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伯克利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伯克利实验室专题为您整合伯克利实验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伯克利实验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伯克利实验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伯克利实验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伯克利实验室话题讨论。

伯克利实验室相关的论坛

  • 【转帖】伯克利科学家发明了检测“导致酒后头痛”的设备

    奢华的晚餐,上好的美酒,总令人向往,而数小时后,快速心跳和剧烈头痛总是接踵而至,难以避免。但是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学者们最新推出的设备似乎可以避免这令人恐惧的”酒后头痛”。  化学家们和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一起研究寻找火星上生物的技术,开发了一个新设备。据他们的描述,这个设备轻易探测到了一些化学物质,许多化学家们都认为这些物质是使葡萄酒和其他嗜好性食物变成令人身体不舒服的物质。  这种化学物质,叫做生物胺,它广泛的存在于被美食家大家赞誉的腌制食品、发酵食品和陈年的食品中。这些食物包括葡萄酒、巧克力、奶酪、橄榄、坚果和深加工的肉制品。  在分析化学期刊发表这项新技术文章的作者Richard Mathies,说“你想象不出你吃的食物与你体内的化学物质的关系有多么紧密。”

  • 【资料】世界著名实验室简介【一】

    【资料】世界著名实验室简介【一】

    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LBNL)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位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占地81公顷,毗邻旧金山湾。它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由伯克利代管。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是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先生于1931年建立的,早期关注于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建起了第一批电子直线加速器,发现了一系列超重元素,开辟了放射性同位素、重离子科学等研究方向,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核物理学的圣地。它是美国一系列著名实验室:Livermore,Los Alamos,Brookhaven等实验室的先驱,也是世界上成百所加速器实验室的楷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现在研究的领域非常宽泛,下设18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涵盖了高能物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建立以来,共培养了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4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现有3800名雇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伯克利分校的老师和学生,2004年的财政预算超过5亿美元。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实验室的主任是朱棣文先生,他是极少数担任美国国家学术机构领导的华人之一。地理位置:1 Cyclotron Rd, Berkeley, California, 美国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141651_277613_219775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141659_277621_2197752_3.jpg电话:+1 510-486-4000 主要科研成就: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2/201102141654_277618_2197752_3.jpg英文网站:http://www.lbl.gov/

  • 【转帖】美国的著名国家实验室介绍

    实验室分成很多等级,而一般来说,在这个学术链条上,最高端的实验室就是国家实验室(National Laboratory).它一般由国家直接投资建设,进行的研究一般也是最重要的研究。作为世界上第一科研强国的美国,有一套完善的国家实验室制度,是美国学术界的顶梁柱,值得我们了解和学习。 美国的国家实验室一般隶属于联邦的政府部门,如能源部、国防部、NOAA(国家海洋和大气局)、 NASA(国家航空航大局)等,由联邦政府拨款支持。而实验室又一般交由知名大学来代管,这样大学可以借用实验室的财力,而实验室又可以从大学来获得人力。美国从20世纪上半期开始建立国家实验室制度,到了今大已经建设成了一个完善的国家实验室系统,在各个基础和前沿领域开展研究。 著名实验室 美国很多著名大学都为政府代管国家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名字也就和大学连在一起了。最著名的如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National Laboratory)。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位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占地81公顷,毗邻旧金山湾。它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由伯克利代管。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是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欧内斯特.奥兰多.伯克利先生建立的,早期关注于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现在研究的领域非常宽泛,下设18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涵盖了高能物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建立以来,一共培养了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4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现有3800名雇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伯克利分校的老师和学生,2004年的财政预算超过5亿美元。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实验室的主任是朱棣文先生,他是极少数担任美国国家学术机构领导的华人之一。 MIT(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世界名校,但是在二战前它井没有今大的学术地位,它的发展同该校的林肯实验室(LincolnLaboratory)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二战期间,MIT获得了来自五角大楼的巨额资助,其中MIT的辐射实验室(即后来的林肯实验室的前身)从事雷达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井且带动了其他工程和理论学科的飞速进步。20世纪50年代,林肯实验室又获得了来自美国空军的大量经费,井以此为契机进行了早期电脑网络的研究。林肯实验室位于莱克星敦,远离MIT的主教学区,从事很多保密的军工研究,这为它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不可否认,由于林肯实验室成功获得了军方的支持,也推动了MIT整个学校的发展。目前林肯实验室每年获得的经费是3.4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军方。 熟悉二战历史的人一定都知道著名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Laboratory),在著名科学家奥本海默的领导下,它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该实验室位于新墨西哥州首府圣塔菲西北56公里处,成立于1943年,当年是曼哈顿工程的一部分。该实验室发轫于曼哈顿工程,和核工程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该实验室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其他学科领域,如计算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内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一个特点是同工业界开展广泛合作,另一个特点就是和加州大学紧密合作,目前有6800名员工来自加州大学。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年度经费达到了惊人的12亿美元。 美国能源部拥有多个国家实验室,其中著名的还有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National Laboratory)。这个实验室成立于1947年,位于纽约的长岛,以其在能源领域的研究而闻名。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拥有3000名雇员,每年还接待全球的超过 4000名科学家的访问。布鲁克海文的年度研究经费超过4亿美元。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ORNL)是美国能源部所属最大的科学和能源研究实验室,成立于1943年,现由田那西大学和Battelle纪念研究所共同管理。20世纪50、60年代,ORNL主要从事核能、物理及生命科学的相关研究。70年代成立了能源部后,使得ORNL的研究计划扩展到能源产生、传输和保存领域等。目前,ORNL的任务是开展基础和应用项目的研发,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创新方法,增强美国在主要科学领域里的领先地位;提高洁净能源的利用率;恢复和保护环境以及为国家的安全作贡献。ORNL在许多科学领域中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它主要从事6个科学领域方面的研究,包括中子科学、能源、高性能计算、复杂生物系统、先进材料和国家的安全。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ANL)是美国政府最老和最大的科学与工程研究实验室之一——在美国中西部为最大。ANL是1946年特许成立的美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也是美国能源部所属最大的研究中心之一。过去半个世纪中,芝加哥大学为美国能源部及其前身监管阿贡国家实验室的运行。 阿贡是从二次世界大战曼哈顿工程的一部分,芝加哥大学的冶金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2年12月2日,美国科学家费米(Enrico Fermi,1901-1954)和他约50名的同事在芝加哥大学的壁球场里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受控核链式反应。战后,阿贡接受开发和平利用原子反应堆的任务。数年来,阿贡的研究不断扩大,包括了科学、工程和技术的许多其他领域。阿贡现在不是,也从来不曾是武器实验室。阿贡有两个场所。伊利诺州-东场所被芝加哥环路西南约25英里的森林保护区所环绕。阿贡的4,000名雇员中约有3,200名在该1500英亩树木繁茂的场所工作。美国能源部芝加哥工作办公室也设在这里。 成功的秘密 美国的国家实验室是美国的第三大科研群体,是美国世界科研领先地位的重要支柱,培养了很多诺贝尔奖得主,获得了无数先进的科研成果。它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有很多原因,其中主要的: 一是国家的大力投入。国家每年在国家实验室投入的经费近百亿美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做后盾,科研才能顺利开展。 二是和高校的紧密结合。我们上面提到的所有实验室都和一流大学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另外如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 JetPropulsion Laboratory)与加州理工学院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成了同义词。高校有一流的学者,而]实验室可以提供经费和项目。 三是推动大型科研项目。所有这此实验室发展的趋势都是进行各学科的渗透和综合研究,同时开展大型的研究项目。每个实验室都拥有巨大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也只有它们能够开展这样的大规模研究。 美国的国家实验室为了国家的战略目标开展重点研究,同日开展基础领域和应用研究,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也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

  • 【分享】世界著名实验室简介

    世界著名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对科技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实验室更被喻为科研领域的麦加,是科技工作者向往和追随的地方。这些实验室往往代表了世界前沿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诞生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创新成果,是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下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分类加以介绍。 一、第一类是建立在大学里面,附属于大学或者是由大学代管的实验室。例如: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莫斯科大学的物理实验室,荷兰莱顿大学的低温实验室,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实验室,等等。美国很多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为政府代管国家实验室,这些设在大学里的国家实验室作为原始性创新基地,在国家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攻关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LBNL)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位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占地81公顷,毗邻旧金山湾。它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由伯克利代管。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是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先生于1931年建立的,早期关注于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建起了第一批电子直线加速器,发现了一系列超重元素,开辟了放射性同位素、重离子科学等研究方向,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核物理学的圣地。它是美国一系列著名实验室:Livermore,Los Alamos,Brookhaven等实验室的先驱,也是世界上成百所加速器实验室的楷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现在研究的领域非常宽泛,下设18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涵盖了高能物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建立以来,共培养了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4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现有3800名雇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伯克利分校的老师和学生,2004年的财政预算超过5亿美元。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实验室的主任是朱棣文先生,他是极少数担任美国国家学术机构领导的华人之一。 2、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Lincoln Laboratory) MIT于1951年在麻省的列克辛顿(Lexington)创建了林肯实验室。其前身是研制出雷达的辐射实验室。该实验室是联邦政府投资的研究中心,其基本使命是把高科技应用到国家安全的危急问题上。它很快在防空系统的高级电子学研究中赢得了声誉,其研究范围又迅速扩展到空间监控、导弹防御、战场监控、空中交通管制等领域,是美国大学第一个大规模、跨学科、多功能的技术研究开发实验室。 1957年该实验室建成全固态、可编程数字计算机控制的雷达系统(Millstone Hill radar),实现了对空间目标的实时跟踪,既能跟踪苏联卫星的活动,也能监控卡那维拉尔角的火箭发射。后来,这发展成弹道导弹战略防御系统,其中关键性的技术是数字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林肯实验室开发了卫星通信系统,导致8颗实验通信卫星的发射。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实验室开始研究民航交通管制,强调雷达监控,进行恶劣气象的检测,开发了航空器的自动化控制装置。在20世纪80年代,实验室为克服大气紊流的影响,开发了大功率激光雷达系统。20世纪90年代,为NASA等开发了传感器。现在,林肯实验室则在开发陆地图像处理设备。 为了支持庞大的创新研究,林肯实验室一直保持了在基础研究上的领先地位,例如表面物理、固态物理以及有关材料的优势。它完成了开发半导体激光器的早期研究,设计了红外激光雷达,并开发了高精度卫星定位与跟踪系统。 林肯实验室在计算机图形学、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以及设计与建造高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等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信号处理毕竟是实验室许多项目的核心技术,包括高吞吐率的通用信号处理器。它在语音编码与识别方面也有许多出色工作,为自动翻译开拓了道路。 林肯实验室现有雇员2432人,它在2003财政年度的经费是5.226亿美元,其中91.6%即4.787亿美元来自美国国防部,这就不难理解MIT林肯实验室事实上是美国军事电子系统的大本营。 3、加州大学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LANL)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首府圣塔菲西北56公里处,成立于1943年,以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而闻名于世。 洛斯阿拉莫斯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科学城和高科技辐射源。实验室在二战期间由罗斯福总统倡议建立,是曼哈顿工程的一部分。物理学家奥本海默是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 该实验室是一所由能源部与加利福尼亚大学联合管理的多计划研究机构。其研究工作分两大类:武器研究,包括开发满足目前军事需要的核弹头、设计试验先进技术方案,以及通过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实验与理论研究,维持一项创新性武器研究计划;非武器研究,包括核裂变、核聚变、中等物理加速、超导、计算科学、生物医学、地球科学、非核能及基础能源科学等。 这里云集了大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目前共有1.2万名雇员,每年经费预算高达21亿美元。 4、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BNL)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位于纽约长岛萨福尔克县(Suffolk County)中部,原址为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陆军厄普顿兵营。该实验室成立于1948年,现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由石溪大学和BATTELLE成立的布鲁克海文科学学会负责管理。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拥有3台开展研究用的反应堆和同步辐射光源、强场核磁共振仪、投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正电子断层成像仪、回旋加速器等一大批大型仪器和设备。除开创了核技术、高能物理、纳米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外,该实验室还在生物、化学、医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技术等多学科开展研究。大科学装置群的强大支撑能力和多学科交叉的环境,使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在发展新型、边缘科学和突破重大新技术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取得多项令世界瞩目的重大成果,并数次获得诺贝尔奖,成为著名的大型综合性科学研究基地。 布鲁克海文实验室拥有3000名雇员,每年还接待全球的超过4000名科学家的访问。布鲁克海文的年度研究经费超过4亿美元。 5、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简称JPL) 喷气推进实验室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个下属机构,负责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和管理无人空间探测任务,行政上属于加州理工学院管理,前身是由航空大师西奥多.冯.卡门于1936年牵头成立的喷气动力研究所。在国际科技界,喷气推进实验室如雷贯耳,它在美国导弹和航天发展史上起到了空前的作用,尤其是1958年“探险者1号”进入轨道,确立了其作为“太空开发计划之母”的地位。目前喷气推进实验室共进行着45个项目的研发,各种无人探测器升空后的控制工作大都由其负责。它还担负着对地球准确测量的任务,控制着全球的深空探测网络。这里汇集了太空研究领域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员工总数超过5200人,年度研究经费达13亿美元。 6、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ORNL)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是美国能源部所属最大的科学和能源研究实验室,成立于1943年,原称克林顿实验室,是曼哈顿秘密计划的一部分,现由田那西大学和Battelle纪念研究所共同管理。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期间,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主要从事核能、物理及生命科学的相关研究。70年代成立了能源部后,使得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研究计划扩展到能源产生、传输和保存等领域。 目前,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任务是开展基础和应用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知识和技术上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方法,增强美国在主要科学领域里的领先地位;提高洁净大量能源的利用率;恢复和保护环境以及为国家安全作贡献。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许多科学领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它主要从事6个方面的研究,包括中子科学、能源、高性能计算、复杂生物系统、先进材料和国家安全。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现有雇员3800多人和客座研究人员大约3000人,年度经费超过10亿美元。

  • 【转帖】著名实验室简介。

    进入二十世纪,各类物理实验室如雨后春笋,研究工作广泛开展。可以说,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下面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对科学发展起过或正在起重要作用的物理实验室,分别作些介绍。  第一类是建立在大学里面,附属于大学的实验室。除了[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4006.htm]英国剑桥大学[/url]的[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75281.htm]卡文迪什实验室[/url]以外,还可以举出许多,其中著名的有莫斯科大学的物理实验室,荷兰莱顿大学的低温实验室,美国哈佛大学的杰佛逊(Jefferson)物理实验室,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辐射实验室,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实验室。它们大都以基础研究为主,各有特长。例如:  一、荷兰的莱顿低温实验室  二十世纪初,这个实验室在[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506629.htm]昂纳斯[/url](K.Onnes)领导下,在低温领域独占鳌头,最先实现了氦的液化,发现了超导电性,并一直在低温和超导领域居领先地位。特别是它以大规模工业技术发展实验室,开创了大科学的新纪元。荷兰是一个工业小国,荷兰莱顿低温实验室的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75235.htm]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rl]的[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8601.htm]劳伦斯[/url]辐射实验室  它是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发源地,创建于30年代,当时正值经济萧条时期,创建人劳伦斯以其特有的组织才能,充分发掘美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起了第一批加速器。在他的领导组织下,实验室成员开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发现了一系列超重元素,开辟了[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57582.htm]放射性同位素[/url]、重离子科学等研究方向。它是美国一系列著名实验室:Livermore,Los Alamos,Brookhaven等实验室的先驱,也是世界上成百所加速器实验室的楷模。  第二类实验室属于国家机构,有的甚至是国际机构,由好几个国家联合承办。它们大多从事于基本计量,高精尖项目,超大型的研究[url=http://baike.baidu.com/view/842870.htm]课题[/url],和国防军事任务。例如:  三、德国的帝国技术物理研究所(简称PTR)  帝国技术物理研究所建于1884年,相当于德国的国家计量局,以精密测量热辐射著称。十九世纪末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致力于黑体辐射的研究,导致了普朗克发现作用量子。可以说这个实验室是量子论的发源地。  四、[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000458.htm]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url](简称NPL)  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是英国历史悠久的计量基准研究中心,创建于1900年。  1981年分6个部:即电气科学、材料应用、力学与光学计量、数值分析与计算机科学、量子计量、辐射科学与声学。  作为高度工业化国家的计量中心,与全国工业、政府各部门、商业机构有着广泛的日常联系,对外则作为国家代表机构,与各国际组织、各国计量中心联系。它还对环境保护,例如噪声、[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5556.htm]电磁辐射[/url]、大气污染等方面向政府提供建议。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共有科技人员约1000人,1969年最高达1800人。  五、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简称CERN)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创立于1954年,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的实验组织。它的创建、方针、组织、选题、经费和研究计划的执行,都很有特点。1983年在这里发现W±和Z0粒子,次年该中心两位物理学家鲁比亚和范德梅尔获诺贝尔物理奖。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由欧洲11个国家从1951年开始筹划,现已有13个成员国。经费由各成员国分摊,所长由理事会任命,任期5年。下设管理委员会、研究委员会和实验委员会,组织精干,管理完善。人员共达6000人,多为招聘制。三十余年来,先后建成质子[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69700.htm]同步回旋加速器[/url]、质子同步加速器、交叉储存环(ISR)、超质子同步加速器(SPS)、大型[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88626.htm]正负电子对撞机[/url](LEP)、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氢气泡室(BEBL)。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作为国际性实验机构,拥有雄厚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由于工作涉及许多国家和组织,在建设和研究中难免会出现种种矛盾和摩擦,但经过协商和合作,工作进行顺利,庞大计划都能按时兑现,接连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参见:[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30849.htm]高能物理[/url],1985年第3期,第26页)。  第三类实验室直接归属于工业企业部门,为工业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服务。其中最著名的有贝尔实验室和IBM研究实验室。

  • 美证实二维半导体存在普适吸光规律

    中国科技网讯 以往的研究表明,二维碳薄片石墨烯拥有一个通用的光吸收系数。而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现在,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首次证实,所有的二维半导体也同样普遍适用于一个类似的简单吸光规律。他们利用超薄半导体砷化铟薄膜进行的实验发现,所有的二维半导体,包括受太阳能薄膜和光电器件行业青睐的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都有一个通用的吸收光子的量子单位,他们称之为“AQ”。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从太阳能电池到光电传感器再到激光器和各类成像设备,许多当今的半导体技术都是基于光的吸收发展起来的。吸光性对于量子阱中的纳米尺度结构来说尤为关键。量子阱是由带隙宽度不同的两种薄层材料交替生长在一起形成的具有量子限制效应的微结构,其中的电荷载流子的运动被限制在一个二维平面上,能带结构呈阶梯状分布。 “我们使用无需支撑的厚度可减至3纳米的砷化铟薄膜作为模型材料系统,来准确地探测二维半导体薄膜的厚度和电子能带结构对光吸收性能的影响。”论文的通信作者、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的科学家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阿里·贾维说,“我们发现,这些材料的阶梯式光吸收比与材料的厚度和能带结构无关。” 他们将超薄的砷化铟膜印在由氟化钙制作的光学透明衬底上,砷化铟膜吸收光,氟化钙衬底不吸光。贾维说:“这样我们就能够根据材料的能带结构和厚度来研究厚度范围在3纳米到19纳米之间的薄膜的吸光性能。” 借助伯克利实验室先进光源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镜,贾维团队在室温下测出了从一个能带跃迁到下一个能带时的光吸收率。他们观察到,随着砷化铟薄膜能带的阶梯式跃迁,AQ值也以大约1.7%的系数相应地逐级递增或者递减。 “这种吸光规律对于所有的二维半导体来说似乎是普遍适用的。”论文另一个通信作者、电气工程师伊莱·雅布洛诺维奇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加深了对于强量子限制效应下的电子—光子相互作用的基本认识,也为了解如何使二维半导体拓展出新奇的光子和光电应用提供了独特视角。”(陈丹) 《科技日报》(2013-8-5 二版)

  • 高校科研院所刚刚发布了博后、研究助理—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伦正言实验室-北京市职位,坐标北京市,敢不敢来试试?

    [size=16px][color=#ff0000][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82437.html]立即投递该职位[/url][/b][/color][/size][b]职位名称:[/b]博后、研究助理—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伦正言实验室-北京市[b]职位描述/要求:[/b]一、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1)新型储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如锂、钠离子电池电极及固态电解质等。(2)先进(原位)表征技术及其应用 ,如同步辐射,固体核磁ssNMR,干涉散射光学成像iSCAT等(3)固体材料合成科学(4)其他你个人感兴趣的相关研究方向详述见个人主页:https://zhengyanlun.github.io/Research/二、招聘内容:(1)本科生实习及毕设(2022年9月及以后)(2)硕士/博士(每年各1-2名, 2022年9月及以后)(3)研究助理(2022年9月及以后),一般需要有相关专业硕士学位(4)博士后 (名额充足,待遇优厚,入职时间灵活可议),具体说明如下:(a)申请人应具有材料、化学、物理或其他相关领域博士学位,或入职前即将获得相应博士学位;具有锂、钠离子电池正极及固态电解质材料合成及电化学表征,同步辐射、电子衍射或核磁共振材料表征等研究经历及具备一定编程能力(python、C program等)的申请人尤其鼓励申请。(b)申请人应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良好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和英文水平,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科研态度端正。(c)优秀应聘者会大力支持申请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并可提供海外顶尖科研单位交流深造推荐与支持。详细申请及待遇细节参见学院公告:https://chem.ucas.ac.cn/index.php/zh-cn/rczp/2016-03-28-08-12-1/2016-03-28-08-12-2/6324-2020-06-15-07-16-11三、导师简介:伦正言,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副教授,课题组组长(2022年9月入职)。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材料物理专业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导师Gerbrand Ceder教授;现为英国剑桥大学博后,合作导师化学系Clare P. Grey教授和物理系Akshay Rao教授。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 Chem,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奖学金,国际材料研究学会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RS) 优秀研究生奖牌,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自费留学奖学金等学术奖励。课题组主要从事新型储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表征等相关方向研究。PI与国内外诸多顶尖高校及国家实验室(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巴巴拉分校、犹他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劳伦斯伯克利、橡树岭及阿贡国家实验室、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及钻石光源、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均有密切联系。课题组经费充足,自由度高,鼓励且支持申请人依据个人研究兴趣自主选择部分研究课题,诚邀对储能材料及材料表征感兴趣的青年学者加入。PI个人主页:https://zhengyanlun.github.io/[b]公司介绍:[/b] 清华大学生物微流控与药物分析实验室,致力于发展微纳流体操控的新原理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微纳尺度的输运、组装和生物制造,模拟组织器官的微结构和微环境,结合原位光谱成像分析和质谱联用分析等检测技术,构建生命分析和生物医学研究的新模型,发展微流控生命分析的原理、方法及装置,参与生命科学前沿基础研究,服务于药品质量与安全、新药研发、临床检测等国家重大需求。课题组负责人梁琼麟教授,于2000年、2005...[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82437.html]查看全部[/url][align=center][img=,178,1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8/202108160948175602_3528_5026484_3.png!w178x176.jpg[/img][/align][align=center]扫描二维码,关注[b][color=#ff0000]“仪职派”[/color][/b]公众号[/align][align=center][b]即可获取高薪职位[/b][/align]

  • 【讨论】电路的第4种基本元件--忆阻器(Memristor)

    基础电子学教科书列出三个基本的被动电路元件: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电路的四大基本变量则是电流、电压、电荷和磁通量。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且是新竹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荣誉教授的蔡少堂(Leon Chua),37年前就预测有第四个元件的存在,即忆阻器(memristor),实际上就是一个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器。 惠普公司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最近证明忆阻器的确存在,研究论文在5月1日的《自然》期刊上发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教授蔡少棠,1971年发表《忆阻器:下落不明的电路元件》论文,提供了忆阻器的原始理论架构,推测电路有天然的记忆能力,即使电力中断亦然。惠普实验室的论文则以《寻获下落不明的忆阻器》为标题,呼应前人的主张。蔡少棠接受电话访问时表示,当年他提出论文后,数十年来不曾继续钻研,所以当惠普实验室人员几个月前和他联系时,他吃了一惊。忆阻器可使手机将来使用数周或更久而不需充电;使个人电脑开机后立即启动;笔记型电脑在电池耗尽之后很久仍记忆上次使用的信息。忆阻器也将挑战掌上电子装置目前普遍使用的闪存,因为它具有关闭电源后仍记忆数据的能力。利用惠普公司这项新发现制成的晶片,将比今日的闪存更快记忆信息,消耗更少电力,占用更少空间。忆阻器跟人脑运作方式颇为类似,惠普说或许有天,电脑系统能利用忆阻器,像人类那样将某种模式(patterns)记忆与关联。

  • 一种新材料可提高超声成像质量

    在《自然·物理学》杂志网络版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的科学家声称,他们已找到了一种新方法,能够克服超声成像图案解析度不高的局限,将超声成像的解析度提高50倍。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描述了如何捕获从一个目标反射回的倏逝波,并重建出仅为声波波长1/50的微小细节。与能传输很长距离的传播波相比,倏逝波是一种在物体附近很短距离内渐次减弱的振动。 论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大规模集成纳米制造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员朱捷(音译)表示,利用他们的设备,他们检获并传输了倏逝波,该波中包含有来自目标的超亚波长信息的重要部分,从而使他们得以实现超清晰的声学成像。 研究人员指出,可捕捉倏逝波的设备是一种三维多孔结构的超材料。它包含1600个空心铜管,并集束在一个横截面为6.3厘米见方、长为16厘米的 棒条中。将其靠近目标物,就能捕获到倏逝波,并把倏逝波传送到另一端。在实际应用中,这个超材料设备可装在超声探头的一端以大幅改善成像质量。该设备还能 改善水下超声探测(声纳)的效果,或提高工业应用领域的无损检测水平。对于超声检查来说,成像解析度通常都在毫米级别,有了该设备,解析度就只受限于这些 孔的大小。 实验中,铜管中的小孔直径约为1毫米。使用2KHz(千赫)的超声波,图像的解析度通常会受限于波长,即200毫米。利用这种多孔超材料,解析的 特征尺寸可小至4毫米,也就是波长的1/50。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没有这种超材料,要检测如此深的亚波长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 【分享】手机显微镜

    【分享】手机显微镜

    这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小组目前研究的一项技术,它的目的是使任何经过简单培训的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显微镜诊断出疟疾。 在显微镜上附带着相机功能,拍照后,可以将数据传输到实验室或者诊所进行研究。现在仍旧在初步阶段,如果销售会低于100美金。 对于流行疟疾的地区,相信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随时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9/200909161200_171383_1664664_3.jpg[/img]

  • 【转帖】近50年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者的简介

    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麦克米伦,EM Edwin Mattison McMillan 1907~ 美国核物理学家  1907年9月18日生于加利福尼亚洲。1928年在上福尼亚工 学院获学士学位。1932~1934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辐射实验室工作,随E• O• 劳伦斯从事加速器的实验研究 1935年起,在该校物理系任教。1946年被聘 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的荣誉教授,194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54年任劳伦斯• 伯克利实验室副主任,1958年任主任,直到1973年退休。    1938年O哈恩等发现核裂变现象后,麦克米伦用加速器加速的粒子通过核反 应研究铀的裂变产物时这些产物初始具有很大能量,因此从靶子中逸出而进入贴 近靶子的纸叠层中。但在分析靶子残留的放射性时,除了原来铀的一些同位素外 ,出现了半衰期分别为23分和23天的两种β放射性核素。前一种证明是铀的 一种同位素,后一种由前者生成,因此应该是超铀元素。1940年夏,他和PH艾 贝尔森分离、鉴定了这一新元素,命名为锋 1940年底,他又和G• T• 西博格等人 发现了钚。由于发现并研究超铀元素,他和西博格共同获得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曾进行雷达、声纳和核武器的研究。 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西博格, G. T. Glenn Theodore Seaborg1912~ 美国核化学家  1912年4月19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伊什珀明。1934年毕业于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193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化学博士学 位。他长期以来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教授,1961~1971年,担任美 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现在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全大学(包括九个分校)名誉教授 ,兼任 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 副主任。    1940年他与 E.M.麦克米伦 等人共同发现了94号元素 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的芝加哥大学冶金实 验室, 创立了生产原子弹材料钚的化学流程, 从几百千克受到加速器中子轰击的 铀中分离及制备了二十几微克纯金属钚, 以供对于钚的核性质进行研究。此化学 流程的分离系数达100亿分之一, 在后来大规模的 核燃料后处理 工作中证明基本正确。这是核武器研制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   战后, 他长期从事 超铀元素 的合成和化学研究, 他 和同事一共发现了9个超铀元素: 95号 镅 、96号 锔 、97号 锫 、98号 锎 、 99号 锿 、100号 镄 、101号HT5”K〗钔 、102号 锘 和106 号元素 。1944年 他根据重元素的电子结构提出了锕系理论, 即在周期表中存在着与镧系元素位置 相似的另一系列重内过渡元素—— 锕系元素 。这一理论 使近代周期表趋于完整, 并为后来逐一合成人工超铀元素指明了方向。   他还参与了许多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的放射性核素的发现工作,如 碘131 、 锝 99的同质异能素、钴57、 钴 60、 铁 55、 铁 59、 锌 65、 铯137 、 锰 54、 锑 124、 锎 252、 镅 241、 钚 238,以及易裂变 核素钚239和铀233。近几年来,他致力于超重核的探索和锕系元素的重离子核反 应研究。 西博格曾经得到过49个荣誉博士学位。他和麦克米伦因发现并研究超铀元素 而共获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还曾获许多其他荣誉奖章,例如1959年获原子能 科学的最高荣誉奖费密奖。他的主要著作有《锕系元素》、《锕系元素化学》等 。 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  马丁,A• J• P Archer John Porter Martin 1910~ 英国分析化学家  1910年3月1日生于伦敦。1932年获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 936年获博士学位。1933年在剑桥营养学研究所工作时,专门从事食物营养成分的 分析,并于1934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维生素E的吸收光谱》一文。1936年任 利兹羊毛工业研究所化学师,从事毛织物的染色研究。1946年在诺丁汉制靴研究 所研究生物化学,发表了论文《复杂混合物中的小分子多肽的鉴定》,介绍了利用 电泳和纸色谱鉴别小分子多肽(见肽)。1957年在国家医学研究所任职,1973年任 舒塞克斯大学教授。马丁和R• L• M• 辛格共同发明分配色谱法,用于分离氨基酸 混合物中的各种组分,还用于分离类胡萝卜素。此法操作简便、试样用量少,可用 于分离性质相似的物质以及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 研究方法。由于这一贡献,马丁和辛格共获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1953年马丁和A• T• 詹姆斯发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利用不同的吸附物质来分离气体,广泛用于各种有 机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   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 辛格(Synge,Richard Laurence Millington,1914-)英国生物化学家  生于利物浦。1928-1933年在曼彻斯特学院学习,后转入剑桥大学,1936年获文学士学位。1941年获哲学不容产。1941-1943年在利兹羊毛工业研究十佳任生物化学师。1943-1948年在伦敦利斯特预防医学研究所工作。1948-1967年任阿伯丁罗威特研究所蛋白质化学研究室主任。1967年后任诺里奇食品研究所生物化学师。曾任英国和平大会副主席。195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爱丁堡皇家学会、英国化学会、英国生物化学会、英国营养学会、法国生物化学会、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会员。1949-1955年任《生物化学杂志》编委。辛格主要研究把物理化学方法用于蛋白质及有关物质的离析和分析。与阿切尔.马丁共同发明分配色谱分离法。1952年两人同获诺贝尔 。辛格还对抗菌缩氨酸和较高级植物进行过研究。

  • 3位科学家分享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位科学家分享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062247_321559_1645275_3.jpg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索尔·佩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4日电 瑞典皇家科学院4日上午宣布,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三名天体物理学家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因超新星的研究而对宇宙学的贡献。这三位科学家分别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佩尔马特,出生于美国而拥有美、澳双重国籍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亚当·里斯。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声明中说,这三位科学家对超新星的观测证明,宇宙在加速膨胀、变冷,这一发现“震动了宇宙学的基础”。佩尔马特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于1988年开始研究超新星,施密特领导的研究小组于1994年也开始这一工作,里斯在施密特的小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家研究证实宇宙正加速膨胀 宇宙最终能够可能变成冰中新网10月4日电 据外媒4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旨在表彰他们对超新星研究和对宇宙加速膨胀研究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三人将分享诺贝尔奖金1000万克朗(约146万美元),索尔·佩尔马特将获得一半奖金,剩下的一半由布莱恩·施密特和亚当·里斯分享。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他们的研究“帮助我们解开了宇宙扩张的面纱”。委员会说:“他们研究了数十个超新星,并发现宇宙正加速扩张。”据悉,这项研究在1998年公布,当时波尔马特、施密特和里斯分别领导的团队得出了惊人一致的结论。“这一结论表明了如果宇宙膨胀加速,最后整个宇宙将变为冰。”委员会说。其中,获奖者波尔马特今年52岁,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要研究宇宙超新星项目。44岁的布莱恩·施密特就职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42岁的亚当·里斯在美国巴蒂摩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及空间望远镜研究所研究天文物理。

  • 【分享】科学家新发现超重元素的六种同位素

    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10月26日宣布,该实验室的科研小组发现了部分超重元素的6种同位素。据悉,科学家此次在获得了还未命名的第114号元素的新同位素后,通过观察阿尔法粒子连续性辐射,又发现了第112号元素(copernicium)、第110号元素(darmstadtium)、第108号元素(hassium)、第106号元素(seaborgium)和第104号元素(rutherfordium)的5种同位素。此项研究成果将发表在10月29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 金刚石或成未来核磁共振技术的关键

    美国能源部(DOE)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Berkeley Lab)和加州大学(UC)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已经论证,金刚石可能是未来的核磁共振(NMR)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关键。 Alex Pines的研究小组记录了第一块室温下任意磁场和晶体取向下,金刚石中碳-13原子核的原位NMR超极化。 Alexander Pines是伯克利实验室材料科学部和伯克利大学Glenn T. Seaborg化学教授席位的高级学院教授,在其主导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记录了第一块室温下任意磁场和晶体取向下,金刚石中碳-13原子核的原位NMR超极化。超极化的碳-13自旋信号显示NMR/MRI信号敏感度得到了相对于传统的NMR/MRI磁体在室温下通常可能的信号敏感度超出多个数量级的增强。此外,这种超极化是使用微波实现的,而不是依靠精确的磁场来进行超极化转移。 Pines是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一篇关于本研究的论文的通讯作者。该论文的标题是《金刚石中光泵浦氮空位中心的室温原位原子核自旋超极化》。Pines研究小组的一位成员JonathanKing是该文的第一作者。 作者报告,观察到了百分之六的体原子核自旋极化,这是一个比热平衡大170000倍左右的核磁共振信号增强。超极化自旋信号可以通过标准NMR探针进行原位检测,不需要来回移动样品或者精确的晶体取向。作者认为这种新的超极化技术应该可以使在室温条件下对固体和液体的核磁共振研究的灵敏度得到数量级上的增强。 “我们的研究结果代表了一个与Weizmann科学研究所的Lucio Frydman和其同事在其开创性实验中得到的结果相当的核磁共振信号增强,但是是在金刚石中通过微波诱导动态原子核超极化,不需要精确控制磁场和晶体取向,”Pines说:“室温超极化金刚石打开NMR/MRI极化从一个惰性、无毒、易分离的源转移到任意样本的可能性,这是当代NMR/MRI技术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 同时具有化学特异性和非破坏性的特点使NMR/MRI技术在包括化学、材料、生物和医学等的广泛领域内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然而,它的敏感度问题仍然是一个持久的挑战。NMR/MRI信号是基于电子和原子核的一种被称为“自旋”的本征量子特性。电子和原子核可以像一个旋转的小磁铁棒一样被分配一个“向上”或“向下”的方向状态。NMR/MRI信号取决于被往一个方向极化的核自旋的大多数——即极化程度越高,信号越强。Pines和他的研究小组成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开发了大量的方法来超极化原子核的自旋。在过去的两年中他们一直专注于金刚石晶体和一种称为氮空位(NV)中心的杂质,在氮空位中心里光学和自旋自由被耦合在一起。 “当纯金刚石晶体的晶格中相邻的两个碳原子被从晶格中删除,留下两个空隙,其中一个被一个氮原子填充,另一个保持空缺的时候,就得到了一个氮空位(NV)中心,”Pines解释说。这使得在氮原子和空位之间出现非束缚的电子,产生独特和明确的电子自旋极化态。” 在之前的研究中,Pines和他的团队发现,低强度磁场可以用来将NV中心电子自旋极化传递到附近的碳-13原子核,从而产生超极化核。这个被称为动态核极化的自旋转移过程在以前就已经被用于增强核磁共振信号,但总是在高强度磁场和低温条件下进行。Pines和他的团队通过在金刚石旁边放置一个永久磁铁消除了这些要求。 “在我们的新研究中,我们利用微波而不是磁场来匹配电子和碳-13原子核之间的能量,从而消除了一些困难的对磁场强度和对准的限制,使得我们的技术更容易使用,”King说:“另外,在我们以前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光学测量间接推断核极化的存在,因为我们无法测试是样品整体极化还是只有非常接近NV中心的核被极化。通过完全消除对磁场的需要,我们现在能够用NMR直接测量大块样品。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文章里,Pines, King和其他共同作者说,可以有效地集成到现有的制造技术并创造高表面面积金刚石器件的超极化金刚石应该可以为极化转移提供一个通用的平台。 “我们希望利用现有的极化转移技术——如固体中的交叉极化和液体中的交叉弛豫,或NV中心外围核的直接动态核极化——来得到液体和固体的高度增强核磁共振,”King说,应该注意到,这种转移到固体表面和液体的极化转移之前已经被Pines的研究团队用激光极化Xe-129论证过。”我们基于光学极化NV中心的超极化技术更为强大和有效,应该适用于任意的目标分子,包括必须保持在接近室温条件下的生物系统。”

  • 做纳米颗粒实验求各位大虾指导下实验室如何改建?

    我这边有两间空房,大概一起有60平米,现在要装修成实验室。做一些关于纳米银颗粒的实验,温度以及湿度的要求不是很大,最主要的是要做到防尘,有没有高手指点下,墙面,地板,门窗以及天花板需要做什么样的改动,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先做下预算

  • 科技文献出版之陋习

    科学研究需要直言不讳的批评,这样才能去芜存菁。因此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 )一旦下决心批评科学期刊的运作方式,便毫不留情。谢克曼博士选择了发放奖品的这一周(奖牌和支票在12月10日发放)宣布,他领导的位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室将抵制他所谓的“奢侈期刊”,即通常人们认为最负声望的期刊,如《细胞》、《自然》和《科学》。谢克曼博士对类似的杂志提出两项指控。首先是他们明白自己的超群地位并不遗余力地加以维护,他们人为地限制接收论文的数量。在接受英国报纸《卫报》采访时,他将其比喻成就像“时装设计师推出限量版的手袋或套装……因为知道稀缺性会推高需求“。他说,他们的行为更有助于订阅销售而不是刊登最优秀的研究成果。其次,他认为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正在被悖理动机,尤其是“影响因子“的专制所扭曲。”影响因子“是用以衡量任一刊物的重要性的数据。能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像上面提到的三个——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有望获得升职、加薪及专业荣誉。反之则恐将默默无闻甚至于被扫地出门。这就是学术人员熟知的”不发表就淘汰“的进化论体系。谢克曼博士或许还不是最不买账的人。除了在伯克利分校任职,他还主编一份开放性期刊eLife。换言之,这份期刊不收取读者的费用。期刊的资金由三个富有的科学慈善团体提供,其雄心是同业界佼佼者一决高下。不过,也许在喝了两杯之后,前线科学家会告诉你,谢克曼博士的观点远不止一家之言。在一个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在网上发布的世界里,版面的稀缺性根本不值一提。同时许多人担心,在大名鼎鼎的期刊上发表华而不实的研究,其压力会鼓励炒作和赶时髦,鼓励争先而不是寻根究底。朝不保夕的科学家或许不愿多言,以免因自找麻烦而让自己的事业蒙受损失。但是作为一名诺贝尔奖得主,其诸多额外待遇之一便是不用再为这类事情担心。

  • 地球生命可能源自彗星再添新证

    中国科技网讯 探讨地球生命的起源是个古老的话题。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模拟太空条件下,创建出含有两个氨基酸分子的二肽,这是所有生物共享的重要基础组成分子。这一发现开启了生命基础分子能够搭乘彗星或者陨石来到地球的可能性之门,由此可形成生命所需要的蛋白(多肽)、酶和糖等更复杂的分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在线版上。 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研究人员在一个超真空室模拟空间环境,形成一个冰冷的雪球。雪球中包括二氧化碳、氨和各种碳氢化合物,如甲烷、乙烷和丙烷等。研究人员采用高能量的电子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对雪球进行轰击,引发化学反应并形成了复杂的二肽这种对生命体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 而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理查德·马蒂斯和阿曼达·斯托克顿借助一台检测和鉴定太阳系有机小分子的火星有机物分析仪,对有机残留物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发现了复杂分子的存在,检测到具有9个不同的氨基酸和至少两个二肽。这些物质可在地球上促进生物进化。 科学家一直认为,复杂的生命化学过程起源于地球早期的海洋。新的实验模拟了深邃太空条件,表明在冰冷的星际尘埃上有可能创建新的复杂生命成分,并有可能运送到地球,从而启动生命。研究论文的合著者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家马西斯说:“地球上生命的最基本生物化学组成部分可能起源于地球之外。哈雷彗星可以是复杂分子如二肽的温床。彗星撞击地球可能递送这些分子,并形成更复杂的蛋白质、糖等生命成分。” (华凌) 《科技日报》(2013-3-26 二版)

  • 【转帖】“手机显微镜”研制成功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一种可以拍摄详细影像,然后对影像进行分析并诊断疾病的手机附件最近研制成功。这种“手机显微镜”相当于所谓的荧光显微镜,可以辨识疾病的特征。 一般的荧光显微镜设施笨重,价格昂贵,只有医院和实验室才有。不过,这种新装置,在发展中国家将大派用场,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诊断器较少,而手机却很普及,手机网络覆盖率甚高。“手机显微镜”由普通显微光学仪和另一些设备组成,其功能如同荧光显微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员和该项研究主要作者戴维-布雷斯劳尔说:“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发明,是把它与手机融为一体,而不是制造一个独立的显微镜。”来源:中国仪表展览网

  • 诺贝尔华裔自然科学奖之四,朱棣文

    朱棣文 (1948.2) 男,祖籍江苏太仓,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汉族,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第56届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美国能源部长。 http://c.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072e4f7320a446237acaa260a8227246/cb8065380cd79123fdd1a17dad345982b2b78081.jpg 工作的朱棣文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是太仓人,母亲李静贞是天津人,他的祖父母也是太仓人。他们40年代来到美国育有三子,都学有所成。朱棣文排行老二。在太仓创建了朱棣文小学,1998年曾经访校一次。   朱棣文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到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1983年任该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主任。1993年6月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7年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同获该奖项的是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一法国科学家科昂·塔努吉。还曾获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6月被任命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2008年获得美国第56届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出任美国能源部长。   朱棣文高中毕业时,父亲本不赞成他选择物理学,认为善於绘画的他应该去学建筑,因为物理学界高手太多,不易出成就,而且做实验是枯燥无味的,然而朱棣文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学问做得津津有味。从1983年起朱棣文开始从事原子冷却技术的研究,1985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他荣获诺贝尔奖的科研项目的主要工作是1987年到1992年期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的。   朱棣文从事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激光致冷捕捉技术研究,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用途,这项研究为帮助人类了解放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深入理解气体在低温下的量子物理特性开辟了道路。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中,研究气体的原子与分子相当困难,因为它们即使在室温下,也会以上百公里的速度朝四面八方移动,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冷却,然而,一般冷却方法会让气体凝结为液体进而结冻。朱棣文等3位学者则利用激光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即用激光束(molassos)达到万分之一绝对温度,等于非常接近绝对零度(摄氏零下273度)。原子一旦陷入其中,速度将变得非常缓慢,而变得容易俘获。该技术可以用来做精确测量,特别是做"重力测量";人们还可以利用此技术做成重力分析图,由此解开地球上的许多谜团:例如观察油田的内层、勘探海底或地层内的矿物质,在生物科技上可以解读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密码;科学家还可以借此研究“原子激光”,制造精密的电子元件;也可以测量万有引力,进一步发展太空宇航系统,进行准确的地面卫星定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研究成果。成长背景学生时代  中学时,朱棣文的成绩不算拔尖,倒是他哥哥的成绩是第一名。但上了大学以后,朱棣文说:“我不 http://d.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c23ec8acd143ad4ba22e41c2b2025a89/060828381f30e924a394a9384c086e061d95f782.jpg 朱棣文光是学书本上的东西,而是自己想学的就下功夫学。”结果朱棣文成了最优秀的学生,而他哥哥的名字反而无人知晓了。朱棣文后来居上,1970年又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朱棣文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任研究员;1987年起斯坦福大学教授至今。   朱棣文最早发展出了一套利用激光冷却并捕捉原子的方法。打个比方,犹如以喷水的方式来使一个行进当中的小球静止下来,让它悬浮在空中,把它看个够。这项成就,可使科学家在前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内操控物质,同时也是对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此,朱棣文从1976年做博士后起整整奋斗了20年的时间。 家庭教育  朱棣文非常感谢父母在学习上给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度。升到中学后,父母就很少再过问三个孩子的功课,还一直鼓励他们要以自己的兴趣为主来选择科系专业,一旦选定目标就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朱棣文高中毕业时,父亲本不赞成他选择物理学,认为善于绘画的儿子应该去学建筑,因为物理学界高手太多不易出成就,而且做实验是枯燥无味。但朱棣文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学问做得津津有味。生平履历  其专业为物理应用物理(原子物理);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   1993年6月,他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7年,他到斯坦福大学任物理学教授,是该校第一位华裔教授。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6月,朱棣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4年8月起,他担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是首位掌管这个美国能源部下属国家实验室的亚裔人士。   目前供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和应用物理教授。   朱棣文于2008年12月15日被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出任能源部长。   2009年1月20日,美国联邦参议院无异议通过朱棣文担任能源部长的提名。中西文化    朱棣文是在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长起来的,他继承了中西文化的

  • 【分享】美望远镜瞄准86颗星体监听外星生命迹象

    美望远镜瞄准86颗星体监听外星生命迹象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10517/22/16770003776522249430.jpg一台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郊外的大型射电望远镜日前开始执行一个项目,对准86颗潜在的系外类地行星,仔细搜寻任何可能和外星人相关的蛛丝马迹  北京时间5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台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郊外的大型射电望远镜日前开始执行一个项目,对准86颗潜在的系外类地行星,仔细搜寻任何可能和外星人相关的蛛丝马迹。  从本周开始,这台巨型天线将逐一对准86颗系外行星进行监听。这些行星都是从正在轨道上运行的美国宇航局开普勒望远镜锁定的1235颗行星候选目标列表中挑选出来的。对于这86个目标星体中的每一个,科学家们都将连续监听24小时。  安德鲁·西蒙(Andrew Siemion)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他说:“当然不能肯定的说这些恒星都含有各自的行星系统,但是这些地方确实是外星人存在的理想场所。”  这项计划是“搜寻地外智慧生物”(SETI)项目的一部分,这个项目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就在上个月,SETI研究院曾宣布这项寻找外星人的宏大计划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其计划中耗资5000万美元,在美国西部沙漠中建造一座拥有42台天线的艾伦望远镜阵(ATA)的设想,由于资金匮乏而暂时停止实施。  艾伦望远镜阵计划始于2007年,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射电天文学实验室合作实施,该实验室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着这方面的工作。而该计划所需的资金则由SETI研究院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提供。  随着艾伦望远镜阵计划进入休眠,天文学家们开始寄希望于强大的格林班克射电望远镜。他们希望借助这台强大望远镜的力量,能提供有关这些潜在可能存在生命行星的更多线索。  西蒙告诉法新社记者说:“我们的研究将调动全世界最大口径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这是全世界最灵敏的探测设备,将有能力进行寻找外星人方面的工作。”  他说:“我们将扩大搜索的频率和信号类型范围。”他还将这台望远镜称为“代表了射电天文学领域最前沿的技术”。  西蒙介绍说,这台望远镜的口径达100米,每秒能收集的数据量高达1G。  格林班克望远镜重达770万公斤,于2000年投入运行,是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下属国家射电天文台(NRAO)的一个项目。  物理学家丹·魏茨莫(Dan Werthimer)说:“我们已经挑选出温度范围适宜的候选观测目标,其温度变化范围大致处于0度~100摄氏度之间,和地球接近,因此最有可能孕育生命迹象。”  魏茨莫30年来一直在波多黎各领导着一个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项目,波多黎各是全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所在地。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设计原因,阿雷西博望远镜无法观测到格林班克望远镜计划观测的那些北半球天区目标。  魏茨莫表示:“在阿雷西博,我们专注于那些和太阳性质类似的恒星,寄希望于他们拥有行星系,并正在发出智慧生命存在的信号。但我们在此之前还从未制定过像用于格林班克望远镜观测项目中所用到的这样的候选名单。”  格林班克望远镜对不同波段的扫描效率要比阿雷西博望远镜高出300倍,这意味着它观测一天所收集的数据相当于阿雷西博观测一年的成果。  此次的观测计划预计将持续一年时间,并且将得到SETI@home计划的支持。这是SETI研究院开发的一个志愿者参与项目计划,利用全世界各地志愿者们个人电脑的空闲时间和计算能力进行联机计算,帮助进行海量的数据分析,并从中检索有地外文明信号出现。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吸引全球数百万名热心的志愿者参与其中。(来源:新浪科技 晨风)

  • 默克密理博实验室纯水部门郑重声明

    默克密理博实验室纯水部门郑重声明 默克密理博(Merck Millipore)隶属于默克集团,默克集团是全世界具有最悠久历史的制药和化工公司。 默克密理博纯水部门的总部、研发及生产基地均位于法国。作为全球知名的实验室纯水品牌,所有默克密理博的纯水耗材及零配件均原装进口,采用独特的专利技术和纯化工艺制造,未授权任何国内厂家进行纯水产品及耗材的生产。 目前市场出现的非默克密理博品牌耗材或宣称密理博原厂耗材,尽管在包装上与默克密理博原装进口耗材类似,但不能保证使用相同的制造工艺和材料,且无完备的默克密理博原厂质量证书,因此不能保证其拥有与默克密理博原装产品相同的质量。 如果使用非默克密理博品牌耗材,可能引起以下不良结果: 1.使用非默克密理博品牌纯化柱,会降低反渗透膜和连续电流去离子模块的使用期限,系统产水无法达到规定的水质要求,且非默克密理博品牌耗材的使用期限远低于默克密理博原装耗材。 2.在使用非默克密理博品牌耗材的情况下对默克密理博纯水系统进行验证,会导致相关验证不能正确的实施,在审计追踪中会存在风险。特此声明!谢谢! 默克化工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名额有限!2014全新《默克实验室目录》在线申领开始啦!

    名额有限!2014全新《默克实验室目录》在线申领开始啦!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0/201410271645_520319_2489055_3.jpg最新《默克实验室目录》发布啦!作为实验室经典必备工具书,最新2014-2016版《默克实验室目录》在修订前版的基础上,还整合了最新的产品信息,囊括了超过10000条产品信息。2014新《默克实验室目录》·新版印刷超过30,000本·信息更全面—超过10000条产品信息,厚达1,700多页·全球范围内使用,全面修订和更新·人性化结构设计—全书产品信息均按字母标签排序,更有产品类别标签,方便查找·实验室产品安全存储、运输和操作指南— 打造安全、环保的绿色实验室索取方式:1、填写申领登记表,即有机会免费获得《默克实验室目录》。2、若您需要更多关于默克密理博的产品资料或者报价,请填写如下表格。默克密理博将与您取得联系。3、全国包邮哦!详情请见默克密理博中国博客:http://blog.merckmilliporechina.com/活动链接:http://blog.merckmilliporechina.com/entry/AACatalogCampaign.html您的联系方式将仅用于默克实验室目录的发放。

  • 【分享】世界首个三维等离子标尺制成 在纳米尺度测结构

    最近,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了世界首个三维等离子标尺,能在纳米尺度上测量大分子系统在三维空间的结构。该标尺有助于科学家在研究生物的关键动力过程中,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来测量DNA(脱氧核糖核酸)和酶的作用、蛋白质折叠、多肽运动、细胞膜震动等。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随着电子设备和生物学研究对象越来越小,人们需要一种能测量微小距离和结构变化的精确工具。此前有一种等离子标尺,是基于电子表面波(也叫“等离子体”)开发出的一种线性标尺。当光通过贵金属,如金或银纳米粒子的限定维度或结构时,就会产生这种等离子体或表面波。但目前的等离子标尺只能测量一维距离长度,在测量三维生物分子、软物质作用过程方面还有很大局限,其中等离子共振由于辐射衰减而变弱,多粒子间的简单耦合产生的光谱很模糊,很难转换为距离。  而新型三维等离子标尺克服了上述困难。该三维等离子标尺由5根金质纳米棒构成,其中一个垂直放在另外两对平行的纳米棒中间,形成双层H型结构。垂直的纳米棒和两对平行纳米棒之间会形成强耦合,阻止了辐射衰减,引起两个明显的四极共振,由此能产生高分辨率的等离子波谱。标尺中有任何结构上的变化,都会在波谱上产生明显变化。另外,5根金属棒的长度和方向都能独立控制,其自由度还能区分方向和结构变化的重要程度。   研究人员还用高精度电子束光刻和叠层纳米技术制作了一系列样品,将三维等离子标尺放在玻璃的绝缘介质中,嵌入样品进行测量,实验结果与计算出来的数据高度一致。与其他分子标尺相比,这种三维等离子标尺建立在化学染料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基础上,不会闪烁也不会产生光致褪色,在光稳定性和亮度上都很高。  谈到应用前景,该研究领导者、伯克利实验室负责人鲍尔·埃利维塞特说,这种三维等离子标尺是一种转换器,可将其附着在DNA或RNA链多个位点,或放在蛋白质、多肽的不同位置,再现复杂大分子的完整结构和生物过程,追踪这些过程的动态演变。(科技日报)

  • 【讨论】请大家推荐一个实验室设备或装置,均匀干燥固体颗粒

    固体颗粒放在烘箱里直接烘干就会不均匀.现在他们做法是,烘一会拿出来抖一抖,让我找个能不能替代的设备或装置.大的当然有,比如转筒干燥机,炒栗子机,还有像手动摇的炸爆米花似的,但是实验室用只要处理几十克,不知道有没类似的仪器我推荐了旋转蒸发仪,其实就是利用了旋转和加热,但是毕竟不是这个用途,所以有些不合适的地方,比如多余的是抽真空\冷凝管和升降台,遗憾的是加热热量利用率不高所以想大家给我看看有没什么适合实验室用的比较好的设备能够实现这个功能?

  • 【转帖】经改良植物碳捕获能力或能翻倍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一个研究小组正在研究改良植物的技术,以期在未来几十年中,将植物光合作用捕获碳的能力提高一倍。当前植物光合作用每年从大气中捕获的碳只有30亿吨,而为遏制气候恶化,每年需要从大气中减少约90亿吨碳。该研究发表在10月出版的《生物科学》上。研究由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共同进行,旨在探索一种途径来更好地利用生物质能源作物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上升水平。论文第一作者、伯克利实验室地球科学部高级科研人员克里斯托·简森说,将在今后几十年把植物光合作用捕获碳能力提高一倍。到2050年,利用植物从大气中清除碳的能力将达到50亿吨到60亿吨,这大部分将来自草本或木本的生物能源作物。生物能源作物能从两方面抵制气候变化:一方面,植物纤维可转化为中性碳,作为运输燃料来替代化石燃料;另一方面,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将大量的碳通过根系固定在土壤中,形成一种生物炭。如果一种草能结合高能量和高附加的优点,还能减少大气中的碳,人们首先会选它作为生物燃料,比如一种很有潜力的生物燃料原料——芒草,它们根系庞大,能从空气中捕获碳,并将碳固定在土壤中达数千年,是目前最佳的生物能源作物候选。但简森和研究小组却首先考虑如何提高这些植物的固碳能力,他们描述了几种途径:一是转变植物冠层,加强它拦截阳光的效率;二是提高植物吸收利用太阳光的能力,以提高二氧化碳合成生物质的效率;三是提高植物将所捕获的碳输送到根部的能力,将更多的碳储存在土壤中;最后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加强植物对各种压力的耐受程度。简森认为,人们在利用生物能源作物时,能首先考虑对其进行基因改良,给生物能源作物引入一些优良的属性,比如让它们能耐受干旱,或能利用卤水、含盐废水或灌溉用海水,从而避免增加淡水供给的负担。生物能源作物基因改良较容易,强化它们耐压固碳的能力可大大降低大气中的碳含量。(来源:科技日报 常丽君)

  • 曹雪涛、邓宏魁当选《细胞》杂志新一届编委

    日前,Cell杂志公布新一届编委名单,编委中第一次出现中国科学家的名字: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邓宏魁教授。据悉,Cell杂志编委们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流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曹雪涛、邓宏魁成为Cell杂志新编委,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科学家的工作正在逐步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Cell杂志是学术界公认的生命科学领域的顶级杂志,自1974年创刊迄今近40年间,其一向以学术严谨、评审严格、以发表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科研论文为主而且发表的论文系统性非常强而著称.2009年Cell杂志编委换届时有4位华裔编委,分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钱泽南(Robert Tijan),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伯克利分校联合納米医学中心主任林温德(Wendell Lim)、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庄小威、耶鲁大学遗传系分子遗传学系副主任许田。这四位华裔科学家均是HHMI研究员,其中,钱泽南教授自2009年起任美国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所长,庄小威教授是最年轻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目前Cell杂志编委中华人科学家增至6位,曹雪涛教授是著名免疫学家,1964年出生,是国内自主培养出来的学者,1986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并于1990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目前是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亚洲大洋洲免疫学联盟主席、全球慢性疾病防控联盟候任主席。 在天然免疫、免疫调控与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系列成绩, 以通讯作者在Cell、Cancer Cell、Nature Immunology等SCI杂志发表论文210余篇。培养的10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博论文。邓宏魁教授是著名细胞生物学家,1963年出生,1984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1995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于纽约大学DAN LITTERMAN院士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4月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立了细胞分化与细胞工程实验室,主要从事细胞分化、干细胞工程及其再生医学研究。曾经在Cell、Nature、Science等杂志发表过多篇论文。今年7月18日, Science刊登了其研究团队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该成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实现体细胞重编程的途径,给未来应用再生医学治疗重大疾病带来了希望。

  • 【分享】欢迎来到密理博中国博客【密理博博客介绍】

    【分享】欢迎来到密理博中国博客【密理博博客介绍】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171712_206557_1622715_3.jpg[/img]作为生命科学行业的领导者之一,密理博向全球的生物技术公司,制药公司以及各类研究和分析实验室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解决方案,专业而细致的技术咨询与售后服务。密理博创立于1954年,从一家传统的以膜过滤技术为主导的小型企业发展转变为生命科学研究、实验室纯水、药物研发、生物工艺等多项业务并重及蓬勃发展的中大型公司;密理博致力于成为从理念创新到研发生产,提供完整产品线及解决方案,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友好做出重要贡献,切实履行自身责任的核心生命科学公司。自1987年密理博进驻中国之后,它已经在国内走过了20余个春秋,在过去20年生命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里,密理博非常荣幸地为中国科学家提供最好的实验室解决方案,最前沿的技术与最细致周到的服务,尤其是在实验室纯水和样品制备方面。在2006年收购了Chemicon, Upstate, Linco和Celliance之后,我们能够向用户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干细胞研究、表观遗传、细胞信号转导以及神经科学等方面与科学家们一起探索生命科学的无穷奥秘。“密理博已经由一个由工程师领导的企业转变成一个由科学家领导的企业”。密理博整个产品与服务的平台将向着宽度(产品线),深度(核心与前沿的技术)与高度(技术服务水准)而不断进取和努力。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密理博中国的总部:上海办事处也将于今年下半年迁往新址,把目前场地分散的密理博的验证实验室(生物工艺部门的Access Lab)、密理博中国的培训中心(Training Center)、小型部件加工厂、再加上新设立的生物工艺和生物科学两大部门的中国研发部集中设立在那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更能适应中国客户需求,出自本地研发的产品服务中国的广大用户。密理博中国博客(http://blog.milliporechina.com/)将成为密理博中国官方网站(www.millipore.com.cn)之外,另一个直接连接密理博中国与中国广大用户的桥梁。秉承不断创新的传统,该平台将让广大科研学者更多更快地享受到密理博为您带来的科技创新之便! 陈亮 密理博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