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诊断与基因组学

仪器信息网诊断与基因组学专题为您整合诊断与基因组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诊断与基因组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诊断与基因组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诊断与基因组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诊断与基因组学话题讨论。

诊断与基因组学相关的论坛

  • 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前景

    药物基因组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展起来,基于药理学和基因组学,将传统的药物科学与基因、蛋白、单核苷酸多态性等知识结合起来的一门科学。正因为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序列变异及其对药物不同反应的科学,所以它是研究高效、特效药物的重要途径,通过它为患者或者特定人群寻找合适的药物,药物基因组学强调个体化;因人制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一、促进新药研发 由于药物基因组学规模大、手段强、系统性强,开辟了医药工业研究的新领域,可以直接加速新药的发现。首先药品制造商不仅把注意力放在可能引起疾病的基因上,而且对药物效应基因产生了兴趣,这些药物效应基因为新药研究提供依据。由于新一代遗传标记物的大规模发现,以及将其迅速应用于群体,流行病遗传学也可以大大推进多基因遗传病和常见病机理的基础研究。还可以帮助制药厂商在一些与基因和疾病相关的蛋白质、酶和RNA分子等基础上开发新药,这样不仅促进了药物的发现,还有利于开发出针对某一特定疾病的药物,从而增强疗效,并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对于每一个药物来说大约都有10-40%的人没有疗效,又百分之几的或更多的人有副作用。如果制药公司利用药物基因组学理论可以实现预见结果或筛选人群的话,可以大大增加新药的通过率,也可以对未通过药检的新药重新估价,这些药物中一个经常引用的例子是第一个非典型性抗精神活性药氯氮平(clozapine),在氯氮平的使用过程中,由于1%的病人服药后出现严重的粒细胞缺乏症,因而只有当其它药物使用后无效才使用。但是在粒细胞缺乏症的药物效应基因被确定后,极大地改善了氯氮平的使用,除极少数敏感的病人不能服用此药外,对于99%的病人来说,这一药物是一线治疗药物。在新药的临床试验研究中,如果事先知道人群可能对药物反应的话,如代谢酶的基因型,可以减少参试人群,试验的时间表也可以大大缩短。对药物有效或毒性变异的预测试验中,可用于筛选病人。经过药物效应基因突变筛选的受试者,可以加强临床试验的统计学意义,可以用更少的病例数达到所需的统计学意义,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和费用。 二、用药个体化合理用药的核心是个体化用药。药物基因组学通过对患者的基因检测,如对一些疾病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进而对特定药物具敏感性或抵抗性的患病人群的SNP差异检测,指导临床开出适合每个个体的“基因处方”,使患者既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又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真正达到“用药个体化”的目的。 医生在疾病的首次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临床实验来确定适合病人的药物,而药物基因组学则可以通过分析病人的遗传组成来确定最合理的治疗药物。这样就免去了先期用于药物选择的临床过程及由此带来的可能的副作用,并缩短了病热的康复期。更准确的用药剂量 通过基因组分析可以判断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效果及代谢时间,并以此来确定不同个体的用药剂量,对比依据体重和年龄的方法,其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降低了过量服药的可能性。一些临床上经常出现的现象,例如两患者诊断相同、一般症状相同、血药浓度相同,但疗效却大相径庭,这些用传统的药代动力学原理是无法解释的。这时应考虑到与药物作用相关的位点(如受体等)是否发生了变异?是什么水平的变异?药物作用的位点的变异可能发生在基因水平,也可能发生在转录、翻译等水平,基因水平的变异相对比较容易鉴定,研究也表明基因的变异与药物效应的差异是更具相关性。研究基因突变与药效关系的药物基因组学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因此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之好的。将基因功能学用于合理用药,利用药物基因组学的技术和方法增加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实现个体化、可预测及可预防的医疗,这就称之为临床药物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应用到合理用药中,弥补了只根据血药浓度进行个体化给药的不足,惟以前无法解释的药效学现象找到了答案,为临床个体化给药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这样药物基因组学原理为特定人群设计最为有效的药物,不仅提高了药效,缩短了病程,而且减少了毒副反应和成本,真正达到了“物美价廉”的要求。目前,已经有人将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应用于高血压、哮喘、高血脂、内分泌、肿瘤等的药物治疗中。如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因素诱发的疾病,对于许多患者,高血压药物的不同药效和耐受性与遗传变异有关。Ferrari发现,一种细胞骨骼蛋白(cytoskeletalprotein)、内收蛋白(adducin)的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发病、对钠敏感性以及对利尿剂的效果相关。因此在抗高血压治疗需要用利尿剂时,可以对患者预先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选择使用此药。通过对β2肾上腺素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及其对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发现β2肾上腺素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影响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福莫特罗(formoterol)的脱敏效果,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改善肺通气的作用对Gly纯合子个体明显比Arg纯合子个体要强,杂合子个体介于两者之间。 载脂蛋白E(APOE)的基因多态性,影响绝经后妇女用雌激素替代疗法(ERT)时的血脂和脂蛋白的浓度。人群中的APOE有3个等位基因:E2、E3、E4,ERT能使具有E2型基因的妇女血中总胆固醇含量大大高于E3、E4型。提示医生在绝经期妇女中使用ERT时,可事先检测患者的APOE基因,对具有E2型基因的妇女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甘油三酯浓度。如此,通过对不同个体的药物代谢相关酶、转运因子、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对突变的等位基因进行分离和克隆,在分子诊断水平上建立以聚合酶链反应(PCR)为基础的基因型分析方法,在治疗患者各种疾病前检测其基因型,更精确地选择适当的治疗药物和合适的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的治疗具有很大的意义。 随着基因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效应的个体差异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被阐明,药物基因组学将更广泛地指导和优化临床用药。

  • 【讨论】于军:中国基因组学需加快自主研发和科普教育

    “10年前,我们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1%的工作,其实是‘搭了别人的车’。现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基因组学新时代,我们不能再搭别人的车了。”当年曾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接1%测序工作、如今已是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的[url=http://sourcedb.big.cas.cn/zw/zjrc/brjh/200907/t20090724_2194384.html][color=#800000]于军[/color][/url],对中国未来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应用前途有点担心。2010年6月26日是人类基因组图谱公布10周年,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机构都在这一天举行了纪念会。中国科协普及部、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遗传与发育学研究所、中国遗传学会等单位也在北京举行了纪念会。会上,于军兴奋地回忆起当年他那个义无反顾的决定:1998年4月一天的早晨4点左右,他正在美国西雅图的家中睡觉。忽然自动传真机响了起来,“我爬起来一看,是邀请我回国工作的,我拿起笔签上自己的名字就传了回去”。这是于军回国工作的起点,也是中国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起点。正是于军带回国内的技术和人才奠定了完成1%任务的基础。他是“1%计划”的“始作俑者”之一。与那时的热血沸腾相比,今天的于军更多了一份冷静与思考。“10年前,测定一个人的基因组,大约花了近10亿美元,用了13年的时间;而现在测一个人的基因组也就1万美元、一周左右的时间。美国现在已研制出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用它测定一个人基因组的费用可降到1000甚至100美元,用时仅需15分钟。”于军说,当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广泛应用时,大规模应用基因组技术的“个体化基因组时代”就到来了。“个体化基因组时代”为人类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那时,我们可以知道某一种药物为什么会对一部分人有治疗作用而对另一部分人不起作用,甚至起负作用;那时还会针对个体疾病的状态和遗传基础的独特性对症下药;也会针对个体化的药靶研制出个性化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医疗市场。而测定每一个人的基因组本身也是一个大市场。“对于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假如使用美国研制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来工作的话,那要进口多少台?按一个人测序需100美元计算,又要花费多少钱?”于军向记者言及此事,表现出了一种内心深处的忧虑。“中国一定要加快研制自己的DNA测序仪。”据了解,于军团队正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第二代和第三代测序仪器。“但我们的力量仍然有限,应该有更多的团队和单位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这是我们迎接基因组学新时代的必要准备。”还有一种必要的准备,那就是做好有关基因、遗传学、基因组学等相关科学的科普宣传工作。“美国人十分重视基因组学的科普宣传。”于军回忆说,当年,美国立项测定人类基因组图谱时,就把这项工作的科普宣传列入了计划。10年前图谱完成时,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致辞,电台、电视台现场直播,上万名美国人参加了当时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关于科普的作用,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于军说,美国人就不像中国人那样对转基因食品“过分惶恐”。因为他们知道转基因食品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可怕和有危害。中国在面对转基因食品的问题上,好像是由大众的好恶来决定,而不是由对转基因的科学认识来决定。未来的基因组学时代、个性化基因组时代,我们可能会遇到比转基因食品更棘手的问题:法律问题、伦理道德问题、个人隐私问题等等。“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做好基因组新时代的科普宣传,未雨绸缪,为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于军如是说。(转自科技日报)

  • 第十五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圆满落幕

    第十五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圆满落幕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91606_513258_271_3.png8月20-22日,由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安徽农业大学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在合肥隆重召开。为期三天的大会有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45所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等44个研究所的4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还从美国、法国、西班牙和香港邀请5位专家出席。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91605_513256_271_3.jpg上图为会议现场照片RAININ作为此次活动的参与者,在现场进行了产品宣讲及样机展示。通过品牌推广,收集到了众多潜在客户的购买需求,现场产生了很多Liquidator96工作站的线索和机遇。通过与其他参会者的充分沟通,把握到了竞争对手的最新动态,也寻找到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业务伙伴。RAININ Liquidator™ 96 手动移液系统,可以一次性为 96 个孔进行移液简化了微量应用的工作,如 ELISA、细胞分析、qPCR 和蛋白结晶等,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度,简化了任何 96 或 384 孔板应用的工作。它体积小巧,无需用电,可在两个量程范围内使用 - 0.5 至 20μL 和 5 至 200μL。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91606_513257_271_3.jpg上图为RAININ展位,支持人员:上海办销售文振

  • 安捷伦在AACR 2024展示推动癌症研究与诊断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近日安捷伦参加了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Annual Meeting ,简称 AACR ) ,并重点展示在细胞分析、基因组学、数字病理学和伴随诊断解决方案方面的最新进展。该年会于当地时间4月5日至1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举行。本届年会,安捷伦展示了公司推进癌症研究和诊断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几款特色产品与解决方案,包括:? Agilent NovoCyte Opteon光谱流式细胞仪——Agilent NovoCyte Opteon光谱流式细胞仪代表了光谱流式细胞技术领域的先进解决方案。这一用户友好的系统支持同时分析多个标记物,并在设计多标记组合方面展现了出色的灵活性。NovoCyte Opteon的配置范围为 3 激光到 5 激光,可支持多达70个高性能检测器,为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带来了更广阔的研究潜能。? Agilent Avida——Agilent Avida是新一代靶向序列捕获解决方案,能够从单个样品中同步分析DNA与甲基化图谱。 Avida专有的技术流程能够在不损耗样品质量与数量的前提下,支持液体活检和靶向二代测序(NGS)的多组学应用。研究人员能够从有限的样本中快速获得遗传和表观遗传数据,进一步推动癌症生物学和临床领域的研究进展。高性能与精简的工作流程确保了测序的高度准确性、快速的周转时间和便捷的操作体验。? Agilent SureSelect 癌症定制基因组合——Agilent SureSelect癌症定制基因组合允许客户增加新的标志物和新兴生物标志物,包括肿瘤突变负荷(TMB)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为肿瘤基因组分析检测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Agilent SureDesign 8.0软件利用机器学习驱动的探针设计方式,可以快速简便地设计出这些定制NGS癌症基因组合。这些定制的癌症基因组合进一步扩展了SureSelect癌症产品系列,彰显了安捷伦致力于推动精准肿瘤学发展的坚定承诺。? Agilent SureSelect CD CiberMed Tissue与SureSelect CD CiberMed Heme基因组合——安捷伦宣布与CiberMed建立全新合作伙伴关系。这家公司致力于借助其数字细胞分析软件iSort简化细胞分析和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新推出的安捷伦SureSelect CD CiberMed Tissue与SureSelect CD CiberMed Heme基因组合能够结合SureSelect与iSort工作流程,提供了一种基于批量RNA测序数据的细胞图谱分析解决方案,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准确性和稳定性。安捷伦诊断和基因组学集团总裁(暂任)Bob McMahon表示:“安捷伦持续将战略焦点对准抗癌事业。我们全面的产品组合涵盖了从细胞分析到基因组学、数字病理学和伴随诊断等领域的突破性技术。这些创新技术将助力全球的科学家、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推动新发现,并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年会期间,安捷伦与主要合作伙伴联合举办两场研讨会。首场研讨会是与SomaLogic 联合举办( 如今该公司已归属于 StandardBioTools ? ) ,并于当地时间 4 月 7 日(星期日)下午1:30开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癌症的理解与护理,主讲人是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Marc Gunter与来自牛津大学的Karl Smith-Byrne。他们将探讨对SomaLogic的SomaScan平台的实际应用。他们将深入揭示在大规模前瞻性研究群体中发现癌症的新病因及其生物标志物的方法。第二场研讨会于当地时间4月7日(星期日)下午3:30举行,会上将着重讨论精准医疗的创新技术。Transcenta Therapeutics 公司CMO Caroline Germa将介绍如何利用Claudin 18.2 IHC分析为Transcenta Therapeutics的奥塞米单抗项目提供信息支持,而来自安捷伦的Bellal Moghis则将探讨安捷伦的全新Avida靶向测序技术。除研讨会以外,安捷伦还将在其展位(#1531)展示与BostonGene 与CiberMed 的合作伙伴关系。AACR与会者还有机会浏览多张安捷伦研究海报和逾50张展现安捷伦仪器和解决方案亮点的客户海报。[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讨论】基因组越大越容易研究基因的调控机制么?

    霍华休斯医学研究所,Baylor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近期在PloS One上发表最新研究性文章,文章标题为:Big Genomes Facilitate the Comparative Identification of Regulatory Elements,该文章解析了基因组大小对基因组学的研究带来的影响。基因组越大则更容易找出控制基因活性的DNA区域。在小基因组上,功能性元件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而在大基因组上,功能性元件分得比较散,于是也更容易找到控制基因活性的区域。 基因组分为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要从基因组上找到功能元件并不难,难的是找到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因此,对小的基因组来说,紧凑的结构给寻找调控区域带领更多的困难,而相对来说大基因组却容易多了。功能元件散落在基因组上,更便于寻找调控区域。大的基因组更便于研究非编码DNA和RNA,对研究基因调控也更为有利。而目前,研究生命的遗传物质DNA的科学家一直觉得,基因组越小越受欢迎,因为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在金钱方面也能更节约成本,测序的费用更低。甚至有科学家说,基因组小则基因排列更紧凑,垃圾DNA也越少。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37848]Big Genomes Facilitate the Comparative Identification of Regulatory Elements[/url]

  • 我国科学家参与番茄全基因组研究获重大进展

    由来自中国、美国、荷兰、以色列等14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番茄基因组研究国际协作组”,历时8年多的艰苦努力,于近日完成了对栽培番茄全基因组的精细序列分析。今天,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这项重大科学成果。  番茄是研究果实发育的经典模式植物,我国科学家在这项国际番茄基因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方协调人,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传友和薛勇彪负责第3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和杜永臣负责第11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番茄基因组有12条染色体,中国科学家高质量地完成了番茄基因组测序总任务的1/6,标志着我国成为番茄基因组学研究的强国之一。  8年来,国际协作组采用“克隆连克隆”和“全基因组鸟枪法”相结合的测序策略,在解码的番茄基因组中,共鉴定出约34727个基因,其中97.4% (33840个)的基因已经精确定位到染色体上。番茄基因组的解读,是科学家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又一个高质量的模式植物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对于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这项工作将极大推动番茄乃至包括马铃薯、辣椒、茄子等在内的茄科植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为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等优良性状的番茄新品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推动全世界的番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专家表示,我国蔬菜种业面临着强大的国际竞争。中国在国际蔬菜基因组研究领域具有优势地位,而如何把基础科研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科学家建议,应在进一步巩固蔬菜基因组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加强蔬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体系的建设,并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加速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良品种的培育,这对于支撑我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蔬菜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不可错过的历史机遇。

  • 【简讯】“863计划”在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进展顺利

    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在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利用“十五”建立的水稻功能基因组的技术平台,系统开展水稻产量、品质、抗病抗逆、营养高效性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克隆验证新基因和调控因子,应用芯片技术建立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表达谱,并开展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和第3、4染色体功能基因的系统鉴定。 利用水稻、拟南芥等模式植物功能基因组的技术平台,开展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大豆、花生、番茄等作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克隆验证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建立家蚕和家鸡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技术平台,分离克隆与家蚕丝蛋白质合成、性别决定、发育变态、分子免疫和对微生物抵抗性、鸡的生长、品质、抗性、繁殖等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和调控因子。

  • 【分享】我国首次绘制完成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

    大熊猫基因组测序研究项目近日正式完成,并绘制出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大熊猫基因组进行测序研究。 据介绍,大熊猫基因组测序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有染色体21对,基因组大小2.4G,重复序列含量36%,基因2万多个。 这项研究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共同参与。 研究结果还表明,大熊猫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和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在已经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中,大熊猫基因组与狗的基因组最接近;数据分析结果同时还进一步支持了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大熊猫是熊科的一个亚种”这种观点,证明了熊科内部各类群的分类情况。 据悉,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大熊猫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将从基因组学的层面上为大熊猫的保护、疾病监控及其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 基因组片断分析时间缩短到3分钟

    中国科技网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29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核酸(DNA和RNA)快速扩增技术,使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速度大大加快,可在3分钟内将基因组片段扩增10亿倍,迅速识别出病原菌。疾病快速诊断有望很快成为现实。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分析师》杂志上。 PCR技术能让研究人员把一段DNA或RNA复制上百万副本,然后用于基因组测序、基因分析、遗传病诊断、亲子鉴定、法庭鉴定、确定疾病感染等。该过程一般需要1小时到几天时间。然而,快速诊断、应急反应或传染病监控往往要求PCR技术缩短到几分钟。 领导这项研究的工程师雷金纳德·比尔和同事克服酶动力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限制,用多孔材料和绝热薄膜制造出一种设备,实现了极速热循环,能每秒钟加热或制冷45℃,一次热循环不超过2.5秒。比尔特别指出:“这种设备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制冷的速度和加热一样快。” 开发出这种设备后,比尔和同事从10种商用酶中选出了2种,这2种酶的链式反应速度非常快,将一些参数略作调整,就能使反应更快。 他们用一种肠杆菌属的细菌测试了新的PCR设备迅速扩增DNA片段的能力,然后用一段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DNA片段演示了设备处理威胁公共健康病毒方面的效果。该设备完成对目标DNA30个周期(10亿倍)的PCR扩增,用时仅为2分18秒。 目前,研究小组正在开发一种实时探测设备。按照他们的设想,将来一台PCR仪器就能完成整个测试,从样本到结果只需10分钟。市场对这种设备的需求将是巨大的,除传统的公共卫生和医疗研究领域,一台简单实用的实时PCR设备在养殖、农业以及食品加工行业都非常有用,可用来保障食品安全。(记者 常丽君) 总编辑圈点 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我们对人类自身的了解也会迈上新的台阶,很多疾病的病因将被揭开,药物就会设计得更好,治疗方案也能“对因下药”,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有可能根据基因情况进行调整,人类的整体健康状况将会提高。然而,病来如山倒,为了尽快找到病因,疾病的快速诊断就显得异常重要。而文中提到的技术,可在三分钟内识别病原菌,无疑为很多急症患者的生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科技日报》(2012-8-30 一版)

  • 代谢组学简介

    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和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的活动,而实际上细胞内许多生命活动是与代谢物相关的,如细胞信号(cell signaling),能量传递等都是受代谢物调控的。代谢组学正是研究代谢组(metabolome)——在某一时刻细胞内所有代谢物的集合——的一门学科。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紧密相连,而代谢物则更多地反映了细胞所处的环境,这又与细胞的营养状态,药物和环境污染物的作用,以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有人认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能够说明可能发生的事件,而代谢组学则反映确实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新陈代谢网络是十分复杂的网络,特别是人体的代谢网络,一直被认为是最复杂的代谢网络。现在多数信号通路的研究都是集中在代谢网络的一个很小的领域。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研究已经揭示了部分调节通路,但是和代谢网络直接相关的是代谢产物。但是从茫茫多的代谢产物中选取研究对象,无疑是大海捞针。代谢组学研究通过一定的手段能够帮助研究员从代谢产物海中跳出来,提供一个“航拍”的视角,一目了然地发现差异性代谢产物。然后通过已知的代谢通路逆推找出调节酶和基因,完成疾病发病机制、药物治疗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代谢组学主要研究的是作为各种代谢路径的底物和产物的小分子代谢物(MW1000)。其样品主要是尿液,血浆或血清,唾液,以及细胞和组织的提取液。主要技术手段是核磁共振(NMR ),液-质联用(LC-MS),气-质联用(GC-MS),色谱(HPLC,GC)等。通过检测一系列样品的谱图,再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判断出生物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基因的功能,药物的毒性和药效等,并有可能找出与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代谢组学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毒理学,生理学,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功能基因组学,中医药现代化,环境评价,营养学等科学领域中都有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前景,是一门充满朝气的学科。 从近年来发表的相关SCI论文的数量可以看出代谢组学研究呈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从近年来国家拨付的相关研究基金也可以看出国家对代谢组学相关研究的重视。

  • 【转帖】我国科学家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

    近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宣布,我国科学家将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对来自全球的20万个样本进行环境DNA测序或宏基因组测序,从而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基因图谱,并承担核心工作。该项目旨在全方位、系统性研究全球范围内微生物群落功能及进化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造福社会及人类。与以往的微生物研究有所不同,该项目的研究对象不仅集中于海洋和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还包括土壤、空气、淡水生态系统等整个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的微生物群落。华大基因将负责亚洲地区所有样本的收集和鉴定,并对整个项目提供DNA提取、扩增、建库、宏基因组测序以及研发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所需的计算资源。这些信息学分析流程将为项目研究产生的海量数据提供一个分析框架。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教授杰克·吉尔伯特博士表示:“华大基因在测序能力、测序技术和信息分析等方面已展现出卓越的能力。此项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基因组测序项目,作为全球最大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华大基因的参与至关重要。”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院士表示,微生物对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对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不足,征服这个未知的领域非常有必要。华大基因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测序平台和强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可以为促进人类对微生物群落重要性的了解贡献力量。(来源:科技日报)

  • 世界首张梅花全基因组图谱完成

    http://img.dxycdn.com/trademd/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1/B1357710940_small.jpg梅花因其独特的花香,在很多诗词中成为人们吟诵的对象。那么,它的花香到底来自何处呢?我国科学家从基因组水平,揭示了合成梅花花香中重要成分乙酸苯甲酯的BEAT基因家族34个成员,并构建完成了首张梅花全基因组精细图谱。其研究论文在2012年12月27日《自然—通讯》亮点论文在线发表。我国梅花基因组项目首席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启翔率领项目组,选取位于梅花起源中心的西藏野生梅花进行基因组测序,从基因组水平,揭示了合成梅花花香中重要成分乙酸苯甲酯的BEAT基因家族34个成员,在梅花基因组中显著扩增并且其中12个成员串联重复分布,从而使梅花具有独特的花香;推测梅花基因组中6个串联重复的DAM基因和其上游过多的CBF结合位点是梅花提早解除休眠的关键因子,从而解释“踏雪寻梅”之说。张启翔告诉记者,梅花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及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有助于揭示梅花花期早、花香独特等重要观赏性状的遗传基础,有助于挖掘与诸多重要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为今后进一步揭示梅花花期、抗病调控机制、梅花及相关种属的分子育种奠定基础。研究中,项目组还揭示了蔷薇科植物进化规律。张启翔说,通过分析梅花的进化发现,梅与苹果发生分化后,并没有出现近期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同时结合已完成的苹果和草莓基因组序列,成功重建了蔷薇科9条原始染色体,揭示了蔷薇科植物进化规律,为开展蔷薇科物种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据介绍,该科研成果由北京林业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及北京林福科源花卉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目前,转录组数据组装及基因功能注释数据已在相关网站对外公开。

  • 【金秋计划】角蒿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

    [font=宋体]叶绿体作为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同时还兼具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植物激素、维生素等的生物合成功能,拥有独立完整的基因组,在陆地植物和藻类的生理、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font][sup][1][/sup][font=宋体]。叶绿体基因组在被子植物中遵循母系遗传,序列较为保守,便于组装,同时携带大量自我调节的编码基因,是半自主性细胞器。相较于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在结构、基因数量和基因组成上更为保守,进化速率也相对适中[/font][sup][2-3][/sup][font=宋体]。基于以上优势,叶绿体基因组在揭示物种起源、进化演变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font][sup][4][/sup][font=宋体]。近年来,叶绿体基因组已应用于羌活属[/font][sup][5][/sup][font=宋体]、柴胡属[/font][sup][6][/sup][font=宋体]、甘草属[/font][sup][7][/sup][font=宋体]、芍药属[/font][sup][8][/sup][font=宋体]及龙胆属[/font][sup][9][/sup][font=宋体]等药用植物的分子标记和系统发育等研究,这推动了[/font][font=宋体]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等研究进展,进一步促进了本草类基因组学的发展[/font][sup][10][/sup][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角蒿属两头毛亚属的两头毛[/font][i]Incarvillea arguta[/i] (Royle) Royle.[font=宋体]、波罗花亚属的密生波罗花[/font][i]I. compacta [/i]Maxim.[font=宋体]、黄波罗花[/font][i]I. lutea [/i]Bur. et Franch.[font=宋体]、藏波罗花[/font][i]I. younghusbandii[/i] Sprague[font=宋体],以及角蒿亚属的角蒿[/font][i]I. sinensis[/i] Lam.[font=宋体]均为紫葳科一年或多年生的草本药用植物,多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和东亚等地区。角蒿属植物在全世界约有[/font]15[font=宋体]种,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西藏及青海等地的就有[/font]11[font=宋体]种[/font][sup][11][/sup][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角蒿属植物作为传统的药用植物,多被用于治疗各种临床疾病。邹琼宇等[/font][sup][12][/sup][font=宋体]提出,角蒿属植物中的单萜生物碱作为其特征化合物,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除此之外,它们还有抗炎、抗贫血、抗癌等各种药理活性。而两头毛是各民族较为常用的中药,有抗炎、抗菌、防止胆石症等疗效[/font][sup][13][/sup][font=宋体]。密生波罗花作为常见藏药,其根、花、种子均可入药[/font][sup][14][/sup][font=宋体],有理气止痛、平肝潜阳、清热除湿的功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胃痛、黄疸、消化不良、耳脓、月经不调、高血压、肺出血等症状。宋超等[/font][sup][14][/sup][font=宋体]运用硅胶柱色谱法从密生波罗花中分离鉴定了[/font]1[font=宋体]组以神经酰胺为主的混合物,发现密生波罗花神经酰胺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同时,李伟博等[/font][sup][15][/sup][font=宋体]发现密生波罗花中营养成分丰富且氨基酸种类齐全,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用于保健品的开发。黄波罗花入药部位为根部,具有滋补功效,同时它还有抗炎镇痛之疗效[/font][sup][16][/sup][font=宋体]。藏波罗花与同亚属的密生波罗花、黄波罗花一道作为传统藏药材[/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欧曲[/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黄疸、高血压、肺出血等临床症状[/font][sup][17][/sup][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目前,关于角蒿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成分[/font][sup][12-15][/sup][font=宋体]、药理活性[/font][sup][12-13, 16-17][/sup][font=宋体]等方面,从比较基因组学角度阐述角蒿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较少。同时,随着对角蒿属药用植物功效的深入研究,陆续挖掘出其不同的药用价值,但由于角蒿属植物形态和功效的相似以及种间变异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本草记载中常出现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情况。因此对角蒿属药用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研究可作为本草基源考证的一个方法,为角蒿属物种分子鉴定、系统发育以及资源保护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font]

  • 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诊断馆全新亮相analytica China 2014

    近年来,生物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生物制药等前沿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环境、食品、能源等重要领域,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环境、提高农业与工业的产量与质量等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体外诊断试剂的应用与开发,并不断促进其拓宽种类。随着国家医疗保障政策的完善,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活跃、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分析、实验室技术、诊断和生化技术领域的专业博览会,自2002年首次登陆中国,每两年在上海举办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2014年9月24-26日,第七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4)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N1、N2和N3馆隆重召开。本届展会将紧密把握现代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热点,特设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诊断展区,旨在为行业企业与用户提供一个更广泛、更深入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平台。 analytica China 2014预计将吸引来自超过20个国家及地区约700家中外展商,展示面积将达30,000平方米。其中“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诊断馆”展示面积约10,000平方米,目前已参展企业包括:Life technologies、Thermo Fisher Scientific、Eppendorf、BRAND、GE Healthcare、Hamilton、Tecan、Roche罗氏、Abcam、梅里埃、3M、蔡司、Pall、Merk Millipore、博奥、Tedia、Corning等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将集中展示生命科学领域最先进的仪器设备、生化试剂,诊断仪器和试剂、耗材配件和技术服务等产品,是最新生物技术方法和系统解决方案的交流盛会。同时该展区内将专门设置“技术服务专区”,也将是展会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之一。 随着展会规模的不断壮大,展会质量与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霍丰先生对展会[size=10.0pt

  • 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诊断馆全新亮相analytica China 2014

    近年来,生物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生物制药等前沿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环境、食品、能源等重要领域,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环境、提高农业与工业的产量与质量等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体外诊断试剂的应用与开发,并不断促进其拓宽种类。随着国家医疗保障政策的完善,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活跃、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分析、实验室技术、诊断和生化技术领域的专业博览会,自2002年首次登陆中国,每两年在上海举办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2014年9月24-26日,第七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4)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N1、N2和N3馆隆重召开。本届展会将紧密把握现代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热点,特设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诊断展区,旨在为行业企业与用户提供一个更广泛、更深入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平台。 analytica China 2014预计将吸引来自超过20个国家及地区约700家中外展商,展示面积将达30,000平方米。其中“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诊断馆”展示面积约10,000平方米,目前已参展企业包括:Life technologies、Thermo Fisher Scientific、Eppendorf、BRAND、GE Healthcare、Hamilton、Tecan、Roche罗氏、Abcam、梅里埃、3M、蔡司、Pall、Merk Millipore、博奥、Tedia、Corning等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将集中展示生命科学领域最先进的仪器设备、生化试剂,诊断仪器和试剂、耗材配件和技术服务等产品,是最新生物技术方法和系统解决方案的交流盛会。同时该展区内将专门设置“技术服务专区”,也将是展会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之一。 随着展会规模的不断壮大,展会质量与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霍丰先生对展会[size=10.0pt

  • 【热点】蛋白质组学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使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心正逐渐转到生物功能的整体研究。基因组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回答诸如: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表达时间,翻译后修饰以及蛋白质与蛋白质或与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作为基因研究的重要补充,蛋白质组学在蛋白质的水平上定量的、动态的、整体的研究生物体。蛋白质组(Proteome)概念是最早是由澳大利亚学者Wilkins和Williams于1994年提出的,即基因所能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更为清楚的表达是细胞或组织或机体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表达的所有蛋白质。具体说它是对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发挥功能的特定的蛋白质组群进行研究,进而在蛋白质的水平上探索其作模式、功能机理、调节调控以及蛋白质组群内的相互作用,从而为临床诊断、病理研究、药物筛选、新药开发、新陈代谢途径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详情请见:[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hot/HA_56.htm]热点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url]

  • 【热点】蛋白质组学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使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心正逐渐转到生物功能的整体研究。基因组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回答诸如: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表达时间,翻译后修饰以及蛋白质与蛋白质或与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作为基因研究的重要补充,蛋白质组学在蛋白质的水平上定量的、动态的、整体的研究生物体。蛋白质组(Proteome)概念是最早是由澳大利亚学者Wilkins和Williams于1994年提出的,即基因所能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更为清楚的表达是细胞或组织或机体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表达的所有蛋白质。具体说它是对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发挥功能的特定的蛋白质组群进行研究,进而在蛋白质的水平上探索其作模式、功能机理、调节调控以及蛋白质组群内的相互作用,从而为临床诊断、病理研究、药物筛选、新药开发、新陈代谢途径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详情请见:[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hot/HA_56.htm]热点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url]

  • 【转帖】古老病毒通过入侵重塑人类基因组

    古老病毒通过入侵重塑人类基因组译者:Docofsoul《每日科学》2010年9月13日报道 —— 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GIS, 隶属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科学家以及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杜克-新加坡大学医学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同事们最近发现:数百万年前“入侵”人类基因组的病毒已经改变了人类胚胎干细胞(ES细胞)中的基因开启与关闭方式。科学家已经发现数百万年前“入侵”人类基因组的病毒已经改变了人类胚胎干细胞(ES细胞)中的基因开启与关闭方式。(照片来源:iStockphoto/Martin McCarthy)这一研究为生理学与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理论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理论推测:转座因子,即可移动的遗传物质(DNA)片段(比如说病毒序列),一旦插入基因组,就能成为影响基因调节的“控制因子”。本发现对于推进干细胞研究进程、增强干细胞研究为再生医学效劳的潜力都算得上是重要贡献。 由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精英小组负责人吉拉姆•布尔克(Guillaume Bourque)博士率队领导了本研究。本研究的论文发表于2010年6月6日的《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通过运用新的测序技术,科学家们研究了人类与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中三种调节蛋白质(OCT4、NANOG 与 CTCF) 的染色体组定位(基因组定位)。令人感兴趣的是,在科学家发现大量的相似点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在人类中受到调控的基因方式与基因类型的许多不同点。尤其是,他们发现:数百万年前自行插入人类基因组的特定类型病毒已经戏剧性地改变了人类干细胞基因调控网络。德克萨斯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副教授Cedric Feschotte 博士说:“本研究是计算与实验双管齐下的代表作,提供了无可置疑的全新的证据:一些经常被斥责为纯粹垃圾DNA的转座因子,恰恰正是人类发育调控密码的关键成分。”在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中,人类模型系统与小鼠模型系统之间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增进对干细胞分化成体内不同细胞类型的具体过程的理解。布尔克博士说:“这种理解在促使再生医学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发展 —— 从而解决诸如帕金森病与白血病等问题方面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在本研究中利用基因调控网络中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的优势外, 深入研究必须更加直接地集中于人类干细胞。这是因为将某一种类上完成的研究成果转向对另一种类的研究上时必然会遇上的挑战。为了让干细胞方面的发现能够用于临床实践,在人类与(非人类的)灵长类干细胞两个方面还有更多的研究工作需要完成。”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神经学Rudi Schmid 特聘教授、哲学博士雷蒙德•怀特(Raymond L. White)教授说:“本论文报告了令人非常激动的新发现,证实了一个全新的、迥然不同的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通过将小鼠的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的直接比较,科学家能够显示:在两种种类之间,基因调控因子的结合点经常不在同一位置。这本身就足够令人惊讶的了,但是研究者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证实许多位点都嵌合在称之为‘转位’因子的一类DNA序列中,这是因为他们具有在基因组中移动到新的位置的能力。存在很多这样的相信是病毒基因组进化残余部分的因子,但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中)还有着非常出人意外的情形:它们到达新的(基因组)位置时,还携带着调控因子结合位点。这些在调控方面的变化估计可能在携带它们的有机体上产生重大变化。确实,许多学者相信调控方面的变化处于物种形成的核心,可能在人从其祖先的进化历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本论文可能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论文。”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劳伦期•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伯克利实验分室基因组学部主任埃迪•拉宾(Eddy Rubin)博士补充说:“这个运用了比较基因组学策略的研究在人类胚胎干细胞(ES细胞)中发现了重要的人类特异性属性。该论文所提供的信息意义重大,应该有助于推进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相信会有不俗的积极表现。”参考文献:Galih Kunarso, Na-Yu Chia, Justin Jeyakani, Catalina Hwang, Xinyi Lu, Yun-Shen Chan, Huck-Hui Ng, Guillaume Bourque. Transposable elements have rewired the core regulatory network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Nature Genetics, 2010; 42 (7): 631 DOI: 10.1038/ng.600(《转位因子重新连接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核心调控网络》)

  • 【转帖】新的基因组研究提示肥胖基因有多样性

    新的遗传学技术揭示了肥胖基因的变异编译 zfyyzz00字数544 《科学日报.》在2010年11月29日报道 - 肥胖是高度遗传的,但到目前为止遗传关联研究只揭示了这种遗传本质一小部分。现在,在生物医学可以公开获取的杂志《Genome 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两个神经系统基因已经证实了DNA的,它们与过高的与体重指数相关。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斯克里普斯转化科学机构的Kelly Frazer和同事以及Sanofi - Aventis使用了一种新方法,它可能在寻找隐藏的遗传特性成为普及:在一个大量人群中重新对基因组的候选区域进行测序,然后再与该疾病有关基因区域寻找遗传标志物。Frazer说:“我们测序编码酶FAAH和MGLL的两个区间,它们是调节在大脑和周围组织内源性大麻素水平,参与能量平衡和调节食欲。这些内源性大麻素水平在参与的肥胖患者中具有高水平,这两种酶从而提供了强有力的候选基因,来解释与体重指数相关的遗传特性”。在这两个基因,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四个区域与BMI相关:FAAH启动子,MGLL启动子子,MGLL内含子2和MGLL增强子。这些区域的另一项测试显示,在血浆中存在内源性大麻素水平升高有关的罕见变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Frazer说:““这是使用新的测序技术首次研究,把诸如肥胖少见的低频变异与复杂的通路相联系,并将特别关注的是要了解更全面的肥胖遗传性的作用,一这是一个在全球日益严重严重的健康问题。”编者按:本文并非旨在提供医疗咨询,诊断或治疗。出处: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11/101129203332.htm

  • 【分享】代谢组学研究简介

    代谢组学研究代谢组学(metabonomics/metabolomics)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的研究方式,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基因和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的活动,而实际上细胞内许多生命活动是发生在代谢物层面的,如细胞信号释放(cell signaling),能量传递,细胞间通信等都是受代谢物调控的。代谢组学正是研究代谢组(metabolome)——在某一时刻细胞内所有代谢物的集合——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大都是相对分子质量1000以内的小分子物质。先进分析检测技术结合模式识别和专家系统等计算分析方法是代谢组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化学分析技术中最常用的是^1H核磁共振(^1HNMR)以及色谱(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X—MS)。代谢组学属于全局系统生物学(Global systems biology)研究方法,便于对复杂体系的整体进行认识.譬如,一个正常工作的人体包括“人体”本身和与之共同进化而来且共生的消化道微生物群体(或称菌群),孤立地研究“人体”本身的基因,转录子以及蛋白质当然可以为人们认识人体生物学提供重要信息,但无法提供使人体正常工作不可缺少的菌群的信息.人体血液和尿液的代谢组却携带着包括菌群在内的每一个细胞的信息,因此代谢组学方法对研究如人体这样复杂的进化杂合体十分有效.早在20世纪60年代,代谢物组学的核心技术——核磁共振技术(NMR),就已经被应用到代谢研究中。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模式识别分析技术的发展,代谢谱的定量分析才得以实现,并应用于药物和基因功能的研究。利用代谢物组学研究药物对整体的作用主要依赖于多参数检测外源物质攻击所导致的机体新陈代谢改变。这种方法也适合研究基因突变和转基因所产生的代谢改变以及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在药物发现阶段,它可以进行体内毒性研究、先导药物的筛选和目标化合物的优化及体内动物模型的药效筛选。在药物开发阶段,它可以在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方面进行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毒性机制的研究,从而可有效地利用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的治疗,发现与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关的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包括药物研发,分子生理学,分子病理学,基因功能组学,营养学,环境科学等重要领域.在代谢组学诞生的过去6年里,有关代谢组学的研究论文和专利以指数的形式逐年增长.可以预见,这门新兴学科将应用到更为广泛的领域.

  • 【分享】Science:家蚕基因组测序成功

    据8月28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蚕虫驯养已经有1万多年历史了。蚕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丝绸和蛋白。但是,现在对蚕基因进行序列测试还为人们提供了一张有关这些随时会为我们提供如此多宝贵物质的昆虫的基因变异图。由西南大学、深圳华大基因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为29种家蚕和11种野蚕世系的基因组成功地进行了测序并找到了这些世系之间的差别。共获得了40个家蚕突变品系和中国野桑蚕的全基因组序列,共测632.5亿对碱基序列,覆盖了99.8%的基因组区域,是多细胞真核生物大规模重测序研究的首次报道;绘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基因组水平上的蚕类单碱基遗传变异图谱,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昆虫基因组变异图。科学家还发现了驯化对家蚕生物学影响的基因组印记,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家蚕的起源进化。 研究发现,家蚕很明显地在基因上与其野生对应物不同,但即使在各家蚕世系之间,它们仍然维持着大量的变异性。这提示,家蚕只经历了一次牵涉有大量个体的单一且短暂的驯养过程,并在此后在家蚕与野蚕种群之间很少有基因流动。研究人员还能够识别出特别的能够增进丝的生产、蚕虫的繁殖和生长的基因(这些基因很可能是被人类挑选出的)。他们甚至还寻找到了在驯养过程中由蚕虫所获取的行为特征,例如极端的拥挤和容忍人的靠近和操作,以及它们在驯养过程中所丧失的如逃逸及躲避掠食者和疾病等的特征。(

  • 【分享】我国启动“兰花基因组计划”

    7月20日,我国科学家宣布“兰花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两岸科学家将联手对被喻为“植物界大熊猫”的兰科植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同时对10种最具代表性的兰科植物进行基因表达的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刘仲键教授介绍,对兰科植物的科学研究历史悠久,其成果为达尔文进化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兰花研究为进化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贡献巨大,至今仍是研究生命与进化的理想模式,占有特殊地位。同时,兰花也是世界性濒危物种,是国际公约保护物种的重中之重。兜兰与国宝大熊猫同列为一级保护,其余兰花全部被列入二级以上保护。 清华大学黄来强教授称,兰花全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分析,将为人类提供用现代生物学的新技术和理念从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审视达尔文的研究,为进化生物学和进化论注入新鲜血液。在基因组和转录组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生物信息、分子生物、蛋白质组、代谢组、生化、生物物理等多学科和研究手段的融合,对加深其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的了解,揭示兰科的进化,对生命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兰花基因组计划”涉及的不仅是植物学,还将为世界上相关研究提供全新的起点和平台,是对全球基因组科学的又一重大贡献。 “兰花基因组计划”项目,由深圳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清华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台湾成功大学等单位科学家共同承担。

  • 【分享】共生体基因组计划启动

    近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发起“共生体基因组计划”。该计划将对海蛤蝓(又称绿叶海蜗牛)及藻类饵料进行基因组测序。有科学家认为,海蛤蝓可能是“生命之树”中动植物界的交叉点。海蛤蝓的细胞能够从藻类获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为其所有生命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包括繁殖。迄今为止,科学家在海蛤蝓基因组里发现了大约十多种藻类基因,这些基因使这种生物在叶绿素合成通道和碳固定循环中具有集光蛋白质和酶类的功能。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新的藻类基因在海蛤蝓基因组中被发现。海蛤蝓通过自身内被转移的藻类基因合成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神奇的共生现象第一次证明了一套完整的生物合成途径可以从一种多细胞生物传递到另一种多细胞生物。华大基因有关专家表示,通过对藻类和海蛤蝓的基因组进行比较,不仅将在宿主细胞中发现一组能够进行持续光合作用的基因,而且能够找到转移的特性,包括转移基因片段的大小、数量;更重要的是了解这种转移的运行机制。这些发现将对基因组的人工调控和基因治疗新技术的开发产生重大现实意义。此外,这两类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将有利于比较基因组研究、进化规则、发展生物学及分类学的发展。据悉,这次联合研究是华大基因“千种动植物参考基因组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将在未来两年内建立1000种动植物的参考基因组序列。在“共生体基因组计划”中,华大基因主要负责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工作。《科学时报》 (2010-3-23 A1 要闻)

  •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应用

    基因组测序和序列的组装,为快速研究该致病菌株的致病机理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华大基因与德国汉堡-Eppendorf医疗中心合作,也宣布完成了对致病菌株的测序工作。Guenther说:"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对微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极大的方便了研究者从一个整体的水平上去研究微生物,进而揭示在这些目标微生物的基因组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科学家根据从基因组测序的数据所获得的证据,将本次的致病型大肠杆菌鉴定为致病型大肠杆菌的一个新杂交品种,并且携带了一些抗性基因。"从宏观的基因组水平上来研究这类细菌,将在很大程度上革新我们对传染病暴发的认识,3-4天内完成对某种微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基因标注,将会开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新奥尔良召开的美国微生物学会年度会议上,一些研究者指出,分子鉴定的方法正被用来打造基因组传染病学这一领域,基因组传染病学致力于重构传染病暴发的过程,以求在将来能够对传染病能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和快速反应。

  • 【原创大赛】短柄草全基因组密码子用法分析分析

    【原创大赛】短柄草全基因组密码子用法分析分析

    [align=center]短柄草全基因组密码子用法分析分析[/align]摘要:本研究运用CodonW程序分析了短柄草全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特性,并且通过对应分析探讨了若干重要因子对短柄草全基因组序列密码子用法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柄草基因组存在高[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含量和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含量的基因,它们在密码子使用上差异较大。Nc-plot曲线表明基因组的密码子组成受到碱基组成的影响;对应分析显示,在DNA水平上发生的核苷酸突变可能是造成短柄草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的主要因素;同时,基因长度和蛋白质疏水性对密码子的使用也存在一定偏性,但影响程度不大。确定了UUC等27个以G或C碱基结尾的密码子为“最优密码子”,研究结果可为短柄草基因的鉴定、表达、结构、功能等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同义密码子偏好性,短柄草基因组,对应分析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许多小基因组的低等生物和高等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均被测定,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海量基因组数据提供了便利。密码子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环节,是核酸携带信息和蛋白质携带信息间对应的基本规则。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任一物种的基因都会逐渐适应宿主的基因组环境,而形成特定的且符合宿主基因组的密码子用法,因此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密码子使用模式。以生物基因组数据为基础,研究其密码子使用模式,为深入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和基因组进化,以及指导基因转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生物在同义密码子的使用上并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对有的密码子使用频率高,有的使用频率低,甚至避免使用,这种不均衡使用密码子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中。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研究基因的异源表达时,就已经意识到密码子偏性的重要性[1],随着不同生物基因组数据的获得和各种数据库的构建,更多的研究者对密码子偏性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在分子进化,翻译调控等研究领域,通过对不同物种的密码子使用偏性的大量研究[2~4],发现不同物种的基因在密码子使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偏性。 短柄草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的禾本科植物,与小麦,大麦和燕麦同属早熟禾亚科,原产于非洲北部,欧洲南部和亚洲中部,包含约10个亚种。该植物为一年生,自花授粉,植株高度15~20cm,生育期70~80d,柄草植株较小,适应性强,不象种植水稻那样需要严格的生长条件。生育期短,籽粒产量较高,一年可以繁殖4~5代,繁殖系数达140左右。未成熟胚和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率高,农杆菌介导和基因枪介导的转化体系已经建立,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率90%以上,转化效率最高可达55%左右。基因组小,染色体少,DNA重复序列低,获得突变体容易,突变性状容易显现,具备了模式植物的所有基本特征。加之短柄草基因组序列与黑草麦,小麦,大麦等早熟禾亚科植物高度相似,很多重要农艺性状与温带禾草类植物相似,如株型,穗型,粒型,抗逆性,生长习性和病原菌等,其中麦类作物白粉病菌,条锈病菌和稻类作物瘟病菌都可侵染短柄草植株,引起相应症状[7]。其籽粒不含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也很少,并与小麦一样具有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因此短柄草是小麦等基因组庞大的重要农作物理想的模式植物,借此来获得目前小麦等早熟禾类植物中尚缺少的遗传信息和基因共线区,进而对小麦等重要植物进行基因定位,克隆,突变,测序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8]。 目前,在短柄草的生物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特性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且其全基因组测序也基本完成[9],为深入研究其密码子用法提供了便利。因此本研究将以短柄草全基因组序列为基础,分析其基因的密码子用法特性和影响密码子使用的因素等,其研究结果将对指导转基因及对基因进行特定分子改造,提高其在短柄草中的表达效率和完善基因预测软件,提高基因预测和基因组注释准确性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深入开展基因结构和功能,分子进化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1.实验材料与方法1.1材料 短柄草全基因组DNA序列来源于短柄草官方数据库(http://www.brachypodium.org/node/8),根据基因组序列的注释信息,获得蛋白编码基因序列,为了减少长度较短的基因变异带来的样本误差,根据国际惯例,去除小于300bp的基因,去除中间不表达的密码子,终止密码子。编写程序提取剩下的蛋白编码基因的CDS(coding sequence)序列。1.2方法用codonw软件计算短柄草全基因组的密码子用法相关参数,主要包括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ENC)、基因的G+C含量([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3s%、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氨基酸组分指数(平均亲水性值(gravy))、基因长度即氨基酸数(L_aa)。其中,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ENC)描述密码子使用偏离随机选择的程度,能反映密码子家族中同义密码子的非均衡性的偏好;其取值范围在20到61之间,即如果每种氨基酸只使用一种密码子则有效密码子数为20,如果各种同义密码子的使用机会完全均等,则有效密码子数为61,数值越小偏性越强。此值是以描述密码子使用偏离随机选择的程度,能反映密码子家族中同义密码子的非均衡性的偏好。基因密码子偏爱程度越大,ENC值越小。RSCU是指对于某种特定的密码子在编码对应氨基酸的同义密码子间的相对频率;[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3s%表示同义密码子第三位碱基的G+C的含量。为进一步了解该家族基因密码子使用特征和影响密码子使用的因素,对7个基因的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进行了对应性分析(correspondence of analysis,COA)。2 结果与分析2.1 基因的碱基组成对密码子使用的影响图一 短柄草基因NC值散点图[img=,515,40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0/201910311236371230_3093_3295053_3.png!w515x409.jpg[/img]2.2短柄草基因密码子使用特性的对应性分析[img=,690,53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0/201910311237226440_1452_3295053_3.png!w690x535.jpg[/img][img=,690,53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0/201910311237233450_935_3295053_3.png!w690x534.jpg[/img]2.3 确定最优密码子Phe UUU 0.05 (323) 1.23 (19733) Ser UCU 0.22 (990) 1.60 (23834) UUC* 1.95 (13527) 0.77 (12294) UCC* 2.55 (11715) 0.64 (9499) Leu UUA 0.02 ( 93) 0.83 (11755) UCA 0.14 (629) 1.52 (22651) UUG 0.16 (1003) 1.37 (19558) UCG* 1.53 (7023) 0.35 (5159) CUU 0.14 (847) 1.55 (21987) Pro CCU 0.22 (1306) 1.57 (17584) CUC* 3.38 (20676) 0.61 (8661) CCC* 1.35 (7940) 0.47 (5299) CUA 0.07 (452) 0.70 (9983) CCA 0.20 (1184) 1.62 (18078) CUG* 2.23 (13637) 0.94 (13401) CCG* 2.22 (13058) 0.34 (3792) Ile AUU 0.12 (398) 1.41 (21216) Thr ACU 0.10 (401) 1.46 (16515) AUC* 2.76 (9124) 0.70 (10557) ACC* 1.75 (7291) 0.66 (7397) AUA 0.12 (380) 0.89 (13461) ACA 0.12 (509) 1.56 (17636) Met AUG 1.00 (8512) 1.00 (20892) ACG* 2.03 (8478) 0.32 (3563) Val GUU 0.10 (693) 1.67 (23852) Ala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U 0.14 (1914) 1.65 (26184) GUC* 1.71 (12491) 0.63 (9025)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C* 1.98 (27398) 0.58 (9131) GUA 0.05 (349) 0.75 (10713)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A 0.13 (1802) 1.48 (23459) GUG* 2.14 (15605) 0.95 (13562)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G* 1.75 (24170) 0.29 (4678) Tyr UAU 0.05 (229) 1.28 (14480) Cys UGU 0.06 (194) 1.10 (9360) UAC* 1.95 (8126) 0.72 (8075) U[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 1.94 (6645) 0.90 (7595) TER UAA 0.42 (172) 0.82 (335) TER UGA 1.63 (665) 1.30 (530) UAG 0.94 (384) 0.87 (356) Trp UGG 1.00 (4992) 1.00 (10053) His CAU 0.15 (598) 1.42 (16785) Arg CGU 0.16 (750) 0.85 (6945) CAC* 1.85 (7568) 0.58 (6825) C[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 2.75 (12565) 0.49 (4043) Gln CAA 0.15 (627) 1.05 (20215) CGA 0.11 (500) 0.64 (5273) CAG* 1.85 (7975) 0.95 (18259) CGG* 1.92 (8761) 0.55 (4527) Asn AAU 0.12 (465) 1.31 (26650) Ser AGU 0.05 (235) 1.13 (16754) AAC* 1.88 (7141) 0.69 (13985) A[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 1.52 (7002) 0.77 (11441) Lys AAA 0.11 (552) 0.98 (27077) Arg AGA 0.10 (445) 1.94 (15854) AAG* 1.89 (9406) 1.02 (28423) AGG 0.96 (4387) 1.53 (12516) Asp GAU 0.15 (1344) 1.44 (39136) Gly GGU 0.11 (882) 1.34 (18423) GAC* 1.85 (16539) 0.56 (15322) G[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 2.53 (20795) 0.71 (9826) Glu GAA 0.17 (1437) 1.13 (36292) GGA 0.19 (1522) 1.26 (17423) GAG* 1.83 (15812) 0.87 (27746) GGG* 1.18 (9700) 0.69 (9476) 注:Number of codons in high bias dataset 372333 Number of codons in low bias dataset 915109标注*的密码子是(p 0.01)3 讨论密码子使用偏好是突变偏好、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碱基组成、翻译选择压力、基因表达水平、基因长度、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碱基突变频率和模式、mRNA二级结构稳定性等很多因素有关[17]。张晓峰[18]等研究表明,单子叶植物基因组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含量在同义密码子使用偏性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义密码子使用偏性强烈的基因往往偏爱使用C或G结尾的密码子,且第三位密码子突变往往是密码子偏好性发生变化的决定原因。短柄草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的调查表明其中有高含量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并且[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3的含量高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1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2。这表明相对于以A和T结尾的密码子而言,这些基因偏好于使用以G或C结尾的密码子。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基因中,密码子使用偏好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重要进化现象。研究发现,许多因素,比如碱基组成,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质疏水性等影响着密码子的使用。为了解释密码子使用偏好的起因,也有许多假设被提了出来。其中被广为接受理论是“选择——突变——漂移”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对偏好密码子的选择和通过突变-漂移对非偏好密码子的保留之间,同义密码子的使用偏性存在一种平衡。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3s值与ENC值密切相关,并且基因也位于第一轴线,揭示了碱基组成是影响短柄草基因组中的密码子使用偏好的主要因素。碱基组成是影响短柄草基因密码子使用的主要因素,基因长度和蛋白质的疏水性在短柄草基因密码子使用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相似的结果在水稻、小麦中被发现[15,19]。本研究发现,在基因长度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性。这表明,高[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含量的基因越短,密码子偏好就越大。可能的原因是富含AT基因的翻译效率比富含[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基因的翻译效率更高,这种效率的差异对长的基因更为重要。通常,全基因组的基因表达值在许多多细胞真核生物中并不能得到,特别是基因表达水平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不一样时。因此,要定量相当困难。在短柄草基因组中,目前还缺少相当数量的基因表达的准确数据。另外,我们发现[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含量特别是在第三个碱基位置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含量较大的影响着密码子的偏好时,暗示着碱基突变可能是重要因素,同时,碱基突变又受控于翻译选择。所以,尽管基因表达水平影响着密码子的使用,但这影响还是远远小于核苷酸组成对密码子使用的影响。因此,我们没有进一步分析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优化密码子,提高外源基因在微生物、植物、动物中的表达已有不少成功报道,而确定最优密码子可为合理有效进行密码子改造提供可靠信息。本文确定了UUC等27个密码子为短柄草全基因组的最优密码子。分析结果可为指导转基因及对基因进行特定分子改造,提高其在短柄草中的表达效率和完善基因预测软件,提高基因预测和基因组注释准确性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 Stanley D,Farnden K J F, MacRae E A. Plant a-amylases:Func-tions and roles in carbohydrate metabolism[J]. Biologia,Bratislava,2005.60(suppl l6):65-71[2] Smith AM. Zeeman SC, Smith S M. Starch degradation[J]. Annu Rev Plant Biol,2005,56(25):73-98[3] Asatsuma S, Sawada C, Itoh K et al. Involvement of α-amylase I-1 in starch degradation in rice chloroplasts[J]. Plant Cell Physiol,2005,4:858-869[4] Kaplan F, Guy C L. β-amylase induction and the protective role of maltose during temperature shock[J]. Plant Physiol, 2004, 1:1674-1684 [5] Kaplan F,Guy C L. RNA interference of Arabidopsis beta-amylase 8 prevents maitose accumulation upon cold shock and increases sensitivity of PSII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to freezing stress[J]. Plant J.2005,44(13):730-743[6] Joho Mundy, Anders Brandt. Messenger RNAs from the Scutellum and Aleurone of Germinating Barley Encode (lm3,14)--D-Glucanase, a-Amylase and Carboxypeptidase[J]. Plant Physiol, 1985,79(5):867-871 [7] 言普,李桂双.高压对水稻种子细胞膜透性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33(5):174-179[8] Monica M, Sanwo and Darleen A. DeMason. Characteristics of a-Amylase during Germination of Two High-Sugar Sweet Corn Cultivars of Zea mays L[J]. Plant Physiol, 1992,99(8):1184-1192[9] Goldman N , Yang Z. A codon based model of nucleotide substitution for protein coding DNA sequences[J].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1994,11(9):725-736[10] Schmidt W. Phylogeny reconstruction for protein sequences based on amino acid properties[J]. Mol Evol,1995,41(8) :522-530[11] 时成波, 吕安国.改造稀有密码子提高SEA蛋白表达量[J]. 生物工程学报,2002,18(4):477-480[12] Ghosh T C , Gupta S K, Majumdar S. Studies on codon usage in Entamoeba histolytica[J]. Int J Parasitol,2000,30(6): 715-722[13] Musto H, Cruveiller S. Translational selection on codon usage in Xenopus laevis[J].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01,18(9):1703-1707[14] 廖登群,张洪亮等. 水稻(Oryza sativa L.)a-淀粉酶基因的进化及组织表达模式[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14(5):1-11[15]刘汉梅,何瑞. 玉米密码子用法分析[J]. 核农学报,2008,22(2):141-147[16] Jia M, Luo L. The relation between Mrna folding and protein structure[J]. Biophys Res Commum, 2006,343(4):177-182[17] 赵耀,刘汉梅. 玉米waxy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J]. 玉米科学,2008,16(2):16-21 [18] Wang H C,Hickey D A. Rapid divergence of codon usage patterns within the rice genome[J].BMC Evol Biol,2007,15(8):347-356

  • 人类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与动态 【转贴】

    人类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与动态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human genome 摘要:第一张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已经公布,正式图预计也将于2003年4月完成。但序列图只基于少数个体,它反映了基因组稳定的一面,并未反映其变异或多态的一面,而正是这种多态性,即基因组序列的差异构成了不同个体与群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对药物与环境因子不同反应的遗传学基础。人类基因组中存在广泛的多态性,最简单的多态形式是发生在基因组中的单个核苷酸的替代,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SNP通常是一种二等位基因的(biallelic),即二态的遗传变异,在CG序列上出现最为频繁。在转录序列上的SNP称为cSNP。SNP的数量大、分布广。按照1%的频率估计,在人类基因组中每100~300个核苷酸就有一个SNP。因此,整个人类基因组(3.2 X 109bp)中至少有1,100万以上的SNPs,在任何已知或未知基因内和附近都可能找到数量不等的SNP 目前普遍认为,作为数量最多且易于批量检测的多态标记,SNP在连锁分析与基因定位,包括复杂疾病的基因定位、关联分析、个体和群体对环境致病因子与药物的易感性研究中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迄今,对多基因疾病候选基因的SNPs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基于这些SNPs的关联分析也正方兴未艾。本文阐述了SNP的特征、不同研究者对基于SNP进行关联分析的观点以及SNP的研究进展与动态。 关键词: SNP;遗传标记;关联研究 中图分类号:Q75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疾病遗传学研究从简单的单基因疾病转向于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精神性紊乱、各种肿瘤等)与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中。与前者相比,多基因性状或遗传病的形成,受许多对微效加性基因作用,即其中每种基因的作用相对较微弱。这些不同基因构成的遗传背景中,可能有易感性主基因(major gene)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同时还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彼此间相互作用错综复杂,所以任一基因的多态性对疾病发生仅起微弱的作用。鉴于此,需要在人类基因组中找到一种数目多、分布广泛且相对稳定的遗传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正是代表了这样一种标记,所以它成为继第一代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多态性标记、第二代微卫星即简单的串联重复标记后,第三代基因遗传标记。 1. SNP作为遗传标记的优势 SNP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比其它两类多态标记更适合于对复杂性状与疾病的遗传解剖以及基于群体的基因识别等方面的研究。 (1)SNP数量多,分布广泛。据估计,人类基因组中每1000个核苷酸就有一个SNP,人类30亿碱基中共有300万以上的SNPs。SNP 遍布于整个人类基因组中,根据SNP在基因中的位置,可分为基因编码区SNPs(Coding-region SNPs,cSNPs)、基因周边SNPs(Perigenic SNPs,pSNPs)以及基因间SNPs(Intergenic SNPs,iSNPs)等三类。 (2)SNP适于快速、规模化筛查。组成DNA的碱基虽然有4种,但SNP一般只有两种碱基组成,所以它是一种二态的标记,即二等位基因(biallelic)。 由于SNP的二态性,非此即彼,在基因组筛选中SNPs往往只需+/-的分析,而不用分析片段的长度,这就利于发展自动化技术筛选或检测SNPs。主要的技术方法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 SSCPs)法、异源双链分析(heteroduplex analysis, HA)、DNA直接测序分析、变异检测阵列(variant detector arrays, VDA)法以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MALDI-TOF)质谱法等。 (3)SNP等位基因频率的容易估计。采用混和样本估算等位基因的频率是种高效快速的策略。该策略的原理是:首先选择参考样本制作标准曲线,然后将待测的混和样本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根据所得信号的比例确定混和样本中各种等位基因的频率。 (4)易于基因分型。SNPs 的二态性,也有利于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对SNP进行基因分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鉴别基因型所采用的化学反应,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DNA分子杂交、引物延伸、等位基因特异的寡核苷酸连接反应、侧翼探针切割反应以及基于这些方法的变通技术;(2)完成这些化学反应所采用的模式,包括液相反应、固相支持物上进行的反应以及二者皆有的反应。(3)化学反应结束后,需要应用生物技术系统检测反应结果。目前许多生物技术公司发展出高通量检测SNP的技术系统,如荧光微阵列系统(Affymetrix)、荧光磁珠技术(Luminex,Illumina, Q-dot)、自动酶联免疫(ELISA)试验(Orchid Biocomputer)、焦磷酸的荧光检测(Pyrosequencing)、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Third Wave Technologies)以及质谱检测技术(Rapigene, Sequenom)。 2. 基于SNP的关联研究 如果某一因素可增加某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即与正常对照人群相比,该因素在疾病人群中的频率较高,此时就认为该因素与疾病相关联。如非遗传因素吸烟与肺癌相关;在遗传因素中,如APOE4与Alzheimer`s相关。对疾病进行关联分析需要在年龄与种族相匹配的患者和对照人群中确定待测因素(环境的或遗传的)的频率分布,患者和对照人群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对常见的由高频率、低风险等位基因导致的疾病,采用致病等位基因的关联分析比连锁分析更有效。 应用SNP进行关联研究,首先需明确多少SNPs才可满足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分析。Kruglyak应用计算机模拟法预测人类基因组中超过3Kb就不存在连锁不平衡,据此推出完成全基因组扫描将需要500,000个SNPs。而Collins等收集通过家系研究得到的常染色体单倍型的信息发现,在染色体上相距0.2cM到0.4cM(约200-400kb)之间的标记仍存在连锁不平衡,如按每100kb需要一个SNP计算,那么完成全基因组扫描仅需约30,000个SNPs,平均每3-4个基因用一个SNP就可识别出整个基因组内任何位置上的具表型活性的变异。最近发现SNP与SNP之间的连锁不平衡甚至可延伸到更远的区域(0.35cM-0.45cM),那么进行基因组扫描需要的SNP数量就更少。导致上述估算SNP 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Kruglyak进行模拟计算时,假设现在的人群在5000年前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且人群规模的有效大小保持在10,000左右,然后经过连续的指数扩增,直至达到现在的50亿左右。Collins认为这种假设是不现实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群数目的增长是迂回曲折的,经历扩张与萎缩的周期性变化。 Weiss等认为Collins及其同事的结果可能低估了问题的复杂性。因为他们的结果或是基于小样本资料推断出来的,就会使连锁不平衡(LD)程度的估算偏高;或是从理论上预测LD的水平,而忽略了基因组中大量的随机变异。如大多数位点的信息是来源于小样本中测序得到的资料,据此得到的单倍型结构不可靠。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基因组中LD相对广泛存在的区域,在此区域内,基因相对容易作图。如基于这些经验来进行基因组其它区域的LD分析,就可能发生偏离。如两个相距较远的SNPs 之间具有强的LD性质,就认为它们之间的SNPs及该SNP侧翼的SNPs也存在强烈的LD,这种假设仅适合于其中一些多态位点,但它并不是通则。当然,在一些罕见人群中,如Saami,在较长的区域内广泛存在大量的LD,但对Fihland人群,则在较长区域内几乎不存在LD,对全球整个复杂人群而言,LD肯定变得更复杂一些。 Gray等认为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进展,人类基因组的结构逐渐被阐明,因此就可在那些富含基因的区域选择SNP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这样所需的SNP数量还会减少。Halushka等根据他们对75个基因检测的实验结果推测,SNPs在单个基因或整个基因组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非转录序列中要多于转录序列,而且在转录区也是非同义突变的频率比其它方式突变的频率低得多。Templeton 等对LPL基因突变与重组热点的研究结果提示,SNP集中分布于基因组的CG二核苷酸处或单核苷酸重复区或αDNA聚合酶的识别位点(TGGA)处。将人类基因组不同区域物理图谱与遗传图谱的进行比较,发现遗传距离和物理距离的比值有很大的差异,提示基因组不同区域的重组水平存在差异。如Dunham等将22号染色体STR的物理位置与遗传位置进行了对比,发现该染色体的重组率差异很大,提示存在重组热点。根据基因组内不同区域重组频率的高低可进一步选择SNP的数量,重组热点需要的标记数量就多,相反就少。这种设计也可能会进一步减少基因组扫描所需的SNP标记。 使用SNP进行关联分析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选择SNP。如果对每一个SNP都进行独立研究,那么对几百万SNPs 的研究就会导致成千上万次的假关联,结果就掩盖真实的关联性,所以,进行关联分析前,一定要对所研究的SNP进行选

  • 【转帖】Science:最“牛”基因组

    历时6年,300余研究者花费5300万美金,牛的基因组序列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相关的文章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这是继2000年人类基因组破解以来,又一动物基因组序列被破译。负责人称,牛的基因组的破译不仅有助人们更深入了解牛的驯化过程,提高牛肉,牛奶的质量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还有助了解人类的疾病。最新的一期Science杂志刊登了两篇独立研究牛基因组的文章,一篇Genome-Wide Survey of SNP Variation Uncovers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Cattle Breeds;一篇The Bovine Genome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Consortium,该项目对牛的基因组进行了分辨率精细的测序。另外还有一篇评论性的文章,The Genome Sequence of Taurine Cattle: A Window to Ruminant Biology and Evolution,将研究焦点放在对牲畜进化和驯养历史的追踪工作上。研究人员发现,牛的基因组含有至少2万2000个基因,其中大约有14345个基因在7种其它的哺乳动物种系中具有对应的基因。 这些发现显示,在牛的进化和驯养过程中,基因的数量和构成的变化是如何改变牛的生物学系统并对它们的繁殖、免疫能力、乳汁分泌和消化造成了最为显著的影响的。 这些研究人员还对来自19个不同地理和在生物学上混杂繁殖的497头不同牛只DNA中的3万7470种差异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母牛的进化与我们人类本身的进化截然不同,它们从一个有着非常大的有效祖先群体到近期发生的快速的群体下降,而不是反过来的那种一种情形。 文章的作者将这种进化归因于与以往驯化活动、因农业专门化所作的选择以及与动物豢养的形成相关的遗传学瓶颈。 但是,牛品种中的多样性的现有水平看来至少与那些在人类群体中的水平一样地强健有力。 在一篇Perspective中,Harris Lewin对这些发现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探讨,并重点介绍了其对人类健康和可持续性农业的意义。

  • 清华“基因组改造”入选《科学》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美国《科学》杂志近日公布的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中,“基因组改造”的技术革新榜上有名,这一项中引用了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的重要工作成果。位列今年十大之首的是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此外,丹尼索瓦人基因组、让干细胞形成卵子、“好奇”号着陆系统、基因组的精密工程、大脑/机器界面等入选。 “基因组改造”的技术革新引用了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的重要工作成果。这已经是清华的科研成果在近三年内第二次上榜《科学》的年度十大。   对基因组特别是高等生物基因组的定点改造,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难题。相关技术近年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以TALE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蛋白核酸酶)为代表的技术突破,使得基因组改造便捷有效。科学家利用TALEN成功实现了对于斑马鱼、爪蟾、家畜猪,甚至人类细胞的定向改造。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颜宁教授和施一公教授合作解析了TALE蛋白与DNA结合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从而揭示了这些蛋白特异识别其靶标基因的分子基础。这一工作今年1月5日发表于《科学》杂志,12月21日入选该杂志的年度十大。2009年,颜宁教授研究组的研究成果也曾入选当年的十大。

  • 卫生部“下放”基因芯片诊断技术

    日前,卫生部发出通知,决定将原本需经过国家卫生部审批的基因芯片诊断技术“下放”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其临床应用管理。业内人士分析,此举使高高在上的尖端科技“跌落云端”,基因诊断将更快走入寻常百姓家,只需一滴血,你就可以预知自己是否会患上乳腺癌、高血压。检测:诊断更快更准更贵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基因诊断中心主任郑芳昨日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从基因到蛋白质,再到细胞、组织的变化,最后表现在脏器层面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传统的表形诊断技术最早能捕捉到蛋白质的异常,基因诊断则能提前到最早期的量变。此外,基因诊断速度更快。比如耐药性结核病,传统检测手段至少需要1个月,有些病人还没等确诊就恶化了,而基因诊断最快可在1天内得出结果。但是,基因诊断要做到更快更准,其尖端的设备和从业人员使得收费自然不菲,动辄数千上万元的价格往往令人望而却步。预知:并非一定发生“基因诊断能预知疾病,但其结果并非一定就会发生。”郑芳说,基因改变作为最早期的量变,与疾病的关系并不能一一对应,所有基因检测的结果,仅具有参考价值。比如癌症,基因检测可明确找出一个人是否携带相关的癌症基因,但是癌症发病受环境、遗传等诸多因素影响,有突变基因不代表一定会发病。规范:不同医生解读答案应相同首先,基因芯片诊断主要适用于那些依靠目前的临床诊断手段仍无法确诊,而病人已有症状或者主观感觉不适者。通俗地说,基因芯片并不能完全取代目前临床实验室诊断,而只能视其为补充或扩展。其次,从业人员也应接受完整、规范的培训,以对基因检测的结果做到统一解读,也就是说,一种基因检测不同医生给出的答案应当只有一个。对患者,医师应全面告知基因芯片诊断的目的、技术可靠性、参考价值、结果的客观评估和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发生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