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家创新中心

仪器信息网国家创新中心专题为您整合国家创新中心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家创新中心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家创新中心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家创新中心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家创新中心话题讨论。

国家创新中心相关的资讯

  • 工信部批复组建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等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依托宁波石墨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组建,建设地位于浙江宁波,股东单位充分汇聚了浙江、江苏、广东等14个省份的行业创新力量。创新中心面向石墨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围绕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石墨烯材料产业化应用和石墨烯行业质量提升等研发方向,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支撑打造贯穿石墨烯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价值链的创新体系,助推我国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依托南昌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建设地位于江西南昌,股东单位汇聚了虚拟现实硬件、软件、内容制作与分发、应用与服务等环节的行业骨干力量。创新中心聚焦制约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测试验证、检测、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平台,逐步构建覆盖虚拟现实全产业链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我国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依托四川新视创伟超高清科技有限公司组建,建设地位于四川成都,股东单位汇聚了超高清视频材料、芯片、模组、算法、设备、整机及系统的行业创新资源。创新中心面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前端采集、内容制作、编解码、网络传输和行业应用,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推广、行业公共服务等能力,助推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创新发展。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对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和有关地方共同推动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督促创新中心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行业服务能力,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正是看中石墨烯良好的性能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宁波于2013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研发重大科技专项,并支持了近40个石墨烯应用研发项目。借着这股东风,2017年浙江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全省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代表正式落户宁波,一批石墨烯产业的重大技术成果加速涌现。在技术研发方面,截至目前,浙江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已突破石墨烯微片的高效分散、稳定的水性浆料制备、石墨烯浆料快速印刷及涂布等多个关键共性技术;在产业化应用领域,锂电池用石墨烯复合导电浆料已在宁波墨西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万吨级生产线;孵化的浙江墨原新材料有限公司已成功研发出百微米级石墨烯导热膜卷材;孵化的宁波烯暖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研发出基于水性工艺的石墨烯电热膜;研发的石墨烯RFID实现在资产管理的示范应用。“不光是宁波,我国已成为全球石墨烯开发和产业化最活跃的国家之一。截至2021年底,我国石墨烯专利技术申请量约占全球的80%,相关产品市场规模达到160亿元,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工信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此前在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上表示,尽管如此,但我国石墨烯产业的发展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的建设就是要加速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加快技术的工程化,成果的产业化,推动石墨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国家纳米中心项目落户嘉兴创新园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纳米中心”)、浙江嘉兴秀洲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与嘉兴创新园发展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签署了《长三角纳米科技产业发展研究院项目租赁合同》。此合同的签订标志着我国纳米科技领域的权威机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合作项目正式落户嘉兴创新园。   长三角纳米产业蓄势待发   在国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今天,长三角区域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深入,特别是沪杭高铁、上海虹桥枢纽等区域设施的完善,位于长三角核心腹地的嘉兴,其优越的地理区位、发展空间、商务成本、人居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嘉兴市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引领”战略的大力实施,也必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新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嘉兴市将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加强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六大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嘉兴创新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建伟表示,嘉兴长三角创新园在产业定位与产业促进方面与嘉兴市战略保持高度一致,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国家纳米中心落户嘉兴长三角创新园,是三方战略的高度认同,也是符合各方的利益诉求,对于嘉兴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据悉,纳米中心以“长三角纳米科技产业发展研究院”为依托,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纳米科技产业示范基地为目标,计划在5~10年内累计完成15~30个纳米科技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化项目,实现全球纳米技术领域的“政、产、学、研、金”等资源的聚集。   此次纳米中心签约面积为8120.5平方米,需求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纳米中心入园后将陆续开展纳米科技应用性成果实验室试验、中试与产业化转移研究,适时组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长三角纳米技术检验、检测分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长三角纳米技术应用标准研究中心、长三角国家软实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以及纳米技术实用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等机构和基地,并计划5年内实现年产值规模达到5亿元,10年内实现年产值规模达到10亿~20亿元。   樊建伟说,纳米技术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国家前沿科技实力,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撑点。嘉兴市政府将纳米技术等新材料产业作为嘉兴市未来产业发展重点,高度重视纳米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在政策上给予此类高科技新兴产业极大力度的扶持,包括专项资金支持,科研人才及团队住房补贴、工资外津贴等一系列政策等,比如对于入选“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的人才,财政给予100万~300万元的创业资助。创新园自身也发挥综合优势,从产业服务、人员生活等为项目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多功能园区吸金更引智   纳米中心与嘉兴长三角创新园合作,是对园区高水平的规划、完善的功能配套、高度的产业聚集、周到的产业服务以及优美环境的充分认同。   嘉兴长三角创新园是北科建集团集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发经验之大成,按照科技地产全新模式开发的科技新城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遵循“以城带业,以业兴城,宜居宜业,和谐发展”的开发理念,建造一座以产业研发区为核心、商务功能区、生态住宅区有机融合,集科技研发、企业总部基地、商务办公、五星级酒店、时尚商业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中心,助推嘉兴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同时,北科建集团围绕产业发展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整合资源,携手27家服务机构成立北科建(嘉兴)产业服务创新联盟,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的产业服务,降低企业的创新创业成本。比如,嘉兴创新园还将与国家纳米中心这一全国纳米技术检测的权威机构共同搭建长三角纳米检测中心平台,并在其科技产品成果转化之后为其做好市场推广的服务。   清新优美的园区环境、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优质专业的产业服务、高效精干的管理团队成为嘉兴创新园吸引企业入驻的关键。“随着国家纳米中心、华映星球、厦门漫乐等一批行业知名企业的入驻,产业的聚集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嘉兴创新园的产业招商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樊建伟表示。他同时还强调,嘉兴创新园作为北科建集团科技新城产品,非常注重入园企业的质量和资质水平,“只有符合园区定位的企业才可进入园区”。   随着产业招商工作的开展,嘉兴创新园的产业聚集和示范作用必将进一步凸显,成为推动嘉兴乃至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的新高地。
  • 四大国家级创新中心落户福田
    手机检测中心、机动车检测数据中心、南方安防检测中心、LED国际采购交易中心等四大国家级创新中心将全面落户福田区,将提升福田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力和产业链。昨天在区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上,福田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以促进重点项目落户和营运为契机抢占产业制高点。   手机检测中心今年将可核准手机型号,珠三角手机企业可就近在中心完成认证环节。在成功建成运营上沙手机检测中心的基础上,福田区今年将支持和协助工信部电信院深圳移动终端开放实验室运营,尽快建成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深圳实验室,开展手机型号核准监测业务,促进手机业发展壮大。   汽车产业商机巨大,而汽车零配件检测更有着高端产业链。福田区今年大力推进中国检验集团汽车检测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力促国家级润滑油性能检测实验室、国家级机动车零配件检测实验室和机动车综合检测站网络数据中心尽快落户福田。   在安防产业方面福田将建立检测技术为核心的研发中心。福田区今年将支持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深圳工作站运营,加快推进南方安防检测中心建设。LED(液晶电子显屏)产业作节能新产业前景广阔,福田将积极引进中国科学院新能源研究所建立新能源创新中心,支持深圳LED国际采购交易中心一期营运和二期招商工作。   此外福田区还提出加强专业化高端产业园区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拓展和完善福田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拓展和完善福田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华强北电子商务示范区,完成Intel嵌入式技术实验室、嵌入式软件测试实验室建设和上沙科技创新园二期改造。
  • 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崂应践行为国家服务!
    近日,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举行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大气环境监测装备及溯源技术)成立仪式。崂应海纳集团作为联合共建单位受邀参加仪式。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大气环境监测装备及溯源技术)依托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建设,是一个连结科研院所、大学和生产企业的大气环境监测装备及溯源技术研发平台。中心将围绕大气环境监测、装备、溯源、数据等产业链条,开展大气环境监测装备及核心部件研发、质量体系和溯源体系建设、标准物质研发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实验、成果应用推广等工作,建设大气环境监测装备验证评价、数据分析等服务平台。崂应海纳集团副总经理邓春磊、人工智能技术总监孙伟斌参加活动。
  • 工信部: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通过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018年9月4日,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院士参加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卢秉恒、李骏、何琳、黄庆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朱荻、张清杰、杨孟飞,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教授等专家参加了论证会。 b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fb91619-0592-4ac6-a22e-4cf924301aec.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会上,武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汉院士汇报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与会专家就创新中心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组建方式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一致同意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通过论证。 /p p   罗文副部长指出在当前新形势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尤其重要和迫切,并就下一步抓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面向行业,注重抓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二是面向全球,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与配置。三是面向短板和弱项,突出抓好产业化示范带动能力建设。四是面向市场,深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p p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范书建、装备司副巡视员王建宇,湖北省经信委主任王祺扬、无委办主任王化平,武汉市经信委、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相关负责人,以及创新中心建设单位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李培根院士,清华大学柳百成院士等参加了会议。 br/ br/ 更多相关新闻 br/ strong 武汉晚报: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落户武汉 /strong /p p   9月4日,武汉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在京通过论证,该创新中心将聚焦产业优势资源,着力解决我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产业的共性问题,为智能制造关键领域研发核心工艺、建模仿真及工业软件,打造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至此,除北京、上海外,武汉将是全国第三个拥有两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城市。 /p p   会上,武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汉院士汇报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经与会专家深入讨论后,建设方案通过论证。 /p p   据介绍,建设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的意义重大。当下,智能制造是引领和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驱动力,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关键共性技术。 /p p   会议指出,建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要面向行业,注重抓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面向全球,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与配置 面向短板和弱项,突出抓好产业化示范带动能力建设 面向市场,深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p p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将以市场化为导向,采取“公司+联盟”等模式运行。目前,该中心已聚集20多名院士领衔的人才队伍,汇聚了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制造领域全国前十的高校以及航空、航天、重型汽轮机等领域的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覆盖了我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领域5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武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是该创新中心的建设主体。 /p p   今年1月以来,在创建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过程中,武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已新立项数个基于多领域统一建模的机电系统半物理测控平台、高性能聚合物光学产品仿真与优化设计技术等技术项目。 /p p   据介绍,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在拟定的22个重点行业领域中,每个领域只设一个创新中心,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解决行业反映突出的共性问题。2015年以来,我国启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提出在2020年打造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构成国家制造业的创新体系。随着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通过论证,全国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已达9个。 /p p   去年11月,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武汉建设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助力武汉打造万亿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p p br/ 附录:8家建设方案已经论证通过的国家创新中心名录 br/ /p p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 /p p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 /p p   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p p   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 /p p   机器人创新中心 /p p   集成电路创新中心 /p p   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 /p p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 /p
  • 投资数百亿元,15省市争创超40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应对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涉及国家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构建和完善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科技力量。  2017年以来,科技部等部门相继印发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暂行)》等文件。党的十九大做出关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基于此,各省掀起了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浪潮。截至目前,已有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在内的3家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高速列车、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川藏铁路、燃料电池、新型显示等12家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然而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所说,从总量和涉及领域方面来看,当前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还远不能满足全国各地产业创新需求,建设和评价体系还有待成熟,需要从国家层面充分发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产业优势。眼下各省的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已相继出炉,仪器信息网从中梳理发现有关省份已在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谁能抢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先机,我们从“十四五”规划中略窥一二。  综合类创新中心  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推动重点区域创新发展,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建设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把国家战略部署与区域产业企业创新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创新链条融通,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性、引领性支撑。  创新中心由相关地方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牵头或多地方联动共同建设,发挥有关地区和部门比较优势,统筹布局、汇聚资源,指导推动有优势、有条件的科研力量参与建设。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020年12月,在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国家首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中心以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发展原始创新为核心使命,采取大学“育种”、中心“育苗”、企业“育材”、区域“成林”的发展模式,构建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培育专业平台、研发原创技术、培育新兴产业、培养创新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021年4月22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广州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立足广东、协调港澳、带动全国。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6月3日在上海揭牌成立,定位于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配置枢纽、产业技术的创新枢纽、人才价值的转化枢纽。  主要任务:(1)以关键技术研发为使命,以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树立“共需、共建、共享、共治”理念,加强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长三角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2)服务长三角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孵化培育和发展,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进一步带动长三角区域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和未来产业高地的核心引擎,为支撑长三角区域产业化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战略作用。  领域类创新中心  面向国家长远发展、影响产业安全、参与全球竞争的细分关键技术领域,布局建设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实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任务部署,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行业内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提升我国重点产业领域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主要由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联合科研优势突出的高校院所、骨干企业等,集聚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带动上下游优势企业、高校院所等共同参与建设。  据目前公开的信息显示,前期批准建设的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总投资规模均将近20亿元。“十四五”北京、江苏、上海、山东、湖北、内蒙古等15个省(直辖市)还将创建超40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预估投资总规模将达数百亿元。“十四五”各省(直辖市)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直辖市)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心建设内容北京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完善独立开放运行机制,进一步聚焦车规级芯片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打造产业创新生态 与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平台加强技术协同,推动融合创新北京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于2021年3月24日经科技部批复启动建设,旨在打造产学研科企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是农业领域首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由先正达集团为主体,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建设。北京国家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对我国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创新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国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江苏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由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与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围绕解决“重化围江”、长江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低碳绿色技术创新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江苏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技部于2021年3月份批复,以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为主体建设的全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聘任詹启敏院士为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聚焦治疗性抗体、新型疫苗、核酸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等生物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关键技术攻关、公共平台体系建设、产业生态环节营造、机制体制政策创新作为四大重点建设任务。江苏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项目位于苏州纳米城,项目总投资超18亿元,该基地由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首期包括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及东微半导体总部、汉天下研发中心和镭明激光研发中心总部等部分定建企业,将布局建设支撑第三代半导体创新发展的3万平方米高标准洁净厂房和化学品库、废水处理站、110千伏电站等配套设施,以及8英寸BAW(体声波)滤波器及射频模组生产线,半导体高端激光研究中心,晶圆与器件性能测试研发工程中心等。湖北国家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筹)湖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由武汉光谷爱计算有限公司牵头建设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基于人工智能芯片构建的人工智能计算机集群为基础,建设涵盖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的完整系统,主要应用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开发、模型训练和模型推理等场景,提供从底层芯片算力释放到顶层应用使能的人工智能全栈能力,为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算力服务、孵化行业创新应用,聚合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并进行人才培养和标准孵化。湖北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企业信息化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建设,打造我国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领域的国家战略力量。中心聚焦智能产品设计、智能工艺设计、智能数控系统与装备和智能制造系统四大主攻方向,构建“一核三圈N辐射”的“MATLAB”和中国的“西门子”,为制造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湖北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以及中建、中交、中铁、中核、中能等一批桥梁、高铁、建筑领域世界500强企业共同组建。中心创新网络覆盖数字建造领域60%以上的高校、科研院所、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覆盖中国重要经济区域和主要建造产业基地,形成有效辐射。湖北国家智能芯片技术创新中心由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恭喜、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湖北江城实验室共同牵头,争创国家智能芯片技术创新中心。旨在加快我国高性能智能芯片的研发,抢抓新兴技术发展机遇,使我国智能芯片算法、设计、制造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心以智能芯片为核心,重点突破芯片、下一代存储芯片、类脑神经网络芯片、射频SOI芯片等智能元器件技术领域;持续跟踪产品上下游领域,围绕智能芯片开发全周期布局重点研发课题,突破产业链共性技术,全方位完善产业链,打破单个创新主题局限,开创创新要素聚集新模式,建立产业协同创新生态体系,促进上下游配套产业协同发展。湖北国家激光技术创新中心由龙头企业牵头,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在已形成的激光装备制造、光通信器件、激光全息防伪、传感器、信息追溯的产业格局基础上,针对全球“再工业化”发展趋势以及自身特点,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智能制造关键产品及解决方案。湖北国家数字传媒技术创新中心由武汉理工大学牵头,开展知识资源融合与组织技术、知识服务大规模定制技术、可信可控交易技术和出版大数据融合分析与赋能技术四大关键技术研究,打造统一开放的知识资源体系、大规模定制知识服务体系、“知识十”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出版内容交易可信可控、出版知识服务高质高效的知识文化服务新模式,全面推动出版领域文化和科技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湖北国家智慧水电技术创新中心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同组建。面向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围绕水电工程智能建造、水电工程智慧运维,以及水资源安全和智慧管理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突破基础研发、技术应用和工程示范的瓶颈,为水电战略技术力量打造提供支撑。湖北国家智慧快递物流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鄂州市整合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顺丰机场)、武汉大学、北斗导航院等资源,争创国家智慧快递物流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建设”一个中心、四大平台“,打造交通物流技术”五大制高点“,全面建成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具有”聚智、协同、孵化、辐射、共享、合作“功能的智慧物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国家智能化物流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成为主导智能化物流技术标准制修订的国际化基地;成为引领智慧物流领域产业集聚的创新高地;成为国家智慧物流领域技术创新的”新名片”和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湖北国家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整合湖北新鑫无纺布有限公司、仙桃新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仙桃市无纺布制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资源,争创国家非纺织布技术创新中心。围绕非织造布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创新,推动湖北乃至全国非织造布产业结构升级、品牌升级、产能升级,促进非织造布产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助推非织造布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全球知名的世界级非织造布产业集群和国家防疫应急物资战略储备基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湖北国家疫苗技术创新中心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立足于我国和世界新发突发传染病疫苗研究开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传染病疫苗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打造创新资源聚集、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的快速开发流程,协同推进新型传染病疫苗领域技术创新,使我国成为疫苗技术创新高地,保证我国新型传染病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湖北国家淡水渔业技术创新中心由中科院水生所牵头,依托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中心和武汉现代生态渔业研发基地,以水产养殖池塘生产过程清洁化、大水面净水渔业转型、养殖空间拓展、养殖与加工融合为主线,贯穿绿色、精准、低碳、高效发展新理念,通过品种结构、养殖模式、乡村环境和渔业产品的优化,引领和支撑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巩固水产强国地位,主要创新内容包括池塘清洁生产工程、大水面“净水”生态功能化渔业操纵理论与技术、稻田综合种养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工程化高集约养殖理论与技术、水产品加工技术。湖北国家油菜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由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共建,围绕我国油菜全产业链发展和全价值链开发的重大战略需求,构建“1+5+10”战略布局,即一个中心(总部设在武汉)、5个分中心(全国油菜不同生态区域的优势科研单位)、10个示范站(油菜全产业链的骨干企业),协同开展共性和区域性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重大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升油菜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引领我国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供给安全。湖北国家家畜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由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以提高国家家畜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保障核心种源安全和引领家畜种业高质量发展为使命,面向世界家畜种业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产业提质增效和家畜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四大需求,围绕生物育种新技术、家畜新品种培育、种畜安全高效养殖、种畜营养与饲料、种畜智慧养殖与环境安全等五大领域,打造五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三大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和四大服务平台,5-10年时间建成为国家家畜种业重点关键技术供给源头,国家家畜产业集聚发展创新高地,为我国家畜种业技术创新提供战略支撑。湖北国家生物农药技术创新中心由湖北省农科院牵头,由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将汇集该领域优势科研团队。领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将生物农药新产品创制和制剂技术研发作为中心主业,将适于推广应用的生防集成技术作为中心产品,致力于微生物资源挖掘的源头技术创新、生物农药产品和制剂技术中试熟化、生防应用技术开发升值,孵化衍生科技型企业,引领带动生物农药产业创新发展。湖北国家病毒性疾病防治产业创新中心由人福医药集团牵头,会同病毒性疾病防治领域上下游重点企业和科研单位等,打造国内外一流的病毒性疾病防治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优势资源,集中开展联合攻关,围绕病毒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复杂共性关键技术开发、靶向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抗病毒药物研发及产业化、企业孵化培育,重点建设先进技术研发、企业孵化培育大平台和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联合体,提升病毒性疾病防治领域的科研发现、工艺优化、联合攻关能力及成果转化速度,提升病毒快速检测诊断能力、有效治疗药物及疫苗快速开发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病毒性疾病防治领域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由重庆市科技局组织,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牵头,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中心致力于生猪技术领域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绿色高效养殖、重大疫病防控三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还将建设生猪遗传育种与繁殖、生猪营养与饲料、生猪疫病防控、生猪养殖环境与工程、生猪大数据五大平台,推动重庆加快打造生猪产业集群。上海流程智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数联智造”为抓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上海医疗机器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医疗服务机器人领域,基于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面向智慧医院建设,在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智慧医疗服务机器人系统、柔性医疗物资仓储配送机器人系统、数字孪生医院系统等方向展开重点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山东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16年9月5日在青岛设立。是集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的国际化、专业化创新平台。山东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4月16日,潍柴动力牵头承建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揭牌。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了以潍柴动力为核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的创新协同体,加快产业链技术瓶颈突破和产业化落地。山东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由山东康平纳集团、东华大学双牵头组建,于2020年6月经工信部批复,是全国第17家、山东省首个批复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先进印染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天津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于2019年11月初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复。中心研发基地占地130亩,总建筑规模约1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0亿元,由中国科学院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牵头,组织高校院所、投资机构、会员企业等共同建设的一个综合性、开放性、先进性的国家科技平台。天津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2018年12月25日,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由中科院旗下高性能计算领域领军企业中科曙光牵头,联合多家产业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作为核心单位共同组建的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在中科曙光天津产业基地启动建设。天津国家先进操作系统制造业创新中心/辽宁国家航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由辽宁省优势企业牵头,聚焦国家航空装备研发的重大战略需求,集聚省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大中小企业协同、产业链上中下游联动的体系化创新,提升基础材料、核心功能部件、生产加工装备的自主保障能力,打造国家航空装备研制生产策源地。辽宁国家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技术创新中心由辽宁省优势企业牵头,联合医学影像设备上下游企业及科研单位,围绕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关键技术问题,建设国际先进的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辽宁国家中药技术创新中心由辽宁省优势企业牵头,整合东北区域优势中药企业和科研院所,以中成药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开展东北道地药材规划范种植、经典名方、有独特疗效的大品种开发及示范,搭建中药——中医基础研究与产业化推广的示范平台,实现研发价值向临床价值、产品价值的转换,为支撑中成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辽宁国家化工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由辽宁省优势企业牵头,围绕安全技术、安全工程和安全管理,解决化工风险大、三废多、消耗高等制约国家化工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工艺、设计、安全、环保与工程有机融合,促进化工行业实现安全生产和提质增效。辽宁国家燃气轮机技术创新中心由辽宁省优势企业牵头,聚焦燃气轮机“卡脖子”问题。构建集需求分析、设计研究、技术验证、工程转化于一体的研发体系,突破干式低排放、双燃料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燃气轮机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辽宁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牵头,联合新型农业主体、农资农机企业及国内外科研单位,在东北黑土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环境清洁,支撑国家东北地区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绿色生态农业转变。黑龙江一重高端大型铸锻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等高端人才,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国家大型铸锻件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开展从设计、工程试验到最终为国家提供重大技术装备所需大型铸锻件等的全流程研究,加快提升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基础材料研发制造能力,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蒙古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包头市创建国家稀土新材料创新中心,集聚国内外稀土领域创新资源,在稀土冶炼、金属合金和稀土功能材料等方面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原创性、颠覆性突破,形成领先的稀土产业创新优势。内蒙古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呼和浩特市建设综合、集成、开放、共享的全球一流乳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乳业技术创新大联合、大协同、大网络,探索形成乳业重大技术导向的研发模式与创新网络,实现高端人才与创新资源集聚,为奶业振兴提供战略支撑。青海国家盐湖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青海组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并将其纳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序列,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供更强的科技支撑。河北在石油勘探等领域培育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南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水沙资源高效利用、隧道掘进装备、碳中和技术、超硬材料、数字经济、小麦、花生、棉花、地下工程防护等领域创建5家左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广西在内燃机、甘蔗等优势特色领域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福建争创化工中间体、多源数据融合计算、应急防控药物、白 羽肉鸡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十四五”各省(直辖市)争创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直辖市)争创省技术创新中心北京体育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广东印刷及柔性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广东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广东智能传感器技术创新中心江苏布局建设10家以上省技术创新中心安徽高速磁悬浮及超导技术创新中心安徽高端测量仪器交叉研究中心上海糖类药物研发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北斗导航技术创新中心天津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黑龙江北满特钢技术创新中心河北在氢能、先进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建设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江西着力培育打造航空、VR、物联网、光电材料器件、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铜、钢铁、陶瓷、信息安全、家具和纺织服装等技术创新中心湖北在三维半导体集成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培育省级重大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庆聚焦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轻金属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一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宁夏围绕葡萄酒、枸杞、现代煤化工等自治区重点产业或优势特色产业,统筹布局建设一批自治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甘肃在集成电路、高档数控机床、医疗器械、农机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新建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
  • 北京将建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科技部关于支持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的函 /strong /p p   北京市人民政府: /p p   《关于恳请支持在京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的函》(京政函〔2017〕102号)收悉。按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国科发创〔2017〕353号)要求,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p p   一、原则同意《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要指示的重大举措,对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和引领世界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支撑推动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请认真做好《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 /p p   二、体现国家战略导向,突出高端引领作用。中心要立足北京、覆盖京津冀、面向全国、辐射全球,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需求,加大重大关键技术源头供给,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以电动化、智能化、生态化为发展方向,按照2020年、2025年、2030年“点—线—网梯次推进”的三步走计划稳步推进 并要加强跟踪评估,适应全球科技创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态势,及时动态调整建设目标和任务安排,始终保持中心前瞻性和引领性。 /p p   三、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用”的开放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中心承建主体的机构性质和组建模式,丰富全方位开放运行机制,优化治理结构、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评价导向等体制机制设计。强化开放共享,吸引集聚汽车领域优势力量,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打造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技术创新利益共同体。加强与现有各类创新平台和科研机制的衔接,确保充分融合,推动形成开放共享的大联合、大协同、大网络,辐射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 /p p   四、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重要作用。北京市发挥好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作用,强化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人才、土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积极引导和鼓励产业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各方参与共建。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要发挥建设牵头作用,会同各有关方面积极推进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心建设主体每年向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报告建设进展情况。 /p p   五、科技部将大力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在科技规划、项目安排、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政策试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协调推动相关部门、产学研主体参与推动中心建设发展。加强对中心建设运行的日常指导和跟踪服务,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激励和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科 技 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1月11日 /p
  • 东大牵头组建!EDA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
    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简称 “ EDA国创中心 ” ) 由东南大学牵头组建,于日前获得科技部批复,成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迄今为止南京市首个牵头建设的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同时也是江苏省由高校牵头建设的第一家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集成电路是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是最上游、最核心的基础技术。EDA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装等整个产业提供自动化辅助设计能力,融合了微电子、计算数学、图形学和人工智能等众多前沿技术。EDA作为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的载体,是集成电路技术创新的重要抓手。布局建设EDA国创中心,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一体部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从跟随迈向自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功能材料检测研究中心在桐城揭牌
    6月25日,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功能材料检测研究中心在桐城市揭牌。  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是我国玻璃新材料领域唯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方式运营,拥有行业内占据领军和龙头地位的12家股东和82家联盟单位,组建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为领军、科研经理人为带动、核心骨干为支撑的人才队伍。重点围绕信息显示玻璃、新能源玻璃、特种玻璃、节能低碳玻璃四大方向,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测试验证、中试孵化等,将率先完成信息显示、新能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应用新一代关键玻璃材料的产业化。  此次成立的功能材料检测研究中心立足桐城,辐射安徽,放眼全国,专注硅基材料领域功能材料的检测研发,为桐城硅基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先期已投资2000多万元,购置检测检验设备。  功能材料检测研究中心在桐城落地,是桐城实施“内搭平台、外联老乡”、加快招才引智的重大成果,也是政企合作推动桐城硅基材料产业链向上游延伸的生动实践。
  • 我国将打造一批国防创新中心 建立若干国家实验室
    记者6月28日从国防科工局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获悉,《关于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实施方案近日印发。《意见》对构建协同高效的国防科研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等进行了全面部署。  《意见》提出,将按照建立“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要求,构建完整高效、开放融合的国防科研体系,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各尽其责、协同合作,激发创新活力;谋划设立若干国防领域国家实验室,持续优化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布局;打造一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支持工信部所属高校和共建高校开展“双一流”特别是一流学科建设;组建国防关键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技术研发、专利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广的平台及机制。  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表示,推动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是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际举措。到2020年,国防科技工业将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具有军民融合特征的科技创新体系,真正成为国家科技创新高地和高端创新人才高地,更好履行“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职责。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就。截至2015年年底,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共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5人、两院院士130余人。“十二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00多项。近两年来,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也在不断健全,改革举措包括增设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首批推动800余项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全行业开放以及与教育部、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国防特色高校等。
  • 工信部批复组建四家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9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等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据介绍,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将围绕5G中高频器件领域重大需求,聚焦新型半导体材料及工艺、5G中高频核心器件、面向射频前端的硅基毫米波集成芯片等三大研发方向。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将重点围绕信息显示玻璃、新能源玻璃、节能环保玻璃、特种玻璃等方向,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测试验证、中试孵化及行业公共服务等创新能力建设。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将聚焦家用电器高端化、智能化、场景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在本体技术、智能技术、安全技术、场景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将围绕多语种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和专用人工智能语音芯片等研发方向,构建集共性技术研发、测试验证、中试孵化和成果转移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 北京“十二五”将建有全球影响力国家创新中心
    9月1日正式公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中提出,北京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时期,并明确规定,到201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   该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的主要指标,截至2015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于5.5% 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达到450亿元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10人年 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件)超过22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达到8件左右,每万人PCT(专利合作协定)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0.55件 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左右 技术交易额超过1800亿元,向全国辐射与扩散能力显著提高 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总额超过3500亿元 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累计达到300家左右,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到200家左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累计新建30家左右产业技术创新示范战略联盟 每千人互联网用户数超过300户 公众科学素质达标率超过12%。
  • 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召开
    p   2018年8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北京市副市长阴和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杜善义、龙乐豪、谭建荣、黄庆学、余少华,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全国人大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吕薇,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曾毅,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卢世刚等专家参加了论证会。 /p p   会上,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单忠德汇报了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与会院士专家就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建设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一致同意通过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论证。 /p p   罗文就下一步抓好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发挥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的引领作用,解决面向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二是要发挥行业创新资源整合的作用,以“企业+联盟”模式将行业研发力量组织起来。三是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瞄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市场需求,要具备市场竞争力。四是要发挥产业化的示范带动作用,弥补创新链条中从实验室产品到生产线产品中间涉及到的工艺、专用材料、专用设备、标准、检测等短板和弱项。 /p p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范书建、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人以及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有关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p
  • 罗文出席国家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8年5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上海组织召开国家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周波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工程院干勇院士、柳百成院士、李培根院士、卢秉恒院士,中国科学院郑有炓院士、杨德仁院士、李儒新院士,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教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所长陆卫研究员等专家参加了论证会。 /p p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和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潇分别汇报了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的建设方案。与会专家就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和建设目标、知识产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一致同意通过集成电路和智能传感器两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论证。 /p p   罗文指出组建集成电路和智能传感器两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对于我国在制造业领域提升创新能力,意义深远、使命艰巨。 /p p   罗文就下一步抓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明确创新中心定位。抓好面向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这是创新中心取得成功的前提。二是要落实到制度和机制。第一个关键词是协同化,抓好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形成“企业+联盟”模式,这是创新中心取得成功的基础 第二个关键词是市场化,抓好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建设,这是创新中心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三个关键词是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辐射带动能力建设,这是创新中心取得成功的标志。三是要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抓好基于自我造血循环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这是创新中心取得成功的保障。 /p p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范书建、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吴胜武,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马春雷、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人以及两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有关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p
  •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
    p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布局的顶层设计,有序指导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科技部印发《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结合各省份实际推进实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 /strong /span /p p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我国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现就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建设制定本方案。 /p p    strong 一、总体要求 /strong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和“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重大决策部署,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体制机制,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需求导向,聚焦关键。面向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影响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和主动引导,形成技术创新持续供给能力。 /p p   ——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形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分工明确,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总体布局。 /p p   ——优化整合,开放共享。加强跨区域、跨领域创新力量优化整合,统筹项目、基地、人才等创新资源布局,激活存量资源,促进创新资源面向产业和企业开放共享。 /p p   ——深化改革,协同创新。强化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优化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等政策措施,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共同体。 /p p   (三)发展目标。 /p p   到2025年,布局建设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一流企业,催生若干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经济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重要产业,形成若干具有广泛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支撑。 /p p    strong 二、功能定位 /strong /p p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中心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p p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既要靠近创新源头,充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加强科技成果辐射供给和源头支撑 又要靠近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企业和产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切实解决企业和产业的实际技术难题。 /p p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不直接从事市场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中心将研发作为产业、将技术作为产品,致力于源头技术创新、实验室成果中试熟化、应用技术开发升值,为中小企业群体提供技术支撑与科技服务,孵化衍生科技型企业,引领带动重点产业和区域实现创新发展。 /p p    strong 三、建设布局 /strong /p p   根据功能定位、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等不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为综合类和领域类等两个类别进行布局建设。 /p p   (一)综合类。 /p p   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推动重点区域创新发展,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建设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把国家战略部署与区域产业企业创新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创新链条融通,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性、引领性支撑。 /p p   创新中心由相关地方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牵头或多地方联动共同建设,发挥有关地区和部门比较优势,统筹布局、汇聚资源,指导推动有优势、有条件的科研力量参与建设。 /p p   创新中心采取“中心(本部)+若干专业化创新研发机构”的组织架构,形成大协作、网络化的技术创新平台。中心(本部)是创新中心的总体运营管理机构,为独立法人实体,主要负责创新中心的战略规划、制度建设、研究领域布局、运行管理、内部资源配置等相关职责。专业化创新研发机构主要结合区域内各地方的产业发展需求和优势科研力量分布进行统筹布局,主要依托高校院所的优势科研力量或新型研发机构等组建。专业化创新研发机构的布局可以根据国家战略部署与区域重大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符合条件的可以优先组建为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p p   (二)领域类。 /p p   面向国家长远发展、影响产业安全、参与全球竞争的细分关键技术领域,布局建设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实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任务部署,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行业内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提升我国重点产业领域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p p   主要由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联合科研优势突出的高校院所、骨干企业等,集聚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带动上下游优势企业、高校院所等共同参与建设。 /p p   支持符合相关定位和条件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培育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优先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布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p p    strong 四、体制机制 /strong /p p   (一)实行科学有效的法人模式。 /p p   创新中心原则上应为独立法人实体,针对不同领域竞争态势和创新规律,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探索不同类型的组建模式。创新中心依照章程管理,实行理事会(董事会)决策制、中心主任(总经理)负责制、专家委员会咨询制,明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等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创新中心通过“一所(校)两制”等模式构建“科研与市场”协同衔接的运行机制。 /p p   (二)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p p   创新中心以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为纽带,通过共同出资、合作研发、平台共建、技术入股、兼职创业等不同途径和方式,统筹产学研创新资源。探索组织跨学科、跨主体合作的协同攻关模式,构建应用基础研究、工程研发、技术推广相结合的人才队伍结构。 /p p   (三)强化收益分配激励。 /p p   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股权分红激励、所得税延期纳税等政策措施,建立市场化的绩效评价与收入分配激励机制。鼓励成立由科研团队持股的轻资产、混合所有制公司,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带着创新成果兼职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收益主要用于科研投入与团队奖励。 /p p   (四)开展市场化技术创新服务。 /p p   创新中心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合同研发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按需定制的技术创新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创新中心各类创新资源按规定面向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共建单位通过合同约定方式共享知识产权。 /p p   (五)面向全球吸引凝聚创新人才。 /p p   创新中心以市场化手段开展人才选拔与聘任,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广泛的人才合作,探索柔性引才引智机制。通过设立海外研究机构、建设战略合作关系、探索项目经理制等方式面向全球选聘优秀技术创新人才和成果转化人才。 /p p   (六)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p p   创新中心“既不养人、也不养事”。采取会员制、股份制、协议制、创投基金等方式,吸引企业、金融与社会资本、高校院所等共同投入建设。收入来源包括竞争性课题、市场化服务收入以及财政资金后补助等,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机制。 /p p    strong 五、保障措施 /strong /p p   (一)加强统筹协调。 /p p   完善相关部门工作协同机制,围绕建设布局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衔接。组建专家咨询组,加强创新中心战略决策支撑。建立中央与地方联动机制,实行跨区域协同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中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承接创新中心建设的地方政府要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参与中心治理,给予资金、政策、配套设施等多方面保障。 /p p   (二)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p p   探索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联合投入机制,各级地方财政加强对创新中心建设的支持。中央财政资金主要通过“基地和人才专项”等支持创新中心建设。国家科技计划为创新中心开放申报渠道,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在创新中心设立子基金。 /p p   (三)落实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 /p p   创新中心应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科研自主权、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政策措施,以及中央、地方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优惠政策,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进口科研仪器设备税收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 /p p   (四)开展绩效评价。 /p p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中心运行绩效评估,以创新能力、服务绩效为评价重点,以有关客观数据和材料为主要评价依据。评估结果与各级财政支持挂钩,主要采取后补助等方式予以支持。 /p
  • 工信部组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迈瑞、先健等入股!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该创新中心依托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 strong 股东包括迈瑞生物、联影医疗、先健科技、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行业骨干单位 /strong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高性能医疗器械技术门槛高、学科交叉多、附加价值高、发展前景广,在医学临床诊疗和健康保障中具有关键作用。当前,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在基础材料、核心器材与部件、高级工艺、智能系统等方面还面临发展瓶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工业部_副本.pn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工业部_副本.pn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93dcc1b7-aeb4-434a-8208-18b0dfe43f84.jp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据了解,创新中心将围绕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领域的高性能医疗器械需求, strong 聚焦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和生命体征监测、先进治疗、植介入器械、康复与健康信息等重点方向,着力打通原理和技术、关键材料、关键器件、系统和产品等研发和产业化链条 /strong ,扎实推进医疗器械领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我国高端医疗设备生产制造和整体产业水平。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监督指导,和有关地方共同推进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行业服务能力,为制造业关键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 nbsp /span /p p /p
  • 科技部、财政部发文明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基本条件
    日前,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  管理办法中指出,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根据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部署以及关键领域技术创新需求,对创新中心建设进行统筹布局,坚持“少而精”原则,有序组织开展创新中心建设。创新中心应充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协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创新服务。  此外,管理办法中还明确了综合类创新中心和领域类创新中心组建应具备的条件。  对于综合类创新中心的组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 建设布局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重点区域创新发展规划。  2. 建设主体由相关地方政府牵头或多地方联动共同建设,发挥有关地区和部门比较优势,指导推动有优势、有条件的科研力量参与建设。  3. 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对创新中心建设给予支持,集聚整合相关优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源头创新力量,成为创新中心的重要研究实体。  4. 技术领域聚焦区域重大需求或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域,凝练若干战略性技术领域作为重点方向,明确技术创新的重点目标和主攻方向。  5. 组织架构一般采取“中心(本部)+若干专业化创新研发机构”的模式,明确区域空间布局,形成大协作、网络化的技术创新平台。  对于领域类创新中心的组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 建设布局与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部署紧密结合,聚焦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影响产业安全、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技术领域,符合全球产业与技术创新发展趋势。  2. 建设主体单位在该领域的科技创新优势突出、代表性强,改革创新积极性高。建设力量集聚整合该领域内全国科研优势突出的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形成分工明确、有紧密利益捆绑的协同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协同攻关与成果转化。  3. 牵头地方在该领域具有突出的科教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符合国家在重点区域规划的重点科技和产业领域布局。  4. 技术目标围绕产业链梳理“卡脖子”技术和“长板”技术,凝练提出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和攻关任务,突出需要解决的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细化建设任务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5. 人才团队集聚本领域知名的技术带头人,形成稳定的全职全时核心技术团队、专业化的技术支撑服务团队以及成果转化应用团队,聘用具有丰富科研和管理经验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作为中心运营管理主要负责人。  附件:科技部 财政部印发《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pdf
  • 清华领衔!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前沿实验室签约共建
    近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与永定河投资公司、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签署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前沿实验室共建合作协议。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副主任郝一龙、吕冬姣,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刘毅、党委书记刘书明,永定河投资公司董事长孙国升,总经理彭增亮,副总经理马建伟、方彦,董事会秘书李闽峰出席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曲久辉作为实验室科技委主任出席会议。王茤祥、彭增亮、刘毅分别代表共建三方签署合作协议。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前沿实验室(简称“环境前沿实验室”)以国家生态文明和重大环境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内外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原始创新,旨在培育未来环境新兴产业,打造京津冀环境治理标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新支撑。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指出,环境前沿实验室是一个综合性平台,要构建开放的平台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技术和经验,为国家的大江大河治理提供永定河方案。据介绍,合作三方目前已完成前沿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组建,确定了近期主要任务。根据共建协议,实验室将以永定河投资公司和流域治理为应用场景、验证基地和成果应用基地,建立永定河流域生态与低碳长期观测基地,建立绿色流域构建理论、方法与标准体系,将技术研发与永定河综合治理相结合,打造一批前沿应用场景,落地一批示范项目,支撑永定河全流域水质达标与水生态恢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曲久辉建议,环境前沿实验室的定位可凝练为“面向需求、立足前沿、持续创新、满足现实、应对未来的生态环境基本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实验室要提供新思路、新平台,为永定河流域科技赋能;要立足于更高的目标,创造前沿的理论和技术,以永定河为起点,打造“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经济”四水融合的示范样板,向全国其他流域推广。
  • 祝贺!国家粮食产业(全谷物)技术创新中心在京成立!
    依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设立的国家粮食产业(全谷物)技术创新中心近日正式授牌。该中心致力于探索产学研联动的共建模式与机制,打造我国全谷物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切实推动全谷物全产业链发展,狠抓《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及“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快全谷物产业发展。全谷物相比“精米白面”,能够更好地保留谷物中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活性物质,能够显著降低粮食浪费。发展全谷物产业不仅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具体举措,也能够满足人们健康消费的需求。全谷物因富含膳食纤维,大多口感差、不易储。专家指出,补齐这些短板,要有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具体来说,就是要育出良种、种出好粮、善作储存、适度加工,建立全方位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从而重构我国全谷物产业新生态。2022年,“全谷物营养健康食品创制”项目被列入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此次创新中心授牌之后,将在基础硬件、软件提升、应用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据国家粮食产业(全谷物)技术创新中心有关人士介绍,创新中心将实施探索产学研联动的共建模式与机制,组建全谷物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补充完善相应硬件设施,围绕全谷物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全面开展科技创新攻关。不断发展新成员,打造开放式的国际化融合创新发展平台和全谷物产业科技突破与创新基地,加快解决发展全谷物产业存在的技术瓶颈与难题,切实推动全谷物全产业链发展。据了解,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发展导向,围绕绿色储藏、质量安全、粮油加工、机械装备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组织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完成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创新。在产后储粮环节,研发空气源热泵粮食干燥机,既能够智能化实现粮食保质保鲜干燥,又实现了干燥过程节能环保。粮堆霉变监测预警装置和粮情云图指纹分析软件系统,能够通过监测,模拟分析粮堆温、湿、气等多项参数,有效实现危险粮情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在品质营养方面,开发粮食品质营养资源数据库平台,涵盖主粮、杂粮主要品种及其产地、质量品质营养信息,目前已在构建农户、粮食经纪人、企业三级粮食质量品质快速检测体系中得到应用。开发一系列高品质发酵棉粕、菜粕、麦麸等生物饲料产品,累计生产销售发酵酶解饲料原料产品200万吨以上,对粮油副产物循环增值、豆粕减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标准物质体系建设方面,研究和建立了完整的粮油标准物质研制和质量保障技术体系,研制出行业急需系列粮油标准物质200余种,多数产品填补了国内粮食行业标准物质的空白,对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有效与国际互认具有关键作用,为粮食安全、国际贸易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技术保障。
  •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正式揭牌
    据新华网报道,6月21日,在2021南京创新周开幕上,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正式揭牌。据介绍,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落地南京江宁开发区,是南京市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的重要布局,项目未来将聚焦行业共性技术和重大瓶颈,从源头技术供给着手,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全力促进全产业链健康发展。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明确于2020年3月,2021年初,科技部印发《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提到,到2025年布局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半导体产业作为“卡脖子”问题之一,其关键核心技术的缺失阻碍着我国产业链向高端攀升。南京作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镇之一,集成电路产业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产业链布局成效显现,分工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在全球半导体产业迭代升级的关键期,南京有责任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集聚顶尖的科研力量,全力破解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瓶颈,支撑产业创新能力提升。2018年,南京启动“集成电路产业地标”计划,锚定“芯片之城”目标,定下“一核两翼多基地”的产业空间新布局,其中,一核是指以江北新区为核心;两翼是指江宁开发区重点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自主可控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南京开发区大力发展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等中高端芯片设计与制造产业;多基地包括南京软件谷、徐庄软件园、麒麟科创园等。2019年,南京又出台了《南京市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地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综合销售收入力争达1500亿元,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实现“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新区明确提出建设“芯片之城”等“两城一中心”定位,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20年,新区集成电路营收规模达到506.8亿元,同比增长63%,共有187个“芯片之城”相关项目签约落地,投资总额1114.6亿元。眼下,南京的集成电路产业差异化发展的格局也在加快形成,以国家级江北新区(含浦口区)为核心,江宁经开区、南京经开区为两翼的产业布局格外鲜明,在集成电路高端设计及服务、射频芯片、汽车电子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竞争优势。
  •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迈入实际运行阶段
    9月23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在京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国创中心正式迈入实际运行阶段。科技部有关领导,北京、山西、湖南、江苏、深圳等地方政府负责同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了国创中心《理事会章程》《建设运行方案》《2022年工作重点及目标》《第三代半导体跃升工程行动计划(建议稿)》,审议通过了第一届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专家委员会主任、成员,国创中心主任人选,并听取了国创中心前期工作汇报。  国创中心由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旨在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统筹全国优势力量,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应用方向,推进各类相关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有效协同,输出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能力整体跃升。  国创中心按照“一体统筹规划、多地分布布局、协同联动创新”和“存量带动增量”的建设思路,在科技部的统一指导下,由中国电科与相关省市协商设立,布局深圳、南京、苏州、湖南、山西、北京等六个区域中心,有效衔接政府支持和企业需求,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全国50余家科研机构,初步形成了“核心+基地+网络”的创新格局。目前,已聚集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多个院士团队,行业领军人才50余名,形成500多人规模的专职团队,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重点发力,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成效。  会议以“现场+视频”形式举行。北京、山西、江苏、湖南、深圳、南京、苏州等地有关部门负责人,国创中心相关建设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 重磅| 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公共检测服务平台获CNAS及CMA双重资质认证!
    自2022年获得CMA(中国计量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资质后,近日,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再次荣获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资质认证,这标志着平台在智能语音检测领域的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具备了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能够为第三方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检测服务。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是由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倾力打造的一个综合性、专业化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平台专注声学和智能检测技术,面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智能检测行业解决方案,包括不限于实验室搭建方案、自动化测试整体解决方案、声学器件/AI算法/智能产品专项测试等,助力客户降本、提质、增效。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平台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检测服务体系和检测技术创新机制,为我国智能语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此之前,平台已获得了CMA资质认定,标志着平台已具备第三方检测资质。而CNAS实验室认可是一种国际互认的实验室能力评定,具有严格的评审标准和程序。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历时1年,经过资格审查、文件评审、现场专家评审,最终顺利完成所有评审程序,获得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这意味着平台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检测技术能力等均达到CNAS的要求,可对外出具检测报告,并保证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准确性、科学性。同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制度已经融入国际认可互认体系,并在国际认可互认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NAS专家莅临中心评审现场CNAS的获得,意味着平台已经具备了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能够为第三方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检测服务。平台聚焦家电、汽车、电子电器领域,围绕声学器件、AI算法、智能产品,开展包括不限于智能产品语音唤醒、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合成、性能效率等指标的评测。CNAS和CMA资质证书此次平台获得CNAS资质认证,无疑为中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检测技术和标准创新,提升平台服务水平,为我国智能语音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 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发布细胞疗法“揭榜挂帅”榜单
    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是国家科技部于2021年3月批准建设的全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聚焦于治疗性抗体、新型疫苗、核酸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等生物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公共平台体系建设、产业环境生态营造、机制体制政策创新作为四大重点建设任务。国创中心将以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为主阵地,通过联合、协同全球顶级创新资源,积极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生物药综合性技术创新平台和我国生物药领域的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细胞疗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旨在通过对细胞疗法全产业链和创新链进行对接,开展细胞疗法技术方面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推动细胞疗法全产业链亟需、专利技术受限、临床应用导向鲜明的重大技术攻关突破,为实现细胞疗法满足临床需求奠定坚实基础。一、重点攻关方向及考核要求本攻关研究计划重点关注细胞疗法全产业链相关的前瞻性和应用性技术研究,以项目支持的方式进行攻关资助。主要资助攻关方向如下:23101 开展细胞疗法新机制、新靶点、新适应症攻关(1)开发基于创新作用机制的细胞疗法技术,构建自主知识产权转化平台;(2)开发安全的、稳定的针对新靶点的细胞疗法技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脱靶等毒副作用;(3)开发满足重大临床需求或新适应症的细胞疗法,拓展临床应用。整体攻关目标:发现1-2个新靶点,阐明1-2个新作用机制,拓展2-3个新适应症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成概念验证,完成临床前研究,提交临床试验申请或获得临床批件。23102 开展新型的细胞改造、增殖、分化等工程化技术攻关(1)开发新型细胞重编程技术,通过基因转录、蛋白质表达、非编码RNA调控、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多个方面的优化策略,提高重编程效率;(2)开发新型定向诱导分化技术,利用小分子化合物、mRNA或蛋白质等定向诱导分化产生特定的功能细胞,提高分化效率;(3)开发新型CAR分子和TCR序列,降低耐药及脱靶风险,提高亲和力;(4)开发高效基因编辑技术,利用合成生物学等方式提高细胞能效性,降低免疫原性;(5)开发高效的递送载体工具,提高体内外递送效率及安全性。整体攻关目标:开发2-3个重编程技术,定向诱导分化获得2-3种临床应用级的功能细胞,筛选1-2个CAR分子和TCR序列,开发1-2种基因编辑工具,构建2-3个载体工具,研发1-2款细胞治疗药物。完成概念验证,完成临床前研究,提交临床试验申请或获得临床批件。23103 优化细胞疗法的生产工艺,实现原材料和仪器设备的国产替代(1)建立临床级细胞库,保障高质量细胞来源 (2)开发无血清培养基,实现国产替代;(3)优化细胞分离、纯化、扩增、冻存、复苏等生产工艺,推进细胞治疗产品的产业化;(4)自主开发原材料、模型动物及仪器设备,满足研发及生产需求;(5)构建完备的质量评价体系,填补行业空白。整体攻关目标:建立1-2个临床级细胞库,研发通用型或适用于特定功能细胞生长的无血清培养基,建立高效的研发及生产工艺,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研制1-2个国产替代的仪器设备,开发1-2种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动物模型,推动细胞治疗产品的产业化。二、项目组织及要求1. 项目申报条件(1)在中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条件且有研发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可根据项目指南要求申报项目。多个单位联合申报的,应签订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一家单位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负责牵头组织项目实施。(2)申报单位应具备良好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化条件,有稳定增长的研发投入。(3)申报单位资产及经营状态良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相应的资金筹措能力。(4)申报单位不设注册时间要求,项目(课题)负责人不设龄、学历和职称要求。2. 项目申报要求(1)项目符合本攻关榜单定位要求,技术突破性较高,项目有明确的研发任务和创新目标,符合国家细胞治疗产业、技术政策,项目属于榜单支持领域方向、符合相关要求。(2)项目设1名负责人,企业类申报单位最多申报1项项目。申报单位自筹经费与支持经费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1。(3)项目申报重点突出创新性,原则上项目实施期为3年,一般允许延期一次,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项目验收重点评价承担单位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在创新能力提升、标志性成果产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效,突出其在解决前沿前瞻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引领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三、立项说明(1)立项单位应将项目攻关任务目标摆在突出位置,集中优势资源,全力开展限时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在揭榜攻关期间,原则上不得调离或辞去工作职位。(2)鼓励立项项目利用国创中心平台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支持在园区申报专利、临床批件、产品上市注册证等。(3)立项项目须与国创中心签署技术攻关项目合同,接受国创中心相关考核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经费拨付方式、奖惩措施和成果归属等。国创中心根据项目研发“里程碑”进行考核情况,分阶段拨付经费,实施不力项目将暂停或终止支持。(4)立项项目类型包括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引领项目及创新项目四类,国创中心将依据专家评审意见,结合年度资金预算,确定项目支持经费,原则上支持资金额度不超过300万元,根据立项类型获批支持资金不等。(5)企业类立项项目须在园区设立公司并开设资金专户,资助资金拨付至专户专账使用。非企业类立项项目须与国创中心共享知识产权收益权,共享比例为5%-10%,根据资助额度确定,资助资金拨付至项目承担单位专账使用。(6)鼓励揭榜挂帅项目积极申报园区科技领军人才项目,立项项目优先推荐进入园区科技领军人才评审“绿色通道”。四、申报流程项目的申报材料须在国创中心申报系统进行网上报送,书面材料内容和网上填报的内容必须完全一致(网址:http://www.nctib.org.cn/)。申报材料统一用A4纸打印,按封面、项目申报书、相关附件顺序装订成册,一式两份(胶装,盖章),递交至国创中心,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星湖街218号A1楼北座5楼。拟立项项目将在国创中心网站(http://www.nctib.org.cn/)进行公示,未立项项目不再另行通知。本批次项目申报材料网上填报截止时间为2023年2月28日17:30,逾期将无法提交。项目申报纸质材料受理截止时间为2023年3月7日17:30,逾期不予受理。五、联系方式朱老师:0512-62956666-1109,zhuyf@biobay.com.cn施老师:0512-62956666-1104,shiyf@biobay.com.cn
  • 重点布局医疗器械与科学仪器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启动创建
    15日,2022年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办,分别在通州、廊坊等地设立分会场。推介洽谈会上,启动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创建工作。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于2020年6月由科技部批复成立,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介洽谈会上,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围绕“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服务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作主题演讲。据介绍,为辐射带动北三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三河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燕郊高新区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项目。燕郊中心发展定位是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布局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医疗器械与科学仪器、环境保护六大产业,承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果的试验、放大和试产。记者了解到,北京市通州区正在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加快推进设立通州区分中心各项筹备工作,着力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河北廊坊北三县是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冀两省市将深入落实国家层面部署要求,发挥好“北京通州与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这一品牌资源和平台优势,扎实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将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使通州区与北三县成为京津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典范和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重要支撑。
  • 2022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核酸药物重大项目“揭榜挂帅”
    近日,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发布了2022年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核酸药物“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拟立项目公示清单。核酸药物“揭榜挂帅”项目是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发布的首个技术攻关方向,该项目由谭蔚泓院士组织开展专家论证,凝练形成了新型高效递送系统,新靶点、新机制核酸药物发现研究,以及核酸药物原液生产主要原材料、仪器设备开发三大技术攻关方向。为解决制约我国核酸药物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2022年3月,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发布了《核酸药物“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指南》。经组织申报、专家评审、主管部门审议等立项程序,现将拟立项目共39项予以公示(见附件)。公示时间自2022年9月14日至9月21日,公示期间如对项目有异议,请向我中心书面反映。凡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要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具实名并附联系方式。受理电话:0512-62956666转6019分机受理邮箱:macp@biobay.com.cn受理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星湖街218号A1楼北座5楼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9月14日2022年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核酸药物“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拟立项目公示清单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负责人一、重大项目(3 项)1CALNP 核酸递送载体的成药性评价和临床前研究北京多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佟淑文2基于 AI+核酸药物设计及递送平台开发急慢性肝病的 mRNA 疗法杭州剂泰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赖才达3新型 mRNA 加帽类似物的设计及规模化绿色制备工艺开发江苏申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磊二、重点项目(5 项)4基于 lncRNA 的新型核酸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成都凌泰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宋旭5新一代核酸递送载体开发及应用研究达冕疫苗(广州)有限公司沈栋(Dong Shen)6靶向中枢神经系统的核酸药物自组装外泌体递送技术平台艾码申华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孟夏 7新型可吸入核酸纳米递送系统及其在抗特发性肺纤维化新药研发的应用荣灿生物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章雪晴8AKT-1 反义寡核酸靶向药物 HC- 0301 的抗肿瘤 研究与临床开发浙江海昶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赵孝斌三、引领项目(11 项)9新型 LNP 递送系统应用于mRNA 疫苗研发南方科技大学王鹏10基于工程化牛奶外泌体的高效核酸药物递送系统构建与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甘勇 11开发转铁蛋白受体特异性的小分子配体用于核酸药物靶向性递送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周洁华(JIEHUAZHOU)12可静脉给药的 PEG 化白蛋白溶瘤病毒产业化研究及成药性评价上海锦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梁旻13高效基因递送工具开发以及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上海玮美基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钟桂生 14AGT SamRNA/LPP 蛋白替换疗法治疗早期 I 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的临床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夏强15冻干型新冠变异株 mRNA 疫苗研发深圳市瑞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胡勇16数千种罕见病的通用 tRNA 治疗技术杭州嵌化合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林世贤 17融合理性设计与定向进化方案开发可降低核酸药物免疫原性的耐热 T7 RNA 聚合酶苏州晶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胡振新18核酸药物中非天然核苷的规模化生产及性能评价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郜鹏19mRNA 药物原液生产原料制备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浙江恒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薛亚平四、创新项目(20 项) 20抗体核酸偶联物(AOC)新型靶向递送系统研究及创新 AOC 药物开发启德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秦刚21新型透黏膜 mRNA 递送载体与滴鼻疫苗技术苏州百迈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刘庄22面向临床转化的 CLAN 纳米载体及其递送核酸药物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杨显珠23器官靶向的 LNP 核酸药物递送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浙江大学平渊24小粒径脂质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在CAR-T 细胞构建中的应用中国药科大学张灿 25“多级屏障渗透”策略的口服脂质纳米疫苗在核酸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中国药科大学 尹莉芳26非肝靶向纳米酶载体的核酸递送协同催化抗癌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刘惠玉27“锍盐关环”稳定多肽运载系统用于核酸药物递送深圳湾实验室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李子刚 28表面功能化外泌体核酸药物递送系统在杜兴肌肉萎缩症靶向治疗中的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 尹海芳29靶向降解 PD-L1 的 BioPROTAC核酸药物开发浙江大学吕志民30mRNA 肿瘤疫苗的抗原发现新策略及其相关技术研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孙仑泉31广谱抗病毒口服核酸药物研发南京大学张辰宇 32RAG-01:一款首创作用机制的saRNA 抗肿瘤药中美瑞康核酸技术(南通)研究院有限公司Long-Cheng Li (李龙承)33新型 RNA 适配体及相关药物的智能化设计与应用浙江大学周如鸿34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核酸-细胞联合治疗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宋亚锋35环状 mRNA 编码的细胞因子组合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苏州科锐迈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左炽健36适配体修饰外泌体包载 MR34X3靶向治疗结直肠癌的药学研究苏州大学汪维鹏37小核酸药物固相合成专用载体树脂的研究开发天津南开和成科技有限公司马玉新38基于适配体实时荧光激活液滴分选的 T7 RNA 聚合酶的定向进化上海交通大学杨广宇39mRNA 疫苗关键技术及核心原料研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廖国阳附件: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核酸药物“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拟立项目公示清单.pdf
  •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获批成立!医械研发大发展在即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76px height: 18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a0e0ab07-2065-40c2-a04e-415736de4193.jpg" title=" 医疗器械.png" alt=" 医疗器械.png" width=" 476" height=" 187"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大发展早已成为业界共识。相关统计显示,预计到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新冠疫情再次强调了医疗器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发展中的问题:比如高端医疗器械研发能力,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亟待发展。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我国医疗器械创新研发大发展在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一、组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span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高性能医疗器械技术门槛高、学科交叉多、附加价值高、发展前景广,在医学临床诊疗和健康保障中具有关键作用。当前,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在基础材料、核心器材与部件、高级工艺、智能系统等方面还面临发展瓶颈。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依托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股东包括迈瑞生物、联影医疗、先健科技、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行业骨干单位。创新中心将围绕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领域的高性能医疗器械需求,聚焦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和生命体征监测、先进治疗、植介入器械、康复与健康信息等重点方向,着力打通原理和技术、关键材料、关键器件、系统和产品等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扎实推进医疗器械领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我国高端医疗设备生产制造和整体产业水平。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二、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主要股东 /span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1、迈瑞生物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迈瑞生物一直被称为医械行业的“华为”,不仅仅是因为迈瑞同华为一样具有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和稳定增长的营收能力,还因为迈瑞有着和华为一样强大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是支撑迈瑞医疗保持较高增速的核心竞争力。数据显示,迈瑞医疗研发投入占比长期超过10%,在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与医学影像三大核心业务领域均已掌握核心技术。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2、联影医疗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联影医疗是国产医疗器械独角兽公司,筹建于2010年10月,总部位于上海嘉定。几年时间通过资本推动+技术创新,迅速在影像行业构筑起全球竞争优势,成立了包括分子影像(M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放疗(RT)、X射线、AI智能等多个产品事业部。联影医疗是国内唯一一家产品线覆盖全线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并同时拥有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雄厚资本实力及顶尖人才优势的集团,聚拢了一大批海外归来的励志投身于民族企业的全球业内顶级专家与学者、来自跨国企业的资深 高级管理人才 ,以及具有开发高端医疗设备产品实战经验的年轻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与它的目标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的海内外高素质人才队伍。& nbs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3、先健科技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先健科技是业内领先的心血管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供应商,集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其高品质的、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产品畅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分销商网络广泛覆盖欧洲、南美洲、亚洲、非洲等地,目前为全球第二大、金砖四国最大的先心病封堵器供应商及亚洲第二大大支架产品供应商。于1999年成立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随后在香港、印度、荷兰、法国、俄罗斯、美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立了多个子公司和销售办事处。2011年11月,先健科技公司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目前市值近百亿港币。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4、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06年2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友好协商,在深圳市共同建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实行理事会管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经过十三年发展,深圳先进院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科研为主的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型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由九个研究平台(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筹)、前瞻性科学与技术中心),国科大深圳先进技术学院,多个特色产业育成基地(深圳龙华、平湖及上海嘉定)、多支产业发展基金、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新型专业科研机构(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深圳北斗应用技术研究院、中科创客学院、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天津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苏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杭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组成。2018年,深圳先进院获批牵头建设深圳市两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并于2019年在光明科学城破土动工;牵头建设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三大基础研究机构均已在2019年正式揭牌成立。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5、哈尔滨工业大学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哈尔滨工业大学被称为国内机器人的“人才摇篮”,是国内最早从事机器人研究的高校之一,1986年成立机器人研究所,建设有“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机构网点开放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中德空间机器人技术联合实验室,拥有“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机器人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纳米级精密定位及微纳操作技术与装备”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在空间机器人、微纳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三、医疗器械行业大爆发在即 /span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相关统计显示,2018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4278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规模将接近6000亿美元,2017-2024 年间复合增长率为 5.6%。中国成为继美国、西欧、日本之后的第四大医疗器械市场。中国医疗器械整体市场规模已由2014年的2556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5304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属于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黄金期,预计到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相比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近三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结构已趋向优化但结构依然严重不平衡,高端医疗市场将成为下一个发力点。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r/ /p
  • 海克斯康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3月28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与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克斯康) 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进华、常务副主任郑继虎,海克斯康集团总裁 Paolo Guglielmini 、总法律顾问兼首席合规官 Anthony Zana 、集团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洪全、大中华区智研院执行院长隋占疆、方案应用与系统集成副总经理袁辉 等 领导共同 出席了 本 次签约仪式。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进华首先对海克斯康集团各位领导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海克斯康的长久以来的支持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创新中心已经聚集了千余人的专业团队,完成了一阶段能力建设,取得如今的成绩是离不开股东单位的大力支持,期待双方协同优势资源,共同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海克斯康集团总裁Paolo Guglielmini对创新中心能在五年的建设期中取得如此高质量的发展表示赞许,希望双方能够互相赋能,共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行业生态建设。海克斯康集团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洪全对创新中心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丰硕成果表示认可,并希望双方进一步在“研发、测试、仿真、实车、上路”等关键环节开展紧密合作,以国内外先进技术赋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共同引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2023年,双方将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数云平台、工业软件及工业APP、仿真云平台VTD、高精动态地图、智慧园区与智慧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及行业活动举办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并在此基础上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坚持创新引领,深化业务合作,助力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组建—TCL牵头组建“国家队”全力突破“卡脖子”
    记者17日获悉,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该中心或将彻底改变中国乃至全球显示产业的发展走向。据悉,这是新型显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据悉,该中心由广东聚华新型显示研究院牵头申请,这家非营利法人机构由TCL联合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组建,聚华研究院是上述技术创新中心的依托及管理运营单位。据悉,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类似于一个“企业+研究机构”的协调机制,它围绕产业链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机制,强化技术扩散与转移转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辐射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目前,新型显示的发展仍有“卡脖子”之处,常常被上游的材料、装备所限制。 数据显示,仅仅在面板上游的材料产业,包括偏光片、玻璃基板、靶材等产品,近年来没有一项产品的国产化率超过20%。实际上,在显示产业上游,国内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有不少好的技术和成果,也在持续创新,但中游的面板厂商常常不敢用,因为这些技术和成果甚至从立项开始就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也缺乏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再到市场的转换过程。建立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意在进一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使中国的新型显示产业更好地发挥出协同效应。作为牵头企业,主要布局于显示产业中游的TCL,将承接产业上下游的角色。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将立足新型显示领域发展全局,突破一批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流的工艺和产业应用技术,推动关键材料国产化率达到60%以上,突破核心装备技术。同时,这一创新中心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重点,根据新型显示领域的技术发展特点,统筹部署、统一规划,将充分利用和发挥各参建单位的优势,面向新型显示产业链的各垂直方向,分步组建创新分平台。
  • 2023年度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启动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拟开展2023年度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申报时间为2023年3月15日—5月15日。重点实验室属于科学与工程类科技创新基地,是推进重大科研创新、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创新平台,以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及相关公益性技术研究为重点任务,提升市场监管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发展。技术创新中心属于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基地,是以协同创新等方式开展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服务、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重点任务包括开展引领前沿、颠覆性创新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培育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技术试验、孵化、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工程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解决产业和企业技术难题,提高核心竞争力。此次布局的重点方向分为市场综合监管、计量科学、质量科学、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六个方面。市场综合监管:围绕信用体系建设、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价格监测监管、网络交易监管、广告智慧监管、执法办案装备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结合市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新技术研究,推动其与市场监管业务加速融合。计量科学:开展量子计量基标准、量子传感、片上计量、数字化转型等前沿技术研究,加强生命科学与健康、生态与能源、绿色低碳、新型信息化、先进制造、空天海洋等重点领域的计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高可靠性计量仪器和标准器,建立国际互认的新型计量体系和量值传递方法,提升计量支撑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发展的核心技术能力。质量科学:加强质量科学基础理论、原理和方法研究,开展质量特性分析新技术研究;开展标准数字化技术研究,加快标准迭代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开展认证认可智慧化技术研究,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前沿交叉、安全与应急保障等领域的认证认可技术研究;围绕检验检测技术重点应用场景,攻克快速检测、智能检测、在线检测、云检测等急需关键技术,研发常态防范、高场景适应性和先进智能化技术及装备,构建智能化检测平台。食品安全:围绕乳制品、饮料、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等传统食品,关注特殊食品和细胞培养肉、替代蛋白等未来食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因子与营养品质检测监测、溯源预警、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溯源预警的关键材料和装备,搭建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食品安全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突破。特种设备安全:开展高参数电梯智能运维、大型游乐设施健康管控、锅炉清洁高效燃烧与安全评价、特种金属结构材料检测与评价等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进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和追溯体系相关技术及平台研发,有效提升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保障与监管技术能力。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围绕全国重点工业产品,开展质量安全风险因子识别、评价和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工业产品准入、生产、流通、消费与处置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保障能力。具体通知如下: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的通知市监科财函〔2023〕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总局相关直属单位:按照《“十四五”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部署,为加强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完善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系,根据《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要求,拟开展2023年度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主体申报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单位应为市场监管系统技术机构,或具有行业优势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二、总体定位重点实验室属于科学与工程类科技创新基地,是推进重大科研创新、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创新平台,以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及相关公益性技术研究为重点任务,提升市场监管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发展。技术创新中心属于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基地,是以协同创新等方式开展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服务、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重点任务包括开展引领前沿、颠覆性创新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培育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技术试验、孵化、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工程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解决产业和企业技术难题,提高核心竞争力。三、布局方向申报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应符合布局重点方向(附件1),具体名称突出优势和特色,主要研究方向应更明确和集中,避免过于宽泛。 四、申报条件(一)重点实验室1. 依托单位和参与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 在本领域有代表性,科研优势或区域特色明显,具备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 拥有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在本研究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具有年龄与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研究队伍;4. 具有良好的办公条件、实验条件和充足的场地,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试验设备、仪器装备及配套设施等;5. 管理制度健全,运行机制合理,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学术氛围,能够对外开放并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6. 主管单位和依托单位能为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支撑条件。(二)技术创新中心1. 依托单位和参与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 研究实力强,在本领域有代表性,并具备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3. 具有较强的应用示范、技术服务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拥有良好的研发条件和产业化装备、基地和相应的配套设施等保障条件;4. 管理制度健全,运行机制合理;5. 主管单位和依托单位能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支撑条件。五、申报程序(一)采用网络申报方式,主管单位组织符合条件的单位登录“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管理系统”(访问网址为https://kjcxjd.gsxt.gov.cn,申报操作说明见附件2),填报《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建设申报书》或《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申报书》。(二)主管单位应对申报书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审核后通过系统导出并打印一式二份并加盖公章,主管单位汇总所有单位材料并附推荐函和推荐项目汇总表(附件3),通过EMS一并报送至市场监管总局科技财务司科技规划处。(三)“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管理系统”开放时间为2023年3月15日—5月15日,请在此时间段内完成申报工作,并提交纸质申报材料(以邮寄时间为准)。逾期未提交的,不予受理。六、推荐要求(一)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全系统科技发展需求,按照“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统一布局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请各主管单位对照申报条件认真衡量,严格把关,切勿盲目申报。(二)原则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推荐重点实验室或技术创新中心总数不超过3个,总局相关直属单位推荐重点实验室或技术创新中心总数不超过1个。(三)已列入省级政府规划,或省级政府承诺在资金、场地等方面明确支持建设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项目,有相关证明文件,可视情况增加推荐指标。(四)涉及市场监管总局科技创新和管理改革重大任务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项目,有相关证明文件,可视情况增加推荐指标。(五)同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项目只能通过单个主管单位推荐,不得多头推荐。七、其他事项(一)同一负责人、同一团队原则上只能承担一个市场监管总局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任务。(二)总局已批准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资源不得重复申报。(三)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积极申报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四)鼓励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实施,集成市场监管系统内外优质资源,联合申报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产学研融通发展。(五)联合申报要避免“拼盘”和“拉郎配”。联合申报的单位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个。联合申报需选择其中一家单位为依托单位,其他单位为参与单位,由依托单位负责汇总、核实各单位材料,并提出申请。联合申报各方应优势互补,并简述各单位在过去5年内开展合作研究及产出成果情况,明确各方在建设、运行管理、研究内容、重点任务等方面的职责和分工。在申报书附件中提供加盖依托单位和参与单位公章的联合申报协议,明确各单位职责和分工。(六)由地方政府向市场监管总局推荐或给予政策、资金等相关支持,或运行两年以上并运行较好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以及能够设立为独立法人实体的技术创新中心,将予以优先支持建设。八、联系方式政策咨询:010-88652672 技术支持:010-88301620、18332310186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东路8号 市场监管总局科技财务司科技规划处附件:1. 布局重点方向2. 申报操作说明3. 推荐项目汇总表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 2023年3月附件1布局重点方向 一、市场综合监管围绕信用体系建设、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价格监测监管、网络交易监管、广告智慧监管、执法办案装备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结合市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新技术研究,推动其与市场监管业务加速融合。二、计量科学开展量子计量基标准、量子传感、片上计量、数字化转型等前沿技术研究,加强生命科学与健康、生态与能源、绿色低碳、新型信息化、先进制造、空天海洋等重点领域的计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高可靠性计量仪器和标准器,建立国际互认的新型计量体系和量值传递方法,提升计量支撑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发展的核心技术能力。三、质量科学加强质量科学基础理论、原理和方法研究,开展质量特性分析新技术研究;开展标准数字化技术研究,加快标准迭代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开展认证认可智慧化技术研究,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前沿交叉、安全与应急保障等领域的认证认可技术研究;围绕检验检测技术重点应用场景,攻克快速检测、智能检测、在线检测、云检测等急需关键技术,研发常态防范、高场景适应性和先进智能化技术及装备,构建智能化检测平台。四、食品安全围绕乳制品、饮料、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等传统食品,关注特殊食品和细胞培养肉、替代蛋白等未来食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因子与营养品质检测监测、溯源预警、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溯源预警的关键材料和装备,搭建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食品安全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突破。五、特种设备安全开展高参数电梯智能运维、大型游乐设施健康管控、锅炉清洁高效燃烧与安全评价、特种金属结构材料检测与评价等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进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和追溯体系相关技术及平台研发,有效提升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保障与监管技术能力。六、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围绕全国重点工业产品,开展质量安全风险因子识别、评价和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工业产品准入、生产、流通、消费与处置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保障能力。
  • 1989万!2023年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公共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号:CQS23A01410项目名称:2023年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公共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19,898,000.00元最高限价:19,898,000.00元采购需求:包号:1包内容最高限价数量单位简要技术要求遗传育种5,230,000.00元1批包号:2包内容最高限价数量单位简要技术要求疫病防控5,735,000.00元1批包号:3包内容最高限价数量单位简要技术要求营养饲料5,633,000.00元1批包号:4包内容最高限价数量单位简要技术要求智慧养猪3,300,000.00元1批最高限价总计:19,898,000.00元合同履行期限:详见《招标文件》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否二、获取公开招标文件的地点、方式、期限及售价获取文件期限:2023年8月9日 至 2023年8月16日。每天上午09:00:00至12:00:00,下午14:00:00至17:00: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文件购买费:300.00元/包获取文件地点:采购代理机构领取或在《重庆市政府采购网》网上下载方式或事项:1、根据《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印发〈重庆市政府采购供应商注册及诚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财采购〔2015〕45号)规定,投标人应通过重庆市政府采购网(www.ccgp-chongqing.gov.cn)注册成为重庆市政府采购供应商。2、凡有意参加的投标人,请到采购代理机构领取或在《重庆市政府采购网》网上下载本项目招标文件以及图纸、补遗等开标前公布的所有项目资料,无论投标人领取或下载与否,均视为已知晓所有招标内容。3、投标人须满足以下两种要件,其投标才被接受:(1)按时递交了投标文件;(2)按时报名签到。三、联系方式1、采购人信息采购人: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重庆)采购经办人:丁娟娟采购人电话:023-46214307采购人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昌州街道昌龙大道49号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代理机构:重庆复林招标代理有限公司代理机构经办人:张蕾代理机构电话:023-63326460代理机构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创意大厦2105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张蕾项目联系人电话:15223228105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