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卵巢癌靶向药

仪器信息网卵巢癌靶向药专题为您整合卵巢癌靶向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卵巢癌靶向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卵巢癌靶向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卵巢癌靶向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卵巢癌靶向药话题讨论。

卵巢癌靶向药相关的论坛

  • 抗癌药帕唑帕尼可延缓卵巢癌复发

    据新华社华盛顿6月3日电 研究人员日前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报告说,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抗癌药物帕唑帕尼可延缓卵巢癌复发。 口服抗癌药帕唑帕尼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药物原理是通过干预肿瘤内血管生长实现抑制肿瘤。此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批准该药用于治疗肾癌和软组织肉瘤。 在此次研究中,德国妇科癌症专家安德烈亚斯·迪布瓦领导的小组选取940名卵巢癌患者,这些研究对象此前已接受化疗或手术等初始治疗。研究人员分别使用帕唑帕尼和安慰剂对他们进行对比试验。 研究发现,口服帕唑帕尼的卵巢癌患者,其卵巢癌平均复发时间为17.9个月,与使用安慰剂治疗的患者相比,复发时间延缓了约半年。 迪布瓦表示,这一研究证实帕唑帕尼可抑制卵巢肿瘤增长,如果经过批准,该药可用于卵巢癌患者术后或化疗后的维持治疗。

  • 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可降卵巢癌风险

    据新华社华盛顿电 (记者林小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一项新研究显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把女性罹患卵巢癌风险降低20%。不过,研究人员同时强调,还需进一步研究才能把这个结论作为临床建议推荐。 早期卵巢癌可成功治疗,但早期卵巢癌症状与消化系统疾病和膀胱疾病类似,因此卵巢癌常常到晚期才被发现。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人员指出,晚期卵巢癌治疗选择有限,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预防措施对控制卵巢癌问题至关重要。阿司匹林具有抗炎症的效果,之前研究显示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罹患结肠直肠癌、黑色素瘤等癌症的风险,因而他们开展了迄今最大型的研究来评估阿司匹林与卵巢癌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约8000名卵巢癌患者和近1.2万名未罹患卵巢癌女性的数据,这些人中有18%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结果发现,与每周服用阿司匹林不到一次的女性相比,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患卵巢癌风险降低20%。 参与研究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布里顿·特拉贝特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也可以降低卵巢癌风险,但这一结果不应影响当前的临床实践。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探索这种潜在防癌药物的风险与益处的平衡。”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2014年02月13日

  • 新技术或可预测卵巢癌患者存活时间

    新华社华盛顿12月4日电(记者林小春)美国研究人员4日报告说,一种DNA(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技术或许可以帮助预测卵巢癌患者的存活时间,从而为个性化的癌症诊断及治疗提供指导。 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当天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说,他们开发的这种技术可以可靠、快速、廉价地对卵巢癌患者体内一种叫做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进行计数。此前研究表明,卵巢癌患者体内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越多,卵巢癌患者的存活时间越长。 研究负责人、癌症研究专家贾森?比拉说,与现有方法相比,新技术有望更早、更有效地预测癌症患者的治疗反应、癌症复发情况以及存活时间。如果将来用于临床,将会帮助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从而延长患者寿命。 研究人员利用30名卵巢癌患者身上取得的肿瘤样本测试了这种技术,这些患者存活时间从1个月到10年不等。结果表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数量与卵巢癌患者的存活时间呈正相关,存活5年以上卵巢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量是不到两年患者的约3倍。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计数技术可能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癌症,有望在将来成为“一种用于更为个性化的癌症诊断及治疗的强有力工具”。

  • 二甲双胍可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率

    新华社华盛顿12月4日电 (记者任海军)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发表报告称,他们的研究显示,常用的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能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 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研究人员比较了61名服用二甲双胍的卵巢癌患者和178名未服用二甲双胍的卵巢癌患者的数据。他们发现,服用二甲双胍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7%,而对照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7%。如剔除身高体重指数、癌症严重程度、化疗方式、手术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服用二甲双胍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对照组患者要高4倍。 相关研究报告本周发表在美国《癌症》杂志网络版上。研究负责人桑吉夫·库马尔表示,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由于研究中有很多因素不可控,二甲双胍与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是否具有直接关系仍不能下定论。库马尔表示,卵巢癌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癌症,找到治疗卵巢癌的有效方式非常迫切,他们的研究可望为二甲双胍应用于卵巢癌治疗临床研究铺平道路。 二甲双胍是一种具有长期用药安全记录的药品。此前曾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肺部和乳腺肿瘤的生长,降低糖尿病患者患乳腺癌的风险。

  • 【金秋计划】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桂枝茯苓丸抑制STAT3-EMT在卵巢癌进展中的作用

    [b][size=15px][color=#595959]卵巢癌[/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OC)[/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是最致命的妇科恶性[/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肿瘤[/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频繁的腹膜播散是导致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使用诱导化疗(铂和紫杉类药物)和[/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靶向治疗[/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抗[/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血管[/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生成药物和聚ADP核糖聚合酶[/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抑制剂[/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来改善治疗效果。然而,75%的患者出现耐药性,导致复发和临床失败。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color][/size] [b][size=15px][color=#595959]桂枝茯苓丸(GZFL)[/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源于《金匮要略》,由桂枝、茯苓、赤芍、牡丹皮、桃仁组成,用于治疗[b]妇科癥瘕[/b](腹部肿块和疼痛),也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卵巢癌的经典中药方剂,疗效良好。经GZFL治疗的患者化疗效果改善(血清CA125、CEA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减少,生存期延长。药理研究证实GZFL具有明显的体外[b]抗癌作用[/b]。在[/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乳腺癌[/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细胞模型中,GZFL通过调控PI3K和MAPK通路抑制肿瘤发展。在OC中,GZFL可抑制MTDH-PTEN,调节PI3K/AKT/mTOR通路,增加顺铂敏感性。综上,GZFL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为了了解GZFL抗OC的潜在机制,前期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外验证证明GZFL抑制OC细胞迁移,[b]IL6/STAT3被显著抑制[/b]。然而,其潜在机制尚未得到充分探讨。[/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阐明GZFL治疗OC的潜在机制,重点是STAT3信号通路。[/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采用[b]OC异种移植小鼠模型[/b],评价GZFL的体内疗效。在OC细胞中进行[/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蛋白质[/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组学分析[/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在小鼠肿瘤中进行RNA-seq分析,以充分捕捉GZFL的[b]翻译和转录特征[/b]。GZFL对[b]体外野生型和STAT3敲除OC细胞[/b]的增殖、成球能力和活性氧(ROS)的影响进行了评估。通过[b]STAT3激活[/b]、转录活性、[b]缺氧和EMT[/b]相关蛋白的表达来验证GZFL的生物学活性。[/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GZFL在小鼠中具有安全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同时在体外以[b]STAT3依赖的方式[/b]阻止细胞生长、成球能力和ROS积累。GZFL通过转录和翻译影响参与[b]炎症信号、EMT、细胞迁移和细胞缺氧应激反应[/b]的基因。深入的分子研究证实,GZFL诱导的OC细胞毒性和EMT抑制与STAT3激活和转录活性的抑制直接相关。[/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该研究首次提供了GZFL通过[b]抑制STAT3-EMT信号抑制OC进展[/b]的证据。这些结果将进一步支持其在卵巢癌中的潜在临床应用。[/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 过程工程所开发出新型难溶性抗肿瘤药物靶向给药系统

    多数抗肿瘤药物因其本身的难溶性而无法实现有效的靶向递送,进而严重影响其在临床方面的应用。紫杉醇(Paclitaxel, PTX)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难溶性抗肿瘤药物之一,其对肺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均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为了解决其难溶问题,现用临床注射制剂(Taxol®)是将其溶解于聚氧乙烯蓖麻油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溶媒后再行给药。然而,该制剂因缺乏靶向性,对其他正常组织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而且添加的聚氧乙烯蓖麻油在体内降解时会释放组胺,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因此,开发方便安全的靶向给药系统对PTX的临床应用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近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马光辉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难溶性抗肿瘤药物的纳米靶向给药系统(如图所示)。首先,利用O/W/O复乳液法并结合程序升温法,成功地将PTX以纳米晶形式原位装载于亲水性材料羧化壳聚糖纳米球中,并结合快速膜乳化技术实现了纳米球粒径的均一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利用纳米球表面的羧基,引入具有隐形效果的聚乙二醇(PEG)链和靶向肿瘤细胞的RGD肽,最终制得兼具隐形和靶向能力的纳米给药系统。 后续的体外细胞及体内荷瘤小鼠模型实验表明,该制剂能够有效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周期,改善纳米球对肿瘤细胞的亲和能力,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另外,与传统的注射制剂相比,该制剂还具有很低的毒副作用。 上述研究工作已发表在Molecular Pharmceutics(2012, 9, 1736-1747)上,审稿人认为这是一项有趣的工作,方法新颖。该研究工作受到973项目(2009CB9303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20102036, 21161160555)的资助。http://www.cas.cn/ky/kyjz/201207/W020120720343496926834.jpg PTX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示意图

  • 外泌体对肿瘤疾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21px]外泌体对肿瘤疾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size][/font][/align][size=18px]1[/size][size=18px]外泌体在乳腺癌靶向治疗[/size][size=18px]中[/size][size=18px]的研究进展[/size][size=16px]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趋于年轻化。外泌体在乳腺癌治疗上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包括调控外泌体的表达、将外泌体作为药物运输载体、将外泌体进行工程化修饰用于靶向治疗等。[/size][size=16px]Limoni[/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2][/size][/sup][/font][size=16px]通过特异性改造,将[/size][size=16px]siRNA[/size][size=16px]装载于[/size][size=16px]HEK293[/size][size=16px]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中,改造后的外泌体显示出显著的[/size][size=16px]HER-2[/size][size=16px]靶向性,并成功敲[/size][size=16px]除[/size][size=16px]低乳腺癌细胞[/size][size=16px]TPD52[/size][size=16px]基因的表达。[/size][size=16px]Liang[/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3][/size][/sup][/font][size=16px]将抗肿瘤药物[/size][size=16px]5-[/size][size=16px]氟尿嘧啶和[/size][size=16px]miRNA-21[/size][size=16px]寡核苷酸拮抗片段一同包裹在外泌体中,成功实现了[/size][size=16px]HER-2[/size][size=16px]阳性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外泌体表面定向性修饰是增强外泌体靶向性的一种有效方式。[/size][size=16px]Yu[/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4][/size][/sup][/font][size=16px]通过修饰改造,将化疗药物[/size][size=16px]Erastin[/size][size=16px]成功装载于叶酸标记的外泌体中,实现了乳腺癌的靶向治疗。[/size][size=16px]Li[/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5][/size][/sup][/font][size=16px]通过对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做[/size][size=16px]c-Met[/size][size=16px]修饰,成功实现了外泌体携带多西他滨对乳腺癌的靶向治疗。[/size][size=18px]2[/size][size=18px]外泌体在肝癌靶向治疗[/size][size=18px]中[/size][size=18px]的研究进展[/size][size=16px]肝癌是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中国是全球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size][size=16px]miR-122[/size][size=16px]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与肝癌相关的外泌体[/size][size=16px]miRNA[/size][size=16px],它在正常肝组织中丰度最高,约占肝组织[/size][size=16px]miRNA[/size][size=16px]的[/size][size=16px]50%[/size][size=16px]。[/size][size=16px]miR-122[/size][size=16px]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降低,且在肝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的表达量也显著下降。[/size][size=16px]L[/size][size=16px]o[/size][size=16px]u[/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6][/size][/sup][/font][size=16px]研究证实,将[/size][size=16px]miR-122[/size][size=16px]转染到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中,待其产生大量富含[/size][size=16px]miR-122[/size][size=16px]的外泌体后,将外泌体运载到肝癌细胞中,能提高肝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鉴于[/size][size=16px]GPC3[/size][size=16px]在肝癌细胞外泌体分泌的特异性,也表明了[/size][size=16px]GPC3[/size][size=16px]有望成为肝癌的治疗靶点。[/size][size=16px]Zhang[/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7][/size][/sup][/font][size=16px]将阿霉素或索拉菲尼装载至红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中,该载药外泌体可明显抑制小鼠原位肝癌细胞的生长,并且其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强于传统化疗药物给药方式及剂量所诱导的肝癌抑制作用。[/size][size=18px]3[/size][size=18px]外泌体在胃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size][size=16px]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我国是胃癌发病大国,好发于[/size][size=16px]50[/size][size=16px]岁[/size][size=16px]以上[/size][size=16px]的中老年人,其早期发现困难,极易误诊,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因此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以及靶向性治疗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size][size=16px]热点问题。在研究[/size][size=16px]miRNA[/size][size=16px]靶点或制定[/size][size=16px]miRNA[/size][size=16px]靶向治疗策略时,发现外泌体可研发成新型[/size][size=16px]miRNA[/size][size=16px]的纳米载体,能够调控某些[/size][size=16px]miRNA[/size][size=16px]的表达,最终抑制肿瘤的进展。[/size][size=16px]Z[/size][size=16px]hang[/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8][/size][/sup][/font][size=16px]研究发现外泌体可以包裹肝细胞生长因子小干扰[/size][size=16px]RNA[/size][size=16px]([/size][size=16px]HGF siRNA[/size][size=16px]),并将其转运到胃癌细胞中,负向调控[/size][size=16px]HGF[/size][size=16px]表达,从而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size][size=16px]HGF siRNA[/size][size=16px]在胃癌的靶向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外泌体在胃癌中[/size][size=16px]也[/size][size=16px]可作为治疗靶点。服用[/size][size=16px]PPI[/size][size=16px]抑制剂已被证明是可以减少胃酸产生和促进抗癌作用的药物。[/size][size=16px]Guan[/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19][/size][/sup][/font][size=16px]人最近证明了[/size][size=16px]PPI[/size][size=16px]抑制剂可能抑制外泌体释放作为胃癌治疗的一种潜在的治疗工具。[/size][size=18px]4[/size][size=18px]外泌体在卵巢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size][size=16px]卵巢癌是影响全世界众多女性的最致命的妇科恶性肿瘤,其早期症状隐匿,临床诊断时往往已为中晚期。靶向杀灭恶性肿瘤细胞是一个高效的方式,外泌体和外泌体模拟物在靶向药物的治疗剂递送中的新兴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size][size=16px]。[/size][size=16px]卵泡刺激素受体[/size][size=16px]β[/size][size=16px]([/size][size=16px]FSHβ[/size][size=16px])链特定的氨基酸片段能够特异性的识别[/size][size=16px]FSHβ[/size][size=16px]阳性的卵巢癌细胞,锚定[/size][size=16px]FSHβ[/size][size=16px]的外泌体通过其表面的特异表达分子诱导外周血[/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淋巴细胞的增值效应从而激发其抗肿瘤效应,负载外泌体[/size][size=16px]/FSHβ[/size][size=16px]的树突状细胞能显著激活[/size][size=16px]T[/size][size=16px]细胞的卵巢癌细胞杀伤力,展示了外泌体装载靶向肽的潜力[/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20][/size][/sup][/font][size=16px]。外泌体[/size][size=16px]miR-21-5p[/size][size=16px]在肿瘤患者中高表达,研究表明其可促进腹膜间皮细胞间皮[/size][size=16px]-[/size][size=16px]间质转化,促进肿瘤细胞腹腔转移,外泌体[/size][size=16px]miR-21-5p[/size][size=16px]可能成为腹腔转移的新型治疗靶点[/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21][/size][/sup][/font][size=16px]。此外[/size][size=16px]miR-1246[/size][size=16px]在卵巢癌外泌体中高表达,[/size][size=16px]Kanlikilicer[/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22][/size][/sup][/font][size=16px]发现其表达水平是来源细胞的几百倍,抑制[/size][size=16px]miR-1246[/size][size=16px]的表达,可显著降低肿瘤负荷。[/size][size=18px]5[/size][size=18px]外泌体在肺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size][size=16px]近年来外泌体在肺癌治疗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认为外泌体在肺癌的治疗领域中有望为新的治疗靶点。可通过减少外泌体含量、调控特异性[/size][size=16px]miRNA[/size][size=16px]的表达,增强肿瘤细胞对药物敏感性、提高抗肿瘤免疫等途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size][size=16px]L[/size][size=16px]i[/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23][/size][/sup][/font][size=16px]证实耐紫杉醇肺腺癌细胞([/size][size=16px]A549/PTX[/size][size=16px])、顺铂耐药肺癌细胞([/size][size=16px]A549/PTX[/size][size=16px])中[/size][size=16px]miR[/size][size=16px]-181a[/size][size=16px]过度表达,促进肺腺癌细胞([/size][size=16px]A549[/size][size=16px])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size][size=16px]EMT[/size][size=16px]),而抑制[/size][size=16px]miR[/size][size=16px]-181a[/size][size=16px]表达,可逆转[/size][size=16px]A549/PTX[/size][size=16px]和[/size][size=16px]A549/PTX[/size][size=16px]细胞[/size][size=16px]EMT[/size][size=16px]表型,并增强肺腺癌细胞对紫杉醇和铂类化疗敏感性。上调外泌体[/size][size=16px] mi[/size][size=16px]R[/size][size=16px]-630[/size][size=16px]在[/size][size=16px]NSCLC[/size][size=16px]细胞中的表达,通过靶向[/size][size=16px]LM03[/size][size=16px]蛋白,可抑制肿瘤[/size][size=16px]细胞的生长增殖及转移。[/size][size=16px]Kim[/size][size=16px]等[/size][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24][/size][/sup][/font][size=16px]将紫杉醇载入外泌体中制成外泌体紫杉醇制剂,发现气道给予的外泌体能够将药物足量有效的运送至肺癌细胞,并且对耐药肺肿瘤有显著治疗效果。[/size]

  • 新的抗癌药物靶标——脂质化学信使

    来源: 生物谷  一半以上的人类癌症都具有脂质代谢化学信号异常上调,但这些信号在肿瘤形成过程中是如何被调控的仍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  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Youhai Chen博士等人发现:TIPE3(一种新近被新发现的致癌蛋白),通过靶向这些脂质信号途径促进癌症。  第二信使--脂质在细胞膜外信号到细胞内部的传递和放大过程中发挥基本作用。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脂质第二信使PIP3,其传递数以百计的膜受体信号进入细胞内。  因此,当PIP3的功能出差错时,靶向PIP3药物可有效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癌症和炎症性疾病。TIPE3属于一种新的蛋白质家族,是人类癌症和炎症的危险因素,但对其作用机制知之甚少。  Chen和同事们发现,TIPE3是第二信使PIP3的转运蛋白,但它被癌细胞“劫持”,导致失控的细胞分裂。TIPE3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显示其蛋白结构有一个大的空腔,捕获和传输PIP3及其化学前体PIP2,导致癌细胞的内膜中PIP3的增加,这就促进了激活下游PIP3效应,导致癌症。  重要的是,人类肺癌,结肠癌,卵巢癌和食道癌都有显著的TIPE3表达上调。敲除TIPE3后,能减少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剔除小鼠TIPE3,能阻断肿瘤的形成。  这些发现解释了为什么正常的细胞可以控制自己的脂质信号,但癌细胞不能,虽然这一现象被广泛认可,但了解甚少。新研究揭示在正常细胞中,TIPE3的表达量恰到好处,以确保适当的信号传送,调控细胞分裂。 而在癌症情况下,TIPE3表达上调,TIPE3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标靶用于治疗恶性疾病。  该小组目前正在研究对策,以控制异常TIPE3表达来治疗或预防癌症。

  • 【金秋计划】青蒿素类衍生物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其机制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殖内分泌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10%-13%。其特征是高雄激素血症、排卵功能障碍、多囊卵巢形态,并且通常伴有代谢紊乱。雄激素升高是驱动PCOS表型特征的关键因素。尽管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病率很高,但针对这种复杂综合征的药物干预仍面临巨大挑战。目前可用于PCOS的治疗方案有限,主要针对特定症状的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创新的治疗策略。[/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青蒿素是植物来源的化合物,作为疗效稳定且副作用小的一线抗疟疾药物而闻名,但也被证明具有一些有益的代谢作用。复旦大学汤其群教授团队早期系统筛选了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小分子化合物,发现青蒿素类衍生物能够激活产热脂肪细胞来增强能量消耗和胰岛素敏感性的能力,从而防止饮食引起的肥胖和代谢紊乱(Cell Research,2016)。青蒿素在啮齿动物PCOS样模型和人类PCOS患者中的治疗潜力及机制尚不清楚。[/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2024年6月14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汤其群教授团队在Science(IF=56.9)发表题为“Artemisinins ameliorate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by mediating LONP1-CYP11A1 interaction”的文章,发现青蒿素类衍生物能够显著改善PCOS的疾病表型。机制上,青蒿素能够靶向线粒体蛋白酶LONP1,促进LONP1与其底物CYP11A1的结合,加速CYP11A1的降解,抑制卵巢雄激素的合成,降低PCOS患者的雄激素水平,改善月经周期及卵巢多囊样变。该研究证明青蒿素还可以缓解多种啮齿动物模型和人类患者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内分泌表现,这表明了一种治疗这种内分泌疾病多个方面的潜在方法。[/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1、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蒿甲醚(ATM)对PCOS样表型有抑制作用[/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为了评估青蒿素对PCOS发展的影响,作者首先使用脱氢表雄酮(DHEA)建立PCOS样小鼠模型,并同时给药发现蒿甲醚(artemether,ATM,一种青蒿素),发现ATM可以消除DHEA处理小鼠血清中升高的睾酮,从而防止PCOS样特征,改善DHEA引起的发情周期中断,改善卵巢异常形态。在观察到预防效果的基础上,作者评估ATM的治疗效果。在建立DHEA诱导的PCOS样模型后,通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ATM处理小鼠,发现ATM降低血清睾酮,恢复正常的发情周期,抑制子宫水肿,并显著减少卵巢囊泡(图1)。[/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接下来,作者在大鼠模型中研究了ATM的抗PCOS作用,发现腹腔注射ATM足以使PCOS样大鼠的血清睾酮水平降至与对照大鼠相似的水平,并缓解被打乱的发情周期。卵巢组织学分析显示ATM逆转了DHEA处理大鼠的低排卵表型。在注射胰岛素和hCG(两者都是雄激素产生的强效诱导剂)建立的另一个PCOS样大鼠模型中,这一发现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综上所述,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ATM治疗改善了PCOS的主要特征,包括血清睾酮水平升高、发情周期不规则、多囊卵巢形态和低生育能力(图2)。[/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2、青蒿素抑制卵巢中的甾体生成和睾酮产生[/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ATM引起的睾酮急剧下降促使作者探索青蒿素在调节雄激素合成中的作用。发现在PCOS样模型中,无论是腹腔还是口服,ATM均未显示出对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影响。作者猜测青蒿素通过靶向卵巢调节睾酮水平,发现ATM显著抑制卵巢间质细胞中睾酮的产生。同样,SM934,也是一种青蒿素类似物,显示出与ATM诱导的睾酮水平相当的抑制作用。除了降低睾酮,ATM和SM934还明显降低孕烯醇酮、孕酮和17a-OHP,这些都是卵巢甾体生成的中间体和睾酮的前体,这一观察结果被另一种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琥酯(ATS)进一步验证。这些数据强烈表明,青蒿素抑制卵巢膜间质细胞的类固醇生成过程和随后的雄激素合成(图3A-3I)。[/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3、青蒿素通过降低CYP11A1来限制睾酮的产生[/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为了揭示青蒿素诱导雄激素合成减少的细胞途径,作者对分离的卵巢间质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CYP11A1是ATM诱导下调最显著的蛋白,CYP11A1催化胆固醇向孕烯醇酮的转化,这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的第一步,ATM对CYP11A1的下调与前面观察到的青蒿素抑制雄激素合成相一致。作者接着在大鼠和小鼠卵巢间质细胞和PCOS样小鼠卵巢中验证了青蒿素剂量依赖性地下调CYP11A1蛋白,而不影响HSD3B2和CYP17A1。接下来,作者发现补充孕烯醇酮(CYP11A1催化反应的产物)或者过表达CYP11A1挽救了青蒿素处理细胞中下降的睾酮,而CYP11A1表达被破坏后青蒿素无法进一步降低睾酮的产生,表明上调和下调CYP11A1决定了睾酮的产生,青蒿素通过CYP11A1影响睾酮的产生(图3J-3O)。[/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4、青蒿素介导LONP1和CYP11A1之间的相互作用[/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作者接着探索青蒿素调节CYP11A1的机制。发现青蒿素诱导的蛋白水平降低,但Cyp11a1的mrna不受青蒿素的影响,表明青蒿素有转录后调控作用。随后,作者检测了CYP11A1的稳定性,发现ATM和SM934明显缩短了CYP11A1蛋白的半衰期。进一步研究表明,蛋白酶抑制剂MG132挽救了ATM和SM934诱导的CYP11A1下调,这共同表明青蒿素通过抑制其蛋白稳定性来降低CYP11A1水平(图4)。[/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为了确定导致青蒿素诱导的CYP11A1不稳定的介质,作者应用IP-MS来鉴定ATM或SM934治疗下CYP11A1的相互蛋白,确定了两个候选蛋白在ATM和SM934均存在,co-IP验证发现其中的LONP1蛋白(一种线粒体蛋白酶,在线粒体蛋白质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为目标蛋白,通过ATM和SM934诱导,LONP1和CYP11A1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强。此外,LONP1过表达显著下调CYP11A1,这些数据表明,LONP1而不是TFG可能参与调节CYP11A1蛋白水平。内源性co-IP进一步证实,ATM和SM934增强了LONP1和CYP11A1之间的结合亲和力。综上所述,这些数据强烈表明,青蒿素增强了CYP11A1-LONP1的关联,就像“分子胶”一样,是一类诱导或稳定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接下来,通过分子对接预测了LONP1和CYP11A1的结合位点,蛋白突变验证了CYP11A1中F252-T259区域对于CYP11A1-LONP1相互作用至关重要(图4)。[/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5、LONP1促进CYP11A1降解,抑制睾酮合成[/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在确定了青蒿素增强了CYP11A1-LONP1的相互作用之后,作者试图研究LONP1在青蒿素诱导的CYP11A1降解中的作用。发现LONP1过表达降低了CYP11A1水平,MG132挽救了CYP11A1水平,MG132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也能够抑制LONP1。这些结果与上述数据一致,表明MG132可以恢复青蒿素引起的CYP11A1下降。此外, CDDO-Me(LONP1抑制剂)逆转了ATM引起的CYP11A1表达降低,敲低LONP1完全逆转了ATM诱导的CYP11A1下降。而催化失活的LONP1 (LONP1-S844A) 没有像WT LONP1那样降低CYP11A1的表达或缩短CYP11A1蛋白的半衰期,说明LONP1通过其蛋白酶活性降低了CYP11A1(图5)。[/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为了证实LONP1是否直接介导了CYP11A1的下调,作者使用纯化的CYP11A1和LONP1蛋白进行了体外蛋白酶测定,发现ATM促进了LONP1催化的CYP11A1降解,而在缺乏LONP1或ATP的情况下,ATM对CYP11A1没有影响。此外,CYP11A1 (DF252-T259)的突变体形式未能与LONP1结合,对青蒿素诱导的下调表现出抗性。这些观察结果共同支持了LONP1在介导青蒿素诱导的CYP11A1下调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接下来,作者评估了LONP1对卵巢雄激素合成的影响,发现LONP1的过表达下调了CYP11A1蛋白,进而降低孕烯醇酮、孕酮、17a-OHP和睾酮水平。通过腹腔注射AAV-LONP1在小鼠卵巢中过表达LONP1。结果显示,LONP1降低了CYP11A1同时抑制了血清睾酮。这些数据共同表明,LONP1的过表达复制了青蒿素降低雄激素的作用(图5)。[/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6、LONP1是青蒿素的直接靶点[/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然后,作者试图确定青蒿素是否直接靶向LONP1或CYP11A1。通过生物素标记的青蒿素进行Pulldown实验证实了bio-ATS有效地降低了CYP11A1,进一步发现bio-ATS对LONP1蛋白而不是CYP11A1具有结合亲和力。游离ATS、ATM或SM934的竞争以及实验热稳定性实验同样表明LONP1,而不是CYP11A1,是青蒿素的直接靶点。进一步分子对接确定了青蒿素与靶点的结合模式。SPR和蛋白突变实验证实青蒿素对CYP11A1水平的抑制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与LONP1蛋白水解结构域的结合。[/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7、双氢青蒿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最后,作者进行了一项试点临床研究,以验证青蒿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疗效。19例PCOS患者口服双氢青蒿素治疗12周,发现双氢青蒿素治疗显著降低了PCOS患者的血清睾酮。血清AMH水平与生长卵泡的数量密切相关,因此在PCOS患者中通常升高,而双氢青蒿素治疗显著降低了血清AMH。与这一结果一致的是,超声检查发现,双氢青蒿素治疗后,窦腔卵泡计数明显减少。63.16%的PCOS患者恢复了正常的月经周期。结果表明双氢青蒿素可有效改善PCOS患者高雄激素血症,改善多囊卵巢形态,促进月经正常。[/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总结[/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将青蒿素确定为抗PCOS药物研究结果证明了青蒿素衍生物在缓解啮齿动物模型和人类患者的PCOS症状方面的功效,通过抑制卵巢雄激素合成来抑制高雄激素血症。青蒿素促进CYP11A1蛋白降解以阻止雄激素过量产生。从机制上讲,青蒿素直接靶向LONP1,增强了LONP1-CYP11A1相互作用,并促进了LONP1催化的CYP11A1降解。LONP1 的过表达复制了青蒿素的降雄激素作用。研究数据表明,青蒿素的应用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并强调了LONP1-CYP11A1相互作用在控制高雄激素血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方面的关键作用。[/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 RNA递送纳米粒子系统能关闭特殊基因 抗癌药物开发中的瓶颈问题或找到克服途径

    中国科技网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布罗德研究所合作,利用RNA介入(RNAi)方法开发出一种RNA递送纳米粒子系统,能大大加快筛选抗癌药物标靶进程。首个小鼠试验显示,一种以ID4蛋白为标靶的纳米粒子能缩小卵巢肿瘤。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上。 通过对癌细胞基因组进行测序,科学家发现了大量基因变异或被删除。这对寻找药物标靶来说是个福音,但对测试标靶来说,却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论文高级作者、麻省理工大学卫生科学与技术教授桑吉塔·巴蒂雅说,这种纳米粒子系统克服了抗癌药物开发中的瓶颈问题。“我们所做的是努力建设一条管线,在这里你可以测试所有的标靶,然后通过小鼠模型筛选出重要标靶。你可以用RNA介入的方法,确定想要进入临床试验的标靶的优先顺序,或者开发抵抗它们的药物。” 通常筛选出药物标靶后,下一步是通过基因技术让小鼠缺乏该基因(或该基因过度表达),观察肿瘤长出来以后它们有什么反应。但还有一种更快的方法,就是在肿瘤出现后简单地将它们关闭,RNA介入法为此提供了广阔前景。在自然的RNA介入中,RNA短链与信使RNA(mRNA)结合,负责递送怎样构建蛋白质的指令。如果mRNA被破坏,就无法造出相应的蛋白质。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发现RNA介入以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怎样利用这一过程来治疗癌症。但要找到一种安全有效地瞄准肿瘤的方法,尤其是让RNA进入肿瘤,还有很多困难。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目标集中在ID4蛋白,因为在约1/3的高侵略性卵巢肿瘤中,这种蛋白都被过度表达。该基因显示出与胚胎发育有关:它在生命早期已经关闭,不知什么原因在卵巢肿瘤中被重新激活。 他们设计了一种以ID4为标靶的RNA递送纳米粒子,能同时瞄准并进入肿瘤,这是以往的RNA介入方法做不到的。其表面标记有一种短链蛋白片断,这让它们能进入肿瘤细胞,这些蛋白片断会被拉向肿瘤细胞中一种特殊蛋白p32。研究人员还发现了许多这类片断。纳米粒子外面有一层膜,内部是RNA链与蛋白质的混合。粒子进入肿瘤细胞后,蛋白质—RNA混合物能穿过膜层进入细胞内部,开始破坏mRNA。经过对卵巢肿瘤小鼠的实验,研究人员发现,通过RNAi纳米粒子治疗,能消除大部分的肿瘤。 在潜在标靶中,有许多蛋白无法与传统药物结合,而新粒子能递送RNA短链关闭特殊基因,使科学家能继续“追捕”这些“没有可能”的蛋白。达纳—法伯研究所癌症基因组发现中心主任哈恩说:“如果这一方法能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将再打开一类全新的药物标靶。” 联合研究的目标是开发一种“混合与剂量”技术,通过混合不同的RNA递送粒子,瞄准特殊基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用纳米粒子系统测试其他可能的卵巢癌标靶和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其他类型癌症,并在研究将ID4—标靶粒子开发为一种卵巢癌疗法的可能性。(记者 常丽君) 《科技日报》(2012-09-17 二版)

  • 【原创大赛】靶向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align=center]靶向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align][align=center]摘  要[/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left]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死率极高,死亡率占所有疾病死亡率的首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传统意义上的抗癌药物在体内无一定的特异性分布,导致对肿瘤细胞起作用的药物剂量无法达到要求,在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相当数量的正常细胞,从而产生严重的器质性病变。随着人体内各种通路及肿瘤实体生理机制的阐明,出现了一种通过将药物或者相关蛋白直接导向肿瘤细胞的新型抗癌药物,即靶向抗癌药物。这类药物的特异性强,疗效显著。本文主要就近年来靶向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靶向抗癌药物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和展望。[/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关键词:靶向;抗癌药物;研究进展[/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b]Progressin the research of anticancer drugs targeting [/b][/align][align=center][b]ABSTRACT[/b][/align][align=center][b] [/b][/align]Malignant tumor is a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of the common and frequently occurring disease,its mortality is very high, mortality accounts for all disease mortality in thefirst place, caused the widespread attention of people. Anticancer drug in thetraditional sense of no specific distribution in the body, leading to drug doseeffect no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umor cells, damage to normal cellsin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kill or inhibit tumor cell at the same time,resulting in serious pathological changes. With the elucidation of variouspathways and tumor entity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human body, theemergence of a new anticancer drug or by direct guidance related proteins intumor cells, namely targeting anticancer drugs. This drug is of good effect. Thispaper mainly in recent years targeted anticancer drugs research progress were narrated,and the target anticancer drug development prospect is forecasted andprospected.[b]Keywords[/b]: Targeting anticancer drug research progress[b]一 引言[/b][align=left] 在癌症的治疗中,传统化疗药物细胞毒的特异性差,在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相当数量的正常细胞,直接影响心、肺、肝、肾以及神经系统等功能。严重者必须中断化疗,导致化疗失败[sup][/sup]。并且,药物分子不能有效到达预期靶标部位,造成药物在靶部位浓度不足。因此,研究者在癌症治疗中开始寻求具有较好靶向性并具有较高释放效率[sup][/sup]的体系,即靶向抗癌药物。靶向抗癌药是指针对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的特定靶标进行治疗的药物[sup][/sup],近年来这类药物被相继开发出来。例如,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阿瓦斯丁等已经开始在临床应用;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及其同类物最近对其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另外基于肿瘤信号转导机制的药物如蛋白激酶抑制剂等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也成为新的热点[sup][/sup]。[/align][b]二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b]任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转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血管的生成。肿瘤会诱导其周围血管的快速生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形态的改变,内皮细胞不断迁移、增殖,从而使新血管逐渐生成[sup][/sup]。开发和研究能够破坏或抑制血管生成、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药物,是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活跃领域之一。与抑制肿瘤生长的传统治疗方式相比,靶向新生血管生成的治疗模式可能意味着更高的特异性,更低的毒性,以及有利于克服肿瘤的耐药性,而且还可广泛用于多种肿瘤转移的治疗。抗肿瘤新生血管药物的主要类型有: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如贝伐单抗(阿瓦斯丁);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靶点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沙利度胺(反应停)。以近几年来研究热门的蛋白酪氨激酶(PTK)抑制剂为例,对其作用机制和上市情况进行阐述。PTK是一组酶系,能催化ATP上的磷酸基转移到许多重要的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上,使其残基磷酸化,从而激活各种底物酶,通过一系列反应影响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sup][/sup]。多数肿瘤细胞PTK活性异常升高,因此PTK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抗肿瘤靶点。2005-2010 年间,此类药物累计申报新化合物总量已经达到 27 个,占所有类别抗肿瘤新药的50%[sup][/sup]。这些药物大多数为me-too药,如盐酸埃克替尼,该产品是在2004年获得 FDA批准上市的厄洛替尼基础上进行结构改造得到,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针对同样靶点的上市产品还有吉非替尼[sup][/sup]。[b]三  微管蛋白抑制剂[/b]一直以来,肿瘤细胞的微管都被视为抗肿瘤药物的良好靶点,微管蛋白抑制剂被作为最有效的抗肿瘤临床一线药物。许多化合物都能干扰微管蛋白的功能,主要是与微管作用以抑制其聚合,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的中期或者促进微管聚合,抑制微管解聚进而影响细胞分裂[sup][/sup]。较为经典的如长春碱类和鬼臼霉素类可与微管蛋白结合,阻滞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影响微管蛋白稳定性,干扰纺锤体的形成,阻滞有丝分裂的进行,使细胞分裂停滞在中期[sup][/sup]。近年来,细胞微管相关的抗肿瘤药物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长春花生物碱类长春氟宁、多拉司他汀、罗米地新、艾立布林等药物已经相继进入二到三期临床试验,有的甚被作为某些肿瘤的二三线临床用药[sup][/sup]。这些药物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良反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细胞微管为靶点的抗癌药物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成为临床上更有效的抗癌药物。[b]四  叶酸介导的抗肿瘤药物[/b][align=left]在叶酸是核酸生物合成的代谢物,叶酸缺乏时白细胞减少,因此叶酸拮抗物可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某些以二氢叶酸还原酶为靶点的叶酸拮抗剂可以不可逆的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这样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从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阻碍肿瘤细胞的生长[sup][/sup]。此类药物如甲氨喋呤,临床用于急性白血病和绒毛膜上皮癌,常与亚叶酸钙合用降低毒性[sup][/sup]。[/align][align=left]此外,叶酸受体在大部分人体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而在正常细胞表面则很少表达,甚至不表达。这就使得利用叶酸介导的抗肿瘤药物靶向作用于叶酸呈阳性的肿瘤细胞成为可能,从而减少传统抗癌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此类药物如EC0225,Endocyte 公司于2007 年 3 月开始对其进行Ⅰ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顽固性或病灶转移性肿瘤[sup][/sup]。[/align][b]五  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b] DNA 的不间断复制是肿瘤细胞不断增生的关键所在。如果有效的抑制DNA 引物酶,阻断引物的合成,DNA制将会受到限制,肿瘤细胞将不再增生,进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sup][/sup]。DNA引物酶作为理想靶点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了线索,当前抑制DNA复制主要以 DNA拓扑异构酶为靶点展开的。作为一种独特酶,DNA拓扑异构酶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细胞中,用以调节DNA空间构型动态变化,参与DNA的不断复制、翻译、重组和修复等过程,在形成染色体结构及染色体分离与浓缩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sup][/sup]。[b]六  端粒酶抑制剂[/b]在基因端粒酶是一种RNA 聚合酶,能以本身RNA 为模板,在染色体末端合成六聚脱氧核苷酸TrAGGG 的重复序列,以补偿细胞分裂时的染色体末端缩短,解决“末端复制问题”[sup][/sup]。正常人体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较低,但大多数的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因此,检验端粒酶活性是癌诊断的重要方法,是抗癌药物需要研究的靶点之一。端粒酶在肿瘤细胞被过度表达,它是肿瘤细胞增殖所必需的。抑制端粒酶的活性,肿瘤细胞进入静止状态,最后产生细胞凋亡。端粒酶抑制剂是一类潜在的高选择性的抗肿瘤药物,在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已发现的端粒酶抑制剂有AZT、AZGT及其衍生物、异噻唑啉衍生物TMPI、类黄连素、小的非核苷合成复合物BIBR等。[align=center]七  总结与展望[/align][align=left]近年来,抗癌药物的研究已从利用和改进毒性较大的传统抗癌药物发展向靶向药物设计和研发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临床抗癌药物的靶向性越来越集中。靶向抗癌药物已凭其特异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强,患者耐受性较好而毒副反应相对于细胞毒药物较低等特点,在肿瘤治疗中取得很大成功。与此同时,靶向抗癌药物研发中仍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例如:单一靶点的小分子类药物治疗范围窄,且易产生耐药性;即使是使用抗肿瘤靶向药物治疗非常成功的适应证,由于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变异的性质,患者的肿瘤仍可能在初始治疗成功后复发;有些肿瘤靶点精确性不够,它们也存在于某些正常细胞,所以会导致相应毒性;多数靶向抗癌药物不良反应多等。[/align][align=left]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解决。并且,要清醒的认识到靶向抗肿瘤药物开发近几年呈现爆炸式增长,可以想象在未来 5-10年市场将相当拥挤,此类药物的开发立项中需要趋于冷静和理性,需要药企和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探索更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临床研究模式。[/align][align=left]无论如何,根据特定导向的靶点的需要来设计制备疗效确切的抗癌药物,将是靶向抗癌药物的发展方向,靶向抗癌药物必将随着其疗效最优化的进步而在各类肿瘤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靶点治疗理念的指导下,在合理的研究设计、全面的临床前评价和严谨合理的临床试验的基础上,抗肿瘤药物新靶点研究前景变得更加广阔,也能开发出更多新靶点特异性抗肿瘤新药。[/align][align=left]另一方面,根据患者的基因和蛋白资料实施给药方案,并“量体裁衣”式地对患者合理用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同时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利用基因导向个体化用药;能否通过对靶位基因的筛查达到早期诊断并提示预后,甚至可以通过干预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达到治疗的目的。个人认为,这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align][b]参考文献[/b] EavanG1 Prolififeration,elleyeleandaPotosisineaneer.Nature,2004,411(6835):342~348. Cho K J,Wang X,Nie S M. Clin.CancerRes.,2008,14: 1310—1316 Sawyers C. Targeted cancer therapy .Nature, 2004,432(7015): 294-297 梁岩,何珩,孙翠萍.抗肿瘤用药的应用及进展.中国医疗前沿,2009,4(21):17~18 林健,卜一珊.分子抗癌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天津药学,2005,17(12):61~62 郑晓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8,4(29):7~12 DuffaudF, Blay JY.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nd ncatmcnl . Oncology, 2003,65 (3):187-197 陈晓媛,张虹,高晨燕.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策略探讨及案例分析.新药申报与审评技术,2013,22(3):269~273 孙西洋,任常山,曹心珂.抗肿瘤药物的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8,3(6):461~464 Ng SS,Figg WD T.antiangiogenesisin vitroinfluence of formulation vehicles and binding proteins.Cancer Res,2004,64(3):821-824 Bellmunt J,ThéodoreC,Demkov T.Phase III trial of plus best supportive care compared with alone after aplatinum-containing regime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transitional cellcarcinoma of the tract.Clin Oncol,2009,27(27):4454-4461 王祎,刘燕,丁秀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包头医学,2012,36(3):129~132 曹胜利,郭燕文,王先波.抗叶酸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0):747~753 梁旭华,孙洋,谭春雷.叶酸受体介导的抗肿瘤靶向前药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12,21(22):2647~2653 卿晨.恶性肿瘤化疗耐药及克服耐药的研究.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1~3 王丽鸿.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2):81~82 李嘉,包春波.抗肿瘤化学药物研究进展.华西药学杂志,2009,4(21):1~5

  • 分子靶向药物再获突破 利卡汀成为肝癌患者的新希望

    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人们日常说的肝癌指的多是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最新统计,全球发病率已超过62.6万/年,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属于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肝癌正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肝炎病毒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人类肝癌发病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启动因素。患过乙肝的人比没有患过乙肝的人患肝癌的机会要多,这种危险性高达10.7倍之多。长期进食霉变食物、食含亚硝酸盐食物以及食物中微量元素硒的缺乏也是促发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有酗酒嗜好者,肝硬化的发病率很高,特别是在肝炎基础上,大量饮酒,就会加快加重肝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肝癌的发生。根据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对于≥40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得了肝癌并不可怕,因为针对肝癌的治疗方法很多,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果能够得到正确合理的治疗,肝癌远期疗效还是比较理想的。目前肝癌治疗总的原则是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强调实施多学科综合治疗(即联合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肝癌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可分为外科手术和非外科手术治疗两种。外科手术治疗包括肝脏移植术和肝切除术,是肝癌首选的治疗方法,能够完整的清除肿瘤组织,达到根治的目的。肝癌非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动脉化疗栓塞(TACE)、局部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微波消融、酒精注射、高强度聚焦超声)、放疗以及药物等,主要用于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或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动脉化疗栓塞即常说的介入治疗,属于非外科手术治疗中的首选方法,常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能够达到控制疾病延长生存的目的。对于直径≤5cm的单发肿瘤或最大直径≤3cm的多发结节(3个以内),无血管胆管侵犯,肝功能良好的早期肝癌患者,射频或微波消融是外科手术以外的最好选择。由于肝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发生、发展和转移与多种基因的突变、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和新生血管增生异常等密切相关,其中存在着多个关键性环节,正是进行靶向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潜在靶点。靶向治疗药物治疗在控制肝癌的肿瘤增殖、预防和延缓复发转移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应用靶向治疗药物治疗肝癌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受到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如国产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利卡汀与肝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应用,与单纯的肝动脉介入治疗比较,可以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利卡汀在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应用,可以降低肝

  • 【金秋计划】非靶向代谢组学策略揭示更年舒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调节铁死亡的作用

    [b][size=15px][color=#595959]卵巢切除术(OVX)[/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通常伴有[/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代谢综合征[/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的发生。虽然很少有[b]代谢组学[/b]研究报道围[b]绝经期综合征(PMS)[/b]患者的代谢紊乱,但均提示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异常可能与PMS病理生理有关。目前唯一可用于缓解更年期症状和预防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是[b]激素替代疗法(HRT)[/b],但HRT的安全性问题已经提出,如癌症和中风风险。[/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已有研究表明,[b]更年舒(GNS)[/b]在PMS大鼠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GNS是一种中药方剂,由《金匮要略》中的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和《和剂局方》中的四物汤组成,组方包括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酸枣仁、知母、茯苓、小麦和甘草九种中药。然而,GNS治疗PMS的机制尚不清楚。[/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该研究旨在通过血清和粪便代谢组学研究PMS的代谢特征,揭示GNS调节[b]铁死亡[/b]对抗PMS的内在机制。[/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采用手术[b]切除4/5个大鼠卵巢[/b]的方法建立PMS模型。采用HPLC-Q-TOF/MS对大鼠血浆和粪便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探讨GNS在PMS中的潜在作用机制。采用组织普鲁士蓝染色、Elisa试剂盒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卵巢中[b]凋亡相关蛋白[/b]的表达。 [/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血浆和粪便中代谢物差异聚类分析显示,围绝经期大鼠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和脂质分子主要受到干扰。GNS给药后,调节了17种差异代谢物,涉及三羧酸(TCA)循环、氨基酸生物合成和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几个主要途径。此外,还发现GNS通过调节OVX大鼠的内源性物质影响卵巢细胞的铁死亡。[/color][/size] [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该研究[b]将PMS期间的代谢变化与铁死亡结合起来[/b],发现GNS可能通过[b]调节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和类脂分子的代谢途径来调节铁死亡[/b]。该研究为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OVX诱导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为GNS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b]诊断[/b]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color][/size]

  • 生物靶向治疗成为肝癌治疗关注点,利卡汀领军肝癌治疗领域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的五大恶性肿瘤之一,占肿瘤致死原因的第3位。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六十多万,其中一半以上在中国,原因在于我国乙肝患病人数多,丙型肝炎的发病率近年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肝癌多在乙肝、丙肝等慢性肝炎后肝硬化的基础上形成,是我国发病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处于早中期的肝癌患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不易及时发现,已经发现多数属于中晚期,给肝癌治疗带来较大难度。肝癌当今治疗提倡外科切除、介入栓塞、消融、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应用、综合治疗方式。而生物技术进步,生物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究和应用,一直是肝癌治疗和攻克的新亮点,受到高度重视和关注。生物单抗靶向治疗因作用靶点特异性高、毒性小、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已成为抗癌领域的重要药物类型,其巨大的市场及前景使得国际大制药公司纷纷投入巨资研制和生产,罗氏、诺华、强生、拜耳、默沙东等均有重要抗体药物上榜,罗氏公司的阿瓦斯汀(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是抗癌单抗的“重磅级炸弹”,2011年销售额分别是58亿美元、66亿美元、48.8亿美元。国内上市用于肝癌治疗的靶向药物有华神生物公司生产的利卡汀(碘美妥昔单抗注射液)。利卡汀是全球首个用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单抗药物,于2007年上市,已在全国许多医院进行临床应用,资料显示,改善肝癌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能够使患者获益,靶向性和内照射作用机制是利卡汀的突出特点。

  • 营养所在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PLoS ON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所王慧研究组的研究论文Dihydroartemisinin exerts its anticanceractivity through depleting cellular iron viatransferrin receptor-1。该研究揭示了青蒿素类化合物双氢青蒿素抗肿瘤的又一新机制。 随着我国科学家凭借对青蒿素类药物的研究获得2011年国际拉斯科临床医学大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再度成为举世瞩目的明星分子,其中双氢青蒿素(DHA)是青蒿素的主要代谢产物和活性最强的一种衍生物。近年来,王慧研究组对青蒿素类化合物的抗肿瘤功能及机制开展了多项研究,已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卵巢癌、肝癌的抗癌效果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 本研究中,该组巴乾等研究人员发现,DHA能造成肿瘤细胞铁元素的缺乏、降低铁元素的吸收、干扰细胞内铁元素既有的平衡状态,且这种改变与氧化损伤无关。进一步研究发现,DHA可以降低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1(TfR1)水平,通过脂筏介导的内吞作用对其进行调控,减弱了细胞对铁的吸收,从而杀伤肿瘤细胞。 该研究结果将为青蒿素类以及铁元素靶向类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该研究课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的资助。 论文链接

  • 昆明植物所等发现对肿瘤细胞有选择性的铂类抗癌化合物

    铂类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肿瘤化疗药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治疗包括肺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睾丸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一线药物。然而,目前临床使用的铂类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缺乏选择性,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较大伤害,导致明显的临床毒副作用。同时,肿瘤病人容易对铂类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化疗失败。 针对铂类药物存在的以上两大问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艳研究组与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刘伟平研究组合作,发现mixed-NH3/cyclopentamine和不对称的3-X-1,1-cyclobutanedicarboxylato与Pt(II)配合物对肿瘤细胞显示出明显的选择性,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而对正常细胞影响很小,同时对顺铂耐受的非小细胞肺癌和卵巢癌细胞株有较高的杀伤活性,显示出重要的研究开发前景。 近日,这类化合物的结构和用途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ZL20101027465.2)。

  • 【分享】靶向药物治疗肿瘤效果明显 市场潜力巨大

    [center]靶向药物治疗肿瘤效果明显 市场潜力巨大[/center]近日,由阿斯利康举办的我国首届CSCO靶向治疗知识竞赛在上海、北京、广州3个赛区正式拉开序幕,据阿斯利康公司透露,此次竞赛的目的在于将肿瘤靶向治疗这一先进的治疗方法更广泛、更正确地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中,从而通过多学科、多途径的治疗,尽可能地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了解,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中肺癌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肿瘤疾病之一。而近年来,我国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作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化疗的疗效却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 据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林桐榆教授介绍,临床经验证明,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有效率一般在30%~40%左右,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备受关注。肿瘤靶向治疗作为21世纪肿瘤治疗的热点,其优势在于,它以癌细胞作为特异性靶点,能够准确地作用于肿瘤,因此不会或者很少伤害正常细胞,产生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已被证实能在多种肿瘤的治疗包括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瘤、头颈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 两个举世公认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药提取物是什么?

    1805年从阿片中分离出吗啡标志着单体化合物作为新药来源时期开始。近年来,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开发新药,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当算紫杉醇,1992年批准上市,作为治疗卵巢癌的首选药物。近70年来,我国先后研制出70余种高特新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两个举世公认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药提取物是什么?

  • 维生素C可以杀死一类顽固癌细胞

    有研究说足够浓度的维生素C可以杀死一类顽固癌细胞,对治疗胰腺癌、结肠癌和卵巢癌有疗效。所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对健康很有帮助。

  • 赛金药业卡铂注射剂上市

    赛金药业今日宣布四种不含防腐剂的抗肿瘤药卡铂注射剂上市。根据艾美仕数据,在美国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卡铂注射液的市场约为3千万美元。在赛金的的产品中,有四种卡铂注射液可选,这将有效降低用药错误。赛金药业董事会主席兼CEO Jeffrey M. Yordon说到:“我们非常高兴卡铂注射液上市,这是我们的SCP设备制造的首批产品。SCP是位于中国成都,占地300,000平方英尺,应用先进隔离技术的符合FDA和cGMP标准的无菌生产设施。该设施被规划用于供应长期短缺的肿瘤产品。卡铂是一系列产品中的第一个,我们期待该设施供应更多产品。”卡铂注射液与其他化疗方法联用以治疗晚期卵巢癌。也可用于化疗后卵巢癌复发的姑息疗法。转自http://www.hfoom.com/industry/20131106/343.html

  • 新研究显示一种肾癌疫苗安全有效

    新华社伦敦7月30日电(记者黄堃)新一期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刊登报告说,德国研究人员对一种肾癌疫苗进行了人体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它安全有效,与化学疗法相比效果更好,并且副作用更少。 德国蒂宾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说,这种代号为IMA901的疫苗可以促使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抵抗癌症。研究人员对96名肾癌患者展开了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安全,没有太大的副作用,与最新的化疗相比可更好地延长患者的生命。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常用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化学药物毒杀癌细胞,但药物也会“误伤”一些健康细胞,副作用较大。而本次试验的疫苗是促进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副作用较小。 进行研究的汉斯-格奥尔格·赖门泽教授说,这项研究成果在癌症免疫疗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证明了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治疗癌症的可行性,而这是一个可用于所有癌症治疗的原则。他和同事还正在研究用类似方法来治疗肝癌和卵巢癌等其他癌症。

  • 【转帖】科学家发现牛奶致癌证据 该不该再喝自作定夺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些牛奶可能与癌症有关的证据,最近的研究集中在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岛素样的生长因子——但问题还远没有严重到牛奶不能喝的地步   众所周知,给刚断奶的孩子喝牛奶是安全的。所以,一个世纪以来,人们都认为成年人饮用牛奶饮料也不会有害。然而,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肿瘤学家迈克尔波拉克指出,过去10年在成人身上的研究已经把牛奶与癌症风险联系在一起——牛奶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乳腺癌与卵巢癌的风险。   科学家正在寻找解释这种联系的某些嫌疑成分——比如牛奶中的激素、生长因子和其他生物活性化学物质,但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现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一项新研究对此提供了关键证据。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成功研制超光谱三维靶向成像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诚教授牵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大学、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单位参与,自主研制同时具备多组分污染气体垂直成像、水平成像和污染源靶向成像遥感功能的[b]超光谱三维靶向成像仪[/b],荣获2023年第二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金奖。该奖项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主办,重点评选出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生产的高端光电仪器。超光谱污染气体三维靶向成像仪的垂直成像遥感功能实现了臭氧及前体物无盲区垂直廓线的同步观测,在臭氧污染敏感性的垂直演化规律识别、污染物高空传输和垂直交换影响研究中广泛应用;水平成像遥感能够将排放热点高值区范围从卫星遥感和地面原位监测的公里级缩小到百米级尺度;排放源成像遥感可将排放责任锁定到米级尺度的污染排口,实现排放通量的动态监测。团队研究成果打破了我国超光谱污染气体地基遥感对欧美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的依赖,相关成果发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Science Bulletin、Engineering等国内外期刊上,截至目前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超光谱污染气体三维靶向成像装备被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20余家政府部门和企业用于大气环境立体监测,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都大运会等国家重大活动的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保障提供支撑。[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转帖】纳米微粒结合转铁蛋白 猎杀癌细胞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文理学院的首席化学教授约瑟夫—德西蒙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人体中的一种正常的良性蛋白质,如果和纳米粒子相结合,就能瞄准并杀死癌细胞,而无须负载那些携带化疗药物的粒子。此前,研究人员曾认为,纳米粒子只有携带了有毒的化学载体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转铁蛋白是人体血液中数量第四多的蛋白质,近20年来一直被作为肿瘤靶向载体用以递送治癌药物。纳米粒子通常也是无毒的,需要通过负载标准化疗药物来治疗癌症。然而,结合转铁蛋白的“打印”纳米粒子,不仅能识别它们,还能诱导癌细胞死亡。而不与任何纳米粒子结合的自由转铁蛋白,能从拉莫斯癌细胞中获得养料生长,即使在很高浓度下也不会杀死任何拉莫斯癌细胞。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转铁蛋白附着在纳米粒子表面后,其能有效地筛选标靶,攻击并杀死B细胞淋巴瘤。在许多迅速生长的癌细胞表面,蛋白质受体被过度表达,于是和转铁蛋白配体结合的治疗就能找到并瞄准它们,而结合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被认为是安全且无毒的。德西蒙实验室发明了一种“打印”技术,能人为造出尺寸精确且形状符合预期的纳米颗粒。他们采用这种技术制作出一种可与人类转铁蛋白相结合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其能安全且精确地识别广谱癌症,除了B细胞淋巴瘤外,还能有效地指向非小型细胞,如肺、卵巢、肝脏和前列腺的癌细胞。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携带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如何及为何对于拉莫斯癌细胞是有毒的,而对其他细胞却无毒。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曾被认为是癌症的最有效疗法,但这些疗法通常会损害健康组织和器官。这一发现将可能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策略来治疗某种类型的淋巴瘤,而副作用更小。不过,德西蒙承认,该研究也会引起一些人对不可预期后果的担忧,即一个设计好的针对某类癌症的靶向化疗载体是否会偏离目标。

  • Cell Press中国专刊: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靶向治疗

    Cell Press中国专刊: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靶向治疗

    中国在癌症的许多临床实践中都紧跟在西方国家之后,然而,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l方面的一些发现,中国在某些肿瘤类型的治疗领域可能处于领先地位。靶向治疗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癌症治疗方式,定位于肿瘤发生的特定分子靶点。这类药物与传统的化疗不同,传统化疗是特异性地杀伤快速分裂的细胞,包括非癌症性的正常细胞;而靶向治疗仅仅攻击肿瘤内部激活的特异性信号通路,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因此,靶向治疗相对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毒副作用更小而疗效更强。肺癌为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而非小细胞肺癌近乎占肺癌死亡率的85%。在2003年,美国FDA批准吉非替尼,一种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癌细胞表面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而发挥作用。这类受体在调节重要的细胞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包括肿瘤增殖,而这类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通常是高表达。然而,吉非替尼在美国的初步试验,提示它与传统化疗在疗效上没有差异。随后,在2007年,研究者报道:中国肺癌患者与白种人肺癌患者相比,前者体内引起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表达的基因突变率显著偏高。“正因为如此,中国对靶向治疗甚感兴趣,”中国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吴一龙教授是2007年那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说道:“在欧洲和美国,吉非替尼的使用并未超越化疗,而中国病人与美国及欧洲病人的差异使得这类药物在中国的使用更为有效”。2011年早些时候,吴教授带领的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小组公布了在EGFR突变的中国肺癌患者群体中厄洛替尼的试验结果,厄洛替尼靶向治疗机制与吉非替尼类似,试验结果令人备受鼓舞。 “参加靶向治疗患者的存活率是接受化疗患者的三倍”吴教授说。厄洛替尼虽比化疗好,但只为因基因突变致使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度表达的患者提供略多于一年的无进展生存期(即初步治疗后病情无恶化的时间)。吴教授现正与美国和中国研究人员合作以更好地了解耐药的发生机制和解决方法。吴教授提到“首先我们必须对耐药机制有更好的理解,这样我们才能开发出更好的靶向治疗药物来延长患者的生命”。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070917_344460_2019107_3.jpg

  • 世界首个乙肝靶向治疗新药进入临床研究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史俊斌 2013年10月26日 (原标题 世界首个乙肝靶向治疗新药进入临床研究) 科技日报西安10月25日电 (记者史俊斌)今天,陕西省科技厅、省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与西安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省立项支持,西安新通药物研究有限公司研制的肝靶向1.1类新药甲磺酸帕拉德福韦,近日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正式进入临床研究。 甲磺酸帕拉德福韦是世界上首个乙肝靶向治疗新药,其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肝靶向新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该药物采用靶向技术将治疗成分定向投放到肝脏,其原理是通过化学修饰灭活药物的生物特性,直至其被肝脏特异性酶P450所切断,然后靶向浓集于肝脏,大幅降低了肾脏和血液中药物浓度。甲磺酸帕拉德福韦药理毒理、Ⅰ期、Ⅱ期临床研究工作均在国外完成,且已获得美国FDAⅢ期临床批件。本药品具有很高的肝靶向性,提高了抗病毒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了耐药率和肾脏毒性。各项研究数据表明,疗效好、副作用少、药价低、安全性高。该靶向技术已在中国、美国、德国等13个国家获得专利授权。 据介绍,我国每年用于乙肝患者的治疗费用高达1000多亿元。该药预测价12元/片,大大节约了乙肝患者的治疗成本,打破国外同类药品长期高价垄断中国市场的格局,属我国创新药物的标志性成果,目前已相继在国内11个省市的数十家医院展开临床试验,有望2016年内正式用于临床。

  • 【分享】单分子方法研究抗癌药物顺铂与DNA的作用取得新进展

    顺铂(cisplatin)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抗癌药物,对多种恶性肿瘤(如膀胱癌、前列腺癌、睾丸癌、肺癌、头颈部癌、乳腺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等)有治疗作用。它含有一个铂原子、两个氯原子和两个氨分子,是一种无机络合物,结构非常简单。但它的抗癌作用机制还没有被完全研究清楚。通常认为顺铂是通过与癌细胞中的DNA结合,形成链内、链间连结,影响DNA的功能,干扰DNA复制、转录等,从而消灭肿瘤。 我们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磁镊研究了抗癌药物顺铂对单个DNA分子结构的影响。发现在低浓度顺铂作用下,DNA变得比自然状态下更为柔软,DNA的驻留长度(persistence length)从大约52纳米急剧减小为大约15纳米。在高浓度顺铂情况下,我们发现了DNA的成环和凝聚现象。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顺铂导致的DNA凝聚现象是分层次进行的:第一步,顺铂双臂加合物(di-adduct)导致DNA局部弯折形变;第二步,通过较远的交联形成DNA微环(大小约20纳米);第三步,通过更远的交联形成大的DNA聚集体;最后,DNA分子凝聚成紧密的小球团。从第二步开始,顺铂单臂加合物(mono-adduct)起重要作用。(见下图)。基于AFM成像和单分子拉伸两方面的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一个顺铂导致的DNA变软(softening)-成环(looping)-缩短(shortening)-凝聚(condensing)模型(简写为SLSC模型)来解释观察到的DNA凝聚过程。我们认为通过远程交联使DNA形成小环结构是铂类抗癌药物作用的重要特征。我们揭示的药物导致的单分子DNA成环及凝聚现象也许是顺铂抗癌的一个关键要素。该研究工作是中科院物理所软物质物理实验室完成的,部分结果已发表于近期的《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 37(2009)1400-1410),作者为侯锡苗、张兴华、魏孔吉、季超、窦硕星、王渭池、李明、王鹏业*(*通讯作者: pywang@aphy.iphy.ac.cn)。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创新工程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资助。

  • 【转帖】纳米粒子与转铁蛋白结合即可猎杀癌细胞

    转铁蛋白与纳米粒子结合就可瞄准并杀死拉莫斯癌细胞,而无需负载其他化疗药物,此项发现将有望发展出癌症靶向治疗的新策略。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化学协会杂志》上。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文理学院的首席化学教授约瑟夫德西蒙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人体中的一种正常的良性蛋白质,如果和纳米粒子相结合,就能瞄准并杀死癌细胞,而无须负载那些携带化疗药物的粒子。此前,研究人员曾认为,纳米粒子只有携带了有毒的化学载体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转铁蛋白是人体血液中数量第四多的蛋白质,近20年来一直被作为肿瘤靶向载体用以递送治癌药物。纳米粒子通常也是无毒的,需要通过负载标准化疗药物来治疗癌症。然而,结合转铁蛋白的“打印”纳米粒子,不仅能识别它们,还能诱导癌细胞死亡。而不与任何纳米粒子结合的自由转铁蛋白,能从拉莫斯癌细胞中获得养料生长,即使在很高浓度下也不会杀死任何拉莫斯癌细胞。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转铁蛋白附着在纳米粒子表面后,其能有效地筛选标靶,攻击并杀死B细胞淋巴瘤。在许多迅速生长的癌细胞表面,蛋白质受体被过度表达,于是和转铁蛋白配体结合的治疗就能找到并瞄准它们,而结合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被认为是安全且无毒的。   德西蒙实验室发明了一种“打印”技术,能人为造出尺寸精确且形状符合预期的纳米颗粒。他们采用这种技术制作出一种可与人类转铁蛋白相结合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其能安全且精确地识别广谱癌症,除了B细胞淋巴瘤外,还能有效地指向非小型细胞,如肺、卵巢、肝脏和前列腺的癌细胞。   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携带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如何及为何对于拉莫斯癌细胞是有毒的,而对其他细胞却无毒。   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曾被认为是癌症的最有效疗法,但这些疗法通常会损害健康组织和器官。这一发现将可能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策略来治疗某种类型的淋巴瘤,而副作用更小。   不过,德西蒙承认,该研究也会引起一些人对不可预期后果的担忧,即一个设计好的针对某类癌症的靶向化疗载体是否会偏离目标。(科技日报)

  • 【金秋计划】Nodakenin通过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发生来减轻卵巢切除术所致的骨质疏松症

    [size=15px][color=#595959]骨质疏松[/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损伤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它增加了骨脆性和骨折风险,与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患病率一直很高,正在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此外,由于绝经后性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女性的患病率远高于男性。目前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包括特立帕肽、雌激素、降钙素、双膦酸盐等,主要目的是促进骨合成和防止骨吸收。这些药物在长期使用中经常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必要。[/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紫花前胡苷(Nodakenin,NK)是从中药独活(RAB)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NK已被证明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并能改善认知功能。最近,研究发现NK通过调节线粒体改善软骨退变和炎症反应,提高软骨下骨体积,从而缓解骨[/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关节炎[/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然而,NK对OP影响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评价NK对OVX小鼠的抗骨质疏松作用,探讨NK对体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形成的调控机制。[/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来确定NK在[/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骨质疏松症[/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中的潜在靶点和通路。6-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行卵巢切除术,术后8周给予不同剂量NK (5 mg/kg或20 mg/kg)灌胃治疗,连续6周。从4周龄C57BL/6J小鼠骨髓腔中分离并获得BMSCs和BMMs,进行药效观察及机制验证。[/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通过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各种成骨标志物的表达,发现NK处理显著促进骨髓间充质[/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干细胞[/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成骨分化,同时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比之下,PI3K[/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抑制剂[/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LY294002逆转了这些变化,抑制了NK的成骨分化作用。同时,通过下调c-Src和TRAF6抑制Akt和NFκB信号通路,从而有效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此外,口服NK可显著提高小鼠骨量,改善卵巢切除(OVX)介导的骨微结构紊乱。[/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这些数据表明NK通过促进骨生成和抑制破骨细胞生成来减轻OVX诱导的骨丢失。该研究可能为骨质疏松症提供潜在的治疗策略。[/color][/size]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