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能效检测技术

仪器信息网能效检测技术专题为您整合能效检测技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能效检测技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能效检测技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能效检测技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能效检测技术话题讨论。

能效检测技术相关的资讯

  • 质检总局新授权3家技术机构检测能效标识
    质检总局官网25日消息,按照《质检总局办公厅关于对承担能效标识检测任务的技术机构进行计量授权考核的通知》(质检办量函〔2012〕803号)要求,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等3个承担能效标识检测任务的技术机构经考核合格,予以计量授权。现将第七批授权技术机构名单和授权项目予以公布。   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可承担家用电磁灶、自动电饭锅、家用和类似用途微波炉、计算机显示器、微型计算机能效标识检测任务。   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可承担家用电磁灶、自动电饭锅、计算机显示器能效标识检测任务。   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可承担家用电磁灶、自动电饭锅能效标识检测任务。
  • 国内首家能效检测战略联盟在沪成立
    2010年9月1日我国首家从事能效检测专业联盟机构——“上海能效检测战略联盟”在上海市能效中心成立。该联盟的建立由上海市能效中心发起,由上海市相关科研院所、大学和能效检测机构等12家长期从事节能技术研究、能效检测和节能管理的专业机构共同构建。上海市经信委秘书长戎之勤、节能处处长原清海、副处长屠立德,以及市发改委、科委、技监局、节能协会、节能监测中心和各区县节能主管等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有关领导以及联盟成员代表出席了联盟成立大会和签约仪式。   大会由经信委节能处原清海处长主持,戎之勤秘书长作了重要讲话。电机系统节能工程中心公司总经理陈伟华在大会上做了“提高能效检测能力,促进电机系统节能工程实施”的发言。   上海能效检测战略联盟的成立将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市场为原则,以诚实、平等、信用、互利为前提,坚持体现开放性、动态性、战略性、共享性,重点围绕“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对能效检测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充分整合成员单位的资源,加强能效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国内国际交流,深化产学研,共同致力于节能诊断、能效系统标准和方法的研究,不断提升能效检测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承担起政府委托的能效检测人物,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附:联盟成员单位名单:   上海能效中心、上海电机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宝钢工业检测公司、上海市汽车工业能源监测站、上海轻工环境保护压力容器检测总站、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全国实验室能效检测水平将进行核验
    美的多联机成“实验室数据一致性核验”标准样机   全国实验室能效检测水平将进行核验   近日,美的中央空调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美的集团总部举行签约仪式,美的中央空调成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正在实施的“中国能效标识检测实验室数据一致性核验”项目中多联机设备的供应商,双方同时在技术上展开合作。   能效标识是指产品上所标的参数以及能效等级等内容,目前共有12种家电产品实施了能效标识制度,主要采取生产者或进口商自我声明、备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的实施模式。国内中央空调行业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也早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能效标识标准,使市面上的产品基本上都有明确的标识,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然而,自从能效标志制度开始实施,能效虚标问题也一直如影随形,困扰着制度的推进。据悉,自2009年起,对能效检测实验室进行了备案管理,通过文本备案、现场核实、数据一致性核验等方式,确保具备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开展能效检测。从而使真实具备能效检测能力的试验室不断提升检测检验水平,能够真正反映产品质量水平,有效解决能效虚标的问题。   在未来一年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实施的多联机能效标识数据一致性核验项目,将采用美的产品为标准样机,对全国实验室的能效检测水平进行核验。只有通过数据一致性核验的实验室对多联机设备进行能效值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才能获得能效标识管理中心的认可,生产企业按此合格的检测报告的数据张贴在所生产的多联机设备上的能效标识才是合法的。   据介绍,美的中央空调于2011年实现国内市场销售收入81亿元,成功实现自2008年以来的连续4年国产品牌销量第一。2011年美的中央空调出口12.34亿元,实现多年来持续稳健增长,为推进美的集团的全球化战略迈出重要的一步。如今,美的中央空调已经是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宽、产品系列最齐全的中央空调生产厂家之一,拥有大型冷水机组、多联式空调机组、空气能热水机、轻型商用空调、机密机房空调等五大产品线。   在众多的产品线中,多联机一直是美的中央空调发展的核心与重点。1999年,美的中央空调就推出了国内第一台智能变频一拖多空调产品 2002年,推出国内第一台数码涡旋中央空调 2007年,美的中央空调成功研制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直流变频一拖多空调产品 2011年,成功推出“IPLV能效高达5.8的超高效全直流变频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和水源热泵多联式中央空调系统,从而实现了多联机领域的行业全面领航。
  • 天普太阳能组建太阳能技术检测中心
    3月9号,罗振涛、霍志臣、何涛、张晓黎等太阳能行业领导和专家到天普公司考察调研。罗主任、霍秘书长与程翠英总经理和太阳能资深专家罗赞继研究员、于学德高工亲切交谈,探讨天普研究院的发展大计。      行业专家们指出,天普是太阳能行业的骨干企业。起步早,创新成果丰富。研究院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建立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走集约科研的路子。程总介绍说,在太阳能行业天普首倡太阳能系统安全性,只有从消费者利益出发,建立起完整的质保体系,才能建立起太阳能在消费者心中的信任度,从而提升和带动整个行业的高标准。      技术检测中心主要任务是:为太阳能系统安全性保驾护航。积极开展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开展太阳能热利用及高效节能产品的相关技术测试和产品检测服务,面向北京地区和国内外开展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太阳能热利用企业提供技术交流平台。   测试中心的成立,还为天普的太阳能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将成为中国太阳能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 同时该中心作为太阳能产业的公共研发平台,也将成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平台,有利于推动中国太阳能行业的快速壮大。
  • 新能源检测技术线上论坛日程揭晓:10报告聚焦锂电/太阳能/电动汽车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能源材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部分。当下,我国基于新能源发展的材料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1年福建宁德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宁德时代新能源 “样板”,短短10年,锂电池集聚效应迅速形成,筑起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20年,7月23日,广西玉林市1300亿锂电材料项目开工,广西正大幅度提升新能源材料布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国家能源局日前数据,2020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152万千瓦。光伏行业新增相关企业2.5万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新能源材料作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转换效率低、能量密度低以及成本高等诸多问题。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材料的种类,深入研究其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新能源材料的发展与广泛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0/"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61f5685e-d829-4250-96b3-d507d8ea8589.jpg" title=" 640_300.jpg" alt=" 640_300.jpg" / /a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基于此,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将于2020年8月17日,组织“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及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邀请新能源材料领域研究应用专家、相关检测技术专家,以网络在线报告形式,针对当下新能源材料研究热点、相关检测新技术及难点、新能源市场展望等进行探讨,为同行搭建学习互动平台,增进学术交流,助力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会议内容速览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0, 176, 80) 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strong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style=" border-collapse:collapse border:none" tbody tr style=" height:42px"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51" style=" background: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word-break: break-all " height=" 4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white" 会议形式?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402" style=" background: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height=" 42" p span style=" color:black" 9 /span span style=" color:black" 位专家线上报告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47px" td width=" 151" style=" background: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height=" 4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white" 会议时间?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402" style=" background: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height=" 47" p span style=" color:black" 8 /span span style=" color:black" 月 span 17 /span 日 span 9:30 /span — span 16:30 /span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47px" td width=" 151" style=" background: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height=" 4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white" 哪些新能源材料?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402" style=" background: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word-break: break-all " height=" 47" p span style=" color:black" 锂电、锂电用粘结剂、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光伏材料、铅酸电池 span & #8230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51" style=" background: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white" 哪些检测项目?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402" style=" background: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color:black" 电池失效、电池缺陷、循环稳定性、安全性能、表界面分析、动力电池回收 span & #8230 /span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42px" td width=" 151" style=" background: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height=" 4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white" 哪些仪器技术?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402" style=" background: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height=" 42" p span style=" color:black" 光谱、比表面测试,密度测试、 span SEM /span 、 span TEM /span 、 span AFM /span 、 span XPS /span 、 span TOF-SIMS /span 、 span AES /span 、 span XAS& #8230 /span /span /p /td /tr tr style=" height:46px" td width=" 151" style=" background: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height=" 4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white" 免费报名链接?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402" style=" background: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height=" 46" p span style=" color:black"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0/"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0/ /a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0, 176, 80) 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20px " strong br/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20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 会议日程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0, 176, 80) 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strong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style=" margin-left: 2px border: none " align=" center" tbody tr style=" height:6px"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93"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Calibri letter-spacing: 0 font-size: 14px" /span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 报告时间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255"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 报告名称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244"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 主讲人 /span /strong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0px" td width=" 93"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9:30-10:00 /p /td td width=" 255"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锂离子电池失效整体解决方案 /p /td td width=" 235"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韩广帅 /p p (上海蓄熙新能源材料检测有限公司& nbsp )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0px" td width=" 93"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10:00-10:30 /p /td td width=" 255"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新能源新材料测试的光谱解决方案 /p /td td width=" 244"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覃冰 /p p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0px" td width=" 93"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10:30-11:00 /p /td td width=" 255"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日本电子新一代智能化场发射扫描电镜 /p /td td width=" 244"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陈青山 /p p (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0px" td width=" 93"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11:00-11:30 /p /td td width=" 255"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混合离子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缺陷钝化研究 /p /td td width=" 244"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杨智 /p p (西安交通大学)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0px" td width=" 93"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11:30-12:00 /p /td td width=" 255"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工作稳定性提高 /p /td td width=" 244"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魏静 /p p (北京理工大学)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0px" td width=" 93"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12:00-14:00 /p /td td width=" 255"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午休时间 /p /td td width=" 244"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中午休息(全体参会人员)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0px" td width=" 93"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14:00-14:30 /p /td td width=" 255"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锂电池用粘结剂材料研究进展及其检测技术发展 /p /td td width=" 244"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邵丹 /p p (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0px" td width=" 93"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14:30-15:00 /p /td td width=" 255"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大昌华嘉电池行业解决方案 /p /td td width=" 244"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樊润 /p p (大昌华嘉科学仪器) /p /td /tr tr td width=" 93"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15:00-15:30 /p /td td width=" 255"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及其发展前景介绍 /p /td td width=" 244"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王绍荣(中国矿业大学)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0px" td width=" 93"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15:30-16:00 /p /td td width=" 255"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锂电池表界面分析一站式解决方案 /p /td td width=" 244"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杨伟 /p p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p /td /tr tr style=" height:20px" td width=" 93"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16:00-16:30 /p /td td width=" 255"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剖析及对策建议 /p /td td width=" 244" valign=" middle" nowrap=" " style="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align=" center" p 陈轶嵩 /p p (长安大学& nbsp )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9ddb0dd2-9168-4d89-bc03-a85919cd2897.jpg" title=" 1.png" width=" 200" height=" 200" border=" 0" vspace=" 0" alt=" 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9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b14a8f57-5c03-4830-ac7f-ffec2c84bb8f.jpg" title=" 5e01816c22e42b15b7ca9a4644cf0e40.png" alt=" 5e01816c22e42b15b7ca9a4644cf0e40.png" width=" 200" height=" 29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20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报告嘉宾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a68fb138-96f3-4ab6-bb89-b391ed4136d1.jpg" title=" 王绍荣_副本.jpg" alt=" 王绍荣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王绍荣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王绍荣,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导,江苏省双创人才,创新团队首席。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资深研发人员。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2016年聘任中国矿业大学越崎学者。曾承担国家863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多项,经历了SOFC关键材料、电池结构、电池制备技术、电堆组装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研发;累计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出版专著1部,累计指导毕业研究生40多名。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20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5f5c497e-8c52-4e34-8469-8e58b5877681.jpg" title=" 魏静_副本.jpg" alt=" 魏静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魏静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color: rgb(0, 0, 0) " 魏静, /span 北京理工大学,预聘副研究员,2012年于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17年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9年7月加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钙钛矿光电材料与器件等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Commun.,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Nano Energy等杂志发表论文15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ESI热点论文3篇,总被引次数超过600。研究领域: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钙钛矿光电材料与器件;微纳加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f8cb6be9-5157-414d-b4f2-8bf77200f81e.jpg" title=" 杨智_副本.jpg" alt=" 杨智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杨智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杨智,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2011.9-2015.12在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学院研读博士,2014.2-2014.8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熊启华研究组,201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黄劲松访问学者,目前就职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方向:新型纳米结构光电探测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半导体量子点发光,论文先后被先进功能材料、Solar RRL,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收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f233a55f-c2a7-46e0-95b9-24616536fc71.jpg" title=" 陈轶嵩_副本.jpg" alt=" 陈轶嵩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陈轶嵩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陈轶嵩,工学博士、长安大学车辆工程系主任,车辆工程专业建设责任教授、硕士生导师,“长安学者”青年学术骨干。兼任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工程院汽车强国战略研究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货运装备技术分会副秘书长、陕西日报汽车专刊特约评论员等职。从事汽车、能源、环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10余年,主要学术领域: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汽车产业规划与政策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5a722c48-cccf-47d4-9b04-50e773d79dbd.jpg" title=" 韩广帅_副本.jpg" alt=" 韩广帅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韩广帅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韩广帅,同济大学 助理研究员,上海蓄熙新能源材料检测有限公司 总经理。主要研究方向锂离子电池,电池失效分析。目前为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汽车缺陷调查与鉴定专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新能源领域技术专家,多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委员会委员。申请并授权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10多篇。建立了完整的锂离子电池非破坏分析和非大气暴露下的破坏性分析解析研究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4f851ebe-8ebd-47f6-8884-7d5b26f424b1.jpg" title=" 邵丹_副本.jpg" alt=" 邵丹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邵丹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邵丹,博士,“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科技中心主任工程师”、“广东省动力电池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锂电关键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电化学储能材料及器件相关技术开发工作。完成国家化学储能材料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WTO-TBT/SPS新能源材料及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等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工作。主持完成多项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在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中担任项目骨干,在J. Mater. Chem. A,J. Power Sources,ChemElectroChem, Electrochim. Acta,J. Solid State Electro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SCI文章。取得多项国际PCT和国内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4f501f93-9a21-4cf5-84d1-e509ea77cdfd.jpg" title=" 杨伟_副本.jpg" alt=" 杨伟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杨伟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杨伟,博士,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测试分析中心工程师2015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清华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加入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负责锂电池材料及器件的测试与失效分析工作。主要从事材料测试分析、锂电池失效分析工作,到目前共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10余项,2019获得年江苏省双创博士项目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3c74a0c4-afea-4057-9ddb-f283468d0c0d.jpg" title=" 覃冰_副本.jpg" alt=" 覃冰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覃冰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覃冰,中科院毕业后进入仪器行业工作已有11年,目前就职于岛津公司市场部,负责紫外可见近红外及荧光光谱仪产品的技术支持工作,在分子光谱的应用上有丰富经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89369b2c-49e6-407f-8102-e16020bff0e9.jpg" title=" 陈青山_副本.jpg" alt=" 陈青山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陈青山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陈青山,日本电子 扫描电子显微镜 应用工程师 陈青山先生。从事扫描电镜售前、售后应用支持工作16年,经验丰富,熟悉掌握各类型扫描电镜的原理及应用。多次赴日参加培训和研讨会,熟悉多个行业对于扫描电镜的应用需求。为用户提供过大量仪器应用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8789a595-c908-40bf-8254-14b0266f2801.jpg" title=" 樊润_副本.jpg" alt=" 樊润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樊润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樊润,2003年至今,一直从事材料颗粒表征的相关仪器销售和应用工作,并且对新能源领域众多材料的检测多有涉及,希望将相关的检测技术与大家分享。 /p p br/ /p
  • 福建省首个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发(检测)中心建成
    房顶是太阳能集热管,墙体是太阳能集热板,整座大楼的照明、供热等都用上了“太阳能”。5月28日,这座奇特的生态环保建筑——福建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发(检测)中心大楼在福建圣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福建省首个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发(检测)中心。   据悉,该项目为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也是世界银行支持的示范项目,由福建圣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共同合作实施。项目总投资425万元,建筑面积1868平方米,项目将太阳能光热、光伏及地热和建筑绿色围护技术集成利用,为生态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研发中心作为生态节能建筑示范建筑,运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系统,通过光电、光热等国际领先技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在正常天气情况下,该中心每天就能节约60度电,相当于减排59.82千克‘二氧化碳’和16.32千克‘碳’,是当今‘低碳’生活的理想选择。”圣元公司董事长杜云贵兴奋地说。   作为福建省首个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发(检测)中心,该中心肩负着全省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发(检测)工作,为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日有用得热量试验、耐压试验、支架强度试验、支架刚度试验、外观检查、贮热水器检查、水质检查,全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管热性能检测,太阳能光电板检测及其它新能源的研发检测工作提供服务。该中心主任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廷玮教授担任,现技术中心人员26人,其中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顾问1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名,教授级高工2名。   据了解,2003年落户于福建建瓯的圣元公司是一家集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太阳能热水器及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股份制高科技企业,也是福建省唯一生产太阳能热水器核心部件——真空集热管的专业厂家,实现了年产太阳能热水器10万台的能力,是中国南方大型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研发制造基地。
  • 中德合作新能源汽车高压零部件能效与安全性检测实验室启动
    近日,中德合作项目“提升新能源汽车高压零部件能效与安全性”测试实验室正式启动,落户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以下简称“合肥创新院”)。该实验室由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德国莱茵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合肥创新院合作成立。启动仪式安徽省副省长张红文参加签约仪式并参观考察中德政企合作新能源汽车高压零部件能效和安全性测试实验室。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理查德孔茨先生通过视频方式致辞。安徽省人民政府、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政企合作发展项目部、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签约仪式当前,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安徽省“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和推进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该项目将填补中国在创建新能源汽车高压零部件的安全测试标准、搭建测试平台方面的空白,在标准化和技术研发方面均具有高度创新性。这也是合肥创新院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对接安徽地方高新产业发展、落实加强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政策的成功探索。签约仪式上,合肥创新院院长吴仲城表示,创新院将充分发挥优势,激发新能源汽车高压零部件创新活力,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与国际标准接轨,助力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天下午,中德合作新能源汽车高压零部件能效与安全性测试平台专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平台创建单位向专家颁发聘书,与会人员交流讨论安全和能效测试标准相关问题。
  • 明天播!赠书|新能源之储能、清洁能源检测技术专场预告
    2023年11月28日-30日,仪器信息网与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第六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协办,分设四个专场: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储能材料检测技术、清洁能源检测技术。邀请新能源材料领域研究应用专家、相关检测技术专家,以网络在线报告形式,针对当下新能源材料研究热点、相关检测新技术及难点、新能源市场展望等进行探讨,为同行搭建学习互动平台,增进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明天(11月30日),将为大家直播储能材料检测技术专场、清洁能源检测技术专场。直播间还将设置分享赠书、发红包等活动,欢迎报名参会!一、 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二、 协办单位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三、 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3/ 四、 分享赠书活动将会议直播间分享朋友圈集赞10个,即可获得由袁志刚编著的《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书籍一本,具体兑换方式见直播间管理员通知,欢迎参与活动。五、 “清洁能源检测技术”专场预告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清洁能源检测技术(11月30日上午)09:30天然气水合物渗流特性测定方法及进展张郁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10:00JEOL新一代高性能双束系统及环境颗粒检测系统(PCI)的介绍张玮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0:30非铅钙钛矿的瓶颈问题肖立新北京大学 教授11:00聚合物矩阵网络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魏静北京理工大学 特别副研究员六、“储能材料检测技术”专场预告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储能材料检测技术(11月30日 下午)14:00储能相变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张江云广州工业大学 副教授14:30Agilent 5800在储能电池行业的应用及技术优势赵志飞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5:00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粘结剂进展仲皓想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15:30岛津XPS在新能源材料分析中的应用王文昌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6:00基于金属热反应硫化锂正极材料的制备邢震宇华南师范大学 副研究员七、 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张郁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个人简介】张郁研究员主要从事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相关工作,包括复杂沉积物体系天然气水合物实验与理论、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技术、天然气水合物钻采安全等方面,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9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入选2019年“广东特支计划”本团创新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促进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等项目11项。共发表SCI论文85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件,美国专利7件,参与编制标准2项。担任可再生能源学会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委员会与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热物性专业委员会委员。【摘要】与传统油气藏不同,天然气水合物以固体的形式赋存于沉积物的孔隙或者裂隙,因此其不能像天然气或者原油直接依赖于自身的流动性而实现流动,必须吸收由储层、外界环境、或者人工提供的能量,将其分解成甲烷和水,方可能在沉积物中流动。沉积物的渗流能力决定了气水在储层中的流动,对水合物开采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与方案制定中必须的关键基础物性。水合物存在时沉积物的渗流规律与孔隙空间的微观几何结构密切相关,水合物样品的合成以及在孔隙结构中复杂的赋存形式造成了含水合物沉积物渗流实验相对困难。本报告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体系渗流特性测定的相关技术方法以及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与结果。张玮 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个人简介】现任日本电子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FIB-SEM双束系统及氩离子截面抛光仪的样品测试、技术应用以及培训工作,具有丰富的聚焦离子束、双束系统、扫描电镜等理论基础和应用经历。硕士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专业,主研方向为天然生物材料的压电性质和实际应用,积累了丰富的测试样品制备、超微切片、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测试研究经验。本科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工程学系,主要学习方向为合金钢的热处理方案设计和力学性能优化。【摘要】本报告将从TEM设备联用、STEM快速检测、硬件更新,三个方面介绍JEOL年初发布的新一代高性能FIB-SEM双束系统。同时将介绍JEOL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业开发的PCI颗粒物监测软件系统。肖立新 北京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肖立新,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国材料学会太阳能分会秘书长、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 中国北区执委会学术副主席、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显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长期从事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方面的研究,如有机发光材料及其器件,光伏材料及其器件物理等。主持过多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承担973项目子课题。发表国际学术论文160余篇及申请专利共30余件,入选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编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第一、二版),译著《有机电致发光-从材料到器件》,参与编著《锂离子电池》。201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摘要】从介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关键问题出发,阐述非铅钙钛矿材料的重要性,继而介绍非铅钙钛矿材料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阐述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瓶颈所在,从而阐述如何突破瓶颈。魏静 北京理工大学 特别副研究员【个人简介】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特聘副研究员,2012年于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17年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9年7月加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钙钛矿光电材料与器件等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Commun.,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Nano Energy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篇,热点论文3篇,总被引次数超过2000。研究领域: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钙钛矿光电材料与器件。【摘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超过26%,但寿命远低于工业所需的25年,严重限制了其商业应用。目前报道的多数钙钛矿电池在水分、光照、热或其他因素的干扰下都会严重失效。对此,我们通过设计新型电子传输材料和结构来提高钙钛矿器件的稳定性。本工作首先研究了钙钛矿薄膜的退化机理,之后通过优化电子传输层(ETL),特别是开发新型紫外惰性电子传输材料及基于聚合物矩阵网络的低温介孔结构,来提高PSCs在潮湿环境或光照下的工作稳定性。我们制备了ITO/UV惰性ETL/ Cs0.05FA0.81MA0.14PbI2.55Br0.45/Sprio-MeOTAD/Au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其功率转换效率达到21%,光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优化后的器件在一个太阳光强下持续光照,最大功率点电压下工作600小时后,保持99%以上的初始性能。在进一步的工作中,需要深入研究PSCs的复杂降解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薄膜改性方法和新型器件结构。张江云 广州工业大学 副教授【个人简介】张江云,博士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访问学者,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动力电池及电化学储能系统的热管理,热安全和热灾害防控,具备热能工程与材料学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目前主持/参与国家级,市厅级动力电池热管理领域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件,参与技术标准编制7件,获得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摘要】电池的热安全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及电化学储能系统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储能相变材料由于具有高潜热等优势而在热管理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尤其是有机相变材料石蜡。本报告以提升电池热安全问题为宗旨,主要从相变材料(高导热型,电绝缘和阻燃型)的制备,性能检测和表征,热管理性能评估几方面系统阐述储能相变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赵志飞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个人简介】安捷伦原子光谱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环境、制药、食品等行业无机元素分析技术支持。【摘要】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迅速,其中发展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的能量储存技术是实现可再生能源技术增长、促进电动汽车及电网等大规模用电系统发展的关键。本报告以电化学储能中的液流电池为例,介绍ICP-OES在储能行业的应用及技术优势。仲皓想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个人简介】仲皓想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2012年进入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工作,2017-2018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锂离子/锂硫电池(高分子粘结剂,高容量正负极材料)及锂金属等新能源材料基础及其产业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等数项,参与多项国家及广东省项目;发表SCI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7项已授权、1项美国专利授权。【摘要】现有正负极材料的动力电池比能量已逐渐逼近理论极限,要想提高比能量,必须使用具有更高容量的新一代正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是商业石墨十倍以上的硅材料多年来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始终未能实现在高容量负极中大规模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硅嵌锂时发生巨大的体积膨胀,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负面作用,导致高容量硅基负极无法实现长期稳定循环。 如何消除或者缓解体积膨胀导致的负面作用是让硅基负极走向实用化的研究重点。粘结剂在电极中的比重虽小(质量分数≤10%),但是在减小体积膨胀和保持硅基负极结构稳定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开发功能粘结剂是抑制硅基负极膨胀,提升硅基电池性能的有效方法。基于此我们开发了一系列高粘结力粘结剂,高弹性粘结剂及高电子/离子导电粘结剂等,显著提升硅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王文昌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个人简介】岛津分析中心应用工程师,2015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专业,曾先后在首钢技术研究院分析中心工作,在英国Kratos总部交流学习,负责XPS的应用开发、技术支持、合作研究等工作,使用XPS技术开展新型材料表征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合作发表多篇SCI论文,熟悉XPS数据处理及解析。【摘要】岛津XPS技术特点及其在新能源材料分析领域的应用邢震宇 华南师范大学 副研究员【个人简介】邢震宇,副研究员,香江学者。于2012年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取得化学学士学位(导师:杨柏),于2016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导师:纪秀磊&陆俊),于2017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陈忠伟院士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18年被引进到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邢震宇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此外,邢震宇还同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和会议评审专家。此外,还担任材料研究与应用的副主任编委,Batteries (IF=5.938)的Editorial Board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IF=15.122)、Nano Research (IF=10.269)、Renewable (IF20)、Carbon Research (IF20)、Materials Futures (IF20) 的青年编委。 目前,邢震宇的研究方向包括:(1)金属热反应制备功能材料;(2)碳材料的合成和应用;(3)锂硫电池和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共发表40篇SCI论文,总引用次数4500,H-index为27。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1篇)、Advanced Materials(1篇)、Nano Energy (4篇)、Energy Storage Materials(1篇)、Small Methods (1篇)、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篇)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4篇。 在产学研方面,邢震宇与宁德新能源展开合作,并在多个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摘要】近些年,传统锂离子电池已经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对于高比能的需求,而典型的高比能锂硫电池由于锂枝晶带来的安全隐患又无法真正市场化,因此,作为一种同时兼顾高比能和高安全性要求的硫化锂-硅新型电池体系开始成为能源领域的研究重点。但是相对于日益成熟的硅负极材料制备,硫化锂正极材料受限于活化电势高、倍率性能差和容量衰减快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硫化锂-硅这一电池体系的发展。报告人基于金属热反应制备功能材料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积累(Chem. Commun., 2015, 51, 1969 Nano Energy 2015, 11, 600 ChemNanoMat2016, 2, 692 Carbon 2017, 115, 271 Small Methods 2018, 2, 1800062),在对金属热反应瞬时高温性、强还原性和物相分离特殊性的深刻理解基础上,首次通过金属热反应制备了高容量循环稳定的石墨烯包覆的硫化锂纳米胶囊正极材料(Nature Energy 2017, 2, 17090)。除此之外,报告人基于金属热反应首次制备了过渡金属/硫化锂纳米复合物并系统研究了过渡金属对硫化锂电化学行为的影响(Advanced Materials 2020, 32, 2002403)。八、 会议联系会议内容:杨编辑 15311451191(同微信) yanglz@instrument.com.cn会议赞助:刘经理 15718850776(同微信) liuyw@instrument.com.cn
  • 聚焦食品、环保检测技术与应用——新仪、海能太原站技术交流会召开!
    2017年6月9日,新仪、海能太原站技术交流会召开,山西区域110多位政府相关食品、环境检验检测单位领导及一线应用工程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交流会主题为“食品、环保检测技术与应用”,会议开始,山西省食检院姚春孝院长作了精彩致辞。 随后,会议进入正式交流的环节。新仪、海能工程师讲解了食品、环保监测技术与应用方面的课题,并从技术原理、检测方案、应用案例等多个角度,和在座的与会人员进行了细致的交流。会议过程中,与会人员不时提出平时在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新仪、海能工程师进行了认真的回答,解答了许多痛点和难点问题。 本次交流会,新仪、海能还实地展示了多款仪器:D100杜马斯定氮仪、K1100F全自动凯氏定氮仪、TANK PLUS高通量微波消解仪、T960全自动电位滴定仪、SPE400全自动机械臂固相萃取仪、OS-270食用油品质检测仪,供与会者实地操作体验。经过本次交流,双方收获颇多。与会人员体验到了新仪、海能的技术水平、责任心和技术共享的态度,同时,新仪、海能也了解到了用户在检验检测中的一些问题,为以后更好的服务积累了经验。
  • 聚焦食品、环保检测技术与应用——海能太原站技术交流会召开!
    2017年6月9日,海能太原站技术交流会召开,山西区域110多位政府相关食品、环境检验检测单位领导及一线应用工程师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交流会主题为“食品、环保检测技术与应用”,会议开始,山西省食检院姚春孝院长作了精彩致辞。 随后,会议进入正式交流的环节。海能工程师讲解了食品、环保监测技术与应用方面的课题,并从技术原理、检测方案、应用案例等多个角度,和在座的与会人员进行了细致的交流。 会议过程中,与会人员不时提出平时在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海能工程师进行了认真的回答,解答了许多痛点和难点问题。本次交流会,海能还实地展示了多款仪器:D100杜马斯定氮仪、K1100F全自动凯氏定氮仪、TANK PLUS高通量微波消解仪、T960全自动电位滴定仪、SPE400全自动机械臂固相萃取仪、OS-270食用油品质检测仪,供与会者实地操作体验。 经过本次交流,双方收获颇多。与会人员体验到了海能的技术水平、责任心和技术共享的态度,同时,海能也了解到了用户在检验检测中的一些问题,为以后更好的服务积累了经验。
  • 质谱/光谱/能谱等分析检测技术入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2011年7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的通知,质谱、光谱、能谱分析检测技术作为高端分析检测技术入选,以下是通知全文:  关于印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的通知工信部科[2011]3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现印发你们。请积极组织做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二○一一年七月一日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1年7月  前言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用于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  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二、原材料工业  三、装备制造业  四、消费品工业  五、电子制造业  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七、通信业  八、信息化和生产性服务业  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1.高效/高压大功率节能电机驱动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压大功率电机系统能量回收及高能效协调控制技术 MW级高压大功率永磁电机设计技术 电力电子器件串联的均压技术和驱动保护技术 高压大功率电机变流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和高效冷却技术 以及高压大功率电机高效节能系统的工程化设计、制造、测试及集成技术等。  2.大容量电炉生产高品质工业硅节能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原料选择、配比和预处理优化技术 电炉炉心功率密度优化技术:高压与低压供电无功补偿技术 炉外精炼工艺技术。  3.热带无头/半无头轧制节能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常规热连轧中间板坯快速连接无头轧制技术 无头连铸连轧技术(ESP) 薄板坯连铸连轧半无头轧制技术。  4.点燃式内燃机缸内直喷节能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燃烧组织与控制技术、燃油喷射系统技术、增压技术、可变气门技术、小排量缸内直喷发动机技术。  5.铝电解槽新型阴极钢棒结构节能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提出分层阴极钢棒结构优化技术 水平电流、阴极电场、电磁力等分布优化技术。  6.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无汞触媒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乙炔氢氯化合成氯乙烯反应的非均相或均相无汞触媒催化体系技术开发 无汞触媒制备技术 无汞触媒反应器及工艺设计技术。  7.扣式碱性锌锰电池无汞化技术与装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电池钢壳结构及表面镀层处理技术 负极无汞合金锌粉材料、正极二氧化锰材料与电解液配方与工艺技术,汞含量低于0.0005%。  8.电解锰电解后序工段连续抛沥逆洗及自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采用激光精确定位、多维运动嵌入式控制、针喷逆流清洗等技术,实现电解锰工艺废水三次减量、二次循环,达到工艺废水的全部回用,减少用工70%以上,实现了电解后序工段操作环境的全封闭。  9.再制造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产品再制造性设计方法 再制造毛坯缺陷综合无损检测技术及疲劳剩余寿命评估技术 再制造毛坯无损高效拆解技术 再制造高效绿色清洗与表面预处理技术 三维损伤激光熔覆再制造成形技术 类激光高能脉冲精密冷补技术 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 基于机器人MIG堆焊熔敷再制造成形技术 机器人或操作机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及材料技术 再制造零部件表面喷丸强化技术 粉末等离子熔覆技术 自动化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及装备 再制造零件表面涂层结合强度评价技术 再制造零件动态健康监测的传感技术 再制造零件竞争性服役寿命的模拟仿真与再制造部件服役寿命的综合验证技术。  10.富硅高铁尾矿深度分选及大宗高值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低成本强磁选技术为核心,有机融合重选、浮选技术及新药剂开发,实现富硅高铁尾矿富硅部分与富铁部分的深度分离。  11.复杂难选矿资源综合利用高效专属药剂分子设计及合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针对浮选过程中广泛存在的有用矿物与含硅脉石矿物浮选分离的需要,利用浮选药剂的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CAMD)技术,在研究矿物晶体化学、表面化学以及与药剂分子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筛选、计算、模拟、合成技术,研究反浮选脱除含硅矿物的高效选矿药剂(包括捕收剂、调整剂等)的结构、性能、毒性以及构效关系,利用实际合成、选矿验证等手段实际考察新药剂的浮选性能,最终实现反浮选脱硅新药剂的工业化。  12.赤泥CO2脱碱及大宗整体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低成本脱除赤泥中过高含量的碱和铁,并将脱除的碱和铁以较高附加值进行回收利用。  13.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选矿设备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大型高效浮选设备、大型高效磁选设备、高效矿物脱水与过滤技术及装备重点技术、大型超细磨设备重点技术等。  14.广西桂中高铁铝土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采用“烧结―预还原熔分高炉冶炼―提取氧化铝”方案,将矿石(1mm的净矿)按比例配入石灰石、煤粉和白灰,混料后烧结,烧结矿入高炉冶炼。在高炉内完成将铁矿物还原成铁水,铝矿物生成铝酸钙渣系和渣铁分离过程。通过钠化吹钒从铁水中回收钒,吹钒后铁水炼钢。铝酸钙渣用碳酸钠循环母液进行两次浸出、脱硅、分解和焙烧生产氧化铝,浸出渣用于生产水泥,从分解母液中回收镓。  二、原材料工业  (一)钢铁  1.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流程紧凑、高效的工序衔接匹配优化技术 钢铁产品制造过程的能源高效利用和转换技术 钢铁产品制造过程的社会废弃物消纳利用技术 特大型高、焦、烧,高炉高风温低燃料比,“三干”技术,创新的一包到底与转炉高比例脱[Si]、[P]技术,自动化炼钢,高速的精炼、RH、连铸、轧钢技术等行业先进技术的集成优化技术 清洁能源和海水淡化在钢铁流程中的应用技术。  2.低品位难选矿综合选别与利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低品位磁(赤)铁矿重磨、阴(阳)离子反浮选提铁降硅技术 菱铁矿、褐铁矿焙烧—急冷分离—弱磁选—反浮选综合技术 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 尾矿细磨—选别综合再利用技术 剥岩等含铁原料选别利用技术 其中Fe含量35%左右的低品位矿提铁到61%以上,降硅到4%以下 铁钒、钛资源有效利用,提钒制备V2O3、V2O5、VFe、VN合金,提钛制备钛白粉、海绵钛达到工业化应用要求 含铁12%~20%的尾矿、剥岩中铁资源回收,并将提铁后的尾矿、剥岩制成建筑材料综合利用,减少排放 菱铁矿选后精矿品位达到61%,成本500元/吨。  3.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解析—优化的铁水预处理技术 高效—长寿的转炉冶炼技术 快速—协同的二次冶金技术 高效—恒速的全连铸技术 优化—简捷的流程网络技术 动态—有序运行的物流技术 其中高效—恒速的全连铸技术是引领性的技术,其他技术要按连铸技术要求来优化。并适用于不同产品,不同层次要求的洁净钢生产 可建立不同洁净度要求的各类洁净钢工艺控制标准,在功能对口适应条件下,成为同类洁净钢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工艺 供氧强度4m3/t.min,冶炼周期80%,实现计算机终点动态控制,炉龄1万炉。  4.新一代TMCP(控轧控冷)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超快冷为核心的可控无级调节钢材冷却技术 以相变和析出为基础、冷却路径可控技术 细晶、析出、相变综合强化技术,离线热处理在线化技术 其中节省钢材合金用量30%以上 提高钢材强度100~200MPa以上,大幅度提高冲击韧性,节约钢材使用量5%~10% 提高生产效率35%以上 节能10%~15%。  5.高炉炼铁CO2减排与利用关键技术开发  主要技术内容:  高炉富氧喷吹焦炉煤气技术,包括在富氢还原气体还原特性、高炉喷吹焦炉煤气炉内反应机理等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及焦炉煤气净化加压、重整、加热及喷吹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开展焦炉煤气喷吹工业试验,焦炉煤气喷吹量100m3/吨铁,置换比≥0.45kg(焦炭)/Nm3(焦炉煤气),燃料比降低10%,CO2减排10%~20%,高炉生产效率提高10%。  高炉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炼铁技术,包括在炉顶煤气脱除CO2后再喷入高炉和循环氧气鼓风条件下含铁炉料的物理化学及冶金行为等基础研究及流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120m3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高炉设计及关键装置开发,开展120m3高炉工业试验,形成1000m3级高炉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高炉方案设计,煤比200kg/吨铁,焦比  高炉煤气的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包括高炉煤气深度净化工艺,调质气体CO和CO2共氢化制备甲醇规模化示范,系统集成,年产万吨级高炉煤气制备甲醇的方案设计,①建成处理能力为400Nm3/h的煤气深度净化系统,高炉煤气经净化后硫、砷和氯等杂质含量低于0.1ppm,金属氧化物粉尘含量低于5mg/Nm3。②建成规模为1000吨/年的高炉煤气制甲醇示范工程,实现总碳单程转化率达25~30%,综合转化率达50~60%。③1000吨/年甲醇示范平台正常运行大于2000h。  (二)有色金属  1.低碳低盐无氨氮稀土分离提纯工艺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开发低碳低盐无氨氮萃取分离技术,包括研究高效规模制备碳酸氢镁溶液工艺及其在萃取分离稀土工艺中的应用技术 开发新型稀土沉淀结晶技术,包括研究优质碳酸氢镁沉淀稀土工艺,研究稀土沉淀结晶过程及物理性能控制技术,非稀土杂质离子分离技术 开发稀土分离提纯过程化工材料及CO2低成本循环利用技术 开发低碳低盐无氨氮稀土分离提纯新工艺规模化制备技术。  2.各向同性钐铁氮粘结磁粉关键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钐铁合金高压熔炼及稳定成相快淬技术研究,通过高压气氛下控制合金熔炼过程中Sm的蒸汽压,控制金属钐在熔炼过程中挥发,研究不同压力及熔炼条件对合金成分的影响规律 合金高效氮化方法及氮含量稳定控制技术研究,主要研究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SmFe合金的氮化效率和相组成 SmFeN磁粉的成型技术研究及磁粉综合性能评价,包括研究SmFeN磁粉成型技术,确定在不同成型条件下对粘结磁体磁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电化学方法对磁粉及磁体耐蚀性进行研究评价。  3.高光效、低光衰白光LED荧光粉及其规模化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Ce3+激活的硼铝酸盐体系黄色荧光粉和硅酸盐系列绿粉,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氮化物/氮氧化物荧光粉 研究突破LED荧光粉的产业化合成关键技术和装备,满足半导体节能照明产业需要 对系列化LED黄色、红色和绿色荧光粉应用性能研究,获得适宜的匹配性能参数并应用于高性能白光LED器件。  4.功能材料用高品质稀土合金速凝片及关键设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制开发高品质稀土合金速凝片及大型智能连续速凝炉 研究自动浇注及强制换热技术,包括提高带厚及微观组织均匀度,细化合金晶粒,提高主相含量、节约稀土金属,抑制a-Fe相的生成 研究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及收益率的工艺技术。  5.大型节能环保稀土电解槽及工业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50kA节能环保液态下阴极新型稀土电解槽,包括通过电解槽温场、磁场和流场的仿真研究,设计开发结构科学、配置合理的50kA液态下阴极电解槽 研究稀土金属低槽压液态下阴极电解工业制备技术,包括通过稀土金属低槽压液态下阴极电解过程中电解温度、极距、阴阳极电流密度等工艺参数研究及优化,实现稀土电解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突破稀土电解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关键工业制备技术。  6.满足国Ⅴ标准汽车尾气催化剂的铈锆材料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汽车尾气催化剂的关键铈锆涂层高比表面材料技术 满足国Ⅴ标准汽车尾气催化剂的铈锆材料高温热稳定技术 铈锆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  7.基于新型阳极与异型阴极联合应用的超低能耗电解铝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新型阳极制备研究,包括新型阳极的设计和制备技术与优化研究,新型阳极的抗压强度、抗热震性、抗氧化性等物理性质优化研究 新型阳极应用试验,包括电解质体系遴选及性能优化研究,阳极气泡层构成及厚度检测、穿孔中气泡逸出量检测研究,新型阳极应用在电解过程中的气泡行为及其与阳极过电压之间关系研究 基于新型阳极与异型阴极联合应用的超低能耗电解铝新技术研究,包括改善氧化铝在电解质中的溶解性能研究,氧化铝的加料工艺与新型工艺的匹配研究,超低电压条件下的电解槽“三场”优化研究,超低电压条件下的电解槽新型控制模型研究。  8.氧气底吹铅锌火法冶炼清洁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氧气底吹炼锌工艺研究,包括确定入炉料比、最佳熔炼品位、反应终点的计算机工艺模拟和热力学模型,底吹炉高熔点铁锌氧化物熔点的降低,侧吹还原的工艺模拟以及锌蒸汽回收工艺模拟(小型)研究 底吹炼锌新型工艺装置研究,包括底吹炼锌炉结构和工艺配置(如径长比、氧枪布局、安装倾角、水冷元件配置等),熔剂及冷料加入量及加入方式等,以及与连续吹炼相配套的氧气底吹成套装置的研究开发 耐高温底吹炉炉衬的选择及试验 侧吹还原炉炉内耐火内衬的选择及布置及热耗损失的降低。  9.高效节能铜加工技术与高性能铜材加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铜及铜合金管材的高效短流程生产关键技术,包括①(电子铜管)水平连续铸造+直接冷拉工艺,研究近轴向连续柱状晶高性能电子铜管热模水平连续铸造技术,轴向-环向三维电磁搅拌水平连续铸造工装研发,铸态电子铜管直接冷拉技术,高性能电子铜管制备过程中组织性能演变规律及控制技术。②(耐蚀铜合金管)水平连续铸造+行星轧制+冷拉工艺,系统研究黄铜合金(HAl77-2)管的连续制备管坯技术,研究开发三辊斜轧加工黄铜合金管的新工艺,轧辊形状的优化及材料选择,耐蚀铜合金成分设计及耐蚀机理与性能的研究,耐蚀性试验及检测方法研究及新型耐蚀铜合金产品开发。  高效短流程铜板带生产关键技术,包括熔体处理技术,氧含量控制技术,大宽厚比结晶器的设计,大宽厚比上引连铸工艺参数选择和优化,冷轧工艺的选择和优化,带材表面处理技术。  新型高导电型铜合金材料技术,包括高强高导铜合金接触线的合金设计及非真空添加技术,大卷重高强高导合金线材的连续制备加工技术和在线热处理技术,高端精密缆线的合金设计及其连续制备和精密加工技术。  新型低成本无铅黄铜材料与制品技术,包括无铅铜合金材料的合金设计及加工制备技术,有毒元素(Be、Cd、Pb等)替代技术,主要解决低成本无公害铜材的开发。  新型高热导铜粉材料与热导制品技术,包括高导热铜材料的成分设计技术,高压制备粉末技术及高效散热片与热导管设计加工技术,主要解决高导热铜粉材料的开发,高效散热片与热导管制品的开发。  10.电子级高纯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全流程工艺物料、能量优化平衡及DCS自动控制技术 高效节能填料塔及干法除硼精馏提纯三氯氢硅新技术 生产过程运行碳含量控制技术 痕量级杂质检测分析优化技术及超高纯度产品生产洁净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11.低成本高比容量磷酸铁锂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低成本高比容量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技术 低成本高比容量锂电正极富锂锰基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三)石油化工  1.超临界二氧化碳挤出发泡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工艺与成套装备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重点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挤出发泡聚丙烯材料生产技术以及成套装备关键技术,并建立500吨/年生产线。  2.节油轮胎胎面专用合成橡胶制备及应用产业化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星形溶聚丁苯橡胶(S-SSBR)关键技术 集成橡胶(SIBR)关键技术 反式异戊橡胶(TPI)万吨级产业化关键技术 3万吨/年稀土顺丁橡胶产业化关键技术 节油轮胎产业化关键技术。  3.子午线轮胎数字化在线检测系列装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轮胎动平衡/不圆度试验机、轮胎均匀性试验机、轮胎x光检测机和轮胎激光散斑检验机等子午线轮胎数字化在线检测系列装备的研发。  4.聚合物反应成套装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连续反应器的开发 适用于高粘度体系、高转化率、反应过程中有相态变化的聚合反应器的开发 聚合物反应成套装备设计及制造 聚合物反应成套装备高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稳定性电仪控制技术的开发。  5.面向有机溶剂脱水与回收的渗透汽化分离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渗透汽化分离膜技术 分子膜渗透汽化分离技术 有机溶剂脱水与回收装置研究。  6.智能内模自适应控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鲁棒IMC-PID控制技术 基于现场操作数据的免测试在线建模技术 多变量辨识技术 过程控制质量在线监测技术。  7.光致图案化应用研究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光固化直接成像喷墨PCB油墨研究 光固化直接金属化UV喷墨油墨研究 数字化UV喷墨油墨开发研究 印刷版UV喷墨制备技术开发 彩色光阻的研究。  8.煤气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煤炭日处理量达到2000吨,提高合成气含量和碳转化效率。  (四)建材  1.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工业、生活污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污泥储存、输送、计量等工艺过程流程、工艺参数、装备选型的优化集成开发 污泥干化工艺及控制系统的开发应用 研究污泥处置过程中形成的尾气特性,开发合适的污泥干化尾气处置工艺技术装置 水泥窑焚烧处置污泥接口及计量设备的研究 水泥窑处置利用污泥对水泥熟料烧成及熟料质量影响的研究 污泥干化焚烧处置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2.高效玻璃纤维覆膜过滤材料制备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平整度玻纤织物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 小孔径、高孔隙率、高强度膨化聚四氟乙烯膜配方和制备技术 玻纤表面处理技术与热压覆膜技术 滤料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 使水泥窑尾烟尘排放达到10mg/Nm3。  3.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系统协调处置废弃物及节能减排的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生产过程的节能技术优化 利用工业废气生成生物能源和其它工业原材料技术研究 废气利用(合成轻质碳酸钙、合成生物燃料)的相关工艺研究 利用水泥厂固有廉价资源脱除NOx及CO2减排技术的研究 生产系统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研究 中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技术研究。  4.大型专业化机械装备的改进、优化与加工过程的自动监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在系统或整体优化的基础上,开展单体装备的优化,提高系统的效率和节能降耗的目标要求 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大系统集成优化 水泥生产过程污染物控制技术和装备开发。  5.水泥生产过程信息的现代化控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水泥厂资源管理系统,包括厂区物流管理系统及合理控制和使用自然资源,建立合适的物流控制程序 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生料质量控制系统(QCS系统)、实验室自动化采样测试分析系统及采用最新的电气自动化产品,提高现有水泥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三、装备制造业  (一)基础机械  1.机械基础零部件抗疲劳、长寿命制造的纳米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纳米基础技术研究,包括提高纳米金属陶瓷镀层与基体结合强度试验研究,纳米金属陶瓷镀层技术与构件喷丸强化、热处理技术的复合应用研究,纳米金属陶瓷电沉积对微裂纹修复技术研究,纳米金属陶瓷涂层电沉积过程精密控制技术研究,探索降低纳米镀层工艺成本的技术途径,研究纳米混合粉应用的技术,纳米陶瓷电沉积自动化环保型生产线技术,硬涂层结构的理论与试验模型研究。  其中纳米金属陶瓷镀层与合金钢基体的结合强度由65Mpa提高30%,包括建立热处理、喷丸强化、纳米镀层的复合优化制造工艺,建立优化的裂纹修复工艺,给出微纳米粉体组分与镀层性能关系,提出性价比良好的微纳米粉体组成要求,研制适合纳米镀层的自动化的电刷镀装备,提出基于疲劳寿命和可靠性的纳米表面涂层结构设计综合优化方法。  纳米金属陶瓷电沉积技术应用于关键产品的研究,包括汽车发动机气门簧等抗疲劳研究,国产弹簧钢丝制造发动机气门弹簧疲劳寿命由2300万次提高3倍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复杂工况下链条抗腐蚀疲劳研究,抗腐蚀疲劳寿命由平均30个月提高2倍以上,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石油钻机钻杆、泥浆泵抗腐蚀疲劳研究,石油钻采泥浆泵缸套抗腐蚀疲劳寿命由200~300小时提高3~5倍 海洋平台升降装置大模数齿条的纳米涂层改性应用研究,大模数齿条疲劳磨损寿命显著提高 提高滑动轴承寿命和可靠性应用研究,滑动轴承寿命显著提高。  2.高压液压元件铸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工作压力≥20MPa的柱塞泵/马达壳体、液压阀阀体、齿轮泵、叶片泵、全液压转向器、摆线马达等壳体的铸造技术,包括铸造熔炼技术,材料成份分析及控制技术,时效处理技术,多层内腔及流道精密成型技术,检测技术及检测设备等。  其中机械性能,单件试棒抗拉强度Σb≥300~350MPa,铸件产品本体抗拉强度Σb≥270MPa,表面硬度HB195~235,心部硬度HB190~215,标准试块孔变形量≤2.0μm/10Nm 尺寸精度,外形CT7,内腔CT6 表面质量Ra≤12.5。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自动变速器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6-8档AT自动变速器,包括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方案优选,自动变速器换挡控制理论与方法,自动变速器试验测试技术和标准规范,自动变速器机械液压系统工程化设计开发技术,TCU软硬件工程化设计开发与整车测试标定匹配,动变速器产业化关键技术。  CVT无级变速器,包括无级变速器综合性能设计,金属带和摆销链工作机理研究与设计,摆销端面与锥盘传动副的研究,金属带、摆销链应用性能测试与效果分析,无级变速器产业化生产组织与实施。  其中6~8档AT自动变速器,6~8个前进档,输入扭矩180~320Nm,产品可靠性和总成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AMT与DCT比传统机械变速器每百公里节油5%~10%,AMT换挡响应时间≤0.65s,DCT实现无动力中断换挡,换挡平顺性、产品可靠性和总成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TCU寿命≥6000h CVT无级变速器,传动效率达到94%,金属带带环各层受力不均匀度≤5%,带环拉应力降低20%~27%,轴向压力减少20%,传动效率提高1.2%,百公里综合油耗降低5% 链式CVT在变速比较大的低高速区效率较高,最佳燃效比现有带式CVT提高4~5% 锥轮锥盘锥面角度公差≤40〃,两轴径同轴度≤0.008mm,球道跳动≤0.012mm,寿命大于25万km。  4.近净成形高精特齿轮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齿坯精化技术 抗疲劳精加工技术 低噪声、长寿命、轻量化细节设计技术 无应力集中装配技术 精细热处理技术 表面硬化、强化、改性技术 材料的选用与研究 表面保护技术 润滑等制造技术 以及降低螺旋锥齿轮噪音技术研究 强力喷丸技术对螺旋锥齿轮使用寿命提高的研究 表面处理对降低螺旋锥齿轮噪音及提高使用寿命的研究 螺旋伞齿轮装配工艺研究 驱动桥台架试验动力谱试验方法和标准的研究。  其中适合中小模数、复杂异形齿轮零件,精度达6~7级,噪声70~75dB,疲劳寿命≥100万次,材料利用率提高20%~30%,生产效率提高70%,综合成本降低20%。  5.数字液压智能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数字液压智能化技术是对各种主机、设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控制的液压设计与制造技术,是机、电、液控制技术的综合,属于液压技术集成性自主创新层面,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主要技术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 现场总线分布控制技术 电液伺服比例控制技术 液压数字控制技术 变频调速控制技术 多自由度平台姿态控制技术 液压振动台数字控制技术和为汽车、军工装备配置的多通道电液伺服振动控制技术等。  其中高压大排量数字电子泵,工作压力35MPa,排量20~250ml/r,变量时间20-200ms(35MPa时),PWM/PNM控制信号,CAN总线通讯 数字液压比例阀和比例多路阀,工作压力35MPa,流量100~250l/r,响应时间5~20ms,PWM/PNM控制信号,CAN总线通讯 数字液压缸,工作压力25~35MPa,缸径≥25mm,定位精度≤0.1mm。  6.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成形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汽车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工艺研究 汽车高强度紧固件高速精密镦锻模具技术研究与开发 汽车高强度紧固件产品性能研究。  包括提供典型汽车高强度螺栓(10.9级法兰面螺栓)制造的精密镦锻工艺规范(经过CAD,经过批产验证) 10.9级法兰面螺栓模具寿命,从现有10万件/套,提高一倍以上 10.9级以上的法兰面螺栓、轮毂螺栓Σb≥1040N/mm2 摩擦系数稳定在0.13±0.03 疲劳强度:≥(3~4)×106。  (二)智能制造装备  1.新型传感器共性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采用新原理、新效应的传感技术 传感器微型化/芯片化技术 传感器阵列和多传感参数复合的集成技术 传感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 传感器的强环境适应性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传感器数字通信总线技术 传感器的应用技术。  2.工业控制系统硬件平台设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端DCS、FCS、PLC等自动化控制装备体系结构优化技术 不同结构的模块化硬件设计技术 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环境适应性技术 创建单元电路硬件库。  3.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平台设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技术 微内核操作系统和开放式系统软件技术 组态语言和人机界面技术 统一数据格式、统一编程环境的工程软件平台技术 实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技术 应用软件的工程化标准化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以及集成支撑技术 高可靠软件编制流程研究。  4.工业控制系统可靠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可靠性综合分析设计技术 自动化控制装备可靠性建模技术 多环境因子检测技术 可靠性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故障诊断、寿命预测和评估技术 预测故障发生位置、时间、程度及故障修复技术   5.工业控制系统功能安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智能装备硬件、软件的功能安全分析、设计、验证方法与技术 建立功能安全验证测试平台 自动化系统整体功能安全评估技术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安全性和功能安全验证技术。  6.高可靠安全计算机系统设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三重冗余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控制系统元件的故障识别、故障自动排除及自修复技术。  7.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工业过程多层次性能评估技术 基于海量数据的统计学习建模技术 大规模高性能多目标优化技术 高阶导数连续运动规划、多轴连续插补、电子齿轮与电子凸轮等精密运动控制技术。  8.系统协同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大型制造工程项目复杂自动化系统整体方案设计技术以及安装调试技术 统一操作界面和工程工具的设计技术 统一事件序列和报警处理技术 一体化资产管理技术。  9.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装备在线或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装备自愈合调控与损伤智能识别技术 装备健康维护技术 重大装备的寿命测试和剩余寿命预测及寿命评估技术。  10.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嵌入式互联网技术 高可靠无线通信网络构建技术 工业通信网络信息安全(security)技术 异构通信网络间信息无缝交换技术 工业通信协议认证技术 工业通信协议转化为国际标准 工业通信网络安装调试与维护技术。  11.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多维精密加工工艺 精密成型工艺,焊接、粘接、烧结等特殊连接技术 微机电系统(MEMS)制造技术 精确可控热处理技术 精密锻造技术。  12.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特种环境下(超高温、超低温、耐辐射、耐腐蚀、超高压等)的变形测量技术 非接触式、全自动式变形测量技术 动静态力学性能试验的控制技术、应用软件技术 大型结构、超大载荷、全自动等特种试验机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的全数字化控制技术 多维运行轨迹解耦技术 各种环境与工况的模拟仿真技术。  13.高端分析检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质谱分析检测技术 光谱分析检测技术 能谱分析检测技术。  (三)复合材料制备  1.伺服节能塑料注射成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发0.75~110kW注塑机专用伺服电机,0.75~30kW水冷、35K~110kW风冷伺服驱动器 研发快速油缸配合比例方向阀的注塑机专用液压系统 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螺杆优化软件和高耐磨机筒 研发高效、高精连杆机构。  其中转矩控制精度±1%,频率响应≥200Hz,液压压力控制误差±1bar 全硬化螺杆硬度58-61HRC,料筒内孔浇注双合金,有效厚度2-2.2mm,硬度57-59HRC 开合模定位误差≤±1mm,制品质量重复精度≤0.8‰ 能耗指标0.35kWh/kg。  2.塑料微尺度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塑料微注射成型装备技术 塑料微挤出成型装备技术。  其中微型注射成型机,合模力10~300kN,注射速度≥300mm/s,注射压力≥200MPa,温度控制精度±1℃,制品重量重复精度≤0.5% 微结构成型注射机,合模力200-800kN,注射速度≥500mm/s,注射压力≥250MPa,温度控制精度±1℃,制品重量重复精度≤0.5%。  3.塑料精密挤出成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发以精密驱动、精密塑化、高热惯性机筒、稳流螺杆和精密控制为特征的精密挤出成型主机 研发塑料熔体泵、并联式稳压装置等稳压稳流关键部件 研发以塑料精密挤出成型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 研发基于等时到温控制系统、统计过程控制系统、DCS控制系统、Web的智能远程控制系统的精密挤出成型先进控制技术。  其中螺杆直径16~65mm,螺杆转速15~150r/min,流量波动  4.基于拉伸流变的塑料高效节能加工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拉伸形变支配的高效节能塑料挤出成型关键技术及基础装备,包括拉伸形变支配的叶片塑化挤压系统,负载感应型低速大扭矩驱动与传动技术,拉伸形变支配的塑化挤出成型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  研究开发塑料短热机械历程塑化注射成型关键技术及基础装备,包括叶片式短热机械历程塑化注射系统,负载感应型液压驱动与传动技术,塑料无螺杆塑化注射成型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  与国际先进的常规螺杆加工技术与设备比较,塑化挤压、塑化注射系统的能耗降低20%左右,体积重量减少20%以上,整机能耗降低25%以上。其中拉伸形变支配的叶片塑化挤压系统,保证塑化质量的前提下,最大挤出产量≥100kg/h,比能耗≤0.22kW• h/kg(测试物料为低密度聚乙烯,挤出压力≥15MPa),有效热机械历程≤650mm 塑料短热机械历程塑化注射系统,保证塑化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塑化能力≥120g/s,比能耗≤0.18kW• h/kg(测试物料为聚苯乙烯),理论注射容积≥2600cm3,有效热机械历程≤1000mm。  (四)高档印刷装备  1.高端、智能化印刷机墨色控制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精度墨色控制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零件设计,制造工艺研究 智能化高精度控制系统开发 墨色控制系统精度保持性研究 印刷机与墨色控制系统机械连接部分的技术。包括CIP3/CIP4接口的油墨量预置技术,即墨键开度的智能化预置,须开发油墨预置软件和相应的数据库,软件能够解读CIP3/CIP4的多种压缩格式文件,具备开放性 墨色质量反馈控制技术,通过对印张的扫描进行质量检测,将其结果反馈给系统,系统据此进行智能化调整 水墨平衡与水墨跟踪技术。印刷速度与水墨量关系的函数曲线研究,水墨平衡与水墨跟踪软件和数据库的开发。  其中墨键绝对控制定位误差  2.高端、智能化印刷机电子轴(无轴)传动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无轴传动适用的伺服传动技术,开发全系列无轴传动专用的伺服电机与驱动器 研究高速实时现场总线技术,研制带有现场总线接口的计算机控制器与伺服驱动器 研究超高分辨率位置——速度传感技术,开发低成本、高速、高可靠性的光电编码器高倍细分器 研究无轴传动印刷机机电控制、参数整定、故障诊断等技术,开发无轴传动系统专用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其中胶印机印刷速度10m/s,套印误差300m/min,套印误差  3.喷墨数字印刷机压电式喷墨打印头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连续喷墨及按需喷墨打印头设计理论研究 高性能喷墨打印头关键技术研究 喷墨打印头制造流程与工艺研究 基于MEMS技术的喷墨打印头制造设备技术研究 喷墨打印头质量分析与检测技术研究等。  其中印刷分辨率≥600dpi,最高印刷速度≥150m/min,使用寿命≥1000h。  (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1.纯电动乘用车总体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小型纯电动乘用车技术 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技术。  其中A00级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850kg,最高车速≥80km/h,0~50km/h加速时间≤7s,续驶里程(城市工况)≥8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0kWh/100km。  A0级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1100kg,最高车速≥100km/h,0~50km/h加速时间≤7s,50~80km/h加速时间≤8s,续驶里程(城市工况)≥10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3kWh/100km。  A级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1300kg,最高车速≥100km/h,0~50km/h加速时间≤7s,50~80km/h加速时间≤8s,续驶里程(工况法)≥80km(纯电动模式),含增程续驶里程(工况法)≥15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5kWh/100km。  A0级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整车整备质量≤1100kg,最高车速≥100km/h,0-50km/h加速时间≤7s,50~80km/h加速时间≤8s,续驶里程(工况法)≥60km(纯电动模式),含增程续驶里程(工况法)≥120km,经济性(城市工况)≤13kWh/100km。  2.动力电池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能量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功率型动力电池关键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和隔膜生产关键设备技术,动力电池电极材料技术,性能及安全性评价技术,自激发安全保护技术。  其中能量型电池模块(1kwh),能量密度达到150Wh/kg,功率密度达到1000W/kg(PHEV),500W/kg(EV),成本≤2元/Wh,寿命达到10年以上   功率型电池模块(0.3kwh),功率密度达到2000W/kg,能量密度达到70Wh/kg,成本≤2元/Wh,寿命达到10年20万公里。  3.汽车电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技术 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技术 底盘控制系统技术 整车控制器、汽车电控附件、汽车智能化等技术。  4.汽车节能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微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与标配 中度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 1升及以下排量高性能小型化乘用车技术 高效变速器关键技术 汽车轻量化技术 替代燃料汽车技术与应用。  其中微度混合动力汽车与基础车相比能量消耗降低率≥10%(城市工况),可靠性(系统的启停次数)≥60万次,与基础车相比制造成本增加≤1500元。  中度混合动力汽车与基础车相比能量消耗降低率≥30%,混合动力主要部件平均故障间隔里程≥10000km,混合动力主要部件使用寿命≥15万公里,与基础车相比制造成本增加≤1.5万元。  1升及以下排量的高性能小型化乘用车整车工况油耗小于4.5L/100km(按我国的工况法测试)。  5.混合动力商用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混合动力总成的系统集成研究,混合动力商用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  其中混合动力商用车节油率≥25~30%(采用工况法检测和实际线路运行检测的方法进行检测) 可靠性与寿命指标,平均故障间隔里程≥1万公里,寿命≥80万km 混合动力系统(含储能装置但不含发动机)的总成本≤15万元。  (六)轨道交通装备  1.高端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300km/h及以上等级高速动车制动技术 160~250km/h城际列车制动技术 大功率机车制动技术 重载货运列车智能制动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 基础制动系统技术 可互通轨道交通制动系统模块(MODBRAKE)技术。  其中冲击限制≤0.75m/s3,紧急制动减速度≥1.2m/s2,最大常用制动减速度≤1.0m/s2,最大空走时间≤1.6s。  2.轨道交通装备驱动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轨道交通装备驱动系统设计制造技术 轨道交通装备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制造技术 轨道交通装备齿轮传动系统试验验证技术。  其中驱动能力≥0.6kW/kg,齿轮传动系统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20万小时。  3.列车牵引与控制系统共性及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列车牵引与控制技术 变流器及传动控制技术 高压IGBT、IGCT等大功率元器件及应用技术 永磁电机及其控制技术 长大货运组合列车分布式智能控制系统技术。  包括采用3300V及以上高压IGBT(IPM)技术,采用直接力矩控制或矢量控制的高性能的电机控制技术,采用四象限PWM整流控制技术,实现功率因数接近于1,永磁牵引电机额定功率300kW,额定电压2750V,额定效率95%,相比同等功率异步牵引电机实现效率提升2~5%,采用机车无线重联技术,完全实现万吨以上货运列车重联牵引控制。  4.列车网络控制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车载故障诊断技术 远程监控技术 自动驾驶技术 安全防护技术。包括高实时性、安全性与可靠性以及准确、快速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高效、可靠的无线数据传输,大容量数据记录。  5.高速列车轮轨技术和弓网关系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列车动力学研究 轮轨关系研究 轮轨磨耗机理研究 弓网耦合振动特征试验与仿真研究 弓网受流性能测试与评价技术研究 受电弓空气动态力与控制技术研究 弓网动态接触力调整技术研究 车辆与供电网电气关系研究与试验。  其中脱轨系数≤0.8,构架横向加速度峰值连续6次以上达到8~10m/s2(滤波10Hz),判定转向架失稳,轮轨最大垂向力限值≤170kN,车轮镟修周期≥30万公里,采用主动控制方式的高速受电弓,双弓高速运行平均接触压力≤260N,350km/h运行时燃弧率≤5%,采用高强高导铜镁接触线,张力≥31.5N,避免车辆与供电网电气谐振产生。  6.列车安全运行控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安全平台技术 调度指挥管理控制一体化技术 列控TCC、RBC、车载TSRS技术 车站进路控制技术 轨道占用检查技术 安全信息传输技术 系统测试和安全认证控制技术。  能够适应列车最高运行速度350km/h,列车最小追踪运行间隔3分钟,关键设备安全等级达到SIL4级。  7.基于物联网的轨道交通智能视频监控及运维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轨道交通智能监控平台技术 基于计算机视觉语义的人体行为、群体行为的识别技术 车厢视频数据的无线传输技术 传感探测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技术 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设施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技术 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  包括实时、稳定可靠、高精度的基于视觉语义的视频内容检索算法,多模无线终端技术和多制式的无线传输终端技术(Zigbee终端、WiFi(802.11b/g/n)终端、GSM-R数据终端和TD-LTE终端) 低成本、高精度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  8.轨道交通道岔转换安全保障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轨道交通道岔转换系统技术 轨道交通道岔转换系统安全分析理论及试验平台技术 轨道交通道岔监测系统技术 轨道交通道岔融雪系统技术。  其中密贴段牵引点密贴检查4mm不锁闭,尖轨、心轨第一牵引点锁闭量≥30mm,适应尖轨伸缩量±40mm。  9.高速移动状态下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及其调度、监控等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速移动状态下数据传输系统收发信机信号处理技术 高速移动状态下小区切换技术 高速移动状态下MIMO技术、OFDM技术、赋形天线技术和移动IP技术 基于多数据系统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的数据传输和分析技术 列车系统全生命周期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 高速列车系统并行、基于元数据的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基于高速宽带移动IP通信系统的列车调度应用功能开发 综合现阶段轨道交通中使用的多个无线系统的功能,解决站场电磁干扰严重的现状。  在高速移动环境下,车-地数据传输速率单向不小于50Mbps,双向不小于100Mbps,基站间切换时延小于150ms 宽带光纤直放站技术,链路最大增益达到50db,传输延时小于1.5us 在100Mbps车地传输速率下,QCIF分级视频可靠传输可以抵御5-10%误码率,10毫秒级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 调度集群功能,组呼建立时间≤500ms,PTT抢占时间≤200ms 并发组呼数20组/载频,且组内成员数不受限制 调制方式,QPSK~64QAM,(HSPA+引入64QAM),多天线支持,移动性支持不低于350km/h。  10.北斗定位、定时、轨道状态感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北斗导航系统授时、时钟同步 列车定位导航测速功能 灾害定位预警 轨道等基础设施状态监测 基于北斗的铁路应急通信系统。  11.大型养路机械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整车集成技术 作业装置创新与开发 车架、转向架和整车动力学分析与优化 轨道几何参数模型与应用技术 数字网络电气控制系统 数字传感器技术 数字视频技术 数字无线通话技术 轮轴制造技术 重要结构件焊接技术 精密箱体加工技术 无损检测技术 高精度轨道几何参数测量技术。  其中数字网络控制系统,采用现场控制总线作为整车网络和通讯载体,最高通讯速率800kbps 最大单网络长度60±1m,网络节点不少于127个 采用分布式控制方式实现整车控制和信息处理 控制模块防护等级IP67,工作环境温度-25℃~75℃ 数字传感技术,测量精度0.1mm,全数字信号输出 高精度轨道几何参数测量技术,工作效率3~4km/h,作业精度正矢误差1mm,超高误差1mm,轨距误差1mm,距离误差0.1m/100m 无损检测技术,钢轨探伤持续检测速度≥80km/h,采用轮式超声波探头,超声波换能器频率2~5MHz,钢轨探伤可检测轨型43~75kg/m,伤损检出率≥80%,伤损误报率≤20%。  (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1.深水浮式结构物总体和结构的设计分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深水浮式结构物在风、浪、流条件下的水动力性能分析、非线性耦合响应分析研究 立管系统、系泊系统与深水浮式结构物运动的时域耦合分析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的稳性和破舱稳性分析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的运动性能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在极端海况下的响应预报技术研究 基于风险控制和可靠性理论的深水浮式结构物结构设计及分析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的结构动力响应和疲劳寿命分析研究 残余应力对深水浮式结构物使用性能影响的研究 高强度及甚高强度钢在深水浮式结构物上的应用研究等。  2.深水浮式结构物安全性的分析评估、监测和检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极端海况描述、数值与物理模拟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在极端海况下的波浪载荷预报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的结构动力响应分析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的极限承载能力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完整和破损的深水浮式结构物的极限承载能力评估技术研究 恶劣海况下的深水浮式结构物安全性评估分析软件开发。  结构全寿命周期安全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及分析方法研究 基于结构全寿命周期的环境作用研究 结构全寿命周期健康监测与安全评定技术研究 结构安全性评估的工程化方法研究 老龄海洋工程装备的结构特性与剩余寿命研究 结构预测性维护方案研究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结构综合优化研究 结构全寿命周期安全性评估软件开发等。  3.深水浮式结构物定位性能分析评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深水系泊材料及系泊方式研究 非线性柔性构件动力学分析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动态定位能力分析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动力定位控制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动力定位仿真技术研究等。  4.深水浮式结构物模型试验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深水浮式结构物慢漂载荷试验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运动、上浪、砰击、气隙测量技术研究 深水系泊系统混合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深水浮式结构物动力定位试验技术研究 筒型结构物涡激运动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形成比较成熟、可靠的试验方法和预报技术。  5.海洋工程项目管理及信息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海洋工程装备总装集成作业流程与过程控制体系研究 海洋工程产品三维设计及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信息化系统集成与开发 生产资源调度与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开发 质量数据过程管理系统开发 制造过程成本控制管理系统开发等 开发出面向装备总装集成环节的综合信息化系统。  6.动力定位控制系统(DPCS)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位置保持技术 标定定位技术 转向点跟踪技术 船舶与水下移动装置位置技术 船舶回转控制技术 风力风向标定技术等。  7.海洋工程结构物振动及噪声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海洋工程结构振动噪声形成与传播机理研究 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学计算模型、声学计算建模技术 舱室设计在指定振源/噪声源下各舱室噪声数值预报技术 舱室/环境噪声评价及降噪设计技术。  8.自主知识产权海洋石油钻井系统集成设计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钻井系统集成设计研究 钻柱升沉补偿装置、隔水管系统、水下防喷集成设计技术 钻井系统与船舶系统集成设计研究 钻井设备传动技术研究 自动化控制技术 钻井系统检测报警和保护技术 高压管系系统集成设计研究。  9.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结构自主设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海洋环境载荷分析研究 高强钢和超高强钢材料性能研究 桩腿和桩靴结构设计技术 结构设计安全性评估技术 悬臂梁和钻台结构设计技术等。  10.海工装备高效建造新工艺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平地串联建造技术 悬臂梁整体滑移安装技术 半潜式平台主甲板结构整体建造和总装技术 特殊结构焊接残余应力控制新技术等。  11.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海洋工程节能环保技术 动力系统动态管理、余热回收利用、热泵应用技术 废气减排与回收处理技术 风能、波浪能、潮汐能利用技术等。  (八)航空装备  1.先进航空空气动力学  主要技术内容:  增升减阻技术,包括超临界机翼、层流机翼、高效增升装置、附面层控制、同向流流动控制等 新型气动布局技术,包括宽体飞机、超声速客机、高速直升机、桨扇布局等 风洞试验和测试技术,包括低温高雷诺数、防冰、噪声等风洞试验和测试 数值风洞技术,包括高精度CFD、数字化试验 发动机空气动力学研究,包括内流、燃烧、减排等设计、试验和测试技术,以及推进技术。  2.先进航空材料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制造和维修技术 大型先进铝合金、铝锂合金、钛合金加工技术 大型轻量化整体件(主要包括钛合金、铝合金、铝锂合金、高温合金等)制造技术 长寿命高可靠性制造技术(主要包括抗疲劳、连接、防腐蚀、表面强化等) 新型特种制造技术(主要包括快速成形、电解、焊接、旋压成形等)。  3.航空系统集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航空电子集成技术 飞控系统集成技术 机电系统集成技术 飞机-飞行-空中交通管理信息综合技术 快速综合健康检测技术。  4.航空数字化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产品数字化定义(三维建模,数字化预装配,并行定义等) 数字化制造技术(数字化生产线,工艺仿真,制造数据管理等) 数字化试验技术(气动、强度试验,试车、试飞数字仿真,功能系统、任务系统数字仿真等) 产品数据管理(单一产品数据源,异构等) 协同平台技术(协同工作环境,数据交换,异地同步) 数字化运营支持技术(数字化培训、检测、维修和保障,航线规划和机队管理等) 大型基础软件开发(建模、仿真和数据管理等)。  (九)卫星及应用  1.国家空间基础设施顶层总体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总体设计技术 体系设计仿真与效能评估技术 空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天基网络技术。  2.国产陆地观测卫星定量化应用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针对中分、高分、高光谱、SAR等多种国产陆地观测卫星载荷,研究和完善大气校正算法,有效消减大气效应 建立和完善基于国产陆地观测卫星的典型地表参数遥感定量反演模型,包括生态环境参数、灾害特征参数等 研究陆地观测卫星定量专题产品的生产与优化技术,制订相关标准规范 针对新型载荷特点,进行信息提取技术攻关与真实性检验。  3.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构建技术 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区域示范应用 平台标准规范研究。  4.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技术 基于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的应用系统与应用模式研究 数字化产品研制保障大纲。  5.快速空间应急小卫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快速空间应急小卫星总体技术  小卫星柔性化设计技术 小卫星快速集成与测试技术 小卫星在轨功能重构技术 小卫星自主运行技术。  6.低轨通信星座卫星专用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针对通信载荷特点的总体构型与结构优化设计技术 轻量化、高承载、长寿命平台技术 星上信息综合管理技术 电磁兼容技术 适应批量生产的平台标准化设计技术。  7.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总体方案研究 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总体技术研究 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专题技术研究 姿轨控分系统专题技术研究 新型高效电源分系统方案研究。  8.Ka频段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卫星有效载荷关键技术研究 地面应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演示验证系统及综合效能评估技术研究。  四、消费品工业  (一)纺织  1.仿棉聚酯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通过仿棉PET、PTT分子结构与体系组成的设计优化、高比例改性组分在线添加与高效分散、亲水聚酯体系稳定纺丝、纤维形态与力学性能调控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解决超仿棉聚酯纤维吸湿透汽、抗起毛起球、柔性染色、抗静电和触感等问题,生产长丝和短纤维系列产品。  2.高新技术纤维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熔体静电纺丝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碳纤维原丝、预氧化丝、碳化等一体化研发技术 预氧化炉、大型碳化炉等装备关键技术 千吨级装备稳定运转技术 T700、T800等品种的开发技术 碳纤维高强高模系列品种开发技术 千吨级对位芳纶纤维的产业化技术 高强高模聚乙烯等纤维品种产业化技术。  3.耐高温过滤材料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聚苯硫醚、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等纤维原料的稳定化仿丝技术 高强细旦滤料的产业化技术 纤维复合化技术 提升常规滤料产品的使用寿命、抗阻力、均匀度、耐高温、耐腐蚀、过滤精度和易清灰性能等技术 高强高密单丝基布织造技术 滤料表面精细加工的后处理技术及废袋回收技术 高温烟气过滤材料国产化技术 耐高温滤袋生产技术以及高温工况下应用技术研究。  4.棉纺成套设备智能化加工体系  主要技术内容和指标:  重点突破粗细联、细络联系统全自动集体落纱的准确率、稳定性和自动化控制精度,力争实现自动化传输和纺纱过程连续化,实现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显示、纺纱过程网络监控和管理 纺制纱线质量达到USTER2001公报的5~15%水平 纺纱生产万锭用工达到少于30人的水平 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整条线能耗比上世纪末国内领先技术再降低10%以上。  5.纺织制成品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  主要技术内容:  重点突破纺织制成品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控制技术和稳定性,拓展应用领域,实现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在家用纺织品等其他纺织制成品领域中的应用。  6.印染在线检测控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生产过程的关键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技术 水、汽和能源消耗自动精确控制技术 染化料助剂自动配送技术。  7.高效超微细过滤纳米纤维膜的批量化制造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新型电纺丝设备开发 纳米纤维产品生产、性能测试、改性产品生产与评价研究 纳米纤维复合膜制造技术及其气体过滤性能研究 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用纳米纤维过滤膜制作工艺与过滤性能研究 口罩、防护服等粉尘或气溶胶防护类产品的开发。  8.新型生物质纤维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新型纤维素纤维 生物质合成纤维 海洋生物质纤维。  (二)轻工  1.家用电器变频控制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变频控制技术、变频产品测试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微型电机、小型电机的变频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直接转矩的应用研究 SVPWM技术研究 磁场定向技术研究 无传感器技术研究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研究 EMC电磁兼容技术研究。  2.制革和毛皮加工主要工序废水循环使用集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结合清洁型化工材料和机械设备,实现制革和毛皮加工从浸水到铬鞣工段的各工序废液充分循环再生利用。  3.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锂离子电池隔膜、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等材料开发与制备技术。  (三)食品  1.粮食加工副产物与杂粮增值转化利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粮食加工副产品的稳定化预处理技术 粮食加工副产品的生物、物理高效转化技术 粮食加工副产品转化过程中的低碳清洁生产技术 低温烘焙速食杂粮营养粉加工技术。  2.食品行业碳排放系数核算技术与低碳筛选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食品典型行业低碳生产技术和碳排放评估分级方法研究 食品典型行业主导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测量、核算与与评价研究。  3.食品非热加工关键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规模化高压脉冲电场连续杀菌技术 超高压在水产即食调理食品和凝胶制品的应用技术 大跨度波段电磁场协同无介质非热杀菌技术。  (四)生物医药  1.隔离操作系统与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隔离操作系统、快速传递接口装置、密封系统及材料、在位清洗系统等系统技术 针对原料药、针剂、冻干制品的生产、质量监控及实验等用途的不同功能性隔离器及限制性进入系统技术 隔离系统的自控及信息管理系统技术 配套消毒及特种连接阀门等技术。  2.生物催化转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用生物催化转化技术取代传统化学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新工艺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实现青霉素、头孢菌素、他汀降血脂类药物、甾体药物、手性醇、氨基酸类药物等医药产品的大绿色生产等。  3.新型制剂及给药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缓控释制剂、长效注射剂、透皮给药制剂、吸入剂、靶向给药等产业化技术研究。  4.大规模发酵分离纯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临床应用面广的各类新型抗生素、降血脂药物、抗真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等重大疾病和常见病防治药物为目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代谢流分析、系统生物学和以及全局调控方法,开展以动态系统分析为特征、以生物反应器流场特性与生理特性分析相结合的发酵过程优化放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针对不同产品特点,研究符合规模化生产要求的分离纯化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分离纯化模块集成技术和各类经济高效的分离纯化介质。  5.医疗器械国产化核心部件及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数字化X射线成像设备的关键部件平板探测器制造技术 X射线球管制造技术 大功率高频X射线发生器制造技术 高性能超声成像探头制造技术 检验分析设备样本液体传送和处理精密机械装置技术 呼吸机麻醉机精密气体流量和压力传感器、电子流量计技术 口腔和精密外科手术器械长寿命高速气动和电动马达技术等。  五、电子制造业  (一)集成电路  1.集成电路大规模生产先进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65nm高性能、低功耗、射频CMOS工艺平台开发 45~40nm低功耗和高性能CMOS产品工艺。  2.高压高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功率器件后道薄片工艺研究 功率器件的少子寿命控制技术 高压、大功率器件前道制造工艺研究 高压大功率IGBT器件、FRD器件、MOSFET器件的结构研究 器件和工艺仿真技术 提高高压大功率IGBT、FRD、MOSFET器件可靠性和鲁棒性的相关技术。  3.家用电器变频控制系统器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IGBT管芯的设计技术研究,IGBT管芯的制造技术研究,IPM模块的设计技术研究,IPM模块的封装技术研究。  (二)平板显示  1.TFT-LCD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进一步提升液晶面板的透过率和开口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加快高效节能背光源的研发和应用,在确保产品性能的前提下,简化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2.PDP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围绕高光效技术(高能效、低成本)、高清晰度技术(3D、动态清晰度、超高清晰度)以及超薄技术方面进行相关技术研发 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驱动波形、新型驱动电路与控制软件技术来提高PDP产品性能。  3.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共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PM-OLED技术 大尺寸AM-OLED相关技术和工艺集成 氧化物基等TFT的研发及其在AM-OLED中的应用技术 LTPS技术 高性能有机发光材料、蒸镀掩模板及驱动IC等技术。  4.低温多晶硅驱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准分子激光退火(ELA)技术 金属诱导晶化(MIC)技术 固相结晶化(SPC)技术 氧化物TFT技术。  (三)太阳能光伏  1.万吨级多晶硅生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降低生产能耗,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开发新型节能还原炉,研究多对棒还原炉,提高三氯氢硅转化率,开发流化床生产技术,提高副产物二氯二氢硅、四氯化硅的回收水平,开发热氢化和冷氢化技术。  2.高效晶硅电池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以提高电池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开发选择性发射极、背面接触、二次丝网印刷、高效绒面、正反面钝化、正面玻璃镀膜等技术。  3.硅基薄膜电池制造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提升硅基薄膜电池转换效率,包括非晶硅单双节电池、非晶/微晶叠层电池、多节硅基薄膜电池等技术,降低薄膜电池衰减率,提高微晶沉积速率,开发大尺寸沉积技术,和沉积均匀性技术等。  4.光伏设备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氢化炉、还原炉、多线切割机、丝网印刷机、烧结炉,薄膜电池所需的PECVD等设备技术。  5.光伏辅料  主要技术内容:  研究开发切割线、光伏背板、TCO玻璃、银铝浆等产品的制造技术。  (四)动力电池及超级电容器  1.高效能、高一致性电池  主要技术内容:  一致性单体电池的自动化生产技术 电池组件、电池包与供电系统优化设计技术。  2.超级电容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提高超级电容器的比功率与比能量的材料技术和结构设计技术 超级电容器与电池混合应用系统的研究。  (五)LED照明  1.LED外延及芯片制造共性关键工艺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红光LED的衬底转移工艺技术,包括具有腐蚀终止层的高内量子效率外延片的生长技术,低欧姆接触透明电极的制作技术,高反射金属膜的制作技术,Si/GaAs衬底转移的金属键合技术,Si/GaAs衬底转移的化学剥离技术,金属键合型晶片的切割技术,金属键合型芯片全点测及分选技术   蓝光LED衬底转移工艺技术,包括图形衬底的制作技术,高内量子效率外延片的生长技术,低欧姆接触透明P电极的制作技术,低欧姆接触N电极的制作技术,表面粗化技术,衬底转移的剥离技术,衬底转移的金属键合技术,金属键合型晶片的切割技术,金属键合型芯片全点测及分选技术。  (六)物联网技术  1.物联网感知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  (七)数字家庭音视频  1.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DRA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 AVS立体电视研发实验平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八)移动智能终端  1.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 移动智能终端3G多模技术 高性能多核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定位技术 移动支付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新型触控技术。  (九)计算机  1.计算机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笔记本计算机设计技术 可信计算技术 基于国产CPU、OS的整机设计技术。  (十)汽车电子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电池管理技术 电机控制技术 整车控制技术 智能网络技术 车载信息系统技术。  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云计算软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并行计算技术 海量数据存储技术 分布式编程模型 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云计算安全技术。  2.物联网软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传感器嵌入式软件 普适人机交互技术 智能感知与识别处理技术 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  3.虚拟安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虚拟交换技术 可信任动态测量根(DynamicRootofTrustMeasurement)技术 虚拟防火墙技术。  4.信息技术服务支撑工具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IT资源监控技术 IT服务流程管理技术 知识管理关键技术 基于安全可控软硬件的信息系统集成相关接口、适配及优化关键技术。  5.数字内容产业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虚拟现实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保存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 体感交互技术。  6.云计算系统可靠性评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云计算系统的失效检测技术 云计算系统数据隐私保护技术 云计算系统攻击检测技术。  7.虚拟化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CPU级的虚拟化技术 硬件层的虚拟化技术(操作系统、虚拟机等) 操作系统之上的虚拟化技术(解释器等)。  8.互联网软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智能终端操作系统软件技术 搜索软件技术 浏览器软件技术 支付软件技术。  9.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计算机图形技术 三维实体造型技术 数据交换技术 工程数据管理技术。  10.计算机仿真软件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计算机真技术 仿真支撑平台技术 三维造型技术 有限元分析技术。  11.云计算服务支撑平台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资源管理技术 平台资源虚拟化技术 多租户技术 海量数据管理技术 云计算平台运营管理技术。  七、通信业  1.IPv6过渡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IPv4网络与IPv6网络共存与互通技术 ISP和ICP网站IPv6改造技术。  2.IPv6安全监控防护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IPv6内嵌IPsec加密的内容安全监控技术 根域名系统安全防护与应急技术 IPv6环境下网络信息安全管控机制技术。  3.TD-LTE及LTE-Advanced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算法的开发和硬件实现技术 射频核心部件的制造技术 多模环境下网络和终端的交互技术 高制程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4.TD-LTE及LTE-Advanced测量测试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TD-LTE及LTE-Advanced测试技术 TD-LTE及LTE-Advanced测试方法和一致性测试规范研究 TD-LTE及LTE-Advanced测试仪表关键技术。  5.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和硬件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与应用软件安全评测技术 移动互联网Web应用运行环境技术 移动互联网智能管道技术。  6.云计算虚拟化运维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物理资源抽象与资源池构建技术 虚拟资源管理技术 面向运营的业务管理技术。  7.宽带光通信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速光传输技术 光电交换技术和光网络控制平面技术 以无源光网络(PON)为代表的宽带光接入技术。  8.物联网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物联网应用软件中间件技术 物联网应用和运行开发环境技术 物联网信息应用标识技术 末梢网络节点组网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移动通信的结合技术。  9.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漏洞即时检测及更新提示一体化的一键式安全防御技术 低能耗、启发式的移动网络监控与入侵检测技术 云模式的移动终端系统病毒木马扫描与清除技术。  10.物联网系统可靠性及安全性评测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感知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评测技术 传输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评测技术 应用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评测技术。  八、信息化和生产性服务业  1.基于知识工程的信息资源应用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支持复杂装备产品研发设计的创新平台技术,促进复杂产品创新研发的规范化、信息化、集成化和协同并行化,减少研发过程中加工返工率30% 整合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快速决策支持平台技术,建立科学决策和风险控制体系,提高大型集团企业决策能力 基于知识的大规模产品定制管理平台技术,提升产品的客户满意度 复杂产品多学科协同优化设计与创新技术 企业综合经济分析管理技术。  2.服务型制造信息化支撑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大型复杂装备工程成套与服务支持技术,增加服务性收入20%以上 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支持技术及平台,提高产业链的管理能力,降低产业链协作成本,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20%以上 区域性资源与能力服务支持技术及平台,降低业务成本20%以上。  3.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信息化综合支持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环境友好型产品生命周期集成技术 面向节能减排的生产设备综合自动化技术 面向节能减排的生产流程仿真分析与过程动态优化控制技术 助力节能降耗的质量综合增效管理技术。  包括针对2~3个不同行业开始开展环境友好型的绿色设计制造集成,研发出3~5种环境友好型产品 建立生产流程数字模拟分析平台,研究开发企业制造执行与能源管控一体化动态优化和复杂工艺智能控制平台,提高生产效率8%,降低综合能耗5%,减少污染物的排放5%。  4.基于物联网的工业品管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多级供应链智能化协同管理技术 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化监控管理技术。包括集成RFID系统与SCM/ERP/DRP/第三方物流系统,降低产业链协作成本和供应链物流成本 建立食品、药品等产业产品的过程质量监控系统及全球供应链质量追溯平台。  5.产品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支持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端技术装备及智能化产品的开发技术 智能化生产过程监测控制系统技术 基于工业物联网的生产现场精益管控技术。包括支持高端智能化装备产品的远程诊断、在线检测、大修维修等服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10%以上 开发与应用智能化生产过程监测控制系统,提高生产线的智能化控制水平和自动化程度 集成RFID系统与DCS/MES/ERP等系统,减少安全库存量20%。  6.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面向产业链的全球协作技术 面向区域的产业集群协同服务技术。包括构建支持产业链全球协作的协作平台,提高产品生产协同效率 研究企业集群协作技术并在典型区域应用,提高面向企业集群的公共服务能力,降低区域内部物流运输成本。  7.企业信息化IT治理与综合集成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面向复杂装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集成技术 集团企业实时运营与综合集成管理技术 企业信息化规划与IT治理技术。包括构建面向复杂装备行业的全生命周期集成平台,实现大型复杂装备产品生产过程与总装过程信息的100%受控,降低型号研制数据状态和版本失控造成的差错率 建立流程产销一体化系统,整合企业外部供应链系统,缩短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时间 增强信息技术对业务价值的贡献以及信息技术风险的规避能力,重点发展信息系统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营维护、数据处理等支撑技术,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  8.面向精密制造业的自动测量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精密测量和检测软件技术 测量仪器专用的电控系统技术 高精度的三维移动检测平台技术。
  • 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提质增效——广州市检验检测产业发展调查
    “购买的食品是否安全?”“产品质量是否过关?”……检验检测已深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哪个行业发展能离开这个产业。早在2011年,国务院已将检验检测服务产业以一个产业整体确定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八大高技术服务业之一。检验检测已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技术基础。  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对检验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检验检测存在的供给能力不适应需求、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亟待解决。经济日报记者选取已形成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发展态势的广东省广州市,开展深入调研。  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方式来加强市场监管、促进经济贸易发展,检验检测产业被称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2011年,国务院首次将检验检测服务产业以一个产业整体确定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八大高技术服务业之一。  检验检测产业“依附性”较强,制造业及其他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与其形成强关联。在制造业大省广东,尤其是制造业大市广州,经多年努力,检验检测产业已形成集聚态势。目前,广东省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总营收、检验报告数等指标均居全国第一,而广州市的机构数占广东的23%以上,居全省第一。怎样集约化整合检验检测产业,使其摆脱“小散弱”局面,实现与各产业间的互促共赢?广州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产业集聚先行先试  4月11日,两家“国字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广州)新能源汽车技术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国家港口能源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同时在广州南沙区揭牌。南沙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我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产业链领域唯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建成后有助于聚合全国优势资源打造国际贸易规则磋商平台,打破欧美的技术标准壁垒,护航中国标准,推动产业出海。  4月12日,广州检验检测高质量发展暨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峰会在广州黄埔区举行。近百家大型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企业代表与中国赛宝实验室、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广州)有限公司、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聚焦“智能家电、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医学检验、食品、现代测量体系”等热点领域展开深入交流,为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提出新思路和新途径。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检测司一级巡视员乔东在会上表示,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检验检测机构聚集,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更好发挥检验检测“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全国、全行业、全链条提供新的经验。  从广州黄埔区中新知识城华测检测南方区检测基地大楼放眼望去,东北方向是广东东方纵横检测有限公司,隔壁是广州汇标检测有限公司的总部大楼。“我们的实验室去年开始投用,现在已经接近满载,很快就出现空间紧张。”华测检测广州公司总经理文舰感慨地说,发展太快了,当时地拿少了,实验楼都是后来追加增容的。华测检测是从深圳发端的国内检验检测机构龙头,也是最早上市的民营检测公司,2022年营收已达51.31亿元。  “这一区域集中了6家头部检测机构,涉及食品、化妆品、家具家电、智能装备、建筑及建材、特种设备等专业领域,都是紧紧围绕黄埔区支柱产业需求引入的。”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计量处处长何璧如说,“早在2016年,黄埔区、开发区就规划了面积达1.1平方公里的检验检测集聚区,并迅速启动建设。目前除华测检测外,其他几家检测机构的实验室今年就会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预计全面投用后集聚区年营收将达15亿元。”  广州是国内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发展的先行地、探路者。检验检测服务业被列为高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后,2013年,由原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在广州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这是国内首个以“检验检测产业”命名的产业集聚区,并明确该集聚区将在广东番禺、南沙和萝岗(现黄埔)分别成立实体园区,形成“一区三园”发展格局。  “经过多年发展,广州检验检测产业区域集聚化和机构头部集约的‘双集’势头明显。”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证认可处处长陈郧东介绍,目前番禺园区已成为华南地区功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公共检验检测与认证技术服务平台之一;南沙区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高效便捷的检验检测信息化服务。截至2022年,广州市获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共1039家,在广东省占比超过23%。  “据统计,黄埔区持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证书的机构共有217家,在广州市占比超过20%,2022年CMA持证机构总营业收入近155亿元,占广州市营收的40%以上。”何璧如介绍,在黄埔区目前已培育出一批实力雄厚、规模效益好、具有产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检验检测服务品牌,头部机构聚集态势明显,黄埔区内已集聚国家级、省级检验机构45家;国际检验检测认证(TIC)行业前10名龙头企业已有欧陆、SGS(通标)、ITS(天祥)、BV(必维)、TüV(莱茵)、DEKRA(德凯)等6家在黄埔区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  在地方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下,广州本土崛起的威凯、赛宝、金域、广电计量、广检集团、中汽研(广州)等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检验检测品牌已具有全国影响力。截至2022年,广州拥有上市检测机构13家,在全国占比约为13.7%,规上企业335家,高新技术认定企业276家。  近年来,广东省检验检测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年底,广东获得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的机构4612家,总营收659.89亿元,出具的检验报告数7963万份,机构数量、总营收、检验报告数等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记者调研发现,广东检验检测市场发展呈现“大而强、小而精”的多层次发展态势,小型检验检测机构聚焦特色领域,通过差异化、专业化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有147家检验检测机构获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支撑体系互促共赢  5月25日,由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VC威凯”)在广州黄埔举办的个人护理电器产品技术发展及质量提升研讨会上,专家们对“家用美容仪器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两项标准进行了讨论:近年来个护电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品质是否过关?功效是否言过其实?针对这些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专家们通过制定检测标准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CVC威凯是从3C认证发展起来的,如今公司在研发端发力,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引领产业发展,通过输出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主导者。”CVC威凯副总经理苏少锐说,公司主导、参与了40多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在对应领域拥有标准的解释权。  CVC威凯是广州检验检测服务业产业链的“总链主”单位,多年来积累了强大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并不断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下游拓展。不仅是CVC威凯,提前介入企业新产品研发攻关,积极服务企业研发中试、提升产品质量、推动技术创新,正成为广州众多创新型检测机构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  广州通过施行以产业吸聚优质检验检测资源,以高技术检验检测服务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展路径,初步形成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相协调的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广州)有限公司在广州落地就是一个典型。广州整车制造多年处于全国城市前列,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更好,产业发展需要相关检测技术体系赋能。2016年广州与中汽研一拍即合,因为后者也需要与产业结合生根成长。  “中心落户后,将服务扩大到企业研发检测和出口认证,比如,协助小鹏汽车完成电驱系统的最大30分钟持续功率和净功率的ECE R85出口认证试验,使其产品可以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等50多个ECE成员国内合法销售。”中汽研(广州)中心市场部主管李颖异说,中心作为广州市场检验检测服务业产业链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检验检测分链“链主”企业,还主导了广东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出谋划策。  如何破解国内集成电路产品“不敢用、不会用、不想用”“测评难、测评贵”等难题?如何系统、全面地帮助厂商实现产品质量提升?近日,广电计量联合7家成员单位共同完成的工信部国家级课题“面向集成电路、芯片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通过验收。项目负责人、广电计量副总经理陆裕东介绍:“目前我国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正处于发展期,与产业发展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技术服务明显不足。很多新材料、新器件、新技术都需要长期、大规模应用的历史数据来证明其质量与可靠性已具备使用条件。我们要建立以集成电路应用验证产业为主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半导体器件质量与可靠性,助推实现芯片应用验证的良性循环。”  在广州,各类平台的支撑作用强劲。广州市获批国检中心35个,数量居全国前三位,另有省级授权质检站74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标准化创新基地4个(1个在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3个(2个在建)、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16个。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国际竞争从产品、价格、品牌竞争逐渐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技术标准竞争,谁制定的标准获得世界认同,谁就掌握产业话语权。  坐落在广州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番禺园区的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是2016年组建运行的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其聚焦高质量技术服务发展,以高品质标准认证服务连接生产端和消费端,对国际品牌开展标准的技术服务和培训活动。  “以前客人需要分别在境外和境内实验室送检,有些样品需要送检两三次,并且需要跟不同实验室对接,费时费力费钱。通过广检集团的服务创新,客人只需送检一次,需要更少样品就可以做到适合中国、欧洲、土耳其以及美国市场的检测。”广检集团国际业务部总监罗武波介绍,广检集团与意大利Analytical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共享实验室的模式为国际品牌提供“一次检测,通行全球”的一站式服务。  除广检集团外,还有大批广州检测机构与境外机构建立了实验室间检测结果采信合作关系。例如中国赛宝实验室认证中心与白俄罗斯认证机构Bellis签署备忘录,其电子产品工厂检查报告和测试报告获Bellis直接采信,助力国内企业快速通过欧亚经济联盟EAC认证,便利产品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5国。  围绕家电、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卫浴、门窗五金、化妆品、食品等30个行业领域,广东组织检验检测机构开展内外贸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差异分析比对,一批技术服务能力领先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围绕内外贸发展需要,通过获取境外认可组织认可、设置专门的国际事务部门、设立境外分支机构等方式,立足广东、面向全球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跟随我国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为我国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支撑。  “华测计划通过五六年的努力,进入全球行业前十,把中国服务做到全世界。”曾长期供职全世界最大检测认证机构SGS集团的现任华测检测集团总裁申屠献忠说,华测检测的国际化布局正在加快,且进展顺利,目前已在全世界90多个城市成功布点。  政策扶持筑基强链  “公司近三四年发展飞速,2018年时还只有几百万元的营收,现在跨入了两亿元门槛。”在坐落于广州黄埔金发科技工业园的广州汇标检测技术中心里,副总经理杨群华说,汇标是在广州开发区土生土长的公司,现在租用的实验室专场不断扩大,已达到2万多平方米,黄埔的产业聚集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年底新大楼就会投入使用。汇标的成长是广州开发区培育检验检测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该中心已成为广州药品检测行业的龙头,并入选教育部第四批1+X证书制度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与全国近百所高校开展人才培训合作,汇标计划在广州打造检验检测人才高地。  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技术基础,检验检测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项政策扶持。以广州黄埔区为例,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检验检测集聚区建设工作的区域,黄埔区一直实施前瞻性规划战略,在2013年就率先部署“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广州开发区园区)”建设,在中新知识城规划检验检测业的专项产业用地。  黄埔区从政策扶持、行业提质、产业赋能、招商引资、人才培训等各层面提出10项精准细化举措。近3年来,黄埔区“现代服务业10条”已累计兑现资助资金4794万元,惠及检验检测机构61家、高管超400人;“质量强区”政策对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给予奖励,其中检验检测机构获得兑现资助资金累计1475万元,涉及144项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科学精准的资助政策进一步助推检验检测业发展。  “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公共线上平台建设,打造‘云检测’平台,为检验检测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何璧如说,近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2022年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中,广东省入选6个,黄埔区3个案例名列其中。  黄埔区是广州助推产业发展的先行区,面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新要求,广州多年来高度重视检验检测业对制造业支撑作用的发挥,并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力度。  2021年6月7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链长制”抓21条重点产业链,打造“万千百”规模化产业链群梯队,检验检测服务业位列其中。同年9月,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出台《广州市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这是广东省首个在检验检测领域以产业链规划布局的文件。  为打造产业高地、擦亮“广州检测”品牌,广州市正在检验检测领域加快实施“筑基”“强链”“提质”3项工程。陈郧东介绍,通过上述工程将广州打造成检验检测领域的创新基地、产业高地和人才集聚地。  调研中记者发现,在全国具有普遍性的检测机构“小散弱”状态在广东同样存在。比如,目前广州从业人数在50人以下的小型机构占比75.07%;多数检验检测机构主营业务仍相对集中在传统检测领域,能为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服务的机构占比有限,机构创新能力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机构整体服务半径有限,“走出去”拥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任重道远。  为此,广州正继续推动区域产业集聚、机构集约,打造区域、机构品牌,突出抓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关键检验检测技术创新研发、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强高端供给和公益服务能力,为制造业当家、为产业创新赋能,并支持龙头机构继续做强做大、做精做专,增强海外布局能力。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军明表示,广州将紧紧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要求,加强部门合作,持续推动“检产融合”,瞄准短板抓紧强链补链,指导南沙区加快形成面向粤港澳的检验检测行业对话交流机制、黄埔区争创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全力推动广州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 我国成立风能太阳能仿真检测认证技术实验室
    经国家能源局批准,以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为依托的“国家能源风能太阳能仿真与检测认证技术重点实验室”日前在北京宣告成立。   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主任秦海岩称,这标志着我国风能太阳能行业拥有了集仿真技术、标准研究、检测认证技术研究和实践于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加快推动我国风能太阳能行业技术进步和国际化进程意义重大。   据了解,该实验室将紧密围绕我国风能太阳能技术领域的重大需求,着力完善风能太阳能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加强相关标准研究、产品检测试验关键技术研究和认证技术研究,重点建设风电半物理仿真中心、风电机组和太阳能测试中心以及风电、光伏发电远程监测中心等。   目前,重点实验室的风电设备检测中心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风电叶片与轴承检测中心的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该中心全面建成后,可完成包括叶片原材料、叶片零部件、100米叶片全尺寸结构试验、无损检测、叶片跟踪测试等所有叶片相关试验测试,以及5兆瓦风电轴承和变桨系统的相关试验测试,试验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检测呼吸的新技术问世 能替代GCMS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新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对人呼出的气体中特定化合物水平的微小变化进行检测,并发现那些预示着受试者未来可能患胃癌的高风险变化,这项研究日前在线发表在《消化道》(Gut)杂志上。   这项研究使科学家提出一种观点,认为这项技术(纳米阵列分析或纳米芯片分析,nanoarray analysis)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胃癌,还能用于对患胃癌的高危人群进行监控。   胃癌是分阶段发生的,但目前还没有有效、可靠并且非侵入的方式对身体的变化进行早期的筛查。发达国家的多数患者在确诊时都已经为时太晚,无法挽救他们的生命。   此前的研究发现,纳米阵列分析能够用于诊断胃癌,但这些研究涉及的人数较少。也没有一项研究涉及对癌症发生前身体的变化进行检测。   参与这项新研究的科学家分别对484人进行了两次取样,获得了他们呼出气体的样本,取样时受试者禁食了12小时,并已经有至少3小时没有吸烟。   在这484人中,有99人已经被确诊患有胃癌,但尚未接受化疗和放疗治疗。   科学家还对这些受试者吸烟、饮酒的习惯进行了询问,并对病人进行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这些因素都是已知的导致胃癌发生的风险因子。   科学家使用一种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连用,GCMS)对其中一份样本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了检测。另一份样本则使用纳米阵列分析并结合模式识别的手段进行检测。   GCMS检测的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患有胃癌,受试者呼出的空气都有特殊的&ldquo 呼吸指纹&rdquo 。   在GCMS检测出的共130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中,有8种的含量水平在胃癌患者与尚处于前癌症期(pre-cancerous)的人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不仅如此,纳米阵列分析还能准确的区分前癌症期的各个不同阶段,确定病人患胃癌的风险是高还是低。   即使存在其它的影响因素,比如年龄差异、饮酒与否、服用了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等,这种检测方法仍然有效。   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指出,GCMS技术无法用于筛查,因为这种技术非常昂贵,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处理分析,操作的专业性要求也很高。   科学家介绍说,与GCMS相反,纳米阵列分析不仅结果准确、灵敏度高,而且技术简单、价格便宜,能够替代GCMS。   科学家认为,通过准确的区分出病人患胃癌的风险是高还是低,能够避免进行不必要的内窥镜检查,还能对从前癌症期发展到癌症或者癌症复发进行监控。   一项涉及数千名病人(病人中既有胃癌患者,也有前胃癌期的受试者)的临床试验目前正在欧洲进行,以检测这种筛查方法的可靠性,科学家介绍说。   这些科学家认为&ldquo 这种测试方法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非侵入性、使用简单(因此能灵活使用)、能够迅速的做出预测、不易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价格还可能会很便宜。&rdquo
  • 西安速视光电:利用AI技术赋能食品检验检测
    西安网讯 坐落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秦汉创新中心的西安速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光电智能检测设备的研发与制造的人工智能企业。公司主要制造食品、纺织品和医疗用品等产品的电子检测设备。公司研发的高清鱼刺鱼骨机完美解决了传统设备难以实现的异物检测精度和稳定性,极大提升了检测的准确性。  西安速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伟:您现在看到这台比较长的机器它叫高清鱼刺鱼骨机,这台设备主要针对于鱼类的肉制品行业,它的要求是把剔过鱼骨的鱼排,把里面是否有残留的Y型鱼刺能清晰地看出来,我们是唯一一个能够把这些很细的Y型刺清晰成像的厂家。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西安速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市面上唯一能够将Y形刺清晰成像的CSS-F鱼刺鱼骨异物智能检测机。相较于传统检测设备,该检测机搭载了速视光电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和超高清分辨率传感器,在AI算法加持下,能够清晰识别直径仅有0.2毫米的鱼刺鱼骨,完美解决了传统设备难以实现的异物检测精度和稳定性,极大提升了检测的准确性。  西安速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伟:我们的算法就离不开我们人工智能这样的一个技术,所以我们团队的优势就是把这种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去赋予X光检测,如何针对食品企业来进行,更详细定制化的研发。  在针对炒货、籽仁、中药材等粒状散料进行高精度检测方面,公司研发了CSS-T系列小包装封口漏油/异物智能检测机,可以精确分辨出包装中存在的异物,能有效筛选出原料中的金属、玻璃、陶瓷、橡胶、树脂和石子等异物,同时基于专有的GDNet深度学习算法,还能对大部分塑料,铝箔包装的漏油、漏料等问题进行在线实时检测。目前,速视光电已经成为国内多家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同时依托卓越的团队和前瞻性的技术,公司正在聚焦东南亚国家,让领先的技术以及产品走出去。
  • 直播预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之储能材料检测技术专场
    新能源材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部分。新能源材料作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转换效率低、能量密度低以及成本高等诸多问题。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材料的种类,深入研究其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新能源材料的发展与广泛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11月28日-30日,仪器信息网与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第六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协办,分设四个专场: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储能材料检测技术、清洁能源检测技术。邀请新能源材料领域研究应用专家、相关检测技术专家,以网络在线报告形式,针对当下新能源材料研究热点、相关检测新技术及难点、新能源市场展望等进行探讨,为同行搭建学习互动平台,增进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一、 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二、 协办单位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三、 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 a r/meetings/xny2023/ 四、 “储能材料检测技术”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储能材料检测技术(11月30日 下午)14:00储能相变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张江云广州工业大学 副教授14:30Agilent 5800在储能电池行业的应用及技术优势赵志飞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5:00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粘结剂进展仲皓想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15:30岛津XPS在新能源材料分析中的应用王文昌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6:00基于金属热反应硫化锂正极材料的制备邢震宇华南师范大学 副研究员16:30动力电池安全性多维参数的测评与仿真林春景重庆理工大学 副教授五、 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张江云 广州工业大学 副教授【个人简介】张江云,博士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访问学者,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动力电池及电化学储能系统的热管理,热安全和热灾害防控,具备热能工程与材料学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目前主持/参与国家级,市厅级动力电池热管理领域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件,参与技术标准编制7件,获得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摘要】电池的热安全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及电化学储能系统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储能相变材料由于具有高潜热等优势而在热管理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尤其是有机相变材料石蜡。本报告以提升电池热安全问题为宗旨,主要从相变材料(高导热型,电绝缘和阻燃型)的制备,性能检测和表征,热管理性能评估几方面系统阐述储能相变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赵志飞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个人简介】安捷伦原子光谱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环境、制药、食品等行业无机元素分析技术支持。【摘要】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迅速,其中发展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的能量储存技术是实现可再生能源技术增长、促进电动汽车及电网等大规模用电系统发展的关键。本报告以电化学储能中的液流电池为例,介绍ICP-OES在储能行业的应用及技术优势。仲皓想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个人简介】仲皓想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2012年进入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工作,2017-2018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锂离子/锂硫电池(高分子粘结剂,高容量正负极材料)及锂金属等新能源材料基础及其产业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等数项,参与多项国家及广东省项目;发表SCI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7项已授权、1项美国专利授权。【摘要】现有正负极材料的动力电池比能量已逐渐逼近理论极限,要想提高比能量,必须使用具有更高容量的新一代正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是商业石墨十倍以上的硅材料多年来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始终未能实现在高容量负极中大规模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硅嵌锂时发生巨大的体积膨胀,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负面作用,导致高容量硅基负极无法实现长期稳定循环。 如何消除或者缓解体积膨胀导致的负面作用是让硅基负极走向实用化的研究重点。粘结剂在电极中的比重虽小(质量分数≤10%),但是在减小体积膨胀和保持硅基负极结构稳定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开发功能粘结剂是抑制硅基负极膨胀,提升硅基电池性能的有效方法。基于此我们开发了一系列高粘结力粘结剂,高弹性粘结剂及高电子/离子导电粘结剂等,显著提升硅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王文昌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个人简介】岛津分析中心应用工程师,2015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专业,曾先后在首钢技术研究院分析中心工作,在英国Kratos总部交流学习,负责XPS的应用开发、技术支持、合作研究等工作,使用XPS技术开展新型材料表征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合作发表多篇SCI论文,熟悉XPS数据处理及解析。【摘要】岛津XPS技术特点及其在新能源材料分析领域的应用邢震宇 华南师范大学 副研究员【个人简介】邢震宇,副研究员,香江学者。于2012年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取得化学学士学位(导师:杨柏),于2016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导师:纪秀磊&陆俊),于2017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陈忠伟院士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18年被引进到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邢震宇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此外,邢震宇还同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和会议评审专家。此外,还担任材料研究与应用的副主任编委,Batteries (IF=5.938)的Editorial Board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IF=15.122)、Nano Research (IF=10.269)、Renewable (IF20)、Carbon Research (IF20)、Materials Futures (IF20) 的青年编委。 目前,邢震宇的研究方向包括:(1)金属热反应制备功能材料;(2)碳材料的合成和应用;(3)锂硫电池和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共发表40篇SCI论文,总引用次数4500,H-index为27。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1篇)、Advanced Materials(1篇)、Nano Energy (4篇)、Energy Storage Materials(1篇)、Small Methods (1篇)、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篇)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4篇。 在产学研方面,邢震宇与宁德新能源展开合作,并在多个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摘要】近些年,传统锂离子电池已经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对于高比能的需求,而典型的高比能锂硫电池由于锂枝晶带来的安全隐患又无法真正市场化,因此,作为一种同时兼顾高比能和高安全性要求的硫化锂-硅新型电池体系开始成为能源领域的研究重点。但是相对于日益成熟的硅负极材料制备,硫化锂正极材料受限于活化电势高、倍率性能差和容量衰减快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硫化锂-硅这一电池体系的发展。报告人基于金属热反应制备功能材料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积累(Chem. Commun., 2015, 51, 1969 Nano Energy 2015, 11, 600 ChemNanoMat2016, 2, 692 Carbon 2017, 115, 271 Small Methods 2018, 2, 1800062),在对金属热反应瞬时高温性、强还原性和物相分离特殊性的深刻理解基础上,首次通过金属热反应制备了高容量循环稳定的石墨烯包覆的硫化锂纳米胶囊正极材料(Nature Energy 2017, 2, 17090)。除此之外,报告人基于金属热反应首次制备了过渡金属/硫化锂纳米复合物并系统研究了过渡金属对硫化锂电化学行为的影响(Advanced Materials 2020, 32, 2002403)。林春景 重庆理工大学 副教授【个人简介】工学博士,长期从事动力电池热管理与热安全性研究,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863、973、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省部级研发课题。发表论文近40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参与编写专著5部,参与标准法规制订7项。曾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摘要】待定六、 会议联系会议内容:杨编辑 15311451191(同微信) yanglz@instrument.com.cn会议赞助:刘经理 15718850776(同微信) liuyw@instrument.com.cn
  • 美国医疗技术政策中心提议:报销基因检测费用!
    p   高通量测序是一个具有无限潜能的重要技术,能够应用于临床基因组学的开创,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医疗。然而,如何加快测序技术发展面临很多挑战,未来健康计划中关于基因组学相关政策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真正让测序技术普及呢? /p p   美国医疗技术政策中心(CMTP)的绿色协作部门近期针对癌症高通量测序(NGS)提出一项重要的医疗保险政策,旨在囊括包括医药行业、专业性质的社会团体、病患和健康计划等多方利益相关者。 /p p    strong 政策的内容 /strong /p p   政策提议:高通量测序试剂盒的测序覆盖在5至50个基因数之间,且必须通过美国病理大学认证和检测,以确保测试者能够获得有质量保证的试剂盒。提议积极促进研发实验室与临床试验之间数据共享,鼓励病患参与临床试验和注册。 /p p   2014年,测序试剂盒供应商的利润值喜忧参半: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的试剂盒平均每个3400美元。美国著名健康保险公司Priority Health宣称保险金覆盖该试剂盒费用,尽管谷歌承诺这个包含在员工福利内。另一方面,Foundation Medicine最近不得不降低2015年预期的销售额,因为医疗保险管理承包商对试剂盒的纳入有一定迟疑。并且,用于医疗预测的外显子组和全基因组测序,并不属于医保范围。 /p p   医疗技术政策中心首席执行官 Sean Tuni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测序通量和医疗保险的不到位,是基因测序这项新技术应用于抗癌治疗的重要阻碍。医疗保险覆盖高通量测序试剂盒是突破障碍的重要政策,也是基因组学在临床医学领域朝着更全面且更具有前瞻性的策略。” /p p   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包括肺癌四期、病因未知的新诊断的癌症、尚没有标准治疗方案的罕见肿瘤或恶性血液疾病、两年内死亡率过半的癌症四期,患者需要使用能检测超过50个基因的试剂盒。 /p p    strong 政策的意义 /strong /p p   此项政策试图解决一直阻碍癌症基因检测试剂盒在临床试验应用的难题——获得治疗药物。高通量测序试剂盒能用于检测突变基因,可以作为药物靶向研制的潜在方向。但是靶点评定标准各有差异,临床医生至今都难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药物。 /p p   美国医疗技术政策中心提出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如果研制出来的药物或者生物制剂能够让患者在三个月内有明显好转,其药物费用能够报销。他们认为,前三个月,对制药公司免费提供药物的要求是合理的。 /p p   这一系列提议尚未正式成形和落实,实质性的后续商讨必须跟进,这样才能真正构建病人、医保、药物制造商三者的利益框架。 /p p   美国医疗技术政策中心表示,将继续努力力求解决未来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不同癌症检测试剂盒充斥市场后的各种应对政策,包括将外显子组和全基因组测序纳入医保范围等等。 /p
  • 谢晓亮发明癌症快速检测新技术
    日前,来自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激光技术,可发现肉眼无法看到的脑肿瘤组织。这项技术可以用于区分活体小鼠大脑中正常组织和癌症组织,有助于外科手术的进行。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华人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谢晓亮(Sunney Xie)教授,谢教授曾获美国物理学会的青年光谱学家奖、以色列总统奖等多项殊荣,现已被聘为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客座教授。谢晓亮教授是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和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的开拓者之一,其研究组在离体实验及活细胞内生物系统在单分子水平的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尤其是单分子荧光显微技术,比如相干拉曼显微成像技术(CARS、SRS)等方面成果斐然。   提升肿瘤切除技术   多型性神经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是最常见,也是致死率极高的脑部肿瘤。平均而言,这种疾病的患者一经诊断后就只有18个月的剩余时间了。手术是针对这类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不到四分之一的患者手术无法达到最佳效果。   文章第一作者之一,密歇根大学Daniel Orringer博士表示,&ldquo 虽然脑肿瘤手术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许多患者的存活率并不高,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临床医师们在手术完成前,无法确定是否已经切除了所有的肿瘤组织&rdquo 。   正是由于很难区分脑肿瘤与正常脑组织,而临床医师又主要依赖于组织颜色和质地等可见的线索,因此一些癌症肿瘤组织没有被切除完全,这就造成了进一步的危害。   这项研究利用SRS显微技术(SRS microscopy)快速检测癌症组织,实现外科手术中的可视化。SRS即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能检测原子间化学键的变化(红外显微镜和拉曼显微镜也可以检测,但是灵敏度低),谢晓亮教授曾表示,SRS显微镜是生物医药成像的一个巨大进步,开启了活细胞新陈代谢的实时监控研究。   在过去15年间,谢晓亮教授一直致力于这种技术的研究,将其微弱的拉曼信号扩增了上万倍,从而能利用彩色SRS图像对活体组织进行成像。这一研究组甚至实现了每秒30个新图片的成像速度,实时追踪组织变化。   观察大脑的微观结构   这一研究组由跨学科多方面研究人员组成,包括化学家,神经外科医生,病理学家等,研究论文首次利用SRS显微镜在活体组织中观察到了肿瘤的&ldquo 边缘地带&rdquo ,即浸润于正常细胞中的肿瘤细胞。这是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时最难把握的区域,尤其是当肿瘤已经侵入到了具有重要功能的区域中。   这项技术能通过检测化学键的振动来对组织中的脂质和蛋白质的丰富程度进行测绘,肿瘤有着相对较高含量的蛋白及相对较低的脂质,而正常脑组织则两者皆含量丰富。研究人员利用SRS技术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对活体小鼠大脑中的癌症肿瘤组织进行快速成像和检测。   同时为了完成彩色成像,研究人员还对信号进行了处理,使脂质呈绿色,蛋白呈蓝色,因此肿瘤看上去大多呈蓝色而正常组织则显示大量的绿色。研究人员在手术过程中也对活体小鼠进行了成像,发现SRS可在活体脑的区域中给肿瘤成像,而在这些区域中肿瘤组织对肉眼来说看上去是正常的。在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的边缘地带,研究人员看到有细胞(推测是肿瘤细胞)向正常脑组织渗透。   作者指出,相比于目前用于脑肿瘤的诊断方法:一种称为H&E染色的方法,SRS技术更为准确。而且后者也可以进行实时追踪,并且无需染色,切除或对组织进行处理。   下一步:小型激光临床试验   目前SRS显微系统对于手术室使用,还不够小型化和稳定,这一研究组现在正与Invenio成像公司合作,发展廉价的光纤元件,组装SRS操作系统。此外研究组还与AdvancedMEMS公司合作,试图减小探头的尺寸。   明年这一研究组也许还将进行更进一步的验证研究。
  • 工业检测效率提高40%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轮毂“转出”强动力
    在机加工车间的轰鸣声中,自动化单元内的工业机器人在3台高精密数控机床间不停翻转着机械臂;在涂装车间的高空物流滚道上,一路前进的轮毂半成品“乘坐”提升机缓缓降落,进入预处理工序。置身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铝车轮六号工厂的生产一线,身旁的流水线作业如溪水般欢快顺畅,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气息扑面而来。开年之时,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这座铝车轮行业“灯塔工厂”呈现出轮型种类增多、订单量增加的良好势头。“目前,我们的日出货量在4万件左右,其中70%是国外客户订单。我们近期一直满负荷工作,确保订单及时交付。”企业包装车间生产一科科长王帅帅说。“灯塔工厂”由世界经济论坛组织遴选,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化和数字化最高水平。作为年产轮毂350万只、产值达13亿元人民币的行业标杆,铝车轮六号工厂如何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X光中控室的屏幕前,面对不停切换的轮毂X光片,工厂成本人事科科长康泰揭晓了其中一个“秘密武器”——“X光无损探伤人工智能识别技术”。“我们将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应用到工业检测中,能有效规避人工评判X光片可能出现的漏检或者误判,检测效率提高了40%。它还能将轮毂缺陷信息及时反馈给生产机台,帮助其自动调整相关参数。每天有上万件轮毂的X光影像自动传送到这里。”康泰说。在涂装车间的U形轨道上,悬吊在挂架上的三排精车轮毂徐徐前行。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些轮毂的外观并不统一。“传统的涂装工序是线式结构,意味着同一时间段只能生产单一品种。我们自主研发的岛式涂装结构,是一种全球领先的高柔性生产工艺,它能同时满足32种不同产品混线涂装的需求。”康泰说。在这座工厂,超过80%的产品为高端产品,70%以上的智能设备由中信戴卡自主研发制造,整体制造水平领先行业5至10年。正是坚持科技创新、自主研发,让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有了十足的底气。在中信戴卡的工程技术研究总院,记者见到了两款汽车底盘轻量化铝制零部件,它们是代表行业技术前沿的最新研发成果。“这是一款碳纤维卡车传动轴,我们用碳纤维轴管取代原先的钢制部件,轻量化效果超过40%,能显著提升卡车的燃油经济性。”前瞻技术研究部部长刘强说,“旁边的这款铝质控制臂,研发时利用了仿生学原理。从这个剖面,可以看到它的内部充满了泡沫铝,跟人体骨骼的内部结构类似。这种设计不仅可以吸声、降噪,还让产品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和环保性。”依托分布全球的多个研发中心和千余名海内外工程师,中信戴卡实现了从造型理念到产品实物的无缝转化,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我们的研发人员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这支年轻的团队充满了干劲。我们要把产品做得更好更精,把企业竞争力充分显现出来。”中信戴卡工程技术研究总院技术管理中心、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说。“我们将继续强化海外运营能力,深化精益化管理,加快数智化转型,推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总监张艳新说。新华社石家庄2月26日电
  • GC-IMS技术让风味可视化——海能技术参加功能性食品检测大会
    2022年8月1日-3日,一年一度的FFC 2022中国功能性食品大会于南京市白金汉爵酒店召开,海能技术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以“功能性食品与人类健康”为主题,汇聚业内顶级专家、龙头企业等千余位功能食品界代表,共议科技创新、市场趋势,搭建全产业链交流和对接平台,促进我国功能性食品产业规范发展。 大会期间,海能技术、悟空仪器、新仪科学、G.A.S.来到现场,展出了K1160全自动凯氏定氮仪、Wooking 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以及T960全自动滴定仪等仪器,不同系列仪器可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为功能性食品提供多方面的检测。 在“功能性创新产品的开发”分论坛中,我们分享了《可视化的功能性食品风味分析——GC-IMS联用技术》的报告,主要针对可视化风味分析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做了详细介绍。 GC-IMS技术在对功能性食品的风味进行检测的同时给出可视化图谱,优化生产者的加工工艺,并有利于对产品的一致性标准进行评价,可满足消费者对于功能性食品风味上的进一步需求。 中国功能性食品大会是我国功能食品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其具有信息面宽、产业链长等特点,促进我国功能性食品产业规范发展。 海能技术非常珍惜在此次大会中与专家、用户线下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也将不断创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科学仪器。
  • 人工智能赋能,国产替代势在必行——ACCSI2024访河南精谱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季
    仪器信息网讯 河南精谱作为专业的分析仪器生产企业,在实验室分析仪器及检测设备行业领域一直受到高度认可。河南精谱紧跟分析仪器及检测设备之发展趋势,不断引入先进的进口技术,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近期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人工智能+”,据悉河南精谱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上已经使用人工智能控制。那么,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会给实验室和实验室用户带来哪些变化?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成果有哪些?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就以上问题特别采访了河南精谱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季。以下为视频采访详情:仪器信息网:请您向大家介绍一下近几年河南精谱的整体发展情况?产品线是如何布局的?刘季:河南精谱于2011年成立,近几年的发展也是逐步扩大的,拥有自己的厂房、研发团队和销售团队。近几年,主要是通过经销商在全国各地进行销售。之前自己是做经销商的,现在转型做河南精谱品牌。未来几年产品类型主要会集中在光谱仪器: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拉曼光谱仪等,以及建筑工程检测类的节能检测全套产品。仪器信息网:据悉,此次ACCSI2024,贵公司还将在“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论坛”进行报告分享,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贵公司是否已经尝试将人工智能融入现有的仪器设备中?目前,贵公司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成果有哪些? 刘季:我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是运用计算机的方式来进行模拟,通过视觉、计算、自动来完成对应工作。目前咱们的产品已步入正轨,包括功能和应用。针对光谱仪器,后期计划将人工智能融入一些语音控制、物联网和远程终端控制这三个板块。咱们现在运用的就是先从语音控制开始,再进行云端控制,到后期的终端也正在研发中,应该会在下半年有人工智能板块相应产品问世。仪器信息网:请您描述下,语音控制在人工智能赋能光谱新产业中,会给实验室和实验室用户带来哪些变化?刘季:在测试的过程中,测试的指标、材料、国家标准都非常多,没有大量时间去查阅数据,这个时候可以对设备说出咱们要做的一些检测材料的功能,那么设备会自动设置前期的功能,以后设备会提醒你,如何放置、测试,如果有前处理的话,它也会自动完成。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数据都会上传到云端后台服务器,后台服务器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返回到工作状态,无需在设备旁边等待,一个人可以同时管理几个设备,为工作效率带来很大的帮助。仪器信息网:高端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市场空间有多大?目前国产的水平如何?主要用于哪些行业或者领域?贵公司为什么会选择推出高端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相比同类产品有哪些优势?贵公司的高端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是否已经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刘季: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市场在国内需求量还是比较多的,它的运用范围也比较广,比如:玻璃检测行业、镀膜行业,纳米材料、分析行业,大专院校、国家计量院、国家研究院等。目前市场占有率依旧是国产设备较高,其次是进口设备,以现在国产设备水平来讲,正在走向高端国产替代。我们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分光和接收都是自主研发,最大的优势主要是性价比高,市场占有率大。我们的高端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是公司产品里第一个运用人工智能控制的。如果能和人工智能融合,可以用设备进行语音控制。仪器信息网:您认为当前“国产替代”处于哪一发展阶段?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对此,贵公司在产品线布局上有怎样的战略规划?又有怎样的愿景目标?刘季: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目前主要用于检测单位,技术监督局的应用,其实现在国内用户还不太认可国产设备,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精度是否满足要求,第二,使用单位数量多少。今年下半年的话公司会组织一些专家计量院技术监督局,通过将国产品牌和进口品牌进行现场比对、现场计量、现场认可的方式,真正告诉用户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可以国产替代。关于ACCSI:“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Scientific Instruments,ACCSI)”始于2006年,已成功举办十七届。每年一届的“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旨在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等各方的有效交流,力求对中国科学仪器的最新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力争把最新的有关政策、最前沿的行业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更多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精彩内容,请点击链接:ACCSI2024现场直击
  • 能谱客户见证:浙江道路养护工程中心引进沥青指纹识别检测技术为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
    近年来,随着公路工程的迅速发展,沥青供应市场也愈发的混杂,需要对沥青质量沥青进行进一步地质量控制。传统试验依赖试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仪器设备的准确性,耗时较长,稳定性较差。如今,道路工作者发现无论是基质沥青还是SBS改性沥青三大指标都满足规范要求,但是越来越接近规范控制下限,沥青在日后的抗老化性能中表现较差,短时间内即出现老化、开裂、坑槽、车辙等病害,严重影响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如何辨别真假沥青?现在通过沥青指纹识别技术一测即可获得结果。由浙江道路养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能谱科技沥青指纹识别技术,通过该技术对工程项目进场沥青进行检测,能够可靠的鉴别基质沥青的品质,确保了进场沥青的质量。近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人员赴在建项目利用该技术对2019年进厂沥青逐车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全部匹配。  能谱科技HWLQ-1红外光谱沥青分析系统是利用iCAN 9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CAN 8 Plus便携式红外光谱仪)采集沥青的红外谱图,以确定沥青样品的分子结构和特定化学结构的精确含量,并与数据库中的沥青标准样品红外谱图进行比对,从而实现沥青品牌的快速识别,杜绝沥青混兑、掺假或以次充好。通过供货样品与施工现场使用沥青的两种指纹图表信息认真对比,即可得知样品与现场使用的沥青指纹信息是否吻合。同时,该技术相比传统的试验检测手段具有识别精度高,人为干扰小等优点,且整个检测过程仅需5分钟,大幅度提高了试验检测效率,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浙江道路养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一步将对该技术进行吸收转化、二次创新,并逐步在浙江省内进行推广应用,旨在进一步加强沥青质量控制,提高路面工程质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天津能谱科技服务于国内广大科研院所和工业客户,对先进的行业应用和市场需求有丰富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我们提供给客户的,不仅仅是一台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更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从样品预处理到采样方案,从现场设计到后期的项目实施,我们都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和完整的项目体验。  天津能谱科技研发及销售团队成员有丰富的业内经验和专业的技术背景,对市场的需求有长期而准确的理解,大家有着一致的理念和目标,配合默契,服务高效。
  • 京津冀角力氢能技术 北京将建国家级电池汽车全产业链检测重点实验室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北京正在推动国家级电池汽车全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大兴。京津冀地区的政府和企业正在加紧推进氢能产业的突破,使用氢能的观光船即将下水,天津将在管网沿线建设加氢公路。京津冀地区是全国最早开展氢能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的地区,三地氢能产业发展目标高度一致、产业基础各具优势、资源禀赋充分互补、产业优势主体集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科技、产业与应用协同基础。新标准,新实验室落户北京“经常有金融人士问我,哪个领域最具有前景?只能说很多人都在攻关从水制氢的催化剂技术。”一位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向记者表示。氢能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二次清洁能源之一,是实现多领域深度清洁脱碳的重要载体,也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发展氢能产业是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近年来,北京市先后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及相关的配套政策,高位谋划、超前布局全市的氢能产业发展与跨区域产业协同,统筹推进技术和模式创新,区域产业布局,重点项目落地,产业发展呈现积极的态势。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材料产业处副处长冷少林在首届链博会上透露,在标准研制方面,全国氢能标委会、燃料电池标委会、压力容器标委会等众多氢能领域的国家级标准化机构秘书处均设在北京。近年来,组织开展了数十项国家级标准的编制和转化工作,各权威机构设立了标准化机构,也进一步完善了氢能行业的标准体系。他表示,北京市在2022年正式发布了《北京市燃料电池汽车的标准体系》,初步确立了北京市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的目标和方向。同年支持成立了北京市氢能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北京市氢能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立项液氢加注规程等三项地方标准的修订计划,目前正在推动大兴区在国际氢能示范区建设国家级电池汽车全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他透露。据了解,北京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基础、市场应用、政策环境和支撑要素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优势,牵头的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在前两个年度均超额完成示范任务,近年来,陆续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为氢能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多场景探索即便在京津冀地区内部,新场景、新技术、新政策也在争先推出。“下一步我们将建设氢能车辆示范应用线路,谋划在管网沿线设置加氢站点,将会为氢气运输和加注的降本增效带来一个很好的效果。”天津市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张家口在氢能示范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方面一直靠前。“我们积极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从2018年起,已经累计投运氢燃料公交车444辆,完成载客量超过1亿人次,运行里程超过3800万公里,今年10月以来又新增了83辆冷链物流、渣土车、牵引车等。”张家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尹旭光表示。钢铁行业一直是耗能重点领域。他介绍,河钢宣钢全国首套120万吨氢能源开发与利用工程已经实现连续性生产。今年10月该工程荣获世界钢铁协会低碳生产卓越成就奖。河北省工业厅支持的天然气掺氢示范项目已经实现3%—20%的氢气掺混可调。国内首款氢能源物流快递车已经在涿鹿县投入运行。张家口不断完善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加氢站8座,加氢每12小时达到7.7吨。张家口在获批建设国内首家省级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基础上,“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氢能产业创新中心。目前占地72亩的创新中心总部基地主体结构已经建成。”他说。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有,“国内首台千瓦级固体燃料电解池制氢系统,电解水制造设备也正在加快建设。引进河北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氢能源储备装备检测检验项目正在加快启动招标。”在交通领域寻求突破“首先近期谋定主攻方向,氢能产业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前期在交通领域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虽然氢能作为能源应用广泛,但是前期在交通领域是比较现实或者更容易突破的领域,我们希望在这个领域以商用车为突破点。”国氢科技总经理助理、技术总监陈平透露。“之前也做了很多商用车尝试,大巴、物流、重卡以这个为起始点来进行推广。未来,乘用车也要关注。从交通领域来看,包括从电动车发展来看都是从商用车向乘用车过渡,如果真的想把产业成本降下来性能提上去,必须扩大市场范围,乘用车是最大的市场。可以谋划从商用车逐步向乘用车推进过渡。”他表示。技术仍然是核心竞争力。他认为,“如果想提升性能降低成本,除了系统上很多技术之外,最关键的是材料技术在这里的影响,如果不掌握关键技术,到了产品端是无法有效提升产品性能以及降低成本,或者跟国外竞争对手PK的。同时,如果未来关键技术在国外,也是一个又陷入了之前很多像一些关键技术被别人制约的可能,我们是无法很好去发展的。”“一开始怎么能够平衡好车的增加和能源供给,需要做一个很好的规划和协同。这两个协同就需要我们按照党中央的要求部署进行双轮驱动,希望能够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共同合作。”他建议。
  • 中科院青能所发明拉曼流式细胞检测新技术 助力肿瘤快检等生命科研
    日前,国际著名科学杂志《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发表了一篇专题文章,详细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团队在单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最新技术成果: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以下简称单细胞中心)和青岛星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赛生物)合作发明了拉曼流式检测技术pDEP-D LD-RFC ,该技术基于介电诱导确定性侧向位移,可高效完成单细胞聚焦、捕获/释放,针对人体细胞(肿瘤)、植物(微藻)、酵母和细菌等多种细胞类型具有广谱适用性。 《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相关文章页面截图 据悉,基于此星赛生物即将推出的升级版FlowRACS仪器,为活体单细胞代谢表型组的高通量检测提供了全新工具,研究小组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应用,广泛适用于肿瘤细胞分类、微藻合成过程监控、产油酵母多表型监控、细菌药敏性检测等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高精尖领域。 活体单细胞代谢表型组流式检测技术发展简史活体单细胞代谢表型组的流式检测,在微生物资源挖掘、细胞工厂筛选、酶元件表征、生物过程监控、临床诊疗等方面,具有共性的支撑作用。此前,荧光流式和质谱流式作为常用手段被广泛接受,但经过长时间的验证,二者均在不同方面有其技术的局限性。 其中,荧光流式受限于对生物标志物需有先验知识,并引入荧光标记探针来识别生物标志物——但许多细胞都没有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如微生物群,无论是在基因上还是在生物分子上,都不能就其多数功能进行普遍标记,且可能存在强荧光干扰问题。另一方面,质谱流式涉及到细胞破碎,难以耦合目标单细胞的下游分选、培养或测序等单细胞组学技术。于是,新的技术应运而生。与荧光流式和质谱流式等现有流式细胞检测手段相比,拉曼流式具有无需标记细胞、活体检测、信息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细胞分析手段。但是,新技术的诞生必将伴随实际应用带来的阵痛。高通量拉曼流式技术的应用受限于:首先,如何提高样品的普适性,以适用于不同细胞类型与不同表型的检测;其次,如何提高检测的通量,以实现高度异质性细胞群体的深度检测;最后,如何提高运行的稳定性,以支撑高度可靠的仪器使用流程。活体单细胞代谢表型组检测新技术针对上述问题,单细胞中心王喜先、任立辉、刁志钿、何曰辉等带 领的研究小组发明了“介电诱导确定性侧向位移实现单细胞聚焦、捕获/释放的拉曼流式检测技术”(Positive Dielectrophoresis Induced Deterministic Lateral Displacement-based Raman Flow Cytometry,pDEP-DLD-RFC)。 《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文章页面中,关于拉曼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原理的插图首先,新技术采取的是宽流场高流量的进样策略。其能够有效防止细胞沉降,进而实现了长时间稳定运行(>5小时),但是此策略带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宽流场中实现快速、精准地对高速流动的单个细胞进行一一捕获,且不会漏检,也就是如何保证拉曼检测的高效率和高准确性。因此,团队又通过介电诱导细胞确定性侧向位移,实现了宽场中细胞高效聚焦地流经检测位点,从而保证了拉曼检测效率。最后,通过施加检测时间依赖的周期性介电场,实现了单细胞的快速捕获/释放,以满足各种不同细胞类型的普适性、高通量检测。 FlowRACS中介电诱导细胞确定性侧向位移实拍周期性介电场中单细胞的快速捕获/释放实拍生物过程监控及肿瘤/微生物细胞分类研究的新工具基于上述关键技术突破,星赛生物即将推出的升级版FlowRACS兼具广谱通用性、高通量、运行稳定性等性能的高通量拉曼流式检测系统,并开发了一系列应用:肿瘤细胞分类、微藻合成过程监控、产油酵母多表型监控、细菌药敏性检测。这套全新的细胞检测分选技术和仪器设备系统,将能极大提升相关领域的科研效率和能力。 在肿瘤细胞类型的快速区分场景中,基于SCRS中信息丰富的指纹区,以膀胱癌、肺癌、肾细胞癌、乳腺癌等细胞株为例,证明流式拉曼技术耦合拉曼组机器学习算法,能以平均95%的准确率,完成肿瘤细胞类型的快速判别。该方法对于肿瘤细胞质量检测等应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植物生物制造过程的代谢监控场景中,基于共振拉曼信号,实现了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含量的实时监测,从而示范了单细胞精度的虾青素累积过程细胞工厂代谢状态的监控,并考察了“高光”和“缺氮”等条件对细胞虾青素累积速度及其同步性的影响。其虾青素含量检测速度达~2700 events/min,为目前最高的自发拉曼检测/分选通量。在酵母生物制造过程的代谢监控场景中,基于非共振拉曼信号,示范了油脂酵母中细胞代谢活力、甘油三脂含量、油脂不饱和度等多个关键代谢表型的同步动态监控,进而通过拉曼组机器学习、拉曼组内关联分析(Intra-Ramanome Correlation Analysis,IRCA)等算法,实现了单细胞代谢状态(准确率>96%)的实时鉴定,以及细胞内代谢物相互转化网络的实时重建。在细菌药敏性的流式快检场景中,基于单细胞中心前期提出的重水饲喂单细胞拉曼药敏原理,以大肠杆菌和多种常见抗生素为例,开发了流式药敏快检技术,并通过与拉曼药物应激条形码(Raman Barcode for Cellular Stress-response,RBCS)、IRCA、拉曼组机器学习等算法,证明该流式药敏快检技术还能实时地判断单菌体精度的药物应激状态、构建细胞内代谢物相互转化网络等,从而揭示细菌-药物互作机制。此外,流式检测大大提高了药敏检测中SCRS取样深度,对于识别群体中通常占比很低的耐药细胞,具有重要的意义。与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物组相比,拉曼组能表征单细胞精度的底物代谢、产物合成、环境应激性、化合物相互转化等关键代谢表型,而具广谱适用、活体、无损、非标记、全景式表型、可分辨复杂功能、快速、低成本、能耦合下游测序、质谱或培养等优势,因此拉曼组是一种更接近于“功能”、更适合于临床、工业等场景的单细胞表型组。为了支撑人体、动植物和微生物拉曼组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与分析,单细胞中心与星赛生物基于pDEP-DLD-RFC技术,星赛生物即将推出升级版FlowRACS仪器,将大大加速拉曼组平台的推广应用。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vs.202207497
  • 为检验检测数智化赋能 中大科技又一新技术启动试运行
    12月5日,中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大科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ZDLIMS系统正式启动试运行。该系统在原有的数据互通信息化、数字化基础上,进行了重点功能升级,将于2024年1月正式上线发布。据悉,ZDLIMS系统是由中大科技自主研发,可对现场实施项目动态云端监管,实现协作办公与客户服务一体化的成熟系统,该系统曾入选工信部“2019年企业上云典型案例”。“新系统拥有独特的技术验证功能,通过对领域、检测项目、参数、方法标准去重,可像论文一样查询重复率,同时集成了标准、参数于一身,能自动验证检测全流程。”中大科技董事长助理胡泽超表示,新系统不仅极大减少了检验过程中的错误判定结果,也提升了检测领域实验室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据介绍,新系统的数智化迭代呈现在多个方面。系统内部采用智能引擎进行任务派单,检测员可根据自身情况主动抢单,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单的工作形态;此外,各分公司数据实现了监管平台联动,总公司可对各地实验室检测过程全程监管,从而实现各节点管理及全过程数据留痕。此外,新一代ZDLIMS系统突出了公共基础模块的支撑作用,以专家系统为例,更加强调为检验检测产业链中小企业或相关平台公司等提供针对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未来,该系统将进一步推动检验检测实验室数智化,为检验检测行业的检测过程、实验数据、报告透明化贡献力量。”胡泽超表示。
  • 聚势赋能 共赢未来|检验检测行业“降本增效”高峰论坛暨安谱实验27周年庆典圆满成功!
    为了深入探讨当前时代下检验检测行业所面临的困局以及趋势走向,提升企业核心经营能力。2024年9月13日,安谱实验举办了检验检测行业“降本增效”高峰论坛暨安谱实验27周年庆典,活动以“聚势赋能,共赢未来”为主题,旨在凝聚行业力量,共同探索实验室科学用品和服务领域的未来发展之路。在企业参观环节,来宾们在工作人员的细心引导下,走进了公司展厅、实验室以及旗下的子公司,对公司的发展历程、科研成就、质量管控以及市场展望等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亲眼见证了我们如何将成就客户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产品之中,感受到安谱实验在追求卓越道路上的不懈努力。领导致辞由安谱实验董事长夏敏勇先生发表致辞,夏敏勇先生表示安谱实验通过半年多的努力尝试,立足于自身实际,把品质与稳定作为“降本增效”的核心,实现降本增效的良性循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检测试控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环境所所长王慧女士在安谱实验27周年庆典上致辞,她表示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安谱实验的客户合作伙伴方在这里发言,她由衷地赞赏了安谱实验27年来的快速发展,并充分肯定了安谱实验在产品质量、服务、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期待安谱实验持续创新,为分析实验室仪器和试剂行业的进步做出更多贡献,打造成为一个全球知名的民族品牌。安谱实验营销总监施俊先生在欢迎致辞中详细描绘了会议现场的氛围,他向在座的各位传达了深切的期待,期望大家能够深入了解安谱实验的业务与文化,从而发现更多潜在的合作机遇,并共同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未来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众人的共同奋斗必将缔造更多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促进双方的持续进步与繁荣。创新技术与产品发布会此次新品发布会,安谱实验带来了涵盖标准品、气相&空气监测、液相色谱柱、固相萃取SPE、通用耗材、临床质谱非定值质控品及试剂盒定制服务、仪器分析用试剂和生化试剂、无机类化学试剂等多达8个类别的新产品。安谱实验27周年庆典新品资料.pdf专家报告面对市场竞争、利润压缩等挑战,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安谱实验特邀四位嘉宾为大家带来降本增效专题演讲。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刚先生,从试剂耗材供应商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应当如何助力检验检测行业达成降本增效。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申屠献忠先生,表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综合能力的直观体现并分享了在当前局势下,该如何打造TIC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女士,结合集团特色与行业特点,为大家分享了乳品行业检测耗材的选择和应用策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测试评价中心主任陈冬东女士,从产品认证的角度切入,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四位专家从各自的领域出发,令每位来宾都受益颇多,深切感受到当下检验检测行业的降本增效之路仍任重而道远,我们需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态度,在降本增效的道路上蹄疾步稳、行稳致远。检验检测行业“降本增效”高峰论坛庆典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检验检测行业“降本增效”高峰论坛。本次论坛围绕:质量和成本的平衡问题、进口替代、人效的问题以及智能化加持展开讨论,并邀请了多位业内老师及专家,出席进行分享。会议由李富娟女士主持,特约嘉宾: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刚先生、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申屠献忠先生、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女士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测试评价中心科研与体系负责人余洋先生再次就降本增效展开激烈讨论,期间现场嘉宾也积极参与其中:安益谱精密仪器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王志攀老师,结合自身客户案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要找准着力点、激发增长点,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深入开展降成本业务。上海牵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姜瀛洲老师,分享如何通过实验室数字化转型升级与赋能,提升实验室管理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并降低运营成本。上海烨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高鹏先生,深入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科诺美CEO张欣老师,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重点从分析检测仪器与医疗诊断出发,分享了宝贵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在本次降本增效高峰论坛中,各位来宾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并表示将在未来的合作中凝聚智慧力量,在技术和管理上共同进步,携手共同探索降本增效的新途径、新方法,使检验检测行业真正迈向健康高质量发展之路。中秋趣味游园会同时,正值中秋佳节前夕,以月之圆,寄寓人团圆。安谱实验也贴心的为来宾们组织了中秋趣味游园会并设置了丰富多样的趣味活动和礼品,让所有的来宾一同体会传统佳节的热闹氛围,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二十七载奋斗路安谱实验八大成果一、安谱实验连续多年获得最具影响力国内耗材配件厂商,中国化学试剂行业十强企业,阿科玛和SGS集团的优秀供应商等行业及客户的多项认可。二、安谱实验荣获松江区质量金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上海市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品牌引领示范企业等几十项荣誉。三、取得多项认证证书,如:ISO17025、ISO17034、ISO17043等。四、与上海、南京、深圳海关、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十多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五、与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等十多家单位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六、通过了松江区和上海市多项科研项目,如同位素内标、功能吸附材料制备等。七、截至目前:安谱实验累计申请专利133件,已获授权专利63件(其中发明专利47件,实用新型15件,外观设计1件)。八、安谱实验多位员工荣获上海市技能大师、青年五四奖、五一劳动奖、科技技术三等奖等几十项荣誉。截至今天为止,安谱实验在耗材和仪器产品线方面,已经发布了十期的产品降价通知,共涉及1200个左右货号,其中SPE,空气监测和通用仪器产品线平均降幅在20-25%;样品瓶产品线,平均降幅15%;在化学品产品线方面,我们对500多个标准品的价格调整都达到了一半以上,统一调整到27元;首批色谱溶剂平均降幅在15%左右。在线直播 万人互动本次活动吸引了现场超过100+位嘉宾,同时通过微信视频号的直播,线上观众人数达到了1.1万+,无论是现场还是线上,气氛都异常热烈。安谱实验为此次活动交出了完美的答卷,坚守初心,迈向未来。本次检验检测行业的“降本增效”高峰论坛暨安谱实验27周年庆典圆满落幕。我们坚信,此次论坛将有效推动检验检测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对行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共同绘制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 海能仪器出席“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技术服务推介会”
    2013年5月23日,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首届&ldquo 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技术服务推介会&rdquo 在北京盛大举行。民族仪器品牌&ldquo 海能仪器&rdquo 等众多知名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出席了大会。   作为第十六届科博会的一部分,有关国产仪器的研发、应用、评测与销售成为此次推介会的主要内容。政府部门相关领导、检验检测领域权威专家针对国家政策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解析与预测,对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作了分析和鼓励。   海能仪器一直以繁荣祖国科学仪器事业为己任,致力于诠释民族仪器的品质与服务。此次大会,海能仪器携K1100F全自动凯氏定氮仪、TANK微波消解仪参与展示,把优秀的产品与服务作为联系公司与市场的纽带基石。海能愿通过积极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 通过完善服务,塑造国产仪器口碑 为实现国产科学仪器的真正繁荣而贡献一份力量。
  • 解读食品检测新国标:海能仪器天津站技术交流会召开!
    5月12日,海能仪器于天津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了以“食品检测新国标解读”为主题的技术交流会。天津区域近60位食品企业品控负责人、研发负责人等海能用户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始,应用工程师以新国标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探讨用户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痛点、难点,并提出了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会议过程中,与会人员十分投入,积极参与互动,纷纷向工程师提出了平时在仪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得到了工程师的现场解答。除新国标解读之外,海能还实地展示了多款仪器:D100杜马斯定氮仪、K1100F全自动凯氏定氮仪、TANK PLUS高通量微波消解仪、T960全自动电位滴定仪、SPE400全自动机械臂固相萃取仪、A670全自动折光仪、OS-270食用油品质检测仪,供与会人员参观体验。 本次天津站技术交流会于5月12日下午3点30分结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海能将在不同区域举办更多的交流会,为更多的用户朋友诠释完美服务。
  • 解读食品检测新国标:新仪携手海能天津站技术交流会召开!
    5月12日,新仪携手海能于天津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了以“食品检测新国标解读”为主题的技术交流会。天津区域近60位食品企业品控负责人、研发负责人等新仪、海能用户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开始,应用工程师以新国标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探讨用户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痛点、难点,并提出了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会议过程中,与会人员十分投入,积极参与互动,纷纷向工程师提出了平时在仪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得到了工程师的现场解答。新仪应用工程师还针对用户的问题,讲解了有关微波产品的相关知识。除新国标解读之外,新仪、海能还实地展示了多款仪器:D100杜马斯定氮仪、K1100F全自动凯氏定氮仪、TANK PLUS高通量微波消解仪、T960全自动电位滴定仪、SPE400全自动机械臂固相萃取仪、A670全自动折光仪、OS-270食用油品质检测仪,供与会人员参观体验。本次天津站技术交流会于5月12日下午3点30分结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新仪与海能将在不同区域举办更多的交流会,为更多的用户朋友诠释完美服务。
  • 国内首个氢能全链条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在保定建成
    近日,特嗨氢能检测(保定)有限公司远程管控大屏上,467辆行驶在河北、江苏、上海等5省市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数据不断跳动,让技术人员实时监测、分析和验证长上“千里眼”。屏幕显示,这些车辆已总计行驶440多万公里,累计减排二氧化碳4100多吨,节约柴油量1300多吨。公司标准项目主管张英说,这仅是此中心实施在线监测的部分车辆,通过其检测行驶路上的氢能汽车总数已超过800辆。2016年,该公司投资5.7亿元建设氢能检测中心,于2018年投入使用。检测中心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成主体综合测试区、供氢及液态储氢加氢区、能源供给区,拥有标准试验室12个,引进欧美各类高尖端设备240余台套,在储氢安全性、燃料电池和系统性能、整车性能等领域形成200多项检测能力,成为目前世界领先、国内首座大型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关键组件综合型研发中心。张英说,目前此中心已向社会开放,主要从事燃料电池各种模块的全生命周期检测,实施储氢部件及系统、燃料电池系统、整车的检测和氢能检测装备开发,同时开展外部人员培训、标准制定等技术服务。作为国内唯一能够涵盖氢能整体产业链发展和技术研发的项目,该公司已拥有3项国内优质测试资源,分别为国内第一套105兆帕氢循环测试系统,国内最大规模、最全面的燃料电池测试实验室,国内第一套涉氢动力总成测试系统。在燃料电池实验区,聚集着外国专家和30位中国工程师。试验区建有的50多个实验站,工作人员在利用尖端诊断设备从事不同功率和电堆测试能力检测。张英说:“我们可以进行非常大量的单电池检测使用,比如说零伏特一直到1400伏特的电压。”实验区所有测试站台都具有远程监控和控制能力,客户和合作伙伴可以随时参与其中,对检测实时控制和调整及收集数据。在储氢系统测试实验室,4位外国专家和24位中国工程师主要从事液压检测、高压氢循环等方面测试,以及相应的物理化学和盐雾腐蚀实验等测试。实验室负责人武晓飞说:“实验室的一些破坏性检测,可以考察储氢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及安全性,这属于我们核心的检测能力。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试验前技术评审和试验后复盘,让测试创造更大价值。”在特嗨氢能检测(保定)有限公司还看到,一些车辆正在做车辆的震动和耐久性等性能测试。此公司可对两驱、四驱燃料电池汽车的电机检测和传动、控制系统和能源消耗、安全的检测验证和校正,以及氢气消耗、氢气排放、续航里程及动态性能检测。未势能源已构建“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应用”一体化的产业链生态,其100辆氢能49吨级重卡已投用易县至雄安新区的运营线上,多批氢能环卫车应用于保定市区及周边的区县。2018年至2023年,该公司与华北电力大学联合申报了氢能技术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建设“氢能研究院”,与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开展的氢能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基地建设入列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氢能源燃料电池堆开发项目建设已形成燃料电池堆周边匹配能力、系统集成及测试能力。同时,启动保定市氢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发挥地处京津冀和临近雄安新区优势,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巩固雄安新区绿色及新能源战略地位。至今,特嗨氢能检测(保定)有限公司已获得CNAS认可、CMA资质认定和由中国船级社(CCS)颁发的产品检测和试验机构认可证书,参与了7项国家标准编制,取得9项国家专利授权。2022年,河北省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该公司牵头组织省内产学研单位建立河北省氢能标准体系,2023年编制发布了5项氢能标准。近年来,保定着眼将新质生产力赋能于未来,全力布局“7+18+N”重点产业体系,实施产业升级千百亿行动,鼓励各类检验检测机构面向社会开放、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培育了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同时,引进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在保设立分支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了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保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检验检测体系。目前拥有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17家,获得CMA资质检验检测机构271家,14家央企国企检验检测机构在保设立子公司,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保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检验检测体系初具规模。从保定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特嗨氢能检测(保定)有限公司已获评2023年度河北省检验检测行业典型标杆,成为国内第三家拥有此项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当前,我们正在编制《保定市检验检测产业(2024-2026年)发展规划》。”保定市市场监管局认证认可处处长明雪刚表示,将进一步推动组建以产业机构、检测认证机构、协会组织、科研机构、营销平台为成员支持的“高质量发展联盟”,为新兴产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校准、测量、测试等技术的“一站式”服务,以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力保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