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杰出科学家奖

仪器信息网杰出科学家奖专题为您整合杰出科学家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杰出科学家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杰出科学家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杰出科学家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杰出科学家奖话题讨论。

杰出科学家奖相关的资讯

  • 王晓东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9月28日晚上,&ldquo 2013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rdquo 在清华大学举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博士被授予&ldquo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rdquo 。许晨阳、焦丽颖、周树云、张远波、沈晓骅、蔡亮、高浩、陈宇翱、王勇等9位青年学者被授予&ldquo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rdquo 。   著名物理学家、诺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为王晓东颁奖。王晓东博士因在细胞凋亡方面研究的卓越成就,2004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并于2006年获得邵逸夫&ldquo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rdquo 。本次获奖,除表彰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外,也奖励其在建设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卓越贡献。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块试验田,经过10年的建设,该所已经跻身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   &ldquo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rdquo 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创设,这一基金会由查济民及其家族于1994年捐资2000万美元设立。
  • 2018美国电镜年会颁布杰出科学家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nbsp /strong 2018美国电镜年会(M& amp M,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于2018年8月5日至9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召开。本次会议的官方网站上颁布了各奖项的获奖名单。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杰出科学家奖( /strong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wards strong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 /strong /span /p p br/ /p p   这些奖项表彰的是在显微镜学或显微分析领域取得了长期成就的杰出资深科学家,分别来自生物和物理学科。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杰出科学家—物理科学(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Distinguished Scientist—Physical Sciences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6ba7d1c0-c713-4138-858e-9846612bd48b.jpg" title=" Yimei Zhu.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朱溢眉( /strong strong Yimei Zhu /strong stron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strong /p p   Yimei Zhu教授是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高级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和石溪大学副教授,分别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名古屋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于1988年加入BNL,担任助理科学家,2002年晋升为终身高级物理学家。他是BNL高级电子显微镜研究所的创始主任。他的研究领域涵盖相关电子系统的凝聚态物理和先进电子显微镜,包括超快显微镜仪器。Yimei Zhu是美国显微镜学会物理科学分会首届会士和现任主任,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Zhu发表了500多篇期刊评审文章,并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300多篇特邀报告。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杰出科学家—生物科学(Distinguished Scientist—Biological Sciences)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0942cf1c-e91e-4ac4-9668-829e1399fcbb.jpg" title=" Richard Leapman.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Richard Leapm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strong /p p   Richard Leapman于剑桥大学获得自然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物理学博士学位,牛津大学材料系博士后,后在康奈尔大学应用与工程物理系John Silcox教授的指导下,为电子能谱学用于材料的纳米级表征作出了突出贡献。随后,Leapman博士来到NIH,开发基于扫描透射电镜和电子光谱学的方法,以确定细胞和超分子组装物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最近,他的团队开发了基于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断层成像法的技术,用于测定厚壁细胞的三维超微结构,以及用于确定纳米尺度组织架构的连续块面扫描电镜方法。Leapman博士获得了美国显微学会颁发的Burton奖章,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颁发的Samuel Wesley Stratton奖,以及美国微束分析学会颁发的总统科学奖。2011年,他当选为美国显微镜学会会士。他目前是《Microscopy》(Oxford)杂志的编辑,也是其他显微镜和纳米技术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并曾在美国国家科学咨询委员会任职,其中包括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先进光子源。Leapman博士自2006年以来担任美国国家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NIBIB)校内项目的科学主任,并担任NIBIB细胞成像和大分子生物物理学实验室的负责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更多有关2018美国电镜年会(M& amp M,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的信息,请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t/MM2018" target=" _blank" titl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点击进入专题 /span /strong /a 。 /p
  • 陈十一、谢晓亮获2017年度“求是奖杰出科学家”
    p   9月16日晚,杨振宁、孙家栋、韩启德、施一公等知名科学家云集在复旦大学举办的“2017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研究湍流的流体力学家陈十一和应用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使几百名新生儿免除遗传疾病困扰的生物物理化学家谢晓亮,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p p   “2017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复旦大学承办。求是基金会主席查懋声先生以及顾问杨振宁、孙家栋、韩启德、施一公,复旦大学校领导、求是奖评委、往届求是奖获得者以及复旦大学师生代表等约400人参加了典礼。颁奖典礼由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教授和查懋声主席致辞开始,至基金会顾问杨振宁先生演讲落幕,揭晓2017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和“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花落谁家。 /p p   2017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授予南方科技大学陈十一教授和哈佛大学及北京大学谢晓亮教授,分别由孙家栋教授、施一公教授上台颁奖,并介绍两位获奖人在其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杰出贡献。 /p p   南方科技大学陈十一教授作为流体力学家,在湍流研究上做出了一系列贡献。90年代初打破了直接数值模拟中雷诺数的世界记录,相关研究成果被国际湍流界广泛引用 首次精确计算出湍流的标度指数和对流扩散过程的标度指数 提出了湍流中的映射封闭理论,成为燃烧和湍流扩散的重要理论与数值计算基础 提出了自然界中大尺度旋涡形成机理,解释了能量反积蓄 提出了湍流中的约束大涡模拟模型,得到了阻力和分离流的精准计算结果。陈十一教授亦是国际格子Boltzmann数值方法的创始人之一,他和其合作者在1992发表的文章奠定了本领域的基础,此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问题中,包括能源与环境工程,传热传质,燃烧与多相流动,地下渗流与电磁场模拟等。陈十一教授和他的团队利用多尺度混合算法精确计算了有奇异性的流动现象,此项研究在微纳米流体流动、燃料电池、生物流动系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p p   另一位获奖人谢晓亮教授作为生物物理化学家,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在相关新兴交叉学科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他不仅是生物物理化学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领军人物,近年来亦大力推动了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和新兴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国,谢晓亮团队的工作已使得几百个新生儿成功地避免了他们父母的单基因遗传疾病,其课题组目前在研究方向包含理论科学研究领域、技术研究领域、医学研究领域三个领域。 /p p   2017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则授予水稻分子遗传学团队,由韩启德教授为其颁奖。水稻分子遗传学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韩斌课题组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课题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组建,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其团队始终瞄准水稻生物学最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经过近二十年的密切合作,综合运用遗传学、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作物育种学等方法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的调控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水稻资源发掘利用、重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及作物分子育种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引领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研究实现了对世界先进水平从跟踪到赶超的跨越式发展,完成了多项世界领先的开创性研究成果。该研究集体还十分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率先提出并实践“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理念,切实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水稻育种实践中,开拓性地建立了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示范性育成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 /p p   2017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分别授予北京大学刘毅、林一瀚、杨玉超,清华大学单芃,复旦大学王熠华、包文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林峰、赵纯,华中科技大学甘泉,中国医学科学院李平平等十位青年学者。 /p p   1995至2001年间,基金会设立了“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为一批优秀青年学者安心科研、迅速成长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为支持国内高校与海外机构竞争吸引最顶尖的人才,以及扶持刚开展独立科研事业之优秀青年学者,求是科技基金会于2013年启动新的“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项目,致力为中国未来20年的科技事业发展培养领袖之才。新的“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聚焦于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展现巨大潜力的青年学者,结合学校为引进人才提供的配套支持条件。在评奖机制上,新的“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也引进了与国际水平一致的做法。 /p p   自2013年开始,一年一度的求是颁奖典礼不仅是一场科学的盛会,同时也是求是之家成员聚会的重要时刻。基金会希望一是通过对杰出科学家的颁奖,向社会特别是青年学生倡导科学精神 二是通过颁奖活动加强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并有效地将这种思想交流传播到社会。 /p p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1994年由著名实业家査济民先生创立,秉持“雪中送炭”的宗旨,积极坚持和倡导“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核心理念。1994至2017年,共有310位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及工程信息等科技领域中有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获得基金会奖励。其中“求是终身成就奖”1位,“杰出科学家奖”28位、“杰出青年学者奖”169位、以及 “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112位(涉及13个重大科研项目,如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塔里木盆地沙漠治理、铁基超导等)。 /p
  • 王中林院士获2016美国SURA杰出科学家奖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近日,总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东南部大学研究协会(SURA)宣布,将2016年度杰出科学家奖授予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Hightower终身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教授。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URA杰出科学家奖由美国东南部大学研究协会设立,从2006年开始,每年从60余所顶尖研究型大学会员推荐的候选人中,评选出一位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作为获奖人。王中林教授是SURA杰出科学家奖设立以来的首位华裔获奖人。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校长、SURA理事会主席Gordon Gee说,“王教授代表了SURA大学成员中最优秀的研究领袖,他在纳米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走在了最前沿,令人振奋”。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自从事研究以来,王中林院士已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了1100多篇期刊论文(其中,美国《科学》12篇,《自然》4篇;《自然》子刊15篇),拥有200项专利,5本专著和20余本编辑书籍和会议文集。他的学术论文已被引用91,000次以上。他论文被引用的H因子(h-index)是146。王中林院士的先驱性工作荣获了众多国际荣誉:美国显微镜学会1999年巴顿奖章﹐2009年美国陶瓷学会普帝(Purdy)奖,2011年美国材料学会奖章(MRS Medal), 2012年美国陶瓷学会埃瓦德奥顿纪念奖(Edward Orton Memorial), 美国化学学会纳米讲座奖, 2014年美国物理学会詹姆斯马克顾瓦迪(James C. McGroddy) 新材料奖, 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14年佐治亚理工学院杰出教授终身成就奖, 2014年NANOSMAT奖,2014年材料领域世界技术奖,2015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王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成员, 美国科学发展协会(AAAS)成员,美国材料学会成员,美国显微学会成员, 美国陶瓷学会成员,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成员。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美国东南部大学研究协会(SURA)成立于1980年,是由美国东南部和哥伦比亚特区60余所顶尖研究型大学组建的高校联盟,其成员包括麻省理工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莱斯大学,杜克大学,休斯顿大学等众多美国一流名校,旨在促进高校间和国家层面的研究与教育合作,加强科研能力。同时,负责运营美国托马斯· 杰斐逊国家加速器实验室(Jefferson Lab),该国家实验室隶属于美国能源部,是国际上最重要的高能物理研究中心。SURA杰出科学家奖由美国东南部大学研究协会设立,每年颁发给一位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他所做的工作满足了SURA推动卓越科学研究的使命。本次颁奖典礼将于4月13日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召开的SURA董事会会议上举行。 /p p br/ /p
  • 2024年美国电镜年会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揭晓
    仪器信息网讯 2024美国电镜年会(M&M,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于2024年7月28日至8月1日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召开。本次会议的官方网站上颁布了各奖项的获奖名单,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有两位。杰出科学家奖(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wards)表彰的是在显微技术或显微分析领域取得了长期成就的杰出资深科学家,分别来自生物和物理学科领域。Jay Jerome(2024年杰出科学家-生物科学)J. Murray Gibson(2024年杰出科学家-物理科学)
  • 美国显微学会杰出科学家奖揭晓:庄小威获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日,美国显微学会MSA(Microscopy Society of America)公布2020年杰出科学家(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wards)获奖者,物理学家David N. Seidman与生物学家庄小威分别获此殊荣。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cf61a71e-ccfc-4a0e-ace9-d4762ccde272.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杰出科学家奖旨在表彰在显微技术或显微分析领域取得了长期成就的杰出资深科学家,包含生物科学领域和物理科学领域。按照惯例,2020年杰出科学家奖项将于8月3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举行的“显微镜与微分析2020”(M& amp M 2020)会议上授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color: rgb(255, 255, 255) " 2020年杰出科学家-生物科学 /span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Distinguished Scientist—Biological Sciences)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77520bd2-33f6-4a9a-af54-8c9473173367.jpg" title=" 1.png" alt=" 1.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庄小威(Xiaowei Zhua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哈佛大学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庄小威,美籍华人,生物物理学家。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哈佛大学物理教授。1972年1月生于中国江苏,1996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庄小威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生物物理学。她在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单分子荧光共振转移等光子学方法及其应用方面的开拓性贡献,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她发表的论文他引超过12600次,最高单篇他引超过2000次。目前是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和美国物理学会会员。 她是《Cell》、《eLife》、《Annual Review of Biophysics》,《Chemical Physics Letters》和《Optical Nanoscopy》等知名期刊编辑委员会成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由阿贝确立的数百纳米空间分辨率的光学衍射极限制约了对亚细胞器精细结构的研究。2006年,庄小威实验室发明了基于单分子荧光检测的超高分辨率成像方法,即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术& nbsp (STORM),并应用该方法实现三维超高分辨率成像。基于光化学机制,她的实验室合成了超亮的可光控的染料及具有最佳性能的荧光蛋白,将分辨率进一步推进到几纳米,比光学衍射极限高近两个量级。在此基础上也发展了活细胞快速三维高分辨荧光成像。这一系列技术发展使得荧光显微技术进入分子水平成像时代。全世界众多实验室采用了这些技术,而基于该技术的商用STORM显微镜已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影像平台和实验室中,大大促进了生物医学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庄小威不只是开发超分辨影像方法的先驱,同时也是应用这些方法的领军者。她将STORM广泛应用于从单细胞生命体到复杂的哺乳动物的大脑,发现新的细胞结构,揭示全新的作用机理。例如她发现神经元轴突的膜骨架有一种令人吃惊的规律的周期性结构;采用超高分辨率大容积成像绘制了神经元突触输入区的图谱,揭示该区域对方向选择性的作用;揭示小鼠端粒蛋白质TRF2在端粒环形成中的必要性;发现精子特有的钙离子通道和其它有关钙信号通路分子形成一种特殊结构,该结构对精子的超活化有重要意义。庄小威也是最早将单分子荧光共振转移技术发展成探测生物分子结构动力学的有效工具的研究者之一。她在RNA折叠方面的研究揭示了难以用常规实验探测的单分子短暂折叠中间态和多种折叠通路,展示了RNA折叠具有非常崎岖的能量面;最近她发明了一种高通量的单分子荧光原位杂交方法MERFISH,可以对单个细胞中天然状态下的数千种RNA进行成像和定量;她揭示了染色质重塑复合物新的调控机理;她发明的单病毒跟踪方法可研究单个病毒进入细胞与细胞内吞机器的相互作用。这些系列工作均为生物学中原创性的工作,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 2020年杰出科学家-物理科学 /span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strong (Distinguished Scientist—Physical Sciences) /strong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eea2b485-1f8d-4ce9-9f57-c60e21d90146.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David N. Seidman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美国西北大学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David Seidman目前是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W.P. Murphy教授。他是场离子显微镜、原子探针场离子显微镜和原子探针层析成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先驱者,这些技术应用于广泛的物理和工程领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高空间分辨率条件下同时具备纳米到亚纳米尺度的化学领域技术。David Seidman将这些技术与最先进的光学-电子显微镜技术相关联并加以利用。此外,他利用模拟(蒙特卡洛和晶格动力学蒙特卡洛)来解释实验观察结果,以获得他所研究的所有现象的详细物理图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David Seidman创建了西北大学原子探针层析成像中心(2004年)。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并且是美国显微镜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美国材料研究院会士,曾获约翰· 西蒙· 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和亚历山大· 冯· 洪堡基金会奖。他与已故的教授Peter Haasen一起获得了Max-Planck研究奖,并且还获得了ASM 国际金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strong 附:2018与2019年度美国显微学会杰出科学家奖获奖者回顾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 2019年杰出科学家-生物科学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1a04e09a-15c4-4000-932b-697ebcd7c8e7.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Bridget Carragher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纽约结构生物学中心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idget Carragher于198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工商界和学术界担任过各种职务,至2001年加入斯克里普斯研究所。2002年以来,她与Clint Potter一起担任国家自动分子显微镜资源项目(NRAMM)主任。2007年,Bridget与他人合创一家公司(NanoImaging Services, Inc.),并担任首席技术官,其目标是为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提供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其他显微镜服务。2015年,Bridget Carraghert和Clint Potter将实验室从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转移到纽约结构生物学中心,在那里担任西蒙斯电子显微镜中心的联合主任。2018年5月,Bridget Carraghert和Clint Potter获得了用于建立国家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访问和培训中心(NCCAT)的U24拨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NRAMM是由NIH资助的国家生物技术研究资源项目,重点研发和使用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解决大分子复合物三维结构自动成像技术,总目标是开发新方法来改进从样本制备到最终三维图像生成的整个过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 2019年杰出科学家-物理科学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502cf010-fe5d-4f17-a582-076ed3370e22.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Philip E. Batson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罗格斯大学物理与天文系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Philip E. Batson是罗格斯大学的杰出教授,自2009年从IBM Thomas J. Watson研究中心退休后,在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任职。Philip E. Batson于1976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应用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国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1978年转到IBM。20世纪80年代,他在IBM建造了高分辨率的EELS设备,用来探索STEM中空间分辨的EELS,研究金属纳米粒子系统中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散射。2002年,他成为第一个使用像差校正来演示亚埃成像的人,并因此获得2002-2003美国50位成像科学领导奖。2010年,白宫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Nion合作赞助的改善EELS决议项目列为“正在改变美国的100个恢复法案项目”之一。目前,他正在使用具有10 meV能量分辨率的EELS探索纳米尺寸结构中的声子行为。Philip E. Batson撰写了大约210篇文章,并且是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显微学会的会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color: rgb(255, 255, 255) " 2018年杰出科学家-物理科学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940613bf-9f70-47c0-803a-cddd80c76646.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朱溢眉(Yimei Zhu)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Yimei Zhu教授是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高级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和石溪大学副教授,分别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名古屋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于1988年加入BNL,担任助理科学家,2002年晋升为终身高级物理学家。他是BNL高级电子显微镜研究所的创始主任。他的研究领域涵盖相关电子系统的凝聚态物理和先进电子显微镜,包括超快显微镜仪器。Yimei Zhu是美国显微镜学会物理科学分会首届会士和现任主任,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Zhu发表了500多篇期刊评审文章,并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300多篇特邀报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0, 0) color: rgb(255, 255, 255) " 2018年杰出科学家-生物科学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121b9499-beaf-43d7-a365-0bd695f30198.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Richard Leapman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Richard Leapman于剑桥大学获得自然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物理学博士学位,牛津大学材料系博士后,后在康奈尔大学应用与工程物理系John Silcox教授的指导下,为电子能谱学用于材料的纳米级表征作出了突出贡献。随后,Leapman博士来到NIH,开发基于扫描透射电镜和电子光谱学的方法,以确定细胞和超分子组装物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最近,他的团队开发了基于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断层成像法的技术,用于测定厚壁细胞的三维超微结构,以及用于确定纳米尺度组织架构的连续块面扫描电镜方法。Leapman博士获得了美国显微学会颁发的Burton奖章,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颁发的Samuel Wesley Stratton奖,以及美国微束分析学会颁发的总统科学奖。2011年,他当选为美国显微镜学会会士。他目前是《Microscopy》(Oxford)杂志的编辑,也是其他显微镜和纳米技术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并曾在美国国家科学咨询委员会任职,其中包括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先进光子源。Leapman博士自2006年以来担任美国国家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NIBIB)校内项目的科学主任,并担任NIBIB细胞成像和大分子生物物理学实验室的负责人。 /p p br/ /p
  • 沈平平蒲慕明施一公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11月1日上午在福州开幕。开幕式上,2010年“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揭晓,能源专家沈平平、生物学家蒲慕明和施一公获得此项荣誉。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认为,沈平平领导的团队实现了产学研的密切结合,在第一期973项目的支持下,首先用分子试剂理念研制出了用表面全自动高温高压油层物理系统,形成了一整套化学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理论技术体系,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大规模的化学区实验,为大庆油田化学区年产原油1300多万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第二期的973项目支持下,在中国首次建立了适合中国油藏特点的二氧化碳、地质安全埋藏评价体系,发展了二氧化碳与原油埋藏理论,在吉林油田建立了世界第二个二氧化碳地质埋藏和提高采收率的示范区,二氧化碳埋藏率提高了10万吨。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剧增,石油和天然气对国外资源的依赖不断增长,提高我国原油天然气的勘探、生产、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沈平平领导的团队在这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评价。   蒲慕明在神经生物学的研究中发明和发展了一系列新理论技术,创造了神经生长中对导向分子的反映,并阐明了神经生长进行方向决策时细胞类的信号传导机制。在过去20年发现了神经营养因子可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也对神经信号的时间信息存储机制进行了定量的分析。这些工作对理解神经环路的发育机制,大脑如何储存长时间记忆以及如何修复脑神经损伤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施一公主要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其抗癌药物的专利在美国进入临床实验,从2007年以来,他领导的清华大学研究组在膜蛋白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大分子研究中连续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首次在世界上成功解析了细胞凋亡小体的高分裂与空间三维结构,该结构挑战并打破了学术界的传统解释,对研究细胞凋亡发生的机理有重大影响。2009-2010年,该研究组首次在世界上成功解析了氨基酸反向专用蛋白的原子结构和复合物结构,这两项工作对破解一大类膜转运蛋白的转运机理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本年度,求是科技基金会还设有求是研究生奖学金,奖励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南大学的优秀博士研究生 IAS Qiu Shi Foundation Members,捐设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两个华裔研究学者名额。   “求是科技基金会”由查济民先生及家族于1994年在香港创立。“求是”之名,是查先生根据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而取的。基金会之主要目的是通过奖助在科技领域上有成就的中国学者,推动国家的科技研究工作。
  • 2015年国家科技奖最高奖注重一线杰出科学家
    2014年11月6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关于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   通知中提到,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采取单位推荐和专家推荐两种方式。   关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通知中特别提到,原则上每个推荐单位限推荐1人,请注重推荐一线工作的杰出科学家。   从2000年起,我国设立&ldquo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rdquo ,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 2014-11-06 各推荐单位 :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以及《关于受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规定》要求,现将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办法和要求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采取单位推荐和专家推荐两种方式。   (一)单位推荐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原则上每个推荐单位限推荐1人,请注重推荐一线工作的杰出科学家。推荐前需向我办申请推荐号和密码,申请截至日期为2014年12月15日。   2.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   各推荐单位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推荐本地区、本部门优秀项目和人选。推荐的项目应在本地区、本部门范围内进行公示,并责成项目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进行相应公示 公示内容应按照《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手册》(可在我办网站www.nosta.gov.cn下载)的要求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10天。公示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核实处理后再次公示无异议的项目方可推荐。公示情况需上传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各推荐单位应严格按照下达指标数(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中查看)进行推荐,各奖种指标不得挪用,超指标推荐的,一律不予受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推荐指标不限。请注重推荐学术水平高、国际影响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且长期友好的候选人或外国组织。推荐前需向我办申请推荐号和密码,申请截至日期为2014年12月15日。   各推荐单位可以于2014年12月1日起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按要求组织推荐。   (二)专家推荐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每人每年可推荐1项(名)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人选)。   2.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以上可共同推荐1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候选人(外国组织)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仅限1人独立完成的项目)。   3.197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中青年人员牵头完成的基础研究项目,可由3名以上国内知名同行专家(至少有1名院士)共同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   专家应推荐本人所从事的学科或专业领域的项目(人选),且每年只能推荐1次。当推荐项目(人选)出现异议时,推荐专家有责任协助处理。我办进行项目公示时将同时公布推荐专家姓名。专家推荐前需向我办申请推荐号和密码,申请截至日期为2014年12月15日。   (三)推荐项目(人选)的基本条件   推荐项目(人选)必须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的推荐要求,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供的主要论文论著应当于2012年1月1日前公开发表,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应当于2012年1月1日前完成整体技术应用。   2.列入国家或省部级计划、基金支持的项目,应当在项目整体验收通过后推荐。   3.同一人同一年度只能作为一个推荐项目的完成人参加国家科技奖评审。   4.2013年、2014年获奖项目的前三完成人,不能作为前三完成人推荐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二、推荐书填写要求   推荐书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的主要依据,请推荐单位(推荐人)按照《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手册》要求填写,重点突出推荐项目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科技创新内容。推荐书应当完整、真实,文字描述要准确、客观。   非涉密通用项目的推荐材料,需登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按照要求在线填写、提交和推荐。专用项目和涉密项目,需通过专用的单机版推荐系统(可于2014年12月1日至2014年12月15日期间联系专项奖励处或相应专用项目委托管理单位获取)填写,不得通过网络填写和推荐。   三、推荐材料报送要求   请推荐单位按规定做好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材料的审核把关工作,并以正式公函的方式报送推荐材料。发函要求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推荐单位应是人民政府或办公厅发文,国务院各部门和直属机构等推荐单位应是部发文,社会力量设奖的推荐单位应由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一)通用项目   各单位按要求将推荐材料报送我办,并登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组织项目(人选)材料的网上报送工作。专家推荐项目的纸质材料由项目完成人直接寄送我办,并由完成人登录系统进行网上报送工作。通用项目不得有涉密内容。   (二)专用项目   国家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安全与国防类项目,由专用项目推荐单位按照现行专业组报送至受委托的相关管理部门 由其它单位推荐的涉密项目材料,由专人直接报送我办。专用项目除报送推荐材料外,还需向我办报送专用项目推荐书首页和项目简介各1份。   (三)有以下情况的推荐项目,应提交相应说明材料   1.在《项目名称》栏中,名称与公布名填写不一致的推荐项目,在报送纸质推荐书时,推荐单位应在推荐函中说明。   2.推荐单位对评审专家有回避要求的,应提交《回避专家申请表》(附件1),详细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提供证明材料并加盖推荐单位公章。   推荐材料包括:⑴推荐函1份,内容应包括推荐项目公示情况及结果,推荐项目数量和汇总表(附件2、3) ⑵纸质推荐书原件1份,推荐书主件、附件应一并装订,不要封皮 ⑶专用项目推荐书及汇总表的电子版,按推荐单位刻录在1张光盘上 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还需报送推荐书从基本情况到推荐意见共九个部分的合订本30套 ⑸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项目还需附3套科普作品。   四、推荐时间要求   (一)网络推荐截止时间   为了保障网络推荐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办分类确定各推荐单位网络推荐截止时间,请积极配合。具体要求如下: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别行政区、计划单列市,网络推荐截止时间为2015年1月11日上午8时。   2.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和事业单位,网络推荐截止时间为2015年1月12日上午8时。   3.协会、学会及其他推荐单位(推荐人),网络推荐截止时间为2015年1月13日上午8时。   (二)推荐材料报送截止时间   2015年1月14日&mdash 15日报送推荐材料,逾期不予受理。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及电话:刘鹏飞 010-68581761(通用项目)   吴 晓 010-68598395(通用项目)   黄灿宏 010-68511819(专用项目)   李慧琦 010-68511852(创新团队)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   收件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信息处(请注明&ldquo 推荐材料&rdquo )   邮政编码:100045   附件:1.回避专家申请表   2.2015年度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通用项目(人选)汇总表   3.2015年度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专用项目汇总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2014年10月31日
  • 中国生命科学最高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发,14位杰出科学家获奖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6409dff4-57f0-4d2a-bc2c-44f27d1c5b49.jpg" title=" 958ca39a9e5406714023a81d88d5ae1d4f01662b.jpg" alt=" 958ca39a9e5406714023a81d88d5ae1d4f01662b.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与会领导、嘉宾与获奖科学家合影。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由中南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湘雅医院国际学术报告厅举行,包括多位中国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在内的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14位杰出科学家荣膺第十一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成就奖、临床医学奖、产业化奖、创新奖,并围绕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了深入研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仪式上,与会领导和嘉宾为金力院士、阎锡蕴院士颁发成就奖,为乔杰院士、瞿佳教授颁发临床医学奖,为郜恒骏教授颁发产业化奖,为程功教授、戴俊彪研究员、黄志伟教授、刘光慧研究员、刘江研究员、刘默芳研究员、舒跃龙教授、孙强研究员、王宏伟教授颁发创新奖,以表彰奖励在从事生命科学事业做出杰出成就专家、突出贡献的临床医务工作者、产业化过程突出贡献和取得创新研究成果的青年学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悉,获得成就奖的金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人类遗传学家,他系统解析了东亚地区的人群的遗传结构、群体分化、迁徙路线、人群混合和环境适应等进化事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基因-表型-环境三者之间复杂的进化关系,为推动我国进化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计算生物学的进步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同获成就奖的阎锡蕴院士在肿瘤生物学和纳米生物学交叉领域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她发现纳米酶,提出纳米酶概念,建立纳米酶标准检测方法,发明纳米酶肿瘤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创造全球首例纳米酶产品,开辟纳米酶研究新领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临床医学奖获得者乔杰院士在为改善女性生育力、防治遗传性出生缺陷提供了新途径,为生殖领域相关疾病从病因、诊断、治疗到预后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临床医学奖获得者瞿佳教授首创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眼视光学中国模式”的眼视光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制定和推行多项眼科和视光学规范及标准。获得产业化奖的郜恒骏则牵头制定了第一版中国医药生物技术生物样本行业标准及国家生物样本技术标准体系与系列国家标准,堪称中国生物银行的标准化开创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乔杰院士作为获奖者代表发言,她说:“谈家桢先生设立这个奖的初衷就是希望把生命科学与基因组学、生殖生物学等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拓展,同时搭建起相关学科沟通的桥梁。相信这个奖的颁发将进一步激励我们奉献科学,把我们的根植于祖国大地,让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在医学领域为人类健康做更多的贡献,助力‘健康中国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相关链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为我国遗传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自2008年设立至今,为促进我国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以及领军人物不断涌现做出了杰出贡献。日前,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委托第三方对全国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进行综合评价位列第四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成就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金力院士、阎锡蕴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金力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是我国著名的人类遗传学家,他系统解析了东亚地区的人群的遗传结构、群体分化、迁徙路线、人群混合和环境适应等进化事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基因-表型-环境三者之间复杂的进化关系,为推动我国进化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计算生物学的进步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阎锡蕴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肿瘤生物学和纳米生物学交叉领域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她发现纳米酶,提出纳米酶概念,建立纳米酶标准检测方法,发明纳米酶肿瘤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创造全球首例纳米酶产品,开辟纳米酶研究新领域。&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临床医学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乔杰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在为改善女性生育力、防治遗传性出生缺陷提供了新途径,为生殖领域相关疾病从病因、诊断、治疗到预后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瞿佳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首创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眼视光学中国模式”的眼视光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制定和推行多项眼科和视光学规范及标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产业化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郜恒骏教授 & nbsp & nbsp 郜恒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创新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程功教授、戴俊彪研究员、黄志伟教授、刘光慧研究员、刘江研究员、刘默芳研究员、舒跃龙教授、孙强研究员、王宏伟教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程功:清华大学基础医学系研究员,虫媒病毒性传染病(Arthropod-borne virus)的致病机理及疫苗研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戴俊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合成生物学及表观遗传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黄志伟: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免疫和神经领域大分子结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刘光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人多能干细胞与衰老和疾病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刘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表观遗传学、干细胞和肿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刘默芳: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非编码RNA,miRNA、piRNA功能机制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舒跃龙: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孙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克隆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王宏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结构生物学; /p
  • 2019美国电镜年会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揭晓:冷冻/球差技术平分秋色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19美国电镜年会(M& amp M,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于2019年8月4日至8日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召开。本次会议的官方网站上颁布了各奖项的获奖名单,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有两位。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strong 杰出科学家奖(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wards) /strong 表彰的是在显微技术或显微分析领域取得了长期成就的杰出资深科学家,分别来自生物和物理学科领域。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strong 2019年杰出科学家-生物科学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250" height=" 288" title=" 1.jp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0px height: 288px " alt=" 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5433d5e-eab0-40a1-af2e-4139b81ce766.jpg"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Bridget Carraghe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纽约结构生物学中心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Bridget Carragher于198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工商界和学术界担任过各种职务,至2001年加入斯克里普斯研究所。2002年以来,她与Clint Potter一起担任国家自动分子显微镜资源项目(NRAMM)主任。2007年,Bridget与他人合创一家公司(NanoImaging Services, Inc.),并担任首席技术官,其目标是为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提供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其他显微镜服务。2015年,Bridget Carraghert和Clint Potter将实验室从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转移到纽约结构生物学中心,在那里担任西蒙斯电子显微镜中心的联合主任。2018年5月,Bridget Carraghert和Clint Potter获得了用于建立国家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访问和培训中心(NCCAT)的U24拨款。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NRAMM是由NIH资助的国家生物技术研究资源项目,重点研发和使用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解决大分子复合物三维结构自动成像技术,总目标是开发新方法来改进从样本制备到最终三维图像生成的整个过程。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strong 2019年杰出科学家-物理科学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img width=" 250" height=" 288" title=" 2.jp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0px height: 288px " alt=" 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80d7d60-b6af-4f60-9a60-fe095d9785c6.jpg" border=" 0" vspace=" 0" /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Philip E. Batso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罗格斯大学物理与天文系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Philip E. Batson是罗格斯大学的杰出教授,自2009年从IBM Thomas J. Watson研究中心退休后,在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任职。Philip E. Batson于1976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应用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国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1978年转到IBM。20世纪80年代,他在IBM建造了高分辨率的EELS设备,用来探索STEM中空间分辨的EELS,研究金属纳米粒子系统中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散射。2002年,他成为第一个使用像差校正来演示亚埃成像的人,并因此获得2002-2003美国50位成像科学领导奖。2010年,白宫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Nion合作赞助的改善EELS决议项目列为“正在改变美国的100个恢复法案项目”之一。目前,他正在使用具有10 meV能量分辨率的EELS探索纳米尺寸结构中的声子行为。Philip E. Batson撰写了大约210篇文章,并且是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显微学会的会员。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会议同期还同时揭晓了:M&M会议奖获、George Palade奖、Albert Crewe奖、Burton奖章、杰出技术专家奖等,更多奖项获得者信息及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有关2019美国电镜年会(M& amp M,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的信息,请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MM2019"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点击进入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2019年美国电镜年会专题 /strong /span /span /a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 span style=" color:#000036" -----------------------------------------------------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margin-bottom: 15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000124" & nbsp & nbsp 附:M& amp M 2018 span style=" font-family: " times=" " new=" " 杰出科学家奖获奖者回顾 /span /span /strong /p p & nbsp & nbs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M& amp M 2018 /strong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杰出科学家—物理科学(Distinguished Scientist—Physical Sciences) /span /span /p p styl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68, 68, 68)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 quot 宋体& quot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400 letter-spacing: normal margin-bottom: 16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orphans: 2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text-align: center text-decoration: none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white-space: normal word-spacing: 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 img title=" Yimei Zhu.jpg" style=" border-bottom-color: rgb(255, 0, 0) border-bottom-style: none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image-outset: 0 border-image-repeat: stretch border-image-slice: 100% border-image-source: none border-image-width: 1 border-left-color: rgb(255, 0, 0) border-left-style: none 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color: rgb(255, 0, 0) border-right-style: none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color: rgb(255, 0, 0) border-top-style: none border-top-width: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max-width: 600px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6ba7d1c0-c713-4138-858e-9846612bd48b.jpg" / /span /p p styl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68, 68, 68)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 quot 宋体& quot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400 letter-spacing: normal margin-bottom: 16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orphans: 2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text-align: center text-decoration: none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white-space: normal word-spacing: 0px " strong style="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 朱溢眉( /strong strong style="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 Yimei Zhu /strong strong style="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 ) /strong /p p styl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68, 68, 68)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 quot 宋体& quot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400 letter-spacing: normal margin-bottom: 16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orphans: 2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text-align: center text-decoration: none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white-space: normal word-spacing: 0px " strong style="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strong /p p styl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68, 68, 68)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 quot 宋体& quot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400 letter-spacing: normal margin-bottom: 16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orphans: 2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text-align: left text-decoration: none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white-space: normal word-spacing: 0px "   Yimei Zhu教授是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高级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和石溪大学副教授,分别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名古屋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于1988年加入BNL,担任助理科学家,2002年晋升为终身高级物理学家。他是BNL高级电子显微镜研究所的创始主任。他的研究领域涵盖相关电子系统的凝聚态物理和先进电子显微镜,包括超快显微镜仪器。Yimei Zhu是美国显微镜学会物理科学分会首届会士和现任主任,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Zhu发表了500多篇期刊评审文章,并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300多篇特邀报告。 /p p styl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68, 68, 68)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 quot 宋体& quot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400 letter-spacing: normal margin-bottom: 16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orphans: 2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text-align: left text-decoration: none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white-space: normal word-spacing: 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transform: none text-indent: 0px letter-spacing: normal font-family: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700 text-decoration: none word-spacing: 0px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orphans: 2 float: none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 M& amp M 2018 /span span style=" margin: 0px text-align: left text-transform: none text-indent: 0px letter-spacing: normal font-family: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700 text-decoration: none word-spacing: 0px orphans: 2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 times=" " new=" " /span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杰出科学家—生物科学(Distinguished Scientist—Biological Sciences) /span /span /p p styl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68, 68, 68)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 quot 宋体& quot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400 letter-spacing: normal margin-bottom: 16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orphans: 2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text-align: center text-decoration: none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white-space: normal word-spacing: 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 img title=" Richard Leapman.jpg" style=" border-bottom-color: rgb(255, 0, 0) border-bottom-style: none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image-outset: 0 border-image-repeat: stretch border-image-slice: 100% border-image-source: none border-image-width: 1 border-left-color: rgb(255, 0, 0) border-left-style: none 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color: rgb(255, 0, 0) border-right-style: none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color: rgb(255, 0, 0) border-top-style: none border-top-width: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max-width: 600px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0942cf1c-e91e-4ac4-9668-829e1399fcbb.jpg" / /span /p p styl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68, 68, 68)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 quot 宋体& quot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400 letter-spacing: normal margin-bottom: 16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orphans: 2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text-align: center text-decoration: none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white-space: normal word-spacing: 0px " strong style="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 Richard Leapman /strong /p p styl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68, 68, 68)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 quot 宋体& quot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400 letter-spacing: normal margin-bottom: 16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orphans: 2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text-align: center text-decoration: none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white-space: normal word-spacing: 0px " strong style="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strong /p p style="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68, 68, 68)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 quot 宋体& quot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400 letter-spacing: normal margin-bottom: 16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orphans: 2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text-align: left text-decoration: none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white-space: normal word-spacing: 0px "   Richard Leapman于剑桥大学获得自然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物理学博士学位,牛津大学材料系博士后,后在康奈尔大学应用与工程物理系John Silcox教授的指导下,为电子能谱学用于材料的纳米级表征作出了突出贡献。随后,Leapman博士来到NIH,开发基于扫描透射电镜和电子光谱学的方法,以确定细胞和超分子组装物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最近,他的团队开发了基于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断层成像法的技术,用于测定厚壁细胞的三维超微结构,以及用于确定纳米尺度组织架构的连续块面扫描电镜方法。Leapman博士获得了美国显微学会颁发的Burton奖章,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颁发的Samuel Wesley Stratton奖,以及美国微束分析学会颁发的总统科学奖。2011年,他当选为美国显微镜学会会士。他目前是《Microscopy》(Oxford)杂志的编辑,也是其他显微镜和纳米技术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并曾在美国国家科学咨询委员会任职,其中包括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先进光子源。Leapman博士自2006年以来担任美国国家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NIBIB)校内项目的科学主任,并担任NIBIB细胞成像和大分子生物物理学实验室的负责人。 /p p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000124" /span br/ /p
  • 中国科学家胡海岚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新华社巴黎6月23日电(记者陈晨)2022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23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中国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胡海岚与另外4名女科学家获颁本年度这一奖项。2022年6月23日,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胡海岚(中)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新华社记者高静摄)教科文组织在此前发布的评奖信息中说,胡海岚“因在神经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奖。她的工作促进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胡海岚21日在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举行的招待会上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体现了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女性通过该奖项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成为女科学家中的一员。胡海岚致力于研究社会行为和情绪的神经编码和调控机制,特别是在抑郁症的基础及转化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系统性的成果:她和她的团队发现了社会竞争中“胜利者效应”的脑机制;从分子、细胞和系统等多层面对抑郁症这一重大疾病的成因提出了新的阐释,为研发更好、更安全的抗抑郁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另外4位获颁2022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科学家分别是古巴传染病学家玛利亚古斯曼、匈牙利裔美籍生物化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卢旺达公共卫生专家阿涅丝比纳瓜霍和西班牙胚胎学家安赫拉涅托。此外,教科文组织还邀请了2020年度和2021年度共10位该奖项获奖者到场并为她们颁奖。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两个年度未举办线下颁奖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颁奖仪式上致辞说,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科学必须从教育和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开始,更多、更好地向女性开放。“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在1998年联合设立,每年授予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的5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科学家,旨在表彰她们的杰出成就,并为她们的科研事业提供支持。
  • IAAM 2018年度杰出科学家奖中国摘得 全球仅7人!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瑞典时间2018年6月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举办的先进复合材料及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研讨系列会议(Advanced Composite Material Congress & amp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Symposium)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罗惠霞教授荣获国际先进材料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IAAM)颁发的2018年度科学家奖(IAAM Scientist Medal),全球仅有7名科学家获此殊荣。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dcb74ca5-0b2f-4caf-a375-48e456cd9890.jpg" title=" 2018年度IAAM Scientist Metal 颁奖(左二为罗惠霞教授).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2018年度IAAM& nbsp Scientist& nbsp Metal& nbsp 颁奖(左二为罗惠霞教授)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bd6cbc46-af48-40ef-a878-41286a9f6b41.jpg" title=" IAAM Scientist Medal奖章.jpg" /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AAM Scientist Medal奖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本次国际先进材料会议上,罗惠霞教授受邀并作题为“Discovery of New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 superconductors”的大会主题报告,超导是一种宏观量子现象,自从1911年发现超导以来,超导的研究成为凝聚态物理皇冠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由于超导温度较低,很难以大规模的推导。其中高温超导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持,高温超导的探索举步维艰。而非常规过渡族金属双硫化合物(TMD)超导的发现是近几年超导领域的一个亮点。罗惠霞教授系统地介绍了过渡金属硫化合物(TMD)超导材料的设计、制备生长及性能调控,获得与会专家高度赞许,让国际同行高度评价中山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国际先进材料协会是一个由全球先进材料领域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组织,致力于为先进材料科学、工程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提供平台,现有来自世界各国大学和研究所的会员5万余人。协会定期组织各种学术会议,包括世界先进材料大会、欧洲先进材料大会、美国先进材料大会和亚洲先进材料大会,同时也平行举办专题论坛。先进材料奖是由协会根据研究人员近十年在先进材料领域所做的工作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评选,最终授予在先进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研究人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罗惠霞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从事新型无机固体功能材料及凝聚态物理材料(如新型超导体,磁性、拓扑绝缘体、威尔半金属等)的设计、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近年在PNAS, Nature Comm, Angew. Chem. Int. Ed., Chem Mater, Chem Comm, J. Mater. Chem.: A, PRB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30多篇,引用次数近815次(google citation,2018年6月14日)。此次获奖表明罗惠霞教授开展的研究获得国际同行认可。 /p
  • 中国科学院2009年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奖
    中国科学院颁发2009年杰出科技成就奖 (中科院网站段煦/摄)   2010年1月27日,中国科学院2009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在北京揭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为获奖个人和集体颁奖章和奖杯。   2009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的评审情况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办院方针,激励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大力营造人才辈出的创新环境,经过严格评审,奖励做出重大创新贡献的科研集体: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工程研究集体、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地域空间开发的理论体系研究及重大规划实践研究集体、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万吨级“煤制乙二醇”技术攻关研究集体、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神舟七号”伴随卫星研究集体和金属研究所的可视化铸锻技术研究集体等。   这些获奖集体敢于创新、无私奉献、团结合作,在近五年以来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当中,有的在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重大科学发现,有的为我国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或高技术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的为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全院推荐并提交4个专业评审组初评的候选个人或集体41个(10名个人,31个集体)。经过4个专业评审组初评,共有18个候选个人和集体提交本届评审委员会评审。   经2009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2010年第1次院长办公会议批准,决定授予2009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09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获奖个人和集体科技贡献   1、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工程研究集体   研究集体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2000年至2007年,完成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的预研、设计、建造与调试。CSR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个大规模、高能量、全离子加速的重离子冷却储存环系统,属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它的实施对开展更广范围更高精度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尤其是重离子治癌方面有着重要意义。CSR是利用原有的回旋加速器系统作注入器,采取双环结构,将重离子束的能量从低能区提高到中高能区 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空心电子束对高能重离子束的冷却 并首次对100毫秒量级的短寿命滴线核素63Ge、65As和67Se的质量进行了高精度测量 同时还实现了储存环高能重离子束变能共振慢引出,使每个引出束团能量可调,为深部肿瘤临床治疗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工作单位)及主要科技贡献:   詹文龙(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作为工程经理组织完成工程建设。全面负责实验终端及实验设置,提出的高精度质量测量方案已取得初步成果。   夏佳文(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总工程师,提出了兰州冷却储存环CSR概念 完成了总体设计及物理设计 主持完成了CSR总体调试与试运行。   原有进(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完成注引系统建设、控制物理设计。提出并完成剥离注入,变谐波加速,多虚拟加速器等关键技术。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袁平、乔为民、高大庆、杨晓天、满开第、赵红卫、肖国青、魏宝文、杨晓东、蔡晓红、徐瑚珊、宋明涛、马力祯、何源、周忠祖、许哲和刘勇。   2、中国地域空间开发的理论体系研究及重大规划实践研究集体   研究集体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坚持为国家重大地域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需求服务的科研道路,建立了以点轴系统、地域功能和空间级联系统等理论构成的地域开发理论体系,主持完成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京津冀都市圈规划》、《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等一系列影响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大规划,创建了我国区域规划技术流程和功能区划技术规程。地域开发理论体系和区域规划技术规程成为我国当今开展地域规划的核心理论基础和重要技术方法。连续出版《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对我国地域开发重大战略进行科学论证和咨询,为我国调整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模式、支撑汶川灾后重建方案制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工作单位)及主要科技贡献: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 促进了城市化政策调整 指导了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与重大区域规划工作的开展。   樊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构筑了区域发展均衡模型,主持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京津冀区域规划研制、汶川灾后重建承载力评价工作。   金凤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提出了空间级联系统组织模式和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理论,主持了东北地区振兴的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毅、陈田、刘卫东、方创琳、刘彦随、张文忠、毛汉英、蔡建明、董锁成、甘国辉、徐勇、刘盛和、吴绍洪、李丽娟、王英杰、王传胜和刘慧。   3、万吨级“煤制乙二醇”技术攻关研究集体   研究集体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在小试技术和模试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完成了煤制乙二醇技术的百吨级中试和万吨级工业试验,成套技术于2009年3月通过了中科院组织的鉴定,技术世界首创,领先国际同类水平。成套技术包括:(1)氨氧化技术用于补充草酸酯合成中的氮氧化物气体。(2)高活性工业CO气体脱氢净化催化剂及其工艺技术。(3)高活性的CO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催化剂及其工艺技术。(4)NO氧化酯化工艺技术。(5)消除排放气体NO污染的工艺技术。(6)高活性的草酸酯催化加氢合成乙二醇催化剂及其工艺技术,乙二醇产品各项理化指标符合GB4649-93优级品的标准。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工作单位)及主要科技贡献:   陈贻盾(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主要专利发明人之一,负责制定了百吨级中试的试验方案、脱氢催化剂和合成草酸酯催化剂的研制和生产。   姚元根(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项目负责人,全面主持百吨级中试及万吨级工业试验的实施,确定试验方案并负责新型催化剂的研发、生产和技术鉴定工作。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和工作单位:王斌(上海金煤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李国方(江苏丹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李兆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张叶飞(江苏丹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周张锋(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吴晓金(上海金煤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潘鹏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黄当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毛金明(江苏丹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林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刘志刚(上海金煤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覃业燕(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张辉平(上海金煤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和石伟川(江苏丹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神舟七号伴随卫星研究集体   研究集体所在单位: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颗伴随卫星,在神舟七号任务中圆满完成在轨试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1)突破对非合作目标接近与绕飞技术,成功实现对轨道舱伴随飞行,为我国未来空间交会对接、卫星编队和空间协同等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2)突破对空间目标跟踪观测技术,首次获取飞船在轨多角度全景图片和清晰视频,为在轨航天器故障诊断、天基目标监测等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3)成功应用的GaAs高效太阳电池和Li+蓄电池实现了我国高效空间电源应用零的突破,高功能密度卫星、液氨推进等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主要研究成果达到同领域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已推广应用到多个在研航天型号,“是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取得的新跨越。”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工作单位)及主要科技贡献:   朱振才(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技术负责人,负责提出神七伴星设计、研制和试验的总体方案。突破微小卫星在轨释放、对飞船照相观测和对空间目标接近与伴飞等关键技术。   周依林(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项目副总师,负责伴星总体技术方案和研制技术流程。设计测控通信方案、提出数传测控功能融合一体化设计。   沈学民(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SZ-7伴星系统指挥,负责伴星总体计划与技术流程的方案设计和实施,负责伴星各分系统技术与计划及质量管理工作,为保障伴星圆满完成任务起关键作用。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和工作单位: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余金培、陈宏宇、曹彩霞、李东、李华旺、诸成、孙宁、张锐、付碧红、何涛、白雪柏、余勇、袁明、蒋桂忠、许美娟、李志勇和陈蕞。   5、可视化铸锻技术研究集体   研究集体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面向核电、水电、造船、高铁等重大装备工程,对大型铸锻件等加工技术进行系统创新,开发了国际先进的X射线实时观察、计算机模拟与中试实验相结合的可视化铸锻技术,与骨干企业密切合作,形成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在行业推广应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与创新:1. 突破三峡大型水轮机铸件制造技术瓶颈,并牵头制订三峡水轮机转轮铸件制造技术规范,实现700MW水轮机不锈钢铸件国产化 2. 开发了大型船用曲轴、大型铸钢支承辊、百吨级空心钢锭、高速列车转向架铸件等铸锻件关键制造技术,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可视化铸造技术在规模化铸件上应用,显著提高产品合格率和材料利用率,实现节能降耗。该研究集体突破了若干关键铸锻件受制于人的技术瓶颈,为重型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金属热加工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工作单位)及主要科技贡献:   李殿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负责人。结合计算机模拟与X射线实时观测创建了可视化铸锻技术研发平台。开发大型轧辊等铸件的关键技术。   李依依(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提出了可视化铸造思想,倡导并促成可视化平台的建设。提出三峡水轮机组铸件国产化的整套技术规范。   陆善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将可视化铸锻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开发了大型船用曲轴锻造工艺和高速列车转向架焊接工艺等多项关键技术。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和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柯伟、夏立军、康秀红、肖纳敏、孙明月、傅排先、王雪东、董文超、刘奎、李秀艳、罗兴宏、王培、桑宝光、张二林、胡小强、李世键和王春莲。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简介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2年设立,2003年首次颁奖,今年为第三次颁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不同于以往的科技成果奖,它的奖励对象、奖励标准、奖励周期和奖励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一)奖励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新的奖励制度要能够有效激励科学家个人的工作热情、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而且还要奖励做出重大科技成果的优秀集体,鼓励和倡导科研团队协作攻关的精神   2、注重原创的原则:院的奖励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激励科技人员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世界第一的原创性科技成就 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工作中,做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创新与集成系统和高技术产业化的科技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基础性、公益性科技活动中,做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贡献并产生显著社会效益的科技成就。   3、分类评价的原则: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主要是以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及其影响等指标为主 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主要以对国家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对国家GDP的增长贡献和经济或社会效益等指标进行评价 社会公益研究以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和社会效益影响等指标进行评价。因此,针对的不同的研究工作,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提升各类科技人员持续创新能力。   (二)奖励标准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主要奖励近5年内完成或显示影响的重大成果的完成个人或研究集体。   对于重大成果的认定,明确规定:“(一)在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得到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大科学发现或重大技术发明 (二)在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或高技术产业化中,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或科学技术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并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显著社会效益 (三)在基础性、公益性科技活动中,做出重大贡献并创造显著社会效益”。   (三)奖励对象:做出重大成果的优秀个人和集体   奖励对象由评价科技成果转变为评价优秀个人和集体的主要科技贡献,这是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点。   “个人”指在推荐期间为院属单位的聘任人员。对于同一重大科学发现或重大技术发明的成果,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一般只授予一个个人 但对于确属两个及两个以上项目组(可以分属不同院属单位)独立工作并形成同一成果,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最多可同时授予两个个人。   “集体”指由同一重大成果中突出贡献者和主要完成者组成的团队。突出贡献者和主要完成者应主要是院属单位的聘任人员,也可包括国(境)内院外单位人员。突出贡献者和主要完成者人数最多不超过20人,其中“突出贡献者”指在同一重大成果形成过程中提出主要学术思想、技术发明方案、技术实施路线和在实施过程中解决了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科技人员,最多不超过3人 “主要完成者”指在同一重大成果形成的各个关键环节中做出可认定的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四)主要奖励优秀个人和集体的亮点工作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是对科技人员所做的重大科技创新亮点的评价,而不是对所做科技工作的积分式评价。坚持评价候选者的业绩应以近期“亮点”为主,充分肯定实施知识创新以来科技人员的重大科技贡献。   (五)开放式的评价机制   建立了开放式的推荐、评审的模式。体现四个方面:一是5名院内外具有研究员(教授)职称的同领域知名专家可以联名向院推荐院属单位的候选个人和集体 二是评委组成上,2005年院外科技专家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三是借鉴国家科技奖的评审方式,聘请国内外同行专家对候选者进行书面评价,作为评审工作的重要参考 四是评审结果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六)坚持高标准、宁缺勿滥,每届奖励数量不超过10个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的评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宁缺勿滥的原则。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为每2年推荐、评审一次,每届颁奖不超过10个个人或集体。
  • 2013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揭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19日公布了2013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名单,来自尼日利亚、英国、日本、巴西和美国的5位女科学家获奖。   此次获奖的5位女科学家分别是尼日利亚大学教授弗朗西丝卡妮卡奥克克、英国约克大学教授普拉蒂巴盖、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教授黑田玲子、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教授马西娅巴尔博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和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德博拉金。她们因在气候变化、电子显微镜、神经组织退化疾病、水的特性和冷却分子等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而被授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公报中说,这5位杰出女科学家让世界能更好地了解自然,她们开创性的研究与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物理科学许多领域的思考方式,为科学与技术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于1998年设立,每年评选出5位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杰出女科学家。   该奖最初只针对生命科学领域,奖金为每位获奖者2万美元。从2003年开始,评选领域扩展到其他科学领域,奖金也增加到每位获奖者10万美元。   2013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将于2013年3月28日在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举行。
  • 2019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揭晓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总部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1日公布2019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名单,获奖5位女科学家涉及化学、物理、数学等领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获奖的5位女科学家分别为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化学教授娜贾特· 奥恩· 萨利巴,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川合真纪,阿根廷巴尔塞罗研究所物理教授卡伦· 哈尔伯格,美国杜克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数学教授英格丽德· 多贝希和法国法兰西公学院代数几何学、数学教授克莱尔· 瓦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评审委员会还选出15名来自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亚太地区、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年轻学者,她们将获得一定数额的科学奖学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 阿祖莱表示:“解决科学领域中性别不平等问题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消除妇女和女童所面临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态度,挑战成见。我们需要纠正在教师、雇主、同龄人和家人中存在的关于女孩和年轻女性是否适合学习科学或是否适合求学的固有偏见,鼓励她们追求科学事业或在学术领域中扮演领导和管理者角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在1998年联合设立,每年授予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的5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性,旨在表彰女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并为她们的科研事业提供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9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将于3月14日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p
  • 安捷伦科技公司科学家荣获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安捷伦科技公司科学家荣获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2016年 2月 22日,北京——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日前宣布北美华人色谱学会已授予王小立博士“青年科学家奖”。 王博士是安捷伦的一位科学家,他在将公司的 Poroshell 120 技术扩展到生物制药色谱柱以实现更快更精确的单克隆抗体和多肽分析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协助将一种全新的表面改性技术推向了市场,这项技术可采用 Poroshell 120 实现可靠的高 pH 分离,通过更长的色谱柱寿命为用户节约成本。 该奖项对申请者的研究独创性和整体质量、对分离科学进步的重要性以及其他支持性因素进行了全方位评估。为评估申请者的研究影响力,学会考虑了本人的发表文献、报告、专利及其在自身研究领域或业务场所发挥的领导作用。 王博士由 Ron Majors 提名,Ron Majors 是一位著名的色谱专家,最近刚从安捷伦退休。Majors 说道:“小立是新一代色谱专家中的一员,他在早期职业生涯中就已经作出了多项杰出贡献。” 安捷伦高级副总裁兼化学分析消耗品事业部总经理 Helen Stimson 表示:“安捷伦致力于推动创新产品开发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基于这一原因我们雇佣并培养了像小立这样的领导者。“小立利用其在研发工作中的独到见解提高了分析效率、改进了分析精度并改善了实验室的经济状况。” 该奖项将于 3 月 6 日 - 10 日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举行的匹兹堡会议上颁发。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是致力打造美好世界的顶级实验室合作伙伴。 安捷伦与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客户进行合作,提供仪器、软件、服务和消耗品,产品可覆盖到整个实验室工作流程。 在 2015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为 40.4 亿美元,全球员工数约为 12000 人。 如需了解安捷伦公司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 。 编者注: 更多有关安捷伦科技公司的技术、企业社会责任和行政新闻,请访问安捷伦新闻网站:www.agilent.com/go/news。
  • 张弥曼院士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p   11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来自中国、阿根廷、加拿大、南非和英国的五位优秀女科学家获得了2018年度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张弥曼因其在化石记录方面的开创性工作给全球带来了对水生脊椎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洞见而获此殊荣。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300" height=" 429" title=" timg (1).jp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29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13b16f93-10f9-4c2e-bf91-974f10cbc471.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科院院士 张弥曼( /strong strong 照片来自于网络 /strong strong ) /strong /p p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L’Oré al-UNESCO For Women In Science Awards)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集团于1998年设立,每年授予各大洲共5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旨在科学领域推动性别平等。该奖在基础科学和生命科学两个领域隔年交替评选,2018年度评选领域是生命科学。独立评审团由国际科学界10位知名人士组成,今年的评审团主席是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伊丽莎白· 布莱克本(Elizabeth H. Blackburn)。 /p p   张弥曼曾任古脊椎所第三、四任所长,是蜚声世界的古鱼类学家,她是英国林奈学会外籍会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于2011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芝加哥大学、美国自然博物馆吉尔德研究生院荣誉博士学位,2016年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最高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张弥曼是继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2003)、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2004)、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2011)、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谢毅(2015)后第五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女性科学家。她将于明年3月22日在巴黎获颁此奖,并庆祝该奖项设立20周年。 /p p /p
  • 颜宁获欧莱雅2024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基金会当地时间5月14日公布了2024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5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颜宁是获奖者之一。颁奖仪式将于5月28日举行。图源:中国新闻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发现了多种介导离子和糖跨细胞膜运输的膜蛋白原子结构,揭示了跨膜转运的原理。她的卓越研究推进了癫痫和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的相关研究,并指导了疼痛综合征的治疗。作为该领域的权威,颜宁“激励着全球的女科学家,她还大力倡导研究和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表彰的5位杰出女科学家分别来自5大地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亚洲及太平洋、欧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北美洲。获奖者由独立的国际评委会从全球350名候选人中选出。评委会主席为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研究主任兼法国科学院院士、“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得主基弗(Brigitte L. Kieffer)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获奖者的出色成就证明,科学界现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女性的参与,以应对重大问题挑战。在过去26年间,欧莱雅基金会和教科文组织携手合作,通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和“青年人才计划”在140多国推促进科学领域的性别平等,使女性科学家获得关注,协助打破科学领域的“玻璃天花板”。
  • 中国香港任咏华教授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1月9日公布了2011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名单,中国香港的任咏华教授和另外4位女科学家共同获得这一奖项。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设立。据介绍,任咏华现为香港大学无机化学教授,她因在发光材料和太阳能创新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而荣获该奖。   另外4位获奖女科学家分别是科威特大学教授法伊扎哈拉菲、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安妮吕利耶、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西尔维娅托雷斯-潘贝尔特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吉莉恩班菲尔德。她们分别在腐蚀科学、高速相机、星云化学成分和极端条件下的细菌活动等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并因此被授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公报中指出,2011年是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因此“妇女与化学”是此次评选的主题。评委会由16位全球知名科学家组成,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哈迈德泽维尔担任主席,颁奖仪式将于明年3月3日举行。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于1998年设立,每年评选出5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女科学家,以表彰她们通过开创性工作,为解决重要科学问题作出的贡献。这一奖项最初只针对生命科学领域,奖金为每位获奖者2万美元。从2003年开始,该奖评选范围扩展到其他科学领域,奖金也增加到每位获奖者10万美元。
  • 喜讯:华人教授鲍哲南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2017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23日晚在巴黎举行,美国斯坦福大学华人教授鲍哲南和另外4位女科学家获得这一奖项。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士后龙冉荣获“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发表视频致辞时表示:“每一位获奖者都激励我们加倍努力去推动女性对科学做出贡献,她们证明人类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男性,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让女性能够在研究、行政、教学以及所有科学学科领域都自主独立工作。”  鲍哲南长期致力于研究柔性电子,2015年她被《自然》杂志评为对全球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年度十大人物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消息说,这一奖项是为表彰她在开发人造皮肤领域做出的贡献。她领导的团队开发出一种能够感知压力并与大脑沟通的柔性人造皮肤,也许有一天会帮助用假肢生活的人获得真实触感。  鲍哲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希望科学研究成果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帮助人类”,理想的人造皮肤既需要开发触觉、温度传感等功能,也面临着现有材料局限的挑战,目前已开发出部分电性和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但模拟人类复杂的触觉仍有不少挑战需要克服。她说接下来将利用有灵敏传感性能的人造皮肤开发血压测量仪器,中期开发是计划应用于机器人让其更加灵敏,长远目标则是开发可穿戴电子器件,并帮助利用假肢生活的人们获得触感等。  她告诉记者,有意义、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离不开跨学科合作和研究,“目前中国科研发展速度飞快,正迎来大突破时期,希望中国科学家进行更多的跨学科研究,实现更多突破”。  其他荣获2017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学者分别是来自沙特阿拉伯的有机化学专家尼雯哈沙卜、澳大利亚量子计算专家米歇尔西蒙斯、瑞士材料科学专家尼古拉斯波尔丁和智利天体物理学家玛丽亚特雷莎鲁伊斯。  此外,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士后龙冉凭借在光催化二氧化碳转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其他14名学者一起荣获“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龙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她和所在团队致力于碳能源转化中的催化剂研发,对解决目前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有重要意义。她表示:“目前中国的科研平台不断完善,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获得世界级科研奖项。”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在1998年联合设立,每年授予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的5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性,旨在表彰女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并为她们的科研事业提供支持。奖项最初评选只限于生命科学领域,2003年起扩展至基础科学领域。
  • 征集2019年度CACA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提名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由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y公司赞助) /span /p p   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邀请2019年度CACA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一名)。该奖项旨在表彰对分离科学及其应用发展特别是在色谱领域有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 2019年度CACA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由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y公司(https://www.advanced-materials-tech.com/)赞助,并将于2019年3月17日至21日期间在美国宾州费城举行的2019年Pittcon会议上颁发。获奖者将需在2019年Pittcon的CACA职业研讨会上做一个演讲。获奖者在获得证书的同时,将获得1000美元的现金奖励。 /p p    strong 资格要求: /strong /p p   CACA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向所有CACA成员开放,申请人的工作资历必须在获得最高学位后的10年之内。 /p p   *成为会员的方式:通过LinkedIn上的CACA群:http://www.linkedin.com/groups?gid = 1857030。 /p p   **无会员费。 /p p    strong 评审方式: /strong /p p   申请材料将由CACA评奖委员会进行评审。 /p p   评奖委员会将根据其工作的原创性和整体质量,对分离科学的进步和其他支持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审。 /p p   工作影响的衡量标准包括在其所从事领域的出版物、演讲文稿、专利及领导角色等等。 /p p    strong 申请材料: /strong /p p   1)申请信,概述申请人对分离科学领域的贡献。 /p p   2)简历包括被提名者的联系信息、学历、工作经历和出版物等等。 /p p   3)由导师、主管、同事或分离科学领域的其他专家出具的推荐信(最多三封)。 /p p   4)单人照片。 /p p   申请人可以由该分离领域的任何科学家提名或者自我提名。 2019年度CACA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提名的截止日期为2018年12月31日。获奖者将由CACA评奖委员会选出,并将于2019年1月31日前通知。详细信息及其免费会员资格请见CACA网站http://www.ca -ca.org/。 /p p   请将申请材料电子版(全部包含在同一份PDF文件中)发送至:AwardNomination@ca-ca.org。 /p
  • 任咏华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刚刚在法国荣获第13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亚太区获奖者、香港大学化学与能源系讲座教授任詠华4月8日来到北京,受到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赵东花,中国科协常委、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方茂田、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等领导的接见。与会各方就中国科学界的发展现状和中国女性科技人才培养等话题进行了畅谈。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向任詠华教授致欢迎辞   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这是对全球范围内的化学成就及化学对人类贡献的庆祝。第13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获得者,来自中国香港大学的教授任詠华便是在化学领取得突出成就的女科学家。她因在发光材料和太阳能转化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获得国际科学界的一致认可。   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致辞并介绍项目背景   任詠华拥有香港大学博士学位、曾于38岁时就获得中国科学院最年轻院士的头衔。在追逐自己化学梦想的过程中,任教授一直坚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认为,地球正面临百年一遇的能源危机,研发出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是当务之急 。因此,在过去多年的科研道路上,任教授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名为有机金属化合物这一类用途广泛的光敏材料上。依托核心的金属类型和周围有机分子的性质,光敏材料能以各种不同的波长和效率吸光和发光,她的研究发现了具有独特的光吸收性能的几种物质,可能有助于太阳能的收集和储存。接见仪式上,任詠华教授向在座的领导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了巴黎的获奖感受。    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_ 2011年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获奖者任詠华教授发表演讲   让更多中国科学家的面孔出现在世界舞台,树立中国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权威和地位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努力方向。中国科学院院长、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2009/2010国际评审委员会成员、国际知名化学家白春礼教授在接见仪式上表示:“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 计划很有意义,这个项目可以鼓励更多女性持续开展科研工作,并向广大普通民众展示她们在科学领域的贡献及价值。今年,任詠华教授能够获此殊荣,显示了中国化学界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地位。我也是从事化学研究的,化学其实在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将继续为人类解决各种挑战。希望在未来,看到更多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学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证明中国的科技实力。”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先生,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方茂田先生,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先生与任詠华教授合影留念   任詠华教授与出席接见仪式的各级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自1998年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以来,欧莱雅一直持续关注那些从事基础研究的女科学家,并给予她们资助和支持。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表示:“102年前,欧莱雅由一位化学家创立,从一只染发剂开始发展成为现在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因此,欧莱雅始终把创新与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也是欧莱雅选择持续支持‘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的初衷。自2004年,欧莱雅将‘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引入中国,并与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启动‘中国青年女科学奖’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更加全面的认可,中国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任詠华教授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接见仪式的最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全委会的领导也都纷纷向任詠华教授表示祝贺,并希望在未来,可以看到更多像任教授一样的女性科研工作者走上世界舞台。   接见仪式结束后,任教授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各主办方领导一同走进北京大学,共同启动了“女科学家校园行”活动。
  • 中国科学家获北美放射学会杰出奖
    北美放射学会(RSNA)日前宣布,中国放射学专家、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金征宇教授荣获2014年北美放射学会杰出奖和荣誉会员称号。金征宇现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磁共振成像杂志副主编等职。他从事磁共振影像诊断及介入放射工作20余年,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近年来完成介入治疗6800余例,急诊1900余例。成立于1915年的RSNA是由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科学家联合组建的地区性放射学学术团体,也是国际上成立早、会员最多、科学水平高、学术活动最活跃的学会之一,目前其53000余名会员来自全世界140个国家。
  • 中国7位科学家获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日前,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向全球公布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有7名青年科学家当选,分别为南开大学教授胡俊杰,中科院武汉数理所研究员唐淳,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邵峰、王晓晨、张宏、朱冰,他们将获得HHMI为期5年的资助,奖金总额为65万美元。   据悉,获得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的28名科学家来自12个国家,是从760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来自非美国的12个国家的28名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将分享2000万美元的实验室启动资金。我国成为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随后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均为5人)。有1/3的获奖者为女性科学家。   这些研究人员将在5年的时间里每年接受10万美元的资金,HHMI同时还将为他们的实验室提供价值15万美元的仪器设备。他们还将赴美国参加由约300位HHMI研究人员举行的会议。而在5年后,他们将能够申请新的奖项。   HHMI所长Robert Tjian认为:“这些人10年后将成为所在国家的科学领袖。”Tjian表示,他没有想到南欧会有如此之多的科学家获奖。但他认为这反映了过去20年中,这些国家在训练科学家以及设立研究机构等方面的大量投入。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非盈利性私立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该研究所每年从来自全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提名人选中,通过严格选拔,遴选出若干最杰出的生命科学家成为HHMI研究员,无偿为其提供研究支持和资助。目前该研究所在美国共有330位研究员,其中13人是诺贝尔奖得主,147人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同时,为鼓励美国之外的科学家从事科研事业和科学创造,HHMI还设立了国际青年科学家奖,拟资助美国以外的17个国家的杰出科学家。入选人员是已经或者具有潜力成为科研领军人的科学家,而且正处于开展独立科研的初始关键阶段。该资助将仅颁发给能够纯粹支持基金获得者进行科研工作的科研机构。基金为期5年,从2012年开始,第1年25万美元,后4年每年10万美元。   据悉,国际青年科学家项目候选人须在美国接受过博士、医学或博士后水平的训练,并且在2004年1月1日之后建立了独立实验室。候选人应成绩优异,拥有很强的独立研究能力。申请人还必须符合其它要求,如“作为第一作者或高级作者,在同行评议的英文原创科研杂志上发表两篇以上的文章”,“能自己掌握科研方向,实验室空间和经费 绝大多数工作时间放在科研、指导学生和教学上,不担任主要的行政职务”,“在基础生物、病发机理方面开展基础生物医药科学研究 也可涵盖直接与生物或医药相关的化学、物理、计算科学或工程领域”,等等。
  • 国家科学技术奖将增杰出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奖
    记者8月26日上午从科技部获悉,10年内,国家科学技术奖将增设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奖,以鼓励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   《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近日发布,其中青年科技人才未来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规划》提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独立牵头负责项目研究,对3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独立负责开展的研究工作予以倾斜支持。   同时,完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调整奖项设置,进一步强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将增设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给予奖励。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2011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月3日晚在其位于巴黎的总部举行2011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来自中国香港的任咏华教授和另外4位女科学家共同获得这一奖项。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设立。据介绍,任咏华现为香港大学无机化学教授,她因在发光材料和太阳能创新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而获奖。   另外4名获奖的女科学家分别是科威特大学教授法伊扎哈拉菲、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安妮吕利耶、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西尔维娅托雷斯-潘贝尔特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吉莉恩班菲尔德。她们分别在腐蚀科学、高速相机、星云化学成分和极端条件下的细菌活动等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并因此获奖。   在颁奖仪式上,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向获奖者表示了敬意。她说,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也是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因此“妇女与化学”是此次评选的主题。这5位杰出女性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让全人类为之受益。“在以男性为主的科学世界里,她们凭借勇气和努力,让我们了解并爱上了科学,谢谢你们!”   随后,在评委会主席、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哈迈德泽维尔的介绍下,5位获奖者先后上台,向在场嘉宾介绍了她们的研究成果以及与科学的不解之缘。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安妮吕利耶表示,在北欧国家的大学里,担任理科教授的女性仍很少,她呼吁人们共同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因为“科学属于每一个人”。   任咏华则对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家人、学生、学校和政府表示了感谢。她说,男性和女性在科研方面没有差别,只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肯奉献、有决心,就能获得成功。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1998年设立,每年评选出5位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杰出女科学家,表彰她们通过开创性工作,为解决重要科学问题所作的贡献。该奖最初只针对生命科学领域,奖金为每位获奖者2万美元。从2003年开始,评选领域扩展到其他科学领域,奖金也增加到每位获奖者10万美元。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方华教授和中国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获得这一奖项。
  • 10人获2021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
    1月20日,中国科学院在2022年度工作会议上公布了2021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青年科学家奖、科技促进发展奖,以及2021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名单。其中,10名青年科研人员获青年科学家奖。  具体来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金魁、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汤秋鸿、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奇慧、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栋、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游经碧、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恺、金属研究所研究员马英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伟、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陶虎、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这10位青年科研人员获2021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  据介绍,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表彰中科院一批在科学技术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专家。  当天,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献华、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王文涛获评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赵景柱、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崔崤峣获评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恒、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文获评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人工合成淀粉团队、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站科学实验柜研制团队获评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授予在中科院各个战线上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团队,尤其是在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二维碳石墨炔研究集体、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地面应用系统研究集体、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饮用水水质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集体、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研究集体、高能物理研究所慧眼空间天文望远镜研究集体,以及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力学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相关研究集体等,共8个研究集体和2名个人获2021年度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据介绍,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予中科院院属单位在近5年内完成或显示影响的重大成果的研究集体或个人。
  • 大连理工教授获亚太物理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日前,亚太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大会(2nd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lasma Physics)在日本金泽召开。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王正汹教授获得本届亚太等离子体物理大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本次大会(AAPPS-DPP)是涵盖中、日、韩、澳、印等亚太地区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物理协会,有很多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参会学者。会议除了大会报告会场之外,还设置了8个平行分会场;各类报告共计500余个,近千人参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亚太等离子体物理“杰出青年科学家奖”于2016年开始设立,每年颁发给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涵盖基础等离子体、应用等离子体、磁约束聚变、激光等离子体、空间等离子体、太阳/天文等离子体等7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亚洲青年学者(40岁以下),每个领域将分别有一位青年科研工作者获此殊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鉴于王正汹对托卡马克核聚变等离子体新经典撕裂模、多尺度微观湍流控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基础性研究贡献, 经AAPPS-DPP评奖委员会评选, 特将本年度基础等离子体领域“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颁发给王正汹教授。 /p
  • 陈洪渊、施一公等五位中国科学家获《自然》杰出导师奖
    p    strong 《自然》嘉奖终身启发学生的优秀中国科学家-曹雪涛,施一公,邓兴旺,陈洪渊,舒红兵获奖 /strong /p p   五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今天获得了2015年《自然》杰出导师奖,颁奖仪式在上海召开的2015科研创新创业国际研讨会上举行。《自然》每年举办的这个奖项为了强调导师启发年轻科学家的重要性。 /p p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院长曹雪涛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邓兴旺共同获得中国北方终身成就奖,各获得25000人民币奖金。南京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陈洪渊获得中国南方终身成就奖,获得50000人民币奖金。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获得中国北方事业中期奖,获得奖金50000人民币。舒红兵,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科研与研究生副校长,获得中国南方事业中期奖,奖金50000人民币。 /p p   《自然》杂志的总编,菲利普 坎贝尔爵士表示:“我们处在一个实验室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时代,科研人员在鼓励创造力的同时,保证产出的科研成果在技术细节上的可靠性,在科研伦理上的严谨性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为何对于年轻科学家的指导十分重要。成为一个实验室的老板并不自动意味着能给他或她的学生提供优秀的指导。” /p p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曹雪涛教授是一位在感染信号与炎症,免疫调节和肿瘤免疫治疗方面领衔的免疫学家。他过往的一位学生,现在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教授陈玮琳说:“曹教授作为一个导师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总是平易近人。他对待他的同事,无论他或她是不是一个博士生,或是一个访问学者的态度都是同等尊重的。在我的记忆中,和我讨论科研的会他从来不爽约,虽然他总是非常繁忙。” /p p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邓兴旺教授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光控制植物发育的分子生化机制与水稻中基因组层面的DNA组分与染色质排列方式。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Claus Schwechheimer说:“我以前在邓教授实验室时,他总是很有耐心,语气温和但又专注,他不仅是一个非常棒的导师,也是一个能不断重新塑造自己职业轨迹的科学家的优秀例子,即使在他已经似乎到达了原有事业的顶峰之时。” /p p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洪渊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电化学生物传感,电生物化学,超微电极与微全分析系统。他的研究团队是中国纳米分析最早的一批团队之一。东南大学的王雪梅说:“陈教授很注重文化文学上的修养。他告诉我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互补的。他鼓励我们阅读哲学和文学类书籍,并且在试图达成目标或者遇到困难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他也很鼓励学生在毕业后去国外深造,感受科学的美也感受其他文化的熏陶。他认为这会让人开阔视野并且更具有创造力。” /p p   事业中期奖获得者施一公教授的成就在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的结构和机理,以及大分子蛋白质的细胞机械机制。他的研究团队使用结构生物学工具来展示控制细胞凋亡的几组关键蛋白的功能机制,细胞凋亡是在多细胞生物的发育和避免例如癌症和自体免疫性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斯坦福大学的助理教授冯亮说:“当我2012年刚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时,我经常会问自己,‘如果施教授遇到我现在的情况他会怎么做?’我保存着所有施教授发给我及我在他实验室时他发给实验室的邮件,而且经常去阅读这些邮件。四年中的800多封邮件经常提示我施教授的实验室是如何管理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施教授又是如何特别费心的促进提升我的实验的。这些邮件是我处理很多问题的指导手册。” /p p   事业中期奖获得者舒红兵教授的主要科研成就是揭示炎症和固有免疫背后的分子机制。他的研究团队专注于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诱发的细胞信号,细胞凋亡与炎症反应,模式识别与抗病毒的固有免疫反应。江西师范大学的许亮国教授说:“舒教授在我刚开始独立科研时给我提供了系统性的支持,帮助我在国内寻找科研资金资助。虽然他很忙而那时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他依然平易近人。当我在我自己的职业道路上遇到困难时,我依然可以指望上他的帮助。” /p p   创立于2005年的《自然》杰出导师奖是为了嘉奖优秀的科学领域的导师,每年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国家或者地区。《自然》是一本全球领先的科学期刊,每周发行。 br/ /p
  • 杰出女科学家是科学界的珍稀品种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U12776P1T940D4676F24202DT2015101016215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noimg/4935cd3e-8fc4-4ce3-9ff6-2a65287d6b2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一百年前就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资料图 br/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p p   一百多年来,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能说没有改善。但是,她们在科学界的状况可以乐观吗? /p p   因为居里夫人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使世人趋向于高估女性在科学界的地位,低估了女性在科学界面临的困境。事实上,虽然居里夫人一百年前就获得诺贝尔奖,但全世界迄今女性只有12人获13次诺贝尔科学奖。居里夫人一人获得两次(1903年的物理奖、1911年的化学奖),她女儿获1935年的化学奖。而全世界其他女性仅获一次物理奖(德裔美国物理学家迈耶Maria Goeppert Mayer,1963)、一次化学奖(英国化学家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1964)。其后迄今近半个世纪,女性获10次科学奖皆在生理医学。 /p p   1963年至今,女性没有问津诺贝尔物理奖,1964年至今女性未再获化学奖。自然提醒人们:这些现象是否反映在物理和化学界女性的境遇有待较大改善? /p p   女性在20世纪大量接触科学、进入科学界。女性在科学界做出了重大贡献,除13位诺贝尔奖得主外,数学的Emmy Noether、 物理的Lisa Meisner和吴健雄、生物的Rosalind Franklin都有杰出的贡献。但是,虽然很多专业大学本科生男女数量相似,研究生常常也接近,但是越到后来女性越少。国外到助理教授时,女性比例出现低于男性的现象,国内外科学界正教授女性常常明显少于男性。而女性仅占诺贝尔获奖总数的2%。1999年的统计数据 ,美国国家科学院女性占6.2%,日本学士院0.8%,英国皇家学会3.6%,瑞典皇家科学院5.5%,土耳其科学院14.6%,荷兰艺术与科学院0.4%。2007年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女院士不到5.5%。与此同时,科学界的组织领导职位仍以男性占绝大多数。无论是中国科学院、还是德国马普学会,都很少女性研究所所长。 /p p   在浩瀚的科学史上,本文撷取几个与诺贝尔奖有关联的女科学家,从科学上成功的女科学家之历程,看她们的异同、做科学的动力,也涉及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希望本文能起激励华裔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突破女性在科学界发展的社会藩篱。 /p p strong   单身女性,情有独钟 /strong /p p   1902年6月16日出生的巴巴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是遗传学家。1983年她81岁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肯定她30多年前发现的基因跳跃现象(转座子)。 /p p   麦克林托克是由好奇心驱动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典型。 /p p   终生致力于研究艺术创造原动力的精神分析学家菲利斯?格里纳克认为,巨大的才能或天才之花的必要条件是:在幼儿中发展 “对世界的强烈爱好。”幼年时代的麦克林托克有类似特质。她常对独特的事物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她对科学的热爱达到入迷的程度。她自述,在孩提时代,没有感到需要和任何人有感情上亲密的必要。自然世界成了她智力和感情活力的主要中心。通过阅读自然教课书,她获得了其他人从个人的亲密交往中所得到的某种了解和满足。青春期过后,她越来越明显有冲动要干“那种姑娘们不该干的事情”。对体育的爱好让路给对知识的爱好。“我喜爱知识,”她回忆道。“我爱知道各种事物。”在高中,她发现了科学。解答科学难题开始使她滋长着一种快乐。“我解答问题的方法常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 amp #823& amp #823我请求教师,‘请允许我& amp #823& amp #823看我能不能找到标准答案,’而我找到了。那真是一种巨大的快乐啊,寻找答案的整个过程就是一种纯粹的快乐。” 虽然她的母亲不支持她上大学,怕她嫁不出去,她坚持己见,其后也得到复员回家的父亲的支持。而她一生从来没有要结婚的感觉。 /p p   麦克林托克在大学期间的一些经历进一步激励、诱发了她的好奇心。1919年,麦克林托克入读康乃尔大学农学院。1921年秋,她上大学三年级的期中,选修了一门唯一向本科生开放的、她认为特别兴奋的研究生课程《遗传学》。当时很少同学感兴趣遗传学,他们大多热衷于农业学,并以此顺利就业。但麦克林托克却对遗传课很有兴趣,引起了主讲教师赫丘逊(CB Hutchuson)的注意。课程结束后,赫丘逊打电话给她说,我们还有专为研究生开设的其它遗传学课程,你要不要来选修。她知道作为一个学生,不仅自己感兴趣,老师也开始欣赏她了。老师的邀请进一步强化了她的兴趣。麦克林托克欣然接受了邀请,从此就非正式地获得了研究生的身份,并踏上遗传研究的道路。在大学三年级末,就完全走上了成为一个职业科学家的道路。 后来,她在康奈尔大学植物学系注册正式为研究生,主修细胞学,副修遗传学和动物学。细胞学的染色体和遗传学的交叉研究就成为她研究的方向。 /p p   获得博士学位后,麦克林托克在康内尔大学农学院的试验地里种下第一畦玉米,开始进行基因研究。她没和人结婚,但是和玉米是终身相守。她用玉米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她42岁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此后她经过对玉米进行交配实验和实地观察,发现了“转座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作线性排列,基因与基因之间的距离非常稳定。常规的交换和重组只发生在等位基因之间,并不扰乱这种距离。在显微镜下可见的、发生频率非常稀少的染色体倒位和相互易位等畸变才会改变基因的位置。可是,麦克林托克发现单个的基因会跳起舞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麦克林托克称这种能跳动的基因为“转座因子”(目前通称“转座子”,transposon)。20世纪50年代她把这个发现在一个理论框架下提出,认为转座是基因表达的主要调控机理之一。当时的科学界没有接受她的理论,对转座现象的重要性也没有很快意识到。有人嘲笑“她一定是发疯了”。在遭受冷遇的30多年时间里,她虽然为人们不接受她的理论而不高兴,并在1951年后她拒绝在工作单位冷泉港实验室作学术报告,但是她继续开展自己的研究。 当动物中也发现转座现象后,科学界认可了她对DNA跳跃现象的发现,虽然她的基因表达调控理论不重要、也没有普遍意义。 /p p   麦克林托克“对生物的钟情”是她创造力的主要源泉。驱动她一生在生物学世界孜孜以求的主要力量,是她对自然科学、生命世界的巨大好奇心。她曾说过,“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能力去发现一个异乎寻常的籽粒并使它可以被理解”,“如果(有什么事情)出了格,那必定有个原因,你就得查明这是怎么回事”。 /p p   strong  “做科学与做母亲可二者兼得” /strong /p p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12位女科学家中,有几位终身未婚(麦克林托克、萝莎琳?雅洛、乐薇?芒塔琪妮),还有长期单身的。有的是性格所致,有的是因为女科学家受家庭和社会压力,难以兼顾家庭和事业。用一位女生物学家的话说“(对女科学家来说)婚姻不是他们所要考虑的事情。你若要献身于科学,那么你就要伪装起来,不能正常地装束打扮& amp #823& amp #823你不能结婚 你不能有孩子。” /p p   但这并不是做杰出女科学家的必要牺牲。居里夫人对家庭非常照顾。她结婚后一直给家里记账,为了长女的教育,她和朋友给一群小孩开了两年的课。她也讲究休闲。 /p p   科学与家庭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的关系。J?R?科尔和 H?朱克曼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发现,“对大多数妇女而言,科学与做母亲可二者兼得。” 居里夫人、迈耶、霍奇金的故事表明,科学研究与婚姻家庭呈互补关系,而且科学文化、科学精神可以在一个家族内部传承,形成科学家家族。有趣的是,获物理学和化学奖的4个女性科学家,都有科学家族。 /p p   马丽亚?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是物理学家兼化学家。居里夫人的故事广为人知。但是通常是少年儿童版。她最早的流行传记是次女写的,一些艰难的、当时认为不利于科学家形象的材料给省略了,而有些特殊情况,当时没有看清,事后才清楚。居里夫人在巴黎的索邦念研究生第一年(1897到1898)非常有运气。这年她的研究奠定了自己两度诺贝尔奖,而且还生了一个三十年后会获诺贝尔奖的长女。有这样运气的人,世上不多见。她的课题是步发现X射线的伦琴和发现放射性现象的贝克勒尔后尘。居里夫人开始并没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课题原创性不高。她到丈夫皮埃尔所在的巴黎市立工业物理和化学学院,拿到片子在全校找可以有放射性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钋和镭的原材料。她和皮埃尔两人的共同实验记录从1897年12月6号开始,到1898年2月17号就发现了钋的原材料。时间跨度一共只有两个月。1898年7月18号,居里夫妇的工作正式在法国科学院宣读,发现了钋,提出了放射性的概念。1903年,她获索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7月中旬,得知他们夫妇俩和贝克勒尔因为放射性而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奖。 /p p   居里夫人在研究生期间特别顺利,但她的一生却颇坎坷。她第一个恋人(Kazimierz Zorawski)的家长嫌她家穷不许他们结婚(她等待不成后去巴黎,他以后成为波兰著名数学家,一生后悔自己听了家长的话)。1903年诺贝尔颁奖时只请了皮埃尔演讲,没请居里夫人。1905年,皮埃尔出车祸去世对居里夫人是很大的打击,她曾有一年每天给去世的丈夫发寄不出去的信。1911年,居里夫人因发现元素镭和钋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但是,同年她和物理学家朗之万的恋情被曝光,化学奖委员会主席建议她写信表示“自愿”不领奖。她虽然坚持领奖,但其后因抑郁症,领奖后没有回法国而是到英国朋友家休养了约一年。1934年67岁的居里夫人去世逝于长期无防护地接触放射性物质导致的白血病。1935年她的长女爱琳和女婿获奖,爱琳先和外祖母一样患结核、59岁和母亲一样逝于白血病。居里夫人的次女伊婺是钢琴家、记者。1937年伊婺出版《居里夫人》一书,她丈夫曾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接受诺贝尔和平奖。和她父母、姐姐、姐夫不同,她到2007年以102高龄去世。居里的科学家族通过长女的后代延续至今:外孙女Hé lè ne Langevin-Joliot是物理学家(而且和朗之万的孙子结婚)、外孙Pierre Joliot是生化学家。 /p p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玛丽亚?苟帕?迈耶(Maria Goeppert Mayer)是德裔美国物理学家,她父亲是德国哥廷根的教授,她是家族第七代教授,她父亲从来不愿她做家庭妇女。哥廷根大学在20世纪初数学和物理都非常好,座右铭是哥廷根外无生活。玛丽亚?苟帕聪明、漂亮,从小在教授堆里长大,邻居里有大数学家希尔伯特,她的大学和研究生都在哥廷根,起初喜欢数学后来转成理论物理。她的博士论文委员会有三个诺贝尔奖得主。1930年获博士,并和美国人迈耶结婚后到美国定居。丈夫在大学做教授、系主任,而她三十年没有正规教职,只能兼职。但她喜欢科学,长期坚持研究,她说,“我工作多年,没有丝毫报酬,只是为了研究物理学时有着无穷的乐趣” 。她和多位教授合作,最初包括丈夫迈耶。四十年代她与德国物理学家汉斯?詹森等分别提出“核壳层结构”的解释,她写好文章以后,听说詹森等也有文章,要求编辑等詹森的文章到一道发表。其后,她和詹森联系,继续合作,1955年共同出版“核壳层结构基本理论”一书。1963年他们共同获奖。 /p p   英国科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朶萝西?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手足受严重影响。她凭着毅力,克服了病痛的折磨。1964年,她因解开青霉素和维生素B12的结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对中国很好,她自己是第一个解胰岛素结晶的专家,但是当她看到中国的研究结果后,向世界上热情介绍中国科学家的工作,说中国的胰岛素结晶是最漂亮的结晶,分辨率比她的还要高。霍奇金也和科学家族有关:丈夫家多年有很多科学家。祖先Thomas Hodgkin(1798-1866)于1832年发现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在她本人得化学奖奖的1964年前后几年内,家族还有两个获奖者:1963年获生理奖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Alan Hodgkin是她丈夫的堂兄弟,1966年获医学奖的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劳斯(Peyton Rous)是Alan Hodgkin的岳父。他们家族现在还有科学家:Alan Hodgkin的儿子Jonathan Hodgkin是剑桥大学研究线虫的发育生物学家。朶萝西?霍奇金不仅热爱科学,而且关心公益,政治左派,丈夫和老师都曾为英国共产党党员,而她也到越南抗议美国,并曾十多年担任国际科学家反战组织Pugwash的主席。 /p p   家庭对于这些女科学家不是累赘,而可以并存,或相得益彰。 /p p   strong  合作的伙伴和友好的环境 /strong /p p   女科学家和夫妻关系以外的科学家合作不如男科学家常见。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历史上男子相对长期习惯形成同盟关系,另一方面,在科学家年富力强的时期,男女之间易于碰撞出感情的火花,科研合作关系和情爱关系之间的尺度有时难以把握,对科学合作关系的影响有时是正性、有时是负性。 /p p   犹太裔英国科学家萝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孤军奋战,而与她竞争的沃森和克里克却紧密合作。 /p p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这篇简短的文章从开头、结尾和致谢总共不到一页。但这篇划时代的文章中,有一句话意思是说,我们在做这项研究的时候,对富兰克林的研究成果只是模糊地知道一点。这句话是一个谎言,因为沃森和克里克对富兰克林的成果不是模糊的知道,而是知道的很清楚。 /p p   富兰克林1921年生于伦敦,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此时,人们已经知道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的机制还不甚了解。就在这时,富兰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1951年,富兰克林受伦敦大学国王学院John Randall之聘任,与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共同进行DNA的X-光分析。富兰克林以前研究煤和其它无机物的机构,回英国后做DNA是分派的工作,并不完全清楚DNA的重要性。 /p p   富兰克林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成功地拍摄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她也知道碱基在里面,磷酸在外面。1954年因为发现蛋白质& amp #945 螺旋结构而获诺贝尔奖的Linus Pauling,曾在1953年提出一个DNA核酸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Pauling错误地认为DNA是三螺旋结构,而且碱基是在外面。沃森和克里克也曾犯同样的错误,但他们和富兰克林讨论时,富兰克林纠正了碱基在外的错误。如果她不指出碱基在内,沃森和克里克就缺乏提出碱基配对的一个非常重要基础。富兰克林后来在伦敦伯贝克学院的合作伙伴克卢格(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看了她的笔记和论文打字稿,证明她独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但是她没有提出碱基配对。 /p p   1962年,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因为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富兰克林已经在4年前因为卵巢癌而与世长辞。“如果她还活着或者诺贝尔奖早些授予双螺旋的话,获奖名单将不是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而是克里克、富兰克林和沃森”。 这是很多人的共识。美国作家Anne Sayre 于1975年出版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DNA》一书中,全面记述了富兰克林的科学成就。 /p p   富兰克林是被人叫去做DNA结构,她没有意识到DNA的重要性,她对解DNA结构的兴趣是有的,是因为工作要好好做。而沃森知道DNA的重要性,当时老想着做了可以拿诺贝尔奖。富兰克林工作环境对她很不友好,她也没有平等的合作者,而沃森和克里克有非常紧密的合作。 /p p   诺奖对科学发现的眷顾,时间常常难预计。有人在做出成果的次年就被授予诺奖,而有人等了30甚至40年才被授予诺奖——如果科学家活得足够长,直到诺贝尔奖评委醒过来。麦克林托克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而富兰克林是一个反例。“长寿是坚守的一种形式,对于诺贝尔奖来说,它就象别的因素一样必需” 。另外一方面,诺贝尔奖只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 不是莎琳德?富兰克林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p p strong   作为科学家的女性 /strong /p p   19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两次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潮。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是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挑战了传统分工。原有的分工让男性控制所有的公共领域——工作、运动、战争、政府,有时使女性成为家庭中没有报酬的工人。女性要求享有人的完整权利,挑战男女不平等关系,挑战造成女性无自主性、附属性和屈居次要地位的权力结构、法律和习俗 。20世纪后半叶, 女权主义思潮从政治运动、意识形态向文化界、学术界弥漫, 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女权主义也从寻找“女性在科学中相对缺席现象”的原因为起点, 对科学活动中的性别偏见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p p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科学界的女性数量递增,有人崭露头角。但女科学家在迈向科学之巅的征途上,仍面临艰难险阻。在20世纪上半叶,首要的险阻是女性应固守在家庭支持男人事业的观念。幸运的是,居里、迈耶、霍奇金和富兰克林都有较为开明的父母。家庭环境为她们在科学界的脱颖而出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p p   在科学女性们谈婚论嫁的年龄,有人选择了婚姻,有人选择了终身以科学为伴。迈入婚姻殿堂的科学女性,有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顾家庭方面 也有人同丈夫进行科学合作。迄今为止,夫妻携手共同摘取诺贝尔奖的例子至少有三个:居里和居里夫人、约里奥-居里夫妇、科里夫妇(Gerty and Carl Cori)。 /p p   制约女性科学家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工作场所、环境及制度。在20世纪上半叶,大多数教育和科研机构对女性的入学、工作都有性别限制,对女性予以平等对待甚至优厚待遇的机构就更少。“自由、平等和不拘礼节的交流,都是一个好场所的财富” ,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六位女性中,四位科学家与纽约的汉特学院或者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有关。埃里昂和雅洛是汉特大学的毕业生,捷克裔的科里夫人和意大利人蒙塔尔西尼的获奖研究都在美国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做出。居里夫人一家创了诺贝尔奖记录,科里夫人与她丈夫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实验室,一共培养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可能创了实验室记录。著名女科学家如此不随机的分布,也许说明有一些场所的差别。 /p p   哈佛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曾把女性在科学领域成功的几率比男子低的原因归咎于男女先天的性别差异,“尽管人们更愿意相信男女表现上的不同取决于社会因素,但是,我觉得这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尽管他陈述的是自己的个人观点,但他以哈佛校长的身份参与到一场历时已久的话题、以经济学家的方式抛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观点,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是他最后逼迫辞职的原因之一。男女先天性别差异是否导致在他们才能不同,是不容易明确解答的科学问题。它和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开原因和结果。对女性不平等对待、缺少机遇、缺少支持体系,使女性难以获得男性的平等机会。,在社会因素不能排除以前,谈自然因素,引起人们怀疑是否故意延续歧视女性的传统。 /p p   另外,也可以听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耶洛在斯德哥尔摩宴会的演讲,她说,“我们不可能期待在短期的未来,所有追求的女性都将获得平等的机会。但是如果女性开始向这个目标努力,我们必须相信自己,否则其他人不会相信我们。我们必须把我们的渴望与我们获得成功的能力、勇气与决心结合起来,我们必须懂得,使那些后来的女性的道路宽松一些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如果我们去解决困扰我们的许多问题,这个世界就不会承受人类一半智力的损失。” /p p   我们希望本文说明著名女科学家和男科学家一样,不是刻板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她们有着各异的背景和生活,有科学才能、有一定机遇、遇到和克服了不同的问题,在科学上作出了影响人类的工作。 /p p   我们祝愿更多热爱科学的女性,突破现实中不尽人意的限制和不便,以敏锐的触角探索世界万象,使科学之花结出更多的芳香之果。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文/贾宝余 饶毅 br/ /p p /p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