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基因测序技术

仪器信息网基因测序技术专题为您整合基因测序技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基因测序技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基因测序技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基因测序技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基因测序技术话题讨论。

基因测序技术相关的资讯

  • 纳米孔测序——尚不成熟的基因测序技术
    纳米孔测序,是国际上最受人关注的第三代测序技术之一。其创新的电信号检测和单分子长链测序,让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翘首以待。做为纳米孔技术的领跑者,英国牛津纳米孔公司今年在全球选择了几家著名的实验室,测试他们的样机。我的两个朋友,一个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一个在University of Queenland,分别测试了牛津纳米孔ONT。结论是:纳米孔测序尚不成熟。   测序长度长   纳米孔测序的测序最长可达到89kb,令人感到恐怖。也就是说,纳米孔测序可以一次读长就可以覆盖大部分的病毒基因组了。对于很多小基因组,连组装都省去了。纳米孔的平均读长可达4.3kb。毫无疑问这是迄今为止,所有测序仪中测序最长的。   测序错误率超高   35%,对,这就是纳米孔测序的错误率。我刚开始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还以为看错了。但确实,平均10个碱基,就有3.5个测序错误。其中3%的插入错误,16%的删除错误,16%的错配。高达35%的错误率,意味着基因突变检测成为纳米孔测序的禁区,也成为纳米孔测序的致命弱点。   当前的纳米孔测序未来有可能在哪些领域有优势呢?1,在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检测方面,纳米孔测序可以无需组装就可以得到全基因组。2,利用长度长的优势,和二代测序结合,协助组装基因组。   最后,我画了一张图,来比较目前的三个第三代测序技术。   很明显,测序最准确的是Helicos平台,测序最长的是Nanopore。三代测序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可以在临床广泛使用的技术,还需要数年的优化和提高。 作者:贺建奎
  • 纳米孔测序技术在基因测序市场引发争执
    一种价格低廉、方便携带的DNA测序方法,即纳米孔测序正待起飞,但该技术已经引发一家产业巨头和一家备受瞩目的创业公司之间的法律战争。近日,控制着基因测序产业的亿明达公司对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提出诉讼,后者是推广商业化纳米孔平台的首家公司。亿明达称,牛津公司的两项主要设备对亿明达掌握的专利存在侵权。  这场战争受到那些已经在使用牛津公司产品的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最终结果将取决于目前仍是秘密的这项技术的一些细节,事情可能将两家公司引入专利法的黑暗角落。  亿明达公司是基因测序市场的领头羊,销售冰箱大小的DNA读取设备,该设备主要通过构建及拼接携带化学标记的互补短链读取DNA。与此相对,纳米孔测序由于其简便性和可携带性,被认为是DNA分析领域的革命性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在每个核苷酸通过微孔时测量电流变化,读取单次通量中的长链DNA。从2014年起,牛津公司已通过早期通道项目,向研究人员推出了掌上MinION纳米孔设备,并准备推出一种较大型的、更加强大的PromethION设备模型。  与此同时,亿明达也将推出一个纳米孔平台,该公司对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和阿拉巴马大学的两项关键专利进行了注册。两项专利描述了利用细菌得到的孔蛋白,即分枝杆菌孔蛋白(Msp)系统。在2月23日提交给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南加州联邦地区法院的新诉讼中,亿明达主张,这种Msp微孔也是牛津公司产品的基础。  但是牛津大学设备的具体技术内容仍是秘密,即便对使用其产品的研究人员来说也是如此。“我认识的人都不知道那些微孔是什么。”马里兰州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师Winston Timp说。现在清楚的是,牛津公司也曾运用过Msp微孔并使研究人员可获得它们:亿明达在起诉案中提交的证据就包括牛津公司关于Msp变异基因的专利 该公司称这种微孔能使核苷酸通过时进行识别变得更加简便。还有另外一篇文章也承认牛津公司向哈佛大学研究学者提供Msp微孔。但是Timp强调,该公司同时拥有其他纳米微孔的专利,其中包括在他的实验室中研发的并非来自细菌的合成微孔。
  • 浅议基因测序技术的代际
    编者按 NGS技术,到底是下一代测序,还是二代测序?NGS到底包含了哪些技术?关于NGS的定义,一直困扰着业内外人士。曾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中国卷”项目 、“炎黄一号” 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基因测序专家王威博士,近期发表了文章《浅议基因测序技术的代际》,文中清晰地解释了测序技术代际问题。小编特将该文转载,欢迎各位交流探讨。 正文: 相对于较早出现的Sanger双脱氧核苷酸测序技术(简称Sanger测序),2005年后出现的NGS测序技术,使得基因组研究进入高通量时代,促进了基因组学科学研究及技术转化应用。 在基因组学领域,NGS通常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的缩写,意为下一代或者新一代测序技术,亦有人称之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二代测序技术(second-generation sequencing)。至于到底哪些测序技术属于NGS,并无明确统一的界定,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存在些许差别。 01 对NGS的最初种理解 自动化的Sanger测序技术,以Sanger技术为起点,新出现的技术被称为下一代测序技术(简称NGS)1。 这些新技术涉原理,依赖不同的模板制备方法(例如乳液PCR、DNA纳米球、桥式扩增 、单分子模板)、序列测定方法(焦磷酸测序、基于可逆终止化学测序、基于连接反应的测序、磷酸连接荧光核苷酸或实时测序)、基因组比对与组装方法等。 这种观点认为目前的大规模并行测序技术都属于NGS,包括Roche/454测序、Illumina/Solexa测序、Life的SOLiD与ION系列以及华大基因的BGISEQ/MGISEQ系列等;此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将Helicos BioScience、Pacific BioSciences以及Oxford Nanopore的单分子及纳米孔测序技术均纳入NGS技术,并未单独将其定义为第三代测序技术1~3。 02 对NGS第二种理解 另一种理解认为 NGS主要是指基于大规模并行测序(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简写MPS)的测序技术4。 大规模并行测序的关键技术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于2005年商业化进入市场。这一技术同时对成百上千万的待检测DNA模板分子进行测序,加大了测序反应的效率与通量,使得一次测序实验便能够完成一个或更多的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尽管不同的大规模并行测序技术原理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共同特点,杨焕明老师有非常简洁的总结5:(1)“裸”、“密”并行,每一个分子簇为一个裸露的测序反应,使得测序通量提高了几个数量级;(2)测序通量 的提高,损失了下机的读长(初期只有约20个碱基,现在已有显著提升)。 尽管MPS的标本制备和测序原理不同于Sanger测序,但它与Sanger 测序一样,仍需要对测序分子进行扩增,因而也不可避免的增加引入序列误差的概率和GC偏差,也不能直接分析不同修饰的核苷酸5。 按照这一观点,单分子测序不属于NGS,而是更加新的技术。 03 NGS:Next-generation 还是 Now-generation? 随着MPS成熟稳定,在2008~2010年左右,NGS有了一个新的含义,即Now-generation sequencing6、7,直译为“当代”或者“现代“测序技术。 也就是说,“下一代”测序技术变成了“现代”测序技术。不过,Now-generation sequencing这一说提法并未被广泛使用。因此在多数情况下,NGS主要是指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在高通量测序技术刚刚问世时,人们并没有预料到测序技术的后续发展如此迅猛。因此,无论是Next-generation 还是Now-generation,其实都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提法,本身也意味着变化和发展。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对于哪些技术属于NGS会存在不同观点了。 04 关于测序技术的代际 上述话题牵涉出所谓的测序技术代际的问题。然而目前来看似乎并没有统一的认定。 如果按照上文对NGS的理解,目前的代际划分似乎更多的用来区分Sanger 测序与非Sanger 测序。这两类技术在原理和测序通量上都有存在较大差异,但也有相通之处。例如,无论是Sanger双脱氧核苷酸测序,还是高通量测序中的边合成边测序技术,或者是基于连接反应的测序,其原理都依赖核苷酸的聚合反应。 目前测序仪代际划分的分歧点主要围绕“二代测序”和“三代测序”技术。“三代测序”这种提法出现于2008~2009年,当时主要是指有别于NGS的新型测序技术。一些学者认为单分子测序、实时测序以及核心方法有别于已有技术的方法,应是三代测序技术的定义性特征。目前,三代测序通常是指无需DNA扩增的单分子测序技术4。这种技术从原理与特点来看,有其自身优势(比如测序能够获得较长的读长,有望解决单倍体基因组组装和结构变异识别),是测序技术发展的重要思路。 有学者指出,目前测序技术代际划分,也许更多的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因为人们通常习惯性的认为技术代际升级代表了技术的演化。例如,Pacific BioSciences 公司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将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与NGS进行了区分,被归入三代测序技术8,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单分子测序技术早在2003年就有概念性的论文发表9。2008年,Helicos BioSciences推出了单分子测序仪,随后Pacific BioSciences与Oxford Nanopore也推出了各自商业化的测序仪。不过,也许是由于单分子测序对技术体系要求更高,这项技术的发展远不如当初人们预想得那般迅猛,直至今日尚未达到NGS这样的市场规模。这期间,Helicos BioScience已于2012年破产,尽管其技术符合目前对三代测序技术的界定。 随着更多的应用,单分子技术也陆续暴露出一些技术问题。例如,在近期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对利用长读长测序技术组装的人类基因组进行分析,发现与短读长组装相比,长读长组装的蛋白编码区域含有更多的错误10。尽管有学者指出,新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已经能够改善纳米孔测序的组装结果,有望从Oxford Nanopore和PacBio的测序数据中获得高质量的序列11。但是,真正的长读长技术,只有达到或超越现有技术的性能和准确度时,才有实用意义。 从测序技术应用角度来看,某些应用也许并不需要长读长的单分子测序技术。例如,基于外周血游离DNA测序的无创产前检测,因目标DNA本身就是一百多个碱基的短片段,采用NGS就能够比较好的进行检测与分析,且成本也在逐渐下降。此外,通过一些间接技术手段,比如华大智造近期推出的stLFR测序12,也能够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提供基因组长片段信息,包括分型、突变及基因组结构变异。 单分子测序技术从原理上具备潜力与优势,值得进一步研发完善。但是未来能否达到预期的市场规模,甚至成为主流测序技术,还需要经过实践检验。技术发展代际内的升级相对比较频繁,而代际间的升级则相对缓慢,只有核心原理有创新并且跨越式超越前一代的技术,也许才更适合被定义为新一代技术。 总之,目前测序技术代际划分较为模糊,且测序技术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中。其中,SANGER与 NGS均引领了基因组技术,推动了基因组学科技进步。前者为人类基因计划(HGP)做出了主要贡献,目前仍在是很多生物学与医学实验室的常规技术;后者则是当前基因组研究与应用的主流技术,直接为基因组测序的广泛应用扫清了经济上的障碍,使其不仅能更好的服务于科研,也正在成为医学界以及其他应用领域的重要工具。单分子技术则是测序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开始崭露头角,但成熟与完善尚需时日。以上这些测序技术,均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其适合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场景。 附笔: 写这篇小文的初衷,是近期因为有朋友提出过此类问题,也有人常将测序技术类比IT技术的发展。因此在这里分享自己的观点,也期望与持不同意见的朋友交流探讨。 特别感谢两位曾经参与过水稻基因组计划等早期基因组大项目的同事张建国博士与李胜霆博士,在春节假期期间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并协助完善本文。 目前测序技术的代际划分并没有统一的认定。即使一个人,其观点也会随时间与认知的改变而发生某些变化。在2008年前后,我们单位的NGS平台刚刚进入规模化稳定运行阶段。也正是那个时候,出现了“三代技术”。业内不少人都认为这类单分子技术很快将取代NGS。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曾经的观点认为单分子测序技术属于三代技术,而目前则倾向于将其归入NGS。 关于测序技术的代际,可以看看IT的代际。百度上是这样划分的:初代计算机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被称为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成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计算机成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指具有人工智能的新一代计算机。IT的代际划分主要源自技术原理的革新(第五代感觉主要是软件上的革新),是认识计算机发展史和技术原理的需要,具有客观存在的价值。新一代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前一代。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大家习惯于根据技术划分代际,代际升级代表了技术的演化。只有核心原理新并且跨越式超越前一代的技术才能被称为新一代。新一代的出现首先是从技术原理上提出,有希望和潜力超越现有技术,然后从商业角度宣传,有一些最终行不通的被淘汰,能发展成熟超越前一代的才会真正成为新一代。也有可能方向是对的,但是技术暂时跟不上,会经历曲折的发展。这种代际认识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最清楚。 王威 博士 华大智造副总裁,医学遗传学研究员,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 先后参与、负责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中国卷”项目 (简称 HapMap 计划) 北京区域的基因分型任务、初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工作 (简称“炎黄一号”) 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主要从事基因组医学新技术开发、推广与应用。
  • 基因测序格局初定,得技术者得天下
    据统计,中国每4秒就有一个1个新生儿出生,对应这个数字,中国孕妇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多年前,为了防止新生儿出生缺陷,准妈妈们选择羊水穿刺的方式进行产前检查,但是这种方式准确率较低,且存在10%的流产风险,这令不少家庭望而却步,而如今依托于基因检测技术的无痛产检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   目前将基因测序技术商业化比较成功的企业有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现被Thermo收购)以及中国的华大基因等。随着基因技术的飞跃发展,检测技术成本大幅下降,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范围正在迅速拓展,基因测序市场上将谁主沉浮?   测序技术飞速发展   现在国际范围内,各种基因测序主流技术采取的原理各有不同,新一代测序技术特点主要是序列短(30&mdash 150bp)、但是检测通量大(从开始的几百Mb到目前的1Tb以上的通量)、检测周期灵活(几个小时到几天)。正是因为通量高,所以测序的价格已经是第一代测序的万分之一,甚至更低。最早做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需要30亿美元,现在测序成本只需要1000美元。   基因测序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脉络已经逐渐清晰。早期测序技术目前硕果仅存的是Life Technologies,这家公司在去年刚刚被Thermo Fisher并购。此后出现的454(罗氏),SBL(Life Technologies的SOLiD),以及Helicos等早期出现的技术和公司,或因为技术问题,或因为市场问题、比如被Illumina等强势竞争者的打压,破产的破产,没破产的也基本退出了市场。目前硕果仅存的除了Illumina,只有Complete Genomics(CG)以及Life Technologies的Ion技术。   三分格局被打破   由于发展较早,再加上快速降价、挤压对手的利润、以及成立以低价为旗号对下游服务商组织商业联盟等商业手段操作,Illumina成功挤压打垮了一系列竞争对手,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设备供应商。目前Illumina已经开始限制其试剂仪器的使用范围,以保护自己下游应用开发的红利。同时在中国,Illumina也在扶持少数的下游服务商,直接进入服务市场,甚至和自己的测序仪客户竞争,从而实现最大程度控制市场的目的。   第二个主力公司是Life Technologies。它的Ion Torrent测序技术由于摆脱了常规的光学检测,另辟蹊径,使用半导体检测链聚合反应过程中的质子释放的信号,所以具有快速(4个小时完成测序)、仪器结构简单、小巧、造价便宜的优点。不过,由于整个技术设备市场基本被Illumina占有,所以短时间内Life Technologies凭借其技术特点在市场有一定的优势,但未能形成与Illumina的平等竞争态势。   在两大主要公司之外,还有一个在基因业界人士看来都有些神秘的CG公司。如果要定位的话,CG可以说是一个测序市场的搅局者,正是由于其平台具有比Illumina更高的通量和更准确质量的特点,在数年前,曾和Illumina在人类全基因组重测序市场上形成制衡并分庭抗礼,带动了测序标准的提高、以及测序价格的显著下降。   但是CG毕竟是一个初创公司,在商业运作、市场渠道等方面远远比不上具有十足市场优势的Illumina。随着Illumina在市场和各种法律纠纷干扰手段的操作下,CG陷入困境。而迫于Illumina与自己下游竞争和不断提价的商业压力,我国的华大基因利用了这一机会,于2013年并购了CG公司。凭借此次收购,华大基因一举占领了基因测序的上游,并同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一起奠定了继续测序市场的新格局。不仅如此,凭借自身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布局,华大基因相比前两者更具优势。   华大的技术王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世界只有前面提到的三家完整拥有测序技术核心知识产权的公司&mdash &mdash 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华大基因。而且三家公司本身都是通过收购来实现,Illumina收购了Solexa, Life Technologies收购了Ion Torrent,而华大收购了CG 其余的授权或者所谓做出了测序仪的国内公司都会在真实应用的技术、成本和商务层面受较大限制。   华大在并购完成之后,保留了CG在硅谷的研发团队,并将团队规模扩大了一倍,同时结合中国本土的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共同合作,已经开发出将投入产业化应用的临床测序技术BGISEQ-1000和BGISEQ-100。   新产品大大简化了样品处理的流程,缩短了整个周期,优化了生物云平台,做到一键式、傻瓜式、大数据库支持,能够进入任何一家医院而不需要任何前期测序基础。在临床产品的精度、可重现性和稳定性方面比市面已有技术提高几个数量级,达到99.999%以上的碱基准确性。   可以说,CG的技术是非常稳定可靠的,有多篇顶尖的文献可以证明,这一点是华大基因收购CG的重要原因。CG之前的不成功,主要是差在商业模式而不是技术。而在基因测序这一高科技领域,&ldquo 技术为王&rdquo 依旧是一个硬道理,这或许也是华大基因和CG最强大的竞争资本之一。
  • 基因测序里还有哪些技术“劫”?
    日前,一些从事医疗投资和基因组医学研究的学者在艾瑞咨询主办的“基因测序赛道扫描沙龙”上探讨产业发展上的技术“劫”,希望明晰产业发展“路线图”。2016年3月,在科技部发布的重点专项申报指南的相关通知中,将“精准医学研究”列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支持以基因测序为基础的精准医疗行业。从2014年卫计委对基因测序的临床短暂叫停,到当年发布试点名单,政策的重启,开动了我国基因测序产业“开往春天的列车”。试点一年多以来,相关行业、企业和研究单位纷纷找到方向,快速启动相关仪器、试剂、软件的注册工作,并带动了研究聚焦和资本聚集。读懂“二级密码”,才能和“病”搭上线从研究到临床,原来最大的障碍——钱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什么“劫”?与2001年人类基因组草图发表时相比,基因测序成本降至“万分之一”,然而临床应用却没有成倍增加。事实上,“测序”只完成了生命体“一级密码”的解读,要让它和疾病关联起来,还需要“解密”基因突变带来了哪些疾病,将“基因片段”和“疾病发生”匹配起来,完成“二级密码”的破译。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方向东将临床应用的实现归结为3个要素:队列以及样本库是基础、可实现医学干预是核心、数据集成与分析是关键。因此,单独的基因测序数据并不能指导临床治疗,要习得“二级密码本”需要建立样本库、积累多维度数据并进行分析,一层层剥开“生命密码”,指导临床治疗。“是基因数据和多维度数据的解读能力,将基因测序技术推向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向东说。然而,目前基因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仍然能力不足,基因数据的解读很大程度还停留在基因水平,而不是精确的基因突变水平,同时基因数据还不能同病患生理体征、生活习惯检测和微观环境等多维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投资圈“在预热”,设备国产化不能成为“软肋”“说实在的,能够投资的公司只有百分之十几。”谈到在基因测序行业进行投融资的经历,君联资本总经理蔡大庆说,投资者应该明确要注资的是基础研究,还是能够商业化的研究?“有很多投资,投的是科研院所要进行的研究。”他认为目前的投资模式存在错位现象,一大批投资投向各种各样的研究,创业团队从事的却可能不是领域里所缺的,好的商业环境应该是“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出资支持基础研究,到一定程度后,由商业机构接过去,再用到病人身上”。不仅投资没有形成合力,基因测序行业在互联网医疗里也算“冷门”。据艾瑞发布的《全球二代基因测序行业投研报告》显示,互联网医疗行业在2015年共获得141笔投资,金额15.1亿美元,其中我国基因测序行业仅获得16笔投资,金额为0.7亿美元,约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1/20。调查显示,这是缘于我国基因测序行业上游设备制造严重依赖进口、且有现行可替代检测方法、医疗实际需求没有大量形成。关于设备的国产化,方向东认为虽然起步晚,但正在大步紧追,“华大基因发布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组数据分析云计算平台BGI系统,华音康公司已生产出国产高通量测序系统,中科紫鑫开发的Pad测序设备几个小时内完成测序、便携小巧、适合临床,刚刚获得了国家六千万的仪器专项资助。”Pad测序可能帮助国产设备实现“弯道超车”,“如果掌上设备就能完成测序,那将带来结构性变化。”艾瑞研究院院长曹军波表示,硬件的便携性促成了互联网的发展,同样可以把基因测序“嫁”到各个产业上,“掌上设备让海量数据更易被采集,分析的样本库也将更庞大,后续撬动的市场规模将极其庞大。”“大数据”官方整合,多角度接入撬动市场样本库是基因测序迈进临床的“基础”。30年来,超过20万人的生物样本库在江苏泰州建立起来,60余万例食管癌的数据及400例以上食管癌完整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数据也经过数年建立起来……这些分散的数据库需要进一步整合。方向东表示,“临床数据分析时,必须要有一个权威的数据仓储。科技部前年已启动了相关项目,投资数亿元做数据整合工作。”“这个行业的未来走势是什么样,会不会跟互联网领域趋同?”曹军波回答得很肯定:“的确呈现类似的特征。十几年内,测序技术不断变革,测序成本不断下降,这与科技创新的行业特征相吻合,如果有多方面的产业链进入,市场空间可以快速打开。”目前的基因测序应用领域包括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医疗和非医疗领域。“基因测序能支撑起背后更大产业链。”曹军波说,与“互联网+”相似,目前,很多投资方和企业所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基因测序本身,而是基于它能够撬动的其他相关市场。也就是说,技术和市场布局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基因+”也将变革诸多产业领域。
  • 基因测序技术论坛通知
    p   基因测序技术发展论坛 /p p   由科技部批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的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15)将于2015年10月27—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除大会报告和分会报告之外,以“生命科学”和“科学仪器应用及检测技术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论坛也将如期举行。 /p p   “生命科学”学术论坛中“基因测序技术发展论坛”由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承办。 /p p   基因测序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人类基因测序工作基本完成为人类生命科学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基因测序仪已发展到第三代,2013年illumina公司Miseg Dx平台,首次通过美国FDA技术认证。基因测序应用火热地展开:无创产前筛查,癌症等疾病基因检测,单基因疾病及染色体疾病检测,靶向基因检测,天赋基因检测,亲子鉴定等。国内从事基因检测机构不断增多,如雨后春笋。 /p p   为总结交流国内外基因测序技术及应用进展,促进国内基因测序技术及仪器发展和提高,兹定于2015年10月29日在国家会议中心E232A会议室举办“基因测序技术发展论坛”。 /p p   届时将邀请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有关厂商作专题介绍。热烈欢迎有关厂商、应用单位、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士参加会议,交流互动。为加速发展我国基因测序技术和仪器献言献策。 /p p   一、会议组织 /p p   主办单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p p   承办单位: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 /p p   二、会议内容 /p p   (1)国际基因测序技术进展 /p p   (2)我国基因测序技术发展路径及行业标准 /p p   (3)我国基因测序仪自主创新技术进展 /p p   (4)廉价、快速基因测序仪 /p p   三、会议时间、地点 /p p   1.会议时间:2015年10月29日 /p p   2.会议地点:北京?国家会议中心E232A会议室 /p p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天辰东路7号 /p p   四、会议费用、联系方式 /p p   本次会议参会、听会不收取任何费用,厂商报告及仪器展示、宣传等费用另行通知。 /p p   联系方式: /p p   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 /p p   联系人:孙远芬、翟立国、林鸿凭 /p p   电 话:010-89941369/89941386/68410135/68410137 /p p   邮 箱:info@instrumentation.com.cn /p p /p
  • 基因测序到底还有哪些技术“劫”?
    p style=" 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 COLOR: rgb(192,0,0)" /span   日前,一些从事医疗投资和基因组医学研究的学者在艾瑞咨询主办的“基因测序赛道扫描沙龙”上探讨产业发展上的技术“劫”,希望明晰产业发展“路线图”。 /p p   2016年3月,在科技部发布的重点专项申报指南的相关通知中,将“精准医学研究”列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支持以基因测序为基础的精准医疗行业。 /p p   从2014年卫计委对基因测序的临床短暂叫停,到当年发布试点名单,政策的重启,开动了我国基因测序产业“开往春天的列车”。 /p p   试点一年多以来,相关行业、企业和研究单位纷纷找到方向,快速启动相关仪器、试剂、软件的注册工作,并带动了研究聚焦和资本聚集。 /p p strong   读懂“二级密码”,才能和“病”搭上线 /strong /p p   从研究到临床,原来最大的障碍——钱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什么“劫”? /p p   与2001年人类基因组草图发表时相比,基因测序成本降至“万分之一”,然而临床应用却没有成倍增加。 /p p   事实上,“测序”只完成了生命体“一级密码”的解读,要让它和疾病关联起来,还需要“解密”基因突变带来了哪些疾病,将“基因片段”和“疾病发生”匹配起来,完成“二级密码”的破译。 /p p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方向东将临床应用的实现归结为3个要素:队列以及样本库是基础、可实现医学干预是核心、数据集成与分析是关键。 /p p   因此,单独的基因测序数据并不能指导临床治疗,要习得“二级密码本”需要建立样本库、积累多维度数据并进行分析,一层层剥开“生命密码”,指导临床治疗。 /p p   “是基因数据和多维度数据的解读能力,将基因测序技术推向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向东说。 /p p   然而,目前基因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仍然能力不足,基因数据的解读很大程度还停留在基因水平,而不是精确的基因突变水平,同时基因数据还不能同病患生理体征、生活习惯检测和微观环境等多维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p p strong   投资圈“在预热”,设备国产化不能成为“软肋” /strong /p p   “说实在的,能够投资的公司只有百分之十几。”谈到在基因测序行业进行投融资的经历,君联资本总经理蔡大庆说,投资者应该明确要注资的是基础研究,还是能够商业化的研究? /p p   “有很多投资,投的是科研院所要进行的研究。”他认为目前的投资模式存在错位现象,一大批投资投向各种各样的研究,创业团队从事的却可能不是领域里所缺的,好的商业环境应该是“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出资支持基础研究,到一定程度后,由商业机构接过去,再用到病人身上”。 /p p   不仅投资没有形成合力,基因测序行业在互联网医疗里也算“冷门”。据艾瑞发布的《全球二代基因测序行业投研报告》显示,互联网医疗行业在2015年共获得141笔投资,金额15.1亿美元,其中我国基因测序行业仅获得16笔投资,金额为0.7亿美元,约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1/20。调查显示,这是缘于我国基因测序行业上游设备制造严重依赖进口、且有现行可替代检测方法、医疗实际需求没有大量形成。 /p p   关于设备的国产化,方向东认为虽然起步晚,但正在大步紧追,“华大基因发布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组数据分析云计算平台BGI系统,华音康公司已生产出国产高通量测序系统,中科紫鑫开发的Pad测序设备几个小时内完成测序、便携小巧、适合临床,刚刚获得了国家六千万的仪器专项资助。” /p p   Pad测序可能帮助国产设备实现“弯道超车”,“如果掌上设备就能完成测序,那将带来结构性变化。”艾瑞研究院院长曹军波表示,硬件的便携性促成了互联网的发展,同样可以把基因测序“嫁”到各个产业上,“掌上设备让海量数据更易被采集,分析的样本库也将更庞大,后续撬动的市场规模将极其庞大。” /p p strong   “大数据”官方整合,多角度接入撬动市场 /strong /p p   样本库是基因测序迈进临床的“基础”。30年来,超过20万人的生物样本库在江苏泰州建立起来,60余万例食管癌的数据及400例以上食管癌完整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数据也经过数年建立起来...... /p p   这些分散的数据库需要进一步整合。方向东表示,“临床数据分析时,必须要有一个权威的数据仓储。科技部前年已启动了相关项目,投资数亿元做数据整合工作。” /p p   “这个行业的未来走势是什么样,会不会跟互联网领域趋同?”曹军波回答得很肯定:“的确呈现类似的特征。十几年内,测序技术不断变革,测序成本不断下降,这与科技创新的行业特征相吻合,如果有多方面的产业链进入,市场空间可以快速打开。” /p p   目前的基因测序应用领域包括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医疗和非医疗领域。 /p p   “基因测序能支撑起背后更大产业链。”曹军波说,与“互联网+”相似,目前,很多投资方和企业所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基因测序本身,而是基于它能够撬动的其他相关市场。也就是说,技术和市场布局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基因+”也将变革诸多产业领域。 /p
  • 一文读懂基因测序技术的前世今生
    p   测序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对基因组研究,疾病医疗研究,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巨大推动作用。从1977年第一代DNA测序技术(Sanger法),发展至今三十多年时间,测序技术已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从第一代到第三代,测序读长从长到短,再从短到长。虽然就当前形势看来第二代短读长测序技术在全球测序市场上仍然占有着绝对的优势位置,但第三测序技术也已在这一两年的时间中快速发展着。 /p p   根据原理的不同,人们将测序技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sanger测序。第二代,高通量测序(NGS)。第三代,单分子/纳米孔测序。由于三代测序技术各有优缺点,应用的领域也不尽相同,第一代测序技术仍未被淘汰,目前的测序市场是三代测序技术并存的局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一代:sanger测序 /strong /p p   第一代测序技术,主要基于 Sanger双脱氧终止法的测序原理,结合荧光标记和毛细管阵列电泳技术来实现测序的自动化,基本方法是链终止或降解法,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基于一代测序技术。第一代的Sanger测序技术的优点是,测序读长长,能达到800-1K bp,且测序用时短,只需要几十分钟即可完成一次测序,测序准确度高准确性高达99.999%,目前仍是测序的金标准 缺点是通量低、成本高,影响了其真正大规模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c42dc54f-dd66-44ff-b704-d7ae009f055b.jpg" title=" 1.jpeg" / /p p   因而第一代测序技术并不是最理想的测序方法。经过不断的技术开发和改进,以Roche公司的454技术、illumina公司的Solexa,Hiseq技术和ABI公司的Solid技术为标记的第二代测序技术诞生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大大降低了测序成本的同时,还大幅提高了测序速度,并且保持了高准确性,以前完成一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需要3年时间,而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则仅仅需要1周,但在序列读长方面比起第一代测序技术则要短很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二代:高通量测序(NGS) /strong /p p   高通量测序技术(又称为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自2005年454公司推出第一台基于焦磷酸测序二代测序仪开始,到2017年Illumina推出NovaSeqTM系列,高通量测序技术经历了十几年的技术发展过程,NGS测序平台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收购和合并,最终形成主要三家测序平台,包括:Illumina的Solexa平台、Life Technologies的 Ion Torrent平台和华大基因的Complete Genomics平台。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1.Illumina平台 /strong /span /p p   由于其技术成熟,平台之间高度互补性与交叉性,使得其在短读长测序上大占优势,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NGS平台。目前其占据了测序仪市场约70%的市场份额。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2.Life Technologie平台 /strong /span /p p   Life公司Ion Torrent测序平台采用的为半导体测序原理,其在非碱基多聚体(non-homopolymer)的测序上正确率与其它NGS平台相差无几,而对于连续碱基的检测还不够完善,在检测同一碱基连续出现时的数量可能会有所误差。相对于其他平台,测序通量较小,平台数量也较少。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3.Complete Genomics平台 /strong /span /p p   Complete Genomics平台采用了高密度DNA纳米芯片技术,在芯片上嵌入DNA纳米球,然后用复合探针-锚定分子连接(cPAL)技术来读取碱基序列。虽然这些技术非常准确,但该技术在应用上最大的限制可能就是其过短的读长。 /p p   高通量测序技术经历了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人类基因组测序成本已经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约30亿美元降到了1000美元左右。目前二代测序设备在通量、准确度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测序成本也随之大幅度下降,成为商用测序的主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179d5f56-cfcc-48c2-a654-d53e05adb76b.jpg" title=" 2.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三代:单分子/纳米孔测序 /strong /p p   测序技术在近两年中又有新的里程碑,Helicos公司的Heliscope单分子测序仪、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的SMRT技术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的纳米孔单分子技术,被认为是第三代测序技术。与前两代技术相比,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单分子测序,测序过程无需进行PCR扩增,其中,Heliscope技术和SMRT技术利用荧光信号进行测序,而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技术利用不同碱基产生的电信号进行测序。 /p p   由于第二代技术存在短读长和耗时长的缺陷,人们希望第三代测序技术能解决这些缺陷,第三代测序技术通过现代光学、高分子、纳米技术等手段来区分碱基信号差异的原理,以达到直接读取序列信息的目的,三代测序设备在DNA 序列片段读长上优于二代设备,但在准确度上较二代设备差,目前尚未完全成熟,市场应用面还不算广,未来随着技术的改善,三代测序设备将更为稳定和成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cc5887e2-9c01-4a0b-8a42-128f991dee7d.jpg" title=" 3.jpe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第三代测序优势: /strong /span /p p   1)第三代基因测序读长较长,如Pacific Biosciences 公司的 PACBIO RS II 的平均读长达到 10kb,可以减少生物信息学中的拼接成本,也节省了内存和计算时间。 /p p   2)直接对原始DNA样本进行测序,从作用原理上避免了 PCR 扩增带来的出错。 /p p   3)拓展了测序技术的应用领域,二代测序技术大部分应用基于DNA,三代测序还有两个应用是二代测序所不具备的:第一个是直接测RNA的序列,RNA的直接测序,将大大降低体外逆转录产生的系统误差。第二个是直接测甲基化的DNA序列。实际上DNA聚合酶复制A、T、C、G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正常的C或者甲基化的C为模板,DNA聚合酶停顿的时间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的时间,可以判断模板的C是否甲基化。 /p p   4)三代测序在ctDNA,单细胞测序中具有很大的优势:ctDNA含量非常低,三代测序技术灵敏度高,能够对于1ng以下做到监测 在单细胞级别:二代测序要把DNA提取出来打碎测序,三代测序直接对原始DNA测序,细胞裂解原位测序,是三代测序的杀手应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第三代测序缺陷: /strong /span /p p   1)总体上单读长的错误率依然偏高,成为限制其商业应用开展的重要原因 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目前的错误率在15%-40%,极大地高于二代测序技术NGS的错误率(低于1%)。不过好在三代的错误是完全随机发生的,可以靠覆盖度来纠错(但这要增加测序成本)。 /p p   2)三代测序技术依赖DNA聚合酶的活性。 /p p   3)成本较高,二代Illumina的测序成本是每100万个碱基0.05-0.15美元,三代测序成本是每100万个碱基0.33-1.00美元。 /p p   4)生信分析软件也不够丰富。 /p p   三代测序和二代测序相比较,第二代测序技术的优点是成本较之一代大大下降,通量大大提升,但缺点是所引入PCR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测序的错误率,并且具有系统偏向性,同时读长也比较短。第三代测序技术是为了解决第二代所存在的缺点而开发的,它的根本特点是单分子测序,不需要任何PCR的过程,这是为了能有效避免因PCR偏向性而导致的系统错误,三代读长超长,准确低,费用高,但因读长长,利于组装和发现unique reads潜在优势明显,但是劣势也限制了三代测序的商业应用。 /p p    strong 未来前景 /strong /p p   目前,第二代的基因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NGS)是市场商用主流。第三代的单分子/纳米孔测序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但是预计在将来5-10年内二、三代基因测序会共存,但二代测序仍将是测序市场商业应用主流。 /p
  • 新一代基因测序仪器亮相进博!因美纳技术平台曾完成首个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测序
    2021年,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首次发布的第20个年头,也恰逢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过去两年,基因测序技术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生命科学时代的真正到来。与此同时,中国“十四五”规划将生物基因科技发展,公共卫生建设以及健康预防等内容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基因测序技术和应用均贯穿其中。自因美纳创立之初,公司即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测序成本的下降。如今,因美纳的技术已使测序成本下降了99%。此次进博会上,因美纳展示其主要的测序仪系列产品,让参观者得以了解基因检测的奥秘。图说:因美纳在进博会上展示其主要的测序仪系列产品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下同)去年,中国科学家向全球第一时间分享的首个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就是在因美纳的技术平台上完成测序的,为后续的疫情防控、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此次进博会展出的NextSeqTM 550Dx,是因美纳在全球最多国家和地区通过临床注册的中通量新一代测序平台(NGS),迄今为止已在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临床认证,是一款久经考验的临床测序平台。记者在展台看到,获得2021年红点设计大奖的基因测序平台——NextSeqTM 2000也收获了不少关注。这也是因美纳首个将文库扩增、测序以及快速基因组分析整合在一个平台上的测序仪。图说:参观者有机会获得互动纪念品——基因测序产品模型的盲盒去年进博会前夕,因美纳NextSeq 550Dx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用于临床人源样本的人类DNA检测诊断,成为因美纳在中国第二款获临床应用批准的测序产品。随着该产品在进博会的成功展出,在不到三个月内,首台NextSeq 550Dx即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功安装开机。未来,因美纳计划将包括测序试剂以及测序仪在内的产品逐步推进本土化生产制造。目前,位于上海浦东的因美纳中国生产基地正在积极筹备,预计将于明年第三季度投入生产。
  • 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成本和技术壁垒
    忽如一夜春风来,基因测序公司在中美两国资本市场均获得狂热的追捧,或许,基因测序是一个革命性技术,是一片未开发的蓝海领域,但监管、技术的进步决定了这一领域的发展是曲折向前的。   所谓的基因药物是指两类:一种是利用基因技术生产的蛋白类药物,如利用水稻生产的人类血清蛋白 另一种是针对人体发病基因片段的靶向药物,即个性化药物。个性化药物是利用患者信息,通常是遗传或生物学特征,为单个患者&ldquo 量身打造&rdquo 的药物。早在2009年,普华永道的一份报告就指出该挂钩领域的市场价值达到了2320亿美元,到2015年更是预计将达到4520亿美元。   以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公司(LIFE)等公司为代表的新的快速和具有成本效益的DNA测序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个性化医疗的时代已然来临,但每次大的变革都会带来行业的大洗牌,许多公司将飞速前进,而另一些则会很快消亡,因为他们的技术不再是现代科技的先锋。   基因药物的美国生存土壤   由于美国的医疗保健预算迫使人们使用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药物,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医生可以采取血液样本,并很快找到与患者基因相匹配的药物,却能产生量最少的副作用,最终节省了宝贵的治疗时间,降低成本达到最大效益。   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数据,医疗保健费用在过去40年一直超越GDP的增长。而这一趋势很难继续下去&mdash 付款人(保险(放心保)公司和医疗保险/医疗补助)的越来越不愿意支付额外费用。未来的医疗体系将继续允许付款人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当然,是在成本控制与维持治疗的高品质的前提下。   黑斯廷斯中心的一份报告表明,慢性疾病患者的相关成本正在显著增加。该报告预测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的门诊费用将在2015年和2020年间达到4000亿美元,因此,就美国的医改趋势而言,预防用途的个性化药物将主导市场,以抵消医疗保健预算的负担。   在此背景下,个性化医疗和基因检测在美国迅速找到了发展的土壤。   过去的几年里,人类对蛋白质组和代谢途径的了解和认识已大大增加。医学已经认识到,所有的实体肿瘤都是不一样的,即使他们可能在如乳房一样的器官被发现。个性化药物的最终目标是利用一个人的遗传信息,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医疗效率。   事实上,医生已经使用个性化药物相当长一段时间了。例如,用乳腺肿瘤表达的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患者,可给予一种雌激素拮抗剂药物阻止雌激素与肿瘤结合的活性。相反,如果没有可以阻断的受体,则没有必要来使用该药物。可见个性化药物不仅加速了处理时间,也有可能减少副作用。当前医生开的药都是确定治疗的好处会大于副作用,然而副作用也是令人不安的。在更严重的疾病,如癌症的情况下,副作用可能是巨大的。一种药物可能是最有效和最适当的,但是,如果病人不能耐受副作用,治疗必须提前结束。很多时候,这些负面效应可能会潜伏很长时间才表现出来。   基因是DNA序列,其编码的蛋白质,多在药物代谢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了解了患者的基因片段的遗传突变或单核苷酸多态性,医生就可以筛选低或高于正常代谢情况下的药物效力,实现最佳的药物反应。临床上使用个性化药物方法需要很多许多方面的基础,包括基因和蛋白质、代谢物和基因突变等大型数据库的建立。进一步需要发现药物和食物与基因及其突变的互动。   个性化医疗主要依靠基因组学的研究来预测特定病人的药物反应,靶向治疗药物也可以属于这一类,因为很多时候药物的目的是针对一个特定的受体或病变组织的生理特性。然而,基因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如浩瀚江海,很难获得和运用信息的使用方法。   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本   测序技术的突破(如LifeTech的离子质子基因测序技术),将允许快速识别不同的患者,肿瘤和其他疾病状态的基因序列。然而在未来几年,即使有这些突破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难点在于临床收集的数据,以及临床效果。中国人口众多,要搜集大样本中国的医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目的地。   这方面的专家乔纳森· 劳拉博士认为:&ldquo 作为一名医生和前分子遗传学研究学者,我一直看到靶向治疗药物的潜力。这在我的研究领域&mdash 头部和颈部癌症的治疗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常是有针对性的同步化疗结合手术。实现mRNA和蛋白的预测矩阵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可以针对测序结果合成临床使用的蛋白质,现在的障碍是具体用药疗效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落实,中国也很好的样本来源。&rdquo   致力于这方面的国外领先的机构,都在大力扩大和中国各地的医院合作,以获得特性基因、蛋白序列和临床表现等的数据。不过,如果要个性化药物发挥除了全部潜力,真如人类探索宇宙一样是没有边际的,而且个人表现非常不一样,很难想象有人花大成本去实现它。所以更现实的情况是,通过大数据库的建立,筛选出人类最常见的病症和相应基因片段和蛋白质序列,这已经是个性化药物发展的最好前景了。   目前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测序技术的发展的应用仍主要在于新生儿的基因测序和图谱分析之上,很多留学人士都愿意回国来以此创业。   先&ldquo 吃螃蟹&rdquo 的不赚钱   现实中相关公司如何呢?人类基因组计划始于1990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圆满完成。个性化药物应用与医疗保健应该很快到来。但不幸的是,在投资早期仍然意味着错误。   Myriad(MYGN)是美国一家分子诊断公司,主要业务预测医学、个性化医学和临床药物检测。其中最知名的测试包括用于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BRACAnalysis,以及用于检测遗传性结肠癌和其他多种癌症 的COLARIS。但Myriad最近则被当地法院裁定,分离BRCA1和BRCA2基因的专有权不属于Myriad。于是两家竞争者Ambry和Gene-by-Gene也宣布他们将提供BRCA基因测试,包括BART基金分析。虽然Myriad对两家公司进行了专利侵权诉讼,但毫无疑问,行业的门槛在降低,其市场领导者的测试将继续受到竞争对手的挑战。此外,政府的举措将继续蚕食以DNA测序为基础的诊断业务的利润。   虽然这类基因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且应用广泛,但也逐渐显现出专业化和专业认证的趋势。比如近期基因检测买方公司信诺决定,他们不会支付任何BRACAnalysis测试的费用,除非由一个委员会认证的遗传学家亲自检测,必须是由经过独立专业训练的遗传学专业,如医学遗传学家或顾问且拥有美国遗传学委员会认证的检测实验室。   在美国,只有2700个认证的遗传学顾问,以及1400位被认证的遗传学家,其中有近四分之三在医院工作,有近一半工作在大型学术中心。信诺公司的举动意味着,患者的检测必须求助于学术机构。目前,一些学术中心已宣布计划开始BRCA基因的内部测试。另外,FDA归类分子诊断测试(MDX)为外诊断医疗器械。这些测试都需要经过FDA的复杂和高难度评估,评估过程中需要由专家了解测试的复杂性。   目前,妇女保健部门占Myriad销售额约40%。但不幸的是,这些销售皆非来自遗认证的传学家或顾问。第三方公司像信诺公司一旦停止向非认证遗传学家的BRCA测试购买服务。那么像Myriad公司就将受到来自这方面的业务压力。   真正的壁垒是&ldquo 大数据库&rdquo 和高端人才。   必须承认,这个行业仍然存在很高的技术壁垒。换句话说,基因检测手段很成熟,很多实验室都能实现,然而检测结果的解读却非常困难,因为这依赖于基于大数据上的数据库。   比如,Myriad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拥有专有数据库,它用来解释不确定的遗传检测结果。如果其他公司不被允许在BRCA基因测试中使用Myriad的私有数据库,这道屏障和战略优势将非常显著。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会慢慢减弱,但是无论如何,这从侧面说明了数据库在基因检测中的核心作用。   一些主做基因检测试剂盒的跨国公司的转型的事实非常有说服力,据悉它们已经开始把未来的业务重点放在了基因信息学之上,虽然短时期内还未能带来任何利润,但已经成为&ldquo 行业进化&rdquo 中的必须环节。临床验证是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花费,而更广泛的验证才能构建真正的数据库,因为这些新设备和新技术变得更便宜和可用。但如何将转化为生物或临床结果还是很难。而且,很多国家的医院医生并没有更多的遗传性和信息学知识,对遗传密码更是一无所知。
  • 超2亿元C+轮融资!国产基因测序仪厂商赛纳生物专注自主研发测序技术
    2022年8月,专注于国产基因测序仪研发的赛纳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纳生物)宣布完成超2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二期(国调基金)领投,无锡国联国康健康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无锡国联)跟投。依托原创的荧光发生(Fluorogenic)测序化学和纠错编码(ECC)测序策略两项核心测序技术,北京大学的陈子天博士联合国际著名科学家谢晓亮院士、北京大学黄岩谊教授团队创立了赛纳生物。赛纳生物专注测序技术,通过底层测序方法和工程技术革新,为行业提供高性能测序仪产品,成为服务全球市场的基因技术创新企业。赛纳生物CEO陈子天博士认为,测序领域被外资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双重垄断下,研发自主的测序技术和产品,是国内企业扭转该局面的关键路径。赛纳生物首款S100基因测序仪于2022年正式发布,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申报已启动,2022年6月,赛纳生物的S100基因测序仪及其配套测序试剂盒荣获欧盟CE-IVDR认证。赛纳生物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均得到了国内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与肯定,也标志着赛纳生物测序仪即将迈向国际市场。作为一家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上游平台型公司,赛纳生物本着合作开放的态度,期待与业界同行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创基因产业更加美好的未来。在自身技术实现持续突破的同时,赛纳生物也致力于通过底层技术优势,满足合作伙伴更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推动高通量测序技术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助力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国际市场。CEO陈子天博士表示:开发出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基因测序平台仅仅是入门,不断地迭代研发、推进国产测序平台产业化才是重中之重。制造工程机的过程耗时且漫长,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及反馈信息不断进行产品的改进完善,促使测序平台从“可用”向“好用”发展。赛纳生物的目标就是基于全自主研发的国产测序平台,构建中国主导的测序新生态。国调基金表示:本次投资是国调基金作为国家级股权投资基金在生命科学技术领域的又一重要布局,基因组信息是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测序设备对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国调基金战略投资赛纳生物,看好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创测序技术,与现有组合被投企业形成产业链互补和协同,打造中国自己的测序生态测序平台。无锡国联表示:很高兴能和国调基金一起投资国内基因测序领域的明星企业。基因测序是目前分子诊断中增速较快的领域之一,广泛运用于肿瘤、病原微生物感染以及遗传病的检测。然而,基因测序行业上游的测序仪和耗材仍面临着核心技术受制于外、测序成本过高等问题。赛纳生物独创的底层测序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测序仪和配套耗材专利技术,同时还具备测序结果准确性更高、测序成本更低、测序时间更短等优势。我们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 基因测序技术在海关系统应用前景与展望
    基因测序是通过测定DNA或RNA的碱基序列来获取基因组信息的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从最初的Sanger测序到现在的大规模平行测序(NGS)、纳米孔测序、单分子实时测序(Pacbio SMRT)等,基因测序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测序速度的显著提升和成本的下降,使该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基因测序技术的主要应用个体化医学:由于个体基因组测序成本的大幅下降,使得基于患者个体基因组信息设计的、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设计成为可能。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个体化、精准化的医疗得以实现。疾病研究: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地解释部分相关疾病的遗传基础和发病机理,促进了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例如,对癌症等疾病相关基因变异的探索,可有利于后续开发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农业和环境保护:基因测序技术也有助于对植物基因组研究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对农作物基因进行改良、提升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提高农作物产量。此外,还能够通过基因测序技术,了解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而帮助保护自然环境。总之,基因测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对医学、生物学、农业和生态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有望在未来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应用。国产基因测序仪企业近年来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在基因测序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内的科研机构和公司在基因测序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并开展研发。以深圳华大、齐碳科技、安序源等为代表的企业,致力于提高测序技术的精准度、速度和经济效益。总部位于深圳的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研发,完成了从低通量到超高通量全系列基因测序仪的布局,其产品广泛用于科研、临床、疾控、农业等多个领域。更是在2022年取得了与美国因美纳专利诉讼的全面胜利,开始广泛打开国际市场。齐碳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芯片、试剂的自主研发、制造与应用开发,是中国第—家成功研发出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原理样机、工程样机、产品样机并推出商业化产品的企业,不仅突破了海外“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安序源始终坚持研发,具备打造多交叉学科先进技术路线的天然优势,采用先进的半导体技术,打造出了低成本的测序平台,让基因测序看到了“随开随测”的可能。基因测序技术在海关系统的应用场景在海关领域,基因测序技术可用于以下这些领域:1.物种鉴定:基因测序技术可以用于鉴定濒临物种、疑似走私品种和违禁动植物制品。通过对特定基因的测序分析,海关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出口入境货物中的动植物物种,帮助打击走私活动和保护濒危物种。2.传染病检疫: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鉴定入境传染病染病物种的基因信息,帮助海关及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控制措施。3.食品安全:基因测序技术可以用于分析食品和农产品中的基因信息,以确保其品质和安全。同时,可以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基因序列,快速鉴别不同品种或种类的农产品,锁定转基因农作物。4.案件侦破:基因测序技术可以提供具有辨识度的DNA分析结果,协助海关进行案件侦破和法律司法调查。在海关的走私案件中,通过分析物证的基因信息,可以排除或确认嫌疑人或被害人的身份。海关系统对测序仪的四大需求为了满足海关使用基因测序仪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以下几个方面:1. 自动化和集成化:海关需要更多集成化、自动化的测序解决方案,以便能够快速和流程化处理大量样本。2. 数据分析和解释:除了测序仪本身的性能,海关需要更多能够针对样本检测、物种鉴定、食品安全、传染病检疫等方面定制化的数据分析和解释软件,以便快速得出可靠的结果。3. 移动化和便携性:在口岸现场及户外等场合,海关需要便携、移动式的基因测序设备,以便于随时进行检测和监测。4. 快速分析能力:在特殊情况下,如疫情爆发或食品安全事件,海关需要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因此基因测序仪需要更快的下机时间、更简化的操作流程和更快的数据分析速度。由于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更加经济高效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更多样化的应用需求,当前基因测序仪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品牌。使得市场上有更多不同功能、形式的基因测序仪可供选择。并且,这种竞争和多样性也有助于推动设备改进和产业的技术创新。海关系统选择测序仪的五点考量‍在选择基因测序仪时,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考量:1. 技术性能:基因测序仪的性能是选择仪器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包括测序速度、准确性、覆盖深度、平台兼容性等。2. 价格:基因测序仪的价格通常是购买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对于研究机构、实验室或医疗机构来说,预算是有限的,需要在性能和价格之间取得平衡。3. 品牌信誉:知名品牌的基因测序仪通常具有更可靠的质量和技术支持,因为这些品牌在该领域有更长时间的研发和生产经验。4. 应用领域:不同的基因测序仪可能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有着特定的优势,例如,对于不同的测序项目,有些仪器可能更适合于全基因组测序,而有些则更适合于RNA测序或单细胞测序。5. 售后服务:设备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同样重要,包括维修保养、培训支持、耗材供应等。总体而言,选择基因测序仪需要综合考虑品牌信誉、价格、技术性能、应用需求和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取舍。作者简介:王艺凯,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国家标准立项评审专家、国家标准审核专家、海关总署行业标准委委员。主要从事海关实验室及口岸现场领域的检测仪器设备、监管装备研制工作;检测试剂研发工作。主持参与国家标准4项;主持参与国家标准样品7项;申请国家专利7项;发表SCI、核心期刊等论文10余篇。征稿通知:基因测序仪是解码生命科学的利器,因其技术壁垒高、开发难度大,市场长期被少数几家跨国企业垄断。近些年,基因测序仪市场格局正在快速发生变化,涌现出许多新企业并纷纷推出自主研发的商品化测序仪。基于此,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基因测序仪新势力”专题,并向测序技术研究专家、测序仪应用专家和基因测序仪企业广泛约稿,充分了解基因测序新企业、新仪器、新技术及新应用进展。投稿邮箱:lizk@instrument.com.cn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 官方叫停“基因测序”因未获批 无关技术
    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相关的准入标准、管理规范出台以前,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已经开展的,要立即停止。官方给出的原因是,目前国内使用的基因测序仪及相关试剂、软件,均未获得国家对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属于&ldquo 违法医用&rdquo 。   什么是基因测序? 这一技术为何被叫停?有安全风险还是在准确性上根本不靠谱?一连串疑问,在两部委的&ldquo 叫停&rdquo 通知经媒体报道后,很快蔓延发酵。   昨天,新京报记者多方采访,努力呈现基因检测市场乱象,揭开国家叫停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后的上述疑团。   释疑1   何为基因测序?   可判断人体对某些疾病易感程度,因名人使用受追捧   首先要明确的是,基因测序只是基因检测的方法之一,其又叫基因谱测序,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基因检测标准。   最近公众关注的H7N9,就是中国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手段,发现的一种新型重配禽流感病毒。   近年间,基因测序从实验室走入临床,甚至逐渐成为全球医学界热门的话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ldquo 名人效应&rdquo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和影星安吉丽娜· 朱莉都曾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希望抵御癌症的侵袭,朱莉还为此预防性地切除自己的乳房。乔布斯虽然仍因癌症去世,但他生前接受的全基因测序,已成为很多国家富人追捧的高端体检服务。   事实上,基因检测技术&ldquo 家族&rdquo 中,还有基因测序的不少&ldquo 前辈&rdquo 。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健康科学事业部总经理王国青介绍,目前在医院很普遍的PCR实验室、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筛查与诊断,实际上就是一种早期的基因检测技术。此外,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生物芯片技术,也是基因检测技术的一个主流方法,它和基因测序一样,可以判断人体对某些疾病(如先天性耳聋、妇科肿瘤)的易感程度。   &ldquo 基因测序技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rdquo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教授于军说,如果导致某种疾病的基因能够被发现,并且提早预防或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则可以更加有效。   释疑2   测序能包测百病?   疾病成因复杂,并非仅由基因突变引起   不过,很多疾病的成因相当复杂,并非仅由基因突变引起。去年,影星安吉丽娜· 朱莉接受基因测序后,被告知有基因缺陷,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风险较高。于是,她选择切除双侧乳腺,希望将患乳腺癌的风险降至最低。   然而,北大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主任李惠平教授介绍,有肿瘤家族史的人,可以接受基因测序,以判断自己罹患癌症的风险,作为高危人群接受健康管理。然而,在所有发生乳腺癌的人群中,遗传因素的比例很低,由基因突变引发癌症的比例同样也很低,尚不能准确判断出现上述基因突变的人群中,哪些人会发生乳腺癌。   不过,基因测序技术对某些遗传性先天性疾病的诊断比传统技术更为精准。北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基因健康部经理告诉新京报记者,就目前基因测序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来看,基因测序的准确度比传统的血清测试要高出几十个百分点,可以达到99%以上。   释疑3   为何叫停基因测序?   绝大部分生物公司、医疗机构基因测序产品未经审批注册   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对于临床测序技术的临床使用,国家并不是要&ldquo 一停了之&rdquo ,而是现在这个技术的临床使用面临不少标准缺失,有待规范的技术、价格、质量监管、伦理隐私保护等问题,因此监管部门希望通过暂时停止的方式,对行业进行规范。而行业规范缺失的核心原因是,目前绝大部分生物公司、医疗机构使用的基因测序产品(包括诊断试剂、软件)都未经过医疗器械的审批注册。   昨天,北京两家以基因检测(包括基因测序和生物芯片技术)为主业的生物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外界可能放大了对此次两部委对基因测序临床应用的&ldquo 叫停&rdquo 解读。
  • Life Tech助力基因测序技术更多走入临床
    &mdash &mdash 2011年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7月8日,由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承办,Life Technologies公司协办的&ldquo 2011年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rdquo 在北京同仁医院会议室召开,约1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会长金大鹏先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先生、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郭建先生,以及Life Technologies公司大中华区市场总监Jason LIU先生等参加会议并致辞。 研讨会现场 韩德民先生 金大鹏先生 郭建先生   此次研讨会以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为主题,就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等进行了探讨,Life Technologies公司大中国区测序产品经理王博飞先生、江苏省中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赖仁胜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主任医师鲁辛辛女士分别作了&ldquo 测序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诊断&rdquo 、&ldquo 综合多技术医学基因平台的实践&mdash &mdash 临床医学基因规范检测应用&rdquo 及&ldquo 微生物基因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rdquo 的报告。 Life Technologies 公司大中国区测序产品经理王博飞先生   据王博飞先生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在经过10年时间,2001年初,一个人的基因组草图发表,当时科学家们所用的测序平台就是第一代测序仪,俗称毛细管基因分析仪;2006年,以454公司(现并入Roche公司)模型机为代表的第二代测序仪出现,与第一代测序仪相比,第二代测序仪以&ldquo 边合成边测序&rdquo 为核心思想,从而实现了高通量测序;未来,引领新的应用潮流的第三代测序仪也在陆续研发中,如单分子测序仪等。2010年,Life Technologies公司推出了全新的半导体测序技术Ion Torrent PGMTM,该技术摈弃了前两代测序仪所采用的光学检测技术,而是采用半导体芯片技术,通过密布于芯片上的微反应器孔和感应器来检测基因序列,相比于第二代测序仪,其完成一次测试的时间是2小时,检测通量相对较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主任医师鲁辛辛女士   鲁辛辛女士在报告中介绍说,&ldquo 第二代测序仪主要有Life Technologies公司SOLID System、Roche公司 454 FLX、Illumina公司 Solexa Genome Analyzer;第三代测序仪则以Helicos公司的单分子测序仪及Complete Genomics公司DNA纳米阵列与组合探针锚定链接测序法为代表。   关于测序仪在临床的应用情况,王博飞先生表示,由于第一代测序仪成熟、稳定,目前应用于临床检测的测序仪基本上全是第一代测序仪,而Life Technologies公司是第一代测序仪的技术引领者,现有仪器3500/3730。而最新推出的基因测序仪Ion Torrent PGMTM由于可以在2小时内完成一次测试,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今年5月德国乃至欧洲爆发的大肠杆菌O104疫情风暴中,Ion Torrent PGMTM被全世界不同实验室选为确定大肠杆菌O104来源平台,在三天时间内完成实验过程,确定了大肠杆菌O104的来源。 江苏省中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赖仁胜教授   赖仁胜教授在报告中说,上月在美国召开的临床肿瘤学会会议上,会议主席提及&ldquo 现在的肿瘤研究与治疗已经进入&lsquo 基因潮&rsquo 时代&rdquo ,可见基因测序在肿瘤临床方面的热度。同时赖仁胜教授表示,江苏省中医院病理科是国内较早开展基因测序业务的医院,目前病理科拥有3台测序仪,是Kars基因中国区中心实验室。多年来,医院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在癌症的个性化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鲁辛辛女士则介绍了基因测序在临床微生物确定、微量核酸分析、流行株确认及耐药性确认方面的实际应用。 Life Technologies 公司大中华区市场总监Jason LIU先生   在研讨会最后的媒体提问环节,笔者问及Ion Torrent PGMTM的推出是否会对Life Technologies前两代测序仪的销售带来冲击时,Jason LIU先生表示,&ldquo 俗话说&lsquo 长江后浪推前浪&rsquo ,新的产品对老的产品永远都有竞争性,在一段时间内,新产品会取代老产品。但是我们也同时相信,老的产品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如第一代毛细管测序仪,目前Life Technologies该类产品在全球的销售数量远超过10000台,第一代测序仪在科研领域是&lsquo 金标法&rsquo 。第一代测序仪虽然在速度及通量方面不如新产品,但是我们发现第一代测序仪的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而临床应用与基础科研不同,临床要求准确性与稳定性,而第一代测序仪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也就是说,第一代测序仪并未消亡与取代,反而在新的领域找到新的生命力。&rdquo
  • 我国基因测序技术设备实现“零”突破
    2008年10月12日,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公司推出具有世界领先技术的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该系统的推出不但填补了我国基因测序设备和配套试剂的空白,还将可能引发一场基因生物和医学医疗领域的技术革命。   基因测序技术是基因生物研究的基础平台技术。国内高通量基因测序设备及配套生物试剂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昂的价格及运行成本严重制约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由多名留美博士回国创业开发研制的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包括全套的生物试剂和信息系统分析软件。据该公司技术总裁、核心专利持有人盛司潼博士介绍,该系统运用其特有的单分子扩增设备、微纳米加工、微体积溶液控制、高速分子化学反应、大面积高通量成像等多项创新技术,实现了基因测序高通量、平行自动化平行测序。该系统将世界上对单个基因低通量测序技术提升到对千万个基因并行测序的水平,大幅提高了测序效率,将为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医学和临床医疗的应用带来革命性的突破。该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相关基因组功能再测序及表达谱大规模甄别、癌细胞表达谱测定及临床肿瘤病变检测、临床传染病病毒检测及临床活检鉴别、胎儿遗传缺陷诊断及遗传基因研究、新药研究及药物反应测定、动植物基因测量研究、生物能源研究等领域。   中科院院士陈润生和国家基因中心南方中心、国家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众多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专家对此评价: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公司超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国产化基因测序设备和配套试剂的空白,实现了国家基因测序设备和技术&ldquo 零&rdquo 的突破,并将可能由此引发一场基因生物领域和医学医疗领域的技术革命。
  • 中国首个基因测序技术与产业联盟成立
    9月9日,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与产业联盟(Chinese Gene Sequencing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Alliance,CSTIA)在北京正式成立并设立联盟办事机构。  “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与产业联盟”由国内从事基因测序技术研究开发的知名学者专家和行业领军企业发起成立。此前在2015年8月7日举办的“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共同发起了成立该联盟的倡议,以推动我国基因测序行业的整体协同快速发展。此次联盟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基因测序技术的学术和产业机构合力的形成,为中国基因测序领域实现自主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凝聚动力。  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与产业联盟成立的宗旨是通过联合我国基因测序技术研发机构与产业单位实现整体协同发展,搭建测序技术研发合作平台,推动测序技术成果产业转化,全面提升我国基因测序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联盟将通过各方的精诚合作和不懈努力,推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测序技术和产品创新发展,服务于我国的生命科学和普惠健康事业,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打破行业垄断,为相关行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的自主创新产品和集成应用解决方案,主导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制订,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完整的中国基因测序产业链条。  联盟理事会成员包括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建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于军、东南大学教授陆祖宏、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俞育德、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盛司潼、北京大学教授黄岩谊、复旦大学教授吴东平、东南大学教授刘全俊、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德强、上海小海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潘根、赛纳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镭、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殷金龙和副总经理任鲁风等国内基因测序技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企业代表。  联盟理事会推选于军研究员担任第一届联盟理事长,陆祖宏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及其应用”达国际先进水平
    日前,广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承担的广东省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及其应用”进行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成功完成了各项合同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及其应用”项目以华因康公司在高通量测序技术、海量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学系统开发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结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超大规模计算,信息分析处理方面的科研实力,共同创新开发围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相关应用,数据处理软件以及生物信息分析平台。   该项目已实现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研发,完成测序仪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并实现产业化。项目研发的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实现我国在基因测序领域技术和设备的重大突破,技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2010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目前,项目共申请了13件国内外核心发明专利,登记了1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参与制订了1项国家级技术标准。项目承担单位的研发团队还获得了国务院侨办“重点华人华侨创业团队”,同时入选首批“广东省引进海外创新科研团队”。   据了解,华因康公司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研发团队以获选国家“千人计划”的留美归国博士盛司潼领衔,核心成员10名,所涉及的技术均为国际基因生物领域最尖端前沿技术,跨越机械、电子、光学、生物、生化、软件及生物信息等交叉学科,是目前中国唯一拥有高通量基因测序核心发明专利技术的科研团队。   据介绍,该项目具有开创性的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利用微加工技术制作微体积溶液循环反应系统,结合直接温度数字调控而达到低成本操作,高反应速度和大面积有效表面 直接固定技术产生测序样品,与表面处理结合达到高效率测序反应并提高测序准确度 测序反应过程新设计而降低试剂制作费用同时保证测序准确度 优化光学系统而达到大面积,高速,高灵敏度成像,以高速度平行数据提取而实现最高数据通量 可靠溶液循环系统设计降低制作成本,优化自动程序控制,完全数字化控制与数据采集,处理,规整与分析等。
  • 未雨绸缪 让中国基因测序产业更加健康发展——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p & nbsp & nbsp & nbsp 为促进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国内测序技术创新,2015年8月7日,中科紫鑫于北京锦江富园大酒店组织召开“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作为主办方,紫鑫药业董事长郭春林先生、中科紫鑫总经理殷金龙先生和中科紫鑫首席科学家任鲁风博士出席此次论坛。会议有幸邀请到了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王德平处长以及中科院基因组所于军研究员、中科院半导体所俞育德研究员、北京大学陆祖宏教授、华因康创始人盛司潼等25位国内基因测序行业各领域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讨论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国内相关领域的管理专家、学术专家及企业代表一致认为业界能否实现共赢发展对于基因测序技术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的产业格局下,进一步推动基因测序技术产业的协作,已成为业内同行的共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24px" title=" 未标题-1.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76be201b-356e-4071-a8fa-de8792344936.jpg" width=" 450" height=" 324" / /p p    /p p & nbsp & nbsp & nbsp 会上,各位专家代表分别就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产业现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基因测序产业发展趋势展开了深入探讨。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王德平处长阐述了基因测序技术对生命健康、医疗、农业、环境等各领域的重要作用,并从国家战略角度对基因测序产业进行了分析,指出发展基因测序技术产业是大势所趋,相信国家指导部门一定会对本行业的发展给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基因测序领域带头人于军研究员对未来测序仪的理想状态提出了展望,认为无需生物试剂、更加重视物理学与工程学应该是未来测序仪发展趋势,并对转录组研究进行了展望;同时,中科院半导体所俞育德教授强调了源头创新的重要性,指出技术创新需要产业和资本的及时跟进;北京大学陆祖宏教授与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盛司潼同时指出,国外基因测序技术产业风生水起,非常注重政策和资本的跟进,而国内基因测序产业发展不易,做国产测序仪更是困难重重,相关领域学科间交流与协作欠缺,影响了国内基因测序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因此,需要政策、资本、技术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基础研发与应用领域的密切沟通,联合推动方能促进基因测序产业快速发展。 /p p & nbsp & nbsp & nbsp 通过深入探讨与分析,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需要成立联盟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及规范,以推动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高度总结了联盟应该发挥的六大主要功能:一、保持联盟内部成员与科技及学科前沿同步;二、技术发展与创新和国家需求同步;三、促进行业协作与交流;四、推动科研与资本接轨;五、制定行业标准;六、促进行业发展。于军研究员建议将联盟名称定为“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与产业促进联盟”(简称:CSTI)。紫鑫药业董事长郭春林先生表示愿意为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与产业促进联盟提供资金支持。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本次论坛的顺利举行为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为国产自主知识产权测序仪的研发与生产提供大力支持与坚实保障。与此同时,也反映出当前国内测序产业中存在的不足,比如行业标准、数据质控标准、仪器认证体系标准的缺乏,源头创新能力后劲不足,产业与资本跟进力度不够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且一致的努力,正如王德平处长所说:“基因测序产业规模大,还涉及人类健康,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以此来造福人类。”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与产业促进联盟”的成立,将对国内相关产业内及产业间合作交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国内基因测序行业的区域平衡与协调发展,提升基因测序技术水平,增强测序相关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编辑:史秀明) /p
  • 2013上半年基因测序仪、PCR技术与市场盘点
    产前基因测序(Prenatal DNA Sequencing),是《MIT科技评论》评选的2013年十大突破科技之一。外媒预测,随着个体化医疗和分子诊断的蓬勃发展,qPCR、第二代测序(NGS)/第三代测序(3GS)、芯片、PCR、CE测序、数字PCR等纯基因组技术相关仪器将产生最大的市场规模和技术进展。而基因测序仪和PCR仪(包括qPCR和数字PCR)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里已经发生了技术上的飞跃。本文将最近半年内基因测序仪和PCR仪领域推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和市场机会集中展示给广大用户。   继2012年初, Life Technologies公司推出了一款标价仅为14.9万美元,且能够在24小时内就可完成整个基因组测序的台式测序仪Ion Proton之后,Oxford更是揭开了其纳米孔测序平台GridION的神秘面纱。该系统将使用带有多个蛋白纳米孔的阵列芯片来分析DNA、RNA和蛋白质。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也于今年4月宣布推出行业内准确性最高和读长最长的PacBio测序仪PacBio RS II。Illumina公司在2013年上半年也加紧了对多个核心测序平台的改进。包括针对HiSeq 2500试剂进行改进。以实现提升通量、读长和现有仪器的速度。   数字PCR是生命科学领域最令人振奋的创新之一。Life Technologies公司于2013年6月正式发售QuantStudio&trade 3D数字PCR系统。这台仪器的核心是高密度的纳米流体芯片,最多可产生20,000个数据点,满足了当今大部分数字PCR应用的需求。Eppendorf 公司于2013年1月推出了Mastercycler nexus X1 PCR仪,仍体现其一贯倡导的环保理念。   基因测序仪:读长更长,通量更高   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可谓掀开了生命科学新的篇章,不仅促进了许多研究方向的复苏或蓬勃发展,也为大众化基因组测序带来了希望。基因测序技术无可争辩的成为当今基因组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技术。2013年伊始,《Nature Methods》杂志就预测,2013年我们将看到第一台商业化的纳米孔测序仪。会使人们会看到每个碱基的典型模式,还能检测甲基化和羟甲基化的碱基,甚至还能对RNA进行直接测序。这些极具颠覆性的技术的预测,无疑使我们对2013年的基因测序仪技术的发展更加期待。   在目前的测序仪中,一提起读长,PacBio无疑令人瞩目。从上市伊始,PacBio RS系统一直有着傲视群雄的读长。最初是1,000 bp,之后是3,000 bp。2013年4月,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宣布推出新版本的PacBio测序仪:PacBio RS II。这款新的单分子实时(SMRT)DNA测序系统能带来行业最高的一致准确性和最长的读长,且通量较之前的版本增加一倍。基于革命性的SMRT测序技术,使得PacBio RS II的平均读长达5,000 bp,最长读长超过20,000 bp。此系统提供了简单快速、端对端的SMRT测序流程,适合传染病、微生物、农业和复杂遗传病的研究。它让科学家能够快速经济地完成基因组组装、揭示并了解表观基因组,以及鉴定基因组变异。 PacBio测序仪:PacBio RS II   Illumina公司在2012年第三季度推出了HiSeq 2000的升级版&mdash &mdash HiSeq 2500。它是Illumina第一台特有两种运行模式的测序系统,包括快速运行和高产量运行模式,可使用一个或两个流动槽,相当灵活。围绕着HiSeq 2500提升通量、读长和现有仪器的速度,并降低运行成本的要求,Illumina公司在2013年上半年加紧了对多个核心测序平台的改进。这一核心就是针对HiSeq 2500试剂进行改进。HiSeq 2500试剂改进后将带来行业最高的日通量,并降低全基因组测序的价格。有了快速运行模式下对2x250 bp读长的支持,HiSeq 2500能够在快速模式中产生300 Gb,且从样品到数据不到3天。这些改进预计将在2013年下半年实现。   Life Technologies公司也于2013年5月宣布了Ion PGM&trade 测序仪的性能提升。据Life Technologies介绍,Ion PGM&trade 如今有着&ldquo 最简单快速的流程,最低的成本,以及最高的灵敏度,适合多个基础和临床研究应用&rdquo 。此次性能提升源自多个因素,前期的样品制备自动化,新的Ion PGM&trade 半导体芯片,以及软件的改进。此外,重新设计的Ion PGM&trade 测序仪在价格上也低了30%,这要归功于电子产品制造的规模经济。   另一家主流测序仪公司罗氏公司继去年底推出一款能显著改善其GS FLX+系统上长读取鸟枪法测序性能新的软件包(v2.8)之后,今年上半年正加紧研发v2.9版本软件,这一软件将实现超长读取的扩增子测序。预计该软件将于今年推出。此次改进将让研究人员发现更多复杂的遗传变异,并揭开隐藏在基因组、转录组和宏基因组样品中难以测序的区域下的生物学秘密。   测序新秀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总是给我们更多惊喜,便携式的测序系统MinION于去年年末展出。这款仪器只有U盘大小,价格低于900美元。这款产品有望带来高达100 kb的读长,而原始错误率大约在1%左右。立即引发了市场轰动。不止如此,Oxford更是揭开了其纳米孔测序平台GridION的神秘面纱。该系统将使用带有多个蛋白纳米孔的阵列芯片来分析DNA、RNA和蛋白等。该阵列芯片放置在一次性的cartridge内,cartridge随后上样到节点(node)内。用户可根据需要,连接若干个这样的节点,组成一个可扩展的测序平台。我们或许有幸在今年下半年盼望到第一台商业化的纳米孔测序仪的诞生。   新一代测序仪市场:预计每年增长16%   测序技术革新推动了测序仪乃至整个基因组学仪器的市场规模,当然这也得益于分子诊断,个体化医疗的蓬勃兴起,DNA测序技术已经在临床,法医,CDC等应用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据外媒报道,2012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产值为13亿美元,2017年将增长至27亿美元,增速为16.3%。DeciBio生命科学市场研究公司曾发表报告说:&ldquo 新一代测序仪市场预计每年增长16%&rdquo 。   过去几年,测序仪的市场一直被罗氏,Illumina和Life Technologies所占据,测序领域的巨人华大基因所拥有的新一代测序平台就依托罗氏公司的454 GS FLX+ System,Illumina公司Hiseq 2000和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Ion Torrent。而其所拥有的Hiseq 2000测序仪更是高达128台。让华大选择Hiseq 2000的原因,无疑是其所具有的高通量和低成本。虽然新型测序企业不断涌现,但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未来几年内仍无法打破。 新一代测序仪的市场规模 (其中2012年为实际发生,其余年份为预测数据。)   据专家预测,新一代测序仪的市场规模2016年预计达到22.5亿美元,增长驱动力主要来源于试剂和仪器成本下降。展望未来,为遗传变异而进行的人类基因组重新测序,以及癌活检的重复测序和表达分析都将继续推动该技术被采用。同时,围绕新应用计划的发展,如甲基化和miRNA的从头发现和更实惠的开发平台,将是增长驱动的关键。   我们还应注意到,在新一代测序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以ABI 3730测序仪为代表的第一代测序仪,由于价格低廉,先期市场应用广泛,仍然在基因鉴定,BAC等的测序中发挥重要作用,短期内仍无法被新一代测序仪所替代。   PCR技术趋势:样品量更少,灵敏度更强   今年是PCR诞生三十周年,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促使这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三十年的时间内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从第一台PCR仪的诞生,到耐热性DNA多聚酶被发现,再到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建立,再到如今开发的数字PCR系统。三十年前的科研工作者无法想象今天PCR技术的变化,然而,如今的PCR技术仍然不断的发生着一个又一个飞跃。   与其说生命科学的发展推动者PCR的创新,不如说PCR新技术的实现促进了生命科学的进步。DNA扩增已经成为了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基因组测序,分子诊断,基因芯片&hellip &hellip 这些活跃的新兴技术都离不开PCR的革新。   数字PCR是生命科学领域最令人振奋的创新之一。与传统定量PCR技术不同的是数字PCR不依赖于扩增曲线的循环阈值(CT)进行定量,不受扩增效率的影响,也不必采用看家基因和标准曲线,具有很好的准确度和重现性,可以实现绝对定量分析。   Life Technologies公司于2013年6月正式发售QuantStudio&trade 3D数字PCR系统。这款仪器外形小巧,流程简单,适用于需要对目标DNA分子进行绝对定量的实验。简单的流程,再加上基于芯片的方法,大大减少了手工操作的步骤,同时也降低了样品污染和DNA损失的风险。一旦样品上样到芯片上,系统在1分钟内即可返回初步的数据。仪器的核心是高密度的纳米流体芯片,最多可产生20,000个数据点,满足了当今大部分数字PCR应用的需求。 QuantStudio&trade 3D数字PCR系统   罗氏公司于2013年6月发布新的软件升级,包括适用于LightCycler® 96的高分辨率熔解分析和定量基因检测模块以及适用于LightCycler® Nano系统的新支持特征。LightCyler® 96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是罗氏公司于去年年底推出,它的突出特点是使用2× 96根等距玻璃光纤,使得用户彻底告别普通qPCR仪器检测的边缘效应。最新推出的高分辨率熔解分析模块将特别适合人类遗传病研究的应用。它实现了已知和未知基因突变的快速检测。而新的定量检测模块实现了目的基因存在或缺失的直接检测和验证。LightCycler® Nano荧光定量PCR仪于2011年上市,此次新发布的特征包括先进的基因表达分析,支持导入外部的标准曲线。它还为高分辨率熔解实验提供了增强的分析方法。   Eppendorf 公司于2013年1月推出了Mastercycler nexus X1 PCR仪,Mastercycler nexus X1 PCR仪模块采用银作为导热材料,可以实现5度/秒的升温速度,并具有极佳的温度均一性和温控精确性, Mastercycler nexus X1延用了Mastercycler nexus直观简便的中文操作界面,并具有日程预约、E-mail提醒等功能。Mastercycler nexus X1的设计符合Eppendorf近来倡导的环保理念,体积小巧、节能环保,并且实现超静音运行。 Mastercycler nexus X1 PCR仪   纵观PCR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下半年或是不远的时间内,我们有望看到PCR技术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首先,微流体技术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单细胞基因表达检测方法,推动了微流体PCR朝着单分子分析方向发展。尤其是用于单细胞捕获制备的芯片及用于单细胞基因表达的芯片的开发,使得在技术平台上可以进行单细胞表达分析,未来这一技术有望进一步推动微流体在PCR上的应用,使得未来的PCR使用的样品量更少,灵敏度更强。   其次,能够用于绝对定量的数字PCR还处在起步阶段。数字PCR工作流程比传统qPCR简单得多,灵敏度和精确性也更好。在寻找罕见突变时数字PCR尤其适用。但数字PCR不可回避的不足是的通量比较低,而传统的qPCR通量更高,未来研究人员对于如何能通过dPCR增加通量,使得数字PCR设备中的微流控能在一天时间内完成从几十万到上百万的反应的研究是数字PCR领域可以预见的突破。   第三,随着PCR的普及,具有环保理念的PCR产品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积小巧、节能环保,超静音运行将是未来主流PCR的共性特征。   qPCR市场:6%的年复合增长率   由于数字PCR带动了高增长的技术领域,DeciBio生命科学市场研究公司预测该技术的复合增长率将飙升至90%,随之带来的qPCR市场将有一个6%的年复合增长率,市场规模将在2016年节节攀升至29.5亿美元,而普通PCR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普通PCR的市场增量不被看好。 qPCR市场规模 (其中2012年为实际发生,其余年份为预测数据。)   目前,全球体外诊断 (IVD) 市场规模约为52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700亿美元。基于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的分子诊断检测已经是临床实验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分子检测是诊断学市场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因而随着检测技术的更新改善,实时荧光定量分析仪性能的提高,qPCR仪的市场在下半年乃至未来几年都会迎来较大的上涨空间。   也应注意到,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来自生物、医疗、科研等行业的需求也随之有所回落,因而导致下游企业对实时荧光定量分析仪的需求也有所回落。另外,受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保护本国生产企业,通过提高关税或者改变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等方式来实现事实上的国际贸易壁垒的目的。   同时,分子诊断行业迎来了大发展,据统计,分子诊断是全球体外诊断市场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部分,其占体外诊断的比例已经从1995年的2%增长到了2009的10%,年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我国的分子诊断市场发展更为迅猛。2010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20.7亿美元(约合136.8亿元),其中5%的份额为新兴的分子诊断占据。虽然目前国内分子诊断的比重并不大,但其年均增长速度是全球的2倍。PCR仪是分子诊断领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的一两年内,qPCR仪市场在全球将有6%左右的增长,在我国,实时荧光定量分析仪市场的增量预计可达到10%左右。   另外,未来随着分子诊断业的发展,PCR仪无疑将更加重视满足临床诊断实验室的特定需求,并且将会更加关注于是否取得体外诊断 (IVD) 医疗器械认证。   2013年上半年,对于国内实时荧光定量分析仪企业也拥有一些利好信息,2013年,《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制定了2013&mdash 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的发展目标,标志着我国生物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国家卫生部门临床检验中心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倡用户选择国内仪器。因为选择仪器价格只有国外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性能接近的国产仪器,能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外汇,同时能促进国产仪器的技术进步,民族产业的发展。如今国内的实时荧光定量分析仪厂商在不断的进步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一流人才加入到生物技术领域中,相信未来国内实时荧光定量分析仪企业会将国外厂商的垄断局面打破。(编辑:乔峰)
  •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及其应用”达国际先进水平
    2011年07月29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杞人 本报讯(杞人)日前,广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承担的广东省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项目&ldquo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及其应用&rdquo 进行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成功完成了各项合同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ldquo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及其应用&rdquo 项目以华因康公司在高通量测序技术、海量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学系统开发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结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超大规模计算,信息分析处理方面的科研实力,共同创新开发围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相关应用,数据处理软件以及生物信息分析平台。 该项目已实现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研发,完成测序仪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并实现产业化。项目研发的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实现我国在基因测序领域技术和设备的重大突破,技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ldquo 2010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rdquo 称号。目前,项目共申请了13件国内外核心发明专利,登记了1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参与制订了1项国家级技术标准。项目承担单位的研发团队还获得了国务院侨办&ldquo 重点华人华侨创业团队&rdquo ,同时入选首批&ldquo 广东省引进海外创新科研团队&rdquo 。 据了解,华因康公司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研发团队以获选国家&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的留美归国博士盛司潼领衔,核心成员10名,所涉及的技术均为国际基因生物领域最尖端前沿技术,跨越机械、电子、光学、生物、生化、软件及生物信息等交叉学科,是目前中国唯一拥有高通量基因测序核心发明专利技术的科研团队。 据介绍,该项目具有开创性的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利用微加工技术制作微体积溶液循环反应系统,结合直接温度数字调控而达到低成本操作,高反应速度和大面积有效表面;直接固定技术产生测序样品,与表面处理结合达到高效率测序反应并提高测序准确度;测序反应过程新设计而降低试剂制作费用同时保证测序准确度;优化光学系统而达到大面积,高速,高灵敏度成像,以高速度平行数据提取而实现最高数据通量;可靠溶液循环系统设计降低制作成本,优化自动程序控制,完全数字化控制与数据采集,处理,规整与分析等。
  • Nature子刊发布重磅测序技术:基因组和转录组平行测序
    四月二十七日的Nature Methods杂志上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测序技术,G&T-seq(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该技术能够实现大规模的DNA和RNA平行测序,同时展现单个细胞的基因组序列和基因活性。   研究人员用G&T-seq对220个小鼠和人类细胞进行测序,获得了空前详细的信息。他们首次观察到,当细胞丢失或获得染色体拷贝时,该区域的基因表达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减少或增加)。   &ldquo 在单个细胞中同时测序基因组和转录组,我们可以看到基因变异的功能性影响,&rdquo 文章的通讯作者之一,鲁汶大学和Wellcome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Thierry Voet,教授说。&ldquo G&T-seq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正常组织和疾病组织之间的遗传学差异,为人们提供正常发育和疾病发展的新线索。举例来说,人们可以通过G&T-seq更好的理解肿瘤中的癌细胞多样性。&rdquo   在此之前,人们还无法同时测序单个细胞中的DNA和RNA。而G&T-seq可以在多种测序仪上实现这一点,对DNA和RNA进行高通量的单细胞测序。   &ldquo 这一方法的可扩展性令我们感到振奋,&rdquo 文章的第一作者,Wellcome基金会桑格研究所Dr Iain Macaulay说。&ldquo 为了真正理解组织中的细胞异质性,我们需要同时获得大量细胞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随着测序成本的不断下降,这种大型项目将更具可行性,最终使我们详细了解人类组织中的细胞多样性和生活史,&rdquo   研究人员用G&T-seq测序了同一个人的两种细胞:乳腺癌细胞和正常血细胞。正常细胞大多拥有两个拷贝的染色体,而癌细胞往往存在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冗余,其转录组也和正常细胞大不相同。   他们在乳腺癌细胞中发现了一种与癌症有关的新染色体融合。随后,研究人员用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的长读取测序仪进一步分析了这些细胞的转录组,获得了融合转录本的完整序列,鉴定了发生融合的具体位点。   研究人员还发现,正常血细胞中有四个细胞的11号染色体存在三个拷贝,它们11号染色体的RNA表达出现了峰值。这是传统测序技术无法检测到的。   研究人员通过G&T-seq对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他们用化合物处理小鼠胚胎使其染色体不稳定,然后与正常小鼠胚胎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再次证明,当小鼠获得或者丢失染色体的时候,会立刻引起基因表达量的改变。   &ldquo G&T-seq能为我们揭示更多的细胞特征,&rdquo 文章的通讯作者,牛津大学的Chris Ponting教授说。&ldquo 我们希望将来还可以涵盖表观遗传学数据,更全面的理解正常发育和疾病过程中细胞异质性。&rdquo
  • 二代基因测序技术推动转化医学发展
    从1980年英国生物化学家Frederick Sanger与美国生物化学家Walter Gilbert建立DNA测序技术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了。在这三十年,DNA测序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视角,使研究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 回顾过去,第一代测序技术帮助人们完成了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内的多种生物基因组序列测定及数据库的建立。第二代测序又以更高的通量,更简易,标准化,自动化的操作以及不断降低的测序费用加速拓展着测序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大大促进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核酸蛋白相互作用等相关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还让人们看到了其在转化医学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让人们对个性化医疗时代充满期待。 Life 2014转化医学高峰论坛5月16日在位于临安市郊区的中都青山湖畔大酒店举行。应本次高峰论坛主办者Thermo Fisher旗下的Life Science Solution(原Life Technologies)的邀请,笔者与同事也来到了这个风景秀丽的度假胜地。当然,吸引我们的并不是青山湖的翠绿和静谧,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探究当前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在转化医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亲身感受转化医学在中国发展的热度,寻找未来基因测序相关市场新一轮增长的驱动力。 转化医学的概念起源于美国,过去10余年,从美国到欧洲,从欧洲到亚洲,各主要经济科技大国,都相继跟进,形成风靡全世界的一场学术甚至社会运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这个概念的初衷是为了把研究经费投入到既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又与临床比较接近的基础研究领域,就是给基础医学科研这个在天上飞的风筝栓根线,线的一头要攥在临床医生们手里,以利于把NIH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上,同时能提高临床医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还有一个主要的目的是能培养出大量具备现代科研意识,生理生化遗传等基础领域知识丰富的医生。 而在我神州大地,这一学术运动更逐步演变成在政府主导下的一次医学革命,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最活跃的转化医学大国。笔者粗略了解了一下,出席本次论坛的近四百位代表,或者是直接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三甲医院,或者是和医院有合作关系。而对于当前中国公立医院(特别是那些三甲医院)的临床大夫们,搞科研,发论文已成为职位晋升的必要条件,因此他们很可能成为未来转化医学的主力军。 本次论坛的焦点之一就是&ldquo 二代基因测序在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中的应用&rdquo 。毫无疑问,这需要临床医师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对他们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对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不是靠计算机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专业的人士正确的回答。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慧君副研究员在她的演讲中就指出,未来的临床医生应该具有一定的遗传和基因检测的知识,临床医师需要和实验室人员紧密配合,形成一个团队,从而使分子基因诊断能够真正指导临床治疗。这也是分子基因诊断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随着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的蓬勃发展,基因序列测序速度极大提升、成本大幅下降,使得基因组测序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以Life Technologies的Ion Proton&trade 基因测序仪为例,在使用当前的Ion PⅠ&trade 芯片的情况下,只需几千美元即可在一天时间内完成个人全基因组测序。而这一成本有望在Ion PⅡ&trade 推出后缩减至1000美元以下。 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推动DNA序列数据的大量积累,同时伴随着相应的个体疾病、体征等数据的积累(例如:目前上海儿童医院转化中心正在建立出生缺陷样本库,以用于儿童遗传病的研究及未来的临床治疗)。当数据足够多以后,如何理解这些数据就成为关键。微观层面上,分子生物学家利用基因敲除等技术逐个研究基因对生物表观性状的影响,在很多重要的点上取得了突破。宏观层面上,统计学等数据分析技术被引入来大规模系统研究基因序列与生物表型的关系。基础科研成果的积累逐渐带来临床应用的突破。 从本次高峰论坛上笔者了解到,目前基因测序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针对普通人的疾病筛查,通过测定已知的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基因序列位点,来推断其未来罹患该种疾病的概率。比较典型的例子像大家所熟知的无创产前DNA检测;另一类是针对癌症等致命性疾病的伴随诊断,通过测定某些特定的基因序列位点(例如:肺癌的KRAS突变和EGFR突变),在一系列的药物或治疗方案中找到对特定患者最为有效的药物或方案。 相较于这些常见的,具有特定表型的相关目的基因,更大量存在的是那些功能上难以确定的,但可能与某种疾病相关的罕见个性化突变基因。对于数量庞大的此类未知功能基因,科学家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首先需要收集到足够的样本,然后再设计模型实验进行确证。而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前,针对单独个案里的某个测得的单基因突变,即使医师怀疑它可能是驱动突变,但到底该不该向病人报告?就算是对于那些绝症患者,死马权当活马医,将结果报告给了他们,可是如果没有有效的靶点药物,依然是于事无补。所以还得为这个单独个案去开发靶点药物。难怪有参会代表私下开玩笑说,现阶段的个性化医疗恐怕只有那些亿万富翁们能够享受得起。 大量的工作有待科学家和医生们去做,其中自然也就孕育着巨大的商机。今年二月,二代测序被短暂叫停,但不久之后,卫计委开始开放包括二代测序在内的新的技术的临床应用试点,就是要选择一些病种,选择一些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或医院来开展。虽然是有选择的,有限的。但是待产业慢慢成熟后,可以预期其市场容量将是巨大的。 据悉,全球提供基因检测的机构有近2000家(其中绝大部分在美国)。在中国,有上百个机构已在运营基因检测医疗服务,有的更在资本市场上发酵募资。除了大名鼎鼎的华大基因外,还有贝瑞和康、达安基因、安诺优达等公司。可以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的疾病数有1502种,其中1214种已经或正在应用于实际检测,288种在实验室阶段。在美国,每年进行此类检测的就有700多万人次,使得美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降低了70%,直肠癌发病率降低了90%。 据初步估计,中国基因检测的市场规模有上万亿元人民币。基因检测正引导着预测医学的发展,并应用于疾病预防、基因诊断、个体化治疗等各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着医疗产业的形态,也将改变整个健康产业的形态。(主编当班)
  • BCEIA 2015基因测序技术发展论坛举行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5年10月29日,BCEIA 2015“生命科学”学术论坛中的“基因测序技术发展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该论坛由《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承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918fd512-75d2-480b-8f3c-a132aa0137e2.jpg" title=" 会议现场.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会议现场 /strong /p p   从1980年基因测序技术问世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在这三十年,基因测序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不断革新,测定一个人全基因组数据的成本,由原来的上亿美金,快速下降到目前 1000 美元,测序时间也降至 3 天。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基因测序的应用。据了解目前全球有上千家厂商提供测序服务,中国就有超过 200 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6ab43a8d-4dac-44c6-a347-dabb1f400943.jpg" title=" 胡柏顺.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主编胡柏顺主持会议 /strong /p p   本次论坛邀请了5位国内基因测序领域的知名专家为与会人员带来了国内外基因测序技术及应用的最新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149f6a62-d449-4771-ae86-3ea6a4de6d12.jpg" title=" 曾长青.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曾长青 /strong /p p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曾长青在报告中指出虽然现在大家都在谈精准医疗,但精准医疗时代并未真正到来,我们只是处在精准医学研究的时代。因为目前基因组结果用于预警和治疗的方案少之又少,精准医学研究还面临的一些重要科学和技术问题,包括:如何获得精确和标准化的临床、基因组和组学数据 疾病易感基因和位点个体模式及人群分布研究 基于基因组学信息对疾病发生的基因解释 对各种混合数据进行有效整合的简单易用的分析体系。而且目前我国的精准医学研究还面临着拥有表型数据的全基因组数据匮乏、大数据的充分利用和分析能力低下、数据库凌乱和可利用性差等问题。曾长青表示希望通过精准医学研究,最终我们可以根据体检、组学检查、临床检查等结果的综合分析实现个体化预警和个体化治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1af28f43-cc41-4db1-96e8-8a9d9d7c3d87.jpg" title=" 童贻刚.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童贻刚 /strong /p p   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童贻刚介绍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埃博拉疫情应急防控中的应用。据介绍,在过去一年中,先后有多篇关于利用基因测序技术研究埃博拉病毒的论文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童贻刚自己也在该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实际工作,他总结出在大规模序列分析在疫情防控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它能够揭示病毒的来源和进化规律;了解病毒的变异规律、耐药特性;分析病毒跨种传播的机制;设计现场快速核酸检测引物,以及进行疫苗设计和药物靶点研究、时空传播规律和防控措施选择、病毒致病机制及其他基础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638ce2ee-e137-4fe0-acfc-3209643811ca.jpg" title=" 胡松年.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胡松年 /strong /p p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胡松年在报告中全面介绍了基因测序仪器技术的发展。他从仪器原理及特点等方面详细点评了第一代测序仪ABI377、MEGABACE 1000、ABI3730XL 第二代测序仪454测序平台、SOLiD测序平台、Selexa测序平台。并介绍了单分子荧光测序和纳米孔测序等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发展现状。 /p p & nbsp & nbsp 此外,胡松年还介绍了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测序平台Ion Proton、Ion PGM、Ion Torrent S5 Hiseq系列、NextSeq 500、Miseq等产品的特点。以及华大基因、中科紫鑫、华因康等国产基因测序仪器厂商推出的新产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a283fdc1-277b-4dc6-986f-cdae4060fd86.jpg" title=" 黄岩谊.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大学教授黄岩谊 /strong /p p   北京大学教授黄岩谊做了题为《微流控技术与单细胞测序》的报告。单个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及相关的理论推导表明,在许多体系包括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正是各个不同的单个细胞间个体化的差异,导致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结果,单细胞的分析研究手段中,基因测序技术由于有望获取最多、最完整的信息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单个细胞内基因物质的含量极少,所以单细胞测序技术面临巨大挑战。 /p p & nbsp & nbsp 黄岩谊课题组通过微流控芯片,稳定进行单细胞俘获和定量观测,并进行单细胞测序的样品前处理,实现了高质量的哺乳动物单细胞全基因组和全转录组的测序,以及极其微量细胞的表观遗传组测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bd3729a8-cd1a-4a9e-80bf-eb12ad8ebc02.jpg" title=" 张成岗.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张成岗 /strong /p p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张成岗则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理论,他指出现在人们更多的聚焦于人类基因组序列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事实上微生物与人类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p p   张成岗提出人类的基因可以分为两组,第一基因组是人体自身的基因组,而第二基因组是指人体共生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基因组。其实人体的慢性病往往是由于第二基因组异常,导致了第一基因组异常,继而出现了系列慢性病。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测序技术来判定人体中的菌群是否正常,微生物基因测序将有可能成为揭示慢性病原因的重中之重。 /p
  • 任鲁风谈基因测序技术自主研发之路该如何走
    日前我对CFDA批准华大基因测序产品注册事宜的质疑,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在目前国产测序技术尚不成熟的现实状况下,如何满足日益迫切的临床市场需求,以及国产测序技术该不该搞和该如何搞。中国科学报的记者就此内容给了我一个采访提纲,我逐条谈论了个人的一点想法,部分内容发表在该报8月5日《基因测序如何自主创新》一文中。   恰巧今天看到了科技日报采访贺林院士的文章,《基因测序发展需要更多顶层设计》,贺院士对这个事业的理解和总结更加的全面和客观,不妨参考一下。   下面我就把我的回复观点抛砖一下,供大家交流讨论。   主题一:洋为中用还是养虎为患?&mdash &mdash 基因测序抢占市场,应该使出什么招数?(市场角度)   1.在当前的基因测序市场中,一些领头羊企业采取与国外企业合作或者收购的方式,对此,您如何看待?您认为应该大企业该采取何种策略?   目前所谓的一些领头羊企业,主要是针对于测序技术服务市场,从最早的华大一家独大,到目前的百家争鸣,但受限于这项技术本身的条件来源,基本上都是采用购买国外仪器、试剂,接受国内外客户(以国内科研用户居多)的技术合作服务合作的模式,在真正临床应用,则主要集中于唐氏筛查方面。   应该说,对于这些以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来说,并不具备在技术源头的解决方案,则更便利更快捷的市场准入是决定其企业生存的关键。受国家法律法规约束,准入途径一旦出现封闭(如二月叫停事件),企业则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这是这个新兴行业在国内目前相关法规体制不健全的现状下,所面临的生死攸关问题。   因此就不难想象,企业在技术条件上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只能采用与国外厂商合作的方式来解决&ldquo 国产化医疗器械&rdquo 的问题,以期能够继续开展临床检测业务,但对于引进的技术产品本身,因为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方面的考虑,相信这些企业并无太大兴趣。但国外厂商显然不会仅仅满足于合作方的应用消耗,其更希望通过&ldquo 国产化&rdquo 打开国内相关应用领域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受限机构购买其产品,肯定会用一定的产品销售业绩作为其产品&ldquo 国产化&rdquo 的条件。结局将是,国外厂商的&ldquo 国产化&rdquo 产品顺利打破行业贸易壁垒实现倾销 国内合作方企业市场被进一步压缩苟且偷生 国外厂商以防止核心技术外流的理由限制&ldquo 国产化&rdquo 产品在技术层面的引进吸收 尚不健全的技术规范门槛荡然无存,非规范检验机构林立,形成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以低价冲击市场的恶性竞争环境,造成临床检验水平的低劣化,最终毁掉这一被全世界看好的前沿技术市场。   对于应对策略而言,实话实说,华大开了个好头,但没能耐住性子等待收成。当初收购CG之举,实在是完美的布局。当一个企业又能够占据市场份额,有能够在技术能力上从头到尾实现自主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够多一点点耐心,真正实现创新的持续性发展,以自主技术带动市场,以市场回馈技术创新,相信十年内无人能出其右。但目前的局面只会造成市场的鱼龙混杂,无规无法。   如果作为负责任的大企业,我的建议是,遵循科学规律,遵守市场规则,遵照法律法规,参考国外先进的推广应用经验,对这一新兴技术市场,制订科学、严谨、规范的技术标准,以标准约束应用市场的规范化。与此同时,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形成自主创新和技术层面自给自足,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应用市场的有效秩序。   2.国内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企业面临外有巨虎,内有强龙,虽然暂时未达到上市标准,面临此种局面应该采取何种市场策略?其他中小基因测序企业呢?   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包打天下包治百病,这是科学规律。国产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技术,基础和起步都与国外不可同日而语,说落后十年都不算夸张,那我们是否就应该缴械待屠?   从技术角度而言,目前成熟的测序技术的核心技术,基本都来源于上个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所发明的几项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关键在于利用这些基本技术进行组合、改进、优化和衍生的能力,造就了如今丰富多彩的技术市场。技术创新并非单纯指发明一项此前从未有过的技术,而是指如何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下发展出更加高效更加有力的解决实践问题的手段。纯粹的山寨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没有市场的,国内做测序技术的单位,都各自有各自的绝活,这个问题,最终是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考验的,如果创新度不足以打动消费者,那必将面临失败的结局。   由此可见,国内测序技术的自主创新,来源于研发者对基础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发展,研发者对最终实现技术的信心才是决定是否继续进行的根本。技术研发和创新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坚持这条路线,则需要在产业布局方面争取丰厚的经费资源,以及稳定有效地研发团队,综合分析知识产权壁垒,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   在这方面,原创而未上市阶段,资金保障成为关键问题,争取国家科技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和时效性问题,并受政策风险影响,资本途径几乎成了唯一办法,而这种方法在后续阶段面临的巨大风险是资本方对市场利益的追求和技术方对科学规律严谨性的把握直接的时间差冲突。唯一但依旧薄弱的解决途径是,事先对整个研发至上市环节做出完善的规划和重复的沟通信任。   3.基因检测市场有种说法,先&ldquo 吃螃蟹&rdquo 的不赚钱,请问如何看待?   基因检测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也是一个依托于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渐进性市场。这种性质决定了先进入这一市场的机构,形成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所采用的技术和数据在不断的更新和优化,而先行企业比后进企业面临了更多的市场开拓、资金回笼等产业发展方面的羁绊,还要有精力进行技术升级,因此会形成一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模式,也就是说先行企业把市场需求打开了,而后进企业依托更先进的技术来抢占市场。看似有些不公平不合理,但实则并非完全如此。   首先,新技术和技术升级对于解决市场应用问题的能力是需要经过现实检验的,并非新技术比老技术更合理、更有效、更安全。其次,先行企业对于市场环境的把握以及技术应用经验,具有后进企业所不可能超越的优势。再次,后进型企业中相当一部分都是跟风性质的,其在创新能力和应用技术方面通常底蕴不足,可能很快在竞争中落败。   因此,所谓的先吃螃蟹不赚钱,可以说在高新技术市场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充其量是个表面现象。企业需要在抢占市场的同时,更多的投入精力于加强自身技术经验优势和创新能力,总结经验,建立科学有序发展的行业标准,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对整个市场的技术规范化,打铁还需自身硬。   4.民众对基因测序的期待、市场的火热及市场有序发展之间应该怎样把握?   民众对于基因测序更多的是一种迷信式认知,这一问题来源于科普工作的薄弱,而且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短期实现民众对这项技术的充分理解是不现实的。但对于产业市场和资本市场,其敏感性和对先进技术的认知度则要超出民众认知很多,但其性质决定了其根本目的还是看中了这项技术的钱景。马克思说过:&ldquo 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 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 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rdquo 因此,在对利润的追求上,科学规律和法律法规就可能成为被抛弃的内容,同样就谈不到市场的科学有序发展。   民众的理解,需要循序渐进的长期科普事业来实现,这也是科学家们的责任和义务。   市场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企业的自节自律、以及相互之间形成合理的规范原则,缺一不可。这里面尤其要强调企业自律问题,不要被资本把持而失去底线,应该积极参与到整个市场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则制订中,说白了就是,联合起来大家都能吃饱,而且可以越吃越好 恶性竞争和底线的打破,可能会吃一顿饕餮大餐,然后饿死街头。   5.我国基因测序发展路径问题:自主创新还是引进吸收?如果引进吸收,是否能真正消化吸收再创新,还是等于白白送掉市场?如果自主创新,短期内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来符合市场的需求?   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并不冲突,这是创新的两种方式,或者说是创新能力的不同体现形式。在目前国内的科技发展水平上,没有引进吸收,自主创新就是无根之木 有了引进吸收,自然会在或多或少的层面上形成自主创新。   具体到测序技术而言,目前市场上所见的所谓创新方式,CG无疑可以归为引进吸收,而对于Ion Proton和NextSeqCN500而言,斗胆妄言,这不叫创新,这叫贴牌。老外不会傻到把核心技术都拱手相送,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引进吸收的是啥,外观设计吗?创新的判别标准是,在现有的技术、产品上,形成了对技术应用、性能指标等关键因素具有明确先进性的改造、升级或优化。等这几家能有真正的创新拿得出手时,我一定由衷的给个赞。   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引进吸收,亦或是全盘进口,对于市场的需求而言,并无太多不同之处。市场的需求是,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解决此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在技术成熟度、经济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能够达到市场认可水平。换言之,符合市场需求有很多途径,但必须遵循市场规则,行业法规也是市场规则的体现形式,建立并遵守科学合理有效的市场规则是这一新兴市场得以发展的关键。   主题二:基因测序仪,国内只能看着干着急?(技术角度)   1.国内自主创新基因测序仪到底要不要做,要做的话做什么?(此处前半部分问题能否引用您在科学网博客对博友评论的回答?)   我科学网博客的评论问答均可采用,因为是我自己写的,其他一些媒体上的&ldquo 转述&rdquo ,有些是很不负责任的臆断甚至编造,最好不要采用。   前文提到了,是否继续,依靠研发者的信心。对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如果对其进入市场和创造价值的能力有所怀疑的话,那就可以洗洗睡了。   前文也提到,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包打天下,所以几乎所有的测序技术类型都能找到其适用的狭缝市场,包括已经退市的技术。454明年就退市了,但哪个专家能跳出来说454的长读长没有意义 CG现在火的如日中天,可连接酶测序技术的鼻祖SOLiD系统几年前就淘汰了。   对于做什么的问题,每个人对技术的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评判,这样才会造就不同的测序技术百花齐放。   2.国内自主创新基因测序仪究竟做到了什么程度?如何客观评价?   目前国内做测序技术研发的机构包括:   1、深圳华因康,最早做出测序仪样机,连接酶法,现已向CFDA申请注册   2、南京普东兴,前身是无锡艾吉因,也有了样机,连接酶法,正在优化测试   3、北大谢晓亮项目组,从美国带回的技术,有样机,聚合酶结合&gamma 磷酸荧光标记技术,此前与山东威高集团合作   4、华大,收购自CG,据称其测序设备已量产,连接酶法,已获CFDA注册认证   5、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中科紫鑫公司,基因组所和半导体所研发的原理样机,后半导体所部分转让给中科紫鑫,有样机,公众测试样机正在生产加工,聚合酶结合焦磷酸发光技术。   至于评价,我认为谁都不可能做出绝对客观的评价,只有市场才能做出相对公正的评价,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3.自主创新基因测序仪研究到底谁能牵头?   这个问题应该请科技部领导回答。   2011年863立项二代测序技术专项,该专项据说获得财政部2.7亿元预算。2011年对这一项目的争夺可谓惨烈,最终有5个单位拿到,华大、北大、清华、东南大学、上海交大,1年的项目,每家预算500万(后来砍预算,每家只拿到400万左右),然后华大以技术需要保密为由退出,这也就成为了至今国字头科研项目支持测序技术的唯一投入经费,不到2000万元。   2013年,863立项第二轮测序专项,批给了北大、华大和华因康,但恰好赶在科技部出台后资助政策之后,测序专项有幸成为第一个享受该政策的项目,也就是科技部先给你立项,你们先自己筹钱做,项目结题时(2015年4月)来验收,达到当初承诺的指标就把项目经费给你。可能这算是科技部鼓励自主创新的一种机制吧。   谁能牵头的问题,含糊其辞几句吧。基本条件需要 具有基因组学应用基础和测序技术开发基础 一支具有前期经验的交叉学科研发团队 具有产业化转化经验和体制保障 具有健康的产业资金保障和资方技方关系。
  • 华大基因二代基因测序在病原体快检方面的技术新应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1dcefe7e-5719-404e-9ba2-4e136fe75ea3.jpg" / /p p   原因不明的感染一向是医学上的难题。在电视剧《外科风云》中,在病原检测不出的情况下,医生只能凭借经验尝试治疗。 /p p   现在,医务人员有了一种新的利器--基于二代基因测序的病原快检技术。这种技术自进入中国以来,已经在众多疑难感染患者的诊断中到关键性作用。其中,就包括一位来自菲律宾的船员。 /p p    strong 生死时速,基因科技“秒揪”病原 /strong /p p   今年7月中旬,唐山万航国际船务有限公司的一名菲律宾籍船员从唐山启程。北京协和医院、华大基因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联手解决了他的疑难感染,使他得以平安地踏上归国之旅。 /p p   6月2日,这名船员在船上发生头痛、左半身偏瘫的症状。货轮就近停靠在唐山,患者先在曹妃甸当地医院就诊,后转至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 /p p   主治医生毛文静回忆,患者来院的时候出现发热,左侧瞳孔散大、反射差,左侧手臂完全无力,意识也在逐步丧失,情况危重。腰穿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脑脊液中白细胞含量高、糖类含量低,液体呈微黄色。“感觉上像是结核性脑膜脑炎。”毛医生说,“当即就把结核药用上了。” /p p   但医院使用常规的方法,始终没有找到结核菌,因此一直采取多种抗菌药物并用的保守治疗方案。在6月12日,神经内科主任刘斌教授请来北京协和医院的关鸿志教授,对患者进行会诊。 /p p   在此之前,从2014年起,协和医院神经科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在国内首先开展脑脊液二代测序研究,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筛查。关鸿志教授正担任此项目的负责人。他提出建议:试试使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的病原快检。 /p p   6月22日下午,天津华大基因交付病原组收到了患者脑脊液样本。这项检测一般需要2-3天,此次由于感染危重,华大做了加急处理,30个小时左右就完成了检测流程。23日晚上,检测报告出炉,样本中检出了结核分枝杆菌。 /p p   获得了明确的病原信息后,医院立即调整了治疗方案,一改之前多管齐下的保守用药,集中火力向结核发起反攻。7月中旬,该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回国,继续进行抗结核治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9916b637-dd25-4a61-9af6-f20282836eb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菲律宾船员的治疗团队与技术人员,从左到右依次为:华大基因天津交付李媛,北京协和医院关鸿志,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刘斌、李世英、毛文静 /strong /p p    strong 广谱病原检测,“十年沉疴”一朝解决 /strong /p p   现在,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的病原快检,比传统的涂片技术范围更广,比病原培养更加快速。同时,这项技术的检测范围与病原数据库的大小一致,突破了临床上以往“怀疑什么,检测什么”的限制,是对抗不明原因感染的新利器。 /p p   在二代测序技术普及之前,一旦出现症状不典型的感染,往往需要依赖医务人员的经验,通过涂片、培养等方式进行针对性检查,常造成病情贻误。关鸿志说:“以前在颅内感染中,可能有50%的病人--甚至更多的病人,是诊断不清的。试验性治疗治好了就治好了,治不好那就??” /p p   关鸿志讲到,有位内蒙古的患者从2007年起持续头疼、发热,十年间辗转多家医院,都没有得到确诊,按照各种感染治疗也未痊愈,经常需要靠输液来降低颅压,生活十分痛苦。 /p p   十年后,这位患者的治疗终于迎来转机。2016年12月,华大基因和协和医院等多个单位发起了针对不明病因脑炎脑膜炎的多中心研究,该患者最初就诊的医院作为中心之一,重新关注起这个“老”病例。今年5月,该患者的样本送到华大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竟然为脑囊虫病。协和医院针对脑囊虫进行血清学筛查,很快证实病因。现在,经过对症治疗,该患者已经基本痊愈。 /p p   “二代测序的方法,不会说怀疑你是什么感染就查什么感染。它会把你脑脊液里的核酸都测一遍,再看看这些核酸分别属于哪种细菌、哪种病毒,包括哪种虫子。” 关鸿志说。 /p p    strong 二代测序病原快检将助力民生 /strong /p p   更广、更快、更准确,是二代基因测序病原快检技术的优势。例如,华大基因的技术可以同时检测2700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只要每毫升样本液体中有100到1000个核酸片段的拷贝,就能检测出来,鉴定的种属准确率大于99%。 /p p   华大基因是中国最早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病原检测的单位之一。早在2003年,华大基因就和相关单位合作,完成了中国第一例SARS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并向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捐赠30万人份自行研制的SARS病毒诊断试剂盒。 /p p   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病原快检,不但要求一定的测序能力,还需要完整的病原数据库建设、算法匹配和分析运算能力、精确解读的能力。这项技术在国外已经趋于成熟,相关的科研项目已经在国内开展,“技术科普”和整个行业正当风口。 /p p   天津华大基因交付病原组的李媛说:“到今天,临床的检测了1276例,送检单位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统计显示,华大收到的样本中八成以上来自北京的医院。这些医院最先从各个方面接触到这项技术,并对合适的患者加以应用。 /p p   不过,关鸿志分析,最需要这项技术的可能是三四线城市的非三甲医院,这些医院用传统方法检测病原的能力更低。普及成本较低、广谱高效的二代测序病原检测技术,减少不明感染的无效经验治疗带来的“折腾”,能够有效地为诊断、为患者、为医患关系减负,具有重要的民生和社会意义。 /p
  • 最新测序技术能用单个细胞分析基因组
    最近,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克雷格· 文特尔研究院和Illumina公司的科学家对现代基因测序算法进行了改良,只需从一个细菌细胞中提取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就可组装成接近完整的基因组,准确率达到90%,而传统的测序方法至少需要10亿个相同的细胞才能完成。这一突破为那些无法培养的细菌提供了测序方法。研究发表在9月18日的《自然· 生物技术》网络版上。   实验室无法培养的细菌范围极广,约占99.9%,从产生抗体和生物燃料的微生物,到人体内的寄生菌。它们的生存条件特殊,比如必须和其他菌种共生,或只能生存在动物皮肤上,因此很难进行人工培养。   论文合著者、文特尔研究院的罗杰· 拉斯肯教授10年前曾开发出一种多重置换扩增(MDA)技术,可对实验室无法培养的细菌测序,能恢复70%的基因。其工作原理是对一个细胞的基因片断多次复制,直到其数量相当于10亿个细胞那么多。不过,这种技术却给测序软件带来很多麻烦,它在复制DNA时会出现各种错误,而且并非完全统一放大,有些基因组被复制数千次,有一些却只被复制一两次。但测序算法不能处理这些不一致,而是倾向于舍弃那些只复制了少数次的基因,即使它们对整个基因组来说很关键。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雅各布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现代基因测序技术算法创建人帕维尔· 帕夫纳和同事改进了这一方法,保留了那些少量复制的基因片断,并用新方法对一个大肠杆菌测序以检验其精确性,发现它能恢复91%的基因,接近传统的培养细胞水平。这已足够解答许多重要的生物学问题,比如该细菌能产生什么抗体。   人体细菌占体重的约10%,它们有些会造成传染病,但也有的能帮助消化,最近研究还发现,它们能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比如引诱人吃更多的东西。新方法也有助于科学家理解细菌行为,研究人体内细菌能产生哪种蛋白质和多肽,这些蛋白质和多肽是细菌之间、细菌和宿主之间互相沟通的工具。   研究小组还用新方法对一种以前未曾测序过的海洋细菌进行了测序,获得了相当完整而且能解释的基因组,掌握了它是如何生存和运动的,该基因组将被存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基因银行(GenBank)。研究人员表示还将对更多迄今未知的细菌进行测序。
  • 澳新基因测序技术可快速诊断血癌
    澳新基因测序技术可快速诊断血癌   新华社悉尼3月16日电 (记者万思琦)澳大利亚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测序技术,其精度大大高于现有方法。它就像一台倍数更高的显微镜,可用于对基因组进行精细研究,并帮助快速诊断血癌(即白血病)。   这项技术被称为&ldquo 捕获测序&rdquo ,由新南威尔士大学和加文医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发,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 方法学》杂志上。   新南威尔士大学日前发布的公告称,该技术可以精确测量样本中多个特定基因的活跃程度,即使活跃程度非常低也能检测出来。这种敏感性使它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很有应用前景。   人体基因组中除了约2万个负责制造蛋白质的基因,还有大量不制造蛋白质的&ldquo 非编码基因&rdquo ,它们在人体发育、大脑功能等许多方面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很多这类基因的活跃程度很低,往往只在少数细胞里发挥作用,很难对其进行详细研究。   &ldquo 捕获测序&rdquo 技术能以更高精度分析基因组,类似于用像素更高的数码相机去拍照片,可以更好地呈现当前测序技术难以探查到的细节,帮助深入了解非编码基因。   该技术还能用于血癌等疾病的快速检测。不同基因结合而成的&ldquo 融合基因&rdquo 被认为与部分癌症有关,已知与血癌有关的融合基因就有约200个。当前检查技术只能一个个地检测融合基因,而&ldquo 捕获测序&rdquo 能同时寻找上述全部200个基因,大大加快诊断速度,为救治患者争取时间。
  • 华大基因FFPE测序技术获新突破
    中新社深圳3月8日电 深圳华大基因的研究人员8日在FFPE测序技术上获得新突破,他们只需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的组织标本中提取200ng DNA便可直接进行建库、测序及分析。   该技术突破可以解决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缺少实验样本的难题,增加实验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经多年保存后的FFPE病理标本中所包含的遗传机制和病理成因。   科研人员在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或诊断某些疾病时,需从各种不同的组织标本中提取DNA,但新鲜组织标本来源有限,FFPE方法便解决了此难题。目前,世界上至少有数百万份组织样本都是使用FFPE方法处理的,这些组织样本已经成为用于疾病诊断和科学研究的最为常见的生物学资源之一。   随着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基因组测序对FFPE样本进行研究,寻找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这使得新一代测序技术在临床医学上被广泛应用。然而,在FFPE组织标本的制备和贮存过程中,组织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后很容易引起DNA的交联和降解,科研人员很难获得足量高质量的DNA样本。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华大基因的研究人员经过反复实验,在FFPE DNA测序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可以对从FFPE标本中提取的低至200ng的DNA直接进行建库、测序及分析。   华大基因核酸高通量生产部门的研究人员赵洵说:&ldquo 该技术突破对通过FFPE组织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来解码疾病的重要遗传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希望能与全球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开展FFPE标本DNA测序项目,深入了解FFPE病理标本的异质性和特殊性,同时也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们的技术。&rdquo   赵洵表示,本研究有助于增强医药和疾病领域研究人员的信心,尤其是在他们缺乏足量样本的情况下。希望FFPE测序技术能够开阔研究视野,更加深入地了解病理机制,造福人类健康。(完)
  • 基因测序技术的未来在哪里?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1977年,Sanger提出了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也提出了化学酶解法,第一代测序技术诞生。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1998年,毛细管测序技术问世,基因测序速度提速10倍,原计划15年才能完成的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进度大幅加快。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05年,454 Life Sciences公司开发出全球第一台商业化边合成边测序测序仪,第二代测序仪诞生,由此拉开了基因产业发展的序幕。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08年,Helicos Biosciences推出了首台单分子测序仪,标志第三代测序技术来临。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2011年,PacificBiosciences也推出单分子实时测序系统PacBioRS。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2012年,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宣布推出第一款商业化的纳米孔测序仪。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19年,华大智造 “超级生命计算机”DNBSEQ-T7 正式交付商用。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20年4月,因美纳(原Illumina)发布因美纳测序仪家族中性能最强大的台式测序仪NextSeq& #8482 2000,其小巧灵活的设计可适应各种规模和场景的实验室部署。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 #8230 & #8230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近几年来基因测序技术不断进步:测序时间大幅缩减、检测成本大幅下降,形成“超摩尔定律”之势。测序市场亦飞速发展,从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 53亿美元。根据BCC Reasearch预测,全球基因测序市场2020年预计达1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70%。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基因测序技术颠覆了传统生物学技术,引领着生命科学未来的发展潮流,以它为基础的终端应用遍地开花,特别是在医疗健康、现代农业、生命科学等前沿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为加强基因测序学术和技术交流,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将于 strong 2020年5月14~15日 /strong 举办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geneseq2020/"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第三届基因测序网络大会 /strong /span /a 。本次大会为期2天,开设 strong “新技术与新方法”、“医疗健康”、 “单细胞测序”和“农业基因组学” /strong 4个分会场,22位测序领域杰出专家将带来精彩报告分享。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background-color: rgb(251, 213, 181) " strong 硬核干货: /strong /span /span /p ul class=" list-paddingleft-2" style=" list-style-type: square " li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测序技术发展历程 /span /p /li li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最新基因测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span /p /li li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测序技术应用于临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span /p /li li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测序技术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span /p /li li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基因测序技术如何改善健康? /span /p /li li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宏基因组测序分析与未来医学 /span /p /li li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单细胞测序技术国内外技术进展 /span /p /li li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展望测序技术的未来 /span /p /li li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p /li /ul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1, 213, 181)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权威专家线上交流: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4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e9881dcb-15de-43e3-8a13-b0e22fc6530c.jpg" title=" 1 报告专家.jpg" alt=" 1 报告专家.jpg" width=" 600" height=" 34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2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4527fd1e-3cb8-47b6-9711-bc3ef9365afd.jpg" title=" 2 报告专家.jpg" alt=" 2 报告专家.jpg" width=" 600" height=" 32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5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009330fa-aa80-400b-962a-b2c8f692b302.jpg" title=" 0 richeng.jpg" alt=" 0 richeng.jpg" width=" 600" height=" 45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专家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1, 213, 181)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1, 213, 181) font-size: 16px "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1, 213, 181) " 顶级测序仪制造商最前沿技术分享: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因美纳(Illumina)、伯乐生命医学、赛默飞世尔科技、贝克曼库尔特、华大智造、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Pacific Bioscience、深圳真迈生物等测序领域领军企业,将为大家带来最前沿的测序技术视听盛宴。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br/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background-color: rgb(251, 213, 181) " strong 大会日程安排: /strong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style=" background: white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order: none " tbody tr style=" height:40px"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21" style=" background: rgb(120, 208, 249)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height=" 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background:#78D0F9" 分会场 span Sessions /span /span /strong strong /strong /p /td td width=" 75" style=" background: rgb(120, 208, 249)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height=" 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时间 span Time /span /span /strong strong /strong /p /td td width=" 229" style=" background: rgb(120, 208, 249)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height=" 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报告题目 span Topic /span /span /strong strong /strong /p /td td width=" 204" style=" background: rgb(120, 208, 249)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height=" 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演讲嘉宾 span The Speakers /span /span /strong strong /strong /p /td /tr tr td rowspan=" 5" style=" background: rgb(225, 245, 253)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word-break: break-all " h3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 nbsp /span /h3 h3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size:15px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新技术与新方法 /span /h3 h3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5 /span span style=" font-size:15px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月 span 14 /span 日 span ) /span /span /h3 /td td width=" 75" style=" background: rgb(204,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09:00 /span /p /td td width=" 306" style=" background: rgb(204,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解码基因组的暗物质 /span /p /td td width=" 204" style=" background: rgb(204,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张玉波 span ( /span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09:3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SEQuoia Complete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全”“新”的全转录组建库试剂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魏艳洁 span ( /span 伯乐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0:0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差异 span RNA /span 测序( span dRNA-seq /span )揭示厌氧甲烷古菌的转录后调控机制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东秀珠 span ( /span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0:3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疾简测序,触手可及 —— span NextSeq 2000 /span 产品及应用介绍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刘方芳 span (Illumina /span 因美纳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1:0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孙雷 span ( /span 深圳真迈生物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rowspan=" 8" style=" background: rgb(225, 245, 253)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h3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 nbsp /span /h3 h3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size:15px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医疗健康 /span /h3 h3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5 /span span style=" font-size:15px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月 span 14 /span 日 span ) /span /span /h3 /td td width=" 75" style=" background: rgb(204,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3:30 /span /p /td td width=" 306" style=" background: rgb(204,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测序技术在临床诊疗中应用 /span /p /td td width=" 204" style=" background: rgb(204,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邢晓明 span ( /span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4:0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女性肿瘤中 span BRCA /span 基因检测和 span HRD /span 研究进展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于津浦 span ( /span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4:3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微量 span DNA /span 的 span 5- /span 羟甲基胞嘧啶图谱测序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陆星宇 span ( /span 上海易毕恩基因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5:0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病原体宏基因组测序分析与未来医学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陈力 span ( /span 复旦大学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5:3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赛默飞 span TCR /span 和 span BCR /span 解决方案助力免疫相关转化研究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王德龙 span ( /span 赛默飞世尔科技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6:0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药物基因组学指导个体化用药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胡松年 span ( /span 中科院微生物所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6:3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纳米孔测序应用于快速实时的病原体检测及大基因组组装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李柏村 span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7:0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高通量测序在细菌耐药进化中的应用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华孝挺 span ( /span 浙江大学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rowspan=" 4" style=" background: rgb(225, 245, 253)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h3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size:15px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单细胞测序 /span /h3 h3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span & nbsp /span (5 /span span style=" font-size:15px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月 span 15 /span 日 span ) /span /span /h3 /td td width=" 75" style=" background: rgb(204,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09:00 /span /p /td td width=" 306" style=" background: rgb(204,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待定 /span /p /td td width=" 204" style=" background: rgb(204,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陆祖宏 span ( /span 东南大学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09:3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单细胞测序技术进展及其在肿瘤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胡学达 span ( /span 北京大学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0:0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待定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待定 span (Pacific Bioscience)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0:3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单细胞组学与生命细胞图谱解析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刘龙奇 span ( /span 华大智造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rowspan=" 4" style=" background: rgb(225, 245, 253)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h3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size:15px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农业基因组学 /span /h3 h3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size: 15px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5 /span span style=" font-size:15px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333333" 月 span 15 /span 日 span ) /span /span /h3 /td td width=" 75" style=" background: rgb(204,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3:30 /span /p /td td width=" 306" style=" background: rgb(204,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建立在近千份油菜种质资源基因组重测序基础上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开花期和叶毛性状为例) /span /p /td td width=" 204" style=" background: rgb(204, 255, 255)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蒋立希 span ( /span 浙江大学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4:0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高质量植物基因组的构建与应用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梁承志 span ( /span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4:3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待定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刘贵明 span ( /span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7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15:00 /span /p /td td width=" 143"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中成药分子鉴定 /span /p /td td width=" 335"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39 微软雅黑& #39 ,& #39 sans-serif& #39 color:black" 韩建萍 span ( /span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span ) /span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geneseq2020/" target=" _self" 戳此处报名参会 /a 】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小编拉进本次基因测序网络大会交流群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eb4afa11-42ed-4ef7-92e8-688213053ac4.jpg" title=" 参会.jpg" alt=" 参会.jpg" / /p
  • 基因测序技术 革新生殖健康产业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635d1b3d-50ad-408a-ad0e-5a336215c216.jpg" / /p p   根据国泰君安的最新报告,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人类在甚至健康领域发生了多维度变化:对孕妇而言:生育年龄普遍推迟,高危产妇比重逐年上升,不孕不育概率大幅上涨;对生殖检测而言,诊疗技术顺应精准时局,朝向个性化发展。对国家局势和政策而言,老龄化趋势加重,家庭结构发生变革,新生代父母注重“优生优育”;国家虽放开二孩政策,但孕育市场喜忧参半。 /p p   其中,产前筛查和诊断水平伴随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革新和突破,大力辅佐生殖健康产业阔步朝前。但是,伴随着生殖遗传检测的话题争议也此起彼伏。 /p p    strong 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革新生殖健康产业 /strong /p p   得益于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二代测序技术在辅助生殖和无创产前诊断领域的作为意义深远。其中,辅助生殖目前的遗传检查包括: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和种植前基因诊断(PGD)。PGS主要针对未植入着床的早期胚胎进行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的检测,通过比来分析胚胎遗传物质正常与否。而PGD主要检查胚胎是否携带有遗传缺陷的基因。 /p p   目前。产前遗传筛查已经成为生殖健康重要部分。传统的产前筛查主要基于超声波或者血清检查,这种检测准确率不高,且达不到基因水平。随后的羊膜穿刺术 、绒毛膜绒毛取材术(CVS)常用于检测染色体异常,例如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症)、18三体综合征、特纳氏综合征。这种诊断虽然快速、及时,但是因为是入侵式手术,存在一定风险,易诱发1%-2%的流产率。 /p p   NGS技术的兴起助力产前检测朝着新方向发展。无创产前诊断(NIPT)为临床医生、孕妇提供了一个更为精准的检测手段,介于血清学和侵入式检查之间。该技术通过采集孕妇的外周血,对其胎儿游离DNA(cffDNA)进行测序,分析、检测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该测试还能够用于检测胎儿性别和RH血型。NIPT优势在于其准确率相对较高,且安全性提高。 /p p   NGS检测价格的降低让不少临床医生认为NIPT将成为产前诊断的热门手段。但是,北京协和医院边旭明教授肯定NIPT优势的同时,也提醒临床医生和患者适者慎用。 /p p    strong 生殖遗传检测的未来,需要临床遗传咨询医生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e0c6586f-4b6f-4400-b562-0d689e9713c0.jpg" / /strong /p p   2014年2月国家卫计委紧急叫停了国内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项目,然而2014年12月国家卫计委又谨慎的放开了包括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项目的试点应用单位,正式拉开二代基因测序用于医学临床相关项目的序幕。 /p p   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老龄化趋势严重,人口结构出现危机。2014年9月,国家全面放开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二孩政策。11月,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全国人大修法通过之日,就是全面二孩政策生效之时。”产前检测也顺应这一生育主流观念再次受到热捧。 /p p   研究的深入使得无创检测的条件和范围有望不断扩大,延伸至包括微缺失/重复综合征和常见的孟德尔遗传病等。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商业化进程正在提速,市场规模稳步增加。在未来,NIPT主要目标是朝着亚染色体水平发展,并专注于提高基因变异检测的准确性。 /p p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基因测序后的大数据革新产期筛查的同时,也给临床咨询带来了挑战。准父母们的家族谱分析、优生优育知识普及、遗传检测结果解析都离不开专业的临床遗传医生。遗传咨询师的介入和参与,多种技术平台的合作,才能将真正发挥其临床价值。 /p p   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生殖健康检测有效结合多学科知识,将成为一种产业和服务朝着精准且个性化方向发展。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