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北大清华教授

仪器信息网北大清华教授专题为您整合北大清华教授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北大清华教授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北大清华教授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北大清华教授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北大清华教授话题讨论。

北大清华教授相关的论坛

  • 【讨论】北大清华教授联合在《科学》炮轰科研基金黑幕

    北大清华教授联合在《科学》炮轰科研基金黑幕科研, 基金, 施一公, 饶毅人民网9月4日电 据《科学时报》报道,清华北大的两位教授施一公和饶毅联合撰文,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他们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基金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施一公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饶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文章的英文版在9月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以社论形式发表。http://upfile1.kdnet.net/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http://upfile.kdnet.net/UploadFile/2010-9/201094192854299.jpg 饶 毅http://upfile1.kdnet.net/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http://upfile.kdnet.net/UploadFile/2010-9/201094192859797.jpg施一公 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甚至超过了中国最乐观的科学家们的预期。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这些问题部分归结于体制,部分归结于文化。  尽管对于一些比如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小型研究经费来说,科学优劣可能仍然是能否获得经费的关键因素,但是,对来自政府各部门的巨型项目来说,科学优劣的相关性就小多了,这些项目的经费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人民币。对后者而言,关键问题在于每年针对特定研究领域和项目颁发的申请指南。 表面上,这些指南的目的是勾画“国家重大需求”;然而,项目的申请指南却常常被具体而狭隘地描述,人们基本上可以毫无悬念地意识到这些“需求”并非国家真正所需;经费预定给谁基本一目了然。政府官员任命的专家委员会负责编写年度申请指南。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们常听从官员们的意见,并与他们合作。所谓“专家意见”不过反映了很小部分官员及其赏识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  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不仅压抑了创新,也让每个人都很清楚: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中国大多数研究人员常嘲讽这种有缺陷的基金分配体制。然而,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也接受了它。部分人认为除了接受这些惯例之外别无选择。这种潜规则文化甚至渗透到那些刚从海外回国学者的意识中:他们很快适应局部环境,并传承和发扬不健康的文化。 在中国,相当比率的研究人员花了过多精力拉关系,却没有足够时间参加学术会议、讨论学术问题、作研究或培养学生(甚至不乏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力)。很多人因为太忙而在原单位不见其踪影。有些人本身已成为这种问题的一部分:他们更多地是基于关系,而非学术优劣来评审经费申请者。  无须陈述科学研究和经费管理中的伦理规章,因为绝大多数中国研究界的权势人物都在工业化国家接受过教育。然而,全面改变这一体制并非易事。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拒绝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部分反对不健康文化的人,因为害怕失去未来获得基金的机会,选择了沉默;其他希望有所改变的人们则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而不愿承担改革可能失败的风险。  尽管路途障碍重重,科学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科学家们都已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目前科研文化中的问题。它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借助于研究经费增长的态势和日益强烈的打破有害成规的意愿,现在正是中国建设健康科研文化的时刻。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基于学术优劣,而不是靠关系,来分配所有的新基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新文化能够而且应该成为一种新系统的顶梁柱,它将培育而不再浪费中国的创新潜力。

  • 北京人凭什么上北大清华?

    引言   某日,某社区论坛两个高中毕业生聊天,北京人说:“我们班有六成的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福建人说:“按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除一个傻子外都应该进北大、清华。”   目前高考招生,除上海外,全国均采用统一的考试时间,统一的评分标准,但却没有统一的录取分数线。今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下来了,令人吃惊的是,第一批本科的山东的录取分数线居然比北京高上140分!高考总分才750分,高了近1/5!     一、有一种标准是如此不公   以2004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第一批院校分数线为例,天津:文科,520分,理科,495分;北京:文科,462,理科,469分;河南:文科,599,理科,589分,悬殊十分明显(5月26日新华网)。再从录取率看,2000年上海的毛入学率为37%,四川只有9%,上海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四川青年的4倍。2005年,上海录取比例接近八成(6月2日《东方早报》),而安徽也仅仅是三四成,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   北大校门跪求名师   从这组对比可以发现,在某些省无论文理科连专科都上不了的学生,在北京却可以上重点大学!这难道公平吗?一样的学生,一样的高考,一样的成绩,仅因为籍贯不同,有的上了重点大学,有的却名落孙山,命运迥异,不正是对一些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侵犯和践踏吗?   有一个年轻作家这样说:“我就这样成了高考流水线上的畸形产品,我的高考分数并不低。在北京,足可进军水木清华,可我现在却只能在这样一个三类学校里发我的牢骚。这千刀万剐的高考,这罪恶的制度废了多少伟岸的天才,养了多少低能的废物。还在分数上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什么世道。天子脚下的那些蠢才竟然体直气壮的说什么综合素质而进了中国的最高学府。”   同一个国家,一样的试卷,一样的时间,却有不一样的标准。如果说对西部边穷那些地区从综合因素方面考虑尚可理解外,可北京上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教育资源,物质条件各方面均占有优势的地方还要剥夺其它省份的入学名额。只能说除了为富不仁强取豪夺之外,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语。不实行全国统考的制度也罢了,既然实行了,那就只能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如果不是,那统考有什么意义。美国大学的联考制相对来说不是公平,严谨,符合人性得多。如果分数不是标准,那权力,钱财,名望自然成了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的现行体制已经远远比不上古代的科举考试,当年太宗李世民推行科举后很得意的说了一句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后来有思想者说这只不过是这盖世枭雄利用科举来维护其统治而已。这也许说得没错,但这有什么关系呢?相比于九品中正制的老子公爵儿伯爵来说,不知进步了多少倍。英明如太宗者当然知道科举不可能网罗所有英雄,但他为所有英雄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让天下英雄无话可说。有本事的你自己争此功名去,我的标准没有对任何人岐视。所以,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有了唐诗这样不可逾越的文化高峰。就因为,它的标准是统一的。而高考的标准呢?那不是标准,不一样就不是标准。   大学生中流传一段北京考生与福建考生之间的对话颇能说明问题:有一北京重点中学的考生与福建某重点中学的考生聊天,北京人炫耀:我们班有六成的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福建人对应:按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应该进北大、清华。   清华北大和世界一流有天壤之别?   这种高考录取体制,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利。平等权是一项收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公民可以平等的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可以平等的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还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虽不能人人享有,但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不应该被剥夺。   农村的考生受教育的条件本来就差,大多数学生小学没有条件学习外语,到了初中勉强开了英语课,教师水平跟大城市或发达地区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到他们参加高考里,还要比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上等公民多高几十分(今年是140分)才能上大学。有人说农村人高分低能,且不知那些低分高能者高在哪里?

  • 【转帖】北大教授与小学教师

    这年头,很多人都在哭 穷。北大新闻学院兼职副教授周忆平(即著名的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阿忆),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在北大的工资单 ,他的月工资为四千七百八十六元。阿忆抱怨说,这点工资少得可怜。其实,这份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大学中同级 别的教师的收入。北大毕竟是政府重点扶植的“最高学府”,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门面,北大有充裕的教育经费。而 刚刚成立不久的新闻学院,教师待遇更是高出平均水平。阿忆自己也承认,有些“开源”能力比较弱的系科的正教 授,也拿不到此数目的工资。阿忆在北大仅仅是兼职,每周也就两个课时而已。他每天都在天上飞来飞去,穿梭 于各地电视台的演播室里。阿忆究竟花多少的时间在北大的教学工作上,只有他的学生知道。这年头,即便是大学 里那些全职的教师,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巴心巴肝地对待学生,更何况只是兼职的阿忆呢?这年头,也没有多少学生 对他们的教授肃然起敬,教授们争先恐后地往钱眼里钻,或争博士点,或拿项目,或到校外兼课,“传道、授业、 解惑”的天职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照我看来,阿忆在北大的工资并不低。但阿忆本人却对自己的工资深表不满 ,因为他有一个迥然不同的参照系。在素有“黄金行业”之称的电视界,过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他对这点收入根 本不屑一顾。据阿忆说,他在电视台任职,月收入至少可以达到八万元以上,他在北京购买的豪宅亦价值数百万,开的是豪华的别克轿车。北大的这点工资,连养车都不够,哪里能让他维持如此高标准的生活方式呢?阿忆的哭 穷,迅速得到若干北大著名教授的共鸣。某些北大教授正在蜕变成这个时代最无耻的人。在这些名动天下的教授当 中,有歌颂皇权鄙视民主的海归博士,有受宠若惊出席北韩使馆招待会的金家王朝的粉丝,有说官僚越腐败则经济 越有活力的经济学家。北大已经由一所“常为新的、与黑暗势力作战”的大学,沦为官与商的帮凶和帮忙。北大像 血吸虫一样贪得无厌地耗费着巨额的民脂民膏,却不曾想过自己应当为这个国家和民族、为深陷于苦难中的同胞做 点什么、说点什么。昔日,我曾经为北大人的身份而感到骄傲;今天,我却为此而感到深深的耻辱。就在“北大 教授哭穷”成为网民和媒体争议的话题的时候,我却看到另外一则关于一位小学教师的新闻。刘念友,重庆市开 县北斗村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开县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县,北斗村是开县郭家镇北斗地区最偏远、最贫穷的 山区,北斗村小学距北斗中心校步行需两个多小时。在当地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背了时都莫到北斗去。” 刘念友却主动申请到这个“鸟都不屙屎的地方”去任教。整个学校就他一名教职工,要教一个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十七名山里娃。这份工作未必比阿忆在北大的工作简单。开学第一天,刘念友的心就被孩子们深深震撼了。“本 以为开学这天,娃儿再穷也要穿得光光鲜鲜的,可他们一个个都像叫花儿。几乎所有孩子都穿着极不合身的衣服,有的衣服是用其他布料接成几截,有的能明显看出是大人的。大多数没有文具盒、文具,有的只带二十块钱来交学 费。”刘念友当即从口袋里摸出仅有的二百多元,帮几个学生交清学费。当天放学后,他又匆匆赶回家,从家里仅 存的三百多元中拿出一百五十元,为几个贫困生买文具、买衣服。“总不能眼看自己的学生因为没钱而辍学吧!” 刘念友在北斗村小学全职工作的年收入,还比不上阿忆先生在北大兼职工作的月收入。谁更穷呢?阿忆教授在网 络上高调哭穷,刘念友却如春雨润物默默无声。有人说,北大教授与小学教师之间,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学识不 同,精英与大众也许就应该有这样大的差异。北大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不就说过——如果北大教授个个都有了别墅 和豪华轿车,中国就实现了现代化吗?至于刘念友们的命运,那些高傲的教授们是根本不会放在心上的。在一对 儿女的眼中,刘念友是一个狠心的爸爸。两个孩子先后考上大学,父亲并未给他们准备充足的学费。两个孩子在学 校里连吃饱饭的钱都没有,只好在学校的食堂里打工,才换取到可以果腹的食物。 但是,在刘念友教书的班上,在他的学生们眼中,刘老师却是一位“很有钱”的老师。刘老师经常帮助那些家中十分贫穷、缴纳不起学费的孩子 ,甚至连很多孩子的生活费以及生病了买药的钱,都是由刘老师支付的。从一九七七年开始,从教二十八年,刘念 友每年都在资助自己班上的贫困学生,他的班上从来都没有因为钱而辍学的学生。以他那一点微薄的工资,根本不 可能承担这一笔又一笔的费用。那么,刘老师的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久而久之,学校里的同事和家人们发 现,刘念友在周末和寒暑假经常“人间蒸发”,没有人知道他究竟上哪里去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北斗村中心校校 长发现,刘念友的耳朵背后全是黑色的煤污。经过一番盘问,他这下才知道了真相:每逢假期,刘念友便到附近的 煤矿下井挖煤,靠挖煤换来的钱资助班上的学生。后来,一位记者跟随刘念友下井,他这样描写刘念友一天的挖 煤生涯:“清晨七时,开县郭家镇麒龙煤矿主井。天还没亮,四十八岁的刘念友便和工友一道背着电瓶、顶着矿灯 ,行进在狭长的主井甬道中。头顶不断淌下的水滴很快将衣服淋湿,空气也越来越差,鼓风机巨大的轰鸣声在井下 回响。二十多分钟后,他们来到距洞口一千五百米处的东大巷掘井口。掘井口空间矮,要猫着身子才能活动,地上 堆满先前凿下的原煤,被水泡得黝亮,潮湿闷热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原煤气味和汗味。在昏暗的矿灯照射下,刘 念友麻利地躺在地上,娴熟地用凿子凿着头顶上方的煤层。煤块松动,煤碴掉在净是汗水的脸上,他用手抹了一把 ,再凿。二十分钟左右,他就地休息两分钟,继续。”这样的高强度劳动,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能够承受的。我建 议阿忆教授去亲身体验体验,他就知道自己仅仅靠嘴皮子吃饭实在是太容易了。刘念友却这样干了一年又一年。与 刘念友一起下井挖煤的农民工,都很佩服刘老师的吃苦精神,同时他们也感到十分困惑:“既然他是个老师,是个 文化人,有固定的收入,为什么还要来井下受这份罪,挣这点钱用命来换的钱呢?”然而,正是靠着这笔用生命换 来的钱,刘老师才让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所谓的“义务教育”。刘念友从来没有哭穷,即便他大声哭穷,也不会 像名人阿忆教授那样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刘念友一边在暗无天日、危险重重的井下挖煤,一边在课堂上告诉学生 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阿忆教授却在心安理得地哭穷,因为他傲慢地认为自己是精英分子,精英分子不该只有这 么少的工资,尽管北大副教授的职务只是他的一份兼职,他在电视台的那些肥缺并没有统统辞去。富人总是感到 不足和不满,穷人却自己动手改变现状。刘念友便是鲁迅说称赞的“埋头苦干的人”和“拼命硬干的人”。我不知 道阿忆在面对刘念友的时候会怎样。想来,这位巧舌如簧的电视人,在公众面前会虚情假意地赞赏刘念友一番,然 后又在背后说,这个时代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阿忆说出了许多北大教授的心声,他们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分配到更 多的利益。北大人已经不再为弱势群体而呐喊,他们只为自己的私利而呼吁。北大不幸地变成了自私自利者的天堂 。一群自私的老师,将一群全国最聪明的学生,教育成了新一代最自私的“精英”。这些年来,北大不断伸手向社 会“要”,却从来没有想过如何以文化和科学的创造以及对公平和正义的捍卫来反馈社会。北大教授阿忆和小学 教师刘念友,一个人高居金字塔的顶端,一个人匍匐在金字塔的底部。然而,在我看来,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不 是像周忆平这样学识渊博、口吐莲花、食有鱼出有车的高级知识分子;而是像刘念友这样默默无闻、春蚕吐丝、肩 起黑暗的闸门的普通公民。[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3/200703052101_43609_1844026_3.gif[/img]

  • 我与北大副教授的工资单对比

    我与北大副教授的工资单对比

    [em05] 我与北大副教授的工资单对比 北大做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中将自己在所得收入一一列出,共计4786元:1918+1368+1333+167=4786。除公布北大每月给自己的工资,阿忆还像记流水账似的将每月支出一一列出,最后居然为入不敷出。阿忆在博客中称每月能从北大得到的工资太少,“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工资不能活下去”。北大副教授孔庆东力挺阿忆,称这绝非哭穷,并说北大很多老师连贫困问题都没有解决。 我很纳闷!!!北京市统计局最新发布通告:2005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通告显示:该市2005年职工年平均工资32808元(同期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405元),而阿忆副教授的年收入57432元,超出平均工资1.5万余元(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标准,他已经属于高收入阶层)。如果5万余元的工资收入还不能养活自己,还口口声声说自己穷,那绝大多数的北京人恐怕只有流浪街头了。事实是这样的吗?! 在这里,我也不妨将自己的工资一一列出作一个对比,首先申明我是一名副科级公务员领导,工龄15年,1996年通过全国统考拿到中级职称(比副高职称差一档)。我的月工资收入总额:975元,其中职务工资320元,级别工资231元,基础工资230元,工龄工资15元,浮动工资及津贴32元,其他地方性补贴147元。年度总收入12*975=11700元+公务员年终一个月工资奖金975元=12675元,平均每月1056.25元。 我挺满意!!!我也有家有舍,我不认为凭工资我活不下去,我周围的人都是这样子过的。 看看北大副教授阿忆4786的“花消”,我仿佛明白了他怎么活不下去:   每个月有多少“必花钱”要支出去,4786-1400(儿子高三借读费、路费、餐费、学费、杂费、校服费,每天上学往返50公里,放学太晚吃住在同学家)=3386-680(女儿北大幼儿园费)=2706-1000(汽油费)=1706-280(高速路费)=1426-30(校园停车费)=1396-20(办公室上网费)=1376-450(餐费)=926-1425(商品房月供)=? 阿忆副教授的月支出里,原来比大多数老百姓多了些内容,是啊开个私家车“体面”,并且与身份相符,不过要是像我一样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一个月恐怕最多花个几十块钱吧,就算100元整,每月是不是可以节省1000+280+30=1310-100=1210元;为了儿子有一个好的升学环境,不就近入学,花钱去好一点的学校就读,这无可厚非,不过这似乎并不是家庭必须开销的钱,量入为出恐怕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继承的传统吧,这样算来阿忆副教授如果不随波逐流、不跟风,借读费1400元是可以省下不少的就算1000元吧。 1210+1000=2210元,以我看来这省下来的2210元+926元-1425元,他每月应该还有1711元的结余(可以继续其他的预想不到的开支),根本没到哭穷的地步,我想也不是像北大副教授孔庆东所说的北大很多老师连贫困问题都没有解决的那个状态。 当下中国,高校老师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收入阶层,这是不争得事实,只不过我们的许多高校老师不承认吧了,就像北大的这两位副教授一样。 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进行到今天,各种矛盾凸现、各种思潮喷放,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出现。现在许多的中国人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很难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没有秉持五千年来祖先传承的大度、乐观、融和的精神,看问题、想问题总喜欢与上比、向高里比,“攀富”心理严重,干事爱“面子”、讲排场。如果我们的国人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心态问题,是要吃大亏的!!!2006-09-21 [em05] [em05] 风上漂的BLO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09/200609261934_27838_1619149_3.jpg[/img]

  • 【转帖】中国大学毕业生薪水排行揭晓 北大清华不入前十

    哪所大学的毕业生基本月薪最高?中国教育发展论坛最近公布的一次调查结果给出了答案。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生基本月薪以4980居首,而北大、清华毕业生在此项调查中没能进入前十位。 据悉,这次调查是中国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调研组完成的,以本次调查12475份调查问卷为排行对象,存在正负7.8%的误差;以传统意义上的工资作为薪资排行标准,不包括奖金、补贴、福利以及灰色收入及其他收入。此外,北大、清华毕业生实际收入稳居第一、二位,但由于调研对象只提供了基本月薪,不含占据北大、清华毕业生实际收入大部分的浮动工资、补贴及奖金,所以导致其跌出本排行榜前十。小资料中国教育发展论坛:是由中国教育发展网建立的全国教育网络主论坛。主要提供教育教学资讯交流,教师沟通等服务,同时,针对学生群体推出了相应互动专栏。200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水排行榜(共计88所高校)1 中国地质大学 49802 电子科技大学 45003 中央财经大学 38004 中央戏剧学院 37655 复旦大学 37006 北京外国语大学 369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6858 西安交通大学 36209 上海外国语大学 360010 上海交通大学 352011 上海财经大学 351012 华中科技大学 350013 同济大学 345514 上海大学 345315 华东理工大学 333216 中国农业大学 328917 北京电影学院 32501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316919 清华大学 316720 北京邮电大学 312921 中山大学 308322 华东师范大学 303323 中央音乐学院 302724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302425 中国人民大学 290026 中国传媒大学 284627 北京大学 283328 武汉大学 27592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72330 北京交通大学 264931 华南理工大学 256732 南开大学 246533 中国政法大学 24343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35735 西北工业大学 235236 东南大学 235037 华东政法学院 232438 北京师范大学 230039 重庆大学 229140 厦门大学 223341 东北师范大学 222042 兰州大学 221243 武汉理工大学 215244 华南师范大学 208845 四川大学 206546 浙江大学 205847 天津大学 20474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3249 中南大学 203050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51 西北政法学院 201252 西南政法大学 201253 河北工业大学 198154 山西大学 197555 西南财经大学 195256 北京理工大学 194757 南京理工大学 194358 海洋大学 193959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0060 山西财经大学 189661 新疆大学 189562 湖南大学 185863 大连外国语学院 183064 中央美术学院 183065 南昌大学 182766 西北大学 176067 西南交通大学 175768 陕西师范大学 175069 华中师范大学 174070 安徽大学 173171 福州大学 172572 暨南大学 166773 西南大学 166074 哈尔滨医科大学 162875 广西大学 158076 江南大学 157677 广西师范大学 154878 云南大学 151279 苏州大学 147180 吉林大学 145481 南京大学 144282 太原理工大学 138983 天津师范大学 126784 郑州大学 126385 内蒙古大学 123786 南京师范大学 120087 山东师范大学 119188 河北大学 1131

  • 欢迎sslin担任写作专区-北大林崇熙教授专版版主

    欢迎sslin担任写作专区-北大林崇熙教授专版版主!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热心用户能加入到版主队伍中来,也希望在职的版主能在版面中发现有能力的热心用户推荐给我们。论坛正在招募版主,有兴趣的用户请参见这个帖子: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71101/1042199/

  • 发本经典 《原子与分子光谱导论》-北大王国文教授的经典之作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9666]《原子与分子光谱导论》-北大王国文教授的经典之作[/url][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9667]《原子与分子光谱导论》-北大王国文教授的经典之作[/url]请下载的同志注意,两部分一定要下完整,不然不能解压。

  • 清华&北大--国家养了这帮不孝子女,长大了弃母!--ZT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5/03/200503241306_2914_1625915_3.gif[/img]国家养了这帮不孝子女,长大了弃母!回头再来帮着老外来跟国企竞争,来挖国家的墙角!最可悲的是,周围的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他们好像真的衣锦还乡了。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  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  在拿到这组数据之前,北京大学教务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北大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是不会向外公开也从来没有向外公开过的。  2002年4月5日,记者冒雨赶到了北京大学派出所办公室,门上贴着一张白纸:有事直接推门,不用敲门。进去之后,看到仅有的两个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交取表格、办理手续的人进进出出,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办公室负责人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抽空说:"这段时间是办理出国留学手续的高峰期,北大学生申请出国留学被拒绝还是很少的,今年截止目前为止,出国留学的人肯定比去年还要多。其中大部分出国留学是自费的。" 清华大学对于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讳莫如深,记者曾多次向清华有关部门索要相关数据,得到的回复是:这些数据没有得到教育部批准,不能随便向外界公布。但是来自新华社的数据表明: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2000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2001年继续保持在千人以上,而且每年都是持续增长的势头。  据北大一些老师和学生说,北大文科出国的学生少一些,理工科毕业出国的学生就非常多了。比如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一直是出国比例比较高的的学科,如上文提到的,几乎全班学生都出国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因此在美国举行同学会也就很自然了。  在北大、清华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在大二、大叁的时候不是去上基础课而是手里捧着新东方的"红宝书"准备"寄托"(GRE和托福)考试。  当记者走出北大校门时,碰见一群来自四川某中学度春假的中学生,尽管天上细雨靡靡,却丝毫没有降低他们的热情。他们争先恐后地在北大西门那座古香古色的门前留影。一个女孩子兴奋地对给她拍照的同学大声叮嘱,一定要把"北京大学"四个字拍进去,记者看见,他们的眼神中迸发着激动。北大、清华对于这些中学生来说,简直就是高高在上的圣坛,这里寄托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但是一旦梦想实现,当他们真正迈进这座大门的时候,为什么他们的"寄托"目标就迅速变成了遥远的大洋彼岸的那些国家?难道这里仅仅是他们实现跳跃的一道龙门?不回国的理由  为什么出国留学?学生们的理由充分得似乎无可辩驳,"国内技术水平低,试验设备差,研究环境不好。"  的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学习研究的环境确实无法和诸如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相比。  不过出去的学生大部分乐不思蜀又如何解释呢?  《中国青年报》曾经在清华校园做了一个随机采访,被采访的18位清华学生中,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位,另外4位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是否会回国时,表态坚决回国的只有3位;还有3位说现在是倾向于回国的,但不敢保证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表示要看情况再作决定和不打算回国的各有4位。很多人在出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做好了不再回来的准备。  另据统计,在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自费出去的,而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1/3,其中自费留学生回国率只有4%左右。绝大多数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靠奖学金自费留学的。如果按照上述比例推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为什么不愿意回来?国内的发展条件不好、体制不健全、国内的薪资待遇不高、国内的政策不够有吸引力……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上述理由的确成立。  如果按照个人效益最大化的选择,他们的确实现了个人效益的最大化。但是,也正因为上述的种种原因,我们才更需要一流的人才投入到社会各个行业中,以改善现状,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北大、清华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和培养的大学,拥有全中国一流的师资和教学环境、设备,是国家最宠爱的两个孩子,但现在最宠爱的孩子尚不思回报国恩,我们又怎能对别的孩子有更高的期望?记得上次采访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的叶朗教授时,他引用老子的话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为我们的根基在中国,鸟飞得再远再高,最终应该还是要飞回来。  三年八个亿,收获了什么  从1999年起,为了支持北大、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国家分叁年累计单独给 北大、清华各拨款18个亿。18个亿,虽然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需要的资金可能还差得很远,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正如北大校长许智宏所说:"国家给了北大和清华18个亿,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投入。"这是一种额外的投入、是一种特别的预算。  按正常的拨款模式,北大、清华所得到的资金已经高于一般院校了,再加上这种政策倾斜,中国其他那些高校看来再急追慢赶,也无济于事,更遑论能够和北大、清华一争高下了。  所有的现象和数据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铁的事实,那就是:国家对北大、清华十分重视和关照,为了把北大、清华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不惜厚此薄彼。  为什么?  因为中国处在一个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期,急需大量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各行各业中去,尤其是大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但是18个亿和更多的投入之后,我们却惊异地发现,原来我们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一流的人才,尤其是一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大量地出走,而且是急不可耐地出走。花越多的钱,师资力量越强,教学环境越好,也恰恰为他们出国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清华的一位学生颇有感触地说:"能在本科毕业时出去,就不要在本国读研究生。"在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直接出国的学生比例比研究生还要高很多。  "事实上,美国的留学政策、奖学金政策就是要中国本科生去读研究生。"新东方的出国留学专家、副校长徐小平在一次留学讲座上这样说。北大的一位教授也承认,之所以北大一些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去美国留学的比例比较大,是因为美国这方面人才紧缺,因此这方面专业的学生申请赴美留学也比较容易一些。  即使是没有出国参加就业的学生,也还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外企。原因是一样的,因为外企,尤其是那些着名的跨国公司,他们的待遇要远远高于国内的企业。  于是一批批人才就这样流失了,前赴后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辛辛苦苦挖坑种树,施肥浇水,可是等到要收获果实的时候,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毫不费力地就把果实摘走了。是国内真的没有这些人施展拳脚的环境和战场吗?  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政策,一样的体制,我们却同样看到了大批成功的人士、成功的企业在国内驰骋疆场。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这些人才能够适应,而那些流失的人才却不能?相反的,尽管也有大批黄鹤一去不复返,找到了他们认为更好的土壤,但是又有多少黄鹤在异地他乡"鹤立鸡群",作出一番丰功伟业了呢?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国内目前在吸引出国留学人才回国方面的确做得还很不够,国内的一些体制也的确还有待完善。但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政策、体制、环境也都是逐步发展、改进和完善的,为什么我们的一流人才没有耐心和信心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来呢?  叁年十八个亿的投入,这是北大、清华北大、清华最优秀的人才究竟在哪里?享受的特殊待遇,但是在高投入的同时,我们是否得到了高回报?

  • 【转帖】2010年9月3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施一公)联名在《SCIENCE》发文章抨击科研现状

    【转帖】2010年9月3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施一公)联名在《SCIENCE》发文章抨击科研现状

    这是9月3日Science的一篇社论。题目很简单,只有三个单词;篇幅很小,仅一页;但三张图片很值得深思,一张是饶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院长,另一张是施一公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院长,最左边是一叠叠百元人民币。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9/201009200946_245591_2961690_3.jpg 近两年,Nature和Science上评论中国科研体制的文章并不少见。但往往都是劝诫工作在科研一线的学生,研究者要正视问题,不同流合污等。但像饶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如此直白、如此一针见血的评论“权贵阶级”、"Policy Maker"仍是头一回! 其实,文章里指出的问题,包括潜规则,下至研究生(部分本科生),上至科技部长......是谁都知道的问题!但这次真是第一次中国最出名的两大高等学府——清华、北大的两位生科院院长在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上不拐弯抹角的说出“上层阶级”这些问题。 虽然两位教授的文字里没有提到如何解决问题,因为这两位中国生命科学界的“大佬”也知道个体与群体,以及制度体制、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但这篇文章是值得纪念的,也许若干年后总结科研体制改革时,这篇文章即使不算一个里程碑,但至少可以为一个里程碑的建立作以注脚。 即使有时我不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但可以为敢说真话的老师鼓掌......以下转自《科学时报》的译文: 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甚至超过了中国最乐观的科学家们的预期。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这些问题部分归结于体制,部分归结于文化。 尽管对于一些比如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小型研究经费来说,科学优劣可能仍然是能否获得经费的关键因素,但是,对来自政府各部门的巨型项目来说,科学优劣的相关性就小多了,这些项目的经费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人民币。对后者而言,关键问题在于每年针对特定研究领域和项目颁发的申请指南。表面上,这些指南的目的是勾画“国家重大需求”;然而,项目的申请指南却常常被具体而狭隘地描述,人们基本上可以毫无悬念地意识到这些“需求”并非国家真正所需;经费预定给谁基本一目了然。政府官员任命的专家委员会负责编写年度申请指南。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们常听从官员们的意见,并与他们合作。所谓“专家意见”不过反映了很小部分官员及其赏识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 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不仅压抑了创新,也让每个人都很清楚: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中国大多数研究人员常嘲讽这种有缺陷的基金分配体制。然而,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也接受了它。部分人认为除了接受这些惯例之外别无选择。这种潜规则文化甚至渗透到那些刚从海外回国学者的意识中:他们很快适应局部环境,并传承和发扬不健康的文化。在中国,相当比率的研究人员花了过多精力拉关系,却没有足够时间参加学术会议、讨论学术问题、作研究或培养学生(甚至不乏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力)。很多人因为太忙而在原单位不见其踪影。有些人本身已成为这种问题的一部分:他们更多地是基于关系,而非学术优劣来评审经费申请者。 无须陈述科学研究和经费管理中的伦理规章,因为绝大多数中国研究界的权势人物都在工业化国家接受过教育。然而,全面改变这一体制并非易事。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拒绝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部分反对不健康文化的人,因为害怕失去未来获得基金的机会,选择了沉默;其他希望有所改变的人们则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而不愿承担改革可能失败的风险。 尽管路途障碍重重,科学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科学家们都已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目前科研文化中的问题。它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借助于研究经费增长的态势和日益强烈的打破有害成规的意愿,现在正是中国建设健康科研文化的时刻。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基于学术优劣,而不是靠关系,来分配所有的新基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新文化能够而且应该成为一种新系统的顶梁柱,它将培育而不再浪费中国的创新潜力。原文:Science 3 September 2010:Vol. 329. no. 5996, p.1128.DOI: 10.1126/science.1196916.EDITORIAL:China's Research CultureYigong Shi 1,* and Yi Rao 2,1 Yigong Shi is a professor and dean of th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2 Yi Rao is a professor and dean of th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E-mail: shi-lab@tsinghua.edu.cn. E-mail: yrao@pku.edu.cn.Government research funds in China have been growing at an annual rate of more than 20%, exceeding even the expectations of China's most enthusiastic scientists. In theory, this could allow China to make truly outstanding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research, complementing the nation's economic success. In reality, however, rampant problems in research funding—some attributable to the system and others cultural—are slowing down China's potential pace of innovation.Although scientific merit may still b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smaller research grants, such as those from China'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it is much less relevant for the megaproject grants from various government funding agencies, which range from tens to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yuan (7 yuan equals approximately 1 U.S. dollar). For the latter, the key is the application guidelines that are issued each year to specify research areas and projects. Their ostensible purpose is to outline "national needs." But the guidelines are often so narrowly described that they leave little doubt that the "needs" are anything but national; instead, the intended recipients are obvious. Committees appointed by bur

  • 【祝贺】热烈祝贺“北大林崇熙教授专版”开通~

    本版将收集林老师的各类文章及整理的作品,凝聚着林崇熙老师的大量心血~欢迎大家阅读、学习和点评,本版帖子禁止转载和使用其他商业用途,版权归林崇熙及仪器信息网所有!让我们一起祝贺本版开通~林崇熙老师个人情况:简历:1958 生于台湾; 1981 台湾大学化学系学士; 1986 美国 Clemson University 硕士; 1995 美国 University of Kentucky 博士; 1995-6,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Buffalo 分校博士后; 1996-8,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后; 1998 北京大学讲师; 2001 北京大学副教授.在北大化学学院的教学:研究生课程: 立体化学, 有机合成化学, 核磁共振在化学中的应用本科生课程: 有机化学实验, 化学信息学研究领域和兴趣核磁共振的应用:利用核磁共振的 2D、变温、多种核素检测技术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 探讨简易核磁碳谱在各种溶液体系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应用; 以 NMR 检测手性化合物 e.e. 值与绝对构型的研究 (北大化学学院核磁学术组研究主题, 科技部十五科研攻关项目之一) 有机合成:天然物木脂素、香料、手性衍生试剂的合成研究 氮叶立德化学:三苯基吡啶叶立德的化学研究以及官能基团转换反应的应用探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 有机技术化学:微波、超声波、有机电化学在上述有机合成工作的应用探讨个人网页: www.chem.pku.edu.cn/sslin

  • 【分享】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分享】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人才引进】颜宁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新闻中心讯】颜宁 1977年11月生,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0年获学士学位,并被授予“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称号。同年9月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2004年12月获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攻读博士期间,颜宁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由于对线虫及果蝇细胞凋亡通路工作机理的杰出研究成果,获得2005年由Science杂志和GE Healthcare评选的“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该奖项专门用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生命科学博士毕业论文,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只有5人入选。颜宁在博士后期间继续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重点研究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成功解析一个重要膜整合蛋白酶的高分辨率原子结构,揭示了它的作用机理。  近5年来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17篇,其中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综述文章于Annual Reviews、Cell,第一作者文章8篇,包括1篇Nature,4篇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1篇Molecular Cell, 1篇JBC和一篇Cell Cycle。  2007年被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目前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胆固醇代谢通路的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析,以及与重要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转自《新清华》1729期[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07/200807280939_100372_1609228_3.jpg[/img]

  • 【分享】绝对经典!各大名校教授幽默语录

    ====== 财大老教授 ======    你别以为人民群众没有理想,那个,黄土高原上,倚在墙边,白发苍苍,行将入土的老汉,他也是有梦想的,只要你给他一个机会,他就会显示出来。斗地主?去!    人嘛,通常都是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才会理智,比如说买件衣服,你能够花上一整天的功夫,从价钱到款式到颜色,什么都能比较个半天,结果最后还没买。可  是在那些决定性的事情上,却往往不理智,头脑一热,决定就下来了。(注:国人买股票尤其如此哈哈)    列宁的思想就是,目的证明手段正确。历史的列车要前进,路上的小草怎么办呢?那就碾吧。    重复一万遍真理比不上发明一条谬误。(注:太对了)====== 清华教授 ======清华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出清华西门往前走500米!(注:那是北大东门)你要是看了(黄碟),那是不允许的;你要是没看过,那你的人生是不丰满的。(注:不知道该老师人生是否丰满嘿嘿)我们每个人都是处在好人山脚下,坏人坑边上。我要是潘金莲,也选西门庆!====== 复旦教授 ======    78界我们同学聚会,名单打印出来,很多人都是已故。为什么已故呢,都是枪毙的。当然现在还有很多还关着。干我们这一行,出来都是两院院士,做得好进医院,做不好进法院……(注:沉重的社会)    我有个60岁的朋友,他估计能够活到90岁,是正常的直线折旧。但是后来,他请了一个小保姆,两年后就死了,这就是加速折旧。(注:浮想联翩)    上海的家庭治理结构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是丈母娘*屏蔽内容*下的太太负责制。在我家就是这样,家里大事听我的小事听她的。什么叫大事呢?打伊拉克就是大事,其余的都是小事(注:地道上海男)    现在10份验资报告9份是假的,哪里来这么多钱啊。出了事情法警上门,早上第一个来的把银行存款冻结,然后来了第二个,看看没有银行存款可以冻结了,就把电脑搬走查封。下午来了第三批,看看只好搬办公桌了。到后来来了第四批,就看到一个人坐在地上什么也没有了……

  • 【转帖】清华大学教授20多年前博士论文被指抄袭

    【转帖】清华大学教授20多年前博士论文被指抄袭

    [color=#d40a00][size=4][b]核心提示:3月10日出版的国家级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刊发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文的文章指出,清华大学教授、《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存在多处抄袭。北大专家表示,该论文存在引文不规范问题,不能说是剽窃。[/b][color=#0021b0]-------------华丽的分割线-------------华丽的分割线-------------[/color][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1/201701191652_628438_1611705_3.jpg[/img]《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一文中,汪晖被指多处抄袭。[color=#0021b0]-------------华丽的分割线-------------华丽的分割线-------------[/color][/size][/color][b]京华时报3月25日报道[/b] 3月10日出版的国家级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刊发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文章中,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被指存在多处抄袭。王彬彬称,他通过比对发现,汪晖的抄袭对象至少包括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5部中外专著,抄袭手法则包括“搅拌式”、“组装式”、“掩耳盗铃式”、“老老实实式”等。汪晖希望此事由学术界自己来澄清。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昨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反抗绝望》可能确实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但不能简单称之为剽窃。钱理群同时表示,该书的核心观点应该是汪晖独立思考的结果,汪晖对鲁迅研究的贡献不能否定。[b][color=#0021b0]王彬彬[/color][color=#0021b0]意外发现抄袭问题[/color][/b]现年51岁的汪晖为江苏扬州人,先后从扬州师院和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19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文学史家唐弢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在《反抗绝望》的新版序言中,汪晖称,该书写于1986年至1987年间,1988年4月作为他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1990年,该书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1991年作为“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之一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经修订后作为“回望鲁迅”丛书之一种,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彬彬所依据的,就是2000年版。“鲁迅研究是我个人的学术生涯的起点,这一点至今对我仍很重要。”汪晖在新版序言中这样写道。正是这部30余万字的专著,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王彬彬把它称作汪晖的“第一桶金”。在鲁迅研究领域,《反抗绝望》也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名著”,自出版以来经常出现在中文系教师开给学生的书单中。用王彬彬的话说,该书“到今天甚至已经具有了‘经典’的性质”。昨天上午,王彬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和汪晖并不认识,也没有任何形式的交往和接触,发现汪晖著作中问题的过程也颇为意外。“学生做论文的时候经常会引用《反抗绝望》,我觉得有必要看一看,否则指导学生不方便,于是在去年暑假期间看的,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劲。”他还说,去年10月份,他就把《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一文投给了《文艺研究》,编辑部非常谨慎,逐字核查后才决定发表。王彬彬说,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须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他不希望此事成为一个闹剧。王彬彬说,在《反抗绝望》中,抄袭和剽窃的现象“很明显”也“很严重”。他根据手头的几本书简单比对后发现,汪晖的抄袭对象至少包括以下5部中外专著: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美]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张汝伦《意义的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b][color=#0021b0]王彬彬将汪晖的抄袭手法归为4类[/color]:[/b]一是“搅拌式”:将他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搅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将他人论述的次序做些调整,便作为自己的话登场;二是“组装式”:将别人书中不同场合说的话,组合在一起。一段话中,这几句剽自这一页,另几句袭自离得很远的一页,然后作为自己的话示人;三是“掩耳盗铃式”:将别人的话原原本本地抄下来,或者抄录时稍做文字上的调整,没有冒号、没有引号,但做一个注释,让读者“参见”某某书;四是“老老实实式”:一字不差地将别人的话抄下来,不搅拌、不组装、不让读者“参见”。王彬彬说:“这是最老实的一种剽袭方式。其他几种方式,一旦被发现,或许还可强作辩解。这第四种方式,可是毫无辩解余地,只得老老实实承认。”王彬彬说,在具体的抄袭过程中,有时是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的。王彬彬从《反抗绝望》中摘取了12段文字,并与上述5部他人著作中的表述一一对照,以证明汪晖如何剽窃前人研究成果。(摘录部分见附件)[b][color=#0021b0]汪晖[/color][color=#0021b0]希望学术界自己来澄清[/color][/b]昨天,记者多次给汪晖发短信联系采访。下午4时许,汪晖回复短信说:“我在国外,现在是深夜。有朋友来信说及此事。我没有看到文章,手头也没有20年前的著作。我很希望此事由学术界自己来澄清。”昨天下午,清华大学中文系办公室一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系里已有部分教师知晓此事,但几名领导均出差在外,无法接受采访。该工作人员称,汪晖今年1月赴美,目前正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一文的责任编辑张小姐昨天婉拒了记者的采访,她说,《文艺研究》不过是一个发布平台,他们现在不便发表看法。[b]钱理群引文不规范不同于剽窃[/b]昨晚,针对汪晖被指博士论文存在抄袭一事,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反抗绝望》可能确实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够规范的问题,但这不能简单称之为剽窃。钱理群同时表示,该书的核心观点应该是汪晖独立思考的结果,其对鲁迅研究的贡献不能否定。钱理群昨天深夜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他刚刚听闻此事,王彬彬的那篇文章尚未读完,而且手头没有《反抗绝望》一书可以查阅,所以只能根据他此前对该书及汪晖本人的了解谈一点自己的看法。钱理群说,他和汪晖向来走得比较近,以前常常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所以对《反抗绝望》的成书过程比较清楚。该书的核心观点,即“反抗绝望”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是汪晖独立思考的结果,是立得住的,这为解读鲁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这个意义上,汪晖以及该书对于鲁迅研究都是有贡献的,“贡献是大是小可以讨论,但这种贡献不容否定。”王彬彬从《反抗绝望》中摘取多处文字,与李泽厚等人专著中的文字进行比对,称汪晖抄袭剽窃。钱理群对此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这些文字在引用他人观点时,注释做得可能确实不够严格,但这需要考虑到当年的学术规范远不如现在严格,“在当时看来,只要大致标注出你引用了哪些资料就可以,不像现在,每引用一句话都得加引号。”钱理群表示,使用引文不够规范和剽窃是两个概念,而且需要考虑当时语境。

  • 【讨论】名人做教授!(附:名人教授榜)

    ●2001年2月,牛群被聘为安徽大学兼职教授。 ●2001年6月,赵本山被聘为国防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思想教育课。 ●2003年11月,主持人水均益担任海南大学客座教授。 ●2004年9月,成龙担任北大影视编导课程的“特座教授”,任期一年。 ●2004年10月,唐国强受聘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2004年12月,周星驰担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去中国人民大学宣传新片《功夫》时还被聘为人大商学院的兼职教授。 ●2005年1月,张铁林接受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聘书。 ●2006年6月30日,曾志伟受聘为海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大家发表下意见!~~~~

  • 【转帖】美国教授的工资单

    说到底,还是我们把教授太当回事。首先,教授的收入要明显高于老百姓,其次,当教授就要当圣徒,不能为自己算经济账,出去挣点钱就俗了。 北大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的工资单,一个月4000多元。他同时算了家庭开销,表示这点钱根本不够用。结果,这个家庭小账本引起轩然大波。我在美国的一个小大学当文科助理教授,算和阿忆是同行了。我对这场热闹,有不解:第一,阿忆觉得在北大当教授手头紧,这情有可原。手头紧就赶紧去赚钱,写博客为这点小事发什么牢骚?第二,他发了牢骚,读者自可一笑了之,怎么有那么多人跟着愤怒,乃至形成“风暴”? 我这样的反应,大概是“不了解中国国情”吧。不过,把外面的“国情”讲讲,说说我惊异的理由,倒是也可能为我们认识这场是非提供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我感到惊异,是因为无法想像这种事会在美国发生。美国的“国情”是什么呢?一个文科助理教授的年薪,起价就是四五万美元左右。比如我有位朋友是耶鲁博士,在纽约教了几年书,著作也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年薪没有破5万美元。去年纽约公交系统职工大罢工,号称待遇太低,闹得全城瘫痪。当时看报道,地铁司机和其他勤务人员的平均年薪是6万美元左右。当然,我这个朋友是助理教授,属于教授中最低的阶层,公交职工的平均工资,则包括一些资深的职工。当司机的起薪,未必比助理教授高。另外,大学教授有三个月暑假,公交司机则是全年工作。 不过即使如此,教授的寒酸也可窥一斑:5万美元不到的年薪,扣去税和社安保险等,每个月拿到的工资单也就3000美元。四口之家,在纽约租个便宜的房子,怎么也要1500美元。再加上水电煤气、电视、汽车开销、公交费用等,2000美元就没了。剩下1000美元,就管衣食之需了。在美国生活,有了孩子后汽车是必需品,领失业救济的人都有车。另外,这老兄有车,却无法开车上班。一来老婆孩子要用车,二来他也付不起停车费,只好乘公共交通,这又是几十块的开支。

  • 【转】快速无损的中药识别“利器”--访清华大学孙素琴教授

    快速无损的中药识别“利器”--访清华大学孙素琴教授中药鉴定是中药学中的一个关键学科,它在鉴别中药品种、评价中药品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和多学科的交叉发展,中药鉴定学已经走出了外观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老方法的局限,发展出了众多新技术方法,为制定中药现代化标准和中药品质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红外指纹图谱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近日,本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专门走访了清华大学,就利用红外光谱“指纹”快速识别中药的有关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孙素琴教授(以下简称:孙)。  Instrument:孙教授,您好!首先,能否请您谈谈为何采用红外光谱“指纹”图谱法来进行中药鉴定的?  孙:好的。许多的现代仪器分析鉴别和质量控制方法如色谱法、质谱法和生物DNA技术的应用等,促进了中药质量研究的发展,但是,仍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色谱法(TLC、GC和HPLC)不仅需要事先破坏试样或对其进行分离提取,从而失去了其原本性与配伍性等,更需要以标准品为参照进行鉴别和测定,面对中药这种复杂的混合物体系,存在着主要的问题,一个是目前并没有确定中药中所有的有效成分,其次要找到所含各种化学成分的标准品也是很困难的,而且由于在许多情况下分析前要对试样预处理,掺入了人为因素,重现性令人不太满意;另外由于只有部分物质具有紫外吸收,况且其指纹性远不如红外,所以紫外光谱分析法不能做到对中药进行全组分的测定,这些方面都限制了其它分析方法的广泛使用。当务之急是急需建立一种快速、有效、方便易行的质量控制方法。  我们所提出的宏观指纹鉴定法作为红外光谱分析法可以对中药材进行快速无损鉴别及质量控制。此鉴别方法有别于其他分析方法的优点是:①.更具直接;②.快速;③.不破坏样品的原性质等特点;④.重现性很好;⑤.仪器相对便宜;⑥.方法较易掌握,普适性强;⑦.可数字化,更具科学性和便于管理;⑧.更符合中医中药的医治原则。  Instrument:但是常规的红外光谱法在较长时期内却没能在中药质量控制和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您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一问题的?  孙:红外光谱是反映分子中所含基团的特征振动形式的。对于单一组分,人们通常利用这些特征频率来推断分子内的基团,进而推测、判断和鉴定化合物,这是比较容易进行的,同时,人们还是利用了红外整体谱形一起来判定的。不过,迄今为止,人们过分地重视和习惯于以局部分子片断来推断分子总体,忽略了难以描述清楚的整体行为来判定。对于几个组分体系已不便于进行分析和推断了,因此很少有人用红外光谱来确定混合物的,对于中药这一极其复杂的混合物体系而言更是如此!尽管也有人采用红外光谱法进行中药的鉴别研究,其思路是将中药进行分离提取后对不同提取部分进行红外测定。但是,众所周知,中药讲究“君臣佐使,生克乘诲”,只有对中药进行全组分测定,宏观的整体分析,才能不破坏它的原本性、配伍性。单一组分分子振动光谱中的峰位、峰形、峰强度代表着体系中所含相应各种基团的微观指纹,其全谱便是它的宏观指纹。一个混合物的谱则是其所含各种成分的叠加谱,构成谱图的宏观“指纹”性,显然它是寓于单组分的微观指纹的基础之上的。它貌似“简单”,却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坚信利用这样的宏观指纹性在当今计算机的时代是可以用来鉴定、鉴别复杂体系的!尽管中药的红外光谱组成极为复杂,谱峰重叠较为严重,但采用计算机辅助解析技术和数学(如高阶导数或二维相关光谱技术等)相结合,便可增强谱图的“指纹”特征,从而达到分类鉴别的目的。在凭借中药的宏观“指纹”特征的同时,将数学、计算机、分析化学、中医学和中药学等学科渗透进来,融合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我们创立了红外宏观指纹鉴定法是可以使红外光谱法在中药的鉴定与质量控制和管理中发挥非常强有力的作用的。这一点已为我们所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大科技专项“中药材光谱法快速检测系统的研究”通过验收所证实。  目前,我们正在承担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课题“食品中药与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检测技术研究”建立中药红外光谱筛选方法,并申报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方法《中药筛选红外光谱方法通则》已起草完毕,进入征求意见阶段,预计2004-2005年实施。  Instrument:就红外光谱“指纹”而言,中药鉴别相对于西药鉴别有哪些区别和难点?  孙:由于西药是单一组分的物质,其红外光谱“指纹”特征性可视为该单分子的微观行为,比较简单,大体上是可以从红外理论来分析预言的,比较容易指认和辨认。以红外光谱具有的“指纹”特性作为西药鉴定的依据,是各国药典多年以来共同采用的方法。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本身都是远比西药复杂得多得多的混合物体系,谱图解析的困难,使常规红外光谱法在较长时间内未能在中药质量控制和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药的特殊性就要求我们在解析其红外光谱图时,既要结合以往的解析经验,又要突破传统的分析思路,因此我们在重视微观指纹性的同时更注重其宏观指纹性,进行谱图的宏观整体解析。这一点是至今没有人敢想敢做的。  另外,充分利用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使得我们的红外宏观指纹图谱法大放异彩,它不仅能得到中药的数字化的描述,而且它与中医紧密配合,使它迅速进入实用阶段。当然,如何建立起中药的宏观指纹特征性也是我们的难点。  Instrument:那么,红外光谱“指纹”在中药鉴定过程中具体能完成哪些任务呢?  孙:经我们研究表明,主要有如下几种用途:中药材及其制剂的真伪鉴定;野生和栽培药材的聚类分析和识别;药材品种的分类与鉴定;判定辅料的用量;制药工艺的稳定性检查等。我们知道,因中药材成分复杂,且生长环境(如地质、气候条件和地形等)、栽培期不同,其功效也有明显区别,如:野生和栽培丹参从外观形态不易辨认,但对比两者的中红外和远红外谱,则能很好地将两者区分开来;另外,通过比较产品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图,还可推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发生氧化,从而监控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

  • 【讨论】2006中国10大生猛教授。

    1. “学术超男”——易中天 在2006年的学术界和出版界,“易中天现象”无疑是道亮丽的风景。由于绘声绘色地将汉朝、三国的历史展现在普罗大众面前,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一炮而红,并且还有一大帮老中青少人群成为了“易迷”,受到疯狂追捧。借着这股气势,《易中天品三国》以无底价的竞标方式招标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以“55万册首印,版税14%,三年内保证该书发行不低于20万册”的条款中标。假如该书每本25元,版税就是3.5元,55万册的版税就是200万之巨。 不过,易中天在被“易迷”们狂热追捧的同时,也受到学界和传媒的指责。最主要的质疑是:历史应该如何被讲述?易中天名利双收对于在书斋中埋头研究学问的学者是否不公平?在学术被娱乐化的同时,当然也要顺应娱乐产业的规律,娱乐产业就是要制造明星,就是“赢家通吃”,易中天何错之有? 2. “哭穷教授”——阿忆 在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中,北大副教授,著名主持人阿忆在节目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社会分出阶层并不可怕,分出阶层利于激励勤勉、鞭策后进,这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分配制度的基础,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阶层对低阶层没有关爱。”这本来和北大的收入没有直接关联,但是网友的敏感神经被触动。他们炮轰阿忆“要把财富全给精英,让劳动人民饿着”。转而,网民开始指责其作为教师“整天主持电视节目,做电视节目嘉宾,不敬业,道德和人格十分可疑。”阿忆决定反击。他把这些人称为“无脑人”,并在自己的博客上向他们列出了自己在北大的收支,结果是“入不敷出”。阿忆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工资能不能活下去?新浪网将这篇文章顶到头条,标题赫然改成“一位北大副教授的工资单”。随后,媒体几乎是一边倒地质疑高校教师的真实收入。 在目前高校腐败、教育高收费令人深恶痛绝的形势下,阿忆坐拥300万豪宅,但依然“勇敢地”跳出来揭示高校教师收入的另一面而搅起一淌混水,不可不说非常生猛。 3. “弃龙教授”——吴友富 作为炎黄子孙,国人一向以“龙的传人”而自豪。而今年11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的一番“弃龙”高论,却让举世惊诧。吴友富认为,因为“龙”的英文是“Drag-on”,它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因此,“考虑到‘龙’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容易招致别有用心的歪曲”。故而,吴教授“大胆”提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在顾及历史因素的同时,考虑当代的时代特色,考虑到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特色与特征。此外,还要有所考虑到民族、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等因素。也就是说,龙有可能不再是中国形象的标志。 对于中国龙这样一个深入人心的形象,吴友富教授却敢于从国外人的感受角度提出异议,可谓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确实有够生猛。

  • 北大药学院的教授来我们公司培训了

    北大药学院的教授来我们公司培训了

    有幸参加公司的培训,目睹了北大药学院专家的风采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1/201511241236_574854_220444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1/201511241236_574855_220444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1/201511241236_574856_220444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1/201511241236_574857_220444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1/201511241236_574858_2204446_3.jpg有知道两位专家的朋友吗?欢迎跟帖讨论。

  • 【讨论】那些成为教授的明星们 看谁最实至名归

    说说自己的看法,看看别人的意见欢迎大家踊跃投票发言[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35.jpg[/img]成龙职称] 民航飞行学院荣誉教授 北大特座教授 [点评] 飞行学院当教授,成龙大哥可谓当仁不让,君不见,电影里,龙哥在枪林弹雨中飞来飞去……只是,到了北大,他还想怎么飞呢?[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36.jpg[/img]李安职称] 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点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臂山。”同样,每个明星心中都有一个教授梦。祝福李安教授桃李满天下,同性异性皆双飞~~~[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37.jpg[/img]周星驰[职称]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 [点评] 哪个敢说星爷的电影不艺术?10年前,很多人都敢说星爷的片子粗俗,10年后,星爷到哪所大学当教授不够格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自然是手到擒来,可是,他到商学院干吗去呢。[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38.jpg[/img]唐国强[职称] 南开大学文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点评] 以前是著名的“奶油小生”,自从当了一回诸葛亮,扑扇一摇,那张奶油脸,就写满了棱角分明的坚毅——人老了嘛,再装也嫩不了,索性就做个教授过把瘾![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39.jpg[/img]张铁林[职称]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点评] “皇阿玛”当上了“院长”,让我们尽情地山呼万岁吧!但要请张院长谨记,可不要把娱乐圈的“****”带进大学哦![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0.jpg[/img]牛群[职称] 安徽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合肥炮兵学院客座教授 [点评] 安徽真成了牛群的第二家乡,虽然蒙城是他的“麦城”(由此败走),但赖好也混上了教授: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就是暖人心啊![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1.jpg[/img]曾志伟[职称] 海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点评] 除了成龙,曾志伟俨然成了香港娱乐圈里的“二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眼瞅着大哥当上了教授,二哥也不能落于人后——不过,还是要努力哦,争取早日当上北大教授![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2.jpg[/img]李湘[职称]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播音主持系客座教授 [点评] 放眼望去,明星教授都被男性占据了,这回,李湘终于为女明星出了一口鸟气:你们以为胸大就不能当教授啦?!是的,大学生们严重欢迎胸大的女明星教授,尤其是男生![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3.jpg[/img]张国立[职称]受聘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院长及教授 [点评]作为娱乐界的大腕,张老师的确是火了一把,重庆大学自然希望借助他的名声也能在高校截火一把。[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4.jpg[/img]濮存昕[职称]任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客座教授 [点评]真心希望我们的“少妇杀手”兼爱心大使把他的爱心在大学校园里传递![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5.jpg[/img]赵本山[职称]被聘为国防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思想教育课 [点评]可千万不要存在地域观念,借此在校园内传播自己的二人转,到那时我们的国防官兵们可都就是花拳秀腿了。[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6.jpg[/img]庞龙[职称]受聘沈阳音乐学院现代声乐演唱专业终身教授 [点评]衷心希望能在沈阳音乐学院的校园里能够飞起更多的蝴蝶!

  • 北大教授联手打造GC-MS技术精品课,从入门基础到实践精通,助力领域成长

    [font=Arial][size=14px][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联用[/color][/url]技术是[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色谱[/color][/url]法-质谱法联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GC-MS[/color][/url])的简称,具有GC的高分辨率和MS的高灵敏度,已成为定性定量测定复杂基质中有机物最普遍的分析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微生物检测、石油化工、环境监测、室内检测和医药卫生等领域。[/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联用仪[/color][/url]操作原理复杂、造价昂贵,因此了解仪器的构造,掌握应用方法才能更好的解决工作难题,准确判断故障原因并排除,然而很多初入实验室的检测/科研工作者却苦于没有系统的学习资料,不知如何从入门到进阶...[/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为了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实操应用能力,[/size][/font][b][font=Arial][size=14px]仪课通[/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color=#000000]联合北大化学学院教授--刘虎威、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高级[/color][/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工程师--[/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付晓芳,[/size][/font][/b][font=Arial][size=14px]联手打造[/size][/font][b][font=Arial][size=14px][color=#ff4c00]《[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色谱[/color][/url]-质谱联用技术》[/color][/size][/font][/b][font=Arial][size=14px]精品课,全面解读[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联用[/color][/url]技术的[/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基础理论、仪器构造、操作方法、样品处理以及多领域应用;从入门基础到实践精通,助力领域成长。[/size][/font][b][font=Arial][size=14px]课程即将上线,限时开启预售优惠活动,参与方式:[/size][/font][/b][font=宋体][size=14px]①[/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扫码进群,抢占优惠名额(支付0.1元抢占)[/size][/font][font=宋体][size=14px]②[/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支付完成后,发放200元课程优惠券[/size][/font][font=宋体][size=14px]③[/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用券报名正式课,领取15天仪课通会员+《[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色谱[/color][/url]方法及应用》图书1册(附主讲刘虎威签名,[/size][/font][b][font=Arial][size=14px]限量[/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color=#c00000]50[/color][/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册,送完为止,[/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先到先得)[/size][/font][font=宋体][size=14px]扫描下方海报二维[/size][/font][font=Helvetica][size=15px]码参与预售[/size][/font][font=宋体][size=15px]:[/size][/font][/b][align=center][img=图2.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8842193c-0597-456a-ba51-4a6792e3b585.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图3.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169edc4c-16a5-473d-9e13-f4e637ef742e.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图4.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05af60bd-9fd6-4dac-8e42-8ebdfbe3349e.jpg[/img][/align][align=center][/align][img=图6.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3fe4fb2a-35fc-4e58-abc5-58048835126e.jpg[/img][align=center][img=图7.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22cc8863-fadc-4fea-b394-baab287acc0d.jpg[/img][/align]

  • 北大教授联手打造GC-MS技术精品课,从入门基础到实践精通,助力领域成长

    [font=Arial][size=14px][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联用[/color][/url]技术是[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色谱[/color][/url]法-质谱法联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GC-MS[/color][/url])的简称,具有GC的高分辨率和MS的高灵敏度,已成为定性定量测定复杂基质中有机物最普遍的分析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微生物检测、石油化工、环境监测、室内检测和医药卫生等领域。[/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联用仪[/color][/url]操作原理复杂、造价昂贵,因此了解仪器的构造,掌握应用方法才能更好的解决工作难题,准确判断故障原因并排除,然而很多初入实验室的检测/科研工作者却苦于没有系统的学习资料,不知如何从入门到进阶...[/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为了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实操应用能力,[/size][/font][b][font=Arial][size=14px]仪课通[/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color=#000000]联合北大化学学院教授--刘虎威、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高级[/color][/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工程师--[/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付晓芳,[/size][/font][/b][font=Arial][size=14px]联手打造[/size][/font][b][font=Arial][size=14px][color=#ff4c00]《[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色谱[/color][/url]-质谱联用技术》[/color][/size][/font][/b][font=Arial][size=14px]精品课,全面解读[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联用[/color][/url]技术的[/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基础理论、仪器构造、操作方法、样品处理以及多领域应用;从入门基础到实践精通,助力领域成长。[/size][/font][b][font=Arial][size=14px]课程即将上线,限时开启预售优惠活动,参与方式:[/size][/font][/b][font=宋体][size=14px]①[/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扫码进群,抢占优惠名额(支付0.1元抢占)[/size][/font][font=宋体][size=14px]②[/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支付完成后,发放200元课程优惠券[/size][/font][font=宋体][size=14px]③[/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用券报名正式课,领取15天仪课通会员+《[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色谱[/color][/url]方法及应用》图书1册(附主讲刘虎威签名,[/size][/font][b][font=Arial][size=14px]限量[/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color=#c00000]50[/color][/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册,送完为止,[/size][/font][font=Arial][size=14px]先到先得)[/size][/font][font=宋体][size=14px]扫描下方海报二维[/size][/font][font=Helvetica][size=15px]码参与预售[/size][/font][font=宋体][size=15px]:[/size][/font][/b][align=center][img=图2.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8842193c-0597-456a-ba51-4a6792e3b585.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图3.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169edc4c-16a5-473d-9e13-f4e637ef742e.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图4.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05af60bd-9fd6-4dac-8e42-8ebdfbe3349e.jpg[/img][/align][align=center][/align][img=图6.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3fe4fb2a-35fc-4e58-abc5-58048835126e.jpg[/img][align=center][img=图7.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22cc8863-fadc-4fea-b394-baab287acc0d.jpg[/img][/align]

  • 【转帖】"造富大学排行榜"出炉 北大亿万富豪最多

    "造富大学排行榜"出炉 北大亿万富豪最多 榜单截图京华时报12月26日报道 昨天,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北京大学因造就35名中国亿万富豪而问鼎榜首,校友财富合计1000多亿元,当之无愧成为了中国“亿万富豪摇篮”,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紧随其后。北大成“亿万富豪摇篮”“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对1999-2008年中国富豪榜上榜的1500多名亿万富豪的毕业院校展开调查统计。结果发现,上榜的1500多名亿万富豪中约有30%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毕业于我国140多所高等院校,富豪中少部分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调查显示,北京大学毕业的亿万富豪校友最多,有35人,以绝对优势问鼎“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榜首,超过第二名十几人,富豪校友财富合计1000多亿元,当之无愧成为了中国“亿万富豪摇篮”。其中有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和“体操王子”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宁等,北大毕业的亿万富豪分布领域最为广泛、涉足的领域最具前景。排名第二的是浙江大学,共有23名亿万富豪校友 清华大学有22名亿万富豪校友,位居第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列四、五 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紧随其后。富豪大多就读王牌专业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蔡言厚教授指出,通过调查发现,亿万富豪大多毕业其就读高校的王牌和优势专业,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亿万富豪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从富豪毕业院校类型来看,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综合性高校比理工科高校在富豪企业家培养上更具优势,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前列的综合性高校占据多数。富豪分担母校就业压力基于“亿万富豪”超凡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亿万富豪对其毕业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富豪校友的“广告效应”是母校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宣传的“最佳广告” 而富豪校友通过大量招收母校的毕业生、委托母校定向培养和培训员工等多种渠道,大大减轻了母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特别是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就业压力加剧,而富豪企业对解决就业压力的贡献不容忽视的同时,亿万富豪已经成为年轻校友创业的偶像,对即将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积极示范的作用。 2008-12-26 05:33:33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记者周逸梅)

  • 说一些北大化院的一些趣事

    也算是化学领域吧。北大化院是一个很奇葩的院系,跟北大其他院不同的是,不仅学生奇葩,老师也很奇葩。院内考试非常严格,基本没有人敢说在化院混到学位证-----这是背景。1、新生课上,数学院的老师如是说,我们院的毕业率一直在全校处于倒数第二的位置,所以你们要好好努力,改变这个历史,不过也不用担心更下滑,因为倒数第一肯定是化院。2、思想课上,老师讲起北大学生不成熟,自杀率太高的问题,如此说道,我看了一下我们化学院,一直没有出现自杀案例,对于180人的大院来说很难得。但想想也正常,你们应该没有时间去考虑要不要自杀的问题,写完作业应该就要去实验室了。3、某次考试,某老师说,你们这一批考生中,主要是97届的,也有部分96届的,还有几名95届的,另外也有从美国飞回来补考的……这个段子据说是段连运老师有次考试时说的,但由于时间太久,流传了很多版本,最初到底怎么说的反倒没多少人知道了,段老师是化院四大名捕之一,早期经常有人考结构化学考个位数。4、安全课上,老师介绍了化院投铊的案例,受害人与投毒人是舍友,投毒人本是想投另外一人,本着试药的想法投了舍友,不断加大剂量,终于出现症状,于是送受害人去医院,但当时的技术怎么也查不出什么原因,然后投毒人弱弱地说,医生,您看会不会是铊中毒,要用硫代硫酸钠解毒?医生恍然大悟,救了受害者,案件也就顺便给破了,没有成为像清华的那事。5、有机课,裴伟伟老师不无遗憾地说,你们算是赶上好时候了,学校不允许挂科率超过10%,你们这个班也就能挂十个人(分了两个班,选裴老师课的大概100人),就再也看不到一个班只有36人通过的胜景了。6、某次课上,某老师欣慰地说道,你们知道,在化院虽然很苦,但是化院的毕业生也是北大最抢手的,比起***(此处略掉北大几个职业前景不佳的冷门系)强多了。虽说统计下来,你们当中也就40%的人会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台下学生问道,那剩下的60%干嘛也跟着受罪?)7、化院物化所的黄建滨老师特别贫,而且很喜欢在网上和学生互动。有次上课,讲到两个概念之间没关系时说道风马羊不相及,有学生就调侃道说黄老师错了,于是他一本正经请教道,这个成语不是羊是什么,众学生回应曰牛,于是黄老师笑道,我明天就跟校长写封信,跟他讲全班一百多学生对我说“牛”,北大有哪个老师有这待遇,让他加工资(北大学生的传统是比较不待见老师,主要是喜欢唱反调喝倒彩,不是道德上的问题,所以确实没几个老师能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体支持)8、如果自认为化学学得很牛了可以旁听一下赵新生老师的《中级物理化学》,相应的教案他已整理成书不妨挑战一下,主要是解薛定谔方程之类的,提前学好线代和数论很有必要。这门课第一年开始教授期间(选修),大概100来人里只有四五个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有一次有个学生心血来潮决定要自己完成一次作业,费了不少精力总算搞了出来,后来的课上赵老师说道,这次作业多了个版本,很好。不过赵老师觉得没必要抓挂科,这门课最终的考试并不难。

  • 【原创】高校为何热中于向体育明星献媚?

    《京华时报》报道:刚刚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冠军的中国跳水队林跃、秦凯、火亮及世锦赛冠军周吕鑫、何姿等5位跳水运动员,今年也将成为人大新闻学院的大一新生。(http://news.sohu.com/20080831/n259288990.shtml)。 说得好听点——这是高校为提高体育明星个人素质主动伸出“橄榄枝”,体现我们对他们从小到现在艰辛付出的“补偿关怀”;说得不好听——这只不过是高校再一次低下高昂的头、体面地裸露自己积极追求广告效应的事件。我相信,这早已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随着体育明星的辈有人出,类似的事件还会“动情”地上演,是该欢呼呢?还是该哀叹呢? 第一次欣闻是邓亚萍进清华,后来又见刘璇进北大,一个个NB得狠,想当年我等平民百姓当年挑灯苦读挤破脑袋最想考上的就是这些名校啊!有人马上会说:全中国有几个“邓亚萍”、“刘璇”?全中国又有几个北大清华?想想也对,可也不对——如果没有“邓亚萍”、“刘璇”,十三亿人口里难道就再不能冒出来“张亚萍”、“周璇”,只要是拿了体育冠军,相信“张亚萍”也能进清华了。是“邓亚萍”、“刘璇”造就了北大清华?还是北大清华造就了“邓亚萍”、“刘璇”?可惜都不是,应该是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倾举国之力、尽举国之才、耗举国之财,共同的努力才造就了她们和它们。 首先,中国的竞技体育是“畸形”的,与全民体育运动和奥运重在参与的精神无关。我们的运动员是职业的,老外的运动员多是业余的;我们花大钱大力,押宝似地把110米过栏跑压在刘翔身上,哟,结果这次家门口我们的熊猫因伤退出比赛。运动员拿不到冠军他就什么也不是,拿到冠军就风光风光,各大大学争相录取,不乏NB的名校,而冠军毕竟是少数,那些为数更多的陪练呢、那些铜牌银牌得主甚至没名次的呢、那些从来没有被选上的运动员呢?第一名是英雄。第二名是狗熊,第二名以后啥都不是。怎么就没耳闻目见有大学相邀?说白了,原来我们的大学也是一副势利的嘴脸啊! 然后,对这些体育明星能否正常完成课程很值得怀疑。报道同时指出:由于他们全部都是国家现役运动员,因此为保证其正常训练,队员们并不需要每天到学校上课,而是由人大派老师定期到跳水队给大家上课。如果运动员退役,就可到人大本部和其他学生一起上课学习,享受校园生活。这不明摆着走个形式而已。难怪现在很多官员硕士、博士文凭漫天飞,每学期开学和放假前到学校公关一下、考察一下、座谈一下、讨论一下。。。文凭就嘻嘻哈哈到手了。倘若“行贿受贿”这个罪名的意义可以引申的话,此类现象应可看成与时俱进的新情形吧?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