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研评价机制

仪器信息网科研评价机制专题为您整合科研评价机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研评价机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研评价机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研评价机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研评价机制话题讨论。

科研评价机制相关的资讯

  • 要“首发权”还是要“影响力”——中国科研评价机制困境如何破解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林磊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立等在《科技中国》上发表《充分利用国内期刊获取“首发权”》一文(以下简称“林文”),讨论了“首发权”这一科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话题,引起了科学共同体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目前科研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下,无论是国家间,还是一个国家内不同科研机构之间都存在很多相同的研究领域,很多研究进展也是你追我赶。“正如周光召、丁肇中多次引用的说法‘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刘立认为,这关系到科学家的学术声望,也关系到对科学发现的实际贡献,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声誉和软实力。“所以大家往往要挤破脑袋争得首发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樊小龙看来,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学术界,都存在着学术成果发表的两种策略。“如果科学家将‘首发权’作为发表科研成果首要考虑的问题的话,科学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无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都要先把文章发出来。而如果要追求文章的影响力的话,首选是将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不过这两种策略在国内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矛盾。“林文”举例说,中科院科学家将关于外尔费米子的研究成果投稿给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科学》,遭拒,而普林斯顿科学家的论文则在《科学》上发表,因而获得了外尔费米子发现的优先权。“退稿有种种理由,不一定是国别歧视,但是,投稿给自己国家的期刊是有优势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既然投稿给自己国家的期刊,可以获得在研究成果发表方面的时间优势,那为什么很多科学家首选的投稿期刊依然以期刊的影响力作为排序呢?刘立和樊小龙都认为,导致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科学家不但要考虑首发权,还要考虑国内的科研评价机制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长期以来,国内的科学家面临着‘数文章’的评价体系,无论是职称晋升、申请经费还是科研和成果评价,看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子都是其中重要的标准。”樊小龙认为,正因如此,除了学术声誉的考虑外,国内科学家们不得不面对争取在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局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如何破解目前我国“首发权”和“数文章”的科研评价方式所展现出的矛盾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刘立提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提出了改进科研评价的方案:“职称评审和任期考核不数文章数量、不看影响因子、不看经费数量,破除唯论文数量、只看刊物级别倾向,而是强调成果质量和价值,看是否做到国际前沿、是否解决了重要学术难题、是否具有重大原创性突破、是否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这种评价标准对于我们获得重大科学发现的首发权是有帮助的。”刘立认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樊小龙看来,大力发展和建设国内科学期刊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内期刊水平在公正性和学术性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国际顶级期刊有很强大和高级别的审稿团队和专家团队,这些专家来自于各个国家的优秀科学家,我国要想建设好国内科学期刊,这也是一条必由之路。”樊小龙建议道。 /p p br/ /p
  • 心声:科研评价体系“吃了”创新,促生“短平快”
    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导致很多科研人员心浮气躁,不能踏踏实实工作,难以发扬工匠精神。虽然近年来这些问题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各级政府部门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是总体而言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在评价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时,过于强调数量,包括科研项目的数量以及经费体量、论文发表的数量、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等,这种不合理的导向成为科研人员心态浮躁的要因。由于论文、专利、项目等的数量跟科研单位的考评和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以及带研究生资格等直接挂钩,很多科研单位为了应付考评,不惜重奖鼓励本单位的科研人员多写论文、多申请专利、多申请项目。对发表论文和授权专利开出高额奖金,一篇SCI论文或授权专利,动辄奖金上万元,有的论文奖金甚至高达数万元。为了拿奖金,为了评职称、带研究生,很多科研人员为写论文而做研究,为写专利而搞发明创造,一些人甚至冒着风险造假、抄袭。  人员考核周期短。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过于频繁,考核周期短,制约了科研人员创新潜能的发挥。为了应对频繁的考核,很多科研单位不得不逐级定指标、摊任务,将压力分解给科研人员,对科研人员往往一年一考核,两年一评估,有些单位甚至每半年考核一次。为便于操作,普遍将考核指标量化,如一年发表多少论文,申请多少专利,到位多少科研经费等。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也过分强调近期工作,每提一级都要以任现职级期间产出的科研成果为依据。这逼迫很多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有点结果就急于发表,自然很难做出有深度的科研成果。科研人员在规划自己的科研工作时,不得不以短短的三四年为一个周期,否则很可能在提职称时因为没有足够的成果而失去资格。很多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科研人员,不得不去做一些“短平快”、能够在短期内出成果的科研项目。而很多科研工作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付出,很难短期内出成果,不适合用短期的结果进行评价。采用这种违背科研规律、频繁、量化的考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潜质。  人才计划碎片化。我国当前的人才计划名目繁多,政出多门,呈碎片化态势,加剧了科研浮躁。近年来,国家各部门、各省市,甚至各单位,纷纷推出了各种名目的人才计划。目前仅国家层面的人才资助计划就超过20个,省部级学者计划也至少20多个。这些人才计划在吸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帽子”过多过乱,使得人才计划碎片化,由此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碎片化的人才计划把青年科研人员的努力方向导偏了、心思搞乱了。为了能够登上这些人才计划的阶梯,很多年轻科研人员倾向于做一些能够很快出论文、出专利等成果的“短平快”项目,而从事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才能出成果的研究动力不足。  科研管理行政化。我国科研管理行政化问题仍然很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很多地方政府领导为了政绩,希望在任期内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制定的很多科研计划急功近利,不符合科学规律,重数量、重速度,却很少强调成果质量。在科技管理中搞一刀切,很多政策和规定便于管理者管理,却不便于被管理者的科学研究,最终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方式非常不利于重大的、原始性创新研究。  科研工作不是简单重复劳动,需要高度专注、需要深度思考、需要长期积淀。做好科研工作,需要发扬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也需要一个可以发扬工匠精神的科研环境。创造这个环境必须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入手,破解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原标题: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促生“短平快”行为(关注“工匠精神”缺失问题④))【原标题:人民日报: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促生“短平快”行为】
  • “破五唯”如何“立新标”?科研评价不妨多几把“尺子”
    近几年,我国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全面发力,“破五唯”(“五唯”是指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政策陆续出台,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反响。然而,在“破五唯”之后如何“立新标”,又成为新的挑战。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要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不同成果类型,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的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对此,科研人员有何心声?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如何真正落地?科技评价方面目前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代表委员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是“一棍子打死”“健全完善分类评价体系,改变科技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告诉《中国科学报》。方复全谈到,有人认为“破五唯”就是要把论文、帽子这些指标“一棍子打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破五唯’不是完全抛弃原有指标,而是改变‘一刀切’模式、探索如何真正用好这些指标。而这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多元化、多层次的分类评价体系。”“比如,对于基础研究来说,论文仍是体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载体,我们仍需要将论文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但要摒除形式主义,不只看数量,更要看论文的影响力、贡献力和创新性;对于应用型研究成果,则更多地看科研成果与产品和市场能否有效对接、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复全说。健全分类评价体系是代表委员们多年来一直呼吁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蓝闽波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蓝闽波在刚刚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时,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在一次会议上我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学校不同,但面对的评价体系是一样的,都用论文数量来评价,但实际上清华大学很多工科专业未必需要写论文。”蓝闽波说,“如今《指导意见》出台,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期待能真正落地。”期待改革政策细化、落地改革措施真正细化、落地,把新的评价理念、方法和标准立起来,是科研人员的期待和呼唤。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何建华告诉《中国科学报》,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政策陆续出台令人振奋,但从科研人员感受到的实际效果来看,变化不够显著。何建华一直关注科技评价改革的进展。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一份题为《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促进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的提案。“如今,‘破五唯’成为共识,但用什么来替代原来的评价标准,仍然是有困惑的。结果就是,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或多或少会沿用原来那些方法。”何建华说。对于分类评价机制如何细化,蓝闽波给出了具体建议。“比如,对某个学科基础研究的评价,应该多看其在自己专业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而不必只盯着《自然》《科学》等高知名度的综合性期刊。发表在本专业领域期刊上的论文,可能是真正的原创性研究。”蓝闽波说,“真正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是机械的,本专业专家自有定论,在这些期刊上发的论文极有可能是原创成果。”“现在,很多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量化考核方式进行了弱化和调整,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方式,但也要制定符合我国发展规律和实情的新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40余年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经验,完全可以走自己的科研评价道路。”中科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黄维说。改变“太着急”的心态“破五唯”也好,健全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也好,在何建华看来,最重要的是改变“太着急”的心态。“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只争朝夕、多出成果、尽快走向国际科技前沿的氛围。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也带来了困惑。”何建华说,“我们评价一所大学,理应看它培养的毕业生对社会能作出多大的贡献,这是相对长期的效果;评价一个科研机构,关键要看其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应用情况,这也需要放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才能看清楚。当我们期望在短时间内就评出个高低来,就不得不细化中间过程的各种指标,比如一所大学有多少长江学者、杰青,一个科研人员发了多少论文、论文影响因子是多少,等等,因为这些指标用起来很快。”对此,蓝闽波也有同感,“最根本的是培育一个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有耐心、不急躁。你科研做得怎么样,大家自有公论”。方复全也建议,基础研究成果要以国际视野、用较长时间尺度来评判。比如他所从事的数学领域,评估周期可以放宽至三年、五年一次,让研究人员能够静下心来,解决一些大问题。虽然科技评价改革过程有曲折,但方复全对此很有信心。他看到,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里很多项目是相对自由探索式的研究,国家科技奖的评选开始实行代表作制度,相比于论文数量,更看重论文的质量,以及代表性成果是什么… …
  • SCI易主 是否会影响其科研评价的公正性
    汤森路透旗下的信息科技业务,最近以35.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Onex Corp和霸菱亚洲投资公司。这个消息旋即在中国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的SCI(科学引用目录,Science Citation Index)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SCI易主是否会影响它的相对公正性?是否还能成为科研评价的参考因素?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SCI易主短期之内并不会影响科研评估,但随着科研的发展,SCI的盈利能力长远来看显然令人担忧。  SCI和期刊影响因子在中国影响力巨大  此次汤森路透被卖的信息科技业务中的大多数,对大众来说都很陌生,但是旗下的两个产品:SCI数据库和期刊影响因子( 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即期刊引证报告)却在学术界人尽皆知。这是上世纪50年代汤森路透公司开发的,最初主要为科研机构和图书馆选购期刊提供参考,到现在,这一研究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人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水平。  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虽未明文规定,但在评价科研成果乃至科研人员职称晋升、研究生学位授予时,SCI论文的发表都被作为参考因素,而且发表论文的SCI期刊影响因子越高,则被认为是研究质量越高。  “这可说是成本最低、并且也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说。因为一直以来,汤森路透对于被收入SCI的期刊有相对严格的审核,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有“灌水文”太多的期刊被踢出SCI数据库。包括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也由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对于操纵影响因子的期刊,会公布名单。  因此,被纳入SCI的期刊几乎都可以“身价大涨”。据汤森路透中国科技业务负责人宁笔介绍,汤森路透之所以发布JCR,是因为SCI选刊过程中需要比较大刊和小刊,单看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并不足以反映期刊的质量,统计发现大部分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达到引用高峰,这成为JCR的数据基础。  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介绍,SCI为中国学者重视,起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起开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工作,当时选择SCI、ISTP、EI和ISR这四类数据库进行统计,主要就是考虑了其综合性和权威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引入这些量化的评价标准,确实使得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并且成为中国科研界的重要评价标准。  SCI相关的业务被看好  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称,影响因子可说是商业机构用来赚大钱的,发起这个游戏的西方人和少数西方杂志,已经在这个风靡全球的游戏中大获其利。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于科研投入越来越多,以及SCI和影响因子在中国科研界极其巨大的影响力,使得此次接手的两家企业看到未来的业务增长预期,而愿意以一个比较高的价格购买汤森路透的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  根据统计,SCI自从1964年推向市场一直到1971年的短短7年中,就给SCI所属的商业机构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带来了年均27.5%的利润增长率。  ISI的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也是后来提出“影响因子”的学者,他在1955年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影响因子是评估一个科学家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随后,他创建的ISI每年都发布科学杂志影响因子,更关键的是,SCI数据库和JCR数据库每年都是要付费才能获得的。也正是因为SCI强大的盈利能力,1992年,汤森路透收购了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将SCI收入囊中。  如今,汤森路透出于战略发展的需要,决定转手这一业务。但汤森路透是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而此次接手的两家公司Onex Corp和霸菱亚洲投资公司,都是在IT、医疗等相关领域的投资企业。购买者之一霸菱亚洲投资发言人称,汤森路透的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有着客户关系稳定、内部公开透明、稳定高收入及强大现金流转换等极富吸引力的金融特性。而且,自2014年起,该业务77%的收入都是循环或可预测的,而且在未来发展中是十分可靠的。  对中国科研评价影响很难评估  “SCI易主短期内不会对中国的科研评价发生影响,至少5年内对SCI数据库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投资机构不会改变SCI目前的运行流程而影响利润,国内科学界暂时也没有特别适合替代的标准。但随着中国科研的发展,SCI盈利能力在5年后就不好说了。”程莹说。  事实上,近年来,对SCI和JCR的过分重视,给中国科研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过于看重这些量化指标,不少高校会根据教师发表论文的SCI影响因子,给予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奖励。  即便在国外,SCI论文和影响因子也开始受到学术界批评。欧洲和美国的不少研究机构负责人都多次表示,过于重视SCI和期刊影响因子,会影响大学招聘委员会和资助机构的决策。学术界近年来多次提及要改变“以刊评文”的传统。就在此次SCI被卖的第二天,美国微生物学会即在其8个会刊的社论中宣布,从这些杂志网站上去掉杂志影响因子的标志,也不会在市场宣传和广告中标示影响因子。早在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旧金山宣言”,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和研究。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也禁止在年会上谈论影响因子。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认为,不论是公开宣布放弃影响因子或SCI数据库,还是过于看重这两者,都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在很多时候,这可能是某些数据库提供商之间的竞争。例如美国微生物学会在宣布放弃影响因子的同时,还在以谷歌学术等其他的数据库作为参考。  程莹说,SCI从诞生开始就是商业机构的一门生意,从统计学上来说,SCI和JCR的数据都有被“污染”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究竟如何使用这些参考数据。就目前来说,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做到对每一个人、每一篇论文或每一个科研成果作出评价显然成本太高,因此学术界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建立更科学的科研评价标准,并且如何更科学地使用这些科研评价标准。
  • 科技与经济"两张皮" 谁拨偏了科研评价的方向?
    “目前存在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依我看,可能还有三张、四张乃至更多张。”前不久,在与全国人大科技进步法执法检查组座谈时,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直陈,这一现象长期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现行的考评机制。   “单一科研导向的评审机制使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争取科技项目、科技奖励、发表论文,只重视科技成果、论文等的产出,而不注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开展科研。”郭生练认为,目前的评价体系造成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甚至可以说是目前科研领域一些急功近利和科研不端行为滋生的“温床”。他开出的药方是,从国家层面协调有关部委出台推进科技人员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进建立完善科技人员分类考核评价体系。   在湖北省进行科技进步法执法检查时,检查小组组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程津培对此持不同看法。   2003年,科技部曾联合科技口几部委就如何改进科学技术评价体系专门发文,并研究制定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之后,科技部又连续组织了七八场面向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讲座,核心观点是推行分类考核,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不同类别的科技活动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并明确界定评价工作有关各方的职责。程津培说,有的研究和成果转化需要埋头苦干很多年才能出成果,不能只以论文和专利数量做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看项目对推动科技自身发展和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在国际上的地位等。   然而,让程津培感到遗憾的是,虽然社会上对改进科技评价的呼声很高,几部委也精心组织了高规格讲师团到全国各地宣讲《办法》,但参加培训的高校、科研院所似乎并不大“买账”,贯彻落实评价改革的积极性并不高。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国家对改革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并不存在政策、法规层面的障碍。”程津培认为,目前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偏差,很大程度上与基层政策落实不够有关。迄今为止,作为政策具体执行主体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对科技人员的评价主要采取职称评审制和业绩考核制,核心指标是论文、奖励和科研经费等,几年前即已倡导的分类考核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也认同评价体系的问题主要不在上层的说法。他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现在的评价体系既不利于产生原始创新成果,又不能促进产业发展,为什么大学和研究院所领导还要坚持?   在一次座谈会上,他将问题抛给了曾在武汉一所大学任职的副校长。该校长认为,按照现行考核办法,可能会因为低层次的重复研究造成科研经费浪费,但目前这种办法学校比较容易操作。他同时认为,坚持目前这一评价体系,并不是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而是确实面临各方面的压力。这当中最让高校在乎的是以论文、奖励和科研经费为重要参数的高校排名。   丁仲礼听闻解释,做出了自己的理解:“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导、科研人员基本上不重视科研的实际价值,做研究是为了养家糊口、生存。”   在执法检查过程中,湖北当地有关部门也表示,为切实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的问题,当地已在着手开展一些工作。   武汉市市长阮成发介绍,武汉市目前正在进行有关试点的前期工作,包括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研发人员绩效评价制度的改革试点,引导高校和研发机构在现有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科技成果评审体系中,增加专利、技术转让、成果产业化等职称评定要素的分量,或设立推广型技术职称系列,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湖北省单一的评审机制正在被打破,对技术成果的评价将以股权激励的方式体现。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中提及了几个70%政策:主要利用财政性资金资助的科学技术项目所形成的职务科学技术成果,以技术转让方式将职务科学技术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的,最高可以提取技术转让所得净收入的70%,用于一次性奖励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以股份制形式实施转化的,最高可以将成果形成股权的7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鼓励成果完成人在本省转化成果,并最高可以享有成果在企业中所形成股权的70%。
  • 多国科学家共同把脉:科研评估要给年轻人好土壤
    李晓轩(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中国最大的&ldquo 特点&rdquo 就是科研人员特别忙碌。   库尔特· 维特里希(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现有的科研评估体系,对已有的结果强调太多,这使很多已有过一些成就的科研人员垄断了研究的大资金,而且科学家们也会一味地追求大项目、大资金,从而忽略了科学研究本身的意义--并非只有大项目大基金才能带来大结果   戴维· 斯维尼(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研究、创新与技能处主任):简单地量化考核,或者过于狭隘地将科研成果定义为对现在经济价值的影响,这使科学家们不再为了好奇或者是追求卓越的科学而研究   赵东元(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科研的评估是很复杂的体系,因为科学是真理,很难用数据衡量。我认为最需要改变的,是科研评估必须关注未来,关注年轻人,给他们更好的成长土壤   汪小京(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纽约大学神经科学教授):将高影响力的论文发表作为科研评估标准,在过去曾经给中国的科学发展带来很大推动作用,但在中国科研整体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时,高影响力的论文标准已经不再适合   科研评价,不应只着眼于&ldquo 眼前的成功&rdquo ,更应注重发现&ldquo 有潜力的年轻人&rdquo 。而在中国,打造一个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更显迫切--对刹住中国科学界的歪风,提高创新效率,成就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在上海市科协最近主办的&ldquo 2014科研评估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rdquo 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共同为中国科研评估体系和投入体系把脉。   科研价值观&ldquo 偏离&rdquo   一个好的科研评估体系不仅有利于科技的发展、科学家的成长,还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科学研究的价值观。而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还不能称之为&ldquo 好&rdquo 。   目前,中国的科研评估往往与论文发表情况、项目的成果产出和科研人员的收入直接挂钩。这易导致科研人员偏离原本的研究目标。而且,科研人员很难从一个项目上获得足够的经费来完成一个课题,所以他们需要多头申请项目,来&ldquo 养活&rdquo 课题。   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李晓轩说:&ldquo 这造成了科研人员太过忙碌。&rdquo --忙着发论文、找项目,甚至托关系。   太看重&ldquo 大人物&rdquo 、&ldquo 大项目&rdquo ,是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尔特· 维特里希为中国科研体系指出的弊病。&ldquo 这使已有过一些成就的科研人员垄断了大量研究资金,而且科学家们也会一味地追求大项目、大资金,忽略了科学研究本身的意义。&rdquo 他用自身经历说明,并非只有大项目、大基金才能带来大结果--他获得诺奖的成果,就是在一个非常小的实验室里做的一个非常小的项目。   发现&ldquo 有潜力的年轻人&rdquo   &ldquo 科研的评估是很复杂的体系,因为科学是真理,很难用数据衡量。我认为最需要改变的,是科研评估必须关注未来,关注年轻人,给他们更好的成长土壤。&rdquo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在研讨会上的话引起了共鸣。   &ldquo 我们现在享有的科研成果和社会发展,来源于过去对科研的投入,而我们当下的投资,也会在未来得到收获。&rdquo 李晓轩说。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设立了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为初出茅庐的年轻科学家提供更多机会,但这还远远不够。   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汪小京称,将高影响力的论文发表作为科研评估标准,在过去曾经给中国的科学发展带来很大推动作用,但在中国科研整体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时,这一标准已经不再完全适用。他认为,应该为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以及有科研潜力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支持,&ldquo 要选择那些原创性的人,但如何建立科学的标准去发现他们,还需深入探讨&rdquo 。   求解&ldquo 世界性难题&rdquo   虽然,与成果、论文挂钩,导致了科研评估的功利化倾向,但离开这些&ldquo 功利的指标&rdquo ,又如何衡量一个科研成果的水平高低、评价一个科学家是否优秀?   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研究、创新与技能处主任戴维· 斯维尼说,科研评估给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带来的压力等弊端并非中国特有,而且这种压力可能会造成部分科研人员行为不端,但管理者必须努力去堵住这些漏洞。   英国的科研评估和投资体系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相对科学的,这一体系使英国获得了大量的诺贝尔奖,在论文的引用频次上达到世界第6名。但英国仍于今年对他们的科研评估和投入体系进行了改进,因为&ldquo 简单地量化考核,或者过于狭隘地将科研成果定义为对现在经济价值的影响,这使科学家们不再为了好奇或者是追求卓越的科学而研究&rdquo 。戴维· 斯维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何建立一个好的体系,英国与中国一样,也在探索。
  • 慎用论文作指标:英国科研评估经验的启示
    科研评估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中已经变得日臻重要。然而,对于仍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科研评估而言,还有一条长路要走。 7月25日,来自英国Technopolis科技与创新咨询评估机构的专家Erik Arnold,为中国的科研评估人员上了一课。 一次适时的合作 科研评估的重要动因就是独立地考察、衡量一个研发项目或计划的进展情况,提出工作的缺陷所在,并由此积累经验、教训,学到知识,为今后的项目实施以及制定新政策、新计划提供反馈意见。科研评估对每个国家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 在这种背景下,15年前,中国科技部在国务院各部门中率先将评估机制引入部门管理,中国科技评估的第一个实践者——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NCSTE)也应运而生。现在,它仍是中国政府机构中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科技评估的团体。科技评估中心主任张晓原说:“尽管15年来,中国科技评估事业和科技评估中心的业务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我们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中国科技评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们有强烈的意愿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合作。” 终于,经多方协调,科技评估中心与英国相关机构正式开展了“中英科技评估合作研究项目”。该项目宗旨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充分理解双方各自的评估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中国的科技评估体系建设和科技计划评估,以便更好地促进日后的科技合作和交流。 今年6月,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已经派出5人专家组,先后访问了英国议会特选委员会、创新大学与技能部、英国研究理事会、英国皇家学会和Technopolis评估机构等9个单位,了解了英国科技评估管理机制和组织模式,以及R&D评估的最新理论方法。 7月21日,英方派出高级科技评估专家Erik Arnold来华一周,回访了中国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并于25日在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进行了科研评估案例、经验介绍和讨论。 听课的科研评估中心国际合作处副研究员杨云说:“收获太大了。”这也是记者当天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慎用论文作指标 Arnold当天的授课内容主要是Technopolis曾经进行的两个评估案例,一个是瑞典的KTS计划评估,另一个是挪威研究理事会(RCN)的机构评估。前者主要针对具体的计划或项目,而后者则更多地考察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对中国的现实有所启发。 比如,与国内动辄就用专利数、论文数等所谓的客观数据来说明计划的成效相比,KTS计划评估中二者都没有用。Arnold表示:“这涉及到指标选取的问题。指标要能够真正反映状况。如果你要考察知识向产业的转移,它与发表的论文数量没有任何关系,这时如果选择论文作为指标,那就不能说明问题。而如果是要说明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那么发表了多少篇博士论文是能够说明问题的。” Arnold说:“关于如何选取指标,大家一直争论不休。不光是中国,全世界的科研机构和人员都会抱怨评估中过分看重论文数量,但实际上,评估人员要找到恰当的指标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考察一个研究机构或个体的绩效时,论文发表的数量到底能不能说明问题,要看问题是什么,要看论文能否反映你想说明的东西。” 对于论文数量在大学中被普遍用于职称评定、教授晋升,Arnold表示,这会让人感到很不愉快,会有人抱怨。他说:“德国的大学教授很多在博士毕业后搞三五年研究,然后进入产业界打拼一二十年,这时候大学如果光用论文数量来决定是否聘用他们,这群人就会被排除在外。因为他们在产业界工作多年,并没有精力去发表足够多的论文。事实上,这对大学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这些人可以带来实际的业界情况和经验,能够让大学知道产业界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所以我希望大学在选取聘用员工的指标时,不要只考虑论文数量,尽可能避免我提到的问题。” 评估界带来的创新信号 实际上,除了身为科研评估专家,Arnold还是一位科技创新政策专家。他认为,由于计划是机构制订的,对一个机构的评估会改变和引导它整个做项目的方式,所以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科技评估并不仅仅是展示评估技能、评估技术,我们希望能由此更多地了解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并产生知识来指导政府利用该体系推动创新、管理创新”。 据Arnold介绍,他印象最深的科技创新项目是一些北欧国家的产学研结合项目,它们的成功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在计划设计之初就让所有利益相关方一起参与。他说,如果只是让科研人员进行计划设计,他们往往会关注基础性研究,而不考虑如何与产业界结合;反之,产业界单方设计出的计划往往更关注短期产出。而成功的R&D计划应该结合研究和产业优势,即业界告诉研究者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研究者告诉业界有哪些有意思的方式可以解决他们面临的难题。 在挪威研究理事会的机构评估中,Arnold等人发现,虽然理事会的成立将此前分裂的科研和创新放到了一起,但其下的16个部委并没有改变其行事方式。它们仍然会非常详细地告诉科研机构应该作什么样的研究。这种条块化的资金提供和开展研究的做法,阻碍了科研创新进一步自由开展的权利。因此,他们建议在如此复杂的体系下,各部门不应再紧紧地抓住权力不放,事无巨细地告诉下面的研究机构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放手让科研机构自己解决问题。 Arnold表示,知识创新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要让国家创新体系发挥作用,不光创新体系内部的各个部分要良好运作,各部分之间还应该有非常好的关联。他指出,在当今时代,知识的形成、创造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依赖学术的背景下,以保守的组织形式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各个学科之间彼此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学科内部有着非常严格的控制。现如今,知识的创造渐渐发展出完全不同的模式——知识形成以应用为背景,打破了单个学科领域的界限,并拥有动态化的组织管理形式。 与此相对应,科研评估也需要新的方式。Arnold说:“尽管人们要尊重作为专业领域科学发展推动力的同行评审制度,但单以创新本身蕴涵的技术含量来评估研发质量,已经不能完全切合社会需要。过去几十年中,以社会影响作为标准的创新评估方式发展迅速。在评估实践中,如果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得到更加全面的结果。”
  • 院士发怒:科研评价惟SCI等于逼造假
    “科研成果评价只看SCI论文数量使科学过于功利化,容易让科研人员丧失道德底线,造成盲目追求论文数量、数据不真实、一稿多投等乱象。”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科协第十四届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沈岩,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等院士专家表示,目前的SCI论文指标评价体系不合理,亟须调整甚至取消,科研需要一个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大环境。   专家们表示,不同的科研活动需要不同的评价指标,不能只看SCI论文搞“一刀切”,比如基础科学出成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现在我国多数高校要求博士生答辩前至少发一篇SCI论文,而博士生培养时间有限,要求短时间内发表具有重大创新的成果无异于逼他们造假。
  • 深耕厚植 | 潜心打造国产仪器验评平台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海科中心)是国产仪器设备验评领域的先行者。自2013年起,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海科中心持续开展“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了科学、权威的验证评价体系。2021年海科中心以此科研成果为基础,成立了“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仪器设备验评与认证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的成立既是一项“破冰之旅”,也为海科中心开展市场化仪器验评提供了“水滴石穿”的动力。平台集优秀验评团队、科学验评体系、真实验评数据、丰富验评经验于一体,旨在甄选优秀仪器、发布真实数据、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用户认可,为海关系统筛选优秀国产设备,努力实现“用自己的设备、建自己的标准、守自己的国门”。持续发展、多方认可9年来,平台对来自39家仪器企业的51台套国产仪器设备进行了验证评价,并与北京市科委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在国内顶级仪器展会上共同举办了7期“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推介会”,建立的验评体系和累积的验证数据得到了来自北京市政府、市科委、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和各国产仪器企业的认可、好评和支持。平台同时与多个部委、多家知名高校的权威实验室建立了涵盖食品、药品、环境、疾控、科研等多领域的50多家高水平实验室的验评合作机制,可满足前处理设备、实验室检测设备、现场便携设备、快检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试剂耗材等领域的权威验评与科学认证。验评筛选、保障通关平台自2021年10月起承担卫生司《新冠病毒口岸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通过召开线上专家会和线下实际验证的方式,对14家检测设备生产企业和3家采样设备研制企业的方案进行了评价和验证。筛选推荐包括卡尤迪、中科生仪、优思达和江苏奇天在内的4套快检技术。平台将继续努力推进仪器验评技术在海关系统内的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建立科学、权威的海关仪器验评体系和技术平台,服务“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合作理念,为海关系统筛选和研发性能优秀、自主可控的国产高端仪器设备。不畏困难、探真求实平台对中国工程院《紧急启动将臭氧消毒列入新冠肺炎疫情消毒技术指南目录的建议》来函中提到的高浓度臭氧消毒技术,启动了实地验证试验工作。为了测试海关口岸真实环境下的消毒效果,海科中心验评团队于2022年1月严冬季节,远赴新疆,在高海拔、昼夜温差极大的喀什综保区开展现场消毒效果实地调研和现场验评,并形成《喀什综合保税区验证消杀线项目消毒试验报告》。此次验评工作,为我国高寒、高海拔地区陆路口岸集装箱入境消毒技术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科技转化、服务市场平台自成立以来,与十余家国产仪器企业签订了验评技术合同,为参评仪器 “量身定做”了个性化验评方案,通过科学设计、精准试验、高效验证,提高了国产仪器的研发能力、促进了国产仪器的质量升级、推动了国产仪器市场占有率,带动了整个国产仪器行业的良性发展。验评成果也为政府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检测机构采购国产仪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势如破竹、全面启动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仪器设备验评与认证服务平台实现了从“试点项目”到“培育项目”的发展壮大,从“研究实践”到“市场推广”的稳步推进。从“水滴石穿”到“势如破竹”,海科中心的仪器验评与认证平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重要指示。海科人信念不改、初心如磐,必将实现“用自己的设备、建自己的标准、守自己的国门”。
  • 多名院士谈中国原始创新:评价机制让大家特别浮躁
    p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p p   尽管我国近年来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原始创新能力依旧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论是学界还是产业界,对中国在原始创新上“老是差口气”的症结,其实都如鲠在喉。 /p p   那么,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要实现原始创新,我们该怎么做?在两院院士大会召开之际,我们邀请了多位院士,谈谈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见解。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声音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远离“指挥棒”与外部诱惑 /strong /span /p p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国的原始性创新总体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呢?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与科技基础、文化传统、工业及经济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主要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 /p p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对人类创新的贡献也举世瞩目。但由于封建社会及外侵战乱等历史原因和创新管理的问题,使我国的创新文化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创新价值取向、创新物质环境、创新成果产出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 /p p   当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创新文化提供的丰富财富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创新的制度有待完善,人们创新潜力和个性还有待开发,创新的管理有待强化。因此,我们需要从创新的政策、体制、人文精神、物质环境、服务支持体系等方面培育,使其成为创新精神、创新行为、创新成果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p p   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要求作为创新主体的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作支撑、科学的思维方法作武器、合理的知识结构作储备、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保障,才有可能在原始性创新中有所作为。 /p p   然而,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指挥棒和外部诱惑也比较多。一些人发几篇追逐热点的文章,便获得奖励,进而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导致一些科技工作者不再愿意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性科研工作。回头再看刊发的论文,与真正需要的突破性原始创新及核心技术相距甚远,甚至连作者自己也不再引用其前期研究,转身又追求新的热点去了。 /p p   核心技术可以诞生新的需求,发明创造可以改变市场格局,成功的产品可以带来可观的效益,创新管理举措可以提升运营能效。这些都是创新裂变出来的力量,也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 /p p   我国正处在从投资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引导创新的方式也要随之进行改变。过去政府引导创新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不适应市场导向的产业技术发展,而今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实现转变。 /p p   科研领域的原始创新除了需要国家政策指导,还需要宽泛的环境和充足的经费。尤其是可以带动整个学科发展的基础研究,需要给一群科学家高度的精神自由,让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不急功近利,不赶国外的时髦,开展我国的原始创新。 /p p   另外,我们还需要对原始创新成果加大保护力度。我们要做创新型国家,如果创新不被保护,那就没有人创新了。创新技术被侵权,存在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宁愿选择更新技术,也不愿意去维权。 /p p   原始创新除了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还要倡导做真正实用的、能直接用到工厂的技术。这需要科研机构与企业合理分工与通力合力,共同发挥各自优势,开发能促进产业进步的技术。这更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制度和政策符合科技与产业发展实际,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科技链与产业链,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对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含义应有正确的认识,切不可由此衍生出企业对国家科技资源的垄断。 /p p   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科技革命引发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带动经济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我们要抢抓这一历史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本报记者沈春蕾、廖洋采访整理)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既要看清远处的灯 也要走对脚下的路 /strong /span /p p   创新是逼出来的。老一辈科学家开始踏上科研路的时候,没有前人的经验或技术可以借鉴。当年,我们研制“两弹一星”、航天飞船的时候,国外不仅对我们禁运仪器设备,还封锁了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 /p p   科研势在必行,现实逼迫我们想方设法去创新。我们团队最早是做光学仪器的,要自己想办法制造刻编码的设备,再研制检测仪进行检测。由于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我们只能靠自己去研究分析,最后把作出的成果和国外比较,发现我们的方案比国外还要好。 /p p   我常常告诉学生,课题刚开始的时候查文献是必要的,参考前人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一旦进入中长期研究后,就该有自己的思路,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逼迫出自主创新的决心和意志。 /p p   创新要肯吃苦。以做科研为例,有时候需要十年磨一剑,必须把剑磨锋利了,少磨一下都不行,所以要有个好身体,更要有好心态。身体和心态都好,才能在艰苦的科研工作中坚持下来。 /p p   在科研这条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要踏踏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走过了一定的路程,自然就能有所创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创新工作也是这样。 /p p   1963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亲历了中国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开始领跑的过程。过去作研究,一会儿原材料不行了,一会儿核心元器件出现问题,有了想法也实现不了。现在很多原材料、核心元器件,我们都可以自己生产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p p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去日本出差,当地人很自豪地邀我去坐新干线。现在呢,我国的高铁,不仅技术引领全球,还出口很多国家。这表明,我国正在从科技创新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作为科技工作者,我认为只要自己还能干,就会一直把科研工作做下去,为创新性国家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 /p p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还要解决原动力不足、创新文化缺位、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建议科技工作者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胸怀全局,百折不挠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积极弘扬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大力提倡创新教育 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做到科技创新与经济建设、改善民生、国防建设紧密结合,与基础研究、人文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 /p p   总而言之,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天天想着“我要创新”“我要搞发明”就能作出成果,创新的灵感和理念来源于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创新,要安心本职工作,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中去,从道理本身入手,把它根源上的东西挖掘出来,才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创新不能好高骛远,“看清了远处的灯,走错了脚下的路”是很容易犯的错误。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本报记者沈春蕾采访整理)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圆桌会议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我国原始创新成果为何还比较少?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特邀嘉宾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康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沈树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向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俞梦孙: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健康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 /span /p p    strong 康乐: /strong 原始创新成果少的原因之一是历史短。我国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开始引进现代科学,至今才一百多年。我国真正现代意义的科学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我国改革开放40年,科研工作才逐步走向正轨。我们真正能够专注地做科研,同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支持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近30年来我国科学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进步是巨大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总体上处于第二方阵,成绩非常巨大,我们走过了西方国家二百多年走过的道路。 /p p   第二,我们的文化习惯讲究中庸,不太鼓励标新立异。许多人更多地希望证明一个大师提出的理论或工作,或者紧跟别人的发现作出类似的发现,或者别人主要的突破都有了,我们在一些重要的细节上作一些补充。原始创新需要我们发现不同的东西,需要一种自信和主动精神,这是我们目前比较欠缺的。在科学上应该鼓励不同的想法,敢于证伪,不盲从权威。 /p p   第三,中国的科学研究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个别领域甚至走到了国际前列。但我们的原始创新为什么还是不多,这与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仍在西方科学家手中有关。一个概念性创新、发现往往要克服很大困难才能得到发表。 /p p   第四,在技术的创新上,保护和奖励创新还有待加强。对违反知识产权的行为处罚较轻。 /p p   最后一点,我国要想提升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我们的科学家、管理部门和资助机构应该着眼长远,有很大的耐心去孕育、培养、支持创新思想。一个原始创新要在科学家的头脑中孕育,要在实验中加以证明和完善,还要在其他系统中进一步拓展,所以整个过程是非常长的,需要耐心和定力。不要总是催促出短平快的成果,要出对一个领域有重要影响,或者改变人们原有认识的创新成果。 /p p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积累了重要的人才基础、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我们的研究条件也完全可以媲美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越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越要沉下心来,想一些深远的,与别人不一样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对科学家的工作要有很大的宽容和理解,要有一个长期的支持。科学家自己也要长期坚守重要的科学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培养的科学家要长期坚守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长期不懈坚持下去。 /p p    strong 沈树忠: /strong 核心技术、原始创新是与基础科学研究的扎实程度密切相关的。 /p p   加强原始创新,就要加强基础研究。做科研一定要抱以平常心,就好像学功夫一样,基础没打好,就不容易出成果。现在很多评价体系促使年轻人着重追求虚的、浮夸的成果和奖励,而不是真正为了做好基础科学练“内功”。功底没练好,想要做出高水平的东西肯定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长期有效地鼓励和激励踏踏实实做科研的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p p   企业的原始创新水平也较低,这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我国本身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问题,这个问题要长年累月地积累才能达到一定高度。而不是靠几项发明、几篇高端文章,或者是一两项高水平技术就能解决的。 /p p   国家原始创新的底子厚不厚,还是要看国家的基础科学积累的水平如何。即使我们的技术遇到难题,只要我们的功底足够扎实,很快就会发挥作用。 /p p   年轻人目前的原始创新动力不足,与科研评价体制等都是相关的。做好研究要真正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浮躁的学风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科学发展。 /p p    strong 向涛: /strong 目前来看,我国创新成果比较少,但这不是说我国的科研出现了大的基础性问题,而是因为我国的积累时间比较短。 /p p   从发展速度上说,也不能说创新成果少,跟10年前相比,我们的创新成果更多了,也在增长。这是积累的问题。 /p p   第二,与教育制度相关。我国的教育同质化程度太高。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对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从大众的角度讲,缺乏一定的教育基础。 /p p   第三,与我国目前的评价体系有关。简单说就是“急功近利”的倾向比较严重。 /p p    strong 刘忠范: /strong 相对科学原发国家而言,我们的积累还不够。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而我们真正特别关注基础研究也就是过去二三十年的事,相对而言时间还比较短。真正的原始创新工作需要长期的积淀。这是我国目前创新成果较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p p   此外,我们在做科研的方式、方法上还是比较急躁的。我们总是在喊口号,“做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做变革性创新”,但这需要慢功夫,不是喊几句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踏踏实实,而且还要路子走对,才有可能出现原始创新。 /p p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原始创新少与浮躁的学风也不无关系。我们现在的评价机制导致了大家特别浮躁,而科学研究是有自己的规律的。 /p p    strong 俞梦孙: /strong 原始创新来自于需求,我们如果把需求背后的规律搞清楚了,原始创新成果就会涌现。需求背后的规律是根本,本身就蕴含着重大发现。而我国的很多所谓“创新”工作是追随西方的,没有按照实际需求,导致我们的很多工作是在别人设计好的圈圈里做来做去。 /p p   需求指的是当前最需要的东西,代表着当前没有被解决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需求的解决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应该探讨需求背后的规律。 /p p   企业创新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目光短浅,常常只看到眼前。需求背后的创新常常不是孤立的,可以举一反三。解决这些需求的过程就是原始创新的过程,一定要按照科研规律安排科研工作。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院士观点 /strong /span /p p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既是世界科技创新的必然过程,也是我国科技强国的必然需求。我国科学家要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立足祖国大地、谙熟我国国情、放眼国际前沿、瞄准重大成果,做科技强国的践行者。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 /span /p p   ●我国的科学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进入在一些关键领域可与国际同行一竞高低的阶段。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在于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一支拥有全球视野、熟稔领域发展、瞄准世界前沿的战略科技力量。这样的科技队伍是具备深厚科学积淀、优秀科研人才和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的综合性力量,只有这样的科技队伍才能够在全球科技风云变幻中把握发展趋势、汇聚科研力量、引领科技发展。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祝世宁(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 /span /p p   ●对核心技术不应抱着从国外引进的幻想,而应当从自身发展中寻找根本性的解决办法。“非对称”赶超战略思想的提出,为我们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为我国科技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指明了方向和突破口。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span /p p   ●应当注意的是,对于我国建设科技创新大国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全社会也应当有统一而清晰的认识。全社会应当加强对这一目标的高度认同,进而形成切实有效的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span /p p   ●作为科技工作者,在国家提倡创新的大背景下,更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科技创新的责任与使命,以自身的知识为基础,利用科研平台所能提供的支持,作出更多更前沿的成果。同时,科研人员也应当切实响应国家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以解决行业、领域中的难点问题作为自身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在关注基础科研问题的同时,科研人员也应当关注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技术难题,以科技手段推动行业进步。在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到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中。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都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span /p p   ●回顾世界各国科学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基础科学研究取得的革命性突破,必将引发前沿技术的颠覆性变革。在国际竞争中,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并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谁就赢得了发展先机,并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首先要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把握时代脉搏。 /p p   ——吴岳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p p   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也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了强大的号召。拥抱这一科技创新的“春天”,需要科技工作者树立勇攀高峰的信心,不畏惧科学探索的艰难险阻,勇于挑战世界科技前沿,力争在科技竞争的赛场上独领风骚、拔得头筹 需要国家不断深化科技改革,形成契合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与运行体制,为科学的蓬勃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系统” 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培育出一支符合科学创新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科学队伍,真正落实科技创新的要求,从而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好愿景。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管华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政策集锦 /strong /span /p p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一系列依靠原始创新“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 /p p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九大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将激励全社会积极投入到原始创新中。 /p p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p p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创新之重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p p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生态,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自主权,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支持北京、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新设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形成一批区域创新高地。 /p p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p p   在创新激励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表示要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废止 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下决心砍掉。 /p p   今年1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出台 3月,国务院印发《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明确了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三步走”发展目标。 /p p   在科技创新“加速度”的道路上,中国正在奋勇向前,汇聚各方力量,大步迈进世界前列。 /p
  • 天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解开阻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地的“细绳子”,天津近日出台《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天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发现“细绳子”问题突出表现在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3个方面,为此,《实施意见》提出了明确政策界限、完善尽职免责、落实收益分配、改革考核奖励机制等针对性措施,在政策层面放权赋权、容错免责,激励大家放心作为。针对操作方面可能遇到的难题,天津围绕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科技成果评价、技术产权股权挂牌交易等工作,组织编制了13项系列操作指引。作为13项系列操作指引之一,《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操作指引》于日前发布。据了解,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是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相比于转让、许可等其他转化方式,高校开展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操作流程较为复杂,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多个税种,法律和政策问题复杂,一些高校碍于此不敢或不愿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成果转化。指引提出了3种作价入股模式,并且按各模式操作环节编制指引,不仅直观易懂,而且便于高校结合自身实际,选择转化成功率最高、收益最大化的方案。
  • 直击ACCSI2019:权威验评铺就国产仪器迈向高端的通衢之路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9年4月18-19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2019 (第十三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9)在青岛银沙滩温德姆至尊酒店胜利召开。作为本届年会的特色分论坛之一,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携手仪器信息网于ACCSI同期成功举办了“国产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创新论坛”,用权威验评奏响国产科学仪器的正名之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23ed688f-8b66-4e1a-bb34-b34262b75636.jpg" title=" IMG_8769.jpg" alt=" IMG_876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ACCSI2019国产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创新论坛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23c2f46b-ee46-4f64-837d-37a5e5d309c2.jpg" title=" IMG_8737.jpg" alt=" IMG_8737.jpg" / /p p strong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发展部部长解静主持本论坛 /strong /p p   如何破解国产科学仪器优秀产品“创新易入市难”的尴尬局面?国产科学仪器如何打造高端品牌,提升市场占有率并形成创新示范?“国产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利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优势资源,搭建权威验证评价平台,为国产科学仪器证明、正名、扬名,铺就了一条国产仪器跨越“高端市场”最后一公里的通衢之路。 /p p   为进一步扩大验评服务影响力,促进更多优秀国产科学仪器参与市场竞争,“国产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创新论坛”特别邀请5位专家、2家厂商带来精彩报告,分享“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助力国产科学仪器提高市场销量、打开国内顶尖权威实验室的采购大门、建立品牌信誉的成果与经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762b0b02-5d0c-42e0-af99-3afa1e05ea14.jpg" title=" IMG_8765.jpg" alt=" IMG_876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开放科技资源服务国产仪器行业新模式研究与探索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副主任 杨鹏宇 /strong /p p   报告介绍了北京地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与措施,特别是在仪器领域内依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展的科学仪器开发培育项目与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技术服务工作,在撬开实验室成果大门、将科学仪器研发成果推向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从最初的分析仪器拓展到物理性能、电子测量、计量、医疗等领域,验评项目已累计为来自60家企业的77款仪器提供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累计发布标准29个,获得专利172项,验评仪器的总销售额超过10亿元,探索了从“创新端”走向“市场端”的思路与实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c638c5a0-2405-4d5c-a0bb-2a2bf8ad9279.jpg" title=" IMG_8780.jpg" alt=" IMG_878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关于开展国产仪器验证与评价的几点思考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高级顾问 闫增序 /strong /p p   报告分析了国产仪器研发成果和新产品在市场推广中的阻碍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如品牌影响力薄弱、社会认可度不足、对国产产品缺乏信任度 内部因素如制造企业应用开发能力不足、生产与应用对接存在障碍、重科研轻应用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改变、应用人才缺乏等。闫增序认为,开展仪器设备验评是产业建设的新生事物,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开展验评活动是系统工程,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企业、实验室、平台和专家的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完成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e8e9fb50-7c40-4a43-bcc1-db24ddaefc1f.jpg" title=" IMG_8786.jpg" alt=" IMG_878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国产分析仪器验评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北京海关科技处副处长 赵靖敏 /strong /p p   分析仪器领域的验证与综合评价活动由北京海关技术中心承担组织实施任务,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成员实验室积极参与该项活动。截止到目前为止,分析仪器领域的验评项目已连续开展了五期,对来自北京、上海和大连的22家企业的31台国产检测仪器开展了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形成7项验证与评价技术规范和3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和1项认证认可行业标准。依托验评项目,北京海关技术中心自主装备了吉天、普析、海光、屹尧等7家国产厂商的9台设备。赵靖敏希望,验评不只是证明仪器能用、好用,同时也是发现不足,改进技术,提升质量的一种途径,为国产分析仪器做好背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d1d7b208-cd70-454f-afe2-75068312385f.jpg" title=" IMG_8796.jpg" alt=" IMG_879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验证评价助力国产计量科学仪器产业快速发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院长 姚和军 /strong /p p   作为国产计量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项目的承担单位,北京市计量院自2016年起共组织30多家国产科学仪器企业、25个省级、行业等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实施验评,推荐了16种国产优秀仪器,发挥支持国产导航科学仪器发展、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品质与销量、助力北京“蓝天保卫战”、为优秀新品带来订单等作用。下一步,北京市计量院还将进一步扩大第三方验评服务机构数量、扩展和延伸计量检测服务范围,为采购方提供公正、客观的仪器分析报告和购置建议,为企业提供质量提升技术方案,让验评成为国产仪器质量提升和产业发展的领航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bce09b1e-2186-4104-8c9c-2eba05708ded.jpg" title=" IMG_8804.jpg" alt=" IMG_88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 支撑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高质量发展的验证与评价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 吴海文 /strong /p p   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检测验证与综合评价能力培育项目自2016年开始启动。项目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为牵头单位,已为9套国产电子测量仪器开展了近万项客观测试,建立9套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评价规范和通用评价指标,并出具验评报告,为企业产品“质量提升” 开具良方,显著提升验评仪器的经济效益。报告建议继续发挥继续发挥首都科技平台优势,向大型供应商、采购商推介验评仪器 同时联合北京市高校科研院所等电子测量仪器大宗用户共同构建采信认证结果的机制, “高标准”引领“高品质”,助力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活动推广并市场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5c89b46b-11f7-4d9c-b27f-d5b0bbbd11f9.jpg" title=" IMG_8813.jpg" alt=" IMG_88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开创国产仪器验证和评价,力促国产仪器发展与腾飞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海涛 /strong /p p   当前,我国国产分析仪器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用户对国产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技术支持、软件体验缺乏信任,加上产品自身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国产仪器的发展面临囧境。在多次参加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推广会议后,海光也积极投身国产仪器验评活动,拿出了LC-AFS6500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HGA-100直接进样测汞仪两款产品接受权威专家的考核。从产品每年销量不足20台,到如今销量增长300% 从设备苦于没有标准和方法,到如今相应的市场正在打开,验评不仅给海光带来了实打实的销售增长,也促进海光培养了一批实力过硬的技术团队。刘海涛呼吁更多国产分析仪器企业参与到验评中来,各方形成合力,助力国产仪器崛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605a4d8d-eb34-4971-b6df-210def1f2a1b.jpg" title=" IMG_8824.jpg" alt=" IMG_882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仪器验评服务让国产仪器开拓新道路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北京精微高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志远 /strong /p p   北京精微高博成立于2004年,专注于分析仪器行业物理特性表征,尤其是氮吸附仪、比表面孔径分析仪器的研发、制造与服务,仪器年产量300台套,产品销售至北京、上海、广州、欧洲、美国、巴西、东南亚等海内外地区。精微高博的JW-BK200C高性能双站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正在参与国产建材检测仪器验评项目。马志远表示,权威机构的报告为企业创造有力的销售工具,验评不仅增加了品牌曝光机会,也让设备有可能在比表面测试领域实现国产对进口的替代,销量预期上升10%~20%。同时他建议增加微孔测试评价,同时在实验室选择上,引入更多权威院校的试验中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df5a3267-f6ef-47e2-bbd7-57ad4bcb35e0.jpg" title=" IMG_8826.jpg" alt=" IMG_882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ACCSI2019国产仪器验评论坛合影留念 /strong /p p br/ /p
  • 国办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评价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通过评价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推动产出高质量成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着力强化成果高质量供给与转化应用。  坚持科学分类、多维度评价。针对科技成果具有多元价值的特点,科学确定评价标准,开展多层次差别化评价,提高成果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解决分类评价体系不健全以及评价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结果功利化的问题。  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入第三方评价,加快技术市场建设,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各类评价主体的积极性,营造成果评价的良好创新生态。  坚持尊重科技创新规律。把握科研渐进性和成果阶段性的特点,创新成果评价方式方法,加强中长期评价、后评价和成果回溯,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探索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价值早发现、早实现。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根据科技成果不同特点和评价目的,有针对性地评价科技成果的多元价值。科学价值重点评价在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方面的独创性贡献。技术价值重点评价重大技术发明,突出在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难题,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方面的成效。经济价值重点评价推广前景、预期效益、潜在风险等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影响。社会价值重点评价在解决人民健康、国防与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重大瓶颈问题方面的成效。文化价值重点评价在倡导科学家精神、营造创新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和贡献。  (二)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基础研究成果以同行评议为主,鼓励国际“小同行”评议,推行代表作制度,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应用研究成果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注重高质量知识产权产出,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样机性能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不涉及军工、国防等敏感领域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以用户评价、市场检验和第三方评价为主,把技术交易合同金额、市场估值、市场占有率、重大工程或重点企业应用情况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重大成果研发过程回溯和阶段性评估机制,加强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验证,合理评价成果研发过程性贡献。  (三)加快推进国家科技项目成果评价改革。按照“四个面向”要求深入推进科研管理改革试点,抓紧建立科技计划成果后评估制度。建设完善国家科技成果项目库,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制定科技成果推广清单,推动财政性资金支持形成的非涉密科技成果信息按规定公开。改革国防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探索多主体参与评价的办法。完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加大高质量专利转化应用绩效的评价权重,把企业专利战略布局纳入评价范围,杜绝简单以申请量、授权量为评价指标。  (四)大力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健全协议定价、挂牌交易、拍卖、资产评估等多元化科技成果市场交易定价模式,加快建设现代化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推动建立全国性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完善技术要素交易与监管体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成果进场交易,鼓励一定时期内未转化的财政性资金支持形成的成果进场集中发布信息并推动转化。建立全国技术交易信息发布机制,依法推动技术交易、科技成果、技术合同登记等信息数据互联互通。鼓励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建立以技术经理人为主体的评价人员培养机制,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发明披露、评估、对接谈判,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成果专业化评价活动。提升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水平,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五)充分发挥金融投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与金融机构、投资公司的联动机制,引导相关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对科技成果潜在经济价值、市场估值、发展前景等进行商业化评价,通过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优化信用评价模型等,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投融资支持。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模式,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在知识产权已确权并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前提下,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加快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改革,引导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机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提早介入研发活动。  (六)引导规范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专业化评估机构等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强化自律管理,健全利益关联回避制度,促进市场评价活动规范发展。制定科技成果评价通用准则,细化具体领域评价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构行业标准,明确资质、专业水平等要求,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标准规范及质量控制体系。形成并推广科技成果创新性、成熟度评价指标和方法。鼓励部门、地方、行业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信息服务平台,发布成果评价政策、标准规范、方法工具和机构人员等信息,提高评价活动的公开透明度。推进评价诚信体系和制度建设,将科技成果评价失信行为纳入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对在评价中弄虚作假、协助他人骗取评价、搞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从严惩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优化科技成果评价行业生态。  (七)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坚持公正性、荣誉性,重在奖励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控制奖励数量,提升奖励质量。调整国家科技奖评奖周期。完善奖励提名制,规范提名制度、机制、流程,坚决排除人情、关系、利益等小圈子干扰,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优化科技奖励项目,科学定位国家科技奖和省部级科技奖、社会力量设奖,构建结构合理、导向鲜明的中国特色科技奖励体系。强化国家科技奖励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紧密结合,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培育高水平的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品牌,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督,提高科技奖励整体水平。  (八)坚决破解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全面纠正科技成果评价中单纯重数量指标、轻质量贡献等不良倾向,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破除“唯论文”和“SCI至上”为突破口,不把论文数量、代表作数量、影响因子作为唯一的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对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取得显著应用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等高质量成果,提高其考核评价权重,具体由相关科技评价组织管理单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得把成果完成人的职称、学历、头衔、获奖情况、行政职务、承担科研项目数量等作为科技成果评价、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和人才计划评审的参考依据。科学确定个人、团队和单位在科技成果产出中的贡献,坚决扭转过分重排名、争排名的不良倾向。  (九)创新科技成果评价工具和模式。加强科技成果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信息化评价工具,综合运用概念验证、技术预测、创新大赛、知识产权评估以及扶优式评审等方式,推广标准化评价。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建设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科技成果库、需求库、案例库和评价工具方法库。发布新应用场景目录,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在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实施中运用评价结果。  (十)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激励和免责机制。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核心要求,纳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细化完善有利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评估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与转化的活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有关资产评估管理机制,明确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的边界和红线,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流程。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尽责担当行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建立成果评价与转化行为负面清单,完善尽职免责规范和细则。推动成果转化相关人员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履职尽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依法依规一事一议确定相关人员的决策责任,坚决查处腐败问题。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科技部要发挥主责作用,牵头做好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的组织实施、统筹指导与监督评估,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协等相关单位要积极主动协调配合。行业、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本地区成果评价的指导推动、监督服务工作。各有关部门、各地方要在本意见出台半年内完成本行业本地区有关规章制度制修订工作。  (二)开展改革试点。选择不同类型单位和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探索简便实用的制度、规范和流程,解决改革落地难问题,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做法并进行推广。  (三)落实主体责任。科技成果评价实行“谁委托科研任务谁评价”、“谁使用科研成果谁评价”。各科技评价组织管理单位(机构)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对照本意见要求在一年内完成相关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或管理办法制修订任务,提升专业能力,客观公正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活动。  (四)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严格制度执行,注重社会监督,强化评价活动的学术自律和行业自律,坚决反对“为评而评”、滥用评价结果,防止与物质利益过度挂钩,杜绝科技成果评价中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现象。要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积极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7月16日
  • 专访|国产仪器验评,专家访谈
    科学仪器开发培育项目自2012年启动,至今已经7年,共动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00余家,仪器研发生产企业机构等300余家参与到培育项目中。该项目旨在利用首都科学实验平台的资源优势,探索国产仪器技术服务和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公平公正的评价国产仪器产品,助力国家科学仪器能力的提升,打破进口技术的垄断。北京吉天仪器公司此次是第三次参加“国产仪器验评专项”,此前参加验评的FIA-6000型流动注射分析仪和APLE-3000型快速溶剂萃取仪都得到了专家高度认可,之后在市场推广也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此次国产仪器验评项目,吉天仪器EXPEC 7000型ICP-MS参与验评,对于此次仪器验评项目,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无机分析室主任 邢志 谈到近几年国产仪器与技术发展,邢志老师指出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成果转率低。邢老师说,“科研技术方面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二,有许多研究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成果转化效率太低,我们自己的科技成果,难以被企业转化利用,最终难以促进国产仪器的发展。虽然近几年,我们国家也一直在强调科研技术与企业应用结合,但是成果甚微。要想改变现状,需从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面下功夫,让大家都意识到我们是有具有利用价值的高新技术的。”再回到对国产仪器的评价上,邢志老师首先肯定了聚光科技和吉天仪器在这方面做出的成果,吉天的原子荧光光谱仪和流动注射产品在国内已经具有很好的口碑,随后推出的ICP-OES产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国内的高端仪器稀缺,吉天的EXPEC 7000型ICP-MS的出现,对进口产品来讲有一定的冲击,但是到底能带来多大的影响,邢老师对此次验评也充满了期待。另外,对于现在大多消费者对国产高端仪器不信任的问题,邢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ICP-MS这类的高端仪器,应用领域广,各行各业对其都有需求,以国产仪器现有的水平,肯定不能说是每个行业都能做的十分完美,有些地方与进口产品存在差距,这个我们要客观承认。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没有市场,我们要给仪器找好定位,在仪器能够胜任的领域大力推广,在有问题的地方继续改进。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仪器到底能不能帮忙完成工作,当仪器真的成为客户的帮手时,没有人会在乎你是进口还是国产。借用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的一句话:“师夷长技以制夷”。在研发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出错是难免的,但应该给予足够的信任,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实验室副主任 刘丽萍 刘丽萍主任长期从事无机分析事业,主持和参加包括卫计委、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及国际合作等多项科研项目,研制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方法在全国推广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原子光谱及质谱的分析技术进行与健康相关的营养和有害元素及元素形态分析相关的研究工作。在访谈中,刘主任跟我们分享了一些她对国产仪器的看法,并给国产厂家提出一些建议,也表达了对我们国产仪器未来发展的希冀。刘主任说,国产仪器近十年发展迅猛,特别是原子荧光、流动注射、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分析仪器,产品都已经比较成熟,在市场上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这些国产仪器有的我们自己也在使用。ICP-MS作为国产仪器近几年新发展的代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客户去接受,这个过程是必须的,我们也要有耐心和信心去给市场这个时间。等待市场认可的过程不能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尽可能的缩短这个时间。这需要厂家打造好仪器,做好宣传,用真正的实力告诉客户“我能行”。刘主任指出,吉天的ICP-MS产品我们许多专家也是通过这次验评项目才有所了解,所以其实现在许多客户仍是不了解吉天这个产品的,吉天应该选择一些有效的宣传手段,把ICP-MS的优势和特点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ICP-MS产品。另一方面,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我们希望国产厂家能多研发出一些低成本、耐用且好用的仪器。Expec 7000为国产高端仪器代言
  • 国产仪器验评,专家访谈
    科学仪器开发培育项目自2012年启动,至今已经7年,共动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00余家,仪器研发生产企业机构等300余家参与到培育项目中。该项目旨在利用首都科学实验平台的资源优势,探索国产仪器技术服务和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公平公正的评价国产仪器产品,助力国家科学仪器能力的提升,打破进口技术的垄断。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下属子公司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天仪器”)此次是第三次参加“国产仪器验评专项”,此前参加验评的FIA-6000型流动注射分析仪和APLE-3000型快速溶剂萃取仪都得到了专家高度认可,之后在市场推广也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此次国产仪器验评项目,吉天仪器EXPEC 7000型ICP-MS参与验评,对于此次仪器验评项目,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无机分析室主任 邢志 谈到近几年国产仪器与技术发展,邢志老师指出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成果转率低。邢老师说,“科研技术方面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二,有许多研究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成果转化效率太低,我们自己的科技成果,难以被企业转化利用,最终难以促进国产仪器的发展。虽然近几年,我们国家也一直在强调科研技术与企业应用结合,但是成果甚微。要想改变现状,需从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面下功夫,让大家都意识到我们是有利用价值的高新技术的。”再回到对国产仪器的评价上,邢志老师首先肯定了聚光科技和吉天仪器在这方面做出的成果,吉天仪器的原子荧光光谱仪和流动注射产品在国内已经具有很好的口碑,随后推出的ICP-OES产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国内的高端仪器稀缺,吉天仪器的EXPEC 7000型ICP-MS的出现,对进口产品来讲有一定的冲击,但是到底能带来多大的影响,邢老师对此次验评也充满了期待。 另外,对于现在大多消费者对国产高端仪器不信任的问题,邢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ICP-MS这类的高端仪器,应用领域广,各行各业对其都有需求,以国产仪器现有的水平,肯定不能说是每个行业都能做的十分完美,有些地方与进口产品存在差距,这个我们要客观承认。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没有市场,我们要给仪器找好定位,在仪器能够胜任的领域大力推广,在有问题的地方继续改进。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仪器到底能不能帮忙完成工作,当仪器真的成为客户的帮手时,没有人会在乎你是进口还是国产。 借用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的一句话:“师夷长技以制夷”。在研发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出错是难免的,但应该给予足够的信任,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实验室副主任 刘丽萍 刘丽萍主任长期从事无机分析事业,主持和参加包括卫计委、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及国际合作等多项科研项目,研制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方法在全国推广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原子光谱及质谱的分析技术进行与健康相关的营养和有害元素及元素形态分析相关的研究工作。在访谈中,刘主任跟我们分享了一些她对国产仪器的看法,并给国产厂家提出一些建议,也表达了对我们国产仪器未来发展的希冀。 刘主任说,国产仪器近十年发展迅猛,特别是原子荧光、流动注射、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分析仪器,产品都已经比较成熟,在市场上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这些国产仪器有的我们自己也在使用。ICP-MS作为国产仪器近几年新发展的代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客户去接受,这个过程是必须的,我们也要有耐心和信心去给市场这个时间。等待市场认可的过程不能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尽可能的缩短这个时间。这需要厂家打造好仪器,做好宣传,用真正的实力告诉客户“我能行”。刘主任指出,吉天仪器的ICP-MS产品我们许多专家也是通过这次验评项目才有所了解,所以其实现在许多客户仍是不了解吉天仪器这个产品的,吉天仪器应该选择一些有效的宣传手段,把ICP-MS的优势和特点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ICP-MS产品。另一方面,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我们希望国产厂家能多研发出一些低成本、耐用且好用的仪器。EXPEC 7000 ICP-MS
  • 北京市关于落实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印发
    近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国资委、市金融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市科协等10部门发布《北京市关于落实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京科转发〔2022〕226号)。该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发挥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作用,推动高质量成果产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而制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发挥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作用,推动高质量成果产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定本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做好分类评价,解决好科技成果评价“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的问题。建立有利于增加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速度和效益。(二)基本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科技成果评价中存在的分类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结果功利化的问题,科学确定评价标准,开展多层次差别化评价,提高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坚持改革思维。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完善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评价中重数量指标、轻质量贡献等问题,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系统思维。兼顾科技项目科学立项、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强化评价成果应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加强中长期评价、后评价和过程回溯,提高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水平,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突出首都特色。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坚持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发挥科技成果评价作用,推动解决重大原创科学问题,加快战略性、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率先走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路子,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做出示范。二、重点任务(一)科学把握科技成果评价的对象和内容1.科学确定科技成果评价的对象。合理界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三类科技成果边界,全面覆盖本市高精尖产业领域科技成果。细化科技成果形式,涵盖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专利、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建设完善北京市科技成果项目库,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制定科技成果推广清单,推动财政性资金支持形成的非涉密科技成果信息按规定公开。2.明确科技成果评价的内容。根据科技成果不同特点和评价目的,有针对性地评价科技成果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对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取得显著应用效果、形成技术标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等高质量成果,提高其考核评价权重。以破除“唯论文”和“SCI至上”为突破口,不把论文数量、代表作数量、影响因子作为唯一的量化考核评价指标。不把成果完成人的职称、学历、头衔、获奖情况、行政职务、承担科研项目数量等作为科技成果评价、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和人才计划评审的参考依据。(二)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3.大力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加快建设现代化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健全协议定价、挂牌交易、拍卖、资产评估等定价模式。支持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科技成果进场交易,鼓励一定时期内未转化的财政性资金成果集中进场发布和展示。加强技术经理(经纪)人队伍建设,完善培养、激励和职称评定制度,支持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市场化聘用技术经理(经纪)人,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经纪)人全程参与科技成果披露、评估、对接谈判、进场挂牌,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成果专业化评价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4.引导规范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专业化评估机构等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强化自律管理,健全利益关联回避制度,促进市场评价活动规范发展。制定科技成果评价通用准则,确定具体领域的评价规范及要求。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构行业规范,明确相关要求,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质量控制体系,形成并推广科技成果创新性、成熟度评价指标和方法。加强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构相关管理和服务。5.充分发挥金融投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与金融机构、投资公司的联动机制,引导相关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对科技成果潜在经济价值、市场估值、发展前景等进行商业化评价,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投融资支持。加快完善北京科技创新基金体系,推动中国技术交易所与北京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的对接,探索互信机制。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和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开展产品创新,促进知识产权融资交易。在知识产权已确权并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前提下,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6.持续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创新出题机制和项目组织方式,深化实施“揭榜挂帅”工作机制,以解决行业及区域发展需求及痛点难点问题为核心,把目标明确、应用亟需、有明确用户需求的攻关任务凝练成政府榜单和企业榜单。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用好“包干制”等政策,赋予科研人员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包干制”试点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信用进行评价、记录和使用。探索建立重大成果研发过程回溯和阶段性评估机制,加强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验证,合理评价成果研发过程性贡献。按照“四个面向”要求深入推进科研管理改革试点,加快建立科技计划成果后评估制度。(三)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7.基础研究成果突出科学价值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推行代表作制度,以同行评议为主,鼓励国际“小同行”评议,主要评价是否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出原创理论与方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引导推动产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从科学价值、原创性等维度对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兼顾技术价值,统筹其它价值。科学价值评价指标包括成果解决的重要基础性科学问题、产生新学科方向的潜力、对学科发展的新贡献、支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等方面。原创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提出新方法、新论证、新表述、新解释、新洞见,获得或采集到新数据、发现新材料等方面。8.应用研究成果突出技术价值评价。应用研究成果以专业评价为主,侧重评价成果的技术价值,兼顾科学价值,统筹其它价值,主要评价是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引导更好支撑社会和经济发展,解决全球性关注问题。以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后续开发和应用推广中取得新技术、新产品,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按照细分专业领域制定评价指标,主要参考应用技术成果的技术指标、投入产出比和潜在市场经济价值等。9.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突出经济价值评价。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以用户评价、市场检验和第三方评价为主,侧重评价成果的经济价值,兼顾社会价值,统筹其它价值。主要评价是否聚焦技术的先进性、创新性,引导技术开发,提升与市场的匹配度。从创新质量和贡献两个维度进行评价,突出成果转化应用取得的应用效益。创新质量包括核心技术的创新性与先进性、实际应用效果和市场价值;创新贡献包括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行业科技进步和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技术交易合同金额、市场估值、市场占有率、重大工程或重点企业应用情况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10.创新科技成果评价工具和模式。加强科技成果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科技成果智能评价工具和模式,综合运用概念验证、技术预测、创新大赛、知识产权评估以及扶优式评审等方式,推广标准化评价。建立集成多元化评价工具和评价机构的科技成果评价信息服务平台,发布成果评价政策、标准规范、方法工具和机构人员等信息,提高评价活动的公开透明度。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建设跨部门、跨区域的科技成果库、需求库、案例库和评价工具方法库。11.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引导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明确评估机构筛选、评估流程、费用分担与奖励等事项,切实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形成从研发阶段专利导航、专利申请前评估、专利文本质量控制,到专利运用及保护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服务流程。(四)切实用好科技成果评价的结果12.加强科技成果评价结果运用。聚焦“三城一区”、城市副中心、新首钢等重点区域,围绕智慧医疗、超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发布应用场景目录,布局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在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实施中运用评价结果。13.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持续优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切实提升奖励质量,强化科技奖励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本市重大战略需求的紧密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完善奖励提名制,规范提名制度、机制、流程,强化提名责任,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奖励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培育高水平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品牌,构建结构合理、导向鲜明的北京科技奖励体系。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实行科研诚信承诺制,严肃查处科技成果奖励中的科研失信、学术不端等行为。14.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激励和免责机制。加强对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国有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评引导,细化完善有利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评估政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有关资产评估管理机制,明确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的边界和红线。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建立成果评价与转化行为负面清单,完善尽职免责规范和细则,推动成果转化相关人员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履职尽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三、组织实施(一)加强统筹协调。市科学技术部门发挥主责作用,牵头做好本市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的组织实施、统筹指导与监督评估,市教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和市科协等相关单位要积极主动协调配合。各区人民政府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做好政策对接、工作衔接。(二)开展试点工作。按照重点任务分类选取试点单位、创新主体开展试点评价,对试点进度进行督导。各部门为试点单位做好指导和服务。(三)落实主体责任。注重社会监督,对科技成果评价失信行为在本市科技计划管理信用系统中作不良信用记录。各科技评价组织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客观公正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活动。(四)营造良好氛围。坚决反对“为评而评”、滥用评价结果,防止与物质利益过度挂钩,杜绝科技成果评价中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现象。各部门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积极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落实《实施意见》任务分工表分类任务编号任务内容责任单位一、科学确定科技成果评价的对象和内容1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时,将科技成果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三类,覆盖本市高精尖产业领域科技成果。建设完善北京市科技成果项目库,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制定科技成果推广清单,推动财政性资金支持形成的非涉密科技成果信息按规定公开。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教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科协二、大力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2加快建设现代化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金融监管局 3加强技术经理(经纪)人队伍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科协三、引导规范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4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专业化评估机构等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促进市场评价活动规范发展。制定科技成果评价通用准则,确定具体领域的评价规范及要求。加强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构相关管理和服务。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市科协四、充分发挥金融投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5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与金融机构、投资公司的联动机制,引导相关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对科技成果潜在经济价值、市场估值、发展前景等进行商业化评价。加快完善北京科技创新基金体系,推动中国技术交易所与北京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的对接,探索互信机制。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金融监管局6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支持力度,促进知识产权融资交易。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金融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五、持续推进科研管理改革试点。7创新出题机制和项目组织方式,深化实施“揭榜挂帅”工作机制,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用好“包干制”等政策。探索建立重大成果研发过程回溯和阶段性评估机制,合理评价成果研发过程性贡献。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8深入推进科研管理改革试点,加快建立科技计划成果后评估制度。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财政局六、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9选取基础研究成果试点单位,突出科学价值评价,兼顾技术价值,统筹其它价值。基础研究成果推行代表作制度,以同行评议为主,主要评价是否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出原创理论与方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科协10选取应用研究成果试点单位,以专业评价为主,侧重评价成果的技术价值,兼顾科学价值,统筹其它价值,主要评价是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教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市园林绿化局,市知识产权局,市科协11选取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试点单位,以用户评价、市场检验和第三方评价为主,侧重评价成果的经济价值,兼顾社会价值,统筹其它价值。12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强科技成果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建立集成多元化评价工具和评价机构的科技成果评价信息服务平台。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协13引导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知识产权局七、加强科技成果评价结果运用。14聚焦“三城一区”、城市副中心、新首钢等重点区域,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在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实施中运用评价结果。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区人民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15持续优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完善奖励提名制。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16培育高水平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品牌。严肃查处科技成果奖励中的科研失信、学术不端等行为。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协八、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激励和免责机制。17加强对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国有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评引导,细化完善有利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评估政策。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18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有关资产评估管理机制,明确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的边界和红线。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19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建立成果评价与转化行为负面清单,完善尽职免责规范和细则,推动成果转化相关人员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履职尽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首个仪器验评工作圆满完成
    近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举行了“悟空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验评项目”验收会,该项目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开展的首个仪器验评项目。来自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的专家一致认为验评工作成效显著,同意通过验收。验收现场此次验收的“悟空K2025高效液相色谱仪验评项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生命科学站)(以下简称“验评中心”)牵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辽宁省药品检验检测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华测检测认证集团共同承担完成。项目历时7个月,6家单位分别从仪器基本性能指标、耐用性、工作站的易用性和合规性展开验评,同时选择药品、食品、环境领域不同分析难度的实际样品进行测试,并与相应的进口对标仪器进行了对比。验证评价过程一览此项工作吸引了更多用户关注国产液相色谱仪,促进了相关单位对国产液相色谱仪的深入了解,提升了国产液相色谱仪质量,提高了国产液相色谱仪的市场占有率。会议还听取了专家对科学仪器验评的意见和建议。后续学会将结合专家意见,加快制定科学仪器验证评价标准并推动实施,助力打好科学仪器设备国产化攻坚战,为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关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服务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于2021年开始实施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工作,依托相关单位设立验证评价中心,旨在通过搭建集应用、验评、开发、改进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切实促进国产仪器迭代更新、提升性能指标、可靠性和稳定性。目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已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挂牌成立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验评中心从用户角度出发,联合不同应用领域的权威实验室开展仪器验证评价服务,切实有效的提升国产仪器质量、提高国产仪器市场占有率。
  •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答网友关于学术评价、经费使用、激励机制等方面问题提问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在中央宣传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主办的“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第二场论坛上进行主题宣讲并回答网友提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网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我是一名研究员,这些年我们科研的条件和氛围越来越好,大家的心气也越来越高。不过,在学术评价、经费使用、激励机制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请问,国家将会采取什么措施,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王志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谢谢这个网友,同时你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作为科研人员,我首先是希望你继续保持这样一种心境,保持科研的积极性和定力。第二刚才你提到这几个问题,我觉得都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些重点问题。总书记讲过,我们要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人才强应该说是整个科技活动的逻辑起点,也是所有科技活动开展和科技成果能够产生的主要载体。科技体制改革40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调动人的积极性,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们的工作就是紧紧依靠科技人员,服务科研创新主体,包括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文化和社会环境,让知识、科技人员受到尊重,受到推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就是围绕科技人员这个主体展开的。科研活动一定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始终存在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你刚才提到的支撑也好、评价也好,包括帽子、项目、经费也好,总的来讲资源少、竞争者多,这是一般经济学的原理,资源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科研人员这个主体和项目资金、条件平台、学术评价各种资源,共同构成了科技创新的要素体系。资源配置如何围绕着科研人员来展开?一个就是你提到的学术评价问题。实际上科研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对于不同科技创新活动,怎么样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这非常重要。过去,评价往往比较简单,这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好。所谓简单是什么?突出表现在唯论文,唯项目,唯奖励,唯经费,唯学历,就唯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有没有用?多少有用——学历高,专业对口,论文发表多,这都是好事情,但是简单的用这些东西来加减乘除,简单量化评价,就有所欠缺了。应该还有其他的,比如实际贡献、科学精神和学风作风,比如学术影响、与同行交流以及国际化程度等等,这些都应该作为评价标准。同时,成果的转化、使用者的评价,产品上市后市场的评价等等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另外还要讲的是帽子多的问题。有些并不是帽子,我们选人的方法跟不上,把一些不是帽子的东西当成帽子来讲了,比如像过去科技部863、973计划,这些首席科学家本来就是课题组长,他不是帽子,自然科学基金的“优青”、“杰青”,也不是帽子。但是评价单位简单化处理它们就变成帽子了。所以说这些东西不应该简单地与利益挂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个方面,关于经费使用。首先要讲的是,国家的经费、纳税人的钱,在用的时候一定要规范,要用对地方。也就是说政府的钱不能够随便用,这是有规矩的。第二个,规矩到底怎么去设立?这一点要有区分,比如说目标导向、任务导向的项目,要看你任务完成没有,委托方满意不满意,这就是一个标准。有些属于自由探索类的项目,就要给你更大的空间,对人的评价可能更多一些,更重视对新思想、新方法,新现象的总结有自己的理解。另外,经费使用,现在有讲报销的麻烦,使用的限制多,哪些方面要放开,哪些方面还是要管得住,都需要从两方面看。激励和约束要结合,光有激励没有约束不行,当然光有约束没有激励也不行,所以这两方面我们在中间找一个平衡点。不管政府还是其他出资人,都是按照自由探索类和任务目标型这两类来分类评价,对经费使用进行管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关于激励机制。这个激励首先是自我激励,一个科研人员如果对自己的专业具有极大热情,自己沉浸其中,功利性的东西少一点,这就是自我激励。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科学发展首先是兴趣驱动。其次需要好的社会环境。科研人员基本衣食无忧才能潜心科研;从政府以及出资人来讲,如何要为他的科研活动提供方便,对他的科研成果有科学的评价,科研成果在产生社会或者经济价值的时候,能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另外,我们一定要强调科研诚信。最近也出了一些学术不端问题,比如《肿瘤生物学》107篇论文集中撤稿事件,中间也不少造假的,对这些问题就要零容忍。科研求真是科学研究的本质要求,结果你不去求真,如果为了功利主观上去造假,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而且由此得到的一切好处,必须从根上把它彻底剔除掉。这点我们在107篇论文撤稿事件中已经进行了严肃处理。今天借这个机会,我们要强调弘扬科学精神,要反对学术不端、不尊重科学操守的行为。今年5月中办国办已经出台了一个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下一步国家还要再出台弘扬科学精神、树立良好科研学风的意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总之,政府要定好位,要营造好法律、政策环境,改进激励、资源配置、评价方面的政策。在具体的工作方面,我们主要是服务,服务好科研的主体、创新的主体。请刚才提出这个问题的科研人员相信,我们会为大家做好服务,谢谢大家。 /p
  • 听自然科学四位主编评价中国科研
    近期,《自然》及旗下44个子刊的主编和资深编辑将齐聚上海,出席首次在中国举办的自然科研全球峰会。据介绍,此次峰会之所以选择中国作为举办地,是因为《自然》全球编辑团队希望增加对中国科研人员的了解与互动。  当前,中国作为全球科研界的领先者之一,科研数量与质量都有突出的表现。过去20年,我国科研人员在《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有显著增加。1997年,中国作者发表在《自然》上的原创研究论文仅占0.3%,到2015年已升至7.9%。同期,中国科学家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论文数量也由0.3%大幅提升至11.9%。  借此之际,《中国科学报》记者对来自《自然》编辑团队的4位主编进行了专访。话题涉及他们对优秀成果的评判标准、对科研评价体系的看法、对中国科研发展现状的评价以及相关学科未来前沿热点等。  Karl Ziemelis  “编辑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惊喜不断,而且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从话语中可见Karl Ziemelis对当前工作的热爱。Ziemelis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从1992年至今在自然科研期刊任职,现为《自然》物理学领域的主编。在他看来,这份工作可以让人置身于无比广阔且不断变化的科学领域,有机会分享新发现和新发展带来的兴奋,并在将它们传播给更广泛受众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自然》青睐的文章,他表示,他们试图选择那些会“带来重要影响”的论文。这意味着论文解答了(或十分有助于解答)所在领域的某一重大问题,也可以意味着其研究成果具有直接、重大的技术或社会影响,或者其发现明显有望开辟新的、重要的研究方向。“创造性是多数科研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我们选择发表论文的主要原因,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运用这种创造性能够实现什么。”Ziemelis说。  在他看来,《自然》为学术界的读者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其中包括跨越各种学科的一些最激动人心、最具影响力的成果。尽管如此,他表示在编辑生涯中也会碰到一些学术造假现象。“例如对研究成果的不实陈述,甚至是明目张胆的编造。”Ziemelis说。随着日益强调数据公开、可重复性和报告标准化,这种情况会加以改善,让任何学术造假行为越来越难以藏身。“人们不可忘记,科学的要素之一是信任。如果这份信任因为科学家中的少数‘害群之马’而丧失,那将非常遗憾。”  拜访实验室和研究者是Ziemelis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他所在团队拜访了不少中国的实验室和科学家。“在物理学领域,中国正取得一些非常了不起的科学成果。今年我的团队已经发了好几篇来自中国的优秀论文。”他举例其中包括3月发表的张杨等人的《分子间相干偶极耦合的实空间直接观察》,李本纲等人的《中国排放对全球气候强迫的贡献》等。  “一般而言,科学之美,尤其是物理之美,在于其并非静止不动。科学景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新的领域不断开启,新的发现不断涌现,这要求我们对长久以来曾被视为神圣而不可违的想法和概念进行重要的再思考。”Ziemelis说。就当下而言,他十分兴奋于近期引力波探测展现的研究前景以及“新视野号”探测器飞越冥王星发回的令人着迷的发现。  他认为,未来五年中,行星科学领域或会有重大发展。“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对太阳系行星的认识取得了令人震惊的进展,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外行星领域(绕其它恒星运行的行星体),未来几年我们应将可以看到更多谜底解开:它们的大气层有什么组成?它们表面能否存在液态水?外星生命的可能性有多大?”Andrea Taroni  “在投身科研之前,我想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和摇滚明星,当我意识到科研是一项超越所有其他人类互动限制的国际性事业时,我才真正投身其中。”Andrea Taroni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他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物理系,主要研究领域是统计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曾先后担任《自然—通讯》《自然—材料》编辑,现为《自然—物理》主编。“其实身为编辑,最好的事情是与世界各地的杰出科学家经常保持联系,尤其是当你发现一群自己从未听过的研究人员完成了一项卓越的研究工作。”  “我们会着重访问科研投入呈上升趋势的国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关注中国等国家的科研发展情况,尤其是中国的物理学发展得越来越好。”Taroni举例说,中国的材料学有着为人称道的悠久传统,该领域开展的一些研究基本上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的材料科学家也堪称世界一流。诸如“熊猫计划”(Panda X暗物质探测计划)等较大型合作项目也十分引人瞩目。“中国物理学有很强的实力。”他补充说。  现在物理学从空间物理到粒子物理有很多火热的前沿热点,人们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引力波发现之后让人感觉引力波天文学的时代即将开启。对暗物质的探测则依然是一项持续的挑战。但我认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将继续是培育具有深远技术影响力的深层科学发现的沃土。”Taroni认为,当前最令人兴奋的是大步向前迈进的量子材料领域。  此外,他表示,当前单以论文在何处发表来评价科学家是一个普遍问题,《自然》已明确表示这不是一种好的做法。“重要的是看科学家对每项研究的贡献,甚至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更长一段时间的科研表现。一个健康的评价系统应当考虑单个科学家在科研上所投入的时间长短及其整体科研工作。”Taroni说,其他的才能如教学成绩及科普活动也应考虑在内。Francesca Cesari  2007年阅读《自然》时,Francesca Cesari偶然看到NatureJobs上招聘《自然》干细胞方向代理编辑的广告。“我希望试一试,结果面试结束后我想‘哇,这就是我想做的’。” 她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回忆说。Cesari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自然》生物科学主编。她表示,发现那些“发光的金子”并帮助它们发表是编辑的主要任务之一。  Cesari曾拜访过一些中国的实验室和科学家,她表示这些访问给她提供了机会与研究者见面,更详细地了解新兴研究,进一步理解中国科研人员面临的挑战。“中国科研尤其令我感到振奋,因为它雄心勃勃并有规模地对生物学众多领域的大量重要问题展开研究,这对促进科学认知和科学整体发展都有重要的贡献。”她说。  Cesari表示,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中的应用带来了许多重大发现,临床和转化研究也促使产生重要的新发现,比如对微生物组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产生的新认识。关于未来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她认为跨学科领域将大有作为,它们将引导科学向许多精彩的新方向。  对于将发表期刊影响因子作为衡量科研成果价值的因素,Cesari表示,《自然》旨在通过快速发表各学科的重大科研进展来服务科学家,不会受到影响因子的驱使。“我们不会基于可能的引用量来选择论文,即使我们想这么做,也无法预测到引用量。”她说,“我们总是热衷并专注发现那些对科研界普遍具有吸引力的非凡科学成果。”  她表示,虽然评价体系各有不同,但评价科研人员应当根据其科研工作的质量,而不是简单地基于论文发表在何处。“我们发表的所有研究都提供了一系列文章层面的衡量标准,包括不同来源的引用信息、网页访问量及非传统的衡量标准,希望能对此有所帮助。”她说,此外科研人员为科研界所做的大量贡献如教学、评审及科普工作等也非常重要,应当在评估中予以考虑。 Stuart Cantrill  “一些研究者觉得我们的工作就是到处拒稿,难得才有一篇论文成为‘漏网之鱼’被发表,但我们其实对发表的许多优秀论文都非常兴奋,论文最终见刊时,我们和作者一样高兴。”《自然—化学》主编Stuart Cantrill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主要研究领域是超分子化学、有机化学和互锁分子,从2006年开始在自然科研期刊任职,曾担任《自然—纳米技术》高级编辑。  他表示,《自然—化学》所寻找的文章需要能带来新的、根本性的真知灼见或实践机会,是整个化学界所广泛感兴趣的、有实际用途的。“我对基础化学最有兴趣。但目前这个领域很难看到重大的进展(或许100年来都没什么进展),但新的或是不常见的分子拓扑构形、分子键和分子结构就是让我振奋的东西。如果这些新发现正好有用,那很好,但有用不应该是研究的驱动力。”Cantrill说,“就个人而言,我喜欢的论文不一定非要抱着实践应用的目的,而是能够加深我们对一些化学基本原理的根本性理解,比如结构和化学键等。”  他表示,该刊对跨学科研究感兴趣,但关注点还是要回到化学本身:即该研究的化学部分是否新颖、重要和有趣。重大进展往往来自创新,而非优化。真正有创造性的研究需要科学家去挑战成规,提出既与众不同又启发他人的想法。  此次中国之行,Cantrill受邀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访问并作了化学研究讲座。他对中国化学研究的印象是既有强项,也有不足。中国在材料化学和纳米技术方面的科研实力尤其强大,特别是在应用领域。他认为,中国化学科研产出质量明显处于上升轨道,取得重大科学突破潜力巨大。“现在中国当然有非常有影响力的化学家,但预计未来十年还会有更多。”  “化学支撑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有可能在化学中找到答案。化学通常不会突飞猛进,但自18、19世纪从炼金术的阴影中走出后,就一直在稳步前进。”Cantrill说,“关于化学,有很多东西尚待发现,许多重要进展尚待实现。我希望这个学科在基础和应用两方面都继续前进。”
  •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探索科研经费新机制
    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作为国家三大主体科技计划,她们被喻为驱动自主创新的“三驾马车”。“十二五”期间,面向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的改革,也正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连日来,科技部等部委陆续颁布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863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支撑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973 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2006年开始执行的相关管理暂行办法。具体到国家科技计划科研经费的管理,又针对“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间接成本补偿不足等突出问题,下发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不难发现,为确保《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刚刚颁布实施不久的这一揽子“新规”,正是在国家科技计划2000年以来实行的课题管理制基础上,安装的一条“计量装置生产线”,而其检测和评价的“参数”正是自主创新能力。   用好科技成果这把“坐标尺”   众所周知,科研项目的人员费开支改革历来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难点,在世界各国均不例外。虽说目前在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里,科研人员的薪酬和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基本不存在联系,但随着国际科研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吸引和稳定更多杰出的科研人才,提高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在科研项目经费分配和使用这一关键环节上,逐渐在引入“弹性”的绩效评价方法。   在国内,“十一五”期间,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工资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财政部和科技部曾经修订完善过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于2006年颁布实施的相关的管理办法中曾明确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中不得直接开支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内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的人员性费用。这一刚性政令的出台,主要是针对当时在科研项目经费中以种种名义擅自提取并高额发放人员费,进而造成科研项目立项中的不正当竞争、立项异化的不良现象。   然而,刚刚颁布实施不久的这一揽子“新规”,则是在借鉴“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缓解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突出问题。可以注意到,一揽子“新规”尤为强化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执行和验收全过程的各经济主体的权责,注意规范了课题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的法人责任。同时,直面科研项目人员费管理这一世界性难点问题,明确建立了科研经费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依据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领域当前表现出来的新情况,在明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基础上,《通知》明确提出了“绩效支出”,同时规定“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并且指出绩效支出“应当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实绩,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   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质量将被作为研判科研经费“绩效支出”额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绩效评价和科研人员价值评判的深度融合,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科研管理理念的延伸和实践,也是“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的一大特点。   不让科研经费被“一刀切”   在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以及试验开发阶段,科研活动表现出来的新颖和未知属性,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种种迹象业已表明,科研经费管理与一般经费管理具有很大差异,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在“循规”的基础上,开发并建立起一套更加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模式。   实际上,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是间接成本补偿法,促使科研经费管理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节奏更加“合拍”。相关调查指出,目前美、英等国一般不允许从科研项目经费中直接提取人员费,但可以根据项目经费的一定比例单独核定一定额度的“一般管理费”,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安排,由单位用于支付人员性费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大学还可以自主确定其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大学的教授通常只拿9或10个月的全时工资,其余3或2个月的全时工资可以在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   纵观国内,目前参与国家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里的科研人员,通常可以被理解为三类。他们分别是编制内有工资性收入人员 项目实施中聘用的其他无工资性收入人员,这主要是在读研究生和博士后 还有就是课题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   根据“十一五”期间执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对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以及咨询专家等的劳务性费用和咨询费,允许在项目经费中按照科研工作实际需求,在项目预算的“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中列支,并且没有限制比例的规定。而对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内课题组成员中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的人员性费用的开支严格限制,科研项目预算中不能列支。这些也正是自从2000年我国实行课题制管理以来,到一揽子“新规”颁布实施以前,对这三类人员的人员性费用开支问题的相应规定。   然而,为促使“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更加符合科研活动规律,尤其是为尽量防止科研经费管理可能会出现的“一刀切”现象,此次改革特别对科研经费进行了使用结构的调整。《通知》明确将课题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其中,直接费用“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 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 间接费用“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   《通知》还同时规定,“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不超过课题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比例为“5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不超过20%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3%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0%。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不难发现,以科研经费间接费用支出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把在职科研人员的科研绩效“嵌入”国家科研项目执行过程。这是释放我国科研人员创新潜能的一次有益尝试。   培育市场契约精神   明确课题责任主体,规定知识产权管理方式,“细数”违约责任……从科研立项,到经费拨付,再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此前颁布实施的一揽子“新规”在国家科技计划的经费管理和其所支持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等环节均作出详尽说明。   可以看到,《通知》明文规定,“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在强化明晰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原则的基础上,《973管理办法》则具体指出:“项目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为项目第一承担单位。课题是项目实施基本单元,课题承担单位按照加强法人单位管理的要求,为课题组织实施提供服务和保障,规范管理,加强监督。” 其中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经费管理,为项目组织实施提供条件保障,负责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成果管理 协调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审查项目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以及项目其他上报材料。”课题承担单位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课题经费管理,加强对外拨经费的审查和监督,为课题组织实施提供条件保障 负责课题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国有固定资产和研究成果的管理 协调处理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审查课题计划任务书、调整方案以及课题其他上报材料 接受科技部、财政部及专家组的指导、检查和验收等。”   《支撑管理计划》也指出了:“对于具有明确产品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课题),企业应作为实施主体,以企业投入为主。”其中,“产学研联合实施的项目(课题),企业应与其他机构事先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明确任务分工及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等。而《863管理办法》更是明确了:“863计划项目(课题)参与单位应通过正式协议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归属及权益分配。项目(课题)实施形成的知识产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授权课题承担单位依法取得 组织实施部门为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实施,也可以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者无偿实施。”   另外,在违约风险控制方面,《863管理办法》和《支撑管理办法》均强调,“对于在项目(课题)申请、评审、执行和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剽窃他人科技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以及违规操作或因主观原因未能完成课题任务并造成损失的科研单位或个人,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终止项目(课题)任务并追回专项经费、取消其一定时期内申请国家科技计划任务的资格等处理 构成违纪的,由纪检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其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这些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启动、执行和结题验收全过程将需要一种更为强烈的市场契约精神。而市场机制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条件下的信用信息对称体系,则有助于国家科技项目成果绩效评价所需的友好环境进一步形成。   探索建立面向结果的科研经费评价机制   有调查业已指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科技计划执行和预算安排通常会跟其绩效评价进行动态“挂钩”,绩效评价已成为决定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布局和调整的关键因素之一。   事实上,2007年,由于法国竞争力集群计划在该国研究与高等教育评估署的评价报告中获得了好成绩,法国政府才决心在2009年至2012年间继续实施第2期竞争力集群计划。而在美国,根据《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白宫已于2002年推出了计划评估等级工具(PART)。基于这一绩效评价方法,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每年都会在各个机构中抽取20%的联邦计划接受PART评估,通过对各政府部门所资助的计划进行系统、透明的评价,从而将国家科技计划的绩效信息与预算结果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推进科技计划经费项目层面的绩效评价。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完善绩效评价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信息运用和共享机制,从而逐步探索建立面向结果的绩效评价机制。据悉,2011年,国家科技计划部分项目已被选定,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启动绩效评价试点。   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实施效率,将成为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一个参照指数“坐标系”。把市场思维引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这一事实预示着,获得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我国自主研发科技成果的质量水平,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将获得更多话语权。
  • 国货崛起,打铁还需自身硬—AA-7090原子吸收国产仪器验评工作圆满结束
    由北京市科委支持、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原北京出入境检疫检验局)组织的第六期“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项目于今年圆满结束。受疫情影响,现场结题会取消举办。东西分析AA-709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参加了这期验评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AA-7090仪器验评工作主要在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华测检测认证集团北京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开展。三家实验室对仪器基本性能指标如基线噪声与漂移、检出限、重复性、线性误差、仪器背景校正能力、仪器最小分辨率等和仪器方法学性能指标做出验评。一年多的时间里,AA-7090接受专业团队与实验室的各项考核与验证,将最真实的面貌展现给大家。 验 评 结 论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本实验室验评的是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709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7090在AA-7050的基础上仪器性能进一步提升、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可适用于冶金、石化、 地质、医学、环保、科研、农业(土肥)、疾控、食品、材料科学、商检等。本次验评分别从仪器基本性能指标和仪器方法学性能指标两方面进行了验证,其中仪器基本性能指标验评内容包括仪器的基线噪声与漂移、检出限、重复性、线性误差、仪器背景校正能力、仪器最小分辨率等基本性能指标,仪器方法学性能指标参照《JJG 694-2009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采用环境标准样品 BY400039 标准铅和 GBW10025 螺旋藻成分分析标准物质进行验证,其仪器重复性、短期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和准确度均可满足实验室检测和科研要求,是重金属分析的首选仪器。 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本实验室使用的是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是根据物质基态原子蒸汽对特征辐射吸收的作用来进行金属元素分析,它能够灵敏可靠的测定微量或者痕量元素,是经典的元素分析仪器。近几年国产仪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国内分析仪器行业的生产研发制造的热点,也是仪器分析行业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引起重视。国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解决了元素分析仪器国产化的空白,同时该仪器与进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相比较,在仪器稳定性、灵敏度和准确性均符合检定要求,完全满足在砷、镉、钒、铜等有害金属元素 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操作更简单,价格更亲民,是实验室进行元素分析的首选仪器。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北京有限公司本实验室验评的是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该设备采用横向加热纵向塞曼扣背景技术,用横向加热石墨管技术,加热温度均匀,背景吸收降低,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采用纵向塞曼扣背景技术,没有光能损失,扣背景能力强,对于基体复杂的样品,可以很好的扣除背景。火焰原子化器和石墨炉原子化器并联放置,可自由切换。软件界面简单操作,可直接调用经验参数,也可根据向导模式完成参数设置。测试结果稳定、准确。AA-7090塞曼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东西分析第五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横向加热、纵向塞曼技术;可变磁场强度技术;更适用于食品、环境等各领域背景干扰较为严重的复杂基质样品元素含量分析要求。 后 记千里马需伯乐识,好仪器需专家鉴。参加国产仪器验评,这是东西分析人对自己原子吸收产品的自信。东西分析原子吸收产品无论是火焰或石墨炉单一配置还是火焰石墨炉一体机,自动化程度高,技术水平佳,与进口产品不分伯仲甚至更佳。打破国外垄断、与国外品牌同台较量,打铁还需自身硬。最后,呼吁更多的国产科学仪器企业加入到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项目中来,让国货之光照耀祖国大地!
  • “验评服务”推动国产科学仪器打破进口垄断
    3月28日,北京市科委组织召开“国产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媒体推介会。通过开展验评工作,不少优秀国产科学仪器得到社会认可,有力提升了国产仪器的研发及产业化。  据了解,验评服务是北京市科委开展的一项瞄准仪器仪表行业最尖端的科学仪器领域,填补仪器权威验评领域空白、助力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的重要工作。2012年起,北京市科委开展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学仪器开发培育项目,促进仪器设备和装备等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国产仪器壮大。自2013年起,共支持了四期合计34家国产仪器厂商的35个产品参与验评工作,调动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内68个实验室开展服务。截止到2016年底,政府共投入财政经费1000万元,仪器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1500余万元,检测机构调动价值1亿元的仪器设备,累计工时18000小时。  北京市科委条财处处长陈云波表示,验评项目选择有技术竞争力和市场前景好的国产仪器进行验评,优先在分析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计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4个领域在基础性能指标、特征性指标、仪器操作特点、软件控制系统、后期服务等方面进行验证和评价,其中部分仪器与进口仪器做功能和性能比对评价,力争先在基础好的领域中推出一批可替代进口打破垄断的优秀的国产科学仪器。  长期以来,国产仪器相比进口产品在市场竞争上处于劣势。与会仪器仪表企业纷纷表示,近十年来,国产仪器取得质的飞跃,完全可以替代进口设备,但很多用户还停留在老观念,导致国产仪器推广困难。而此次验评工作为企业提供了展示自己实力的平台,验评报告客观、公正、权威、全面,充分证明了国产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评价活动为企业制定标准、提高产品设计质量,扭转对国产仪器的偏见起到了促进作用,取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虽然政府投入只有1000余万元,但带来的市场回报却实现大突破。例如,2013年验评项目中,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流动注射仪在2015年的销售额是前四年的总和 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液相原子荧光光谱仪在2016年的销量比2015年提升300%。  据验评服务承担单位介绍,验评工作以标准化方式规范国产科学仪器验评服务,建立RB标准《国产检测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指南》,该标准是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每次验评工作都能够以统一的标准对各类国产仪器设备的性能进行测试,促使仪器验证由企业找个别用户的作坊式测试,向利用第三方验证综合评价服务平台的标准化测试转变,创新了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模式。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顾问闫增序表示,仪器仪表是中国制造的一份子,去年仪器仪表规模以上企业收入超过万亿元,市场需求旺盛,验评工作为推动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和国产仪器质量提升发挥了促进作用。未来,应加强市场培育,让验评成为市场行为,成为补充制造的一个环节,同时验评也是仪器仪表制造和应用相结合的良好契机。  作为验评专家之一,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吴海文表示,验证工作的最终目标是用高标准的验证评价,用高品质引领市场消费,向社会推出中高端、拔尖的产品,满足需求供给。未来这项工作要通过示范逐步完善验证评价体系,形成一套严谨、科学的验评体系,加快推广应用,服务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 各方点赞 2018年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评工作推进会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电科三所)承担的《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平台建设研究与产业化推广项目》已正式启动。为进一步推进并落实该项目的具体实施,2018年11月30日, 2018年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推进会在京成功召开。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中国电科的领导以及专家组成员、技术验证单位、国产电子测量仪器生产企业等60余人出席会议,共同见证2018年国产电子测量仪器与综合验证项目的推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9dccf91-c37f-4ff4-9b44-c63ee95853c3.jpg" title=" 1_副本.jpg" alt="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8年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推进会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e60b163-bb21-41d4-87ab-e9fbde0778c6.jpg" title=" 2_副本.jpg" alt="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北京泰瑞特检测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何永刚主持推进会 /strong /p p   由中国电科与北京市科委合作开展的“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自2016年开始,已连续完成了8家企业10个产品的验评工作,通过验证国产仪器在说明书等技术资料中声称的技术指标的符合性,以及根据国家/行业的检定规程、校准规范、产品标准对其相关指标进行计量、测试,并结合市场价格和使用者的主观体验对其整体性能进行验证和评价,旨在提高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的设备性能,宣传和推广国产科学仪器,对接科研院所并形成国产科学仪器采购的公共服务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09adde77-9dd0-4a70-87fe-c11c4fcd5a4d.jpg" title=" 3_副本.jpg" alt=" 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北京泰瑞特检测公司总经理 刘志刚 /strong /p p    strong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总经理刘志刚 /strong 致欢迎词。通过2016年项目的开发与培育,2017年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再到2018年项目的评价与推广,中国电科三所已完成了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评工作的专家遴选制度体系建设,完成了国产电子测量企业资源数据库和需求数据库建设,审议并通过了9套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评价规范和通用评价指标,并在实践检验中形成了完整、准确的基础记录和评价体系。在这期间,中国电科三所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将成为开展新一届验评工作的有力基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5f84a77-63cb-4ebf-80cc-3d41a229e40b.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1204121007_副本.png" alt=" 微信图片_20181204121007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主任 孙月琴 /strong /p p    strong 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主任孙月琴 /strong 对验评背景、取得的成绩及工作设想进行了阐述。她指出,“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技术服务”项目于2013年首次启动,历经5年的摸索实践,已从最初的分析仪器拓展到物理性能、电子测量、计量及医疗等五个领域。北京市科委秉承“选尖子、选权威、验性能、评体验、出报告、出订单”方针,通过不断地开展工作,已为累计四批42家企业的49款产品提供“验评服务”,发布标准29个,获得专利172项,验评企业的销售额共计增长260%。这背后,项目累计投入财政经费1700万元,工时44960个小时,企业投入设备3000万元,检测机构提供的设备价值1.64亿元,为企业和用户双方架起桥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f92678a-f8e6-4dfe-9bea-c7f7a05e14f2.jpg" title=" 5_副本.jpg" alt=" 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北京泰瑞特检测公司经理 闫实 /strong /p p    strong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北京泰瑞特检测公司经理闫实 /strong 对2016年和2017年验评工作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2018年已验评的工作进行了汇报。中国电科三所在16、17年验评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从国产仪器遴选到仪器改进完善的基于验证和综合评价的工作流程,建立了“企业需求库”、“企业资源库”、“专业团队库”,针对被验评仪器特点,编写了验评方案及主观验评和客观验评作业指导书,充分利用专家团队对国产仪器报告进行审议,并根据结论限期企业整改,从而真正实现验评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 /p p   以2016年和2017年承担的仪器验评课题为基础,中国电科三所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国产电子测量仪器研制与综合评价服务平台在各方面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能力,丰富和完善各种资源数据库和遴选方案,同时研究建立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评价的标准体系,建立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评结果统计分析模型和分级评价机制,实现综合评价结果可视化,并调研国产仪器企业现状,编制电子测量仪器验评总体规划。此外,中国电科三所还计划申报电子测量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指南、数字示波器验证与综合评价规范等行业标准,搭建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评价门户网站。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验评专家谈希冀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6622f2cb-0123-423f-b8ae-50f906114fe7.jpg" title=" 6_副本.jpg" alt=" 6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茂华 /strong /p p    strong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茂华 /strong 肯定验评工作的成果,同时从认证认可的角度谈了几点建议:项目可以选择1到2个国产仪器的验评方案为试点,针对仪器的主客观评价的不同层面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运用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并细化每个层面涉及的二级和三级评价指标,构建验证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数字示波器的评价指数,建立数字示波器分类分级评价机制,把国产电子测量仪器的质量水平评价工作形成标准,加速推广国产仪器验证评价成果普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c7ce64b2-2184-4903-b5ef-d2791c6089ed.jpg" title=" 7_副本.jpg" alt=" 7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教授李崧 /strong /p p    strong 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教授李崧 /strong 就在验评项目中主观验评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他表示,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负责仪器的主观评价,经过两年的不断改进,项目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主观评价体系,包括人群选择、感官评价、操作评价、整体及服务评价等。李崧希望在2018年的项目实施中,国产电子测量仪器也可以在主观评价方面建立一套规范或标准,对仪器的质量提升起到指导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07a70573-08bc-4e8e-9bfc-a5b0057eaed9.jpg" title=" 8_副本.jpg" alt=" 8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主任 黄攀 /strong /p p    strong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主任黄攀 /strong 作为验评实验室专家,聚焦承担验评工作的责任与使命,代表参与实验室发出倡议:验评的参与实验室将不遗余力的做好仪器验评这项工作,用公平、客观的数据反映仪器的真实性能,并为企业的质量提升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建议,并积极协助牵头单位和参评企业做好整改和推广工作。愿验评工作向着既定的目标坚持走下去,同时希望验评成果能够向更多实验室推广和应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仪器企业谈感受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b7bf6f3-29c1-4f43-b2de-c1a33c33a5ff.jpg" title=" 9.jpg" alt=" 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参评企业代表发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左上:普源精电终端销售总监陈国琦 右上:同光科技 技术首席官 周游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右下:北京大泽 总经理李立嘉 右下:石家庄数英副总经理冯卫 /span /p p   推进会上, strong 普源精电、同光科技、北京大泽、石家庄数英仪器 /strong 4家参评企业的代表各自介绍了参评仪器的情况,并分享了参与验评项目的心得体会。企业反映,缺乏用户信任是国产仪器企业长期面临的困境,验评项目开展的一个初衷就是“打破壁垒”,用权威报告为优质国产仪器做背书。会上,甚至有企业表示愿意“自掏腰包”参与验评,从刚开始的姑且试试到如今的全力支持,验评项目给企业带来的认同感大幅提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仪器用户谈支持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42c9734-00a5-48b4-96c3-8524d4fe53cf.jpg" title=" 10_副本.jpg" alt=" 10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副主任柴旭津 /strong /p p    strong 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副主任柴旭津 /strong 作为用户代表提到,希望项目可以针对某一类仪器为试点,对验评工作的流程、指标、评价方式进一步梳理、分析、整合,并通过软件帮助形成评价结果的模型化、可视化,提高用户对验评结果的直观理解和认知度,从而推动验评工作持续扩大、持久开展,为更多更好的国产仪器进入教育教学领域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16cce8c9-f9f5-4984-9e0c-1e224a34118b.jpg" title=" 11_副本.jpg" alt=" 1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 王毅 /strong /p p    strong 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王毅 /strong 也希望,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评价成果也能走进北大,走进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大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平台优势,让被验评的好仪器“走出去”、“出订单”,真正推动国产化仪器应用于更多领域实验室。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1af9812-96f0-412a-95ba-d34852fbbfe1.jpg" title=" 12_副本.jpg" alt=" 1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副主任 杨鹏宇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730d7299-f921-4a45-b703-005ccbfa6488.jpg" title=" 13_副本.jpg" alt=" 1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站长、主任 张伟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598fb77a-47d3-400b-82a6-5e1ebbd42fef.jpg" title=" 14_副本.jpg" alt=" 1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站长、主任梁法国 /strong /p p   在自由发言环节,参会各方代表积极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为2018年验评工作献言献策。下午是分组讨论环节,明确了2018年项目的任务、进度和实施要求,专家组审议验评方案并进行专家审定。 /p
  • 权威验证评价,打响国产仪器“正名战”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83bcb8cc-3ef0-41f9-abb7-5a76893fcdcb.jpg" title=" 0.jpg" alt=" 0.jpg" / /p p   2018年12月4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学仪器开发验评项目“心电类医用电子仪器验证评价与推广项目启动会”在解放军总医院召开。 /p p   “心电图应用临床至今已有115年的历史,已经成为各类心血管疾病诊治不可或缺的无创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心电图机品种很多,有效支撑了各医疗机构的业务开展。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的品牌和国际高端品牌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天我们有幸承担首批临床医疗仪器验评项目,开展心电类医用电子仪器的验评与推广,进而推动国产品牌的质量提升,为健康中国,科技强国做贡献。” /p p   在2018年12月4日举行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学仪器开发验评项目“心电类医用电子仪器验证评价与推广项目启动会”上,随着解放军总医院卫勤部副部长刘广东的话音落地,“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技术服务”项目正式扩展到医疗领域。 /p p strong   缺乏权威评价数据成为痛点 /strong /p p   科学仪器常被称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眼睛”,科学仪器的自我装备水平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p p   近年来,我国对科研领域的投入大大增加,国产仪器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但长期以来,国产仪器与进口仪器之间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国产仪器在各种采购中屡遭“歧视”,采购用户心中的那杆称仍然偏向进口品牌。一些科研单位购买仪器时,只买进口的,即使价格比国内的贵上十多倍也无所谓。有人调侃,科研经费一拨,大部分钱都跑到国外仪器商手里了,拉动内需其实都拉动的是别国的经济。 /p p   进口科学仪器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主要市场。记者了解到,在检测仪器领域,岛津、安捷伦等外资企业长期占领我国市场。功能、参数几乎相同的实验室检测仪器,进口价格相较国产的高出近50%,但仍成为客户首选。 /p p   北京先驱威锋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范飞向记者坦言,曾在一地级市药监局的招标书中见到“要求仪器支持七国外语”的说明。标书并不是根据实际需要写,而是为了排挤国产设备,把特定指标故意写高。 /p p    strong 国产科学仪器为何屡遭冷遇、备受排挤? /strong /p p   “科研人员不敢浪费自己的金钱和时间。” 一位生化领域的研究员曾经表示,“你(国产仪器)再便宜,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评价你。” /p p   他所反映的问题直指长期以来仪器研制与应用存在不匹配的现状。一台科学仪器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敏度、精确度、稳定性,都是用户在购买仪器时关心的问题。这些数据也反映了仪器被市场接受的程度。 /p p   “我们很想买国产仪器,价格上肯定合算些,但根据我们的经验,国产仪器用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出问题。所以,宁可多花一点钱买进口仪器。”一位从事病毒研究的科研人员这样说。想必这也是我国许多仪器用户的共同感觉。 /p p   对用户来讲,没有权威的技术认证数据是不敢购买国产仪器设备的重要因素。很多单位因为不了解国产仪器设备的适用范围和怕担风险,怕技术不成熟,而宁愿高价购买进口仪器。 /p p   打响一场国产仪器的“正名战”迫在眉睫。 /p p    strong 验评项目担起评价重任 /strong /p p   201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开展国产仪器设备验证评价工作。 /p p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郑焕敏表示:“验评项目是经过广泛征集用户单位,尤其是科学仪器设备厂家的科技创新需求,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的一个多方协同创新、推动国产仪器设备创新应用的科技项目。” /p p   “选尖子、选权威、验指标、评性能、出报告、出订单”,这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条财处处长陈云波给验评项目总结的18字方针。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汇集了102家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作为参与单位,对国产优秀仪器的应用性能、可靠性、耐用性等开展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通过详实的验评数据,帮助生产企业质量提升,促进国产仪器品牌影响力、用户认可度和市场销量的提升。 /p p   每天和仪器打交道的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连续几年参加了北京市科委组织的推介会验评工作,主要从事实验室的仪器测评。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姚和军院长表示:“测量结果是不错的,我们有很多国产仪器确实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有些方面也超过了国外的水平。通过客观地评价,让用户树立信心,把好的仪器推荐给客户、推荐给用户 做得还有差距的,让生产企业知道仪器还有哪些缺点,哪些差距,再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可能就是世界第一了。” /p p   “截至2018年,验评项目已为累计四批42家企业的49款产品提供验评服务,发布标准29个,获得专利172项,验评企业的销售额共计增长260%。”历经5年的探索实践,验评项目闯出了一条独特的国产科学仪器供给侧改革之路。一纸验评报告曾让某地采购部门直接拒绝进口仪器,也曾助力国产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的销售额同比上涨300%。 /p p   “验评项目累计投入财政经费1700万元,工时44960个小时,企业投入设备3000多万元,检测机构提供的设备价值1.64亿元。”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主任孙月琴披露的一组数据,道出了验评背后的汗水与艰辛。 /p p   国产仪器设备验证评价项目的成功立项乃至实施,得益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坚实基础。自2009年启动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项目,聚集了近50家中央在京单位的900多家重点实验室,其根本目标是让这些资源开放共享以后,提高实验室资源的使用效率。 /p p   孙月琴介绍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些实验室真正的为企业服务?所以才有了这个验证与综合评价的服务。这个服务本身是满足一种需求,同时能满足资源开放共享的目的,然后搭建起来的一个新的机制,是一个新的业态。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既是项目的组织管理方,同时又是这件工作服务的管理方。这个项目的整个支持方向实际上是突破以前在科技计划前端的局面,在向后端移动,真正让已投入的科研经费发挥更大作用,让小经费带来大的作用,给企业和测试机构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p p   北京市科委条财处处长陈云波指出,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是一个新的认知,是服务科技创新国产仪器的一个全新模式。 /p p   陈云波说:“真正经过验评的产品,不仅可以走向市场,打败或者替代进口产品,也让用户得到好处,比如成本降低 而用户提供的使用体验,又来支撑仪器研发者、生产厂商改进仪器设备,从而用户能使用仪器设备去做更多的应用。” /p p    strong 国产医用电子仪器的供给侧改革 /strong /p p   “帮助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同台竞技,让它们从技术上填补空白或破除垄断,之后去抢占市场,让市场给国产设备一个公正的回报,做大国产科学仪器产业,这是我们一直要做的。过去我们一直做科学仪器的验证评价,但这次不是科学仪器,而是日常的医疗仪器。”对于验评项目首次进入医疗领域,陈云波表达了他的踌躇。“首先从科研扩展到医疗临床,这一跨界本身具有难度 其次在国内生命科学、医疗健康领域,能找到一支具备权威地位、能够产生良好示范和引导效果的团队也并非易事。” /p p   “解放军总医院这样高水平的平台,以及为项目组织的高规格专家组,让我们相信,验评报告会让人信服,产生很好的产业带动效果。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团队,不是这样一个平台,不是这样一个专家组,恐怕我们还是很难下定这样的决心。”陈云波说。 /p p   “心电类医用电子仪器验证评价与推广项目”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承担,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为合作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韵岱是“心电类医用电子仪器验证评价与推广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据她介绍,现有心电图仪器质量性能不一,国产仪器与进口仪器的自动诊断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临床应用和市场推广,迫切需要建立心电类医用电子仪器的测评体系。这一体系应可以广泛应用于国家医疗器械检定部门及国产心电仪器厂家,从而提高仪器质量。 /p p   “作为耕耘临床多年的专业团队,我们深感把科研和经验停留在纸面上是没有价值的。解放军总医院心电团队在全国具有悠久历史,前期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赶上了验评项目的创新性落地,可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机,这个项目似乎是为我们应运而生的。” 陈韵岱也表达了她的信心与决心。 /p p   小小心电图仪的评价,关乎到千家万户,以及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从最初的一间心电图室,发展到心脏无创检测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的心电检测技术已经居于国际领先水平,每年的检测量达到30万人次。 /p p   刘广东补充说:“我们建立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心电网络信息化系统,存储心电数据100多万份,这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p p   项目以国产心电类生产厂家仪器为研究对象,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分别从性能评价和临床应用评价对被检产品进行验证和综合评价,指导被检心电仪器的软件、硬件和自动诊断能力的提升。 /p p   “心电类医用电子仪器验证评价与推广项目”的考核指标早已圈定:“预计形成心电类仪器综合评价规范报告1套,形成遴选国产心电类仪器综合评价报告,至少一种心电仪器推广应用到三甲医院,完善短时程心电图标准数据库1个,发表Medline收录论文2篇或论文4篇,出版相关著作1部,召开心电类医用电子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技术服务推介会1次,并形成2个验评故事。” /p p   通过对心电类仪器的验证与综合评价,项目预期指导国产心电厂家提高其产品质量,增强民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通过提高国产心电产品的性能,提升其市场占有率 通过制定综合评价规范,以提升整个行业的自动诊断功能,服务临床与基层,形成系列经济及社会效益。 /p p    strong 多方支持 让国产仪器越来越好 /strong /p p   “测评工作是我们所长时间以来一直想开展的工作,但是前期一直没有很好的机会,这次正好借这个机会把我们之前的想法纳入到验评工作中,漂亮地完成这次任务。”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在项目中负责心电仪器的性能检测和自动诊断功能参数比对及分类诊断部分,并协助完成数据库的建设。据该所机电一室主任梁振士介绍,参与心电类医用电子仪器验评项目,正好圆了他们的“测评梦”。 /p p   北京麦迪克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的是测评平台的研制和测评设备的研制。公司董事长高小峰表示出坚定决心:“希望通过参与项目,真正认清我们设备与进口产品的差距,也希望通过这个验评的项目能提高国产设备的实力和诊断的准确性,同时提高国产品牌的质量和竞争力。” /p p   “心电类医用电子仪器验证评价与推广项目”聚集了一批权威专家,对国产心电图仪器给出客观评价。现年75岁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虎教授是一位老心电专业工作者,他曾承担过科技部心电图仪器可靠性研究项目,也参与过心电图机国标的起草。“我曾到新疆、西藏甚至发达地区做过调研,国产仪器装备首先要解决的是质量和可靠性问题,鼠标、导联夹子、甚至电池夹子的使用率都不行,电池夹着就松了。其次是要向IT技术、人工智能方向发展。” /p p   “从目前的科技研判来看,心电脑电仪器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如何将人工智能知识介入到临床医学的心电脑电信号处理中,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郑焕敏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思路。 /p p   “争取在项目的结束日期,即2019年10月,我们不仅要完成5台国产设备的硬件和软件评测,形成初步验评报告,还要实现郑主任提到的人工智能与临床诊断相结合,加强心电图仪器自动诊断方面的软件、专利产出。”虽然时间紧任务重,陈韵岱倍感振奋与鼓舞。 /p p   “仪器仪表行业是小行业,又是品种很多的行业。现在仪器行业的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价格战的最后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所以就需要引导企业走有竞争特色的道路。即使是同样的产品,也要有自己的市场方向。”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顾问闫增序举例说,德国有很多小企业,挣钱并不多,但几十年、几代人都只专注做一个领域,非常难得。我们国内有四五十家搞色谱的企业,日本则主要就是岛津一家企业。 /p p   200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鼓励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依托工程。 /p p   “正是因为首台套政策的导向,我国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获益,在火电、冶金、核电等领域发展良好,现在国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才能与ABB等国外公司抗衡。”闫增序认为,正在进行的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项目也是一种推广国产仪器的政策导向,“它的作用可能现在体会不到,但三年、五年或更长时间内,一定能看到国产仪器行业的进步。” /p p   2018年12月27日,在“2018分析检测技术与仪器验评创新论坛”上,第五期“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项目”课题的组织方、验评专家及仪器厂商共聚一堂,就项目的最新进展及工作规划展开交流。 /p p   论坛现场,海光仪器向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赠送了一面锦旗,上书“情系国产仪器进步,助推首都科技发展”。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主任孙月琴表示,“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坚持5年,靠的是一份服务于国产仪器的热心与情怀。验评项目已经从分析仪器拓展到物理性能、电子测量、计量、医疗5个领域,累计验评42家企业的49款仪器,发布标准29个,获得专利172项,验评仪器的总销售额超过10亿元。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将秉承服务国产仪器的宗旨和理念,继续把验评项目做大做好。 /p p   在陈云波看来,验评并非为了某个仪器“做背书”,它的价值在于产生一套放之全国而有效的验证规范。“我们要的不仅仅是几家企业的产品可以走向市场,我们需要更多品类的仪器,和一个能让国产仪器产生市场信誉的‘大公章’”。 /p p   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工作,不仅是为更多企业和实验室搭建了互动交流、学习平台,也帮助越来越多的仪器企业获得更多的订单,承载了助推国产仪器设备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发展的梦想,开辟了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这条路理当越走越宽、越走越广。(记者 解静 杨鹏宇 韦东裕) /p
  • 西南首个国产设备仪器验评示范基地落户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平台边会(以下简称“边会”)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举行。本次边会以“高水平创新 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吸引成渝两地知名生物医药领域院士、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约120人现场参会,旨在汇聚成渝两地优势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展示生物产业合作发展新成效,共谋医药产业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会上,成都高新区与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成都海关签订合作协议,将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打造面向西南区域的首个国产设备仪器验评示范基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国产设备仪器验评示范基地将聚集国产医疗设备资源,抢抓国内大循环国产替代机遇,赋能成渝地区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外贸保稳提质。共建西南首个国产设备仪器验评示范基地赋能成渝地区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据悉,合作协议签订后,成都高新区、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成都海关三方将充分发挥各方各自优势,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搭建双向展示平台,以及举办行业会议、论坛等方式,加强国产设备仪器替代、科研成果转化、海关检验检测业务等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加速国产设备仪器研发成果转化,扩大国产设备仪器影响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和成都海关共同打造面向企业的互联网通关服务平台,推进智慧口岸建设,提高企业通关效率,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此外,还将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搭建首个国产优质设备仪器展厅,作为行业交流、成果展示的平台。同时,依托西南首个设备仪器应用示范基地,合作三方将积极探索生物医药保税研发、医疗器械保税维修等“保税+”新模式,助力成都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的业务拓展、管理创新,推动成都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向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授牌──“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认证平台成员单位”。成渝医药企业合作频频发力推动两地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成渝两地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当天活动现场,欧林生物与中国融通,柏奥特克与重庆美莱德生物,长睿生物与重庆爱永星辰分别进行合作项目签约。在美莱德副总经理王涛看来,此次签约将是一次契机,“我们期待与成都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合和合作,从技术到产业链上下游建设,互通有无,助力成渝两地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力。”值得关注的是,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落到实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在会上对《创新券管理办法》进行了推介。据悉,目前天府国际生物城创新券已拓展至重庆使用。不久前,成都柏奥特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购支付重庆美莱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疫苗药理毒理学检测服务时,使用了14万元科技创新券资金,实现了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创新券首次跨区域兑付。据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有关负责人介绍,创新券是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支持域内企业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购买服务而发放的凭证,类似于生活中的“消费券”,可用于生物医药产业各环节的科技服务。目前创新券的认定范围除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以外,还纳入重庆的平台11个,成都温江区的平台20个,以及眉山的平台2个。王涛告诉记者,公司知晓了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这一政策后,经过两地生物城的牵线搭桥,完成了研发成都柏奥特克的委托,并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优质的服务下,很快兑现了创新券,成为这一优惠政策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由于这一优惠政策的影响很大,已经有新的成都企业联系我们公司,准备进行新药研发试验,并且计划使用创新券进行相关费用的支付。”王涛说。据悉,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围绕高质量协同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与重庆从园区、平台、项目等方面开展了深入交流与合作。下一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将持续抢抓成渝地区区域发展的战略机遇,围绕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营造最适宜产业发展的环境,持续打造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吸引生物医药及投融资领域的优秀企业来此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努力构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生物产业增长极与动力源。
  • 点赞仪器验证与评价 助力质量提升与应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项目工作纪实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cf894390-f1b0-4912-92d2-dc1b14bcca89.jpg" title=" 1a9ee2969c3f42caa6b72a5fc5c47bb0.jpg" alt=" 1a9ee2969c3f42caa6b72a5fc5c47bb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项目推广会议现场 /p p   2018年11月30日,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以下简称“三所”)承担的“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平台建设研究与产业化推广”项目在北京新疆大厦召开工作推进会。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中国电科的领导以及专家组成员、技术验证单位、国产电子测量仪器生产企业等60余人出席会议,共同见证2018年国产电子测量仪器与综合验证项目的启动。此次会议旨在总结2016年和2017年项目进展情况和成果应用,并提出新一年度项目任务及要求,分解工作内容。 /p p    strong 国产仪器走向市场亟待权威验证评价 /strong /p p   目前,我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正不断取得突破,而这些领域的研究、开发、技术升级的基本手段都基于电子测量技术,电子测量仪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需求。据智研数据中心统计, 2018年我国电子测量仪器已达到230亿元市场规模,年增长率将突破20%。但数据同时显示,我国国产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仅达到15%,且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 /p p   长期以来,提到国产科学仪器,很多人都担心质量不敢保证。导致国产科学仪器屡遭冷遇、备受排挤。 /p p   北京师范大学李崧谈到,在实际设备选型的过程中,具体的参数和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是最重要因素,但主观评价会影响使用者对仪器的整体印象,而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p p   中科院化学所副研究员袁景和曾经表示,科研人员不敢浪费自己的金钱和时间。国产仪器再便宜,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评价你。 /p p   用户实验室反映,很想买国产仪器,价格上肯定合算些,但国产仪器用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出问题,质量还是存在一定瑕疵,所以宁可多花一点钱买进口仪器。 /p p   正是基于这些对国产仪器的主观和客观偏见,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项目就是为了解决电子测量仪器领域的这个瓶颈问题,通过权威、科学、严谨的验证与评价工作,对国产仪器设备进行有效验评,帮助生产企业对仪器设备自身进行改进升级,为用户提供本土化选择。 /p p   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主任江向峰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电子测量仪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精度、智能化、集成化、模块化等已经成为了电子测量仪器发展的趋势。想知道哪个更适合用户自己,需要权威公正的购买指南,我们的仪器验评恰恰就是这本指南,希望这本指南能够引导实验室消费和提升。” /p p    strong 形成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评价体系 /strong /p p   三所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电子工业部直属电子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p p   三所作为该项目的具体承担单位,依托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并利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验室资源,通过验证国产仪器在说明书等技术资料中声称的技术指标的符合性,以及根据国家/行业的检定规程、校准规范、产品标准对其相关指标进行计量、测试,并结合市场价格和使用者的主观体验对其整体性能进行验证和评价,并对其性价比、适用领域、适用范围等进行分析,以便于仪器的需求方在采购仪器时作为选择的参考依据。 /p p   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该项目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评价体系。建立了丰富和完善的各种资源数据库,形成了专家和实验室遴选方案,研究建立了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评价的流程、规范、标准、方法和通用评价指标。三所项目负责人刘志刚表示,2018年该项目将在此基础上,建立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评网站,形成结果统计分析模型和分级评价机制,使同类仪器的综合评价结果可视化。更加立体、全面的展示验评成果,切实服务于生产企业、用户。 /p p    strong 助力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质量提升 /strong /p p   三所组织实施的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项目,为企业出具权威的验评数据,帮助企业发现不足、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服务内涵和能力。通过验评,清楚地看到了一些优秀的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已经能够较好地满足各种需求。 /p p   2016年,三所秉承“选尖子”的遴选标准,在广泛征集和实际调研后,力推苏州普源精电科技有限公司的RIGOL DS6104示波器作为第一次被验评产品。 /p p   DS6000系列示波器是国内一款带宽达到1GHz的数字示波器,它不仅标志着RIGOL在数字示波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也使RIGOL成为进军中高端数字示波器市场,打破国外公司垄断,参与中高端竞争的一家中国公司。2010年该产品荣获被誉为科技领域“奥斯卡奖”美国权威科学技术杂志《R& amp D Magazine》颁发的“R& amp D100大奖”。 /p p   对企业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质量提升了,订单也就相应增加了。 /p p   据苏州普源精电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严格的验证评价之后,DS6000系列示波器的技术亮点得到进一步验证,权威测试的数据和行业专家提出的改进意见也更丰富了仪器本身。目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显著增长。 /p p   2018年,普源精电的RSA3045-TG实时频谱分析仪又成为2018年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项目的待验评仪器。该负责人表示,通过前两年的经验积累,项目的技术路线更为清晰明确,验证方法更为全面科学。他们希望能够通过验证评价项目促进产品的改造升级,秉承“顾客至上,质量第一,持续改进,精准测量”的质量方针,为客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 /p p   这样的正向效应并不是孤例。 /p p   2015年,同光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光科技)正式成立,聚焦于高端电子测量业务,主要产品包括频谱/信号分析仪、矢量信号源、射频收发模块、射频测试模块等电子测量仪表和模块及基于以上产品的各类测试服务。同类型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与国际最顶尖的同类型公司相比,具备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更高性价比、定制化服务等突出优势。公司成立后发展迅速,先后当选了中关村管委会评选的“中关村金种子企业”“2016年中关村新锐企业十强”,已成为近年来中关村创业企业中的突出代表。 /p p   2017年,同光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VSP6010频谱分析仪参与了验评项目,该产品是一款支持高频段、大带宽、高精度的频谱分析仪表,技术创新点在于支持高频段、大带宽、低相噪 支持丰富的测量选件和信号分析制式。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移动通信、集群、卫星导航、WLAN、蓝牙、雷达等丰富的应用领域,以及科研、产品研发、生产、测试、工程建设等各个应用场景。 /p p   经过三所和其他权威实验室检测后,项目专家组给出了中肯的改进意见,同光科技第一时间对产品的稳定性和说明书的标定进行了改进和升级。产品跨越式提升后,同光科技的VSP6010频谱分析仪相比验评前增加了500多万元的产值,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得到了仪器用户的广泛认可。 /p p   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项目选择有技术竞争力和市场前景的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在基础性能指标、特征性指标、仪器操作特点、软件控制系统、后期服务等方面进行验证和评价,其中部分仪器与进口仪器做相应比对评价,利用现有的资源平台优势,让被验评的好仪器“走出去”“出订单”,力争推出一批可替代进口打破垄断的国产“好仪器”,真正推动国产科学仪器的市场化。 /p p   strong  申报行业标准,让更多企业获益 /strong /p p   除了搭建验证与综合评价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需求端产品创新,解决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市场推广中缺乏权威验评服务的瓶颈问题之外,该项目也希望根据拟起草的电子测量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指南,让更多电子测量仪器企业参与到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中。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领域的验证评价行业标准申报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p p   三所连续三年开展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坚持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针对用户普遍存在的对国产仪器的质疑,理论结合实际,围绕着仪器的应用性能、可靠性及耐用性指标,组织编制了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通用验评与评价指标。在全面验证国产电子测量仪器的同时还考虑到验证方法的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的可量化、验评结果的准确性和整个方案的可复制性。 /p p   据三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两年的实践经验积累,已梳理已完成的9台套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评价规范及验评结果,并结合本课题7台套仪器验评方案的评审结果,编制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评行业标准路线图,并总结规范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评测量方法,正式申报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评测量方法行业标准。希望这套标准能够作为同类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电子测量仪器的组织开展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的指导,为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与评价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p p   通过科学合理的验证评价国产电子测量科学仪器,进而提高国产科学仪器性能指标,加快国产科学仪器普及推广效率,拓展国产科学仪器应用领域,促进国产科学仪器设备成果转化,增强国产仪器设备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正是开展这个项目的初衷。 /p p   “通过2016年项目的开发与培育,2017年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再到18年项目的评价与推广,三所已完成了专家遴选制度体系建设,完成了国产电子测量企业资源数据库和需求数据库建设,审议并通过了9套国产电子测量仪器验证评价规范和通用评价指标,并在实践检验中形成了完整、准确的基础记录和评价体系。在这期间,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克服了重重阻碍。但无论过程多么艰辛,这些都将成为一笔无形的财富,是开展新一届验评工作的有力基石。”三所项目负责人刘志刚这样总结道。 /p
  • “Pick me up!” ICP-MS国产仪器验评
    由北京市科委支持,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现北京海关)牵头的 “国产分析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市场化推广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北京市第五届国产仪器验评项目正式启动。  仪器验评小组公布了2018-2019年的验评名单,其中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的Expec 7000型ICP-MS将参加验评,Expec 7000将在一年的时间内经过专家老师的各项考核和验证。卸下“美颜”和“滤镜”,Expec 7000在这次专家验评中,将展现给大家最真实的“面貌”。  此次ICP-MS仪器验评主要由北京海关技术中心、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四家单位开展,对水质、土壤、脱脂奶粉、纯铜等不同基质的样品进行定量检测。并通过仪器性能检定、方法学评价、标物定值,对仪器的灵敏度、精确度、稳定性等做出验评。  千里马需伯乐识,好仪器需专家鉴。Expec 7000 ICP-MS作为国产仪器的代表,凝集聚光科技多年研发心血,技术指标和可靠性达到国际主流ICP-MS商品仪器的较高水平。但是,自我的成绩毫无意义,专家和用户的肯定才是我们荣誉的奖章,我们相信通过此次国产仪器验评,Expec7000会在你心中C位出道。Expec 7000 ICP-MS  提手式换锥设计能够极大的简化用户操作,保证用户在2分钟内更换双锥,换锥前后无需调整等离子体位置。 提手式换锥  高精度四级杆及其驱动电路,能够实现高低分辨同时扫描;专利的双路射频电源闭环自适应调整技术提高电源的稳定度。 抗温湿交变的四极杆质量分析器  系统软件支持HPLC联用,创造性的实现了在同一界面下的仪器反控、连锁保护、自动寻峰和自动/手动积分等功能;可视化的运行监控;关键运行参数实时显示;等离子体工作采用连锁保护(氩气、冷却水、排风、炬室、废液、湿度)。 智能化工作站
  • 国家质检中心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质检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国家质检中心及各类技术机构创新发展   本报讯 记者从4月17日在京举行的全国质检系统国家质检中心工作会议上获悉,国家质检总局将对国家质检中心实施包括“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动态管理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国家质检中心及各类技术机构又好又快发展。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孙大伟出席会议并讲话。   孙大伟强调,全国质检系统国家质检中心及各类技术机构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目前的发展面临战略机遇,必须稳步推进改革,在国家质检中心的规划审批、能力建设、作用发挥、监督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着力改革完善制约国家质检中心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据介绍,国家质检总局将对国家质检中心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利用年度考核、筹建验收、风险管理等方式,对国家质检中心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运行状况等内容进行绩效综合评估。国家质检总局还将改革国家质检中心规划审批方式,实施受理、审查、批准三分离制度,建立国家质检中心批筹建设集中会审制度和动态管理的国家质检中心专家库,完善国家质检中心专家调研论证制度。同时,国家质检总局还将继续坚持国家质检中心ABC三级分级管理和强化风险管理,完善风险分析报送和分级评定制度,建立国家质检总局风险管理专家队伍,起草分专业的风险分析研判报告。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p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p p   《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全文如下。 /p p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对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人才评价机制仍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够等突出问题,亟需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现就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p p    strong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strong /p p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目的,加快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制度,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评价工作的领导,将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容才聚才之风,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p p   ——坚持服务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正向激励作用,推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p p   ——坚持科学公正。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分类建立体现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人才,让各类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 /p p   ——坚持改革创新。围绕用好用活人才,着力破除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保障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评价制度环境。 /p p    strong 二、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 /strong /p p   (三)实行分类评价。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分类建立健全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快新兴职业领域人才评价标准开发工作。建立评价标准动态更新调整机制。 /p p   (四)突出品德评价。坚持德才兼备,把品德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加强对人才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从业操守等评价考核,倡导诚实守信,强化社会责任,抵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从严治理弄虚作假和学术不端行为。完善人才评价诚信体系,建立诚信守诺、失信行为记录和惩戒制度。探索建立基于道德操守和诚信情况的评价退出机制。 /p p   (五)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作出贡献、追求卓越。 /p p    strong 三、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 /strong /p p   (六)创新多元评价方式。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重在同行认可和社会效益。丰富评价手段,科学灵活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p p   (七)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遵循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评价考核周期,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克服评价考核过于频繁的倾向。探索实施聘期评价制度。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评价考核周期,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 /p p   (八)畅通人才评价渠道。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所有制、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依托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公共人才服务机构等,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新兴职业等领域人才申报评价渠道。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建立评价绿色通道。完善外籍人才、港澳台人才申报评价办法。 /p p   (九)促进人才评价和项目评审、机构评估有机衔接。按照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要求,在各类工程项目、科技计划、机构平台等评审评估中加强人才评价,完善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急难险重工作中评价、识别人才机制。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树立正确评价导向,进一步精简整合、取消下放、优化布局评审事项,简化评审环节,改进评审方式,减轻人才负担。避免简单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头衔评价人才。加强评价结果共享,避免多头、频繁、重复评价人才。 /p p    strong 四、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人才评价改革 /strong /p p   (十)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制度。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等。对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对从事社会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务和实验技术的人才,重在评价考核工作绩效,引导其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持能力。 /p p   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数量等与科技人才评价直接挂钩的做法,建立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 /p p   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适应科技协同创新和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等特点,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评价办法,实行以合作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对创新团队负责人以把握研究发展方向、学术造诣水平、组织协调和团队建设等为评价重点。尊重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杜绝无实质贡献的虚假挂名。 /p p   (十一)科学评价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人民做学问的研究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注重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相统一,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评价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 /p p   根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不同学科领域,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艺术表演创作等不同类型,对其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对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重点评价其在推动理论创新、传承文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能力贡献。对主要从事应用对策研究的人才,重点评价其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服务支撑的能力业绩。对主要从事艺术表演创作的人才,重点评价其在艺术表演、作品创作、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能力业绩。突出成果的研究质量、内容创新和社会效益,推行理论文章、决策咨询研究报告、建言献策成果、优秀网络文章、艺术创作作品等与论文、专著等效评价。 /p p   (十二)健全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把教书育人作为教育人才评价的核心内容。深化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全面考核和突出重点相结合,注重对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坚持分类指导和分层次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特点,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突出教育教学业绩评价,将人才培养中心任务落到实处,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健全教学工作量评价标准,落实教授为本专科生授课制度,加强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纪律考核。 /p p   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按照兼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要求,完善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吸纳行业、企业作为评价参与主体,重点评价其职业素养、专业教学能力和生产一线实践经验。 /p p   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新要求,建立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评价标准,重点评价其教育教学方法、教书育人工作业绩和一线实践经历。严禁简单用学生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 /p p   (十三)改进医疗卫生人才评价制度。强化医疗卫生人才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完善涵盖医德医风、临床实践、科研带教、公共卫生服务等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确定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不同专业岗位人才评价重点。对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才,重点考察其临床医疗医技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引入临床病历、诊治方案等作为评价依据。对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重点考察其创新能力业绩,突出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对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等的公共卫生人才,重点考察其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疾病及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等能力。 /p p   建立符合全科医生岗位特点的评价机制,考核其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常见病多发病诊疗、预防保健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将签约居民数量、接诊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因素。 /p p   按照强基层、保基本及分级诊疗要求,建立更加注重临床水平、服务质量、工作业绩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医疗卫生人才服务基层,更好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p p   (十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制度。适应工程技术专业化、标准化程度高、通用性强等特点,分专业领域建立健全工程技术人才评价标准,着力解决评价标准过于追求学术化问题,重点评价其掌握必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技术创造发明、技术推广应用、工程项目设计、工艺流程标准开发等实际能力和业绩。探索推动工程师国际互认,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 /p p   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加快构建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工种岗位要求、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多层次职业标准。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做好评价结果有机衔接。坚持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职业能力考核和工作业绩评价、专业评价和企业认可相结合的原则,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要求,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开展工作要求,对复合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多项技能、从事多工种多岗位复杂工作要求,引导鼓励技能人才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p p   (十五)完善面向企业、基层一线和青年人才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产业发展需求、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企业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业绩贡献突出的优秀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可放宽学历、资历、年限等申报条件。健全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重要标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对经营业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评价制度。 /p p   创新基层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加大爱岗敬业表现、实际工作业绩、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着力拓展基层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健全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完善教育培训、认定评价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者职业化管理与激励保障,提升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水平。 /p p   完善青年人才评价激励措施。破除论资排辈、重显绩不重潜力等陈旧观念,重点遴选支持一批有较大发展潜力、有真才实学、堪当重任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大各类科技、教育、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支持力度,鼓励设立青年专项,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探索建立优秀青年人才举荐制度。 /p p    strong 五、健全完善人才评价管理服务制度 /strong /p p   (十六)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尊重用人单位主导作用,支持用人单位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评价人才,促进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等相衔接。合理界定和下放人才评价权限,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文化机构、大型企业、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及其他人才智力密集单位自主开展评价聘用(任)工作。防止人才评价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等作用。对开展自主评价的单位,人才管理部门不再进行资格审批,通过完善信用机制、第三方评估、检查抽查等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p p   (十七)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用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职能定位,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协调高效的人才评价管理体制。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强化政府人才评价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减少审批事项和微观管理。发挥市场、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积极培育发展各类人才评价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逐步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评价职能。建立人才评价机构综合评估、动态调整机制。 /p p   (十八)优化公平公正的评价环境。加强人才评价法治建设,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提高评价质量和公信力,维护人才合法权益。严格规范评价程序,建立健全申报、审核、公示、反馈、申诉、巡查、举报、回溯等制度。加强评价专家数据库建设和资源共享,建立随机、回避、轮换的专家遴选机制,优化专家来源和结构,强化业内代表性。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实施退出和问责机制。强化人才评价综合治理,依法清理规范各类人才评价活动和发证、收费等事项,加强考试环境治理,落实考试安全主体责任。加强人才评价文化建设,提倡开展平等包容的学术批评、学术争论,保障不同学术观点的充分讨论,营造求真务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评价氛围和环境。 /p p   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委和政府对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的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发挥社会力量重要作用,认真抓好组织落实。要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强分类指导,强化督促检查,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军队可根据本意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军队人才评价机制。要坚持分类推进、先行试点、稳步实施,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为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p
  • 专家解读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把好学术期刊诚信关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科技界引起热烈反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学计量与评价中心主任潘云涛认为,《意见》的出台充分显示出国家对治理学术不端、营造科研诚信氛围的高度重视,立场鲜明。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潘云涛说:“这个文件不仅仅有原则性的条款,还很有可操作性。比如,明确了科研诚信管理体系,科技部、中国社科院分别负责自然科学领域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诚信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此外,还明确了责任主体,比如,从事科研活动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是第一责任主体,学会等社会团体要发挥自律自净功能,科研人员要坚守底线、严格自律,等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意见》指出,“教育、卫生健康、新闻出版等部门要明确要求教育、医疗、学术期刊出版等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审稿质量,加强对学术论文的审核把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潘云涛表示,学术期刊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是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产出,人们通常把科技期刊的审稿人比作科研工作的守门人。作为科研工作全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学术期刊中的诚信问题是科研诚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对于解决学术期刊的诚信问题,潘云涛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内控制度,比如,管理规范、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撤稿机制等;另一方面是外部监督,有国家管理部门的审查监督,也有社会舆论的监督,还有同行的监督。两方面应该结合起来,共同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意见》提出,“科技部要建立学术期刊预警机制,支持相关机构发布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预警名单,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调整。将罔顾学术质量、管理混乱、商业利益至上,造成恶劣影响的学术期刊,列入黑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这里有对相关机制的描述,即谁负责、谁承担、谁发布,如何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评价研究的权威机构,每年定期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和管理部门的重要参考依据。”潘云涛说,“我们正在尝试建立科技期刊的监测预警体系,希望通过建立科技期刊诚信及舆情监测指标的方式,为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提供客观数据支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意见》提出,“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应加强对本单位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管理,对在列入预警名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要及时警示提醒;对在列入黑名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不得报销论文发表的相关费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我认为科研评价是抓手。科研评价在科研工作中起导向作用,科研诚信中的问题,必须与科研评价问题一起研究,以评价为抓手,带动相关工作和政策的进步,共同为科技创新工作保驾护航。比如,进一步改革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按《意见》要求加强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管理。”潘云涛说,“科研诚信问题不仅仅是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它也是社会问题,关系到文化、经济和生活的许多方面,要通盘考虑、精准施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最后,潘云涛认为政策宣传也很重要。一方面管理部门要用多样的形式宣传,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也要自觉成为宣传员,向同行、学生宣传科研诚信相关政策。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