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化学生物传感

仪器信息网化学生物传感专题为您整合化学生物传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化学生物传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化学生物传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化学生物传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化学生物传感话题讨论。

化学生物传感相关的论坛

  •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传感器与通信系统和计算机共同构成现代信息处理系统。传感器相当于人的感官,是计算机与自然界及社会的接口,是为计算机提供信息的工具。   传感器通常由敏感(识别)元件、转换元件、电子线路及相应结构附件组成。生物传感器是指用固定化的生物体成分(酶、抗原、抗体、激素等)或生物体本身(细胞、细胞器、组织等)作为感元件的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则是指由生物材料作为敏感元件,电极(固体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气敏电极等)作为转换元件,以电势或电流为特征检测信号的传感器。图1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基本构成示意图。由于使用生物材料作为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所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高度选择性,是快速、直接获取复杂体系组成信息的理想分析工具。一些研究成果已在生物技术、食品工业、临床检测、医药工业、生物医学、环境分析等领域获得实际应用。   根据作为敏感元件所用生物材料的不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分为酶电极传感器、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电化学DNA传感器等。(1) 酶电极传感器   以葡萄糖氧化酶(GOD)电极为例简述其工作原理。在GOD的催化下,葡萄糖(C6H12O6)被氧氧化生成葡萄糖酸(C6H12O7)和过氧化氢:   根据上述反应,显然可通过氧电极(测氧的消耗)、过氧化氢电极(测H2O2的产生)和pH电极(测酸度变化)来间接测定葡萄糖的含量。因此只要将GOD固定在上述电极表面即可构成测葡萄糖的GOD传感器。这便是所谓的第一代酶电极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于是间接测定法,故干扰因素较多。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是采用氧化还原电子媒介体在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与电极之间传递电子。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可不受测定体系的限制,测量浓度线性范围较宽,干扰少。现在不少研究者又在努力发展第三代酶电极传感器,即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直接和电极表面交换电子的酶电极传感器。  目前已有的商品酶电极传感器包括:GOD电极传感器、L 乳酸单氧化酶电极传感器、尿酸酶电极传感器等。在研究中的酶电极传感器则非常多。(2) 微生物电极传感器    由于离析酶的价格昂贵且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从而使研究者想到直接利用活的微生物来作为分子识别元件的敏感材料。这种将微生物(常用的主要是细菌和酵母菌)作为敏感材料固定在电极表面构成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称为微生物电极传感器。其工作原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利用微生物体内含有的酶(单一酶或复合酶)系来识别分子,这种类型与酶电极类似 其二,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同化作用,通过检测其呼吸活性(摄氧量)的提高,即通过氧电极测量体系中氧的减少间接测定有机物的浓度 其三,通过测定电极敏感的代谢产物间接测定一些能被厌氧微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   微生物电极传感器在发酵工业、食品检验、医疗卫生等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在食品发酵过程中测定葡萄糖的佛鲁奥森假单胞菌电极 测定甲烷的鞭毛甲基单胞菌电极 测定抗生素头孢菌素的Citrobacterfreudii菌电极等等。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由于价廉、使用寿命长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它的选择性和长期稳定性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抗体对相应抗原具有唯一性识别和结合功能。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就是利用这种识别和结合功能将抗体或抗原和电极组合而成的检测装置。   根据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结构可将其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类。直接型的特点是在抗体与其相应抗原识别结合的同时将其免疫反应的信息直接转变成电信号。这类传感器在结构上可进一步分为结合型和分离型两种。前者是将抗体或抗原直接固定在电极表面上,传感器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发生结合的同时产生电势改变 后者是用抗体或抗原制作抗体膜或抗原膜,当其与相应的配基反应时,膜电势发生变化,测定膜电势的电极与膜是分开的。间接型的特点是将抗原和抗体结合的信息转变成另一种中间信息,然后再把这个中间信息转变成电信号。这类传感器在结构上也可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结合型和分离型。前者是将抗体或抗原固定在电极上 而后者抗体或抗原和电极是完全分开的。间接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通常是采用酶或其他电活性化合物进行标记,将被测抗体或抗原的浓度信息加以化学放大,从而达到极高的灵敏度。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例子有:诊断早期妊娠的hCG免疫传感器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甲胎蛋白(AFP或αFP)免疫传感器 测定人血清蛋白(HSA)免疫传感器 还有IgG免疫传感器、胰岛素免疫传感器等等。(4) 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   直接采用动植物组织薄片作为敏感元件的电化学传感器称组织电极传感器,其原理是利用动植物组织中的酶,优点是酶活性及其稳定性均比离析酶高,材料易于获取,制备简单,使用寿命长等。但在选择性、灵敏度、响应时间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动物组织电极主要有:肾组织电极、肝组织电极、肠组织电极、肌肉组织电极、胸腺组织电极等。测定对象主要有:谷氨酰胺、葡萄糖胺 6 磷酸盐、D 氨基酸、H2O2、地高辛、胰岛素、腺苷、AMP等。  植物组织电极敏感元件的选材范围很广,包括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植物组织电极制备比动物组织电极更简单,成本更低并易于保存。   细胞器电极传感器是利用动植物细胞器作为敏感元件的传感器。细胞器是指存在于细胞内的被膜包围起来的微小“器官”,如线粒体、微粒体、溶酶体、过氧化氢体、叶绿体、氢化酶颗粒、磁粒体等等。其原理是利用细胞器内所含的酶(往往是多酶体系)。(5) 电化学DNA传感器    电化学DNA传感器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思想的生物传感器。其用途是检测基因及一些能与DNA发生特殊相互作用的物质。电化学DNA传感器是利用单链DNA(ssDNA)或基因探针作为敏感元件固定在固体电极表面,加上识别杂交信息的电活性指示剂(称为杂交指示剂)共同构成的检测特定基因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固定在电极表面的某一特定序列的ssDNA与溶液中的同源序列的特异识别作用(分子杂交)形成双链DNA(dsDNA)(电极表面性质改变),同时借助一能识别ssDNA和dsDNA的杂交指示剂的电流响应信号的改变来达到检测基因的目的。   已有检测灵敏度高达10-13g/mL的电化学DNA传感器的报道,Hashimoto等[8]采用一个20聚体的核苷酸探针修饰在金电极上检测了PVM623的PatⅠ片断上的致癌基因v myc。电化学DNA传感器离实用化还有相当距离,主要是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灵敏度等都还有待于提高。有关DNA修饰电极的研究除对于基因检测有重要意义外,还可将DNA修饰电极用于其它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用于DNA与外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9],如抗癌药物筛选、抗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 以及用于检测DNA结合分子。无疑,它将成为生物电化学的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前沿领域。   生物电化学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很丰富。以上介绍的只是该交叉学科一些领域的概况。可以相信,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生物电化学将进一步蓬勃发展。

  • 生物芯片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前面已经讲过生物芯片是生物传感器的延伸,所以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就是生物芯片的研究基础中的重要部分了!下面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进行简单的介绍。须指出的是,生物芯片中用到的生物传感器与传统的电化学传感器有一些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传统电化学传感器的认识应用到生物芯片的研究中去。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传感器与通信系统和计算机共同构成现代信息处理系统。传感器相当于人的感官,是计算机与自然界及社会的接口,是为计算机提供信息的工具。   传感器通常由敏感(识别)元件、转换元件、电子线路及相应结构附件组成。生物传感器是指用固定化的生物体成分(酶、抗原、抗体、激素等)或生物体本身(细胞、细胞器、组织等)作为感元件的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则是指由生物材料作为敏感元件,电极(固体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气敏电极等)作为转换元件,以电势或电流为特征检测信号的传感器。图1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基本构成示意图。由于使用生物材料作为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所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高度选择性,是快速、直接获取复杂体系组成信息的理想分析工具。一些研究成果已在生物技术、食品工业、临床检测、医药工业、生物医学、环境分析等领域获得实际应用。   根据作为敏感元件所用生物材料的不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分为酶电极传感器、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电化学DNA传感器等。(1) 酶电极传感器   以葡萄糖氧化酶(GOD)电极为例简述其工作原理。在GOD的催化下,葡萄糖(C6H12O6)被氧氧化生成葡萄糖酸(C6H12O7)和过氧化氢:   根据上述反应,显然可通过氧电极(测氧的消耗)、过氧化氢电极(测H2O2的产生)和pH电极(测酸度变化)来间接测定葡萄糖的含量。因此只要将GOD固定在上述电极表面即可构成测葡萄糖的GOD传感器。这便是所谓的第一代酶电极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于是间接测定法,故干扰因素较多。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是采用氧化还原电子媒介体在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与电极之间传递电子。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可不受测定体系的限制,测量浓度线性范围较宽,干扰少。现在不少研究者又在努力发展第三代酶电极传感器,即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直接和电极表面交换电子的酶电极传感器。  目前已有的商品酶电极传感器包括:GOD电极传感器、L 乳酸单氧化酶电极传感器、尿酸酶电极传感器等。在研究中的酶电极传感器则非常多。(2) 微生物电极传感器    由于离析酶的价格昂贵且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从而使研究者想到直接利用活的微生物来作为分子识别元件的敏感材料。这种将微生物(常用的主要是细菌和酵母菌)作为敏感材料固定在电极表面构成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称为微生物电极传感器。其工作原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利用微生物体内含有的酶(单一酶或复合酶)系来识别分子,这种类型与酶电极类似 其二,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同化作用,通过检测其呼吸活性(摄氧量)的提高,即通过氧电极测量体系中氧的减少间接测定有机物的浓度 其三,通过测定电极敏感的代谢产物间接测定一些能被厌氧微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   微生物电极传感器在发酵工业、食品检验、医疗卫生等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在食品发酵过程中测定葡萄糖的佛鲁奥森假单胞菌电极 测定甲烷的鞭毛甲基单胞菌电极 测定抗生素头孢菌素的Citrobacterfreudii菌电极等等。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由于价廉、使用寿命长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它的选择性和长期稳定性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抗体对相应抗原具有唯一性识别和结合功能。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就是利用这种识别和结合功能将抗体或抗原和电极组合而成的检测装置。   根据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结构可将其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类。直接型的特点是在抗体与其相应抗原识别结合的同时将其免疫反应的信息直接转变成电信号。这类传感器在结构上可进一步分为结合型和分离型两种。前者是将抗体或抗原直接固定在电极表面上,传感器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发生结合的同时产生电势改变 后者是用抗体或抗原制作抗体膜或抗原膜,当其与相应的配基反应时,膜电势发生变化,测定膜电势的电极与膜是分开的。间接型的特点是将抗原和抗体结合的信息转变成另一种中间信息,然后再把这个中间信息转变成电信号。这类传感器在结构上也可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结合型和分离型。前者是将抗体或抗原固定在电极上 而后者抗体或抗原和电极是完全分开的。间接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通常是采用酶或其他电活性化合物进行标记,将被测抗体或抗原的浓度信息加以化学放大,从而达到极高的灵敏度。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例子有:诊断早期妊娠的hCG免疫传感器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甲胎蛋白(AFP或αFP)免疫传感器 测定人血清蛋白(HSA)免疫传感器 还有IgG免疫传感器、胰岛素免疫传感器等等。(4) 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   直接采用动植物组织薄片作为敏感元件的电化学传感器称组织电极传感器,其原理是利用动植物组织中的酶,优点是酶活性及其稳定性均比离析酶高,材料易于获取,制备简单,使用寿命长等。但在选择性、灵敏度、响应时间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动物组织电极主要有:肾组织电极、肝组织电极、肠组织电极、肌肉组织电极、胸腺组织电极等。测定对象主要有:谷氨酰胺、葡萄糖胺 6 磷酸盐、D 氨基酸、H2O2、地高辛、胰岛素、腺苷、AMP等。  植物组织电极敏感元件的选材范围很广,包括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植物组织电极制备比动物组织电极更简单,成本更低并易于保存。   细胞器电极传感器是利用动植物细胞器作为敏感元件的传感器。细胞器是指存在于细胞内的被膜包围起来的微小“器官”,如线粒体、微粒体、溶酶体、过氧化氢体、叶绿体、氢化酶颗粒、磁粒体等等。其原理是利用细胞器内所含的酶(往往是多酶体系)。(5) 电化学DNA传感器    电化学DNA传感器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思想的生物传感器。其用途是检测基因及一些能与DNA发生特殊相互作用的物质。电化学DNA传感器是利用单链DNA(ssDNA)或基因探针作为敏感元件固定在固体电极表面,加上识别杂交信息的电活性指示剂(称为杂交指示剂)共同构成的检测特定基因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固定在电极表面的某一特定序列的ssDNA与溶液中的同源序列的特异识别作用(分子杂交)形成双链DNA(dsDNA)(电极表面性质改变),同时借助一能识别ssDNA和dsDNA的杂交指示剂的电流响应信号的改变来达到检测基因的目的。   已有检测灵敏度高达10-13g/mL的电化学DNA传感器的报道,Hashimoto等[8]采用一个20聚体的核苷酸探针修饰在金电极上检测了PVM623的PatⅠ片断上的致癌基因v myc。电化学DNA传感器离实用化还有相当距离,主要是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灵敏度等都还有待于提高。有关DNA修饰电极的研究除对于基因检测有重要意义外,还可将DNA修饰电极用于其它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用于DNA与外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9],如抗癌药物筛选、抗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 以及用于检测DNA结合分子。无疑,它将成为生物电化学的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前沿领域。   生物电化学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很丰富。以上介绍的只是该交叉学科一些领域的概况。可以相信,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生物电化学将进一步蓬勃发展。

  • 【分享】生物芯片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传感器与通信系统和计算机共同构成现代信息处理系统。传感器相当于人的感官,是计算机与自然界及社会的接口,是为计算机提供信息的工具。   传感器通常由敏感(识别)元件、转换元件、电子线路及相应结构附件组成。生物传感器是指用固定化的生物体成分(酶、抗原、抗体、激素等)或生物体本身(细胞、细胞器、组织等)作为感元件的传感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则是指由生物材料作为敏感元件,电极(固体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气敏电极等)作为转换元件,以电势或电流为特征检测信号的传感器。图1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基本构成示意图。由于使用生物材料作为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所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高度选择性,是快速、直接获取复杂体系组成信息的理想分析工具。一些研究成果已在生物技术、食品工业、临床检测、医药工业、生物医学、环境分析等领域获得实际应用。   根据作为敏感元件所用生物材料的不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分为酶电极传感器、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电化学DNA传感器等。(1) 酶电极传感器   以葡萄糖氧化酶(GOD)电极为例简述其工作原理。在GOD的催化下,葡萄糖(C6H12O6)被氧氧化生成葡萄糖酸(C6H12O7)和过氧化氢:   根据上述反应,显然可通过氧电极(测氧的消耗)、过氧化氢电极(测H2O2的产生)和pH电极(测酸度变化)来间接测定葡萄糖的含量。因此只要将GOD固定在上述电极表面即可构成测葡萄糖的GOD传感器。这便是所谓的第一代酶电极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于是间接测定法,故干扰因素较多。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是采用氧化还原电子媒介体在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与电极之间传递电子。第二代酶电极传感器可不受测定体系的限制,测量浓度线性范围较宽,干扰少。现在不少研究者又在努力发展第三代酶电极传感器,即酶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直接和电极表面交换电子的酶电极传感器。  目前已有的商品酶电极传感器包括:GOD电极传感器、L 乳酸单氧化酶电极传感器、尿酸酶电极传感器等。在研究中的酶电极传感器则非常多。

  • 【分享】一篇论文《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覃 柳 1,2, 刘仲明 1, 邹小勇2 (1.广州军区总医院,广 东广州510010;2.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 电化学牛物传感器对临床联学和遗传T=程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已逐渐成为分子_牛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重要领域。近 年来,天丁它的性能和检测方法的优化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_主要介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最近几年来国内外的一 研究进展。关键词:生物传感器; 自组装:免疫;静电吸附; 同定方法中图分类号:TP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202X(2007)01—0060—03下载地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155568.shtml

  • xenSTAT介绍:一个你可以DIY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开发平台

    xenSTAT介绍:一个你可以DIY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开发平台

    http://www.xenslet.com/?p=75xenSTAT是由“Xenslet工作室”(一个国内做生物传感器的技术团队)开发的一个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提供二次开发平台的系统。该系统基于开源硬件Arduino,如果你喜欢DIY,有创新精神,不妨关注一下xenSTAT。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4/201604220954_591158_1618618_3.pn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4/201604221003_591159_1618618_3.png

  • 【求助】球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计时电流法相关问题

    最近做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做计时电流实验时出现了很头疼的问题,请大家帮忙分析一下,先谢谢了!先做的事双氧水的i-t,工作站上只有chronoamperometric, 选择的是单跃迁的,起始E0 设为0V,起始t0设为0s,E1设为0.65V,t1设为2000s,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根据文献先平衡300s,每隔100s加入10uM 的过氧化氢,加样4-6次,搅拌(各种搅拌速度都试过),结果得到的i-t 曲线背景干扰很大,很乱,无任何趋势,得不到像文献中的阶梯状的i-t 曲线,重复多次也不行,数据用origin平滑处理也不行,工作电位E1 也考察了,还是不行,已经做了很多次了,请大家忙帮分析一下,提供一些建议和经验,不胜感激! 附件是我做的i-t曲线[~189859~]

  • 【求助】球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计时电流法相关问题

    最近做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做计时电流实验时出现了很头疼的问题,请大家帮忙分析一下,先谢谢了!先做的事双氧水的i-t,工作站上只有chronoamperometric, 选择的是单跃迁的,起始E0 设为0V,起始t0设为0s,E1设为0.65V,t1设为2000s,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根据文献先平衡300s,每隔100s加入10uM 的过氧化氢,加样4-6次,搅拌(各种搅拌速度都试过),结果得到的i-t 曲线背景干扰很大,很乱,无任何趋势,得不到像文献中的阶梯状的i-t 曲线,重复多次也不行,数据用origin平滑处理也不行,工作电位E1 也考察了,还是不行,已经做了很多次了,请大家忙帮分析一下,提供一些建议和经验,不胜感激! 附件是我做的i-t曲线[~189859~]

  • 【讨论】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这两个学科有啥子区别?

    大学时有一次去化学院,看到他们的课表上有一门课程是化学生物学,当时就小困惑了下:这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到底有啥子区别?今天在这个慵懒的优点闲散的午后,这个问题又一下子冒了上来,大家刚接触时有过跟我同样的困惑吗?那就一起来讨论讨论呗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3.gif

  • 【原创】化学生物学---一个新的前沿交叉学科领域

    化学生物学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化学与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化学生物学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哈佛大学的chreiber博士和Scripps研究所的Schultz博士分别在东西海岸引领这个领域,他们的所在地所形成的重心地位甚至在加强。从源头来讲,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还有生物学化学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习惯称谓,我们通常使用生物化学指蛋白质结构和活性的研究,用分子生物学指基因表达和控制的研究,用生物学化学指分子水平上的生物现象的研究。具体地讲化学生物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来探索生物医学问题的科学。它的研究一般都是从对生物体的生理或病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的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开始, 研究其结构, 发现其在生物体中的靶分子, 研究这些物质与生物体靶分子的相互作用, 进一步采用化学方法改造其结构, 创制具有某种特异性质的新颖生物活性物质, 探讨其结构与活性关系和作用机制, 阐明生理或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与调控机制, 揭示生命过程的秘密, 并进一步从中发展出新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或药物。学科的发展促使化学生物学诞生,从分子生物学方面,生物学研究生命过程的途径用基因突变的方法,干扰正常的生命过程,已经不能适应深入研究的需要。从药学方面, 一个新药约需8-12年的时间耗资大,成本高。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现促使发展新的技术以适应其发展。从化学方面,已能合成自然界发现的任何复杂的天然化合物,设计合成新颖化合物,具备了研究复杂分子和分子体系的能力.由此,20世纪末,随着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边缘学科,化学生物学就是其中之一。化学生物学融合了传统的天然产物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晶体化学、波谱学和信息化学等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从更深层面去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化学与生物学的融合带来化学生物学学科的形成和快速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化学家也将学习更多的生物学知识,去熟悉和应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工程等重要生物技术为研究复杂的超分子体系提供机会,从而促进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为了顺应这一新学科领域的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一些国外著名的化学研究机构或大学正在纷纷进行调整以顺应这一新学科[/fo

  • 【原创】大家都用什么仪器做生物传感器?

    以前的生物传感器大都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现在生物传感器的种类多了,希望知道大家都用什么做生物传感器。比如用锁相放大器、前置放大器和多功能数据采集器的组合等。请各位不吝赐教,我将给有效的帖子50积分的奖励。

  • 【分享】介绍两本关于生物传感器的国内最新专著

    1.《电分析化学与生物传感技术》(仪器网网上书店有介绍,参见:[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ook/shtml/20060615/1009048.shtml[/url])[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ook/pic/9048.jpg[/img]鞠晃先2006-04 本书目录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电化学基础知识 1.1 电化学的含义 1.2 非法拉第过程 1.3 电极反应的实质——法拉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4 电解过程中物质的扩散及电迁移 第二章 电分析化学基本方法 2.1 平面电极上的扩散电流及计时安培法 2.2 球面电极和柱面电极上的扩散与一般扩散电流公式 2.3 滴汞电极上的扩散电流 2.4 直流极谱的可逆波、不可逆波和动力波 2.5 线性变位伏安法与循环伏安法 2.6 交流伏安分析 2.7 电极体系的交流阴抗 2.8 方波和脉冲技术 2.9 半微积分极谱法 2.10 溶出伏安分析 2.11 流体动力学伏安法 2.12 控制电流的电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超微电极电分析化学 3.1 微电极的类型及制备 3.2 微电极的基本特性 3.3 超微电极上的扩散及电流方程 3.4 超微电极阵列 3.5 超微电极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酶促反应电分析化学 4.1 酶促反应 4.2 酶促反应的电化学研究 4.3 酶促反应的电化学生物传感 4.4 基于酶促反应发展的其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物膜基生物电分析化学 5.1 Langmuir-Blodgett(LB)膜分析 5.2 脂双层膜 5.3 多层磷脂膜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凝胶膜生物传感器 6.1 溶胶-凝胶过程 6.2 溶胶-凝胶的特点 6.3 生物分子的溶胶-凝胶固定与膜电极 6.4 溶胶-凝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6.5 有机相生物传感器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蛋白质电化学与纳米电分析化学 7.1 蛋白质在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 7.2 固定化蛋白质的直接电化学研究方法 7.3 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蛋白质固定与直接电子传播 7.4 纳米粒子在传感器制备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超分子电分析化学 8.1 超分子化学的基本性质——识别和催化 8.2 电化学传感器中的超分子化学 8.3 超分子电化学研究 8.4 超分子化学在化学修饰电极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电化学免疫分析与免疫传感器 9.1 免疫分析概述 9.2 电化学免疫分析 9.3 均相电化学免疫分析 9.4 毛细管电化学酶联免疫分析法 9.5 免疫传感器 9.6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章 DNA电化学分析与序列识别 10.1 DNA的结构和性质 10.2 DNA浓度的电化学检测 10.3 DNA电化学传感器 10.4 PCR技术-电化学检测联用 10.5 酶联放大DNA电化学生物传感 10.6 DNA序列电化学分析中的纳米技术 10.7 电化学DNA传感器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电致化学发光分析 11.1 电化学发光过程 11.2 电化学发光反应用主要类型及应用 11.3 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及其应用 11.4 ECL联用技术 11.5 电化学发光成像法 11.6 电化学发光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细胞电化学与细胞传感 12.1 细胞电化学意义 12.2 细胞的介电行为与电化学性质 12.3 细胞电泳及肿瘤组织检测 12.4 细胞在新型仿生界面的增殖与固定技术 12.5 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电化学免疫分析 12.6 电化学药敏检测方法 12.7 电场对肿瘤细胞的电化学疗法 12.8 细胞电化学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电分析化学联用技术 13.1 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 13.2 光谱电化学法 13.3 石英晶体微天平-电化学系统 13.4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 13.5 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 13.6 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法 参考文献 2.《生物兼容性电极构置及应用》[img]http://images.joyo.com/m/md_bkbk608821.jpg[/img]罗国安2006-07前言序言第一章 绪论1.1 生物电化学的发展过程1.2 生物兼容性电极在生物电化学研究中的作用1.3 生物兼容性电极的制备和表征1.4 生物兼容性电极的应用领域及相应研究进展参考文献第二章 溶胶凝胶技术用于生物分子固定化及酶膜电极制备2.1 溶胶凝胶技术过程及其对生物分子的固定化2.2 葡萄糖氧化酶在溶胶凝胶体系中的固定化及其活性保持研究2.3 HRP酶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工作性能参考文献第三章 纳米氧化物生物兼容性电极3.1 纳米氧化物的合成与表征3.2 纳米氧化物膜电极的制备3.3 纳米氧化物膜电极对H+响应特性的研究3.4 纳米TiO2电极上实现对多巴胺与抗坏血酸的同时检测3.5 葡萄糖氧化酶在纳米TiO2膜上的固定及其催化活性研究3.6 纳米SnO2修饰石墨电极对神经递质的分离检测及对NO的识别3.7 复合固体纳米SnO2修饰石墨电极测定生物体内的NO参考文献第四章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构置及应用研究4.1 碳纳米管4.2 CNT在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4.3 CNT的功能化研究进展4.4 碳纳米管镶嵌修饰电极的构置及对神经递质的电分离测定4.5 环糊精/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的构置及在分子识别领域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第五章 自组装生物兼容性电极的构置及研究5.1 自组装硫醇单层膜电极的性能及其在酶传感器中的应用5.2 自组装磷脂双层膜电极的电化学和光电化学性质研究5.3 自组装混合双层膜电极的性能及其对生物膜功能的模拟5.4 DNA自组装电极的构置及性能参考文献第六章 核酸性质的电化学研究6.1 DNA与硫堇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6.2 多巴胺与DNA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6.3 电化学法研究大黄素与DNA的相互作用6.4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七章 蛋白质性质与功能的表面电化学研究7.1 电极界面性质对细胞色素c电化学行为的影响7.2 heme蛋白在纳米TiO2膜电极界面上的直接电子传递过程7.3 天花粉蛋白诱导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7.4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八章 生物兼容性电极的展望8.1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8.2 新型化学修饰电极8.3 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参考文献号召大家买原版著作![em26]

  • 好书推荐,电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的交叉学科

    《生物传感器》 59RMB,张先恩,化工出版社 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特殊形式的传感器,由生物分子识别元件与各类物理、化学换能器组成,用于各种生命物质和化学物质的分析和检测。生物传感器融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及相关技术于一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类型、特点、应用、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沿,包括生物传感器的生物分子敏感元件基础及其固定化方法,电化学、微热学、半导体、声波、光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各种原理的生物传感器;同时详述了DNA、蛋白质、生物计算机的生物芯片、丝网印刷、分子印迹、纳米技术等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等。 本书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反映了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发展历程、经典成果和最新进展,并融入了作者多年的研究结果和心得。适合于高等学校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分析化学和传感器技术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教师和科研单位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等兄弟弄到电子版的话,马上就上传![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20363]目录[/url][color=red]【由于该附件或图片违规,已被版主删除】[/color]

  • 【转帖】葡萄糖传感器的电化学

    葡萄糖传感器的电化学: 在葡萄糖和葡萄糖氧化酶(GOx)存在时,稀溶液中羧酸二茂铁(FCA)的循环伏安实验。"空白“实验(蓝色)信号显示没有葡萄糖存在时的循环伏安图。当FCA+中电化学生成 Fe(III) 时,葡萄糖被氧化。在氧化条件下,电极上不断生成FCA+。阳极电流的大小取决于酶和葡萄糖的浓度。关键词: 循环伏安法, Cyclic Voltammetry. 电分析化学,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为什么没有人只是测量葡萄糖呢?一定要引入传递介质吗?

  • 基于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的食品和药物分析的研究进展

    [font=Encryption][color=#898989]摘要:[/color][/font][font=Encryption][color=#666666] 近年来,基于电化学酶的生物传感器已成为一种简单、快速、超灵敏的检测药物和食品样品中不同化合物的装置.本文介绍了酶的分类、固定化和抑制信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电化学酶基生物传感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总结并列出了一些用于食品和药物分析的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研究.[/color][/font]

  • 【分享】生物电化学简介

    简单介绍了生物电化学研究领域的概况。包括:生物膜与生物界面模拟研究(SAM膜模拟生物膜的电化学、液/液界面模拟生物膜的电化学),用于生命科学的电化学技术(电脉冲基因直接导入、电场加速作物生长、癌症的电化学疗法、电化学控制药物释放、在体研究的电化学方法、生物分子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酶电极传感器、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电化学DNA传感器)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创立了各门自然科学。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深层次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对许多基本问题必须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逐渐分化出许多分支学科。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分化的速度愈来愈快。各门一级学科已分化出众多的二级、三级、甚至四级、五级学科等等。但是,由于实际要解决的许多问题非常复杂,所涉及的知识又是高度综合性的,如神经细胞跨膜释放神经传递物质的研究,就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样,便出现了高度分化的相对狭窄的学科难以解决高度复杂的实际问题的矛盾。从学科自身的发展来看,相对狭窄的研究领域,如不借鉴、利用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则很难有大的突破,并可能最终致使学科发展无路可走。因此,无论是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还是从实际需要来看,都迫切需要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深层次交叉的结果是在多学科的界面上通过学科间的“碰撞”而生长出新型的“交叉学科”,或称“边缘学科”。生物电化学便是本世纪70年代由电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以及电化学等多门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电化学与生物电现象   电化学是研究电子导体(或半导体材料)/离子导体(一般为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导体/离子导体的界面结构、界面现象及其变化过程与机理的科学。   生命现象最基本的过程是电荷运动。生物电的起因可归结为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势差。人和动物的代谢作用以及各种生理现象,处处都有电流和电势的变化产生。人或其它动物的肌肉运动、大脑的信息传递以及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机制等无不涉及电化学过程的作用。显然,电化学是生命科学的最基础的相关学科。细胞的代谢作用可以借用电化学中的燃料电池的氧化和还原过程来模拟 生物电池是利用电化学方法模拟细胞功能 人造器官植入人体导致血栓与血液和植入器官之间的界面电势差这一基本电化学问题密切相关 心电图、脑电图等则是利用电化学方法模拟生物体内器官的生理规律及其变化过程的实际应用。由以上几个基本例子可见,交叉学科生物电化学的创立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和极强的应用背景。

  • 【求助】求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的计时电流法相关问题

    最近做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做计时电流实验时出现了很头疼的问题,请大家帮忙分析一下,先谢谢了!工作站上只有chronoamperometric, 选择的是单跃迁的,起始E0 设为0V,起始t0设为0s,E1设为0.65V,t1设为2000s,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根据文献先平衡300s,每隔100s加入10uM 的过氧化氢,加样4-6次,搅拌(各种搅拌速度都试过),结果得到的i-t 曲线背景干扰很大,很乱,无任何趋势,得不到像文献中的阶梯状的i-t 曲线,重复多次也不行,数据用origin平滑处理也不行,工作电位E1 也考察了,还是不行,已经做了很多次了,请大家忙帮分析一下,提供一些建议和经验,不胜感激!附件为我做的i-t曲线[~189856~]

  • 【求助】求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的计时电流法相关问题

    [size=4]最近做[B]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B],在做[B]计时电流实验[/B]时出现了很头疼的问题,请大家帮忙分析一下,先谢谢了!工作站上只有chronoamperometric, 选择的是单跃迁的,起始E0 设为0V,起始t0设为0s,E1设为0.65V,t1设为2000s,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根据文献先平衡300s,每隔100s加入10uM 的过氧化氢,加样4-6次,搅拌(各种搅拌速度都试过),结果得到的i-t 曲线背景干扰很大,很乱,无任何趋势,得不到像文献中的阶梯状的i-t 曲线,重复多次也不行,数据用origin平滑处理也不行,工作电位E1 也考察了,还是不行,已经做了很多次了,请大家忙帮分析一下,提供一些建议和经验,[B]不胜感激![/B][/size][~189854~]

  • 过程工程所高性能无酶生物传感复合材料的绿色合成获进展

    可用于生物传感的材料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响应灵敏;很好的稳定性;比较大的检测范围以及较低检测限;对被检测物质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过氧化氢不仅是一类含活性氧物质,也是生物体内许多酶(包括葡萄糖氧化酶、胆固醇氧化酶、尿酸、醇氧化酶、半乳糖氧化酶、肌氨酸氧化酶、L-氨基酸氧化酶等)氧化后的副产物,因此发展一种有效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过氧化氢显得十分重要。在生物传感器中,无酶的生物传感价格低廉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因此制备一种同时具有较低的检测限和较宽的线性检测范围的无酶生物传感器具有重大的意义。 考虑到石墨烯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能及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在超敏生物传感器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另外,贵金属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电学、光学、磁学性质及催化活性,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材料设计的基础上,采用绿色光电催化剂杂多酸(12O40][sup]3-[/sup] (PW12))同时作为还原剂、包覆剂与桥接剂,制备石墨烯上负载金纳米粒子的三元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它们作为过氧化氢无酶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研究团队最近曾首次报道过采用PW12同时作为还原剂、包覆剂与桥接剂制备碳纳米管上修饰贵金属纳米粒子的三元复合材料,并发现它们具有很好的光电催化活性([i]J. Mater. Chem.[/i] 2011, 21, 2282;[i]Carbon[/i] 2011, 49, 1906;[i]J. Mater. Chem.[/i] 2011, 21, 14917)。最新研究在此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备了金纳米粒子、杂多酸与石墨烯的三元杂合材料。通过调节杂多酸与金属离子的浓度,可以制备石墨烯上不同金负载率的复合材料。透射电镜分析发现,石墨烯表面附着的金纳米粒子分散均匀并且颗粒大小很均一。XRD、XPS与拉曼光谱分析进一步证明了研究团队制备出了相应的三元杂合材料。 本反应的一个显著优点是避免了有机模板分子与表面活性剂的引入,能有效的增强材料的导电性与电催化活性。研究发现,此三元材料对过氧化氢的无酶生物传感检测限达到1.33×10[sup]-6[/sup] M,线性检测范围为 5.0×10[sup]-6[/sup]-1.8×10[sup]-2[/sup] M,同时满足具有较低的检测限和较宽的线性检测范围,是目前报道的含金的过氧化氢无酶生物传感器中最好的材料。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此材料的优异催化性能主要来源于金纳米粒子与石墨烯的协同作用。 该研究得到了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百人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071146,51002155)的资助。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i]Small[/i](2012, 8, 1398-1406)上,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评价。 [url=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1102298/abstract]论文链接[/url][img]http://www.cas.cn/ky/kyjz/201207/W020120713382999033734.jpg[/img]复合三元材料的制备方法[align=center][img]http://www.cas.cn/ky/kyjz/201207/W020120713382999042954.jpg[/img][/align][align=center] (a)复合材料的TEM形貌;(b)复合材料对过氧化氢的电化学生物传感。[/align]

  • 美制成新型生物传感器 可探测唾液及眼泪中的葡萄糖浓度

    中国科技网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普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制成了新型生物传感器,能够以非侵入的方式进行糖尿病测试,探测出人体唾液和眼泪中极低的葡萄糖浓度。这项技术无需过于繁复的生产步骤,从而可降低传感器的制造成本,并可能帮助消除或降低利用针刺进行糖尿病测试的几率。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杂志上。 目前的大多数传感器都能测量血液中的葡萄糖,但却不能探测眼泪和唾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而新方法能够应用于唾液、眼泪、血液和尿液中,这在之前还未被证实过。 新型生物传感器包括3个主要部分:石墨烯制成的纳米片层、铂纳米粒子和葡萄糖氧化酶。其中的纳米片仿若微小的玫瑰花瓣,每片花瓣均包含着多个堆叠的石墨烯层。花瓣的边缘也悬挂着不完整的化学键,使铂纳米粒子可以附着在这里。纳米片和铂纳米粒子相结合能够形成电极,随后葡萄糖氧化酶也可附着在铂纳米粒子上。酶能将葡萄糖转化为过氧化物,并且在电极上产生一个信号。 通常情况下,在获得具有纳米结构的生物传感器成品前,需要经历复杂的处理步骤,其中包括光刻、化学处理、蚀刻等。而这些纳米片花瓣的好处就是,它们能够在任一表面上生长,也无需经历这些步骤,因此可称得上是商业化的理想选择。 除了糖尿病测试,此项技术还可用于感测多种化合物以契合其他的医疗状况。例如可将葡萄糖氧化酶替换为谷氨酸氧化酶来测量神经递质谷氨酸,以进行帕金森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的测试,或是使用乙醇氧化酶来监测体内的酒精。其不仅应用范围很广,同时还兼具快速和便携的优势。 研究人员称,这是首次在这么宽的检测范围内发现如此低的传感极限。这种探测器能探测到浓度为0.3微摩尔的葡萄糖,比其他基于石墨烯、碳纳米管或金属纳米粒子等材质的电气化学生物传感器更为敏感。 此外,这款传感器还能区分源自葡萄糖和其他化合物的信号,如一般存在于血液中的尿酸、抗坏血酸和对乙酰氨基酚等化合物,其通常会导致对传感器的干扰。此外,这些化合物还具有电化学活性,这意味它们自己就能产生电子信号,而不用像葡萄糖一样,需要和酶发生反应后才能生成单个信号。(张巍巍) 《科技日报》(2012-8-28 一版)

  • 请教生物传感器教材

    我将来读博士想读电化学方向的,主要研究生物传感器在测量人体神经作用方面的应用,但是对此刚刚涉足,请教大虾这方面有哪些书比较好,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器方面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