸太厚了,翻起来比看还难。”这是家庭采访中黄昆所说的唯一的一句话。   而黄昆的夫人——李爱扶更“绝”。“请尊重我的隐私权。”记者刚想开口问问半个世纪前,是什么原因促使年轻的她从英国远渡重洋来中国和黄昆喜结连理,是什么使他们携手共渡风风雨雨,谁知她却抢先表了态,“我想知道你们什么时候走?”“我很高兴,但也很不习惯。得奖意味着要占据我不少的精力和时间,像你们访问我。”黄昆实话实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巨大的荣誉和奖励,这对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老夫妇在捍卫着自己宁静的生活。   对小他7岁的夫人,黄昆打出了“90”的高分。“凡是和她接触的人对她的品格都有很高的评价,她不仅是个好人,而且很有能力。”的确,青年时代屡有斩获的黄昆背后,一直有这位异国贤内助的默默奉献,著名的黄理论实际上是“黄-里斯理论”,是夫妻二人智慧的共同结晶。如今黄昆先生身患帕金森病,“我扣扣子都有点困难,家里90%的事情靠她去做。”黄昆还在工作着。虽已83岁高龄,虽然身患疾病,他现在仍然坚持每天上午去研究所,和年轻人交流探讨,或者翻阅资料,处理文件。2001年,一生和微观世界打交道的他,还牵头和其他5位院士一起大声疾呼:国家应当组织充分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参与占领世界纳米科技的制高点。一生不事张扬,一生默默耕耘,为科技事业鞠躬尽瘁,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黄昆。83年的人生岁月里,黄昆以他的严谨和创新,以他的勤奋和率真,在固体物理学领域竖起了一座座丰碑,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也在人们的心目中铭刻下了四个大字:“真人”黄昆。   人物简介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杰出教育家。浙江嘉兴人。自幼勤奋学习,热爱自然科学。西南联大毕业后从事物理理论研究,大胆预言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后称为黄散射。受邀与玻恩著《晶格动力学》,至今仍是该领域权威著作。提出“黄方程”和由此引伸的极化元的重要概念,对理论物理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56年北大任教主持中国半导体物理专业的创建工作,著《固体物理学》为中国信息产业培养第一批人才。1977年任科学院半导体所所长为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复苏发挥重要作用。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全球材料盛会在青岛开幕 诺贝尔奖得主出席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9月23日,全球高技术新材料的盛会&mdash &mdash 2013国际先进材料大会(IUMRS-ICAM 2013)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此次大会历时3天,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盟共同主办,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有关部门的支持。 IUMRS-ICAM 2013在青岛开幕   IUMRS-ICAM 2013邀请到了数十位国内外顶级材料研究专家到场作精彩报告,其中包括1986年化学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美国籍华人科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格利分校李远哲教授。这吸引了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材料科学研究第一线的研究人员参会,中国材料协会秘书长韩雅芳表示:&ldquo 此次大会境外代表人数将占总参会人数的40%以上,这一比例超过往年历届会议。&rdquo IUMRS-ICAM 2013大会现场   IUMRS-ICAM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全球先进材料领域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盛会,是全球材料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被誉为世界新材料领域的&ldquo 奥林匹克&rdquo 。 与会人员积极交流   IUMRS-ICAM 2013围绕能源与环境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先进功能材料、纳米非晶材料以及材料加工和基因组工程5大领域,设置了近40个分会场,为与会者集中展示了全球先进材料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IUMRS-ICAM 2013分会场掠影   IUMRS-ICAM 2013同期还举办了&ldquo 2013 国际材料工艺设备、科学器材、实验室设备展览会&rdquo ,60余家材料测试表征仪器制造商/代理商纷纷参展,向参展人员展示最新的仪器设备以及试剂耗材。 仪器展会现场 仪器信息网展位
  •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做客中山大学
    12月2日,中山大学医学院迎来了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约纳特。讲座开始前一个小时,通道里已是人头涌涌。约纳特配得上这种礼遇,这位女科学家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取得的成绩,让世人瞩目。当晚,约纳特教授在下榻的酒店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   阿达约纳特教授在中山大学医学院演讲   科研没有配方可遵循   羊城晚报:你开始这个研究(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时候是否得到公司的资助,是否有把研究转换成产品的想法?   阿达:在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相信我们这个研究,没有人相信我的思路(利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来探索核糖体的立体结构),也没有公司资助。当我的研究开始涉及抗生素,那些公司才开始表现出兴趣来。研究刚开始有眉目,需要进一步的发展,而那些公司更希望我们可以加快步伐。项目开始25年后,我才发现我们有资源去做一些外面公司完全不明白的研究,而不仅仅是为了出产品。我们团队在研究选题上不仅仅注重应用,还注重基础研究,这与公司的需求并不对立。   现在,我的团队有足够的经费可以做我感兴趣的研究。如果有公司对我的研究方向有兴趣,便可合作。我不喜欢那些想要和我合作却对有诸多限制的公司,因为科研不像做蛋糕,没有配方可遵循。   羊城晚报: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抗生素研究跟医药业有很密切的关系,获奖后有没有公司找上门?   阿达:我获奖还不到一年。我的研究离具体抗生素产品出产估计还要15年。如果我们15年后相见,估计我能告诉你。其实这跟诺贝尔奖没有太大关系,这只跟具体研究有关。我们开始研究的时候,我们考虑是出于生产产品还是出于兴趣,我们希望能够两者兼顾。   男女科研能力无区别   羊城晚报:你怎么看待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中获奖女性明显少于男性这个现象?   阿达:首先我不觉得科研上男女能力有别。但是在二三十年前,因为社会的各种阻碍,很少女性从事科研。而现在从事科研,例如医药科研的女性明显增多。只是从事科研的男性更多,所以他们拿奖多。   羊城晚报:你遇到过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阿达:很难回答。每次问题来的时候都显得很大,像阿尔卑斯山一样。我遇到过的最大的问题,我想是如何让其他人相信我的研究方法是有效的,我一共花了15年来证明。15年后,就开始有人仿效我们的研究了。   诺贝尔奖不需被神化   羊城晚报:你喜欢“居里夫人第二”这个称谓么?   阿达:不喜欢。第一,这个称呼属于居里夫人的女儿,她也是个科学家 第二,我就是我。居里夫人或许会喜欢我,也或许不喜欢我,而在我眼中,居里夫人是个巨人,我只是个普通人。   羊城晚报:科学研究是不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阿达:诺贝尔奖仅仅是一个奖,代表不了什么。诺贝尔基金会想要做得最好,但也不能顾及所有顶尖的科学家。他们并不是无所不知的,只有在实验室里面有所发现,才是最好的奖项。当我第一次发现核糖体的结构的时候,那就是我获得的最大的奖项。诺贝尔奖仅仅是诺贝尔奖,不需要神化。   巨变的广州充满机会   羊城晚报:您此次广州之行除了来分享学术成果外,有没有带来合作项目?   阿达:我没有,但是其他人带来了很多合作项目。我只有一个人,做不来那么多。但是我回去会思考能够开展合作项目。我认为中山大学的医学院有非常良好的合作环境。   羊城晚报:您对广州的印象如何?   阿达:我曾在1986年到过广州,这次亲眼目睹到了广州的巨变。广州是一个充满着机会的城市,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许多机会。今天上午我和你们的汪洋书记进行了会面,相信此后在以色列和广东之间的合作会越来越多。   人物简介:阿达约纳特,以色列科学家,因“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约纳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1970年她组建了以色列第一个蛋白晶体学实验室。2008年,约纳特因在细菌抗药性方面的研究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 锂电之父,诺贝尔奖得主 Goodenough 去世!
    今日,businessline发布消息称,美国锂离子电池联合发明者、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联合得主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去世。他离101岁只差一个月了。古迪纳夫教授的去世已被他的学生尼古拉斯格伦迪什(Nicholas Grundish)证实。与古迪纳夫分享诺贝尔奖的英裔美国科学家斯坦惠廷汉姆(Stan Whittingham)是第一个揭示锂可以储存在硫化钛片中的人。Goodenough用钴基阴极完善了它,创造了一种今天几乎触及每个人生活的产品。新闻截图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约翰班尼斯特古迪纳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1922年7月25日出生于德国耶拿),美国物理学家,因开发锂离子电池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与英国出生的美国化学家M. 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化学家Yoshino Akira分享了该奖项。Goodenough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最年长的人。Goodenough在耶鲁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43年),同时在美国陆军航空队担任气象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研究生,在那里他获得了硕士(1951年)和博士学位(1952年)。1952年,Goodenough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研究科学家。古迪纳夫的第一个项目是开发SAGE防空计算机的内存核心,这是第一个随机存取存储器(RAM)。Goodenough于1976年成为牛津大学的教授和无机化学实验室的负责人。同年,M. Stanley Whittingham开发了第一个锂离子电池,在二硫化钛层之间有一个金属锂阳极和一个锂离子阴极。古迪纳夫知道,如果阴极是金属氧化物而不是金属硫化物,电池将具有更高的电压。1979年,Goodenough和他的合作者开发了一种电池,在氧化钴层之间有一个锂离子阴极。该电池的电位为 4 伏,而惠廷汉姆电池的电位仅为 2.5 伏。Goodenough于1986年成为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的教授。他获得了国家科学奖章(2011 年)、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2014 年)和科普利奖章(2019 年)。他写了《磁力和化学键》(1963年)、《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原理、性能和操作》(2009年,与凯文黄合著)和自传《见证恩典》(2008年)。
  • “光纤之父”高锟亲自领取诺贝尔奖
    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华裔科学家高锟(左)颁奖。高锟和两名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乔治史密斯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日,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新华社/法新   12月10日,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颁奖仪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这是颁奖现场。   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华裔科学家高锟(左)颁奖。高锟和两名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乔治史密斯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日,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颁奖仪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来自诺贝尔去世的地方--意大利圣雷莫的几千朵鲜花将颁奖仪式台衬托得高贵典雅,华裔科学家高锟等获奖者陆续走上领奖台就坐。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斯托尔克首先在颁奖仪式上致辞,欢迎获奖者前来出席颁奖仪式,并赞扬了他们对促进世界科技发展和繁荣世界文学作出的贡献。   斯托尔克说,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108年,至今已有822名获奖者,而今天的诺贝尔奖早已超越诺贝尔遗言中所涵盖的领域,更加关注与现代社会发展及科学医学新难题有关的领域,如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等。   在每个诺贝尔奖项评选委员会的代表介绍了获奖者的成就之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每位获奖者颁发了诺贝尔奖证书、金质奖章和奖金。今年每项诺贝尔奖的金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3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   尽管高锟因健康原因8日未能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进行演讲而由夫人黄美芸代替,但他今天亲自出席颁奖仪式,从卡尔十六世国王手中接过了这一殊荣。   瑞典王室主要成员、政府领导人及各界人士1500余人出席了颁奖仪式。   12月10日是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都安排在这一天举行。   相关链接:华人科学家高锟等3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先进仪器助力石墨烯见证“中国奋斗”——专访诺贝尔奖得主安德烈海姆
    水波潋滟的阿拉威运河是夏威夷瓦胡岛迷人的所在,清澈而宽阔的水面沿着长满葱葱郁郁樟树的河岸蜿蜒而去,注入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就在河口不远处的岸边,矗立着一座独具特色的现代建筑:大型钢结构辅之以巨型玻璃幕墙,构成了其挑高足达25米的大堂 多种几何图形变换、鳞次栉比的露台与传统中式屋顶的完美搭配,显得厚重又不失灵动。这就是瓦胡岛著名的地标夏威夷会议中心。  12月中旬,夏威夷会议中心作为主会场迎来了参加2015年太平洋区域国际化学会议的各路专家学者,其中,石墨烯分会的重磅嘉宾、2010年诺贝尔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海姆备受瞩目。这位犹太裔科学家,在2004年与学生诺沃肖洛夫合作从石墨中剥离出只有一个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石墨烯,从而为人类开启了从“硅时代”迈向“碳时代”大门的可能性。会议间隙,有媒体就石墨烯科研与产业化应用等话题对其进行了专访。诺贝尔奖得主安德烈海姆  预言梦幻石墨烯不断带来新惊喜  “石墨烯虽然现在不是一个新词,但它将不断带给我们新惊喜。”海姆在题为《石墨烯,异质结构及其之外》的石墨烯分会开幕演讲临近结束时,这样对现场听众表达了他对石墨烯科研和应用前景的强烈信心。  “您为何那么有信心呢?”媒体向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他喝了口咖啡,用带着浓厚俄语口音的英语回答:“作为一位科学家,我的信心首先来自我对石墨烯的认识和理解。”他解释说,外界更感兴趣于他们当年用胶带撕出石墨烯、制备出石墨烯的过程,但是,令他及其团队更为激动的是付出艰苦努力,终于揭示了石墨烯所呈现出的独特物理特性,这些现在已为社会所熟知,比如,最薄、最硬、导热率最高、电阻率最小等。这成就了石墨烯“梦幻新材料”的美名,为可能产生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广泛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信心来自全球方兴未艾的石墨烯科研热潮。他说,自从石墨烯被发现后,越来越多学者把目光瞄准了该领域,爆发出空前研究热情。本次会议石墨烯分会就有一批关于石墨烯制备与应用的报告和论文,他将仔细倾听和阅读同行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他透露,关于石墨烯的研究,自己坚持一贯的研究风格,力求避开“拥堵”、“独辟蹊径”。此外,他认为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产业界的积极参与,将大大加速石墨烯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应用的进一步开发。  盛赞中国石墨烯军团表现可圈可点  2015年6月,一则关于“光动”飞行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南开大学科研团队研制一种特殊石墨烯材料,可在包括太阳光在内的各种光源照射下驱动飞行,这是迄今为止科学界第一次用光推动宏观物体并实现宏观驱动,充分展示了中国石墨烯科研实力和推动应用潜力。  在海姆看来,中国石墨烯科研和产业应用总体发展水平如何呢?他表示,从研究水平来看,中国同行真的很优秀,世界高水平学术期刊上经常能读到他们发表的论文。他半开玩笑地说,也正是看到包括这么多聪明的中国大脑在内的世界智力资源纷纷投入石墨烯研究,他才感到“压力山大”,有必要防止“踩踏”,找条特殊研究路径。中国石墨烯研究者的优异还体现在专利申请的数量上,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10月24日报道,截至2015年初全球逾2.5万件石墨烯应用专利申请中,近1/3来自中国。海姆认为,专利数是一个参考指标,夏威夷会议中心里随处可见的中国科学家身影就是最好证明。作为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5年1届的太平洋区域国际化学会议,对参会学者水平有很高要求,入选“口头报告”和“海报会议”的论文要有相当高水准。浏览参会手册发现,在石墨烯分会上做报告的中国科学家比例很高,他们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众多科研结构,其中包括刘忠范、刘云圻等多位中科院院士。他们大多与海姆是业内熟知多年的老朋友,在会议现场和会间休息,他们热烈探讨切磋,密切互动。  “中国正引领全球石墨烯商业化进程。”这是海姆通过数次中国之行,深入了解和考察对中国石墨烯应用产业发展现状后得出的基本判断。  的确,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各地出现进军石墨烯产业的热潮,推动石墨烯应用加速发展。在海姆看来,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大举淘金石墨烯,反映了其对这种革命性新材料的信心,无可厚非。“实际上,很多领域都是这样,已司空见惯,只是要尽可能防止过度概念炒作带来的弊端。”他认为,要防止弊端,核心手段之一就是要厘清并坚守“石墨烯”定义,制定国际通行的石墨烯质量标准体系。  新加坡国立大学石墨烯研究中心主任安东尼科斯托那托在19日的报告中提出了类似观点,他指出建立石墨烯标准“刻不容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那托对看到的乱象怒不可遏:“以10层、20层的廉价石墨粉冒充单层石墨烯卖出黄金的天价,这不是犯罪是什么?利用政府的产业扶植政策,用石墨粉冒充石墨烯把纳税人的钱骗到自己口袋,这不是犯罪是什么?其实,在我看来,这比犯罪为严重,因为不仅是骗钱,而且是坑人。以假乱真让人大失所望后,石墨烯作为一种超级材料会被不明就里的人质疑,失掉他们的信任。我和团队致力于建立一套石墨烯质检体系和标准,并提交给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动该领域去伪存真、由乱而治。”  石墨烯分会联合主席之一哈顿显然同意海姆对中国石墨烯产业的判断,他和其他会议组织者特别邀请了3家中国石墨烯企业代表作为非会员与会,分别是致力于宏量制备的山东碳为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碳为)、致力于应用开发的北京碳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碳世纪)和碳谷(青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碳谷)。  作为碳为董事长,王为刚告诉记者,自己的公司之所以受邀,是因为破解了石墨烯应用的瓶颈:大规模生产石墨烯,即宏量制备。会议主办方想以此为契机更深入了解公司的制备流程和工艺。他计划邀请海姆和那托等与会嘉宾考察公司的年吨级石墨烯生产线。“真金不怕火炼。我们碳为石墨烯产品一定能经得住海姆、那托等专家学者最严格的检测,以优质的‘单层’为中国石墨烯和石墨烯产业赢得国际信任和光荣。”王为刚说。碳世纪总裁黄伟东与碳谷董事车云林则介绍了自身在石墨烯制备与应用开发方面如航空航天、军工、生命科学、存能等方面取的最新进展,表达了引入国际国内智力资源,同与会专家学者加强应用开发的强烈意愿。  呼吁社会各界多给石墨烯一些耐心  “石墨烯是革命性新材料,这不错,可是如果未来两三年还没有里程碑性的应用突破,还没挣来大钱,就很少有投资人再关注它了。”一位浸淫在投资界多年的人士这样向记者表达他对石墨烯产业的看法。当我把它转述给海姆并问他对此怎么看时,他听了一笑反问:“他就那么着急吗?不过,也许有些人的投资耐心就那么大。作为科学家,我想说的是请大家多给石墨烯一些时间,科技进步有自身规律,急不得!”接下来,海姆回顾科技史,讲述铝元素从发现到广泛应用经历了近200年。而石墨烯“太年轻”,其从实验室到变革人们生活不需要动辄百年,可能要短得多,但总需要时间吧。  “社会需要更多耐心,而石墨烯人则需要更大努力。对中国石墨烯人来说,抢占新一轮科技变革制高点就必须只争朝夕、风雨兼程。”王为刚作为实业家深深懂得既要潜心蛰伏等待,又要有大胆突破的魄力。他说,海姆等中外专家都认定目前石墨烯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就是宏量制备,这是打通科研与应用的核心环节。试想,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石墨烯,任何应用无论多么激动人心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碳为有志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优质石墨烯的最大供应商。他透露说,在前期试验生产线基础上,碳为在潍坊的年产吨级生产线已经安装调试完毕,并已经通过专家论证,预计近期就可以全面投产。他还透露,公司已着手在青岛合作建立新的更大的生产线。黄伟东表示,强强联合是中国石墨烯企业快速实现突破的捷径之一,实际上,他所在的碳世纪与碳为已经探索在石墨烯宏量制备领域进行更广泛合作,共同建设生产线,筑牢中国石墨烯产业根基。车云林在给记者展示的《碳谷单层石墨烯项目可行性报告》中列出锂离子电池、海水淡化、超级电容、大气治理等22项石墨烯科应用开发领域。他表示,碳谷决心集聚一批真正干事创业的石墨烯人,以青岛优质石墨矿为依托,推动中国石墨烯革命,催生一个中国人引领的碳时代。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实验室中的成都小伙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委员会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托马斯· 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 莫德里克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齐兹· 桑贾尔,以表彰他们在基因修复机理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评选委员会当天发表的声明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在分子水平上描绘细胞如何修复基因并维护遗传信息,为科学界提供了关于活细胞功能的基本知识,其中的一些发现可被运用到抗癌新疗法研发方面。 /p p   昨天晚上7点,邛崃热电厂退休工人胡宪昌收到儿子胡晋川发来的一条微信,微信中关于阿齐兹· 桑贾尔等三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新闻让他脸上写满了兴奋。 /p p   三位科学家中,胡宪昌对阿齐兹· 桑贾尔的名字感到兴奋,因为他的儿子胡晋川从2012年去了美国后,对阿齐兹· 桑贾尔教授和他的研究领域很熟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4443562849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noimg/c401f736-4572-4621-a3da-69d63a2b1e4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桑贾尔和胡晋川(后排左起第三)等4位中国科研人员合影 /p p    strong 人物 /strong /p p   胡晋川 /p p   成都邛崃人,父亲为邛崃热电厂工人 /p p   2000年毕业,胡晋川如愿以偿考入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p p   大学毕业后,他被保送进中国科学院,搞起了微生物研究 /p p   2012年留学美国,在阿齐兹· 桑贾尔的实验室里做研究员 /p p   strong  喜欢运动 放学后打盘乒乓才回家 /strong /p p   昨日,胡晋川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发了一条微信,给远在四川邛崃的父亲。60岁的胡宪昌收到了信息,是标题为“3位科学家分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新闻,胡宪昌第一时间将新闻分享到了朋友圈。 /p p   在胡宪昌的眼中,儿子从小就对数理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一问梦想就是“科学家”。胡宪昌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和妻子都是普通工人,从2012年到美国留学后,儿子还没回过老家,“他妈妈去美国帮着带孙子,我至今还住在热电厂快要拆迁的老宿舍。” /p p   胡宪昌表示,胡晋川喜欢运动,每次放学后他都不会忙着回家,而是和同学一起在学校里打盘乒乓球,胡宪昌并不认为儿子是贪玩,默许了他这个习惯。 /p p   strong  文科也好 理工男自编自导历史剧 /strong /p p   “胡晋川嘛,在他后面还没人高考考得比他好的!”听到学生的名字,邛崃一中的数学老师张卓海还能一口说出他高考名次,“当年高考成绩全省第5名。” 张卓海说,在高考之前,他还参加了一次全国数学联赛,也杀入了全省的前几名。为此南开大学数学人才基地班准备保送他进入大学深造,胡晋川还是拒绝了。 /p p   “他说他的兴趣不在数学专业上,他喜欢生命科学。” 张卓海说,2000年毕业,胡晋川如愿以偿考入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学毕业后,他被保送进了中国科学院,搞起了微生物研究。 /p p   虽然选择了理科,文科照样不示弱,张卓海至今都记得,一次政治考试中,同班同学都已经早早离开,最后留下了他一个人。“他是理科生,文科成绩不计入成绩,但他不走过场。”张卓海说,胡晋川文科成绩好,在大学的时候还自编自导了一台历史剧,并在上面扮演了角色。 /p p   在班上,胡晋川是班上为数不多享受“特权”的学生。学习上“跑得快”,胡晋川总是喜欢超前学习,老师也对他因材施教,允许他在自己上课时看专业方面的书籍。 /p p    strong 研究领域 桑贾尔教授是代表人物 /strong /p p   诺贝尔化学奖颁布后,胡晋川感到意外,看着公布的三位科学家的照片,他兴奋地指出,“第三位是阿齐兹· 桑贾尔教授!完全没有预兆,昨天他还在跟我们评论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p p   阿齐兹· 桑贾尔的实验室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大学(UNC)教堂山分校遗传医学大楼内,2012年的夏天,胡晋川来到了这里,3年时间他对阿齐兹· 桑贾尔教授和其研究领域很熟悉。 /p p   胡晋川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次诺贝尔化学奖应该是颁给了这个领域,阿齐兹教授是其中一个代表”。据他介绍,他们所研究的只是细胞修复基因这一机制中的具体过程和方式。 /p p   胡晋川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比如人体内的细胞每天都在进行分裂,按理说DNA分子会遭到破坏,然而,人类的基因并没有被打乱,反而保持了一个完整的状态,这说明细胞有修复自身DNA的机制。目前实验室正在做基因组方向的研究,在远景的计划中,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指导抗癌药物的开发,对预防癌症、治疗癌症起到重要作用。 /p p    strong 谈诺奖得主 /strong /p p strong   获奖纯属“无心插柳柳成荫” /strong /p p   正如胡晋川当初选择了生命科学,而没有选择数学这一强项,他只是遵从了自己内心的兴趣。他从阿齐兹· 桑贾尔教授的成功上也看到了这一点。还是博士后的时候,阿齐兹· 桑贾尔就对细胞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次在对大肠杆菌进行研究时发现,经过紫外线照射的细菌,如果再用可见蓝光照射,细菌可以起死回生。好奇心让他发现了光解酶的作用,并揭示细胞如何运用这一机制来修复紫外线对基因造成的损害。 /p p   胡晋川还提到,阿齐兹· 桑贾尔一直给他们强调,不要认为不能发表好文章的领域就不去研究,做科学忌讳浮躁。胡晋川表示,这次获得诺贝尔奖,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前一天他还在跟我们评论诺贝尔医学奖的价值。” /p p    strong 诺奖得主一度找不到工作 /strong /p p   胡晋川评价阿齐兹· 桑贾尔,用的第一个词就是“勤奋”。“虽然已经70岁了,大多数时候都能够在实验室看到他的身影。”胡晋川透露,在成功的背后,阿齐兹· 桑贾尔经历了不少挫折,博士毕业后,一度找不到工作,最后在耶鲁大学做一个技术员,后来辞职辗转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栖息之所,最后才在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找到了一份工作。 /p p   “他对我们不是那么严格。”胡晋川笑着说,平时周末都不会喊大家加班。在阿齐兹· 桑贾尔获奖后,学校还奖励了一个永久免费的车位,不过阿齐兹· 桑贾尔表示自己不开车。“他都是走路上下班。”胡晋川透露,阿齐兹· 桑贾尔年轻时还差点入选土耳其青年足球队,“他的确很喜欢体育运动,重要的赛事都不会错过。” /p p strong   对话胡晋川 /strong /p p strong   “找准方向,坚持努力,总会有所收获” /strong /p p   问:能够在这样一个实验室工作,你觉得其中能够获奖的关键是什么? /p p   胡晋川:我想说的是,坚持和努力对所有人都很重要。以阿齐兹· 桑贾尔教授来说,他肯定比大多数人都聪明,更重要的是,他也比大多数人都勤奋。天赋有高低,但是只要找准方向,坚持努力,总会有所收获。 /p p   strong  问:到了美国过后,研究上遇到什么瓶颈没? /strong /p p   胡晋川:我在这边总体来说比较顺利,当然也有困难和挣扎的时候。前半年我曾经不知道方向在哪,还好第二年初有一个实验成功了,解决了一个实验室10多年没解决的问题。然后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我建立的新方法效果太差,试了半年没进展,都快放弃了,还好有一天突然想到一个改进方法,才坚持下来了。总的来说做科研失败总比成功多,没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心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p
  • 2016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颁奖仪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缺席颁奖仪式。  依照惯例,主办方用从诺贝尔去世的地方——意大利圣雷莫运来的鲜花装饰颁奖仪式台,获奖者陆续走上颁奖台就坐。瑞典王室主要成员、政界领导人及各界人士1500余人出席颁奖仪式。  在每个诺贝尔奖项评选委员会的代表分别介绍获奖者的成就之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每位获奖者颁发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今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88万美元)。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缺席当天的颁奖典礼,也没有派代表替自己领奖。在文学奖评委会代表宣读完其成就后,现场乐队和歌手表演了迪伦的作品《大雨将至》。  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 化学奖得主为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加 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大隅良典 文学奖被授予鲍勃迪伦 经济学奖由奥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尔姆斯特伦获得。  12月10日是瑞典工业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都安排在这一天举行。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浙大建立生物纳米工作室
    日前,市委书记阎立在市行政中心长谊轩亲切会见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 莱维特(Michael Levitt)先生一行。   迈克尔· 莱维特毕业于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是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1987年至今一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结构生物学教授。2013年,他与另外两位美国科学家马丁· 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和亚利耶· 瓦谢尔(Arieh Warshel)因建立&ldquo 发展复杂化学体系多尺度模型&rdquo 而获得诺贝尔奖,最大贡献是引进电脑进入化学研究,并打通了链接经典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的桥梁。   迈克尔· 莱维特此次来常将在浙江大学常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建立工作室,并担任纳米药物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纳米药物研究中心由浙江大学思源讲座教授周如鸿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孝威领衔建设,重点关注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生物纳米技术上的应用。   阎立在会见时表示,常州长期推行科教兴市战略,与国内外大学大院大所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其中,常州高新区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同成立了浙大常州工业研究院。阎立希望迈克尔教授加盟研究院后,能把生物领域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带到常州,充分发挥浙大的技术、人才和科研优势,尽早在常州结出硕果,推动常州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 2011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被前同事质疑
    12月16日,《科学》网站发表文章称,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法国科学家Jules Hoffmann受到其实验室前研究人员Bruno Lemaitre的质疑。   Lemaitre上周建立了一个网站(www.behinddiscoveries.com) 他在上面声称,自己上世纪90年代在Hoffmann实验室工作的时候,正是Hoffmann获诺奖的成果完成的时候,而且事实上是他完成了所有研究工作,他是1996年体现该成果的《细胞》文章的第一作者。Hoffmann本人当时对此工作几乎没有兴趣,但是当工作的重要性显现的时候,Hoffmann就声称这全是他自己的成果。   Science Insider于16日联系Hoffmann,Hoffmann拒绝对此评论,因为他觉得“不会感到一点内疚”。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以来已经受到诸多质疑,包括在公布之前就已经逝世的 Ralph Steinman是否应该继续获奖 另外,26位免疫学家上个月致信《自然》称今年诺奖没有适当考虑Charles A. Janeway Jr. 和Ruslan Medzhitov的贡献。
  • 屠呦呦开启“诺贝尔奖之旅”
    诺贝尔奖正式的颁奖时间是北京12月10日,1896年的这一天,瑞典人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诺贝尔奖就是根据他的遗嘱设立的。  从昨天抵达斯德哥尔摩,到12月10日领奖这几天里,屠呦呦将在这座有着“北方威尼斯”之称的城市里做些什么?记者昨天拿到了一张屠呦呦诺贝尔之行的大致时间表。6日,屠呦呦在诺贝尔博物馆咖啡馆椅子上签名。  时间:12月7日  活动内容:领奖演说  每一届的诺贝尔组委会都会拿出一整天的时间,让各位获奖者可以进行长达数十分钟的演讲,足够他们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等。  当地时间12月7日上午,进行演讲的分别是物理学奖、化学奖、经济学奖获得者,下午,则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获得者的演讲时间。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的颁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因此在斯德哥尔摩,没有为和平奖得主预留演讲时间。  作为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为这次演讲准备的题目是《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  “这个演讲她很早就开始准备了。”出发前,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向钱报记者透露,他们其实在三天前,都还没最终确定启程的时间,为了好好准备演讲和确保身体状态,他们将行程安排都交给了中药研究所。  这个演讲,屠呦呦准备讲多久?李廷钊卖了一个关子:“到了那天你就知道了。”  时间:12月8日  活动内容:医学界交流会  这场活动的组织者是当地华人报社《北欧时报》,届时到场的有瑞典医药管理局的人、斯德哥尔摩的医生,中医、西医都会参加。《北欧时报》社长何儒告诉钱报记者,除了屠呦呦以及当地几位著名医生外,他们原本预计将有100人参加对话交流,而当通知发出之后,一天时间就收到了200多份申请。  “我们还特意准备了午餐。”午餐是瑞典美食,“屠老师是宁波人,喜欢海鲜,不知道她爱不爱吃瑞典的三文鱼?”另外,宁波演艺集团也将在现场为屠呦呦带来家乡的歌舞表演。  在这次交流会上,屠呦呦会和当地中西医,聊中医药的话题。  时间:12月10日  活动内容:领奖  这是这次屠呦呦瑞典之行的重头戏了。北京时间12月10日晚上,屠呦呦将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里,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奖章以及奖金支票。  时间:12月11日  活动内容:晚宴  北京时间12月11日凌晨3点,全体获奖者将到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参加晚宴,这顿晚餐的价值为每人2400克朗,差不多1800元人民币,获奖者们会吃到哪些菜,在晚宴开始前都是高度保密的,连大厨们都是晚宴前一天才拿到菜单。
  • 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举行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颁奖仪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来自诺贝尔去世的地方--意大利圣雷莫的几千朵鲜花将颁奖仪式台衬托得高贵典雅,华裔科学家高锟等获奖者陆续走上领奖台就坐。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斯托尔克首先在颁奖仪式上致辞,欢迎获奖者前来出席颁奖仪式,并赞扬了他们对促进世界科技发展和繁荣世界文学作出的贡献。   斯托尔克说,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108年,至今已有822名获奖者,而今天的诺贝尔奖早已超越诺贝尔遗言中所涵盖的领域,更加关注与现代社会发展及科学医学新难题有关的领域,如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等。   在每个诺贝尔奖项评选委员会的代表介绍了获奖者的成就之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每位获奖者颁发了诺贝尔奖证书、金质奖章和奖金。今年每项诺贝尔奖的金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荣获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3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   尽管高锟因健康原因8日未能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进行演讲而由夫人黄美芸代替,但他今天亲自出席颁奖仪式,从卡尔十六世国王手中接过了这一殊荣。   瑞典王室主要成员、政府领导人及各界人士1500余人出席了颁奖仪式。   12月10日是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都安排在这一天举行。
  • 2013年诺贝尔奖揭晓时间表发布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13年诺贝尔奖揭晓仪式将于10月7日起陆续举行。   今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的具体揭晓时间如下:   生理学或医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不早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 7 日 11 时 30 分(北京时间10月 7 日 17 时 30 分)、评定机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   物理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不早于斯德哥尔摩时间 10月8 日 11 时 45 分(北京时间 10月8 日 17 时 45 分) 评定机构:瑞典皇家科学院。   化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   不早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 9 日 11 时 45 分(北京时间10月 9 日 17 时 45 分) 评定机构:瑞典皇家科学院。   和平奖(The Nobel Peace Prize)   斯德哥尔摩时间 10月11 日 11 时(北京时间 10月11 日 17 时) 评定机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   经济学奖(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不早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 14 日 13 时(北京时间 10月14 日 19 时) 评定机构:瑞典皇家科学院。   文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按照传统,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布(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日期未被确认。一般而言,文学奖的公布时间是在 10 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有时定在第二个星期四。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 评定机构:瑞典文学院   在奖金数量方面,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2012 年的诺奖奖金由 1000 万瑞典克朗缩水至 800 万瑞典克朗,今年奖金的具体数量则尚未公布。   迫不及待,今年诺贝尔奖将花落谁家?&mdash &mdash 预测诺贝尔奖&ldquo 风向标&rdquo 盘点   风向标1: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拉斯克奖(Lasker Award),始自1946年的年度奖,奖励取得了重大医学科学贡献的在世医学研究者。拉斯克奖素有&ldquo 美国的诺贝尔奖&rdquo 之美誉,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自1962年起,获此项医学奖的科学家中有半数以上在随后的数年里又获诺贝尔奖。拉斯克奖在医学界又被称作&ldquo 诺贝尔奖风向标&rdquo 。而且,获得基础医学研究奖后再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更高。截至2005年,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其中至少已有71人相继获得过诺贝尔奖。   风向标2:汤森路透引文桂冠   每年,汤森路透都会利用其研究解决方案Web of Knowledge中的数据,根据诺贝尔奖的生理或医学、物理、化学与经济分类,使用定量数据来分析和预测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根据其发表的研究成果的总被引频次,这些高影响力研究人员被授予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得主(Citation Laureates)称号,预示着他们可能成为今年或不久将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汤森路透是唯一采用定量数据预测年度诺贝尔奖得主的机构,自2002年起,共有26位引文桂冠奖得主赢得诺贝尔奖。   风向标3:沃尔夫医学奖   沃尔夫医学奖(Wolf Prize in Medicine),即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Wolf Foundation)颁授沃尔夫奖之一,奖励那些在医学,特别是基础医学方面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许多得主也是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风向标4:Google Pagerank   许多人指出,科学期刊用论文引用次数来排行科学家是不科学的,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Sergei Maslov和波士顿大学的Sidney Redner认为Google的PageRank算法对论文的评判方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本质上说, PageRank由论文引用的数目(或指向一个网页的链接数目)统计所得 。一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其排名就越高。同时,其引用论文的重要性越高,相应其排名越高。   Maslov和Redner采用了该算法对美国物理学会1893年在期刊(如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物理评论快报)以来所发表353268篇论文进行排序,结果发现论文排名Top10的作者大多数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让人惊奇的是,位列第一位的作者Cabibbo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应该是诺贝尔委员会对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Makoto Kobayashi 和Toshihide Maskawa基于Cabibbo的想法所做的重要工作更感兴趣所致。)所有这一切表明:挖掘该清单后面的排名可能是一个预测未来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好方法。   风向标5: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   盖尔德纳国际奖是生物医学界最具声望的大奖,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预备奖,用于奖励在改善人类生活品质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截至2007年,已有69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之前,获得盖尔德纳。盖尔德纳基金会于1957年由加拿大人詹姆斯&bull 阿瑟&bull 盖尔德创建,基金也来自他的个人捐赠。盖尔德纳国际奖是1971年为纪念胰岛素发现50周年而设立的,用于奖励医学领域实质性的重大成就。   风向标6:博彩赔率榜   各大博彩公司在诺奖揭晓前陆续开出盘口,随着开奖日期的临近,还会按照各种&ldquo 空穴来风&rdquo 不断调整赔率。由于诺奖入围名单严格保密,所以各大博彩公司的盘口成了开奖前媒体与业界的&ldquo 风向标&rdquo ,历史上,他们的盘口确有靠谱之时。   风向标7:知名博主   学术圈内一些知名学者预测诺贝尔奖也有个人心得,如北京大学生科院前院长饶毅曾于2002年10月6日(当年诺贝尔奖颁发的前几天)写下了《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工作》,列出了21项他认为应当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7年过去了,除了2005年,每年都有被饶毅预测到的工作获奖。2008年10月5日,饶毅在科学网发表《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详细介绍了钱永健等人的工作,文章写得深入浅出,堪称科普杰作。3天后,诺贝尔奖委员会果然公布,2008年化学奖颁发给钱永健等人。   附:近十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研究领域(2002~2012)   近十年来,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领域分别如下:   2012年: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日本京都大学Shinya Yamanaka(山中伸弥)与英国发育生物学家John Gurdon(约翰· 戈登)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格登和山中伸弥教授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并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新闻公报称,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教科书因之改写,新的研究领域被建立起来。通过对人体细胞的重新编程,科学家们创造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2011年: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   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Bruce A. Beutler(布鲁斯· 比尤特勒), Jules A. Hoffmann an(朱尔斯-霍夫曼)和Ralph M. Steinman(拉尔夫· 斯坦曼). Bruce A. Beutler和Jules A. Hoffmann因为&ldquo 他们在先天免疫活化方面的发现&rdquo 而获此殊荣 另一半奖金给了Ralph M. Steinman,因为他发现了树突状细胞在过激免疫中的作用。&ldquo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免疫活化的关键原理,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免疫系统的理解。&rdquo 诺贝尔官方称。   2010年:体外受精技术   被誉为&ldquo 试管婴儿之父&rdquo 的英国科学家RobertG.Edwards(罗伯特· 爱德华兹),因&ldquo 在试管受精技术方面的发展&rdquo 而被授予该奖项。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戈兰· 汉松说,爱德华兹创立的体外受精技术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医学难题,即通过体外受精治疗多种不育症。   2009年: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   美国三位科学家伊丽莎白· 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杰克· 绍斯塔克(Jack Szostak)因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被授予该奖项。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方面称,这三人&ldquo 解决了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rdquo ,即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进行完整复制,如何免于退化。其中奥秘全部蕴藏在端粒和端粒酶上。他们的发现提高了人们对于细胞的理解的深度,阐明了疾病机制,有助于未来新治疗方法的发展。   2008年: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   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 楚尔· 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 巴尔-西诺西(Francoise Barré -Sinoussi)和吕克· 蒙塔尼(Luc Montagnier)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此殊荣。基于HPV的发现,人类研制出了两种能够预防女性第二常见癌症&mdash &mdash 宫颈癌的有效疫苗。   2007年:基因靶向技术   Mario R. Capecchi(马里奥· 卡佩基), Oliver Smithies(马奥利弗· 史密斯)和Martin J. Evans(马丁· 埃文斯)由于在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的DNA重组方面的开创性成绩而获奖。由于他们的发现,产生了一种名别&ldquo 小鼠中的基因打靶&rdquo 的技术。这项技术极其有用,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几乎所有生物医学领域&mdash &mdash 从基础研究到新疗法的研制。   2006年: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   Andrew Z. Fire(安德鲁· 法尔),Craig C. Mello(克雷格· 梅洛)由于发现了一个有关控制基因信息流程的关键机制而获奖。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Craig C.Fire安德鲁· 法尔和克雷格· 梅洛在基因技术的使用方面提供了&ldquo 令人激动的可能性&rdquo 。   2005年:幽门螺旋桿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致病机理   Barry J. Marshall(巴里· 马歇尔)和J. Robin Warren(罗宾· 沃伦)因为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它在胃肠道疾病中的作用而获奖。诺贝尔奖委员会在授奖词中说,由于两位科学家的发现,使得原本慢性的、经常无药可救的胃溃疡变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些其他药物短期就可治愈的疾病。   2004年: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   inda B. bucks(琳达· 巴克)和Richard Alex(理查德· 阿克塞尔)由于在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贡献而获奖。人类的嗅觉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领域。inda B. bucks和Richard Alex通过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澄清了人们的嗅觉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2003年: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Paul C. Lauterbu(保罗· 劳特伯)和Sir Peter Mansfields(彼德· 曼斯菲尔德)因为发明了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显示人体复杂结构的技术而获奖。诺贝尔奖委员会说,这些发现导致了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获得突破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他们的成就是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   2002年: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   Sydney Brenner(悉尼· 布雷内), H. Robert Horvitz(罗伯特· 霍维茨)和John E. Sulston(约翰· 苏尔斯顿)因为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而获奖。诺贝尔奖委员会说,三名科学家的发现对于研究治疗癌症、艾滋病和中风等疾病有着重大作用。
  • 2018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c112a9a5-d6e2-4f96-b219-7cc2a76a7502.jpg" title=" 0.jpg" alt=" 0.jpg" width=" 30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300px " / /p p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2月10日电(记者和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经济学奖颁奖仪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br/ /p p   12月10日是瑞典化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都安排在这一天举行。依照惯例,主办方用从诺贝尔去世的地方——意大利圣雷莫运来的鲜花装饰颁奖台。获奖者们陆续上台就座。 /p p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卡尔-亨里克· 赫尔丁首先致辞说,科学是时代的语言,可在国家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因此,研究的重要性不仅限于新知识的产生,更是可以起到(科学)普及的作用,为全人类互动提供共同基础。” /p p   在评选委员会代表分别介绍获奖者成就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 古斯塔夫向每位获奖者颁发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今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为900万瑞典克朗(约合100万美元)。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瑟· 阿什金因健康原因未能出席颁奖仪式,由其儿子代为领奖。 /p p   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美国科学家阿瑟· 阿什金、法国科学家热拉尔· 穆鲁以及加拿大科学家唐娜· 斯特里克兰 化学奖得主为美国科学家弗朗西丝· 阿诺德和乔治· 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格雷戈里· 温特 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 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 经济学奖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 诺德豪斯和保罗· 罗默获得。瑞典文学院因卷入性丑闻等事件陷入信任危机,5月初已宣布推迟颁发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p p   包括瑞典王室主要成员、政界领导人及各界人士在内的1300余人出席了当天的颁奖仪式。 /p
  • 2018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经济学奖颁奖仪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2月10日是瑞典化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都安排在这一天举行。依照惯例,主办方用从诺贝尔去世的地方——意大利圣雷莫运来的鲜花装饰颁奖台。获奖者们陆续上台就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卡尔-亨里克· 赫尔丁首先致辞说,科学是时代的语言,可在国家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因此,研究的重要性不仅限于新知识的产生,更是可以起到(科学)普及的作用,为全人类互动提供共同基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评选委员会代表分别介绍获奖者成就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 古斯塔夫向每位获奖者颁发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今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为900万瑞典克朗(约合100万美元)。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瑟· 阿什金因健康原因未能出席颁奖仪式,由其儿子代为领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美国科学家阿瑟· 阿什金、法国科学家热拉尔· 穆鲁以及加拿大科学家唐娜· 斯特里克兰;化学奖得主为美国科学家弗朗西丝· 阿诺德和乔治· 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格雷戈里· 温特;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 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经济学奖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 诺德豪斯和保罗· 罗默获得。瑞典文学院因卷入性丑闻等事件陷入信任危机,5月初已宣布推迟颁发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包括瑞典王室主要成员、政界领导人及各界人士在内的1300余人出席了当天的颁奖仪式。 /p
  • 诺贝尔奖,真的过时了吗
    div id=" ct" class=" ct2 wp cl" div class=" mn" div class=" bm" div class=" bm_c" div class=" vw mbm" div id=" blog_article" class=" d cl" deep=" 5"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又到新的一年诺贝尔奖(以下简称诺奖)公布新获奖人的时候,很多科技工作者对诺奖有很深的情怀,有的科技网站提早把诺奖公布的时间表发布出来便于人们第一时间了解动态。然而,10月5日2020年的生理学/医学奖公布,可是不但像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盛顿邮报》、CNN这样世界著名的报纸电台网站不作重要新闻,连著名的《科学》杂志网站都没有将其列为头条作报道。这说明诺奖的影响力已大大下降,甚至有一些专家认为诺奖已经过时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什么诺奖已经过时了?首先,时代不同了!一百一十多年前开始颁发诺奖时,正在发生第二次科学革命,科学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对宇宙的认识大为深化,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这些科学诺奖授予爱因斯坦、波尔、普朗克等著名科学家,使诺奖赢得极大的声誉,也让诺奖成为科学发展的风向标。但是,二十一世纪与过去大为不同,技术对社会的驱动作用远远大于科学,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更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动力。同样,现在的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已经不是人们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小说、诗歌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百姓的生活关联度非常低。因此,还将目光集中在传统的几门科学和文学,不能代表诺贝尔遗嘱要奖励的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诺奖科学奖也好,文学奖也罢,真的对人们工作与生活无关紧要。可能有人不同意,那我问下,你能说出几个去年或前年诺奖得主的名字,或者其得奖的原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第二,诺奖即令是在科学领域,这几个学科也不是对人类影响最为重要的。人类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是重要的指标。在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联合国193个成员国正式通过SDGs,从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提出促进人类社会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指出了全球当前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当然,人类在17个SDGs目标外,还面临安全、文明发展范式的挑战。但是,很遗憾诺奖对这些人类重大问题的关联度和贡献度不令人满意。例如,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农业科学没有获诺奖,也没有研究生态学和环境的科学家获奖。被称为拯救世界饥饿第一人的农业科学家诺曼· 博劳格(Norman Borlaug)在1970年获得的是诺贝尔和平奖。有专家说进化生物学对人类发展也非常重要,尽管越来越多的化学和医学奖颁给了生物学家,但从形式上讲,诺奖甚至连生物学奖都没有。可能有学者又会说科学家研究的自由探索,不应围着社会需求转,来提出不同意见。但科学研究的目的,在整体上一定是与社会需要一致的!如果“躲进小楼成一统”,那只能为社会所抛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第三,诺奖对推动科学发展作用有限。诺奖做不到奖励前一年或者近期对科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很多获奖者是在做出成果几十年后才获奖,早就过了科研的黄金期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固体物理学家约翰· 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已是97岁高龄,这比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阿瑟· 阿什金(Arthur Ashkin)96岁获奖年龄纪录还高。生命末期高龄科学家还能为科学发展做贡献?而且,《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哈里特?朱克曼(Harriet Zuckerman)指出,诺奖得主在获奖之后,科研生产率(发表文章的数量)下降三分之一,十年内又会下降27%。从这个意义上说,诺奖并没有达到刺激科学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里引出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伴有重大物质和精神利益的重大科技奖励对促进科技发展究竟有多大正面作用?我知道不会有一致的答案,但真的非常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不同层级的科技奖励,真的对科技进步很有益处吗?科技奖励与以理性、实证为核心,维护真理,反对权威的科学精神是不是矛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最后,诺奖的评审规则和结果也跟不上时代。诺贝尔奖规定每个奖项奖励的人数不能超过三人,这与当前科学重大发现更多需要团队合作,更需要依靠大科学装置集体进行的趋势不相符。另外,诺奖更多地授予白人男性研究者,也被很多人认为有“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问题。从1901年至去年,累计颁发597次,共有919位个人和24个组织获得过诺奖,其中只有54次授予女性。这与世界科学家和资深科学家中,女性分别为28.4%和11%的状况不相符。而非白人男性获诺奖的比例,与他们在世界科学家的比例就更不一致了!在诺奖900多人的授奖名单中,仅有70多名亚洲科学家,只有14位是黑人,从来没有一位黑人科学家获得诺奖科学奖。因此,诺奖获得者也被称为“穿实验室白大褂的老白人男士”,而受到一定的非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总之,走过近120年的历史,诺奖显得老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但是,在科学已远不是显学,科学家比起文艺、体育明星,比起乔布斯、比尔?盖茨这些创新家(企业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差很多的当代,每年的诺奖公布和颁奖,还能使媒体较为广泛地报道,让社会大众觉得科学还很重要,科学还有某种神圣或神秘感,这个奖项对科学还有一定的正面效用。因此,诺奖怎样改革,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设奖的项目和评奖的程序,提高授奖的及时性,扩大得奖人在世界的覆盖面,让其真正能够体现诺贝尔遗嘱的精神,促进人类发展,是诺奖未来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否则,这个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奖项,可能会被人们遗忘! /p /div /div /div /div /div /div
  • 第66届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闭幕
    第66届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近日在德国波登湖畔的林道闭幕,本届大会共邀请到了29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中有获得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物理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物理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作为本届大会的合作伙伴国,奥地利总统费舍也出席了会议并讲话。  大会的闭幕式在波登湖的玛瑙岛上举行,风景秀丽的玛瑙岛是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的创始人贝纳多特伯爵夫妇的私人领地,贝纳多特伯爵是瑞典皇室亲属,这位伯爵一生热衷于赞助科学事业,在1951年创办了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此后每年一届从不间断。2004年贝纳多特伯爵去世后,索尼雅贝纳多特伯爵夫人继续领导和组织每年一届的大会,2008年索尼雅病逝后,其女儿贝蒂纳贝纳多特女伯爵又继承了家族的这项事业。  此次大会共邀请了来自80个国家的400多名青年科学家和学生参会,而这是从上万名申请的学者中经过多轮评委评比,精心挑选出来的。参加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有严格的参会条件,要求有两个以上国际著名学术机构的推荐,有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流利的英语会话能力,学生年龄不超过30岁,博士后年龄在35岁以下。中国参加本届大会的境内外人数共29名,是继德国、美国之后参加人数较多的国家。  据中国学生代表团领队,中德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陈乐生教授介绍,这是中国第13次派出如此多的青年学者参加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中国学者的选拔和组团工作由中德科学中心负责,并得到教育部、中科院的鼎立支持。中德科学中心与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基金会共同组成评委会,共同审核申请参加会议学者的学术水平。在经过几轮筛选后,还要进行包括英语能力的面试,因此,中国挑选的年轻学者都非常优秀。  从前几届的参会情况看,中国参加过大会的学者中已有三分之二去了美国、德国等国深造,并有被诺贝尔奖得主招为弟子。这些人在国外经过几年的锻炼,将来回国后将挑起大梁,成为国家科技领域的风云人物。陈教授介绍说,改革开放后曾有一批留德的风云人物出现,如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以及路甬祥、韦玉、王大中、林泉。近年来还有一批留德或在德国从事过研究工作的中青年学者成为所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如潘建伟、卢柯、葛均波等。  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几位参会的中国年轻学者,请他们谈谈参加大会的感受。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任亚飞说,感受最深的是与德国诺奖获得者冯克里青教授面对面的交流,大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了量子霍尔效应的原理和发现过程,使这位正在开始从事固体物理研究,年仅23岁的研究生激发起了对量子物理学的浓厚兴趣。他表示参加这次活动不仅能和大师进行学术交流,而且能感受大师现实中最真实、生动的一面。  来自北京大学的蒋庆东表示,参加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不仅是聆听科学大师的高超演讲,目睹大师的风采,也是一次与其他国家青年学者交流的很好机会。通过交流他感觉到,中国在物理学一些领域并不比欧美差,也有自己一流的论文、一流的学者。这些年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在不断增长,中国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不断获得好评,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信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早晚的事。  记者还采访了林道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基金会主席沃夫冈许勒尔博士,他专门负责组织这项活动已经有16年,今年即将退休并出任基金会名誉主席。采访中,他称赞了中国科学中心为每年一届的大会给予很大支持,尤其是与陈乐生、赵妙根两位主任的合作非常愉快。许勒尔博士也期待中国能有更多优秀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 诺贝尔奖发了114年,还怒赚几十亿,是如何做到的?
    p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总能吸引大家的眼球,小编的朋友圈里真是分分钟被各种刷屏的节奏。诺奖之所以举世瞩目,是因为它能够给获奖者提供足够高的荣誉,还有足够丰厚的奖金。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诺奖发了100多年,为什么奖金不见少,反而还变多了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钱生钱”的神奇现象呢? /p p   诺贝尔奖,顾名思义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 诺贝尔命名的。这位化学家生前立了一份遗嘱,用自己的部分遗产设立了一个基金。 /p p   诺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p p   1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诺贝尔奖起源于一则错误的新闻报道。1888年,一家法国报纸错误地刊登了阿尔弗雷德· 诺贝尔去世的消息,后来这家报纸不但不承认错误,还火上浇油地“黑”了一把诺贝尔:“阿尔佛雷德?诺贝尔博士,这个因找到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杀死更多人的方法而发财的人,昨天去世了。” /p p   据说,诺贝尔想到自己可能要以“死亡商人”的称号被后人铭记,十分痛心 为了防止“死后被黑”,他决心用自己的财产设立一个奖项,颁发给那些对人类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p p   诺贝尔奖也因巨额奖金而引发了大批关注。毕竟,科学家们除了科研任务,也是要赚钱吃饭,养家糊口的。 /p p   2诺奖奖金为何用不完诺贝尔拿出的这部分遗产为3100万瑞典克朗,1901年首次颁奖时,奖金是按照诺贝尔当初的遗愿来的——相当于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 /p p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诺奖金额开始飚升,到2001年已经上涨到1000万瑞典克朗,并一直维持到2011年。2011年,诺奖总资产仍然高达28.6亿瑞典克朗,是设立之初的92倍。 /p p   3000多万瑞典克朗花了114年还没有用完,还增值92倍。看到这个数字,小编也是惊呆了,因为这简直是投资理财界的一个奇迹。 /p p   诺贝尔基金会在不同领域的投资有着一定的分配,这种“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做法,降低了基金会的的投资风险,保证了诺奖奖金的盈利。 /p p   机遇总是与风险并存,投资理财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2011年,由于全球经济表现不佳,股市不振,诺贝尔基金会光股票投资亏损。因此,诺奖每项奖金的金额也从1000万瑞典克朗降低到800万,相当于600多万人民币。 /p p   不过在小编看来,600万人民币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p p   3诺奖得主怎么用奖金如果你突然有了600万,要怎么花呢?先醒醒,小编带你看看诺贝尔奖的获奖者都是怎么使用奖金的—— /p p   根据统计数据及新闻报道,大部分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通常会把奖金捐给慈善机构 科学奖得主则会被各种学术会议和讲座包围,忙得晕头转向的他们可没时间考虑怎么花钱 文学奖得主的花钱方法则是个迷——因为他们不愿意公开。 /p p   当然,大部分得奖者都会把奖金当作科研经费或者干脆在金融或者不动产领域进行投资。 /p
  • 魅力化学--瑞士步琪与诺贝尔奖得主会谈
    www.labculture.com (Richard R. Ernst教授会晤瑞士步琪有限公司Christian Zwicky,就其诺贝尔奖获奖之路进行交谈。) 诺贝尔奖获奖者、ETH教授Richard Ernst相信:只有人们拥有了广阔的知识面,才能得以了解某一领域中的复杂问题。正如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过的:“如果仅仅只专研化学,那最终也无法得其精华。”因此在采访过程中,这位科学家一再强调:培养广泛的兴趣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从中我们可以获取丰富的经验、理解世间万物间的联系,而这些真理使尔等得自由。这位诺贝尔获奖者在谈话期间经常描绘到即使是在不同领域,例如:化学和音乐、化学和西藏艺术间,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存在于这些不同领域间的差异是可以通过探索某种途径进行互补的,此时科学家和人们所具备创造能力、革新能力便是重中之重。 基于以上原因,Richard Ernst感谢BUCHI产品给化学家带来更多革新机会和灵感来源。“众所周知,BUCHI研发销售的产品大部分是由玻璃组成的。”而这一特性将带来长久的优势,当使用BUCHI的仪器时,整个工作过程可视化,而无须盲人摸象般跟着感觉走。Ernst教授阐述:实验过程中的不仅重视手工操作还应明悉洞察,这就需要手脑并用。正因如此,Ernst教授更乐于在实验室内工作。“对化学家而言实验和过程干预都是非常重要的”。而BUCHI的仪器正是理想之选。 “你会问化学和音乐的共同点为何?”- 音乐既为光谱学 在ETH获得博士学位后,Richard Ernst急切地期望能学以致用,逃出象牙塔。他来到了美国从事工业研发工作,并在那里度过了有趣的5年。时至今日,他似乎对再次回到ETH仍感到懊悔:“大约回来后的九至十个月,我都有些神经衰弱了。”然而,熬过最初的那段低落后,他便进入了职业生涯中的高峰期,并最终在199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当得奖信息传到他耳中时,他正安坐在飞机内,飞越英格兰的上空。“当时机长走向我,并问我是否是Ernst?我回答‘我是,但请让我安静片刻,我想打个盹。’”然而机长掩饰不住兴奋之情,他认为Ernst现在可不是休息的时候,因为他刚获得了诺贝尔奖。显然,这是从莫斯科到纽约途中令人激动的一刻。在会晤临近尾声时,瑞士步琪有限公司市场部兼研发主管Christian Zwicky就步琪公司未来的发展向这位诺贝尔获奖者讨教时,他回答道:“请继续保持现状,你们是制造行业中的一个闪光点。每天都在输送着可靠完善的产品。” 阅读全文请点击:www.labcultrue.com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逝世,享年84岁
    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42b3634f-405d-4cc6-a01c-d9e771210ebe.jpg" title=" 753.jpg" alt=" 75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逝世,享年84岁。高锟一生最大成就,莫过于发明光纤通讯,亦因如此,他有“光纤之父”之称,享誉全球。高锟一生都离不开科学,曾为入读心仪的电机工程系,刻意到英国留学。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高锟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纤理论,但初时不获认同,更被批评“痴人说梦”。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更持续不懈研究,终获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高锟于2003年确诊脑退化症后,行动和认知能力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他来说,可算是“迟来的奖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高锟于1948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伦敦大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60年代提光纤理论 起初不获认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高锟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诗人和革命家,父亲高君湘是律师,另有一名弟弟高鋙。高锟于1948年举家移居台湾,至1949年迁往香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香港,高锟就读圣若瑟书院,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他想读电机工程系,港大当时未开设此科,于是远赴英国,进入英国伦敦的伍利奇理工学院(现格林威治大学)。在英国留学时,高锟于舞会中认识后来的妻子黄美芸,两人于1959年结婚,婚后有一子一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966年,高锟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任职期间,开始研究利用玻璃纤维传送讯号,发表过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纤维,可进行长距离及高讯息量的讯息传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高锟的理论初时未获认同,更有媒体嘲笑他“痴人说梦”。但他未有放弃,继续研究及改良技术,至1981年第一代光纤系统面世,他亦因此获得“光纤之父”美誉。在1987年,高锟回港出任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期间创立讯息工程学系,直至1996年退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09年成就终获确认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退休后,高锟生活较为低调。2003年,高锟由于打麻将时反应迟缓,在朋友建议之下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老年痴呆(脑退化症),其后生活都大受影响,表达能力亦下降,需要妻子在旁照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由于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理论获确认需要较长时间,即使有杰出成就,往往也要在数十年后才能得奖,高锟也不例外。2009年,高锟首次提出光纤通讯后四十多年,终获得迟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赞扬他“在纤维中传送光以达成光学通讯的开拓成就(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0年,高锟先后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以及英女王寿辰“爵士勋衔”及香港“大紫荆勋章”。他和妻子亦在2010年9月成立高锟慈善基金,晚年主要于香港和美国加州山景城两地居住。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揭晓了!
    p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又有多位科学家凭借出人意料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不同奖项。 /p p   今年是第27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每年的颁奖典礼都是“第一届”。作为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搞笑诺贝尔奖由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办,于每年九月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举行颁奖仪式,授予“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十项科学领域成就。 /p p   今年获奖情况如下: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物理学奖——一只猫能否同时处于固体和液体状态? /span /strong /p p   今年的物理学奖就颁给了法国研究人员马克-安托万 法尔丹2014年关于“一只猫可否同时处于固体状态和液体状态”的研究。据悉,其灵感来自互联网上猫咪们塞进玻璃杯、水桶和水槽中的照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和平奖——定期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帮助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及打鼾。 /strong /span /p p   对于那些与打鼾者共同生活的人来说,米洛· 普汉的搞笑诺贝尔奖成果可谓一大福音。这位瑞士科学家发现,演奏迪吉里杜管——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一种管状乐器——能够发出一种深沉的、富有节奏感的嗡嗡声,能够帮助缓解睡眠呼吸暂停。 /p p   米洛· 普汉是苏黎世大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与预防系的主任,他在观察了一位中度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演奏迪吉里杜管之后确信,这种乐器能对病情缓解有所帮助。他招募了一些会演奏塑料迪吉里杜管——长度大约为130厘米——的志愿者,对此展开研究。“定期演奏迪吉里杜管能够减少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在白天的睡意,并缓解打鼾现象,同时改善他们伴侣的睡眠质量,”普汉在论文中总结道。 /p p   为什么这种方法能够奏效?普汉认为,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帮助人们学会有规律地呼吸(演奏技巧在于从嘴里吹气的同时通过鼻子吸气),并增强呼吸时所用咽喉肌肉的力量。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经济学奖——触摸活鳄鱼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赌博意愿? /strong /span /p p   本次搞笑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奖归属两位澳大利亚人,他们发现,如果你想要控制自己的赌博损失,那就不要在走进赌场之前与鳄鱼近距离接触。马修· 洛克罗夫(Matthew Rockloff)是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人口研究实验室的负责人,他和研究助理南希· 格里尔(Nancy Greer)用一条体长约为1米的湾鳄——嘴巴用胶带绑着——猛戳准备去赌博的人的手臂,然后观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p p   与危险爬行动物“亲密”接触所产生的兴奋感,会促使赌博者“赌上更多的赌注,而这又意味着更长的赌博时间,导致更大的损失,”洛克罗夫说道。与许多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的研究一样,洛克罗夫的发现乍看之下有些愚蠢,但实际却有着充足的应用依据。 /p p   “这是第一个关于情绪刺激对赌博选择影响的研究,很显然,这将有助于解决一个非常严肃的行为和精神健康问题,”洛克罗夫说道。在得知获得搞笑诺贝尔奖之后,洛克罗夫感到非常幸运,他这样来描述自己的好运:“我必须努力克制自己,一定不能把这种运气用在一台老虎机上。”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解剖学奖——为什么老人的耳朵大? /strong /span /p p   “这是个奇怪的荣誉,但我感到非常激动,” 解剖学奖得主、英国医师詹姆斯· 希思科特说道。他的研究成果是关于耳朵的大小,于1995年发表在久负盛名的《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 /p p   该研究的灵感来自希思科特和其他几位全科医师的讨论。当希思科特提问道“老人的耳朵为什么那么大”时,同事中有半数同意他的观察,另一半则觉得非常可笑。在研究中,希思科特测量了超过200名患者的耳朵长度,发现老年男性不仅长着大耳朵,而且耳朵在30岁之后每十年就能生长大约2毫米。女性的耳朵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大,但她们的耳朵一开始较小,跟男性的耳朵比起来不那么显眼。而且,可能男性衰老时通常有头发变少的趋势,因而大耳朵更容易被人注意到。“耳朵的测量真的有些神奇,”希思科特说道。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生物学奖——在一种洞穴昆虫身上发现雌性长着雄性生殖器官,而雄性长着雌性生殖器官的现象。 /strong /span /p p   搞笑诺贝尔生物学奖授予Kazunori等四人。在一种洞穴昆虫身上,研究者发现雌性长丁丁雄性长妹妹的现象。研究者在洞穴中持续偷窥虫类性生活,惊奇地发现母虫子长着小弟弟。他们的这项研究可以说颠覆了常识,这个敬业的团队无法到场,于是在洞穴里录了获奖感言。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营养学奖——吸血蝙蝠食谱中的人血研究。 /strong /span /p p   搞笑诺贝尔营养学奖授予Enrico Bernard等三人。这个团队在毛腿吸血蝙蝠的粪便里发现了与人血有关的基因片段。主办方本打算在现场放两只蝙蝠助助兴,但是蝙蝠突然就失踪了了,因此他们大力呼吁捡到的观众要物归原主。获奖团队也通过视频表达了他们的喜悦。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医学奖——通过脑部扫描技术评估人对某种芝士的厌恶程度。 /strong /span /p p   搞笑诺贝尔医学奖授予Jean-Pierre Royet等五人。这是第一项有关讨厌奶酪的脑部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脑部成像技术观察人们在闻到不同种类的奶酪时大脑的变化,发现基底神经节才是人们恨意的源泉。 /p p   除此之外,还包括流体力学奖——人手里拿着咖啡倒着走时,咖啡具有什么样的流体力学特性?认知学奖——许多同卵双胞胎其实分不清自己和自己的双胞胎兄弟或姐妹。产科学奖——发育中的人类胎儿对母亲阴道里播放的音乐更加敏感等有趣的研究! /p
  • 四位华人学者入选2014年诺贝尔奖预测名单
    全球领先的智能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今天发布了其2014年度&ldquo 诺贝尔奖级别&rdquo 的&ldquo 引文桂冠奖&rdquo 获奖名单,名单中首次同时出现了四位华裔科学家。汤森路透年度引文桂冠奖开始于2002年,该奖项基于对化学、物理学、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及其引文进行深入分析来遴选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迄今已成功预测了35位诺贝尔奖得主。   在今年的提名名单中,值得关注的科学家有:来自生理学和医学领域的大卫&bull 朱利叶斯(David Julius),他的研究阐释了人类神经处理痛感的分子运行机制,在疼痛管理领域开创了新的发展道路 同样来自生理及医学领域的还有李业广(Charles Lee)、史蒂芬W&bull 谢(Stephen W. Scherer)和米歇尔 H&bull 威革勒(Michael H. Wigler),他们的研究解释了特定基因变异与疾病的关联。在物理学领域,杨培东(Peidong Yang)研究的光生成纳米线可用于数据存储和光计算。在化学领域,邓青云(Ching W. Tang)和史提芬&bull 范斯莱克(Steven Van Slyke因发明有机发光二极管而著称,这一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高清电视技术中。在经济学领域,威廉 J&bull 鲍莫尔(William J. Baumol)和伊斯雷尔M&bull 科茨纳(Israel M.Kirzner)因对企业家精神的突破性研究而受到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预测的名单中同时出现了四位华裔面孔,这是引文桂冠奖13年来罕见的。除了出生于香港的美籍科学家邓青云和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主席钱泽南(Robert Tjian)外,还有出生于上海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Shoucheng Zhang),以及出生于江苏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杨培东(Peidong Yang)。张首晟因其对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与拓扑绝缘体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被预测,而杨培东因其对纳米线光子学的贡献,包括其创建了第一个纳米线纳米激光而入选。   2014 诺贝尔预测名单包含了来自9个不同国家、27 个不同学术和研究组织的27 位研究人员。   &ldquo 科研文献的引用是对科研人员智力投资最好的回报。&rdquo 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全球总裁Basil Moftah先生表示:&ldquo 对科研文献总被引频次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独特的见解和其科研工作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从而预测出那些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候选者。&rdquo   汤森路透每年一度的全球&ldquo 引文桂冠奖&rdquo 的分析数据来自全球最重要的囊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领域的研究发现平台Web of ScienceTM,该奖项分为化学、物理、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4个门类。基于对科研论文的被引用情况的全面考察和多种量化分析方法,汤森路透遴选出最具影响力的研究人员并授予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同时预测他们可能在当年或者将来获得诺贝尔奖。   了解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的研究方法、以及历届全球&ldquo 引文桂冠奖&rdquo 得主及其研究领域的详细介绍,请浏览科学指标与研究绩效分析的开放资源网站&ldquo 科学瞭望&rdquo (http://sciencewatch.com/nobel)。
  • “DNA之父”诺贝尔奖章拍卖 成交价475万美元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美国科学家詹姆斯&bull 沃森。 沃森将拍卖所得一部分将捐给母校芝加哥大学和曾任职的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余款将用于补贴生计。   中新网12月5日电 据外媒报道,美国佳士得拍卖行当地时间4日拍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美国科学家詹姆斯&bull 沃森的诺贝尔奖牌,不出数分钟即以475万美元成交。   报道称,这是第一位在世诺贝尔奖得奖者拍卖奖牌,成交价较估计的250万至350万美元高出很多。   沃森因与研究伙伴共同发现脱氧核醣核酸(DNA)双螺旋结构而在1962年获颁诺贝尔医学奖,被称为&ldquo DNA之父&rdquo 。此后因发表涉种族言论,遭业界排挤,事业每况愈下。   沃森希望借这次拍卖&ldquo 重新投入公众社会&rdquo 。沃森坦承以前&ldquo 愚蠢&rdquo ,为往事道歉,这次拍卖所得一部分将捐给母校芝加哥大学和曾任职的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余款将用于补贴生计。   佳士得也同时拍卖沃森在获奖宴会上发表演说的5页纸手稿,成交价为36.5万美元。
  • “中国的诺贝尔奖”: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京举办
    1月15日晚,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未来论坛2017年会现场举行,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共同出席颁奖典礼并正式领受大奖荣誉。此外,典礼现场还宣布设立了“未来科学大奖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奖”这一全新奖项。  包括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未来论坛理事会代表、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代表、诺贝尔奖得主代表在内的科学、产业、投资、传媒及艺术等各界嘉宾在现场见证了颁奖典礼的举行。  未来论坛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丁洪致欢迎辞。丁洪表示,评选委员会一致认为大奖结果代表了大中华地区的最高科学水平,委员们对于大奖将得到世界的认同并经受住时间考验充满信心。  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捐赠人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以及物质科学奖捐赠人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正式将大奖奖杯交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和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手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J. Georg BEDNORZ及Klaus Von KLITZING在内的在场人士向获奖者表达了敬意与祝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从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捐赠人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手中获得大奖奖杯。资料图  卢煜明在获奖致辞中表示,在中国众多卓越的科学家中,未来科学大奖选择了自己,感到非常荣幸。“我遇到了很多善良的导师。”卢煜明说道,“基因检测这项工作给了我无限的启发,让我能够在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从物质科学奖捐赠人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手中获得大奖奖杯。资料图  薛其坤在获奖致辞中回顾了自己从山东沂蒙山区出发后所经历的科研历程。薛其坤深情地说道,中国科学正处在黄金时代,其本人就是黄金时代的幸运者,未来科学大奖也在中国科学发展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在本次颁奖典礼上,未来论坛科学委员会委员李凯及田刚教授,与大奖捐赠人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一道,共同宣布未来科学大奖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奖正式设立。  未来论坛发起人及秘书长武红女士在讲话中特别感谢了所有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科学委员会成员以及一直以来支持并参与未来论坛科学公益活动的社会公众。武红表示,我们必须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能力,未来论坛将继续给热爱科学事业的人们带来希望、带来信心。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单项奖金100万美金,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被称为“中国的诺贝尔奖”。2016年9月19日,大奖公布了首届获奖人名单。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成为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特聘教授
    5月4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约,并表示“将把科研生涯的最后时光奉献给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5月4日,青年节。一位年逾古稀的诺奖得主和一个有着超过66年历史的国立研究机构,因为青春结缘。  当天,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约。作为特聘教授,他将在上海有机所建立独立的“点击化学”实验室,并招收研究生、培养博士后。  “我将把科研生涯的最后时光奉献给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夏普莱斯说。  因氟结缘  与国内其他单位引进诺奖得主不同,这次是夏普莱斯主动向上海有机所抛出橄榄枝。因为这里的氟化学团队成果迭出,“上海氟”的名头在世界上非常响亮。  而夏普莱斯的新研究恰好需要大量氟化学研究的支撑。2001年,他因“手性催化氧化反应”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事实上,在此之前的两三年里,夏普莱斯已经改变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原因是他发现了另一种他认为更有趣、更重要的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炔烃与叠氮化合物可以非常迅速地发生反应。这被夏普莱斯称为“点击化学”。由于这类反应及其产物在药物发现、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立刻引起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他最近发现的另外一个点击化学反应,是以氟元素作为基础的研究,需要用到大量的氟化学。”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告诉记者。  于是,夏普莱斯首先想到了上海有机所——这个被国际同行称为“上海氟”的团队。  过去几年里,这个团队的研究成果3次被美国《化学与化工新闻》周刊作为封面文章或专题报道介绍。2013年,国外著名出版社威利公司出版的《当代有机氟化学》(第二版)专著中,共引用了中国氟化学家的17项成果,均由该团队成员完成。  魅力来自何处  夏普莱斯在写给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戴立信的邮件中说:“我喜欢有机所的化学风格几十年了̷̷我也足够出名了,发展点击化学应用需要合作,我需要真正‘有机所式’的化学家们管理此类合作̷̷挑战化学家们的能力极限,给化学家更好的工具和更长、更宽的触角进入化学世界。”  那么,上海有机所的这种魅力到底来自何处,竟然吸引到诺奖得主主动“加盟”?  丁奎岭给出了清晰的答案:研究所始终坚持面向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需求的科研理念,充分发挥在原创性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坚持做“独特”和“有用”的科学。  “我们特别强调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要素,把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顶尖创新团队建设作为研究所的重中之重。”丁奎岭说。  为此,“上海氟”团队引进了不少“标杆人才”。  胡金波就是其中一位。2005年,胡金波通过“百人计划”来到上海有机所。他带领团队选择了全球鲜有人涉足的氟烷基碳负离子化学,几年后发现了“负氟效应”,并开辟出了一系列新方向。  研究员张新刚则从廉价易得的含氟原料出发,发展出一系列氟烷基化和氟芳基化新策略、反应与方法,为含氟物质的高效制备作出了重要贡献。  聚焦青年人才  不仅是氟化学实验室,上海有机所在每个重点方向上都通过人才战略,走在了国际前沿。  丁奎岭认为,原始创新离不开优秀人才。“成熟的领军人才,我们固然重视,但上海有机所更需要青年人才。”  近年来,上海有机所引进20多位人才,其中16名是“青年千人”。  “在最初几年给足科研经费,有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丁奎岭说。  为此,除了各种人才计划的支持,上海有机所还为引进的青年人才配套近300万元经费。这使得他们在立足之初的三五年里,能拥有600万元左右的经费支持,安心做科研。  于是,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上,在有机化学和相关交叉领域的前沿,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努力打造着全球化学领域的学术高地。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