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海洋塑料污染

仪器信息网海洋塑料污染专题为您整合海洋塑料污染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海洋塑料污染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海洋塑料污染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海洋塑料污染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海洋塑料污染话题讨论。

海洋塑料污染相关的资讯

  • 海洋塑料污染飙升至“前所未有”水平
    新西兰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刊发论文称,他们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自2005年以来,全球海洋中的塑料污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目前约有170万亿块塑料在海洋中漂浮,总重量估计为230万吨。如果不加控制,未来几十年塑料进入海洋的速度可能会加快几倍。研究人员从全球11000多个站点采集了塑料样本,重点关注1979年至2019年这40年间的情况。结果表明,1990年前塑料进入海洋的趋势并不明显,1990年到2005年之间出现了波动,之后暴增。最新研究负责人、奥克兰大学的丽莎埃德勒指出,海洋中塑料污染的来源多样:渔网、浮标、废弃的衣服、汽车轮胎和一次性塑料等,这些塑料最终会分解成微塑料。此外,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塑料被适当回收,很多塑料最终都会被填埋,如果垃圾填埋场管理不当,塑料垃圾会进入环境中,最终流向海洋。埃德勒解释称,1990年到2005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数量某些时候有所下降,部分原因在于有一些有效的政策来控制污染,其中包括1988年生效的《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这是154个国家之间制订的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旨在终止海军、渔业和航运船队排放塑料。她呼吁,随着目前塑料的产量越来越大,各国需要制订出一项新条约,不仅要减少塑料的生产和使用,还要对如何处置塑料进行更好地管理。
  • 海洋生物微塑料检测方法及污染现状研究进展
    来源:《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2 年 06 期作者:李娟1,季超2,张芹1,汪星宇1,伍志强1,解玉鑫1,李嘉晴1,张皓森1,臧桐宇1, 郑文杰1*单位:1.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摘要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全球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无处不在,对海洋生态的威胁逐渐加重,伴随着海洋食品的兴起,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微塑料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本文通过对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情况的概述,系统分析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影响。主要针对微塑料检测的前处理方法以及组分的鉴定方法展开综述,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指出在微塑料检测研究中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效果最佳。基于现阶段海洋微塑料的研究状况,从科学研究和管控方面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结论与展望:微塑料已经成为全球海洋环境中的新兴污染物之一,获取海洋环境中微塑料丰度等信息的标准程序方案对于确定微塑料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情况和潜在影响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现状,详细阐述了对样品进行消解和分离的常用方法,认为对于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的提取分离而言,碱液(KOH、NaOH 等)提取相较于其他提取液的回收效果更好。针对微塑料的鉴定分析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显微观察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和热分析法,并讨论了多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及各自的适用特点。目前而言,单一的分析方法很难对复杂的环境样品中的微塑料进行准确定性和定量研究,尤其对于尺寸小于1 mm 的微塑料,建议采用显微观察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对于截距小于10 μm 的微塑料,拉曼光谱是更好的选择。微塑料的来源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人类产生的塑料垃圾会通过排水系统、河流以及风的作用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在其中产生累积效应,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是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方面由于微塑料体积相对较小,易被海洋生物摄取并在其体内富集,对海洋生物的组织、循环系统造成有害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微塑料自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殊,其表面易吸附污染物,成为污染物进入海洋生物体的载体,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产生潜在危害,但其作为载体的具体机制和转移途径鲜见报道。未来,微塑料相关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目前塑料颗粒检测技术多样且发展迅速,但随着新产业新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材料会产生微米级、纳米级等更小的塑料颗粒,因此,针对这些新材料的检测需要探索新的检测方法来实现。(2)现阶段微塑料的检测方法良莠不齐,各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监测微塑料污染情况,应建立检测微塑料、评估微塑料污染风险的标准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的微塑料检测流程,可保证微塑料污染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为维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安全提供理论支撑。(3)人们普遍认为粒径小于100 μm 的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和人体的影响最大,但是微塑料不同的形态、大小及聚合物类型对海洋生物的风险仍缺少具体的参考标准,故建立评估微塑料污染风险的标准体系非常必要。微塑料危害并不仅限于微塑料本身,其表面富集的各类污染物的风险更大。通过微塑料摄入将有毒化学物质转移到生物群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然而现有的研究鲜少使用微塑料载体进行毒性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微塑料的物理性质和污染物的连锁效应,应加强对微塑料的吸附作用和污染物(如放射性重金属和抗生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4)目前全球不同区域的食品种类繁多,而大多数微塑料研究是针对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体内微塑料浓度、形态、大小和聚合物类型所开展,对加工食品中微塑料的研究不多,这使得人类通过食物摄入的微塑料总体数量很难估计。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对各类食品中微塑料提取鉴定方法以及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途径。
  • 新研究发现全球海洋微塑料污染物快速增长
    美国研究人员综合多年观测数据发现,自2005年以来,全球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物快速增长,目前可能总共有超过230万吨微塑料漂浮在表层海水中。微塑料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在海洋中累积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威胁。为了全面评估海洋微塑料污染情况,美国“五环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综合已有观测数据和该机构取得的新数据,分析了1979年至2019年间全球海洋表层海水中的微塑料颗粒数量和质量。这些数据来自全球海洋中的11777个观测站。分析发现,1979年至1990年间,全球表层海水微塑料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随后出现了一些波动,在2005年之前的几年中呈下降趋势;在2005年后,微塑料含量持续快速升高,按估计平均值计算,从2005年到2019年微塑料颗粒数量和总质量都增长了约10倍。根据模型估算,2019年全球表层海水中的微塑料总质量平均值约为233万吨,颗粒总数量的估计平均值约为171万亿。相关论文于8日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杂志上。研究团队认为,2005年之后海洋微塑料含量升高,可能与同时期全球塑料产量增长有关。此外,陆地垃圾的产生与处理、环境中旧有大块塑料的降解和破裂等因素也有影响。2005年之前一些重要政策的实施曾有效减少了海洋微塑料,例如禁止船舶将塑料废弃物排入水域的《防止船舶污染国际公约》附则五。研究人员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球对于防止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努力还远不够。他们呼吁尽快实施强有力的全球治理,建立标准化的监测网,创建有执行力的国际公约。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了《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计划到2024年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推动全球治理塑料污染。
  • 关注海洋塑料污染——珀金埃尔默与eXXpedition同行
    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不懈努力的创新型技术企业珀金埃尔默,近日宣布其产品Spectrum Two™ FT-IR 光谱仪解决方案将助力广受关注的“eXXpedition 2019-2021 塑料污染考察航海项目”,协助其调研海洋塑料污染的成因及解决方案。eXXpedition是一个全球非营利性组织,全部由女性组成,旨在通过远洋航行深入调查海洋塑料污染的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案,从而提升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的认知,并向在科学和探险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致敬。2019年10月,最近一次科考之旅从英格兰普利茅斯启航,到2021年春季期间将停靠30个港口—从亚速尔群岛、阿鲁巴和帕拉戈斯群岛,到斐济、珀斯和雷克雅未克。每一段新旅程都将有来自各行业的新志愿者船员加入。eXXpedition Round The World 2019-2020通过与科研合作伙伴携手合作,“eXXpedition 2019-2021塑料污染考察航海项目”的科学家团队(包含来自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成员)通过使用珀金埃尔默提供的便携式红外光谱仪Spectrum Two来分析航行中收集到的塑料碎片并记录其化学成分信息。珀金埃尔默还全程提供Spectrum™ 10 软件培训及支持。“海洋塑料污染是我们面临的最显著的环境问题之一。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塑料瓶或渔网等物品分解为微塑料,由海洋生物摄入,并最终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进入人体,这尚未引起广泛关注。”珀金埃尔默应用市场全球副总裁兼总经理金南勳先生表示。“这些研究的开展,将加快微塑料的科学探索,推动解决方案的进步。我们很自豪能参与此次eXXpedition远航项目,并相信他们的研究将能获得有意思的成果,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海洋保护倡导者、eXXpedition项目联合创始人Emily Penn表示,“拥有珀金埃尔默的创新科技产品,我们感到很兴奋。这些产品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实时分析,辨别聚合物的类型,还可以让我们在回到陆地时继续开展研究,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针对海洋污染问题,珀金埃尔默不仅提出了微塑料的红外及红外显微成像原位分析方案、三联机逸出气体分析方案;还对纳米颗粒型微观污染物提出了单颗粒、单细胞ICP-MS分析方案;针对微观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提出毒理学研究的完整分析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珀金埃尔默微观污染物论文集和微观污染物解决方案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我们与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凭借深厚的市场知识和技术专长,让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3,000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帮助客户创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生活品质。2018年,公司营业额约28亿美元,服务于180多个国家的客户,并被列入标普500指数。
  • 南极雪样惊现微塑料!新污染物治理拉开序幕!
    据今日央视网报道,科研人员从南极洲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沿线的不同地点采集了19个雪样本,在每个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这可能意味着塑料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加速,即便是被科研人员称为地球上“最干净”的地方——南极洲也无法幸免。科学家曾在该地区的深海沉积物、海洋和地表水中发现过微塑料,但在雪样中发现微塑料尚属首次。渐入人心的“微塑料”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被认为是一类新污染物。微塑料这一概念早在2004年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理查德汤普森(Richard Thompson)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时提出。随后,由于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对生物产生的各种确定的以及不确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几年,随着科学家不断深入的研究,大气、土壤、陆地环境乃至生物体中相继检出微塑料,研究人员已开始尝试对微塑料样品进行更进一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据相关媒体报道,不久前,南京医科大学夏彦恺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教授团队,首次在人体血栓样本中发现了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和染料颗粒。据文献,这是第一次检测血栓中的微塑料,尽管只有一种颗粒被鉴定为LDPE(主要用于农用薄膜,医疗器械,药品和食品包装材料等)。随着微塑料的“渐入人心”,更多的新污染物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新污染物治理,蓄势待发9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按照《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国办发〔2022〕15号)关于“2022年发布首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的要求,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该《清单》共分为四大类,主要包括 14 种类新污染物:分类二级分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1.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PFOS 类)2.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1(PFOA 类)3.十溴二苯醚4.短链氯化石蜡5.六氯丁二烯6.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7.三氯杀螨醇8.全氟己基磺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3(PFHxS 类)9.得克隆及其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14.已淘汰类 (六溴环十二烷、氯丹、灭蚁灵、 六氯苯、滴滴涕、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林丹、硫丹原药及其相关异构体、多氯联苯) 有毒有害污染物类10.二氯甲烷11.三氯甲烷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类12.壬基酚 抗生素类13.抗生素 ACCSI同期会议——新污染物监测新技术论坛为了进一步助力我国新污染治理行动的进行,仪器信息网联合珀金埃尔默,将于ACCSI2022期间举办新污染物检测与监测新技术发展论坛,邀请了5位报告专家聚焦新污染物检测新技术,分享新污染物最新研究进展和检测技术!ACCSI2022 线下到场参会,实现与专家面对面互动交流!年会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2/嘉宾报告1: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检测技术报告嘉宾:孙承君嘉宾简介:孙承君,2001年12月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科学、海洋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评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创新人才和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次参与我国大洋和极地科考,近五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目前团队研究工作以海洋微塑料和海洋生物材料为主,在微塑料研究领域又较好的积累。嘉宾报告2:“eXXpedition环球航行”:全球海洋中的塑料污染状况研究报告嘉宾:Dr. Winnie Courtene-Jones嘉宾简介:Dr. Winnie Courtene-Jones是一位塑料污染研究方面的专家,2019年完成博士学位(深海生态系统中的微塑料),就职于普利茅斯大学国际海洋垃圾研究小组,曾以“eXXpedition环球航行” 组织科学项目领队的身份,开展全球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研究,目前正参与“BIO PLASTIC RISK”生物塑料风险研究项目,调查研究可生物降解塑料的环境归趋,以及它们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影响。她的科学研究遍布各种陆地、海洋环境中的塑料污染情况,从海岸线到地球上一些最偏远的地方,包括深海和海洋环流。Dr Winnie Courtene-Jones在其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论文和技术报告,并在国际会议、英国和欧洲学术议会上发表演讲。嘉宾报告3:新污染物的转化与毒理报告嘉宾:曲广波嘉宾简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污染物的转化与毒理”。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Chem、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ACS Nano、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上。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2018年获第五届中国毒理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2018年获“The 1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 Young Scientist Award”、 2021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特等奖(排名第1)。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毒性测试与替代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环境化学》青年编委。嘉宾报告4:人体生物组织中PFAS的检测与研究报告嘉宾:Dr. Sabra Botch-Jones嘉宾简介:Sabra Botch-Jones是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法医学研究生课程的法医毒理学家和助理教授,长期从事于法医毒理学和分析化学方面的研究,Sabra担任美国科学院标准委员会毒理学共识机构副主席,美国法医学会毒理学分会主席。她被州长查理贝克(Charlie Baker)任命为马萨诸塞州法医监督委员会成员。 嘉宾报告5:纳米材料检测和职业风险防护标准示例及应用研究报告嘉宾:郭玉婷嘉宾简介:郭玉婷,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全国标准化教育标准化工作组(筹)委员,从事纳米技术标准化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研究工作,主持制定五项国家标准,参编《纳米技术标准》书籍,发表多篇科技论文,参与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一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报名现场,赢取珀金埃尔默定制礼品!
  • 达成合作:中美两国决心终结塑料污染,全球塑料污染防治条约将迈向何方?
    11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其中表示,将在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达成合作:中美两国决心终结塑料污染,并将与各方一道制订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塑料污染)国际文书。这份声明在塑料污染的第三次国际谈判过程中发出,为当前全球协同应对塑料污染释放出了积极信号。11月13日—19日,“塑料条约”第三届政府间谈判会议(INC-3)在位于肯尼亚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举行。会议谈判进程如何?全球塑料污染防治条约又将迈向何方? 记者联系到作为观察员机构的深圳零废弃政策顾问刘华进一步分享。INC-3大会现场全球塑料污染防治:存在共识基础却艰难启动目前,INC-3 如期于 11月19日晚间落幕。深圳零废弃政策顾问刘华坦言:“INC-3的‘显著进展’是确定了INC-4和INC-5的会议时间、地点等安排。但在实质性内容,特别是关于生命周期边界、定义等关键性文本方面的进展仍然有限” 。塑料污染是当前最显著也是关注度颇高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也有多项多边环境协议涉及塑料污染,例如《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及国际海事组织(MO)负责船舶运输相关的塑料垃圾管理。但三者各自侧重于危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海洋污染。塑料污染自身一直缺乏系统性、直接性的国际协定来推动相关污染防治工作。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来自175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环境部长和其他部门代表通过了一项历史性决议,即《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以下简称塑料条约)。决议指出,建立一个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到2024年年底前,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涉及塑料制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其生产、设计、回收和处理等。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表示:“这是自《巴黎协定》以来最重要的环境多边协议” 。“可以说自此之后,塑料污染正式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局部问题上升至全球化、国际化的环境问题。”在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日前举办的全球塑料条约背景下中国塑料污染治理进程与展望论坛中,刘华评价道。分歧仍在:零草案讨论仍延续前次会议本次INC-3会议之前,2022年11月,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召开了INC-1,主要讨论文书框架并选举了INC主席;2023年5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INC-2,此次会议授权INC主席在秘书处的支持下,在INC-3召开之前准备一份“零草案”协议(Zero Draft)。“我们过去参与的两次会议中,会发现不同国家的代表看待塑料污染的出发点并不一样。例如,有些岛国更关注海洋污染问题,内陆国家更多从固废的角度考虑,而另一些则更关注生态。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其产业结构、对于塑料的使用情况及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对塑料污染的不同观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各国在对塑料污染治理存在共识却仍然艰难地启动了几次会议。”刘华说。本次INC-3会议主要是基于“零草案”进行进一步商讨,而“零草案”的第二部分——塑料及塑料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仍然保留了INC-2中较为焦灼的讨论内容。“例如,塑料聚合物是否需要纳入塑料污染管控的生命周期范畴内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一些国家坚持认为其作为原生塑料的重要生产要素应该限制和减少,另一些国家则持反对态度,认为塑料文书应聚焦管控塑料污染,而不是消灭塑料。这也是会议期间较有争议的热点话题。”刘华举例。记者注意到,此前包括欧盟、日本、加拿大和肯尼亚在内的数十个国家曾呼吁塑料污染防治条约其中应包含“具有约束力的条款”,以减少生产和使用从石化产品中提炼出来的原始塑料聚合物,并消除或限制问题塑料,如聚氯乙烯(PVC)和其他含有有毒成分的塑料。但这一立场遭到了塑料行业以及沙特阿拉伯等石油和石化出口国的反对。他们认为,该条约应着重关注塑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即塑料供应的“可循环性”。国际化学协会理事会发言人Matthew Kastner也曾在一份声明中称,“塑料协议应该专注于结束塑料污染,而不是塑料生产”。刘华认为,“零草案”第二部分第三项“有问题和可避免的塑料产品,包括短寿命和一次性塑料产品,以及有意添加的微塑料”也值得关注,这一项主要是对 “有问题和可避免的塑料产品”进行定义厘清。“但是什么是有问题,什么是可避免,这一定义难以达成一致。”刘华说。他介绍,因为团队长期关注化学品的问题,实际检测中会发现一些塑料制品添加了并没有必要、并不合适的化学物质,这种情形会为塑料制品的循环利用设置极大障碍,这就属于有问题的产品类型。但定义价值体现在,一旦塑料产品以附件形式被列为有问题和可避免的产品或产品类别的标准、确定有问题和可避免的特定产品或产品类别,就会对其明确其削减或淘汰的时间范围。刘华介绍:“上述争议几乎持续了整个会议阶段,但由于各方的观点分歧显著,直至闭幕仍然无法形成统一意见,各方代表通过接触组会议等方式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很多条款被打上方括号需要进一步讨论。本次全球塑料大会依然最终未能在实质性内容上突破,在这是令人遗憾的,也意味着明年内是否能达成最终共识仍然面临挑战”。中美两国决心终结塑料污染,成会议期间热点话题全球塑料公约被寄予终结塑料污染的厚望同时,一些大国也被寄予厚望。本次全球塑料公约大会期间,中美两国联合发表了《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声明在第15条明确提出,“中美两国决心终结塑料污染并将与各方一道制订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塑料污染)国际文书。”,以及第14条提及,“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作用,两国相关政府部门计划尽快就这些议题开展一次政策对话,并支持双方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交流讨论和合作项目”。刘华介绍,这对塑料公约谈判期间带来积极信号,也迅速成为会议期间的热点话题。中国作为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塑料污染的治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刘华表示:“从会场的反馈来看,无论是国际NGO组织还是科学家联盟包括我们接触到的一些不同利益相关方,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议题上的期待还是很高的。因为他们会认为,中国宣布禁止进口‘洋垃圾’后,不仅对中国国内产生了极大效益,也推动了国际的废弃物的贸易变革”。在历次INC会议中,中国代表团在多轮讨论中积极陈述,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易向环境泄露的塑料制品,针对不同种类的塑料制品采取分类管控措施,加强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在国内层面,我国政府对塑料污染治理高度重视,2022年10月21日,中国已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在国内层面,2007年,中国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2020年年初,中国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在餐饮行业禁止了一次性塑料袋和吸管的使用。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正持续保障塑料污染治理从全链条、重点领域开展。
  • 海洋、土壤微塑料专场今日顺利召开!大气微塑料监测专场明早继续
    新兴污染物微塑料广泛分布于水体、陆地和大气环境中。4月27日上午9:00,仪器信息网、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 微塑料检测与分析网络研讨会”于线上顺利开幕!共计700余名听众参会,现场互动氛围热烈。上午的海洋微塑料监测方法的标准化及风险评估专场,南京大学张彦旭教授分享报告题为《全球海洋微塑料的源与汇:三维传输模型视角》;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张微微副研究员分享报告题为《海洋微塑料标准化监测技术方法研究进展》;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张晓丹工程师分享报告题为《安捷伦 8700 LDIR 激光红外成像水中微塑料测试分析整体解决方案》;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查珊珊工程师分享报告题为《Perkinelmer微塑料检测分析方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王清研究员分享报告题为《黄渤海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徐向荣研究员分享报告题为《海洋微塑料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在下午的陆地土壤环境微-纳塑料的分析方法及有害添加物的检测专场,华东师范大学何德富教授分享报告题为《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环境风险研究进展》;浙江工业大学潘响亮教授分享报告题为《微纳塑料检测分析中的那些“坑”》;QUANTUM量子科学仪器贸易(北京)有限公司赵经鹏经理分享报告题为《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在微塑料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涂晨副研究员分享报告题为《微塑料表面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张立武教授分享报告题为《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纳米塑料检测》。微塑料在淡水、海洋和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研究等备受科研界关注,各项优秀成果层出不穷,与之相对的是,对大气中微塑料的研究相对较少。大气中的微塑料研究起步较晚,但其潜在生态环境影响的范围更广,鉴于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必然会逐渐增多。有研究表明,大气微塑料已分布于全球大气中,其分布特征与室内外环境、下垫面类型和污染扩散等环境因素相关。大气环境中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过程,少量来源于陆地和海洋中积累的微塑料。值得关注的是,新冠疫情中口罩的使用可能加重了大气中的微塑料污染。微塑料在大气环境中可发生悬浮、沉降和扩散等迁移,这种迁移同时受到微塑料形态、风力、风向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2023年4月28日上午9:30,由仪器信息网、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微塑料检测与分析网络研讨会大气微塑料的监测及健康风险专场将于线上召开!报名速戳》》》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icroplastic230427/专家阵容如下:李道季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海洋大气微塑料入海通量:问题与挑战》李道季,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院长(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目前还担任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科学委员会(UNESCO-IOC)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区域培训和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环境署(UNEP)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海洋环境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GESAMP)WG38和WG40成员等职务。龙鑫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副研究员《东亚陆地-海洋微塑料大气传输的数值模拟研究》龙鑫,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作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深圳市科创委面上项目、全球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协同中心青年人才交叉项目等竞争性项目。2019年被认定为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后备级)。胡辉 应用工程师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PY-TD-GCMS技术应用于微塑料中典型污染物分析》胡辉,应用工程师,从事色谱质谱工作10余年,擅长于环境、食品安全和电子电气等领域。刘凯 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后《城市冠层及海气边界层大气微塑料赋存观测》刘凯,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微塑料陆海传输过程机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研究。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明星培育“扬帆专项”、博士后面上项目和上海市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下,开展了陆海界面及海气边界层大气微塑料观测及大洋微塑料沉降模式方面的研究。报名速戳》》》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icroplastic230427/
  • 海洋微塑料危害不容忽视
    p   塑料的发明,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自20世纪50年代起,全球塑料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5%。到2016年,全球塑料产量达3.35亿吨。我国是世界塑料生产和使用大国,且进一步增长的潜力十分巨大。 /p p   然而,塑料在使用后,一部分由于收集处理不及时而进入环境,发生破碎、降解,给地表水、土壤和海洋等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多次大洋和极地科考中,均在海洋中检测出微塑料。 /p p   海洋微塑料究竟是什么?其危害何在?该如何防范、治理? /p p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菊英长期从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方面研究。她介绍,学术界和管理者普遍认同,微塑料是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在各种海洋介质中均有存在,包括生物体。 /p p   据自然资源部报道,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去年从大洋深处带回了海洋生物样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体内,竟检出了微塑料。今年初,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承君等人在南极鲍威尔海盆开展科学考察。他们通过船载泵取得500升表层海水样本,用显微镜观察时,也发现有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 /p p   根据全球科研人员的实地调查发现,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海洋微塑料无处不在。 /p p   “不管是水体还是沉积物,从海表到海底,以及海洋沉积物中,都发现微塑料的存在。”王菊英表示,2017年他们实验室开展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约76%的鱼类肠道、消化道都检出有微塑料。 /p p   不过王菊英指出,微塑料是一个新型环境问题,当前研究仍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包括监测方法的标准化。目前,微塑料分析方法尚不统一,不同研究之间的可比性并不强。对此,学术界正在努力推出相应的标准化分析方法。目前,在大部分微塑料对生物体影响的实验室研究中,其浓度都高于实际环境浓度。而从非常高的实验室加标浓度外推实际的生物效应,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p p   与大型塑料一样,海洋微塑料对地球生态环境也有负面影响。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通过食用海产品可以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王菊英认为,关于微塑料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仍在研究中,但其潜在影响不容小视。因为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颗粒,还能继续分解为更细的颗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需要格外关注。 /p p   “它们本身含有增塑剂,并能从环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当被海鸟、鱼类、底栖动物等海洋生物摄食后,会损害海洋生物的消化道,或刺激其胃肠组织产生饱胀感而停止进食 其所携带的有毒有害物质也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王菊英介绍。 /p p   微塑料是近年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2016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将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等同于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相关国家和环境组织还出台了行动措施和法规。 /p p   中国是最早颁布限塑令的国家之一——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此外,国内相关海洋环保法律法规、条例、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也要求加强塑料陆源入海污染防控,严控塑料垃圾入海。 /p p   王菊英表示,国内实施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方案有效减少了陆源和海源垃圾输入,固废特别是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也从源头上防止陆源垃圾入海。 /p p   就塑料回收利用率排名而言,欧盟30%,位居第一 中国25%,位居第二。而世界平均回收利用率是9%。“因此,中国在固废回收利用的相关措施上还是较为有力的。”王菊英说。 /p p   近期实施发布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地膜回收要求,旨在进一步从源头上防止陆源塑料垃圾入海的输入。科技部则启动了重点研发专项,专门针对海洋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防治技术开展研究。相关部门也从2007年起实施业务化海洋垃圾监测,并于2016年开始监测海洋微塑料。此外,我国还积极提升公众意识,转变公众消费方式,降低一次性消费制品使用率。 /p p   王菊英表示,今后将从研究方案、加强监测、科学评估、社会参与、宣传教育以及国际合作等6方面开展海洋微塑料污染防治 并应加强海洋垃圾监测,掌握海洋垃圾和微塑料分布规律,开展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更加科学地评估海洋垃圾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微塑料对海洋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另外,还要加大社会参与垃圾分类的支持力度,加强塑料垃圾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推动公众参与,转变消费方式 参与应对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的国际进程,积极推进全球海洋垃圾治理。”王菊英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ea627375-85ce-4938-91db-0ff6719e1d10.jpg" title=" 绿· 仪社.jpg" alt=" 绿· 仪社.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扫二维码加“绿· 仪社”为好友 了解更多对科学仪器市场的分析评论! /span /p
  • 微塑料污染之忧将解 中大规模产可在海水中“消失”的塑料
    p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记者喻菲)为解决日益严峻的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可在海水中降解的聚酯复合材料,有望在诸多领域替代现有难以降解的通用塑料。 /p p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格侠介绍,其团队研制出的这种结合了水溶性与降解性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环境耐受性,废弃后能在数天到数百天内在海水中降解消失,最终分解为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小分子。 /p p   王格侠说,长期以来人们聚焦于陆地上的白色污染及其治理。直至近年,大量塑料污染致使海洋生物遇害的现象被频繁报道才引起广泛关注。 /p p   据保守估计,人类每年向海洋投放的塑料垃圾为480万吨到1270万吨,占海洋固体污染物总量的60%至80%。目前,人类活动和洋流导致这些塑料垃圾集中分布于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及印度洋中部。 /p p   世界经济论坛也发出警告,2050年全球海洋塑料总重量将超过鱼类的总重量。 /p p   专家介绍,目前几乎所有类型的塑料都已经在海洋中找到。这些塑料微粒或者漂浮在海水中,或者沉入海底,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会分解,对整个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塑料在使用后被直接丢弃或从陆地经过河流、风吹进入海洋,在海水中受到光、海水风化,以及洋流和生物群的作用,导致塑料最终形成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 /p p   一些海洋生物,如信天翁、海龟等,误食塑料袋会产生一系列的胃肠问题,以至于无法再进食,最终被饿死。最令人震惊的一项科学数据显示:有90%的海鸟是因为误食了塑料袋而死于非命。 /p p   王格侠指出,尽管海洋中塑料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峻,但目前人们对于这些塑料污染仍然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海洋特殊水域环境使得人们不能像在陆地上一样对这样大量分散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最根本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材料废弃进入海水后能自行降解消失。 /p p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降解塑料和工程塑料研究组是中国率先开展生物可降解塑料研究的单位。生物降解塑料大都是含酯键的高分子材料,分子链相对脆弱,因而可以被自然界许多微生物分解、消化,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 /p p   目前,该团队的生物降解塑料生产及应用技术已经向4家中国企业完成了技术授权,其中3家已经顺利投产,总产能达到每年7.5万吨,占全球总量的一半。 /p p   在认识到海洋塑料污染的严重性后,科研人员希望研发出在海水中可降解的材料。然而他们发现,在陆地上能够快速降解的生物降解材料在海水中却难以降解,甚至长时间都不降解,不能用来解决海洋中的塑料污染问题。 /p p   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将非酶水解过程和水溶过程与生物降解过程结合起来,实现了材料在海水中快速降解。科研人员通过对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和加工使得其降解性能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调控。 /p p   在近期于深圳举行的旨在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上,这一技术位列30个优胜项目之一。 /p p   中国已将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到前所有未有的层面,在解决本国生态问题的同时也为解决全球环境污染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p p br/ /p
  • 人类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监控微塑料污染刻不容缓
    近日,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环境国际》(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在人体血液中检测到了微塑料,研究中发现在近80%的实验受试者样本中存在微塑料颗粒,这也进一步证实微塑料已进入人类体内,成为人类健康的又一大隐患。监控微塑料污染刻不容缓目前,微塑料已经被列入国际上广泛关注的环境中新污染物四大类之一(四大类分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 2022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介绍了新污染物治理,并表示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正在研究行动方案,制定行动方案加大新污染物治理。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与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强化与微塑料污染防治相关的科技支撑,开展不同类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研究评价,加强江河湖海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机理、监测、防治技术和政策等研究,开展生态环境影响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在生态环境部通过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 2020-2035 年)》中,海洋微塑料专项监测的任务内容也列在其中。全球现在每年制造300万吨塑料,大量塑料最终会进入并污染海洋,除了在海洋表面清除较大体积塑料外,海水中含有的塑料微颗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Pyroprobe-GC-MS:快速有效的微塑料检测技术全球现在每年制造300万吨塑料,大量塑料最终会进入并污染海洋,除了在海洋表面清除较大体积塑料外,海水中含有的塑料微颗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海洋中微塑料的检测主要利用FT-IR和拉曼技术,光学方法可提高检测能力,但只是针对微塑料的类型和大小等方面,不能准确测量结构构成。而Pyroprobe-GC-MS热裂解-气质联用技术分析时间较短,在快速判断微塑料类型、评估微塑料污染程度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可为微塑料的定性和定量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是研究分析微塑料环境污染的有效工具。使用Pyroprobe-GC-MS技术在鉴定微塑料颗粒的材料成分以及所使用的添加剂时,首先通过热裂解使高聚物在特定温度发生裂解,再利用气质联用仪鉴别裂解后短链小分子单体,就可以同时鉴定聚合物及添加剂。对于不易溶解或水解的聚合物颗粒,Pyroprobe-GC-MS联用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技术,可根据聚合物在受热分解过程中形成的聚合物单体提供有关大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信息。热裂解分析流程图CDS Pyroprobe热裂解的优势CDS成立于1969年,距今已有53年历史,是一家专注于GC进样技术的公司,2015年正式加入莱伯泰科,更加及时有效的为中国客户提供支持和服务。CDS产品历经多年研发与改进,已推出多款迭代产品,于2017年推出的第6代6000系列热裂解产品,对热裂解核心部件做出了重要创新,设计出“DISC模块”,在原有的经典的电阻加热线圈的基础上,改进了加热腔并更有利于配合自动进样器自动上样。CDS 公司在丝式裂解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其合理的的温控技术和设计理念,其科学的的高压裂解、有氧裂解、催化裂解、多步裂解(可达10步)等技术,使得CDS一直跻身全球高端裂解器之列。CDS热裂解6200CDS Pyroprobe特点:❇ 数据重现性好:RSD❇ 具有标配自动捡漏功能和选配自动流量调节控制功能❇ 不影响GC的其他进样口使用,具有更方便的加热的样品传输线与GC连接。❇ 支持载气切换及反应气模式❇ 具有三种操作模式:运行、干燥、清洗❇ 裂解调节容易调节,还可以模拟一些反应条件,应用领域广泛。
  • 保护海洋生态,不使用含塑料微珠的化妆品
    国家市场局发布的“GB/T 40146-2021化妆品中塑料微珠的测定”推荐国标,即将于2021年9月1日实施,该标准对化妆品中的塑料微珠所用的主体材料进行测定,香皂、洗衣液等也可参照使用,按新规定牙膏也属于化妆品。 在了解标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塑料微珠。 塑料微珠是指:尺寸小于等于5mm且不溶水的固体塑料颗粒。 由于塑料微珠有去角质、去死皮的作用,近年来在洗面奶、磨砂膏、肥皂、洗发水、牙膏等日化用品中广泛使用。一支磨砂洗面奶中所含的微珠就超过30万颗。在我们使用含塑料微珠的洗面奶、牙膏、沐浴露等时,其中的塑料微珠通过下水道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因其体积太小无法过滤,最终流入海洋。塑料微珠进入海洋后,可能被海洋生物摄食,并在海洋生物体内释放,进而对海洋生物产生毒害,进一步可能通过食物摄入方式进入人体。 塑料微粒本身及其含有或吸附的有毒物质污染了海洋生态,并且威胁到人类和地球的健康! 鉴于塑料微珠的危害,各国在行动。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组织,都已经禁止或在逐步减少塑料微珠在个人护理产品中的使用。 我们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 号),确定了目标:到2020 年底,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到2022 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的要求。 国家发改委进而发布《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见稿)。该目录包括了“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具体包括:为起到磨砂、去角质、清洁等作用,有意添加粒径小于5毫米的固体塑料颗粒的淋洗类化妆品(包括沐浴剂、洁面乳、洗手液、香皂、剃须泡沫、磨砂膏、洗发水、护发素、卸妆水/油)和牙膏、牙粉。 有鉴于此,我们呼吁,不使用含塑料微珠的化妆品和洗护用品! 塑料微珠的替代品:核桃壳、椰子壳、咖啡粉、燕麦、玉米等可生物降解的材料。 那么如何确定化妆品中是否使用了塑料微珠呢?为此国家市场局发布了由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等主持起草的检测标准“GB/T 40146-2021化妆品中塑料微珠的测定”。该标准对不同基体的化妆品采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然后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进行定性测定。 基本配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附件精致小巧的红外光谱仪IRSpirit搭配一体式ATR附件QATR-S 高级配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附件+红外显微镜(金刚石池)红外光谱仪IRTracer-100搭配红外显微镜AIM-9000 应用案例使用岛津红外光谱仪和ATR(金刚石晶体)对洁面膏、磨砂膏以及去角质啫喱进行检测。下图为三种样品中塑料微珠的红外叠加谱图,从叠加谱图可以看到,三种样品中的塑料微珠的红外光谱一致,可以判定为同一物质。 对去角质啫喱中的塑料微珠进行光谱检索,结果如下图,图中红色谱图为去角质啫喱样品的红外光谱图,绿色谱图为聚乙烯PE的标准光谱图,两谱图出峰位置一致,峰强度比值一致,可以判断该去角质啫喱中的塑料微粒成分为PE。 关于化妆品中塑料微珠的测定,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从样品前处理到检测到数据分析的全面解决方案。如果您想详细了解仪器具体配置和应用,欢迎咨询岛津工作人员!
  • 应对微塑料污染中国科学家在行动
    p & nbsp & nbsp “我们利用潜在的生态风险指数和污染指数方法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将相关的模型应用到城市河流沉积物的风险评价,以及对长江口水域的微塑料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河口水域较高浓度的微塑料存在一定风险……” /p p   7月8日,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在主题为“携手蓝色伙伴保护海洋健康”的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教授介绍了国内关于海洋微塑料研究的最新进展。 /p p   塑料制品规模化生产至今,“白色污染”肆意蔓延。大量的塑料垃圾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并逐步破碎,形成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即科学家所说的海洋中无处不在的微塑料。微塑料可被海洋中的贝类、鱼类摄食,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而通过食物链可能进入到人体,威胁人类健康。 /p p   早在20世纪70年代,海洋塑料垃圾的环境风险就引起了科学家注意。近十年来,虽然国际学术界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讨论和微塑料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李道季认为,对海洋微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来源仍然认识不足,研究方法不统一、缺乏标准化,“应对这种新的海洋环境威胁的研究努力和措施,在全球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 /p p   我国对海洋微塑料的科学研究始于2013年,目前有近30个研究单位在开展相关研究,地域上遍及陆地、沿海、海洋、大洋甚至极地。“中国科学家率先报道了东海河口微塑料的空间分布,随后又陆续报道了长江等部分水域微塑料的浓度,相关研究涵盖了可能研究的方面,包括各种微塑料的分析方法、生物累积,作为携带有害污染物传递的载体和生态毒理效应,微生物降解以及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管理控制等。”李道季介绍。 /p p   2017年1月6日,由李道季领衔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领域首批项目“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在上海启动。“我们已经取得重要的阶段性研究进展,包括完成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规程草案并开展业务化试行,揭示了沿海海域微塑料的组成和分布,初步建立了渤海、长江口及东中国海的微塑料运输值模型,并揭示出我国近海域代表性海洋生物体微塑料污染特征等。”李道季表示。 /p p   在开展海洋微塑料研究的同时,我国科学家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以及多边、双边国际合作计划。2017年,中国海洋科学家开始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亚太地区的海洋微塑料研究项目,启动构建了区域海洋微塑料研究和监测网络,统一观测和鉴定方法。在李道季看来,全球范围内应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包括建立全球统一的海洋微塑料研究监测和分析鉴定方法,确定全球入海河流和河口的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通量,评估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风险和影响,“尤其要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协调一致的研究计划和行动,通过制定各类政策法规和研发新技术等,堵截和消减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途径”。 /p
  • 海洋微塑料检测,PerkinElmer应对有方!
    众所周知,塑料的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长期而难于治理的过程,塑料的分解需要长达100-200年的时间。但是你知道吗,塑料对海洋的污染更为严重,据报道,每年至少有8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相当于每一分钟就有一辆装满塑料的垃圾车将垃圾倒入海洋。按当前消费率发展下去,到2050年地球将新增330亿吨塑料。塑料在海洋中逐步积累,目前全世界海洋漂浮塑料垃圾的量估计高达 27 亿片、25 万 吨之多,海洋几乎成了一个“塑料世界”。而当塑料进入海洋系统后,逐渐分解,最后成为微塑料,被生物摄入体内,一方面可能会造成生物的死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另一方面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播,最后出现在人类的餐桌上。微塑料犹如海洋中的PM2.5一般,威胁着海洋生物和人类的健康。要对海洋中的微塑料进行管控,第一步是要对这些微塑料的成分和含量进行检测,从而对污染的严重性和主要来源进行评判,对下一步的治理提供依据。PerkinElmer红外光谱及红外显微成像系统可为检测过程提供有力的支持。红外光谱仪已经广泛用于鉴别大尺寸的高分子材料,对于较大的塑料样品可以选择不怕潮可电池供电的Spectrum TwoTM 红外光谱仪放到船上做快速塑料的鉴别;而对于肉眼无法识别的微小的塑料颗粒,就需要选择红外显微镜成像系统用于这些微塑料的检测和鉴别。Spotlight400 红外成像系统(点击图片了解更多)海水样品经过一系列的前处理后去除有机质,再通过滤膜过滤,然后将带有样品的滤膜在空气中干燥之后得到待测样品(图2),本文采用的海水样品来源于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将待测样品放置到Spotlight 400 的载物台上,先在可见光下观察样品可见图像(图3)并选取样品区域,扫描选定区域的红外成像数据。待测样品样品的可见图像从样品的可见图像上(图3)可以明显看出滤膜上分布着不规则的颗粒,至于哪些是塑料颗粒需要进行红外谱图分析才能确定。因此对选定区域红外成像数据的扫描,得到总平均吸光度成像(图4,左),对每个颗粒进行红外谱图分析(图4,右),发现选定区域右上角两个颗粒的红外谱图均为聚苯乙烯的红外特征吸收,再对照聚苯乙烯的标准谱图,可以最终确定该海水样品中含有聚苯乙烯(Polystyrene)微塑料颗粒。总平均吸光成像(左);红外光谱图(右)应用文章参考:使用红外显微成像技术快速鉴别海水中的微塑料点击前往下载: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168/s833805.htm关于珀金埃尔默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仪器和服务提供商,珀金埃尔默公司致力于为创建更为健康的世界而不懈努力。我们的业务涵盖医学诊断、科研和分析仪器等。我们在全球拥有9000名专业技术人员,时刻准备着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帮助客户解决各项科学难题。我们在分析检测、医学成像、信息技术和售后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深入的市场洞察力,可协助客户为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而不懈探索。2016年,珀金埃尔默年应收达21亿美元,为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公司的信息,请访问PerkinElmer官方网站。
  • 微塑料:一场不知不觉的污染
    p   人类和塑料的关系可能比你想象得还要“亲密”。除了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塑料制品,塑料还会降解成直径从0.1到5000微米不等的塑料微粒。这些微粒在陆地上随处可见,也被发现存在于河流、海洋甚至北极。 /p p   本世纪初,人们首次在海洋中发现微塑料的存在,至今已有不少研究聚焦于这些小小颗粒的降解和迁移过程。 /p p   如今人们发现,它们不仅会走水路,还会“借东风”。 /p p   《自然—地球科学》本月发表了一项研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跑到人迹罕至的偏远山地,收集大气中的沉积物样本,发现其中含有大量塑料微粒。模拟实验表明,这些塑料微粒通过大气旅行,最初动身之地距离落脚处可达100公里。 /p p    strong 微塑料的前世今生 /strong /p p   粒径5毫米以下的塑料颗粒被称为微塑料,通常以碎片、纤维等形式存在。 /p p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熊雄告诉《中国科学报》,微塑料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时体积就很小的原生微塑料,常见于带有磨砂成分的个人护理品,在人类使用过程中进入水体。另一种是原本体积较大的塑料,经过光照、氧化、机械磨损等作用,逐步降解为微塑料。 /p p   在此过程中,有些微塑料可进一步降解至微米甚至纳米级别,因而有更高风险进入到细胞或生物体内,甚至对整个食物链产生影响。 /p p   先前对微塑料的研究较多集中于水体环境。从马里亚纳海沟到南极圈冰冻层,都已发现微塑料的存在。在中国,一些较为偏远的水体如西藏、青海等地的湖泊,也已检测到不同浓度的微塑料。 /p p   有研究指出,河流是海洋中微塑料的重要输送来源。熊雄等人调查长江中下游水体的微塑料污染情况后发现,内陆水体不仅是微塑料从陆地到海洋的传输渠道,其本身也聚集了数量可观的微塑料。 /p p   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的微塑料浓度均值约为每平方千米50万个微塑料颗粒。这一结果在采用相似方法的河流中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p p   熊雄告诉《中国科学报》,继这一研究后,其课题组仍在继续进行内陆淡水水体的调查。 /p p   在课题组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他们对一年四季湖水中微塑料的表面生物膜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微塑料在水体内的沉降不仅受生物膜生长影响,也受水中悬浮颗粒物影响。 /p p   虽然没有确凿证据可以追溯这些微塑料从何而来,“但可以推测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使用的塑料制品是微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熊雄表示。 /p p    strong 乘风而来 /strong /p p   如果说前述研究探讨的是微塑料如何在水体中停留和沉积,那么接下来的研究则发现,一旦微塑料体积足够小,它们的旅程就可以走得足够远。这意味着除了潜入水底,微塑料占据的领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p p   之前有科学家曾对城市周边的大气微塑料含量进行研究,确认了大气沉降是表层土壤微塑料污染的源头之一,但当时并没有观点认为微塑料会迁移到非常远的地方。 /p p   《自然—地球科学》此次发表的文章指出,微塑料可能会通过大气“长途旅行”。 /p p   为了搞清微塑料可以走多远,Deonie Allen等研究人员在法国西南部的比利牛斯山脉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追踪研究。离他们选取的研究点最近的城市在近百公里外。 /p p   科学家从灰尘、雨水和雪中提取沉积物,对从中获得的微塑料类型和大小进行区分,并计算了相应的个数和含量。科学家发现,单位平方米中存在不同比例、不同形态的微塑料,如碎片、薄膜和纤维。测量区域的微塑料日沉积率约为365个颗粒/平方米。 /p p   建立大气模型进行模拟后,科学家推测这些微塑料在到达偏远山区之前,最可能产生于周边的城市。塑料微粒在大气中游荡,最终降落在几十公里外的山区土壤中。 /p p   文章指出,微塑料的体积和重量足够小后便能在大气中漂浮。这也意味着,它们不可能被绝对清理干净。因此Allen等人建议,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从源头控制塑料的使用。 /p p   “目前对于微塑料在大气中迁移和沉降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在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这项研究会为同领域的研究者带来更多启发。不同区域微塑料在大气中的污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微塑料在大气中的迁移规律及机理、大气中微塑料对人体的健康风险,都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徐笠这样评价道。 /p p   “随大气迁移并沉降到地表是土壤中微塑料的一种来源途径。在一些自然保护区或未开发利用地区,这可能是主要途径。”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章海波告诉《中国科学报》,“但在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还是有机肥、污泥农用、灌溉等。” /p p    strong 研究瓶颈 /strong /p p   从难以察觉的细小微粒到海洋中体量庞大的“怪物”,人们研究塑料垃圾造成的污染由来已久,相对应的研究手段也各不相同。 /p p   熊雄等人在长江中下游进行调查时,将333微米孔径的拖网放置在水体中拖曳,进行样品收集。 /p p   英国海洋生物协会近日发表的一项针对塑料垃圾数量的调查,也采用在水体中拖曳的方式,利用一种名为浮游生物连续记录仪的采集器,拖曳距离累计超过1200万公里。 /p p   徐笠告诉《中国科学报》,采集水体样本后,在实验室中往往还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过滤就是一种常见手段。研究者根据微塑料的体积大小选择有适合孔隙的过滤膜。硝酸纤维、醋酸纤维、尼龙等是常见的滤膜材质。 /p p   徐笠指出,“膜的选择应根据具体实验要求,其孔隙大小和材质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样品过滤后,通常含有有机质、藻类等各种干扰杂质,这些干扰因素可以用双氧水等进行消解,再用消解液过滤一遍,留在滤膜上的就是微塑料了。” /p p   如果想测定土壤中的微塑料,在过滤之前还要经历一道浮选的过程。浮选的溶液有氯化钠、碘化钠、氯化锌等。利用不同浮选液密度,可将不同类型的微塑料从土壤中浮选出来。 /p p   “这也是为什么调查土壤中的微塑料更为困难,因为微塑料沉积在土壤中,较难浮选出来。目前通用的解决办法是多次浮选,增加微塑料的回收率。”徐笠说。 /p p   这之后,研究者会在显微镜下观察样品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并用红外光谱或拉曼光谱对所选样本的具体种类进行鉴定。 /p p   章海波表示,受技术条件影响,目前研究主要还是以野外调查与室内模拟相结合,标记示踪也是一种方法。“但技术上目前对土壤中微塑料的分离分析方法还不够完善,受土壤复杂介质的影响较大。” /p p   “目前微塑料相关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方法,未来还应制定统一的采样和样品处理方法,让微塑料研究更规范、环境浓度数据可比性更强。”熊雄表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4882a329-5b7b-49ce-accd-ca3aadad5ca8.jpg" title=" 绿· 仪社.jpg" alt=" 绿· 仪社.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扫二维码加“绿· 仪社”为好友 了解更多对科学仪器市场的分析评论! /span br/ /p
  • 除了海洋里,空气中也有浮游微塑料 你呼吸了吗?
    p   据《西日本新闻》报道,福冈工业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福冈市内的空气里检测出了浮游的微塑料垃圾。这是日本九州地区首次在空气中检测到微塑料垃圾。 /p p   但由于空气中的微塑料比海洋中的体积更小,肉眼完全看不见,很难掌握其移动和扩散途径及范围,因此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紧急课题。另一方面,研究人员目前并不清楚微塑料究竟会对人体造成何种影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ee990c9b-bdeb-447b-be31-fdbd966bdb1a.jpg" title=" b151f8198618367aaa21de1d6ef042d1b11ce5cb.jpg" alt=" b151f8198618367aaa21de1d6ef042d1b11ce5cb.jpg" / /p p   福冈工业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首次在日本九州地区的空气里检测出了微塑料。(图据《西日本新闻》) /p p    strong 日本九州空气中首次测出微塑料 /strong /p p   据了解,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它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肉眼往往难以分辨,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 /p p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论文指出,微塑料不仅只存在于海洋中,也广泛浮游在空气里,而且随季风等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移动。 /p p   今年3月,福冈工业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永渊修客座教授的带领下,分析了该校东区校园的空气和雨水样本,并在样本里发现了聚乙烯和聚苯烯的微粒子。这是日本九州地区首次在空气中检测到微塑料垃圾。此前,研究人员曾在山岳地带的树冰里发现过微塑料垃圾。该结果在日本首次印证了此前的研究。今后,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研究这些微塑料的传播途径、传播量等更多情况。 /p p   而在今年4月,一项发表在知名地学刊物《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的研究称,一个欧洲研究团队在海拔1300多米的比利牛斯山脉的空气里检测到了微塑料。这表明微塑料不仅能从海洋传播到陆地,还能在空气中进行远距离传播。 /p p   但由于空气中的微塑料比海洋中的微塑料体积更小,肉眼完全看不见,很难掌握其移动和扩散途径及范围,因此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紧急课题。 /p p   永渊修客座教授从大约30年前就开始致力于研究山岳地带的树冰,试图从中发现大气污染物的变化。他将其当作研究大气污染物的一个重要途径,每年寒潮到来的时候,都要去九州地区的山岳地带采集样本。他表示:“寒潮的移动路线在卫星云图上一目了然,只要在树冰里发现了微塑料,就很容易判断出它们的传播途径。” /p p    strong 8个国家的人类粪便里曾测出微塑料 /strong /p p   据报道,去年10月23日,维也纳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发表研究论文称:“从包括日本在内的8个国家的人类粪便里检测出了微塑料。其中1名研究对象的粪便里发现了9种不同的塑料。”该团队表示,这是全球首次从人体内检测出微塑料。其途径可能是通过食物、饮用水等进入体内。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必须进行进一步研究调查。 /p p   虽然研究人员目前并不清楚微塑料究竟会对人体造成何种影响,但在永渊修看来:无论是微塑料还是有害化学物质,只要吸入了人体,都可能会引发健康问题。永渊修表示,自己将带领团队到日本鹿儿岛县、大分县以及韩国济州岛等地区采集样本,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p
  • 首部《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含海洋微塑料监测情况
    p   国家海洋环境保护职责调整到生态环境部之后,生态环境部首次发布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此次公报从原先的《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升级为《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监测范围也有了很大扩展。 strong 此公报披露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监测点位数量、监测参数、监测方法、监测结果以及主要超标物质。 /strong /p p   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执法检查组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三部委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到生态环境部,一系列的行动和政策都表明,未来海洋保护将是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而此次公报的内容,充分披露了我国海洋的污染情况和程度,是我国下一步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治理的指南。 /p p   对于监测点位,以前公报仅监测近岸海域国控监测点位,2018年,共对1649个海洋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194条入海河流国控断面、453个日排放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36个海水浴场开展了水质监测 对部分重要河口开展了沉积物质量监测 对1705个生物多样性监测点位、21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89个海洋保护区和24处滨海湿地开展了生态状况监测 对48个重要渔业水域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 /p p   监测结果表明,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strong 污染海域 /strong 主要分布在辽东海、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 strong 超标要素主要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f5fb92a9-16d0-4cbb-8999-08e148abc29c.jpg" title=" QQ截图20190529174802.jpg" alt=" QQ截图2019052917480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rong br/ /p p   对于 strong 入海河流,主要超标要素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 /strong ,部分断面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挥发酚、石油类、溶解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汞超标。 /p p   针对渤海、黄海和南海海域,还开展了4个断面的海面漂浮 strong 微塑料 /strong 的监测工作, strong 主要监测指标为平均密度、主要物质分类以及主要成分 /strong 。此次检测到的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40-1.09个/立方米,主要为碎片、纤维和线,成分主要为聚丙烯、聚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 p   详细内容可参考《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0111e71b-89a7-4577-9b46-9c9daf04d89b.jpg" title=" 绿· 仪社.jpg" alt=" 绿· 仪社.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加绿· 仪社为好友,获取更多环境行业政策变动信息! /span /p
  • 海洋微塑料监测方法的标准化及风险评估专场周四上午开讲!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含水量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7%。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大量的海洋垃圾已经切实威胁到了海洋生物的生存,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2022年2月28日至3月2日,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于肯尼亚共和国首府内罗毕召开,在该次会议中,联合国官员彼得汤姆森倡议各国共同治理海洋塑料污染。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确实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据统计,海洋垃圾的60%~80%是塑料,塑料从最开始能以肉眼观测到的“白色污染”逐渐向粒径极小、难以被观测到,但却能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的“微塑料”转变。研究显示,微塑料在较浅的海洋沿岸和大多数海洋水体中均已存在。微塑料因形态、色泽、种类多样、粒径较小,对海洋中不同营养级生物均会产生毒性作用,且可沿食物链传递,危及人类健康。仪器信息网、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将于4月27日-4月28日联合主办“ 微塑料检测与分析网络研讨会”。海洋微塑料监测方法的标准化及风险评估专场将于27日(本周四)上午9:00准时拉开帷幕。报名速戳》》》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icroplastic230427张彦旭 南京大学 教授报告题目《全球海洋微塑料的源与汇:三维传输模型视角》张彦旭,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10年和2013年获得北京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起回国任教并担任大气物理系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空气质量、地球系统模式和全球变化等。发表论文70余篇,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刊、自然通讯等高影响期刊。研究成果被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为国家能源研究所等机构提供咨询报告。张微微 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副研究员报告题目《海洋微塑料标准化监测技术方法研究进展》张微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工作,承担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主持起草《海洋垃圾监测与评价指南》《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规范》,作为联合国海洋污染问题专家组成员参加《海洋塑料垃圾监测与评价指南》起草。张晓丹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分子光谱应用工程师报告题目《安捷伦 8700 LDIR 激光红外成像水中微塑料测试分析整体解决方案》张晓丹,2012年加入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担任分子光谱产品线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包括红外、拉曼、紫外以及分子荧光等产品售前/售后应用支持和应用方案开发工作。从2015年起,开始从事微塑料红外检测方法的开发工作,先后开发了单点显微微塑料测试方案、显微红外成像微塑料测试方案以及激光红外成像微塑料测试方案,在微塑料分析测试方向具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查珊珊 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材料表征产品高级技术工程师兼北区实验室经理《Perkinelmer微塑料检测分析方案》查珊珊,目前主要负责Perkinelmer公司分子光谱类仪器、热分析类仪器以及联机类仪器的应用方法的开发和技术支持工作,另外负责公司北区实验室的运营管理工作,拥有仪器分析行业10多年的工作经验。王清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员报告题目《黄渤海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王清,目前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关注近海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风险。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装备研制项目、先导专项子课题等1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论文总引用次数3500余次。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获得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第五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2017年度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徐向荣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报告题目《海洋微塑料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徐向荣,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责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人才引进计划(“百人计划”),入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组建海洋环境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及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报名速戳》》》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icroplastic230427张彦旭 教授南京大学
  • 【微塑料】人类一手栽培的催命符 海洋中的“PM2.5”
    p   日前,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海洋和南极科学研究学院发布的一项报告再次引爆了“微塑料”这个议题。报告称,在澳东南部海域海底的沉积物中发现高浓度塑料微粒,很可能污染整个食物链。 /p p   微塑料,直径小于5微米,细小到用肉眼难以发现它。也正因如此,它对海洋生物乃至人类皆产生了巨大的危害。联合国专家组(GESAMP)已将其列为海洋生物的“温柔杀手”,并指出其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垃圾。 /p p   但这一强大的劲敌确是人类一手栽培喂饱的,这些塑料微粒或来源于我们日常使用的化妆品、清洁用品中,或来源于纤维类衣物脱离出的细小颗粒,又或者来源于环境中的塑料垃圾,它们经过催化分解最终形成了塑料颗粒??可以说,海洋中的微塑料来源非常复杂,既有陆地河流、工业和生活污水、塑料垃圾等陆源输入,也有船舶运输、海上钻井平台等海源输入。 /p p   微塑料逐渐为大众所知 /p p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展。 /p p   2001年,一位国外科学家报道了其研究海域水体中,微塑料的密度每立方米约有上亿个,才逐步引起各国政府、媒体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p p   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研究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Microplastic)这个概念。 /p p   2014年,英美研究人员联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观点文章指出:微塑料已遍布整个海洋,而生物体中微塑料的污染状况以及造成的生态效应和健康风险是当前微塑料研究应着重关注的问题。 /p p   2014年6月,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提出了海洋废弃物和微塑料问题,并最终达成了“海洋塑料废弃物和微塑料决议”,提出开展有关海洋塑料废弃物和微塑料的研究。 /p p   2015年,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并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 /p p   微塑料的危害 /p p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躲避天敌和繁殖的能力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微塑料除了对海洋生物造成一定的危害,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到更高等级的生物体内,并最终为人类所食用。 /p p   威胁海洋生态 /p p   中国一份关于海洋鱼类的调查显示,在2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见鱼类中,90%的鱼类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p p   前不久,科学家首次拍摄了浮游生物摄入微塑料的一小段视频,视频形象地揭示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宣告阶段,它向全人类证实了,废弃的塑料确实可以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并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 /p p   威胁人类健康 /p p   经过食物链的传递,那些“被微塑料”了的海洋生物,如鱼类、贝类等,最终流向人类的餐桌,而微塑料也因此而进入了人体。 /p p   另外,研究专家已经证实,人类摄入微塑料也不仅仅是通过食用海洋生物。一个由墨西哥和荷兰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在墨西哥洛斯佩泰尼斯生物圈保护区的实地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已经进入陆地食物链。 /p p   他们表示,由于缺乏塑料回收和处理系统,洛斯佩泰尼斯的居民通常在焚烧塑料后将其掩埋到果园的地下,这就增加了这些塑料废弃物分裂为微塑料的风险。为了评估这种情况,研究人员对保护区中10个果园的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居民饲养在果园里的母鸡的粪便和胃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土壤里、蚯蚓体内、母鸡粪便和胃里都存在微塑料。不管是海洋生物还是陆地生物,如果人类长期摄入微塑料,很可能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p p   微塑料延伸到哪了? /p p   北极 /p p   研究人员发现,数以万亿计的微塑料颗粒出现在了北极的海冰中,每立方米的海冰中含有多达240个微塑料颗粒,这一分布密度是大太平洋垃圾漂浮带微塑料颗粒的2000倍。 /p p   达特茅斯大学的材料学家兼工程师RachelObbard和她的同事通过样本估算指出,如果北极海冰全部融化,将会释放出7万亿多个微塑料片。 /p p   南极海 /p p   日本九州大学与东京海洋大学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南极海也漂浮着“微塑料”。微塑料常见于人口密集的全球沿海地区,而在南极海发现被认为尚属首次。 /p p   该项调查在澳大利亚与南极大陆间的5个地点实施。通过拉密孔网采集海面附近浮游生物的样本,在距离南极较近的2个地点发现大量塑料粒子,平均每吨海水中有0.05个至0.1个,经换算每平方公里约有14万至29万个,与北半球海洋平均10万个的数量不相上下。 /p p   澳大利亚东南海域 /p p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海洋和南极科学研究学院发布报告称,在澳东南部海域海底沉积物中发现高浓度塑料微粒,很可能污染整个食物链。 /p p   2015年,研究小组从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及南澳大利亚州共计42处地点采集海底沉积物样本,并发现平均每毫升沉积物中含超过3个塑料纤维或颗粒。 /p p   日本海洋 /p p   日本环境省发布消息称,在距本州和九州沿岸100公里至200公里海域发现了细微塑料漂浮物,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p p   2014年,东京海洋大学和九州大学受环境省委托进行了调查。他们在本州和九州近海的45处地点采集了漂浮物,每1立方米海水中平均发现2.4个微塑料。环境省2010年至2012年在濑户内海实施调查时平均仅为0.4个,此次有22个地点超过了这一数值。此外,调查人员还对较大的漂浮垃圾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56%是可能会变成微塑料的石油化工制品。 /p p   中国海域 /p p   微塑料污染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国外海域中,我国海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中国国家海洋局调查显示,中国37个海域的海面漂浮垃圾和海滩垃圾中,塑料类占77%,并且86%—91%来自陆地。事实上,我国科学家早已证实在三亚海滩和南海浮游动物体内发现了大量微塑料。只不过,我国尚未对南海微塑料开展全面的调查研究。 /p p   各国纷纷呼吁应对微塑料污染 /p p   随着微塑料的危害性逐渐加剧升级,并为大众所熟知,各国政府也开始对此事备加关注。除了出台系列政策应对塑料垃圾之外,也出台了直接针对微塑料的系列措施,而报道最多的当属“呼吁禁止在化妆品等洗护用品中添加微塑料”。 /p p   其中,美国政府已立法宣布禁止在化妆品和洗护用品中使用微塑料,成为全球第一个宣布此项禁令的国家。 /p p   欧盟也已开始着手制定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微塑料的提案。 /p p   2017年起,英国也禁止在化妆品以及洗护用品中使用微塑料。 /p p   2017年3月份,瑞典环境大臣卡罗利娜· 斯科格在首届“波罗的海未来大会”上呼吁,波罗的海地区应该禁止化妆品中微塑料的使用,以减轻其对环境与人类的负面影响。 /p p   在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已于2016年底启动,中国科学家也开始呼吁禁止在个人护理品中添加用于深度清洁的微塑料颗粒。 /p p   微塑料危害之大想必已不必多说,对于海洋生物而言,微塑料犹如海洋中的PM2.5,而对于人类而言,微塑料则犹如一道隐性催命符。因此,及早有效应对微塑料污染已迫在眉睫。而各国在解决微塑料问题上,应该抱团协作,共同努力。据了解,新成立的“西太平洋区域海洋微塑料研究项目”就将在建立机构和专家网络的基础上,发挥区域作用,引领这一主题的研究,从制定统一采样和分析方法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海洋微塑料的分布、来源、归趋,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p
  • 巧用光谱法 海洋塑料垃圾监测取得新进展
    113年前,一位名为贝克兰的人发明了酚醛塑料,从此,合成塑料的发展帷幕被拉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到20世纪中期,这项塑料技术被人们发扬光大。得益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塑料工业如同雨后春笋般飞速成长。时至今日,塑料行业遍地开花,迅猛地占据了大量的市场,塑料制品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从吃穿住行到工业生产,塑料产品无处不在。趁着如火如荼的发展之势,塑料制品进军医药、食品、农业等诸多领域。塑料制品为人们带来发展利好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众所周知,塑料制品不仅好用,成本还非常便宜,正是因此,人们习惯性把其当成一次性用品,用完即丢。并且,塑料制品非常难以降解,人们对其丢弃后,它便会长期存在于地球的各个角落。如此一来,塑料垃圾数量越积累越多,悄悄涌向田野、山脉、海洋,甚至是人们身边的环境中。数量可观的塑料垃圾还无法快速处理掉,常用的填埋方法非常占地,还破坏土壤结构;对其进行焚烧处理又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有毒有害气体,危害健康还造成大气污染。如果置之不理,后果将无法想象。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升高,塑料垃圾对生命健康以及生活环境的威胁备受人们的关注。不光陆地上存放了大量的塑料垃圾,就连偌大的海洋领域,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塑料垃圾的“侵入”。  那么,海洋里到底有多塑料垃圾呢?据中国科学报得知,从南极到北极,从地表到地下沉积,科学家在见到的每一个海洋环境中都检测出了塑料存在。重要的是,人类产生的其他材质废弃物,会随着时间慢慢腐烂或者锈化掉,但是塑料由于很难降解的性质,会持续存在多年。更为可怕的是,一部分塑料垃圾漂浮于海洋表面,易于检测出,而更为深层的海底塑料垃圾,却很难检测出来,所以,海洋里究竟存在多少的塑料垃圾,无法预估。海洋塑料垃圾不止是污染水体和环境,还伤害海洋动物的的生命,经过长久以来的观察和案例可知,海龟、鱼、海豹以及鸟类等,都无一幸免。它们或是被塑料中伤了身体器官,或是吃进去了塑料碎片,导致这些垃圾在消化器官中长期累积。尤其是会被送上餐桌的海洋动物,塑料垃圾长期以来在它们身体中无法分解,从而产生毒素,被人吃进人体。尽管人们自从意识到这些以来,就不断在处理塑料垃圾方面努力着,一方面加大废弃塑料的回收力度,一方面加速研发可帮助塑料垃圾降解的化学药剂。但是,每年仍然有超过8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中,可见,海洋塑料垃圾的治理工作还是不可懈怠。其实,对于海洋塑料垃圾的解决上,科技领域的研究者们也不断为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包括海洋塑料降解方面的研究,以及针对海洋塑料探测的研究。事实上,将海洋中的塑料从其它漂浮物中准确快速地筛选出来,是多年来困扰人们处理海洋塑料垃圾的一个大难题。4月23日,据科技日报得知,英国的《科学报告》刊登了一则关于海洋塑料垃圾处理的消息。消息称,英国一团队发现了一种能检测出海洋环境中大于5毫米的塑料漂浮物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欧洲空间局“哨兵2”号卫星数据,训练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将塑料从其他材料中区分出来的目的。经过试验,这个方法的平均准确率为86%,局部区域可高达百分之百。光谱仪据了解,关于机器识别塑料漂浮物的方法中,研究人员此次是从光谱法入手。他们发现,海洋中的不同漂浮物所吸收和反射的可见光与红外光波长也各不相同。基于此,他们利用这些不同的光谱特征,在“哨兵2”号的所识别出的漂浮物中,快速对漂浮物带中的材料进行详细划分,以此具体探测出海洋中存在的塑料垃圾。接下来,研究人员还将继续升级这项技术,致力于将光谱识别塑料技术与无人机或高分辨率卫星联用,为全球的海洋塑料垃圾监测工作提供更好的方法。  眼下,塑料制品仍是社会发展所离不开的产物,好在人们及时意识到了塑料给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带给人们的危害,积极采取防止措施。在此呼吁大家,防治塑料污染,从每一个日常习惯做起,塑料污染的危害并不远,就在我们身边。相信,在人们共同的努力和“科技魔法”的帮助下,海洋塑料垃圾终将消失得无影无踪。24小时客服如果您对以上色谱分析仪器感兴趣或有疑问,请点击联系网页右侧的在线客服,瑞利祥合——您全程贴心的分析仪器采购顾问.------责任编辑:瑞利祥合--分析仪器采购顾问版权所有(瑞利祥合)转载请注明出处
  • 官方:未来海洋微塑料或翻50倍!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能否......
    导读:2月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发布的最 新报告预计:到2050年,世界海洋中的塑料污染将增加四倍。该报告警告称:到本世纪末,海洋微塑料污染总体将增加50倍。届时,超过2.5个格林兰群岛面积的海域将遭受严重污染,微塑料浓度将超过生态危险阈值。该研究由德国的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Helmholtz Centre 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开展。期间,研究人员分析了2500多份关于塑料污染的研究报告,汇编了大量相关数据,并得出了惊人的海洋塑料污染估计值。什么是“微塑料”?微塑料是在较大的塑料碎片解体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小颗粒。卡在海龟鼻孔里的塑料吸管、填满海洋动物胃里的塑料制品等,这是我们能够肉眼看到的塑料,但肉眼难以分辨的微塑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更加可怕。对于海洋环境来说,海洋沉积物被认为是微塑料聚集的“汇”,然而海洋沉积物微塑料检测方法缺乏统一标准。光谱学领域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法以及拉曼光谱法被视为常用的无损分析手段,能够实现微塑料的分子内部结构表征。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对于小于20μm的微粒不能发挥良好的检测效果,而拉曼光谱法可以实现小于10μm“微塑料”的检测应用。海洋沉积物样品应用实例1、海滩实际样品获取与处理图1.1 实际海洋沉积物样品分析流程(a)海洋沉积物样品经密度浮选法获得上清液(b)样品颗粒收集于滤膜(c)共聚焦显微拉曼分析取样、密度分离后省略样品消解与染色鉴定等步骤,将收集的上清液经真空抽滤于滤膜后进行共聚焦显微拉曼分析(图 1.1)。保留原貌的样品富集于滤膜后(图 1.1a,b),在共聚焦显微拉曼分析下获得显微形貌与拉曼图谱(图 1.1c)。红色颗粒由于具有颜色干扰,因此选用 785 nm 波长进行光谱分析,为避免样品烧蚀从 1mW 激发功率下缓慢增加激光功率,以获得高信噪比的样品光谱。通过改变测量参数,在积分时间为 10 秒,积分次数为 3 次,激光功率为 20 mW 下获得特征峰位清晰的拉曼光谱(图 1.1c)。根据拉曼图谱反映的分子结构信息,通过与建立的微塑料标准拉曼谱库进行比对,确认样品类型为聚苯乙烯(PS)。2、微米量级的微塑料样品特征分析图1.2 实际海洋沉积物中样品颗粒拉曼分析图:(a)颗粒 A、(b)颗粒 B、(c)颗粒 C 样品共聚焦显微图像(d)颗粒 A、B、C 拉曼光谱分析图如图 1.2 所示,选取实际海洋沉积物样品中 20 微米以下的特征颗粒 A、B、C进行共聚焦显微拉曼分析。颗粒 A、B、C 在省略消解与染色步骤的处理流程下,经密度浮选实现与海洋沉积物样品的分离,共聚焦显微图像表明,样品的原有形貌得以保留(图 1.2a-c),其中,颗粒 B,C 粒径小于 10 微米。颗粒 A,B 和 C通过拉曼光谱分析可确认为不同形状的聚丙烯颗粒,其中,处于 809 cm-1,981 cm- 1,1156 cm-1,1128 cm-1 位置处的特征峰可归属为C-C 键伸缩振动,1337 cm- 1,1367 cm-1 位置处特征峰归属为 C-H 键弯曲振动,2800 cm-1 至3000 cm- 1 拉曼频移区域归属于 C-H(-CH3)伸缩振动(图 1.2d)。共聚焦显微拉曼分析表明,对于海洋沉积物样品中小于 10 微米的颗粒,不仅能够表征微塑料颗粒的形貌特点,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光谱进行分子结构信息的判断。3、基于拉曼光谱的微塑料类型分析经拉曼光谱镜下测量近 200 个待测颗粒后,确定了 41 个粒径处于 5 微米至 500 微米之间的微塑料样品,其中微塑料类型包括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四氟乙烯(PTFE),聚酰胺(PA),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以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图1.3 海洋沉积物样品微粒共聚焦显微镜下图(a~f)其中,选取 PE,PS,PA,ABS,PET,PTFE 特征颗粒共聚焦显微拉曼图像如图 1.3 所示,分别标记为颗粒 D、E、F、 G、H、I,每一种微塑料样品均保留了原有的特征形貌。图1.4 海洋沉积物样品微粒拉曼光谱与标准拉曼参考库比对图(a~f)此外,每种颗粒对应的拉曼分析图如图 1.4 所示,颗粒物质分子内部的官能团信息从拉曼特征峰位得以表征,通过与建立的微塑料拉曼光谱库进行比对分析,确定每种颗粒物质的结构信息。图1.5 海洋沉积物样品微粒拉曼光谱与聚乙烯拉曼光谱比对图除上述样品特征光谱外,样品中有一个待测颗粒物质在进行拉曼分析时,除了具有聚乙烯的特征峰位,还在 880 cm-1,1655 cm-1 及 3010 cm-1 位置处表现有额外的拉曼特征峰(图 1.5)。其中,880 cm-1处的特征峰由 C-OH 键伸缩振动引起,可归属于羟基振动。1655 cm-1 及 3010 cm-1 位置处的特征峰可被归属为脂类物质。拉曼分析表明,由于聚合中添加的额外化合物或是由有机或无机物质带来的混合杂质,来源于海洋环境的微塑料光谱并不能总与标准光谱完全一致。因此,为了提高微塑料分析效率,将暴露在环境中的微塑料光谱也纳入到光谱库中至关重要。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不仅能够获得更小的样品检测限度,也能够获得清晰样品的原有形貌,真正实现“所见即所测”。这种能够同时进行样品观察与检测的分析手段,不仅能提供样品化学组分信息,还能够提供微小颗粒的形貌特征,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据此探究微塑料的来源与传播途径,以及对于生物体的可得性。文章数据转载于 刘靖《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在海洋沉积物微塑料检测中的探索应用》,文章版权、数据及观点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之处,请与我们联系,会第 一时间处理。
  • 详解:微塑料是如何污染土壤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用地膜被广泛应用,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已达240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达到136万吨。废弃的农用地膜降解极为困难,土壤中的塑料碎片,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分解成粒径小于5mm的微塑料。土壤作为地球污染物最大的“汇”之一,微塑料的存在严重威胁着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功能。相关研究指出,微塑料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正常生理活动,此外,微塑料还可作为载体吸附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造成复合污染。有文献指出,土壤微塑料的主要汇集地是工业区、人口密集区及发达地区,其主要来源 于农业活动、工业三废排放及人类活动等;这些微塑料经吸附、降解与转化、迁移与运输等环境行为滞留 在土壤中,进一步通过自身毒性、塑料添加剂及负载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及动 植物等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2023年4月27日下午14:00,由仪器信息网、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微塑料检测与分析网络研讨会陆地土壤环境微-纳塑料的分析方法及有害添加物的检测专场将于线上召开!报名速戳》》》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icroplastic230427/专家阵容如下:何德富 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环境风险研究进展》何德富,博士,副教授,研究室主任。现工作于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主要从事微塑料等新型污染物、环境化学污染与毒理学方面研究。现课题组关注的重点在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环境风险、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等方面。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科技专项、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近年来发表专业论文近70篇(含ESI高被引论文6篇),主编微塑料学术专著《Microplastics in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Springer, 2020)。潘响亮 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微纳塑料检测分析中的那些“坑”》潘响亮,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工业污染微生物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水土环境修复技术、微塑料污染与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计划、973计划项目和课题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00篇,论文被引10000多次;入选高被引学者榜单。任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刊物编委。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环境科学会微塑料与纳米颗粒污染物专业委员会主任。曾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科技部科技创新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赵经鹏 QUANTUM量子科学仪器贸易(北京)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在微塑料中的应用研究》赵经鹏,博士,毕业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物化性能表征等相关研究。在Quantum Design China负责纳米红外、亚微米红外-拉曼联用系统(mIRage)等相关产品的推广技术及应用工作。涂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副研究员《微塑料表面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方法》涂晨,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复合污染过程与生物修复,环境微塑料与生物膜和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等。张立武 复旦大学 教授《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纳米塑料检测》张立武,现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2009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2009-2012年在德国汉诺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洪堡学者),2012-2014年在剑桥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欧盟玛丽居里学者)。主要从事环境颗粒物污染领域的研究。迄今已在PNAS、Angew、Cell子刊等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他人引用9000余次。主持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专项等。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Environ Sci: Adv》副主编。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环境化学奖、德国洪堡学者等奖励。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榜单”,及全球前2%科学家排行榜“年度影响力榜单”,以及全球学者库评出的“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名单”。报名速戳》》》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icroplastic230427/
  • 我国废弃塑料污染防治战略
    一、前言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和合成纤维等具有密度小、易加工、高性能、多功能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 。塑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19 年我国塑料加工制品高达 8.184×107 t,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 。但不规范生产、使用塑料制品和堆放塑料废弃物等问题,造成废弃塑料在环境中的长期累积,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资源浪费,必须进行治理。据统计,截至 2015 年全球已累积生产了约 8.3×109 t 塑料制品,废弃量约 6.3×109 t,仅有 9% 被回收利用 。2019 年我国产生废弃塑料 6.3×107 t,仅回收利用 1.89×107 t 。废弃塑料污染防治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是实施党中央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废弃塑料污染现状及回收利用技术的基础上,从塑料全生命周期评价、废弃塑料全方位全链条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的措施建议,为促进我国塑料工业和国民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中国提供政策及技术参考。二、废弃塑料污染与防治现状分析(一)废弃塑料的污染现状1. 废弃塑料的来源废弃塑料根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工业源、农业源、医用源和生活源四大类。工业源废弃塑料主要指塑料成型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料及废弃工业塑料制品,大多来源明确,相对集中,原料品质较好,回收利用价值高;农业源废弃塑料主要包括废弃农用地膜、棚膜、农用管道、农药包装等,其中农膜废弃量最大,使用废弃后处理困难,残留在田间,不易降解,污染农田,危害生态环境;医用源废弃塑料主要源于医疗卫生及防疫过程中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如防护服、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目镜等,是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危险废物;生活源废弃塑料为日常生活活动产生的废弃塑料制品,品种多、分散广、难收集,如塑料瓶、塑料包装袋、纸塑复合材料及其他失去使用价值的塑料制品等。2. 废弃塑料的危害目前,我国固体废物年产生总量超 1×1010 t,其中废弃塑料约为 6.3×107 t,占固体废物的 0.6% 左右,但由于塑料化学结构稳定,难以自然降解,其不当使用和处置以及多年的累积效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极大的资源浪费,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塑料快餐盒、塑料包装袋和农业塑料薄膜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其使用量大、面广,使用周期短,废弃后大部分与生活垃圾或土壤混合,回收难度大,因而严重污染土壤、高山、海洋等,导致城市“垃圾围城”,珠峰“海拔最高的垃圾场”等环境污染事件。部分难回收废弃塑料在焚烧处理过程中释放大量有毒气体,产生大量粉尘和烟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引起雾霾。同时,我国石油资源匮乏,2018 年对外依赖度超过 70%,进口石油约 1/3 用于合成塑料制品。废弃塑料如不能循环回收利用,是对石油、煤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巨大浪费。废弃塑料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极具回收利用价值。通过废弃塑料有效处理处置,尤其是回收利用,有望解决塑料污染难题。(二)全球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现状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日益重视废弃塑料的污染治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不断发起多项大规模全球运动,以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废弃塑料制品,如 2017 年启动全球“清洁海洋运动”,呼吁政府、行业和消费者减少塑料的生产和过度使用; 2019 年将废塑料纳入《巴塞尔公约》的管控范围。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一系列公约、政策和法规,建立了塑料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如美国的《资源保护与回收利用法》、欧盟的《欧盟限塑令》、日本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发达国家人工成本高昂,环保措施严苛,长期将废塑料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如据美国废料回收工业协会(ISRI)统计,2017 年美国出口废塑料达 2×106 t,其中出口到中国的约占其出口量的 70%,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后,如何处理巨量废弃塑料是其需解决的问题。(三)我国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现状1. 我国废弃塑料治理现状我国废弃塑料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回收利用、焚烧、填埋等方式,建国以来废弃塑料流向如图 1 所示。2019年我国塑料废弃量约为6.3×107 t,其中,一次性塑料产品如塑料袋、农膜、饮料瓶,年废弃量超过 2×107 t,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另外,家电、汽车、建筑等塑料制品,也随着相关产品进入淘汰期,成为废弃塑料的重要来源。我国废弃塑料流向主要包括回收利用、焚烧、填埋处理和环境中积累等四个方面:30% 废弃塑料被回收利用,14% 被焚烧发电回收热能,36% 被填埋或任意丢弃,大量积累在自然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图 1 1949—2019 年我国废弃塑料流向统计 2. 我国废弃塑料防治的主要原则及法律体系我国十分重视废弃塑料的污染防治,1995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家各部委、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逐步完善了废弃塑料防治法律体系,提出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全过程管理、分类管理等原则。最近,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废弃塑料污染,国家推出了新的塑料污染治理法规。2019 年 9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2020 年 1 月 16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集中化和产业化,强化创新引领、科技支撑,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此外,我国还出台了“无废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为我国废弃塑料污染防治和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3. 我国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科技支撑情况国家各部委高度重视废弃塑料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的科技立项。科学技术部多次立项废旧塑料制品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系列科研项目,在“十三五”期间开展“固废资源化”重点研发计划,在全生物降解塑料及其新型制品、废旧塑料制品智能化回收与再利用、二次资源高值化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布局,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塑料垃圾回收利用技术链条,带动了废弃塑料循环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如图 2 所示。图 2 我国塑料垃圾污染防治与回收利用全流程技术体系4. 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及企业现状废旧塑料回收行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以中国塑料加工协会、中国合成树脂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等三大行业协会为依托,形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再生塑料回收交易市场和加工集散地,建成了 25 个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包含 21 个废弃塑料回收利用园区 。据统计, 2019年国内废塑料回收利用量为 1.89×107 t,回收率接近 30%,回收总值达 1000 亿元以上,国内登记注册从事废塑料加工的企业共有 3000 多家,年再生塑料加工能力超过 1×104 t 的企业达到 300 家,年再生塑料加工能力超过 5×104 t 的企业达到 50 家 。(四)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技术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主要包括物质回收和能量回收两大类,各种主要回收方法详见图 3。国际回收标准指南按回收优先顺序,将废弃塑料回收利用分为四级,第一、二级为材料再生,即物理回收,第三级为化学回收,制取化学品或油品,第四级为废弃塑料焚烧,回收能量。图 3 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技术1. 物理回收物理回收不改变塑料化学组成,主要通过收集—粗略分类挑选—简单清洗破碎—熔融加工等制备再生塑料制品,广泛用于单一材质的热塑性废弃塑料回收利用,如回收利用废弃聚酯瓶制备再生涤纶纤维、废弃聚苯乙烯泡沫制备装饰制品等。但塑料制品 60% 以上是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结构件和功能件,其所需的高性能多功能通过共混复合、交联等实现,废弃后难以回收利用。传统熔融加工方法,因共混复合型器件难分类难分离,组分相容性差、熔点差异大、熔体黏度不匹配,再生制品相畴尺寸大,性能差,无应用价值;交联型不熔不溶,难再加工,大多只有填埋或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资源浪费,已成为解决塑料污染治理的瓶颈和难点。2. 化学回收化学回收采用裂解技术将废弃塑料降级回收为可再次使用的燃料(汽油、柴油等)或化工原料(乙烯、丙烯等)。由于化学回收装备复杂、能耗高,从经济角度一直被认为难以推广应用。近年来化学回收技术发展迅速,许多企业已做到了商业化,并拟在未来扩大规模。但是高温热裂解温度高,反应时间长,产率低,产物复杂,易产生有害废气造成二次污染,经济性较差;催化裂解和溶剂分解是化学回收的发展方向,但尚需提高催化剂效率和发展绿色溶剂 。3. 能量回收能量回收,即燃烧回收热能,主要适用于传统物理法和化学法无法回收利用的污染严重的废旧塑料,通过垃圾焚烧产生高温气体用于发电。但焚烧会产生氯化氢、二噁英、多环芳烃等有毒气体,造成大气二次污染。应加大开展先进的绿色高温焚烧设备的研制,实现安全清洁焚烧。三、全方位全链条防治废弃塑料污染(一)塑料全生命周期评价对塑料生命周期管理基于其制品综合环境评价,即:从最初的原油开采、合成、加工、应用,到最终的废弃物处理,进行全过程跟踪,评价其在整个生命周期间的所有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如图 4 所示。同时,根据应用和处理方式,反过来指导合成和加工,改进工艺、改善管理,实现塑料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降低塑料污染。采用高效的办法对塑料进行生命周期管理,发展资源安全利用集成技术,可以提高塑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图 4 塑料生命周期示意图(二)从合成 - 加工 - 应用 - 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全方位全链条防治废弃塑料污染通过对塑料制品合成、加工、应用和废弃物处理等阶段全生命周期评价和分析,提出废弃塑料污染防治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通过开展塑料制品源头减量、原料及产品替代、废塑料高值利用及安全处理等措施来全方位全链条防治废弃塑料污染。1. 从合成环节防治废弃塑料污染大多数塑料来源于不可再生石化资源,合成工艺成熟、规模大、成本低,应用相当广泛,产量持续增加。但石油为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 70.9%,且这些塑料大分子主链以 C—C 键连接,自然界中难降解;而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性塑料材料为三维网状结构,不溶不熔,难回收利用。对废弃塑料污染防治需从源头出发,建立源头减量合成技术体系,合成高性能、长寿命、易回收的石油基高分子材料,加强可循环、易回收产品开发;发展高性价比生物降解塑料,如聚乳酸、二氧化碳共聚物等,实现可控降解、提升材料综合性能;发展低成本、高产量的新型聚合技术,重点发展我国已规模化工业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材料如聚乙烯醇等,替代需填埋处置的一次性制品;发展清洁规模化利用生物质资源如纤维素、甲壳素等的先进技术,从源头实现塑料污染防治。2. 从加工环节防治废弃塑料污染塑料制品性能不仅与其分子结构有关,还依赖于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多层次多尺度结构。通过共混复合、填充增强、交联、发泡等加工方法,可实现塑料制品高性能、多功能、轻量化、长寿命及生态化。但是废弃后的共混复合型塑料难分类、难分离,交联型塑料不熔不溶、难再加工,不能采用传统回收方法进行回收再利用。因此,亟需发展先进的塑料加工新技术,减少共混复合,实现同质异相增强,提高塑料制品性能,延长服役周期,减少废弃量;实现零部件同质制造,发展环保型助剂,便于塑料制品废弃后回收再利用;设计和制造可多次循环使用的塑料制品,减少塑料废弃,并发展先进的塑料回收再利用装备及技术,如塑料拉伸流变塑化输运加工技术,固相剪切碾磨加工技术等,高值高效回收共混复合型、交联型塑料。3. 从应用环节防治废弃塑料污染提倡塑料合理适度使用、消费,鼓励循环使用,从源头减量。加强管理,实现“谁生产谁处理,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完善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政策体系,提升公众对废弃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认同,开辟合法、合适的应用途径,如农田水利、道路材料、室外设施等,为其再利用提供法律保障。塑料制品应用不同,其性能要求不同,应根据不同塑料制品使用特性,从应用环节开展废弃塑料污染防治,如对共混复合、交联型工业用结构件和功能件,应大力提倡循环再利用,充分延长塑料制品的使用周期;发展环境友好型高分子回收利用技术;对寿命短、废弃后难收集、对环境影响大的塑料包装制品,应避免过度包装,设计制造可多次使用的制品,实现塑料包装制品的循环利用;对服役后难机械化回收的农用薄膜,应建立先进的加工技术,能全回收再加工利用;研发全生物降解塑料,推动生物降解塑料在一次性塑料制品中的使用,解决塑料在环境中难降解的问题;医疗防护用品应采用无毒的聚烯烃塑料,同时对医疗废弃物及危废塑料进行高温焚烧处理。4. 从废弃物处理环节防治废弃塑料污染基于全方位全链条防治废弃塑料污染的理念,在处理或回收前,对废弃塑料制品进行合理、科学分类,发展针对不同类型塑料垃圾的回收、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废弃塑料处置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能实现废弃塑料的物质、能量再利用。构建废弃塑料回收利用完整产业链,提高废弃塑料制品的回收率,可以有效促进塑料资源的综合利用。根据废弃塑料多产地、多源头、差异化的特点,创新本地化回收利用模式和推广应用模式,对可回收利用的废弃塑料,优先发展环境友好的物理回收利用技术,完善单材废塑料回收加工技术,突破混杂废塑料回收加工难题;填埋处理餐厨混杂湿垃圾等,仅用生物降解塑料包装,实现安全填埋。焚烧处理危废塑料及废弃医疗塑料,需发展环保焚烧装备和工艺,实现绿色排放,回收能量。四、对策建议(一)强化政府引领,加强部门联动借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功经验,实行联防联控机制,群防群治。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突破部门、地区、行业界限,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废弃塑料污染防治新机制。统筹固、水、气三位一体污染治理,借鉴大气、水污染治理成功经验,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废塑料污染防治机制。(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标准建设将塑料污染防治明确纳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塑料制品生产、销售、消费、回收等各环节主体在废弃塑料回收利用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入保证金返还等政策和法规。制定再生塑料及制品国家标准,为再生塑料开辟合法合适的应用途径,鼓励和强制使用再生塑料和制品,制定或修订降解塑料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认证体系,杜绝伪降解、假降解塑料制品。(三)完善废弃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和完善分层次全覆盖的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网络,实行“谁生产谁处理,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生活塑料垃圾分类落实到村镇、小区和个人。建立从国家级回收基地、回收加工企业,至小微企业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战略新兴产业体系,解决环境污染,减轻能源资源压力,提供就业岗位,把废弃塑料污染治理与“无废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四)加大财政支持,完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废塑料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建议塑料合成、加工、销售、应用的利益方缴纳废弃塑料回收处置费,专款专用于废弃塑料回收利用的科研、企业和处理部门。(五)加强科技支撑,引领塑料污染防治开展不同类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研发高性能、长寿命、易回收的塑料合成新技术,攻克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低成本合成技术。发展先进的塑料制品高性能、轻量化加工新方法,实现同质异相增强、同器同材,研发可多次使用的塑料制品;建立基于高分子态高值高效回收利用混杂废弃塑料的新装备和技术。发展环保节能焚烧炉、烟气净化技术及灰渣固定化技术;研究难回收再生的废塑料化学回收新技术及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等。(六)加强宣传引导,全民参与治理加强塑料污染防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宣传,既要加强治理,也要避免妖魔化塑料。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提倡合理消费、适度消费,自觉主动参与废弃塑料污染防治,自觉实施废弃塑料规范分类回收。五、结语废弃塑料污染防治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是实施党中央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废弃塑料污染防治,实现塑料制品源头减量、原料及产品替代、废弃塑料高值利用及终极塑料垃圾安全处理,必须从塑料合成、加工、应用和处理等各环节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治理。同时,也要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行政监管,强化塑料回收利用领域科技创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增强公民环保意识,鼓励全民参与废弃塑料污染防治,通过群防群治措施提高废弃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以促进废弃塑料的污染控制和资源保护的协同发展。作者简介王琪 轻工装备(塑料加工装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塑料加工新装备新技术新原理的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如固相力化学加工,塑料管旋转挤出加工,聚乙烯醇热塑加工和熔融纺丝,高值高效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橡胶,制备无卤阻燃塑料和泡沫塑料,聚合物基微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微型加工和3D打印加工等。 瞿金平 轻工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装备技术与理论研究,提出振动剪切形变和体积拉伸形变动态塑化输运方法及原理、系统发展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理论、发明并研制成功一系列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加工成型新装备。石碧 皮革化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制革化学、制革清洁技术、皮胶原高值转化利用研究。
  • 三管齐下解决塑料污染危机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生产了3.53亿吨塑料废物,超过2/3被送往垃圾填埋场或焚烧;1/5的废物管理不善,被随意倾倒在陆地或水中。OECD预测,到2060年,塑料废物将增至每年10亿多吨,必须采取有效政策阻止这一趋势。  nature 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改变可能就在眼前。去年3月,联合国环境大会批准了一个历史性协议:在2024年底前制定一项全球塑料条约。科学家正在调查减少塑料生产、使用和处置的最佳政策;也有研究人员专注于利用技术来改善塑料的回收利用,或创造出新型塑料。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政策中心主任史蒂夫弗莱彻说,上述三大解决方案缺一不可。  评估最佳政策  朴茨茅斯团队根据科学论文、行业报告、新闻文章和专家意见等,审查了全球130多项与解决塑料污染有关的政策,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政策的监督几乎为零”。弗莱彻表示,如果没有太多关于什么政策有效的证据,怎么能制定一项致力于减少全球塑料污染的全球条约?  全球塑料政策中心研究员安塔娅玛奇指出,一个有效政策的例子是,2016年安提瓜和巴布达禁止销售或使用塑料购物袋,一年后垃圾填埋场丢弃的塑料数量减少了15%。有几个因素促成了这一成功,包括明确的实施计划、公众支持、严厉的惩罚措施——罚款1100美元以及最高6个月的监禁等。  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预防海洋塑料项目2020年的一项分析显示,实施良好的干预措施可能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他们发现,如果不采取行动,到2040年,每年将产生约2.4亿吨管理不善的塑料垃圾(高于经合组织给出的数据)。如果减少塑料生产、打击塑料废物的国际出口、用纸张等材料代替塑料,以及扩大各种回收方法的规模等8种干预措施都能发挥其最大潜力,到2040年,管理不善的塑料废物将降至每年4400万吨,与不采取行动相比减少约80%。  竞逐回收新技术  在法国克莱蒙费朗的一家工厂内,Carbios公司正在测试一项技术——使用转基因酶来分解常见的PET塑料。公司计划在此基础上创建世界上首个酶回收塑料工厂,预计今年开始建设,并于2025年竣工。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哈尔阿伯尔团队创造了一种分解塑料瓶的蛋白质,这是一种特殊的酶变体,能够将PET塑料在一周内分解,某些情况下,分解时间仅为24小时。  根据Carbios首席科学官阿兰马蒂的说法,使用该公司的酶,一个20立方米的生物反应器可在100小时内降解10万个塑料瓶,他们计划于2025年竣工的工厂每年将分解5万吨PET塑料。  但基于酶的回收仍有局限性。首先这项技术仍然很昂贵,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今年开展的一项研究估计,目前酶回收PET的成本可能是传统回收的4倍左右;其次,酶回收方法目前似乎仅限于PET和聚氨酯,并不适用于聚烯烃等其他塑料。  设计下一代塑料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杰里米鲁特巴彻认为,解决危机的一种方案是设计出全新的塑料。2022年,鲁特巴彻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利用植物不可食用的部分,研制出了一种类似PET的新型可回收塑料,其制作工艺简单且坚固耐热,潜在用途广泛——从包装材料和纺织品,到制药与电子产品。  新一代塑料通常被统称为生物塑料,它们的原材料来自植物、可降解生物材料,降解后也不会产生有毒残留物。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两大类生物塑料:聚羟基链烷酸酯(PHA)和聚乳酸(PLA),主要用于食品包装、餐具和纺织品等领域。  据估计,生物塑料目前仅占每年生产的4亿多吨塑料的1%,尽管生产生物塑料产生的碳排放低于生产原始塑料,但大规模生产生物塑料也很昂贵。
  • 不容忽视的“水中PM2.5” 微塑料污染悄然来袭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 nbsp & nbsp 《经济参考报》刊发题为《“水中PM2.5”污染悄然来袭》的报道。文章称,塑料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被称为“水中PM2.5”,近年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调研发现,我国内陆水体普遍存在微塑料污染。专家认为,微塑料作为环境中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国家有关部门亟待加强对微塑料的管控和检测,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相关政策法规执行力度,多措并举缓解我国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水中PM2.5”在长江流域湖泊普遍存在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大量研究表明微塑料普遍存在于各种海洋环境中,并在大洋环流区及海岸带富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污染生态学博士王文锋说,近年来他们研究发现,我国内陆水体微塑料污染同样普遍存在。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王文锋和研究团队通过多年坚持调查武汉湖泊群以及三峡库区微塑料污染状况,为世界了解微塑料在淡水系统中的污染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最近,他们监测了长江流域洞庭湖、洪湖、鄱阳湖等微塑料污染状况,进一步证实了微塑料存在的广泛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通过调查洪湖和洞庭湖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状况发现,在两湖微塑料的主要形态中,塑料纤维所占比例达60%以上,聚乙烯和聚丙烯是主要的微塑料聚合物类型。”王文锋说,在两湖微塑料的主要形态中,有颜色的微塑料占比达70%以上。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可以预见,我国塑料的用量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会持续高速增长。”中科院水生生物所副研究员吴辰熙提出,现有研究结果已充分说明微塑料污染在我国淡水环境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如不加以重视,极可能给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及其服务功能带来不利影响。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据介绍,微塑料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而排入水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如化妆品等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经调查,长江水环境中的微塑料主要以次生微塑料为主,长江表层水微塑料丰度在每立方米2000个左右,其中塑料纤维占微塑料总数的70%以上。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这些塑料纤维大多有颜色,据此我们推测,它们可能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长江两岸和上游居民的污水排放,尺寸以小于2毫米的为主,占比达80%以上。这说明长江中的微塑料可能对长江水生生物带来一定的环境风险,因为这一尺寸的微塑料大小与浮游生物接近,容易被其他水生动物误食。”王文锋说,微塑料与低营养级浮游生物的饵料粒径类似从而容易被其摄食,并有可能随食物链向更高营养级传递,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隐患。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微塑料污染防治面临诸多短板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据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估计,全球目前每年塑料生产量约为3亿吨,比20世纪60年代增长了20倍,其中超过40%的塑料只被使用了一次,有的甚至不到1分钟就被丢弃,但塑料在地球环境中会存在数百年。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29岁的王文锋自2015年起加入微塑料污染的研究团队,提起微塑料污染研究,王文锋坦言国内起步较晚,专业研究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他希望通过对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引起公众和政府对微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视。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2015年我将微塑料污染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课题。当时做这个课题挺难的,可供参考的中文文献非常少,只能大量查阅英文文献。”王文锋说,目前国外关于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环境,而淡水微塑料污染数据相对匮乏。为此,他和实验室团队成员改进创新国外的采样技术,使之适用于淡水领域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专家们表示,近十年来,快餐业等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塑料污染让人措手不及。在不少专家看来,我国塑料的管理和政策方面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呈现多头管理、权责不明、投入不足等现象。我国塑料垃圾及微塑料的管理涉及环保、海洋、农业、住建等多个部门,缺少国家层面专门性的政策安排和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多方合力进行监督治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另一方面,专家们表示,我国微塑料污染的监测与影响评估研究不足,未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现有监测工作已不能满足管理需求及有效应对相关国际事务的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防治微塑料污染亟待多措并举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当前,微塑料研究方向已从海洋走向陆地和大气。专家们强调,微塑料污染研究与解决方案建立需要政府重视、公众参与、科技创新和全球治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国内已有大学在探究微生物对微塑料的降解,如果试验成功并能广泛推广,将造福人类发展。”王文锋说,“只有揭示微塑料分布特征,阐明其环境行为与归趋,评价其生态环境风险,才能研究相关管理措施及控制对策,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微塑料研究监测标准的不统一,给研究及治理造成障碍,专家建议未来尽快统一相关标准。例如,一些国家近年来立法在化妆品、洗护用品中禁用微塑料,而我国政府还需从政策立法层面加强污染治理,公众对微塑料的认识也还有待提高。例如,从源头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各行各业逐步建立废旧塑料的回收和资源化体系,有关部门加强微塑料污染防控政策的制定。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国外不少微塑料研究已达到纳米级,我们还停留在毫米级,未来我们将加大投入,提高研究的精度。”王文锋建议,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废弃塑料的管控,基于源头控制、过程阻断及末端治理的思路,缓解我国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保障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p
  • 用户之声 | 涉及超深海生态系统的微塑料污染调查
    我们采访了纽卡斯尔大学的Alan Jamieson博士,他目前正在从事环境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工作,尤其是海洋微塑料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调查。 Q:Jamieson博士,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的研究内容。以及,请谈谈您至今为止的发现和成果。 我目前主要在对海洋的最深处,即6000米以上深度的“超深海区域”进行探究。海洋的最深处存在着巨大的海沟,在不久之前,我们还对它几乎一无所知。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了解各种海沟中的超深海生物的生态、栖息地和其间的关联。至今为止,我们成功调查了9处海沟,其中包括地球的最深处。在调查中,我们成功收集了众多甲壳类端足目生物的样本。   数年前,在调查海洋最深处受到的人类影响时,我们在最深处的样本中发现了极高残留性的有机污染物质(PCB和PBDE)。这一事实非常令人震惊,全球各界也通过媒体表达了重大的关注。当时有很多人问道,这是否表示超深海区域的生物也会摄取到塑料。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担忧,也成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我们通过与岛津公司的合作发现,在最深处的6个海沟里,众多超深海生物都在摄取塑料。此外,我们与位于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的Shimadzu UK合作,对样本材料进行了成功的分析。   我之所以会有将塑料作为海洋最深处的研究材料的想法,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我只是单纯地想要展现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动摇大家对于“陆地和海面附近的活动不会对深海造成影响”这样的认知。“只要看不见就不用在意”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只要是进入了海洋的东西,最终都会沉入海底。因为除了沉底以外无处可去,它们就会不断累积。其次,我想要评估它们对尚未探明的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这方面,我最担心的是失去调查这些生态系统原本状态的机会。这些生态系统已经被污染了,之后才成为调查的对象。(A)Hirondellea gigas,(B)Hirondellea dubia,(C)Eurythenes gryllus Q:请谈谈您选择和岛津合作的原因。   这个课题和我们通常开展的研究不同,因此我们最初是处于几乎一窍不通的状态。我们本打算利用化学系的FTIR设备来分析微小的纤维原料,但很快就发现它并不适合这种用途。我们大学是岛津产品常年的顾客和用户,于是经由本校技术人员的介绍,我接触了岛津的业务负责人Dan Parnaby先生,并询问了岛津技术所能起到的作用。Dan非常的亲切,并向我介绍了在米尔顿凯恩斯镇任职的Bob Keighley先生。我们谈论了即将开展的研究事项,我还向Bob提出要求,希望他能展示岛津的技术实力。此后,我们就决定在这个项目上展开合作。此外,Sky News对“Ocean Rescue”活动表达了其参与此项调查的强烈意愿,因此我们邀请其拍摄团队来到岛津的设施场地,对调查过程进行了现场拍摄。   岛津对这个项目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了得到互相有益的结果而通力合作。 Q:本公司的设备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在位于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的Shimadzu UK Limited的实验室中,我们使用了连接有红外显微镜(AIM-9000)的傅立叶变换分光光度计(FTIR,IRTracer-100)。我们对每一根纤维进行手动提取,将其放到FTIR的反射载玻片上,通过反射法进行测量,或者用金刚石池压紧纤维之后通过透射法进行测量。尤其是在透射法方面,我们得到了非常可靠的结果。我们用岛津显微镜自带的大视野相机观察了纤维,确定了需要进一步调查的地方。此外,我们使用了宽带MCT(碲镉汞)检测器,在透射模式和反射模式(在约20秒内进行50次扫描)下进行了测量。我们扫描了各根纤维上的3个点,并与岛津材料谱库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寻找与之相同或类似的材料。对于结构罕见的纤维,我们又进一步对多处进行了扫描,确认了其化学成分。对于设备的优良操控性和得出结果的速度,我们都感到非常惊叹。Shimadzu UK Limited实验室安装的红外显微镜(AIM-9000)(右)以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IR Tracer-100)(左) Q:最后,请谈谈您对分析设备和测量器械供应商的期望。   关于此类技术的发展和用途,希望各厂商能向研究人员提供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对于FTIR显微镜测量等特定的技术,我非常希望了解相关的最新信息。非常感谢您今天接受采访。我们今后也将竭尽全力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 关于Jamieson博士的研究内容,详情参见此处。 Shimadzu Journal Vol.7「Microplastics and synthetic particles ingested by deep-sea amphipods in six of the deepest marine ecosystems on Earth」
  • 美研究团队:自来水中“微塑料”污染在全球蔓延
    p 核心提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日前调查发现,“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一大问题,对13国的调查显示,自来水中“微塑料”的检出率高达81%,大部分呈纤维状,估计来自纤维制品。 /p p   据日媒报道,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日前调查发现,“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一大问题,对13国的调查显示,自来水中“微塑料”的检出率高达81%,大部分呈纤维状,估计来自纤维制品。 /p p   虽然目前尚不清楚微塑料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但研究团队发出警示称“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开的自来水污染在全球蔓延非常令人担忧”。 /p p   该调查分析了在美国、英国、古巴、印度等14个国家采集的159个自来水样本。除意大利以外的13个国家自来水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p p   美国的水样中检测出每升约60个微塑料,据各国之首。印度和黎巴嫩也数量较多。98%的微塑料呈纤维状,平均长度为0.96毫米。也存在0.10毫米的微塑料,估计很难用过滤设备完全去除。此外还存在小碎片及薄膜状的微塑料。 /p p   此外,研究人员还从标注产地为欧洲、亚洲、美国等地的12种市售食盐以及在美国酿造的12种啤酒中全部检测出微塑料。美国的3种瓶装水样本也含有微塑料。 /p p   根据美国人的标准消费量计算,每人每年从自来水、食盐、啤酒中摄入5800个微塑料。其中88%来自自来水。 /p p   目前尚不清楚污染如何扩散,但有观点指出纤维状微塑料也可能是从化学纤维材料服装中通过洗涤等飞散到大气中。 /p p   研究团队成员表示:“人类入口食物的微塑料污染日益严重。需要对塑料中含有或吸附的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影响等进行详细调查。” /p p   微塑料是塑料垃圾等破碎后形成的直径5毫米以下的塑料,由其导致的海洋污染成为课题。 /p p /p
  • 测量微塑料对海洋的影响—采访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Alan Jamieson博士
    Alan Jamieson博士访谈 我们采访了纽卡斯尔大学的Alan Jamieson博士。他的研究专注于环境领域中的开发和应用,尤其针对海洋中微塑料的影响测量。公司重新分配,并可作为该地区的电力供应。 记者:Jamieson博士,非常感谢您花一些时间出席这次采访。首先,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您的研究,并让我们了解一下截至当前已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以及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博士:我的研究重点是探索海洋的最深处,即深度通常超过6000米的“海底带”。这些地带经常会出现超级海沟,即便是现在人类也对它们知之甚少。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不同海沟群落间的生态、栖息地和连通性,我们已经成功地研究了其中9条深海沟,这包括地球上最深的位置,并最终取得成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样本档案,尤其是甲壳纲端足类(跳虫)的样本。几年前,我们认为在海洋深度最深的地方调查人为影响可能比较有意义。我们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最深海底获取的样品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CB和PBDE)含量异常高。这很令人震惊,而且在国际媒体上引起了极大关注。此期间,许多人都在问,这些海沟动物是否表现出摄入塑料的迹象,当然,这肯定是当前非常令人关注的热门话题。与岛津合作后,我们有能力测定来自世界上最深的6条沟渠的动物,测定结果令人沮丧,结果证明有相当多数量的海底动物确实摄入塑料,与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的岛津合作后,我们识别出这些材料。 记者:岛津仪器如何帮助您进行研究? 博士:塑料作为整个海洋深度研究的主要驱动力,首先可以“视而不见”的想法根本行不通。任何进入海洋的物体最终都会沉没,当这些物体沉没时,便会进入深海,再无法移动,从而只会积累更多。第二个目标是评估这些累积物可能对我们仍然不十分了解的动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也许所有这一切中最值得令人关注的问题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在原始状态下研究这些生态系统的窗口,显然它们已经受到污染,只是现在才定期进行研究。 记者:您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建立这个新实验室时选择岛津作为您的合作伙伴吗? 博士:我们这次决定做出的很快,通常我们会更谨慎一些。我们想要在化学部门中使用FTIR设施检查这些细小的纤维是什么材料,但很早以前我们就清楚这个机器并不适合我们处理上述工作。该大学是岛津技术的长期客户和用户,我们的技术人员将我介绍给了岛津销售代表Dan Parnaby,一同讨论了他们可以如何提供帮助。Dan帮了我们很大的忙,并让我与Milton Keynes工厂的Bob Keighley联系。我们给出了预期目标,而Bob则演示利用岛津现有技术能力如何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经过长时间交谈后,我们决定合作处理该项目。另外,Sky News非常热衷将这项研究纳入到其海洋救援运动之中,因此我们当天邀请他们的摄制组到岛津公司为我们进行现场拍摄。简单地证明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动摇人类所认为的深海某种程度上可豁免于我们在陆地或近海表面的所作所为。 记者:我们的仪器如何为您提供帮助? 博士:我们使用米尔顿凯恩斯(Shimadzu UK Ltd)实验室设施中与自动红外显微镜(AIM-9000)连接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 IR Tracer-100)。人工除去单个纤维,然后将其转移到FTIR反射玻片表面上,或转移到Specac DC3 Diamond Cell上,之后压缩,进行传输测量。传输测量结果十分可靠。使用宽视场摄像机观察纤维,识别预期位置进行进一步研究,之后使用宽带MCT(碲化汞镉)检测器以透射率或反射率模式(约20s进行50次扫描)实施测量。对于每种纤维,各扫描三个点,并将结果与岛津材料库中的结果进行对比,找出匹配或最接近的相似物质。在多个位置扫描到一些显示出异常结构的纤维,可揭示其化学成分的更多信息。真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的工作速度和取得结果的速度。 记者:与其他供应商(不限于仪器)相比,岛津的优势是什么? 博士:岛津非常积极地协助该项目,并与我们共同努力,实现互利。 记者:最后,您能否分享您对分析、测量仪器供应商所提的建议要求? 博士:最好让科学家了解此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或许可以针对特定某类技术,如:FTIR显微镜技术更新。 记者:了解您对我们以及与我们合作的观点十分重要。我们将比以往更加努力地满足您的要求。非常感谢你。 以下是Alan Jamieson博士的最新出版物: Jamieson, A.J., Brooks, L.S.R., Reid, W.D.K., Piertney, S.B., Narayanaswamy, B.E., Linley, T.D.(印刷中)在地球上最深的6个海洋环境中,深海两栖动物摄取的微塑料与合成纤维。《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itchie, H., Jamieson A.J., Piertney, S.B.(2018) 深海和海底两栖动物的热激蛋白适应性。《深海研究II》155 61-69.Reid, W.D.K, Cuomo, N.J. 与 Jamieson, A.J., (2018).跨太平洋,深海和深渊深度中深海柳杉类两足动物体内的痕量金属浓度(Cd、Cu、Fe、Mn和Zn)的地理和深测结果对比。《深海研究I》, 138, 11-21.Ritchie, H., Jamieson A.J., Piertney, S.B.(2017)深海两栖动物的基因组大小变化。《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4, 170862Jamieson, A.J., Malkocs, T., Piertney, S.B., Fujii, T., Zhang, Z. (2017)最深海洋动物区系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累积。《自然生态与进化》1, 0051
  • 微塑料污染进入人体 专家说是否威胁人类健康尚不明确
    p   短短60秒内,全球就能卖出100万个塑料瓶,200万个塑料袋。 /p p   人类平均每年制造800万吨塑料废物,然而,这些急速增加的塑料要等1000多年才能降解。等不及降解,它们很快就会碎裂成被称为“微塑料”的微小碎片,无处不在:海平面以下四五公里,极圈的海冰里,瑞士的高山上,水龙头里,鱼类体内,甚至你桌上的啤酒和盐罐里?? /p p   现在,它还出现在了人体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40dd7986-7878-483a-944b-afebdd54e8fb.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学家观察海水中的微塑料 图据纽约时报 /p p   据《纽约时报》报道,正在维也纳举行的欧洲联合胃肠病学周10月22日的学会上发布了一项新研究,该研究首次确认,人体内发现了多达9中不同种类的微塑料。 /p p   微塑料对海洋的污染,对动物的危害已经说得不少,但它们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361c2bd5-6190-4800-930c-995d846a6c6c.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遭到塑料污染的海洋 图据每日邮报 /p p    strong 研究首次确认微塑料进入人体 /strong /p p   “塑料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类以太多方式暴露在塑料中,但我个人根本没有想到每个样本都能检测出微塑料。”该研究的第一作者,维也纳医药大学胃肠病学家菲利普· 施沃布尔表示,“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p p   过去十多年来,微塑料——长度小于0.5毫米的碎片,已经成为环境研究学者的主要忧虑之一。海洋生物学家一直警告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危害,海洋生物体内已检测出高含量微塑料。不只是海洋,陆地水源也被严重污染。去年,全球83%的水龙头样本中检测到微塑料。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美国,94%的水龙头水样本都被污染。 /p p   研究人员早就怀疑,微塑料终会进入人体。 /p p   “这是第一个关于人体内微塑料的研究。”施沃布尔及其团队研究人员想确认人体内是否存在任何微塑料。他们从芬兰、意大利、日本、波兰、俄罗斯、英国、奥地利和荷兰8个国家分别选择了一名志愿者。这些年龄33到65岁的志愿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饮食控制,最终提供粪便样本供研究。 /p p   结果,8个样本均发现了微塑料,而且多达9种不同种类的微塑料,大小从0.05~0.5毫米不等,比头发丝还小几倍。其中最常见的为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两者皆为塑料瓶和瓶盖的主要成分。 /p p   根据这个研究,施沃布尔估计,全球50%的人口体内都有微塑料,不过,这还需要进一步做更大样本的研究进行确认。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facd36e5-4a7b-4e6f-8d8c-f0ba4f613dc0.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随处可见的塑料污染 图据美国新闻周刊 /p p    strong 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暂未明确 微塑料进入人体,到底有什么危害呢? /strong /p p   海洋里,多达114种水生物种的体内发现了微塑料。研究表明,它们和塑料的遭遇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鲸鱼,都不可避免地吃进了各种塑料。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 /p p   但微塑料是否对人类造成健康威胁,到底造成什么程度的威胁目前尚不明确。 /p p   研究人员指出,肠道内的微塑料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或帮助有毒化学物和病原体的传播。但鉴于此次研究的样本量小,很难做太多结论。这次实验中发现的微塑料因为体积够大而不太可能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平均每10克粪便中含20个微塑料颗粒,这种污染浓度相对算低。 /p p   不过,据CNN报道,当微塑料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微粒后,很可能被人体循环系统吸收,进而进入人体器官。此外,这些塑料在制造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化学物。“当浓度足够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能伤害甚至杀死细胞。细胞可能会被成功替代,也可能不会,蛋白质及DNA都可能受到伤害。”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弗兰克· 凯里称。 /p p   伦敦国王学院环境健康科学家斯蒂芬妮· 怀特也指出,“这些大体积微塑料的更大威胁是,它们是否在人体内留下相关化学污染,并且在人体组织内逐渐累计起来。” /p p strong   微塑料污染的来源相当广泛 人体内的这些微塑料到底从哪来的? /strong /p p   人类每年平均制造800万吨塑料废物,这些废物从海岸地区进入海洋。在阳光和海浪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塑料废物变成小颗粒,污染海洋,进入海洋生物体内。陆地上,微塑料也无处不在。合成纤维衣服上的纤维,尤其是聚酯和丙烯酸,会通过洗衣机排水进入淡水系统。 /p p   “绝大多数实验参与者都喝瓶装水,鱼类和海产品的食用也比较普遍。”施沃布尔称,“很可能食物在加工和包装的各个步骤都受到了微塑料污染。” /p p   不管是食用已经受了污染的食物,或者无意识吃下食品包装上的微小塑料都可能造成人体内的微塑料污染。一份研究曾预测,经常吃贝类的人每年可吃进1.1万片微塑料。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a7bd0afb-8949-435a-acd1-de9ec53e5675.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微塑料被发现进入人体 图据Getty Images /p p   “在人体内发现那么多种不同的聚合物,这说明污染来源非常广泛。”伦敦国王学院环境健康科学家斯蒂芬妮· 怀特也表示。此次实验有两名参与者并没有吃海产品,依然检测出微塑料。 /p p   “如果人类不改变现状,塑料污染程度会进一步恶化。”施沃布尔强调,人类需要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提高回收再利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d73036b6-c761-4b9c-b207-8e85ee9e09e6.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塑料污染问题严重 图据美国新闻周刊 /p p   关于塑料的危害强调已久,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已经在陆续开展,很多国家已经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美国很多城市计划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及其他一次性塑料制品。今年,欧洲议会还投票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微塑料。到2025年,欧盟国家一次性塑料瓶的回收率将达到90%。但这种程度的努力,被质疑为杯水车薪。 /p p br/ /p
  • 洗涤衣物可能是未被充分认识的微塑料污染源
    p   近年来,人们对海洋塑料的担忧正在增加。每年约有241万吨塑料废物进入海洋,其中包括每天约15,000个塑料袋。然而,大多数塑料废物(94%)由塑料片组成,塑料片的尺寸小于5毫米。今年夏天,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地球观测站的三名实习生决定将研究重点放在微塑料,特别是微珠和微纤维上。在拉蒙特海洋生物学家Joaquim Goes的指导下,学生Emmerline Ragoonath-De Mattos,Mariela Carrera和Asya Surphlis发现了一个主要被忽视的微塑料污染的罪魁祸首:洗衣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e348402a-46d0-4476-b70e-a8bfdb94f682.jpg" title=" 图1.jpg" alt=" 图1.jp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 /p p   随着微塑料引起的污染,它们也进入了食物链,因为浮游动物和鱼不小心摄入它们,并通过食用海鲜一路向人类摄取。“我们对微塑料对人体的长期健康影响知之甚少,”Goes解释道。“我们所知道的是,它们是重金属,农药,药物和多环芳烃运输的理想载体,因为这些化合物很容易吸附在塑料上。” /p p   微塑料通过两种主要机制进入海洋:与废水一起旅行,以及作为较大塑料被分解的产品。目前,废水处理厂没有能够滤除微塑料的过滤系统。 /p p   2015年的Microbead-Free Waters Act旨在通过禁止在个人护理产品(如洗面奶,洗发水和牙膏)中添加塑料微珠来减少微塑料污染。但是,这项法律没有规定工业用微珠。属于工业类别的常见物品是洗衣洗涤剂。与Goes一起研究洗涤剂差异的高中生实习生Asya Surphlis发现,她测试的所有洗涤剂都含有微珠和微塑料碎片 - 包括商店购买的有机洗涤剂,尽管其数量少于非有机替代品。Surphlis迄今为止测试的洗涤剂中,最令人震惊的结果来自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洗涤剂品牌,该品牌被发现含有大约。这相当于每次洗衣量超过250万个微珠。Surphlis解释说,由于无处不在的洗衣粉,将洗涤剂排除在这项法律之外是一项重大的疏忽。与含有微珠的面部磨砂膏或牙膏不同,几乎每个家庭都使用洗衣粉。 /p p   然而,不仅是洗涤剂中的微珠导致微弹性污染 - 学生们发现微纤维脱落也会因洗涤剂与织物的相互作用而呈指数增长。用洗涤剂洗涤的衣物平均比用纯水洗涤的衣物多产生86%的微纤维。这很可能是由于洗涤剂如何起作用的一般机制 - 通过松开织物的纤维以便于清洁。在清洁过程中,许多小纤维从织物上脱落并从洗衣机中排出废水。因此,合成微纤维占塑料废物的35%。 /p p   研究表明,并非所有面料都是平等的。有些面料比其他面料脱落了更多的微纤维。在32种经过测试的织物中,通常称为尼龙的聚酰胺织物在洗涤过程中脱落了最多的微纤维。此外,来自不同织物的微纤维可具有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有些面料是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制成的,因此它们所散落的任何微纤维都不是海洋健康的问题。 /p p   Goes的学生建议,在未来,我们可以在洗衣机和污水处理厂中实现更好的过滤系统。目前,消费者可以购买一些产品来过滤洗衣机中的微纤维。两个这样的选择是称为Guppyfriend和Cora Ball的产品。 /p p   该团队的结论包括解释时装业在服装设计过程中选择面料时考虑环境影响的责任。他们还敦促其他行业可以选择从其产品中的微珠转换为替代的可生物降解的去角质剂。 /p p   该研究还可为未来的环境政策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并为开发旨在减少地球海洋微塑性污染的新技术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 /p
  • ASD | ASD Fieldspec 4 光谱仪在塑料污染探测方面的应用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塑料垃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塑料污染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人类的健康也有潜在的威胁。在这个背景下,如何高效地探测和处理塑料垃圾成为了全球环保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传统的塑料垃圾控制方案难以完全根除塑料垃圾的影响。近年来,新的探测方式已经成为塑料垃圾问题的热门解决方案。其中,遥感探测技术日益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今天我们来了解一篇相关论文,希望能够增强人们对光谱技术在塑料垃圾探测和处理中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提高大家对环保问题的意识和重视。ASD Fieldspec 4 光谱仪在塑料污染探测方面的应用近年来,人们将重点放在利用卫星、飞机和无人机的光学传感器等遥感技术探测塑料垃圾。随着对这些技术需求的不断增加,至关重要的是,不仅要了解原始塑料的诊断光谱特性,而且要了解代表各种环境塑料的风化和生物污染塑料的诊断光谱特性。目前,干塑料的光谱反射率已知,并已经应用于材料回收领域,但其仅限于干塑料测量的评估项目。为了能够识别河流、港口和海洋等水生环境中的塑料垃圾,需要获取塑料潮湿时或被淹没时的光谱特征。此外,其他水成分,如沉积物或藻类,也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塑料物品的反射信号。迄今为止,只有有限数量的高质量数据集被发布在开放获取的存储库中,数据集中包括潮湿塑料垃圾和水中塑料垃圾的高光谱测量。由于环境中的塑料在聚合物类型、颜色、透明度、厚度、状态(原始的、生物污染的、风化的、皱褶的)和湿度(干燥的、潮湿的、浸没的)方面非常多样化,因此在科学界内构建能代表塑料在许多不同方面的可靠数据集至关重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基于此,在本研究中,由比利时奥斯坦德法兰德斯海洋研究所、比利时根特大学水生生态学研究小组、佛兰德技术研究所(VITO)、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然与森林水产管理研究所、研究基金会-佛兰德斯(FWO),比利时布鲁塞尔组成的一组研究团队收集了安特卫普港码头和特姆斯桥附近谢尔特河自然条件下的原始、风化和生物污染的塑料制品和塑料碎片样品,同时选择纯原始塑料聚合物,进行塑料样品人工风化模拟、生物污染模拟,利用ASD FieldSpec 4地物光谱仪规范测量由不同聚合物组成的塑料样品的干燥光谱反射率、潮湿和水下环境中(人工模拟环境)的光谱反射率,提出了一个利用ASD FieldSpec 4地物光谱仪获得的宏观塑性样品的高光谱反射率数据集。在人工风化实验中使用的紫外线室的参数在原始塑料标本上进行诱导生物膜生长实验的水族馆装置实验装置:(a)实验室设置(b)筒仓罐设置【结果】光谱(b)显示低均匀场样品的伪重复,光谱(c)是所有伪重复的均值聚合物概述及研究期间进行的处理【结论】本研究创建了一个数据集,其中包含10种塑料聚合物的光谱数据,这些聚合物经过了人工风化和人工生物污染处理,以及现场采集的塑料样品光谱数据。采集到的光谱可以作为未来遥感塑料检测技术的参考,有助于通过光谱分析了解塑性检测的复杂性。并不是所有可能的场景都可以以实验的方式进行测量,因此该数据集可以进一步用于比较和补充数值模拟。本文中所描述的数据集旨在通过增加关于原始塑料样品、人工风化和被生物污染的塑料样品的高光谱反射率的新信息,来补充现有的数据集。此外,该数据集提出了在各种水浊度条件下获得的塑料光学特征,通过在选定浓度的水中添加沉积物或藻类而获得。总之,遥感技术可用于海洋塑料污染的探测、观察和监测。然而,由于缺乏对环境塑料光学特征的了解,在设计适合检测塑料污染的算法方面就可以迈出一小步。所提出的高光谱数据集是在了解塑料碎片暴露于自然介质(如紫外线辐射或生物污染)时的光学特征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此外,根据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研究生物污染和风化对不同聚合物的影响。最后,在本数据集中还描述和评估了塑料聚合物的条件(即干燥、潮湿或浸没在不同浊度下)。因此,本研究预计该数据集将有助于光谱波段的释义,并协助开发用于在(半)操作环境中观察、监测和识别塑料的算法。请点击下方链接,阅读全文:https://mp.weixin.qq.com/s/Sz09bsTy4p4ywo6PYBbSWw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