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研仪器共享

仪器信息网科研仪器共享专题为您整合科研仪器共享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研仪器共享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研仪器共享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研仪器共享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研仪器共享话题讨论。

科研仪器共享相关的资讯

  • 加快推动仪器共享,佛山拟成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联盟
    4月10日,佛山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联盟(下称“联盟”)筹建工作会议在季华实验室召开,旨在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务佛山市地区企业。会议由佛山市科学技术局牵头组织,季华实验室、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仙湖实验室、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等五个联盟筹建发起单位参加,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对此次筹建会议给予了支持和指导。佛山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联盟筹建工作会议在季华实验室召开。资料图片围绕新印发的《广东省科技技术厅关于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佛山推动筹建成立“佛山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联盟”。当天,会议分别从联盟建设目的、建设方案、运行机制、统筹资源、服务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讨论。各单位还交流了各自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运行现状和情况特点,也提出目前开放共享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共同谋划了联盟方案、筹建时间节点等事项。佛山市科技局有关工作负责人表示,联盟是实现地区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渠道和窗口,是打造佛山市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的重要阵地。佛山市科技局将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更多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联盟的建设,持续推进区域资源、信息、成果共享,发挥出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联盟的效能、产出更大的社会效益。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中小企业众多,但研发成本高、研发经费不足是许多中小企业面临困境。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科研仪器,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当前,佛山正持续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向全社会开放共享,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科研仪器利用效率。各筹建单位表示将全力支持联盟的建设,希望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下,联盟能有效解决在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探索出独具属地特色的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为佛山市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 单车易共享 而科研仪器却为何共享难?
    近年来,财政科技投入日渐增高,科研设施与仪器规模持续增长,但高校院所中,却有部分仪器设备利用率并不高。一名高校教授向记者吐槽,其所在学院光刻机就有四五台。如果拉通共享,一台足够。  另一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初创型企业实力有限,难以负担采购先进仪器设备费用,创新能力受限。  2014年以来,“仪器共享”频频出现在国务院文件中。国家连续出台相关指导文件,要求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  最近,省内100家科研单位迎来一场“大考”。根据其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接受10位省内外知名仪器设备管理专家评级打分。考核内容是过去一年各单位大型(50万元及以上)科研仪器对外开放共享情况。  这是我省首次对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进行评价考核。一名参与考评的专家说,“考核不仅为了看你做得好不好,更要以此为抓手,来促进科研仪器的共享。”  言下之意,考核是倒逼共享的手段。日常生活中,共享之风劲吹,为什么科研设备的共享,还需要倒逼?从平台到真正共享,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3月8日,西南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内,一名科研人员正在操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徐莉莎 摄  【四川探索】  有省级共享平台在全国率先加入了工业设备  为科研仪器设备扩大“朋友圈”,事实上,四川做了很多工作——省本级建立的“四川省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共享平台”,聚集了省内相关单位207家,整合仪器设备3062台/套;部分单位、区域也积极响应,建设起对外开放共享平台。  成都立鑫新技术科技有限公司最近就通过省级平台找到了一家绵阳的院所,帮公司进行信噪比测试。“公司最大的痛点就是仪器设备。几十万元的仪器尚可承担,但动辄上百万元的频谱分析仪、微波暗室等就只能借用了。”公司分管研发的总裁助理兰鸿说。  据统计,省级平台运行以来,已提供共享服务5000余次,服务金额达2100余万元,为中小型企业节省上千万元资金,减轻了创新主体的负担。今年初,这一经验入选2020年科技体制改革案例库典型案例清单。  在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瑞看来,四川的特色,一是家底清、数据详实,在大型科研仪器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加入了工业设备,为盘活存量设备资源、开展共享奠定了基础;二是整合了军工仪器资源。省科技厅、绵阳市共建的“17共享网”,与140余家军工科研单位合作,已累计提供共享服务约2万余次。2020年10月还在重庆建设了分中心。在四川的仪器共享科研单位中,不乏“尖子生”。譬如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历年来多次在科技部共享工作考核中获优,2019年为西部地区16家高校、研究机构,51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对外服务约占设备使用总机时的20%;四川大学2020年已开放仪器年平均运行机时超过1200小时,平均对外服务近100小时。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引入智能物联网平台,逐步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当年对外服务超过3万小时。  跨区域平台也在不断涌现。近期,省本级平台将与重庆正式启动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布局的成渝地区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也即将挂牌,该中心将统筹光电所、生物所、山地所、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打造对外共享平台。  【实效测评】  平台重建设轻运营 供需双方存在信息鸿沟  平台建设热热闹闹,但剔除少数“拔尖者”,再看共享实效,会发现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不如看上去那么美。  一位参与考核的专家估算,其所在小组考核对象中,10%-20%已有完善的机制,取得较好的效果;50%-60%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可能工作已经布置下去,但还没见成效。”其余则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没有相应制度,定价、接单、服务则无从谈起。  记者走访了解到,部分平台、制度一应俱全的单位,效果也不理想。某高校试验设备处处长向记者吐槽:“平台、机制一应俱全,我的‘面’煮好了,却没人来吃。”另一位院所共享平台管理人员也苦恼,“不知道目标用户在哪儿。”  原因是多方面的。重建设轻运营、管理粗放是这些平台的主要问题。记者打开某省级综合类共享平台官网,数千台(套)的仪器资源仅按照地区、所属单位、行业领域分类,没有功能性的整合统筹。  检索常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页面显示仅在四川大学有3台,其产地、型号、服务内容不同,但在封面显示的状态却几乎一样,难以区分。甚至部分仪器具体信息都不完整。记者在页面中看到,多数单位预约数为0。 而对比一些市场化、公司化的测试平台,它们以需求为导向找仪器,可提供共性和个性化服务,官网页面常见设备上新、团队服务、拉新活动,仪器的功能介绍、送样须知、测试案例一目了然。一些市场化运营的测试平台,以需求为导向找仪器。  兰鸿建议官方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她说,如果不是因为此前有过合作,自己可能也不会得知这些共享平台的存在。  这导致供需双方的信息鸿沟依然存在,共享实效不明显。采访中,成都国为生物医药公司研发人员李晶透露,公司苦苦找寻4个月,也没找到一台冷冻电镜。而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有这样的高端设备。  刘瑞说,平台缺乏宣传是全国共性问题。即便是国家级平台,新闻媒体所做的报道也不多。  【追根溯源】  有观念的问题 更有激励机制的问题  为何运营、推广力度不大?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根源在于“不愿享”。一些科研单位普遍认为,做项目搞科研才是本职工作,对外开放太麻烦。  “别说对外共享,有的学院课题组之间设备共享都成问题。”某高校教授向记者倒苦水,“实验谁来做?用坏了谁来修?收费标准是什么?怎么给人开发票?有没有通过中国计量认证(CMA)?… … 这些都成问题。”  一些单位通过制度设计,制定了收费标准和收支体系;将对外开放的部分收入提留,作为维修管理基金;建立统一的分析测试中心,申请CMA认证,为校内外提供共性的服务,解决了部分问题。  除了操作层面,“不愿享”的根源更体现在思想观念上,这一情况在高校尤其突出。高校仪器设备涉及专业面广,分散在各学院、实验室,管理相对松散。一些专家仍有仪器设备“团队化、个人化”的旧观念。“如果校长不重视,光设备处长折腾,大家也可能不配合。”该教授说。  更深层难解的问题体现在激励机制上。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不同于共享单车,其本质是为企业提供复杂、非标准化的服务。仪器很重要,操作实验的人更重要。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公共实验技术中心主任周燕介绍,提供对外共享服务时,企业科研基础不一,有时得反复沟通,摸清对方需求;有的客户要求较高,需要设计精密、复杂的实验方案。而这些,都需要科研人员在本单位任务外,额外付出大量心血。因此,激励格外重要。  为调动积极性,四川2018年出台政策明确,管理单位对外提供开放共享服务收取的服务费,应用于科研团队劳动报酬,不作为绩效工资总额基数。  但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政策落地并不理想。科研单位普遍反映,“这是当年四川很大的突破,联合省发改委、财政厅、教育厅,下了大力气。政策很明确,但还不够细。”3月8日,西南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内,一名科研人员正在操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徐莉莎 摄特别是中央在川科研单位或其二级单位,还得符合主管部门或本单位的财务、审计制度。院所普遍设置了绩效总额“限高”,对外服务费用纳入绩效总工资,一旦超出限额,就与单位管理体制冲突。  某在川高校曾发文明确,设备实验服务费的70%,按照国家和学校政策规定主要用于共享测试服务绩效奖励。但是面临复杂的财务制度,该校设备处处长也只能摆摆手,“存在政策‘撞车’问题”。  “说白了,还是让大家带着使命感做事。”某院所设备管理人员说。  【对策建议】  行政市场两手抓 为仪器共享探索“四川方案”  多位受访者认为,四川面临的问题与国内大多数地区一致。要实现更好的共享实效,还需从上述问题入手突破。  一方面要借助行政手段。刘瑞认为,要从根本上引起科研单位重视。省级科技管理部门除了落实考核制,还要设立奖惩制。科研单位大多看重声誉。如果光有奖励,没有惩罚措施,很难真正触动到管理层。  同时要把考核结果嫁接到能切实影响科研单位的事情中。比如把仪器共享与单位考核、学科评估、仪器购置、科研项目申请等事宜挂钩。还要通过赋予设备管理部门更多的事权,加强其设备统筹管理话语权。  多位受访者认为,只有提高从机组人员到单位的共享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运营不优、推广不力等问题。他们建议,从财务、人事两方面入手, 针对激励机制问题。  刘瑞建议,分配问题上,四川可以向北京学习,细化奖励政策。2016年,北京市十几个部门联合发文,明确“绩效奖励纳入工资总额的统计范围,不受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额限制”。这样一来,机组人员的对外服务收益不受绩效“天花板”的限制。  人事管理上,两位高校教授建议,理清科研和科研服务的人事管理,建立专职实验技术队伍,为其开辟晋升通道,让专业的人安心做专业的事。“给他们体面待遇、晋升通道,既能对外提供服务,又能培养一批顶尖设备工程师。”  行政化手段之外,也有专家建议,可以探索结合市场化运作。受访教授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可探索成立分析测试中心,统一为校内外服务。测试费用一部分用于人员奖励,一部分用于仪器设备维护、管理,形成一个可造血的循环。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副主委、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徐英就建议,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线上对接线下服务,实现不同区域平台的仪器设备数据库等优质资源共享对接,建立全国范围内各地市参与的全国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联盟,协商制定统一的行业政策、条例法规。  此外,一些大型公共对外共享平台,可以借鉴市场运营经验。目前,政府部门下属事业单位把数据收拢、平台搭建好,但具体怎么收费,怎么对接,怎么把仪器包装成市场能直接理解的服务,怎么开展运营推广活动,可以尝试引进市场化团队,也可多向他们学习借鉴。
  • 贵州建立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 2887台仪器实现共享
    p   近日,从贵州省科技厅资配处获悉,贵州积极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建立了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省级网络管理平台和省级在线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了仪器开放共享的激励、约束、评估、考核制度,实现1740条服务项目、2887台(套)仪器设备“共享”。 /p p   截至2017年5月,大型科研仪器省级网络管理平台已有195家机构入驻,共有1740条服务项目、2887台(套)仪器设备。其中,仪器原值在20万以上的有2196台(套)、原值在50万以上的有917台(套)。仪器设备涉及生物医药、食品安全、交通勘察、材料工程、机械电子、农产品、能源、矿产、环保、医疗器械等众多行业和领域。 /p p   据介绍,目前已有28家仪器管理单位确认建设本单位在线服务平台,49家仪器管理单位通过整合后将建立23个在线服务平台。同时,针对仪器数量少的仪器管理单位,省级在线服务平台以会员制的方式吸收了50余家管理单位统一对外开放共享。 /p
  • 开放共享,让大型科研仪器“忙”起来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端电子显微镜50%以上的机时由青年科学家使用。通过高端电子显微镜服务,该所2021年度取得26篇SCI论文成果,其中16篇由青年科学家完成,占60%以上。这不是个例。如今,青年科研人员已成为中科院1万多台(套)大型科研仪器的主要用户。“通过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破除稀缺资源垄断,让青年科研人员能够找得着、用得上最先进最高端的科研仪器,尽快将科研思路转化为科研行动,进而形成科研成果。”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任苏靖日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取得积极进展。不仅在支撑保障重大科研成果产出方面收获颇丰,高校院所还通过建立开放共享的仪器中心,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就在不久前,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出炉:参评的科研设施与仪器运行和开放共享情况总体较好,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保障。持续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意义重大。近年来,高校院所对开放共享的认识发生根本转变,从注重“为我所有”到注重“为我所用”,从“重建设轻管理”到“重统筹看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蜕变源于激励约束并重的“年度大考”。自2018年起,科技部、财政部每年组织对近350家中央级高校院所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情况进行评价考核,2018年—2022年共奖补692家(次)高校院所,拨付经费6.75亿元,通报并督促整改60家。说到仪器开放程度和使用效率的显著提升,就不能不提到河海大学。该校2018年参加评价考核时,大型科研仪器的平均年有效工作机时只有556小时,被评为“较差”。这个结果让刚刚分管实验室的河海大学副校长郑金海感到“压力山大”。该校并非不重视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工作,也出台了《河海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建立了仪器购置论证和开放共享管理体系,怎么还会出现这种结果?究其原因,是政策制度执行不到位。比如,“学校仪器购置缺乏统筹,存在因引进人才购买大型科研仪器,事后仪器闲置的情况。一台气质联用仪全年只开机3次,一台制备液相色谱仪全年未使用”。郑金海和同事调研走访后还发现,学校部分仪器专业性较强,开放共享程度低;部分大型仪器精密程度高,使用效率高会引发较高的维护维修成本。直面问题,河海大学通过优化组织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推进评价考核、创建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专项活动等措施,创造性提出“推、保、考、提、拉、改”6字工作法,大力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率。仅2020年度,通过校内论证削减1/3以上的仪器购置,节省购置金额1136万元;共享基金、维修基金的建立,为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解了后顾之忧;仪器设备使用机时、对外服务、科研成果等被纳入绩效考核……一系列“组合拳”接连出击,河海大学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2021年,仪器平均年有效工作机时达到1223小时。2022年,河海大学在开放共享“年度大考”中获得“优秀”。而这,只是新的开始。奖惩并重提升共享效能2015年至今,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原值50万元及以上大型科研仪器数量从3.6万台(套)增至13.3万台(套);参加评价考核的中央级高校院所仪器开放率从50%达到100%。中央级高校院所仪器年平均有效工作机时从2015年的500多小时提高到2021年的1351小时;平均对外服务机时从不足50小时增至231小时。数字跃升的背后,离不开日渐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支撑,以及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网络管理体系的建设。2017年,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明确了开放共享相关主体的责任和重点任务。此后,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制定2200多项开放制度,在开放共享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制度予以激励和保障。“科技部还建立了集仪器预约、评价考核、资源调查、购置评议等功能于一体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与全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的互通互用,指导推动20多个省区市和300多家中央级高校院所建立了在线服务平台与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互联对接。”苏靖介绍,覆盖全国的跨部门、跨领域、多层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2021年,针对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改善科研条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申请的2.8万台(套)大型科研仪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组织进行查重评议,7年来共减少重复购置4900多台(套)。一方面,从购置源头避免仪器重复浪费,确保财政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通过“奖优惩劣”,对仪器利用水平高、开放效果好的单位给予后补助奖励,对仪器闲置浪费严重、开放效果差的单位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连续5年荣获第一名。2003年以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为全国956个单位提供了2.1万次分析测试及技术服务,总使用机时达到42万小时。“为加强与所外单位科研合作,提升实验技术水平,即便对于机时特别紧张的高端透射电子显微镜,也确保总机时的20%对所外用户开放共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主任韩玉刚表示。技术支撑人才是高端仪器高效运转的关键。“平台建立了以首席技术专家为引领,以高级技术主管为骨干的专职技术支撑队伍,平台工程师的平均薪酬要比研究和管理系列人员高20%。”韩玉刚说,平台还将争取和完成仪器研制、功能开发技术创新项目列为岗位等级晋升的一个重要指标,平台自己研发的HOPE-SIM光电关联成像技术、时间分辨率样品快速冷冻技术已完成技术授权和转化。让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从中受益当前,我国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机制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在服务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方面表现亮眼。比如,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省市推出“互联网+仪器检测服务+创新券”模式,鼓励研发企业使用创新券获得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2022年度,浙江省为企业提供创新券服务2.5万次,使用创新券3.8亿元,带动企业相应研发投入11.8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浙江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从购置评议—仪器入网—开放共享—运行监测—绩效评价的全周期管理“一网办”,从智能搜索—实时预约—费用支付(创新券抵扣)—结果反馈—服务评价的全流程服务“一指办”。“针对大型科研仪器评议不够科学精准的问题,平台上线智能模块,大型科研仪器购置评议从专家凭经验判断,转变为根据同单位、同型号、同功能仪器数据分析后的客观判断。”浙江省科技厅基础处处长夏昶祺说,平台还安装了近1万台大仪物联网传感器,实时分析每台仪器的开机、运行状态,有效提高大型科研仪器使用率20%以上。开放共享,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大型科研仪器“忙”起来。不过,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大型科研仪器管理和开放共享仍有难题待解。比如,部分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与开放共享工作尚不相适,资产管理制度侧重于“管住”而非“用好”,未建立有效的开放服务收入分配机制等。“下一步,我们将打造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升级版’,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苏靖透露,具体举措包括推进科研仪器购置、管理、服务、评价的全链条管理,引导高校院所进一步完善科研仪器管理制度,鼓励高校院所与仪器专业化服务机构合作,深化新购科研仪器查重评议,促进国产仪器应用推广,等等。记者了解到,未来,科技部还将围绕脑科学、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打通科研仪器、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生物资源库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形成科技资源共享合力,全力保障重大科技创新。
  • 科研仪器共享如何实现双赢
    p   我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特别是尖端的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率不是很高,存在科研仪器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 /p p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科技资源相比过去有了更多共享利用的可能性。 /p p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为优化“双创”服务,再一次明确提出“推动财政资金购置的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一方面,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初创企业,由于早期资金实力有限,难以自行购买研发创新所必需的先进仪器设备,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另一方面,财政资金购置的很多仪器设备,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浪费现象。 /p p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仪器共享”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为解决科研仪器闲置问题、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提供支撑,近年来国家对“仪器共享”工作越来越重视,连续出台相关指导文件,要求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 /p p   strong  现状不容乐观 /strong /p p   “从我个人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我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特别是尖端的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率不是很高,存在科研仪器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国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p p   根据相关数据,65.9%的仪器年有效工作机时小于标准机时,其中又有60.8%的仪器年有效工作机时不到标准机时的1/2。 /p p   很多学者和决策部门将共享作为大型仪器使用效率低下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仪器的重复购置,降低仪器购置增量 另一方面可以扩大现有仪器的使用范围,提高存量仪器的使用率。 /p p   基于此种考虑,2004年国家启动“科技基础体系平台”建设项目,逐步形成了以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为代表的通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体系、以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为代表的中高端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体系、以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尖端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体系和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合作研究体系等四种框架模式。 /p p   不过遗憾的是相关研究显示,大型科研仪器的共享情况仍不容乐观。只有43%的大型科研仪器提供对外服务,其中27.9%的大型科研仪器对外服务机时超过标准机时的1/10。 /p p    strong 助推共享经济 /strong /p p   随着“互联网+”逐渐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享经济成为近两年的热词。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科技资源相比过去有了更大共享利用的可能性。以“易科学”为代表的科学仪器共享与研发服务互联网平台开始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服务领域的共享经济代表。 /p p   “目前,我国大型仪器的共享主要还是体现在课题组或者是熟人之间的共享,呈体系化的共享目前还不是非常成熟。许多科研仪器共享平台都是本单位内的区域性的共享。”易科学创始人孙磊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易科学所从事的仪器共享服务是跨地域的,“各个学校的平台提供的服务是比较有限的,易科学除了帮需要科研仪器做实验的人找到仪器以外,还有很多市场和销售的增值服务,这是前者所不具备的。” /p p   杨国梁也认为,大型科研仪器的共享可以有多种途径,比如大学的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或者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共享企业等。 /p p   “从设备持有方来说,应该更多、更好地去宣传自己的仪器,让更多的人了解仪器本身及通过何种方式可以共享,共享之后有什么权责利,使用仪器后产生的成果如何体现科研仪器在其中的贡献等。”杨国梁提示,随着“双创”的不断推进深入,很多科技型初创企业有对大型科研仪器或仪器共享平台的需求,但未必了解相关的信息。“所以通过‘互联网+’搭建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是与广泛的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接口,制度建设和政策也需要有相应的配套。” /p p   strong  尚有制约因素 /strong /p p   孙磊坦言,现在制约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的因素还是在制度方面,“缺乏好的利益分配方式”。 /p p   “大型科研仪器的所有权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但使用权和管理权在具体的课题组。”杨国梁解释道,这种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会产生仪器共享过程中的成果分配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或者成果分配的机制,从课题组的角度来讲积极性就会大大削弱。” /p p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一般有专门针对大型科研仪器的资助基金,有些仪器资助项目为提高共享,还特别规定需要2~3名得到研究资助的学者共同发起才具有申请资格。 /p p   “国外的这种做法也是很好的经验,从仪器专项资金的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共享的问题,比如大致有多少共享的用户,才可以去购置。”杨国梁认为,设立专项资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有一些课题组为了把项目预算中购置科研仪器的经费花掉,买的科研仪器放在楼道里长期闲置,有的甚至连包装都没有拆”。 /p p   孙磊相信,未来大型仪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很可能会有更好的设计,“这样对科研仪器的共享,特别是作为国有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大型科研仪器的盘活产生积极作用”。 /p
  • 国创中心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从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获悉,该中心构建的仪器开放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与加工设备500余台/套,总价值逾4亿元,自启用以来已为60余家企业、团队提供服务300余次,广受企业好评。作为深圳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重大科技与产业创新平台,国创中心成立以来肩负国家使命、面向产业需求,以“创新引领、高效生态、服务产业”为思路,依托卓越的创新人才团队和设备资源,搭建了面向全行业的科研仪器资源共享平台,为医疗器械等领域科研工作和产业服务提供有力支撑。针对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实际需求,国创中心着力建设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检验测试平台、中试平台、工程转化及生产制造平台,目前已建成8000平方米科研中心和12000平方米产业中心,配备了3T超大孔径快速成像磁共振成像平台、PET-MR、CT、双光子3D打印机、可编程超声成像系统、超分辨激光拉曼共聚焦显微镜等各类科研与加工设备500余台/套,总价值逾4亿元。国创中心科研仪器资源共享平台主要由检验与测试平台、精密加工与制造平台、创新技术服务与转化平台组成,具备高端医学影像研发与测试、生化检验与检测、生物医药分析与检测、超声换能器研发设计与加工、微结构与器件设计开发、动物实验、CDMO等服务能力,为全行业提供全面、精细的资源共享和产业服务。为加快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充分发挥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对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作用,国创中心积极加入深圳市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深i企开展仪器共享,并与科研机构、检测机构和创新企业合作探索仪器资源共享机制,共建设备共享平台,力争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研发和测试成本,为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有需求的企业与团队可通过“国创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深圳市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等多种渠道查看设备信息,并获取服务。
  • 仪器共享 用“别人家的”仪器搞科研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15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国家已经建设了国家网络管理平台(nrii.org.cn),地方、部门管理平台,管理单位在线服务平台的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其中管理单位在线服务平台已服务为主。目前,国家平台已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23个国务院部门(直属机构)所属的5千多家管理单位,其中20个省级平台和近3000家管理单位在线服务平台实现与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系统互联、数据互通。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近日,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目前,平台入网单位370家,入库仪器近1万台套,仪器总原值逾74亿元,个人、企业可以根据需求申请使用。用“别人家”的仪器设备搞科研,将不再障碍重重、遥不可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b53171e9-8fa9-40e5-8d2a-113be125b790.jpg" title=" 1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启动仪式.jpg" alt=" 1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启动仪式.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启动仪式。图片来源:深圳科创委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是一项重要改革任务 /span /strong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包括科学仪器在内的各种科技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现代科技创新迫切需要科技资源和科学数据的有效支撑,很多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惊人发现,都依赖于对科技资源和科学数据的全面准确掌握与深入挖掘分析。数据显示,大约1/4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成果,均源于科学仪器及测试方法的创新。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科技资源是支撑科技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引领前沿科技创新、吸引顶尖科研人才的重要手段,其规模、质量和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国家科技创新实力和竞争力。在加强科技资源布局建设的同时,深化科技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以开放共享为手段优化配置,有效提升科技资源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将科技资源数量规模优势转化为创新能力优势。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作为占据创新发展高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4d6bdbdd-d573-47b8-a628-37b70c3322c7.jpg" title=" 2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jpg" alt=" 2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jpg"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美国国家实验室非常注重科研设备的使用效率,建立了资源开放共享制度,不仅对美国内部科研机构开放,也向世界其他国家科研机构开放,促进了思想交流和人才互动,提高了学术水平与国际声誉。例如,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建立的 184英寸回旋加速器,产生了 5个诺贝尔物理奖和 4个诺贝尔化学奖,还有 3位科学家利用回旋加速器工作所产生的新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欧盟认为,科研基础设施居于研究、教育和创新组成的知识三角的核心地位,对知识和技术的开发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汇集人才、知识、资本等创新要素,而且也是促进国际科研合作的有效载体。欧盟积极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除了制定条例或章程指导开放共享外,甚至将“地平线 2020”计划资助的科研基础设施免费开放共享。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在中国,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已成为一项重要改革任务。为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建立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等向社会开放力度。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等,则对科技资源建设共享作出了具体部署。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盘活存量科技资源为创新创业赋能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长期以来,科技资源布局分散,犹如珍珠一般散落在不同主体和不同环节,有效统筹不足、使用效率不高,几乎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在深圳也不例外。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当前,深圳各个科研机构有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但部分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存在闲置浪费、重复购置等情况。但同时,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初创企业,由于早期资金实力有限,难以自行购买研发创新所必需的先进仪器设备,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如何将大量闲置的科研设备仪器充分盘活起来,给科技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小企业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016年9月,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资源共享管理中心成立,承担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仪器信息数据库建设、共享服务评价以及协调仪器管理单位向社会提供开放服务等工作。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16年10月,《深圳市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印发,旨在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研发组织等社会用户开放,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部门分割、单位独占,充分释放服务潜能,为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服务,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20px height: 6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ba75fac9-47e4-4367-8bac-49f9fe34c100.jpg" title=" 3 深大电镜中心设备—双球差校正超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jpg" alt=" 3 深大电镜中心设备—双球差校正超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jpg" width=" 520" height=" 65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深大电镜中心设备—双球差校正超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此次推出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目的就是要把全市的仪器设备整合起来为社会所用,打造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重要窗口、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全市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向仪器管理单位和中小微企业提供多项核心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其中,基础服务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及检验检测服务的信息上报、服务发布、信息查询、在线预约、线上订单全流程跟进等,增值服务包括文献查询、项目合作、技术培训及统计分析等,通过多种形式的专业服务为用户赋能。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涉及资源的建设方、拥有者、服务方和使用方等多方利益,必须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建立以尊重和保障各方利益为核心的内生动力机制。根据《深圳市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管理单位对外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可以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性原则收取综合服务费,用于材料消耗、水、电等运行费以及人力成本的支出,避免管理单位劳神费力还倒贴。而为了降低共享服务成本,企业在申请仪器共享及检验检测服务时,均可使用政府发放的创新券抵扣部分共享服务费,让企业能够轻松用上“别人家的”高端仪器设备加速创新进程。同时,鼓励相关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专业的科学仪器设备服务机构,促进科学仪器设备使用的社会化服务,有利于加快科技资源服务的高质量供给。而政府在政策制定、环境营造、加强监管以及考核评价方面更好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则是推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携手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span /strong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不再是一个科技园区或城市的地理概念,而是城市群组团形成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范畴。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去年年底,京津冀科学资源创新服务平台首次对外公开发布,着力解决京津冀优势科技服务资源整合,推动三地高端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提升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促进协同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于今年4月26日正式开通上线,集聚长三角地区各类优质科技资源,旨在通过政府管理与市场运营的双轮驱动模式建立科技资源服务运营体系,打破长三角各省市的区域界限,促进跨区域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6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1ce092af-abc1-4004-8002-000bafe2b1fc.jpg" title=" 4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分布.jpg" alt=" 4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分布.jpg" width=" 600" height=" 46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分布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区域内部创新要素的流动仍存在较多的体制机制障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对于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成长来说尤为关键。并且,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不只是科研仪器设备的互通有无、高效利用,更是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的便捷流动、优势互补。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以仪器设备共享为基础,推动科技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开放共享。一方面,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的服务半径不应只是深圳,而要推广到周边城市以及港澳地区,扩大惠及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深圳要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平台载体、仪器设备、服务机构、专家库等科技资源的对接整合,积极探索区域内部优质科技资源便捷流动的高效机制,有效激发湾区内部科技创新活力和热情,不断增强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整体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文章来源:圳论评论员姚龙华 /p
  • 我国科研仪器开放:一种多维度的开放共享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心实验室是清华最早的公用开放实验室平台之一。上图为实验室的高精尖科研设备。右图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检查仪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制度和运行补助机制。近年来,我国科研设施与仪器规模不断增长,但由于部门化、单位化、个人化倾向,科研设施仪器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自国务院出台《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有9个月时间,据调查,约占全国数量三分之一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对外开放了科研设施与仪器。我国科研仪器开放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遇到哪些问题,如何为创新而“绽放”?《经济日报》记者进行了调研采访。  一种多维度的开放共享  仪器开放含设备维护、专业化管理、人员培训、技术创新和推广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开门迎客”  一天夜里12点,外边下着雨。于红云被频频发来的“神秘”短信吵醒。她马上从床上爬起来,冒雨赶到了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心实验室。原来,为了随时掌握仪器的运转情况,这位管理人员专门做了一个无线通讯设备安装在仪器上。只要设备压缩机停止工作,就会马上给她发信息。  于红云告诉记者:“有的设备需要极低温等特殊的内部状态,如果有断电等意外情况发生,内部状态就会受到影响。不及时处理的话,恢复到正常可能需要一周多时间,就会影响实验。”因此,她对短信格外敏感,多次深夜都被仪器“召唤”到实验室。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心实验室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它是清华最早的公用开放实验室平台之一,目前逸夫技术科学楼部分共有价值约6000万元的仪器设备。这些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受技术垄断等原因,设备维修必须从国外公司请来工程师。这种费用通常是从工程师下飞机就开始算起,成本之大可想而知。  徐晓明、姜鹤和于红云都是材料相关专业的名校硕士或博士,每人负责不同种类的设备。这些“娇贵”的仪器因专业管理呈现出稳定良好的工作状态,很少“闹脾气”,极大节约了维护成本。严谨的机制也让大部分仪器进实验室1周之后就能对外开放快速共享。  “我们的用户北到哈尔滨,南到福建,甚至还有新加坡过来的。”姜鹤说。记者随手翻开一个登记册,看到上边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天来做检测的人员信息。仅从今年6月份到9月份,就记满了几十页,每页不少于20条。  北京北方微电子基地设备工艺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谢谦说,她们已经在这个平台做了一两年测试。“就拿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说,价值数百万元。我们不可能因为一个项目要用就去买。借助这种平台做测试,可能只花几百元甚至100元就能解决。他们管理水平高、可信度好,收费也合理。”谢谦说。  为了进一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质量,实验室管理团队不断创新。他们花多年心血开发出数据分析软件平台,让满是英文、复杂难懂的设备管理界面变成了简洁清晰的中文界面,方便更多人操作。“就像称体重,站上去就知道多少。”徐晓明说。新系统不仅更加简洁,而且能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这一创新又为实验室节约了一大笔费用,因为如果购买国外同类软件,最少也要花几万美元。  在30多年的开放共享中,这个实验室积累的新技术和经验,完全够出几本书。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对一些进口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延长了它们的使用寿命。这些技术目前已推广到国内数十个单位。徐晓明等老师也把这些经验技术带到了实验教学和培训中,来听讲的人常常挤满了楼梯和教室。  一项近半个世纪的探索  我国一些高校院所在仪器设备开放上历经多年探索,现已被纳入开放服务试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会同财政部、发改委、教育部、农业部、中科院等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落实〈意见〉试点工作方案》,选择了清华大学等10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北京中关村等3家科技园区以及北京市等7个省市先行开展了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试点,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开放模式”。  在清华大学一幢红砖墙的老楼里,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处长武晓峰对记者说,在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上,清华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探索。那时,由于大学科研经费有限,大设备又有运行维护费用,为支持科研、提高设备使用率,清华成立了分析测试基金,用来补助老师们的设备使用费。  “从刚开始的学校出80%,老师出20%,到后来学校出小头,老师出大头。学校支持的费用总额一直在增加,很好地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这种模式被很多所国内高校借鉴。”武晓峰说。  后来,清华在分析中心成功建设的基础上,陆续支持建设了10个校级公共平台。通用性强的设备,尽可能在公共平台上建设,专业性强的设备主要放在对应的院系和研究所里。  在武晓峰眼里,这种校级共享平台有多层意义:节约了资源,避免设备重复购置,提高资金使用率 集中管理以后,平台会有专人维护,提高了设备使用质量,延长了设备寿命 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环境,推动不同用户间的交叉交流 为每一位老师及其研究团队提供利用仪器设备的机会,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最近一年多时间,清华正在努力开发仪器设备开放的管理服务系统。这相当于在实体平台的基础上,再建一个虚拟平台,方便用户通过网络系统搜索所需设备。用户在网上预约成功后,刷卡使用,使用结束后系统就会自动扣除费用。” 武晓峰说。这种方式进一步整合了校内设备资源,也把使用者从打电话预约、找人、开发票、付费、报销等琐碎工作中解放出来。  武晓峰告诉记者,“我们就是想通过网络平台把尽可能多的大型设备纳入开放服务系统,因此要求各单位自身利用率不是很高的设备要注重开放共享。如果各单位拥有的仪器设备不开放,别的用户用不了,必然导致重复购置。更多高校一起做这项工作,肯定会极大提高设备使用率”。  据了解,清华大学是国家发改委立项的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CERS项目)的牵头单位。目前CERS项目已经在网络平台上整合了60多所高校超过1万台的仪器设备,价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一场需合力应对的挑战  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设施与仪器目前对外开放率45%,仍面临来自人才、制度等多方面挑战  据科技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截至2014年底,已掌握了5.5万台(套)原值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的详细信息,原值总额780亿元。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所属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对外开放率为45%。目前,教育部所属高校共制定各类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管理办法总计80多项。  探索多年后,武晓峰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感触:“开放共享一定要有一套制度做支撑。越做好顶层设计,越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就拿仪器使用收费来说,必须要有一套定价制度。按照“运行成本补偿、非盈利”的原则,清华大学成立了专门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收费标准审核委员会。某仪器开放前,要申请报价,通过审核、公示后才确定最终的收费标准。  近些年,我国高校仪器设备硬件条件发展迅速,但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仍相对缺乏,制约了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质量。武晓峰说:“针对这一问题,CERS项目在对大型设备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遴选了示范机组,由示范机组负责组织面向兄弟高校的技术人员培训。”  武晓峰认为,国家应该进一步打通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各项具体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合力。“希望从国家层面规划建设一些公共技术条件平台,尽量减少研究人员拿自己的科研经费买设备,避免重复购置。台湾就在大学建贵重仪器中心,大学教授、校外的科研人员等都可以使用,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武晓峰说。  “作为企业,我们特别希望能有更便捷的网络平台去搜索设备资源,而不是靠撞运气去碰、去找。”谢谦说。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加快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工作,2015年底前基本建立。2016年指导管理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本单位在线服务平台,并完成管理单位在线服务平台与国家网络平台的对接。  后补助机制是《意见》的核心内容,它能充分调动科研设施与仪器管理单位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开放共享评价指标体系。下一步,科技部将密切配合财政部,结合试点工作,做好试点单位与后补助的有效衔接,共同推动后补助机制的落实。”
  • 青海省科技厅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近年来,青海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部署要求,加大政策引导、后补助资金支持、绩效考核评价、信息平台管理力度,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服务,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制度推动。先后制定出台了《青海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实施方案》《青海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持续优化政策体系和组织管理,在机构组织、管理方式、平台建设、运行服务、考核评价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科研仪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科学的开放共享体系,调动仪器单位开放共享积极性。  加强资源统筹。整合全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搭建青海省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开展仪器入网、在线预约、新购仪器查重等工作。通过开放共享服务后补助资金鼓励仪器设备拥有单位积极对外开展分析测试、升级改造和资质认定等活动,入网仪器单位和仪器数量从2012年的12家单位、57台套增长到2021年年底的107家、2877台套,覆盖全省各行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各仪器单位服务中小微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150余家增长到2021年的700余家,服务科技活动数量由30余项增长到2020年的近200项,入网规模和共享效果同步提升。  完善服务支持。依托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建立了包括生物园区60余家生物企业在内的青海省生物检测服务联盟,在相关产业园区开设服务窗口,提供大型科研仪器“一站式”共享服务,进一步完善大型仪器共享服务体系和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为全省广大中小微企业和社会用户提供仪器查询、仪器检测、预约等服务,有效释放服务潜能、实现资源共享,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服务支撑。
  • 陕西省加快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为加快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以下简称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到2024年底,力争20万元及以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达到16000台(套),对外开放共享率超过80%,充分发挥科研设施与仪器对我省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作用。《实施意见》提到,继续完善陕西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通过仪器入网、普查调查、预约共享、创新券应用、考核评价、购置评议等服务和管理,全面提升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开放共享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大力度实施科技创新券应用。积极探索各领域、各行业、各组织、跨区域的多样化使用模式,累计服务企业超5000家次,服务总额超过10亿元。加快实施国产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研发、转化及应用示范推广工作。通过专项形式推动国产大型科研仪器产业升级创新,形成具有我省特色优势的国产仪器产业链群。到2025年底,通过开放共享激励和奖惩机制的实施,基本解决分散、封闭、低效、重复的问题,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开放共享的理念和共识,开放共享工作形成良性循环,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迈上新台阶。我省将加大开放共享激励力度。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建立评价考核制度、标准和办法,定期对纳入服务平台的仪器运行情况、管理单位开放制度、开放程度、服务质量、服务收费和开放效果进行评价考核。通过评价考核,对年度服务绩效考核较好的服务机构给予不高于30万元的奖励。对不按规定(且无正当理由)如实上报科研设施与仪器数据、不公开开放与使用信息、开放效果差、使用效率低的管理单位,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予以通报。
  • 陕西5部门联手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6月28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为加快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充分发挥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对陕西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作用,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陕西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开放共享水平。根据《实施意见》,陕西将加强各级各类创新研发机构资源统筹配置与协调,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多元化投入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增强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整合及开放能力,提高资源共享与利用水平,完善政策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资源配置优化、运行管理规范、共享服务高效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体系。到2024年底,陕西通过统筹整合开放各类仪器设施资源,力争20万元及以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达到1.6万台(套),对外开放共享率超过80%;积极探索各领域、各行业、各组织、跨区域的多样化使用模式,累计服务企业超5000家次,服务总额超过10亿元;加快实施国产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研发、转化及应用示范推广工作,通过专项形式推动国产大型科研仪器产业升级创新,形成具有陕西特色优势的国产仪器产业链群。根据《实施意见》,陕西将通过优化入网程序、积极开展购置前评议工作、大力推行科技创新券政策、集约化平台建设、强化仪器研发和应用人才培养、打造国产科学仪器研发及应用示范特色优势等举措,力争到2025年底,基本解决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分散、封闭、低效、重复的问题,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开放共享的理念和共识,使开放共享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迈上新台阶。与此同时,陕西将加大开放共享激励力度。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建立评价考核制度、标准和办法,定期对纳入服务平台的仪器运行情况、管理单位开放制度、开放程度、服务质量、服务收费和开放效果进行评价考核。通过评价考核,对年度服务绩效考核较好的服务机构给予不高于30万元的奖励。
  • 青海省开展大型科研仪器共享调研工作
    近日,青海省科技发展服务中心组织省大型仪器管理办公室深入省内外相关单位开展调研,全面了解掌握全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使用现状及开放共享的基础条件,深入分析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面临的问题,借鉴省外先进做法和经验,优化流程,完善政策,健全青海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工作机制,促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本次调研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调研目的,细化调研方案,通过两个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工作。第一阶段省内分类调研“望闻问切”。调研组邀请专家实地走访了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企业等代表单位,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各单位科研仪器运行管理和开放共享情况,收集制约共享服务的体制机制、设备管理、人员激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成因,锁定“问题靶向”。第二阶段赴省外针对调研“对症寻药”。调研组带着收集到的问题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学习各省在省级科研仪器共享服务体制机制、平台搭建、考核评价及补贴激励、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联合评议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与兄弟单位积极交流研讨,为解决省内共享难题,打造“靶向治疗”通路集思广益。  在北京调研期间,调研组拜访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汇报了全省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咨询了解了国家关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工作举措和对地方工作的相关要求,平台中心对青海省开展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调研组还考察了北京科技大学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其整合学校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依托第三方开展市场化仪器开放共享的运营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下一步,发展中心将总结调研成果,集智聚力解决省内科技资源共享率提升难的现实问题,着力推动科技资源有效配置和使用效率,切实提升科技服务成效。
  • 四川:助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5月13日笔者获悉,日前由四川省科技厅主办的“四川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交流会”在成都召开。会上,来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的相关专家,面向川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余名代表作主题分享并答疑解惑。会议现场,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刘瑞作《重大设施和大型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主题报告,他就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基本情况、主要功能、运维服务、应用场景、管理举措等方面进行介绍;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研究员徐振国作《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介绍及评价考核结果分析》主题报告,针对当前国内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发展现状,他指出,要进一步加强评价考核和安全风险防控并提升服务开放水平,注重激励引导,打造专业化服务体系,助推仪器自主创新。据介绍,自2014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以来,我国共减少重复购置5406多台(套),减少重复购置经费138.94亿元,节约的财政资金可以购置单价50万元的仪器4.6万台(套),相当于可以建设约24个中国天眼。“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就是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提高资源效率的有效途径。”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来,四川着力强化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作为平台依托单位对系统进行了升级改版,与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四川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强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同时,四川推广使用“科技创新券”,对服务提供方和服务获取方都给予支持,努力提升共享平台建设运行效能。据统计,四川省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共享平台目前已入驻管理单位262家,共享仪器设备3500余台(套)。会议现场。受访者供图
  • 海宁搭建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资源库 让高校里的科研仪器“忙”起来
    如何在几百颗直径不到2微米的银粉中精准无误地寻找到一颗同样大小的玻璃粉?这需要一台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近日,浙江凯盈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韦继锋在浙江大学海宁生物电子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俊杰的帮助下,通过租用该中心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精准找到了散落在银粉中的玻璃粉,顺利完成企业新产品表面形貌观测分析任务。  如今,凯盈新材料已成为该中心的常客。“基本一个月要来两三次,租用该设备对产品做微观观测。”韦继锋说,能顺利租用到心仪设备,多亏了海宁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资源库。  该共享资源库是海宁市为加快推动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搭建的一个服务平台。“搭建平台,目的是希望让企业能够找得着、用得上最先进最高端的科研仪器,更好地从事创新。”海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海宁企业研发热情高涨,但缺少高精尖科研仪器却是当地中小企业的一个痛点,“其实,海宁有许多优秀科研创新平台,创新资源丰富。但这些创新资源多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就包括大型科研仪器。”  物尽其用,方成大用。海宁拆除共享“围墙”,把碎片化、孤岛化的科技资源打通共享,推动高校院所中的大型科研仪器“忙”起来。  在共享资源库中,企业能实时看到所有在库设备信息,每个共享单位后附有联系电话。“企业只要通过共享资源库,即可与心仪单位进行电话预约。”海宁市科技局科技合作科工作人员朱骏杰介绍,海宁与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海宁先进半导体与智能技术研究院、海宁集成电路与先进制造研究院等10多所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每年根据辖区企业的需求,共享资源库都会实时更新一批共享科研仪器。”  凯盈新材料首席技术官助理尚俊霞表示,作为晶硅太阳能电池银浆的生产企业,在日常研发过程中,需要用到高精度扫描电子显微镜。“一台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购置费300多万元。而每次使用共享仪器成本是300元一小时,根据企业实际使用频率,一年成本大约两万元。”  仪器共享,让越来越多的大型科研仪器“忙”起来。“目前,几台大型设备每年的有效机时超过800小时,其中对所外用户开放共享占总机时的三成。”浙江大学海宁生物电子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骆季奎说。  如今,海宁已征集入库可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总计200多台,设备覆盖半导体、特种装备、生命健康等多个产业领域,总价值超2亿元。其中,科研平台仍是主力军,其共享科研仪器数量占共享库的87%。
  • 探讨科研仪器共享困局背后
    当某种尖端科研仪器在欧美国家只有几台,但在我国却能找到十几甚至几十台时,您会为国内科研力量的“壮大”感到兴奋吗?   事实上,仅就数量而言,国内某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设备拥有量并不次于国外。以某种型号的卫星地面接收站为例,美国在2009年只拥有16座就已满足需要,而我国早在2005年就建成了30座,仅北京就有8座。   然而,一些业内学者对此并不兴奋。相反,他们感到的是深深的忧虑。   红火的背后   2011年底,仪器信息网公布了国内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当年下半年的仪器采购情况,涉及的单位为41所,用于购买科研设备的总金额达4.49亿元。其中,部分单位半年间用于科研仪器的采购经费就超过3600万元,采购费用最低的也达三四百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该网站同时声明,该数据仅是对涉及金额较大、采购项目较多的招标、中标信息进行的统计。实际数字可能还要更多。   然而,当采购市场一片“红火”的同时,它们的使用情况又如何呢?   2008年,青岛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曾作过一个统计,当年该市大型仪器年均开机时间为435小时,就是说,这些仪器一年开机只有18天。   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与装备处处长蓝闽波此前向媒体透露,一项针对全国高校4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有近一半高校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不高,近1/3的大型仪器使用效率极低。   换句话说,国内的大型仪器虽然数量众多,但其中至少2/3以上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评价体系有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中科院院士饶子和曾在英国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当地一所大学购买了某台尖端科研仪器后,该地区其他大学就不再重复购买,而是借助相关政策,实行仪器共享。   “这样的模式无疑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省下了大量资金。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经验直到20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被我国相关机构学习。一台重要仪器的共享不但在校际,甚至在校内都很难推广。”饶子和说。   “这其实有一个认识误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表示,很多人都将不同科研机构间的关系定义为“竞争关系”,似乎将科研仪器借给别人使用,就是在抢夺自己的资源。他认为,这种误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现行的科技评估体系还有不尽合理之处。   “科研机构间不合理竞争关系的产生,源于现行评价体系将科研人员的职位晋升、资源获取乃至工资待遇,都与其科研成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王树国表示,这就导致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看得过重,“谁的成果先出来谁受益,这很容易使人们相互提防。我们需要适当弱化成果与名利的联系,变竞争为共赢”。   需要制度调控   事实上,对于大型科技仪器的共享问题,相关部门也在不断摸索改进措施。早在多年前,教育部就设立了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项目 近年来各地建立的区域性共享平台也越来越多。然而受各种条件所限,这些举措的效果有限。   一直关注此事的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尚缺乏奖励和约束科研机构共享仪器的调控机制,导致科研人员“动力不足”。   据钱锋介绍,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运行维护费用一般都很高,但这笔费用大部分为国家投入,而且由于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并没有与单位利益直接挂钩,导致这些设备用好用坏一个样,用多用少一个样,利用效率自然难以提高。   对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制定一套专门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通过评估,对仪器使用率高、管理措施落实好的单位和人员予以奖励。而对于设备共享率过低的单位和部门,可以通过削减其相关专项经费投入的方式予以警告,如果能够双管齐下,相信我们的仪器设备共享率会有明显提高。”钱锋说。
  •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成效明显
    日前,2021年度浙江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绩效评价结果公布。其中,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管理制度全面规范,大型科研仪器运行使用高效,对外开放共享成效明显,评价结果为“优”,在62家参评单位中排名第六位。亚林所积极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探索形成了“一机构两系统三把关”的共享工作机制,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实验室管理办公室,落实专职技术人员,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同时,开发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预约信息系统和物联网传感器在线实时机时记录系统,实现7×24小时在线预约,并与国网和省网平台对接,实现数据上下行传报送。2019—2021年,亚林所在科技部组织的大型基础设施与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考核中连续三年评价为“良好”,并获得补助奖励。
  • 中科院科研仪器“敞开大门”开放共享
    p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获悉,“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V3.0系统”建设项目在京通过专家验收。经过一年稳定运行,目前该系统上线大型仪器设备8000余台套,价值超过110亿元 系统用户数达到4万余人,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在线服务和运行管理系统。 /p p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精神,中科院在前期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的基础上,结合采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开发了全新的“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V3.0系统”。自2016年年底上线以来,该系统受到研究所和广大科研人员的欢迎。 /p p   目前,该平台已在中科院15个大型仪器区域中心、114个研究所(包括二级法人单位)成功应用。截至2017年11月底,共享平台年度使用机时已突破1000万小时,处理委托单数近60万单,其中院外共享机时151万小时,院外用户达4000余人。V3.0系统实现了从设备预约、预约审核、检测分析、样品登记到费用结算的实验全生命周期管理,极大促进了中科院仪器设备利用、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p p   该系统的成功推广应用,为大型通用仪器设备等科技支撑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和共享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有效促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依托北京物质科学与纳米技术大型仪器区域中心超导公共技术平台,对高温超导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励。 /p p   据了解,为服务国家创新战略需求,中科院率先打破仪器设备“课题组”所有的局限,建立适应科研创新发展的全新技术支撑体系架构,初步形成了以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为基础、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为骨干的技术支撑系统和面向全国开放的大型仪器共享服务网络,仪器设备支撑科研能力和开放共享率得到逐步提高。自2009年以来,中科院先后研究开发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V1.0和V2.0系统,将全院各个研究所的大型通用仪器设备纳入统一的网络平台管理,为院内外研究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在线技术服务。 /p p /p
  • 北航成立分析测试中心,助力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为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推动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分析测试中心,立足于服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深入推进学科交叉与科教协同,助力高水平科研创新和高质量人才培养。2024年7月9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揭牌仪式在沙河校区举行。校党委书记赵长禄,校长王云鹏,副校长刘树春、张海兰出席揭牌仪式,仪式由张海兰主持。赵长禄、王云鹏共同为中心揭牌,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段辉平、柳姝,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周炳,物理学院庄金呈等四名分析测试中心责任教授代表颁发聘书。下一步中心将按学校要求,一是加快形成系统性分析测试能力,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系统思维,加快完成中心一期建设目标,做到“到货一台、调试一台、开放一台”,达到运行能力和规模质量互促共进。二是加快优化“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强化资源统筹规划与配置,提升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探索大型仪器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步构建资源配置优化、运行管理规范、共享服务高效的开放共享体系。三是加强中心制度建设及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按照“六对照一结合”一体化推进制度建设,构建政策、制度、流程贯通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通过外引内育,构建完善的测试团队梯度,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人员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测试团队。 分析测试中心揭牌,标志着北航在统筹推进优势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作为校级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秉承“开放共享、协同高效”的服务宗旨,创新性地采用了“1+N”的集约加协同共建模式,汇聚了校内优质资源,构建了专业性强、覆盖面广、创新性强的综合测试服务体系。以学校科研特色和发展优势为着力点,科学规划平台体系,分析测试中心集约服务平台位于沙河校区四号楼,建筑面积3350平方米,拥有各类国际先进的分析测试设备,设为四类(电子显微成像、化学成分分析、材料力学性能、物理性能表征)17个通用及3个特色测试服务方向,服务支撑材料、生医、仪器、航空宇航、交通、物理、化学等学科发展,协同服务平台充分依托“两地三校”相关学院特色设备特色设备进行打造,保障学校“空天信医”研究方向及重大任务,以学院特色设备为主,由中心与学院共同创建,建设有球差矫正透射电子显微镜、9.4T及5T磁共振成像系统等大型设备,支撑学科交叉融合。为更好地助力中心发展,提升技术保障能力,加强对仪器设备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来自6个学院的32名老师受聘为中心的责任教授,其中国家级人才达到半数以上,已成为中心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采用“物联网+”智能管理模式,建立了 “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平台”,服务支持全校共享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构建了高水平公共科教平台的开放共享体系,便捷面向校内外用户的开放共享,实现了仪器预约、使用、计费等服务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中心着力实现教培、实践、科研的层层递进,组织开展仪器操作培训,服务支撑学院实验课程及科研课堂,积极开展专业论坛交流活动,确保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持续强化,为新成果与新技术分享提供了全方位的交流平台。未来,中心将坚持科研测试服务与人才培养齐头并进,力争建成具有北航特色、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分析测试科教协同平台,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更多“分测动能”。
  • 这个高校不简单 获誉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先进单位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促进江西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提高科研仪器使用效率,发挥科研仪器对创新创业的服务和支撑作用,近日,省科技厅组织开展2017年度全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绩效评估。经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委员会审议等程序,全省共10家单位被评为2017年度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先进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荣获先进单位,并获得其中的一等奖励。据悉,全省仅三家先进单位获得一等奖励。 /p
  • 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这几年科技部对共享经济涉及的相关数据平台和技术一直都有专门的重大专项,也投了几个亿来做这方面的技术开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涉及科研的仪器设备方面,国家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是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2014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中央改革办对此项工作进展给予了持续的关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年来,科技部在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加强部门和地方统筹协调,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统一的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特别是2018年还对中央级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单位的开放共享情况进行了评价考核,对优秀和良好的单位给予奖励性后补助,对结果较差的单位给予了惩罚。各地方也通过创新券等方式加强引导,现在整体上开放共享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山西成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大型仪器共享联盟——46家高校机构共享科研设备
    9月27日,记者从太原理工大学获悉,日前山西省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大型仪器共享联盟首届年会暨学术(工作)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当日山西省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大型仪器共享联盟成立。近年来,山西省在促进“仪器共享共用”方面不断发力,而此次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大型仪器共享联盟的成立极大地整合了山西省科技资源,助力共同打造协同创新的交流合作、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破解老难题有了新思路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山西省在促进“仪器共享共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年上半年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山西省内部分高校20万以上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工作进行了考核。考核结果显示,各高校都在积极推动大型仪器共享工作,搭建平台、建章立制,校内共享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山西省科技厅实验室与平台基地建设处处长肖育雷介绍,山西省在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仪器设备规模持续增长,覆盖领域不断拓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现。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李金碧坦言,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大型仪器设施共享是个老生常谈的难题。对此,肖育雷表示赞同,在他看来目前这项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山西省纳入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仪器设备相对较少,与中部地区和周边省份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共享率低,部分单位不想开放共享,不会开放共享;三是人才队伍缺乏,专业化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四是企业需求对接服务难。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山西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大型仪器共享联盟应运而生,并得到省内多家高校的积极响应与支持。联盟成立后将推进实验室建设、加强安全管理、开展大型仪器共享。“希望山西省高校实验室体系发挥在科技创新、产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基础性作用,提升实验室整体影响力、竞争力和贡献力,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源与山西省科技、产业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好国家战略和山西发展。”李金碧说。向科研机构发起“动员令”实验室与科学仪器是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大型科研设施的开放共享是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科研仪器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支撑的重要措施。记者了解到,本次山西省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大型仪器共享联盟成立,共吸纳了理事单位46家,其中高等院校29家,高职高专11家,特邀单位6家。以山西省高等院校为主体(含科研院所及有意愿的企业),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限制。当日,发布了山西省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大型仪器共享联盟章程,其中规定联盟主要致力于协同省内高校,共同搭建公开且具有公信力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有组织的大型仪器共享,推动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为省内高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建设“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大团队”助力。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孙宏斌介绍,太原理工大学目前拥有千余台套的测试、分析、仿真等高端仪器设备,搭建了“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我们向社会开放预约端口,积极开展共建和共享。太原理工大学将严格遵守《联盟》章程,与各位盟友一起做好联盟各项工作,促进联盟可持续发展,为山西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贡献高校的智慧和力量。”孙宏斌说。山西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联盟未来将致力于构建一个功能强大、运行高效、服务便捷、多方共赢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山西省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 连云港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方案》。连云港市将力争用2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各类科研设施与仪器、统一规范、功能完备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使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制度、标准和机制更加完善,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的问题基本解决,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据了解,本次开放的仪器适用范围为科研设施与仪器包括大型科学装置、科学仪器服务单元和单台套价值在10万元及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等,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和部分企业的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及大型科学设施中心等研究实验基地。其中,科学仪器设备可以分为分析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计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海洋仪器、地球探测仪器、大气探测仪器、特种检测仪器、激光器、工艺试验仪器、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天文仪器、医学科研仪器、核仪器及其他仪器。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会同市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连云港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市大仪网)建设。国家、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的科学仪器设备在纳入上级网络管理平台的同时,纳入市大仪网,统一对外开放。市大仪网根据科学仪器服务领域,提供仪器设备、技术专家、运行维护、测试标准与方法等在线服务,并定期组织专家对专业服务人员开展分析测试技能培训和操作指导,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此外,我们鼓励并支持在本市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通过大仪网注册成为入网单位,将其拥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通过大仪网向社会公布和提供开放共享服务。  此外,我市还将围绕中小企业创新等方面需求,整合管理单位资源,建立和完善“一站式”服务平台、新型服务模式,提供检验检测、咨询指导、人员培训、方法标准研究等服务 依托产业集聚度高、创新需求集中的高新园区、专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一批专业检测服务站,推动企业与测试服务机构直接有效对接。并推动连云港地区高校院所和企业建设一批开放实验室,在市大仪网共享科技资源,开展标准化服务。扩大对大型科研仪器用户的补贴范围和金额,重点加大对创新活动中使用检测资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以需求带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展开放服务。
  • 贵州: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打破“三大”限制
    日前,由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知识产权局)主办、贵州省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承办的贵州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会在贵阳召开。贵州省内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检测机构、有关企事业单位、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157家单位参加了会议。据介绍,开放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将有效整合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分析测试机构和企业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打破空间限制、地域界限、部门界限,大力推动我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同时,通过“大仪平台”开放共享体系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省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分散、封闭、闲置、低效的状况,尤其是贵州省高校仪器资源,有效促进了贵州省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以及第三方检测等科技服务业的发展。250多人参与首期首期技术经纪人培训近日,贵州省首期技术经纪人培训在贵阳开班。来自贵州全省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部分市(州)、县(市、区)科技职能管理部门,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业代表250余人参加培训。据悉,技术经纪人是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目的,为促成他人达成技术交易而从事中介居间、行纪或代理等服务事项,既懂技术、也懂市场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是技术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次培训,参训人员将系统学习技术市场与技术合同、知识产权、技术经纪实务、科技金融、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方面的理论和实务知识并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颁发贵州省技术经纪人证书。据介绍,到2020年,贵州全省培训技术经纪人1000名,使技术市场工作更加活跃和富有成效,从而推动全省技术市场逐步走向繁荣。内容来自仪器仪表商情网
  • 崖州湾科技城推进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8月16日,记者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获悉,截至2023年7月,科技城科研仪器设备投资累计39亿元,总数接近4万台(套),并通过建设南繁育种公共仪器平台、科技城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等平台进一步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升使用效率。科研仪器设备是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园区农业及生命科学领域已投入使用的约1.4万台,深海领域已投入使用的台套数约3000套。价值50万元及以上的高值设备合计1300多台(套),已有300多台套投入使用。”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实验室专班负责人师念透露,园区各入驻高校及科研院所所需设备正逐步到货验收,除保障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有序使用外,园区已初步建成仪器设备预约共享平台,设备使用需求方均可根据自身需求预约使用。据悉,崖州湾科技城已建成或在建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中,总计已上架仪器设备近3000台套,截至7月底累计预约3700余次。
  • 深圳真金白银鼓励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日前印发《深圳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考核评价与资助实施细则》,发挥奖惩机制的激励引导作用,促进深圳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根据细则,深圳市科技创新委每年组织一次考核评价工作。考核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较差四个等级。考核评价结果为优秀的管理单位申请市财政资金投入购置科研仪器的,经费(项目)审批部门应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批准其购置申请。对于通用性强但使用率比较低、开放共享效果差的科研仪器,各主管部门可以按规定在部门内或跨部门无偿划转,管理单位也可以在单位内部进行调配。  该细则对科研仪器原值总计在500万元以上,且考核评价结果为良好及以上的管理单位给予资助。考核评价结果优秀的资助标准不超过150万元/家,良好的资助标准不超过100万元/家,最终资助金额按照年度预算统筹安排。  大型科研仪器是指单台(套)利用深圳本市财政资金投入50万元人民币以上购置,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且年度内处于使用状态的科学仪器设备。
  • 天开高教科创园: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实现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为深入挖掘全市科教资源,瞄准天开园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在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即将开园之际,记者采访到即将入驻天开园的科技服务机构,他们将在天开园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上,发挥自身作用,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据悉,天开园将设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实验室联盟,实现科技资源对园区的开放共享。截至目前,天开实验室联盟吸纳全市447家实验室和服务机构,包括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海河实验室、37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6家科技和金融服务机构。在位于南开大学津南校区的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结构生物学科研仪器平台影像室的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正在运行工作中。作为天津首台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即将入驻天开园,依托天开园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据了解,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是世界生物医药领域的尖端设备,可完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高分辨成像及结构解析。精准的结构解析是在分子层面认识生命过程、破解重大疾病、辅助药物开发的重要支撑。据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平台实验师李昂介绍,自仪器投入运行以来,以仪器共享服务为契机,南开大学为校外科研单位、医院、医药企业提供长期技术服务。“在对校外单位与机构提供共享服务中,生物医药企业与医院占多数,我们会提供仪器平台与技术服务,为项目做些初步分析。”李昂说。“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建立之时,就按照仪器运行所需的环境指标打造了专用的电镜室。比如,考虑仪器对精准度的高要求,设置了磁屏蔽、气垫减震功能以及室内恒温等。另外,在操作技术上,我们也经过了非常专业的培训,科研院所或者是企业提供样本之后,需要我们来进行专业操作,这样可以使测试工作能够精准高效地完成。”李昂说。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是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孵育培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高质量人用疫苗的研发生产与商业化,在世界范围内提供预防传染病和感染病的解决方案。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平台实验师卢静说:“利用这台仪器,对样本进行负染色、快速冷冻、数据收集、三维重构等,对相关生物样本进行筛选与数据收集分析,实验结果为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在疾病机制研究、针对性疫苗开发、载体与药物分子设计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作为天开园其中的一项基础设施,为科研提供技术服务,不断为创新型企业及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即将入驻天开园的‘绿色合成多孔材料制备高效催化剂和生物制剂’项目中电子显微相关工作均在本机组完成。”李昂说。
  • 他山之石:日本、新加坡科研仪器共享现状
    日前,《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获得审议通过。从《意见》中不难看出,我国科技界经常面临这样的尴尬:耗费了国家巨额 资金的仪器设备,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却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周边科技水平比较发达的国家又是如何面对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呢? &ldquo 就《意见》谈 到的科技资源分散、封闭、重复、低效等问题,从微观上说,这种现象在我们学校的各个课题组也是存在的。&rdquo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系朱弟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课题组独立运作,部分科研经费专款专用,每当科研经费到期前,尚未使用的经费也有突击花费的现象。 但他同时表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公共和大型仪器使用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绝大多数公共仪器实现了网上预约服务,所有用户都必须上岗培训,培训合格后独立操作,分析处理数据,如果违反仪器使用规则,就会受到警告甚至处罚。 &ldquo 其背后不仅是管理理念、制度文化的因素,同时也得益于资金雄厚和信息化水平的支撑。&rdquo 朱弟表示,实际上国内大型仪器在某些院所或某些高校的部分院系也实现了 网上预约、使用登记、独立操作和全天候开放的做法,只是这些做法还不够普遍,这就急需一个公共标准的出台,政府来完善和统一这些做法。 &ldquo 这些机构的某些大型仪器利用率很高,甚至爆棚。多年前我就知道复旦大学化学系,就有研究生排队到凌晨才有机会上机测试的情况。&rdquo 在朱弟看来,由于中国国家大,表面上看似仪器闲置、重复和低效的现象较多,但实际上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中国的高端、精密仪器总量还是太少,人均就更少了。 在大型科研设备建设和使用方面,中国和日本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开发战略中心首席研究员林幸秀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设备购买比较难,二是如何运营这些设备,令人头疼。 林幸秀把大型科研设备分为几个级别,分别是:大学内部几个学院共用的设备;归国家所有的设备;几国共建的大型科研设备。而这些设备在建设和共用方面都存在两个共性问题:有关方面各分别出多少钱,以及到底谁能使用。 首先,从几国共建的大型设备方面看,如多国在美国夏威夷共建的大型天文台,这些设备最开始在建设时间、地点和资金比例方面,往往是争论的焦点,而一旦计划落实,执行起来速度很快。其次,日本政府若要出资建设科研设备,往往需要各个研究机构列出需求清单,随后政府决定满足谁的需求。而在满足需求的顺序方面,经 常会产生争议。&ldquo 这个时候,政府给出指导意见以及政策,显得非常重要。&rdquo 林幸秀说。 最后,大学内部也有几个学院争抢少数科研设备的情况。这在以前是由政府来决定分配,但现在都交给研究员自己解决了。 &ldquo 但是我认为中国和日本的区别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科研经费总量是领先的。相比之下,日本的经济还处于疲软期,没有那么多的设备投入。&rdquo 林幸秀说。 关于如何实施设备共享,林幸秀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到底谁有设备的共享权,是科研人员之间讨论的结果。同时,共享费用也需要做出权衡,设备生产方希望越多的人用越好,可以取得收益,但是设备使用方也会考虑支出太多而使自身科研经费紧张。 日本科研设备空置率比较低,大家都在争抢使用。日本政府面临的是粥少僧多的局面。
  • 改革追踪看落实 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初显效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以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应当从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奖励”̷̷  读着刚刚张贴出来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广西农科院的研究员韦本辉喜不自胜:“这样一来,我们搞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有了自主权,合理收益也有保障了!”  为科技成果转化清障助力,只是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的一个缩影。根据中央部署,科技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聚焦当前和长远的结合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关键点、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的重点和政府科技管理改革的难点,联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推出的各项新政极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告别九龙治水、重复低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  2月16日上午,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公布了首批36个重点研发专项指南,标志着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探路先锋”正式启动。  2014年年底全面启动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旨在解决原有计划体系的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以遵循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重大管理改革有两大核心任务: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重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框架和布局。目前,由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31个相关部门共同成立的部际联席会议和特邀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都已开始运作,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初步形成。  按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原来分属40多个部门的100多个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被整合为五大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  “新设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五大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侯建国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完全按照新的规则运行:在项目形成机制上,采取 “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征集方式,更加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强调部门协作 在项目设计上,克服了以往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脱节弊端,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采取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 在管理方式上,政府部门不再具体管项目,而是由新成立的第三方的专业机构具体负责申报受理、评审立项、检查验收̷̷  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使用率大幅提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取得突破,先进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不可或缺。近年来随着科研经费的大幅增加,我国的科研设施、仪器、设备实现了快速更新。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科研设施与仪器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科研设施与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许多仪器设备在“睡大觉”。与此同时,许多急需仪器设备的民营企业和高校院所则嗷嗷待哺。  为此,国务院在2015年1月印发《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意见》要求,依据制度推动、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奖惩结合、分类管理的基本原则,将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各类科研设施与仪器、统一规范、功能强大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制度、标准和机制更加健全,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的问题基本解决。  据了解,全国统一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已完成开发并上线运行,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关村等3个科技园区和北京市等7个省市开展了开放服务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成果转化驶入快车道  机制不顺、效率低下、动力缺乏等“老大难”,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从当年 10月1日起实施。此次修法直指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难点、痛点,主要亮点有三:其一,下放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 其二,科技成果收益留归科研单位 其三,大幅提高科研人员的奖励比例。  2016年3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重要政策规定和操作性措施,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富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  据了解,科技部已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将发布一批科技成果包,建立基于“互联网+”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家技术交易网络平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一批市场紧缺的技术经纪人等专业人才队伍,开展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等。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地生根,蕴藏在广大科技人员中的创新活力将激流奔涌,汇聚成强大的新动能!
  • 首都科技创新券助推高校院所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工作推进暨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启动工作会7月20日在京召开,活动旨在促进首都科技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发展,以创新券为抓手,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是北京市于2009年启动的旨在推动科技资源开放服务的一项主旨工作,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财政资金绩效激励等一系列创新制度,建立市场化运营和多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北京地区的科研设施与仪器、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等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开放共享和市场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在会上表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表面上推进“物”的开放,但意义远非如此,在推进过程中它必然带动与科研设施相关科学家的研发能力的开放、科研成果的开放,会带动科技企业的创新需求与高校院所的创新供给的互动。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截至目前,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已促进首都地区包括中央和地方单位在内的908个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价值263亿元,4.28万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聚集了13601位专家和166个高端研发团队。仅2017年,就为京内外的1.7万多家企业提供测试检测、研发等服务,合同实现额达33.67亿元,其中在京内实现18.99亿元、京外14.68亿元。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北京市明确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作为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工作的载体,明确采用五项政策工具,其中一项就是深入实施首都科技创新券政策,对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购买高校院所实验室的科研活动给予资助。实践证明,创新券作为一项制度设计,不仅可以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提供精准帮扶,也可以调动高校院所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还有助于促进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据北京市财政局介绍,北京市2014年启动首都科技创新券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购买实验室科技服务取得显著效果。2014-2017年度共1.4亿元创新券资金,支持了2115家小微企业和111家创业团队,合作开展了2402个创新券项目。2018年上半年已经有626家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申请了近5000万元的创新券,其中有近2600万元已经成功使用,涉及335家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服务创新创业活动,经协商,北京、天津、河北共同支持建立互相衔接的创新券合作机制。此次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券合作,由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财政局牵头,与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于2017年9月19日在北京召开了合作工作研讨会,共同编制了《京津冀创新券合作协议》。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以科技创新券为抓手,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目前三地在具体的合作中已经形成了多个方面的核心工作内容,包括确定科技服务资源、科技资源运营机构、被支持的企业或团队、支持的科技活动,以及创新券资金的兑现等。此外,三地出台各自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保障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工作开展。 /p p br/ /p
  • 人民日报:推动科研仪器进一步开放共享
    前不久,科技部公布的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显示,参评大型科研仪器年均有效工作机时为1351小时,年均对外服务机时达到231小时。总体上看,参评单位开放共享意识显著增强,对外服务成效明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是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在科研仪器上的投入逐步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原值5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大约有13万台。为了更好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服务,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自2018年起,我国每年发布中央级高校院所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情况,以评价考核为手段,在激励引导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研设施与仪器是促进科技创新、拓展认知疆域的重要工具。近年来,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助推器”,既为新冠疫苗研发、空间科学、种业创新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了支撑,也帮助无力购买大型仪器的中小企业减轻了创新负担。必须看到,与科技创新的需求、科研仪器使用的潜力相比,我国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些科研机构还存在开放共享意识不强、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好不好,涉及从购置、管理到服务创新的全过程,需要以系统思维解痛点、疏堵点,形成完善的开放共享体系。  首先,要立足真实需求统筹购买科研仪器。科研单位应自觉提高认识,做好调研和规划,按需采购,从购置源头上避免仪器重复浪费。科研仪器的指标参数、应用场景和适用范围差异很大,不宜盲目追求“贵大上”。对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应发挥评价考核的约束作用,通过查重评议限制新购仪器等手段,确保财政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  其次,应进一步完善对外服务机制。开放共享好不好,科研仪器所属机构的积极性很重要。在引导科研机构建立科研仪器集约化管理机制的同时,还需通过完善绩效奖励、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等方式,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对外服务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灵活有效的共享服务模式,鼓励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市场化运营,变“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  高质量的实验技术人才是实现开放共享的支撑。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对外技术服务。长期以来,由于对实验技术人员作用认识不够,我国高校院所相关人才储备少,缺乏完善的人才培训、成长、评价体系。因此,急需加强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以人才“软实力”打造技术“硬支撑”。  科研仪器是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期望有关单位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高质量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打造科研设施与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升级版,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