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关键技术人才

仪器信息网关键技术人才专题为您整合关键技术人才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关键技术人才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关键技术人才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关键技术人才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关键技术人才话题讨论。

关键技术人才相关的资讯

  • 19人入选2009年度中科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
    近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杰出技术人才遴选结果的通知”(科发人教字〔2010〕21号),经中科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此次共有26人入选2009年度杰出技术人才,化学研究所聂宗秀等7人入选2009年度“引进杰出技术人才”,支持经费100万元/人 昆明植物研究所杨湘云等19人入选2009年度“现有关键技术人才”。   入选2009年度“现有关键技术人才”的部分名单: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国平研究员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高大庆研究员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袁吕军研究员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赵建科高级工程师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刘朝阳研究员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研究所:吴杰峰研究员   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陈结祥研究员   昆明植物研究所:杨湘云   王国平研究员是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分析测试部主任、中科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分析测试部是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重要的支撑部门,利用化学分析、原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及同位素分析方法和技术,为我所及国家和本地区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公正、及时的服务。近年来,王国平研究员将其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我所的分析测试部建设中,在他的带领下,分析测试部不断发掘新技术、新方法,为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高大庆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加速器特种电源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在各种高稳定度及脉冲电源技术方面工作卓有成效,特别在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CSR)电源建设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负责完成了CSR电源系统整体设计、大功率脉冲开关电源、大功率脉冲晶闸管电源、快脉冲踢轨磁铁电源等多项技术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CSR大科学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并在CSR中得到批量和大规模应用。通过近几年的实际运行,CSR电源系统整体运行稳定可靠,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要求。同时高大庆还负责完成了320KV高压平台、浅层深层治癌终端、微束终端、超重终端等多个电源系统设计与实施,陆续投入实际运行。近几年来,由高大庆负责完成的多项电源技术研制工作都是国内首次开展,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需要,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电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建科系该所检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光学检测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曾先后负责主持了研究所承担的CE-1、CE-2卫星光学有效载荷光学系统、HJ-1-A超光谱成像仪、XX CCD相机分系统、XX高速电视测量系统等许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出所检测及外场检测验收工作。近年来,他结合检测工作的实践,提出了目标姿态测量室内标定方法,填补了室内无法标定目标姿态跟踪经纬仪的空白 由他负责研制的轻巧型五维自由度的CCD相机系统MTF测试仪,解决了中、小型航天推扫式CCD相机系统MTF测试出所及外场试验的瓶颈。为了加快研究所检测技术平台建设,他先后主持将所内各类目视光学测量设备全部改造成了高精度、数字化、自动化测量设备,组建了包括光学系统性能测试/评价平台、可见光—近红外CCD相机系统定标平台、光谱成像仪测试/标定平台、光电跟踪测量设备性能测试平台等所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研究所承担的航天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测试及试验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朝阳是武汉物数所自行培养的青年科研骨干,他于2001年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2002年因工作出色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2008年晋升为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担任博士生导师、磁共振技术中心主任。刘朝阳长期从事核磁共振波谱仪整机的研制,承担波谱与原子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武汉磁共振中心的技术支撑工作,同时还负责原子频标电路系统的设计与研制。他作为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300MHz~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研制”的课题执行技术负责人,带领工作团队自主研制出两台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500 MHz双通道核磁共振波谱仪,经过连续测试运行,整机性能优良,其技术性能和实验功能与同类进口仪器水平相当,实现了自主研制的现代高场核磁共振波谱仪从无到有的突破,为实现我国现代高场核磁共振波谱仪自主研制及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他所参与的高性能空间铷原子频标的研制与生产,产品已实现工程化应用,并且在轨运行良好。在被动型CPT铷原子频标的研制中,刘朝阳主要负责电子部件的方案设计,他设计出了CPT铷原子频标全数字化方案,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率先在国内研制出CPT铷原子频标工程样机,其中2009版样机的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同类领先。   吴杰峰现为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中心主任,他主要从事电物理装置的特种焊接等工作。他在HT-7、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等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中,攻克了HT-7内真空室、异型焊接波纹管,EAST超导磁体线圈盒、液氦冷却管“STUB”接头、低温超导接头等关键部件焊接技术难关。开发了EAST穿管导体薄壁超低碳高氮组分奥氏体不锈钢全位置焊接技术、EAST大电流高温超导电流引线铜合金与不锈钢异种金属焊接技术、EAST内部部件热沉中频感应钎焊技术、EAST低混杂波天线系统大面积、高精度真空钎焊技术。在国内率先建成了EAST超导导体600米穿管生产线,并在国际上首先完成了EAST 58根600米共35千米超导导体连续、批量、稳定生产任务。在ITER导体预研中,负责CICC导体 900m穿管线的工艺设计、设备研制和导体铠甲接头的焊接攻关,为及时铺开ITER导体的生产奠定基础。以上工作共申请了6项专利,其中4项已经授权,2项已经受理。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奖)1次。   陈结祥现为安光所光学工程中心主任兼光机设计与镀膜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激光工程技术和光学工程仪器的应用研究工作,在光学工程技术和激光工程技术的研究方面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术优势。完成了“空基Mie散射激光雷达机载原理样机”、921工程项目“连续波激光测距系统”、“激光测高仪”等项目的研究。组织实施了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差分吸收光谱分析系统光机部分的设计和制造,解决了批量生产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组织实施了用于大气成份监视和测量的车载激光测污激光雷达、微脉冲激光雷达、便携式Mie散射激光雷达、Raman散射水汽测量激光雷达、金属原子层分布共振散射及共振荧光激光雷达、激光诱导荧光雷达和风速测量的Doppler激光雷达等系统的光学工程和机械工程方面的技术工作。以上工作获得了国家高技术主题专家组办公室的表彰,“空基Mie散射激光雷达机载原理样机”课题组评为先进集体。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杨湘云,任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总工艺师和建设后运行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质保藏中心主管。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至1999年在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种子保存部(See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UK)进行中国科学院访问学者学习和博士论文研究和撰写,接受了正规严格的种子生物学培训,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技能,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种子保存部(现在的千年种子库)完成了全部论文实验。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对仙人掌科和棕榈科多个物种进行过种子储藏生理学、种子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自2009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实施以来,中科院每年在全院范围内遴选20名左右的关键技术人才给予重点支持。凡经院评审并确定的现有关键技术人才,自批准后的下一年度起享受4年的每月1000元特殊津贴。可根据技术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5年内优先推荐并派往国外合作单位进行再培养(高级研究学者一般不超过6个月),直接纳入院公派留学资助计划。中科院统一颁发“中国科学院杰出技术人才”荣誉证书。在资助期间,将参照“百人计划”的有关管理办法对现有关键技术人才进行统一管理,在资助结束后按要求组织对其进行评估。用人单位可根据现有关键技术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按照相关程序将其聘用到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岗位,特别优秀者,最高可聘至二级专业技术岗位,且不占院核定的相应岗位等级职数与比例 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也可聘至一级专业技术岗位。可签订长期聘用合同,合同期限至本人法定退休年龄。
  • “2019关键技术人才”多院所申报中,仪器研发可申报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3月份以来,根据《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管理办法》(科发人字〔2015〕72 号)、《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申报指南》要求,中国科学院各院所单位陆续展开“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项目申报工作。 /p p   申报通知中,三项可选的申报条件两项与“仪器”相关,一是“具有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的能力,能对仪器和设备做出重要的技术改造及升级” 一是“在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专业实验平台、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维护中作出突出贡献”。 /p p   以下为部分院所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摘要及链接,供相关人员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于开展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申报工作的通知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3月19日) /i /span /p p   所属各部门: /p p   根据中科院人事局《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申报指南》和《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管理办法》(科发人字[2015]72号,附件1)要求,现将2019年度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一、项目基本情况 /p p   (一)项目定位与目标 /p p   旨在加强技术支撑人才队伍的建设,保障我院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重大成果的产出。 /p p   (二)支持标准 /p p   院支持人才专项经费30万元,执行期3年。 /p p   二、申报人选资格 /p p   1. 应为我院聘用的工程技术系列骨干人员,且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具有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的能力,能对仪器和设备做出重要的技术改造及升级 在解决科研领域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 在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专业实验平台、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维护中作出突出贡献。 /p p   2. 符合“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重大工程、重大专项方向,围绕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特别是“卡脖子”问题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的科研人员优先支持。 /p p   三、推荐名额 /p p   所属各部门限推荐1-2人参加所内遴选,所人事教育处组织专家进行所内遴选,公示3个工作日后,我所限择优推荐1名人选参加院内的择优支持评审。 /p p   经院批准正式筹建或运行的四类机构,经成员单位协商一致,公示3个工作日后,通过依托单位单独推荐1名人选。 /p p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于开展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申报工作的通知 /strong a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yic.ac.cn/tzgg/201903/t20190320_5259083.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通知链接】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3月20日) /i /span /p p   根据院人事局关于开展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所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推荐工作通知如下: /p p   一、推荐名额 /p p   “十三五”期间,我院每年支持50人,我单位限推荐1名人选参加院内的择优支持评审。 /p p   二、申报条件 /p p   1.被推荐者应为我院聘用的工程技术系列骨干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近年取得的专业技术业绩、成果和贡献突出,得到相关同行专家、行业用户或市场的认可,且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p p   (1)具有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的能力,能对仪器和设备做出重要的技术改造及升级 /p p   (2)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 /p p   (3)在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专业实验平台、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维护中作出突出的贡献。 /p p   2. 符合“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重大工程、重大专项方向,围绕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特别是“卡脖子”问题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的科研人员优先支持。 /p p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上海天文台关于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项目申报的通知 /strong a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shao.ac.cn/xwzx/tzzn/201903/t20190320_5258697.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通知链接】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3月20日 ) /i /span /p p   各研究室、各位职工: /p p   根据《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管理办法》(科发人字〔2015〕72 号)、《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申报指南》要求,院正开展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项目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一、推荐名额 /p p   我台推荐名额数1个。 /p p   二、申报条件 /p p   1.申报者应为我台聘用的工程技术系列中青年骨干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近年取得的专业技术业绩、成果和贡献突出,得到相关同行专家、行业用户或市场的认可,且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p p   (1)具有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的能力,能对仪器和设备做出重要的技术改造及升级 /p p   (2)在解决科研领域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 /p p   (3)在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专业实验平台、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维护中作出突出贡献。 /p p   2.符合“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重大工程、重大专项方向,围绕国家关键核心领域特别是“卡脖子”问题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的科研人员优先支持。 /p p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关于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申报的通知 a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cib.cas.cn/xwdt/tzgg/tzgg/201903/t20190326_5261805.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通知链接】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 i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3月25日) /i /span /p p   根据《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申报指南》,现开展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申报工作,我所有1个推荐名额。 /p p   一、人员申报条件 /p p   1.根据《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管理办法》(http://www.pe.cas.cn/zcgz/rcc_zcgz/rcjh/rcpy/201506/t20150603_4368186.html)(科发人字〔2015〕72号),关键技术人才被推荐者应为我院聘用的工程技术系列中青年骨干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近年取得的专业技术业绩、成果和贡献突出,得到相关同行专家、行业用户或市场的认可,且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p p   (1)具有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的能力,能对仪器和设备做出重要的技术改造及升级 /p p   (2)在解决科研领域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 /p p   (3)在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专业实验平台、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维护中作出突出贡献。 /p p   2.重点优先推荐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尤其是在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的人选。 /p p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于申报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的通知 /strong a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ap.cas.cn/jgsz/glbm/zzrsc/zztz/201903/t20190329_5263548.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通知链接】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月29日 ) /i /span /p p   所属各部门: /p p   根据《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申报指南》开展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的申报工作。有关事项如下: /p p   一、大气所限遴选推荐1人参加院择优支持评审。 /p p   二、申报人条件 /p p   1.根据《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管理办法》(科发人字〔2015〕72号)(附件1),申报人应为我所聘用的工程技术系列中青年骨干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近年取得的专业技术业绩、成果和贡献突出,得到相关同行专家、行业用户或市场的认可,且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p p   (1)具有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的能力,能对仪器和设备做出重要的技术改造及升级 /p p   (2)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 /p p   (3)在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专业实验平台、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维护中作出突出贡献。 /p p   2.符合“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重大工程、重大专项方向,围绕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特别是“卡脖子”问题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的科研人员优先支持。 /p p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9年度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推荐申报通知 /strong a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kiz.cas.cn/qt/tzgg/sygg/201904/t20190403_5269822.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通知链接】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4月3日 ) /i /span /p p   各学科组、各支撑部门: /p p   根据《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申报指南》关于关键技术人才的组织申报通知,现将我所推荐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p p   一、推荐名额 /p p   1、我所有1个推荐名额 /p p   2、 经院批准正式筹建或运行的四类机构,经成员单位协商一致,通过依托单位单独推荐1名人选。 /p p   二、遴选条件 /p p   “关键技术人才”应为我院聘用的工程技术系列中青年骨干人,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近年取得的专业技术业绩、成果和贡献突出,得到相关同行专家、行业用户或市场的认可,且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p p   1、具有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的能力,能对仪器和设备做出重要的技术改造及升级 /p p   2、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 /p p   3、在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专业实验平台、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维护中作出突出的贡献。 /p p   重点优先推荐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尤其是在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的人选。 /p p   …… /p
  • 生物电镜发展:技术人才培养成关键点
    2015全国生物医学农林电镜技术研讨会暨生物电镜前沿技术培训班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5月30日,&ldquo 2015全国生物医学农林电镜技术研讨会暨生物电镜前沿技术培训班&rdquo 在浙江大学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生物医学电镜专业委员会和农林电镜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农生环测试中心与德国徕卡公司联合承办。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电镜工作者讲授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的最新发展,交流生物样品制备和应用方面的技术经验,并安排部分学员参加实验操作及演示。   会议的主题包括常规电镜制样技术、低温电镜制样技术、免疫金标记电镜技术、光镜-电镜关联技术等。 会议现场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农林电镜专业委员会主任洪健教授主持会议   电子显微镜可以对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直至组织水平的生物材料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是唯一能在如此宽广范围内研究生命现象的技术。其在生物医学、农业、林业等领域的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第二军医大学教授杨勇骥教授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第二军医大学杨勇骥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说道:&ldquo 电镜技术已经成为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要或将要用到电镜技术。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蛋白质研究的兴起,电镜技术受到分子生物学研究相关技术的冲击逐渐没落。然而多年的发展证明,单一的技术手段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从本世纪初开始,科学家们重新认识到电镜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是电镜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蓬勃发展,许多新的电镜实验室陆续筹建,新一代电镜设备和新技术不断被引进。&rdquo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泽院士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泽院士也表示,国家对于电镜平台的建设非常支持,无论是材料领域还是生物领域。据介绍,浙江大学目前平台建设最大的投资都是在电镜方面。其中材料电镜实验平台最初一次性投资4500万,经过三年的发展,目前的设备总值达到了1个亿。而目前筹建的生物电镜平台一次性投资了6000万。   都说&ldquo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rdquo ,然而如何更好的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却离不开优秀的技术人才。我们可以花钱买到仪器,但优秀的技术人才有时却是千金难买。   杨勇骥谈到,&ldquo 目前电镜在生物学领域应用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瓶颈就是有经验的电镜技术人才的缺失。传统的电镜制样技术无法得到传承,新型电镜制样技术人才还没有成长起来。面对这种情况,许多生物电镜专家焦虑万分,在各种场合多次呼吁重振生物电镜技术,加快生物电镜技术人才的培养。&rdquo   &ldquo 此次浙江大学洪健教授勇挑重担,组织举办电镜技术研讨会及培训班,将我们多年的想法变成现实。许多知名的生物电镜专家都亲临授课,传授理论、技术及经验,希望能够促进电镜技术人才的培养,能够对我国生物电镜事业的发展有所推动,为以后举办提高班打下基础。&rdquo 杨勇骥说道。   对于技术人才的缺失问题,张泽表示:&ldquo 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政策不到位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专门做技术的人是比较受歧视的,搞技术基本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也造成了我们现有的技术人才的缺失。事实上,如何将技术做好是在学术领域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许多科研人员可能一事无成。&rdquo   &ldquo 好在现在大家对于技术越来越重视。中国电镜学会在组织学术研讨会之前举办培训班就是为了加强技术人才培养。浙江大学也为技术人员提供了求是教授的评选机会,目前浙江大学技术岗的两名求是教授都来自电镜平台。一位是材料电镜平台的李吉学教授,另一位就是生物电镜平台的洪健教授。&rdquo 北京大学丁明孝教授   北京大学教授丁明孝多年来一直关心着电镜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发展。他谈到,和自己八年前在同样的地点参加的生物电镜会议相比,本次会议的规模大了许多,而且有着许多年轻的面孔,可以说是生物电镜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他还提到,为了更好的推动电镜技术人才的培养,希望能够组织生物电镜领域有经验的老师,每个人负责总结自己所擅长的技术方向的经验,大家共同出一本书。这样一个人的经验和诀窍就能变成大家的经验和诀窍,这对于提高大家的技术水平或许有所帮助。希望通过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能够促进我国生物电镜技术的发展。   关于本次会议的精彩报告内容,敬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   撰稿:秦丽娟   相关新闻:细胞电子显微学将是生物电镜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 “药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日前,科技部组织召开“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验收会,“药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专家组验收。   “药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是“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共同启动的“药品安全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作为组织部门的首个国家支撑计划项目。   科技部专家组在听取项目执行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对项目的组织管理情况、项目任务和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审核验收。并对项目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评价。   该项目分7个课题,涉及从药品的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生产规范、检验技术、质量标准、用药规范到不良反应监测等药品生命周期的各关键环节,围绕药品安全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培养了一批药品安全监管专业技术人才,并取得了以下四项成果:一是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技术的建立 二是药品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研究 三是GCP、GMP关键技术研究 四是安全用药监测研究与预警技术系统的研究。
  • @实验技术人才,评职称的条件请收好!
    实验技术人才是学校和科研机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加强科技实践与创新的重要力量。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带你详细了解——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基本标准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二、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三、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在实验技术岗位一线工作,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和义务,并达到考核要求。 四、满足实验技术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条件和身心健康要求。 五、实验技术人才申报各层级职称,除必须达到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①实验员 1、熟悉并能够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实践经验,能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 2、承担本单位或区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维护实验安全,参与团队及学科建设和其它社会服务工作。 3、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或具有专科学历、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下同)学历,在相关专业岗位工作满1年并考核合格。 ②助理实验师 1、掌握并能够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实践经验,能独立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熟练使用与工作相关的仪器设备,能对一般仪器设备的日常故障进行诊断和维修,承担比较复杂仪器设备的技术管理,或协助研制实验仪器设备。能够参与实验技术、实验教学或实验管理项目,较好地完成实验任务,撰写实验报告。 2、具有指导和培训实验员的能力。 3、承担本单位或区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维护实验安全,参与团队及学科建设和其它社会服务工作。 4、具有硕士学位;或具有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在相关专业岗位工作满1年;或具有专科学历,取得相关专业岗位员级职称后从事实验岗位工作满2年;或具备高中阶段教育学历,取得相关专业岗位员级职称后,从事实验岗位工作满4年。③实验师 1、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解决本专业范围内实验技术问题;或参与实验课程教学或指导课程实验,且教学效果良好。 2、参与重要实验项目或研究项目;或发表相关实验研究或技术论文;或撰写较高水平实验报告;或参与编写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或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或参与研制实验仪器设备;或负责实验室精密仪器设备的调试、维护和检修等。 3、具有指导和培训助理实验师的能力。 4、承担本单位或区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维护实验安全,参与团队及学科建设和其它社会服务工作。 5、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硕士学位,取得相关专业岗位助理级职称后从事实验工作满2年;或具有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相关专业岗位助理级职称后从事实验工作满4年;或具有专科学历,取得相关专业岗位助理级职称后从事实验岗位工作满4年;或具备高中阶段教育学历,取得相关专业岗位助理级职称后,从事实验岗位工作满5年。④高级实验师 1、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在教学科研支撑、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较强的实验创新能力,取得较突出的实验业绩成果。 2、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重要实验技术,具有跟踪本专业岗位领域国内外实验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组织本专业领域重要实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关键性实验技术问题的能力。从事实验教学人员须系统掌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讲授实验教学课程或实际指导实验,教学效果优良。 3、主要参与重要实验项目或研究项目;或发表较高水平的相关实验研究或技术论文;或掌握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明确判断仪器设备故障,改进操作方法,解决关键问题;或负责研制实验仪器设备;或作为主要成员制定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或获得重要科技成果或实验技术教学成果;或获得重要专利成果转化;或作为主要参加者出版实验技术相关教材并被若干科研院所或学校使用等。 4、培养本专业岗位中、初级实验技术人才,提高其技术能力和工作水平,指导开展实验与实践。 5、承担本单位或区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掌握实验室安全系统知识技能,识别和解决重要危险源,参与团队及学科建设和其它社会服务工作。 6、具有博士学位,并在实验师岗位工作满2年;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并在实验师岗位工作满5年。 ⑤正高级实验师 1、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在教学科研支撑、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具有很强的实验创新能力,取得突出的实验业绩成果。 2、具有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功底,学术造诣或技术实践能力强,全面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验进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针对实验工作提出建设性构想,对实验技术、实验能力以及实验室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推动本专业发展。从事实验教学人员须深入系统地掌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主讲实验教学课程或实际指导实验,教学成果优秀。 3、主持重要实验项目或研究项目;或发表高水平的相关实验研究或技术论文,在所属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或支撑教学科研取得重大成果;或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研制改造实验仪器设备、大型应用系统或开发大型仪器设备功能,解决关键问题;或作为主要成员制定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或获得重要科技成果或实验技术教学成果;或获得重要专利成果转化;或作为主编出版实验技术相关教材并被若干科研院所或学校使用等。 4、负责本专业岗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培养本专业岗位实验技术人才,提高其技术能力和工作水平,指导开展实验与实践。 5、承担本单位或区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掌握实验室安全系统知识技能,识别和解决重要危险源,参与团队及学科建设和其它社会服务工作。 6、一般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并在高级实验师岗位工作满5年。
  • 2021年中药新产品研发和绿色制造关键技术高级研修班在昌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江西中医药大学承办的2021年中药新产品研发和绿色制造关键技术高级研修班在昌举行。研修班现场为响应党中央发展中药的号召,贯彻落实中共江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下达江西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21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的通知》(赣人社字〔2021]226号)战略部署,江西中医药大学承办的2021年中药新产品研发和绿色制造关键技术高级研修班在南昌举行。学校副校长杨明、清华大学国家“杰青”林金明、中科院化学所国家“杰青”聂宗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杰青”刘倩、药学院院长刘荣华、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冯育林和伍振峰、江西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食品(保健食品与化妆品)室任主任易路遥等16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并作专题报告。来自省内近10所高校和40多个企业的80多位学员参加研修班。本次高级研修班围绕中药新药、中药产品及制剂装备等领域内容,通过政策讲解、案例解析、互动讨论、线上线下结合等教学形式,共同研究探讨中药新产品开发和绿色制造关键技术问题,实现学员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尽管由于疫情影响,后期是线上学习讨论,学员仍积极参与,反响强烈。通过为期5天的学习,学员们纷纷反映此次研修使他们更新了观念、开拓了视野,并对企业中对申报中药新产品开发等问题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达到了预期效果。此次研修班的举办,实现了用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来指导中药创新产品的开发的初衷。同时,此次研修班为进一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升中药新产品研发水平以及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也为积极应对中药产业面临的挑战、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为推进我省建设中药强省做出积极贡献。研修班现场
  • 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集体拟表彰名单公布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科技部关于开展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21〕50号)要求,现将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集体拟表彰对象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1年10月13日至19日。公示期间,如对拟表彰对象有异议,请向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反映。  联系方式:  电话:010-84207346,010-84207351(兼传真)  电子邮箱:zjszjc@mohrss.gov.cn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中街12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100716  附件:  1.拟表彰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拟表彰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0月12日  拟表彰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名单  (按推荐单位排序)  赵久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  仲崇立 天津工业大学,教授  刘日平 燕山大学,教授  贾振华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  寇子明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  张瑞平 山西白求恩医院,教授  刘永斌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  韩佳彤 呼和浩特市同心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尚 红(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朱蓓薇(女)大连工业大学,教授  王春凤(女)吉林农业大学,教授  严干贵 东北电力大学,教授  冷友斌 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蔡 蔚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  刘昌胜 上海大学,教授  罗利军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  双传学 《新华日报》社(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研究员  邢卫红(女)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  陈文兴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  姚力军 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刘庆峰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汪天平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  郑少泉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鲍晓军 福州大学,教授  罗胜联 南昌航空大学,教授  贺浩华 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孔令让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崔洪芝(女)山东科技大学,教授  常俊标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  魏世忠 河南科技大学,教授  梅书棋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方 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  易小刚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万步炎 湖南科技大学,教授  吴清平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苏权科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  王双飞 广西大学,教授  杨章旗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颜业岸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级教师  周建庭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  赵金洲 西南石油大学,教授  杨正林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教授  张 华 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刘 健 贵州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王 华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石 荔(女)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刘向宏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郝定均 西安市红会医院,主任医师  张志明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李宁民 天水市博物馆,研究馆员  侯生珍 青海大学,教授  金群华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主任医师  马依彤 新疆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医师  黄 炯 新疆畜牧科学院,研究员  万素梅(女)塔里木大学,教授  方国根 人民出版社,编审  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周其林 南开大学,教授  赵东元 复旦大学,教授  夏宁邵 厦门大学,教授  肖永平 武汉大学,教授  冯小明 四川大学,教授  王春辉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杨圣敏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李彩霞(女)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主任法医师  党亚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席北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姚亚波 首都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李原园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正高级工程师  胡培松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田周玲(女)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徐建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詹庆元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邢继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孙泽洲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朱 坤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三研究院,研究员  蔡树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三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杜继臣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航天医疗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任医师  汪双杰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张金涛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牛 睿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周继红(女)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国家级教练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发虎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周向宇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赵汀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小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守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蒋海昆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  朱小龙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付小兵 解放军总医院,研究员  拟表彰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名单  (按推荐单位排序)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  天津七一二轨道交通专业无线通信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创新团队  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河北医科大学骨科创新团队  微生物杀菌剂产品创新与产业化创新团队  山西大学量子精密测量团队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  内蒙古大学牛遗传改良与生物育种技术团队  内蒙古工业大学自治区煤基固废高效循环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前道涂胶显影设备研发团队  沈阳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创新团队  长春理工大学空间目标光电探测与光信息传输技术团队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团队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生物技术育种团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学科  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国产设备材料验证和配套工艺开发团队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江苏康缘现代中药研究院创新中药研发团队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安徽理工大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  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宁德时代新型锂电池开发及应用创新团队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赣南师范大学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制剂创新团队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数字医学临床诊疗科研团队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团队  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研发团队  郑州大学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湖南农业大学辣椒育种及资源创新团队  湖南日报社新湖南编辑中心  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团队  鹏城实验室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品质育种及绿色生产团队  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页岩气绿色勘探开发科技创新团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锰矿资源预测评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桥梁建造技术团队  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生物医学研究团队  云南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西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宝钛新材料研发创新团队  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  大禹节水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宁夏大学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新疆农垦科学院省部共建绵羊遗传改良与健康养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声画制作中心  北京大学极端光学创新研究团队  清华大学高温气冷堆团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统语言学现代化科研创新团队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团队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团队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两平台一卡”团队  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团队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网络可信身份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与资源权益创新团队  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技术研究中  《建筑学报》杂志社有限公司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大深度饱和潜水系列技术研发团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用酶工程创新团队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热带香料饮料科技创新团队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  北京协和医院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团队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歼-15飞机研制团队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新型坦克技术创新团队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团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银河麒麟操作系统V10攻关团队  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疫苗研制团队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特种设备安全检测与评价创新团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节目综合评价大数据研究中心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训练研究中心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调试运行团队  中国散裂中子源研究集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  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多功能经营团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创新团队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某型号研制团队
  • 仪器共享应进入“第二阶段”,实现技术人才共享是关键——访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技条件处处长张文娟
    仪器信息网讯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于2019年获批事业单位法人,前身是原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是代表我国生命科学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之一。先后取得了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卵母细胞的受精成熟和单性生殖、家鱼的人工繁殖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和改善民生的原创性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心共有5项成果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承担完成中科院A类先导项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牵头建设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6年评估中双双获得“优秀”;是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上海细胞生物学学会的挂靠单位,主办Cell Research (2020年影响因子为20.507)等4份英文学术期刊和2份中文期刊。研究所非常重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于2008年成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是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的仪器开放共享、高水平技术服务的标杆型平台,2014年获得中科院择优支持。2018年、2019年该中心连续两年在“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绩效评估”中获得“优秀”,分别排名全国第2和第8。曾获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创新券优秀服务机构,在2018-2019年度上海市大型仪器设施共享服务中获得“先进集体”。那么,在大型科学仪器平台建设方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拥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经验与亮点呢?近日,仪器信息网在ACCSI2021现场特别采访了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技条件处处长、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文娟,请她分享大型科研平台单位采购仪器的流程和特点、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以及对国产仪器发展的评价与期许。从分子、细胞和模式动物三维布局生命科学研究技术平台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使命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研究,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国际一流研究机构为目标,致力于分子细胞科学的前沿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凝聚与培养相关学科高端人才,为生命与健康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源头创新成果,为推动生命科学发展、实现我国科技强国之梦做出重大贡献。为保障这一目标的达成,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从分子、细胞和模式动物这三个贯穿了生命科学研究过程的不同层面来布局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蓝图。根据 “成熟一个进入一个”的原则,纳入所级中心的平台为七个,分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以下简称分子平台)、细胞分析技术平台(以下简称细胞平台)、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以下简称化学平台)、动物实验技术平台(以下简称动物平台)、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以下简称果蝇平台)、斑马鱼技术平台(以下简称斑马鱼平台)和细胞库/干细胞技术平台(以下简称细胞库/干细胞平台)。其中,分子平台和化学平台,致力于所有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强调“全覆盖”和“高通量”;细胞平台和细胞库/干细胞平台提供流式细胞分析分选、成像分析及细胞资源与相关技术服务,侧重于仪器设备共享和新技术开发,强调“高精尖”;模式生物平台包含小鼠、大鼠、果蝇、斑马鱼等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维护,侧重于饲养管理、设施保障和转基因等实验开展,强调“标准化”。七个平台同为一体、互相支撑、互为印证,有利于高水准科研工作顺畅进行,保障了重大科研任务顺利完成。所级中心提供的技术服务有力支撑了包含863、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创新研究群体、重点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及上海市重点项目等数百项重大科研任务的顺利开展。采购前市场调研必不可少,从仪器共享到人才共享值得探讨关于中心的科学仪器采购,张文娟表示,在采购设备前夕,会根据研究所和学科发展的客观需求进行规划布局,辅以科研方向差异化特点来决定当下以及未来需要采购何种设备。在上述基础上,还会去盘点科研平台现有的科学仪器,希望能够做到物尽其用。同时,她表示,仪器采购前的市场调研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以透彻且深入的3-5年规划为大前提,对符合科研需求的科学仪器设备,不光是走访其他已采购该设备的用户来了解其技术性能、运行效果和潜在问题,而且通过科学的横向对比实验测试,即多个研究组分别采用其同一样品在不同设备上试用来进行性能比对,为采购到满意的仪器提供充分的技术参考依据。在此过程中,参与调研选型的科学家们秉承严谨的科学态度,会特别注重仪器实际呈现的真实效果,对所调研设备的优缺点评价必须经得起推敲和同行评议。而后就是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或是竞争性磋商等规范流程。在今年的两会中,有不少专家委员已经提出重大科研平台仪器资源的高效利用相关提案,引发行业内的共鸣。张文娟表示,近年来国家在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方面成效显著,设备要用得好,关键是操作设备的技术人才队伍能力要强,服务态度要端正。现在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应逐步发展到“第二阶段”—— 技术支撑人才的经验共享。如何实现科研平台高技术人才有效流动值得进一步探讨。从中低端重复走向高端制造,国科学仪器标准化之路漫长谈到国产仪器技术发展,张文娟表示明显感受到国产仪器厂商近些年的发展非常迅速,并且从中低端设备的制造逐渐走向了可以PK进口的高端设备制造之路。就高端设备而言,目前不少设备在某些指标其实是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同类进口产品。但是由于缺乏标准化,一些设备整体性能的长期稳定性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国产仪器设备还是存在着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现象,有些设备依旧处于一种“组装”的状态,创新性和自主性不足。所以在国产高端仪器核心器件的开发、工艺优化以及新功能的拓展方面的创新,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最重要的是,国产高端仪器制造通过基础研究应用和产业标准化结合,应是突破“卡脖子”的破解之道,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 七部门联合发布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
    科技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2011年12月26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21世纪是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生物技术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点之一。生物技术及其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世界一流的生物技术人才,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为我国逐步实现由生物技术大国向生物技术强国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阶段,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事业也将迎来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规划》提出我国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指导思想,以“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创新与创业人才相结合、培养及引进和使用相结合、人才及项目与基地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相结合”为基本原则,通过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培养生物技术领域世界顶尖人才、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领军人才、产业人才、管理人才,争取到2020年,建设生物技术人才金字塔,支撑生物技术强国、生物产业大国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水平一流、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  关于印发2010至2020年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科发社〔2011〕6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教育厅(教委)、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教育局、科协,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局),各有关单位: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生物技术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点之一。生物技术及其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世界一流的生物技术人才,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为我国逐步实现由生物技术大国向生物技术强国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阶段,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事业也将迎来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生物技术人才规划》),大力推进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现将《生物技术人才规划》印发给你们。请各级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科协组织,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要把生物技术人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之一,切实加强对《生物技术人才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广泛开展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细化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生物技术人才工作,切实把《生物技术人才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特此通知。   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doc   科 技 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教 育 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协   二O一一年十二月八日
  • 我国发布首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打造中国人才队伍的主力军 我国发布首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部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现状如何?如何造就一支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在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施展才华?6月2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我国仍缺少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   记者:哪些人才是专业技术人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现状如何?   负责人:专业技术人才指通过学习接受某方面知识,具备该专业能力的人员,一般指此类人员中较为突出的人员,也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08年底,总数达到4686万人,占社会从业人员的6%。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截至2009年底,在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的2888万专业技术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2291.6万人,占总人数的79.3% 高级职称297.5万人,占总人数的10.3%。目前,我国有两院院士1400多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0多人,博士后研究人员8万余人。   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在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开发国防尖端技术和破解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问题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记者: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否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负责人:从整体来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规模、素质能力、结构分布、体制机制以及发展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世界一流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匮乏 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队伍结构、分布不尽合理,人才的培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结构不相适应 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才投入不足、激励不够 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将达到7500万   记者: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制定一部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规划?   负责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对新时期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制定这部规划,就是为了进一步细化和延伸国家人才规划有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与其他重点领域人才规划相互支撑、衔接,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   记者:这部规划提出了哪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   负责人:总体上看,这部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体现引导性,鼓舞人心。规划提出,到2015年,要打造一批在优势领域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人才团队,培养造就一支活跃在世界科技前沿,跻身国际一流的专家队伍 到2020年,要“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要达到7500万。   二是突出前瞻性,适度超前。规划一共提出了8组数据,从多个角度和侧面对整个队伍的发展进行了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提出到2020年人才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而目前这一指标在我国只有40%。能否在十年间实现人才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跨越式进步,是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奋力争取的。但既然是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在目标设定上就应该突出前瞻性,适度超前。   三是具备合理性,切实可行。规划提出,到2015年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达到250万人。据统计,我国这一高层次专技人才队伍的规模在2000年是69万人,到2008年猛增到159万人。综合人才发展势头和内外部环境因素,到2015年、2020年分别实现200万人和250万人的目标是有把握的。   可以说,我们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模等主要指标上坚持合理设定目标,反复测算论证,没有一味追高,确保能够实现。   确保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中国人才主力军   记者: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将面临哪些主要任务,又将取得哪些新突破?   负责人:针对目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才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这部规划从素质能力、队伍规模、整体结构、体制机制、发展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   比如,针对企业、非公经济、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队伍结构、分布不尽合理等问题,结合国家人才规划对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规划提出着力调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结构 针对人才投入不足、激励不够、使用不力等问题,规划提出要着力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记者:为了确保这些发展目标的实现,我们将采取哪些重点举措?   负责人:为了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划提出了10项重点举措,覆盖了专技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和主要工作领域。   这些举措分为三类,一是在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以构建国家高级专家培养选拔体系为核心,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以“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为平台,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围绕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配置、激励等多个环节,提出以推动博士后事业发展为抓手,大力加强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素质 以高层次留学人才为重点,加大海外留学人才吸引力度 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为动力,实现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评价 以完善市场配置机制为导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 以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保障,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用人制度 以加大投入为根本,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保障激励机制。   三是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按照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要求,提出以建设专家服务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为载体,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第一届科学仪器行业技术人才节圆满闭幕
    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www.instrument.com.cn/job/ )在2014年5月28日&mdash 6月27日精心策划的&ldquo 有技者事竟成&mdash 第一届科学仪器行业技术人才节&rdquo 已圆满落幕。   本届技术人才节邀请安捷伦、珀金埃尔默、德国耶拿公司等40多家科学仪器行业企业参与,提供了247个技术类岗位,这些岗位涉及仪器软件研发、仪器硬件研发、方法开发、仪器售后维修、产品工程师、仪器安装调试、售前售后技术支持、仪器应用工程师、电子电路设计、机械设计、光学设计、嵌入系统开发、传感器设计等,整个技术人才节共收到求职者投递简历数量3011份,以下为收到简历数前20名的企业排行榜: 序号 公司名称 收到简历数 1 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 430 2 珀金埃尔默仪器(PerkinElmer) 358 3 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200 4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195 5 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公司 177 6 利曼中国 163 7 AB SCIEX公司 161 8 奥地利安东帕(中国)有限公司 155 9 OI中国 107 10 博赛德科技有限公司 78 11 德国耐驰热分析 76 12 博纳艾杰尔科技 73 13 上海屹尧仪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6014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59 15 北京顺心万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51 16 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 50 17 北京怡孚和融科技有限公司 48 17 北京捷盛依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48 17 北京飞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48 18 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 46 19 迪马科技 39 20 仪真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35   本次技术人才节受到行业内技术类人才的青睐,人才节期间页面访问量为10675 次,浏览量17581 次。此外,求职者通过拨打服务热线寻求技术类工作的有108次,对此,我们都一一推荐了相应企业。   若有相关技术类的人才想继续寻求此类工作可将简历发送至 job@instrument.com.cn (届时我们将推荐给相应的企业,主题样式:应聘公司名称+职位名称)。   技术人才节地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job/special/?sid=12   下期预告:   第2届 科学仪器行业技术人才节   举办时间:2014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   服务热线:010-51654077-8101 王先生
  • 【NCASI2024】第44分会: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论坛
    首届分析科学与仪器大会第44分会: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论坛会议简介为推动我国分析科学与仪器领域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加强产学研用协作,促进分析科学基础研究和仪器研发,提升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水平,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决定于2024年11月8-12日在成都召开“首届分析科学与仪器大会(The 1st National Conference on Analytical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 NCASI 2024)”。此次大会由四川大学承办, 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协办。会议主题是分析科学,创造未来。一、会议详情大会网站ncasi.caia.org.cn会议组织大会主席:江桂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汪劲松(四川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玉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张学敏(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毒物研究所 所长)刘买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研究员)组织委员会主任:张新荣 吕弋 刘虎威 侯贤灯重磅分会第44分会: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论坛01分会主题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队伍是支撑科学研究、加快新质生产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高水平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促进我国科学研究与分析测试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实验技术方法研发与科学仪器研发领域的科技创新,为行业提供规范的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储备,《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论坛》分会将邀请分析测试领域权威专家,结合分析测试领域支撑前沿科学研究、新质生产力建设、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以及创新仪器装置研发与应用等对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聚焦分析测试领域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的定位与分类和技术能力认定方法以及职业技能提升等做主题报告。热诚欢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研究、管理和技术人员投稿参会,并就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技术能力认定发展趋势进行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欢迎仪器公司和科学期刊等相关机构积极参展。02分会召集人王海舟院士/教授(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佟艳春高工(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吴淑琪研究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李曙光正高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03分会联系人薛莉(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邮箱:xueli@caia.org.cn会议时间地点会议时间:2024.11.8-11.12(大会8日报到,12日离会;本论坛10日全天)会议地点: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都,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宾客。诗人李白曾赞叹:“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这座城市既有着3000年的悠久历史,又焕发着现代化的活力。11月的成都,气候宜人,正是探访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城市的最佳时节。在这片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土地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悠久的巴蜀文化,还能体验到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无论是历史悠久的都江堰、青城山,还是充满活力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的每一处景点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独特故事。主要时间节点论文摘要截止日期:2024年10月10日(全部在会议网站投稿)第三轮通知:2024年10月20日 (会议程序及要求)会议报到:2024年11月8日请所有参会人员在会议网站(ncasi.caia.org.cn)注册和投稿。请选择投稿分会: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论坛。会议投稿论文模板请参见原文:附件1论文摘要模板二、注册缴费参会人员10月10日前10月11日-11月7日会议现场注册普通代表1800元2000元2200元学生代表1000元(1) 通过会议网站注册并缴费会议网站:ncasi.caia.org.cna. 注册(扫描下方二维码)选择感兴趣的分会: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论坛b. 扫二维码缴费(微信和支付宝均可)c. 务必填写正确的开票信息(单位全称及纳税人识别号)、手机号或邮箱(接收发票用),缴费成功后当月开具数电发票。会议官方网站二维码(2)其他缴费方式:a.银行汇款(请备注会议名称+姓名)户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账号:0200049203024907457开户行:工行北京阜外大街支行b.现场缴费三、战略合作媒体仪器信息网,分析测试百科网,仪器学习网,机工弗戈《实验与分析》(排名不分先后)四、支持媒体及出版机构《分析测试学报》《化学试剂》《岩矿测试》《色谱》《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分析化学》《环境化学》《质量与认证》《Environment & Health》《分析试验室》《Advanced Physical Research》, 中国食品杂志社网,《中国测试》《分析科学学报》《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爱思唯尔(Elsevier),化工仪器网,色谱学堂 ,食品伙伴网,弘德网,《食品工业科技》《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排名不分先后)五、更多信息指路会议网站http://ncasi.caia.org.cn/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网站https://www.caia.org.cn/v9/main/view/index.aspx二轮通知下载(请阅读原文):点击查看
  • 【NCASI2024】第44分会: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论坛
    首届分析科学与仪器大会第44分会: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论坛会议简介为推动我国分析科学与仪器领域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加强产学研用协作,促进分析科学基础研究和仪器研发,提升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水平,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决定于2024年11月8-12日在成都召开“首届分析科学与仪器大会(The 1st National Conference on Analytical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 NCASI 2024)”。此次大会由四川大学承办, 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协办。会议主题是分析科学,创造未来。一、会议详情大会网站ncasi.caia.org.cn会议组织大会主席:江桂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汪劲松(四川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玉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张学敏(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毒物研究所 所长)刘买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研究员) 组织委员会主任:张新荣 吕弋 刘虎威 侯贤灯重磅分会第44分会: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论坛01分会主题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队伍是支撑科学研究、加快新质生产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高水平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促进我国科学研究与分析测试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实验技术方法研发与科学仪器研发领域的科技创新,为行业提供规范的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储备,《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论坛》分会将邀请分析测试领域权威专家,结合分析测试领域支撑前沿科学研究、新质生产力建设、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以及创新仪器装置研发与应用等对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聚焦分析测试领域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的定位与分类和技术能力认定方法以及职业技能提升等做主题报告。热诚欢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研究、管理和技术人员投稿参会,并就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技术能力认定发展趋势进行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欢迎仪器公司和科学期刊等相关机构积极参展。02分会召集人王海舟院士/教授(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佟艳春高工(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吴淑琪研究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李曙光正高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03分会联系人薛莉(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邮箱:xueli@caia.org.cn会议时间地点会议时间:2024.11.8-11.12(大会8日报到,12日离会;本论坛10日全天)会议地点: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都,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宾客。诗人李白曾赞叹:“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这座城市既有着3000年的悠久历史,又焕发着现代化的活力。11月的成都,气候宜人,正是探访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城市的最佳时节。在这片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土地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悠久的巴蜀文化,还能体验到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无论是历史悠久的都江堰、青城山,还是充满活力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的每一处景点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独特故事。主要时间节点论文摘要截止日期:2024年10月10日(全部在会议网站投稿)第三轮通知:2024年10月20日 (会议程序及要求)会议报到:2024年11月8日请所有参会人员在会议网站(ncasi.caia.org.cn)注册和投稿。请选择投稿分会: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论坛。会议投稿论文模板请参见:附件1论文摘要模板 二、注册缴费参会人员10月10日前10月11日-11月7日 会议现场注册普通代表1800元2000元2200元学生代表1000元(1) 通过会议网站注册并缴费会议网站:ncasi.caia.org.cna. 注册(扫描下方二维码)选择感兴趣的分会:科技创新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论坛b. 扫二维码缴费(微信和支付宝均可)c. 务必填写正确的开票信息(单位全称及纳税人识别号)、手机号或邮箱(接收发票用),缴费成功后当月开具数电发票。会议官方网站二维码(2)其他缴费方式:a.银行汇款(请备注会议名称+姓名)户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账号:0200049203024907457开户行:工行北京阜外大街支行b.现场缴费三、战略合作媒体仪器信息网,分析测试百科网,仪器学习网,机工弗戈《实验与分析》(排名不分先后)四、支持媒体及出版机构《分析测试学报》《化学试剂》《岩矿测试》《色谱》《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分析化学》《环境化学》《质量与认证》《Environment & Health》《分析试验室》《Advanced Physical Research》, 中国食品杂志社网,《中国测试》《分析科学学报》《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爱思唯尔(Elsevier),化工仪器网,色谱学堂 ,食品伙伴网,弘德网,《食品工业科技》《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排名不分先后)五、更多信息指路 会议网站http://ncasi.caia.org.cn/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网站https://www.caia.org.cn/v9/main/view/index.aspx
  • 超材料及其相关器件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
    p   超材料是指通过人工结构实现的、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性质的材料系统,是新材料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对材料结构的创新设计,可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航天航空、新能源利用、生物医疗等众多领域。“十二五”期间,在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支持了“超材料及其相关器件关键技术研发”主题项目。近日,863新材料技术领域办公室在北京组织专家对该主题项目进行了验收。 br/ /p p   该项目围绕总体目标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突破了介质基超材料及器件的关键制备、基于超材料的天线小型化、平板型微波透镜天线等技术,实现了超材料空间调制技术在数字微波天馈等系统中的应用,解决了关键技术障碍。通过项目组织实施,建成了一条超材料生产精试线,为超材料创新技术发展提供了量产验证基地和工艺验证基地。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超材料及其相关器件研发与应用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支撑水平,整合了国内超材料研究的优势力量,培养了一批超材料领域的科研团队,形成了超材料设计、研发、制造和测试平台。 /p p   “十三五”期间,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科技部制定了《“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在基础材料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方面,大力推进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基础)材料技术提升,满足国家建设需求、实现节能减排 在新材料技术发展方面,重点发展战略性电子材料、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发展前瞻性材料技术,突破纳米材料技术、材料基因工程技术,形成新的技术和经济增长点 加强材料基地与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材料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 /p p br/ /p
  • 上海: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研究,最高可支持3亿元
    近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上海科创办、市科委、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新开工设施根据需要联合企业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提前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研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原则上最高不超过80%、总额不超过3亿元支持。《若干措施》全文如下: 上海市关于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在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创新引领作用,保障设施高效建设与稳定运行,建立健全设施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设施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依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关规划与管理办法,现制定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如下: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布局,以高效建设、开放运行、优化评价、多元参与、融入地方为原则,坚持需求导向、坚持用户导向、坚持产业导向,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围绕在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本市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协同,形成支持合力,全面提升在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效率,持续保持领先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级,建立健全社会多方参与的设施投入机制,进一步增强设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在光子、生命、人工智能、能源、海洋等领域,加快打造一批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适用范围本政策适用的设施是指已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且设施依托单位为在沪单位的新开工建设项目、优化提升续建项目、预先研究项目,以及稳定运行的项目。经市政府同意的其它设施项目可参照执行。三、促进设施多元化投入和高效建设(一)组建市级用户咨询委员会。组建上海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用户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用户委”),主要在设施规划布局、可行性研究、运行评价、优化升级等阶段组织开展论证咨询,每年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公开征求用户意见,推动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行能够充分体现用户需求,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用户委围绕光子、生命、人工智能、能源、海洋等领域分设专委会,用户委成员每届任期五年,其中企业成员占比不低于30%。用户委的日常工作可依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市发展改革委、市相关科技部门)(二)加快推进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将设施列入本市重大工程项目清单重点推进,协助设施依托单位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的编制和上报,协调落实用地选址、征地动迁、管线迁改等属地服务保障,加快办理规划许可、节能、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等相关手续批复。(市相关科技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重大办)、市规划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相关区政府)(三)鼓励多元化筹措设施建设资金。设施建设资金原则上应由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配套资金、设施依托单位自筹资金构成。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对于设施依托单位自筹资金(含社会资本投入)不低于总投资20%的项目,本市积极予以配套支持。对于未达到上述标准的设施,本市依托用户委组织开展设施服务本市经济和科技创新能力评估论证,根据论证意见,按程序研究制订本市配套支持方案。(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委、中科院上海分院)(四)支持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研究。本市支持新开工建设设施在启动建设阶段,围绕核心任务和目标,根据需要联合企业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研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原则上最高不超过80%、总额不超过3亿元支持。支持设施关键技术攻关的成果加快转移转化,进一步发挥设施溢出效应,组织重大科研成果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进行集中推介,在重大装备和材料等领域培育孵化一批科技型企业。每个设施申报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原则上不超过一项,申报时间不晚于开工建设后两年。纳入国家规划的储备项目,经报市政府同意后可参照执行。(市发展改革委、市相关科技部门、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五)强化设施建设全过程跟踪协调服务。依托上海市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相关协调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设施建设进展月度跟踪和协调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设施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协助开展设施专项验收相关工作。(市相关科技部门)四、保障设施稳定运行和开放共享(六)探索建立设施市场化收费和企业用户补贴机制。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设施运行的长效机制,合理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加大对设施的投入,支持设施按照“补偿成本、合理回报”原则制订市场化收费标准。加大企业用户使用设施的补贴力度,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用户通过“科技创新券”降低设施使用成本,研究进一步提高支持力度。对于未纳入“科技创新券”适用范围的企业用户,原则上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50%、总额不超过100万元补贴,所需资金根据企业用户单位所在地,分别由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张江科学城专项、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项安排,对上述专项资金未覆盖的企业用户,由所在区给予补贴。(市相关科技部门、市科委、市财政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浦东新区等相关区政府)(七)建立设施分类评价和奖励制度。将设施根据主要功能和服务对象进行分类评价管理,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重大技术攻关和企业科技研发、设施人才保障水平等方面。本市按年度分类开展设施运行情况评价考核,对于机时使用效率、企业用户比例等指标达到一定标准,对本市科学研究和企业技术攻关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设施,原则上按照15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三档分梯度给予奖励,按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予以支持,临港新片区项目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项安排。(市相关科技部门、市财政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八)支持设施提升服务能级及开展预研。充分发挥用户委在设施规划布局和升级改造环节的决策咨询功能。市科技创新计划设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关键技术提升相关计划,重点支持设施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产业发展新需求、设施运行新问题,开展实验新方法研究,优化提升装置和零部件技术。面向在建设施和规划设施,按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支持开展重要科研工艺设备技术迭代和相关预研,推动设施纳入下一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临港新片区项目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项安排。(市科委、市相关科技部门、市财政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五、加强设施支撑和服务本市产业能力(九)鼓励设施配套建设用户装置。为更好地发挥设施的技术外溢效应,服务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经用户委推荐,本市支持设施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布局用户装置。用户装置应同时满足以下四方面条件:(1)依托稳定运行的设施建设,用户装置的设备设施及相应改造由企业负责投资并完成投资备案手续。涉及规划、建管、环评、消防等专项审批的,由企业或设施依托单位按规定报批。(2)企业联合设施依托单位根据实际技术需求提出建设方案,方案应聚焦本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以支撑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3)用户装置项目按规定经设施主管单位批复同意。(4)建成后由企业和设施依托单位共同自筹资金全额保障运行经费,实现长期稳定运行。(市发展改革委、市相关科技部门、中科院上海分院)(十)加强对用户装置建设的配套支持。对于符合本政策第九条规定的用户装置,本市给予投资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核定后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额度不超过3000万元,同一企业不重复支持,相关资金由市级建设财力按照新基建项目安排,按照市级建设财力投资补助项目管理办法执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相关科技部门)(十一)推动用户装置加强对外开放服务。用户装置的运行管理和开放共享由设施依托单位统筹管理,相关权责在设施依托单位与企业签订的运行管理协议中具体约定,原则上获得本市投资补助的用户装置应提供的公共机时不低于总机时30%。支持用户装置建立合理的市场化收费机制。(市相关科技部门)六、做好设施关键要素保障(十二)强化人才引育和服务保障。依托设施吸引和凝聚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鼓励设施依托单位完善建设和运行管理人才的晋升评定和薪酬绩效评价机制,形成以设施建设运维能力、工作实绩为导向的评价标准,设施依托单位应向设施建设和运行工程人才提供专门编制和职称评定名额。支持将设施依托单位纳入人才引进重点机构推荐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设施科研和工程人才申报市级相关创新人才计划,并参照本市人才保障政策予以支持。(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相关区政府、中科院上海分院)(十三)健全设施工程人才创新激励。本市设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卓越工程师奖励计划”,对在设施建设和运行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人才,由设施依托单位推荐,原则上按照每年每个设施不超过3人、每人最高不超过20万元给予奖励,人员不得重复申报。所需资金根据设施依托单位所在地,分别由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张江科学城专项、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项安排。(市相关科技部门、市财政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浦东新区政府)(十四)推进设施与产业的服务对接。建立健全设施依托单位与本市企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产业主管部门会同科创中心建设推进部门加强指导,依托本市有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机制,定期组织召开设施论坛、设施技术和应用研讨会,推动设施依托单位与本市领军企业加强服务对接及合作交流。(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相关科技部门、中科院上海分院)本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试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 工信部:2023年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21000亿,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1月29日,据工信部微信公众号消息,工信部近日印发了《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中提到,面向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等重要行业,推动基础电子元器件实现突破,增强关键材料、设备仪器等供应链保障能力。计划到2023年,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到21000亿元,突破一批电子元器件关键技术,并力争15家电子元器件企业营收规模突破100亿元。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信息技术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世界主要国家高度重视、全力布局的竞争高地。电子元器件是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当前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存在整体大而不强、龙头企业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产业大升级、行业大融合的态势,加快电子元器件及配套材料和设备仪器等基础电子产业发展,对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乃至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提升保障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支持电子元器件领域关键短板产品及技术攻关,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做强电子元器件产业、夯实信息技术产业基础为目标,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支持重点行业市场应用,建立健全产业链配套体系,推动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安全。(二)总体目标到2023年,优势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安全供应水平显著提升,面向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等重要行业,推动基础电子元器件实现突破,增强关键材料、设备仪器等供应链保障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到21000亿元,进一步巩固我国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生产大国的地位,充分满足信息技术市场规模需求。——技术创新取得突破。突破一批电子元器件关键技术,行业总体创新投入进一步提升,射频滤波器、高速连接器、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光通信器件等重点产品专利布局更加完善。——企业发展成效明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电子元器件企业,力争15家企业营收规模突破100亿元,龙头企业营收规模和综合实力有效提升,抗风险和再投入能力明显增强。二、重点工作(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重点产品高端提升行动,面向电路类元器件等重点产品,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专利、技术壁垒,补足电子元器件发展短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专栏1 重点产品高端提升行动构建多层次联合创新体系。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在电子元器件领域探索成立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力度,搭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鼓励各地围绕特色或细分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形成差异化发展。完善知识产权布局。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开展国内外知识产权布局。探索建立专利池,围绕电子元器件开展专利分析和预警。开展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培育工作。(二)强化市场应用推广支持重点行业市场应用。实施重点市场应用推广行动,在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推动电子元器件差异化应用,加速产品吸引社会资源,迭代升级。专栏2 重点市场应用推广行动强化产业链深层次合作。推动电子元器件及其配套材料和设备仪器企业、整机企业加强联动,共同开展产品研制,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产业化应用。引导上下游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技术联动等方式,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加速创新型产品应用推广。面向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新基建等新兴需求,开发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小型化、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电子元器件,推动整机企业积极应用创新型产品,加速元器件产品迭代升级。(三)夯实配套产业基础突破关键材料技术。支持电子元器件上游电子陶瓷材料、磁性材料、电池材料等电子功能材料,电子浆料等工艺与辅助材料,高端印制电路板材料等封装与装联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提升配套能力,推动关键环节电子专用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提升设备仪器配套能力。支持技术难度大、应用价值高、通用性强、对电子元器件行业带动大的配套电子专用设备与仪器,如刻蚀显影设备等工艺设备、显微CT等检测分析仪器的研发及产业化,提升设备仪器质量和可靠性水平。健全产业配套体系。鼓励和引导化工、有色金属、轻工机械、设备仪器等企业进入电子元器件领域,开展关键材料、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增强试验验证能力,提升关键环节配套水平。(四)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智能化水平。引导企业搭建数字化设计平台、全环境仿真平台和材料、工艺、失效分析数据库,基于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关键工序数字化、网络化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及质量管控系统,开展智能工厂建设,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专栏3 智能制造推进行动推广绿色制造。推进全行业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加快应用清洁高效生产工艺,开展清洁生产,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实现绿色生产。优化电子元器件产品结构设计,开发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产品。制定电子元器件行业绿色制造相关标准,完善绿色制造体系。专栏4 绿色制造提升行动培育优质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合规履责和抗风险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附加值高、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五)促进行业质量提升加强标准化工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的标准研制,持续提升标准的供给质量和水平。引导社会团体加快制定发布具有创新性和国际性的团体标准。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开展国际标准制定。提升质量品牌效益。优化产品设计、改造技术设备、完善检验检测,推广先进质量文化与技术。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开展质量兴业、品牌培育等活动,定期发布质量品牌报告。优化市场环境。引导终端企业优化电子元器件产品采购模式,倡导优质廉价,避免低价恶性竞争、哄抬价格、肆意炒作等非理性市场行为,推动构建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六)加强公共平台建设建设分析评价公共平台。支持有能力、有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建设国家级电子元器件分析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质量品质和技术等级分类标准建设,围绕电子元器件各领域开展产品检测分析、评级、可靠性、应用验证等服务,为电子系统整机设计、物料选型提供依据。建设科技服务平台。支持地方、园区、企事业单位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知识产权培训与交易、科技成果评价、市场战略研究等服务。鼓励建设专用电子元器件生产线,为MEMS传感器、滤波器、光通信模块驱动芯片等提供流片服务。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支持电子元器件领域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业支撑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一批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生态孵化器、加速器,鼓励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应用及推广等扶持。(七)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等院校优化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鼓励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立校企结合的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支持企业开展员工国内外在职教育培训。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多渠道引进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加快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家队伍。发挥行业组织及大专、高等院校作用,鼓励企业培育和引进掌握关键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引导企业通过合规途径招聘人才,保障人才在企业间的正常流动,加强职业道德宣传,降低人员流动损失,鼓励企业为人才创造有利的成长空间,提升福利待遇,完善人才职业晋升通道,提升电子元器件行业人才归属感。三、保障措施(一)加强产业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协同配合和统筹推进,积极推动解决产业发展中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加强央地合作,指导各地统筹规划基础电子元器件重点项目布局,适时推进主体集中和区域集聚。做好重点领域监测分析和跟踪研究,加强与现行相关政策衔接,有序推进各项行动。(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围绕电子元器件产业,推动生产、应用、融资等合作衔接,加快市场化推广应用。充分利用产业基础再造等渠道支持创新突破。鼓励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加大投资力度,引导地方投资基金协同支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吸引风险投资、融资租赁等多元化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三)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对电子元器件行业垄断、倾销、价格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预警和防范,维护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促进行业诚信经营、依法纳税、节能环保、和谐用工。引导电子元器件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拓展电子元器件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标准化机构等交流沟通,推动与国际先进技术及产业链对接。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国内国际相互促进,鼓励全球领先企业来华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支持骨干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与境外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人才、资本等合作,构建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产业格局。
  • 北大召开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基金项目总结交流会
    近日,“北京大学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基金项目(一期)”总结交流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   2009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北京大学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并设立“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基金”,中心成立的目的在于整合全校科研力量,加强仪器自主研制,搭建公共技术平台,促进研发成果转化,服务学校科研活动。截至目前,通过集中申报与评审,基金已支持两期仪器及技术研发项目共15项,基金支持的项目已产出多项技术专利,部分项目已成功试制出仪器样机或获得重大项目支持,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会上,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部长张新祥教授首先介绍了“北京大学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成立的背景和一年多来的建设情况。他谈到,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科研优势,突出学科综合特色,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相关领域内的科研力量,并在这一过程中探索高等学校开展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工作的模式及后续的成果转移方式和渠道,是中心建设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本次总结交流会的主要目的是展示项目成果,总结建设经验,凝练发展思路,开拓北京大学仪器创新新局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分析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表示,基金委仪器研发专项主要侧重考量申报项目的原创性,重点支持能够填补国内空白的,能够对新概念、新理论具有显著验证价值的仪器创新研发,近年来,支持的力度始终保持稳定增长。同时,他希望北京大学充分利用基础研究和学科综合的优势,在仪器的原始创新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科技部条财司条件处处长孙增奇介绍了国家层面对仪器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他谈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一直是我国科技工作的纲领和指南,而科学仪器的研发创新工作也始终是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过去的十几年间,我国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尚未建立起成熟的自主创新体制 科学仪器购置比例大,自主研发比例小 国内仪器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 大量创新工作仍停留在模仿阶段,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相关学科和领域的高端人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十二五”规划中,针对科技创新,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完善创新体系、体制建设 推动企业、产业联盟建设,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实现国产高精尖仪器的产业化 推动国产仪器的示范和应用 带动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   会上,首批获得“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基金”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此后,与会专家就项目和仪器创新工作进行了热烈研讨。
  • 培训通知 | 分子互作与高通量药筛技术急需紧缺人才培训班(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训项目)
    各相关单位: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23年度高级研修项目(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项目)计划的通知》(沪人社专〔2023〕130号)要求以及《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文件精神,鉴于生物医药领域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实验人员紧缺的现状,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运用程度和高通量筛选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将面向社会举办“分子互作与高通量药筛技术急需紧缺人才培训班”。本次培训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承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01 培训目的1.让参与培训人员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技术以及高通量筛选技术,掌握相关技术的原理及实际应用,积累实验操作经验。2.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完善培训人员对相关仪器的认识及其在基础生命科学研究以及转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02 培训对象面向全市招收学员,学员为具有生物与医药相关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开班总人数100人(含上机培训50人)。03 培训时间与地点培训时间:2023年9月19日-2023年9月21日培训地点1(专家授课):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20号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地铁7号、9号线肇嘉浜路地铁站2号出口)生化楼3楼312报告厅培训地点2(仪器实操):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20号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生化楼2楼214室/207室 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04 培训内容2023年9月19日2023年9月20日2023年9月21日05 授课专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分子互作技术领域以及高通量药物筛选领域内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资深研究员及积累多年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现已邀请:06 培训费用免费(含讲课费,场地费,资料费,实训设备费)。此培训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全额资助。住宿费与交通等其它费用个人自理。07 报名方式1.请于2023年9月10日17:00之前,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分子互作与高通量药筛技术急需紧缺人才培训班”。因名额有限,举办方将根据学员报名情况进行遴选。请等待和确认报名成功的邮件、电话、短信等通知,报名未录取者请等待后续办班通知,感谢您的支持与信任。2.若二维码报名有问题,烦请填写以下回执至sjlan@sibcb.ac.cn3.回复报名表前,请在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上完成注册(www.sacee.org.cn )。08 会议联系方式兰姝珏:021-54921637 sjlan@sibcb.ac.cn吴 萌:021-54921257 wumeng@sibcb.ac.cn姜颖文:021-54921079 jiangyingwen@sibcb.ac.cn钱 岑:021-54061080 cqian@sgst.cn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二〇二三年八月十日
  • 【石化半月刊】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 迎接低碳时代(附近期招标信息)
    本文盘点了近半月来石化领域的新闻快讯,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最新公布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石化行业的获奖情况;2.石化企业的科技快讯;3.近期石化单位的招标信息,其中涉及在线TOC分析仪、在线COD分析仪、硫含量检测仪、密度计、油中水分析仪、气相色谱以及热裂解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等。石化行业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名单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公布,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57项。其中,石油石化行业共11个项目获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编 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提名者F-303-2-01海洋深水浅层钻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杨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李中(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刘书杰(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谢仁军(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刘正礼(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吴怡(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F-303-2-03新型聚驱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关键技术宋考平(东北石油大学)王渝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张健(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皮彦夫(东北石油大学)侯吉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王加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F-306-2-01烯烃可控配位聚合方法与高性能弹性体制备技术吴一弦(北京化工大学)马良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朱寒(北京化工大学)赫炜(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焦阳(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刘天保(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F-308-2-03海洋深水钻探井控关键技术与装备孙宝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殷志明(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许亮斌(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韦红术(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连吉弘(中海石油国际能源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管申(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编 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提名者J-213-1-02复杂原料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研发及工业应用袁晴棠,王子宗,王振维,王国清,何细藕,李广华,戴伟,李金科,崔光磊,盛在行,刘罡,张玉明,林栩,赵百仁,张利军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大学,西安德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二等奖编 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提名者J-213-2-03催化裂化汽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烯烃分段调控转化成套技术鲍晓军,范煜,常晓昕,王廷海,向永生,石冈,岳源源,姚文君,刘荣江,刘昕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福州大学,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化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化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宁夏石化分公司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J-214-2-02高导热油基中间相沥青碳纤维关键制备技术与成套装备及应用冯志海,刘金水,叶崇,王妙云,朱世鹏,樊桢,刘洪新,佘喜春,黄东,余洋湖南大学,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南省J-255-2-03复杂地质条件储层煤层气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CAOYUNXING,高德利,朱庆忠,鲜保安,李贵川,刁斌斌,柴学周,黄文君,李丰亮,王力河南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方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工业协会J-255-2-04大型复杂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何治亮,计秉玉,王世洁,TAIZHONGDUAN,云露,徐文斌,廉培庆,魏修成,彭守涛,谭学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J-255-2-05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关键工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王增林,贾庆升,冯其红,崔玉海,张峰,马珍福,高国强,钱钦,孙德旭,张福涛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J-256-2-05断陷盆地油气精细勘探理论技术及示范应用-以济阳坳陷为例宋明水,王永诗,王延光,刘惠民,王学军,操应长,曾溅辉,郝雪峰,马立驰,韩宏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小编说:科技奖励制度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实施数十年来,对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了历史性作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从石化行业获奖项目上看,在原油勘探、开采方面投入更多,更易实现技术突破;另外,对石油产品(如乙烯)的工艺开发和工业应用也是重点。石化行业科技快讯1. 11月4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职工董事、股份公司副总裁余夕志到中石化石科院进行废塑料化学法回收技术专项调研,实地参观了石科院废塑料技术相关的中型评价、分析仪器和高通量装置。在听取汇报并与科研人员座谈交流后,余夕志充分肯定了石科院在化工领域的深厚技术积淀和突出贡献,指出废塑料化学法回收技术是我国守护绿水青山、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石科院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余夕志勉励石科院打好这场关键技术攻坚战,日后在油转化、油转特方面再立新功,为中国石化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石化石科院院长李明丰表示,石科院将坚决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指示和要求,加快推进废塑料化学法回收技术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进程,为集团公司提供更多高效环保的优质技术。2. 11月4日,采用中石化石科院自主技术、在燕山石化建设的中国石化首套质子交换膜(PEM)制氢示范站启动仪式成功举行,标志着中国石化打通了PEM电解水制氢设备从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整套流程。据悉,中国石化PEM制氢示范站采用大面积均一膜电极,此设计方案可直接发展为单槽兆瓦级规模,为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进行大型化试验提供设计依据。作为核心部件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制氢效率达85%以上,其阴极和阳极催化剂、双极板以及集电器等关键核心材料部件均实现国产化。特别是石科院独立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阴阳极催化剂,在制备工艺、质量比活性、长周期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下一步,石科院将与燕山石化及合作单位紧密合作,完成PEM电解水制氢技术及电解水催化剂的性能验证,为兆瓦级PEM制氢系统应用奠定实践基础,不断改进提升PEM电解槽和阴阳极催化剂等技术水平,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在中国石化乃至全国推广应用。3.11月8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以视频形式召开炼油化工科技创新青年论坛暨青年创新创效工作推进会。石化院收获颇丰:6项参评成果全部获奖,获得“最佳创新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详细信息可点击此处查看。4.近日,汪燮卿院士来到中国石化石科院昌平基地,与分析研究室、催化裂化工艺研究室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开展座谈交流。汪燮卿院士作题为“为迎接低碳时代——发展炼油技术任重道远”的报告,从环境保护和市场导向、油品质量升级、智能化炼厂建设、石油化工产品精细化延伸以及CCUS在炼油行业降碳减排中的作用等方面,与青年科研工作者共同交流我国能源需求变化和炼油行业的发展趋势。青年科研工作者也向汪院士汇报了自己近期的科研工作,围绕科研方法和人生选择向汪院士寻求建议。“不要分而治之,要合而攻之”,是汪燮卿院士在解答青年科研人员疑惑时提出的建议,鼓励青年科研工作者摒弃闭门造车的思想,深入交流,开放合作研发新技术。同时,汪燮卿院士结合自己在科研一线的体会,为分析表征和催化裂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分析技术与工艺研发同样重要。分析技术要紧扣研发需求、提前介入,与工艺研发一起完善改进。5.近日,中国石化组织项目绩效评价专家组,对牵头承担的三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下属15项课题进行了绩效评价。三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别为“适应国六清洁汽油生产关键技术”“适应国六清洁柴油生产关键技术”及“高性能植物基润滑油关键技术”,于2017年7月获批立项。经过四年的攻关,完成了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生产技术、汽油脱硫降烯烃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实现国六汽油绿色、低成本质量升级;构建了包括催化剂、工艺全方位的国六柴油质量升级技术平台,满足国家柴油质量升级的重大需求;研制出了系列高性能植物基润滑油产品。各项研究工作有序推进,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等方面获得了重要进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6.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新能源实验室成立于2018年1月10日,依托单位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为建立地热、氢能与燃料电池、储能与新材料、伴生资源等4大专业实验室,形成 “设备先进、人才一流、技术过硬、独具特色”的新能源实验平台,建立一支国内知名的新能源创新研究团队,努力打造成公司新能源战略规划、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与人才培养中心。近日,为了推动新能源技术发展,提升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吸引国内外科学研究人员来本实验室开展合作交流,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性探索。勘探院新能源实验室特面向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设立开放基金,资助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依托本实验室的开放研究环境开展研究工作,国内外大学和研究单位及我院工作的科研人员皆可申请。a.重点项目(勘探院外部)序号名称资助强度1电解水制氢质子交换膜研究100万元b.一般项目(勘探院外部)序号名称资助强度1太阳能光解水制氢小试开发50万元2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仿真模拟技术50万元c.一般项目(勘探院内部)序号名称资助强度1锂离子电池多孔硅碳负极开发20万元小编说:从近期的石化快讯来看,石化行业的关键词依旧是“环保”和“双碳”。分析测试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借用汪燮卿院士的话“分析技术与工艺研发同样重要”,研发与分析仪器密不可分。“减油增化”是石化企业的发展趋势,文中主要涉及以下技术:废旧化学品的能源转化、清洁能源的关键技术开发、电(光)解水的催化剂研发与制备、电化学领域工艺研发(电极)、储能技术及新材料的研发等。另外,对炼油行业来说,‘油转化’、‘油转特’将是炼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近期招标信息招标编号项目内容招标物资名称招标物资数量招标文件售卖截止时间WZ20211122-3809-13895-B1燕山石化检验计量中心厂区在线TOC分析仪招标在线TOC分析仪\0-15000mg/L 0.1mg/L 隔爆型 防爆箱5台2021年11月17日16:00时WZ20211201-3833-14505-B1江西石油质检室硫含量检测仪器设备采购公开招标(其他实验室仪器及装置)硫含量检测仪器12台2021年11月17日17:30时KLGC-GC-HLJXS-HSX-2021-029中国石油黑龙江销售公司便携式密度检测装置采购招标油库便携式密度计10台2021年11月17日WZ20211118-3809-14901-B1海南炼化乙烯项目碳四联合装置COD分析仪物资在线COD分析仪\重铬酸钾法 0-5000mg/l ±10% 防爆型1台2021年11月19日16:00时在线COD分析仪\重铬酸钾法 0-1000mg/l ±10% 防爆型1台WZ20211118-3809-14902-B1海南炼化乙烯项目碳四联合装置TOC分析仪物资在线TOC分析仪\0-50mg/L 10% 隔爆型 取样系统2台2021年11月19日16:00时WZ20211123-3809-14355-B1河南油建2021-2022在线含水分析仪框架采购协议在线油中水分析系统\0-50ppm/0-500ppm 0.1% 隔爆型 正压防爆柜+预处理系统+清洗系统2套2021年11月19日17:00时WZ20211126-3809-14994-B1(重招)20153194 620820011398、28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激光分析仪在线激光气体分析仪\0-25vol% 1% 隔爆型 分析小屋+预处理系统+取样系统1台2021年11月22日16:00时在线激光气体分析仪\0-5vol% 1% 隔爆型 分析小屋+预处理系统+取样系统1台在线激光气体分析仪\0-15vol% 1% 隔爆型 分析小屋+预处理系统+取样系统1套WZ20211115-3809-14944-B1(重招)20153071 620820010006、在线水中油分析仪在线水中油分析仪\0-100mg/L 1mg/L 本安隔爆型3台2021年11月22日16:00时WZ20211129-3809-14882-B12021年胜利分公司380999在线原油含水分析仪框架采购方案【21914234】在线原油含水分析仪\0-100%LEL 3% 隔爆型1台2021年11月20日16:00时在线原油含水分析仪\0-100%LEL 5% 隔爆型1台WZ20211130-3833-15009-B1(重招)天然气榆济管道便携式气相色谱仪1台气相色谱仪\TCD+TCD1台2021年11月22日16:00时WZ20211123-3809-14928-B1镇海炼化公司在线比值分析仪【镇海基地18JA002-6400】在线比值分析仪\-5-5vol% 1% 隔爆型 分析小屋1套2021年11月22日16:00时2021-HW-GK-HYFZ-2250/01海油发展热裂解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采购热裂解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Py-GC-HRMS)1套2021年11月22日
  • 长春光机所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极紫外光刻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验收
    p   6月21日,“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召开了“极紫外光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验收会。评审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项目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认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我国极紫外光刻技术研发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 /p p   极紫外(Extreme Ultraviolet,EUV)光刻是一种采用波长13.5nm极紫外光为工作波长的投影光刻技术,是传统光刻技术向更短波长的合理延伸。作为下一代光刻技术,被行业赋予拯救摩尔定律的使命。极紫外光刻光学技术代表了当前应用光学发展最高水平,作为前瞻性EUV光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指标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瓶颈多,创新性高,同时国外技术封锁严重。 /p p   长春光机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专注于EUV/X射线成像技术研究,着重开展了EUV光源、超光滑抛光技术、EUV多层膜及相关EUV成像技术研究,形成了极紫外光学的应用技术基础。2002年,研制国内第一套EUV光刻原理装置,实现了EUV光刻的原理性贯通。2008年国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科技重大专项将EUV光刻技术列为“32-22nm装备技术前瞻性研究”重要攻关任务。长春光机所作为牵头单位承担起了“极紫外光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研究工作,成员包括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p p   项目研究团队历经八年的潜心钻研,突破了制约我国极紫外光刻发展的超高精度非球面加工与检测、极紫外多层膜、投影物镜系统集成测试等核心单元技术,成功研制了波像差优于0.75 nm RMS 的两镜EUV 光刻物镜系统,构建了EUV 光刻曝光装置,国内首次获得EUV 投影光刻32 nm 线宽的光刻胶曝光图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曝光光学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圆满完成国家重大专项部署的研究内容与任务目标,实现EUV 光学成像技术跨越,显著提升了我国极紫外光刻核心光学技术水平。同时,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研究团队,为我国能够在下一代光刻技术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与人才基础。 /p p   验收会上,长春光机所所长贾平诚挚地感谢了与会专家及各合作单位对项目的大力支持。贾平指出从时机及技术难度方面考虑,EUV项目的布局正处于窗口期,希望国家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鼓励项目参研单位进一步发挥EUV学科优势,鼓足勇气并肩奋斗,在后续支持下取得更好的成果。 /p p   02专项总体组技术总师、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做总结发言。叶甜春强调,在国际上EUV光刻大生产基地已经建立的形势下,我国EUV光刻研究要继续坚持下去,面向未来产业工程化需求,着力点要放在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和有可能取得创新的突破点。此外,叶甜春评价光刻机队伍是承担最核心、最高端、最艰巨任务的队伍,也是专项团队中最有战斗力、最能抗压、最值得信任的主力部队。鼓励项目团队肩负重大任务的责任与使命感,继续坚持勇攀高峰。 /p p   02专项光刻机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前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到会并致辞。作为国内最熟悉EUV光刻的领域专家,曹健林对我国EUV光刻技术能力的提升感到欣喜,他认为中国已初步具备光刻技术的研发能力,并向着产业化目标前进,30年前的“中国光刻梦”正在逐步变为现实,通过我国光刻技术研发能力的建设初步树立了坚持“中国光刻梦”的信心。 /p
  • 重大专项“应急救援排障工程车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通过验收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5月10日,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 “应急救援排障工程车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通过专家验收。项目由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牵头,联合贵州大学、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有限公司、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项目解决了液力电子换挡控制、变速器叶轮成形及其铆接等关键技术问题,研制了行驶速度达100公里/小时的多功能应急救援排障工程车,形成年产150台的生产能力。项目研制的应急救援排障工程车作为多用途工程车,可对前后车体作业装置进行快换,以满足不用的应用需求,适用于消防、建(构)筑物废墟救援、矿难救援、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工程抢险、海上溢油应急、道路应急抢通、航空应急救援、水上应急救援、核事故处置、特种设备事故救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疫情疫病检疫处理、反恐防爆处置等多个不同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项目在执行期间,产生了系列科技成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已获授权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22件,制定各类标准规范7项,培养高级工程师以上2名、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2名,应急救援排障工程车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实现利税超5200万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通过项目实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体系,创立了自主高端应急救援排障工程车品牌。经第三方检测与用户使用,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有效提升了应急救援装备整车设计制造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通过项目的实施,推动形成了以应急救援排障工程车整车为终端产品,拉动液力变速器、快换作业装置、底盘结构等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模式。通过区域产业集聚,初步打造了应急救援装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将带动机械、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等相关高科技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大马力柴油机、液压传动传感、自动化控制系统、粉末冶金、结构件等行业的发展,形成辐射半径为50公里的区域产业联盟。 /p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专项“冷链食品储运安全风险检测及智能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现场执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召开启动会
    3月30日,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检科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专项“冷链食品储运安全风险检测及智能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和“现场执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处长黄英明,市场监管总局科财司处长姚泽华、食品协调司调研员刘凯、食品经营司处长孙建平、特殊食品司处长于薇、食品抽检司调研员王晓峰、食品生产司主任科员张先芝,中国检科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副院长张峰,项目和课题负责人、各参与单位代表参会。江南大学陈坚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李培武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钱永忠、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吴永宁等14位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口岸技术机构和企业的专家组成项目咨询专家组分别对两个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专项“冷链食品储运安全风险检测及智能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现场执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召开启动会会上,陈颖代表牵头项目单位对参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欢迎,对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市场监管总局科财司、食品相关司以及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中国检科院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同时对我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总体情况做了简单介绍,并就强化法人单位责任方面做了表态,强调法人单位要加强过程管理、规范经费使用、注重科研诚信,全力做好保障工作。黄英明对项目的立项表示祝贺,同时对项目实施提出要求和希望,他表示要明确责任主体,落实法人责任制,按照签订的项目任务书组织实施相关工作,完成预定目标;夯实研发体系,实行协同创新,项目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要牢固树立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理念,提高整体效能;关注队伍建设,保证研究质量,打造人才队伍,坚守科研诚信;期待项目应用示范成果能够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并预祝项目顺利进行。姚泽华对项目的实施及管理提出了要求,希望项目牵头单位严格遵守法人责任制,做到履职尽责,为科研人员减负;严格把关经费使用,单独建账,专款专用;凝练亮点,形成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做好支撑服务。食品协调司、食品生产司、食品经营司、特殊食品司、食品抽检司相关领导对项目立项表示祝贺,指出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真正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现场执法水平,为市场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项目负责人陈颖和张峰分别代表两个项目汇报了项目实施方案,详细介绍了项目研究背景、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考核指标和任务分解、预期绩效、组织管理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听取汇报后,各项目咨询专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并就项目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及成果应用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冷链食品储运安全风险检测及智能监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针对冷链食品储运过程风险难以快速监测、储运过程风险难以有效阻控、储运过程风险监控效率低的问题,主要围绕我国在冷链食品储运安全风险检测及智能监控关键技术开展研究,预期成果将提升我国冷链食品储运安全智能管控能力,提高我国冷链食品储运安全技术保障水平,推动我国冷链食品产业和冷链物流业健康发展。“现场执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针对我国现场执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智能化水平低、应用场景针对性不强,验证测试手段不足、质量评价规范缺失等问题,主要围绕一体化现场执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方面开展研究,预期成果将提升我国食品安全快检现场执法智慧化水平,推动快检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综合效能和治理能力。两个项目的实施,将有力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科技进步和监管技术进步,为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 实现药物研究/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张贵民拿下最高奖励
    6月22日,站在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领奖台上,张贵民讲起自己的科研故事:“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在科研上没有捷径可走,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 ”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精准概括了这位兼具科学家与企业家气质的鲁南制药集团党委书记30年的科研路。山东省科技厅向科技日报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张贵民以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219件,集成与创新开发50余种国家级新药,并斩获了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五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从车间一线技术员做起,做到中试车间负责人,再到科研部部长、总工程师,直至成为鲁南制药掌舵人,张贵民岗位在变,科研二字贯穿始终,核心使命便是药物研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  投身自主研发的深水区  瑞舒伐他汀钙,国际公认的强效调脂药。在张贵民心中,这是其“意义最重的一项成果”。但在2008年之前,它的技术核心在国外,国人想用,只能多花钱。  张贵民不服气,扔下一句“必须打破核心在国外的残酷现实”,便投身自主研发的深水区。  10年,3653天,87672小时。要绕开国外成熟的技术壁垒,另起炉灶研发新药,难度可想而知。没有节假日,没有黑夜白昼,直面一个接一个难以攀越的科研山头。同事们感叹:“他几乎付出了所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理念早已在内心扎根之后,所有的难题都在为科研者加冕桂冠做铺垫。最终,张贵民带领团队破解了瑞舒伐他汀钙母核中间体嘧啶化合物的新合成工艺技术、亚稳态溶液无定型粉末结晶技术、对映异构体杂质确认等多项技术难题,成功构建了瑞舒伐他汀钙新制备体系,实现了规模产业化。  创新需要十年磨一剑?张贵民说,他给很多科研项目的定位是“二十年磨一剑”“三十年磨一剑”,甚至“终生只研究一种产品”。  当上述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张贵民作为第一完成人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时,他告诉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不忘前人征途夜,盛事顺遂赴朝阳。深耕创新,这是张贵民的初心,更是他的追求。  在鲁南制药采访,记者对其三块牌子印象深刻,它们是三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手性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家科技型民企同时拥有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的三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凸显其功底和实力。对校办企业出身、已走过54年风雨历程的鲁南制药来说,基业长青背后,利用大平台做出大事业,“搭平台—引人才—做项目—出成果—推产业”的逻辑非常清晰。  狠抓科技创新的“牛鼻子”  科研活动是人类特殊的创造性劳动,科研活动的成功与否,不仅仅看个体,更是大量科技人员协同攻关,取决于科研团队的最佳配置,更取决于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记者发现,在鲁南制药,待遇最高的是科研人员,设施最好的是科研中心,科研经费没有上限,是名副其实的“科研特区”。他们每年将销售收入的7%以上,甚至最高达18%的资金投入研发,并且“上不封顶”。  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下,他们筑巢引凤,培养和造就人才,发挥人才价值,60余名博士、1700余名硕士的科研队伍,为企业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13年前,鲁南制药时任掌门人赵志全研究员获得了山东省科技最高奖;13年后,张贵民又获得山东省科技最高奖。同一企业,前后两任掌舵人同获科技最高奖,在山东科技奖励史上,前所未有。  而他们的共同之处便是对科技创新的坚守和支持。从车间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企业掌门人的张贵民明白,狠抓科技创新便抓住了企业发展的“牛鼻子”。  鲁南制药最初是知识分子办厂,赵志全、张贵民都是科研人员出身,他们对科研及创新的重视很自然地得到了传承。正是这种根植于企业内部的创新基因,使得鲁南制药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造就了如今数百亿规模的传奇。  不过,创新者的追求永无止境。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上市就是一个药品的终点,但张贵民说,这只是开始,其背后的研发依然不会停止。正是这种不懈追求,让走过半世纪之后的鲁南制药仍然保持着青春,并让张贵民走上了山东科技最高奖的领奖台。
  • 会议通知:中草药提取关键技术会议将召开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草药提取关键技术与提取物产业应用”研讨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定于2009年9月25-27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第二届中草药提取关键技术与提取物产业应用” 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各大院校和行业专家就中草药提取关键技术的最新进展、研究重点及热点问题做精彩演讲,欢迎从事中草药生物技术研发、生产和应用的科研人员、医务人员和相关企业踊跃参会投稿。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1、中草药提取关键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2、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技术体系研究   3、中草药提取关键技术与化学成分研究的相关性   4、中草药的药效评价及质量标准研究   5、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在中草药和天然产物领域的应用   6、中草药提取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7、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研究   8、国内外中草药提取物的市场分析研究   9、植物提取工艺及设备的国际发展现状研究及趋势   10、中药提取分离工艺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11、微波技术在中草药提取中的应用   12、中草药提取分离高新技术在现代中药提取中的联合运用   13、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14、中草药提取在各领域中的有效应用及成功案例(项目)   二、会议时间、地点:   时 间:2009年9月25日-27日(25日全天报到)   地 点:福建省*厦门市   三、会务费用:   会务费:1160元/人(含会务费、论文集、通讯录),食宿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四、论文征集:   1.本次会议会前将印刷会刊(论文集)作为会议资料,统一为word文档(A4纸),并将论文全文发至zyyfz2008@126.com信箱。   2.要求论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文字简练、符合医学论文写作格式,具有先进性、科学新、实用性。文章简明扼要、语言通顺、层次清晰、文字规范、标点计量准确。综述一般不超过4000字,研究生论文一般不超过3000字,另附500字左右摘要。   3. 请作者确保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文责自负。无意参会,请不要邮寄论文。   4. 为扩大交流会学术成果影响,拟将论文集向有关论文收藏机构和检索机构推荐。凡向会议投稿未作特殊声明者,视为已同意授权推荐。   5.截稿日期: 2009年9月15日。   五、联系方式:   (一)第二届中草药提取关键技术与提取物产业应用研讨会会务组   电 话:010-51118178   传 真:010-51118178   联系 人:李 冰   电子邮箱:zyyfz2008@126.com   (二)中华中医药学会   联 系 人:赵婷婷 王琳琳   电话/传真:010- 64 202516 64215576   电子邮箱:fztcm@126.com   附件:第二届中草药提取关键技术与提取物产业应用研讨会(2).doc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09年5月25日
  • 江西省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目录
    《江西省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目录》一、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助力江西省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先机,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助力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行稳致远,支撑江西经济换道超车,省科技厅基于近期院士专家团队针对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研究报告,在组织专家多次咨询、反复论证基础上,汇总编制了“江西省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目录”(以下简称:技术目录),技术目录编制旨在实现两个目标:一方面,对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及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以管窥豹力图以技术目录的形式描绘数字经济相关重点技术领域发展概貌;另一方面,对江西数字经济相关技术领域的优势、短板及重点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为江西未来数字经济的技术发展思路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尽管技术目录编制团队本着求全、求准、求精的原则,但鉴于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并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度融合态势,数字经济相关技术及细分领域庞杂、交叉且千头万绪,受到对全省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产业及技术发展情况掌握不全、不细的局限,技术目录在结构上不可避免有内容交叉、边界模糊等情况,在内容取舍上也难免断章取义、挂一漏万,相关内容后续持续完善和补充。(二)内容概要技术目录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数字关键技术、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数字融合关键技术。1. 数字关键技术数据资源、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两大要素,发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驱动作用,发挥数字技术创新作为重要推动力的引擎作用,共同构筑数字经济内生动力。因此,数字关键技术主要聚焦数据资源、数字技术,探讨相关领域核心技术,以信息感知、传输、分析处理、人机交互这一逻辑脉络逐一梳理,涵盖了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计算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及以数据为主的信息安全技术。随着网络与计算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与普及应用,目前数字关键技术发展呈现出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高可靠、智能化、可溯源等特点,多技术交叉与集成成为主要趋势。江西应立足于在物联网、大数据(重点在数据清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着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5G+扩展现实(XR)、云边端协同、数字孪生+数据中台等方面,推进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创新。2. 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按照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文件,数字产品制造业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我省在以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半导体照明、智能终端领域、物联网、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好基础。结合全球数字技术创新方向、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前沿趋势,综合考虑产业发展阶段和江西产业发展基础差异,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主要聚焦电子信息原材料、专业芯片、新型显示、核心元器件、移动智能终端等领域关键技术。随着 AI 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场景需求激增,数字产品及其配套器件技术也随之变化,从垂直分离向协同集成转变,多摄深度感知与高效视频编解码技术、高效语音识别交互技术成为数字硬件产品技术研究热点;随着元宇宙概念兴起与推动,支持沉浸感、交互感与存在感高度融合的虚实融合技术方兴未艾。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供需面临多重挑战,近眼显示存在产品一致性难题,大带宽低时延网络与雾计算、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仍遭遇瓶颈,全身型虚拟化身、沉浸声场、追踪定位、环境重构等技术面临重大挑战。江西应着力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及智能设备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补齐技术短板,培育技术竞争优势。3. 数字融合关键技术数字融合的核心是产业数字化,包括工业数字化、农业数字化以及服务业数字化。目前,数字技术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生态的融合将持续加速,驱动产业数字化的创新裂变。云计算+X、AI+DT、AI+大数据、AI+VR、AI+大数据+区块链成为主流技术发展趋势。云计算是当前数字融合的主要制约和技术发展瓶颈。江西应着力在工业设计、信创软件、信息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等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布局打造数字创意产业、信创软件业、行业及VR 应用软件、工业软件、信息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业等5个重点产业集群。(三)使用建议数字经济内涵极其丰富,涵盖的技术领域十分庞杂,技术目录结合数字技术前沿领域发展趋势,立足我省产业、技术发展基础和重点方向,尽可能系统完整地梳理相关技术目录,希望能为全省的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攻关和创新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助力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用好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技术目录,建议如下:1. 把握主流趋势。数字技术是当今时代发展最为迅速,对经济社会渗透和影响最为深刻的技术领域,把握数字技术主流趋势有利于看清发展方向,辨别和避免掉入技术陷阱,有助于牢牢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2. 紧扣产业需求。数字经济的主体是融合经济,主要特征是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和商业模式的赋能和助力。因此,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基于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避免导致脱离现实需求的数字泡沫。3. 注重扬长避短。数字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升级,仍然无法避免在一些领域出现不足和技术短板,注意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弥补技术短板,既是技术发展需要,也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技术目录(一) 数字关键技术1. 感知技术(1) 传感器技术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传感器技术,智能光纤传感器技术,新型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特种作业环境下无源传感器、北斗高精度定位及智能传感器技术,温度、气体、位移、速度、光电、生化、力学等类别的高端传感器技术,可靠性设施实验传感器技术,模拟仿真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传感器技术,电子自动设计(EDA)传感器技术。(2) 识别技术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抗环境干扰及方言语音识别技术,复杂环境下(如自动驾驶)的字符识别技术(OCR),新型生物认证技术(如声纹识别、步态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3) 音视频采集技术视频管理能力(高清增强、编转码、点播、上传、直播、推流、互动、分享等),音视频通信能力(一对一、一对多),泛智能监控能力(对讲、车载、看护),视频质检能力(工业视觉检测、互联网内容审查、分析、互联网内容审查、工业视觉检测)。(4) 短距离通信技术ZigBee无线传输技术,WIFI 6 无线传输技术,Bluetooth 5无线传输技术,超宽带技术(UWB),Lora无线通信技术。(5) 北斗技术基于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的高精度定位技术、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区域短报文通信技术,以北斗高精度定位和精准授时服务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提供精准时空数据服务。2. 网络传输技术(1) 5/6G5/6G低成本智简网络技术,5/6G减碳技术,6G空天地海通信一体化技术,5G上行增强技术,5G空口带宽切片技术。(2) 物联网基于5G的新一代物联网技术,无源UHF RFID标签技术,支持多源、海量数据接入的智能感知技术,低功耗、高安全、高速率的新型短距离通信技术,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研发技术。(3) 工业互联网工业机理模型构建、封装技术,基于5G+时间敏感网络(TSN)融合的工业互联网通信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工厂技术,基于边缘计算的工业设备运行性能及负载分发技术,基于大数据的工业智能决策技术,基于区块链的产品防伪溯源技术,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节点设计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产品质检技术、标识解析技术。(4) 车联网高精度地图及车载终端定位技术,路侧融合系统研发技术,车联网边缘-区域-中心多级平台协同技术,基于5G的V2X(车联网)通信技术,车载终端身份、安全认证技术,车路协同核心融合算法及多级计算技术,面向服务的新型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构建技术。3. 计算技术(1) 大数据数据采集设备研发技术,物理世界数据的标准建模及特征分析技术,多源异构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数据开发治理一体化,数据资产管理技术,数据融合计算技术,数据安全防护技术,开放动态评估技术,数据压缩存储技术,基于大数据的装置运行监测技术。(2) 云计算容器及容器管理、容器编排技术,服务注册发现、服务代理等微服务技术,云原生安全技术,云原生检测分析技术,云原生应用融合技术(如云原生AI、云原生区块链技术),云网融合、云边协同技术,高度安全的去中心化云技术。(3) 边缘计算本地缓存和转发技术,跨层优化技术,资源管理技术,服务迁移技术,边缘缓存技术,边缘节点管理技术,边缘智能技术,带宽管理能力(灵活设置上下行带宽、差异化服务),流量路由能力(灵活配置路由规则,特定业务流路由),用户标识能力(基于用户标识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多接入边缘计算技术。(4) 区块链非对称加密算法,混合型对等网络技术,运维管理、安全防护、跨链互通等扩展技术,多共识支持技术,高兼容性数据存储技术,高效率智能合约设计技术,轻量级、低能耗分布式账本技术。(5) 人工智能物体运行机理模型构建技术,知识图谱技术,算法轻量化、低成本化部署技术,人工智能开源开发工具、研发平台实现技术,自动机器学习技术,多模态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AI芯片技术,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与新技术,数据计算与存储深入融合的类脑芯片技术,人工智能大规模训练模型。(6) 算力网络算力原生,算力卸载,存算一体,基于OXC光电联动全光组网的全光灵活调度技术,新一代SD-WAN、应用感知及无损网络等技术,确定性网络,算力度量,算力标识,算力感知,算力路由和在网计算技术,算网自智,算力结构,泛在调度,异构计算/多样性算力技术。(7) 超级存算大型硬盘阵列技术,MPP架构分布式计算技术,智能磁带技术,光盘塔技术,大容量蓝光存储技术。4. 人机交互(1) 定位及导航民用集成化、小型化、多样化定位终端设计技术,目标检测跟踪技术,智能避障技术,遥感测绘技术,远距离数字通信技术,高可靠、广覆盖的复杂环境下“北斗+”融合定位技术,室内高精度定位技术,地理地图基础组件,蓝牙AOD高低精度融合技术。(2) 虚拟现实AR点云关键技术,云渲染关键技术,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内容管理分发技术,基于边缘计算的5G超高清VR 8K内容分发切片技术,新型VR渲染和输出技术,3D立体显示技术,VR光学空间定位技术,光学惯性混合算法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3D眼镜跟踪技术。(3) 数字孪生感知和标识技术,多物理建模技术,数据融合与渲染技术,模拟仿真推演技术,交互与控制技术,数字线程技术,数字空间构建物理对象的精准数字化映射。(4) 元宇宙内容创作技术和治理技术,创建身份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技术,超写实虚拟人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CIM平台构建。5. 信息安全(1) 信息安全防御技术DLP数据防泄漏、IDPS入侵防御技术,WAF应用防火墙、SWG安全网关、EDR终端防护技术。(2) 信息安全检测技术AST应用安全检测、NDT安全诊断、VCCT保密测评技术,UTM统一威胁管理(IDS、IPS),态势感知、SIEM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PPE个人信息安全、漏洞信息共享技术。(3) 信息安全测评技术等保测评、密码评测、安全认证、电子取证技术,安全评估、渗透测试、供应链库技术。(4) 信息安全数据技术VIRUS病毒解析、SPY反间谍、NI网络情报技术,NES加密解密、DataRec备份恢复、NMS舆情监控技术。(5) 隐私计算数据脱敏技术、差分隐私技术、同态加密技术、安全多方计算技术、联邦学习技术、可信计算环境、个人信息保护技术。(6) 量子通信后量子密码技术,量子密码技术,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技术。(二) 数字产品制造关键技术1. 电子信息原材料硅基混合光电集成技术,硅基III-V族激光器,sGrOI晶圆制备技术,高密度储存技术,弯曲诱导振荡剪切技术,片上光互连技术,锗基石墨烯生长技术,锗基单品石墨烯晶圆制备技术,MEMS薄膜晶体生长技术,微结构光电子材料制备技术,第三代半导体外延技术,紫外LED及电力电子技术。2. 专业芯片Mini/Micro LED芯片技术,高效低功耗5G射频和基带技术,半导体晶圆生产和封装测试技术。3. 新型显示可折叠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Mini/Micro LED高精度芯片键合技术,硅衬底GaN基LED外延技术,高质量、高锢组分、厚InGaN膜材料生长技术,高光效Mini/Micro LED芯片结构设计及制备技术,巨量转移技术,高效氮化镓基红光Micro LED 技术,高良率、高性能、高纯度和小尺寸的新型InGaN 基红光LED技术,大尺寸AMOLED面板生产技术。4. 核心元器件高频射频滤波器(包括BAW、FBAR 滤波器等)技术,有机材料涂层、全固态激光器、毫米波芯片等产业关键技术,北斗芯片及模组技术。5. 移动智能终端(1) 智能数据采集终端视频编解码技术,多摄深度感知技术,复杂环境下语音识别技术。(2) 智能可穿戴设备语义识别与推荐算法技术,全形态柔性模组技术,近眼显示技术。(3) 感知交互设备全身型虚拟化身技术,光场采集与显示技术,低负载三维渲染技术,沉浸式大空间多人定位系统技术,AR空间计算技术网络与雾计算技术,基于VR的轻量化终端应用技术,沉浸声场技术、全息影像技术,脑机交互、体感交互、眼动追踪等交互技术。(4) 系统软件泛在操作系统开发。(三) 数字融合关键技术1. 工业数字化(1) 工业机器人控制器核心算法,精密减速器技术,高性能伺服电机系统。(2) 智能无人机与反制技术高速数据传输技术,自动避障、智能导航技术,无人机新型电池研发制造,无人机编队控制技术,飞行控制技术,无线电压制技术、网捕拦截、激光拦截和欺骗干扰等技术。(3) 智能制造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生产安全监管技术,工业现场多维智能感知技术,装备与生产过程数字孪生,超精密加工技术,供应链协同优化技术,复杂环境动态生产计划与调度技术,设备故障检测与预测性维护技术。2. 农业数字化(1) 智慧农业农田环境信息检测技术,病虫害识别技术,作物长势检测、预测技术,农产品智能检测分级技术,基于知识图谱的农技知识交流,一体化智慧养殖。(2) 智能农机智能灌溉、驱虫、饲料投喂设备,植保无人机技术,基于无人驾驶技术的播种、收割等各类机车,农业机器人、丘陵山区实用高效作业装备。3. 服务数字化(1) 物流数字化智能路径规划等智能配送技术,AGV智能仓储技术,物流园区智慧管理平台建设,车载终端等物流设备研发。(2) 教育数字化教育机器人研发技术,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研发,电子黑板等数字教学设备研发。4. 社会治理数字化(1) 数字政府政务数据中台建设,一体化政务云平台建设,政务数据隐私计算和多方计算、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电子政务、电子签章。(2) 智慧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如智能路灯)的研发技术,智慧城市软件解决方案,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城市统一地址编码、城市知识图谱建设。(3) 智慧医疗智能化医疗器械研发技术,AI医疗辅助诊断等技术,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4) 智慧低空空域地理信息引擎、多源异构融合算法云平台、云端数据自动化处理引擎,新型飞行载运工具。(5) 智慧通航空天地一体化空管体系,城市空管体系,航空器制造数字化,数字网格空域离散建模。(6) 智慧消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干扰复合、多光谱光束的感烟、多光谱成像的智能化新一代火灾探测器,氢氟烃替代高效环保型气体灭火技术,锂离子储能电池、动力电池故障诊断技术和热失控燃爆事故早期预警与灭火技术装备,闭合式循环呼吸等智能化防护装备,大跨度及隧道、地下空间智能化灭火救援机器人。5. 数据价值化(1) 数据确权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确权技术。(2) 数据交易可信数据空间系统架构技术,数据交易流通平台建设。(3) 数据定价算法定价理论和算法实现技术。
  • 我国秸秆生物气化关键技术取得进展
    我国在秸秆生物气化技术方面取得进展,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这项由北京化工大学科研团队攻关的技术既可解决大量秸秆露天焚烧导致的大气污染和交通安全问题,又可生产清洁可再生能源。   北京化工大学李秀金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进行了10多年的研究。针对秸秆木质纤维素含量较高、不易被厌氧菌消化、厌氧发酵产气量低、经济效益差问题,他们发明了一种常温、固态化学预处理技术,利用该技术在厌氧发酵前,对秸秆进行快速化学处理,预先把秸秆转化成易于消化的“食料”,可使秸秆的产气量提高50%至120%,为秸秆的规模化生物气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此外,针对秸秆的密度小、体积大、不具有流动性以及传热传质效果差等问题,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反应器。该反应器采用组合式强化搅拌系统,可实现机械化进出料和自动化高效搅拌。
  •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名单公示
    近日,科技部公示了“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拟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信息,其中41个项目名列在内,涉及光谱、原位检测、痕量金属分析等多项深海检测技术研发,获得中央财政经费共计12.21亿元,项目实施周期为4-4.5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将“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拟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信息进行公示。 通知原文如下:  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安排进行公示的通知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牵头 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中央财 政经费 (万元)项目实施周期(年)12016YFC0300100全海深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锌银电池研究河南新太行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田伟龙10004.522016YFC0300200全海深高能量密度锂电池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朱刚10004.532016YFC0300300全海深潜水器声学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朱敏33574.542016YFC0300400全海深机械手研制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张奇峰9954.552016YFC0300500全海深海底水体和沉积物气密取样装置研制浙江大学吴世军10004.562016YFC0300600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叶聪363224.572016YFC0300700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研制上海交通大学葛彤84434.582016YFC0300800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ARV)研制与海试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徐会希94074.592016YFC0300900大型深海超高压模拟试验装置四川航空工业川西机器有限责任公司蒋磊37244.5102016YFC0301000一万一千米载人潜水器水面支持保障系统研制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张福民33174.5112016YFC0301100长航程水下滑翔机研制与海试应用天津大学王延辉23004.5122016YFC0301200可组网模块化长航程水下滑翔机研制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俞建成22004.5132016YFC0301300自主变形仿生柔体潜水器研制西北工业大学潘光8014142016YFC0301400基于数据驱动技术和智慧型复合材料的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研发中国海洋大学何波10004152016YFC0301500圆碟形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大连海事大学王天霖3104162016YFC0301600基于升力原理的深海高速潜水器研发与试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开周10004172016YFC0301700深海爬游混合型无人潜水器研制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陈虹10004182016YFC0301800面向深海地球物理科学研究的新型磁震传感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李芳10004192016YFC0301900激光多普勒深海热液流速测量系统研制及应用安徽大学俞本立6814202016YFC0302000基于深海潜器平台的海底底质精细结构原位探测器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冯海泓3324212016YFC0302100深海热液化学场多光谱联合原位综合探测系统中国海洋大学郑荣儿10004222016YFC0302200基于载人潜水器的深海原位多参数化学传感器研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赵月霞4974232016YFC0302300深海高精度痕量金属与溶解气体分析系统研制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杜梦然10004242016YFC0302400深海生物数字化原位观测记录系统上海大学屠大维5954252016YFC0302500深海生物功能基因原位检测与传感系统研制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王勇10004262016YFC0302600基于载人潜水器的深海通用配套技术规范化海上试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周玉斌8074.5272016YFC0302700饱和潜水系统自航式高压逃生艇和外循式环控设备研制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洪力云35464.5282016YFC0302800大直径随钻测井系统装备研制与示范作业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杨锦舟25004.5292016YFC0302900海洋浮式平台工程设计一体化集成系统软件上海利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华祥15264.5302016YFC0303000深水油气近海底重磁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陈洁10004.5312016YFC0303100深水双船拖曳式海洋电磁勘探系统研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余平10004.5322016YFC0303200适用于深海深地层地震拖缆高速率高可靠数据传输关键技术及通用平台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宋克柱4724.5332016YFC0303300极地冷海钻井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侯绪田10004.5342016YFC0303400新型极地冰区半潜式钻井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滕瑶10004.5352016YFC0303500随钻电磁波高速率传输技术研究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刘西恩10004.5362016YFC0303600新型深水多功能干树半潜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中海油研究总院粟京10004.5372016YFC0303700基于深水功能舱的全智能新一代水下生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段梦兰6864.5382016YFC0303800超深水多用途柔性管的研制与示范威海纳川管材有限公司沈义俊10004.5392016YFC0303900近海底高精度水合物探测技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温明明30004.5402016YFC0304000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和工艺中海油研究总院陈伟50004.5412016YFC0304100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工程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李向阳143004.5   公示时间为2016年6月22日至2016年6月26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联系人:孙清、钱洪宝  联系电话:010-58884871/4877  传真:010-58884870  电子邮件:sunqing@acca21.org.cn qhb@acca21.org.cn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2016年6月22日
  • 我国开展能源计量标准关键技术研究
    我国正在对建筑供热、太阳能光伏电池等涉及节能减排的若干能源计量标准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这些能源计量技术是实现节能增效的基本保证。   据介绍,要实现节能减排,首先要准确掌握能源生产、输送、交接、使用各环节的真实数据。目前,我国一些用能领域的能源计量关键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建筑供热、太阳能电池、高压电能和油品等计量关键技术急需研究并建立相应的计量标准装置。   建筑供热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我国急需研制建立高准确度、大口径热能表检定标准装置及热能量值传递体系,这将能使供热热能节约5% 我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90%以上出口,由于尚未取得国际互认的计量标准,出口产品需要到国外检测和认证,因此需要建立相关计量标准及量值溯源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我国高压电能计量存在诸多问题,采用原创性电磁式方法研制高压电能现场校准装置和计量检定装置能从根本上解决高压电能计量问题,预计每年可以节省互感器的耗能1亿千瓦时。   为此,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正在开展热水热量、太阳能光伏电池、高压电能等能源计量标准关键技术研究,并推广相关的检测技术,提升对相关领域能源的计量水平。据了解,该项目完成后,我国将建立实物计量标准装置6套,建立现场校准装置8套,形成多项计量检测能力。
  • 我国掌握小型质谱仪研制关键技术
    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历时8年完成的“小型质谱仪关键技术创新及整机研制”项目获得了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攻克了质谱联用仪相关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成功研制出实验室质谱、车载质谱、生物质谱和小型便携质谱等6种质谱仪及其研发技术平台,并实现了四极杆质谱仪的产业化,开启了中国质谱事业的新局面。其中3项核心技术成果为国际首创,3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   图1 便携式质谱仪   图2 离子阱质谱仪   质谱仪是将物质粒子(原子、分子)电离成离子,通过适当电场或磁场将它们分离,并检测其强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仪器。因具有直接测量的本质和高分辨、高灵敏、大通量、高准确度的特性,质谱仪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医疗卫生、国家安全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质谱技术飞速发展,质谱仪市场需求迅猛,成为分析领域最重要的仪器。   图3四极杆质谱仪   在我国,受质谱仪核心技术“空心化”的制约,国内质谱仪市场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限制了相关领域的创新。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于2002年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   图4车载质谱仪   据了解,课题组从开放式质谱仪研究实验平台、关键技术及关键部件入手,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质谱仪研究与自主制造的瓶颈问题,建立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并在质谱仪的关键核心领域——质量分析器和离子源方面提出了3项填补国际空白的重要发明:首次提出了“基于可独立调节射频电压的多电极结构来平衡机械误差带来的高阶场”和“用机械形状逼近来获得近似完美的电场”2种质量分析器发展新思路,首次提出利用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实现低温等离子体电离新方法和新装置。目前,在6种开放式质谱仪研发技术平台基础上,3种型号质谱联用仪工艺样机,已进入产品工艺化阶段。   图5 LC单四极杆质谱仪   小型质谱仪关键技术创新及整机研制,打破了发达国家对质谱仪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垄断,改变了国内质谱仪器研制落后的状况,带动了我国质谱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在我国公共安全、生命科学、生物安全、航天科技等领域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图6研究团队:方 向(左3)、张新荣、熊行创、江 游(前排右1)、黄泽建(左1)、张小华(左2)等
  • 共进微电子和西电共建“传感器与汽车电子封测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
    2024年1月19日,共进微电子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传感器与汽车电子封测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该实验室旨在促进封测领域的科研合作,推动封测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发展。同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封装系首任主任田文超教授也将担任共进微电子首席科学家。封装测试在传感器和汽车电子芯片性能和可靠性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联合实验室将在传感器与汽车电子芯片的相关结构设计、材料研究、应力、热、电磁仿真和可靠性验证等方面展开合作。此外,联合实验室还将成为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的平台,促进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共进微电子总经理张文燕表示:“共进微电子一直致力于封测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封装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优秀的学术背景。通过合作,我们期待能够取得更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田文超教授也表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封装专业是2009年国家首批电子封装技术本科专业,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的电子封装类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与共进微电子建立联合实验室,我们将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推动封装技术的创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升。”未来,共进微电子将充分利用联合实验室的优势,夯实并增强共进微电子在传感器与汽车电子芯片的封装能力,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封测一体化服务!| 关于共进微电子上海共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共进微电子”,成立于2021年12月。共进微电子由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共进股份(603118)、探针智能感知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以及一流的技术和管理团队创立,专注于智能传感器领域的先进封装测试业务。专注于智能传感器及汽车电子芯片领域的先进封装测试业务。共进微电子拥有上海研发销售中心和苏州太仓生产基地。已建设1.8万平米先进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包含百级、千级和万级无尘室,建设传感器及汽车电子芯片的封装测试量产生产线。共进微电子拥有完整的封装产线,涵盖从晶圆研磨、切割到前段工艺的固晶、引线键合、点胶、贴盖、回流焊,以及后段工艺的注塑成型、打标、切单。提供多种产品封装类型,包括LGA、QFN、Fan-out、SIP和2.5D/3D等。测试能力包括晶圆测试、CSP测试和成品级测试能力。共进微电子封装测试产品包括惯性、压力、电磁、环境、声学、光学、射频和微流控等传感器和汽车电子芯片。公司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宗旨,制定完整的封装测试方案、流程及品质管控,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打造集研发、工程、批量生产于一体的专业综合封装测试服务平台。共进微电子致力于建设全球知名的规模大、种类齐全、技术先进的传感器及汽车电子芯片封装测试产业基地和领军企业,填补国内相关领域在批量封装、校准和测试领域的空白,突破产业链瓶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