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家万人计划

仪器信息网国家万人计划专题为您整合国家万人计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家万人计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家万人计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家万人计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家万人计划话题讨论。

国家万人计划相关的论坛

  • 欧洲交通噪声每年致上万人过早死亡

    欧洲环境署近日公布了欧盟首份噪声评估报告,称超过1.25亿欧洲人承受着超过法定指导水平的交通噪声污染,导致每年高达1万人过早死亡。  报告名为《2014欧洲噪声》,分析了欧洲的噪声暴露水平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和公众健康问题,指出了噪声污染的广泛影响,交通噪声困扰着欧盟28个成员国近2000万欧洲民众,影响了800多万居民的睡眠。  此外,报告指出,噪声污染还跟4.3万人的住院、90万人出现高血压以及每年将近1万人的过早死亡有关。长时间处于噪声中,人们可能血压升高、血管收缩,易感个体甚至会出现高血压和心脏疾病等严重症状。  报告指出,公路交通是最主要的噪声源、接下来是铁路、机场和工业。噪声污染来源广泛,不仅在繁忙的都市,甚至自然环境也在普遍发生。  报告旨在量化欧盟噪声污染的规模,评估未来如何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报告建议,在规划和新建设施时,应该纳入噪声方面的考虑,安静的地区应该得到保护,野生动物也应该不受噪声打扰。  本次报告在政治方面颇有雄心,在欧盟第七个环境行动计划中,写入了“欧盟的噪声污染在2020年显著下降并更接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水平”的目标。  然而,本次报告作者同时也表示,由于缺乏可比性和统一的评估方法,不同国家之间甚至一个国家之内也有评估不一致的情况,报告只收录了预期数据的44%。  2002年6月,欧盟曾公布环境噪声评价与管理指令,要求各成员国要在2007年6月30日前绘制以干线道路、铁路、机场为主要噪声源的大区域策略性噪声地图。该图应描绘出噪声源的噪声传播分布情况,统计不同噪声级下暴露的人口数量,并将此数据及噪声地图报告给欧盟同时向公众公布,同时各成员国须在2008年前拟定相关的缓解噪声的行动计划。(王琳编译)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 《科学》杂志:万人审稿,科学家唱主角

    美国的《科学》杂志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刊物之一,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能在《科学》上发表一篇论文,是每一位科学家的梦想。然而在它131年的发展历程中,《科学》遭遇了种种困难,曾两度停刊。但在编辑们和科学家们的努力下,这本杂志通过了时间的漫长考验1880年,来自美国纽约的新闻记者约翰·麦克尔创立了一本名叫《科学》的杂志,这份杂志创立伊始,就先后得到了两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和亚历山大·贝尔的资助。然而,名人的青睐并没有给杂志带来好运,《科学》经营得并不顺利。在此后的131年中,《科学》遭遇了其他困难,曾两度停刊。尽管如此,在那些编辑们和科学家们的心血努力下,这本杂志通过了时间的漫长考验。今天,《科学》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刊物之一,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能在《科学》上发表一篇论文,是每一位科学家的梦想。与爱迪生不欢而散1880年,在纽约记者圈小有名气的记者麦克尔决定和大发明家爱迪生联手合办一份科学杂志。作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重要成员,爱迪生欣然投资1万美元,让麦克尔担任主编,兼管发行。这一年的6月3日,第一期《科学》杂志出版了。一开始,《科学》杂志由于缺少可供稿的科学家,订阅者寥寥,根本无法和同类型的科学期刊竞争。爱迪生给麦克尔开的周薪也只有区区30美元。面对无法支撑的局面,麦克尔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比如增加副总编、设立编委会等等,但遭到了爱迪生的拒绝。在杂志出版18个月后,两人终于不欢而散。爱迪生撤出所有经济支持,把杂志推给了麦克尔一个人。麦克尔没有放弃,1881年底,他通过努力又获得了另外一名大发明家贝尔的支持。然而没过多久,两人的办刊理念再度发生冲突。1882年3月,苦苦支撑了3期的《科学》因为财政问题停刊,麦克尔被迫转让杂志。只值500美元一年后,昆虫学家塞缪尔·斯卡德接管杂志,并使《科学》一度取得不错成绩。但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他和资助人贝尔在管理上又出现矛盾,加上印刷公司不合作,斯卡德最终被迫辞职,助手霍奇斯担任主编。霍奇斯投入大量精力用于《科学》的发行和广告,却没有得到资助人贝尔等人的支持。加之当年的印刷质量糟糕,《科学》举步维艰。贝尔等人撤资以后,霍奇斯在没有工资的情况下单干,1894年,《科学》杂志再度停刊。同一年,《科学》以500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心理学家詹姆斯·卡特尔。卡特尔彻底改变了《科学》的命运。他接手后,将1894年1月4日重新出版的第一本杂志,重新编号为“新卷”第一期。卡特尔重新对《科学》进行了定位,他明确了这本杂志的读者群:应该是科学家、研究人员和有一定科技知识背景对科技进展感兴趣的人们。他的办刊方针、编辑思想至今对《科学》杂志影响至深。在卡特尔担任杂志总编的50余年间,在《科学》上发表重要论文的科学家们包括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托马斯·亨特·摩根,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以及大名鼎鼎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00年,卡特尔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秘书利兰·霍华德达成协议,《科学》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1944年卡特尔辞世后,《科学》杂志被转让给美国科学促进会,但今天的《科学》杂志仍在延续卡特尔的编号,以表明原先的办刊原则不变。审稿人有万人之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美国科学界都面临重整旗鼓的局面,《科学》杂志在这期间先后匆匆经历了6位主编。1954年,美国科学促进会执行主席戴尔·沃尔夫担任《科学》总编,他在危难之际采取了避免刊物继续滑坡的措施。1956年,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格雷厄姆·杜沙恩任总编。《科学》逐步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1962~1984年间,錼的发现者之一、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菲利普·埃布尔森担任杂志主编。在他的任期内,《科学》的论文审核程序得以极大改进。埃布尔森首先建立了审稿人制度,他的审稿人人数一度达一万人之多。《科学》上刊登的论文由审稿人决定优劣,决定取用还是退稿。这一严格的审核方法,也是现在《科学》杂志审核制度的雏形。此后,担任《科学》杂志的主编均为在各科学领域具有专业背景的科学家们,其中包括生物学家唐纳德·肯尼迪和生化学家布鲁斯·阿尔伯特等人。PK《自然》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来自英国的老牌科学杂志《自然》一直被视为《科学》的最大竞争对手,两本杂志竞相刊登最新的科学成果与报道。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再度见证了这两本杂志的竞争与合作。“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继“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科学史上的又一伟大工程。有趣的是,2001年2月15日,《自然》率先发表HGP(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人类基因组的最初测序和分析”;第二天,《科学》杂志不甘示弱,发表了Celera(私人企业塞雷拉基因组公司)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其中,由HGP和Celera相互竞争而又各自独立完成的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里程碑。这两篇极其重要的论文成为当年最火的科学论文,《科学》与《自然》杂志也因为发表人类基因组草图,同时获得阿斯图里亚斯王子传播与人文奖。来稿审核严格《科学》杂志对来稿的审核平台非常严格,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参与整个审核过程,来自中科院的卢柯也是编辑之一。2010年,《科学》收到了全世界大约1.25万篇科学论文,不过最后只有7%的论文可以发表。对于有指来自中国的论文在《科学》被拒率高达98%的说法,《科学》表示,它也刊登过许多来自中国大陆的优秀论文。作为全球性的科学平台,《科学》希望能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科学论文。事实上,其最近发表的论***是来自美国以外的作者。

  • 【转帖】国家学生奶计划亟须有力政策扶持

    实施10年覆盖率仅1.7%  今年是我国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学生奶计划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在推广和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把学生饮奶收费视为“乱收费”,将学生奶拒之于校门之外。在国际学生奶日来临之际,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蒋建平呼吁,中央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生奶计划的政策性扶持,以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有关扩大实施国家学生奶计划的要求。  学生奶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现代奶业发展的多个领域,因此其扶持政策应当是多元化、多方面和多渠道的,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一个方面。实施学生奶计划的扶持政策要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以地方政府为主,但绝不能因此忽视中央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重要性。  目前饮用学生奶的中小学生仅占全国在校学生总数的1.7%。蒋建平强调,目前的当务之急,首先是要妥善解决学生饮奶收费问题,为定点企业进校供奶开“绿灯”。据了解,有些地方允许企业配送学生午餐进入学校并收费,却把学生饮奶收费视为“乱收费”,取消学生奶,将其拒之于校门之外,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奶的推广,也与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文件要求相违背。有些学生奶定点企业负责人强烈要求,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定点企业供奶开“绿灯”,允许学生奶进校,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学生奶计划,为了确保“安全、营养、方便、价廉”,规定由定点企业直接将学生奶配送给在校学生,不允许这种特殊的乳制品进市场,更不宜全面“市场化”,如果连合理进校也被“否决”,就等于封杀这项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民生工程。这一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地方的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政府的协调组织工作未到位,需要有关方面及时给予高度重视。应该说明的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规范收费是必要的,学生奶贮存、发放费用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例如,江苏省高邮市纪检委、监察局、农林局、教育局、物价局联合发文,要求“在学校储藏、保管、发送学生奶中产生的费用,经物价行政部门核定后由企业承担,此项费用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与供应商结算后返还至学校”。这就有效地规范了学生奶的收费。  要抓紧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国发【2007】31号)文件提出的“完善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扶持政策”。作为第一步,建议对学生奶“调味产品”按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即减少4个百分点,和纯牛奶产品同一税率。以2008年全国日均饮奶学生351万人计,全年合计减税约4200万元,虽然减税额有限,但这一政策所产生的示范作用将是巨大的。  在我国中西部农村,贫困是造成学生奶计划难以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生饮奶问题,蒋建平建议,在国家扶贫计划中列一专项,分阶段扩大实施。据估算,中西部农村贫困生约3000万人,其营养不良与健康问题令人担忧,更加需要饮用牛奶。一头后备母牛由政府补贴500元,所产牛奶大都供城市居民饮用,农村贫困生却喝不上牛奶。因此,建议国务院在今后6年中每年安排专项学生奶补贴专款5亿元,列入扶贫计划,分批、分步骤地实施,并划拨教育部门专款专用。为做好此项工作,建议教育部安排相应的贫困生学生奶管理机构,并由专人负责学生奶入校后的管理。  推行学生奶计划,应从源头抓起,这是保障学生饮奶安全的重要举措。2003年以来,我国启动了“学生饮用奶奶源升级计划”,已取得明显成效,共认定了26个奶源基地。但总体来看仍然是规模较小、进展较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确保牛奶安全、扩大学生奶推广范围和覆盖面的要求。为此,蒋建平建议,大力加强对国家“学生饮用奶奶源升级计划”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将学生饮用奶奶源升级计划单列,在后备母牛补贴、奶牛政策性保险、养殖小区建设补助和奶农信贷支持等政策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并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定点生产企业的作用。  蒋建平还表示,随着形势的发展,有关法规依据、协调体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生产企业认定、乳品标准、质量管理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的国家学生奶暂行管理办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议有关部门抓紧对主要文件进行修改补充,加以完善,及早发布,为扩大实施学生奶计划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6334万亩 428万人饮水困难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6334万亩 428万人饮水困难

    8月1日,国家防总通报,7月份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伏旱情况并呈发展态势。旱情具体情况如何?呈现哪些特点?各地如何应对,确保旱区人畜饮水安全?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6334万亩,428万人因旱饮水困难   8月1日,记者从国家防总获悉:7月份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部分地区伏旱露头并呈发展态势,特别是贵州、湖南、重庆三省市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七成,江河来水偏枯、库塘蓄水不断消耗。   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6334万亩,其中作物受旱5564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770万亩(水田缺水285万亩,旱田缺墒485万亩),有428万人、38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贵州、湖南、宁夏等省区。   在受旱比较严重的地区中,贵州省耕地受旱面积756万亩,有88万人、5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湖南省耕地受旱面积759万亩,有43万人、35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重庆市作物受旱面积161万亩,有37万人、19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目前,国家防总已派出两个工作组赴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等省市协助指导地方做好抗旱工作。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8/201108031047_308118_1896872_3.jpg

  • 2月28日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font=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color=#021eaa][b][font=-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国家统计局:[/font][/b][/color][/font][font=-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8px]2月28日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死亡率为7.37‰;自然增长率为-0.60‰。(国家统计局网站)[/size][/font]

  • 河北石家庄已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近478万人超546万剂次

    [font=arial][size=16px][color=#333333]从今天召开的石家庄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5月17日24时,全市累计接种546.4938万剂次,477.9392万人。其中仅接种一剂409.3846万人,完成二剂接种68.5546万人。[/color][/size][/font]

  • 中国每年因空气污染致数十万人早死

    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陈竺院士,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王金南研究员等专家,于2013年12月14日在国际医学界最权威的《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第382卷总第9909期)上,发表了《中国积极应对空气污染健康影响(China tackles the health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评论(以下简称《影响》),对中国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进行了评估,估计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数十万人早死。

  • 【分享】据称中国每年约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中国内地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死亡占40%。目前住院患者中抗生素使用率高达70%,约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这是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杨志寅 1月3日披露的数据。他在《健康报》发表的文章称:中国使用、销售量排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生素,人均年消费抗生素约138克,而美国仅为13克。2006至2007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而美英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仅为22%至25%。杨志寅提供的不完全统计资料称,中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约有250万人是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入院治疗;现有的180万聋哑儿童中,60%是由药害所致;全国1000万聋哑人中,60%至80%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在住院的感染病患者中,耐药菌感染的病死率为11.7%,而普通感染的病死率仅有5.4%。他认为,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他指出,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合理应用能为人类造福,而使用不当则对人类危害无穷。由于长期以来对抗生素的滥用,致导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于是出现了能抵抗绝大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为滥用抗生素敲响了警钟。他强调,开发一种新抗生素约需10年,而新一代耐药菌的进化仅需两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已远跟不上耐药菌的产生速度,因此,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对抗“超级细菌”首要的措施。

  • 雾霾害25.7万人过早死亡,灰霾对人体的伤害究竟有多大?

    雾霾害25.7万人过早死亡,灰霾对人体的伤害究竟有多大?

    雾霾害25.7万人过早死亡,31城市危险,"石家庄"最严重中国雾霾相当严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团队历经一年研究后,日前公布了调查结果《危险的呼吸2》显示,中国有31个城市因为PM2.5过高,导致25.7万人过早死,超额死亡率平均接近1%,其中有12座城市领先于平均死亡率,按照严重程度依序为石家庄、济南、长沙、成都、南京、武汉、南昌、合肥、天津、哈尔滨、重庆、沈阳。据媒体报导,潘小川表示,「超额死亡」意味着多死亡的人数,「如果PM2.5污染没有那么严重,这些人本来不会死,超额死亡人数是『相对危险度』的表征,意味着死亡风险的高低,超额死亡人数越多,意味着居住在这里的健康风险越大。」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2/201702071103_01_1834255_3.jpg▲石家庄是31个城市中最为严重的一个。(图/东方IC)潘小川呼吁,政府要加快PM2.5污染的治理进度,大气污染治理决策中,应该基于评估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不仅是简单的基于各个地区的PM2.5浓度。目前,中国全国有21座城市制定了明确的2017年PM2.5改善目标,根据《危险的呼吸2》研究显示,如果目标能够达到,那这些城市超额死亡的人数可下降约2.6万人。灰霾对人体的伤害究竟有多大?最近美国南加州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居住在PM2.5浓度较高地区的人,尤其是老年妇女,容易患上老年痴呆症。根据《纽约时报》报导,这份由南加州大学研究人员主持的报告指,生活在“细颗粒物”浓度超过美国环境保护局设定上限的老年妇女,其总体认知能力衰退的概率比正常地区要高出82%,患痴呆症的概率要高出92%。此外,该报告还表示,如果将研究结果换算成普通人群的比例,那么高达21%的痴呆症病例为大气污染所致。这份研究报告被刊登在英国《自然》周刊旗下的《转化精神病学》杂志上。《纽约时报》介绍说,研究中所说的“细颗粒物”就是PM2.5,它的直径小于2.5微米,可以深入人的肺部,并进入血液,还可能进入大脑。PM2.5是中国有毒空气中最具破坏性的成分。“大脑中的细胞会把这些颗粒物当作入侵者,做出炎症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炎症反应似乎会恶化,并促使阿尔茨海默氏症(脑退化症)的发展。” 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凯莱布.芬奇教授说。他还说,“我们现在有证据证明,空气污染就像烟草一样,对不断老化的大脑有害。”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和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14亿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0%。这令外界担心PM2.5会对越来越多的中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近些年,随着中国 灰霾的不断加重,国际上有关空气污染对健康长期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严重空气污染环境下的儿童可能会受到永久性的肺部损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产妇若产前暴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下,生下的孩子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焦虑、抑郁和注意力障碍的问题。2016年2月,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和印度的一批科学家表示,他们发现2013年的空气污染导致逾550万人过早死亡,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占160万和140万。此外,已证实的PM2.5对人体造成的健康危害还包括早逝、支气管炎、气喘、心血管疾病、肺癌等。

  • 反式脂肪导致每年超过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反式脂肪导致每年超过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购买包装食品时,如果在配料表中看到氢化植物油、氢化棕榈油、起酥油、植物黄油、奶精、植脂末等,代表该产品也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建议少吃。

  •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关于征集2016年度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通知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关于征集2016年度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通知时间:2015-11-17  作者:国家认监委  来源:国家认监委认办科〔2015〕17号各有关单位,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为进一步加大检验检测认证从业机构及社会相关各方在认证认可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专项经费的导向激励作用,2012年认监委设立了“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下简称支撑项目),用于开展认证认可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重点资助对认证认可行业发展有重要引领与支撑作用但未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的科研项目开展研究。现启动2016年度支撑项目的征集工作,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管理机制 支撑项目由国家认监委批准下达,委托认证认可专业技术委员会开展立项评审和验收,并对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监督管理。 二、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 质检系统内外的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从业机构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相关机构均可申报,项目申报单位应吸纳产学研等国内优势单位参加。鼓励青年科技骨干担任项目负责人。 2.项目经费 项目经费以申报单位自筹为主,国家认监委补助为辅,原则上自筹经费与补助经费的比例应不低于5:1。根据项目研究内容,每个项目认监委补助2-4万元。 3.申报流程 项目申报单位填写《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议书》(格式见附件)一式十份并签字、盖章后(一份原件,其他可复印),于2015年12月15日前(逾期将不予受理)提交至指定地址,同时电子版发至指定邮箱。 三、联系方式 资料联系人:梁丽娟、梁吉娜 联系电话:010-83886164、010-83886592 电子邮箱:lianglijuan@cqc.com.cn 邮寄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9区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质量技术部 认监委联系人:娄丹 联系电话:010-82262812 附件: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议书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 2015年11月13日(此件公开发布)

  • 【转帖】关于下达国家认监委2008年能力验证计划的通知 国认实函2008[58]号

    关于下达国家认监委2008年能力验证计划的通知 国认实函2008[58]号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项目承担单位:   为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并配合质检总局对玩具、服装等十项重点产品开展的专项整治工作,国家认监委决定2008年继续在一些社会热点和重点关注的领域组织开展实验室能力验证工作,验证并提升实验室的检测水平。经过对有关实验室申报项目的认真研究,最终确定22个项目作为2008年国家认监委能力验证计划,其中A、B类项目各11个(见附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  (一)已获得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并具有本通知所列A类项目检测能力的各省级(含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所)、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实验室)、各相关部委或行业产品质检中心必须参加相关A类项目的能力验证,因故不能参加的,要向国家认监委书面报告;  (二)欢迎其他社会实验室自愿参加A类项目;  (三)各实验室可根据需要自愿报名参加B类项目。  二、工作要求  (一)对地方两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和行业评审组的要求   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有关资质认定行业评审组应及时组织相关实验室报名参加国家认监委2008年的能力验证项目。  国家认监委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与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CNAS)实施的能力验证计划事先进行了协调和沟通,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为国家认监委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提供技术支持。  (二)对项目承担单位的工作要求   1.各项目承担单位应高度重视所承担的能力验证工作,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认真做好能力验证方案的设计工作。方案设计和执行人员必须参加过国家认监委组织的相关培训。能力验证设计方案需在一个月之内上报国家认监委实验室部审核;  2.方案设计、样品制备、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等环节应积极寻求协助单位的协助。确保样品的可靠性,确保样品的可靠传递;  3.认真通知所有应参加的实验室,并注意跟踪落实,邀请社会其他实验室参加可以通过网站发布消息;  4.在样品设计环节应考虑可能出现的实验室间串通的情况,样品设计尽量做到防止串通。在项目进行中,如发现实验室的串通行为,应及时向国家认监委实验室部反映;  5.各项目承担单位在最终统计结果上报国家认监委审核批准后,方可向参试实验室发出中期结果报告。项目最终通过国家认监委验收后,可向参加实验室发最终报告(包括技术总结);  6.时间进度要求: 各单位应在 5月底之前完成能力验证方案,并发出第一轮通知; 7月底之前完成样品制备; 8月底之前完成第一次检测结果收集; 9月底之前完成补测实验室结果的收集; 10月底之前完成最后技术总结并上报。国家认监委将在年底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  三、费用  本通知要求必须参加的实验室免交能力验证费用。检测结果离群或可疑的实验室可有一次补测机会,但需交纳补测费用。自愿参加的实验室应向项目承担单位交纳能力验证成本费。   四、能力验证的结果公布和使用  国家认监委将在所有项目验收完毕后公布参加2008年认监委能力验证活动结果满意的实验室名单,并通过项目承担单位,向取得满意结果的实验室颁发能力验证满意结果证书。  取得满意结果(含补测)的实验室2009年接受资质认定(计量认证、验收、授权)和实验室认可评审时,可以免于该项目的现场考核。对于首次申请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的,计入其参加能力验证记录。相关部门在相关检测领域布置任务时,应优先选择这些满意结果的实验室。  各有关单位在能力验证计划实施当中遇到问题,请随时与国家认监委实验室部联系。联系人:  李文龙010-82262769 liwl@cnca.gov.cn  周 刚010- 82262770 zhoug@cnca.gov.cn  准备参加能力验证的实验室请直接与具体承担能力验证的单位联系报名,联系方式见附件。  附件:1.国家认监委2008年能力验证计划A类项目   2.国家认监委2008年能力验证计划B类项目  二○○八年四月十八日

  • 北京市新冠疫苗累计接种1291.41万人

    [font=arial][size=16px][color=#333333]新京报快讯 据健康北京微信公众号消息,截至2021年4月18日,北京市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088.47万剂次,累计接种1291.41万人。[/color][/size][/font]

  • 噪音也杀人 已致万人丧命

    噪声使人致命,大家应该不是第一次听说,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噪声杀人的真正原因。 世卫组织新证据表明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长期接触噪音所导致的疾病,科学家希望各国政府据此开始采取控制噪声的行动。  帕都斯基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反噪音牺牲者。今年6月5日,当他在美国兰开斯特县自家房子外面试图阻止一个正在不停发动摩托车的青年时,被撞倒死亡。  帕都斯基的死完全  是因为他拒绝噪音的缘故。而今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欧洲的噪音问题所发布的新证据则是: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死于由于长期接触噪音所导致的疾病。  虽然还是初步的研究,WHO的发现已经表明,长期接触交通噪音可能造成了欧洲缺血性心脏病人中3%的死亡率。全世界每年有700万人死于心脏病,按照比例,其中有21万人的死因是接触噪音。  WHO调查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最近几年人们对噪音污染的投诉快速增加。今年5月英国清洁空气国家学会(NSCA)的一个调查显示,噪音对45%的人有“很大影响”,而去年早些时候的数字是35%。与此同时,由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收集的数字表明,在过去的20年,人们对噪音的投诉增加了5倍。其中,对邻居吵闹的怨声最高,其次是对酒吧和俱乐部噪声扰民的抱怨。有2%的被访者对NSCA的调查人员说他们因为吵闹的邻居而搬家。  可以杀人的噪音  人们虽然知道过多的噪音扰人,但是,对于到底噪音怎样转化为对人类健康的实际危害却一直不甚了解。2003年,WHO疾病项目的噪音环境负担工作组一直在尝试研究这个问题,目的是研究出一种可以让每个国家能够决定花多少钱来减少噪音的标准理论。  验证长期接触噪音导致疾病或死亡并不容易,比如,交通产生的空气污染与噪音污染是同时发生的,人们怎么能区别这两者的影响作用呢?  世界卫生组织利用的是与评估像香烟或臭氧这些环境污染一样的原则。找到那些接触噪音特别高的家族,将其死亡和发生疾病的比率与安静的邻居作比较。研究人员也研究了那些有特殊疾病,比如有冠心病的人,试图找出接触过高噪音是否会增加他们死亡风险。  最后他们将这些资料和“声音地图”中欧洲部分城市最嘈杂突出地区的数据结合起来,了解到接受噪音的人口比例。这样才可能大致估算出会有多少人将因噪音而死亡或患病,并能估算出接触噪音所损失的健康岁数。  利用包括德国、瑞士、荷兰的研究数据,一个国际专家小组经过四次会谈,对全欧洲人口噪音影响做出了初步估计。正像由心脏病投射出死亡一样,新的数据表明,在欧洲有2%的人因为噪音污染引起严重的睡眠障碍,至少15%的人感觉受到噪音的严重骚扰。研究人员计算出,长期接触高交通噪音引起的耳鸣,可以占到全部耳鸣病例中的3%。他们还估计了噪音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危害影响:“休闲噪音”如mp3的音量过大,或过分喧闹的流行音乐会或迪斯科舞厅,都是引起听力损害的元凶。  最让人吃惊的发现是:噪音竟然和死亡率有关。伦敦大学学院的听力学教授迪帕克说:“新的研究资料表明,过早死亡与噪音有关。”  那么,多大声音才叫噪音呢?我们所接触的声音通常是用反映耳膜压力的分贝来测量的。WHO已经确定出长期接触全面的村镇信息共享多少水平的噪音可以引起诸如心脏病或耳鸣的问题。WHO《欧洲夜晚噪音指导方针》项目可以作为一份粗略的指南,包括接触噪音的极限,比如心血管病的极限,是长期在夜晚接受50分贝的噪音;而睡眠障碍的极限较低,是42分贝;更低的是一般性干扰,只有35分贝。对儿童学习的负面影响是55分贝。  55分贝大致相当于你在一个热闹饭馆所听到的喧闹声,而75分贝则相当于一个繁华街口的噪音。  噪音如何致病  接触噪音怎么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这么大的破坏作用,比如,噪音为什么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认识到噪音能产生慢性压力,使得我们的身体处在恒定的警醒状态。去年,德国联邦环保局的沃夫冈发表了一份报告,研究显示,即使你在睡觉,你的耳朵、大脑和身体也在持续对周围声音有反应,这种反应是以提高压力激素比如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来表达的。  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的一位声学研究人员安迪说:这是进化使然。因为很多动物需要在睡眠时对威胁警醒,他们可以在睡眠中醒来并逃跑。  但是,如果这种压力激素持续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就可能导致威胁生命的生理改变。最终结果可能是从心力衰竭到高血压再到中风或是免疫问题的很多障碍。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研究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迪帕克说:“所有这些病症都是不知不觉渐渐发生的,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就算你认为你已经习惯了噪音,生理变化还是在发生。”  更严重的是,声音压力的来源范围很广。有些是很大很明显的噪音,比如不停的巨大的交通噪音或飞机起飞的轰鸣声;有些则是很微弱的,很难将其定义为“污染”的噪音,但是却依然引起强烈的焦虑或愤怒。比如居住在吵闹的邻居间,即便邻居当时并没有发出噪音,但你只要知道邻居在家就很容易诱发压力。  如果干扰睡眠,噪音会加大压力,从而导致持续疲劳和进攻性、应激性的爆发。人们在睡眠中听到噪音会经常醒来,或者在睡眠中烦躁不安,这些都是睡眠失调的指标。  还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过多的噪音也干扰学习和教育。早在1975年,由现任纽约市市长环境理事会噪音委员会主席的阿丽娜所做的研究就指出:教室靠近铁路的学生,其学习能力比那些在安静教室的学生落后3~4个月。而最近瑞典耶夫勒应用心理学实验室的斯塔芬研究表明,在德国慕尼黑的部分地区,在附近一个飞机场关闭后,孩子们的记忆力提高了25%。而居住在新机场附近的孩子,在机场开放后记忆力下降了同样多的水平。  拒绝“现代瘟疫”  WHO新的估计给各国政府提供了一个更强的控制噪音的理由,并帮助当局决定在什么地点采取行动。  今年底,所有欧洲人口超过25万的城市都需要推出可以显示噪音热点的数字噪音地图。再结合影响健康的资料,就使其更好地用作反噪音工具。比如,远离学校和医院进行交通路线重新布局,并且竖立起噪音隔离栏。  迪帕克与WHO其他工作组还希望依赖于揭示噪音对健康影响的程度,促使各国政府立马开始采取行动。比如在美国,不管是政府还是环保局都提供监视、调节或研究噪音的资源,剩下的一切由各州和城市采取特别行动。  纽约在这方面一马当先。今年1月纽约市长引入了严格的反噪音污染新法律,升级了该市使用30年的噪音法规。新法律中考虑了新的噪音源:比如,太大的立体声、汽车的喇叭声和空调发出的噪音。这些改变是在2006年该城市收到354378次有关噪音的投诉后实施的,今年,有关噪音的投诉增加了7%。  无论WHO新的数据是否能改变世人对噪音的看法,阿丽娜希望至少这是一个开始。罗伊斯博士是美国一位反噪音污染的老将,他希望噪音最终将像吸烟一样成为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东西。在最近一篇声讨噪音的文章中,他将噪音称呼为“现代瘟疫”。 为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尽量不故意制造噪声,并有效的防护自己避免噪声

  • 研究表明:空气污染每年或致死二百万人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7月11日报道】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00万人的死因可能与空气污染有关。 1、 这项研究估计,每年有210万人的死亡与细颗粒物有关。这种微小的颗粒物可以深入肺里,导致健康问题。研究人员说,颗粒物污染会使人因心脏病和包括肺癌在内的肺部疾病死亡;与此同时,颗粒浓度增大是人类活动造成的。2、这项研究还发现,每年有47万人的死亡与人类制造的臭氧有关。当汽车或工厂排放的污染物聚合在一起并发生反应时,就产生了臭氧。接触臭氧可能会使人因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研究人员贾森·韦斯特是北卡罗来纳大学环境科学副教授。他说,上述全球死亡数字多半可能出现在东亚和南亚,那里人口众多,空气污染严重。研究显示,改善世界各地空气质量将延长某些地区的预期寿命。3、有些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可能使得空气污染具有更大杀伤力,但这些新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与空气污染相关的死亡只有极小的影响。4、研究人员说,污染和气候通过几种方式发生相互作用。温度和湿度等与气候相关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到空气中颗粒的反应速率,而这反过来会影响污染物的形成。此外,降雨可能会影响污染物的积聚。5、研究人员利用一些气候模型来估计1850年(工业革命前)和2000年的世界各地空气污染状况。通过集中关注这两个年份,研究人员可以确定有多少空气污染是人类引起的。韦斯特说,研究人员随后利用以往关于空气污染与健康的研究数据,确定有多少死亡病例与空气污染中的颗粒浓度有关。此外,大多数有关空气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工作是在美国展开的,所以像这项研究这样把结果应用于全球,也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该研究报告将发表在7月12日的《环境研究通讯》上。

  • 【转帖】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室内空气污染造成160万人死亡

    室内烟雾微小颗粒含量超室外100倍 全世界有半数以上人口依靠家畜粪、木柴、庄稼秸秆或煤来满足其最基本的能源需求。用此类固体燃料在明火或没有烟囱的开放炉灶上做饭和取暖导致室内空气污染。这种室内烟雾含有一系列损害健康的污染物,包括能深入渗透到肺部的烟尘微小颗粒。在通风不良的住所,室内烟雾可超过可接受的微小颗粒含量,比室外空气高100倍。在妇女和儿童中暴露极高,他们大多数时间在炉边度过。每年室内空气污染造成160万人死亡—每20秒就有1人死亡。 因此,使用产生污染的燃料对发展中国家贫穷家庭的健康造成严重负担。由于贫穷家庭通常没有资源来获取较为清洁有效的燃料和炉具,依靠此类燃料既是贫穷的一个原因,又是贫穷的一个结果。依靠简单的家庭燃料和炉具可损害健康,并从而阻碍经济发展,形成贫穷的恶性循环。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2004年评估,依靠木柴、家畜粪和农作物残留物等生物质燃料做饭和取暖的人数将继续增加。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由于人口增长以及不能获得煤油和液化石油气等替代物或它们的价格上涨,对生物质燃料的依靠看来正在增加。尽管这一日益严重问题的规模,暴露于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仍未成为研究、发展援助和决策的一个主要焦点。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