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学家工作室

仪器信息网科学家工作室专题为您整合科学家工作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学家工作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学家工作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学家工作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学家工作室话题讨论。

科学家工作室相关的资讯

  • 我国将建百个具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工作室
    科技部6月27日公布《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为了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100个在世界科学前沿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工作室,并重点支持若干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据了解,这100个科学家工作室将集中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技前沿领域或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重点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入选后,可围绕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探索性、开创性研究。同时,这些科学家工作室将实行首席科学家制。科学家将获得充分的科研自主权,他们可以自组团队、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同时也可获得更大的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这将营造出潜心研究、自主探索、稳定支持、交叉融合、激励创新的环境和文化,并将成为我国探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方法的途径之一。   此次对于科学家工作室的遴选、评估、验收等环节,都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顶级科学家进行国际同行评议。
  • 电镜专家贾春林在西安交大成立“科学家工作室”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以&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学者贾春林教授命名的&ldquo 科学家工作室&rdquo 。该校校长王树国,副校长荣命哲,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科学家、德国科学院院士乌邦教授等共同见证该校第一个科学家工作室的诞生。这是西安交大突破学科间的管理界限,鼓励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最大限度激发科学家的创新活力,以及在制度上为交叉研究提供更广阔空间的科研体制创新之举。   交叉融合 打造西安交大新的学术高地   &ldquo 大学之大,不仅在物理空间和学生数量上,更应在有一流的科学家和学术大师。成立科学家工作室的目的是实现多学科融合,探索科学内在和本源的规律,激发科学家的创新活力,带动重要原创性成果不断产生,促进西安交大的交叉研究,以形成一流的学科方向、一流的人才培养和一流的科学研究的科学高地。&rdquo 王树国在成立仪式上致辞,他说贾春林科学家工作室的成立,将为西安交大以杰出人才为核心构建学术高地种下一颗种子,希望西安交大以此为起点,成立更多的科学家工作室,开展更多、更深入、更持久的世界一流的学术合作,以科学家工作室的世界水平、世界氛围的合作模式,真正引领相关交叉领域的学术前沿研究,让西安交大以国际化视野屹立于世界学术最前沿。   乌邦教授代表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表示祝贺,他表示,科学意味着探索自然奥秘,这是一项艰辛的工作,而且国际竞争激烈。西安交大为杰出科学家提供最佳的科研条件和环境,也为贾春林科学家工作室的高期望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他相信,以贾春林科学家工作室为契机,西安交大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会进一步强强合作,引领学术前沿、打造学科高峰、产生原创成果,他将为此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贾春林教授担任德国于利希国家研究中心微结构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材料电子显微学领域国际著名学者。他于2010年入选国家&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他促成了西安交大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实质性合作,开展了建立高端实验室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人员互访等合作项目。贾春林科学家工作室拥有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长期一流国际合作的基础。   创新体制 科学家拥有充分科研自主权   &ldquo 潜心开展探索性和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创新团队。&rdquo 贾春林教授在展望科学家工作室未来5年的研究方向、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发展规划时说。他同时表示,坚持研究方向、完善基础装备、提升研究团队,进行科研积累,形成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是工作室今后努力的方向。   工作室将以&ldquo 高起点、国际化&rdquo 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持续开展引领国际科学前沿的学术研究,逐步建成一支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团队,承担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及重大国际合作课题,不断产生重要原创性成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探索有利科研创新的新体制,对相关学科及科研基地的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ldquo 首席科学家负责制&rdquo ,由贾春林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并聘请有国际学术顾问团。工作室将作为直属学校管理的独立科研机构,由学校提供基本资源保障及赋予管理自主权,在制定发展规划、聘用及考核工作室人员、跨学科招收与培养研究生等方面拥有自主权。   工作室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界面与原子结构的研究,与我校电信学院、材料学院、电气学院等均有深度交叉与合作。成立仪式上,管晓宏教授、孙军教授、梁得亮教授等分别代表合作学院发言,表示将支持工作室的建设发展,积极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开展创新研究。   学术交流 瞄准最新前沿的源头创新   成立仪式结束后,贾春林教授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师生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他以《From a single image to 3D shape of nanoscale crystal with atomic resolution》为题,为在座师生介绍了负球差成像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在原子尺度下揭示材料的纳米结构缺陷和界面工程设计的研究工作,已成为当今国际前沿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该讲座的内容来自贾春林教授科研团队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合作完成《Determination of the 3D shape of a nanoscale crystal with atomic resolution from a single image》论文,该论文于2014年9月21日在《Nature Materials》在线发表,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   报告结束后,贾春林教授还与学生进行学术互动和交流。
  • 探访首批6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
    薛其坤(右二)带领工作室成员探讨业务  今年3月2日,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学家工作室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授牌。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中科院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卢柯、中石化副总经理马永生等6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成为首批授牌对象。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科研试验田乃至科研特区的“开垦”引发广泛关注。  造就一批大师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培养大师级人才作出重要批示。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再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科技队伍规模在世界上最大,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从原来的“跟踪”“跟跑”向“并行”甚至“领跑”转变。但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近年来,随着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引进和培养支持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千人计划”设立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万人计划”设立杰出人才项目,就是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世界级科学家和大师级人才。目前,科学家工作室主要依托“万人计划”杰出人才项目实施。  “一人能抵五个师!”谈到科学家工作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水平在国内甚至国际处于领先,其成果的影响具有基础性战略性。  “中华民族必须对世界文明有所贡献,中国科学家必须对世界科学发展有所贡献,才能赢得国际上的尊重,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薛其坤将科学家工作室设立的意义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联系起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我国的科技发明曾经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从近代开始,我国的科学技术落在了西方世界的后面。“科学家工作室的设立,就是要让中国的科学水平、科技水平加速腾飞,在世界科学、科技话语体系中赢得发言权,为丰富全人类的知识体系作出来自中国的贡献,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周忠和说。  破除旧有藩篱障碍  “不要把科学家变成算账先生,要把开炮权交给前线!”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形象的一句话,揭示了一些地方科研机制存在的弊端。的确,目前在一些单位,科研人员陷入了写规划、申项目、争经费、发论文、报奖励的周而复始的“怪圈”,这种做法不仅消耗了科研人员的精力和时间,也给科技领域带来了不正之风。  作为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的特殊支持政策,此次设立科学家工作室,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建设,堪称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的重要举措。  建设科学家工作室的总体考虑是,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统筹国家现有科技、人才政策资源,由“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对其从事的战略性原创性研究予以特殊支持,促进基础研究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国家“领跑”优势,加快培养一批国家战略科学家。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2016年,党中央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人才领域的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特别强调“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集中资源、创新机制,科学家工作室在探索中前行。特事特办、特殊支持是科学家工作室支持政策的核心,按照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建设方案,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政策,每5年一个支持周期,连续支持2—3个周期,每个周期的支持经费一次性核定,按年度拨付。“这就是要让首席科学家不要为‘五斗米折腰’,可以心无旁骛地搞研究。”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二是团队支持政策,科学家工作室在技术支撑人员、行政服务人员、青年人才项目绿色通道、研究生名额等方面都享有更大自主权。三是科研管理政策,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赋予杰出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四是重视提高人才薪酬待遇,探索年薪制、协议薪酬制、特别补助等分配方法和激励方式,提高首席科学家及团队成员的薪酬待遇。  “科学家工作室是科研试验田,是科研特区,对于科学文化土壤环境的改善十分有益。”刘忠范说。“科学家工作室的设立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会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去勇攀科学高峰。”薛其坤说。“科学家工作室的成立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遮风挡雨的科学之屋。”周忠和这样表示。  潜心研究原创成果  科学研究有时候像探险,是基于现时科学技术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因为研究对象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围,所以需要科学家有对未来科技、生活场景的丰富想象力。现实中,一些因素束缚住了科学家的想象力。去年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薛其坤说:“科学家工作室的设立,会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认真思考,针对重要科学问题潜心攻关,真正做出有重要意义的成果来。”  本次入选的6位科学家的研究领域以基础科学为主。众所周知,基础科学的研究探索性很强,结果往往具备不可预见性,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成果。  “高能物理实验从准备、实施、运行到出成果,常常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王贻芳深有体会,“以科学家工作室的方式支持我们,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潜心做原创”,这是周忠和对科学家工作室的评价,“科学的根本是好奇心,是探索未知,绝不能以一个急功近利的眼光要求科学成果的立马涌现。未来科学家工作室将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这会让科研人员更加心无旁骛,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深刻论述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意义。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科学家工作室的设立,对于我国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使用体制机制,加快迈入世界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 未来十年中国将建百个科学家工作室
    记者从科技部获悉,刚刚下发的《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未来10年我国将重点建设100个以杰出科学家及其研究团队为中心、具有世界一流研究水平的科学家工作室 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和培养3000名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规划指出,未来10年将对科学家队伍提供长期稳定支持,为优秀科学家提供稳定的科研条件和潜心研究的环境,造就一支具有原创能力的科学家队伍。重点建设的100个科学家工作室,其运行和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持续稳定支持。科学家工作室实行国际通行的科研管理体制,首席科学家采取自组团队、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以促生具有原创性和国际突出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升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规划表明,未来10年我国将加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培养,在政策实施方面,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对3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独立负责开展的研究工作予以倾斜支持。   根据规划部署,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规模要稳步扩大,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将由2008年的196.5万人年提升到380万人年,与此同时科技人才投资力度将大幅提高。到2020年人均研发经费将由2008年的44万元/年,提高到100万元 /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 2023年天津市顶尖科学家工作室项目拟立项清单公布
    近日,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公布2023年天津市顶尖科学家工作室项目拟立项清单,共4项。2023年天津市顶尖科学家工作室项目拟立项清单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1基于天津国家芯火双创平台的顶尖科学家工作室项目天津大学2基于天津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顶尖科学家工作室项目天津大学3基于天津市智能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的顶尖科学家工作室项目南开大学4基于省部共建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顶尖科学家工作室项目天津工业大学根据《天津市顶尖科学家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津科引智〔2023〕78号)规定,工作室需是已认定为市级及以上重大创新平台,主要包括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承担市级及以上重大科技项目,且新近与相关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签订不少于3年的全职引进意向协议或合同。天津市科技局对获批设立的工作室给予项目支持,项目经费每年50万元、最高不超过15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顶尖科学家和工作室组建创新团队、开展学术交流、组织协同创新等方面工作。在确定的重点任务范围内,赋予顶尖科学家充分的经费支配权。
  • 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启动 将长期、稳定支持优秀研究团队
    p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日前,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科学家工作室将由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对其从事的战略性、原创性研究予以特殊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聚焦前沿突出高端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遴选标准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合理布局,同一研究领域一般只支持一人,不搞大规模申报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申报条件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基础学科、基石研究中有重大发现,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备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的潜力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坚持学术操守,弘扬科学道德,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3月2日,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中国科学院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卢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永生及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6位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成为首批授牌对象。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尚贤者,政之本也。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才队伍规模、结构和素质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足,成为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这样指出。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及时补齐高端人才缺乏的短板,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大事,他先后明确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要立体化地培育人才,特别是对高端的尖子人才更要爱护”。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作为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的特殊支持政策,科学家工作室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基础研究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国际“领跑”优势,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国家战略科学家。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2012年9月启动的国家“万人计划”全称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是与国家“千人计划”并行的国家人才工程,任务是支持本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此计划体系由三个层次、七类人才构成,第一层次即为杰出人才,计划支持100名研究方向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从事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本土人才。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以杰出科学家为核心专门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并给予特殊支持,既是党和国家对杰出人才的重视和关怀,也是我国科研投入机制的重大创新。”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说,“我及我的团队将一如既往、快马加鞭,有信心、有能力继续做出享誉世界的原创性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73169302459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d7395722-cc62-4030-8226-946761b434e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授牌仪式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489614664338_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f0f63ebd-7ec3-4b22-8f46-316bdbeb6bb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薛其坤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489614670635_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379681cf-ab8a-4969-84f0-7f735893e84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周忠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489614677932_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d6afc9a6-c364-4b4f-b5ff-491c6d807ce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卢 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489614689275_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b9e4647c-81aa-4534-ac98-61cadf1b5df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马永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res14_attpic_brief.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bea9bd83-e7fa-4f77-9410-fd30b4d6a7a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工作中的王贻芳(左)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营造潜心研究环境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按需支持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计划稳定支持10至15年,每5年为一个周期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每个周期支持经费一次性核定,按年度拨付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根据科研需求和资金渠道变化情况以及考核评估结果可进行动态调整 /strong /span /p p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我说过,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 /p p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明确,对科学家工作室将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予以特殊支持。中央将统筹国家现有科技、人才计划政策资源,建立明确支持渠道,强化长期稳定支持,营造潜心研究环境,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除国家委托的重点工程项目外,逐步实现首席科学家和课题组长不再申请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广聚天下英才的中国,以创新驱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眼界、魄力、气度,可见一斑。 /p p   “‘科学家工作室’应该勇于探索既符合科学精神,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术评价体系、经费管理办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引领创新型的学术文化土壤建设。”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这样提出自己的期望。 /p p   “三十年来在科研一线工作的工作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卢柯说:“目前,许多科研人员都陷入了写规划指南、申请项目、争取经费、发表论文、申报奖励的周而复始循环中。期待科学家工作室能够在改变这一现象上有示范作用,通过稳定支持一个出色的研究团队,真正稳住一批优秀科学家,让他们静心工作。” /p p   “我是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的,对于长期稳定支持的重要性,我深有体会。高能物理实验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在人才、技术和科研能力上需要长期的、不间断的积累。同时高能物理实验从准备、实施、运行到出成果,常常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表示,“以科学家工作室的方式支持我们,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拾遗补阙,修补短板,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工作机制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科学家工作室建设工作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中央组织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共同负责组织管理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委托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好人选推荐评审、建设方案论证、周期考核评估等工作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依托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建设,依托单位负责工作室日常管理 /strong /span /p p   “相信科学家,依靠科学家,支持科学家,是发展科学的最好办法。”王贻芳说,“科学家工作室开创了人才、团队和项目集成支持的新模式,是对科技管理体制的有益探索,是人才管理机制的一个创新。” /p p   卢柯认为:“科学家工作室作为一种新的科研资助机制的探索,也是一种新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深远影响科研行为和科研文化。” /p p   “我们知道国内还有许许多多更为优秀的学者和团队没有像我们一样幸运。我们没有理由不格外珍惜这样的机遇。”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表示,“我不得不追问自己——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p p   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建设,折射着党和国家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气度与胆识。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办法,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广聚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p p   党和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对广大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巨大鼓舞。刘忠范说:“打造未来石墨烯产业的基石是我团队的中国梦,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是实现这个中国梦的重要抓手。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的正式启动为研究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我们充满期待。” /p p   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永生表示:“科学家工作室的成立既是对我们的鼓励,也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p
  • 黑龙江省再添3家中科院科学家工作室 涉及农业遥感监测
    近日,黑龙江省科技厅公布了2023年第一批新备案的3家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工作室,均来自农业领域。中科院的“最强大脑”与龙江黑土特色紧密结合,将推动黑龙江省在寒地早粳稻分子育种、农业遥感监测、延长玉米深加工产品产业链等领域开展开创性研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此次新备案的3家科学家工作室分别是依托省农科院绥化分院建立的中国科学院方军寒地早粳稻遗传资源改良工作室,依托黑龙江伊品新材料有限公司建立的中国科学院温廷益合成生物学工作室,依托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吴骅农业遥感工作室。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方军说,建立中国科学院寒地早粳稻遗传资源改良工作室,可以支持绥化分院进行寒地早粳稻遗传资源改良工作,精准挖掘早粳稻有利基因,筛选出一批重要资源,并进行保护、利用,进一步丰富寒地粳稻育种的亲本遗传资源和优异基因资源,完善寒地水稻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体系,加快黑龙江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培育。   “温廷益研究员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机制、菌种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我们合作已久,通过他的技术研发和指导,伊品新材料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尼龙56切片新产品,有效延长了玉米深加工产业链。产品在新能源汽车和民用丝领域得到推广。”黑龙江伊品新材料有限公司新材料研发负责人郭小炜介绍,“此次成立工作室后,双方将深入挖掘和开拓戊二胺和尼龙5x在民用纺织、工程塑料、特种聚氨酯、水性涂料等领域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吴骅农业遥感工作室则依靠吴骅及其团队的技术力量,获取黑土卫星与无人机多模态遥感数据、作物生长状况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建立遥感监测模型。为开展黑土保育与养护、提升农业信息化与智慧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黑龙江省对外科技合作中心(黑龙江省院士工作服务中心)副主任冉东升介绍,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共有中科院科学家工作室88家,通过科研技术联合攻关,推动了一批中科院高端科技成果在黑龙江省落地转化,培养了高水平科技人才,推动了黑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 黑龙江公示19家拟备案院士工作站/工作室
    p   近日,黑龙江省科技厅发布通知,对拟备案黑龙江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和中科院科学家工作室名单进行公示。本次公示的名单共19家,其中包括5家企业院士工作站和14家中科院科学家工作室。公示时间为2017年12月19日-25日(5个工作日)。 br/ /p p   通知要求,如对公示名单有异议,请在公示期间内以书面形式向省院士工作办公室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p p   联系电话:0451-51920955 /p p   电子邮箱:hljysgzz@163.com /p p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创新三路600号科技大厦1416室 /p p   拟备案企业院士工作站和中科院科学家工作室名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拟备案企业院士工作站名单 /strong /p table width=" 600" border=" 1" cellpadding=" 0" cellspacing=" 0"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36" valign=" to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trong 序号 /strong /p /td td width=" 39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trong 工作站名称 /strong /p /td td width=" 123"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trong 建站单位 /strong /p /td /tr tr td width=" 3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 /p /td td width=" 396" p 黑龙江省中惠地热股份有限公司清洁供暖新技术新材料院士工作站 /p /td td width=" 123" p 中惠地热股份有限公司 /p /td /tr tr td width=" 3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 /p /td td width=" 396" p 黑龙江中科热泵科技有限公司热力过程与节能院士工作站 /p /td td width=" 123" p 黑龙江中科热泵科技有限公司 /p /td /tr tr td width=" 3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3 /p /td td width=" 396" p 黑龙江省七台河鑫科纳米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材料院士工作站 /p /td td width=" 123" p 黑龙江省七台河鑫科纳米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p /td /tr tr td width=" 3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4 /p /td td width=" 396" p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灌排与水生态环境产学研创新院士工作站 /p /td td width=" 123" p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p /td /tr tr td width=" 36"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5 /p /td td width=" 396" p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医学和心血管内科学院士工作站 /p /td td width=" 123" p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拟备案中科院科学家工作室名单 /strong /p table width=" 600" border=" 1" cellpadding=" 0" cellspacing=" 0"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3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trong 序号 /strong /p /td td width=" 401"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trong 科学家工作室名称 /strong /p /td td width=" 123"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trong 建设单位 /strong /p /td /tr tr td width=" 3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 /p /td td width=" 401" p 大庆金祥寓科技有限公司谢冀江完井装备工作室 /p /td td width=" 123" p 大庆金祥寓科技有限公司 /p /td /tr tr td width=" 3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2 /p /td td width=" 401" p 大庆中科清溪水处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王丕新油田污水处理工作室 /p /td td width=" 123" p 大庆中科清溪水处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p /td /tr tr td width=" 3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3 /p /td td width=" 401" p 哈尔滨艾诺卫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何善平农业生态工作室 /p /td td width=" 123" p 哈尔滨艾诺卫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p /td /tr tr td width=" 3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4 /p /td td width=" 401" p 哈尔滨中科盈江科技有限公司王玉江电化学工作室 /p /td td width=" 123" p 哈尔滨中科盈江科技有限公司 /p /td /tr tr td width=" 3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5 /p /td td width=" 401" p 黑龙江神守药业有限公司张贵锋生物工程工作室 /p /td td width=" 123" p 黑龙江神守药业有限公司 /p /td /tr tr td width=" 3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6 /p /td td width=" 401" p 黑龙江省庆东阳光农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广武新型肥料工作室 /p /td td width=" 123" p 黑龙江省庆东阳光农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 /td /tr tr td width=" 3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7 /p /td td width=" 401" p 黑龙江中科热泵科技有限公司杨鲁伟热泵连续式烘干技术工作室 /p /td td width=" 123" p 黑龙江中科热泵科技有限公司 /p /td /tr tr td width=" 3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8 /p /td td width=" 401" p 通河县龙能资源再生利用有限公司潘贤齐生物质能源利用工作室 /p /td td width=" 123" p 通河县龙能资源再生利用有限公司 /p /td /tr tr td width=" 3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9 /p /td td width=" 401" p 黑龙江大学赵勤实植物化学工作室 /p /td td width=" 123" p 黑龙江大学 /p /td /tr tr td width=" 3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0 /p /td td width=" 401" p 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杨秀红3D打印缺陷在线检测工作室 /p /td td width=" 123" p 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p /td /tr tr td width=" 3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1 /p /td td width=" 401" p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肖春生乳腺癌肝转移相关分子标记工作室 /p /td td width=" 123" p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p /td /tr tr td width=" 3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2 /p /td td width=" 401" p 黑龙江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靳健高性能多孔分离膜材料工作室 /p /td td width=" 123" p 黑龙江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 /p /td /tr tr td width=" 3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3 /p /td td width=" 401" p 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王志春盐碱地汉麻生态产业研究工作室 /p /td td width=" 123" p 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 /p /td /tr tr td width=" 32"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4 /p /td td width=" 401" p 黑龙江省五营林业局赵恒田寒地野生浆果种质资源利用工作室 /p /td td width=" 123" p 黑龙江省五营林业局 /p /td /tr /tbody /table p br/ /p
  • 海洋国家实验室诚邀全球科学家:促海洋观测仪器国产化
    为了汇聚全球一流人才,海洋国家实验室国际事务部部长谭攻克表示,该实验室拟在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等方向面向全球招聘6名首席科学家。他还介绍,海洋国家实验室还採用了组建联合实验室、设立开放工作室等方式,邀请海内外科学家共建海洋国家实验室。  据悉,联合实验室主要针对大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如海洋国家实验室已与天津大学建立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与中船重工建立海洋装备联合实验室,这些合作有利于逐步实现海洋观测仪器国产化。而开放工作室主要面对国外一流科研机构的高层科学家,海洋国家实验室将给予科学家良好的科研协作平台、一定的运行和科研合作经费,把他们吸引到实验室来。  “海洋国家实验室非常欢迎国内外的科学家共享实验室资源。”谭攻克说,科学家们可带助手团队,可专职可兼职,时间可长可短,拎包即可入住。据悉,英国国家海洋研究中心、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均与海洋国家实验室签署技术合作,未来将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开放工作室等方式开展深入合作。
  • 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揭牌成立
    6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会士、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孙和平研究员领衔的“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揭牌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举行。据了解,这是精密测量领域内全国首个以院士领衔命名的科普工作室。“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测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精密测量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息息相关,例如医学影像、北斗定位导航、珠峰高程测量、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站交会对接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展精密测量科学传播,是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工作室将围绕精密测量领域、公众关注的焦点、行业应用等热点话题,通过各种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传播精密测量科技知识及科学思想。结合科普“五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及媒体平台等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昌区人民政府主办,中科院精密测量院承办,中科院武汉分院为支持单位,并首次联合了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力量,已吸纳院士、行业高级专家和科技志愿者等近80人加入。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武汉市副市长陈红辉共同为工作室揭牌。市科协副主席郑华、武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飞签署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共建协议。武昌区区委书记余松、武汉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陈光勇见签。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刘买利、精密测量院党委书记冯灿为工作室专家代表郝晓光、雷皓、闫昊明、李发泉、庄艳华、崔小明等颁发聘书。精密测量院院长罗志强介绍,近年来,该院组织50余名科技工作者在超过40所高校和中小学校进行了200多场科普活动,超万人参加,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精密测量院将全力支持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开展科普创作开发、热点问题解析等工作,为工作室的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表示,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的建立,是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端科技资源的有效举措,是铸造“科普之翼”的有效途径,是科学家发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发挥“甘为人梯、奖掖后学”育人精神的具体体现。武汉分院将把科普工作室的建设,作为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切实履行好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定位。活动现场,孙和平院士以“我的精密测量重力与科研之路”为题,进行科普工作室“精密测量大讲堂”第一讲报告。报告以有趣的自然现象为切入点,围绕精密测量重力相关知识,结合自身求学和科研经历,讲述了大众关心的重力知识和重要科技应用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带来了一场精密测量重力知识的科普盛宴。
  • 你的实验室安全吗? 科学家工作环境堪忧
    将近一半的人都在实验室受到过伤害……很多科学家缺乏应对具体伤害的安全培训。   ①一项国际调查投射出实验室研究人员对工作环境的态度。 图片来源:ARNO BURGI/DPA/PRESS ASSOCIATION   ②调查问卷中的一些问题。 图片来源:CENTER FOR LABORATORY SAFETY, UCLA/NPG/BONAMY FINCH   近期,第一个关于科研人员对工作环境的态度及其实际情况的国际调查显示,科学家对实验室的环境安全状况有错误的认识。   在约2400名参与调查的科学家中,有86%的人表示相信实验室是安全的。但实际上,将近一半的人都在实验室受到过伤害,例如动物咬伤、吸入化学药剂等;还有很多科学家指出,由于他们经常独自工作,因此即便受到过伤害也没有报告给上级,并缺乏应对具体伤害的安全培训。   “认识到这一差异,是积极改变实验室安全环境的关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环境健康与安全研究的负责人James Gibson说。2011年3月,加利福尼亚大学首次成立了实验室安全中心,将该问题研究作为以美国为首的安全环境研究的一部分。这一进展缘于2008年,该校一位23岁的研究助理Sheharbano Sangji在实验室大火中被严重烧伤并死亡。她的导师、有机化学家Patrick Harran,可能因为她的死亡面临刑事审判。2011年耶鲁大学也曾发生过类似的实验室伤害致死事件。   美国国家科学院化学科技委员会负责人Dorothy Zolandz说,这项调查“是我见过的最全面地调查科学家对实验室安全态度的尝试——它和其他相关报告共同指出,我们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环境亟待改善”。《自然》杂志所属的自然出版集团和提供安全软件的BioRAFT公司都参与协助了这项调查。UCLA的实验室安全中心计划在今年进一步分析调查数据。   真安全,假安全?   一些匿名的调查参与者——大部分来自美国和英国,小部分来自于欧洲、中国和日本——认为他们受到的伤害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我曾被一只猴子抓伤。”一位科学家写道,“不管你多小心,在工作中类似的伤害都会发生。”另一位科学家在提取响尾蛇毒液时曾被咬伤;还有一位科学家的脸和手上被泼到硫酸,皮肤治疗花费了3000美元。轻微的伤害是最常见的——割伤、裂伤和刺伤,但是30%的回应者表示曾目睹过至少一次实验室的“重大”事故,一般需要专业的医疗处理。超过1/4的初级研究者表示他们在经历实验室伤害后并没有告诉导师。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回应者都宣称他们的实验室是安全的,并受到过足够的安全培训,以使实验室伤害最小化并采取合适的安全措施来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美国化学会(在此问题上进行过独立调查)健康与安全领域秘书长Ralph Stuart表示,在其他规模较小的调查中,科学家们同样持这种态度。   但是调查中更具体的问题表明,安全标准并不到位。只有60%的调查参与者回答他们曾受到过应对具体危险的安全训练。差不多一半的参与者认为实验室安全状况有改善的空间,其中化学家(60%)更容易有这种感受,神经系统科学家(30%)反应则较为平淡。   老少科学家看法不一   这项调查中,最大的分歧之一是初级科学家(如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等)和高级科学家(如教授、系主任和研究负责人等)对安全环境的态度。大约40%的初级科学家表示,他们每天在实验室里独自工作,这样对健康有害且会增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只有26%的高级科学家有这种看法。这表明,导师们对自己团队的安全环境并不十分了解。   总体上,大约2/3的研究者表示,他们每周都会有几次独自在实验室工作的情况。只有12%的年轻科学家认为安全是“实验室事项中最重要的”,36%的年纪较大的科学家有这种看法。   年轻科学家对安全措施可能有更清晰的看法,因为他们比导师工作的时间更长。一半多的初级科学家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只有1/5的高级科学家会工作同样长的时间。   调查结果抛出更多问题   尽管健康和安全专家对此并不感到吃惊,但这项调查的另一个发现是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在实验前进行风险评估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法律要求的不同。将近2/3的英国科学家表示他们使用上级机构批准的表格(由英国健康安全局强制规定)来进行风险评估——相比之下,美国只有1/4的科学家会这样做。超过一半的美国科学家表示他们会“非正式地”进行风险评估。   科学家说,改善实验室安全环境的最大障碍是“时间问题”和“漠不关心的态度”。这都是由于他们对安全规定缺少了解,以及缺乏关注安全的带头人。“有安全规定不代表真的安全。实验室拥有很多研究成果不代表这是个安全的实验室,很可能反而更不安全。”一位科学家这样写道。   一些健康和安全领域的专家认为,这项调查——包含100个问题——过于宽泛和失焦,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他们也认为非随机的取样调查并不合理:该调查向注册过nature.com的科学家发送电子邮件,并鼓励他们向认识的其他科学家传递问卷。   “这项调查得出了结论,也带来了更多问题。不过这种感知调查确实应该提出很多问题。”麻省理工学院健康和安全领域专家Lou Diberardinis说。Diberardinis的团队曾作为2012年实验室安全中心种子基金资助的4个队伍之一研究安全问题。   Zolandz表示,今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化学科技委员会将同行为学家一起,为科学家制定如何建立安全实验环境的行为规定。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浙大建立生物纳米工作室
    日前,市委书记阎立在市行政中心长谊轩亲切会见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 莱维特(Michael Levitt)先生一行。   迈克尔· 莱维特毕业于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是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1987年至今一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结构生物学教授。2013年,他与另外两位美国科学家马丁· 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和亚利耶· 瓦谢尔(Arieh Warshel)因建立&ldquo 发展复杂化学体系多尺度模型&rdquo 而获得诺贝尔奖,最大贡献是引进电脑进入化学研究,并打通了链接经典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的桥梁。   迈克尔· 莱维特此次来常将在浙江大学常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建立工作室,并担任纳米药物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纳米药物研究中心由浙江大学思源讲座教授周如鸿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孝威领衔建设,重点关注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生物纳米技术上的应用。   阎立在会见时表示,常州长期推行科教兴市战略,与国内外大学大院大所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其中,常州高新区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同成立了浙大常州工业研究院。阎立希望迈克尔教授加盟研究院后,能把生物领域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带到常州,充分发挥浙大的技术、人才和科研优势,尽早在常州结出硕果,推动常州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 7部委发布140个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等140个单位被命名为“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其中26家位于北京,数量居全国之首。入选“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140个单位类别涵盖科技馆、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科技人物纪念馆和故居等,包括航天、物理、医学、农业、核工业等各领域。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技界转化深化,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7部委共同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管理工作。3月16日,7部委印发《关于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启动了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工作。认定工作开展以来,各有关单位积极申报,各有关部委、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等单位切实履行推荐单位职责,认真审核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注重指导和服务,有力推动了社会各界对科学家精神教育工作的认可和重视。截至5月13日,共接收495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申报材料,在全社会掀起了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热潮。经排重,20家申报单位为双渠道或多渠道推荐,实际申报单位473家。申报地域分布广泛,涉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计146个城市。申报单位类型多样,包括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科技类人物纪念馆和故居、科研院所、学校、科技企业,以及其他等8个类别。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程序,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决定命名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等140个单位为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见附件),建设期至2026年。名单如下: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序号推荐单位基地名称所在地1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北京市2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市3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初心载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4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市5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市6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第九研究所所史馆北京市7中国力学学会北京大学周培源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8中国数学会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市9中国地质学会李四光纪念馆北京市10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市11中国铁道学会、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中国铁道博物馆詹天佑纪念馆北京市12中国铁道学会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院史馆北京市13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史陈列馆北京市14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15中国自动化学会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空间智能控制暨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16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协北京大学王选纪念陈列室北京市17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北京市18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科学家研究中心北京市19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闵恩泽院士纪念室暨石科院院士馆北京市20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阳早寒春故居及生平事迹展厅北京市2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科智能科技园展厅北京市22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研究中心(兵器党校)北京市2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历史文化馆北京市24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北京市25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展示中心北京市26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铸魂强基工程中心北京市27中国核学会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王承书纪念馆天津市28天津市科协南开大学化学学科展馆天津市29天津市科协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河北省科协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航天博物馆河北省31河北省科协李保国先进事迹教育基地河北省3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卫星导航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省33山西省科协1898太原兵工厂文化产业园山西省34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六院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35中国航空学会吴大观航空发动机精神教育基地辽宁省36辽宁省科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秉承矢志化物报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辽宁省37辽宁省科协中国医科大学校史馆辽宁省38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飞航空博览园罗阳纪念馆辽宁省39辽宁省科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顾诵芬图书馆辽宁省40鞍钢集团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重机厂史馆辽宁省41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大船之魂企业文化展示馆辽宁省4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吉林省43吉林省科协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展览馆吉林省44吉林省科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劳模创新工作室吉林省45黑龙江省科协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黑龙江省46黑龙江省科协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于维汉纪念馆黑龙江省47黑龙江省科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伍连德纪念馆黑龙江省48中国石油学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三超”文化展厅黑龙江省49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上海市50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上海市51上海市科协上海科学会堂上海市52上海市科协复旦大学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上海市53上海市科协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54上海市科协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综合展厅上海市55上海市科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上海市56上海市科协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光同行志报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上海市57上海市科协上海大学钱伟长图书馆上海市58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0所603基地上海市59中国农学会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江苏省60中国兵工学会、江苏省科协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江苏省61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江苏省62江苏省科协王淦昌故居江苏省63江苏省科协泰州市姜堰区院士旧居江苏省64江苏省科协周培源故居江苏省65江苏省科协南通群英馆南通文化馆江苏省66江苏省科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江苏省67江苏省科协灌云县院士风采馆江苏省68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展馆江苏省69浙江省科协竺可桢故居浙江省70浙江省科协严济慈陈列馆浙江省71浙江省科协苏步青励志教育馆浙江省72浙江省科协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浙江省73浙江省科协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浙江省74浙江省科协钱学森故居浙江省75中国气象学会叶笃正气象科普馆安徽省76安徽省科协邓稼先生平陈列馆安徽省77安徽省科协安徽省院士专家联谊会院士中心安徽省78安徽省科协煤炭安全安徽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安徽省79福建省科协鼓楼区博物馆高士其故居福建省80福建省科协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展示馆福建省81福建省科协台江区侯德榜故居福建省82福建省科协福州大学卢嘉锡教育馆福建省83福建省科协林俊德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福建省84江西省科协江西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85中国微生物学会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86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山东省科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87中国航空学会、山东省科协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山东省88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山东省科协日照市科技馆山东省89山东省科协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投新能源科技馆山东省90山东省科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毛主席视察省农科院纪念地、院展览馆、国家重点实验室展览室山东省91中国石油学会、河南省科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榜样的力量——时代楷模陈俊武陈列室”河南省92河南省科协孙健初故居纪念馆河南省93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精神展馆河南省94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95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李俊贤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基地河南省96湖北省科协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湖北省97湖北省科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省98湖北省科协黄冈市李四光纪念馆湖北省99湖北省科协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湖北省100湖南省科协隆平稻作公园湖南省101湖南省科协陈能宽故居湖南省102广东省科协华南农业大学卢永根先进事迹陈列展广东省103广东省科协郁南县连滩中学傅廷栋院士成就展览馆广东省104广东省科协陈心陶精神教育基地广东省105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隧道博物馆澳门科学馆澳门特别行政区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docx
  • 科学家重新思考繁文缛节对工作影响
    p strong   科研时间都去哪儿了 /strong /p p strong   科学家重新思考繁文缛节对工作影响 /strong /p p   当高校游说者在抱怨美国政府过多的繁文缛节时,他们经常会使用数据支撑自己的言论:行政管理会消耗掉教职工42%的时间,因为这些时间被花费在了申请联邦研究经费上。换言之,在纳税人支付工作费用的每1小时中,仅有35分钟被用于科研工作。 /p p   数据来源于2005年的一项调查,其由美国政府机构和研究机构共同支持的一项名为联邦实证合作的项目赞助。2012年再度进行的调查结果与此类似,从而再次引爆关于一种文化基因的讨论:高校科学家被烦琐和拖拉的公事程序束缚着。 /p p   现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的一个委员会正在调查这一问题,而此前另一个一流的顾问小组也曾批评,“过度规律的文化基因”已经导致“联邦研究经费被浪费”。 /p p   然而,仔细打量这些发现,却会给传统认知带来挑战。该调查还征求了教职员的意见,譬如如果可以自己制定标准,他们会考虑把多长时间花费在行政工作上。其中,31%教职员的回答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p p   事实上,有将近1/3的研究人员表示,如果可以大量压缩现有的各种规章程序步骤,每周多花费在科研上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小时。需要强调的是,还有1/3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花在科研上的时间会增加9小时。如果申请联邦经费的繁文缛节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那么为什么不通过改革作出大幅改变呢?答案就在此次调查中对行政任务的界定上,其范围包括除了“主动科研”之外的各项内容。 /p p   调查结果表明,其中许多任务在大多数科学家看来并不是什么负担,比如申请经费、培训研究生和博士后、向联邦政府汇报经费如何花费以及和同行及公众分享研究结果等。“写申请书、写论文、管理实验室,这些都是科学工作的一部分。”参与此次调查设计的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和得州大学西南医学研究中心退休心脏病学专家Robert Decker说。 /p p   其中的任务之一是为下一个项目作准备。教职员表示,他们全部科研时间的36%会用于准备研究申请,这中间不仅包括写作项目申请的时间,科学家还需要阅读文献。在大多数科学领域,他们还需要原始数据支撑自己的假设。 /p p   Decker说,研究人员确实有理由抱怨。现在,科研申请的低成功率已经让耗费在经费申请写作上的时间显得更加累赘。此外,哪些大学可以因为监管政府划拨的经费而收取管理费用,也成为科研人员的另一项额外负荷。 /p p   在此之前,Decker说,大多数教职员可以雇佣一名助理处理进货事务并记账。而作为对若干所高校不恰当会计操作方法的回应,1991年国会制定了关于学校抽取经费上限的标准。Decker表示,这意味着政府不再需要按照联邦法律规定对行政花费进行补偿。“所以,高校行政人员把球踢给了院系。”他说,“最终,球被踢给了教职员。” /p p   Decker补充说,“公平地讲,科研办公室不幸非常缺乏人手,所以教职人员最终要根据法律管理他们的经费,对其负责。” /p p   Decker表示,2005年的调查敦促联邦政府去“改变最糟糕的一些条例”。当前的国家科学院专家组也被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可以提出若干种其他的改变建议,其中一部分可以被列入正在商讨的法案中。 /p p   即便如此,Decker也警告科学家不要过分关注42%这个数字。“应该想一想,如何清除那些让你本该把时间花费在科研上,最终却大量耗费在繁文缛节上的事情。”Decker说,“剩下的就是合乎情理的责任了。” /p p /p
  • 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工作启动
    p & nbsp & nbsp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18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 /p p & nbsp & nbs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妇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妇联,中国科协所属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有关高等学校和中央企业科协: /p p & nbsp & nbsp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激发广大女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传承、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2018年将继续开展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18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一、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p p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p p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坚定,热爱祖国,作风廉洁,遵纪守法,具有良好学风,恪守科学道德; /p p 2.在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发现、重大成果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特别注重推荐创新团队中的领军人才; /p p 3.不超过45周岁(1973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科技工作者; /p p 4.评选范围不含工程技术领域及涉密领域。 /p p (二)奖励人数 /p p 奖励人数不超过10名,其中至少1名在西部地区工作。 /p p (三)组织推荐 /p p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妇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妇联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3-5名; /p p 2.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2名; /p p 3.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中央企业科协可推荐本单位候选人1-2名。 /p p 上述推荐渠道不得推荐军队系统候选人,军队系统候选人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推荐;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推荐。 /p p (四)专家提名 /p p 1.提名专家范围 /p p (1)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p p (2)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 /p p (3)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历届获奖者(不包括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入选者)。 /p p 2.提名条件 /p p 提名专家不超过65周岁,院士可以放宽至70周岁。 /p p 3.提名规则 /p p 3名提名专家可联合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1名。 /p p 4.责任与义务 /p p (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p p (2)向中国科协正式提名前,提名专家应征得候选人及其工作单位同意; /p p (3)提名专家应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和回避制度。 /p p 二、2018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p p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p p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 /p p 2.从事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工作,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 /p p 3.不超过35周岁(1983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 /p p 4.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 /p p (二)支持人数 /p p 本次支持人数不超过5名。择优推荐参加“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项目评选;符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申报条件的入选者可推荐至该项目。 /p p (三)组织推荐 /p p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妇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妇联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2-3名; /p p 2.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2名; /p p 3.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中央企业科协可推荐本单位候选人1名。 /p p 上述推荐渠道不得推荐军队系统候选人,军队系统候选人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推荐;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推荐。 /p p (四)专家提名 /p p 1.提名专家范围 /p p (1)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p p (2)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 /p p (3)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历届获奖者(不包括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入选者)。 /p p 2.提名条件 /p p 提名专家不超过65周岁,院士可以放宽至70周岁。 /p p 3.提名规则 /p p 3名提名专家可联合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2018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1名。 /p p 4.责任与义务 /p p (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p p (2)向中国科协正式提名前,提名专家应征得候选人及其工作单位同意; /p p (3)提名专家应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和回避制度。 /p p 三、推荐工作要求 /p p (一)每位被推荐人需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不得同时参评两个项目。 /p p (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拓宽推荐渠道,严格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 /p p (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人选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以及西部地区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被推荐人的成果贡献以在国内作出的为主,应为主要完成人或主要贡献人;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推荐人选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也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 /p p (四)候选人推荐材料是评审的主要依据,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非学术性报纸、刊物、网络的有关报道不作为证明材料,非学术任(兼)职、非科技类奖项不得填入推荐表相关栏目。电子版材料与相应的纸质版材料须保持一致。 /p p (五)推荐单位和候选人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推荐材料要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填报不实和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并记录在案。如候选人被投诉,推荐单位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p p (六)候选人推荐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材料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推荐资格。 /p p 四、报送材料要求 /p p 组织推荐须报送推荐工作材料和候选人材料,专家提名须报送候选人材料。 /p p (一)推荐工作材料 /p p 推荐情况报告1份,内容包括推荐人选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推荐的人选等,单位负责同志签字并加盖推荐单位公章。同时将电子版发至邮箱pjjlc@cast.org.cn。 /p p (二)候选人材料 /p p 报送的推荐材料包括电子材料和书面材料。 /p p 1.电子材料 /p p 电子材料通过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http://qnnkxjj.cast.org.cn)报送。请各推荐单位用分配的“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登录系统,按照要求组织候选人用“候选人注册密码”注册并登录后进行网络填报,填报中注意选择拟推荐的类别。“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码”另行发送。网络填报截止时间为2018年9月24日。 /p p 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书面材料 /p p (1)《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一式5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4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填报成功后,须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p p (2)附件材料1套,包括代表性论文(不超过3篇)、主要科技成果目录以及被引用情况、技术鉴定、知识产权、技术应用、所获奖项等相关证明材料。专著(不超过1本)可另附。 /p p (3)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3.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书面材料 /p p (1)《2018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一式5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4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填报成功后,须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p p (2)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在站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 /p p (3)候选人所在单位(学校)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三)专家提名报送材料要求 /p p 提名专家须在本人提名的候选人推荐表上签署推荐意见及本人签字。提名专家开展提名工作前可与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联系获取系统用户名、密码。 /p p (四)材料报送截止时间 /p p 书面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2018年9月30日。以接收时间为准。 /p p (五)材料接收单位 /p p 网上系统填报指导及材料接收工作委托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进行。 /p p 五、联系方式 /p p (一)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p p 联 系 人:马文斌 宫 飞 /p p 联系电话:(010)68578091 68526144 /p p (二)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p p 1.材料报送 /p p 联 系 人:高文洋 岳文彬 /p p 联系电话:(010)62165291 68586625 /p p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中国科协综合业务楼西侧604室(10081) /p p 电子邮箱:pjjlc@cast.org.cn /p p 2.技术支持 /p p 联 系 人:伍 松 /p p 联系电话:(010)61137666-273(分机) /p p 附件:1.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doc /p p 2.2018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doc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p p br/ /p
  • 记师昌绪院士:从材料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
    师昌绪:   材料科学家,1920年生于河北徐水,我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研制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空心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月14日,人民大会堂铺着长长的红地毯,鲜花簇拥,喜气洋洋。一位九旬高龄的长者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就是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   之前,这个奖的得主也是一串显赫的名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数学家吴文俊、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   战乱中成长:种下爱国种子   1920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大家庭。这个地方紧挨保定城和京广铁路,进入民国后不是战场,就是大兵过境,以致家道艰难。师昌绪有一个近40口人的大家庭,19世纪他祖父辈出过进士,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 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勤劳善良。在这个主要依靠土地且生活并不富裕的大家庭里,养成了师昌绪温良恭谦和对人宽容的性格。   因为地处保定一带,军阀混战,师老家又是大家庭,名声在外,经常要躲到地窖里面。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那时候他刚上高小一年级。日本侵占沈阳的消息传来,全班学生包括老师在内大哭,感觉到要亡国了。从那时起,师昌绪就意识到中国必须要强盛起来。   七七事变后,他亲眼见到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追踪中国老百姓扫射,乡亲父老惨遭屠戮的惨状。   师老说,他这一生的亮点之一是考上了河北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一个非常进步的学校。学校实行的是劳动生产教育,真正下地干活,每周四个半天,星期天都被占了,十分艰苦。所以他在中学时代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当时日本占了东北以后又想华北自治,宋哲元将军领导抗日,用大刀和日本人作战,在古北口和喜峰口打败了日本人,因而学校每天早晨都练大刀,打形意拳,准备抗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来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1940年,师昌绪中学毕业,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开始了自己“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   留学美国:打牢科学救国基础   1945年大学毕业后,师昌绪在四川和鞍山工作了3年,因国内战乱不已,他便于1946年考取出国资格,1948年到美国留学7年。   异国求学的历程对于师昌绪来说还算顺利:不到一年时间拿到密苏里大学矿业学院(美国三大著名矿业学院之一)的硕士学位,两年半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之后他受聘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师从著名金属学家M柯恩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的研究结果发展为300M超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飞机起落架经常因为断裂韧性或冲击值不够而发生严重事故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师昌绪访问麻省理工学院,应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作报告时,导师柯恩教授这样介绍他:“师昌绪是中国著名研究所的著名科学家,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取得很有成效的结果,目前飞机常用的300M超高强度钢就是在他研究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师昌绪当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工作很是得心应手,可是争取回国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是现在清华大学任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点燃了他争取回国的旺火。   作为师昌绪的老朋友,李恒德回忆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到了1951年9月,美国司法部就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中国,师昌绪是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1954年5月6月间是争取回国最紧张的日子,留美学生除了和中国日内瓦会议代表团联系,写信转交给周恩来总理,还按计划给艾森豪威尔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他撤除禁令,让他们回到祖国。当时大家一起分工,把最烦琐的印刷任务交给了师昌绪,投出的给美国报界、议员、民众团体的2000封信无不经过他手。1955年春,在各种努力下,76位在美中国留学生终于得到美方的释放令,师昌绪也名列其中。同时达成中美两国大使在华沙会谈协议,为中国留学生自由回国打开了大门。   回忆那些岁月,师昌绪说:“我这个人比较胆大,对生死看得比较淡泊。”   1955年6月,骄阳似火的美国旧金山码头,克里夫兰号客轮从这里起航开往香港。船缓缓离岸,35岁的师昌绪站在甲板上,万分激动:“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   沈阳30年:从具体研究工作到研究所所长   1955年回国后,师昌绪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时任技术科学部的严济慈主任让他在上海和沈阳任意挑一处,两地都有研究合金钢的研究所。师的回答是“哪里需要我到哪里”。于是,1956年9月,师昌绪来到了金属研究所,开始他在沈阳工作的30年。   刚到所时,他被派驻鞍钢。两年后,中国科学院为了执行“十二年科技规划”,以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为重点,师昌绪任金属所高温合金研究组组长。高温合金是他从未接触的领域,他选定开发铁基高温合金代替最为流行的镍基合金,因为当时国内既缺镍又缺铬,而且受到国外封锁。他和抚顺钢厂合作,开发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后来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盘。他的这个倡议引发了全国开发铁基高温合金的热潮。他那时还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在他的思想指导下,1958年开发出无镍不锈钢,用于尿素生产,比国际常用的镍铬不锈钢还好。   在航空发动机中,涡轮叶片工作条件最为苛刻:耐高温、抗疲劳、高强度,是高温合金开发的热点,一般都采用锻造高温合金。1959年,师昌绪等考虑到铸造合金有诸多优点,采用真空冶炼、真空浇铸等先进手段,开发出可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合金。   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歼击机即将投产,却没有可用的发动机,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中,确定了采用气冷空心涡轮叶片。当时,航空院负责材料工艺的负责人荣科总工程师来师昌绪家里说明情况,希望能做出提高100℃的空心气冷涡轮叶片。100℃看起来数目不大,但自从有喷气发动机以来,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每年通过材料提高的工作温度只有7℃~8℃,100℃是个飞跃。   在接受任务后,师昌绪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试车、试飞和生产定型。这些工作本来定产于沈阳,10年后航空部要将此转产于大后方贵州。于是,师昌绪带队奔赴贵州工厂,从原材料准备到标准的制定攻关数月。这个厂已生产了40多万片,装备了4000台发动机,至今没有发生过一次重大事故,而且成品率大为提高。空心涡轮叶片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谈到空心叶片的研制成功,师昌绪总结说,一是接受这项任务靠胆识,因为风险很大 二是靠设计、材料工艺与制造工厂的三结合 三是靠参与工作人员的精诚团结,因为光金属所就有来自不同研究室的近百人参加。   这项工作开辟了我国铸造高温合金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先河,以后的柱晶叶片和单晶叶片都由此开始,空心冷却从100℃到今天的400℃~500℃。更大的影响是促进了全世界铸造高温合金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   早在1963年师昌绪访问英国罗罗公司时,他们的总设计师还表示:“铸造合金性能不稳定,不能用作涡轮叶片 实际已有多年试验的结果才下此结论。”1980年该公司到沈阳航空发动机参观,胡克总设计师看到中国铸造叶片已投产,不无感慨地说:“单凭看到这一成果,就没白来中国一趟。”从此,英国和苏联都跟上来了。   和师老共事多年的“夫妻院士”柯伟和李依依曾撰文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和师老再去贵州时,工厂里所有的老总、工程师,甚至已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赶来探望师先生,场面非常感人。”   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师昌绪走遍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每一种材料从研制到生产过关和得到应用都花了十几年。   师昌绪不只重视高温合金的开发与生产,也重视理论研究。在确定铸造高温合金为主攻方向后,他提出合金的凝固过程必须深入研究,从而发现某些杂质元素影响了合金元素的严重偏析,造成材料稳定性严重下降 控制这些杂质的含量,可以明显改善合金的很多性能。这一发现不但用于铸造高温合金,也用于高合金钢。因此他获得了1998年华盛顿“材料研究学会国际联盟”大会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全世界只有12项,师为其一。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金属所从隶属冶金部又回到中科院。隶属冶金部时,以任务为主,不愁没有研究课题,更不愁经费 而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以学科建设为主,这一巨大转变使研究所遇到很大的困难:人员老化、设备陈旧、缺乏国际联系、经费来源不足。师昌绪作为常务副所长,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于是,金属所开展了大学习:学习业务,学英语准备扩大学术交流,大量招收研究生以解决人员老化与断层,省吃俭用添置高级研究装备。此间,他确定了开发新材料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办所方针。他勇于承担难度大的任务和开辟新的学科方向,使金属所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如今,金属所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所。   其间,师昌绪还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并兼任所长,他提出要加强环境腐蚀及工程腐蚀研究,而不只是开发耐腐蚀材料。而今36公里长的钱塘江大桥的100年寿命保证,就是由该所提出方案并实施的。   除此,师昌绪还经常参加失效分析工作,特别经常光顾同在沈阳地区的黎明机械厂(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下厂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该厂副厂长程华明总工程师称他为“材料医生”。   在京25年: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战略科学家   和做某个领域的科学家相比,要当好一位战略科学家似乎要难得多。当了8年金属所副所长、所长的领导职务,师昌绪笑称自己的头发就是在同时担任两个所的所长时被折腾光的。   1984年,他卸任来到北京,扮演起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乃至整个科学界发展的战略科学家。除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岗位上发挥了作用,他还提出很多有益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建议和主张。   1984年,师昌绪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技术科学部主任,那时学部的任务之一是向国家科技发展提供咨询。他不等待国家交任务,而创立了“主动咨询”模式。如钢铁方面提出要进口部分铁矿石,通讯方面要市场化,科技人才实现全国招聘等咨询项目。   1985年,为了促进科研单位与大企业之间的联系,他联合20名专家建议国家经委召开有关研究所所长和大型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为他们牵线搭桥。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化学家唐敖庆教授为主任,师昌绪是副主任之一。唐先生提出基金评审项目的16字方针——“依靠专家、同行评议、择优资助、公平合理”。   为保证这一方针的正确实施,师昌绪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如基金委应该是一个学术与行政双重性质的机构,其下属学部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不断提高,为此他推动编写了54本学科发展战略,让工作人员了解本学科全貌 二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用以了解全国从事科学研究的重点人物 三是承担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审工作,进而了解我国重点研究基地的情况。他甚至还提出学部干部采用流动编制的办法,以保证基金委不致变为一个官僚机构——当然因为难点太多而没有实现。   在师昌绪的建议下,把“863”计划中新概念、新构思部分划归基金委与“863”专家组共同管理,因为“863”主要针对国内实力最强的大学和研究单位,而新概念往往出自“小人物”,基金委的《项目指南》面向全国各个角落。   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程技术人员是主体,但这部分人不像科学家那样受到重视,于是一些科研人员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1982年,师昌绪和其他3位科学家联名提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建议。1992年,师昌绪又与另外5位科学家上书党中央。经批准后,师昌绪作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和筹备组副组长投入筹建工作。1994年6月3日,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师昌绪被选为副院长之一,时年74岁。   1996年,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立“学部咨询工作委员会”,聘请师昌绪为第一届主席。他主持下最重要的一项成果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得出的结论是“因地制宜”,“东部以核能为主,西部以水能和新能源为主,华北地区要高效率利用化石能源”。此时,他已是80高龄,进入资深院士行列。   2000年,科技部聘师昌绪为中国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理事长,将北京各部门的图书馆的外文期刊统一采购、统一上网,实现“共建共享”和图书馆的数字化。他不是图书馆专家,但在他的领导下,实现了一个“和谐集体”,成为我国科技平台的典范。   出于他的责任感和广泛的接触,师昌绪对国家科技发展十分关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召开“环境材料”国际会议,师昌绪分析了金属材料的资源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就要枯竭,唯有镁取之不尽,因为海水中有大量镁盐,并可经济开采。1997年他与几位院士建议科技部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如今中国镁产量为世界第一,研发工作也居世界前列。   碳纤维是航空航天所必需,我国从1975年就开始研发,25年仍没拿到稳定合格产品。2000年,师昌绪主动召开了几个座谈会,最后上书党中央列为“863”重点项目之一。经过几年努力,高强度碳纤维的生产已立足国内,由过去的分散到现在采取统一领导,实现了碳纤维国产化。同时,师昌绪也一直介入碳纤维在飞机生产中的应用。   2000年,纳米技术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师昌绪倡导成立了“纳米科学中心”。同时,他意识到我国纳米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将进入无序竞争的状态,上书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   2004年,他主持召开我国军工材料发展研讨会,并制定了到2020年的发展规划。   其次,师昌绪对我国材料发展提出政策性的建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刮起“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之风,我国也倡导“新技术革命”。一时间,传统材料研究人员感到困惑,师昌绪在多个场合提出“开发新材料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材料”,因为它是基建、制造业所必需。像我国这样的大国,传统材料的生产必须立足国内。1997年我国启动重大基础研究“973”的立项,开始只有农业、能源、资环、自动化与生命科学5个领域,1998年师昌绪写信给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才把材料领域加入。   我国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多没有得到推广应用,是由于没有达到工程化程度。为此,师昌绪等科学家上书国务院有关领导。得到批复后,他还主持召开了我国应尽快工程化几类材料的会议。   第三,师昌绪非常重视中国科技界走向国际。“要想成为世界强国,科技必须先行,同时也要融于国际社会,其中学会和期刊是两个重要标志”。   生物材料是当前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由于国内8个学会都有生物材料学会,因而不能加入国际组织。师昌绪在中国科协的协助下,1997年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并加入了国际组织。现在,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在国际上十分活跃,并成功争取2012年全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成都召开。   第四,师昌绪对我国科技设施建设作出很多贡献。1984年我国开始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为基础研究服务 1989年利用世行贷款又建了一批为应用科学服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师昌绪作为18人专家组组长,确定了不同领域的75个实验室。此后,在他主持下,为已建实验室的评估形成了一套成熟方案,做到了优胜劣汰,使实验室增加了活力。   此外,师昌绪还向国家提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建议,无论是对我国科学技术还是产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师昌绪是一位闲不住的学者,即使他已90岁,仍然工作不停。仅2010年,他就在京主持或参加会议数十次,京外出差10次,接待不计其数的来访者,同时,还写作几篇文章和大会特邀报告。   当《科学时报》记者问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工作中得出什么经验时,师昌绪深有体会地说:“第一,要有恒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第二,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每个人都有长处,作为一个指挥者或领导者,要善于发挥和利用他们的长处。第三,对科研水平的认识。在回国初期,曾把发表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但在承担了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任务后,就改变了看法。衡量研究水平的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确切地说,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水平,不要拿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之短,这样大家才能做到相互尊重。”
  • BioHandler NEMO E4/E9移液工作站,点亮每个科学家的实验室
    随着生命科学实验规模扩大,实验室诸多阻碍越来越明显,如实验室管理合规风险;实验室人员工作稳定性和发展路径不明;数据非标准化管理和处理;以及大量人力重复性劳动带来的流程不可控、效率低等问题。随着创新药企、检验检测等机构的不断涌现,实验室基础建设的逐渐完善,国内实验室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迭代升级,逐渐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进化,从劳动密集型向脑力密集型转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汉赞迪生命科技开始挖掘生命科学实验室场景下科学家们的多样需求,突出解决实验室科学家们的痛点,让科学家们只需要安心做科研,不必担心“实验室中大量重复工作,一个环节错了又得重新开始”的“魔咒”。汉赞迪自主研发并制造的自动化的智能化的实验室科研工具,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提高科研效率,缩短科研成果产出周期。 汉赞迪依托资深创始团队十余年生命科学领域深耕与积淀,以模块化、智能化、简洁化的极致创新设计理念,BioHandler NEMO E4/E9应需而生,呼应一线实验室日常应用场景。 NEMO E4是一款灵活、高性能、高通量的自动化移液工作站,共有4个板位,体积小 巧,节省空间,可放于通风橱、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内 软件操作简单方便,无需复 杂的编程或特殊培训;96通道移液头,应用于孔板间的复制、样本或试剂的分装、转 移、稀释等实验操作,致力于将实验人员从大批量、重复移液的实验中解放出来;可 广泛用于第三方医学检测中心、血站检验科、医院检验科、疾控中心、动物疫控中心、 食药监、检疫检验中心、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等场所。产品特点 _Product features 操作灵活 : X、Y、Z轴独立运动;自动取弃吸头;单列、多列、整板加样移液精准 :96转384孔板加样 96通道移液头高效移液;3种移液头兼顾不同量程;精准度度高 编程简单 :软件界面简洁友好 拖曳式编辑程序 内置默认加样程序稳定方便 :WiFi无线连接 空气置换式移液 体积小巧可置于安全柜内支持整合 :开放第三方整合 可整合温控、震荡等模 NEMO E9是一款灵活、高性能、高通量的自动化移液工作站,共有9个板位,体积小 巧,节省空间,可放于通风橱、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内;软件操作简单方便,无需 复杂的编程或特殊培训;96通道移液头,可有效应用于孔板间的复制、样本或试剂的 分装、转移、稀释等实验操作,致力于将实验人员从大批量、重复移液的实验中解放 出来 可广泛用于第三方医学检测中心、血站检验科、医院检验科、疾控中心、动物疫 控中心、食药监、检疫检验中心、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等场所。产品特点 _Product features 操作灵活 : X、Y、Z轴独立运动;自动取弃吸头;单列、多列、整板加样移液精准 :96转384孔板加样 96通道移液头高效移液;3种移液头兼顾不同量程;精准度度高 编程简单 :软件界面简洁友好 拖曳式编辑程序 内置默认加样程序稳定方便 :WiFi无线连接 空气置换式移液 体积小巧可置于安全柜内支持整合 :开放第三方整合 可整合温控、震荡等模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关于组织开展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分支机构、会员单位及个人: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关于开展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科协发组字 〔2023〕 52号) 要求,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开展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具体要求如下:一、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一)奖项设置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奖项设置个人奖和团队奖。(二)评选条件1.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坚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热爱祖国,作风廉洁,遵纪守法,学风正派,积极践行科学家精神。(2)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历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团队负责人不作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被提名人选。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1)团队负责人须符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的评选条件,为业界公认的学术带头人,担任本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核心技术负责人,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对团队的学术方向、成果产出、队伍建设、组织协调等方面起决定性领导作用。(2)团队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取得创新性和系统性的重大科技成果。(3)团队应依托一定的科研平台,围绕一个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进行长期合作研究与开发,团队成立时间不少于3年。团队结构稳定、合理,具备较强的内部协作关系,主要成员须有女性科技工作者。(4)团队应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得到同行公认。历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获得者不作为被提名团队负责人。(三)组织提名每个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所属分支机构及会员单位最多可推荐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候选者1名、团队奖候选团队1个。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一)评选范围和条件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2.从事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或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研究工作,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3.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4.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二)组织提名每个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所属分支机构及会员单位最多可推荐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者1名。三、提名工作要求1.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扩大人才发现和举荐视野,注重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提名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突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优先提名承担“卡脖子”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任务,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2.严格评选条件,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不要求提供论文影响因子等内容。代表性成果、重大项目、重要组织任职等是评价的重要参考,应与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中的有关内容对应。非学术性报纸刊物的有关报道不作为证明材料。3.提名单位和候选人、团队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提名材料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提名材料填报不实的,实行“一票否决”。如候选人或团队被投诉,提名单位及候选人或团队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4.人选提名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以及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关注企业一线女性科技工作者。代表性成果和贡献应以在国内做出的为主,候选人(团队)应为该成果的主要贡献人或主要完成人。5.候选团队的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候选团队须提供依托项目的佐证材料、代表性成果,以及反映团队建设水平、影响力、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实际贡献等有关内容。6.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也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7.每位被提名人须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团队奖(负责人)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中的一项,个人奖被提名人不得作为团队奖成员参评。每位被提名人(团队)原则上只能由一个渠道提名。8.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意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还须按照《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相关工作应由提名渠道统一组织,如专家提名的由候选人所在单位组织,不得由候选人或候选团队办理。9.港澳地区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港澳办统一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提名,不得由其他提名渠道(包括组织提名和专家提名)进行提名。10.推荐材料涉及国家秘密的,严格按有关保密规定办理,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提名资格。11.候选人获奖后,提名渠道和所在单位应为获奖者搭建培养和用好人才的平台。获奖者应积极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国情考察、座谈交流、科技服务等活动。四、材料填报要求1.请各分支机构或单位和个人认真阅读通知及附件文件,根据评选条件和提名工作要求开展工作。2.候选人填报请候选人注册“中国科协智慧科技人才评审系统”(http://kecaihui.cast.org.cn/login),在线填写《提名表》和附件材料等,进行STID认证,凭“推荐码”提交至提名单位(专家)。STID(Science & Technology ID)作为科技人才身份标识,以科技人才唯一编码实现人才唯一识别。通过STID可为科技人才提供期刊论文、奖励评价、学术交流等科研活动场景服务。“推荐码”是建立提名关系的重要标识,联系学会获取“推荐码”。《提名表》(附件1、2、3)仅供参考,具体填写信息以系统为准。请对应上传代表性成果、重大项目、重要组织任职、重要奖项等附件材料,以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团队依托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无固定模板,加盖公章)、征求意见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团队须上传依托项目佐证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团队形成的批准文件或项目立项书、任务下达书、合同签署材料等。候选人或候选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上传加盖公章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附件4)。候选人或候选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上传加盖公章的《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附件5)。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须上传的有关证明材料: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在站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3.材料均为线上提交,无须提交纸质材料。候选人请于2024年3月30日17:00前完成在线提交。 4.学会将组织专家对提名人进行评选,择优提名。联系人:王跃超联系电话:010-82800750电子邮箱:wyc@cis.org.cn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号锦秋国际A座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24年1月2日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附件附件1、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docx附件2、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候选团队提名表.docx附件3、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表.doc附件4、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doc附件5、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doc
  • 科学家到底有多忙?谁动了科学家的时间?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17713211431405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noimg/8678124c-25b8-473c-bc30-4f66383b3abb.jpg" / /p p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很多人的生活都被工作占去了大量的时间,科学家当然也不例外。 /p p   一些科学家希望改变这种现状。今年5月31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探讨科学家工作时间的文章《科学家职场习惯:全职已经足够了》。文章列举了几位青年女科学家对职场工作时间的看法,她们主张合理用时,认为“工作到晚上六点都没必要”。 /p p   但实际上,在许多领域,漫长的工作时间仍然是科学研究人员的常态。2016年《自然》杂志曾进行过一项关于全球青年科研人员的民意调查,结果有38%的人反馈他们一周工作的时间超过60小时,其中9%的人称每周工作超过80小时。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工作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p p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时间?他们的工作时间是否确实存在差异?如果存在,那么产生差异的原因又可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工作的几位科学家。 /p p strong   忙碌的状态:讨厌还是享受? /strong /p p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生态学家梅根· 达菲有一件事要坦白:一般下午5点一到,她就已经准备好下班回家了。晚上,她更希望陪着丈夫和三个孩子,而不是与显微镜和水样待在一起。”《科学家职场习惯:全职已经足够了》一文中写道。 /p p   文中介绍,早在2014年,达菲就发表过一篇博文《在学术界取得成功并不需要每周工作80个小时》,坦白自己每周一般工作40~50小时,“只是个全职科学家”。 /p p   这篇博文在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群体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一位女科学家告诉达菲,这篇博文改变了她的生活。“之前,她一直有负罪感。一个人应该长时间工作的想法十分普遍。如果每周工作时间不到60~80小时,你做的就是不够的。这让人们感到焦虑。”达菲说。 /p p   今年早些时候,达菲获得了美国湖沼和海洋学会的Yentsch Schindler青年科学家奖。“这些科学家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消耗。通过平衡优先事项、坚持自我,他们获得了更多实验室外的生活时间。”文章说。 /p p   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全职科学家”都并非科研人员的常态。《自然》杂志曾在2016年做过一项全球青年科学家调查,结果显示有38%的受访者报告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其中9%的人表示工作时间超过80小时。2013年一项针对欧洲研究者学术工作习惯的调查显示,德国资深学术工作者报告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52小时,高于所有其他被调查的国家。2014年一项针对英国大学和学院工会(UCU)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显示,41%的全职大学教师表示自己的每周工作时间在50小时以上。 /p p   “我现在每周工作差不多60个小时。”美国纽约大学的脑神经科学家温蒂· 铃木告诉记者,这已经比几年前自己的工作时间少多了。此前,温蒂· 铃木信奉“只有投入100%的时间来做科研,工作才能做得优秀”的观点,直到她发现自己得到的除了亮眼的工作成绩外,还有10公斤的赘肉和贫乏的社交生活。 /p p   此后,温蒂· 铃木对工作时间做出了调整。“我为自己在闲暇时间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包括不同形式的运动。我还重新安排了我的工作生活,丢掉了一些杂事,花费更多时间来探索我喜欢的科学问题,所以它现在似乎也不太像是‘工作’了。”温蒂· 铃木说。 /p p   也有科学家享受这种忙碌的工作状态。悉尼科技大学教授金大勇管理着一个拥有几十人的实验室。“我的工资单上写着每周按照35个小时来付我薪酬。但实际上,在现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果我真的每天早九晚五做科研,绝对是无法生存的。”金大勇说,“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仅仅把科研当作一份‘工作’,是无法作出真正优秀的成果的。做科研需要兴趣和激情,更何况现在是纳税人在资助你完成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探索,从这个角度看,就更无所谓工作时长多少了。” /p p strong   科学家能打卡工作吗? /strong /p p   事实上,讨论科研人员的每周工作时间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常常无法准确计算。 /p p   “科学这种创造性的工作,是无法打卡计时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对记者说,“很多卓越的科学家,比如法国科学家庞加莱,他们的大脑一直在不断创造着科学成果。庞加莱说,随时能睡着的人才是天才,强调挤时间来工作。对于这样的科学家来说,一周多少工作时间都不够。” /p p   当然,较之过去,如今整个科学研究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专业细分程度逐渐增强,科研从小科学走向了大科学,向着组织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p p   “在这些庞大的科研综合体里,可能有些科研人员承担的不是创造性的工作。但对于那些有创造性的科学家来说,他的工作不可能限定在工作时间里。他虽然下班了,但头脑仍在工作。对于那些天才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工作的每一刻都是有成效、有产出的。科学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动脑。” /p p   对此,金大勇也有同感。“科研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是不能用时间来计量的。”金大勇说,自己有时早上5点多就会起床,处理邮件,虽然坐在家里,但这时已经开始工作了。到了学校跟学生聊天询问进展、跟团队成员一起吃早饭时讨论科研话题,还有出差、写申请、参与会议等等,其实都是在工作。甚至在假期,脑子里仍想着科研问题。 /p p   调查数据印证了科研工作的这种灵活性。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生态学家理查德· 普里马克曾对生物学家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完成了多少工作进行过实证研究。在2013年发表于《生物保护》期刊的一项研究中,普里马克与合作者分析了2004年~2012年期间该期刊收到投稿的时间。结果显示,超过1/4的论文投稿时间都是周末,或者工作日的晚7点~早7点之间 周末投稿率每年增长5%~6%。 /p p   “很显然,对于科研工作来说,只花费常规的工作时间是无法脱颖而出的。但我同时也觉得,拼命工作、完全没有业余时间,也不一定就能成为非常有创造力、多产的成功科学家。”温蒂· 铃木说,“我们知道,真正的创造力需要思考的空间。如果你每天只是忙于申请基金、编辑论文、管理学生等工作,何来这种创造性的空间呢?相反,你需要空间,甚至假期,去思考你的学术领域、产生创新性思维。对我自己而言,相比于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现在更有创造力,也更大胆,原因之一就是我给自己留出了思考的时间,创造了能涌现新想法的环境。” /p p strong   来自地域的差异 /strong /p p   理查德· 普里马克对科学家投稿时间的研究同样发现了明显的地域差异。相较于比利时和挪威的研究者,中国和印度研究者在周末投稿的可能性要高出5倍。在日本,30%的论文原稿都是在工作日的下班时间后投出的。北美科学家在下班时间提交论文的比例处于平均水平。 /p p   “地域差别确实存在,比如在澳大利亚做科研相对更悠闲一点,因为人少,竞争也相对小一些。另外,由于澳大利亚对科研工作的考核机制不是很量化,当然申请升职时也要写材料,你的工作会被评估,但不是计算发多少论文、加多少分这么绝对。所以整体来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工作状态相对更从容一些,探索性更强一些。”金大勇说,“但有一点,我所看到的优秀科学家,无一例外全都是很享受科研工作的,他们对科研有激情,他们的头脑在一刻不停地思考,这一点是没有国界的。” /p p   曹则贤曾在德国学习和工作多年。他的德国导师带着41个博士生,但并未看到他异常紧张地工作。“当你不从容的时候,一定是因为你不会。”曹则贤说,“科学研究从来不是通过赶工、勉强得来的。” /p p   在曹则贤看来,科学家工作状态的不同缘于各国科学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科学研究受美国、日本影响较深,更为功利化,而以法、德、英为代表的欧洲科学研究更注重思想创造的过程。”曹则贤分析说,对于欧洲国家来说,科学是在本土一点一滴产生的,他们知道科学的重要性,也知道科学创造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所以,一旦对科学家的身份进行了确认,对其工作就不会再多加干涉。 /p p   “而我们是把西方成熟的科学成果直接拿来,对于如何创造、如何试错、如何建立价值观判断对错等,则知之甚少,所以我们创造性不强,又太过于强调数量上的产出。”曹则贤说道,“科学创造,就像画画一样,你看到一幅成功的画,可没看到的是那些之前不成功的。那些不成功的,恰恰才是创造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就像淘金一样,是从一筐一筐的沙子里面找金子。如果把科学研究都当作工程来做,要求目标清楚、细节详细、结果能预知,那还是科学吗?” /p p strong   谁动了科学家的时间? /strong /p p   对于科学家来说,时间是珍贵的,时间利用更需要高效。 /p p   两个多月前,金大勇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在与物理学家朱棣文的交谈中,对方的一段话让他印象深刻。“他说如果他的学生今天做完实验没有及时整理,他就觉得这不是一种好的工作状态,因为这表明他对实验结果没有渴求。” /p p   在金大勇的实验室中,有些新来的学生在等实验结果时,会玩手机或上网。“我觉得这是极大地浪费时间。你的脑子要跟着实验走,思考实验不成功怎么办、可能会有哪些原因导致实验不成功、实验结果会有几种可能、下一步要采取什么方法等等。你要一直在动脑,要用巧力。”金大勇说。 /p p   对于金大勇来说,管理整个实验室的经费、人员等各个方面,事情多而杂。如何提高效率,他的方法就是“专注”。“我会想我这周、这个月、这一年需要什么,然后砍掉其他不必要的事情,只专注于做这些最重要的事。” /p p   温蒂· 铃木在提到时间管理的方法时也说,首先要明确哪些事情是需要优先去做的,然后给这些事情分配足够的时间。“这听起来简单,但如果你的优先事项与部门的优先事项相冲突,那执行起来就会很难。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要学会对有些事情说不。” /p p   对于国内的科学家来说,对有些事情说不貌似更难。 /p p   “我们对教授、研究员的评审是宽进严出的,因此我们设计了很多制度来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而这大大增加了科学家的时间成本。有些科学家就像热锅里的炒豆一样,一刻不得消停。所以,我们的科学家每天非常忙,但有很多时间其实是无效的。”曹则贤无奈地说,“比如种种考核,比如财务报账工作。在西方,大学、研究所是没有财务部门的,由第三方机构来管理,你要是敢贪污,警察直接来找你。” /p p   曹则贤办公室的书架上贴着一张A4纸,上面打印着四个大字“大块时间”。“科学本就是思想性的工作,需要大块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有些杂事仅占用一个小时,但却打乱了你整个工作的节奏。”曹则贤说,“我们需要对科学精神、科学研究的工作方式、科学回馈社会的时间和方式等问题有清楚认识,从而在科学家的遴选、资助方式等方面,建立更加成熟和高效的制度。” /p
  • 中国7位科学家获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日前,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向全球公布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有7名青年科学家当选,分别为南开大学教授胡俊杰,中科院武汉数理所研究员唐淳,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邵峰、王晓晨、张宏、朱冰,他们将获得HHMI为期5年的资助,奖金总额为65万美元。   据悉,获得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的28名科学家来自12个国家,是从760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来自非美国的12个国家的28名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将分享2000万美元的实验室启动资金。我国成为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随后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均为5人)。有1/3的获奖者为女性科学家。   这些研究人员将在5年的时间里每年接受10万美元的资金,HHMI同时还将为他们的实验室提供价值15万美元的仪器设备。他们还将赴美国参加由约300位HHMI研究人员举行的会议。而在5年后,他们将能够申请新的奖项。   HHMI所长Robert Tjian认为:“这些人10年后将成为所在国家的科学领袖。”Tjian表示,他没有想到南欧会有如此之多的科学家获奖。但他认为这反映了过去20年中,这些国家在训练科学家以及设立研究机构等方面的大量投入。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非盈利性私立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该研究所每年从来自全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提名人选中,通过严格选拔,遴选出若干最杰出的生命科学家成为HHMI研究员,无偿为其提供研究支持和资助。目前该研究所在美国共有330位研究员,其中13人是诺贝尔奖得主,147人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同时,为鼓励美国之外的科学家从事科研事业和科学创造,HHMI还设立了国际青年科学家奖,拟资助美国以外的17个国家的杰出科学家。入选人员是已经或者具有潜力成为科研领军人的科学家,而且正处于开展独立科研的初始关键阶段。该资助将仅颁发给能够纯粹支持基金获得者进行科研工作的科研机构。基金为期5年,从2012年开始,第1年25万美元,后4年每年10万美元。   据悉,国际青年科学家项目候选人须在美国接受过博士、医学或博士后水平的训练,并且在2004年1月1日之后建立了独立实验室。候选人应成绩优异,拥有很强的独立研究能力。申请人还必须符合其它要求,如“作为第一作者或高级作者,在同行评议的英文原创科研杂志上发表两篇以上的文章”,“能自己掌握科研方向,实验室空间和经费 绝大多数工作时间放在科研、指导学生和教学上,不担任主要的行政职务”,“在基础生物、病发机理方面开展基础生物医药科学研究 也可涵盖直接与生物或医药相关的化学、物理、计算科学或工程领域”,等等。
  • 10位院士成为北京首家民营企业院士工作站科学家
    旭日干、许智宏、张启发、戴景瑞、陈焕春、张改平、刘旭、范云六、夏咸柱、郭予元10位院士,日前成为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科学家。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根伙博士在仪式上为首批进站的院士代表颁发了聘书。据称,这是北京市科协首次在北京市农业企业中设立的工作站,也是北京首家民营企业设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首批进站的院士们将对该公司技术创新发展战略进行指导,并在植物基因工程、农作物、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疫病防治与净化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重大项目研发、科技交流与合作、高层次人才培养等。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开始评选
    中国科协关于开展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有关高校科协:  为激励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引导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伟大实践,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决定共同举办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活动,并实施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以及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项目候选人的推荐工作由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学风正派   2.在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发现、重大成果   3.不超过45周岁(1971年5月3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   评选范围不含工程技术领域及涉密领域。  (二)奖励人数  奖励人数不超过10名,其中至少1名在西部地区工作。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2名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3-5名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名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2-3名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提名。  二、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师重教,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   2.从事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工作,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   3.不超过35周岁(1981年5月3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   4.目前为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   5.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该项目须于2017年开始研究,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  (二)支持人数  本次支持人数不超过5名,并择优推荐其中1名参加“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项目评选。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名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1-2名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名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2-3名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提名。  三、推荐工作要求  (一)每位被推荐人需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不得两个项目同时参与评选。  (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拓宽推荐渠道,严格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  (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人选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被推荐人的成果贡献以在国内作出的为主,应为主要完成人或主要贡献人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项目推荐人选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更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  (四)候选人推荐材料是评审的主要依据,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非学术性报纸、刊物、网络的有关报道不作为证明材料,非学术任(兼)职、非科技类奖项不得填入推荐表相关栏目。电子版材料与相应的纸质版材料必须保持一致。  (五)推荐单位和候选人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推荐材料要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填报不实和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并记录在案。如候选人被投诉,推荐单位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六)候选人推荐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出具候选人所在单位关于非涉密的证明。材料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推荐资格。  四、报送材料要求  (一)推荐工作材料  推荐情况报告1份,内容包括推荐人选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推荐的人选等,单位负责同志签字并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电子版发邮箱。  (二)候选人材料  报送的推荐材料包括电子材料和书面材料。  1.电子材料  电子材料通过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http://qnnkxjj.cast.org.cn)报送。请各推荐单位用分配的“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登陆系统,按照要求组织候选人用“候选人注册密码”注册并登陆后进行网络填报,填报中注意选择拟推荐的类别。“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密码”另行发送。请于2016年7月31日前完成网络填报工作。  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书面材料  (1)《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一式10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9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2)附件材料1套,包括代表性论文(不超过3篇)、主要科技成果目录以及被引用、技术鉴定、知识产权、技术应用、所获奖项等相关证明材料。专著(不超过1本)可另附。  (3)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非涉密证明。  3.“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书面材料  (1)《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一式10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9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2)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  (3)候选人所在单位(学校)出具的非涉密证明。  请于2016年8月15日前完成书面材料报送,以收到为准,请留出足够的寄送时间。  五、联系方式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具体负责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评选的组织工作,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网上填报和上传信息指导及材料接收工作。  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联 系 人:张玮琳 石 敏  联系电话:(010)68788768  通讯地址:北京市复兴路3号中国科技会堂404室  电子邮箱:qnnkxjj@cast.org.cn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联 系 人:刘 洋 姚振清  联系电话:(010)68526144 68578091  附件:1.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docx   2.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docx   3.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密码.docx  中国科协  2016年6月7日
  • 中国科学家胡海岚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新华社巴黎6月23日电(记者陈晨)2022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23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中国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胡海岚与另外4名女科学家获颁本年度这一奖项。2022年6月23日,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胡海岚(中)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新华社记者高静摄)教科文组织在此前发布的评奖信息中说,胡海岚“因在神经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奖。她的工作促进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胡海岚21日在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举行的招待会上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体现了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女性通过该奖项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成为女科学家中的一员。胡海岚致力于研究社会行为和情绪的神经编码和调控机制,特别是在抑郁症的基础及转化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系统性的成果:她和她的团队发现了社会竞争中“胜利者效应”的脑机制;从分子、细胞和系统等多层面对抑郁症这一重大疾病的成因提出了新的阐释,为研发更好、更安全的抗抑郁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另外4位获颁2022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科学家分别是古巴传染病学家玛利亚古斯曼、匈牙利裔美籍生物化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卢旺达公共卫生专家阿涅丝比纳瓜霍和西班牙胚胎学家安赫拉涅托。此外,教科文组织还邀请了2020年度和2021年度共10位该奖项获奖者到场并为她们颁奖。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两个年度未举办线下颁奖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颁奖仪式上致辞说,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科学必须从教育和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开始,更多、更好地向女性开放。“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在1998年联合设立,每年授予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的5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科学家,旨在表彰她们的杰出成就,并为她们的科研事业提供支持。
  •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新型氮化铝传感器,能在900℃高温下工作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氮化铝传感器,并证实其可以在高达900℃的高温下工作。相关研究被最新一期《先进功能材料》杂志选为封面文章。 新型压电传感器能在极端环境下工作。图片来源:休斯顿大学官网航空航天、能源、运输和国防等关键行业需要能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传感器,以测量和监测多种因素,确保人身安全和机械系统的完整性。例如,在石油化工行业,传感器必须能在从沙漠高温到近北极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监测管道压力;各种核反应堆在300℃—1000℃的温度范围内运行;而深层地热井的温度高达600℃。休斯顿大学研究团队之前开发出了III-N压电传感器,该传感器由单晶氮化镓薄膜制成,但在温度高于350℃时,其灵敏度会降低。灵敏度的下降是由于带隙(激发电子并提供导电性所需的最小能量)不够宽。为此他们研制出一种氮化铝传感器,并证明其能在1000℃左右的高温下工作,这是压电传感器中最高的工作温度。该新型传感器除了能在高温下工作外,还具有很好的柔韧性,未来可用于研制可穿戴传感器,在个人医疗和精确传感软体机器人领域大显身手。研究团队表示,虽然氮化铝和氮化镓都具有独特而优异的性能,适用于研制能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传感器,但氮化铝提供了更宽的带隙和更高的温度范围。他们计划在现实世界的恶劣条件下进一步测试新传感器的性能,如在核电站测试其在高压下的工作潜力。
  • 助推“双一流” 西北大学成立张玉奎院士工作室
    p   为了充分发挥院士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西北大学日前成立了6个院士工作室。 /p p   据介绍,成立院士工作室,是西北大学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计划专项投入3000万元经费,在年内分批成立10个左右院士工作室,以此为突破口,加强学校柔性引才引智工作。 /p p   此次西北大学成立的是张玉奎、朱蓓薇、夏军、翟明国、张国伟、舒德干6位院士的院士工作室。 strong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是分析化学领域专家 /strong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是食品科学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是水文学及水资源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是前寒武纪地质学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是构造地质学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是古生物学领域专家。 /p p   西北大学院士工作室旨在依托重大项目及学科特色研究领域,发挥两院院士的高端引领和集聚效应,加快引进、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 加强高层次学术交流,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科影响力 提升学科团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跨单位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打造高端智库,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1748f96e-d715-4366-8c3f-f2cb36bc43e2.jpg" title=" a1ec08fa513d2697b5fe7f7751fbb2fb4316d8ef_副本.jpg" / /p p   张玉奎,196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曾在德国吐宾根大学生理研究所和美国国家环保署研究中心访问工作。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长,色谱杂志主编,分析化学、J. Chromatography A杂志编委等职。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承担国家科技攻关、863、973等项目。目前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四百篇,专著七部,专利十余项。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提出了多维立体分离的思想,构建以超滤膜为接口的多维毛细管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平台,并用于蛋白质的精细结构研究。用毛细管电泳方法研究肽类分离规律,从理论上说明了样品分子量与迁移时间的关系,进而为复杂蛋白样品的分离及痕量检测提供了新技术。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完成国家任务与实现成果的产业化。 /p p br/ /p
  • 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提名通知
    2021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一、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一)奖项设置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奖项设置个人奖和团队奖。(二)评选条件1.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1)思想政治坚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学风正派,积极践行科学家精神。(2)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特别注重提名创新团队中的领军人才。(3)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6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2.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1)团队负责人须符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评选条件,团队结构稳定、合理,主要成员须有女性科技工作者。(2)团队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取得创新性和系统性的重大科技成果。(3)团队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三)组织提名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开展提名工作,在征求妇联意见后,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2. 各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可提名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3. 国防科技领域,其中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国家国防科工局可提名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4. 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可提名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5.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可分别提名本地区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提交前须报经中联办审核。6. 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2名、候选团队1个。(四)专家提名1. 提名规则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1名,候选团队1个;候选人、候选团队须获得3名提名专家提名方为有效。2. 责任与义务(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二、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一)评选范围和条件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2. 从事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或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研究工作,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3. 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6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4. 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二)组织提名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开展提名工作,在征求妇联意见后,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3名。2.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6名。3. 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候选人2名。4.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可分别提名本地区候选人3名,提交前须报经中联办审核。5. 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1名。(三)专家提名1. 提名规则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1名,候选人须获得3名提名专家提名方为有效。2. 责任与义务(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三、提名工作要求(一)军队系统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提名,不得由其他提名渠道(包括组织提名和专家提名)进行提名。(二)每位被提名人须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团队奖(负责人)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中的一项。(三)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拓宽提名渠道,严格评选条件,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保证评选质量。(四)人选提名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以及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注重关注在科普、智库、扶贫、民间科技外交等领域的科技服务情况,注重关注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入选者。提名表中所列成果贡献应以在国内做出的为主,候选人(团队)应为该成果的主要贡献人或主要完成人。(五)候选团队的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六)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也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七)提名单位和候选人、团队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提名材料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不实或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如候选人或团队被投诉,提名单位及候选人或团队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八)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意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还须按照《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相关工作应由提名渠道统一组织,如专家提名的由候选人所在单位组织,不得由候选人或候选团队办理。(九)提名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提名资格。(十)候选人获奖后,提名渠道和所在单位应为获奖者搭建培养和用好人才的平台。获奖者应积极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国情研修、座谈交流、科技服务等活动。四、材料报送要求(一)电子材料报送要求请各提名单位根据分配的提名单位用户名、密码登录智慧科技人才评审系统(http://kecaihui.cast.org.cn/),根据要求组织候选人用“推荐码”注册并登录后填报电子材料,其中包括《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见附件1)和有关附件材料等。提名单位用户名、密码、推荐码另行发送。附件材料只需要在系统中上传PDF格式的电子文件,无需再提供纸质材料。附件材料应提交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1)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及专著(论文限3篇、专著限1本);(2)技术鉴定证书及知识产权证明材料;(3)技术应用证明材料;(4)获得表彰奖励证明材料;(5)其他成就和贡献证明材料;(6)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请于2022年3月21日前在线填报候选人电子材料。上传成功后,材料不能更改。(二)书面材料报送要求候选人电子材料填报成功后,使用智慧科技人才评审系统下载打印《提名表》,电子版材料与纸质材料须保持一致。书面材料包括:1. 提名工作材料提名情况报告1份,仅组织提名报送。内容包括候选人或团队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提名的人选等。提名情况报告电子版通过智慧科技人才评审系统上传。如为专家提名,则不需要提交提名情况报告。提名情况报告须加盖提名单位公章,其中:中央和国家机关提名的,加盖有关司局公章;地方提名的,应征求妇联意见,加盖省级科协公章;学术团体提名的,加盖学术团体公章。2.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材料(1)《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提供此表。(3)《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提供此表。3.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团队材料(1)《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候选团队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提供此表。(3)《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提供此表。4.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材料(1)《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2)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在站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三)书面材料报送时间和方式书面材料由提名渠道于2022年3月25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邮寄至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逾期无效,其他方式报送的材料原则上不予接收。因报送材料方式不符合要求造成逾期的,责任由提名渠道承担。谢绝候选人本人报送材料。(四)材料接收单位网上系统填报指导及材料接收工作由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五、联系方式(一)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联 系 人: 陈 诚 范永健 宫 飞联系电话:(010)68578091 68526144(二)材料报送单位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联系人:李杨锦钰 高文洋联系电话:(010)62165293 68586625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中国科协综合业务楼西楼604室(100081)电子邮箱:pjjlc@cast.org.cn附件:1、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doc2、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候选团队提名表.doc3、2021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doc4、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doc5、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doc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开始推荐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 /strong /p p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有关高等院校科协: /p p   为激励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引领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争先行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决定共同举办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活动,并实施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以及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的推荐工作由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一、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p p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p p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坚定,热爱祖国,作风廉洁,遵纪守法,具有良好学风,恪守科学道德 /p p   2.在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发现、重大成果 /p p   3.不超过45周岁(1972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 /p p   评选范围不含工程技术领域及涉密领域。 /p p   (二)奖励人数 /p p   奖励人数不超过10名,其中至少1名在西部地区工作。 /p p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p p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2名 /p p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3-5名 /p p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2名 /p p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5名 /p p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候选人1名。 /p p   二、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p p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p p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师重教,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 /p p   2.从事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工作,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 /p p   3.不超过35周岁(1982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 /p p   4.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 /p p   (二)支持人数和金额 /p p   本次支持人数不超过5名,每人提供2万元人民币的资助,择优推荐其中1名参加“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项目评选 符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申报条件的入选者拟推荐至该项目。 /p p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p p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名 /p p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1-2名 /p p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2名 /p p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3名 /p p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候选人1名。 /p p   三、推荐工作要求 /p p   (一)每位被推荐人需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不得同时参评两个项目。 /p p   (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拓宽推荐渠道,严格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 /p p   (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人选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被推荐人的成果贡献以在国内作出的为主,应为主要完成人或主要贡献人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推荐人选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更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 /p p   (四)候选人推荐材料是评审的主要依据,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非学术性报纸、刊物、网络的有关报道不作为证明材料,非学术任(兼)职、非科技类奖项不得填入推荐表相关栏目。电子版材料与相应的纸质版材料必须保持一致。 /p p   (五)推荐单位和候选人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推荐材料要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填报不实和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并记录在案。如候选人被投诉,推荐单位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p p   (六)候选人推荐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材料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推荐资格。 /p p   四、报送材料要求 /p p   (一)推荐工作材料 /p p   推荐情况报告1份,内容包括推荐人选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推荐的人选等,单位负责同志签字并加盖推荐单位公章。同时电子版发邮箱(pjjlc@cast.org.cn)。 /p p   (二)候选人材料 /p p   报送的推荐材料包括电子材料和书面材料。 /p p   1.电子材料 /p p   电子材料通过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http://qnnkxjj.cast.org.cn)报送。请各推荐单位用分配的“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登录系统,按照要求组织候选人用“候选人注册密码”注册并登录后进行网络填报,填报中注意选择拟推荐的类别。“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密码”另行发送。请于2017年8月31日前完成网络填报工作。 /p p   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书面材料 /p p   (1)《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一式5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4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p p   (2)附件材料1套,包括代表性论文(不超过3篇)、主要科技成果目录以及被引用、技术鉴定、知识产权、技术应用、所获奖项等相关证明材料。专著(不超过1本)可另附。 /p p   (3)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3.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书面材料 /p p   (1)《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一式5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4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p p   (2)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 /p p   (3)候选人所在单位(学校)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请于2017年9月4日前完成书面材料报送,以接收时间为准。 /p p   网上系统填报指导及材料接收工作委托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进行。 /p p   五、联系方式 /p p   (一)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p p   联 系 人:马文斌 赵崇海 /p p   联系电话:(010)68578091 /p p   (二)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p p   1.材料报送 /p p   联 系 人:高文洋 岳文彬 /p p   联系电话:(010)68586625 /p p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604室 /p p   邮 编:100081 /p p   电子邮箱:pjjlc@cast.org.cn /p p   2.技术支持 /p p   联 系 人:常 建 /p p   联系电话:(010)64391686 /p p   附件:1. a title=" " href=" http://www.cast.org.cn/n17040442/n17041423/n17052319/n17748026.files/n17748027.doc" target=" _blank" 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doc /a /p p   2. a title=" " href=" http://www.cast.org.cn/n17040442/n17041423/n17052319/n17748026.files/n17748028.doc" target=" _blank" 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doc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科协办公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6月20日 /p p /p
  • 科学家离实验室渐行渐远:不在开会 就在开会路上
    前辈数学大家陈省身的一句话让中科院院士李邦河记忆犹新:大数学家每天工作都有10多个小时。   在李邦河院士看来,对科学家而言,时间无疑就是成果,“没有长时间全力以赴的努力,又怎么能成为大师呢?”上个世纪50年代,中央提出科学家应该保证5/6的科研时间。   近年来,科学家的科研时间缩水现象让李邦河院士忧心不已,项目公关、填表、评审会……宝贵的科研时间被越来越多地挤占。   “一天24个小时,你有多少时间留给科研?”   中国青年报记者把这一问题抛给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多地十余位科研院所研究员和高校教授,得到的不约而同的回答是,“最好的时间是晚上和双休日”。   这不是少数人的看法。   中国科协几年前开展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科研人员职称越高,直接参与科研时间越少。正高级职称仅有38%的时间用于直接从事科研活动。尽管75%以上的科研人员每周工作时间超过了40个小时,工作时间总量不少,但大部分科研人员只能保证30%以上的时间用于从事直接科研活动。   这份调查发现,许多课题主持人只能加班加点,在“8个小时”之外尽量找回科研时间。   科学家离实验室渐行渐远   很多科学家晚上常常睡不着觉,让他们头痛的事儿比科研本身更复杂   让张华教授(化名)回忆上次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时间似乎是件很困难的事。   这位年富力强的“长江学者”皱着眉头思索半天,徐徐吐出一句:“好像真的已经很久啦。”   但他的确很忙,而且这一切忙碌都跟工作有关:指导学生,看文献、改学生的论文……而且,他是20多家学术期刊的编委,参与杂志审稿 他要领导一个实验室的运行,每个春节前后开始申请一年一次的基金,而到年终,则要汇报总结“今年做了哪些工作,发表了多少文章,申请了多少专利,下一年度的计划是什么”。   对于张华而言,美好的时光只有刚回国的头两年。那时候张华有一半的时间和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作为实验室主任,他亲自做实验,也手把手地教学生,“百分之百的精力都用在科研工作上,现在只能跟他们空对空地讨论了。”   那时候,张华还有时间看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酝酿在上面发文章,而现在的行政事务和各类会议已经把这些空间填得满满当当了。   和张华一样,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自嘲已经成为“兼职科学家”,他们向记者反映,科研一线那些真真切切的东西正在离他们越来越远。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深感应酬过多,耗去了大量的时间,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有时不得不“躲起来做点事”。而不少教授由于每天疲于应付繁杂的事务,只能把科研时间排在早晨9点以前、晚上7点半以后,外加双休日,带的研究生背后称他们为“双休日科学家”。   北京一所重点高校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赵博士的观察同样可以佐证。   读博4年里,赵博士很难在实验室里见到自己的导师,这位“老板”主要在外面跑课题,拿回来就是手下的博士带着硕士们组成小团队做,平均一个人分到一个小课题,“一些署着导师名字的成果可能他根本没有参与过。”   中科院声学所一位前所长直言做实验通宵达旦,长时间连轴转,对科学家来说,不觉累。让他头疼的是,有时正当进入状态,一些“十万火急”的电话就不期而至:“催您呢,上级检查组来了!”“这里在评审呢,你快过来!”……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生物化学家王恩多道出一个惊人的事实,“很多科学家晚上常常睡不着觉,想的不是科研,而是怎么避免科研项目因经费预算不合格而被卡掉!”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更像老板,像推销员,反而是离科学家的身份越来越远了。”一位千人计划入选者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感慨。   “一年填了47份表,最厚的一份200多页”   “大师+团队”的时间如果天天在应付申报和评估,就会变成“大佬+团伙”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地区某“985高校”的龚教授是个有心人。   他专门统计了2008年一年他所负责填过的表格,“总共有47个难填的表,平均每个表填两天,就是近百天,3个月就没了。”   这其中,最厚的一份表格多达200多页,龚教授关起门来,整整填了5天。   这些表格名目繁多,龚教授扳起手指一一历数:“973项目”申请,重点实验室评估,重点实验室规划,学院的规划,学科的规划,“211工程”申请表,“211工程”年度工作汇报表,“985工程”创新表、申请表、评估表等等。   填表的内容同样让人费神费力。   比如每年搞大项目的预算,每一部分比例要符合基金的要求,仪器设备费、人工费、实验材料、测试费、国际交流费,参加几次国际会议都要列出来,要去算,“一个上千万元的大课题,要算多久啊!”   龚教授说,很多刚从国外回来的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也不知道怎么算,“因为最后要算一个符合申报规定的东西,但是肯定不是真的,谁能预料中间的变化呢”。   南京大学文学院王彬彬教授对此深有同感。   他介绍,即使在人文学科,一个表格填四五天也很正常,“每栏要填三四千字,最后填下来一两万字,还要去查很多数据”。   在他看来,一些表格的设计很奇怪,比如为一个课题填表,需要分别填写两栏,本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每栏限3000字到4000字之内。   这让他感觉很荒谬,“创新之处不就是成果吗?”   作为申请者,王彬彬教授的经验是,每栏都要填满,表格交上去,别人都写了很多,你只写了一点点,评委就会觉得你态度不端正,要减掉很多分 与此同时,两栏里内容还不能完全一样,“一样的意思还得换一种说法,如果完全一样,评委也会觉得你态度有问题。”   “这样一来有个危险,本来正常的学术团队就演化为‘大佬+团伙’了。”作为973首席科学家的龚教授发出警示,“大师+团队”能做出很漂亮的科研成果,但是如果每个人每天都在干这些虚的活,没有时间研究重要的科学问题,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成果。这就演化成“大佬+团伙”,和江湖人的生活很像了,“他能赚到钱,但是他没有产品,无法为社会作贡献。”   “如果没有会,就是我的lucky day”   一位科学家自嘲,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我几乎每天都有会。如果没有会,就是我的lucky day。”说起科研时间被侵占,北京一家研究院的王教授有道不尽的苦水。   王教授是中科院2004年的“百人计划”入选者,2005年初全职回国,太太和孩子都在国外,本想一心一意地在国内做科研,没想到常年会议缠身。   他介绍,每周填表量不在少数,同样让人烦心的还有会议。王教授每周上班时间大概要参加4个会议,有党政的会、学术的会、外事的会、后勤的会等等。就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他好不容易才推了北京市一个单位的评审会议。   周六周日,王教授还要去参加一些评审会,这是因为一些科研领导部门怕平时人难凑齐,把很多评审会都定在了周六周日。   所有这些会议,几乎没有一个小时内结束的,更多的情况是到外单位开会,一下就要花掉半天时间。   “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王教授一脸苦笑地自嘲。而让他一直不适应的是,国内的会议往往根据领导的时间定,刚说完下午两点半开,马上就可以改到3点。   为了帮助自己所在领域实现与国际接轨,王教授还需要接待大量的外宾,每周需要审阅至少一篇国外或者中国学术刊物的稿件。   由于北京堵车,王教授每天早晨5点半就得起床,堵车之前到学校,在学校食堂吃完早餐,开始一天的工作。   王教授说,真正属于自己的科研时间主要有两块,一个是中午,20分钟左右吃完饭,从来不休息,也不运动,省下来的1个半小时是学习、处理学问的时间段 下班之后大家堵车的时间,王教授到食堂匆匆吃完饭,又赶到办公室,9点钟左右才开车回家,“那是我做学问最好的时间,这个时候大家都累了,也就消停了”。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特别是知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时间长期得不到保证成为突出问题。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要保证科学家5/6的工作时间。中科院甚至专门成立了时间办公室。   中科院吴国雄院士感觉现在已经到了比以前更严重的程度:到65岁退休,一半的时间都在开会,所以一个人科研的周期缩短了一半,对国家的损失很大,“现在是老院士开会,年轻人也开会,中年人也开会,会议扎堆儿。”   吴国雄院士被开不完的会议搞得很苦恼:不少会议是熟人组织的,不去会得罪人,去了浪费时间。有时候他干脆带着东西做自己的“作业”。   SARS疫情暴发时,各式各样的会都没了,他埋头做学问,3个月他与合作者在美国的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但此后好长时间,都写不出好文章来。
  • 庞国芳:指挥全球实验室的中国科学家
    ■人物档案   庞国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质检总局首席研究员、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公职化学家联合会(aoac)资深专家。近30年始终工作在检验检疫第一线,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等化学污染物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有多项创新。在检测技术标准化工程化方面,建立了139项国家技术标准和3项国际aoac标准,提升了相关产品的质量,促进了相关行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7次荣获国际aoac科学技术奖。   今年秋天,一条新闻轰动化学界。庞国芳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哈维· 威利奖的科学家。   国际公职分析化学家联合会(aoac)第128届年会于9月7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荣获了2014年度国际aoac最高科学荣誉奖&mdash &mdash 哈维· 威利奖,成为此奖设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aoac主席对庞国芳获奖的理由解释为:基于他对&ldquo 各类农产品中1000多种农药和兽药微量元素色谱和质谱检测方法研究的卓越贡献&rdquo 。   有梦想的科学家   庞国芳与化学结缘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1963年,庞国芳高中毕业。他本想报考文科,但在一家化工厂做管理工作的哥哥劝他学化学专业。生长在农村,从来没有见过化工厂、也没多少机会做化学实验的庞国芳,听了哥哥的话,在志愿中填写了化学系,结果他&ldquo 如愿以偿&rdquo ,迈入了河北大学的校门。   干一行爱一行。在庞国芳的人生中,他被化学(分析与检测)研究深深吸引住了,硬是在这个当初没有什么感情、也不深刻了解的领域干出了一番事业。   这一切,缘于庞国芳心中有&ldquo 梦&rdquo 。   1995年,供职于秦皇岛检验检疫局的庞国芳去美国参加aoac年会。在会场的墙报展示中,他看到一位加拿大学者提到了一种能够同时检测近200种农药多残留的方法。因为当时国内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大多是单残留检测方法,即面对一种商品只能检测一两种残留,效率很低。他想,如果在实验室中采用这种技术,不仅工作效率将提升百倍,而且更适合国际贸易的发展。他萌生了研究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的梦想。虽然他的实验室当时还没有这样的条件,但他还是给加拿大的学者写信,索要了相关材料。   两年后,庞国芳到德国汉堡参观一家国立卫生研究所的残留分析实验室,了解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及技术。虽然自己的实验室不具备条件,只能望洋兴叹,但他与这家德国研究所建立了联系,以后多次书信来往。他又把梦想藏在了心底。   是种子总会发芽,只是等待着一场春雨。   2002年,加拿大规定从各国进口的蜂蜜要检测250多种农药化学品。为此国家质检总局专门下文,号召全系统各技术部门参与攻关。庞国芳团队第一个向国家质检总局请缨,主动要求为我国外贸出口解决难题。在总局的支持下,庞国芳按照德国那家国立卫生研究所的残留分析实验室模式,从国外购买了先进仪器,初步具备了梦想起航的条件。   然而挑战是巨大的。&ldquo 我们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技术难题。&rdquo 庞国芳说,第一是采用什么样的萃取技术,能把含量只有亿分之几的多类结构相近、性质各异的化学残留物从千差万别的农产品基质中提取出来 第二是采用什么分离技术和富集技术才能把萃取的大量干扰物分离出去,把痕量目标农药残留富集起来 第三是采用什么检测技术能够实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选择性的高通量检测数百种农药残留,并能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过去长期使用单残留检测方法,现在想用一种方法同时检测200多种残留,开始真有点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感觉。一些团队成员也有畏难情绪。庞国芳强调:&ldquo 化学是实验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这门科学&rdquo 。庞国芳坚持先行先试。   经过海量科学实验,庞国芳团队实现3项创新:评价了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的气相色谱&mdash 液相色谱&mdash 质谱特征,构建了多组分残留同时检测的分析参数数据库,奠定了实现高通量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 开发了食用农产品中农药多残留提取新技术,能将1000多种含量只有亿分之几的农药残留从60余种农产品中提取出来 研发了色谱质谱按时段分组检测新技术,实现了500种农药残留可同时检测,比传统单残留方法提高工效上千倍,而操作却像单残留方法一样简单。   在此基础上,庞国芳团队将关键技术精雕细刻成20项多残留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分别应用于水果、蔬菜、粮谷、茶叶、中草药、食用菌、动物组织、水产品、原奶及奶粉、蜂蜜、蜂王浆、果汁果酒等食用农产品中1000多种农药残留的检测,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检测方法国家标准体系,使中国农药残留同时检测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标准接轨,并在同时检测的品种数量上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庞国芳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领导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在秦皇岛检验检疫局13楼,有一个牌匾,上面写着&ldquo 庞国芳院士实验室&rdquo 。这个实验室在国际上是大名鼎鼎,曾组织26个国家和地区67个实验室的300多位专家参加3项aoac协同研究。而领导它的负责人就是庞国芳。   1982年,庞国芳从河北大学调入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从此,除了吃饭睡觉,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到了实验室。   1992年,日本因稻谷歉收,紧急从中国进口110吨糙米,其中要检测的农药残留多达60余项,包括拟除虫菊酯类的农药多种。利用多年的技术储备,庞国芳团队解决了这一燃眉之急。应aoac之邀,庞国芳组织人员开展了农产品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项目。   从1994年开始,庞国芳等人对拟除虫菊类农药多残留展开了系统研究,发表了7篇论文。4年以后,他组织了6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个实验室参加了协同研究,在国际上建立了aoac标准方法,开创了中国学者研究aoac标准方法的先河。   1991年,因为肉鸡中一种兽药氯羟吡啶残留不能检测,这成为中国肉鸡出口的卡脖子问题。庞国芳团队受命解决这个技术瓶颈。&ldquo 我们对比研究了当时世界三种方法的效率,克服了传统气相色谱使用致癌物质重氮甲烷的弊端,研发出了离子交换&mdash 液相色谱&mdash 紫外检测新技术,帮助国内肉鸡打入国际市场。&rdquo 1997年,aoac委任庞国芳作为这项研究的导师。按照aoac的要求,他用了4年时间在实验室又做了方法经久耐用性的一系列实验研究。2002年,庞国芳组织10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实验室参与协同研究,建立了第二个aoac标准方法&mdash 鸡组织中氯羟吡啶残留离子交换&mdash 液相色谱&mdash 紫外检测方法。时任aoac首席仲裁专家、加拿大食品安全局马克尼尔博士指出:&ldquo 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lsquo 全球性&rsquo 研究,有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10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验室参加,为aoac有限的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增加了一个新成员。&rdquo   作为世界产茶大国和茶叶出口大国,中国应该率先研究茶叶多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为世界这类检测技术的进步做出贡献。为此,2006年后,庞国芳团队对茶叶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学进行了系统研究,设立了8个研究专题,历时4年,获得研究数据51万多个,解决了茶叶中数百种农药残留同时提取净化的一系列难题,为组织aoac国际协同研究创造了条件。   在渤海湾,在毫不起眼的秦皇岛检验检疫局实验室,一个中国科学家指挥着全球多个实验室,推动aoac检测技术的发展。庞国芳团队为中国赢得了世界荣誉,为中国外贸的发展保驾护航。   甜蜜的事业   在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实验室,有一个蜂蜜样品室,整齐的样品架上摆放着来自我国30多省市400多家企业或机构的数以万计的样品。这里是国家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的一隅。   说来有点奇怪。秦皇岛口岸不出口蜂产品,河北省也不是养蜂大省,其蜂产品出口量仅占全国出口总量的0.5%,但国家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却建在了秦皇岛。这是因为,庞国芳团队在秦皇岛,中国最先进的蜂蜜真假鉴别技术和农残检测技术在秦皇岛!   蜂蜜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在欧美日世界三大市场曾享有盛誉。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蜂产品不时因掺杂使假,或一些化学污染超标,遭买方退货索赔。为保障我国蜂产品的稳定出口,需建立与世界先进标准接轨的我国蜂产品安全卫生检测方法国家标准体系。为此,庞国芳组织了两次技术攻关:第一,普查了中国蜂蜜碳同位素比值分布规律,找到识别蜂蜜真伪的利器,规范了市场秩序 第二,对中国蜂产品的300多项农用化学品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建立了31项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初步构建了中国蜂产品安全卫生的检测技术标准体系,达到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   为了让这项新技术发挥作用,庞国芳团队破天荒地向广大用户承诺:蜂蜜真假鉴别,收到样品后24小时报出结果 全年无节假日,每天24小时提供服务。此举引发业界强烈反响。10多年来,庞国芳实验室,坚持兑现承诺。很快这项服务就在国内外传开。美、日、英、德和西班牙等国客户在签订购买中国蜂蜜的合同中明确规定,交货前要把样品送庞国芳实验室检验。高峰时,全国每年蜂蜜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要在庞国芳实验室检验。10多年来,出口到40多个国家的蜂蜜检验从未出过质量问题,这使全国28个省市的400多家企业受益。   蜂产品检测是甜蜜的事业。对庞国芳来讲,科研也是一项甜蜜的事业。如今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庞国芳依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还在向更高水平攀登。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