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建设工程检验

仪器信息网建设工程检验专题为您整合建设工程检验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建设工程检验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建设工程检验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建设工程检验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建设工程检验话题讨论。

建设工程检验相关的资讯

  • 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发布团体标准《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
    各有关单位及专家:由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等单位起草的《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的编制。为保证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现公开征求意见。诚挚邀请各有关单位及专家对本标准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于2023年8月25日前将《团体标准征求意见反馈表》以电子邮件或信函邮寄至联系人。逾期不回复,按无异议处理。联系人:罗雯巍联系电话:020-83343656电子邮箱:632968530@qq.com附件:1.《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2. 《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编制说明3. 团体标准征求意见反馈表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 2023年8月15日广州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关于征求《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团体标准意见的通知.pdf附件3 《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征求意见表.doc附件2《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编制说明.pdf附件1 《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诚信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pdf
  • 两部门发文:加强这一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自然资源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支撑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加强支撑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规范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行为,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从事自然资源领域检验检测活动的机构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自然资源工作重大需求和“两统一”职责履行,主动完善检测标准,提升技术能力。自然资源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构建自然资源检验检测技术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协调性和适用性。自然资源部门应积极采信检验检测机构有关数据成果,支持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建设,支持开展地质勘查技术检测等服务,在自然资源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行业管理中委托检验检测机构开展分析测试、检验评价、质量控制等工作;支持检验检测机构跨领域技术融合,鼓励开展自然资源检验检测新技术、新方法和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鼓励结合现有资源,加强相关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升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二、加强资质认定和能力验证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结果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具备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基本条件能力,并依法取得资质认定。市场监管总局和省级市场监管部门(以下统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加强自然资源领域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整合国土资源和海洋国家级资质认定评审组为自然资源评审组,并受市场监管总局委托,实施相关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技术评审、评审员管理等工作。自然资源评审组办公室设在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承担办公室日常工作,在市场监管总局指导下,推动国土资源、海洋、测绘等评审工作深度融合。自然资源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公开发布结果名单。  三、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从事自然资源检验检测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建立覆盖采样、样品制备管理、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数据传输与保存、评价和综合分析报告编制等工作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检验检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其出具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采样与检验检测人员、审核与授权签字人分别对原始检测数据、检测报告的真实性终身负责。  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市场监管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市场监管部门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对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监管。自然资源部门组织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强化对检验检测机构的人员、仪器设备、标准规范等重要环节的日常管理。市场监管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和信息沟通,及时将检验检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及处罚结果等监管信息在各自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  五、加强联合监督检查  市场监管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建立健全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监督检查机制,联合印发监督检查方案、发布监督检查结果,建立检查人员名录库等。根据各自职责,综合运用监督检查、能力验证、比对核查、投诉处理等多种监管手段,重点对管理体系不健全、检验检测活动不规范、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监管。  六、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市场监管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对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行为存在不规范或违法违规情况的,视情形采用说服教育、提醒纠正、责令限期改正、罚款等方式处理,并公开通报。  检验检测机构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加快便携、快速、自动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遥感等高新技术在检验检测领域的应用,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评估、确权登记、保护、资产管理和节约集约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修复、海洋和地质防灾减灾,以及土地、地质矿产、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等职责履行和依法行政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承担自然资源业务工作和重大工程的检验检测等任务,促进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2年2月25日
  • 李怀林谈建设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新兴学科
    在日前闭幕的“首届全国检验检疫学术报告会”上,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检科院)院长李怀林作了题为《建设检验检疫新兴学科,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报告,在与会专家学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为此,记者就检验检疫新兴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李怀林。   核心观点   □有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体系离不开强大的学科支撑。   □建设新兴学科是检验检疫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需求。   □检验检疫新兴学科是当前科学和技术不断交叉融合趋势的必然成果。   □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创新检验检疫基础理论体系是学科建设的必经之路。   □建设和完善检验检疫新兴学科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李怀林   检验检疫科技人员使用低温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物质分子的形貌、尺寸等指标进行观察和分析   记者:据我了解,参加首届全国检验检疫学术报告会的中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次学术报告会标志着检验检疫基础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意义重大。特别是您在报告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构建检验检疫学科的设想,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请问,您提出的这一设想是基于怎样的思考?   李怀林:提出构建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设想,不是我个人灵光一现,而是基于一大批学者和有识之士多年来对我国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的深刻审视提出来的,我们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从世界的层面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广泛地融入到全球发展之中,使我国检验检疫科技支撑体系日益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严把进出口商品检验关,严防疫病疫情传入传出,有效应对日益突出的技术贸易措施,妥善处置动植物疫病疫情、口岸卫生和消费品安全突发事件,都对检验检疫科技的支撑保障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国家的层面而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检验检疫工作,检验检疫事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检验检疫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日益提高,中国特色检验检疫制度和技术执法体系初步完善,检验检疫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彰显。   从我国学科建设层面来说,当前支撑经济发展的各个学科不断产生嬗变、融合和整合,形成了许多新兴的学科。在这样一个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检验检疫学科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它关乎检验检疫事业的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检验检疫学科建设严重滞后,这与检验检疫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公共安全中的职责和作用不相适应,也对我国检验检疫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事实证明,建设检验检疫学科不仅是检验检疫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正是基于上述三个层面的思考,我认为,只有加强和完善检验检疫学科建设,才能推进检验检疫学科发展,才能为中国特色检验检疫提供理论支撑,进而促进检验检疫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当前,检验检疫虽然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检验检疫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学术界普遍认为,检验检疫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伴而生的。检验检疫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李怀林:我赞同这一观点。检验检疫历史悠久,尤其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检验检疫已经成为国家公共治理体系内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检验检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随着科技的创新而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以后,检验检疫已经形成了以法律为依据、以科技为手段,具有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制度和较为完整的检验检疫执法体系。著名的战略安全专家、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海军少将杨毅教授曾经这样评价检验检疫的作用和贡献,他认为检验检疫是我国合理利用国际规则和现代科技手段,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冲击,治理新时期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我认为杨教授的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检验检疫执法与监管服务的关键保障,是检验检疫工作的核心竞争力。而大力加快检验检疫学科建设,又是提升检验检疫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一环。因而,我们必须要抓住“十二五”这个重大战略机遇期,聚各方之智、汇各方之力,大力推进并加快检验检疫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   记者:建设一门新兴学科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一门新兴学科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尤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也有个别观点认为,国家现行的学科序列里并没有“检验检疫”这个门类,表明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的问题并没有那么迫切。请问您是怎么看“检验检疫‘无学’”这个问题的?   李怀林:我注意到了这种说法。我想,一个学科的“有”与“无”,既要辩证地看,更要发展地看。现行的一切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传统基础学科,都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国家的学科建制赋予的,都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和再认识的过程总结归纳出来的。人们在现有的国家学科建制中找不到“检验检疫”这个学科,恰恰越发彰显出建设检验检疫学科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才促使我们为检验检疫学科建设奔走呐喊。   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检验检疫原有的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在不断深入,检验检疫新兴学科发展的基础日益牢固。正因为意识到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国家组建了中国检科院,并将检验检疫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的重任赋予了中国检科院。科技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国检科院和全社会的检验检疫科技工作者都承担着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要在做好检验检疫现有学科的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回答什么是检验检疫科学这个历史性的命题,完成建设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重任。我想,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实际上,您刚才已经非常透彻地剖析了建设检验检疫学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问题,前面您也提到了当前建设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基础已经十分牢固,能不能再详细地介绍一下检验检疫学科建设基础呢?   李怀林:首先,检验检疫的原始根源来自于人类的生存本能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具有极强的自然属性,属于社会生产力的范畴,检验检疫不会依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制度而产生,也不会因为某种社会制度的消亡而消亡。虽然检验检疫在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形态下被赋予了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社会属性,检验检疫体系在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下会反映出不同的形态,但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其根本手段仍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对学科发展的需求绝不会削弱。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检验检疫科技在应用性层次上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涵盖的应用学科领域囊括了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分析测试学、动物检疫学、植物检疫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微生物学、环境学、生态模拟学、毒理学、电子电气学、机械学、信息安全学、纺织学、材料工程学和工程化学等数十个自然科学领域以及国际贸易学、经济法学、风险管理学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而且在这些学科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所有这些印证了三个基本事实:一是检验检疫学科属于一门综合性、交叉性极强的学科 二是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的成功实践,为构建中国特色检验检疫制度和技术执法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三是面对如此众多的应用层次的科技问题,只有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统领全局,才能确保检验检疫科技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前沿科学仪器的不断进步,检验检疫各分支学科之间以高新前沿技术为桥梁和纽带,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的趋势不断深化,检验检疫由实验科学向发现科学进军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当前需要重点突破的就是实现由发现科学向理论科学的转变,一旦在这个层面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近代检验检疫制度的奠基人伍连德、蔡无忌、邹秉文、贺等一批前辈就已经积极奔走呼吁,不断著书立说,并创设了滨江医科专门学校(今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上海兽医高等专科学校、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工业试验所等多所专门学校和研究机构,培养检验检疫学科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检验检疫行业的建设,每年都为检验检疫队伍和能力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并培养了大批的检验检疫专业人才,对检验检疫在应用性层次上的科研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国家质检总局的前身之一、原国家商检局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下,曾与浙江大学联合设立了“3.1.1”检验检疫专业人才教育体系,并获得了1996年度国家教委“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也设立了检验检疫相关专业,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   近年来,随着检验检疫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国家除成立隶属于中央研究机构序列的中国检科院以外,各省、市、自治区政府也大力支持组建了一批隶属于地方管理的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建设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物质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已成大势、许多学科的边际日益淡化的背景下,检验检疫学科终将在我国的学科建制中获得一席之地,对此,我满怀信心。   记者:是的,具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建设一定会前景光明。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细分学科都有一个支撑性的基础理论模型,比如经典力学的牛顿三大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电磁学的麦克斯韦尔方程,经典化学的质量守恒定理等等。检验检疫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基础理论模型就显得更为重要,我想知道检验检疫学科的基础理论模型是什么,又具有哪些基本特性?   李怀林:确实,基础理论模型对于一门学科来讲就像人体的骨骼,尤其是检验检疫作为一门多应用学科领域综合交叉的新兴学科,如果没有骨骼,其他的器官再发达也难以屹立不倒,更谈不上活动自如。如何通过一个基础理论模型,将检验检疫现有的应用层次的科技问题组合成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并且这个模型能够对检验检疫的一切现状进行科学地阐释,对检验检疫的内在规律进行全面归纳,对检验检疫的未来能够做出合理的展望和预期,一直是困扰我们前辈和当代检验检疫科技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前辈学者曾经先后探索和尝试过贸易学、商品学、公证鉴定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理论模型,但是结果都不是特别理想。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特别在国家几次重大的检验检疫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检验检疫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越来越明确,职责与职能特性越来越鲜明,内涵和外延的边际越来越清晰,经过我们多年的思考,我们认为用风险管理学作为建设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基础理论模型,是目前所有已知理论体系中比较完美的一个模型。   风险管理学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热点学科,风险管理学就是研究风险发生和变化的规律,评估风险对社会、经济和生活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并选择有效的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风险,并组织对风险后果进行恢复重建,从而实现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这个根本目标。风险管理学理论模型的基本流程是:风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控制方案制定、风险管理决策、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体系。通过对风险管理学基础理论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个理论模型能够系统地串联并完整地覆盖检验检疫现有的全部分支学科,与检验检疫的职责任务和基本属性有着非常好的兼容性,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框架模型。   记者:您刚才提到,科学理论必须能够对该学科的现状做出阐释,对其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对其未来有所展望和预期,您还说到了检验检疫学科架构与风险管理学基础理论模型之间有着非常好的兼容性。您能否就此详细谈谈风险管理学对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的学理意义?   李怀林:这个问题提得好。简单地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风险管理基础理论模型更益于对中国特色检验检疫体系的基本特征进行全面而科学的阐释。大家知道,当前检验检疫的主要任务是防控各类危害因子的跨国境传播风险,以及可导致国际贸易纠纷或损害贸易相关方利益的缺陷性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学基本原理对检验检疫的职责任务及内在规律等都能给出科学的阐释,同时检验检疫的一切监管措施都将随着风险的大小、可控程度和控制能力的变化进行调整,这也是风险管理学原理对检验检疫的未来作出的预期。第二,以风险管理学作为基础理论模型,符合调整检验检疫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两大主要国际协调机制提出的“一切措施必须基于风险原则”的基本要求,符合检验检疫参与全球化治理的基本方略。第三,能够对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体系现状作出系统地解释,例如我国的检验检疫工作系统地整合了WHO、WTO-SPS/TBT、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植保公约组织(IPPC)和CODEX(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协调机制中,允许使用的一切风险管理措施集中于一个执法监管体系,不仅有利于从多个层面立体防控各种风险,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再如,“执法部门+技术机构”模式是我国现行检验检疫技术执法体系的一个显著特色,其优势在于能够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防控各类风险,简化风险管理决策流程。第四,通过风险管理学这个基础理论模型,我们能够将检验检疫现有的一切应用层次的研究,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例如我们的毒理研究和机械损害研究是为了发现风险,检测技术研究是为了识别风险,处理技术研究是为了控制风险,我们的执法监管流程研究是为了优化风险管理的措施组合,这个理论模型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层面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检验检疫学科体系。   在这个架构下,检验检疫每个现行的分支学科都能确立自己相应的层次位置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为构建检验检疫科学理论,建设检验检疫学科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记者:我注意到,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科学的交叉与融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应予高度关注和重点部署的积极支持态度。您是否认为检验检疫学科建设恰逢其时呢?   李怀林:是的。可以说,检验检疫学科建设不仅恰逢其时,而且正当其时。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往往导致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是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要给予高度关注和重点部署。”而检验检疫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特点和特征与《纲要》的表述具有惊人的一致性:检验检疫学科完整地涵盖了《纲要》中所列的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和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和融合的领域,而且也完全符合国家要“给予高度关注和重点部署”领域的所有条件。   换言之,加快推进检验检疫新兴学科建设,既是《纲要》的题中之义,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因而,我们要紧紧抓住落实《纲要》这一契机,审时度势,顺势而行,促进检验检疫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记者:学科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最后,请您介绍一下在检验检疫学科建设方面已经或将要采取哪些具体的推进措施,还有哪些建议?   李怀林:的确,检验检疫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基础性极强的工作,它事关检验检疫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所以,这项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整体推进,形成合力,才能推向前进。   当前,就中国检科院而言,正着手五个方面的推进工作:一是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检验检疫学术报告会,为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搭建平台。二是组建学术委员会。该委员会旨在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为推动检验检疫学科建设起到参谋作用,同时参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技术奖的评选工作。三是组建检验检疫学会。组建检验检疫学会是联合全社会力量,加快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党组已经批准设立了一个筹备组在着手组建中国检验检疫学会,学会的前期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四是积极推进检验检疫公共教育。目前,除了少数省份在小学自然或中学生物等辅修教材中有部分关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内容外,当前在我国国民教育阶段还应继续强化检验检疫科学的教育。   此外,我们还应该积极推动检验检疫行业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从联合办学做起,逐步开展检验检疫专业的学历教育和研究生培养,并争取将检验检疫相关常识和基本理念逐步纳入国民教育阶段授课内容。同时,建议国家要进一步强化检验检疫职业和从业培训和考试,严格职业资格准入。五是大力推进学术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要多渠道争取各种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建议加大对全社会在检验检疫科研方面取得重要成就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建设卓越贡献者的奖励和扶持力度。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应大力提倡企业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检验检疫学科建设。
  • 甘肃省省级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揭牌
    近日,“甘肃省省级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甘肃建投企业技术中心科研实验室”揭牌成立,我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迈上新台阶。甘肃省省级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于2022年5月由甘肃建科院申请筹建,依托甘肃省建设工程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建设运行。检测中心成立后,将进一步发挥甘肃建科院检验检测专业优势,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为全省质量检测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甘肃省省级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甘肃建投企业技术中心科研实验室”将进一步加强检验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 国内首家铁路桥隧专业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顺利通过认证
    3月6日铁路BIM联盟在天津组织召开了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评价会经认定该检验检测机构144项审查内容均符合《铁路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规范》要求标志着中国铁建BIM工程实验室( 施工阶段)暨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正式成为国内首家铁路桥隧专业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中铁十八局成为国内首家具备铁路桥隧数字工程应用咨询、服务认证、检验检测资质的施工企业认证现场评价工作自2023年底启动后,在铁路BIM联盟的牵头下,中铁十八局迅速组建专项认证团队,确定了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评价工作目标,经过系列审查,2024年2月,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顺利达到申请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评价受理条件,被列入2024年铁路BIM联盟检验检测机构评价计划。“数字十八局、智慧十八局”体系化建设在该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认证推进工作中,中铁十八局积极践行国铁集团“智能高铁2.0”发展规划、股份公司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全国首家“五特七甲”建筑法人企业优势,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技术咨询、智慧城市建设及相关城市信息模型(CIM)、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发、服务和城市运营管理等115项专业资质体系,依托中国铁建BIM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天津市轨道交通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成员单位特色版块,以“数字十八局、智慧十八局”为总体愿景,推动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工作与其他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数字工程检验检测设备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主要办公场所依托该集团总部,拥有办公室、机房等近400平方米场地,下设桥梁、隧道等分中心,场地面积近600平方米,具备开展数字工程检验检测工作条件;拥有各类可用于数字工程检验检测设备,主要涵盖台式/笔记本电脑工作站、服务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激光测距仪等近百余台套,可为检验检测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硬件基础。自主研发桥隧建模及检测软件通过自主研发桥隧建模、检测软件,不仅可以提供数字工程施工模型深化应用咨询、服务认证,还可对数字工程的模型准确性、完整性、图模一致性进行标准化审查。目前,已在兰新铁路甘青有限公司新建西成铁路站前工程XCTJ12标、兰合铁路站前工程LHTJ5标项目履约中,开展模型自审,形成从建模-用模-审模全过程自主应用体系。当前,中铁十八局已经全面建立了集团数字工程检验检测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过程记录等,集团数字工程检验检测人才库入库人员已达27人,其中具备高级以上技术职称12人、中级职称9人,具备铁路BIM联盟、buildingSMART颁发的轨道交通数字工程认证工程师资格6人。西成铁路12标桥梁、隧道数字工程认证据悉,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评价顺利通过,提升了中国铁建在铁路工程建设领域的数字化引领地位,助力铁路行业数字工程交付走向快车道。
  • 检验检测湘军面对面丨尹小波:检验检测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检验检测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充分赋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湖南省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持续向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为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近日,央视网记者专访了湖南省检验检测学会会长、中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大科技”)董事长尹小波。在这次专访中,尹小波对检验检测在推进产业发展、保障社会民生、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解读。  当好质量强国建设“把关员”  国务院发布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的目标,其中涉及“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  “想要推进整体目标实现,我认为还是要从检验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相关检验检测设备软件和硬件的融合入手。”谈及质量整体水平提升,尹小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千岛湖赛区自行车赛事经过的桥梁运用的正是融合性的监测技术。通过中大科技提供的系统和硬件,工作人员可对应变、振动、梁端位移、V型墩位移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达到了确保桥梁结构健康的结果。  “这三项融合中,其中最重要的还是高端检测设备,因为行业的趋势是在往设备方向发展。”尹小波表示,为实现“纲要”中提出的目标,中大科技正加快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干扰能力强的高精度检测设备。  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有创新突破,才能有前进动能。近年来,中大科技通过巨额研发投入和长期技术储备,已在检测装备各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  “比如我们的雷达产品——地基微形变雷达在工程检验检测行业,属于自主研发监测雷达第一梯队。”尹小波介绍,地基微形变雷达功能强大,可以用于应急救援、建设、交通、矿山等众多领域。  国家战略需求也是检验检测行业确定研发方向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大科技对此进行了积极响应。  新疆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发达,但对于镓、锗、铼这些伴生矿面临着矿石指标检测不准和检测不出来等问题。“我们与中南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成立新疆有色金属检测实验室,共同针对稀有金属有没有、量多少、是否达到高精度标准方面进行相关设备的研发。”尹小波表示,目前,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色矿业产业链发展,中大科技已研发出便携式现场检测设备和实验室定量精准检测设备。  截至2022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达到5.2万家,我国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已经占到全球认可总数的1/7,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检验检测市场。  “我们更希望能作为先锋表率,与行业企业携手,向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让更多检测企业走出湖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尹小波说。
  • 投资3.65亿国家中低压电气检验中心建设启动
    近日,国家中低压电气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低压电气检验中心)总承包签字仪式在京举行,标志着国家中低压电气检验中心正式启动建设步伐。   国家中低压电气检验中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煎茶镇,总投资3.65亿元,占地10公顷,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由成都市质检院筹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总承包,双流西航港建设投资公司投资建设。   “国家中低压电气检验中心的建设,将促进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中低压电气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据成都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预计今年年底动工,工程分两期完成,2011年建成低压部分,2012年建成中压部分,力争2012年底全部投入使用。
  • 国家网架及钢结构质检中心为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检验施工质量
    “大手”把关大工程 国家网架及钢结构质检中心为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检验施工质量 日前,国家网架及钢结构质检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刚刚通过了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对该机构进行的现场认可评审。认可的项目主要包括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结构设计复核、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价3个项目,涉及34个标准及规范。至此,中心成为全国质检系统综合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中第一家取得建筑工程领域检查机构认可的检查机构。 据了解,通过检查机构认可后,中心不仅可以开展对网架钢结构工程零部件常规性能试验,还可以对网架钢结构整体工程进行施工质量评价、结构设计复核、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更好地保证工程的质量。中心就像一只把关工程质量的“大手”,用高科技的手段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据悉,中心是苏北第一家国家级质检中心,集检验、实验与科研为一体,于2007年12月正式成立挂牌开展工作,建有大型力学实验室和综合检测楼,拥有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100余台(套),具备网架钢结构、钢结构型材、标准紧固件、涂料及装辅材料等4大类135种产品(参数)的检验及科研能力。中心自成立起就把 “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作为目标,力求为政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执法部门提供技术保障,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服务。 近年来,中心凭借检测设备量程大、精度高等优势,积极拓展国内外检验大市场,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把好质量关。今年4月,受京沪高铁徐州监理组委托,中心对建设中的京沪高铁(徐州段)后八丁特大桥进行检验。据悉,本次检验的后八丁特大桥总长98米,由于建设工期紧、检测任务重,中心全体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多次去施工现场与监理方、施工方沟通、协调,帮助研究确定检验项目,抓紧时间开展检测工作。通过努力,中心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相关检测工作,受到了京沪高铁徐州监理组的高度评价。 近期,中心分别受徐州飞虹网架(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火花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徐州光环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委托,圆满完成了对印度汽电联产项目、尼日利亚拉科斯丹歌特面粉厂工程和罗马尼亚阿迪斯轻钢厂房等3项涉外工程质量把关检测工作,累计完成32项涉外网架及钢结构工程质量检验工作。 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日前,由中心承担的“网架结构安全性检测技术研究”、“网架结构节点检测技术研究”课题科研成果已顺利通过省级鉴定,创下“六个首次”,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859万!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省级药品检验能力建设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编号:SDGP370000000202302007135 项目名称: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省级药品检验能力建设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预算金额:559.54万元 最高限价:559.54万元 采购需求:标的标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本包预算金额(单位:万元)1全自动微生物测序鉴定系统 1 详见招标文件 149.000000 2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1 详见招标文件 159.000000 3水分测定仪等 1 详见招标文件 53.540000 4近红外高光谱成像分析仪等 1 详见招标文件 198.000000 合同履行期限:详见招标文件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2.项目编号:SDGP370000000202302007162 项目名称: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 预算金额:300.0万元 最高限价:300.0万元 采购需求:标的标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本包预算金额(单位:万元)A其他分析仪器 1 详见招标文件 95.000000 B其他分析仪器 1 详见招标文件 205.000000 合同履行期限:详见招标文件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 1.时间:2023年9月6日8时30分至2023年9月12日17时0分,每天上午08:30至11:30,下午13:3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2.地点: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30-1号国华大厦A座13楼1315室 3.方式:步骤一:根据山东省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凡有意参加本次政府采购的投标人必须在中国山东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shandong.gov.cn)进行注册并报名。步骤二:本项目可采用现场报名或邮件报名的形式。本项目为资格后审,报名时提交的资料查验不代表资格审查的最终通过或合格。现场报名的投标人请携带加盖单位公章的以下资料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或法人授权委托书(授权书须附授权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邮件方式递交报名资料的投标人应将加盖单位公章的以下资料复印件扫描后发送至邮箱: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或法人授权委托书(授权书须附授权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投标人基本信息情况表(详见附件:报名登记表)、报名费汇款凭证。报名资料发送至邮箱:sdlzhyt2023@126.com,邮件主题填写“项目编号后四位-包号-投标人全称”(例7135-1-山东鲁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代理机构会将招标文件发送至投标人邮箱内,如报名资料不齐全,代理机构会通过邮件通知投标人,请各投标人务必核实邮件内容。 4.售价:标书500元/包。招标文件售出不退。(开户名称:山东鲁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开户银行:中信银行济南解放路支行,账号:7372710182600163211)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地 址:济南市高新区新泺大街2749号(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联系方式:0531-81216535(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2、采购代理机构 名 称:山东鲁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县(区)解放路30号国华大厦 联系方式:0531-89813374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山东鲁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人电话:0531-89813374
  • 国家优质粮食工程进展顺利进度加快 产后服务与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并重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优质粮食工程”自2017年开始启动实施,并安排部分中央财政资金予以支持,至今已将近三年。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2019年6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后,各地进一步完善本省(区、市)三年实施方案,分解细化实施内容,确保目标、任务、项目、资金“四落实”。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汇总各地三年实施方案情况看,在全国规划建设优质粮食工程项目8000多个, strong 截至2019年底,已实施4500多个,完成3800多个;优质粮食工程总投资达75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近20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和社会资本超过550多亿元,较各地申报时的450亿元增加了100多亿元 /strong ,中央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十分明显。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规划建设司副司长晁铭波表示,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总体进展顺利,进度不断加快。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据了解,“优质粮食工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二是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三是开展“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体系建设:产后服务与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并重 /span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体系建设是优质粮食工程的保障。晁铭波表示,一方面,紧扣实现全国产粮大县全覆盖目标,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各省份根据当地实际合理布局和配置能力,规划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000多个、已建成3000多个,规划配置农户科学储粮仓60万套、已完成40多万套。项目全部建成后,基本实现全国产粮大县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全覆盖的目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按需为农民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及其他延伸服务,在促进提质进档、推动节粮减损、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陆续发挥效益,普遍受到合作社和种粮农民的欢迎。比如,安徽省已建成的产后服务中心累计为400万吨粮食提供了干燥、清理等服务,特别是在去年粮食收购期间遭遇连阴雨天气,烘干等产后服务的作用和优势更加显现,减少产后损失10万吨左右,相当于20多万亩耕地的产出。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另一方面,正在建设的四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在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围绕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检验监测体系,监测覆盖面达到产粮县60%左右的目标,依托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高校现有质检机构和企业检化验室, strong 规划建设粮食质检项目1500多个,建成400个 /strong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strong 通过质检体系形成网络、提升装备、强化功能,带动拓宽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strong /span ,为粮食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2019年,各级质检机构在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新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strong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全国共计增加检验参数2.9万个,月均检验样品数量增加2.6万个 /strong ,守好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第一道防线。 /span /p p br/ /p
  • 张高丽:加快检验检测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张高丽11日主持召开食安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审议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听取了食安委办公室及其成员单位的汇报。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基本得到保障,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但是,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隐患风险依然存在,和人民群众希望还有较大差距,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张高丽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心系群众、保障食品安全。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食品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责任,恪尽职守,切实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民生大事、发展工程和政治任务来抓,作为检验是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条重要标准。必须重拳出击、综合治理,紧紧围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品种、重点领域,加强食品安全执法监督,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惩重处违法犯罪活动。要抓好源头治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坚决守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要强化过程控制,建立覆盖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制度,严把从&ldquo 农田到餐桌&rdquo 的每一道防线。要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完善扶优汰劣的产业政策,加快提高食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采取治本之策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张高丽强调,要全面贯彻《食品安全法》并抓紧配套法规的修订,健全食品安全标准。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地方监管体制改革 强化监管队伍建设,完善监管网络体系,充实基层力量 建立食品安全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倾斜 加快检验检测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建设,提高食品安全工作现代化水平。   张高丽要求,要充分发挥食安委统一领导和食安办协调指导作用,统筹研究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要全面落实各方责任,地方政府&ldquo 守土有责&rdquo ,监管部门履职尽责,企业承担主体首责,消费者主动参与、对自身负责,加快形成全社会共治格局,汇聚起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以食品安全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汪洋充分肯定了食品安全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要重视发挥好各级食安委和食安办的作用,着力提高监管能力,深入开展治理整顿,促进企业诚信自律,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 广东全面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显著提升
    近日,记者从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获悉,自2018年以来,广东省以“中国好粮油”、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截至2021年底,“十三五”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已全部完成,全省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有效提升,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水平不断提升,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加强质检体系建设 提升粮食质量监测水平近年来,广东省累计投入5618.63万元,完成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项目22个,投资完成率101.7%。新增检化验区域面积3064m²,增加检化验仪器设备793台(套),增加检验指标数量537个,每年可增加检验样品数量85680个,全省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整体水平有效提升。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 有效保障优质产品供给充分发挥“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企业引领作用,示范企业通过自建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稻种,并提供新型种植技术,带动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稳产与增收互相促进。培育了一批具有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全省培育出41个“广东好粮油”产品。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客都福稻米、广东穗方源实业有限公司穗穗平安油粘米、惠州伴永康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伴永康油粘米被遴选为“中国好粮油”产品。建成“梅州市客都稻米农耕文化展示中心”。梅州客都米、兴宁丝苗米、深粮多喜米等产品质量高、竞争力强的区域化粮油品牌快速崛起。优化粮食产后服务 助力粮农增收增效不断健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在广州、韶关、梅州、惠州、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云浮等产粮大县共建成30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新增烘干设备、清理输送设备、检化验类设备合计632台,新增干燥类生产能力1534吨/天(批),年烘干能力55.99万吨,实际年烘干湿谷27.82万吨,新增清理、输送、除尘类生产能力3580吨/小时。烘干作业时间比原来节省了33%,运作成本比人工晒谷降低了30%以上。使用烘干设备后粮食损耗率减少约5%,粮食损耗减少1.39万吨/年,提高稻谷约10%的议价能力。
  • 浙江省泵阀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建设加速
    通过近年来的大力投入和加快建设,筹建于温州市永嘉县的省泵阀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已经具备了A级阀门型式试验的能力。2008年被省局列为2008-2010国家级质检中心重点培育对象,同时力争省泵阀中心能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2009年国家质检中心筹建对象。   一是在人才建设方面,通过自己培养与外部引进,中心现有技术人员2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名(聘请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阀门界教授级高工作为技术顾问)、工程师12名、硕士研究生2名,计划于今年再引进阀门知名专家和硕士研究生各1名。   二是在项目建设方面,2008年投资687万元新增了阀门流量流阻测试装置、数字化阀门测试系统、全自动氦质谱检漏系统、阀门耐火试验装置、阀门寿命试验装置、通用阀门压力性能试验机等6大项目,计划今年再投入750万元建设Co60无损检测实验室、阀门高低温试验装置、阀门流量流阻测试装置。所有检测系统实行计算机控制自动采集数据和处理数据、自动化程度高、综合能力强,检测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部分检测项目属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在机构管理方面,今年永嘉县政府已将省泵阀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从一块牌子升格为一个独立的事业法人机构,确定了3名全额事业编制,用于引进高层次阀门专业技术人才,今后还将根据中心建设需要随时增加编制。
  • 青海: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药品检验“铁军”
    11月26日至27日,由青海省药品监管局、省药学会主办,省药检院承办的“2022年度‘两品一械’检验知识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培训班”成功举办。来自全省药品检验机构、药品生产企业、部分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校的290名相关药品质量管理及检验科研人员参加线上培训。此次培训以强基础、补短板、破瓶颈、促提升为目标,邀请了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海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青海省疾病控制中心、省药检院中藏药检验专家教授及国内知名仪器设备工程师为学员授课。培训中,授课老师围绕中药质量与评价技术、中药指纹图谱技术、青海省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分析、中藏药材质量现状及藏药制剂发展思路、智慧中药检测平台一站式解决方案全解析、源于活性天然产物的创新药物发现与研究进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宣贯 、《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宣贯、Vanquish液相及CAD在2020版《中国药典》中的应用、色谱质谱新技术等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药品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并通过视频生动讲解了智慧检测理论体系操作实例、创新药物研究及应用进展,展示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逻辑和原理。整个培训课程设计合理、内容丰富、安排紧凑,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学员们一致认为,经过培训,对中藏药材质量现状和前沿药品检验新技术有了较为系统地了解,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了更深认识,也对接下来更好地开展药品检验科研工作增强了信心。
  • 1066万!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省级药品检验能力建设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SDGP370000000202402002981 项目名称: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省级药品检验能力建设 预算金额:1066.1万元 最高限价:1066.1万元 采购需求:标的标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本包预算金额(单位:万元)1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1 详见招标文件 100.000000 2高效液相色谱仪 1 详见招标文件 70.000000 3高效液相色谱仪 1 详见招标文件 120.000000 4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 1 详见招标文件 240.000000 5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 1 详见招标文件 239.000000 6高压灭菌器等 1 详见招标文件 109.100000 7高压灭菌器等 1 详见招标文件 108.000000 8凝胶成像系统等 1 详见招标文件 80.000000 合同履行期限:详见招标文件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 1.时间:2024年6月1日8时30分至2024年6月7日17时0分,每天上午08:30至11:30,下午13:3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2.地点: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国华大厦13楼1315室 3.方式:步骤一:根据山东省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凡有意参加本次政府采购的投标人必须在中国山东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shandong.gov.cn)进行注册并备案。步骤二:备案成功后投标人须将以下资料复印件扫描后发送至邮箱sdlzhyt2024@126.com(邮件主题注明“项目编号后四位-所投包号-投标人全称”):加盖公章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或法人授权委托书(授权书须附授权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招标文件领取表(详见附件)、标书费汇款凭证。代理机构会将招标文件发送至投标人邮箱内,如相关资料不齐全,代理机构会通过邮件通知投标人,请各投标人务必核实邮件内容。投标人也可携带上述资料到山东鲁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现场领取招标文件。本项目为资格后审,获取文件时提交的资料查验不代表资格审查的最终通过或合格。 4.售价:标书300元/包,售出不退(支持公对公转账及现金。开户单位:山东鲁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开户银行:中信银行济南解放路支行;帐号:7372710182600163211)。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地 址:济南市高新区新泺大街2749号(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联系方式:0531-81216535(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2、采购代理机构 名 称:山东鲁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县(区)解放路30号国华大厦 联系方式:0531-89813374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山东鲁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人电话:0531-89813374
  • 江苏省工程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成立
    01月22日,根据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成立江苏省工程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通知》,江苏省工程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资质认定和筹建验收,正式成立。  据悉,江苏省工程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 2014年7月21日在徐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基础上筹建,现有实验室面积2800平方米,仪器设备229台/套,具备挖掘机械、铲运机械、路面机械、起重机械、压实机械、混凝土机械、工程机械专用零部件等20类51种产品44个参数的检测能力,在研科研项目2项、完成科研课题2项、获国家专利3 项,检测及科研范围覆盖工程机械产品整机检测、专用金属结构件检测、机械零部件及材料性能检测、无损检测、环境环保试验等领域。  中心成立后,将继续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主动对接徐州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发展所需,对接全省及周边地区工程机械产品质量检验、技术服务和科研开发需求,努力为工程机械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 加快上海市质检中心建设,构筑高端检验检测新优势
    近日,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三部门联合发文,批准筹建上海市关键陶瓷材料与器件质检中心、上海市医疗机器人质检中心、上海市绿色土工合成材料质检中心、上海市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及智能终端质检中心、上海市民用航空装备质检中心、上海市液流电池储能质检中心等6个上海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并于6月4日“世界认可日”主题活动上举行授牌仪式。上海市质检中心以产业需求牵引为导向,坚持自主创新为手段,强化产业支撑力、科技创新力、服务保障力及平台带动力,促进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优化升级,垒实“新质生产力”的质量底座。建设陶瓷材料多维度分析测试表征服务上海市关键陶瓷材料与器件质检中心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承建,凭借其在结构陶瓷、功能陶瓷、无机涂层、以及晶体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优势,以及上海硅酸盐所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在材料制备工艺-显微结构、成分等表征-性能测试等方法的技术优势,重点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上海市重点发展产业中先进材料的检验检测需求。中心整合了上海硅酸盐所的无机材料分析测试装备和人才资源,可在显微结构、力学、热学、化学等多个维度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产业提供全面和深度分析测试表征服务,建设集“材料表征—性能评价—设备研制—标准制订”于一体的技术先进、系统全面的综合性专业质检中心,为新材料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关键陶瓷材料检测场景加速医疗机器人检测技术迭代上海市医疗机器人质检中心依托由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承建。重点开展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包括康复、评定、代偿和缓解用)以及超声诊断等其他医疗机器人设备及核心部件的检验检测服务。能力覆盖相关产品的性能、电气安全、电磁兼容、可靠性、可用性、材料理化以及生物安全等各检验检测领域。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需求,加快补齐医疗机器人质量评价服务在检测方法、检测装备和交叉领域覆盖等方面的短板。针对各类医疗机器人设备及核心部件,建立检测技术平台,深化科研探索,推进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心将持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帮助更多的国产医疗器械企业,特别是上海企业,加速跨过医疗机器人的行业“门槛”,不断精进产品品质,满足国民安全用械的需求。医疗机器人检测场景提升绿色土工合成材料智能化检测水平上海市绿色土工合成材料质检中心由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建。针对材料特性与工程适配性的检测需求,中心围绕测试方法与装备研发、标准及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数字化实践等环节,以助力产业迭代、服务工程应用为导向,攻克水力学性能“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技术难题。旨在推进“高强、高精、高难”智能化检测能力建设,搭建产业优化升级“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检测机构、科研院校、生产企业、工程设计建设单位提供全方面支持,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保障产业链条高水平健康发展。绿色土工合成材料检测场景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多场景检测平台上海市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及智能终端质检中心由上海市无线电监测站进行承建。中心以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和推动移动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以测试研究、检测服务、仪器共享等为抓手,以先进设备和技术设施为基础。牵头行业产学研用机构,攻克面向用户感知度的网络测试评价关键技术,制定全国首个基于用户感知的5g网络测试标准,开发多场景测试前台,形成“随申测”等系列产品,构建可复制、可推广、满足跨运营商网络测评需求的应用体系,实现网络人人可测、随时可测、实时感知,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效能。下一步,中心将紧跟移动通信网络和智能终端发展的热点、焦点和痛点,响应上海未来产业布局需求,提升移动通信产品检测和公共服务能力,融入并成为产业链发展的“催化剂”,促进本市移动通信产业的优化升级。移动通信网络设备检测场景搭建新兴航空装备全产业链检测体系上海市民用航空装备质检中心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承建。立足于民用航空装备产业,可开展虚拟集成试验验证、物理集成试验验证等飞机级,飞机结构与运动机构、飞控、液压、航电、电气等系统级的材料力学性能、航空材料燃烧性能、高低温性能、emc等材料和环境可靠性方面检验检测工作。中心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成了一批如地面动力学平台、天空光环境等国际一流,工程模拟器、航电系统综合试验台等国内领先的民用飞机试验验证平台。支撑了arj21、c919、c929等型号飞机的研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民用航空装备检验检测经验,形成了民用航空装备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中心将推动航空装备检测标准体系向低空飞行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型航空装备延伸,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赋能高端装备产业提升。民用航空装备检测场景助推长时电化学储能技术产业化应用上海市液流电池储能质检中心由上海国缆检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聚焦液流电池储能领域,为液流电池关键材料、单电池、电堆及储能系统提供检测技术服务。中心将继续向液流电池储能上下游供应链端和产品应用端扩展,针对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关键组器件的技术升级以及电站系统的现场评估等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所涉及的测试技术持续加大专业设备和技术方法的研发力度,解决困扰产业链质量管控和认证实施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打造国内领先、兼具国际影响力的第三方全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助力长时电化学储能技术和产品在我国的商业应用和推广。液流电池检测场景
  • 江西检验检疫局红外光谱应用工程技术中心获批组建
    4月22日,江西省科技厅下发《关于组建2013年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通知》,江西检验检疫局申请的“江西省红外光谱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获批组建。   近年来,江西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中心先后承担了7项红外光谱技术应用项目的研究工作,包括“纺织纤维成分快速测定——近红外光谱法及其检测标准的建立”、“红外光谱光纤技术在饲料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纺织纤维成分快速检测——近红外数据处理中心的建立与示范”等,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建立了2个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其中“纺织纤维成分快速测定”项目建立的“纺织品纤维成分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取得了革命性突破,将成分检测周期从传统方法的17个小时缩短至3分钟。该专利成果也引起了国内外近红外光谱仪制造商的高度关注。   该中心的建立,为江西检验检疫局加强与地方科研单位的横向合作搭建了交流平台,将有利于聚集和培养专门的科研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是实现江西检验检疫局建设中部强局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
  •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发布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林)、畜牧兽医、渔业、农垦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各有关质检中心:   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保障农产品安全消费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部组织编制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现予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实施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快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和人民群众消费安全,提升我国农业标准化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 [2012]2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36号)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列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建设工程。各级农业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把规划实施作为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采取有效组织方式,建立必要工作制度,积极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加快推进规划的实施工作。   二、明确要求,科学谋划各类建设项目   各级农业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建设原则、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按区域布局和选项条件严格把关,科学谋划相关项目建设。部级专业质检中心建设,应以现有部级质检中心为基础,优先选择具有较强的专业检测技术研发基础和实验条件,具有较强的检测队伍和技术力量,内部管理规范,经费保障有力,已承担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任务的质检中心进行改扩建,原则上不支持新建。地市和县级综合质检中心(站)建设必须坚持整合资源、综合建设、填平补齐和建管并重,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每个地市和县(区、市)只建设一个综合性农产品质检中心(站)。对因行政隶属关系种植、畜牧、水产检测机构分设的,当地人民政府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检测工作实际确定建设主体,统筹检测需求,加强业务整合,推动建设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性检测机构。对机构整合到位、技术力量雄厚、建设基础较好、运行管理规范的地市级和县级质检机构,中央将予以优先支持。风险监测与信息预警能力提升原则上应选择“十一五”期间已投资建设,研究能力较强、工作基础较好的部级或省级质检中心进行改扩建,并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预警网络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功能要求,科学确定建设内容与目标。   三、严格程序,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有关农业部门要依据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和基本建设程序,指导项目单位有序开展项目建设工作。要认真开展前期调研论证,有效落实项目建设条件,扎实推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概算编制及报批等前期工作。部级质检中心建设项目及部级风险监测与信息预警功能完善建设项目应报我部审批 省级风险监测与信息预警功能完善建设项目应先报我部审查同意后再报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省级农业部门分设的应联合报送 地市级综合质检中心和县级综合质检站建设项目应先经省级农业部门审查同意后再报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对完成项目可行性报告审批等前期工作的项目,省级农业和发展改革部门可根据建设进度需要联合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对列入年度投资计划的有关项目,要抓紧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完成开工手续办理和施工准备等工作,争取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将投资转化成实物工作量。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严格按照批复的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组织实施,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设进度。要严格遵守基本建设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和国家财经纪律,做好投资控制并确保资金安全合理使用。有关农业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抽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四、强化保障,努力确保规划实施成效   各级农业部门作为规划实施的责任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努力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地方农业部门要积极做好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协调沟通,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和日常工作经费,为项目实施和运行管理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强宣传培训,在总结“十一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成效与经验基础上,做好“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和预期效果的宣传贯彻,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创造条件推进质检机构的认证考核工作,为规划顺利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提供智力支持。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建设促改革,积极探索推进资源整合、提升检测效率、优化管理流程的建设模式和工作机制,努力提升我国农产品质检体系的整体水平。以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带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农业部   2012年9月11日
  • 中油测井聚焦装备制造,加快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油测井”)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产学研用融合,集成优势技术,提升研发效率,加快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2023年,中油测井聚焦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建成4条自动化加工线,推进装备升级换装,全链升级制造产能。自研的260摄氏度声波测井换能器、175摄氏度中子发生器通过了高温测试;2条天津射孔枪自动化生产线提效2倍,射孔枪出口海外39.6万米;成像探头形成自动装配能力,同比提效2.5倍;“先锋”射孔器材远销40个国家。中油测井发布测井创新基金10项,与科研院所、石油院校、高新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获批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推进研发平台建设,形成“室内高精度联测+井场高保真快测”非常规岩芯油气实验体系。以荔参1井测井试验基地为主体,中油测井正在加快推进刻度实验、检验检测条件平台建设。同时,中油测井加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研究,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会诊,中油测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高效推进十大科技项目,推行完全项目制管理,深化“平台+项目”管理,建立公司自主研发技术评估认可机制和成果发布平台。智能测导、高温快测等成果被认定为国际先进,8项技术成果获评中国石油自主创新重要产品。中油测井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创效,针对高温高压、狭小空间、特殊介质等应用场景,推进补强能源技术装备短板等重大科研任务攻关。CPLog成套装备亮相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CIFLog测井软件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测井专业数据库,光纤测井自主处理软件LogFOS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超高温高灵敏度声波测井换能器实现进口替代,耐高温测井芯片、高性能中子管等“卡脖子”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
  • 检验检测学会印发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为做好“中国检验检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遴选推荐工作,经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常务理事会议(通讯)审议通过,现将《中国检验检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办法》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国检验检测学会 2022年10月18日附件中国检验检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做好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组织开展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实施工作,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的《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办法》(科协办发学字〔2017〕13号)和《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施管理细则(修订)》(科协办函学字〔2021〕30号)等文件规定,结合学会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中国科协指导下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青托项目”),旨在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检验检测领域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青年科技骨干,逐步形成青年科技专家群体,为国家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后备力量做出贡献。第二章 遴选条件第三条 被托举人推荐条件(一)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具有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科学精神和优秀的学风道德;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科研潜质;(二)年龄原则上32周岁以下,身体健康;(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工作的中国籍公民;(四)在检验检测学科领域潜心工作的一线科研人员;(五)同等条件下,以下人才可优先入选:所在单位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和条件,有相关配套经费以及工作基础的人才;参与重大项目,或拥有重大发明专利、新技术的人才等。第四条 每名候选人应由不少于3 位同行专家同意推荐,其中至少2位专家与被托举人具有相同研究领域,至少1位专家承担指导、托举责任。第三章 遴选程序及组织机构职责第五条 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遴选程序。(一)通过学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信息发布申报通知;(二)候选人填写《中国检验检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申报表》,由所在单位推荐或推荐人签章,报送学会;(三)成立评审小组,对选候选人进行综合打分评选,根据排名进行筛选;(四)公示后,确定青托项目最终推荐人,并报中国科协审核确认。第六条 学会严格加强项目的管理,成立领导小组、评审小组、工作小组组成的项目组。其中,领导小组由学会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指导协调工作。第七条 工作小组负责汇总形式审查候选人材料,将通过形式审查的申请材料通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授权根据候选人专业背景组织评审小组,评审专家不少于9人,均应为检验检测学科领域内权威专家,有一定数量的院士和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工作小组协助评审小组工作。第八条 评审小组通过打分、无记名投票方式候选人材料进行会议评审。若无法进行现场评审,可灵活利用网络采用线上形式进行。第四章 立项与管理第九条 获得中国科协批准立项的青托项目,学会与被托举人签署相应合同。第十条 在学会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建立青年科技人才托举专家团队,由托举导师指导制定被托举人才培养计划并负责实施。学会根据被托举人需求,协助托举导师开展指导工作。第十一条 学会为被托举人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鼓励并协助被托举人积极申请中国科协针对青年人才的各种项目,包括青年科学家论坛、各种双边、港澳台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鼓励被托举人更多地参与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积极扶持他们在有影响的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任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扩展影响力。第十二条 被托举人在三年项目实施期间有义务参加学会学术年会、重要学术会议等相关活动。学会将依托相关活动每年为被托举人提供报告学术成果的机会,展示项目成果。第十三条 对青托项目执行期内出现的重大问题和情况的,被托举人及所在单位应及时上报书面申请并协商解决。第十四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如遇针对被托举人学术诚信问题投诉或者法律纠纷等,学会将按照中国科协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五条 被托举人及其所在单位应当严格履行合同所确定的各项义务,出现违反合同约定的内容,学会将根据情况终止合同。对于无故不履行合同的,被托举人及其所在单位应当依据合同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第五章 经费管理第十六条 学会拨款前与被托举人及其所在单位等签订协议,说明经费使用计划,被托举人对项目经费有自主支配权。第十七条 青托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托举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关支出,包括:(一)开展调研、咨询、研讨、交流、培训等活动的费用;(二)学术交流活动中涉及的会议费、差旅费等;(三)编印购买图书资料、租用购置仪器设备、发表文章等费用;(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活动的费用;(五)科研工作中涉及的人员劳务、专家咨询、材料耗材、设备运行维护、燃料动力及委托业务等有关费用;(六)其他与青年人才托举工作相关的支出。第十八条 项目若因故中止,经费处理依照中国科协相关文件规定执行。第六章 验收与结项第十九条 学会积极鼓励被托举人最大自由度的探索研究,强调长期潜力。第二十条 被托举人每年需向学会提交年度工作进展报告和年度经费使用情况。第二十一条 三年资助期满,学会按照中国科协每届项目结束前发布的项目结项验收通知,通知被托举人按要求准备验收材料,包括业务材料和财务决算材料。被托举人应对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第二十二条 学会享有被托举人项目结项验收材料的后续使用权。被托举人在项目完成后有义务在学会编撰成果宣传材料时提供后续材料。第七章 附 则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秘书处负责解释。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陕西省质监局将建设第二批食品检验室
    近日,陕西省质监局在完成全系统第一批食品实验室建设和改造后,又积极筹措1800多万元资金,进行第二批28个县的食品检验室建设项目。   待第二批食品实验室建成后,陕西50%的县区局将建成食品实验室。各县局将拥有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 30多台件,将具备检验食品中的农残、重金属、添加剂等项目,食品安全检验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各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从源头抓好食品质量起到保障作用。   目前,第二批食品实验室配备的检验设备已经采购完毕,检验设备正在陆续运往各县局,实验室改造工程已经开工,计划在5月底前全部完成。
  • 中国科协科研试剂标准化建设(检验检测)青年科学家沙龙举办
    5日至6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承办,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科研试剂分会、四川省认证认可协会、喀斯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测标准化服务事务所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科协科研试剂标准化建设(检验检测)青年科学家沙龙在四川成都举办。沙龙现场。  中国科协科创部部长刘兴平致辞表示,青年科学家沙龙旨在搭建青年科技人才跨界交流平台,激发青年科技骨干、科技领军人才、海外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人才支撑。这将会极大促进来自检验检测各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自主创新标准创新引领的路线上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院长石碧在致辞中指出,科研试剂不仅是重要的科技资源,同时也是检验检测行业分析、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产生、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基础物资条件保障。  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常务副会长生飞在致辞中指出,检验检测是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学会重视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在青年人才举荐、开展青年科技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做了诸多工作。本次沙龙活动旨在树立学术榜样、激发学术活力,为青年科学家成长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在自由发言环节,多位青年学者围绕科研试剂应用现状与实践、科研试剂产业前沿与自主创新、科研试剂标准化创新研究与发展、科研试剂产业发展遇到问题与解决建议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充分交流。  本次沙龙宣布启动筹备中国检验检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为推动自主创新和创新人才成长搭建了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发展,充分体现出中国科协和中国检验检测学会重视人才培养,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检验检测领域自主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和积极举措。
  • 以“公益服务+检验检测”助力品质滨州建设
    山东省滨州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以下简称:滨州市特检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服务优势,启动“公益服务+检验检测”,把检验检测与企业服务相结合,从单一的检验检测扩展到包括政策咨询、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隐患排查等综合性的“一站式”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品质滨州建设。   自十月份“公益服务+检验检测”实施以来,两个月共开展帮扶企业46次,帮助企业消除隐患100余处、完善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建设19次、提供隐患排查技术公益服务22次、提供针对性安全教育培训公益服务20次。形成了常组织、常动员、常服务的公益服务格局,充分发挥了特种设备检验的主力军作用,助力品质滨州城市建设。   助力生产,持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滨州市特检院坚持“服务为本”,在进行特种设备法定检验的同时,根据使用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积极深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经验交流、现场培训、专家会诊等方式,进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等的指导。通过精准“帮扶”,解决企业在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空白、制度缺失和设备隐患等问题。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热力公司一台电站锅炉紧急需要内部检验。热力公司从接到通知到起炉只有10天时间。为保障企业生产运行,滨州市特检院接到企业检验需求,立即安排检验人员前往对接检验前工作。为节约检验时间,现场合理分组,全力保障该锅炉的起炉工期,并帮助企业全面排查其他在用特种设备安全隐患。   强化技术支撑,把好安全关。滨州市特检院坚持特检机构公益属性,围绕国家和省、市重点工作,发挥纽带作用,搭建企业、检验机构、监管部门的“近距离”沟通平台。博兴县先达农化有限公司,是博兴县一家大型农药产品生产企业,因产业调整,企业新上一批生产装置。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办理使用登记及购买时需要附带哪些资料、安装时注意事项等不清楚。了解情况后,滨州市特检院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讲解和指导,并多次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给企业进行讲解,帮助企业处理了问题、解决了困惑。为消除老旧电梯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乘梯,滨州市特检院对农业农村局办公楼的老旧电梯进行安全技术评估。发现机房设备间驱动主机的制动器严重老化、门机故障率较高等6处问题。重点检查了机器设备间驱动主机制动器工作的可靠性,对底坑缓冲器、张紧轮受潮环境中腐蚀情况,紧急救援装置的安全性等提出了合理性的建议。   全面提高考核质量 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滨州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中心入驻渤海公共实训基地,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服务“工业兴市、实业强市”的战略,投入约260余万元,引进了先进的考核模拟机,理论考试机位由原来的60台增加到140台,提升了理论机考化和实操技能化。实现年考试能力15000人/次,提高了考试能力和效率。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便捷、高质量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服务。助推“企业家梦想”,开辟“绿色通道”考试服务,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滨州市特检院始终树立公益服务理念,将“公益服务+检验检测”作为推动特种设备安全帮扶活动的重要手段,强化公益属性,提升专业化水平,扎实推进特检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倾心服务城市公共安全,建立长效的特种设备公益服务机制,引导企业重视特种设备安全责任,推动全市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成就企业家梦想,以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助力品质滨州城市建设。
  • 国研科工(北京)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等29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注销
    2023年6月25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注销国研科工(北京)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等29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的公告。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注销国研科工(北京)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等29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的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决定对国研科工(北京)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等29家机构(名单见附件)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予以注销。被注销的证书和证书编号停止使用。特此公告。附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注销单位名单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6月25日附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注销单位名单序号证书编号机构名称注销原因1220102060008国研科工(北京)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机构主动申请注销2210104090047北京市兽药监察所机构主动申请注销3230102280132华和通检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机构主动申请注销4220121340264北京特凡医疗器械实验室机构主动申请注销5170101060466中建八局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机构主动申请注销6170121340519中能测(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机构主动申请注销7170121340536北京科润天朗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机构主动申请注销8180101060810北京众鑫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机构主动申请注销9170121340403北京市中工商联珠宝检测中心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10170121340432北京通煤科信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11170121340438北京绿谱科技有限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12170121340439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13170101060442中建科工(北京)检测中心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14170121340444中环国测(北京)环境监测中心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15170121340445北京天诚永臻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16170121020446北京浩通博宇消防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17170121020447北京东汉阳光科技有限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18170121020451北京盘石明达消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19170121340452北京市公用事业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燃气及燃气用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20170121020453北京励拓新安安全防范技术有限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21170121340454中科世生(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22170101060455中地华北(北京)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23170101060458中房建(北京)结构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24170121340463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25170121340464北京康普瑞基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26170121340465北京中天路通工程勘测有限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27170121340471国卫康诚(北京)技术检测有限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28170121340472国检安评(北京)医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29170100140473北京市平谷区食品药品安全监控中心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
  • 建设现代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顶层设计
    检验检测认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尚处于发展初期,一定程度上存在小、散、乱问题,难以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此,《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总体思路是先部门内整合,再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整合,逐步推进脱钩改制、鼓励并购重组。《意见》将&ldquo 整合&rdquo 作为改革的主要抓手,根本任务在于建立我国现代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体系,逐步做强做大。   一、现代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设的前提是明确功能定位。《意见》提出,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界定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功能定位。目前,这些机构的主要问题是功能定位模糊,布局结构分散,重复建设严重。政府的监管应界定在安全、健康、环保、反欺诈和维持市场秩序等领域。由于特殊需要,作为政府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也只能围绕这些特定领域提供公共服务,而不应依靠行政权力介入营利性的市场经营性服务。而且这样的机构不能多,必须减少政府直接举办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数量。   二、现代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必须以市场主体为基础。《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到2015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整合,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到位。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诞生于市场交易的需要,是买卖双方所必需的第三方质量信用服务,具有鲜明的市场属性和产业特征。虽然少部分机构具有公益性特点而由政府举办,但大部分都是经营性的市场主体。只有当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才能真正提供公正的质量信用服务,进而实现优胜劣汰。《意见》明确逐步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主管部门脱钩、转企改制,抓住了机构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那就是要培育一大批合格的市场主体。   三、现代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力。无论是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还是计量标准咨询服务,实际上都是为了评价产品的质量水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系统性,没有计量就没有标准的衡量,没有标准就没有检测的依据,没有检测就没有认证的来源。从企业角度来说,也需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提供综合性的质量技术服务。《意见》针对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功能相互割裂的现状,提出发展区域性综合检验检测机构,县(市)机构原则上整合为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这不仅将避免重复建设,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机构核心竞争能力。   四、现代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发展趋势是大集团间的国际化竞争。我国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目前面临着国际同类机构的严峻挑战,SGS和BV等国际大集团年营业收入都突破3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服务实质上是质量信用的提供,而质量信用的基础则是提供者的规模和品牌。我国目前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基本上不能向服务对象提供全球的规模化服务,更没有承载质量信用的品牌。对此,《意见》提出要到2020年,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整合就是要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组建能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化的中国质量服务集团,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服务中国,走向世界。   五、现代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需要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我国现有两万多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行业壁垒较多,条块分割明显,缺乏对这些机构的统一规划、有效监管。因而,《意见》提出要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清理相关政策法规,有序开放市场,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而优化政府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良性发展的制度环境。   《意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整合为主要手段,对我国建立现代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进行了顶层设计,必将使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成为我国市场信用的可靠提供者,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技术支撑体系。   (作者系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 南京加快建设“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
    近日,南京市质监局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召开&ldquo 南京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rdquo 联合工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宣布联合工作组成立,并就集聚区的推介会、联盟构建、招商等具体事项达成一致意见。这标志着,&ldquo 南京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rdquo 的建设进一步提速。   &ldquo 南京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rdquo 位于南京开发区红枫科技园,地处南京仙林大学城东北部,东临李家山路,北临九龙山路,规划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一期投入使用20万平方米,将主要面向新型显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的产业领域,重点引进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设备研产、配套服务四类机构以及企业入区发展。   &ldquo 检测检验产业,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也是集科技服务和科技创新为一体的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服务业。&rdquo 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随着软件、新能源、电子通讯、电力设备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企业对检测检验的需求日益迫切,检测检验市场非常广阔。今年,全市检验检测及相关产业整体规模预计将达到100亿元左右。   去年5月,市政府也出台《关于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和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的意见》,要求规划建设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力争2020年全市检验检测服务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检验检测及相关产业整体规模达到500亿元,并建成1个国家级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
  • 中国将加强药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13日表示,中国将建立覆盖城乡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邵明立在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称,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步入科学监管的轨道,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和监管工作持续加强,为实现食品药品安全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邵明立说,今后五年,中国将实现使民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体制机制的保障,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更为完善,基本形成覆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各领域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药品、医疗器械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建立覆盖城乡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等。   邵明立表示,为此,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将完成丰富和发展科学监管理念、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实行人才优先战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等任务。   “在资金安排、项目建设和技术援助向基层、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全面改善基层执法条件,提升基层队伍素质,实现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他强调,重点加强审评审批、检查认证、检验检测、监测评价等技术机构建设,完善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重点提高基层不良反应监测能力和报告质量,加强监管信息化建设,完成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设,启动保健食品、化妆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   邵明立说,当局还鼓励创制新药。以提高药物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探索完善鼓励创新、导向明确的审评审批机制与策略。加强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制药企业及民间组织的技术合作与交流。鼓励中药、民族药创新和二次开发。
  • 检验检疫检测能力建设研讨会在新疆举行
    近日,检科院主办的检验检疫检测能力建设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来自各直属检验检疫局的领导和专家共35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要充分发挥中国检科院在检验检疫技术检测领域中的牵头、桥梁和服务三大作用,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要发挥好为行政执法服务的支撑作用,同时,树立市场意识,大力开拓委托检验业务,促进检测能力的提升和技术中心事业的发展。会议认为,检验检疫事业的发展,得益于检测技术的提升 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升,是行政执法的根本保障。研讨会还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检测能力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这次研讨会由检科院党委委员兼综合检测中心主任陈彦长主持,李怀林院长、庞国芳院士、陈洪俊副院长出席并讲话。
  • 重磅!《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推进检验检测建设
    仪器信息网讯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文末附全文)。《规划》明确将推进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氢能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鼓励行业优势企业、服务机构,牵头搭建氢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及认证综合服务、废弃氢能产品回收处理、氢能安全战略联盟等支撑平台,结合专利导航等工作服务行业创新发展。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安全技术协同发展,加强氢气泄漏检测报警以及氢能相关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等先进技术研发。  《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基本原则:一是创新引领,自立自强。积极推动技术、产品、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二是安全为先,清洁低碳。强化氢能全产业链重大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产业规范发展。四是稳慎应用,示范先行。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市场空间和技术创新水平,积极有序开展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拥而上。  《规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 5 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100-200 万吨/年。  再经过5年的发展,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到 2035 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规划》要点:  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支持新型燃料电池等技术发展。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突破氢能基础设施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临氢设备关键影响因素监测与测试技术,加大制、储、输、用氢全链条安全技术开发应用。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等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持续开展光解水制氢、氢脆失效、低温吸附、泄漏/扩散/燃爆等氢能科学机理,以及氢能安全基础规律研究。持续推动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  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在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行业集聚地区,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技术研发。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坚持安全为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氢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  根据各地既有能源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推动在社区、园区、矿区、港口等区域内开展氢能源综合利用示范。依托通信基站、数据中心、铁路通信站点、电网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动氢燃料电池在备用电源领域的市场应用。在可再生能源基地,探索以燃料电池为基础的发电调峰技术研发与示范。结合偏远地区、海岛等用电需求,开展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示范应用。  不断提升氢能利用经济性,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化工行业替代的应用空间。开展以氢作为还原剂的氢冶金技术研发应用。探索氢能在工业生产中作为高品质热源的应用。扩大工业领域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应用规模,积极引导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行业由高碳工艺向低碳工艺转变,促进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制定完善氢能管理有关政策,规范氢能制备、储运和加注等环节建设管理程序,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产业发展和投资引导,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促进氢能生产和消费,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支撑。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有关规定,注重在建设要求、审批流程和监管方式等方面强化管理,提升安全运营水平。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制氢市场化机制,健全覆盖氢储能的储能价格机制,探索氢储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推动完善氢能制、储、输、用标准体系,重点围绕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安全等基础标准,制氢、储运氢装置、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标准,交通、储能等氢能应用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研制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定发布相关标准。在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中,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积极采用推荐性标准和国家有关规范。推进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氢能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规划原文如下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一、现状与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历史性交汇。以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氢能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零排放的能源利用提供重要解决方案,需要牢牢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大势和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氢能产业,加速推进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从国际看,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全球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燃料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成本持续下降,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区域性氢能供应网络正在形成。  从国内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国内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但总体看,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等问题和挑战。同时,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建设的苗头有所显现。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亟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进一步提升氢能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拓展市场应用新空间,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战略定位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作用及其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促进异质能源跨地域和跨季节优化配置,推动氢能、电能和热能系统融合,促进形成多元互补融合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  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以绿色低碳为方针,加强氢能的绿色供应,营造形式多样的氢能消费生态,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发挥氢能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深挖跨界应用潜力,因地制宜引导多元应用,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紧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加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氢能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加速产业升级壮大,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践行创新驱动,促进氢能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着眼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统筹氢能产业布局,提升创新能力,完善管理体系,规范有序发展,提高氢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自立自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氢能创新体系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带动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建立健全产业技术装备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全球氢能技术和产业创新合作。  安全为先,清洁低碳。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对氢能制、储、输、加、用等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氢能利用安全可控。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积极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产业发展基础性制度体系,强化全国一盘棋,科学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稳慎应用,示范先行。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与技术创新水平相适应,有序开展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拥而上。坚持点线结合、以点带面,因地制宜拓展氢能应用场景,稳慎推动氢能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应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再经过5年的发展,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四、系统构建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  围绕氢能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准确把握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方向,聚焦短板弱项,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完善更加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一)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  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支持新型燃料电池等技术发展。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突破氢能基础设施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临氢设备关键影响因素监测与测试技术,加大制、储、输、用氢全链条安全技术开发应用。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等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持续开展光解水制氢、氢脆失效、低温吸附、泄漏/扩散/燃爆等氢能科学机理,以及氢能安全基础规律研究。持续推动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  (二)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  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平台,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展氢能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依托龙头企业整合行业优质创新资源,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支撑行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鼓励行业优势企业、服务机构,牵头搭建氢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及认证综合服务、废弃氢能产品回收处理、氢能安全战略联盟等支撑平台,结合专利导航等工作服务行业创新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  (三)推动建设氢能专业人才队伍  以氢能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支持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提升氢能基础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加快培育氢能技术及装备专业人才队伍,夯实氢能产业发展的创新基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加快推进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壮大氢能创新研发人才群体。鼓励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及其他从业人员。  (四)积极开展氢能技术创新国际合作  鼓励开展氢能科学和技术国际联合研发,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合作,积极构建国际氢能创新链、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氢能标准化活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氢能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等合作。加强与氢能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国际市场。  五、统筹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全国氢能产业布局,合理把握产业发展进度,避免无序竞争,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氢能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  (一)合理布局制氢设施  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在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行业集聚地区,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技术研发。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二)稳步构建储运体系  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积极推进技术材料工艺创新,支持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提高高压气态储运效率,加快降低储运成本,有效提升高压气态储运商业化水平。推动低温液氢储运产业化应用,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纯氢管道等试点示范。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三)统筹规划加氢网络  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坚持安全为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氢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  六、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  坚持以市场应用为牵引,合理布局、把握节奏,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分布式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推动规模化发展,加快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产业发展的商业化路径。  (一)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  立足本地氢能供应能力、产业环境和市场空间等基础条件,结合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逐步建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大型氢能航空器研发,不断提升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市场规模。  (二)积极开展储能领域示范应用  发挥氢能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的示范,探索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逐步形成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相互融合的电力系统储能体系。探索氢能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潜力,促进电能、热能、燃料等异质能源之间的互联互通。  (三)合理布局发电领域多元应用  根据各地既有能源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推动在社区、园区、矿区、港口等区域内开展氢能源综合利用示范。依托通信基站、数据中心、铁路通信站点、电网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动氢燃料电池在备用电源领域的市场应用。在可再生能源基地,探索以燃料电池为基础的发电调峰技术研发与示范。结合偏远地区、海岛等用电需求,开展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示范应用。  (四)逐步探索工业领域替代应用  不断提升氢能利用经济性,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化工行业替代的应用空间。开展以氢作为还原剂的氢冶金技术研发应用。探索氢能在工业生产中作为高品质热源的应用。扩大工业领域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应用规模,积极引导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行业由高碳工艺向低碳工艺转变,促进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七、加快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  牢固树立安全底线,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制度创新供给,着力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瓶颈,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制度基础,保障氢能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健全氢能政策体系  制定完善氢能管理有关政策,规范氢能制备、储运和加注等环节建设管理程序,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产业发展和投资引导,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促进氢能生产和消费,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支撑。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有关规定,注重在建设要求、审批流程和监管方式等方面强化管理,提升安全运营水平。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制氢市场化机制,健全覆盖氢储能的储能价格机制,探索氢储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二)建立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  推动完善氢能制、储、输、用标准体系,重点围绕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安全等基础标准,制氢、储运氢装置、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标准,交通、储能等氢能应用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研制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定发布相关标准。在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中,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积极采用推荐性标准和国家有关规范。推进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氢能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三)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  加强氢能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研究,建立健全氢能全产业安全标准规范,强化安全监管,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部门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地方政府氢能产业发展属地管理责任,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水平。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安全技术协同发展,加强氢气泄漏检测报警以及氢能相关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等先进技术研发。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及时预警氢能生产储运装置、场所和应用终端的泄漏、疲劳、爆燃等风险状态,有效提升事故预防能力。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研究制定氢能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处置技战术和作业规程,及时有效应对各类氢能安全风险。  八、组织实施  充分认识发展氢能产业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宣传引导、督导评估等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机制作用  建立氢能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氢能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强化规划引导作用,推动地方结合自身基础条件理性布局氢能产业,实现产业健康有序和集聚发展。  (二)加快构建“1+N”政策体系  坚持以规划为引领,聚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在氢能规范管理、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氢能产业多元应用试点示范、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打造氢能产业发展“1+N”政策体系,有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三)积极推动试点示范  深入贯彻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供应潜力大、产业基础实、市场空间足、商业化实践经验多的地区稳步开展试点示范。支持试点示范地区发挥自身优势,改革创新,探索氢能产业发展的多种路径,在完善氢能政策体系、提升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和考核机制,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效。  (四)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支持氢能相关产业发展。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支持氢能产业发展,运用科技化手段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化、差异化金融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五)深入开展宣传引导  开展氢能制、储、输、用的安全法规和安全标准宣贯工作,增强企业主体安全意识,筑牢氢能安全利用基础。加强氢能科普宣传,注重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六)做好规划督导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督促指导,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适时组织开展成效评估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规划实施中期,根据技术进步、资源状况和发展需要,结合规划成效评估工作,进一步优化后续任务工作方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