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地理信息工程

仪器信息网地理信息工程专题为您整合地理信息工程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地理信息工程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地理信息工程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地理信息工程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地理信息工程话题讨论。

地理信息工程相关的资讯

  • 我国首个地理信息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牌
    1月16日,我国首个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总参某测绘研究所挂牌。   据悉,该实验室是我国军事测绘导航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全球地理空间信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在时空基准维持与精确、新导航理论与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参加挂牌仪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认为,该实验室的建立将有利于完善我国地理信息工程研究领域的学科布局,成为国家地理信息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中心、新技术研发与人才培训基地。
  • 朗诚科技荣获2015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日,由朗诚科技与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和深圳市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等五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基于立体观测网的海洋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15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在国内首次真正打造了“海洋一张图”,构建了“一室、一网、一库、一平台”的海洋监测综合管理体系,形成了完善的立体监测网络,建成了集海洋环保、海洋观测预报、海洋经济发展等多项业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业务平台,能够充分满足深圳市海洋管理信息化和海陆一体化的需求,为深圳市的海洋生态环境,撑起了一把大大的保护伞。 “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是我国于2010年设立,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国家测绘局批准的重要奖项,目的在于推动国家地理信息产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国家地理信息产业的繁荣发展,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开展年度评选工作,主要奖励在我国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项目、单位和个人。
  • 教育部将评估信息与电子工程领域4个仪器类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工程中心规范化运行管理,大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供给能力,着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根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规定,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拟组织开展2021年工程中心评估。本次评估各项数据采集周期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本年度评估领域为信息与电子工程,参评工程中心74个,分为5个评审组。评估程序分为答辩评审、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三个阶段,具体工作委托第三方机构承担。评估工作拟于9月底前完成,视疫情情况进行调整。按照评估规则,评估结果中未通过和限期整改的比例不低于10%。评估结果为“未通过”的,不再纳入管理序列;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的,整改期不超过2年,整改期满未通过检查的不再纳入管理序列;评估结果为“优秀”的,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科研平台。本次涉及的仪器相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4家,分别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导航仪器工程研究中心,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测试技术与仪器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测试及仪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上海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全部7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参评名单及分组情况如下:2021年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参评名单及分组情况第一组序号工程中心名称依托单位1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东南大学2场致发射显示技术福州大学3薄膜光电子技术南开大学4多媒体通信宁波大学5天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6移动通信重庆邮电大学7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厦门大学8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苏州大学9光电器件与通信技术天津理工大学10固体器件与集成技术清华大学11专用通信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12新型微波探测技术电子科技大学13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网络华南理工大学14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南京邮电大学15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应用系统天津工业大学16电力电子节能技术与装备山东大学17半导体功率器件可靠性贵州大学第二组序号工程中心名称依托单位1先进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计算机网络技术清华大学3信息网络北京邮电大学4超算工程软件中山大学5微处理器及系统北京大学6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与监控复旦大学7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华中科技大学8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与服务上海交通大学9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浙江大学10国产基础软件国防科技大学11开源软件与实时系统兰州大学12网络技术及应用软件吉林大学13复杂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技术东北大学14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与应用华东师范大学15传感器网络技术东南大学第三组序号工程中心名称依托单位1数字家庭中山大学2数字图书馆浙江大学3数据库与商务智能中国人民大学4藏文信息技术西藏大学5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北京建筑大学6数字媒体技术山东大学7数字社区北京工业大学8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北京师范大学9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国家开放大学10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东北师范大学11教育信息技术华中师范大学12数字影视动画创作北京电影学院13广播电视数字化中国传媒大学第四组序号工程中心名称依托单位1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空间信息技术首都师范大学3高速铁路网络管理北京交通大学4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东华大学5海洋信息技术中国海洋大学6虚拟现实应用北京师范大学7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云南师范大学8数字医学上海交通大学9矿山数字化中国矿业大学10时空数据智能获取技术与应用武汉大学11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合肥工业大学12现代交通管理系统四川大学13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东南大学14企业数字化技术同济大学第五组序号工程中心名称依托单位1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国防科技大学2导航仪器哈尔滨工程大学3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哈尔滨理工大学4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湖南大学5嵌入式系统集成西北工业大学6嵌入式系统浙江大学7电子测试技术与仪器电子科技大学8地球观测与导航北京大学9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北京理工大学10先进航空导航与空管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1自动测试及仪器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12飞行器自主控制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3光学仪器与系统上海理工大学14工业装备监测与控制大连理工大学15物联网技术应用江南大学
  • 测绘地理标准化十三五发布:将制修60项国标、80项行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局所属各单位,各有关单位:  根据《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结合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实际,我局编制了《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十三五”规划》,已经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6年11月25日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开创发展新格局的关键五年。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服务和产业化服务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5〕9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的精神,依据《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发改地区〔2016〕1907号)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5〕89号),制定本规划。  一、工作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进展  标准制修订工作卓有成效。围绕技术进步、需求变化以及事业快速发展需要,制修订并发布了27项国家标准、60项行业标准、6项计量检定规程、 30余项地方标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地图产品等数据资源类标准不断丰富,三维地图模型、地下空间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接口等新技术应用类标准相继涌现,测绘地理信息质量检验、仪器检定类标准更加完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等一批新领域新技术标准完成立项。初步形成了由114项国家标准、140项行业标准、6项计量检定规程、50余项地方标准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  保障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和地理国情监测内容框架等多个工程建设亟需标准相继制定,为各类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标准化支撑,确保了测绘地理信息重大工程的顺利开展。数字表面模型、公开地图产品、导航与位置服务、地下空间测绘、卫星测绘等一批实用型标准成功研制,大幅推动了地理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有力促进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际化取得实质性突破。我国主导编制的首个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地理信息 影像与格网数据的内容模型及编码规则》(编号:ISO 19163)正式发布,开创了我国参与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国际标准项目提案ISO 19159-3的立项工作也由我国主导完成。我国承办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化活动日益频繁,中国测绘地理信息专家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逐步增多,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ISO/TC 211)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标准化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开放型标准制修订机制逐渐形成,企业参与标准化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标准化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标准化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不断扩大委员覆盖范围,部分省(区、市)建立了地方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形成良性互动,公益性科研专项中专门设置标准研究课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规范的比例明显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快速适应技术和市场需求的标准不全,基础通用、支撑管理和促进跨界融合等方面标准仍然欠缺。标准研制周期相对过长,少数标准之间存在不协调等问题。标准化研究、投入和实施评价机制尚需健全,基层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程度不高,部分标准使用者对标准的理解与掌握不够。标准化工作力量长期以来相对薄弱的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变。  二、发展趋势与需求分析  (一)发展趋势  国际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正在向强化基础、重在实现、促进融合、满足需求等方面推进。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传统、基础、共性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逐年减少。新立项国际标准更加关注从概念模型到计算机网络互操作的实现,信息技术跨界融合应用国际标准日益得到强化。国际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模式从原有专业团队研究向广泛参与、强化实施转变。主要发达国家及相关团体更加注重引导使用者参与标准化活动,并采取标准认证等方式强化标准实施,逐步建立与地理信息标准化相依存的法律法规环境。  根据国家标准化改革的具体要求,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标准化工作将呈现以下趋势:标准化将更注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在精简整合,其统一性、权威性将得到强化,形成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推荐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体系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合理界定各级推荐性标准的制定范围,突出其公益属性,逐步缩减数量和规模。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基础上,鼓励地方、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等根据各方面尤其是市场需求制定要求更高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建立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满足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需要的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已成为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需求分析  1.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要求  为全面支撑测绘基准现代化、数据获取实时化、数据处理自动化、数据资源管理智能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信息应用社会化、测绘业务管理信息化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构建新型公益性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体系,保障重大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项目实施,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和技术方法快速更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形成地理信息产业规模化效益,需要持续推进标准社会化应用和新技术领域测绘地理信息标准的研制、完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服务、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水平。  2.全面深化标准化改革要求  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改革方案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深化改革部署,急需加快推进现行测绘地理信息标准清理和整合,构建符合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适应当前市场和技术发展需要的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 不断完善标准形成机制,理顺标准化工作中政府与市场各自定位和相互衔接关系,提升标准的质量和权威性 加强标准的信息化服务,强化标准的贯彻实施。  3.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要求  支撑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走出去”发展战略,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纵深发展带来的国际化挑战,需要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基础,加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步伐,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和转化,增强国际标准化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力。应对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生产模式和服务方式变革,以及新型仪器装备及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需要及时研制新技术标准,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向标准成果转化,促进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准确把握“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的事业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服务为根本,深化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改革,推进标准化工作由政府单一供给为主向政府主导标准和市场驱动标准平衡发展转变、由以标准制修订为主的工作模式向包括标准制修订、宣贯培训、应用服务、实施评价、标准体系动态更新的全过程工作模式转变,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创新引领  坚持把创新引领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推进标准制修订、宣贯培训、实施评价、标准体系更新等方面创新,加强标准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协调创新,实现标准化工作机制创新、管理创新、领域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2.协调统一  贯彻全面深化标准化改革要求,统筹推进跨部门、跨领域标准合作,加强军民测绘地理信息标准衔接,推进军民标准通用化,促进测绘地理信息各级各类标准的统一和协调,显著提升标准的技术支撑、保障服务能力,提高标准化效益。  3.开放包容  围绕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扩大标准化工作的参与主体范围,使标准化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增强标准化公信力。推动中国地理信息标准“走出去”,加强在测绘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参与力度和主导地位,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国际化水平。  4.跨界共享  坚持面向生产、保障服务、引领技术,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兼容性,实现应用服务领域共享的突破,使标准化成为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跨部门、跨领域共享的桥梁和纽带。创新标准宣贯方式,扩大标准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体系更加完善,适应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标准的权威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标准化服务更加高效,标准对事业发展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标准“走出去” 取得持续性突破,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开创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开放统一、协调有序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局面初步形成,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各级标准协调配套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标准使用评价和贯彻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基本建立。  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科学适用、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与时俱进的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和相互转化显著增强,制修订完成60项左右国家标准、80项左右行业标准。强化对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制修订的指导,探索培育团体标准。  标准服务更加完备。营造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懂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标准化氛围,加大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宣传贯彻与培训力度,形成上下联动、以上带下的标准宣贯新局面,实现国家级标准宣传贯彻与培训5000人次以上,带动地方培训80000人次以上。开展一批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综合试点。完善多媒体网络化测绘地理信息标准服务体系。  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力争主导编制4项以上测绘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ISO/TC 211)30%以上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推动与主要合作国之间的标准互认,促进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四、重点任务  (一)建立完善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  以国家深化标准化改革方案为指导,以科学适用、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与时俱进为工作目标,建立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全面梳理各级测绘地理信息标准的技术内容和层次关系,建立适应信息化测绘体系和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五大公益业务体系构建要求的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开展现行测绘地理信息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集中复审清理和整合修订,整合确立若干必要、基础、权威的测绘地理信息强制性国家标准,优化现有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的标准构成。以强化基础通用、支撑公益服务重点工程和引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重要急需标准研制为重点,加大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成果、技术、服务、新型测绘装备质量评价和管理标准供给,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具体实施标准,丰富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内涵。  (二)统筹推进重要急需标准制修订  按照基础通用标准政府主导、重点工程标准以点带面、技术创新标准引领产业、管理标准保驾护航的标准研制策略,对重要标准的制修订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优先支持以下重要急需领域测绘地理信息标准的制修订:  1.基础通用领域  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指南,包括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制修订程序、编写规则等标准的制定。  术语定义,包括地理国情监测、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地下空间测绘、多规合一、不动产测绘、海洋测绘、时空政务地理信息等术语标准的制定,以及测绘基本术语、地理信息术语等基础术语定义的修订。  时空基准,包括国家地球参考框架等标准的制定,以及基础时空基准标准的修订。  图示符号,包括系列地理信息产品和成果的图示符号的制修订。  地理实体编码与要素分类代码,包括地理实体、地名地址及其编码标准的制定和地理国情要素、空间规划地理要素(多规合一)、不动产地理要素、地下空间信息要素等分类代码标准的制定,以及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标准的修订。  采标及其转化应用,包括地理信息参考模型、本体及语义、地理信息本体、地理信息语义等ISO/TC 211地理信息国际标准的采标及其配套应用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关采标标准的修订。  2.重点工程领域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包括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运维、管理、服务及应用以及航空重力测量等方面标准的制修订。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海岛(礁)测绘、内陆水下地形测绘、海洋测绘(水深测量、岸线测量、海底地形测量等)、极地测绘、地下空间测绘等方面的标准。  新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成应用与联动更新、地理实体数据及数据库建设等标准的制定。  地理国情监测,包括地理国情监测内容、成果、应用服务及技术方法等标准的制定。  应急测绘,包括应急测绘基础底图、应急地理信息专题数据、应急地图分层与标记、应急平台与服务等标准的制定。  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包括低空(无人机)遥感测绘、倾斜摄影测量、卫星立体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测绘等标准的制修订。  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包括全球地理信息数据资源采集、处理、数据库成果与应用、地表覆盖数据产品与信息服务等标准的制定。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共享与服务、时空信息数据及数据库建设等标准的制定。  不动产测绘,包括不动产测绘基本技术、地理底图编绘、数据整合等标准的制定。  3.产业发展领域  移动测量,包括车载移动测量、船载移动测量、室内移动测量等相关标准的制定。  导航与位置服务,包括室内外无缝导航、室内外多模式协同定位、室内多维位置信息、位置智能感知、无人驾驶地图服务等标准的制定。  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与利用,包括地理信息元数据、数据格式与接口协议等标准的制定。  公开地图数据产品与服务,包括公共服务电子地图数据、公开版地图地名表示、公开版地图产品及质量评定等标准的制修订。  信息融合应用,包括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测绘地理信息融合应用标准的制定。  4.管理类标准  安全管理,包括测绘设备安全、从业单位及人员安全、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安全以及各类测绘地理信息成果与服务安全等标准的制定。  质量管理,包括测绘地理信息单位质量管理体系、测绘地理信息软件、数据成果(产品)的质量要求与评价、仪器装备校准及检定以及测绘地理信息计量标准的制定。  项目管理,包括测绘工程监理技术、测绘项目文档编制等标准的制定。  成果管理,包括测绘成果编目与标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备份、测绘成果汇交等标准的制定。  归档管理,包括测绘资料文档归档、测绘数据成果归档等标准的制定。  (三)加大标准宣传贯彻和监督实施力度  加大标准宣传贯彻和培训力度,带动相关人员全面参与,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基础理论与体系研究著作以及科学普及测绘地理信息标准相关知识图书的出版工作,开展将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纳入高校测绘地理信息专业教育课程等试点。加强标准实施的配套软硬件工具研发和测试环境建设。强化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监督,强化强制性标准对成果质量和信息安全的“硬约束”地位。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对企业公开的标准开展比对和评价,强化社会监督。建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应用实施评价机制,组织地方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及有关社会团体、科研机构、质检机构、企业共同参与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标准制修订立项的重要依据。  (四)完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体系  整合现有国内外标准化资源,建立统一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内容以及各级标准相关信息的一站式查询获取和在线管理,提升标准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提案申报、意见建议征询反馈等机制,提升标准制修订质量,缩短标准研制和出版周期,提高标准化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开展测绘地理信息及相关行业、领域标准一致性、协调性等的测试和比对研究,提高标准适用性。  (五)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国际化水平  深度发掘国内优势技术和特色产品,将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标准化手段推向国际舞台,在中国主导编制的国际标准的数量和质量上取得更大突破,使之成为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同ISO、IHO、IEEE、IEC、OGC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拓宽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国际化合作新领域。加大国际标准翻译跟踪、研究评估和转化力度,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开展全球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对比研究,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其他主要合作国之间的标准化互利合作,推进标准互认。加快形成推动我国地理信息标准 “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带动我国优势地理信息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积极主动融入全球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格局,为实现测绘强国战略奠定标准化基础。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  按照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研究出台深化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修订整合《测绘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和《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提高企业在标准研究、制定、应用等全过程的参与度,推进标准的全面应用。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健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的信息通报和技术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军民标准通用化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地方标准化机构建设,力争新组建5-8个省级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深入挖掘社团、联盟及企业团体需求,研究团体标准制修订程序及配套管理办法。引导开展一批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综合试点,通过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实施、信息服务、品牌创建等标准化实践,建立具有优势技术和特色产品的标准化示范基地。  (二)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与国土、建设、水利、交通、农业、统计、环保、海洋、林业、质检等部门及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互动协调,推动重点领域跨行业标准制修订与实施。加强与计算机信息系统、通信网络及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的沟通协调,促进测绘地理信息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共享合作。加强与军队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协调开展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军民标准通用化相关研究,推动卫星导航定位、时空基准等重点领域的军民通用标准制定。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与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将标准测试、配套软硬件研发等标准化科研内容纳入科技创新支持范围,将标准化成果作为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考核的重要技术指标,促进生产、科研产出的共性技术成果加速向标准转化,使标准化成为科技创新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的桥梁和纽带。  (三)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中央财政对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开设面向地方、社团、企业的标准化奖励性补贴投入渠道,形成稳定增长机制。探索建立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企业自筹经费开展标准研制,引导地方政府增加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投入。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行业普遍适用性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企业标准逐步上升为行业、国家标准,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加强对工程项目、科技项目设计阶段的标准预研设计,以及标准前期研究和试验验证的经费保障。  (四)强化人才培养  加大标准化人才教育和培训力度,支持更多高校、科研机构开设测绘地理信息方面的标准化课程,逐步建立以实地培训和网络培训互补的覆盖全行业所有测绘资质单位的标准化培训机制。强化对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分类培养,逐步形成标委会委员、标准化科研机构人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员、生产服务单位技术骨干 “四位一体”的技术支撑队伍格局。研究建立标准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重点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标准化人才,将技术人员参与标准化及取得成就等情况作为测绘地理信息高层次技术人才评选、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重要依据。推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人才在国际标准化重要组织和机构中任职,逐步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相对稳定的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
  • 地理国情遥感监测与分析重点实验室通过论证
    近日,由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和武汉大学联合共建的“地理国情遥感监测与分析”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建设可行性论证会在杭州召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出席会议并讲话。张祖勋院士等11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实验室建设可行性报告,实地考察了实验室的相关设施与建设条件,经充分讨论,一致同意通过实验室的建设可行性论证。   李朋德在讲话中对实验室建设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加强理论研究。地理国情监测是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高度重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全国首次地理国情普查将于今年全面铺开,这项工作需要地理国情监测的理论支撑。二要实现技术创新。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要突破传统的测绘理念,实现从数据服务到信息服务最后到知识服务,地理国情监测不仅是要实现数据的获取,更要开展基于地理位置、地理单元的数据挖掘分析,这对现代测绘技术创新提出更高要求。三要推动测绘转型。在方法上形成成套的可供各测绘单位应用的技术和标准,建立地理国情监测服务平台,实现专业数据和基础数据的共享,为各行业提供服务。四要发挥联合开放的优势,通过地理学家、遥感学家、测绘学家、统计学家联合工作,实现理论突破,方法更新,知识表达和服务方式的优化,促进人才培养。把实验室打造成支持测绘转型的推手,成为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来源和知识来源。   实验室将以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武汉大学为依托,以承担地理国情监测重大基础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研究为基本任务,跟踪国际地理国情监测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并进行理论与技术创新。培养具有高水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优秀创新团队,引领我国地理国情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理国情监测研究和应用示范平台,营造开放、创新、竞争的学术交流氛围,使其成为我国地理国情监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的基地。   浙江省编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的有关人员列席了会议。
  • 江苏省科协公布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拟资助名单
    日前,江苏省科协发布2023年度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拟资助人选公示,拟确定万志辉等100名同志为2023年度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人选。根据《关于开展2023年度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培养对象选拔推荐工作的通知》(苏科协发〔2023〕37号),每人资助3万元人民币,并鼓励受资助人员所在单位和推荐单位分别给予相应的配套资助。2023年度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拟资助人选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序号姓名工作单位性别出生年月推荐渠道1万志辉南京工业大学男1990-9江苏省工程师学会2马 磊中国矿业大学男1989-6徐州市科协3王 玉南京农业大学男1989-10江苏省农学会4王正礼南京大学男1991-12江苏省运筹学会5王成坤南京医科大学男1989-12江苏省生理科学学会6王伟奇南通大学女1990-11南通大学科协7王 琼扬州大学女1991-8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8王超杰江苏大学男1991-9镇江市科协9王 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1988-10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10王 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1989-6南京市科协11王源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1989-8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12邓梓龙东南大学男1988-12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13邓 巍苏州大学男1988-7苏州市科协14左宜波苏州大学男1992-11苏州市科协15龙 寰东南大学女1992-8江苏省电机工程学会16东思嘉南京大学女1992-2江苏省低碳技术学会17田春伟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智汇港男1990-6江苏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18白 咪南京市儿童医院女1988-7南京市科协19丛启飞苏州大学男1988-8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20司 伟东南大学男1989-7江苏省工程图学学会21成 骋南京工业大学女1991-5江苏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2庄福建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男1991-8扬州市科协23刘 宇东南大学男1990-1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24刘 惠常州大学女1989-9常州市科协25许华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男1990-11南京市科协26孙 晗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男1990-4常州市科协27芮 棵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男1988-10镇江市科协28苏云燕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女1989-12江苏省医学会29苏海健中国矿业大学男1988-10中国矿业大学科协30杜松林东南大学男1990-6江苏省自动化学会31李 丹东南大学女1988-9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32李 成扬州大学男1988-12扬州市科协33李 阳苏州科技大学男1991-3苏州市科协34李 春南京林业大学男1989-2南京市科协35李昱辰南京农业大学男1989-8南京农业大学科协36李 雯南京邮电大学女1991-8南京邮电大学科协37杨晴晴扬州大学女1989-4扬州大学科协38邴孝利南京农业大学男1989-8江苏省昆虫学会39吴强顺盐城工学院男1993-10盐城市科协40邹文成南京理工大学男1992-10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41邹 栋南京工业大学男1991-9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42汪 涛东南大学男1991-2江苏省能源研究会43沈 雷河海大学男1989-8江苏省力学学会44宋 健河海大学男1988-11江苏省地震学会45张玉晶南京理工大学男1989-10江苏省智能助老装备研究会46张 箭河海大学男1989-2河海大学科协47陈 宇中国矿业大学女1988-12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48陈 诚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男1990-9江苏省水利学会49陈晶晶南京医科大学女1993-5江苏省免疫学会50陈曦晖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男1991-3常州市科协51金康鹏江苏省人民医院男1992-1江苏省抗癌协会52周广飞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男1988-12南通市科协53郑祖国中国药科大学男1989-6中国药科大学科协54郑 瑞南京医科大学女1992-1江苏省环境诱变剂学会55封 晔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女1989-10扬州市科协56赵正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1988-10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57赵 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男1988-8南京市科协58赵盼盼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女1991-3连云港市科协59胡亚敏江苏大学女1989-7镇江市科协60胡 珀南京中医药大学女1993-10江苏省中医药学会61胡博伦江南大学男1995-6江苏省声学学会62段晓辉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男1993-9无锡市科协63姚东宁南京医科大学男1990-11江苏省药物研究与开发协会64秦 超南京农业大学女1989-1江苏省土壤学会65贾子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女1990-10江苏省通信学会66夏阳超中国矿业大学男1991-8江苏省煤炭学会67夏 骏江苏大学男1992-11江苏大学科协68顾亚云南京医科大学男1989-12南京医科大学科协69顾鹏飞南京理工大学男1990-11江苏省军工学会70钱 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1993-12南京市科协71倪 磊南京工业大学男1988-10南京工业大学科协72徐小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女1990-4常州市科协73徐 扬扬州大学女1989-9江苏省遗传学会74徐 俊东南大学男1990-5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学会75徐 亮江苏大学男1989-9镇江市科协76徐 铭南京师范大学女1994-5江苏石油学会77郭秀峰无锡学院男1988-11无锡市科协78唐 颂南京理工大学男1990-10江苏省材料学会79唐 超南京中医药大学男1991-2江苏省病理生理学会80唐 童扬州大学男1989-12江苏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81浦浙宁无锡市人民医院男1989-10无锡市科协82梅 菲江苏迈威康新药研发有限公司男1988-7泰州市科协83曹志超南通大学男1988-9南通市科协84曹朋飞江苏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男1989-12淮安市科协85曹 鑫南京师范大学男1993-7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86龚 鹏中国矿业大学男1988-12徐州市科协87谌瑞宇南京理工大学男1989-8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学会88隋倜倜河海大学男1989-1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89葛明政南通大学男1990-10南通市科协90葛 新南京医科大学男1990-4江苏省营养学会91焦欣洋宿迁学院女1991-8宿迁市科协92游 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女1989-10南通市科协93谢 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女1989-7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94赖晓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男1990-12江苏省地理学会95蔺哲广扬州大学男1989-11扬州市科协96阚 阚河海大学男1990-6江苏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97潘荣容南京大学女1991-9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98薛龙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1990-3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99魏卡佳南京理工大学男1989-1江苏省颗粒学会100魏 通东南大学男1993-1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
  • 中科院成立生物多样性信息学重点实验室
    日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信息学重点实验室”,并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供商ESRI公司联合成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联合GIS实验室”,双方拟从生态监测、植被制图、GIS生态模型开发、标本信息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设以及植物园管理与展示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所长在出席揭牌仪式时指出,生物多样性信息学是正在兴起的一个新方向,其核心是将信息技术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结合起来,开发具有互操作性与知识综合能力的信息系统,使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能够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果,并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   植物研究所此次成立的实验室乃国内第一个生物多样性信息学重点实验室。其除了需进一步建立与完善相关数据库和共享平台以外,还将在物种濒危程度评估、物种保护、植物资源的野外调查和利用规划、海量数据挖掘、集成和可视化表达、生物多样性e-Science平台构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何宁总裁则指出,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社会发展是ESRI与生俱来的传统,作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供商,这也是ESRI的“地理责任”。GIS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希望能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促进工作提供相关决策支持。
  • “互联网+环保”市场扩容 信息产业化迎黄金期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互联网+环保”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党和国家将“互联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都为环境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迭代周期缩短,如果企业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互联网+环保”市场扩容 信息产业化迎黄金期      2015年是“互联网+”元年,各行各业纷纷着手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环境信息化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作为环境信息化市场的供应方,环境信息化产业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环境信息化服务商应该如何适应这些变化?      中科宇图天下有限公司总裁姚新,从自身发展经验和对环境信息化的研究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之间是什么关系?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名词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云计算、大数据与“互联网+”之间关系?      姚新认为结合多年来在环保信息化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来看,“互联网+”包含了“空、云、大、物、移、智”六大技术。“空”指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的“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云”指云计算技术,“大”指大数据,“物”指物联网,“移”指近些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指智能化。      这六大技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关系。      “互联网+”是对这六大技术的抽象性概述,源于六大技术,又高于六大技术,是目前信息化领域的最高版本。正如德国宣称进入了工业4.0时代一样,我们国家把目前的信息化发展阶段定义为“互联网+”,它是我国后IT时代新的里程碑。      环境信息化产业如何适应“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信息化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姚新认为,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新布局。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互联网+环保”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陈吉宁部长指出,大数据、“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党和国家将“互联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都为环境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公众参与的角度来说,近年来,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移动互联网为公众参与环保提供了新入口,人人参与环保的局面逐渐形成。针对公众需求,各类空气质量App、环境监测App风靡各大应用超市,为环保信息化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迭代周期缩短,如果企业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在环境信息化领域,环境管理工作主要依赖于应用系统,导致一些企业的发展陷入误区,如果不断地复制和模仿大企业技术,只注重环境应用系统的研发,往往不到两三年便销声匿迹了。      依靠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起家的中科宇图公司,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他们开始主动探索“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应用,一方面成立中关村大地图联盟,开展大地图整合与服务,建立一套地图、一类服务、一种机制的“大地图”运营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数据的多元化采集、主体化汇聚和知识化应用,在环境监测、评价和预测预警等多个方面深化大数据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互联网+”,环境信息化产业需做哪些转变?    ●了解环境管理真实需求    姚新认为从生态文明建设层面上看,相比以前,环境信息化服务商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将更加深化。因此,企业也要因地制宜,摸清楚环保部门的真实需求,避免“一刀切”,切忌对系统进行复制。    环保部门不但是环境信息化产业的主要需求方,也是环境信息化领域PPP模式的主要推动者。这种情况下,环境信息化企业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将会不断地深入。我国环境问题复杂,不同地区环保部门面临不同的环境问题,企业在提供信息化服务时,要与环保部门的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当地环境管理的真实需求,从技术层面对环保部门的需求进行梳理,切忌将应用系统在不同地方进行复制。    ●逐渐转向服务公众    从服务对象来说,环境信息化最终要走向市场、服务公众,环境信息化服务商要充分重视公众参与的作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为公众广泛参与环保提供了条件。环境信息化企业的定位,应从单纯服务政府和企业的角色中解脱出来,逐渐转向服务公众,开发针对公众的环保产品,将服务公众纳入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注重研发和创新    从服务商自身来说,环境信息化企业要注重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研发体系的建设。“互联网+”是以技术发展为基础,而技术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如果环境信息化服务商只注重应用的研发,忽视整体的研发,将无法持续发展。当然企业也不能盲目创新,而是要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创新。在环境信息化领域,企业创新和研发体系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两天打造的,而要以自身优势为基础、以研发为主线的不断积累。    中科宇图在研发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成立了资源环境研究院、大地图研究院、大研发中心等机构。此外,他们还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寻求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一方面,公司为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提供转化平台;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可以通过公司了解一线市场的需求,优化科研成果,更好地为政府和社会服务。通过合作便可以取得双赢。    如何促进环境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环境信息化产业需求方和服务商应避开哪些误区?    ●避免追求高达上    姚新认为,对于环境信息化产业的需求方,很多人在提出信息化需求时,一味地追求高大上的技术。其实在美国、日本很多系统用的都是老旧机器,技术也不是最先进的,然而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运行的也很好。所以需求方提出需求时,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跳出过度追求高大上技术和设备的误区。    ●避免追求短期效益    期望依靠短期的投入快速、高效地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长期的投入和维护,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需求方在开展环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有长期建设的思想准备,通过多种资源不断地投入,环境信息化才能在环境管理工作中逐渐迸发出火花,助推环境管理工作。    ●“+互联网”≠“互联网+”    环境信息化服务商分为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跨界融合型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更多的传统企业其实是“+互联网”,将互联网因素融入到传统的环保领域。姚新认为,传统企业在“ 互联网”过程中,不能盲目追随潮流,而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立足自身优势,完成转型。    姚新认为,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更多地是要求互联网公司主动与产业跨界融合,主动地“ 环保”,寻求环保领域的契机,为环保部门提供服务。以中科宇图为代表的一些环境信息化服务商,基于互联网技术,与环保部门形成紧密合作,这就是真正的“互联网+环保”。    ■环境信息化产业发展还需国家提供哪些条件?    ●国家用标准规范产业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环境信息化已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各地智慧环保工程逐渐进入建设和应用阶段,这就要求国家需要逐步更新原有的标准,建立新的配套标准,规范环境信息化的制度建设。    ●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国家应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智慧环保PPP的发展模式,为环保部门和信息化服务商搭建合作平台,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环境信息化建设。国家在推动环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项目引进的方式,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走出技术研究成果只在科研院所“转圈”的现状。    国家与企业的合作,不仅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带动整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也为环境信息化发展开辟新的路径,添加新的动力。 (来源:中国环境报)
  •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2023年度增选指南
    中国科学院2023年度增选指南  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  为做好2023年度院士增选工作,按照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精神和有关规定,制定《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  一、增选领域学科方向和名额分配方案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共79名。  (一)数学物理学部  1. 数学4名,其中基础数学不少于2名、应用数学不少于1名。  2. 物理Ⅰ(包括凝聚态物理、光学、声学和原子分子物理等)3名,其中声学1名,3个名额中实验工作者不少于2名。  3. 物理Ⅱ(包括高能物理、原子核物理等)、力学和天文学4名。  4. 量子信息1名。  5. 物理(实验)与光电信息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二)化学部  1.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化学4名,其中核与辐射化学1名。  2. 有机化学、高分子3名。  3. 物理化学、化工3名。  4. 碳中和化学化工变革性技术1名。  5. 化学生物学和重大药物创制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1. 基础生物学4名。  2. 医学4名。  3. 农学、生态与进化4名,其中生物分类学1名。  4. 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与生物安全1名。  5. 生物信息与智慧医学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四)地学部  1. 地质Ⅰ(包括沉积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等)2名。  2. 地质Ⅱ (包括地球化学、数学地质学、矿物学、矿床学与矿相学、岩石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2名。  3.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遥感、土壤学、生态环境等)2名。  4. 大气海洋(包括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2名,其中海洋科学不少于1名。  5. 地球物理(包括固体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大地测量等)2名。  6. 行星地质环境与探测1名。  7. 地球系统建模及人工智能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五)信息技术科学部  1. 信息Ⅰ(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仪表与传感等)4名,其中计算机理论与人工智能1名。  2. 信息Ⅱ(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3名。  3. 网络空间安全1名。  4.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数理基础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六)技术科学部  1. 材料(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学与冶金学、材料化学与功能材料、材料加工与结构材料、核材料与特种材料等)4名,其中高端装备结构材料及加工技术1名。  2. 工程Ⅰ(包括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等)4名。  3. 工程Ⅱ(包括力学、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土木与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矿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3名。  4. 船舶与海洋工程1名。  5. 医工融合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七)特别推荐领域  名额6名,另行安排。  二、候选人资格条件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院士候选人应为满足以下基本条件的中国公民。  1.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祖国、品行端正、学风正派。  2. 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或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2023年度增选指南  为贯彻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要求,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布局,制定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指南。  院士增选坚持质量第一,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着重从长期奋战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的科研人员中遴选院士,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一、增选的领域学科方向   二、名额分配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总名额为不超过90名,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名,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名,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0名,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0名,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名,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名,农业学部10名,医药卫生学部12名(含中医药2名),特别通道6名,4个名额用于支持在西部边远地区(贵州、云南、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9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20年以上的候选人。各学部至少1个名额用于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各学部专业组名额分配方案将根据有效候选人及评选情况做适当调整。全院至少5个名额用于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团队候选人。  三、资格条件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为候选人。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是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候选人在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 或在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作出重大贡献 或为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以上各项包括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面作出的成就和贡献。  “学风正派”是指候选人应具备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等精神。  “品行端正”主要是指候选人应具备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良好的行为品德和端正的工作、生活作风。
  • 国内首家铁路桥隧专业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顺利通过认证
    3月6日铁路BIM联盟在天津组织召开了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评价会经认定该检验检测机构144项审查内容均符合《铁路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规范》要求标志着中国铁建BIM工程实验室( 施工阶段)暨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正式成为国内首家铁路桥隧专业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中铁十八局成为国内首家具备铁路桥隧数字工程应用咨询、服务认证、检验检测资质的施工企业认证现场评价工作自2023年底启动后,在铁路BIM联盟的牵头下,中铁十八局迅速组建专项认证团队,确定了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评价工作目标,经过系列审查,2024年2月,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顺利达到申请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评价受理条件,被列入2024年铁路BIM联盟检验检测机构评价计划。“数字十八局、智慧十八局”体系化建设在该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认证推进工作中,中铁十八局积极践行国铁集团“智能高铁2.0”发展规划、股份公司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全国首家“五特七甲”建筑法人企业优势,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技术咨询、智慧城市建设及相关城市信息模型(CIM)、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发、服务和城市运营管理等115项专业资质体系,依托中国铁建BIM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天津市轨道交通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成员单位特色版块,以“数字十八局、智慧十八局”为总体愿景,推动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工作与其他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数字工程检验检测设备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主要办公场所依托该集团总部,拥有办公室、机房等近400平方米场地,下设桥梁、隧道等分中心,场地面积近600平方米,具备开展数字工程检验检测工作条件;拥有各类可用于数字工程检验检测设备,主要涵盖台式/笔记本电脑工作站、服务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激光测距仪等近百余台套,可为检验检测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硬件基础。自主研发桥隧建模及检测软件通过自主研发桥隧建模、检测软件,不仅可以提供数字工程施工模型深化应用咨询、服务认证,还可对数字工程的模型准确性、完整性、图模一致性进行标准化审查。目前,已在兰新铁路甘青有限公司新建西成铁路站前工程XCTJ12标、兰合铁路站前工程LHTJ5标项目履约中,开展模型自审,形成从建模-用模-审模全过程自主应用体系。当前,中铁十八局已经全面建立了集团数字工程检验检测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过程记录等,集团数字工程检验检测人才库入库人员已达27人,其中具备高级以上技术职称12人、中级职称9人,具备铁路BIM联盟、buildingSMART颁发的轨道交通数字工程认证工程师资格6人。西成铁路12标桥梁、隧道数字工程认证据悉,中铁十八局数字建造中心数字工程检验检测机构评价顺利通过,提升了中国铁建在铁路工程建设领域的数字化引领地位,助力铁路行业数字工程交付走向快车道。
  • “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初评人选公示
    根据《关于印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规定,按照万人计划专项办公室的要求,人社部对各地区、相关部门推荐的“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候选人进行了专家评议,共产生99名初评人选。现予公示,公示期7天。如对人选的资格条件等有异议,请于2013年1月28日之前将署名意见发至邮箱zjszjc@mohrss.gov.cn。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称   马 骋 海军装备研究院研究员   方复全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毛新平 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牛荻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王 牧 南京大学教授   王 磊 淮北师范大学教授   王 磊 南开大学教授   王东华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王会军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怀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王拥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员   王明洋 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   付宏刚 黑龙江大学教授   冯世庆 天津医科大学教授   宁 光 瑞金医院教授   尼玛扎西 西藏大学教授   石德顺 广西大学研究员   乔方利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任秀宝 天津医科大学教授   刘 巍 河北医科大学教授   刘会洲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   刘清友 西南石油大学教授   刘维民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吕 力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安立佳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巩馥洲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成会明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朱少平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吴福元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 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   张 涛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 靖 山西大学教授   张小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永生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张作义 清华大学研究员   张继贤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锁江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张献龙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李 丹 汕头大学教授   李 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李文昌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   李术才 山东大学教授   李华军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李有泉 浙江大学教授   李国庆 东北电力大学教授   李恒年 解放军63767部队研究员   李雪源 新疆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杨 合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杨玉盛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杨明会 解放军总医院教授   杨振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研究员   汪 玉 海军装备研究院研究员   陆 卫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 坚 江南大学教授   陈 彪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陈仙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陈生水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陈国强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周成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宗传明 北京大学教授   罗俊生 辽宁医学院教授   金 山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施剑林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   洪 葵 南昌大学教授   胡伟武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胡志红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   胡岳华 中南大学教授   赵永恒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赵维谦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骆永明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   夏庆友 西南大学教授   徐 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徐卫林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   徐旭东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徐国良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徐锡伟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聂祚仁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袁寿其 江苏大学研究员   谈胜利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钱 前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钱跃竑 上海大学教授   高丹盈 郑州大学教授   高秀梅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曹晓风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黄云清 湘潭大学教授   黄润秋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黄璐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龚新高 复旦大学教授   龚旗煌 北京大学教授   傅正义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彭述明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景益鹏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曾光明 湖南大学教授   蒋亚东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韩金祥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蔡袁强 温州大学教授   谭铁牛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潘复生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   魏文斌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 中国工程院公布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13年5月22日从中国工程院获悉,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遴选工作已于4月25日结束。经形式审查和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共560人,现予公布。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由选举产生。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的增选院士名额由中国工程院主席团讨论决定。   自即日起,每位有效候选人的提名材料将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材料公示办法》的要求,在其工作单位公示,公示时间为一个月。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52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1 曹喜滨 50 飞行器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科协 2 陈学东 48 特种设备设计与制造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院士提名 3 笪良龙 46 水声工程 海军潜艇学院 解放军总政治部 4 邓宗全 56 机械设计及理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 5 樊会涛 50 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6 范多旺 58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省 7 范光照 63 机械电子工程 台湾大学 院士提名 8 冯顺山 60 火炮自动武器及弹药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9 冯煜芳 50 火炮自动武器及弹药工程 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 中国科协 10 付梦印 48 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 11 桂林 50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12 侯晓 49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13 胡德金 66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上海交通大学 教育部 14 黄庆学 52 机械设计及理论 太原科技大学 中国科协 15 黄荣顺 47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中国民用航空局 院士提名 16 黄松 65 军用车辆工程 东风汽车公司 院士提名 17 姜澄宇 6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西北工业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18 蒋庄德 57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西安交通大学 教育部 19 康熊 58 运载工具运用工程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中国铁路总公司 20 李崇坚 60 电力电子及控制设备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国资委 21 李德群 67 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部 22 李骏 55 车辆设计与制造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国资委 23 李魁武 69 火炮自动武器及弹药工程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24 李圣怡 67 机械电子工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院士提名 25 刘峰 49 人机与环境工程 空军装备研究院 解放军总政治部 26 宓传龙 61 电器设计制造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国资委 27 聂海涛 48 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28 邱志明 51 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 海军装备研究院 解放军总政治部 29 唐志共 48 飞行器设计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院士提名 30 王华明 51 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科协 31 王家胜 69 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32 王为民 50 机械电子工程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国资委 33 王振国 53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解放军总政治部 34 吴光辉 53 飞行器设计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国资委 35 吴生富 49 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国资委 36 吴玉厚 57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 37 夏飞 69 船舶设计制造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38 夏长亮 45 电机设计制造 天津大学 院士提名 39 肖龙旭 51 控制理论与工程 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 解放军总政治部 40 谢东钢 56 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中国科协 41 徐芑南 77 船舶设计制造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院士提名 42 徐小力 61 机械电子工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市 43 颜鸿森 62 机械设计及理论 成功大学(台湾) 院士提名 44 杨宝奎 69 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45 杨华勇 52 机械电子工程 浙江大学 教育部 46 杨绍普 50 工程力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 河北省 47 易小刚 49 专用机械设计与制造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 48 尤政 49 机械电子工程 清华大学教育部 49 张兵志 57 军用车辆工程 解放军总装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 50 张军 47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51 张立彬 57 机械电子工程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省 52 张卫华 52 运载工具运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教育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1 曹必松 66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清华大学 教育部 2 陈纯 57 计算机应用技术 浙江大学 院士提名 3 陈林森 52 光电子技术 苏州大学 江苏省 4 陈文元 68 传感器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院士提名 5 褚健 50 控制系统工程 浙江大学 院士提名 6 戴琼海 48 控制系统工程 清华大学 教育部 7 丁文华 57 广播与电视技术 中央电视台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8 樊邦奎 54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解放军总参谋部 院士提名 9 费爱国 57 计算机应用技术 空军装备研究院解放军总政治部 10 顾坚 56 信息安全技术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 公安部 11 桂卫华 62 控制科学与技术 中南大学 院士提名 12 郝燕玲(女) 69 导航制导与控制 哈尔滨工程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13 何克清 65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武汉大学 院士提名 14 何友 56 信息与通信工程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解放军总政治部 15 胡向东 48 计算机系统结构 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院士提名 16 黄卡玛 49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四川大学 院士提名 17 姜会林 67 应用光学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省 18 姜秋喜 52 信号处理技术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院士提名 19 蒋昌俊 5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同济大学 教育部 20 蒋亚东 49 电子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 21 孔志印 48 计算机应用技术 解放军总参谋部 院士提名 22 蓝羽石 58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国资委 23 李得天 47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24 廖湘科 49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院士提名 25 刘泽金 49 激光技术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解放军总政治部 26 陆军 48 雷达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国资委 27 孟洛明 58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 教育部 28 尼玛扎西 49 计算机应用技术 西藏大学 西藏自治区 29 聂在平 66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 30 宁滨 54 控制系统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 院士提名 31 欧珠 52 计算机应用技术 西藏大学 西藏自治区 32 齐润东 50 雷达技术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33 谭久彬 58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 34 王恩东 46 计算机系统结构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 35 王桂强 53 应用光学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公安部 36 王沙飞 48 信息安全技术 解放军总参谋部 院士提名 37 王笑京 56 计算机应用技术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交通运输部 38 韦乐平 67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院士提名 39 魏少军 55 微电子技术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 40 吴汉明 61 微电子技术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市 41 吴建平 59 计算机系统结构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 42 吴剑旗 46 雷达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国资委 43 吴巍 56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国资委 44 杨小牛 52 信号处理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国资委 45 杨知行 67 广播与电视技术 清华大学 中国科协 46 姚富强 56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解放军总参谋部 解放军总政治部 47 叶甜春 47 微电子技术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科院 48 游志胜 67 计算机应用技术 四川大学 中国科协 49 余少华 50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国资委 50 云晓春 42 信息安全技术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 51 张宝东 50 信息安全技术 解放军保密委员会技术安全研究所 解放军总政治部 52 张广军 48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53 张平 54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 院士提名 54 张文军 49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院士提名 55 张小民 58 激光技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56 张雨东 49 应用光学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科院 57 张中兆61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 58 赵沁平 65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院士提名 59 郑辉 56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解放军总参谋部 解放军总政治部 60 郑纬民 67计算机系统结构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4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1 蔡小平 49 高分子化工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2 蔡玉良 51 无机非金属材料 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国资委 3 陈芬儿 55 精细化工 复旦大学 院士提名 4 陈建峰 47 化学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 院士提名 5 丁文江 60 金属材料 上海交通大学 院士提名 6 杜磊 70 含能材料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院士提名 7 高金森 49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中国石油大学 教育部 8 顾松青 66 有色金属冶金 中国铝业公司 国资委 9 郭文叁 57 无机非金属材料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省 10 韩恩厚 51 金属材料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科院 11 胡伯平 55 功能材料 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 12 胡曙光 55 无机非金属材料 武汉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 13 华炜(女) 58 化学工程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 中国科协 14 黄小卫(女) 51 有色金属冶金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院士提名 15 黄小义 51 材料合成与加工 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人民银行 16 蹇锡高 67 有机高分子材料 大连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 17 姜宏 52 无机非金属材料 海南大学 海南省 18 介万奇 54 材料合成与加工 西北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 19 康永林 58 金属压力加工 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协 20 李保卫 52 过程工程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 21 李春龙 51 钢铁冶金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 22 李凤生 67 含能材料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科协 23 李贺军 55 复合材料 西北工业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24 李楠 75 无机非金属材料 武汉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 25 李小松 51 化学工程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省 26 李元元 54 粉末冶金 吉林大学 院士提名 27 李仲平 48 复合材料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院士提名 28 刘中民 48 煤化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 29 毛炯辉 53 金属材料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国资委 30 聂祚仁 50 粉末冶金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市 31 潘峰 49 功能材料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 32 潘复生 50 金属材料 重庆大学 院士提名 33 彭金辉 48 有色金属冶金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省34 彭寿 52 无机非金属材料 安徽省薄膜太阳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 35 钱锋 52 化工系统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 教育部 36 乔金樑 54 有机高分子材料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37 邱显扬 56 矿物加工 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 广东省 38 沈政昌 53 矿物加工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院士提名 39 史玉升 51 材料合成与加工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科协 40 宋宝珍(女) 71 无机非金属材料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院士提名 41 宋修明 56 有色金属冶金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安徽省 42 苏志国 58 生物化学工程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科院 43 孙丽丽(女) 51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科协 44 唐芳琼(女) 66 纳米材料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科院 45 汪传生 53 高分子化工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省 46 王富耻 64 金属材料 北京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 47 王吉坤 69 有色金属冶金 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 48 王继扬 66 功能材料 山东大学 院士提名 49 王新华 62 钢铁冶金 北京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 50 王玉忠 52 有机高分子材料 四川大学 教育部 51 翁端 55 无机非金属材料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 52 吴彬(女) 43 高分子化工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53 吴冲浒 67 有色金属冶金 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 54 武高辉 58 复合材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55 肖志国 50 无机非金属材料 路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 56 谢建新 55 金属压力加工 北京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 57 熊惟皓 61 粉末冶金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部 58 许并社 57 功能材料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省 59 许仲梓 54 无机非金属材料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省 60 严大洲 50 有色金属冶金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国资委 61 杨斌 48 有色金属冶金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省 62 殷敬华 66 有机高分子材料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 63 尹衍升 58 材料合成与加工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市 64 张宝砚(女) 70 高分子化工 东北大学 院士提名 65 张福明 45 钢铁冶金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市 66 张建春 55 高分子化工 解放军总后勤部 解放军总政治部 67 张立群 43 有机高分子材料 北京化工大学 院士提名 68 张联盟 58 复合材料 武汉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69 张新明 67 金属压力加工 中南大学 院士提名 70 张一敏 58 矿物加工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省 71 张忠铧 43 金属材料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国资委 72 周济 51 功能材料 清华大学 中国科协 73 周清跃 52 金属材料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中国铁路总公司 74 朱建勋 52 材料合成与加工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资委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6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专 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1 蔡美峰 70 非能源矿产开发 北京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 2 陈勇 56 能源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科院 3 程春田 48 水电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 4 程桦 56 煤炭开发 安徽大学 安徽省 5 程杰成 50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院士提名 6 邓建军 49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7 邓运华 50 油气资源与勘探 中海油研究总院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8 董连慧 56 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9 窦立荣 47 油气资源与勘探 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 院士提名 10 冯伟忠 58 热能动力工程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市 11 葛世荣 50 煤炭开发 中国矿业大学 院士提名 12 顾大钊 55 矿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院士提名 13 郭剑波 53 电气工程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资委 14 胡千庭 55 矿业的安全和环境工程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院士提名 15 姜伟 57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6 康红普 47 煤炭开发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国资委 17 雷增光 52 核材料与核燃料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18 李根生 51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 教育部 19 李浩 57 非能源矿产开发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国资委 20 李建刚 51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院士提名 21 李宁 54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院士提名 22 李丕龙 50 油气资源与勘探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国资委 23 李卫国 66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 24 李阳 54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25 李子颖 49 地质与矿产探测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26 刘建功 56 煤炭开发 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省 27刘扬 55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省 28 罗安 55 电气工程 湖南大学 教育部 29 吕古贤 63 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 中国地质科学院 国土资源部 30 毛景文 56 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 中国地质科学院 国土资源部 31 缪协兴 53 煤炭开发 中国矿业大学 院士提名 32 穆钢 56 电气工程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省 33 倪明江 64 热能动力工程 浙江大学 教育部 34 欧阳晓平 52 核科学技术应用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解放军总政治部 35 饶宏 52 电气工程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国资委 36 石永康 74 核材料与核燃料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院士提名 37 石智军 58 矿业的安全和环境工程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中国科协 38 宋永华 49 电气工程 浙江大学 院士提名 39 王德明 56 矿业的安全和环境工程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科协 40 王国法 52 煤炭开发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 41 王继仁 56 矿业的安全和环境工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省 42 吴应湘 57 能源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科院 43 伍永平 51 煤炭开发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省 44 夏佳文 48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 45 谢玉洪 52 油气资源与勘探 中海石油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中国科协 46 信赢 59 电气工程 北京云电英纳超导电缆有限公司 北京市 47 徐丙垠 51 电气工程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省 48 杨春和 51 非能源矿产开发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院士提名 49 杨理践 56 能源新技术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省 50 杨孟琢 73 核安全、防护和环境 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院士提名 51 杨其国 51 热能动力工程 哈尔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国资委 52 于斌 50 煤炭开发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省 53 张伯明 64 电气工程 清华大学 教育部 54 张闯 68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协 55 张洪涛 63 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 中国地质调查局 国土资源部 56 张子敏 66 矿业的安全和环境工程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省 57 章明川 69 热能动力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教育部 58 赵文智 54 油气资源与勘探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59 赵晓路 67 能源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 60 赵振堂 52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院士提名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74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1 陈发明 54 道路与铁路工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 陈生水 50 水工结构工程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利部 3 陈同滨(女) 59 建筑历史与理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院士提名 4 陈湘生 57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 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 5 陈晓光 52 道路与铁路工程 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6 陈政清 65 工程力学 湖南大学 院士提名 7 杜修力 50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北京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 8 杜彦良 56 道路与铁路工程 石家庄铁道大学 河北省 9 冯树荣 49 水利水电工程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 国资委 10 冯夏庭 48 岩土工程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科院 11 傅学怡 67 结构工程 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 12 高宗余 49 桥梁工程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国资委 13 葛耀君 55桥梁工程 同济大学 院士提名 14 顾冲时 50 水工结构工程 河海大学 院士提名 15 郭春喜 50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国土资源部 16 郭仁忠 56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院士提名 17 郭彦林 54 结构工程 清华大学 中国科协 18 韩振勇 48 桥梁工程 天津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19 何川 49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院士提名 20 胡春宏 51 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院士提名 21 蒋树屏 61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国资委 22 金峰 46 水工结构工程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 23 金伟良 52 结构工程 浙江大学 教育部 24 孔宪京 61 水工结构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科协 25 李爱群 50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东南大学 教育部 26 李成名 44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国土资源部 27 李宏男 55 结构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28 李决龙 54 建筑环境工程与建筑技术 海军海防工程研究中心 解放军总政治部 29 李晓江 57 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住房城乡建设部 30 李义天 55 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 武汉大学 中国科协 31 李引擎 59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国资委 32 李宗津 61 结构工程 香港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 33 林宗坚 70 摄影测量与航天测绘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院士提名 34 刘旭锴 48 桥梁工程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 35 刘耀林
  • 中国工程院公布2017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 共计533人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工作于3月31日结束。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3位,平均年龄为55.78岁。  各学部候选人情况如下: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54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3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0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72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61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48人,农业学部58人,医药卫生学部67人,工程管理学部40人。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按照候选人姓名拼音排序)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54人)序号姓名出生年月专业工作单位提名渠道01曹喜滨1963年02月飞行器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提名02陈新1960年02月机械电子工程广东工业大学中国科协03邓宗全1956年10月机械设计及理论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提名04冯江华1964年11月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科协05冯煜芳1963年01月火炮自动武器及弹药工程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研究院院士提名06付梦印1964年11月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南京理工大学院士提名07高峰1956年12月机械设计及理论上海交通大学院士提名08高仕斌1964年11月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西南交通大学院士提名09何琳1957年11月水声工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院士提名10赫晓东1961年11月工程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提名11黄庆学1960年12月机械设计及理论太原理工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12黄松1947年08月车辆设计与制造东风汽车公司院士提名13黄田1953年07月机械设计及理论天津大学中国科协14黄长强1961年06月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院士提名15焦宗夏1963年04月机械电子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提名16李春明1964年03月军用车辆工程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院士提名17李圣怡1946年04月机械电子工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院士提名18梁晓庚1960年06月控制理论与工程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国科协19刘春跃1962年03月水下兵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五〇试验场院士提名20刘宏1966年12月机械电子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提名21刘永泉1963年06月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研究所中国科协22马玉山1968年12月动力机械设计制造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协23毛献群(女)1970年02月船舶设计制造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院士提名24单忠德1970年01月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院士提名25邵新宇1968年11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华中科技大学院士提名26沈功田1963年10月特种设备设计与制造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院士提名27孙逢春1958年06月车辆设计与制造北京理工大学院士提名28谭永华1963年06月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士提名29陶智1963年12月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提名30童水光1960年09月专用机械设计与制造浙江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31王国庆1966年04月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院士提名32王家序1954年05月机械设计及理论重庆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33王云鹏1966年12月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提名34王增全1962年02月军用车辆工程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中国科协35王振国1960年06月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院士提名36吴光辉1960年02月飞行器设计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院士提名中国科协37吴希明1964年09月飞行器设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院士提名38夏长亮1968年04月电机设计制造天津工业大学院士提名39向锦武1964年02月飞行器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提名40项昌乐1963年04月机械设计及理论北京理工大学院士提名41谢东钢1956年11月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院士提名42徐青1960年10月船舶设计制造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院士提名43许波1966年01月飞行器设计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院士提名44严俊1957年09月船舶设计制造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协45严新平1959年07月运载工具运用工程武汉理工大学院士提名46杨树兴1962年11月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三研究所院士提名47苑世剑1963年01月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提名48苑伟政1961年02月机械电子工程西北工业大学院士提名49张兵1966年04月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院士提名50张卫东1958年02月飞行器设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院士提名51张扬军1967年06月动力机械设计制造清华大学院士提名52赵红卫(女)1969年11月运载工具运用工程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协53周志成1963年06月飞行器设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院士提名54朱广生1963年01月飞行器设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院士提名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3人)序号姓名出生年月专业工作单位提名渠道01曹必松1946年10月电子技术清华大学院士提名02陈杰1965年07月控制理论与技术北京理工大学院士提名03陈山枝1969年02月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院士提名04陈性元1963年11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院士提名05程承旗1961年03月遥感技术北京大学院士提名06戴琼海1964年12月控制理论与技术清华大学院士提名07邓中亮1965年09月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北京邮电大学院士提名08樊仲维1965年07月激光技术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院士提名09何力1957年08月红外技术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协10胡向东1964年09月计算机体系结构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院士提名11贾焰(女)1960年04月信息安全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12江碧涛(女)1967年08月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61646部队院士提名13蒋昌俊1962年05月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东华大学院士提名14蒋亚东1964年02月传感器技术电子科技大学院士提名15李得天1966年06月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院士提名16刘德明1957年01月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华中科技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17刘丁1957年03月控制系统工程西安理工大学中国科协18刘清宇1968年04月水声工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研究院院士提名19刘永坚1961年11月雷达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研究院院士提名20刘泽金1963年10月激光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院士提名21刘增良1958年04月人工智能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院士提名22陆军1964年11月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23罗先刚1970年12月应用光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院士提名24罗毅1960年02月光电子技术清华大学院士提名25马建峰1963年10月信息安全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院士提名26马晶1956年04月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提名27马秋禾(女)1961年09月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协28梅刚华1955年12月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协29孟洛明1955年05月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协30宁滨1959年05月控制系统工程北京交通大学院士提名31任建岳1952年10月应用光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协32时龙兴1964年08月微电子技术东南大学院士提名33苏东林(女)1960年03月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提名34苏金树1962年11月计算机系统结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院士提名35孙凝晖1968年03月计算机系统结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院士提名36孙向东1963年04月遥感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研究院院士提名37谭久彬1955年03月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提名38王飞跃1961年11月控制理论与技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院士提名39王建华1962年12月信息安全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电子技术研究所院士提名40王沙飞1964年10月信号处理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某研究所院士提名41王岩飞1963年05月遥感技术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院士提名42王耀南1957年11月控制理论与技术湖南大学院士提名43王跃林1959年04月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院士提名44魏毅寅1962年09月导航制导与控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院士提名45吴剑旗1966年07月雷达技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院士提名46谢军1959年11月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院士提名47辛耀中1956年03月控制系统工程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中国科协48徐秋霞(女)1942年09月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院士提名49许荣庆1958年03月雷达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提名50杨林1970年10月信息安全技术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第六十一研究所院士提名51姚富强1957年05月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第六十三研究所院士提名52于海斌1964年10月控制系统工程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院士提名53郁文贤1964年10月雷达技术上海交通大学院士提名54张宝东1962年12月信息安全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密委员会技术安全研究所院士提名55张春熹1965年01月传感器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提名56张宏科1957年09月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北京交通大学院士提名57张文军1963年10月广播与电视技术上海交通大学院士提名58张学军1968年09月应用光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协59张永生1963年12月遥感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院士提名60郑纬民1946年03月计算机系统结构清华大学院士提名61周建华(女)1962年12月遥感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院士提名62周明全1954年11月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师范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63朱健强1964年05月激光技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协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0人)序号姓名出生年月专业工作单位提名渠道01鲍晓军1963年04月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福州大学院士提名02柴立元1966年09月冶金环境工程中南大学中国科协03程春生(女)1962年06月精细化工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协04戴厚良1963年08月石油与天然气化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院士提名05邓龙江1966年11月功能材料电子科技大学院士提名06董绍明1962年10月无机非金属材料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院士提名07傅正义1963年01月无机非金属材料武汉理工大学院士提名08宫声凯1956年07月金属材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提名09韩恩厚1961年08月金属材料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院士提名10胡伯平1957年10月功能材料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院士提名11黄险波1965年03月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协12黄小卫(女)1962年01月有色金属冶金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士提名13黄玉东1965年11月复合材料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协14姜宏1961年01月无机非金属材料海南大学中国科协15姜启川1949年09月材料合成与加工吉林大学院士提名16姜涛1963年10月钢铁冶金中南大学院士提名17蒋开喜1963年08月有色金属冶金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院士提名18介万奇1959年02月材料合成与加工西北工业大学院士提名19康永林1954年11月冶金工程与技术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协20李东波1965年06月有色金属冶金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协21李红霞(女)1965年10月钢铁冶金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22李晓刚1963年10月金属材料北京科技大学院士提名23李鑫钢1961年07月化学工程天津大学中国科协24林民1958年08月无机化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25刘日平1963年11月金属材料燕山大学院士提名26刘长令1963年11月精细化工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院士提名27刘正东1966年10月金属材料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28娄延春1963年04月材料合成与加工沈阳铸造研究所院士提名中国科协29卢春喜1963年02月化学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科协30吕剑1963年12月有机化工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四研究所院士提名31聂红(女)1962年12月石油与天然气化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中国科协32聂祚仁1963年01月粉末冶金北京工业大学院士提名33潘复生1962年07月金属材料重庆大学院士提名34裴雨辰1966年03月复合材料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〇六研究所院士提名35彭金辉1964年12月有色金属冶金昆明理工大学院士提名36乔金樑1959年03月有机高分子材料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院士提名37任其龙1959年01月化学工程浙江大学院士提名38沈政昌1960年05月矿物加工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院士提名39涂善东1961年11月化学工程与技术华东理工大学院士提名40汪传生1960年02月高分子化工青岛科技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41王宝忠1956年01月金属压力加工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中国科协42王华1965年05月冶金热能工程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科协43王吉坤1943年10月有色金属冶金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院士提名44王利1966年09月金属材料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45魏飞1962年12月化学工程清华大学院士提名46魏世忠1966年06月金属压力加工河南科技大学中国科协47吴锋1951年06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北京理工大学院士提名48武高辉1955年03月复合材料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提名49肖志国1962年10月无机非金属材料路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50徐坚1961年06月有机高分子材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院士提名51许并社1955年12月功能材料太原理工大学院士提名52严密1965年10月功能材料浙江大学中国科协53杨斌1965年05月有色金属冶金昆明理工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54杨超1971年08月化学工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院士提名55杨中民1971年11月无机非金属材料华南理工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56叶国安1964年09月核化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57张立群1969年12月有机高分子材料北京化工大学院士提名58张联盟1955年01月功能材料武汉理工大学院士提名59张敏华1963年09月化学工程天津大学院士提名60张平祥1965年03月功能材料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士提名61张淑芬(女)1960年04月精细化工大连理工大学院士提名62张志炳1955年09月化学工程南京大学中国科协63赵跃民1961年09月矿物加工中国矿业大学院士提名64赵中伟1966年09月有色金属冶金中南大学中国科协65郑裕国1961年11月生物化学工程浙江工业大学院士提名66周济1962年02月无机非金属材料清华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67周少雄1955年12月功能材料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68朱建勋1960年07月材料合成与加工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院士提名69朱知寿1966年03月金属材料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科协70宗保宁1963年06月化学工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协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72人)序号姓名出生年月专业工作单位提名渠道01陈炳德1955年11月核能工程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士提名02程春田1965年02月水电工程大连理工大学院士提名03程桦1956年09月煤炭开发安徽大学中国科协04程杰成1962年09月石油和天然气工程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院士提名05邓建军1964年04月核科学技术应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提名06窦立荣1965年08月油气资源与勘探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院士提名07苟锐锋1959年01月电气工程中国西电集团公司院士提名08郭旭升1965年04月油气资源与勘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院士提名09胡千庭1957年10月矿业的安全和环境工程重庆大学院士提名10胡晓棉(女)1963年10月核科学技术应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院士提名11胡振琪1963年05月矿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科协12黄震1960年08月热能动力工程上海交通大学院士提名13姜伟1955年11月石油和天然气工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院士提名14蒋兴良1961年06月电气工程重庆大学院士提名15靳平1966年08月核科学技术应用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院士提名16雷廷宙1963年11月能源新技术河南省科学院院士提名17雷增光1961年04月核材料与核燃料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院士提名18李华1962年11月核科学技术应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院士提名19李文昌1962年04月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院士提名20李夕兵1962年09月非能源矿产开发中南大学中国科协21李孝堂1961年06月热能动力工程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院士提名中国科协22林柏泉1960年05月矿业的安全和环境工程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协23林君1954年07月地质与矿产探测吉林大学院士提名24凌祥1967年06月能源新技术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协25刘池阳1953年04月油气资源与勘探西北大学院士提名26刘乃震1959年05月石油和天然气工程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科协27刘清友1965年10月石油和天然气工程西华大学院士提名28刘泉声1962年08月煤炭开发武汉大学院士提名29陆佳政1969年02月电气工程湖南省电力公司院士提名30骆仲泱1962年05月能源新技术浙江大学院士提名31吕古贤1949年09月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院士提名32毛景文1956年12月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院士提名33彭云彪1965年04月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核工业二○八大队中国科协34秦勇1957年06月油气资源与勘探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协35饶宏1961年02月电气工程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院士提名36史进渊1956年10月热能动力工程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协37舒歌群1964年03月热能动力工程天津大学中国科协38苏学斌1968年12月非能源矿产开发中核通辽铀业有限责任公司院士提名39孙焕泉1965年01月石油和天然气工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协40孙继平1958年12月矿业的安全和环境工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院士提名中国科协41孙金声1965年01月石油和天然气工程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院士提名42汤广福1966年08月电气工程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士提名43唐立1965年12月核科学技术应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院士提名44王国法1960年08月煤炭开发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院士提名45王继仁1956年08月矿业的安全和环境工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科协46王家臣1963年01月煤炭开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科协47王金华1957年02月煤炭开发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48王驹1964年12月核安全、防护和环境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士提名49王群书1956年10月核科学技术应用中国核试验基地院士提名50王双明1955年05月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士提名51王佟1959年05月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科协52王香增1968年12月石油和天然气工程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协53王运敏1955年10月非能源矿产开发中国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54王招明1955年07月油气资源与勘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院士提名55吴爱祥1963年01月非能源矿产开发北京科技大学院士提名56熊盛青1963年06月地质与矿产探测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科协57许世森1965年10月热能动力工程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协58杨青巍1961年06月核能工程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协59杨仁树1963年10月煤炭开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院士提名60张传飞1957年08月核科学技术应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提名61张闯1944年09月核科学技术应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院士提名62张凤久1964年05月石油和天然气工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院士提名63张金昌1959年01月地质与矿产探测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协64张来斌1961年09月石油和天然气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院士提名65张善文1955年09月油气资源与勘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院士提名66张喜乐1964年12月电气工程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协67张晓鲁(女)1952年03月热能动力工程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院士提名68张志俭1963年10月核能工程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士提名69赵金洲1962年10月石油和天然气工程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科协70赵贤正1962年10月油气资源与勘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中国科协71郑玉平1964年08月电气工程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协72周爱民1957年04月非能源矿产开发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协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61人)序号姓名出生年月专业工作单位提名渠道01曹万林1954年04月结构工程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协02陈军1956年10月摄影测量与航天测绘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院士提名03陈同滨(女)1953年07月历史遗产保护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士提名04陈湘生1956年06月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05邓铭江1960年06月水利水电工程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院士提名中国科协06杜修力1962年12月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北京工业大学院士提名07方秦1962年05月结构工程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院士提名08高宗余1964年01月桥梁工程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中国科协09葛耀君1958年06月桥梁工程同济大学院士提名10龚剑1960年11月结构工程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院士提名中国科协11顾冲时1962年11月水工结构工程河海大学院士提名12郭彦林1958年10月结构工程清华大学院士提名13何川1964年06月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西南交通大学院士提名14洪开荣1965年08月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15胡亚安1965年02月港口、水道、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16贾金生1963年01月水工结构工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17姜卫平1972年06月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武汉大学院士提名18金伟良1961年01月结构工程浙江大学院士提名19孔宪京1952年01月水工结构工程大连理工大学院士提名20李成名1968年07月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协21李国强1963年02月结构工程同济大学院士提名22李华军1962年02月港口、水道、海岸及近海工程中国海洋大学院士提名23李清泉1965年01月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深圳大学中国科协24李术才1965年12月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山东大学院士提名25李义天1957年08月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武汉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26林鸣1957年10月桥梁工程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协27刘汉龙1964年03月岩土工程重庆大学院士提名28刘加平1967年01月土木工程材料东南大学中国科协29刘瑞朝1965年08月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工程兵防护工程研究所院士提名30刘耀林1960年09月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武汉大学院士提名31刘之平1958年02月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中国科协32吕西林1955年01月结构工程同济大学院士提名33马栋1963年08月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协34马军1962年07月市政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提名35梅洪元1958年07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提名36孟庆林1963年10月建筑环境工程与建筑技术华南理工大学院士提名37沙爱民1964年01月道路与铁路工程长安大学中国科协38邵益生1958年01月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士提名39孙立军1963年01月道路与铁路工程同济大学院士提名40孙一民1964年08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华南理工大学院士提名41唐新明1966年12月摄影测量与航天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院士提名42汪双杰1962年04月道路与铁路工程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协43王贵祥1950年10月建筑历史与理论清华大学院士提名44王炜1959年12月交通规划东南大学中国科协45吴信才1952年12月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协46吴志强1960年08月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同济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47吴智深1961年06月结构工程东南大学院士提名48谢先启1960年12月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49徐恭义1963年02月桥梁工程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中国科协50徐建1958年08月结构工程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51许唯临1963年10月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四川大学院士提名52叶浩文1960年01月结构工程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院士提名53殷跃平1960年07月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科协54余志武1955年05月结构工程中南大学院士提名55俞孔坚1963年04月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北京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56岳清瑞1962年01月结构工程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57张鸿1962年03月桥梁工程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科协58张建民1960年03月岩土工程清华大学院士提名59张宗亮1963年05月水工结构工程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中国科协60赵万民1955年02月城市规划重庆大学院士提名61庄惟敏1962年10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清华大学院士提名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48人)序号姓名出生年月专业工作单位提名渠道01白敏冬(女)1965年05月海洋环境科学工程与技术厦门大学中国科协02曹宏斌1971年10月环境区域污染控制技术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院士提名03柴发合1955年04月环境区域污染控制技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04陈嘉川1962年01月制浆造纸工程齐鲁工业大学中国科协05陈坚1962年05月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江南大学院士提名06陈卫1966年05月食品科学江南大学中国科协07陈文兴1964年12月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科协08冯起1965年03月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中国科协09高吉喜1964年03月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院士提名10顾行发1962年06月环境信息技术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协11贺泓1965年01月大气污染防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院士提名12胡小松1961年02月食品科学中国农业大学院士提名13黄霞(女)1963年05月水污染防治清华大学院士提名14蒋兴伟1959年03月海洋环境科学工程与技术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院士提名15金征宇1960年05月食品工程江南大学中国科协16李维京1955年10月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国家气候中心院士提名17路建美(女)1960年10月水污染防治苏州大学院士提名18罗胜联1962年02月环境工程南昌航空大学中国科协19马建中1960年05月皮革化学与皮革工程陕西科技大学院士提名20宁平1958年02月大气污染防治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科协21乔方利1966年08月海洋预报与物理海洋工程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院士提名22邱学青1965年12月轻工化学工程华南理工大学院士提名23全燮1960年06月水污染防治大连理工大学院士提名24任发政1962年08月食品科学中国农业大学院士提名25任洪强1964年05月水污染防治南京大学院士提名26单杨1963年2月食品工程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士提名27孙润仓1955年02月轻工化学工程北京林业大学院士提名28万金泉1965年10月制浆造纸工程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协29汪华林1968年10月环境工程华东理工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30王华平1965年07月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东华大学中国科协31王军成1952年12月海洋环境科学工程与技术山东省科学院院士提名32王琪(女)1949年07月轻工装备四川大学院士提名33王双飞1963年09月制浆造纸工程广西大学中国科协34王兴国1962年10月食品工程江南大学中国科协35吴丰昌1964年08月环境基准与标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36席北斗1969年10月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资源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37肖长发1953年12月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天津工业大学中国科协38谢明勇1957年02月食品科学南昌大学院士提名39徐卫林1969年04月纺织工程武汉纺织大学中国科协40徐祖信(女)1956年04月水污染防治同济大学院士提名41许振成1953年04月环境区域污染控制技术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协42于良民1964年06月海洋化学工程中国海洋大学院士提名43俞汉青1966年10月水污染防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院士提名44张小曳1963年06月应用气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45赵谋明1964年09月食品科学华南理工大学院士提名46周广胜1965年08月应用气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47周少奇1965年04月水污染防治贵州科学院中国科协48朱利中1959年10月环境工程浙江大学院士提名农业学部(58人)序号姓名出生年月专业工作单位提名渠道01柏连阳1967年12月植物保护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协02包振民1961年12月水产养殖中国海洋大学院士提名03陈代文1962年08月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四川农业大学院士提名04陈立云1949年12月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湖南农业大学院士提名05陈松林1960年10月水产养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院士提名中国科协06程式华1958年11月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中国水稻研究所院士提名07端青(女)1955年09月预防兽医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协08范国强1964年06月森林培育河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协09郭天财1953年06月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河南农业大学院士提名10何中虎1963年07月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院士提名中国科协11胡培松1964年05月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中国水稻研究所院士提名12胡志超1963年01月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中国科协13蒋剑春1955年02月林产化学加工工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院士提名14金梅林(女)1954年03月预防兽医学华中农业大学院士提名15景蕊莲(女)1958年04月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协16康相涛1962年08月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河南农业大学院士提名17康振生1957年10月植物病理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士提名18李付广1966年08月植物生物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科协19李建生1954年10月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中国农业大学院士提名20李培武1961年11月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科协21李召虎1967年07月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中国农业大学院士提名22廖明1968年11月预防兽医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协23刘孟军1965年04月果树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科协24刘少军1962年07月水产养殖湖南师范大学院士提名25刘世荣1962年03月森林生态学国际竹藤中心院士提名26刘仲华1965年03月茶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协27鲁成1957年12月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西南大学中国科协28荣威恒1952年07月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中国科协29沈其荣1957年08月土壤学南京农业大学院士提名30施季森1952年12月林木遗传育种南京林业大学院士提名31田世平(女)1957年03月园艺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协32万方浩1955年07月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协33万书波1962年10月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士提名34王汉中1963年12月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士提名35王红宁(女)1963年08月预防兽医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协36许为钢1958年10月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院士提名37薛长湖1964年11月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中国海洋大学院士提名38杨代常1954年11月植物生物工程武汉大学院士提名39杨宁1964年10月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中国农业大学院士提名40姚斌1967年10月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中国科协41尹飞虎1954年12月农业水土工程新疆农垦科学院院士提名42应义斌1964年03月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浙江大学中国科协43袁寿其1963年04月农业机械化工程江苏大学院士提名44张福锁1960年10月植物营养学中国农业大学院士提名45张国范1954年04月水产养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院士提名中国科协46张佳宝1957年09月土壤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院士提名47张启翔1956年12月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协48张守攻1957年07月森林培育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49张献龙1963年03月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华中农业大学院士提名50张涌1956年03月临床兽医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协51张友军1968年07月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院士提名52赵春江1964年04月农业信息化工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士提名53赵明1955年07月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院士提名54周光宏1960年06月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南京农业大学院士提名55周继勇1963年09月预防兽医学浙江大学院士提名56周卫1966年08月植物营养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科协57周雪平1965年07月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协58邹学校1963年07月蔬菜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士提名医药卫生学部(67人)序号姓名出生年月专业工作单位提名渠道01曹洪欣1958年02月中医基础学中华中医药学会院士提名02陈杰1955年12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院士提名03陈士林1961年11月中药资源与鉴定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院士提名中国科协04陈薇(女)1966年02月生物药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院士提名05程涛1963年08月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中国科协06程翼宇1958年11月制药工程学浙江大学院士提名07丁列明1963年12月临床药学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院士提名08董家鸿1960年03月普通外科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士提名09杜冠华1956年12月药理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协10段金廒1956年10月中药资源与鉴定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11范先群1964年06月眼科学上海交通大学院士提名12封志纯1956年12月儿科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中国科协13高天明1960年10月生理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国科协14高月(女)1963年12月中药药理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院士提名中国科协15郭国祯1956年05月军事预防医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院士提名16果德安1962年04月中药化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院士提名17黄晓军1964年08月血液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士提名18季加孚1959年12月普通外科北京肿瘤医院院士提名19贾伟平(女)1956年11月内分泌与代谢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士提名20姜保国1961年04月骨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士提名21蒋建新1962年12月野战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士提名22孔令义1964年03月中药化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科协23匡海学1955年12月中药化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协24李锦滔1960年01月肾脏病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医院院士提名25李萍(女)1960年03月中药学中国药科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26李青峰1964年10月整复外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士提名27李兆申1956年10月消化系统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院士提名28刘良1957年07月中医内科学澳门科技大学院士提名29刘平1953年08月中西医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协30刘长庭1954年12月航空、航天、潜海与潜水医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院士提名31卢光明1957年06月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国科协32马丁1957年04月妇产科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士提名33钱忠明1950年11月药理学复旦大学院士提名34乔杰(女)1964年01月医学细胞生物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士提名35秦岭1959年07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香港中文大学院士提名36任进(女)1958年04月药理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院士提名37申宝忠1961年01月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士提名38沈洪兵1964年05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南京医科大学院士提名39沈华浩1963年01月呼吸系统病浙江大学院士提名40石炳毅1951年05月泌尿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院士提名41石远凯1960年08月肿瘤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士提名42史伟云1959年04月眼科学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院士提名43田金洲1956年12月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士提名44田伟1959年02月骨外科北京积水潭医院院士提名中国科协45田志刚1956年10月免疫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院士提名46屠鹏飞1963年04月中药资源与鉴定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协47王辉山1965年06月胸心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沈阳军区总医院院士提名48王俊1963年11月胸心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士提名49王宁利1957年05月眼科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士提名50王锐1963年05月药物化学兰州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51王升启1961年10月军事医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院士提名52王喜军1961年12月中药资源与鉴定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协53吴吕爱莲(女)1957年07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香港大学院士提名54肖小河1963年08月临床药理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院士提名55萧伟1959年10月中药制药学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协56徐兵河1958年02月肿瘤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士提名57徐瑞华1967年02月肿瘤学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士提名58徐湘民1958年07月医学遗传学南方医科大学院士提名59杨跃进1958年03月心血管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士提名60余争平1962年01月军事预防医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院士提名61庾石山1962年08月药物化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院士提名62张辰宇1966年10月医学细胞生物学南京大学院士提名63张英泽1953年06月骨外科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士提名64赵铱民1956年10月口腔修复与正畸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院士提名65周学东(女)1957年04月口腔内科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协66朱兆云(女)1954年03月民族药学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院士提名中国科协67邹全明1963年02月生物药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国科协工程管理学部(40人)序号姓名出生年月专业工作单位提名渠道01陈进行1955年07月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科协02陈劲1968年01月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清华大学院士提名03陈晓红(女)1963年05月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湖南商学院院士提名04董尔丹1959年03月医药卫生工程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院士提名05樊启祥1963年12月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科协06范国滨1958年04月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提名07高自友1963年09月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北京交通大学院士提名08耿汝光1957年02月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院士提名09韩贵清1954年05月农业工程管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士提名10韩建国1958年04月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院士提名11胡传平1960年06月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中国科协12金晓剑1959年04月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院士提名中国科协13李明华1962年08月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院士提名14李耀基1962年06月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协15刘保延1955年05月医药卫生工程管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院士提名16刘合1961年03月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院士提名17刘建功1956年10月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河北工程大学中国科协18刘振亚1952年08月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国家电网公司院士提名19刘中民1956年11月医药卫生工程管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国科协20卢春房1956年05月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中国铁路总公司院士提名21陆化普1957年02月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清华大学院士提名中国科协22陆铭华1963年03月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院士提名23罗云波1958年04月农业工程管理中国农业大学院士提名24孙殿军1962年04月医药卫生工程管理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科协25唐立新1966年08月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管理东北大学院士提名26汪寿阳1958年07月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士提名27王金南1962年05月环境与轻纺工程管理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士提名28王志刚1957年02月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院士提名29魏一鸣1968年03月环境与轻纺工程管理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协30吴子丹1955年09月环境与轻纺工程管理国家粮食局中国科协31谢玉洪1961年02月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科协32杨宏1963年11月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院士提名33姚燕(女)1957年12月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管理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士提名34于勇1963年10月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管理河钢集团有限公司院士提名35袁宏永1965年01月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清华大学中国科协36张大伟1957年09月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院士提名37张鹭鹭(女)1964年03月医药卫生工程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院士提名38朱道立1945年12月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上海交通大学院士提名39朱明1958年01月农业工程管理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士提名40朱石坚1955年03月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中国科协
  • 成都治扬尘出新招 车载扬尘信息采集系统昼夜巡查
    p   “车上面那个圆坨坨是啥子哦?”8日,武侯区永顺路上的城管执法车成了明星,省市多家媒体记者及部分市民纷纷要探个究竟。 /p p   走近一看,球形体下面写着“可视化人居环境监控监测仪”。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该仪器是车载扬尘信息采集系统,是成都市“扬尘治理和建筑垃圾处置监管信息系统平台”的监测哨兵,“设备会自动采集PM10、PM2.5以及声音分贝,工地附近的指标如果超过其他区域的均值,我们就会对相关公司提出警告。” /p p   “近年,随着成都市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扬尘污染也在同步增加。同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渣土、废旧砖瓦、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已成为成都市单一品种排放量最大、消纳处置最困难的固体废弃物。”8日,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对构建“扬尘治理和建筑垃圾处置监管信息系统平台”的原因作出解释。 /p p   目前,该平台一期项目的硬件设备采购已全部完成,“具体包括,车载视频显示30台、车载球机30台、移动监测设备30套。这些设备已下发并部署到位。” /p p   那么,车载扬尘信息采集系统到底如何发挥作用呢?该负责人介绍,移动式车载球机通过车载扬尘、噪声监测系统收集数据,监测结果可以通过视频数据传输显示一体机展示并传输,“如果PM2.5达到80以上,会警示相关企业。同时,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和扬尘污染监控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p p   据记者了解,各区(市)县安装车载扬尘信息采集系统的城管执法车已经到位,“白天随时巡查,晚上一般是9点到凌晨2点。”系统中已经接入地理信息,工地、运输企业等数据同步更新,随时供查看。 /p
  • 陕西测绘业快速发展,大力支援新疆西藏
    目前,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业正处于高速发展中,已有测绘资质单位有近400家,其中甲级测绘资质单位数量居全国前列,省内地理信息企业在无人机制造、地理信息软件研发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产业产值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产值将超过40亿元,预计五年后,全省地理信息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左右。初步建成的“数字陕西”地理空间框架和雄厚的装备、生产、人才和技术研发实力为陕西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陕西省将继续切实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工作部署,按照“便民为基、服务为本,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原则,利用人才、技术、数据储备和装备实力等优势,从推进“数字陕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发展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服务、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加快发展陕西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业。   在推进“数字陕西”建设方面,将于今年全面启动秦岭地区1:1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专项工程,三年内将实现全省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覆盖,为陕西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建设以及引汉济渭工程、西成高铁建设、陕南移民搬迁等上百个“十二五”重点建设工程提供先行的测绘保障。同时,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全省11个设区市(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完善省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形成省市互联互通的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体系,为各级政府规划决策和各地经济建设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在发展卫星导航服务方面,将建设完成8个GNSS(全球导航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十二五”期间将建设62个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建立覆盖全省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网、控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用户应用系统,构成陕西卫星导航应用综合服务平台。同时,组织研究开发以北斗系统为主体的多种卫星导航综合应用系统,为政府决策、应急保障、减灾防灾、资源开发、社会管理等提供持续、高精度的导航与位置信息服务。   在发展卫星遥感服务方面,将主导建立陕西卫星遥感应用服务中心,制定全省卫星遥感资源管理办法,实现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服务,促进全省卫星遥感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建立全省卫星遥感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为用户提供查询、数据交换、分发等服务,提高遥感数据使用率,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构建以卫星遥感图像获取、接受、处理和应用为核心的各类遥感产品生产和服务产业集群,不断拓宽卫星遥感数据应用领域。   在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方面,将充分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的区位优势,加快中国原点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力争3到5年内,集聚一批地理信息高科技企业,使园区产值达到百亿元,将中国原点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成带动西北、辐射全国的国家级地理信息产业基地。同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高技术服务业,形成企业集聚效应,提升产业规模效益。   同时,陕西测绘、国土资源部门也利用技术及优势大力支援其他地区,陕西国土资源厅计划与河北国土资源厅共同支援西藏阿里地区,“十二五”期间分别投入340万元和1405万元,为阿里地区七县国土资源局解决办公用房,逐步改善当地办公条件。目前,河北、陕西两省国土资源厅援助资金已到位1290万元,修建的噶尔、普兰两县国土资源局办公楼已于2011年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今年援建的日土、措勤、改则三县国土资源局办公楼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计划10月20日竣工。   近日,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也向新疆喀什地区国土资源和测绘地理信息系统捐赠共计140万元的测绘仪器设备,包括12套动态GPS(1+2RTK)、12台全站仪、24套苍穹GPS手持采集器和24台电子安平水准仪等测绘生产用外业测量设备。
  • 聚光科技参展第十七届软博会,两款信息化产品斩获殊荣
    日前, 聚光科技携15款环保信息化产品亮相第十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经专家委员会评审, “聚光污染排放过程(工况)监控系统”、“聚光环保移动应用系统软件”两款产品凭借引领业界的先进管理理念、成熟的技术体系和完善的产品功能,在激励的竞争角逐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及“创新奖”两项殊荣。    图一、聚光污染排放过程(工况)监控系统喜获第十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金奖    图二、聚光环保移动应用系统喜获第十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创新奖    本届软博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聚集了政府、IT厂商等众多领域的领导和专家,以“创新驱动、应用引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新成果,展现中国软件名城和创建试点城市等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的新成就,共有来自国内外600余家软件企业展出2000余件软件产品。    图三、聚光科技展台     聚光科技是世界领先的环境与安全分析检测仪器生产商与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拥有国际一流的研发、营销、应用服务和供应链团队,致力于业界最前沿的各种分析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依托在环保领域的精工细作和长期积累,目前公司已积累了以污染排放过程(工况)监控系统、大气环境质量监控预警系统、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指挥系统、环境移动应用系统为代表的产品体系及解决方案,并成功应用于部省市县等多级环保机构及重污染企业,助力各地污染防控及节能减排。    聚光在本次博览会展示的主要信息化产品有: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系统  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及调控系统  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环境质量信息发布系统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  污染排放过程(工况)在线监控系统  环境移动应用系统  环境事故应急监测系统  环境事故应急指挥系统  环境数据中心系统  环境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环境管理综合业务办公系统  排污权储备及交易系统  交通环境监测信息系统  展会期间,业内和行业专家学者给予了聚光产品在产品定位、技术架构、系统实用性方面的充分肯定,证明了业界对聚光信息化产品理念和应用价值的高度认可。    图四、聚光科技参展代表与中科院计算所专家倪光南院士在一起  相关报道:  http://www.csiaexpo.com/fair2013/news/?100.html  http://www.zsia.org/zsia/newsdetail.jsp?doc_id=20130605090618_15
  • 莫帝斯锥形量热仪中标内蒙古师范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内蒙古师范学院史地科,1955年设立为地理科,1958年升格为地理系,2001年更为地理科学学院。成立初期,仅设“地理科学”一个专业,有教师27人,在校生150人左右,下设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两个教研室。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地理学院得到长足发展。在专业设置上,1993年增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994年增设“城市规划”专业,2012年依据教育部文件,将该专业调整为城乡规划专业;2000年增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12年依据教育部文件,将该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2003年增设“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12年依据教育部文件,将该专业调整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07年增设“测绘工程”专业。至此地理科学学院有七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为蒙汉双语授课。在师资力量上,形成学历水平高、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3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及相关人员2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9人,硕士学位的27人。外聘教授18人。  地理科学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0年“区域地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1991开始招生,1998年调整为“人文地理”硕士学位授予点。2001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地理),2003年自然地理、土地资源管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论(地理)四个专业同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招生,2008年开始招收MPA,2012年增加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环境地质学、牧区地理学和民族地理学四个硕士专业。成人招收地理教育、土地资源管理、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五个专业的三年制后期本科生。  目前,地理科学学院下设地理科学、国土资源、城市规划与测绘工程三个系。地理科学系设地理教育、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四个专业;城市规划与测绘工程系包括城乡规划与测绘工程两个专业。学院下属两个研究所、两个实验室和一个中心,即内蒙古地理研究所和城市规划设计所、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过程模拟与调控实验室和蒙古高原环境与全球变化实验室、牧区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学院有资料室、仪器室、实验室等教学辅助机构,学院实验中心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包括六个实验室,分别为:自然地理与环境分析实验室、自然地理标本与模型实验室、地图遥感与测量实验室、地理科学教学论实验室、GIS实验室及多媒体实验室。设有院办公室、团总支、学工办等行政机构。  学院为自治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人才。目前在校本科生930人,研究生268名(包括MPA)。为自治区民族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莫帝斯燃烧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00%的中国民族企业,其产品品牌为“莫帝斯”,其取义为Metis,她在古希腊神话中是水文和聪慧女神,是大洋河流之神俄刻阿诺斯和大洋女神泰西斯的女儿,也是雅典娜的母亲,她在一切生物中是最聪明的。“莫帝斯”品牌的寓意在于,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制造出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测试仪器,同时,当我们走出国门,进行品牌的推广时,便于提高海外市场的认知程度,避免因为品牌直译而产生的歧义。 莫帝斯燃烧技术(中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在国内拥有众多知名用户,如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公安部沈阳消防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船级社远东防火检测中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同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中国南车、德国TUV南德意志集团、瑞士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莫帝斯致力于提供优质的燃烧测试仪器,为中国的阻燃材料以及燃烧测试研究提供最为有力的科研及检测武器。 www.motis-tech.comwww.firetester.com.cn
  • 关于召开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会员年会暨水环境研讨会的通知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关于召开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会员年会暨水环境研讨会的通知 /strong /span /p p   各会员企业及相关单位: /p p   为进一步发挥质量和标准化工作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推进水环境与装备技术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定于2020年11月22-24日在南京召开“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会员年会暨水环境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strong 一、组织机构 /strong /p p   主办单位:中国质量检验协会 /p p   承办单位: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委会 /p p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p p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p p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p p   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 /p p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 /p p   生态环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 /p p   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 /p p   青岛中质脱盐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p p   协办单位: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 /p p   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 /p p   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 /p p   支持单位: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p p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p p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p p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p p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p p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p p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p p   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雄安分院 /p p   大连海事大学无人驾驶船舶技术与系统协同创新研究院 /p p   哈工大(威海)船海光电装备研究所 /p p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南京软件技术研究院 /p p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p p    strong 二、会议时间、地点 /strong /p p   2020年11月22日-24日(22日全天报到) /p p   地点:南京白金汉爵大酒店(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玄武大道888号) /p p    strong 三、参会代表 /strong /p p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 水环境技术与装备领域的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 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行业的企业家、行业精英和技术人员 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领域领域的设计院、工程公司、业主单位、生产制造商、投资公司和媒体等。 /p p    strong 四、会议内容 /strong /p p   (一)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会员年会 /p p   1.领导致辞 /p p   2.理事长讲话 /p p   3.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p p   4.第二届理事会专家委员筹备会 /p p   5.本专委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标准工作组会议。 /p p   (二)水环境研讨会 /p p   1. 开幕式 /p p   2. 主旨报告 /p p   3. 圆桌对话 /p p   4. 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综合监测装备与技术、智慧水务与智慧水利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研讨 /p p   5. 标准讨论会。 /p p    strong 五、参会费用 /strong /p p   (一)会员代表住宿费和交通费自理 /p p   (二)参会费:非会员2000元/人,会员1800元/人(包含会务费、资料费、用餐等 为便于会务组安排,请于11月10日前将回执发送至会务组邮箱)。 /p p   (三)汇款信息 /p p   开户名称:中国质量检验协会 /p p   开 户 行:交通银行北京车公庄西路支行 /p p   开户账号:110060870012015000889 /p p   六、会务组联系方式 /p p   联系人:苑 萍 18366223266 文 翔 13661041954 /p p   朱 燕 18021183993 /p p   邮 箱:lyndayuan@vip.163.com,stevencsw8292@163.com /p p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北路麦子店街22号楼2层205室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20年10月15日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010/attachment/adfdf611-b687-4eac-b721-5c343c8ab9a7.docx" title=" 参会单位及代表回执表.docx" 参会单位及代表回执表.docx /a /p
  • 河南新认定建设463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作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依托某一行业或领域内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机构、高校或企业而组建,并针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发和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从而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为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河南省科学技术厅于2022年9月决定组织开展2022年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作,要求申报机构拥有相对固定、具有较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和工程设计人员15人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低于20%或不少于3人;拥有的仪器设备总值达到500万元以上,研究开发场地面积达100平方米以上,中试基地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2023年2月3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认定建设的2022年度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共463家上榜。其中,电子信息领域28家,先进制造与自动化97家,新材料领域129家,新能源与交通领域33家,生物医药领域47家,资源环境与社会事业领域47家,现代农业领域77家,现代服务业领域5家。2022年度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如下:2022年度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序号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所属区域一、电子信息(28家)1河南省数据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信安世纪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市科学技术局郑州市2河南省大数据赋能产业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阿帕斯数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市科学技术局郑州市3河南省数据中心操作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郑州市科学技术局郑州市4河南省智能语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讯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市科学技术局郑州市5河南省智能终端永磁组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圆创磁电科技有限公司信阳市科学技术局信阳市6河南省信息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驿展科技有限公司驻马店市科学技术局驻马店市7河南省地理信息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数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郑州高新区8河南省通信技术与网络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日海恒联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郑州经开区9河南省智慧照明管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新中飞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市科学技术局郑州市10河南省信创终端适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长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南阳市科学技术局南阳市11河南省液晶显示面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焦作康耀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孟州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孟州市12河南省内陆港物流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周口市科学技术局周口市13河南省密码科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鹤壁密码先进技术研究院鹤壁市科学技术局鹤壁市14河南省智慧称重物联网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储恒科物联网系统有限公司荥阳市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荥阳市15河南省动力集成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工程学院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市16河南省智能教育与数字化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校信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郑州高新区17河南省建设工程元宇宙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市18河南省工业照明智能控制节能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焦作市特光照明设备有限公司焦作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焦作高新区19河南省现代通信与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通信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市科学技术局郑州市20河南省智慧金融与数据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市21河南省高性能背光显示模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中部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信阳市科学技术局信阳市22河南省物联网智慧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睿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郑州高新区23河南省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云智信安安全技术有限公司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郑州高新区24河南省北斗导航芯片集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中科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郑州高新区25河南省电商大数据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吉客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郑州高新区26河南省可夜视红外防水防雾薄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阳市荔园光学有限责任公司南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南阳高新区27河南省网络安全攻防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迪维勒普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郑州高新区28河南省光学镜头自动化组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阳市永泰光电有限公司南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南阳高新区二、先进制造与自动化(97家)29河南省节能蒸发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博大浓缩干燥设备有限公司郑州市科学技术局郑州市30河南省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泉舜工程有限公司郑州市科学技术局郑州市31河南省环保型瓦楞纸箱智能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灏宇纸品有限公司郑州市科学技术局郑州市32河南省煤矿高端重型液压支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开封市科学技术局开封市33河南省高压螺旋流量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封百特流量仪表有限公司开封市科学技术局开封市34河南省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营洛阳丹城无线电厂洛阳市科学技术局洛阳市35河南省节能环保石化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洛阳德美机械有限公司洛阳市科学技术局洛阳市36河南省智能环保家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洛阳莱特柜业(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市科学技术局洛阳市37河南省高精度工业视觉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慧远视觉技术(洛阳)有限公司洛阳市科学技术局洛阳市38河南省非道路车辆传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拖(洛阳)液压传动有限公司洛阳市科学技术局洛阳市39河南省智能纯电动矿用自卸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跃薪智能机械有限公司平顶山市科学技术局平顶山市40河南省黑色金属精细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旭锐合金新材料制造有限公司安阳市科学技术局安阳市41河南省矿用高强度紧凑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启欧通用机械有限公司鹤壁市科学技术局鹤壁市42河南省发动机轴体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焦作大学焦作市科学技术局焦作市43河南省新能源热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昊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昌市科学技术局许昌市44河南省智能电表主控板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源洪电气有限公司许昌市科学技术局许昌市45河南省智能充换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继电源有限公司许昌市科学技术局许昌市46河南省特种彩色凹印制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门峡毕昇制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局三门峡市47河南省数字化设计与切削加工精度技术研究中心商丘工学院商丘市科学技术局商丘市48河南省瓦楞纸绿色柔性版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商丘君临实业有限公司商丘市科学技术局商丘市49河南省超大型塔式起重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金利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济源示范区50河南省高强度紧固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国泰铂固科技有限公司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济源示范区51河南省工业机器人智能交互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济源示范区52河南省专用车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联(郑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郑州高新区53河南省智能输电(GIL)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安靠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郑州高新区54河南省动植物生态照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创亿达照明有限公司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郑州高新区55河南省高性能耐火阻燃电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郑州高新区56河南省智能数码印花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新世纪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郑州高新区57河南省钢结构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日盛综合检测有限公司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郑州高新区58河南省车载光学镜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同城光电有限公司南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南阳高新区59河南省铂基技术温度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阳市华业防爆仪表有限公司南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南阳高新区60河南省油井测试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阳华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南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南阳高新区61河南省特种车辆抑振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乡市新华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新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新乡高新区62河南省中央电器控制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乡市荣泰电器有限公司新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新乡高新区63河南省深冷产品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新飞制冷器具有限公司新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新乡高新区64河南省智慧气膜方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新飞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新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新乡高新区65河南省高精度自清洗过滤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德源净化装备有限公司新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新乡高新区66河南省冷链物联控制终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椿长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2012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名单公布
    2013年6月20日,北京市科委网站上发布了&ldquo 关于公布2012年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名单的通知&rdquo ,详情如下:     根据《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有关申报通知精神,经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现场考察和公示,空间热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69个重点实验室认定为2012年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速磁悬浮电机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为2012年度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将认定名单予以公布。   特此通知。   附件:1.2012年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认定名单(共69个) 重点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空间热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电弧等离子应用装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工业大学 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数字动画技术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传媒大学 交通数据分析与挖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交通大学 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 高能束流金属增量制造技术与装备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飞行器装配机器人装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核检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 机械结构非线性振动与强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工业大学 多维多尺度计算摄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 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分数域信号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 智能物流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物资学院 精密光电测试仪器及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 反劫持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特种警察学院 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工业大学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湿地生态功能与恢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结构风工程与城市风环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交通大学 热电生产过程污染物监测与控制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华北电力大学 热力过程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服务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 生物燃气高值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林业大学 生物质炼制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非能动核能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华北电力大学 仿生能源材料与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先进功能材料与结构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光功能材料与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首都师范大学特种涂层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稀贵金属绿色回收与提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科技大学 光电功能材料与微纳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人民大学 金属材料表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光电转换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 玉米DNA指纹及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畜禽遗传改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奶牛遗传育种与繁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奶牛中心 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林业大学 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林业大学 果蔬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生物多样性与有机农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代谢及心血管分子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 代谢紊乱相关心血管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 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心血管疾病微创技术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运动医学关节伤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肝硬化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老年认知障碍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临床生物力学应用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 中医正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神经系统小血管病探索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传染病分子诊断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科技大学 非编码核酸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病原微生物耐药与耐药基因组学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肿瘤治疗性疫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 环境毒理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 高血压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药物临床风险与个体化应用评价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北京医院 中医养生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中医药大学 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优化设计与评测技术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因组与精准医学检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药物依赖性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 城市绿色发展科技战略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包装印刷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 新媒体动画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电影学院   附件2:2012年度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名单(共66个)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称 依托单位 北京市高速磁悬浮电机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市清洁热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机电研究所 北京市轨道交通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融合网络与泛在业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市混合现实与新型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市无线医疗与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 北京市工业波谱成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市微振动环境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北京市自动化物流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特异物质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摩擦焊接工艺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北京市轨道交通维护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数字航空遥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天下图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市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研发与应用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低空遥感数据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测新图(北京)遥感技术 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宽带接入应用交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市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虚拟仿真与可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 北京市低温多效热法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北京市过程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北京市环境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水处理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市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市高污染化工废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物联网应急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核化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 北京市轨道交通线路安全与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半导体照明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同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高层和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市食品环境与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小城镇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桑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精进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市生物燃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 北京市燃气轮机用高温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钢研高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先进钛合金精密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北京市空间电源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卫星制造厂 北京市半导体微纳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北京市印刷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市低维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 北京市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交通与能源用特殊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超硬材料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安泰钢研超硬材料制品 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先进弹性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市口腔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能源用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首钢总公司 北京市兽用多肽疫苗设计与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作物分子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系统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北京市畜禽健康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京鹏环宇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北京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农学院 北京市食品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市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落叶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北京市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北京市纳米生物医学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北京市神经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 北京市抗肿瘤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生物大分子药物转化工程技术中心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北京市缓控释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星昊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中药配方颗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 北京市手术与危重症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细菌性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北京市服装产业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时尚设计产业创新园 北京市数字内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申贝发布手持式土壤重金属元素快速检测仪新品
    手持式土壤重金属元素快速检测仪EDX P3600S可以对快速土壤中重金属进行现场分析。用于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进行现场分析,做出快速而全面的污染类型研究。主要应用包括对“原地土”进行检测以便快速进行环境调查和应用于水土保持工程。EDX P3600S采用人机工程学设计,轻便小巧,可提供现场对样品的快速无损分析,采用高清高亮大尺寸电容触控显示屏,操作方便,野外和复杂作业环境适应性强;功能高度集成,仅1台仪器便可满足土壤检测、选矿分析、环保等领域应用;手持式土壤重金属元素快速检测仪内置GPS、WIFI、蓝牙等功能,可记录检测区位地理信息,可联机进行数据传输,具有独创的远程协助技术支持功能技术参数EDX P3600S分析元素范围:从钠(Na)到铀(U)土壤重金属快速检测仪EDX P3600S土壤模式可同时测试Pb、As、Cr、Cu、Ni、Zn、Mn、Hg、Cd等重金属元素,检出限可达mg/Kg级别(以SiO2基体:Pb准直和滤光系统: 6种滤光片同准直器达可达18种组合自动切换;软件分析模式:土壤分析模式可自动存储测试结果,包含元素的种类、含量结果、及超标与否。储存数据及图谱超过10000组,可通过存储卡扩充容量,测试报告有EXCEL、BMP、PDF等格式,并可导出;数据传输与处理:仪器可通过USB、WIFI、蓝牙联机传输数据或打印,同时可实现仪器与电脑屏幕同步使用等;开机密码保护,设置操作员和管理员两级操作权限,且仪器前部设置有样品感应装置,具空测时自动切断X射线源功能,确保使用人员的安全;防辐射安全性:微型X光管整体化封装,仪器工作时X射线辐射剂量1μSV/h(提供CNAS认证第三方检测报告),可配置铅橡胶保护罩确保松散样品和小样品测试时的安全;分析数据自动统计功能:对多次测试可自动统计***值、***小值,及标准偏差等;现场打印:可以在野外作业现场通过蓝牙打印机打印报告,报告含有至少以下几类信息:检测时间、地块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GPS地理信息、限定值、检测结果、检测结果判定、谱图;测试时间控制方式:具备扳机控制和软件控制模式操作仪器,也可实现USB与电脑连接操作等多种方式;电池:可充电锂电池,容量6700mAh,充满电正常测试可使用6小时以上,仪器有电量显示功能;内置GPS功能,可实时采集和记录测试区位的地理信息;校准:随机配有标准校准片,进行能量校准后测试;软件功能,可实现谱图的比对放大缩小及导出功能,对各元素的特征能量总和进行独立计算,同时可依据客户要求设定固定测试报告模板,直接输出标准格式的测试报告,传输到打印机可实现现场数据的及时打印;仪器质量1.5Kg(含电池);工作环境适应性:湿度-20℃~+50℃, 相对湿度<90%;应用领域标样配置土壤重金属快速检测仪根据客户测量样品配备一款标样。(合金标样、RoHS标样、土壤标样等)标准附件AC220V充电器一个、EDX-P3600S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一台创新点:1.探测器头部具有固定的保护装置,在仪器开机前和测样过程中(仪器和被检测对象接触,开始测试样品的过程中),都能防止尖锐物损害探测器. 2.探测器:进口fast-SDD硅漂移探测器,能量分辨率≤ 125eV,探测器窗口面积25mm2,探测器使用电致冷技术,无需长时间及频繁等待制冷. 3.可以在野外作业现场通过蓝牙打印机打印报告,报告含有至少以下几类信息:检测时间、地块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GPS地理信息、限定值、检测结果、检测结果判定、谱图; 手持式土壤重金属元素快速检测仪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姜彤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近日,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简称“欧洲科学院”)官网公布2023年新当选院士名单。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姜彤教授入选。  欧洲科学院成立于1988年,总部设在英国伦敦,是由欧洲多国科学部长共同倡导创立,由英国皇家学会等多个代表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国立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国际科学组织。欧洲科学院每年举行一次院士选举,其程序包括同行提名、严格的学术审查、学组与学部多轮投票等,最后由欧洲科学院的理事会批准产生。姜彤教授简介(https://geography.nuist.edu.cn/2019/0305/c4307a128401/page.htm)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二级研究员,首席科学家,气象科技领军人才。IPCC AR5 和 AR6 “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二、三、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极端事件和风险管理与适应评估报告”、“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首席作者。主编出版“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气候变化影响综合评估方法”和8部“区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先后担任Atmospheric Research, Climate Services、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和Quaternary International等4本国际杂志的副主编。  长期从事干旱、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热带气旋等极端气候事件的识别与影响评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及适应对策研究。组织建立中国气象灾害监测、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业务体系。2010-2014年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计划)“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中的“季风区陆地水循环要素演变规律分析与成因辨识”研究,通过对中国陆地水文循环的检测研究更新了中国东部季风区与主要流域陆-气系统的水量平衡及其年代际演变规律的科学认识,提出了季风区陆地水循环格局和水资源情势演变的完整框架,揭示了温室气体排放、自然强迫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对中国水资源变化的相对贡献。2012-2016年,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计划)“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候灾害的影响及区域适应性研究”,基于观测资料和气候模式预估数据,创立极端事件强度-面积-持续时间三维识别模型,结合敏感性地域对重大气象灾害的自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和重大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考虑气候变化以及人口和财富积累等因素对直接经济损失的作用,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特征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逐年变化,评估了承灾体对各种灾害的暴露度、脆弱性,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社会经济脆弱性时空变异规律。2016-2019主持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台风灾害社会经济影响与潜在损失风险评估”。该项目依据不同排放情景(RCPs)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和预估台风气象要素(频数、大风和强降水的强度、范围),结合SSPs人口和经济变化,开展台风影响和损失风险评估,估算中国未来台风(大风、强降水)的潜在损失。  近5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PNAS,ESSD,BAMS,Eatrh’s Future,中国科学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成果被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等多次引用,共计他引近600次。出版专著20余部(篇) 获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12项 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
  • 2022年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出炉!18位华人学者当选
    当地时间6月13日,在加拿大工程院2022年年会上,加拿大工程院院长Yves Beauchamp宣布了47名新院士、6名新国际院士和1名荣誉院士。加拿大工程院(The 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成立于1987年,是一个独立、自治的非盈利组织,入选人员由同行提名和选举产生,主要标准是参选者在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在工程专业上的长期服务。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是加拿大联邦政府授予在工程领域代表加拿大国家水平专家、教授的荣誉称号,并作为国家智囊团为国家层面课题立项、评审和研究提供权威意见。本次增选的54名新院士是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当选的,其中有18位华人入选,包括院士16人,国际院士2人。入选华人学者介绍梅涛梅涛博士,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探索研究院副院长 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智能供应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他负责京东科技计算机视觉与多媒体领域的技术创新,并主导了拍照购、搭配购、多模态内容审核、多模态数字人、视觉多算法平台及云边端计算设备等多项产品的研发。在多媒体分析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15次荣获国际论文奖,并拥有50余项美国和国际专利。曾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和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因在大规模多媒体分析与应用领域的杰出贡献,先后被遴选为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和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 (IEEE and IAPR Fellow),国际计算机协会杰出科学家,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加入京东之前,曾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明李明(Ming Li),滑铁卢大学教授。 他在建立大规模生物信息学系统方面作出了贡献,使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蛋白质组学项目成为可能。 他在设计抗体测序管道方面的贡献,帮助推动了现代抗体测序行业的发展,他的贡献显著提高了de novo测序的准确性,这是实现个性化癌症免疫治疗的关键。 他在构建大规模生物信息学系统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些系统支持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蛋白质组学项目;他在设计抗体测序管道方面的贡献有助于建立现代抗体测序行业;他显著提高了从头测序的准确性,这是实现个性化癌症免疫治疗的关键;他通过《An introduction to Kolmogorov complexity and its applications》一书对现代信息理论科尔莫戈罗夫复杂性做出了贡献,这本书被广泛阅读和引用,并影响了人们对现代信息的概念以及这种理解在工程、技术和科学中的应用。杨春生杨春生,博士,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科学家。 杨春生是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科学家,是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研究者, 在其职业生涯中,对应用AI中的机器学习、混合推理和智能系统等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所开发的基于 AI 的变革性PHM(预测和健康管理)技术用于复杂系统的智能维护,目前已应用于航空航天、铁路和能源等多个行业部门,能用以提高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杨春生的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1983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86年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中心讲师,1995年9月赴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1995年9月任日本富士通公司高级工程师,1998年1月起任加拿大国家研究院计算机情报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至1995年获日本政府文部省奖学金,后赴加拿大任职。梁杰梁杰,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 他是国际知名的图像和视频压缩研究专家,他的本科和硕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他的研究成果已被工业产品和国际标准所采用,如微软Windows Media视频播放器和蓝光光盘。他对西蒙弗雷泽大学(SFU)工程科学学院的研究生课程做出了持久的贡献,并获得了SFU领导奖。他曾担任AltumView的总裁,领导智能传感器系统的开发,以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挑战。该产品被CES评选为创新奖获得者,并被亚马逊评选为与Alexa整合的产品。钟志勇钟志勇(Chi Yung Chung,也叫Tony Chung),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电力系统工程教授,SaskPower(萨斯喀电力)智能电网技术首席科学家。他是国际知名的电力系统工程研究员和教育家,在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工,为防止大规模停电、电网现代化、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融合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成为IEEE Fellow、IET Fellow。Jonathan Jun LiJonathan Jun Li,也叫Jonathan Li,滑铁卢大学教授。 他是世界一流的地理信息与遥感研究者,在基于人工智能的地球观测图像理解方面作出开创性贡献,极大地影响了加拿大及其它地区高清测绘技术的发展。 他的创新包括:广义点云描述符和智能点云到三维模型转换器,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三维视觉领域的发展。 Jonathan Li发表期刊论文320余篇,培养研究生、博士后120余人。他获得了塞缪尔甘伯奖和Geomatica奖,还是加拿大测绘学会的候任主席和加拿大工程学会的院士。Maohong FanMaohong Fan,怀俄明大学Carrell讲席和SER教授。 全球清洁能源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先驱,包括二氧化碳催化捕获和转化、可再生资源利用、关键材料开发。他为各国,特别是加拿大培养了许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和专业人员(包括工程师和教授)。他一直与加拿大的公司合作开发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同时将技术转让给加拿大,这对加拿大的未来非常重要。张益张益,RTDS技术公司研发副总裁、首席技术官。世界知名的电力系统实时仿真专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实时模拟器制造商RTDS科技公司的研发副总裁和首席技术官,亲自开发并指导了许多关键功能的开发,使实时仿真在今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包括新的转换器拓扑结构、可再生资源和控制现代大型电力系统的通信层接口的高级模型。他在多个IEEE/CIGRE工作组和期刊编辑委员会任职。他的工作对建立实时电力系统仿真的行业标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199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师从我国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的先驱黄家裕教授,获博士学位,在阿尔伯塔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00年加入RTDS技术有限公司。在过去25年,他一直工作在电力系统分析领域的前沿,在实时仿真,直流输电和电压稳定方面具有专长。目前负责RTDS公司的总体战略技术方向,领导硬件、软件和模型的研发。邢孟秋Malcolm Xing(邢孟秋),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教授、博士。他在伤口愈合、止血、心肌梗塞和骨缺陷的高性能水凝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邢博士是开发用于毛发再生、控制释放和癌症治疗的细胞和药物上的纳米凝胶自组装的领先专家。他还开发了用于绿色农业的植物可穿戴传感器和便携式清洁水设备,为可持续环境做出了贡献。 邢博士在向公众和社区推广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和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和服务。现任AIMBE的研究员。谭中超Zhongchao Tan,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过滤和分离技术的国际权威。获奖的研究和创新大大加强了加拿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全球领导地位,包括由Enersul公司授权的一项重要专利。 谭教授分别于1996年和1999年在清华大学获本科与硕士学位,后于2004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博士学位。他是过滤和分离技术方面的国际权威。他著有专著3部,学术论文100余篇。作为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他领导建立多个平台,为知识动员、人才交流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下一代年轻工程师创造了积极和包容的环境。他是加拿大机械工程学会的会员,并获得了许多其他基于学术的奖项;他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教科书也为他赢得了多个教学奖项。孙书会Shuhui Sun(孙书会),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教授(INRS) 。国际知名的纳米技术和可持续能源的研究者。在开发下一代燃料电池、氢能和电池技术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旨在以经济有效的方式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挑战。他的工作得到了多个奖项和荣誉的认可,包括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国际氢能研究协会奖和ECS-丰田奖学金等。他是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并担任十多个科学杂志的编辑和编委。 邱伟邱伟, 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海洋与海军建筑工程系教授。世界领先的海洋水动力学专家之一,已经开发了多个新的船舶运动程序,并领导了许多涉及国内和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研究计划。作为该领域的专家,他代表加拿大参与了许多国际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包括国际拖船会议(ITTC)海洋工程委员会、国际船舶和海洋结构大会(ISSC)环境委员会和ITTC/ISSC联合委员会。Ted MaoTed Mao,MW技术公司董事长。国际公认的紫外线专家和水创新者。他领导科学和创新,推动全球业务增长和技术应用,帮助超过10亿人获得安全和清洁的水。他是一位充满激情的人才开发和企业家,一直在推动清洁技术的商业化,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是到2050年每年减排5亿吨。他在IUVA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利用紫外线阻止SARS-COV-2的传播。Ben Li LuanBen Li Luan ,澳大利亚电化学化学家,研究员,加拿大西部大学兼职教授。 一个有成就的创新者,一个充满激情的教育家,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他的原创设计和科学发现为能源、环境和健康做出了贡献。他的成就和影响力通过在国际倡议、绿色制造示范、行业联盟以及先进制造、能源和环境材料等创新技术的商业化方面得到认可。刘泓涛洪汉平(Hanping Hong),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墨西哥工程院院士。他在基于可靠性的规范结构设计开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原创工作有助于理解风、雪和地震灾害对加拿大建筑储备和基础设施系统的影响,并显著加强了加拿大在开发信息敏感和风险一致的结构设计实践方面的领先地位。 陈国华
  • 自然资源部“三定”方案公布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自然资源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br/ br/ 第一条 根据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制定本规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条 自然资源部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为正部级,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三条 自然资源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自然资源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主要职责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一)履行全民所有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拟订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及测绘、极地、深海等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负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制定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实施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专项调查和监测。负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成果的监督管理和信息发布。指导地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三)负责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制定各类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权籍调查、不动产测绘、争议调处、成果应用的制度、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全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负责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资料收集、整理、共享、汇交管理等。指导监督全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四)负责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工作。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统计制度,负责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拟订考核标准。制定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划拨、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和土地储备政策,合理配置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责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管理,依法收缴相关资产收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五)负责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组织拟订自然资源发展规划和战略,制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并组织实施,建立政府公示自然资源价格体系,组织开展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价格评估,开展自然资源利用评价考核,指导节约集约利用。负责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组织研究自然资源管理涉及宏观调控、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的政策措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六)负责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组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研究拟订城乡规划政策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并实施土地、海洋等自然资源年度利用计划。负责土地、海域、海岛等国土空间用途转用工作。负责土地征收征用管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七)负责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牵头组织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并实施有关生态修复重大工程。负责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土地整理复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海洋生态、海域海岸线和海岛修复等工作。牵头建立和实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制定合理利用社会资金进行生态修复的政策措施,提出重大备选项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八)负责组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牵头拟订并实施耕地保护政策,负责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组织实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监督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执行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九)负责管理地质勘查行业和全国地质工作。编制地质勘查规划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管理中央级地质勘查项目。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地质矿产勘查专项。负责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监督管理地下水过量开采及引发的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负责古生物化石的监督管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负责落实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相关要求,组织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防护标准并指导实施。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隐患的普查、详查、排查。指导开展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和预报预警等工作,指导开展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工作。承担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撑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一)负责矿产资源管理工作。负责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及压覆矿产资源审批。负责矿业权管理。会同有关部门承担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优势矿产的调控及相关管理工作。监督指导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二)负责监督实施海洋战略规划和发展海洋经济。研究提出海洋强国建设重大战略建议。组织制定海洋发展、深海、极地等战略并监督实施。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海洋经济发展、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等规划和政策并监督实施。负责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三)负责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海域使用和海岛保护利用管理。制定海域海岛保护利用规划并监督实施。负责无居民海岛、海域、海底地形地名管理工作,制定领海基点等特殊用途海岛保护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负责海洋观测预报、预警监测和减灾工作,参与重大海洋灾害应急处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四)负责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工作。负责基础测绘和测绘行业管理。负责测绘资质资格与信用管理,监督管理国家地理信息安全和市场秩序。负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管理。负责测量标志保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五)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发展。制定并实施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和计划。组织制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推进自然资源信息化和信息资料的公共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六)开展自然资源国际合作。组织开展自然资源领域对外交流合作,组织履行有关国际公约、条约和协定。配合开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工作,参与相关谈判与磋商。负责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相关事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七)根据中央授权,对地方政府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及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督察。查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国土空间规划及测绘重大违法案件。指导地方有关行政执法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八)管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九)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一)职能转变。自然资源部要落实中央关于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作用,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指引。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源头保护和全过程修复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创新激励约束并举的制度措施,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精简下放有关行政审批事项、强化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自然资源管理规则、标准、制度的约束性作用,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评估的便民高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第四条 自然资源部设下列内设机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一)办公厅。负责机关日常运转工作。承担信息、安全保密、信访、新闻宣传、政务公开工作,监督管理部政务大厅。承担机关财务、资产管理等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综合司。承担组织编制自然资源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工作。开展重大问题调查研究,负责起草部重要文件文稿,协调自然资源领域综合改革有关工作。承担自然资源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承担综合统计和部内专业统计归口管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三)法规司。承担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和规章起草工作。承担有关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清理工作。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承担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有关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拟订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建立自然资源定期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定期组织实施全国性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变更调查、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价。开展水、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和地理国情等专项调查监测评价工作。承担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成果的汇交、管理、维护、发布、共享和利用监督。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五)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拟订各类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权籍调查、不动产测绘、争议调处、成果应用的制度、标准、规范。承担指导监督全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健全全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管理登记资料。负责国务院确定的重点国有林区、国务院批准项目用海用岛、中央和国家机关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等专项登记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六)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拟订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政策,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统计制度,承担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和资产核算工作。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拟订相关考核标准。拟订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划拨、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和土地储备政策。承担报国务院审批的改制企业的国有土地资产处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拟订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并监督实施,建立自然资源市场交易规则和交易平台,组织开展自然资源市场调控。负责自然资源市场监督管理和动态监测,建立自然资源市场信用体系。建立政府公示自然资源价格体系,组织开展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价格评估。拟订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开展评价考核,指导节约集约利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八)国土空间规划局。拟订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承担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工作并监督实施。组织编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并监督实施。承担报国务院审批的地方国土空间规划的审核、报批工作,指导和审核涉及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国家重大专项规划。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九)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司。拟订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提出土地、海洋年度利用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拟订耕地、林地、草地、湿地、海域、海岛等国土空间用途转用政策,指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承担报国务院审批的各类土地用途转用的审核、报批工作。拟订开展城乡规划管理等用途管制政策并监督实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承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政策研究工作,拟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承担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土地整理复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海洋生态、海域海岸带和海岛修复等工作。承担生态保护补偿相关工作。指导地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一)耕地保护监督司。拟订并实施耕地保护政策,组织实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负责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占用和补划的监督管理。承担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工作。承担土地征收征用管理工作。负责耕地保护政策与林地、草地、湿地等土地资源保护政策的衔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二)地质勘查管理司。管理地质勘查行业和全国地质工作,编制地质勘查规划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管理中央级地质勘查项目,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地质矿产勘查专项。承担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监督管理地下水过量开采及引发的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三)矿业权管理司。拟订矿业权管理政策并组织实施,管理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和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矿业权的出让及审批登记。统计分析并指导全国探矿权、采矿权审批登记,调处重大权属纠纷。承担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优势矿产的开采总量控制及相关管理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四)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拟订矿产资源战略、政策和规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指导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承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登记、统计和信息发布及压覆矿产资源审批管理、矿产地战略储备工作。实施矿山储量动态管理,建立矿产资源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监督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监督管理古生物化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五)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拟订海洋发展、深海、极地等海洋强国建设重大战略并监督实施。拟订海洋经济发展、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海域海岛保护利用、海洋军民融合发展等规划并监督实施。承担推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开展海洋经济运行综合监测、统计核算、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六)海域海岛管理司。拟订海域使用和海岛保护利用政策与技术规范,监督管理海域海岛开发利用活动。组织开展海域海岛监视监测和评估,管理无居民海岛、海域、海底地形地名及海底电缆管道铺设。承担报国务院审批的用海、用岛的审核、报批工作。组织拟订领海基点等特殊用途海岛保护管理政策并监督实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七)海洋预警监测司。拟订海洋观测预报和海洋科学调查政策和制度并监督实施。开展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灾害预防、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发布警报和公报。建设和管理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组织开展海洋科学调查与勘测。参与重大海洋灾害应急处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八)国土测绘司。拟订全国基础测绘规划、计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测绘和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等重大项目。建立和管理国家测绘基准、测绘系统。监督管理民用测绘航空摄影与卫星遥感。拟订测绘行业管理政策,监督管理测绘活动、质量,管理测绘资质资格,审批外国组织、个人来华测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十九)地理信息管理司。拟订国家地理信息安全保密政策并监督实施。负责地理信息成果管理和测量标志保护,审核国家重要地理信息数据。负责地图管理,审查向社会公开的地图,监督互联网地图服务,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协同拟订界线标准样图。提供地理信息应急保障,指导监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办公室。完善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制度,拟订自然资源督察相关政策和工作规则等。指导和监督检查派驻督察局工作,协调重大及跨督察区域的督察工作。根据授权,承担对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一)执法局。拟订自然资源违法案件查处的法规草案、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指导实施。查处重大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违法案件,指导协调全国违法案件调查处理工作,协调解决跨区域违法案件查处。指导地方自然资源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组织自然资源执法系统人员的业务培训。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二)科技发展司。拟订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拟订有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及创新能力建设。承担科技成果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体系建设,加强海洋科技能力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三)国际合作司(海洋权益司)。拟订自然资源领域国际合作战略、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双多边对外交流合作和国际公约、条约及协定履约工作,指导涉外、援外项目实施。负责外事管理工作,开展相关海洋权益维护工作,参与资源勘探开发争议、岛屿争端、海域划界等谈判与磋商。指导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相关事务。承担自然资源领域涉外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四)财务与资金运用司。承担自然资源专项收入征管和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工作。拟订有关财务、资产管理的规章,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财务及国有资产监管,负责部门预决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内部审计工作。管理基本建设及重大专项投资、重大装备。承担财政和社会资金的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拟订合理利用社会资金的政策措施,提出重大备选项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十五)人事司。承担机关、派出机构和直属单位的人事管理、机构编制、劳动工资和教育培训工作,指导自然资源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机关党委。负责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离退休干部局。负责离退休干部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五条 自然资源部机关行政编制691名(含两委人员编制10名、援派机动编制2名、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50名)。设部长1名(兼任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副部长4名(其中1名副部长兼任国家自然资源副总督察),专职国家自然资源副总督察(副部长级)1名,司局级领导职数109名(含总规划师2名、总工程师2名、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1名、离退休干部局领导职数3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第六条 自然资源部设下列派出机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一)根据中央授权,自然资源部向地方派驻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北京局、沈阳局、上海局、南京局、济南局、广州局、武汉局、成都局、西安局,承担对所辖区域的自然资源督察工作。9个督察局行政编制336名,司局级领导职数64名(9个督察局按1正2副配备,对应的37个被督察单位各配备督察专员1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实行由自然资源部与所在地省政府双重领导以自然资源部为主的管理体制,具体机构编制事项另行规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三)自然资源部在北海、东海、南海3个海区分别设立派出机构,具体职责和机构编制事项另行规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第七条 自然资源部所属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责和编制事项另行规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第八条 本规定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其调整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第九条 本规定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 /p p br/ /p p br/ /p
  • 09年数理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教育部关于发布2009年度数理、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   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今年我部组织对数理、地学领域的3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现将评估结果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数学及应用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等5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等24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名单见附件),其余为较差类实验室。   2.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在今后我部重大项目计划中予以优先支持,具体组织申报程序另行通知。较差类实验室将不再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   3.希望各有关高校和参评实验室认真总结经验,根据反馈的综合评估意见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抓紧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制定未来五年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方案。   4.为保证实验室持续稳定发展,加强规范化管理,推动实验室领导班子换届与评估周期相衔接,依照《高等学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通过此次评估的实验室及各有关高校应于2010年上半年前完成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换届工作,并将推荐人选及时报送我部科技司。 附件: 2009年度数理、地球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高校 优秀类 1 数学及应用数学 北京大学 2 西部环境 兰州大学 3 原子分子纳米科学 清华大学 4 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 浙江大学 5 地理信息系统 武汉大学 良好类 6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 北京大学 7 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 重庆大学 8 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 南开大学 9 近代声学 南京大学 10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 11 信息数学与信息行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 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 复旦大学 13 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 北京师范大学 14 辐射物理及技术 四川大学 15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 北京师范大学 16 地理信息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 17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 武汉大学 18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 北京大学 19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 海岸与海岛开发 南京大学 21 物理海洋 中国海洋大学 22 海洋环境与生态 中国海洋大学 23 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 河海大学 24 长江水环境 同济大学 25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重庆大学 26 旱区农业水土工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7 流体力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8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 南京大学 29 应用离子束物理 复旦大学 30 海洋环境与生态 中国海洋大学 注:良好类实验室排名不分先后。   教育部科技司   二○○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 203人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名单
    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各学部经过候选人材料审阅、专业组评审、全学部评审和投票等程序(医药卫生学部采用通信评审、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在相关专业背景学部评审),从521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203位,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现予以公布,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投诉受理截止日期为7月31日,匿名投诉原则上不予受理。 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 (各学部名单按照姓名拼音排序)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4人)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4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陈学东 50 特种设备设计与制造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02 笪良龙 48 水声工程 海军潜艇学院 03 邓宗全 58 机械设计及理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 04 付梦印 50 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 南京理工大学 05 高峰 58 机械设计及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 06 何琳 57 船舶海洋工程力学 海军工程大学 07 侯晓 51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08 姜澄宇 67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西北工业大学 09 李崇坚 62 电力电子及控制设备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0 李德群 69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 11 李魁武 71 火炮自动武器及弹药(战斗部)工程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12 李圣怡 69 机械电子工程 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3 邱志明 53 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 海军装备研究院 14 孙聪 54 飞行器设计(包括总体、结构等)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15 孙逢春 57 车辆设计与制造 北京理工大学 16 田红旗(女) 55 运载工具运用工程 中南大学17 王华明 53 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8 王振国 55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 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9 肖龙旭 53 控制理论与工程 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 20 许波 49 飞行器设计(包括总体、结构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21 杨德森 58 水声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22 易小刚 51 专用机械设计与制造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23 张卫华 54 运载工具运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24 周志成 52 飞行器设计(包括总体、结构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7人)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陈纯 59 计算机应用技术 浙江大学 02 陈杰 49 控制理论与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 03 戴琼海 50控制系统工程 清华大学 04 樊邦奎 56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解放军总参谋部 05 姜会林 69 应用光学 长春理工大学 06 姜秋喜 54 信号处理技术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07 蒋亚东 51 传感器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 08 蓝羽石 60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09 廖湘科 51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0 刘永坚 53 雷达技术 空军装备研究院 11 马晶 59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 12 宁滨 56 控制系统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 13 孙凝晖 47 计算机系统结构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4 谭久彬 60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哈尔滨工业大学 15 田捷 55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16 王恩东 48 计算机系统结构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17 王沙飞 50 信号处理技术 解放军总参谋部 18 王耀南 57 控制理论与技术 湖南大学 19 吴汉明 63 微电子技术 灿芯创智微电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20 吴建平 61 计算机系统结构 清华大学 21 吴剑旗 48 雷达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22 吴伟仁 61 信息与通信工程 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23 杨知行 69 广播与电视技术 清华大学 24 余少华 52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5 张平 56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 26 张雨东 51 应用光学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7 郑辉 58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 解放军总参谋部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23人)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23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陈芬儿 57 精细化工 复旦大学 02 陈建峰 49 化学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 03 顾松青 68 有色金属冶金 中国铝业公司 04 黄小卫(女) 53 有色金属冶金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05 李贺军 57 复合材料 西北工业大学 06 李卫 57 功能材料钢铁研究总院 07 刘中民 50 煤化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08 龙军 58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09 吕剑 51 有机化工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10 毛新平 50 金属压力加工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11 潘峰 51 功能材料 清华大学 12 潘复生 52 金属材料 重庆大学 13彭金辉 50 冶金工程与技术 云南民族大学 14 钱锋 54 化工系统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 15 沈政昌 55 矿物加工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16 王富耻 66 金属材料 北京理工大学 17 王迎军(女) 60 生物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 18 王玉忠 54 有机高分子材料 四川大学 19 吴锋 64 功能材料北京理工大学 20 谢建新 57 金属压力加工 北京科技大学 21 张联盟 60 功能材料 武汉理工大学 22 张新明 69 金属压力加工 中南大学 23 郑裕国 53 生物化学工程 浙江工业大学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27人)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2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程树康 69 电气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02 邓建军 51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03 邓运华 52 油气资源与勘探 中海油研究总院 04 葛世荣 52 煤炭开发 中国矿业大学 05 顾大钊 57 矿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06 康红普 49 煤炭开发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07 雷增光 54 核材料与核燃料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08 李根生 53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 09 李建刚 53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10 李宁 56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11 李文昌 53 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 12 刘池阳 62 油气资源与勘探 西北大学 13 刘吉臻 63 热能动力工程 华北电力大学 14 刘扬 57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东北石油大学 15 罗安 57 电气工程 湖南大学 16 倪明江 66 热能动力工程 浙江大学 17 潘一山 51 矿业的安全和环境工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8 饶宏 54 电气工程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19 汤广福 48 电气工程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 20 唐立 49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1 王成山 52 电气工程 天津大学 22 王双明 60 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23 王运敏 59 非能源矿产开发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24 武强 55 矿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中国矿业大学 25 杨春和 53 非能源矿产开发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6 赵振堂 54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7 朱伟林 59 油气资源与勘探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22人)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22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陈军 58 摄影测量与航天测绘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02 陈政清 67 工程力学 湖南大学 03 邓铭江 55 水利水电工程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 04 冯夏庭 50 岩土工程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05 孔宪京 63 水工结构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06 吕西林 60 结构工程 同济大学 07 孟建民 57 建筑学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08 彭永臻 66 市政工程 北京工业大学 09 任辉启 62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解放军总参谋部 10 谭述森 73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解放军总参谋部 11 田军仓 57 农田水利工程 宁夏大学 12 王复明 58 岩土工程 郑州大学 13 王建国 57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东南大学 14 王炜 55 城市规划(含城市交通规划) 东南大学 15 吴志强 54 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 同济大学 16 吴智深 54 结构工程 东南大学 17 谢先启 54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8 岳清瑞 53 结构工程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9 曾光明 52 市政工程 湖南大学 20 张建民 55 岩土工程 清华大学 21 张喜刚 53 桥梁工程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22 郑健龙 61 道路与铁路工程 长沙理工大学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16人)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16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贺泓 50 大气污染防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02 贺克斌 52 大气污染防治 清华大学 03 李家彪 54 海底探测与开发工程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04 任发政 52 食品科学 中国农业大学 05 任洪强 51 水污染防治 南京大学 06 单杨 52 食品工程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07 施楣梧 58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解放军总后勤部 08 汪华林 46 环境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 09 王琪(女) 65 轻工装备 四川大学 10 王桥 57 环境信息技术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1 吴丰昌 50 环境基准与标准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12 吴清平 52食品安全科学技术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13 杨志峰 51 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预测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 14 岳国君 52 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15 张远航 57 环境区域污染控制技术 北京大学 16 赵谋明 50 食品科学 华南理工大学 农业学部(23人) 农业学部(23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工作单位 01 包振民 53 水产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 02 曹福亮 57 森林培育 南京林业大学 03 陈松林 54 水产养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04 陈志 60 农业机械化工程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05 程式华 56 作物遗传育种 中国水稻研究所 06 金宁一 59 预防兽医学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07康振生 57 植物病理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08 李天来 59 蔬菜学 沈阳农业大学 09 刘孟军 50 林木遗传育种 河北农业大学 10 沈建忠 52 基础兽医学 中国农业大学 11 沈其荣 57 土壤学 南京农业大学 12 宋宝安 52 农药学 贵州大学 13 唐华俊 54 土地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14 田克恭 51 预防兽医学 河南农业大学 15 童光志 52 预防兽医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16 万建民 55 植物生物工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 17 王保海 63 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18 王汉中 51 作物遗传育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 19 张福锁 54 植物营养学 中国农业大学 20 张洪程64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扬州大学 21 张新友 51 作物遗传育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22 朱明 57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23 邹学校 51 蔬菜学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医药卫生学部(27人) 医药卫生学部(2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董家鸿 55 普通外科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02 付丽(女) 5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03 高天明 54 生理学 南方医科大学 04 高长青 55 胸心外科 解放军总医院 05 顾晓松 61 医学组织工程学 南通大学 06 黄从新 64 心血管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07 黄璐琦 47 中药资源与鉴定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 08 贾伟平(女) 58 内分泌与代谢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09 蒋建东 56 药理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10 蒋建新 52 野战外科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11 李松 51 药物化学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2 李校堃 51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 温州医科大学 13 李兆申 58 消化系统病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14 刘良 57中医内科学 澳门科技大学 15 宁光 52 内分泌与代谢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16 钱忠明 6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复旦大学 17 乔杰(女) 51 医学细胞生物学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8 尚红(女) 54 临床检验诊断学 中国医科大学 19 石炳毅 64 泌尿外科 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 20 石远凯 54 肿瘤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1 孙颖浩 54 泌尿外科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22 王军志 59 生物药学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23 王小宁 57 基础医学 解放军总医院 24 张学 50 医学遗传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25 张英泽 62 骨外科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26 张志愿 64 口腔颌面外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27 赵铱民 58口腔修复与正畸学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工程管理学部(14人) 工程管理学部(14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 业 工作单位 01 柴洪峰 58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02 陈晓红(女) 52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湖南商学院 03 丁烈云 59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 04 耿汝光 58 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05 胡晓峰 58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国防大学 06金会庆 58 医药卫生工程管理 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07 金智新 55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08 凌文 52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09 刘合 54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10 卢春房 59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 中国铁路总公司 11 邱菀华(女) 68 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 邵安林 51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管理 鞍钢矿业集团 13 汪寿阳 56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14 向巧(女) 52 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 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
  • 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公布
    人民网科技7月8日电 来自中国工程院的消息: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从449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163位。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现予公布。投诉受理截止日期8月15日。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12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陈坚 47 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 江南大学 院士提名 陈立奇 64 海洋化学工程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部委遴选 侯立安 51 环境工程 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所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蒋兴伟 50 海洋技术工程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孟伟 52 环境区域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曲久辉 51 水污染防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石 碧 51 皮革化学与皮革工程 四川大学 部委遴选 孙宝国 48 食品工程 北京工商大学 省、自治区、市遴选 奚旦立 70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东华大学 院士提名 谢剑平 49 烟草科学与工程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部委遴选 徐祥德 66 气象科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张嗣良 68 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 部委遴选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18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陈祥宝 53 复合材料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付贤智 51无机化工 福州大学 省、自治区、市遴选 李言荣 46 功能材料 电子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李元元 50 粉末冶金 华南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 刘炯天 46 矿物加工 中国矿业大学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钱旭红 47 精细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部委遴选 邱冠周 60 矿物加工 中南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谭天伟 45 生物化学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王海舟 69 钢铁冶金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部委遴选 王耀华 59 材料合成与加工 解放军理工大学 部委遴选 翁宇庆 69 金属材料 中国金属学会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徐惠彬 49 功能材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张宝砚 (女) 66 高分子化工 东北大学 院士提名 张建春 51 高分子化工 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张生勇 69 精细化工 第四军医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周玉 53 无机非金属材料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 周克崧 68 材料合成与加工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 宗保宁 46 化学工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9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董春鹏 66 水下兵器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五研究所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段正澄 75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 樊会涛 46 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部委遴选 甘晓华 52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 空军装备研究院 部委遴选 郭东明 50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大连理工大学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侯世明 71 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 院士提名 黄松 61 车辆设计与制造 东风汽车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金东寒 48 动力机械设计制造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李崇坚 56 电力电子及控制设备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部委遴选 林忠钦 51 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 上海交通大学 部委遴选 刘永才 66 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陆俭国 72 电器设计制造 河北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 孙聪 48 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部委遴选 孙逢春 51 车辆设计与制造 北京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田红旗 (女) 49 运载工具运用工程 中南大学 中国科协遴选 杨绍卿 68 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三研究所 中国科协遴选 杨兆升 71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吉林大学 院士提名 张卫华 48 运载工具运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部委遴选 朱英富 67 船舶(与海洋机构物)设计制造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部委遴选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9 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陈志杰 46 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 空军装备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邓中翰 40 微电子技术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省、自治区、市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丁晓青 (女) 69 计算机应用技术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段宝岩 54 雷达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西军电)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桂卫华 58 控制理论与技术 中南大学 部委遴选 黄永勤 (女) 53 计算机系统结构 总参谋部某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李世鹤 68 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部委遴选 刘泽金 45 激光技术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部委遴选 吕跃广 45 信号处理技术 总参第五十四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马佳光 67 光电子技术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部委遴选 彭翰生 72 激光技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院士提名 王耀南 51 控制理论与技术 湖南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魏钟铨 71 信息与通信工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 院士提名 吴建平 55 计算机系统结构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吴曼青 43 雷达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于 全 43 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 总参谋部第六十一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赵沁平 61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教育部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郑纬民 63 计算机系统结构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中国科协遴选 周万幸 47 雷达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部委遴选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20 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蔡美峰 66 非能源矿产开发 北京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程树康 63 电气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 李阳 50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李夕兵 46 非能源矿产开发 中南大学 部委遴选 李晓红 50 矿业的安全和环境 重庆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林集明 68 电气工程 中囯电力科学研究院 院士提名,中国科协遴选 马永生 47 油气资源与勘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毛景文 52 矿产资源和地质勘查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欧阳晓平 48 核科学技术应用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部委遴选 沈平平 68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院士提名 万元熙 69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武 强 49 矿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院士提名 于俊崇 68 核能工程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袁 亮 49 煤炭开发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 岳光溪 63 热能动力工程 清华大学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张伯明 60 电气工程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 赵文智 50 油气资源与勘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赵宪庚 55 核科学技术应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周守为 58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庄灿涛 66 地质与矿产探测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9 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程良奎 73 岩土工程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 崔 愷 51 建筑学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杜彦良 52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石家庄铁道学院 省、自治区、市遴选 郭仁忠 52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 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 院士提名 何华武 53 道路与铁路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部委遴选 李建成 44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武汉大学 院士提名 吕西林 54 结构工程 同济大学 院士提名 聂建国 50 结构工程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中国科协遴选 秦顺全 45 桥梁工程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全永燊 67 城市规划(含城市交通规划)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 任辉启 56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 部委遴选 任南琪 50 市政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王超 50 水文学与水资源 河海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杨永斌 54 结构工程 云林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 张建云 51 水文学与水资源 水利部、交通部、电力工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张泽明 68 土木工程抗灾与防护工程 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所 部委遴选张正宇 71 岩土工程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院士提名 钟登华 45 水利水电工程 天津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周绪红 52 结构工程 兰州大学 部委遴选 农业学部( 21 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曹福亮 51 森林培育 南京林业大学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 曹卫星 50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南京农业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陈剑平 46 植物病理学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省、自治区、市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陈温福 53 作物栽培与作物育种 沈阳农业大学 省、自治区、市遴选 何启伟 68 蔬菜学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康绍忠 46 农业水土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李 玉 65 微生物工程 吉林农业大学 省、自治区、市遴选 李德发 55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中国农业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刘 旭 55 作物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部委遴选 刘务林 56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 省、自治区、市遴选 罗锡文 63 农业机械化工程 华南农业大学 省、自治区、市遴选 麦康森 50 水产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南志标 57 草业科学 兰州大学 院士提名 王保海 57 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省、自治区、市遴选 熊范纶 68 农业信息化工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部委遴选 于康震 49 预防兽医学 农业部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张改平 48 预防兽医学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省、自治区、市遴选 张守攻 51 森林经理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部委遴选 赵匀 65 农业机械化工程 浙江理工大学 省、自治区、市遴选 周定国 59 木材科学与技术 南京林业大学 院士提名 邹学校 45 蔬菜学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 医药卫生学部(21 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程京 45 医学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院士提名 丁健 56 药理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部委遴选 付小兵 48 外科学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韩德民 58 耳鼻咽喉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黄璐琦 41 中药资源与鉴定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 院士提名 蒋国梁 61 肿瘤学 复旦大学 部委遴选 郎景和 69 妇产科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廖万清 70 皮肤病与性病学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院士提名 林东昕 53 医学遗传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刘又宁 63 呼吸系统病 解放军总医院 部委遴选 钱忠明 58 药理学 香港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 田志刚 52 免疫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王 辰 46 呼吸系统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 王学浩 67 普通外科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院士提名 王振宇 44 消化系统病 香港大学 院士提名 吴以岭 59 中医内科学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 院士提名,省、自治区、市遴选 夏照帆 (女) 55 烧伤外科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徐建国 57 医学微生物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院士提名 杨宝峰 51 药理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省、自治区、市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周良辅 67 神经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中国科协遴选 朱宝泉 62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工程管理学部(14 人)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提名、遴选渠道 凤懋润 67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胡文瑞 59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花禄森 68 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栾恩杰 68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部委遴选 王安 50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王陇德 62 医药卫生工程管理 中华预防医学会 院士提名 王天义 62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管理 河北钢铁集团 省、自治区、市遴选 夏国洪 69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院士提名 杨善林 60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合肥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叶天竺 68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部委遴选 袁家军 46 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部委遴选,中国科协遴选 张基尧 64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院士提名,部委遴选 赵晓哲 45 信息与电子工程管理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部委遴选 郑 健 47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 铁道部,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部委遴选
  • 理加联合亮相第三届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
    2017年7月14日至15日,第三届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圆满召开。本届论坛由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承办。国内共65家从事定量遥感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近30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遥感科学理论、遥感技术与应用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问题。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加联合)作为赞助商之一也参与其中,对定量遥感的相关理论、技术和应用问题交流最新进展,研讨未来发展方向,促进学术合作。 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梁顺林教授主持,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领导分别代表单位致辞。中科院院士、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傅伯杰院士为论坛致辞,傅院士指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极大推动了传统地理学的发展,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模型和模拟系统,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机遇,促进我国遥感基础理论事业发展。 理加联合在仪器展区设立了产品与技术咨询台,展示了我们在遥感监测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应用。并向与会学者详细介绍了美国Resonon高光谱成像仪,美国ASD地物光谱仪在遥感领域中的应用,获得了与会学者一致青睐与认可。美国ASD便携式地物光谱仪FieldSpec4:波长范围350~2500nm,光谱分辨率可达6nm,应用其发表的文献已经超过万篇,是遥感及相关领域最权威的测量设备和工作标准。美国Resonon高光谱成像仪Pika NUV/Pika L/Pika XC2/Pika NIR:Resonon高光谱成像仪重量更轻,结构更紧凑,性价比更高,广泛应用于台式、野外、工业和航拍系统。 本届论坛针对定量遥感的相关理论、技术和应用问题,为全国从事遥感基础研究和遥感应用的科学家们,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有助于领域专家和青年学者了解目前领域最新进展和前沿,促进学术合作,推动我国定量遥感科学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同时,理加联合更深入的了解了科研工作者对于光谱分析仪器的需求,我们会不断提升产品研发、技术支持及售后服务水平,为科研工作者们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关于理加联合 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加联合)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业的生态环境仪器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主要产品涵盖稳定性同位素测定、痕量气体测量、地物光谱测量、水化学分析、野外便携和长期监测分析仪器。 理加联合先后为国内的权威研究机构、著名大学和政府监测部门提供了大量国际领先水平的仪器。公司先后获得了多项“211”“985”工程,水利部“948”项目、农业部“学科群”项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的大额订单。这既是用户对我们的支持和厚爱,也是对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给予的认可和肯定。主要代理产品美国ASD公司地物光谱仪美国Resonon公司高光谱成像光谱仪加拿大ITRES公司高光谱成像仪、热成像仪美国Agilent公司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美国LGR公司激光痕量气体和稳定同位素分析仪美国ThermoFisher Scientific公司气体分析及颗粒物监测产品系列意大利AMS集团全自动化学分析仪和流动分析仪美国CSI公司闭路涡度相关和大气廓线测量系统
  • 食品和生物入教育部就业率低专业名单
    为了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整理了近两年(2012、2013年)全国和分省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现公布如下。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要求,高校设置专业须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请各高校在申报专业时参考全国、分省(市、自治区)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充分考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避免盲目布点、重复设置。   请各教育主管部门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布点控制,综合应用规划、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等措施,促进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近两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生物科学 旅游管理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市场营销 动画 知识产权 广播电视编导 表演 艺术设计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音乐表演 电子商务 贸易经济 公共事业管理 近两年各地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序号 省份 专业名称 1 北京 音乐学、社会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应用物理学、新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表演、工商管理、经济学 2 天津 药物制剂、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历史学、针灸推拿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化学生物学、测绘工程、教育学 3 河北 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汉语言文学、土木工程、英语、电子信息工程、工程管理、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 4 山西 音乐学、英语、旅游管理、经济学、学前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美术学 5 内蒙古 播音与主持艺术、社会学、农村区域发展、生态学、蒙古语、艺术设计学、法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 6 辽宁 数学与应用数学、艺术设计学、表演、广告学、音乐表演、护理学、广播电视编导 7 吉林 英语、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动画 8 黑龙江 播音与主持艺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摄影、运动训练、表演、体育教育、音乐表演 9 上海 汉语言文学、工业设计、法学、软件工程、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数学与应用数学 10 江苏 应用心理学、园艺、旅游管理、汉语国际教育、社会工作、纺织工程、工业设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1 浙江英语、古典文献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哲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学、文秘教育 12 安徽 应用心理学、工程管理、法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动画、公共事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3 福建 社会学、法学、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体育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学、应用心理学、信息工程 14 江西 秘书学、翻译、动画、资产评估 15 山东 音乐表演、应用心理学、音乐学、公共事业管理、艺术设计学、汉语言文学 16 河南 法学、应用心理学、汉语国际教育、应用物理学、人力资源管理 17 湖北 中西医临床医学、法学、口腔医学、动画、中医学、金融工程、土地资源管理、音乐表演、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音乐学 18 湖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旅游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汉语言文学、会计学、工商管理 19 广东 表演、应用心理学、新闻学、美术学、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治安学、考古学、音乐表演、资源环境科学 20 广西 市场营销、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法学、化学、应用心理学 21 海南 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网络工程、法学 22 重庆 戏剧影视导演、法医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农林经济管理 23 四川材料物理、地理信息科学、交通工程、教育学、物业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西班牙语、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文化产业管理、心理学 24 贵州 播音与主持艺术、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运动训练、工业设计 25 云南 动画、体育教育、生物科学、教育技术学、物理学、美术学、英语、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业管理 26 西藏 档案学、历史学 27 陕西 音乐表演 28 甘肃 英语、汉语言文学、经济学、艺术设计学 29 青海 音乐表演、经济学、旅游管理 30 宁夏 农业水利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日语、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广告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美术学、信息工程 31 新疆 应用物理学、法学、社会体育、小学教育、物理学、应用化学、美术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学 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广播电视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化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公布!各学部院士增选名额一览:生命科学和医院部14名|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发布
    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做好2023年度院士增选工作,按照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精神和有关规定,制定《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一、增选领域学科方向和名额分配方案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共79名。(一)数学物理学部1. 数学4名,其中基础数学不少于2名、应用数学不少于1名。2. 物理Ⅰ(包括凝聚态物理、光学、声学和原子分子物理等)3名,其中声学1名,3个名额中实验工作者不少于2名。3. 物理Ⅱ(包括高能物理、原子核物理等)、力学和天文学4名。4. 量子信息1名。5. 物理(实验)与光电信息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二)化学部1.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化学4名,其中核与辐射化学1名。2. 有机化学、高分子3名。3. 物理化学、化工3名。4. 碳中和化学化工变革性技术1名。5. 化学生物学和重大药物创制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 基础生物学4名。2. 医学4名。3. 农学、生态与进化4名,其中生物分类学1名。4. 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与生物安全1名。5. 生物信息与智慧医学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四)地学部1. 地质Ⅰ(包括沉积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等)2名。2. 地质Ⅱ (包括地球化学、数学地质学、矿物学、矿床学与矿相学、岩石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2名。3.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遥感、土壤学、生态环境等)2名。4. 大气海洋(包括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2名,其中海洋科学不少于1名。5. 地球物理(包括固体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大地测量等)2名。6. 行星地质环境与探测1名。7. 地球系统建模及人工智能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五)信息技术科学部1. 信息Ⅰ(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仪表与传感等)4名,其中计算机理论与人工智能1名。2. 信息Ⅱ(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3名。3. 网络空间安全1名。4.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数理基础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六)技术科学部1. 材料(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学与冶金学、材料化学与功能材料、材料加工与结构材料、核材料与特种材料等)4名,其中高端装备结构材料及加工技术1名。2. 工程Ⅰ(包括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等)4名。3. 工程Ⅱ(包括力学、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土木与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矿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3名。4. 船舶与海洋工程1名。5. 医工融合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七)特别推荐领域名额6名,另行安排。二、候选人资格条件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院士候选人应为满足以下基本条件的中国公民。1.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祖国、品行端正、学风正派。2. 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或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