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海洋工程装备

仪器信息网海洋工程装备专题为您整合海洋工程装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海洋工程装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海洋工程装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海洋工程装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海洋工程装备话题讨论。

海洋工程装备相关的资讯

  • 吴有生院士:加快智慧海洋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对海洋工程装备的变革
    海洋是远未充分开发、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世界经济和军事竞争的重要领域。开发深海资源与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与保护海洋生态、振兴海洋科学与占领前沿阵地、维护海洋权益与保卫国家安全,必须有强大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与产业的支撑能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则是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与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开发和智慧海洋建设的现实要求和重要驱动力。当今,人工智能技术正大踏步走向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与各个方面,显著提升效率、效益、质量,并推动绿色化发展 其在海洋装备领域的应用广度、深度和成效也日新月异,并呈现出多领域、多维度及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涵盖了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交通航运、环境监测、生态保护、安全保障、新兴产业等多个方面,展示了智慧海洋建设的变革性前景。  1)智能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和安全运维。基于海洋工程装备的现场监测,综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实现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可快速识别和判断海洋工程装备的性能变化,为海洋工程装备的创新设计、协同控制和智能运维提供直接技术支撑。  2)智能潜水器与海洋资源勘探。智能潜水器在海洋资源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潜水器可以实现自主探测、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为海洋资源的发现与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3)智能海洋监测系统与环境保护。智能海洋监测系统是保障海洋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与预警,为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greatocean  4)智能船舶与海洋交通管理。智能船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领域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通过智能航行操控、能源与动力系统智能管理、辅机安全运行智能监控、全船实时安全监控、节能环保智能监控、振动噪声智能监控、货物信息智能管理、船空岸一体化信息综合系统等技术,提高船舶航行运营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环保性,推动海洋交通管理的现代化与智能化。  未来,智慧海洋建设将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迎来更多的创新性突破。需重点关注如下研究方向。  1)深度学习与数据挖掘。随着海洋数据的快速增长,如何利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挖掘海洋环境及海洋装备的数据信息和规律,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可以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洋与装备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用于海洋环境变化与气候演变、海洋装备在复杂环境中的功能与安全性、环境与装备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更加精准的科学依据。  2)智能感知与海洋环境和海洋装备状态智能监测。未来可以加强智能海洋传感器、智能无人装备等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监测。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实现对海洋环境与海洋开发装备特征的自动识别、实时预警和智能调控,为海洋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相协调的有效手段。  3)智能装备与海洋工程施工。在海洋工程施工领域,可以进一步研究智能无人水下探测作业装备、智能船舶等智能装备的应用。未来可以探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海洋工程施工方案,实现海底管道铺设、海上平台建设等工程任务的智能化,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4)智能决策与海洋管理。在海洋管理与决策支持领域,可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资源管理、海洋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未来可以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海洋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智能化决策与管理,提高海洋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5)人工智能与海洋国际合作。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科研、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救援、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涉海国际合作模式,共同应对全球性海洋问题,推动智慧海洋建设在国际范围内取得更大的成果和影响。GREATOCEAN  智慧海洋建设是当前和未来海洋事业的必然趋势,在未来的智慧海洋建设中,人工智能技术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期待通过《科技导报》系列文章的探讨,进一步加深对人工智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应用和影响的理解,为人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 工信部发布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2年)
    为加快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的技术方向,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2年),引导企业加强深海资源开发所需装备的研制,加快提升设计建造能力。  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2年).doc  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2年)  为加快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2012]145号),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2011]597号,以下简称《海工规划》),引导企业加强深海资源开发所需装备的研制,形成我国开发深海资源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围绕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储存运输和服务四大环节的需求,选择《海工规划》明确的部分急需海洋工程装备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按照海洋资源勘探、开采、作业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基础共性技术和标准等三个领域,形成了2012年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的重点方向。  一、海洋资源勘探、开采、作业装备  (一)深海半潜式生产平台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1) 掌握深海半潜式生产平台的设计理念,突破平台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 紧密结合我国南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研究开发出一型深海半潜式生产平台设计方案,其功能满足我国南海海域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需求   (3) 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  2、主要研究内容  (1) 总体方案设计技术研究   (2) 平台设计环境条件及总体性能研究   (3) 平台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4) 超深海定位系统设计与海上安装技术研究   (5) 平台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6) 平台立管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7) 平台上部采油、生产作业流程设计研究   (8) 平台系统集成及集成控制设计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半潜生产平台设计指导性文件   (5) 与上述平台配套的生产立管研制技术要求   (6) 半潜生产平台设计技术标准名录。  (二)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1) 跟踪国外LNG-FPSO的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开展船型关键技术和关键系统研究,突破LNG-FPSO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 紧密结合我国南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开发出一型用于深海大型气田的大型LNG-FPSO设计方案,该型LNG-FPSO的年产量约为300万吨,舱容约30万立方米   (3) 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  2、主要研究内容  (1) 总体方案优化技术研究   (2) 水动力性能分析与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3) 全船结构分析及设计技术研究   (4) 系泊分析及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5) 工艺处理模块及方案设计研究   (6) 液化处理系统设计研究   (7) LNG-FPSO基本设计方案。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LNG-FPSO设计指导性文件   (5) 提出与上述LNG-FPSO配套的离岸液化装置及工艺处理装置研制技术要求   (6) LNG-FPSO设计技术标准名录。  (三)深海半潜式支持平台研发  1、研究目标  (1) 掌握深海半潜式支持平台的设计理念,突破深海半潜式支持平台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 结合当前国内外深海油气资源开发需要,开发出一型集钻井支持、海上安装、供应、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半潜式支持平台的设计方案   (3) 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具备承接工程项目的条件。  2、主要研究内容  (1) 平台总体方案论证研究   (2) 深海耦合多点系泊系统设计及栈桥技术研究   (3) 钻机模块自安装技术研究   (4) 钻井作业材料输送技术及流程研究   (5) 动力供应及接口技术研究   (6) 人员居住安全及环保技术研究   (7) 平台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8) 平台建造方案及关键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半潜式支持平台设计指导性文件   (5) 半潜式支持平台设计与建造技术标准名录。  (四)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及再气化装置(LNG-FSRU)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1) 掌握LNG-FSRU的设计理念,突破LNG-FPSO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 结合国内外市场需要,开发一型舱容在20万立方米以上、年气化能力约为200万吨的LNG-FSRU的设计方案   (3) 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具备承接工程项目的条件。  2、主要研究内容  (1) LNG-FSRU船型及海况分析研究   (2) 船体运动性能及液货晃荡分析技术研究   (3) 液货舱结构强度及疲劳分析技术研究   (4) 系泊分析及系统研究   (5) 货物输送系统研究   (6) 液货存储系统选型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LNG-FSRU设计指导性文件   (5) LNG-FSRU设计技术标准名录。  (五)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研发  1、研究目标  (1) 掌握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的设计理念,突破此类船舶的核心技术   (2) 以大功率、大收油舱容、具备高海况作业能力和应急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发一型经济、收油效果好及综合作业能力强的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的设计方案   (3) 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具备承接工程项目的条件。  2、主要研究内容  (1) 大船、收油艇与内置式收油机联合操作技术   (2) 节能减排技术   (3) 溢油回收设备分析、选型技术   (4) 船舶推进装置技术   (5) 空调通风系统技术   (6) 浮油回收舱布置技术   (7) 区域及设备防爆处理技术   (8) 总体建造方案及关键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设计指导性文件   (5) 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设计与建造技术标准名录。  二、关键系统和设备  (六)海洋钻井平台用深海隔水管系统研究及关键部件研制  1、研究目标  (1) 开展钻井隔水管及相关配套设备的技术研究,掌握钻井隔水管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2) 开发一套适合我国南海2000m水深作业要求的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配套方案   (3) 完成钻井隔水管提升装置、卡盘、200K钢丝绳式隔水管张紧装置、灌注阀、隔水管主体单根的样机研制,并完成样机的API认证。  (4) 完成钻井隔水管伸缩装置原理样机的研制   (5) 完成万向节、隔水管伸缩装置、隔水管终端接头的图纸设计并经相关机构或单位认可,符合API相关规定。  2、主要研究内容  (1) 系统配套技术研究   (2) 万向节技术研究   (3) 隔水管终端接头技术研究   (4) 隔水管伸缩装置技术研究   (5) 隔水管提升装置研制   (6) 卡盘研制   (7) 200K钢丝绳式隔水管张紧装置研制   (8) 灌注阀研制   (9) 隔水管主体单根研制   (10) 隔水管主体及关键设备功能试验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配套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配套方案设计指导性文件   (5) 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技术标准名录。  (七)深海轻型J型海底管道铺设系统研制  1、研究目标  (1) 以满足深海油气田井口间短距离小管径管道铺设需求和水下设施安装需求为主要目标,开展轻型J型铺设系统设计方案和关键设备的研究   (2) 开发一套作业水深300-1000米,满足6-12寸海管铺设, 200吨以内水下设施安装,适用我国海洋油气开发铺管船的轻型J型海底管道铺设系统设计方案   (3) 完成轻型J型铺设系统工程样机的制造并在实船安装和测试。  2、主要研究内容  (1) 国外轻重型深海J型铺设系统分析研究  (2) 深海J型铺设管道预处理与输送技术研究  (3) 深海J型铺设系统水下安装与监测技术研究  (4) 轻型J型铺设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5) 轻型J型铺设系统设备集成设计技术研究  (6) 轻型J型铺设系统工程样机研制  (7) 轻型J型铺设系统实船适应性升级技术研究  (8) 轻型J型铺设系统海上风险分析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轻型J型铺设系统工程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铺管船用轻型J型铺设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   (5) J型铺设系统及关键设备技术标准名录。  (八)水下连接系统及关键设备研制  1、研究目标  (1) 以突破适用于1500米深海环境下水下生产系统连接系统的设计、制造、测试、安装关键技术为目标,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制   (2) 完成深海水下连接系统设计方案   (3) 完成一套卡箍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设计水深1500米,连接器连接管径6英寸,实现海试及示范应用   (4) 完成一套螺栓法兰连接系统工程样机,设计水深1500米,连接器连接管径24英寸,实现海试   2、主要研究内容  (1) 水下连接系统材料选择及材料工艺特性研究   (2) 水下连接系统与ROV接口技术研究   (3) 水下连接系统密封技术研究   (4) 水下连接系统模拟仿真技术研究   (5) 卡箍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及示范应用研究   (6) 卡箍式连接系统安装与测试技术研究   (7) 螺栓法兰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研制   (8) 螺栓法兰式连接系统安装与测试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卡箍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和螺栓法兰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及相应的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深海水下连接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   (5) 水下连接系统及关键设备技术标准名录。  (九)FPSO原油外输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及关键设备研制  1、研究目标  (1)以满足30万吨级及以下FPSO配套需求为主要目标,开展FPSO原油外输系统集成设计技术研究和关键设备研制   (2)完成一型外输能力为每小时3000-5000 立方米的FPSO原油外输系统集成设计,完成系统样机及快速应急拉断阀(ESD阀)、快速拉断接头等关键部件研制和试验验证,获得相关船级社的认可。  2、主要研究内容  (1) 大流量安全输送、快速应急等原油外输系统安全保护及集成技术研究   (2) 原油外输系统ESD阀、快速拉断接头等关键部件研制   (3) 原油外输系统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类技术研究报告   (2) 30万吨级FPSO配套的原油外输系统集成设计方案(设计文件与图纸)   (3) 相应的专利   (4) FPSO原油外输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和试验验证规范   (5) FPSO原油外输系统技术标准名录。  (十)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研制  1、研究目标  (1) 攻克海洋浮式结构物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的核心设计和建造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形成装置总包能力   (2) 完成一台具备系泊30万吨级以下大型油轮、设计传输能力每小时5000立方米、设计寿命25年的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的研制,完成主轴承及立管的研制。  2、主要研究内容  (1) 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功能分析、类型选择和设计参数论证   (2) 锚链-浮筒-船舶耦合水动力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   (3) 海洋环境动载荷作用下海底桩锚定位设计与分析   (4) 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结构设计和多种接卸管路系统设计与分析   (5) 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建造、安装、调试技术研究   (6) 主轴承及立管等主要配件研制及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主轴承及立管等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设计指导性文件   (5) 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相关技术标准。  (十一)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开发及液体旋转接头研制  1、研究目标  (1)对FPSO单点系泊系统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开发一套适应我国南海100米工作水深FPSO需要的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的设计方案   (2)完成基本设计,完成液体旋转接头、电滑环等关键设备样机的研制,通过船级社认可。  2、主要研究内容  (1) 国外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功能(多种接卸管路系统能力)分析   (2)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研究   (3)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与FPSO船体的匹配设计研究   (4)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水动力性能分析与模型试验   (5)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海上安装方案研究   (6)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核心部件——液体旋转接头及电滑环研制   (7)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及关键部件功能验证试验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液体旋转接头、电滑环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   (5)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设计及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  (十二)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发电模块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1) 以满足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工作需要为目标,通过开展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发电模块设计技术研究,突破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匹配仿真、试验验证等关键技术,掌握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设计技术和集成方法。  (2) 完成一套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的设计,其技术指标:1)电压11kV,2)单机功率≥5000—10000KW,3)电站模块匹配仿真软件仿真精度≥90%,4)电站结构噪声隔振量≮15dB(A),5)中压系统THD4%,400V系统THD5%,6)排放满足Tier Ⅲ要求。  2、主要研究内容  (1) 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集成设计技术研究   (2) 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匹配仿真技术研究   (3) 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仿真软件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目标文件、测试报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3) 机组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4) 相应的专利   (5) 海洋工程用大容量发电模块技术标准。  (十三)LNG-FSRU再气化模块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相关设备研制  1、研究目标  (1) 以形成LNG-FSRU再气化模块总包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展再气化模块总体设计技术研究和相关设备的研制工作,具备设计建造LNG-FSRU再气化模块的能力,完成相应的工程样机。  (2) 工程样机的目标输出压力为10MPa,日产气量最大为3.75亿立方英尺,设计寿命大于20年。  2、主要研究内容  (1) ORV、SCV、IFV/STV、AAP等工艺在LNG-FSRU上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2) 再气化模块总体布置方案研究   (3) 再气化模块关键流程工艺研究   (4) 再气化模块关键建造工艺研究   (5) LNG增压泵、中间介质泵、加热蒸发器等再气化模块关键设备的关键工艺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   (6) LNG吸入罐和中间介质罐研制   (7) 再气化模块主结构材料和舾装件研制   (8) 再气化模块建造用特殊焊接材料研制   (9) 再气化模块样机研制及测试。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一套LNG-FSRU再气化模块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LNG-FSRU再气化模块的技术标准名录。  (十四)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研制  1、研究目标  (1)以满足深海作业起重机配套需要为目标,开展主动升沉补偿系统共性技术研究,突破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及研制技术   (2)完成一型满足500米至3000米深海作业环境工作要求、能够为200吨及以下的海洋起重机配套的主动升沉补偿系统样机及试验系统,获得船级社的认可。  2、主要研究内容  (1) 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环境适应性、检测及控制等共性技术研究   (2) 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及研制   (3) 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配套200吨深海作业起重机的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技术文件及工程样机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配套200吨及以下的深海作业起重机的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试验系统   (4) 相应的专利   (5) 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和试验验证规范   (6) 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技术标准名录。  三、基础共性技术和标准  (十五)岛礁中型(总长300米级)浮式结构物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针对南海岛礁经济发展、渔业资源开发与政府管辖的需求,开展深远海多种结构型式中型浮式结构物(岛礁后勤支持平台)总体性能、结构特性、运动性能控制、水池模型试验、总体设计、海上安装、系泊定位、防波等关键技术与相应技术标准的研究,掌握南海典型岛礁环境下大型浮式结构物概念设计技术。完成一型总长300米级、水深大于200米、可抗百年一遇海况的深远海大型浮式结构物及防波设施的概念设计方案,具备人员居住、船舶停靠、物资储存、能源补给、淡水制造、医疗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信息枢纽等多种功能,并通过水池模型试验验证。  2、主要研究内容  (1) 南海典型(目标)岛礁自然环境(风、浪、流、海床结构、台风、高温等)测量技术研究   (2) 南海典型(目标)岛礁的使用特征与技术指标优化论证   (3) 不同功能的浮式结构物符合舒适性、使用性、维护性要求的总布置研究   (4) 浮式结构物总体性能分析技术研究   (5) 浮式结构物系泊定位技术研究   (6) 浮式结构物防波技术研究   (7) 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水池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8) 浮式结构物运输与安装技术研究   (9) 新型材料在南海浮式结构物设计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10) 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在高温自然环境下防腐技术研究   (11) 环境测量装置研制和典型(目标)岛礁环境测量技术研究   (12) 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安全标准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类研究报告   (2) 完成的概念设计图纸通过中国船级社审核   (3) 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水池模型试验研究报告   (4) 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设计与安全分析指导性文件   (5) 环境测量装置样机   (6) 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7) 相关专利。  (十六)海洋工程涡激振动(VIV)和与涡激运动(VIM)专用工程计算软件开发  1、研究目标  从求解N-S方程出发,建立海洋立管涡激振动和Spar平台涡激运动的CFD计算方法,开发海洋立管涡激振动(VIV)和Spar平台涡激运动(VIM)的CFD软件,解决海洋立管VIV和VIM引起的疲劳强度预报问题,为海洋工程立管和平台的设计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分析工具。  2、主要研究内容  (1) 南海海流和内波测量和建模研究   (2) 基于任意物体高雷诺数(Re104~106)绕流的CFD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   (3) 挠性结构(如深海立管)的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   (4) 流体结构耦合计算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   (5) 软件包前处理和后处理功能开发   (6) 软件功能及计算精度多种验证方法研究(实际结构、模型试验、国外声誉良好的同类工程计算软件比较)。  3、成果形式  (1) 相应的各类研究报告   (2) VIV、VIM计算软件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目标文件、测试报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3) 软件计算功能与精度的深水池模型验证、实际结构验证与工程应用、国外同类软件比较等报告。  (十七)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1) 以实现系列化、批量化建造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国内海工企业为示范典型,在研究总结国内外自升式钻井平台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与国际海工项目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采用现代软件开发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自升式钻井平台项目数据流和物流的信息化管理,实现项目设计、制造、管理信息及异构专业软件平台的有效集成,全面提高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效率,为提升项目总承包能力奠定基础。  (2) 该信息化管理平台应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及可配置性,对海工企业设计建造自升式平台的管理具有适用性,对平台项目管理中的进度控制、物资采购及配套管理、机械完工和调试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覆盖面达90%以上,在典型企业中得到示范应用。  2、主要研究内容  (1) 项目管理模式和体系研究   (2) 项目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3) 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体系架构研究   (4) 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模块研究   (5) 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技术研究   (6) 项目管理数据集成技术研究   (7) 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信息化管理示范应用。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海洋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目标文件、测试报告   (3) 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及论文   (4) 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十八)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标准体系顶层研究  1、研究目标  以国际主流海洋工程装备及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为重点,在对国外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规范、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我国典型海洋工程装备的科研生产需求,开展标准应用研究及需求分析,深化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专业标准体系研究,提出急需制定的海洋工程装备标准项目并明确标准主要内容及要求,为进一步开展海洋工程装备标准制定,建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水平奠定基础。  2、主要研究内容  (1) 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设计建造规范研究(包括ISO/IEC国际标准、API标准、NORSOK标准、DNV海工规范等)   (2) 国内典型海洋工程装备应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分析研究(重点围绕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钻井船及重要配套系统设备等典型产品)   (3) 我国相关行业标准在海洋工程装备科研生产中的适用性研究(包括船舶工业标准、石油工业标准等)   (4)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深化研究及急需制定标准分析。  3、成果形式  (1) 《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设计建造规范研究》报告   (2) 《国内典型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应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研究》报告   (3) 《我国相关行业标准在海洋工程装备科研生产中的适用性研究》报告   (4) 《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深化研究》报告   (5) 国内急需制定的海洋工程标准项目、主要内容及要求。
  • 中石油海洋工程公司流变仪完成安装调试
    近日,我司专业技术人员前往中石油海洋工程公司,对客户新采购的OFITE 1100型便携式高温高压流变仪进行了安装、测试及培训,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后将仪器成功交付客户并圆满完成验收。该仪器是一款简单易用但又功能强大的便携式实验利器,可应用于钻井液、压裂液及水泥浆高低温及高压流变性测试及研究。主要具备如下特点:真正油田构造,符合API相关标准自带易用软件和携带箱,方便操作及搬运哈氏合金浸湿部件,耐腐蚀专利空气浴加热,更高效安全、精准便利一体式设计,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最高温度达260C,压力达17.2MPa;转速精度达0.001RPM
  •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2008年12月18日,由上海市科委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科技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及大型骨干企业的专家学者代表出席研讨会。   有关专家作了《我国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及国际案例分析报告》、《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定位、研究内容、与工业界若干重大工程的关系、体制机制的探索》等学术报告。与会代表就国家实验室的定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与依托单位的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地交流。   基础司廖小罕副司长在讲话中表示,要进一步明确国家实验室的定位,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做好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财政部教科文司宋秋玲副司长表示,要做好国家实验室的顶层设计,构建高效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开放的、合作的、和谐的大型公共研究平台,同时将为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提供稳定、足额的经费支持。最后,科技部基础司张先恩司长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国家实验室是为完成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而建设的科研基地,要理顺与其它国家科研机构的关系,要体现“国家队”的作用 科技部、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扎实推进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会后,有关领导及部分专家到拟筹建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调研。
  • 福建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业
    福建省《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已提交省委九届五次全体会议重点研讨,近期有望出台。《意见》显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试点工作将于2013年全面启动 除了在项目用林、用地方面全力保障外,政府方面还拟对海洋龙头企业和成功上市的海洋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据悉,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300亿,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以上(201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441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5.4%) 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瞄准海洋新兴产业   据了解,福建将瞄准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邮轮游艇等产业,促进园区化、基地化发展。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提出,福建要立足良好的造船工业基础,适应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的需求,积极研发海洋石油平台、浮式生产系统、海洋石油开发专用船舶等,推进传统船舶工业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转型,积极推进台湾海峡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   据悉,打造中国东南沿海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基地,是福建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新目标之一。同时,福建也正加快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基地建设,推动厦漳泉游艇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集游艇产品研发制造、交易服务、休闲运动为一体的中国游艇产业重要基地。目前,首钢已启动在隆教湾投资200亿元人民币的计划,将以游艇产业为核心,建设滨海旅游综合项目。   福建发展海洋经济将突出两岸的合作。据透露,闽台两地将重点在海洋新兴产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渔业、台湾海峡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构建平潭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特殊区域,包括组建平潭海洋大学,平潭海岛开发与保护研究中心,加快引进高层次海洋人才。   优化港口资源配置   在基础设施上,福建将完善全省港口规划,优化港口功能定位与资源配置,福建可建10万-3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岸线资源全国第一,接下来,福建将集中全省力量,把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共同打造成各类航运要素集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航运物流中心。   在政策支持上,福建副省长张志南表示,将设立规模不少于10亿元的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引导设立福建省蓝色产业投资基金,集中用于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此外对海洋龙头企业和成功上市的海洋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 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
    会议现场   2013年1月13日,“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举行。来自全国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范蔚茗指出,中科院海洋所在海洋腐蚀领域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为促进我国海洋防腐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希望通过中心的成立进一步推动海洋腐蚀研究和开发工作,以及海洋防腐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同时培养一批高层次海洋腐蚀专业技术人才,促进海洋腐蚀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海洋防腐蚀能力和水平。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徐茂波表示,山东省高度重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海洋领域的重要研究平台,希望“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海洋防腐蚀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表示,“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腐蚀防护领域的成果集散地、工程技术推广中心、国际交流的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推动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技术进步,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同时,海洋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金属所、西北工业大学、中交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日照港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也得到科技部立项,将通过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合攻关,研发集成化的海洋腐蚀防护技术,为我国重大海洋工程设施的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组建,将改变单纯的简单室内实验模式,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基地,形成集引进、示范、推广为一体的产业化工程化研究开发实体,主要任务是对现有小试研究成果进行成熟化、孵化、集成、配套化和工程化,以便能进行工业化推广应用。以侯保荣院士为首的海洋腐蚀防护研究团队将以我国典型海域与流域的码头、桥梁、海洋平台等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海洋工程腐蚀防护、腐蚀状态监/检测、安全评价与寿命预测等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发以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防护技术、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防护与修复补强技术、海洋工程阴极保护优化和腐蚀监/检测技术、海洋工程安全评价与寿命预测技术、海洋生物污损防治技术为主的工程技术,同时涵盖海洋大气腐蚀监测及防护技术、海洋生物腐蚀和污损技术、钢结构的环境敏感断裂与氢渗、牺牲阳极保护技术在内的集成化海洋腐蚀防护技术,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并不断地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新产品,推动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技术进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揭牌仪式后,侯保荣院士等分别介绍了海洋工程腐蚀与控制相关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科研人员就浪花飞溅区复层矿脂包覆技术、氧化聚合型防护技术、钢筋混凝土涂层防护技术进行了现场技术演示,与会代表围绕海洋防腐蚀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交流。
  • 为蛟龙号深海潜水保驾护航 长春机械院获得“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实验室”整体工程总承包项目
    ?? 海洋装备是人类保护、开发和利用海洋活动的助手,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海洋经济振兴的先导性产业,处于整个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海洋装备制造不仅是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与提升产业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与海洋大国工业地位的象征。 “蛟龙号属于深海潜水器,其设备要经过机械拉升、爆破以及不同水深、风浪等的测试,而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就可为其提供这样的质检环境。”青岛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国这样说。 近日,长春机械院在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招标中,一举中标水下设备检测实验室、海洋工程及船舶电缆和脐带电缆检测实验室的整体工程总承包项目,工程承包总金额逾千万。青岛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国一行多人来我院考察交流 此次中标是继今年1月成功签约北京科技大学“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项目后,再一次成功中标千万元级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中标项目包括: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高频疲劳试验机、扭转疲劳试验机,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机,20000KN拉伸疲劳试验机等多套试验设备及液压泵站、子站、管路、冷却装置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其中海洋管道全尺寸疲劳试验机(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机)、大吨位拉伸疲劳寿命试验台均代表着世界工程测试领域最前沿技术。 对于该项目的投标过程,院领导高度重视,从各个相关部门抽调出核心骨干组成专题项目组,对技术方案、商务报价等进行多次严格评审。 “在项目启动初期,招标方在寻找竞标单位的时候就做过细致的调研,我院曾多次承担过此类高难度、大型试验装置的研发制造任务,并且都顺利通过验收,这一点给招标方印象深刻,在竞标过程中,我院作为目前中国工程试验设备领域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研院所企业展现出了良好的技术实力和热忱的合作愿望,也从一个侧面让招标方对我院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最终我院凭借强大品牌优势,无法比拟的技术创新能力,良好的业界口碑等综合优势,从多家颇具实力的供应商中脱颖而出,成为招标方选定的合作伙伴。可以说中标是情理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项目投标的负责人介绍说。 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是国家质检总局批复的唯一海洋设备类综合检测中心,它的成立将成为我国最高水平的涉及质量检验、计量检定校准、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的海洋设备检测校准机构,标志着我国海洋仪器设备产品领域有了权威的国家级产品质检机构,是蓝色硅谷核心区国字号重点支撑项目,不仅可确保为各项海洋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同时也将为规范我国海洋仪器设备产品的市场准入,保证国内外优秀产品的有序竞争,推动海洋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提升我国海洋仪器设备产品质量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意义非常重大。 项目建成后,将为深海潜水器、海洋平台、海底电缆等海工装备提供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第三方检测服务和技术支持,将成为国内最权威、国际知名的、具有鲜明蓝色经济特色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和服务品牌,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全国海洋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质量保证和国内外市场准入提供权威检测和技术支持。 中标重点设备介绍: 海洋管道全尺寸疲劳试验机(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机) 该设备主要用于模拟全尺寸海管服役过程中存在的交变应力,这种交变应力一方面来自于管内输送油、气或水的压力波动,另一方面来自于管道外部的变动载荷,如波浪载荷、海流载荷等,以全面可靠的分析海管的疲劳性能,为其疲劳寿命分析与预测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 该试验系统由多个伺服作动器加载,能够完成管道四点或三点弯曲疲劳和内压疲劳同步或多通道协调试验。伺服控制器采用MCT全数字伺服控制器(采用当今控制领域最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试验管长度0.8-12M 该设备国外已有挪威、美国和巴西等国设计研制出不同形式的管道全尺寸疲劳试验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我院为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制造了国内第一台全尺寸大型疲劳试验台,解决了我国海洋管道焊接接头全尺寸疲劳试验的迫切要求,对建立完善的试验方法及操作、评价规范,为海洋管道设计、制造、维修和结构承载提供了决策依据,对于海洋管道的安全运行及寿命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00KN拉伸寿命疲劳寿命试验台 该设备适用于各种管材在20000KN试验力时的抗拉强度性能试验及破断试验,是目前国内试验能力最大的动态疲劳试验设备。 该设备采用承载式结构设计,刚度高、结构紧凑,最大动态试验力:± 10000KN ,最大静态试验力:20000KN,该设备具备远程控制,自动保护等功能。 该设备的自主研发制造增强了我国对大型关键海洋设备的检测能力,全面提升了我国大/全尺寸材料及构件的试验研究能力和安全评价技术的整体实力,对海洋相关重大工程顺利完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升级服务 打造国内实验室承建龙头企业,对标国际标准 该项目与北科大“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项目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为重大工程服务的、都是代表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都是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的、都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 与北科大项目不同的是,此次不仅是为实验室提供试验测试设备,而是实验室整体承建即全套解决方案提供,涉及到实验室前期规划设计、多台套设备的选型购置及油源管路系统建设、安装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后期实验室认证认可、设备维护校准、实验室升级改造等一系列工程。 长春机械院在原有交钥匙工程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专门成立试验工程事业部,专业致力于提供实验室整体承建服务即一站式解决方案。就是按照标准化的设计和施工流程、规范化的运作提供的高度可靠的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整体解决方案”由实验室建筑布局和装修系统、空气调节、通风、给排水、气体供应、电气工程、安全集中监控系统、信息化管理、实验室家具和配套辅助设备、用户培训、实验室认证认可、维护服务等部分组成;包含了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全部过程:从前期的规划选址,到内部系统的设计施工,到系统的培训和交付,到后期的维护保养升级改造等。整合了设备供应商、工程承包商及服务提供商的综合能力,确保实验室系统的安全和规范。 用户无需对系统的细节问题作过多考虑,所有工作都由项目专业总包服务商统一解决。 整体的设计施工依据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为用户提供最专业最完善的系统工程,集成了各级别实验室的设备及功能要求,各专业都按统一的设计和操作程序进行,使最终完成的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介绍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鸟瞰图 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是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建设和成立的,中心突破以往国家质检中心建设与运行模式,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有关机构整合、转企改制的改革方向,以及专业化、集团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改革思路,在青岛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起步即按国有企业模式组建并运行。 项目位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占地面积107亩,概算总投资10.1亿元,其中,土建相关投资5.44亿元,设备相关投资4.67亿元,主要建设理化综合楼、水下设备实验楼、海洋设备电气实验楼等8座实验单体。 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以积极推进基础性能实验室规划设计和建设为基础,大力开展海洋工程装备、海事通讯导航、海底复合缆等产品检测项目大样本数据调研分析 蓝色硅谷项目介绍:  蓝色硅谷项目是 “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个蓝色硅谷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合作平台,一些公共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都可以彼此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合作。”对此,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科技与人力资源部部长郑雷如是说,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是海洋设备检测的综合平台,在这个实验平台周围,可以聚集一批海洋设备建造机构,也可以实现中介服务机构的聚集,最终有利于海洋产业的聚集。紧紧围绕“中国蓝色硅谷,海洋科技新城”的发展定位,突出科技孵化和创新驱动功能,集中布局海洋科研、教育、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重大平台项目,努力把蓝色硅谷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中心、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和海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成为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成为链接全球海洋科研资源的创新平台。 青岛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有限公司实验室技术方案评审会 一次中标可能出于偶然,连续中标确是必然 连续中标国家重点科技建设项目,是市场对我院在试验机行业地位、综合实力的肯定,是对我院数十年来深耕试验技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长春机械院作为国内试验机行业的领导者,始终坚持以提高我国工程试验测试水平为己任,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及科研投入力度,先后完成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试验测试设备,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 浙江省计量院与浙大海洋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海洋先进测量共同体
    为切实响应国家、我省对于海洋强国、海洋强省的战略要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对“提升海洋领域计量保障能力,开展海洋装备测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海洋装备数字化测量能力”的规划和目标,深入推进海洋领域计量技术研究、平台载体建设和人才团队培养。近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梅德庆书记、吴锋副书记一行到访浙江省计量院,在前期双方持续深入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与省计量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浙江省计量院党委副书记葛雁、副院长沈才忠、副院长林桢、副院长尹瑞多及相关人员对浙大海洋学院梅德庆书记、吴锋副书记一行的到来予以热情接待。签订会上,葛雁对浙大海洋学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葛雁表示,浙江省计量院和浙大海洋学院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前期双方也做了充分的沟通,两院在海洋工程、海洋检测、海洋传感器等领域展开科研、平台、人才等方面的强强联合,必然有利于提升海洋领域计量技术保障能力,共同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先进测量体系。梅德庆表示,在海洋工程装备计量技术能力提升方面,浙大海洋学院将与省计量院共同开展海洋计量检测技术研究、平台资质能力建设和人才团队培养,联合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共享大型科学仪器,共建检验检测资质能力,并将在浙江省计量院建立浙大海洋学院-省计量院学生实习基地,加强人员交流、深化科技合作。随后,浙江省计量院沈才忠副院长介绍了浙江省计量院的基本情况,浙大海洋学院科研管理部马行超部长介绍了浙大海洋学院的基本情况。经双方深入沟通、充分交流,在与会人员的见证下,浙江省计量院与浙大海洋学院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会后,梅德庆一行参观了1MN静重式力标准机、50米大长度标准装置及半消和全消声学实验室。
  • 奕枫仪器应邀参加2016上海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
    2016年11月9日-11日,第四届上海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OI China)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顺利举行,展会吸引了来自20余个国家近200家参展商参展,共计5000余位业内人士莅临现场参观。应主办方励展博览集团邀请,上海奕枫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参展了OI China 2016。通过展示国内顶尖技术和设备,OI China致力于成为亚洲地区最具专业性的海洋科技展览会,旨在推动中国、亚洲乃至全球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海洋工程及海洋监测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信息交流和国际合作。在OI China 2016期间,上海奕枫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展出了Maritime海事监测、固有光学特性测量IOP系统、海洋表观光学、海洋水下拖车、深海水质测量传感器、声学换能器、水下气体测量传感器、水下声学测量系统、水质参数测量传感器、水中溶解气体测量系统、无人监测船、溢油监测系统、藻类荧光测量系统等众多海洋仪器设备。此外,奕枫仪器现场展出的AquaRead AP-7000水质多参数分析仪、Trios RAMSES水下高光谱仪和HydroScat-6P后向散射测量仪也备受业内人士关注。奕枫仪器设备致力于为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工程和海洋监测等相关领域提供便捷、先进的仪器设备。展会期间,广大新老客户莅临奕枫仪器展台,与公司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技术探讨和交流,奕枫仪器海洋监测设备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 山东大力发展海洋监测仪器设备产业
    山东省科学院日前在青岛召开“海洋监测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会。“海洋监测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根据国家科技部及山东省科技厅《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实施意见》,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联合国内30家与海洋行业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具有产业化经验的大中型企业组建的,2010年底由山东省科技厅等认定为山东省第二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所长、“海洋监测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刘孟德告诉记者,联盟致力于实现海洋监测设备产业化,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差距,改变海洋监测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促进海洋监测设备行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满足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国防安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需要。   山东在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其中,海洋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海洋仪器装备等产业,建设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把青岛、烟台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 海洋工程建筑业要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实施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海底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等重大海洋工程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把青岛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   据介绍,海洋监测设备产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支撑的重要产业,在山东省“十二五”规划、蓝色经济区规划中都有重点部署。其中,山东省“十二五”规划“海洋经济”篇幅中提出,积极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海洋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加强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和海洋核心技术产品研发,依托海洋优势产业、各类经济园区和重点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形成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海洋高技术产业集群,增强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
  • 2008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讨会召开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战略部署,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海洋食品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高效发展,由山东省科技厅、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日照市人民政府主办,日照市科技局承办的“2008山东 (日照 )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讨会”于近日在日照市召开。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李乃胜作了讲话,日照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效为致辞,副市长徐清主持了开幕式,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王登启副院长主持了研讨会。 会议围绕海洋食品安全、海洋食品加工技术进展等当前海洋食品产业发展的热点和关键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和研讨,五位专家做了“食品质量安全”、“水产品‘三品’标准与‘水产养殖认证指南’进展”、“出口水产品的现状及对策”、“海洋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即食调理海洋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方面的报告。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李乃胜介绍了当前国家、省海洋科技工作的一些新思路和举措,针对如何加强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技术发展等作了具体部署。他指出,近期将组织召开全省海洋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推动落实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即将出台,海洋科技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责任。构建和发展海洋食品安全体系,要从优良苗种培育、健康养殖模式、低毒高效药物、高效饵料、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加强技术集成,发展山东海洋食品生产基地,打造山东海洋食品品牌,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 来自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山东省科学院等单位的院士、领导和专家20余人,日照市市直有关部门、海洋食品企业等共12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
  • 国家海洋局十二五规划明确海洋环境监测需求
    仪器信息网讯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2013年4月1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共十八章,分别就海洋资源管理、海岛保护与开发、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作了说明。   《规划》有多个章节涉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着重强调了进行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性。   《规划》强调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继续完善国家、省、市、县相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对我国管辖海域各类环境要素的监测。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分析评价,完善海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和环境状况通报制度。   《规划》强调对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源、重大海洋工程等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督 对赤(绿)潮易发区、集中海水养殖区、重要滨海浴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主要活动区域等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健康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的海域开展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实行定期巡航监测,定期发布通报。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毒素等的监测与评价。   《规划》强调了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旨在通过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以提高国家监管力度,从而实现海洋环境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监管转变。   此外,《规划》还提出将加强生物基因资源调查力度,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利用技术。同时也将开展极地微生物基因资源的收集和应用评估。表明在“十二五”阶段,海洋微生物资源利用技术,海洋生物重要功能基因研究等研究方向将得到重点支持。这对于全面贯彻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协调发展的思想,积极推动海洋生物技术的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裴熙详
  • 3年内投10亿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采购仪器设备等
    行走在位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绿树、碧草、湖水相映成趣,12栋独立的现代科研建筑散落其中。“海洋国家实验室是2015年10月底启用的,总占地640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目前已成立了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等8个功能实验室,启动了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等大型科研平台建设。”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对记者表示,在未来5到10年内,要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成与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全球一流的海洋研究室比肩的世界海洋研究中心。  打造像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这样的海洋科技高地,彰显了青岛市着力打造海洋科技城、实现蓝色引领的决心。作为我国老牌的海洋科研城,青岛市拥有28家以海洋科研与教育为主的机构,拥有各类海洋人才15000人 建有海洋科学观测台站11处,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余艘。近年来,青岛市通过着力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海洋科技转型升级,有力发挥了对蓝色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搭建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瞄准国家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需求,建设海洋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凝聚一批国家级创新团队,是我们打造海洋科技城的重要路径之一。”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姜波告诉记者,海洋国家实验室基础建设总投资13亿元,未来3年,山东省、青岛市还将投入10亿元经费,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用于仪器设备采购、科研团队建设等,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确定了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深远海和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的重点研究方向。”  距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只有几公里远的海边,另外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深海基地建设也已于2015年3月份启动。在位于青岛即墨市鳌山湾畔的国家深海基地,记者看到项目一期的工程码头、车间、厂房、水池都已启用。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介绍,国家深海基地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上第5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码头可同时停泊两艘6000吨级的海洋科考船,并具有超强的抗风浪性能。除码头外,还建有“蛟龙号”的实验水池和维护维修车间,具备“蛟龙号”试验和维护的条件。“作为‘蛟龙号’深潜器的母港,国家深海基地具备水下勘查作业、装备研发及应用、水下监视与安全、水下运载器深潜作业、水下工程装置布放维护、水下救捞打捞等业务能力,还主要承担深海科学考察、资源勘查和环境观测,深海技术与装备研发和海试等任务,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深海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机构和支撑保障平台。”于洪军说。  构建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体系  在搭建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基础上,青岛市又瞄准全球海洋高端产业,大力引进新建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增强海洋科技发展持续竞争力。  走进位于青岛西海岸的中船重工厂区,塔吊林立,各类大型海上装备齐全。深入采访会发现,其科研力量更是令人惊叹。  目前,中船重工集团在青岛已经布局建设了与船舶与海工装备配套相关710所、712所、716所、702所等8个研究所,成为青岛市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创新的主力军。2014年9月,中船重工集团又与青岛签署了合作协议,总投资70亿元,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建设青岛海工装备科技城和研究院。重点围绕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等,开展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设备等海洋装备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转化、实验、服务和产业化,建成综合实力强、专业特色明显、部分专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在青岛,这样的海工装备高端研发机构不止一家。“我们前不久刚引进了天津大学海洋技术研究院,他们将设立12个与海工装备相关的研究所。”姜波告诉记者。  据了解,青岛还引进了TSC天时海洋工程及石油装备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克瓦纳海工(青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项目,该项目由海洋石油(青岛)有限公司与克瓦纳公司强强联合、合资成立,将重点进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高端产品开发,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提供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工程总包、国际采办等服务。“这对优化青岛市海工装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海工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姜波说。  同时,青岛市还搭建了船舶与海工装备创新平台:依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建设了深海技术装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质检局检测中心,建设了海洋设备检验检测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依托青岛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建设了中乌特种船舶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实施青岛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重点支持712所的船用电力推进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725所的船用压载水装置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使青岛在船用电力推进系统、船用压载水、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总包设计等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姜波说。  海洋技术创新领跑全国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日前青岛市印发了《青岛市“海洋+”发展规划(2015-2020)》,提出到2020年,重点完成海洋+新模式、海洋+新业态、海洋+新产业、海洋+新技术、海洋+新空间、海洋+新载体六大任务。  其中关于海洋科技创新的目标为:到2020年,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引进和建设海洋高端研发机构20家,总数达到40家。海洋科技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海洋特色创客蓬勃发展,培育海洋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海洋科技人才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5%以上。  事实上,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已经形成了万马奔腾的趋势。除了海洋科研院所、新引进的科研机构和海洋科技型企业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发力,一些传统企业也开始向海洋科技领域进发。  传统酒类生产企业青岛琅琊台集团就是其中一例。日前,记者在琅琊台集团下属企业——青岛科源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研发车间看到,科研人员正在为海洋微藻DHA产品的相关指标数据分析而忙碌,公司高级工程师徐建春说:“这种产品对宝宝的智力和视力发育至关重要,产品附加值很高,目前已和国内知名的奶粉生产企业展开合作。”琅琊台集团已经成功转型为海洋科技型企业,成为国家863计划、国家海洋生物高技术产业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产业项目承担实施单位,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衣康酸研发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海洋微藻DHA、异麦芽酮糖研发生产基地。
  • 2035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目标突破1万亿元,《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8月12日,海南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推进七项重点任务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在全省GDP占比要达到40%。《方案》提出,在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33.8%的基础上,海洋生产总值占比稳步提升,至2026年达到40%,为2030年、203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1万亿元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产业升级提档加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明显提升,打造成为国家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和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方案》制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完善海洋经济治理体系七项重点任务。同时明确加强党对海洋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整体谋划和统筹调度,建立健全涉海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抓紧谋划一批涉海重大项目。此外,《方案》还提出要强化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支持建立海洋发展、海洋治理研究高端智库,推进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治理、海洋经济综合研究等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海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公开发布版)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决策部署,围绕“向海图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目标,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坚持规划引领、创新驱动、生态优先、开放合作,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在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33.8%的基础上,海洋生产总值占比稳步提升,至2026年达到40%,为2030年、203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1万亿元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产业升级提档加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明显提升,打造成为国家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和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二、重点任务(一)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1.加快深海油气增储上产。全面开展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开展重点区域“多气合采、多能利用”潜力评价。加快建立深海油气田水下开发技术体系和生产系统。鼓励、吸引大型油气公司在海南设立子公司,鼓励省属国企参与深海油气勘查开发。加快推进重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产性试采。以富碳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为基础做大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并带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谋划海上平台富碳天然气碳捕集加绿氢制醇氨等重大项目。重点推进陵水17-2气田全面投产,继续推进陵水25-1气田建设,加快乐东10-1等气田开发利用。积极推动海洋油气服务保障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海口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指挥中心,积极推进澄迈油气勘探生产服务基地建设。2.做大海洋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链。推进一批海上风电制氢制醇及加注一体化示范工程,在儋州等地建设绿氢生产、存储、输送和利用示范园区。支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海上风电支撑保障中心。实施波浪能示范应用工程,推进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研发,鼓励探索海水提铀技术研发。支持海洋新能源与海洋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探索多能互补系统和示范电站建设。3.特色化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推进儋州洋浦、东方、临高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加快引进叶片、塔筒、海缆等配套产品制造企业,有序拓展风电装备海外市场。依托澄迈油气勘探生产服务基地,建立健全深海油气装备装配测试能力,推动水下采油树等高附加值油服产品就近制造。发展新能源动力游艇产品,加快游艇制造重点项目建设投产,形成满足海南游艇消费市场需求的修造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海洋灾害综合防治观监测设备本地化生产。推动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发展及应用。4.做精海洋生物制造产业。发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推进海口、三亚、琼海等地的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先行先试和落地转化。在海口、儋州、澄迈等地建设海洋生物制造中试孵化平台,丰富涉及功能食品、日化品、微生物制剂等行业中海洋生物制造产品的种类。在儋州等地发展海洋生物基材料,利用蓝藻、红藻等海洋资源制造聚乳酸、卡拉胶纤维等材料。5.做优现代海洋服务业。高标准建设海南国际航运交易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指数供应商,发展船舶、航线等航运要素现货交易及信息服务,加强与上海航运交易所的联动,加强航运金融供给,适时探索国际化业务。制定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船员综合服务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发展国际海员劳务业务。提升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现代航运服务能级。巩固提升现代海洋服务业竞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及产业园区建设涉海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力争到2026年,海商海事、海洋金融等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二)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6.推进海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产业提质增效。拓展深远海养殖,优化布局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积极发展大型桁架类装备养殖,鼓励养殖工船投资建设,争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重点培育南繁育种、精深加工、集散贸易、渔旅休闲等多元业态。推动集中连片养殖区改造,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开拓美、非、欧及东南亚市场,争创海洋区域公用品牌和外贸自有品牌。7.提升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品质。引进高品质国际滨海度假旅游项目,打造环岛旅游精品线路,发展游艇、邮轮旅游,推动中国东盟(海南)邮轮旅游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做好“海洋旅游+”文章,立足本土更路簿航海文化、疍家文化、耕海牧渔文化等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旅产品。支持西北陆坡深海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相关项目建设启用,建设海洋文化研学基地。发展海洋体育旅游,建设帆船帆板基地、冲浪小镇等海洋体育旅游基地。支持发展海洋智慧旅游、海上低空旅游等新业态。8.推动海洋交通运输业智慧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琼州海峡大通道,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航线,重点推动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开展洋浦港等重要港口航运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研究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港口作业和口岸物流单证电子化,提升LNG、生物柴油、甲醇等加注及充(换)电供应服务保障能力。发展石化、风电、装配式建筑等临港产业。9.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临港产业园,推动产业链从化工原料向碳纤维、可降解塑料等高端材料延伸,打造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利用海洋天然气资源赋存优势,发展尿素、甲醇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推进化肥产品结构和质量升级。发展浓海水高效提取及高值化深加工产业,发展海盐养生产品。(三)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10.探索开发深海资源。开展深海生物、深海矿物等资源探测与勘查。培育发展深层海水利用产业,谋划开展深海矿物勘探开发及环境影响评价。支持三亚建设深海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推进深蓝海洋深层水综合体—海洋高新产业基地项目建设。11.培育发展极地产业。实施三亚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工程项目、南山港科考服务体系二期项目。积极参与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物种资源、信息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形成一定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力争到2026年,引育一批极地领域优势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12.打造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体系。围绕打造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加快集聚国内外深海创新资源、布局科研基础设施,搭建高能级深海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海南海洋地质科技文化创新中心等建设运行,争取谋划涉海大科学装置。在深海油气、海洋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产业创新平台。聚力布局“智慧海洋”新基建,整合数据资源打造涉海科创数据支撑平台。13.强化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深海、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新技术领域,集中力量开展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集中资源和力量突破一批制约深海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装备。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出台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及涉海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保费补贴等措施。加强海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海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打造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服务载体。14.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引进深海领域科技企业,支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组建涵盖产学研用各主体的深海科技创新联盟及专业联合体,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制定海洋领域鼓励企业研发的指导目录,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深海领域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涉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等优质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工作。15.促进海洋产业应用人才培养和海洋科技人才聚集。加强海洋领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建设,积极引进海洋领域高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支持涉海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建设涉海职业教育基地等方式,“定制化”培养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和紧缺的职业技能人才。(五)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16.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海洋监管网络,强化海洋综合执法;做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加强红树林等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筑牢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屏障;扎实推进和美海岛、美丽海湾建设;创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17.推动海洋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强化海洋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在儋州洋浦、东方、临高等地谋划建设绿色低碳临港产业园,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化、低碳化。加强海洋碳汇开发与利用,有序开展碳汇试点,高水平建设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和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深化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六)促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18.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大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地区合作力度,加强琼州海峡两岸海洋资源共同开发、海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海洋综合管理合作,加强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等重点产业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19.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开拓蓝色经济合作发展新空间,鼓励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加强与东盟等沿线国家开展海陆交通基建建设、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科技、海上搜救、海员服务等领域合作。20.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国际海洋事务交流合作,引进国际海洋事务机构落户海南,实施“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海南)。高质量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南海分论坛、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等活动。(七)完善海洋经济治理体系21.完善海洋调查监测管理体系。编制海洋调查监测规划,研究制定海洋调查监测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海洋调查监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规范海洋调查监测活动。构建海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开展海洋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风险本底状况调查监测。建立健全省级海洋调查监测标准计量与质量控制体系,修订完善海洋调查监测数据及成果汇交管理制度,鼓励调查监测资料的二次开发,提升调查监测成果转化应用水平。22.加强海洋领域制度供给。推动制定与国际规则、惯例接轨的海南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开展海洋经济空间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研究,研究制定海南省海洋空间利用管理规定,统筹布局以港口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以海洋油气、海上风电、深海养殖为重点的重大生产设施。强化陆海主体功能及空间功能协同,加强港口资源空间整合及海域立体分层使用,全面落实海岸带建筑退缩线制度。坚持围填海严管严控,探索与土地利用衔接的存量围填海管理机制。23.整合集聚涉海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省海洋厅、省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研究院、省海洋和渔业监察总队职能作用,完善海洋管理体系,打通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金融等部门涉海项目数据库,加强与统计部门数据共享及信息互通。积极争取和用好试点示范政策,巩固提升海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成果,推动陵水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三亚现代海洋城市建设。24.优化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设立服务海洋经济的产业投资基金。用好国务院关于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用好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加大对涉海公共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公共服务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三、组织实施要加强党对海洋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整体谋划和统筹调度,建立健全涉海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破解工作难点堵点,抓紧谋划一批涉海重大项目,强化组织保障、人才保障、要素保障,加快形成海洋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要逐年分解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定期开展调度工作和跟踪分析、年度评估和监督检查,强化对重点事项、重大项目及配套措施的督促落实。要强化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支持建立海洋发展、海洋治理研究高端智库,推进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治理、海洋经济综合研究等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海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各相关市县要细化工作措施,原则上不制定配套文件。
  • 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揭牌
    56位院士集体建议,跨度10年,耗资100多亿元的我国深海科学大课题正在报批,上海有望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日,一个由沪上多家海洋科技研究团队参与共建的科研机构——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揭牌。   据介绍,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将积极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上海海洋发展需求,建设一个多学科的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开发的开放性实验基地,将上海打造成独具实力的西南太平洋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沪上有实力的“海”字号研究团队不下十几家。其中全国6个与海洋科学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有3家设在上海,上海交大的海洋工程与装备、同济的深海地学、华东师大的近海环境与资源研究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与其各自单打独斗,不如肩并肩抱团“下海”。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备组组长、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院士透露,中心将在海底观测监测、深海探测作业、深海运载器、深水油气资源与海底矿产资源勘查、深海生物资源利用、海上新能源发电等领域开展研究。   据悉,目前公布的中心发展规划中,将以“项目带动建设”,以海底观测等重大项目为抓手,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如探索深海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等,逐步加大研究力度,联合长三角的科技力量,倾力建设以上海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基地。据悉,现阶段的发展已确定为制定“上海市海洋科技研究计划”、实时东海海底观测系统项目的一期建设和建设上海深海科技研发基地。   在制约我国走向深海的重型装备领域,中心成员单位正在酝酿建造世界上第三条大洋钻探船。按照设想,它将兼具美国“决心号”钻探船的大小和日本“地球号”钻探船的功能,并拥有先进的“非立管泥浆返回系统”。届时,它将成为继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和3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龙号”之后,我国在深海工程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 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3年4月1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如下: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成就回顾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海洋资源管理   第一节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第二节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第三节 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第四节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第四章 海域集约利用   第一节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第二节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第三节 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第五章 海岛保护与开发   第一节 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   第二节 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   第三节 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   第一节 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   第二节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 强化海洋重大污染事件管理与处置   第七章 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一节 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二节 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   第三节 强化海洋生态监测和生态灾害管理   第八章 海洋经济宏观调控   第一节 加强海洋经济指导与调节   第二节 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三节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第九章 海洋公共服务   第一节 加强海洋调查与测绘   第二节 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   第三节 健全海洋标准计量服务体系   第四节 提高海洋渔业服务能力   第五节 强化海上交通安全服务   第六节 维护海域平安稳定   第十章 海洋防灾减灾   第一节 强化海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节 提升海洋预报服务水平   第三节 增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四节 提高海洋灾害观测能力   第十一章 海洋权益维护   第一节 加强海上维权巡航执法   第二节 开展多形式海洋维权行动   第三节 维护国际海上航行安全   第十二章 国际海洋事务   第一节 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   第二节 深化拓展双边海洋合作   第三节 积极引导多边区域合作   第十三章 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   第一节 加强国际海域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   第二节 深化极地科学考察   第三节 加快国际海域调查与极地考察能力建设   第十四章 海洋科学技术   第一节 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   第二节 发展海洋战略性前瞻技术   第三节 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   第十五章 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   第一节 加快海洋教育发展   第二节 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   第三节 统筹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六章 海洋法律法规   第一节 加强海洋立法工作   第二节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十七章 海洋意识和文化   第一节 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   第二节 保护海洋文化遗产   第三节 培育海洋文化产业   第十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制定海洋发展战略   第二节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第三节 强化规划配套指导   第四节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前 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00多个,内水和领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的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和1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在南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黄河科学考察站。   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我国在海洋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与深化,海洋作为国际贸易与合作交流的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在提供资源保障和拓展发展空间方面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着力提升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统筹海洋事业全面发展,是保障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2008年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结合面临的新形势,对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做了全面深入的部署。本规划所指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至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面临严峻形势和诸多挑战。必须以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审视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海洋事业发展的新特征,继续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化解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节 成就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民海洋意识显著增强,海洋规划工作有序开展,海洋发展战略逐渐明晰。海洋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巡航执法。海洋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具有标志性的深海勘探等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域资源环境与科学调查广泛展开。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重点海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实施,海洋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海洋公益服务和防灾减灾的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海域、海岛、海上交通、海洋渔业和海上治安管理取得积极成效,海洋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调整、拓展和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海洋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海洋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严峻挑战。一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临海产业的加速集聚,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亟待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布局优化的指导与调节,切实提高海洋经济监测评估、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资源环境监管等方面的能力。二是面对世界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迫切要求,亟待改善海洋自主核心技术缺乏、成果转化率低、科技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切实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力度。三是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海洋事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亟待完善海洋综合协调机制,切实提高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快速处置海洋突发事件和参与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等方面的能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立足发展基础,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推进我国海洋事业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为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陆海统筹。正确处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协调陆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功能定位、重点任务和管理体制。   坚持全球视野。正确处理及时总结自身实践与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创新发展思路,主动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树立更加开放的现代海洋发展观。  坚持服务为本。正确处理海洋事业快速发展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关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海洋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服务保障能力。   坚持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规范海洋开发秩序,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正确处理加快海洋事业发展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切实提高科技对海洋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是:   ——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稳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涉海法律法规和政策日益健全,海洋联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海域、海岛、海洋环境、交通运输、渔业管理更为规范有力,海洋经济监测公报与评估制度有效执行,海洋综合管理调控手段明显加强。   ——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主要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重点近岸海域水质有所改善。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由2010年的1.1%提升到2015年的3%,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6%。   ——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优化。海洋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提高,风暴潮灾害警报提前12小时发布,海啸灾害警报在海底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发布。海洋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新建89个海洋观测站,建成3个大型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志愿船不低于400艘。海洋调查与测绘、海洋信息、海洋标准计量等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出海边防检查和海上治安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海上人命救助有效率稳步提升。   ——海洋巡航执法能力不断强化。管辖海域维权巡航执法时空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应对海上侵权事件及其他违法行为的应急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参与维护国际重点海域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保障能力得到强化。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基础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海洋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深海油气开发、深海资源勘探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实质性突破,海上风能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海洋事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55%,以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或工程为依托,培养100名左右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军人才。   到202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海洋开发布局全面优化,海域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陆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著增强,海洋综合管理体系趋于完善,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海域与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不断拓展。全社会海洋意识普遍增强,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海洋强国战略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   第三章 海洋资源管理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化规范管理,科学养护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加强海水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指导,切实提高海洋资源对促进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第一节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合理确定养殖规模,调整优化海水养殖布局,积极拓展深水大网箱等离岸养殖,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快水产养殖标准化建设和健康养殖标准推广应用。加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合理确定增殖放流品种,加大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不断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总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促进渔业装备更新,2015年渔船总数和功率总量不突破2010年实际数量。继续实施远洋渔业扶持政策,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强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积极建设多功能海外渔业综合开发基地。研究制定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加强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完成重点海域油气资源普查。加大黄海、南海、东海油气勘探,加强深水区油气资源潜力的科学研究,加大深水勘探开发科技与装备的攻关力度,力争实现商业性油气开采。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普查,积极研发勘探开采技术和装备,开展试采工程。   第三节 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制定促进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扩大沿海城市海水利用规模。在沿海地区的电力、化工、石化、冶金等行业中实行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2015年海水年直接利用量达到750—1000亿立方米。积极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继续支持天津、大连、青岛、上海、深圳、厦门、宁波等城市因地制宜地实施海水淡化工程。鼓励沿海省市率先选择一批沿海市县,开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试点,扩大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规模。以辽宁长海、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福建平潭、广东南澳、广西涠洲和海南西沙群岛等海岛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满足海岛居民生活用水。2015年,海水淡化量达到220—260万立方米/日。促进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浓海水制盐、提钾、提溴、提镁、提锂及其深加工等产业化进程,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   第四节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勘查与评估,编制发展规划,利用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加强海洋能开发应用。开展万千瓦级潮汐水轮发电、兆瓦级潮流发电、百千瓦级新型波浪能项目示范。探索开展温差能和海洋生物质能利用。因地制宜地发展海上风电,引导风电场布局逐步向深水远岸推进。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发展与国际海洋学院、保护国际等非政府间   第四章 海域集约利用   坚持集约节约用海,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健全海域使用机制,规范海域使用秩序,提高海域使用效率。   第一节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全面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建设,对重点项目用海实行全过程监管。实施差别化的海域供给政策。制定各类建设项目用海标准,适时调整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开展海域资源价值评估,推进实施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工作,健全和规范海域使用权市场流转机制。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与执法检查,对各类用海活动开展定期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推进全国海岸和近岸海域整治修复工作,到2015年,完成整治和修复海岸线长度不少于1000公里。   专栏一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   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体系,完善业务化运行机制。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技术,开展海域使用状况监测。建立围填海项目动态监视监测制度,重点开展填海、围海及构筑物用海监测。提高重点海域远程视频监控能力,实现开发利用重点海域全天候监控与重大工程项目用海全过程监控。建立海域使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海域使用综合评价与决策服务能力。   第二节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进一步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加快各级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科学划分海域基本功能,统筹海域空间开发,提高海域利用效率,强化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切实发挥海洋功能区划的整体性、基础性、约束性作用。优化海岸线资源配置,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统筹规划,调控海岸线开发布局和强度,严格控制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突出海岸线的社会服务功能。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用海,合理布局沿海港口、滨海城镇和临港工业区。   第三节 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严格围填海年度计划管理,科学确定围填海规模和时序。加强围填海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考核,加大对违法违规围填海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围填海项目用海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海预审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好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的科学论证。加强对集中连片围填海的管理,严格控制内湾围填海,减少对自然岸线、海湾、海岛、湿地、水生生物资源、水下文物等的破坏。规范海底电缆管道和军事用海管理。   第五章 海岛保护与开发   贯彻落实《海岛保护法》,加快实施海岛保护规划,实施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加强有居民海岛的合理开发和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第一节 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   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加快舟山、横琴、平潭等重点海岛的开发开放。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全力打造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推动横琴开发开放,建设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立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适度控制海岛居住人口规模,改善海岛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维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的生态平衡。大力推进海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制定扶持边远海岛开发利用的有关政策。   第二节 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视监测,清理非法用岛活动,严格限制开发具有红树林、珊瑚礁、泻湖等特殊生态系统的无居民海岛,禁止在无居民海岛及周边海域倾废。建立海岛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地名普查,设置海岛名称标志,完善海岛数据库。发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名录,依法开展无居民海岛地籍调查、土地确权登记等工作,稳妥实施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开展海岛生态评估,选择典型海岛实施生态修复,推行生态型海岛开发利用模式。   专栏二 无居民海岛的监管与保护   海岛生态修复工程:编制海岛生态修复技术规程,选取辽宁大王家岛,山东崆峒岛,浙江桥梁山岛、北渔山岛和南韭山岛,广东罗斗沙岛、三角岛和小蜘洲岛等,实施海岛陆域生态系统修复试点。选取辽宁广鹿岛、山东麻姑岛、福建东山岛和海坛岛、广西沙井岛和涠洲岛等,实施岛体周围沙滩生态修复试点。选取福建湄洲岛,海南永兴岛、西瑁洲岛和小洲岛等,实施海岛周边红树林、珊瑚礁生态修复试点。   海岛监视监测系统:建设海岛数据管理平台、监视监测网络,建立海岛生态评估和预警系统,开展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船舶巡航、登岛实地监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海岛监视监测,构建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动态监控我国海岛保护与利用情况。   第三节 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开展领海基点岛屿巡视。加强领海基点海岛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保持领海基点海岛及其周边区域地形、地貌稳定,修复受损严重的领海基点海岛。积极保护国防用途海岛,禁止从事影响国防的各类活动。对海洋权益和海洋划界有影响的特殊岛屿要加强助航导航、水文气象观测、地震监测、海洋防灾减灾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建立海岛自然保护区科学普及和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   坚持海陆统筹、河海兼顾,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合作机制,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和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扭转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   第一节 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   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编制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对渤海、长江口、珠江口等重点海域海洋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海总量的监测评估,重点加强对直排海污染源的监管,加强近岸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强化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倾废活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大海洋环境执法查处力度。实施船舶及其相关活动的油污染物零排放计划,建立船舶油污水、压载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跟踪系统,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和港口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修订相关法规,建立健全海洋污染损害赔偿机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开展石油勘探开发等海洋工程和大型临海企业海洋污染赔偿制度研究。沿海地区要依据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确定氮磷营养盐、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特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并实施重点河口、海域各类污染物排海总量分配方案和削减计划,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2015年中度和重度污染海域面积比2010年减少10%。   专栏三 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   选择10个有典型环境问题的封闭或半封闭海湾,建立跨行政区域和跨管理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开展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主要污染源的分配排放控制,加强重点海域化学需氧量、石油类以及汞、铅、铜和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控制。   第二节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实现海洋环境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监管转变,继续完善国家、省、市、县相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对我国管辖海域各类环境要素的监测。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分析评价,完善海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和环境状况通报制度。对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源、重大海洋工程等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督 对赤(绿)潮易发区、集中海水养殖区、重要滨海浴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主要活动区域等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健康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的海域开展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实行定期巡航监测,定期发布通报。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毒素等的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
  • 中科院筹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p   1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下发《中国科学院关于批准筹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依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筹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p p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按照院党组“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新机制”的建设思路,以建设美丽健康海洋、开拓交叉前沿领域、保障国家海洋安全、支撑服务“一带一路”等为重要使命,以“两所融合”、“科教融合”为载体,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构建由海洋科考船队、开放支撑平台、核心科研单元和交叉研究集群等组成的基本框架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促进科教融合,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和面向国内外的协同创新基地,促进“三重大”成果产出,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为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p p   通过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将整合凝聚中科院海洋领域相关优势研究力量,组织开展综合交叉前沿研究,聚焦“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印太汇聚区”多圈层相互作用和海洋生命过程认知与生物资源绿色发展三大研究方向和“‘一带一路’海洋科技合作行动”,打造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灾害防控等领域的交叉研究集群,助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强省建设。 /p p   《通知》同意成立以海洋所/烟台海岸带所所长王凡为组长,由其他12家共建单位负责人共同组成的筹建工作组。筹建工作组全面负责中心筹建工作,负责大科学研究中心实施方案的组织实施,加强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凝聚一流的科学研究队伍、高水平的工程技术队伍和专业化的运行支撑和管理服务团队,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高质量如期完成筹建工作任务,实现筹建工作目标。 /p
  • 投资5.85亿 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开建
    16日,总投资约5.85亿元的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奠基暨开工仪式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举行,标志着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国家海洋科技新城的建设大幕已经全面拉开,计划明年年底竣工。   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是列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海洋装备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107.7亩,位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项目由青岛市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和青岛市质监局负责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海洋设备综合检测实验室、水下设备检测实验室、海洋工程及船舶电缆检测实验室等8个海洋设备专业实验室和1个综合科研及模拟训练实验室,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青岛市质监局按照&ldquo 蓝色、高端、新兴&rdquo 的要求,完成了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征地等一系列手续,并与全球顶级海工公司开展战略合作,聘请相关领导担任项目顾问,邀请海洋领域院士、专家参与项目论证,走引资、引智、引技术、引人才的创新发展之路。该项目将建成国内最权威、国际知名的、具有鲜明蓝色经济特色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和服务品牌,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全国海洋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质量保证和国内外市场准入提供权威检测和技术支持。   青岛市质监局局长徐国启代表项目责任单位在奠基仪式上表示,将以世界眼光规划好项目,以国际标准建设好项目,发挥本土优势彰显项目特色和竞争力,为打造青岛市蓝色经济领军城市作出应有贡献。
  •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加强海洋仪器技术研发
    4月6日,《华夏时报》记者从相关部委获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征求完有关部门的意见,近期将上报国务院。   据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在《规划》中,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目标是,到202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并逐步形成6到8个海洋主体功能区域板块,受益的产业包括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内的九大涉海产业。   此外,《规划》要求加大政府财政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同时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和税收方面的扶持政策,拟对国家鼓励优先发展的海洋产业领域项目和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其所得税减半征收或免征的优惠。   增加值占比翻番   3月底,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3.8万亿元,占到GDP近一成。   这大大超出了十年前制定目标的预期。根据200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目标是到200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2010年达到5%以上。   “新的《规划》把这个目标又进一步提高了,到2020年将占GDP的20%以上,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会更高。”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4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   该知情人士称,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未来5年,国家会推进山东、浙江、广东等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近年来,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以环渤海、长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沿海地区“3+N”的经济区发展布局形成。尤其是今年,国务院已经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同时,也将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试点中来。”该人士称。   也是在4月1日,刘赐贵在上海调研期间会见了上海市市长韩正。韩正说,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上海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市制定的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把未来5年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定为不低于15%,高于其GDP增速。   4月6日,刘赐贵在天津调研时亦表示,支持天津市尽快完善《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的修编。   辽宁、河北等传统工业大省也不甘寂寞,借打造海洋经济带之际,探索着“蓝色经济”之路,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而海南省海洋经济规划则主打海洋旅游业,力争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旅游中心、世界一流的海洋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上述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中央和地方对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情都很高,很多地方都制定了本地区海洋发展的专项规划。为了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规划》从总体上进行了海洋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大概有6到8个板块。   惠及九大涉海产业   《规划》还提出,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重点投向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油气、船舶制造、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领域。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和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有关政策,以及扶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等政策建议。   在3月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向本报记者介绍,工信部正在组织编制若干个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其中就包括海洋工程装备。   而在早些时候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也较为密集地提出要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涉海产业,内容涉及海洋油气业、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逐年增大,年均增速在20%以上。刘赐贵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先导产业。   本报独家获悉,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订海洋优先发展的产业目录,拟对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港口码头、跨海大桥等高端海洋产业开发项目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减半征收或免征。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主要海洋仪器仍然依赖进口,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在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方面,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   “《规划》还将会加强这方面的扶持力度,放宽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征缴条件,必征的税赋可以采取优惠措施,而可征可不征的尽量不征。”上述人士称。
  • 让大型仪器“忙”起来!南方海洋实验室加快推进仪器开放共享
    4月25日,在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和珠海市科技创新局共同指导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下称“南方海洋实验室”)主办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对接活动”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召开。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科研设施与仪器利用效率,全面支撑科研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本次活动以“开放协作、共享共赢”为主题,以“实地参观+会议交流”的形式开展,重点面向社会公开推介南方海洋实验室高精尖设备,促进南方海洋实验室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珠海市科创局副局长戴舸、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部长赵晓萌、珠海市融合创新发展协会执行秘书长杨育栋以及来自80多家单位的近15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会议由南方海洋实验室党委书记刘梅研究员主持,南方海洋实验室主任陈大可院士、副主任孙冬柏教授出席。戴舸表示,本次活动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举措,是南方海洋实验室公共平台高质量发展、助力地方产业生态的有力保障,通过交流合作,可有效推动南方海洋实验室这一重大海洋科技创新载体服务于珠海科技创新发展和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南方海洋实验室主任陈大可院士表示,开放协作是南方海洋实验室建设公共平台的初衷,共享共赢是南方海洋实验室公共平台进入运行期的目标。南方海洋实验室将站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高质量推动资源开放共享,破除稀缺资源垄断,让各界科研人员能够找得着、用得上最先进最高端的科研仪器,助力科研思路向科研行动、科研成果转化。他欢迎各界代表与南方海洋实验室共同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会上,赵晓萌解读了《关于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文件精神,介绍了政策背景、政策依据、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等。随后,南方海洋实验室副主任孙冬柏教授介绍了南方海洋实验室概况,该实验室于2018年11月启动建设,是第二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建设期考核评估优秀。实验室建设了八大重要的科研平台,汇聚了一大批的顶尖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是兼具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海洋科技创新基地。目前,已拥有3000余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其中原值30万以上仪器设备600多台套,可用于海洋、新能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领域,服务海洋、地质、测绘、生物、化学化工、材料、渔业、电子信息、环境、海洋工程装备等学科,开展检验检测、科学调查、技术咨询、设备共享、测试加工、数据采集处理等服务。南方海洋实验室进入运行期,秉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国际科学前沿、地方经济发展”的“三轮”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任务牵引,立足“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推动建设珠海海洋牧场,万山海上测试场和蓝海科技产业园等,加速涉海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多头并进发展格局。会议最后,南方海洋实验室八个公共平台向与会人员详细分享了本平台的硬件基础条件及服务能力。与会代表表示,希望能与实验室展开深入合作,借助实验室大平台促进科技创新。
  • 海洋科技“划重点”:未来五年可燃冰开采、深海探测“大有可为”
    p   时隔两年,参与《“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定的上海交通大学任平研究员终于盼来了“十三五”海洋科技发展顶层设计正式面世。日前,《规划》由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 /p p   “海洋科技创新是提高海洋实力的战略支撑,是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任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十三五”是落实建设海洋强国重大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规划》在深入分析世界海洋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查找制约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在若干领域布局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建设完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p p    strong “十三五”有望实现万米下潜 /strong /p p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现依赖于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能力的提升,而由于高压、低温、高温等极端环境条件的限制,深海技术与装备一直是国际海洋工程技术研究的难点和最前沿,也是制约我国实施深海战略的关键技术瓶颈。 /p p   任平告诉记者,深海潜水器是发展深海技术的引擎和集成平台,也是开展深海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相关技术的进步将促进深海装备配套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 /p p   开展潜水器谱系化工程,这是《规划》提出的重要目标。“十三五”,我国将通过《深海技术与装备》专项的实施,形成3—5个国际前沿优势技术方向、10个以上核心装备系列产品,满足我国在深海领域的重大需求、为形成我国自主的深海产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p p   具体来说,包括开展深海空间站研制 全海深(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及深海前沿关键技术研究,争取在“十三五”实现万米下潜 深海通用配套技术及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及应用能力示范 深远海核动力平台关键技术研发。 /p p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我国将形成深海运载、探测装备谱系化和配套能力,提升深海作业支持能力以及深水油气和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的自主技术能力,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技术装备研发,带动整个国家装备制造能力的进步。 /p p    strong 形成可燃冰开采试验能力 /strong /p p   “海洋高技术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任平说,本世纪以来,在国家连续3个五年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的海洋科学和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日趋激烈的海洋资源的争夺中,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深海资源开发能力。 /p p   比如,在海洋油气开发方面,我国仍以300米以浅的海洋油气开发为主,尚未系统掌握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大量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核心技术与设备不得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不足已成为我国进军海外深水油气的重要瓶颈。在南极磷虾资源调查、捕捞、深度加工等诸多技术方面,我国与挪威、日本等国仍有至少20—30年的差距。目前国际海底矿产资源活动重点逐步由资源勘探向开发过渡,而我国尚不具备海底资源规模化开采技术。此外,生物基因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海保护区建设等与资源有关的热点问题都需要有力的科技支撑。 /p p   为此,《规划》提出实施深水能源、矿产资源精细勘探与试采技术工程示范,实现核心技术和装备国产化,全面提升海洋资源自主开发能力,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p p   比如,开展海洋油气工程新概念、新技术研究,开发深水油气勘探核心技术和工程装备,结合“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大专项,形成1500米到3000米深水油气资源自主开发能力 开展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成矿机理以及安全开采等基础问题研究,开发精确勘探和钻采试验技术与装备,形成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开采试验能力 开展大洋矿产成矿机理与分布规律等科学问题研究,开发高效勘探核心技术研究及深海采矿系统设计,研制集矿与输送装备,完成1000米海深集矿、输送等技术海上试验。 /p p    strong 实现大型深海探测装备共享 /strong /p p   该人士认为,《规划》一大亮点是,提出重点建设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技术创新平台,优化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布局。 /p p   如今我国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实现重大进展,在深海耐压舱、深海浮力材料、深海推进器、深海液压控制、深海通信与定位技术、深海机械手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取得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马”号4500米级遥控潜水器、“海燕”号深海滑翔机等一批重大成果。预计到“十三五”末,我国将是国际上拥有最多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 /p p   在上述人士看来,这给管理者提出的新命题是如何通过共享机制实现资源最优化及高效应用,实现大型深海探测装备共享。 /p p   《规划》同时提出,要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建立海洋科学观测数据、海洋微生物菌种/基因等资源的共享制度,推动科学观测、技术研发、产业培育、海洋管理等环节的相互融合,建立强有力海洋科技任务的一体化实施体系,建立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相适应、与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工程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科研产出效率。 /p p   该人士表示,与陆地相比,海洋相关数据获取更难、成本更高,正因为如此,共享才显得更为必要。“比如美国的海洋科技创新之所以领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了有效的共享机制。” /p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第一届学委会成立
    p   10月21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听取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与工作进展报告,并研究谋划海洋国家实验室“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p p   海洋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是在实验室理事会管理下的学术咨询和指导组织,负责向理事会提供有关创新研究方向、重点发展领域、重大研究任务和目标等学术问题的咨询意见和建议,指导和把握科研方向,并进行学术评估工作。海洋国家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业立和侯保荣,以及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研究员林间等15位国内外海洋科学家共同组成本届学术委员会。 /p p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海洋国家实验室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学术委员会成立后,将充分集纳海内外专家意见建议,为实验室提出符合国家战略的重大科研项目,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p p   根据规划,未来3年-5年,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在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实施海洋环境与气候,深远海渔业资源与海洋药物资源开发,海底油气、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研究三大战略,通过布放潜标等方式,致力于海洋观测、海洋环境过程机理研究与海洋环境预测的结合,开展“透明海洋”研究,保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实施这三大战略,海洋国家实验室将从三方面着手推进:一是启动“鳌山人才”培养计划,为卓越科学家、优秀青年学者和优秀工程师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二是开展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与国际科考船队建设 三是构建全球海洋科技合作交流网络。 br/ /p
  • 青岛未来5年将拿出100亿元推动海洋创新平台建设
    典型案例   去年10月底,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标志性建筑———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将投入使用。该实验室由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5支“国家队”共同组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海洋领域最主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基地。   据悉,该实验室将面向国家海洋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和科学发展前沿,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较少的增量投入,激活大量存量资源,通过汇集优秀海洋科学技术人才,促进学科交叉,实施重点突破,大幅度提高国家海洋科技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内海洋科研之城,青岛虽然拥有众多海洋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但长期以来各自为战的局面使得青岛海洋科技界无法形成一股合力。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从创立之初,其目标就是整合青岛的海洋科技资源,争取大项目,取得大成果。   据了解,实验室结合长年积累的基础和优势,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选择了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近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海洋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测、海洋调查观测与数值模拟技术等作为科研方向。   2008年,山东省、青岛市先期共同投入1亿元资金,青岛市划拨500亩土地,启动了该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2009年,根据国家发展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战略决策,决定在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追加投资3亿元以上。   借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东风,这里将成为海洋科学研究创新体系的平台,同时,这里也将成为海洋高端科研人才聚集的高地。   未来5年,青岛将投资6000亿元重点建设300个项目,并拿出100亿元设立国内第一支蓝色经济基金,重点推动一批海洋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以科技进步带动海洋渔业、船舶制造等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和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 泽泉科技应邀参加2017中国(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
    2017年9月12-14日,泽泉科技应邀参加了为期三天的2017中国(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来自美国,德国,英国,丹麦,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家企业同台参展,参观人次逾3万人次。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园等多家科研院所参加了本次展会。展会同期举办了2017国际压载水管理技术与标准化论坛、跨界融合背景下的蓝色经济研讨会、2017海洋移动平台观测与探测技术论坛。展会现场专设了新品发布区,十余家参展商现场发布了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前沿的新技术、新成果。泽泉科技携海洋生态监测解决方案,就基于流式细胞术的浮游植物原位在线监测系统做了推荐报告,并介绍了有害藻华早期预警的全面解决方案。海洋科技展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有特色的专业展。泽泉科技专业提供海洋环境监测装备、生态生境状况调查,渔业资源调查等相关解决方案,现场展出的多功能回声探测仪(鱼探仪)、水下荧光仪、浮游植物流式细胞仪、营养盐在线分析仪、便携式水质分析仪等产品得到与会专家与观众的关注,特别是海洋赤潮预警监测,压舱水生物检测领域的专家对泽泉科技的藻类在线解决方案表达了浓厚的兴趣。
  • 青岛将打造海洋仪器装备孵化器联盟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调与科研处处长印萍委员指出,青岛市的海洋仪器装备产业发展存在研发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缺乏成果转化环境、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等不足。   在高起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和培育高端技术人才的基础上,应大力推进海洋仪器装备孵化器联盟建设,以青岛海洋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等为核心,联合船舶、石油工程等研发机构,构建海洋仪器装备孵化器联盟,引进先进的孵化器建设和管理理念,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以及地区协作,推进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008年正式开发建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蓝色硅谷战略的实施,作为规划布局中的三个重点园区之一,蓝色高端产业在高新区快速聚集,一个蓝色产业的高地正加速隆起。
  •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郑轶:推动海洋高端监测装备国产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洋监测装备的有无、优劣,极大影响着经略海洋能否深入推进。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以下简称“海仪所”)研究员郑轶长期从事海洋声学、海洋监测、海洋信息工程等领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制工作。近年来,他带领团队聚焦海洋核心仪器和高端传感器领域“卡脖子”难题,聚力创新,推动我国国产海洋监测装备迈向“高精尖”。“海仪所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一批从事海洋监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科研院所, 60多年来,在海洋监测装备领域形成了一批成果,推动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郑轶说。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领域的自给率仍然比较低,缺少总体水平超过国外、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同类产品。实现海洋监测装备的自主可控,刻不容缓。自2006年博士毕业到海仪所工作以来,郑轶带领团队深耕海洋监测装备研发,突破“甚低频水下目标探测”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了我国急需的“噪声探测技术装备”,使我国具备了自主研发针对甚低频低噪声目标被动探测设备的能力;攻克高可靠性声学释放器成套关键技术,实现海洋声学释放器、低频水声通信机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垄断,创立了目前能够与国外品牌同台竞争的唯一国产品牌。“为了持续推动海洋监测装备高端发展并实现国产化,我们编制了‘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图谱’,系统梳理了136种海洋传感器和核心仪器发展的痛点问题,并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路径,从源头解决关键技术难题。”郑轶表示,近年来,海仪所牵头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构建“国际合作、科研、教育、产业”集聚化生态圈,目前已有54项专利技术和26项专有技术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方式在青岛转化落地,实现海洋声学释放器、水声通讯机、系列海洋生态传感器等10余种海洋仪器设备的国产化。“海洋仪器装备具有研发投入高、试验周期长、风险高、难度大等特点,成功研发一款成熟的海洋仪器产品并得到海洋领域的认可和应用极具挑战性。但海洋仪器装备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海洋仪器装备的支撑,所有海洋经济门类都将无数据可依。”郑轶表示,未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深耕海洋高端监测装备领域,切实破解海洋仪器装备广泛依赖进口的问题。
  • 生态环境部:新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2024年1月1日实行
    11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法规与标准司司长赵柯就海洋环境保护法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赵柯介绍,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孕育了生命,连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国家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多公里,海岛岸线1.4万多公里,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这跟我们陆地面积相比,差不多三分之一,这个量是比较大的。赵柯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环境保护法就涉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第二,海洋强国的建设。建设海洋,发展海洋,要走出去,从浅蓝走向深蓝。赵柯介绍,在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定过程中,配合立法机关,积极推动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修订,顺利完成了修法的任务。新海洋环境保护法聚焦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总结了实践经验,坚持陆海统筹、区域联动,加强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系统强化了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新海洋环境保护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第二,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的沙滩,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第三,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赵柯表示,海洋环境保护法,还有很多制度创新和一些务实管用的措施。比如说政府责任,新海洋环境保护法压实的政府责任,明确了职责,规定沿海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对其管理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要负责。要实施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再比如说要突出陆海统筹,统一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保护要求。过去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因为机构的原因是分开管理的,有一些要求并不完全一致,这一次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改,我们把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完全统一了。赵柯介绍,加强入海河流的管理,协同推进入海河流的污染防治,这样打通岸上和海里两个方面。注重综合治理,划定国家环境治理重点海域及其控制区域,制定综合治理的行动方案。地方层面,也要求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其管辖海域的实施方案,因地制宜采取特别措施,开展综合治理,协同推进重点海域治理和美丽海湾的建设。严格排污许可,进一步细化了排污许可制度,规定需要直接向海洋排放工业废水、医疗污水的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单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并严格执行。强化了入海排污口的监管,优化入海排污口设置,加强排污口监测,规定了各类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和日常监督管理的要求。赵柯表示,下一步从法治建设的角度,我们重点要做好以下的工作:第一,组织宣传,我们已经起草了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宣传贯彻的通知,要求地方涉海的省份,要做好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的准备。第二,组织制定新海洋环境保护法相关的配套文件。比如说可以向海洋倾倒的废弃物名录,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入海排污口设置实施导则等,跟海洋环境保护法要配套,保证实施。第三,要推动制修订与海洋环境保护法相配套的一些行政法规,通过制修订配套的行政法规,切实将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制度落到实处。
  • 中日共同建设海洋防腐研究中心
    近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正式发文批准建立一批2010年度山东省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为中方建设单位的山东省中日海洋防腐合作研究中心获得批准。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DNT涂料株式会社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先后成立了中日海洋腐蚀环境共同研究中心、中日海洋防腐涂料研发中心,合作举办了五届海洋腐蚀与控制国际会议 共同承担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并在海洋工程设施开展了腐蚀防护工程示范。
  • 国家海洋局印发《2013年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
    2013年,国家海洋局将加强对钓鱼岛、三沙海域实施海洋环境监测,继续对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大连油污染事件进行跟踪监测。记者日前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刚刚印发的《2013年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明确,今年海洋环境监测任务包括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风险监测、海洋环境监管监测、公益服务监测4个方面。   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今年沿海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将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水、海洋沉积物、二氧化碳、海洋大气进行重点监测,重点关注渤海大气污染物沉降通量的空间分布。同时,将加强针对钓鱼岛、三沙海域的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实施监测,监测频率不少于每年2次。   海洋环境风险监测方面,今年将做好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海洋污染事件监测、环境风险评估和海洋环境风险区划工作。重点对海洋溢油、危险化学品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赤潮(绿潮)灾害、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重点岸段海岸侵蚀进行监测,并继续对蓬莱19-3溢油事故、大连油污染事件进行跟踪监测。   海洋环境监管监测方面,今年做好海洋倾倒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陆源污染物排海的监测工作。加强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入海江河、海洋垃圾的监测,掌握我国主要陆源入海排污口入海排污状况以及对邻近海域海洋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为监督陆源污染物排海提供技术支撑。   公益服务监测方面,今年将开展对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增养殖区监测,做好北戴河海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保障工作。围绕北戴河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做好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保障工作,及时掌握、科学评价北戴河及周边海域环境状况,切实维护海洋生态健康,保障北戴河浴场环境安全。   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在《关于印发〈2013年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的通知》上,对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国家海洋局北海、东海、南海分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提出要求:要进一步推进实时在线监测工作,建立在线监测技术体系,创新和集成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优化现有监测技术,充分挖掘在线监测技术潜力,实现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监测工作效能 要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质量控制技术手段,切实保障监测数据信息质量。
  • 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组建方案通过批复
    2011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组建方案。项目在现有基础上,主要建设海洋石油勘探技术集成与应用、海洋石油勘探数据分析、海洋石油勘探波动信号特征分析、海洋石油勘探装备设计与集成、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等研发平台。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