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分子培育栽培

仪器信息网分子培育栽培专题为您整合分子培育栽培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分子培育栽培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分子培育栽培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分子培育栽培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分子培育栽培话题讨论。

分子培育栽培相关的资讯

  • 基因测序证明栽培苹果起源于新疆
    p   8月15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 通讯》以《基因组重测序揭示苹果起源演化历史及果实大小的二步驯化模型》为题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陈学森教授研究团队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费章君研究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证明世界栽培苹果起源于我国新疆。 br/ /p p   苹果是世界温带地区栽培面积最大的果树之一,其起源演化与人类文明进步密不可分。两个科研团队利用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亚洲、欧洲和美洲等世界范围的苹果属24个种、117份种质资源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共检测到720万个高质量的最小基因单位(SNPs),为苹果资源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了海量有价值的基础数据。 /p p   “研究发现,我国新疆境内的塞威士苹果保持较高的同源性、最原始,而同属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塞威士苹果基因杂合度则相对较高。这充分说明,世界栽培苹果起源于我国新疆。”陈学森告诉记者。 /p p   近年来,陈学森带领研究团队围绕新疆野苹果资源的保护、发掘、创新与利用开展攻关,构建了新疆红肉苹果与苹果品种杂种一代、二代分离群体,明确了新疆野苹果遗传多样性特征及性状遗传变异特点,提出了苹果类黄酮生物合成的转录调控网络,创建了“果树多种源品质育种法”“易着色苹果品种培育法”及“三选两早一促的苹果育种法”等优质高效育种技术体系。 /p p br/ /p
  • 中国人首次在太空种菜 栽培装置部分来自3D打印
    天宫二号11月13日电,大家好!今天(11月11日)是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进入组合体第二十四天。我是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航天员景海鹏。  听说有很多网友关心我们在天宫种植的生菜,今天我就具体和大家讲一讲。  【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研究室副研究员王隆基解说:选择栽培生菜有以下原因:一是生菜的生长周期是一个月,这一次在轨时间恰好是30天 二是生菜在地面上的种植技术比较成熟 三是生菜可食用,在后续的在轨实验中可以作为食材 四是生菜是老百姓比较常见的植物,有利于进行科普宣传。】  今天做的是一些常规照料工作,主要是检测栽培基质的含水率、养分含量,灯光照射以及用注射器往基质推入空气。我们有一个仪器检测含水率,如果显示指数低,就说明需要给生菜浇水了。注入空气是为了让生菜的根部呼吸到新鲜空气,有利于植物的成长。我们就像是太空的“农民”,每天至少都要花10分钟的时间来照料生菜。  另外,在太空种生菜使用的基质和地面的土壤是不一样的,我们用的是蛭石。  【王隆基解说:蛭石是一种矿物质,它的吸水性非常好,水分在其中传导非常均匀,即使是在地面有重力的情况下,向上吸附都非常流畅 另外它密度小质量轻,便于携带上天。】  植物栽培是在我们进入组合体的第二天开始的,首先我们需要安装栽培装置,就像是搭积木一样,把装置的各个部件组装成一个白色箱体。  【王隆基解说:白色装置的固件是3D打印的,都是尼龙性材料,比较轻便,白色和绿色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视觉效果也很好。它上面有两个器件,一个用来测量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参数,另一个用来在植物生长后期在封闭情况下测量植物光合作用。】  接着我们就会浇水、播种。在上天之前,有一部分种子已经放入白色的单元格里面,这些种子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丸粒化种子。由于生菜的种子比芝麻粒还小,为了方便我们播种,专家们特意在外面做了一层包衣,使它和绿豆粒差不多大,方便直接手拿。包衣在吸饱水后会裂开,但在后面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发现,包衣对种子发芽的速度会有细微的影响。  在天上播种的方式和地面不同,地面一般是先播种后浇水,但由于我们带入太空的白色单元格是硬质材料,只有吸水软化后,种子才能放进去,所以我们是先浇水后播种。  播种完后,我们会在装置里铺上一层保鲜膜,就和种庄稼的地膜一样。它的作用是保护植物,防止水分流失。  在进入组合体的第五天早上,我们发现种子发芽了。当时我和陈冬兄弟都非常高兴,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地面工作人员。我们拍了很多照片,还跟生菜芽合影留念了。  种子发芽后,我们就会拿掉地膜,把安装在白色装置顶端的灯打开,给生菜提供光照。灯光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合而成的,主要偏红色。  【王隆基解说:生菜对红光吸收效率非常高,在红光照射下生长得很好 采用绿光是因为它照射到生菜叶上,视觉效果非常好 蓝光则是对植物形态舒展具有较强作用。】  生菜进入成长期后,在光照的作用下,就开始变绿了。  我们第一次给生菜间苗和补水是播种后第六天。间苗那天,我和陈冬兄弟发现生菜长得特别新鲜,看着比地面的要绿一些。  我们间苗用的是镊子,主要是把长得相对差一些的生菜连根拔出来,在每个单元格里保留两棵菜苗。因为菜苗都非常嫩,所以我们得非常小心,一不留神就会把保留的生菜苗损坏。  过了3天后,我们开始了第二次间苗和浇水,这时每个单元格就只有一棵菜苗了。浇水其实不是每天都需要做的,专家为我们设定了5次浇水,每次浇水使用的是注射器,将水注入生菜根部。  除了播种、间苗、浇水,我们还需要每天对生菜进行观察、拍照,检查基质的含水率、养分含量等。  到今天为止,在我们亲手照料下的生菜,已经长得很好了。我们看着它们一天天成长,很有满足感。  有网友提问,在太空,生菜生长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吗?长得怎么样了?  在这里,我要告诉这位网友,我们种植的生菜和地面是一样的,也是向上生长的,而且长得好像比地面更高一些。  【王隆基解说:虽然太空是失重环境,但是因为植物有趋光性,所以它依然是朝上长 同时植物还具有趋水、趋肥性,它的根部就会朝着富有水分和养分的基质生长。】  下周二,是我们在轨种植蔬菜的最后一天,到时候我们会进行植物采样,把生菜的叶子和根茎剪掉,放到低温储蓄装置中,再把它们带回。  听说有网友很好奇,种出来的生菜能吃吗?  这次我们种的蔬菜是用来做实验的,暂时不食用。我相信经过研究,以后我们在太空种的各种蔬菜,肯定是可以吃的。我也期待着在太空吃上自己种出来的蔬菜。  【王隆基解说:这次是我国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暂时不让航天员食用。我们要把植物采样带回来,进行生物安全性检测,比如检测植物表面的微生物是否超标。只有检测合格后,我们才会在下次实验中考虑让航天员食用栽培的蔬菜。在轨植物栽培技术,是未来长期太空载人活动、深空探测等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将来我们还会做其他物种的大面积栽培实验,通过几轮实验,逐步掌握植物在太空生长的规律,便于以后在空间站种植种类更多、面积更大的植物。】
  • 原生态有限公司成功参加2016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
    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及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协办,山东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2016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0月26-28日在山东省泰安市顺利召开。原生态有限公司(即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应邀参加了此次大会,主要展示了G4301便携式CO2 CH4 H2O分析仪、G2201-i CO2 CH4同位素分析仪、G2508 CO2 CH4 N2O NH3 H2O分析仪、超高精度液态水和水汽同位素分析仪(L2130-i、L2140-i)、CRS-1000/B土壤含水量测量系统、环境气象监测等多款仪器,同时也将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元素分析服务展示给与会专家学者。本次会议以“作物可持续生产与现代农业”为主题,围绕作物高产高效协同的理论与技术、作物节本增效耕作的理论与技术、作物抗逆稳产及对环境适应机制和作物轻简化生产的原理与技术等四个专题,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耕作学科的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我公司高度重视此次会议,公司总经理张光辉先生亲自带队前往,由销售主管张学涛和销售工程师李锦桥进行现场讲解。在我公司的展台前,不断有与会专家学者领取产品资料,咨询仪器性能、操作使用等相关问题,并留下仪器使用需求和购买意向。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超轻便、电池供电的温室气体分析仪——Picarro G430便携式CO2 CH4 H2O分析仪在展会上相当吸睛。其兼顾了便携性以及测量所需的高精度和灵敏度,整体设计结实耐用,重量轻至11.3Kg,稳定功率为25W;其采样系统和内部整合的气体泵,可用于土壤的气室开发式或闭路式测量,并具备其他野外使用的扩展功能。该设备采用近红外激光,通过高精度传感器进行特定识别,用单一的时间变量进行浓度分析,测量有效路径可达5km。高精度测量腔室只有35ml,并配备高精度温度和压力控制系统,确保仪器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获得超高的精确度、准确性和超低的漂移。通过参加此次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促进了我公司与科研学者的深入交流,加强了与同领域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对接,进一步提升了我公司在生态学相关领域的影响力,也为推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耕作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关于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以经营稳定性和放射性同位素分析仪、超痕量气体分析仪、环境气象观测系统、元素分析仪等仪器设备为主,兼顾自主创新研发,致力于为广大用户提供先进仪器设备和成套解决方案的综合性企业。公司在温室气体研究、同位素分析、食品掺假和溯源分析、痕量气体检测、元素分析、气象观测、应急响应、军事防御、城市安全等领域开展工作。 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已与多家国际厂商签订代理协议,负责其产品在中国区的推广、销售、维修和技术支持等服务。主要包括以激光稳定性同位素分析仪和超痕量气体仪而著称的美国Picarro公司,以提供高品质民用航空和军事气象站解决方案而著称的美国Coastal公司,以提供中尺度土壤含水量测量系统而著称的美国Hydroinnova公司,以提供最高精确度绝对碳含量测量而著称的美国UIC公司,以基于零空白自动取样技术的高品质微型元素分析仪而著称的意大利NC Technologies公司,以提供多用途光谱分析系统解决方案而著称的德国Tec5公司;同时与美国PerkinElmer公司,美国ThermoFisher公司等进行深度合作,并与波兰Easy Test ,美国2B,美国Apollo SciTech等公司达成合作共识。 更多详情请关注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官网:www.pri-eco.com
  • 诺德泰科携DN2000杜马斯定氮仪参加2016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
    10月26-28日,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及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协办、山东农业大学承办的2016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学科群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中国作物学会秘书长杜鹃,以及来自全国21个省区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6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会议。会议以“作物可持续生产与现代农业”为主题,分作物高产高效协同的理论与技术、作物节本增效耕作的理论与技术、作物抗逆稳产及对环境适应机制、作物轻简化生产的原理与技术等4个子专题进行交流研讨。张洪程院士、中国农业大学陈阜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赵明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贺明荣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程涛教授分别作专题报告;另有28位科研人员及博士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内容涵盖我国目前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耕作学科的研究热点、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氮元素是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大量元素之一,是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氮元素在作物体内的转移现象是非常有趣:作物生长前期和中期,氮元素存在于茎叶中;等作物结实以后就大部分进入果实中去。所以说作物籽实中含氮元素一半是从茎叶储存并转移而来的,其余部分是籽实形成当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作物前期和中期生长好坏对氮元素的吸收,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因此,氮元素的含量测定是农作物研究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作为国产杜马斯定氮仪的先行者,诺德泰科推出了DN2000杜马斯定氮仪,和传统的凯氏定氮相比,DN2000的优势可以用“多快好省”来概括:多:60位全自动进样器,分析样品更多快:分析速度从几小时降为几分钟好:无需腐蚀性和污染环境的化学试剂省:更低的安装要求和运行费用其突出的特点引起了众多青年学者的极大兴趣,纷纷就感兴趣的内容和我们的与会人员展开了热烈讨论,相关人员也就大家关心的问题积极予以解答,并虚心听取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也将激励我们做出更优秀的产品,为农作物栽培等领域的研究献上一份绵薄之力。
  • 海南大学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近日,海南大学获准新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派与基地——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实验室是科技部加强和指导地方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由科技部统一授牌,以“省部共建、以省为主”为原则。建设期满一年后,将组织专家组对建设计划执行情况验收。   2004年,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建成的海南省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海南省目前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 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浙江
    日前,依托浙江林学院建立的“浙江省亚热带森林培育实验室”,正式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简称省部共建实验室)。该实验室的成立,实现了我国林业系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标志着浙江省亚热带森林培育研究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根据规划,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结合浙江的优势与特点,围绕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建设,搭建以森林培育理论研究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共享的科研平台,集聚人才和优势资源,开展亚热带地区特色与优势树(竹)种的林木遗传基础与种质创新、竹子发育与栽培生理、经济林木发育与栽培生理、森林生态功能与区域生态安全四个研究方向的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
  • 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方案通过论证
    近日,河北省科技厅按照科技部有关要求,组织专家对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计划及2011-2015年建设规划进行了论证,论证专家组由国家工程院院士张生勇等7名同行专家组成。   专家组听取实验室建设计划和规划后,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河北省的医药产业具有比较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河北建立药用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具有天时、地力、人和的优势。实验室所制定的建设计划和发展规划切实可行,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希望实验室进一步凝练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在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依托单位的努力下,尽早把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实验室建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药物研究领域科技创新基地,为提高国家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重点围绕生物活性小分子肽、手性药物不对称合成反应、微生物药物的生物合成等方向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它的建立将在提升河北医药产业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医药产业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Resonon | WinRoots:用于土壤胁迫下植物表型研究的高通量栽培和表型分析系统
    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地球上95%的食物来源于土壤,土壤保存了至少四分之一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粮食安全、水安全和更广泛的生态系统安全的基础,更是为人类提供多种服务、帮助抵御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由土壤组成造成的胁迫,例如盐、重金属和养分亏缺是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作物土壤耐逆性是一种复杂性状,涉及植物形态、代谢和基因调控网络等多种遗传和非遗传因素的调控。传统的作物表型研究通常在田间进行,费事费力、劳动密集、低通量、且受研究人员无法控制的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此情形下,难以获得高精度的表型数据以满足表型组学的研究需求。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开发了几种HTP(高通量表型)平台在现场或可控条件下使用,但其运维成本极高。此外,作物表型相关研究通常只关注植物地上部分,而对根系形态数据的获取有限。然而,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途径,也是碳水化合物的储存器官和土壤胁迫的直接感知器官。因此,根系表型是土壤胁迫条件下植物表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通量、环境可控性和根系表型获取而言,现有的植物表型平台无法完全满足植物对土壤胁迫响应的表型组学研究的特定需求。基于此,在本文中,来自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潍坊农科院的一组研究团队描述了其最近开发的高通量植物栽培和表型系统—WinRoots平台。以大豆植物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在盐胁迫中,证明了土壤盐胁迫条件的一致性和可控性以及WinRoots系统的高通量。他们开发了优化的盐胁迫条件,以及适用于大豆耐盐性的高通量表型指数。此外,高通量多表型分析表明,子叶特征可作为大豆全苗耐盐性的非破坏性指标。在本研究中,Canon EOS 700D数码相机和Resonon Pika L高光谱成像仪分别用于获取RGB和高光谱图像。相机位于植物材料上方1.5 m的可滑动水平导轨上。每天收集大豆冠层和整株幼苗的图像。栽培第九天,获取离体叶片图像,每个品种重复3次。WinRoots系统:高通量根系和整株植物表型平台。系统使用示意图。【结果】盐胁迫相关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A)盐胁迫相关性状之间的相关矩阵。(B)预测值和观测值之间的回归曲线。大豆盐胁迫相关性状的合成聚类。(A)大豆盐胁迫相关性状的合成聚类剖面图。(B)聚类1和聚类2代表性栽培品种表型。(C)聚类1和聚类2指标比较。【结论】WinRoots系统为幼苗生长提供了均一可控的土壤胁迫条件,可用于土壤胁迫下高通量栽培和表型分析,有助于提供准确多样的土壤胁迫相关的表型数据。因此,WinRoots提供了一种分析诸如土壤胁迫之类的复杂性状的改进方法。HPPA(Hyperimager Plant Phenomics Analysis)高光谱植物表型成像系统由北京依锐思遥感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RESONON公司联合研制生产,整合了高光谱成像测量分析、RGB真彩色图像、无线自动化控制系统、线性均匀光源系统等多项先进技术;最优化方式实现大量植物样品的数据采集工作,可用于高通量植物表型成像分析测量、植物胁迫响应成像分析测量、植物生长分析测量、遗传组学与表型组学、遗传育种、生态毒理学研究、性状识别及植物生理生态分析研究等。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E1ODg2NA==&mid=2650311205&idx=3&sn=ffe393bdf01d664cab05b92572691916&chksm=bee1a6da89962fccef8eae610681ac22d2239e59d016db96cd911d103186c3459c4061ca30bf&token=1489736406&lang=zh_CN#rd
  • Picarro+LI-2100 | 双同位素+功能基因-研究无土栽培系统中N2O的生产和消耗过程
    中国是最大的温室蔬菜生产国,约占世界生产面积的83%。由于全年生产和大量施肥,温室蔬菜产量高,但也导致了土壤质量的恶化和严重的环境问题。近来,无土栽培系统(SCS)在温室蔬菜生产中逐渐发展起来,它可以减少甚至消除传统栽培方式的许多问题,。在SCS中,无土栽培基质,也称为无土栽培生长介质,可代替土壤固定根系系统,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分,为根区提供充足的通风。然而,由于N肥的大量输入,N2O排放较高。N2O是一种温室气体,具有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在大气中存留时间长,可输送到平流层,导致臭氧层破坏,引起臭氧空洞。无土栽培基质已成为SCS中N2O排放的主要载体,但尚不清楚其产生和消耗的相关途径,因此亟待研究SCS无土栽培基质的N2O排放源。且无土栽培基质与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质高度不同,其具有更准确的水和养分分布,因此也有必要确定管理措施对SCS中N2O排放的影响。基于此,在本文中,来自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一组研究团队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qPCR分析在两种灌溉模式下(滴灌和潮汐灌溉)对成都市农林科学院((103°86′E,30°71′N)温室里两种无土栽培基质(60%泥炭+20%珍珠岩+20%蛭石+少量植物纤维/商用椰壳纤维基质)进行了相关研究,共设置4种处理:滴灌+泥炭基质(PD),滴灌+椰壳基质(CD),潮汐灌溉+泥炭基质(PT)以及潮汐灌溉+椰壳基质(CT)。旨在:(1)研究两种灌溉模式下典型无土栽培基质的N2O排放,(2)评估N2O排放及其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3)理解N2O生产和消耗的微生物机制。作者于2020年3月12日在育种室进行西红柿播种,4月9日转移至温室中。施肥后的不同时间里收集气体样品,计算NH3和N2O通量,并测量N2O同位素值。同时,收集了无土栽培基质样品,去除可见根系,过筛,测定质量含水量(ω),计算充水孔隙度(WFPS)。然后测定无土栽培基质的NH4+-N、NO3--N、pH、导电率(EC)、有机质(OM)。提取基质中的总DNA,进行qPCR分析。此外,利用全自动真空冷凝抽提系统(LI-2100,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提取基质样品中的水分,利用Picarro L115-I同位素分析仪测定水的δ18O值。通过δ18O和δ15NSP关系图来区分N2O生产和消耗途径。【结果】四种处理下(A)总含水量(B)NH4+-N(C)N2O通量(D)充水孔隙度(E)NO3--N以及(F)NH3通量的时间变化。基于pearson相关方法的不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热图。δ18O和δ15NSP关系图(A)以及N2O生产和消耗的微生物过程的贡献(B)。BN:细菌硝化作用;AN:古细菌硝化作用;ND: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BD:细菌反硝化作用。Ni:BN + AN;De:BD + ND。【结论】N2O排放由微生物组而非矿物N含量决定,由基因丰度而非基因拷贝数决定。在N2O产生途径上,泥炭基质以反硝化为主,椰壳基质以硝化为主。在无土栽培系统中,N2O还原(还原-混合)的情况可能更接近现实。反硝化和N2O还原受基质类型而非灌溉方式的影响显著,且在泥炭基质中贡献较大。综上所述,N2O排放及其微生物过程是由基质类型决定的,而非灌溉模式。更重要的是,N2O同位素值和功能基因相结合可阐明N2O产生和消耗的微生物过程。
  • 5万亿设备更新:高等职业学校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
    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在教育领域,明确“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更新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其中强调,“严格落实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保质保量配置并及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  以下为仪器信息网整理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职业学校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
  • 275万!天然橡胶综合栽培技术试验基地建设项目仪器设备采购
    项目编号:GZCQC2202HG05031项目名称:天然橡胶综合栽培技术试验基地建设项目仪器设备采购预算金额:275.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75.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采购项目内容:具体内容详见招标文件《第三章 采购人需求》。2.采购国产产品。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国产产品60天(日历天)内完成交货、安装、调试、提供相应技术服务,保证项目交付采购人验收通过。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深圳将大力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集群 支持多种设备和试剂研制
    近期,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通知中提到,2021年,深圳市大健康产业营业收入为676亿元,部分细分领域制造业具有全球竞争力,新一代测序能力与超大规模生物信息计算与分析能力位居世界前列,而生物信息分析、基因组学、生物治疗等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研发不断突破,也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以下为通知全文。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推动深圳市大健康转型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  (一)发展现状。大健康产业包括医疗美容、康复养老、精准医疗、精准营养、现代农产品、化妆品等健康服务业以及为其提供支撑的医疗美容设备、康复养老设备、新型营养保健品、绿色食品、数字化健康设备和产品、高端化妆品等健康制造业。2021年,深圳市大健康产业营业收入为676亿元,部分细分领域制造业具有全球竞争力,医疗美容激光设备占据全国15%左右的市场,新一代测序能力与超大规模生物信息计算与分析能力位居世界前列,营养保健、化妆品、康复养老器具等细分产业初步形成集聚效应。  (二)存在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主要以健康服务和市场流通为主,上游高精尖核心制造业企业数量不够多。二是企业梯队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有待完善,大健康产业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重点企业引领作用不强,尚未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三是专业人才供给能力有待提高,适应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紧缺。四是支持政策配套不足,现有产业扶持政策尚未覆盖部分细分领域。  (三)发展机遇。一是生物信息分析、基因组学、生物治疗等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研发不断突破,孕育催生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二是国民健康已提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大健康产业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三是深圳具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有利于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开发精准药物、高准确度和多位点分子诊断设备和配套试剂”是本次发展计划中的重点任务之一。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营收达1200亿元,培育上市企业12家,新增10亿以上企业10个,努力打造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链条完善的大健康制造业生态体系,建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健康服务示范中心。产业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力争成为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集聚高地。  (一)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到2025年,规划建设6个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的产业片区,形成“一核一带、三谷联动、多点支撑”大健康产业空间格局,打造协同效应、集聚效益明显提升的产业集群。  (二)产业创新体系完善。培育发展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科技引领作用的重点企业,新建一批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在生命信息、康复养老、精准医疗、数字化健康管理等领域实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突破,形成“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大健康产业新模式。  (三)健康服务满足居民需求。优质健康资源覆盖面有效扩大,健康技术研发和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医疗美容、康复养老、精准医疗、精准营养和绿色食品等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公共健康体系更加健全,居民健康显著改善。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技术攻关能力。重点突破激光、光子、射频、超声和再生医美材料等核心技术,研制前沿医疗美容设备。支持康复辅助器具、健身器械的技术突破,推动智能化、数字化康复养老产品研发。建立精准营养干预技术体系,推进基于个体基因组结构特征的靶向膳食研究设计。强化种质资源与基因发掘,育种与品种创制、良种繁育、种子加工与质量控制,加快食品智能装备及食品安全自动检测装备研制。开发精准药物、高准确度和多位点分子诊断设备和配套试剂。支持化妆品创新原料研发、配方和生产工艺设计开发。(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二)补齐产业链条短板。落实强链稳链补链,支持产业链制造、流通、服务和应用示范各环节突破短板、优化提质,实现产业链优化、服务链整合。大力支持设备制造业和原材料生产,构建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康复养老服务、医疗美容服务、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和差异化发展,推动技术及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承办国际国内知名展会及论坛,提升品牌影响力。(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三)优化企业梯次结构。培育引进行业重点企业,培育一批医疗美容硬件和康复养老器具制造企业,建设一批专业化、规范化的医美、康养、诊疗等健康服务机构,支持新型康复服务的产业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本地企业,逐步形成重点企业引领作用强,中小企业支撑能力足,初创企业发展速度快,制造和服务企业互为支撑的企业集群。(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中小企业服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打造特色产业片区。按照“一核两带、三谷联动、多点支撑”空间布局,重点建设前海大健康核心研发区、“华强北-罗湖口岸-文锦渡-莲塘-沙头角口岸”医疗美容带、盐田精准医疗创新中心(健康谷)、盐田-大鹏康养文旅带、坪山深圳美丽谷、大鹏深圳国际生物谷(食品谷)以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片区。(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罗湖区政府、盐田区政府、坪山区政府、大鹏新区管委会、前海管理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五)强化健康服务能力。围绕居民健康生活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丰富健康咨询、健康检测、绿色食品、定制膳食、精准医疗、医疗美容和康复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建成完善的“食、诊、医、美”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整体实力。(市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医疗保障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重点工程  (一)医疗美容品质提升工程。支持开发牙科种植体、再生型医疗美容材料、美容激光仪、热玛吉、超声刀等新型医疗美容产品及设备。开发基因和细胞抗衰老技术,发展以个性化订制为特色的医疗美容项目,吸引国际医疗美容机构聚集。依托企业和行业协会,整合深圳市医疗美容机构资源,打造医美创新联盟。聚焦互联网医疗+健康大数据,搭建美容产业数据共享平台。推动产学研医结合,依托重点医美企业与高校合作,搭建创新技术研发、转化平台。探索医疗美容保险服务。建立行业规范,加强行业监管。加快培养医疗美容医师等从业人员,加速推进企业资质认定及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规范化进程。(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市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局、罗湖区政府、坪山区政府按职能分工负责)  (二)康复养老示范亮点工程。支持新型康复训练器材、专业康复辅助器具、义肢及矫形产品、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新型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和设备等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布局康复医学、预防医学、慢病管理、数据分析等科技研究专项,建立和完善康复服务技术标准、行业标准,支持引进和培养复合型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员。整合山海资源、文体旅游、康复养老等优势资源,建设盐田-大鹏康养文旅带。(市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残联、市场监管局、医疗保障局、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保障局、大鹏新区管委会、罗湖区政府、前海管理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三)精准营养平台打造工程。建立基于多组学、可穿戴、影像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多种新技术的综合平台,实现个体营养的精准评估、精准诊断、精准预测和精准干预,促进精准营养科研和相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精准营养产品链。完善精准营养相关产品的标准体系,开展基于智能穿戴设备以及多组学技术的精准营养评估,健全以学生营养配餐、特殊膳食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定制膳食补充剂等为代表的营养健康食品体系,研发智能自我管理设备,并基于此推广个性化精准营养服务以及系统性精准营养解决方案。(市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罗湖区政府、盐田区政府、大鹏新区管委会、前海管理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现代农产品基础创新工程。重点攻克现代农产品生物育种技术,持续培育和改良优质水稻、蔬菜等优势品种,突破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合成生物学等现代农产品生物技术。推动食品智能装备与信息化融合,建立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型协同制造等技术体系,研制物流精准冷链调控装备。建立智慧农业技术体系,支持发展智能化农业装备制造业,加强农业设施装备与技术的智能化改造,支持实施数字农业大数据基础工程,建设数字农业共享平台,打造智能化、设施化栽培管理、品质特征挖掘、危害物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及溯源追踪体系。加强“菜篮子”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标准、技术推广、检测检验和质量认证等农业标准化体系建立,设立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体系。(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大鹏新区管委会按职能分工负责)  (五)精准医疗先行发展工程。整合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科学研究,将基因组技术与临床诊疗相结合,实现精准分析和诊疗。重点突破新一代基因组测序、定量蛋白质组鉴定分析、超灵敏高覆盖代谢组定量分析技术和多组学分析等技术。建设疫情防控与卫生健康统一数据底座及主题库、专题库。推广电子病历,推进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通互认。推动以个人为中心的体检、诊疗等信息全链条打通。探索药品生产企业向个体化诊疗服务商转化的模式与路径,发展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其它常见慢病的预测、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探索构建健康产业深圳地方标准,加快推进深圳精准医疗与公共健康工程实验室、精准医疗研究院、精准医疗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建设。试点推行互联网医院及家庭医生。(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罗湖区政府、盐田区政府按职能分工负责)  (六)化妆品品牌升级工程。支持围绕化妆品原料、产品配方、生产工艺、功能功效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化妆品质量检测能力,推进化妆品检测检验平台、化妆品监测评价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可溯源的化妆品检测监管体系。推动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消费新业态,建立线上线下联动专业消费市场。推动化妆品同数字经济、信息技术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化妆品产品研发、零售新业态。(市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罗湖区政府、坪山区政府、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五、空间布局  大健康产业集群布局在前海、罗湖、盐田、大鹏、坪山5个区域。前海定位为大健康核心研发区,依托其优秀的创新资源为大健康产业创新研发提供引领和支撑。罗湖区定位为大健康综合发展生态带,打造以医疗美容、智慧健康服务、精准医疗、化妆品等为主的高质高端大健康产业集聚区。盐田区定位为精准体系发展先导区,依托研究机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突破重大疾病防控和精准诊断技术,打造生命健康创新技术服务中心,建设深圳国际健康谷。大鹏新区定位为旅游康养、现代农产品示范区、食品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中心,加快引进国际和国内高品质的康复、护理等医疗机构,依托科研院所开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工作,建设深圳国际生物谷(食品谷)。坪山区定位为美丽康复产业引领区,建设深圳美丽谷,加强化妆品原料研发、工艺提升、品牌打造以及智能康复辅具设计研发,打造高端化妆品产业集聚区以及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顶层设计,统筹产业发展,建立大健康产业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研讨产业发展规划事项,协调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建立专家咨询和定期交流机制,集合政产学研用融等要素资源,构建产业生态圈。制定大健康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加大对大健康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大健康产业。(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二)推动产品应用示范。支持大健康创新产品在医疗机构开展应用示范,对可靠性、有效性等进行临床验证考核,形成“应用示范-反馈改进-水平提升-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建立由政府部门主导的产品应用推介机制,促进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市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按职能分工负责)  (三)强化人才保障。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团队和高端项目,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按有关规定给予人才落户、资金奖励等政策支持。加强高校大健康学科建设和专业配置,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大健康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打通大健康人才流通渠道。(市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鼓励行业协会积极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的制定,推进大健康产业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备案、生产许可等技术审评水平,提高审批质量,简化审评流程,加快产品上市推广速度。(市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按职能分工负责)
  • 浙江省2022年度省级重点实验室认定和培育建设名单公布
    近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发布2022年度省级重点实验室认定和培育建设名单,认定“浙江省农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等30家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并培育建设“浙江省数据开放融合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根据《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浙科条发〔2014〕175号),申报省重点实验室应具备:(一)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有相对集中的科研场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设备原值达2000万元以上。(二)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拥有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专职科技人员应不少于30人,其中副高(含)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不低于总人数的60%。(三)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规范有效的管理运行制度;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规划,能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具备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研任务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四)近三年未发生环保、安全、知识产权以及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浙江省2022年度省级重点实验室认定名单序号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主任1浙江省农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蒋焕煜2浙江省清洁能源与碳中和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高翔3浙江省先进递药系统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顾臻4浙江省协同感知与自主无人系统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包刚5浙江省离散行业工业互联网重点实验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邬惠峰6浙江省中医“瘀毒”证重点实验室浙江中医药大学张光霁7浙江省智能织物与柔性互联重点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荷清柔性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轻工业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徐伟强8浙江省森林芳香植物康养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农林大学郑炳松9浙江省医学电子与数字健康重点实验室嘉兴学院陆军10浙江省安全应急智能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温州大学,浙江心思应急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张笑钦11浙江省城市盾构隧道安全建造与智能养护重点实验室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华东测绘与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丁智12浙江省数字旱粮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汪军妹13浙江省先进燃料电池与电解池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陈亮14浙江省极弱磁空间及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杭州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房建成15浙江省宽禁带功率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浙江大学盛况16浙江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宁波维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黄维17浙江省特色水生蔬菜育种与栽培重点实验室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院)郑寨生18浙江省医学精准检验与监测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邵逸夫医院),杭州广科安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钧19浙江省神经外科疾病精准诊治及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陈高20浙江省妇科重大疾病精准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汪辉21浙江省上消化道肿瘤防控与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肿瘤医院程向东22浙江省检验诊断及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铁丽23浙江省儿童结构畸形研究重点实验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褚茂平24浙江省生物标志物与体外诊断转化重点实验室杭州医学院金大智25浙江省肿瘤融合研究与智能医学重点实验室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杭州市西溪医院徐骁26浙江省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精准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宁波市第一医院崔翰斌27浙江省多维感知技术应用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王滨28浙江省智能运维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吴海腾29浙江省汽车智能热管理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浙江正信车辆检测有限公司刘浩30浙江省绿色清洁技术及洗涤用品重点实验室纳爱斯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张蕾浙江省2022年度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名单序号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主任1浙江省平安建设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杭州市公安局,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云深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罗杰2浙江省污染暴露与健康干预重点实验室浙江树人大学,浙江大学李鲁3浙江省近海海洋工程环境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曾江宁4浙江省禁毒和毒情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毒品实验室浙江分中心(浙江省毒品技术中心),浙江警察学院刘静5浙江省生态环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生态环境信息中心),浙江鸿程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许强6浙江省电力装备状态感知与能源数据智能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吴秋晗7浙江省数据开放融合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实验数字浙江技术运营有限公司,浙江省大数据发展中心,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王巍8浙江省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关键技术与神经调控干预重点实验室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心流科技有限公司韩璧丞9浙江省电子浆料重点实验室浙江光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张伟铭10浙江省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中星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朱立科
  • 【微塑料】人类一手栽培的催命符 海洋中的“PM2.5”
    p   日前,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海洋和南极科学研究学院发布的一项报告再次引爆了“微塑料”这个议题。报告称,在澳东南部海域海底的沉积物中发现高浓度塑料微粒,很可能污染整个食物链。 /p p   微塑料,直径小于5微米,细小到用肉眼难以发现它。也正因如此,它对海洋生物乃至人类皆产生了巨大的危害。联合国专家组(GESAMP)已将其列为海洋生物的“温柔杀手”,并指出其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垃圾。 /p p   但这一强大的劲敌确是人类一手栽培喂饱的,这些塑料微粒或来源于我们日常使用的化妆品、清洁用品中,或来源于纤维类衣物脱离出的细小颗粒,又或者来源于环境中的塑料垃圾,它们经过催化分解最终形成了塑料颗粒??可以说,海洋中的微塑料来源非常复杂,既有陆地河流、工业和生活污水、塑料垃圾等陆源输入,也有船舶运输、海上钻井平台等海源输入。 /p p   微塑料逐渐为大众所知 /p p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展。 /p p   2001年,一位国外科学家报道了其研究海域水体中,微塑料的密度每立方米约有上亿个,才逐步引起各国政府、媒体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p p   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研究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Microplastic)这个概念。 /p p   2014年,英美研究人员联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观点文章指出:微塑料已遍布整个海洋,而生物体中微塑料的污染状况以及造成的生态效应和健康风险是当前微塑料研究应着重关注的问题。 /p p   2014年6月,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提出了海洋废弃物和微塑料问题,并最终达成了“海洋塑料废弃物和微塑料决议”,提出开展有关海洋塑料废弃物和微塑料的研究。 /p p   2015年,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并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 /p p   微塑料的危害 /p p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躲避天敌和繁殖的能力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微塑料除了对海洋生物造成一定的危害,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到更高等级的生物体内,并最终为人类所食用。 /p p   威胁海洋生态 /p p   中国一份关于海洋鱼类的调查显示,在2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见鱼类中,90%的鱼类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p p   前不久,科学家首次拍摄了浮游生物摄入微塑料的一小段视频,视频形象地揭示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宣告阶段,它向全人类证实了,废弃的塑料确实可以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并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 /p p   威胁人类健康 /p p   经过食物链的传递,那些“被微塑料”了的海洋生物,如鱼类、贝类等,最终流向人类的餐桌,而微塑料也因此而进入了人体。 /p p   另外,研究专家已经证实,人类摄入微塑料也不仅仅是通过食用海洋生物。一个由墨西哥和荷兰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在墨西哥洛斯佩泰尼斯生物圈保护区的实地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已经进入陆地食物链。 /p p   他们表示,由于缺乏塑料回收和处理系统,洛斯佩泰尼斯的居民通常在焚烧塑料后将其掩埋到果园的地下,这就增加了这些塑料废弃物分裂为微塑料的风险。为了评估这种情况,研究人员对保护区中10个果园的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居民饲养在果园里的母鸡的粪便和胃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土壤里、蚯蚓体内、母鸡粪便和胃里都存在微塑料。不管是海洋生物还是陆地生物,如果人类长期摄入微塑料,很可能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p p   微塑料延伸到哪了? /p p   北极 /p p   研究人员发现,数以万亿计的微塑料颗粒出现在了北极的海冰中,每立方米的海冰中含有多达240个微塑料颗粒,这一分布密度是大太平洋垃圾漂浮带微塑料颗粒的2000倍。 /p p   达特茅斯大学的材料学家兼工程师RachelObbard和她的同事通过样本估算指出,如果北极海冰全部融化,将会释放出7万亿多个微塑料片。 /p p   南极海 /p p   日本九州大学与东京海洋大学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南极海也漂浮着“微塑料”。微塑料常见于人口密集的全球沿海地区,而在南极海发现被认为尚属首次。 /p p   该项调查在澳大利亚与南极大陆间的5个地点实施。通过拉密孔网采集海面附近浮游生物的样本,在距离南极较近的2个地点发现大量塑料粒子,平均每吨海水中有0.05个至0.1个,经换算每平方公里约有14万至29万个,与北半球海洋平均10万个的数量不相上下。 /p p   澳大利亚东南海域 /p p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海洋和南极科学研究学院发布报告称,在澳东南部海域海底沉积物中发现高浓度塑料微粒,很可能污染整个食物链。 /p p   2015年,研究小组从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及南澳大利亚州共计42处地点采集海底沉积物样本,并发现平均每毫升沉积物中含超过3个塑料纤维或颗粒。 /p p   日本海洋 /p p   日本环境省发布消息称,在距本州和九州沿岸100公里至200公里海域发现了细微塑料漂浮物,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p p   2014年,东京海洋大学和九州大学受环境省委托进行了调查。他们在本州和九州近海的45处地点采集了漂浮物,每1立方米海水中平均发现2.4个微塑料。环境省2010年至2012年在濑户内海实施调查时平均仅为0.4个,此次有22个地点超过了这一数值。此外,调查人员还对较大的漂浮垃圾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56%是可能会变成微塑料的石油化工制品。 /p p   中国海域 /p p   微塑料污染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国外海域中,我国海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中国国家海洋局调查显示,中国37个海域的海面漂浮垃圾和海滩垃圾中,塑料类占77%,并且86%—91%来自陆地。事实上,我国科学家早已证实在三亚海滩和南海浮游动物体内发现了大量微塑料。只不过,我国尚未对南海微塑料开展全面的调查研究。 /p p   各国纷纷呼吁应对微塑料污染 /p p   随着微塑料的危害性逐渐加剧升级,并为大众所熟知,各国政府也开始对此事备加关注。除了出台系列政策应对塑料垃圾之外,也出台了直接针对微塑料的系列措施,而报道最多的当属“呼吁禁止在化妆品等洗护用品中添加微塑料”。 /p p   其中,美国政府已立法宣布禁止在化妆品和洗护用品中使用微塑料,成为全球第一个宣布此项禁令的国家。 /p p   欧盟也已开始着手制定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微塑料的提案。 /p p   2017年起,英国也禁止在化妆品以及洗护用品中使用微塑料。 /p p   2017年3月份,瑞典环境大臣卡罗利娜· 斯科格在首届“波罗的海未来大会”上呼吁,波罗的海地区应该禁止化妆品中微塑料的使用,以减轻其对环境与人类的负面影响。 /p p   在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已于2016年底启动,中国科学家也开始呼吁禁止在个人护理品中添加用于深度清洁的微塑料颗粒。 /p p   微塑料危害之大想必已不必多说,对于海洋生物而言,微塑料犹如海洋中的PM2.5,而对于人类而言,微塑料则犹如一道隐性催命符。因此,及早有效应对微塑料污染已迫在眉睫。而各国在解决微塑料问题上,应该抱团协作,共同努力。据了解,新成立的“西太平洋区域海洋微塑料研究项目”就将在建立机构和专家网络的基础上,发挥区域作用,引领这一主题的研究,从制定统一采样和分析方法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海洋微塑料的分布、来源、归趋,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p
  • 生物实验室培育出来的“假肢”
    文章来自果壳网,方程佰金公司再次编辑作者Andy Coghlan 本文主要编译自World' s first biolimb: Rat forelimb grown in the lab,部分段落根据原论文进行了一些增补。文中图片来源:B J Jank, Ott Laboratory。这看起来像是一截被砍断的老鼠爪子,不过正确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加振奋人心:这截大鼠前肢其实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用活体细胞培育出来的人工产物。尽管尚不完美,但这一技术可能会在未来帮助人们研制出真正具有生物学功能的义肢。 “我们目前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前臂与手掌上,用于模型系统的建立与基本原理的验证。”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哈拉尔德奥特(Harald Ott)是培植这条大鼠前肢的主要功臣之一。“不过,同样的技术还可应用于腿和胳膊等其他四肢部位。”“这就像现实版的科幻小说。”佛蒙特大学医学院的丹尼尔维斯(Daniel Weiss)如是说,他正在研究肺脏的再生。“这是一项激动人心的新技术,但如何制作一条功能齐备的肢体将是一大挑战。”许多接受了截肢手术的患者身上安装的义肢在外观上毫无问题,但却无法像真正的四肢那样发挥功用。现在,市面上又出现了一些利用仿生学的人工义肢,它们可以发挥功能,但不自然的外观依旧是个硬伤。手部移植手术是另外一种解决方案,目前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为了防止身体出现排异反应,接受移植的患者也需要终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而生物肢体(biolimb)一旦成功,以上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这种肢体由患者自身的细胞“培植”而成,因此不需要免疫抑制药物的辅助,而且它在外观和运动功能上都将与自然状态的肢体十分接近。“这是对生物肢体培育的初次尝试,而且据我所知,目前尚无其他技术培养的复合组织能够达到我们的复杂度。”奥特说。如何做出一条前肢?制作这条大鼠前肢的技术叫做“decel/recel”(分别是decellularization和recellularization的缩写,意为“脱细胞化”与“再细胞化”),之前在实验室中,这种技术已经被用于研制人造心脏、肺脏和肾脏。利用该技术制作的一些简单器官——例如气管和声带——已经被用于移植手术,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不过,它也遭到了一些非议。人造器官的第一步是“脱细胞化”:供体的器官/肢体经过去垢剂处理,剥离了全部的软组织,仅留下由惰性的胶原蛋白构成的器官“支架”,从而完好地保留它们原有的复杂结构。在此次培植大鼠前肢的实验里,血管、肌腱、肌肉和骨骼处的胶原蛋白结构在此步操作之后被存留了下来。第二步就是“再细胞化”,这时要将接受移植个体的细胞“种”在“器官支架”上,然后将它们放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让新的组织细胞依附支架生长起来,最终使器官重新恢复“有血有肉”的状态。最终,新的器官上不会留下任何带有供体细胞特征的软组织,所以它也不会被到受体的免疫组织识别为“异己”。这样一来,排异反应就可以避免了。同样是利用脱去细胞再培养的方法,造出一条前臂可比培养气管难得多,因为前者需要培育更多种类的细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奥特首先将脱细胞后的大鼠前肢“骨架”置于生物反应器当中,并利用一套人工循环设备为其提供养分、氧气以及电刺激。随后,他将人类内皮细胞注入血管的胶原支架,1个小时之后,内皮细胞重新附着在血管表面。这一步非常关键,他说,因为这样能使新长出来的血管更加结实,而不会在内有液体循环的情况下出现破裂。接下来,他将小鼠成肌细胞、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以及人类内皮细胞混合在一起,注入前肢支架中原本被肌肉组织占领的空位。2~3周后,血管和肌肉的重建完成。最后,奥特给前肢实施了皮肤移植手术,终于大功告成。不过,这条前肢的肌肉能用吗?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团队利用电脉冲刺激肌肉,发现大鼠爪子真的会做出抓握动作,而且肌肉的强制性张力达到了新生大鼠肌肉的80%。“这说明我们能实现手掌的弯曲与伸展。”奥特说。他们还为若干只大鼠进行了移植手术,实际检测了这种生物肢体的功效。血管连接完成后,受体大鼠的血液顺利流入了人造前肢的血管,并且能记录到血流的脉动。不过,他们并没有在活体大鼠上测试肌肉运动功能或排异反应。 前路漫漫奥特表示,尽管他们已经完成了近百条大鼠前肢的脱细胞化,又给其中至少一半的支架“种”上了新的细胞,但目前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首先,他们需要在肢体里种上组成硬骨、软骨等其他组织的细胞,观察这些细胞能否再生。下一步,他们必须证明神经系统也能完成重建。前人的手部移植手术结果表明,受体的神经组织能够延伸并穿入新接上的手掌,最终实现对新器官的控制。而人工培植的生物肢体是否也能做到这一步,还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除此之外,奥特和同事们还在论文中展示了灵长类动物前臂成功被脱细胞化(见下图)的成果。目前,他的团队已经开始在灵长类动物的“支架”上培育人类血管细胞,这是通往人类生物肢体技术的第一步。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在大鼠试验用人类成肌细胞替代小鼠成肌细胞并观察效果。不过,奥特指出,大量的后续工作必不可少,在满足人体测试要求的生物肢体出现之前,我们至少还需要等上10年。脱细胞处理的灵长类肢体。“这是一次值得瞩目的进步,而且具备坚实的科学基础,不过,哈拉尔德的团队还需要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宾夕法尼亚州匹茨堡大学的史蒂芬﹒巴蒂拉克(Steven Badylak)评论说,他曾经在猪肌肉组织制成的支架上进行移植体培育,并在13名病人当中成功实现了腿部受损肌肉的再生。“在所有这些问题当中,血液循环可能是最棘手的一个,而且你必须确保内皮细胞能覆盖到最细小的毛细血管,这样它们才不会塌陷并导致血栓,”他说道,“不过,将已知的生物学基本原理投入实际应用其实是一个工程问题,工程师们就是这么做的。”其他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更多批评意见。“对于手这样的复杂器官而言,其中的组织和结构实在太多了,因此这种方法肯定是不现实的。”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奥斯卡﹒埃兹曼(Oskar Aszmann)说,他曾经发明了一种可以用“意念”控制的仿生手。“而且,要想让一只手实现有意义的功能,就必须让它长满成千上万的神经,这在目前依旧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难关。所以,尽管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但它在当前只能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而无法进入临床实践。”奥特设想,将来人类的器官捐赠计划或许也将囊括四肢捐赠。用于再生血管的细胞可以从受体的小血管中获得,而肌肉细胞则可从大腿等部位的大型肌肉中取得。“如果提取大约5克(的肌肉组织),就能从中培养出人类骨骼肌成肌细胞。”仅仅在美国就有150万的截肢者,因此此项肢体再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奥特如是说。“目前,如果你失去了胳膊腿,或是因为癌症治疗、烧伤等缘故损伤了部分软组织,能供你选择的治疗方案是很有限的。”(编辑:窗敲雨)
  • 工信部:今年再培育3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和5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比2020年提高6.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1%。”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2月2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发展。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6.6%;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4%;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达到31.4万亿元,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肖亚庆介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得到提升。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重点产业链保持安全稳定,光伏、风电、船舶等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长17.7%,为近几年较高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增强,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集群发展取得新进展,重点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重大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天问一号”任务实现火星探测“绕、着、巡”,“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接续成功发射。新型显示、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效。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142.5万个,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到5.2亿户。5G应用在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加快拓展深化,赋能千行百业成效显著。确保实现一季度良好开局“截至目前,我国工业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特别是随着工业经济增长各项政策举措贯彻落实,提振工业经济取得阶段性成效。”肖亚庆说。一是春节生产及节后开工复工情况良好。据工信部对2万多家重点工业企业问卷调查显示,14.5%的企业春节期间坚持生产,89.5%的企业在正月十五前复工,2月20日前复工的企业达到95.5%。二是重点行业企业1月份生产经营稳中有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1月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42.2万辆和25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和0.9%。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监测,1月份重点煤炭企业煤炭日均产量达到744万吨,同比增长1.8%。三是工业关联指标保持在景气区间。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连续3个月稳定在50%以上;物流业景气指数51.1%,也保持在景气区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均创历史新高。肖亚庆表示,下一步,一是全力提振工业经济,确保一季度平稳接续;二是加强能源、物流、用工等要素保障协调,优先保障基础工业产品、重要生活物资,包括农资、化肥等重点企业稳定运行;三是抓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和项目实施,启动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四是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设施奖补、车船税减免优惠等政策。激发中小企业活力肖亚庆介绍,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19.9%和25.6%,两年平均增长了9.9%和16.8%。工信部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帮扶中小企业。一是促进各项惠企政策落细落地。下一步将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共同落实好财政税收、金融信贷、保供稳价政策,确保中小企业用好政策红利。二是扎扎实实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在全国启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一起益企”服务行动,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动员各方面全力为中小企业做好服务。三是推动中小企业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支持更多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今年,计划在国家层面再培育3000家左右“专精特新”企业,带动各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万家左右。
  • 644万!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和耕作栽培重点实验室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等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HBTK(2022)-01-164项目名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和耕作栽培重点实验室项目设备购置预算金额:6440000最高限价(如有):一包:4190000元;二包:2250000元采购需求:一包: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 ;二包: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详见招标文件。本项目两个包可兼投不可兼中,投标单位可对两个包同时投标,但只允许成交其中一个包。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后90日历天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 力康:从产品代理到培育自有品牌 转型初成
    “100家国产仪器厂商”专题:访力康生物医疗科技控股集团   为推动中国国产仪器的发展,了解中国国产仪器厂商的实际情况,促进自主创新,向广大用户介绍一批有特点的优秀国产仪器生产厂商,仪器信息网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启动了“百家国产仪器厂商访问计划”。日前,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工作人员走访参观了力康生物医疗科技控股集团。   力康生物医疗科技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力康集团”)由沈钦华博士于1989年在香港创立,该公司产品涉及领域非常广泛,拥有相对齐全的系列产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1)生命科学仪器:生物安全柜,二氧化碳培养箱,离心机以及纯水、超纯水系统、中央水纯化系统 (2)医疗仪器及相关产品:医用吊塔、高频电刀、手术无影灯、手术台、麻醉机、监护仪、血气分析仪、灭菌系统、康复系统、家用医疗仪器、医疗软件等。   力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沈钦华博士   20年的发展过程中,力康集团经历了一次艰难的转型,由代理国外品牌产品转为研发、生产、销售自有品牌的产品,并于2009年年底初步完成了这一转型。   力康集团现拥有力康发展有限公司、力新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力康精密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力康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等五家全资子公司,以及七家投资控股子公司。目前,力康集团在中国国内的大中城市设立了三十余个办事处及售后服务站,已形成一个基本覆盖全中国的商业销售网络。公司也通过国外代理经销商将产品出口到国外100多个国家及地区。力康集团2009年销售额约为6亿人民币。截至2010年2月28日,集团职工总人数(不包括没有转正、新入职的员工)达到1500余人。   沈钦华博士(右)接受仪器信息网编辑的采访   Instrument:您好!请您介绍下力康集团20年来的发展历程?   沈钦华博士:回顾力康集团的发展历程,我们将这20年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时期(1989-1992年)、发展阶段(1993-2004年)、转型阶段(2005-2009年)。前两个阶段属于贸易起步阶段,第三阶段是实业为本的阶段。   在贸易起步阶段,我们长期代理HP、Ohmeda、Heraeus、Tyco、ALARIS等世界一流品牌的医疗仪器、化学分析仪器以及生命科学仪器,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销售网络,培养和造就了强大的销售队伍,同时也累积了深厚的行业经验。这期间,公司已开始考虑由产品代理向自有品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转型。于是,我们在1993年成立了力康集团的第一个研发生产基地——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开始Heal Force品牌产品的研发。   力康前台接待大厅   2004-2009年这六年间,力康集团先后投资控股了7家生命科学仪器及医疗仪器的生产企业,这样,加上上海力申、力康精密,力康集团就拥有了9家实体仪器研发生产公司,实现了商业模式的转变。目前,这些公司生产的产品均属Heal Force品牌旗下产品。除了一款医疗仪器外,力康集团销售的所有产品都是力康自己自主研发、生产的产品。这些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医疗仪器和生命科学仪器两大类。   Instrument:请谈谈贵公司生命科学仪器这方面业务的发展情况?其市场销售情况如何?未来将如何发展这方面的业务?   沈钦华博士:力康集团生产的Heal Force品牌的生命科学仪器包括四大类产品,即二氧化碳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纯水系统以及离心机。由于力康集团先前代理的都是一流品牌的产品,所以当我们培育自有品牌时,起点较高。我们的产品是以世界一流品牌的同类产品为目标,对产品的技术、性能要求较高。目前,生命科学仪器的研发人员约180余人,集团始终在致力于研发力量的投入。   HF1200生物安全柜   生物安全柜是我们四类产品中最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2003年,SRAS给生物安全柜带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力康抓住了这个机遇,使我们的生物安全柜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产品供不应求。2005年,我们参与制定了中国生物安全柜行业标准——《YY0569-2005生物安全柜》。2006年,我们的产品被国家科技部、商务部、质量监督检验总局以及环保总局等四部委联合授予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目前,力康的生物安全柜销往全球65个国家,在国内市场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HF160WCO2培养箱与HF100三气培养箱   力康集团在引进德国Heraeus先进的细胞培养箱制造技术的基础上,掌握了研发、生产各类细胞培养箱所需要的核心技术。目前,Heal Force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与国际一流品牌的同类产品相比,在性能上几乎没有差别,但价格略低。估计目前该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25%。   Heal Force实验室超纯水系统   力康集团的纯水系统既包括实验室用纯水机,也包括大型的工业纯水系统与中央水纯化系统。Heal Force纯水系统在各项性能指标及市场占有率上均领先于国内同类产品,且已批量出口,行销于全球30多个国家。我们的离心机也借鉴了Heraeus同类产品的经验,产品定位于中端市场,性价比较高。   Heal Force Neofuge 1600R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   生命科学仪器是力康集团的重点业务,其成长速度不会低于医疗仪器。预计2010年的销售额将会超过1亿元。未来几年,我们将有新的生命科学仪器生产线开始投产。同时,我们还将大力扩增销售团队,力争三年内将生命科学仪器销售团队扩充到260人以上。   Instrument:Heal Force品牌进入市场并不是很久,但却获得了市场青睐,您认为是什么原因让Heal Force品牌如此成功?   沈钦华博士: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产品技术水平较高。力康集团拥有近百项自主知识产权,我们的产品是以国际一流品牌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为目标,先后通过了ISO9001、EN46001、13485及CE认证,性能指标过硬。   (2)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通过长期的代理业务,力康集团了解各类产品的市场需求,所以经过慎重选择,我们以那些较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为市场切入点,迅速占领市场。   (3)销售网络遍布全球。目前,我们产品的主要销售模式由产品直销变为经销代理销售,在国内外都有许多代理经销商。   力康专家会谈室   Instrument:贵公司既已代理国外产品15年,代理业务发展得如火如荼且利润可观,那么当初为什么不将代理经营与培育自有品牌两方面同时进行呢?   沈钦华博士:培育自有品牌,为中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是力康集团不二的选择。代理国外产品,虽能带来较多的利润,但却给我们培育自我品牌设置了隐形的障碍,我们必须放弃。   首先,做自己的品牌,这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果不放弃代理业务,也就是给自己留了后路,这会动摇培育自有品牌的决心。再者,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如果两方面业务同时进行,那么精力难免分散且不够用。而且两边作战,可能导致公司上下疲惫不堪,最终全盘皆输。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下定了“置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全盘放弃了代理业务,只沿着自主创新的道路一路前行,破釜沉舟、全心全意地培育自有品牌。最终,事实证明我们当时的抉择是明智的。力康集团在经历了三年的亏损后,终于在2009年开始扭亏为盈。这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Instrument:贵公司投资控股了七家公司,请问力康集团是如何整合与管理这些公司的?   沈钦华博士:力康集团参考了国内外大型公司的发展模式,最终大胆独立地创造出了对各行业专业公司“投资-控股-合作”的商业模式。事实证明,这个模式是成功的,是一个充满前景的共赢合作模式。   对子公司投资控股后,力康集团对各子公司的产品线进行了更科学、更专业、更有前瞻性地梳理与规划,实现了各公司产品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服务。各子公司分工合作,在集团内部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与共享。经过改造与融合,收购的七家公司大部分都实现了盈利。未来力康集团仍会通过这种方式扩大自己的产品线,并会与每一家被收购的企业精诚合作,实现共赢。   力康集团生产基地   Instrument:能否谈谈力康集团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   沈钦华博士:未来几年,力康集团有以下奋斗目标:   (1)力争3-5年内实现公司上市。目前,我们正对公司进行重组,希望通过上市为集团的发展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2)扩充产品线,研发新产品。2010年上半年,力康集团已策划出了整个集团未来3-5年的产品战略发展规划,我们将按部就班地前进。   (3)将现有产品做大做强。力康将对现有产品进行全面梳理、改进、完善、整合与提升,让我们的产品处于世界知名、中国领先的行业地位。   (4)加大Heal Force品牌的推广,扩大销售团队。我们已制定了品牌提升计划,将大幅增加对市场宣传和产品广告的投资,为明年销售的高速再扩张打好基础。   采访记者:杨丹丹   附录1:沈钦华博士简介   沈钦华先生现任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港澳委员,同时又担任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侨联第十届常委、上海市侨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华夏文化经济促进会副会长、上海市青浦区侨联副主席等社会职务。   沈钦华先生,香港力康生物医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同时兼任力康集团全资投资的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力康精密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力新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力康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并担任集团附属企业深圳市科瑞康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复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龙奕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康雷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上海大通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力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珠海世纪华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法人代表。   沈钦华先生2003年度、2004年度、2005-2006年度连续被评为上海青浦区优秀政协委员 2005年荣获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授予的“上海市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优秀党建之友”称号 2007年11月,沈钦华先生被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上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评为上海市新一届“侨界十杰”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上海侨报》精选出具有鲜明时代代表性的30位侨界之星,沈钦华先生位列其中 2008年12月沈钦华先生荣获上海市总工会颁发的“优秀员工之友”荣誉称号 2009年7月荣获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联合授予的“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9年12月沈钦华先生又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全国第二届百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荣誉称号,并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贺国强、俞正声等的亲切接见。   附录2:力康生物医疗科技控股集团   http://www.healforce.com/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1717/ (力新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 融智生物入选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培育)企业库
    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培育)企业”名单,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拳头产品“质谱分子诊断系列产品”入选高性能医疗设备领域企业库。“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培育)企业库”,是山东省为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而建立,通过开展培育工作,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强的骨干企业,列入领军企业培育库,通过服务“直通车”机制,聚焦重点,强化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拉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和主力军。本次入选的“质谱分子诊断系列产品”,是融智生物基于2017年推出的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而开发,包括微生物鉴定质谱系统、核酸分析质谱系统、质谱成像系统、糖化血红蛋白定量分析系统等一系列产品。 融智生物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 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搭载了多项核心技术,通过对传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光、机、电、软件等全方位的重新设计与研发,不但具备传统MALDI-TOF MS所拥有的所有能力,同时在定量、大分子检测、宽谱分析以及质谱成像等方面都有质的提升,其灵敏度、超大分子测试能力、测试质量数范围、定量重现性能力等多项质谱核心性能。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为MALDI-TOF MS拓展了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成为满足临床定量分析需求的MALDI-TOF MS。 2018年4月,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被两院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以来,QuanTOF平台已经获得“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CISILE2019自主创新金奖和2018年度科学仪器行业优秀新产品奖等。 除了医疗领域,QuanTOF还在科学研究、生物制药分析以及公安刑侦等多个领域拥有杰出的应用能力。 此次入选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培育)企业,是山东省工信厅对融智生物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发展潜力以及辐射带动作用的高度认可。融智生物将以此为契机,继续专注于研发创新技术,使高端生命科学技术真正可应用于先进医疗,造福广大人民。
  • 江西再添一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科技部日前公布了新一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名单。记者3日从省科技厅获悉,东华理工大学的省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位列其中。这是继2003年后,我省第二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据悉,该实验室计划通过3年建设,成为我国在核资源与环境及其相关领域内具有国内一流、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研究开发基地。
  • 2010年新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名单公布
    关于批准2010年新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通知 国科发基〔2010〕478号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   2010年新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以下简称“省部共建实验室”)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经研究,决定批准“北京市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等31个实验室为省部共建实验室(名单见附件1)。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上述31个实验室即进入省部共建建设实施期。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实验室统一命名为“XX省(自治区、市)XXX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科技部将统一授牌。   2.请组织相关实验室和依托单位认真制定实验室建设计划,并进行专家论证(建设计划任务书参考格式见附件2)。建设期一般不超过两年,建设期满后,应组织专家组对建设计划执行情况进行验收。验收通过后将论证和验收相关材料报科技部备案。   3.省部共建实验室是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要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依托单位要重点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并着力改善实验室环境和条件,保证实验室用房和仪器设备相对集中和统一管理。各实验室要以省部共建为契机,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积极承担地方和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努力成为地方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带动地方实验室的发展。   4.实验室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要按照“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原则,切实加强对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经费支持,落实实验室建设期间的仪器设备购置经费,以及实验室建成后的运行经费,保证实验室的开放运行。   省部共建实验室是科技部加强和指导地方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你们切实加强对省部共建实验室的管理,努力使省部共建实验室成为地方实验室的示范工程。   附件:   1.2010年新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1 北京市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 2 天津市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 天津中医药大学 3 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 河北科技大学 4 山西省冶金设备设计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太原科技大学 5 内蒙古自治区白云鄂博矿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科技大学 6 辽宁省内分泌疾病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科大学 7 吉林省特种经济动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 8 黑龙江省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东北石油大学 9 上海市可扩展计算与系统重点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 10 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 苏州大学 11 江苏省纳米器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12 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13 安徽省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 安徽医科大学 14 福建省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15 山东省矿山灾害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 山东科技大学 16 河南省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河南农业大学 17 湖北省环境卫生学重点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 18 湖南省中药粉体与创新药物重点实验室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19 广东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西师范大学 21 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2 重庆市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重点实验室 重庆交通大学 23 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贵州师范大学 24 云南省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 昆明理工大学 25 陕西省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重点实验室 西安理工大学 26 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水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27 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营养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青海大学 28 宁夏回族自治区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宁夏医科大学 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大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 新疆医科大学 30 深圳市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3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化工绿色过程重点实验室 石河子大学   2.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计划任务书(参考格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O一O年八月二十日
  • 心脑血管虚拟内窥镜的研发培育
    成果名称 心脑血管虚拟内窥镜的研发培育 单位名称 北京师范大学 联系人 常崇艳 联系邮箱 changcy@bnu.edu.cn 成果成熟度 □研发阶段 &radic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 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 □技术入股 &radic 合作开发 □其他 成果简介: 心脑血管可视化研究是针对人体心脑血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过对数字化的医学影像的智能处理、数据分析、三维建模、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以充分呈现人体血管的形态特征,方便医生洞察医学数据,应用于医学教学、科研、临床,达到对疾病诊断、病灶检测、辅助治疗的作用。 心脑血管是人体血管中的最典型的代表,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疾病。结合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特点,运用计算机最新科技方法对血管的研究,是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技术突破,对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病症统计学及预防学等领域的发展将带来重要的影响。由于心脑血管在人体组织中所占比例低,血管成像灰度不均匀,形态复杂且个体差异性大,细小血管间多存在缠绕和遮挡,使得对心脑血管的可视化成为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本项研究针对心脑血管可视化应用领域,主要解决的问题和关键技术包括: 1. 从医学影像中血管信息的提取技术; 2. 医学体数据中血管的三维可视化实时绘制技术 3. 血管数据的三维建模技术、 4. 血管的虚拟内窥技术 5. 三维血管数据的测量技术 6. 异常血管的疾病监测技术 本项研究应用计算机图形学和人工智能技术,重点突破在基于医学图像序列的影像数据精细分割、大规模体数据的实时精细绘制、复杂血管模型的建模,针对脑血管的分层三维可视化、血管的虚拟内窥等关键技术瓶颈,改进了现有的可视化关键算法,开发了系列软件平台,形成了&ldquo 四层两库&rdquo 的体系结构。本项研究工作得到了6项国家和北京市的科技计划支持,共发表三大检索论文28篇。 该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对医学影像的智能处理,更真实的呈现了人体血管的三维形态特征。研究成果可有效的应用于医学教学、科研、临床,其研究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 应用前景: 医学影像检查的结论通常来自图像后处理医生提供的图像和报告,如果所获得的图像质量非常高,图像后处理难度非常小,那么诊断结论就相对简单、诊断准确性也将很高。然而由于患者心率、造影剂的注射参数、扫描参数、伪影以及对比强度不佳等客观因素以及图像重建水平等主管因素的影像往往使得医学影像检查的结论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亟待通过应用高性能、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工作站进一步提高图像重建的准确程度,为伪影的甄别和处理和病变组织的识别和判断奠定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情况下主治医生并不能到影像工作科室去实际完成影像的重建,其诊断还是要依赖于重建医生所提供的图像。重建医生在重建过程中所出现的判断错误,主治医生很难识别,即使有所怀疑,也需要对原始的切片图像进行观察和简单处理以后才能确定。但是,在很多医院,受PACS系统承载能力的限制,不可能把大量的切片图像全都上传到图像服务器,这就给整个诊断过程带来了困难,并将对医学影像工作站的使用造成巨大的负载压力。要解决这样的冲突,就必须增加工作站的数量,然而设备厂商提供的工作站价格十分昂贵,并且一般不为用户提供相应软件开发和的接口个性化服务功能,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作站的推广和使用。因此具有价格便宜、具有满足用户个性化需要、兼容各类影像数据和工作站、功能完整、重建质量高、操作简单、具有可编程开放接口等特点的医学影像工作站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本项目在多项关键技术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 专利与软著情况,形成6项软件著作权,1项专利 6项软件著作权 1、 脑血管医学图像分割系统2、 脑血管分割及医学虚拟内窥检查系统 3、 基于PSO的统计脑血管分割系统 4、 脑血管三维可视化虚拟融合系统 5、 心脑血管数据库管理系统 6、 三维脑血管模型动态压缩处理 1项专利 1、 基于球B样条曲线的三维血管模型构造方法 10项国家、部委、省、市专项计划支持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医学图像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60372072)已结题 2、 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虚拟环境中脑血管可视化、导航和监测技术》(4081002)已验收 3、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项目《心脑血管虚拟内窥镜的研发培育》(Z131110000613062) 已验收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盘B样条和球B样条造型的理论及其应用》(61170170) 在研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脑血管兴趣区域提取关键技术研究》(61271366) 在研 6、 国自然面上基金《基于CTA影像数据的3D冠脉狭窄自动检测及其量化评估研究》(61472042) 在研 7、 国自然青基《基于球B样条的Willis环建模、分割及定位关键技术研究》(60803082)已结题 8、 国自然青基《基于统计分割的脑血管三维模型重构研究》(61003134) 已结题 9、 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交互式实时虚拟内窥镜算法研究》(SYSKF0107 》已结题 10、 博士后基金《三维血管的重构技术研究》已结题
  • 喜讯 | 雅睿生物入选苏州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地标企业培育名单!
    近日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示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地标企业培育名单苏州共17家企业入选其中,苏州工业园区8家雅睿生物入选在列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地标企业培育名单(BioBAY部分) 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地标企业,普遍具有领先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细分赛道拥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和活力潜能,是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和“生力军”。雅睿生物作为专注于分子诊断及基因检测赛道的领军企业强势入选。 雅睿生物历经多年研发,在“自动化控制、图像处理、光学检测、镜检、液路、电子应用和软件”等方面形成了自主技术的积累,拥有国内外专利40余项和软件著作权约20项;自主研发了国际领先的 “基因检测技术平台”、“全自动液路提取技术平台”和“全自动微生物检测技术平台”,在此技术平台上,形成了“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等温荧光定量PCR扩增检测仪、便携式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核酸提取加样系统”和“核酸快速诊断系统”的产品组合。雅睿生物表示: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健康关注和分子诊断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的推动,医药卫生、疾控疫控等各行业对分子检测技术的需求和要求将持续提升。目前,国产分子诊断仪器已呈现出追赶崛起并逐渐替代进口的趋势,雅睿生物助力分子诊断和基因检测领域加速发展。 雅睿生物本次入选名单,充分证明了苏州市对其研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认可,同时为将来持续分子诊断及基因检测奠定了坚实、可靠基础。 多年耕耘载誉而归,全新征程再次出发。未来,雅睿生物将持续创新,化荣誉认可为前进动力,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贡献雅睿生物力量!
  • 又一城市官宣!培育发展精密仪器产业集群(附行动计划)
    今年4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五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指出将加快推动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发展。  继北京之后,深圳市近日正式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又一城市官宣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原文如下:深圳市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发展壮大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  (一)发展现状。我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竞争力,数字多用表、电子测量仪器、电能表等细分领域集聚了一批重点企业,高速高精点位操作技术、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建成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载体。2021年我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增加值为128亿元。  (二)发展机遇。一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设备和生产过程的精密度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精密仪器设备作为制造数据获取的基本感知和测量工具,市场发展潜力较大。二是我市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完善、企业主体活跃,可为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支撑。  (三)存在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关键零部件和中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依赖进口。二是产业规模偏小,缺乏领军企业。三是自主品牌效应不强,部分企业以代工为主。四是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二、工作目标  (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到2025年,我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其中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增加值达到百亿级规模,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及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实现快速增长。  (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的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显著降低,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10家以上。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健全精密仪器设备检测、认证和计量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体系完整、优势明显的产业生态。培育3-5家细分领域骨干企业,新增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  (四)质量品牌显著提升。电工仪器仪表、供应用仪器仪表、导航系统仪器等领域实现国际领先,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主导或参与制定一批国际、国家标准,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重点突破关键短板环节。聚焦科学测试分析仪器、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等高端精密设备产品短板,着力攻关智能传感、高精度测量等关键技术,提升高端精密仪器设备安全可控水平。鼓励重点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联合开展高端仪器整机和核心零部件攻关,提高精密仪器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市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体系。完善覆盖产业共性核心技术攻关、高端关键设备研制与产业化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标准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运维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一批精密仪器设备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加大创新产品推广力度,实施“三首”工程,推动企业做优做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局、科技创新委、财政局、人力资源保障局、国资委,市人才工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打造高端品牌和质量样板。支持骨干企业开展精密仪器设备基础新工艺、可靠性工程试验、可靠性检验检测等研究和应用,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主导或参与国内、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不断提升企业、机构的行业影响力。(市市场监管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技术论坛、产业峰会、博览会等活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引进国际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和建设先进制造产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推动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聚发展。(市商务局、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重点工程  (一)核心关键环节创新突破工程。聚焦高精度压力传感、超声传感、图像传感等智能传感技术,芯片化测量、超精密测量、量子精密测量等测量技术,可靠性设计及试验验证技术等核心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揭榜挂帅”及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鼓励用户企业与研制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深化合作,突破精密光学仪器、分析仪器等高端仪器设备产品所需的基础工艺、关键零部件、质控软硬件、标校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缩短与国际先进产品的差距。(市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强化工程。鼓励企业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服务,为精密仪器设备研制单位提供可靠性及稳定性等技术改进支撑。依托光明科学城,高标准建设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精密仪器集成工程中心)、高端科学仪器研制中心等平台项目。研究建立质量技术基础(计量、标准、合格评定)、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建设精密仪器设备中试验证和产业孵化平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市场监管局,光明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工程。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标准,支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制定高端精密仪器整机和核心零部件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优化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围绕精密仪器设备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市市场监管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质量提升与品牌培育工程。支持企业推广可靠性设计与仿真、质量波动分析、可靠性工程试验、可靠性检验检测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升产品设计和工艺控制能力。加速精密加工、特殊工艺、智能装配等基础工艺技术和自校准、自检测、自诊断、自适应功能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推广。支持重点企业与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企业合作,打造数字化、柔性化、模块化的智能生产线,提升产品的一致性和生产效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自主产品规模化应用工程。实施“三首”工程,加大对具备突破性、先进性的精密仪器设备产品应用支持力度,遴选一批产品可靠性强、自主化率高的精密仪器设备优先推广应用。实施重大研究成果产业化专项,主动承接国家、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成果在我市落地产业化,提升自主精密仪器设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创新委、财政局、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企业竞争力成长工程。支持优势企业与市属国有企业、产业基金开展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骨干企业。支持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具备良好市场应用前景的中小微企业做强做大,培育一批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通过定向培养、双向培养等方式,联合培养精密仪器设备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保障局、国资委,市人才工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空间布局  在南山区布局研发设计环节,在光明区、宝安区、龙华区布局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以光明科学城为核心,重点发展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打造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心。发挥南山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创新型企业集聚优势,重点打造精密仪器设备研发创新集聚区。依托宝安区高端装备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打造覆盖精密仪器设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示范的全链条集聚区。发挥龙华区空间优势,培育未来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重要承载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南山区政府、宝安区政府、龙华区政府、光明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积极推动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加大对重点企业发展状况的监测和跟踪服务力度。支持设立精密仪器设备产业联盟,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力量,推动产业服务资源共享。(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政策支撑。支持各区结合实际制定实施促进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通过多元化扶持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推动精密仪器设备高端化、自主化、品牌化发展。强化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政策支撑,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资金保障。加大财政资金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端精密仪器设备领域支持力度,优先保障重大项目、重点园区建设资金需求。设立高端装备产业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项目投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精密仪器设备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务。加强对精密仪器设备企业上市辅导服务,支持骨干企业上市融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小企业服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完善人才梯队。加大人才引进政策对精密仪器设备产业的支持力度,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支持高等院校开设精密仪器设备相关专业,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专业化人才。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建设人才技能实训基地,培养精密仪器设备产业技能型人才。(市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局、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才工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 福建省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揭牌
    新华网福州1月9日电(记者巫奕龙)福建省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8日在福州揭牌。   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领衔的福建省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依托福建省农科院,长期以来在种质和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培育的以杂交水汕优63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8日,科技部基础司委托福建省科技厅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对福建省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这一培育基地的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专家组认为,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是优良品种选育的关键,创建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广适性”四性综合优良农作物新品种是国家重大科技需求 实验室确定的作物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创新和利用研究、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新品种高效选育和高产安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的研究等研究方向,目标明确,研究内容科学合理 创新团队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 拥有较好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具备了建设培育基地的基本条件。
  • 青岛开发区一实验室入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近日,科技部公布2010年3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名单,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矿山灾害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家单位名列其中,成为我区又一创新人才培养和交流的高地,为进一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了基础。   该实验室是山东省于2004年首批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集中建设、开放的省重点实验室之一,形成了具有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特色和优势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井水灾害防治、矿井煤(粉)尘与热害防治和安全监测监控与信息化,在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新技术推广应用、高素质人才培养与重大科技攻关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   省部共建国家实验室培育基地由科技部和地方共建,培育基础研究国家队的“预备队”,加强地方与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衔接,是科技部加强和指导地方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截至目前,青岛市共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4家。
  • Cell:科学家首次培育出癌症类器官
    由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领导的一项研究,第一次证实了可以在实验室培育出源自人类前列腺肿瘤的类器官(Organoids),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新工具来测试癌症药物和个体化的癌症疗法。研究结果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研究人员称利用来自于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活组织样本,他们成功地培育出了6个前列腺癌类器官,而第7个类器官来自于一名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类器官是一种由聚集在一起的细胞构成的三维结构,其空间组织结构与器官相似。这些前列腺癌类器官的组织结构与它们起源的转移灶样本高度相似。测序转移灶样本和匹配的类器官显示,每个类器官与它们起源的患者癌症基因完全一致。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陈宇(Yu Chen,音译)博士说:“鉴别出一些分子标记物来指明一种药物是否会起作用,或是一种药物停止作用的原因,对于癌症精确治疗至为重要。但我们只有有限的能力对一些药物展开测试,尤其是在前列腺癌状况下,研究人员只能获得少数的前列腺癌细胞系。”加上这7种前列腺癌类器官,陈宇博士研究团队将现有前列腺癌细胞系的数量增加了一倍。“我们现在拥有了一个可任我们支配、来捕获前列腺癌分子多样性的新资源。这将成为我们可以用来测试药物敏感性的一个宝贵的工具,”陈宇说。尽管利用类器官来研究癌症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但其扩展非常的迅速。2009年,荷兰Hubrecht研究所的Hans Clevers博士证实肠干细胞能够形成类器官。Clevers博士是发表在今天Cell杂志上的另一篇姊妹文章的主要作者,在这篇论文中他描述了如何构建出健康的前列腺类器官(延伸阅读:同一研究组连发Nature、Science聚焦癌症干细胞)。陈宇博士的论文第一次证实了可以培育出来自前列腺癌样本的类器官。这些前列腺癌类器官可以用于同时测试多种药物,陈宇博士研究小组正在追溯比较给予每位患者的药物对类器官的效应,以找到一些线索来了解患者对治疗有或无反应的原因。未来,在给予患者真正的个体化治疗之前有可能可以先对患者的类器官进行药物测试。仅次于皮肤癌,前列腺癌是美国男性最常见的一种癌症,2014年大约有23.3万新确诊病例。它也是第二大男性癌症死亡原因;每36位男性中就有1人死于这一疾病。尽管其发病率高,却难于在实验室中复制前列腺癌。许多在前列腺癌生长中起作用的突变却并不出现在当前获得的细胞系中。一些细胞系与它们的原始来源也有所不同,并且由于它们是由单细胞组成,无法提供与活体器官更接近的类器官可以提供的强大信息。
  • 成为全省重点培育的仪器企业,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近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23年新认定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名单,谱育科技“质谱技术企业研究院”被认定为省重点企业研究院。为此,谱育科技召开“浙江省质谱技术重点企业研究院”第一届专家委员会成立暨发展规划研讨会,表示:“在国产高端质谱突破创新与产业崛起道路上,谱育科技又完成了一项重大里程碑建立。”  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自2021年开始评定,是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浙江省还着力建设“省企业研究院”和“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可以说,这些获认定的企业是浙江省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未来也将成为浙江全省培育孵化的重点对象。  那么,落脚到科学仪器行业,成为全省重点培育企业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以浙江省为例,看近两年又有哪些仪器仪表企业获得了认定?仪器信息网编辑带着疑问查阅了相关资料。  一、省重点企业研究院  重点研究院是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补强产业链创新短板,促进产业链优化提升的省级企业研发机构。  经批准建设的重点研究院,由省科技厅与主办企业、所在地科技主管部门签订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责任书,明确重点研究院建设目标、任务和经费等内容。责任期为自认定之日起三年。对新获批建设的重点研究院,将符合条件的研发项目列入省重点研发计划,省财政按规定给予支持。重点研究院实行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运行评价制度。  主要任务  (一)围绕企业发展需求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打造产业链重要环节的专业化单点技术创新优势,增强企业的产业链话语权   (二)为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适宜的配套技术、标准、工艺和装备,加快创新成果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三)集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着力培育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四)加强与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协同联动,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  认定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标准分值一、基本条件1.产业领域属于“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和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等重要领域,或当地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符合/不符合2.研发机构已建有省企业研究院,拥有相应的组织架构、资金投入、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3.销售收入*企业上一年度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4.研发强度企业上一年度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4%,或研究开发费用达到5000万元以上。5.研究开发人员专职研究开发人员100人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研究开发人员不低于研发机构职工总数的60%。6.研发场地*相对集中研发场地2000平方米以上。7.科研设备*科研设备原值总额2000万元以上。8.知识产权通过自主研发(不包括受让、受赠、并购或独占许可方式),拥有5项以上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植物新品种、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国家新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9.社会责任企业申请认定前三年度至申请之日内未发生重大的安全、质量事故,严重的环境违法、知识产权违法、税务违法、科研失信等行为。10.支持措施申报企业财务状况、支持措施能保证重点研究院的可持续运行。二、必要性与可行性(100分)1.建设目标优化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补强产业链创新短板,促进产业链优化提升。202.任务举措围绕企业发展需求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和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等任务举措清晰,预期能顺利实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固定科技服务和人员交流。403.自身条件组织架构组织架构科学合理得4分;组织架构基本科学合理得2-3分;组织架构不合理、有待完善得0-1分。4科研设备*3000万元及以上得4分;2000-3000万元得2分。4研究开发人员200人及以上得4分;100-200人得2分。4资金投入企业自筹建设经费3000万元及以上得4分;2000-3000万元得3分;1000-2000万元得2分;1000万元以下得1分。4制度建设制度建设科学合理得4分;制度建设基本科学合理得2-3分;制度建设不合理、有待完善得0-1分。44.当地政府重视经费支持给予建设经费、科研项目经费等支持。10制度建设制定税收、土地、人才等相关支持政策、制度。10  备注:标“*”指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类等知识密集型企业,企业销售收入、研发场地面积及科研设备原值的条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  运行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单位评价标准分值一、研发条件和实力(25分)1.科研人员(10分)在职人员总数人200人及以上得3分,100-200人得2分,100人以下不得分。3在职人员增长率%增长10%及以上得2分,增长0-10%得1分,0或负增长不得分。2本科及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比%80%及以上得2分,60%-80%得1分,60%以下不得分。2高层次人才人拥有1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入选人才得2分,拥有1名省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入选人才得1分,无高层次人才不得分(累计不超过3分)。32.研发场地(4分)面积㎡3000㎡及以上得4分,2000㎡-3000㎡得3分, 2000㎡以下不得分。43.科研设备(4分)原值总额万元3000万元及以上得4分,2000-3000万元得3分, 2000万元以下不得分。44.组织制度(7分)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建设重点研究院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运行机制科学合理,落实上级部署任务高效得6-7分,较好得4-5分,一般或较差得0-3分。7二、研发活动和成果(35分)5.研发强度(10分)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10%及以上或研究开发费用达到5000万元以上得10分,9%-10%得9分,8%-9%得8分,依次类推,4%以下不得分。106.承担项目(5分)新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项承担1个国家级项目得3分,承担1个省部级项目得2分,没有承担不得分(累计不超过5分)。57.知识产权(9分)发明专利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授权量件获得1件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植物新品种、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国家新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得1分(累计不超过7分)。7其他知识产权数量件其他知识产权12件及以上得2分,6-11件得1分,6件以下不得分。28.科技成果(5分)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数量项获得1项国家级科技一等奖得5分、二等奖得3分;获得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得2分、二等奖得1分、三等奖得0.5分,没有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不得分(累计不超过5分)。59.标准制订(6分)企业负责或参与制订实施的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数量项主导制订1项国际标准得6分,参与制订得 4分;主导制订1项国家标准得5分,参与制订得3分;主导制订1项行业标准或省级地方标准得4分,参与制订得2分;主导制订1项团体标准得3分,参与制订得1分;没有负责或参与制定标准不得分(累计不超过6分)。6三、研发绩效和行业贡献(40分)10.技术与产品(10分)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成效明显得9-10分,较好得6-8分,一般得0-5分。1011.新产品销售(5分)新产品销售占比%60%及以上得5分,45%-60%得4分,30%-45%得3分,15%-30%得2分,15%以下得1分,无新产品销售收入不得分。512.利税(10分)利润率%10%及以上得5分,5%-10%得4分,5%以下得3分,利润为零或亏损不得分。5企业利税总额增长率%增长10%及以上得5分,增长5%-10%得4分,增长0-5%得3分,0或负增长不得分。513.行业贡献(15分)对补强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链的贡献补强产业链短板或引领带动整个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得9-10,有较大促进作用得6-8分,作用一般得0-5分。10研究院研发仪器设备共享研发仪器设备共享成效明显得5分,较好得3-4分,一般得0-2分。5  备注:1. 对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环境、知识产权、税务、科研失信等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评价结果为不合格。2. 指标值根据实际情况,取评价上一年度的期末值或评价期内的年均值。  哪些仪器仪表企业获认定为浙江省重点研究院  二、省企业研究院  企业研究院是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在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具有较高层次、较高水平的省级研发机构,是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  企业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一般应具有高级职称,以及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由主办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或其他高管担任,具体负责企业研究院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评价优秀的,支持其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创建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  主要任务  (一)集聚整合创新要素。加强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有机整合,营造有利于吸引、培养和使用创新人才的环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成为我省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基地。  (二)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加强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展科技攻关和产业化,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具有广泛市场前景和竞争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先导基地。  (三)支撑企业持续发展。通过科技攻关和产业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支撑和推动企业自身发展的核心基地。  (四)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参与各类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许可其他企业依法合理使用自身知识产权,面向行业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和成果推广工作,推动行业共同进步。在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引领本行业的发展,成为本省行业技术进步的示范基地。  申报条件  (一)已建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企业上一年度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 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4%,或研究开发费用达到1200万元以上   (三)专职研究开发人员50人以上(软件类企业100人以上)且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低于研发机构职工总数的60%   (四)研发场地1000平方米以上 科研设备原值总额1000万元以上   (五)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不包括受让、受赠、并购或独占许可方式),在其申报领域拥有2件以上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植物新品种、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国家新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六)企业申请认定前一年度至申请之日内未发生重大的安全、质量事故,严重的环境违法、知识产权违法、税务违法、科研失信等行为。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类等知识密集型企业,企业销售收入、研发场地面积及科研设备原值的条件可适当放宽。  运行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单位评价标准分值一、研发条件和实力(25分)1.科研人员(10分)在编人员总数人100人及以上得3分,50-99人得2分,50人以下不得分。3在编人员增长率%增长10%及以上得2分,增长0-10%得1分,0或负增长不得分。2本科及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比%80%及以上得2分,60%-80%得1分,60%以下不得分。2高层次人才人拥有1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入选人才得2分,拥有1名省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入选人才得1分,无髙层次人才不得分(累计不超过3分)。32.研发场地(4分)面积㎡3000㎡及以上得4分,2000㎡-3000㎡得3分, 1000㎡-2000㎡得2分,1000㎡以下不得分。43.科研设备(4分)原值总额万元3000万元及以上得4分,2000-3000万元得3分,1000-2000万元得2分,1000万元以下不得分。44.组织制度(7分)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建设研究院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运行机制科学合理,落实上级部署任务:高效得6-7分,较好得4-5分,一般或较差得0-3分。7二、研发活动和成果(35分)5.研发强度(10分)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10%及以上或研究开发费用达到1200万元得10分;9%-10%得9分;7%-9%得8分;5%-7%得7分;4%-5%得6分;4%以下不得分。106.承担项目(5分)新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项承担1个国家级项目得3分,承担1个省部级项目得2分,没有承担不得分(累计不超过5分)。57.知识产权(9分)发明专利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授权量件获得1件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植物新品种、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国家新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得1分(累计不超过7分)。7其他知识产权数量件其他知识产权12件及以上得2分,6-11件得1分,6件以下不得分。28.科技成果(5分)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数量项获得1项国家级科技一等奖得5分、二等奖得3分;获得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得2分、二等奖得1分、三等奖得0.5分,没有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不得分(累计不超过5分)。59.标准制订(6分)企业负责或参与制订实施的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数量项主导制订1项国际标准得6分,参与制订得 4分;主导制订1项国家标准得5分,参与制订得3分;主导制订1项行业标准或省级地方标准得4分,参与制订得2分;主导制订1项团体标准得3分,参与制订得1分;没有负责或参与制定标准不得分(累计不超过6分)。6三、研发绩效和行业贡献(40分)10.技术与产品(10分)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成效明显得9-10分,较好得6-8分,一般得0-5分。1011.新产品销售(5分)新产品销售占比%60%及以上得5分,45%-60%得4分,30%-45%得3分,15% -30%得2分,15%以下得1分,无新产品销售收入不得分。512.利税(10分)利润率%10%及以上得5分,5%-10%得4分,5%以下得3分,利润为零或亏损不得分。5企业利税总额增长率%增长10%及以上得5分,增长5%-10%得4分,增长0-5%得3分,0或负增长不得分。513.行业贡献(15分)对补强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链的贡献补强产业链短板或引领带动整个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得9-10分,有较大促进作用得6-8分,作用一般得0-5分。10研究院研发仪器设备共享研发仪器设备共享成效明显得5分,较好得3-4分,一般得0-2分。  哪些仪器仪表企业获认定为浙江省企业研究院  三、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企业研发中心是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在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省级研发机构,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力量。  企业研发中心实行“备案制”。省科技厅委托设区市科技管理部门组织企业研发中心申报和认定,每年10月底前将当年度认定的企业研发中心名单报省科技厅备案。评价优秀的,支持其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创建省级企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  主要任务  (一)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加速科技成果熟化和转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和工程技术人员,对产业发展发挥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  申报条件  (一)在本省注册1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二)已建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三)企业上一年度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不低于5%,且研究开发费用不低于100万元   2.销售收入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不低于4%,且研究开发费用不低于250万元   3.销售收入20000万元以上的,不低于3%,且研究开发费用不低于800万元。  (四)有相对独立的研发机构,专职研究开发人员不少于15人(软件类企业30人),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低于研发机构职工总数的50%   (五)能保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的落实,并具备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验、试验条件及基础设施 研发场地500平方米以上,科研设备原值总额500万元以上(软件类企业100万元以上);科研生产共用的设备原值不超过科研设备原值总额的30%(科研生产共用的设备原值按30%比例计入科研设备原值);  (六)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独占许可等方式,在其申报领域拥有1件以上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植物新品种、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国家新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或6件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不含商标)自主知识产权   (七)近三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5项以上   (八)建立完整规范的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各项规章制度明确   (九)企业申请认定前一年度至申请之日内未发生重大的安全、质量事故,严重的环境违法、知识产权违法、税务违法、科研失信等行为。  运行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单位评价标准分值一、研发条件和实力(25分)1.科研人员(10分)在编人员总数人100人及以上得3分,50-99人得2分,15-49人得1分,15人以下不得分。3在编人员增长率%增长10%及以上得2分,增长0-10%得1分,0或负增长不得分。2专科及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比%80%及以上得2分,50%-80%得1分,50%以下不得分。2高层次人才人拥有1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入选人才得2分,拥有1名省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入选人才得1分,无高层次人才不得分(累计不超过3分)。32.研发场地(4分)面积㎡3000㎡及以上得4分,2000㎡-3000㎡得3分, 1000㎡-2000㎡得2分,500㎡-1000㎡得1分,500㎡以下不得分。43.科研设备(4分)原值总额万元3000万元及以上得4分,2000-3000万元得3分, 1000-2000万元得2分,500-1000万元得1分,500万元以下不得分。44.组织制度(7分)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建设中心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运行机制科学合理,落实上级部署任务:高效得6-7分,较好得4-5分,一般或较差得0-3分。7二、研发活动和成果(35分)5.研发强度(10分)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10%及以上或研究开发费用达到1000万元得10分;9%-10%得9分;7%-9%得8分;5%-7%得7分;4%-5%得6分;3%-4%得5分;3%以下不得分。106.承担项目(5分)新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项承担1个国家级项目得3分,承担1个省部级项目得2分,没有承担不得分(累计不超过5分)。57.知识产权(9分)发明专利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授权量件获得1件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植物新品种、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国家新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得1分(累计不超过7分)。7其他知识产权数量件其他知识产权12件及以上得2分,6-11件得1分,6件以下不得分。28.科技成果(5分)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数量项获得1项国家级科技一等奖得5分、二等奖得3分;获得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得2分、二等奖得1分、三等奖得0.5分,没有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不得分(累计不超过5分)。59.标准制订(6分)企业负责或参与制订实施的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数量项主导制订1项国际标准得6分,参与制订得 4分;主导制订1项国家标准得5分,参与制订得3分;主导制订1项行业标准或省级地方标准得4分,参与制订得2分;主导制订1项团体标准得3分,参与制订得1分;没有负责或参与制定标准不得分(累计不超过6分)。6三、研发绩效和行业贡献(40分)10.技术与产品(10分)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成效明显得9-10分,较好得6-8分,一般得0-5分。1011.新产品销售(5分)新产品销售占比%60%及以上得5分,45%-60%得4分,30%-45%得3分,15% -30%得2分,15%以下得1分,无新产品销售收入不得分。512.利税(10分)利润率%10%及以上得5分,5%-10%得4分,5%以下得3分,利润为零或亏损不得分。5企业利税总额增长率%增长10%及以上得5分,增长5%-10%得4分,增长0-5%得3分,0或负增长不得分。513.行业贡献(15分)对补强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链的贡献补强产业链短板或引领带动整个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得9-10,有较大促进作用得6-8分,作用一般得0-5分。10研发仪器设备共享研发仪器设备共享成效明显得5分,较好得3-4分,一般得0-2分。  哪些仪器仪表企业获认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 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启动
    6月15日,工信部发布通知,组织开展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并启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工作。通知事项如下: 一、工作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围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坚持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带动、上下联动和持续推动,坚持政策惠企、服务助企、环境活企,分层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分类促进企业做精做强做大,加快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为“十四五”期间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下坚实基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培育措施 (一)强化梯度培育。各地要围绕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工信部企业〔2022〕63号,以下简称《办法》)要求,不断孵化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并促进其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二)加强政策支持。围绕落实《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政策,建立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动的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着力在资金、人才、创新、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等方面给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支持。(三)开展精准服务。强化融资服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上市培育。加强创新服务,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广泛开展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优化发展环境。以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为抓手,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降低中小企业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将培优和纾困一体化考虑,同步加大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力度,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创新生态。认真总结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经验和做法,注重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五)加强动态管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效期为3年。我部组织对入选满3年的企业进行复核,不符合条件或未提交复核申请材料的企业将予以撤销。有效期内如发现虚假申报或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一经查实,即取消认定。三、组织实施(一)申报要求1.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由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愿申请,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愿提出复核申请,相关申请均不收取任何费用,不需要也不建议通过任何中介机构辅助申请。审核坚持公平公正,企业只要如实填报,并提供资料即可。2.符合《办法》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关认定标准,相关概念需按《办法》附件4中“部分指标和要求说明”严格把握。3.对于已列为我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或产品的企业,不再推荐;对于与我部已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存在控股关系(持股/被持股比例超过50%)的企业,以及同一集团内生产相似主导产品企业,不予推荐。(二)关于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推荐和初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以下统称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核和推荐工作。择优组织符合申报要求企业填写“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请书”(附件1),初审核实后提出推荐意见。 审核公布。我部组织对各地上报的推荐材料进行审核。根据审核结果,确定并发布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三)关于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推荐和复核。复核工作以地方为主,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组织符合申报要求的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填写“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申请书”(附件2),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复核材料要求。要坚持严标准、进行严把关,通过现场调研与材料审核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标准逐一审查、核实后,提出推荐意见。对于未通过复核的“小巨人”企业,也需说明原因。复核申请书及佐证材料留存备查。 审核公布。我部将组织专家重点从企业规模、创新能力、合规经营、产业导向等方面,对各地复核推荐企业进行形式审核,视情况对企业进行抽查,确定并发布通过复核的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为加强政策衔接,在该名单发布前,原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依然有效;在该名单发布后,原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自动失效,以该名单内企业为准。(四)申报方式1.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请和复核采取线上填报与线下报送相结合的方式,线上与线下数据应保持一致。2.企业通过线上系统报送(zjtx.miit.gov.cn,技术支持电话:0571-56137700)。按照本通知列明的申报材料,自2022年6月21日至6月28日期间上传。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初审核实后,按要求报送纸质材料(佐证材料无需报送,妥善保管,留存备查)。(五)其他要求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宁缺勿滥的原则,严格把关,积极稳妥开展推荐工作,确保培育工作稳定可持续。请各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于2022年7月12日前将加盖公章的正式文件、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请书纸质件(附件1),推荐汇总表(附件3)、复核情况汇总表(附件4,以上均为一式两份),邮政特快专递(EMS)至我部。附件:1.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请书.doc2.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申请书.doc3.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荐汇总表.doc4.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情况汇总表.doc
  • 重磅!广东省将培育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
    p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现结合本省实际,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其中包括打造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 /p p   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包括: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领域取得传感、测量、控制、数据采集等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以珠三角为核心重点发展中高端产品,辐射带动粤东、粤北错位有序发展,形成高中低端互补的区域协同发展布局。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主导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产品,基本建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重点领域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p p   全文如下: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一、发展基础 /span /strong /p p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产业经济发展先行一步,规模质量走在全国前列,市场消费规模巨大,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但也存在发展支撑点不多、新兴产业支撑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产品供给不够、发展载体整体水平不高、稳产业链供应链压力大等困难和问题,在提升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本土领军企业和自主知名品牌等方面仍有较大空间,急需攻坚克难不断突破。 /p p   世界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目前,广东产业集群化发展具备一定基础,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具有坚实发展基础和增长趋势,是广东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增长潜力巨大,对广东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立足广东实际,谋划高起点、稳中求进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简称“战略性产业集群”),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突出“稳”,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现“进”,对推动我省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贯通,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二、发展思路及基本原则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一)发展思路。 /strong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大机遇,突出抓创新、强主体、拓开放、促融合,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实现集群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p p    strong (二)基本原则。 /strong /p p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p p   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协调互促,带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增强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p p   质量为先,绿色发展。大力推动品质革命,以质量品牌提档升级带动产业集群提质增效,促进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技术、工艺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p p   目标导向,分类施策。对标最好最优最先进,聚焦产业共性短板,因地制宜,采取“一群一策”方式,分行业、分步骤,积极推动产业集群专业化、差异化发展。 /p p   开放合作,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核联动优势,着力推进“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协同,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产业集群深度参与全球分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三、发展目标 /strong /span /p p   到2025年,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落实“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等六大工程,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p p    strong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strong 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基本同步,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和稳定器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不断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分工合理、差异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p p    strong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 /strong 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持续优化提升,集群供给体系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集群技术、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配置更加优化科学,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匹配的学科建设和人才支撑体系。 /p p    strong (三)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strong 集群产业链上中下游衔接协同更加紧密,大部分产业集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世界顶尖产品。集群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集群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更加开放包容。 /p p    strong (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strong 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集群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部分领域形成战略优势,基本解决“卡脖子”问题。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有效支撑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集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自主性全面提升。 /p p   strong  (五)质量、品牌与标准化水平持续进步与提升。 /strong 集群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集群区域品牌和世界一流的企业品牌。各集群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升级,部分优势特色行业标准成为全球标准。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四、发展重点 /span /strong /p p    strong (一)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 /strong /p p   strong  1.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strong 重点发展新一代通信设备、新型网络、手机与新型智能终端、高端半导体元器件、物联网传感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等产业。以补齐短板做强产业链、以市场导向提升价值链、以核心技术发展创新链,基本解决“缺芯少核”问题。继续做强做优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发展配套产业。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实现从“世界工厂”向“广东创造”转变,形成世界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p p    strong 2.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strong 充分发挥广东沿海“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势,扩大提升炼油化工规模和水平,延伸中下游产业链条,提升有机原料、电子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和高性能合成材料、功能性材料、可降解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占比,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安全环保水平。打造以湛江、茂名、广州、惠州、揭阳等为核心的沿海石化产业带,形成“一带、两翼、五基地、多园区协同发展”特色产业布局。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p p    strong 3.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strong 巩固扩大空调、冰箱、电饭锅、微波炉等家电产品世界领先地位,做优做强电视机、照明灯饰等优势产业。推动传统家电、小家电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以广州、深圳、佛山为核心的创新网络和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以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湛江等为核心的制造网络。形成全球领先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p p   strong  4.汽车产业集群。 /strong 坚持传统与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推广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扩大高端车型比例,提升新能源车比重。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显著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结合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立足现有汽车产业园区基础,优化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为重点的汽车产业区域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 /p p    strong 5.先进材料产业集群。 /strong 推动现代建筑材料、绿色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材料、稀土材料等先进材料向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稳步提升关键技术水平和高端产品。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惠州、东莞、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云浮等地形成若干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巩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力争迈入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行列。 /p p    strong 6.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 /strong 推动纺织服装、塑料、皮革、日化、五金、家具、造纸、工艺美术等重点行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与新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时尚等融合,发展智能、健康、绿色、个性化等中高端产品,培育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创新创意中心,以沿海经济带、各特色产业集聚地为重点的先进制造基地网络。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 /p p    strong 7.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 /strong 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重点突破CAD、EDA等工业软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平台软件实现突破和创新应用。强化广州、深圳等中国软件名城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云浮等地市大力发展特色软件产业,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优势特色产业的创新应用,加快培育自主软件产业生态。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高地。 /p p    strong 8.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 /strong 支持发展OLED、AMOLED、MicroLED、QLED、印刷显示、量子点、柔性显示、石墨烯显示等新型显示产业。推进摄录设备、核心芯片、内容制作、编解码、信号传输、终端显示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以建设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促进珠三角核心区超高清视频产业各有侧重、紧密协作,带动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配套发展上下游产业。巩固国内领先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 /p p    strong 9.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 /strong 推动精准医疗、智慧医疗、海洋医药、医养融合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在岭南中药、化学药、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用材料、体外诊断、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领域形成若干个优势产业。在精准医学与干细胞、新药创制、生物安全、生物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等创新集聚区。布局建设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道地药材和岭南特色中药材原料产业基地。加快进位赶超,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高地。 /p p    strong 10.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 /strong 重点发展粮食、岭南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南药、饲料、特色食品及饮料、花卉、茶叶、现代种业、调味品等产业。聚焦菠萝、荔枝、茶叶、柚子、生猪、深海网箱养殖等优势产业区(带),推动集群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聚力发展烘焙、凉果、糖果、腊味、特殊膳食用等特色食品,加快发展中央厨房、即食食品、速冻快消食品等潜力新兴食品。科学布局“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平台,重点推进数字农业试验区等“三个创建”,推动数字农业产业园区等“八个一批培育”,打造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 /p p    strong (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strong /p p    strong 1.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strong 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加快推进EDA软件国产化,布局建设较大规模特色工艺制程生产线和先进工艺制程生产线,积极发展先进封装测试。着重解决“缺芯少核”问题,保持芯片设计领先地位,补齐芯片制造短板。以广州、深圳、珠海等为核心形成两千亿级芯片设计产业集群,做强广州、深圳特色工艺制造,加快深圳、珠海、东莞等第三代半导体发展。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 /p p    strong 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strong 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发挥广东应用市场规模大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推动集群企业与科研单位、用户单位协同创新,着力突破机床整机及高速高精、多轴联动等产业发展瓶颈和短板。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阳江等地打造成为主导产业突出的全国高端装备制造重要基地。 /p p   strong  3.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 /strong 以需求为导向,培育一批深度应用场景,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等产业,集中力量突破减速器、伺服电机和系统、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和集成应用技术。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市开展机器人研发创新,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地市建设机器人生产基地,其它各地市做好产业配套。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 /p p    strong 4.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集群。 /strong 突破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加密算法、跨链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底层架构,推进可信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自主可控和互联互通等关键要素,完善标准体系 强化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 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打造全国领先的产业集聚区、创新引领区、应用先行区,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开展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与计量、量子网络等新兴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先进科学仪器与“卡脖子”设备研发平台,打造全国量子信息产业高地。 /p p    strong 5.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 /strong 重点发展低维及纳米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电子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加快先进研发、测试和验证等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提高关键原材料、高端装备、先进仪器设备等的支撑保障,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东莞、湛江、清远、潮州等地打造各具特色的前沿新材料集聚区,巩固综合实力全国前列地位,在若干领域实现引领全国发展。 /p p    strong 6.新能源产业集群。 /strong 大力发展先进核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等新兴产业,推进生物质能综合开发利用,助推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保持非化石能源消费全国领先地位,逐步建立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建设沿海新能源产业带,重点打造阳江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建设珠三角太阳能制造业集聚区,培育广州、深圳、佛山、湛江、茂名、云浮等地市氢能产业基地,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p p    strong 7.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 /strong 重点发展前沿/领先原创性技术、高性能激光器与装备、增材制造装备与系统、应用技术与服务等,突破基础与专用材料、关键器件、装备与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地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船舶、核电、模具、新能源、量子信息、医疗器械、文化创意等领域实现产业创新应用与融合。巩固国内领先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 /p p    strong 8.数字创意产业集群。 /strong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5G、AI、大数据、VR/AR等新技术深度应用,巩固提升游戏、动漫、设计服务等优势产业,提速发展电竞、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创意头部企业和精品IP,高标准建设一批省级数字创意产业园等发展载体,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引擎,珠海、汕头、佛山、东莞、中山等地特色集聚的“双核多点”发展格局,打造全球数字创意产业高地。 /p p    strong 9.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集群。 /strong 重点推动安全应急监测预警设备、救援特种装备、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应急物资、高效节能电气设备、绿色建材、环境保护监测处理设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污水治理、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服务等跨行业、多领域协同发展。健全安全应急物资生产保供体系和绿色生产消费体系。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以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带,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形成以安全应急装备制造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带,建成国内先进的产业集群。 /p p    strong 10.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领域取得传感、测量、控制、数据采集等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以珠三角为核心重点发展中高端产品,辐射带动粤东、粤北错位有序发展,形成高中低端互补的区域协同发展布局。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主导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产品,基本建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重点领域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五、保障措施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一)改革创新治理方式。 /strong 依托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全局性工作。省各有关部门要加大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力度,分别制订出台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各地要加强对集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市联动、协同推进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工作。深化“放管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集群内率先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创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按照“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调整优化集群发展布局,推动城市功能定位与集群发展协同匹配。鼓励各地区培育一批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鼓励发展由市场主体牵头的新型集群促进机构,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加大产业集群跟踪评估及重点企业、项目服务力度,试点开展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探索完善集群统计监测分析指标,对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市予以通报表扬,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p p    strong (二)有效提升创新水平。 /strong 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系统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以揭榜制等方式持续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协作攻关。围绕集群需求,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大力推进集群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球布局研发网络,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集群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应用。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持续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质量基础设施提升,加速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促进集群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树立质量标杆,推动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推行“先进标准+”工程,支持集群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建立全产业链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建设一批“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面推进绿色化改造,推动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水平。 /p p    strong (三)全面增强要素保障能力。 /strong 各地各部门要聚焦政策资源协同支持集群发展,引导社会各界围绕集群发展需要配置要素资源。充分发挥省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等政策性基金作用,省财政结合财力统筹安排资金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切实提升金融服务集群建设能力,拓宽产业融资渠道,支持集群中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境内外上市、挂牌,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将产业集群建设内容纳入各地国土空间规划,加强用地、用海、用能和交通设施保障。实施产业人才专项工程,依托“双区”面向全球汇聚关键领军人才和团队。推进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围绕集群高质量发展布局,建立紧密对接的职业技能发展体系。 /p p    strong (四)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strong 深入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计划、“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集群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集群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兼并重组,加快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产业链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推动集群企业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智慧物流、现代供应链、会展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集群产业价值链。 /p p   strong  (五)高水平推进开放合作。 /strong 整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合作供需信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集群联动发展。依托省领导联系跨国公司直通车机制和国际交流平台,构建招商网络,围绕产业集群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推进产业链国际合作,支持集群企业开拓欧洲、日韩、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出口市场多元化和资产组合多元化布局。鼓励优势企业海外并购重组,推动研发技术的国际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结伴出海”,深度参与全球分工。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