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分析测试学报

仪器信息网分析测试学报专题为您整合分析测试学报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分析测试学报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分析测试学报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分析测试学报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分析测试学报话题讨论。

分析测试学报相关的资讯

  • 《分析测试学报》编委换届大会举办
    4月29日,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在广东迎宾馆隆重举行了《分析测试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第五届编委换届选举大会。广东省科技厅刘庆茂副巡视员、李彪处长、余亮副调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王顺昌副理事长、吴波尔副理事长、张渝英秘书长,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陈江韩主任、郑健达书记、牟德海、林展江副主任,《学报》第四届编委会程誌青主编、张展霞副主编,陈小明、计亮年、张玉奎院士,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编委代表、编辑部成员近60人出席了会议。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陈江韩主任主持大会。   广东省科技厅作为主管单位非常重视此次编委换届工作,充分肯定了第四届编委会特别是程誌青主编、张展霞、谢培山副主编为《学报》发展所作的贡献,对新一届编委会给予了殷切的希望。刘庆茂副巡视员代表主管、主办单位向程誌青主编、张展霞副主编颁发了纪念品,向陈小明、计亮年、张玉奎院士等6名编委颁发了聘书。   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郑健达书记作了换届筹备工作报告,介绍了编委换届筹备会议形成的有关决议,对编委的推荐情况及组成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说明。   吴波尔副理事长、张渝英秘书长、程誌青主编、张展霞副主编分别向大会作了报告。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学报》暂行管理办法,投票选举产生了第五届主编、副主编。中山大学陈小明院士当选为第五届编委会主编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庞国芳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华南理工大学王海水教授、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吴惠勤研究员、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郑建国研究员当选为《学报》第五届编委会副主编。在大会的讨论环节气氛热烈,编委们为《学报》下一步的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共同为《学报》的发展而努力。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刘庆茂副巡视员为《学报》第四届编委会主编程誌青同志颁发纪念品 刘庆茂副巡视员为《学报》第五届编委会主编及参会的副主编、顾问颁发聘书 我中心郑健达书记作换届筹备工作报告
  • 大咖云集、精彩纷呈!2023分析测试高峰论坛暨《分析测试学报》编委换届会议顺利举行
    2023年11月26-28日,由《分析测试学报》、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广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联合主办,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等协办的“2023分析测试高峰论坛暨《分析测试学报》编委换届会议”在广东广州盛大开幕。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检测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公司代表近100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单日参会人数近300人。本次高峰论坛主题为“创新驱动,引领分析测试高质量发展”,旨在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分析测试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论坛邀请了相关领域的院士、杰出学者、企业嘉宾,聚焦新型污染物检测、生命分析与健康、科学仪器研制、智能化设备与智慧实验室管理、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及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等前沿和热点领域,分享分析测试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参会人员共同探讨和交流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促进了分析测试产学研用的交流与合作。大会报告中广测主任陈江韩担任高峰论坛大会报告主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分析测试学报》主编江桂斌研究员和广东省科学院周舟宇副院长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们强调了分析测试对于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对分析测试学科的创新发展寄予了期望。江桂斌院士周舟宇副院长陈江韩主任江桂斌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买利院士分别作了题为《分析仪器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和《原位细胞分子功能分析In-cell NMR》的报告。江桂斌院士指出,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部分,高水平分析仪器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并用详实的数据对全球科学仪器市场分布进行了分析,强调在线、原位、在场、实时、成像、快速、高能量、低成本是仪器行业的发展方向,希望仪器行业充分利用好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的国家利好政策,共同推动仪器行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刘买利院士分享了其带领的研究团队关于原位细胞分子功能磁共振波谱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原子分辨的三维结构及功能测定包括样品制备、数据收集、结构重建,相互作用等,以及构建细胞中硫醇的多维识别码,蛋白质功能的细胞微环境效应等应用进行了分享和介绍。江桂斌院士刘买利院士高端对话-分析测试的发展与未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主持了高端对话。江桂斌院士、刘买利院士、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教授及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振教授围绕“分析测试的发展与未来”分别从分析测试与环境、分析测试与学科交叉、分析测试与智能化、分析测试与仪器等前沿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分享了其深耕细作多年的深邃见解与看法。颁奖典礼中广测党委书记李宏荣主持了颁奖环节,为备受瞩目的2023分析测试青年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颁奖,并为《分析测试学报》2023年度优秀论文和优秀审稿专家代表颁奖。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2023分析测试青年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优秀论文奖)(优秀审稿专家奖)2023分析测试高峰论坛专场1-326日下午,2023分析测试高峰论坛各专场拉开序幕。论坛共设7个专场。专场1“新型污染物检测”,由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欧阳钢锋教授、中广测郭鹏然研究员、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主任张建清主任医师担任召集人及主持嘉宾,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于志强研究员、欧阳钢锋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史亚利研究员、艾吉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赵鹏经理、华南师范大学的陈长二教授、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的刘舒芹副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筛查与人体暴露研究”、“固相微萃取环境分析技术研究”、“全/多氟化合物的识别、定量分析及环境行为”、“PFAS及氯化石蜡检测方法概览及标准物质介绍”、“新污染物环境被动采样技术”、“新污染物活体分析与环境效应研究”的报告;专场2“生命分析与健康”由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牛利教授及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戴宗教授担任召集人和主持嘉宾,来自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鞠熀先教授、厦门大学杨朝勇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汪乐余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姚钟平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凌乾教授、武汉纺织大学沈爱国教授分别带来了题为“纳米生物传感助推生命分析化学发展”、“单细胞时空组学测序”、“含氟纳米探针构筑及活体成像分析”、“氢氘交换质谱揭示β-内酰胺酶与抑制剂相互作用的动态构象”、“单细胞诊疗生物芯片”、“高特异的SERS生物分析进展”的报告;专场3“科学 仪 器研制专场” 由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周振教授、暨南大学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黄正旭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周建华教授担任召集人及主持嘉宾,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胡勇军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的徐伟教授、宁波大学的丁力研究员、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张冠文教授级高工、深圳大学的张会生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的毛雪飞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基于真空紫外单光子后电离的质谱分子成像新技术”、“小型化’板砖’质谱仪研发与应用”、“超高分辨质谱仪的研发动向”、“仪器设备可靠性方法及精密仪器中试验证平台介绍”、“基于分析仪器原理的体外诊断仪器的开发和应用”、“重金属及形态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的报告。(点击段落开头蓝字即可查看专场3报告简介)2023分析测试高峰论坛专场4-728日上午9点的专场4“智能化设备与智慧实验室管理”由广州海关技术中心的郑建国研究员、宋武元研究员担任召集人及主持嘉宾,来自北京三维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长征副总裁、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霍茵高级工程师、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余婉松高级工程师、深圳海关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的熊贝贝副主任、国际标准化组织实验室设计技术委员会的黄建宇秘书长、广州海关技术中心质量技术部的张彦彬高级工程师、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的胡建芳副教授分别带来了题为“实验室智能化设备与智能大脑”、“安捷伦自动化解决方案智慧赋能实验室升级转型”、“快检技术在智慧通关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实验室设计与建设展望”、“智慧实验室发展”、“智慧实验室建设中的难点与亮点”、“视觉智能计算研究进展及其在证照语义分析中应用”的报告;专场5“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由华南农业大学徐振林教授、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谋通研究员担任召集人及主持嘉宾,来自大连工业大学的陈翊平教授、暨南大学丁郁教授的研究团队成员尚玉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王丽教授、东南大学王进教授、南昌大学黄小林研究员、山东英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王洋博士、肇庆学院的陈子键博士分别作了题为“基于微球计数的电-光快速检测技术研发及配套装备研制”、“食源性致病菌新型检测技术研究”、“食品新鲜度检测与抑菌保鲜”、“纳米生物传感器在食品过敏原检测领域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探针设计与免疫层析”、“液质联用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杀螟硫磷纳米抗体识别机制及免疫检测新方法”的报告;专场6“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由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的闻环正高级工程师和广东药科大学肖雪副研究员担任召集人及主持嘉宾,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袁洪福教授、中国矿业大学邹亮副教授的研究团队成员雷萌副教授、肖雪副研究员、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质检一部副部长秦平高级工程师、济南弗莱德科技有限公司仇士磊总经理、广东省惠州市石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刘慧琴高级工程师、广州众鸿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徐文加技术经理分别带来了“新型红外光谱技术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的煤质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研究”、“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现代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进展”、“T/GERS 0031-2023《成品油快速筛查工作指南》标准宣贯”、“中国成品油快检的发展现状”、“成品油近红外光谱快检技术”、“PAC油品质量快速监测解决方案”的报告。专场7“青年专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金芬研究员、中广测赵昕副研究员担任主持嘉宾,来自浙江大学的龚行楚教授、天津工业大学的卞希慧教授、安徽农业大学的翟小婷副教授、西南大学的宋尔群教授、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柳思扬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研发中药分析方法”、“复杂样品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焙火茶特征烘焙香物质及其形成机理”、“微环境激活核磁共振调谐响应的活体成像分析”、“MOF功能化纸基疾病快检装置”的报告。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知名企业的44名学术造诣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围绕相关主题分享分析测试领域的最新成果及技术进展,探讨新兴分析方法、测试技术及其应用,为参会人员提供了更加深入交流与了解的机会。 系列活动26日上午,召开了《分析测试学报》编委换届会议。江桂斌院士任第七届编委会主编,刘买利院士、吴惠勤研究员、许国旺教授、刘虎威教授、汪海林教授、杨朝勇教授、张新荣教授、郑建国研究员、黄承志教授、欧阳钢锋教授任副主编,马强研究员等119名专家任编委。27日下午,由于汝佳等69名青年专家组成的第三届青年编委会成立。在第七届编委会和第三届青年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大家纷纷建言献策,共商《分析测试学报》的未来发展与方向。《分析测试学报》第七届编委会合影《分析测试学报》第三届青年编委会合影25日下午,举办了“筑梦未来2023分析测试青年创新大赛”决赛,来自全国各地的15名入围选手角逐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来自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的孙成龙博士获得大赛一等奖。2023分析测试青年创新大赛决赛合影为期3天的2023分析测试高峰论坛暨《分析测试学报》编委换届会议,专家大咖云集、内容精彩纷呈,不仅为分析测试领域的科研人员分享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也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论坛举办圆满成功,将有助于推动分析测试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应用取得更大突破,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 喜报!TOP20文章名单新鲜出炉!——《分析测试学报》249篇论文入选CNKI高影响力论文
    CNKI(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近日发布了2011—2022年的高影响力论文,分别按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和PCSI指数遴选出学科前1%的论文,即为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和高PCSI论文。《分析测试学报》共有249篇论文入选此次高影响力论文,其中,高被引论文146 篇、高下载论文72篇、高PCSI论文195篇,不少文章同时获评“高被引、高下载、高PCSI”论文。其中,高影响力TOP20的文章中,涉及到的分析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近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核磁共振等,涉及到的领域包括食品、农药、粮油、茶油、蔬菜等多个方面,内容多多,不容错过哦! 以下为入选高影响力TOP20的文章名单:序号文章标题及相关信息1不同类别食品中21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及其分布情况研究吴惠勤 朱志鑫 黄晓兰 林晓珊 黄芳 冯叶芬 罗辉泰 邓欣:潘亮君 被引: 151 下载: 2845 PCSI: 43.583 PDSI: 11.8172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鱼肉中30种激素类及氯霉素类药物残留罗辉泰 黄晓兰 吴惠勤 朱志鑫 黄芳 林晓珊 被引: 146 下载: 1424 PCSI: 52.415 PDSI: 7.1233近五年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褚小立 史云颖:陈漫: 李敬岩 许育鹏 被引: 124 下载: 5768 PCSI: 50.862 PDSI: 8.9424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290种农药残留组分贾玮 黄峻榕 凌云 冯峰 郑月明 储晓刚 被引: 115 下载: 2374 PCSI: 41.504 PDSI: 12.2485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花生、粮油中18种真菌毒素宫小明 任一平 董静:孙军 李健 金超 于金玲 被引: 113 下 载: 1745 PCSI: 41.716 PDSI: 8.2646基于质谱分析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任向楠 梁琼麟 被引:96 下载: 5615 PCSI: 14.250 PDSI: 7.6047QuEChERS提取与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联用法检测茶叶中的19种农药残留徐娟 陈捷:叶弘毅:王岚 孙灵慧 赖子峰 被引:91 下载: 1002 PCSI: 27.161 PDSI: 5.5108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污泥中氯霉素、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王硕 张晶 邵兵 被引: 91 下载: 1762 PCSI: 25.910 PDSI: 9.0949QuEChERS结合LC-MS/MS同时测定虾肉中72种兽药残留卜明楠 石志红 康健 范春林 庞国芳 被引:87 下载: 910 PCSI: 24.290 PDSI: 5.99010QuEChERS提取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联用法检测果蔬中的230种农药残留徐娟 陈捷 王岚 孙灵慧 袁震宇 叶弘毅 朱林 被引: 85 下载: 979 PCSI: 27.357 PDSI: 6.08111气相色谱-质谱法与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及茶叶加工品中295种农药多残留苏建峰 钟茂生 陈晶:郭昕 陈劲星 梁震 刘建军 被引:84 下载: 1596 PCSI: 31.909 PDSI: 9.2931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基酸的研究进展赫欣睿:武中庸 叶永丽 高旭东 陈士恩 马忠仁:被引:81 下载: 3866 PCSI: 18.225 PDSI: 8.69913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测定复杂基质蔬菜中9种烟碱类残留侯如燕 卞红正 赵秀霞 胡祎芳 苏婷 王孝辉 :宛晓春 被引: 78 下载: 847 PCSI: 15.984 PDSI: 9.10114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油中的多种天然酚类物质罗凡 费学谦 方学智:王亚萍 王金元 被引: 77 下载: 1315PCSI: 19.184 PDSI: 6.571154种黄酮小分子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及构效关系研究刘帅涛 陶慧林 李锦艳 被引: 73 下载: 1734 PCSI: 10.288 PDSI: 10.58116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分析鉴定中的应用邓志威 李璟 许美凤 刘鹏 耿珠峰 被引: 71 下载: 5638 PCSI: 14.257 PDSI: 34.06717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葱、姜、蒜与辣椒酱中的66种有机磷农药残留苏建峰 赵建晖 熊刚:陈燕雯 陈劲星 刘建军 被引:71 下载: 641 PCSI: 20.191 PDSI: 3.97818SPME/GC-MS鉴别地沟油新方法吴惠勤: 黄晓兰 陈江韩:朱志鑫 林晓珊 黄芳 冯叶芬 罗辉泰 邓欣 被引: 70 下载: 3470 PCSI: 21.535 PDSI: 20.73119QuEChERS/HPLC-MS/MS法测定黄瓜、菜心、葡萄、香蕉中127种农药残留李蓉 储大可 张朋杰高永清 黄思允 被引:69 下载: 875 PCSI: 29.090 PDSI: 8.16120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进展曹江平 解启龙 周继梅 易宗慧 被引:67 下载: 1976 PCSI: 11.041 PDSI: 4.795
  • 王传义任《分析科学、方法和仪器学报》编委
    日前,应国际刊物《分析科学、方法和仪器学报》(Journal of Analytical Science, Methods and Instrumentation, JASMI)的邀请,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微纳米环境友好功能材料与技术实验室”王传义研究员担任该刊物的编委。   JASMI是由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出版发行,主要发表关于分析测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及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的专业杂志。该杂志的宗旨是为当前分析科学领域提供最完全和可靠的信息。   王传义,博士,德国洪堡学者,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主要从事微纳米环境友好功能材料与技术、纳米光电催化功能材料及其表面/界面物理化学研究等。至今,在J. Am. Chem. Soc.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8篇(其中通讯作者10篇, 第一作者29篇,SCI收录43篇,论文被他人引用800多次,单篇最高引用120多次,H-指数值17)。此外,他还应邀担任国际刊物Current Inorganic Chemistry的客座编辑(guest editor),主编英文专著一部,参与撰写专著三个章节,担任J. Am. Chem. Soc.等16个国际刊物的审稿人。
  • 第三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盛大召开,岛津披露药物分析新技术
    10月14日,在已构筑起生物医药创新链框架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迎来了第三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盛大召开。由《药学学报》编委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主办的该论坛是《药学学报》中英文两刊编委会为配合“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中国创新药物研发而策划主办的高端品牌学术会议。包括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Thomas A.Steitz教授以及刘昌孝院士、陈凯先院士、陈芬儿院士、丁健院士在内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届论坛。第三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召开 第三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盛大召开 论坛开幕式环节由大会主席、《药学学报》主编王晓良研究员主持。大会主席、《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蒋建东所长首先发表致辞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特别谈到了创刊于1953年《药学学报》是一本非常重视创新药物研究的期刊。中国自主创新药物——青蒿素的结构鉴定的文章在1981年首次表在《药学学报》上。2015年,屠呦呦女士因此篇文章所发表的成果而荣获诺贝尔奖。《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是《药学学报》的英文刊,于2017年被SCI收录(IF5.0),是目前国内综合药学最好的期刊。《药学学报》联合期刊杂志社下属管理的还有《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和《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两本综合化学期刊。随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佳副所长,复旦大学苟燕楠校长助理,上海科协主席、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凯先院士以及国家卫计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处顾金辉处长先后发表致辞向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并期待论坛的举办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从仿制药向创制药转变,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药学学报》主编王晓良研究员主持论坛开幕式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蒋建东所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佳副所长致辞 复旦大学苟燕楠校长助理致辞 上海科协主席、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凯先院士致辞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处顾金辉处长致辞 本届论坛除大会报告外,共设9个分会场:(1)药物设计与先导物发现;(2)药物分子靶标与作用机制;(3)药物质量控制与体内代谢;(4)药物递送系统与新技术新方法;(5)中药与天然药物;(6)临床药学与药物临床研究;(7)生物技术药物分析与研究;(8)监管科学与新药创制;(9)青年论坛。在论坛举办期间,110多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负责人、国内外著名药学专家、药监部门及药品审评中心负责人和大型药企领军人物做了大会主旨报告,大会组委会委员、药学领域的杰青、长江学者、知名科学家和资深新药评审专家做了邀请报告。本届论坛还为参会的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发表口头报告、墙报的平台。 在上午的论坛大会报告环节,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Thomas A.Steitz教授在其题目为《How protein factors facilitate protein synthesis on the ribosome》的大会报告中风趣生动地利用科学小电影的形式详细阐释了肽段合成时,核糖体酶催化的能量来源;EF-Tu如何传递aa-tRNA给核糖体;EF-G如何促进tRNA和信使RNA的转移等基础核糖体基础理论研究。而后引申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解释抗生素如何与核糖体结合和细菌耐药的机制,这些为设计针对所有耐药细菌的新型抗生素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天津药物研究院新药评价研究中心刘昌孝院士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了中药资源与质量的短板,强调必须关注对于中药质量与产业发展的呼声,并详尽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建设中药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进展与成果。随后,汕头大学药学院、美国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吴杰教授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选择性激活大麻素受体2(CB2R)抑制胰腺腺泡细胞内钙信号方面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学药学院张强教授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创新释药的研究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胡卓伟研究员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蛋白质质量控制和老化相关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成果,揭示出一条新药研发的新途径。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Thomas A.Steitz教授做大会报告 天津药物研究院新药评价研究中心刘昌孝院士做大会报告 汕头大学药学院、美国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吴杰教授做大会报告 北京大学药学院张强教授做大会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胡卓伟研究员做大会报告 论坛学术交流气氛非常热烈 在《生物技术药物分析与研究》分论坛,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张歆媛经理发表了题为《抗体类药物生物分析领域的创新技术与应用》的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近十年来,生物技术药物市场蓬勃发展,抗体类药物是最重要的一个治疗性蛋白药物品种。ELISA/LBA方法是抗体类药物生物分析的经典方法,但是在实际研究应用中,经典分析技术仍然存在难点和瓶颈。基于LCMSMS方法的完全创新的nSMOL(nano-Suface and Molecular-Orientation Limited proteolysis)技术,”选择性吸附抗体药物、选择性酶解抗体药物的Fab区域”为在复杂生物基质中的抗体类药物分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在《药物质量控制与体内代谢》分论坛,岛津公司分析中心宋玉玲 经理做了题为《创新技术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谈到,药物代谢研究一直是药物相关研究的焦点问题,新技术的发展是推动代谢研究的动力。从药物药代、药动研究到临床药物检测,快速、准确、可靠的检测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岛津近年来推出的自动化前处理设备CLAM2000、平行液相、超快速串联三重四极杆等系统,从前处理过程到样品分析和质量保证各方面为药物代谢研究保驾护航。岛津公司张歆媛经理做分论坛报告 与会专家和张歆媛经理探讨nSMOL创新技术 岛津公司宋玉玲经理做分论坛报告 在岛津展台摆放最新的药物分析解决方案与产品介绍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高端对话:分析测试的发展与未来
    为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分析测试领域的创新和发展,由《分析测试学报》(简称《学报》)、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联合主办的“2023分析测试高峰论坛暨《分析测试学报》编委换届会议”于2023年11月26日-28日在广州顺利举行,得到了广大读者观众的积极参与。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分析测试行业面临着多种机遇与挑战。因此,本次论坛特别设置了高端对话环节,邀请5位分析测试领域的著名科学家畅谈分析测试的发展与未来。为了让广大《学报》读者共享本次科技盛宴,特将高端对话的内容予以整理刊出。11月26日上午在广州召开的2023分析测试高峰论坛——大会报告环节,一场关于“分析测试的发展与未来”的高端对话吸引众人瞩目。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担任主持人,《学报》主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买利院士,《学报》编委、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教授,《学报》编委、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首席科学家周振教授为主讲嘉宾,共同围绕“分析测试与环境、分析测试与学科交叉、分析测试与智能化、分析测试与仪器”等对话主题开启了一场高端对话。主持人张新荣教授:大家好!本次的高端对话环节特别邀请了4位行业专家分享有关分析测试发展与未来的问题。在刚结束的大会报告中,江桂斌院士特别强调了关于新污染物的治理问题。下面,首先有请江院士谈谈新污染物环境毒理效应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以及下一步新污染物防治的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有哪些?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 张新荣教授江桂斌院士:我们目前面临两项艰巨的任务,第一个是减碳。要控制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第二个是新污染物的治理。由于海量化学品的使用,使得环境中存在大量结构和毒性未知的新污染物。治理新污染物的关键是从检测开始。首先我们需要通过质谱等技术对未知污染物做结构与含量分析,同时现场检测仪器也至关重要,比如Portable的传感设备等传统或现代技术。另外,这对于分析测试行业也是全方位的挑战,比如样品前处理技术,如何在大气、水、土、底泥、生物体等复杂介质中富集和提取超痕量的污染物,并获取其结构等信息。因此新污染物的研究需求将全方位提升我国分析仪器行业水平,同时也为分析仪器产业带来机遇。另一个问题是新污染物的毒性到底如何?如果一种化学品毒性很低,或有毒性但只是在试剂瓶里,那么我们无需担心。事实上,我们需要对化学品的实际赋存浓度和毒性进行风险评估。比如开发细胞水平的毒性评价技术,如果能够利用传感器进行细胞毒性测试,就可以避免细胞培养过程可能存在的系列问题。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革命性的工作。此外,新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难题,需要结合流行病学研究与AI技术等进行多方面考虑。因此,对于新污染物治理这样涉及全局的重大战略,需要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政策等全方位的进步,这也给分析仪器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主持人张新荣教授:谢谢江院士。其实新污染物治理和我们在座的很多老师都密切相关,因此大家对新污染物的研究兴趣颇深,刚才您提到的关键点也引发了我们思考。首先,样品前处理是新污染物检测的关键环节。如果能实现很好的富集和分离,甚至实现自动化前处理,都将有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并减轻测试人员的劳动强度。其次,从测试部门建立更先进的新污染物评价体系也是这一领域的重要任务。因为评价体系也涉及测试,做完毒理之后还需通过测试得到结果。所以江院士能否给我们指点一下,如果测试人员下一步希望往新污染物治理方面发展,应该重点从哪些方面入手?江桂斌院士: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是广泛快速地开展不同领域的研究。我们这个领域的研究,不需要去Follow其他人的脚步,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关注国内决策依据和我们国家的实际需求。其次,污染物的毒理学研究也很重要。近期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14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其中部分化合物并不属于新污染物,如二硫甲烷、三硫甲烷等,该类试剂的检测方法也相对简单。与此相比,全氟化合物等污染物的检测就复杂得多。我们需要解决干扰问题,并设计特殊的仪器设备以实现准确测定的需求,包括提高在生物体等复杂介质中的检测能力。这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机遇。对于每个学者来说,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研究方向。作为国家层面,对新污染物的治理是国家基础研究的核心内容,这是一个长期的事业,非朝夕之功,也不能仅通过几年攻坚战来实现。众所周知,2011~2013年我国的PM2.5污染非常严重,全国300多个地级市的平均值为72。经过10年的努力现已降至28~30,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新污染物不能采取同样方法,它需要清单式的管理。哪些化合物应纳入清单取决于基础研究,如果一种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含量是逐步降低而不是增加,那么我们可能无需过多关注。那些与我们的生产和使用密切关联的,特别是在生物体内的累积和毒性之间存在关联的化合物需要系统研究。有机污染物分析相比于重金属检测更复杂,重金属检测基本通过ICP-MS、原子荧光、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几种光谱即可解决,而有机污染物分析则任重而道远,这也意味着我们未来的平台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比如购置各种质谱仪器等,还需要更多专业人员来操作各种仪器设备。目前还有很多地方环保机构对于新污染物的了解不多。因此从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是个复杂且长期的问题,但同时也蕴藏着很大的机遇。《学报》主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主持人张新荣教授:新污染物的确是一个充满机遇又富有挑战的全新研究领域,新污染物检测也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感谢江院士的分享。刚才刘买利院士谈到了In-cell的问题,并指出In-cell将来可在新污染物及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起到很大的作用。过去科研人员普遍认为质谱灵敏度高,但核磁不高。尤其做到细胞层面后,灵敏度对核磁是一个重大挑战。现在请刘院士为我们介绍目前核磁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备受关注的国内核磁仪器,已发展到什么程度?刘买利院士:核磁共振历来都是分析测试行业重要的测试手段之一。国内核磁共振技术发展可追溯到五六十年代,最早做出了一个360兆的核磁共振谱仪,同时也进行了顺磁共振谱仪的研究。目前核磁共振主要有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磁共振成像仪两大分支。核磁共振波谱仪目前相对先进的程度可达400~600兆,生产该仪器的公司以中科牛津为代表,已在国内销售150多套400兆仪器,现又承担了一个600兆仪器的研制项目。这些技术均为国内自主研发。核磁共振成像仪在国内较为普遍,生产企业多,产量也较大。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企业有东软和联影。东软最初做的是永磁类型的成像仪,现在开始制作1.5T、3.0T等超导型成像仪;而联影已经成为国内龙头企业,新开发的5T人体磁共振成像仪和9.4T动物磁共振成像仪已经上市,其市场份额达20%~30%。精密测量院研制的超灵敏肺部磁共振成像仪获得医疗许可证,与联影合作开发的多核磁共振成像仪,低温磁共振探头进展顺利,预期很快会进入市场。大家都知道,低灵敏度是核磁共振在生物医学应用研究中的固有缺点和首要挑战,现在也有一些可以大幅提高灵敏度的技术,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团队开发出了基于NV Center的技术,可实现单个分子检测。精密测量院研制的超灵敏肺部磁共振成像仪利用光泵(Optical Pumping)技术将限号强度提高了数万倍。肺部作为人体内唯一不含水的器官,不含水在常规磁共振成像仪上就没有信号,光泵技术可将氙气转化为超灵敏的肺部信号源进行探测。此外,氙气还可穿过屏障进入血液,因而氙的成像可以观察肺部的两大功能:气体通气跟气体交换功能,从而实现肺功能的研究。该仪器是我们承担的基金委重大仪器研究专项,已结题和产业化,并获得三类临床许可。现已与医院合作用于新冠后肺功能的后续影响研究。低温动态核极化(DNP)技术可以把信号强度提高四个数量级以上,今年得到基金委部门推荐项目的支持,研制高灵敏分子磁共振成像仪。所以灵敏度低虽是一个问题,但好的方法和技术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实际上,分析测试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集成。通过集成,获得我们需要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刘买利院士主持人张新荣教授:刘院士刚才讲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分析测试实际上是一个多学科、多技术运用的领域。学术界普遍认为分析测试的第一次革命是因为物理学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的发展,建立在四大平衡基础上的化学分析才获得了发展,第二次是因为电气化、机械化,才有了仪器分析。最近,学术界普遍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的科技潮流,有请张校长谈谈,分析测试领域怎么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结合。张学记教授:谢谢张老师,这问题正好也是我的研究领域。正如刚才刘院士所说的,分析测试是一个交叉学科,而我目前主要研究的智能传感同样是分析测试的一个分支,也属于多学科交叉范畴,这一点也可以从我实验室学生的学科分布领域(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电子、计算机、机械等)得以体现。以前的传感技术是被动传感,从分子识别到信号转化再到信号放大,而现今的传感技术已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充分结合。7~8年前我们实验室首先提出了智能生物传感的新概念,随后我们对其基础理论和研发方案进行了数年研究,最终成功研制出智能传感系统。在新冠期间该系统已投入全国60多个城市使用,同时还为我国特殊情况下举办的冬奥会提供了2万多套系统,圆满完成了冬奥的检测任务。因此,智能传感技术实际是传统传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已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现正将智能传感发展为可穿戴式智能传感,并致力于向植入式智能传感发展,数据也从单一走向集成,最终目标是打造Digital Life,即数字人。一旦成功,数字人将使人类生命从碳基向硅基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永生。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分析测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江院士刚刚提到分析测试的经费从何而来,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应用落到实处,经费就不成问题,因为分析测试学科仅仅在医疗诊断领域,每年的费用就非常可观。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分析测试产生的GDP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作为分析测试的从业者,我们应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让我们一起把这个充满希望、前景广阔的行业做得更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谢谢!《学报》编委、深圳大学副校长 张学记教授主持人张新荣教授:说到经济,要请教我们学者型的企业家周振教授。国产仪器这些年的发展特别快,希望周教授从企业角度谈谈我们国产仪器的发展,因为现在一方面大众认可国产仪器发展的很快,另一方面购买者面临国产和进口仪器的选择时,还是会有所动摇。那么这究竟是仪器的质量问题,还是我们的观念问题,有请周教授从企业角度、用户角度谈谈如何更好地推进国产仪器发展?周振教授:我想从4个角度展开讨论。首先要探讨当前国产分析仪器发展现状。理论上,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在分析测试行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目前还无法制造最高端或质量更好的仪器,以质谱仪器为例,中国的商品质谱仪器发展只有20年历史,而美国已有百年,商品质谱仪器也有80年。中国想用20年的发展经验赶超美国80年的成就几乎不可能,所以国产科学仪器依然很难满足尖端的科学研究,这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国产替代,如何推动国产仪器的快速发展就成为了一个课题,以禾信为例,前期走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在我国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过往十年中,紧跟政策需求,推出颗粒物源解析质谱、VOCs走航质谱等特色产品,让公司得以快速发展。第二点是根据当前国情,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多方位发展。作为国家、企业、团队以及个人,这4种身份和层次的差异,需要考虑的角度也不一样。从国家的角度,在目前紧张的国际关系下,科学仪器被禁运的风险很大,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自主制造仪器的能力才能应对极端情况。从企业的角度,最终目的是生存、盈利和发展。科学仪器行业实际上是在啃硬骨头,其体量不大,利润不高,而其所需投入大,所以纯粹的科学仪器企业要实现盈利是很难的,需要国家支持。从团队和个人的角度看,技术研究人员希望自己的技术能够转化为产品,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作为分析测试人员,则希望仪器能够获得有效的检测结果,这两个层面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再回到国家层面,如果中美关系和谐美好,企业则专注于研发专精特新的仪器即可,但目前情况,禾信作为质谱仪器领军企业不仅要研发高精尖仪器,也要涉足主流测试仪器,还要不断积累技术和人才,我们要格外努力。第三个谈谈发展路径。企业想走专精特新的仪器研发路径,本质上是因为国产仪器在正规的“阵地战”上无法与国外竞争。我们目前还属于新生代,只能先打游击战,通过研发特殊应用以谋生存,然后再积累技术。所以我们希望大家在测试过程中,有新发明、新方法,或有高端实用的需求,请与我们的终端仪器相结合,共同创造我们自己的仪器,共同解决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这是我认为目前中国分析仪器企业最需要大家支持的地方。第四个是要有发展信心。国家会越来越重视科研仪器的发展,以前我们科学仪器的两个五年计划只投资200亿左右的经费,而国外大企业一年就是100亿,而且是建立在积累了几十年经验的基础上,而我们只有两个五年计划。但十五五期间国家一定会加大投入力度。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禾信作为国产科学仪器中的一员,近些年扩展了包括高分辨液质、气质、无机质谱等多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质谱产品线,形成了在环境新污染物检测、食品农产品检测、毒品毒物检测、饮用水检测等多个细分方向的应用方案。基于政府及客户对国产科学仪器的支持,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也请大家给国产科学仪器企业多一点时间、容忍、理解和支持,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创分析测试行业的辉煌,谢谢大家。《学报》编委、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首席科学家 周振教授主持人张新荣教授:谢谢周振教授。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是个特殊行业,这个行业不能仅靠企业发展。中国科学仪器若想发展,科学家要具备创新力,企业要具备精密制造的能力,同时用户也要尽可能的使用国产科学仪器,并在使用过程中给予一些更好的建议,让我们国产仪器能够更好、更快地进步。这种需要创新研发、精密生产、用户反馈等多层面多角度的合作特征,也是仪器行业最特殊的一个地方,所以在这行业发展进程中大家的互动非常重要。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上午的对话就到此,让我们再次对4位专家的精彩发言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
  • 2024分析测试高峰论坛征文通知
    2024分析测试高峰论坛征文通知为全方位展示我国分析测试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应用,加强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动分析测试学科繁荣发展,《分析测试学报》启动“2024分析测试高峰论坛征文”。现将有关论坛征文事宜通知如下:一、征文要求体裁:与分析测试有关的述评、研究类学术论文。内容:围绕分析测试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环境监测、生命分析、生物技术、医药分析、临床应用、食品安全、核检测、新能源分析、仪器研制等领域及相关交叉领域中的新应用进行系统报道和评述。论文应对分析测试行业发展能起到引领和推动的积极作用。注意文章的先进性、实用性、系统性、严密性、权威性、评论性及前瞻性。中英文均可,字数以8000字左右为宜。具体要求请参照《分析测试学报》官网“投稿须知”,所投论文视为《分析测试学报》投稿,本活动谢绝一稿两投。征文审核程序:经过初审、网络盲审、会评,大会拟审核出一定数量的卓越论文和优秀论文。其中,卓越论文5篇,给予每篇奖金人民币5000元。卓越论文和优秀论文将于《分析测试学报》正刊以“分析测试高峰论坛”专栏形式发表。获奖作者将受邀参加2024分析测试高峰论坛,并进行交流汇报。二、投稿方式 投稿方式:请登录本刊网站(http://www.fxcsxb.com)使用自助投稿系统进行投稿。投稿时请选择“2024分析测试高峰论坛征文”投稿栏目。三、注意事项 本次活动官方渠道为《分析测试学报》网站、微信公众号,网上将及时刊登本次活动的通知和信息。 征文截止时间:2024年7月30日。逾期申报的论文一律不予受理。四、联系方式联系人:崔文轩电话:020-87684776邮箱:fxcsxb@fenxi.com.cn,fxcsxb@china.com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100号邮编:510070
  • 质谱大会前夕 学术/组织委员会暨质谱学报编委会会议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中国质谱学会(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质谱仪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CMSC 2018),即将于2018年11月24日拉开帷幕。会议召开前一天,2018年11月23日下午,本次大会的学术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会议,以及《质谱学报》编委会会议召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b6a8056c-71a5-4f5b-8ea2-9830d7f85f58.jpg" style=" " title=" IMG_977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e339a459-c390-444b-bac3-52f4f7cd2528.jpg" style=" " title=" IMG_977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会议现场 /p p   大会主席陈洪渊院士主持学术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会议。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ea7f2d44-9add-49a0-8388-7969c8291b41.jpg" title=" IMG_9773.jpg" alt=" IMG_977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陈洪渊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233222e-0b4f-4be6-be1c-bd78f2fb9db6.jpg" title=" IMG_9775.jpg" alt=" IMG_977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协办单位之一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冉文清 /p p   冉文清介绍了CMSC 2018的会场、注册、住宿等会议整体安排情况。据了解,此次大会截止目前已经有1977人在会议网站上注册,超过了预期。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4edcde8f-c948-4ad1-bbc9-b4a3b89b857b.jpg" title=" IMG_9780.jpg" alt=" IMG_978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会组委会主任谢孟峡 /p p   谢孟峡介绍了此次大会的一些变化,如减少了大会报告的数量,增加了分会场邀请报告的数量 此次大会共设置了21个分会场,报告总数量超过了300个 CMSC 2018开幕式上将举行“质谱青年奖”颁奖仪式,该奖项由中国质谱学会设立 日前,评选结果已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黄光明 获得此奖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ffeaf53b-25b1-4120-be72-b8e0361d491b.jpg" title=" IMG_9782_meitu_2.jpg" alt=" IMG_9782_meitu_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质谱学报》常务副主编郭寅龙 /p p   《质谱学报》编委会议由常务副主编郭寅龙主持,《质谱学报》主编陈洪渊院士对学报寄予厚望,倡议各位编委齐心协力共同办好质谱学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19ed307-0d51-4674-b831-09e6764994e3.jpg" title=" IMG_9808_meitu_3.jpg" alt=" IMG_9808_meitu_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质谱学报》主编陈洪渊院士向新一届编委会委员颁发聘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707569dc-4f07-43d2-821d-25ad9ec7091f.jpg" title=" IMG_9868.jpg" alt=" IMG_986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质谱学报》编辑部主任骆淑莉 /p p   骆淑莉对《质谱学报》的影响因子和学科排名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编辑部选题组稿等工作进展。 /p p br/ /p
  • 筑梦未来 2024分析测试青年创新大赛,启动报名!
    由《分析测试学报》策划组织的分析测试青年创新大赛旨在推动我国分析测试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2023分析测试青年创新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我国分析测试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团结与创新,也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这场盛会成为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吸引分析测试领域众多青年才俊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通过分享科研成果和碰撞创新思想,助力推动我国分析测试技术和学科的创新发展。今日,集结号再次吹响。即日起,“2024分析测试青年创新大赛”正式启动,欢迎从事分析测试及相关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校研究生积极报名参加!参赛对象全国(含港澳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测试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分析测试领域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及在读博士、硕士,年龄不超过35岁(1989年3月1日后出生)。赛程安排第一阶段(2024年3-6月):报名初选(1)大赛只接受网上报名,报名地址:https://www.wjx.cn/vm/mBUP4zU.aspx(或扫描下方二维码);(2)报名材料经组委会审核确认有效后,通过邮件及时通知到报名人。(3)报名日期:即日起至2024年6月20日。第二阶段(2024年7-8月):分赛区选拔赛全国将设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四个赛区,各大赛区负责人分别召集和组织选拔赛。第三阶段(2024年9月):线下总决赛分赛区选拔赛的获奖选手将参加年度总决赛,并受邀参加同期举办的分析测试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年度总决赛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报名材料要求近2年内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或未发表的研究方案、创新思路均可提交。大赛以个人身份参赛,报名人须为其提交成果的主要贡献者。提交材料需经所在单位知情同意,内容不得涉密。提交材料包括:(1)参赛个人信息:含姓名、性别、年龄、单位、专业方向、近照、个人简历(500字以内);(2)项目信息:成果摘要(300字以内)、项目阶段和应用前景描述(1000字以内, 1张成果图,体现出成果特色与亮点);(3)提交的代表性文章不超过3篇,建议优先提交1篇发表于《分析测试学报》或其他分析测试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带签名的专家推荐信1份(在读博士需为导师推荐信)。活动说明分赛区工作流程全国划分为4个分赛区,各赛区设定一个主要负责人,分赛区负责人根据赛区情况自行设立和组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分赛区组委会。组委会将委托学术委员会围绕项目的创新性、学术性、完整性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评选,并组织专家初审、线上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具体人数基于各赛区报名总人数确定),获奖选手进入线下总决赛。学术委员会组成(1)《分析测试学报》编委会及审稿专家等;(2)分析测试领域资深专家。奖项设置(1)分赛区选拔赛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具体人数基于各赛区报名总人数确定),获奖选手将获邀参加线下总决赛。(2)线下总决赛设一等奖2名,奖金5000元;二等奖4名,奖金3000元;三等奖8名,奖金1000元,颁发证书和奖金;设置优秀奖若干名,所有获奖者均将颁发证书。设置优秀赛区组织奖1名(奖杯)。(3)所有线下总决赛参赛者将获得2年内在《分析测试学报》发表论文免收版面费1次的特权,并获邀参加2024年分析测试高峰论坛的大赛颁奖仪式。主办单位及联系方式组织单位:《分析测试学报》编辑部;大赛咨询:崔老师电话:020-87684776,E-mail:fxcsxb@fenxi.com.cn;活动及推广:胡老师电话:020-37656606,E-mail:fxcsxb@china.com。这是青年学者展示学术能力的舞台,是与行业大咖交流互动的平台,还等什么,赶快参与线上报名吧!
  • BCEIA 2017电分析化学报告会 开启电化学分析的无限种可能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17年10月9日,第十七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17)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召开。本届学术报告会为期3天,继续坚持“分析科学创造未来”方向,围绕“生命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主题,举办包括大会报告、分会报告、热点论坛、同期会议等在内的400多场形式多样的学术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a8dd2008-00be-490e-94aa-467566c05b52.jpg" title=" IMG__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BCEIA 2017 电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现场 /strong br/ /p p   电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于10月9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306B会议厅正式开启,来自全国各地老中青三代学者以及美国、日本、英国、韩国共19位专家进行了学术分享,报告内容涉及环境监测、生物分析、食品检测、传感器与电极、功能材料、癌症诊断等研究方向,吸引了近100位专业观众聆听报告。 /p p   以下为各位教授的报告内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5aa67cfd-cad4-4967-b732-10b93a42bcd6.jpg" title=" IMG__2.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A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with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Detection (BOD)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Erkang Wa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汪尔康院士分享了从生物需氧量测定方法(BOD)建立的研究历程并报告了该方法在国内多个省份实践应用的情况,比如太湖水质的监测站已经运行三年以上,并且每次都能准确地反馈包括生物需氧量在内的各项信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4994a834-138b-40fd-878c-1982532bbe26.jpg" title=" IMG__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Metal Nanoparticles Embedded Carbon Film Electrodes for Detecting Bio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sample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Osamu Niwa,Saitam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rong /p p   来自日本埼玉工业大学的Osamu Niwa教授分享了针对于生化和环境样品监测的金属纳米粒子嵌入碳膜电极的研究。金属纳米粒子嵌入碳膜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元素金(Au)纳米粒子嵌入的碳膜电极得到在水中三价砷最低检出限,这一结果得到ICP-MS的验证。镍铜合金嵌入电极提高了糖的电催化活性,与镍电极作为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相比,5个肠道通透性指标的检出限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53d27e48-3b6c-497c-8b5d-d7a0538f3546.jpg" title=" IMG__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Bioanalysis Based on Novel Intelligent Nanoprobes or Interface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Xueji Zhang,University of Science & amp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strong /p p   张学记教授分享了基于新型智能纳米探针或界面的生物分析,涵盖基于智能接口的生物传感器,基于纳米探针的核酸生物传感器,基于荧光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朝向传感发展的微流控芯片和智能电机,即时检测五大研究方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30ce465-75aa-4b1b-8fab-e1787cc374f9.jpg" title=" IMG__5.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Nanoelectrochemistry-From Single Particles to Dynamic System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Bin Ren,Xiamen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任斌教授分享了从单粒子到动态系统的纳米电化学报告,报告内容非常精彩,语速张弛有度,声调抑扬顿挫,但是时间限制,整个PPT没有讲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71bcaf0-2e67-43b7-9f8c-a12d6823448d.jpg" title=" IMG__6.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Electroanalysis for Sensitive Biosensing and& nbsp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Study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Baohong Liu,Fudan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刘宝红教授分享了生物传感和电化学反应的电分析的研究。 strong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d06a191-332b-4ac0-a363-537305670603.jpg" title=" IMG__7.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Electrochemically Controlled Fluorescence Switching in Stimuli-Responses System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Shaojun Do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strong /p p   董绍君院士从电化学控制的荧光转换和自供电的电化学控制的荧光转换两方面阐述了在刺激的反应体系中电化学控制的荧光转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b78b6706-f01f-47ed-aa4b-70e3cf95b72c.jpg" title=" IMG__8.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Graphene & amp 2d Materials in Electrochemistry: Fundamentals to Analytical& nbsp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Robert A. W. Dryfe,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K /strong /p p   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Robert A. W. Dryfe教授介绍了各种石墨烯制备方法的优劣,并报道了石墨烯作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在点分析领域的基础研究。重点介绍了学界对石墨烯电子转移研究的两大对立观点:即石墨烯电子转移活性位点来源于平面还是边界,他在以CVD法制备的石墨烯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石墨烯平面是电子转移活性位点,但平面容易被有机物污染从而影响活性。另外,强大的电润湿效应在表面光滑被发现,高质量光学透明电极可用于分析研究。 /p p   Robert A. W. Dryfe教授紧接着回答了三位学者的提问,听众反馈活跃度很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056f7d75-5bfc-409b-932a-ee38d543486d.jpg" title=" IMG__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Assembly of Nanostructures on Electrode Surface for The Assay of Disease Marker Protein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Genxi Li,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李根喜教授带介绍了在电极表面的纳米结构组装对于疾病的标记蛋白测定,主要包括肽的组装、脱氧核酶复杂组装、选择性仿生表面的组装、自清洁电极表面的组装,还分享了几个检测的案例,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strong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24062243-dbe4-4fc9-aaa0-20185249ca93.jpg" title=" IMG_0_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Electroanalysis Based on Boronate Deprotectio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Guobao Xu,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trong /p p class=" t c-gap-bottom-small" style=" margin: 0px 0px 5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font-weight: 400 font-size: medium line-height: 1.54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徐国宝博导带来了基于硼酸脱除的电分析的研究过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a898ba60-9e4e-4e01-b59a-6dc110d5b4c7.jpg" title=" IMG_0_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Engineered Fluorescent Proteins and Their Molecular Mimics as New Toolkits for Biosensing and Bioimagi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Zhou Nie,Hunan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聂舟教授分享了转基因荧光蛋白及其分子模仿作为生物传感和成像的新工具的研究,在实时监测、细胞检测、生物成像探针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c9c5a064-bd36-4f62-8ccd-b066978bf269.jpg" title=" IMG_07_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Signal Switch and Signal Amplification for Electrochemical Biosensi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Huangxian Ju,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鞠晃先教授分享了电化学生物传感信号转换和信号放大的研究,分别从核酸、蛋白质、金属离子三个方面的高灵敏度电化学检测娓娓道来,并且展望了未来的工作,准备迎接来自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治疗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的挑战。 strong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b9617eff-812c-49d3-a3ce-70b3c6b27e1e.jpg" title=" IMG_07_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Lonic Liquids for Electroanalysis and Electrocatalysi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Xiangqun Zeng,Oakland University, U.S.A. /strong /p p   来自美国奥克兰大学的曾向群教授带来了离子液体电分析和电催化的研究进展,她指出离子液体(电解质)和电极(纳米电极)不同的化学维度促进了针对能源和传感器应用的电催化的新界面化学的发展。 strong br/ /strong /p p   值得一提的是:非常年轻的曾老师已经培养了10多位教授,她的身上自带一种美式的阳光气质,也曾被美国某科技出版社誉为“改变世界的女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4d8d3da3-150d-4a08-8b09-5e60a84031da.jpg" title=" IMG_07_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Cells-assisted in Situ Signal Amplification for Fluorescent Imaging in Living Cell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Ronghua Yang,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strong /p p   杨荣华教授分享了针对活细胞荧光成像的细胞辅助的原位信号放大的研究,从背景、动机、设计和应用角度做了一一讲解,总结了这种信号放大方法的三个优点,肯定了它在未来生物分析中的重大作用。 strong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828f1fb4-6614-4897-b21b-a951f699eddb.jpg" title=" IMG_07_4.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and Molecular Filtration Based on Silica Isoporous Membrane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Bin Su,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苏彬教授分享了基于硅均孔型膜的电化学分析和分子过滤的研究,硅均孔型膜由2 - 3纳米均匀的孔径、高孔密度17%,和20-200nm超薄厚度的平行通道构成。自下而上的制备比较简单,可在普通实验室完成,它优良的选择性和渗透性使得硅均孔型膜在电极支撑下完成复杂介质的小分子检测和流动相的分子分离成为可能。在纳米通道的分子分离/运输通道具有很强的表面效应。如双电层的互动和动电现象,可以应用在微流控和传感装置中。苏彬教授还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做了展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e305f05-4e59-43da-99e6-75a8bed9ce84.jpg" title=" IMG_079_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Electrochemical Sensing at Single Molecule Interface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Yitao Long,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strong /p p   龙亿涛教授分享了在单分子界面的电化学传感的研究,私下里,小编会觉得龙老师的演讲非常有个人魅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a8bb239-97fa-432e-aaf8-c8443321b1a8.jpg" title=" IMG_080_2.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Use of Dendrimers for Amplifie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Joohoon Kim,Kyung Hee University, Korea /strong /p p   来自韩国庆熙大学的Joohoon Kim教授分享了针对放大的电致化学发光的树枝状聚合物使用的研究。金教授是第一次来中国,第一次来北京,他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Amazi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337c526-ea37-4afb-b452-ad24f2612524.jpg" title=" IMG_08_3.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Real-time Tracing of Cancer Cells through Fluorescence and Electrochemical Nanoprobe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Xuemei Wang,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王雪梅教授分享了通过荧光和电化学纳米探针实时追踪肿瘤细胞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4577e85c-965e-4fa2-9240-b37233584dca.jpg" title=" IMG_08_4.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Design and Preparation of Novel Integrated Electrode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Li Wang,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汪莉教授分享了新型集成电极的设计和制备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289673dd-add6-4ecf-bfc9-95bc9fe39260.jpg" title=" IMG_08_5.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题目: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Magnetic-Separation/Concentration-Electrochemical Biosensing of Chloramphenicol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Yingchun Fu,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strong /p p   傅迎春教授分享了针对氯霉素磁分离/浓缩的电化学生物传感的磁性纳米粒子的电化学转化的研究,新的生物传感策略实现了整合的目标分离/浓缩和信号读出/放大,这一概念将为磁性材料的应用和食品安全的有效检测开辟新的方向。 /p
  • “分析测试高峰论坛”线上首场活动在广州举行
    11月22日,“分析测试高峰论坛”线上系列首场活动“化学污染物检测”在广州举行。本次活动由《分析测试学报》编辑部、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联合主办,旨在庆祝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建所50周年及《分析测试学报》创刊40周年。随着化学污染物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新型化学污染物质不断涌现并对自然界和人体造成潜在和深层次的影响。“化学污染物检测”论坛旨在分享介绍如何利用新的分析测试手段及时发现、检测化学污染物,从而降低化学污染物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本次论坛由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所长陈江韩担任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江桂斌出席论坛致辞,并作了题为《金属形态与原子光谱》的主题报告。江桂斌表示,现有的化学分析测试方法仅对样品中已知目标化合物进行分析,忽略了大量的非目标化合物或未知化合物,难以反映复杂体系中所有化合物的实际效应,直接造成对实际风险的低估。据介绍,江桂斌团队自主研制了世界上首台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ITA),该系统通过多种自动化设备的连接与耦合,形成了复杂样品分离与制备、效应物质结构鉴定、多靶点毒性效应评价及数据一体化分析多个功能区,可完成复杂样品的高通量自动化前处理、组分分离、毒性测试与结构解析,显著提高了污染物筛查的可靠性和效率。此外,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蔡宗苇以《新型对苯二胺醌类环境污染物的鉴定、表征和风险评估》为题作报告。他在报告中对新型对苯二胺醌类环境污染物的鉴定、表征和风险评估作了详细介绍。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吴惠勤以《化学污染物高通量质谱检测方法研究》为题作报告。吴惠勤在报告中指出,随着每年新合成的化学品不断涌现,进入环境的新污染物迅猛增加,但受到监管的数量十分有限。复杂介质中的化学品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且呈现明显的复合暴露特征,如何快速筛查并识别复杂介质中的有害新污染物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据了解,“分析测试高峰论坛”线上系列设有3个专场,共邀请分析测试领域的9名院士及专家分别围绕“化学污染物检测”“生命分析”“科学仪器研制”主题就分析测试领域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开展交流与探讨。其中,“生命分析”“科学仪器研制”两个专场将分别在11月28日和12月6日线上举行。
  •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学术委员会成立
    为推动华南地区分析测试行业的发展,促进分析测试技术的交流,使广大行业相关人员及时把握国内外最新的研发动态和研究成果,广州分析测试行业交流联谊会于2012年4月19日在广州东方宾馆隆重召开!此次活动由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分析测试学报》及广东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主办、国药励展、广东科展承办。来自科研院所、检测机构、仪器厂商的代表70余人,及多家媒体参加了此次新闻发布会!   会议现场   会议伊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做致辞,并宣布今年“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将继续与2012广州国际分析测试及实验设备展览会暨技术研讨会(China Lab 2012)同期同地召开!同时,为了确保了论坛高质量的学术水平,将成立专门的论坛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及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陈小明院士担任主任,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陈江韩主任、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吴惠勤研究员、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郑建国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王海水教授、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李攻科教授、中山大学药学院陈缵光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庄乾坤教授担任委员。委员会秘书由《分析测试学报》编辑部龙秀芬女士担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   作为学术委员会委员之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陈江韩主任对本届大会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诚邀国内外分析测试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及仪器、试剂厂商能积极参与本次论坛,共同推动华南地区分析测试行业的发展!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陈江韩主任   最后,广东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吴汉荣主任向来宾详细介绍了China Lab 2012的各项筹备情况:   1、展会规模:   本届展会已有包括亚太,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东北和中西部区域的近500家展商报名参展,同比去年增长20%。   2、观众邀请:   组委会借助在广东当地的资源并与广东周边十余家高校达成意向,届时各个高校将组织本校内实验设备采购及使用人员到会参观采购。广药集团也将组团参观本届China Lab ,并与意向企业签订采购协议。同时借助励展全球资源,根据展会自身特点,针对产品构成及展商的需求,启动海外电话邀请,一对一重点招募日本,韩国,香港及东南亚地区专业买家。预计本届展会专业观众将突破10000人次。   3、同期活动:   展会同期将有3个品牌论坛召开,除了之前介绍的“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之外,还将召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监控管理论坛” 与“中国化学试剂高峰论坛”   4、媒体宣传:   展会期间,将有来自国内外40多家行业主流媒体将对展会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式宣传。   广东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吴汉荣主任
  • “贵阳盛事!首届分析测试前沿论坛开幕,院士专家齐聚大会论坛”
    “交流是学习工作的灵魂。”2024年7月15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分析测试学报》主编江桂斌院士在由《分析测试学报》(下称《学报》)主办、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承办的“首届分析测试前沿论坛暨《分析测试学报》青年编委会议”上致辞。 7月14日至17日,首届分析测试前沿论坛暨分析测试学报青年编委会议在贵阳举行,论坛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分析测试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升科技期刊的办刊能力,加快实现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战略目标,同时发挥期刊的交流平台作用,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及时展示分析测试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15日上午,大会论坛在贵州贵阳拉开会议序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学报》主编江桂斌研究员,广东省委宣传部出版处陈建新二级调研员,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党委书记、李宏荣研究馆员,贵州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廖飞高级工程师,《学报》常务副主编、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吴惠勤研究员,《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员,《Biomedical Analysis》(下称《BMA》)副主编、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戴宗教授,贵州大学副校长周少奇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峥涛教授,湖南大学聂舟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本次大会论坛由《学报》副主编、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振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龙秀芬编审共同担任主持人。江桂斌院士首先为本次大会发表了致辞。江院士表示,作为《学报》主编,深知举办此次论坛的不易。他强调:“交流是学习工作的灵魂。”在致辞中,江院士表达了对青年编委的期待,他们不仅是《学报》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推动学术创新的活力源泉,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离不开青年编委的努力。交流是学术工作的灵魂,期待各位专家和青年编委通过大会平台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和推广,携手并肩共同助力我国分析测试领域持续进步,为科技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李宏荣书记随后为大会发表致辞,并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回顾了《学报》4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报》发展的编委、青年编委、专家学者们表示诚挚的感谢。李宏荣书记强调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并表示本次论坛是《学报》首次在省外举办的会议,是一项新的拓展和尝试,感谢各位专家的积极参与。今年9月份,《学报》还将在广州召开“2024分析测试高峰论坛”,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贵州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廖飞高级工程师在随后的致辞时指出,论坛的召开是向贵州推介分析测试前沿技术、增进彼此学习交流的机会,更是推动“科技入黔”的有力抓手。他期待通过更多的交流平台,促进彼此的学习与合作,共同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论坛上,多位顶尖专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展现了分析测试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深刻洞见。 江桂斌院士为与会者带来了题为《成组毒理学分析仪的研制及其在化学风险评估中的关键应用》的报告。详细分析了全球科学仪器市场分布及运营情况,并指出国家对国产科学仪器的高度重视以及科学仪器产业“高地”的不断涌现。此外,江院士还介绍了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ITA)的研发目标、设计思路及其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指出了该系统在推动分子毒理学研究和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重要价值。汪海林研究员以《核酸修饰的精准分析与表观遗传研究》为题,为与会者展示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视角。他介绍了少量细胞中DNA/RNA胞嘧啶的超灵敏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分析方法,以及代谢编码同位素示踪技术和无污染质谱分析方法,为核酸修饰的精准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周少奇教授就当前环境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中的抗生素去除与环境安全分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周教授以贵州贵阳的典型污水处理厂为案例,详细分析了污水处理厂在常规污染物指标和新污染物指标处理方面的效果,并对未来环境健康学科的发展趋势表达了深切的期待。王峥涛教授分享了题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策略与应用》的报告。王教授深入分析了中药质量标准的现状,并提出了多基原/近缘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策略,以及中药三七“生熟异用”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评价策略,为中药标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聂舟教授随后作了题为《RNA成像分子工具研究》的报告,聂教授不仅分享了他在RNA成像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还探讨了这些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思路。此外,大会论坛还进行了青年编委证书与青矜奖的颁发仪式。江桂斌院士、吴惠勤研究员、刘虎威教授及汪海林研究员为《学报》青年编委们颁发聘书,陈建新调研员、李宏荣书记 、吴惠勤研究员、戴宗教授为《BMA》青年编委们颁发聘书。刘虎威教授、廖飞院长为青衿论坛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我国分析测试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为提升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促进学术交流,加速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步伐,推动我国分析测试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精彩回顾!首届分析测试前沿论坛亮点纷呈,不容错过
    仪器信息网讯7月14日至17日,由《分析测试学报》(下称《学报》)主办、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承办的“首届分析测试前沿论坛暨分析测试学报青年编委会议”在贵阳隆重举行。论坛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分析测试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升科技期刊的办刊能力,加快实现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战略目标,同时发挥期刊的交流平台作用,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及时展示分析测试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会议邀请了相关领域的院士、杰出专家、学者及企业嘉宾等,聚焦环境检测、生命分析、中医药检测、食品安全、分析测试新技术等前沿和热点领域。报告嘉宾分享了分析测试领域的最新成果及技术进展,参会人员共同探讨和交流新兴分析方法,促进了分析测试产学研用的交流与合作。 一、大会论坛亮点纷呈15日上午,大会论坛在贵州贵阳拉开会议序幕。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振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龙秀芬编审,以及《学报》副主编、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共同担任大会论坛主持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学报》主编、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下称中广测)党委书记李宏荣研究馆员,与贵州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廖飞高级工程师先后发表致辞。江院士强调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并表示青年编委是《学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推动学术创新的源泉,期望通过大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李书记回顾了《学报》40多年的发展历程,对各位编委和专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并提到此次论坛是《学报》首次在省外举办,期待大家积极参与9月份在广州的“2024分析测试高峰论坛”。廖院长指出论坛是向贵州推介分析测试前沿技术和促进“科技入黔”的重要平台,期望通过更多的交流平台推动科技进步与合作。会上,江桂斌院士带来了题为《成组毒理学分析仪的研制及其在化学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的深入报告。汪海林研究员以《核酸修饰的精准分析与表观遗传研究》为题,展示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视角。 贵州大学周少奇教授探讨了《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之抗生素去除与环境安全分析》的热点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峥涛教授分享了《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策略与应用》的最新进展。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聂舟教授则揭示了《RNA成像分子工具研究》的前沿动态。各位大咖专家的精彩报告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此外,大会论坛还进行了青年编委证书与青矜奖的颁发仪式。江桂斌院士、吴惠勤研究员、刘虎威教授及汪海林研究员为《学报》青年编委们颁发聘书,陈建新调研员、李宏荣书记 、吴惠勤研究员、戴宗教授为《Biomedical Analysis》(下称《BMA》)青年编委们颁发聘书。刘虎威教授、廖飞院长为青衿论坛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二、专场论坛深入探讨15日下午,首届分析测试前沿论坛暨分析测试学报青年编委会议各主题论坛拉开序幕。会议共设6个专场,其中:专场1“中药质量控制”,由中广测吴惠勤研究员、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查中心(贵州省药品审评查验中心)茅向军主任药师、天津中医药大学李文龙研究员、广东药科大学肖雪副研究员担任召集人与主持嘉宾。贵州中医药大学周英教授、吴惠勤研究员、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孙冬梅教授、天津商业大学大健康协同创新研究院赖长江生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李林楠副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霍会霞博士分别围绕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标准化研究、中药材科学数据库构建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报告,并召开了“中药质量控制与高质量发展”的圆桌会议,全体参会人员就中药道地性研究、中药制造全过程质量控制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专场2“环境检测与健康”,由中国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员、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李江教授、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陆洋研究员、中广测郭鹏然研究员担任召集人与主持嘉宾。 来自中广测郭鹏然研究员、苏州大学医学院刘志勇教授、李江教授、青岛农业大学李峰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冯新斌研究员、青岛科技大学罗细亮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郑州大学吕超教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邱洪灯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张信凤教授分别围绕水体中抗病毒药物识别、有害元素的迁移特征,以及复杂生物环境中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等主题进行了精彩报告,展示了环境检测与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专场3“食品安全分析”,由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严秀平教授、贵阳学院王瑞教授、中广测向章敏研究员担任召集人与主持嘉宾。召集人代表王瑞教授发表了致辞。来自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沈晓芳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程和勇教授、臻准生物臻准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韩维、王瑞教授、向章敏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金芬研究员、贵阳海关综合技术中心朱明高级工程师、陕西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贾玮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张新忠研究员分别围绕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估,新方法、新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等主题做了报告。通过深入交流,与会者增进了对食品安全分析领域的认识,共同为推动食品安全保障技术的进步贡献力量。专场4“测试新技术与仪器研制”, 由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吕弋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李迎春教授、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吕梦岚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杨莫教授担任召集人与主持嘉宾。 来自中山大学化学与技术工程学院牛利教授、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宋大千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中海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李迎春教授、暨南大学药学院周海波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朱振利教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闵乾昊教授、清谱科技首席科学家卜杰洵博士、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胡斌副研究员分别围绕测试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研制等主题做了报告。通过此次专场交流,各专家学者深入了解了测试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为推动分析测试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提供了新的灵感。专场5“青年论坛(一)”,由西南大学药学院黄承志教授、闵乾昊教授、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周一歌教授、天津工业大学卞希慧教授担任召集人与主持嘉宾。来自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刘洪林教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佳副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李跑副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王珊珊副研究员、贵州师范学院班睿教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张志阳研究员、东华理工大学张小平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黄越副教授、鲁东大学食品工程学院王鲁良副教授分别围绕光谱、质谱、传感等新技术在界面分析、标志物检测、能源分析等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进行了报告。专场5“青年论坛(二)”由牛利教授、戴宗教授、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杨雁冰教授、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蔡凯副研究员担任召集人与主持嘉宾。来自辽宁大学化学院许旭教授、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陈俊副教授、郑州大学药学院陈迪副教授、湖南医药学院民族医药研究中心黄啸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刘云龙副教授、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张光耀副教授、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柳思扬副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刘朝兴副研究员、贵州大学药学院陈丹萍副教授、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许太林副教授、广州大学化学学院胡琼副教授、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岑瑶副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翟筠秋教授分别围绕成像分析、生物传感、芯片检测等主题做了报告。报告不仅展示了青年学者在分析测试领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成果,还促进了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分析测试领域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7月16日下午,同时召开了《学报》青年编委会和BMA青年编委会会议。会议旨在加强青年编委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期刊的发展。与会青年编委就期刊的办刊理念、审稿流程、学术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通过此次会议,青年编委们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和使命,均表示将积极为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会议还为青年编委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促进了青年编委之间的友谊与合作。由《分析测试学报》(下称《学报》)主办、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承办的“2024分析测试前沿论坛暨分析测试学报青年编委会议”特面向博士后、研究生等增设“青衿论坛”。7月14日晚,“2024分析测试前沿论坛-青衿论坛”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第四会议室隆重召开。为期3天的首届分析测试前沿论坛暨《学报》青年编委会议圆满落幕。此次盛会不仅为分析测试领域的科研人员分享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也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论坛的举办将有助于推动分析测试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应用取得更大突破,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 2014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3月12日,中国国际分析测试及实验室设备展览会暨技术研讨会(CHINA LAB 2014)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隆重举行。会议同期还举办2014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学术交流会议。本次论坛由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东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国药励展联合主办,《分析测试学报》、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等六家单位协办。论坛由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陈江韩所长主持,论坛邀请到大连化学物理研所张玉奎院士、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等9名专家学者进行现场学术交流,论坛听众有李攻科教授等近二百人。   2014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会议现场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主持人:陈江韩所长   大连化学物理研所张玉奎院士做&ldquo 蛋白质样品预处理新方法&rdquo 的报告,主要介绍分析印迹技术在蛋白质样品预处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做&ldquo 微流控芯片在蛋白质分析鉴定中的应用&rdquo 的报告,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汪素萍副总经理做&ldquo 食品、药品、农产品品质及安全分析&rdquo 的报告。   大连化学物理研所张玉奎院士   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汪素萍副总经理   众多观众排队入场   论坛现场 (撰稿人:傅晔)
  • 美国麦克仪器公司和《颗粒学报》携手助力颗粒学研究
    为鼓励颗粒学科科研工作者做出更多的创新性成果,提高我国颗粒学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美国麦克仪器公司和《颗粒学报》决定共同设立&ldquo 麦克仪器优秀论文奖&rdquo 。 美国麦克仪器公司成立于1962年,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分析、压汞分析技术、沉降式粒度表征、各种密度测试,化学吸附分析与微型催化反应研究众多领域的科学研究,不仅为广大科研学者提供先进的、精密的检测仪器,还一直资助颗粒学科研究,包括资助科研课题、资助学者参加学术会议、设立论文奖项、赞助颗粒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为颗粒粉体行业做出杰出贡献。 该奖项的评选办法如下: 奖励范围及标准 1. 本奖的评选范围为:在颗粒表征、颗粒制备与处理、纳米及超微颗粒、流态化与多相流、气溶胶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并在PARTICUOLOGY(颗粒学报)期刊上以论文形式正式发表的论文。. 2. 参与评选的论文为:各次评奖年前4年发表在《颗粒学报》上的所有文章,如2012年参与评选的是2008年第一期至2011年第6期发表的文章。 3. 本奖将以SCI数据库为依据,根据所有参选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顺序选出候选文章。 4. 本奖励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奖励优秀论文2篇,奖励金额为每篇5000美元。本项奖励通过通讯作者颁发给获奖论文的研究团队。 奖励的评审与颁发 1. 奖项的评选工作由中国颗粒学会负责组织。 2. 《颗粒学报》编辑部根据所有参选论文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被引用次序的排序提出10篇候选文章,由该奖独立的评审委员会评审并提出获奖文章。 3. 评选结果经中国颗粒学会和麦克仪器公司确认后正式公布。 4. 奖励的颁发仪式将在当届的中国颗粒学会学术年会上举行,届时将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 注: 本奖项自2012年正式启动,奖励周期为10年。 中国颗粒学会和麦克仪器公司保留该条例的最终解释权。 可参考颗粒学会网站:http://www.csp.org.cn/view.ehtm?id=610&tag=5
  • 2023分析测试青年创新大赛决赛圆满成功!
    经过精心筹备和组织,由《分析测试学报》、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以及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联合举办的“2023分析测试青年创新大赛”获得圆满成功。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5名选手参与角逐,大赛邀请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广州大学牛利教授、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于志强研究与以及暨南大学杨培慧教授5位分析测试领域的资深专家担任评审嘉宾。11月25日下午2点,决赛现场,参赛选手们汇聚一堂,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验技术,引人注目的展示和精彩的答辩使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专家评委、现场观众以及参赛选手对每个项目进行了认真地评估和打分。 大赛决赛现场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5名。获奖项目涵盖了分析测试领域的多个方面,从仪器设备创新到分析方法改进,从环境监测到生物医药领域,每一个项目都代表着学术的精深与实践的创新。 2023分析测试青年创新大赛 获奖名单 次日,在备受瞩目的分析测试高峰论坛举行了2023分析测试青年创新大赛颁奖典礼。一等奖获得者二等奖获得者三等奖获得者优秀奖获得者 “2023分析测试青年创新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增强了我国分析测试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场盛会为我国分析测试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通过分享科研成果和碰撞创新思想,推动了我国分析测试技术和学科的发展。参赛选手的出色表现更是让人看到了分析测试领域的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我们相信,在这个团结、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分析测试技术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衷心祝贺所有获奖选手,感谢广大观众和支持者的热情参与。并对所有参与并支持本次大赛的各方表示衷心的感谢!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的分析测试领域继续蓬勃发展,创造更辉煌的成就!
  • 岛津金牌赞助“第四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
    2018 年10 月12 日至14 日,“第四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第四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是由《药学学报》中、英文刊编委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承办的会议,其是《药学学报》中英文两刊编委会为配合“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中国创新药物研发而策划主办的高端品牌学术会议,岛津公司作为金牌赞助参与了此次盛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前所长王晓良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大会现场传真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前所长王晓良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药学学报》英文刊主编蒋建东教授分别为大会致开幕词,并为会议送上了美好的祝福。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为大会致辞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药学学报》英文刊主编蒋建东教授为大会致开幕词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了报告环节。本届论坛邀请了学界巨擘、“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负责人、国内外著名药学专家和大型药企领军人物、药学领域的杰青、长江学者和知名科学家做报告。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做了题为“新药研发的前沿动向和我国发展态势”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对我国新药研发的新策略和新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对基因编辑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等应用成果给与会者做了分享。他还对我国新药研发的进展与成果以及药物研发新阶段,新要求,新机遇做了介绍。最后他强调药物研究需要认真思考我国药物创新体系的新定位核心任务,需要实现理念上的转变,同时也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主动对接科技前沿新突破,开拓新药研究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并重视天然和合成小分子的挖掘和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院士做了题为“新药研发的前沿动向和我国发展态势”的报告 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丁欣欣教授做了题为“P450 and metabolic mechanisms of xenobiotic toxicity“的报告。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丁欣欣教授做了题为“P450 and metabolic mechanisms of xenobiotic toxicity“的报告 来自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长张晓坤院长做了题为“核受体与药物开发“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到核受体是依赖于小分子配体的基因转录因子。核受体是药物开发的良好靶点,它是体内各种生物学功能的关键调控蛋白。随后他对核受体药物开发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做出了分析。最后他对核受体RXRα非基因型作用机制及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做出了分享。来自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长江学者张晓坤院长做了题为“核受体与药物开发“的报告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陈晓光教授做了题为“小分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究“的报告。她首先回顾了生物免疫学领域所获得的16项诺贝尔奖项。接下来她对肿瘤免疫治疗的药物研究做了详细介绍,并对药物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思考给与会者进行了分享。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陈晓光教授做了题为“小分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究“的报告 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的吴国华经理做了题为“药物遗传毒性杂质检测技术解决方案“的分会场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到遗传毒性物质对DNA 的损害作用包括DNA损伤、基因突变、染色体断裂,也包括通过激活细胞产生遗传毒性物质而产生的突变。潜在遗传毒性物质在摄入量上有严格的风险限制,其只是一个可接受的杂质水平。他还ta对NDMA热点事件进行了介绍。岛津公司将对遗传毒性杂质检测的思考和实践,在现有国内外法规的指导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的吴国华经理做了题为“药物遗传毒性杂质检测技术解决方案“的分会场报告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全资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第一轮通知
    &ldquo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rdquo 于2015年3月12-13日在广州召开,该论坛由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东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和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分析测试学报》编辑部、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广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协办。论坛以推动华南地区分析测试技术进步为宗旨,每年论坛邀请的学术报告均由论坛学术委员会推荐。   2015论坛精彩专场   Ø 药品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专题研讨会   Ø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监控管理管理专场   Ø 光谱分析专题   Ø 有机分析专题   Ø X射线仪器分析专题   Ø 化妆品专题   同期将举办&ldquo 广州国际分析测试及实验室设备展览会暨技术研讨会&rdquo ,该展会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分析测试设备展览会,云集逾四百家分析仪器及实验室设备企业。展览会服务于实验室技术和建设的全流程,立足华南,辐射中国和整个东南亚地区,通过展览会及论坛等形式为实验室领域专业人士提供宣传、贸易、交流、学习的互动平台。 提前报名参与论坛的听众将免费获得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提供的继续教育学时证明(现场申请需50元)! 如您需要预登记参与论坛,请填妥附件2并回传至020-83549078。   诚挚期待您的参与!   附件 1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通知   附件 2 论坛听众预登记表格 二○一五年一月四日   附件1: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通知   主办单位: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广东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   协办单位:《分析测试学报》编辑部   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   广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   论坛时间:2015年3月12-13日   论坛报到时间:2015年3月12上午08:45   论坛地点:保利世贸博览馆1.5层会议厅、展场2号会议室   论坛日程: 3月12日 上午 分析测试技术论坛大会特邀报告 下午 分会场一 专题:光谱分析 分会场二 专题:化妆品 全天 分会场三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监控管理管理专场 3月13日 上午 分会场四 专题:有机分析 下午 分会场五 专题:X射线仪器分析 全天 分会场六 药品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专题研讨会   联系电话:020-83555190   传 真:020-83549078   邮 箱:hjy@ste.cn   附件2:   论坛听众预登记表格   请将此预登记表填写完整后回传至020&ndash 83549078。提前报名参与论坛的听众将免费获得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提供的继续教育学时证明(现场申请需50元)。   一、公司信息 (带有 * 符号为必填栏目)公司名称:* 地址:* 邮编:* 电话:* 传真:* 是否需要再教育学时证明: □是 □否   二、参观人员信息 (如有同事与您一同参观,请复印本表格进行填写) 姓名* 部门* 职务 电话/分机 手机* E-mail 参加会议 分析测试技术论坛大会特邀报告 光谱分析专题 化妆品专题 有机分析专题 X射线仪器分析专题 药品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专题研讨会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监控管理管理专场   三、 贵公司所在行业   2015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   1、论坛简介   l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分析测试领域专业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八届。论坛下设学术委员会,由张玉奎院士、陈小明院士领衔,众多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负责筛选时下分析测试仪器及技术在食品、药品、环境、能源等各行业中的最新进展,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与参会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2014年论坛参会代表达到2633人,创历年之最。   l 2015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将进行全方位的升级,在继续关注分析测试领域最新进展的同时,还将涉及相关行业最新政策及标准的制定。同时增加培训的比重,加快分析测试最新技术在相关行业的推广。   2、论坛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名单 主任   张玉奎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陈小明院士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成员             庄乾坤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江韩主任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吴惠勤研究员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郑建国研究员 广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王海水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李攻科教授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陈缵光教授 中山大学药学院 特 邀 报 告 时间:2015年3月12日上午 9:00-12:00 地点:展场1.5层会议室 主持人:中国广州分析测试 序号 题目 报告人 单位 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严秀平教授 南开大学2 高效样品处理与质谱检测联用实现高通量分析 刘虎威教授 北京大学 3 传统分析仪器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建议 刘文玉秘书长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4 能力验证的选择与结果使用 佟艳春研究员 北京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中心 专题:光谱分析 时间:2015年3月12日下午 13:30-16:00 地点:展场1.5层会议室 主持人: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宋武元 1 表面增强光谱在分析科学领域中的应用陈建研究员 中山大学 2 欧盟玩具化学要求对原子光谱分析的挑战与对策 刘崇华研究员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3 原子光谱分析中样品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 舒永红高工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4 固体废物检验鉴定中光谱技术的应用 宋武元研究员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专题:有机分析 时间:2015年3月13日上午 9:00-12:00 地点:展场二号会议室 主持人: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林峰 1 基于光子晶体的高速电色谱分离 陈义教授 中科院化学所 2 质谱技术在剧毒生物碱中毒应急检测中的应用 吴惠勤研究员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3 固相微萃取探针研制与活体检测 欧阳钢锋教授 中山大学 4 现代液质技术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林峰研究员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5 药物结构研究中的核磁共振问题浅析 高昊教授 暨南大学 专题:X射线仪器分析 时间:2015年3月13日下午 13:30-16:00 地点:展场二号会议室 主持人:华南理工大学曾小平 1 X射线原位单晶结构分析及其应用 张伟雄副教授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2 XRD谱线拟合的基本参数法及其应用 吴冰讲师 华南理工大学 3 X射线衍射法残余应力测定探讨 李扬高级工程师 广东省有色金属研究院 4 X射线分析设备在陶瓷矿产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邢铭高级工程师 矽比科亚洲陶瓷及矿物技术中心   3、分论坛介绍   l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监控管理论坛   主办单位:广东省质量检验协会   会议规模:450人  会议背景:   探讨政府监管,企业内部管控,第三方检测、社会监督的&ldquo 四位一体&rdquo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论坛将吸引数百家知名食品、药品企业、政府食品药品安全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参加。   2014年会议参会人数达到441人,到会人员享有6个继续教育学时证明 时间:2015年3月12日 地点:展场一号会议室 序号 时间 演讲者 演讲题目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讲话   1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处负责人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新模式与新进展 3 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转基因检测技术及应用现状》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 张娟 博士/高级工程师 4 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 《乳制品理化监控项目检测技术关键点》 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 吴楚森 高级工程师 5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饮料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进展》 李华斌 教授 7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食品中易非法添加的物质及测定方法的进展》 郑家概 高级工程师 8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莫匹罗星锂盐改良MRS检测双歧杆菌的应用研究》 严纪文 高级工程师   l 化妆品专题(3月12日,展场二号会议室)   会议规模:120人   参会对象:国内外化妆品生产、经营及销售企业负责人 国内外的化妆品原料生产商、经销商及代理商 化妆品行业包材、仪器、设备及检测相关机构负责人。   会议日程: 化妆品法规及检测技术分会场 时间:2015年3月12日下午 13:30-16:00 地点:展场二号会议室 主持人: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吴惠勤 序号 时间 题目 报告人 单位 1 化妆品法规进展 谢志浩处长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监管处 2 检测新技术与化妆品创新研究 吴惠勤研究员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3 化妆品中禁限用物质检测技术 黄晓兰研究员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4 化妆品功效评价 杜达安教授 广东省疾病控制中心   l 药品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专题研讨会(3月13日,展场1号会议室)   主办单位:中国新药杂志中国药学会药分专业委员会   会议规模:300人,2014年会议参会人数达到871人。   会议背景:   为了不断提高药品质量,交流药物分析技术及方法,促进药品生产工艺改进,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中国新药杂志》将于2015年3月13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举办&ldquo 药品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专题研讨会&rdquo 。会议将邀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单位有关领导,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出席大会并做演讲报告,针对药品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的最新研究动态、发展趋势、学术热点与应对策略展开研讨。   2014年会议参会人数达到871人,本次会议将授予参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继续药学教育四学分。   会议议题: 时间 Time 演讲内容 Topic 演讲者 Speaker 有关物质标准的制定 姜雄平 主任药师 总后药检所 新技术、新方法在《中国药典》2015版中的应用 张启明 研究员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研究院 薄层色谱技术在中成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待定 中药活性成分及多分子靶标药物快速筛选技术 朱劲松 研究员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新版药典药用辅料标准分析检测技术概述 涂家生 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 包材与药物相容性研究法规要求与试验设计 彭蕾 高级工程师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州法尔麦兰药物技术有限公司 液相色谱新技术在药物分析领域的应用 待定
  • “我要测网”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我要测讯 为了解中国检测市场检测机构的综合实力,将好的检测机构及其优势检测项目推荐给广大用户,同时了解中国科学仪器的市场情况和应用情况,自2011年9月1日&ldquo 我要测网&rdquo 开始对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检测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近日,&ldquo 我要测&rdquo 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郭冬发主任、崔建勇副主任热情接待了&ldquo 我要测&rdquo 工作人员。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ldquo 中心&rdquo )前身是创建于1955年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三局中心实验室,1993年经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批准使用现名。&ldquo 中心&rdquo 是以地质矿产、放射性材料、放射性标准物质及环境等为主的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与服务的综合性检测实验室,也是核工业地质行业的仲裁分析测试实验室,研制并保管着天然放射性成分分析国家标准物质,是具有国家计量认证资质认定证书和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及环境、安全、职业健康三合一体系认证证书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 实验室认可证书 研究中心计量认证证书 特色检测项目 据了解,&ldquo 中心&rdquo 已经开设的检测项目有地质类样品检测、放射性核素检测、流体包裹体分析、室内空气检测、水质检测、同位素地质年代六大类,形成了元素分析、同位素分析、核素分析、微区分析、有机分析五大分析系统,其中元素分析、同位素分析(放射性同位素及惰性气体同位素)和核素分析是&ldquo 中心&rdquo 最强的技术实力,综合检测能力在地质检测行业名列前茅。 高端人员配备和雄厚的技术实力 &ldquo 中心&rdquo 现有工作人员80多人,其中科研人员48人,含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6人、博士和硕士近30人、国家一级计量师2人。总体上,工作人员学历以硕士为主,本科和博士也有多名。此外,&ldquo 中心&rdquo 的两名博士生导师已经为社会培养多名地质行业优秀人才,&ldquo 中心&rdquo 技术人员多年来在《质谱学报》、《矿物学报》、《铀矿地质》等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上百篇;&ldquo 中心&rdquo 科研人员在2012、2013年连续发现多种新矿物,命名获得国际矿物学会批准。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沉淀,&ldquo 中心&rdquo 已经具备了较高技术水平和积累了丰富的分析测试经验。郭冬发主任告诉我要测工作人员,近年来,&ldquo 中心&rdquo 多次参与国际、国内的分析测试技术比对,如国际原子能机构(IEA)组织的核素方面的比对、国家认监委的各种能力比对,平均每年参与4-5次国内比对。实验室制定和参与制定、修订了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ldquo 中心&rdquo 研制和参与研制的标准物质超过50多种,目前仍有5个铀矿地质方面的在研标准物质。 &ldquo 中心&rdquo 多次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励,多年的工作积累为我国铀矿地质、环保、地矿系统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分析测试数据,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培训了大批分析测试人才。与此同时,&ldquo 中心&rdquo 还为地质矿产、建材、石油、有色金属、能源、生物医药、食品、环保、考古等行业及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等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 先进的仪器配置,自主研发分析设备 &ldquo 中心&rdquo 实验室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等资产总值达6000多万元,拥有多台大型仪器设备:热电离质谱仪、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荧光显微镜及冷热台、电子探针、离子色谱、高纯锗&gamma 能谱仪、低本底&alpha 、&beta 测量仪、X射线粉晶衍射仪、原子荧光仪、稳定同位素质谱、惰性气体同位素质谱等。 为更好的完成专业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实验的需求,&ldquo 中心&rdquo 科研人员还自行研制了多台(套)的分析设备,如样品前处理系统、PC-2000型测氡仪等。郭主任介绍到,自行研制的开发的仪器具有使用面广、易复制等优点,如果有合适的企业可以合作,可进一步推向市场。 据郭主任介绍,实验室配备的仪器均按照CNAS要求,安排专职人员定期校准,核查仪器,确保仪器正常运转,保证检测结果无误。 部分实验室设备 X射线荧光光谱仪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低本底&alpha 、&beta 测量仪 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测汞仪 自主开发的微量铀分析仪 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惰性气体同位素质谱仪 热电离质谱仪 X射线粉晶衍射仪 X射线荧光光谱仪 高分辨激光拉曼光谱仪   全面的质量管理   对于检测样品的管理,郭主任表示,&ldquo 中心&rdquo 实验室作为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实验室,具备完善的检测程序。实验室对特殊样品完全做到:留样复测、实验室比对、仪器比对、人员比对等。   为了保证实验室技术能力的,对于实验室如何保证检测人员技术能力的监督和考察方面,&ldquo 中心&rdquo 也建设了一套完整的上岗程序。检测人员上岗前需经过入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实验室内部不定期的举行内部交流会议、参加外部培训以及定期参加中国认监委组织的能力验证,定期考核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必须考虑的问题,郭主任告诉&lsquo 我要测&rsquo 工作人员,检测过程中采用的分析方法多数是国际和国家标准方法。针对特殊样品,在没有标准可参照的时候,实验室也需要开发最合适的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与此同时,&ldquo 中心&rdquo 实验室从实验源头开始注重控制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如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试剂,建立了合格供方名录,名录上的供应商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采购的试剂也是配备专门的人员保存和管理。   样品检测过程也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大因素之一,我要测工作人员了解到,&ldquo 中心&rdquo 实验室在检测过程中需在检测样品中植入盲样,以监测仪器误差水平、可能出现的失误等风险,检测数据经三次审核方可作为报告签发。如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实验室将先从内部查找是否存在人为、仪器等因素查找造成偏差的原因,而对特殊样品必要时要重新检测。   为减少检测周期和、提高检测速度及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和失误,实验室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如今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局域网传输系统,样品的检测状态可实时监测。   完善的服务流程   关于&ldquo 中心&rdquo 现有检测业务的运营和操作方面,郭主任也做了详细介绍。目前&ldquo 中心&rdquo 的检测业务已经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管理实验室检测业务。   对样品的接收,针对不同性质的客户,&ldquo 中心&rdquo 对自行送样、委托送样和上门检测三种检测方式建立了完善的服务流程。   1)自行送样   受托单位自行送样&rarr 现场填写委托合同单&rarr 收取检测费用&rarr 样品分析&rarr 出具检测报告。   2)用户委托送样   受委托特快专递或邮寄&rarr 传真方式填写委托协议合同单&rarr 银行转账缴纳检测费用&rarr 样品分析&rarr 出具检测报告。   3)上门检测   上门取样&rarr 现场填写委托合同单&rarr 收取检测费用&rarr 样品分析&rarr 出具检测报告。   为保证检测报告的真实有效,&ldquo 中心&rdquo 规定检测报告必须有主检人、校核人、报告签发人三方签字,并加盖&ldquo 测试专用章&rdquo 或测试中心公章。对于样品检测的原始记录,&ldquo 中心&rdquo 一般会保存3年。   客户服务方面,&ldquo 中心&rdquo 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首先与客户沟通相应检测样品,签订检测委托书,对于提供测试合同条款以及报告签发时间,都可依据客户的要求协商。如果客户对报告有异议,可以一定期限内提出异议,针对具体问题协商解决。   郭主任告诉我要测工作人员,&ldquo 中心&rdquo 实验室目前已经与多个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优质的服务和准确的分析数据是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的关键。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全体员工将继续发扬&ldquo 客户至上、质量第一&rdquo 的理念,竭诚为新老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http://www.woyaoce.cn/member/T101265/
  • 第十七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征文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79" height=" 235" title=" 1121.webp.jpg" style=" width: 392px height: 16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31897980-6479-4427-9776-2e4d856f5e18.jpg" / /p p   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于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举办第一届,之后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每两年举办一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六届。 /p p   第十六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15)坚持“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的方向,举办了370多场学术报告会和技术交流会。BCEIA2015拥有标准展位1011个,共有461家参展商参展,展示了3000多台国际(国内)技术领先的新仪器,新设备。该会议注册的观众人数达到17676人,参会学者、观众及展商工作人员达到55873人次,参会人群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23个国家及地区。 /p p   第十七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17)将于2017年10月9日-1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将围绕“生命 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的主题组织学术报告会和仪器展。 /p p   BCEIA 2017 学术报告会将有:大会报告、分会报告、热点论坛、墙报、同期会议等400多场形式多样的学术报告。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参会、投稿,经审查录用的论文将收录在BCEIA2017论文集、中国知网(CNKI)数字图书馆全文数据库以及《分析测试学报》增刊 择优录取的论文将录用为口头报告或报展,推荐《分析测试学报》刊登正刊 会议评选的优秀报展将颁发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和美国化学会获奖证书及奖金,同时在BCEIA及合作媒体网站上公布。 /p p strong   一、投稿 /strong /p p   凡注册参加BCEIA 2017学者,未经正式发表的与分析测试领域相关的文章均可通过网站在线投稿。 /p p   投稿截止日期:2017年7月31日。 /p p   strong  二、稿件处理 /strong /p p   2017年8月31日前主办方将通知作者论文录用情况,未被录用的稿件恕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 /p p    strong 三、注册费 /strong /p p   提交论文须缴纳注册费,9月30日前,学者1000元/人、学生800元/人 9月30日后,学者1500元/人、学生1200元/人,学生需出具学生身份证明。 /p p   注册费采用预收费方式,可通过银行汇款或微信支付,支付时请注明作者姓名及论文录用流水号,款汇出后及时将汇款凭证、开票信息、联系人、联系电话等信息发送至主办方。 /p p   微信支付: /p p   (请点击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title=" 112122222.webp.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2a55da9e-aff7-4055-81bc-b3f1f73f7e9e.jpg" / /p p   汇款信息: /p p   收款单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p p   开 户 行:中国银行总行营业部 /p p   帐 号:778350034696 /p p   银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1号 /p p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391室 /p p   邮 编:100045 /p p strong   四、论文制作 /strong /p p   论文语言为英文,每份摘要不要超过两页(A4纸大小),版面规格为每页打印面积不超过145mm*200mm,论文题目与小标题全用大写字母。作者(报告者的姓名下加下划线),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名后,字母均大写,名在前,首字母大写,名的两个字不分开。文章中的计量单位必须用我国现行法定计量单位或国际单位制单位(SI),注意正确使用字母的大小写。有关论文的详细格式要求,请到网站进行查看或下载。 /p p strong   五、会议语言 /strong /p p   会议的官方语言:英语。 /p p strong   六、联系方式 /strong /p p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585房间 /p p   联系人:范丽丽 /p p   电 话:010-68598085 68512208 /p p   邮 箱:conf@bceia.org fanlili@caia.org.cn /p p   网 址:http://www.bceia.cn /p p & nbsp /p
  •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的通知(第二轮)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测协发字〔2014〕12号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的通知   (第二轮)   各有关单位及青年分析测试工作者: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经济社会的发展,分析测试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为宣传青年分析测试工作者的新成果,加强交流与合作,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决定于2014年8月25日-27日,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组织召开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会议委托西安交通大学电子材料研究所承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展示和交流围绕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等学科领域,研究开发的分析测试新方法、新技术。   二、会议内容   1、特邀报告   大会特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庄乾坤主任、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邓玉林教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鞠熀先教授、中国计量科学院化学计量与分析科学所李红梅研究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汪海林研究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新祥教授等专家到会作专题报告。   2、分会报告   大会报告后,组织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三个分会交流。   三、会议征文   欢迎广大青年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提交相关分析测试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的论文。不参加会议也可提交论文,择优录用的论文将刊登在《分析测试学报(增刊)》上(征文要求见附件1)。   四、会议日程   2014年8月25日,全天报到   2014年8月26-27日,大会和分会报告   五、会议注册   1、注册费:800元/人   2、填写和返回注册回执表(附件2)。参会代表请于2014年8月10日前,通过Email发送至西安交通大学李飞。   3、会议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六、厂商赞助及展示   欢迎国内外分析仪器公司、厂商赞助会议并到会做学术报告和展出产品。   七、会议地点:西安交通大学南洋大酒店(029-87665566)   地 址:西安市碑林区兴庆南路1号   八、会议联系   李 飞 电话:18710720586 传真:029-82668679   邮箱:ful5@mail.xjtu.edu.cn   王晓春 电话:13311291120 邮箱wangwxc@iccas.ac.cn   尹碧桃 电话:13810651437 邮箱btyin@caia.org.cn   附件:   1、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学术委员会及组织委员会   2、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征文要求   3、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参会注册回执表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二○一四年七月十八日
  • 从新科杰青看分析测试领域研究热点
    p & nbsp & nbsp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中国为促进青年科学和技术人才的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而特别设立的科学基金。 /p p & nbsp & nbsp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务院1994年批准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的专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截止2014年,杰青中已有14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4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70余人担任过或正在担任“211”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所长以及其他国家级科研机构领导者。 /p p & nbsp & nbsp 8月3日,基金委公布了2018年度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几位和分析测试领域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这些新科杰青的研究方向,我们可以略窥分析测试领域的发展潮流和热点。 /p p & nbsp & nbsp strong 北京大学 孙育杰 /strong /p p & nbsp & nbsp 孙育杰,现任北京大学BIOPIC研究员,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兼职副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肌肉研究所和纳米/生物交叉研究中心博士后。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国化学协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协会单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运用单分子、超高分辨率荧光成像及操纵技术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180ad699-61ed-482b-b016-06526ec8d92d.jpg" title=" 2011928102253634.jpg" width=" 300" height=" 361"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361px "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 /p p & nbsp & nbsp 申报研究领域为发展荧光成像技术研究细胞染色质结构与功能。 /p p & nbsp & nbsp strong 中国科学院 刘倩 /strong /p p & nbsp & nbsp 刘倩,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科院青促会理事长,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获得者。2014年获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并入选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等。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 nbsp 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分析化学,在痕量污染物分析方法及溯源技术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工作。(仪器信息网编辑关于刘倩研究员的访谈: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0802/198017.s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中国环境科学家开启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应用新领域 /a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71a213c7-7e2d-475a-b19f-1600272aa854.jpg" title=" 69aae80b-ecdd-41c7-8c6e-2b359df763b9.jpg" width=" 300" height=" 345"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345px "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 /p p & nbsp & nbsp 申报研究领域为环境分析化学。 /p p & nbsp & nbsp strong 王宏伟 清华大学 /strong /p p & nbsp & nbsp 王宏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化学-生物大类首席教授。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先后获得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被美国耶鲁大学聘为分子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系Tenure-Track助理教授;2011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任教,2016年4月接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宏伟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冷冻电子显微学分会理事长,并被选为2019年三维电镜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主席。王宏伟教授主要利用冷冻电子显微学研究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与分子机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noimg/9accf0db-1a1d-45ec-b6d8-c31e9b67c5c6.jpg" title=" 201412241876.jpg" / /p p & nbsp & nbsp 申报研究领域为冷冻电子显微学。 /p p & nbsp & nbsp strong 袁媛 中国科学院 /strong /p p & nbsp & nbsp 袁媛,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陕西省特聘专家,IEEE高级会员。中国科技大学学士,英国巴斯大学博士,获英国“海外研究奖学金”。2005年起执教于英国阿斯顿大学,任博导,并获终身教职。任国际神经计算刊物(Elsevier)副主编、国际图像与图形学报(World Scientific Press)副主编、国际多媒体学报(Academy Publisher)编委、国际信号处理刊物(Elsevier)客座编委等。IEEE SMC认知计算技术委员会共主席。主研图像视频处理、内容分析、特征提取与压缩,在图像视频方向已发表论文约100篇,约50篇在SCI检索国际刊物, 如IEEE T-IP, IEEE T-CSVT, IEEE T-SMCB, IEEE T-IFS, PR, 和CVIU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55d5be34-fa90-439f-bf74-78aa1e87c9cd.jpg" title=" 20140711160252405240.jpg" / /p p & nbsp & nbsp 申报研究领域为高光谱图像分析与处理。 /p p & nbsp & nbsp strong 彭章泉 中国科学院 /strong /p p & nbsp & nbsp 彭章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地方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2003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2012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3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近年来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 收录论文50余篇,包括Science、Nat. Mater.、Nat. Chem.、Nat. Commun.、Angew. Chem. Inter. Ed.、JACS、Nano Lett.等,论文被SCI期刊引用超过2500次。主要研究领域:(1) 基础电化学;(2) 现场光/质谱电化学;(3) 锂-离子/锂-氧电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86503232-a90c-4666-8ebd-b4cbab8da28a.jpg" title=" IMG_1484.JPG" width=" 300" height=" 323"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323px "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 /p p & nbsp & nbsp 申报研究领域为能源材料界面电化学。 /p p & nbsp & nbsp strong 何耀 苏州大学 /strong /p p & nbsp & nbsp 何耀,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首届“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Chemistry》(IF=3.994)副主编。由于在发展硅纳米技术及其生物成像、分析检测和癌症诊治等方面开展的原创性工作,何耀教授入选了“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即“万人计划”第二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团队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发展硅纳米生物分析检测技术,为生物/化学分析检测和疾病诊治提供新工具和新方法”主题开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776902dd-9467-4a2a-8f34-e134c75fff16.jpg" title=" timg.jpg" width=" 300" height=" 375"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375px "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 /p p & nbsp & nbsp 申报研究领域为生物成像分析。 /p p & nbsp & nbsp 通过对这几位新科杰青研究方向的梳理,可以发现有三位涉及生物成像技术。据了解,基于超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实现在纳米尺度展示生物分子的精确定位,是当下蛋白质研究和荧光成像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其他三位杰青的研究方向,则分别集中在环境分析化学、电化学、和高光谱领域。 /p
  • 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议征文通知(第一轮)
    为展示我国青年分析工作者在分析测试领域的新成就、新进展,促进我国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青年分析工作者的作用,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托,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将由复旦大学测试中心承办,定于2010年10月15-18日在上海召开。热忱欢迎青年朋友踊跃投稿并参加会议。现将会议征文要求通知如下:   1、征文内容   涉及分析测试科学各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论文或报告。   2、征文要求   (1)论文的主要完成人为4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   (2)论文应突出工作的创新性,文字简练、准确,凡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及在全国性会议上报告过的论文,不予受理。   (3)论文须经作者所在单位进行保密审查,并加盖公章。   (4)先交论文的详细摘要,字数(包括图表)≤1500字,规格请参阅《分析科学学报》来稿要求。   (5)截稿日期:2010年8月30日。   (6)论文请寄:200433 复旦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任庆广 收   电话:(021)65643011,E-mail: qgren2010@gmail.com   (7)寄交论文一式三份,并e-mail电子版文件。来信请注明作者姓名、性别、职务职称、单位及详细地址,以便联系。请自留底稿,录用与否一律不退稿。   (8) 鼓励作者通过本次会议网页( YA11.instrument.com.cn)进行在线投稿,注册。在线投稿后,不需要邮寄论文。   (9)有关会议具体事宜,请见下一轮通知。   会议学术委员会   主 任:张新祥   副主任:孔继烈   委 员:(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陈 建 丁明玉 甘 露 蒋文全 鞠熀先 李红梅 刘宝红 廖 杰 练鸿振 莫祥银 彭旭红 任庆广 孙 玮 汤跃庆 屠一锋 王军芝 王晓红 吴 丹 王献 杨福全 张金兰 周继红 周 平 庄乾坤 朱 立 朱永法   会议组织委员会   主 任:任庆广   副主任:甘露 王晓红   委 员:(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陈燕 吕新春 刘新刚 宋国新 王利 王荔 王静梅 王义 朱丽娜 张人   会议组织委员会顾问   周亚明 严小敏 胡耀铭   联系方式:   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组委会   复旦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邮编:200433   联系人:任庆广   电话:021-65643011 传真:021-65643014   电子邮件: qgren2010@gmail.com
  • 2024年第二十三届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大会特邀报告及医药与健康专场顺利召开
    2024年3月5日,由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分析测试学报》等主办的“2024年第二十三届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隆重开幕。论坛以“科技驱动,创见未来”为主题,旨在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分析测试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推动湾区学科的交叉协同发展。CHINA LAB 2024 广州国际分析测试及实验室设备展览会也同期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33个国家/地区的420家企业参展,首日参观达到10000余人次。 由《分析测试学报》组织召集的大会特邀报告及医药与健康专场也在首日如约而至,8位权威专家将目光聚焦在分析测试领域的前沿议题,深度洞悉、精辟阐释。不仅传递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激发了与会者的深度思考和积极互动,为分析测试领域的突破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大会开幕式及《Biomedical Analysis》创刊启动仪式 5日上午,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党委书记李宏荣,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牛利,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院院士李晨钟,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二级研究员、《分析测试学报》常务副主编吴惠勤,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超,广东省科技合作研究促进中心主任江洪波,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戴宗,暨南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教授江正瑾,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终身教授、欧洲科学与人文学院院士吕海涛,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国家糖工程技术中心-澳门大学中药糖工程与检测技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赵静,广东药科大学副研究员肖雪等多位领导、专家及嘉宾出席了本次开幕式。 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及《Biomedical Analysis 》(以下简称《BMA》)创刊启动仪式。仪式之初,《BMA》期刊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发表了视频致辞,陈院士的深邃见解和富有激情的讲话,为《BMA》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在场观众点燃了对《BMA》的无限期待。随后,《BMA》执行主编牛利教授介绍了期刊的创办背景、基本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让在场观众对《BMA》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期刊合作出版单位科爱公司健康医学出版总监蒋磊先生在致辞中,分享了他们对期刊合作的支持和未来展望。在本次仪式上,李宏荣书记为执行主编牛利教授颁发了聘任证书,牛利教授为副主编李晨钟教授、戴宗教授、吴惠勤研究员以及期刊编委江正瑾教授、刘锦斌教授、周小明教授、罗招凡教授颁发了聘任证书。 随后,李宏荣书记、牛利教授、李晨钟教授、吴惠勤研究员、李超总经理、江洪波主任、戴宗教授、蒋磊总监上台共同开启了期刊启动仪式。刘虎威教授主持开幕式主编陈洪渊院士发表视频致辞牛利教授介绍《BMA》的基本情况蒋磊总监发表致辞主编、副主编及编委聘任仪式期刊启动仪式大会特邀报告紧接着是大会特邀报告环节,由戴宗教授担任主持,邀请了三位行业大咖分享了分析测试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牛利教授在《电化学生物传感一种IVD技术探索》报告中,系统介绍了电化学方法种类及当前电化学仪器情况,并指出相较于传统检测方法,电化学检测方法具有更简便、快速、低成本以及高灵敏等特征。报告中重点介绍了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标志物的电化学检测方法,并以基于聚合物材料(包括可控自由基聚合、天然聚合物材料、靶标自身聚糖链)的电化学生物传感为例,介绍了上述3类生物传感器的检测特征及其应用范围。 李晨钟教授在《表面等离子传感器在细胞分析上的应用》的报告中,通过具体案例分享了其利用 SPR 的新型细胞/类器官集成传感平台,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的传感系统和方法,以及对活细胞的分析物分泌进行快速、灵敏和实时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 吴惠勤研究员在《道地药材与特征图谱成分鉴定新方法研究及应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元素指纹图谱鉴定道地药材产地的专利方法,为产品贸易、政府对市场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该课题组采用色谱-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技术建立的中药材成分化学结构系统鉴定新方法也为中药材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报告现场气氛热烈、融洽,这些报告的分享不仅为生物医学分析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在学者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医学分析领域必将迎来更多创新突破,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驾护航。“医药与健康”专场5日下午,2024第二十三届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的第一个专场顺利举行,本次专场以“医药与健康”为主题,由刘虎威教授和吴惠勤研究员共同担任主持,邀请了五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分享与交流。江正瑾教授在《表位模拟肽识别技术:从抗体药生物分离到体内命运追踪分析》报告中,介绍了基于表位模拟肽靶向识别策略,课题组开发的一系列满足复杂生物体系中目标抗体精准识别与高效富集需求的生物分离新方法、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内抗体药变异体捕获新策略及双位点识别捕获新技术;此外,研究团队针对多种抗体的Fc区研制拟肽分子VIM配体,并结合亲和膜材料传质效率高的优势,联用在线自动化蛋白纯化仪开发高通量抗体纯化新方法。戴宗教授在《细胞外囊泡的分离检测和生物医学应用研究》报告中,围绕细胞外囊泡在分离纯化、亚型分析、灵敏检测,以及功能化设计等问题,分享了探索不同生物起源细胞外囊泡的新平台、新仪器及新方法。课题组基于丁达尔效应的适配体/AuNPs传感平台用于外泌体的蛋白谱学分析,进一步对纳米囊泡进行功能化设计,将其应用于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和药物递送的改善。 吕海涛教授在《多模态分子科学交叉驱动的功能代谢组学转化医学研究》报告中,重点介绍了质谱的功能代谢组学的理论内涵与方法体系,及其应用于发现与解析具有生物医药转化价值的小分子代谢物的新功能。报告中以胰腺癌及其并发症为例,展示了功能代谢组学策略通过决定性功能代谢物的发现与新功能表征,多模态分子水平上革新复杂疾病的精准诊疗与治疗靶点发现的已有范式。赵静副教授在《基于糖谱系列技术的中药质量品牌提升策略》报告中,从中药质量、中药疗效、品牌塑造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的中药市场现状,并结合糖谱系列技术对未来中药质量品牌塑造之路分享了新的探索成果和方法。肖雪副研究员在《文冠果油:特色中国油,助力神经健康,为大脑加油》报告中,介绍了文冠果的基本情况、文冠果油的化学物质基础与入血成分、文冠果油在神经系统疾病(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儿童抽动障碍)的防治作用探索,并探讨了源于中医药的大健康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思考与建议。 本次专场学术交流内容丰富,会议期间听众提问踊跃,讨论气氛热烈,为参会人员带来了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思想碰撞,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医药与健康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2024年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的首日会议已顺利举办,专家学者们深入地分享、交流了分析测试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思想火花不断,为推动分析测试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应用取得突破具有积极作用。
  • 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第二轮通知
    为展示我国青年分析工作者在分析测试领域的新成就、新进展,促进我国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青年分析工作者的作用,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托,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将由复旦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承办,定于2010年10月16日--19日在上海 崇明生态旅游岛(中国第三大岛)召开。   一、征文内容:   涉及分析测试科学各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论文或报告。   二、征文要求:   (1)论文的主要完成人为4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   (2)论文应突出工作的创新性,文字简练、准确,凡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及在全国性会议上报告过的论文,不予受理。   (3)论文须经作者所在单位进行保密审查,并加盖公章。   (4)先交论文的详细摘要,字数(包括图表)≤1500字,规格请参阅《分析科学学报》来稿要求。   (5)截稿日期:2010年8月30日(邮戳为准)。   (6)论文请寄:复旦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任庆广 收,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3011,传真:(021)65643014, E-mail: qgren2010@gmail.com   (7)寄交论文一式三份,并e-mail电子版文件。来信请注明作者姓名、性别、职务职称、单位及详细地址,以便联系。请自留底稿,录用与否一律不退稿。   三、会议时间、地点:   2010年10月16日--10月19日 上海 崇明生态旅游岛(中国第三大岛)   四、会议日程:   2010年10月16日(周六) 全天报到、欢迎晚宴   2010年10月17日(周日) 上午:开幕式、嘉宾致辞、大会报告   下午: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   2010年10月18日(周一) 上午:分会场报告   下午:参观考察活动   2010年10月19日(周二) 上海世博会考察活动,代表返程。   五、报名、注意事项:   (一)由于正值上海2010世界博览会召开之际,酒店房间预订比较紧张,欲参加会议的人员(无论文亦可参会交流),请于2010年7月30日前将《报名回执表》填写后email或者传真至会议组委会(E-mail: qgren2010@gmail.com,传真:(021)65643014)。会议组委会收到《报名回执表》后会尽快与您联系。   (二)因是学术报告会征稿,投稿时请一并寄上参加会议的回执,否则稿件不予受理。   (三)会议注册费:800元(不含世博会门票),住宿费用及往返旅费自理。   (四)会议酒店:   (1)天鹤大酒店(三星级):   290元/双人标间(含双早、送水果)、290元/单人间(含早、送水果)   (2)锦绣宾馆(政府招待所): 160元/双人标间(不含双早)   (注:两个酒店相距步行5分钟内。)   六、支持媒体:   仪器信息网 www.instrument.com.cn   后续通知请访问相关网页:   http://www.instrument.com.cn/conference/Detail/index.asp?CName=CONF680   或 http://www.cam.fudan.edu.cn/newweb/cam2010.html   七、产品展示:   会议热烈邀请国内外仪器厂商前来展出各种分析仪器,我们将在本次会议现场提供展出场所,希望各厂商广泛利用这次机会展示自己的最新产品,并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八、联系方式:   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组委会   复旦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邮编:200433 联系人:任庆广   电话:021-65643011 传真:021-65643014 电子邮件: qgren2010 @gmail.com   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议   报 名 回 执 表 姓 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单位名称 电话 通讯地址 手机 Email 邮编 传真 论文简要题目 口头报告 □ 墙报 □ 是否参加2010世博会考察 是( ) 否( ) 是否需要代购世博会门票 是( ) 代购 ( )张 否( ) 入住宾馆 天鹤大酒店( ) 锦绣宾馆( ) 双人标间( ) 单人间 ( )   注:请在选择的()内打勾。本回执可以复印。
  •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公开招募首届优秀青年编委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ISSN 1001-8719,CN 11-2129/TE)创刊于1985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承办。汪燮卿院士担任主编,编委团队由52名优秀学者组成,其中包括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海外学者。《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旨在宣传我国在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新能源等领域的科学与技术进步,并始终致力于为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展示和获取创新性成果、有益性启迪和方向性指导的交流平台。目前已被EI Compendex、Scopus、CA、AJ、CBST、CSCD 、CSTPC、CNKI、万方、维普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收录;连续9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石油、天然气工业类的核心期刊;入选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和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入选《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入选“石油和化工期刊100强”“石油和化工精品期刊40强”“石油和化工学术期刊50强”等榜单。《石油学报(石油加工)》刊文范围涵盖原油的性质与组成、石油加工及石油化工工艺、催化剂及催化材料、替代燃料和新能源技术、石油化学品及助剂、化学工程、反应动力学、系统工程、节能环保、油品分析、新材料、资源循环利用及智能化等基础前瞻性和应用基础性的最新研究成果。所有刊出文章均可从收录数据库和本期刊网站获取。为搭建青年学者与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领域内学术交流,同时为充实期刊编委会后备力量,推动期刊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编辑部现面向全球公开招募首届优秀青年编委。招募人数本次拟在全球范围招募青年编委40~50人。招募条件1. 学术态度端正,治学严谨,关心《石油学报(石油加工)》发展,热心期刊工作,并有时间和精力承担青年编委工作;2. 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优秀学者;3. 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经历,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专业领域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4. 关心、支持期刊发展事务,有较强的组稿或撰稿能力,积极为学术期刊发展出谋划策;5. 对英文学术论文有一定的编辑或审稿能力。任期和权益1. 颁发青年编委聘用证书,聘期一届为2年(每2年可根据工作情况进行调整);2. 青年编委本人的文章或推荐的文章通过审稿后可优先发表;3. 免费获得纸质版及电子版《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4. 贡献突出者可考虑推荐为本刊编委;5. 通过《石油学报(石油加工)》平台优先向中国石油学会申请相关奖项;6. 在《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纸质版、期刊官网、中国石化石科院公众号等媒介公布青年编委名单。履行职责1. 积极为期刊的发展与推广建言献策;2. 积极参与本刊的审稿工作,包括亲自审稿和推荐审稿专家;3. 积极为本刊撰写高水平稿件,一届任期内(2 年)撰写 1~2篇稿件;4. 及时提供所在学科领域最新科研动向,推荐选题,积极开展专题的组稿与约稿工作;5. 根据期刊发展需要,担任特邀编辑、特邀编审等,组织学术专题、专栏等;6. 积极参加青年编委会会议和本刊主办和协办的相关学术活动;7. 协助编辑部积极做好期刊的推介、宣传等工作。报名方式请将个人学术简历及研究方向(3~5个关键词)发送至syxb8282.ripp@sinopec.com,邮件主题为“青年编委申请-姓名-单位-学科方向”。咨询电话:010-62310752。申请截止时间:2021年12月31日。遴选流程申请材料初筛→编辑部遴选→主编确认→期刊网站公示→颁发聘书
  • 中国作者有3篇论文入选《科学报告》2018 Top 100
    p   2019年7月9日——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自然科研(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span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Nature Research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旗下多学科、开放获取期刊《科学报告》(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Scientific Reports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最近公布了2018年 /span 阅读量最多的论文,进一步展现了该刊所发表的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科学报告》是一本发表有严谨的科学性及技术扎实的原创研究的领先期刊。这些论文的完整列表发布于该刊所在的出版平台nature.com之上。 /p p   在覆盖全部学科的100篇全球阅读量最多的论文中,有3篇涉及中国作者: /p p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咖啡因导致静息脑熵普遍增加 /span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Caffeine Caused a Widespread Increase of Resting Brain Entropy /span ) /p p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在配对设计数据中的应用 /span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Application of 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for Data from Paired Design /span ) /p p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白垩纪缅甸琥珀带来的湿热带森林青蛙的最早和直接证据 /span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T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he earliest direct evidence of frogs in wet tropical forests from 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span )。 /p p   这3篇文章的阅读量居全球第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31 /span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53 /span 和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54 /span 位,分别被阅读了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0213 /span 次,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7278 /span 次和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7207 /span 次。 /p p   位居全球阅读量前3位的论文是: /p p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太平洋大型垃圾带正迅速积累塑料的证据 /span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Evidence that 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is rapidly accumulating plastic /span ) /p p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基因编辑玉米对农艺、环境和毒理学特性的影响:对21年田野数据的荟萃分析 /span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mpact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ize on agr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toxicological traits: a meta-analysis of 21 years of field data /span ) /p p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的受冲击林地数量是影响巴西亚马逊区域疟疾发病率的重要驱动因素 /span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Abundance of impacted forest patches less than 5km2 is a key driver of the incidence of malaria in Amazonian Brazil /span )。 /p p   这3篇论文的作者来自荷兰、新西兰、美国、英国、意大利和巴西等国家,分别被阅读了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58421 /span 次,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60517 /span 次和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54081 /span 次。 /p p   这些被阅读次数最多的文章中,有许多涉及国际或国内科研合作,上述3篇涉及中国作者的论文中有2篇是由中美两国研究者合作完成的。科研合作的情况在其他阅读量最多的论文中也比较常见,这再次证明了合作,尤其是国际间合作,在科研领域已经无处不在。 /p p   《科学报告》还按学科发布了阅读量最多的100篇论文,即环境学、神经科学、微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肿瘤学、材料科学和地球科学。这些学科共有88篇论文涉及中国作者。 /p p   “对于我们所发表研究的质量及其可以实现的影响力,我感到十分自豪。”《科学报告》主编Richard White说。“我们的编辑并不评估研究的影响力,或者研究能引出怎样的发现——我们的角色是通过实施严格的同行评审流程来确保论文在技术上的可靠性。我们所发表内容的重要性是由其读者和使用者来决定的。这些很高的论文阅读次数表明了这些研究确实为更广泛的科研共同体带来了价值。” /p p   与自然科研旗下的其他期刊一样,《科学报告》也提供文章层面的各项指标,例如每篇文章都设有页面提供文章的下载量、引用量和线上关注度(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Altmetric分数 /span )等数据,以显示文章所获得的关注度。 /p p   2018年,《科学报告》有5篇论文跻身Altmetric全球100篇文章之列,与《科学》、《自然》、《美国科学院院报》、《柳叶刀》等刊一样都有文章高居前20%之列。此外,《科学报告》的论文还被众多机构的200多个政策文件所引用,其中包括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英国政府等。 /p p br/ /p
  • 新污染物之POPs:分析测试方法与解决方案探讨
    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与常规污染物不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危害更大:在自然环境中滞留时间长,极难降解,毒性极强,能导致全球性的传播;被生物体摄入后不易分解,并沿着食物链浓缩放大,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巨大。很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2001年,国际社会通过《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至2004年正式生效,距今已19年。《公约》控制对象持续增加,从2001年首批控制的12种(类)到今年已增至34种(类),由最初的氯代POPs逐步转向溴代和氟代POPs。目前,对POPs判定、筛查、替代、减排、处置等全过程的科技支撑十分重要,其中,多介质环境中POPs物质的快速筛查与检测方法等是目前急需的技术。为了促进对POPs检测分析方法和在实际应用中解决方案的沟通交流,7月27日-28日,仪器信息网将举办第四届环境新污染物检测网络会议。在27日下午,以“POPs的检验检测”为主题的会议专场,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与大家分享当前针对该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等。点击图片报名7月27日下午日程安排:07月27日POPs的检验检测14:00--14:30有机污染物质谱分析技术马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副所长14:30--15:00液质联用技术在新污染物中的应用邝江濛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高级应用工程师15:00--15:30微波前处理在环境新污染检测中的应用梅枝意安东帕(上海)商贸有限公司 应用支持专家15:30--16:00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的大气中新污染物的筛查高丽荣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16:00--16:30水中POPs分析的难点与解决方案高松吉林大学 研究员16:30--17:00水体中全氟化合物的分析测试方法杨文龙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高级工程师嘉宾简介:马强 副所长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马强,博士,研究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青年英才,工业与消费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技创新委员会安全与风险防控技术分委会委员,国际标准化组织化妆品技术委员会分析工作组(ISO/TC217/WG3)委员,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成分与化学分析工作组(ISO/TC38/WG22)委员,全国仪器分析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1)委员,全国食品直接接触材料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7)委员,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妆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57/SC2)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质谱仪器专家组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接触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检验检测智库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精准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技术评估专家,《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分析试验室》《分析测试学报》《中国无机分析化学》青年编委,《日用化学工业》《化学试剂》《香料香精化妆品》编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优秀类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制定发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0项,在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40余篇,参编英文论著1部(Wiley出版)、中文论著12部,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57件,荣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省部级或社会科技奖励近20项,先后20余次在美国质谱年会、国际质谱大会、国际液相分离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邝江濛 高级应用工程师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邝江濛,博士毕业于英国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地理地质及环境科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质谱技术分析环境中的痕量污染物。本科及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21年加入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负责环境化工领域液相色谱质谱仪的应用支持工作,于质谱分析特别是高分辨质谱分析有着丰富的经验。梅枝意 应用支持专家安东帕(上海)商贸有限公司梅枝意, 药物化学硕士 ,安东帕(中国)有限公司 微波化学应用专员,从事样品前处理工作近6年,主要负责微波前处理设备的技术支持和方法开发,在特殊应用支持和培训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高丽荣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年在中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和环境行为研究工作,建立了多维色谱分离分析复杂POPs的分析方法,方法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开展了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非靶标筛查,识别出多种新型高风险有机化合物。多次作为负责人参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POPs分析国际比对,比对结果优秀。编写了我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斯德哥尔摩公约成效评估监测报告,已提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研制标准参考物质2项,编制生态环境部监测标准一项,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技二等奖获得者(排名3),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6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高松 研究员吉林大学博士,研究员,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从事环境污染物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其中2项专利实现成果的产品转化及推广应用,即针阱微萃取,主要用于环境、地质、石化、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快速、应急、实时监测,负责起草1项基于针阱微萃取技术的水质检测吉林省地方标准(DB22/T)。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第三届专利金奖,吉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吉林大学实验技术成果一、二等奖等奖项。杨文龙 高级工程师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杨文龙,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污染调查评估研究室职员,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多环境介质中传统和新污染物的分析测试技术、污染状况调查及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研究。先后参与完成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参与制订十余项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全国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专项质控专家。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消耗臭氧层物质监测专家委员会委员。免费报名点击:第四届环境新污染物检测网络会议: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pollutant2023/ 诚邀您的参与!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六届四次理事会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11月29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第六届四次理事会在北京中苑宾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理事约六十人出席了本次会议。科技部人事司杨素荣处长、以及协会张泽理事长、张玉奎副理事长、陈洪渊副理事长、王顺昌副理事长、吴波尔副理事长等出席会议。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六届四次理事会会议现场   会议由协会秘书长张渝英女士主持,会议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六届四次理事会2010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2011年的工作重点;介绍2010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评选情况,并颁发了2010年“CAIA奖”。首先,协会主管部门科技部人事司处长杨素荣女士介绍了科技部主管的社团情况及社团近期的重点工作。 张渝英秘书长主持会议 科技部人事司杨素荣处长 张泽理事长   随后,协会张泽理事长作协会第六届四次理事会工作报告,其在工作报告中主要谈到:   (1)第十四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展览会定于2011年10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展览面积17724平方米,设9个展馆,目前为止692个展台已有90%以上被预定。同期举办学术报告会,主题确定为“Analytical Sciences for Innovated Society”(分析测试引领创新社会),大会主席为贺福初院士,副主席为张玉奎院士和江桂斌院士,报告会设电子显微镜学和材料科学、质谱学、光谱学、色谱学、波谱学、电分析化学、生命科学、环境分析八个分会报告会,及食品安全专题报告会。   (2)分析测试技术人员培训考核工作全面展开。NTC今年完成八项技术考核大纲的编写、审定,组织编写14项NTC技术的培训教材,其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光谱、原子吸收光谱三项分析技术培训教材编写完成;组织两期NTC师资考核培训班,发布两批《NTC教师资质认定证书》,累计289人,560项。   (3)2010年“CAIA奖”评审工作完成。本年度“CAIA奖”经过函评、初评和“CAIA奖”评审委员会的综合评定后,从申报的33项项目中评出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8项,获奖项目涉及领域广泛。   (4)在分析测试标准化工作方面,2010年,协会完善了全国仪器分析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1)工作体系,成功协办“2010北京国际标准物质研讨会”,并且承担了国家质检总局公益行业科研专项“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项目。在标准立项方面,2项项目获得批准立项,本标委归口制定的标准GB/T22400-2008《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色谱法》获“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   (5)协会积极开展咨询服务工作,例如开展仪器评议工作;出版分析测试仪器评议文集 组织编写《从“CAIA奖”看分析测试技术进展》;推动国产科学仪器应用于示范实验室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对企业创新产品进行成果鉴定。   (6)协会加强桥梁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如,充分利用网络,改善协会工作方式;大力支持地方协会和会员单位的发展;举办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为青年工作者打造能力提升舞台;设专人协调管理期刊,完成《分析测试学报》编委会换届。   展望2011年,协会将重点进行如下工作:办好BCEIA2011 召开第七次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会员大会,选举成立新的理事会和领导班子 推进全国仪器分析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启动协会推荐标准工作 全面开展全国分析检测人员培训考核工作等。    接着,协会组织部姜国栋向参会理事介绍了2010年申请入会单位的情况。 2010年“CAIA奖”部分获奖者与领导合影   随后,协会咨询部的张经华博士介绍了CAIA奖的历史及2010年评选情况。张玉奎副理事长和陈洪渊副理事长分别宣读了2010年“CAIA奖”获奖名单,同时大会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中国科学院闫成德研究员 国家药物分析中心再帕尔主任 中国计量院李红梅研究员 北京大学医药卫生测试中心崔育新教授 中科院过程所许光文研究员 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 理事发言   在会议的讨论环节,各理事踊跃发言,纷纷为协会的工作献言献策。参会理事特别关注国产仪器的发展与推广应用问题,提出呼吁国家成立“国产仪器创新”重大专项,以补贴方式鼓励购买国产仪器等建议,并希望协会能在行业内倡导使用国产仪器的理念 对进口仪器的售后服务问题,理事们建议协会成立投诉机构,或组建企业化运作的维修团队,以协调和解决问题日益突出的进口仪器售后服务问题。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附录: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成立于1986年,是国家民政部批准登记的专业性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协会主要开展:承担分析测试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服务、举办“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BCEIA)”、主办和出版分析测试科技期刊、设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和技术开发基金、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任务等方面的工作。   相关链接: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BCEIA2011   “2010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获奖名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