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单级质谱技术

仪器信息网单级质谱技术专题为您整合单级质谱技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单级质谱技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单级质谱技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单级质谱技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单级质谱技术话题讨论。

单级质谱技术相关的论坛

  • 质谱技术在蛋白组研究中的应用(一)

    [摘要] 质谱对于现代蛋白质化学研究是一项重要的技术。也可用于蛋白组分析,在同一时间监控上千种蛋白的表达情况。首先蛋白质混合物可以用双向凝胶电泳分开,再用质谱及随后的蛋白质数据库检索对单个蛋白进行鉴定和分析。最近几年,质谱领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使得全自动、高通量的蛋白检测成为可能。质谱也可以用来分析蛋白的转录后调节以及研究蛋白质复合体。本文将介绍目前蛋白组研究中质谱方法的应用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讨论。关键词: 质谱;二维电泳(2-DE);蛋白组分析MALDI-TOF1 前 言蛋白组学是研究生物特定组织或细胞内表达的所有蛋白质成分,蛋白质组的一门学科。蛋白组分析一般是用双向凝胶电泳(2-DE),质谱(MS)以及数据检索来完成。2-DE要回顾到20世纪70年代初[1],但是用质谱技术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和分析是在近十年内才成为可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新的软离子技术即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MALDI)[2]和电喷雾电离(ESI)[3,4]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样本制备技术和质谱仪的发展等。从数据库中获得成指数上升的序列信息也促进了质谱技术的发展。跟转录组学中的全自动DNA微阵列技术相比,蛋白组分析需要更多的手工操作,尤其在2-DE上会出现很多问题[5,6]。尽管存在很多困难,蛋白组学的重要性还是公认的。DNA微阵列技术是建立在对mRNA稳定水平的检测上,然而蛋白组学研究的对象是细胞中最活跃的因子——蛋白质。最近有研究证明,mRNA的表达和蛋白的水平并非具有相关性[7,8]。蛋白质有转录后修饰过程,并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而这些修饰过程是相应的DNA测序技术所不能预测的。质谱技术在蛋白质修饰分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 质谱对蛋白质的检测质谱仪是由离子源,质量分析,离子检测器,以及数据检索等单元组成。首先,被分析的分子在离子源中被离子化,然后在质量分析器里根据不同的质荷比分开,再对分开的离子进行检测。随着MALDI和EIS的出现,质谱技术已经广泛用来分析蛋白质。质量分析器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将飞行时间检测器(TOF)与MALDI或三级四级串联质谱仪联用,或者将四级杆-TOF,离子阱等连接到ESI上。蛋白组分析中,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检测电泳分离后的单个蛋白质。最简单的方法叫做肽指纹谱测定(PMF)[9~13]。这个方法是用特殊的酶对2-DE分离后的蛋白质点进行降解,产生的肽从凝胶中分离出来后再用质谱分析和检测肽的分子量。数据库检测能够产生所有蛋白质理论上的PMF,把它们和质谱分析所获得的肽片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果。第二种方法是在质谱仪中把凝胶分离后的肽分解成片段,产生局部的氨基酸序列(序列标签)。那么就可以用分子量或者序列信息进行数据库检索[14,15]。PMF一般用MALDI-TOF来实现,序列标签可以用串联质谱技术MS-MS进行检测[16~18]。用质谱检测蛋白的灵敏性可以精确到飞摩的水平,甚至已有报道其精确度可以达到阿摩水平[19]。3 用MALDI-TOF进行肽指纹谱分析凝胶分离后的蛋白质鉴定以及肽指纹谱分析是目前质谱实验室常规使用的方法。在进行MALDI分析之前需要最优化的凝胶上消化[20~22]和脱盐过程。胰岛素是最常用的凝胶消化酶,因为它在赖氨酸和精氨酸位点能够特异性切割蛋白质,产生分子量在600~2500Da之间的小分子肽,并能够从凝胶上有效的分离出来。MALDI-TOF是质谱技术中相对简单并很容易使用的一种方式,对样本中的盐和其他污染物有很高的耐受性,这点优于ESI。提取的肽片混合物中较小的片段可以直接沉积在靶板上做PMF分析,剩下的样本可以储存起来作为以后的ESI-MS分析。如果经凝胶分离后所有的肽全用来做MALDI分析,那么样本经脱盐以后将会取得更好的结果。脱盐的过程可以用商品化的试剂盒ZipTip(Millipore),或者在凝胶电泳仪的末端放置一个小的逆向塑料柱来实现[23,24]。PMF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质谱测量分子量的准确度[25]。现代的MALDI-TOF仪都具有延迟取样反射器装置,用它们检测的肽段分子量可以精确到10~30ppm。这样的精确度使得4~5个肽段足以清楚的鉴定蛋白质的分子量。MALDI产生的大多数都是单电荷离子,所以它的图谱很容易解释。4 肽质指纹谱分析的自动化为了实现高通量蛋白检测,样本准备,质谱检测,资料分析和数据检索必须实现自动化操作。目前有些实验室用机器人对蛋白质进行自动化取点,凝胶上消化,样本脱盐以及对MALDI平板进行定点测定等。而且,现代化的MALDI-TOF仪完全能够让MALDI检测自动化。资料分析和数据检索过程同样可以自动化。在进行蛋白组分析时,如果在凝胶上不用单个分离就可以对所有蛋白质进行鉴定将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为此,研究人员做了很多努力,由Hochestrasser及其同事建立了一套称作分子探测术的方法(molecular scanner)[26,27]。它是将整个2-DE胶上蛋白质样本同时酶解,并将酶解片段一起原位转移至另一张膜上,再直接用MALDI- TOF 质谱对膜上样本进行整体扫描,为实现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自动化、规模化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按照目前的方法,要普及此种技术主要的难点是,质谱扫描一张图谱所需的时间过长,如用0.4mm的精度扫描一张4cm×4cm的膜需55个小时,这就意味着一张16cm×16cm的常用膜的扫描,至少需要36天不间断的工作和大约40G的磁盘空间存储如此庞大的原始数据。5 用ESI-MS/MS的方法创建序列标签只有当被消化的蛋白存在于已有的蛋白或基因组数据库中,并且能从MALDI分析器中得到四五个肽片的数据才能成功进行。如果在EST数据库中只有目的蛋白的部分序列,那么就需要知道肽片的序列信息。创建序列标签的优势在于,用肽的分子量和序列作为数据库检索对象比只用分子量作为检索对象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有了序列标签信息后,也可以用EST数据库进行检索[28]。通常来自于一个肽上的序列标签就足以鉴定蛋白质。同MALDI相比,纳升-ESI-MS/MS费时费力,而且在做ESI分析之前必须对样本进行脱盐处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ESI-MS与HPLC联用得到解决。做ESI分析对样本浓度很敏感,用现代化的纳升-HPLC方法可以提供很高的局部肽片凝聚物,分离后的样本可以直接用于质谱分析,而不需要再分解。当分析混合物的时候,在质谱之前做LC分离尤其重要,因为它使得数据依赖的实验(DDE)成为可能,在DDE中,所有的离子都进入检测器进行测量,如果从HPLC到质谱之间出现一个峰的话,软件将自动从质谱转换到MS/MS模式并对产生的离子进行扫描。跟纳升-ESI相比,用这个方法可以从一份标本产生更多的MS/MS数据。Yates等已经详细叙述了如何进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MS全自动蛋白检测的策略[29]。

  • 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一、 前言基因工程已令人难以置信的扩展了我们关于有机体DNA序列的认识。但是仍有许多新识别的基因的功能还不知道,也不知道基因产物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活的有机体的。功能基因组试图通过大规模实验方法来回答这些问题。但由于仅从DNA序列尚不能回答某基因的表达时间、表达量、蛋白质翻译后加工和修饰的情况、以及它们的亚细胞分布等等,因此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表达及其功能变得日益显得重要。这些在基因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望在蛋白质组研究中找到答案。蛋白质组研究的数据与基因组数据的整合,将会在后基因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蛋白质组研究采用的主要技术是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方法。双向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是蛋白质首先根据其等电点,第一向在pH梯度胶内等电聚焦,然后转90度按他们的分子量大小进行第二向的SDS-PAGE分离。质谱在90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物质谱当上了主角,蛋白质组学又为生物质谱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他们中首选的是MALDI-TOF,其分析容量大,单电荷为主的测定分子量高达30万,干扰因素少,适合蛋白质组的大规模分析。其次ESI为主的LC-MS联机适于精细的研究。本文将简介几种常用的生物质谱技术,并着重介绍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各领域的应用。二、 生物质谱技术1.电喷雾质谱技术(ESI)电喷雾质谱技术(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 ESI - MS) 是在毛细管的出口处施加一高电压,所产生的高电场使从毛细管流出的液体雾化成细小的带电液滴,随着溶剂蒸发,液滴表面的电荷强度逐渐增大,最后液滴崩解为大量带一个或多个电荷的离子,致使分析物以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的形式进入气相。电喷雾离子化的特点是产生高电荷离子而不是碎片离子, 使质量电荷比(m/ z) 降低到多数质量分析仪器都可以检测的范围,因而大大扩展了分子量的分析范围,离子的真实分子质量也可以根据质荷比及电荷数算出。2.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MOLDI)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MOLDI)是由德国科学家Karas和Hillenkamp发现的。将微量蛋白质与过量的小分子基体的混合液体点到样品靶上,经加热或风吹烘干形成共结晶,放入离子源内。当激光照射到靶点上时,基体吸收了激光的能力跃迁到激发态,导致蛋白质电离和汽化,电离的结果通常是基体的质子转移到蛋白质上。然后由高电压将电离的蛋白质从离子源转送到质量分析器内,再经离子检测器和数据处理得到质谱图。TOF质量分析器被认为是与MALDI的最佳搭配,因为二者都是脉冲工作方式,在质量分析过程中离子损失很少,可以获得很高的灵敏度。TOF质量分析器结果简单,容易换算,蛋白质离子在飞行管内的飞行速度仅与他的(m/z)-1/2成正比,因此容易通过计算蛋白质离子在飞行管内的飞行时间推算出蛋白质离子的m/z值。与传统质量分析器相比,更易得到高分辨率和高测量精度;速度快,离子飞行时间仅为几个μs和约100μs之间;质量范围宽,可以直接检测到几十万道尔顿的单电荷离子。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应用前景的质量分析器。3.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FT-ICR MS)是离子回旋共振波谱法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是基于离子在均匀磁场中的回旋运动, 离子的回旋频率、半径、速度和能量是离子质量和离子电荷及磁场强度的函数, 当对离子施加与其回旋频率相同的射频场作用时, 离子将同相位加速到一较大的半径回旋, 从而产生可被接受的类似电流的信号。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所采用的射频范围覆盖了欲测定的质量范围,所有离子同时被激发, 所检测的信号经过傅立叶变换, 转换为质谱图。其主要优点有:容易获得高分辨;便于实现串极质谱分析;便于使用外电离源并与色谱仪器联用。此外,他还有灵敏度高,质量范围宽,速度快,性能可靠等优点。4.快原子轰击质谱技术(FABMS)快原子轰击质谱技术( Fast Atom Bomebardment Mass Spectrometry , FABMS) 是一种软电离技术,是用快速惰性原子射击存在于底物中的样品,使样品离子溅出进入分析器,这种软电离技术适于极性强、热不稳定的化合物的分析,特别适用于多肽和蛋白质等的分析研究。FABMS能提供有关离子的精确质量,从而可以确定样品的元素组成和分子式。而FABMS -MS 串联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样品较为详细的分子结构信息,从而使其在生物医学分析中迅速发展起来。三、蛋白质的分析鉴定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分子量的测定已从传统的有机小分子扩展到了生物大分子。MALDI-MS技术以其极高的灵敏度、精确度在蛋白质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不仅可测定各种疏水性、亲水性和糖蛋白的分子量,还可直接测定蛋白质混合物的分子量。这可认为是蛋白质分析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蛋白质组的研究是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或有机体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质谱技术作为蛋白质组研究的三大支撑技术之一,除了用于多肽,蛋白质的分子量测定外,还广泛的应用于肽指纹图谱测定及氨基酸序列测定。肽指纹图谱(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 PMF)测定是对蛋白酶解或降解后所得多肽混合物进行质谱分析的方法。质谱分析所得肽断与多肽蛋白数据库中蛋白质的理论肽断进行比较,判断出所测蛋白是已知还是未知。由于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氨基酸序列,不同蛋白质所得肽断具有指纹特征。采用肽指纹谱的方法已对酵母、大肠杆菌、人心肌等多种蛋白质组进行了研究。对肽序列的测定往往要应用串连质谱技术,采用不同的技术选择特定质核比的离子,并对其进行碰撞诱导解离,通过分析肽段的断裂情况推导出肽序列。四、后转录修饰的蛋白质的检测和识别在蛋白质组的研究中,蛋白质和多肽的序列分析已不局限于阐明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对翻译后的修饰的进一步分析也是蛋白质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修饰对于蛋白质的功能非常重要,如:细胞识别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信号传导和蛋白质定位。1. 蛋白质的糖基化糖蛋白在细胞内部,细胞膜和细胞外均有发现,实际上大部分蛋白质是糖蛋白。对糖蛋白的检测和分析发现,糖蛋白中糖组分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多样性。糖蛋白中的糖通常是不同种类的,而且是由一些可控数量的单糖组成。糖基化的多样性与细胞周期,细胞分化和发展的状态有关。在蛋白组时代中,蛋白质的修饰会引起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因此是不容忽视的。从1D或2D凝胶得到的糖基化蛋白的识别,一般是进行MALDI-MS指纹分析, 或是对MALDI-PAD或ESI-MS/MS得到的碎片谱进行分析。对完整的糖蛋白的研究是非常困难的,所有已知的离子化技术都有其局限性。目前,人们主要研究糖肽,其好处之一就是质量减小了,这就会得到更好的分辨率,而且糖肽仍保留了糖基化位点。将分离的糖蛋白用不同的蛋白酶消化后就可进行糖肽的研究。一旦糖肽被识别出,就可以用串连质谱(ESI-MS/MS)来阐明肽序列。当蛋白的序列已知时,计算质量差就可推出其上附着的寡糖的质量。要将糖部分从糖蛋白中释放出来,可用化学切割或酶切割(流程图见图1)。目前,连有结构专一性糖苷酶的质谱在提供序列,分支和链接数据方面是最有力的技术。对于N糖基化常用的糖苷内切酶有PNGase-F, PNGase-A, EndoF和EndoH。化学切割也可以用来释放O-连接和N-连接的多糖,但经常出现的缺点是他会完全破坏所有的肽键,因而丢失了关于糖附着位点的信息。而且这些切割不能从糖肽中连续释放单糖。用肼的化学切割可以除去两种类型的糖基化。在60℃可专一性的释放O-连接的糖,而在95℃能释放N-连接的糖。释放O-原子更常用的方法是用碱进行β消除。通常,糖基中加入金属离子在MALDI和ESI中离子化。用MALDI-MS分析糖类的一个好的选择是将之与其他一些化合物混合,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不同的质谱方法可以产生多糖的源后裂解(PSD)和碰撞诱导解离 (CID)谱,这可以给出有关糖的序列,分支及糖间的连接等信息。2. 蛋白质的磷酸化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磷酸化在生命系统中起重要的作用。磷酸化经常作为分子开关控制不同过程蛋白质的活性,如新陈代谢,信号传导,细胞分裂等过程。因此,蛋白质中磷酰氨基酸的识别在蛋白质分析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已知的磷酰氨基酸的类型有四种:1.O-磷酸盐,通过羟氨酸的磷酸化形成的,如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2.N-磷酸盐,通过精氨酸,赖氨酸或组氨酸中的氨基的磷酸化形成的。3.乙酰磷酸盐,通过天冬氨酸或谷氨酸的磷酸化形成的。4.S-磷酸酯,通过半胱氨酸的磷酸化形成的。

  • 【资料】蛋白质组学研究--生物质谱技术

    蛋白质组学研究--生物质谱技术 对分离的蛋白质进行鉴定是蛋白质组研究的重要内容,蛋白质微量测序、氨基酸组成分析等传统的蛋白质鉴定技术不能满足高通量和高效率的要求,生物质谱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的另一支撑技术。 生物质谱技术在离子化方法上主要有两种软电离技术,即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MALDl)和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l)。MALDI是在激光脉冲的激发下,使样品从基质晶体中挥发并离子化。ESI使分析物从溶液相中电离,适合与液相分离手段(如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联用。MALDI适于分析简单的肽混合物,而液相色谱与ESI—MS的联用(LC—MS)适合复杂样品的分析。 软电离技术的出现拓展了质谱的应用空间,而质量分析器的改善也推动了质谱仪技术的发展。生物质谱的质量分析器主要有4种:离子阱(iontrap,IT)、飞行时间(TOF)、四极杆(quadrupole)和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FTICR)。它们的结构和性能各不相同,每一种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互相组合形成功能更强大的仪器。 离子阱质谱灵敏度较高,性能稳定,具备多级质谱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不足之处是质量精度较低。与离子阱相似,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FTICR)质谱也是一种可以“捕获”离子的仪器,但是其腔体内部为高真空和高磁场环境,具有高灵敏度、宽动态范围、高分辨率和质量精度(质量准确度可很容易地小于1mg/L),这使得它可以在一次分析中对数百个完整蛋白质分子进行质量测定和定量。FTICR—MS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多元串级质谱,与通常的只能选一个母离子的串级质谱方式不同,FTICR—MS可以同时选择几个母离子进行解离,这无疑可以大大增加蛋白质鉴定工作的通量。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操作复杂、肽段断裂效率低、价格昂贵等,这些缺点限制了它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广泛应用。MALDI通常与TOF质量分析器联用分析肽段的精确质量,而ESI常与离子阱或三级四极杆质谱联用,通过碰撞诱导解离(collision—induceddissociation,CID)获取肽段的碎片信息。 1. MALDI—TOF—MS (1)MALDI—TOF—MS的技术特点:①具有分离、鉴定双重功能,可用于混合物的分析;②测量范围宽,相对分子质量可达300 000;③精度高,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精度可达0.01%;④灵敏度高,所需样品量少,可达fmol级;⑤分析时间短,5~10rain可完成一次分析;⑥样品制备简便,操作易自动化;⑦对样品要求低,能忍耐较高浓度的盐、缓冲剂和非挥发性杂质,所以特别适合于鉴定二维凝胶电泳分离的蛋白质。 (2)MALDI—TOF—MS的技术改进:近年来MALDI—TOF—MS又有许多新的技术改进,以提高其检测灵敏性和准确度,增强其蛋白质鉴定的功能。如将MALDI离子源与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对接,实现了同一样品在同一质谱仪上的肽指纹图谱与肽序列标签分析同时进行,提高于蛋白质鉴定的速度和准确性。还有MALDI—TOF—TOF—MS等。但这些技术共同的缺点是仪器非常昂贵。 (3)MALDI—TOF—MS的发展方向:①寻求新的基质(如混合基质、室温离子化液体等)和新的制样方法(如超微量进样,n1级);②将新技术应用在分析中(如酶切技术、毫微升溶剂提取技术等);③对质谱仪进行改进或与其他分析仪器联用,如MALDI与傅立叶转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MALDI—FTMS)联用能得到更多的蛋白结构信息;④小型化、智能化、简易化及自动化已成为趋势。 2.ESI (1)ESI的优势:①检测范围宽,生物大分子经电喷雾后质荷比大大下降,因而可测相对分子质量高达十几万甚至更高的生物样品;②分辨率和灵敏度高,可达10-15—10-12mol;③不需要特定基质,避免子基质峰的干扰;④适用于结构分析,可分析生物大分子的构象及非共价相互作用,与串联质谱结合可分析蛋白质、多肽的一级结构和共价修饰位点等;⑤自动化程度高,可与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高效分离手段在线联用;⑥MALDI是脉冲式离子化技术,而ESI是连续离子化技术,检测所需时间更短;⑦ESI常和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器价格相对便宜。 (2)ESI的局限性:①对样品中的盐类耐受性差;②对混合物图谱的解析较复杂;③受溶剂的影响和限制很大。目前ESI主要用于亲水生物大分子的分析,较少用于疏水生物样品的分析。总体来说,MALDI和ESI各有长处,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是两种互补的技术。 (3)ESI的技术发展:近年来,ESI也有许多新的技术发展。液相色谱与电喷雾质谱连用(LC—ESI—

  • 【分享】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一、 前言  基因工程已令人难以置信的扩展了我们关于有机体DNA序列的认识。但是仍有许多新识别的基因的功能还不知道,也不知道基因产物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活的有机体的。功能基因组试图通过大规模实验方法来回答这些问题。但由于仅从DNA序列尚不能回答某基因的表达时间、表达量、蛋白质翻译后加工和修饰的情况、以及它们的亚细胞分布等等,因此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表达及其功能变得日益显得重要。这些在基因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望在蛋白质组研究中找到答案。蛋白质组研究的数据与基因组数据的整合,将会在后基因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蛋白质组研究采用的主要技术是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方法。双向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是蛋白质首先根据其等电点,第一向在pH梯度胶内等电聚焦,然后转90度按他们的分子量大小进行第二向的SDS-PAGE分离。质谱在90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物质谱当上了主角,蛋白质组学又为生物质谱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他们中首选的是MALDI-TOF,其分析容量大,单电荷为主的测定分子量高达30万,干扰因素少,适合蛋白质组的大规模分析。其次ESI为主的 LC-MS联机适于精细的研究。本文将简介几种常用的生物质谱技术,并着重介绍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各领域的应用。  二、 生物质谱技术  1.电喷雾质谱技术(ESI)  电喷雾质谱技术(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 ESI - MS) 是在毛细管的出口处施加一高电压,所产生的高电场使从毛细管流出的液体雾化成细小的带电液滴,随着溶剂蒸发,液滴表面的电荷强度逐渐增大,最后液滴崩解为大量带一个或多个电荷的离子,致使分析物以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的形式进入气相。电喷雾离子化的特点是产生高电荷离子而不是碎片离子, 使质量电荷比(m/ z) 降低到多数质量分析仪器都可以检测的范围,因而大大扩展了分子量的分析范围,离子的真实分子质量也可以根据质荷比及电荷数算出。本帖与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081130/1613156/重复,故锁帖!请版友在发帖前先搜索一下,以免出现重复贴。谢谢!斑竹您给的重复贴链接有误,并且我写贴前已经搜索了标题。SORRY,请LZ检索一下这个网址,开始那个是弄错了。

  • 质谱技术在肿瘤蛋白质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20世纪基因组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蛋白质组学是从整体水平上分析生命体、组织或细胞的蛋白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以基因表达产物为研究对象,延伸了基因组学研究深度,更深层次地揭示了生命活动规律。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蛋白质表达存在方式(修饰形式)的鉴定、结构与功能分析、蛋白质定位、蛋白质差异表达以及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分析等[1]。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主要包括:二维电泳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质谱技术等[2]。其中,二维电泳技术是早期蛋白质组学的重要技术之一,但是由于实验步骤多,耗时长,重复性差等特点,已经逐步被新型技术所取代。蛋白质芯片技术是将多种蛋白质纯品点于芯片表面,形成蛋白质矩阵进行免疫等标记反应,主要受限于很多蛋白质无法获得纯品而不能用于芯片制备。质谱技术由于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分析范围宽等优点逐渐成为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可以对特定生命过程中的功能性蛋白质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因此在基础科研和临床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4]。一、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1.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定性技术:蛋白质定性鉴定的基本原理在于:蛋白质组的基本序列已经通过基因组学信息获得,可以用来鉴定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并且获得多肽与蛋白质的对应关系[1],即质谱提供的多肽碎片数据可以与蛋白质数据库自动匹配来确定多肽序列与蛋白质归属。基本技术策略分为:(1)自上而下(Top–down)策略[5],即完整蛋白质在质谱中进行分析,可以提供完整蛋白质的质量数,但是由于质谱仪受到质量分析范围的限制,此方法在常规实验室不易实现。(2)自下而上(Bottom–up)策略[6],即蛋白质被蛋白酶水解成多肽,然后对多肽进行质谱分析和碎裂。基于这条策略的大致步骤为:蛋白质样品首先经过酶解降解为多肽,然后对多肽进行色谱–质谱分离与鉴定,最后通过搜索引擎(MASCOT:http://www.matrixscience.com/server.html, SEQUEST:http://fields.scripps.edu/sequest等)在公共蛋白质组学数据库(SWISS–PORT: http://web.expasy.org/groups/swissprot, NCBI: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等)中自动完成质谱数据的解析,确定多肽序列与蛋白质种类。该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仪器自动化程度高,可以鉴定出生物样品中成千上万种蛋白质,被认为是大规模、高通量蛋白质定性检测的首选方法。2.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相对定量技术:对于大多数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来说,仅完成样品中蛋白质组的定性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蛋白质组进行定量分析。由于组学的研究对象是多个蛋白质,单次检测很难实现所有蛋白质的绝对定量,因此蛋白质组学定量多为相对定量检测。蛋白质组学定量的质谱技术包括谱图计数、质谱峰强度定量、同位素定量技术等。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内标定量的方法是目前质谱定量的最佳手段,即对整体蛋白质组进行同位素标记,并使用每一种天然蛋白质与同位素蛋白质的比值进行相对定量分析。主要分为细胞层面标记和蛋白质层面标记两种技术路线:(1)细胞层面标记的细胞培养氨基酸稳定同位素标记(stable isotope labeling with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SILAC)方法[7]:即在两种细胞样品中分别加入轻重同位素标记的培养基,经过传代培养后,两种细胞样品中的全部蛋白质中分别嵌合了轻重同位素,可以在质谱上根据同位素的不同质荷比直接判断样品来源并进行定量比对。(2)蛋白质层面标记:使用含有同位素的小分子与样品全部蛋白质直接标记,如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8]、同位素编码亲和标记(isotope–coded affinity tag,iCAT) [9]、18O标记[10]等方法,此类方法使用带有稳定同位素的小分子与特定氨基酸侧链反应,使得多个样品可以分别连接含有不同同位素个数(多至8个)的小分子,从而产生一级数据相同但是二级数据不同的质谱谱图,通过二级谱图强度比对进行多个样品的定量分析。3.基于质谱的目标蛋白质绝对定量技术:质谱技术对目标蛋白质的绝对定量检测主要通过质谱多反应监控技术与同位素多肽内标技术联用来实现[11]。该方法首先选定目标蛋白质的一个或多个多肽,合成序列相同但含有稳定同位素的多肽作为内标,定量加入样品中,通过监测特定多肽及其同位素多肽的质谱峰强度进行比对和计算获得目标蛋白质的定量值。质谱多反应监控技术通过进行母离子筛选与子离子筛选等二次选择过程,筛选出目标蛋白质,而非目标蛋白质由于无法通过筛选达到检测器,极大降低了噪音干扰。因此,此方法针对性强,本底噪音低,是目前质谱技术中定量能力最好的一种,可以控制变异系数小于15%,检测限低至纳克每毫升,适合血液、组织等临床样品的定量检测[11]。二、质谱技术发现肿瘤蛋白质标志物质谱技术作为一项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在肿瘤相关研究中,目前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肿瘤标志物包括多种蛋白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糖类抗原CA125等,均揭示了蛋白质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些已有成果极大促进了质谱技术在肿瘤蛋白质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并取得了标志性进展。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Chan课题组发现了新型卵巢癌蛋白质标志物,他们使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技术(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 and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SELDI–TOF MS)技术对503个妇女的血清进行了蛋白质组学的分析[12],在随后的大量临床验证中最终确定CA125、β2微球蛋白,转铁蛋白,甲状腺运载蛋白和载脂蛋白A1的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卵巢癌的新型临床诊断指标。2009年9月该试剂盒OVA1(商品名称:http://ova–1.com)获得了美国FDA的认证,进入临床使用,被认为是国际肿瘤蛋白质标志物研究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同时,肿瘤仍然是国际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缺乏早期检测技术和有效治疗方案,临床中还存在着大量问题需要解决,新型标志物的研发迫在眉睫。由于肿瘤蛋白质标志物研究的难度大,风险高,因此近十年来仅有几例试剂盒获得了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使用。大量标志物研究还停留在论文研究水平,其中临床问题、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案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成功与否。1.临床问题选择:在肿瘤蛋白质标志物研究中,临床问题的选择是研究核心。在肿瘤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往往包括肿瘤早期检测、肿瘤分期检测、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疗效评估等多个方面。研究者需要根据不同肿瘤的临床情况,具体分析并凝练不同肿瘤的主要临床问题。例如,对于病程发展快、五年存活率低、没有有效手术或化疗手段的肿瘤,早期诊断是研究重点,如胰腺癌、卵巢癌、肺癌等;对于病程发展慢、手术效果明显的肿瘤,肿瘤的愈后与复发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如前列腺癌、肠癌等;还有一些肿瘤有特殊的检测需求,如乳腺癌虽然有临床有效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HER2等基因标志物,可以进行药物靶点治疗,但是三阴性乳腺癌的检测还缺乏有效的标志物与治疗方案。因此,在肿瘤蛋白质标志物研究实验开展之前,明确临床问题,并以此确定临床样品入组标准,是研究成功的核心基础。2.研究思路设计:不同于基础科学实验,临床实验需要在大量样本中进行实验结果的验证,因此肿瘤蛋白质标志物研究往往包括新型标志物发现和验证两部分。标志物发现实验是在疾病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样本中的未知蛋白质组并进行相对定量比较,分析数据选择出在两组样本中差异最大的一个或几个蛋白质作为新型标志物的候选物。随后,标志物验证实验在大量未知样本中进行蛋白质候选物的定量检测,使用发现实验中建立的区分标准进行判读,计算检测灵敏性(sensitivity)和特异性(specificity)。有效的蛋白质标志物研究往往需要发现与验证的两步设计思路来相互保证。3.技术方案选择:根据蛋白质标志物研究的两步设计思路,发现实验中使用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定性技术与相对定量技术对样本中的大量未知蛋白质进行分析,获得标志物候选物名单。验证实验中根据已有名单,进行目标蛋白质(非蛋白质组学)的精确定量检测。这几种质谱技术的配合使用,可以满足不同实验情况和目的,最终实现新型蛋白质标志物的成功研发。三、展望质谱技术是现阶段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核心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分析通量大等优势,特别是其与同位素内标的联合使用,大大提高了质谱定量能力,因此在多种肿瘤标志物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被广泛应用。目前,大量肿瘤蛋白质标志物候选物已经通过使用质谱技术被从血液、组织、体液中筛选出来,预计在完成大规模临床验证后可以作为新型标志物在临床使用,促进肿瘤检测水平的发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质谱技术还不具备进行蛋白质组的绝对定量能力。相对于免疫等传统蛋白质检测技术,仪器昂贵,操作复杂,自动化程度低,这些因素决定了质谱目前适用于蛋白质的临床研究,但不适用于蛋白质的临床检验,这是质谱技术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参考文献[1]何华勤. 简明蛋白质组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1,76,85-95,119,125-138.[2]RuediA, MatthiasM. 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J]. Nature, 2003, 422(13):198-207.[3]甄艳, 施季森. 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5(1):103-108.[4]孙瑞祥, 付岩, 李德泉,等. 基于质谱技术的计算蛋白质组学研究[J].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6, 36(2):222-234.[5]WhiteleggeJ,HalgandF,SoudaP, et al. Top-down mass spectrometry of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s [J]. Expert Review Proteomics, 2006, 3(6):585-596.[6]ChaitBT. Mass spectrometry:bottom-up or top-down? [J]. Science, 2006, 314(5796):65-66.[7]TranDT, AdhikariJ, FitzgeraldMC. StableIsotope Labeling with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 (SILAC)-based strategy for proteome-wid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protein-ligand binding interactions [J]. Mol Cell Proteomics, 2014,13(7):1800-1813.[8]DytfeldD, KandarpaM, StrahlerJR, et al. Proteomic Profiling of Multiple Myeloma (MM) Cells Using iTRAQ and Label-Free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for the Prediction of Complete or near Complete Response (CR/nCR) In Frontline Treatment with Lenalidomide, Bortezomib, and Dexamethasone [J]. Blood, 2010, 116(21):271-272.[9]García-SantamarinaS, BoronatS, DomènechA, et al. Monitoring in vivo reversible cysteine oxidation in proteins using ICAT and mass spectrometry [J]. Nat Protoc,2014,9(5):1131-1145.[10]MirzaSP, GreeneAS, OlivierM. 18O labeling over a coffee break:a rapid strategy for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J]. J Proteome Res, 2008,7(7):3042-3048.[11]曹冬, 张养军, 钱小红. 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绝对定量方法研究进展[J]. 质谱学报, 2008, 29(3):185-190.[12]ZhangZ, BastRC, YuY,et al. Three biomarkers identified from serum proteomic analysis for the detection of early stage ovarian cancer[J]. Cancer Res,2004,64(16), 5882-5890.

  • 【分享】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一、 前言[1,2]基因工程已令人难以置信的扩展了我们关于有机体DNA序列的认识。但是仍有许多新识别的基因的功能还不知道,也不知道基因产物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活的有机体的。功能基因组试图通过大规模实验方法来回答这些问题。但由于仅从DNA序列尚不能回答某基因的表达时间、表达量、蛋白质翻译后加工和修饰的情况、以及它们的亚细胞分布等等,因此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表达及其功能变得日益显得重要。这些在基因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望在蛋白质组研究中找到答案。蛋白质组研究的数据与基因组数据的整合,将会在后基因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蛋白质组研究采用的主要技术是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方法。双向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是蛋白质首先根据其等电点,第一向在pH梯度胶内等电聚焦,然后转90度按他们的分子量大小进行第二向的SDS-PAGE分离。质谱在90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物质谱当上了主角,蛋白质组学又为生物质谱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他们中首选的是MALDI-TOF,其分析容量大,单电荷为主的测定分子量高达30万,干扰因素少,适合蛋白质组的大规模分析。其次ESI为主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联机适于精细的研究。本文将简介几种常用的生物质谱技术,并着重介绍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各领域的应用。

  • 【分享】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一、 前言基因工程已令人难以置信的扩展了我们关于有机体DNA序列的认识。但是仍有许多新识别的基因的功能还不知道,也不知道基因产物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活的有机体的。功能基因组试图通过大规模实验方法来回答这些问题。但由于仅从DNA序列尚不能回答某基因的表达时间、表达量、蛋白质翻译后加工和修饰的情况、以及它们的亚细胞分布等等,因此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表达及其功能变得日益显得重要。这些在基因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望在蛋白质组研究中找到答案。蛋白质组研究的数据与基因组数据的整合,将会在后基因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蛋白质组研究采用的主要技术是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方法。双向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是蛋白质首先根据其等电点,第一向在pH梯度胶内等电聚焦,然后转90度按他们的分子量大小进行第二向的SDS-PAGE分离。质谱在90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物质谱当上了主角,蛋白质组学又为生物质谱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他们中首选的是MALDI-TOF,其分析容量大,单电荷为主的测定分子量高达30万,干扰因素少,适合蛋白质组的大规模分析。其次ESI为主的LC-MS联机适于精细的研究。本文将简介几种常用的生物质谱技术,并着重介绍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各领域的应用。此贴与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081130/1613156/重复,请版友在发帖前先搜索一下,以免重复发帖,谢谢!

  • 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分析方法

    2003年人类基因组精细图绘制完成,是人类科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重点自然落在了蛋白质头上。为啥?因为中心法则告诉我们,基因的产物——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最终执行者。与基因组类比,研究生物体内全套蛋白质的科学,就是蛋白质组学。基因组计划完成的同年,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启动,令人激动的是,2014年人类蛋白质组的草图也完成了。而蛋白质组学能够飞速发展的最大功臣非质谱莫属。质谱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这里只讨论蛋白质组学中的质谱。简单地说,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就是对肽段离子的重量(质荷比,m/z)进行测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质谱仪(mass spectrometer)检测得到质谱图(mass spectrum),通过对质谱图的分析就可以对样品中的蛋白进行鉴定、定量。亲,图1的这种典型的蛋白质组学流程都很熟悉吧。蛋白首先都要被特异性的酶(通常为Trypsin)切割为肽段,再进行后续分析,这在蛋白质组学中被称为“自下而上”的研究策略(Bottom-up proteomics)。我们平时见到的质谱分析基本都是这种类型。提到蛋白质组,即会联想到一系列高大上的名词,iTRAQ、SWATH、SILAC、Shotgun、Label-free等等。很多概念容易弄混淆,下面我们就来理理清楚。图1. 典型的蛋白质组学流程大体上,质谱研究蛋白主要是鉴定和定量。通过二级质谱图(MS2或者MS/MS)进行数据库搜索匹配鉴定蛋白。通过各种标记或非标记的手段对不同样品中的蛋白进行比较就是定量。蛋白定量比较是质谱最重要的用途,图2是对定量方法的一个简单总结。非标定量(Label-free)不需要标记,不同样品分别处理、分别进质谱检测;优点是处理简单、无需标记、价格便宜、可以比较很多组样品,缺点是对操作步骤、LC、质谱稳定性要求严格。SILAC是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稳定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在代谢水平标记蛋白,一级质谱图进行定量,可以做到三组样品混合后进行比较,定量准确,但是不能标记组织样本,养细胞成本也较贵。双甲基化标记是通过化学反应的办法在肽段水平进行标记,一级质谱定量,也可以三组对比,标记试剂都比较便宜,而且可以标记任何来源的样品。iTRAQ和TMT是商品化的试剂盒,肽段水平标记,二级质谱定量;分别可以做到最多8组和10组样品间蛋白质组的比较。图2. 质谱定量方法以上这几个是一家的,还有几个名词是属于另外一家,比如Shotgun (DDA)、SWATH/DIA、SRM (MRM)、MRMHR/PRM。质谱进行数据采集的方式大致分为三种:鸟枪法(Shotgun)、选择反应监控(SRM)和全景式的SWATH/DIA。下面对照图3再来简单介绍一下。图3. 质谱扫描方式DDA、IDA、Shotgun和鸟枪法说的是相同的东西,意思是质谱在每个循环的中从一级里挑选丰度高的TopN个肽段去打碎做二级扫描,得到的结果通过与已知数据库中的理论蛋白进行匹配。DDA简单有效,分析流程比较成熟,也是目前质谱分析的主流方式。DDA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即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偏向于检测丰度较高的肽段,而抑制了低丰度肽段的检测。靶向策略被称为质谱领域的Western blot。质谱只去采集目标肽段大小的离子信息,因而提高了灵敏度和特异性。这种方法用来研究感兴趣的特定蛋白,定量准确,但是通量很有限。SWATH/DIA这种全景式的数据采集方式在最近几年突然火了起来,被认为在不远的未来可能会取代DDA的主流位置。该方法采取的策略是将扫描范围内的所有肽段按照质荷比分为若干个窗口,再对每个窗口里所有的肽段一起打碎,采二级,数据分析时通过抽提蛋白的子离子信息进行定量。SWATH/DIA解决了DDA中随机性选择肽段的缺陷,所以重复性更好,定量的准确性基本达到了SRM的水平,而且可以实现大规模定量。借用听来的一个比喻来说明:DDA就像机关枪扫射,数量多、体积大的目标命中的概率要大一些。靶向扫描(SRM或PRM)就像精准狙击,排除干扰,目标明确,每一枪直指目标,但是难以大规模消灭敌人。SWATH/DIA就是地毯式轰炸,只要暴露在我方攻击范围内的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炸完。图4. 定量方法与采集方式结合如果将上述的定量方法(图2)和质谱数据采集方式(图3)结合起来,就得到了现在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各种策略(图4)。再打个比方,保证吃货们一听就懂:鸡、鱼、肉、蛋、蔬菜要通过炒锅、烤箱、高压锅、微波炉等烹调之后才能变为美食,填饱肚子。同样的,各种定量方法(非标的和标记的)处理的样品,要通过质谱各种采集方式变为电脑中的数据,才能分析并从中得到蛋白的信息。本次的介绍就先到这里了,如果其中有什么问题,欢迎您批评和建议,我们会努力变得更好;如果需要跟我们进行技术交流和讨论,欢迎大家联系武汉金开瑞。后续我们还会继续推出对质谱技术各方面进行解析的文章,敬请期待。ReferencesA draft map of the human proteome. Nature 509: 575–581 (2014)Mass-spectrometry-based draft of the human proteome. Nature 509: 582–587 (2014)A review: Annu. Rev. Biochem. 80: 273–99 (2011)SILAC: 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1: 376-386 (2002)iTRAQ: 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343: 91–99 (2010)SRM: Nature Methods 9: 555–566 (2012)SWATH: 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11: 1–17 (2012)

  • 【分享】飞行质谱技术

    飞行质谱的全称是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或seldi)。质谱技术-飞行质谱是由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tanaka)发明,赛弗吉(ciphergen)系统生物公司制造的特殊芯片,诞生伊始便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工作原理  早期的飞行质谱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飞行质谱(maldi-tofms),基质使被分析蛋白质离子化,再由质谱测定。seldi把基质改为以色谱原理设计的蛋白芯片,增强了分离能力。芯片技术最初应用于dna分析,称基因芯片。由于芯片整合了多种高技术:高度集成、超微化、计算机化、自动化,具有多样、快速等优点,也成了飞行质谱的首选。和dna不同,蛋白质是三维结构,制作蛋白芯片最困难的是如何在不损害功能又不增加背景的条件下在芯片表面通过固定某些蛋白起分离作用。鉴于传统技术很难解决这一难题,在飞行质谱的检测系统中, 蛋白芯片根据色谱原理,表面经化学(阳离子、阴离子、疏水、亲水和金属离子整合等)或生物化学(抗体、受体、dna等)处理,芯片特异性地和血清中测定蛋白结合,再通过选择性清洗,获得高分辨率的保留蛋白谱(第一次分离)。当加入能量吸收分子(eam)后,芯片上保留的蛋白形成晶体。在特异的激光照射后,晶体发生解离作用,带电分子在通过电场时加速,记录仪记录飞行时间的长短,质量越轻,相对所带的电荷越多(质荷比m/z越小),飞行时间越短。信号由高速的模拟数字转化器传化并记录,被测定的蛋白质以一系列峰的形式呈现,这些特异的峰可看成此类疾病的指纹。单个蛋白在谱图上的位置取决于飞行时间。seldi携有特有的软件,能快速处理、分析大量的信息。seldi分析的蛋白峰的质谱图的横轴表示蛋白类型,纵轴代表蛋白质的强度和丰度。进行定量测定。利用飞行质谱就能发现过去无法分离检测的新的疾病蛋白谱图。根据几年来世界各地的使用情况,普遍认为该方法快速、重复性好,可检测微量蛋白。■临床应用  飞行质谱这一技术目前已广泛用于多种疾病,如癌症、老年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病和神经系统疾病,认为可以提高多种疾病的诊断率,其中应用于癌症的最多。国外研究人员应用seldi检测了转移性黑色素瘤、肉瘤和肾癌,敏感性达87%。他们认为,该方法根据独特的8~24条蛋白指纹图可以用于多种癌症的诊断,如肝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膀胱癌、食道癌,其检测限为飞摩尔/升。据报道,美国华盛顿伊丽莎白医院利用该技术检测肺癌,敏感性达98%,特异性97%;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检测了卵巢癌敏感性82%,特异性98%;霍普金斯医学院、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合作检测乳腺癌,敏感性93%,特异性91%。国内研究也成绩斐然,结果十分惊人,各项统计指标均远好于经典的肿瘤标志。许多科学家认为,seldi发现是十分激动人心的事,临床应用有巨大潜力,seldi将发现许多新的肿瘤标志,使肿瘤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前景  虽然,seldi推出仅4年,距第一篇正式发表的工作报告只有两年多,但从世界范围的应用结果来看,seldi在许多疾病的诊断特别在肿瘤早期准确诊断上有着极其光明的应用前景。美国科学顾问委员会的300多位从事生命科学或医疗一线的研究者普遍认为飞行质谱是一个极有前途的应用技术,将给诊断学带来一场革命或革新,大大改变目前一些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病等诊断落后的情况,前景美好。

  • 【网络讲堂】:1月29日 基于Orbitrap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新进展

    【网络讲堂】:基于Orbitrap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新进展【讲座时间】:2015年01月29日 14:00【主讲人】:李静 (赛默飞世尔公司色谱质谱部应用研究中心质谱应用工程师,在赛默飞一直致力于蛋白质组学的技术支持,积累有丰富的分析经验。)【会议简介】1、 2015 CNHUPO生物质谱蛋白质定量高级研讨会新进展介绍2、 Thermo DIA(数据非依赖采集)定量技术新应用3、 Thermo TMT SPS MS3定量技术新应用-------------------------------------------------------------------------------1、报名条件:只要您是仪器网注册用户均可报名参加。2、报名并参会用户有机会获得100元手机充值卡一张哦~3、报名截止时间:2015年01月29日 13:304、报名参会: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13225、报名及参会咨询:QQ群—231246773

  • 生物质谱技术及其应用

    21世纪的最前沿科学之一,随着人类第一张基因序列草图的完成和发展,生命科学的研究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后基因组学,即蛋白质组学时代。正如基因草图的提前绘制得益于大规模全自动毛细管测序技术一样,后基因组研究也将会借助于现代生物质谱技术等得到迅猛发展。本文拟简述生物质谱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中的应用。1 质谱技术质谱( Mass SPectrometry)是带电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按质荷比(或质量)的大小顺序排列的图谱。质谱仪是一类能使物质粒子高化成离子并通过适当的电场、磁场将它们按空间位置、时间先后或者轨道稳定与否实现质荷比分离,并检测强度后进行物质分析的仪器。质谱仪主要由分析系统、电学系统和真空系统组成。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用于分析的样品分子(或原子)在离子源中离化成具有不同质量的单电行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这些单电荷离子在加速电场中获得相同的动能并形成一束离子,进入由电场和磁场组成的分析器,离子束中速度较慢的离子通过电场后编转大,速度快的偏转小;在磁场中离子发生角速度矢量相反的偏转,即速度慢的离子依然偏转大,速度快的偏转小;当两个场的偏转作用彼此补偿时,它们的轨道便相交于一点。与此同时,在磁场中还能发生质量的分离,这样就使具有同一质荷比而速度不同的离子聚焦在同一点上,不同质荷比的离子聚焦在不同的点上,其焦面接近于平面,在此处用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即可得到不同质荷比的谱线,即质谱。通过质谱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分析样品的分子量、分子式、分子中同位素构成和分子结构等多方面的信息。质谱技术的发展质谱的开发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初J.J.Thomson创制的抛物线质谱装置,1919年Aston制成了第一台速度聚焦型质谱仪,成为了质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最初的质谱仪主要用来测定元素或同位素的原子量,随着离子光学理论的发展,质谱仪不断改进,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已广泛地应用于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测定。现今,质谱分析的足迹已遍布各个学科的技术领域,在固体物理、冶金、电子、航天、原子能、地球和宇宙化学、生物化学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均有着广阔的应用。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更为质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独特的生物质谱技术。 2 生物质谱技术电喷雾质谱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是诞生于80年代末期的两项轨电离技术。这两项技术的出现使传统的主要用于小分子物质研究的质谱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它们具有高灵敏度和高质量检测范围,使得在pmol(10-12甚至fmol(10-15的水平上准确地分析分子量高达几万到几十万的生物大分子成为可能,从而使质谱技术真正走入了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以下主要介绍与生物医学有关的几项质谱技术。电喷雾质谱技术电喷雾质谱技术(Electrospray Ionizsation MassSpectrometry,ESI-MS)是在毛细管的出口处施加一高电压,所产生的高电场使从毛细管流出的液体雾化成细小的带电液滴,随着溶剂蒸发,液滴表面的电荷强度逐渐增大,最后液滴崩解为大量带一个或多个电荷的离子,致使分析物以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的形式进入[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电喷雾离子化的特点是产生高电荷离子而不是碎片离子,使质量电荷比(m/z)降低到多数质量分析仪器都可以检测的范围,因而大大扩展了分子量的分析范围,离子的真实分子质量也可以根据质荷比及电行数算出。电喷雾质谱的优势就是它可以方便地与多种分离技术联合使用,如液一质联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是将液相色谱与质谱联合而达到检测大分子物质的目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MatriX Assisted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MALDI)的基本原理是将分析物分散在基质分子中并形成晶体,当用激光照射晶体时,由于基质分子经辐射所吸收的能量,导致能量蓄积并迅速产热,从而使基质晶体升华,致使基质和分析物膨胀并进入[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MALDAI所产生的质谱图多为单电荷离子,因而质谱图中的离子与多肽和蛋白质的质量有—一对应关系。MALDI产生的离子常用飞行时间(Time-of-Flight,TOF)检测器来检测,理论上讲,只要飞行管的长度足够,TOF检测器可检测分子的质量数是没有上限的,因此MALDI-TOF质谱很适合对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研究。快原子轰击质谱技术快原子轰击质谱技术是一种软电离技术,是用快速惰性原子射击存在于底物中的样品,使样品离子溅出进入分析器,这种软电离技术适于极性强、热不稳定的化合物的分析,特加适用于多肽和蛋白质等的分析研究。只能提供有关离子的精确质量,从而可以确定样品的元素组成和分子式。而FABMS-MS串联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样品较为详细的分子结构信息,从而使其在生物医学分析中迅速发展起来。同位素质谱是一种开发和应用比较早的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只是近几年的事。由于某些病原菌具有分解特定化合物的能力,该化合物又易于用同位素标示,人们就想到用同位素质谱的方法检测其代谢物中同位素的含量以达到检测该病原菌的目的,同时也为同位素质谱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开辟了一条思路。3 生物质谱技术的应用随着质谱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质谱的应用范围已扩展到生命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特别是质谱在蛋白质、医学检测、药物成分分析及核酸等领域的应用,不仅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促进了质谱技术的发展。质谱与蛋白质分析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分子量的测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对均一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既要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又要测定亚基和寡聚体的分子量及水解、酶解碎片的分子量。常规的分子量测定主要有渗透压法、光散射法、超速高心法、凝胶层析及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等。这些方法存在样品消耗量大,精确度低易受蛋白质的形状影响等缺点。MALI-MS技术以其极高的灵敏度、精确度很快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至今已被分析的蛋白质已有数百种之多,不仅可测定各种亲水性、疏水性及糖蛋白等的分子量,还可直接用来测定蛋白质混合物的分子量,也能被用来测定经酶等降解后的混合物,以确定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可以认为这是蛋白质分析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蛋白质组研究 蛋白质组是指一个基因组、一个细胞或组织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成分。蛋白质组的研究是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或有机体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包括细胞内所有蛋白质的分离、蛋白质表达模式的识别、蛋白质的鉴定、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分析及蛋白质组数据库的构建。质谱技术作为蛋白质组研究的三大支撑技术之一,除了用于多肽、蛋白质的质量测定外,还广泛地应用于肽指纹图谱测定以及氨基酸序列恻定等。肽指纹图谱( 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PMF)测定是对蛋白酶解或降解后所得多肽混合物进行质谱分析的方法,对质谱分析所得肽片与多肽蛋白数据库中蛋白质的理论肽片进行比较,从而判别所测蛋白是已知还是未知。由于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因而不同蛋白质所得肽片具有指纹的特征。采用肽指纹谱的方法已对酵母、大肠杆菌、人心肌等多种蛋白质组进行了研究。对大肠杆菌经PVDF膜转印的蛋白质的研究表明,三个肽片即可达到对蛋白质的正确识别。而采用原位酶解的方法对酵母蛋白质组研究的结果显示,约90%的蛋白质被识别,其中三十多种新蛋白质被发现,而这些蛋白质是酵母基因组研究中未能识别的开放阅读框架。研究显示,肽指纹谱的方法比氨基酸组成分析更为可靠,这是因为MALDI测定肽质量的准确度为99.9%,而氨基酸组成分析的准确度仅为90%。另外MALDI可以耐受少量杂质的存在,对于纯度不是很高的样品也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对肽序列的测定往往要通过串联质谱技术才能达到分析目的,它采用不同的质谱技术选择具有特定质荷比的离子,并对其进行碰撞诱导解高,通过推断肽片的断裂,即可导出肽序列。质谱与核酸研究现代质谱技术自诞生以来在多肽及蛋白质的研究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于是人们开始偿试着特质谱技术用于核酸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合成寡核苷酸及其类似物作为反义治疗剂在病毒感染和一些癌症的治疗方面有着良好的前景,寡核苷酸作为药物其结构特征必须进行确证。常规的色谱或电泳技术只能对其浓度和纯度进行分析,而对其碱基组成、序列等结构信息却无能为力。ESI和MALDI质谱技术的出现为寡核苷酸及其类似物的结构和序列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它是将被测寡核苷酸样品先用外切酶从3’或5’端进行部分降解,在不同时间内分别取样进行质谱分析,获得寡核苷酸部分降解的分子离子峰信号,通过对相邻两个碎片分子质量进行比较,可以计算出被切割的核苷酸单体分子质量,将其与四个脱氧苷酸的标准分子量进行对照,就可以读出寡核苷酸的序列。由于MALDI技术分辨率的问题,使得其更适合于减基数较少的短链核酸的分析。如何获得高分辨率的DNA质谱图一

  • 质谱技术、市场“大扫描”——《人物专访》质谱系列专访回顾

    质谱技术、市场“大扫描”——《人物专访》质谱系列专访回顾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质谱仪摆脱了“贵族仪器”的身份,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而质谱仪也成为分析仪器中最受关注的仪器。仪器信息网《人物专访》栏目自2005年创立以来,一直关注质谱技术、质谱公司以及质谱人。 过去六年间,我们共撰写质谱相关专访19篇,二三十名与质谱相关的人物走入我们的专访中,其中既有国际质谱大师Cooks教授,也有海归质谱创业者周振博士、朱一心先生;既有国际知名质谱供应商布鲁克、AB SCIEX,又有国内质谱先锋东西分析、质谱新秀力可……,他们让我们了解质谱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在此,我将回顾人物们的精彩观点,也是对《人物专访》质谱系列采访的一个总结。中国质谱再出发 何时“突出重围” 国内质谱制造商及其产品公司名称类型型号上市时间东西分析单四级杆气质联用仪GC-MS31002006年普析通用单四极杆气质联用仪M62009年舜宇恒平在线过程质谱仪SHP8400pms2009年聚光科技便携式气质联用仪Mars-4002010年禾信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 052010年东西分析车载式气质联用仪GC-MS31102010年聚光科技台式离子阱气质联用仪Mars-61002011年毅新兴业(与英国科学仪器公司合作)液体芯片飞行时间质谱仪Clin-TOF2011年天瑞仪器单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 68002012年天瑞仪器单四极杆液质联用仪LC-MS 10002012年天瑞仪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 20002012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1年部分质谱立项项目序号项目名称牵头单位经费1新型高分辨杂化质谱仪器的研制与应用开发昆山禾信质谱技术有限公司6581万元2基于质谱技术的全组分痕量重金属分析仪器开发和应用示范项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5449万元3同位素地质学专用TOF-SIMS科学仪器[align=cent

  • 生物质谱技术帮助发现精神分裂症特征蛋白

    生物质谱技术帮助发现精神分裂症特征蛋白 (2006-12-28 9:34:47,新闻来源:人民网) 日前,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姜伟,在导师王开正教授指导下,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发现了一组对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预警、鉴别诊断、治疗观察具有重要意义的蛋白标志物。   目前鉴别诊断精神分裂症缺乏有效的病理学、影像学和实验诊断依据,也缺乏客观的检查指标用于早期诊断,这也是造成对某些精神分裂症的评定产生分歧、鉴定困难的原因之一。   姜伟等人应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高灵敏度高解析度的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精神分裂症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将4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与44名其他人对照血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将筛选训练集精神分裂症差异蛋白建立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再将验证集验证该模型的诊断效率。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对照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有1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荷比峰,筛选出其中6个有明显表达差异的标志蛋白,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0%和95.8%,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8%和95.0%。姜伟等人依据这一结果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具有高表达的特征蛋白,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为精神分裂症的实验诊断提供了一种蛋白组学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检查过程快速、简便,不会破坏所测定的蛋白质,结果可靠,可重复检测。 ————2006.12.27健康报也有报道--------------------------------------------------------------------另:两毫升血5小时鉴别精神分裂症 作者:周丽 文章来源:泸州晚报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06-12-20   只需要从体内抽取两毫升鲜血,经过5个小时的实验室检测,就能诊断是否患有精神分裂症。昨(19)日记者获悉,如此简便的方法已经在我市投入使用,这也是西南地区首次将诺贝尔化学奖应用到精神分裂症的实验室诊断中。  据悉,该技术在泸医附院检验科正式投入使用。泸医附院检验科主任王元正告诉记者,泸医附院引进的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是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高新技术,通过对患者的抽血检测,发现了一组对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预警、鉴别诊断、治疗观察具有重要意义的蛋白标志物。  而泸医附院引进的这种技术,将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与健康人做差异蛋白组学分析,利用计算机程序找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征表达的蛋白质,将6个蛋白的相对含量建立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并进行盲法验证。结果显示,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灵敏度为95.0%,特异性为95.8%。整个实验检测过程只需要5个小时。  目前,全国对此技术的利用并不广泛,泸医附院在西南地区率先引进使用。这种技术还用于肿瘤、心血管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疑难疾病的鉴别诊断,特别是对各种肿瘤的早期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在95%以上。

  • 三重四极杆质谱仪MRM(多反应检测)技术的特点

    [font=宋体]一、灵敏度高:通过两级离子选择,排除大量干扰离子,使质谱的背景噪声降低,目标检测物的信噪比显著提高,从而实现检测的高灵敏度。 二、重现性好:在[/font]MRM[font=宋体]技术选择性的质谱信号采集中,避免[/font][font=宋体]了[/font][font=宋体]待测分子的离子化、质谱信号的抑制及源内碰撞碎裂过程[/font][font=宋体]造成[/font][font=宋体]的影响,因此重现性也相应提高。 三、准确度高:利用[/font]MRM[font=宋体]技术的特异性,进行连续增强的离子扫描分析,得到高分辨的串联质谱碎片数据,与全扫描和中性丢失质朴扫描模式相比降低了分析过程中定性结果的假阳性率,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较高。 四、通量高:在三重四极杆分析器工作过程中,[/font]MRM[font=宋体]模式每个工作循环能处理多达[/font]300[font=宋体]对离子对,这种特点为研究多种蛋白质的多种修饰和丰度变化提供了机会,能满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需求。[/font] [font=宋体]因此,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在保留单杆质谱仪原有定量分析能力强的基础上,通过碰撞池提供了串极功能,加强了质谱的定性分析能力。[/font]

  • 【讨论】单四极杆质谱有哪些新的发展方向?

    【讨论】单四极杆质谱有哪些新的发展方向?

    单四极杆MS应该是非常成熟的仪器了,但是最近几个质谱老大高调推出了单四极杆质谱,请各位前辈谈谈现在单四极杆质谱最新的一些发展方向?[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product/[/url][img=310,291,left]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6/201006231119_226600_1636300_3.jpg[/img]Thermo ISQ单四极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联用仪[/color][/url](ISQ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MS) 技术参数1. 1.2-1100 u的质量数范围2. 真空锁定装置支持离子源整体拆卸,无需放真空3. S型离子通道更有助于降低噪音4. ExtractaBrite[sup]TM[/sup]离子源提高分析灵活性和耐用性5. 高速采集速率与快速[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技术兼容6. 可拆卸筒式离子源设计使维护更便捷,并轻松切换电离模式7. 全扫描/SIM交替扫描在一次进样中实现定性和定量分析8. 双灯丝的微调控制设计使操作更可靠9. QuanLab Forms分析应用软件,使您轻松采集、查ISQ特性优势

  • 生物质谱技术应用及进展

    生物质谱技术应用及进展   生物质谱因其高灵敏度、高准确度、快速、易于自动化等特点,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日益广泛。本文就其近年来在蛋白质、核酸、糖类、药物代谢以及微生物检验等方面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生物质谱;电喷雾;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串联质谱 O657.6 A Applications and progress on bio-mass spectrometry YING WAN TAO,QIAN XIAO HONG National Center of Biomedical Analysis,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850 For its high sensitivity, accuracy, high speed and easy to automate, bio-mass spectrometry develops very fast . This article reviews its applications and latest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proteins/peptides, nucleotides, carbohydrates, pharmaceutical metabolism and microbiology in the past years. bio-mass spectrometr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1 概述 生命科学的发展总是与分析技术的进步相关联,X射线晶体衍射对DNA双螺旋结构的阐述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使人类对微观领域的认识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原位PCR技术的出现使得生命科学在微观领域的研究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大规模、自动化基因测序技术的问世,使本世纪生命科学领域最宏大的研究项目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比预期一再提前。而后基因组时代,即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所必需的高通量大规模筛选对分析方法又一次提出了挑战。已发展了一百多年的质谱技术,由于其所具有的高灵敏度,高准确度,易于自动化等特点,毫无疑问地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 自1886年Goldstein发明早期质谱仪器常用的离子源,到1942年第一台单聚焦质谱仪商品化,质谱基本上处于理论发展阶段。随后质谱在电离技术和分析技术上的发展和完善,使之很快应用于地质、空间研究、环境化学、有机化学、制药等多个领域。然而,即使在等离子体解吸(plasma desorption, PD)和快原子轰击(fast atom bombardment, FAB)两项软电离质谱技术出现以后,质谱分析的相对分子质量也只是在几千左右。真正意义上的变革以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两种新的电离技术: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MALDI)为代表,这两种技术所具有的高灵敏度和高质量检测范围,使得在fmol (10-15)乃至attomole(10-18)水平检测分子量高达几十万的生物大分子成为可能,从而开拓了质谱学一个崭新的领域棗生物质谱,促使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和发展。 2 生物质谱仪 目前商业化的生物质谱仪,其离子化方式主要是电喷雾电离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前者常采用四极杆质量分析器,所构成的仪器称为电喷雾(四极杆)质谱仪(ESI-MS),后者常用飞行时间作为质量分析器,所构成的仪器称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ESI-MS的特点之一是可以和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现代化的分离手段联用,从而大大扩展了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范围,包括药物代谢、临床和法医学的应用等;MALDI-TOF-MS的特点是对盐和添加物的耐受能力高,且测样速度快,操作简单。此外可用于生物大分子测定的质谱仪还有离子肼(ion trap, IT)质谱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FTICR)质谱等。而最近面市最新型的生物质谱仪是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LC-ESI-MS-MS)与带有串联质谱功能的MALDI-TOF质谱仪,前者是在传统的电喷雾质谱仪的基础上采用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代替四极杆质量分析器,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分辨率、灵敏度和质量范围,其商品名有Q-TOF和Q-STAR等;后者是在质谱中加入了源后降解(post-source decay, PSD)模式或碰撞诱导解离(collisionally induced dissociation, CID)模式,从而使生物大分子的测序成为可能。 3 生物质谱的应用 3.1 蛋白质和多肽的分析 3.1.1 分子量测定 分子量是蛋白质、多肽最基本的物理参数之一,是蛋白质、多肽识别与鉴定中首先需要测定的参数,也是基因工程产品报批的重要数据之一。分子量正确与否往往代表着所测定的蛋白质结构正确与否或者意味着一个新蛋白质的发现。生物质谱可测定生物大分子分子量高达400KDa,准确度高达0.1%~0.001%,远远高于目前常规应用的SDS电泳与高效凝胶色谱技术。 3.1.2 肽谱测定 肽谱是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结构确认的重要指标,也是蛋白质组研究中大规模蛋白质识别和新蛋白质发现的重要手段。通过与特异性蛋白酶解相结合,生物质谱可测定肽质量指纹谱(peptide mass fingerprint, PMF),并给出全部肽段的准确分子量,结合蛋白质数据库检索,可实现对蛋白质的快速鉴别和高通量筛选。PMF常和胶上原位酶解相结合,成为蛋白质组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此外根据肽段质量数变化,可对基因产品的插入、缺失、突变进行对比分析。 3.1.3 肽序列测定技术 构成蛋白质的常见氨基酸有20种,一段3个氨基酸的肽段碎片将有8,000种可能的排列方式,4个氨基酸将有160,000种排列方式,即一个特定的4个氨基酸序列的出现概率为1/160,000。因此,即使对于一个相当大的蛋白质组来说,五、六个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片段已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串联质谱技术可直接测定肽段的氨基酸序列,从一级质谱产生的肽段中选择母离子,进入二级质谱,经惰性气体碰撞后肽段沿肽链断裂,由所得到的各肽段质量数差值推定肽段序列,用于数据库查寻,称之为肽序列标签技术(peptide sequence tag, PST),目前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大规模筛选。较之传统的Edman降解末端测序技术,生物质谱具有不受末端封闭的限制、灵敏度高、速度快的特点。另外,一种间接的肽序列测定技术即肽阶梯序列技术(peptide ladder sequence),通过末端酶解或化学降解,产生一组相互之间差一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系列,经MALDI-TOF-MS鉴定后,由所得到的肽阶梯图中各肽段的分子量差值确定末端的氨基酸序列,从而用于数据库查寻。

  • M6单四极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M6单四极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pic/C97470.jpg仪器简介: M6单四极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是公司承担“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所取得的成果的最新展现,作为国产新一代台式单四极杆气质联用仪可广泛用于常规样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性能可靠,维护方便,运行成本低,性价比出众。整个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普析通用M6单四极杆质谱仪    安捷伦7890A气相色谱仪       安捷伦7683自动液体进样器(选配)       计算机系统(选配)        M6化学工作站软件技术参数:技术指标 性能 质量范围 1.5-1050 amu 质量准确性 ±0.1amu 分辨率(R) W1/21amu(单位质量分辨) 信噪比(EI) 5pg八氟萘全扫描,m/z272处信噪比≥150﹕1 RMS; 500fg八氟萘选择离子扫描,m/z272处信噪比≥150﹕1 RMS 质量稳定性 ±0.1 amu /48h 最大扫描速度 10000 amu /s 真空度 ≤ 4×10-4 Pa 测量重复性 10ng六氯苯m/z 284,RSD ≤ 9 % 谱库检索 10ng硬脂酸甲酯,相似度 ≥75%型号及配置 型号配置说明M6-60AAgilent7890A气相色谱,质谱主机配德国普发60L/s小型涡轮分子泵M6-210AAgilent7890A气相色谱,质谱主机配德国普发210L/s小型涡轮分子泵 主要特点真空系统  高性能的前级真空泵与涡轮分子泵组成的真空系统,减少离子碰撞,降低背景噪声与记忆效应。  前级真空泵采用GLD-N201小型直联型油旋板真空泵,几何抽速4L/s 。  2种规格小型涡轮分子泵,配合您的需要和预算提供最好的性能。   ◇ TMH071P磁悬浮小型涡轮分子泵,几何抽速60L/S(标准配置)。   ◇ TMH262P磁悬浮小型涡轮分子泵,几何抽速210L/S(选配)。  冷阴极电离真空计,检测范围1.0×10-5 ~1×102 Pa 离子源 独立加热的EI电子轰击源,最高温度350℃。  最大灯丝发射电流200μA。  电子能量10-100eV 可调,具备低电压操作功能。  整体插入式设计,无需复杂操作便可维护离子源。 四极杆质量分析器   高精度金属四极杆质量分析器确保达到标准的单位质量分辨率。   可拆卸的预四极过滤装置,降低主四极杆污染,避免对四极杆清洗维护。  预四极过滤装置加有随扫描质量变化的电压,可改善边缘场,提高离子入射效率,获得更好的检测灵敏度。 检测器  高压转换打拿级的电子倍增器。  复合I/V转换电路技术的小信号放大器,有效降低电路噪声,提高信噪比,保证出色的线性动态范围。 电子系统   高品质的射频电源,只需两点即可完成全质量范围的质量轴校正,保持全扫描模式下良好的线性。  出色的电磁兼容设计和高精度、低温漂的电子器件确保仪器优异的质量精度和质量稳定性。  32位嵌入式系控制系统,采用100Mbps以太网通讯接口,可实现远程控制和网络化共享。  高度模块化的电源系统和控制电路系统,提升仪器的整体可靠性,方便维护和升级。 软件系统  中文软件系统,分为仪器控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谱图检索(NIST08)四个功能模块。直观智能、操作方便。 技术参数 技术指标性能质量范围1.5-1050u质量准确性±0.1u分辨率(R)单位质量分辨信噪比(EI)5pg八氟萘全扫描,m/z272处信噪比≥150﹕1 RMS; 500fg八氟萘选择离子扫描,m/z272处信噪比≥150﹕1 RMS质量稳定性±0.1 u/48h最大扫描速度10000 u/s

  • 生物质谱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

    生物质谱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桑志红 王红霞 综述 概 论 蛋白分离与显色 蛋白质鉴定 数据库查寻 灵敏度 具体示例 展望未来(相关文献)摘 要 基因组计划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提早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而质谱技术的重要进展使得通过酶解、质量分析、序列分析及其数据库检索对蛋白质进行高通量快速鉴定的技术方法应运而生,并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关键核心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从细胞,组织以及整个有机体中蛋白质的表达到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等等方面。本文简要综述生物质谱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中的应用。  过去的十年经历并见证了生命科学革命性的变化. 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问世使人类基因组计划最终目标的实现比预期一再提前。与此同时,近几年间已有10余种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序列测定告罄,3年内还将有40种左右生物的基因组全序列问世。因此大多数人同意我们现在已经提早进入"后基因组时代"(post-genome era),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破解基因组计划已获得的大量序列信息并加以应用。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不能只通过对核酸一级结构(序列)的检测来确定。研判一个未知基因的功能、与其他基因产物及其亚细胞结构之间的功能联系, 最终都必须通过在蛋白水平对基因产物的研究才能确定。蛋白质组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它用来描述一个细胞的全部蛋白质,而在蛋白水平上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引出了新的术语蛋白质组学。蛋白质表达图谱是依靠蛋白质显示技术和精确定量技术对细胞或组织中蛋白质表达总况进行比较(2), 这个领域最近已有综述(11)。细胞图谱蛋白质组学是指应用生物质谱技术鉴定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并确定在亚细胞中的定位。本文的目的是 简要综述生物质谱技术在细胞生物学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并为该领域正考虑应用这种技术的研究者提供一些的有用的信息。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蛋白质组学发展的关键是近年来质谱技术的革新。这种革新极大地促进了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质谱现在可以作为将各种蛋白质与序列数据库联系起来的桥梁。生物质谱根据质量数和所载电荷数不同的多肽片断在磁场中产生不同轨道而以质荷比(m/z)方式来分离它们。80年代末,随着两种崭新的尤其适合蛋白质研究的软电离方式ESI(电喷雾电离)和MALDI(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的出现,质谱成为现代蛋白质科学中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生物质谱最强大的应用功能之一是能够鉴定蛋白质复合物的组成成分(19)。细胞中一些最重要的生命过程都是通过多蛋白质复合体来执行和调节的,但由于蛋白质鉴定的困难,大多数上述蛋白复合体都是未知的。生物质谱灵敏度的不断提高显著地促进了对具有生物学功能和治疗潜力的蛋白复合体的鉴定,例如,NF-k B信号通路,CD95(FAS/APO-1)介导的细胞死亡途径,和核受体介导的转录信号传导过程中形成的蛋白复合体。在某些情况下,复合物可通过常规蛋白纯化的方法进行纯化,如剪接体复合(25),酵母纺锤体复合物(29)及VHL肿瘤抑制复合物(18)。然而,更常见的是,复合物中的组成成分通过一步免疫沉淀或免疫亲和步骤后就可纯化,这种方法甚至可以用于鉴定那些用常规蛋白纯化和鉴定技术所不及的一些过渡态或不稳定的复合物。因为生物质谱技术的介入,现在已经不再需要通过抗体进行免疫印迹实验,而是通过生物质谱技术对免疫沉淀获得的蛋白复合体组分直接进行蛋白序列分析。以酵母P24复合物鉴定为例,应用上游表位标签策略有可能不需制备抗目标蛋白的抗体就能对蛋白质复合物进行鉴定(13)。这种方法(36)对于基因组序列已完全清楚和遗传稳定的生物(如芽殖酵母,啤酒酵母)尤为简便, 例如对RENT复合物和促有丝分裂后期复合物(49)。因为这种方法的成功应用,使人们对上游表位标签策略-蛋白纯化-生物质谱分析的方法兴趣倍增。值得一提的是,将能被特殊蛋白酶切除的连接子(接头)掺入表位标签是尤为有利的(如下所述)。 上述方法是通过识别蛋白复合物中相互作用和配对的各组分而达到对蛋白鉴定的目的,另一种策略则是通过对分离纯化的细胞器蛋白组成进行鉴定而在亚细胞水平对蛋白质定位. 用这种方法确定蛋白质位置, 对评价蛋白质潜在的功能将是大有帮助的. 应用这种方法,我们称为细胞器蛋白质组学, 已经发现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细胞器含有比我们以前所知道的数量多得多的蛋白种类。然而实际上,由于质谱极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纯化后的细胞器组分即使只有微量的混杂,也能被质谱分辨并误认为是细胞器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充分的纯化以保证至少绝大多数被鉴定的蛋白质都来自同一种细胞器,成为制约上述工作的瓶颈。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也是蛋白鉴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DNA序列信息并不能可靠预测或推导出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而质谱技术已经被证明对研究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例如磷酸化和糖基化)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对序列已知的蛋白的鉴定。例如:Betts等人(1a)用这种方法成功地鉴定了从小鼠大脑中分离的神经纤维蛋白体内磷酸化位点。同样方法, Wong等人(45)确定了钙联蛋白质(calnexin)C未端的磷酸化位点。在糖基化的例子中, Carr等人(5)采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选择性地鉴定了糖蛋白中N- 和O-联接的寡糖. 稍后, 本文将会通过对E-选择素中糖基化位点的鉴定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方法.

  • 质谱技术在抗体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质谱技术是抗体药物分析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本文简述了抗体药物的发展和质谱技术的原理。对于质谱技术在抗体药物的分析中应用进行了归类整理,主要分为在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抗体类药物是指含有抗体片段的蛋白类药物,所以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和器官移植排斥等重大疾病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是当前生物药物领域增长最快的一类药物.1.抗体药物发展新趋势在生物药物领域,抗体药物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全球销售排名前10位的药物中有6个为抗体药物,抗体药物按来源分类可以分为:鼠源单克隆抗体、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目前,批准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中,人源化单抗和全人源单抗数量已占据大多数。1.1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由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两部分组成。通过抗体的靶向作用,ADC 的抗体部分和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通过细胞内吞作用,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一起带进肿瘤细胞内部,释放出小分子化合物。这样既可以降低小分子药物的毒性,同时具有靶向结合的作用。已经上市的两个ADC 是Kadyla 和Adcetris。1.2 双特异性抗体(BsAb)双特异性抗体(BsAb)是含有两种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的人工抗体,能在靶细胞和功能分子(细胞)之间架起桥梁,由于基因工程的发展,目前双特异性抗体已经研发出多种类型,主要类型有三功能双特异性抗体、IgG-scFv、三价双特异性分子、串联单链抗体(串联scFv)、DVD-Ig 等多种形式。2.质谱技术近年来质谱仪性能的显著改进主要基于开发出的两种离子化技术:一种是介质辅助的激光解吸/离子化技术。另一种是电喷雾离子化技术。由于这两种电离技术的出现,使原本只能检测小分子的质谱技术,可以运用于检测生物大分子。在过去质谱技术主要运用于对一级结构和序列的表征,而现在质谱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高级结构的分析,而高级结构对于抗体药物的生物活性至关重要。3.质谱技术在抗体药物一级结构分析中的应用3.1 完整抗体药物精确分子量测定当得到抗体药物时,可以直接通过高分辨率的MALDI-TOF或者ESI-MS进行分子量的检测。通过对于脱糖后分子量的检测,可以对于抗体药物进行初步定性分析,并将可以作为药物常规放行的分析方法。对于脱糖前的抗体药物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抗体药物的糖基化类型的信息及糖基化水平的分布,对于快速了解生产工艺与药物质量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2 药物抗体偶联比(DAR)对于赖氨酸链接的抗体偶联药物,采用C4色谱柱及联用的质谱对去糖基化样品进行分析,根据偶联不同数目药物分子的质量数增加判断偶联数目。对于质谱测定的结果,不仅可以给出确切的药物抗体偶联比值,更能够给出链接不同个小分子药物的分布情况,及反应过程副产物空链接头的分布情况。3.3 肽图谱分析蛋白被特异酶切后的蛋白酶水解后得到的肽片段质量图谱。由于不同的抗体药物具有不同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被酶水解后,产生的肽片段也各不相同,肽混合物的质量数具有唯一特征。可以通过LC-ESI-MS进行肽片段的一级质量数的鉴定,也可以通过LC-ESI-MS/MS对于每个肽片段进行进一步确证,提高肽图谱的准确性。3.4 翻译后修饰研究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PTM)对于抗体药物的生物学功能十分重要。常见的翻译后修饰有:磷酸化、脱酰胺、甲硫氨酸氧化、糖基化修饰、N端焦谷氨酸环化,C端赖氨酸切除等。质谱分析仪检测蛋白和肽片段的分子量偏差,可以实现高灵敏、高通量和高精确地鉴别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的种类。3.5 N端氨基酸序列检测常规N端氨基酸检测用Edman降解法进行检测,但是抗体药物有时候会出现N 端环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用Edman降解法需要先对抗体进行去封闭处理,而直接使用质谱可以直接测出N端的氨基酸序列,同时可以检测出N端环化的相对比例。4.质谱技术在抗体药物高级结构分析中的应用4.1 氢/氘交换质谱(HDX-MS)常规的质谱只能获得蛋白的一级结构信息。氢/氘交换质谱(HDX-MS)可以进行蛋白质构象,溶液动力学和表位映射进行分析。在能够调查的蛋白质的高阶结构和动态结构技术中,HDX-MS已经证明适合单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抗原复合物的构象分析。4.2 离子淌度质谱法(IM-MS)离子淌度是根据蛋白的电荷和形状选择性分离的方法,可以区分相同分子量的蛋白和肽段,可用于检测蛋白的简单高级结构。4.3 高分辨率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高分辨率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能够检测最高质量数的质谱仪器,并且有着很高的分辨率。FTICR-MS 是目前被公认为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和完整的蛋白质鉴定和上/下调翻译后修饰(PTM)蛋白质的鉴定。

  • 质谱技术原理与方法简介

    质谱方法(Mass Spectroscope,MS)是通过正确测定蛋白质分子的质量而进行蛋白质分子鉴定、蛋白质分子的修饰和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质谱仪通过测定离子化生物分子的质荷比便可得到相关分子的质量。但长期以来,质谱方法仅限于小分子和中等分子的研究,因为要将质谱应用于生物大分子需要将之制备成气相带电分子,然后在真空中物理分解成离子。但如何使蛋白分子经受住离子化过程转成气相带电的离子而又不丧失其结构形状是个难题。20世纪70年代,解吸技术的出现成功地将蛋白分子转化成气相离子。尔后快原子轰击与其紧密相关的溶液基质二次离子质谱法使得具有极性的、热不稳定的蛋白分子可经受住电离过程。但这些方法仅限于10kD以下蛋白分子的研究。80年代电喷雾电离(ESI)和软激光解吸(SLD)电离技术的发展则使得质谱方法应用于高分子量蛋白分子的研究。 电喷雾电离(ESI)原理可按电荷残留模型予以描述,带电液滴蒸发,液滴变小,液滴表面相斥的静电荷密度增大。当液滴蒸发到某一程度,液滴表面的库仑斥力使液滴爆炸。产生的小带电液滴继续此过程。随着液滴的水分子逐渐蒸发,就可获得自由徘徊的质子化和去质子化的蛋白分子。针对电喷雾电离所产生的多电荷状态,Fenn将多电荷状态理解为对分子质量进行多次独立的测量,并基于联立方程解的平均方法,获得对分子质量的正确估量,解决了多电荷离子信息的问题,使蛋白分子质量测量精度获得极大的提高,并于1988年首次成功地测量了分子量为40 kD的蛋白质分子,精确度达到99.99%。

  • 质谱技术在蛋白组研究中的应用(二)

    6 质谱仪的最新进展用质谱检测蛋白,首先考虑到用PMF与 MALDI-TOF联用,如果无法检测,下一步就用ESI-MS/MS创建序列标签。在PMF分析中,MALDI的平板中只需一小部分样本就足以检测,剩下的样本就可以用来创建序列标签。并且,在MALDI-TOF仪器上,用一种叫做“源后延迟”的方法可以对只有部分序列的肽段进行检测。然而,用这个方法产生的质谱图比较难说明,精确性也很差。最近,用MALDI联合四级杆-时间质谱分析器[30,31]以及原始的MALDI-TOF/TOF[32]方法产生了。因此同一份标本可以首先考虑用PMF检测蛋白[33],如果有必要的话,再用MS/MS创建序列标签。MALDI联合四级杆-TOF检测高通量蛋白是有希望的[31]。7 蛋白质组研究中的转录后修饰分析蛋白组分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对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转录后修饰,如磷酸化和糖基化进行研究。蛋白质的磷酸化是很有趣的,因为在信号转导途径中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早检测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方法是进行2-DE之前用35S-Met对样本进行代谢性标记,再在2-DE上进行放射自显影[34-36]。在凝胶中,不同蛋白的磷酸化和糖基化位点通常在凝胶中显示一连串蛋白质点,但是还需要做更详细的分析来确定修饰类型。蛋白质磷酸化的改变既可以用32P标记细胞,也可以用特异性磷酸化抗体做western blotting进行研究。如果用32P标记的方法,仍然需要做2-DE。经过凝胶比较后,把感兴趣的点从胶上切下来,然后用质谱鉴定[36]。Soskic使用的是印迹法,两个2-DE同时进行,一个用于做特异的磷酸化抗体实验,另一个做常规染色。蛋白质磷酸化和糖基化更为详细的特性可以用质谱来检测,但是需要更多的起始材料而不仅仅是二维凝胶上的一个点。另外这些分析不能产生直接的序列信息,技术上也比用质谱检测蛋白要难的多。在蛋白上查找磷酸化位点有很多种方法。为了检测消化后的混和肽中哪一个是磷酸化的,可以用MALDI-MS在磷酸化前后对混合肽做PMF分析:经过磷酸酯酶处理后,磷酸化的肽将会失去一个磷酸基团,分子量将比处理前小80Da.糖基化研究中,多聚糖从蛋白中释放出来,对多聚糖结构的检测就是从这些游离的多聚糖中得到的。一般把MALDI仪和外源性糖苷酶[37-40]联合使用进行检测。如果需要更为详细的信息,可以用ESI-MS联合使用前体离子扫描仪[41-44]。到目前为止,能够用电泳分离后的蛋白进行糖蛋白结构检测的报道很少。其中有一项研究是N端糖蛋白酶切以后用一维SDS-PAGE分离,然后用MALDI-MS以及外源性的糖苷酶进行结构分析[45]。8 用质谱研究蛋白-蛋白之间的作用经典的蛋白组学着重于研究蛋白质在何时何处表达。因为大部分的细胞功能都是由蛋白质复合体而不是由单个蛋白来执行的,所以鉴定蛋白质的成分和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可以用生物化学方法纯化蛋白质后用质谱来鉴定不同的成分,如人类剪接体的成分,酵母的核孔复合体[46]以及核蛋白体等都可以用此策略检测出来。一般的蛋白复合体是用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和分离,如免疫沉淀反应[47,48]。 DNA结合蛋白可以用同它们有特异性亲和力的核酸来分离,然后用质谱来鉴定[49]。Rigaut等人在串联层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通用的蛋白质复合体纯化方法[50]。在这个方法中,一种TAP标签和靶蛋白融合在一起,然后把蛋白转移到宿主细胞或者组织中,融合蛋白在宿主细胞和组织中能持续表达。TAP标签包括一种A蛋白和一种钙调蛋白,在标签之间有一个TEV蛋白酶切位点。用串联亲和层析法能将融合蛋白及与它相互作用的蛋白成分从细胞提取物中有效的分离,纯化出来。Rappsiber等人分别用亲和层析,交叉耦合以及质谱等方法[51]对酵母的核孔复合物Nup85p的亲和性进行研究。经过层析以后,用一维SDS-PAGE方法就可以分离蛋白复合体中的各个成分,因此二维电泳的不足之处就可以避免。同样也有可能直接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方法分析大分子量蛋白质复合体[52]。蛋白组分析的优越之处主要是用于蛋白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蛋白的转录后修饰的研究,同时也可以用于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质谱对于蛋白组分析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近年来仪器以及数据库软件的发展使得质谱成为能力更强大的工具。参考文献[1] O’Farrell PH. J Biol Chem,1975,250:4007–4021.[2] Karas M, Bachmann D, Bahr U, et al. Int J MassSpecrom Ion Process,1987,78:53–68.[3] Meng CK, Mann M, Fenn JB. et al. Atoms, Mol Clusters,1988,10:361–368.[4] Fenn JB, Mann M, Meng CK, et al.Science,1989,6(246):64–71.[5] Corthals GL, Wasinger VC, Hochstrasser DF, et al.Electrophoresis,2000,21:1104–1115.[6] Celis JE, Kruhoffer M, Gromova I, et al. FEBS Lett,2000,480:2–16.[7] Anderson L, Seilhamer J. Electrophoresis,1997,18:533–537.[8] Gygi SP, Rochon Y, Franza BR, et al. Mol Cell Biol,1999,19:1720–1730.[9] Henzel WJ, Stults JT, Wong SC, et al. ProcNatl Acad Sci USA,1993,90:5011–5015.[10] Mann M, Hojrup P, Roeppstorff P. Biol Mass Spectrom,1993,22:338–345.[11] Pappin DJ, Hojrup P, Bleasby AJ. Curr Biol,1993,3:327–332.[12] James P, Quadroni M, Carafoli E, et al. Biochem BiophysRes Commun,1993,195:58–64.[13] Yates JRD, Speicher S, Griffin PR, et al. AnalBiochem,1993,214:397–408.[14] Mann M, Wilm M. Anal Chem,1994,66:4390–4399.[15] Eng JK, McCormack AL, Yates JR. J Am Soc Mass Spectrom,1994,5:976–989.[16] Wilm M, Mann M. Int J Mass Spectrom Ion Process,1994,136:167–180.[17] Wilm M, Shevchenko A, Houthaeve T, et al. Nature 1996 379:466–469.[18] Wilm M, Mann M. Anal Chem,1996,68:1–8.[19] Morris HR, Paxton T, Panico M, et al. JProtein Chem,1997,16:469–479.[20] Rosenfeld J, Capedeville J, Guillemot JC, et al. AnalBiochem,1992,203:173–179.[21] Shevchenko A, Wilm M, Mann M. Anal Chem,1996,68:850–858.[22] Pandey A, Andersen JS, Mann M. Science’s STKE: www.stke.org/cgi/content/full/OC–sigtrans 2000/37/pl1.[23] Kussmann M, Nordhoff E, Rahbek-Nielsen H, et al. J Mass Spectrom,1997,32:593–601.[24] Gobom J, Nordhoff E, Mirgorodskaya E, et al. J Mass Spectrom,1999,34:105–116.[25] Clauser KR, Baker P, Burlingame AL. Anal Chem,1999,71:2871–2882.[26] Binz PA, Muller M, Walther D, et al. Anal Chem,1999,71:4981–4988.[27] Bienvenut WV, Sanchez JC, Karmime A, et al. Anal Chem,1999,71:4800–4807.[28] Neubauer G, King A, Rappsilber J, et al. Nat Genet,1998,20:46–50.[29] Yates III JR, Carmack E, Hays L, et al. MethodsMol Biol,1999,112:553–569.[30] Loboda AV, Krutchinsky AN, Bromirski M, et al.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2000,14:1047–1057.[31] Shevchenko A, Loboda A, Schevchenko A, et al. Anal Chem,2000,72:2132–2141.[32] Medzihradszky KF, Campbell JM, Baldwin MA, et al. Anal Chem 2000,72:552–558.[33] Krutchinsky AN, Zhang W, Chait BT. J Am Soc Mass Spectrom,2000,11:493–504.[34] Nyman TA, Matikainen S, Sareneva T, et al. Eur J Biochem 2000 267:4011–4019.[35] Celis JE, editor. Cell Biology: A Laboratory Handbook, vol. 4,2nd. Academic Press, 1998,375–385.[36] Gerner C, Frohwein U, Gotzmann J, et al. J Biol Chem,2000,Sep 7 [epubahead of print].[37] Colangelo J, Orlando R. Anal Chem,1999,71:1479–1482.[38] Geyer H, Schmitt S, Wuhrer M, et al. Anal Chem1999 71:476–482.[39] Harvey DJ. Mass Spectrom Rev,1999,18:349–450.[40] Nyman TA, Kalkkinen N, et al. Eur J Biochem,1998,253:485–493.[41] Sheeley DM, Reinhold VN. Anal Chem,1998,70:3053–3059.[42] Reinhold VN, Reinhold BB, Costello CE. Anal Chem,1995,67:1772–1784.[43] Kuster B, Hunter AP, Wheeler SF, et al. Electrophoresis,1998,19:1950–1959.[44] Rout MP, Aitchison JD, Suprapto A, et al. J Cell Biol,2000,148:635–651.[45] Yamaguchi K, Subramanian AR. J Biol Chem ,2000,275:28 466–28 482.[46] Yamaguchi K, von Knoblauch K, Subramanian AR. J BiolChem,2000,275:28 455–28 465.[47] Rotheneder H, Geymayer S, Haidweger E. J Mol Biol,1999,293:1005–1015.[48] Boehning D, Joseph SK. EMBO J,2000,19:5450–5459.[49] Nordhoff E, Krogsdam AM, Jorgensen HF, et al. Nat Biotechnol,1999,17:884–888.[50] Rigaut G, Shevchenko A, Rutz B, et al. Nat Biotechnol,1999,17:1030–1032.[51] Rappsilber J, Siniossoglou S, Hurt EC, et al. Anal Chem2000 72:267–275.[52] Link AJ, Eng J, Schieltz DM, et al. Nat Biotechnol,1999,17:676–682.T.A. Nyman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 2001:18 .221–227.

  •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书籍名称:色谱质谱联用技术2作者:盛龙生,苏焕华,郭丹滨3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4封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5/201305041225_438232_2649431_3.png5内容简介:第一章 气象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GCMS主要性能指标;第三节 GCMS仪器配置;第四节 GCMS的真空技术;第五节 GCMS的质谱技术;第六节 GCMS中的气相色谱技术;第七节 GCMS应用相关技术第二章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第一节 ESIMS及其原理;第二节 APCI基本原理;第三节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中的进样和色谱技术;第四节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中的质谱技术 第五节 应用及有关原理与技术6本书重点讨论GCMS及LCMS的相关原理,操作要点,数据采集与处理,谱库检索和典型应用实例,以帮助初学者快速掌握质谱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 【资料】蛋白质组学中质谱分析前的预富集研究进展

    自80年代以来一系列新的软电离技术如快原子轰击电离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电喷雾电离等发现后,生物质谱技术迅速发展,已成为现代科学研究前沿的热点之一。而其中又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MALD I2MS)和电喷雾电离质谱(ESI2MS)应用最为广泛。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灵敏度高、可操作性强且对生物样品中的无机盐和缓冲溶液具有较好包容性;电喷雾电离质谱选择性好、分析质量范围宽、样品消耗量小、易于与各种色谱联用。在生物样品的处理中常常需要用到非挥发性的盐,用于为细胞营造无毒的环境,稳定溶剂化的样品及维持酶的活性等。此外,许多用于分离生物分子的分离方法也需要高浓度的盐和缓冲溶液 。但是,样品处理及分离过程中所用的NaCl、十二烷基磺酸钠、盐酸胍、尿素、甘油、二甲基亚砜等都会影响后续质谱高灵敏的分析 。因为这些不挥发的低分子量污染物会导致复杂加合物的形成,增加噪音及造成明显的信号抑制 。此外,在复杂的组织或细胞蛋白质组中,与疾病和信号传导相关的蛋白质往往是属于低丰度的蛋白质,这些重要的蛋白质由于本身存在的量极少而很难得以有效鉴定 。因此,对蛋白质/多肽样品的预富集处理将是MALD I2MS或ESI2MS得到高质量质谱图的前提,也是成功鉴定蛋白质的关键。该文献主要侧重于相关工作的概述。

  • 【资料】-生物质谱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与展望

    生命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最前沿科学之一,随着人类第一张基因序列草图的完成和发展,生命科学的研究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后基因组学,即蛋白质组学时代。正如基因草图的提前绘制得益于大规模全自动毛细管测序技术一样,后基因组研究也将会借助于现代生物质谱技术等得到迅猛发展。本文拟简述生物质谱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1. 质谱技术质谱(Mass SPectrometry)是带电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按质荷比(或质量)的大小顺序排列的图谱。质谱仪是一类能使物质粒子高化成离子并通过适当的电场、磁场将它们按空间位置、时间先后或者轨道稳定与否实现质荷比分离,并检测强度后进行物质分析的仪器。质谱仪主要由分析系统、电学系统和真空系统组成。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用于分析的样品分子(或原子)在离子源中离化成具有不同质量的单电行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这些单电荷离子在加速电场中获得相同的动能并形成一束离子,进入由电场和磁场组成的分析器,离子束中速度较慢的离子通过电场后偏转大,速度快的偏转小;在磁场中离子发生角速度矢量相反的偏转,即速度慢的离子依然偏转大,速度快的偏转小;当两个场的偏转作用彼此补偿时,它们的轨道便相交于一点。与此同时,在磁场中还能发生质量的分离,这样就使具有同一质荷比而速度不同的离子聚焦在同一点上,不同质荷比的离子聚焦在不同的点上,其焦面接近于平面,在此处用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即可得到不同质荷比的谱线,即质谱。通过质谱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分析样品的分子量、分子式、分子中同位素构成和分子结构等多方面的信息。质谱技术的发展 质谱的开发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初J.J.Thomson创制的抛物线质谱装置,1919年Aston制成了第一台速度聚焦型质谱仪,成为了质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最初的质谱仪主要用来测定元素或同位素的原子量,随着离子光学理论的发展,质谱仪不断改进,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已广泛地应用于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测定。现今,质谱分析的足迹已遍布各个学科的技术领域,在固体物理、冶金、电子、航天、原子能、地球和宇宙化学、生物化学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均有着广阔的应用。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更为质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独特的生物质谱技术。2. 生物质谱技术电喷雾质谱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是诞生于80年代末期的两项轨电离技术。这两项技术的出现使传统的主要用于小分子物质研究的质谱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它们具有高灵敏度和高质量检测范围,使得在pmol(10-12)甚至fmol(10-15)的水平上准确地分析分子量高达几万到几十万的生物大分子成为可能,从而使质谱技术真正走入了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以下主要介绍与生物医学有关的几项质谱技术。电喷雾质谱技术电喷雾质谱技术(Electrospray Ionizsation MassSpectrometry,ESI-MS)是在毛细管的出口处施加一高电压,所产生的高电场使从毛细管流出的液体雾化成细小的带电液滴,随着溶剂蒸发,液滴表面的电荷强度逐渐增大,最后液滴崩解为大量带一个或多个电荷的离子,致使分析物以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的形式进入[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电喷雾离子化的特点是产生高电荷离子而不是碎片离子,使质量电荷比(m/z)降低到多数质量分析仪器都可以检测的范围,因而大大扩展了分子量的分析范围,离子的真实分子质量也可以根据质荷比及电行数算出。电喷雾质谱的优势就是它可以方便地与多种分离技术联合使用,如液一质联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是将液相色谱与质谱联合而达到检测大分子物质的目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MatriX Assisted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MALDI)的基本原理是将分析物分散在基质分子中并形成晶体,当用激光照射晶体时,由于基质分子经辐射所吸收的能量,导致能量蓄积并迅速产热,从而使基质晶体升华,致使基质和分析物膨胀并进入[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MALDAI所产生的质谱图多为单电荷离子,因而质谱图中的离子与多肽和蛋白质的质量有一一对应关系。MALDI产生的离子常用飞行时间(Time-of-FlightTOF)检测器来检测,理论上讲,只要飞行管的长度足够,TOF检测器可检测分子的质量数是没有上限的,因此MALDI-TOF质谱很适合对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研究。快原子轰击质谱技术快原子轰击质谱技术(Fast Atom Bomebard-ment Mass Spectrometry,FABMS)是一种软电离技术,是用快速惰性原子射击存在于底物中的样品,使样品离子溅出进入分析器,这种软电离技术适于极性强、热不稳定的化合物的分析,更加适用于多肽和蛋白质等的分析研究。FABMS只能提供有关离子的精确质量,从而可以确定样品的元素组成和分子式。而FABMS-MS串联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样品较为详细的分子结构信息,从而使其在生物医学分析中迅速发展起来。同位素质谱同位素质谱是一种开发和应用比较早的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只是近几年的事。由于某些病原菌具有分解特定化合物的能力,该化合物又易于用同位素标示,人们就想到用同位素质谱的方法检测其代谢物中同位素的含量以达到检测该病原菌的目的,同时也为同位素质谱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开辟了一条思路。

  • 【分享】质谱分析技术原理与方法简介

    质谱方法(Mass Spectroscope,MS)是通过正确测定蛋白质分子的质量而进行蛋白质分子鉴定、蛋白质分子的修饰和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质谱仪通过测定离子化生物分子的质荷比便可得到相关分子的质量。但长期以来,质谱方法仅限于小分子和中等分子的研究,因为要将质谱应用于生物大分子需要将之制备成[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带电分子,然后在真空中物理分解成离子。但如何使蛋白分子经受住离子化过程转成[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带电的离子而又不丧失其结构形状是个难题。20世纪70年代,解吸技术的出现成功地将蛋白分子转化成[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离子。尔后快原子轰击与其紧密相关的溶液基质二次离子质谱法使得具有极性的、热不稳定的蛋白分子可经受住电离过程。但这些方法仅限于10kD以下蛋白分子的研究。80年代电喷雾电离(ESI)和软激光解吸(SLD)电离技术的发展则使得质谱方法应用于高分子量蛋白分子的研究。 GtqA@&5& ueJ_F#y 电喷雾电离(ESI)原理可按电荷残留模型予以描述,带电液滴蒸发,液滴变小,液滴表面相斥的静电荷密度增大。当液滴蒸发到某一程度,液滴表面的库仑斥力使液滴爆炸。产生的小带电液滴继续此过程。随着液滴的水分子逐渐蒸发,就可获得自由徘徊的质子化和去质子化的蛋白分子。针对电喷雾电离所产生的多电荷状态,Fenn将多电荷状态理解为对分子质量进行多次独立的测量,并基于联立方程解的平均方法,获得对分子质量的正确估量,解决了多电荷离子信息的问题,使蛋白分子质量测量精度获得极大的提高,并于1988年首次成功地测量了分子量为40 kD的蛋白质分子,精确度达到99.99%。 {0} Q5 p@=B\A] 软激光解吸(SLD)是指从激光脉冲中获得能量后,样品分子以完整的低电荷分子离子释放,然后由电场加速。运用激光解吸电离蛋白分子时,激光的能量和波长、化学/物理基质的吸收和热传递特性,与基质中分析物的分子结构之间需要作合理的选择调配。Tanaka选用了低能量氮激光和含有胶状颗粒的甘油作基质,成功地测定了高分子量的糜蛋白酶原、梭肤酶-A以及细胞色素。由于Tanaka成功的开创性工作,SLD技术迅速发展。目前占主导的方法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这一方法是将样品掺入一种低分子量的结晶基质,基质的最大吸收与激光脉冲波长匹配。由于MALDI产生的是低电荷的完整[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大分子,可用于检测纯度不高的生物分子。MALDI与飞行时间(TOF)联合已经成为鉴别大分子的重要方法,成为鉴定细胞内蛋白组分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

  • 当质谱技术应用于医学检验-2

    二、质谱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主要应用  1、质谱技术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  质谱技术在应用较早的国家已成为继免疫学方法和化学发光法之后的第三大生化检测技术。目前采用质谱技术检测的项目数量虽然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越来越多的生化检测项目正被转移至质谱技术平台进行检测;质谱技术也成为生化检验领域新兴的发展方向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6]。  质谱技术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应用最为成熟的项目主要包括:生化遗传检测、治疗药物监测、类固醇激素检测、营养素检测以及毒理学检测。技术高特异性的特点可有效避免结构类似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结果,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技术高灵敏度的特点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内分泌类固醇激素检测中,低浓度化合物检测困难和测不准的难题,为疾病的预测和诊疗分型提供准确结果。  国外许多内分泌实验室已经将大部分体内激素类物质的检测由放射免疫学方法或免疫学方法转换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MS方法,并将质谱技术作为内分泌类固醇激素类物质检测的首选方法。质谱技术一次可检测多种化合物的特点,可提高检测通量、减少样品用量和降低检测成本。如在生化遗传检测中,质谱技术一次可分析60多种氨基酸和酰基肉碱,筛查40余种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在营养素检测中一次可分析20种氨基酸、20种脂肪酸、10余种微量元素或5种脂溶性维生素,有效提高了检测通量、减少了样品用量,并提供了丰富的检测信息;在毒理学检测中一次可检测尿液中19种药物,实现了高通量、快速高效的药物筛查技术[7]。  在临床生化检验领域,质谱技术相比于传统方法的优势较为突出,但随着技术的深入应用与经验的积累,技术应用的缺点也逐步凸显出来,包括质谱技术应用的陷阱问题、实验室日常运行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以及相关政策法规问题等,主要体现在:  (1) 质谱技术在分析基质复杂的生物样本时,检测结果易受到基质效应、结构类似物干扰以及质谱信号产生的不稳定所带来的干扰影响;对这些问题认识和预防不当,则质谱的检测结果将存在较大的错误风险;  (2) 质谱技术相比于免疫学方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的自动化程度较低,对人员依赖性较大;同时各厂家仪器系统还未实现与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S) 的接口双向对接,在数据处理和报告发放环节,仍未实现自动化;  (3) 对于质谱技术应用较成熟的项目,检测数据仍缺乏统一的应用标准[4];  (4) 质谱技术检测方法所需的标准物质、试剂和耗材等,目前主要依赖于进口,较多的检测项目受限于这些因素而开展受阻;  (5) 目前质谱实验室的方法基本为自建方法,标准化和规范化较为薄弱。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已发布了临床质谱的使用指南[8],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和《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部也于2017年10月份共同发布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质谱临床应用建议》[9],这些都为质谱技术临床检测工作提供良好了的指导和参考;  (6) 由于质谱技术较为复杂,仪器构成多样化,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规范的使用操作,但目前国内相关的技术人才匮乏;质谱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昂贵,对于安装条件有特殊要求,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使得质谱技术临床应用的门槛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应用;  (7) 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仪器的维修服务成本较高,维修周期较长,维修的及时性也存在不能满足临床检测的报告周期固定性的要求;  (8) 国内对于质谱技术在临床的应用监管还不成熟,相关的检测项目在临床上无收费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应用普及。  虽然质谱技术的应用仍存在较多缺陷,但随着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应用监管的成熟,各项瓶颈将被不断突破,未来随着质谱仪器的各项性能的提升;前处理自动化的实现;检测数据自动输出并实现与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双向对接,以及结果报告自动预警功能的实现,质谱仪有望像免疫学方法和化学发光法一样,成为临床生化检验中自动化、智能化、易用化的检测平台。  2、质谱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  近年来,MALDI-TOF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微生物的鉴定及分型,并逐渐成为微生物鉴定的主流技术,可快速检测和鉴定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分枝杆菌、酵母菌和丝状真菌等[6,10-14]。相比于传统的革兰染色、菌落形态、表型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MALDI-TOF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经济、高通量等优点。MALDI-TOF是基于细菌表面蛋白分子检测的技术,通过测定未知微生物自身独特的蛋白质指纹图谱及特征性的图谱峰,并与数据库中参考菌株的蛋白指纹图谱进行比对,从而实现菌株的鉴定[11]。  该技术是将完整的微生物细胞直接进行检测,样品制备简单,检测周转时间短,在数分钟内就可以得到一个菌种的测试结果,且分析用菌量极少,而传统方法完成常规细菌鉴定至少需要8~18h或更长时间。MALDI-TOF通过检测细菌胞膜成分或表达的特异蛋白对细菌进行种群的鉴别,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可以区分表型相似或相同的菌株,提供属、种、型水平的鉴定,对临床常见分离菌鉴定到种水平的准确率很高。以16S r RNA基因测序结果为标准,质谱检测结果准确率为90.0%~95.0%[15],不仅可以识别病原菌,而且有助于发现新的病原菌。此外,质谱技术还用于病原体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常规的药物敏感性实验方法比较费时,局限于少数细菌,MALDI-TOF通过比对耐药菌株和药物敏感菌株间的特征性蛋白和图谱峰及检测耐药菌株与抗生素共培养后的分解产物,可以分析几乎所有的耐药机制。  研究表明,相比于标准的微生物培养技术,质谱技术可降低约50%的试剂成本和劳动力成本[16]。但是,MALDI-TOF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微生物鉴定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于具有特殊结构的菌种和图谱极为相似的菌种的鉴定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一些罕见菌种或新型细菌鉴定困难、对血培养样本中的混合菌种难以准确鉴别等,原因是质谱数据库中标准菌株的图谱有限、质谱峰的数据不充分以及细菌库中无这些菌株[17,18]。  随着仪器技术参数、质谱数据库及分析软件的不断更新完善,所有的分离株将被逐步的明确鉴定出来。因此,随着质谱技术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应用数据库进一步完善,MALDI-TOF技术必将在微生物鉴定、菌种分型、同源分析、耐药监测等多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有望成为新一代病原微生物诊断的常规技术。  3、质谱技术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  核酸质谱检测技术是在MALDI-TOF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引物延伸分析法和碱基特异裂解分析法,针对双链DNA的特性进行了特殊优化,使样品在电离过程中不产生或产生较少的碎片离子,可用于检测核酸的分子量和研究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核酸检测的新型软电离生物质谱[19]。相比于以凝胶电泳为基础的测序法,质谱技术具有分辨率高、分离速度快、杂质干扰少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核酸测序、核酸指纹图谱、核酸SNP分析等[20]。  SNP是指基因组DNA序列上某个位置单个核苷酸碱基的差异,即基因位点的突变,在人群中的发生频率大于1%,是决定个体疾病易感性和药物反应性差异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突变的位点,可预测疾病,并提供诊断意见和指导用药。MALDI-TOF分析检测SNP是根据不同的分子量将等位基因排序,区分和鉴别相对分子量达7000左右 (含20多个碱基) 、仅存在1个碱基差别的不同DNA,可以精准地分辨到碱基种类。  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是产生药物毒副作用、降低或丧失药物疗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检测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型可对临床用药方案进行指导和调整,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以往检测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通常采用化学法,依赖于核苷酸的互补性对核酸序列进行分析,对于序列的长度、复杂性、反应条件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化学因素干扰,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若能将化学和物理方法结合起来对药物代谢酶基因进行检测,将极大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MALDI-TOF是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新型检测方法,其根据核苷酸分子被电离后在真空管中的飞行时间来确定其分子量大小,最终确定核苷酸序列,检测结果仅仅依赖于核酸分子量。经过验证比较,MALDI-TOF检测结果与Sanger测序的结果符合率为100%[21,22]。传统的Sanger测序方法虽然是序列测定的金标准,但其操作步骤繁琐费时和试剂成本高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MALDI-TOF可通过一次实验检测多个标本的多个突变,实现基因型的高通量、快速检测,为个体化用药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检测手段。  4、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质谱技术可检测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多肽或二硫键的数目与位置及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等,从而实现未知肽段的筛选、测序、肽指纹图谱、蛋白质表达谱、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谱、全蛋白完整无损分析等。质谱多样化的前端连接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研究者对基础蛋白科学领域的认识,但将这些认识转变为对临床实践的有效信息则有相当大的难度。到目前为止,基于质谱技术的将蛋白组学多样性的蛋白和多肽标志物, 成功应用于临床检测的案例并不多见[22]。  相反,对于已知的、确定的多肽和蛋白标志物即目标蛋白组学,质谱技术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目前,已经有一些关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MS用于临床目标多肽和蛋白分析的文章发表,如甲状腺球蛋白 (Tg) 和淀粉样蛋白的鉴定与定量分析等[23-25]。质谱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在很多情况下均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1],如对某一分析物的免疫学方法不存在时;已经存在的免疫学方法不能给出某些临床关键问题的答案时;已经存在的免疫学方法存在干扰时;某一分析物存在多个异构体时;对同一分析物的检测,不同的检测方法间存在较大的结果变异性时;已经存在的分析方法流程较为复杂时,质谱技术均可发挥相应作用,弥补免疫学方法的不足。  质谱技术在医学检验领域中应用的下个目标和挑战,是如何弥补免疫学方法在蛋白和多肽检测方面的局限性。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这方面的突破会越来越多,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质谱检测数据。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