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仪器仪表制造业

仪器信息网仪器仪表制造业专题为您整合仪器仪表制造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仪器仪表制造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仪器仪表制造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仪器仪表制造业话题讨论。

仪器仪表制造业相关的资讯

  • 仪器仪表制造业是企业科研内部效果最差行业
    6月16日,洛阳市统计局发布了《洛阳市工业企业科研活动内部和外部效果分析》。《分析》数据显示,仪器仪表制造业为企业科研内部效果最差的行业。   该《分析》采用的是内部效果和外部效果两个指标,对洛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进行&ldquo 考评&rdquo 。内部效果,即以人均科技研发人员专利申请数进行衡量,表示企业科技研发活动转变成生产力的一种可能 外部效果,即以每单位科技研发活动内部经费支出投入产生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标进行衡量,反映企业科技科技研发活动投入转变为生产力的一种现实能力。   《分析》数据显示,在科技研发活动内部效果方面,小型企业好于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中,平均每百名科技研发活动人员专利申请数为28.1件,而大中型企业仅为9.7件 在科技研发活动外部效果方面,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大中型企业中新产品销售收入与科技研发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平均之比为11.4∶1,而小型企业仅为8.3∶1。这就意味着小企业投入的并不比大中企业少,但收益却差了好多。   据显示,科技研发活动内部效果较差的行业排名中,排在首位的为仪器仪表制造业(3.4件/百人),之后,依次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等 石油加工业则为科技研发活动外部效果较差的行业,其次为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   这份数据非常明显地指出,仪器仪表行业目前最大的诟病之一,就是科研创新。仪器仪表行业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一方面他们缺少资金去研发,另一方面他们研发的产品很难与外资大企业去竞争。大型外资企业,他们在原先产品上稍作优化与升级,就可以比小企业创新产品获得更多的收益。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使本土仪器仪表大部分企业缺少创新的动力。   此外,仪器仪表企业的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并且很多小型企业&ldquo 热衷&rdquo 于假冒伪劣。一项新技术,一个新产品,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被其他企业所偷取,使其失去了竞争市场的优势。   目前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只有技术创新才能避免被市场淘汰,而技术创新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多企业所不能承担的。眼下只有通过转型升级,使企业减少投入,获得更多收益,才能立足于市场。未来,无法完成转型升级的企业,或将逐渐退出竞争舞台。
  • 物联网——仪器仪表制造业新的驱动力
    “2010中国(杭州)物联网与仪器仪表及自动化产业商机高层沙龙”召开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2010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物联网,众多代表委员也聚焦物联网,并建议把它作为国家战略来抓,可见其对于我国在今后夺取全球产业链制高点的重大意义。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经过几年的时间,物联网的发展已经炙手可热,产业前景广阔,市场前景十分诱人。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5月20日,由浙江省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联合会、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杭州)物联网与仪器仪表及自动化产业商机高层沙龙在杭州金溪山庄举行。 沙龙现场   来自仪器仪表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共30多人参加了此次沙龙。与会者畅所欲言,共同探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物联网技术对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影响。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参加了此次沙龙。 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主持沙龙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弟首先介绍:“有人预测,2015年物联网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将是‘人人互联’业务的30倍,产业值将达到1万亿元。”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省中小企业局局长高鹰忠表示,目前浙江省具有良好的电子产业基础,并且是较早开发物联网的省份,传感网、RFID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民营企业,在发展物联网技术方面浙江省具有很大的技术优势。未来应以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作为支撑,以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作为主要特征,以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重要基础,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弟(左)、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第一副主任高鹰忠(右)   尽快制定标准,占领制高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标准化工作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国际标准的采用已经十分普遍,标准化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兼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理事长汪力成(左)、浙大中控科技集团建筑节能事业部总经理邹骁(右)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于海斌(左)、杭州家和智能控制公司董事长方正平(右)   对于实现标准化的管理,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兼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理事长汪力成、浙大中控科技集团建筑节能事业部总经理邹骁、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于海斌研究员均表示:中国发展物联网应先占领制高点、尽快制定标准、实现标准化管理、争取主动、推动统一、少走弯路,否则会浪费大量的社会成本。朱森弟委员对此持同样观点,他说:“我们应该早着手标准体系的建立,一是技术体系标准,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每一层都有大量标准需要明确。二是基础平台的标准,应用于子节的轮廓标准等基础标准体系。早做准备,不应在若干年后发现走了许多弯路。”   杭州家和智能控制公司董事长方正平对于标准制定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标准的制定是十分重要但也是十分困难的,不能等待标准,产业之间应该融合标准。   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合作共赢   目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企业有很多,各个企业该如何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做才能更有利于物联网产业健康的发展? 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兴(左)、杭州自动化研究院院长徐赤(右)   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兴强调企业之间只有通过合作,在资金、人才、决策上进行资源整合,才能形成新的竞争力。方正平董事长认为在未来的竞争中,各个企业之间应该实现合作共赢。杭州自动化研究院院长徐赤希望在未来发展中能够由单个企业发展成为产业联盟,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   知识产权战略,保护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式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现在在很多新的领域,比如网络领域等,面临很多技术管理方面的挑战。 香港科技大学技术成果转移中心主任徐建(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李令(右)   对于此,香港科技大学技术成果转移中心主任徐建女士表示,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无论是核心技术的突破,还是商业及应用模式的突破都应受到保护。物联网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是十分庞杂的,需要大量资源,中小企业力量有限,很难完成这样的工作,政府在工作规划中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李令博士称物联网作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我们需要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这对于国家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物联网发展对仪器仪表行业的影响   要谈物联网发展对仪器仪表行业的影响,首先需要认识物联网和仪器仪表行业的关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应用技术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蒋士强认为,物联网是感知网,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很有发展前途的工程技术,仪器仪表就是物联网的源头,因为它能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加工等。于海斌研究员指出:仪器仪表是物联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把物联网仅看成是网络技术,物联网的产业链是很长的,从传感器、到互联网、到信息处理、到应用,有很多创新的工作要做。   物联网发展对仪表仪器行业的影响,与会的多位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应用技术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蒋士强(左)、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刘长宽、浙江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钦汉(右) 聚光科技总工程师王健(左)、上海舜宇恒平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钧(右)   浙江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钦汉教授指出,目前成分量的检测是十分重要的,如食品安全、健康管理等都需要成分量检测,通过化学传感器及成分量感知技术实现成分量的实时快速采集将会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聚光科技总工程师王健博士介绍说:“聚光科技最初是做分析仪器,进入环保领域之后开始做信息化,环保的用户数相对较少,那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希望物联网技术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上海舜宇恒平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钧谈到:“将科学仪器与物联网衔接,应用的市场非常大,比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都需要定性定量的深度感知。另外,科学仪器与物联网的接口技术和标准,与传统的接口和标准有什么区别,物联网对传统科学仪器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机会,能否带来革命性的商机,这值得我们考虑。”   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刘长宽表示,作为目前中国唯一的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我们会积极配合物联网的建设,继续跟踪物联网技术对科学仪器发展的影响,将来会开展更多的专题来讨论。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闫成德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闫成德发言:“我们仪器仪表制造正走出低端和价格战,向高技术含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若想在市场上争取到主控权和提高占有率,中国仪器仪表制造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对于物联网这个新兴技术,我们要进行系统的融合,提高综合集成能力,这个任务是很重的。在信息和知识社会,关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到底从哪儿出发,我认为在感知和智能技术出现之后,很可能就是在物联网,这将会是仪器制造业的驱动力和方向,我们应该抓住物联网对仪器制造业的影响和深远意义,促进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   相关新闻:2010中国(杭州)仪器仪表与自动化发展暨物联网高峰论坛开幕   附录:2010中国(杭州)物联网与仪器仪表及自动化产业商机高层沙龙嘉宾名单   浙江省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联合会、浙江大学副校长 褚健   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闫成德   浙江大学材料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 张泽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朱森弟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省中小企业局局长 高鹰忠   杭州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郝志毅   杭州市信息办公室主任 缪承潮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管理办公室 邬韶杭   杭州市高新区(滨江)副区长 吴兰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李令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副所长 于海斌   IBM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首席技术官 沈晓卫   香港科技大学技术成果转移中心主任、教授 徐建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李宗津   浙江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金钦汉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应用技术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 蒋士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52所所长 陈宗年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院长 孙叔平   杭州自动化技术研究院院长 徐赤   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理事长 汪力成   四联集团总工程师 张军   浙大中控科技集团建筑节能事业部总经理 邹骁   聚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健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文杰   正泰中自控制工程公司总经理 黄永忠   中国移动杭州分公司总经理 林长春   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副总裁 赵志峰   杭州家和智能控制公司董事长 方正平   杭州哲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沈新荣   北京华夏科创仪器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新民   浙江威星智能仪表股份有限公司 黄文谦   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 沈勤   浙江银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宋锋   上海舜宇恒平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钧   浙江省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 赵群   杭州自动化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卜琰   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 刘长宽   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兴
  • 2024年上半年仪器仪表制造业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24年中国经济“半年报”显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7%,行业整体发展良好,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为深入挖掘高技术制造业发展亮点,中国工信新闻网、中国制造特别策划推出《高技术制造业观察》专栏,系统梳理相关重点行业领域发展情况,解读相关亮点数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24年中国经济“半年报”显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7%,行业整体发展良好。其中,1至6月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4698.9亿元,仪器仪表制造业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仪器仪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改造世界的基础,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代表了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端制造业的水平。随着各领域各行业对仪器仪表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仪器仪表产业的支持力度,如北京市为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产业的引导支持作用,新设立了政府投资基金,聚焦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较好成长性的优质企业开展股权投资,其中,在仪器仪表领域,投资支持企业进行科学测试分析仪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及相关传感器、元器件、材料等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支持光电、质谱、真空、低温等领域高端仪器仪表产业化。“上半年仪器仪表制造业的一大亮点是企业加速产品出海,国外业务不断扩大。如长沙电能表制造企业推进国际化战略,近两年先后设立香港、沙特、墨西哥、印尼子公司,2024 年上半年国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93%。”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介绍,随着国内仪器仪表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企业开始有能力开拓国际市场,一些仪器仪表企业国际市场业务占比已超过30%,其中青岛离子色谱仪企业近两年出口国际市场每年增加十余个国家。但也要看到,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复杂多变,贸易摩擦加剧,企业经营面临着诸多挑战。“我国经济总体长期回升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继续积聚增多。”欧阳劲松表示,一方面,仪器仪表作为重点产业,随着政策效应叠加发力,将继续改善仪器仪表发展环境、释放市场潜力、增强发展信心,为行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动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升级的步伐,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要求企业不断加大投入进行研发和创新,以保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于仪器仪表制造业下一步的发展,欧阳劲松提出以下三个方面意见建议:一是企业自身要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更加注重核心业务的发展,积极应用新技术,如人机交互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机器视觉技术、机器人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等,加大研发力度和市场推广方面的投入,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二是要密切关注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制定政策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为仪器仪表企业带来发展契机,各省市也先后出台落实措施,市场效果正逐渐显现,同时,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仪器仪表行业提供有效市场需求。三是要更为积极地拥抱全球市场,通过多元化渠道,进一步拓宽全球业务版图,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要积极取得亚洲、欧盟、北美等产品认证,如美国 FCC 认证报告、CE-RED 欧盟无线电设备指令认证、MID/OIML 计量认证、STS 预付费产品认证等,为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 “仪器仪表制造业强基战略研究”项目启动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承担的重大咨询项目&ldquo 工业强基战略研究&rdquo 暨&ldquo 四基&rdquo 项目&mdash &mdash &ldquo 仪器仪表制造业强基战略研究&rdquo 项目已于近期正式启动,并决定由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负责,组成项目组,完成&ldquo 工业强基战略研究&rdquo 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强基战略研究总报告。   &ldquo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rdquo 重大咨询项目由中国工程院立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提出判断制造强国的指标体系;对比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制造业不强的原因 提出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措施与建议等。项目将在2014年底前完成总报告,上报党中央国务院。项目分三个综合课题组和仪器等八个专业领域分课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作为仪器专业领域分课题组承接单位开展重大咨询项目&ldquo 工业强基战略研究&rdquo 暨&ldquo 四基&rdquo 项目&mdash &mdash &ldquo 仪器仪表制造业强基战略研究&rdquo 项目。   项目分四个子课题,科学仪器子课题执笔人为刘光恒,组员为金晨,环境监测仪器子课题执笔人为刘沁,组员为蔡光强,医疗仪器子课题执笔人为雷鹏,组员为高鹏和吕少波,传感器与智能仪表子课题执笔人为孙克,组员为殷波。   我国工业&ldquo 四基&rdquo (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质量技术基础)发展滞后、关键产品(技术)长期依赖国外,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和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大而不强,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能力薄弱,&ldquo 四基&rdquo 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相当部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不能自给,大量依赖进口;国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低,性能、质量难以满足主机需求,致使主机面临&ldquo 空壳化&rdquo 困境。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均将基础件(材料)放在与整机及成套设备同等重要地位,协同发展。我国工业是在资源全球配置的环境中,实现了快速发展,主机生产企业所需的许多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可以通过国际市场采购,这一方面为我国主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赢得了时间,但同时对国内&ldquo 四基&rdquo 企业的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我国&ldquo 四基&rdquo 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仍是一个不成熟的&ldquo 幼稚&rdquo 产业。 德国是公认的工业强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以产品质量高而著称。这得益于他们拥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零部件、元器件企业,尤其重视工艺的创新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又比如日本,从5S到8S,到10S的企业管理,均以技术为中心,提升产品质量。即使日本产品很多都在中国进行组装,但是核心的技术,核心的工艺,核心的元器件和零部件,依然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而我国,比如分析仪器,核心传感器均由国际采购而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技术依赖度,它有一个指数,不能超过50%。一旦超过这个数,将来发生的贸易不平衡、贸易壁垒、贸易摩擦,都会影响整个工业发展。 不管是从宏观上看还是微观上看,我们只有发展&ldquo 四基&rdquo 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工业强国。此次&ldquo 仪器仪表制造业强基战略研究&rdquo 也或将吹响我国仪器仪表第二次革命的号角。
  • 仪器仪表制造业向好 川仪股份利润却连年下滑
    7月15日,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2016年半年度业绩快报公告》,2016年半年度的营业收入相比上年同期下降6.90% ,公司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11.61%。在川仪股份利润下滑的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仪器仪表制造业却正处于整体持续增长的阶段。  川仪股份利润连年下滑  根据年报显示,从2015年以来,川仪股份净利润连年下滑。  其中,2015年报净利润1.53亿,同比下降3.52% 2016一季报净利润0.24亿,同比下降5.47% 2016年半年报,净利润6380万元,同比下降13.07%。  仪器仪表制造业向好  据了解,川仪股份主营业务为仪器仪表,其中工业自动化仪表及装置占营业收入比例为82.35%(2015年年报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1-4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显示,仪器仪表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1-4月2569亿元,同比增长5.8% 利润总额172.6亿元,同比增长7.2%。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正处于整体持续增加阶段,且同比增长幅度明显。  横向上看,据相关数据统计机构统计,2015年初步统计的14家仪表上市企业中,11家企业收入同比上升。其中汉威电子(300007,股吧)营业收入同比上升87%、浩宁达(002356,股吧)营业收入同比上升62.83%、安控科技(300370,股吧)营业收入同比上升29.12%̷̷  业绩增长部分主要来自于新领域  为何川仪股份的净利润连年持续下降?  对此,川仪股份表示,本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6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0825万元,下降6.90% 主要是由于公司产品在石油天然气、冶金、煤化工、轻工建材等行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报告期公司实现利润总额7110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34万元,下降11.61%。主要是由于营业收入下降及投资收益减少等所致。  业内人士认为,从2016年开始“去产能”开始逐渐显现威力,钢铁、煤炭行业的过剩产能被大量削减,相应的,对于工业仪表的需求也逐渐降低,影响相关仪表企业的销售额。  另外,石油开采、钢铁、煤炭等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0%-70%,这些利润的下降比重占据了全部规模以上利润下降的大头。而这些行业能带给仪器仪表的市场十分广阔,这些市场的降低,也造就了仪器仪表行业无法高速增长。  业内人士表示,为了寻求更高的利润,仪器仪表行业需要把市场中心进行转移。  据了解,汉威电子业绩的高增长主要由于其传感器、智慧安全业务板块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同时在拓展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市场上已取得不俗成绩 浩宁达业绩的高增长主要由于其增加合并每克拉美,扩展新领域所致 安控科技业绩的高增长主要由于其稳步推进在国内数字化油田、智能油田的建设,同时布局智慧粮库,拓展新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接下来,仪器仪表企业需要走高新技术路线。同时,规模以上企业需要提升企业的库存量来增加企业在大行业不景气环境下的适应性,争取在未来发展中开辟出全新的道路。
  • 2013年前五月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增速12.8%
    自动化仪器仪表作为测量和测试技术集中体现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当今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仪器仪表产品广泛运用于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环保、国防、文教卫生、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在旺盛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空间。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1-5月,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12.8% 5月当月,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9%。   2013年1-2月,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达930.71亿元,同比增长22.85%。统计分析,就东部沿海与中部内陆两大区域划分情况来看,拥有江苏、浙江、山东三大产销大省的东部地区无疑掌控着国内仪器仪表市场的话语权。   再就经济区域划分情况进行分析,在表中所列举的华北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及东北三大经济区中,以沪、苏、浙为组成区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占总值55%的高比例稳夺头筹 相比之下,华北环渤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的11.88%及4.34%就显得逊色多了。   以江苏省为核心的仪器仪表制造区域市场将在其的带动下得到有效提升与拓展,而华北环渤海经济区虽有显著地域优势,但在技术、产品及制造工艺等因素的限制下,还无法实现对自身市场的推进,产品使用量及使用范围仍待进一步拓展。   我国的仪器仪表市场形势与前几年相比将会有很大的转变。最主要的表现是随着节能降耗、减排以及低碳经济等国家政策的持续推进,传统市场需求将有所減少,而风电、核电、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产业则对仪器仪表产品产生新的大量需求。世界在发展,仪器仪表的也在发展,发展的速度影响着行业企业,通过行业专家对仪器仪表经济发展的动态分析,仪器仪表的发展还是一片光明。
  • 1-3月仪器仪表制造业利润总额110亿 增10%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公布了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942.4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1-2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 实现主营活动利润12238.5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1-2月份提高1个百分点。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131.6亿元,同比增长10.7%。   1-3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1685.1亿元,同比下降15.1% 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0214.7亿元,增长13.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1042.6亿元,增长29.7%。   1-3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个行业持平,7个行业下降。   在这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10.1亿元,同比增长10.5%。 同时,另外的数据显示,仪器仪表制造业1-3月主营业务收入达1679.5亿元,同比增长11.6%;主营活动利润达104.0亿元,同比增长13.8%。
  • 增长24.2%!2023年1-10月全国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数据出炉
    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19409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7.2%。一、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加快1—10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2%,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3.3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增长36.6%,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4.2%,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18.7%。1—10月份,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4%,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38.5%。二、高技术产业引领投资增长1—10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8.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增速比制造业投资高5.1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16.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2.7%。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0.5%,增速比服务业投资高10.1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37.3%,专业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9.1%。三、民间投资降幅连续两个月收窄1—10月份,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5%,降幅比前三季度和1—8月份分别收窄0.1个和0.2个百分点。其中,民间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1%。分行业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民间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7.9%、17.4%和10.2%;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4.2%,增速高于全部基础设施投资8.3个百分点;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9.1%,增速连续4个月回升。四、民生补短板投资较快增长1—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9%,增速比全部投资高3.0个百分点。其中,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21.3%,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4.8%,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5.7%。1—10月份,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29.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0.6%。五、大项目投资贡献率提高1—10月份,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简称“大项目”)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7.0个百分点;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比前三季度提高3.8个百分点。下阶段,要积极做好增发国债项目实施各项工作,推动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快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动能;扎实做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工作,不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 2013上半年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营收3450.5亿元
    仪器信息网讯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50.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7%。行业累计利润总额达252.4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主营活动利润达24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78%。   附:2013年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2013年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分组名称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主营活动利润 本月止累计 同比增长 本月止累计 同比增长 本月止累计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478365.4 11.4 25836.6 11.1 27891.8 7.2 分经济类型1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22902.4 5.1 7287.7 4.8 6426.7 1.0   私营企业 149278.3 16.8 7999.4 15.8 10134.9 9.6   集体企业 5600.1 6.4 368.0 1.2 433.4 -0.5   股份制企业 281392.4 13.1 15091.2 9.1 16526.2 4.7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14056.4 8.4 5983.9 14.8 5964.8 14.4 分行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6116.8 -1.1 1082.8-43.3 1154.0 -42.9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5680.6 1.4 2034.3 -8.4 2124.0 -10.5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4316.8 13.7 374.0 4.5 442.6 5.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2812.6 12.3 302.1 -9.0 323.8 -11.1   非金属矿采选业 2170.9 16.6 151.4 12.9 208.0 4.9   农副食品加工业 26956.1 15.4 1180.8 10.9 1511.6 7.8   食品制造业 8421.6 17.5 647.0 21.3 724.4 13.1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7172.8 12.5 748.6 10.4 801.2 6.9   烟草制品业 4400.5 10.1 700.2 14.8 686.3 14.2   纺织业 16595.3 14.3 788.2 19.2 955.0 10.2   纺织服装、服饰业 8651.1 12.3 444.3 12.3 537.0 8.8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5757.5 11.7 330.3 12.3 409.6 6.9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5384.2 20.1 304.7 23.8 398.2 16.9   家具制造业 2911.1 12.7 153.1 15.9 184.9 5.8   造纸和纸制品业 6402.7 8.9 298.7 13.9 330.8 10.5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2363.4 14.4 168.3 13.5 181.2 11.9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5447.1 16.0 233.3 11.1280.5 10.4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19658.9 2.2 79.8 (注2) 132.9 (注3)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35611.8 13.4 1609.5 9.8 1836.8 6.8   医药制造业 9492.9 19.6 916.9 16.6 957.6 12.8   化学纤维制造业 3510.9 12.3 85.5 16.2 77.6 38.8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2578.6 14.3 704.1 21.8 823.1 14.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2875.7 16.2 1402.4 18.5 1662.2 13.7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6855.9 5.8 454.4 22.7 574.3 31.9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1597.1 14.3 471.0 -14.5 585.6 -19.6   金属制品业 14951.2 15.0 702.5 18.4 852.1 14.6  通用设备制造业 19794.3 11.5 1202.5 11.0 1371.9 8.2   专用设备制造业 14771.0 10.8 912.9 0.7 967.5 -3.4   汽车制造业 28522.8 16.1 2327.1 20.2 1940.9 10.8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7310.5 0.5 346.8 -5.5 365.5 -5.3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7997.9 12.8 1288.2 12.6 1371.0 5.4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5572.5 12.3 1197.1 32.4 1184.2 21.8   仪器仪表制造业 3450.5 16.7 252.4 12.0 245.9 10.7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5896.7 6.5 1605.5 79.0 1412.2 91.8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898.4 17.3 182.1 23.5 143.9 27.8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65.4 13.0 28.7 216.1 -7.9 (注4) 注:1、经济类型分组之间存在交叉,合计大于规上工业总计。   2、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去年同期利润总额为-253.5亿元。   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去年同期主营活动利润为-246.7亿元。   4、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去年同期主营活动利润为-18.6亿元。   附注:   1、指标解释   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   主营活动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总额。   应收账款:指企业因销售产品或商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   产成品存货:指企业报告期末已经加工生产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100   以利润总额计算的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 100%   以主营活动利润计算的利润率=主营活动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100%   2、统计范围   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起点标准由原来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   3、数据收集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行业分类标准   从2012年起,国家统计局执行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工业大类行业由原来的39个调整为41个,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bz。
  • 1-5月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30.4%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罗毅飞解读2022年1—5月份投资数据。1—5月份,各地区、各部门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2%,增速较1—4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比1—4月份收窄1.9个百分点。从环比看,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72%。   一、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加快   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增速比1—4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增速高0.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10.6%,增速比1—4月份加快7.5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7.9%,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1.7%,增速加快1.4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3.0%,降幅收窄4.0个百分点;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1.8%,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   二、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   1—5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增速比1—4月份回落1.6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较1—4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2.0%,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9.0%,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增长11.0%。   1—5月份,制造业企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7%,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5.1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3.2%,比2021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   三、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1—5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5%,今年以来增速持续保持在20.0%以上。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4.9%。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30.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9.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6.4%。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0.8%。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4.0%,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20.1%,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4.9%,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14.3%。   四、民生补短板投资较快增长   1—5月份,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2.9%。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8.1%,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教育投资增长9.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4.2%。   1—5月份,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11.5%。其中,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8.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2.1%,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8.0%。   五、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增强   1—5月份,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简称大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0.2%,高于全部投资4.0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3.3%,比1—4月份提高2.0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2个百分点。   从先行指标看,1—5月份,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增长26.1%,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3.3%,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到位资金增长18.4%,有利于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下阶段,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撬动引导社会投资,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投资平稳增长。
  • 2015年1-6月 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7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5年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441.8亿元,同比下降0.7%,降幅继续收窄,相比1~5月份收窄0.1个百分点。 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885.7亿元,同比下降0.3%,相比5月份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发生变化。 1~6月份,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980.2亿元,同比下降21.2% 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5.3亿元,同比下降 0.1% 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552.6亿元,下降1.7%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216.7亿元,增长4.2% 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771.3亿元,增长6.3%。 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6月份,30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个行业下降。在这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92.0亿元,同比增长4.5%。从另一数据来看,1~6月份,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78.1亿元,同比增长7.9%。
  • 仪器仪表制造业 2018年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9%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运行相关数据。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63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5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2.2亿元,下降1% 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975.1亿元,增长14.4%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775.5亿元,增长1.9% 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137亿元,增长11.9%。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2个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加,9个行业减少。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780.5亿元,比上年增长6.9%。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91.6亿元,比上年增长8.6%。 /p p /p
  • 仪器仪表等制造业生产和投资持续背离 背后原因是什么?
    今年以来,投资加速下滑,6月制造业投资出现了负增长,这是自1999年以来首次出现。然而同时,5月、6月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维持在7.2%。制造业生产与投资持续出现背离,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1-6月制造业投资82261亿元,增长3.3%,前值4.6%。其中,民间投资方面,制造业投资增长2.5%,增速回落1.4个百分点。 下图是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制造业投资的数据: 尽管3-5月PPI连续3个月环比正增长,制造业企业盈利边际改善,但并没有改变制造业投资持续下滑的趋势,民生宏观分析称,这主要原因是传统重化 行业依然面临严重产能过剩,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1.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7%)下滑尤为明显。 华创宏观认为,从结构来看,主要产能过剩产业未见实质性的产能收缩,而部分本身不存在产能压力或债务问题较轻的行业,投资增速却在持续下滑。这表明当下的投资下滑主要是经济潜在增速降台阶所致,后续叠加去产能和去杠杆,制造业投资还将继续承压。 据华创宏观分析,当前的背离主要集中在非周期性行业,主要是由经济潜在增速下滑所致。当前投资和利润的背离主要集中在家具制造、通用设备、汽车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这些行业景气度相对处于高位,年初至今利润增速持续回升,但投资却持续下滑,是制造业总体上投资和利润背离的主要来源。 华创宏观表示,未来若不再有需求侧的强刺激,去产能叠加经济潜在增速降台阶,制造业投资还将进一步下滑。在产能过剩产业仍在复产的当下,制造业投资 已是负增长。从近期的政策面来看,供给侧改革进程有所加快,若不再有需求侧的强刺激,经济潜在下滑叠加过剩行业实质性去产能,制造业投资还将持续承压。
  • 1-5月全国规上仪器仪表制造业利润总额317.2亿元
    6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状况。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543.8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仪器仪表制造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7.8亿元,同比下降1.8%。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438.4亿元,同比下降2.4%;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510.5亿元,增长1.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27.8亿元,增长12.6%;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329.3亿元,增长7.6%。1-5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5024.5亿元,同比下降16.2%;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9285.7亿元,增长6.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3233.6亿元,增长29.5%。1-5月份,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80.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6.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5.0%,纺织业增长23.2%,汽车制造业增长17.9%,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7.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5.3%,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2.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6.0%,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8.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31.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52.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由盈转亏,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亏损增加。
  • 装备制造业运行平稳 仪器仪表投资增速50%以上
    2011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从目前情况预判,拉动行业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在下半年明显攀升的概率不大,当前这种平稳趋缓的增长态势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企业在调整和控制产能的同时,要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为导向,在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创造的巨大机遇中寻找商机。   效益受上下游影响有所回落   从中经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报告看,2011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产销增长达到27%,增速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但受近期宏观政策调控作用和汽车等产品销售下滑影响,产销增速均出现环比下降,增长势头连续回落。   具体来说,上半年机械产品中增长较好的是农业机械中的大、中型拖拉机,以及玉米收获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饲料生产专用机械和棉花加工机械等受益于农机补贴政策的产品。工程机械产品产能增长较快,本土品牌挖掘机增势良好,逐步占据了销量领先地位。装载机和混凝土机械生产持续火爆,同比增长均在33%以上。仪器仪表行业中的分析仪器及装置和试验机增长较快。重型装备中矿山专用设备、起重机和输送机械保持稳步增长。电工装备中电源设备增速回落,电网设备增长较快 其中高压开关和互感器1至5月份同比分别增长33%和70%。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上半年汽车生产915.60万辆,同比增长2.48%,同比增幅下降46个百分点 汽车销售932.52万辆,同比增长3.35%。   装备制造业的增长有赖于下游产业的投资规模增长和海外市场需求以及住房、汽车等市场增长,同时,还对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各项基础资源的供求关系反映敏感。最近一段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连续三个月出现回落,6月份工业生产者购入价格指数为10.5,而加工业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只有5.6。景气报告同样反映出这种变化,上半年装备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仅仅上涨1.2%,而产成品资金占用却同比增长24%,说明企业库存增长较快,市场需求力度减弱,而企业提价能力不高。总体看来,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扩张受到一定抑制,而受制于库存增加和竞争加剧,资金占用加大,大多数企业必须面对订单减少、成本增长和市场议价能力降低的局面,行业盈利规模和盈利水平都出现一定下降。   产业结构调整效果逐步显现   从报告反映情况看,今年上半年以来,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8200亿元,同比增长40%,较一季度减缓1.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全部工业27.1%的平均增长水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增速达到50%以上,其余3个子行业的投资增速也在30%以上。装备制造业普遍将投资重点转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装备的研发和制造。   从近期一些骨干企业的动态来看,我国装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在高端装备、新兴装备、民生用机械装备以及关键基础产品和基础工艺技术等方面不断有新进展。   今年3月16日,哈电集团开工制造我国首台AP1000核电蒸汽发生器三门2号蒸发器,标志着世界最先进的压水堆核电关键设备实现“中国制造”。6月30日,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由中国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和产业资源,自主研发的CRH380型新一代高速列车,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国内装备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财富》杂志近期公布的2011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224.87亿美元的营业额首次入榜,列434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营业收入210亿美元名列第462位。这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开始迈上发展的新台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了明显提升,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近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成果的标志,将对今后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规模效益方面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企业需调结构练内功   装备制造业是先导产业,其主要需求来自于投资。装备制造业在我国经济整体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投资政策的调整必然会深刻影响行业的发展。可以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装备制造业增幅缓慢回落将是一种常态,没有必要过于担忧。   从目前情况预判,拉动行业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因素在下半年出现明显攀升的概率不大,当前这种平稳趋缓的增长态势将会持续一段时间。由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调整仍然处于演进阶段,短期内不能再产生如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车市出现井喷等大规模且相对集中的新增需求,而行业连续两年的新增产能还在寻找释放空间,因此短期内总体供求关系处于相对稳定,但产能陆续增加幅度高于市场需求的增长,部分产品的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以工程机械为例,2010年我国挖掘机行业的销量是近18万台 但今年主要企业产能粗算合计将达30万台,不考虑出口因素,如果今年挖掘机市场需求不能达到67%的增长,企业的排产计划就不能完成。而事实是,从今年二季度以来,工程机械主要产品相继出现销量大幅回落,有统计显示,上半年挖掘机累计销量仅仅增长28%。   由此,企业必须调整和控制产能,与此同时,必须要紧紧盯着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导向,在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创造的巨大机遇中寻找商机。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新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在装备制造领域,主要突出了七项内容:一是瞄准薄弱领域,着力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等基础制造能力 二是突出关键环节,更加注重提高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和关键部件配套能力 三是强化保障支撑,加快发展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新兴产业所需装备 四是更加关注“三农”,扶持发展先进适用农用装备 五是适应需求变化,大力发展新兴领域装备 六是防范产能过剩,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重复建设 七是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目录》是政府引导投资方向、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财税、金融、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而对装备制造企业而言,这是最为重要的投资决策依据。
  • 2014年仪器仪表制造业主营收入8185.7亿元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471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 实现主营活动利润604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94646.5亿元,比上年增长7% 发生主营业务成本937493.4亿元,增长7.5%。   2014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05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 产成品存货37109.6亿元,增长12.6%。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91%,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64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25.2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3.3天。   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实现利润总额686.7亿元,比上年增长9.7% 实现主营活动利润633.3亿元,比上年增长7.9%。   与统计中的26类行业相比,仪器仪表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位于第六位,利润总额增长率位于第十二位,主营活动利润增长率位于第十四位。
  • 2022年1-8月份仪器仪表制造业利润总额543.2亿元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5254.0亿元,同比下降2.1%,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利润总额543.2亿元。   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011.0亿元,同比增长5.4%;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623.6亿元,增长0.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797.0亿元,下降12.0%;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955.5亿元,下降8.3%。   1—8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11246.8亿元,同比增长88.1%;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40777.2亿元,下降1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3230.1亿元,下降4.9%。   1—8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6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个行业下降。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2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11倍,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0.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5.0%,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5.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6.6%,汽车制造业下降7.3%,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7.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9.4%,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0.3%,纺织业下降14.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58.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87.7%。   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7.89万亿元,同比增长8.4%;发生营业成本74.56万亿元,增长9.7%;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29%,同比下降0.67个百分点。   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50.99万亿元,同比增长9.6%;负债合计85.76万亿元,增长10.0%;所有者权益合计65.23万亿元,增长9.2%;资产负债率为56.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0.98万亿元,同比增长14.0%;产成品存货6.02万亿元,增长14.1%。   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83元,同比增加1.04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7.91元,同比减少0.51元。   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89.9元,同比减少1.4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76.2万元,同比增加15.3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8.3天,同比增加0.8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4.4天,同比增加2.9天。
  • 安徽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农业机械等10个行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工业行业第2位。今年1~5月,该省装备制造业保持了高速增长局面,全省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79.79亿元,实现总产值951.22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7.82%和43.89%。   据了解,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装备业调整结构,该省以去年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指导,扶持壮大合肥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等六大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发展成套及重大装备行业等6大重点行业,积极培育公共安全装备等六大新兴装备制造产业。为此,全行业全面推进技术改造,选择一批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技术改造的重点,加快产学研合作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到2011年,全行业研发费用将达到全行业销售收入的2.5%。   据介绍,去年以来,全省把合肥工程机械、芜湖节能装备、蚌埠环保装备、淮南煤机装备、芜湖船舶装备、马鞍山冶金装备六大基地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六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目标是三年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55个,总投资171.7亿元。销售收入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力争突破1000亿元。   该省在推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6大重点行业。   特别是重点发展煤机、节能、煤化工、冶金、环保等成套装备,引导企业向“大型、高端”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基础装备,全力支持合锻集团承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单双动薄板冲压液压机”项目 支持芜湖恒升、安徽晶菱、皖南机床等企业,重点发展各类立式和卧式加工中心、数控铣床、大型数控镗铣床 发展新型、多功能小型加工中心,以适应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向食品、医药等方面发展需要 支持发展机电传动、精密金属铸锻件、新型复合材料等基础部件。   该省积极抓住农机市场迅速发展机遇,加大对农业机械产品的扶持。大力发展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复合型耕作机等农业机械,填补省内空白。支持全柴集团,重点发展欧Ⅲ和欧Ⅳ系列车用柴油机,加快发展60千瓦以上多缸柴油机 以安徽神牛机械有限公司为主,大力发展水稻联合收割机等水田机械 依托阜阳拖拉机厂或宿州江淮重工公司布点,生产大中型拖拉机。   在强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该省还积极培育六大新兴装备制造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占领行业新的竞争制高点。去年以来,重点发展消防、警用器材、道路交通安全设备等公共安全装备,硅材料生产装备等光伏产业装备,集成电路设备等电子及通信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焊接等自动化生产线,以铜陵三佳公司、扬子模具公司等企业为主的模具设备,以及大力扶持民用航空装备。
  • 浙江省2021年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值1395亿元
    3月14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主动公开了《2021年度浙江省科技活动相关数据》,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值达1395.10亿元,同比变化15.5%。原文如下:2021年度浙江省科技活动相关数据2021年,全省科技系统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主要指标快速增长,三大科创高地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引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我省“十四五”开新局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一、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增速大幅提升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研发费用达2698.26亿元(上年同期全省规上工业研发费用为2032.35亿元),同比增长30.5%,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1-9月分别低23.7、9.7、6.3个百分点,但高于2020年12.5个百分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2.8%,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金华规上工业研发费用以55.2%的增速,位列各设区市第一;舟山、衢州也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增速均超过40%,分别增长48.2%、45.4%。绍兴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全省最高,达3.4%;杭州、温州、金华次之,均超过3%。表1.1 各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情况序号各市2021年规上工业研发费用(亿元)增速(%)占营业收入比重(%)1杭州630.6624.93.262宁波503.0028.12.233温州194.5923.83.174嘉兴388.5128.62.795湖州160.3236.02.516绍兴259.4532.03.357金华188.9455.23.118衢州66.5245.42.509舟山52.3748.22.3910台州186.1632.92.9011丽水52.5531.72.73全省2698.2630.52.75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668.58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比规上工业高1.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半年、1-9月分别低24.3、8.8、3.8个百分点,但高于2020年4.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2.6%,比2020年提高3.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利税分别同比增长23.3 %、23.8 %、27.4 %、18.2%,增速分别高于规上工业1.1、1.1、2.9、0.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费用2285.02亿元,同比增长27.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84.7%。分市看,金华高新增加值同比增长28.2%,比当地规上工业高6.9个百分点,引领全省高新产业增长。除温州、绍兴、衢州、台州外,其余设区市高新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当地规上工业,其中舟山高于规上工业8.6个百分点,引领作用明显。分行业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利税保持较高增速,分别增长30.7%、34.1%;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势较为强劲,但利税增速均低于产值增速;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利税增速达47.7%,远高于其他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全年发展态势较好,总产值同比增长24.5%、利税增长22.4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最小,产值增速高达29.7 %,利税增速则下降4.6%;汽车制造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窄,产值增长11.6%、利税则同比下降12.4%。表2.1 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情况主要指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2021年2021年产值亿元55814.1892781.67同比变化(%)23.322.3销售产值亿元54593.6091190.85同比变化(%)23.822.8增加值亿元12668.5820248.07同比变化(%)14.012.9出口交货值亿元11114.8515272.63同比变化(%)27.424.5新产品产值亿元31134.6837823.59同比变化(%)29.730.5新产品产值率%55.840.8同比变化(百分点)0.41.7研发费用亿元2285.022698.26同比变化(%)27.230.5利税亿元6615.779782.24同比变化(%)18.217.9利润亿元5149.486788.66同比变化(%)20.821.0注:2014年开始,统计局不再提供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数据。表2.2 各市高新技术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情况序号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2021年(亿元)同比变化(%)2021年(亿元)同比变化(%)1杭州2827.7413.14100.110.62宁波2861.4712.64865.011.93温州853.778.91319.610.14嘉兴1756.5414.92594.514.05湖州772.5914.51245.613.36绍兴1118.9513.81934.115.87金华738.5528.21198.321.38衢州278.5812.411丽水168.8517.9
  • 1-4月全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营收2300亿 增12%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6416.5亿元,同比增长8.4%。   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86.3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3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   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628.7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比1-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实现主营活动利润16599.3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比1-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   2014年1-4月全国规模以上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2.1% 实现利润总额160.1亿元,同比增长12.5% 实现主营活动利润150.9亿元,同比增长14.8%。
  • 迈上十亿台阶,顺义区高端仪器仪表制造业逆势上扬
    近日,在被业界誉为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上,顺义区三家仪器检测企业获多项殊荣,得到行业和市场的双重认可,同时也标志着顺义区高端仪器制造业迈上新台阶。2020至2022年三年间,顺义区高端仪器仪表制造业逆势上扬,总产值已突破10亿元。在本次仪器与颁奖盛典上,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一举拿下2022年度科学仪器行业绿色仪器、2022年度科学仪器行业用户关注仪器等四个荣誉奖项。该公司以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直接进样测汞仪、全自动流动分析仪等科学仪器为主要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环境、农业、自来水、地质、第三方检测、科研等领域。海光公司在行业的领先地位毋庸置疑,第一台商用型原子荧光光度计就诞生于这里。海光公司总经理刘海涛介绍:“海光公司具有四十余年光谱分析仪器研发和制造历史,产品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多次获得BCEIA金奖、自主创新金奖及优秀新产品等奖项。拥有专利及软件著作权70余项,参与食品、环境、饮用水、地质等领域几十项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与验证工作,并作为牵头单位曾承担两项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行业肯定、市场认可,2022年仪器量产2000余台,海光公司业绩节节攀升。与海光公司一样,在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的还有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莱伯泰科是全球范围内能将多种类和多功能样品前处理技术与全自动实验分析检测平台组合成全自动实验分析仪器系统的主要实验分析仪器供应商之一,并不断推进国内部分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进程。2020年,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登陆科创板。近日,莱伯泰科推出针对半导体行业研发生产的LabMS 5000 ICP-MS/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深层次进军半导体行业。“LabMS 5000搭载莱伯泰科成熟的前处理技术,按照行业需求进行了定制化设计,对于半导体行业对灵敏度要求极高的需求,LabMS 5000可胜任超痕量元素分析,并能确保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可靠。”莱伯泰科董事长兼创始人胡克介绍。随着新产品发布,莱伯泰科业绩站在了新的起点。胡克说:“今年一季度分别实现营收0.97亿元、归母净利润0.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68%、7.99%。”近年来,顺义区高度重视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吸引包括高端仪器与检验检测产业在内的高端制造业在顺义落地投产,鼓励区内优秀仪器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目前,顺义区聚集莱伯泰科、海光仪器、大龙兴创、厚礼博、赛多利斯等多家企业,涉及分析仪器、计量仪器、环境科学仪器等多个细分领域。区经信局创新发展科科长张姗姗表示,将继续把科学仪器和检验检测行业作为重要基础产业,加快孵化和培育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打造高端仪器领域创新型企业集聚区和加速器。
  • 1-4月上海仪器仪表制造业收入107亿元 同比增长3%
    2014年1-4月上海市仪器仪表制造业主要营业收入107.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 1-4月利润总额11.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7% 1-4月税金总额2.3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7%。
  • 2012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R&D经费为124.1亿元
    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10298.4亿元) 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1.7万元,比上年增加1.6万元。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78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548.9亿元,增长18.5% 高等学校经费支出780.6亿元,增长13.3%。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6.2%、15%和7.6%。   分产业部门看,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超过了1%的行业大类有8个,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经费投入为124.1亿元,投入强度为1.86%。 2012年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情况   注:本表中工业行业分类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标准划分。
  • 上半年仪器仪表制造业用电量增速超过5%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2022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上半年,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1.8%,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用电量增速均超过5%。   一、2022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情况   (一)电力消费需求情况   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1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一、二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5.0%、0.8%,二季度增速明显回落主要因4、5月受部分地区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社会用电量连续两月负增长。6月,随着疫情明显缓解,稳经济政策效果逐步落地显现,叠加多地高温天气因素,当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7%,比5月增速提高6.0个百分点。6月电力消费增速的明显回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第一产业用电量5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其中,一、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2.6%和8.3%,保持较快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农业农村良好的运行态势。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以及近年来乡村用电条件明显改善、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拉动第一产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   二是第二产业用电量2.7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其中,一、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3.0%、-0.2%。二季度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出现负增长,主要是4、5月同比分别下降1.4%和0.5%,6月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8%。   上半年,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1.8%,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用电量增速均超过5%。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0.2%,其中,化工行业用电形势相对较好,同比增长4.9%;黑色金属冶炼行业和建材行业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2.8%和4.6%,建材中的水泥行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6.3%,与当前较为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相关。消费品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下降0.4%,其中,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用电量均为正增长。其他制造业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3.3%,其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2.4%和9.3%。   三是第三产业用电量69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其中,一、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6.2%、0.0%。4、5月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6.8%和4.4%,6月转为正增长10.1%。二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受疫情的冲击最为显著,这两个行业4、5月用电量同比下降幅度达到或超过10%;6月用电形势好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电量同比增速从5月的下降10.0%上升至6月增长0.6%,住宿和餐饮业增速从5月的下降13.1%上升至6月增长7.7%。上半年,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7.8%。   四是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1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6%。其中,一、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1.8%和7.0%。6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17.7%,其中,河南、陕西、上海、河北、重庆同比增长超过50%,高温天气拉动空调降温负荷快速增长。   五是中部地区用电量同比增长6.9%,增速领先。上半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1%、6.9%、3.5%、0.5%。东部和东北地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二季度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2.1%和2.9%。上半年,全国共有26个省份用电量实现正增长,其中,西藏、安徽、湖北、四川、青海、宁夏、江西、山西、河南、云南、黑龙江等11个省份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5%。   (二)电力生产供应情况   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4.4亿千瓦,同比增长8.1%;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3.9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7%。从分类型投资、发电装机、发电量增速及结构变化等情况看,电力行业延续绿色低碳转型趋势。   一是电力投资同比增长12.0%,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达到84.7%。上半年,重点调查企业电力完成投资4063亿元,同比增长12.0%。电源完成投资2158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比为84.7%。电网完成投资1905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交流工程投资同比增长5.9%,直流工程投资同比增长64.2%。   二是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8.2%。截至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4.4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1.8亿千瓦,同比增长14.8%,占总装机比重为48.2%,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绿色低碳转型效果继续显现。分类型看,水电4.0亿千瓦;核电5553万千瓦;并网风电3.4亿千瓦,其中,陆上风电3.16亿千瓦、海上风电2666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3.4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发电2.1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1.3亿千瓦,光热发电57万千瓦。火电13.0亿千瓦,其中煤电11.1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5.5%,同比降低2.8个百分点。   三是水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增速均超过20%。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水电、核电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0%,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3.9%。上半年,全口径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2.2%和29.8%。由于电力消费需求放缓以及水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口径煤电发电量同比下降4.0%,占全口径总发电量比重为57.4%,煤电仍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最主要电源,也是保障我国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础电源。   四是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分别提高195和30小时。上半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1777小时,同比降低81小时。分类型看,水电设备利用小时1691小时,同比提高195小时。核电3673小时,同比降低132小时。并网风电1154小时,同比降低58小时。并网太阳能发电690小时,同比提高30小时。火电2057小时,同比降低133小时,其中,煤电2139小时,同比降低123小时;气电1090小时,同比降低239小时。   五是跨区输送电量同比增长6.6%,跨省输送电量同比增长4.9%。上半年,全国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16562千米;全国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交流)13612万千伏安。上半年,全国完成跨区输送电量32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其中,一、二季度跨区输送电量分别为1500、1733亿千瓦时,增速分别为-0.7%、13.9%。二季度跨区输送电量增速明显回升,其中6月跨区输送电量同比增长18.9%,当月随着经济回升以及高温天气导致华中、华东部分省份电力供应偏紧,加大了跨区电力支援力度。上半年,全国完成跨省输送电量76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其中,一、二季度跨省输送电量分别为3539、4123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0.5%和9.1%。   六是市场交易电量同比增长45.8%。上半年,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248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8%。上半年,全国电力市场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电量合计为199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0%。其中,省内电力直接交易(含绿电、电网代购)电量合计为19336亿千瓦时,省间电力直接交易(外受)电量合计为635亿千瓦时。   七是电煤价格水平总体仍居高位,煤电企业仍大面积亏损。今年以来煤电企业采购的电煤综合价持续高于基准价上限,大型发电集团到场标煤单价同比上涨34.5%,大体测算上半年全国煤电企业因电煤价格上涨导致电煤采购成本同比额外增加2000亿元左右。电煤采购成本大幅上涨,涨幅远高于煤电企业售电价格涨幅,导致大型发电集团仍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煤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部分企业现金流紧张。   (三)全国电力供需情况   上半年,电力行业全力以赴保民生、保发电、保供热,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2月,全国多次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特别是华中和南方地区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拉动用电负荷快速攀升,叠加部分省份风机覆冰停运,江西、湖南、四川、重庆、上海、贵州等地在部分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平衡偏紧。   二、全国电力供需形势预测   (一)电力消费预测   当前疫情反弹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积极推进,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以及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为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提供了最主要支撑。   受国内外疫情、国际局势、夏季和冬季气温等因素影响,下半年电力消费增长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下半年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减弱的情况下,随着国家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的显现,尤其是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将拉动钢铁、建材等高载能行业较快回升,并叠加2021年前高后低的基数效应,以及国家气象部门对今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的预测情况,预计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0%左右,增速比上半年明显回升。预计2022年全年的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处于年初预测的5%-6%预测区间的下部。   (二)电力供应预测   在新能源快速发展带动下,2022年新增装机规模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3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投产1.8亿千瓦左右。预计2022年底,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6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达到13亿千瓦左右,同比增长16%,占总发电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50%,将首次达到总发电装机规模的一半,比2021年底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其中,水电4.1亿千瓦、并网风电3.8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4.0亿千瓦、核电5672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400万千瓦左右。煤电装机容量11.4亿千瓦左右。   (三)电力供需形势预测   国内外疫情、宏观经济、燃料供应、气温、降水,以及煤电企业持续大面积严重亏损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叠加,给电力供需形势带来不确定性。预计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   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华东、华中、南方区域部分省份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华北、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迎峰度冬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华东、华中、南方、西北区域部分省份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华北、东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三、有关建议   今年以来,电力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紧紧围绕国家“稳增长、保供应、防风险、促发展”的工作目标,克服各种困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电力保障。随着新能源比重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大面积停电的潜在风险因素仍然存在。目前进入电力保供的关键期,需要密切跟踪天气、燃料、消费和市场等形势进行综合预判,全力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结合当前电力供需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出如下建议:   (一)保障用电高峰期间电力供需平衡   当前国内疫情缓解、国家稳经济政策逐步落地见效,各地复工复产在明显加快,叠加夏季气温不断升高,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级电网负荷创新高,迎峰度夏保供形势复杂严峻,需要统筹产、输、配、用等各重点环节,做好用电预案,以保障用电高峰期间电力供需平衡,建议:   一是增效挖潜保障夏季电力可靠供应。加强在役机组运行管理,减少非计划停机、受阻情况,保障机组稳发满发。最大限度挖掘各品类电源顶峰发电潜力。优化跨区域电网间的开机备用、错峰支援、余缺调剂,全力保障高峰期间电力供需平衡。克服疫情影响,加快重点电源建设进度,缓解负荷中心的供电紧张。加快推进地区网架优化和配电网建设改造,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增强电网供电可靠性。   二是充分发挥跨省跨区通道作用。加大对地方政府协调力度,增加跨区跨省电力交易。严格落实跨省区优先发电计划,加强省间交易中长期合同电量签订和履约,形成稳定的送电潮流,发挥中长期交易稳定电力、电量总体平衡的作用。电力紧张省份积极与电力富余省份衔接,充分利用省间交易机制,通过月度、月内中长期交易,以及现货交易等方式增加外来电力电量。   三是扎实做好需求侧管理及有序用电工作。完善需求响应价格补偿机制,形成可中断用户清单,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主动参与电力需求响应,以市场化方式降低高峰时段负荷需求,推动需求响应规模尽快达到地区最大用电负荷的5%。加快出台全国性需求响应政策和价格机制,推动有序用电向市场化的需求响应转变。认真细致做好有序用电管理工作,健全完善拉闸限电预警和问责机制。   (二)确保电力燃料稳定供应   当前,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国际煤油气供应紧张,加大我国进口煤炭、天然气的难度,国内煤矿及港口煤炭库存偏低,迎峰度夏期间电煤等能源保供面临潜在风险。针对国内煤炭供应、电煤价格、煤炭中长期合同及产运输等方面,建议:   一是持续增加煤炭供应总量。继续加大产能释放,同时进一步梳理煤炭产能核准、核增各项手续审批办理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提升统筹协调层级,帮助企业尽快完成办理手续,尽快释放今年新增的3亿吨煤炭产能,确保煤炭日产量稳定在1260万吨左右的水平。增强煤炭生产供应弹性,优先组织满足条件的先进产能煤矿,尤其安全系数高、产量释放快速等特点的露天煤矿,建立保供煤矿“白名单”,根据需要按一定系数调增产能,形成煤矿应急生产能力。建议出台阶段性进口煤采购专项补贴支持保障政策,补足国内煤炭供应缺口。   二是确保电煤中长协实现全覆盖,控制电煤价格在合理区间。加大力度推动煤炭中长协的签约工作,尽快补足电煤中长期合同,消除全覆盖缺口;加强对电煤中长期合同价格、供应量、煤质等履约监管,稳定电煤供应基本盘。出台规范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当前多轨价格机制,加强现货价格管控,引导煤价长期稳定在合理区间;完善坑口区间限价政策,严禁各区域、各煤矿自行创设指数和定价机制,杜绝多种价格机制和捆绑搭售引起的价格体系混乱。尽快稳定市场预期,防止煤价持续上涨推高下游用能成本。   三是加大产运需各环节的顺畅衔接。加强产运需之间的衔接配合,保障疫情下电煤运输畅通,开辟电煤汽车运输绿色通道,将运力向电力电量存在硬缺口省份的煤电企业适当倾斜。加大对电煤中长期合同,包括发电集团自有煤源对内供应和进口应急补签新增中长期合同的铁路运力支持。另外,要保障煤炭新增产能的运力支持。   (三)支持推动发电企业高质量转型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持续推进,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煤电企业承担保供和转型的双重压力,建议从上网电价、财政金融以及碳市场等方面对煤电企业进行支撑,以保障电力安全供应、企业有序转型。   一是疏导煤电上网电价,缓解煤电企业经营困境。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各地方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439号)的宏观指导,督促各地尽快将煤电电价调整到位,缓解由于燃料成本高涨导致的电力供应风险。尽快出台涉高耗能企业落实市场交易电价管理清单,禁止对涉及高耗能企业开展优惠电价的交易,严格落实国家“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的政策要求。进一步明确跨省跨区送电交易价格形成机制,外送价格浮动机制按照落地省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充分发挥区域间余缺相济作用。   二是加大财税金融对煤电企业的支持力度。对由于燃料成本高导致经营困难的电煤企业适度放宽政策支持范围,尽快形成“自我造血”功能,提高煤电的电力安全供应能力。出台面向煤电行业所得税普惠制政策,延长承担保供责任的煤电企业所得税亏损结转年限,并减免征收亏损煤电企业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支持煤电企业的委托贷款利息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和煤电项目“三改联动”,促进煤电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统筹煤电保供和碳市场发展。建议第二个履约周期应统筹煤电保供和碳市场发展,合理设置碳排放配额缺口,不宜大幅下调基准线,减轻火电企业整体成本负担。建议尽快重启CCER(国家核证自愿碳减排量)备案政策,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新能源发展,降低控排企业履约成本。持续深化电力交易市场化改革,推进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继续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的范围。深入研究煤电企业脱困转型的措施方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注释:   1.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电厂发电量。   2.四大高载能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个行业。   3.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9个行业。   4.消费品制造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2个行业。   5.其他制造行业为制造业用电分类的31个行业中,除四大高载能行业、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6个行业。   6.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 仪器仪表制造业1-2月营收增长,利润为何却下降?
    3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575.6亿元,同比增长5.0%。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1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个行业下降,1个行业减亏。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收入1166.6亿元,同比增长10.3%;营业成本892.4亿元,同比增长12.8%;而利润总额为65.9亿,同比下降14.9%。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解读工业企业利润数据表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各地区、各部门加大稳增长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工业经济稳定恢复,企业利润小幅增长。2022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0%,增速较去年12月份回升0.8个百分点。1—2月份工业企业效益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企业收入增长较快。1—2月份,在工业生产加快、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较高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工业企业销售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9%,高于去年12月份1.6个百分点。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40个行业收入同比增长。企业营收增长较快,为企业利润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企业利润在较高基数上保持增长。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在去年同期较高基数基础上实现5.0%的增长。多数行业实现利润增长,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2个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或减亏,其中有15个行业利润增速超过10%。三是能源原材料行业对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贡献较大。1—2月份,采矿业利润同比增长1.32倍,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水平,部分原材料行业利润较快增长。其中,受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煤炭价格同比涨幅较高等因素推动,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采选等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57倍、1.55倍,拉动作用均较去年12月份进一步增强;受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等价格上涨拉动,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等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3.8%、27.3%,均实现较快增长。四是部分消费品行业利润增长较快。受春节提振消费等因素拉动,部分基本生活类消费品行业利润增长较快。1—2月份,酒饮料、纺织、食品制造、文教工美等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2.5%、13.1%、12.3%、10.5%。五是企业资产较快增长,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同比增长10.4%,所有者权益增长10.7%。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下降趋势。总体来看,工业企业效益状况延续了去年以来的恢复态势。但也要看到,1—2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受基数较高影响较去年全年明显回落,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利润率和产销衔接水平均有所下降;企业盈利改善仍不均衡,下游行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利润增长缓慢,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工业企业效益状况持续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下阶段,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部署,继续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尤其是中下游企业成本,落实好制造业扶持政策及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助力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提质增效。
  • 增速下降71.4%!1-10月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营收7596.7亿元
    2022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以及营业成本均出现同比增长。  2022年1-10月,全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7596.7亿元,同比增长5.2%;营业成本5761.9亿元,同比增长5.8% 利润总额765.5亿元,同比增长3.4%。去年同期,全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7%,利润同比增长13.9%。两相比较,营业收入增速下降71.4%;利润增速下降75.5%。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比增长7.6%(2021年同期21.1%)的平均水平;在所有制造业中,基本尚能保持中游水平,与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制造业相比,表现更为优秀。表 2022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 国家统计局:2022年上半年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8.0%
    7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由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据介绍,2022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1430亿元,同比增长6.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3.8%、12.6%。在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8%、28.0%;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3.6%、12.4%。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4.9%,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34.5%、10.0%。
  • 19类!两部委发布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仪器仪表制造业目录
    国家发改委网站10月26日消息,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于2022年10月28日公开发布第52号令,全文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以下简称《鼓励目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新版《鼓励目录》总条目1474条,与2020年版相比净增加239条、修改167条。其中,全国目录共519条,增加39条、修改85条;中西部目录共955条,增加200条、修改82条。主要变化有:一是持续鼓励外资投向制造业。全国目录继续将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新增或扩展元器件、零部件、装备制造等有关条目。二是持续引导外资投向生产性服务业。全国目录将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作为修订重点,新增或扩展专业设计、技术服务与开发等条目。三是持续优化利用外资区域布局。结合各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比较优势扩大中西部目录鼓励范围。新版《鼓励目录》的第二十三项为仪器仪表制造业,涉及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工业过程自动控制系统与装置、无损检测设备、核仪器、辉光放电质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19类。其中,辉光放电质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两类为新增项。相关目录如下:《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部分)(二十三)仪器仪表制造业372. 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制造373. 工业过程自动控制系统与装置制造: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大型可编程控制器(PLC),两相流量计,固体流量计,新型传感器及现场测量仪表374. 自动化、智能化、多功能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仪器,工业CT、三维超声波探伤仪等无损检测设备制造375. 大型精密仪器、高分辨率显微镜(分辨率小于200nm)开发、制造376. 高精度数字电压表、电流表制造(显示量程七位半以上)377. 无功功率自动补偿装置制造378. 安全生产新仪器设备制造379. VXI 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符合IEEE1155 国际规范)制造380. 煤矿井下监测及灾害预报系统、煤炭安全检测综合管理系统开发、制造381. 工程测量和地球物理观测设备制造382. 环境监测仪器制造383. 无线远传智能水表制造384. 水库大坝安全智能监控仪器制造385. 水文数据采集、处理与传输和防洪预警仪器及设备制造386. 海洋勘探监测仪器和设备制造387. 市政管网和输水管道渗漏监测仪器制造388. 核仪器、仪表研发和制造389. 辉光放电质谱仪390. 透射电子显微镜据悉,《鼓励目录》是我国重要的外商投资促进政策,也是重要的外资产业和区域政策。符合《鼓励目录》的外商投资项目,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的规定享受税收、用地等优惠待遇。附件:《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pd
  • 退税!两部门明确仪器仪表等先进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
    2021年4月28日,财政部 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明确先进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非金属矿物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医药”、“化学纤维”、“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仪器仪表”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且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可以自2021年5月及以后纳税申报期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具体公告内容如下:一、自2021年4月1日起,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先进制造业纳税人,可以自2021年5月及以后纳税申报期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1. 增量留抵税额大于零;2. 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者B级;3. 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发生骗取留抵退税、出口退税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形;4. 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因偷税被税务机关处罚两次及以上;5. 自2019年4月1日起未享受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二、本公告所称先进制造业纳税人,是指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生产并销售“非金属矿物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医药”、“化学纤维”、“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仪器仪表”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的纳税人。上述销售额比重根据纳税人申请退税前连续12个月的销售额计算确定;申请退税前经营期不满12个月但满3个月的,按照实际经营期的销售额计算确定。三、本公告所称增量留抵税额,是指与2019年3月31日相比新增加的期末留抵税额。四、先进制造业纳税人当期允许退还的增量留抵税额,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允许退还的增量留抵税额=增量留抵税额×进项构成比例进项构成比例,为2019年4月至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内已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含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解缴税款完税凭证注明的增值税额占同期全部已抵扣进项税额的比重。五、先进制造业纳税人按照本公告规定取得增值税留抵退税款的,不得再申请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六、先进制造业纳税人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的其他规定,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和《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明确部分先进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4号)执行。特此公告。
  • 1-8月份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7.4%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罗毅飞解读2022年1—8月份投资数据。8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增加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用好专项债结存限额,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举措,加大条件成熟的投资项目开工力度,积极扩大有效投资。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8%,比1—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0.36%。   一、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幅度加大   1—8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3%,增速比1—7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回升幅度比1—7月份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5.0%,增速比1—7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3.1%,加快1.4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9.4%,加快1.9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3%,1—7月份为下降0.2%。   二、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   1—8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0%,增速比1—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增长38.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投资增长33.2%,纺织服装、服饰业投资增长30.9%,化学纤维制造业投资增长29.5%。   1—8月份,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2.1%,增速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2.1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1.3%,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三、高技术产业投资引领投资增长   1—8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2%,年内增速持续保持在20%以上。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0%,增速比1—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8.0%,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7.4%,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5.6%。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4.2%,增速比1—7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44.9%,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20.0%,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16.9%。   四、民生补短板投资增势良好   1—8月份,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15.0%。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7.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2.0%,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8.4%。   1—8月份,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4.1%。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31.4%,教育投资增长8.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6.0%。   五、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明显   1—8月份,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简称“大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0.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7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1.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3个百分点。   下阶段,要进一步加快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措施,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推动项目抓紧开工建设;要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全力推动扩大有效投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