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重点实验室建设

仪器信息网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题为您整合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重点实验室建设话题讨论。

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的资讯

  • 加快推进药品重点实验室建设,明确下一步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
    日前,国家药监局召开重点实验室工作交流与推进会,分析形势,交流经验,明确任务,推进重点实验室工作迈上新台阶。国家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景和出席会议并讲话。  徐景和指出,做好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是加快推进从制药大国到制药强国跨越的需要,是加快推进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加快推进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实施的需要,是加快推进药品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深刻认识做好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快推进药品重点实验室建设。  会上,5家实验室进行代表发言。生物制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定所建设,是国家药监局首批重点实验室之一。一年来该实验室新建了多个疫苗、免疫治疗和干细胞制剂检测技术和方法,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好充足技术储备。近期,拟筹备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材料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由山东省医疗器械检验中心与四川大学生物材料联合检测中心联合申报,是首批重点实验室之一。通过承担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有关课题研究项目,实现了我国新型可降解生物材料器械监管技术体系“从无到有”的突破,解决了新型可降解生物材料器械安全性监管技术难题。  化妆品监测评价重点实验室依托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建设。一年来全面参与化妆品标准制修订19项,承担化妆品风险监测任务16项,参与安全风险评估,探索建立部分原料风险物质数据库,已成为化妆品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仿制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由北京市药品检验所、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共同组成。一年来围绕仿制药累计开展课题研究81项,助力参比制剂遴选,积极向企业提供一致性评价技术服务,形成从处方工艺开发、体内外评价到监管和产业应用相互衔接的仿制药发展合力。  中医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建设,是第二批新设立的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瞄准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新药审评体系,构建中药毒性研究平台,搭建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研究机制平台,全力提升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徐景和充分肯定了重点实验室的工作成效并对下一步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出两点要求。一是重点实验室要认真做好“两个服务”,持续提升自身能力。一要坚持服务医药产业创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的要求,在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大力支持药品企业创新,研发出更多的创新产品;二要坚持服务药品监管工作需要,积极参与监管科学研究,创新一批监管工具、标准、方法,助力产品上市提速和监管质量提升。二是监管部门要切实做好服务与管理,推动体系高效运转。要科学规划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明确发展方向和任务。要强化管理考评,积极支持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发展,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开展监督检查和动态评估。
  • 广西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十一五”期间,广西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综合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开展的项目研究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提升广西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2年广西开始启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自2005年起,自治区科技厅先后组织认定了3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逐渐形成了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重点实验室建设格局,重点实验室涉及化学化工、生物医药、地球科学、材料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领域,及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优势领域。各重点实验室凝练和研究了100多个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研究内容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自治区在本级财政中设立了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集中支持和培育高层次的实验室,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国家级的研究人才和创新团队。自2007年起,广西财政下达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共计9900万元。   “十一五”期间,广西有2家重点实验室获批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有1家公司获批建设“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现了广西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2011年,广西大学联合华南农业大学获批建设“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广西依托高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7项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92篇 共申请专利602项,授权专利282项,其中发明专利183项,占授权专利的65% 重点实验室的专利产出效率明显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发挥出广西发明创造的领军作用。   依托专业研究平台,重点实验室在一批重大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先后获得多项世界级成果:世界首例单精子显微授精的转基因水牛龙凤双犊、世界首例慢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水牛、雄性牛犊及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水牛等 地方性高发疾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完成《广西地中海贫血的防治研究》,首次在国内外开展大规模的地中海贫血流行病学诊断、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研究,首次在国内外报道12种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和异常血红蛋白,研究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   重点实验室吸引、培养和稳定了优秀科技人才队伍。目前,广西依托重点实验室建立了1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十一五”期间共培养出博士后54人、毕业博士451名、硕士6604名,形成了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等94支研究团队。
  • 山东大学两实验室入立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公布了26个实验室为2010年度立项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其中,山东大学“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和“生殖内分泌”两个实验室入选。   “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以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国家重点学科为主体,整合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凝聚态物理以及材料等学科中相关优势科研力量,围绕基本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开展基本粒子物理、粒子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高能反应计算机模拟与海量数据处理、材料的粒子辐照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该实验室的建设将促进物理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加快物理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发展,提升山东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生殖内分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以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为主体,整合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中相关优势科研力量,围绕生殖内分泌及生殖障碍等重大疾病的病理机制、产生发展机理及疾病转归过程,开展基础研究、转化医学研究和临床研究。该实验室的建设将带动生殖医学、妇产科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公共卫生学等多学科的发展,提高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水平,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
  • 我国将助推西部建设各类重点实验室
    日前,由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的《科技助推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3&mdash 2020)》公布。计划提出,围绕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稳步提升科教基础能力,支持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发展。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放科教资源,加强重大科学装置、科研仪器、文献信息、野外台站等科研基础设施共享。   计划提出,到2015年,围绕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将重点支持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40个,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000项。到2020年,在西部建成若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和科技研发基地,培育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在行业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通知原文如下所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关于印发科技助推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3-2020年)的通知 发改西部[2013]1280号   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青海省(区、市)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各有关局、分院、研究所: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助推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制定了《科技助推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3-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科技助推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3-2020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 国 科 学 院   2013年7月2日
  • 山东:规范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
    日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该省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科研平台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根据《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以临床学科为主,兼顾相关基础学科和中药学科。申报单位应为三级以上医疗机构或市级及以上的教学、科研机构。学科建设依托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管理,学科带头人负责本学科建设的业务工作。省卫生健康委对列入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各学科的进展情况和建设成效实行全程管理,定期组织有关专家按照重点学科建设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直接取消其重点学科资格。《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明确,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的主要职责是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开放交流等方面保持先进性和引领性,每年在省部级以上课题承担、高水平论文产出方面具有示范性,定期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等。省卫生健康委是实验室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包括对实验室的总体规划布局、建立、调整、申报评审、考核评估等 依托单位是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职责包括为实验室提供科研基础条件保障,做好实验室系统化管理等工作。
  • 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林业局、中科院办公厅(室),总后勤部卫生部:   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08]539号)和工作安排,日前我部组织专家对心血管疾病等49个实验室进行了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并认真审查了修改后报送的建设计划任务书,现决定批准建设心血管疾病等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见附件)。   请实验室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要求,落实有关政策和建设经费,组织相关实验室开展建设工作。请实验室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对实验室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在建设期间,实验室应进一步凝练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升科研水平,加强队伍和实验条件建设、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努力成为国家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建设计划完成后,我部将组织专家验收。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请有关方面抓紧各项工作,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并验收。   特此通知。   附件:批准建设的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实验室名称 实验室主任 建设承担单位 单位负责人 实验室代码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 符习勤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 袁隆平 李晓红 2011DA770014 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喻树迅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河南大学 喻树迅 娄源功 2011DA125024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卢孟柱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东北林业大学 张守攻 杨传平 2011DA169034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夏庆友 西南大学 王小佳 2011DA105044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孙其信 2011DA105054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保善 广西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唐纪良 陈晓阳 2011DA790064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胡盛寿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胡盛寿 2011DA131078 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香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李书章 2011DAV00088 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沙家豪 南京医科大学 陈 琪 2011DA690098 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庾石山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蒋建东 2011DA131108 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 萍 中国药科大学 吴晓明 2011DA105118 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吴丰昌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孟 伟 2011DA144123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许志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侯增谦 2011DA121133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 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匡尚富 2011DA126143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童金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焰新 2011DA105153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徐义刚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徐义刚 2011DA173163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倪四道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孙和平 2011DA173173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亚宁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陈 曦 2011DA173183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志标 兰州大学 周旭红 2011DA105194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东晓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张 偲2011DA173203 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韩兴国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2011DA173213 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段吉安 中南大学 黄伯云 2011DA105227 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郭占成 北京科技大学 徐金梧 2011DA105237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铁军 西安交通大学 郑南宁 2011DA105247 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熊 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朱 荻 2011DA124257 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段献忠 华中科技大学 李培根 2011DA105267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吉臻 华北电力大学 刘吉臻 2011DA105277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晓红 重庆大学 林建华 2011DA105287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孙凝晖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李国杰 2011DA173295 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任晓敏 北京邮电大学 方滨兴 2011DA105305 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飞跃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王东琳 2011DA173315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柴天佑 东北大学 丁烈云 2011DA105325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丁建东 复旦大学 杨玉良 2011DA105331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建峰 北京化工大学 王子镐 2011DA105346 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赵修建 武汉理工大学 张清杰 2011DA105356 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钟登华 天津大学 李家俊 2011DA105367 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吴岳良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吴岳良 2011DA173372 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薛其坤 清华大学 顾秉林 2011DA105382 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申德振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宣 明 2011DA173395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曹 镛 华南理工大学 李元元 2011DA105406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和生 侯建国 2011DA173412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姜宗林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樊 菁 2011DA173422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鞠熀先 南京大学 陈 骏 2011DA105431 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饶子和 南开大学 龚 克 2011DA105444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朱学良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陈晓亚 2011DA173454 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韩家淮 厦门大学 朱崇实 2011DA105464 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维才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薛勇彪 2011DA173474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杏忠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黄 力 2011DA173484 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 邓子新 上海交通大学 张 杰 2011DA105494 科学技术部 二O一一年十月十三日
  •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历程
    为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1984年原国家计委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主要任务是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大学和研究所中,依托原有基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1984-2009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走过了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正在进入提高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4年-1997年):建成1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成一批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基地。1984-1993年,国家利用科技三项经费投资9.1亿元,立项建设了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布局 1991-1995年,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8634万美元和1.78亿元,又立项建设了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领域进行了布局。两批重点实验室建成,形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初步框架。   国家经费支持:1989年原国家科委设立“重点实验室运行补助费专项”,补助实验室的日常运转和对外开放。1995-1997年,原国家计委对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仪器设备更新改造。   建立评估制度:1990年开始,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科委分别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1994-1997年,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共同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领域统一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分别予以设备更新经费和运行补助经费资助。   二、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规范和改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探索新的实验室建设类型。   科技部规范了“发布指南、部门推荐、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程序,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和新兴前沿领域新建了88个实验室,同时淘汰了17个运行较差的实验室,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此外,根据实验室发展形势与时俱进修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强实验室管理。尤其对实验室评估规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强调质量、定性评价、整体评价等指导思想,取消定量指标,引导实验室出重要原始性创新成果。   2000年开始,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基础上推动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试点)工作。2003年,为带动地方基础研究和基地建设,开展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工作。2006年,为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   截至2007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58个(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8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4个。这些研究实验基地基本覆盖了基础研究的重点学科领域,学科布局和结构布局基本合理。   三、提高阶段(2008年--):专项经费的设立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8年3月,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力度。2007年经费14亿元,2008年近20亿元,2009年预计达到25亿元。专项经费的设立,有利于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验收
    5月11日,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标志着该实验室正式进入运行期。   验收专家组组长、西北大学翟明国院士一行9人,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崔拓、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基地建设处处长周文能、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二处副处长杨晓秋、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副处长明媚,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春白等,中科院院士殷鸿福,校党委书记郝翔、副校长郝芳,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参加验收会议。   崔拓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与主要任务,并结合本次验收评审会,详细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指标体系和评审要求,希望各位专家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把好关。   郝芳致欢迎辞。他感谢科技部与教育部、湖北省科技厅长期以来对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希望专家们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多提宝贵意见与建议,帮助学校建设好国家重点实验室。   郑春白对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他介绍了省科技厅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管理和投入,并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   杨晓秋就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要求、建设验收内容和注意事项等作了详细说明。   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童金南教授的建设报告,查阅了相关资料,与实验室学术骨干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现场考察了实验室的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科研进展及工作氛围等建设运行情况。   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经过两年的建设,实验室圆满地完成建设计划任务书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同意通过验收。在充分肯定实验室建设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的基础上,专家组建议实验室继续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人才培养,加强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力争早日建设成为地球生物学国际高水平研究中心之一。   童金南表示,实验室将以此次验收作为新的起点,在今后的发展中,将进一步凝练实验室研究方向,加强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发挥实验室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和平台建设服务功能,为我国的地球生物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郝翔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表示祝贺,对专家组以及科技部、教育部、湖北省科技厅长期以来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学校将对实验室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他希望,实验室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凝练方向,集中资源做出特色,把实验室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明媚讲话。她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指出重点实验室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并表示教育部将大力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   周文能讲话。他对实验室通过建设验收表示祝贺,他强调,重点实验室建设要在突出特色的同时,注重科研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明确定位,凝练学科方向,大力吸引高水平领军人才,结合国家目标和地方需求,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纳入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致力于从地质时空尺度开展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前沿领域??地球生物学的研究,其核心是生命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重点探索地球表层系统的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事件和过程,目标是构建地球生物学学科体系,在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方面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并为应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恶化和生物危机等重大挑战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室新增973项目2项、863课题1项、111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249篇,高影响因子(IF4)论文29篇,包括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的《Science》论文1篇、《Scientific Reports》论文1篇、《Nature Geoscience》论文3篇、《Geology》论文3篇、《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论文3篇、《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论文2篇。作为特邀客座主编组织SCI期刊专辑5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实验室主办和承办了5次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推动了我国地球生物学的发展。研究成果被《Science》两次正面评述,入选“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山东新批建设16家省重点实验室
    日前,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批准建设山东省新一代半导体技术与系统等重点实验室的通知》。通知事项如下:一、请组织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认真制定《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明确具体措施、阶段性目标任务和违约责任;于2023年3月22日前通过山东省科技云平台省重点实验室管理系统填报《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二、各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要高度重视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落实有关政策,加大各类创新资源投入,为省重点实验室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三、省重点实验室筹建期为3年;筹建期间可以“山东省xxx重点实验室(筹)”名义开展工作;筹建期满,省科技厅将组织验收,通过验收的正式认定为省重点实验室。根据《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鲁科字〔2018〕72号),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新型研发组织等单独或联合组建,分为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三类。其中,申请建设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一般应为已开放运行2年以上的部门或市级重点实验室,并满足:(一)研究方向符合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二)具有高水平科研队伍,研究水平在本领域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具有较强的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在凝聚学科优势、汇集科技资源和对外开放交流等方面能力突出;(四)依托单位、主管部门重视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提供自主创新研究、科研仪器设备更新维护和开放运行等必须的资源条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的申报条件由省科技厅与相关市参照上述条件共同商定。新批建设的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共16家)序号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1山东省新一代半导体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山东大学2山东省新型智慧媒体重点实验室山东齐鲁壹点传媒有限公司、山东财经大学、浪潮智能终端有限公司济南市科技局3山东省数字与数据融合出版传媒重点实验室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济南市科技局4山东省城乡环境智能化设计重点实验室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城建设计院、济南城市建设集团山东省教育厅5山东省检验医学创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6山东省深空自主着陆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省教育厅7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重点实验室青岛理工大学、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纬横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教育厅8山东省智慧海洋牧场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9山东省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10山东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东营市科技局11山东省平板显示材料重点实验室烟台显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京师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烟台市科技局12山东省虚拟现实重点实验室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潍坊市科技局13山东省海洋电子信息与智能无人系统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省教育厅14山东省口腔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沪鸽口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日照市科技局15山东省显示与集成电路用聚酰亚胺材料重点实验室波米科技有限公司聊城市科技局16山东省烯烃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菏泽市科技局
  • 中国地质调查局推进国土部重点实验室建设
    6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召开的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展交流会要求,加快推进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国家目标和重大需求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重点实验室是国土资源科技基础条件的骨干平台,承载了国土资源科技中优势资源、高端人才和创新成果。中国地质调查局目前拥有25个部重点实验室,涉及基础地质与勘查技术、矿产资源与综合利用、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三大领域。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地质调查仪器装备能力显著提升,一批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搭建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窗口,取得的创新性科研成果提升了地质调查科技水平。   会议着重介绍了16个部第三批重点实验室建设一年来取得的进展,并围绕促进学科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提出了下一步建设计划和目标任务。总体来看,依托单位重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完成了建设计划书中设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个别实验室提前完成了建设任务,基本达到了验收条件要求。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表示,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应体现高标准管理、高规格建设、高层次人才、高起点研究、高效益运行和高水平成果,国土资源部今后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把实验室作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的骨干平台加强建设,充分发挥地调局、依托单位在建设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指出,在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各依托单位要把握好重点实验室的定位,整合资源,全面支持,为实验室发展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同时,要加强实验室的开放共享与人才流动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围绕国家目标和重大需求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要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产、学、研、用的融合 健全与完善实验室制度。
  • 广西重点实验室建设连续实现零突破
    4月7日,记者从在南宁召开的广西重点实验室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我区先后有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重点实验室和广西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 2010年12月广西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科技部批准建设“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广西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2011年3月,广西大学联合华南农业大学获科技部批准建设“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广西依托高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7项,占一等奖总数的65%。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92篇。重点实验室共申请专利602项,获得授权专利282项,其中发明专利183项,占授权专利的65% 重点实验室的专利产出效率明显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发挥出广西发明创造的领军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区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综合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开展的一些项目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提升我区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重点实验室是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培养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具有先进科研设备的科学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我区2002年开始启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自2005年起,自治区科技厅先后组织认定了三批共3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十一五”期间,我区形成了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重点实验室建设格局,重点实验室涉及化学化工、生物医药、地球科学、材料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领域,及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优势领域。各重点实验室凝练和研究了100多个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研究内容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自治区在本级财政中设立了自治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集中支持和培育高层次的实验室,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国家级的研究人才和创新团队。自2007年起,自治区财政下达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共计9900万元。   依托专业研究平台,重点实验室在一批重大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其中,2010年12月,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先后获得多项世界级成果:世界首例单精子显微授精的转基因水牛龙凤双犊、世界首例慢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水牛、雄性牛犊及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水牛等 地方性高发疾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完成《广西地中海贫血的防治研究》,首次在国内外开展大规模的地中海贫血流行病学诊断、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研究,首次在国内外报道12种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和异常血红蛋白,研究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   此外,由于重点实验室具有吸引、培养和稳定优秀科技人才优势,目前,我区依托重点实验室建立了1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十一五”期间共培养出博士后54人、毕业博士451名、硕士6604名,形成了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等94支研究团队。
  • 2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
    教育部关于2011年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的通知 教技函[2011]82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为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重点学科发展,提升地方高等学校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布局,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在有关省(区、市)推荐的基础上,我部对2011年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遴选。经研究,我部决定批准天津师范大学“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等22个实验室为2011年度立项建设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详见下图)。   希望各有关省(区、市)教育厅(教委)按照《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称《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切实落实各项建设措施与投入,加强机制建设和规范管理,为实验室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基地。同时要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和地方特色,引导实验室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根据《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立项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期一般为1—2年。请接此通知后,抓紧组织相关实验室认真编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格式参见http://www.dost.moe.edu.cn/下载中心),明确实验室建设期间的目标与任务,制定相应的建设措施,落实配套支撑条件,并于2012年4月底以前完成建设计划论证,启动建设。 2011年度立项建设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共建地方 1 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市 2 先进锻压成型技术与科学 燕山大学 河北省 3 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省 4 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省 5 松辽流域水环境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吉林省 6 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 7 运动健身科技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市 8 中医骨伤及运动康复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省 9 离子性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省 10 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 烟台大学 山东省 11 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 河南大学 河南省 12 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 江汉大学 湖北省 13 经济林培育与保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省 14 环境理论化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省15 长寿与老年相关疾病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16 热带动植物生态学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省 17 地方病与少数民族性疾病 贵阳医学院 贵州省 18 普洱茶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省 19 西藏高原森林生态 西藏大学 西藏自治区 20 敦煌医学与转化 甘肃中医学院 甘肃省 21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 青海大学 青海省 22 回医药现代化 宁夏医科大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 教育部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一日
  •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将启动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抓紧开展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厅(委、局),部属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改善科技创新条件”的要求,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我部在编制《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3-2017年)》的同时,拟于今年在部分省区先期启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定位与目标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是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力军,是凝聚和培养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组织行业科技创新、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十二五”期间,根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及专业性、区域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我部以“学科群”为组织单元,布局命名了一批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通过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项目建设,建成一批科研设备先进、数据处理高效、资源共享程度高的综合性、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形成完备的农业科研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资源的共用共享和成果信息的有序流动,为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建设布局及内容   依据“十二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布局和正在编制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3-2017年)》,综合考虑学科布局、产业特点、区域特色和建设基础,2012年拟在农业环境学科群的1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6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14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先期开展建设试点。具体名单详见附件1。   (一)综合性重点实验室。支持购置单台套2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及改造实验设备配套的用气、用水(纯净水)、动力电与通风装置等相关配套实验设施。其中土建工程投资不得超过总投资的10%,主要仪器设备类型包括:气候、环境因子、农田生态监测设备 植物、土壤养分和水分检测设备 土壤性能评价和结构分析设备 碳、氮等同位素检测设备 农田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检测与监测设备 微生物检测、分离、培养与鉴定设备等。   (二)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支持购置单台套40-200万元的仪器设备,并改造实验设备配套的用气、用水、动力电与通风装置等相关配套实验设施,基本配置表详见附件2。   (三)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支持建设与其承担任务及发展方向紧密相关的农业设施,并购置单台套5-40万元的观测、分析仪器设备,基本配置表详见附件3。   三、总投资和资金来源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总投资分别按1200、800、400万元控制。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部直属单位和原部属高校承担的项目全部由中央投资解决。地方单位承担的项目中央与地方配套资金比例,按照东、中、西部地区1:0.5、 1:0.2、1:0.1进行测算,项目建设内容中土建工程投资由地方配套资金解决。地方配套资金原则上由省级财政安排。   四、选项条件   (一)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实验室所需的基本科研用房条件,具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实验室章程和管理办法,开放共享、学术交流等机制良好,运行管理规范。   (二)优先支持区域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基础条件好的省级以上科研教学单位承担的项目,以及多个学科群共同迫切需求、可供多个学科群或区域共享的项目。   (三)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必须代表区域典型类型区、且远离大中城市,选址应是承担单位自有建设用地或农用地,不支持选址在院所本部的项目。新建建筑物或构筑物,应取得当地规划部门审批的规划意见书(规划设计条件)、环保部门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意见书(表、登记表)。   (四)项目单位不重复申报相关农业行业专项建设规划中功能定位相同的建设内容。   五、有关要求   有关农业主管部门计划处和科教处要高度重视,加强协调和指导,精心组织,密切协作,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地方资金落实等工作,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每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应一份申报文件),于2012年6月5日前报送农业部发展计划司5份、科教司1份。同时,通过农业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http://ac.agri.gov.cn)填报申报项目相关信息,并将系统生成的建设单位基本情况表、项目建设内容投资一览表、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表、招标投标事项申请表,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附件随纸质文件一并报送。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 河南新批建设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近日,河南省科技厅下发了《关于同意建设河南省心脏电生理重点实验室等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的通知》豫科〔2022〕154号,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获批。河南省心脏电生理重点实验室由河南省贝威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申报,依托河南省科学院、河南大学共同建设,主要针对心脏疾病和临床药物应用中所遇到的共性和核心基础问题及“卡脖子”技术,着力研究心脏疾病分子机制,开发药物心脏安全评价仪器,进行临床前药物心脏安全评价,研发抗心律失常药物,指导心脏疾病临床药物治疗。河南省罕见病重点实验室由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宏卫教授主持申报,将重点围绕罕见病的诊、治、筛、防、阻、研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深入分析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挖掘新型致病基因,进一步提高罕见病的诊疗服务能力。河南省水圈与流域重点实验室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牵头,联合清华大学、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和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校学术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刘俊国教授担任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该重点实验室将面向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战略、“双碳”战略,聚焦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水利基础科学及核心技术问题,旨在科学回答水圈循环规律及变化条件下的区域响应机理,突破适应气候变化的水资源利用和水灾害防御核心关键技术。据《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豫科〔2019〕166号,申请建设重点实验室需具备一定规模的科研实验条件和工作基础,其中实验室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基本能满足科研实验的要求,其总值(原值)1000万元以上。重点实验室建设遵循“边建设、边运行、边开放”的原则,建设期一般为2年。省科技厅对重点实验室运行发展中所需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给予政策上支持。
  • 首个央企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建设验收
    2009年12月4日,依托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建设的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了建设验收。这是中央企业承建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第一个通过验收的“重点实验室”。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批准建设的首批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2007年经专家评审、科学技术部批准建设。在两年多的建设中,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及国家重大工程的需求,凝练形成了数字化成形、先进成形工艺、先进成形装备三个研究方向。在科研任务、条件建设、团队建设、开放交流、科技成果等方面,均达到或超过了建设任务书的指标。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依托单位负责人及实验室主任的建设验收工作报告后,进行了现场考察和相关问题质询,一致同意实验室通过验收。同时,专家组也就探索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次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实验室通过建设验收,标志着该实验室正式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标志着中央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步入正式运行期,是实验室建设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实验室将继续围绕国际上装备制造成形技术领域前瞻性、前沿性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国内装备制造业对各种先进的、竞争前的共性关键技术所提出的重大需求展开技术研究,建设成为装备制造行业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基地、面向产业集群和行业联盟的技术创新基地、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的开发基地以及机械工业科技创新工程人才的培养基地。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郭哲副主任、国资委规划发展局科技处袁雷峰处长、科技部基础司基地处周文能处长等参加会议。专家组由来自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中国工程院、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曹春晓院士担任验收专家组组长。
  • 山东新批11个重点实验室 建设期不超过3年
    记者从山东省科技厅获悉,日前,2010年新建省重点实验室评估论证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经研究,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财政厅决定批准建设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等11个重点实验室。   2010年立项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1 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鲁东大学 省教育厅 2 山东省机器人与制造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科学院 省科学院 3 山东省特高压输变电技术与气体放电重点实验室 山东大学 省教育厅 4 山东省旱作农业机械及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山东理工大学 省教育厅 5 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 聊城大学 省教育厅 6 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 省国土资源厅 7 山东省耳科学重点实验室 省立医院 省卫生厅 8 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省海洋渔业厅 9 山东省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重点实验室 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10 山东省园艺机械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 省教育厅 11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威海市科技局 省科学院   据悉,这11个实验室现即进入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期,建设期一般不超过三年。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是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是山东省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此次批准新建的省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山东省重大发展战略和科研、产业优势领域布局,包括机器人与制造自动化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与气体放电、旱作农业机械及信息化、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特种焊接技术等。各实验室要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积极承担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任务,努力为山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 农业部启动十二五重点实验室建设
    农业部8日全面启动和部署了“十二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此举标志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制约农业科技进步的条件能力建设、联合协作等难题有望破解。   这项工作根据产业需求、区域发展和学科布局设计了30个学科群,每个学科群又按照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或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三个层次进行一体化布局。30个学科群包括重点实验室228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269个,涵盖了农业领域的主要学科。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是实现由单个实验室建设向实验室体系建设的突破,力争到2015年以综合性实验室为龙头、专业和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观测实验站为延伸,建成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学科群”体系。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启动仪式上说,长期以来农业科研领域存在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等问题一直没有根本解决,重点实验室相互之间业务交流和联系不密切,与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不配套,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联系不紧密,严重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效率的发挥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张桃林表示,按照学科群思路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体系化,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思路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得力。首次在国家层面开展农业科技机构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与优化整合,突破了传统的隶属关系,在不同的农业科教机构间架起了桥梁,使重点实验室逐步成为一个纵横交错的农业科技创新网络,形成上下贯通、大联合、大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新机制。
  • 北京建材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论证
    6月8日,科技部基础司组织专家对依托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设的“综合利用固废制备高性能土木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建设计划汇报,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质疑、讨论,专家组认为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明确,建设计划合理可行,资源配置比较完善,一致同意通过拟建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同意将重点实验室名称更改为“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专家组又提出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要围绕国家大宗的、难以处置的固废资源化开展研究,力争在产业化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中取得突破。   北京建材总院将根据专家组建议,严格按照建设计划的要求建设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金隅集团乃至全国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专业领域最重要的创新平台。
  •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验收
    日前,科技部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召开了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会。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吴根副处长、中科院计划财务局潘峰副局长、中科院计划财务局基地处侯宏飞副处长等出席会议,以薛群基院士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对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验收。   会议由吴根副处长主持,长春应化所所长安立佳代表依托单位致欢迎词,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杨晓秋副研究员就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的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等作了详细说明。长春应化所所长助理周光远代表长春应化所介绍了依托单位支持与管理情况。专家组认真听取了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洪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报告,进行了质询,就实验室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希望。专家组还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并对实验室的科研用房、仪器设备、工作氛围和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经过认真讨论,专家组认为,该实验室在团队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实验平台建设、对外开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各项要求,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经科技部筹建论证进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2009年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良好类实验室。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早从事稀土科学研究的实验室之一。多年来,该实验室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将实验室定位于稀土科学的应用基础研究。布局稀土绿色分离化学、稀土光电磁及催化功能材料、稀土生物效应与化学生物学、稀土结构材料与亚微观组织调控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建设成为国家稀土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开发、转化与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运用现代无机化学与固体物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了一批稀土信息、能源与结构材料及稀土生物无机等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业已成为我国稀土科学应用基础创新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 广西完成21个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建设
    记者2月8日从自治区科技厅了解到,2013年广西共有12个自治区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项目通过验收。至此,从2007年至今,广西在科研院所已完成21个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项目的验收工作,通过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认定的科研院所有10家。   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体制改革,突出科研院所建设重点,培育科研特色和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007年广西设立了自治区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项目,计划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明确重点实验室建设研究方向、内容、重大科学问题及考核指标,同时给予连续的科技经费支持。   项目实施后,财政的科技投入有效带动和促进了科研院所的投入。据统计,刚刚通过验收的12个自治区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项目经费投入共1.09亿元,其中财政科技投入0.58亿元,财政科技投入起到接近1带动1的效果。同时,1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等条件有了较大改观。   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在培育期间,围绕研究主攻方向,面向市场,整合内部有限资源,加强并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研发平台,科研方向、创新目标和研发重点更加突出。其中,广西汽车拖拉机零部件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有柴油机和汽油机、发动机附件、汽车制动系统及其零部件、汽车零部件与整车匹配性、汽车零部件环境适应性和汽车及工程机械液压液力机械检测研究技术平台,已经建成广西汽车领域国家CNAS认可实验室,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此外,项目的实施使科研院所初步建立了开放合作交流机制,促进了对外交流合作。广西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培育建设期间,积极与广西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申报课题及实施、培养研究生联合和编制标准等共有29项。   通过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科研院所还培育建设了一批优势学科,吸引和集聚了大批人才。目前12个实验室有科研人员455人,其中高级以上职称183人,聘请客座专家59名,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初具规模。同时,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成果转化提速。6年来12个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400多项,获得科研经费2.2亿多元,科研项目已经通过成果鉴定(验收)229项,成果登记109项,获奖成果44项,获专利77项,主持、参与起草和审定行业标准50多件,发表论文513篇。
  • 西藏新批建设3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近日,西藏自治区科技厅批准建设高原环境工程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藏猪遗传改良与繁殖工程重点实验室等3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其中,西藏自治区高原环境工程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依托西藏大学建设,将围绕高原污水处理与水安全保障技术,高原固废高效安全处理处置及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西藏自治区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依托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将重点围绕西藏新发、突发传染病预防控制关键技术,西藏新发传染病病原鉴定和跨物种传播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西藏自治区藏猪遗传改良与繁殖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西藏农牧学院建设,将围绕藏猪适应性进化机制、藏猪遗传资源动态保存与功能基因挖掘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根据《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需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实验室面积不少于300m2,具备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和设施。据悉,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按照择优、择重、择需及“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布局建设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截至目前,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达到39家。
  • 三部门2012年拨5.8亿用于重点实验室建设
    7月18日,80多个中央部门集中公开2012年部门决算,其中,农业部、科技部、卫生部3个部门在其2012年财政拨款支出中提到了重点实验室建设,据仪器信息网编辑不完全统计,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用于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支出费用高达5.8亿元。详情如下所示:   农业部则在其2012年部门决算中提到,重点实验室及相关设施(项)财政拨款支出32170万元,主要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开放运行费、基本科研业务费支出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的中央预算内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仪器改造和建设等基本建设支出。   详细内容请点击:农业部2012年部门决算   科技部在其2012年度部门决算中提到,2012年科技部在重点实验室及相关设施的财政拨款支出为20000万元,主要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关支出等。同时指出,2012年院校、企业、军民共建、港澳、省部共建等各类实验室达到498个,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99个。   详细内容请点击:科技部2012年度部门决算   卫生部在其2012年度部门决算也提到了用于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财政拨款支出。包括重点实验室及相关设施(项)年初预算为3200万元,支出决算为5524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72.62%。主要原因:2012年财政部追加原卫生部所属科研单位重点实验室设备配备预算。   详细内容请点击:原卫生部2012年部门决算
  •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南宁企业入列
    日前,国家科技部公布第二批56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名单,广西明阳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物质能源酶解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名列其中,成为南宁市首家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企业,同时也是自治区首家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企业。   2008年以来,南宁市科技局围绕南宁市重点支持的生物、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优选了3家企业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通过政策、项目和运行补助等各种方式,大力改善科研实验条件和设施,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研发人才,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科研工作进行支持,为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打下了良好基础。   广西明阳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物质能源酶解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旨在瞄准南宁市优势产业生物质能源开发领域高技术前沿,针对生物能源产业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技术壁垒高、难度大的生物质能源酶解技术及其高端辅料的研制开发,带动和促进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 我国将加快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为了解决科技与经济实践脱节的问题,加强科技与经济之间的紧密结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2006年,科技部颁发实施《关于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指导意见》,并在当年全面启动了在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由此开创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快速建设的新局面。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挂牌运行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了100多个,分布于材料、矿产、能源、医药、信息、制造、农业、交通等8个学科领域。   但是,相对于近300家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而言,我国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太少,仅为其的1/3,还远远未满足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未来我国将依托各行业领军企业,整合资源,建立更多高水平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可以预期,未来国家将在政策与资金上加大推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的力度,实验室的发展环境将逐步优化。
  • 55个!苏州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受理名单公示
    根据《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苏州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经单位自主申报和地方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现将2024年度苏州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受理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6月17日至6月23日,为期7天。2024年度苏州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受理名单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1苏州市海洋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2苏州市生物安全保障研究与评估重点实验室张家港长三角生物安全研究中心3苏州市消化系统肿瘤创新诊疗重点实验室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4苏州市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中来新材科技有限公司5苏州市生物检测与微流控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6苏州市老年性重大神经疾病诊疗重点实验室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7苏州市大功率电真空器件重点实验室昆山国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苏州市太赫兹及毫米波通信关键器件重点实验室昆山睿翔讯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9苏州市低空轻质合金材料重点实验室东亚科技(苏州)有限公司10苏州市高性能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11苏州市新能源重型车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凯博易控车辆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12苏州市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苏州市药品检验检测研究中心(苏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13苏州市被动式系统门窗领域技术重点实验室中亿丰罗普斯金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4苏州市MEMS声学与仿真设计重点实验室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15苏州市数智岩土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建院营造股份有限公司16苏州市数字社区物联信息融合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元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7苏州市语言计算重点实验室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苏州市智能检测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苏州市胸部疾病诊疗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独墅湖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20苏州市口颌系统重建与生物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独墅湖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21苏州市光热调控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苏州校区22苏州市声功能材料与工业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苏州校区23苏州市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绿色智造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苏州校区24苏州市视觉计算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苏州校区25苏州市绿色生物制造重点实验室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26苏州市集成电路高端测量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7苏州市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28苏州市多样性算力重点实验室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29苏州市老年骨健康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昆山市传染病医院)30苏州市影像医学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1苏州市创新药转化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2苏州市放射物理创新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3苏州市肉毒毒素治疗神经精神疾病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4苏州市儿童遗传性骨骼疾病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35苏州市儿童实体肿瘤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36苏州市艾滋病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苏州市职业病医院、苏州市职业病和化学中毒急救中心、苏州肝病研究所)37苏州市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苏州市职业病医院、苏州市职业病和化学中毒急救中心、苏州肝病研究所)38苏州市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神经电生理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广济医院(苏州市精神卫生中心、苏州市心理卫生中心)39苏州市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苏州市卫生检测中心)40苏州市智慧+重大疾病生物标志物研究与转化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立医院(苏州市中心体检站、苏州市公惠医院、苏州市立医院司法鉴定所、苏州市肿瘤诊疗中心)41苏州市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立医院(苏州市中心体检站、苏州市公惠医院、苏州市立医院司法鉴定所、苏州市肿瘤诊疗中心)42苏州市血小板相容性输注新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中心血站43苏州市吴门医派验方评价与转化重点实验室苏州市中医医院(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苏州中医药博物馆)44苏州市肿瘤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45苏州市智能光电感知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46苏州市数字城市智能计算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苏州科技大学47苏州市人工智能新技术与交叉应用重点实验室苏州科技大学48苏州市老年智慧护理与康养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49苏州市低空飞行器控制和通感技术重点实验室常熟理工学院50苏州市工业机器人智慧感知与柔性控制重点实验室常熟理工学院51苏州市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52苏州市高端纺织智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53苏州市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智慧康养重点实验室苏州城市学院54苏州市机器人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苏州市职业大学55苏州市肿瘤小分子靶向治疗及伴随诊断研发重点实验室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提出,并列举异议理由和相关证明材料。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需写明自己的真实姓名、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等;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需要加盖单位公章。原则上匿名异议不予受理。联系地址:苏州市人民路979号苏州市科学技术局,215002业务部门:市科技局实验室服务保障专班,65233871监督部门:市科技局机关纪委,65233021
  • 青岛市新批建设119家重点实验室
    近日,青岛市科学技术局公布2022年度批准建设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名单,共119家在列,其中学科类40家,企业类79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致真精密仪器 (青岛)有限公司“青岛市磁传感芯片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青岛市海洋智能观测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青岛市光谱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超睿(青岛)技术有限公司“青岛市中子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青岛市高精密智能测量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四方思锐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青岛市原子层沉积镀膜重点实验室”;青岛众瑞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颗粒物测量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船舶与海工装备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多家仪器及检验检测领域实验室入选。根据《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青科规〔2021〕13号,申请新建市重点实验室须为已运行和对外开放的各类实验室,并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人员与用房集中,实验室面积应在10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应在800万元以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实验室可适当降低设备总值)。2022年度批准建设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学科类1青岛市海洋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青岛市肿瘤微环境与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青岛肿瘤研究院崂山区科创委3青岛市海洋极端环境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4青岛市动物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5青岛市轨道交通振动噪声与故障智能诊断重点实验室青岛理工大学、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理工大学6青岛市土壤障碍修复重点实验室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7青岛市磁传感芯片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致真精密仪器(青岛)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8青岛市海洋生物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西海岸新区科技局9青岛市极地声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海研究站高新区管委科创部10青岛市海底声学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11青岛市核酸快检重点实验室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12青岛市高端装备润滑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崂山区科创委13青岛市海洋污染物防治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山东大学(青岛)14青岛市水下智能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 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中心15青岛市光电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6青岛市疑难罕见病诊疗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青岛市卫健委17青岛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18青岛市海洋智能观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19青岛市阻燃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青岛大学20青岛市花生种业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省花生研究所21青岛市北斗导航智能空间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22青岛市深空自主导航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23青岛市肾脏病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4青岛市地下水资源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市水文中心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25青岛市对虾种业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26青岛市海洋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重点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27青岛市近海生态修复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28青岛市儿童精准用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青岛市卫健委29青岛市生物固碳与炼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中国石油大学 (华 东 )30青岛市光谱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高新区管委科创部31青岛市滩涂盐碱地特色植物种质创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32青岛市森林和湿地生态研究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大学(青岛)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33青岛市生物医学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山东大学(青岛)34青岛市滨海盐碱地资源挖掘与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35青岛市多维智能感知与认知计算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山东大学(青岛)36青岛市海洋中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青岛市教育局37青岛泛能源大数据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38青岛市智能感知与协同控制重点实验室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39青岛市复杂系统与先进控制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青岛大学40青岛市数据安全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计算技术研究院城阳区科技局企业类1青岛市超级计算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超级计算与大数据中心蓝谷管理局科创部2青岛市壳聚糖基海洋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3青岛市高压超高压电缆重点实验室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4青岛市光电功能晶体材料重点实验室青岛镭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城阳区科技局5青岛市医学影像医工交叉重点实验室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崂山区科创委6青岛市生物农药研发重点实验室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城阳区科技局7青岛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技术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 究所有限公司8青岛市油气勘探开发智能导控重点实验室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市南区科技局9青岛市微系统模组重点实验室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10青岛市重组蛋白质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康立泰生物医药(青岛)有限公司高新区管委科创部11青岛市智能变配电设备重点实验室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12青岛市中子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超睿(青岛)技术有限公司李沧区科技局13青岛市电动汽车智能充电重点实验室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14青岛市聚脲弹性体重点实验室青岛爱尔家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城阳区科技局15青岛市深远海物联网智能感知实验室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李沧区科技局16青岛市植被恢复与环境生态治理重点实验室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17青岛市工业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彼图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市南区科技局18青岛市绿色低碳生物膜与水环境恢复重点实验室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理工大学西海岸新区科技局19青岛市联邦智能可信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文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海岸新区科技局20青岛市商用车高效传动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青特众力车桥有限公司城阳区科技局21青岛市伪装隐身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九维华盾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自贸片区经济发展部22青岛市超高清显示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信芯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23青岛市工业互联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西海岸新区科技局24青岛市高端装备精密传动与成型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机械总院集团青岛分院有限公司、青岛科技大学、哈焊国创(青岛)焊接工程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胶州市工信局25青岛市食品贮藏与保鲜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26青岛市新能源汽车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李沧区科技局27青岛市高精密智能测量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高新区管委科创部28青岛市废旧橡胶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海岸新区科技局29青岛市智慧家庭软件定义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30青岛市原子层沉积镀膜重点实验室青岛四方思锐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城阳区科技局31青岛市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惠城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海岸新区科技局32青岛市工程塑料及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青岛国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公司城阳区科技局33青岛市金属精密成形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大学胶州市工信局34青岛市空天地信息融合重点实验室中科星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35青岛市多方法学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研发重点实验室青岛汉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新区管委科创部36青岛市农用海藻多糖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青岛海大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新区管委科创部37青岛市微藻生物技术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青岛中科蓝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科学研究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莱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崂山区科创委38青岛市作物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青岛清原化合物有限公司西海岸新区科技局39青岛市应急救援特种机器人重点实验室青岛澳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科技大学西海岸新区科技局40青岛市港船海工智能化重点实验室飞马滨(青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莱西市科技局41青岛市生物医疗数字化场景重点实验室青岛海尔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高新区管委科创部42青岛市汽车精密轴承重点实验室青岛泰德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李沧区科技局43青岛市深远海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中船人因工程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西海岸新区科技局44青岛市空调器绿色低碳与智慧舒适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崂山区科创委45青岛市数字创意与融合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市南区科技局46青岛市医用与食用微生态制品研发重点实验室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西海岸新区科技局47青岛市益生菌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平度市工信局48青岛市船舶与海工装备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49青岛市特种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开发重点实验室青岛三力本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胶州市工信局50青岛市营养源用微藻重点实验室青岛琅琊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西海岸新区科技局51青岛市工业机器人和制造物联系统集成重点实验室青岛宝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高新区管委科创部52青岛市颗粒物测量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众瑞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城阳区科技局53青岛市海洋通信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青岛国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54青岛市大功率船用中速柴油机重点实验 室青岛淄柴博洋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平度市工信局55青岛市氢能源催化剂与膜电极研究中重点实验室创启时代(青岛)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创启信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创启新能催化科技有限公司李沧区科技局56青岛市高温半导体重点实验室青岛智腾微电子有限公司高新区管委科创部57青岛新一代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重点实验室青岛鹏海软件有限公司、青岛理工大学崂山区科创委58青岛市肿瘤与免疫细胞重点实验室青岛瑞思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新区管委科创部59青岛市临床生化定量分析质谱重点实验室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高新区管委科创部60青岛市防疫控疫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青岛海华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青岛农业大学崂山区科创委61青岛市食品动态称重装备制造重点实验室青岛锐智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莱西市科技局62青岛市轮胎仿真重点实验室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西海岸新区科技局63青岛市纸浆模塑设备重点实验室青岛海琅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西海岸新区科技局64青岛市先进气体流量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芯笙微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65青岛市畜禽病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嘉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66青岛市链传动重点实验室青岛征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平度市工信局67青岛市低温相变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青岛澳柯玛生物医疗有限公司、山东科技大学西海岸新区科技局68青岛市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算法重点实验室山东极视角科技有限公司西海岸新区科技局69青岛市数字智能体重点实验室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70青岛市蔬菜砧木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莱西市科技局71青岛市牲畜智能屠宰装备重点实验室青岛建华食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胶州市工信局72青岛市工业固废处理装备制造重点实验室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胶州市工信局73青岛市超临界CO2流体非水介质染整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墨区科技局74青岛市浆果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尚好科技有限公司平度市工信局75青岛市新型储能电力系统重点实验室青岛高科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崂山区科创委76青岛市遥感图像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青岛星科瑞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西海岸新区科技局77青岛市海参育种重点实验室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西海岸新区科技局78青岛市轻量化新材料重点实验室青岛宇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即墨区科技局79青岛市定位导航与通信芯片设计重点实验室青岛柯锐思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西海岸新区科技局青岛市科学技术局指出,学科类重点实验室应注重加强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面向学科前沿和重大科技问题,面向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企业类重点实验室应注重发挥依托单位行业和技术领先优势,面向行业和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前沿共性技术研究,制定技术和行业标准,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要高度重视市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落实有关政策,切实加大人、财、物支持力度,为市重点实验室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确保实验室完成建设计划任务。
  • 山东潍坊获批建设4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
    6月17日,记者从潍坊市科技局获悉,日前,省科技厅公布首批35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名单,我市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畜禽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内燃机可靠性等4个重点实验室入选。   根据《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省重点实验室将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和“定期考评、动态调整、重点支持”的管理机制,建设期一般为两年,建设期满后,将由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并为通过验收的实验室统一授牌。我省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将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安排省重点实验室承担。   我市这次获得批准建设的省企业重点实验室有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畜禽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实验室、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内燃机可靠性实验室、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型收获机械关键技术实验室、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脑血管中药研究与开发实验室。这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增长点多,是行业领先企业。实验室的建立,将促进我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验收
    6月25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在生化与细胞所组织召开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会议。本次会议专家组由9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组长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张学敏院士。会议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吴根处长主持。科技部基础研究司、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筹)、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讲话。   验收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主任朱学良研究员所作的建设验收汇报,现场考察了实验室及所属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专家组一致认为,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准确,方向明确,符合国际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国家需求 研究队伍人员结构合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实验室管理运行良好,学术交流广泛,达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设定的目标和要求。   经过讨论后,专家组形成了验收意见,认为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建设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同时,专家组也希望实验室在未来的发展中,依托单位进一步加强支持力度 实验室继续突出特色优势,不断提升国际学术地位。 会议现场 验收现场
  • 安徽:力争3年时间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300家省重点实验室
    4月21日,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公布《安徽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行动实施方案(试行)》(下称《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优化任务。到2025年,面向安徽省科技创新发展“336614”重点领域,布局建设(重组)省实验室1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300家左右(其中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100家左右)。《方案》明确,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每年给予实验室不少于200万元的稳定运行经费,作为验收和评估的必要条件;省和市县依据其创新成果产出等绩效情况择优给予资金补助或定向科技项目支持;省对成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给予1000万元资金补助,完善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省级创新平台政策支持衔接。《方案》全文如下:安徽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行动实施方案(试行)安徽省级实验室体系包含省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是我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省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汇聚创新人才、推动学科发展、产出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支撑和载体,但与新形势下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比,还存在学科和领域布局不适应发展需求,原始创新和产学研融通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精神和重塑我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要求,拟重组优化安徽省级实验室体系,进一步明晰实验室定位,切实发挥实验室作用,更好地支撑引领我省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发展。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强省建设为牵引,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化融通发展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整合集聚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系统构建以省实验室为核心、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目标明确、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省级实验室体系,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为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动能。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推进资源优化整合,避免布局交叉重复,分类别、分领域、分批次推进重组。选择部分单位先行开展重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需求导向,突出能力。围绕国家战略和我省发展重大需求,坚持任务导向,积极支持实验室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任务,强化提出和组织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和机制,实现我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从有高峰到筑高原的跃升。企校联合,科产融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扩大以企业为主体组建实验室比例,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实验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牵头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绩效导向,完善机制。完善与省级实验室目标定位相一致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三、重组目标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优化任务。到2025年,面向我省科技创新发展“336614”重点领域(3大科创引领高地、3大战略优势领域、6大基础引领领域、6大应用倒逼领域和14个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布局建设(重组)省实验室1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300家左右(其中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100家左右),建立健全“核心平台+创新网络+任务协同+人才支撑”的实验室创新生态架构,全面提升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研究能力,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突破一批基础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领跑并跑的高水平、标志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四、重组任务(一)科学布局建设省实验室1. 明晰定位使命。省实验室是面向国家战略和安徽发展重大需求,有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凝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创新合作,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融通,在省内外具有显著特色优势和影响力的综合性、交叉性、引领性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是省级最高层次的科学与工程研究类科技创新平台。省实验室是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的战略后备力量,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有效联动。2. 优化领域布局。突出需求导向、任务导向,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统筹谋划设计,聚焦我省科技创新“336614”重点领域和科大硅谷等重点区域,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布局建设省实验室。3. 创新组建模式。采取省市联动、部门协同、以市和组建单位为主,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市场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方式,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打造省实验室升级版。支持我省优势高校院所、领军企业牵头,由战略科学家领衔,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整合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和优势科研力量共建省实验室;支持引进集聚国内外名校名院名所名企等共建省实验室。新布局建设的省实验室按照新型科研实体管理运行,注册为独立法人,或为依托单位二级独立机构,具有独立场地、设备和人员,实行实体化运行。(二)重组优化省重点实验室1. 明晰定位使命。省重点实验室是面向学科前沿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基础科学、工程科学和学科前沿交叉发展细分领域,主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聚集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的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创新平台骨干力量,是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的后备力量,与省实验室共同构成梯次布局的省级实验室体系。分为高校院所类、企业类、联合共建类三个类别。高校院所类:依托在皖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以服务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基础、前沿、新兴、交叉、特色学科领域布局建设,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研究,集聚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学科。企业类:依托在皖科技领军企业、骨干企业等建设,围绕我省十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产业化,辐射带动我省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联合共建类: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为主体,与具有应用型优势特色的在皖高校院所联合共建,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开展应用基础、前沿科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高校重点学科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领域优化发展。2. 优化领域布局。聚焦我省科技创新发展“336614”重点领域,特别是重要产业链创新链的断链、卡链和薄弱环节,依托我省高峰(培育)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加强省重点实验室规划布局。优先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硅谷等科技创新高地以及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较少或空白地区(行业)布局建设。3. 明确重组路径。按照“新建一批、整合一批、调整一批、撤销一批”的思路,推进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新建一批。坚持以增量带动存量结构优化,依托在皖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基础、前沿、新兴、交叉、特色学科领域布局建设省重点实验室;依托科技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凝练研究方向,新组建省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强强联手,产学研结合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整合一批。按照省重点实验室的目标定位、科研任务、人才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新要求,指导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部门等,根据本系统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内部整合。对已成功布局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含省部共建)和省实验室的,不再列入省重点实验室序列。对同一依托单位建设多家省重点实验室的,由依托单位和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科研人员、仪器设备、科研场地有重叠,研究方向相近的实验室进行重组或合并。对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不健全、依托单位条件保障不力的实验室加强整合。调整一批。对研究方向前沿属性和需求属性不突出、研究方向不适应科技发展需求、体制机制固化、实验室主任超期和履职不力的省重点实验室予以调整,引导其优化研究方向、重组科研队伍和领军人才、高效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推进学科发展和交叉融合。撤销一批。对发挥作用绩效不明显、重组评估不合格或无故没有参加重组评估的省重点实验室予以撤销。五、保障措施(一)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省实验室建设实行省市联动、以市县和组建单位投入为主,灵活运用财政资金、共建单位配套、横向合作、成果转移转化收入、社会资本参与、专项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方式支持运行发展,所在市县在政策、土地、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条件保障。建设期省依据建设规模、研发投入、项目进展等情况给予专项奖补经费支持,运行期省依据创新成果产出等绩效,分档给予资金补助或定向科技项目支持。以新型研发机构模式新组建的省实验室,享受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相关支持政策。对由省委省政府重点引进或建设的省实验室,省市可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共同支持。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每年给予实验室不少于200万元的稳定运行经费,作为验收和评估的必要条件;省和市县依据其创新成果产出等绩效情况择优给予资金补助或定向科技项目支持。省对成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给予1000万元资金补助,完善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省级创新平台政策支持衔接。(二)强化资源统筹配置建立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直接委托省实验室承担机制,支持省级实验室围绕我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技术引领、倒逼、替代、转化“清单”中最紧急、最紧迫的科学技术问题,以“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竞争赛马”等方式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以“军令状”方式组织省内外相关领域科技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建立面向省级实验室定向征集重大科技项目需求机制,支持其参与有关科技项目指南编制。给予省实验室省科技计划项目单列申报资格,省实验室自立30万元以上开放基金项目视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省级实验室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科学数据、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机制,推进科学仪器设备使用的社会化服务。(三)加强人才激励支持依规赋予省级实验室“自主荐才权”,省有关科技人才计划优先给予申报、倾斜支持;优先支持省级实验室引进的高端科技人才认定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省级有关人才称号。鼓励省级实验室与省内外院士及其团队共建院士工作站,支持有条件的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强实验室人才培养引进磁场吸引力。支持省级实验室与中科大科技商学院联合培养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落实科技人才激励等政策措施,对省级实验室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人员进行分类激励,保障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四)鼓励开放合作共建支持我省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展前沿科技和关键技术研发。鼓励各类实验室对接利用长三角等地区创新资源,开展人才培养、联合攻关、共建共治共享等深度合作。支持省级实验室积极融入羚羊工业互联网建设运行,探索建设虚拟实验室,发展云端研发、协同创新、分布式研发等新模式、新生态。加强省级实验室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创新交流协作,探索共建实验室创新联盟,打造创新共同体。(五)支持成果转化应用支持省级实验室研制产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并纳入省和各地“三首”“三新”产品目录,在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招标采购中应率先购买。对处于中试和市场推广阶段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融资、税收、应用场景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省级实验室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市场化绩效评价与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实行单列考核和评价,重点考核成果转化绩效及贡献。(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支持省级实验室在科学研究、资产管理、人员配置、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学术交流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办法,为实验室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支持省级实验室在主任负责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目标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对外合作交流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全面落实实验室人财物独立自主权。发挥学术委员会指导作用,鼓励任用中青年骨干担任实验室主任。支持省级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学术交流合作。建立优胜劣汰的省级实验室动态管理机制,注重目标导向、任务导向、成果导向,分类开展绩效评估,加强对实验室科技成果产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等考核,定期晒成绩,对验收或定期评估不合格的实验室予以撤销。六、组织实施(一)加强统筹协调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省科技厅牵头,会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联合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中央驻皖单位、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及各市科技局等,统筹协调推进。(二)稳步推进重组1. 省实验室:采取新组建和重组并行的方式组织实施,争取2025年底完成重组布局工作。新建一批省实验室。对标省实验室新的模式、标准条件和组建原则,力争到2025年新组建10家左右省实验室。其中2023年拟在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碳中和等领域培育布局。重组一批省实验室。组织对现有15家省实验室开展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进展和省实验室体系重组要求,分门别类指导制定重组方案。对已纳入国家创新平台序列并通过验收或评估且获得支持的省实验室,不再纳入省实验室序列;对尚未获得国家级创新平台认定的,指导其按照新的省实验室标准条件进行重组优化调整,达到要求的纳入新的省实验室序列管理。省实验室重组期间原则上保持现有科研队伍和建设目标任务不变。2. 省重点实验室:采取试点先行、分批推进的方式组织实施,争取2024年底完成重组布局工作。新建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坚持边新建边重组,聚焦我省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锻长补短,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新布局组建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和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结合新布局组建情况,对同一依托单位、研究方向和领域存在交叉重合的省重点实验室同步整合优化。坚持重组试点先行。选择建有5家及以上省重点实验室的单位先行开展试点。由各单位组织对已建省重点实验室在全面自评估基础上,综合我省科技和产业创新重点、本单位学科(专业)发展以及本轮省重点实验室新布局情况,研究提出重组方案报省科技厅,按程序审定后实施。全面开展重组工作。组织各归口管理部门对本辖区(系统)尚未完成重组的已建省重点实验室全面开展自评估。在自评估基础上,结合区域科技和产业创新布局、本单位学科(专业)发展以及本轮省重点实验室新布局等情况,研究制定重组方案报省科技厅。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按领域分批论证和现场考察,研究提出重组意见,按程序审定后实施。(三)规范管理制度按照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部署要求,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修订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明确建设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建设布局、申报认定、验收评价、考核评估等制度。省实验室由牵头组建单位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制定建设方案,经归口管理部门审核,报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论证和现场考察,研究提出组建意见按程序报省政府审定。省重点实验室由依托单位组织编制组建方案等,经归口管理部门审核,报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和现场考察,择优研究提出认定意见,报厅会议审定。(四)加强跟踪监测省级实验室重组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各地各有关单位、各实验室必须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稳步实施。重组工作中加强调研沟通,及时掌握实况。建立科研诚信和统计追责制度,对统计填报的数据,严格要求真实性准确性,不得弄虚作假,实行一票否决。建立重组工作成果绩效监测跟踪机制,为顺利实施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附件:1. 安徽省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组建标准条件.docx2. 安徽省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组建(认定)流程.docx
  • 聚焦两会:建议建设哪些国家重点实验室?
    近日,两会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人大代表和委员们也在提出自己提案,据一份报告显示,两会提案被采纳的概率约有9成,因此,两会提案很大可能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规划。近年来,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断增加,而未来几年,国家还要建立哪些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大代表和委员的提案意见或将成为实验室建立的重要方向。因此,仪器信息网特别整理了今年建立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提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马新强围绕“支持武汉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加快申报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进一步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等方面,提交了三份建议。光电子产业是武汉的优势产业,目前武汉市已初步建成世界级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是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是中国工业激光技术的主要发源地,激光器及加工装备产业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除此之外,光电子科教资源厚实,有一批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科研机构, 具有雄厚研发能力。马新强建议,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为基础,申报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具备充分的条件。实验室建成后将全面提升武汉原始创新能力,催生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广阔的辐射效应,为推动武汉“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提供战略支撑。海南——崖洲湾国家实验室近些年中国种业有很大进步,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除水稻、小麦等少数主粮有一定技术优势外,大部分生物育种源头创新不足,核心种源和关键技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匮乏,部分种子大量依赖国外进口。一旦出现类似芯片“卡脖子”的情况,中国部分农产品可能面临无优质种子可用、种质退化、影响供给安全等难题,将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种业”成为关注热点。海南代表团向大会提交建议,在海南自贸港设立崖洲湾国家实验室,以全面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打造国产“种子芯片”全链条为目标,以核心种源创制应用、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种子精准分子设计为重点,加强育种基础性研究,加快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海南代表团建议,在三亚建设国家实验室总部,采取“总部+基地+网络”模式进行组建。根据任务需求和应用需要,在不同农业产区设立研发基地,选择具有研发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建设合作网络,从而形成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攻关模式。四川——天府实验室2021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四川启阳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麒提交了《关于支持成都科学城加快布局建设天府(国家)实验室的建议》提案,王麒建言相关部门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天府国家实验室,带动成都市、四川省,乃至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央统筹谋划布局下,在现有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建设首批8个国家实验室,目前已先期挂牌组建合肥、鹏城、张江、昌平4个国家实验室。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天府(国家)实验室不仅能有效带动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地区发展,对于全国科技创新格局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四川天府实验室将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问题,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河北——湿地生态修复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我国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以来,湿地保护取得了成绩,但基础研究严重滞后,对生态修复的三大问题缺少研究,湿地的“源头”没搞清楚,特殊水平衡研究不深;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底层”潜育层也没搞清楚,研究不透;湿地动物系统的研究甚少且不系统。森林系统、海洋系统和湿地系统是国际共识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前两者都已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但始终没有湿地系统国家实验室。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天津市委会常委李琳梅建议:尽快以优势研究团队为主,整合现有力量,建立湿地生态修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雄安集团院士工作站基础上,以白洋淀生态修复为目标,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湿地”的科学研究和湿地修复与保护的科学实践;积极参与国际湿地生态修复领域的国际合作,以自主创新成果跻身国际前沿。指导将在我国武汉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以主旨演讲向世界宣传中国,引领国际的湿地生态修复,为做绿色经济大国做贡献。广东——海洋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58家,其中工程、生物、医学占据半壁江山,国家战略需求紧迫的海洋科学、空间科学、材料、新能源总和还不足1/4,而海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有8个,且没有在海洋灾害研究与防治领域有所布局。广东毗邻南海,拥有我国最长的海岸线,所属海区是我国经济社会活动最频繁的海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和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例均约为20%。但同时,广东一直以来也是个海洋灾害大省。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广东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在全国一直位居前列,损失多次居全国第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表示:“既要充分利用广东的区域优势,也要充分重视海洋灾害的长期威胁,回应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增长的科教支撑需求,建议国家在广东布局海洋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国家实验室联合体在2021年的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提出了如下建议,建议深圳按照“贝尔实验室”模式改革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议设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刘若鹏表示,深圳仅有的五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是按照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模式运营,都是以产业为依托的独立实验室,研发面向最重大基础科学和关键核心技术。这些研究不仅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在通信、互联网、国防或者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技术发展,还会影响到这些重大领域的行业发展,甚至是颠覆性的发展。因此,刘若鹏建议,深圳应该先行先试,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体,并向全国总结推广“贝尔实验室”群的创新模式,挑战世界科技前沿课题。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